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简述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建国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演进研究
中图分类号:F047
文献标识码:A
一、建国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简述
(一)建国以来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简述
这一时期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存在的,但总体来说,收入差距还是比较稳定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一个历史问题,由来已久。从表1中可以看到,1957-1963年间,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计划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缩小;1964-1977年间,农村采用以工记分的按劳分配制,城镇国有企业实行统一的八级工资制,因此城乡居民的收入均等化程度较高,城乡人均收入比基本保持稳定。
由表1中数据可知:从1957-1977年,城乡人均收入比基本在2.3之间平稳运行,最低是2.17,最高是3.23。这要远远大于亚洲其他低收入国家(平均为1.59倍),并稍大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为2.2倍)的收入差距程度(世界银行,1982)。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简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下来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的具体情况作一个简要的介绍。具体见表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缩小―扩大―又缩小―再扩大的过程,呈现所谓的W型特征。
1.1978-1985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较快缩小趋势。198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3.6元增加到397.6元,增加了1.98倍,年均增长28.29%;同期城镇居民收入从343.4元增加到739.1元,增长了115.23%,年均增长16.46%。这一阶段,农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因而逐年缩小,从1978年的2.57:1缩小到1985年的1.86:1。
2.1986-1994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总体上呈逐步扩大趋势。这一阶段,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超过农村居民,同期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有所下降。从表2中可以看出,这一阶段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了346.15%,年均增长43.27%,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了239.61%,年均增长29.95%,收入差距从1991年的2.40:扩大到1994年的2.86:1。
3.1995-1997年,收入差距再度缩小。这一阶段,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了20.48%,年均增长1 0.24%,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了32.84%,年均增长16.2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1995年的2.71:1缩小到1997年的2.47:1。
4.1998年至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又呈扩大趋势。这一阶段,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了116.76%,年均增长14.60%,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了65.91%,年均增长8.2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51:1扩大到3.29:1。
二、建国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演进之AMRA模型分析
(一)AMRA模型
ARMA模型(Auto-Regressive and Moving Average Model)是研究时间序列的重要方法,由自回归模型(简称AR模型)与滑动平均模型(简称MA模型)为基础“混合”构成。在市场研究中常用于长期追踪资料的研究。本章依据1957-2008年统计数据。运用AMRA模型预测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发展趋势。其公式如下:
1.AR模型:yt=φ1yt-1+φ2yt-2+…φpYt-p+et
式中:p为自回归模型的阶数,φi(i=1,2,…p)为模型的待定系数,et为误差,yt为一个时间序列。
2.MA模型:yt=et-θt-1-θ2et-2…θqet-q
式中:q为模型的阶数;θj(j=1,2,…1)为模型的特性系数;et为误差;yt为观测值。
3.ARMA模型:yt=φ1yt-1+φ2yt-2+…φpyt-p+et-θtet-1-θ2et-2…θqet-q
(二)数据处理及模型分析
根据1957-2008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数据,我们得到以下图表(如图1):
根据Box-Jenkins模型识别方法,用ARMA(p,q)模型进行拟合,我们得到如下结果:
经过Eviews软件的拟合结果可知:
yt=1.778621t-1-0.72 8909yt-2+et+0.333040et-1-0.540119et-3
根据以上结果预测,2010年我国居民城乡收入差距将达到17823.1元,三年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将超过20000元。
三、政策及建议
(一)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促进农村经济尽快发展
政府应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结构的调整,来推动现代化农业建设,使新农村建设在坚实的基础之上。采取综合配套措施,不断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在保持粮食和农产品价格基本稳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得到有效控制的基础上,稳定和完善现有的农业补贴政策。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从乡村建设规划人手,着力解决好农民最急需的生产生活设施。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加大公共财政的支农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
(二)公平免费的城乡义务教育
首先要加大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城乡教育经费投入的巨大差异直接导致了城乡公民入学条件、受教育机会等教育起点的显著不公平。因此,我们可以从经费方面人手,着手维护城乡公平的国民教育。其次要加强农村教育设备和师资力量的建设,整合农村的教育资源,加大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资,提高农村教育的硬件建设,提高农村教师的数童和质量,加强农村教师的培训,从整体上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水平。
关键词 中国农村 土地流转 农村经济
一、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进一步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是农村经济逐步发展的客观要求。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改变了我国农村旧的经营管理体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恩格斯认为,“只有首先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才能实现和保护农民的利益。”农业问题的核心在于土地制度,发展和完善土地流转有利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提高农村就业率等。在实施土地流转政策过程中出现的矛盾纠纷,应该及时解决,以充分保障农民的集体和个人权益,确保土地流转的健康发展。
二、农村土地流转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农村土地流转的背景
农村土地流转,一方面适应统筹城乡发展和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需要。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实现土地、资本、技术三要素的有效结合,推动统筹城乡发展。另一方面是为了解决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对土地资源需求的增加与我国人多地少的土地供给的矛盾,提高土地的使用价值和资源使用率。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由于法律制度、流转方法等不够完善,违法流转、土地纠纷、产权不清等矛盾和问题都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这些因素都促使土地流转制度不断地完善、突破和创新。
(二)农村土地流转的意义
实行农村土地流转可以挖掘农村土地的潜力,提高土地的使用率,避免年轻力壮者外出打工而造成土地荒废的问题。同时,流转制度实施后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使得农业经营更具现代化、专业化、市场化。
从农民的权益上来看,他们获得稳定的经济收入和生活保障,告别传统的看天气来生活劳作。并且有更多的青壮年外出打工,提高农村就业率,从而拉动农村整体的经济水平。
三、农村土地流转的问题分析
(一)农民土地流转的意愿不一致
农民对参与土地流转之后的能获得的收益性和稳定性是未知的,倘若收益遭遇风险,确保自己获得补偿的可能性也是未知的。土地是农民基本的生产和生活资料,他们参与土地流转的主观意愿受到对未来收益和稳定未知的制约。《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土地流转必须遵循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这导致了在现实实施过程中,少数农民的不愿意限制了业主对土地的整体开发,有些农户的被动参加也会给未来埋下纠纷隐患。
(二)市场机制不健全、法律制度不完善
土地流转出现以来,部分流转没有正式的合同、规范的文件,属于违法交易,事后合同纠纷时有发生,租金和转让费的收取也没有科学依据,给农户的利益造成了或多或少的损害。在现有体制下,农民掌握的信息不完善、对制度的理解性较弱等现象,会出现基层政府随意改变土地承包关系、强制农户流转等,严重侵犯了农民的权益。
从法律上来看,关于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亟须完善,流转中产生的矛盾纠纷没有具体的法律依据去解决。土地流转双方的权利义务怎么明确,利益补偿关系如何协调,都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就对农户的补偿的问题上,通过对江苏省连云港市徐山乡的调查,国家流转实惠金的发放不一致,有的没有补贴,有的补贴过少。同时,农户希望土地流转价格的价格能有所提高。往往制度的不确定,会降低农户主动参加土地流转的积极性。
(三)中介机构不完善,信息不畅通
目前,大部分地区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流转中介组织较少,缺乏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价格评估机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流转制度的发展。流转机制不完善,缺乏一个全方面、多功能的中介服务体系,阻碍了买卖双方的联系和信息交流,限制了土地流转的规模,缩减了交易渠道,也提高了土地流转的交易费用。
(四)土地流转的经济效益和粮食产量问题
通过对江苏省连云港市徐山乡的实地考察和采访中发现,土地流转后的某一片地集中生产黄桃,这些黄桃成熟后大部分用来生产罐头,价格比较低,多余的黄桃会出现被浪费的现象。调查发现的另一片地集中生产美国薄皮核桃,取得收益是六年之后,跨越的时间间隔较长。在采访中了解到,土地流转之后,原先生产的玉米、麦子、花生等都转变为生产经济作物,他们担心粮食的产量会受到影响。同时农户们觉得应该增加技术设备投入,比如滴灌等,更能提高生产效率,设施的更新也是提高经济效益、发展现代化农村的重要因素。
四、农村土地流转的建议
(一)建立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
法制是保障市场经济条件下各项交易有序运行的必要条件,对于流转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纠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现有的法律法规出现了漏洞。农村土地流转是大势所趋,因此做到有法可依、流转有序是关键。为了促进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一方面要实现土地流转模式和权益保障机制有法可依并具有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要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并且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
(二)尊重农民的意愿、保障农民的权益
对土地制度的改革要始终以保护农民权益为核心,将农业经营的效率与农民土地权益的保障联系在一起,以保护农民土地权益来促进农业经营效率的提高,又以农业经营效率提高来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基层政府可以充分做好调查研究,了解农民在参与土地流转中对各方面权益的担忧,以及国家政府应如何改进能够确保他们的权益,消除他们的顾虑。
(三)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的服务机制
推动土地咨询业的发展,健全公证、仲裁等中介机构,这些服务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着农村土地流转的发展。中介服务体系的完善,使得交易双方都能及时获得有效信息,这也体现了交易的公平、公正、公开。并且,中介服务也能够扩大交易范围,促进土地流转在更大范围内更高层次上进行,真正实现规模经济。
五、结语
土地是十分宝贵的自然资源和资产,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利用效益。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对土地的治理从来都是社会治理中最重要最基础的内容。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是当前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热点和难点,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是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改善农民生活、保障农民权益的必由之路。
(作者单位为河北大学经济学院)
[作者简介:张贝贝(1995―),女,江苏连云港人,本科在读。]
参考文献
[1] 方文.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制度环境、农户行为和机制创新[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2] 洪增林.我国集体土地流转系统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8.
[3] 华彦玲.苏南乡村土地流转中的地权及利益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东盟;广西农业;机遇;挑战;对策
[作者简介]罗淇方,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研究生,陕西西安710072
[中图分类号]F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11―0087―02
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广西是一次重大的开放和发展机遇。广西处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中心位置,是我国唯一与东盟国家既有海洋又有陆地相接的省区,在农业资源禀赋、农业科技和经济发展等方面既与东盟各国有明显的共同性,又有很强的互补性。这里我们着重讨论广西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应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发展自身农业的问题。
一、广西农业面临的机遇
在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的带动下,广西农业的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例如,2004年粮食的种植面积比2003年增加1.46万公顷,尽管遭受严重的干旱和洪涝灾害,粮食总产量仍达到1475万吨,与2003年保持基本平衡。种植业优势产品区域调整使优势产品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生产区域相对集中。水产畜牧业保持较快增长,2004年水产畜牧业产值97亿元,比上年增长7.4%,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6.2%。农业产业化经营稳定推进,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逐步壮大,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产业化经济组织带动农户增收的能力明显提高。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完成水库除险加固74座,渠道防渗825公里,恢复和新增灌溉面积5.2万公顷,修建和改造农村道路3500公里,新建沼气池35万座,沼气入户率比2003年提高4.4个百分点。全区农林牧渔实现总产值1294.53亿元,比2003年增长6.3%。增长幅度如此大,主要是因为:
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给广西农业创造了吸收外资、引进技术的条件
建立自由贸易区,可以吸收更多的国外资金、技术等资源。广西一直以来都面临着技术落后的困难,而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框架下,广西可以和东盟各国进行农业技术上的交流,吸取先进的技术,发展自身农业。同时,在此合作背景下,能让更多的国外投资者看到广西的农业发展潜力,从而吸收更多的国外资金。
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有利于深化广西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与东盟农业规则接轨,积极促进农业经济调控体系的建立健全。同时,我们可以学习东盟国家对农业的管理体制,有利于提高农业经营管理水平,改革农村经营管理体制,完善农业经营管理制度。
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广西农业发展建立了一个平台
一年一度的中国一东盟博览会为广西农业提供了一个展示的机会。在博览会上,我们不仅可以展示我们的特色产品、农业水平,为我们的优质产品打响名声,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学习到其他各国的先进农业科技、高新技术和参观各种优质的农产品。
二、广西农业面对的挑战
1.零关税的竞争
2003年10月1日,中国与泰国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提前实现水果和蔬菜产品的零关税。2004年1月1日,中国和东盟双方制订了“早期收获”计划,据此,双方对近600种产品实行降税。2004年11月,中国和东盟共同签署了《中国一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依照该协议,共7000余种货物从2005年7月起陆续削减关税,标志着CAFTA进入到全面和实质性的实施阶段。广西与东盟的农产品将在同等条件下竞争,而失去了国家对农产品的保护,广西的农产品市场面临着农产品进口的压力。
2.水产品和水果业的竞争
广西有较长的海岸线。东南亚国家除老挝外,其他国家都沿海或是岛国,都在大力发展海洋捕捞和沿海水产品养殖,两地的水产品产量都在日益增加。2002年广西的水产品产量为255万吨,水产品总产值达到101亿元。同期越南的水产品产量为258万吨,出口创汇20.2亿美元。越南有相当部分的水产品是出口到中国的,而广西几乎没有什么水产品出口。在水果业上,广西位于亚热带地区,东南亚位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广西可以种植的水果东南亚也可以种植,甚至是终年种植:结果和收获,可以种植的土地也比广西多。而且东南亚许多国家包括越南的水果加工工艺技术已走在广西的前面。在水果的种植和加工等方面,广西将愈来愈难以与东南亚国家进行竞争。
3.服务上的竞争
由于广西农产品的储运设施不足、手段比较落后、农业市场体制不合理、规章制度不健全等等,广西农产品参与竞争的服务差距是相当大的。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广西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因此,邻近国家有时宁愿远距离到欧洲市场购买和广西相同的农产品,也不愿意购买近距离的中国产品,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广西在供货时间、结算方式、依照契约等方面往往出现一些不确定性或不稳定。
4.加大了对农产品市场调控的难度
政府采取的调控措施必须符合自由贸易区的有关规定,对农业的支持范围和力度受到影响。
三、对 策
1.大力发展科技农业,把引用先进技术放在第一位
加快构建广西一东盟科技合作平台,这种以共建共享机制为核心,以推进农业科技资源优势互补和协同整合为目的的农业科技合作平台建设,为加快广西和东盟国家间农业科技、人才、资金、信息双向流动和拓宽合作领域提供服务,有利于推动双方农业科技合作与联动发展,形成优势互补、互相带动、协同发展的区域农业科技空间结构,产生巨大的整合效应,推动广西农业快速发展。
2.发展广西特色农业,推出名牌农产品
广西农产品有很多传统品牌,比如龙眼、荔枝、沙田柚、芒果、菠萝、贺县贡米、靖西香糯、德保黑米、荔浦芋、桂平的西山茶、金银花、茯苓、罗汉果等等,这些产品早已在国内外市场有一定的影响,如果再在种植技术、生产工艺和包装上多下点功夫,推向东盟国家,一举成名,从而占据中国和东盟――这个拥有17亿总人口的世界主要农产品消费市场的一席之地。还可以从中选准一批苇点特色农产品项目,把它做大做强,形成规模效应。
3.建立和完善广西农业的标准化体系
广西农业进入国际轨道后,国际标准对我区农业的要求不断提高。面临这一现状,农业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势在必行。针对我区的农业标准化体系政策虽然存在,但面临许多实施上的问题,我们应该改变重政策、轻实施这个问题,提高农民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