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财务成果的会计核算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会计核算;基本前提;原则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13-0080-02
会计的基本前提是财务会计基本假设或会计假设,它是组织财务会计工作必要的前提条件,若离开这些条件,就不能有效地开展会计工作。也无法构建财务会计的理论体系。财务会计的基本前提是从具体的会计实践中抽象出来的,是为了确保会计核算资料的实用性、合理性和可靠性。一般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期间与货币计量等内容。企业为实现会计目的,确保会计信息质量,要明确会计的一般原则。即会计核算的基本规则和要求,这是做好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因此,企业会计核算人员,必须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原则要以会计核算工作支持企业的运行和发展。
1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1)会计主体。开展会计工作必须明确会计主体,明确会计人员的立足点,解决为谁记账、算账、报账等问题。会计主体独立于其本身的所有者以外,会计反映的一个特定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而不是企业所有者的财务活动。明确会计主体要求会计人员认识到,他们从事的会计工作是特定主体的会计工作,而不是其他会计主体或企业所有者的会计工作。
会计主体的规模没有统一的标准,它可能是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独立的法律个体;也可以是不进行独立核算的内部单位,从财务会计的角度看,会计主体是一个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特别是需要单独反映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编制独立的财务会计报告的实体。
(2)持续经营。持续经营是会计主体的企业,它的经营活动要按既定目标持续进行下去,在企业正常的经营中被耗用或出售,它承担的债务也要如期偿还。财务会计的一系列方法是以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为条件的。只有在持续经营的条件下,企业的资产才能按历史成本计价,固定资产才能按使用年限计提折旧。若企业不具备持续经营的条件,如已经或即将停业,进行清算,则需要处理全部资产,清理全部债权债务。会计处理要采用清算基础。
(3)会计期间。持续经营的企业不能等到结束其经营活动时才进行结算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为定期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向相关各方提供信息,就要划分会计期间,把持续不断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较短的经营期间。会计期间一般为一年,即会计年度。
把会计年度的起止点定在企业经营活动的淡季一般比较适宜,由于在企业营业活动的淡季,各项会计要素的变化较小,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尤其是对计算确定本会计年度的盈亏比较有利。还因淡季的经济业务较少,会计人员能有较为充足的时间办理年度结算业务,有利于及时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但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目前各个行业的企业的所谓淡季并不明显,这样的划分也存在着弊端。
因此,我国《企业会计准则》 规定,以日历年度作为企业的会计年度,即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为一会计年度。企业为及时提供会计信息,满足各方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也可把会计年度划分为更短的期间,如季度和月份。
(4)货币计量。企业会计提供信息要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企业的经营活动各不一样、非常复杂。企业会计要综合反映各种经营活动,这就要求统一计量尺度。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货币最适合充当这种统一的计量尺度。以货币为计量尺度,为会计计量提供了方便,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为简化会计计量,方便会计信息利用,在币值变动较小的条件下,通常不考虑币值变动。但是,因普遍性的较高的通货膨胀给企业发展带来较大影响,对会计核算怎样反映通货膨胀的影响,因此出现了通货膨胀会计。这是按物价指数或现时成本数据,把传统历史成本会计进行调整,考虑消除物价上涨因素对财务报表的影响,或改变某些传统会计原则,真实科学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一种会计方法。
进行会计核算,还要确定记账本位币,在企业的经营业务涉及多种货币的环境下,需确定某一种货币为记账本位币;涉及非记账本位币的业务,需要采用某种汇率折算为记账本位币登记入账。按照我国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规定,境内企业要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
2 会计核算的几项原则
(1)会计核算要客观实在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记录和财务会计报告要真实、可靠,不可失真,能客观反映企业经济活动。会计核算要以企业实际产生的经营业务为依据,反映实际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真实性和可靠性是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
(2)会计核算要互相可比的原则。为比较不同的投资机会,信息使用者必然要比较不同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以评估各个企业不同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状况。所以,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要遵循互相可比的原则,对同种经营业务,要采用同一会计程序和方法。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要尽可能减少企业选择会计政策的余地;同时,企业应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选择会计政策。
(3)核算要坚持一贯性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会计核算方法要遵循同一律,前后保持一致,不能随意变更。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不仅要通过阅读某一会计期间的财务会计报告,把握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还要比较企业不同会计期间的财务会计报告,明确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变化状况和趋势。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一定遵循一贯性原则。
企业所采用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如果已经不符合客观性与相关性原则要求时,企业就不能继续采用,出台新的会计政策。
(4)相关性原则。这一原则是会计信息要满足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相关性要求,是人们能利用会计信息要满足国家宏观经济控制的要求,相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要求,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要求。对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求,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国家对企业的管理,主要是利用经济杠杆进行宏观调控。与之相适应,国家对企业会计信息的需要也出现了变化,随着企业筹资渠道的多元化,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也在增强,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已不仅仅是国家,而扩大到其他投资者、各种债权人等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群体。随着企业自的扩大,会计信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因此,现在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求企业会计信息在符合国家宏观调控要求的同时,还应满足其他方面的需求。
(5)及时性原则。此原则主要是及时记录与及时报告:及时记录要求对企业的经济业务及时地进行会计处理,本期的经济业务要在本期内处理;及时报告是将会计资料及时传送出去,把财务会计报告及时报出,财务会计报告要在会计期间结束后规定的日期内呈报给应报单位或个人。及时记录与及时报告紧密联系。及时记录是及时报告的前提;而及时报告是会计信息时效性的重要保证。所以,企业会计要把及时记录与及时报告有机统一起来。
(6)权责发生制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对会计主体在一定期间内发生的各项业务,凡符合收入确认标准的本期收入,不论款项有没有收到,都要作为本期收入处理;不符合收入确认标准的款项,就是在本期收到,也不能作为本期收入处理。权责发生制所反映的经营成果与现金的收付不一致,它主要应用在需要计算盈亏的会计主体中。采用权责发生制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也有局限性,若按照权责发生制反映,有时企业虽然有较高的销售利润率,但现金流动性差,也可能遇到资金周转困难。在企业工作中,可能不严格采用权责发生制或者收付实现制,一般企业是以权责发生制为主,辅之以收付实现制。
(7)配比原则。这一原则要求企业的营业收入与营业费用要按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正确配比,以便正确计算各个会计期间的盈亏。按营业收入与营业费用之间的不同联系方式。一是按营业收入与营业费用之间的因果联系进行直接配比。企业的某些营业收入项目与营业费用项目之间在经济上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这些营业收入是因一定的营业费用耗费而出现的,这些营业费用是为取得这些营业收入而发生的,凡是这种存在因果关系的营业收入与营业费用就要直接配比。二是按营业收入与营业费用项目之间存在的时间上的一致关系。某些营业费用项目虽然不存在与营业收入项目之间的因果关系,但要与发生在同一期间的营业收入相配比。
(8)谨慎性原则。即稳健性原则,它是在存在不确定因素的条件下进行预计时,采取不造成高估资产或收入的做法,防范损害企业的财务实力,避免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持盲目乐观的态度。这一原则的基本内容是:不预计收入,但预计可能出现的损失;对企业期末资产的估价宁可估低,也不能估高。
(9)重要性原则。这一原则是在保证全面完整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条件下,按一项会计核算内容是否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决定对其进行核算的精确程度,及是不是在会计报表上单独反映:凡是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有较大影响的业务和项目,要作为会计核算和报告的重点;对不重要的经济业务可以采用简化的核算程序和方法,可不在会计报表上详列。会计核算的重要性原则,在较大程度上是对会计信息的效用与加工会计信息的成本的考虑。若将企业复杂的经济活动,都详细记录与报告,不但能提高会计信息的加工成本,还可能使使用者无法有针对性地选择会计信息,反而对正确的经济决策不利。
参考文献:
[1]杜娟.试谈会计的基本原则[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4(4).
会计核算的客观性原则包括三层含义:
1、会计核算应当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2、会计核算应当准确反映企业的财务情况,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企业内部经营业绩考核是建立在企业预算方案基础上的,从理论上讲企业的预算方案一经确定是不轻易调整的,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因为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在预算不变的前提下,需对被考核主体的实际业绩进行调整,以明确考核主体与被考核主体的经营责任。对于需调整事项,比较传统的做法是在财务会计核算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账外、表外进行调整、修正,这种做法虽然也能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但仔细分析,存在如下缺点:一是修正事项的调整滞后,往往是考核评价时,才做调整;二是经营者难以及时确定哪些是修正内容,哪些不属修正内容,容易造成职责不清;三是影响考核评价工作的及时性;四是削弱了业绩考核的严肃性、权威性。为解决这一难题,笔者从可行性、实用性角度出发,提出在财务会计核算中直接引入内部经营业绩核算的做法,供业内人士探讨。
一、引入内部经营业绩核算内容的适用主体
在实际工作中,应从运用的效果和操作的难易程度上进行可行性探讨,分部实施,先从企业与企业内部主要的独立核算责任主体之间入手,通过试点,积累一些经验后,再扩展到各个核算主体。
二、引入内部经营业绩核算内容的做法
(一)核算内容的选择。在选择引入会计核算的具体指标时,要对本企业的主要经营业绩指标进行全面梳理,从被考核主体的主要业绩指标体系中筛选出重点指标,再进行可行性的探讨,最后确定出引入财务会计核算的经营业绩指标项目。最普遍、最具代表性的主要指标有:成本、费用、产销量、利润等。
(二)内部管理会计科目的设置。会计科目是会计核算与内部经营业绩核算相结合的桥梁,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引入内部经营业绩核算的成效。科学合理的设置,能使会计核算简便、清晰,省时省力,设置不够科学合理,不仅达到不到预期的目的,反而进一步把内部经营业绩考核复杂化,因此这一环节至关重要,也是内部经营业绩核算体系的核心。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有关规定:“企业应当按本制度设置和使用会计科目,但在不影响会计核算要求和会计报表指标汇总,以及对外提供统一的财务会计报告的前提下,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增设、减少或合并某些会计科目。”企业在设置会计科目时应把握三个原则,一是简便原则,细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目标,但会计核算必须是在满足管理需要的同时,尽量做到直接、简便、清晰;二是内外有别原则,内部管理会计科目一定要有别于对外提供财务资料的会计核算科目,要一目了然,从会计科目上就可直接分辨出科目性质和用途;三是合理分类原则,内部管理会计科目要合理归类,便于汇总合并企业财务会计报表时对内部业务的抵销,要做到不影响企业整
体会计核算资料的归集和反映。
(三)内部管理会计报表的设置。会计报表是会计核算成果的反映,是投资者和管理当局了解、分析经营业绩的窗口,有了内部经营业绩核算,还应有与之配套的内部管理会计报表,才能使管理者一目了然。由于内部经营业绩的调整是人为的对经营成果进行重分配的一种手段,与考核、被考核主体相关,但与生产经营的实际成果无关,因此,为便于数据的采集、整理、阅读,在设置内部管理会计报表时,最好采用分段式的财务报告,即第一部分反映的内容为不考虑内部经营业绩调整因素的生产经营成果;第二部分反映的内容为内部经营业绩调整因素的生产经营成果或具体事项;第三部分反映内部考核结果,如“损益表”的设置,可以在“利润总额”行次下增设行次,把内部考核损益项目加以列示,再把内部考核利润直接在“损益表”中体现出来。其他财务会计报表也可以通过类似的方法进行设置。企业整体经营成果可从内部管理会计报表的第一部分中取得,内部调整因素可以从内部管理会计报表的第二部分中取得,内部经营业绩则可以直接从内部管理会计报表的第三部分取得。
(四)内部管理会计科目的核算。内部管理会计科目的核算重点有两个方面,一是要取得确认内部考核调整事项的相关依据,即经企业预算委员会批准或有权调整内部考核经营指标的企业负责人签署的文书;二是责任双方都要在财务会计账上体现,以自制凭证方式,通过结算中心进行传递。比如:因电费提价,造成电费成本较大幅度上升,公司所属单位的年度预算因此出现非内部因素的较大偏差,经公司研究决定,电费的提价因素作为公司的责任成本,当月所属单位A发生电费100万元,其中经公司确认的责任成本15万元,
公司本部作:
借:内部损益调整15万元
贷:结算中心存款 15万元
所属单位A作:
1.分配本月电费成本
借:生产成本――电费85万元
生产成本――责任电费 15万元
贷:银行存款 100万元
2.调整电费成本影响的内部损益
借:结算中心存款 15万元
贷:内部损益调整15万元
通过会计处理,公司及时确认了所属单位实际发生的责任损益,所属单位也把责任成本影响本单位的成本情况进行了反映,并且从公司取得了责任成本的补偿,达到了对成本、利润的预算数进行及时调整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