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儿童声乐教育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没有针对儿童的特点开展教学
教师为了能尽快的将儿童引入到学习声乐的轨道中来,在这个阶段,往往灌输一些抽象的专业术语,如共鸣、打开、气息、位置等,儿童会感到不知所措、非常的茫然,这种没有针对儿童自身特点的教学,是应该摒弃的。
(二)对儿童声乐训练要求标准过高
声乐演唱有很多基础性的要求,一些教师认为教会儿童越多的知识,才能促进儿童的进步,但结果往往是欲速而不达。一会要求情感和共鸣,一会又要求吐字和呼吸,这样往往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儿童常常是顾此失彼,结果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三)对气息过早的强调
歌唱的动力和源泉,就是气息。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每一个教师都会反复强调气息的重要性。但如果对气息过早的要求,就会过多的集中儿童学习的注意力,这样就呼和吸一个非常自然的问题,形成了负担,这样反而对演唱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二、儿童声乐教学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熟悉和掌握儿童的心理特征和生理特征
儿童通过获得技能,学会发声的方法,直接影响着大脑发育,以及神经系统和身体的生长。正确的发声方法会对儿童心理、生理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无论是对儿童形成个性和发育智力,意义都非常重大。儿童阶段,对于外界事物的认识,不管是神经系统,还是感知觉系统以及身体,都尚未定型,还处于发展时期,而随着儿童逐渐成熟的心理因素和身体发育,可循序渐进的培养其技能及各个方面的知识。
在12、13岁以前,儿童的听觉能力一直在增长,而到了成年,会逐渐的降低这种听觉能力,主要是丧失了高频部分的听力。通过相关测试证实,在婴幼儿阶段,人对高频声音的敏感度并不比成人差,甚至还能向低频范围的敏锐度发展。由此可见,儿童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听觉艺术方面,应比成人优越,而这一点,也被音乐实践教学所证实。
(二)建立正确的教学思路
一般来讲,从婴儿、幼儿到少儿阶段,儿童的发生器官都是处于一个不断变化、发育和成长的过程中,每一个年龄段,其特点也有所不同,所以在声乐教学中,必须对其生理和心理的特征充分的考虑,要合理灵活并综合的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依照儿童不同的声音条件,在教学的过程中,对相应的教学计划进行制定。
1.引导儿童歌唱的兴趣
喜欢歌唱,是每一个儿童的天性,而兴趣又是最好老师,但当儿童真正开始学习声乐歌唱时,效果会和期望值大相径庭,这就需要儿童能持之以恒,每天都要坚持不懈的进行训练。一个优秀的歌唱人才,往往必须具备多个方面的因素。仅仅是坚持唱歌练习,离成功还相差甚远,如果按照既有的教学模式,儿童和老师见面的时间是有数的,所以针对儿童的训练,家长应和教师做好沟通,教师应客观的评价每一个儿童的实际学习情况,针对那些业余学习唱歌的儿童,其训练方式,不应采用音乐学院的正规的模式。抽象的声音位置概念和枯燥的发生练习,都会使儿童感到枯燥乏味,导致兴趣荡然无存,所以保护和引导儿童的兴趣 是每一个声乐教师应尽的责任。
2.培养儿童正确歌唱的习惯
儿童声乐的学习过程中,要想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经过反复的强化和严格的训练。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经历一个关键性的时期,而这个阶段,就是幼儿和小学阶段。而中学阶段,则是改造习惯的时期。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不仅仅是对声乐教学,就是对儿童一生的成长,都是受益匪浅。
3.训练儿童声乐的美感
发展儿童声音的个性及训练声音的美感,在儿童声乐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们对审美对象进行审美后所产生的一种愉悦的体验,就是美感。美感紧密联系着儿童思维的发展和直觉的发展。心理学研究证实,儿童在幼儿时期,就能从自己所从事的朗诵、舞蹈、美术及歌唱等艺术表演中,从绘画和音乐等艺术作品中,获得美感。个性是一个人有别于他人的行为、性格和气质,而音色是声音个性的体现。在儿童声乐教学中,发展儿童歌唱的个性,是声乐教师的主要任务,这要胜于对机械的技巧训练。因为儿童不同的个性,表达歌曲的方式也是有所不同的,教师不能简单的用错误或者正确的方法去进行评判。
一、儿童声乐教学
(一)如何做好儿童声乐教学儿童声乐教学应该符合儿童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根据其不同于成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开展科学的教学之路。儿童声乐教学具有复杂性、抽象性和不具体性等特点,在儿童声乐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儿童的兴趣培养和良好的心理状态的培养,根据儿童的个体性差异,合理制定教学计划。
(二)儿童声乐教学对教师的要求1、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声乐教学计划的制定要体现声乐教学思想,在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声乐老师要把握每个儿童的潜质和智能结构,把握他们的发展特点,在充分了解每个儿童个性的基础上,制定符合每个儿童的科学合理的声乐教学计划。2、注重扮演多种角色声乐教师既是“舞蹈老师”,编制各种各样的舞蹈动作,做出各种各样的面部表情来丰富儿童的肢体语言。同时又是“语文老师”,要教孩子读字,给孩子解释字、词、句的意思和歌词的内容,让孩子理解把握歌曲的内容。声乐老师也是“医生”,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对儿童进行及时调节,不断发现、分析、解决发声错误。3、注重学生兴趣培养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是儿童主动进行学习的精神力量。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及时激励和表扬,教师进行较好地引导,选择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设计要寓教于乐,选择曲目不要单一,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选择和安排。
(三)儿童声乐教学与成人声乐教学的异同由于成人和儿童是两个不同的成长群体,在课程的设置与安排、教学模式与方法以及歌曲的选择等方面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1、循序渐进式教学声乐学习是一个漫长复杂的学习过程,需要脚踏实地的去学习。无论是成人声乐教学还是儿童声乐教学,都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声乐学习和训练是一种常规的技巧性训练,像发声方法的训练、歌曲作品的处理等,都要经过无数次的练习和揣摩,才能有一些声乐演唱的成绩。2、合理选择曲目无论是成人成人声乐教学还是儿童声乐教学,都有一个曲目选择的问题。曲目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声乐程度和他们以后工作的实际需要,要符合学生自身的水平,实行对症下药。3、注重个体差异成人声乐教学的生源来源广泛,学龄结构跨度较大,决定了在成人声乐教学中要因人而异,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做到有的放矢。
二、结论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审美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学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而审美活动往往依附于智育与智育之下,审美在阅读教学中的缺位,已成不不争的事实。小学苏教版教材的诸多美文未被美读,没有感悟,学生的“自主性”无疑被套上枷锁,成为被动接受的道具。
小学语文教学呼唤美的教育,以文本内部的逻辑美与外部的形式美统一起来,能以美怡情、以美启真、以美激智、以美育德,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融在一起,实现和谐共生,共同发展。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1.情感态度被漠视。教师摆脱不了应试观念的影响,工具性被日益强化,而人文性愈来愈得不到重视,以题海战术挤占学生的时间,一味照搬教参,学生缺少想象,缺少创新,其情感态度价值观被忽视。
2.阅读教学中审美“缺席”。语文教学倚重知识技能的训练,将本应个性化、情感化、创造性的阅读变成“理性”的分析,学生学到的只有零散的知识,而真、善、美的内容越被忽视。教师以声色俱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美只在外表,只有点缀,而无视学生的审美接受,语文教材中真正的美被浅层的演绎隐遁了,学生想象的翅膀尚未展开便已折断。
3.朗读活动存有缺憾。在朗读教学中,教师采用分角色朗读、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由于以讲替读、以听代读,讲多读少,导致阅读时间的不足。教师分析多,学生感悟少,文质兼文章被“庖丁解牛”分解得支离破碎,人文被曲解、精神被扼杀,美感无法呈现。
4.评价作祟。小学语文阅读考试重分析理解,分析句子内在含义、概括中心思想,教师迷恋于考分的追逐,陷入讲解分析的怪圈,采用应试的套路,砍的砍、削的削,只剩下光秃秃的躯干,还存有美感?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的建构
1.阅读文本,挖掘文本之美。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选择的多是绚丽多姿的自然美、感人至深的社会美的文本。(1)感受自然之美。教材中自然风光、文物古迹等都蕴含着自然之美,教师要引导学生投身于神奇美丽的大自然中,感受如诗如画的风光。如在《黄果树瀑布》教学中,教者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瀑布之美,有学生感受到声之美,“就像是微风拂过树梢,渐近渐响;最后像潮水般涌上来,盖过了人喧马嘶,天地间只存下一片喧嚣的水声了。”有学生感受到形之美,“悬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2)感受社会之美。社会之美有情感美、节操美、智慧美,情感美是对喜爱之情的真诚表露,节操美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智慧美有着创造的力量。如《轮椅上的霍金》一文学习中,教者让学生读出命运对霍金的残酷,读出霍金顽强的意志、探索的精神与感恩的心,从而在内心深处产生深深的震撼,被他的节操美、智慧美所折服。
2.创设情境,与心灵对话。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拉近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建立新知与旧知联系的桥梁,将情与境交融于一起,引领学生深入文本,跨越时空,与智者对话,感受他们深邃的思想、伟大的心灵、超凡的智慧,在细细品味中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从而能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形成向上的人生态度。如在《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中,教者以贺知章的《咏柳》诗导入,让学生说出柳树美、枝条柔软、叶子细匀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贺知章眼中的柳树,是生长在普通地方的柳树,你知道高原上的柳树是什么样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急于了解实眼中的高原的柳树是什么样的。
3.锤炼语言,感受语言之美。小学生具有模仿性,教师的语言对学生的感受、思维、情感等活动有引导作用。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锤炼语言,明晰的思路、言辞的准确让学生感受到语言之美。如在《安塞腰鼓》教学中,教者创设情境如下:“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风沙满天。有人认为,它是一片贫瘠的土地,然而正是这里有着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教师的导入,让学生了解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4.强化诵读,让传统回归课堂。“诵读以贯之,思索以通之。”诵而后思,贯而后通,诵读是文本学习的开始,只有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章,才能积极语言经验,积淀语感。如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文学习中,教者让学生先分组读,解决字音、词义。再深读诗文,思考:“杜甫本是不爱哭的人,但在写这首诗之前,他曾流过泪,你能从挂图中看到什么?哪些人倒在敌人的铁蹄之下?”“朝廷收复了失地,你们开心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的喜悦心情?”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从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的欢受到心情之美,也能从平易浅显而又极富感染力的语言中感受语言之美。
总之,在孩子的心中,一切事物新鲜而有趣。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走出迷失精神的泥沼,重构自己的精神家园,要交给孩子一双审美的眼睛,让他们以纯真的心灵去发现、捕捉美。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