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工程初级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1基础防潮失效
基础工程设置的防潮层或者是抹灰处理不完善,降低了阻碍地下水分沿基础向上渗透的有效性,待工程结构外墙受潮后,经过冻融与盐碱作用,将会导致砖墙表面出现逐层脱落现象,影响结构强度以及环境美观。出现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基础施工时对砂浆管理不善,将砂浆作为防潮砂浆使用。在进行防潮处理时,没有对工程基面进行清理,不浇水或者是浇水程度不够,降低了防潮砂浆与基面的粘结度。或者是抹灰时压实度不够,养护措施不挖山,致使防潮层过早脱水,强度与密度都不能达到要求要求而出现裂缝。
1.2基础标高偏差
在基础工程施工至室内地平面时,经常会出现标高不同问题,如果基础标高偏差较大,将会直接影响到工程上层墙体标高的控制。出现此类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基础下部基层标高差相对较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基础标高的控制。在施工时基础结构大放脚宽大,基础皮数杆不能贴近,不能有效控制基础结构与皮数杆之间的高度差。砖基础大放脚填芯砖采用大面积铺灰砌筑方式时,受铺灰施工厚度均匀度用以及施工面长度影响,砌筑速度往往跟不上,灰浆因为中间施工时间太长而挤浆困难,灰缝不易压薄而出现冒高现象。
2施工现场基础工程质量控制措施
2.1轴线偏移处理措施
在定位防线施工时,外墙角应设置龙门板,并做好相应保护措施,避免因为槽边堆土或者是其他作业施工而发生位移。门龙板下应设置永久性中心桃,并将其打入地面保持齐平,应用混凝土将其四周封固。待龙门板拉通线时,应首先将其与中心桩进行核对[2]。横墙轴线一般不推荐采用基槽内排尺法进行控制,可以选择设置中心桩的方式。要求横墙中心桩与地面齐平,为便于排尺与拉中心线处理,中心桩之间不能堆土或者放料。在挖榴时应选择用砖覆盖处理,便于清土寻找,在槽墙基础拉中线时,需要对相邻轴线距离进行复核,确保中心桩没有发生位移。另外,为了防止因为砌筑施工大放脚部分不均匀而产生的轴线位移,需要在基础收分部分施工完毕后,拉通线重新进行核对,并且需要以新定出的轴线为准,最后完成基础直墙部分的施工。
2.2基础防潮处理措施
在进行工程建筑施工时,防潮处理应该在基础工程施工完毕后进行,其中24cm墙防潮层下丁皮砖应该选择满丁砌筑方式。现场施工时,应将基础防潮施工安排在基础房心回填后进行,避免填土施工时对防潮层造成破坏。一般情况下应该严格按照图纸设计要求来进行施工,而对与设计中没有具体要求的情况,可以选择2cm厚1:2.5水泥砂浆掺加适量防水剂的方式来进行施工[3]。另外,防潮层砂浆与混凝土中严谨掺加盐,并且为避免低温对工程造成的不良影响,在无保温的情况下,尽量不要在低温情况下施工。
2.3基础标高偏差处理措施
在进行基础结构施工前,应对基层标高进行全面检查,对于局部低凹处应选择用细石混凝土将其垫平。基础皮数杆可以选择用小断面2×2cm方术或者钢筋进行制作。在具体施工时,将皮数杆直接夹砌在基础结构中心位置即可。如果是选择基础外侧在皮数杆检查标高时,应该搭配水准尺进行校对。另外,针对基础放大脚的施工,尽量选择用双面挂线处理方式,保持横向水平。在对填芯砖进行施工时,应该选择小面积铺灰的方式,并且要边铺边砌,将顶面控制在高于外侧跟线砖的高度。
3现场施工基础工程质量控制实例分析
3.1工程概述
以某工程为例,基础工程包括局部一层地下室与桩单独承台,其中地下室底板标高为-6.3m,桩单独承台基础底标高为-1.5m,垫层均厚为110mm,两者高差相对较大,不能选择同步施工。因此,在对基础工程施工现场质量控制时,关键在于确定合理的施工顺序,做好地下室与单独承台之间施工的搭接。
3.2施工方案
结合此工程特点,地下室施工内容主要包括地下室顶板、底板以及剪力墙侧壁等,整个过程涉及到的工序以及内容比较多,为保证基础工程施工质量,应首先完成地下室施工,避免对工程后续工序的进行造成影响。结合地下室剪力墙以及相连基础量表高-0.4m处留有施工缝,地下室剪力墙部分应首先施工,并留有施工缝的基础梁与单独承台一起整体浇筑施工。
3.3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3.3.1基础承台、梁施工基础承台地面采用230厚M7.5砖,M10水泥砂浆内粉,钢筋主要通过选择施工现场合格材料加工成半成品[4]。由于基础梁洁面相对较大,所需钢筋重量也比较大,在此基础上为了保证钢筋能够就位准确,需要在钢筋绑扎前先搭设脚手架最为钢筋的支撑,等到钢筋绑扎处理完成后,再将脚手架拆除。3.3.2底板施工在底板混凝土垫层施工完成后,需要进行钢筋的绑扎处理,在绑扎过程中尤其要加强对柱、墙插筋定位的准确性以及牢固性。对此可以选择在垫层上弹墨线的方式来对底板钢筋间距进行控制。对于地下室底板上、下钢筋的绑扎处理,需要严格按照施工图设置来设置撑脚,并且要做好地下室门洞的预留处理。对于楼梯插筋的预埋,可以选择用厚3mm的钢板防水,并将施工缝高度控制在300mm。在对底板混凝土进行浇筑施工时,应该选择平行推进的方式,应保证施工的连续性,不需要预留施工缝。尤其是要加强对止水口处混凝土的浇筑管理,保证其密实度,避免出现渗漏现象。
4结束语
高层建筑物在施工过程中的质量保证依赖于高品质的原材料。受原材料市场信息的限制,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建筑物施工材料都是施工单位自行购买,施工单位在购买原材料的过程中,由于自身对原材料的认识水平有限或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在采购原材料的过程中会出现购买劣质原材料的现象,劣质原材料用于高层建筑物的施工会造成建筑物出现崩裂或坍塌的隐患,严重影响建筑物的质量和人们的生命安全。
2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
2.1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材焊缝的检测检测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材焊缝的质量,是从源头上杜绝危害建筑物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问题的有效措施。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现阶段我国用于检测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材焊缝质量问题的技术有激光检测技术和红外热像检测技术,下文针对这两种技术做出具体的介绍。(1)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材焊缝的激光检测使用激光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钢材的焊缝与焊接检测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到的仪器设备为线激光器和CCD相机。线激光器主要用于向钢筋混凝土结构发射激光束,CCD相机主要用于接收激光束反馈的质量信息。这两种设备的联合使用,可以将激光检测的整个过程有理有力的反映出来,能较好地说明钢结构的检测质量。在实际的焊接焊缝检测过程中,将激光束固定于不等厚度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上方二十厘米左右,使激光束与钢筋混凝土面板呈六十度夹角,而后将CCD相机以同样的方法固定在能接收到激光反馈信息的位置。待二者的相对位置固定完毕后,将激光束在等待检测的钢板焊缝部位来回慢速移动,使钢板的质量信息通过CCD相机的作用充分地反映给检测人员。技术人员根据该钢板的成像反应,判断钢板焊接的质量。通常情况下,焊缝截面直线拟合值为0.9,钢材截面直线拟合值高于或等于0.9时,钢材焊接质量有保证,若钢材截面直线的拟合值低于0.9,则钢材焊接的质量有待进行一步完善。(2)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材焊缝的红外热像技术检测红外热像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无损伤的钢材焊缝检测技术,该技术能适应不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检测,且检测的可靠性较高。红外热像检测仪以超声波作为热激励源,通过携带能量的超声脉冲对钢结构进行照射,超声波对钢结构进行穿透的过程中,由于受钢材焊缝质量的影响,超声波会与钢结构分子产生摩擦,质地均匀的钢结构焊缝处利于超声波的通行,其产生的摩擦力小,质地非均匀的钢结构不利于超声波的通行,其产生的摩擦力大。摩擦力大的区域会在红外热像检测仪上形成颜色较暗的区域,该区域代表的位置即为焊缝质量不合格的位置。经过激光检测和红外热像技术检测后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其质量比检测前有较大的保证。在运用这两种技术进行检测的过程中,一旦发现质量不过关的钢材焊缝,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改进,避免钢筋混泥土结构投入使用后造成更大的安全问题。
2.2保证施工过程中的原材料质量保证高层建筑物在施工过程中的原材料的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改进:第一,检测水泥的各项指标。用于高层建筑物施工的水泥必须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有具体的生产单位和生产日期以及水泥成分说明。水泥成分不达标或是超过了使用日期,都会影响建筑物墙体或地基的质量,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因此,对不达标的水泥应不予使用;第二,在选择墙体或地基填充材料的过程中,应选择质地坚硬且大小适中的粗砂料。质地坚硬的填充材料具有耐磨性和耐腐蚀性,不会因为建筑物日积月累的使用而出现崩裂或垮塌的情况,大小适中且形状规则的填充材料有使建筑物美观的效果。第三,在验收阶段应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应标准对建筑物各项环节的质量情况作出测试。对进入工地的水泥和钢筋进行验收时要查看水泥和钢筋的质量证明书,认真填写验收报告单,验收任务应具体到责任人,若验收过程中出现问题,视情节的轻重作出相应的惩罚。
3结束语
2预算人员必须非常了解地基基础工程施工各个项目的所有工作内容,其目的是为了在计算工程量及企业施工成本的过程中不漏项,给最终的报价提供一个最准确的基数。如连续墙施工,其工作内容包含有:导墙土方开挖外运及回填,导墙模板的制安与拆除、导墙钢筋制安、导墙混凝土浇注;连续墙的成槽(分入岩部分和非入岩部分)、钢筋笼的制作与安装、连续墙混凝土浇注等。
3对其施工内容有了充分了解后,接下来就是收集本次投标报价工程中有关的工程地质勘察资料,施工图纸及相关的其他资料(如地下管线布置图等)。收集这些资料的目的是为了计算本次投标项目具体准确的工程量并初步了解该工程施工过程中有哪些风险因素。在计算工程量的过程中,值得一提的是特别要注意那些发包方规定了结算时,不给予计量的项目的工程量千万别漏项,因为这些工作内容的成本都需要摊销到发包方规定结算计量的相应项目中的。如在广州越秀南路综合楼基坑支护中结算给予计量的连续墙工程量为2032m3,但要完成该连续墙工作,会发生但不计量的工作内容还有:导墙土方开挖外运185m3及挖填340m3,导墙模板的制安与拆除1137m2、导墙钢筋制安1.787t、导墙混凝土浇注135m3;连续墙墙顶80cm高的浮浆101m3;连续墙、钻孔桩的钢筋笼重量243.84t;连续墙成槽入岩的工程量108m3。在计算工程量的过程中,还要根据资料,初步了解该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是否有流沙、溶洞等地质风险,是否有管线阻碍施工的顺利进行,如果有,则要将这些风险罗列出来。
4按发包方的计量要求,计算出满足发包方计量要求的计量项目的“综合”施工成本。在这个套价的过程中,一定要思路清晰,否则,很容易出错。要计算出这样的一个“综合”成本单价,有以下两个步骤:首先根据各个工作内容的工程量及预算员自己编制的企业基础定额及人材机的市场信息价,计算出各工作内容的成本价,并得出各工作内容的总成本,如广州越秀南路连续墙的各个工作内容总成本计算应该如下:
①导墙土方开挖外运总成本=185m3×导墙土方开挖外运企业成本价;②导墙土方挖填总成本=340m3×导墙土方挖填企业成本价;③导墙模板的制安与拆除总成本=1137m2×导墙模板的制安与拆除企业成本价;④导墙钢筋制安总成本=1.787t×导墙模板的制安与拆除企业成本价+1.787t×钢材材料企业内部消耗系数1.01×钢材市场信息价;⑤导墙混凝土浇注总成本=135m3×导墙混凝土浇注企业成本价+135m3×混凝土材料企业内部消耗系数1.01×混凝土市场信息价;⑥连续墙的成槽总成本=(2032m3+101m3)×连续墙的成槽不入岩成本价+108m3×连续墙的成槽入岩增加费成本;⑦墙身钢筋笼的制安总成本=243.84t×墙身钢筋笼的制安成本价+243.84t×钢材材料企业内部消耗系数1.03×钢材市场信息价;⑧连续墙混凝土浇注总成本=(2032m3+101m3)×连续墙混凝土浇注成本价+(2032m3+101m3)×混凝土材料企业内部消耗系数1.1~1.15×混凝土市场信息价。
其次就是将给予计量的每个项目相关的全部工作内容的总成本汇总并摊销到该计量项目中,得出结算计量项目的“综合”成本单价。如广州越秀南路综合楼基坑支护中连续墙的“综合”成本单价就应该是将第一步骤中计算的各个工作内容总成本摊销到给予计量的连续墙工作量2032m3所得出的单价,具体计算如下:
连续墙“综合”成本单价=∑(①~⑧)/(2032m3)。
5向决策者提供计算准确的“综合”施工成本及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因素,决策者根据预算员提供的数据,结合经营的需要等,综合考虑,最终确定自己企业的报价。因为决策者的决策依据完全靠预算员提供,这就要求预算人员要有过硬的专业基本功,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只要做好了这几个步骤,那么施工单位在报价与之后的谈判过程中都握有主动权,能正确确定工程项目施工承包价格,有效控制工程成本,合理利用资金,提高承揽质量,使工程达到技术上的先进和经济上的合理
当前我国的水利水电基础工程施工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施工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对于施工中所出现的浅基础情况,可针对有无放坡需求而确定施工方法。如无放坡需求,可先根据基准灰线直边切割出槽边轮廓线,随后再将相关施工作业区域进行诸葛开展施工作业。其次,在施工地下水位高低及地面排水系统建造的施工方面,则应根据具体的工程地质情况、施工挖掘尺寸等条件认真比对、计算和考虑,从而最大限度的预防和避免施工区域内的地基土结构被破坏。再次,对于地基与基础的强度及其所能承受建筑物上的全部结构荷载要予以充分的计算和考虑。即在施工基础的耐久性、防潮性、耐侵蚀性和抗冻性等诸多方面要充分满足施工过程及建筑后续过程的相关要求,保证施工全过程的安全顺利。除此之外,为了确保施工地基的安全稳定,必须使施工地基和开挖基础有一个足够大的施工工作区域,在地基变形值方面也应保证其在允许的参考值数范围内,将建筑物开裂、倾斜或者标高产生相应的变化等等一些列消极后果避免在施工开始阶段。
2水利水电工程基础施工的注意事项
对于基础施工作业方面我们需要做好注意事项,从而保证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在对于基础较浅的的施工作业面方面,要首先根据施工需要,划定一条基准灰线,并根据这条基准线画出槽边轮廓线,从而使整个施工的作业面顺利有序的展开。而对于地下水位的降低和地面排水系统的建造施工方面,要结合实际的施工区域的地质资料,进行科学的排查和考虑,进而进行基础开挖等工作作业,从而预防地基土结构被破坏同时影响施工的情况发生。另外,还需要保证整个工程地基的强度。地基是整个工程的基础和支撑,因而必须保证其可以承受建筑物的所有结构负荷,在地基相关结构的耐久性、防潮性、耐侵蚀性和抗冻的能力等方面严格把关,务必使其达到相关要求和标准。与此同时,还要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地基和基础工作面的相对广阔,从而保证整个建筑结构的稳定。最后,任何材料都有其使用寿命,在地基施工前也要充分考虑到地基变形值的范围等因素和问题,要确保其始终处于允许的范围内,尽最大可能避免建筑物的开裂和倾斜等严重的质量问题。
3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基础加固
3.1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灌注桩施工
所谓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灌注桩指的是直接在施工点进行打孔作业,然后用混凝土或沙石等材料进行现场浇筑,其具有施工方便,节约材料,成本低的特点,但其也存在不易操作、技术间隔时间长等缺点。总的来说,其主要有以下两种施工方法;第一种是挖孔灌注桩,这种灌注桩的的承重力和尺寸较其他两种都更加牢固,其直径为1m~3m之间,桩体的深度达到30m左右。这种挖孔灌注桩的单根承载力可达到10000kN~40000kN,能够很好的满足建筑整体对地基牢固程度的要求,第二种是打拔管灌注桩,这种灌注桩是是将与桩的尺寸相似的钢管套上桩靴打入土中,然后将钢筋骨架放入钢管内并浇筑混凝土,最后再将钢管拔出,进而形成灌注桩。除此之外,这种施工方法也可使用振动灌筑法,利用振动力将钢管打入土中。当其到达设计标的高时停止振动,当钢管打入深度达到设计要求时,利用进料工具将混凝土灌入钢管内,随后在震动的同时慢慢拔出钢管,使桩的混凝土在震动和播出的过程中密度和牢固程度不断增加,进而形成灌注桩。
3.2钢筋混凝土预制桩施工
随着我国建筑工程事业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建筑施工技术水平的高低在工程建设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为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筑工程地基技术作为工程施工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施工技术水平地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工程施工的整体质量。为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施工企业必须重视其施工技术的选择,了解其发展现状,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工程的整体质量,实现其经济效益。
1.1传统地基处理技术
传统建筑地基处理技术主要包括:上世纪60年代法国发明的强夯法地基施工技、日本70年代创造的高压喷射技术及我国在90年明的桩基施工技术等。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建筑工程事业在得到发展的同时,规模也逐渐扩大。这些地基处理技术在现代建筑工程建设仍得到大量使用。但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对房屋建筑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一的处理技术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在建筑工程地基施工中,必须提高施工技术水平,对施工现场情况进行充分考虑,并结合相关成功经验进行有效施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延长工程使用年限。
1.2现代地基处理技术
地基处理技术的选用应严格遵循房屋建筑的地下环境进行,其施工机理就是通过夯实、换填、挤密等方式加固地基。也可以分为地基加固技术、桩基技术与辅助地下连续墙技术。地基加固技术应用的目的就是对地基承载力进行有效增加,进而达到降低沉降量,减少变形等情况的出现。桩基处理技术的应用主要是为了向地基深层位置进行上部荷载力的传送,利用缓冲作用对其所承受的冲击力进行有效削减。辅助地下连续墙技术主要是进行侧向支护的提供,在处理地基中,必须对其地基进行改良,对其地基抗剪切强度进行有效提升,起到地基压缩性降低的作用,并对地基透水性进行有效改善,最终达到地基加固的作用。
2建筑工程施工中地基处理技术的应用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建筑工程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其行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增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地基施工作为建筑工程施工重要组成部分,其施工技术水平高低对建筑工程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为确保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施工企业必须提高地基施工技术水平,重视其施工方式,根据工程施工的具体情况选择与之相适合的施工技术,只有这样才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1粉煤灰吹填法
粉煤灰具有较强的透水性能,如将其在吹填土地基进行加固处理,可以提高固结加速吹填土的速度,并起到加固处理费用的有效降低及工期缩短的作用。其施工方式就是遵循一定比例,将淤泥和粉煤灰进行有效混合吹填,对其均匀度进行提升,进而达到地基土固结的作用。
2.2DDC灰土挤密法
DDC灰土挤密法应用的方式就是利用孔内深层强夯法进行施工的方式。在孔内通过螺旋钻机将灰土分层注入,分层夯实成桩,通过多次锤击达到扩大桩径的作用,并确保和桩与桩之间土能够形成复合地基。这种地基的作用就是对湿陷性地基土的承载力进行有效改善,并对地基土的变形情况进行有效控制。从相关数据显示,选用DDC灰土挤密桩进行建筑工程地基处理,可以有效增强其地基承载力,一般情况下是原有地基的2到7倍。通常情况下,DDC灰土挤密法中处理地基的深度必须在5米到40米以内,相比一般的灰土桩,其施工效果较为显著。为更好地了解灰土挤密施工方式。
2.3IFCO强制固结法
IFCO强制固结法的应用可以对地基固结速度进行有效提升。这种地基处理技术的运用,必须设置排水系统和加压系统等设施,一般情况下排水系统就是纵向贯通的一排排砂墙,排水通道的扩大,可以对其固结速度进行有效提升。通过真空压力的作用,加压系统可以将堆载时间进行大大减短,因为在砂墙底部进行真空面的设置,必须确保水的渗流走向相同与重力方向,进而起到加速地基固结的作用。只有确保排水系统和加压系统之间的固结顺畅性,才能起到工期缩短及提高施工质量的作用。
2.4换填垫层法
在建筑工程地基施工中换填法主要应用于其基础下持力层较为软弱的位置,主要施工方式为,将基层下合理范围内的土层挖去,选用强度较大的砂、砂石等材料进行回填作业,随后进行分层夯实施工,确保其与施工要求相符。这种施工方式在建筑工程地基施工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提升地基的承载力、降低沉降量并达到施工质量提升的作用。
3建筑工程施工中地基处理技术的质量控制
3.1在建筑工程地基施工中,如在设计阶段与施工阶段选用合理、科学的方式
就可以达到降低建筑工程沉降量的目的。如要简单进行建筑物体型的设计、注重建筑平面转折、高度等问题,并将沉降缝设置在基础类型不同的位置。确保两个建筑物之间的距离符合施工要求,并将圈梁或构造柱设置在墙体上,选用联合基础或连续基础等方式。施工过程中,如遇到软弱地基,应充分考虑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选用与之相适应的方式与技术进行有效处理,如机械压实、将软弱土层进行开挖作业,或进行砂、碎石等材料的换置。
3.2必须根据安全管理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项目的各有关管理制度
在项目内部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建立考核制度,实施奖罚措施,以及前面已提及的桩机资质及特种作业上岗证等必须齐全。起重臂下严禁站人,重物停在空中时驾驶员不得离开操作室;起重范围不得超过起重性能规定的指标,起重机吊桩进入夹持机构,压桩开始之前,必须在起重机、卷扬机构放松起吊的钢丝绳、吊钩脱离后方可压桩,以免拉断钢丝绳和拉弯起重机吊臂;停止作业时,短履需运行到桩机中间位置,停落在平整地面上,其余油缸回程缩进。切断电源,操作人员方可离开桩机;施工完毕的桩的桩头上面要加盖,以防行人或杂物等掉陷。
4结束语
1.1现阶段国内主要分为两种形状的夯锤,为圆形与方形,底面积一般都控制在2平方米到6平方米之间。选择夯锤时,可按照起重设备、地基土质、加固深度等条件进行。选择夯锤底面积时,必须遵循地基土的种类进行,如应选用较小的底面积作为砂性土底面积,选用较大底面积作为粘性土底面积。其次,起重设备和脱钩装置。通常情况下起重机都会选用履带式或轮胎式,如地基有加固要求时,应选用大型夯锤,并进行专用起吊三脚架的制作及通过2台起重机进行夯锤台吊作业。利用滑轮组将夯锤吊到指定高度,并利用脱钩装置实现自动脱钩落锤。现阶段主要使用到的脱钩装置分别是通过吊机上副卷扬机的钢丝绳吊起锁卡焊合件使锤脱落;还有一种是脱钩施夯作业通过定高度索的方式完成。
1.2强夯参数的选择(1)锤重及落距强夯技术处理水利工程软基中,选用的锤重一般为8吨到25吨之间,将其落距要控制在8米到20米的范围内。选择锤重时,必须严格遵循相关施工要求进行,如地基加固深度等。为更好地了解强夯施工中锤重和落距的关系,可以从图1进行分析。将夯锤重量设为M,用h代表落距,应F代表冲量,可以得出在锤重加大和落距加大中,其效果最佳的为锤重增大。
1.3夯击能的确定通常在水利工程强夯施工前期都要进行试验段试验工作,以此获取准确的检测数据。按照所得数据并与设计及施工要求相结合,对最佳夯击能进行准确确定。由于粘性土的孔隙水压力消散极为缓慢,最佳夯击能可以遵循孔隙水压力的叠加值符合土的自重压力范围进行确定。因为砂性土具有较快的孔隙水压力增加或减少速度,最佳夯击能的确定必须遵循孔隙水压力增量随夯击次数的增加而逐渐趋于恒定的夯击能进行确定。
2强夯加固技术在水利工程软基处理中的应用
2.1工程案例某水利工程具有灌溉、发电及城市供水等多种用途,属于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其组成部分主要为调节闸、泵站、电站等。在其东西偏泓分别进行5孔提升式平面钢闸门调节闸的设置,中间设置橡胶坝,共16节,媒介宽度约为70米,坝高为3.5米左右。并将泵站、桥头堡及引水闸分别设置在两岸。本工程河床覆盖层主要是河流冲积物,具有8到12米的厚度,主要成分为细砂、中砂、亚粘土等。冲积覆盖层具有明显的垂直分选性,细砂为其上层,其厚度为1米到3米之间,中砂为第二层,以此类推。据相关数据显示,本水利工程河床覆盖层结构较为松散,具有不良级配及承载力,其密度只有0.21到0.42之间,。因此要对其进行地基加固处理。
2.2强夯施工(1)平整场地对强夯施工后可能出现的平均地面变形情况进行预先估计,进而对强夯施工前的地面高程进行确定,随后进行场地平整作业,一般选用推土机进行。与此同时,要对强夯场地一定范围内的地下构筑物、各种地下管线的位置及标高进行详细勘察,尽可能不在这些构造物上进行强夯作业,如无法避开,应严格遵循强夯影响深度的多少,对其可能出现的情况的估量,并及时选用行之有效的方式进行处理,防止对工程造成一定损害。(2)铺垫层或降低地下水位如地表层构成成为主要是细粒土、地下水位又高时,必要时必须铺设0.5米到2米的松散性材料在表层位置,也可以选用人工降低地下水位的方式。其主要作用就是帮助地表快速形成硬层,更好地支承起重机械设备,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同时还可以将地下水与地表面之间的距离拉大,避免夯击过程中出现夯坑积水及降低夯击效率的情况。(3)施工作业根据工程施工要求及设备选择标准,本工程选用15吨和10吨两种锤重,将其落距控制在10米左右,并定为3平方米的夯锤底面积。其设计加固深度应为6米。首先应在平整后的场地上面进行第一遍夯击点位置的标注,并对地面高程进行准确测量,起重机达到施工现场后,应确保夯锤与夯点位置的一致性,并对强夯施工前锤顶的高程进行测量。
1.1处理的主要方法分析
置换和填压地质材料主要是指置换和填压材料层。所谓的材料层主要是指建筑地基原本自然形成的地面材料。置换和填压地质材料就是要将这种自然形成的地面材料换成砂石或是鹅卵石、土等。这些材料本身硬度比较大,并且收缩性低、透水性比较好,以及不容易被其它的材料腐蚀。特别是鹅卵石,坚固无比。这样就能够达到一个加固地基的作用,一般来说,地质比较软的地基不适合建造楼房的,比较软的地基容易变形,会引起楼房的地基下陷,楼层倾斜,甚至是楼层轰塌。这样就给我们的建筑埋下了安全隐患。因而,对于比较松软的地基一般都要进行加固处理。将地面自然形成的材料置换之后,最重要的还是对地基进行强力的打压,夯实整个地基。
1.2特点分析
置换和填压地质材料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被广泛用于建筑行业。这是因为这种方法具有自身的一些优点,这些优点是无可替代的。首先是这种置换和填压地质材料之后,能够改变地基自然形成土壤的一些诸如腐蚀性强,容易变形,土质疏松而柔软,硬度较小等的一些缺点。其次是,置换和填压地质材料这种方法基本是无污染的。现代社会污染日益严重,水污染、噪音污染、空气污染、光污染等不断蔓延,这就要求我们在生产生活中尽量采用节能环保无污染的绿色资源。置换和填压地基原料,基本不会产生什么空气和水质污染等。
2向土壤注碱
2.1处理的主要方法分析
向土壤里注入碱这种方式又被叫做碱液法。它是指将碱液注入土壤中,使表面的颗粒活化。连接处相胶化。因为碱液自身并不含有固体杂质,这样就能够使地基加固,加强土质的硬度。向土壤里注入碱的比填压原料这种方法要稍显复杂。一般要分为几个步骤。首先是测量工作要做好。将灌注孔的平面距离量清楚。独立的基础部分需要在四周都设孔。对于条形的基础则应当在两侧个各布置一排。孔距的设置则要根据实际的加固情况而定。一般来说,灌孔的直径在六十多左右。钻好孔之后,在进行埋管工作埋入砂石之后,将开了口的钢管插入,接下来,就是在管子周围埋些砂石,最上方用灰土加压。值得注意的是,注入的碱需要加热至高温。
2.2特点分析
总的来说,向材料中加入碱这种方法是非常简单的,且非常的实用,加固之后的地基硬度很强。但是,也应该看到,用于加固的材料价格偏高,整个生产成本增加,这一点就不如第一种方法廉价。并且,在加固的时候,所能够到达的深度不大,因而常常只在比较浅的地方进行加固。加碱这种方法还是有其自身的缺陷,还只得更多的研究,希望能够找到一个两者兼顾的办法。
3煤灰加碎石家水泥打桩法
3.1主要处理方法
这种打桩的方法一般来说在复合地基中运用得比较多。这种桩主要主要是将碎石、煤灰、水泥等材料进行均匀的搅拌之后,制造出强度较大的桩。在打桩的同时,为了使桩子与地基一起荷载重力,要在桩与地基之间设置厚度合格的垫层。这种方法一般是在粘性土质中运用,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地基的软化,也能够使地基更加的坚固,承载的力量更大。
3.2特点分析
这种混合打桩方法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方法。多种材料混合,多种材料受力,与混泥土的原理极为的相似,它的承载力非常的强大。它不光承载力大,而且比较稳定,不容易发生形变。在具体的施工中,它是的工程比较简单,容易实现。最重要的一点是它比较廉价。在实际的施工中,投资者为了尽量降低生产成本,大多会青睐与这种桩。特别是在复合地基中被广泛的运用。可以说是一种物美价廉的技术,它具有很广阔的市场前景,在实际的工程中为社会创造巨大的价值。
4粉粒加固搅拌
4.1粉粒加固搅拌概述
其主要是指的将一些粉粒状态的物体和着石灰、水泥等材料搅拌到地质比较柔软的地基中。经过搅拌的混合土料会发生一些化学上的反应,这样还做不但能够增加土质的硬度,还能够改变土质结构。这种方法比较简单,不用置换填压材料,只是将一些原料搅拌到原有的土质中。这样就减少了工人的工作程序,也减轻了工作成本。所以在建筑工程中被广泛的利用,但是在实际的运用中,主要是软土土质的地基运用得较多。
4.2特点分析
这种搅拌方法是最常见的,因为其简单的工序被广泛利用于软土地基工程建设中。目前为止,利用得最多的便是水泥搅拌,石灰等搅拌利用得较少,因为水泥遇水凝固之后硬度较大。这种搅拌方法的利用越来越广泛,大大的改善了土质,还增强了土质的硬度,防止了地基下陷,甚至是房屋倒塌的情况发生。因为,地基是整个房屋的关键,特别是高层建筑对地基的要求更加的高,然而,现实生活中的地基大多土质较为松软,这就不得不寻求加硬土质的方法,水泥搅拌这种方法,简单可行而又价格实惠,自然受到广大建筑商的青睐。
5挤压法
5.1处理方法分析
挤压法也是建筑地基中采用最普遍的一种方法,它的工作程序很简单,简而言之就是对地基的一种碾压。利用大型的机械对地基进行碾压,夯实,将土质中的空气和液体排出,增加土质的相对密度。这种方法对技术的要求较低,成本较低,一直受到建筑商的喜欢。但是,这种方法产生的噪音比较大。
5.2特点分析
虽然谁这种方法对技术的要求较低,也可以说是比较简单的一种方法,但实际的操作却不是这样的,由于建筑物占地一般较大,需要的机械也很大,机械也需要人来操作。实际的工作就显得比较繁琐。加之,它产生的噪音较大,对周围人群影响很大,不适合在人群密集的地方使用。一般来说,它比较适用于工厂、机场、车站等的建设,因为这些建筑的周围都比较空旷,人员较少。
6结语
(1)注重对道路整体格局进行设计。对于市政道路而言,对其整体格局设计有影响的因素是很多的。要做好整体格局的设计工作,就要将各种因素充分考虑进来。从客观的角度来看,①在对城市市政道路进行设计时,要体现其功能性特点。市政道路在设计的过程中,不只要注重美观,还要将其生活型以及交通性与游览性等功能体现出来。②在对市政道路进行设计时,要将城市特点充分体现出来。由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精神需求越来越多元化,要想使人们个性化的相关需求得到满足,设计人员要将城市的特点充分体现出来,尊重城市的先关历史,对城市的地形以及自然条件加以螽斯,将具有独特特点的个性化的具体城市形象建设起来。从客观状况看,为了保证城市中交通通行的整体能力,就要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安排与利用,对于不同车道和分隔带在断面上具体的比例进行优化。另外,还要对设计理论进行重视。在对工程设计理论进行重视的同时,还要正确认识到交通设计理论对市政道路设计的重要意义。对机动车道以及非机动车道还有人行道与路缘带等做好设计与规划,从而对市政道路做好整体设计与规划。
(2)对道路节点做好设计工作。要使交通运行得到保障,使流向不同的车辆能高速并连续与通畅地通过交叉口,就要对道路节点做好设计工作,这是一项不能被忽视的工作。道路节点设计是市政道路进行设计施工的一个重要环节,要想做好这一设计工作,在对其进行设计与规划时,就要对市政道路网具体的协调发展进行重视,并对市政道路进行设计的整体性进行重视,还要对市政道路系统和交通运输系统两者之间具体的车流量交换进行关注。始终保持以人为本与注重节约的思想,在对工程质量进行保证的基础上,要对市政道路做好设计工作,将人力以及物力还有财力等资源进行充分运用,防止出现浪费现象。结合城市具体的情况,将过往车辆具体的流量数据收集起来,并将交叉口的相关地理环境进行充分考虑,结合现有的相关交通规划,对道路交叉口做好设计,对不同主干道的边界以及交通进行保障,把因为交通问题给城市居民造成的影响降低。
(3)对横断面做好设计。对于市政道路中的横断面来说,机动车道以及人行道还有非机动车道与路缘带等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做好横断面的设计工作,关键就是要对上面的要素做好合理的分配。①结合通行能力以及行驶速度,在对土地资源进行节约的同时,将机动车道具体的宽度进行合理制定。②对道路具体的交通情况做好分析,然后对车道的数量进行合理调整。③对隔离带和不同车道具体的分配比例进行优化。④为了对环境进行保护,并保证行人与车辆的安全,对中央隔离带和绿化带的相关布置形式进行调整。⑤分期对道路现状进行改造。
(4)对绿化景观进行设计。城市道路中的绿化,色彩多变,绿地形式多样,景观效果丰富,对城市景观视线以及景观空间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还能对小气候进行改善。在对绿化景观进行设计时,要结合干道的具体类型,还要遵循美学特征,结合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对植物进行合理配置,突出其特点。在对绿化植物进行配置时,还要结合不同的地点,体现出其不同的特定。对于防护型干道来说,在对植物进行配置时,要选择像圆柏以及夹竹桃还有珊瑚树与雪松等具有抗污染以及隔离噪音和吸尘等作用的植物。这类植物不仅能隔离噪音以及有毒有害气体,还具有较好的观赏性。在对绿化进行设计时,要具有一定的立体感和层次感,主要的形式是从乔木群落逐渐过渡到小乔木群落以及灌木群落和草坪,这样能具有一定的景观效果,还能有一定的防护作用。绿地次干道一般来说都是蜿蜒曲折的,所以在对植物进行配置时,要保持疏密有致、高低错落的视觉效果,运用孤植树以及草坪还有花丛和灌丛等能够实现曲径通幽的良好效果。对于园林道路来说,其主路绿化代表的是园林整体绿化的风格与形象,所以,在对植物进行配置时一定要保持鲜明特点。
2结语
1.1工程勘察高层建筑
地下基础施工中工程勘察属于其基础工作,其中主要勘察地质环境与施工环境2点内容。在这里,施工环境勘察即认真仔细的对施工现场附近的建筑物、道路、河流、供热、电、气等管线等实施定位,为顺利施工提供保障;对周围环境的干扰保持在可控制范围内。地质状况的勘察非常繁琐,内容涉及到施工现场的岩土地质状况,对地质条件进行勘察,旨在充分弄清楚施工现场的地质状况,在此基础上,选择综合评价方法,来评价地基与场地的稳定性,同时对各种负面地质作用与特殊岩土的防治、地基基础型式、埋深、地基处理、基坑工程开挖与支护方案的选型等方面进行探讨,阐明相关建议,从而为下一步的施工方案设计、以及实际施工提供详实准确的信息。
1.2土方开挖方案
土方开挖是进入高层建筑地下基础正式施工首个步骤,确定其方案,一方面应当充分考虑当地的地质状况以及周围的环境,另一方面,尤其是应当按照高层建筑的实际特点来制定。许多建筑在土方开挖过程中能够应用一次到底的方式进行,然而,因为施工的需要,大部分建筑一定要使用分层开挖方案进行,也就是边挖边支护。
1.3支撑体系选择
作为地下基础的关键承载系统,支撑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选择支撑体系的过程中,应当按照具体的施工要求与附近环境的沉降标准进行。现阶段,业界最为普及的支撑体系包括横向刚檁与混凝土灌桩立柱两种类型,各种体系存在一定的差异。
1.4维护体系这个体系
一方面具有支撑功能,另一方面,在地下基础开挖以后,有助于基坑的防水,同时能够确保周围墙体的稳定。所以,这一个体系主要涉及到支撑与止水两个子系统。通常情况下,维护和支撑体系在项目设计与施工环节统一开展统称为支护体系。不仅如此,施工的时候,还应当建立系统全面的环境保护措施,以尽可能的降低地下基础施工对附近环境条件的干扰。
2建筑工程基础施工技术措施
上文中我们已经阐述,基础施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能够为建筑的稳固提供保障,防止地基出现下沉现象,同时还能够防止其发生倾斜。然而我们知道,开展基础施工时,所使用的材料基本上为混凝土,因此,本文着重分析了以混凝土施工技术。
2.1基础施工建筑项目
所需要的工期相对较长,在这个过程中会涉及到许多废物,例如弃土、污水、废渣等,因此应当处理好这些废物,一定要禁忌污水乱排,废渣随意倾倒;科学合理的选择建筑工程的基坑支护,这样能够有效降低基底回弹现象,为施工顺利提供良好的条件。在卡挖土方前,需要认真勘探地形、分析工程所在地的地质水文状况,在此基础上,选择最佳施工方案与开挖方法;为充分确保施工顺利,还应当选择有效的器械,应当妥善计划施工的先后流程。
2.2把好混凝土质量关口
原材料的质量优劣决定着混凝土质量高低与施工工艺,在混凝土选择过程中,应当根据建筑工程的具体用途选择合适的类型。具体来说,对于民用住宅,需要使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同时,在水泥进入施工现场的时候,必须具备化验单与合格证,进场之后应当按照规定对其实施相应的复试,对那些不达标的水泥,必须一律禁止其入场使用。另一方面,建设民用住宅过程中使用的砂以优质河砂为最佳,一定要认真控制碎石针片状颗粒状,其含有量务必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每天都应当对混凝土质量实施严格的检查,投料量与重量比的偏差必须进行严格控制,使其保持在某个区间中。同时,应当实施相应的抗压试验,通过这种方式来对所使用的混凝土的强度进行检验。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下面的方法进行检查:首先,制备立方体试块(边长是150毫米),在水中或者潮湿条件(相对湿度对于80%)、温度处于17-23℃的条件下,通过四周时间的养护后试验确定。根据所取得的试验结果来对混凝土强度进行核算,看其是不是满足设计标准。
2.3认真做好混凝土浇筑前的工作
在模板内浇灌混凝土,同时将其振捣密实,这属于基础施工中尤其关键的环节,是民用建筑工程的前提条件。混凝土施工并非短期的工程,其过程非常复杂曲折,因此,操作人员需要按照建筑结构的实际特点实施流水施工,将这个过程分成若干阶段进行。在混凝土浇筑以前应当认真做好各项准备,一定要对支架与模板、预埋件与钢筋等进行检查,看其质量与规格是不是满足标准,唯有每一个环节均满足设计标准以后才能够开展浇筑。对模板,应当检查其位置、尺寸、垂直度等各方面是否准确,这决定着整个支撑系统是否具有较高的牢固性,同时关系着模板接缝的严密程度。混凝土浇筑之前,必须将模板内的泥土、垃圾清除掉,尤其是其中不要有积水。
2.4认真做好养护工作
在混凝土浇筑、捣实等步骤完成以后,接着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条件(湿度与温度保持适宜),以确保其充分凝结硬化,最终使其强度有所提高。通常情况下,养护混凝土主要有自然与蒸汽养护2种类型。其中,前者即对混凝土进行洒水,利用这一种方式使其处于湿润状态,推动水泥的水化,尤其应当注意的问题是,当外界温度相对偏高(例如夏天)时,应当将洒水次数适当的增加。对于后者,即把构样置于室内,室内应当充满饱和蒸汽或其混合物,于湿度与温度相对较高的条件下对其加以养护,以促进其尽快硬化。
3结束语
1.1基础轴线位移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所谓基础轴线位移通常情况下就是对基础进行施工时,其轴线与上部墙体轴线在大放脚砌至室内标高(±0.00)处时发生相应的错位。在建筑工程的内横墙上,容易发生基础轴线位移,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上部墙体和基础产生偏心压,进一步影响建筑物整体结构的受力性能。通常情况下,在对横墙基础进行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基础的外纵墙,以及山墙部位。对于吊线来说,由于基础槽中位于纵墙基础的外侧,进一步增加了找中的难度,使得轴线容易产生偏差,甚至没有保护好槽边控制桩,导致施工人员或车辆等碰撞控制桩,导致其发生相应的移位,进而引发轴线发生位移。
1.2基础标高偏差在对建筑的基础进行施工时,标高不在同一水平面上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基础砌至室内地平(±0.00)处的过程中。在施工过程中,如果基础标高相差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影响上层墙体标高的控制。在砌筑基础的过程中,由于基础下部的沙土、混凝土等基层标高相差较大,对标高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容易产生影响。
1.3基础防潮层失效在对建筑物的基础进行施工时,如果没有处理好防潮层,那么就会导致防潮层出现不同程度的开裂,以及出现抹灰不密实的现象,沿着基础方面,进一步导致地下水向上渗透,使得墙体变湿。在防潮层施工过程中,需要清理干净基面,同时浇灌适量的水,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确保防潮层砂浆与基面之间良好的粘结性。实际操作过程中,如果防潮层表面抹灰不严密,或者是养护不到位,就会导致防潮层容易出现早期脱水现象,使得防潮层的强度、密实度等不符合相应的设计要求,进而引发墙体出现裂缝。
2控制建筑工程基础施工质量的措施
2.1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在建筑工程项目开工之前,为了确保施工质量,需要对开工条件进行检查,同时对开工后的连续施工情况等进行检查,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进而影响整个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对建筑物工程项目的实施计划、施工方案等进行确定;对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指标进行明确,同时确定检查的频率和方法等;在工程项目的施工现场,需要对材料、机械设备、人员的到位情况进行检查;对检测仪器设备的有效性、可靠性等进行检查,并且对测量、标准试验、施工图的准备情况等进行检查。建立和完善规章,对工序交接、工序检查等进行制度化控制,并且落实到位。在白检、互检的基础上,对关键工序、对工程质量产生重大影响的工序,需要组织专职人员对工序交接情况进行检查,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工序的合格性,为下道工序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对于检查不合格的工序,通常情况下,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使其符合相应的设计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方可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确保合同图纸和工程量清单的分项内容保持一致性:相互协调技术规范规定的施工方法和工艺流程。需要按照规定程序和要求对完成后的分项、分部工程进行检查,检查认可,同时签署验收记录后,才能进行下一工程项目的施工。
2.2加强测量控制在工程基础施工过程中,对于基础桩位来说,通常情况下,其施工更需要准确的工程测量技术。按照施工规范的相关要求,在偏差方面,对承台桩位要求比较严。在开挖土方,以及进行底板基础施工时,为了避免挠动工作面以下的土层,需要根据设计要求,对底板、承台、底梁的土方进行开挖。因此,为了控制土方开挖的深度和部位,需要做好周密、细致的测量工作,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出现超挖、乱挖现象。另外,在基础施工阶段,基础墙柱钢筋的定位放线是工程测量的一个重点。对于结构复杂、面积较大的工程项目来说,为了确保墙柱插筋的质量,需要提高测量放线的周密性、细致性,进而避免发生偏位、移位等情况。
2.3桩基施工要求在对建筑物进行施工的过程中,通过桩机对吊桩进行吊装施工时,需要控制桩与桩架之间的垂直距离、偏吊距离等,通常情况下两者之间的距离分别控制在4m、2.5m。进行吊桩施工时,需要控制吊装的速度,必要的情况下,在桩身的不同方向上系上相应的缆索,对桩身的稳定性,通过人工方式进行相应的控制。进行吊桩前,需要将锤提升到一定位置,并对其进行固定,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吊桩过程出现桩锤坠落的事故。起吊时需要正确设置吊点,并且匀速起吊,确保桩身的平稳性,必要情况下通过设置缆风绳对桩架进行处理。清除干净桩身的附着物,起吊后禁止任何人员在桩下通过。在吊桩、运桩过程中发生干扰时,需要停止运桩。插桩时,桩与龙门架之间严禁手脚伸入。通过撬棍、板舢等对桩进行矫正时,需要控制用力的力度。在打桩过程中,选用的桩帽及衬垫等需要与桩型、桩架和桩锤等相互一致,如果桩帽、衬垫发生损坏,需要进行及时的修整或更换。锤击不宜偏心,同时控制开始的落距。
3结论
具体说来,桩基础施工就是建筑工程的基石,是由基桩和装顶组合在一起所构成的。根据桩端支撑状况的差异可将其分为高承台桩基和地承台桩基两种,而前者因施工工艺的不同,又由灌注桩和预制桩构成。使用率较高的施工方法一般有静压法、水冲法、敲击法等。若遇到了暴雨或地震等恶劣天气,则桩基础强有力的竖向承载力能够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它可以将建筑的竖向荷载分散至附近地表和地下,增加建筑的稳定性,将坍塌或倾斜等问题发生的可能降到最低。建筑工程中使用桩基础的一大原因是它能显著增加整体结构的稳定性。进行桩基础的施工时,一定不能忽视地基变形、承载力变化的影响,这就要在事先严格进行勘测工作。桩基础施工和其他工程的施工有着一定的差异,它的工作量很大且费用较多,并且对施工现场的地质状况等有着严格的要求,所以在施工期间,必须事先开展勘测工作,保证桩基础工程具备较高的承载力和防震性能。
2桩基础技术的实际应用
桩基础在重要的建筑和高层建筑物的建造中的应用比较广泛,下面主要介绍常用的桩基础进行分析,从而提高桩基础的施工技术。首先是人孔挖孔桩基础施工。该施工方式纯粹是由人力来进行的,它的主要特征是操作简单、花费少、承载力弱、工作量大等,所以在小型建筑的施工中应用广泛。其次是静力压桩施工法。在人口密集处或者是高层建筑中进行施工时要尽量减小对环境的影响,而静压力桩施工技术正好能解决这一问题,施工时低噪音、低冲击力,所以在这类建筑的施工中有着普遍的应用。静压力桩基础属于预制桩施工技术的一种,其工作原理是借助静力压桩机及桩架上的重力对预制桩产生压力,进而将预制桩压进土中。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工作时可能会毁坏土层的结构,所以要尽量连续完成,以提高工程整体质量。再次是预制桩的施工。这种方法一般在高层建筑中使用,它的强度很高并且原料利用率高。开展工作时是借助沉桩机械将预制桩压进土层内部,施工期间要特别重视预制桩底部的高度和方向,万一方向不够准确,则会影响沉桩工作的顺利进行。施工中要把握好各桩之间的间隔,避免因锤击力太大而使桩基础附近的土壤结构发生形变。最后是灌注桩的施工。使用这种方式进行施工时多采用冲击法和沉管法。前者在土质较松软的地方适用,且操作工艺简捷,不过要做好防坍塌的处理,可后者会将周围的土体挤压致变形。施工期间,不但要保证混凝土浇筑的高质量,还要科学的把握管桩的入土深度,才能有利于桩基础的长期使用。
3建筑工程施工中桩基础技术应用的要点
桩基是建筑的根本,在建筑工程中必须重视桩基的建造,以保证整个建筑工程的顺利完成,并确保建造结构的稳定性与牢固性。在建筑工程土建施工中,桩基施工技术的运用十分广泛,并对整个建筑的质量产生最直接的影响,桩基检测技术的运用,则为保证施工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监测作用。建筑工程施工中常见桩基础技术应用如下:
3.1桩基础技术应用分析
进行建筑工程的施工时,必须要认真选择桩基础,这样才能保证整体工程的质量。在确定桩基础时要结合实际的建筑环境,选择最适宜的桩基础,一般需要符合下列三个关键点:首先是要符合土体的实际状况。进行桩基础的施工时,必须综合考虑土壤种类、桩端持力层深度、地下水状况等众多因素,这对于桩基础的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在施工期间必须要结合桩基础的结构等确定最适宜的桩基础类别;其次是基础荷载量的有效控制。基础荷载量是影响单桩的承载力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在建筑工程桩基础的施工前需要对建筑上层和基础等进行精确的有关荷载量的计算,还要设计最符合实际状况的桩基础;最后是要把握好工程进度。实际施工进度对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制定科学的方案来控制好施工进度。若工程的建设周期不长,就可以使用施工速度较快的静压力桩施工方式来完成工作,但是在工期相对较长时,就可以使用普遍使用的人工挖孔桩技术来完成工作。
3.2桩基础技术施工的质量控制
现代的建筑工程施工中,采取桩基础,既节省了施工工期,又保证了工程质量,并取得了相应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桩的种类和桩基形式、施工工艺和设备以及桩基理论和设计方法,都有了很大的演进。桩基已成为在土质不良地区修建各种建筑物特别是高层建筑、重型厂房和具有特殊要求的构筑物所广泛采用的基础形式。现今的建筑工程施工中,桩基础技术是一项重要的施工内容,其施工质量也和建筑整体工程的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桩基础的施工具有较高的难度,所以我们必须不断提高桩基础施工的工艺。但在实际施工期间依然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许多质量方面的问题,如斜角过大、桩位位移、单桩承载力差等。对于这些问题,在施工期间必须制定高效的解决措施:(1)补桩法、纠偏法。前者是借助承台和地下室结构来承担静压力装所造成的反力,它的优势是施工简便,还能更好地保障工程质量。若桩体出现了一定的倾斜却未断裂就要使用纠偏法来进行施工,一般要在完成局部开挖后用千斤顶完成纠偏及复位;(2)增大承台面积。进行建筑工程的桩基础施工时,可能会遇到平台面积过小的状况,这时就需要采取措施来增大基础承台的面积。若工作中单桩的承载力无法满足相关需求,还要将荷载分散到桩基础和地基上。
4结语
(1)砖基础施工技术
该施工技术多见于温暖区域或干燥区域,主要涉及砖块选择-浇水湿润-基础放线-确定砌筑工艺-部署皮数杆-砖块砌筑以及后期清理等工艺流程,故有着施工简便、造价经济、可就地取材等优势。通常砖基础以上为基础墙、下为大放脚为特点,其中大放脚包括间隔式和等高式两种形式,且在砌筑时确保每个皮丁转与皮顺砖处于相间状态,同时相互错开竖向灰缝60mm,并在交界处或者转角处,根据实际需要加砌1/3砖、半砖或3/4砖,若无法同时砌筑,则应预留斜槎;若砖基础有着不同的底面标高,建议砌筑时从低处着手,结合由高向低逐步搭砌,并尽量将搭砌长度控制在大放脚高度以上;同时选用饱满度大于80%的砂浆填充厚度小于10mm的水平灰缝,而在处理防潮层时,往往选用1∶2的水泥砂浆。
(2)毛石基础施工技术
该施工技术虽然常与砖基础共同用于浅基础工程,但其强度良好、耐水抗冻、经济合理,主要包括验槽、选材、放线、组砌以及清理等施工环节。由于其多是以砖基础底层形式出现的,所以需要选用饱满砂浆进行铺浆砌筑,并保持80%以上的沾灰面积;必须对首个皮石块进行座浆处理,并使其大面一侧朝下,结合大的平毛石用于砌筑交界处和转角处;毛石砌筑期间,尽量保证内外搭砌,上下错缝,结构紧密,禁止先砌筑外侧后进行中间填心,选用过桥石、斧刃石或铲12I石,以及出现石块相互接触等现象;针对较大的石块空隙建议依次进行填充砂浆和嵌实碎石,严禁工序颠倒;而在部署拉结石时,应根据基础宽度大小确定搭接形式和长度,如基于400mm以上的基础宽度,尽量使用内外搭接,并将其拉结石长度和搭接长度分别控制在2/3基础宽度和150mm以上。
(3)混凝土基础施工技术
混凝土基础多见于易受低温影响或较高地下水位的建筑浅基础工程,而这与其耐水、耐久、坚固、刚性角大、形式可变等特点有直接关系,但在施工中往往选用阶梯型或梯形基础断面,并将其台阶宽高比控制在1∶1-1∶1.5范围内;有时为减少大体积混凝土基础工程的混凝土用量,则会选择毛石混凝土这一混合基础,其中毛石体积应小于整个基础体积的20-30%,粒径小于300mm,基础高度大于300mm,并在完成浇捣以及水泥终凝后,对外露混凝土进行覆盖保温、洒水湿润等养护操作。
2柔性浅基础施工技术
(1)柱下独立浅基础施工技术
矩形、阶梯形、锥形三种形式均属于柱下独立浅基础形式,而且其施工要点极为相似,即首先是在完成验槽后,及时清理基础表层上的扰动土、浮土、积水等,随后经振捣密实得到表面平整的混凝土垫层;其次是进行钢筋绑扎,此时需要在确定混凝土强度大于1.2MPa的前提下进行表面弹线,以便规范绑扎,避免漏扣,其中柱插筋弯钩绑扎需与底板保持45°,并分别在距离底板和基础顶50mm处分别绑扎第一道和最后一道箍筋;为防止柱插筋发生走样和变形,还需在浇筑定位筋后设置塑料垫块;再者是模板支设,具体可以使用木模或小钢模结合木方或架子管进行加固,若基础坡度小于30°,可分别借助井字木架和300mm间距的钢丝网控制钢筋和混凝土移动;若大于30°,建议支护斜模板,结合底板钢筋和螺栓防止其上浮,并在模板上部设置合适的振捣孔和透气孔;最后是混凝土浇捣,完成杂物清理、模板润湿后,则要予以分层浇筑,为确保钢筋定位准确,可先浇筑一层厚度为50-100mm的混凝土加以固定,并在浇筑完一层台阶0.5h后浇筑下一层,同时加以科学、均匀振捣,防止出现漏振、过振或振捣不实;待初凝后进行7d以上的常温养护以免引发裂缝,并在混凝土强度符合要求后规范拆除模板,防止破坏其棱角。
(2)墙下条形浅基础施工技术
具体而言,该类基础虽然有锥形板、矩形梁板以及锥形梁板等几种形式,但施工流程基本一致,如杂物清理、设置垫层、绑扎钢筋、安装模板、混凝土拌制和浇捣、后期养护以及拆除模板等,考虑到其与柱下独立基础施工特点十分近似,在此不再赘述,但除此之外,还有几点事项值得注意:当基础实际高度超过900mm,应将柱子四角位置的插筋延伸至基础底部,至于伸出长度可通过计算柱子受力、分析钢筋规格决定,而其他的钢筋无特殊要求,只需达到锚固长度即可;若基础高度小于900mm,则应将插筋延伸至基础底部中的钢筋网上,并使用直弯钩端部,以增强基础牢固性;同时还应密切注意钢筋模板、螺栓、管道、支架等移位、变形、走位等情况,以便予以及时加固和修整,为高效浇筑提供保障。
3结束语
建筑基础作为整个建筑的基础,其质量的好坏决定了整个建筑施工质量的好坏,所以其施工意义非常重要。但是在很多的建筑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对建筑基础工程的施工并不重视,导致在建筑工程竣工之后建筑基础存在许多严重的质量问题,建筑工程竣工之后,这些问题都是不可弥补的,这些问题的存在将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甚至会超过建筑基础工程施工的所有投入资金。所以在确定建筑基础施工方案之前,建筑公司必须严格的考察当地的地质条件,综合考虑各方面可能会对建筑产生影响的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建筑基础施工质量,才能确保整个建筑的施工质量,才能够满足人们对建筑的要求。
2加强建筑基础工程施工的有效措施
2.1合理设计建筑基础的施工方案和施工流程合理的实际建筑基础的施工方案和施工流程是加强建筑基础施工的有效措施,同时也是最为常用的方法。为了能够合理的设计建筑基础的施工方案和施工流程,相关人员首先应该掌握建筑基础工程的前期勘察包括内容,并对报告中所提供的各项参数进行科学的分析,其中要重点分析地基的承载力,并以其作为设计的参考依据,从而计算出建筑基础实际的土压力。还应该引起注意的是要对勘察报告中的内容进行验证,确保其准确性。当施工人员在进行大中型工程的施工时,如果建筑地基的类型属于天然地基,则需要对建筑地基的承载力设计进行科学性的复核,如果出现严重的地基沉降现象,必须立刻停止施工,并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整改,从而避免对建筑本身造成严重的破坏,同时还能确保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2.2准确勘察建筑基础工程施工的地基建筑基础工程施工对施工技术的要求非常高,所以为了确保建筑基础施工的质量,必须对建筑基础工程进行准确的勘察。通过勘察,可以非常清楚的了解建筑基础地基的地质水文情况,并根据勘察数据做出工程勘察报告,从而有效地防止由于地质条件的原因对建筑基础施工造成的破坏。为了确保勘察数据的准确性,首先要采用科学的勘察技术以及先进的勘察设备,其次还要对勘察数据进行复核,让不同的部门或者人员不同时间对建筑基础的地质条件进行勘察,从而为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设计提供准确的数据。在建筑基础工程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地质勘察工作也要同时进行,勘察工作不是一次性工作,而是跟随建筑基础工程施工的尽心而同步进行的,随时对建筑基础地基进行勘察,能够动态观察地基的变化,如果发生了影响建筑基础施工质量的变化,可以及时的发现并及时的整改,从而不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以及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2.3合理选择建筑基础工程施工的地基类型建筑基础作为整个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承载了整个建筑的压力,而建筑地基则承载了包括地基及其上部建筑的全部压力,所以合理的选择建筑基础地基对于确保整个建筑施工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例如,如果在建筑物竖向体系向地基传递受力时,地基自身的承载能力无法到达相关要求的标准,此时就需要采用独立性的建筑基础;如果建筑的地基比较松软,但是建筑物有比较高时,就需要采用能够有效扩大地基接触面积的筏形地基,如果这种地基的承载能力达不到要求,就需要在施工的过程中对其进行适当的处理,同时还可以采用桩基或沉井基的方式进行建筑基础施工;对于一般的建筑地基,例如粘土土质等,可以采用一些支撑用的钢筋混凝土人工灌注桩与建筑地基相连接,这样能够有效地提高建筑地基的稳定性。
3结语
对于浅基础的施工,在不进行放坡作业的情况下,首先需要沿着测量基准灰线的直边切割出一个槽边的轮廓线,然后将作业面分别展开。为了有效预防和避免破坏地基土结构,必须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如当地工程地质资料、挖方尺寸等,进而实施地下水位的降低和地面排水系统的建造。
2控制地基与基础的强度
对于水利水电工程的基础施工,地基和基础的强度一定要满足建筑的施工要求,在承受建筑物上的全部结构荷载的情况下,还必须满足稳定性的要求,这就要求地基和基础的工作面要足够大。此外,基础还应该具有耐久的特性,因为水利水电工程是一项长期使用的工程,为延长工程的使用寿命,地基和基础一定要牢固耐用。因为地基的建筑特点是埋于地下的,因此,对于其防潮性和耐侵蚀性也有一定的要求。为了避免建筑物的开裂、倾斜或者标高变化,还要对地基变形值进行控制,使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3水利水电不良地基处理技术
有些地基存在着天然的性能缺陷,也就是所说的不良地基。这一类地基稳定性差,无法满足水利水电工程的要求。
3.1可液化土层的处理
对于可液化土层的处理,需要将其清除,替换为具有较高强度和良好的防渗性能的材料,也可以进行振冲挤密或分层振动压实等。可液化土层对于地基的危害在于,其在静力或振动力的作用下,会导致孔隙水压力上升,抗剪强度突然消失,进而引起地基下沉、产生滑移,失去稳定性。对于建筑物来说,地基的稳定性是至关重要的,一旦地基失稳,就会给建筑物带来极大的安全危机。
3.2软土地基的处理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土质特征各有不同,东南沿海地区的土质以软土为主,这对于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来说是非常不利的。软土地基的存在引起不对称沉降的发生,进而导致水利水电建筑产生裂缝和渗漏,这些无疑都会对工程的质量造成极大的危害。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我国在水利水电施工方面已经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对于软土地基的处理技术也逐渐发展和日趋完善。有很多成熟有效的方法已经被应用到软土地基的改造中去,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需要结合各地的实际条件和工程要求,科学合理地选择适当的方法。淤泥地基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地质结构,通常采用水泥搅拌桩基础的方式进行处理。
(1)排水固结法。这种方法不仅能够保持淤泥软土地基的稳定性,而且也能防止淤泥软粘土地基沉降现象的发生,有加压系统和排水系统两个组成部分。
(2)换土法。这种方法顾名思义就是把不能满足要求的土进行替换,通常在淤土层的厚度不太厚时采用。
(3)强夯法。该法将80kN的夯锤起吊到至6-60m处,夯锤作自由落体运动,势能转化为动能,作用在软土上,从而将软土夯实,主要应用与河流冲积、滨海沉积层等,可以获得非常令人满意的效果。
(4)旋喷法。此种方法通过旋喷机具把带有特殊喷嘴的注浆管置于土层预定浓度,然后进行提升,使得水泥固化浆液与土体在高压下混合,进而渐渐凝固并最终硬化,结成桩子,从而使地基防渗性能提高。
(5)振冲法。振冲法主要采用振冲器对混凝土进行振冲,利用振动和冲击荷载的作用对土层进行分层振实或夯实,以加固地基。
(6)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加固法。这是一种通过将荷载平摊于地基,从而使得地基的承载能力获得提高的有效方法。这种方法,需要将土工合成材料平铺于地基表面,对于可能发生的塑性剪切破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进行抑制,减轻破坏的程度,阻止破坏的进一步扩大,进而实现提高地基承载能力的目的。
(7)灌浆法。灌浆法主要是将水泥砂浆、水泥浆、粘土浆、粘土水泥浆及各种化学浆材进行液化,而后将其注入地基介质中或建筑物与地基的缝隙部位,从而达到加固淤泥软土地基的效果。
(8)硅化加固法。这种加固方法来源于对于电渗原理以及电动硅化法的充分利用。通常采用轮换等操作手段,通过使用网状的带孔眼的注浆管,在土中注入硅酸钠溶液和氯化钙溶液。融入土中的溶液经过特定的化学反应,能够生成一种胶凝物质,这种胶凝物质不仅可以提高土颗粒之间的连接性,还能够有效提高土体力学的强度。硅化加固法还可以活化土颗粒的表面,同样起到对土体进行加固的效果。
(9)加筋法。加筋法是为了减少整体变形,并且同时达到增强整体稳定的性能的目的。将抗拉能力强的土工合成材料埋置于土层中,土颗粒与拉筋之间产生摩擦力,使土与加筋材料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从而提高地基强度。
(10)桩基法。如果淤土较厚,含水率较高,孔隙也比较大,大面积的深处理比较困难,可采用打桩法进行加固处理。
3.3淤泥质软土的处理
对于浅基础的施工,在不进行放坡作业的情况下,首先需要沿着测量基准灰线的直边切割出一个槽边的轮廓线,然后将作业面分别展开。为了有效预防和避免破坏地基土结构,必须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如当地工程地质资料、挖方尺寸等,进而实施地下水位的降低和地面排水系统的建造。
2、控制地基与基础的强度
对于水利水电工程的基础施工,地基和基础的强度一定要满足建筑的施工要求,在承受建筑物上的全部结构荷载的情况下,还必须满足稳定性的要求,这就要求地基和基础的工作面要足够大。此外,基础还应该具有耐久的特性,因为水利水电工程是一项长期使用的工程,为延长工程的使用寿命,地基和基础一定要牢固耐用。因为地基的建筑特点是埋于地下的,因此,对于其防潮性和耐侵蚀性也有一定的要求。为了避免建筑物的开裂、倾斜或者标高变化,还要对地基变形值进行控制,使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3、水利水电不良地基处理技术
有些地基存在着天然的性能缺陷,也就是所说的不良地基。这一类地基稳定性差,无法满足水利水电工程的要求。
3.1可液化土层的处理
对于可液化土层的处理,需要将其清除,替换为具有较高强度和良好的防渗性能的材料,也可以进行振冲挤密或分层振动压实等。可液化土层对于地基的危害在于,其在静力或振动力的作用下,会导致孔隙水压力上升,抗剪强度突然消失,进而引起地基下沉、产生滑移,失去稳定性。对于建筑物来说,地基的稳定性是至关重要的,一旦地基失稳,就会给建筑物带来极大的安全危机。
3.2软土地基的处理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土质特征各有不同,东南沿海地区的土质以软土为主,这对于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来说是非常不利的。软土地基的存在引起不对称沉降的发生,进而导致水利水电建筑产生裂缝和渗漏,这些无疑都会对工程的质量造成极大的危害。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我国在水利水电施工方面已经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对于软土地基的处理技术也逐渐发展和日趋完善。有很多成熟有效的方法已经被应用到软土地基的改造中去,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需要结合各地的实际条件和工程要求,科学合理地选择适当的方法。淤泥地基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地质结构,通常采用水泥搅拌桩基础的方式进行处理。
(1)排水固结法
这种方法不仅能够保持淤泥软土地基的稳定性,而且也能防止淤泥软粘土地基沉降现象的发生,有加压系统和排水系统两个组成部分。
(2)换土法
这种方法顾名思义就是把不能满足要求的土进行替换,通常在淤土层的厚度不太厚时采用。
(3)强夯法
该法将80kN的夯锤起吊到至6-60m处,夯锤作自由落体运动,势能转化为动能,作用在软土上,从而将软土夯实,主要应用与河流冲积、滨海沉积层等,可以获得非常令人满意的效果。
(4)旋喷法
此种方法通过旋喷机具把带有特殊喷嘴的注浆管置于土层预定浓度,然后进行提升,使得水泥固化浆液与土体在高压下混合,进而渐渐凝固并最终硬化,结成桩子,从而使地基防渗性能提高。
(5)振冲法
振冲法主要采用振冲器对混凝土进行振冲,利用振动和冲击荷载的作用对土层进行分层振实或夯实,以加固地基。
(6)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加固法
这是一种通过将荷载平摊于地基,从而使得地基的承载能力获得提高的有效方法。这种方法,需要将土工合成材料平铺于地基表面,对于可能发生的塑性剪切破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进行抑制,减轻破坏的程度,阻止破坏的进一步扩大,进而实现提高地基承载能力的目的。
(7)灌浆法
灌浆法主要是将水泥砂浆、水泥浆、粘土浆、粘土水泥浆及各种化学浆材进行液化,而后将其注入地基介质中或建筑物与地基的缝隙部位,从而达到加固淤泥软土地基的效果。
(8)硅化加固法
这种加固方法来源于对于电渗原理以及电动硅化法的充分利用。通常采用轮换等操作手段,通过使用网状的带孔眼的注浆管,在土中注入硅酸钠溶液和氯化钙溶液。融入土中的溶液经过特定的化学反应,能够生成一种胶凝物质,这种胶凝物质不仅可以提高土颗粒之间的连接性,还能够有效提高土体力学的强度。硅化加固法还可以活化土颗粒的表面,同样起到对土体进行加固的效果。
(9)加筋法
加筋法是为了减少整体变形,并且同时达到增强整体稳定的性能的目的。将抗拉能力强的土工合成材料埋置于土层中,土颗粒与拉筋之间产生摩擦力,使土与加筋材料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从而提高地基强度。
(10)桩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