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动物科学研究方向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运动人体科学;论文选题
中图分类号:G80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9―1231一04
本文对1982―2003年全国体育院校及部分重点大学体育院系、国家体育总局等30多个单位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博士生研究生论文选题进行了分类统计和比较分析,并对其选题方向和特点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今后运动人体科学学科研究生的论文选题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共收集1982―2003年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各研究方向的研究生论文505篇,其各专业的分布情况如下表:
1.2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本文搜集了研究生论文选题方面的文献并进行了分类整理,获得了相关资料和信息。
1.2.2数理统计法 对论文的题目、研究对象、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和特征等指标进行了初步统计,并对统计结果进行了数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人体运动科学专业论文分布情况 运动生理方向的研究生论文数量占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研究生论文总数的46.34%(表1),这与以北京体育大学为代表的一批体育院校运动生理学科点开设较早、而其他学科点开设较晚有关,同时与80年代某些院校只设立运动生理专业硕士的现象也有一定的关系。数据显示:运动生物力学方向的论文数量较少,90年代后有所增加,这主要是由于运动生物力学为一门较为年轻的学科,在我国的起步较晚;而运动解剖学方向的论文数量总数也相对比较少,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的3年中运动解剖方向的研究生数量急剧减少,其原因主要在于各院系的招生培养结构所致,该学科属基础理论学科,且与运动训练相关性不大所致。
从图形及数量分析可以看出,各研究方向在年代分布上,尽管呈现出一些波动,但总体趋势是各研究方向的数量和总数都在逐渐增多。
统计结果显示,近年来运动生理学研究生的选题方向主要集中在骨骼肌生理、疲劳与恢复、机能评定和心血管等范围内,其数量占运动生理方向研究总数的55.98%,这与目前国内体育期刊上相关领域的研究方向与研究趋势基本相符。其原因是骨骼肌生理,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运动员机能评定及心血管等方向与运动训练关系密切,这些研究可以解决运动训练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进入21世纪后,内分泌功能的调解、训练效果等与大众健康、全民健身关系密切相关的问题也将受到了重视,其研究生论文数量必然有所增加。
2.2各专业方向研究生论文选题方向分析
2.2.1运动生理专业
2.2.2运动生化专业
如表3所示,营养是运动生物化学方向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其研究生论文数量约占总数的1/3。在运动训练中“没有恢复就没有训练”的新观点提出之后,人们开始逐渐着眼于营养学的相关研究,如何应用合理的营养手段来延缓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促进运动后恢复已成为体育科研领域中的热点问题。但这些论文的研究对象多采用动物实验,对人体的研究相对较少,而运动营养及合理的恢复段在运动员当中推广使用,还须更多的人体实验作为更直接的依据。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体育健身在我国的开展,近年来针对各种健身锻炼项目的训练效果的研究数量也在逐渐增加,呈现了与运动生理方向相一致的变化趋势。
2.2.3运动解剖学
统计数据显示,儿童少年体质现状和生长发育规律及体育运动在人体塑造方面的作用是运动解剖学方向研究者们所关注的主要问题,其论文数量分别占该研究方向论文总数的37.14%和28.57%。涉及骨骼肌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基础性研究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而其它方向的论文数量比例均相对较少,呈现出明显的“选题分布极不均衡”的特点,这一现象说明运动解剖学知识领域广泛,可供研究的问题相对比较多,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运动解剖学已经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研究领域,这也是一个学科发展基本成型的表现。
2.2.4运动医学
统计数据显示,运动医学方向研究生的选题方向主要集中于心血管生理、训练效果、骨骼肌生理及运动损伤等方向,各个方向的科研讨论数量分布均衡,占其方向的百分比均在15%左右,且这些研究相对集中,与运动训练实践结合比较紧密,体现了科学研究服务于训练实践的基本指导思想,和运动医学实用性较强的学科特点。
2.2.5运动生物力学
统计数据显示,运动生物力学方向的研究热点集中在对运动项目的某些技术环节的动作分析上,其研究主要是利用运动生物力学的手段辅以现代化技术手段展开探索研究,从而得到一些敏感指标、数据,并采用计算机评价系统进行分析、评价。其中涉及动作技术分析的占42.86%,而涉及计算机评价系统的研究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达到生物力学研究生论文总数的23.81%,体现了运动生物力学与计算机科学的联系日趋紧密。随着科学的发展运动生物力与数学、物理、计算机、医学等学科的交叉将逐渐增多。
2.2.6 各专业方向选题特点的分析 从表2~6的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各方向的选题方向一方面呈现了各自专业的学科特点,同时各学科之间互相关联,存在一些共同点。
从各自专业方向选题特点来看,运动生理方向选题中骨骼肌生理及疲劳与恢复的内容较多,尤其是在90年代前后,对肌纤维类型、肌纤维组成比例的研究很多,采用无损伤方法测定肌纤维类型,对延迟性肌肉酸痛以及骨骼肌疲劳后超微结构改变的研究,都是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
运动生化方向对运动员营养补充问题以及运动后恢复手段的研究得到越来越多的注视。“没有恢复就没有训练”这一新观点提出之后,营养及其他恢复手段成为竞技体育中的热门问题。
运动解剖学方向论文选题明显集中在“儿童少年体质现状和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器官组织形态结构影响的研究”和“骨骼肌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这3个方向,占论文总数的80%。
运动医学的选题则集中在创伤、心血管、训练效果及骨骼及生理四方面,而且分布比较均衡,各占该方向论文选题的13.04%、17.39%、15.22%和13.04%。
运动生物力学是相对较为独立的学科,其选题集中在两个方面:动作技术分析(42.86%),其次是计算机评价系统的研究(23.8l%);除此之外人体组织力学、动力学及身体素质等方面的论文选题也逐渐受到一定程度的关注。
2.3各专业方向研究生论文的研究对象
统计数据显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研究对象中动物实验占到总数的41.05%。运动员只占到19.26%左右,位居第
三位的是体院学生,占12.26%。近年来,动物实验的比重越来越大,而人体实验在逐渐减少。
从科学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上看,人体实验的科学研究通常具有更直接的实用价值。但是,由于人体实验时,实验条件不一,且实验对象在实验期间难以控制,作为受试对象的人本身个体差异较大,因此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会造成很大的困难。动物实验的优点是样本个体差异小,条件容易控制,测试结果更为准确,特别适合做一些机制性的研究。其缺点是动物与人的亲缘关系太远,有时候反映在动物身上的变化,未必可以在人体上得到重现。而且,动物采用的运动模型较为单一。从目前来看,常用的动物运动模式为大鼠(或小鼠)游泳,以及在动物跑台。且不说这些运动模型的控制是否严格,从这些运动方式上看,与人体的运动毕竟有一定的差异。而且疲劳点如何确定的问题,一直是动物实验论文中存在争议的问题。
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将人体实验与动物实验的优势结合起来,一直是研究生论文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好的选题不仅在于题目本身,实验设计也是论文成败的关键。
2.4各专业方向研究生采用的研究手段
2.4.1运动生理专业
2.4.2运动生化专业
2.4.4运动医学专业
数据显示,运动生理、生化、解剖和运动医学方向研究生论文中使用的各种研究手段中,运动生化指标的测定占相当大的数量和比例。尤其与运动实践结合比较密切的论文多采用生化指标对受试者进行评定,观察受试者身体机能的变化。如:血乳酸一直是科学训练所关注的主要问题。另外,血常规、血尿素指标以及以血清酶的变化都是运动训练中经常涉及的问题。另外,在一些机制性的研究中,如运动性低血睾,运动性闭经或月经紊乱等问题,都需要对激素及激素受体辅助生化手段进行定性分析。近些年来,随着基因分析手段的日益更新、先进,实用性的基因分析手段逐渐应用到了体育科学研究中来,例如对骨骼肌a―actin基因表达的研究,对β-肾上腺素受体基因表达的研究,对衰老过程中线粒体DNA缺失的研究等等,都是现代基因手段与运动实际相结合的有益尝试。
在研究手段的选取上:运动生理学使用较多的是生化指际、生物电技术和常规生理指标,共占其研究总数的74.99%,近几年来,借助生化指标检测的研究数量逐渐升高。运动生化方向则是生化指标占绝对统治地位,达到总数的85.19%,充分体现了本学科的特点。运动解剖学则较多地应用身体素质指标、组化电镜、生物电技术及常规生理指标等,所采用研究手段相对较多,且分布均匀,即运动解剖学的研究手段呈现多元化。运动医学方向中应用较多是生化指标、常规生理指标和组化电镜及生物电技术,占该方向研究手段总数的89.36%,体现了运动医学监测过程中需要借助生理、生化手段的特点。各方向的研究手段呈现出互不相同特点,归结原因在于不同专业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所致。
动作技术分析系统是运动生物力学专业研究中最常用的手段,占生物力学各研究手段总数的42.22%,它是运动生物力学为运动训练直接服务的最常用手段,在近几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码拍摄技术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也逐渐进入体育科学研究领域,其主要运用在计算机分析、评价系统中,这些先进、准确手段的引入对运动训练和科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4.6 除运动生物力学外所有专业不同年代研究手段的对比
表13显示,80年代采用较多的是生物电技术、常规生理、生化指标,各占总数的28.87%、25.77%、25.77%,他们之间的分布相对均衡。进入90年代后,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一些简单手段,如生物电技术和常规生理指标的应用比例逐渐减少,而生化指标等反应受试者机体机理的研究手段所占比例增大,达到总数的52.30%,体现了各学科研究的精确、精细化和定量分析的逐渐增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前沿科技手段,如基因技术开始在运动人体科学领域中应用。本文所统计的只是2001―2003年的研究生论文,样本量相对较少,但其变化趋势基本和90年代相同,这些变化趋势反映了体育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研究手段的不断发展,同时也反映了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科水平的提高。
3 结 论
关键词:创新性研究项目;学科建设互动关系
高校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提高学校的学术地位与影响,必须抓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水平高低,是通过科学研究成果的质量和学术水平的优劣来衡量的;科学研究是推动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有了高水平的科研,才会使学科整体力量得到不断发展。学科建设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与推动力,学科发展了,科学水平将显著提高。本文探讨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提供思路。
一、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三个既有区别又有内在联系的不同类别。在一定意义上说, 高等学校科研是知识的生产和应用过程的集中表现。科研水平高低通常成为判断该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学科建设贯穿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全过程的始终,是高等学校能进行知识的传递和使用的条件,是其能在多大程度上完成高等学校职能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学校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科研和学科建设都是提升学校层次的重要渠道,任何一所高校都要同时抓好科研和学科建设,以提高其水平和质量,这是毋庸置疑的。只不过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定位不同,侧重点也有所偏重而已。在逻辑的顺序上,科研应为学科建设的基础与先导。没有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没有一批高水准的科研成果,要想提高学科建设的质量只能是纸上谈兵。反过来,学科建设质量的提升又为科研的下一轮的发展提供合理的知识、人才结构,为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打下基础。没有好的学科方向,就难以争取到重要的科研项目与大量的科研经费;没有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学科建设只能是纸上谈兵。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科建设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推动力,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前提与拉动力,因此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离不开科学研究,科学研究也离不开学科建设,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二、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基石”
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基石”,创新性的科研项目、前言富有特色的科研方向及科研技术创新平台是学科建设中的重点学科、博士与硕士点建设的有力支撑。
(一)创新性项目为学科建设的载体
创新性的科研项目是学科建设的载体。只有通过大项目的研究,才能出大的创新性成果,培养和锻炼高水平的学者,提高学科的整体水平。而研究项目的创新程度是获取高水平研究项目的必备条件,因此如何培育创新项目就显得尤为重要。
文章认为一方面创新项目的选择需要在广泛的文献调研及同类科研比较分析后才能得出。同时要根据自身的研究特点,突出自身的优势学科和特色研究,瞄准国家目标,选择具有学科前沿、独创性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性项目。在信息时代,对于医学科研而言,要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对医学的影响。当今计算机、基因工程、生物芯片、传感器等技术正对医学研究带来深刻地变化,学科交叉日益显著,可以说创新性强的项目从学科交叉中产生。对于创新性强的项目要重点培育,一开始申请国家、部门基金,可能因为基础不够,而不能得到经费的资助,这就需要高校自身给予最初小额研究经费资助,通过一定经费的投入,以便打下足够的研究基础,从而提高创新项目在申请国家级项目的竟争力和中标率。另一方面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在组织科研项目申报有限额时,优先推荐学校重点培育的创新性项目,保证其优先发展,并积极组织跨学科攻关,为获取高水平的研究项目的资助打下基础,进而达到以科研项目拉动学科方向的效果,为学科建设进行铺垫。
(二)前沿、富有特色的科学研究方向是学科建设的生命力
学科形成的主导科研特色是高校从自身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基础和条件,结合地域特点,纵观科技发展之势,确定自己的科研目标、科研层次、科研模式、科研侧重点和科学研究的服务面向,即给自己的科学研究准确定位[5]。富有特色的科研方向不仅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奋斗目标,也是学科建设的内在基础和特色。
科研特色首先是科研方向的特色,表现为独特性和前沿性以及在科研方向上取得的成果所产生的影响力,对于一所高校而言,学校已具有一定基础的科研方向和科研队伍是其学科方向和学科队伍建设的依托,学校一般要在优势科研方向上确定重点建设学科。学科一旦确定,其自然成为教师对研究方向选择的重要依据,进而促进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学科建设都应保持特色,发挥优势,同时又要瞄准前沿,符合实际,要针对国内高校的科研状况与发展趋势,找准对学科有利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再结合本学科的特色和优势,形成新的富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只有“群峰之上异峰突起”的科学研究方向,才具有强劲、持久的生命力,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研究方向只有相对稳定,才有可能逐渐形成特色,形成优势。
(三)科学研究技术平台-学科建设的条件保障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国际间科研交流与合作的广泛,建设共有的科研技术平台对提高学科建设水平极为重要。
科研技术平台主要包括三方面:⑴、具有基础性的支撑体系;⑵、不仅包括硬件、而且包括软件,是硬件和软件的有机集成;⑶、具有公共和共有的服务性质。
科研技术平台属于高校基础设施,是科研创新活动的公共平台,为学科建设服务,同时为所有科研创新活动的成员共同服务、联合使用、共同受益,是一种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产品,具有社会公共产品属性,它具有支撑创新、实现共享、保护资源、促进交流、提高效率等功能。根据福建省政府“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带动整体“的建设思路,我校1999年被省政府批准成立“211工程”二个重点学科(分子医学、血液病学),执行几年来成绩斐然,拥有了一支水平较高的研究队伍,具有承担生命科学综合、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也有迅速开拓新研究领域的能力。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之一为:建设的二个重点学科,购置配备了一大批现代化的科研仪器设备,拥有了良好的科研环境,包括功能完善的建筑设施,为科技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支撑条件和保障,为学科建设提供了共用的技术平台。“十五”以来,在福建省科技厅的支持下,我校相继建立了“蛋白质组学技术平台”“神经生物学相关技术平台”、“基因功能模式动物技术平台建设”“动物实验技术平台”等。这些平台的建立为我省医学科学的纵深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使我省医学基础和应用研究迈上一个新台阶。尤为重要的是,该科研技术平台相关设备基于“资源共享”原则,对各兄弟院校、科研单位及企业单位开放,一方面可应用于医学、林学、农学、畜牧兽医学等行业,具有重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极大提升了我校的学科建设水平。
三、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的互动关系
(一)科学研究促进学科建设
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主体”,有了高水平的科研,才会使学科整体力量得到不断发展。只有将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有机结合,促进二者不断发展,才能促进学校发展。截止2006年,国家教育部授予我校的博士点(三级学科)22个,硕士点59个,学科覆盖面从临床医学扩大到基础医学和药学,实现了二级学科博士点和校本部基础学科博士点“零”的突破,使我校的综合办学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这些成果的取得与近年来我校科研实力增强是分不开的。“十五”期间我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资助总经费达1200万元左右,主要资助领域涉及药理学、分子生物学、口腔医学、神经病学、眼科学、血液病学、骨科学、神经外科学。如我校神经病学研究所,通过对“肝豆状核变性、肌营养不良症等神经遗传病基因诊断及基因治疗研究”、“中国人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基因结构和基因诊断研究”等若干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科技厅重大项目的攻关研究,使这门学科在遗传性神经系统疾病、神经变性疾病和脑血管病的基础和临床等研究方向上都有鲜明的特色,部分领域居国内先进水平。经过几十年尤其近几年建设,神经病学学科在人才梯队、科研项目与基地、人才培养、学术成果等方面已具备一定规模,特别在神经分子遗传学研究、神经变性疾病的防治、脑血管病基础与临床研究、神经电生理的临床应用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并于2003年成功申请到博士点。
(二)学科建设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2003年11月,我省启动了重点建设高等学校,我校被列为建设项目学校,他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以创新平台建设为重点,紧密结合我省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实际需要,重点建设分子医学、血液病学、神经生物学、药理学、细胞生物学、环境与健康等6个学科建设项目,并通过分析已形成的学科特色和学科发展的优势,进一步突出重点,把学科建设项目分成两个层次,重点加强以上6个学科建设,带动其它学科发展,提高学科整体水平。并根据建设资金的到位情况,优先对第一层次学科项目的投入,促进了学科建设的迅速发展。项目建设期间,我校新增省级重点学科13个,大大强化了我校学科建设的特色和优势,极大地提高了学科整体的综合实力,推动了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
学科是科研的基础,学科发展了,科研实力也增强了,科研水平显著提升。5年来,获得各渠道科研经费达6522.1万元,是前5年的2倍,年递增15%左右。获省部级以上各类项目402项,比前5年增加13%。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点项目、福建省重大(重点)项目等外,2006年我校首次作为负责单位承担“863”计划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专题项目,林新华教授的“用于肿瘤早期诊断的纳米生物传感器的开发研究”课题获得立项,另有10人次作为子项目负责人分别入围“973”计划以及国家科技支撑攻关计划项目;2007年“基于纳米生物传感技术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检测新方法研究”项目再次获得“863”计划专题项目,资助经费近300万元,表明我校承担高级别科研项目的能力不断增强,部分学者逐步在全国同行中建立起良好的科研信誉,科研水平和能力得到同行专家的认可与赞誉【6】。
参考文献
1、刘献君:论高校学科建设[J] 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5期
2、王庚华 邱岩:大学的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7年3期
3、李伟 李斌:学科建设与高校科研工作[J]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3期
4、宁 凯 论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的协调发展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年8期
实验动物学在本校是该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选修课,通过实验动物学的课程教学和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实验动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了解实验动物学对于生命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了解国内外实验动物学科的发展状况及相应法律法规,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和良好习惯。要求学生能掌握实验动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树立良好的伦理观念,熟悉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对实验动物有深入的了解,能够正确地选择实验动物进行实验。
2实验动物学理论教学的改革
2.1贯彻实验动物标准化、实验动物伦理与福利、实验动物管理政策与法规的理念
随着实验动物管理的不断完善,课题申报、鉴定、文章发表都需要提供相关实验动物的伦理资料证明,对实验动物伦理福利与标准化的要求也日趋严格。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加强实验动物伦理观念的灌输与标准化的介绍。不同国家对实验动物管理和立法有不同的尺度,但都是围绕保障动物福利和实验动物质量两个方面进行的[3-4]。自1988年我国先后了国家和地方法规100余项,《广东省实验动物管理条例》于2010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是指导本省实验动物管理具体做法的地方法规[5],因此在实验动物管理法规介绍中,不仅要让学生对国内外的实验动物立法有一定的认识,还要重点解读关于广东省实验动物管理法规与实施现状。
2.2在保证实验动物基本知识系统学习的前提下,侧重前沿知识的更新
实验动物技术正朝基因工程技术发展,国内多家大学与研究所都相继建立了先进的模式动物研究平台,如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的“国家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库”,北京大学的“转基因/胚胎冷冻平台”、“人类疾病实验动物平台”等。实验动物教学必须随着实验动物研究的发展趋势及时地调整、改革才跟上形势。新的实验动物教学应该使学生既要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熟悉实验动物的实验技术,还要进一步了解实验动物的发展方向、动态及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讲授基因工程动物制作技术及应用,介绍基因工程动物的制做流程、最新的模型种类、相关单位在该研究方向的研究进展等,并鼓励学生多看实验动物方面的研究文献,让学生对基因工程动物的研究方向有一定的认识,并了解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机构。
2.3科研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
实验动物学的理论知识广泛,学习起来容易感觉枯燥,而且很难将理论与实际应用联系在一起,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通过科研案例,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具体,既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科研案例教学应如何实施?授课教师通过收集有关实验动物的科研项目以及文献资料中具有代表性的科研案例给学生举例讲解;随后拟一个研究方向,组织学生动手设计科研课题,由学生自己制订研究的目的、内容与方案,若条件允许可进行方案实施;最后,学生将得到的结果进行总结论述,由授课教师进行打分评价。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加深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教学和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
3实验教学的改革
3.1强化基本动物实验技术的操作在实验动物教学中,动物实验技术是教学内容的重点之一,所占课时的比重较大,在本校实验动物实验课的学时与理论课学时都为16学时。作为生物专业技术的人才,动物实验技术是必备的实验技术之一,因此动物实验课要求学生对基本的动物实验操作技术必须熟练,坚实的动物实验基础是一切高深动物实验的技术储备。实验动物的基本实验内容,包括正确的抓取、固定、处死方法,各种给药途径,体液的采集和手术方法,不同种属的动物麻醉方法及急救方法等。若经费足够的条件下,在实验动物的选择除了大小鼠、豚鼠、兔子外还应适当增加大动物的实验内容,如犬或猪,让学生熟悉不同动物的生理学、解剖学特性与正确的基本实验操作,该部分课程设置为12个学时。
3.2锻炼动物模型的制作能力,增加实验设计环节
为结合前沿学科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后4个学时让学生结合实际应用,自主设计和完成一个实验方案,做一些疾病模型,如肿瘤模型、中风模型、皮肤移植模型等,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操作能力。实验设计过程由学生查阅资料,拟定具体实验方案和步骤。实施过程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与团队交流,每一步实验都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记录,实验结束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及时整理、统计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通过这一实验环节,不仅能验证学生基本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还能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解决与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
3.3完善动物实验平台的建设
标准化的实验动物饲养条件和环境质量控制是保证实验动物质量合格的重要条件,也是保证动物实验条件稳定的前提。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对实验动物的要求越来越高,重视实验动物的饲养和研究平台建设,不仅能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对于实验动物学科的发展及科研实力的提升更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本校没有专用的动物饲育室与动物实验设施,对实验动物的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发展构成了较大的障碍。为了满足本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应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投入,筹划实验动物标准化平台的建设项目,建立属于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的实验动物中心,为教学与科研供应高质量的实验动物与提供标准化的实验环境设施。
4结语
1.医学科研能力存在不足
I1研究基础薄弱目前,我所研究生来源主要为应届本科毕业生,他们在大学学习期间很少或没有机会参与科学研究,科研经验几乎为零;临床实践不足,多不具备从临床上发现问题的能力,甚至不了解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目标,在读研究生之前也没有详细了解过该方面的内容;选择导师时多根据导师名气和目前社会上的热点而选择;进入研究生阶段后,往往不能及时调整学习方法,仅被动按照研究方案的要求操作,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索更好研究方案的意识。
1.2专业知识不足本科阶段的教学多为大众化的内容,涉及面广。医学生的学习内容多为通用的医学基础课程,如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而研究生阶段学科分科较细,如内科学又分成了消化内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等,消化内科根据研究方向的不同又分为胃肠道、肝胆胰等专业,涉及的内容较专、较深。因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内容将由面转化为点,但多数研究生仅掌握了面上的结论性知识,而对有待探究的带有争论性内容知之甚少。在本科阶段,医学生很少阅读最新文献,知识相对陈旧,既不了解自己研究方向的过去、现在,更不清楚未来发展方向。
1.3阅读和分析文献的能力不足部分研究生主动阅读科研文献的欲望不强,少数甚至不知道应该阅读哪些文献,往往仅限于导师指定的文献范围,缺乏系统性阅读;缺乏阅读、分析文献的有效方法,难以得到有效的信息;缺乏自主思考,提不出问题,难以理解其他研究者的目的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阅读完文献后不注重整理,忽视不同文献之间的对比,难以构建自己的思考体系。
1.4缺乏学术交流目前国内多数大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相对封闭,参加学术交流少,即使偶尔参加学术会议,更多的时候只是被动地接受诸多信息;如果事后不去梳理这些信息,则难以达到”平等交流”的效果。平时在课题组内很少向同行提问,多为向导师汇报近期的实验进展,而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只是按照导师的建议去调整,开展讨论较少,依赖导师较多,自主性尚待加强。
2.研究生培养科研思维的对策
科学研究的任务在于通过观察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1。因此,通过观察实验所获得的感性认识须向理性认识过渡,唯此才能完成认识过程的飞跃,达到科学研究的目的。简单地归纳,科研思维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科研思维成为研究生培养的重点,合理严谨的科研思维也是判定研究生是否合格的标准之一。
2.1学习哲学课程科学研究是通过现象认识本质,也就是不断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研究生不仅要掌握广博而精深的专业知识,而且应具备一定哲学素养。学习一定的哲学知识,有助于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和方法论。只有将唯物辩证的思想转化到自己的科研思维中,才能全面、客观、整体而又具体地看待事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推动医学事业的进步。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认为,“医学家必须同时是哲学家”,哲学有助于打破传统思想的禁锢,多角度、多因素地看待问题,客观、系统地分析问题,提高科研能力。因此,研究生应掌握哲学这一工具,从而更好地开展科研工作。
2.2加强方法学的学习知识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某一学科领域的系统知识,如医学、计算机、数学、工程学等带有专业特色的学科知识;二是有助于知识获取、加工、利用与产出,带有共同特征、工具性的方法学知识,如医学专业学生学习的医学文献检索、医学科研方法、医学统计学、实验动物学等课程。但遗憾的是,临床医学研究生常常过于重视医学专业课,而忽视方法学课程的学习,导致掌握了大量的既有知识成果,而对知识发现的过程知之甚少。如果不主动思考知识产生的过程,也就难以学习和应用方法学的知识。应通过方法学的学习,培养思考的习惯,从而提高研究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2.3加强科研实践科研实践是一种面对“新的阻碍和不熟悉的情况”的探索性、尝试性认知活动。此过程是科研工作者科研思维的具体体现。对于研究生而言,基本的科学实践是在导师指导下完成对某一课题的研究,并据此撰写学位论文,这一过程包括文献查阅、选题、制定研究方案、独立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对课题后续研究的思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自己亲自动手去做,积极主动地学习、思考,才能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2.4加强研究生间的交流参加学术会议时,研究生由于自身水平有限,只能被动地当观众;与之相反,研究生之间的交流则更加直接和有效;此时,大家地位平等,可畅所欲言,虽然水平有限,不一定能把握学科的前沿动态,但能够解决在研究过程中碰到的多种问题,类似头脑风暴,大家同时在思考,思想的火花在碰撞。这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不仅能够锻炼研究生的组织协调能力,更能够激发科研灵感,大家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关键词 畜禽营养代谢和中毒病;教学方法体系;研究性教学法;现状;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1-0343-01
Teaching Status and Reform Measures of Nutritional,Metabolic and Poisoning Diseases in Animals
NIU Rui-yan SUN Zi-long LIANG Zhan-xue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aigu Shanxi 030801)
Abstract Teaching method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and talent training.With the purpose of improv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results,based on the teaching status,a corresponding teaching method system of Nutritional,Metabolic and Poisoning Diseases in Animals was attempted to establish,and also strengthen the service function of this course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he real society.
Key words Nutritional,Metabolic and Poisoning Diseases in Animals;teaching method system;research-oriented learning;status;reform measures
随着畜牧业生产的革新与壮大,动物养殖不断向规模化和集约化方面发展,导致群发病成为生产环节的主要制约因素。除各种传染病,畜禽营养代谢病与中毒病成为危害动物健康的主要群发病之一,给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并直接影响了动物源性食品的质量和安全。因此,兽医内科学的重点从一般器官疾病的个别病例诊疗转向以群发和多发为特点的动物营养代谢病和中毒性疾病的防治[1]。
1 畜禽营养代谢和中毒病教学现状
畜禽营养代谢和中毒病是为满足防治动物群发性疾病中营养代谢与中毒病需要而在农业院校动物医学专业设置的课程,该课程与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兽医临床诊断学等课程相衔接,并与兽医内科学、兽医外科学、兽医产科学和兽医传染病学等课程同时开课。通过学习掌握畜禽营养代谢和中毒病中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诊断要点和防治措施,培养学生学会认识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独立从事兽医工作的能力,当一名既懂专业知识又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兽医科技工作者。
由于从小学到高中,学生一直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且习以为常、根深蒂固,对新的教学方法持有抵触、消极的态度。因此,从传统文化上看,整个教育体系更多的是严格的师道尊严和循规蹈矩,而缺少勇于探索和开拓的精神。另一方面,现在大多数兽医学科高校教师具有博士学位,专业知识的自我掌握过关,但知识的传承能力受到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制约,如果教师自身对此不够重视,势必大大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此外,动物医学专业课的特殊性在于对一种疾病的理解和掌握不仅仅包括简单的对知识点的记忆和背诵,还应该包括对具体的实际问题综合分析、对现有知识重新构建的能力。遇到难题后,如何获取、利用知识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才是高校教学的本质。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只要拥有能接入因特网的工具,如手机、电脑,很容易获取想要知道的知识点,然而一名优秀兽医的培养不是一台电脑、一个手机就能完成的,逻辑思维的训练与临床经验的积累至关重要。山西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为国家二类特色专业和山西省品牌专业,拥有国家级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因此对动物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立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动物医学人才的需求,紧扣学校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框架,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动物医学专业多层次人才。遵循现代教育教学规律及人才成长规律,按照以人为本、突出个性、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教育教学体系,培养适应国家官方兽医体制和制度改革及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兽医基础理论和技能、思维和创新能力、信息管理、管理理念等健全知识结构的动物医学多层次人才。
其他高等农业院校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扬州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动物营养代谢病与中毒病教研室针对各自不同的教学情况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建设、课程考核等方面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与尝试[2-4]。
2 改革措施
2.1 构建内容丰富的教学方法体系
高校教学方法众多,但总的原则是以启发式为主,避免单纯的讲授法;选用实验法、练习法、讨论法和研究法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与科学方法相一致。
针对畜禽营养代谢和中毒病的课程特点,疾病的概念与病因宜采用讲授法授课,发病机理、临床症状、诊断、防治等内容要较多地渗透启发式教育,运用观察、类比、推理、讨论、实验等方法加深理解,提升能力。其中,研究性教学法越来越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主要包括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s,CM)、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法(Problem-solving Studying)、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下转第350页)
(上接第343页)
PBL),这些方法通过创设与现实相近的教学情境,使得教师从演员变为导演,从台前转到幕后,由运动员变为教练,学生作为主体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学习,由消极的等待变为积极的参与,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习能力,增强了创造力。然而,有时生师比过高、班级规模过大会制约某些教学方法的开展,如启发式教育更适合小班教学,将30余个学生分成5~7组,通过查阅资料、分析病例、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全班大讨论、总结提升等过程,实现对课本知识的进一步加工和整理。
总的来说,构建并优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畜禽营养代谢和中毒病教学方法体系,既不可完全放弃讲授法,毕竟其作为一种有效的知识传递方式,具有耗时少、效率高、直接准确的优势,尤其针对陈述性知识的传授;同时,又要大胆引进西方先进的教学方法,如研究性教学法和讨论课(Seminar),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跨学科和有深度的学习体验,继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批判和表达能力。
2.2 加强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功能
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的四大功能,彼此之间形成了一个循环系统。传播知识、培养人才是根本,科学研究是基础,服务社会是目标[5]。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培养观念的转变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科学研究的独特作用就是帮助学生培养科学思维,使学生在工作实际中遇到问题时可以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要想充分发挥科学研究在教学中的作用,需要教师选择课程的相关内容作为自己的科学研究方向,通过检索并掌握最新的国内外研究动态,结合生产实际寻找科学问题,再应用现代生物技术解决,形成自己的科学观点,继而发表科研论文。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对教师能力素质的提升,将最新的知识带到课堂上,深有体会地讲述自己的研究过程,能够极大地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展现教师个人魅力与风采。如果学生能直接参与到教师的科学研究中担当一定的任务,相比较教师传递所起到的循序渐进与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影响更加直接有效。本教研室成员选取畜禽营养代谢和中毒病中动物氟中毒作为研究方向,将科研信息与研究成果穿插于教学环节,收到了良好效果。
服务“三农”,体现了农业类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而且作为教学和科研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还将学生、教师、高校、社会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从实验室走进田间,从课堂踏入养殖场,兽医专业本身就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出真知,只有解决了生产中的畜禽营养代谢病和中毒病,对知识的传播才更有利,学生对疾病的理解才更深刻。密切联系生产实际,坚持“崇学事农、艰苦兴校”的精神,将教学融入实践。
3 参考文献
[1] 刘学忠,袁燕,任建新,等.动物营养代谢病与中毒病学的教学改革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3):260-261.
[2] 路浩,梅莉,赵宝玉.动物医学专业动物中毒病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2(5):14-15.
[3] 顾建红,刘学忠,袁燕,等.如何提高“动物营养代谢病与中毒病学”教学质量[J].北京农业,2013(15):301-302.
[关键词]学科评价 科技查新 重点学科 学位点申报
[分类号]G252.7
1 引言
重点学科建设是促进教学和科研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各国对学科或学科建设的评价都非常重视,评价目的主要有3类:满足学生择校需求;为学校提高学科水平和教育质量提供建议;为政府优先分配资源与经费提供依据。目前,国外最具代表性的学科评价是《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自1983年始一年一度的研究型博士学科排名,评价方法包括学术声誉调查和搜集反映学科水平和教育质量的若干项指标(如师生比、科研经费、毕业生就业率等)的统计数据,其评价主要目的是满足学生与家长择校需要。美国这种面向社会与市场的民间评价模式代表了国际上未来学科评价的趋势。国内较具代表性的学科评价是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自1986年始采用同行评议方法评选国家重点学科,其评价主要目的是为政府优先分配经费提供依据。该机构自2002年始,根据自愿申请原则对全国一级学科进行评估与排行,至2009年该项评估工作已完成两轮,目的是让学校了解学科发展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本校的学科规划与建设。其评价主体属官方或官方委托的中介机构。此外,我国也有少量民间评价机构,如《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最近几年实行的学科等级评价,每年对法学、工学等11个学科门类按A++、A+、A、B+、B共11个等级进行排行。总体上,国外发达国家学科评价起步早,采用的评价方法多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法。国内早期学科评价大都采用专家定性评价法;20世纪90年代始,随着国际文献数据库的建设成熟以及用于评价的文献计量方法的发展,才逐步采用定量评价法,但评价指标的学科指向性不明确,学科定量评价还处于起步阶段。
定性法与定量法各有优缺点。目前常用的定性法是同行专家评审,即通过对学者的问卷调查获得被评对象的数据。这种方法具有模糊性,只能判断学科是否达到认可的最低质量标准和选出最好的学科,无法判断学科的中间层次;同时专家评价不可避免地存在“送人情分”、“投人情票”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公平性。定量评价法,即通过先制定好包含一系列评价指标及各自权重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各指标对应的统计数据,采用线性计算办法得到被评对象的分数,最后按得分高低排行。定量法最主要缺点是统计数据往往来自被评学校提供的自评报告,数据真实性难以保证,导致最终的评价结果缺乏可信性;同时,定量法对学科结构、学科方向先进性等指标无法评价。科技查新评价学科法与以上定性、定量法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与定量法类似,查新评价法也基于文献数据库,在此基础上运用文献检索与对比分析技术,将检索出的同行密切相关文献与被评学科的研究特色与新颖之处作对比分析,并作出定性评价的查新结论,为决策人员评价被评学科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目前,重点学科规划与立项方案的制定方法主要是结合国家、地方的重大研究方向和计划,组织有关专家对候选重点学科及其研究方向等进行综合评价。然而,在这些评价资料中,缺少由第三方(科技查新机构)出具的关于诸如重点学科研究方向先进性、学科带头人学术水平等的评价报告,即查新报告。科技查新为学科建设服务仍主要停留在提供学术成果真实性证明与博士生学位论文开题方面。国内仅有少数文章在论述科技查新与学科馆员制度及工作的相互借鉴时提到科技查新可以为评价和制定学科研究方向服务,至于利用其评价学科建设的更多方面未有述及。究其原因,“科技查新评价高校学科建设”属文献检索、科研管理、高等教育多领域交叉范畴,研究科技查新的人往往从文献检索出发,研究内容主要限于科研项目查新。研究学科建设者,尽管有许多关于重点学科定量、定性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相应制度建设等方面的研究,但由于对科技查新原理缺乏深入了解,查新评价法至今无缘深入服务学科建设评价。本文结合学科建设管理与科技查新实践,详细探讨查新在重点学科立项前后各阶段的评价作用、内容及流程。
2 重点学科立项前的评价
2.1 利用科技查新评价重点学科整体状况
重点学科立项前,一般须对多个候选学科进行比较,评价其优劣。重点学科主要包括学科方向、学科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工作条件、管理水平等几个方面。其中学科方向、学科队伍、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研究等方面可以利用科技查新进行评价,如图1所示:
首先,将每个候选重点学科的学科方向(或学科队伍学术成果、人才培养中研究生选题、科学研究的已有成果)主要研究内容以查新合同形式委托给查新机构进行查新。查新员接到查新合同后,根据具体情况,必要时与学科建设科研人员以及学科建设管理人员进行沟通、分析,提炼查新点。在查新点确定后,查新员选择需要检索的文献数据库,并制定合理的检索策略与检索词,对检索出的密切相关文献与查新点作对比分析,写出查新结论,最后提交查新报告供学科评审专家与学科建设管理人员评价该候选学科是否具有优势。
2.2 利用科技查新评价重点学科的学科方向
一般来说,重点学科的学科方向数为3~5个,但在申报立项时会有更多(称其为候选学科方向),如何比较它们的先进性和新颖性,从中筛选出正确的学科方向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难题。目前,制定学科方向的方法亦是结合国家、地方的研究方向和规划,组织有关专家对侯选学科方向进行评价。由于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和科技分工越来越细以及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不断产生,即使学科评审专家也难以熟悉某重点学科的所有领域。在此环境下,各候选学科方向的查新结果,即查新报告,可作为专家评价学科方向先进性的重要客观依据。具体评价方法与流程如图2所示:
2.3 利用科技查新和引文分析法评价学科带头人学术水平
重点学科立项一般要求学科带头人在本学科领域学术造诣深、有较高知名度。然而,如何对其学术水平进行评价?虽然可以通过其在同行学者中已有的知名度来反映其学术水平,但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一个人的学术水平也会随时间动态变化。在此种情况下,通过对其已完成的科研项目进行成果查新,可实时、科学、客观地评价其学术水平。具体评价方法与流程如图3所示:
3 重点学科立项后的评价
3.1 利用科技查新评价学科项目
学科项目是指为凝炼重点学科研究方向,一般由
学科负责人或学科方向负责人出题,由学科组成员完成研究的科研项目。事实上,目前,采用学科项目的高校还较少。即便是已经实施的高校,学科项目的选题和立项也常常由学科(方向)负责人独自决定,由于个人知识结构的局限性,由其独自完成学科项目选题工作会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利用科技查新评价学科项目的选题和立项会更加科学,研究这样的学科项目才能使重点学科的研究方向得到更好、更快的凝炼。具体方法、流程与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和一般科研项目立项查新相似。
3.2 利用科技查新评价引进人才研究方向和学术水平
重点学科立项后,在建设周期内往往会遇到主要学术骨干甚至学科带头人调离,或由于学科建没与发展需要,学科队伍需扩充,此时就须引进相关人才。然而,科技发展迅速,即使同一专业的人其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也可能大相径庭。如何判断引进人才的研究方向与重点学科的研究方向一致?引进人才的学术水平是否达到学科建设要求?显然,仅凭应聘人的一纸简历加上与其简短的谈话很难找到与重点学科最对口的人才。利刚科技查新评价引进人才研究方向与学术水平将能聘到与重点学科研究方向一致且学术水平较高的人才。同时,这样还可避免人为因素(如裙带关系)导致的不公平。具体评价方法、流程与评价学科带头人学术水平相似。3,3利用科技查新评价重点学科中后期建设成效
目前,无论是重点学科建设的中期评估还是验收考核,其整个流程可概括如下:学科负责人填写学科建设考核评估表;学校召开评审会,学科负责人作学科建设汇报并现场答辩;专家评审组翻阅学科建设总结资料,实地考察教学、科研、实验等场地,最后打分评出各重点学科建设的优劣。这种评估考核对学科建设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学科建设成效是否真如学科负责人填写的评估表所述?科研成果质量、人才培养与学科队伍建设情况到底怎样?决策人员知之不深或认识不够全面。由于受专业限制,学科建设管理人员深刻认识各重点学科的建设总结材料比较困难,因此很难对其建设成果进行科学、客观与公正的评价,往往是对照其立项时的申报材料,注重学科建设成果在数量上的增量,而忽视其质量评价;学科评审专家们也难以熟悉某重点学科的所有研究方向,难以做到全面客观评价该学科建设成效。利用查新技术对学科建设取得的学术成果等进行查新,则能实现对重点学科的中后期建设成效作出更加合理的评价。另外,重点学科一般按周期分批建设,在重点学科规划和立项时,原定研究内容和建设目标是具有研究意义和创新性的,但在立项后的建设过程中,有可能别人在此建设周期领先于本重点学科团队的研究。此时,若重点学科还按原计划进行研究,会造成重复建设,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因此,在重点学科建设全过程也需进行科技查新。建议可以对重点学科按学科方向每年进行一次查新。4科技查新评价学科方法案例
下面以某校水产学科学位点申报为例简单介绍如何利用科技查新评价和筛选学科方向。学位点申报要求每个学科的学科方向数为4―6个,每个方向学术带头人及学术骨干为3人,而该校水产学科所在的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副教授职称以上人数共有70余个,每个人的研究方向都不尽相同,因此如何组建、确定和筛选学科方向成为学位点申报能否成功的关键。
・受理查新委托。学位点申报不同于科研项目申报,往往涉及更多的科研人员,其申报成功与否不直接影响到教师个人利益,而是影响学校或学院的整体利益,因此其查新委托方应是学校或学院。
・沟通、审读与提炼查新点。通过与科研人员沟通及审读相关材料,了解到该学科部分学术骨干在大黄鱼、曼氏无针乌贼等的生长、抗逆功能基因和蟹、贝的受精细胞学方面有较深研究,因此,提炼该学科方向查新点为:研究东海混水区特色水产养殖动物种类的遗传多样性、重要功能基因、受精细胞学。
・选择数据库。很明显,被评学科方向主要属生物学学科,选择的数据库除中外文综合数据库外,还要选择的专门学科数据库有:中国农业科学文献数据库,宁波大学水产文摘自建库,BIOSIS Previews、MED,LINE、ASFA、PubMed、GenBank等外文数据库以及水产信息网(www,ifishery,corn/,www,aqua―net eom/)等。
・确定检索词与检索策略。根据查新点,结合相关研究资料与数据库中的试检情况,确定检索词为:东海混水、水产养殖、大黄鱼、乌贼、墨鱼、基因、遗传多样性、遗传育种、受精细胞学等。
・通过文献检索对同行发表的密切相关文献与该学科方向的研究特色作对比分析,修正与确定前面提炼的查新点,根据查新点确定申报学位点的学科方向1: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并对学科方向1出具一份完整查新报告。
・提交学科方向l查新报告给校、院学术委员会,辅助决策人员评价学科方向1在同类研究领域中的学术水平与地位。同样,对于该学位点的其他学科方向制定与评价也采用相同的方法。
・借助每个学科方向的查新报告,筛选出相对同类研究领域中最具特色与优势的几个学科方向。通过查新辅助评价学科方向法,最终选定水产动物遗传育种、渔业资源与环境等4个学科方向进行水产学位点申报。5
结语
目前,科技查新在科研项目中的评价作用已得到学术界和管理界的认可,但在重点学科建设中的评价作用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就查新在重点学科遴选、学科方向制定、学科带头人学术水平鉴定、学科项目选题、引进人才筛选、中后期建设成效评估等方面的评价内容、方法及流程作了探讨;由于其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查新如何更好、更全面地评价和服务学科建设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罗云,中国重点大学与学科建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刘裕品,周学军,美国高等教育的认可和评估体系,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12):34-38
[3] Gruman J. U.S. News & World Report:America's best colle-ges――A case report for getting tools used. [2010-06-23]. ht-tp :// clhh. org/activitles/Getfing_Tools_Used/usnews, pdf.
[4]刘莉,欧洲各国大学科研评价及其启示,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9):86-90
[5]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2010-06-25]
[6]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学学研究所,《中国大学评价》学科、专业等级评价
[7]董琳,刘清,国外学科评价及其文献计量评价指标研究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1):37-40
[8]蒋石梅,曾珍香,李艳,等,国内外管理学科评价综述――兼谈我国管理学科评价发展对策,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3):16-21
[9]张小亚,崔瑞锋,中美大学排名指标体系比较――网大与《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大学排名指标体系比较江苏高教,2003(6):54-57
[10]高丽学科馆员机制与科技查新制度的对接,图书馆论坛,2008,28(3):121-123
[11]陈志华引入学科馆员制度的高校图书馆查新工作探讨,情报探索,2009(6):88-89
[12]彭丽华模糊数学在高校重点学科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科学管理研究,2003,2l(5):72-75
[13]关丽征,刘小平,杨兴华,等,北京市卫生重点学科项目中期评估定性研究,中国医院管理,2004,24(5):37-38
[14]郑忠民,周景泰,刘唯聪,等,上海市地方高校重点学科建设验收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研究与发展管理,2002,14(2):46-50
[15]叶绍梁,谢菊,学科建设制度创新的思考,中国高教研究,2004(11):36-38
[16]张喜爱,高校省级重点学科综合模糊评价方法的建立和应用,科技管理研究,2008,28(4):79-81
1转化医学的概念
转化医学是近l0年来国际生命科学界的一大热点,于1996年由国际知名医学杂志《Lancet)首次提出。目的是将基础科研成果快速转向临床应用,在基础研究与患者的诊疗之间,特别是与临床试验建立桥梁联系,更有效地将基础研究发现应用于临床疾病的预防和诊疗,并以临床疾病的问题指导基础研究的走向…。对于临床医生而言,把握转化医学的本质,就是要注重从临床中发现问题,为基础研究提供研究方向和目标,并将实验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诊治当中,解决临床问题,切实为临床服务。
2科研选题应源于临床
科学问题的提出必须且只有来自于人体,才能真正体现科学研究的价值。麻醉学科研领域中,习惯的做法是在老鼠、兔子或狗身上展开基础研究。但是必须意识到,基于实验室在非人体水平发现的某种现象提出假说,这些假说通常并不能推及人体,约3/4的基础研究甚至没有进入临床前实验就被弃之一旁。惟有基于临床发现所提出的假说和研究模式,才能最大程度地反映人体的真实状况]。广大临床麻醉医生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将临床现象凝练成具体的科学问题,通过系统的实验室研究获得其规律性,转化为指导临床麻醉工作的知识并能经得起大样本的临床评价。基于这种思想的指导,近年来科研选题的方向,都是尽可能从临床麻醉工作中来寻找。比如说,在临床工作遇到了很多创伤失血性休克需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心、肺是这些患者缺血后损伤的首次打击器官。临床麻醉广泛使用的物会对这些器官产生怎样的影响呢?针对这些疑问选题,以静脉异丙酚为干预,选择其临床相关浓度范围,在动物身上开展药物对靶器官缺氧一复氧影响的研究。结果发现:异丙酚后处理,能显著减轻大鼠心肌细胞缺氧一复氧损伤;异丙酚预处理,能显著减轻缺氧II型肺泡上皮细胞凋亡,提高细胞存活率。并推测这种保护作用的相关靶基因及胞内信号转导途径,相关研究结果先后于2010年和2011年发表在Euro—peanJournalofAnesthesiology和Injury杂志。在此基础上,制定研究方案,观察常规使用的静脉物异丙酚,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拟行手术患者缺血器官的影响及可能机制。如果动物实验的结果能够在临床麻醉患者身上得到印证,那么对于科研工作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肯定和鼓励。毕竟,开展的所有医学科学研究最终服务的个体是人,只有成功实现基础实验和临床试验的对接,完成研究成果的转化,才能真正体现科研工作的价值。
3科研成果应用于临床
近年来,进行了大量的动物实验,研究高位脊髓损伤后神经中枢、心脏、肺、大血管、外周神经等部位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从中筛选出从外周到中枢的一条异常神经反射弧。研究课题《平战时脊髓损伤后心血管功能可塑性的研究》获得了2007年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以该研究成果指导临床高位脊髓损伤患者的麻醉管理,术中无1例患者出现恶性自主高反射。内皮干细胞的研究是目前医学界研究的热点,已经证实内皮干细胞在细胞炎症反应和自身免疫应答的调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科室的研究生也在该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动物实验,发现应用内皮干细胞移植,可明显减轻大鼠内毒素所致急性肺损伤,研究论文今年已被国际麻醉学顶尖杂志《Anesthesiolo—g)r》接收。由于内皮干细胞移植已进入临床实践,下一步就是要联合医院、大学、科研机构、医药公司和生物器械公司等部门和机构,将该研究成果逐步推向临床。但由于临床研究的复杂性,涉及适应证、医BasicMedicalEducation,Jan.2012,Vo1.14No.1学伦理、药物或治疗方法的安全性评价等,实验室的结果转化成为经过临床验证有效、能够在l临床推广应用的成果将会是一个较长的探索过程。
关键词:巴美肉羊;胚胎移植;技术运用
基金项目: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巴美肉羊多胎系提纯扩群与产业化开发利用》 课题编号:NJZZ14330
中图分类号: S826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7.030
为了进一步保护生态环境,大多数产肉动物都使用圈养形式,有限的活动范围对动物的生存能力提出要求。巴美肉羊具有较高的环境适应性,适合用来圈养。提高巴美肉羊的繁殖率,能够增加巴美肉羊的数量,从而提高牧民的经济收益。改进巴美肉羊的品种特点,运用胚胎移植技术增加巴美肉羊的繁殖率。本文通过分析巴美肉羊特点和胚胎移植技术,研究巴美肉羊多胎新品系培育中胚胎移植技术的应用。
1巴美肉羊特点以及胚胎移植技术概述
1.1 巴美肉羊特点概述
巴美肉羊是一种杂交羊,引用德国美利奴肉羊的特点与内蒙古当地的羊杂交而成。巴美肉羊具有良好的适应性,能够适应恶劣的生存环境,适合用来圈养。巴美肉羊的体型较大,肉质均匀,饲养方式简单,并且巴美肉羊的羔羊成活率高,羔羊的生长速度较快,具有良好的育肥性。但巴美肉羊的自然繁殖率较低,导致巴美肉羊的现有数量不能满足牧民的需求。
放牧改革政策实施后,牧民大多选择圈养改良后的巴美肉羊。为了改进巴美肉羊的自然繁殖率较低的现状,研究新的科学技术改进巴美肉羊繁殖率,经过多种试验的研究,发现胚胎移植技术能够缩短巴美肉羊的妊娠期,应用胚胎移植技术能够提高巴美肉羊的繁殖率。
1.2胚胎移植技术概述
胚胎移植技术通俗的含义是指借腹怀胎,运用体外受精技术得到动物的胚胎,将胚胎移植到同类的雌性动物子宫内,进行发育和生产。胚胎移植技术和人工授精技术应用在动物繁殖中,能够有效提高动物繁殖率,与人工授精技术不同的是,胚胎移植还能够选择母体。母体的基因对幼体的发育有重要的影响,胚胎移植技术能够将胚胎移植到优秀健康的母体体内,获得母体的优秀基因。
胚胎移植用在医学等方面能够治疗一些疾病,提高医学发展技术手段。胚胎移植技术应用在畜牧业方面,结合人工授精技术主要用来改良动物的品种,提高动物的繁殖率。使用胚胎移植技术能够减少动物的妊娠期,或是将两个胚胎移植到同一个动物体内,增加动物的生产率。
1.3胚胎移植基础
成功的实施胚胎移植,对供体羊和母体羊的身体健康状况有较高的要求。当动物排卵后,是胚胎移植的最佳时期,避免因环境不兼容导致胚胎移植失败。动物在排卵之后形成的胚胎,并不会立即和母体连接在一起,而是以游离形式存活在母体中,这样就可以将胚胎从母体中取出,移植到受体动物身体内部。移植的胚胎能够和新的母体连接起来,为胚胎的良好发育奠定基础。
2巴美肉羊多胎新品系培育中胚胎移植技术改进
2.1对供体的选择标准
胚胎移植对供体的选择标准较为严格,根据研究发现,适合用作供体的母羊年龄一般在1.5~4岁之间,并且有过繁殖历史。供体母羊身体健康状况和生存环境状况,影响胚胎移植的成功率。选择健康的、饲养环境良好的母羊作为供体,能够提高胚胎一致的成功率。
对于提供的公羊,同样有严格的要求。提供的公羊对胚胎的质量有直接的影响。若公羊是老弱病羊,胚胎发育成的羔羊质量就会下降,影响种群的质量。
2.2对胚胎移植时间的选择
胚胎的移植时间对胚胎移植的成功率有较大影响,通常将移植时间安排在秋季或是早春。秋季和早春避免了夏季高温以及冬季寒冷的情况,为受体的繁殖提供良好的气温环境。秋季和早春是羊繁殖较多的时期,这段时期能够对动物进行超数排卵工作。排卵后的受精工作一般用人工授精法,能够培育出质量较高的胚胎。对供体羊进行检测,防止供体羊出现身体损伤。供体羊进行检测和提前观察,提高胚胎将要植入的环境。
对胚胎的获取一般使用输卵管冲胚法,输卵管冲胚法能够在不损坏胚胎的基础上将胚胎完整的取出。注意对供体羊的选择,供体羊最多能够接受两次输卵管冲胚技术,防止对供体羊造成损伤。输卵管冲胚时,要注意器械的消毒以及执行者应做好防止病菌感染措施的防护。在冲胚完成后,对供体羊进行处理,防止供体羊出现子宫感染问题。
2.3对胚胎鉴定移植工作的处理
对胚胎鉴定移植工作的处理,能够完善巴美肉羊多胎新品系培育中胚胎移植技术。胚胎在离开供体羊体内之后,需要对胚胎进行鉴定,选择发育正常的胚胎进行胚胎移植。将选择好的胚胎放入移植管内,在合适的环境中进行培养,用来进行胚胎移植。
胚胎受体羊选用健康,生存环境良好的母羊。当受体羊之后进行胚胎植入工作,距离受体羊的时间不能超过一天。用移植管将胚胎送到受体羊的输卵管中,对移植管进行检验,确保胚胎植入受体羊体内。
3结语
胚胎技术的发展对改进巴美肉羊的生殖率起到促进作用,提高巴美肉羊的繁殖率能够提高牧民的经济效益。在胚胎移植过程中,对供体的选择以及对胚胎移植时间的选择有严格的标准,在进行胚胎移植之后需要进行处理。提高牧民的经济收益,能够稳定当地民生,提高我国畜牧业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任秀莲,刘平,廉颖,等.不同的胚胎移植管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结局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48(05):905-909.
明晰临床中药学科的学术核心,确定临床中药学的学术内涵,需要全面分析其形成的历史背景与成长过程。临床中药学是在大中药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药学二级学科,具有其自身独特的学术特色与科学内涵。笔者认为,临床中药学科具备以下三个学术特点:首先,临床中药学科是一门医药交叉的学科。大中药学科经过分化,根据研究领域的不同,逐渐形成了临床中药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药鉴定学、中药药剂学等一系列二级学科。同时,随着临床用药问题的大量涌现,病患呼吁安全用药、合理用药,促进了药学服务理念逐步深入,要求临床药师直接面向患者、面向医疗机构、面向整个社会,提供全面的、全方位的药学服务。这种临床药学服务需求,同样对实现中药临床合理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了医药交叉学科———临床中药学的建立。在中药学一级学科中,临床中药学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它的研究内容既包括中药基本理论等中药学基础知识,也包括临床合理用药和中药药物警戒等中药临床使用知识;它既为中药研发提供理论和临床支撑,同时更是指导中药临床应用的知识体系。第二,临床中药学科是一门专业基础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的学科。临床中药学继承发扬中药学基本理论,强调医药交叉、基础与临床交叉的学术特色,具备独特、完整的理论体系。临床中药学的核心是研究中药临床合理应用,目的是实现中药应用的安全、有效、经济与适当性,主要任务是推动全程化药学服务,主要内容包括中药基础理论与中药应用理论两大方面的研究,其研究成果不仅面向患者,面向中西医临床医师和药师,而且还面向药品生产及管理部门。第三,临床中药学是中医中药的纽带学科。临床中药学与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等临床学科均有学术交叉,但临床中药学是以指导中药临床安全、有效、合理使用为根本目的的学科,具有链接中医学和中药学的纽带特点,是中医临床与中药应用的桥梁。
2界定学科外延,促进学科分化与交叉
随着临床中药学科的成熟与发展,明晰其学术外延,推动学科的次级分化是必然趋势。首先,临床中药学科具有医药交叉的学术特点,与中医学、中药学的学术联系密切。应该明确的是,临床中药学以中药学为基础,以中医学基本理论为指导。换言之,中药性能理论与应用理论是临床中药学科的基础理论,依靠这些理论辨识中药性效特征;同时中医学病生理观、辨证论证是临床中药学认识人体、指导用药的前提。第二,在学术外延上,临床中药学科与中药药理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以及临床药学有学术交叉,但又有显著区别。如临床中药学与中药药理学相比,中药药理学侧重于研究中药和机体(包括人体、病原性生物及实验动物)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但临床中药学立足于发展中药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旨在阐明中药及其配伍功效的现代药理学含义,用以深化传统认识并拓展临床应用,并不刻意追求全面揭示药物的全部药理作用和机制。再如临床中药学与现代临床药学从内涵上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共同之处是都是以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与有效为核心,均以提高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为目的,研究手段也有相通之处。不同之处在于临床中药学以中药为研究对象,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而现代临床药学则以化学药品为研究对象,以现代医学理论为指导。第三,根据临床中药学科特点与研究任务,可逐渐次级分化为中药基础理论、中药临床监测与评价、中药临床治疗学、中药临床信息学等三级学科。相关分支学科的形成与研究内容的不断丰富拓展为临床中药学科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基础。
3明确临床需求,确定研究方向
临床工作需要是确定临床中药学科研究方向的重要依据。临床工作对临床中药学的要求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和适当。鉴于学术特点与临床需要,确定临床中药学的研究方向,对于发展临床中药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临床应用的基础与指导原则,是中药理论体系的灵魂。开展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将为临床合理应用中药提供科学依据。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是临床中药学科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是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根本。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开展中药药性理论继承挖掘与科学实质研究,阐释中药药性基本理论和中药应用特点与实质。第二,中药药物警戒是现代药物警戒理论与传统中药药物警戒思想相互融合而成的中药安全用药理论体系,是与中药安全相关的科学与活动,是临床安全使用中药的保障。作为临床中药学的研究方向之一,中药药物警戒具体研究工作包括深入挖掘中药传统的安全用药思想,探讨中药临床安全用药理论与中药安全性实验研究,开展中药上市前与上市后安全性监测与评价,进行中药安全用药普及宣传等。第三,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病和疑难杂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采用先进手段,阐释某类中药在临床优势领域的作用机制、相互作用,进行中药疗效评价是临床中药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将中药防治相关优势病种的基础研究作为临床中药学的研究方向之一,有利于促进中药的临床应用,促进中药现代化与国际化进程。第四,中药的经济学评价对于合理配置有限的中医药资源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中药经济学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即使是这些少量的研究也大多照搬传统的西药经济学评价模式,没有体现中药的特色。中药经济学评价作为临床中药学的研究方向之一,其主要任务是探讨符合中药特色的经济学评价模式,全面衡量中药的价值,促进中药应用经济性。
4学科发展的思考与展望
4.1完善临床中药学科学术思想
关注人类健康是21世纪国际社会的共同主题,“全程化药学服务”作为一种新的药学观念、理论、策略,将为人类带来更多的健康和幸福。临床中药学关注中药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安全性、适用性,以“全程化药学服务”为宗旨,指导临床合理使用中药。临床中药学在新形势下中医药健康事业中发挥巨大的作用。目前,临床中药学学科正处于一个方兴未艾的好时机,临床工作者应抓住这一机遇,抓好临床中药学学科建设与学术队伍建设。完善与发展临床中药学学科体系和学术思想,加强学术对话与交流,继续深入探讨临床中药学科的学术内涵与外延,完善学科的次级分化,打造学科特色。
4.2探索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探索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是临床中药学科立足和发展的关键。笔者认为,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可以参考国外临床药师标准化训练模式,并结合中医药学特色,从以下四个方面建立新的课程体系:①设置医学相关课程。适当增加医学课程如病理学、生理学、诊断学基础、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等课程,使学生获得完整系统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具备较好地与患者和医师交流沟通的知识结构和技能。②调整药学相关课程。在中药学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基础上,开设医药交叉的实用性课程,如中药治疗学、临床中药学专论、中药药物警戒等。③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临床药学专业人才作为能够解决临床药学实践环节问题的应用型人才,需要接受大量具体的临床实践训练。④增加法规、信息与沟通交流类课程。使学生熟悉药物使用过程中的政策、法规和管理手段,培养学生评价临床用药的能力和制定临床用药方案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与患者沟通的能力。
4.3加强多学科合作研究,提高临床中药学的研究水平
科学研究是学科发展的必然途径和重要支撑。临床中药学科应积极与生物信息学、药物流行病学、系统生物学、循证医学等学科合作开展基于现代科学技术且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临床药学科学研究,是临床中药学科科学研究在多学科交融中绽放新的活力,推动临床中药的安全、有效、经济、适当的应用研究,增强学科自主创新能力。具体而言,临床中药学科可以与信息学结合,应用数据挖掘方法开展临床决策、处方挖掘、药性探索等领域研究;可以与药物流行病学结合,开展具有中药临床特色的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可以与循证医学结合,开展体现中药特色的循证药学研究,对中药有效性进行评价。
4.4探索临床中药学研究新方法、新手段
近年来,包括临床中药学在内的中药学各二级学科一直在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方法。特色研究方法的形成是学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就临床中药学科而言,探索形成突出中医药特色,凸显临床药学特点的研究方法是进一步促进学科研究发展,完善学科研究手段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临床中药学应在服务临床原则的指导下,借鉴现代临床药学研究方法的基本模式,探索形成体现中医药理论内涵与特色的临床中药学研究新方法。如可以借鉴药物流行病学中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等研究方法,循证医学中系统评价、随机对照研究方法,药物经济学中“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等,开展中药临床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探索这些研究方法与中医药特色元素的结合点,逐步形成中药流行病学、中药循证药学研究新方法。换言之,欲真正形成体现临床中药学特色的研究方法,需要将中医药元素植入这些现代研究方法之中,充分考虑中医药“辨证论治”、“整体观念”等特点,探索形成中药循证药学、中药流行病学等独特的研究理念与方法,实现和推动临床中药学特色研究方法的完善与提升。
4.5促进临床中药学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利用
Stress: From Molecules
to Behavior
2010, 372pp.
Hardcover
ISBN: 9783527323746
Wiley-Blackwell
Hermona Soreq等主编
本书综合介绍了神经系统应激反应的分子基础,对于机体应激反应的分子、生理和行为,进行了独特而基础的描述。本书的作者均为该领域的顶尖专家,他们总结了这些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本书包括六部分。具体为:第一部分,应激研究系统,包括第1-3章:1. 应激在进化中的作用;2.儿茶酚胺类与应激;3.应激与胆碱能系统。第二部分,细胞与循环,包括第4-6章:4.应激对海马细胞功能的影响;5.应激与成人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形成;6.社会应激的个体差异,实验室研究及其常见的遗传多态性调解。第三部分,认知与行为,包括第7-10章:7.应激和焦躁状态下的皮质类固醇激素;8.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应激与焦虑的联系;9.应激、感情与记忆;10.早期生活压力对焦虑症的累积作用。第四部分,免疫反应,包括第11-13章:11.应激对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免疫的影响;12.对心理应激自我保持抵抗的免疫;13.脑白介素-1的应激介导。第五部分,创伤后应激障碍,包括第14-15章:14.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动物模型;15.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胆碱能模型。第六部分,易受疾病,包括第1619章:16.应力和神经退行性疾病:落井下石?17.应激与神经递质:临床证据及治疗意义;18.神经内分泌非稳态响应的代谢成分;19.环境应激并不总是恶毒的。
本书主编Hermona Soreq是耶路撒冷希伯来(Hebrew)大学ICNC中心分子神经生物学教授,主要从事应激变化对 胆碱能神经传递到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Alon Friedman是以色列本古里安(Ben-Gurion)大学副教授,他的研究着重于大脑电活动过程中的相关应激变化;Daniela Kaufer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综合生物学系与海伦威尔斯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教授,她的研究方向为应激反应的神经和激素机制。
本书对于治疗应激相关疾病的医生、生物医学研究人员与药理学和生物技术公司具有参考价值。
赵树森,
博士生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一、科学研究的两个关键因素
1、科研思维:我老板一直跟研究生说“一定要做scientist,而不能做technician”,然而这一点往往在研究生教育阶段最容易被忽视。一般都是老板提出新idea,然后分工,每个研究生可能仅做其中某个环节或者是按照到导师的思路逐步去做,再加上研究生本身在实验操作上可能一开始就要花大量的时间去适用新环境和永远做不完的事情,可想而知,最终仅仅培养出一位“优秀技术员”,这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尤为突出。但是,科研思维就像人体中的包含大脑的躯干,更加像是大海航行中的指南针,离开了他,最终科学研究将会停滞不前。
2、实验技术:有很好的idea,没有很好的实验条件和技能强的技术人员,科研思维也会变成“空想”。也许我们均没有国外实验室那样高顶尖的实验仪器,有的实验室还可能没有专门技能的技术人员,全靠研究生一届一届地带着的干,时常会出现技术脱节。但是我们可以不断创造条件进行实验;若实在实验条件不够的话,我们还可以搞合作;当然,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当前的条件,通过科学思维来达到最终的实验目的,即发高影响因子的文章。
二、如何在研究生阶段学得更多
1、多付出。“不付出,你就很难获得更多”。在我接触的研究生同学中,许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弊病”十分突出,不知是当前独生子女带来的、还是深受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不足所引起的。实践中这些人表现为“先收获再付出,甚至寻求不付出而有所收获的捷径”。然而,另一些人在表现“先付出再收获,甚至不求收获的付出”,与人相处融洽,虽然每天处于繁忙中,但最终的收获是很大的,甚至终生受益。——学会了许多实验技能。“在帮助别人实验的同时也为自己后面实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多交流。“不交流,你就很难飞得更高”。研究生阶段中,许多研究生惧怕自己的导师,不敢主动与老板进行交流,这将会导致这部分研究生最终可能连自己实验的目的和意义可能都不知道,这会在研究生论文答辩中时常发生。如果在不与身边的同学交流,仍然保持本科生的自学精神状态,那将会导致许多实验挫折的重蹈,更不要学他人的其他优点了,永远站在理论、书本的层面上,没能充分结合实践,最终是难以超过他人、难以成功的。——掌握了科研思维和许多实验原理。
3、多谦虚。“不谦虚,你就很难交到朋友”。在日常交往中,我深深体会到“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为什么?对方谦虚,我可能会毫不吝啬地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道出来与他进行分享和交流,他也可能从中学到他还没掌握或没理解的问题;但相反,我可能就不会说的太多,而且他也不会让你说的多,否则他就不叫“骄傲”。一次,我的一位师兄的论文答辩PPT,老板要他给我看看,帮忙修改一下,我是十分认真地通读了几遍,提出了我认为十个非常中肯的建议,没想到他找了十个相应的理由把我的建议一一否决(因为我自己还没答辩,也可以理解。但我参加过国家级PPT大赛和给大学生多媒体上课),我只好忍痛点头说他说的有道理。后来,论文答辩的当天,导师把他PPT看了一下,提了许多和我一致的意见,唉!——做人也是一门学问,许多人这方面很欠缺。
4、自我加压。“不加压,你就很难取得成功”。这样的事例我见得太多了,从书本上的“伤仲永”到我亲眼所见的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等等,无论在人生哪一阶段,只要你松懈下来,你的同学、同事,甚至后来人都会把你丢得很远。这些例子告诫我们只有不断地自我加压,全面提高自我的综合素质,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同样,研究生不是终点,而是我们进行科学探索的起始,所以我们更要加快步伐去学习、探索未知。——压力变动力,动力变能力,能力变效力。
三、科研实践中技巧汇总——详见下文
1、如何为申报基金奠定基础?
1)科学研究离不开各种基金资助。科研工作者可能会经历校/院/所基金、省/市教育厅基金、省/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支撑计划、国家863和973、国际合作项目等等申报,这些基金/项目的成功申报可能都需要拥有良好的基础。
2)在学生时代,我们只要把学习成绩弄好了,只要发表几篇论文足以毕业了,“我行我素”不一定会影响到你什么,更加感受不到周围的巨大压力;但进入社会后,如果你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地埋头苦干,可能很难快速地实现你的终极目标。人在不能改变环境的前提下,只能不断地学会适应环境;对人的成功来说,情商和智商都十分重要,需要双重发展。
3)结合以上几点,打好基础的方法:一方面在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的同时,也要增加与你本专业同仁的交流,如通过你以前的老板、同学或现在的同事、领导等等,通过交流,你可以从他们那里学到新的知识,甚至是前沿领域,同时也可让人家留下你的好印象(人是有情感的高级动物,同等情况下,可能会优先资助你)。当然,选择考博或出外进修可能更加方便与牛人的交流,可以考虑。
2、如何顺利开展长期实验(慢性毒性实验)?
1)长期实验的特点是:实验周期长、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较大。一旦实验成功,受益很大,发表文章也颇受欢迎;当然,也有很大的风险,有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2)为何开展长期实验?首先,许多慢性疾病的病因研究离不开长期实验的开展,如肿瘤、高血压、成年疾病胎生起源学说验证等。其次,许多新化学品的慢性毒性评价需要开展长期实验,如一般毒性中的慢性毒性和致癌作用评价等。最后,急性毒性实验仅仅代表某一化学物的急性毒性,不能代表该化学品的其它毒性。
3)要顺利开展长期实验,必须做到:首先,研究设计全面,包括研究目的确立、研究对象的选择、实验过程的质控、实验指标的确立、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重大难题等。其次,做到各方面充分准备。课题负责人和成员要多请教相关熟悉专家和老师,让他们传授经验和教训,同时人员的岗前培训和合理安排、动物和试剂的预先订购、实验过程的盲法进行、定期对前面实验的总结和下一步实验的计划等也要准备。最后,慢性实验中收集的生物材料十分珍贵,在进行分子生物学实验或其它生化实验之前,若方法不成熟,可以用急性染毒处理收集的材料先进行实验,当方法成熟之后,再对珍贵的慢性实验材料进行检测分析。另外,一定要密切观察实验中研究对象的反应,尽量避免实验中不良因素的影响,灵活应对实验中的不良意外发生。
3、如何为课题组开辟新方向?
1)尽管我年资不大,但是我研究生阶段经历了三次研究方向的改变:肝脏毒性研究——生殖与发育毒性研究——神经发育毒性研究。前两个方向分别均发表了2篇SCI论文和好几篇中文论著,每一次的更换方向,我都从中学到了许多科学研究相关的精华。所以,我还是有许多经历与大家进行分享。
2)研究生为导师开辟新方向的难点所在:导师本人可能也对这个新方向不熟悉、研究生本身对科学研究把握能力有限、研究生实验时间较短(一般1-3年)、许多新的实验平台需要建立、对本方向的研究动态尚需要时间来不断学习等等。
3)研究生想为课题组顺利开辟新方向,必须做到:首先,大量阅读与新方向相关的中外文文献,以便了解该领域的研究动态和急需解决的难题,这一点十分重要。其次,逐步建立新的实验平台,由易到难、由宏观到微观,甚至可以先重复别人的研究,以验证你所建立的方法的正确性。最后,研究设计前和实验期间要多与该领域的专家、老师、同学请教,同时经常与导师探讨该课题的研究进展和下一步的研究计划。或许过来人的一句话会让你豁然开朗,少走许多弯路。另外,开辟新方向的研究生最好先发表1-几篇论文垫底,以防影响顺利毕业。因为开辟新方向是有风险的,倒不是一定失败,而是因为时间的原因,很难说一定在短时间能。
4、如何培养创新思维?
1)实例:本人几年前刚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时,对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一窍不通,完全从0开始,更不要谈有创新思想。但是付出、交流、努力、再学习的全过程,让我初步认识到科学研究的真谛。例如,几年前我给大学生上课,只能是理论加理论,学生很乏味,但我尽力了,学生也可谅解。现在给学生上课,我经常结合科研实践,大谈专业前沿知识,能全程把握课堂的学习气氛。当然,更主要我也发表几篇SCI论文、获得过国家级奖励,让我很自信,也鞭策了我不断地努力学习、再学习。
2)我从过去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不足到现在基本掌握了本专业的前沿领域和热点研究内容,如成年疾病的胎生起源学说的进一步验证、纳米毒理学、组学研究、毒物的兴奋效应、环境内分泌干扰化学物对生殖发育的影响、表观遗传学的研究等等。总结几点如下:自我上进的心、多与自己导师和其他有影响的老师交流学习、多参加国内/国际大会进行交流、大量阅读本专业和跨专业的外文文献、定期阅读高影响因子的文献(如nature、science、cell、Plos等,他们中许多文章可能是未来几年的研究内容的导向)等。
3)宏观上,一味重视研究基础,那无科研基础、但有创新性和可行性的课题研究者永无出头之日。我曾看到一普通学校的老师的早期标书及其后来标书的申请过程,第一份标书他一点基础没有,但标书很好,评审专家给了他小额资助,正因为这一资助,后来他连续获得两项面上项目的资助,现已经发表几十篇SCI论文。若开始扼杀了他的第一份标书,我想他后来很难建立很好的科研基础。我认为每个人的研究基础都是从0开始的,而不是像海归或大老板那样有基础。国人为什么一直拿不到诺贝尔医学奖?我想这可能是主要原因,太看重以前的工作基础,扼杀了许多人的创新思维。
5、如何提高实验技能?
1)勤动手。这一点刚从本科阶段过渡到研究生阶段的学生可能不好适应,因为本科生实验多是老师准备好,学生只要做一下就行了。而研究生阶段从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实验结束整理收拾等均需要自己动手。研究生阶段有许多方法值得学习,如生化实验、分子生物学方法、常规的试剂配制、动物的选择和染毒处理、生物材料的收集等,这些都离不开不断地动手锻炼。
研究生科技小论文格式写作很多人都不知道怎么来写,其实论文的写作都是有技巧的,关注学术参考网可以查看更多的论文写作技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研究生科技小论文格式写作技巧,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一、科学研究的两个关键因素
1、科研思维:我老板一直跟研究生说“一定要做scientist,而不能做technician”,然而这一点往往在研究生教育阶段最容易被忽视。一般都是老板提出新idea,然后分工,每个研究生可能仅做其中某个环节或者是按照到导师的思路逐步去做,再加上研究生本身在实验操作上可能一开始就要花大量的时间去适用新环境和永远做不完的事情,可想而知,最终仅仅培养出一位“优秀技术员”,这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尤为突出。但是,科研思维就像人体中的包含大脑的躯干,更加像是大海航行中的指南针,离开了他,最终科学研究将会停滞不前。
2、实验技术:有很好的idea,没有很好的实验条件和技能强的技术人员,科研思维也会变成“空想”。也许我们均没有国外实验室那样高顶尖的实验仪器,有的实验室还可能没有专门技能的技术人员,全靠研究生一届一届地带着的干,时常会出现技术脱节。但是我们可以不断创造条件进行实验;若实在实验条件不够的话,我们还可以搞合作;当然,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当前的条件,通过科学思维来达到最终的实验目的,即发高影响因子的文章。
二、如何在研究生阶段学得更多
1、多付出。“不付出,你就很难获得更多”。在我接触的研究生同学中,许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弊病”十分突出,不知是当前独生子女带来的、还是深受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不足所引起的。实践中这些人表现为“先收获再付出,甚至寻求不付出而有所收获的捷径”。然而,另一些人在表现“先付出再收获,甚至不求收获的付出”,与人相处融洽,虽然每天处于繁忙中,但最终的收获是很大的,甚至终生受益。——学会了许多实验技能。“在帮助别人实验的同时也为自己后面实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多交流。“不交流,你就很难飞得更高”。研究生阶段中,许多研究生惧怕自己的导师,不敢主动与老板进行交流,这将会导致这部分研究生最终可能连自己实验的目的和意义可能都不知道,这会在研究生论文答辩中时常发生。如果在不与身边的同学交流,仍然保持本科生的自学精神状态,那将会导致许多实验挫折的重蹈,更不要学他人的其他优点了,永远站在理论、书本的层面上,没能充分结合实践,最终是难以超过他人、难以成功的。——掌握了科研思维和许多实验原理。
3、多谦虚。“不谦虚,你就很难交到朋友”。在日常交往中,我深深体会到“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为什么?对方谦虚,我可能会毫不吝啬地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道出来与他进行分享和交流,他也可能从中学到他还没掌握或没理解的问题;但相反,我可能就不会说的太多,而且他也不会让你说的多,否则他就不叫“骄傲”。一次,我的一位师兄的论文答辩PPT,老板要他给我看看,帮忙修改一下,我是十分认真地通读了几遍,提出了我认为十个非常中肯的建议,没想到他找了十个相应的理由把我的建议一一否决(因为我自己还没答辩,也可以理解。但我参加过国家级PPT大赛和给大学生多媒体上课),我只好忍痛点头说他说的有道理。后来,论文答辩的当天,导师把他PPT看了一下,提了许多和我一致的意见,唉!——做人也是一门学问,许多人这方面很欠缺。
4、自我加压。“不加压,你就很难取得成功”。这样的事例我见得太多了,从书本上的“伤仲永”到我亲眼所见的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等等,无论在人生哪一阶段,只要你松懈下来,你的同学、同事,甚至后来人都会把你丢得很远。这些例子告诫我们只有不断地自我加压,全面提高自我的综合素质,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同样,研究生不是终点,而是我们进行科学探索的起始,所以我们更要加快步伐去学习、探索未知。——压力变动力,动力变能力,能力变效力。
三、科研实践中技巧汇总——详见下文
1、如何为申报基金奠定基础?
1)科学研究离不开各种基金资助。科研工作者可能会经历校/院/所基金、省/市教育厅基金、省/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支撑计划、国家863和973、国际合作项目等等申报,这些基金/项目的成功申报可能都需要拥有良好的基础。
2)在学生时代,我们只要把学习成绩弄好了,只要发表几篇论文足以毕业了,“我行我素”不一定会影响到你什么,更加感受不到周围的巨大压力;但进入社会后,如果你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地埋头苦干,可能很难快速地实现你的终极目标。人在不能改变环境的前提下,只能不断地学会适应环境;对人的成功来说,情商和智商都十分重要,需要双重发展。
3)结合以上几点,打好基础的方法:一方面在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的同时,也要增加与你本专业同仁的交流,如通过你以前的老板、同学或现在的同事、领导等等,通过交流,你可以从他们那里学到新的知识,甚至是前沿领域,同时也可让人家留下你的好印象(人是有情感的高级动物,同等情况下,可能会优先资助你)。当然,选择考博或出外进修可能更加方便与牛人的交流,可以考虑。
2、如何顺利开展长期实验(慢性毒性实验)?
1)长期实验的特点是:实验周期长、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较大。一旦实验成功,受益很大,发表文章也颇受欢迎;当然,也有很大的风险,有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2)为何开展长期实验?首先,许多慢性疾病的病因研究离不开长期实验的开展,如肿瘤、高血压、成年疾病胎生起源学说验证等。其次,许多新化学品的慢性毒性评价需要开展长期实验,如一般毒性中的慢性毒性和致癌作用评价等。最后,急性毒性实验仅仅代表某一化学物的急性毒性,不能代表该化学品的其它毒性。
3)要顺利开展长期实验,必须做到:首先,研究设计全面,包括研究目的确立、研究对象的选择、实验过程的质控、实验指标的确立、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重大难题等。其次,做到各方面充分准备。课题负责人和成员要多请教相关熟悉专家和老师,让他们传授经验和教训,同时人员的岗前培训和合理安排、动物和试剂的预先订购、实验过程的盲法进行、定期对前面实验的总结和下一步实验的计划等也要准备。最后,慢性实验中收集的生物材料十分珍贵,在进行分子生物学实验或其它生化实验之前,若方法不成熟,可以用急性染毒处理收集的材料先进行实验,当方法成熟之后,再对珍贵的慢性实验材料进行检测分析。另外,一定要密切观察实验中研究对象的反应,尽量避免实验中不良因素的影响,灵活应对实验中的不良意外发生。
3、如何为课题组开辟新方向?
1)尽管我年资不大,但是我研究生阶段经历了三次研究方向的改变:肝脏毒性研究——生殖与发育毒性研究——神经发育毒性研究。前两个方向分别均发表了2篇SCI论文和好几篇中文论著,每一次的更换方向,我都从中学到了许多科学研究相关的精华。所以,我还是有许多经历与大家进行分享。
2)研究生为导师开辟新方向的难点所在:导师本人可能也对这个新方向不熟悉、研究生本身对科学研究把握能力有限、研究生实验时间较短(一般1-3年)、许多新的实验平台需要建立、对本方向的研究动态尚需要时间来不断学习等等。
3)研究生想为课题组顺利开辟新方向,必须做到:首先,大量阅读与新方向相关的中外文文献,以便了解该领域的研究动态和急需解决的难题,这一点十分重要。其次,逐步建立新的实验平台,由易到难、由宏观到微观,甚至可以先重复别人的研究,以验证你所建立的方法的正确性。最后,研究设计前和实验期间要多与该领域的专家、老师、同学请教,同时经常与导师探讨该课题的研究进展和下一步的研究计划。或许过来人的一句话会让你豁然开朗,少走许多弯路。另外,开辟新方向的研究生最好先发表1-几篇论文垫底,以防影响顺利毕业。因为开辟新方向是有风险的,倒不是一定失败,而是因为时间的原因,很难说一定在短时间能。
4、如何培养创新思维?
1)实例:本人几年前刚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时,对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一窍不通,完全从0开始,更不要谈有创新思想。但是付出、交流、努力、再学习的全过程,让我初步认识到科学研究的真谛。例如,几年前我给大学生上课,只能是理论加理论,学生很乏味,但我尽力了,学生也可谅解。现在给学生上课,我经常结合科研实践,大谈专业前沿知识,能全程把握课堂的学习气氛。当然,更主要我也发表几篇SCI论文、获得过国家级奖励,让我很自信,也鞭策了我不断地努力学习、再学习。
2)我从过去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不足到现在基本掌握了本专业的前沿领域和热点研究内容,如成年疾病的胎生起源学说的进一步验证、纳米毒理学、组学研究、毒物的兴奋效应、环境内分泌干扰化学物对生殖发育的影响、表观遗传学的研究等等。总结几点如下:自我上进的心、多与自己导师和其他有影响的老师交流学习、多参加国内/国际大会进行交流、大量阅读本专业和跨专业的外文文献、定期阅读高影响因子的文献(如nature、science、cell、Plos等,他们中许多文章可能是未来几年的研究内容的导向)等。
3)宏观上,一味重视研究基础,那无科研基础、但有创新性和可行性的课题研究者永无出头之日。我曾看到一普通学校的老师的早期标书及其后来标书的申请过程,第一份标书他一点基础没有,但标书很好,评审专家给了他小额资助,正因为这一资助,后来他连续获得两项面上项目的资助,现已经发表几十篇SCI论文。若开始扼杀了他的第一份标书,我想他后来很难建立很好的科研基础。我认为每个人的研究基础都是从0开始的,而不是像海归或大老板那样有基础。国人为什么一直拿不到诺贝尔医学奖?我想这可能是主要原因,太看重以前的工作基础,扼杀了许多人的创新思维。
5、如何提高实验技能?
1)勤动手。这一点刚从本科阶段过渡到研究生阶段的学生可能不好适应,因为本科生实验多是老师准备好,学生只要做一下就行了。而研究生阶段从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实验结束整理收拾等均需要自己动手。研究生阶段有许多方法值得学习,如生化实验、分子生物学方法、常规的试剂配制、动物的选择和染毒处理、生物材料的收集等,这些都离不开不断地动手锻炼。
基础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华北理工大学作为一所地方综合性院校,基础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亦得到了很大发展,但在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就业难问题[1-2]。出现基础医学研究生就业不畅的问题与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不无关系,如研究生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模式陈旧,授课方式单一;导师队伍建设相对薄弱;教学方法缺乏创新,与临床实际结合少;学术交流不活跃等。因此,为了使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上一个新台阶,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发现问题并总结经验,构建有特色的基础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笔者就华北理工大学基础医学院基础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初步探讨。
1培养目标
基础医学(BasicMedicineStudies,BMS)是现代医学的基础,是医学教育与研究的基石。它的主要内容为探讨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揭示人类个体的结构功能及生命过程;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等[3]。本学科要培养素质全面、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高级科技人才。通过学习及科研训练,使学生最终成为具有较强事业心及团队精神、身心健康、博学多才的优秀人才。同时,通过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培养,学生要充分掌握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和医学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熟悉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学生毕业后,可到高校、科研院所、公安司法机关从事教学、科研或司法鉴定等工作。
2课程设置
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需求为导向,以突出学术和应用兼顾为原则。经过反复探索、尝试,目前开设了实验技术、常用仪器和动物实验基本操作方法等特色课程。另外,不同的基础医学研究生在入学第一年还要学习与自己研究方向和内容密切相关的临床课程,使自己对所从事的研究工作有更高层次的认识,这无疑会增强研究生科研的目的性,也会于无形中提升基础医学研究生对自己未来所从事工作的使命感。
3培养模式
当前医学研究生的培养主要采取单一导师制培养模式[4],即采取“一带一”或“一带多”的方式。在这种培养模式中,基础医学研究生主要是在基础医学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和论文写作。这种培养模式适合培养从事基础医学教学与研究的人才,显然已经不能解决现阶段我国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就业难问题。为此,对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培养开始提出基础与临床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可以分为3个阶段来完成。
3.1理论课学习阶段
理论课学习阶段的目标是为后续的科研和论文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本阶段的学习是在本科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性更强的学习,授课教师均为具有高级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学生在学习更深的基础医学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增加现代医学和学科进展方面知识的学习。此阶段充分利用高校多学科并存、交融的优势,举办各类相关讲座,紧跟时展步伐,完善学生知识结构。
3.2临床见习阶段
基础医学研究生在进行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穿行临床见习。临床见习时要根据不同的导师和学生,安排不同的临床见习科室。例如:我院基础医学专业有4个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神经系统疾病、肺纤维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基础与临床导师共同为每名研究生制订培养计划,在基础医学导师和临床医学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选题、课题设计及实施。同时,必须保证每名研究生进入与研究方向相关的临床科室调研、见习或实习。如:神经系统疾病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需要进入临床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肺纤维化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需要进入呼吸内科;糖尿病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需要进入内分泌科;心血管疾病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需要进入心内科等。通过研究生前期的临床实践,其可以找到更有临床价值的选题方向,使研究生对自身课题的研究更有成就感,科研动力得以提高,也就更有利于研究出好的科研成果,亦可为自己未来工作的发展提供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3.3课题完成阶段
各教学单位严格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成立以导师为
关键词:地方综合院校;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基础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华北理工大学作为一所地方综合性院校,基础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亦得到了很大发展,但在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就业难问题[1-2]。出现基础医学研究生就业不畅的问题与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不无关系,如研究生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模式陈旧,授课方式单一;导师队伍建设相对薄弱;教学方法缺乏创新,与临床实际结合少;学术交流不活跃等。因此,为了使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上一个新台阶,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发现问题并总结经验,构建有特色的基础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笔者就华北理工大学基础医学院基础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初步探讨。
1培养目标
基础医学(BasicMedicineStudies,BMS)是现代医学的基础,是医学教育与研究的基石。它的主要内容为探讨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揭示人类个体的结构功能及生命过程;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等[3]。本学科要培养素质全面、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高级科技人才。通过学习及科研训练,使学生最终成为具有较强事业心及团队精神、身心健康、博学多才的优秀人才。同时,通过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培养,学生要充分掌握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和医学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熟悉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学生毕业后,可到高校、科研院所、公安司法机关从事教学、科研或司法鉴定等工作。
2课程设置
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需求为导向,以突出学术和应用兼顾为原则。经过反复探索、尝试,目前开设了实验技术、常用仪器和动物实验基本操作方法等特色课程。另外,不同的基础医学研究生在入学第一年还要学习与自己研究方向和内容密切相关的临床课程,使自己对所从事的研究工作有更高层次的认识,这无疑会增强研究生科研的目的性,也会于无形中提升基础医学研究生对自己未来所从事工作的使命感。
3培养模式
当前医学研究生的培养主要采取单一导师制培养模式[4],即采取“一带一”或“一带多”的方式。在这种培养模式中,基础医学研究生主要是在基础医学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和论文写作。这种培养模式适合培养从事基础医学教学与研究的人才,显然已经不能解决现阶段我国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就业难问题。为此,对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培养开始提出基础与临床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可以分为3个阶段来完成。
3.1理论课学习阶段
理论课学习阶段的目标是为后续的科研和论文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本阶段的学习是在本科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性更强的学习,授课教师均为具有高级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学生在学习更深的基础医学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增加现代医学和学科进展方面知识的学习。此阶段充分利用高校多学科并存、交融的优势,举办各类相关讲座,紧跟时展步伐,完善学生知识结构。
3.2临床见习阶段
基础医学研究生在进行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穿行临床见习。临床见习时要根据不同的导师和学生,安排不同的临床见习科室。例如:我院基础医学专业有4个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神经系统疾病、肺纤维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基础与临床导师共同为每名研究生制订培养计划,在基础医学导师和临床医学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选题、课题设计及实施。同时,必须保证每名研究生进入与研究方向相关的临床科室调研、见习或实习。如:神经系统疾病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需要进入临床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肺纤维化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需要进入呼吸内科;糖尿病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需要进入内分泌科;心血管疾病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需要进入心内科等。通过研究生前期的临床实践,其可以找到更有临床价值的选题方向,使研究生对自身课题的研究更有成就感,科研动力得以提高,也就更有利于研究出好的科研成果,亦可为自己未来工作的发展提供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3.3课题完成阶段
各教学单位严格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成立以导师为组长的论证小组,指导研究生结合自身实际,做到兴趣和专业要求相结合,完成毕业论文的选题、科研实践、收集病例、论文撰写等工作。导师组有责任和义务对每名研究生进行辅导,安排专人就毕业论文的内容、质量等进行指导、审核,确保研究生熟练掌握基本要求,达到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水平。
4结语
评价一名研究生的能力和素质要坚持综合和动态相结合的原则,不能简单地看的数量和规格,更要看其独立解决科学问题以及与临床相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莹,陈学飞.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发展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1):70-75.
[2]张玲.研究生教育发展与社会需求[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0):13-15.
[3]李红枝,毛建文,陈宏远,等.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改革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8):213-214.
1培养目标
基础医学(Basic Medicine Studies,BMS)是现代医学的基础,是医学教育与研究的基石。它的主要内容为探讨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揭示人类个体的结构功能及生命过程;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等。本学科要培养素质全面、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高级科技人才。通过学习及科研训练,使学生最终成为具有较强事业心及团队精神、身心健康、博学多才的优秀人才。同时,通过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培养,学生要充分掌握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和医学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熟悉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学生毕业后,可到高校、科研院所、公安司法机关从事教学、科研或司法鉴定等工作。
2课程设置
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需求为导向,以突出学术和应用兼顾为原则。经过反复探索、尝试,目前开设了实验技术、常用仪器和动物实验基本操作方法等特色课程。另外,不同的基础医学研究生在入学第一年还要学习与自己研究方向和内容密切相关的临床课程,使自己对所从事的研究工作有更高层次的认识,这无疑会增强研究生科研的目的性,也会于无形中提升基础医学研究生对自己未来所从事工作的使命感。
3培养模式
当前医学研究生的培养主要采取单一导师制培养模式,即采取“一带一”或“一带多”的方式。在这种培养模式中,基础医学研究生主要是在基础医学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和论文写作。这种培养模式适合培养从事基础医学教学与研究的人才,显然已经不能解决现阶段我国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就业难问题。为此,对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培养开始提出基础与临床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可以分为3个阶段来完成。
3.1理论课学习阶段
理论课学习阶段的目标是为后续的科研和论文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本阶段的学习是在本科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性更强的学习,授课教师均为具有高级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学生在学习更深的基础医学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增加现代医学和学科进展方面知识的学习。此阶段充分利用高校多学科并存、交融的优势,举办各类相关讲座,紧跟时展步伐,完善学生知识结构。
3.2临床见习阶段
基础医学研究生在进行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穿行临床见习。临床见习时要根据不同的导师和学生,安排不同的临床见习科室。例如:我院基础医学专业有4个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神经系统疾病、肺纤维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基础与临床导师共同为每名研究生制订培养计划,在基础医学导师和临床医学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选题、课题设计及实施。同时,必须保证每名研究生进入与研究方向相关的临床科室调研、见习或实习。如:神经系统疾病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需要进入临床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肺纤维化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需要进入呼吸内科;糖尿病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需要进入内分泌科;心血管疾病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需要进入心内科等。通过研究生前期的临床实践,其可以找到更有临床价值的选题方向,使研究生对自身课题的研究更有成就感,科研动力得以提高,也就更有利于研究出好的科研成果,亦可为自己未来工作的发展提供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3.3课题完成阶段
各教学单位严格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成立以导师为组长的论证小组,指导研究生结合自身实际,做到兴趣和专业要求相结合,完成毕业论文的选题、科研实践、收集病例、论文撰写等工作。导师组有责任和义务对每名研究生进行辅导,安排专人就毕业论文的内容、质量等进行指导、审核,确保研究生熟练掌握基本要求,达到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水平。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