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双减政策后的教育现状范文

双减政策后的教育现状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双减政策后的教育现状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双减政策后的教育现状

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双扶贫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4.142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4-0-02

高职院校资助工作对校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助和引导作用,虽不同于社会工作者对受助对象的帮助、治疗和预防,但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对高职院校资助工作的开展有许多启发意义,其目标是在充分利用好国家各项关于高校资助政策的基础上,将贫困生的经济资助与贫困生心理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帮助受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根本上帮助贫困学生解决经济问题,保障学业的顺利完成,也帮助贫困生做好心理建设,从而促进其全面、协调发展。

然而,目前的现实情况是,国家不断加大高职院校资助政策的力度,大学生贫困人群也越来越多地受益于国家资助政策,但是国家资助政策的扶持对象范围、资助周期有限,不能顾及所有需要资助的学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工作的范畴也应包括贫困生资助教育工作。因其本质都是为了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促进人与环境、社会的和谐。

1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现状

1.1 高职院校的资助体系:落差大

高校资助体系涵盖了奖、助、贷、勤、减、免、补等资助政策。由于各高校对政策的解读不一致,体系理论落实不统一,导致资助体系出现各高校自成一家,相对不完善,资助效果也不明显。一方面,国家资助体系中的奖、助学金的资助面相对比较窄;另一方面,高校自身能够提供的奖、助学金十分有限,这样就造成了,体系看起来很“高大上”,但实际却“空无一物”,无法落实,因此,“好钢用在刀刃上”的诉求在高职院校资助中显得异常强烈。高职院校资助体系的设计与实际操作之间有很大的落差,这些都需要克服。

1.2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体系:不科学

全国省、市和高校相继出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办法。一份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一份贫困证明、一份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申请表,三份材料齐全,基本可以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再通过家庭经济困难的程度,分为特别困难和一般困难。其中家庭情况调查表和家庭经济困难证明都需要盖学生家庭所在地的村委、街道或民政等相关部门的公章。但是大多数家庭情况调查表格或证明的填写都是学生自己填写,相关负责部门盖章,而具体内容相关负责部门是否进行了核查,高职院校无从得知。因此,对这样一份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和贫困证明的真实性,笔者持怀疑的态度。

1.3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严重忽视

经济层面的差距,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带来了心理层面的负担。其要么是一定程度的自卑,要么是一定程度的自傲,要么是一定程度的自尊感极强,要么是一定程度的神经敏感,带来的后果就是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极度伪装自我,不敢流露心迹,交际圈窄,不愿意“抛头露面”,情绪化严重等。而高职院校的资助工作,往往忽视了这类心理问题,大张旗鼓地进行资助,伤害部分贫困生的敏感心理,挫伤了一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尊心。进而导致有些学生即便得到了资助,仍然不懂得感恩学校和国家,反倒有一定的仇视心理,仇视周围家庭经济富裕的学生,从而带来一系列的学生矛盾问题。

2 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双贫”

2.1 经济贫困

高职院校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问题普遍存在。尤其是近几年,随着高校扩招步伐的加快,大学生总人数不断增加,贫困生人数也不断上涨,导致贫困问题日益突出。且农村的贫困大学生占据其中的大部分。究其原因,可以简单归结为以下几点。

(1)低收入。造成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家庭劳动力少,经济来源单一,家庭总收入低,导致无法承担学生基本的生活费、学费。这部分学生的家庭构成基本分为:单亲家庭、多子女家庭、无谋生特长家庭、父母一方或双方同时失去工作家庭、主要靠耕种为收入的农村家庭、突遭天灾人祸或家长失去劳动能力的家庭、文化水平低的家庭、以打工为主的家庭等。总结来看,这些学生家庭的经济来源单一、途径十分有限;要么很不稳定;要么是收入来源脆弱。带来的问题就是尽管已节衣缩食,但仍难以缴付高昂的学费。

(2)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经济困难。东、中、西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也带来了部分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问题。有些学生生活在西部地区、革命老区等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他们来到相对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上学,导致无法承担所在学校高昂的生活费用、学习费用,这也是在校生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之一。

2.2 心理贫困

高职院校大学生经济困难是表象,深层次进行追究,发现心理贫瘠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2.2.1 失信现象

完善的高职院校的资助体系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缓解了资金的压力,也扩大了受助大学生的覆盖面;另一方面,无形中也造成了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按时还款、不守信、欺骗等失信现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尤其是新生入校后的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教育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2.2.2 依赖心理

高职院校的资助体系是奖、贷、助、勤、补、减、缓等资助政策,但是其中却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有偿的,另一种是无偿的,这就造成了很多大学生更加倾向于不劳而获,倾向于无偿的资助体系,对申请助学金、学费减免、医疗补助等政策热情高涨,而对勤工俭学、助学贷款等望而却步,甚至表现出排斥的心理。因为他们习惯了“搭免费便车”的依赖心理,不愿意用自己的劳动去换取经济的改善,更不愿意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改变贫困,靠自我的能力去度^经济的难关,这种依赖外界直接物质帮助的心理,对大学生而言百害而无一利。

2.2.3 自卑心理

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在心理方面承受着比正常学生更大的压力,一方面有学习的压力,另一方面还有生活的经济压力,更有甚者,还承受着人际交往的压力。这就造成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卑心理。无论是在公共场合,还是私下的人际交往,都表现出内向、不愿意与人交流,不敢积极主动发言等问题。因此,高职院校的资助体系仅仅解决了贫困生的经济问题,更重要的心理问题并未涉及,需要更多的心理疏导来完善高校资助体系。

3 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双扶贫”

高职院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要有完整的资助体系,对贫困学生的“双扶贫”要从以下几点进行。

3.1 经济扶贫

3.1.1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体系要科学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是资助工作的开端,没有一个好的开始,就无法达到最终资助的完善。而认定体系既需要一个基本的指标,作为判断的依据,同时要根据各地区、各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因地制宜,不可直接死搬硬套。同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体系,既要有科学的标准,又要具备可操作性,这样认定工作才能真正实现,并得到完善。

3.1.2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要完善

高职院校的资助体系内容丰富,但国家助学贷款与一般资助形式却不相同。国家助学贷款是一种有偿的资助,它能提高大学生自力更生和独立的经济意识,也能强化大学生的诚信行为,增强其信用度。国外越来越多的成功经验体现出,国家助学贷款对大学生的整体成长和成才有很多的督促作用。因此,我国应提高高职院校国家助学贷款的比例和额度,让更多经济困难的大学生依靠国家助学贷款完成学业,并依靠自己的能力成功还款。

3.2 心理扶贫

3.2.1 诚信教育,刻不容缓

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非常有必要。目前,国家助学贷款是资助体系中非常重要的形式之一,其也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自立自强的精神,但是由于大学生诚信意识较低,社会的信用监督体系也并不完善,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延迟还款、拖欠贷款等恶意行为,大大降低了银行给大学生贷款的热情与积极性。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强化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

3.2.2 心理疏导,势在必行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问题好解决,但是产生的心理问题急需高职院校进行心理疏导。高职院校应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实施跟踪调查,一方面,了解其经济状况,另一方面,了解其心理状况,深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心,缓解其心理压力,提供更多的帮扶措施,做到真正的全面育人。

4 结 语

高职院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项工作。其应利用助人自助的工作理念,更好地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经济扶贫和心理扶贫,让更多的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有用之才。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博,孔难难.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2013(12).

第2篇

一、调研的指导思想

坚持改革创新的工作作风,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围绕科学发展主题扎实搞好调查研究。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认真查摆影响我镇科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深入剖析产生问题的根源,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办法,为下一阶段的决策部署打好基础。

二、调研的课题及分工

1、今日之*,处于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和区域竞争加剧期,如何总结我镇30年来的发展经验,探索在新形势下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的总体方向,研究提出推进*新一轮发展的总体目标、基本思路和具体措施。由张国平负责。

2、目前,我镇绝大部分社区经济收入主要以厂租、地租、规费等为主,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一些中小加工企业处境艰难,有的已经外迁,有的正在观望,有的已经倒闭,导致有些社区厂房空置率日益提高,造成以物业出租为主要收入来源的集体经济增长日益困难。因此,如何创新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推动社区经济由单一的收租收费型向控股、参股、联营等多元创收型转变,必须未雨绸缪,深入思考。由叶锦河负责。

3、加工贸易企业在我镇占有半壁江山,面对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和生产成本的不断提升,加工贸易企业面临巨大的困难。如何推动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优化我镇产业结构。由崔伟奇负责。

4、(1)如何进一步化解社会矛盾,包括完善工作机制等?

5、(1)如何加强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如何按照民生财政的要求,积极探索和完善公共财政的管理框架,出台更多的民生政策,使公共财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民生。

6、如何理顺体制机制,明确镇、社区、部门的职责,切实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精心塑造城市品格,不断提升*美誉度。

7、结合我镇拟重新规划全镇商业网点布局的契机,探讨如何有效实施“商贸工程”,改变商贸业发展较为滞后的现状。

8、如何优化人才环境,更好的引进、培养、使用和留住人才。包括加强人才服务站的建设,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做好本地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等。

9、如何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新时期维稳综治工作。

10、如何加大节能降耗、治污减排的力度,推进可持续发展。由卢海祥负责。

11、如何以园区经济为载体,包括引进规模型、龙头型、基地型企业、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发展特色产业、完善良好产业链等。

12、如何加强农村党员干部教育、监督、管理的对策。

13、如何建设服务型政府,包括推动信息化建设、深化政务公开、提高政府效能等。由黄国文负责。

14、如何整合土地资源,拓展*发展空间,解决土地资源紧缺瓶颈,包括旧村旧厂“两旧”改造、农民公寓建设、土地规划和集约发展等。

15、如何创新计生工作机制,包括抓好计生宣传教育服务工作、规范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推动计生示范点建设等

16、如何发挥*各类大型文化设施的载体功能,包括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功能、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文化品牌塑造、业务经营宣传推广等。

17、如何更好地发挥人大代表的参政议政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包括畅通民意渠道、推进组织管理制度、加强人大代表责任意识教育等。

第3篇

一、调研的指导思想

坚持改革创新的工作作风,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围绕科学发展主题扎实搞好调查研究。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认真查摆影响我镇科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深入剖析产生问题的根源,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办法,为下一阶段的决策部署打好基础。

二、调研的课题及分工

1、今日之*,处于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和区域竞争加剧期,如何总结我镇30年来的发展经验,探索在新形势下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的总体方向,研究提出推进*新一轮发展的总体目标、基本思路和具体措施。由张国平负责。

2、目前,我镇绝大部分社区经济收入主要以厂租、地租、规费等为主,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一些中小加工企业处境艰难,有的已经外迁,有的正在观望,有的已经倒闭,导致有些社区厂房空置率日益提高,造成以物业出租为主要收入来源的集体经济增长日益困难。因此,如何创新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推动社区经济由单一的收租收费型向控股、参股、联营等多元创收型转变,必须未雨绸缪,深入思考。由*负责。

3、加工贸易企业在我镇占有半壁江山,面对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和生产成本的不断提升,加工贸易企业面临巨大的困难。如何推动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优化我镇产业结构。由崔伟奇负责。

4、(1)如何进一步化解社会矛盾,包括完善工作机制等?由罗金玉负责。

5、(1)如何加强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如何按照民生财政的要求,积极探索和完善公共财政的管理框架,出台更多的民生政策,使公共财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民生。由郑兆鹏负责。

6、如何理顺体制机制,明确镇、社区、部门的职责,切实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精心塑造城市品格,不断提升*美誉度。由刘兆福负责。

7、结合我镇拟重新规划全镇商业网点布局的契机,探讨如何有效实施“商贸工程”,改变商贸业发展较为滞后的现状。由赵如发负责。

8、如何优化人才环境,更好的引进、培养、使用和留住人才。包括加强人才服务站的建设,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做好本地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等。由郭锦河负责。

9、如何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新时期维稳综治工作。由谢汉康负责。

10、如何加大节能降耗、治污减排的力度,推进可持续发展。由卢海祥负责。

11、如何以园区经济为载体,包括引进规模型、龙头型、基地型企业、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发展特色产业、完善良好产业链等。由黄北强负责。

12、如何加强农村党员干部教育、监督、管理的对策。由叶浩昌负责。

13、如何建设服务型政府,包括推动信息化建设、深化政务公开、提高政府效能等。由黄国文负责。

14、如何整合土地资源,拓展*发展空间,解决土地资源紧缺瓶颈,包括旧村旧厂“两旧”改造、农民公寓建设、土地规划和集约发展等。由罗万新负责。

15、如何创新计生工作机制,包括抓好计生宣传教育服务工作、规范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推动计生示范点建设等。由黄秀英负责。

16、如何发挥*各类大型文化设施的载体功能,包括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功能、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文化品牌塑造、业务经营宣传推广等。由杨晓斌负责。

17、如何更好地发挥人大代表的参政议政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包括畅通民意渠道、推进组织管理制度、加强人大代表责任意识教育等。由黄耀光负责。

第4篇

1.1 双师要求与需求

随着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很大一部分高校,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都面临师资匮乏和教师专业技能亟待提高的问题。这一普遍性的问题制约了办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极为不利。对高职高专院校而言,这一矛盾尤为突出,因为实践能力弱的教师是很难胜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企业实际需求之知识与技能为内容的实训式教学的,而实训教学又恰恰是这些学校最必不可少的内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关部委大力强调“双师型”教师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并作出了一系列的部署安排。

那么,什么是“双师”呢?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和规定,虽然不尽相同,但最起码都体现了一点,那就是要具备很好的实践能力。笔者根据查阅的相关文献,对“双师”标准大致归纳了一下。首先,教师应有相应教师职称,一般规定至少是讲师:其次,教师应有相应技术职称,一般规定至少是本专业中级职称;如无技术职称,教师满足相应条件亦可申请“双师”,比较常见规定的有:

(1)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超过一定年限,例如累计两年;

(2)主持的应用技术研究其成果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

(3)作为学校实习实训带队教师,带满规定的次数,且合作企业反映良好;

(4)参加指定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

下面,我们来看看教育管理部门是如何要求高校“双师”教师的。在教育部制定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要求合格高职院校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50%,优秀高职院校的这个比例要达到70%以上。而据有关调查资料报告,我国高职院校中“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仅为27%,距离教育部的要求相差甚远。具体到工T相关专业而言,由于IT知识更新快、应用性与实用性强、企业需求紧跟新技术的发展,对IT双师的要求更高,对IT双师的比例要求也更大,有的专业甚至要求达到100%的双师比例。

要将高校现有的教师迅速提升为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和引进大量师资作为高校兼职教师,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1.2 IT“双师”现状与瓶颈

IT专业方向的课程有个明显的特点,不亲自动手、不直接实践实训,往往很难真正掌握。常言道“动一百次口不如动一次手”,在IT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动手实训,而且是面向企业化、项目式的实训,这个环节通常会占到整个教学过程40%以上的时间。这无疑对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那么,我们当前的IT“双师”情况是怎样的呢?根据相关调研,笔者总结如下:

(1)从数量上看,仍然有相当大的缺口:高校IT“双师”比例仍然很低。

(2)从质量上看,也需要不断提高。目前已经有的IT“双师”,很多还不能真正满足不断变化的实训教学需求。

(3)从培养方式上看,系统性不够。比如常见的是通过寒暑假参加各种培训班,但目前这种短期的培训由于缺乏后续的跟进与提升平台,效果不是很好。

(4)从互动上看,同行“双师”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平台。同行间真正的交流是IT人(包括IT教师在内)一个很重要的学习环节。

(5)从持续性来看,高校面临如何留住优秀“双师”和不断培养新人的问题。由于“双师”人才需求有增无减,各类院校都会加入到这场“双师”的人才竞争中来,如何留住人才是一个问题。另外,从整体上讲,还面临如何全面、系统、批量地培养锻炼出一大批IT“双师”的问题。

目前来看,在“双师”建设道路上,各方资源的衔接和融合度还不够,政府、社会、企业等在这方面的作用还有不少潜力可挖。

1.3 IT“双师”建设途径

当前,各高校均在通过多种方式增加“双师”数量、提高“双师”质量。其中,比较普遍的有内培、引进和外聘。这些方式各有特点,通常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办法。

内培:在统筹兼顾教学工作和“双师”培养的前提下,高校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在职教师进行“双师”素质训练。从长远来看,这将是高校提高“双师”数量与质量主要途径。

引进:从校外引进一些既有实践经验又有扎实理论基础并具备一定教学能力的人员到学校任教,是对“双师型”师资的有效补充。由于各种限制,显然这种人才不可能引进太多。

外聘:从校外聘请优秀兼职教师可以改善师资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为院校开设IT课程及教学提供更大灵活性。这种方式具有很大优越性,既没有“引进”的人数限制,也没有“内培”的人员和时间限制。但这种方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高校实施起来却有一定难度。一是符合条件既有实际工作经验又具备教师素质的优秀教师本身较少,二是满足条件的教师其薪酬一般较高,大多数高校的现有工资制度很难突破。据笔者了解,由于示范性软件学院和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可以执行一些特殊政策,这类学校外聘教师工作一般都比较好。

2 “双师型”IT教师培养新模式探索

解决IT“双师”的建设问题,首要的是如何培养问题。IT“双师”的培养有多种模式,其优缺点不一而足。本文将提出一种全新的IT“双师”培养模式,供大家探讨。该培养模式力图通过行业、企业与高校的共同努力,实现高校IT“双师”的批量培养。

2.1 背景

在介绍新模式之前,我们先对IT“双师”培养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作一简要分析。作为IT“双师”,其核心能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素质,例如前文提到需要讲师以上职称,这个能力对于高校教师来说不成问题;第二个能力就是IT相关技术的能力,这正是高校教师亟需提高的。而获得相应技术能力一般需要经过两个过程:首先通过短时间的自学或接受培训获得相应技术轮廓,其次通过较长时间的实践消化所学知识直至掌握该技术。前一个过程很容易解决,高校每年都派出教师参加各类培训;难的是后者,经过短期培训后的教师很难有后续的实际锻炼机会。第二个过程应该更加重要,因为IT新技术大多实践性很强,需要更多的操练。这好比我们去学钢琴,如果只是上课的时候摸摸琴,课后没有大量的钢琴练习,显然是不可能学好弹琴的。

如何才能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给高校教师呢?一些有实力的高校通过与企业合作把教师派到企业实践或者承接一些实际项目来培养教师实践能力,而大多数高校都很难为教师提供这种锻炼环境,只有很少数的教师能通过自己的人脉或自学提高。

综合上述因素,笔者认为,要将大批高校教师培养为具有“双师”素质的优秀教师,单单依靠高校自身的努力是不够的,只有整合了行业、企业、高校乃至培训机构和培训师的力量,才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而构建一个为社会培训师、企业工程师、高校教 师和企业、高校、社会培训机构的互动平台,并通过该平台系统地、有计划地具体组织实施高校师资培养活动,正是本文所述IT“双师”培养新模式。这个平台就是中国软件行业协会IT教师俱乐部(ITTeachers Club,简称17C)。

2.2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IT教师俱乐部

为进一步提升IT教育和培训机构的师资能力,每年系统地培养一批优秀IT实训教师,使软件人才培养机构能够更多更好的培养出大批软件人才,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教育与培训委员会于2006年初成立中国软件行业协会IT教师俱乐部。

ITC作为非赢利性机构,紧紧围绕IT实训师资源的整合与培养,并通过培养机制及实训师分级授权机制,提供和储备不同专业方向、不同级别层次的实训师。具体来说,ITC主要有三方面的使命定位:(1)有效整合社会上分散的IT培训师;(2)将具有教师潜力的IT工程师转换为IT实训师;(3)向高校提供“双师型”IT教师培养和提升的平台。应当说,前两项是双师建设的基础,后一项是双师建设的具体体现;同时,通过ITC平台培养出来的优秀双师反过来也为前两项提供支持,注入新的活力。因此,这几项定位互为补充,并形成良性循环。

针对高校“双师”的培养和提升这一环节,ITC专门拟定了一项系统而长期的计划――IT“双师”培养“雨露计划”。

2.3 IT双师培养“雨露计划”

面对高校“双师型”IT教师队伍建设的迫切要求,以ITC实训师资源为基础,2006年底由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牵头,通过全球最大的认证考试服务提供商普尔文(Prometric)公司,联合Microsoft、Cisco、Sun、Oracle等多家著名IT厂家提出了“IT双师培养雨露计划”(简称“雨露计划”)。该计划核心是为高校教师指定专门的企业导师,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有效推进高校IT双师的培养。通过ITC搭建教师与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实训师的融合,在不影响教学工作的前提下,为高校IT各个方向、各个层次的教师提供培养、实习与提高的平台。

2.3.1 IT双师培养的五环节

参加“雨露计划”训练的教师一般经过五个环节实现从“教师”到“双师”乃至“实训导师”的转变:

该计划的核心指导思想是通过为教师不断提供各种实践锻炼的机会,同时配合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授权实训师证书,使得高校教师培养更有计划和针对性。为便于实际操作和培养面更广,对教师的实践锻炼主要采用两种形式:一是在专门的实训导师指导下,教师可以灵活地进行自我学习(类似于现在的钢琴家教,讲为辅练为主。教师上一小时的课,学生要练习一周);二是充分发挥教师这个岗位最大的特色,通过讲课来提升能力。俗话说得好“讲十遍不如练一遍”“跟别人学十遍不如自己讲一遍”。

可以说,“雨露计划”的核心就是四个字“多练多讲”。根据笔者多年培养教师的实践经验,多练多讲应该是最适合高校教师快速提高实践能力的手段。

2.3.2 集中训练注重综合能力培养

集中训练过程中,根据不同方向、不同层次的实训课特点,采用有针对性的讲授与实训相结合的方式,并确保实训时间在40%以上。同时,安排教师进行模拟授课训练,展开授课交流,以掌握授课技能。

实训期间,以企业应用为背景,按分组、分任务的模式,组与组之间需要分工协作完成项目整体任务,既要求每个受训教师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应用技能,也要求小组内部成员间、小组与小组间发挥协作团队精神。总体上注重教师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

2.3.3 训练效果评审机制、企业导师机制

集中训练结束时,由ITC召集本次训练的实训师和相应方向的专家,综合受训教师在知识理解、技术实践和授课实践等方面的情况,并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情况,就训练效果进行评审。对有效完成训练课程的教师,颁发相应方向的训练证书,对优秀教师颁发“优秀学员”证书。

同时,由ITC为学员委派实训导师。实训导师的职责是通过各种方式对高校教师进行指导,并协助其完成规定时间的企业实践和授课实习,最终将其培养为合格的授权实训师。

2.3.4 训练指导思想与目标

在训练内容上,结合知名IT厂家的技术优势,引进主流的IT实训方案或将著名IT企业的资格认证直接融入训练。

“雨露计划”的首要目标是规范地、批量地、可持续地为高校培养、锻炼出合格的“双师型”IT教师,并透过ITC搭建全方位的互动平台:最终目标是通过培养出合格的“双师”教师,为在高校全面开展符合产业需求的实训创造条件,最终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水平,从而打破“大学生就业难,企业招人难”的怪圈。

2.3.5 “雨露计划”的分阶段实施步骤

“雨露计划”是一个全新的、长期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需要不断创新培养模式的过程。该计划将分阶段实施。

第一,在全国挑选部分城市试点设立“雨露计划双师训练中心”和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教师俱乐部的分部。通过试点培养出第一批高校授权实训师。这个过程将使得学校和教师敢于开设符合产业需求的实践课,其授课教师将主要以实训导师为主,高校教师作为实训助教逐步完成角色转变。

第二,在具备一定数量的高校授权实训师基础上。在部分高校试点设立针对学生的实训中心,以高校授权实训师为主要的授课教师,面向高校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训课程。这个过程将使得更多的院校和教师敢开课,并达到能开课和开好课的水平。

第三,将试验成功的模式推广到其他高校。

2.4 “雨露计划”的新尝试

作为IT“双师”培养的新模式,在天津职业大学的大力支持下,由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天津分会、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教育与培训委员会以及天津新技术产来园区华苑软件园管理中心于2007年6月2日至6月6日在天津职业大学联合举办了“IT双师培养‘雨露计划’天津地区研讨会暨首期网络双师训练营”活动。研讨会上,著名计算机教育家谭浩强教授作了主题演讲,强调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大量的应用型人才,但当前这方面的师资力量还比较弱,许多老师实践经验不足。他对“雨露计划”这样的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与支持,并在随后的训练营活动中亲临现场听取训练情况。计算机教育专家刘瑞挺教授也在研讨会上即兴谈到了“双师”培养的问题,对“雨露计划”给予了充分的鼓励和期望。

这次训练营活动有50多位来自河北和天津地区的高校教师参加,通过本次训练挑选出了6名优秀教师作为今后IT实训的重点发展对象,受训教师均感觉受益匪浅。这次活动不仅对天津职业大学有效实施示范校建设计划起到推动作用,也将对天津地区高职院校双师队伍建设发挥引领作用。

2.5 “雨露计划”实施的可持续性保障机制

“雨露计划”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这需要相应的配套机制来保障。

(1)如何客观评审训练效果及授权实训师

我们初步建立了一整套量化的客观评审标准,既考虑到了实践时效,也考虑到了综合能力,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

(2)如何吸纳更多的资深实训师和实训导师

我们确立了灵活的激励机制,确保实训师和实训导师的权益。同时,为把更多的具有潜力的企业工程师转换为实训师,我们还将探索建立专门的“实训师特训中心”。

(3)如何克服现存的瓶颈问题

通过与知名IT厂商的互动,及时解决教师的知识更新训练问题;通过实训导师制,解决“双师”培养的系统性和持续性问题:通过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授权培训师资格,解决优秀教师的发挥舞台问题进而解决留住人才的问题;通过建立地区“双师训练中心”及ITC分部,既解决双师就近:培养问题,也解决教师同行交流的平台问题。

(4)如何开展ITC有实质意义的活动

依托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教师俱乐部的大量优秀教师,以地区“双师训练中心”及ITC分部为基础,有计划地开展各种新技术研讨和授课活动。通过相应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听课和公益授课,锻炼教师对新技术的掌握和实训课程的授课能力。

(5)如何强化产学研结合程度

通过各地软件园,尝试设立“雨露计划”共建单位和实施“重点企业访问学者”计划。积极推动地方政府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接收高校教师乃至优秀高校学生参加实习。

第5篇

关键词:三农问题;解决策略;农业基础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025-1

0 引言

“三农”是指“农村、农业、农民”,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一直是我国的经济基础,因此“三农”问题直接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关系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可见,“三农”问题已经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转型,“三农”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但依然有很多问题困扰着我们,农业依然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一个薄弱环节,农村剩余劳动力依然得不到合理的安置与疏导,农民素质依然处于较低水平,农民负担依然过于沉重。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首要问题。

1 我国“三农”问题的特点

1.1 “三农”问题是一个长期、复杂的问题

“三农”问题并不是一个短期的、简单的问题,而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问题。“人多地少”一直是我国农村的一个特色,目前全国有农村人口近9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0%,其中农业人口达7亿。从农村人口数量和比例来说,我国这一情况都可谓是举世无双的。随着耕地面积的逐渐减少,数量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必须得到安置和分流,而不能再滞留于农业和土地上。同时,粮食问题也是一个需要不断解决的问题,据统计我国至2030年粮食需求约为6.4亿吨,但在耕地面积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下,如何实现粮食的供需平衡,却是一个关系着国家稳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此外,农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也是一个长期、复杂的问题,一方面是人地矛盾,一方面是生态环境恶化,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1.2 农民善分不善合

农民合作是提高农村产业能力的重要手段,但我国农民却有着“善分不善合”的显著特点,在合作精神上远远不足以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求。我国农村厚重的农庭观念和落后的经济基础,使得合作精神的提升是一个缓慢而长期的过程,要想过渡到西方人的合作精神需要一个质的突破。我国目前这种以血缘和亲情关系为纽带的传统合作方式,还远非现代农业所需求的合作。面对“家庭”所产生的强大的社会经济功能,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可以说受到了严重的束缚,但要由国家和社会来代替家庭的大部分社会经济功能,却并不是短期内能实现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1.3 乡镇问题是我国最重要的问题

当前,乡镇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实际上我国经济建设和民生发展的很多问题,都在实质上与乡镇问题有着紧密的联系,直接关系着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关系着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现代化建设,关系着我国二元社会结构的消除。乡镇问题,实质上是我国政治与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表现,突出了我国政治权力与经济权力的不对称,权利系统的不均衡,作用形式不规范国,目标取向不一致,财权与事权脱离等问题。

2 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思路

2.1 从“减”上下功夫

要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减”是一个必要的手段,针对我国“三农”问题的特点和实际,要减少农村、减少富余劳动力、减少干部、减少农民负担。一提起我国农村现状,似乎就感觉农村穷、农村苦,实际上也并非如此,在一些发达地区和农业生态环境好的地区,实际上农村经济发展较好,真正严峻的地区是一些落后地区,尤其是干旱少雨、土地贫瘠地区,这些地区农业发展基础先天薄弱,应当引导农民进入小城镇,转农民为市民而不是依然固化在农村土地上,只有减少农村才是解决这些地区“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在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面前,要引农进城、引农进厂、引农外出,合理配置和分流农村劳动力。

2.2 从“加”上下功夫

我国农业一直是一个弱势产业,农民也一直处于弱势群体,要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组织、引领、帮助农民致富。要加强人才建设,针对农村没有人才或留不住人才的问题,紧抓农业人才建设,包括干部队伍、专业户队伍、企业家队伍、技术队伍。要加强农村法制建设,保障广大农民的民利,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进程。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如公路建设、水利建设、电力建设、乡村规划建设、饮水工程建设等等,为农村发展构建起坚实的硬件基础。要加强农村环保建设,做好水土保持和退耕还林等工作,减轻农业生态污染和土壤环境恶化现象。

2.3 从“强”上下功夫

文化水平低、综合素质不高是影响农村发展的重要原因,要解决“三农”问题应当从强化农民素质建设上下功夫,强化职业技术教育、市场经济教育、精神文明教育、环境保护教育、政策法规教育,全面提高我国农民的综合素质。要强化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从财政、金融、招商、教育、卫生、司法、科技、环保、文化、媒体、工商、交通、物资等方面强化对“三农”的支持,支持的形式并不是局限于某一种,而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技术上的支持,也可以是资金外的支持,也可以是项目上的支持,但坚决不能搞形式主义。此外还需要加强对农村的救助力度,尤其是农村贫困农民,包括如自然灾害、意外伤害、重大疾病、伤残人员等等。

参考文献

[1] 谭崇台.从发展经济学看我国农业问题[J].当代经济研究,2002,(01).

第6篇

高校贫困生帮扶体系问题对策一、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现状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更多贫困家庭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入了高等学府,宏观上使高校困难的学生不断增多。对于高校来讲,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是不断完善贫困生的帮扶体系,解决这部分学生的实际困难。现在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包括各种奖学金、国家助学金、贫困生补助、勤工助学岗位以及来自企业和社会的冠名奖学金等,构成了涵盖“奖、勤、助、贷、补、减、免”的多元化资助高校贫困生的政策体系。

1.奖学金

奖学金,主要包括优秀学生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以及社会奖学金等。优秀学生奖学金是综合考虑学生的个人学习成绩、体育成绩以及参加校院集体活动情况而进行评选的,一般分为一、二、三等奖学金;国家奖学金是奖励各方面表现极其突出的少数学生;励志奖学金,是用来奖励那些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刻苦、生活作风良好的贫困生;社会奖学金是企业、社会个人、校友等在高校设立的奖学金,如“香港京都念慈庵奖学金”等。以上奖学金的评定标准统一且额度较高,对困难学生帮扶力度较大。

2.国家助学贷款

国家助学贷款,主要是指银行对在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的一种低息贷款。学生在校期间的贷款利息由国家财政部全额补贴,毕业后由学生自付利息。以我校为例,每年申请贷款的人数为在校生人数的15%左右,再加上少量学生的生源地贷款,这些已基本解决了广大高校贫困生最基本的学费及住宿费问题,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

3.勤工助学

勤工助学一部分是学校为贫困生设立的一些有偿工作岗位,学生从事一些如助管、值班,协助老师做一些日常事务性工作等项目,学校按照每个学生的工作量给予一定的报酬。另一部分是学生通过中介公司或者同学介绍到校外从事商品促销、产品的校内,这些工作对贫困学生充分的适应社会,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有很大帮助,报酬也比较可观。

4.国家助学金

国家助学金是从2007年开始实行的国家对困难学生直接的财政补贴,每人每年2000元,分两个学期发放,凡通过学校贫困生认定审核的学生将获得这部分资助,这部分经费主要用在困难学生日常生活上的补贴,比例占学生总数的18%左右,助学金是继国家助学贷款之后困难学生主要的受助方式之一。

二、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不足

综上所述,高校现阶段的整体贫困生帮扶体系已经较为系统,资助种类也较为全面,但其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贫困生认定缺少具体标准

贫困生认定是界定贫困学生的有效方法,但这种方式在实际工作中容易产生偏差,人为的因素很容易左右最后的认定结果,造成认定结果不准确。如由地方民政部门开出的贫困证明水分较大,学生自己介绍的家庭困难情况盲目夸大等。这些情况给整体的贫困生准确认定制造了很多障碍,所以在初步认定时辅导员和认定小组很难把握,使一些本应得到资助的同学未得到相应的帮助。

2.资金措施不协调,资助形式较为单一

由于国家或地方会因为一些政策的倾向给予一些临时性的资助,在贫困生认定名单确定之后,很容易造成个别学生得到过多的重叠性资助,而有些学生得不到资助。同时,在资助的形式上多数以单一的资金形式,学生在获得各种奖助学金之后,在资金的使用上没有具体监督,资金在使用上过于随意,没有真正用到学业上。

3.感恩教育及心理健康引导工作不足

在资金帮扶的同时,心理健康教育未及时跟进,学生得到大量外界资助时,学生心理势必将发生变化。而这时学生最需要一种正确的引导,特别是感恩教育的跟进,让资助真正发挥助学、助困的作用,否则学生就会在领取补助时由最初的感谢变成了默然、理所应当。只重视资金资助,而忽略了精神上的资助,学生突然得到过多的资助,不免有些失去方向,如不正确引导,将会在贫困生中出现攀比心理等不良后果。

三、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对策

1.做好贫困生认定工作

贫困生的认定是做好贫困生工作最基础,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只有先明确资助谁的问题,再考虑如何资助的问题。我们在制定贫困生的标准时,凡是学生家庭的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平均生活线的或者是具有“低保证”的都算困难学生。认定机制应包括个人申请与诚信承诺、所在地的证明、管理部门的审批、学校公示与同学监督,跟踪调查与逐年调整等,一对一的建立资助档案。把这种机制建立成动态的,全方位的,有利于监督和管理的。

2.不断完善高校各种奖助学金发放的管理制度

建立贫困家庭学生资助的追究制度。在学生受资助期内能积极完成勤工俭学任务且生活俭朴,并能主动通过自己的合法劳动去换取相应报酬的,对这样的学生,我们对其应加大资助力度,并树立典型。如发现其在受资助期内出现购买奢侈品、染烫头发,经常酗酒、上网打游戏的或者是违反校规校纪的,我们取消其受资助资格并严肃教育。在学生中培养积极向上,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

3.扩大资助资金来源

注重多种渠道拓宽资金来源,提高资金的使用标准,扩大受惠困难学生面。国家助学贷款以及国家各类奖学金、助学金所面对的困难学生条件要求严格,还是有许多的困难学生由于各种因素得不到资助。可以通过广泛联系校友、社会各界捐资助学,也可以通过开展各项活动团结教师、同学帮助那些有困难的同学。如药学院成立的“十分关爱”基金会,其成立的目的是充分利用在教师、同学中募集的资金,以多方式的资助模式帮助困难学生立志成才。通过这种帮助形式也能让困难学生更加珍惜机会,体会到身边人的关怀,进而能更好的回报社会。

4.改变资助方式

第7篇

[关键词]高校资助工作 贫困生 导生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化,在校大学生中贫困生的人数有了较大增长,因此,高校资助工作已经成为高校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但在师资力量尚属缺乏的今天,一名辅导员需要管理几百名学生,很难把握好每一位贫困学生各方面的动态与需要。目前,很多高校关注更多的是如何增加对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资助,而对如何解决这些学生的精神贫困或心理问题以及资助工作的育人作用等方面则关注较少,但是这些工作是高校资助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败直接影响到资助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因此,迫切需要探索出一种更加有效的方法来加强对家庭贫困同学的引导和帮助。本文探讨了将导生制引入高校资助工作的可能性,提出了导生制的具体实施措施,分析了导生制在高校资助工作中的作用,以期为高校资助工作提供新思路,从而使资助和育人、教学与管理得以结合,最终实现整合高校优质资源、节省教育投资以及减轻高校教师教学压力的目的,稳定高校大局、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一、我国高校资助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与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总量得到了快速增长,使高等院校贫困家庭学生人数有了较大增加。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越来越成为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

高校资助工作可以大致分为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浅层次的内容,即物质解困,就是帮助解决贫困生的学习、生活方面的实际困难;二是深层次内容,即精神解困,就是关心贫困生的思想、心里方面的健康成长,促进他们全面成才。

1.我国高校资助工作的现状

目前,我国已形成了多种形式并存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奖、贷、助、补、减”五项合一的综合资助体系。应该肯定,我国在贫困生资助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收到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特别是国家助学贷款的推出,将学生资助工作推进了一大步,解决了一大批贫困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问题。

虽然在国家社会及学校的关怀与帮助下,家庭贫困的学生大多都能够克服经济困难进入高校继续学习,然而,他们中还存在一些不仅经济上困难,同时,学习上也相对困难的大学生,即所谓的“双困生”。双困生大多来自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这些地区的教育水平往往也不高,使得他们在学习上也比较吃力,不仅如此,双困生大多数在中学期间因客观条件限制,未能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因而心理素质欠佳,大多存在自卑、自我封闭、人际交往困难等心理行为问题。他们既需要顺利完成学业,还肩负着要通过自己的成就改变家庭经济状况的希望,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这种负担对贫困家庭学生的学业往往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对于这批大学生的帮助不仅要体现在加大经济上的援助,更要注重对他们的学业、情感、思想、心理等方面的关怀与教育。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只是资助工作的基础,解决学生的精神贫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成才,才是资助工作的深层目的和最终诉求。

2.我国高校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普遍认为,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问题基本上是由于经济原因引起的,经济困难解决了,其思想问题将迎刃而解。因而很多高校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增加对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资助,工作重点偏重于日常的各项资助管理,对如何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贫困或心理问题、以及资助工作的育人作用方面则关注较少,缺乏对其进行应有的鼓励与引导。

因此,如何高效、合理地利用目前的资助政策,科学整合各项资助资源,最大化地发挥资助工作的助困与育人效益,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成为高校资助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但在高校师资力量尚属缺乏的今天,一名辅导员需要管理几百名学生,很难把握好每一位贫困学生各方面的动态与需要,因此需要一种更加有效的方法加强对贫困生,特别是双困生的引导和帮助。

二、高校资助工作中导生制实施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1.导生制实施的可能性

导生制是由学校通过一定的推荐竞聘程序,选拔出本校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综合能力较强的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协助学校对新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生活指导的一种全新管理模式,其职能是协助教师对其他学生进行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多以教育、引导为主。

(1)导生的选拔

导生的选拔由各个学院及学院委任的辅导员具体负责组织,本着公开、公平、公正、自愿的原则,在高年级本科生中依照学生思想、学习、工作、生活各方面的情况,从中选拔出思想进步、学习优异、心理健康、有工作阅历、生活严谨、勤俭节约、乐于奉献、沟通能力较强的学生但任导生职务。选拔标准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考虑:①学生党员,具有较高的思想境界;②大学期间曾获得国家或者学校各类奖学金中的某一项或几项;③目前已经被保送到国内外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或者直博;④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组织能力和良好的协作精神;⑤具有奉献精神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⑥同等条件下,可以优先选择各方面优异、自强自立的贫困家庭学生来担任。

(2)导生的培训

导生都是由本科高年级的同学来担任,因此,必须对他们进行专项的培训,才能保证导生顺利地开展工作。培训的内容应包括:实施导生制的目标及意义;辅导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觉察贫困生在学习上、心理上的困难及应对办法;交流与讨论的技巧。

通过这些全面的培训,力争使导生明确职责,树立为贫困生服务的思想和责任意识,使他们能从导生制中获得更多帮助,同时也能促使导生胜任他们的工作,增加其自信心,而充满自信的教学者对学习者也会有积极的影响作用,从容使整个过程向积极有效的方向前进。

2.导生制实施的必要性

虽然导生制仍处于摸索和尝试阶段,但实践证明,其在学校的教学与管理中具有许多明显的优势:(1)导生和学生年龄相仿,有共同语言,彼此更容易交流;(2)导生没有教师的身份与威严,与学生的地位基本是对等的,说服力强,更容易被学生接受;(3)导生和学生身份相同,专业相近,专业导向性强;(4)导生指导学生数目少,接触频繁,易把握学生情况;(5)通过指导学生,导生制也可以得到锻炼,实现“双赢”。

导生制是中国在新时期本科生传统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有益尝试,可以弥补辅导员和班主任在本科生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很多不足。但是,现阶段导生的工作主要内容为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加强对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增进学生和老师直接的联系、对新生进行专业引导和学业指导等方面,在高校困难生工作中,虽然也存在互帮互助的现象,但很少有人对此进行研究,而且这些现象也仅在较小的范围、有限的时间、偶然的情况下起着作用,其巨大的潜能和强大的作用尚未发挥出来。

因此,本文将导生制引入高校资助工作,希望将导生和学生之间仅仅在较小的范围、有限的时间、偶然的情况下自发的产生的辅导现象发展成为经常的、系统的、大范围的和普遍的、有规律的、有组织、有领导的、发挥强大作用的学习机制,以期为高校资助工作拓展新思路、新路径。

三、高校资助工作中导生制的作用

1.开展以自强奋斗为主题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导生,尤其是那些曾经也是贫困家庭学生的导生,其示范作用能让贫困生重新审视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激励他们以无比的自信取得甚至超越导生所取得的成绩。扶贫先扶心,解困的重点在于解心,要把“励志”作为资助工作的重中之重,将关心隐于行动中,把教育寓于活动中,使他们用积极的人生态度来面对贫困,增强自信心,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导生可以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教育场所、教育时机开展针对性教育活动,使广大同学正确认识自己担负的历史使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他们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信念,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以及其直面人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引导他们以积极的心态走出精神贫困的误区。

2.加强诚信教育,创建和谐校园

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人之为人最重要的品德。针对贷款过程中缺乏诚信教育和某些受资助同学自我诚信意识、感恩意识不强等问题,导生要多方位、多角度、多形式围绕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提高大学生诚信意识,树立大学生诚信感恩、自信自爱、自强自立的高尚品质,在校园里形成人人讲诚信的氛围。导生可以通过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坚定学生的政治信仰、端正价值取向,培育贫困学生的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学生发扬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优良传统;积极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集体活动和公益活动,使同学们在活动中接受教育,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提高大学生的诚信品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诚信”的价值,充分调动和激发大学生潜在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良知,使诚信教育渗透到大学期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保证学生健康发展

贫困学生情况错综复杂,精神面貌、心理素质、能力参差不齐,有的贫困生自信、乐观、积极,独立性强、综合素质高;有的贫困生则自卑、消极、处事过于敏感、难以相处,甚至有的学生形成严重的心理障碍影响了学业。因此,导生要配合学校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强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身心素质。导生可以利用学校各种资源,组织心理知识培训,开展心理调研活动,通过心理辅导、健康教育、讲座报告等形式,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针对个别进行心理指导等,让贫困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必要性,积极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指导他们掌握自我调适的方法,提高自我应对困难的能力;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与学习的关系,用向上的心态去面对学习和生活中暂时的困难。

4.突出创新实践能力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赠与千金,不如授以点金之术。我们要努力提高贫困生的实际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自立精神,鼓励他们面向社会。勤工助学是贫困生面对生活,投入社会的有效途径,导生要多鼓励贫困生积极争取勤工助学岗位,通过勤工助学,培养贫困生勤勉踏实、爱岗敬业的品质,培养其艰苦奋斗的思想作风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加速其个体的社会化进程。同时,勤工助学也能够帮助贫困生从自立、自强走向自信。在勤工助学中,贫困生自我锻炼,自我发展,体验自身价值实现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有助于帮助他们从无声的角落中早日走出,在勤工助学的开展过程中实现教育学生和学生自我教育的双重目的。

通过本文分析,在高校资助工作中应用导生制是完全可行的。将导生制与高校资助工作相结合,通过导生制的建立、实施和完善,发挥优秀导生的模范带头和良师益友的作用,将是提高高校资助工作效率、解决高校贫困生学习和生活问题,增强其战胜贫困的精神动力和能力的良好渠道。

参考文献:

[1]徐亚军.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新模式探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1):57-70.

[2]黄少玲.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德育考量[J].思想教育研究,2009,(8):77-80.

[3]卜长安,乔琨.高校贫困生资助及成才教育初探[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4):74-78.

[4]金思慧.导生制应用于高校助困工作的理论研究与时间探索[D].

[5]张荣,王庆松,史良君.关于高等学校实施开展导生制的几点思考[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5):75-76.

第8篇

2008年工作目标:完成主要污染物指标年度削减任务,COD和SO2排放量在2007年的基础上分别削减3%。空气质量二级及好于二级天数西安不少于295天、宝鸡、咸阳、安康、杨凌不少于292天,铜川不少于256天,渭南不少于260天,延安不少于270天,榆林不少于250天,汉中不少于305天,商洛不少于290天;渭河水质继续好转;汉江、丹江出境水质继续保持在Ⅱ类和Ⅲ类;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核与辐射环境保持在控状态。

主要工作任务:

一、强化三大措施,全力打好污染减排攻坚战

1、结构减排。年计划关闭小焦化企业146家,淘汰产能1113万吨;关闭火电机组6台,淘汰产能25.5万千瓦;关闭小水泥生产线38条,淘汰产能388.8万吨。

2、工程减排。开工建设宝鸡第二发电有限公司、秦岭秦华发电有限公司等电力企业脱硫工程,新建和改造燃煤电厂脱硫机组460万千瓦,形成削减二氧化硫能力10万吨;10个设区市在建城市污水处理厂争取半数以上建成并投入试运行,渭河流域未建成或未开工建设污水处理厂的县(市)争取年内开工建设,陕北两市和陕南三市半数左右县级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配合建设部门加快建设县城垃圾处理厂,一半以上县城开工建设。建成并运行省危险废物处理处置中心,汉中危险废物处理处置中心年内完成土建工程,7个市级医疗垃圾处理厂部分建成并投入运营。

3、管理减排。按照国务院批转的《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和省委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制定的环保工作“一票否决”的规定,严格污染减排目标责任考核。强化总量控制和容量管理相耦合的机制。围绕减排中心工作,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加大对列入结构减排和工程减排项目后督查力度,并加强对现有企业的监管力度,提高企业达标率。做好2006、2007年两年关闭企业的核查工作;严格环境准入,推进规划环评,强化“三同时”监管和重点项目环境工程监理;通过推进清洁生产审核、技术创新等促进企业清洁发展;围绕污染减排工作,有针对性的遴选先进成熟的环保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使规模化畜禽养殖无害化处理、皂素、果汁加工、石油开采和炼化企业废水治理以及电石和有色冶炼等重点行业的有毒有害烟气治理等工程科技水平和建设质量得到提高。加大重点行业、产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的力度,在继续抓好5个区域(杨凌示范区、神木锦界开发区、渭北生态农业区、韩城龙门工业园区、西安高新区)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的同时,再抓一批点、线、面相结合的示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减少废物排放。

二、紧紧围绕民生,继续解决“一山两水三大区块”的环境问题

4、认真贯彻《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和《陕西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纲要》,落实功能区划,规范各种开发利用活动,大力整治秦岭沿山采石和采矿企业,基本控制秦岭生态功能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5、推进河流“休养生息”,着力打造“生态渭河”。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行业准入。杜绝新上造纸、果汁等重污染项目鼓励新上高科技项目,使渭河流域的产业结构整体上由高污染集中型向低污染环保型转变;严格限制和规范入渭排污口,严格执行造纸、果汁等重点行业的地方环境排放标准。对不能稳定达标的排污企业实行限期治理、停产治理或挂牌督办。抓好对排污企业的重点清洁生产审核;严格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实施总量控制;定期公布水质监测结果。基本完成对国控、省控重点污染企业建设水量水质自动监控装置,建成渭河流域河流和排污单位水质水量监控体系;推广生态修复治理措施,提高渭河生态功能;结合实施国家水专项,控制干流污染,加强支流整治,重点实施皂河、太平河、小韦河治理工程。

6、抓住国家实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治理工程机遇,推进汉丹江流域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抓好黄姜皂素、化肥、酿造、医药和选矿行业的水污染防治,提高中药材、绿色农产品加工业排放标准,确保汉丹江出境水质稳定达标。

7、切实抓好陕北石油煤炭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继续开展煤炭、石油企业开发和高耗能企业专项整顿。抓好“关小上大”结构调整,配合有关部门关停现有小型兰炭企业,腾出环境容量,促使符合产业政策的高耗能企业逐步进入工业园区。提升电石、铁合金等传统工业生产水平,淘汰落后工艺、生产设备和产品;严格环境准入,继续推行规划环评、区域环评;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工艺,控制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对榆林市电石、铁合金、焦化、煤炭行业开展一次执法检查,重点是小型兰炭企业的关停工作,切实做好兰炭企业关停后的污染治理工作;督促长庆、延长两大石油集团落实治理资金和项目进度。

8、扩大铜川水泥企业污染治理成果,逐步向渭北地区延伸,再淘汰一批落后产能,按新的产业规定和排放标准,建设新型企业。

9、以建立长效机制为目标,巩固渭南、韩城区域限批成果,抓好韩城龙门等区域的落后产能淘汰以及循环经济发展,重点加强对韩城龙门工业园区的环境综合整治,严格按照《韩城市环境整改工作方案》、《韩城市焦化水泥行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加强对限批区域和督办企业的后督查工作,确保落实焦化水泥行业关停计划,持续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三、建设生态文明,大力推进生态保护

10、按照抓点带面、示范引导的原则,积极开展以生态示范县、环境优美乡镇、农村污染防治示范村为内容的三级创建活动,重点指导支持宝鸡市生态示范区建设;在全省组织验收3-5个生态示范区;争取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有所突破。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农村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突出抓好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积极发挥示范区带动作用,拓展示范区创建成果,努力改善农村环境面貌。加强自然保护区监督管理,开展自然保护区执法检查,督促落实保护措施,不断提高管理水平。认真做好夏秋两季秸秆禁烧工作。

11、完成全省土壤污染调查第二阶段工作,编制《陕西省土壤污染现状调查报告》;继续抓好杨凌土壤修复试点工程。

四、加强环境管理,把好污染控制“闸门”

12、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由“重审批、轻监管”转变为“慎审批、严监管、重验收”。通过提高环保准入门槛,严把总量控制指标,坚持“以新带老”等措施,严格控制新建项目环境准入,努力实现“增产不增污”和“增产减污”。违反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准入条件、清洁生产水平不高的建设项目一律不予审批;严格限制在汉丹江流域建设重污染项目;严格审批能源、资源开发中涉及水资源利用和影响生态的项目。深入开展规划环评,从决策源头防范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区为重点,加强规划环评工作。

13、加强“三同时”监管,完善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加大对违反环评法行为的查处力度,狠抓一批未执行环评制度的典型案件。严格建设项目竣工验收,依法查处未经试生产批准或未经环保竣工验收擅自投入生产的违法行为。

14、着力开展工程环境监理,对施工周期长、生态环境影响大的水利、交通、电力、化工、矿产资源五个行业的建设项目全面开展工程环境监理。

五、加大执法力度,着力解决各类突出环境问题

15、配合国家水专项实施,以治水为重点,继续加大对各地重点行业、工业园区和区域、流域突出环境问题的整治力度,加强重点县(市)的环境监察工作,确保环保专项行动取得实效。加强饮用水源地环境监管,继续做好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排污口的清理、取缔工作,环保重点城市要率先进行了水质全分析监测,每年要公布结果;健全饮用水源安全预警制度。

16、继续加大对渭河流域重点水污染企业的日常监管力度。继续加强对陕南黄姜皂素加工企业的执法力度,做好陕南小水泥关停的调研工作,确保南水北调北线工程中线水质稳定。

17、确保辐射环境安全。巩固2007年输变电系统电磁辐射污染防治专项行动成果,继续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加强对39家重点放射源应用单位的监督检查,加大全省闲置放射源处置力度,消除安全隐患。继续开展全省辐射污染源普查。

18、加强危险废物监管,规范处置利用行为。深入贯彻宣传《电子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管理办法》,在全省范围组织开展一次电子废弃物环保专项执法行动,严惩环境违法行为。启动陕西省履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蒙特利尔议定书》工作,完成全省淘汰臭氧层物质调研摸底工作,加速淘汰全省消耗臭氧层物质。

19、积极推行环境违法有奖举报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应急处置制度。成立全省12369环境投诉指挥中心。

六、深化环境宣传,开展全民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行动

20、围绕污染减排、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等主题,配合全省环保重点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充分发挥新闻宣传优势,组织新闻媒体和《环保在线》栏目,跟踪报道各地、各行业及重点企业节能减排行动、进程和做法。及时宣传报道各地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工作中的新思路、新机制和所取得的新成就、新经验,做好先进典型的树立和宣传。举办专题讲座、短训班或综合知识培训班,以专业的新理论、新思维、新理念武装各级政府官员,企业经理头脑。

21、密切联系相关部门、企业、高校、非政府组织,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环境宣传,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办好“与绿色同行,与环境友好”环保交友沙龙。加强青少年、企业职工、社区居民、农村地区的环境教育,提高公众参与程度,让节能减排和生态文明走进千家万户,深入人心,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

22、继续推进绿色文明示范工程和环境文化建设,以点带面推进与国际计划中国合作的WES项目,开展“环保一条街”活动,推出一批感染人、激励人的环境文学艺术精品,大力开展各类环境文化主题实践活动,在中小学开展环保行为习惯课题调研。

七、强化环保基础,基本完成三大战略性任务

23、建成三大体系,实现环保能力再提升。配备环境执法、监测、应急有关设备,不断提高基层环境监管能力。加快全省环境监察、环境监测机构标准化建设;建成市级污染源在线监控平台、陕北5个河流水质自动监测站、省内国控、省控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实现70%污染源在线监测设备与省市平台的联网;进一步完善减排的统计、考核体系。

24、认真做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认真查清、全面掌握各类污染源情况,建立污染源信息数据库,为科学管理、宏观决策和污染减排提供准确、翔实、科学的环境基础信息。

25、完成《陕西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战略研究》,努力推进环境管理科学化、民主化。充分发挥“两委”作用,加强环境重大课题调查研究,实施环保科研成果和污染防治先进技术示范推广工作,在重点行业污染治理方面建设一批示范典型。

八、弘扬环保精神,切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机关党的工作

26、加强环保队伍建设,弘扬陕西环保精神,继续开展思想、组织、作风、业务、制度“五大建设”。加强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适应新时期环保工作的思想水平、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加强环境政策等调查研究,不断掌握统筹兼顾、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和主动权;狠抓落实,不断取得工作实效,努力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历史性转变上迈出更大步伐,在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上做出更大成绩。

第9篇

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资金密集型转变是整个国民经济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业发展,目前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粗放型农业向集约型农业转变阶段,既面临着乘势而上、加快发展的大好机遇,也面临着要素制约加大、农产品市场竞争加剧等困难和挑战。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提高农民素质,而要提高农民素质必须发展农村职教。

一、目前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思想认识方面存在偏差。认识上的偏差,一方面导致各级各部门对职业技术教育扶持力度不够,客观上制约了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另一方面学生不愿报考职高,直接影响了职业技术教育的生源和发展,同时也制约了经济发展。第二,教师素质普遍偏低。大部分教师原为文化课教师,缺乏专业知识,同时,学校师资培训、实验实习条件跟不上,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难以满足现代职教的发展要求。另外,受高收入和良好工作条件的驱使,一些高学历人才往往选择流向大城市,导致农村职业技术学校教师队伍学历偏低,职称结构不合理。第三,学校经费紧缺,办学条件差。“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体制,决定了我国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投资经费体制只能以县(乡)为主。中央财政对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转移支付和政策不够明确,执行也不到位。分拨到各单位的行政经费,特别是农村职业技术学校的行政经费连教师的工资都难以得到保证,就更不要说新增教师工资、学校基本建设和教学仪器设备的添置等关系到农村职业技术学校未来发展的项目了。为了自我发展,农村职业技术学校采取教职工集资、建筑商垫资的方法建设校舍,导致债台高筑。要实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改变这一现状,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迅速提高农民素质。要使我国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则需要我们全社会共同努力。

二、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农村职教的影响

(一)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农村职教的发展带来了机遇第一,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农村职教的发展提供了大舞台。近年来,农村职教特别是“农”字头的专业面临着生存危机,学生招不进,招进留不住,留住就业难,这已经成为不容回避的严峻现实。究其原因,除了职业教育自身努力不够以外,更主要的是农业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薄弱地位所带来的严重影响。尽管做了很大努力,在农科专业上采取了政策性倾斜,但是收效甚微,因为教育是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只有改变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薄弱地位,农村职教才有可能得到发展。如今这一大环境已经开始形成,农业滞后的问题已经引起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的重视,近两年来,国务院连续出台农村工作条例,实行减免农业税、农村子女受教育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对农村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围绕扶持农业,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积极性等问题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第二,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农民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发展市场经济就意味着竞争,竞争不仅要靠规模而且要靠质量,农业要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发展,不仅需要高产,而且要达到优质、低耗、高效。这种“两高一优”农业,必须实行集约型经营才能实现,而要实现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农民素质必须跟上,否则将是一句空话。提高农民素质要多方努力,而职业教育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因此,市场经济发展与转型都是促使农村职教大发展的有利因素。

(二)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农村职教面临更高的挑战现代化的生产工具和手段无疑是农业和农村经济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物质基础,因此随着农业经济发展高峰的到来,农业技术装备的现代化速度必然加快,这就要求农村职教能够培养出大批农村管理人才及大批会使用、维修、保养先进农业生产设备和工具的人才。要改变农业的粗放经营必须加大农业科技含量。现在我国科技在农业上的贡献率仅有35%,而发达国家为70%以上,特别是应用技术在农业的推广尤为重要。除此以外,许多现代化的高新技术也将被大量地运用于农业生产,如电子技术、遥感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等,这对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的素质提出了很高要求,不仅文盲半文盲不行,就是初、高中毕业生也很难适应要求,只有经过专门职业技术培训,才有可能适应这些先进的生产技术。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农业生物技术和农业工程技术也将提出新的要求。例如在生物技术方面,运用基因工程杂交育种,改良更新各种农作物、果木树林、家禽牲畜等品种;运用生物体的人工控制,大幅度提高光合效率,增强品种的抗病虫害能力。在农业工程技术方面,发展设施农业、节水农业,运用人工智能改善气候、土壤等生长环境,消除单产提高的不良因素等。集约型农业正是通过生物技术和农业工程技术的有机结合,达到向农业深度和广度开发目的。在农村,这类技术的开发和推广非常有利于农村职教的发展和壮大。从分析中不难看出,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农业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出了迫切要求,这既为农村职教发展提供了机遇,也使农村职教面临新的挑战。

(三)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农村职教的育人模式发生了改变以前职业技术教育是按照某种岗位需要培养人才的。农村职教过去也是按照这种模式设置专业的,例如畜牧专业、特种养殖专业、农机修理专业、花卉盆景专业、植保专业、农村企业管理等等。现在看来,随着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农村职教原先这种育人的模式需要改变。将来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先进设备以及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农村将会出现大批种植养殖大户、新型的农业主、家庭农场主等,他们都是一个个独立的经济实体。他们不但善于生产,掌握先进的生产设备,而且在生产中会运用技术,甚至能对雇佣工人进行技术示范和指导;他们还要善于管理,对生产如何运行,如何分配筹划,如何消损减耗,如何用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都能精心策划;他们还善于了解和预测市场,根据市场预测的结果来确定种植养殖的规模、品种等;还懂得收获以后的贮藏保鲜、加工、运输管理、市场经销,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所从事的农业生产过程已经是自然、环境、经济相交织的集约型的生产过程了。在这一过程中农民至少要受到四个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生物有机体的生命活动;二是生物赖以生长繁殖的环境;三是生产的手段和工艺;四是生产过程中的经济活动。所以就农业生产者来说,他们不仅要懂得和掌握先进的栽培饲养技术和现代化的设备,还要会生产管理,会服务经营;他们不仅要承担自然气侯和环境影响的风险,还要承担市场变化、市场竞争的风险,他们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简单的体力劳动者了,而是精明能干的智能型、复合型的人才。

三、新形势下发展农村职教的对策建议

新的增长方式要求农村职教必须改变原来以岗位为目标的育人模式,应该为广大的农村着力培养复合型、综合型、智能型的人才,这样才能适应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政府从体制、经费上提供保障第一,教育部从办学体制上给予支持,农业院校建立农业(民)职业继续教育学院,为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提供人才、技术、信息、教材、设施等保障。省级政府农业部门提供经费保障,培养有专科学历层次的后继农民,并选拔较高层次从业农民培训1年,颁发职业培训证书或技术资格证书。农业部或地方政府所属的农业科研单位的推广中央及各级农民合作组织定期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和经验交流,有时独立开展,有时配合农业推广部门组织实施,所需的人财物由农协负责。地方政府定期举办“农业节”、“农民日”,开展农业文化、技术、民俗教育和职业培训。第二,加大对农村职教的投入。中央财政应加大对农村职教的转移支付和倾斜力度;地方政府要多渠道筹措经费,按国家规定的教育经费比例投入农村职校;职校要充分利用有限资金搞好校建,增添实验实习设备,改善办学条件。对农业类职业学校和专业采取特殊政策:一是降低农村职业技术学校的收费标准;二是资金倾斜,鼓励学校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三是建立涉农类专业学生助学金和奖学金制度;四是设立涉农学校和专业专项基金。

(二)加强农村职校教师培训针对农村职校专业教学水平低的现状,一方面要加强实训实习场地建设,另一方面必须加强教师培训,强化“双师型”教师培养。可以通过继续扩大中职教师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计划,提高教师学历层次;职校教师到城市对口职校任教锻炼,或到大学集中培训,提高教学水平;到企业挂职锻炼,掌握操作技能;加强校本培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第10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农村;人力资本投资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7-0022-03

在构建和谐社会、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希望通过高等教育改变子女社会地位的愿望虽然相当迫切,但是农村人力资本能否对高等教育投资,实际上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高等教育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因素

(一)农村居民收入的低水平循环增长

众所周知,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农村经济一直处于落后状态,农民收入水平低,城乡经济差距大。在物价水平同等上涨的条件下,农村居民收入低水平循环增长则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农民对其家庭的教育、健康等方面投资潜力。在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规模一定的条件下,家庭收入就成为影响家庭和个人受教育程度的最主要因素。就目前我国农村情况来看,多数农村家庭收入都只能维持在解决温饱水平上,即使有些家庭进行了教育投资,也是以降低生活水平为代价的。当然,这些家庭不包含农村中“富裕户”、“冒尖户”等极少数家庭。但是,教育作为一种投资行为,与收入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高等教育的这一特征更为显著。

(二)教育机会的不均等

从社会教育规模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规模尤其是高等教育规模在不断扩大,农村家庭中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不断增多,也即农村人力资本的存量和增量积累规模都呈现出增加趋势,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如果深入探讨,我们不难发现我国教育存在种种不容忽视的问题,诸如社会教育资源过多集中于城市,国家一贯对农村公共教育投资的弱化,等等。如果以农村家庭的子女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几率为1,那么,城市家庭子女上大学的几率为13,即城市家庭子女上大学的机会比农村家庭高12倍。由于教育体制受市场化的冲击,家庭教育和社会阶层等背景的效用不断转化为资源和下一代的教育机会,这种趋势正在通过教育不平等机制日趋固化。据国家统计局有关资料,以北京市、四川省为例,2009年每10万人口中的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分别为4 433人和1 300人,北京是四川的3.4倍,而四川又是以农业为主的人口大省。如此可见,边远落后地区的农村居民与大城市居民相比在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上存在巨大差距。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仅从社会公平公正角度说,各级各类学校招生时也不应该施加某种限制条件。

(三)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投资与收益的不对称性

教育投资是一种收益产生于未来而成本发生在现在的投资行为,具有投资收益见效慢的特点,同时,也具有投资主体与受益主体不完全一致的特点,这在高等教育上尤为明显。农村孩子们身上的教育支出都是父母所提供,子女接受高等教育以后再参加工作就会离开农村,而父母却依然留在农村。这就导致了这样一个后果:农村家庭的教育投资所积累的人力资本绝大部分并没有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什么贡献,而是对城市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也就是说,农村教育投资成本在农村,收益却在城市,从而出现了农村教育投资的成本与收益的不对称性。也可以说,农村的教育产生了对城市经济发展而言的正的外部性。

(四)农村人力资本高等教育收益率较低

贝克尔认为“惟一决定人力资本投资量的最重要因素可能是这种投资的有利性或收益率”。投资收益率对于农村家庭投资积极性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接受完高等教育后,无论是投资高等教育的家庭还是接受高等教育的个人,都想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获得可观的物质或精神方面的收益,而且期望这个收益要高于所付出的教育成本。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毕业生都能找到如意的工作,获得可观的经济收入,拥有满意的生活,这样势必影响农村家庭投入高等教育的积极性。一般来说,按照经济学的规律,随着投资额的增加,边际收益就会逐步递减,加之投资本身具有一定的风险,大的投入不一定就会有大的收入,所以,一旦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人们投入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势必大减;与之相反,如果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相比没有接受高度教育的人来讲,工作的机会多,工作环境好,同时相同时间内所获得的劳动报酬多的话,人们就会继续投资高等教育,所以,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收益同样影响着农村家庭对高等教育的投入。

(五)就业难是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最大阻碍因素

与农村家庭对高等教育的高投入相比,大学生的就业率却在不断下降,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尤甚。中国农民素有“望子成龙的传统思想,他们都知道子女一旦跳出“农门”,不仅在经济上能得到回报,更可以光宗耀祖,满足心理需求。越是农村来的大学生越想留在城市,渴望的薪酬水平越高,这反映了他们急于摆脱贫困和改变命运的想法。但随着国家就业制度的改革,现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即使上了大学也可能是一毕业就面临着失业,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倾家荡产培养出的大学生因无处就业拿着毕业证书回到家里,成为农村待业一族。这对一个费尽心血的农村家庭来说,不仅不能带来经济上直接和间接的回报,反而会出现“读书致贫”和“读书返贫”现象。为此,不仅许多家长在子女教育方面的投资欲望降低,很多学生自己也为此对学校教育失去信心而选择辍学,尽早加入打工行列。

(六)家长的文化程度

家长的文化程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人家庭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对城镇职工来说,家长文化程度比较高,除自己在这方面的需求数量较大、档次较高之外,在培养子女上也较舍得花本钱;从社会心理因素上讲,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总希望自己的子女在文化程度上等同或超过自己。对农民来说,除了上述因素外,文化程度和收入之间存在较密切的关系,文化程度高,引起收入较高;而收入较高,又促进智力投资增加。正如德洛尔曾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所说,受教育越多,就越想受教育。

二、农村人力资本高等教育投资的影响因素的原因

(一)内因与外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农民的收入低下和农村较小的吸引力

总体来说,农村家庭收入水平低下的原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农民自身的原因,即内因论。如农民知识贫乏、人力资本稀缺;农业生产安于现状,不愿接受新技术,使农业增长缓慢;农民冲动与怠惰等等。另一类认为是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密切相关的宏观经济体制和政策导向的原因(温铁军,陈雪原等),即外因论。温铁军一直坚持自己的观点,“三农”问题的症结不在农业和农村内部,而在于社会制度,对于农民收入低的原因,笔者赞同陈雪原的“双因论”观点,即农民收入低下的内在原因在于农民文化水平低,人力资本水平低;外在原因在于长期城乡分割的制度安排。但是,笔者不同意陈雪原关于农民怠惰与冲动等论断。陈雪原认为,在农民身上同时表现出“冲动与怠惰交替”的特征,农民“冲动主要源于发财急切心理之下的侥幸心理,表现为市场中的盲动和一错再错”;农民“怠惰主要源于头破血流之后的灰心丧气、一蹶不振”。其实,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农民在“市场中的盲动和一错再错”以及在市场上“屡战屡败”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他们缺乏必要的市场知识和经验,以及至今仍存在着的许多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制度排斥。事实上,农民的生存条件是相当艰难的,需要付出很大的艰辛和努力。而且,对于经济落后的农村来讲,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吸引具有高知识存量的人力资本到农村,来为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从而导致农村投资、城市受益这样一个不对称现象。

(二)教育有失公平致使教育收益率低

教育是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要受到来自家庭收入、社会教育规模等因素的制约和限制。高等教育公平是教育公平理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同样的高等教育收费标准给城乡家庭形成的相对成本不同,收入较高的城市家庭的相对成本远远低于收入较低的农村家庭。这就意味着出生于城乡不同家庭背景的子女其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是不同的。同等条件下,城市孩子有着较多的就学机会,而有些农村学生迫于家庭经济压力只好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个别学生早在中学阶段就放弃了上大学的努力。城乡家庭高等教育相对成本的差异使教育的公平性受到了挑战。这种城乡差异导致的高等教育不公平,是应该通过调整国家具体的政策来解决的。

(三)隐性失业是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对于现在的大学生隐性失业问题,人们忽视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主要是经济转型殊制度背景下劳动力市场供求双方相互选择的结果。在某些城镇地区尤其是高校比较集中的大中城市,大学毕业生有相对过剩的迹象。但对于广大农村而言,则是绝对不足。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热切期盼和呼唤人才,大学毕业生在农村具有广阔的就业潜力和创业舞台。促使大学毕业生走向农村,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应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适应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较快解决大学生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途径。

三、改善农村人力资本高等教育投资状况的对策建议

第一,切实提高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的负担能力。农民既有的收入水平应是农村家庭及个体高等教育投资的首要制约因素。只有其当收入可以维持整个家庭的基本生活,才有可能将一部分收入用于子女的教育,教育投资支出首先直接受到收入水平所确定的预算约束线的制约。然而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农业产量全面增长甚至连创历史新高,但是由于农产品供给相对过剩,价格持续走低,农民收入的增长幅度明显下降。近年来,内需不足与经济不景气也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影响。长期以来,就全国而言农村收入水平不高,增长缓慢甚至下降,并一直远远落后于同期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因此,我们可以采取措施来切实提高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的负担能力。

第二,加强农村家庭的成本意识和风险意识。农村家庭应从各方面收集足够、完整而准确的有关专业就业情况、学杂费、生活费、助学金、奖学金、勤工助学等方面的资料,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及社会的发展大趋势来选择专业。一般说来,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高等教育的各项费用都是不同的甚至差异很大的,而农村家庭可支配的货币又不多,应选择性价比较高的教育,力争以最小成本获取最高收益。所以,农村家庭要主动积极地了解、学习国家相关的教育政策和教育市场信息,结合实际经济实力及子女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相应的高等教育,从而使投资行为更具合理性。此外,要积极参加学校定期举办的“家长学校”或“家长会”等活动,加强双方的联系和信息交流,以获得更多有关子女学习和成长情况信息,使家长能从多方面了解子女,从而作出有利于促进子女全面发展的教育投资决策。

第三,政府维护教育公平,实行差别性收费。统一学费标准既不利于公平,也会失去效率,但只有差别化的学费制度而无其他资助和奖励制度相配合,公平目标也将受到影响。在确定学费标准时,考虑不同学生的支付能力,用助学金和补贴贷款等形式对一部分学生提供资助,资助数额同学生的支付能力相联系;或以自费、委培、公费、奖学金等不同的可行的奖励形式使消费者为同一高等教育服务付出不同的代价,因此而使必须支付的净学费呈现出差异性,实现个人差别收费。

综上所述,政府和农村人力资本都应该采取积极和主动的措施以改善目前现状,提升农村人力资本的素质,最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公平。

参考文献:

[1] 陈雪原,张文茂,刘树.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农村改革――“第三届北京郊区现代化发展论坛”会议综述[J].中国农村经济,2006,(1):75-80.

[2] 程方平.中国教育问题报告――入世背景下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和基本对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93-94.

[3] 李煜.制度变迁与教育不平等的产生机制――中国城市子女的教育获得(1966-2003)[J].中国社会科学,2006,(6).

[4] 西奥多・舒尔茨.教育的经济价值[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49.

[5] 秦婉顺,厉以宁.教育投资决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91.

[6] 加里・贝克尔.人力资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42.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 to the higher education investment on the rural human capital

AI jun,SUO Zhi-lin

(North-east agriculture university,Harbin 150030,China)

第11篇

【关键词】欧债危机;高福利;中国福利建设

一、欧洲高福利制度现状分析及成因

1.债务危机背景下的福利现状。高额的工资、良好的养老制度和失业保险,也让欧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极为羡慕的对象,欧洲福利制度因此有了个看似不错的名号“从摇篮到坟墓”。然而,令人羡慕的高福利体制在给欧洲人带来了优越的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问题。从2008年开始,欧洲各国相继爆发了债务危机,经济面临重大的问题,其中最先倒下的便是希腊,希腊工人、公务员、银行职员、老人参与的游行一浪高过一浪。这对于没有税收保障的希腊政府来说,简直是天大的灾难,欧洲政府开始实施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削减开支,降低福利标准。这就意味着欧洲人要开始勒紧裤腰过日子了,过惯了无忧无虑的生活的欧洲人对政府的做法并不买账,提高福利待遇容易,要想再降低可就难了。虽然希腊国会最终通过了政府紧缩法案门业获得了国际援助资金,暂时性避免了国家破产,但民众对于这种削减薪水和提高税收等措施表达了强烈的抗议。而衡量一个国家的福利程度国际上一般会用政府的公共支出大小做标准,而希腊在加入欧盟后,更是借下了3000亿欧元,政府预算赤字已经高达GDP的13.6%,总债务占到GDP的116%,希腊政府收入没保障还要维持高福利标准,也就只能靠借债这种寅吃卯粮的做法。

2.欧洲高福利制度形成原因。把政府债务危机单纯的归因于高福利显然是不理性的,2008年以来爆发的金融危机可以说是债务危机的直接原因,欧洲有统一的中央银行和货币政策,但却没有一致的财政政策体系,货币体系和财政政策体系不兼容才是欧债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欧洲各国之所以实施并维持继而不断提高福利标准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缓和阶级阶层之间的矛盾。工业革命的迅猛发展,在带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社会阶级阶层之间的矛盾冲突,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民众对未来缺乏信心,政府为了缓和这种担忧和不平等以及潜在的暴乱,政府便通过制定实施一系列福利政策来平复民众,而这种福利政策在此后的时间里得到了更大范围的巩固,由此福利制度逐渐开始形成。可以说这是工人阶级进行斗争的结果。其次,福利允诺是政党获得上台执政的途径。欧洲国家党派之间相互竞争上台,为自己党派和所代表的阶级攫取利益,为了获得高选票并成为执政党,党派开始把目光投向民众最关心的福利方面,并开始向民众允诺幸福,提供高福利,而其他党派为了竞争和获选,只能提供或许诺更高水平的福利水平。由此,福利制度又一次被抬高。

二、欧洲高福利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西方国家所实施的高福利制度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维护了社会和国家的安定,使人民的生活得到了基本的保障。短期来看,是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从长远来看,由于这种从摇篮到坟墓的优越且完善的福利制度,暴露出了严重的问题,失业人口剧增、社会问题突出、财政支出压力越来越大,高福利制度也日益成为困扰西方福利国家的问题。同时也为经济危机埋下了隐患,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财政赤字剧增。由于实施高福利支出,财政收入减少,而福利支出和财政支出的比例也是越来越大,致使财政赤字越来越严重,有增无减,国库入不敷出。第二,经济增长缓慢。财政收入常年入不敷出,财政赤字加大,而高福利制度通又是以高税收为支撑的,而高税收则加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本,无论是人力成本还是企业资源成本以及融资成本都不断加大,致使企业经常偷税漏税,缺乏经济活力,竞争力差,这都阻碍了经济增长。经济陷入恶性循环,加速了金融危机的到来。第三,社会问题日益严重。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失业率不断加大。当福利水平相对比较低的时候,人们失业后会从有关部门申请到失业救济金,由于失业救济金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所以失业者一般会尽力找工作,一般几个星期就会从新就业。而在高福利的保障下,人们即使失业了也不愿意去自主找工作,因为高福利使得他们在失业后也可以享受到并不比就业上班差多少的生活保障。人们开始变得懒惰,不思进取,好逸恶劳,尤其是年轻的一代,吸毒、、走私。

三、欧洲高福利制度对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启示

1.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现状。从发达国家的历史来看,社会福利的重心经历了从社会救助到社会保险再到普遍性的社会服务过程,各种名目繁多的社会补贴和社会服务项目成为最受关注的社会福利项目。而在我国,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受西方思想的影响,社会福利已逐渐脱离了社会救济的范畴,而普遍意义上的社会福利通常包括满足人们在生活照顾、护理保健、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方面需求的活动,还包括住房、教育和医疗等内容。

2.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程。而我国传统的福利制度是指改革开放之前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福利制度。而这种福利制度是与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我国这种福利体制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相对于城市社会福利而言的。城市的这种福利模式是保障程度和福利水平相对较高的国家福利。这种模式是以就业为大前提的,城市居民通过就业进入企业、工厂和公司之类的单位当中去,通过单位得到全面而优厚的社会福利待遇,小到衣食住行,大到生老病死,人们生活中几乎所有的一切都与单位有关。单位负责个人的一切。而在那个年代,国家、单位和企业基本上是一家人,国家向企业和单位下发职工福利,再通过单位这个载体将福利发给职工。而现如今,单位、企业与国家脱钩,单位而企业实行自负盈亏,并且还需要承担职工的福利发放,国家只是象征性的给予补贴。第二种,是针对农村地区而言的。农村的社会福利国家基本不负责,而是由集体组织、生产队、生产组来负责。这些组织有着自己的组织模式,他们自己组织劳动,劳动成果由组织成员享有并自由自支配劳动所得。而由于收入有限,对于大多数的组员在福利待遇这块是照顾不到的,只能对那些老弱病残等人员进行“五保”供养。当然,这种福利和城市福利并非属于同一层面,农村福利基本还处于救济层面。欧洲的福利制度是从摇篮到坟墓,而中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属于这种模式,一个低水平,一个高水平,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是由于国情和现实情况,福利发展水平差异,二者体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第三种是对于城镇“三无”人员而言的,在过去的中国,没有单位意味着什么都没有,而现在经过多年的福利制度改革,即使是城镇“三无”人员也可以享受福利制度所带来的好处,只要通过向当地民政部门或是社区居委会提出申请并通过审批便可以领到帮扶金。经过这种多年的实践探索,我国的福利制度越来越优越,表现为由国家包办,只惠及于“圈内”的模式向福利机构市场化运作的新型社会福利模式转变。大力推行福利制度改革,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个别地区甚至已经推行全民免费医疗等。但总体上来说,类似于欧洲那样较高级别的福利制度暂时还并不会出现。

3.欧洲高福利制度对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启示。中国与西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西方用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时间建立起来的福利制度面对暴露出的问题进行适度修改和调整是有必要也是很自然的事情,我们绝不能用西方的福利水平来判断中国的福利制度的好坏、优越与否。我们只能从其发展过程上借鉴一些经验,避免过度走弯路。江苏省政府参事室主任宋林飞教授、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刘志彪教授指出:反思欧洲高福利,我们不必在进行社会福利建设时减速,反而还要补欠账,既然高福利有风险,低福利不适合社会主义,那我们完全可以建设“中福利”。他们还认为,中国不能因为欧洲高福利就在福利建设道路上因噎废食。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困惑的是如何增加福利,以往我们在研究社会福利的时候喜欢参照欧美,实际上也过度夸大了发达国家高福利的能力。美洲国家在进行福利制度建设时一味照搬欧洲国家的福利建设方法,提出经济、福利双赶超的口号,大刀阔斧的进行“双赶超”建设。可最后由于保障过度,预期目标不但与现实差距太大,致使问题百出,还给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压力,这也是我们需要总结的经验教训。

(1)把握基本国情,立足于实际。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立足于实际。我国最大的实际就是我们是发展中国家,还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欧洲的福利制度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制度之上的,花费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建成,而我们的基本国情就决定我们在设计和建设福利制度时所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必然不同于欧洲。(2)福利建设要有充足的经济支持。在建设福利时,不能超越国情,收入增长要与劳动力生产要同步,经济增长与福利增进之间的失衡都将导致严重的后果。为了避免类似欧洲高福利带来的后果,我们的福利建设一定要与财富供应相适应,避免出现欧洲那种因财政赤字过大而出现四处借债,寅吃卯粮的结局。福利建设一定要与国家收入相适应,要有充足的经济支持。在保障民众基本生活的基础上,把蛋糕做大做好,只有把蛋糕做大做好才不至于坐吃山空,这样才有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上学难、老无所依的基础。(3)国家、市场、社会协调共建。在进行社会保障建设时要调动国家、市场、社会多方面的力量。政府作为福利建设的主导,适当引入市场机制参与其中,不但可以为政府分担责任,还可以发挥市场这一基础作用,绝不能搞大政府主义,大包大揽什么都做不好,还容易滋生腐败和浪费。(4)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中国福利大厦建设时必须保证公平、公共、适度、效率的原则。必须保持分配上的公平性,收入较低者可以通过适当较高的福利来调节,而收入较高者可以享有适当较低的福利来调节。最终目的在于缩小贫富差距,减少两极分化。由于我国即将进入老龄阶段,老龄人口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占较大比例,老龄人口压力不断增大,所以福利政策可以在考虑到大多数人利益的同时适当向老龄人口倾斜。

中国的福利大厦的建设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这就决定了它的长期性,切不能违背其规律性。中国的福利制度建设才刚刚开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 考 文 献

[1]刘胜军.养老保险制度国际模式经验及启示[J].经济师.2012(3)

[2]谭丰华.欧洲高福利制度走到尽头了吗?[N].上海证券报.2011-

10-25(2)

[3]黄慧.浅析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及对中国福利制度改革的启示

[J].传承.2009(6)

[4]朱大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福利制度[N].经济参考报.2011-09-

14(3)

第12篇

一、落实目标责任,强化考核问责

(一)细化分解年度目标。按照县政府与省、市政府签订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责任书》和省发改委《关于印发“双三十”单位2014年—2015年年度节能目标的通知》(冀发改环资〔2014〕867号)要求,制定年度节能降耗计划和节能工作预控方案,坚持有保有压、统筹兼顾的原则,实行属地与行业相结合管理、节减办全程监督的方式,将全县2014年用能指标按乡镇、重点企业进行分解,实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

(二)搞好用能监测预警。把控制用电量增速作为实现节能目标的监测指标,坚持规模以上工业用能月分析、全社会用电月会商、全县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季通报制度,按月对乡镇用电指标进行汇总,及时通报全县用电情况,并有针对性的召开全县用电调度会,强化用电指标控制。建立用电预警机制,对上半年用电超出控制指标的乡镇,由县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县节减办)给予黄牌警示;对前三季度用电指标超限额的乡镇,县政府主要领导约谈乡镇政府主要负责同志。

(三)严格督导考核奖惩。将节能工作纳入对各乡镇及有关部门年终目标综合考核体系,将节能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纳入政府绩效管理,实行年初部署、年中督导、年底考核制度。考核结果作为对乡镇政府、有关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健全节能降碳表彰奖励制度,对做出突出成绩的乡镇、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对未完成年度节能降碳目标任务的乡镇和企业实行建设项目禁(限)批,并取消授予该乡镇和企业主要领导、主管领导节能方面的荣誉称号。同时,未完成年度节能目标的乡镇,在考核结果公布后一个月内向县节减办作出书面报告,并制定限期整改措施。

二、突出抓好重点领域,整体协调推进

(四)工业领域。工业是当前节能潜力最大的领域。依据企业与县政府签订的节能目标责任书,县节减办要加强跟踪督导,重点抓好现有51家规模以上重点工业企业用能管理。规模以上重点耗能企业要制定节能规划,并严格落实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同时,结合我县产业结构调整和节能降碳工作需要,对现有生产企业开展能效对标活动和节水型企业建设,挖掘节能潜力,不断提高企业能源利用效率。

(五)建筑领域。城镇所有新建居住建筑和公用建筑严格执行国家强制性节能建筑设计标准,设计、施工阶段节能标准执行率要达到100%,城镇节能建筑占既有建筑总量比率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节能建筑占比达到30.5%以上。加大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力度,加快推进以办公楼、商场、宾馆等为重点的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大力推广商品混凝土,逐步取缔自拌混凝土。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屋面保温节能技术、节能门窗保温隔热和密封技术。推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及热计量控制系统,规模化发展绿色建筑。推行新建居住太阳能一体化工程,探索公共机构建筑应用太阳能技术。

(六)交通运输领域。调整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和运力结构,加快建设便捷、高效、节能的交通运输系统。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和现代流通业,实行集中配送,最大限度降低运输能耗。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推进公共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无缝衔接。严格实行营运车辆燃料消耗量准入制度,鼓励机关、企业、公众使用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推广CNG(压缩天然气)、LNG(液化天然气)、LPG(液化石油气)和甲醇汽车。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实施机动车排放标准,按期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老旧运输车辆。

(七)公共机构领域。强化公共机构新建建筑节能评审和监管。加快推进公共机构既有建筑保温、采暖、照明系统节能改造。用电设备和电力分配系统加装节电设备,提高综合电效。加强供水系统的节水改造和日常维护管理,采用节水型技术、设备。推行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严格用油定额管理,实行单车能耗核算和单车奖励。组织实施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创建、绿色照明、零待机能耗、资源综合利用等工程,建立完善公共机构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效公示和能耗定额管理制度,加强能耗监管体系建设。到2014年底,公共机构人均综合能耗、人均水耗同比分别下降4%,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同比下降3.2%。

(八)农业领域。加快淘汰老旧农用机具,鼓励采用节能型机械设备,推广生活节水器具和高效低排、省柴节煤炉具。以基层建设年活动和新民居建设为契机,推进农村节能型住宅建设,加大沼气、太阳能在农村的普及力度,推进养殖场规模化沼气试点工程建设。推进农业生产过程清洁化,减少地膜残留,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三、实施重点节能工程,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九)节能技改工程。谋划实施锅炉技改、电机系统节能、余热余压利用和资源循环利用等节能工程;大力淘汰落后产能,依法拆除落后设备,力争节能项目及淘汰落后产能形成的节能能力占全社会节能量35%以上。加强跟踪督导,实行季度通报、半年调度、年度考核制度,确保节能和淘汰落后产能项目按计划进度如期完成。

(十)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大力推进循环发展,构建消耗低、污染少的现代生产消费体系。推广工业固体废弃物、矿山尾矿等综合利用技术,提高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在重点培育山神庙循环经济示范园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循环经济项目及工程的推进力度;培育新的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及企业,实现清洁化生产。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模式,减少服务业一次性用品使用和消费,引导采用可再生、能降解的包装材料,加强餐厨垃圾管理、回收和利用。

(十一)节能产品惠民工程。严格按照上级要求,组织实施国家财政补贴节能产品推广工作。加强节能产品宣传、指标分解、任务落实,进一步加大国家财政补贴高效照明产品在企业、社区、农村、公共机构等领域的推广力度,确保完成年度节能产品推广任务。及时发放对交通工具、工业设备等节能产品的财政补贴,大幅度提高节能产品市场占有率。

四、强化结构性节能,力促产业优化升级

(十二)严把项目准入关口。严格项目审批,对所有新上或改扩建项目必须进行节能评估和审查,对拟建的单位产品(工序)能耗达不到《省部分用能行业能效对标指南》准入值的项目,坚决不予通过节能审查,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项目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有关部门要督导项目主体严格落实各项节能措施,使用节能设备。对未按设计要求使用节能设施或节能措施未落实到位的项目,要采取综合措施禁止其投产运行,从源头上实现节能降耗。

(十三)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和行政等手段,必保按期完成淘汰落后产能计划。结合我县工业现状,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支持淘汰落后产能企业改造升级。对未按规定期限淘汰的企业,依法吊销排污许可证、生产许可证和安全生产许可证;对虚假淘汰行为,依法追究企业负责人和地方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十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矿业资源整合,不断提高矿产资源开采的集约化和高效化水平,并引导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引导县内传统企业,深入谋划实施一批技改扩建项目,加大资金扶持争取力度,确保年内投产达效。加快发展绿色建材产业,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和安全环保型外墙防火保温材料,提高新型建材及建材制品增加值占行业总量的占比。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推进石材加工小区建设,推动石材产业向产值化、精细化方向发展。

(十五)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机械加工、金属压延等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打造知名品牌。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商贸流通业和服务业,推进经济开发区、物流产业聚集区和山神庙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构建比较完善的城乡流通网络。实施重点景区升级改造工程,不断扩大祖山、桃林口等景区规模。大力发展生态游、采摘游和农家游,全力打造环京津地区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名县。

五、强化综合治理,应对气候变化

(十六)控制燃煤消费总量。加快推进风能、生物质能、沼气以及太阳能、地热能等非化石能源的开发利用,提高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利用占比,采取有效举措,逐步降低煤炭消费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燃煤消耗控制目标任务细化分解落实到乡镇、有关部门和重点企业,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对燃煤消费重点企业,实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并将任务完成情况纳入企业和所在乡镇节能目标考核体系,严格兑现奖惩,确保完成省、市定燃煤控制目标任务。

(十七)扎实推进低碳试点。谋划实施产业低碳化改造工程,大力改善城乡能源消费方式,降低生活碳排放量,创建低碳示范小区;推进低碳旅游交通、绿色消费产品市场、节能产品消费市场等低碳旅游服务体系,构建低碳旅游示范区;创新低碳发展管理体制,建立低碳经济发展的引导带动机制。

六、完善政策机制,依法监督监察

(十八)严格执行节能限额。严格执行上级节能有关法规,切实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严格执行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强制性标准、大型公共建筑能耗限额标准、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主要用能产品(设备)能效标准、清洁生产审核标准及节水、节材、废弃物回收与再利用等标准,推行绿色产品、绿色企业标准体系。

(十九)加强财税政策扶持。全面落实现有节能、节水、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合同能源管理等税收优惠政策。提高县级节能专项资金规模,积极争取重点节能工程、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等中央、省、市预算内补助资金及节能技术改造财政奖励资金、合同能源管理财政奖励资金支持。严格执行差别电价和惩罚性电价政策,所征收的惩罚性电费专项用于支持节能。推行政府绿色采购,完善强制采购和优先采购制度,鼓励大宗用户采购和使用节能环保产品,逐步提高节能环保产品比重。

(二十)完善节能奖励约束机制。按照鼓励低能耗、约束高能耗原则,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价格杠杆引导作用,研究制定能耗超限额加价制度,利用价格机制约束能源消耗,进一步建立健全电、油、气等能源价格的传导和联动机制,认真落实国家差别电价政策,促进全县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完善节能奖励办法,对在节能管理、节能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都要建立节能奖励制度,设立节能专项资金,用于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和节能奖励。

(二十一)强化金融支持政策。完善绿色信贷评估机制和差别电价政策,未通过节能审查的项目一律不得发放贷款。创新适合节能项目特点的信贷管理模式,切实加大对节能企业、循环经济示范单位、通过备案的合同能源管理公司及国家、省节能重点项目支持力度。引导各类创业投资企业、股权投资企业、社会捐赠资金和国际援助资金加大对节能的投入力度,鼓励信用担保机构加大对资质好、管理规范的节能环保企业融资担保支持力度,鼓励民间投资和外资进入节能环保产业领域。

(二十二)依法监督监察。有关部门要组织开展节能减排专项检查,督促各项节能措施落实,严肃查处违法违规用能行为。加大对重点用能单位、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标准执行情况的执法监察监测、节能环保产品质量和能效标识监督抽查力度,对严重违反节能环保法律法规,未按要求淘汰落后产能、违规使用明令淘汰用能设备、虚标产品能效标识等行为公开通报或挂牌督办,限期整改;对超标准限额用能严重的企业执行惩罚性电价政策,直至关停关闭,对有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实行节能减排执法责任制,对行政不作为、执法不严等行为,严肃追究有关主管部门和执法机构负责人的责任。县节能监察中心要对重点用能企业依法开展节能监察和监测。县发改、财政等部门要委托专业机构对中央、省预算内投资项目、节能技术改造财政奖励项目进行专项核查、审计和绩效评价,规范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

七、搞好宣传培训,动员全民参与

第13篇

农村经纪人是指在农村经济社会活动中,以收取佣金为目的,为买卖双方牵线搭桥,促成买卖双方交易,搞活商品流通;为交易双方沟通信息,提供各种相关服务,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直接组织农产品交易的自然人、法人和中介服务组织,是生产与市场之间的纽带。为进一步抓好我县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提高其组织化程度,规范其经营行为,促进其健康发展,按照重庆市农业局市场信息处《关于开展农村经纪人发展情况专题调查的通知》的要求,我局组织了人员成立了农村经纪人专题调研小组,对忠县农村经纪人的发展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现将我县农村经纪人调研结果报告于后:

一、农村经纪人队伍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我县农业生产实践中涌现出一大批农村经纪人,他们积极为农产品的买卖双方牵线搭桥,促进了农产品流通,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加强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对于开拓农产品市场,引导农民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产品,减少生产的盲目性与滞后性,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具有积极作用;对于培养有市场意识,敢闯敢干的新型农民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运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发展农业,加快培育农村市场主体,发展农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经调查,我县目前农村经纪人已达1500余人,分别活跃于农产品营销、职业介绍、信息服务、代办代销、代储代运、产品加工等行业,其中从事粮油、蔬菜、果品、小杂粮、畜禽产品这几个产业的农村经纪人较多。从目前我县农村经纪人的组织形式上看,农村经纪人主要是自然人,法人组织较少,多为农户为销售产品自发组织形成。其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忠县周边区县,如梁平、垫江、万州等地,也有少数经营规模较大的在国内其他省市如山东、河南、福建等地进行农产品交易活动,组织农产品参加国际交流的基本没有。我县农村经纪人中大多数人的活动方式是销售旺季经营、淡季种植,平时从事农作物种植,收获季节“转型”成为农村经纪人,如石宝镇太平村经纪人黎万平,从1984年开始经营果品和粮食贩运活动,他在生产季节忙着种植,收获季节收购农产品外调,成为农村经纪人,这种经营形式既保证了种植生产,又保证了产品的顺利销售,也给农副产品营销队伍带来了强大的生命力。此类经纪人占全部经纪人的80%左右;也有少数农村经纪人专职进行经营活动,如汝溪镇汝溪村的谭乾芝,从1990年开始从事粮油产品和小杂粮收购销售活动,拥有自己的门市,具有了较大的规模,其用于收购农产品的流动资金30万元,现已经不直接从事种植业生产。此类经纪人占全部经纪人的20%左右。

二、农村经纪人的功能特点和发展趋势

随着我县农业结构调整的进行,各种特色产业大量涌现,广大农村经纪人在活跃农村市场、搞活商品流通、促进农产品交易、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功能特点表现为:

(一)在产品货畅其流上的促进作用。农村经纪人把买卖从本地做到外地,从农村做到城市,帮助农民把产品卖出去,解除了广大农民销售难的后顾之忧。我县三汇镇是全县种植黄籽油菜“渝黄一号”的大镇,全年种植“渝黄一号”面积在15000亩以上,年产量达到1965吨,三汇镇经纪人王鸿培,长年进行粮油产品的收购外销活动,全镇“渝黄一号”黄籽油菜基本是通过王鸿培及其他粮油收购户进行销售,保证了全镇油菜籽的销售流通。今年他收购油菜籽300吨,其中“渝黄一号”油菜籽250吨,对“渝黄一号”油菜籽收购价格基本保持比常规油菜籽高10%左右,达到每公斤2.6元,提高了农民种植优质油菜的积极性,保障了农产品货畅其流。

(二)在市场信息传递上的触角作用。市场经济是信息经济。以石宝镇松岭村谭凡为代表的经纪人,在今年得知山东黄豆收购价仅为1.6元/公斤左右,与我县黄豆市场价2.6元/公斤的价格差距较大的信息后,迅速组织调运了6吨山东黄豆到忠县销售,获纯利润高达5000元左右,再加上他经营果品、小杂粮销售等项目,年纯收入可达近2万元。他为乡邻找到了一条致富的门路,在他的带动下,周围乡民纷纷效仿,也成为了农村经纪人,活跃在城乡市场中。这样,农村经纪人队伍的发展,既活跃了农村市场,加快了农产品流通速度,又提高了自己的经济收入,走上了小康之路。

(三)在壮大特色产业上的催化作用。市场经济是规模经济,没有规模就形不成特色,没有特色就形不成竞争优势。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形势,我县紧紧围绕“以市场为导向,突出特色,规划发展”的原则进行了农业结构调整,提出了“4+2”农业发展战略(即四大特色产业:大豆、油菜、高梁、柑桔;两大重点产业:蚕桑和“双杂”制种)。在粮油业方面提出了“三增三减调结构,两进两退优品质”的结构调整思路(即稳水稻,压小麦,扩油菜;减玉米,扩大豆;压薯类,扩杂粮)。优质大豆如渝豆1号、浙春3号、沔537、鄂豆4号及山东魔豆等,优质油菜如“渝黄一号”等在全县的种植面积较大,产量较高,对这些产品的收购,除进行推广时与农户签订订单的公司外,其余部分的销售主要依靠农村经纪人进行,如汝溪镇经纪人谭乾芝,今年共收购“渝黄一号”黄籽油菜400吨,前段时间收购价格保证了每公斤2.6元,近日由于油菜价格下调,降低为每公斤2.5元,保持了比常规油菜籽价格高10%的水平,对促进我县优质油菜的推广起到了很好的催化作用,壮大了我县特色产业。

随着我县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村经纪人将大量涌现,其发展趋势为:

(一)信息中介型农村经纪人将会大量涌现。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逐步深入,忠县即将出现各种特色农业产业,与此同时,产品产量也会迅猛增加,这使得利用各种形式和途径培养一批能够提供农产品供求信息,随时掌握市内外农村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情况,通过互联网等现代传媒积极为广大农民提供农产品的数量、质量、品种、产地、结构和潜力情况,提供农产品生产的发展变化和供应能力趋势,向市场中买卖双方提供真实、有用、准确的信息,使市场信息得到及时、有效、迅速地传播,以最小的成本代价取得最大化的效益成为农村经纪人最迫切的要求,必将出现大量的信息中介型农村经纪人,为广大特色产业种植户提销信息。

(二)流通中介型农村经纪人将进一步增多。流通中介型农村经纪人是搞活农村商品流通的主力军。现在的经纪人主要分布在这一块,今后的农村经纪人将不断地由生产型向交易型、营销型转变。使商品的流通从商品的提供者转移到商品的接受者,从商品的生产者转移到消费者或使用者,加快农产品流通速度,缩短流通时间,促进广大农民及时、有效地抓住交易机会,促进农产品进入市场。

(三)劳务中介型农村经纪人将会得到发展。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导致农业生产中会出现阶段性的剩余劳动力,把农民从土地中解脱出来,投身到第二、三产业,带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推动农村小城镇建设,会成为劳务经纪人的首要目标。

(四)组织中介型农村经纪人会成为农村经纪人的发展主流。在自然人经纪人的基础上,随着规模的扩大,由经纪人共同组成经纪机构,龙头企业+农户型、专业市场+农户型、科技学(协)会+农户型、中介服务组织+农户型的组织中介型经纪人,将成为农村经纪人的发展主流,发挥整体效益,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形成农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三、农业部门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所做的工作和成效

(一)大力加强对农村经纪人队伍的培训工作:今年以来,忠县农业局大力加强了对农村经纪人的培训工作,共召开培训会三期,每次参加培训的农村经纪人为250左右,共有750人次参加培训,培训内容主要为农业法律法规、农村市场信息网络、农产品营销知识、农业生产实用技术等,经过培训,提高了农村经纪人的素质,为进一步活跃我县农村经济打好了基础。

(二)大力加强对农村经纪人的信息服务工作:忠县农业局成立了忠县农业信息网,组编了《忠县农业》和《调查研究》等刊物,将农村经纪人急需掌握的相关信息如市场行情、农业生产技术等定期,为农村经纪人进行经营活动提供切实有效的信息服务,各农村经纪人依靠网络等多种渠道了解了全国及国际的市场形势,更好地调整经营策略,取得了更大的效益。

(三)大力加强特色产业示范工作,带动一大批农村经纪人的发展:我县按照“稳水稻,压小麦,扩油菜;减玉米,扩大豆;压薯类,扩杂粮”的指导思想,积极发展四大特色产业即大豆、油菜、高梁、柑桔;两大重点产业即蚕桑和“双杂”制种。目前均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对全县各乡镇农民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带动了一大批农民进行优质农作物生产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增强了农民的市场意识,由过去只注重生产转变为在注重生产的同时关注市场的发展,一大部分农业生产大户自觉地以市场为导向,农忙季节搞生产,农闲季节忙销售,转型成为农村经纪人,带动了一大批农村经纪人的发展。

四、对农村经纪人的政策建议

因对农村经纪人疏于管理,在经纪人中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有的经纪人两眼只盯个人利益,为促成生意,不惜哄这方瞒那方,侵犯了他人利益;有的经纪人缺乏信用观念,货款到手后,不及时交给卖方,有的甚至一味拖欠耍赖,最终引发纠纷造成矛盾,影响稳定;还有的经纪人欺行霸市,专欺"外地客",造成极坏影响;有的经纪人经营畜禽产品,缺乏法制观念,将病死畜禽偷运到外地销售,给消费者的生命造成了极大危害。以上种种做法,既违犯了职业道德和有关法律法规,又扰乱了经济秩序,损害了经纪人本身的形象。在现行对经纪人的政策方面,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工商、税务等职能部门对部份经纪人的经营收费没有按照国家制定的标准执行,存在收费标准超标的现象;存在对外销农产品设置人为障碍的现象,如不按规定扣押经纪人的产品、扣押相关证照和乱罚款等。鉴于此,建议有关部门对农村经纪人队伍加强规范化管理,加强市场经济知识、职业道德及工商法规等方面的教育,引导他们遵纪守法、文明办事,树立新时期经纪人的良好形象,为进一步搞好市场流通做出贡献;相关职能部门进一步规范自身的行为,为农村经纪人经营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一)规范管理,鼓励有序竞争。一是要实行自律管理。按照“自愿、互助、合作”的原则,把经纪人组织起来,逐步走上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轨道。二是要规范经纪行为。对从业人员发证办照,持证上岗,规范管理。三是要加强日常监督。充分发挥工商、行业主管部门和群众的监督作用,对欺诈行为予以打击、曝光,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违法乱纪的要依法严惩。

第14篇

【关键词】医源性多胎妊娠;并发症;危害;伦理学思考

Thinking on iatrogenic multifetal pregnancyYANG Jing1, FENG Tingting1, SUN Wei2. 1.Reproductive Medical Centre, Renmin Hospital of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60, Hubei, China; 2.Reproductive Medical Centre,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nan 250001, China

【Abstract】Iatrogenic multifetal pregnancy is a common complication in 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 and ovulation treatment, which could lead to a series of hazard to mom and infant and pose a severe threat to health. In order to put forward the ethical and social thinking, 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reasons leading to iatrogenic multiple pregnancy tries to analyze its harm and explore the measures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iming at attract people’s attention to multifetal pregnancy.

【Key words】Iatrogenic multifetal pregnancy; Complication; Hazard; Ethical thinking

【中图分类号】R714.2【文献标志码】A

近37年来,随着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迅速发展、促排卵药物的广泛应用和高龄孕妇的逐年增多,多胎妊娠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其已成为导致流产、早产、出生缺陷及围产儿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的重要原因。据文献报道,在采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和卵细胞浆内单注射(intracytophlasmic sperm injection ,ICSI )等辅助生殖技术后的妊娠中,多胎妊娠率可达25%~30%[1],常规非IVF/ICSI促排卵方案所致的多胎妊娠率更高。英国双胞胎出生率在1970年至2003年间增加了50%,三胞胎增加了400%,美国的多胎率现象也有同样的趋势。一项由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CDC) 最新统计(2011年)的关于美国2009年度全国ART的数据显示:ART子代略占美国出生人口的略多于1%,但是ART多胎出生率高达30.5%,其中双胎出生率28.9%,三胎或三胎以上出生率1.6%[2]。辅助生殖技术本身是为了帮助患者获得健康优质的孩子,但伴随的多胎妊娠却成了影响妊娠结局的不良因素。因此,如何既有效维持总体妊娠率又降低多胎妊娠成为了人类辅助生殖中面临的挑战。本文从以下内容展开,来探讨医源性多胎妊娠的相关问题。

1医源性多胎妊娠的原因

多胎妊娠指一次妊娠同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胎儿。正常人群中多胎妊娠的发生率不到2%。目前,我国尚无确切的关于多胎妊娠的流行病学资料,但普遍认为近些年在逐年上升。医源性多胎妊娠发生的原因从外在因素分析主要涉及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胞浆内单注射和辅助孵化技术以及宫腔内人工受精等技术,同时包括促排卵药物的广泛应用。周灿权等[3]报道在IVF-ET后发生的妊娠中,多胎妊娠率可达36.9%,显著高于自然妊娠。实际临床工作中,有众多影响获得妊娠的因素,如反复种植失败、胚胎质量差,同时辅助生殖技术本身能力的局限性如预测胚胎的生存能力以及种植潜能的方法或技术还未完全成熟,缺乏临床中的具体实践。因此,在胚胎移植时,为了获得满意的妊娠,常常移植多个胚胎(2~3个),虽说这一举措直接提高了妊娠率,相伴而来的多胎妊娠几率却显著增加,尤其是双胎妊娠,其中单卵双胎现象较普遍。Schnorr 等[4]研究报道,移植1枚胚胎,理论受孕率为14.00%;植入2枚时,理论受孕率增加到26.04%,实际为20.09%,双胎妊娠约为7.5%;植入3枚时,实际三胎妊娠率为8.00%,提示随着移植胚胎数目的增加,妊娠率也随之提高,相应的多胎妊娠率也升高。这提示移植多个胚胎是多胎妊娠的直接原因。我国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2004年1月至2006年11月间促排卵患者并行胚胎移植共有4672次,最后妊娠共2093例,其中多胎妊娠有583例,多胎率达28.59%。在英国,某生殖中心在2007年间,约有37000例促排卵周期,活产率达23.7%,其中多胎率达23%[5]。另外,对于不明原因不育和男性因素不育, 在给予卵巢刺激周期,若有多个优势卵泡而未转IVF-ET助孕,直接行宫腔内人工受精,也会增加多胎妊娠率。

文献报道,临床上非IVF/ICSI促排卵药物的不合理使用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有生育要求的妇女未在医师指导下随意服用,或者指导不充分致服用药物超剂量、服用方法或时间有误,最后优势卵泡数偏多,自行受孕或不规范的人工受精致使获得多胎妊娠的结局。据不完全统计,克罗米芬促排卵后所致多胎妊娠率为5%~10%,其中双胎占95%,三胎和四胎分别占3.5%和1.5%[6]。McClamrock等[7]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时,发现高剂量促性腺激素(大于150IU)与多胎妊娠有关,双胎率达28.6%,三胎及三胎以上达9.3%。

近年来,高龄经产妇多胎妊娠率有上升趋势,高龄这一因素占多胎原因的约25%~30%。这可能与国家放开二胎政策,患者急于怀孕而盲目使用促排卵药物或未去正规机构寻求辅助生殖技术,加上因母体年龄及产次与多胎妊娠的成正比,母体促性腺激素水平升高,使多胎几率大大增加[8]。在美国,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多胞胎怀孕是因为产妇年龄同步提高引起。另外,有文献报道,在多胎妊娠发生率较高的国家,30%~50%的双胞胎怀孕,至少有75%的三重怀孕发生在不孕治疗后。

另外,目前尚没有严格的促排卵药物的管理方案和监督体系、胚胎移植数目的详细准则,使助孕技术的实施存在管理漏洞。同时,某些医疗工作者未能充分评估多胎妊娠的围产期结局以及出生婴儿健康的危险因素,或者因经济利益的驱使等原因,可能也是造成高发率的原因。

2医源性多胎妊娠的危害

2.1母体的危害

多胎妊娠的孕产妇与单胎妊娠相比,各种合并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均上升[1, 9]。Daniel等[10]对辅助生殖技术获得的多胎妊娠观察时,发现辅助生殖技术获得多胎妊娠的并发症及围产儿结局较自然多胎妊娠的并发症发生率高。妊娠期,由于母体全身各个系统的负担都加重,故孕期各种合并症较单胎母体发生率早、发生率高、进展快、程度重等,早产是多胎妊娠最主要的并发症,发生率约为50%。Kiely等[11]报道,在32 周前,单胎、双胎及三胎妊娠的早产率分别为1.2%、10.0%及30.9%,双胎妊娠在37 周前分娩达50%。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也是多胎妊娠常见的严重并发症,该并发症的发生率仅次于早产。Sibai等[12]通过多中心、大样本临床观察分析发现:多胎妊娠中,妊娠期高血压、先兆子痫、HELLP综合症等疾病的发生率与单胎妊娠比较显著升高。双胎妊娠子痫前期的发病率是单胎妊娠的2.6倍,三胎妊娠又高于双胎妊娠。贫血也是常见的并发症。

另外,其他并发症如静脉血栓、急性脂肪肝、羊水过多、未足月胎膜早破、先兆子痫、妊娠期糖尿病、肾盂肾炎以及产后出血等发生率也较高,给母体带来了严重伤害。多胎妊娠同时也使剖宫产率显著增加,潜在增加了术式本身带来的母体风险,如肺栓塞等、子宫内膜异位症,远期并发症,如剖宫产子宫瘢痕妊娠等。Krul等[13]对在1983年至1995年间行IVF的12589妇女进行回顾性分析时,发现多胎妊娠的妇女患乳腺癌的风险是单胎妇女的1.44倍,得出因移植多个胚胎而患有多胎妊娠的妇女可能是乳腺癌的风险因素的结论。

2.2子代的危害

多胎妊娠较单胎妊娠相比,显著增加了新生儿发病率和死亡率。多胎妊娠的围产儿并发症是单胎妊娠的3~10倍,如早产、先天性发育异常、低出生体重、胎儿发育受限、呼吸窘迫综合征、脑瘫、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及相关后遗症、胎儿畸形等。辅助生殖技术中,上述并发症、远期合并症更甚,这些无疑是不良的妊娠结局,其中较为棘手的并发症是双胎输血综合征(twin-to-twin transfusion syndrome,TTTS)、双胎反向动脉灌注(twin reversed arterial perfusion,TRAP)。同时,上述各并发症或合并症之间存在叠加效应及交互效应使风险因素的程度加重,严重程度无法预料。Bryan等报道40%的双胎和几乎所有的三胎和四胎发生早产。美国CDC于2011年统计了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的共30787例孕妇分娩,发现双胎早产出生率达66%,其中低体重新生儿达56%;三胎或三胎早产率为98%,其中有92%为低出生体重儿[2]。

早产以及低体重儿是脑瘫的两大主要因素。亚特兰大地区脑瘫项目研究显示,极低出生体重儿(

3防治措施

医源性多胎妊娠给母婴、家庭、社会带来的危害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尽量避免多胎妊娠现象的发生是防治的关键,不仅要从技术、药物本身的缺陷或问题着手,也要从导致该现象的社会原因、管理监控出发。

3.1医源性多胎妊娠的预防

3.1.1掌握促排卵药物的应用指征,充分评估妊娠结局由于卵泡发育机制特点和个体的差异,促排卵药物可能会募集多个卵泡,此后卵泡经过选择、优化等过程,最终有多个成熟,若自然受孕或行人工受精,则会显著增加多胎妊娠的几率。临床医务工作者应充分学习药物的特点,掌握用药的作用机理、剂量、时机,结合患者对药物的反应性,合理选取促排卵药物,优化治疗方案,并充分评估用药后可能出现的临床结局及并发症,如OHSS、多胎妊娠,另外与患者及时沟通,反馈信息。总之,加强对多胎妊娠危害的认识,提高药物使用的安全意识。

3.1.2控制移植胚胎数目,优化胚胎质量评价在开展ART技术的37年里,期望移植数个胚胎来提高妊娠率,常常移植1枚以上的胚胎。实际上,早在1984年学者Wood总结分析IVF并发症时已提出,IVF妊娠率随胚胎移植数目的增多呈升高趋势,但同时多胎妊娠率也随着上升。因此须完善立法,严格规范辅助生殖技术,限制移植入子宫的胚胎数目,同时设立相关机构,严格监督。美国等国家限定行辅助生育时移植胚胎数目应不超过3枚,2001年我国卫生部颁发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规范》中的技术安全要求下明确规定:“每周期移植卵子,合子,胚胎总数不超过3个”。中国卫生部制定了IVF移植方针:年龄≤35岁的妇女,在IVF第一周期不得移植超过2个胚胎。这一规范,若能严格遵守,对于减少医源性多胎妊娠会起到实质性作用。

3.1.3移植单个优质胚胎,提高种植率因此,在评价胚胎的质量上应该更加准确,不单纯限于胚胎形态学上的评估,应进一步深入到胚胎相关的生物化学、分子学方面。近来,国内外众多文献报道,可以利用代谢组学、精准医学的方法,准确测定、卵泡液以及胚胎培养基中的代谢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蛋白质、丙酮酸、活性氧、游离DNA(cell free DNA)、MicroRNA以及特定的小分子物质等,充分利用这些小分子的特性来评价生殖细胞、胚胎的质量,并依据标准优选,达到既提高妊娠率又降低多胎妊娠风险的目的。另外,完善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诊断(preimplantation genetic screening/dignose,PGS/PGD)不仅可以优化胚胎质量,解决遗传性疾病存在的移植问题,而且还可提前阻止多胎妊娠的发生。

3.1.4选择性单囊胚移植,发展冻融新技术单个胚胎移植的妊娠率并不能令人满意,多个胚胎则使多胎妊娠率增加。因此,是否能够通过减少移植胚胎数目来降低多胎妊娠的发生率,并同时稳定妊娠率的议题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目前认为囊胚培养和单囊胚移植是降低多胎妊娠率的最有效措施。序贯培养基的应用使得体外囊胚培养成为临床获得更多囊胚的途径。理论上,移植第5~6d的囊胎比第3d卵裂期胚胎有优势。囊胚移植的数目不改变妊娠结局,意味着并不是移植数目越多,妊娠率越高。Styer等[17]报道了单囊胚移植的活产率达53.8%,双囊胚移植的活产率为54.5%,二者无统计学差异,但在双胎妊娠率上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Milki等[18]比较了2囊胚与3囊胚移植的妊娠率,发现二者妊娠率相似,后期众多文献证实多囊胚移植并未显著增加妊娠率,相反活产率有下降趋势。总之,选择性单囊胚移植( elective single embryo transfer, eSET)降低了多胎妊娠率(OR 0.04,95%CI 0.01-0.11)的同时,累积妊娠率维持不变[19, 20]。考虑到eSET的安全性,很多国家,尤其是北欧将eSET作为IVF中降低多胎妊娠率的有效方法[21, 22]。移植单个囊胚涉及到剩余囊胚的冻存, 因此胚胎冷冻技术也是维持累积妊娠率的关键,实际上,限制胚胎的移植数目而没有好的冷冻技术,是不现实的[23]。若没有好的胚胎冷冻技术,必然造成胚胎质量的受损,进而影响胚胎种植率以及累积妊娠率。目前应从胚胎冷冻的各方面出发,通过应用合理的冷冻保护剂、改变装载胚胎的工具和胚胎处理程序等,完善冷冻新技术。

3.2多胎妊娠减灭术

多胎妊娠带来的潜在危害是不可估量的,无论是孕妇、胎儿,还是整个社会。多胎妊娠为高危妊娠的范畴,多胎妊娠的孕产妇合并症的发生率较单胎高达3~7倍,胎儿及新生儿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单胎高4~10倍[24]。从妊娠结局分析,减胎术作为一种补救措施,可改善妊娠结局,降低多胎妊娠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从而提高终极妊娠率[25]。在医疗行业中,已成为改善围生期结局的重要手段。常用的方法有:(1)经阴道负压吸引;(2)被减胎儿心脏注射KCL和利多卡因;(3)被减胎儿心脏穿刺;(4)羊膜腔内注射高涨盐水。另外,减胎术的选择时间及减胎方式都影响着减胎后的妊娠结局。因此,临床上一般在妊娠7~8周即妊娠早期,选择性减灭一定数量的胚胎,一般保留1个或2个正常的胚胎或胎儿[26]。减灭目标妊娠囊,可选择靠宫颈、最小胚体、有利于操作的妊娠囊[27]。相关文献提示选择性将三胎减为二胎,可显著改善围产期结局,而不增加流产率[28]。多胎妊娠减灭术是多胎妊娠出现后改善多胎妊娠结局的重要方法,临床上的应用相当普遍。

4伦理学思考及社会思考

医源性多胎妊娠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因技术或人为因素所致的并发症,可对母儿造成多种危害,引发一系列的伦理学思考及社会思考。辅助生殖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为不伤害、有利、尊重和公正原则[29],即在对患者的疾病进行诊疗的过程中,不仅要如实详尽的告知治疗的风险、危害、利弊及最优方案、代替方案等决策,还要尊重患者的理性决定,并对整个诊疗过程及其后代进行人文关怀,如近远期合并症的发生、新生儿的出生健康等一系列的问题。而临床中,人为的选择多胎违背了优生优育原则、社会公益原则以及有利于患者的伦理原则。多胎妊娠的子生早产、低体重儿、脑瘫、中枢神经系统等疾病的病例明显增加,这些严重的并发症不仅降低了人口素质,同时增加就医的经济压力、双方的心理负担等难题,同时涉及到远期抚养、护理、教育费用等社会健康问题[30]。据统计,双胎妊娠分娩费用是单胎的4.4倍,三胎是单胎的18倍,而四倍分娩增加至单胎的22.1倍[31, 32]。另外,多胎孕妇的住院率升高,住院时间延长,费用显著增加,这不仅直接增加了经济压力,同时也是医疗资源的潜在浪费。

选择性减胎术采用人为的手段减灭一个或多个胚胎或胎儿,作为改善医源性多胎妊娠结局的重要手段,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但也涉及到一些相应的伦理问题。争议的主题集中在胎儿的本体地位以及道德地位。胎儿的本体地位是胎儿是不是人?胎儿的道德地位是指胎儿有没有生命权。对于此问题,涉及到多胎妊娠的伦理学和法律地位。目前,二者主要取决于道德和宗教的观点以及流产的法律现状。例如,天主教对待治疗性流产的态度是任何对胎儿直接的攻击都被视为“谋杀”;基督教认为:流产是对生命的毁灭,只有具备要挽救母亲生命的医学原因,流产才是可接受的;犹太教允许减少过多的多胎妊娠的胎儿数,以便作为一种保护措施。在我国,虽然流产与减胎可以为社会接收,但是减胎术不是百分之百的成功,减胎也存在高风险,如流产、早产、稽留流产、胎膜早破、宫内感染等。若被减胎儿是单绒毛膜囊多胎之一,减胎后保留胎儿的流产率更高。另外,借助减胎之名,人为的选择胎儿性别,而这种选择可能带有性别歧视、经济利益,这不仅违背了生命的平等权,而且也涉及到道德伦理的问题。

5其他

在对多胎妊娠的产妇进行妊娠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时,常常面临很多特殊的问题。特别是单绒毛膜囊多胎,若在进行减胎时,选择向心腔内注入氯化钾,这可能会因氯化钾通过胎盘血管通路而引起其他同胞胎儿的死亡。中孕时,在系统评估每个胎儿身体结构有无异常时,宫高腹围等检查也受到一定限制,可能没有实际的临床意义。另外,血清生化指标水平受到多胎儿的影响,异常值因正常胎儿所均衡,干扰正常判断。在有创产前检查时,技术操作存在安全性以及取样上的有效性、准确性。多胎妊娠时羊水穿刺或绒毛取样技术上有难度。

多胎妊娠的特点决定其延长至34周以上可降低围生儿死亡率,同样多胎分娩方式的选择也影响着胎儿结局。王德智等[33]认为分娩方式的选择应该结合孕妇年龄、胎次、孕龄、胎儿数、胎先露、不孕史及产科合并症等因素综合加以考虑,原则上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有报道称双胎妊娠的胎儿在39周后基本停止发育,故40周可认为过期妊娠,这延伸出多胎妊娠分娩的时机问题,值得大家思考。

6总结

多胎妊娠被认为是相反的妊娠结局[34]。从助孕的角度来看,多是因“获得妊娠”这一期望值超越获得妊娠后的潜在隐患。目前在辅助生殖技术等因素的影响下,多胎妊娠率仍然是较高的。双胎及以上不仅增加了母婴风险,同时也增加了一系列的费用及引申的伦理学问题。降低多胎妊娠的发生率,重在预防。选择性单胚胎移植是降低多胎妊娠的根本方法,但强制性行选择性单胚胎移植存在社会接受性、伦理与道德的困惑,引起人们的焦虑与不安[35]。对于已发生的多胎妊娠,权衡利弊,充分评估,完善术前准备,尽早行减胎术才是降低并发症,改善妊娠结局的首选,但远期结局目前尚没有充分的证据进行评估。

参考文献

[1]Tiitinen A. Prevention of multiple pregnancies in infertility treatment. Best Pract Res Clin Obstet Gynaecol, 2012. 26(6): 829-840.

[2]2009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 Success Rate ,National Summary and fertility clinic Reports.National center for chronic Disease preven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 division of eproductive health,2011.

[3]周灿权,等, 代谢组学.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3, 38(3): 170-171.

[4]Schnorr JA, et al. Impact of a cryopreservation program on the multiple pregnancy rate associated with 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ies. Fertil Steril, 2001, 75(1):147-151.

[5]Multiple births from fertility treatment in the UK: a consensus statement. Hum Fertil (Camb), 2011,14(3):151-153.

[6]Hughes E.et al., Clomiphene citrate for unexplained subfertility in women.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0(1):CD000057.

[7]McClamrock HD,Jones HJ EY. Adashi, Ovarian stimulation and intrauterine insemination at the quarter centennial: implications for the multiple births epidemic. Fertil Steril, 2012, 97(4): 802-809.

[8]马黔红, 杨业洲,韩字研.多胎妊娠的发生学基础及相关因素,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6, 22(9): 513-515.

[9]UK NCCF.Multiple pregnancy: The Management of Twin and Triplet Pregnancies in the Antenatal Period.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linical Excellence: Guidance. London: RCOG Press,2011.

[10]Danie Y, et al., Analysis of 104 twin pregnancies conceived with 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ies and 193 spontaneously conceived twin pregnancies. Fertil Steril, 2000, 74(4): 683-689.

[11]Kiely JL. What is the population-based risk of preterm birth among twins and other multiples? Clin Obstet Gynecol, 1998,41(1): 3-11.

[12]Sibai BM, et al., Hypertensive disorders in twin versus singleton gestations. National Institute of Child Health and Human Development Network of Maternal-Fetal Medicine Units. Am J Obstet Gynecol, 2000, 182(4): 938-942.

[13]Krul IM, et al., Increased breast cancer risk in in vitro fertilisation treated women with a multiple pregnancy: a new hypothesis based on historical in vitro fertilisation treatment data. Eur J Cancer, 2015, 51(1): 112-120.

[14]Collier SA.Hogue CJ.Modifiable risk factors for low birth weight and their effect on cerebral palsy and mental retardation. Matern Child Health J, 2007, 11(1): 65-71.

[15]Pharoah PO, Risk of cerebral palsy in multiple pregnancies. Clin Perinatol, 2006, 33(2):301-313.

[16]Barton SE, Missmer SA, Hornstein MD. Twin pregnancies with a 'vanished' embryo: a higher risk multiple gestation group? Hum Reprod, 2011, 26(10): 2750-2753.

[17]Styer AK, et al. Single-blastocyst transfer decreases twin gestation without affecting pregnancy outcome. Fertil Steril, 2008, 89(6):1702-1708.

[18]Milki AA, Fisch JD, BehrB. Two-blastocyst transfer has similar pregnancy rates and a decreased multiple gestation rate compared with three-blastocyst transfer. Fertil Steril, 1999, 72(2):225-228.

[19]Gelbaya TA, Tsoumpou I, ardo LG. The likelihood of live birth and multiple birth after single versus double embryo transfer at the cleavage stag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Fertil Steril, 2010, 94(3): 936-945.

[20]Maheshwari A, Griffiths S, Bhattacharya S. Global variations in the uptake of single embryo transfer. Hum Reprod Update, 2011, 17(1): 107-120.

[21]Bergh C. Single embryo transfer: a mini-review. Hum Reprod, 2005, 20(2): 323-327.

[22]Gerris J, et al. A real-life prospective health economic study of elective single embryo transfer versus two-embryo transfer in first IVF/ICSI cycles. Hum Reprod, 2004, 19(4): 917-923.

[23]Tiitinen A, Hyden-Granskog C, Gissler M. What is the most relevant standard of success in assisted reproduction?: The value of cryopreservation on cumulative pregnancy rates per single oocyte retrieval should not be forgotten. Hum Reprod, 2004, 19(11): 2439-3441.

[24]马艳华与邢福琪, 辅助生殖技术与多胎妊娠. 生殖医学杂志, 2002, 11(4): 250-253.

[25]Evans, M.I. and D.W. Britt, Fetal reduction. Semin Perinatol, 2005, 29(5): p. 321-9.

[26]ACOG Committee opinion no. 553: multifetal pregnancy reduction. Obstet Gynecol, 2013,121(2 Pt 1): 405-410.

[27]张荣荣. 阴道B超引导早期选择性减胎术临床分析. 中国处方药, 2014(10): 101-102.

[28]Wimalasundera, RC. Selective reduction and termination of multiple pregnancies. Semin Fetal Neonatal Med, 2010, 15(6):327-335.

[29]曹永福.“柳叶刀”的伦理:临床伦理实践指引.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

[30]Chambers GM, Ledger W. 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multiple pregnancy following ART. Semin Fetal Neonatal Med, 2014,19(4):254-261.

[31]Collins J, Cost efficiency of reducing multiple births. Reprod Biomed Online, 2007, 15(Suppl 3):35-39.

[32]van Baaren GJ, et al., Preterm birth in singleton and multiple pregnancies: evaluation of costs and perinatal outcomes. Eur J Obstet Gynecol Reprod Biol, 2015(186): 34-41.

[33]王德智, 乔宠,高嵩.多胎妊娠诊断与治疗的新进展.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2, 18(2): 120-123.

第15篇

关键词: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毕业实习;人才培养;实习质量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1.调查对象

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15级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毕业实习学生及其实习单位。实习时间2017年7月10日—2018年4月23日,共计40周10个月左右。被调查的实习学生共129名,其中男生60名,女生69名;被调查的实习单位共22家,其中省外3家,省内19家。2.调查方法问卷调研与实习单位走访相结合。一是向实习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129份,回收有效问卷12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二是对毕业实习学生人数较多或有影响力的实习单位进行走访,了解实习单位对实习学生的管理以及对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

二、调查内容

学生毕业实习单位或岗位的分布情况;学生对康复服务行业的认知和热爱程度,学生对毕业后工作单位和岗位的意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实习单位和岗位的性质与基本情况,实习单位对学生实习表现的综合评价,实习单位对校企合作的意见和建议,康复服务行业发展前景及专业人才需求情况等。

三、调查结果

1.实习单位或岗位性质及分布情况

22名学生在省外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实习,占17%;70名学生在省内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实习,占54%;32名学生在省内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实习,占25%;5名学生在省内康复专科医院实习,占4%。

2.学生对康复服务的认知与热爱程度

26名学生认为康复服务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毕业后会从事康复服务相关工作,占20%;34名学生认为康复服务机构制度不健全,没有毕业后从事该行业工作的意愿,占26%;38名学生认为康复服务人员社会地位低,毕业后希望进入医疗机构当医生,占29%;31名学生认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专科文凭低,希望能够升入本科院校继续深造,占24%。

3.学生在毕业实习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87名学生认为所学知识与职业能力要求存在差距,占67%;34名学生认为所学专业与毕业实习岗位对口者不多,专业技能得到锻炼的机会少,占26%;8名学生认为康复治疗仪器与设备操作得多,康复评定技术与康复治疗手法学得少,占6%。

4.实习单位对实习学生的整体评价

9家实习单位选择优秀,占41%;13家实习单位选择良好,占59%;没有实习单位选择一般。从整体情况来看,实习单位对我校学生职业素养评价较高,认为多数学生能够做到遵守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尊敬师长,团结合作。实习单位也反馈了我校学生的优势和不足,如勤学好问但专业知识不扎实,踏实肯干但操作技能不娴熟,实习态度认真但沟通能力不强。也反馈个别学生责任意识不强,组织纪律性不强。这说明我校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标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理论、实践教学与实习管理工作还有待加强。

5.实习单位对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

在“学生现有知识结构哪些方面还需改进”的调查中,2家实习单位认为需要加强中医基础知识教学,占9%;3家实习单位认为需要加强西医基础知识教学,占14%;8家实习单位认为需要加强临床疾病知识教学,占36%;5家实习单位认为需要加强中医康复技能培训,占23%;4家实习单位认为需要加强人际沟通能力培养,占18%。关于实习单位对校企合作的意见和建议,7家实习单位提出优化合作结构,深化合作层次,占32%;11家实习单位认为应提前对学生进行培训,占50%;4家实习单位认为可以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占18%。

6.实习单位对康复服务发展的预测

关于康复服务专业人才需求情况,15家实习单位认为人才紧缺,占68%;7家实习单位认为非常紧缺,占32%。关于康复服务政策环境现状,9家实习单位认为国家监管力度不够,康复服务机构制度不健全,占41%;13家实习单位认为国家支持力度不够,康复服务人员与专业人才不区分,占59%;关于康复服务行业的发展预测,19家实习单位认为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占86%;3家实习单位认为虽有前景但发展潜力不大,占14%。

四、思考与建议

1.毕业实习成效分析

影响学生毕业实习成效的因素有很多。从主观方面分析,一是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专业能力不够强;二是学生实习态度不认真,对专业热爱不够。从客观方面分析,一是高校人才培育目标与实际岗位能力要求存在差距,二是康复治疗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对口单位或岗位较少。如果学生在为期10个月的毕业实习中能够得到更多更好的专业实践锻炼,就会极大提高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调研发现,大多数实习单位对学生管理规范,带教老师专业能力强,职业素质高,对实习学生指导精心,并要求严格。在实习过程中,学生既学到了专业技能,也提升了职业素养,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但也有少数实习单位的带教老师专业能力虽然强,但对实习学生疏于管理。平时专业指导较少,师生交流互动较少,每周一课流于形式。学生进行仪器设备操作的多,康复技术手法锻炼的少,实习学生对带教老师满意度较低。也有一些实习单位虽然对学生管理严格,但因没有康复专业对口岗位,或带教老师无康复专业背景,对实习学生专业指导不够,影响了学生的毕业实习质量,不能达到预期的实习目的。调研还发现,毕业实习成效也与康复服务发展水平相关,而康复服务发展又与经济状况、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相关。如广东省属经济发达地区,生活水平较高,健康意识较强,康复服务发展也比较快。我校2015级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在广东省中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和第六医院进行毕业实习的共有22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都得到很大的提高,达到了预期实习目的。而贵州省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康复服务发展较为缓慢,康复服务机构建设尚不规范,康复治疗分工不明、设备不足、技术不精,学生实习对口单位和岗位较少,毕业实习质量有时难以保证。我校2015级有107名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在贵州省内20余家综合性医院和1家康复专科医院实习,他们虽学到了很多临床各科知识和技术,但本专业的职业能力提高有限。

2.优秀实习单位简介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即清远市人民医院,始建于1939年,是一所集临床、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院总建筑面积22.3万平方米,编制床位数2560张,临床和医技科室52个,基础研究实验室4个。现有在岗员工2813人,其中高级职称355人,医学博士70人,博士生导师14人,硕士生导师34人。现有国家级诊疗基地3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2个,清远市重点学科22个。康复医学科主要承担康复住院患者、康复门诊患者及全院所有需要床边早期介入康复患者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康复工作。康复医学科分康复住院部、康复门诊部和康复治疗训练中心三大部分。康复门诊部设有康复评定室、运动治疗室、作业治疗室、理疗室等多个智能工作室,配有多种先进仪器及设备。特色技术设备有肌内效应贴技术、MTC动态平衡仪训练、三维步态分析与训练、SET悬吊技术、天轨减重步态训练系统等。我校2015级12名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有幸在该院进行了为期10个月的毕业实习,不仅掌握了丰富的康复医学专业知识,具备了娴熟的康复治疗职业技能,而且思想水平和职业素养也有极大的提高,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实习期间,医教科和康复医学科的教师在学习上毫无保留地进行指导,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进行帮助,并给了学生很多中肯的建议。为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与专业技能的提高,教师每天晚上都要进行网上授课,让学生了解专业前沿知识和国内外先进技术,还经常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到科室给学生讲课。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该院经常举办PPT课件比赛、专业技能操作比赛和优秀实习生评选等活动。学生对实习单位和带教老师非常满意,实习单位和带教老师对学生也评价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