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呼吸系统疾病护理措施范文

呼吸系统疾病护理措施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呼吸系统疾病护理措施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呼吸系统疾病护理措施

第1篇

【关键词】老年病人;神经系统疾病;跌倒;原因;护理干预

老年病科神经系统住院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可能引起的机体损伤,功能障碍等,从而导致病人医疗、护理费用也大大增加,不但给病人及家庭增加了负担,同时也影响医院的信誉、另外也是引起医疗纠纷的一个重要原因。预防病人跌倒成为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工作内容之一,也是评价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具有神经系统疾病的老年病人居多,肢体功能障碍的病人多见于病人本身和其他疾病因素,均可导致跌倒发生的机率增加。因此,针对跌倒发生的原因采取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预防和减少病人跌倒发生是老年病科护理工作重要内容之一。

1临床资料与发病因素分析

2010年9月――2010年10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192例老年病人,其中男110例,女82例;平均年龄70.2岁,65岁-79岁120例,≥80岁72例;脑出血8例,脑梗死94例,老年痴呆15例,癫痫13例,其他62例;伴有高血压病32例,糖尿病2例,心功能不全1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8例,慢性肾炎9例,伴有其他疾病131例。

1.1疾病因素

1.1.1运动障碍性疾病如帕金森氏病患者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等。患者立位时呈屈曲体姿、步态障碍甚为突出。随病情进展呈小步态、步伐逐渐变小变慢启动困难、行走时上肢前后摆动减少或消失,行走时步伐向前冲去不能及时停步或转变,转变时平衡障碍特别明显。这时常常由于重心不稳而导致跌倒。

1.1.2脑炎症性疾病所引起的癫痫致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的短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以肌肉抽搐和(或)意识丧失为其重要表现。大发作前数秒钟内病人出现幻觉,错觉或局部肌肉阵挛等征兆,全身性发作时突然意识丧失、跌倒在地造成意外创伤。

1.1.3脊神经疾病如格林-巴利急性起病或亚急性起病的部分患者1-2天出现四肢完全瘫痪,瘫痪可始于下肢、上肢或四肢同时发生构成跌倒的重要因素。

1.1.4肌肉疾病如肌营养不良患者由于基因缺陷而导致肌细胞缺陷造成功能缺失而表现出行走困难、不能正常跑步、容易跌倒。

1.1.5植物神经系统疾病如直立综合症由于周围神经系统的变性疾病导致中枢或周围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直立时即出现头昏、眩晕、晕厥、视物模糊、全身乏力及共济失调导致跌倒。晕厥常见先兆如面色苍白、冷汗、恶心等。

1.1.6脑血管疾病如短暂性脑血发作: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狭窄、血液成分的改变及血液动力学变化等多种因素引起脑局部供血障碍。引起局限性神经功能或视网膜功能障碍出现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暴聋等症状可成为跌倒的诱发因素。又如出血性脑血管病:常见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急,发病可出现剧烈的头痛,多为撕裂样或剧烈腹痛,从而成为跌倒的诱发因素。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因素为动脉瘤、动脉畸形,动脉瘤破裂可引起跌倒,跌倒也可引起动脉瘤的破裂。据报道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在第一次出血后的6周内复发特别是2周复发者更高,应特别警惕避免跌倒。

1.2因素长期卧位改为站立位出现性的低血压或是久站久坐使肌肉张力降低引起跌倒。有报道人群中有16%的老年人有性的低血压,易发生脑缺血跌倒。

1.3年龄因素由于老年人机体器官功能衰退、抵抗力减低、身体虚弱、反应差,住院期间环境改变、疾病的影响更易发生跌倒。老年人发生跌倒机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他年龄阶段人群的跌倒可能性。

1.4环境因素病室、走廊障碍物过多、地板积水、地面滑、病床过高、灯光亮度不足或刺眼的灯光、缺乏夜灯也是造成病人跌倒的重要因素。有研究显示,跌倒最容易发生的地方是病人床边,其次是病人的房间里。

1.5其他因素对于发生跌倒的高峰时间是患者清晨起床与午夜入厕时、上下床时,其次为站立和坐下,再次是行走。根据数据表示,发现有58%的多次跌倒病人重复其跌倒的方式,64%的多次跌倒病人是在同样的场所两次跌倒。失禁、腹泻而引起的频繁的入厕、因怕麻烦别人、过高估计自己的体能均是引起跌倒的因素。

2干预护理措施

2.1健康宣教健康宣教是病人及家属获得较全面知识技巧的最佳途径。了解病情、既往史等(发有高血压、糖尿病要定期监测),有预见性的向病人及家属讲解使他们有预防跌倒的对意识并掌握熟练的干预技能。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会有头痛、眩晕、耳鸣等,癫痫人发作前有全身的不适、头痛、头昏、情绪不稳、烦躁等症状,这时候立即叫病人平卧等措施可有效在减少跌倒的发生。

2.2改善环境保持病房地面的清洁干燥、照明和恒定的亮度,避免耀眼“强光”或“闪光”。对于容易跌倒的患者,在其床头贴一面醒目标志,标志为黄色,标防跌倒的画面,这样医院工作人员,甚至是部分患者家属均知道这样标识表明疾病使患者容易跌倒;在容易跌倒患者活动时,给予协助或警告,同时这个标志就起到“广而告之”的目的。在走廊、楼梯、厕所处设置扶手,使病人在需要时可拉住栏杆防止跌倒。病床设置呼叫器并教会病人正确使用。

2.3康复训练制定主动、被动训练计划,使病人积极参与锻炼。早期康复对急性脑卒中的预后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早期的医疗方案制定了康复措施就可以减少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变形,从而减少造成一些不可逆转的残疾改变,降低跌倒的机率和致残率。

2.4预防药物影响对于使用可能增加医院内跌倒危险药物的病人,需要经常检查是否有使用必要。在使用降压药、脱水药时嘱其缓慢改边。如抗癫痫长期服用苯妥英钠可出现脑萎缩,病人自觉头昏、眼花、视物不清、走路不稳。这时候就要及时告知医生调节剂量或更换药物。如病人不按要求自己突然停药后,可出现停药后数天内焦虑、情绪不稳、精神错乱、癫痫发作,此期间应严密观察。同时对烦躁不安的患者应合理实行身体约束,但在用尽各种办法的无效的情况下,才能使用身体约束,每个患者都有权力免除对自己身体不必要的约束,要告诉患者及家属约束的理由及必要性,选择合适种类和大小的约束器具,同时对身体约束的患者,需经常观察勤记录其精神状态,呼吸、循环、皮肤、感觉等情况,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并发症,出现并发症立即停止身体约束。

2.5其他措施护理活动受限者活动时予以搀扶,上厕所或外出时有人陪伴。如癫痫病人外出时要有陪伴,防止突然跌倒或跌倒后及时发现。躁动的病人拉好床挡,进行保护性的约束。将病人常用的物品放在容易的地方,对腹泻的病人可安排靠近厕所处的病房,嘱病人有便意及时排出而不要等到便急了赶着上厕所,清晨起床时做到“3个半分钟”,即起床前在床前躺半分钟、起床后在床上坐半分钟、下床后在床边站半分钟。

3安全护理

在患者入院后及时向病人和家属进行安全教育,取得配合,对意识不清、躁动的病人及时加强监护,特别是夜间巡视及陪护,及时发现和排除危险因素,避免坠床、意外拔管等不良事件;而对于意识清楚的老年病人,也要适当增加夜间陪护力量,避免夜间出现摔伤等意外事件。做好病人家属的饮食指导,强调饮食不当的危害性,杜绝因饮食不当造成的窒息事故。

4小结

住院病人跌倒是多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既包括生理因素、病理因素,也有心理因素,跌倒的可能性随着危险因素的增加而增加。因此,我们在临床的护理工作中预防老年病科神经系统疾病住院病人跌倒要从多方面、多渠道做起。真正爱护老人,关爱老人。

参考文献

[1]陈伟鹏.临床症状护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2]孙湖萍.神经内科老年病人护理管理的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2,(23).

[3]边文媛.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在神经内科的实践体会[J].临床医药实践,2012,(03).

[4]姜旭雯,陈影影.住院病人跌倒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措施[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2,(08).

[5]高秋霞,李浩,张细銮.神经内科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分析和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16).

[6]颜国慧,吴琰婷.浅谈神经内科老年病人护理安全管理的要点[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9,15(7):109-111.

第2篇

【中图分类号】R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587-02

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主要病变在气管、支气管、肺部及胸腔,病变轻者多咳嗽、胸痛、呼吸受影响,重者呼吸困难、缺氧,甚至呼吸衰竭而致死。在城市的死亡率占第3位,而在农村则占首位。更应重视的是由于大气污染、吸烟、人口老龄化及其他因素,使国内外的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慢阻肺,包括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支气管哮喘、肺癌、肺部弥散性间质纤维化,以及肺部感染等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有增无减。由于工作学习压力,应激的适应反应能力和社会生活事件等精神、心理因素导致的“心身性疾病”对人的健康危害最大。在实际工作中,来就诊的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大都表现出精神波动大,焦虑紧张、强迫等心理障碍,同时易受外界因素对自己情绪的影响而使病情加重。临床上常见的这类呼吸系统疾病有支气管哮喘,尤其是神经精神性哮喘,如:神经性呼吸困难、神经性咳嗽、喉头痉挛、胸闷、膈肌痉挛等。

1 心理因素

对呼吸道生理功能影响健康人在精神紧张或情绪激动时会有条件反射性的咽部不适感或剧烈咳嗽的反应改变,这种紧张因素能改变人的行为,引起惊人的自发反应和情绪变化,如:愤怒、焦虑不安等。反之,呼吸系统功能的改变也能影响调节情感的中枢神经系统。各种紧张因素会影响人的防御功能。致病菌较容易侵入体内人并在体内增殖,而使机体感染致病。如:在门诊可见到个别对变应原过敏的孩子,在家里哮喘病一再复发,一旦离开家庭,即使变应原依然存在,但孩子却都不再发病了。这说明家庭环境中的某些心理因素起了作用。

2 社会环境和应激对疾病的影响

心理、社会紧张刺激是普遍存在的,每个人也都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生活,其所处环境、文化程度、家庭、个性、道德规范等决定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经过大脑评价的情绪反应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但不论积极的情绪反应或消极的情绪反应,都会引起心理上的紧张。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和矛盾(包括自然和社会灾难、生活事件、家庭和单位人际关系等)无不影响人的心身健康,人若经常处于这种紧张所致的生理状态,就会使躯体的某一器官或某一系统甚至整个组织系统出现功能紊乱。呼吸系统可引起胸闷、气短、呃逆、哮喘等,例如:2008年4月―7月,笔者在门诊接诊了2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其中男性1例,女性1例,均为成人。前者因家庭生活受到挫折引起哮喘病发作,当给予行为疗法及药物对症治疗后,哮喘很快缓解;另外一名女性患者与单位同事发生争吵后哮喘病发作来我院就诊,给予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精神松弛疗法,哮喘得到缓解。以后经过反复的心理疏导及精神疗法(未再用任何药物),患者的哮喘病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症状减轻;这也充分说明了心理因素在呼吸系统尤其在支气管哮喘病中的作用。现代医学认为,机体各系统的正常维系和运转,需要有身体内环境的稳定。当应激(指一切可以引起机体内部失衡的有害刺激,可来自物质的或精神的;也可来自身体内部生物变化的)如果超过人体所能负荷的界值时,就会引起体内机能失衡而产生精神或躯体的疾病,有时同一疾病在不同人影响反应不同,对症状的严重性、精神状态、生活质量和是否进行保健也会有影响。

3 如何接诊呼吸系统

疾病的病人在接诊呼吸系统疾病的病人时,医生首先尽力从病人的角度去理解疾病,在询问病人病情过程中,必须以委婉的、不受限制的方式提出问题,如果医生语言不当,态度不良,指导不对,医患之间的相互作用就会变得消极,不但能增加病人的疑虑,加重病人的痛苦,还可能产生“医源性心理障碍”使病情加重。另外,许多患者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病人对治愈有着不现实的期望,一些有持久不消退症状的病人会产生不正常的病态行为,拖延或加重了症状群,甚至有些病人对医生过高的期望值与实际情况脱节而引起的反感,同样会影响治疗的效果。这就要求医生要以自己的医技和临床诊治效果来体现自己的职能和水平;同时,根据获得初步材料综合分析、判断,最后判定出治疗方案,指导治疗和与病人交待预后,加强病人的依顺性,治疗疾病信心及配合治疗,提高病人对医生信任度。诊断思路:首先要根据患者呼吸道症状做出定性和定位的判断,掌握呼吸道疾病的流行病学、常见的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呼吸道感染症状,以及诱发呼吸系统疾病的因素等等。注意患者有无精神心理因素的参与及影响程度,指导和制定一个个体化治疗方案,医生应该要理解病人的焦虑与期待,制定病人信任及能够积极参与的治疗计划。系统疾病当出现明显症状时,往往已发展到中晚期,而疾病早期的防治更加有效,早期诊断十分重要,特别在未出现症状时。

4 治疗方法

4.1 行为治疗 社会工作者、家人及医务人员对呼吸系统疾病的病人实施行为治疗能减少他们的不安、焦虑紧张,教导病人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使他们控制自己的治疗过程,放松心情。如:生物反馈行为治疗能减少部分造成临床疾病的紧张因素,可以帮助缓解某些心理障碍和躯体疾病的症状,对治疗哮喘等躯体疾病有明显疗效。

4.2 心理治疗 如果病人有可治疗的心理障碍时,应考虑心理疗法,对有病态心理的病人首先要了解病情,收集资料,让病人倾诉自己的问题和痛苦,鼓励病人要信任医生,建立良好的治疗性医患关系,对有紧张情绪的病人采取持续期干预疗法,使病人重建新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呼吸系统与外界环境沟通,除了外界环境中的各种有害病原微生物吸入肺部造成病害外,焦虑忧郁、神经过敏、睡眠障碍、疑病等因素都能导致人心身疾病的发生。若排除心理障碍的因素,对患有各种不同呼吸道疾病的患者,临床上可根据慢性感染的因素、流行病学、物理、化学因素及过敏反应等进行抗炎,对症治疗;同时,让患者积极合理应对不同程度的社会生活事件,调整认知评估,避免或减轻负性情绪,从而激发机体的整体反应系统,保持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

4.3药物治疗 在临床治疗上,由于呼吸生理和重症监护医学包括仪器设备的创新,以及重症监护病房(ICU)组织及管理系统的建立,特别是呼吸支持技术的发展与完善,极大地丰富了重症患者呼吸衰竭抢救的理论与实践,降低了病死率。对睡眠状态的全套临床生理学监测和无创正压通气为睡眠呼吸障碍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手段。新一代的各种抗生素(如四代头孢菌素,新一代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等)对产超广谱p内酰胺酶(ESBI,s)的阴性杆菌具有更强的治疗作用。新型嗯唑烷酮类(如利奈唑胺)及糖肽类(如替考拉宁)抗生素对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的疗效与万古霉素相似,副作用更少。新一代的抗真菌药物(如两性霉素B脂质体、伏立康唑、卡泊芬净等),对各类真菌感染疗效更佳,副作用更少。

第3篇

[中图分类号] R2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2(b)-0111-02

Analysis of Observation and Nursing Measures of Diabetes in Children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YU Zhen-lan

Blood Components Preparation Department, Shuangyashan Blood Center, Shuangyashan, Heilongjiang Province, 1551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treatment difficult points of diabetes in children and effect of nursing measures. Methods 60 cases of patients from March 2010 to April 2011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30 cases in each according to the admission order, 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the routine treatment and nursing, while the research group adopted the science nursing on the basis of the routine treatment and nursing, and the patients were given the nursing measures of dieting plan, health mental education and exercise training, and the incidence rate of complications and satisfactory degree of family member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satisfactory degree of family in the research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incidence rate of complications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Analysis of diabetes in children; Nursing measures; Clinical features

?和?糖尿病会使患儿的神经系统受到危害,导致四肢麻木无力[1]。患者主要的症状表现是恶心、呕吐、嗜睡、昏迷、呼吸急促等。儿童患病后酮症酸中毒也时有发生,症状为骨关节发生病变,双手手掌不能并拢。糖尿病眼病会导致视网膜病变,据不完全统计致盲率高达50%[2] 。该研究主要探讨儿童糖尿病的治疗难点以及科学的护理方法对患者的治愈率以及生活质量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3月―2011年4月收治的60例儿童糖尿病患儿。纳入标准:均根据美国糖尿病学会2005年发表的《诊断标准》[3]确诊为浅析性儿童糖尿病并且尿糖检测均为阳性,均有体重急速下降,经常喝水,感到饥饿,小便次数多的现象。将60例患儿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8个月~13岁,平均年龄为(5.3±2.5)岁,研究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8个月~14岁,平均年龄为(6.1±1.6)岁,两组患者均使用胰岛素治疗。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 方法

两组均采用胰岛素注射的方法和该院的常规治疗方式。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还实施一定的科学护理措施,具体如下。

1.2.1 合理摄取日常饮食 儿童糖尿病患儿与正常儿童在饮食上有很大的差别,应根据患病的严重程度和年龄来食用适当的食物,医护人员会指导家属给予患病儿童适应的食物,来保证患儿的日常营养补充和身体各项机能的正常运转,在饮食的时间上也要有很好的控制,应控制进食量,勤吃少吃不可暴饮暴食。

1.2.2 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由于目前糖尿病是不能够完全治愈的,属于慢性的终身疾病,治疗周期很长,而浅析儿童糖尿病主要发生在儿童身上,孩子的承受能力较小,所以医护人员要时刻关注患儿的心理变化,尤其是年龄相对来说较大的,他们已经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会根据周围人的言语以及家属的生活状态来判断自己的病情。医护人员在与这样的儿童沟通时要格外注意说话方式,用心来分析此类患儿的心理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疏导,嘱咐家属尽量在患儿面前必要提及不好的话题。年龄较小的孩子不会思考,但是得了糖尿病对于患儿的家属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医护人员需要鼓励病患家属,多讲一些病情发展较好的一些病例,帮助家属重建信心来给患儿提供更好的照顾。

1.2.3 运动指导 医护人员要指导患儿和患儿家属进行适当的运动,借此来提高患儿的免疫力,有助于孩子身体自行调节各项技能。

1.3 观察指标

在患者出院时,填一份由该院制定的满意度调查问卷,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3种评分标准。由患者家属根据实际情况填写,发放60张,回收60张,最后根据患者家属的满意度来分析护理的效果。

1.4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主要应用SSP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使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家属满意度结果比较

研究组30例患儿接受常规治疗和常规护理,29例患儿家属对该模式满意,患儿家属满意度经调查后为96.7%,对照组30例患儿接受常规治疗和常规护理,23例患儿家属对该模式满意,患儿家属满意度经调查后为76.7%,由此数据可知研究组患儿家属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93 2,P

2.2 两组患儿发生并发症情况结果比较

研究组30例患儿接受常规治疗和常规护理,1例患儿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经计算后为3.3%,对照组30例患儿接受常规治疗和常规护理,6例患儿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经计算为20.0%,组间数据由统计工具进行检验可知,研究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43 1,P

3 讨论

3.1 病情分析

儿童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调引起的自身免疫疾病,0~14岁的儿童都可患病。小于6个月的儿童大部分为特殊类糖尿病,6个月~14岁的儿童大部分为1型糖尿病,这种糖尿病难以预防不易发现。进行诊断时病症表现不明显,容易出现误诊、漏诊的现象,延误孩子的病情,在很大程度上危害了患儿的成长和健康。儿童糖尿病对脑血管和神经功能有很大的影响,由于患病的都是儿童,本身免疫力较差,所以患病后对儿童的危害会比成人要更大一些,情况严重的会导致患儿致残致死,在我国目前糖尿病是不能根治的,患者只能依靠注射胰岛素来控制病情[4]。患有儿童糖尿病的患儿身体发育都不是很好,大多身材瘦弱矮小,发育缓慢而且很可能会引起酮症酸中毒,导致患者恶心、呕吐、呼吸困难[5]。

3.2 护理难点

第4篇

【关键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临床特点;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352-01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主要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慢阻肺)等[1]。这类疾病多具有病情易反复、死亡率高等特点,其中肺癌发病率、递增率局肿瘤首位,慢性阻塞性肺病疾病发病率常年居高不下[2],死亡率位居全球死亡原因第4位[2],这严重威胁患者健康,影响其生活质量。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进行科学有效的治疗和针对性的进行护理能明显有效地控制病情,改善患者生活。我科现将2009年7月――2011年11月我院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护理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定我科2009年7月――2011年1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6例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临床问诊、X线胸片以及肺功能检查确诊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制定的相关诊断指标(2002年版),其中男性77例、女性19例,年龄59-82岁,平均年龄(61.36±5.12)岁,病史7-30年不等。

1.2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将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并与责任护士、经治医生共同探讨病历,总结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护理对策,并展开针对性护理临床意义的讨论和研究。

2结果

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总结如下,见表1。在本次研究中,我科对各患者均采取了相应的治疗护理措施,患者恢复情况较良好。

3护理对策与心得

3.1基础护理患者在接受相应的治疗之外,应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护理环境。病室环境要求舒适整洁,空气清新,定时开窗换气,维护室内温度在19-21℃,湿度控制在55%-65%,避免空气污染,尤其避免粉尘污染[2]。

3.2营养和运动指导由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长期处于疾病的状态中,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在护理时应注意针对病情特点,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的饮食,再配合合理的运动指导,促使患者身体机能更早恢复。酌情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热量、维生素含量丰富、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并补充足够水分,减少钠盐的摄入,水果蔬菜类也应多补充,少量多餐,丰富患者饮食结构,促进患者健康恢复。同时,病情较轻的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适当运动调理,若患者病情较重,则应让患者卧床休息,嘱咐患者家属细心照料,密切观察病情,配合医生工作。

3.3疏通气道,合理氧疗根据需要,为患者进行不同程度的氧疗。采用双鼻头吸管给予患者持续低流量吸氧,氧疗方案为:15-18h/d,氧流量控制在1-2L/min,及时清理鼻腔,保持鼻导管通畅,氧疗期间密切管着患者缺氧症状是否有所改善[2]。若有痰液粘稠者应鼓励多喝水,或者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排痰。医务人员应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相关指导,协助患者排痰。而针对久病卧床的患者,由于其体弱,无力排痰,可以采取超声雾化湿化气道法帮助排痰,雾粒以1-5μm为宜,雾粒大小针对患者痰阻情况酌情选择。若痰液太过粘稠壅堵气管,可以先进行导管吸痰再进行排痰护理[3]。

3.4锻炼呼吸肌有效的呼吸肌锻炼可以提高患者的呼吸效率,帮助患者康复[3]。针对病情轻重,可指导患者进行深而慢的腹式呼吸和缩唇呼吸,通过这些锻炼,可以明显提高呼吸肌的肌力和耐力,还可以防止呼吸肌疲劳发生通气衰竭。同时可配合如行走、慢跑、下蹲、弯腰和扩胸等运动达到全身性呼吸锻炼的效果,增强体魄改善肺功能。

3.5用药观察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大多病程长易反复,患者长期处于一个患病状态,长期用药,药物的副作用对患者身体伤害大。在用药过程中,医务工作者应在治疗护理过程中留心病情的变化,同时要嘱咐患者家属在护理过程中多注意,随时和医生护士沟通,以便医生掌握患者病情[3]。

3.6心理疏导多数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都具有病程长易反复,并且很难根治的特点,大多数患者都有3年或3年以上的病史,长期处于一个治疗又反复又治疗又反复的过程,患者会有焦虑、失眠、抑郁等心理问题[2]。因此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也是护理环节中重要的一环。医务工作者对待患者应做到耐心细心用心,时常鼓励患者,对患者的问题一一解答,帮助其正确认识自身疾病的特点,从而克服对疾病的排斥心理,使患者能有一个积极的心态来配合医生治疗。同时患者的家属也要学习相关的护理知识和沟通技巧,常跟患者谈心,疏导患者。

综上所述,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治疗和护理要提供科学、全面、系统、规范的护理对策,不仅是身体的护理,还有心理的照顾,让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配合医生治疗。这样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郝灵红,杨青,孙鉴博.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用药常见问题及护理对策[J]全科护理,2012,10(14):1301-1301.

第5篇

【关键词】呼吸系统疾病;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272-01

前言:根据相关部门统计,我国即将步入老龄化社会,而呼吸系统疾病是普遍老年人经常出现的疾病,这类疾病的特点较为复杂,极大地威胁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怎样做好老年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工作,这成为了当今医院所关注的课题。

1浅析老年呼吸系统疾病的心理护理措施

心理护理是老年呼吸系统疾病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从患者在护理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出发,通过医患、护患的行为或人际关系的影响,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也是维护人们身心健康,唤起患者战胜疾病的乐观情绪和信心,保证患者处于接受诊治的最优生理和心理状态。患呼吸系统疾患的老年患者在人群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医务人员应该重视这类老年患者,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关心、尊重、照顾老年患者,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使他们真正理解生命的意义,增加恢复健康的信心。

1.1详细地掌握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

护士在患者入院后,应全面收集资资料,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状况如包括患者的不适症状、生活自理程度、患者对患病的态度、对疾病的了解程度、心理情绪反应、家庭经济条件、社会支持系统等,以了解有无恐惧、焦虑、孤独、抗药、抑郁等易发心理问题,并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系统的、有效的干预措施。

1.2多与老年患者进行沟通与交流,建立彼此间的信任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不仅是全面准确地收集资料的基础,同时有效的沟通也是减轻和消除老年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的重要措施之一。良好的服务态度,细心的陪伴也是减轻老年人孤独感、无用感的重要方式,通过关怀减轻其不良情绪。因此,对于老年患者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特别是要尊重患者,积极主动与患者交谈,并经常给予鼓励和支持,使患者重新树立自信和自我价值感,积极乐观的面对自己的疾病与健康状况。呼吸系统疾患的老年人,由于长期反复住院,对护理操作都很了解,加之老龄、体弱,像静脉输液等操作会有一定难度,要求护理人员掌握娴熟的护理技能,提高各项护理操作的一次成功率,使患者有充分的信任,也是建立良好护患沟通的基础。

1.3使老年患者处于积极、放松的状态,有助于恢复健康

努力减轻老年患者的焦虑心理,焦虑心理人人难免。有些患者焦虑形之于外,容易觉察,有些则埋在心里很少外露。焦虑是对当前及未来情况的担心,是各种因素导致的思虑过度的表现。此时护理人员就要靠敏锐的观察力来判断分析,了解患者焦虑的原因,采用相应的护理措施,使老年患者处于积极、放松的心理状态。如有一位老年患者见其他的患者都已陆续出院,心里很急。护士应以劝导的方式与老人进行沟通,称其恢复健康迅速,给老人点信心,这位老人积极配合治疗,有利于其恢复健康。

1.4减少老年患者的抗药情绪,并为患者建立科学地锻炼方案

有些患者长期打针吃药,感到厌烦,对药物疗效产生怀疑,担心药物的损害,有的甚至将药扔掉。此时护理人员应劝导他,矫正患者不正确行为,态度要温和,语调要平和,耐心地讲解,每次服药都要亲眼看着他,鼓励他把药服下,这样他感觉到了他在被关心、被重视,纠正其抗药情绪,以使治疗措施得以真正落实。除此之外,要鼓励患者积极治疗和预防感冒等引起呼吸系统疾患发作的诱因,并提供相应的指导。如介绍有关的保健知识、适度锻炼、可采取的防治措施等。其次,协助患者制定和实施具体的保健及康复方案。同时,应注意帮助患者充分认识自理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参与并执行各种治疗、护理及康复活动。

2探析老年人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护理措施

做好老年人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护理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第一是病房的护理,病房也是老年人生活的地方,一定要保持环境的干净整洁,室内的温度最好是保持在20℃左右;能很好的通风、沐阳;在冬季的时候要注意保暖,以免受到风寒的侵袭,导致病情的加重;更要注意的是刺激性气体的吸入;第二是保持呼吸道的畅通,临床上,咳嗽其实是一种反射性的保护功能,咳嗽将痰液排除,能够保持呼吸的畅通。对于排痰困难的患者应该给予帮助:在患者的背部适力的扣拍,借助外界的震动力,促使痰液从较细的支气管引流到大气管内以顺利的排出;第三是呼吸气的训练与指导,调节呼吸肌的功能能够改变呼吸困难以及运动能力下降。主要是调节腹式呼吸和缩唇吸气。通过调节腹肌主动的收缩与舒张来加强膈肌的运动量,用以提高通气量,减低耗氧量;缩唇吸气主要是为了增加吸气时支气管的内压。方法:起初的训练最宜半卧式、膝屈曲,立位的时候上半身略向前倾斜,放松腹肌,使舒张和收缩自如,尽量放松全身的肌肉,平静呼吸。呼气时缩拢嘴唇,并收缩腹肌,使肺内的气体慢慢经口呼出,然后再用鼻子吸气使腹部慢慢的鼓起来;第四是药用观察,因为老年人病症较多,通常服用多种药物,无形中就损伤了肾脏的功能,也降低了耐药性,反而会造成药物中毒等不良反应。对此,对患者进行输液时一定要控制速度,过快、过多都可能导致肺水肿而引起心力衰竭,在静脉滴注氨茶碱的时候应该放慢速度。

3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老年人的增多,呼吸系统疾病的老年患者也会增加,这对医院的护理工作带来了严峻地挑战。因此,医院必须为老年患者提供更为优质地护理服务,要求护理人员应有专业的护理技能,并且须有一定的耐心,这样才能做好老年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薛莲.老年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措施研究[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07)

第6篇

一、数据与方案

1.1 基本数据

收集本院2015年至2016年50例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在这些患者当中男生26例,占52%,女生24例,占48%。男女之间的比例为1.09:1.常见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发烧等。

1.2护理方法

1.2.1 提高患者的舒适度:a.制定完整的护理计划,将各种护理工作尽量集中在一起完成,不能占用患者的休息时间。b.定期对患者的呼吸器官进行清洁,包括对鼻腔和咽喉的处理,清除在呼吸道内的污染物,保证患者的呼吸顺畅。C.对于鼻塞的护理,在鼻塞现状严重时,护理工作者应该对鼻腔进行认真的清理,首先要选用麻黄素液滴鼻清除鼻腔内的分泌物,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决定每日应该护理的次数,保障患者不存在呼吸困难的现象。d.对于咽喉部位的护理,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绝大多数的患者会觉得咽喉部位不适,作为护理工作者应该时刻观察患者咽喉部位,注意其实否发生咽喉充血,水肿的情况,时刻记录患者的状况,当患者感觉咽喉不适时可以适当的给提供些润喉的药物。

1.2.2 适当的控制温度;小儿一旦患得呼吸系统疾病时随即引发的就是高热,温度太高,在个很大的程度上会影响到小儿身体的发育。在对患者进行护理工作时,我们一定要时刻观察温度的变化,如果患者的温度达到了38度以上,我们就必须要采取必要的降温措施,比如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在嘱咐患者的家长时一定要提醒家长定期定量服用不得乱用。由于患者的年龄较小,对药物有恐惧心理,作为护理工作者一定要与家长共同克服这一困难,保证患者对药物的摄取量。

1.2.3 准确记录患者的身体状况: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在接受治疗的时候往往会发生意外的情况,比如说是患者发生高烧或者抽搐的现象,如果家长和医务人员没有及时的发现可能会导致恶劣的结果。在对小儿进行护理时,要时刻注意患者身体状况的变化,并且记录好数据,便于医生对患者进行进一步的治疗。帮助患者更好更快的恢复身体状况。

1.2.4保证患者营养充足;患者受年龄的影响,本身对于医院和药物有着恐惧的心理,患者在医院内往往会发生食欲较差的现象。导致患者在住院期间身体缺乏一定的水分和营养。为了保障患者的身体状况很快的恢复,家长应该为患者尽可能提供一些清淡的食物,鼓励孩子好好吃饭,防止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现象。

1.2.5加强对患者和患者家长的健康教育;对患者和患者家长普及呼吸系统疾病的健康教育是护理工作中的重要一部分内容。针对患者所患疾病的不同,我们应该对他们进行专门性的指导。比如说;如果所患得疾病为肺结核,我们就要对患者和患者家长普及传染病知识教育,做好必要的隔离措施。

二、结果

本院收集50例患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其中患有小儿肺炎的患者9例,占总人数比例18%,反复咳嗽的患者有6例,占总人数12%,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有24例,占总人数的48%,患有哮喘病的患者有3例,占总人数的6%。所有患者经过护理,均痊愈出院。

第7篇

【关键词】全面护理;鼻饲;呼吸RICU;并发症

在呼吸ICU住院患者中,大多数为年老体弱、意识不清和(或)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上述原因导致其通常不能够正常经口进食,临床上常通过鼻饲饮食方式配合治疗,对患者康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果护理措施实施不当,可导致患者出现各种并发症,从而使疾病进一步恶化[1]。本次研究对接受鼻饲的呼吸ICU患者在治疗期间应用全面护理模式实施护理的效果进行研究。现对整个研究过程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抽取60例接受鼻饲的呼吸ICU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中男19例,女11例;患者年龄24-93岁,平均年龄(54.8±1.5)岁;患呼吸系统疾病时间6个月-14年,平均患病时间(4.2±0.7)年;观察组患者中男17例,女13例;患者年龄26-92岁,平均年龄(54.6±1.4)岁;患呼吸系统疾病时间8个月-13年,平均患病时间(4.4±0.6)年。抽样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等几项自然资料方面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一步进行科学比较研究。

1.2方法

1.2.1对照组护理方式采用常规鼻饲护理模式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

1.2.2观察组护理方式采用全面护理模式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具体内容为:①保证无菌操作,每天对注射器及纱布进行更换,餐具保持干净;②对鼻饲管进行固定,防脱出或松动;③食物温度控制在36℃左右;④及时清除口腔残留物,使口腔保持清洁;⑤每7天更换一次胃管,但硅胶管留置时间可达到20d以上,更适合长期鼻饲患者应用[2]。

1.3观察指标将两组研究对象的病情控制效果、ICU观察时间、住院治疗总时间、并发症等情况作为观察指标进行对比。

1.4治疗效果评价方法基本治愈:症状表现得到彻底控制,呼吸功能和相关指标完全恢复正常;有效:症状表现基本得到控制,呼吸功能和相关指标有大幅度改善;无效:症状表现没有得到控制,呼吸功能和相关指标仍然存在明显异常,或患者死亡[3]。

1.5数据处理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资料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处理,以均数加减标准差形式(χ±s)表示计量资料,对计数资料和组间对比分别进行t检验和X2检验,当P

2结果

2.1呼吸系统疾病控制效果对照组经常规鼻饲护理后有8例患者呼吸系统疾病达到基本治愈效果,有12例患者治疗有效,有10例患者治疗无效,呼吸系统疾病治疗有效率66.7%;观察组经全面护理后有12例患者呼吸系统疾病达到基本治愈效果,有16例患者治疗有效,有2例患者治疗无效,呼吸系统疾病治疗有效率93.3%。两组患者呼吸系统疾病控制效果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ICU观察时间和住院治疗总时间对照组经(5.25±1.08)d呼吸ICU观察后转入普通病房,共计住院治疗(12.28±1.32)d;观察组经(3.17±0.75)d呼吸ICU观察后转入普通病房,共计住院治疗(9.04±1.28)d。两组患者ICU观察时间和住院治疗总时间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P值

2.3并发症有7例对照组患者在呼吸ICU治疗期间出现鼻饲并发症,该组并发症率为23.3%;有1例观察组患者在呼吸ICU治疗期间出现鼻饲并发症,该组并发症率为3.3%。两组患者鼻饲并发症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3体会

对于不能够正常经口进食的患者在临床上通常采取鼻饲方式保证其治疗期间的营养供给,使机体代谢过程中所需的能量和营养素保证充足,配合胃肠道用药,使机体的免疫力增强,对机体康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可使静脉输液量适当减少,使医疗费用降低。因此,做好胃管及其鼻饲并发症的护理,对于配合治疗,促进康复,都有积极促进作用[4]。

参考文献

[1]张瞿璐,吕键,戴芳德.颅脑损伤昏迷病人鼻饲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9,35(13):1641-1642.

[2]田小京.高龄患者胃镜引导下空肠置胃管支持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0,36(18):159-160.

第8篇

【关键词】 呼吸内科; 重症患者; 优质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6-0100-02

重症呼吸系统疾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其具有病程长、易反复发作、呼吸窘迫、发绀等症状,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同时,重症呼吸系统疾病容易导致患者精神过度紧张、恐惧、烦燥、情绪消沉等,不利于临床救治[1]。因此,对于重症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救治除有效医疗措施外,还需要科学、个体化的优质护理措施,对提高重症呼吸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笔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选取所在医院2003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呼吸内科重症患者148例,对其临床护理措施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4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4例。其中对照组男36例,女38例;年龄13~85岁,平均58.56岁;观察组男35例,女39例,年龄14~86岁,平均59.46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首先,护理人员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对重症呼吸患者的呼吸状况、生命体征、尿量改变、意识状态、咳嗽咯痰、输液、吸氧等状况进行监测,并做好相关记录。将患者出现各种不良症状及时向主管医生报告,并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其次,给予患者常规基础护理措施,严格无菌操作,保持其病房环境温湿度适宜、安静、清洁,做好重症患者的适当隔离,避免出现交叉感染;指导患者制定营养饮食计划,多饮食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少量多餐,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可以适当给予静脉补充营养;对患者进行戒烟戒酒;根据药敏实验选择最佳抗菌药物,积极配合医生对患者进行抗感染治疗。

1.2.2 观察组 观察组74例患者在进行对照组相同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优质护理措施。第一,护理安全隐患防范措施。呼吸内科重症患者以老年人居多,身体各项机能较弱,常常出现呼吸困难、意识模糊、反应迟钝等,导致患者日常饮食起居过程容易发生滑倒等意外,因此护理人员要保持患者病房内外通畅、地面干燥,设立床边护栏,出入陪护,并对患者进行自我安全保护宣导,确保患者住院期间安全。第二,做好患者心理护理。重症呼吸患者常因自身病痛及发作症状而产生恐惧、烦躁、易怒、悲观等不良情绪,导致睡眠质量下降,加重病情,不利于临床治疗效果的提高。因此,护理人员要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职业、经历等差异进行个体化的健康宣教,多听患者倾诉,适时给予安慰,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保持正常心态积极配合临床治疗和护理。第三,做好定时排痰和湿化措施。在患者抗感染治疗的同时,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选择祛痰、镇咳药物配合治疗。对老年体弱或痰量较多患者应该以祛痰为主,必要时可采用吸痰器、气雾疗法、抗生素及痰液稀释剂协助患者排痰,保持呼吸道畅通。第四,患者病症好转后的护理措施。当患者病情好转后,指导患者进行缩唇深呼吸、腹式呼吸等有氧呼吸锻炼,注意保暖,加强个人劳动保护和营养,继续戒烟戒酒,促进患者呼吸功能良好恢复及保护[2-3]。

1.3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咳嗽减轻,痰量减少;无效:临床症状没有改善,甚至加重,出现死亡。总有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2.97%,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5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由于大气污染、吸烟、人口老龄化及其他因素,使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有增无减。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而重症呼吸内科疾病患者在临床上常表现为呼吸急促、缺氧、反复咳嗽、痰液黏稠不易咳出、胸痛、伴有哮鸣音、精神不振、反应迟钝等症状,身心大量消耗,导致患者产生焦躁、恐惧、厌世等不良情绪,非常不利于临床救护工作的实施。重症呼吸患者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护,极易产生相关并发症,引发呼吸衰竭甚至死亡,应该引起临床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

重症呼吸疾病患者病程较长,长期反复发作,除有效的临床治疗措施外,还需要给予优质护理,才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本次研究中,笔者给予观察组基础护理的同时实施专业化、个体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总有效率达94.59%,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基础护理,总有效率仅为72.97%,对照组总有效率明显低于观察组。这充分说明,采取优质个体化护理措施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有效减少并发症,大大降低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张艳玲.论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的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6):191-192.

[2]王玉杰,曲红,王幕鹏.呼吸内科护理风险的特点及防范方法[J].吉林医学,2010,16(1):101-102.

第9篇

关键词:呼吸系统;护理;呼吸道感染;病变

现今世界各个国家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问题[1],护理专业也因逐渐增加的老年人口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老年人群体本身就较为脆弱,老年患者在患上疾病之后,病情会表现的更加复杂,恢复时间长,在老年人群体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便是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老年人行动会受到极大限制,据相关统30%左右的老年人因呼吸系统疾病而死亡。多病共存是老年群体的主要特点,在临床中的不会有典型的表现,但临床表现极为复杂,给治疗和护理造成很大的困难。选取我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50例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临床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50例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19例,患者年龄56~78岁,平均年龄(67.5±5.2)岁,50例均为慢性支气管炎以及阻塞性肺气肿患者。50例老年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中45例患者末梢血液白细胞数及中性粒细胞出现增高情况。40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血红蛋白下降情况。46例患者肺功能存在不同程度减退情况,心电图出现改变的患者5例。50例患者入院后都及时接受抗感染治疗以及镇咳治疗,并在治疗前后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2]。

1.2方法 患者在入院之后,护理人员要保持患者病房的整洁度,病房室温保持在18℃~20℃为宜,并保证病房通风,护理人员要及时为为患者更换衣物和床单,空气污染以及有害尘雾污染的预防是护理过程中注意的重点,以此避免患者呼吸道再次受到刺激50例患者入院之后均出现不同程度和合并感染,因此,护理人员在使用抗生素对患者进行治疗之前要及时取患者的痰液进行培养,可采用3%的双氧水在患者咳痰前漱洗口腔,以此防止患者口腔以及咽喉部受到细菌的感染,在取得患者痰液之后及时送检。抗生素的选取要根据患者的痰液培养出的细菌类型为选取依据,在为患者使用前要应该对抗生素的性质进行仔细了解,其中包括药物的半衰期以及溶解性能。在对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该对患者的痰液进性状进行仔细观察,以此观察治疗效果,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应该记录患者每日的痰量。

在护理过程中,患者若出现呼吸困难等情况时,护理人员应该及时给予患者吸氧。重症患者在吸氧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若患者在吸氧之后意识逐渐恢复,设备显示患者的身体指标较为稳定则说明患者情况得到了良好的改善。若患者呼吸逐渐变浅,则患者可能出现CO2麻痹情况,此时护理人员应该及时加入呼吸兴奋剂并及时对氧流量进行调节。必要时护理人员要及时向主治医师汇报,并协助医师对患者进行及时抢救。在护理痰液较为粘稠且不易咳出的患者时,护理人员要鼓励患者多饮水,根据患者自身的情况对适当对患者补液,以此促使患者的痰液能更轻松的排除,同时对患者呼吸道通畅也有良好的保持作用。帮助患者排痰最为有效的方式便是采用超声对患者气道进行雾化以及湿化,在雾化的过程中选取1~5μm雾粒为宜,雾粒小能使药物均匀而缓慢到达终末支气管及肺泡, 有效降低痰液黏稠度, 促进痰液排出。阻塞明显者,可先行导管吸痰。

护理人员要及时对老年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促使患者年老体弱情况以及悲观情绪改善,鼓励患者参与文体活动,引导患者锻炼,以此增强老年患者体内的免疫机能得以增加,保证患者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2 结果

50例患者通过有效治疗和科学护理之后均好转出院,平均住院时间为(24.5±5.2)d,50例患者及其家属多护理较为满意,护理满意度为100%。

3 讨论

呼吸困难的患者应该及时采用机械通气辅助呼吸:①在辅助呼吸时要注意和患者的呼吸频率一致;②在为患者通气的过程中要定时为患者翻身,必要时用吸痰器为患者吸痰,使患者呼吸道保持畅通,在连接管道存在漏气情况以及痰液阻塞患者呼吸道的情况时患者多表现为呼吸不畅,患者气道的阻力也会因此明显增大;③护理人员在患者接受通气治疗的过程中要对患者的呼吸频率进行密切观察,同时送气压力以及机器的运转情况也是主要观察对象,护理人员要防止通气过程中气管出现脱落以及漏气情况出现,并且对患者所吸取氧气的浓度进行控制;④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在患者接受通气治疗的过程中若出现恶心、烦躁以及面色苍白的情况下要及时停止为患者供养,此情况表示患者可能存在氧中毒的情况,护理人员应及时向医师汇报,检查患者此种情况是否是因为吸入性酸中毒以及呼吸性碱中毒所导致。本研究中50例患者通过有效治疗和科学护理之后均好转出院,平均住院时间为(24.5±5.2)d,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治疗以及护理效果[3]。

参考文献:

[1]孟爱凤.预防高龄肺癌患者手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7):1573-1575.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于2014年8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6930例急诊抢救患者的救治资料。

1.2方法

回顾性统计了6930例急诊患者的救治资料,主要包括就诊时间、疾病构成、性别、年龄等,统计标准参考国际疾病分类ICD-10.如果患者自身所存在的疾病符合多种类别标准,则取第一诊断标准统计。

1.3抢救标准

①创伤较为严重;②存在循环衰竭、休克情况;③存在心力衰竭、严重性心律失常以及急性心肌梗死情况;④存在肺梗死、急性肺炎、急性呼吸衰竭以及严重性肺挫伤情况;⑤存在多器官功能衰竭、消化道出血、肾功能不全以及肝功能障碍情况;⑥存在严重性昏迷以及脑伤情况;⑦存在农药中毒,或是药物中毒情况;⑧存在抽搐以及窒息情况;⑨存在潜在性高风险,或是生命危机疾病。

2 结果

统计结果表明,6930例患者中,有2780例为女性患者,所占比为40.12%;有4150例为男性患者,所占比为59.88%。患者年龄介于1d-87岁之间:有638;例80岁。6930例患者中,有2082例为神经系统疾病,1021例为创伤;1007例为循环系统疾病;876为消化系统疾病;852为呼吸系统疾病;641为急性中毒;451为其他疾病,具体构成比详见表1:

除此之外,观察统计结果可知,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的多发人群年龄普遍在20岁以上;创伤、急性中毒的高发人群年龄普遍介于20岁-59岁之间;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人群年龄普遍在40岁以上,而且神经系统疾病逐年呈现年轻化。

3 讨论

本次统计表明,急诊救治患者多为男性,且年龄普遍介于20岁-59岁之间,由此可见,急诊救治人员必须对中青年人群的常见病、高发病情、用药原则进行准确率了解,并结合该年龄段患者的生理特点,对其行以有效的抢救措施。分析急诊救治患者的疾病构成比可知,急诊救治患者多存在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疾病,由此可见,急诊患者多为内科急诊重症患者,护理人员只有具备专业的内科急诊重症护理知识,才能有效提高急诊有效率。

综上,急诊护理人员首先需要具备良好的急救意识:护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判断力、反应性以及责任感,患者抵达后,可以通过明确分工,有序且有效的救治患者,这样有利于降低患者的致残率,提高救治成功率。

其次,强化专科疾病护理:①心血管疾病:护理人员要明确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相应急救方法,指导患者正确休息,并对患者进行有效安抚,保证患者情绪平稳,对患者相关体征进行密切观察,明确相关药物的药性以及副作用[2]。②中毒:护理人员要准确且快速的通过患者中毒症状,掌握毒物的进入时间、进入剂量、名称以及种类;构建静脉通道,确保液体药物可以及时输送,能够有效清除患者体内毒物,确保患者气道畅通;护理人员可以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对患者行呼吸辅助措施;如果患者为口服中毒,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行以洗胃措施,直至洗出液无气味、澄清;如果患者病情较为严重,可以应用适宜药物对患者进行导泻、灌肠治疗[3]。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并做好心理疏导工作。③消化系统疾病:叮嘱患者多休息,保证情绪平稳;保证患者饮食健康均衡;如果患者存在上消化道出血情况,构建双通道,补充患者的血容量,并对患者的排泄物、呕吐物进行观察,记录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④儿科疾病:患者需要卧床休息,确保患者的气道可以实现顺畅呼吸,对患者进行密切监视,避免其因惊厥出现舌咬伤、坠床等情况;如果患者存在高热现象,对其进行药物、物理降温;对患者的颅内压升高、惊厥时长、外界刺激反应、生命体征以及神志进行密切观察[4]。⑤外科系统疾病:要对患者伤情进行及时且准确的把握,给予患者适宜的伤面以及止血处理措施,观察患者的瞳孔、面色、呼吸、心率、血压以及神志变化情况,构建静脉通道,准备随时接受手术治疗。

第11篇

关键词:老年人;呼吸系统疾病;范化护理

【中图分类号】R65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232-01

呼吸系统疾病主要病变在气管、支气管、肺部及胸腔,病变轻者多咳嗽、胸痛、呼吸受影响,重者呼吸困难、缺氧,甚至呼吸衰竭而致死。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 人体各内脏器官必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变,在呼吸内科住院的老年患者中, 主要以慢性疾病为主。 患者表现为:体质虚弱、病情反复、 久治不愈等特点。 在老年呼吸疾病的护理中, 护理人员应结合老年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理特点、 病程长短等, 采取行之有效的规范化护理措施, 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生活质量。 本文对本院2009年10月-2010年4月120例60岁以上的老年呼吸疾病患者的规范化护理进行分析, 并作出总结。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09年10月-2010年4月120例60岁以上的老年呼吸疾病患者, 男性73例, 女性47例; 年龄61-86岁, 平均(69.5±1.7) 岁。 本组病例中,慢性支气管炎67例, 阻塞性肺气肿39例, 两者兼而有之14例。 病程: 慢性支气管炎15-34年, 平均(20.6±1.2) 年; 阻塞性肺气肿6-15年, 平均(8.3±1.6) 年。 同时, 本组病例中合并冠心病25例, 高血压18例, 糖尿病8例。

1.2 实验室检测结果:经过本院实验室检测, 本组病例中, 末梢血液中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量明显增高29例。 在进行动脉血气检测的37例患者中, 均有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 在进行血红蛋白检测的22例患者中, 血红蛋白数量均用不同程度下降。上述几个病例的患者在入院后, 均给予祛痰、 平喘、 抗感染、 解痉、镇咳、 消炎等治疗与护理措施, 患者均在11-23d内好转出院, 平均住院天数为18d。

2 规范化护理体会

2.1 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有足够的爱心和细心,这是对一个护理人员最起码的要求,由于患者年龄较大,甚至多年面对疾病缠绕,可能会出现脾气无常、容易发火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要理解患者的心情,给予患者最大的宽容,始终以微笑来对待患者。要细心观察患者的生活起居,及时发现患者的异常,并做好交流和沟通。由于部分老年患者有健忘和唠叨的心理特征, 护理人员应予以谅解, 并且以专业的护理知识和职业素养赢得老年患者的信任, 尽量消除患者的不良心态和情绪。 老年呼吸疾病患者在长期经受病痛折磨后, 会产生消极、易怒、 孤独等心理状态, 护理人员应嘱咐患者家属多陪伴老人, 使患者感受到亲人的温暖。 因此, 在老年呼吸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中,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心理问题,以调动老年患者最大限度的主观能动性,配合医护人员开展相关治疗与护理工作[1]。

2.2 呼吸道护理:当老年呼吸疾病患者在临床上表现出严重的呼吸道症状时, 护理人员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呼吸道护理措施。本组病例16例出现严重的呼吸障碍, 护理人员迅速使用吸痰器, 帮助患者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 以保持患者呼吸道的畅通。 在使用吸痰器时, 护理人员应注意吸痰管的及时更换, 吸痰动作应尽量轻柔。

2.3 饮食护理:在老年患者的规范化护理中, 饮食护理是不容忽视的关键环节之一。应提醒老人饮水每天应在一千五百毫升以上,供给充足的营养,多食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少量多餐,应保持足够营养物质的摄入。同时, 护理人员应注意调节患者的饮食习惯, 避免食用油腻、 辛辣等具有较强刺激性的食物[2]。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患者还应保持每日的饮水量在1500ml以上, 以保证呼吸道黏膜的湿润, 以及病变黏膜的自行修复。

2.4 用药安全护理:在本组病例中, 患者普遍存在药物少服、 漏服、 用药过量等现象, 为了提高患者的用药安全性, 护理人员采取定时送药的护理服务措施, 并监督患者在规定时间将药物全部服下, 以免患者出现漏服的问题。 另外, 对于病情危重或吞咽困难的17例患者, 护理人员将药物研碎后溶入水中, 以便患者顺利服药。在患者用药后, 护理人员密切关注药物的实际疗效及相关不良反应。

2.5 健康指导:护理人员进行相应的健康指导是十分必要的, 也是规范化护理的基本措施之一.在患者住院期间, 护理人员应教会患者进行体力训练、 缩唇呼吸法与耐寒锻炼等康复训练方式, 以利于患者增强肺泡的换气功能, 改善缺氧症状。护理人员在老年患者出院前应嘱咐他们或家属注意冬季保暖外套,严格预防感冒的发生,同时控制和减少空气中的过敏原,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避免应用动物皮毛制品和接触温血宠物,包括啮齿动物和鸟类,因其产生的皮屑、唾液、尿液和粪便均能引起过敏反应。需要注意的是, 患者一旦出现了呼吸道感染症状,以防止病情的恶化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3 总结

据国内相关医学研究部门统计: 老年人出现单一或多个内脏器官功能不全的几率约为85%以上, 由此引发的呼吸系统退行性变, 必然会导致患者出现肺活量减弱, 残气量明显增加等症状[3]。 由此可见, 在老年呼吸疾病的规范化护理中, 必须注重对于各种感染源的消除, 以保障患者的呼吸畅通和生活质量。 在呼吸内科老年患者的护理中, 护理人员必须掌握各类常见疾病的特点、 症状等, 及时制定行之有效的规范化护理方案。 同时, 护理人员应从老年患者的生理、 心理、精神、 文化与环境需求等方面出发, 加强护理干预措施的完善, 从而提高老年呼吸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吴志芳,张碧红.浅议老年病人的护理和护理道德[J].工企医疗, 2006,5(19):67-68

第12篇

关键词:呼吸系统疾病;选择性剖宫产;围产期;临床分析

近年来,剖宫产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根据WHO的全球性调查显示,我国剖宫产的概率最高,达到46。2%[1]。但是,由于选择性剖宫产中的胎儿没有经过宫缩和产道的挤压,促使胎儿在很短的时间内脱离母体,对于子宫外的环境不适应,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率较高。湿肺、吸肺、气漏、呼吸窘迫综合症(RDS)、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PHN)等疾病的发生,严重影响到新生儿的存活质量[2]。本文对我院2012―2013年收治的104例足月剖宫产进行回顾与分析,从中探究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情况。具体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资料来源于我院2012―2013年收治的剖宫产案例104例,其中对照组52例,经过试产后进行剖宫产;观察组52例,直接进行剖宫产。在对照组中,孕妇年龄在20―35岁之间,平均年龄28.0±1.5岁;孕周在38―40周之间,平均孕周39.0±1.2周;新生儿男性22例,女性30例;体重在2400―4200g之间,平均体重3480±350g。在观察组中,孕妇年龄在22―38岁之间,平均年龄29.5±1.2岁;孕周在38―40周之间,平均孕周39.0±0.8周;新生儿男性28例,女性24例;体重在2600―4000g之间,平均体重3050±480g。两组在年龄、孕周、新生儿性别、体重等资料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临床诊断标准(1)孕妇的分娩孕周为36―40周之间,单胎妊娠,分娩发动前进行选择性的剖宫产并且活产。(2)将患有心脏、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及相关并发症的孕妇进行排除。

1.3临床分析方法对照组直接进行剖宫产;观察组首先进行试产,因孕妇恐惧、不愿忍受疼痛、有剖宫产指征而采取剖宫产。

1.4观察项目与指标(1)比较两组新生儿的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率,疾病主要包括湿肺、吸肺、气漏、RDS、PPHN。(2)比较两组新生儿的呼吸系统疾病的干预措施,主要包括常压吸氧、常频通气、高频通气、NCPAP。(3)比较两组新生儿的疾病治疗的转归情况。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在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率上的比较观察组新生儿在呼吸系统疾病上(湿肺、气漏、RDS、PPHN)的发生率上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表1两组在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率上的比较

组别 例数n 湿肺 吸肺 气漏 RDS PPHN

观察组 52 9(17.3%) 3(5.8%) 3(5.8%) 4(7.7%) 5(9.6%)

对照组 52 2(3.8%) 4(7.7%) 1(1.9%) 2(3.8%) 1(1.9%)

p <0.05 >0.05 <0.05 <0.05 <0.05

2.2两组在呼吸系统疾病干预措施上的比较观察组新生儿在出生后需要呼吸支持或机械通气的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表2两组在呼吸系统疾病干预措施上的比较

组别 例数n 常压吸氧 常频通气 高频通气 NCPAP 总计

观察组 52 8 4 3 5 20(38.5%)

对照组 52 2 2 1 1 6(11.5%)

p <0.05

2.3两组在疾病治疗转归情况上的比较观察组的住院治疗时间明显多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3。

表3两组在疾病治疗转归情况上的比较

组别 例数n 平均住院时间(天) 治愈例数 死亡例数

观察组 52 10.0±2.5 24 0

对照组 52 5.0±1.0 10 0

p <0.05 >0.05 >0.05

3.讨论

3.1剖宫产新生儿肺病多发的原因剖宫产新生儿发生肺病的直接原因是肺液过量。肺液由肺组织产生,随孕周增加,而肺液的吸收和儿茶酚胺密切相关[3]。选择剖宫产的新生儿,一方面血液中的儿茶酚胺浓度低,不能抑制氯离子汞的活性,不能有效终止肺液的分泌。另一方面,没有经过宫缩和产道挤压,肺泡、气管内的肺液不能及时排出,导致肺液含量过多,从而促使湿肺、吸肺、气漏、呼吸窘迫综合症、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等呼吸道疾病的产生。

3.2剖宫产患者的护理注意事项第一,采用剖宫产的新生儿需要进行严密的监护,在出生后的12小时内要重视呼吸问题的发生,一旦发生疾病马上转入儿科进行治疗。第二,治疗过程中仔细观察患儿的病情,对血气分析和胸部X线进行动态监测,出现呼吸困难但采用常压吸氧效果不明显的情况,要进行机械通气或NCPAP[4]。第三,剖宫产患儿在发生呼吸系统疾病的同时,常常会伴有低钙血症、低血糖、喂养不耐受的情况,需要引起注意。综上,为保障母体健康和新生儿的存活质量,鼓励孕妇阴道试产,考虑剖宫产对母婴造成的不利影响,从而降低剖宫产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洪海洁,王谢桐. 足月选择性剖宫产时机与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的相关性分析[J]. 实用妇产科杂志,2012,04(11):270-274.

[2]富琴琴,蒋琦,林梅芳. 足月选择性剖宫产1732例临床分析[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06(02):48-49.

第13篇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并给予细节护理管理的患者980例作为观察对象(细节管理组),男540例,女440例,年龄16~76岁;消化系统疾病203例(20.7%),神经系统疾病225例(23.0%),呼吸系统疾病189例(19.3%),循环系统疾病169例(17.2%),内分泌系统疾病194例(19.8%)。另选取2012年6月前(我院实施细节护理前)的976例作为对照组,男506例,女470例,年龄18~75岁;消化系统疾病231例(23.7%),神经系统疾病173例(17.7%),呼吸系统疾病201例(20.6%),循环系统疾病188例(12.3%),内分泌系统疾病183例(18.7%)。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分类等资料大体相似。

1.2方法

对照组按常规护理管理,包括生命体征的日常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褥疮的预防及护理、助产护理、吸痰、注射、各类标本采集等。细节管理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严格按照细节护理管理方案实施护理,具体如下:

1.2.1强化细节管理观念

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细节护理规范化专业培训,落实和规范各项技术操作原则和消毒隔离制度,工作中培养慎独精神和严谨态度。护理人员定期培训专业知识、规范消毒技术,并定期进行护理相关知识考核,全面提升全院护理人员对理论和实践水平,让护士自觉自愿的改进护理服务细节。

1.2.2注重环境细节管理

基层医院是集就诊、治疗为一体的空间,人口流量大,病种繁多,易对空气和物体造成污染,应每天用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至少1h,物体表面、地面用含氯消毒剂清洁每天2次,保持病房空气流通,定时清洁空气过滤器,以降低病原微生物生存的机会。

1.2.3强化细节防范意识

严禁将诊疗无关的物品带入诊疗间。护理人员应重视手污染,操作前后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进行手清洗和消毒;规范护理人员正确戴口罩,防止医院交叉感染。

1.2.4加强器械细节管理

制定医疗器械使用规范标准、器械消毒流程。根据诊疗器械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既要确保器械不受损坏,又要保证消毒质量,所有器械必须一人一用一消毒。

1.3效果评价

对两组护理质量和护理风险事件进行评价。①护理质量量表包括病区管理、基础管理、药品器材管理和护理文件质量等4方面,每个方面均采用百分制,得分越高,表明质量越好。②护理风险事件包括护理差错和护理投诉的发生率。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数据比较用u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管理质量比较

细节管理组在病区管理、基础管理、药品器材管理和护理文件质量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细节管理组护理差错和护理投诉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以往,基层医院多注重诊疗技术的提高,而比较忽略诊疗细节护理程序的制定和完善,这可能导致患者治疗成功率下降和医源性感染发生率升高,从而影响到医疗质量,增加了医疗风险和医疗纠纷的机会。

4结语

第14篇

132例患者,平均年龄(76.84±13.21)岁,男71例,女61例。原发疾病:心脑血管疾病42例,呼吸系统疾病43例,晚期肿瘤患者9例,外伤性骨折14例。压疮患者初诊时伤口评估:Ⅰ期压疮31例,Ⅱ期压疮15例,Ⅲ期压疮55例,IV期压疮8例,混合型压疮23例。对照组68例,男30例,女38例。>75岁22例﹤75岁≥60岁46例,基础疾病为心脑血管疾病者13例,呼吸系统疾病10例,肿瘤患者25例,骨折20例。

采用PASWStastistic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计量资料多个样本均数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样本均数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院外带入压疮的老年患者的主要影响因素

年龄>75岁的患者院外发生的概率远高于年龄<75岁的老年患者,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性别对于压疮的发生没有影响,男女发生压疮的概率趋近一致。而患者的基础疾病对于压疮的形成也具有较大的影响,可见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发生压疮的概率远高于原发性肿瘤、骨折等疾病的患者(P<0.05)。

2.2不同分期的患者经护理干预后的预后情况

实施勤翻身、加强营养、气垫床、红外线光照、伤口敷料换药及涂用美宝烧伤膏等护理干预措施后,不同压疮分期及混合型压疮患者的痊愈好转率均达85%以上,经过检验分析,P<0.05,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讨论3.1年龄:调查发现年龄为老年压疮患者的重要影响因素。可见,年龄>75岁的老年患者高发。且随着年龄的进一步增大,机体活动能力下降速度增快,皮肤弹性下降等多种生理表现为压疮的发生提供多种有利条件,可参考何春梅、姜红等人的研究结果。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改善,如今我国≥60岁的老年身体素质和生理机能在提高。综上所述,75岁是研究老年压疮患者在年龄上的重要分水岭。

3 讨论

3.1性别

不同性别的患者压疮的发生率相近,男性发生率为70.30%、女性发生率为66.67%,没有明显差别;同时,经检验没有统计学意义。

3.2基础疾病

第15篇

第十六届、十七届世界猪病大会有许多关于猪呼吸系统疾病的专题,目前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orcine respiratory disease complex,PRDC)已成为影响全球养猪业经济效益的头号疾病。类似这种由多种病原、多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混合感染,将是今后养猪业面临的主要难题。因此,猪的呼吸道疾病被认为是困扰猪场生产经营的主要问题之一。

一.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

从病理学上,按其发病部位,可分为3种主要类型:鼻炎、肺炎、胸膜炎。不同病原侵袭不同生理部位,造成靶器官损伤或全身各系统病征。在生产中,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可分为以下几类:(1)细菌性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有支原体肺炎(猪喘气病,MH),猪放线杆菌胸膜肺炎(APP),猪链球菌病(SS),进行性萎缩性鼻炎(AR),猪肺疫等;(2)病毒性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有猪繁殖与呼吸系统障碍综合症(PRRS),猪伪狂犬(PR),猪流感(SI),猪瘟(HC)等;(3)细菌和病毒混合感染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有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等;(4)寄生虫性呼吸系统疾病,如由蛔虫、后圆线虫、肺丝虫等引起的呼吸系统疾病。

二.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致病因素

猪呼吸道疾病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传染性、环境、管理以及遗传因素等。

1传染性。 呼吸道疾病在不同的猪群中,可通过接触传播,包括购猪、人员和物品等在猪场间的流动,也可通过空气在不同猪群中传播。引起PRRS的病毒可通过传播。有些呼吸系统疾病如肺炎支原体和猪呼吸系统冠状病毒(PRCV)等经空气传播,其传染性可达数公里。许多气候因素,如风向,风速,可以促进猪群间疾病的传播扩散。

2环境及发病的季节性。 周边地区有屠宰厂及肉食品加工厂,存在呼吸道疾病疫情,对猪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威胁。猪舍小环境控制不良,如粉尘大,氨气浓度大于50 PPM、二氧化碳含量大于0.2%等,都会成为呼吸道疾病发生的诱因。有些呼吸道疾病的发生有着明显的季节性。Bille等(1975)发现冬季仔猪肺炎发病率远远高于夏季。丹麦屠宰场的资料证明,气候对呼吸系统疾病有影响,胸膜炎在夏季发生率最高,冬季最低,萎缩性鼻炎在秋季发病率最高,春季最低。但总体来说,在秋末、冬季、初春时,猪舍空气干燥,粉尘大,换气与保温的矛盾处理不当,常为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

3管理。猪呼吸道疾病的发生与猪群的饲养管理水平有着密切关系。外引种猪有时会引起整个猪群感染呼吸道疾病;猪舍通风不良,温差大,湿度高,转群、混群应激,非全进全出(AIAO)的饲养方式等,都可能成为呼吸道疾病发生的诱因。消化道疾病可降低机体对肺炎的抵抗力,据屠宰发现,曾患有肠炎的猪呼吸道疾病的发生率较高(Aalund等,1976)。

除上述原因外,还有猪群免疫程序是否健全,保健是否科学,免疫水平,营养状况等因素都有可能造成机体抵抗力下降,诱发猪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4.遗传。多数研究表明,呼吸障碍在某种程度上受遗传影响。有临床观察表明,纯种汉普夏猪(Hampshires)比约克夏猪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低(LundehEim和Tafvelin,1986)。约克夏猪比长白(Landrace)猪对萎鼻(AR)的易感性高(LundehEIm,1979;Smith,1983;Straw等,1983)。中国编辑。

有资料表明:去势公猪对肺炎和胸膜炎的发病率比母猪高10%,可能是去势造成的应激及其引起的激素变化导致了这种差异。

三.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确诊呼吸系统疾病应依据病史,临床观察,实验室检验和尸体剖检包括屠宰时检查等做综合判断,并进行鉴别诊断。

四.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综合防制

对呼吸系统疾病的控制,应在整个猪群中消除病原或降低猪群的感染压力,同时增强猪群的防御机能;在明确病原,并能有效地切断传播途径、能进行准确诊断的情况下,净化病原是目前控制许多呼吸道疾病最有效的措施。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根据各场实际情况,建立生物安全体系,制订相应的技术和管理规范。

1.建立生物安全体系。生物安全体系是指排除疫病威胁,保护动物健康的各种方法的集成,主要内容包括环境控制、卫生防疫、营养、兽医管理及猪群的保健等。

2.猪场内采取封闭式管理 。饲养人员应极大限度地减少流动。减少出入场频率,禁止串舍串栋。

3 .建立科学的免疫接种制度 。根据本地区和周边地区疫情, 结合猪群母源抗体水平及抗体的消长规律和病原自身的特点,建立适合本场的科学免疫程序。健全免疫接种制度,注意疫苗的保存条件和使用方法,确保免疫剂量和有效浓度,一猪一针,安全接种。

4 .科学饲养管理是预防疾病的基础。加强和改善猪群饲养管理,减少各种应激因素的产生,提高猪群对疫病的抗病力。

5.预防性用药,防患于未然

五 . 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猪群的治疗对策

(1)有些呼吸道疾病没有有效的疫苗预防, 可以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和对症治疗,来控制其它病原的继发感染。

(2 )实验室进行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进行对症治疗,防止继发感染,同时对发病猪只进行隔离饲养,精心护理,防止病原扩散。对于治疗无效或无治疗价值的病猪、僵猪,及时淘汰。

(3 )药物群控防止继发感染:可在母猪围产期饲料、仔猪料、育成猪料中定期添加敏感药物。对某些严重的呼吸道疾病,可采用脉冲式给药。常用的药物有支原净、加康、氟甲砜霉素、泰妙霉素、土霉素、金霉素、恩诺沙星、卡那霉素、阿莫西林等,根据病情选用单一或联合用药。注意:对于即将屠宰上市的猪只,考虑好药物的休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