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趣味古代文化常识范文

趣味古代文化常识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趣味古代文化常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趣味古代文化常识

第1篇

一、趣味汉字教学与字音、字形教学相结合

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的内容,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识字与写字”依然是一项比较重要的教学目标。可是,传统的识字、写字教学大都是单一的“讲解”“抄写”“听写”模式,十分枯燥,大量的重复工作,让学生对文字产生了极大的厌烦情绪和逆反心理,教学效果很难达成。因此,此时汉字的趣味教学就能起到比较显著的效果,汉字的趣味教学,通过有趣的汉字故事,以及教师生动、形象的描述,让一撇一捺写成的汉字丰富、立体、鲜活起来,能够加深学生对汉字字音字形的记忆,自然能够收到较好的识记效果,也能大大提升学生写字的兴趣。

(一)趣味汉字教学有利于学生对形声字的理解。形声字的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真正理解“形旁”“声旁”的意义,并能够将其融会贯通,深入理解形声字的意义。在教学这一课时,我特意给学生讲了一个有关的故事:一个财主少爷见一位美丽的少女在木桥上淘米,便上前有意戏弄,吟道:“有木便为‘桥’,无木也念‘乔’;去木添个女,添女便为‘娇’;阿娇休避我,我最爱阿娇……”结果,少女也是读过书的,对这样的财主少爷十分厌恶,不客气地说道:“有米便为‘粮’,无米也念‘良’;去米添个女,添女便为‘娘’,老娘虽爱儿,儿不敬老娘……”财主少爷碰了一鼻子灰。这个小故事中少爷和少女的打油诗通俗易懂,涉及了“桥”“娇”“粮”“娘”四个形声字,通过偏旁的拆分与组合,把形声字的基本特点既形象又生动地展现出来。对联对得妙,同时加强了学生对形声字的辨别能力,让形声字的教学更富有生趣。

(二)趣味汉字教学有利于学生对字形的记忆。会意字、象形字与形声字相比,更富有形象性,相对比较容易理解,但是由于现代的简化字与造字时的文字相比,有的地方已经简化,不再是最初的模样,这时,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一些,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时配合教学内容加上生动、活泼的趣味讲解,学生对于字形就能形成更深的印象。比如“忐忑”二字,就是会意字,表示的是心神不定的意思,字形表示的是:心一会儿“上”一会儿“下”,上上下下的,就像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这怎么能够宁静呢?教师在讲解这两个字的时候,可以配上形象的多媒体动画,表现出“心”上下不宁的感觉,通过这样有趣地讲解、展示,学生就会很直观地记忆字形,并形成十分深刻的印象。许多汉字都可以用这种方式进行趣味讲解,比如“炎”“炙”“逐”“盥”“轰”等,都可以借助汉字自身的构字法,用形象的事物来描述或者模拟,编故事做动图,加深学生对字形字义的理解。

二、趣味汉字教学与文学常识积累相结合

新课改以来,语文教学的目标更为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而这其中文学常识的积累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传统的文学常识教学往往与汉字识记教学一样容易陷入死记硬背的僵硬模式,不但十分枯燥无味,而且由于学生学习时不理解、没兴趣,常常弄得张冠李戴,唐朝的诗人变成汉朝的文学家,宋朝的文集变成了清代的著作,对于作家的作品特点、写作手法也难以形成清晰的认识。因此,在文学常识教学过程中,结合有趣的汉字故事,抓住文学常识中与汉字有关的趣味“点”来进行教学,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利用趣味汉字记忆作家名人的字号。比如,作家老舍的笔名就起得很有意思,他的本名叫舒庆春,字是“舍予”,很明显,他的字“舍予”,就是他的姓“舒”拆开来而成,而他的笔名“老舍”也就是在字的“舍”前冠上一个“老”字。这样的拆分与组合,正是汉字的构字、构词的魅力所在。以这种方法来取笔名的还有很多,比如杨木易、李木子等。在讲解作家名人的字号时,多关注这样的“点”,自然会让学生背诵时形成较深的印象,想起姓名就能联想到字号,记忆起来更为轻松。

(二)利用趣味汉字记忆作品和作品集。比如,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且介亭杂文集》,这个文集名中的“且介”两个字,就是从“租借”两个字中拆分转化而来,先生的目的是暗示自己其时所处的是“半租界”。因而理解了“且介”的由来,对于这个作品当时的时代背景、写作背景等就有了更深地了解,对作品集的记忆也更为容易了。

(三)利用趣味汉字积累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国古代的文化常识是比较庞大的,也是比较难以掌握的一部分语文知识。因为古代的文化常识往往涉及当时的社会背景,表述也大多是文言文,学生理解、记忆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教学时要教会学生善用“巧劲”,让学生在娱乐和趣味中积累,在形象和生动中理解。比如,关于古代“阴阳”之说,有文章说“阳,高明也”“高明”的意思就是高而光明,所以“山之阳即山之南”,对于这样的文化常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一边讲解字义,并引申说明其文化内涵,一边画图说明,让学生结合汉字的“趣”来理解、积累这个文学常识。

三、趣味汉字教学与汉字魅力熏陶相结合

《新课标》中,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不仅在“识字与写字”这一方面提出了分阶段不同目标,而且在让学生感受汉字魅力的方面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比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等。因而汉字魅力熏陶在语文教学中也是很重要的部分,需要教师多方努力达成教学目标,而利用趣味汉字教学展现汉字魅力是一个最为行之有效的办法。

(一)趣味汉字教学能够让学生感受汉字的艺术感。趣味汉字教学能够将汉字的起源、原理等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比如“山”字,虽然只有3画,结构也很简单,但在书法家的笔下却似一幅写意的水墨画,粗重有力的笔画,绘出了一座座山峰高高挺立的形象,这也正是汉字象形因素中,模天地万物之状,展万物之灵秀的浓厚艺术力量。

(二)趣味汉字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写毛笔字的兴趣。在新的课程标准中,书法已经作为教学目标被提出,因而在教学中多多激发学生学习并练习书法的兴趣,让他们养成好的书写意识和书写习惯很有必要。趣味汉字教学能够将各种字体的发展过程生动地展现给学生,对于各种古代名家的不同字帖也能形象呈现,而且辅以书法家的奇闻轶事,能够真正地激发起学生学书法练书法的兴趣。

(三)趣味汉字教学能够让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汉字的一个极为独特的地方就在于,它不仅是一个字一个符号,更携带着历史文化的基因,里面有形象,有故事,还有古人造字时的思考和认识。对联就很能体现汉字的组合巧妙之处,有谐音,一语双关等。明代著名的解缙就曾与一个权臣对了一副巧妙的对联,权臣在后花园遇解缙,指着在林中嬉戏的猴子说:“两猿截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而解缙则回说:“匹马陷身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踢”。“锯”与“句”谐音,“踢”和“题”也是一语双关,一个故意打击刁难,一个针锋相对有力回击。这样的汉字教学和汉字故事怎能不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汉字下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2篇

一、趣味汉字教学与字音、字形教学相结合依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的内容,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识字与写字”依然是一项比较重要的教学目标。可是,传统的识字、写字教学大都是单一的“讲解”“抄写”“听写”模式,十分枯燥,大量的重复工作,让学生对文字产生了极大的厌烦情绪和逆反心理,教学效果很难达成。因此,此时汉字的趣味教学就能起到比较显著的效果,汉字的趣味教学,通过有趣的汉字故事,以及教师生动、形象的描述,让一撇一捺写成的汉字丰富、立体、鲜活起来,能够加深学生对汉字字音字形的记忆,自然能够收到较好的识记效果,也能大大提升学生写字的兴趣。

(一)趣味汉字教学有利于学生对形声字的理解。形声字的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真正理解“形旁”“声旁”的意义,并能够将其融会贯通,深入理解形声字的意义。在教学这一课时,我特意给学生讲了一个有关的故事:一个财主少爷见一位美丽的少女在木桥上淘米,便上前有意戏弄,吟道:“有木便为‘桥’,无木也念‘乔’;去木添个女,添女便为‘娇’;阿娇休避我,我最爱阿娇……”结果,少女也是读过书的,对这样的财主少爷十分厌恶,不客气地说道:“有米便为‘粮’,无米也念‘良’;去米添个女,添女便为‘娘’,老娘虽爱儿,儿不敬老娘……”财主少爷碰了一鼻子灰。这个小故事中少爷和少女的打油诗通俗易懂,涉及了“桥”“娇”“粮”“娘”四个形声字,通过偏旁的拆分与组合,把形声字的基本特点既形象又生动地展现出来。对联对得妙,同时加强了学生对形声字的辨别能力,让形声字的教学更富有生趣。

(二)趣味汉字教学有利于学生对字形的记忆。会意字、象形字与形声字相比,更富有形象性,相对比较容易理解,但是由于现代的简化字与造字时的文字相比,有的地方已经简化,不再是最初的模样,这时,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一些,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时配合教学内容加上生动、活泼的趣味讲解,学生对于字形就能形成更深的印象。比如“忐忑”二字,就是会意字,表示的是心神不定的意思,字形表示的是:心一会儿“上”一会儿“下”,上上下下的,就像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这怎么能够宁静呢?教师在讲解这两个字的时候,可以配上形象的多媒体动画,表现出“心”上下不宁的感觉,通过这样有趣地讲解、展示,学生就会很直观地记忆字形,并形成十分深刻的印象。许多汉字都可以用这种方式进行趣味讲解,比如“炎”“炙”“逐”“盥”“轰”等,都可以借助汉字自身的构字法,用形象的事物来描述或者模拟,编故事做动图,加深学生对字形字义的理解。

二、趣味汉字教学与文学常识积累相结合

新课改以来,语文教学的目标更为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而这其中文学常识的积累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传统的文学常识教学往往与汉字识记教学一样容易陷入死记硬背的僵硬模式,不但十分枯燥无味,而且由于学生学习时不理解、没兴趣,常常弄得张冠李戴,唐朝的诗人变成汉朝的文学家,宋朝的文集变成了清代的著作,对于作家的作品特点、写作手法也难以形成清晰的认识。因此,在文学常识教学过程中,结合有趣的汉字故事,抓住文学常识中与汉字有关的趣味“点”来进行教学,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利用趣味汉字记忆作家名人的字号。比如,作家老舍的笔名就起得很有意思,他的本名叫舒庆春,字是“舍予”,很明显,他的字“舍予”,就是他的姓“舒”拆开来而成,而他的笔名“老舍”也就是在字的“舍”前冠上一个“老”字。这样的拆分与组合,正是汉字的构字、构词的魅力所在。以这种方法来取笔名的还有很多,比如杨木易、李木子等。在讲解作家名人的字号时,多关注这样的“点”,自然会让学生背诵时形成较深的印象,想起姓名就能联想到字号,记忆起来更为轻松。

(二)利用趣味汉字记忆作品和作品集。比如,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且介亭杂文集》,这个文集名中的“且介”两个字,就是从“租借”两个字中拆分转化而来,先生的目的是暗示自己其时所处的是“半租界”。因而理解了“且介”的由来,对于这个作品当时的时代背景、写作背景等就有了更深地了解,对作品集的记忆也更为容易了。

(三)利用趣味汉字积累中国古代的文化常识。中国古代的文化常识是比较庞大的,也是比较难以掌握的一部分语文知识。因为古代的文化常识往往涉及当时的社会背景,表述也大多是文言文,学生理解、记忆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教学时要教会学生善用“巧劲”,让学生在娱乐和趣味中积累,在形象和生动中理解。比如,关于古代“阴阳”之说,有文章说“阳,高明也”“高明”的意思就是高而光明,所以“山之阳即山之南”,对于这样的文化常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一边讲解字义,并引申说明其文化内涵,一边画图说明,让学生结合汉字的“趣”来理解、积累这个文学常识。

三、趣味汉字教学与汉字魅力熏陶相结合

《新课标》中,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不仅在“识字与写字”这一方面提出了分阶段不同目标,而且在让学生感受汉字魅力的方面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比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等。因而汉字魅力熏陶在语文教学中也是很重要的部分,需要教师多方努力达成教学目标,而利用趣味汉字教学展现汉字魅力是一个最为行之有效的办法。

(一)趣味汉字教学能够让学生感受汉字的艺术感。趣味汉字教学能够将汉字的起源、原理等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比如“山”字,虽然只有3画,结构也很简单,但在书法家的笔下却似一幅写意的水墨画,粗重有力的笔画,绘出了一座座山峰高高挺立的形象,这也正是汉字象形因素中,模天地万物之状,展万物之灵秀的浓厚艺术力量。

(二)趣味汉字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写毛笔字的兴趣。在新的课程标准中,书法已经作为教学目标被提出,因而在教学中多多激发学生学习并练习书法的兴趣,让他们养成好的书写意识和书写习惯很有必要。趣味汉字教学能够将各种字体的发展过程生动地展现给学生,对于各种古代名家的不同字帖也能形象呈现,而且辅以书法家的奇闻轶事,能够真正地激发起学生学书法练书法的兴趣。

第3篇

但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梳理探究”却处于一个很尴尬的状态:一方面是课程理念、教材编者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却是高考没有直接涉及或涉及甚少。所以很多教师认为既然高考都不考了,那也就可以不教了。于是“梳理探究”便形同虚设,俨然成为应试教育和高考指挥棒下的一个牺牲品。

那么,该怎样对待“梳理探究”这一部分,该用何种方式来教学“梳理探究”?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这里,笔者结合自己平时教学中积累的点滴体会,对“梳理探究”的教学方法作一浅探。

一、态度要重视

既然新教材中设置了“梳理探究”这个部分,那就自有其合理性和科学性。且不说高考考不考,考的比例有多少,就是五个模块中安排的15个专题,其内容精彩纷呈,意趣盎然,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本身也值得学生去了解去探究,这也是对学生课外知识的一种拓展,对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培养。且探究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终身学习和个性化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笔者认为,切不可对“梳理探究”置之不理,首先应该从态度上高度重视它,把它提到与“阅读鉴赏”“表达交流”同等的地位。在这个思想认识的前提下,“梳理探究”才不至于被束之高阁,才不至于流于形式。

二、结构要了解

“梳理探究”共有15个专题,每个必修模块各安排3个专题,分别是:必修1: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必修2: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修辞无处不在、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必修3:交际中的语言运用、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必修4:逻辑与语文学习、走近文学大师、影视文化;必修5: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有趣的语言翻译。

这15个专题中,前7个专题侧重于梳理,侧重于对语言现象和语文知识进行梳理;后8个专题侧重于探究,侧重于对文学现象和文化现象进行探究。从纵向的模块来看,各模块间的3个专题内容有一定的关联性,且呈逐步提高、循序渐进的形式,编排的意图十分明显;从横向的内容来看,有的侧重于对以前所学的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梳理,以便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进行巩固和整合;有的则通过自主思考或合作研讨,培养探究能力。了解了“梳理探究”的内容结构形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才能统筹安排,循序渐进,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

三、教法要灵活

“梳理探究”毕竟不同于“阅读鉴赏”等,态度上固然要同等重视,但时间上却又无法与之平分秋色。所以在教材处理、教学设计、时间安排和活动形式等方面都要作灵活处理。

1.教材处理要有弹性

每个必修均设有3个“梳理探究”专题,按照教学计划,每学期要完成两个必修模块,也就是每学期有6个“梳理探究”专题,如果要求学生全部完成,显然是不现实的,其结果很可能是有量无质。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某一个专题,在一个专题内部也可以再进行分工,真正做到自主、合作、探究。

就某一专题本身的各个活动环节而言,也要作灵活处理,剪裁取舍,把握弹性。例如,在必修5“古代文化常识”的教学设计中,我让学生先安排课外时间自行阅读这一专题内容,然后交给他们梳理探究的具体任务:在 5个必修模块中,我们已经接触到一些古代文化常识,如《滕王阁序》中“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的“弱冠”,《过秦论》中“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的“山东”,《赤壁赋》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的“壬戌”“既望”,《张衡传》中“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的“公车”“郎中”等等,分别涉及年龄、地理、纪时、官职等古代文化常识,请4个小组的同学分别从“天文地理”“纪年纪时”“姓名字号”“礼仪制度”中选取一个角度,以小组为单位,对5个必修模块中涉及的相关古代文化常识进行梳理。最后安排一节课进行成果展示。结果表明,学生梳理得很具体,这等于是对文言文的一次复习。考虑到学生的梳理只展示现象,而缺乏理论,我结合本人开发的校本课程《语文趣味知识集锦》中的一个单元――古代文化常识说略,分别梳理了“古人称谓简说”“古代年龄称谓小集”“古代地理常识知多少”“文言文中职官的辨识” “‘左’‘右’孰尊”等方面内容,提供给学生参考。这些内容,既有理论说明,又有例子佐证,而且都跟文言文有一定的关系,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学生探究的欲望就更强烈一些。

2.教学设计要有科学性

“梳理探究”教学设计要遵循语文学科的特性,要注重教学策略和教学思路的安排,要突显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一次观摩课中,我开设了必修2中“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这一专题。教材中这一专题的内容包括三大部分:成语的来源和结构,成语的运用,成语与文化。其中第一和第三部分侧重于文化的角度,知识性比较强;第二部分侧重于运用,趣味性比较浓。要想在这短短的一节课内完成这样丰厚的教学内容,显然是有很大难度的,我的教学思路是:本着知识性与趣味性兼顾的原则,采取删繁就简的方式,整个专题分两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侧重于运用方面,先在课堂上引进游戏活动和分组竞答的做法,以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第二部分再侧重于文化方面,分派课下的梳理探究任务。这样由感性到理性,由趣味性到知识性,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规律和过程。

具体的教学环节设计是:(1)激情诱趣,导入本课;(2)追本溯源,成语常识;(3)集思广益,成语游戏:①用十二属相填写成语;②成语猜谜;③成语对联;④成语接龙;(4)咬文嚼字,辨析误区;(5)牛刀小试,课堂训练;(6)学以致用,课外延伸:①梳理:误用频率较高的“不”字成语10条;②探究:成语中的谦敬现象及其文化内涵。

3.时间安排要有合理性

“梳理探究”的活动主要靠课外进行,而不是靠课堂上教师的讲授,课堂只是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和交流学习心得的舞台。而且也不能集中安排,应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宽度。为此,每个必修模块教学开始之初,我就根据实际教学进度排出“梳理探究”的学习时间表,让学生选定自己感兴趣的专题,认真准备,并明确限定完成任务和展示成果的具体时间。

4.活动形式要有多样性

第4篇

【关键词】古代汉语;学习兴趣;形象性;娱乐性;文化性;问题途径

最近,我院针对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学生就古代汉语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在近三百六十份的调查问卷中,我们惊讶的发现,真正喜欢学习《古代汉语》的同学仅占36.72%,而回答一般和不喜欢学习《古代汉语》同学则高达62.43%。同时调查结果还显示,平时课外阅读古文经典的同学仅占15.12%。总之,大多数同学对《古代汉语》的学习兴趣不高,用在古代汉语方面的学习时间非常少,绝大多数除了课堂学习以及考试之前临时突击外,很少再主动学习,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况且,古代汉语语句晦涩难懂,学习过程枯燥乏味,加上课时由原来的每周四节课压缩至三节课,这使得本来就难以操作的古代汉语教学变得更加艰难。

在当今中国大学中汉语逐渐被忽视、被排挤,而英语被重视被追捧的社会大背景下,中文师范专业古代汉语教学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举步维艰,教学效果令人堪忧。目前,中文专业师范生大多数不能熟练阅读中国古典文献,更不要说继承古代文化遗产,进行高质量的中学文言文教学了。

在当前形势下,加强古代汉语教学改革已刻不容缓,促使古代汉语教学逐渐摆脱当下的困境,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突破口,突出实现古代汉语教学的形象性、娱乐性和文化性,教学时既要“深入”更要“浅出”,尽一切可能拉近学生与古代汉语的距离。

一、注重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形象性塑造

古代汉语的教学内容由于时代久远,再加上历史演变,逐渐脱离现实生活,因而难免晦涩难懂,不知所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深入浅出”,注重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塑造,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比如教师在讲解“伐”这个字的时候,如果单纯让学生死记硬背“伐”字含义的话,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我们不妨从“伐”字的起源入手,即甲骨文中的“伐”字,像以戈()击杀人()的头部。再配上《说文解字》解释:伐,擊也。从人持戈。一曰敗也。翻译过来就是:伐,击杀。字形采用“人、戈”会义,像人手持戈。一种说法认为,“伐”是“毁坏”的意思。这样的教学过程就比单纯的定义化教学更加具体形象生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因此会有明显的增强。

古代汉语曾经是一门活的语言,迄至今日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有些仅凭文字讲解,已很难让人了然,比如古代战车、多样的玉器、古代礼仪跪、拜、稽首、避席等等。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形象化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配有大量与古代文化知识相关的动画和图片,这样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同时,动画和图片的运用, 也拉近了历史与时代的距离,让人油然而生亲切感,这对提高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兴趣大有裨益。

二、提高课堂教学的活泼性和娱乐性

纵观古代汉语的教学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其内容本身是非常有趣的。但为何我们的课堂就如此死气沉沉,索然寡味呢?原因在于部分教师的授课过程非常呆板,不知变通,真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其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比如讲解文选中的典故、历史人物的逸闻趣事、有关文化社会背景等等,再比如提到古代的礼仪方面的知识,可以让学生上台去表演展示等等,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娱乐性。再例如,讲到“汤”字的时候,可以联系古今。“汤”在古代汉语中是“热水”的意思,而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则是“菜汤”的意思,但是“汤”的古义不仅还保留在现代汉语的成语中,如固若金汤、赴汤蹈火等,而且吴语苏州话里的“汤”同样也保留着古义,比方说“面汤”在苏州话里就是“洗脸的热水”。

再比如大家都知道“筷子”是中国人的传统,那古人一直都是用筷子吃饭的吗?此时教师就可以将一些与此有关的历史典故。《礼记·曲礼上》讲到请客吃饭时,说:“共饭不泽手。”“泽手”,就是双手摩擦发热而出汗的意思,这怎么讲呢?唐代经学大师孔颖达的注解是:“古之礼,饭不用箸(筷子),但(只)用手,既与人共饭,手宜絜(洁) 净,不得临时始捼莎(两手相搓)手乃食,恐为人秽也。”原来上古时的中国人和现代的阿拉伯人一样,是吃“手抓饭”的,并不是使用筷子作为餐具的。吃手抓饭,使古人养成了饭前洗手的习惯。《管子·弟子职》说:“先生将食,弟子馔馈,摄衽(衣袖)盥(洗手)漱,跪坐而馈。”意思是:先生要吃饭了,弟子要准备好食物,然后洗手漱口,跪坐着吃。《左传·昭公二十年》也记载说:“华亥(宋国大夫)与其妻,必盥而食。”

通过这样有趣的案例,老师不仅教得轻松,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而且学生更易于接受,学的更加轻松,一举两得。

三、古代汉语教学应与文化相结合

语言与文化历来密不可分,诚如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所言:“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并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在教授古代汉语的过程中,如果单纯地讲解课本所选经典文选和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知识,难免会显得过于枯燥,如果我们把相关的古代文化知识融合进所讲内容,就会使乏味的语言课变得趣味横生,妙趣无穷。因为有机地将古代文化常识融入教学过程中就能消除理解上的隔阂,拉近古今的距离,尽可能地使学生置身于古代文化的背景下学习古代文献,增强语言课的趣味性。所以说,将文献知识和文化背景有机地结为一体,能够提高古代汉语的教学效果。

例如《左传·齐晋鞌之战》中战争开始前齐侯说过一句话: 余姑翦灭此而朝食。照我们现在的生活习惯,早晨一起床就吃饭,学生很难理解这句话,难道齐侯要进行闪电战吗? 在这里教师就要给学生讲解一下古代的饮食文化,即古人的生活方式不是一日三餐,而是一日两餐,因此古人的早餐比现代人要晚得多,一般要到十点左右才吃。齐侯这句话表明他很轻敌,希望速战速决,一旦了解了这一文化知识,学生就能理解《孟子?滕文公上》中“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的意义,“饔”为早饭,“飧”为晚饭,没有说到午饭。我国南方一些地方的农村现在仍然是一日两餐,可谓是“古风犹存”。

在“汉字的构造”一节中可以借助“婚”、“娶”等字让学生了解古时的抢婚习俗。讲《触龙说赵太后》中“持其踵为之泣”一句时有必要交代古代的“哭嫁”习俗。针对教材通论部分“古代文化常识”有关传统“六礼”内容可以请学生介绍各自家乡当前流行的婚俗,并与“六礼”进行对照,分析其传承与变异之处,可就“开门礼”、“上轿换鞋”、“传袋”、“撒帐”、“掀盖头”、“闹洞房”等习俗展开讨论,挖掘各自产生的根源。

总之,在古代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探索出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努力使教学环节融形象性性、趣味性、知识性、文化性于一体,使教学内容变难懂为易懂,变枯燥为有趣,变无用为有用,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势必会日益提高,其学习效果也会更好。

【参考文献】

[1]王珏.试论中文师范专业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1,2(2).

[2]李秀芹.论古代汉语教学中的三结合[J].管理工程师,2011(1).

第5篇

【关键词】 命题方式;尝试;生命力

新课标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

作为评价的主要途径试卷考察,对学生学业评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小学数学试卷命题通常有填空、判断、选择、作图、计算、解决问题等类别,考查学生的“四基”. 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考查要求,但显得中规中矩,过度侧重“双基”的考察,正由于题型限制,命题就时常显得单一、枯燥、缺乏生命力. 笔者在平时试卷命题时,在命题方式与试题内容上作了一些简单尝试,以期在命题的综合性、灵活性、趣味性、创新性上有所丰富,让试题变得具有生命力,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

尝试一:与古代文化相联系,丰富命题内涵

案例:

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称为“天圆地方”. 如古代的铜钱造成了“天圆地方”的样子. 铜钱简略图的一半(略). (1)请你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点,作出它的另一半.

(2)量出必要的数据,然后算出圆的周长大约是( )厘米.

分析:通常为了考察轴对称图形知识,只会让学生直接画出图形另一半,考察圆的知识,也只要量一量,算一算,综合性、趣味性不强. 在这里,命题的时候,将圆的相关知识与轴对称图形相结合,融入了古代哲学“天圆地方”的思想,这样就显得考察题目内容丰满,且略有文化意识. 实际上,“天圆地方”的思想,不仅仅是铜钱应用体现了这种思想,在现实生活中,诸如园林院门样式、窗棂上雕花、四合院等古典建筑和现代装潢上应用尤其广泛. 在练习中加入这些古代文化的元素,无疑会让学生在枯燥解题之余既丰富了知识,又增添了趣味.

尝试二:与健康常识相联系,建立健康意识

案例:据统计,我国每年约1000万死亡人数中,有75%死于吸烟所致疾病. 每吸一支烟,人的平均寿命就缩短5分钟. 中国烟民已经高达3.6亿,占世界烟民数25%,其中青少年烟民高达500万,且第一次吸烟平均年龄在13~15岁之间. (1)我国每年约多少万人死于吸烟所致的疾病?

(2)我国青少年烟民人数约占世界烟民人数的百分之几?

(3)解完这道题,你有什么感想?

分析:在这里考察了学生一般百分数应用题解题能力. 通常,为了考察百分数应用题相关知识,只会出些已知具体条件求问题的应用题,缺乏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培养. 此题没有局限于百分数应用题,而是从问题解决的角度出发,将百分数应用题知识放在一个大数据环境中,使学生在尝试解决过程中,得到强烈的暗示:吸烟有害健康. 这样,不仅考察了百分数应用题相关知识,又从统计的层面进行了极具说服力的健康教育. 从小在孩子脑海中树立“吸烟有害健康”的意识是很重要的,在考试时注意力高度集中情况下,试题与健康知识联系在一起,对促进学生建立健康意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题目的作用远远超过了知识的本身.

尝试三:与自然科学相联系,树立科学观念

案例:无偿献血一件光荣有益的事. 按规定献血,可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和抗病能力,还会刺激人体骨髓造血器官,使其始终保持青春时期一样旺盛的造血状态,收到延年益寿效果,并能防止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的规定,献血年龄为18-55周岁,两次献血间隔为六个月以上,每次献血量为200-400毫升. 如果一名符合献血标准的健康人按每六个月献血一次,每次献血400毫升计算,那么,一个人一生大约可献血多少升?

分析:通常,在考察升与毫升的知识时,只会出一些如“一个可乐瓶可装500 ml可乐,4个可乐瓶可以装多少升可乐?”这样的题目,缺乏新意,缺少内涵. 在这里,脱离了旧的窠臼. 将无偿献血内容引入进来,学生在解题的同时,又作了一次免费的科普宣传. 其实,像无偿献血、献造血干细胞等这样的一些社会公益事业从小普及教育,后期更有效果.

尝试四: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渗透应用意识

案例:购物问题:春节来临,新世纪商城进行促销活动,“满200减100”,张叔叔买了一件标价250元的衬衫,那么这件衬衫打了几折?

股票问题:在股票交易中,买进一种股票,必须按成交金额的0.2%缴纳印花税,卖出一种股票必须按成交金额的0.35%缴纳佣金. 小李1月份以每股10元买进一种股票1000股,6月份以每股14元的价格全部卖出. 小李买卖这种股票赚了多少元?

第6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教育

高效课堂是相当于教学生命一般的存在,那么怎么样才能让课堂教学有效发挥呢?我们知道,课堂教学其实就是指通过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获得进步。这其实在很多方面都有体现,那就是学生在情感认知方面,学生由原先的什么也不懂到懂得了知识,从不知道什么是喜欢知道了喜欢等等。因此,贯穿于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高效课堂深入教师与学生的心灵时,语文教学活动便能够大大的提高,学生也会受益匪浅。

一、高效课堂要为语文教学注入活水,讲求内容的生活化

要想丰富学生的生活常识,少不了要对教材充分利用,充分利用教材,是一名好教师的职责所在。现在的人教版教材不仅包含现在文化,还包括古代文化,同时还增添了不少社会习俗,社会生活,时事政治的内容,这样显的更具体,全面,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认识立体化的语文,丰富课外知识与生活常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师要做的不仅是教授教材上的课程,只讲不专攻,还应该善于发掘教材,看看它与生活实际到底有哪些联系,从而增长学生的见识,而不是在教学时学生问到老师某个问题,老师却一问三不知。寻找生活实际与语文教学内容的连接点,帮助学生学习现代语文,知晓古代语文文化,开拓学生的眼界,拓展其思维,去追寻语文的发展规律。因此,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要尽量结合生活实际来进行语文教学,使学生能够学有所用,将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内容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做到物尽其用,学有所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够局限于教材,还应该在教材的基础上适当的导入课外的知识,拉进学生与实际的联系。把课本上的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在一起教学不仅仅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缩短学生与生活实际知识的距离,不仅仅是活在课本当中,脱离外在世界,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对语文的认识;对未来的认识,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二、高效课堂要为语文教学注入趣味性,讲求过程的趣味化

我们知道,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老师站在讲台上授课,学生坐在讲台下听的枯燥乏味,昏昏欲睡,这究竟是因为什么呢?俗话说得好,成功的一半那就是要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因此,将趣味性导入到语文教学过程中去,激发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积极性,毕竟新颖有趣的知识的导入,是可以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的磁铁一样引起学生对于它的极高兴趣的,是能够紧紧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这样,当学生的思维兴趣都被带入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去,对语文产生了浓浓的兴趣,对于语文课文的教授是非常有帮助的。

教师的教学职责就是以学生为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育观。教学应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的一个过程。所以,问题教学是语文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这时,教师就应该注意问题情境的设立,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提问,并且要根据学生自身学习情况来进行提问,使学生基本上都能够准确的回答出老师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思维探究与成功的快乐。这种教学不仅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提高自身学习能力。

三、高效课堂要为语文教学增光添彩,讲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普遍存在,教学已不在是局限于老师只看课本教学,而且可以采取多种模式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可以运用现在的高科技手段进行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动画、影视等进行辅助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感官兴趣,从而促进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领会和掌握。同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适当的插入图画、实物等教具进行直观教学,增强教材知识的真实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适时适度的将故事穿插其中,这样不仅使教材与课外知识有机结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思维能力。

第7篇

对多数中学生来说,文言阅读能力亟待提升。文言阅读能力提升之法首推广撷博采,广泛积累高频出现的实虚词、文化常识等,便可厚积薄发,备考定当从容。

当然引导学生广撷博采,第一要务是引导他们重视积累。笔者喜欢一句话“思想决定行为”,老师首要任务端正他们的认识。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载体,在数千年的岁月沉淀中,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在中国文化发展史和世界文化史上都具有重要的位置。重视对文言学习,受益匪浅。从长远看,学好文言文能增加我们见识,丰富我们的文化底蕴,汲取文化精髓,提升写作能力,还能涵养我们的性情,修养我们的品行。从短期看,文言文是语文备考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高考中对文言文的考查力度有增无减。总之,对于文言文,我们不得不爱,不得不学好。唯有用心阅读,善于积累,方可领悟文言之妙,获得高分之策。

引导学生培养兴趣,在兴趣中积累,在积累中提升。我在教学别注重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以浓厚的兴趣来带动课堂教学。笔者在教学高中读本《晋公子重耳之亡》一课,有意要提醒学生注重积累“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当撤军,其辟君三舍”中的“舍”字。教学时先让大家猜一猜,“舍”当做何解?没想到,答案各异。平日不够活跃的文言文课堂一改常态,大家激情高涨。有人在我建议结合工具书查阅之前已迫不及待地翻查起来,也许是这个乍看不像长度单位的词有一份好奇。大家惊奇发现,舍是古代长度,指三十里,成语“退避三舍”由此而来。看到大家兴趣正浓,我临时转换课堂内容,就势引导:除我们知晓的寸、尺、丈外,古代许多如“舍”一样长度单位饶有趣味,大家回顾自己知晓的文言文、诗歌,再结合手^资料,梳理出其它很特别的文言长度单位,做有效的汇总。仞,指人伸开双臂的长度,一般指七尺或者八尺。《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黍,一尺为100黍。《核舟记》“高可二黍许”;跬、步:跬是半步,抬一次脚;步是一步,抬两次脚《劝学》“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寻、常,八尺为一寻,二寻为常《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这些长度单位很快被大家梳理在笔记本上。

积累有法,学会归纳,分类汇总,比较中积累。有些词的常见意思比较固定,记住这些基本的在错题本上分类积累常见关键字,并不时翻阅读记。虽开始积累识记较费心,但会一劳永逸之效。渐次在考试中,学生成绩有了起色,学习兴趣也渐增。这之后老师要继续引导学生学会分类整理积累。意项比较固定一些常见虚词如:会:恰逢;遽:突然,急速 ;甫:刚;逮:到,及;迨:等到,达到。咸:全,都,悉都;及:等到;阑:将尽;俾:使;犹:如同,还,尚且;尝:曾经;寻,不久。再如,皇帝有关的常见词。游幸:帝王出游;车驾:帝王所乘的车,多为帝王的代称。御,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御车、御旨、御前、御书践祚:即位;登基。觐:朝见皇帝。表、疏:给皇帝的奏章。其中文化常识类更是固定,即便在不同语境中,意思也不变,如服阙:古代服丧三年后除去丧服;同岁:同榜登科;致仕:辞官退居,告老辞官;去官:离任;屏居,罢官退隐乡里;里居:辞官回乡。其他诸如官职任命、升降、罢免等相关词,皆可分类汇总,高效积累。若在文段再次遇到,那种熟悉感带给学生的是轻松愉悦。

学会巧积累,还得善思善析。在阅读中,可重点解析一个字的意思,就能高效记住一些高频率的词语,有正如多米若骨牌的效应,攻克一个词就攻克一堆词。例如查知“听”有治理,处理之义,能容易记住与“听”有关的几个高频词。听事:处理政事;听政:处理政务,执政;听断:办理政务;听朝:处理朝政;听讼:审理诉讼,判案。

第8篇

一、认字释义的语文教育思想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的关键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认字,并在识字中学习典故与字义,丰富自己的语文字词积累,在学习中掌握这些字词的情景运用。特别是学生在背诵《三字经》时,在背诵中逐渐提高学生的记忆力与阅读能力,让学生在主动的学习条件下,发展自己的学习能力。再提高学习能力的条件下掌握字词,并在故事与典故中理解字词意义,并能在实践中学习运用。例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其义就是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而在我们生活中的启示就是:一个人的成才与成功之路,就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玉需要雕琢。人需要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二、文明礼仪的语文教育思想

《三字经》中讲:“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良师益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语文学科作为小学阶段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更应该融入这一教育思想,培养学生务必从学生的德育着手,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关注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而《中小学生守则》中也明确指出:“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校规校纪,遵守社会公德。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貌待人。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生活习惯文明健康。”由此可见,这些文明礼仪教育思想不仅是小学生语文教学的需要,也是学生发展的必须,并对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传承文化的语文教育思想

第9篇

一、何为“梳理探究”

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中对其的解释是:“梳理”,就是对过去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地整理,是一种重新学习的过程。通过梳理,学生对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和体验,从中掌握规律性的东西。而对于“探究”只是强调探究并非要学生搞什么发明创造,而是重在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和精神,以及富有敢于怀疑,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是一种重视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笔者认为“梳理”是对过去学过的零散的知识进行整理,使学过的知识更好地保存在自己的头脑里更好地去运用,“探究”是在整理过程中形成独立的学习方式、行为能力。

二、“梳理探究”的重要性

“梳理探究”共有15个专题,每册安排3个专题。这15个专题分别是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成语:中华文化的微观景观、修辞无处不在、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交际中语言运用、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逻辑和语文学习、走近文学大师、影视文化、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和有趣的语言翻译。这些专题与学生学习的知识能力,文化修养有着密切的关系,且与实际生活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吸引力,让学生喜欢上语文学习,爱上语文学习。笔者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具体论述“梳理探究”的重要性。

(一)知识能力方面

“梳理探究”蕴含了丰富的知识,对提升学生文化修养,对培养语文知识的理解力有重要的作用。文言文向来是学生最不喜欢学的一种文体,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学生不理解文言词语、文言句式有关。必修五“梳理探究”的第一节“文言词语和句式”正好弥补了学生在这方面的不足。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已经有了一些分散的零乱的文言文知识,通过这节文言词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的梳理学习,可以使学生分散的、不成系统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这对文言文的学习无疑是有很大的作用的。 而下一节的“古代文化常识”的学习可以丰富学生的古代文化知识,提高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为了便于学生的学习理解,课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例子,这些例子是学生之前学过的文言文,经过学习,学生知道了字词的含义也懂了文言文的语法规律和古代的文化背景知识,文言文对学生来说也就不会那么难学那么不受欢迎了。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

“梳理与探究”每一个专题下面知识的传授都是有一定逻辑步骤的,对培养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过程有推动作用。如必修一的“优美的汉字”,先是介绍汉字的起源,其次是汉字的形体,再次是汉字的构成,最后是汉字文化。对于汉字学生早已熟悉,但这样有系统有逻辑地讲授分析之前并没有过,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其中。让学生自己找一个或者几个汉字,看它的起源、形体、构成和它本身的文化,把课堂交给学生,真正地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形成,也就随之找到了学习的方法了。

(三)情感与态度方面

孔夫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学生如果很喜欢语文,那么他的文学素养、学习成绩不会差。如何让学生喜欢上语文,“梳理探究”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梳理探究”不像“阅读鉴赏”中的名家名篇有时与读者、学生有些距离,它离学生很近,并且有些就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如必修一的“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必修二的“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这些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很密切,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更加的热爱语文,热爱我们的民族文化。

就以必修二的“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为例,它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姓氏源流、年节风俗和民族探源。高中生在保持好奇心的基础上还有探究的能力,学生会好奇自己姓氏的来源,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独立地完成对自己姓氏来源的探究。风俗节日更是学生喜欢的,但他们也许并不知道为什么有这样的节日,为什么有这样的风俗。通过探究,学生会发现原来我们的节日是有历史渊源的,原来我们的语文不只有深刻眼光视角的名家名篇,还有这样丰富而有趣味的知识。

(四)考试成绩方面

无论怎样改革,高考始终作为一根指挥棒在无形地指导着我们日常的教学内容,目前我们仍无法摆脱高考考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的状态,但我更想说的是如果你有知识、有能力还担心高考吗?并且高考除了古诗文背诵已经很少直接考书上的知识。现在高考更重视的是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查阅了辽宁省2010年-2014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发现除了上文提到的古诗文背诵,没有一道题是在语文教材中能找到确切答案的。而“梳理探究”这15个专题就是在提升学生方方面面的能力。通过必修五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的梳理,学生在文言文知识能力方面会有很大的提升,这对高考第二大题古诗文阅读的帮助与提高是毋庸置疑的,这一大题的分数高达36分。“梳理探究”对学生成绩的提高不仅仅就在古诗文阅读方面,更在其他的方方面面,比如阅读、写作等等。这些提升不仅提高的是学生的知识更是学生的能力。

三、如何指导“梳理探究”

“梳理探究”有许多的优点,但如何在课时安排有限的情况下来对他进行指导?依照现在语文课时的情况,把“梳理探究”全安排到课时计划当中是不现实的,更是不可能的,在这里,笔者仅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一)打破每册书的界限

“梳理探究”这15个专题分布在五册必修教材中,教师指导的时候可以不按每册书依次来讲解,把一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独立完成的结合到一起,安排一个课时来探讨多个板块。如必修一的“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必修二的“成语:中华文化的微观景观”、“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必修三的“交际中语言运用”等等,可以进行整合。

(二)善于取舍

在“阅读鉴赏”中标出了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我们在“梳理探究”中可以参考这一点,并不是所有的都要讲解,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喜好进行选择,不仅是版块间的选择更可以是一个版块中各个部分的选择。

(三)与“阅读鉴赏”相结合

“梳理探究”是对原先学过知识的梳理,我们可以在最初学课文的时候就把“梳理探究”加进去,例如教材中有大量的文言文课文,我们完全可以在讲授文言文课文的时候把必修五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加到其中去,既便于学生理解又增加了系统性、逻辑性和趣味性,还减少了日后课时的安排。

(四)激发学生兴趣

课时毕竟是有限的,而学生的课下时间是可以开发利用的,我们可以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来进行学习,有问题找老师进行探讨,或者安排一两个课时对学生自学的版块进行答疑、梳理和指导。

第10篇

关键词 棋类游戏 幼儿园 教育活动 整合

棋类活动是科学、文化、艺术、竞技融为一体的智力体育项目,也是中国和世界的古代文化精粹。棋类活动在开发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方面都极有益处。我们通过各种棋类游戏,整合各领域的教育内容,与游戏活动相结合,从激发幼儿参与棋类游戏的兴趣出发,尝试探索适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幼儿棋类游戏与幼儿园教育活动整合的途径和方法,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合作意识、品质习惯和认识能力,促进幼JL身心的和谐发展。

一、在探索中不断创新

1.游戏棋活动与幼儿园课程的全方位融合,显合力。幼儿园课程的内容是以主题活动的方式呈现,在主题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每一个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后,我们都会思考设计相关内容的游戏棋,如体育领域的《小兔拔萝卜》,通过让孩子进行角色扮演,为孩子提供了另类的运动方式;社会领域的游戏棋《小心小火点》中,幼儿在玩游戏的过程中熟练掌握了远离火灾的自我保护常识。游戏棋活动的融入增强了教学活动的游戏性、趣味性,而教学形式的变化也让幼儿对活动内容掌握得更为牢固。

2.积极创设幼儿棋类游戏的环境,关注棋类游戏渗透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显特色。我们充分利用空间资源,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棋类游戏环境。如在走廊、墙面设计了地面棋谱,利用天花板进行棋类知识宣传,还专门设置了棋类活动室。教师充分利用晨间活动、教学活动、区域游戏、餐后散步等时间让孩子玩玩棋类游戏,休息、调整一下。同时将幼儿分开活动,在人数上便于教师的组织与管理,幼儿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每次将棋谱带回家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玩棋,回园后孩子们都很雀跃自己的胜利,为此我们将这一话题放在了我们的晨间谈话活动中,大家对能在集体面前讲述自己的胜利是多么向往和自豪。区域自主游戏中开设了“棋类游戏区”,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各个活动区域自主进行游戏。

3.家长参与,亲子棋艺大比拼,展亮点。幼儿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家度过的,家长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作为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合作者、支持者和参与者,家长的工作自然就成为我们探索幼儿棋类游戏开展的有效保证。在想一想、试一试、比一比的过程中,孩子们和家长一起品尝到了成功的快乐,在家长们赞叹游戏知识点的丰富和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拉近了不同家庭成员间的距离,得到了家长们的欢迎,同时密切了教师与家长的联系。

二、在收获中品味喜悦

收获总是伴随着辛勤耕耘者。我们在努力探索中细细品味着收获的喜悦。

1.棋类活动游戏加强了幼儿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我们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与幼儿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幼儿棋类游戏活动,最大限度地为幼儿创造实践的机会,让幼儿多接触一些课本之外的东西,感受丰富的周围世界,让幼儿从生活中来,真正地提高幼儿的棋类游戏能力,幼儿变得大胆、聪明了。

2.棋类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品质习惯。我们是以游戏棋为幼儿游戏活动的载体,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寓教于乐。幼儿在棋类游戏活动中要有一定的持久性,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不怕困难、不气馁的精神等,形成良好个性品质的同时不同程度地获得智慧的发展。

3.幼儿棋类游戏活动的开展得到了家长的赞赏和支持。在探索的过程中,家长资源的利用对我们的探索起着重要的作用。家长们都说:“你们的这些活动不仅使孩子改变了许多,我们也学到了不少。”如今,我们发现,我们农村家长的观念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以前只关注知识的学习的现象减少了,而现在对孩子素质、能力的培养更为家长们所青睐。

三、在反思中提升质量

1.注意激发幼儿的兴趣,游戏应具有挑战性、开放性。游戏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既整合课程内容又不失趣味性、娱乐性。不管是棋的名字,还是棋盘、棋子的设计都要符合幼儿的心理,为他们喜闻乐见,使他们一听棋的名字或看到棋盘和棋子便被吸引住。

2.多给幼儿提供选择的机会,允许他们自选合作伙伴和活动材料。让每个幼儿都有成功感,能够激励幼儿主动探究。幼儿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能力差异,教师要注意保护幼儿的成功感,不用统一的标准要求幼儿,不用教师脑子中的固定答案衡量幼儿,不拿幼儿做横向比较。

第11篇

关键词:“典故”;诗词;美

“典故”一词最早出处于《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客,中宫亲拜,事过典故。”刘勰曾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文,援古以证今者。”辞海中对“典故”解释为:“引用古书中的故事或有来历的词句。”那么引用进诗词中的不外乎神话、历史故事或者是先贤们说过的词句,这种方式就是“用典”。用较少的词语拈举特指的古事或古语以表达较多的含义是它的特点。在诗词中引用“典故”可以产生很多美的因素,我们在学习诗词是往往只在意诗文表面的释义和背后体现的情感,而忽略诗词中“典故”美的特质。虽然美先于人类而存在,但却需要我们来审视和体味。

一、意蕴美:用典可以使诗词读起来更为典雅和意味悠长。

诗人在诗词创作中经常引用“典故”,其目的不外乎有两个。一是借古喻己,例如:“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安定城楼》李商隐)这两句主要阐述两个“典故”。贾生是汉朝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才华横溢,忠君爱国。经常向当时的汉文帝提出有建设性的政见,但却常常遭到汉文帝的忽视与冷待。王粲,建安文学的代表之一。曾经投至刘表麾下,后又辗转到曹操门下。李商隐在创作这首诗时正是考试落第,又寄王茂元之篱下。用此典正好切合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意蕴。二是借古讽今,也列举一个非常典型的列子,“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泊秦淮》杜牧)其典故是亡国之君陈后主创作的《玉树花》,被后世称为亡国之音。本诗虽然是对商女的批判,实质是把矛头指向当朝的统治。

二、形式美:“典故”可以起到化繁为简的作用。其特点是以少代多,下语简,含义丰。

其实所有的古代诗词都具有形式美的特点。或是五言,或是七言,甚至是长短不一的词赋都能把形式美体现出来。例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杜牧)短短的两句诗,一个“周郎”,一个“二乔”就能把三国鼎立,曹操、周瑜、乔氏姐妹之间的纠葛表现的淋漓尽致。

三、形象美:运用“典故”把作者所要表现的事物形象化。

柳树可以说是诗词中常出现的一种意象,其实它也是一个“典故”。具体出于《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里有个关于杨柳故事,一个女子在杨柳树旁等待她的情郎,女子曼妙的身姿与柳条的柔美正好契合。经过以后的发展,柳树就成为惜别的代表。再如曹植《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来形容女子的美丽,之后便用“惊鸿”比作美丽的女子。陆游曾在《沈园》中引用“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以此来悼念他那美丽的亡妻。

四、意境美:通过联想和想象,使诗词表达的内容更加丰富。

李商隐的《马嵬》(其二)是一首描写“马嵬之变”的诗作。“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读者可以想象杨玉怀与唐玄宗的唯美爱情,曾经几时在花前月下许下今世不离不弃的誓言,相互依偎着嘲笑一年一见的牛郎与织女。到头来得到的却是阴阳两隔,有那样轰轰烈烈爱情为支撑的生活却比不上拥有平凡生活的莫愁。这是多么可悲的事。产生了这种意境对于理解诗文也会更加的流畅和深入。

五、含蓄美:主要表现在语言的表达方式上。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这里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一典,就是委婉地表达自己请缨的愿望。事实上此前他也曾向朝廷建议过,应把用兵的大计委托给元老重臣,隐然以此自任,准备在垂暮之年挑起这副重担。尽管绝非出于仕途腾达的考虑,但毕竟还得听天由命。用廉颇一事恰好委婉传义,可谓天造地设。另一用典诗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出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为报功时多报了几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他持符到云中赦免了魏尚。苏轼通过这一历史事件委婉的传达他也希望能有一个冯唐来赦免他,重新起用他。

六、趣味美:通过引用“典故”,能风趣地传情达意。

第12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文;传统文化;策略

一、研究背景

2014年3月教育部颁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宗旨是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增强青少年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就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并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而在一些学校的古诗文阅读教学中,往往注重字句的积累,轻视文本的人文感悟与文化积淀。如对古文语言文字现象分析“精雕细刻”,字字落实,归纳梳理,知识传授明显,但对文本的文化蕴含则“轻描淡写”,反复强化的也就是字词句的特殊用法,对应考试的方法演练,缺乏文化引领下的品味感悟,学生自然无法品出文章的精彩和深邃,得不到熏陶感染。因此,语文教育在践行新课程标准理念时,更应注重培养学生自觉的文化意识、文化人格和文化实践力。作为向学生传递知识与进行文化教育的语文课程,如何发挥文化传承和文化育人、立人的作用,尤其值得面对心智逐步成熟、有一点理性思维、有一定分析能力的高中生的语文教师去深思与实践。正是危机感和责任感促使教师思考如何在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并探索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方法。

二、在高中古诗文阅读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策略及实施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发掘文本的文化内蕴,形成传统文化渗透的自觉高中古诗文选文中有恣肆、纵横捭阖的秦汉篇章,有情韵飘逸、恢宏豪迈的盛唐文墨,还有情深遒劲、鞭辟入里的宋代风骨,也不乏张扬个性与尽表世俗的元明清佳作,文脉清晰。经典文本所形成的学术文化体系是庞大的,思想是精深的,凝聚的是先辈们的生活经验和民族特有的睿智与情趣,渗透着先辈们的人生心路历程和生命意识。教师们应广泛学习,认真钻研,发掘文本的文化内蕴,形成传统文化渗透的自觉。中国古称“华夏”“华”指“章服之美”“夏”指“礼仪之大”。可以把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分为以“章服”为代表的“形而下文化”和以“礼仪”为代表的“形而上文化”两类。形而下文化,指的是有具体可见外形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建筑、雕塑、服装、饰品、用具、手工工艺等器物,也包括必须依托器物或外在活动而存在的节日风俗、人际交往、农业商业经济模式等民族行为习惯。而形而上文化,则是指宗教(儒、释、道等)、哲学、艺术(诗文、音乐、绘画)、价值观等以精神活动为依托的思想成果以及可能需要器物支持,但也可以独立渗透在人们内心中的礼仪、术数、意象象征等民族心理习惯。教学时以此为依托有意识地随文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去品味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民族传统习俗文化,挖掘文本中孝亲敬长、珍视生命、敢于担当等优良品德。教师的教学如果没有传统文化渗透的自觉,学生也就没有传统文化学习的自觉;传统文化精华的传承与发展就会被架空。2.在课堂教学方面,形成随文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在教材阅读教学中,以文本的语言、结构与思路分析为切入口,快速把握文章的内在思路;再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内在意蕴的感悟,从而获得对文本深层内涵的理解与感受。例如,在教学《六一居士》时,可以从文化视野中来设计文言文教学课堂,定位在知其文晓其情,懂其人悟其志。教学环节紧扣文本,由文本到文人再到探究感受人文文化。(1)知其文(文章):感受主客问答的形式,体会课文的数字之妙,在文中找出“六五四三二一”各代表什么,并用六个数字串联课文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对内容的兴趣,进而理解作者一心归隐的情志。(2)懂其人(文人):从三贬三号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3)悟其志(文化):理解古代文人士子的生命追求和精神寄托,树立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理解古代士大夫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最后实践延伸,布置学生为自己的取一个字号。在随文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文本入手,认识作者的情感及情感表现手法,但并不拘泥于此,而是引导学生去感悟传统文化的精髓与魅力,体会作品深邃或清新或豁达的情怀,以及流淌在文本中的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和丰富强烈的人生意识。3.开发校本课程资源,丰富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内容节日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今,传统节日意识日渐淡化,民间艺术也面临失传危险,传统文化似乎渐渐成为记忆中的历史。校本课程材料“中国传统节日习俗源流及其诗词鉴赏”,在高一年级每周三的发展性课程中开课,结合课堂的古诗文教学,让学生了解民族传统节日的由来、节日的风俗习惯及其象征意义,古代文人在民族节日中的悲喜忧愁情怀和人生思考,了解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深切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文化品味和拓展其文化视野。4.开展活动,注重传统文化的审美教育和审美体验。(1)认识理解汉文字的造字法,了解字的结构意义,正确认读和书写。开展认字大赛,既认读汉字,也认知汉字构成,对阅读、理解古诗词有帮助。(2)文化常识理解与记忆比赛。将了解趣味与高考备考结合,紧扣文本(文言传记阅读),帮助学生积累相关的文化常识。(3)古诗词创作大赛。让学生在古诗词艺术技巧鉴赏中,进行传统审美情趣和传统伦理取向(诚、孝、义、忠等)教育,形成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的语文文化教育的教学策略和模式。

三、结束语

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实践传统文化教学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教师进一步思考和探索:传统文化是如何以潜在方式影响着师生的教与学的心理,影响师生的互动交流、社会交际、学习思维以及待人接物等?面对世界文化浪潮的冲击和多元文化因素的交融,如何处理传统文化、多元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如何在教学中将传统文化自然而然地渗透,形成长久性的策略?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古诗文教学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和优势,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体味民族意识、民族精神,体味特定历史时期特有的思想,学会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关注社会改革与进步。同时,教师只有唤醒传统文化魅力,赋予其现代化之魂,才能让新形势下的语文文化教育培养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曹明海,张秀清.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刘新科.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郭瑞林.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D].湖南师范大学,1996.

[4]陈弦章.语文教育文化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第13篇

海淀区清河第五小学的生源以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为主,以前未开展过书法课教学,无书法学习基础的小学生却有学习书法的愿望。作为中年级美术教师,笔者根据学校的客观条件,以四年级部分学生为教学对象,以每周书法兴趣组活动课为书法教学平台,开展了“以多样化教学法培养小学生书法学习持久兴趣”的研究,初步探索出促进小学中年级学生养成书法学习持久兴趣的一些有效教学方式方法,有助于丰富小学入门阶段书法课程的有效教学法理论。

一、《书法纲要》指导思想及相关文献理论

在2013年教育部公布的《书法纲要》中阐明了书法教育的基本理念,“以书写实践为基本途径,适度融入书法审美和书法文化教育”[1]及“学生用毛笔临摹楷书经典碑帖,力求准确”[2]。《书法纲要》推荐以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等历代楷书碑帖作为楷书碑帖临摹范本。对小学3―4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学目标强调要掌握毛笔执笔要领和正确的书写姿势,了解书写用具常识,学习用毛笔临摹楷书字帖,掌握临摹基本方法,学会楷书基本笔画的写法,并对临摹楷书教学法及评价法提出宝贵建议。上述书法教学理念成为本校开展书法教学的指导理念。

《书法纲要》还指出:“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书法教学可以采用书写实践、作业展示、欣赏评价、讨论交流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生动活泼的书法教学。”[3]由于书法课程教学内容以临摹实践为主要特色,又融入了书法欣赏与书法常识内容,书法教学有必要以体验乐趣、培养持久学习兴趣为原则。笔者决定在书法课上开展多样化教学法,即书法文化内容课采用直观法、趣味法,书体临摹课采用实践指导法。总之,不同教学法各有用途,相互影响,多样化教学法的选择与组合是灵活的。

二、结合案例,分析灵活多样教学法的效果

1.书法教学采用直观教学法

由于小学书法课堂教学普遍以直观形象的书体临摹练习为主要途经,离不开手臂等肢体动作临摹技能练习性学习过程,学生要依赖眼睛的“看”来感知直观形象的书法作品和练习作业,获取信息,培养审美感知能力,因而适宜采用以直观形象传递信息为主的直观教学法。笔者在书法课教学上采用以实物投影仪示范(简称实投示范)和动画片演示作为直观教学法的应用方式。

1)采用实投示范教学方式

本校书法课采用实投示范方式进行入门书体笔画与范字临摹教学,向学生介绍执笔、运笔操作动作要领和程序,引导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取信息。下面以教学案例分析实投示范方式的教学效果。

案例分析:在欧体楷书临摹教学阶段运用实投示范教学方式

教师选取欧体楷书《九成宫醴泉铭》碑帖中的“水”字,用实投演示放大,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水”字楷书短撇画与捺画形态特点。然后,教师继续用实投放大演示,示范书写楷书“水”字中的短撇画与捺画,引导学生关注毛笔笔杆起笔、行笔、收笔的运笔过程。示范后,学生便认识到临习欧体基本笔画短撇与长撇的提按用笔、捺画一波三折等书写要领,会迫不及待地根据观察获得的感受尝试书写临摹,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后,教师对书法兴趣组成员开展“水”字临摹单元教学效果问卷调研(见表1)。

通过分析反馈结果,多数学生愿意观察教师临摹示范过程,观察示范过程有助于自己临摹练习变得更容易,效果更好。我们可以认为运用实投示范教学方式开展毛笔临摹教学有助于学生初步学会楷书笔画和范字临摹书写的用笔方法,有助于临摹书写出欧体楷书笔画形态和范字间架结构特点,有利于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习的热情。

2)采用动画片演示教学方式

小学生形象思维占重要地位,乐于关注生动活泼、故事情节引人入胜的动画片模拟物象。如果将与课堂教学目标紧密相关的动画片在课堂教学的适当时机给予演示,可以引导学生在愉悦地观看动画片时调动以往脑海中的生活经历,对动画片中的内容进行深加工,获得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有益信息,体验学习乐趣。书法课程实施初期,笔者开展了“有趣的汉字”这一汉字起源文化课的教学,通过播放“36个字”象形字动画片片段,不仅能让学生体验学习乐趣,而且片中呈现的许多代表常见事物的象形字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们在教师的启发下合作创作出了一幅幅以象形字为灵感的绘画作品(见图1)。从学生生动有趣的课堂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采用动画片演示法对激发学生创作思维和热情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2.书法教学采用故事趣味法

趣味法源于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本校“欣赏不同风格楷书”一课采用故事趣味法教学,使无书法基础的四年级小学生对书法学习产生了深刻的求知欲。教师以幻灯片演示不同书法家成长的故事内容和人物形象画面。同时,请四位学生根据演示的图文内容分别为全班讲述四位书法家的成长故事,分别为欧阳询“流连观碑”、颜真卿“拜师学书”、虞世南“睡前练书”、柳公权“心正则笔正”。学生们未曾听过这些故事,不曾了解这些伟大的楷书家学习成长的艰辛历程。当他们观看幻灯片演示以及听到身边同学讲的故事后,便对书法家有意义的习书与做人成长经历有了深刻记忆和感触。大家相互诉说感受,有的还发言表达了对书法家持之以恒和谦虚求教精神的钦佩之情,愿意以他们为榜样。可见,书法课堂教学所采用的故事趣味法也是进行学科德育渗透的可行的有效教学法之一。

三、采用书体临摹实践指导教学法

长久以来小学书法课一直以书体临摹为主要内容,书法教师普遍以书体临摹作为实践指导教学法的应用方式,即由摹习过渡为对临是学生普遍接受的学习过程,符合由易到难的学习原则。书体临摹教学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持久的想临摹、爱临摹的学习兴趣。

1.采用书体指导图临摹教学方式

本校书法临摹课教学阶段尝试选择篆书、欧体楷书作为临摹入门书体,以先进行篆书临习教学再过渡到欧体楷书临摹教学为途径,采用书体指导图资源进行临摹教学,以此作为书法课实践指导教学法应用方式。以大楷本作为学生练习用本,教师创设篆书笔画、楷书笔画与范字临摹图资源贴于大楷本中,便于开展对照临摹教学。

笔者从唐代欧阳询书写的《九成宫醴泉铭》碑帖中找到“水”字,发现“水”字虽然没有点、横画,但却包含“永”字中的其他笔画,在间架结构上与“永”字相近。于是,笔者创设了“水”字笔画及“水”字间架结构临摹指导图教学资源,目的是让学生获得对欧体楷书大部分基本笔画形态书写行笔特色的感受,获得欧体楷书笔画形态和“水”字间架结构的美感。临摹过程为:观察欧体楷书“水”字中各种笔画形态和间架结构――毛笔蘸墨在双勾图中摹写――在单线行笔图上对临――在米字格中直接对临笔画和“水”字。凭借指导图,教师可以在有限的课时中指导学生自主临摹练习,学生可以对照该图中的“水”字笔画双勾图摹写,还可以对照笔画对临。最后一课时,学生借助“水”字临摹指导图直接对照“水”字临习(见图2)。

2.采用书体指导图临摹教学方式具有积极效果

运用临摹指导图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获得进步感,树立学习信心。以欧体楷书“水”字临摹指导图教学为例,不难发现学生运用双勾及单勾指导图临习楷书笔画能够将楷书笔画形态书写得接近于观察对象,自然感到不难,这是对欧体楷书笔画形态美感形成初步感知的起点。不论学生对临楷书“水”字笔画效果如何,形态差距有多大,笔者始终给予鼓励,引导学生不要被形态上的变化所左右,要相信长期坚持临摹练习终会取得进步。

通过课后问卷结果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学生普遍认为学习欧体楷书临摹不太难。问卷中提及楷书审美问题,即“你是否觉得欧体楷书笔画和‘水’字看上去很美?”学生对此都有积极的认同感,认为自己只要方法正确并持之以恒,就会写出漂亮的毛笔欧体楷书,表示愿意通过长期努力临摹练习写出如欧体一样美丽的楷书字来。

笔者认为,不论是运用直观法、趣味法还是实践指导法,能否促进学生形成持久学习兴趣还需要看课程实施结束后一定时期内学生是否自愿坚持自主学习。这是了解学生是否初步形成积极持久的学习情感态度的有效途径。

四、初步形成书法学习持久兴趣

2012至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书法课程结束后,笔者为学生布置了自愿完成的寒假楷书临习任务,以此验证学生学习情感态度的积极变化,结果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自愿临习楷书,临习次数为每周3~4次。运用电子邮件、电话等方式,学生获得了笔者及时有效的指导和鼓励,学习兴趣更浓了。

总之,教师如果在小学中年级书法课教学中,灵活采用直观、趣味教学法及临摹指导图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他们养成学习书法的持久兴趣。

参考文献:

第14篇

【关键词】《声律启蒙》;蒙学教材;教育价值

中国的蒙学教材自周代起就已经产生,在漫长的历长河中,积淀起了一大批博大丰厚的读本,它们以简约的笔墨精要地勾勒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以其综合性和实用性而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在众多的传统蒙学教材中除了广为流传的“三”“百”“千”外,还有一部《声律启蒙》也颇具特色。《声律启蒙》是封建社会中后期出现的蒙学读物,编排上相当规范,表现出一种形式上的精致与思想内容上的深刻,对于现代语文教育,不仅具有历史参照的功能,也具有很高的现代教育价值。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与传承价值

作为世界历史上四大文明古国唯一尚存的国家——中国,文化传承几千年仍然能弘扬光大,其中必然有着深层次的文化自觉与文化传承,而蒙学教材作为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是传承、延续传统文化的一种必要的方式。《声律启蒙》作为我国优秀的启蒙读物,是诗词理论上的一个瑰宝,它将传统道德思想和人文历史知识巧妙地融入短小精湛的对句中,比如“仁对义,让对恭,禹舜对羲农”就描写了伏羲神农所开创的仁义爱民和以德化民的治国思想,以及尧让位于舜等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大公无私的美好传统品德。在蒙童阶段学习《声律启蒙》,正是接触、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恢复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觉价值的过程。

二、促进文言文教学的价值

多年以来,文言文的教学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对于这个问题,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就提出过一个很有见地的解决办法:假如我们肯定了受过普通教育的青年应该具备初步的阅读一般文言的能力这个前提,那么,前人运用韵语知识这条经验,也许很有参考之处。

现代的小孩从小接触的就是普通话,如果直接学习相对经典的文言文,其难度是很大的,在白话和经典的学习之间必须有过渡性的训练。所以,让孩童熟读背诵一批文言韵语读物,如《声律启蒙》,初步培养文言语感,熟悉古代文化常识,能有效地奠定文言阅读能力的基础。所以,纯粹从语言学习的角度看,儿童从小就接触并学习《声律启蒙》,可以通过记诵熟悉一些文言句式和文言虚词的使用方法,这对他们今后的文言文学习是大有益处的。

三、编写语文教材的借鉴

中国古代蒙学教材独具特色,编写经验极其丰富,给当前语文教材的编写以重要的启示和必要的借鉴,总的来看,《声律启蒙》的编写有如下几点经验值得借鉴。

1.知识教学和品德培养紧密结合

《声律启蒙》这一古代蒙学教材能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年龄结构、知识程度、将识字教育、基本知识教育及伦理道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文道统一的原则。第一,在教材知识含量上,《声律启蒙》知识集约,信息量大,天文地理,历史典故,道德礼仪,名物常识……简直无所不包。儿童使用这样的教材,在语言学习的同时还掌握了大量的实用知识,增长了见闻,可谓一举两得。而现代教育实行分科教学,语文作为母语教育,注重汉语言的“听、说、读、写“的训练,编排上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无意中却降低了教材的知识含量。其次,全书虽以识字和学习韵律为主,同样也涉及道德品质的培养内容,例如:“读书甘刺股,煮粥惜焚须。韩信武能平四海,左思文足赋三都”、“孟训文公谈性善,颜师孔子问心斋”等,尽量充实着中国古代的道德教义的内容,熟悉这些内容对于儿童道德人格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充分运用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

汉字有四声之分,四声不但含有节奏性,还能区分音质、区别意义。古人在作诗作词时对音律、节奏就有严格的规定。语调升降、平仄声调的配合、双声、叠韵、叠音以及押韵等语音修辞手法的运用,都可以形成抑扬顿挫、回环往复的旋律美。我们知道,在识字教育阶段,如果让儿童去学一个不直接表音的单字,那会是十分困难的,而且枯燥乏味,引不起学习兴趣,勉强的学了,也不容易记住。《声律启蒙》充分利用了汉字的特点,多用韵语,读来朗朗上口,听来铿锵悦耳,提高了易读易记的水平,使儿童在记诵的过程中受到了语言美、声音美的感染熏陶。在形式上,《声律启蒙》不仅充分运用汉语的特点,便于儿童诵读,满足了儿童学习识字的需要,它还隐含了各种语文能力的学习。除了文言句式、虚词用法的学习,还兼含文章章法、表达方式的学习。

3.力求符合儿童年龄和心理特点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孩童阶段的教育应该重视对基本知识的熟读牢记。背诵一定数量的声律知识,能培养和锻炼学童的记忆力,还能积蓄词汇,学习表达方式和加强语感,又能加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声律启蒙》一书除了形式上适合儿童诵读,选材也特别注意浅显易懂,形象具体,生动活泼,贴近生活,大量选取了历史故事、典型人物、民间传说、流行趣事,这些兴趣盎然的内容,极易引发儿童爱读、乐读的积极性。所以说,我们编写语文教材要充分考虑到课本的趣味性与多样性,让学生提高阅读和背诵的兴趣。

总之,《声律启蒙》作为古代蒙养教材,有其自身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凝结了中华民族几百年甚而上千年的智慧和心血。为现代人特别是中小学生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窗口。其中虽不乏不合时宜的内容和一些封建性的东西,但它在编写方法,内容、形式等方面都值得今人借鉴、利用。

【参考文献】

第15篇

关键词: 美术教育 初中生 问卷调查

国画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中学教育中一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部分,但在美术教学实践中却发现大部分初中学生对于中国国画了解甚少,反映了在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艺术文化方面存在着重大问题。为了全面了解初中学生关于国画认知情况,笔者进行了一次面对初中学生的问卷调查,旨在增加初中学生对国画的认识和喜爱,提高初中学生对于国画的欣赏和审美能力。

一、国画学习对于初中学生的重要性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着十分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中国画作为传统文化的典型,包含着丰富的民族情感,是历代文人墨客争相推崇的对象。在古代,一个文人的基本修养是通过他在琴棋书画方面的能力进行评定的。古代文人将绘画当做抒发个人内心情感的手段,在评定绘画水平的高低时不单单取决绘画技法的高低,还看其“画外”所蕴藏的修养,进行综合判定。因此,绘画也成为文人综合素质的体现。而现代我们的美术教育较之古代综合美术教育来说要粗糙简略得多。

初中生作为从儿童向少年过渡,相对于儿童时期的懵懂,这一时期开使逐渐形成自我意识,学习能力增强,处于接受知识的最佳时间,同时也最容易受外界干扰、被外界浮躁的事物所吸引的。因此要高度重视初中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在个人方面,国画的独特魅力使得初中生在学习国画的过程中,提高自我素质和自我修养,使初中生积极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集体方面,学习了解国画不仅仅是对这一国粹艺术的继承,同时也有利于初中学生培养出浓厚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凝聚力。正因为国画教育对于初中学生十分重要,因此有必要展开此次问卷调查。

二、调查分析

调查问卷共140份,对初一至初三每个年级随机抽取一个班级进行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22份。问卷共设置了10个关于国画的问题,以选择题和问答题为主,包括:对于国画艺术的感觉;你喜欢哪种国画技法;喜欢哪种国画绘画题材;知道哪些优秀的国画作品;如果有机会学习绘画你是愿意学习中国国画还是西方油画等。

如下图所示,通过122份有效问卷了解到被调查的初中生的只有不到一半的人数,为表示喜欢国画53人,占总人数的44%;对国画没有感觉的为32%。这些对国画没感觉的同学表示不知道国画所表达的内容,也不了解有关国画的知识。最后表示不喜欢国画的学生多是完全不了解国画,也不知道任何国画作品。但这些不喜欢国画和对国画没有感觉的学生中有不少学生表示,相对西方油画更愿意学习中国国画,因为这是中国的优秀文化,展现了国画的魅力。表示喜爱国画的初中生中有29人表示愿意学习并了解国画,但在这29人中只有16人能明确地说出学习国画是因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并对国画这一门艺术有一定的了解,而另外13人只是因为国画为中国独具特色的一门艺术,从而表示对此感兴趣,国画学习能产生民族自豪感,但同时表示目前并不了解国画知识。在列举的著名国画作品中大多数同学熟悉《清明上河图》,但是大约三分之一的学生对于国画的著名作品只了解《清明上河图》。其次,被学生所知道的著名国画作品是《富春山居图》和《洛神赋》等巨幅国画作品或与其他学科相关的作品。而这些巨幅国画作品被大家所知道了解,离不开大众媒体对其进行的报道和追捧。调查中,只有少数学生提到《双喜图》、《溪山行旅图》等这类非巨幅作品且与其他学科关系不大,大众媒体关注较少但优秀的国画作品。同时,我还发现,在学生自己列举出的这些巨幅或非巨幅的国画作品中,只有极少数学生能准确地说出这些画作的作者。

三、调查结论

从上述的问卷调结果中笔者推断出以下几点重要结论:(1)学生缺乏对于国画学习的兴趣;(2)对国画的审美能力缺乏;(3)对于国画常识知之甚少;(4)对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因;(5)学生对于巨幅且被社会媒体高度追捧的画作有些许了解,但其他著名的画作知之甚少。

四、解决方法

以上结论最重要的是对于国画兴趣的缺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对于国画的兴趣,成为我们教学的重中之重。在教学实践中,我对提高初中学生国画学习的兴趣有了一定的认识:首先,国画教学应以动手实践为主。绘画作为一门靠画者利用画笔和颜料等媒介在画纸或画布等物体上进行创作的艺术,最重要的是必须动手才能完成,动手的过程就是学习了解的过程。在国画的绘画动手体验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到墨的浓淡而形成不同的画面效果所带来的趣味,同一支毛笔但不同的用笔方式给了我们画面的惊喜。因此,没有什么比实践绘画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了,这是再好再精彩的欣赏课程都达不到的效果。同时,动手实践也符合初中学生这一特定时期的成长特色,初中学生好动叛逆,对于传统的欣赏课程没有了小学时期的兴趣,实践动手绘画更能迎合他们的喜好,从而更有利于他们提高对国画这门艺术的兴趣。在动手绘画中了解国画,学习国画,提高对国画的审美能力,最终达到真心喜爱国画这门艺术。

其次,应适当增强国画作品的故事性。在赏析优秀的国画作品时可适当地和学生说说画作背后的趣闻。面对初中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他们希望向别人展示自己的成长,有自身的想法和个性,同时又保留着和孩子一样的好奇心,所以他们大多会被有趣的故事所吸引。而国画是一门历史悠远的艺术,最不缺少的就是有趣的故事,并且中国文人雅士的趣闻乐事被一代又一代人传颂。文人雅士的故事不仅仅具有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同时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们的绘画风格和绘画原由。因此,将画作的故事和画家的趣事结合知识点一并向学生介绍,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兴趣,记住这幅国画作品和画家,加深对作品本身的了解,避免出现只知画作不识画家这一尴尬的场面。

最后,初中学生作为社会成员,同样会受到社会的影响,希望社会大众媒体增加对于国画艺术的重视。根据调查可以看出,凡是社会大众媒体所追捧的画作,学生了解的程度明显较高。如果现代大众媒体能够增加对国画发展的重视,那么初中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自然会加深对国画了解。同时,媒体对于中国画的报道必然会增强民众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以上是我对于提高初中学生对于国画学习兴趣的认识。国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需要我们好好地传承和发展。同时,国画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也是美术教育史重要的一部分。希望这门国粹艺术能被更多学生(不仅是初中生)所喜爱,从而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倩.中国传统文化在国画教育中的缺失[J].术之友,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