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生态旅游发展的原因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国际生态旅游发展
国外的生态旅游发展较早,始于20世纪70年代,至今已有40多年的发展历程。这其中,位于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欧洲的英国、法国、瑞士,非洲的肯尼亚、南非,东南亚的印尼、马来西亚及东北亚的日本,都已成为目前生态旅游发展比较成熟、极具代表性的国家。与此同时,有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正在不断完善其生态旅游发展或者加入到生态旅游的行列之中。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态度以及对当地文化的认同与尊重等生态意识是生态旅游发展的思想基础。世界生态旅游协会的数据显示,超过三分之二的美国、澳大利亚旅游者,以及90%的英国旅行者认为积极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并支持当地社区发展是旅游地不可推卸的责任。生态旅游业也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潜能。生态旅游在世界旅游活动中占据了一个非常大的比例。从世界旅游发展的角度来看,生态旅游是近年来旅游业中增长较快的那一部分,生态旅游的迅速发展让其备受旅游业的关注,成为现在旅游发展的潮流。据不完全统计,日益丰富的生态旅游形式与产品给全球带来了至少4000亿美元的收入。相比大众旅游80%消费贡献给机场航班、酒店、旅行社及其他国际公司的情况,生态旅游由于其大量雇佣当地民众且其消费基本都发生在当地,因而收入中的约95%能直接归属于生态旅游社区。
(二)国内生态旅游发展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中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以可持续发展作为生态旅游发展的观念,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尽量做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并依托自然的良好生态环境,在开展旅游的同时,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以及生态体验和认知的旅游方式。目前,我国的生态旅游形式已经由原生态的自然风景发展到了旅游开发者参与开发的半人工形势的生态景观,如一些草原、河流、森林及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旅游也发展成为多种活动方式,如游览、观赏、科考、探险、狩猎、垂钓、田园采摘及生态农业主体活动等,多样化和差异化并存。同时,生态旅游发展的特点也决定其成为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重点产业,是当地经济发展的新支撑点。2014年8月,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2015年1月,再《〈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任务分解表》,旅游产业发展迎来新的契机。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全面推动生态旅游。为推进生态旅游发展,国家旅游局和环境保护部联合制定了《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联合印发了《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规程》,这些政策的实施对加快生态旅游的发展,提升我国生态旅游水平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问题
与美国、加拿大、日本等一些生态旅游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相比,我国在生态旅游建设发展上,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无目标式开发旅游资源
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旅游投资商经常因为利益问题,在投资开发中忽略了对当地旅游资源的调查研究以及合理的评估及规划。无目标的发展方式往往会导致很多稀有的旅游资源被破坏,虽然在最初的一个阶段,旅游发展会呈现良好的态势,但长期下去会造成资源的枯竭。
2.粗放型管理旅游景区
生态旅游区由于在开发的伊始,没有做好规划和管理工作,在旅游资源开发后,很多管理方面的问题会接踵而至,如当地为了招揽游客,对旅游区内一些珍贵的植物和动物进行不限制的采摘和捕杀,甚至有些是稀有的国家保护动物,这样会加快很多珍贵品种灭绝的速度。另外,有些景区的设计仿照城市来建设,旅馆、餐馆的大肆建设,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
3.旅游者生态意识缺乏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过于迅速,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只重视了硬件的建设,而忽略了精神层面的管理,很多生态旅游开发区的当地村民缺乏生态意识,只为盈利而忽略了旅游资源的保护,而一些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也缺乏生态保护意识,到哪里随性游玩,不重视环境保护,因此,生态旅游区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分析以上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二)原因
1.缺乏清醒认识
对于生态旅游的内涵,不少人认为自然的就是生态的,而忽视了对生态旅游知识的普及和教育,以及保护环境文化的意义。在开发的过程中,无目的性,追求利益的开发方式,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导致生态旅游景区的不可持续的发展。
2.缺乏专业人才
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对旅游产品的要求很高,要有专业的设计与包装,这就需要专业的人才来进行开发。而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时间较短,大多都处在层面上的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大多是原生态的自然景观,这对生态旅游的长期发展非常不利。因此,需要懂得生态学和旅游资源开发学的专业人才来进行设计规划。
3.缺乏科学规划
在开发的过程中,旅游开发商的专业知识不够,大多停留在传统的旅游资源开发层面上,而对生态资源的开发需要更深层次和更合理的开发规划方法。另外,旅游者和旅游参与者,如社区居民,对生态旅游的认识还不够,在旅游中,保护生态资源意识薄弱,缺乏正确的观念和引导。4.缺乏明晰管理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需要众多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因此在开发的过程中,不同部门应该根据自己的职责对开发中涉及到的部分进行合理的管理。但现在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并没有给各部门一个准确清晰的权责划分依据,因此,在开发中,各个部门一哄而上,对于利益的追求大于生态旅游区的长期发展,不利于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策
针对我国生态旅游开发中出现的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应该从根本上找出原因,并做出相应的对策研究,保证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注重统一规划,坚持有序开发
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时,必须提前进行总体的调查研究,如该地区的地质情况,生物资源多少,以及环境的质量情况等,在调查的基础上,利用专业的人才对该区开发旅游资源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破坏进行评估,并做好足够的准备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旅游开发而对该区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现象。对那些高污染,利用大量的经济投资来改变环境获利的项目应该严令禁止。对于生态旅游区的开发应建立在适应环境的基础上,坚持就地取材,展现大自然的美,要将这些美好的资源可持续地利用下去,为后代子孙谋福利。
(二)完善服务体系,理顺管理体制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众多利益相关者均要参与到开发的过程中去,因此,在管理上政府应该做好宏观调控。第一,在政府管理方面,行政执法部门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并做好各部门的协调工作,在开发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决策。第二,在引进旅游投资商的方面,要严把关,高要求,让进入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业能够在开发资源的同时,做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并能在获利的同时带动旅游地经济的发展。第三,政府要引进一批专家,对旅游景区在开发过程中遇到的专业问题出谋划策,并在生态保护的层面上,对存在的问题,发展的方向提出专业性的建议。第四,在旅游目的地,也要大力培养当地居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在参与旅游服务的同时,能够提高自身素质,
(三)强化专业培训,加大宣传力度
首先,是对管理人员的培训。管理人员不仅包括生态景区的主要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同时也包括政府引进的旅游投资商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对此类人员的培训,要采用理论知识培训的方式,邀请知名的专家、学者等来定期做讲座,并开设培训班,针对性地讲解生态旅游区的相关管理知识。针对于一般的工作人员,要注重实际操作的培训,并大力支持利用当地的居民来进行当地生态旅游景区的管理,邀请相关专家定期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最后,要大力宣传生态旅游区的保护,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方式,对旅游者和旅游管理者进行生态知识的教育,强化生态保护意识。
(四)加快立法步伐,细化保护措施
健全的政策法规是生态旅游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与旅游相关的法律政策和法规,如《环境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森林法》等。并要根据当地的社会特点,要求当地政府认真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比如,在生态景区的开发过程中,根据法律的规定,哪一部分的旅游资源严禁开发,哪些珍贵的国家保护物种禁止采摘或捕杀,都要有严格的规定,对于那些违法的侵略者,要加大执法力度,使其承担相应的民事和刑事责任。
四、结语
【关键词】满洲里 生态旅游
一、满洲里东湖区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一)东湖区生态旅游
满洲里东湖区向人们展示大自然的魅力,显示出纯天然的资源优势,旅游业围绕绿色,休闲,体育等主题。“红色”、“绿色”和“白色”旅游产品做得很好,使特色旅游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东湖区的生态旅游包括了“红色、绿色和白色”等旅游产品,生态旅游的发展使其成为品牌,成为该区旅游业的名片。“红”是满洲里红色秘密交通线,包含红色文化为核心内容(包括中东铁路事件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文化)的红色旅游产品;“绿”即东湖区二卡国际湿地公园,作为绿色生态旅游产品的核心内容,农业观光园;“白”是冰雪为主题的休闲旅游产品,有达永山四季滑雪场、雪雕、冰雕、冰雪节等内容。
在观光园的基础,达永山风景区和二子湖风景区更好的利用,积极做好自治区旅游服务产业集群的识别相关的工作,与两卡国家湿地公园申报工作,创建项目建设的载体,拓宽融资渠道,同时,加强对于东湖区的营销工作的宣传和推广,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的整体形象,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来完成电影的拍摄,促进旅游产品的推广,举办滑雪大赛,庆祝丰收的节日,钓鱼大赛,摄影大赛等活动,营造旅游发展的氛围,打造旅游地人气的聚集,使东湖区已变成一个旅游胜地,绿色公园。
(二)东湖区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错误认知的生态旅游对象。目前实际中,我国旅游业仅把自然资源当作生态旅游的对象,从而忽略了人文资源,这有悖于生态旅游的内涵及达到的目的。第一,旅游文化当作生态旅游的一种资源,也应该受到人们的关注;第二,大批人文古迹的修缮要有庞大的资金投入。以上两点,是发展生态旅游必须要做到的事情;第三,生态旅游活动中的所有参与者(旅游管理者、旅游经营者、旅游者)必须通过培养其文化资源的认识。因此应将所有的旅游资源归类到生态旅游中来。
2.政府职能发挥不到位,生态旅游无序发展。中国生态旅游的发展已超过20年,关联部门多,但式政府没有发挥出引导其积极发展的作用,由于缺乏规划的完整方案,生态旅游产品有严重的重复,遍地开花,特征不明显,在满洲里的许多景点都参与生态旅游宣传,但生态效应并没有明显的体现,同时,旅游景区的道路、通讯、医疗、旅游水电等旅游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对满足游客需求有力未逮,在服务质量方面有所欠缺,东湖区显然落后的旅游业严重影响了生态旅游的发展。
3.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发展生态旅游的根本是使旅游体系内的功能得到良性循环。但就现在来看,东湖区的旅游只是单纯的以赚钱为目的,过多的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建设重复,景区环境日趋恶化,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的自然平衡。这与生态旅游所提倡的在开发的过程中保护是南辕北辙的。生态旅游应该定位旅游的基础上,使旅游开发与保护生态环境相协调,在开发时应优先考虑生态发展道路,确保经济、社会和自然三种效益的有效结合。
二、满洲里东湖区生态旅游问题的原因
(一)不合理的规划建设造成资源破坏
破坏生态旅游的主要原因是旅游产业发展的不合理规划,很多景区由于缺乏正确的规划和科学论证,一些景区在修建旅游服务设施时,如道路,饭店等,破坏了植被,而且把景区生态环境改变的破烂不堪,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一些景区的开发商,盲目开发,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了规划的重要性,仅通过自己的喜好来规划,没有向专家请教规划方案,并没有按照规划文本,而使之成为一种装饰,达到向国家要钱、展示政绩的方式的目的,而且实际中根本不与实现承诺。
(二)粗放的管理模式使环境遭到破坏
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期盼通过增加旅游收入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但是由于经营和管理人才的不足的情况下,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认识不足,只通过掠夺性开发,短期内取得了一定的效益,但管理变得十分粗放。这种单纯追求眼前经济利益的发展模式,导致许多不可再生的原生态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破坏,降低了旅游景观的观赏质量,导致资源的衰退,很难开展开发与保护并存的生态旅游模式。
(三)低参与度致使经济发展潜力有限
许多国内外学者认为,开展生态旅游的目的是为当地居民实现利益最大化,帮助当地人民解决就业问题。但是现在来看满洲里东湖区做的并不好,旅游也迅速发展的同时,居民的参与度相对较低,没有发挥旅游业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一方面,在生态旅游的起步阶段,由于当地相对经济落后,资金不足,直接影响了生态旅游的发展。
三、对于东湖区生态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建议
(一)政府制定开发与保护的政策法规、加强环境管理和规划
如果东湖区发展生态旅游务必要建立一定的相关管理制度,制定完整的与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相关的政策和规则,与旅游密切相关的保护法律和法规如:《森林法》、《环境保护法》、《旅游法》、《文物保护法》等必须严格执行。如果违反规定对原生态的自然资源的开发造成破坏,导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加强执法,让破坏者依法承担应有的民事责任。
(二)旅游企业加强生态科学研究,丰富生态旅游的内涵
生态旅游的推广,必须建立和维护企业的生态环境,开展生态保护宣传教育和企业转型的概念。做好生态知识培训是企业实现生态旅游的重中之重,要将生态教育融入到生态旅游的各个环节之重,生态环境教育的实质包括基本的环境、生态、生态的知识文化理论和审美知识,作为一个生态旅游者,应该履行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保持良好的生态道德,提倡生态文明出行。
(三)居民应爱“满”如家,增强生态旅游和环保意识
满洲里有许多环境优美的地方很少的人知道。为了做到让更多的人知道满洲里,就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开拓市场。要加大宣传力度需要当地居民的有效参与,使当地居民融入到旅游活动中来,宣传当地的旅游资源、环境保护知识,使游客看到一个全新的满洲里。旅游业的发展可以解决当地居民就业问题,让当地人更多地参与生态旅游的开发与保护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四、结论
发展生态旅游是满洲里旅游业的必经之路不二选择,但许多关于旅游业发展的问题仍然制约着旅游业的发展。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赖政府、企业和个人的精密配合。满洲里生态旅游发展是一个很长的路要走,但前景不可限量,需要全市人民共同努力,满洲里旅游业才能蓬勃发展,蒸蒸日上。
满洲里的生态旅游前途无限光明,随着满洲里旅游的迅速发展,在以后的发展中一定会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彭莉.云南生态旅游产品营销[D].云南师范大学,2005.
[2]刘颖.南江县米仓山国家森林公园牟阳古城景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
【关键词】生态旅游,环境法,保护对策
一、生态旅游的特点
生态旅游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其内核离不开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可持续发展是在面临环境危机的情况下,寻找调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方法,目前,发达国家及有原始自然资源分布国家的生态旅游业尤为得到最先发展,如美国、加拿大、非洲肯尼亚、中南美洲等地。近年来,我国生态旅游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年增长率达20%~25%,我国的生态旅游业只要依托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发展起来的。1982年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建立,将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此后森林公园以及森林生态旅游突飞猛进的发展,虽然这时候的森林旅游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生态旅游,但是为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至1999年初全国已建立起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森林公园近900处,如四川省的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大佛等,云南省香格里拉、西双版纳、澜沧江流域,广东肇庆,新疆喀斯特、福建武夷山、鼓浪屿等地。
二、生态旅游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我国虽然有良好的资源条件和市场环境,但是在生态旅游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根据我国120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的调查表明,已有24%的自然景区由于开展生态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贯穿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生态旅游”在实践中并没有很好的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成了破坏生态环境的元凶。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旅游观念淡薄
游客以及开发商对生态旅游的理解仅停留在朴素的旅游观,游客在参与以自然或人文基础的旅游活动就是生态旅游,只涉及了对自然景观的欣赏,但是不少游客在景区乱丢垃圾、折损花木等不文明行,尤其在旅游旺季超出景区的环境承载能力(景观破坏、生态系统退化)对该区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造成破坏。开发商用生态旅游招揽游客,误导消费者,使生态旅游活动的意义庸俗化。
2.规划开发不合理
一个生态旅游项目的关键在于合理的开发规划,而现在生态旅游区放入规划存在较大问题,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盲目开发等致使自然资源遭到破坏。规划不合理所造成的破坏性具有潜在的特征,如壶关红豆山峡景区人工景点的建造、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以及与景区不协调的游览设施的建设都形成了对生态景观的威胁。
3.缺乏公众参与
目前在许多地方在发展生态旅游时,公众有效参与程度低,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潜力并没有发挥,有的管理部门还将景区当地居民从中迁走,忽视了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价值。
面对我国尚未成熟的生态旅游产业,正处于搜索发展的阶段,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当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法。
三、生态旅游的环境法保护对策
生态旅游是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旅游产业中的具体体现。社会发展离不开生态文明,积极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相处,生态旅游本质上强调人鱼自然和谐发展。由生态旅游产业印发的问题或者说生态旅游产业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原因在于环境资源的重要性和稀缺性。任何社会问题的解决的最后方式都是求助于法律,有法律对各种利益进行有机分配,调节矛盾,使整个社会协调统一发展。现有的环境法原则和资源,如果在生态旅游中得到贯彻和落实,对于问题的解决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
1.法律手段规范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就生态旅游者而言,要树立绿色消费的观念,包括“适度消费、公正消费、责任消费”。在此指导下,生态旅游不仅是在旅游区开发的生态体验和享受生态利益,更是各级参与尽到保护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责任的一种负责任的旅游。但是对开发者必须随其征收环境税和环境费是十分必要的,因为生态旅游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但无论出于何种目的,都是以环境资源位媒介的,应当支付相当的费用。而环境税是国家为了保护环境与资源凭借其权利对一切开发、利用资源环境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其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或污染、破坏环境资源的程度征收的一个税种,用已补偿或恢复开发利用过程中的资源破坏;环境费是根据环境的有偿使用原则,由国家这一所有者授权的代表机构向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单位或个人一招其开发、利用量以及供求关系收取相当于全部或部分价值的货币补偿。
2.完善环境规划制度。生态旅游规划的目标要实现自然保护区的旅游资源及其环境的到有效利用和保护,同时使保护区的社会经济的到发展,因此规划前必须对自然保护区的旅游资源进行详查、分析与评价,根据生态旅游市场的需求特点,提出规划的总体思想、基本原则及机体目标。科学的环境规划应包括对自然资源保护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污染防治规划等。
3.加大公众参与程度。公众参与是科学决策的保障,也是培养公众民主意识的有效途径。决策群体必须既有旅游管理部门和资源环境部门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又有跨学科的学者尤其是从事资源环境工作的学者和公众以及法人化的社会中介研究机构的共同参与,更有听取当地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意见。这样可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环境保护部.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纲要(2008-2015)[M].2008.
1.生态旅游的发展历程
生态旅游,这一当代旅游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作为一个新生的概念已经在全世界迅速传播,并频频成为国内外学者共同关注的热点,有关生态旅游的研究成果也是源源不断。自20实际80年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提出后,生态旅游作为可持续旅游的最优选择之一,已经得到了全球各行各业的认可和赞同。
生态旅游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1983年。由IUCN(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特别顾问谢贝罗斯.拉斯喀瑞(Ceballas Lascurain)提出后,经过多年来的扩充和发展,国外的生态旅游的基本方法和框架业已形成并建立起来。而在国内,上世纪70年代以来,生态旅游的保护和发展问题就早已成为我国旅游界关注的焦点。自黄羊山首次倡导建立生态旅游这一学科后,1993年,我国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会议在北京召开并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纲要》这一正式文件,对生态旅游的概念进行了确认。此后,1995年我国旅游协会生态旅游分会成立,为我国的生态旅游的研究奠定了一些基础。而1999年作为我国“生态环境旅游”主题年,通过一系列相关的研讨会的召开,很大程度上推进了人们对生态旅游的认识。
2.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2.1 体制性障碍,景区(点)各自为政
当前,我国绝大多数旅游区仍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两不变(林场隶属关系和山林权属的经营范围不变)政策”的管理体制,创新性措施不足、方法不当,思想观念传统,无法真正利用生态旅游进行增收。在加上一个旅游景区往往牵扯到多个业务利益关系,管理混乱,严重阻碍了利益最大化的实现,不利于生态旅游的长远发展。
2.2 开发资金不足
目前,很多优秀的资源尚未开发,其巨大的开发潜力由于开发资金的短缺和不到位而难以被挖掘,使得合理的大规模开发难上加难。
2.3 对环境造成反面效应
生态旅游者和开发建设者的态度和行为关系到旅游区物种及生态系统的保护,对道德观念和传统文化是一次很大的冲击。因此,生态旅游的发展存在很高的环境风险,一个不小心,就可能造成对生态环境的毁损。其后果不堪设想。
2.4 周边相似景区的同行竞争
生态旅游已经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因此,在其发展过程中,地理位置相近、旅游产品相似的景区(点)必然会引起竞争。客源往往只留连于一些知名度较高的景点,加上游客自身精力和时间有限,很多景区都难以达到理想的经济效益。
3.生态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
影响某一景区的生态旅游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技术进步是促进TFP增长最主要的原因。其次,诸如政策支持、旅游企业的数量和人力资本及对外依存度也是影响TFP的重要原因,尽管三者影响程度差别甚微,但对外依存度还是相对来讲影响程度更大些,旅游企业数量次之,人力资本最小。
4.生态旅游的区域效应
生态旅游的区域效应指的是它的发展不仅可以带来经济效益,还会产生产业效应,即带来一定的生态和社会效益等。通过研究,我们认为,生态旅游的区域效应主要有以下几点:
4.1就业效应
生态旅游的就业效应包括直接就业效应和综合就业效应。旅游业是综合性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生态旅游必然可以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再者,旅游业作为关联性很高的产业,对就业具有乘数效应,提供大量的间接就业机会,带动就业率的提高。
4.2 创汇效应
生态旅游的发展可以大量吸引国际游客,从而改变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实现赚取外汇的目标。当前,随着世界经济不断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我国要想拥有丰富的外汇储备,加强国际竞争力,必然要大力支持生态旅游的发展,因为旅游业创汇成本低、不受贸易保护主义壁垒和运输成本低等优势,能够快速促进旅游外汇收入的提高。
4.3 经济收入效应
生态旅游的目的就是获取经济效益,带动本地产业发展并拉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因此,生态旅游不仅可以带来直接的经济收入效应,还会产生极大的间接经济收入效应,即旅游业在获得直接收入的同时,通过向其产业链条的下游产业支付费用购买经济活动的资源,从而形成产业的流动和促使产业链中各产业的综合发展。
4.4 生态环境效应
[关键词]系统动力学;反馈分析;旅游发展;生态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6)08―0075-06
1 简介
生态旅游是新型旅游产品,近年来处于上升的趋势,据菲昂、弗里昂和嘉奎穆特(Fillion,Foley andJaquemot,1992)和生态旅游组织(Ecotourism Society,1998)估计,40%~60%的国际游客是喜爱自然的游客。但是,伴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生态旅游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相关研究和观察都发现,生态旅游的基础是环境和生态品质高而又较为敏感的区域,往往是贫困和远离都市的偏远地区(Higgines,1996),生态旅游为这些贫困区带来发展的机遇。生态旅游的发展虽然在短期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生态旅游区的资源保护提供了资金,但很难持续,旅游地容易陷于停滞或衰退。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很多,多数的研究偏重概念描述和个案分析,缺少动态分析和理论解释。本研究利用系统动力学的模型方法,运用生态一经济的理论,将生态旅游的一些零散论述加以系统化,并通过建立生态旅游的结构模型,探讨生态旅游发展中生态、社会和经济系统之间的结构和行为关系,把握生态旅游动态发展的本质特点。
2 生态旅游的概念和生态旅游地的动态发展
2.1 生态旅游的概念
生态旅游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生态旅游的定义多种多样,李艳琴(2004)作了较为全面的归纳和总结,并指出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和世界保护联盟提出的生态旅游概念最有影响。尽管生态旅游定义多种,但所有生态旅游的核心都是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刘家明,1998)。开展生态旅游的本质是经济活动,特别在发展中国家,开展生态旅游的目的就是为了推动本地经济的发展(Lindberg,1998)。
2.2 生态旅游的动态发展规律
生态旅游大众化发展的趋势。维博格(Weinberg,2002)指出大部分生态旅游在规划中都希望限制游客量,而且在发展的早期就控制游客量,但最终仍然不可避免走向大众旅游。李艳琴(2004)认为替代性旅游、生态旅游与大众旅游的对立和排斥是暂时的、阶段性的,从发展的角度看它们有融合的趋势。更多的研究人员认为没有真正意义的生态旅游,只存在生态化的大众旅游。具体来看,生态旅游发展中出现了以下特征:
生态游客并不是同质的市场,生态游客的差异较大,例如,派莱西欧和麦克库尔(Palacio & MeCool,1997)调查了207个在伯利兹市国际机场旅行者,18%是生态游客,22%是逃向自然的游客,33%是寻求舒适的自然爱好者,27%是被动的游客。因而,一些研究人员把生态游客分为两大类,“硬”生态游客和“软”生态游客。当然,更多的生态游客处于两者之间。硬生态游客是指那些只需要很少量设施服务,而爱好和要求体验荒野的游客,数量很少。其他游客只要最初的旅游动机是为了观光、享受和体验保存相对原生态的自然,或者在他们的旅游行为中至少有过一次生态旅游的体验,就是“软”生态游客(Blamey,1995;Burger et al.,1995)。软生态游客对服务设施的依赖性强,住宿以宾馆为主,消费也较高。但是无论是哪一类生态游客,自然资源的品质都是构成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重要要素。
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外来企业和本地企业之间发生着动态变化,外来企业的介入,特别是大企业的介入越来越多,例如20世纪90年代初期张家界的投资数额很小,以本地人为主,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张家界的旅游项目建设的投资动辄数千万、上亿元(如祥龙国际酒店、百龙电梯),以外来资本为主(夏赞才,2004),丽江和九寨沟等旅游地也有同样的现象。
当旅游地建成大量的设施后,对游客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旅游地社会经济氛围受到游客数量变化的影响,促销也就成为当地政府的主要任务,促销投资逐步加大。
旅游发展导致人口结构发生变化,经济繁荣吸引外来人口的迁入。村寨的居民外迁情况时有发生,古村寨的文化是活文化,有当地的居民保留和传承,随着居民的流出,当地文化生态受到影响。
因此,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生态旅游地的各种组成也逐渐发生变化。生态旅游的演化,有外界的原因,也有内部的因素。外部原因不仅难以控制,常常是通过内部的结构产生影响。分析生态旅游发展的内部结构对制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3 生态旅游的系统动力学研究
以往的研究表明,生态旅游涉及到复杂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系统,各要素之间存在时间延迟、非线性和反馈关系。生态旅游的研究较多,但是往往只涉及到一个侧面,而系统分析强调从问题出发、强调过程分析、从系统结构中寻求问题的根源,以达到提高学习和理解问题的能力,并提高政策制定的有效性。系统分析手段之一的系统动力学在复杂问题建模方面已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它借助计算机模拟和反馈分析等手段,很快地抓住导致动态变化的结构性原因,并加以验证(Sterman,2000)。系统动力学在旅游方面的一些运用已经证明其有效性。模型的总体结构
图1是模型的整个结构,该图显示了生态旅游发展的内部结构。模型由以下几部分组成: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基础设施,就业市场,旅游者,财务和市场促销。
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都是再生资源,可以消耗也能够再生,就业市场为旅游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服务和人力资源,道路、接待设施等都简化为基础设施,基础设施的投资主要受需求的影响。这4个部分组合成为游客的主要吸引力。游客结构描述了游客的决策过程。财物资源描述公共部门是如何划分资源,有多少资源用于自然资源的保护,有多少资源用于促销,促销在短期内提高游客的到访率。
从图1可看出6个部门之间存在着反馈的作用,基础设施建设能提高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但是游客到达后,会对生态旅游资源产生影响,在远期将影响游客的到访率和旅游地口碑。公共财物资源的分配也影响着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旅游收入用于资源的合理保护,资源的再生量增长,甚至高于消耗量,资源的吸引力会越来越大。如果财务资源主要用于促销,在短期内游客上升,但是却导致更为深 远的负面作用。图1的反馈图只能反映出这些因素之间存在反馈,并没有能够指出反馈之间的动态特点,因此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任何模型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本模型的基本假设是:1)本地人口的增长主要来源于机械增长,旅游的发展吸引外来人口;2)生态旅游区的土地面积是固定的;3)本地的经济只有旅游,没有其他的经济部门。
3.2 主要结构
3.2.1 游客需求
前人将游客分为3类:硬性自然生态游客、硬性文化生态游客和软性生态游客,而且硬生态游客与软生态游客之间的过度是渐变的。
模型中区分了潜在游客和真实游客。潜在游客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条件才能做出出游的决策。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主要由5个方面组成,文化吸引、设施吸引、自然资源吸引、服务吸引和促销吸引,这几个因素的不同组合吸引着不同的游客。例如,硬性自然生态游客更重视原生态资源的质量,硬性的文化生态游客更重视真实的文化资源;硬性的生态游客往往是探索者,而软性的生态游客却是一般意义的生态游客。旅游目的地吸引力=f(文化吸引,设施吸引,自然资源吸引,服务吸引,促销吸引)
3.2.2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一个库存量。自然资源可以被消耗,也可以增加。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再生率等于消耗率。消耗量来源于3个方面(Wall & Wright1977;杨桂华、2005),一是游客旅游行为带来的消耗,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消耗,三是当地居民从业人员生产和生活的消耗。消耗量的大小受自然资源存量的影响。再生量取决于资源的总量和资源的密度,其关系是非线性的。当资源的密度过高或过低时,再生率就变缓。
3.2.3 文化资源
生态旅游地的特征文化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生态旅游目的地的物质遗产,二是非物质遗产,而非物质文化对于生态旅游目的地区的文化至为关键,是其核心。物质遗产的消耗与生态资源的消耗有相似性。非物质文化的变化与人口构成有密切的关系,随着游客、外来投资和外来观念的到来,地方性文化开始发生变化;非物质文化的保留和传承依赖于本地居民。如果旅游目的地中游客、外地人过多,本地文化的特质就会被冲淡、被异化。旅游地的原住居民的比例大,本地文化特色强,也容易吸引游客。当旅游发展后,如果外地游客和外地投资商/雇工增加,文化变迁发生的速度就快。本地人迁出的越多,本地文化的存量将下降。当然,如果做出特殊的努力,本地文化也可以通过再生产得到提高,但是本土文化的再生产是长期和缓慢的。
3.2.4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库存量,因投资和建设而增加,折旧则会导致其下降。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由基础设施在市场上的短缺程度决定,旅游需求发展快,基础设施跟不上需求,那么政府部门投资公共设施的热情高涨,商家也有投资的热情。缺少资金是发展中国家的最大障碍,也是区域发展成就的重要指标,因此政府招商引资的热情高涨,容易出现过度投资旅游业的现象。
3.2.5 就业市场
旅游的贡献在于提供了就业机会。世界旅游旅行理事会(WTTC,1998)的研究报告表明,全球9个就业岗位中有一个是旅游业提供的。但是旅游目的地就业结构的变化也较为复杂,许多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当地居民缺少服务意识,不愿意在旅游业中就业,而是把自己的房屋出租出去,并靠所得租金流向外地。夏赞才(2004)对张家界的研究表明,张家界的发展吸引外地劳动力从事旅游服务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而本地居民更倾向到大城市就业。
3.2.6 财务促销
简单的财物资源模型描述了政府的资源是如何在资源保护和促销之间分配的。如果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得到认可,用于资源保护的资金增加。基础设施的使用率直接影响了促销经费的多少,基础设施使用率低,企业的效益低,就业受到影响,政府就面临吸引游客的压力,必须增加促销费用,吸引更多的游客,以保证经济的增长和基础设施投资的收益;例如频繁地举办节庆活动就是目前最流行的促销方法。丁力(2001)在分析了国内一些节庆活动的经济效益后指出,节庆活动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拨款,节庆活动的举办给落后地区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压力。
4 模型模拟分析
模型的初始状态是平衡的,参数由内部关系所决定,参数的影响可以通过敏感性测试获得。平衡描述了生态旅游地的初始状态(即没有发展生态旅游前的状态),此时生态系统基本维持平衡,本地文化也保持缓慢的变化,外来人口很少,经济处于低水平。研究人员人为地提高基础设施的投资数量,打破了模型的平衡,生态旅游开始发展。图4是生态旅游发展的模拟结果。
当硬性生态游客上升时,就会吸引政府和商家的投资,进而为大众游客的到来提供可能。也吸引了外来人口。但是大众游客和外来人口的增加,就会对生态旅游资源和原生态的文化旅游资源产生负面影响,最终减弱硬性生态旅游游客的吸引力,这些游客逐渐转移到更为原始的地区。开始时吸引力的下降是缓慢的,随后这种下降趋势将会加快。当吸引力下降时,探索者首先对目的地失去兴趣,但是大众游客却源源不断地集聚于此,总的游客量上升。
原生态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价值的下降是一个较慢的过程。这种衰退开始时较缓慢,但是以后进程会逐渐加快。虽然大众游客对原生态资源变化缺少敏感性,但当旅游负面影响累积到一定的程度,大众游客也会失去兴趣。王宁(2000)也指出旅游是一种时尚,早期的探索者领导着时尚,当他们离开后,大众游客逐渐转移到新的生态旅游目的地,生态旅游产业及生态旅游地都进入衰退期。图4的模拟证实展示了在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这些不易为人察觉的变化,例如自然资源在逐渐的下滑。
图4和图5展示的生态旅游地主要变量的行为变化特点可以由图6的反馈结构来解释。生态旅游地的发展受3个主要反馈环的控制。第一个正反馈环是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游客增长的互动,是生态旅游目的地增长的主要机制。其他两个是生态旅游发展后产生的自我限制型负反馈。
正反馈(在图中的逆时针反馈包括4个反馈)的产生来源于经济发展,探索型游客的到来向商业投资发出信号,当商业投资进入后,外来打工人口也随着增加,大量的存量资本和就业需求就必须有大量的游客才能获得经济的可持续性,在游客数不能达到预期时,当地政府面临压力,必须加大促销力度吸引更多地游客,与此同时,大众游客的增长进一步会刺激投资,形成投资、促销、游客量增加的正反馈,不断推动旅游发展规模的扩大。
负反馈1(在图中的顺时针反馈包括4个反馈)描述旅游发展可能产生的主要负面影响,游客的旅游活动和日常生活、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外来人员与本地居民的生活生产都需要消耗自然资源,特别是水、能源、生物资源容易受到影响。与此同时, 这些与旅游发展相关的活动不仅影响到自然资源,同时也会改变到当地人的风俗、价值观等,外来人口和游客涌入也会增加当地居民的生存压力,推动当地居民的迁出。随着旅游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和社区个性将消失殆尽,文化资源的吸引力急剧下降。此反馈表现出特点表现为负面影响是逐渐积累的。在旅游业发展的初期,不会对旅游业发展产生明显的影响,不易引起相关人员的关注;当累积到一定的程度。已经造成对旅游业的负面影响,政府及相关各方才会开始协商采取措施,但已很难挽回下滑的趋势。负反馈2表明大众游客的到来就会驱逐真正的生态游客。
从模拟分析中,生态旅游发展涉及到社会/经济和资源3个系统,这3个系统各有其内部运行的规律,也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但是经济、社会和生态3个系统相互作用时出现不协调、时间延迟和非线性的特点,最终造成生态旅游的非持续发展。从社会系统看,发生作用的主要是游客和当地居民。旅游是时尚,虽然精英分子的数量很少,但是他们引导潮流。精英分子总是不断地在探寻新的旅游目的地,他们的宣传和示范会引导大众游客的消费,最终导致生态旅游地的大众化和商业化发展。当地社区居民渴望发展,希望改善居住和工作环境,当收入提高后,他们希望搬迁到新区。从经济系统看,投资商总是在寻求商机。旅游需求就会吸引投资,特别是生态旅游地的土地有限,对投资商的吸引力大,在短期内生态旅游地就能吸引大量的投资和外来从业人员。而当商业设施存量增大后,设施的商业回报和就业率就会左右政府的政策,促销、吸引游客就成为政府的主要工作。生态系统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处于被消耗的状态,但是生态系统的变化是隐性的,难以在短期内察觉,因而更难说服相关人员采取措施。
5 政策分析和讨论
模拟分析的结果符合前期研究人员所描述的参照模式,在此之上又通过参数敏感度测试,最终得到可信度较高的模型。通过系统动力学模型方法,不仅可以将有关生态旅游的定性描述精确地表达出来,而且可以借助模拟分析深入地了解生态旅游地动态发展的规律,检验生态旅游政策的有效性。提倡负责任的旅游、严格实施环境容量政策、限制外来人口和限制投资等都是常用的政策,通过模拟可以了解政策的有效性,模拟的结果见图7:1)基本模拟;2)提高游客的环境责任感;3)限制外来投资和外来人口;4)实施生态资源保护政策。有效性的原因分析如下:
提倡负责任的旅游、实施大众旅游的生态化管理、降低游客对生态旅游的影响,是众多研究人员提出的策略。这个政策转变为模型就是降低单位游客、单位基础设施建设、单位居民和外来人口的资源消费,模拟表明总游客的增加是一个长期过程,但旅游业的崩溃会延迟,原因是商业扩张的机制没有得到抑制,商业扩展最终会导致过度的建设和资源利用。
限制外来人口和限制投资是一项有效的措施,许多地方虽然制定了投资和外来人口的上限,但是却很难贯彻执行。随着游客和商业机会的增加,投资上限会不断地被打破,最终商业化的动力会占主导,资源的消耗仍然继续。
许多旅游区已经认识到生态资源保护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管理人员开始注意资源的保护,加大对资源保护和再生的投入,如果管理得当,资源的再生量可以超过资源消耗量,此时虽然生态游客在总的游客量中很少,但仍然可以维持一定数量的大众游客,与初始状态相比,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已经有所消耗,只是维持在降低的水平。
一、社区生态旅游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一)居民的主动性不强
社区生态旅游与以往常见的旅游形式存在诸多的差异,表现为社区生态旅游是以当地居民为主,然后以社区作为单位确定旅游活动的主题,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积极性,使社区生态旅游得到人们的喜爱。但是目前社区生态旅游仍然无法得到普及,究其原因在于居民的传统观念还未转变,其主动性无法得到发挥,在社区生态旅游的时候常常处于比较被动的情况,而且决策没有得到管理者的重视,导致社区生态旅游的目标不能实现,最终影响了社区生态旅游的有效发展。
(二)影响本地文化的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同时这也给旅游地区的文化和环境造成了重大的影响,甚至引发了生态破坏,阻碍了文化多样性的形成。因此社区生态旅游需要以保护环境为目的,使生态环境和文化得到保护。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一些管理者以经济利益为主,过度开发生态旅游,使得当地的文化特色逐渐消失。例如某个文化古迹较多的地区在没有实施开发之前,当地居民的生活处于比较传统的状态,但是在进行开发之后,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居民会纷纷加入到旅游活动当中,从而逐渐减少了传统习俗的继承和发展,导致自身的文化特色也逐渐消失。
(三)旅游企业的管理不善
由于我国的旅游业方面长期存在管理水平不高的情况,使得旅游业无法得到均衡发展。其原因在于:首先是各大旅游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客源,纷纷进行低价竞争,使得旅游过程中的服务质量严重下降。其次旅游附加产品的创新能力比较差,使得旅游的内容比较单一。而社区生态旅游的主要特点在于可以提高居民在旅游过程中的参与度。但是因为事先常常会安排固定的行程,使得社区生态旅游逐渐与以往的观光旅游趋于一致,其特色逐渐消失,无法完成社区生态旅游的设施目标。在具体的管理方面,旅游区的管理是由林业以及其他建设单位共同管理,但是在行政管辖方面却由当地政府进行管理,这样导致旅游区与社区的融合存在许多问题,使得社区旅游无法得到重视。
二、改善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措施
(一)提高社区居民的主动性
社区居民是社区生态旅游的主体,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其作用,促进社区旅游管理的完善。首先需要收集居民们的意见,并对这些意见进行合理评估,然后将一些具有可行性的建议应用到社区生态旅游的管理当中。其次可以建设一个社区交流平台,这样不仅可以方便居民在平台上进行交流,也可以将一些重大的改革制度在平台上,使居民可以在第一时间进行了解。最后要设立一个问题协调处理部门,及时了解在社区生态旅游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找出针对性的方法进行解决。
(二)建设完善的利益分配制度
只有达到将利益进行公平分配的目的,才能使社区生态旅游得到顺利发展。在管理过程中,首先政府要提高对利益分配的重视程度,建设完善的利益分配制度,使居民的利益得到有效保护。其次要改变以往比较强硬的管理观念,通过各种方法鼓励居民们从事与旅游相关的生产经营,使居民经过自己的双手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最后政府可以和信贷企业或者银行进行合作,使居民可以顺利得到一定的信贷服务,拥有足够的资金进行旅游项目的开展,从而让居民的经济收入有所提高。
(三)提高社区居民的旅游意识
在一些比较偏远的旅游地区,当地居民之中多数为老人和孩子,青壮年比较少,社区居民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关于旅游的知识也所知甚少。因此需要根据这个问题,在进行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时候,实施旅游知识培训,提高居民的旅游知识水平,使其可以在追求经济收益的时候,加强旅游环境的保护。同时也要提高社区居民的旅游意识,通过意识到生态旅游的重要性,从而积极加入到社区生态旅游管理当中。
三、结语
关键词:生态旅游管理;现状;发展策略
新形势下人们更加关注生态旅游,主要原因是人们更加重视环境的质量。只有将建设生态环境的质量提高,才能够促进生态旅游的良好发展。但是,针对现在的生态旅游发展状况而言,生态旅游环境管理工作中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相关政府部门需要在全面分析问题的基础之上,制定有效的解决措施,有效地促进我国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
1生态旅游管理的现状
1.1基础设施不够先进
由于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不够合理、科学,基础设施也不够先进,并且我国大多数地区的生态旅游产品不具备健全的旅游产业链,相关的生态旅游产业不具有相通性,无法做到真正延伸服务以及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将对提高生态旅游整体效益造成严重的影响。
1.2相关政府部门不具有规范的监管制度
在我国快速发展生态旅游行业的过程中,生态旅游市场的竞争力越来越大,很多地方政府为了提高经济利益就任由其自然发展,促使很多生态旅游没有得到规范的管理[1]。另外,大多数相关政府部门不具有规范的监管制度,没有正确引导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促使整个产业发展不够科学,整体布局也不够合理,整体的规划也不到位。同时,经营主体也不具有竞争意识以及市场意识,促使经营的管理不够规范。
1.3生态旅游不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专业人才
通常情况下,我国生态旅游的经营主体有以下两个部分:(1)第一,乡村居民。(2)国有或事业单位。乡村居民由于没有接受过非常专业的培训,不具有先进的经营理念,所以对生态旅游管理的科学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然而,国有或事业单位由于受到各种不良经济制度的影响,促使整个的服务水平以及质量降低,服务意识也非常差,并且大多数的旅游管理部门没有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生态旅游管理的专家型管理人才,人员整体的素质比较低,对开发以及设计旅游产品、市场营销以及经营管理造成不良的影响。
1.4没有科学、合理地规划旅游资源
最近几年,在我国逐渐兴起了生态旅游行业,很多地方政府由于不想错过经济快速发展的契机,不惜盲目利用以及粗放式地开放当地的旅游资源,没有科学、合理地规划旅游资源。这样将促使生态旅游景区没有合理的布局,功能过于单一,没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开发的层次非常低,产品品味也不是很高,无法有效地整合区域内的旅游资源,很难发挥出生态旅游的潜力。
1.5对管理观念的认知不足,不具有清晰的发展思路
当前,我国生态旅游在发展的同时,由于管理者没有全面地了解生态旅游的性质、特点以及内涵,而仅仅处于低水平以及单方面的发展状态中,对生态旅游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同时,有部分地方政府没有完全掌握生态旅游的资源优势,没有熟练掌握生态旅游的理论,不具有丰富的实践研究技能,仅仅依靠经验办事,对健康发展生态旅游造成不良的影响。
2生态旅游管理的发展策略
2.1有效提高当地人们发展生态旅游的积极性
生态旅游的发展准则是生态学,需要对各个因素进行全面以及综合地分析,特别是在经济发展较快、生态环境出现很多问题的背景下,当地人们经营资源的权利应该受到保护,政府部门需要全面考虑当地居民以及社区的整体利益,加强当地居民对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的认识。另外,从长远的战略以及观点而言,需要审视其自身独有的文化以及生态资源,提高人们的自信心以及自觉性,从而有效地提高当地人们发展生态旅游的积极性。
2.2规范生态旅游的相关法规以及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当前,我国正在快速发展生态旅游行业,然而大多数的有关法规以及法律仍处于地方级别,而未上升至国家法律的高度,没有强制性以及强有力的约束力,国家有关机构以及部门需要加快立法的速度,促使生态保护立法以及生态旅游进入可操作的层面,强化法制观念,有效地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这样生态旅游的发展会更加规范。
2.3提高生态旅游服务以及管理人员的素质
生态旅游服务以及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可以提高管理以及开发生态旅游的科学性,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知,不断培养高素质的生态旅游服务以及管理人员,能够将新鲜的血液注入生态旅游的发展中,提高管理生态旅游管理的水平。
2.4制定合理、科学的发展规划,有效开发生态旅游资源
在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方面,需要从可持续发展、整体的观点以及系统的观点出发,对生态系统的持久性、利用可能性以及负载极限等等进行合理地预测,可以有效地制定合理、科学的发展规划,有效开发生态旅游资源,促使旅游业的协调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
2.5全面认知生态旅游的管理理念以及概念
相关的政府机构以及部门,需要加大培训生态旅游管理理念以及概念的工作力度,让更多的生态旅游消费者以及经营者全面认知其本质,深层认识生态旅游管理经营的管理理念、规律和特点,梳理清楚发展的整体思路,更加健康地发展我国生态旅游行业。
3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健康地发展生态旅游,在社会效益方面,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可以更加全面地协调发展我国的文化、经济以及社会;在经济发展方面,可以增长旅游经济,提供更新的发展动力;在保护环境方面,能够提供更多保护和管理自然环境的支持,将当地居民、旅游者以及旅游经营管理者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只有有效地实施生态旅游管理的策略,才能够更加快速、健康地发展我国的生态旅游行业。
参考文献
[1]杨柳.生态旅游管理的现状和发展策略分析[J].江苏商论,2015,23(27):146-147
[2]张登科.浅析我国生态旅游管理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外资月刊,2011,12(06):202-202
[3]张敏娜.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管理现状与现实启示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4,12(03):331-332
我国快速发展社会经济,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更加关注旅游项目。旅游不仅仅可以让人们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增广见闻,同时也能够缓解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调节身心。然而,因为旅游生态管理工作的开展,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以及科学的规划,并且有着规模过大、发展太迅速以及不具有合理的发展策略等特点,所以对旅游区的生态安全造成直接的危害。本文主要探析的内容含有生态旅游管理的现状、生态旅游管理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
生态旅游管理;现状;发展策略
新形势下人们更加关注生态旅游,主要原因是人们更加重视环境的质量。只有将建设生态环境的质量提高,才能够促进生态旅游的良好发展。但是,针对现在的生态旅游发展状况而言,生态旅游环境管理工作中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相关政府部门需要在全面分析问题的基础之上,制定有效的解决措施,有效地促进我国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
1生态旅游管理的现状
1.1基础设施不够先进
由于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不够合理、科学,基础设施也不够先进,并且我国大多数地区的生态旅游产品不具备健全的旅游产业链,相关的生态旅游产业不具有相通性,无法做到真正延伸服务以及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将对提高生态旅游整体效益造成严重的影响。
1.2相关政府部门不具有规范的监管制度
在我国快速发展生态旅游行业的过程中,生态旅游市场的竞争力越来越大,很多地方政府为了提高经济利益就任由其自然发展,促使很多生态旅游没有得到规范的管理[1]。另外,大多数相关政府部门不具有规范的监管制度,没有正确引导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促使整个产业发展不够科学,整体布局也不够合理,整体的规划也不到位。同时,经营主体也不具有竞争意识以及市场意识,促使经营的管理不够规范。
1.3生态旅游不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专业人才
通常情况下,我国生态旅游的经营主体有以下两个部分:(1)第一,乡村居民。(2)国有或事业单位[2]。乡村居民由于没有接受过非常专业的培训,不具有先进的经营理念,所以对生态旅游管理的科学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然而,国有或事业单位由于受到各种不良经济制度的影响,促使整个的服务水平以及质量降低,服务意识也非常差,并且大多数的旅游管理部门没有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生态旅游管理的专家型管理人才,人员整体的素质比较低,对开发以及设计旅游产品、市场营销以及经营管理造成不良的影响。
1.4没有科学、合理地规划旅游资源
最近几年,在我国逐渐兴起了生态旅游行业,很多地方政府由于不想错过经济快速发展的契机,不惜盲目利用以及粗放式地开放当地的旅游资源,没有科学、合理地规划旅游资源[3]。这样将促使生态旅游景区没有合理的布局,功能过于单一,没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开发的层次非常低,产品品味也不是很高,无法有效地整合区域内的旅游资源,很难发挥出生态旅游的潜力。
1.5对管理观念的认知不足,不具有清晰的发展思路
当前,我国生态旅游在发展的同时,由于管理者没有全面地了解生态旅游的性质、特点以及内涵,而仅仅处于低水平以及单方面的发展状态中,对生态旅游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同时,有部分地方政府没有完全掌握生态旅游的资源优势,没有熟练掌握生态旅游的理论,不具有丰富的实践研究技能,仅仅依靠经验办事,对健康发展生态旅游造成不良的影响。
2生态旅游管理的发展策略
2.1有效提高当地人们发展生态旅游的积极性
生态旅游的发展准则是生态学,需要对各个因素进行全面以及综合地分析,特别是在经济发展较快、生态环境出现很多问题的背景下,当地人们经营资源的权利应该受到保护,政府部门需要全面考虑当地居民以及社区的整体利益,加强当地居民对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的认识[4]。另外,从长远的战略以及观点而言,需要审视其自身独有的文化以及生态资源,提高人们的自信心以及自觉性,从而有效地提高当地人们发展生态旅游的积极性。
2.2规范生态旅游的相关法规以及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当前,我国正在快速发展生态旅游行业,然而大多数的有关法规以及法律仍处于地方级别,而未上升至国家法律的高度,没有强制性以及强有力的约束力,国家有关机构以及部门需要加快立法的速度,促使生态保护立法以及生态旅游进入可操作的层面,强化法制观念,有效地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这样生态旅游的发展会更加规范。
2.3提高生态旅游服务以及管理人员的素质
生态旅游服务以及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可以提高管理以及开发生态旅游的科学性,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知,不断培养高素质的生态旅游服务以及管理人员,能够将新鲜的血液注入生态旅游的发展中,提高管理生态旅游管理的水平。
2.4制定合理、科学的发展规划,有效开发生态旅游资源
在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方面,需要从可持续发展、整体的观点以及系统的观点出发,对生态系统的持久性、利用可能性以及负载极限等等进行合理地预测,可以有效地制定合理、科学的发展规划,有效开发生态旅游资源,促使旅游业的协调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
2.5全面认知生态旅游的管理理念以及概念
相关的政府机构以及部门,需要加大培训生态旅游管理理念以及概念的工作力度,让更多的生态旅游消费者以及经营者全面认知其本质,深层认识生态旅游管理经营的管理理念、规律和特点,梳理清楚发展的整体思路,更加健康地发展我国生态旅游行业。
3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健康地发展生态旅游,在社会效益方面,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可以更加全面地协调发展我国的文化、经济以及社会;在经济发展方面,可以增长旅游经济,提供更新的发展动力;在保护环境方面,能够提供更多保护和管理自然环境的支持,将当地居民、旅游者以及旅游经营管理者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只有有效地实施生态旅游管理的策略,才能够更加快速、健康地发展我国的生态旅游行业。
作者:张强鹏 单位: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柳.生态旅游管理的现状和发展策略分析[J].江苏商论,2015,23(27):146-147
[2]张登科.浅析我国生态旅游管理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外资月刊,2011,12(06):202-202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生态旅游(Eoc-tuosrim)逐渐在我国兴起。但受经济利益驱动,我国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存在着严重的“泛化”问题,不但没有起到应有的保护生态环境作用反而破坏了生态环境,不利于实现生态旅游资源永续利用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其中,公众的环境伦理缺乏对旅游生态的影响甚大,亟需强化对策研究。
一、生态旅游相对于大众旅游的特点。
传统大众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行为方式常表现为只重视游乐行为本身,而忽视对环境的保护,这类游客认为旅游就是游乐,跟环境没有关系,在这种认识的误导下,旅游行为导致了对大气、水体、噪声、土壤、社会文化等环境和各类旅游资源的破坏。而生态旅游则不然,生态旅游是反映旅游与环境相互依存关系的旅游活动形式,要求主体具有较强环境意识,其旅游行为应该是保护性旅游行为,即整个旅游过程都带有环境保护意识。在吃、住、行、游、娱、购6个环节中都很注意环境保护,强调旅游与保护的和谐统一。陈传康旅游行为层次理论认为,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可分为3个层次:基本层次——观光旅游;提高层次——娱乐和购物旅游等;专门层次——专项旅游,如休养、疗养、出席会议、宗教朝拜及各种科学与社会考察等。并且不同的旅游行为层次可以同时并存,较高层次的旅游行为并不一定要和较低旅游行为层次呈递进关系。根据陈传康的理论,生态旅游者的保护性生态旅游行为也可分为3个层次:基本层次是亲近自然;提高层次是学习自然;专门层次是保护自然。这样分析下来生态旅游显然强调保护自然。
二、强调提升公众的环境伦理水平的原因
(一)生态资源的脆弱性
导致生态旅游资源表现出“脆弱性”的主要原因是生态旅游资源本身遭受自然和非自然的破坏,从而失去本身的稳定性甚至消亡。其中过度的市场化开发是非自然破坏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生态旅游资源的“脆弱性”指生态旅游资源系统对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承受能力的有限性。超出这一限度就会影响和破坏这一系统的稳定性甚至导致该系统的消亡。甚至可以说,一些原生态的资源一旦遭破坏,想恢复或维持原貌相当不容易或绝无可能。
(二)我国生态旅游者的环境伦理缺失
目前我国的生态旅游者,大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者而言,生态伦理意识表面、浅显,旅游行为类似于大众旅游者甚至与大众旅游者无异。
(三)我国对旅游者的环境伦理教育存在缺失
由于我国生态旅游实践虽然晚于国外,但是近年来在国内迅速大众化,但本应配套跟进的生态旅游环境教育实践如社区环境伦理教育、景区规划环境伦理教育等方面却没能取得理想进展,致使我国生态旅游日益泛化、异化。生态旅游不但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功能,反而出现事实上生态旅游越发展越破坏生态的境地。
三、提高生态旅游中公众环境伦理的对策
针对目前我国生态旅游中存在的较为突出的公众环境伦理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来逐步解决问题:
第一,加大环境伦理宣传、教育力度,提高相关利益群体的环境伦理水平。
环境教育是生态旅游的基本功能,是生态旅游活动的内在要求。政府可以发挥学校、政府宣传部门、媒体、旅游企业营销机构、旅游部门等组织的作用,多角度、全方位的开展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的宣传与教育工作,提高社会各类人群的环境伦理意识。政府可以建设具有环境伦理教育的基础设施,加强环境伦理教育,使伦理理念转化为生态旅游活动中的自觉行动。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产品建设以及生态旅游企业统一起来,形成人人维护旅游环境的良好社会风气。同时,通过电视、互联网等有效途径把环境伦理教育深人到群众,使其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愿意参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
第二,加强生态执法监管力度,提高管理水平。规范旅游开发秩序,建立旅游服务标准和健全的旅游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在政府的监督指导下,促使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的行业职能形成合力,促成旅游资源开发科学化。
第三,倡导旅游消费者合理消费。坚持可持续的消费观念,提高资源利用率,维护生物的多样性。
第四,积极推行社区参与生态旅游
社区参与生态旅游有利于保护生态资源与环境,传承社区传统文化,提升当地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是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积极推行社区参与生态旅游,可以在分析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基础上,从社区参与的角度系统提出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并从决策层面、利益分配层面、生态保护层面、保障机制和社区参与评估体系等方面构建基于社区参与的生态旅游模式的工作机制,形成相对成熟的生态旅游社区参与路径。
第五,借鉴国外成功经验。
众所周知,生态旅游兴起于西方,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国外己经走出了一条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成功之路。我国可以根据具体的国情因地制宜的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构建伙伴关系,促进本地生态环境保护。
我国在生态旅游发展的整个过程中确实引发出一系列的问题,使得人们走入了不少误区。这些问题的不断恶化导致生态问题的愈演愈烈,导致人与自然关系严重扭曲。总体而言,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1生态资源规划不当生态旅游对规划与开发的要求有别于传统旅游业。生态旅游开发中因不规范的行为对环境所带来的一系列污染与破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由于策划、开发的不科学对我国的生态环境构成的直接威胁。在规划上,由于错误的认为旅游业属于低投、高产的高利润产业,通过投入较少的资本和人力、物力,就可以获得巨大的收益,许多当地的政府和旅游开发商便急功近利。他们在对旅游项目缺乏深入调研和总体规划的情况下,便盲目地进行粗放式、破坏式的开发,造成许多资源的损害与浪费,生态旅游的建造规模上很难继续扩建,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就开始进行粗狂式的开发。一些完成和未完成的建造质量普遍不高,不能将生态的理念与设计进行融合,使得景观与周边环境和当地生态出现了不和谐。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对设施和资源的开发投入相对不足,进而造成全国各地都在争相发展生态旅游业,却很少能有能够打造出出高端、大气、有品位的精品旅游,旅游业发展后劲不足走向了低层次的发展之路,旅游开展在实践应用中就同时出现了生态环境的破坏问题。二是巨大的旅游者数量和不良的旅游习惯引发的旅游景区的环境容量超载,缺乏对旅游者的数量进行有效的控制,造成破坏。三是游客在观光旅游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物和垃圾,对于废弃物虽然进行了清理,但是新产生的垃圾排放速度远远地超出对其进行的清理速度,而造成回收与管理脱节,从而产生大量垃圾。因此,我们应当在制定规划时,正确处理旅游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矛盾。针对其发展的需要,制定高水平的符合其发展要求高层次的标准,必须对那些以牺牲生态来换取经济发展获得利润的行为予以高度重视,从思想上摒弃错误的观念,从而推动我国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1.2生态旅游标签化现象突出我国的生态旅游发展的首要目的就是要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来实现保护本地区的生态环境。因此,区域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发展生态旅游的另一个极其重要的目标。生态旅游经济是在旅游领域中伴随着生态旅游理念的出现而逐步形成的一种新型经济业态。在生态旅游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生态旅游的各项原则也在不断的成熟,各种形式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各式各样的旅游产品也相继研发面市场。事实上,生态旅游非常强调开发商和个人的共同参与。通过利用生态旅游的利益还原机制,对生态旅游产品和整个旅游业发展进行设计、研发和管理,从而能够更好地对本地的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和方式转换达到对本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但是在实际的发展中,一些地方并不能够仔细的去研究是否适合去挖掘,而是一味地追捧。他们利用游客对大自然的憧憬回归自然的心理,无形中潜移默化地使生态旅游成为一种吸引消费者眼球的标签和招揽客源的宣传手段。这种行为虽然在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前期收到了显著的成果,获得了较大的利益,使得一部分的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得到满足。但是,这种做法是极具危害性的。观光中的破坏行为给当地的资源环境造成负面的影响,有些行为甚至会对环境造成永久性的破坏,这对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并且与生态旅游的发展初衷相违反[2]。因此,我们应当把生态旅游从一些浮夸的时尚和虚伪的表象中分离出来,能够真正的把它当做旅游未来发展中具有广阔前景和市场空间的旅游业态。
1.3旅游者环保意识及道德观念相对滞后从旅游者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生态旅游是一种体验式旅游。游客通过绿色生态旅游的实践活动,亲身接触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初步形成对大自然的保护意识。所以,对游客进行环保观念的宣传和生态知识教育的普及,应该重点放在生态旅游活动方面,这也是生态旅游的一个独特之处,是不同于一般的旅游的性质。然而,当前生态旅游在中国的发展还远远不能达到这样一个标准。第一,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中,由于缺乏必要的教育配套设施,同时,所提供的基础的知识内容也并不全面,宣传的方式方法比较单一,与西方国家相比也显得较为落后,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其次,专业性的人员较为不足。一些旅游从业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化学习和培训,专业性不强,对生态景区的特点、生态植被的特性和地形的布局和成因等自然知识缺乏基本了解,难以提供高品质的旅游服务。在游客游玩过程中,他们就会很难给游客讲解清晰,而是凭着主观臆想胡编乱造,不能让旅游者真正的了解大自然和树立起保护自然,热爱大自然的观念。甚至有一些当地的工作人员他们许多也对生态旅游的本质和含义并不是很了解。因此,会造成游客在观光过程中,不能注意把旅游与自觉的保护当地的环境相结合,不能对生态旅游有个很深入的理解和掌握,随手乱丢垃圾现象严重,使得生态旅游地的环境受到污染破坏,严重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游客的环保和道德观念相对滞后。
1.4绿色科学技术较为缺乏我国生态旅游的开发主要是基于自然景观。而从当前我国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状况来看,我国对于自然景区的开发的关键则在于如何利用好自然资源。面对目前生态旅游发展的白热化,由于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和极易受到污染的特点,世界性的资源与环境都面临着种种的压力。欧美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采用新型科学技术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这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了本国旅游经济的持续循环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在科技和专业性人才的投入方面的不足,我国在生态旅游科学研究和管理水平方面较为落后。同时,相应的交通建设和通讯设备和其他辅助设施的保障方面,对环境整治的标准方面也有着相应的要求。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进行大量的保护性投资。而且,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地区,对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支持更为突出,更需要政府的支持。很多旅游景区在生态旅游的经济建设中,主要的目的放在如何获得最大化的收益上。建设的大部分储备,多数在于娱乐设备的建造而很少有对研究的投资,造成在科研条件不足的情况下,无法获得足够的信息,不能及时做出必要的反馈与调整。一些自然保护区,虽然在科研上有一定的积累,但他们在决策的运用和管理上却不能灵活运用。由于不能够掌握足够的旅游信息也不能提供高水平的服务质量,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旅游者带来心里落差,影响到游客的信息消费心里。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自然资源的稀缺也给我国生态旅游的生存发展带来更为严峻的挑战。
2我国生态旅游问题的成因分析
2.1传统观念是我国生态旅游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1)传统的价值观与生态旅游。从基本原理中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角度来看,人在改造客观事物之前在人的思维中已经对这个客体进行过改造并且在观念中已经预先规定性的设想到改造后带来的效果,在大脑中形成观念性的最为理想的模型。所以在人们的传统价值观念里,生态价值观念并没有占据着最为主要的地位。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造成的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程度,完全在他们对于生态环境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生态环境所遭受到的破坏在人类的价值观念中并没有被超出它们在人类思维中对环境的期望范畴。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发展异常迅速。后来生态旅游业发展势头迅猛,受到大众的青睐,成为人们旅游的首选。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所造成的生态污染与严重破坏,以及我国生态旅游业发展中种种问题的出现,直接原因在于人类思想中长期所受的传统价值的长期影响。所以,我们在对待我国生态旅游及其发展时,我们应该去努力,去积极探索,去勇于尝试新的生态价值观。我们应该去用新的生态价值观念来对待生态旅游的发展及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困难,从而实现生态旅游行业的绿色健康发展。(2)传统的发展观与生态旅游。长期以来,生态问题之所以出现并且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在很大程度上实则是受到传统的经济发展观的影响。一直以来,人类习惯用传统的经济发展观念去审视和思考问题,这已经是一个长期的思维模式。传统的经济学发展观往往只是单纯地追求单方面的经济增长,经济学家们往往也只是看重一些数字的分析与表达,他们把经济的发展视为单线式的发展,而没有把它放置在生态和社会中去,异想天开的将其假设为与生态与环境想脱离的线性态势下的非协同发展关系了。在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中亦是如此。生态旅游经济复合系统是一个由多种成分组成的有机整体。同时,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在其种类和数量上以及自然环境的承载力和自净能力上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因而,在我国的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中,一味的只是从人自身的利益角度出发,去追求高速度的经济发展;一味坚持物本高于人本的思想,只去注重GDP的增长而忽视生态旅游中所产生的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日积月累就会引起生态旅游经济的非均衡性发展,对生态旅游经济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而使得生态旅游陷入为发展而发展的怪圈[3]。
2.2利益冲突是我国生态旅游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生态旅游经济实践中,由于各个主体中追求的目标都不相同,造成主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开发者只重视能获取多少收益,旅游者虽然目标不在于获取收益但是他们在意的却是生态旅游活动能给他们带来多大的“消费剩余”,即旅游者在生态旅游的体验过程中能够得多大程度的完美的生态体验。游客往往只重视的是自己的身心的愉悦体验,很少会在观光旅游的过程中会去想到保护生态环境。因此,生态主体与自然之间就暗藏着严重的冲突。冲突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大自然的环境就会越来越恶化。自然界就势必会对人类敲响警钟。因此,人类无限度地重视经济利益而轻视生态利益势必会带来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冲突,影响着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我们的后代子孙的健康发展带来危害。众所周知,利益有很多种。利益不仅包括经济方面的利益,还包括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然而,恰巧就是这个被人们极易忽视的生态环境所带来的生态利益,如果处理不好,极易引发整个人类社会经济的崩溃。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当今,经济的全球化的发展,面对着激烈的国际竞争,各国都想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具有称霸全球的野心。因此,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只要能在世界市场中站住脚跟,他们就会不惜一切代价来换取话语权。所以,在保护自然方面还是发展经济方面,他们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后者。他们不会去考虑什么长远利益,只要能发展,只要能有利益就会不顾一切,用环境来换取经济当前的发展。然而这种个体的理性往往会带来整个整体的非理性。就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近百年来的发展史,亦是他们的“血泪史”。个体利益的最大化势必会造成整个社会利益的最小话,因为生态环境资源是公共的,而并非属于个人。生态旅游资源也是如此。因此,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面对着生态旅游资源的日益枯竭,面对在公共资源利用方面的低效率和非理性,人们应该把眼光放长远,从整体利益去考虑,运用新的经济发展观去协调人与自然在生态旅游经济关系中的紧张局面,建立一个完善的生态经济系统,使得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齐抓共进,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转。
3基于生态文明建设视角的我国生态旅游发展路径
3.1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加强生态旅游规划和法制建设首先,制定生态旅游发展的科学规划。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的规划作指导。在制定生态旅游发展规划时,应该深入分析旅游目的地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状况。首先要充分考察生态旅游市场的供需情况,同时考虑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会有哪些优势,遇到哪些限制,从而来合理的规划我国生态旅游的空间分布,制定生态旅游发展的政策与措施,使生态旅游经济的所有开发项目和制定的具体相关措施都应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生态旅游经济和当地的经济发展进而提高当地的综合素质,实现我国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加强生态旅游发展的法律保障。生态旅游产品供给者的生产成本普遍高于从事大众旅游产品的企业。因此,我国应当注重生态旅游发展的法律保障,制定必要的优惠政策,发挥宏观调控的积极作用来帮扶生态旅游经营者。对生态旅游经营者实行税收上的优惠政策,提供先进的技术和充足的资金,协调和解决其生态旅游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4]。同时,我国政府部门应当制定合理的处罚措施,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对旅游活动经营者造成的资源破坏与环境污染进行相应的处罚。此外,还应当进一步完善消费者的维权渠道,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通过加强生态旅游发展的法律保障,有利于对生态旅游市场进行适度地调节,规范生态旅游市场秩序。
3.2注重自然生态关系与社会经济关系的协调,构建生态旅游发展利益驱动机制首先,严格生态旅游的准入制度。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对虚假生态旅游供给者进行约束,并采取措施增加“虚假生态旅游产品”提供者的提供成本;对虚假生态旅游产品的“生产-销售”整个生产链进行严格查处惩治追究生产供给者的责任,违者重罚。同时,实行生态补偿等制度提高虚假生态旅游产品的“伪装”成本[5]。通过对生态旅游提供者进行严格的准入制度的监督与管理,利用淘汰机制的监管,可以及时的清理掉那些打着“生态旅游提供者”的幌子实则对我国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破坏性的开采和运营的市场主体。同时,为了能够营造生态旅游认证的良好氛围,我国应当大力加强与国际知名生态旅游认证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大力普及并积极宣传生态旅游认证知识,鼓励生态旅游产品供给者和游客了解并参与生态旅游认证活动。其次,正确处理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协调各方经济利益关系。旅游资源是生态旅游的重要部分,无论是自然的景观资源还是人文的景观资源都是生态环境中的最敏感区。旅游经济的发展极其容易对这些敏感资源造成破坏,合理的规划、利用这些旅游资源是我国生态旅游能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要加强对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是关键。我们应该积极地宣传号召人们去保护环境和爱护自然。同时,在遇到资源使用与保护产生冲突时,要妥善的处理好自然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把生态环境的保护放在第一位。积极的协调好各方关系、权衡各方的利益,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得生态旅游业获得长远的发展。
3.3加强生态观念培养,完善生态伦理道德机制构建首先,注重生态旅游宣传教育。在加强我国生态旅游宣传教育方面,可以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向游客普及生态旅游相关知识,使游客更清楚地了解生态旅游过程中应当注意的相关问题,从而更自觉地尊重及保护当地居民的各种习俗,避免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文化风俗等造成破坏。总之,通过开展生态旅游的宣传教育,游客会进一步加强生态环保意识,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和价值观念,促进我国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6]。其次,完善生态伦理道德机制构建。将生态伦理道德机制引入生态旅游这一特定领域,就是强调人类应当彻底转变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学会尊重、保护自然,在旅游开发建设和旅游活动中运用理性和道德自觉地承担保护旅游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的社会责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生态伦理道德机制的构建中,人们应当努力做到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应当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充分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保护生态自然环境;其次,应当合理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减少资源耗费,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再次,应当树立旅游生态系统的整体发展观,加强规划和机制管理,保持旅游生态系统的整体协调性发展;最后,应当在生态旅游的开发和管理中确立基本的生态伦理规范,从而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森林公园;生态旅游;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3.014
森林生态旅游作为新兴的旅游形式,是一种集自然性、环保性和教育性为一体的高层次旅游,因其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获得经济效益的双重作用,以森林自然环境为依托的生态旅游日益得到人们的关注。森林公园进行生态旅游开发,主要是依托其优美的生态景观,同时利用诸多的养生手段和完善的养生设施以及科学的管理手段,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养生为一体的综合旅游。
1 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概况
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国家林业局批准成立的广西最早的国家森林公园。公园由良凤区、凤凰湖森林度假区、五象岭森林公园区组成,生态环境优越,是开展观光度假、科普教育的理想旅游胜地。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自然条件优越,核心区的森林面积327.4公顷,是华南地区最大的树木标本园。丰富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为其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公园已开放菩提山庄、凤江绿野、游乐世界三个景区以及珍稀树种标本园、蝴蝶园等生态旅游文化教育景点。
2 公园生态旅游开发的优势
2.1 资源优势
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地处南宁壮乡绿城会展商务旅游区范围内,自然条件优越,孕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园内有大量珍稀濒危树种和植物景观,属国家级保护植物62种,是名副其实的林木种质基因库。同时,园内大范围的水域面积和湿地面也为建设公园生态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2 交通优势
相比较于其他森林公园而言,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依托着良好的航空、铁路,交通便利。公园位于南宁机场到市区的主干道边,公园的可进入性强,有利于其与周边旅游资源形成互补关系,从而便于发展旅游精品路线。
2.3 客源市场优势
随着南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的客源市场也在不断扩大。对于公园而言,南宁是其基础客源市场;同时,借助南宁是桂南旅游区的中心城市这一条件,公园不断发展桂林、北海等潜在市场;最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也让南宁在东盟各国的知名度不断增加,为公园也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市场。
3 公园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3.1 总体竞争力有待提高
广西拥有较多的森林旅游资源,森林公园数量较多,大多依托森林资源及山水风景资源开展旅游。相比较于其他公园,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的景观特色尚不够突出,缺乏高质量景点,从而导致其竞争力较弱,知名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如果不进行高标准的生态旅游开发建设,旅游项目极易同质化,从而难以在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中推行差异化竞争战略。
3.2 旅游资源开发资金短缺
森林旅游由于其初期投入较多、开发周期较长以及开发难度较大,直接经济效益不能够立即显现,因此资金短缺是制约森林公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由于项目开发建设用地审批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招商引资力度,使得景观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利用,出现资源闲置浪费现象。
3.3 旅游人才匮乏
森林公园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旅游开发、管理、营销等方面的专门人才。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是由树木园转型而来,从业人员主要是原有的林业技术人员和职工,缺乏正规的旅游管理培训,而其中直接从事生态旅游的专业人员更为缺乏,难以适应公园森林生态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建设管理单位缺乏相应的管理和服务人才,难以开展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从而影响了其生态旅游的快速、健康发展。
3.4 宣传力度不足
在广西范围内,森林公园及其森林生态旅游区较有名气的不到总数的一半,而能在全国知名的就更少了。公园知名度不高,除了自身资源和开发程度等原因外,宣传力度不足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公园森林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在南宁已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因此要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媒体,开展宣传推介活动,以提高知名度,吸引广大游客。
4 公园生态旅游开发措施
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的生态旅游开发应着重开发具有森林生态特色的旅游产品,打造景观丰富、布局合理、效益良好的森林旅游网络。
4.1 科学规划,加快森林公园建设步伐
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要发展,应通过加快推进生态旅游景区建设来提升景区的总体竞争力,将生态旅游作为促进公园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对景区进行合理规划,使其在布局上与周边旅游资源相协调,同时又突出其森林生态旅游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融合南宁本土文化,走富有本地特色的生态旅游发展之路。
4.2 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加大森林公园建设投入
多方位筹集资金,加强公园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要多渠道、多形式地筹措资金,可以积极地与政府以及非政府组织进行协商,也可通过采取股份制,或主动与有意从事发展旅游业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从而加快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建设。
4.3 加快森林生态旅游管理队伍建设
生态旅游业强调的是生态型,是兼有经济型、文化性和生态性的事业。因此,必须充分认识生态旅游人才培养对生态旅游开发的重要性。一方面可以通过委托高等院校代培,从而培养不同层次从事森林生态旅游管理和服务的专业性人才;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加强“企、学、研”联合,开展生态旅游科学研究,从而不断提升森林生态旅游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态旅游;法律问题;建议
一、生态旅游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方向
(一)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但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旅游业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但是,传统旅游业正在重复着“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据调查,到上世纪末,旅游活动的开展已使全国22%的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受到破坏;11%的自然保护区的旅游资源退化。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二)生态旅游是全球也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方向
传统旅游业带来的环境问题,使得“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理念与旅游发展形式,在20世纪80年代后首先在发达国家蓬勃兴起。它是指人们在欣赏、感受生态美景的过程中,增强环保意识,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良性互动,共同受益的活动。其本质是尊重生态规律,强调可持续发展。因此真正的生态旅游无论是在开发建设过程,还是在经营过程,都与保护生态密不可分。
着眼全球,生态旅游已成为一种趋势,我国也十分关注。迄今为止,我国已经设立了l700多个自然保护区,各级森林公园已覆盖了除西藏外的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预计,生态旅游取代自然风景观光旅游只是时间问题。然而,生态旅游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在生态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与初衷相悖的生态破坏行为。这其中,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首先要从法治上找原因。
二、当前我国发展生态旅游存在的主要法律问题
(一)立法上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中国既没有一部旅游基本法,也没有一部生态旅游专门法,有关生态旅游依据的是其他非专门性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
(二)执法管理上的问题
与立法上的缺失有关,我国目前没有专门的生态旅游执法管理机构和执法管理队伍,有关生态旅游的执法管理由不同的相关部门多头交叉进行,常常导致“都在管理,都不管理、管理混乱”的现象。
(三)法律监督上的问题
目前,我国对各种生态旅游活动的监督,虽然主体众多,形式多样,但并未形成整体上的合力。在专门国家机关的监督方面,存在人员不到位、责任不到位、权利不到位、自己监督等问题。而主要靠社会监督也是不现实的,尤其是在有关生态旅游法律宣传与教育工作尚未全面铺开的情况下。
三、解决我国生态旅游法律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立法
生态旅游专门立法的缺失是我国生态旅游各种问题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因而完善生态旅游立法也是解决问题的最主要的手段。在以往的相关立法中,重开发,轻保护的立法倾向相当严重。今后在制定生态旅游专门法时,首先要确立生态保护的指导思想。在具体内容中,至少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理清产权关系。我国(生态)旅游景区的产权关系比较特殊。按照相关法律规定,我国的旅游景区主体产权归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但实际问题却比较复杂:有不少景区位于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范围内;或者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位于景区范围内;或者农村集体(包括个人)的土地、房产等不动产本身就构成景区风景的一部分。这种复杂的产权关系使得生态旅游的景区开发管理矛盾重重。为此,有必要在专门的生态旅游立法中对景区产权问题予以明确规定。建议国家统一制定生态旅游景区的划定标准;一般生态旅游景区的划定由省级人民政府严格按标准执行,世界遗产和国家级生态旅游景区的划定则由国务院严格按标准执行;凡划定为生态旅游景区的,原则上产权统归国家所有,景区内原先的集体所有制产权,由国家按具体标准收购或置换;对于已经构成景区内生态景观有机组成部分的个人所有的那部分产权,应允许其选择变通方式,除由国家收购或置换外,还可由其选择折价入股、租赁、出售返租等方式。
2.明确管理者。根据我国目前的法律规定,旅游景区的所有权、管理权甚至经营权都由国家拥有,政企不分。这常常导致景区的维护和管理无法合理进行。不仅如此,由于各地的地方政府代表国家行使具体管辖权,导致许多国家风景名胜区和自然文化遗产的所有权地方化,名为国家所有,其实际的管理、收益和处分权的行使则是围绕着地方的利益甚至是地方官员的利益和政绩打转,这已成为生态旅游资源屡遭破坏、资源所有权以各种形式变相转移的主要原因。更大的问题是,中央和地方对景区的管理缺乏统一,各部门条块分割,职能交叉。从国务院部委到省市的厅局,都可以作为所有者的代表对同一景区(的各个部分)发号施令。根据现行相关规定,国家风景名胜区由建设环保部门管理;历史文化名城及其他文物景区由文化部门管理;道观寺庙由宗教部门管理;国家森林公园由林业部门管理;国家地质公园由国土资源部门管理;国家水利风景区由水利部门管理;旅游业由旅游部门管理等等。这种分工管理格局,使得生态旅游活动的管理主体林立,权力、责任和能力分散,不仅导致生态管理资源的大量浪费,也容易造成管理混乱、管理不严和管理缺位。
鉴于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以及我国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严重的现状,建议新的立法要赋予特定部门对生态景区和生态旅游明确的、独立的专门管辖权,使之成为生态旅游的权威管理部门,对全国的生态旅游实行高效管理。
3.规范管理条例。明确了生态旅游的专门管理部门以后,还有一项重要工作也需要由立法加以解决,那就是制定规范生态旅游管理的专门法律法规。目前,我国尚无这方面的专门立法。对于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如生态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估体系,生态旅游区的审批和划定,生态旅游的安全保障体系,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生态旅游资源补偿费用的收取和运用,生态旅游市场的管理,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生态旅游管理者(政府)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生态旅游者的管理,生态旅游区当地居民的管理等等,都缺乏法律的规制。这必然导致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中相关问题的解决无法可依。因此,生态旅游管理专门立法要尽快摆上日程。
4.采取灵活有效的经营模式。生态旅游的经营模式,虽然不能由立法加以直接规定,但是,立法却可以也应该对其加以规制。自然文化遗产和风景名胜属于公共资源,它具有科研、教育、审美等多种功能,具有珍稀性、唯一性、不能人工再造性等特征,因此,对其开发和经营一定要本着对后代负责的精神,采取慎重态度。反过来说,如果因为担心造成破坏,对于生态旅游资源不敢开发利用,那么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所以,保护和开发要兼顾,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 往往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面科学的规划和大量资金投入,才能保证总体开发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如果因为缺乏资金而小打小闹,不仅难以达到开发效果,甚至可能造成对旅游资源的无可挽回的破坏。因此,生态旅游的开发、保护,单靠政府部门的投资是不够的,也是不现实的,对于经济不发达地区更是如此。而且,纯粹由政府投资,经营管理者缺乏参与市场竞争的内在压力和动力,也会严重制约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档次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如果允许多方资金投入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保护项目,一方面缓解了政府无力开发的不足,另一方面也使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有了强大的资金后盾,既发展经济,又保护环境,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当然,要达到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双赢的目标,还应对非国有资金介入生态旅游的开发有一个范围、程度和方式的限制,这值得有关专家认真探讨。
允许非国有资金的介入,实际上就是将生态旅游资源的经营权从所有权中剥离出来,有条件、有期限地让渡给投资方,从事法律允许范围内的市场运作。经营权的剥离应该彻底,经营权剥离之后,政府部门应该完全抽身其外,不再从事任何经营活动,而是以一个纯粹的管理监督者和生态旅游资源保护者的身份履行国家代表的权利和义务。经营权的剥离过程要有科学的评价、规范的运作和严格的监督,防止国有资产的无形流失。
至于允许介入生态旅游开发的资金来源,应该是多渠道的。除了国内资金外,鉴于wto的国民待遇原则,对外资也不能例外。但对外资应注意一些特殊性的问题。比如要坚持国家对自然资源永久主权原则;要坚持适用中国法律处理纠纷的原则;要谨慎处理某些可能涉及政治或文化敏感问题的旅游资源的开发;要注意选择真正有资金、技术和管理实力的企业(这点对国内投资者也一样)等等。
5.要重视与国际接轨,同时还要照顾到国情。生态旅游已经成为全球旅游的一个潮流,中国也已经挤身世界旅游大国的行列。在生态旅游方面号召力巨大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数目上,我国目前名列世界第三。但是,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生态保护负担沉重而经济能力有限的矛盾十分尖锐,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切实保护好这些珍贵而脆弱的人类遗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我国对wto承诺的逐步兑现,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旅行社或旅游公司多数已经开始进驻中国,并呈现出地点分散、实力雄厚、业务范围广泛的特点。因此,在制定生态旅游专门立法时,还必须考虑国际因素,既要与国际接轨,遵守wto“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法律规则,又要尽量照顾到我国的国情,维护国家的利益。
(二)加强执法
完善生态旅游立法只是使得我国生态旅游有法可依,而执法则是生态旅游法律体系发挥作用的关键环节,它决定了生态旅游法律体系是否能切实发挥作用。
要加强生态旅游执法,首先要依法建立生态旅游执法机构。包括司法部门、行政部门和相关的社会团体。其中,独立、专门执行生态旅游管理事务的行政机关的作用至关重要。该行政执法机关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必须由法律明确规定。其次,要建设一支合格的生态旅游执法队伍,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担任专、兼职生态旅游执法人员,并赋予应有的权限。再次,要严肃生态旅游执法,要落实生态旅游行政执法责任制。最后,要严格按照生态旅游行政执法程序办事。
(三)健全监督机制
生态旅游法律体系是否被切实有效地执行,还需要由监督工作加以保证。监督主要是针对生态旅游的执法情况,特别是行政执法情况而进行。从监督的实效性来讲,又首推行政监督。因此,应该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在财务与人事上与监督对象相分离的行政监督机构,制定一部规范监督工作的可操作性强的法规,赋予监督主体明确的监督依据和足够的监督权限。在监督过程中,既要对具体行政行为,还要对抽象行政行为进行监督;既要监督实体内容,又要监督方法、程序。
除了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也是必不可少的。为此,要确保司法权的真正独立,尤其是独立于行政权,还要相应扩大司法审判的受案范围。
此外,还要充分发挥权力机关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使得各种监督力量优势互补,形成合力,提高生态旅游法律监督的整体效能。
【参考文献】
[1]郑本法.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j].甘肃社会科学,2004,(4).
[2]阎春梅.生态旅游中的环境保护对策分析[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oo4,(6).
现阶段我国的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重视生态保护工作,在具体的旅游生态管理过程中需要从自然环境保护的角度以及自然资源有效利用的角度进行旅游开发与后续管理,从而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促进不同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就生态旅游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分析如下。
一、生态旅游概述
生态旅游最早是由西方学者提出的,生态旅游的实质就是一种新型旅游活动,也就是来自不同地区的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感受到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古迹、名人故居以及自然风光等。在旅游过程中感受到自然魅力,当然关于生态旅游的具体定义,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阐述,我国不同学者对于生态旅游也没有统一的定义,综合大多数学者的定义,生态旅游强调的是旅游未来发展的方向,而不仅仅只是一种旅游产品,与此同时,生态旅游中强调生态学应用,也就是重视可再生生态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协调好旅游开发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从而保证当地生态环境、旅游发展以及经济发展。
二、生态旅游管理需要遵循的原则
生态旅游管理与传统的旅游管理存在着不同,由于加入了生态学的要求,在管理中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生态学知识的运用生态旅游管理是以生态学理论知识为基础的,因而在生态旅游管理中需要运用生态学知识,生态学研究的是生物发展、环境发展、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自然环境以及自然资源属于生态学管理的重要方面,旅游本身属于一种人为活动,人为活动过程中必然会对自然资源以及自然环境产生影响,所以生态学旅游管理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游客的活动会影响到生态旅游,生态旅游反过来又会影响生态旅游,对此,在生态旅游管理中需要从生态学知识出发,通过生态学知识的运用,强化生态旅游管理。(二)生态旅游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需要保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旅游业管理发展过程中当地群众也具有对资源的经营权,因而除了依靠国家的相关管理部门外,还需要与当地群众联合起来,通过群众的广泛参与,能够进一步实现资源管理的合理性,依靠群众形成一个强大的旅游管理团队,群众能够才生态旅游中收益,相应的也会按照国家的政策方针要求,辅的做好旅游业的生态管理,造福子孙后代,放眼于长远的旅游发展经济效益。(三)保证环境的容纳量生态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需要以自然环境为依托,但是自然环境本身的容纳量、承载力是有效的,这就要求在生态旅游管理中重视环境本身的容纳量,保证旅游管理中的游客数量不会过多,避免过多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出现新的问题,比如:人口拥堵、交通瘫痪、垃圾堆积如山等,这些反过来会影响到后续的游客数量,总体而言,生态旅游管理中应保证环境的容纳量,控制好游客的数量。
三、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生态旅游管理
(一)明确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旅游生态管理中生态环境作为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生态旅游实践活动过程中则会由于游客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影响到实际的生态环境保护,相应的也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对此需要,结合当地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制定出生态旅游管理的总体规划,明确未来一段时间内生态旅游发展方向,针对性的提出发展战略,在可持续发展原则下,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坚持生态旅游管理中资源的高效使用,明确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比如在生态旅游管理规定中对游客的行为举止进行约束和限制,强化游客的实名制管理,对于一些在旅游中不遵守规章制度,情节严重的可将其加入黑名单,通过对生态旅游实践活动过程中游客行为举止的限制,实现生态旅游管理。(二)生态旅游管理中科学技术的使用现阶段生态旅游管理中使用了一定的科学技术,但是总体应用程度还不是很高,究其原因是我国旅游发展过快,但是在旅游管理中没有重视科学技术的应用,生态旅游管理迫切需要在旅游管理中使用科学技术。比如:借助于科学技术实现旅游景点的科学管理,将传统的纸质门票转化为电子门票,同时在景点入口处通过联网的电子屏幕就今日的天气情况、环境监测情况、景点进入人数、景点总容纳人数、剩余容纳人数、周边公交线路、游客须知等内容在大屏幕上流动性展示出来,提高服务质量同时便于科学管理。
四、结语
1引言为了发展生态旅游,实现自然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各国都建立了相应的生态旅游监管体制,一些国家在生态旅游建设中发展迅速。我国生态旅游市场需求大,旅游发展中环境破坏现象严重,一些旅游区生物的多样性被破坏,土壤退化加速,森林面积急剧减少,经济社会呈现出非理性的发展状态,急需建立政府主导下的生态旅游监管体制来遏制进一步的破坏行为,促进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
2010年邵琪伟指出,要借鉴国际上发展生态旅游的经验和办法,探索监管制度,完善生态旅游区规划审批的制度,加强对生态旅游项目建设的监督,21,建立一套促进生态旅游健康发展的监督体系。
2国内生态旅游监管研究
2.1国内生态旅游监管现状从国家旅游网新闻列表数据统计,从2006年6月20日到2011年2月18日共有2587条新闻涉及到生态旅游,其中有1448条新闻与发展生态旅游相关,占全部新闻的55.9。同时生态旅游研究已经逐步成为旅游研究的重点,据中国知网数据分析,从1980年到2010年,按5年一个周期计算,生态旅游研究占旅游研究的比例呈上升趋势。
国家旅游局已经初步公告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指引》,明确了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示范区的定义、分类及标准,为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总体方向。国家环境保护部已公告《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指引》,出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纲要(1996~2050年),并分批构建全国生态示范区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已经被认定为生态省的有海南省、黑龙江省、浙江省、安徽省、四川省、吉林省、福建省、山东省、河北9个省,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共389个。可以看出我国已经具备建立生态旅游行政监管体系的基础l3]。
2.2国内生态旅游行政监管机构设置我国生态旅游政府监管的主体分为3级,第1级是直接监管生态旅游的行政部门,即国家旅游局和各地方旅游局;第2级是间接监管生态旅游,且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密切的部门;第3级是间接监管生态旅游,且不直接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部门。3种不同的行政部门共同构成了生态旅游政府监管的主体,每类部门都从不同的角度监管生态旅游的发展。
旅游局和二级生态旅游监管部门的职能差异较大,从监管的本质上看旅游局无疑是生态旅游政府监管的中坚力量,其他政府部门在职能范围内对生态旅游发展进行规范和引导。一个生态旅游景区从规划到建成,再到运营,这个过程涉及到旅游局和众多生态旅游监管二级部门。从监管范围来看,旅游局对生态旅游政府监管涉及到旅游规划、开发以及旅游经营管理整个动态过程,不仅包括对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监管,更包括对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的协调等方面;生态旅游二级管理部门的监督力量主要集中在旅游开发、规划阶段,重点集中在资源环境保护上;监管地位和监管范围的不同决定了监管方式的不同,旅游局在生态旅游政策法规制定、生态旅游学术研究、民问生态旅游组织发展、国际交流合作中扮演着制定者或引导者的积极作用。二级生态旅游监管部门的职能主要集中在设立部门执行标准、审核生态旅游规划、监督标准执行等方面引。
2.3国内政府旅游监管的职能政府旅游监管分为对旅游市场的监管和旅游管理部门的自我监管两个方面,本文以前者为主要研究目标。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对政府的监管包括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在国家层面上国家旅游局设立了质量规范与管理司,质量规范与管理司下设质量监督处、旅行社管理处、饭店管理处、标准化处、导游管理处,其监管职能主要包括维护市场秩序,建立各类标准和指导业务工作。
地方旅游局是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监督的基础力量,各地方旅游局严格贯彻国家、省有关旅游的政策法规,接受国家旅游局的统一领导,对管辖地区的旅游市场进行专门监督、受理投诉和规范当地市场。
以桂林旅游局为例,桂林旅游局专门设立了行业质量处,行业质量处负责规范和提高旅游经营企业产品及服务质量;推广旅游行业标准;承接旅行社和星级酒店申报、复核、年检工作;协调旅游环保、安全丁作,联系旅游协会工作。而其他行政管理机构,如国土资源局、水利部、环保局、林业局和农业局等,其职能只是负责和本职能部门相关的内容监管。
2.4国内生态旅游政府监管的缺陷(1)生态旅游行政监督缺乏权威和力度。作为综合性产业,旅游业涉及到众多其他行业,而各行业都有独立的主管部门,每个主管部门均有本身的管198理职能,旅游局不能包揽其他部门的工作职能,这种格局之下形成了旅游管理部门触及不到的瓶颈,在瓶颈处,监督不能有效进行,旅游行政部门的权利与职能缺乏一致性,人们对旅游管理部门的工作要求往往超过了其职能范围,在这种情况下,行政监督不能顺利实现。
(2)我国生态旅游监督的途径过于传统。从监督主体上看,多为行政部门,而以广大生态旅游社区居民和游客为主体的民主监督的力量相对薄弱。在监督的路径上,生态旅游的监督以自上而下的行政监督为主,而民主监督是自下而上的监督。
(3)我国生态旅游监督中群众监督困难,覆盖面不全。生态旅游社区居民监督困难主要是因为没有健全的群众监督制度,旅游管理部门没有就群众监督的性质、地位及作用、监督的途径、方法做出具体说明。群众监督意识薄弱,群众在履行监督权之后,正当权益依旧难以得到维护。
(4)我国生态旅游监督以管制为主,激励机制不健全。在生态旅游业中工作表现突出的企业没有受到特别的鼓励与支持。政府、生态旅游社区对保护生态环境、服务游客有特殊贡献的社区居民没有必要的肯定,导游人员收人分配制度不规范,间接滋生了违法乱纪行为。当游客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并得不到合理的解决时,游客产业监督的积极性也会下降。
3国外政府生态旅游监管
3.1国外生态旅游监管的产生国外旅游监管中,政府是先驱,民间组织是刺激者,而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逐渐扩大的旅游需求是旅游监管制度完善的根本原因。随着生态旅游市场的扩大,生态旅游研究的深入,生态旅游区的功能更加清晰,社会对生态旅游监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生态旅游监管的深入与完善过程中,非政府组织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2国外政府生态旅游监管的特点(1)发达国家政府生态旅游监管的第一个突出特点是:政府充当协调者的角色,不直接参与旅游经营,积极促进旅游非政府、非营利组织发展3]。关于非营利组织的具体界定众说纷纭,其中亨利汉斯曼(HenryHansmann)用两组特性来划分非营利组织的方法比较有代表性,第一特性是捐赠还是经营(指组织的收人来源),第二特性在于非营利组织是共有性的还是企业性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非营利组织经历了慈善赞助模式到权利与授权模式,再到竞争/市场模式的转变,在这一转变中,非营利组织在资金来源、组织结构、工作内容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非营利性和为公众或弱势群体谋福利依旧是其主要特性|l3。
在国外,政府积极鼓励旅游非政府、非营利组织发展,这类组织在生态旅游监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首先是由非营利组织的本质特性决定的,非营利组织是指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它的目标通常是支持或处理个人关心或者公众关注的议题或事件。非营利组织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的兴起源于第一和第二部门职能和力量的欠缺。旅游非营利组织是伴随着旅游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产生的。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经济活动的深入,旅游呈现的负面影响日益突出。各国、各地区出现了各种形式的旅游非营利组织。不同的旅游非营利组织在组成方式、资金来源、工作内容上都存在差异,但是根本宗旨是一致的,目的在于协调政府、旅游经营企业、景区居民、游客之间的利益,在保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E。
国外旅游非营利组织的发展速度较快,目前学术界把旅游非营利组织主要按其职责范围进行区别,划分为国际级、区域级、国家级、地方级4个级别。各个级别具有代表性的非营利组织:国际性的如FEE、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世界旅游委员会、热带雨林联盟、国际生态旅游学会和国际保护联盟等;区域性的如欧洲环境教育基金、亚太旅游协会、欧洲高尔夫协会生态委员会、美洲旅游认证网和加勒比海可持续旅游委员会;国家级别的如澳大利亚的澳大利亚旅游经营者网络(AT()N)和澳大利亚生态旅游协会(EAA)、澳大利亚可持续旅游合作研究中心,中国的中国旅游协会等】。
(2)发达同家政府生态旅游监管的第2个突出特点是积极促进生态旅游标准化工程建设,为生态旅游监管提供操作规范。
由于服务对象的不同,在同一级别中,不同的旅游非营利组织在工作内容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总的来说,各个级别的非营利组织在实现工作目标的路径选择是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历史上,非营利组织的生存基础依靠3种支持,即政府补贴或资助、企业捐赠和个人捐赠,公众的道德感和政府对民众的责任感是非营利组织成立的精神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非营利组织经历了慈善赞助模式到权利与授权模式,再到竞争/市场模式的转变,在这一转变中,非营利组织在资金来源、组织结构、工作内容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简单的说教宣传已经不足以支持非营利组织的运作,因此非营利组织形成了一些新的运作方式,以旅游业为代表,生态旅游非营利组织通过建立完备的旅游评估体系来对旅游经营者或旅游目的地进行考察,对考察合格者基于认证和宣传,并进行持续的监督,以保持旅游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符合行业提供的标准,这种运作方式不仅忠于非政府组织的服务宗旨,也保障了组织的正常运作Do]。
到目前为止,国外主要的认证组织都有直接参与或与其他政府、非政府组织合作参与旅游认证。
旅游非营利组织提出的行业标准往往高于政府设定的标准,它在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旅游社区居民、游客、旅游景区工作员的利益,而不仅仅是政府的经济利益。旅游非营利组织充分的考虑到信息的公开性、教育性、全面性、实用性,这些特性无异给生态旅游监督开启了一道方便之门。
3.3国内外政府生态旅游监管的差异性分析(1)政府在旅游监督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在我国,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是旅游监管的主体,直接领导旅游监督工作,而在国外绝大部分国家,政府在旅游监管中起着间接的、配合的作用。以美国为例,美国与生态旅游相关的机构,如美国国家发展署、国家环境保护署、联邦商务、美国农业部国家森林管理局。
美国渔业和野生动植物管理局、国家土地局等部门,他们都根据自己的职责在不同的方面,从政策制定等宏观方面对旅游业进行了规范管理,但是更多细节标准制定及执行T作,则更多地落实到与旅游相关的非营利组织T作中E1。
(2)国内外生态旅游监督的对象不同。在国外,各类国家级,特别是地方级的生态旅游监督组织都有明确的监督对象和监督范围,我国尚未将生态旅游监管作为一个单独的、专门的课题提上日程,也没有确定明确的监督对象。生态旅游监督主体和监督对象的差异直接决定了两者在监督方式上的差异,中国实行的是以政府为主导的监督方式,而国外旅游非营利组织在监督中发挥着更加积极的作用。
(3)在国内外政府生态旅游监管中,非营利、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不同。中国旅游非政府、非营利组织发展缓慢,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差异是形成国内外生态旅游非营利组织发展水平差距的主要原因之o数据显示,中国是世界上制定旅游业标准较多的国家,但是单纯的法律法规显然不足以形成有效的监督,有效的监督之网需要一个规范、统一、被认可的标准,需要以非营利组织为代表的广大民众的参与。但是,现阶段,中国缺乏生态旅游非营利组织成长的土壤。中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国家,自然资源由国家所有,因此,以公众福利为工作目标的生态旅游非营利组织缺乏成长的政治、经济基础。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民政部对非政府组织设置的条件苛刻,审批耗时长,手续复杂,国家也没有健全的政策对环保积极的个人或企业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持续的激励,这打击了公众成立非政府组织的热情;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比较低,生态旅游还没成为公众旅游的普遍需要,大众对生态旅游的概念还停留在模糊认知阶段,没有形成生态旅游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土壤。在家族观念盛行的中国,民间自助的形式与西方有差异。4国外生态旅游监管的启示4.1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生态旅游监管结合国外生态旅游政府监管的历程与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国旅游行业的发展背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应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旅游监管体系。
由于我国生态旅游市场混乱,对生态旅游发展进行专项监管刻不容缓;生态旅游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在众多权力部门职能交叉,权责不明的情况下,只有专门的旅游监管部门才能为生态旅游健康发展坚强后盾;我国旅游非政府组织发展不活跃,其地位缺乏法律权威,现阶段还不足以担当起生态旅游监管引导者的重担;因此在我国现有的体制基础上,建立政府主导性的旅游监管体系更具备可行性与操作性。
4.2健全生态旅游发展的市场机制只有在健全的市场机制下,政府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宏观调控能力,中国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健全的市场机制,健全的市场机制包括几个方面。
(1)市场准入与市场退出机制,市场准人与市场退出机制有利于提高生态旅游行业的服务质量,预防资源被破坏现象,促进生态旅游有序发展。
(2)利益分配机制,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有助于解决政府、生态旅游社区居民、旅游企业之间利益分配不均,矛盾激化的问题,使旅游发展成为当地经济发展与和谐社区建设的双重动力。
(3)信用机制。信用机制包含两点,一是通过信息传达建立生态旅游的社会认同感,二是通过监管规范生态旅游景区行为,提高生态旅游服务质量,通过对生态旅游企业进行质量评估来评定其信用。
4.3鼓励非政府组织发展
关键词:生态旅游;产业现状;发展前景
前言
生态旅游是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本文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求经验、总结条件、最后解决问题为基本线索和逻辑关系。通过对生态旅游的一些旅游观光园区进行实地调查、查阅资料等手段,来研究生态旅游的发展情况及其发展前景,对目前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生态旅游的发展
1.发展概况
(1).发展背景
生态旅游兴起于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开始传入我国,我国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条件,生态旅游业发展十分迅速。
生态旅游是通过减轻环境压力来平衡经济利益,通过保持旅游区景观资源和文化的完整性来实现代际间的利益共享和公平,是实现旅游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良好途径,全球绿色浪潮的兴起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正确的道路。生态旅游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它实际上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和形式之一。
(2).发展现状
我国的生态旅游主要是依托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发展起来的,生态旅游也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但由于不健全的生态旅游相关法律法规和落后的管理体制以及盲目过度开发而造成生态旅游区资源环境的破坏也是触目惊心的。有些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在缺乏深入调研和全面科学论证的情况下,便急功近利地进行探索式、租放式的开发,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珍贵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
二. 存在的问题
1.由于游客的随意采摘,为建造房屋等基础设施而进行的大面积生态资源移除,森林火灾等造成的森林和草地的退化等原因,植物资源被破坏的情况较为严峻。
2.破坏自然环境;
3.生态旅游被标签化。
三.发展对策
1.加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规划
认真调查旅游区的生态资源和可能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旌来解决旅游活动带来的环境负面问题,消除或减少污染源,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和规模,提倡以生态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体现生态之美、自然之美。坚决制止以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费等刺激旅游经济增长的项目。
2.维护自然生态稳定
生态旅游是在自然景观受人类干扰较小,自然生态系统保存较为完整的地区展开。这些经过漫长历史时期形成的地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国土生态,经济的最后安全防线。所以维护生态安全性是生态旅游管理的核心目标。
3.加强游客教育管理
目前我国旅游者的环保意识还不强,很容易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开展生态旅游必须要加强游客管理。加强游客管理可以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第一 要根据景区内环境承载力的状况,利用门票、线路设计和分区规划等技术手段对游客进行引导,使其在时间和空间上合理布局 以达到不破坏景区内生态系统的目的。第二 借助景区的宣传栏、宣传画、演播厅、书籍、手册指南以及导游解说系统对旅游者进行环境教育。旅游之前就应明确告诉旅游者应遵守的规范,特别是通过生态旅游企业服务人员的身体力行和生态旅游区周围社区的环保氛围,使旅游者受到教育和感染。第三 生态旅游景区建立一定的法律、法规、制度对旅游者的行为进行约束,避免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如有的景区实行旅游者携带物品的检查制度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但塑造了负责任的旅游者,也是在进行我国的生态旅游市场培育,必将加速我国生态旅游市场的兴起和成熟。
4.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依法规范生态旅游活动,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完善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必须加强生态旅游环境立法和制度建设,通过规章制度建设,通过法律的手段对旅游者的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和规范,避免游客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不断完善促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法规体系,推进生态旅游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进程。
四.结论
在我国,生态旅游正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一个刚刚发展起来的新生事物,生态旅游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但是只要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战略高度出发,更新观念、改革不足,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合理开发和利用生态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科学技术在生态旅游发展的科技含量,就可以逐步解决其中的问题和矛盾,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资源效益的长期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余谋昌.生态伦理学一从理论走向实践[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田里,李常林.生态旅游[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3]田里.旅游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雷默特.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