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艺术管理的概念范文

艺术管理的概念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艺术管理的概念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艺术管理的概念

第1篇

 

教学艺术概念是人类活动进入教育领域以来一个永远鲜活的话题。“教学”和“艺术”分属两个不同的概念体系,两者都有自己独有的内涵和外延。然而在教学科研活动中,却频频出现“教学艺术”这样的话语表达,这两者是如何结合并生成这样一个教学科研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概念呢?它们之间的概念同构性程度如何呢?

 

1.教学的本体涵义

 

对于教学这个在教育学领域中的重要命题,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都有自己的独特理解。斯卡特金认为:“教学是一种传授社会经验的手段,通过教学传授的是社会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模式、图式、总的原则和标准”。他强调教学活动的工具性;布鲁纳认为:“教学是通过引导学习者对问题或知识体系循序渐进的学习来提高学习者在学习中的理解、转换和迁移能力。”他强调对学习者能力的培养和教师的“引导”作用。在近代中国,有的学者认为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种统一活动过程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这种观点强调了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而且它的目标最终指向是学生;顾明远对“教学”的界定则为“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基本途径,其特点为通过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掌握,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此定义强调了教学的双边活动性、目的性、教师的促进学生发展性。

 

综上所述,由于各人界定概念的立足点不一样,因而对“教学”概念的界定差异是明显的,但他们都从不同层面揭示了“教学”概念的本质。而我们认为:教学是教师以教学目标为指引的以教学内容为中介的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技术和方法促进学生知识掌握、能力提高和身心发展的活动过程。它包含五个特点:

 

(1)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2)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在具体教学目标指引下完成;

 

(3)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以特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托;

 

(4)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指向学生的发展;

 

(5)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能根据实际创造性地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2.艺术的本体涵义

 

何谓艺术?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就是“模仿”,艺术“模仿”生活。它强调的是艺术来自于生活,生活是艺术的重要源泉,艺术不能等同于或还原为生活过程自身。这种“从生活到艺术”的观念在相当长的时间一直被当成主流价值认识传承,而如今人们说“艺术即过程”,是“走向过程的艺术”。这种转变是从克罗齐开始的,他认为“艺术即直觉”。这种强调艺术只是艺术家直觉的观点,打开了动摇生活到艺术传统认识的缺口,从此艺术开始同某种“过程”等同,首先就是从等同于人的意识自身活动过程开始。如弗洛伊德潜意识升华的观点,詹姆斯意识流流动的观点,柏格森生命力表现的观点等等,直到“生活过程本身即艺术”,“过程论”达到顶峰,就成了所谓的“20世纪艺术精神”,解构秩序、消释中心、析离主体,它已经背离了“过程即艺术”的本身意义。传统上西方历来认为艺术是人的观念客体,它是人的心灵、情感的投射物,它不具有本体意义,这种观点在当代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今人们认为艺术品不仅是人创造的,而且也是艺术的创造过程,也是创造本体艺术的过程,艺术的存在不仅具有观念客体属性,而且更是一个真实的本体存在。施莱格尔就说过:“没有诗,就没有存在。”而罗杰加洛蒂甚至说:“艺术不是别的,就是一种生活存在。”它为人提供“诗意地栖居于这片大地”的精神家园。然而,“只有把‘从生活到艺术’与‘生活过程即艺术’结合起来,对艺术的认识才可能是深刻的完整的。”

 

从词源学的角度,艺术是指“技艺”、“技能”,英语和法语art均来源于拉丁文ars,类似希腊语中的“技艺”。指的是诸如木工、铁工、外科手术之类的技艺或专门形式的技能。在德语中的艺术是krunst,它是从具有“知道”、“会做”的意义的“K nnen”一词发展而来的,指能够巧妙地解决任何困难课题的特殊熟练技术。在这个层面,艺术一词等同于英语中的“skill”,而如今我们所使用的艺术一词是指英语中“art”的涵义,是指“达到了某些要求的创造性工作”。

 

在我国,艺术概念是指“用语言、动作、线条、色彩、音响等不同手段构成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并表达作家、艺术家的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如果对它作进一步细化,艺术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艺术,是指包括文学在内的通过塑造艺术形象来具体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意识形态。狭义的艺术,是指主要不用语言而以其他手段和方式来塑造艺术形象的意识形态。

 

综合上面的阐述,我们在把握艺术这一概念时,必须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艺术不仅是静态物化作品的存在,而且也是一种动态行为过程的存在;

 

(2)艺术反映了人的创造性力量,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

 

(3)艺术必须借助具体可感的形象或行为来体现。

 

3.教学和艺术的概念同构

 

通过对教学和艺术概念的分析可知,教学和艺术具有相当高的共通性和契合性。

 

(1)教学和艺术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动态的存在过程;

 

(2)教学和艺术的最终目的都是指向人;

 

(3)教学过程和艺术创作过程都是人本质力量的外化,都具有创造性的特质;

 

(4)教学和艺术的价值实现都必须借助具体可感的形象和行为。

 

由于教学和艺术在过程、目的、物质、形式等概念层面的共通性和契合性,所以教学和艺术在概念结合上具有相当高的同构性特点。因此,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艺术,教学要追求一种艺术化的存在形式。但由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等教学本体的特殊性要求,教学和艺术的本体差异是非常明显的。这也为我们促使教学和艺术的概念结合提供了契机,我们必须研究在教学领域中的特殊艺术,因而教学艺术概念的生成就具有了它特殊的逻辑发展要求,教学艺术概念也应运而生了。

 

二、教学艺术的本质解析

 

1.关于教学艺术本质的不同观点的评述

 

人们对教学艺术的本质存在着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存在的主要流派可划分成如下几种。

 

(1)科学主义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教学艺术体现着教师对教学规律的探究和运用能力。美国在四五十年代科学主义教学思想盛行的背景下,对教学艺术的理解普遍持这种观点。这种观点为推动对教学规律的认识和教学方法的科学化做了巨大的贡献,使得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大大提高,教学艺术也因此沦为科学主义的附庸,丧失了自己的主体地位。这种观点如果发展到极致,教师就会沦为一种分析思维的机器,对学生来说,一个被“科学地”培养出的儿童将是一个可怜的怪物。如崔含鼎、梁仕云认为:“现代教学艺术,是把现代心理学、现代行为科学、现代学习科学和现代美学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而形成的教与学这一系统工程的辩证化合体”。这种流派的观点强调教学规律和教学科学方法的本体地位,教学艺术仅仅是派生物而已。但是这种观点增进了人们对教学艺术的理性认识,有助于人们摆脱将教学艺术神秘化的倾向。

 

(2)审美主义观点。唯美主义认为教学艺术不属于一般教学论范畴,而是一个关于教学的纯审美范畴或美学范畴,教学艺术是一种美的艺术创造活动。克莱德E柯伦的《教学的美学》和哈里道的《教学:一种表演艺术》等著述就较为集中地反映了这种观点。如阎增武认为:“教学艺术是通过诱发和增强学生的审美感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这种手段的运用能使学生在有益身心健康的积极愉快的求知气氛中,获得知识的营养和美的享受。”当然,以上学者的观点强调了审美性在教学艺术中的重要地位,还不是纯粹美学主义的观点,但他们对教学艺术的审美性的重视都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有点泛审美主义的倾向。如果审美主义观点发展到极致,就会在教学实践中走向审美的形式主义倾向,走向为艺术而艺术。但它对纯粹功利主义观点有积极的对抗意义。

 

(3)创造主义观点。这种观点将教学艺术看作教师艺术家式的创造劳动,如苏灵扬认为:“教师之所以称为艺术家,是因为教师的劳动本身就是创作,而且比艺术家的创作更富有创造性。”“教师创作的对象是生动活泼的人,创作本身不是集中、提炼与典型化,而是培养和发展……所以教师又是艺术家,而且是有更特殊要求的艺术家”。这种流派的观点在当前国内教育界相当普遍,许多研究者用这种观点来对抗科学主义观点,用教师的主体性的能动创造去对抗科学主义纯粹理性观点。但如果这种观点发展到极致,就会走向主观主义、神秘主义。

 

(4)功利主义观点。人是一个目的动物,人类一直在努力探索人类自身、人类行为的价值和意义,目的性是人的活动区别于动物的显著标志。“合目的性”是衡量实践活动的重要标准。功利主义教学艺术论过分强调教学的功利价值,认为凡是能实现教学目的、有用或实用的教学便是教学艺术。如盖奇认为,如果教学是一门艺术,那么只能是“一门有用或实用的艺术,而不是一门以创造美和唤起审美为目的的艺术”。功利性泛滥,常常会牺牲学生的综合发展,只注重现实目的性,甚至手段目的化;王晋堂认为:“所谓教学艺术,就是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套方法”。当然这种观点对重视教学目的全面最佳实现具有工具性、方向性的作用。但如果走向纯功利主义的视域,将使教学艺术沦为纯功利主义的工具,它自身独有的本体价值必将被掩盖。

 

以上四种流派的观点都从教学艺术的不同层面对教学艺术的本质作了深入的解剖,都具有相当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但如果走向极端,就会扭曲教学艺术的本质。

 

2.教学艺术本质的界定

 

我们认为科学界定教学艺术的本质应注意以下三个纬度:

 

(1)教学艺术必须是一门艺术,它必须体现一般艺术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2)教学艺术一定是有关教学的艺术,它必须符合教学活动的特殊要求。

 

(3)教学艺术一定要克服科学主义、审美主义、创造主义、功利主义的狭隘视域,回归到本体意义的教学艺术观上来。

 

基于以上三个维度的考虑,我们认为:教学艺术就是教师为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在遵循教学规律和美学规律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创设各种教学情境优化教学实践活动的能力素养和行为。对这一定义的科学理解,我们认为应把握住以下三个逻辑层次:

 

①教学艺术是指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的创造性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创设各种教学情境的一种能力素养和外化行为,它是观念艺术和行为艺术的统一体。

 

②运用教学艺术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最佳教学效果是一个综合的目标体系,是教师运用教学艺术的逻辑起点,它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体。

 

③教学艺术在运用过程中必须遵循教学规律和美学规律,它是科学性和审美性的统一体。

 

三、教学艺术和教学科学的关系

 

对教学艺术概念进行本体解析必然要涉及它的逻辑外延的问题,其中尤其以它和教学科学的关系问题最为重要。

 

1.教学艺术和教学科学的区别

 

(1)教学艺术和教学科学的研究对象不同。教学科学是古往今来许多教育家从大量的教学实践中总结概括出的一般规律、原则和方法,要体现教学的“真”,要“合规律性”;教学艺术则是对教学规律、原则和方法的创造性运用,体现教师在运用教学方法上的主体性力量,既要“合规律性”,又要合审美性。

 

(2)教学艺术和教学科学的价值取向不同。教学科学追求教学的规律性的内容,它体现教学认知的真理性;教学艺术追求对教学规律的有效运用,它更体现教学活动的效益性。

 

(3)教学艺术和教学科学的表现形式不同。教学科学主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教学活动,如说明、推理、论证等,很有程序性和逻辑性;教学艺术主要运用艺术的方法进行教学活动,如观察、体验、形象化手段等,形象性、体验性很强。

 

(4)教学艺术和教学科学的特点不同。教学科学强调普遍适应性和规律性,为教学提供一般性的相对稳定的模式,是教学活动共性的体现;教学艺术强调特殊规定性和灵活性,为教师优化教学提供展现主体力量的机会,是教学个性的集中体现。

 

2.教学艺术和教学科学的联系

 

(1)教学科学是教学艺术的基础。教学艺术的运用虽然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情境的创造性运用,是教师主体力量的外化,但他不能天马行空,任意所至,必须符合教学科学所揭示出来的教学本质和客观规律,按科学规律进行教学实践活动,也就是说教学艺术必须以教学科学为依托,不能坠入为教学艺术而艺术的纯艺术化的泥潭。

 

(2)教学艺术是教学科学的升华。教学艺术由于运用主体的差异而程度不同,即使是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会在不同教师身上产生天壤之别的运用差异,产生的效果会明显不同。也正是由于这些教师运用技巧和能力,才使教学科学的价值得到完美的体现。这是一条典型的从理性回归到感性的更高层次的逻辑升华过程,也是一条使理性知识升华到更高逻辑层次的运动过程,也使教学科学更具活力,真正成功的教学必须要将二者结合起来。

第2篇

零,在数学里面是一个特殊的数字,在现实生活中,我把零当作一个终点和一个新的起点的开始,我喜欢这个零的位置。

零对于人类社会中各个方面各个行业都有着极其丰富多样的含义。如在社会交际方面有“情感交流零距离”。在基层工作中有“干群关系零距离”,在师生关系中有“师生互动零差距”,在教学过程中有“作文评价零功利”、“作文指导零损失”、“读写结合零脱节”……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零,好像是一个具有特殊魔力的词,更有着特殊的含义。一无所有,乞丐零,越繁殖后代,越一无所有,足够大时,而接近死亡;当零站在一后,它摇身变成了千万富翁,亿万富翁,越发展越壮大;结束,圆满了也好,失败也好,都是零;开始,这是零对于人来说最重要意义,开始,重新开始,从零开始,很简单的一个圈,可是很难,人有时很难回到原点,也很难找到新的开始,不能从零开始,怎样从零开始,折磨着人的心。

这个零,这个开始又很简单,是别人帮不了,给不了的,是自己的心给的,让自己从头来,给自己一个零,往往要经过艰苦跋涉,心灵的跋涉,寻找开始的理由,寻找开始的动力和勇气,千山万水,苦痛岁月的找,原来它一直在自己的心里,在你左边的口袋里。

每天都是零,每天我们都应该给自己一个机会,不为将来,不为某人,只为明天早上的太阳,最耀眼的零。

在新产品设计中,好像也与“零”这个词产生了千丝万缕的关系。

奶粉吸收零阻碍。SA是唾液酸,是母乳中天然存在的碳水化合物。在人体中,脑部的唾液酸是人体内其他细胞所含SA水平的20倍,对人类婴幼儿的脑力发展至关重要。美赞臣最新A+升级配方奶粉添加了SA,直接就可以被宝宝吸收。

熨斗设计零摩擦。法国特福珐琅底熨斗最厉害的地方就是采用了流线型珐琅底设计,和棉布的摩擦系数只有0.09,且硬度比一般的钢铁还要硬2至3倍,不怕会被衣服上的配件和饰品划花,可进行挂式立体熨烫,是专为懒人设计的熨斗。

卫生巾追求零触感:乐而雅特薄卫生巾到底薄到什么程度?薄到只有0.1CM的程度,让人用了还以为没用,穿贴身裤子也不会有现形的危险。虽然纤了体,但吸收力还是一样的好,可以吸收自身重量200倍的水分。透气底膜保持干爽不闷湿。

油追求零阻力产。开车最怕的就是磨损,油就充当了汽车的守护神角色。一辆红色法拉利F1赛车出现在天河城广场,壳牌中国有限公司宣布明年将在上海进行一级方程式赛事。据悉,壳牌超凡喜力油是法拉利赛车专用,已累计赢得16次年度F1车队冠军。

二、零缺陷概念的产生

被誉为“全球质量管理大师”、“零缺陷之父”和“伟大的管理思想家”的菲利浦、克劳斯比(Crosbyism),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零缺陷”思想,并在美国推行零缺陷运动。后来,零缺陷的思想传至日本,在日本制造业中得到了全面推广,使日本制造业的产品质量得到迅速提高,并且领先于世界水平,继而进一步扩大到工商业所有领域。

零缺陷又被称为无缺点ZD。零缺陷管理的思想主张企业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进行经营管理,生产者、工作者要努力使自己的产品、业务没有缺点,并向着高质量标准的目标而奋斗。它要求生产工作者从一开始就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把工作做得准确无误,在生产中从产品的质量、成本与消耗、交货期等方面的要求进行合理安排,而不是依靠事后的检验来纠正。

零缺陷特别强调预防系统控制和过程控制,要求第一次就把事情做正确,使产品符合对顾客的承诺要求。开展零缺陷运动可以提高全员对产品质量和业务质量的责任感,从而保证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

三、零在电力行业中的特殊意义

零在电力系统中有着十分重要和特殊的意义。比如“十个零”创建目标,要求在电力安全生产中,必须做到的“十个零”,即一类障碍零次数,人员伤亡事故零次数,一般电网事故零次数,重大设备损坏事故零次数,重大火灾事故零次数,人员恶性误操作事故零次数,人员责任的事故零次数,企业责任事故零次数,企业政治事故零次数,交通事故零次数等等。

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有相应的管理措施。一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强化安全意识各级领导要树立“管理就是责任,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要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好《安规》和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各级安全网络。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要了解每一个员工的思想状态和喜怒衰乐,既严格要求他们,又热忱关心他们。这是因为,电力生产一线的职工日常工作单调、重复、枯燥,要应对随时发生的电力事故,心理承受着很大的压力。还要对全体人员进行深入细致的安全思想教育工作,努力提高全体职工自保、互保意识。二要加强现场管理,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必须从严要求,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电力营销工作中,必须做到的“十个零”是电价执行要零差错、电费回收要零风险、售电市场要零流失、计量装置零缺陷、线损管理要零漏洞、现场作业零违章、客户工程零指定、故障抢修零超时、业扩报装零超期、供电服务零投诉等。

第3篇

关键词:哈尔滨建筑艺术馆;改建工程;建筑装修理念;土建施工;工程管理

Abstract: in the city history and culture and art of architecture professional exhibition hall of Harbin art museum, Sophia church by national key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units and municipal protection building new jewish synagogue in two part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people's life and living environment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the renovation project of Harbin architecture museum of art will be on the agenda at a later date,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of the decoration natural received widespread attention from all walks of life. In the museum's reconstruction process, must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problem is to project quality control as the core, to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engineering quality common fault, improve the quality of decoratio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his will attract many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civil construction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 hope to help in rebuilding engineering of Harbin architecture museum of art, the major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Key words: Harbin architecture museum of art; The redevelopment of the project;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concept; 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74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正文:

索菲亚教堂是目前我国保存最完美的典型拜占庭式建筑,同时它也是景区内的标志性建筑,已有近百年历史的索菲亚教堂充满着迷人的色彩,对于它的改建工程,必须严格保存它已有的风格,这在工艺水平上要有很高的要求,对建筑室内装修工程施工的质量标准也有新的要求。同时对于土建施工和工程管理的要求也不容忽视。在工程建设中工程质量的好坏主要受装修施工质量好坏的影响,对于艺术馆的使用也有很大的影响。至于装修工程的整改和修复,会对使用单位带来很大的麻烦,这就要求在装修施工中所有的项目必须符合国家及行业有关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控制及验收标准规范。建筑装修工程的施工必须以结构主体为载体才能进行进一步的施工,因为建筑装修只是敷设于建筑表面的装修层。它的施工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尤其是受建筑空间的限制,其次在施工过程中工序的平行、交叉、搭接也比较频繁,这样的交叉施工会造成很多不安全的因素。同时由于各类建筑装修风格的各不相同,加上繁多的装修材料品种,使得建筑装修施工工艺呈现多样性,换句话说,就是在同一空间的施工中,需要通过多道工序、多种工艺来完成,而同一道工序也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施工工艺来实现,同样会达到相同的效果。只是这样的建筑装修改建工作的施工工期短,可是对质量的要求标准又比较高,加上当前的装修工程主要是手工操作,现行的机械化程度还比较偏低,所以在整个建筑装修改建过程中对各方面的要求自然也就更加严格。

为了加强建筑装修质量的各方面措施,就必须制定质量控制方案。对于这样的要求,在装修工程开工之前必须实行图纸会审制度,这是对建筑的负责,也是对人民生命财产的负责,如图纸未经会审,就坚决不允许施工,这样做的目的是尽可能的减少图纸上存在的错误、纰漏等,以保证施工过程的安全、有序进行。在实行图纸会审制度的同时必须还要实行图纸质量连带责任制,以增加会审各方的责任心,防止图纸会审制度变成流于形式,从而造成日后施工过程中的变更、反工等,影响了工程的进展和质量。除了在工程施工前进行图纸会审制度外,还必须严格控制与施工中有关材料的质量,最关键的就是对装修材料的控制。装修工程中重要的物质基础就是装修材料,所以保证装修工程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正确的选择和使用装修材料。只是现在在我国,对于建材市场的管理并不是很严格,这就导致了很多装修材料不能够符合国家及行业的标准。对于哈尔滨建筑艺术馆这样国家级的重点建筑,对于建筑材料的选择必须慎重,在强调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下,要成立专门的监控小组对主要装修材料进行检查验收,确保在施工过程中使用质量好、价格低、无污染的装修材料。必须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施工规范的要求来选择装修材料,主要是在材料的规格、品种及环保方面,特别是要满足国际上对绿色环保材料的要求,做到选对材料,以保证建筑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

施工工序的质量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因为工序质量是整个建筑施工工程的基础。所以,控制施工工序的质量是控制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工艺规程,人人都必须严格执行,在必要条件下还要能够主动调整工序顺序以掌握和控制工序活动条件的质量。在工程施工期间,必须严格加强质量检验工作,综合统计分析现有的质量状况,一旦发现质量问题,就要立即进行研究处理,不得有所拖延,确保工序活动的质量,以保证其满足相关规范和标准要求。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设置质量控制点是必须要做到的,首先必须对施工的工程对象进行全名分析、比较,以明确并确定质量控制点。对于所设的质量控制点在施工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或可能造成的质量隐患进行相应的应对措施,以保证工程质量。对于很多特定的工程比如哈尔滨建筑艺术馆,要根据它本身的特点、重要性、精确性以及严格的质量标准和要求,设定更为全面、正确的质量控制点。

对于正在施工的部位和工序的质量要进行全方位的检查和动态监控,一经发现问题要及时应用正确合理的方法进行处理。实行现场动态监控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有目测法、实测法和实验法三种。对于隐蔽工程和工序间交接的项目的质量检测也不要有所忽视,它们的质量好坏同样会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好坏。在施工过程中,对于未经检查验收的工序绝对不要隐蔽,施工单位必须在自检合格后方能申请验收。鉴于我国现在的装修行情,专业施工人员少,专业设计人员的更加匮乏,最重要的是装修行业是新兴行业,所以对设计、施工人员的培训工作不可忽视,提高建筑装修工程质量的基础之一就是加强对设计、施工人员的业务培训。这也要求各高等高校加速对专修人才的培养,同时专修企业也要通过合适的方法进行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培训以提高装修队伍的整体素质,这样才能保证建筑装修的质量。建筑管理人员也要做到尽心尽职,做到一切为施工过程考虑。

参考文献:

1:《工程和设计中的人因学》,Mark S.Sanders Emest J.McCormick,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工业工程与系统仿真》,程光、陈永刚,冶金工业出版社,2011

3:《生态与可持续建筑》,夏云、夏葵、施燕,2011

4:《建筑形式的逻辑概念》,托马斯 史密斯(德),[M]。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第4篇

关键词:艺术管理;概念;特点;对策

中图分类号:J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01

一、艺术管理的概念

艺术管理学以揭示艺术规律的艺术学为基础,借鉴相邻学科的研究成果,以现代管理学的基础原理为指导建立起来的研究艺术管理活动规律的学科。作为一门综合学科,艺术管理涉及面相当广泛,包括了管理学、社会学、人才学、政治经济学、心理学和法学等诸多方面。然而艺术管理不是单纯的理论,而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艺术管理的核心内容是艺术,艺术管理的客体是艺术和艺术家,因而具有很强的独特性。每一件艺术品都是独特的,而艺术家的独特性也正是源于艺术的特性。艺术的表现形式是其真实感情的个性体现,在创造艺术的过程中,艺术家的个性在艺术通过多角度、多层面得以展现,既有风格和形式方面的,也有精神和内容方面的,正是这种艺术个性的不同显示出艺术家之间的差异。在艺术价值实现过程中,艺术管理者就是围绕个性十足的艺术产品而开展的,这也是艺术品与其他商品的区别。所以,艺术管理者在艺术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重视艺术的特殊性。

二、我国现代艺术管理的特点

(一)对象的特殊性

艺术管理的对象包括艺术机构、艺术家和艺术品等,其核心是艺术家,因为艺术机构是为艺术家服务的,而艺术品是艺术家的作品。可以说,艺术管理的对象,就是艺术家本身作为艺术创造主体,艺术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抽象概念,而是一个极富创造力的个体,他们的艺术创造活动不可能基于一个相同的形态和模式。毫无疑问,一个艺术品之所以是独特的,是因为艺术家独有的生活经验和艺术创造实践,审美理想、情趣和能力,以及生活和艺术理想气质、才能、知识,其中,那种创造性的艺术才能、精神气质、审美能力是艺术个性中最重要的构成因素。从行业特点来讲,艺术家对于其产品的创造,对产品的属性把握和品味能力,远胜于从事其他行业的创造者;从行业内部来看,从事不同品类艺术创造的艺术家,对于产品的把握和品味能力也各有差异,比如在音乐的节奏和旋律方面,画家也不如音乐家敏感,创造能力自然逊色很多,而在色彩和线条方面,音乐家则不如画家拥有更强的把我和创造能力。

(二)专业化的趋势

改革开放三十四年来,我国不仅仅是经济和科技领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文化艺术领域也是同样也日新月异,人民群众对艺术的认可程度得到大大提升,艺术价值观也在重新调整与定位。各种各样的艺术管理者如艺术经纪人、艺术家经纪公司、剧团经理、专业展览策划等承担着相当重要的社会分工:不仅要实现艺术品的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还要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在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的社会背景下,艺术品的艺术价值、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三个因素的合理统一,从而实现三方面价值的最大化,这是艺术管理模式的专业化发展的目标。由此可见,艺术管理的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专业化的趋势已经十分明确。许多高校都已经设立了艺术管理专业,加大了对于艺术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艺术与管理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需要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促进和提升,这也正是艺术管理专业化趋势的体现。

三、我国艺术管理与运营模式的完善策略

(一)加强相关机制建设,鼓励艺术行业人才创作

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需要制度的支持,艺术创造同样需要有利于艺术生产与繁荣创作的环境。艺术创造者需要在良好的和畅通的运行条件,加强机制建设,才能确保艺术创作活动高效地推进。其中包括:工商与税务管理机制;文化活动与产品的检查机制;公共卫生保障机制;宣传舆论机制;对于不同体制的艺术实体的管理机制;公共交通与安全保障机制等等。这些社会机制的建立与形成,不仅有利于艺术创作活动高效开展,更是政府依法行使相关管理职能的保证,也就是相关部门在法律、法规与各约束下,保障艺术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还需要完善尊重人才、尊重艺术家的机制,建立人才培养、和艺术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调动广大艺术创造者的创作积极性,激发其创作热情,增强其创作动力,从而提高艺术品的质量,丰富艺术品的数量,这是驱动文化艺术健康与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鼓励发展艺术产业,推动艺术生产力的增长

从产业角度来看,艺术产业是文化产业核心部分。艺术活动不仅能创造大量的价值,还能带动同时在诸如电视、出版、新闻、会展等下游产业的发展。因此,要建立高效的艺术产业生产机制,从产业高度推动艺术生产力的增长,对于我国成为文化大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要科学合理布局不同艺术产业的结构。不同艺术产业有着不同的特点,推动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有的艺术门类比较容易取得市场的认同,有的艺术产业市场效应很一般,但社会价值较大,这就要求政府对于不同艺术样态进行合理的规整,这对于艺术产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其次,政府部门对于文化艺术品类生产和传播加以调控,一方面使文化市场呈现为百花齐放的状态,多种艺术格调的多元并存,同时又要保证社会主流文化艺术在社会中的主导地位。

(三)坚持发展公益性与公共性艺术,确保百姓的文化权利

公益性和公共性艺术活动是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艺术活动,它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不仅可以推动文化的创新和艺术发展,同时还能提升广大民众的艺术素养,增强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后劲。公共文化的发展可以推动文化艺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社会艺术层次,保障群众的文化利益。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重要区别就是,现代文化能够为人们接受、处理和发送文化信息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和空间。对于现代社会而言,公共文化的普及和享用程度的高下,可以衡量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精神文明水平的高低,同时也是其物质生产水平的具体体现。因此,发展和提升公益性和公共性艺术,不仅意味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艺术需求,也能够在推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者用。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艺术产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在步入新纪元之后,艺术产业的发展速度之快可谓是日新月异。伴随着人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的不断提升,艺术已成为精神文明建设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与广大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努力,相信一个繁荣稳定、秩序井然、积极健康的艺术市场局面定会来到。

参考文献:

[1]马明奎.艺术生存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第5篇

随着文化产业兴盛时代的即将到来,文化管理和文化产业管理的成败得失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显得迫在眉睫。同时,因为艺术是文化的杰出代表,所以我们能否做好艺术管理的研究对文化管理和文化产业管理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前瞻作用和开拓意义。当然,要想清晰地搞懂和弄透艺术管理并非易事,艺术管理是一个庞杂的系统,能否准确地构建出艺术管理的理论框架是我们探究艺术管理之谜的第一步。

 

一、有关艺术的诸种管理

 

艺术管理作为一个庞杂的体系包含很多种管理,其中艺术行政管理、艺术经济管理、艺术产业管理、艺术中介管理的概念是掌握和理解艺术管理所必须定义和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深入和全面探讨艺术管理之前,我们先来对艺术行政管理、艺术产业管理、艺术经济管理、艺术中介管理的概念做一个简单的论述。

 

1、艺术行政管理。要理解艺术行政管理首先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文化行政或文化行政管理的概念。文化行政或文化行政管理就是文化行政机构(在我国当前,有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广播影视部等)依据所属国家和地方的方针政策、法律规章,对各项文化事业(广义的事业)实行规划、组织、调控等行政职能。如果把艺术作为广义文化的一部分,艺术行政管理当然可以并入文化行政管理,如果艺术有必要从广义文化中独立出来,那么艺术行政管理借用文化行政管理来帮助理解基本还是可靠的,即把上面定义中的“文化”字样换成“艺术”字样就可以了。艺术行政管理的主体是政府或政府的代表,客体是发生在本政府管辖范围内的一切艺术性活动,管理的依据就是法律规章。事实上,西方对艺术演出团体已形成非常严密、科学的管理机制,对这些艺术演出团体的管理推动了一门新兴学科——“艺术行政管理学”的蒸蒸日上。

 

2、艺术经济管理。与艺术行政管理一样,艺术经济管理也是一个交叉理论:艺术学、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的交叉组合。早先,已有人提出建立艺术经济学,他们认为艺术经济学研究的重点是艺术经济和市场的问题,为的是寻求出艺术商品经济活动的一般规律,从而做出哲学上的思考和认识。艺术经济管理虽然与艺术经济无论在称谓还是实践上都有一定区别,但艺术经济管理无疑也应该是以艺术市场为中心阵地来研究一切艺术经济活动的管理行为。艺术经济管理是一种多主体管理行为(后面详论),艺术经济管理的客体是一切艺术经济活动(包括经济政策、艺术生产、广告宣传、艺术商业、艺术消费、工商税收等)。

 

3、艺术产业管理。何为艺术产业,这里我们可以借用赵玉忠先生对文化产业所做的表述:所谓文化产业,是指以企业组织方式从事文化商品生产和文化服务经营活动的行业。文化产业在本质上属于非物质生产部门,因而它隶属于第三产业即服务业。至此,我们可以认为艺术产业即指以企业组织方式从事艺术商品生产和艺术服务经营活动的行业,首先它属于第三产业中的文化娱乐生产业,其次它还应该属于商业,是一种从事艺术精神生产品买卖和流通的密集式商业经营活动,这里的“密集式”表示活动之多、参与者之众、方式之繁荣。单体与单个之行为不能称之为产业。对这种密集式生产和商业经营活动的管理就是艺术产业管理,它与艺术经济管理的区别就在于它强调对群体性产业活动的管理,而艺术经济管理的客体既包括群体经济活动也包括个体经济活动。

 

艺术中介管理。从经济角度来讲,艺术中介就是居于艺术生产方和艺术消费方之间的艺术介绍和传播者,即在艺术市场上专门从事艺术流通和买卖的中间机构。艺术中介应该包括艺术经纪人(art broker)、艺术人(art dealer)和艺术信托人(art trustee)。简而言之,艺术中介就是艺术商人,包括个人和组织。艺术中介作为商业企业对自身的经营行为进行的管理活动就称为艺术中介管理,其管理主体特指艺术中介本身的管理层,其管理客体是指中介企业本身的经营活动。准确地讲,艺术中介管理与艺术行政管理相去甚远,因为管理主体截然不同,管理客体也差别较大;艺术中介管理从属于艺术经济管理,并且是其中一小部分的微型化;虽然艺术中介管理是艺术产业管理中最重要的一支,但又与艺术产业管理在层次上分道扬镳,因为艺术中介管理强调单个企业的微观管理,艺术产业管理强调企业群的行业性管理活动。艺术管理。包括上述四种管理的复合式管理,是由上述四种管理建构的庞杂的管理体系,是一切涉及艺术活动的管理的总称。

 

二、艺术经济管理的深入释疑

 

对于艺术管理的分类问题,孙仪先曾有这样的描述:“艺术管理可分为艺术经济管理和艺术行政管理两大类,都属于研究社会精神文化的管理学范畴。”这一认识在目前的学术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实这个结论颇有令人生疑的地方。问题的关键就出在对艺术经济管理的定位研究上。

 

上面已经谈到,艺术经济管理是以艺术市场为中心阵地来研究一切艺术经济行为的管理活动。笔者认为,在艺术市场中,艺术经济管理可以有三种分类:宏观艺术经济管理、中观艺术经济管理、微观艺术经济管理。即政府对艺术市场和艺术经济活动的管理就是宏观艺术经济管理(主体最大,范围最广,是产业与事业的结合,等级最高);艺术行业协会、艺术产业机构、民间艺术组织、艺术企业群对艺术市场和艺术经济活动的管理活动就是中观艺术经济管理(主体庞杂但位居中游,比政府小又比单个企业大,范围的中心主要放在产业性操作上,等级其次);艺术企业即艺术中介对自身的市场和经济活动进行的企业化管理就是微观艺术经济管理(主体最小,为单个的艺术企业,管理范围最窄,局限于单个艺术企业的生产运营活动,等级也最低)。艺术经济管理的分类情况用下图表示就是:

 

从上面的图示可以看出宏观艺术经济管理同时又属于艺术行政管理(政府性管理),中观艺术经济管理同时又属于艺术产业管理(行业性管理),微观艺术经济管理属于同时又艺术中介管理(企业管理),这就是说艺术经济管理与艺术行政管理的关系息息相关,根本无法截然分开,而把它们作为艺术管理截然分开的两个类别看来是不合适也不客观的。

 

三、艺术产业管理的重新建模

 

在2002年第四届中国艺术产业论坛上,文化部文化产业司明确提出文化产业包括七个部分:文艺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艺术培训和艺术品业,这一划

 

分已写进了十五期间文化部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文化产业司还指出艺术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门类之一,其地位是十分重要的。这种文化产业的分类法现在也带有一定的普遍性,笔者却有不同的看法。艺术产业作为一个重要的门类在文化产业规划中已经缩减至艺术培训业、艺术品业了,这样的界定值得重新商讨。事实上,艺术包括美术、音乐、舞蹈、文学等诸多形式,这样的认识是建立在人类几千年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才流传至今的,艺术产业也应该遵循这样的共识而谨慎确立。综上所述,艺术产业应该是包括美术品业、文艺演出业、影视业、文学出版业的复合型产业,而不应该是它们中的平等一员,否则就会犯“鸟和麻雀”对等的语义混乱的错误。我们可以用下图来表示艺术产业的内容:

 

由此可知,艺术产业管理实际有两种理解:①政府对美术品业、音像业、影视业、文学出版业、舞台表演业的政策性管理;②艺术产业内部企业化的管理。由政府担当管理主体从事的管理行为实际上是一种行政管理或政策行为,我们大可以称之为艺术产业政策管理,因为政府对产业进行的管理行为在国外早就有比较合理的称谓:产业政策。日本经济学家贝冢启明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出版一本书叫《经济政策之课题》,在该书中,他把产业政策定义为:“产业政策为通产省执行的政策。”其实就是通产省的政府部门对该区各种经济产业从事的行政干预与调控。后来美国学者布莱昂·辛特利说得比较明确:“产业政策是装有政府直接影响产业结构的措施的皮包。”美国社会经济学家埃利斯·霍利的说法更为犀利:“产业政策是(国家)为了实现国家的经济目标而发展或抑制某些产业的政策。”这一认识基本已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当然,这里的艺术产业政策同样属于艺术行政管理,毕竟它是一种政府行为。而各类艺术产业自身自为的管理就像经济管理、企业管理、工业管理一样更容易确定为经济组织自身的经济行为管理、企业内部的产销行为管理、工业化组织机构的经济、生产性活动管理,类似于艺术企业管理或艺术中介管理的集束性组合。事实上,艺术企业管理或艺术中介管理已越来越成为艺术产业管理的重头戏,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曾经风光一时的文化艺术产业政策管理如今已风光难再,其在产业管理中实质性、操作性的干预地位也越来越为淡化。虽然艺术产业政策管理尚不能完全退出艺术产业管理的历史舞台,但它只能在文化艺术行政管理领域更能大显身手,在艺术产业管理领域已属强弩之末,这是政府放权后、市场高度自由发展的必然结果。就像如今人们观看电影、电视、阅读文学作品可以跟随市场宣传、社会名声、自己的欣赏口味而趋之若鹜,对政府为弘扬革命精神、宣扬政治主旋律、倡导同一价值观的做法不再兴趣昂然甚至有些反感一样。在艺术生产、艺术消费呈现个性化、多元化大发展的现实背景下,艺术产业管理的理论模式应该如下图所示:

 

艺术中介管理在艺术产业管理中的定位在上面的艺术产业管理模式图中其实已经大致明晓了。艺术产业管理通过对艺术产业内不同行业运营活动的管理(包括行业协会、行业组织、企业群系对内对外的企业化管理)继而传达至具体的、单个的艺术中介机构、艺术企业的管理,再进而总结为艺术中介管理。艺术产业管理像大类管理,艺术中介管理颇似个体管理;艺术产业管理是宏观认知,艺术中介管理即微观分析;艺术产业管理是上位概念,艺术中介管理自然就是下位概念。但艺术产业管理的主体部分和艺术中介管理都是对艺术产业经济、艺术商业行为进行的企业化管理,这一点是确定的。所以两者有时才有了互换重叠的可能。如中国在清代时,艺术产业化的管理就比较普遍了,其中名叫“老郎庙”的戏曲艺人组织就是这样一个行业组织——“老郎庙”是一种艺人行业组织,其基本职能是:对内管理艺人的日常事务,调和各个戏班之间的关系,维护当地演出秩序;对外则作为艺人的代言人参加社会事务,维护艺人的共同利益。老郎庙与明清时期的商人行业组织——公所、会馆相似,具有垄断和调节演出市场的权力。显然,老郎庙的管理就是对某地区戏曲行业的管理,我们称之为戏曲产业管理;而该地区每一个戏班自己对自己的管理就属于个体行为的艺术中介管理。

 

当然,艺术产业管理与艺术中介管理虽然都重企业化的管理,但艺术产业管理是对整个企业界的管理做出的宏观性研究,包含政府的产业政策指导,也重视某类艺术产业界自身自为的管理;艺术中介管理却是追寻艺术产业界中单个艺术企业实体的企业化管理,它并不具体考虑政府的任何宏观干预,它就是狭义上的、纯净的企业管理。如画廊是美术品业中的一支,唱片公司是音像业的具类,电影制片厂是影视业的个例,美术馆是艺术展馆业的单体等等,艺术中介管理就是这种“一支”、“具类”、“个例”、“单体”自身自为的企业化管理。艺术中介管理之于艺术产业管理就像独木与丛林、水滴与大海、石块与高山、星粒与星空,而恰恰是这样的独木、水滴、石块、星粒却构成了艺术产业管理最为重要的部分。五、艺术管理的理论框架

 

本文的第一幅图向我们揭示了艺术经济管理宏观上属于艺术行政管理,中观上属于艺术产业管理,微观上属于艺术中介管理,这对传统认为的艺术管理分为艺术行政管理、艺术经济管理的结论产生了强大的冲击,而艺术经济管理的这种分类与消解把艺术管理实际分成了艺术行政管理、艺术产业管理、艺术中介管理。因为艺术中介管理实际上是艺术产业管理中具类、单体的管理,所以,笔者认为艺术管理分为艺术行政管理和艺术产业管理更加合适。这样,艺术管理的理论框架也就形成了,我们可以称之为“风铃式”理论框架:

 

通过风铃式框架结构图,我们可以发现,虽然艺术经济管理被分解消融了,但这种分解消融并不是要把它排除出艺术管理,而恰恰是还复了它应该具备的较高的理论地位,也就是说艺术经济管理实际贯穿着整个的艺术管理。艺术行政管理、艺术产业管理、艺术中介管理最直接的目标都是要推进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促进文化艺术市场的繁荣、拉动文化艺术经济甚至整个国民经济的腾飞,可能推进产业、促进市场、拉动经济不是唯一目标,但绝对是整个艺术管理最为重要的目标之一。因此,艺术经济管理应该是艺术管理中散布最广的管理内容之一,它融入到了艺术管理所有的领域,已经不可能与其他艺术管理类型割裂分离了。传统的艺术经济管理与艺术行政管理并列分类的观点,实际上人为割裂了经济与行政脉脉相通的学理关系,而主观、想象性地让艺术经济与艺术行政产生了对立意识。

 

四、结语

 

通过对艺术管理理论框架的构建,我们发现对文化艺术产业、文化艺术活动的管理应该采取艺术行政(政府管理)、艺术产业(政府或行业管理)、艺术中介(企业管理)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式或三级交错式的综合管理方式。法律规章与政策引导相结合、行业规范与市场竞争相结合、适应时代与传统承袭相结合,这是政府、行业、企业各自发展而又协调合作,共建和谐性文化艺术社会宏伟大厦的必由之路。通过政府、行业、企业共同的努力,文化艺术产业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第6篇

【关键词】现实工程 工业设计 标致――雪铁龙

引言

工业设计又称为工业造型设计、产品艺术设计等。工业设计的定义有很多,一般的工业设计是指能够符合人类生活和精神的需要,设计出具有想象力、新颖力的产品,涉及到产品的外观、效用以及技术等多个方面。工业设计和人类生活、生产以及管理等多个领域相交叉,是科学、技术、艺术和工业为一体的一门学科[1]。例如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衣物、日用品、汽车、办公等,它涉及到人类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小到一支笔、一个日记本,大到飞机、汽车等。随着大工业时代的到来,工业设计的前景更加开阔,现代人类已经不只是满足产品的功能。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工业设计更趋于美和人性化的享受,这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发展的趋势,以人体工程学、创造工程学、艺术学、美学、经济学、材料学、哲学、心理学、环境科学、人体力学、仿生学等多学科为设计依据,将其融入工业设计中,实现工业设计的发展和进步。目前,将现实工程融于工业设计中,也是工业设计发展的另一大趋势。

1 现实工程的概念

现实工程(Real Engineering),英文简称RE,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是基于企业管理的“超现实管理”、“自然管理”、“虚无管理”三种理念的一种全新概念[2]。RE的特点是将企业和组织的结构和规模提升到精干、高效的工作状态,并整合管理行为、决策过程以及信息系统三个要素,实现管理的现代化。RE具有的特征有:一是把握整体性。特别是企业的组织、规划、决策,都按照整体的目标实施,所有的过程和环节必须以统一的目标作为实施的标准。把握工作流程的整体性,将投入产出作为独立的整体系统,实现各个要素的正常运行。二是基础性。准备好各种生产必备要素以及产品要素,打好管理活动的基石,保障管理所必需要的材料。三是控制性。能够有效控制好产品的各个要素,保障每一个环节和流程都在掌控范围内,集中发挥生产力,控制执行力度以及生产运作,保障管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四是发展性。发展才是管理的根本,以“循环总结”的办法,不断优化企业和组织的管理,实现科学发展和生产进步[3]。

2 现实工程对工业设计的作用

(1)符合实际,切合人们的需求。现实工程对工业设计的一大作用是符合人们的实际需要,产品设计更加实际,能够对准目标市场,使设计和现实融合,满足大众的心理。“一切以实际为主”,是RE的目标,产品符合市场,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正是现实工程所追求的。例如,标致――雪铁龙汽车集团曾经以“实用+艺术”的理念,推出了“红色郁金香”电动轿车[4]。这款轿车以“飞入寻常百姓家”为设计目的,实现了设计与现实的结合。该企业管理者将现实的市场、现实的竞争形势为管理根本,变革各种管理措施,以调整公司结构,化解公司目前的处境。

(2)工业设计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现实工程的管理模式能够优化企业内部的管理环境,富有产业规则、企业形象的内涵,还有判断和反馈的功能。这种组织和管理形式,有助于工业设计得到进一步发展,增强和保持设计效果。

(3)优化工业设计效果。现实工程在工业效果的作用上更具有意义,工业设计是在逐渐改善和创作的过程中实现艺术和产品的结合,而现实工程正是工业设计不断得到提高和改善的保障,有助于设计在应用中不断提高,得到肯定和批判。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工业设计正蓬勃发展和进步。将现实工程应用到工业设计中去,能够有效提高工业设计水平和效果,优化企业内部的管理环境,富有产业规则、企业形象的内涵,还有判断和反馈等多种功能,是工业设计目前的一大发展趋势。现实工程虽然在工业设计中具有很大的作用,符合人们的实际需要,产品设计的更加实际和现实化,但在实际运用中还需要具体对待,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实现行业领域的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松柏.论工业设计的人性化设计[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2).

[2]张楠.谈工业设计及其在机械产品设计中的应用[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3).

第7篇

当今社会,设计是使用最为广泛的词汇之一,设计无处不在,它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从小的物件到大的公共空间,从物质环境到非物质环境,从硬件到软件,从造物的功能到产品的样式和符号,从使用方式到生活方式,都需要设计,离不开设计。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文化的繁荣,设计已成为我们文化与文明的一部分,它既是文化和文明的产物,又创造着新的文化和新的文明。

设计既然离我们是如此的近距离,究竟该如何定义它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能会依据自身的理解给出不同的答案。赫伯特·西蒙认为设计是一种意在改变现状达到完美的一切人类活动。纳吉认为设计是一种生活的态度而不是职业。佩奇认为设计是从现实向未来具有想象力的跨越。路甬祥认为设计是最合理的满足社会的要求。阿西莫夫认为设计是高风险、高不确定条件下的过程。乔尼斯认为设计表现一种纯粹的信念。在我看来,设计应该是在达到某种预想计划的生产实践中,在符合功能要求的前提下,满足使用者视觉和心理审美需求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设计的作用正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对其内涵的理解和认知也正不断得到加深与加强。设计作为技术、艺术、经济三者的结合体,正成为与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艺术创造形式。

二、设计管理的概念

“管理”有很多定义,一般认为它能够适用于任何一个组织或类似情形的行为,人们用小组的形式去追求实现某些共同的目标,因此,必须要有管理才能保证目标的实现。麦克法兰德将管理定义为“一个管理人员通过系统的、协调的、合作的人类活动来创造、引导、保持和运作有目标的组织过程。”这里,管理中的动态本质和过程性得到了重视。还有学者认为管理是一种协作,孔茨和奥·唐纳认为,管理涉及在经营组织中创造和保证某种内部环境,在这个内部环境中,以群体形式组织在一起的个人能有效地工作去达到群体的目标。这些定义或认知都从不同的方面对管理进行了诠释。在管理学理论中,现在被广泛接受的是20世纪40年代由美国各商学院学者共同研讨确定的定义——管理是引导人力和物质资源进入动态的组织以达到这些组织的目标,亦即使服务对象获得满意,并且使服务的提供者亦获得一种高度的士气感和成就感。

设计管理的概念则是由英国设计师首先提出的,他们认为设计管理是对设计问题、设计师、设计预算的管理。而日本人认为,设计管理的概念是他们首创的,日本产品之所以具有国际竞争力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掌握了设计管理理论而带来的结果。英国与日本等国针对设计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合理性所进行的研究表明,开展设计管理思想和方法论的研究对设计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设计管理可以理解为对设计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是借鉴和利用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设计本身进行的管理,即设计管理是在设计范畴中所实施的管理。设计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对象的限定。设计管理在设计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尽相同的理解。1966年英国MICHAEL FREE 在《设计管理》一书中认为,设计管理的功能是界定设计的问题,寻找或引聘最适当的设计师,以及创造一个环境使他们在大家同意的预算内准时解决问题。”1975年美国设计管理学会董事长EARL POWELL认为设计管理是,以使用者为着眼点,进行资源的开发、组织、规划与控制,以创造出有效的产品、沟通与环境。1976年伦敦商学院的PETER GORB 教授认为,设计管理应定义为一种计划,从管理的角度而言,它使得产品的目的以及包括这个目的的信息能以整体合作的方式达到。日本合作策略学家Kono Noboru认为,计管理是完成设计合作计划的核心部分,它是运转设计资源的一套知识体系,包括设计计划、组织系统、设计人员、评估机构等等。韩国产业设计振兴院院长郑庆源认为,设计管理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把设计管理作为一个管理的战略工具,研究管理者、设计师和专家的知识结构,用以实现组织目标并创造有生命力的产品。设计管理旨在有组织地联合创造性及合理性去完成组织战略,并最终为促进环境文化做出贡献。

而我认为,从当代中国设计发展水平上来看,设计管理应是一个计划的过程,并由组织加以运作,它是这一运作过程中的中心和最主要的部分。设计管理是一个为了达到既定的设计计划,通过计划项目,组织结构,协调资源(人力、财力),计划进程,评估绩效等一系列手段使设计价值最大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师处于核心地位,设计管理的任务就是要全面协调好设计师与设计、文化和市场的关系。设计管理者应当具有明确的设计意识、管理意识和法规意识。设计管理是实践性与理论性并重的领域,完整的设计管理包括设计目标管理、设计项目管理与设计行政管理,在各国,以丰富的设计管理实践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设计管理专门知识正在形成科学的设计管理学科。

三、设计管理的范畴

从狭义的范畴来看,设计管理存在于设计公司、设计咨询公司、企业的设计部门等设计机构和社会团体中;从广义的范畴来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设计扶持政策与促进设计发展的活动也可归入设计管理的范畴。

设计管理在策略方面包括设计目标管理,在发展过程方面包括设计项目管理,在组织方面包括设计行政管理。

1984年,Topalian将设计管理的范围分成设计项目管理——属较低层次,带来短期效益;企业设计管理——属较高层次,带来长期效益。1989年,Chung提出设计管理的三个层次包括操作层面的设计项目管理——是对艺术设计活动自身进行的再设计;战术层面的设计组织管理——对相关设计资源进行整体的动态组织管理;策略层面的创新管理——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对相关资源进行有效转换的艺术。根据目前中国设计的发展现状,针对设计方面的设计管理范畴主要包括设计公司设计管理、企业设计部门设计管理、企业产品生产设计管理、市场设计管理、品牌服务设计管理、多媒体设计管理和针对相关设计师本身的管理。

四、设计与设计管理的关系

前面分别谈了设计与设计管理的概念及其重要意义,下面我们重点论述一下如何用管理的概念管理设计,即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随着设计的深入和管理学的发展,把管理的概念引入设计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通过管理概念的运用,可以有效调节设计过程中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资源的合理使用,使设计过程更加规范、合理和高效,从而使设计产生更高的附加值。

在设计中,设计管理的根本任务是对设计活动本身进行组织和管理,即在设计中借鉴和运用“管理”的方法,是“有组织地联合创造性及合理性去完成组织战略”,这种组织战略是设计的组织战略,即设计战略。对设计活动本身的组织与管理主要包括:设计组织的管理、设计程序的管理、设计工程的管理,是设计管理在制度层面上对设计的一种保障。它起码具有四种功能:一是组织保障功能,它从组织结构上为设计的运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人事条件,保障上下左右的交流与沟通,并能集中群体智慧和力量,协同工作;二是设计质量的功能保障,管理首先是一种质量的管理,管理的目的也是为了质量,没有质量就没有设计,好的设计是有良好质量的设计,这种质量既包括功能质量又包括形式质量;三是设计系统和程序的保障功能,严格的设计管理必然要求设计运作系统和程序的合理与有序化,并能赋予其适变性和有机协调性能,管理的过程即解决问题的过程、协同的过程,它必然为设计程序提供保障,或它本身便是合理程序的一部分;四是设计目的的保障功能,设计管理是为了设计的管理,是对设计的管理,管理本身不是目的,而设计的实现是其目的,设计管理实施越好,设计目标完成得越好。

设计管理是对设计过程的一个计划,这个计划本身也是设计,两者是互相渗透的。设计管理作为管理设计的工具,必须在科学的层面上乃至哲学的层面上开展,并得到充分实施,其目的不是为实施管理本身,而是实现设计的一种制度保障,它的工具性决定了它的可变的、灵活的、发展的、同时又必然是科学理性的、符合规律的。

五、结束语

设计管理是针对设计的管理,也是为设计行业良性循环发展的管理,这是设计管理的目标,也可以说是根本的标准。对于管理者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为设计者提供和创造一个有利于产生优秀设计创意的环境和条件,并在设计过程中不断给予引导,使设计不断深化和升华,最终成为优秀的设计。

[参考文献]

第8篇

一、教学管理模式概述

(一)教学管理模式的概念和特点

教学管理模式的概念主要分为下面三类,第一种是对教学管理的过程、方式以及结构的分类类型,第一种是对教学管理过程和方式的表述,最后一种是在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和结构,本文所阐述的教学管理模式是在第三种概念上开展的。教学管理模式具有很多特点,包括理论性、操作性、示范性、整体性、稳定性以及简明性。

(二)教学管理模式的分类

教学管理模式从不同的分析会有不同的分类结果,从管理的层次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微观教学模式、中观教学模式和宏观教学模式;从教学管理理论的角度可以分为科学型管理模式、经验型管理模式和行政型管理模式三种。

二、浅析中专音乐教学管理模式

(一)建立教学管理机构

没有专业机构对教学进行保障,就不能很好的落实教育政策,艺术教育的功能也不能很好的实现,通过调查能够看出,我国职业中专艺术教育管理的体制还不够完善,没有专业的管理机构进行管理。建立专业的教学管理机构是艺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建立科学的、独立的管理机构,能够使职业中专音乐教学的开展更加顺畅、有序,对教学水平的提高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更好的实现教学任务。

(二)制订全国性的音乐教学指导纲要

目前我国缺少科学合理的音乐教材和知道纲要,这是导致中专音乐止步不前的一个主要因素,编写统一的中专音乐教材,制定全国性的音乐教学指导纲要,是保证音乐教学工作顺利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建立体系的同时,统一的教材和指导纲要是实现音乐教学的保证,使中专音乐教学能够有章可循,改善目前这种体系混乱的状态。

(三)构建科学统一的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职业中专的音乐教学还处于实验阶段,音乐课在内容上较为零散,缺乏完整的音乐教材。因此在音乐教育内容的选取上,学校应该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开设艺术课程,要重视对音乐教学的管理,规范教学内容。可以依照下面几种体系来设置课程内容:①欣赏音乐;②基础知识教学;③技能教学;④音乐史;⑤开展活动。

(四)构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音乐教师的素质决定了艺术教育的质量,是提高艺术教育的重要保障,因此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要提高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具有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和人生观,有正确的审美取向和创新精神;要改进音乐教师的培养方法,激发教师的创造力和智慧,要有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提高音乐教学的管理力度,通过师资流动机制来完成全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结合的管理模式。

(五)改进教学形式与方法

学校要结合实际情况创造性的组织教学,充分利用、开发本民族的艺术资源,提高音乐教学质量,要改进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克服专业化倾向,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审美的能力;教师要不断对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调整,注重音乐的价值和如何通过音乐来提高学生的文化层次,注重音乐家的情感和精神内涵。另外还要解决硬件问题,结合学习艺术教育的需要,大力投入计算机辅助软件,有助于教师快速制作艺术教育课件,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提高学习音乐的效果。

(六)应构建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音乐教学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质量管理监督,结合目前音乐管理的实际情况,要建立音乐教学评价标准和科学的质量监控体系。通过评价标准来评价教育的质量,衡量教学水平,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质量监控体系能够保证教育目标落到实处,科学的评价教学质量,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监控、测评,同时和职称、奖金联系到一起;要建立监控反馈网,对老师和学校进行全方位的评价,提高监控的科学性。

第9篇

(一)教学管理模式的概念和特点

教学管理模式的概念主要分为下面三类,第一种是对教学管理的过程、方式以及结构的分类类型,第一种是对教学管理过程和方式的表述,最后一种是在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和结构,本文所阐述的教学管理模式是在第三种概念上开展的。教学管理模式具有很多特点,包括理论性、操作性、示范性、整体性、稳定性以及简明性。

(二)教学管理模式的分类

教学管理模式从不同的分析会有不同的分类结果,从管理的层次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微观教学模式、中观教学模式和宏观教学模式;从教学管理理论的角度可以分为科学型管理模式、经验型管理模式和行政型管理模式三种。

二、浅析中专音乐教学管理模式

(一)建立教学管理机构

没有专业机构对教学进行保障,就不能很好的落实教育政策,艺术教育的功能也不能很好的实现,通过调查能够看出,我国职业中专艺术教育管理的体制还不够完善,没有专业的管理机构进行管理。建立专业的教学管理机构是艺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建立科学的、独立的管理机构,能够使职业中专音乐教学的开展更加顺畅、有序,对教学水平的提高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更好的实现教学任务。

(二)制订全国性的音乐教学指导纲要

目前我国缺少科学合理的音乐教材和知道纲要,这是导致中专音乐止步不前的一个主要因素,编写统一的中专音乐教材,制定全国性的音乐教学指导纲要,是保证音乐教学工作顺利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建立体系的同时,统一的教材和指导纲要是实现音乐教学的保证,使中专音乐教学能够有章可循,改善目前这种体系混乱的状态。

(三)构建科学统一的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职业中专的音乐教学还处于实验阶段,音乐课在内容上较为零散,缺乏完整的音乐教材。因此在音乐教育内容的选取上,学校应该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开设艺术课程,要重视对音乐教学的管理,规范教学内容。可以依照下面几种体系来设置课程内容:①欣赏音乐;②基础知识教学;③技能教学;④音乐史;⑤开展活动。

(四)构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音乐教师的素质决定了艺术教育的质量,是提高艺术教育的重要保障,因此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要提高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具有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和人生观,有正确的审美取向和创新精神;要改进音乐教师的培养方法,激发教师的创造力和智慧,要有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提高音乐教学的管理力度,通过师资流动机制来完成全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结合的管理模式。

(五)改进教学形式与方法

学校要结合实际情况创造性的组织教学,充分利用、开发本民族的艺术资源,提高音乐教学质量,要改进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克服专业化倾向,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审美的能力;教师要不断对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调整,注重音乐的价值和如何通过音乐来提高学生的文化层次,注重音乐家的情感和精神内涵。另外还要解决硬件问题,结合学习艺术教育的需要,大力投入计算机辅助软件,有助于教师快速制作艺术教育课件,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提高学习音乐的效果。

(六)应构建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音乐教学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质量管理监督,结合目前音乐管理的实际情况,要建立音乐教学评价标准和科学的质量监控体系。通过评价标准来评价教育的质量,衡量教学水平,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质量监控体系能够保证教育目标落到实处,科学的评价教学质量,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监控、测评,同时和职称、奖金联系到一起;要建立监控反馈网,对老师和学校进行全方位的评价,提高监控的科学性。

三、结语

第10篇

当我们谈起管理哲学的时候, 一个重要的前提需要弄清楚,那就是什么是管理。 每一个组织都需要管理,人们经常提到管理的概念,但在此定义上并未取得一致的认识。 而管理往往具是具体的历史的一个概念, 因此不同时期的学者对管理的概念的认识也有所不同,但我们说起管理的本质,正是要在这众多的概念当中,达到一个最一般的抽象,即达到对管理的本质的认识。 也正如马克思说的:“最一般的抽象总产生在最丰富的具体发展的地方,在那里,一种东西为许多东西所共有,为一切所共有。 ” ①在历史上,例如泰罗认为:“管理就是确切地了解你希望工人干些什么,然后设法使他们用最好、最节约的方法完成它。 ” ②法国的学者法约尔认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③美国的学者亨利。西斯克认为:“管理的定义可以这样来表述:”管理是通过计划工作、组织工作、领导工作和控制工作的诸过程来协调所有的资源,以便达到既定的目标。 “④美国的管理学家小詹姆斯。H. 唐纳利等人认为:”就是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的活动, 以便收到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⑤美国的学者弗里蒙特。E.卡斯特和詹姆斯。E.罗森茨维克对管理的定义是:”管理是计划、组织、控制等活动的过程。 管理者可以将人、机器、材料、金钱、时间、场地等各种资源转变成一个有用的企业。 从根本上说,管理就是将上述这些互不相关的资源组合成一个达到目标的总系统的过程。 “⑥纵观这些概念, 我们可以看出各个时期的概念虽然说不同,但有两点是相同的。 第一,都把它当成一个有人的目的参与其中的活动,是为人的实践活动服务的。 第二,这里有一个管理必要性的问题,一个资源的问题,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管理之所以需要是因为资源的稀缺性。 这也正如我们的经济学论文" target="_blank">经济学存在的必要性一样,都只是因为资源的稀缺才有其本身的存在价值。

二、管理的本质———关系。

具体科学与哲学的区别就在于对事物的追问上,哲学所追问的始终是事物本身那个第一性的和终极的根据, 也就是管理的本质。 同样,管理科学和管理哲学的区别也是在这里。 在管理学当中我们可以把管理称之为一种协调他人活动的活动。 两个物之间建立关系的时候,他们之间同时也在分离着、区别着,也正是:当”我“和”他“发生关系的时候,”我“和”他“也在分离着,但因为这个”他“不是一个一般的”他“而是”‘我’的他“,所以”我“和”他“的这种分离也不是什么分离而是对”我“的关系了。 这也是关系的辩证法,同时也是关系的”两难困境“。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当”我“和”他“建立关系的时候,”我“的目的是要把”我“和”他“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从而达到不分彼此,但是也正因为这个关系,”我“和”他“就是因为这个关系而必须分出个彼此来, 这就造成了我们面对关系不得不进行”两难抉择“。

因此,管理者在管理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这个关系的”两难抉择“。 那我们应该怎样来解决这个”两难抉择“呢? 也正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与实践构成了管理是一门艺术的哲学根据。 因此一个好的管理者要成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不大能要学习管理理论,还要掌握管理的艺术。 前者需要的是系统的理论学习,而后者则需要个人的智慧和经验。 这是要在实践中培养的能力与素养。

管理的本质是一种关系,是体现一种人与人的关系。 虽然我们通常在关系活动中把管理对象分为人、财、物三种形式。 但是还必须看到,挂历对象人、财、物是作为系统存在的。 管理,实质上不在于人对于管理对象中财与物的管理,而是管理者将人、财、物各种资源组织成一个有用的企业,通过对企业中人力、物力、财力的调节,完成预期的目标。 这也就是说,真正的管理是一部分人对于另一部分人的管理,是管理者对于生产者的管理,或者是管理者对于生产者同生产资料之间关系的管理。

转贴于

三、哲学化的管理与管理的哲学。

管理为人存在,而且就管理的本质是一种关系来说,管理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具体的体现。 对于管理的认识,有人把它看作是个纯科学的严肃的问题而提出来。但真的是那样子吗?我们在现实的实践中所遇到的是如果我们按照那个刻板的理解, 只会使人不再是人而成为机器, 也因而使因为人而存在的管理成为对机器的管理,从而也背离了管理为人存在的真实意义。 时代呼唤管理的哲学化、人性化。

哲学化管理是管理者基于一个组织的现实而实施的自我实现的过程。 正如每个人都有一套为人处世的哲学,但不是所有人都是哲学家。 同样每个人都可以办企业,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管理好企业成为企业家。 一个哲学家有其系统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并能将它们很好地结合起来,形成体系或模式。 哲学化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理论揭示了一个被掩盖已久的事实: 任何一个组织的前提和基础是人的思想和哲学,正是因为有了哲学,才延伸了组织的生命,并有了管理的进一步内涵,正因为如此,哲学化管理是广泛应用的,企业的不同正在于人的不同, 企业的惟一使命是去实践人的这种主体性的自觉。 而一个企业管理者的最高使命则是用自己的体验来孕育管理的哲学之花。 一个哲学家未必能解决一个企业的管理问题,但一个企业家却不可忘记时刻要眷顾哲学家对管理的思考。

参考文献

第11篇

我们学管理,学成功企业的管理经验,最怕看现象,学表面功夫,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前面所述的这两家公司,虽然采取的管理模式截然相反,但管理哲学理念是相同的,管理其实无定式也无边界,管理永恒不变的原则就是“因地制宜,人企合一”,什么时候管理的主体目标都是服务于企业,而不是为管理而管理!这就是管理的艺术和境界。

前者苛刻的公司是一家制造业性质的公司,所以要用严格刻板的管理来成就产品的品质;而后者一家公司却是一家软件创新型研发公司,所以需要创意和激发员工的头脑风暴来成就卓越的创新能力。孰是孰非,可见一斑。

管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企业家其实就是把企业当成作品的艺术家!邯郸学步似的模仿管理理论只能是工匠!管理的精髓是神形兼备,而不是简单的照葫芦画瓢。要想使管理流畅如行云流水,让管理真正到达一种境界,企业管理者必须成为艺术家而非工匠!一个企业管理者如完成了工匠到艺术家的蜕变,这个企业就离成功不远了。

在世界许多领域成功的企业人士都是伟大的艺术家,我们所熟知的通用前CEO韦尔奇,在他的管理感悟中提到最多的词就是境界,境界其实就是艺术家所追求的最终理想目标。只有把管理化为艺术,使自己的心境达到了管理哲学的境界才堪称管理大师。世界500强企业的行业不同,从事的领域不同,管理的模式也不尽相同,折射出来的企业文化更是千差万别,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按照自己企业的特点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式的管理艺术境界。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的哲学先哲老子其实在《道德经》中早已对管理的真谛做出了解释。《道德经》的中心思想就是道法自然,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精彩论述说明了这一点。“道法自然”的境界其实就是艺术家的境界!管理者如能对自己的企业从简单的工匠式的打磨变成察知企业的最本质的“道”而去追寻探究,找到它的根本管理精髓并艺术的进行加工,使它变成符合自身企业的管理模式,这才真正的找到了管理的钥匙。

第12篇

管理和管理学概述

自从人类开始共同生活、共同劳动,管理就一直伴随其中。从历史来看,任何团体,任何组织,任何有组织的活动都需要管理。为什么要管理呢?就是在社会中,完全由一个人完成的事情是不多的,一个人做不成的事情,就需要由一个以上的人来完成,而在这一过程当中,就需要进行协调,这种协调实际上就是管理。什么是管理?管理从哪儿入手?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并不一样。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随着对管理本身的认识不断地深化的。

国内外的许多管理学家,都阐述过管理的概念,并都试图构建管理理论体系。这些管理理论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指出了管理的职能,或者管理的本质。尽管侧重或中心点不同,所解释的职能或本质有差异,但是都符合管理的规律,都从不同的侧面阐明了什么是管理。管理学对管理最简明的表述,就是认为管理是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我们可以认为,管理的过程就是一个人或多个人去协调他人的活动,目的就是达到一个人做不到的这种效果。这就是管理的过程和管理的目的。综合起来看,管理有几个要素。就是做什么,怎么做,以及如何实现管理的有效性。这三个要素是不能少的。

我们国内的管理学理论一般是直接从管理人员的职责入手来论述管理问题,就是管理人员是什么,他的职责是什么。尽管在讨论管理者管理活动中,看法不太一样,但是有一点认识是很一致的,大家都认为管理人员是最终负责协调他人所从事的专门活动,以达到工作的有效性。

从这点出发,一般认为管理人员有以下几项职责。

一是通过预测调研,提出一个管理工作的目标。第二就是制订具体目标、战略、程序,包括经费的预算。第三,任何管理都离不开有效管理组织的控制措施,这个控制措施不是我们一般说的控制什么东西的控制,这种控制实际上是一种协调。协调是有效管理的保证,在制订具体的目标和接下来的程序中,必须通过有效的协调来组织这个部门的工作,通过协调人们的活动来达到目标。协调人们的活动非常重要,我们看管理是不是有效,实际上是看组织是否有效地协调人们的活动。在一个管理的组织之内,要想达到组织长远的目标,或者短期的目标,对人的协调的有效性是第一位的。人都不听指挥,或者人各想各的,各干各的,是不可能实现目标的。所以协调人,把人协调好,是最重要的。第四,就是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或者实现这个目标之后,还要提出新的目标。一个组织的管理,不是一件事情的管理,一件事情的管理在事情结束之后也就结束了,而我们谈的管理是一个组织的管理。实现一个目标之后或还在实施这个目标之中,就要想第二个目标要怎么来具体实现,组织总体的目标怎么实现,总体的阶段性目标实施之中或完成之后,又要设想下一个目标是什么。只有不断地设定目标,组织才能得到长期的发展。第五就是在管理的过程中,要达到大家思想的一致,或者是行动的一致。同时,为了大家思想和行动的一致,需要经常地指导和培训下属。指导和培训是非常重要的。第六,在管理过程中要及时地总结经验,创新管理实践。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很多组织的管理者,并没有完全按照管理学教科书上的规定去进行管理,而他们同样取得了事业的成功。这并不是说书上的理论不可用。成功的管理者懂得将书本上的知识和理论灵活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并在工作中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行为,总结自己的管理经验,从而进一步丰富和提高管理理论的内涵和深度。这就是创造性。

总的来看,管理人员工作职责的本质,第一项是调整人际关系。在一个组织里面,作为管理者或领导者,必须要协调人际关系,这是做好管理的基础。只有很好地协调人际关系,并努力建立起生产性人际关系,以生产作为协调人际关系的中心,不是庸俗的人际关系,使人们都能愉快地工作,才能使组织的工作更好更快地推进。

第二项是引领组织的工作方向。这指的是对一个组织或一个群体中的人的愿望的了解、对他们追求的了解、对他们状态的了解。这很重要,管理者必须很准确地掌握这个群体的人的想法,他们的愿望和他们的追求,并对群体的人做出正确的评价和判断。这些都是在不断变化着的,管理者必须对他们的这些变化随时能够了解和把握,把它作为组织运行的一个必须环节来给予高度的重视。这样,才有正确决策的依据。

第三,就是正确决策。管理者必须要决策。在一个组织里面就是要拿主意,要出主意,你是管理者,或者是领导,就靠你来做主要的决策的时候,你没有决策,没有主意,不能提出目标,不能提出怎么做,那当然就不行了。作为一名管理者,在对组织的发展目标和工作程序有了清晰的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根据人和组织发展的进程的一些问题,做出正确的决策。决策的基础就是管理者清醒的认识和大胆的判断。这三个方面是管理者职责的本质,也是管理者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简单地说,管理工作一般就是对人、财、物的管理。当然随着对管理认识的深化,对其它职能认识的深化,人、财、物的内涵得到了很大的扩展,如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就是不可见的“物”的资源,而应该受到极大的重视。又如人作为一种资源,对人的资源的把握,也不是一般地像以前管理一个人,而是增加了许多新的含义。人力资源中的智力资源凸现,其所处的地位远远超出人力资源中的劳动力资源。

管理一般分为五项职能。一是计划。二是组织和人员的配备。第三是指挥和领导。第四是协调。第五是控制。这五项职能所要产生的效果就是管理的有效性。一个管理者,应该时刻追求的,也是管理的最高的一个境界,就是有效性。

管理工作本身的目标,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就在于把管理系统中主要因素的功能协调起来,从总体上予以放大,使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就是要取得一个集体的和群体的效能,这就是管理。

管理学又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管理学是一个独立的学科。第二,管理学有两重性,就是它的科学性和它的局限性。第三,管理学是一个非常完整的系统的学科,它有它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第四,它是一门历史性的学科。所有历史性的学科都是动态的,前面讲的对管理的定义的变化,以及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得到的结论不同,都说明管理学是一个动态的学科。从古典管理理论,到行为科学理论,到社会系统理论,到全面管理理论,经理角色理论,经验管理学派……都在变化。这个变化过程首先是注重于物,或者注重于把人看成物来管理,然后感到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的主体,从而产生对人的行为,对人自身的需要的关注。第五,管理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管理注重技巧,注重人,注重物,注重人的精神,人作为主体,从对人的精神了解、把握,从对人的关注到管理有效性的追求。在这些过程中需要人们对管理涉及的其它学科的理论进行掌握,才能对管理学有科学的认识和了解。

在当代,越来越多的管理学者开始把一个组织或一个机构等看成是一个技术――社会――心理的多元系统,对管理已由单一学科的描述,进化为管理学、科学学、心理学、教育学、领导学、社会学、系统学、运筹学、文化学等等多学科的综合。所以美国的管理学者P・德鲁克认为:管理不只是一门学问,还应是一种“文化”,它有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工具和语言。所以,他说,管理是“艺术的艺术。因为它是智慧的组织者”。

在管理学研究中有一种普遍的现象,是把管理理论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研究管理的原理和原则的纯理论(又称领导理论);另一部分是管理艺术,这是在具体的管理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反映的是千变万化的具体管理过程中运用技能的生动的艺术。两者研究的对象是同一个,即整体的、系统的、具体的社会管理现象,只是方法不同。一个把研究对象作为原则系统来表现,把管理看作是规律性起作用的领域,另一个则以案例(范例、个例)形式来表现,把管理看作是发挥创造性积极性的领域。其实,两部分反映的是研究对象的统一性,即以基础理论和实用理论的整体来构成管理理论。

我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即便是那些已成定论的具有普遍性的管理理论,也不可能永远涵盖当代管理的实践;同时,由于管理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人们不可能一下子便十分明晰地透彻地掌握管理这门科学的一切规律,也不可能制定出解决一切复杂问题或具体问题的万应对策。所以,管理又作为一门艺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发挥创造性即实践的天地。人们的管理实践是难有止境的,管理的概念和基本内涵也很难形成“公认”的定论。

什么是艺术管理

现在要谈到艺术管理。在掌握艺术管理的概念之前,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艺术。艺术是指用语言、动作、线条、色彩、音响等不同的手段及物质材料构成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并表达作家、艺术家的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我们给艺术的概念,一般是给它这么一个概念。而管理者为了一定的目的,对艺术创造活动的生产全过程和艺术事业的总体发展所进行的管理就是艺术管理。艺术管理实际上就是协调和组织一个以上的群体,进行艺术生产,这种艺术生产不同于一般的物质生产,它主要是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它有它的复杂性,所以艺术管理跟一般的企业和事业管理是不同的。

“艺术管理”分为“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两个方面。宏观管理就是对艺术事业的总体发展的管理;微观管理主要是指艺术表演团体等的管理。艺术管理这个词一产生的时候,就是专门指艺术表演团体的管理。为什么艺术管理专门指艺术表演团体管理呢?电影及绘画等造型艺术当然都在艺术的范畴之内,但因为电影的制作较之舞台艺术更具商业性,所以人们在研究电影的制作与发行时,是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管理领域来对待的;而绘画等造型艺术,因为艺术创造中更多的个体性,就管理角度而言,往往是“无为而治”。因之,艺术表演团体的管理主要呈现为协调和组织群体来进行艺术生产,靠任何一个单一的环节都不能完成整体的艺术创造,甚至舞台艺术产品的构成,还包括了观众的要素。在艺术领域中被人们普遍引用的“艺术管理”一词,实际上是专指舞台艺术生产的管理。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他门类艺术的管理开始不断地推动扩展艺术管理的新领域,使得现在的艺术管理呈现出新的特征。

首先,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就是从后现代艺术开始延伸发展之后,应该说艺术成为一个扩展的概念。原先传统的艺术形态被改变了,艺术创作的形式和方法有了很大变化。比如,我们现在说的艺术,包括观念艺术,行为艺术等。行为艺术,实际上就是人的表演,但又不同于舞台的表演。它就是在生活中的特定情景中的表演,这样一些构成艺术的媒介和材料及呈现的新形态,扩展了艺术的概念。如此,我们现在看艺术的时候就需要一个新的观念:过去说什么是艺术,现在则问什么不是艺术。有的艺术家爬到树上去,在树上住十多天,他说这就是一种艺术。所以,现在人们要问什么不是艺术。艺术管理就要首先明确现在的艺术概念,才可以进行针对性的管理。

其次,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作为可以进入市场流通的商品,可以被人们购买。绘画等艺术也主要通过商品的形式,被收藏或者被传播。这样绘画等艺术需要一些像画廊,包括拍卖等的中介,这些中介过程的复杂性,就构成了艺术的商业化和产业化,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管理形式。

凡是需要通过协调和组织来完成的艺术创作的过程都需要艺术管理,那个住到树上去的行为艺术也是有组织策划的。所以,新时代环境下的艺术管理不仅是艺术表演团体,其他艺术形态的管理有不少也呈现为一个综合的、复杂的系统管理。我们要发现因艺术形态的变化而带来的艺术管理的拓展和特殊性,确立艺术管理的整体原则,这是艺术管理学的主旨。

当然传统的艺术表演团体管理现在仍然是艺术管理的重要领域。为了以明确的指向来论述艺术管理,我今天仍然以艺术表演团体的管理为例来讲艺术管理。

艺术管理作为一个系统,其组织实施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两方面。宏观管理的主要目标应是为艺术生产创造正常发展的客观条件(即外部环境条件,如精神环境和物质环境)。一般来说,宏观管理主要是对艺术事业的总体规划及方针、政策、法规的制定和颁布,以及实施其它间接的协调、控制等手段。艺术管理的微观管理,主要是指对具体的艺术生产过程(包括演出)的有效管理。艺术表演团体管理主要是从事微观管理。

当前,我国艺术管理的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的共同目标是,尽快确立艺术表演团体相对独立的社会主义艺术生产的经营实体地位。同时,宏观管理要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形成主要以文艺方针指导和以实施完备的艺术经济政策等间接手段为主促进艺术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微观管理的目标是形成艺术表演团体依法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觉追求整体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良性机制。

(一) 宏观管理的基本思路

1、 在努力扶植办好代表国家和民族最高艺术水平的优秀表演团体和某些具有实验性、示范性以及具有独特保留价值的艺术表演团体的同时,鼓励大力兴办民营艺术表演团体,以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发展社会办团。

2、 制定实施完备的艺术经济政策――主要是对国有院团实行基本保障性补贴,包括演职员工资、设备购置、房屋修缮、重点剧目投入等专项费用。同时,对所有艺术表演团体实行政策性(项目性)补贴及奖励性资助。

3、 制定并颁布文艺法和完善、实施保护优秀艺术表演团体和作家的著作权法、版权法。要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健全立法。

这里要特别强调国家对重点院团的经济投入,是实现社会整体发展目标,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艺术生产的根本目的和弘扬发展民族优秀文化的需要,同时,从艺术本身发展规律来说,艺术的许多形态要通过市场成长,但却不是所有艺术都听任市场摆布,自生自灭。日本和欧洲的一些学者都指出,对一部分传统文化等就有必要在市场之外创造某种适合其发展的公共环境。我们只有对那些具有独特价值的艺术表演团体和坚持“二为”方向显著的艺术表演团体实行扶助的经济政策,才能使他们在文化市场的竞争中与其它艺术表演团体处在平等的地位。

另一方面,从文化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谈,“艺术是与其它行业同样需要实际投资的产业”。慕尼黑伊福经济研究所对文化、艺术范畴创造经济价值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艺术不是消耗国家资金的部门,而是起重要作用的经济因素。美国约翰・耐斯比特、帕特里夏・阿伯丁所著的《2000年大趋势》一书中也曾指出:“艺术既是文化财富,同时又是经济资源。投资艺术将对一个地方的整体经济产生影响,它有着乘数效应。”所以该书认为发展艺术行业也需要投入,即“艺术是与其它行业同样需要实际投资的产业。”(政府部门不应孤立地看待艺术表演团体的效益问题,要从精神价值和整体经济的角度去认识发挥其作用)

(二) 艺术表演团体管理(微观管理)的一般原理

艺术表演团体的管理是指管理者按照预定目标,对有从事艺术表演创造活动兴趣的人所组成的集体(艺术表演团体)中的人、财、物,通过合理分配和有效使用,即对管理职能因素的实施,围绕艺术生产全过程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艺术表演团体的管理要求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科学性是指必须符合艺术表演团体管理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决不能以主观随意性为之。科学有效的管理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即管理的一般原理(如系统整体性原理、要素有用性原理、动态相关性原理、时空变化性原理、信息传递性原理、控制反馈性原理、人的能动性原理、规律效应原理等)和一般原则(机构设置原则、激励原则等等),个性即它涉及到的艺术、经济等方面的个别的规律。只有把共性与个性有机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实现完整意义上的艺术表演团体管理的科学化。

艺术表演团体管理的艺术性,主要是指管理要体现符合艺术生产规律的管理技巧。艺术表演团体从事的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部门相比,虽有共同点:都要有生产者,都要有一个生产过程,都要出产品,并且在艺术产品主要以商品的形式流通方面也与物质产品有共同性;但是,艺术生产更多的并起关键作用的是一种精神生产过程,即艺术创造。演员要以体现剧作家思想感情、愿望、理想的剧作为基础,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体验渗透到艺术形象创造的全过程中,要将自己独特的创造个性和风格体现在产品中,这就决定了艺术产品的独创性、多样性特征及演员创造的自由性。艺术产品最终在舞台上主要是以演员的身体作为物质材料完成,所以马克思说,演员对于自己的企业主来讲,是生产工人,对观众来说,是艺术家,他从事的是一种生产,但“产品同生产行为不能分离”,“不是作为物而是作为活动提供服务”。因此,艺术表演团体管理的主要对象――人,带有这样的特征:主要是以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身体进行艺术生产活动。这就决定了这种生产带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如主演不能上场全团就要停演)。对这样一种艺术创造活动的管理,决定了艺术表演团体的管理是一种特殊的管理,可以说,它是一切管理学中最富有创造性最讲求艺术性的一门专业科学。一位团长曾对我说,剧团管理应让演员的每根神经都兴奋起来,才能演得好。我想,确应如此。

艺术表演团体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应是每一个从事艺术管理者努力追求的目标。对艺术表演团体实行科学的管理,首先要科学地确定它的性质与任务。社会主义的艺术表演团体,是由艺术工作者组成的,以从事艺术创作和表演活动为主体,用精神产品来为社会公众服务的相对独立的社会主义艺术生产的经营实体。它的方针任务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发挥各种艺术形式的特点,努力创作和演出好的剧目、节目,满足人们多方面的艺术爱好及审美要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贡献。除此以外,艺术表演团体还担负着继承和发展我国的民族艺术,以及进行国际艺术交流等任务。简单地说,艺术表演团体的任务就是出人出戏,通过演出,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观众多方面的欣赏需求。

对艺术表演团体的管理,应该通过管理职能的实施,最充分地体现它的性质,很好地完成它担负的任务。但是,由于多年来逐渐形成的国家对艺术表演团体统管的体制,实际上艺术表演团体难以充分体现它的性质,难以全面完成它的任务。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往往要求艺术表演团体服从政府管理部门的意志,影响和削弱自身的积极性创造性。特别是在“左”的影响下,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仍然简单地要求艺术表演团体直接为政治服务,艺术生产密切配合政治任务和中心工作,把本来应是“绝对保证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更为广阔的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更为广阔的天地”的艺术生产领域扼制得失去生机。本来应是由艺术工作者组成的相对独立的艺术生产的经营实体,却成了动力行政化的政府主管部门的附属团体。管理权很大程度上集中在国家手中,形成了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和单一的经营方式。国营艺术表演团体本应是指所有制形式的全民所有,却成了地地道道的“国家经营”。在经济上对艺术表演团体统包统管,没有了竞争和流动,更促成了艺术表演团体运行机制的僵滞。所以,确立艺术表演团体应具有的相对独立的社会主义艺术生产的经营实体地位,确立艺术生产者作为以演出经营活动收入为主的、在契约规范下自由流动的艺术从业人员的地位,是实行艺术表演团体科学管理的关键所在。同时也只有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和完善管理,艺术表演团体的性质、地位才会得到真正的确认和科学的体现,从而使艺术管理在符合自身规律的基础上进行。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管理是一种与有形的物质资源并存的无形的资源,用于开发管理资源的投资是一种投入少产出多的高效益投资,不仅在现代经济中如此,在艺术生产中也同样如此。只有通过科学的艺术管理,才能把院团中各种活态的和静态的生产力要素联结起来,使可能的生产力变成现实的生产力。强调艺术表演团体出剧(节)目、出人才和效益是对的,但产生剧(节)目、人才和效益的基础是管理。

(三) 艺术表演团体的特点

艺术表演团体有着不同于其它生产部门的特点,艺术表演团体的管理,只有符合它的特点和内在客观规律,才能行之有效。

1、从生产方式看,艺术表演团体的艺术生产有不可分割的综合性和集体性。例如戏剧是一种多种艺术形式综合在一起的艺术形式,仅靠某一艺术门类的创造是不够的,需要编剧、导演、表演、舞美、音乐等不同艺术专业的共同协作。戏剧以外的其它艺术形式,如音乐,即便是独奏,也要有它种乐器的协奏配合。舞台表演艺术的综合性,决定了排练和演出都要由群体的人来完成。在当代,离开了集体,任何个人都不能完成舞台艺术生产活动的全过程。所以,艺术表演团体的艺术生产又是集体性的。认识这种生产的综合性和集体性,才能重视各类专业人员的配备和艺术素质的提高,才能重视形成全团人员的团结协作精神,从而提高整体的舞台艺术质量。

2、从生产过程的范畴来看,艺术表演团体的艺术生产,主体是精神领域的感情活动。但精神领域的创造是通过物质材料体现出来的,而艺术生产依靠的物质材料,除了财、物外,最重要的是表演人员的身体。表演水平的高低,主要决定于表演人员形象思维能力的高低和形体表现技巧的高低。因此,首先要为艺术人员精神领域的艺术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思想、政治环境,保证从内容到形式创造的独特性、自由性、多样性。同时,要为艺术生产寻求和提供必需的财、物等物质材料保证,并采取措施,严格进行演员表演技巧的训练。

3、从艺术产品属性来看,艺术表演团体的艺术产品,既是精神产品,同时又具有商品属性。社会主义表演团体的根本目的,决定了它应该按照艺术生产本身的规律去创造精神产品。但是,社会效益的实现,首先要有观众通过经济方式与演出见面,艺术产品得到观众的承认,票房是直接媒介。所以票房价值虽然不是衡量艺术产品精神价值的惟一尺度,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艺术生产的一种效果。艺术表演团体要适应观众审美要求的变化,努力开拓演出市场,艺术产品要与市场、与观众紧密结合。

4、从艺术表演团体艺术产品的存在特征看,它不像物质产品那样,一经产出,即成为另一种区别于原材料存在形态的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如茶杯、影碟机),而是依赖于演员的舞台表演而存在。演员一旦停止表演,便不复存在,这个产品就没有了,面对观众的表演存在着,产品就存在着。舞台艺术产品的生产,可以说在全过程中都必须具有创造性。舞台艺术产品的这种不确定性,决定了演员的艺术创造活动对外界如生活、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等的冲击干扰极为敏感。外来因素的冲击如较强烈时,即通过演员的思想波动而影响艺术创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从而影响演出质量。

5、从艺术表演团体艺术生产的开放性来看,艺术生产是开放性的,它的开放是面对观众的。排练可以是封闭的,但是真正的演出都是面对观众的,没有不面对观众的生产过程。产品的艺术质量很重要,有远见的团体管理者都把演出质量看作剧团的生命,这样他就重视从每一个生产的环节上提高质量。因为表演的开放性,演员良好的职业道德的树立也是非常重要的。

6、艺术表演团体进行艺术生产的时间的不确定性和流动性很大,这样来看,就要重视演员的后顾之忧。有时候上午演出,有时候晚上演出,节假日还要演出,有时一天要演几场。这就需要对演员的生活给予照顾,对他们的辛苦予以理解,尽量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

7、从艺术表演团体人员构成的成份来看,艺术表演团体是艺术家占比例很高的一个群体。他们在每个方面都有专长,或者是表演、导演、编剧、音乐、作曲,或者是舞美专长。但是,他们在艺术方面虽然有专长,而整体的文化基础又不是很全面。这样,就要注意提高他们全面的文化素质、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艺术表演团体的人员,因为他是艺术家,把艺术追求看得高于一切,他们愿意独立思考,坚持己见,富有个性。他们不会原谅一些对管理漫不经心的管理者。这也是艺术表演团体管理的复杂之处。

8、艺术表演团体在社会上、观众中影响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本团体主要演员的艺术水平和叫得响的剧(节)目;因此,要重视打得出去的拳头产品的创作,重视积累保留剧目,如像北京人艺、河北大厂回族自治县评剧团那样。除此以外,我们应该看到,主要演员是艺术表演团体艺术活动和艺术创造的中心,是剧团艺术生产的主体。每一个艺术表演团体都应造就自己的尖子演员。造就,既指培养和使用,也指宣传等扩大社会影响、提高演员知名度的其它必不可少的手段。同时,调动和发挥主要演员积极性、创造性,处理好主要演员同艺术表演团体的关系,也是艺术表演团体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9、从艺术表演团体生产岗位的劳动量来看,艺术人员的劳动量存在着突出的差异性和不确定性。一台戏的主演和一般演员之间,付出的劳动量有时相差几倍甚至更多;另外,有的演员在一台戏中担任主角,在另一台戏中又可能担任劳动量较少的配角。从演员之间劳动量的突出差异性和一个演员在演出中劳动量的不确定性看,这都不像从事物质生产的职工那样在同类劳动岗位上付出的劳动量差别不大。同时,扮演同一角色的演员,也因艺术造诣的差异,形成艺术创造质量上的高下之分。从按劳取酬的角度着眼,还有一个重要方面是,艺术表演人才成才早,青年时期是舞台艺术创造的高峰期,他们的工资报酬等应同成才早和艺术高峰期短的特点相符合。在艺术表演团体,更应重视打破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实行多劳多得,并注意合理安排使用全团人力。

(四)艺术表演团体管理的主要内容

1、人才管理。人才是艺术表演团体最宝贵的财富和最重要的资源,是体现艺术水平的重要保证。人才问题,关系到艺术表演团体的存亡盛衰。对以人为核心的动态系统实现创造最佳效益的整体控制,是现代管理的实质内容。对人才的培养、发现、使用、爱护是管理者第一位的责任。艺术表演团体各类专业人才集中,首先要为他们创造一个可以充分施展自己才能的客观物质环境与主观心理环境。前者包括尽一切力量和可能解决他们生活、学习、排练,演出中的各种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后者包括对他们的信任、友谊、使用、关心、爱护等等。艺术生产更多的是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艺术人才的感情因素对其发挥艺术创造的作用尤为明显。因此要特别重视创造人才需要的主观心理环境。人才资源的管理是多层次的综合性很强的工作,要在可能的范围内通过多种可行的方式,形成人才竞争、人才流动的环境、充满机会的环境、激发创造力的环境,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管理的目的不是限制而是开发,要把人才管理的重点放到激发人的潜能上。

应强调一点,艺术表演团体人才的开发、使用,除各类艺术专业人才外,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经营管理人才。随着艺术表演团体成为独立的艺术生产的经营实体,选用和培养一大批懂得艺术生产规律、懂得经营管理的艺术管理专家,是一项迫切的任务。把一个艺术表演团体的艺术潜力和人才潜力转化为舞台演出的整体优势,从而产生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艺术经营管理人才往往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剧目管理。艺术表演团体在社会上、观众中影响力的大小,除了主要演员的艺术水平外,还取决于叫得响的剧(节)目。艺术表演团体要按照艺术生产的规律创造精神产品。剧(节)目只有被观众接受后,才能产生连动效应。否则,再有思想意义的剧(节)目,观众不理睬,只完成了制作过程而没有完成艺术生产全过程,有什么效益可言?在当今艺术的多元化和观众选择的多样化面前,艺术表演团体选择上演剧(节)目时,首先要把思想、艺术因素与文化市场的制约结合起来考虑。这里关键是要寻求思想、艺术价值与群众需求之间的契合点。另外,剧(节)目的创作题材领域应当是广阔的,内容是丰富的,形式是多样的,既可继承传统,又可进行多种形式的现代艺术探索。但具体到每一个艺术表演团体,都做到这些又是不大可能的。因此,要根据不同的宗旨任务,从本院、团的艺术力量、资财能力的实际出发,创作演出独具特色的适应某一层次观众的剧(节)目,雅俗共赏的作品不是没有,但有一种情况似应引起思考:按照适应多种层次观众的要求去选择上演的剧(节)目,演出时往往是哪一个层次的观众都不欢迎。当然,无论适应何种观众层次,剧(节)目在保证艺术质量上的要求是共同的。艺术质量是艺术表演团体的生命,要从创作、排练、演出的每一个环节落实提高艺术质量的措施。粗制滥造是在断送艺术表演团体的艺术发展前程。

一个艺术表演团体,要有一种艺术风格,这应该是艺术表演团体通过上演剧(节)目努力实现的艺术追求。要把艺术表演团体办好,就必须把剧(节)目的开发战略作为经营管理的中心环节来抓。打得响的剧(节)目不仅能产生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它还是使艺术表演团体产生强大凝聚力的最有效手段。

3、演出管理。艺术表演团体经营成败的因素很多,其中重要一点是能否与观众建立最密切的联系及根据观众的欣赏需求作出灵敏的反应。这除了靠剧(节)目的适销对路,还要靠演出市场的开拓。演出管理不再是单纯的联系剧场,坐等观众买票的时代已经过去。想方设法主动争取和扩大观众群,已成为演出管理更主要的工作内容。多年来,在统包统管的体制下,“推销”二字不可能出现在我们的思维之中,精神产品的圣洁也使我们羞于说“推销”二字。今天是认真思考艺术市场学的内容并付诸演出管理实践的时候了。一台演出从排练之初,就应通过可能的方式进行宣传,利用各种方式组织观众,例如除网络售票外,对厂矿、企业、机关、学校、社会团体、村镇上门售票,联系包场,或采用电话、邮寄、委托代售机构预售以及优惠售票等方式,或通过扩大社会联系,如建立经济文化联合体、组织票友协会等手段,开拓演出市场。

各级艺术表演团体都应重视选任和培养演出管理专门人才。他们除担负剧(节)目的演出推销外,还应从观众调查和剧(节)目售票记录入手,分析研究观众的成份、文化、年龄、职业结构及欣赏需求,对上演剧(节)目的反映等,从而为本院、团选择上演剧(节)目及调整演出计划提供决策参考。

4、劳动管理。目前不少艺术表演团体存在人浮于事、纪律松弛、艺术生产效益低的问题,这些都是管理水平低的集中表现。所以,加强劳动管理是建立正常艺术生产秩序的关键。要通过劳动优化组合,院、团内演出团体与非演出实体人员分离及聘任合同制,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多种形式的责任制以及健全的规章制度,但核心是实行责任制,进一步建立起相应的符合客观规律要求的人人必须共同遵守的准则和秩序。

加强劳动管理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加强劳动管理,仅靠强调无条件遵守劳动纪律是不行的,要同思想政治工作,职业道德教育和改革不合理的体制、制度结合起来。第二,艺术生产是一种精神生产,显然不能用一般劳动管理的手段、方法来管理。管理条例的制定,要注意与其创造性劳动的特点相适应。第三,传统管理是以“事”或“物”为中心的,而现代管理则是以“人”为中心的。没有演职员的支持配合,任何严格的管理都难以奏效。要充分调动演职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在健全院、团长负责制的体制下,通过演职员代表会议等有效方式,使演职员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变消极的被管理者为自觉主动的管理者。

5、财务管理。首先是根据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有计划地安排资金的使用。艺术产品要通过商品的形式来流通,因此在排练制作及演出中必须贯彻“少投入、多产出”的原则,严格艺术生产过程中的经济核算,使资金使用合理并产生最大效益。其次,除国家经费补贴的收入外,要根据本院、团的实际情况和可能开辟演出收入以外的多种经费来源渠道。

艺术表演团体的管理是一个动态系统,在实践中应考虑管理的整体性,使以上几个方面的管理协调发展,但不是平面推进,没有重点。每一个艺术表演团体都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在某一时期有所侧重。我要强调,管理中三个核心问题一定要把握好。第一,任何一个团体,必须要有规章制度。第二,就是物质利益原则,要体现物质利益原则。第三,就是必要的思想政治工作。这三者是统一的。规章制度是一个组织正常运行的保证。而物质利益原则是激励人们工作的最根本的原则,如果不能很好地体现物质利益原则,这将逐渐演变成为管理中的大问题。同时,物质利益原则也是对人的基本的劳动的尊重。思想政治工作也是组织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组织全体成员团结协作的基础。

加强管理,要解决好与改革之间的关系。艺术表演团体的经营管理是直接谋取艺术活动效益的社会实践,改革是为经营管理开辟道路、创造条件的社会实践,改革与管理应当有机地结合起来,处理好变革与稳定之间的矛盾。体制改革与管理机制的完善如同一只鸟的两翼,任何一翼不能扬起,艺术表演团体都不能起飞。企望“改革一抓就灵”,或在不改革体制的情况下去抓管理,都不可能长远解决问题。

艺术表演团体院、团长(管理者)的素质与能力

院、团长能否体现出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是实现艺术管理有效性的基础。

现在我们来探讨艺术表演团体的院、团长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管理者的素质是他的素养、品质、思想、作风和管理能力的总称。主要包括管理者的专业素质,先天素质,受社会环境影响而形成的个性,或者形成的特性,对于外界刺激做出相应反应的能力。艺术表演团体管理者必须具备以下素质:一是政治思想素质。应该有远大的理想,有高度的革命事业心和工作责任心。第二,能够正确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第三,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对于正确的敢于坚持,对于错误的敢于批评。第四,坚持改革开放,勇于创新。第五,作风民主,密切联系群众。除了政治思想素质,管理者还应具备的品德素质:第一是实干。第二是无私。第三是容忍。第四是勇于承担责任。第五是政治思想过硬。第六就是热情、真诚。第七是坚韧、进取、忍耐。第八就是公正。第九是谦虚。第十,是敬业精神和献身精神。

作为艺术表演团体的管理者,还必须具备各种能力。

第一,是经营决策的能力。善于决策的院、团长,通常都是把日常纷繁的行政性的事务,纳入健全的规章制度的范围去解决。这样就把决策的注意力,放在关系到院团生存发展的大问题和决策的有效性上。一个有效的管理者,往往是不做许多决策的,也不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决策上。很多决策是体现在工作中,在工作过程中,有时候有很多决策自然就形成了。但是在两种情况之下,必须要慎重而又及时地决策:第一种就是面临生存发展的困境时。你管理这个团体,面临生存发展困境的时候,你再不拿主意,什么时候拿主意呢?所以这个时候,必须要有决策,要有摆脱困境、走出困境的决策,这个是很重要的。第二种就是面临可能的、新的发展机遇的时候,你必须要决策,就是抓住机遇。你感到这个团体的发展,面临新的发展机遇的时候,必须要做出决策。这两点是非常重要的。在决策过程中,要有民主、程序决策的能力。这个决策不是一个人说了算,你要符合实际,必须是听取大家的意见,集思广益。没有完全出自一个人的决策,正确的决策都是符合实际,都是集思广益,积极采纳各种利益群体的人的意见基础上的决断。将这些集合之后,才能拿出一个适度的决策,这个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集思广益的能力。另外,就是在有效决策的实施过程中,面临风险和反对时,绝不妥协和半途而废。你的决策出来之后,要得到实施和贯彻,半途而废是不行的。任何的决策都可能是利益调整的过程,都是要涉及到利益的,支持的也有,反对的也有。说反对,不是再听一听,再等一等,就是再改一改,这样就把你正确的决策,改得支离破碎,最后一事无成,避免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表现在以较少的时间,以最佳的方式,达到最好的效果。这就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应该具备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是要力求高效率和彻底地解决实际问题。即便是一些不大的问题,也不要推来推去的。有些简单的,可以一次性解决的,就不要进行两次。当然,解决实际问题,不是事无巨细都要包揽,这里边有一个授权的原则。另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要从善于实践表现出来。我们看几乎每一部管理学的书,主要是近20年以来管理学的书,基本上都谈实践的问题,就是管理者怎么做都得有实践,这个“实践”非常重要!

第三,是艺术知觉的能力。艺术表演团体的管理,很大程度上就是艺术知觉的能力问题。作为一个艺术表演团体的院、团长,在剧目的选择和剧目的评价上,必须具有强烈的艺术知觉。一个剧本拿到手中,要凭借敏锐的艺术知觉能力感知和判断。对剧本或剧目的艺术水平和质量有清醒的认识和了解。艺术知觉的能力,是做好一个院、团长最重要的前提表现。一个制片人看到一个好剧本,有市场潜力的,他却看着不行,这个就是要误己误事的。艺术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多种感觉相互联系和综合活动的结果。而且这个感觉,又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的,所以实践经验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这个地方,还应该强调一点,虽然说院、团长的艺术知觉能力高低是建立在个人艺术爱好和兴趣上面,而同时,作为一个团体管理者的时候,这种艺术知觉,或者是对业务主体的判断,还要更多地建立在这个团体的实际生产需要方面,个人兴趣和团体的需要两者是结合的。比方说院、团长,可以对一个剧目有个人的看法,但是作为院、团长,你的这种评判,也要从团体本身的职能,或者团体本身的演出,或市场上去判断。要结合起来,不能以个人的审美喜好,代替团体的上演剧目选择。所以,艺术表演团体建立艺术生产的民主决策机制是重要的。

第四,是组织指挥和协调的能力。就是按照效益原则,把人、财、物和艺术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有效地组织起来,并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进行协调。使这个单位所有的部门都要在整体的目标下生产、组织活动,能够非常和谐,这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就能实现最佳的管理绩效了。组织指挥和协调能力,就是尽可能地使这个团体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保持一个充满活力的机制,能够预见性地尽早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一个团体里面,作为管理者,要能够尽早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这个团体经常保持活力。

第五,是用人的能力。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管理知识,都是无限的,任何管理者都不可能精通每一个专业,这是必须要明确的一点。在一个需要管理的团体里面,管理者就专业方面,往往不是这个团体里面最突出,最优秀的。何况管理学有一个定义,或者是一个原则,就是在任何团体里面,都有比最高的管理者优秀的人才,作为管理者必须有这么一个清醒的认识。对人才价值的发现和人才能力的发挥是一个管理者成败的关键。所以,优秀的管理者不在于自己是不是一个精通所有专业的内行,而在于能使组织的人员作用发挥得更大。

第六,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思想政治工作,协调、沟通是非常重要的。靠一些规章制度,或者是行政的力量所做不到的,通过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沟通协调能够做好。

第七,是公关的能力。公关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有的管理学家认为,一个团体的绩效,它的效能、效益,这个公共关系的作用能够占到30%,实际上公共关系价值的发挥也可能更大。在某些时候,可能起到一个非常巨大的、决定性的作用。当然一般地来说,还是团体本身,它的自身能力的发挥是主要的,但是公共关系的能力,作为管理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任何生产,特别是艺术表演团体的生产,都不是孤立的和封闭的,所以只要跟社会发生联系的管理,都有公共关系,这是管理者最重要的职能之一。

管理需要创造性,需要管理者创新的能力。“创新”实际上就是能够发现资源,同时把这些资源调动和组织起来产生效能。比方说,我们看到路边有一块石头,一般的人可能把它看成一块普通的石头,没有用处。但同样是这块石头,一个内行的专家却能发现,它原来是一块玉石。他为什么能发现呢?他有这个眼光。所以管理者,也需要有一种眼光,如果没有眼光的话,就会把玉石等同于普通的石头而忽视了它的价值,也就是忽视了人才的价值。所以管理者要有一种独特的眼光和创新的能力,这种创新就是能够发现资源的价值。这种价值从管理上来讲,主要是指经济价值。发现它的价值,并且把这种价值组合起来,产生你想达到的那种目标,那种效果,那你就是有创新的能力了。创新的前提是发现,你要是发现不了资源的价值,怎么创新啊?管理就在于创新,真正创新的能力在于发现,发现之后,把那些资源怎么调动和组合?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经常说起的“文化创意产业”,实际上“文化产业”的灵魂就是“创意”。有一位日本学者说,文化产业就是把“文化”做成品牌,并把它推销出去。这话说得很好。

现代艺术管理的核心就在“创意”,而且随着艺术概念的延伸,带来艺术管理的延伸。很多艺术管理的范畴或者是领域,都需要有一种“创新”和“发现”的眼光去审视。还需要“发现”之后把各种元素有机的组合,成为品牌,或者说达不到品牌的话,成为一种有效益的生产过程。这样之后,管理就有效了。一个社会组织,不仅是艺术表演团体,任何团体的管理,有效性目标的确定都非常重要。有一句话讲“知道什么是最好的,但只做可能的。”即说明了做事情要追求有效性。

我们研究管理,研究艺术管理,有一个思考方法的问题。管理是动态的,不是僵化的。对管理的认识,管理本身的实践都是动态的,都是发展的,不是静止的。因为管理不是按照书上来照搬照做的,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一种社会实践,这种认识对研究管理和管理实践是非常重要的。任何教科书和任何管理的课,都不可能讲清楚管理,管理只有在我们的学习和实践中,才能够成为我们自己的创造,才能形成管理的成功个案和范例。

第13篇

一、培训对象:医院全体中层以上管理干部

二、培训内容

1.医院战略管理

内容主要包括我国医疗服务市场竞争走势;国内外卫生和医疗改革前沿和热点问题;医院外部政策环境和医院内部组织结构与经营管理的战略性分析;卫生事业改革与医院发展战略定位;医院战略管理的艺术与实务等。使学员通过学习能够熟悉环境分析、规划过程、资源分配、组织结构、竞争对手分析以及定位等概念,对战略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了解中国医院所处的政策环境和外部竞争环境,应用战略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分析和把握医院战略的制定与实施的关键点。

2.医院人力资源管理

内容主要包括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医院人力资源战略与竞争优势保持;医院人员招聘、人员培训与职业生涯规划;医院绩效考核与管理;医院薪酬设计与管理以及医院完善的激励机制的建立等。通过学习使学员认识到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职能是提高人的能力、激发人的活力,认识到人力资源是医院最有价值的资产。

3.医院营销管理

内容主要包括医疗服务营销的理论和观点演变;医疗服务市场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医院营销战略规划与医院市场定位;医院市场营销策略;医疗服务产品设计与开发;医院客户关系管理以及医患沟通技巧等。通过学习使学员熟悉基本营销理论,提高把握中国医疗市场的主观能动性,了解未来发展态势,具备进行营销规划和设计营销策略的能力。

4.医院财务管理

内容主要包括医院财务报表分析;医院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医院财务费用控制及其程序;医院的财务管理制度分析;医院财务分析及其前景预测;医院的收购与兼并;医疗行业的融资渠道;医院改制和医院资产评估等。通过学习使学员熟悉医院财务报表的内容,学会用财务数据来分析医院经营状况并指导决策。

5.医疗质量与医疗风险管理

内容主要包括医院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医院质量控制及持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考核与评价;医疗费用控制评价;循证医学在医院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医患沟通的风险防范和规避等。通过学习让学员熟悉和了解如何建立医院医疗质量保证体系、强化医院医疗质量意识、进行医疗质量控制和费用控制,从而让学员提高工作效率和树立全新的医疗服务质量和医院整体素质。

6.医院文化与医院形象管理

内容主要包括医院的文化的功能与作用;医院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医院文化和医院形象的管理;医院形象设计;医院品牌建设与管理;医院团队建设;学习型医院建设;医院变革和文化创新等。通过学习使学员认识到文化竞争是医院最高层次的竞争,培育医院文化将成为医院经营管理者的重任。

7.医院信息管理

内容主要包括医院经营能力分析与决策;医院信息系统的内容、作用与意义;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医院信息系统管理;医院统计指标的分析与应用等。通过学习将使学员了解信息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战略地位,并对信息技术管理方法实施提供实用工具。

8.医院后勤服务管理

内容主要包括后勤服务管理在医院运营中的地位与作用;如何实施后勤服务管理;业务科室如何与后勤服务部门有效协调;后勤服务对顾客满意度的影响等。通过学习将使学员认识到医院后勤服务在医疗服务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学会一些具体的后勤管理方法。

9.医院管理创新

内容主要包括医院管理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观念创新以及文化创新等,将涉及到医院发展潜力、核心竞争力等概念。通过学习将提高医院经营管理者的综合管理素质,强化预测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

10.医院管理方法与艺术

内容主要包括中层管理干部角色定位与有效管理;科主任时间管理;科主任与院长、兄弟科室主任以及下属的沟通艺术;科主任的激励艺术等。通过学习将使科主任找准角色定位,利用科学加艺术的方法对科室实施高效管理。

三、培训课程

1.邀请专家来院讲座

(1)内容:《加强科室建设,打造优秀团队增强核心竞争力》

主讲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教授

(2)内容:《医院优质服务体系建设》

主讲人:新加坡服务培训咨询专家、

(3)内容:《如何当好科室主任》

主讲人:卫生部顾问、北京教授

第14篇

一、培训对象:医院全体中层以上管理干部

二、培训内容

1.医院战略管理

对战略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内容主要包括我国医疗服务市场竞争走势;国内外卫生和医疗改革前沿和热点问题;医院外部政策环境和医院内部组织结构与经营管理的战略性分析;卫生事业改革与医院发展战略定位;医院战略管理的艺术与实务等。使学员通过学习能够熟悉环境分析、规划过程、资源分配、组织结构、竞争对手分析以及定位等概念。解中国医院所处的政策环境和外部竞争环境,应用战略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分析和把握医院战略的制定与实施的关键点。

2.医院人力资源管理

认识到人力资源是医院最有价值的资产。内容主要包括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医院人力资源战略与竞争优势保持;医院人员招聘、人员培训与职业生涯规划;医院绩效考核与管理;医院薪酬设计与管理以及医院完善的激励机制的建立等。通过学习使学员认识到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职能是提高人的能力、激发人的活力。

3.医院营销管理

提高把握中国医疗市场的主观能动性,内容主要包括医疗服务营销的理论和观点演变;医疗服务市场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医院营销战略规划与医院市场定位;医院市场营销策略;医疗服务产品设计与开发;医院客户关系管理以及医患沟通技巧等。通过学习使学员熟悉基本营销理论。解未来发展态势,具备进行营销规划和设计营销策略的能力。

4.医院财务管理

学会用财务数据来分析医院经营状况并指导决策。内容主要包括医院财务报表分析;医院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医院财务费用控制及其程序;医院的财务管理制度分析;医院财务分析及其前景预测;医院的收购与兼并;医疗行业的融资渠道;医院改制和医院资产评估等。通过学习使学员熟悉医院财务报表的内容。

5.医疗质量与医疗风险管理

从而让学员提高工作效率和树立全新的医疗服务质量和医院整体素质。内容主要包括医院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医院质量控制及持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考核与评价;医疗费用控制评价;循证医学在医院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医患沟通的风险防范和规避等。通过学习让学员熟悉和了解如何建立医院医疗质量保证体系、强化医院医疗质量意识、进行医疗质量控制和费用控制。

6.医院文化与医院形象管理

培育医院文化将成为医院经营管理者的重任。内容主要包括医院的文化的功能与作用;医院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医院文化和医院形象的管理;医院形象设计;医院品牌建设与管理;医院团队建设;学习型医院建设;医院变革和文化创新等。通过学习使学员认识到文化竞争是医院最高层次的竞争。

7.医院信息管理

并对信息技术管理方法实施提供实用工具。内容主要包括医院经营能力分析与决策;医院信息系统的内容、作用与意义;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医院信息系统管理;医院统计指标的分析与应用等。通过学习将使学员了解信息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战略地位。

8.医院后勤服务管理

并学会一些具体的后勤管理方法。内容主要包括后勤服务管理在医院运营中的地位与作用;如何实施后勤服务管理;业务科室如何与后勤服务部门有效协调;后勤服务对顾客满意度的影响等。通过学习将使学员认识到医院后勤服务在医疗服务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9.医院管理创新

将涉及到医院发展潜力、核心竞争力等概念。通过学习将提高医院经营管理者的综合管理素质,内容主要包括医院管理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观念创新以及文化创新等。强化预测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

10.医院管理方法与艺术

利用科学加艺术的方法对科室实施高效管理。内容主要包括中层管理干部角色定位与有效管理;科主任时间管理;科主任与院长、兄弟科室主任以及下属的沟通艺术;科主任的激励艺术等。通过学习将使科主任找准角色定位。

三、培训课程

1.邀请专家来院讲座

打造优秀团队增强核心竞争力》1内容:加强科室建设。

主讲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教授

2内容:医院优质服务体系建设》

主讲人:新加坡服务培训咨询专家、

3内容:如何当好科室主任》

主讲人:卫生部顾问、北京教授

第15篇

一、培训对象:医院全体中层以上管理干部

二、培训内容

1.医院战略管理

内容主要包括我国医疗服务市场竞争走势;国内外卫生和医疗改革前沿和热点问题;医院外部政策环境和医院内部组织结构与经营管理的战略性分析;卫生事业改革与医院发展战略定位;医院战略管理的艺术与实务等。使学员通过学习能够熟悉环境分析、规划过程、资源分配、组织结构、竞争对手分析以及定位等概念,对战略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了解中国医院所处的政策环境和外部竞争环境,应用战略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分析和把握医院战略的制定与实施的关键点。

2.医院人力资源管理

内容主要包括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医院人力资源战略与竞争优势保持;医院人员招聘、人员培训与职业生涯规划;医院绩效考核与管理;医院薪酬设计与管理以及医院完善的激励机制的建立等。通过学习使学员认识到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职能是提高人的能力、激发人的活力,认识到人力资源是医院最有价值的资产。

3.医院营销管理

内容主要包括医疗服务营销的理论和观点演变;医疗服务市场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医院营销战略规划与医院市场定位;医院市场营销策略;医疗服务产品设计与开发;医院客户关系管理以及医患沟通技巧等。通过学习使学员熟悉基本营销理论,提高把握中国医疗市场的主观能动性,了解未来发展态势,具备进行营销规划和设计营销策略的能力。

4.医院财务管理

内容主要包括医院财务报表分析;医院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医院财务费用控制及其程序;医院的财务管理制度分析;医院财务分析及其前景预测;医院的收购与兼并;医疗行业的融资渠道;医院改制和医院资产评估等。通过学习使学员熟悉医院财务报表的内容,学会用财务数据来分析医院经营状况并指导决策。

5.医疗质量与医疗风险管理

内容主要包括医院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医院质量控制及持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考核与评价;医疗费用控制评价;循证医学在医院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医患沟通的风险防范和规避等。通过学习让学员熟悉和了解如何建立医院医疗质量保证体系、强化医院医疗质量意识、进行医疗质量控制和费用控制,从而让学员提高工作效率和树立全新的医疗服务质量和医院整体素质。

6.医院文化与医院形象管理

内容主要包括医院的文化的功能与作用;医院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医院文化和医院形象的管理;医院形象设计;医院品牌建设与管理;医院团队建设;学习型医院建设;医院变革和文化创新等。通过学习使学员认识到文化竞争是医院最高层次的竞争,培育医院文化将成为医院经营管理者的重任。

7.医院信息管理

内容主要包括医院经营能力分析与决策;医院信息系统的内容、作用与意义;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医院信息系统管理;医院统计指标的分析与应用等。通过学习将使学员了解信息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战略地位,并对信息技术管理方法实施提供实用工具。

8.医院后勤服务管理

内容主要包括后勤服务管理在医院运营中的地位与作用;如何实施后勤服务管理;业务科室如何与后勤服务部门有效协调;后勤服务对顾客满意度的影响等。通过学习将使学员认识到医院后勤服务在医疗服务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学会一些具体的后勤管理方法。

9.医院管理创新

内容主要包括医院管理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观念创新以及文化创新等,将涉及到医院发展潜力、核心竞争力等概念。通过学习将提高医院经营管理者的综合管理素质,强化预测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

10.医院管理方法与艺术

内容主要包括中层管理干部角色定位与有效管理;科主任时间管理;科主任与院长、兄弟科室主任以及下属的沟通艺术;科主任的激励艺术等。通过学习将使科主任找准角色定位,利用科学加艺术的方法对科室实施高效管理。

三、培训课程

1.邀请专家来院讲座

(1)内容:《加强科室建设,打造优秀团队增强核心竞争力》

主讲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教授

(2)内容:《医院优质服务体系建设》

主讲人:新加坡服务培训咨询专家、

(3)内容:《如何当好科室主任》

主讲人:卫生部顾问、北京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