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中语文网络课程范文

高中语文网络课程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中语文网络课程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中语文网络课程

第1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网络课程 平台应用

自上世纪末以来,网络课程的建设逐步引起我国教育部门和教育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研究成果。教育部于2003年4月启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以精品课程为导向,推动网络课程的建设与普及,逐步形成了国家、省级和校级三个层次的精品课程评审体系。各高职院校也以申报精品课程为契机,纷纷建设网络环境,开发网络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随着网络课程的日益增多,也暴露出一些应用中的问题,需要及时采取相应对策予以解决。

一、网络课程的定义与意义

网络课程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网络表现教学内容及实施教学活动的课程,它以计算机为中心,把文字处理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和音视频处理技术集合在一起,通过多媒体手段来传递文本、图像、声音、动画及视频信息,其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自主性和协作性等基本特征。

网络课程根据应用主体的不同,可分为远程教育网络课程和全日制教育网络课程。其中,远程教育网络课程是以学习资源为中心,围绕学习资源整合学习活动,学生主要是通过网上来学习,很少甚至没有面授环节,这类课程主要应用于网络学院和电视大学;而全日制教育网络课程则是以学习活动为中心,围绕学习活动整合学习资源,学生主要是通过课堂来学习,网络课程起课外辅导或课堂延伸作用,这类课程主要应用于普通高校,包括高职院校。两类网络课程的设计思想与应用方式均有所不同。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网络课程必将不断向前发展。目前,制约网络课程发展的主要已不是设备或技术等硬条件方面问题,更多的是观念、方法、技巧等软条件方面问题。就高职院校来说,推广网络课程的应用具有以下一些特殊意义。

按照教育部要求,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出去顶岗实习半年以上,此外,学生还要经常到校外实训基地或校外教学点进行实训。如何在顶岗实习期间或校外实训期间完成校内课程的学习一直是困扰高职院校教师和管理者的一块心病。利用网络课程开展远程教学不失为一种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在顶岗实习工作之余开展课程学习,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教学要求。

高职院校大多地处远郊,每天下班下课后教师都要返回市区,难有时间在课外和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学生课外无事可做,多数时间都泡在网上,或是玩游戏、或是QQ聊天。网络课程的应用将有效提供师生交流平台,使教师从网上出现在学生面前,无形中延续了课堂教学。

二、网络课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高职院校都已开通了网络课程,但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重开发建设,轻更新维护

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前期建设投入多、力度大,制作完成及验收合格后,便万事大吉的现象。没有教师和技术人员进行后续维护,加之一些功能模块几年如一日,内容没有更新,因此访客寥寥,许多课程甚至根本不能访问,形同虚设。

(二)重成果展示,轻在线使用

网络课程的制作者在设计课程页面时,常常偏重展示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画面很美观,但较少考虑如何方便使用,即在实际教学中怎样更便捷地使用网络课程,特别是没有针对高职院校的顶岗实习来考虑如何发挥网络课程的远程教育作用。作者查看了5家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网络课程平台,虽然他们建设的网络课程很多,但真正在线使用并有教学记录的网络课程不到10%,其余都是处于闲置状态。

(三)重数字资源,轻互动交流

当前网络课程都比较注重学习资源的数字化和多媒体化,但普遍缺少交互性, 学生不能通过网络平台及时地得到教师的指点、同学的帮助;而教师也不能及时搜集到学生的反馈信息和意见, 造成教与学的脱节。在上述5家高职院校在线使用的网络课程中,几乎都没有师生互动交流的记录,网络课程成为单向传送信息的“电视台”。

三、推广网络课程的对策与措施

针对高职院校网络课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作者进行了专题研究,提出以下对策与措施,力争使网络课程真正成为教学资源共享及师生交流互动的有效教学平台。

(一)构建管理机制

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应用涉及校内多个部门,参与人员也较多,因此,必须有一套完整的制度规范,明确各部门职责和人员分工,落实开发和运行经费,制定课程评价体系,建立奖励方案,以调动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并确保建设工作能够长期稳定地持续下去。

为有效协调有关工作,学校应成立由校领导亲自挂帅的网络课程建设委员会,下设建设办公室,成员包括信息技术、教学研究、教务督导、系部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相应的信息技术组、教学督导组、教学管理组、项目实施组及专家评审组,分别负责技术支持、培训指导、遴选验收及推广应用,在实践中不断研讨,在研讨中不断改进,在改进中不断提升。

(二)提供技术保障

网络课程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其大量的信息存储、传送、展示及交互访问,不仅对网络软硬件设备提出了要求,而且对开发和设计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网络课程的建设多由两类人员完成:专业教师与软件开发人员。专业教师负责网络课程脚本的编写工作, 网络课程平台的技术构成则由软件开发人员负责完成。然而,在高职网络课程的开发中, 仅仅依靠这两方面的建设力量不足以完成网络课程的设计, 还有两类人员在网络课程建设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一是技术专家。在职业教育网络课程的设计中, 因为技术知识、工作过程知识是情景性的,与职业活动紧密相连。所以,技术专家应是参与网络课程开发的主要成员,他们与专业教师一起共同完成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的设计工作。二是教育技术人员,他们是教学课件制作和网络平台应用方面的专家, 可以与专业教师一起设计教学课件、页面布局与教学活动, 也可与协助软件开发人员完成网络课程平台的开发,特别是在网络课程平台的后续维护中,主要依靠教育技术人员。

专业教师、技术专家、教育技术人员与软件开发人员是完成高职网络课程建设的四支中坚力量。

(三)组织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组织应从交互角度,服务学生为出发点,通过网上自主、个性化学习,交互交流,基于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进行组织。教学内容在选择、组织和表现上应遵循以下原则:

课程的教学内容要与行业产业的相关规定相一致,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要将课程本身的逻辑架构与学生的认知习惯统一起来。教学内容应采用模块化的方式,以教学中的知识点作为教学单元,用多种媒体形式生动表现出知识点,例如:文本、图像、动画、视频等。各个教学单元都要有以下几点:课时的安排、学习的目标和方法以及进度、学生应做练习题等。在主要知识点上要有丰富的学习内容,依据不同的学习层次设置不一样的单元结构。模块组织结构要具备有关知识点的链接,保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跳转,即模块化的教学要有开放性以及可拓宽性。

(四)设计导航路径

网络课程的最大优势在于资源共享。然而,如何有效地共享教学资源,却依赖于课程的导航设计。由于课程信息量庞大,内部信息之间的关系可能错综复杂。因此,除了在信息结构上要合理设计外,对信息的导航策略也必须重视,要求导航设计做到清晰、明确、简单,符合学生认知心理和使用习惯。页面组织要反映课程的目录层次结构和网状结构。在网页中应有到课程起始页、前后页、上下层、相关内容的超链接。

课程网站首页的导航条目不可过多,仅放主要条目及常用条目即可,应以图文并茂方式呈现。首页可以显示一个网站访问统计,方便访问者即刻看到网站的使用情况。

(五)开辟交互渠道

网络作为一种教学媒体,既支持同步学习,也支持异步学习。网络课程既可为学生远程自学使用,也可以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辅助。网络为师生之间的交互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为此,在设计网络课程时,要结合学生需求和使用习惯开辟出多种交互渠道,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教学交互。

人人网的互动形式多样化,用户参与氛围浓厚,赢得了网民的青睐。可以借鉴人人网中的板块设计思想,开发出多元的互动模式,让学生在网络课程学习中实现认知、情感、自我的需要。除建立传统的在线答疑、BBS论坛、聊天室、日志等交互渠道外,还可以建立富有个性化的个人登录平台,学生通过这个平台微博,上传与分享资源,并结成学习小组或者学习社区。

在交互过程中,教师最顾忌的是怕工作量太大,无法一一应答学生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是鼓励学生互答,教师对互答正确的给予确认即可;同时可将有代表性的问题到“常见问题”栏目,从而有效避免学生反复提问同样问题。课程网站要能自动统计出学生参与互动的记录,并能显示积分,以此鼓励学生多上网交流。

(六)细化评价指标

网络课程是一个系统工程, 涉及面非常广。对网络课程的评价不能简单地以好和不好来衡量。只有综合地、客观地、全面地评价网络课程,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对网络课程的评价必须考虑网络本身的特性, 不能盲目遵循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法。

网络课程评价的指标必须是具体化的目标,指既可以通过实际的观察、测量、评定的方式进行度量,又便于在评价过程中进行操作。这就要求用操作化的语言对指标加以定义,特别是对一些抽象的、无法直接测量的目标,要通过一定的方式使之成为可以间接测量的目标。

评价指标至少要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学习活动、可用性等四方面的指标。其中,教学设计指标包含课程信息、课程定位、课程作用、学习目标、组织结构等要素,教学内容指标包含科学性与适用性、内容编排、教学方案、教学课件、教学录像、媒体素材等要素,学习活动指标包含教学交互、作业测试、学习评价、教学效果等要素,可用性指标包含开放性、调整性、完整性、学习帮助、导航设计、访问统计等要素。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课程的广泛应用是必然趋势,尽管在应用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只要及时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推进网络课程的应用不断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詹涵舒等. 有关网络课程设计若干问题的思考[J].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 42-46.

[2]邓果丽,孙晓华. 高职网络课程平台建设的创新与实践[J]. 教育与职业,2009(5):106-108.

[3]赵立影, 顾容. 高职网络课程设计的研究[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1):71-72.

第2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网络资源;有效利用;研究

随着高中课堂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的改革,致使网络资源走进了高中语文的课堂。高中语文课堂不再只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它更是一个互动的课堂。如果教师只是单纯的对知识点进行讲解,不创新教学模式,把网络资源高中课堂,那么高中语文教学质量就会不断下降,学生的学习成绩难以提高。网络的发展使得网络资源不断丰富,如何利用网络资源丰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面临的问题。虽然有一些高中语文教师引进的网络资源,但是在利用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如何克服问题,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高中语文的教学是本文研究的关键点。

1高中语文网络资源应用存在的问题

作为信息技术中的一种的多媒体。其具备着信息技术的显著特点。客观的说,多媒体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在高中语文课堂上使用多媒体,可以有效的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提高教学效率。但是有些教师的教学全部依赖于多媒体,教学内容展示使用多媒体,讲解课文也只是照着PPT念。刚开始学生可能会感到新鲜,但是久而久之就会感到无趣,枯燥乏味。多媒体本身拥有内容丰富、范围广泛等特点,而高中语文的知识点繁多,博大精深。很多教师都想把更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往往会忽略了教材的内容讲解,也不能按时的完成教学任务。多媒体的展现形式是多姿多彩的,但是很多教师只使用幻灯片的形式,形式过于简单,学生感到无趣。面对网络资源,教师总会禁止学生过多接触网络,让学生对网络的认识不够全面。简单来说,高中语文网络资源应用存在的问题多半出现在教师身上。

2高中语文网络资源有效利用的策略

2.1教师正确对待多媒体的使用

教师只有正确的对待多媒体的使用,才能有效的利用多媒体资源,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要根据语文教材知识点来决定采取哪种多媒体设备和展现形式,对于多媒体的使用,不能过分的依赖,也不能完全放弃使用。多媒体的应用以及网络资源的选择,最主要的目的是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来展现教学内容。如果是网络上一些知名教师做好的课件,教师也要对其内容进行核实、选择、删减、修改,不能完全按照别人的表达方式进行教学。把网络资源与自己的教学想法有机地结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再别康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要对选择的资料有所研究,不能一味地相信别人的观点。在教学方式上也不能只使用PPT展示,还需要使用黑板等传统的展示方式,让学生通过多种展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徐志摩的人生和思想。

2.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

如果学生对网络没有正确的认识,就会影响教师使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不能消极的禁止学生接近网络,而是应该积极的让学生全面了解网络,走进网络。让他们发现网络的新世界。发现网络上的丰富资源。网络资源对他们的阅读写作等都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网络是很好的学习交流平台,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的,适当的向学生介绍一些好的读书网站和文学,让他们充分体验网上阅读的便捷和优越性。例如在教学了《鸿门宴》的相关知识后,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一方面了解课文的来龙去脉,另一方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网络上也有很多关于鸿门宴的文学作品,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适当地阅读,丰富他们的课外知识。

2.3对阅读内容进行指导

网络上的阅读内容非常丰富,一旦学生选择不好,就会陷入难以选择的困境。再者,学生对于该选择什么样内容的读物会感到迷茫,所以教师要对学生网络的阅读内容进行指导。选择网络阅读内容的原则应该包括以下两点:以名家名著为主,读品味高的作品。选择与课文联系的作品为主,兼顾时文佳作。具体的做法有:(1)给学生列出适合的阅读书目。这些书目可以是中外名篇,如《飘》、《简爱》、《朝花夕拾》、《骆驼祥子》等。(2)列出与语文课程内容相关的读物及课程推荐阅读的书目。(3)列出当下具有影响力的作品目录、作家名字。把这些整理好的资料印发给学生,让学生自行上网阅读。这样学生对于需要阅读的书目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拥有了阅读目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找到自己所要阅读的书本。并且这些书本的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内涵,也有利于学生读书氛围的营造。

2.4指导和训练学生网上阅读方法

有些学生在网上独立的阅读,阅读的效果是由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决定的。所以学生阅读的方法和习惯训练是教师利用网络资源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阅读方法指导和训练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收集经典的读书方法,让学生选择和借鉴。一些名人作家的读书心得、读书方法教师可以多收集,以供学生参考。(2)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运用的训练。阅读方法有很多种,教师应重点训练学生熟练掌握几种阅读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四种读书方式”、“课外阅读方法”等都适合高中生阅读使用。训练学生熟练掌握阅读方法。

3结语

高中语文的知识点繁多,教学任务繁重。教师要有效的利用高中语文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教师与学生正确的认识网络,教师能够正确运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对网络资源进行筛选,指导和训练学生网上阅读方法,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如此才能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让网络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彭海贤.高中语文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研究[J].软件:电子版,2016(9).

[2]卫浩.语文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

[3]陈华程,CHENHuacheng.网络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探讨[J].科教导刊,2011(15):143-144.

第3篇

1高中语文网络教学的特点

在英语教学中,网络教学方式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1信息量大

教学活动中离不开教学资源。英语教学所需的资源建有很多,包括教材、题库、音像紙多娜谢轉。而网络上的信息*~^蚊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海洋'通过网络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英语教学所需的信息资源’这就为方便教师的教学’丰富学生的知麵覜大的帮助。

1.2知撕

传统的语文教学都是以固定的教材为主,通常为了保^材的稳定性,一*is[材往往使用好多年,这就使得学生学到的知识比较陈旧。而网络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将最新的知识呈现给学生,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

1,3交万件强

网络教学插了織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网上学生可以在贿时间和世界上的贿4人交谈’这种便利的交流能有效提高学生用英翻行挪的能力。

1.4具有多样性

网络上具有多种多样学习英语的方法,如游戏、歌曲、动画、电影等,些斌学生可以轻松地习雛娜识。

2高中语文网络教学的优势

2.1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高中语文网络教学转化抽象、枯燥的学习内容为形象生动的、颇有趣味的、可视可听的内容,这也成为了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英语网络教学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还为学生提供了形象直观的场景,为学生理解抽象的课文内容提供了便利,同时还能帮助学生主动进行词句及阅读练习,学习名词歌赋,欣赏优秀名作,从而提髙文学水平。现在网络已开始普及有学生对计算机不感兴趣的。心理学觀表明,如果没有浓厚的兴趣、愉悦的心情,那么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而形象生动、图文并茂的语文网络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愉悦的语文交际情景,是学生怀端着一颗轻松的心来学习,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生自觉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交际活动中来。

22使徽师舰i微更加客观、全面。

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中,主要是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的,评价的标准也主要集中在对书面知识的掌握情况、运用技能的熟练g度上,却忽略了对学生的情感体验、写作精神等方面的评价。高中语文网络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其评价标准不再是以单一的考试成绩,其if价标准更具针对性与科学性,它不仅if价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评价学生的自学能力、文学理解与修养能力以及协作学习的力。这样的评价不仅培鮮生的娜思维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3有利祥生以最决的诚了鮮习语文时事知识

“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是一种文字游戏,用它可以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传递信息。时事热点是整个社会的动向和-的消息,通过网络语文教学关注时事热点,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湔不同的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同时接纳别人的看法,可以说实在锻炼表达能力和增加自己的修养内涵。而这两点恰洽也于语文息息相关。同时,很多信息都是用文字写成的,其中不乏优秀的作品,多看看有益于语文的提高。

3网络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网络教学也不例外。只有教师、家长合理的弓I导,学生的积极行动进行避免,才能克服网络教学存在的不足。惟其如此,这样才能充分体现网络给教学带来的优势,使网络语文教学的效果实纖大化。

网络教学的不践现在:学生整天面纖有情感的碰行人机交互学习,缺少面授教学中师生间的亲切交流以及同学间基本的情感交流;多媒体网络是一个庞大的信息库,库内信息量大,信息流速快,远远超出学生接受、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无形中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了极大压力;学生过度接麵幻的网络世界’还会增加孤独感、忧纖降低A际交往能九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都易形成不良影响。

4网络语文教学与传统语文教学和互补方法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网络语文教学与传统语文教学应该是有益的互补关系,即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对方的不足。要使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以更好地促进教学’笔者认为必须翻以下几点:

4.1建立以“情”为根基的主体教学观

“以情感人”,师生之间以“情”的交流为根基是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体现了中国教育的特色。而这种“情”又是双向的,既有教师的循循善诱,又有学生的尊师敬长。因此,网络教学和传统教学的有机结合要以“情”为赌。

4.2酿獅的教学理念

构建网络环境下网络教学与織教学騰互补的学习’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要大力舰禱教学理念的转变与麵。趣抒原有的徽教学及理论基础作实事求是的正确评价,继承其精华,扬弃其糟柏;对于絲的网络教学及理论基础也不应该盲目崇拜,要实事求是地客麵进行研究与分析,吸收其所长>摒弃其所短;要以素质教育理念为统摄,进行多种麟互补’实现两种教学減的倾齡。

4.3网络教学

网络教学既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手段。对于一ft教师来说网络语文教学应该被视为增强教学效果、增加教学能力的辅助工具,帮助教师履行他们的职责’但不能取代教师的角色。教师应认真备课既要钻研网络课程,又要吃透教材,充分了解哪些内容用网络教学效果好,哪些内容用“黑板+粉笔”的方式效果更佳

第4篇

关键词 网络环境 大学语文 自主学习

Abstract College Chinese course is generally set up in universities humanities basic public course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the basis of modern teaching media in the environment, the use of the new teaching mode become the future trend of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 reform, it provides ideal conditions for open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Chinese university. Based on this premise in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of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 is discussed, the university language teaching present situation,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network teaching of College Chines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of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 optimization for further study.

Keywords network environment; college Chinese; autonomous learning

1978年新时期高等教育界的代表人物匡亚明在南京大学率先开设了“大学语文”必修课。2006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①首次充分肯定了大学语文课程对国家文化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时至今日,大学语文与普通话等级考试等方面的联系,使其早已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1 高校大学语文教与学的现状

如今,大学语文课程不但是我国高校普遍开设的人文类基础性公共课,更是初高中语文课程在大学的进一步发展和延伸,于是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设,一直以来都是高等教育改革中的一大难点。

1.1 当代大学生学学语文的状态初探

南大教授沈道初回忆匡亚明先生最初在南京大学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原因,即“看到理科学生写文章、写信都不行,语言不通,就提出理科学生要学学语文,文科学生更要学好大学语文。”②所以大学语文课程主要是为了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笔者身处教学的第一线,经常能够听到很多理科同学在抱怨说“我以为上了大学就再也不用写作文了”,“我就是不愿意学语文,高中都学够了!”“我最不喜欢文言文!”当然,也有另外一种说法是“我在高中没学好语文,幸好现在有机会可以弥补以往的遗憾。”“我特别喜欢某位作家,希望大学语文课上能够讲到这位作家的作品。”以上两种截然相反的声音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常面对的问题,即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以及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新一代大学生充满个性的学习需求。这也使大学语文在实际教学中面临着重重困难。由于大学语文教学具有贯穿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作用,却缺少支持学生持续学习这门课程的直接利益刺激,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弃学心理。那么,如何能够让大学生重视这门课程,成为建设大学语文课程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而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环境优化了大学语文的教学方式,为这门学科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挑战。

1.2 大学语文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方法调查

从大学语文课程在高校开设至今,其教学方式就一直在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提高文学素养的人文性中徘徊,正因为中文作为一种语言具有工具性,这成为大学语文教学的基础,同时文学性又是大学语文教学的主体。所以,大学语文教师总是试图在两者的天平上找到平衡的砝码,却往往只能向某一边倾斜。从以往课堂由教师一人主导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对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推陈出新一直没有间断。如今,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网络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以网络平台为基础打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似乎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砝码。

2 网络环境下大学语文教学课程的建设

网络环境可以理解为学习者在追求学习目标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可以使用多样的工具和信息资源,并相互合作和支持的场所。

2.1 大学语文网络教育应具备的条件

目前在全国高校普遍面临为适应新的教育环境,而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教育体制改革大潮中,大学语文网络教育也逐渐走上正轨。

具体来看,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大学语文教学就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条件:(1)教学设施,如多媒体计算机、校园网络、因特网等;(2)教学资源,经数字化处理的多样化、可共享的学习材料和学习对象;(3)学习平台,即与教材配套的学习界面、实现网上教与学活动的软件系统等;(4)教学通讯,通过教师开设微博、邮箱等方式进行网上的交流沟通;(5)教学测评,设置多种方式的学习成果检测方式,对学习者进行知识建构、创造实践、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学习结果考察。除此之外,还有进行立体化教材以及教辅材料的开发(教学光盘)、课件的设计以及制作、普通话测试网上互动平台的建设、网络题库的建设等等。

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学媒体环境中,新的教学模式的使用需要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和自由互动的教学平台的全方面配合,这为高校大学语文的开放式教学提供了最理想的环境。

2.2 网络环境中开放式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就在教学研讨中出现了“自主学习”的概念。但是,在我国以应试为目的基础教育体制下,培养出的绝大多数学生在结束了“痛苦”的高三生活之后,进入了一个全面开放式的大学学习环境。因此,他们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积极性薄弱,面对宽泛的学习内容,没有自主选择的能力。多数学生由于长期处于传统的教学环境中,对教师的单方面讲授依赖性很强,缺少主动承担学习责任的意识。

面对网络环境中开放式自主学习模式的试行,除了学生的“不在状态”,包括部分大学语文教师本身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还不十分明确。许多大学虽然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但是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大学语文学科的师资队伍经常出现变动,很多教师把教授这门课程当作“临时客串”,这就直接影响了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发展与教学理论的研究工作。甚至很多高校的管理层对大学语文学科的建设改革仍然不够重视,致使大学语文教学至今仍停留在相对传统的运作模式之中。

3 网络环境中大学语文教学的优化

由于网络空间的开放性、信息资源的极大丰富,导致在网络环境中大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以及教学信念都需要接受更高的挑战。

3.1 强化大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

这就要求大学语文教师首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教师具备更加先进的教学素养、掌握能加扎实的信息技术,才能应付开放式教学中的种种突况,才有能力为学生建构一个更轻松、更自主的网络学习环境下。教师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牢固树立 “以人为本” 的教学观念,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应该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要深入了解不同专业学生不同的学习要求,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形成一种交互性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指导者、参与者、启发者和评价者的作用。由此可见,强化教师的教学素养俨然是实现网络环境大学语文教育的有效途径。

3.2 优化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学习观念

网络环境中大学语文教学的优化,不仅需要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也需要学生建设“自主性”的学习意识。在网络环境中,学生可以通过教学设施如校园网,轻松地获得丰富的教学资源,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学习需要与网络学习对象进行先一步的接触。在网络学习平台上,结合教材的内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除了大量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生动真实的语言、文本学习资源之外,还有与教师的直接性的自主互动,而教师在网络环境中需要做到ρ生进行文学、语言学习理论及时指导、学习计划的辅助制定,以及学习策略的重点培训。同时要重视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情绪的调节等事项。总之,在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语文教学要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观念。

3.3 建构网络环境中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网络环境中大学语文教学并不是完全摒弃教师在教学中的教授功能,只让学生进行自学,而是给学生充分选择学习对象、策划学习任务、制定学习计划、积极思考问题的空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上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一是要结合教材提出有难度的学习对象,启发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自主性学习,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自觉地贴近学术前沿,带领学生学会思考问题的学习思路,掌握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

二是在网络环境中以开放式教学为主导教学方法,针对不同学习任务设计出独特的教学目标,通过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教学内容避免教师“一讲到底”,师生通过网络通讯、以及网上测评等方式,将大量的知识信息和情感意向,结合成为学生独立的的知识情感结构。

本文尝试着从当下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状态、教学条件、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讨论,在结合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特点和教学难点基础上,对网络环境下大学语文教学的优化提出了一些的建议,希望能够为以后大学语文教学做一些参考。

注释

第5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要加强对学生美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践证明,成功的语文教学,既要遵循教学规律,也必须合乎美学的规律。著名的语文教育学家刘国正先生说过:"语文教学既要有严谨的科学性,又要有感人的艺术性。"感人的艺术性源自哪里?源自美的挖掘与创造。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心理素质,凭借教材,挖掘美的因素,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创造美的意境,有效融入美的教育。

1.借助语文教材,挖掘美的因素

"培养审美情趣,主要是以课文作为凭借。"首先要挖掘自然美。自然美是非常广泛的,教材中写景状物的文章往往表现出多姿多彩的自然美。如朱自清的《春》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自然景物,从而表现出春到江南的艳丽、柔和、温馨、生机勃发的美。《荷塘月色》则为我们描绘了明净清亮的月下荷塘、轻盈多姿的荷花、沁人心脾的缕缕荷香,以及心怀淡淡的哀愁和喜悦独步月下的作者组成的静谧、和谐,充满着优美的诗情画意的自然之美。其次要发掘社会美。社会没是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现象的美和人的美,它包括人物美、社会斗争美、劳动美等。其中人物美在社会美中占据中心地位,而高尚的道德情操、进步的人生观又是人物美的核心。如《土地》写了劳动人民为保卫土地和争取成为土地的主人而进行的斗争。《荷塘月色》和《土地》两篇课文既表现了人的美,又体现了社会斗争的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则蕴含着劳动美。再次,文学美又主要表现为语言美。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大多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蕴藏着丰富的语言美的资源。借助语言所表现出来的美是独特的,不同体裁的文章各具独特的美。如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精致美,心理描写的细腻美,散文的意境美,杂文的犀利美,诗歌的音韵美,说明文的准确美,应用文的规范美等。美的因素无处不在,需要善于挖掘。

2.依托语文课堂,创造美的意境

2.1情感的和谐美。作为在课堂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就必须注重对学生情绪的感染,通过它来刺激、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的心理活动潜能,使他们在思想高度集中、精神完全放松的情况下进行学习。对学生情感的感染取决于教师的表情。教师的表情如同直观的教具,学生不难从中读出教师的各种心态,并能随时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反应。"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做教师。"马卡连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教师能根据不同的审美对象,在讲课时使用不同表情,灵活多变,"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学生就会有如临其境之感,从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在这美的氛围中,学生"就会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在你教的这门学科领域有所创造",就能实现教师所期望的美育效果。

2.2内容的新奇美。众所周知,教学内容和形式无论多么丰富、美妙,如果学生早已熟知,就很难产生美感。从生理学角度来看,人的感官是很容易疲劳的,需要变异和调剂,需要新鲜的刺激。青少年在这一方面尤为突出,他们天性好奇,注意力难于集中。因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考虑内容的丰富美、条理美等外,必须竭力创造新奇美。如钟德赣老师创立的"五步三课型反刍式单元教学法",就十分重视这一点。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过程中,拟编思维训练题、分小组讨论,在单元结束时,让学生出单元测试题……这一系列"反常"做法,大大刺激了学生感官,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从而产生了由此产生的新奇美引发的良性效应。

2.3流程的节奏美。长期的教学实践让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的流程中,兴奋点的迁移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上课铃到正式进入新课的几分钟内,学生的兴奋点仍在课间的某一人或事上。接下去的20-30分钟是学生注意力集中的,随之渐渐回落。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点、难点、特点要仔细讲、切实练,让学生的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都处于亢奋的积极状态,体现一个"紧"字。一些非重点或已多次遇见过的知识点,则可以让学生自己看自己整理,以体现一个"松"字。总之,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心理流程,讲究课堂教学的节奏,做到张弛有度。

3.发展语文教师素质,传承美的教育

3.1教师的语言美。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授业、解惑均离不开语言,教师的主导性亦是靠传授的语言来体现。语文学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关于语言的一门学科,作为肩负语文学科教学的语文教师,无疑应是语言应用的典范。语文教师在传授过程中使用规范、简洁、幽默、严密且富有情感的语言,是"粘"住学生的最好的手段,亦是创造课堂教学美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在讲授课文内容时,能配上相应的语声、语调,使语声有高有低、抑扬顿挫,形成旋律,体现出不同调式特征,课堂教学就会具有"不可逆转和无法估量"的作用。

3.2板书的简明美。板书是教师在认真分析教材,处理教材的基础上,在课堂以简明的文字、线条等,将课文内容提纲挈领地在黑板上再现出来的直观教学手段。好的板书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复习、巩固所学知识,还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笔记能力,同时,还能给学生以美感,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板书的特点最主要、最突出的应是简明。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不遗余力地钻研教材,精心设计好板书,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再创美的氛围。

第6篇

关键词:语文网络资源利用

现在,信息的传播方式已经发展到运用电脑等通讯设施组建的信息网络,校园网络教室建设,与因特网的连接为我们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提供了基础。我们要在继承优秀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使学生具有现代信息的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新课程标准下,网络资源的利用,具有以下作用:

一、信息量充足,扩大知识面

语文知识浩如烟海,散见于教材各册及课外读本中,而传统学校的书总是有限的,信息的传播也有限,我们怎样才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达到新课程关于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目标?多媒体课件有利于学生获取信息,但是须花大量时间、精力,有人说这是一项投入多,产出少的工作,仅适用于教学中的评比、检查、参观等装点门面的场合。我们也不可能经常用CAI来教学。为什么不上网呢?互联网能将全世界的学校、图书馆和其他信息连接起来,这时的网络不仅是课程资源共享的手段,更是一座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课程资源库。

网络,汇集了大量文学作品、资料、教学软件等学习资源,形成一个高度综合的资源库,网络资源的开放性,是任何传统教育无可比拟的。如教学老舍的话剧《茶馆》,我们在著名的搜索引擎上输入“《茶馆》”或“老舍”,可以方便、快捷地找到有关的有意义的资料。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课本剧并表演的兴趣,我又提供了“三槐居”网址,让学生观看教学影片,剧中表演者原汁原味的京腔,很快就将学生领进话剧去品味人物形象,更直观地感受到了话剧艺术的魅力所在,并引起了他们的表演欲望与激情,课后他们自发表演,效果良好,对文章内涵的理解也更加透彻。

课本中节选了《茶馆》的一部分,学生想看全文,怎么办?课堂时间紧,我们不妨下载,或记下相关网址以备阅读。信息量的大大增加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二、交互性便捷,提高训练效果

语文教学中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传统的做法是以试卷为形式,容量少,形式单一,且反馈慢。而网络最显著的特点是交互性,有了交互性,就能及时反馈信息,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

我们可以利用网络中语文学科的辅导资源,根据兴趣,让学生有选择地练习,对学生整个训练过程进行个别化指导,努力实现因材施教。有共性问题及时反馈至大屏幕进行探讨,这样可立即明了测试中的焦点问题,及时分析、讲解。

在利用网络资源的实践中,我感受最深的是作文教学。我校要求写周记,学生在完成周记后,往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看到教师的修改意见,学生对作文的热情随时间推移而减弱,甚至于第二次批改时发现学生前次作文错字还没改。

鉴于这种周记练习方式反馈信息时间慢、学生训练效率不高的情况,我采取让学生在学校网络教室用电子格式写文章的练习方式,这样便于在网上展示学生的修改过程,师生边改边讲解,共同商讨,可以实现全班面批。学生在修改中兴趣大增,师生交流通畅,习作中的一些存在的问题不断被及时发现,创新思想的火花不断被激发出来。同时学生之间习作互动的机会多了,可以及时吸收其他同学的优秀片段,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我习作的技巧。利用这种方式,学生学会了自我修改,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网络资源的合理运用,有利于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作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也要积极参与网络资源的建设,将网络资源与语文有效整合,使之成为网络资源的一部分,与同行交流、分享。更重要的是:利用网络,可将传统教学中学生难于观察、体验、认识的现象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为学生创造思维情境,激发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能进入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学习状态,得到更好的素质教育,教师也能根据教学信息调整教学节奏及进程,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提高教学质量。

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过程中尽量采用现有的网络资源):

1.提供必须的作家作品资料,并以《红楼梦》电视剧主题曲为背景音乐,《红楼梦》书的封面作背景图案。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积累,融汇整合。

2.将《林黛玉进贾府》全文和优美的古筝曲,典雅的图片相结合,创设语文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阅读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通过对文中贾宝玉、林黛玉肖像描写的配乐朗读,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3.根据本文学习目标,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人物形象,借助Word、BBS等,形成意见并发表。引导学生根据网络提供的相关人物评价,进行探索性的质疑研究,从而弥补自己认识的不足,从中发现人物描写的异同点,更好地把握人物的典型意义。如有疑问,及时提出,和其他学生进行网上交流,大家“疑义相与析”,共同提高。

4.借助信息加工工具,如PowerPoint、FortPage等进行意义建构。教师将网络资源和课文重难点整合,总结,延伸拓展。给学生提供“黄金书屋”“榕树下”等网址,鼓励学生合理选择有效网络资源,合作创造出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课件,他们既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也会认识到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有助于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并增强学生合作、交往的意识。

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使“教”与“学”进入最佳状态,更便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不断提升语文学习能力,更好地实施语文素质教学。但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网络资源不能有效体现,同时学生面对大量信息会无所适从,大量时间会用在搜集、处理信息上。我们首先要逐步培养学生快速阅读和信息筛选的能力,使传统语文教学在网络资源环境下焕发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走进新课程.

第7篇

关键词:中职语文;唱主角;教学手段;综合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后简称大纲)指出:“语文是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课程之一,是具有基础工具性质的课程,它既是一门基础课,也是一门工具课” ,“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中职学校学生中多数为中考落榜者,文化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较低,在课堂上一问三不知,对语文课学习不感兴趣,教学活动难以开展已成为许多职业学校语文教师的共识。如何突破这个瓶颈,我认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应根据职专学生现状,体现职业特点,突出实用性,在形成综合职业能力上做好文章。

一、教学目标准确定位,正视现状,和专业结合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根本属性的核心内涵是职业学校的职业教育,而非基础教育内涵。学生能力上的差异也决定了这一点:他们不可能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都深入兼顾,因此扎扎实实掌握职业技能是他们面向未来的合理选择。这也是职校区别于普通高中而赖以生存的基础。中职语文教学也应定位于此,语文作为其中的一门文化基础课,应和专业相结合,和学生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在职校的真正作用。

和专业结合,教材先行。教材编排应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内容力求做到典范性、时代性、实用性、趣味性的统一。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考虑中职生就业、从业、创业的需要,以及认知特点和情感心理,实现课本学本化。让课文内容和专业贴近,课文思想和专业互融,口语、写作为就业铺垫。

和学生结合,教法辅助。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正视现状,承认学生的差异,扬长避短,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兴趣,挖掘他们的潜能,发挥他们的长处。

二、要让学生“唱主角”

提前预习,布置任务,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课堂活动的主角是学生,导演是教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达到教学目标,必须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好教学内容,提前给学生分配好任务,并选择有效的检查与考核方法,才能确保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我们要从思想上重视中等职业教育中的语文课,尽量让学生多唱主角。如我们在学完说明文《景泰蓝的制作》后要求学生上讲台,介绍自己最拿手的一件小工艺品的制作方法。结果精彩的表演带来更为精彩的评论:某同学介绍用墨水在纸上吹梅花,吹作程序一二三分得十分清楚,最后还激励听众如有兴趣大可一试。但是从表情看,这个同学表情僵硬,比较紧张。某同学介绍折叠一箭(丘比特之箭)穿心,她拿纸演示,但是讲到最后没有一个人明白怎样操作,她的程序介绍不清,而且从头到尾使用“再对折”、“再对折”这样概括而类同的语言,在说明上是失败的,但这个同学表情自然。这样轻松而多效的课堂形式可多多开展,尽管有些耗时间,但更适合中职学生。

三、教学中完善教学手段

完善教学手段,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新的血液,改变了传统的课本、粉笔、黑板与老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借助“多媒体”不仅可以实现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的课堂教学,而且可以创造和谐高效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积极参与、口、脑并用中主动发展。建立网上教室。 开发语文网络系统,建立网上教室,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之外,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自由学习。利用网络的优势,教师可以传递给学生更多更新的信息。教师与学生也可以在“网上教室”交流、答疑,了解学生的要求,反馈教学信息。学生也可以在网上提交作业,教师则在网上批阅。

第8篇

关键词:教育改革;大学;人文素质;语文;边缘

大学语文作为高校基础公共课,是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基础学科。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语文是中小学的主要学科,而在大学阶段,与专业课程相比,显得微不足道,这也是大学语文逐渐地被边缘化的原因之一。一些大学对大学语文课程也从设置到取消再到设置,不断地变化,这从侧面体现了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性。

一、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

对于大学语文的重要性,可以说大学语文承载了太多的责任,其内容与教学实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文能力、人文素质、道德水准等各个方面,而它对学生的社会化作用是凌驾于其他学科之上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大学语文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大学语文的课程内容与教师的教学工作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文能力,而这个语文能力是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等的必需品,是学生日后走向社会与社会沟通交流的能力,因此,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2)大学语文是一门有着先进文化背景和深厚底蕴的学科,对于塑造学生“三观”有重要意义。大学语文蕴含着我国优秀的文化精髓,并融合了高尚的道德伦理观念,对于个人品行和思想影响深刻,在大学生中体现得更为突出。(3)大学语文对于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在大学阶段,大学生除了获得专业知识外还需要教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其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从而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培养兼具专业知识与人文素养的新型大学生也是国家所倡导的。

二、大学语文课程面临的问题

大学语文在高校开设的时间较早,经历了开设、取消、再开设的过程,表现出高校对大学语文地位与作用的不确定性。尤其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应用性科学更受到社会各界的追捧,而作为基础课程的语文教育逐渐边缘化,也影响着大学语文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因此,大学语文处于极为尴尬的境地。

2.大学语文教学手段和方法滞后

纵观我国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较为单一,与初高中语文教学相差不大。教师依旧是“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整个课堂氛围死气沉沉,学生听起来枯燥无味,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缺乏主动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

3.大学语文教学观念有待更新

信息时代下的大学生一方面接受着中国教学知识,一方面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在思想上更加多元化,他们更加注重自我意识的表达,然而,目前的大学语文课堂只是局限在教材上进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坚持以课件为准,高高在上,大学生得不到自我表达的权利,这样的课堂教学也满足不了学生全方位的文化需求,因此,从教师角度来讲,其教学观念有待更新。

三、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可行性对策

1.科学定位大学语文课程地位,奠定坚实的教学基础

大学语文应是全面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课程,而当今的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道德缺失、文化知识薄弱等现象,急需中国传统文化及思想道德教育,因此,必须给予大学语文科学合理的定位,重视大学语文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学校的重视,提高师资力量,增加教师的交流和培训,有了雄厚的师资力量就为大学语文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教师自身对教学工作的实践与创新,教师可通过启发式教学使语文回归它的本质,让学生对语文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2.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大学语文应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改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1)计算机作为各高校普遍采用的教学手段,应将大学语文与其进行有效地联系。从教师的教学课件开始,教师充分利用计算机音、图等优势,进行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讲授。(2)将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与大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即让学生带着语文知识去实践。例如,学生学到个人道德与品行塑造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去观察身边的一些个人道德品行较差的行为,并让学生自我思考,采用怎样的手段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3)学习还可开设大学语文网上学习频道,其下设诗词鉴赏、小说阅读、秘书写作、申论辅导等专题性课程供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习。

3.更新教学观念,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

教师作为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要传递者,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从大学生所处阶段所具有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进行语文教学。面对大学生接受知识的国际化和全面性,教师应根据大学语文教材进行科学的延伸,不再局限于本学科本民族文化,让学生从宏观的角度把握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通过跨学科、跨国界来重新审视和解读各国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同时,现代社会也要求大学语文教学观念更具有现代化,教师可将网络文学、影视文化、卡通动漫等纳入大学语文研究的范围内,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将这些现代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有机地联系起来,既抓住了学生的眼球,增加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又一定程度上弘扬了我国的传统文化,更培养了学生科学的逻辑能力和人文素养。

总之,大学语文教育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道德理念是高校应该重视并大力宣传和鼓励的,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玲.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第9篇

北京市第九十四中学以“建设绿色生态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为宗旨的数字校园建设正是为了适应这一形势的发展。学校的数字校园以“虚拟教室整合现实课堂网络”、“双基检测分析诊断系统”、“统一项目流程业务管理系统”为主要模块,为教师开展学科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教师在数字化平台上,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突破传统教学的互动模式,开展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

语文教师利用数字化平台,开展高中语文教学模式与学习模式研究,借助信息技术实现“语文教学优化”,以网络“虚拟课堂”为平台,使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四要素,重组成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增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从而促进新的教学系统、资源的生成。目前,我们在基于网络的语文学习方式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利用数字化平台构建互动课堂,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学习效率

充分利用现有数字工具,用数字化的手段把知识体系与课堂教学行为联系起来,研究基于网络的课堂互动模式,包括基于网络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有效路径,实现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参与的良性课堂互动模式。

首先,与传统课堂相比,基于网络的互动课堂优势是突破了传统课堂师生一对一、生生局部互动的模式,提升了课堂反馈的时效性。

传统课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往往是一对一的形式,学生的发言机会少,教师只能掌握部分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而在网络课堂里,教师可以看到所有学生的回答,并给予及时的回复,能够更及时、有效地进行课堂反馈。

除了传统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网络课堂上生生互动更多,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成为主体,增加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参与热情,同时也增加了参与者的信心。网络课堂上师生与生生的互动变得更为活跃,课上碰撞出的思想火花更频繁,更为激烈,也更为广泛。学生及教师的角色在发生着改变,学生由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究知识者,教师由传统的课堂主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这一角色的转变,不仅仅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体现,也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广泛适用的结果。

其次,在网络课堂互动模式下,可以对学生实施多元评价。

传统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教师为主的评价,而在网络课堂中,评价方式除了有师生的评价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够实施普遍的生生评价。在我们的“忧教学”网络中,学生的发帖和回帖下有红旗和黄旗,红旗就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而黄旗就是学生之间的评价。此外,还可以直接用回帖的方式给予对方文字上的评价,甚至是修改的意见。同学之间的评价更能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参与的热情,即便是提出意见,学生之间的中肯意见也更能被接受。

例如,小说鉴赏课上,针对周洁如同学的一段赏析,班里的12名学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11名同学给了她黄旗表示赞赏,同时在文字评论中表达了自己对这段赏析文字和周洁如同学的赞赏。赵欣同学对周同学的评价又得到了4个小黄旗的赞扬。同样是这堂课,针对两篇观点不同的文章,学生们发表了自己中肯的看法。

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度、知识的掌握程度等不容易被教师掌控,而网络课堂中,教师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监测学生的参与度、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双基检测系统能更为便捷地分析出学生当堂的学习情况。

网络课堂中我们能以多种形式对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作业完成情况以及思维的质量有直观的、客观的统计,这在现实课堂上是很难做到的。

网络课堂与实体课堂结合,利用网络的优势我们可以逐渐改变学业评价的方式。学业评价可以突破教师单一评价的传统模式,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基本层面去考查学生学业。另外,网络课堂与实体课堂结合为多元化评价主体提供交互活动。在校园平台上,我们为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家长参与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案提供可能,并努力探寻适合不同目的的评价手段和方法,提高评价效率。

网络课堂拓宽了学生研讨的时间和空间,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学习

传统教学中,师生及生生的互动模式仅限于教室和课上,但是网络课堂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课堂的互动模式打破了“固定态”,走向“自由态”,学生在网络上可以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只要有网络,学生可以自由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跟班级成员及教师进行合作学习及问题讨论,而传统教学就要受到课时、地点等限制,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对问题的探讨缺乏思维的碰撞,很难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而网络课堂提供了可以延续课堂讨论的平台,使学生在课后能够自由而深入地研究,从而打开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学生回帖中展现的思考有深度,同时也有一定的局限。在网络课堂中发现的问题,可以在现实课堂中展开更深的讨论,也可以继续在网络课堂全员参与讨论,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和深度思考。在现实课堂中,并不是每一位学生的思考结果教师都能够看到,我们关注到的只是为数不多的几位发言学生的思考结果,但在网络课堂中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出来,在课下教师和学生浏览这些帖子的时候会发现问题,这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网络互动为分层教学提供了更为便捷的实现手段

传统课堂上因受教学时间、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限制,很难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分层教学,通常是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吃得不消化”,而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往往又“吃不饱”。网络课堂可以较好地改变这种情况,教师可以把学习任务分层,学生自主选择不同层级的任务,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直接越过简单层级的任务,完成更多的探究性学习,而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也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夯实基础,为今后的探究性学习打下基础。

当前的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冲击着传统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由原来的单一的实体课堂学习,转变成由实体课堂、虚拟学习空间及多维交互空间组建的三维一体的多重空间学习。在这个多重学习空间里,学生不仅拓展了学习视野,丰富了学习手段,更为重要的是,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一种即时交互、不断精练、深化理解的新型开放式学习环境。校园网络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探究平台、创新平台、思考平台等,为学生平等参与课堂互动创造条件,为生生互动创造条件,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及应用科技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完成教会学生“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教育目标,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地发展奠定基础。

通过语文网络课堂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研究,我们也发现,尽管网络课堂实现了很多传统课堂无法实现的技术性突破及学习方式变革,但是网络课堂并不能取代实体课堂。网络课堂在讨论和互动方面有极大的优势,但是现实课堂上针锋相对的辩论无法在网络课堂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