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初中阶段的家庭教育范文

初中阶段的家庭教育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阶段的家庭教育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初中阶段的家庭教育

第1篇

关键词: 高中阶段 家庭教育 误区

在漫长的人生路上,许多事是不能如愿的,心理素质好的豁达开朗,沉着应对,于是成功了;心理素质差的,烦恼纠缠,难以自拔,于是倒下了。就像一个木桶,它的盛水量,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智商),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情商),这是载记著名作家卢勤的《告诉孩子,你真棒》中的一段话。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都要面临同样的考验。从满怀期望到高中的不闻不问,随其发展,心理落差之大,是一般人难以承受的。

教育孩子,从古到今都是人生的一件大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具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能取代的地位和作用。孩子在高中这样新的环境中生活,难免感到苦恼和困惑。许多为人父母者只凭自己的想当然办事,不认为到了高中阶段还需要有家庭教育。随学生自己去发展,等到出了问题,再回过头来找学校、找班主任,问题往往已经很难解决了。

一、过高的期望,带来孩子的无望

“是赵老师吗?我想让自己的孩子转回你的班级,我想让他学理科,将来考医学类的学校。”“我是今天才知道他学文的,我想让他学理,学文的没有好前途,他居然不告诉我就学文了……”“本来他在初中时学习特好,而到了初三快要中考时,突然不学了,逃课进网吧。”林旭的家长一脸无奈地说。林旭一个聪明的、有前途的孩子,学习的接受能力很强,进入普通高中第一学期分入我们班参加全校四次考试以来,一直是全年级的第一名。在学校的文理分班时,选了文科。

第一回月考时,林旭考了全理科班十几名,物理是拉分的科目。参加第二回月考时,考了全理科班二十几名,物理和语文是拉分的科目。

语文老师说:“这么有前途的孩子,我得好好管着他。”在背诵语文课文时,林旭没有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第二天语文老师匆匆地来找我,说:“你快去看看,林旭坐在地上不起来,说什么时候背会了什么时候起来。”我到班里见到他,他说:“老师,我没有针对任何人,只是在生自己的气。”随后一段时间里,林旭成绩日渐滑落,不想进班,时有旷课的现象。我和他的父母进行了沟通。他的父母说:“以前林旭回家总是和我们有说不完的话,现在一句也不说。”而他说:“老师我不想回家,我学不懂物理,我也不想学理。但我父母不行。”“我小时候总是一个人睡,我很害怕,听到楼梯有脚步声就发抖。”“我不想活了,我那天在家里,把手放到了电源插孔里,全身麻了一下,但没死了……”我的心中无比震撼,这么小的年龄,承受的是如此多。

我向他的父母提出了三条建议:一是不要一味地责怪他,也不要过分地安慰他。用平常心去看待他,理解他。二是当孩子安静下来时,和他一起认清生命的价值。一个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生命是1,金钱、友情、学业都是零,失去其中一个零还是有希望的,丢了1,一切都没了。三是让孩子转学文科,发展自己的特长,挖掘自己的潜质。再见林旭时,是一张快乐的笑脸。

看到这样的情形,我的心情特别沉重。不要以“爸爸妈妈都是为你好”的理由去逼孩子。逼子成龙,龙就会变成虫,法国诗人海涅常说:“即使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也可能是跳蚤。”

二、过分的溺爱,带来孩子的无情

一位60多岁的母亲,为了孩子能考上一个好学校,从村里搬到了市里,开学那天她亲自把儿子李志博送到我的班里,“我就这么一个儿子,为了供他念书,我给看大门,只要他好,我们受什么苦都行。我儿子理科特好,尤其是化学”。我留心注意了一下李志博,清清瘦瘦,看起来是蛮听话的孩子。他自荐被选为班级团支部书记。在高三上半学期,李志博早恋了,把父母辛苦挣来的钱都给对象花了,一日三餐都在一起吃,原本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在一次月考中,他给恋爱的对象用手机发短信答案。学校的处理意见是从优班出去。但父母来请求、哭诉,他继续留在优班。但在第二次月考中,又一次给恋爱的对象发短信答案。母亲打电话说:“赵老师我们再也无脸见你了……”这多么令人悲哀。

天下的父母都是爱孩子,但过分的关心溺爱,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承受适当的挫折、困难和学习爱护别人的权利,这样的孩子从小只会享受,不知奉献,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甚至形成人格方面的缺失,走上社会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有的甚至会走向反面。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问题出现在孩子身上,病根很可能出在自己的身上。

三、过度的放任,带来孩子的骄横

在高三即将毕业时,从三班转到我班一个学生,很擅长英语,在建档案之前,我发现这他没有学籍号,也就意味着没有毕业证书,把这个情况告诉了他,于是他让学校给开证明,证明他是被现在学校接受就读的。学校给他解释说:“学校只要见到转学证明,才能给上学籍。”但这学生立即说:“我要上诉,我要告你们。”之后了解到,这个学生是被原来学校因搞对象问题开除后到我校的,并且现在还在外面租房与女生同居。这件事震惊了全校。

他的父母亲至始至终都不知道这件事,从来也没到学校与老师沟通过,学生留了一个电话号码,联系过去只有一个姐姐,并指责学校的过失,恶语相向。

人生下来有两种基本要求:一是物质要求,二是精神需要,不少父母,对孩子的物质要求可以无限满足,对孩子的精神需求却很漠然,结果造成了孩子心灵的荒芜,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走到社会,有的甚至会走向犯罪道路。

家长们,关心、关心自己的孩子吧。

四、过度的“自我”,带来孩子的痛楚

有的家长,生下孩子,就认为任务已经完成,对孩子不闻不问,抛家弃子。

“赵老师,王龙驹的爷爷去世了,我给他请两天假。”“赵老师,你班的王龙驹和我是最好的朋友,他打小在爷爷家长大,前几年刚没了奶奶,现在爷爷也不在了。”“你知道吗?你班的王龙驹每天就吃馒头。”一句句关心的话让我一次次震惊了,我和他母亲做了一次深谈,得知父亲在王龙驹三岁时与母亲离婚带一个女人去了北京,与家庭断绝关系。王龙驹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母亲经常探望,对于这样一个孩子来说,他所遭受的打击何其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业、家庭、生活和责任,但有很多人贪图享乐,忘记了自己肩负的责任,让人感到无比痛心。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的成长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加强对家庭教育理论的探索和研究,加强对家庭教育的知识与经验的传播,是一件十分迫切的事,对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2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负担;家庭教育支出;校外教育支出;

作者简介:迟巍,山东文登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经济、劳动经济学;;钱晓烨,江苏无锡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经济;;吴斌珍,浙江东阳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助理教授,研究方向为公共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等.;

一、研究意义

近年来,教育支出为家庭造成的负担日渐成为各方关注的话题。在我国,教育支出已成为家庭支出的重要部分。2007年我国大陆地区家庭教育支出约占家庭收入的5.2%,是美国的2.1倍。(1)家庭之所以如此重视对子女教育的投入是由于,作为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手段,教育水平与教育质量直接影响个人及家庭的未来收入。加之受我国重视教育的传统文化的影响,父母不论收入高低,都愿意投资子女的教育,令其获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然而,当家庭教育支出占家庭总收入或总支出超过一定比重,家庭教育负担就会过重,将影响家庭的财富积累、挤占家庭的其他消费支出、降低居民生活质量,也将削弱居民的消费能力和储蓄能力,不利于我国从外贸推动型经济向内需拉动型经济的成功转型。

作为一个影响国家发展和民生质量的重要议题,现有的关于家庭教育负担的研究仍显不足,需要更深入的分析和更多的实证证据。本研究重点关注居民家庭教育负担的现状和原因,采用国家统计局在2007年对21个城市的城镇居民家庭入户教育调查数据,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家庭校内教育支出负担主要受到家庭收入的影响,而家庭校外教育负担则源于重视教育的文化传统与教育资源不足双重影响下的家庭教育投入竞赛。

二、相关研究

家庭收入与家庭教育支出对子女的教育质量有着显著的影响,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议题。早在1976年,贝克尔和汤姆斯就提出,家庭资源禀赋对子女的教育获得和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为子女教育提供资金时,贫困家庭由于受到信贷约束的制约,其子女往往更难继续求学或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1)为进一步证明子女教育成功与家庭收入之间的因果关系,有学者还采用自然实验的方法,在控制父母能力的代际传递之后,依然发现了家庭收入对子女教育成果间的正相关关系。(2)

相较于家庭收入对家庭教育结果的影响,我国学者更关注家庭教育支出。在我国家庭教育支出的相关研究中,一部分关注家庭教育支出的分布与效应,如楚丽红探讨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支出在城乡、不同教育阶段、校际、不同群体间的不均等分布。丁小浩讨论了高等家庭教育支出增加会挤占或替代家庭其他开支,导致家庭消费结构变化。另一类研究关注影响家庭教育支出的因素。如李红伟采用1999年城镇居民调查数据,研究了家庭收入、地区、父母教育程度、家庭层次等指标对父母教育支出的影响。李文利采用农村居民教育支出入户调查数据,研究了家庭收入、子女年级对父母教育支出的作用。孙彩虹则在家庭收入、父母教育程度之外,考虑了地区、教育政策改变等影响教育支出的因素。(3)

对于家庭教育负担的研究,国外主要集中讨论家庭教育负担对入学率的影响。如杰克逊和维瑟斯比研究了1994年美国家庭面对高校学费变化时的反应,并估计出,在家庭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学费每提高100美元,会导致入学率降低1%。戴尼格尔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也发现,对低收入家庭提供小学教育的补助,有助于减轻家庭教育负担、提高入学率。米勒和赫然克斯特估计了1983年至1984年美国家庭在不同教育资助方案下的学费负担,发现低收入家庭负担的学费比例要低于中等收入家庭。(4)我国对教育负担的研究刚刚起步,已有的研究计算了不同地区、不同教育水平和不同家庭收入组的教育负担率,通过比较分析,揭示家庭投入负担过重、教育过度投入的现实。(5)

总体来看,目前国内外的文献中,对影响家庭教育负担主要因素的研究都相对缺乏。涂瑞珍和林荣日(6)的研究采用了单个城市的数据考察了家庭收入和家庭城乡背景对家庭教育负担的影响,但没有检验父母的特征变量、地区差异等重要因素。因此,本文除再次检验家庭教育支出的影响因素之外,将重点对影响家庭教育负担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力图为我国居民家庭教育减负的这一重要议题提供实证证据。

三、数据描述

本文使用了2007年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的“教育专题调查”数据。该调查覆盖全国东中西地区的21个城市(7),采用严格的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出1000多个家庭,收集3000多个个体样本的调查结果。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个人人口信息、教育背景、职业信息、收入情况、教育支出等。样本中幼儿园阶段子女占8.16%,小学阶段占30.92%,初中阶段占19.03%,高中阶段占20.64%,其他(包括中专、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占21.25%。由于高等教育支出的情况相对独立,多数学者都选择将其区分研究。因此,我们选择了子女在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四个阶段就读的家庭作为研究对象。

由于考察以家庭为单位的支出情况,因此我们合并了同一家庭的数据,得到样本1006条。在保留幼儿园、小学、初高中阶段的数据后,剩余样本882个。此外,当家庭有两个子女时,因父母仅报告对其中一个子女的教育支出,有两个及以上子女的家庭样本也被删去。最终的有效样本为780个。

调查问卷中的“家庭教育支出”一项报告了调查时点之前一个学期家庭对子女的9类教育支出(结果见表1)。可以看出,幼儿园和高中阶段的学杂费均值较高,分别达到每学期1095.8元和772.8元。幼儿园和高中阶段报告的义务学杂费,可能是由于父母对问卷问题的理解不够准确。

因此,为了清晰起见及改善测量误差,本文对9个类别进行合并,将9(1)个类别划分为校内支出、校外支出、住校和生活费支出、其他支出,四项支出之和为上学期家庭对子女教育的总支出(2)。其中校内支出包括教材费用、非义务教育学杂费(包含托幼费)、义务教育学杂费。学校的住宿费以及子女的平均住校生活费按四个月计算。校外支出则包括家教费(按四个月计算)和培训班费用。表2列示了各教育阶段、总教育支出与各类教育支出的平均值。高中阶段是教育总支出最高的阶段。在幼儿园和高中这两个非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校内教育的支出明显高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校内支出,特别是幼儿园阶段家庭在校内教育方面的支出最高。校外教育支出最高的是初中阶段。在小学和初中这两个义务教育阶段,虽然家庭在校内教育方面的支出相对不高,但校外教育的支出相当可观,均已超过了同阶段校内教育支出的水平。

已有的研究中,家庭教育负担率有两种常见的计算方式,分别用家庭教育支出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衡量和用占家庭总支出的比例来衡量,其中第一种衡量方法更为多见。因此我们计算了家庭教育负担率如下:

家庭教育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家庭总收入

表3展示了家庭教育负担的总体情况及分教育阶段的分布。家庭教育总支出的负担率为15.23%,说明我国平均每个家庭大约15%的收入用于子女教育。其中,子女在高中阶段的家庭,教育负担最重,达到了24%。此外,校内教育支出负担仍是教育总负担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在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校外教育支出的负担已与校内教育支出的负担持平甚至略微高出校内支出。

四、教育负担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首先建立教育支出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考察影响家庭教育支出水平的主要因素。家庭教育支出的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其中lnEduExp是家庭教育支出的对数值,在模型中除了考察家庭教育总支出,我们还关心家庭校外支出,这是由于家庭校外支出往往表现出与家庭教育总支出不一样的模式。

lnIncomeCap代表家庭人均收入。由于收入是支出的来源,家庭收入往往与家庭支出以及教育支出高度相关。

HhSize代表家庭规模,较大规模的家庭能为子女教育提供的资金往往较少,诺德尔的研究特别论证了这一点。

EduLevel代表不同教育阶段。不同教育阶段的家庭消费支出差异很大。在模型中,我们建立了四个教育阶段的虚拟变量,分别是家庭是否有就读于幼儿园、小学、初中及高中的子女。小学子女的家庭作为回归中的基准组。

Parental代表了父母的背景因素,包括父亲和母亲的年龄、教育水平、户口类型、职业类型、行业类型和就业情况。由于父亲和母亲的特征变量往往具有很高的相关性,我们建立不同的回归模型,分别考察父亲和母亲特征变量对家庭支出的作用。

Region为地区变量。作为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家庭教育支出的分布有着显著的地域差异,因此将地区变量纳入模型进行控制也十分必要。由于样本量足够,我们建立了21个城市的虚拟变量,以求更精确地反映地区之间的差别。

与考察家庭教育支出的绝对值相比,一个家庭中教育支出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更能反映一个家庭的教育负担。出于对教育的重视,即使收入不高的家庭,仍倾向于抑制其他消费意愿而为教育付费,许多家庭对教育的支出虽然绝对值不高,但已经占整个家庭收入的很大比例。这种情况下,仅考察家庭教育支出的绝对值,无法反映出居民家庭教育负担的真实情况。因此,我们建立了教育负担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

其中EduBurden为教育负担,由家庭教育支出占总收入的比重来衡量。其他影响因素与教育支出模型相同。

1.家庭教育支出的影响因素

表4报告了家庭教育支出影响因素的回归结果。前两列为各项因素对家庭教育总支出的影响,后两列为家庭校外教育支出的影响因素。首先,家庭收入对教育支出有着显著的正影响。在分别控制父亲和母亲特征变量和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家庭人均收入对家庭教育支出的系数达到0.32和0.34,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收入越高的家庭在子女教育方面的支出越高。其次,家庭教育总支出的水平与子女受教育的阶段有关。以小学阶段为基准组,幼儿园、初中、高中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说明这三个阶段的家庭教育总支出显著高于小学阶段。这可能是由于幼儿园、高中处于非义务教育阶段,主要依靠家庭承担学费;而在初中阶段,与小学相比虽同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然而面对升学压力,父母在课外补习、课外资料等方面的投入很可能会大大增加。此外,从分别控制了父母的特征变量的模型(1)和模型(2)中可以看到,父亲的教育水平对家庭教育总支出有显著的影响。父亲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家庭,教育总支出和校外教育支出要比父亲教育水平较低的家庭更高。在控制了家庭人均收入的情况下,这种正相关关系反映出高学历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更加重视。

模型(3)(4)估计了影响校外教育支出的主要因素。除了主要变量的作用方向和强度与模型(1)(2)类似以外,我们发现了一些校外教育支出特有的规律。相比小学阶段,幼儿园阶段对校外教育支出的影响不再显著,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回归系数正显著,这说明进入中学阶段,家庭校外教育支出显著增加,这很可能是源于高考的升学压力。

2.家庭教育负担的影响因素

表5反映了影响家庭教育负担的主要因素。与表4中家庭教育支出绝对值的回归结果相比较,可以得到几个重要的结论。首先,家庭教育总支出的负担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而下降。家庭人均收入对教育负担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这说明,对于低收入家庭,子女的教育支出负担较重。其次,校外教育支出的经济负担并不显著地受到家庭收入或父母特征的影响,并没有观察到随着家庭收入增加,家庭校外教育支出占总收入的比重下降的特征。这可能是因为,各收入阶层的父母对子女的课外补习与兴趣培养都极为重视,校外教育支出的规模与其收入成比例增长。此外,子女处在不同教育阶段的家庭承受的教育负担不同。从总支出的负担来看,小学阶段子女的教育负担最低,幼儿园和高中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家庭教育负担明显高于小学阶段。初中阶段的家庭教育负担虽然也高于小学,但系数为0.056,明显小于非义务教育阶段的估计值。从校外教育支出的负担来看,除幼儿园阶段家庭校外教育负担显著低于小学阶段,在其他教育阶段,校外教育负担没有明显的区别。

表6报告的是表4、表5回归模型的城市控制变量的估计结果。绝大多数城市居民家庭的教育支出都低于上海(基准组);东部和中部城市,如绍兴、大连、宜昌、怀化的教育支出都明显高于西部城市,如西宁、和田、石嘴山。另一个发现是,虽然有的地区家庭教育支出不高,但家庭教育负担较重,如重庆。此外,与表4、表5相吻合,表6的结果也支持了家庭校外教育支出与教育总支出具有不同的规律。比如,无锡的教育总支出居于全国调查城市的前列,高于上海,但校外教育支出则明显低于上海。

五、结论与建议

第3篇

一、家长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虽然初中生有着这个年纪所独有的性格特征,但学生个体又是千差万别的,每个学生的家庭所碰到的问题也截然不同。学生的光明前途固然离不开学校教育,但是家庭教育的作用也不容小觑。相比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及时性和延续性,情感上和言语上的潜移默化对学生的影响更具有终身性。如何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我谈以下几点:

1.学会与人和睦相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夫妻感情是否融洽、邻里关系是否和谐、待人接物是否得当,都会直接影响到子女的情感发展。特别是孩子进入初中后,生理和心理都开始成熟,他们渐渐有了成人感,喜欢用成人的态度来对待身边发生的事情,而且他们也喜欢你吧他们当成大人来看,因此,家里发生的一些事情可以让他们参与进来,大家一同商量讨论,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家长如果有何不当之处,也应做好自我批评,给孩子正面教育,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时要及时更正、反思,反之,家长若一味地强调自己的权威性,即使错了也不承认,那么孩子就会感受到家庭关系中的不平等,处于叛逆期的初中生更会有样学样,哪天自己犯错了,也坚决不承认,最终家长的威严被自己一手摧毁。

2.学会用知识武装自己。为何有的家长能与自己的子女顺利沟通,感情融洽,而有的家长总是和自己的子女剑拔弩张,除了家长与孩子的性格之外,最关键的还是知识,家长若懂得用知识武装自己,那么他就能抵挡住孩子成长过程中各种“利剑”的来袭。首先家长要了解子女现阶段的身心特征,预料他们的言行,有备无患地迎接孩子叛逆期的到来。其次,家长还要掌握与孩子沟通的技巧与方法,只有无障碍的沟通,才能打破两代人之间的代沟,孩子才能敞开心扉,家长才能陪伴子女顺利地度过成长发育期。最后,家长若能储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那就能在孩子心目中建立一个高大的形象,加强子女对家长的崇拜之情,这无疑有助于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

3.学会合理安排。孩子的零花钱、时间需要家长作出合理的安排。比如说零花钱、压岁钱一类的,不可以全部交由孩子自己来处理,初中生的理财观念比较薄弱,他们只会拿着钱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手机、游戏卡等,都能瞒着父母随意购买,这样的孩子还怎么会认真学习,而当父母发现这些问题后,想要收回孩子财政权,那无疑又会爆发一场家庭战争。父母应该适当给孩子一些零花钱,除了购买必须的文具之外,他也需要交朋友,但家长一定要控制数额,并了解每一笔金钱的用途,让孩子在家长的监督下学会合理使用自己的零花钱,也是孩子成长的过程之一。还有时间,对于作业、休息、看电视、玩电脑等的时间,家长一定要与孩子协商并制定计划,严格执行,让孩子懂得遵守承诺,家长不能因为心情好,让孩子多玩会,也不能因为心情不好,让孩子少玩甚至不玩。严格地执行计划,也能教导孩子学会遵守承诺。

二、家长要有整合思想,联合学校促进孩子的成长

想要教育好孩子,光靠家庭力量或是学校力量都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将两者紧密结合,才能激发出最大的教育力量,推进学生的成长。因此,家校之间要建立起互相信任、互相支持的友好关系,才能强强联合,让教育发光发热。

1.家长要积极主动地进行“校访”。想要更好地教育孩子,必须更好地了解孩子,而在学习阶段,孩子们的社会关系主要集中在校内,他在校的行为品格、成绩、交友情况都是家长必须关注的。首先家长要提供固定的、畅通的电话号码。在实际教学中,班主任老师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前不久还能通话的家长电话,隔不久打过去就停机、空号,这就导致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桥梁中断,学生近阶段的在校情况班主任就不能及时地反馈给家长。其次,家长应尽量抽出时间来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类活动,如家长会、家庭教育指导讲座、感恩教育讲座等。每当得知自己的家长没应邀前来参加活动,孩子们的脸上总是倍显落寞,家长以忙为由,错失了与自己子女感情交流的绝佳机会,最后,家长们可以多致电班主任或到学校拜访,主动了解子女的在校情况,与老师们沟通自己子女的近期情况,可以帮助老师因材施教,抓住学生现阶段的问题,实施有针对性的高效率教学。

第4篇

*市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采取了多方面措施,主要有:一是中考招生优惠政策大幅度向一般初中学校倾斜。*年*市面向一般公办初中学校(除示范高中初中部和示范初中学校外)招生的优质高中(省市示范高中)招生指标比上年增加了150%,从*年的400名增加到*年的1000名,占到了当年全市优质高中招生指标的18.5%。最大优惠分数从*年的30分增加到*年的50分。二是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初中毕业、高中招生挂钩。规定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不合格的不能取得毕业资格,综合素质评价全部达到A等才有定向生的保送资格。初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得到了初中学校的真正重视并落到了实处。为保证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客观公正,各初中学校都成立了由校长担任主任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委员会,根据《*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意见》和市政府、教育局的有关政策规定,制定本校的应届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具体办法,并组织成立各班级的综合素质评价小组,组织、指导、监督各班级评价小组按照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小组无记名投票的规定程序完成每名学生的评定工作。对综合素质评价等级全部达到A等并报考优质高中定向生的毕业生,规定必须在校内公示栏公示7个工作日,全校师生无异议才有效。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成绩报市招考中心时学校的校长必须签字。三是促进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教学质量均衡。*年全市初中学业考试,600分以上的高分考生分布在全市城乡的162所学校,占到了全市参考学校总数的74%,600分以上高分学生分布的学校数比*年增加了47所,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教学质量更加均衡。四是规范义务教育管理。*年*市对全市20所“公办学校参与举办的民办初中学校”进行全面清理规范。*年11所学校停止招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其余9所2009年全部清理规范到位;另有2所增加(恢复)公办学校招生计划。五是强化学校安全管理。成立了学校安全处,配备了车辆,安排了专项经费,实现了安全工作专人管理零的突破。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保持良好态势,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为普通高中学校领导布置课改实验培训作业

为确保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培训工作的实效,*市在利用教育城域网对全市所有高一任课教师进行了全员培训的基础上,根据*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培训的有关要求,为参加培训的普通高中学校各级领导布置了培训作业。要求作业要依据新课改精神,结合学校实际,认真思考,独立完成,并将作业成绩作为市教育局干部年终考评的依据之一。作业题目为:在新课程理念下,关于学校内涵发展的思考(校长完成);在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中的角色和作用(书记完成);校本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开设构想(教学副校长完成);后勤保障工作在新课程实验中的重要作用(后勤副校长完成);模块教学、学分认定的具体操作构想(教务主任完成);高中新课程实验中有效校本教研实施方案(教研室主任完成);学生成长记录袋的操作办法(政教主任完成)。

三、发挥示范高中示范引领,促进高中学校内涵发展

12月22日至26日,*市教育局在*市实验中学、成成中学、*四十八中举行了以“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发展”为主题的“*市普通高中示范学校‘示范点’展示周”活动。本次“示范点”展示活动内容分为三个版块:动态展示、静态展示和电视展播及集印画册展示。其中动态展示和静态展示分别在三所学校同时进行,共组织了35节必修公开课(高一课程占到90%)、14节校本公开课,并有专家随堂点评,同时,三所学校还各自展示了本校学科集体教研、研究性学习汇报、教师专业成长档案、教学技能比赛、学生社团、教师论坛、社会名家讲坛等活动。特色版面展示则通过不同的形式,从各个角度较为全面的展示了*市示范高中建设取得的阶段性成绩,展现了这些学校的亮点和特色。全市各普通高中学校的2000余名领导、专家和教师进行了观摩学习。与集中展示活动同步,*教育电视台开设“素质教育的殿堂,成人成才的摇篮——*市示范高中掠影”专栏,进行专题展播。

目前,*市已有26所学校基本达到市级示范高中评估验收标准,其中有20所学校基本达到省级示范高中评估验收标准(含省属学校3所)。市级及市级以上示范高中学校达到29所,占到全市普通高中学校总数的30.2%。省级示范高中学校数量占到全省省级示范高中总数的18.5%。

第5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 案例 心理障碍 重要性

如今的教育,学校已不能完全再独当一面,需全方位地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家庭教育更存因其不可替代性,在学生的终生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什么是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社会培养人才的要求,通过自身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百度百科]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在美国通常称为家庭生活教育,夸美纽斯称之为母亲膝前的教育。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曾说过:“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但是当今社会,家长们把孩子的教育扔给祖父母,扔给学校。殊不知家长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下面就两个真实案例分析说明家庭教育究竟有多重要。

二、案例两则

小芳和小丽(化名)都是文理分科后分到班上的。小芳较为内向;小丽较为外向。在高二下期,两人先后爆发出了心理问题。

(一)学生心理障碍基本情况

1.小芳,家住农村,有一小10岁的弟弟,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打工地点也不远,就在当地,家庭状况还可以。小芳从小学起就在外婆和舅舅家住,由于外婆特别严厉,所以小芳经常被关在家里,到初中时就已经很内向了。

2.小丽,家住城镇,独生子女,父母工作较好,家庭条件富裕。初中时在外住宿,高中时在家住宿,走读生。和同学相处良好,性格开朗,只是略“娇气”(同学评价)。高二下突然爆发出很强的厌学心理,对“强迫”她来学习的父母相当不信任,双方爆发了冲突和争执。与之交流后,发现小丽初中在外地就学,感到被同班同学强烈地排斥;且小丽身有疾病,容易尿频,所以她感觉老师不喜欢她。不愉快的初中生涯使小丽对送其到外地就学的父母产生了怨愤之情,并在逐渐与父母疏远。

(二)心理障碍分析

通过小芳和小丽的成长经历,我们发现两人均是对感情比较敏感、渴望关爱的人群;在青春期,二人的父母均没有陪伴在身边,有强烈的孤独感,缺乏安全感,并逐渐由对父母由期待转为失望和不信任。由于不同的外界环境,小芳在想象中寻求安全感,日渐封闭内向;小丽在同学身上寻求安全感,日渐“活泼开朗”。在人格形成的关键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引导,二人的人格发育均出现了问题,产生了一定的心理障碍。

长期以来,家长们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外在物质条件,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实际上只有身心健康的人,才算是真正健康的人。

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有的家长对子女经常训斥,使孩子对父母见而生畏,缺乏感情交流。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曲感”。有的父母感情破裂,双亲离异,严重摧残了孩子的心灵。更有些“问题家庭”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对孩子的危害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青少年时期,尤其从小学五、六年级到初中这一阶段的年龄,正是学生的“过渡时期”,国外称之为“危险年龄”。这时期青少年由于生理上的迅速“成长”极大地打破了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平衡,打破了心理诸因素之间的平衡。这时期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又有较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他们精力旺盛、感情充沛,但带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行为不易预测,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对于这种悄悄来到的变化,青少年自身没有思想准备。这个阶段家长的陪伴、引导尤为重要。事实上,很大一部分成年人心理疾病产生于中小学时期。

由此可知,小芳和小丽的心理障碍问题在中学中是很正常的,只是情况较为严重。那么已经发现的问题,双方父母是怎么应对的呢?

(三)父母对问题的应对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1.小芳父母的应对:文理分科后,进入新的班级,小芳的父亲每个月替小芳请一个星期的假,从这里其实已经看出了,小芳的家人实际上已经意识到小芳的心理问题了,并且采取了药物治疗。正是因为感觉小芳“痊愈”了,父母在高二时期放松了对小芳的关注,更加关心更小的弟弟,安全感的缺失使小芳情况急转直下,不听课、不做作业、自言自语……而班主任在与家长交流几次之后,家长拒绝与班主任交流,并说:“腿在她身上,爱去哪去哪”。

2.小丽父母的应对:小丽心理问题爆发出来之后,父母积极与班主任联系,和小丽谈心,召开家庭会议想办法,母亲甚至请长假陪伴小丽。小丽正视了自己的问题,敢于说出自己在初中时的难堪和痛苦。最终小丽和父母一起到医院进行心理治疗。一年后小丽继续了自己的高三生涯,并考上了一所不错的学校。

从上诉两则案例中我们看到,同样是因为青春期家庭教育缺失问题,同样因孤独感造成的心理障碍。同样的问题,不同的应对,带给孩子的是不同的人生。这充分说明了一个有责任心的家长,一个敢于面对问题的家长,一个重视家庭教育的家长给孩子带来的是什么。

三、结语:班主任可以做什么

家庭教育如此重要,但目前很多家长并不重视,或者说不具备家庭教育的相关知识技能,作为班主任我们可以“帮帮忙”。

1.关心学生,关注学生的身心状况,及时与家长联系。

2.做好家长培训,在家长会上给家长进行简单的家庭教育培训,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状态,指导家长在本阶段如何关心爱护学生,减少摩擦,如何与孩子谈心,遇到早恋、厌学等问题如何处理。面对高三学生如何做好家长工作等等。

3.通过与家长面谈、通话等对学生具体问题进行具体指导,提供可行性建议,让家长逐渐“成长”为成熟的家长。

4.通过建议家庭活动加强情感交流,增进家长和孩子的感情。

【参考文献】

第6篇

在校学生家庭教育支出逐年攀升

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2011年对5000户城镇住户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教育支出是北京市城镇居民在校学生家庭消费支出的重点,且支出额节节攀高。2011年北京市城镇居民的人均教育支出为1171元,占消费性支出的5.3%,相当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6%。其中,2058户有在校学生家庭的人均教育支出为2199元,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7.6%,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0.9%,而2942户无在校学生家庭的人均教育支出仅为280元,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0.8%,占消费支出的1.2%。从不同教育阶段看,家中有高中和中专在校学生的家庭教育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最高,达10%,占消费支出的比重达13%,其次为初中组,教育支出分别占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的9.4%和12.5%。

另外,通过对2008~2011年的调查数据比较可知,在校学生家庭的教育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从下图可知,各类型在校学生家庭其教育支出都呈现出随时间而增长的态势。以初中组为例,教育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由2008年的7.0%上升到2011年的9.4%,提高了2.4个百分点。而无在校学生家庭的教育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由2008年的0.8%下降至2011年的0.77%,下降了0.03个百分点。

上学贵 “贵”在校外

教育支出的增加反映了人们对教育重视程度的提升。随着升学和就业压力的加剧,几乎所有家庭都不遗余力地在子女教育方面加大投入。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支出各有特点,但校外培训班费用犹如一匹黑马,杀伤力强而有力。

学龄前儿童:培训班费成支出第一位

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费用支出主要以托幼费和培训班费为主,仅此两项就占家庭教育费用支出的68.5%。随着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竞争的浪潮已经波及学龄前儿童甚至刚出生的婴幼儿。亲子班、早教班等名目繁多的培训班使学龄前儿童的人均培训班支出达834元,成为比托幼费还高的第一位支出,占有学龄前儿童家庭教育费用支出的38.2%。

义务教育阶段:校外教育支出高且逐年递增

城镇居民家庭对义务教育阶段子女的教育支出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学杂费、书本费等各种接受义务教育所必需的费用。近年来,由于推行义务教育阶段的“三免一补”政策,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义务教育学杂费明显降低;二是家庭为了让子女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而投入的兴趣班、课外辅导班、家教等辅导费用;三是为了接受更高质量的义务教育而缴纳的择校费等。第一部分可归入校内教育支出,后两部分归入校外教育支出。以小学组为例,2008年小学组的校外教育支出为771元,2011年升至1402元,三年间校外教育支出增长了81.8%。2008年,校外教育支出为校内教育支出的2.7倍,到2011年,增至13.4倍(见右表)。

由此可见,义务教育阶段,校外教育支出远远高于校内支出,且校外教育支出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家庭教育支出中,自愿的或选择性的支出是主体,所谓“上学贵”确切地说应当是“贵”在校外而非校内,“贵”在家长为其子女进一步扩展知识、提高能力而“额外”支付的费用。但是这笔校外支出在众多家长看来又是必须的,因为它投入的成果是进入好学校的敲门砖。

非义务教育阶段:培训班费、学杂费是“主力”

高中阶段,学杂费、培训班费和家教费是教育支出的主体,其中学杂费占家庭教育支出的21.3%,培训班费和家教费占48.1%,这三项支出占家庭教育支出近七成。到了大专及以上阶段,学杂费成为非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支出。2011年北京市城镇居民有在校学生的家庭中,大专及以上组的人均非义务教育学杂费高达763元,占整个家庭教育支出的四成以上。与高中教育阶段相比,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培训班支出并没有明显减少。2011年大专及以上家庭的培训班支出为427元,占教育费用支出的近四分之一。我们分析这是因为此阶段的学生虽然不再有高考压力,但却有来自大学毕业后的就业压力。为了增强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或继续出国深造,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就马不停蹄地考雅思、托福、计算机等级等各种证书,使得大学生的培训班支出仍然不少。

教育支出 有钱才能玩得转吗

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不管收入高低,家长都尽可能给孩子提供好的教育资源,但从调查结果来看,高低收入户的校外教育支出差别较大。

分收入组看,高收入家庭投入课外兴趣班、聘请家教等方面的费用远高于低收入家庭。2011年北京市20%高收入组的家教费和培训班费为838元,占20%高收入组家庭教育费用的一半;而20%低收入组的家庭家教费和培训班费为239元,与高收入家庭比,虽然绝对额低,但占家庭教育费用支出的比重也达38.2%。校外教育在教育费用中的比重随家庭收入的增加有增多的趋势,这进一步说明了家庭经济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育投入的多少及投入去向。以家教费、培训班费、择校费、赞助费为主体的校外教育支出受到了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并且成为家庭之间教育开支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外教育成为低收入家庭拼不起却又不忍放弃的“奢侈品”。

第7篇

关键词:初中阶段;班主任工作;心理健康教育

引言:

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背景下,对初中阶段教育教学工作越来越重视。通过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能够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促进初中教育教学工作的高效开展。班主任应该明确自身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从而在开展日常工作的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开展方法,密切联系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形成教育合力,满足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与发展对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高度要求。

一、转变教育理念,与时俱进

在传统的初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往往由于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心理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优化,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效率低下,难以满足学生身心发展需求。因此,在开展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过程中,班主任应该不断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教育方法创新优化,促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中,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与发展保驾护航[1 ]。班主任要平等看待每一个学生,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既要当学生的良师,也要当学生的益友,做一个有温度的班主任,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有效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二、助力主题班会,润物无声

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阵地上,班主任比其他科任教师多了一个法宝,那就是召开主题班会。细心的班主任在捕捉到学生不管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中有什么异常时,都能够及时地借助主题班会,来疏导和排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将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中,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向上、轻松愉快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在主题班会召开的过程中,班主任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学生为主体,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能够以主人翁的态度畅所欲言,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教育案例一: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开展的过程中,班主任发现在最近一段时间内,班级中有几名学生因为生活中的琐事发生了矛盾,并且久久不能和解。因此,在开展主题班会时,班主任应该科学确定班会的主题。例如可以用《友谊常在我心中》为主题,班主任可应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古今中外著名的友谊交际案例,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能够在榜样的熏陶中潜移默化得到教育。例如利用《伯牙绝弦》、《管仲与鲍叔牙》等典故对学生进行榜样教育,使学生了解典故中先贤的伟大友谊后,深受启发,最终打开心扉冰释前嫌。同时,在召开主题班会时,班主任应该重视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发言氛围环境,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后谈自身的理解与认识。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尽量让班级中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参与,从而有效改变其与人交往的观点以及方式。

三、适时开展实践活动,因地制宜

在初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开展方式方法是决定其教育有效性的重要前提。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班主任要因地制宜,适时开展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案例二:在阶段考试后,发现小华同学总是郁郁寡欢,不愿意与同学交往,出现了自闭现象。经过了解发现,由于小华同学在本次期中考试中发挥失常,导致一门课程考试不及格,受到了家长的严厉批评。正是因此,小华同学出现了厌学、自闭的心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班主任开展实践活动来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使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到事物的美好以及交际的乐趣[2 ]。在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班主任将学生带领至户外环境中,在大自然的优美环境下,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游戏等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来。小华同学在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受到氛围的有效渲染,最终走出考试阴影,逐渐回归到正确的学习成长轨道上。

四、利用“家校一体”活动,双管齐下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基础教育,又是终身教育,它对一个人的启蒙、成长、成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班主任应该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联系起来,将家庭教育争取到与自己同一条“战线”上来,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教育环境。通过“家校活动”的开展,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融合在一起,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能够在家庭环境中巩固学校教育,提高教育效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五、结束语

班主任教师应该明确自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能够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不断渗透这一教育工作,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促进初中教育教学工作的高效开展。

参考文献

第8篇

[摘 要]:小学到初中阶段,是一个人从儿童到青少年的过度时期,这个时期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对人的一生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作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应该与家长积极配合,为孩子们的成长把好这个重要关口。因此,在初一第一次半期考试后开一次家长会,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得益彰,是初中教育良性循环的开始,也是学生成长中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小升初 家长会 家长工作

一、引言

当过初中班主任的老师都知道:初一的第一次半期考试成绩,对学生和家长心理上造成的冲击巨大,远远超出他们自身的想象。如何开好半期考试后的家长会,做好学生和家长在过渡时期心理上的衔接,是初中班主任工作中一个值得重点研究的课题。

众所周知,我国目前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可以全部升入初中,无需通过考试的选拔,导致小学考试的评价功能和选拔功能趋于模糊,考试成绩的区分度越来越小。在小学阶段,大多数学生的语文和数学成绩都在90分以上,毕业考试两科成绩均在80分以下的学生微乎其微。由于小学考试的评价功能和选拔功能的缺失,使得多数家长对刚刚升入初中的孩子盲目乐观。然而,进入初中后,第一次半期考试的结果往往会给许多学生和家长的心理带来极大的冲击。根据作者近20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初中的第一次半期考试,(即使考题再简单)学生语文和数学上90分(也就是150分制的135分)的人数,一个班级往往不到一半。多数学生的成绩集中在100分~110分附近(相当于小学百分制的70分左右),甚至部分学生会出现不及格的现象。家长们原本带着一种很高的期望看着子女跨进初中,满以为在小学阶段成绩不错的孩子经过初中老师调教之后,成绩突飞猛进,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上凯歌高奏,捷报频传。可是,半期考试的分数一出来,他们发现孩子的成绩和小学相比较,不升反降,落差巨大。这种落差让很多对教育规律不了解的家长措手不及,甚至是当头一棒。严峻的现实和他们最初的期待一旦发生碰撞,难免就会产生一些困惑和不理解。而一些抗挫能力差的孩子,在这种压力面前,开始对学习产生恐惧或自卑心理,信心全无,成绩从此急剧下滑,一蹶不振。

作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如何在问题出现的初始阶段与学生尤其是家长进行良性的沟通,制定出应对策略?如何帮助家长们认清教育规律,使学生在学校和家庭教育形成的合力中激流勇进,这是我们班主任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因此,在这个时候,班主任召开一次家长会,针对小孩的现状,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给家长作一些点拨,并与部分家长一道制定出有利于孩子发展的措施,让家长重新看到希望,是很有必要的!

二、家长会召开前应提前做好的两项准备工作

在家长会召开前,班主任要提前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要对学生进行集体心理指导。第二,要与部分家长进行个别交流。对于学生的工作,班主任最好采取全班集体指导的方式来进行。要使学生明白,初中的学习方式和小学相比,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要让他们意识到,初中阶段承担着为高中阶段选拔人才的任务。因此,像小学那样只凭一点小聪明就可取得好成绩的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到了中学,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是要有一流的情商,要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如果不注重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养成,注定会被激烈的竞争所淘汰。同时,也要让他们明白,中学的竞争才刚刚拉开序幕,学习上的较量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马拉松”长跑,是一场意志力的较量,只有坚持不懈,才会笑到最后。

当然,班主任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还是要做好与部分家长的个别交流。不过,前一项工作做到位了,学生重新树立了信心,一些良性的信息反馈到家长那里,家长的工作就好做多了。与家长的交流最好是班主任主动出击,采取电话联系的方式。沟通的对象主要有两类家长:一类是小学成绩相对较好,家长期望值较高,但本次半期成绩却不理想的学生的家长;第二类就是孩子成绩在班上处于中等偏下的那部分学生的家长。在与家长交流、沟通的时候,只要我们老师带着一颗为学生成长、成材倾情付出的诚挚之心,他们一定会为之感动,交流的气氛自然就会变得亲切而又融洽,曾经产生过的一些怨气自然就会化解。当家长从班主任这里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对孩子未来发展的那种从容的自信,他们会更加积极地配合班主任工作,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合力便会形成!在近20年的班主任工作中,关于家长工作,作者最大的心得是――和家长的交流并不需要太多华丽的辞藻和技巧,最重要的是爱心和真诚!

三、在家长会上应传递的几点重要思想

在家长会上,班主任应给家长传递以下四点思想:

1.正确看待分数。对于这个问题,家长的认识存在两种比较极端的趋向:一种是过于看重分数,一种是对分数不屑一顾。进入初中之后,知识点越来越密集,学习容量越来越大,考试的类型与小学阶段相比也更多更复杂。其实,这正是学科知识逐渐向初三和高中知识体系靠拢的过程。所以,对于那些过分看重分数的学生家长,班主任需要劝导他们:千万不要看到孩子的分数比小学时低,就忧心忡忡,心急如焚,盲目地抱怨孩子学习不认真,或者是老师没教好。要让他们知道,学生出现这样的情况从教学规律上讲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因为从小学升到初中,在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上出现了一个比较大的跨度。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重点中学的学习氛围中,老师考虑更多的不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分数背后的含金量。为了学生后续的发展,我们平常的教学训练决不仅仅锁定于中考,平常考试的难度和灵活度自然也会比中考略高一筹。班主任可以用事实告诉家长:每一年,我们参加中考的大多数学生,各科的成绩都要比平常考试高出10到20分。这也说明,我们平常在教学中对知识的拓展和挖掘是相当到位的。然而,这些优势在初一阶段并不一定显现得出来,但到了初三和高中,学生会更有后劲。同时,班主任还要让那些过于看重分数的家长知道,孩子成绩出现几次波动是正常的,毕竟从各个小学来到重点中学就读的学生数量众多,竞争激烈;加上学生个体在生理、心理等方面的情况也不一样。所以,当学生成绩出现滑坡时,我们不妨与孩子一起找原因,进行深入、综合的分析,然后对其进行鼓励教育。因为对于一个自尊心较强、自觉性较好的孩子来说,一句鼓励的话要比十句批评的话管用得多。

当然,为了确保班级良好学风的形成,班主任也要防止部分家长对于分数的认识走到另一个极端:对于孩子的成绩不屑一顾。这样的观念在一些“后进生”的家长中普遍存在。这些家长通常认为,我孩子只要身体健康就行,成绩好坏无所谓。甚至有些家长早就为孩子的将来打下了丰硕的物质基础。面对这样的家长,班主任应该提升家长对于孩子成长和成才的认识,让他们知道学校教育重视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志品质的培养。这种意志品质就是面对困难的韧性,是一种持之以恒、迎难而上的心理品质。如果孩子在学习中形成了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精神。我们有理由相信,无论将来他在哪个领域发展,都能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一份广阔天地。

2.要更加注重对孩子的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进入初中后,学科知识对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学生的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养成需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督促和配合。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改变人的一生,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因此,在家长会上,班主任可以现身说法,以实际经验为例,向家长们强调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在中学阶段的重要性。比如,班上这次半期考试成绩最好的几位同学,小学毕业成绩并不算很高(和班上很多同学都差不多)。但班主任了解到,这几位同学的家长和原来的小学老师一直比较注重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虽然在小学阶段,由于种种原因,考试没有体现出它应有的评价功能,导致这些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成绩并不突出。但一进入中学,这种习惯和能力的巨大的优势也就充分发挥出来了。因此,他们学习起来如鱼得水,明显超过了其他同学。同时,班主任要唤起家长的热情和信心,告诉家长,经过一个月的观察和了解,感觉到班上很多孩子思维潜质还不错,有一定发展空间,但部分孩子自觉学习的习惯和那些优秀同学相比较,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也成为制约他们学习进步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另外,通过试卷分析也可以发现,孩子进初中以来所学的新知识掌握得并不差,但由于从小没有养成一种严谨认真的习惯,过失性失分比较多,等等。接下来再安慰家长,虽然培养这种习惯和能力的最佳时期是在小学四年级前后,但“亡羊补牢,为时未晚。”通过初中阶段的补救,使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样可以异军突起,最终进入优生行列!因此,班主任应号召家长和老师密切配合,在孩子最关键的这三年,多倾注一些心血在他们身上;在孩子的习惯养成上多下一些工夫。班主任应让家长们清楚地认识到,只要学校和家长坚持不懈地去付出,孩子的成才将是我们最大的回报!

在充分调动家长配合学校教育积极性的同时,班主任也不要忘记告诫家长对孩子的成才要抱有理性的态度,千万不能操之过急,孩子的成绩不代表一切。只要他的身心能得到健康发展,综合素质能得到全面提高,那就是孩子之幸,家庭之幸,民族之幸。随着将来年龄的增长,求知欲的不断增强,他们的孩子完全可能后来者居上,成为出色的专业人才!总之,学校和家长都要树立做人第一、学习第二的教育观。对孩子因材施教,是小草,就让他成为翠绿点缀大地;是大树,就让他成为栋梁撑起天空。

3.科学看待孩子进入初中后的变化,用人文关怀帮助孩子度过青春叛逆期。孩子进入初中后,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会出现一系列的变化。比如,爱顶嘴、易冲动、很难与家长沟通、喜欢与人争论,十分情绪化,等等。这些变化让家长感到措手不及,毫无准备。但从孩子成长规律上看,这些变化都是正常的。可是,很多家长却不明白这一点,他们会把孩子这个时期出现的种种问题归咎到学校和老师身上,因此对学校教育产生不满情绪。所以,在家长会上,班主任有必要跟家长一起学习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使家长能正确看待进入初中后孩子的变化。班主任应该让家长知道:这些问题都是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由于生理、心理的变化引起的,也是这个时期孩子思维的独立性、求异性得到较大发展所决定的,是青春期孩子一种心理特征的反映,是人生第二次叛逆的具体表现,是大自然赋予给人的一种成长规律。

然而,“对于孩子的青春期教育,很多家长要么抱着无师自通的态度――那些知识不讲也知道,要么采取鸵鸟政策――长大了自然就懂了,要么采取比较严厉的态度――发现苗头立即制止。”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家庭教育中心主任闵乐夫认为,凡是轻视孩子,不尊重孩子的所感所想,都会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因此,班主任应该呼吁家长去理解孩子,用一种科学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成长和变化。对这个时期的孩子,在教育时要讲方法,态度不要粗暴,语言不要挖苦,要讲究分寸,讲求艺术性,“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要给孩子一点自尊、自信以及自我的空间。同时,家长们还应该充分关注孩子的心理及情感变化,多与孩子谈心,帮助孩子疏导心理,培养孩子良好的心态。有了良好的心态,学习更加愉快,心理也得到良好的发展。在纠正孩子的主要缺点时,一定要考虑成熟,选择最佳时机和地点,把握好批评的尺度。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害怕“丢面子”,很容易有逆反心理。班主任要让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赏识教育。因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坏孩子是骂出来的。”要学会欣赏孩子,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如果我们能做到用人文关怀去帮助孩子,他们一定能顺利渡过这段叛逆的青春期。

4.一定要注意教育的一致性。初中阶段的学生处在一个特殊的心理时期。在这个时期,孩子的辨别能力还比较弱,他们不能把社会上的是是非非弄清楚,也不能完全理解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这就需要家长经常给孩子一些指示和告诫,给他明确的方向。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一定要注意“口风”一致,不要爸爸这么说,妈妈却那么说,这样孩子就辨不清方向了。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对孩子的教育,家庭要与学校保持一致。否则,对于这些正逐步走向独立,开始拥有反叛意识的孩子,会产生非常消极的后果。

另外,家长还要注意在家中营造良好的求知环境。著名心理学家张梅玲说得好:“父母的行为习惯是孩子学习的一本教材”,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因此,周末时,家长可多抽时间呆在家里陪孩子,通过自身读书,看报,营造出一种学习的氛围。这时,应避免不必要的家庭闲谈。同时,应尽量避免在家中接待无知粗鲁的人,使孩子能够静下心来,潜心学习。

四、结束语

小学到初中阶段,孩子们在心理上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过度时期。学校和家长应该意识到这一点,相应地改变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和方法。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在这个时候,应该及时架起一座帮助孩子与家长相互理解和沟通的桥梁,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帮助孩子们战胜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让孩子顺利度过危险期,以良好的思想精神状态和扎实的知识储备去迎接未来的挑战。

刚升入初中阶段的孩子,处在人生中最关键的十字路口。半期后一次成功的家长会将是一座桥梁。通过它,能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良性互动;能使班主任和家长一起,做好孩子从小学升到初中在学习和心理上的衔接,把他们引向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新成长学习研究机构主编.初中生如何全面完善学习习惯[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8.3.

[2]青春期教育.家长应上第一课.中国教育报,2004-11-14.

第9篇

关键词: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

近年来,农民工外出务工举家迁移渐成趋势,夫妇携子女在流入地居住、生活已成为当前流动人口的主要特点,其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也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西安市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基本情况

(一)西安市暂住人口分布及农民工基本情况。截至2010年7月9日,西安实有暂住人口700,225人,其中男性416,110人,女性284,115人。居住在主城区的暂住人口有661,944人,占总数的94.53%。从暂住人口流出地分布来看:来自省内377,396人,占全部暂住人口的53.9%;省外322,829人,占全部暂住人口的46.1%。目前居住在西安市的暂住人口以从事服务行业、务工、学习培训、经商为主,分别占到总数的39%、35%、12.3%、8.5%。根据暂住人口就业分布,我们测算农民工大约为611,111人,占暂住总数的87.27%。

(二)随迁子女入学情况。截至2010年3月,西安市共有中小学2,167所,其中小学1,685所,中学482所。统计数据显示,西安市城六区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为41.42万人,随迁子女人数为14.21万人,占城六区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的34%;其中,小学10.27万人,占城六区小学在校学生72.3%,初中3.94万人,占城六区初中在校学生27.8%。随迁子女人数占暂住总人口的比例为20.29%。2008~2010年西安市随迁子女呈逐年递增趋势,由138,011人增加到142,116人,在西安市义务教育段学生总数中的占比也逐年增高,虽然2010年随迁子女入学增长率有所下降,但绝对数增加了0.78万人。(表1)

二、农民工家庭主要特征

(一)来源就近化,居住长期化。在西安市的农民工家庭42.6%来自陕西,24%来自河南,7%来自甘肃,居住呈长期化趋势,平均在西安市停留时间为7年,35.1%的家庭超过10年,44.4%超过5年,只有18.5%最近3年才来西安市。

(二)个体经营,租房为主。在西安市的随迁子女家庭中,从事个体经营的占64.8%,建筑行业占13%,餐饮行业占11%,其他行业占8.3%。个体经营是随迁子女家庭的主要就业领域。随迁子女家庭自行租赁私人产权房屋占96%,自购房占4%。

(三)收入少,文化程度低,重视子女教育。抽样显示,农民工家庭中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占38.8%,1,000~1,500元的占25.9%,1,500~2,000元的占20.3%,2,000元以上的占9.3%。其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12%,初中文化程度的占63%,高中文化程度及以上的占22%。正因为自身处境艰难,所以农民工家庭普遍重视子女教育。而且这部分家庭中,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占比大。年龄在6岁以下随迁子女占24%,7~14岁占50%,14~16岁占16.6%,随迁子女数占义务教育阶段66.6%。

三、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中的主要问题

(一)西安市随迁子女在全省所占比重大,全省配套资金不足,供求矛盾突出

1、随迁子女所占比例与全省支持资金比例失衡。2009年西安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人数共计84.80万人(表2),占全省在校学生18.8%。西安市随迁子女人数占到全省随迁子女总数的1/3以上。同期,陕西省教育经费支出达335.51亿元,给予西安市的教育专项经费补助仅为6.33亿元,其中对城市学校的专项补助仅有3.82亿元,西安市教育经费支出在全省教育经费支出中仅占11.7%,其中基础教育所占比重不到10%。

2、城区学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近几年,西安市教育经费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2009年教育经费支出39.24亿元,增长19.26%,财政性教育经费占生产总值比例为1.44%,但仍低于全国同类城市。其中,基础教育支出26.25亿元,增长23.13%,重点保证农村义务教育,对于城区学校的投入比重相对较低。2009年全市教育专项经费支出增长6.32%,其中用于城市学校的专项支出仅增长3.94%。城市化进程加快、随迁子女快速增长给城区学校造成巨大压力,急需加大城区学校基础教育投资,增加学位,改善办学条件。

3、学位数提供与随迁子女需求、城市与农村补助标准失衡。多年来,西安市中小学布局和规模都根据常住人口确定,学校根据本学区各年度出生的人口数量安排招生,政府也据此确定办学投资规模。以西安市雁塔区为例,在公办中、小学中,随迁子女分别占到在校总人数的38.4%和45.5%,公办学校接纳了绝大部分随迁子女,多数公办学校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城市学校的运行成本高于农村学校,然而补助标准却明显低于农村。西安对城市学生补助标准为每年小学260元/生、初中320元/生;农村学生补助标准为每年小学350元/生、初中550元/生。低标准的公用经费无法保证学校正常办学需要,影响学校主动接收随迁子女的积极性。

(二)管理难度加大。由于随迁子女就学流动性大、随意性强,学校方面仅为其建立临时学籍,很多随迁子女转学时又不履行任何手续,给教学管理特别是学籍管理带来困难。调查中还发现,随迁子女择校现象增加,他们不愿将子女送到指定公办学校读书,而是千方百计让自己孩子进入教学质量相对较好的学校,使得教育部门安排学位时难度加大。

(三)家庭教育问题凸现。农民工父母自身文化素质较低,家庭教育方法比较简单,教育子女的能力较弱,因此,他们往往重视学校教育而忽视家庭教育。另外,家庭教育的经费无保障,宣传家庭教育工作方面的力度不够。全国有22个省设有家庭教育专项经费,每年投入超过6,000万元,陕西省每年拨款30万元用于家庭教育经费,而西安市则无此专项经费,仅有市妇联自行筹措经费,工作开展困难重重。作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仅有妇联牵头、相关单位配合,很难使家庭教育事业达到可持续发展。

(四)随迁子女动态变化,政策制定滞后。目前,公安部门只要求16~48周岁的外来流动人口办理暂住证,并未对随迁的16周岁以下的子女进行登记,加之其本身流动性大造成的数量难以统计,因而无法准确掌握随迁子女就学的需求量,在调整学校布局、学校规模以及分配教育教学资金时缺乏有效依据。

四、改善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现状的措施建议

(一)全盘统筹,加大对教育的财政转移支付。我们预测,到2015年,西安市随迁子女将达22.885万人,其中小学生16.541万人,占全部小学生的60%;初中生6.344万人,占全部初中生的45.1%。随迁子女将大量挤用现有教育资源,对现有教育设施造成巨大压力。

随迁子女教育所需经费主要包括生均经费、新建校舍经费、新增校舍的设备购置经费等。生均经费方面,以2010年西安市城市学生生均公用经费为标准,以2015年测算随迁子女数作为核算基数,教育费用全部由西安市承担,需要支付6.4亿元。新建校舍经费方面,按国家建设标准实施新建和改扩建、生均9平方米、建设206万平方米、综合单价2,500元/m2的标准计算,未来5年需投入51.5亿元。新增新校舍的教学设备购置费用方面,按基本建设10%配套教育设施设备计算,需投入5.1亿元。根据《陕西省实施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陕编发[2002]65号)有关规定,如果每年义务段新增1.42万学生,按18个教学班810名学生规模需增设18个中小学校标准,共需增加806名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并配备相应师资。因此,解决随迁子女教育问题财政投入压力非常大。

改革和完善现行的教育投资体制,建立健全政府教育公共投资制度。首先,要提高中央和省级政府对教育公共投资和财政的供给水平,增加国家对教育的公共投资。其次,要改变当前中、省两级政府在教育公共投资中比例过低的状况。近年来,中、省、市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例约为6∶2∶2,因此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经费支出的承担比例也建议为60%、20%、20%,中、省应按80%比例转移支付。全省也可建立规范的基础教育转移支付制度,根据随迁子女就学的数量和规模,提供义务教育经费专项转移支付。免除学杂费补助标准由以前的农村高城市低,转变为城市和农村并举或向城市扶持的机制。

(二)超前规划,合理布局。西安市在制定和实施学校布局调整规划时要有超前性,应充分考虑随迁子女的需要,对随迁子女比较集中的地段,适当扩大办学规模。同时,还应重视西安主城区在人口、社会资源等方面的承载能力,通过超前规划城市教育布局,引导随迁子女向主城区有序流动。区县也应做好相关应对工作,缓解随迁子女向城区集中带来的教育压力。

第10篇

关键词:农民工;农民工子女;教育意愿;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40-011.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7-0236-05

引言

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地从农村涌入城市,这就形成一个特殊的群体,学术界有很多称法,如“农民工”、“暂住人口”、“外来人口”、“流动人口”等,本文称之为“农民工”。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使中国不断地实现了现代化的发展,也为中国解决三农问题做出相当大的贡献。大量农民进入到城市,为城市的发展贡献自己力量,改变着城市的面貌。但同时城市也在影响着他们,耳濡目染下,他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城市的生活现实和自己的遭遇使他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态度也发生了变化,渐渐认识到教育对于自身子女的重要性。在中国目前义务教育基本普及的情况下,大量农民工也深刻认识到仅仅接受义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如何能让自己的子女继续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也成为他们关心的问题。提高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水平,对于改善农民工家庭的生存状况,提高中国劳动力素质,促进经济发展,保障社会稳定都有重要意义。因此,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研究农民工子女是否继续接受初中以上教育的问题十分迫切。

一、数据来源及描述统计

本文数据来源于笔者2008年和2009年对南京市玄武区、白下区、秦淮区、雨花台区四个地区的农民工问卷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年龄在35~60岁,外出打工,家里有读初中适龄子女的农民工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有效问卷208份。

(一)农民工子女继续接受初中以上教育意愿状况

表1子女接受初中以上教育的意愿状况

如表1所示,所调查的样本数据中10.6%不再接受初中以上教育,其中男孩占68.1%,女孩占31.9%;而89.4%将继续接受初中以上教育,其中男孩占61.3%,女孩占38.7%。说明绝大部分农民工还是愿意让自己的孩子继续接受初中以上教育,但一部分农民工家庭不再投资子女继续接受初中以上教育。从子女的性别来看,反而男孩在接受和不接受初中以上教育都占较高的比例,女孩所占的比例都较低。这可能说明性别差异对农民工家庭是否继续投资子女接受初中以上教育的影响并不明显。

(二)农民工受教育水平

从表2可以看出,父亲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73,母亲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39。父亲的文化程度比母亲的文化程度稍高一些,但多数集中在初中以下,整体文化水平不高。

农民工的教育程度对子女是否继续接受初中以上教育具有一定的影响。由表3、表4可以看出,随着父母受教育程度的增高,继续接受初中以上教育子女数占该程度总人数的比例逐渐增多,而且随着母亲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子女继续接受初中以上教育的比例显著增长,而父亲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对子女的影响却不如母亲的显著。同一教育程度下,母亲影响下的子女继续接受初中教育的比例要高于父亲影响下子女继续接受初中教育的比例,说明母亲的影响要大一些。比较表3和表4,也可以得出子女继续接受初中以上教育的比例多集中在父母教育程度为初中和高中的部分,结合表2,说明虽然大部分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不高,但仍坚持让子女继续接受教育。总体来看,文化程度越高的父母越希望自己的子女继续接受教育。

(三)农民工家庭收入状况

调查数据显示,农民工的家庭月收入最高为6 250元,最低为125元,均值为1 860元。本文将农民工的家庭月收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被调查的农民工家庭月收入大多数集中在1 500元~3 000元阶段。按照南京市2008年6月30日之前的最低工资标准850元/月,一个家庭的收入基本上来源于父母两个人,那么一个农民工家庭月收入在1 500元~3 000元之间,说明该家庭的基本生活已经得到保障,生活结余下来的钱更愿意提供子女继续接受初中以上教育。看表5可以知道,随着家庭月收入的增加,其中愿意子女继续接受初中以上教育的比例不断增加。家庭月收入在1 500元以下的家庭,则有一半以上的家庭不愿提供子女继续接受初中以上教育。

(四)农民工来宁时间

随着农民工进入城市,城市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农民工的思想观念及对教育的看法,因此把农民工来宁时间也作为一个影响因素来分析。但是来宁时间不能确切表明农民工在南京打工时间,在统计上存在一定的误差,本文以父母双方最早来宁的时间来计算农民工来宁时间。

调查数据中,农民工最早来宁时间为1984年,至今有26年,我们将这26年均分为三个阶段,如表6所示。最早九年(1984―1992年)来宁的农民工较少,仅占样本总量的4.8%,最近八年(2002―2009年)来宁的农民工迅速增多,占样本总量的62.0%。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来到城市工作。从表6可以看出,来宁时间越早的父母,愿意让子女继续接受教育的比例越高。来宁时间与教育意愿的选择呈正相关。可能的解释是,来宁时间越长,农民工在教育观念上受到城市生活环境的影响越大,越来越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更加愿意让子女继续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

(五)子女自身的学习情况

本文了解农民工子女自身的学习情况是通过将其学习成绩在班级的排名分为:前1/3名;第1/3~2/3名; 2/3名以后。

调查发现,农民工子女自身的学习情况与教育意愿的选择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从表7的数据不难得出,学习成绩越好越会选择继续接受初中以上教育。学习成绩在前1/3名的样本中约有94.9%的家庭会选择继续供子女接受初中以上教育;而在学习成绩在2/3名以后的样本中仅有6.1%的家庭选择继续提供子女接受初中以上教育。

二、农民工子女继续接受初中以上教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结以往学者对教育投资影响因素的分析,一般将影响教育投资的因素分为三大类:个体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孙志军(2003)把分析影响家庭教育决策的因素分为:个体特征(性别、年龄、出生顺序);家庭背景(家庭经济条件、父母教育、家庭人口数与子女数目);学校与社区变量(学校教育质量、教育价格、社区劳动力市场机会)。苏群、丁毅(2007)将影响教育决策的因素分为:家庭成员特征变量,包括父母亲的受教育程度、职业、子女个数以及家中是否有病人;家庭资源禀赋变量,包括土地面积和家庭人均纯收入;子女个人特征,包括子女教育支出、子女性别、子女成绩和家离学校的距离。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了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来宁时间、子女个数、子女的性别、学习情况作为影响农民工教育投资意愿的变量,具体见下页(表8)。

被解释变量Y的含义是是否愿意让子女继续接受初中以上教育,是虚拟变量:0是不愿意,1是愿意。建立Logit模型,对样本数据进行二元回归,分析农民工子女接受初中以上教育的各类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

农民工子女是否接受初中以上教育由效用指数Yi决定(Yi=U0i-UIi),其中,U0i表示接受教育对农户家庭构成的效用,UIi表示不接受对农户家庭构成的效用),Yi又决定于某些解释变量Xni。令Y=0表示不接受教育,此时Yi≤0;Y=1表示接受教育,此时Yi>0。根据以上假设,影响农民工子女是否接受初中以上教育的二元离散选择模型可以表示为:

LogitP=α+Xniβni+ε(其中,P=)

其中,X 1 i :代表家庭特征,包括家庭月收入、父母受教育程度、子女个数。

X 2 i :代表个人特征,包括学习成绩、性别。

与预期的结果基本相符,除子女性别和父亲受教育程度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其他变量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在各种影响因素中,子女自身学习状况和家庭月收入对其家庭做出教育投资决策的影响是最重要的。通过以上的回归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家庭月收入是在0.01的置信水平上通过检验,说明家庭月收入对家庭教育决策有着积极的影响。农民工在宁打工,收入一般比在农村要高些,但城市的消费水平也比较高,特别是对于那些子女随父母一起进城读书的家庭,城市高校高昂的学费一般是他们所承担不起的。所以,家庭收入越高的家庭让子女继续接受初中以上教育的概率越大。所以,家庭收入仍是影响家庭教育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

2.农民工来宁时间与家庭教育决策呈正相关关系,即来宁时间越长,农民工家庭越愿意提供子女继续接受初中以上教育。说明农民工来宁一定时间后,受城市较先进教育观念的影响,原本相对落后的教育观念会发生变化,从而会更加积极地投资子女接受初中以上教育。

3.母亲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对子女教育意愿的选择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父亲的影响较小。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直接反映了父母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受教育程度越高的父母,越是能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选择继续提供子女接受初中以上教育的概率也越高。而在一个家庭中,母亲在子女受教育过程中更多的是扮演一个“教育者”的角色(苏群,2007)。孩子接受的家庭教育主要来自于母亲,一般来说孩子与母亲的接触时间比父亲多。因此,母亲在家庭教育决策过程中影响相对父亲来说要大些。

4.子女的性别及子女的个数对家庭教育意愿的选择没有影响,说明子女性别及子女个数已经不是父母主要考虑因素。多年来农村计划生育的实行,使得现在多数农村家庭只有1~2个孩子,调查数据表明,被调查农民工家庭平均子女个数为1.67个,而且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工的收入一般都能负担两个左右孩子的教育费用,因此,子女个数一般不会影响父母的教育决策。另外,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总体得到提高,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得到完善,农民工思想意识在城市生活的影响下,也随之改变,男女平等的观念已相当普遍。因此,养儿未必防老,养女未必不防老,人们的思想观念开始解放。

5.农民工子女自身的学习情况对家庭教育决策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一般来说,成绩越好的子女考上高中的几率一般也越大,父母对其期望也越高,也乐意资助他们继续读书,希望子女能继续读高中、大学,从此改变命运。有些家庭虽然有心也有足够的钱提供孩子继续上学,但由于孩子自身学习成绩太差,考不上高中,父母在学习上对其也不抱太高期望,结果必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我们的走访中我们曾经问过这样一个问题:“您希望您的孩子读书读到什么程度”,将近96%的父母的答案都是:“孩子能读多高,就资助他们读多高。”因此可以印证,子女是否继续接受初中以上教育的决策主要取决于子女自身学习情况。

结论及启示

依据南京市农民工实地调查数据,对农民工家庭教育决策与影响因素进行了简单的统计描述和计量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农民工家庭教育决策的主要影响因(下转241页)(上接239页)素有:子女自身学习情况、家庭收入、父母文化水平、来宁时间。其中,子女自身学习情况是影响教育决策最主要的因素。家庭收入、父母文化水平、来宁时间对教育决策的影响是一致的,即家庭收入越高,母亲的文化水平越高,来宁时间越长,选择继续投资的意愿就越强烈。文化水平高的母亲比父亲更能影响家庭教育决策。因此,加强对农村妇女的教育,提高农民、农民工的收入,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对提高新一代农民工素质具有深远的意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生活的影响,农民工的思想观念也进一步改变,子女的性别、子女的个数已不再是影响家庭教育决策的主要因素。

参考文献:

[1]Alan de brauw,John Giles.Migrant Opportunity and the Education Attainment of Youth in Rural China.IZA DP No.2326,September,

2006.

[2]杨利平,宋元梁.西部农村家庭教育投资意愿影响因素的Logistic分析――以陕西省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07,(5).

[3]孙志军.中国农村的教育成本、收益与家庭教育决策――甘肃省委基础的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苏群,丁毅.初中阶段农户子女辍学行为影响因素分析――以闽北农村地区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7,(6).

[5]李,赵连阁,谭洪波.农村地区家庭教育投资的影响因素分析――以河北省承德市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06,(5).

[6]刘媛.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教育投资选择行为的实证研究――基于南京的调研数据[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8.

[7]任佳慧.农民工子女流入经济发达地区接受义务教育状况的研究――基于浙江省台州市的实证调查[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6.

[8]李晖娟.农民工城居子女的义务教育研究――以苏南为例[D].苏州:苏州大学,2008.

[9]龚继红,钟涨宝.农村家庭子女数量对家庭教育投资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湖北省随州市农村家庭的调查[J].经济师,

第11篇

[关键词]心理营养 城乡结合部 家庭教育 中学生心理问题

城乡结合部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土地利用方式混合、城市与乡村人口混杂,性质既不同于典型城市、又有异于典型农村。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特别是对那些典型的有心理缺陷的“问题学生”,根据萨提亚家庭治疗理念,从家庭入手,分析学生的成长经历,发现这些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由其童年的心理营养缺失造成的。城乡结合部家庭具有其特殊性,家庭教育存在诸多问题。研究城乡结合部的家庭教育及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对于改善城乡结合部中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乡结合部家庭教养方式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所必需的时间和精力不足

一部分家庭由于经济状况不佳使家长被束缚在辛苦劳作、养家糊口的经济活动中,每天工作10几个小时,早出晚归。有的家长晚上要10点多才能回家,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很少,家庭教育所必需的时间和精力严重不足。

(二)学龄前将孩子交由他人抚养

一些家长把教育的义务片面理解成是让孩子衣食无虑、尽可能的满足孩子在物质生活方面的需求就可以了。所以相当一部分家长,在孩子出生后不久,便把孩子交给自己的父母或一些亲戚长辈抚养,孩子的日常教养责任也转移给父母或亲戚长辈。

(三)只注重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

有些家长对自己的生活状态不满意,把改变生活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应试教育使家长把分数看成几乎是唯一评价学生的标准,一旦孩子达不到家长的要求,就会被责骂甚至挨打,教育孩子的方法过于简单、粗暴,孩子与家长缺少正常的情感交流。

二、城乡结合部中学生心理问题实例分析

案例:小A,女,初中二年级学生。教师反映:该生经常违反学校制度,打骂同学,并与社会上不良青年经常来往。对学习不感兴趣,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旷课逃学、上网吧打游戏等,属于问题学生。家长反映:该生在小学阶段无论是学习还是品行都很优秀,到了初中突然出现了一些问题,开始不听家长管教,与父母顶撞,偷拿家长的钱,多次离家出走,当与家长冲突严重时,要跳楼自杀。

用萨提亚的理念来分析小A的心理问题及行为偏差根源,在小A不足8个月时,中断了母乳喂养,交由爷爷、奶奶抚养。0-3岁,由父母提供的心理营养(爱和安全感),在这个成长阶段内小A缺少母爱和父爱,安全感没有建立起来。4-5岁,主要由父亲提供的心理营养(认同、肯定、鼓励),在这个成长阶段内小A仍然缺少母爱和父爱,她会缺乏自信心。6-7岁,孩子要向榜样学习如何处理和解决问题。这时,小A尽管与父母在一起生活,但父母解决问题的方式有问题,母亲是指责,父亲是打骂。父母是孩子的模范,所以小A学会了用指责、打骂的方式解决问题。在小学阶段,孩子往往屈于父母的压力,在行为上没有表现出偏差,但到了青春期,随着孩子的长大,心理上的问题引起的行为偏差就会突显。

三、解决方案及引起的思考

下面通过解析小A的辅导过程,探讨城乡结合部类似的中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

对小A的辅导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一)舒缓学生情绪。因为小A在成长过程中,6岁前的心理营养没有被满足,与父母一起生活后,她会继续寻求,但是父母不懂得如何补偿孩子未被满足的心理营养,与孩子也没有建立起情感连接,造成亲子关系紧张,长期以来在孩子心理积累了很多负性情绪。

所以我根据小A喜欢玩游戏的特点,采用沙盘游戏技术,在陪伴孩子玩沙游的过程中,逐渐帮助她把积压的负性情绪进行疏导和宣泄,稳定了小A的情绪。在此过程中并给予小A无条件的接纳,使她感受到了老师对她的爱。

(二)对其家庭进行指导,这个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第一步,与父母交流,使其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转变父母的教子观念,引导父母,不要只是盯着孩子的学习成绩,把家庭教育的重点放在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上。

第二步,改善亲子关系。指导父母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并帮助她的父母学会用语言和肢体语言向孩子表达爱,例如对孩子说“我爱你”,与孩子拥抱等。还可以做家庭亲子沙盘游戏,来改善亲子关系。(逐渐补偿0-3岁缺失的心理营养)

第三步:指导父母在与孩子的互动中多使用肯定和鼓励性的语言,尤其是父亲的肯定与鼓励更重要。例如:指导父亲愿意欣赏并发自内心的对孩子说:孩子你很棒,你让我骄傲,你这样做我很高兴等。(逐渐补偿4-5岁缺失的心理营养)

第四步:指导父母与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互动模式,以温暖、理解、民主的家教方式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解决问题的典范。

通过对小A的心理辅导以及对其父母进行家庭教育辅导,小A有了奇迹般的变化:与父母关系明显改善,学习努力,尊敬老师,再也没有打骂同学及其他一些不良行为的现象发生。

通过这个实例我们了解到,在七岁之前给足心理营养,对形成健康的人格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工作上有以下几点思考,以促进城乡结合部家长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一)学校的心理辅导工作与家庭教育工作结合起来。加强对学校管理人员、班主任等心理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心理方面的知识,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能够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校园环境。同时积极开展家长委员会及家长学校活动,例如,家庭教育知识讲座,成立由心理老师带领的家长互助成长小组等,在活动中向家长渗透心理学知识和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长的素质和家庭教育水平。

(二)利用社区、妇联、民间团体等社会力量,开展家庭教育宣讲进社区活动,在社区中传播新家庭教育理念,以促进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提高。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素质合作培训评价成长

家庭教育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称为教育的三大支柱。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曾说过:“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确实,家庭教育是对人的一生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它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一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一个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也是实施学校教育的重要基石。

新课程实施以来,基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家庭教育的作用日益突出。但是在我们所面对的部分学生中,其家庭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却在逐步丧失,甚至是极大地阻遏着学校教育的有效实施,这些学生,便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而这种情况在我们学校尤其突出,我所在的学校兰州民族中学是一所省会城市的民族中学,在初中学生中有37.02%来自于周边地州市进城务工人员家庭,其中大部分为回、东乡等少数民族,可以说,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教育是我校实施素质教育、提升教育质量工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为此,我校于2011年5月成立《基础教育阶段初中学生养成教育的课程化研究》课题小组,拟将初中学生养成教育纳入校本课程规划,而针对我校初中学生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较多的现状,我们对此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在课题规范下深入探索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优化组合的途径和方法。在《基础教育阶段初中学生养成教育的课程化研究》课题调查问卷中,我们突出了对学生家庭教育的调查和了解,同时对部分学生家庭进行家访,掌握了我校初中学生——尤其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并从中归纳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的主要特点:首先大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家庭大多为租赁住房,居住稳定性差,学生转学较为频繁;其次,很多家庭基于经济条件限制,居住面积较小,难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环境;另外家长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缺乏对学生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还有就是许多家长工作劳动强度较大、时间不固定,很少再有精力去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这些都使得其家庭教育有心无力,处于缺失的状态,学生的学习完全要靠自己。长此以往,一些孩子和家长及家庭教育之间产生了“距离”,甚至是爱的缺失,这种距离与缺失使孩子的成长易出现性格孤僻、不善沟通、缺乏自信、情绪波动大、自我控制力差等问题,极大地影响着学校教育的质量和成果。

针对以上问题,如何改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教育,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我们课题组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论证分析,并作为初中学生养成教育校本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优化组合,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针对进我校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地域涉及面广、民族成分复杂等特点,建立家庭档案,采集相应信息,包括家长籍贯、民族、学历、工作性质、租住地址、居住面积、家庭成员等信息,对每个家庭编辑电子档案,建立班级、家庭相互了解的长效机制。然后分门别类,选择不同层次的家长成立班级、年级、学校三级家长委员会,以家长委员会作为沟通学校、家庭的桥梁,既可以让家长参与学生管理、加强家校合作,又可以让学校更加有效地了解家长的需求,保障家校相互协作、齐抓共管,形成学校、班级、家庭的三维网络管理体系。

二、立足于我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长文化素质整体较低,分学校、年级、班级三个层面开办家长学校,要求班主任结合家长会,每学期两次对家长实施家庭教育培训,学校和年级组每学期对家长开办一次讲座,就家长在家庭中对学生进行。同时展开家长联片帮扶机制,在班内按区域划分若干个家长小组,选聘家庭教育较好的家长担任小组长,以强带弱,加强小组内家长的相互沟通和辅导,并做好家长间家庭教育成果的展示。

三、促进学生家庭教育,家校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是必不可少的,要让家长及时知道学生在校的表现,班主任、任课教师对学生家庭学习的要求和评价反馈,同样,班主任、任课教师也要即使知道学生在家的学习表现。因此,针对家长——尤其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长工作忙、在家时间不确定等因素,要求各班借助电脑网络和校讯通,建立家长电脑(手机)联系网络,由班主任、任课教师将学生每天的学习状况告知家长,并收取学生家庭教育的相关信息。并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分阶段确立重点观察对象,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

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由于转学频繁、缺乏地域的归属感,加上初中学生进入青春期,自我控制力不强,心理波动较大,因此在班里表现出适应力差,自我排斥性较强。如果一旦再出现家庭教育的空缺,就容易出现缺乏自信、性格孤僻、不善沟通、学习情绪波动大、自我控制力差等问题。为此,学校在班主任工作的基础上,加强班级、学校文体活动,调动家长积极参与,搭建师生、生生、父(母)子之间沟通的平台,纾解学生的不良情绪。同时,加大心理咨询工作,由心理教师定期开办心理辅导讲座、咨询会,对家长、学生进行家庭教育的相关心理辅导,并针对部分家庭情况比较特殊、心理波动较大的学生建立家庭心理辅导档案。

第13篇

本文所用数据来源武汉市的调查数据,采用系统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小学抽取五、六年级152名学生,中学抽取七、八年级465名学生,其中,男生351名,女生266名,总计617名学生。从收集的调查问卷的情况来看,问卷由儿童父亲填写的51.3%由儿童母亲填写的占47.6%,其他的占1.1%其中,上过小学占10.7%,上过初中占52%,上过高中或中专占27.3%,大专7.3%,大学本科及以上占2.6%,未上学占0.2%。

二、变量说明

1.家庭教育投入的定义及操作化

家庭教育投入是指是指父母为孩子发展提供的一系列教育资源、活动、机会,如学习资源、直接的教育活动、扩展性的学习机会。国内研究者在描述现阶段家庭教育投入的现状及问题时,按照教育投入的形式将家庭教育投入划分为经济投入和时间投入,分别代表父母为孩子教育花费的金钱和参与孩子教育活动的时间。刘秀丽(2012)认为经济投入可能间接影响儿童的发展,时间投入则直接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本研究将结合儿童问卷和家长问卷,结合以往的研究,将家庭教育投入分为家庭教育物质、人力投入来分析。具体计算方法是:先对每个问题、每个选项进行赋值(介于0和1之问),然后将各问题得分相加,即为各个维度上得分,得分越高表示家庭教育物质投入越多,人力投入越大。

2.儿童学业表现的概念及操作化

翟冉(2009)将儿童学业表现分为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结果三个维度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得出家庭的亲子关系模式与家庭期望所形成的权力关系对学生学业表现形成有着重要影响。本研究将借用这一维度划分,将学业表现分为学习动机(学习目的、学习的重要性、对待知识的兴趣)、学习行为(课堂上的表现、课后阅读、作业完成)、学习结果(学习成绩)。具体计算方法是:先对每个问题、每个选项进行赋值(介于0和1之问),然后将各问题得分相加,即为各个维度上得分,得分越高表示学习动机越明确,学习行为越良好,学习结果越好。

三、研究结果

1.儿童学业表现的特点分析

学业表现各维度在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夫妻关系、学校环境的差异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表明,儿童学业表现的三个维度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年级、夫妻关系、学校环境存在不同的差异。儿童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结果在性别差异显著,女生显著高于男生。学习结果在年级上存在差异,独生子女结果高于非独生子女。儿童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结果在年级上差异显著,小学时期的儿童显著高于初中时期的儿童。学习行为在夫妻关系上有显著性差异,夫妻关系融洽的显著高于夫妻关系冲突的。儿童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结果在学校环境上具有显著性差异。学校环境好的儿童学业表现显著高于学校环境差的儿童。

2.家庭教育投入和儿童学业表现关系分析

表格2家庭教育投入对儿童学业表现的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第一层回归分析显示,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年级、夫妻关系、学习环境对儿童学业表现产生影响。在学习动机模型中,F值为12.48,达到及显著,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年级、学校环境与其显著,夫妻关系不显著。在学习行为模型中,F值为29.16,达到极显著,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年级、夫妻关系、学校环境都与其显著。在学习结果模型中,F值为14.26,达到极显著,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年级、夫妻关系、学校环境都与其显著。具体表现在,在学习动机上,女生、年级越小、学校环境越好,儿童学习动机越明确。在学习行为上,性别、年级、学校环境与其显著,具体来说,女生、年级越小、夫妻关系越好,儿童学习行为越好。在学习结果上,性别、独生子女、年级、学校环境与其极为显著,表现在,性别、非独生子女,年级越小,学校环境越好,儿童取得学习结果越好的可能性就越大。第二层在控制了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年级、夫妻关系、学校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之后发现,家庭教育投入各个维度对儿童学业表现三个维度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在学习行为模型中,回归方程的拟合度来看,F值29.36,达到及其显著,具体而言,儿童家庭教育物质越多,人力投入越大,其学习行为就越好。

四、讨论与总结

1.儿童学业表现的表现在男女性别、儿童所处的学习阶段、学校环境三个方面呈现显著性差异

具体表现在:女生的学业表现相对于男生较好,无论所处的学习阶段不同。儿童在小学阶段与初中阶段相比较,儿童学业表现相对较好,儿童的学习学习并未呈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学业表现有所改善。儿童所处的学校环境较好,儿童学业表现就较好,原因在于学校环境为儿童学业表现的培养提供了基础条件。

2.尽管儿童个人、家庭夫妻关系、学校环境对儿童学业表现有预测作用

第14篇

孩子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学习很轻松,家庭尽量给他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给予正确的引导,思想品德不出问题就行,并没有感觉到家庭教育的迫切和重要,进入初中阶段,孩子的学习环境和学习任务发生了根本变化,家长的心态也彻底改变,对孩子的期望从遥远到越来越临近,家长和孩子两者的变化使得家庭教育在现实生活中变得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也不是按书本上说的那样容易得到控制。

一.权威性与平等沟通

家庭教育必须有权威性,但不是绝对的权威,否则实得其反,和儿子平等的沟通及朋友关系也能受到良好的效果,这是我的第一点感受。

所有的孩子都有天生贪玩的毛病,尤其是男孩,而且我的孩子在小学就喜欢网络游戏,曾经因为多次请假不参加学校田径队的训练,实际是到网吧玩游戏,最后被学校田径队开除,也曾经因为去网吧被我寻找发现。当时在无法沟通的情况下,作为父亲的权威性是一定要体现的,那时儿子也较容易接受权威性的教育(注:权威性教育并不全是棍棒教育),当然,夫妻中只需要一个具有较高的权威性。进入初中阶段,儿子的玩性仍然较大,虽然学习很紧张,但对网络游戏仍情有独钟,强制的权威性教育肯定是行不通的(注:这一点作为家长是能够从孩子的性格、思想、言行中观察和分析得到的),完全杜绝玩游戏并不现实,沟通才是最好的方法,当然沟通二字是需要付出的,需要不懈的努力,包括正确认识孩子的错误和理智地对他进行教育。初一的时候我和儿子平等的签定了一份协议,不去网吧,每周五在家里上网三小时,实际上在家里上网和去网吧上网是有本质区别的,一是上网内容可以控制,二是不接触不良环境。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不懈的引导,初二时协议重新签定,两周上一次网。鼓励他休息时间出去做一些有益的运动,如打篮球、乒乓球等。小孩在初中近两年的学习中,虽然成绩有时也有一些波动,但总体来说成绩一直是很好的,思想也是健康的。这两年感受较深的是引导,对孩子的关心和沟通是引导他们积极向上的基础,我认为这也是目前在良好生活环境中成长的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的重要环节。

二.身教重于言传

孩子的成长环境是家庭教育中值得非常重视的,家庭生活各方面的因素,都会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所以家庭成员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我们家里从不赌博、不玩网络游戏,甚至小孩在写作业的时候,我们连电视也很少看,以免引起他在心理上不平衡。这一点有过教训,当孩子在房间做作业的时候,我们在客厅里看电视,好像并无影响,实际上他毕竟是孩子,即使大人也未必如此,他总是要受到干扰的,找机会就出来和我们一看电视,这时候说的轻了他不会听,说的重了他就会对你进行强有力的反驳,所以身教重于言传。

三.正确对待成绩和错误

每一个孩子在不同的成长阶段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关键是要及时的发现问题并且正确对待,这一点和平时与孩子经常沟通是分不开的,没有沟通就不能发现孩子身上的问题。关心孩子,除了身体方面的关心,更要注意他们的感受,当我和儿子平等的朋友关系密切时,儿子身上的动态掌握的非常清楚,包括他班上同学的状况也能掌握的很清楚,因为此时他非常愿意也非常希望向家长倾诉,所以要让孩子有诉说的渠道,沟通的机会。出了问题如考试成绩不理想等,不能一味的一味指责、唠叨,否则就会和孩子产生矛盾,你将得不到产生问题的根源,也会失去平等的朋友关系,这也是有教训的,这种时候别想从他嘴里得到任何信息,回到家里不理不睬,问得多了他反而冲你发火(这可能是独生子女的通病),问题自然得不到解决。一旦发现孩子出现问题,必须针对性的及时指出并加于引导,对儿子取得的成绩进行鼓励,并给一定经济奖励,但这种经济奖励只是每天有一点零花钱,用于购买零食和饮用水,其效果也是很好的。总之,孩子有了一点成绩家长不要过于高兴;犯了错误也不要轻易发火,一方面要给孩子留有余地,另一方面在他知错时要抓住时机,理智地对他进行教育,具体如何正确对待还得看当时的情况而论。家长的对孩子的期望不等于孩子的奋斗目标,正确的引导和孩子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

第15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投入 基础教育 质量经济

基础教育作为为国家培养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是整个教育体制的“地基”,具有一定的独立价值,不依附于更高一级的教育。基础教育阶段在我国主要是指九年义务教育和三年高中教育。从198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的通过及实施至今,我国已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基本”一词从另一层面说明了我国离全面实现普及义务教育还有一定的距离,农村及偏远地区仍有很大一部分适龄入学儿童无法正常地接受最基本的教育,基本普及实际上只是城市和较发达地区的普及。由此产生的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教育水平的差距使得我国基础教育整体的质量还很薄弱。三级教育体制的整体质量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也存在较大的差距。而事实上,近年来,国家在教育领域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以及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投入的增加,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收益效果,教育质量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投资办学并不只是政府的责任,社会各利益相关体均应该群策群力共同推进教育的发展。根据“教育成本分担理论”,教育成本应由在教育中获得益处的各个方面来承担,这种分担遵循“利益获得”原则和“能力支付”原则。基础教育作为提高自身素质和获得较高预期收益的途径之一,是一个使国家、社会、个人均受益的活动,所以基础教育的成本,理所当然地要由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分担与补偿。其中,个人分担是指一个家庭为使自己的小孩能接受教育和接受好的教育而支出的那一部分投入,即家庭教育投入。无论是哪个阶段的教育,都需要家庭教育投入的支持。

一、相关概念

1.家庭教育投入

家庭教育投入主要是指为达到某种社会的或家庭自身的目标,由家庭负担的教育费用。本文所说的家庭教育投入主要使用其狭义的概念,即家庭为子女接受教育而直接支付的物质成本。

家庭教育投入按其结构,又被分为必需投入和扩展投入。必需投入为子女欲接受教育,家庭为其支付的最低成本,主要包括交通费、食宿费、校服费、书费和文具费等。扩展投入是家庭为使子女享受额外的教育或优质教育而特别支付的费用,主要包括家教费、课外辅导费和其他费用等。

2.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中的基础,在当代基础教育的改革中,对基础教育之基础地位的认识,我国教育界也还是众说纷纭。现已普遍肯定的是基础教育涵盖小学教育、初中教育及高中教育三个阶段的教育,其中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为九年义务教育,我国现阶段已基本普及;高中教育作为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是最能反映家庭教育投入影响教育质量的阶段之一。现阶段,我国在基本实现“两基”的基础上,正致力于将高中教育也纳入义务教育,推行十二年义务教育政策。基础教育作为一个动态的概念,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基础教育主要指九年义务教育,而广义的基础教育还应包括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

3.质量经济分析

著名的质量管理学大师朱兰曾经断言:如果说20世纪是生产率的世纪,那么21世纪则是质量的世纪,质量将走上舞台的中心。从经济学视角看,质量是用来衡量产品和服务所具有的功能属性满足顾客需求的程度。只有使顾客满意,并且不断提高顾客满意程度,与质量相关的经济活动才能取得更大的经济收益。

而质量经济分析是以人们在质量活动中如何做出权衡和取舍作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研究如何使质量活动的价值增值最大化。[1] 其目的在于理解和把握质量活动中价值增值的特殊规律,从而将其有效地运用到与质量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去。质量经济分析有多种方法。本文拟用投入产出分析法来研究家庭教育投入对基础教育及其质量的影响。

二、基于家庭教育投入三因素分析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家庭教育投入作为社会投入支持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缓解和弥补我国目前教育经费短缺的局面,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离不开家庭教育投入及其结构的优化。本节拟从家庭教育投入的量、家庭教育投入的结构以及家庭教育投入的取向三个层面分析家庭教育投入与基础教育两者之间的关系,思考基础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

1.家庭教育投入的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精神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迫切需要提高受教育的层次。家庭教育投资意识的加强,使得家庭中用于教育的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例也呈稳步上升的趋势。

受教育者由家庭分担一部分费用这一现象,体现了谁受益谁负担的公平原则。从个人和家庭的角度来看,个人和家庭通过教育投资能获得经济效益和非经济效益。根据人力资本理论,在充满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受过良好教育、劳动能力强的人容易得到就业机会,获得较高的预期收入,反之则不能。高学历带来高收入,教育程度与收入成正比例关系递增,这就促使家庭教育投资潜力的增强,自身需要靠多投入来获得高收益。基础教育中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主要是由政府财政拨款,理应不需要家庭过多的成本分担,但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育成本中家庭的投入比重较国外高,大部分家庭通过给子女报各种类型的“兴趣”班,希望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通过调查我们可以看到,教育投入多的家庭的子女,无论是素质上还是知识水平上,确实高于教育投入不足的家庭。如果我国经济水平发展到能使所有家庭都能够分担得起一定的教育成本,那我国的基础教育质量的整体水平一定会大大提高。

然而,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使得不同家庭的收入水平有高低之别。但是每个家庭希望子女能够接受优质教育的心都是一样的,无论是低收入家庭还是高收入家庭,他们教育投资的倾向也是趋同的,不会因收入的高低而影响教育投资的力度。但对低收入家庭来说,分担教育成本,对本来就不宽裕的生活又增加了一层负担。很多家庭的子女会因为家庭收入不堪重负,丧失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对于经济较落后的贫困地区而言,教育是他们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重要途径。而贫富差距使得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子女不能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机会,从而增加了区域间教育的不平等性。

2.家庭教育投入的结构

家庭作为教育成本分担者之一,对教育投资意愿的加强,在缓解我国整体教育经费不足的同时也满足了个体对教育的需求。在基础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投入实质上是“个体需求满足者”。虽有政府提供必要的财政保障,但毕竟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财政保障水平也有差异,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对教育的需求程度是不一样的,此时,家庭教育投入在满足不同家庭子女多样性的教育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家庭教育投入支出,主要分为学校内教育支出和学校外教育支出。学校内教育支出的主要构成内容有校内伙食费、校服费、文具费等。学校外教育支出,主要包括家庭给子女报的培训班、特长班、补习班的费用,家教费,购买课外书以及参加体育文化活动的费用等,当然还包括一些上网费、交通费等间接支出。

透过上述分析我们看到,家庭用于学校外的教育支出项目要远远多于学校内支出。这就说明了这个阶段家庭用于学校外教育的支出占整个家庭教育投入的比重过高。

3.家庭教育投入的取向

家庭教育投入取向取决于家庭对于教育资源的选择行为,反映家庭对教育资源的一种偏好。优质教育资源对于绝大多数家庭均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但是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其选择成本也是相当高的。所以,现阶段我们面临着两个问题。

首先就是很多家庭至今没能够分清“优质教育”和“优质教育资源”之间的区别。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将优质教育资源等同于优质教育。他们对优质教育的关注和思考,主要聚焦在资源的扩张和提升上,缺少对教育价值观的根本思考。[2] 虽然优质教育资源在推动产生优质教育的过程中会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并不一定导致产生优质的教育,例如现今的许多学校,在办学硬件设施上已经具有相当高的现代化水平,但是并没有相应产生优质教育。所以,不能将优质教育与优质教育资源等同起来。其次家庭教育投入过分倾向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会使得原本稀缺的优质资源过度紧张,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优质资源本身的最佳配置。结果影响其效用发挥,使得基础教育整体质量水平下降。此外,这种投入取向还使得部分“薄弱”的教育资源处于闲置,造成资源浪费,例如乡村学校的衰败与希望学校的空置,是与家庭教育投入取向的变化分不开的。

三、对策建议

1.基础教育公平问题

家庭教育投入作为缓解国家教育经费短缺的一种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但问题是,现阶段我国家庭教育投入存在一个过度现象,高收入家庭的高教育投入总量使得富裕地区的部分学校占据更多的优质资源来投资办学,因而在教育领域也形成了一种“强校更强,弱校更弱”的现象。此时,需要政府正确地倡导家庭教育投入的观念,帮助每个家庭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富裕家庭应该适度减少教育投入,把收入的一部分捐赠给贫困地区学校办学,从而缩小区域之间的教育水平差距,推动教育公平的实现。

2.减负与减压问题

我国一直在倡导中小学生“减负”问题,但减负令的执行效果一直都不尽如人意,从家庭教育投入的结构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的一方面原因。很多学生反映现在的压力和负担比减负前更重了,除了学校布置的作业外,辅导机构的作业占据了他们全部的业余时间,他们已经完全失去了自由支配的时间,更谈不上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只是一个应付考试的机器而已。政府应该加大减负令的执行力度,颁布相对应的法律法规来约束校外辅导机构的发展。并且要积极地宣传素质教育,转变家长的传统观念,从而达到减负的目的。

3.“择校热”问题

“择校热”是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顽疾”,它严重损害了教育公平和教育机会的平等,对基础教育质量整体水平的提升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择校,主要选择的还是某个学校的优质资源。所以,政府首先要积极引导家庭对教育的投入取向,防止其盲目地追求高质量教育;其次政府应该实施财政倾斜政策,保障农村学校和偏远地区学校的办学经费;再次政府要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防止优质教育资源的流失,使每个学生都能公平地享受教育。

四、结论

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仍应该是政府提供的财政支持,国家拨款仍是教育经费的主渠道。家庭作为教育成本分担者之一,其对教育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政府教育经费短缺等问题,有利于推进教育公平的实现。但通过分析,我们看到近几年我国家庭教育投入由于实际操作中的一些瑕疵,出现了一些比如中等收入及以下的家庭的教育总支出高于高等收入的家庭;贫困家庭过度攀比,盲目追求优质教育;家庭教育投入的增加反而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性。而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离不开家庭对教育的投入,离不开家庭教育投入结构的优化以及家庭教育投入取向的渗透。基于此,政府应该在今后的教育经费拨款和教育资源配置上有所倾向,采取有区别的策略,降低个人家庭教育投入的总体水平,引导个人家庭教育投入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210000)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