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乡村旅游发展水平范文

乡村旅游发展水平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乡村旅游发展水平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乡村旅游发展水平

第1篇

[关键词] 城郊贫困地区 乡村旅游 观光农业

周末来了,假期到了,去哪里旅游度假?对于许多城市居民来说,能够走进宽敞的农家庭院,呼吸清新自然的田园空气,品味纯朴的乡村风情,享受快乐的农家生活,自然是轻松又惬意的事。近年来,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城市近郊休闲度假生活方式悄然兴起,乡村旅游已渐成热点。城市近郊贫困地区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打准发展乡村旅游的突破口,分享乡村旅游这一盛宴的一杯羹呢?本文结合重庆北碚区金刀峡镇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城郊贫困地区――重庆北碚区金刀峡镇

本文所言城郊贫困地区,是指地处都市郊区,经济发展水平却比较落后的地区。本文所指的城郊是指距都市繁华核心区域在50公里左右范围内的城市近郊地区。

重庆北碚区地处重庆市东北方向,东北边与四川邻水县接壤。重庆北碚区金刀峡镇是在2005年由原金刀峡镇和偏岩镇两镇合并建立的一个建制镇,幅员面积69.20平方公里,总人口1684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827人),共辖原属金刀峡镇和偏岩镇七星洞、五马、小塘、胜天湖、小华莹、永安、石寨、响水等8个村委会,偏岩社区1个居委会。金刀峡镇是北碚区最边远的镇,距北碚城市中心50多公里,是典型的城郊贫困地区。地处城郊却交通不便,基本上没有工业,乡镇企业发展水平很低,全镇经济发展长期处于比较落后水平。2006年全镇财政收入仅16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也只有3100多元,这对城郊地区而言,是属于比较贫困落后的乡镇。

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金刀峡镇却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镇内有国家AAA级自然风景区金刀峡,有重庆市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镇偏岩古镇和市级风景名胜区胜天湖。这为金刀峡镇开展乡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近几年来,金刀峡镇以金刀峡旅游资源为龙头,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整治优化景区环境,完善各项基础设施,促进了旅游资源开发利用,金刀峡藏刀洞、二龙洞、森林公园、银塘阁等景点也相继得到开发,形成了集山、湖、洞、峡、民俗文化于一体的重庆市重要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作为北碚区乡村旅游重镇的基础已经初步形成。经过申报,偏岩古镇在2007年5月30日被国家建设部、文物局批准为全国第三批历史文化名镇,这为古镇的进一步包装、开发,开展乡村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金刀峡镇开展乡村旅游还有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就是与金刀峡镇相距不过二十多公里的北碚区静观镇,是重庆市著名的花木之乡,花卉苗木是其主导产业,镇里所产梅花远近闻名,北碚区每年都在静观镇举办梅花节。静观镇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比较高,依托花木产业开展乡村旅游起步也比较早,通过招商引资建成的“乡村嘉年华”旅游景区已经开业,在节假日吸引了大批的都市旅游观光客。另外,重庆市也规划重点建设以“碚金”(北碚-金刀峡)路沿线高水平的“百里花卉长廊”和江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休闲带,这些都为金刀峡镇利用优势资源,借助开发时机,开展乡村旅游提供了极为难得的机遇。

二、城郊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

乡村旅游是广泛利用乡村农业资源和山水田园景观、乡村民俗风情及乡村文化等优势条件,发展具有乡村特色的集观光、体验及游乐于一体的休闲旅游活动。

近年来,随着城市居民生活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旅游新的需求,城郊乡村旅游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成为满足城市居民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的一种旅游方式。发展乡村旅游对于城郊贫困地区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对于拓宽城郊贫困地区农民的增收渠道,带动城郊贫困农村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及对改变城郊贫困地区农村面貌,促进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具有重大作用。

1.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城郊贫困地区虽然地处城市近郊,但由于各种原因,经济发展水平都比较落后,产业结构都比较单一,一般都是以维持生计之农业为主。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兴起,极大地促进了城郊贫困农村由单一的农业产业向以旅游和旅游配套服务的第三产业转移。比如在金刀峡镇,依托金刀峡风景名胜,出现了以小塘村这样以旅游服务为主导产业的旅游村。

2.促进农民增收。城郊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最为直接和显见的一个意义就是促进农民的增收,通过为旅客提供吃、住、行、游、玩以及小商品服务,大大地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在金刀峡镇小塘村,从事乡村旅游服务的农民户均可达到1万元~3万元年收入,多的可达到10多万元,小塘村也因此成为了该镇八个村中农民最富裕的村。

3.促进村容村貌改善。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必然会促进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随着乡村旅游的开展,农民收入以及村集体收入增加,也会促使农户能够有资金投入改善村容村貌。金刀峡镇小塘村和胜天湖村,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建成了一批具有建筑风格特色的农家小院,形成了村容村貌整洁、环境美化、基础设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社会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雏形。

4.促进农业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与观光农业经常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利用乡村旅游,结合特色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和农时,举办特色农事会节,可以极大地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和农产品销售。金刀峡镇每年举办的“品冬桃、观古镇”文化艺术节,搭建起了培植、宣传优势农产品的平台,促进了农产品销售,提升了乡村旅游的品牌价值,使乡村旅游与农业产业发展结合更加紧密,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三、城郊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路与对策

城郊贫困地区地处都市近郊发展乡村旅游,虽然在吸引都市游客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便利,但因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定然会存在许多困难,特别是在起步发展阶段。主要困难表现在:一是交通滞后。发展乡村旅游,交通是首要。乡村旅游主要依靠双休日等节假日城市居民前来游玩,时间较短,交通不便是城郊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首要制约性因素;二是经营服务水平提高难。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多是当地农民,城郊贫困地区的农民由于文化水平及服务意识不高,也缺乏必要经营管理、规范服务的知识技能,严重影响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要在短期内改变这种现状比较难;三是环境建设不适应乡村游发展的要求。城郊贫困地区由于受财力制约,在乡村旅游初期,不可能投入足够的资金来改善旅游环境,因此,在城郊贫困地区的乡村旅游,普遍存在卫生条件差,旅游设施简陋,经营点周边环境不协调,景点吸引力不强等问题;四是突出乡村旅游特色难。贫困地区乡村旅游一般是依托本身所具有的资源优势,要突出别具一格的风土风俗及挖掘独特的文化底蕴有一定难度;五是树品牌,营销推广难。财力所限,不可能投入大量资金对城郊贫困地区乡村旅游进行宣传推广。

重庆北碚区金刀峡镇作为典型的城郊贫困地区,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也同样存在上述困难。像金刀峡镇这样一些有资源优势的城郊贫困地区,如何克服困难,发展乡村旅游呢?

1.依托政府的支持,改善城郊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城郊贫困地区要发展乡村旅游,首先要取得政府的大力支持,改善交通等旅游基础设施。金刀峡镇发展乡村旅游,破烂不堪的“碚金”公路的改造是最重要的。目前,碚金公路的沥青改造已经到静观镇,距金刀峡镇也就只有二十余公里,争取政府早日把这段公路改造好,加上即将建成通车的重庆市外环高速公路,其出口距金刀峡镇不过三十余公里,交通便利了,必将促进金刀峡我乡村旅游的发展。此外,乡村旅游所必需的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也要依靠政府之力来大力改善。

2.依托国家级旅游风景区,作好城郊贫困地区乡村旅游景区布点规划。金刀峡镇要依托镇境内的国家AAA级风景区金刀峡及市级风景区胜天湖两大景区,规划好景区周边乡村旅游经营点的布局和经营活动。景区(点)客源充足,容易形成休闲农舍、休闲山庄扎堆经营,要通过规划控制,合理布局,保护旅游资源环境。休闲农舍、山庄等经营场所,要突出民居建筑风格,使其与景区(点)自然环境,文化背景协调一致。

3.依托古镇山乡风光,突出城郊贫困地区乡村旅游风土民俗特色。特色是乡村旅游的魅力所在,没有特色就没有吸引力,最终也将失去竞争力乃至生命力。金刀峡镇在发展乡村旅游要特别突出以下特色:土:利用传统的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业手工艺制作等农家风情,展示乡土气息、原始风貌,满足游客的怀旧心理;奇:通过展示冬桃、清家脐橙、脆红李等优良果种以及奇花异草、珍稀动物等,满足游客好奇、开阔眼界、学习参观的需求;特:通过展示当地放火炮、熏腊肉、挂灯笼、打糍粑等年节活动,斗鸡、放风筝、捉迷藏、滚铁环、抽陀螺、猴儿鼓、彩龙船、舞狮子等地方游乐活动,来突出地方民俗特色,吸引城市旅客;鲜:通过农村美丽的田园风光、清新的空气和生态环保的新鲜果蔬、家禽家畜,让游客放松身心,满足其“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心理,并尝鲜农家饭菜;体验:设计学农事、干农活休闲体验活动,如通过采果、摘菜、锄地、薅草、推磨、插秧、捕捞等农活的劳动过程,让游客参与,并结合趣味项目,让游客在参与中得到锻炼身体和体验劳动的乐趣。

4.依托旅游企业和节会,提高城郊贫困地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知名度。城郊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捷径之一是发展“公司+村庄”的乡村旅游经营模式。拥有特色旅游资源的乡村,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开发、农民参与的发展模式,形成企业与农户紧密的利益关系,实现双赢,打造旅游专业村。此外,通过有效的促销手段,吸引城市旅客是城郊贫困地区乡村旅游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也是提高乡村旅游品牌知名度、争夺客源市场的关键所在。城郊贫困地区乡村旅游还仅仅靠“回头客”及口碑传播,许多经营有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尚少人问津。因此,需要积极拓宽信息渠道,构筑信息服务平台,通过媒体宣传、组织旅游线路、策划节庆活动等多种方式对乡村旅游进行宣传,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金刀峡镇举办的“品冬桃,观古镇”文化艺术节以及静观镇每年举办的梅花节等农业节会,是对外形成宣传品牌,对内凝聚人心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参考文献:

[1]高曾伟 高 晖: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分类及开发利用.金陵职业大学学报,2002(3)

第2篇

关键词:楼古镇;乡村旅游;关中民俗体验地

引言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向传统农业领域的延伸,以农业为基础,依托农业产业资源,以旅游为目的,通过旅游业的推动,以服务为手段,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发展形成一种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结合的新的产业形式[1]。楼观镇的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低下,一是政府缺少统一规划,宣传力度不足,二是村民发展乡村旅游的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三是受楼观台道展区的影响,发展乡村旅游受到制约。因此,本文梳理楼观镇乡村旅游的现状,发现问题,探寻适合楼观镇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1楼观镇及其周边地区旅游资源

1.1 楼观镇旅游资源分布状况

楼观镇的旅游资源主要有以东西楼观为主的道文化旅游资源;以大秦寺为代表的佛文化旅游资源;以田峪、就峪为代表的自然风景旅游资源;以猕猴桃、薰衣草为主的特色产业观光旅游资源;以道情、牛斗虎为代表的民俗旅游资源;以周至碗、黑河鱼、道文化饮食为主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历史传说以及大量的碑文时刻[2]。

1.2 楼观镇及其周边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大楼观地区现已由曲江文旅建成道教文化展示区、延生观景区、化女泉景区、大秦寺景区、赵公明财神文化展示区、曲江农业博览园、薰衣草庄园、玫瑰庄园、百亩葵园,分布于环山路两侧。其中道教文化展示区、延生观景区、化女泉景区、大秦寺景区、薰衣草庄园、玫瑰庄园、百亩葵园均在楼观镇镇域范围内。楼观镇旅游资源数量众多、种类齐全、开发程度高、知名度高,吸引了数量可观且较为稳定的客流。

2 楼观镇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的乡村旅游主要以旅游度假为宗旨,旅游者可在乡村及其附近逗留、观光、体验乡村生活,品尝当地的美食[3]。楼观镇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低,乡村田野风光未得到开发,虽然楼观景区已建设多年,但是楼观镇旅游服务业发展滞后,其中较为重要的餐饮业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发展不均衡,消费高者如楼观印象酒店,消费低者路边摊比比皆是,游客很难享受到既经济实惠又特色美味的餐饮服务。

3 楼观镇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楼观镇发展乡村旅游最大的优势是拥有稳定且数量可观的游客。楼观镇的乡村旅游需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依托现有旅游资源,以发展特色民俗饮食为切入点,将游客留下来,为游客提供优质、低廉、特色的餐饮服务。特色饮食的发展应以农家乐和特色饮食街相结合的模式进行[4]。这种模式的成功在袁家村特色民俗村和马嵬驿特色民俗村已得到证明,马嵬驿民俗文化村依托杨贵妃墓,最终实现了对景区的反哺,袁家村也成为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典范。

马嵬驿民俗文化村位于兴平市马嵬街道办事处李家坡村,依托道教圣地黄山宫独特的历史资源而建,同时马嵬驿也是唐朝西行的第一驿站,它以古驿站文化为核心,打造集文化旅游、民俗文化展示、休闲体验、田园观光为一体的的民俗体验地。从现在马嵬驿民俗村的经营状况来看,它的模式是非常成功的。它不但吸引了众多游客,为投资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也为当地村民增加了收入,同时实现了对周围景区的反哺。

将楼观镇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与马嵬街道办事处相比较,在诸多方面楼观镇都拥有优势。在道路交通条件方面,楼观镇经由沪陕高速进入环山公路可直达,环山公路路面宽阔、路况好,马嵬驿则需要穿行兴平城区并行使一段不太宽阔的104省道,而且进村道路狭窄,桥窄处行驶不畅;在基础设施方面,楼观镇由于景区建设早、数量多、规格高,停车场、公共厕所等设施完备,马嵬驿进入景区道路状况差、人车混行、道路紧邻水沟且无防护措施,停车场少,厕所狭小;在旅游发展成熟度方面,楼观镇景区种类齐全、数量多、开发程度高,游客量大,马嵬驿则只有杨贵妃墓一处有名的景区;在自然资源方面,楼观镇背靠秦岭,水体资源丰富,猕猴桃种植面积大,马嵬驿则缺少水体资源和美好的田园风光。

依据楼观镇的实际状况,将关色民俗体验地选址在田峪河西岸,该地区紧邻田峪河,可以打造滨水空间。田峪河西岸地势平坦且开阔,无大量建筑物,拆迁量小。该区域紧邻楼观台景区,交通通达、停车便利、客流量大。整个区域划分为特色美食街、关中民俗体验街、休闲广场、住宿区、休闲娱乐区、农家乐区、民俗文化博物馆七大区域。特色美食街以经营楼观镇特色美食和关中地区美食为主;关中民俗体验街以观赏,体验民俗活动为主;休闲广场以喝茶休闲,观看当地特色民俗演出为主;住宿区以关中传统民居住宿为主;休闲娱乐区以各种娱乐休闲设施为主;农家乐区以品尝农家饭为主;民俗文化博物馆展示关中传统建筑、劳作工具、传统工艺等。建筑样式仿造传统关中民居,富有变化,控制街巷宽度和建筑尺度。

4 结论

通过多方面的比较可以得知,楼观镇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明显优于马嵬驿街道办事处。马嵬驿民俗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楼观镇需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依托现有资源,虚心学习成功经验,全力发展乡村旅游,将游客留下来,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旅游饮食体验和丰富的民俗文化体验,丰富游客的旅游生活。初步选址在田峪河西岸区域建立关中民俗体验地,发展特色民俗体验和特色饮食,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发扬关中饮食文化,实现对楼观台景区的反哺以及帮助村民致富。

参考文献

[1]郭焕成,韩非.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2):1597-1605.

[2]张蕾,郭晓宁,吉慧.道教圣地楼观台的保护与利用 [J].山西建筑,2007,33(10):70-71.

第3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2月21日

一、信阳市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信阳市位于河南省最南部,与安徽、湖北两省交界,辖平桥区、负忧、新县、商城县、罗山县、淮滨县、光山县、息县、潢川县七县二区和固始县,大部分地区属于大别山脉,位于中国南北方的地理分界线上,气候温暖湿润,生态环境优美,是中国“十大宜居城市”之一,有“北国江南,江南北国”之美誉。

信阳市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大部分地区地处大别山区,生态环境良好,而且这里生活节奏较慢,人们喜欢休闲养生,因此适宜发展乡村旅游。信阳市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不但有位于信阳市城郊的郝堂村、胡店乡石榴园、十三里桥草莓园、北湖葡萄园等乡村旅游景点,而且各区县也有一些小有名气的乡村旅游景点,如金兰山国家森林公园、香如故植物园、董寨国家级鸟类自然保护区、江淮岭生态园区等。这些乡村旅游景点既是人们观光、休闲度假的好去处,也是科学考察、修学旅游的好场所。但是,信阳市的乡村旅游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还存不少问题。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信阳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二、信阳市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信阳市乡村旅游的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在发展过程中,不免会存在一些问题。

1、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信阳市位于河南南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该市大部分地区属于山区或丘陵地带,地形崎岖复杂,交通不便,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全市人均收入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特别是地处大别山深处的商城、新县、固始县等贫困县,经济发展水平更为落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既影响了对乡村旅游的投资开发,也影响了本地客源的增长,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发展。

2、区位优势不明显。信阳市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处,离郑州、武汉、合肥三大城市相对较远,虽然三大城市人口众多,经济发达,但是这些地区的游客很少有人专程来信阳旅游,受它们的经济辐射力较弱。信阳市的乡村旅游景点既不是都市依托型,也算不上景区依托型,对外地游客的吸引力有限,无法从三大城市的经济发展中受益,更无法吸引全国范围的游客。

3、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趋于雷同。信阳市的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趋于雷同。旅游产品的开发大多按照“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屋、春季赏花、秋季摘果”的模式来开发,缺乏能同时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的综合性乡村旅游产品。以信阳市郝堂村为例。郝堂村是信阳市乡村旅游发展较早且发展较为成功的村子,曾被评为“中国最美乡村”。但是,该村的乡村旅游产品仍以观光休闲为主,其他旅游服务项目还不成熟。游客到郝堂村以后,就是观赏万亩荷塘,参观老式民居,欣赏小桥流水,或者去当地的农家乐吃上一顿农家饭,除此之外,很少再有其他的旅游服务。乡村旅游产品单一,无法留住游客在此过夜,更不能延长旅游产业链,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4、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偏低。信阳市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大多是不能外出务工的中青年妇女,这些人文化素质不高,服务技能缺乏,基本上没有受过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培训。大多数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低,普通话不标准,与外来游客沟通有些障碍,难以了解游客的需求,提供的服务往往不能令游客满意。

5、旅游设施落后。信阳市的乡村旅游地区基本上都是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村子,旅游基础设施不能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如道路、公厕、住宿等设施不完备或者质量不达标。落后的旅游设施影响旅游地的可进入性和接待服务质量,降低乡村旅游景点的吸引力,影响游客的重游率,也间接地影响潜在游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当地旅游业发展。

三、促进信阳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强旅游产品开发,延长乡村旅游产业链。通过乡村旅游产品与其他形式的旅游产品的结合,形成优势互补的复合型旅游产品,挖掘具有较大影响力和标识性意义的旅游产品;在保持豫南本土特色和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内涵的建设,突出“大别长淮,豫南楚韵”的地方特色;延长旅游产业链,开发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纪念品,对当地土特产品进行适度包装,增加旅游购物项目在旅游产业链中的比重;开发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娱乐项目,留住游客在此过夜,提高餐饮、住宿等旅游收益。

2、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容量和服务质量。旅游基础设施是否完备,影响着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容量和接待服务质量。因此,加强旅游目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刻不容缓。第一,必须完善通往乡村旅游目的地的道路,建设高等级的公路,开通通往市区的公交路线,保证游客“进得来,散得开,出得去”;第二,改善旅游目的地的卫生状况。可以派卫生督导员专门负责景区的卫生状况。地方政府和景区应当响应中央号召,启动旅游厕所管理大行动,通过政策引导、资金补助、标准规范等手段持续推进,使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厕所达到“数量充足、干净无味、实用免费、管理有效”的要求标准;第三,加强乡村旅游景区的网络建设,实现免费wifi全覆盖,增加对游客特别是青年游客的吸引力。

3、充分发挥旅游扶贫效应,提高社区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积极性。旅游业在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乡村旅游不仅可以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为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而且可以促进人们的观念更新,为招商引资牵线搭桥。信阳市地处大别山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特别是位于大山深处的新县、固始县、商城县等贫困县区,人民群众更加贫困,且经济增长后劲不足。但是这些地区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应当充分发挥旅游扶贫效应,提高当地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积极性。当地农民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从乡村旅游发展中获得收益。比如,通过开办农家乐和经营乡村旅馆直接参与乡村旅游经营;在乡村旅游经营户中参与旅游接待;出售自家的农副土特产品;参加乡村旅游合作社和土地流转取得租金,将资金、人力、土地参与乡村旅游经营获取入股分红等。

4、大力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开拓客源市场。世界已经全面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深刻地改变着世界的面貌,同样也深刻改变着旅游业的运行方式。因此,信阳市的旅游业也应当积极融入互联网时代,大力发展旅游电子商务。首先,信阳市旅游局和各区县旅游局网站应当进行升级改造,完善各个旅游景点的介绍说明,并上传一些图文视频资料,这样访客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各个旅游景点的基本情况,既形象生动又方便快捷。这一点可以学习驻马店市旅游局的做法,自己拍摄一些微电影和宣传片并上传至旅游局网站;其次,乡村旅游景区应当建立自己的网站,并链接到旅游局网站上来。旅游局和旅游景区网站可以建立自己的微信公众平台,并开展有奖问答活动,吸引公众参与。通过建立旅游电子商务平台,扩大了受众面,开拓了客源市场。

5、加强对乡村从业人员的培训,吸引高素质人才到乡村旅游地区工作。信阳市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大多是一些不能外出务工的中青年妇女,她们的文化素质较低,缺乏经营管理知识和接待服务技能。政府可以定期举办培训班,请有关专家授课。这一点南湾湖风景区管委会做出了有益的尝试,曾经请信阳农林学院的有关专家为农家乐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府对乡村旅游的重视,信阳市乡村旅游业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因此,需要一批高素质的人才从事乡村旅游的经营和管理,这也为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提供了用武之地。政府和乡村旅游企业应当通过优惠政策,提供良好待遇吸引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等高素质人才到乡村地区工作,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主要参考文献:

[1]信阳市人民政府网站.信阳旅游.

[2]徐琪.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10.

[3]杨雅莹.旅游扶贫的战略思考[D].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4.

第4篇

 

1、呼和浩特市各旗县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情况

 

1.1 城乡收入虽然增长较快,但城乡收入差距大

 

在“十一五”期间呼和浩特市各旗县的农村居民的收入稳步增长, 人均纯收入从 2006 年的 5 308 元到 2010 年的 8 746 元,2010 年内蒙古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 5 529.6 元,但远低于呼市城镇居民 25 174 元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 呼和浩特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纯收入的 3 倍,城乡收入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角度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吸引城镇居民到乡村进行旅游消费,农村居民以提供旅游服务来增加收入,是一条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可行策略。

 

1.2 呼和浩特管辖各乡镇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加大

“十一五”期间呼市旗县区生产总值见。 呼和浩特管辖各乡镇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加大,其中,武川县和清水河县增长缓慢,增长较快的是呼市的4 个行政区、托县和土左旗。 很多乡村还处于相对贫困的状态,这些乡镇可以利用发展乡村旅游的资源优势,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发展特色旅游,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为贫困农村摆脱贫困,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1.3 呼和浩特的几个旗县区收入差距大

 

在“十一五”期间,呼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水平见图 3。 呼市的几个旗县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基本保持了平稳快速的增长态势,2010 年,回民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 10 855 元,清水河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 4 863 元。 和林县、托县、清水河和武川县曾经是国家级贫困县,由于和林县、清水河县和托县近几年的经济发展较快,而且资源丰富,具有快速发展经济的潜力,2012年摘下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目前,武川县仍然是国家级贫困县,但是武川县是离呼市最近的旗县,而且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发展乡村旅游极大的优势,可以将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其扶贫的一条重要途径。

  

2、呼和浩特城镇居民旅游需求情况

 

2.1 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迅速

 

在“十一五”期间,呼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见图4。呼和浩特市各旗县的城镇居民的收入稳步增长,人均可支配收入从 2006 年的 14 055 元增长到 2010 年的 25 174 元,2010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17 698 元, 恩格尔系数为 30.1%,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19 109 元,可见,呼市的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和全国平均水平。

 

按照联合国提出的标准, 恩格尔系数数大于 60%为贫困;50%~59%为温饱 ;40%~49%小康 ;30%~39%为富裕 ;30%以下为最富裕,呼和浩特城镇居民已经进入富裕行列。 2010 年呼和浩特市人均 GDP 达到了 10 229 美元,位居全国前列,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为人们开展外出旅游活动提供了资金上的保证。 从呼市的几个旗县区来看,在“十一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了平稳快速的增长态势, 收入水平排在前列的是新城区和赛罕区,高于呼和浩特平均收入水平,收入水平较低的是武川县和清水河县, 而且呼市市区的收入整体水平要高于旗县区的收入水平。

 

2.2 乡村旅游需求旺盛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需求也逐渐多元化,人们对乡村的秀美风光、新鲜空气、纯朴的农村生活、乐趣无穷的农事活动充满了渴望, 人们希望通过参与乡村旅游活动来愉悦身心和加强对孩子农业知识方面的教育, 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参与到乡村旅游中来。 本文对呼和浩特市城市居民对乡村旅游的态度与动机、 出行方式以及乡村旅游接待点的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调查。

 

调查显示,对乡村旅游持支持态度的占到 92.83%,其中对学习农业知识、呼吸新鲜空气、品尝无公害美食持支持态度的居民所占的比例较大, 从人们的态度上也能看出城镇居民在日常生活中, 对自己的生活环境、 知识结构以及饮食安全并不十分满意,反而乡村的居住环境、生产生活方式能够给他们带来满足,增强其安全感。对乡村旅游持否定态度的仅有 7.17%,其中,人们的否定态度主要集中在产品结构单一上, 目前很多的乡村旅游接待点活动内容仅是采摘、垂钓或吃农家饭,参与了一项活动后就没有其他可做的了,使得乡村旅游缺乏吸引力。 服务人员素质和接待点的卫生环境也是人们关注的重点, 由于从事乡村旅游服务的多是一些农村妇女,她们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服务质量也就很难保证。 呼市的几百家接待点中,多是小型的,往往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规模小、设施简陋,再加上受农村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服务质量有待提升。

 

3、呼和浩特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

 

3.1 政策条件

 

2009 年呼和浩特的旅游主题是 “城乡互动和谐游 ”,大力提倡乡村旅游。 在《内蒙古“十二五” 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指出,“十二五”期间,要在呼和浩特、包头等几个旅游城市的周围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制定科学规范的标准,开展乡村旅游景区(点)星级评定工作, 推动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完善升级和乡村旅游产品深度开发, 把乡村旅游培育成社会消费热点和品牌旅游产品。 在《呼和浩特旅游业 “十二五 ”发展规划纲要 》中指出 ,要重点打造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区,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旅游法规体系、拓宽融资渠道,将乡村旅游打造成旅游业的新亮点。

 

3.2 资源条件

 

呼和浩特地处土默川平原的东北部,北靠阴山,南临黄河,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聚集区, 特殊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为呼和浩特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资源保证。 呼和浩特绝大多数旅游资源位于城市的郊区和旗县区,不仅保存完好,而且类型多样,包括草原风光类、森林景观类、河段风光类、湖泊风光类、冰雪风光类、温泉类、文化遗址类、古城遗址类、长城类、古建筑类、古墓类、革命纪念地类、博物馆类、现代科技类、地方戏曲类、民间工艺类、节庆类等类型的旅游资源。

 

此外,呼和浩特地处土默川平原,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呼和浩特特殊的农业经济,在“十一五”期间,肉业、奶业、蔬菜成为呼和浩特农业经济中重点发展的产业。 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农业的规模化和科学化发展,建立农业园区,为发展休闲农业,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目前,呼和浩特地区休闲农业的几条主线分别为: 以托克托县地区为主的沿黄河生态鱼类产品休闲观光游; 以武川地区革命圣地观光为主的红色休闲游;以清水河地区丘陵、黄河地区自然风貌观光和绿色生态杂粮产品为主的休闲度假游; 以回民区段家窑地区莜面系列产品为主的农家乐旅游, 以和林格尔地区的现代农牧业设施观光游为主的休闲游;新城区、土默特左旗等地的蔬菜采摘、哈素海娱乐休闲游。 除此之外,农村地区纯朴的生活方式和原生态的生活环境也是吸引旅游者的另一核心因素。

 

4、呼和浩特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

 

4.1 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

 

乡村旅游健康有序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正确引导与扶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完善基础设施 。 为了给旅游者提供一个良好的旅游环境,政府应该积极整治农村环境,推广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实现垃圾的分类收集、定期集中处理;推广绿色环保能源的利用,例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建设乡村旅游服务中心、急救中心、停车场,改造村内公路、旅游公厕以及村容村貌的美化和绿化,配备路灯、户外招牌、通讯等设施,把乡村生态旅游区打造成无障碍旅游区,保证乡村旅游的有序发展。

 

(2)提供资金与政策支持。 政府要支持农村建筑风格的本地化改造,并提供一定的补助金,明确乡村旅游是带有扶贫性质的产业,执行有关涉农优惠政策,选择性实行税费减免。 推进旅游村庄的信息化建设,多渠道对乡村旅游进行宣传,加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发放具有扶贫性质的小额贷款,鼓励民间资本的投入,支持产业链本地化建设。

 

(3)规范市场秩序 。 制定试产进入和退出政策 ,实行年审和淘汰制度。 制定乡村旅游的分级分类管理标准,通过分类来突出特色,防止标准化所产生的产品趋同,结合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工作,建设国家、省与地市级乡村旅游示范点。 指导和推进乡村旅游协会等非政府组织的建设,加强行业自律,避免恶性价格竞争。

 

(4)维护产业安全。 政府对关系到旅游者生命财产安全的问题和公共安全及卫生环保问题要加强监管,工商、卫生、旅游和环保四部门要联合进行专项整治,重点检查其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排污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以及卫生设施和安全设施是否达标。

 

4.2 加强对旅游产品的整合

 

在一定区域内,旅游资源的集聚程度越高,区域内资源的种类越丰富,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越大。 在呼和浩特各旗县区,不同种类的旅游资源交错分布, 因此在利用农业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上,也要将红色旅游产品、体育休闲旅游产品、文化旅游产品和工业旅游产品纳入乡村旅游的发展体系, 丰富乡村旅游产品的内涵,增强其吸引力,延伸乡村旅游的产业链,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乡村旅游的综合效益。

 

呼和浩特是内蒙古地区革命的摇篮, 这里涌现出一批老一辈革命家,拥有丰富的革命历史文物,目前,呼市的红色旅游资源主要在回民区、土左旗和武川县,因此这几个旗县区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将红色旅游融入进来,这种融入不是生搬硬套,而是相互融合, 例如二人台艺术是流传于呼和浩特地区的地方戏曲,可以以发生在呼市的革命故事为题材,利用二人台艺术风格展现乡村文化,加强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的相互渗透,以便发挥乡村旅游产品的整体竞争优势。

 

呼和浩特的体育休闲旅游主要是在大青山范围内展开的,体育休闲活动主要是登山运动和滑雪活动。 滑雪活动的景区主要是北极光滑雪场和大青山太伟滑雪场, 其服务接待设施欠完善;新城区和武川县位于大青山脚下,其乡村旅游接待户可以利用自身优势,为前来的旅游者提供特色餐饮和住宿,弥补该区域内体育休闲旅游服务设施的不完善给旅游者带来的不便, 延长乡村旅游的旅游旺季。

 

乡村旅游展现的是农耕文化, 在呼市的几个旗县除了农耕文化还有其他的特色文化, 乡村旅游的发展要将展现农耕文化作为主体, 其他文化作为补充, 来丰富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乡村旅游要将乡土文化和这些特色文化结合起来,打造具有地区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 另外,乡村旅游还要与文化产业紧密结合起来,以农耕文化为题材,创作多种类型的文化产品,例如歌曲、影视作品、文学作品、摄影作品,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区域的乡村旅游起到极大的宣传作用, 激发人们对乡村旅游的无限向往。

 

参考文献:

 

[1]于静.论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意义[J].经济问题,2008(5).

 

[2]刘丽梅,吕君.基于生态旅游理念的内蒙古杭锦旗乡村旅游发展分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1(1).

 

[3]邹统钎.乡村旅游:理论·实践[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4]魏小安,李劲松.试论旅游扶贫[J].当代经济,2009(1).

第5篇

关键词:温江;乡村旅游;策略

一、温江区域概况

温江区位于成都平原腹心地区,是成都市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貌简单,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文地质、气候条件优越,适宜多种生物生长繁育,是著名的农耕区。同时,温江区经济基础较好,经济发展水平处于成都市区县的前列,素有金温江的美誉。2012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2.35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126. 23亿元,增长幅度为11. 8%。

随着城乡统筹改革实践和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不断推进,温江区主动承接主城区的产业转移,立足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及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兴三优二”将成为温江经济发展的基本策略。

二、温江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温江区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广袤的农村地区生态环境优良、大田林盘景观独特、花木种植产业发达,结合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特色浓郁的民俗风情,共同构成了温江区乡村旅游资源的主体。

近年来,温江区依托便捷的交通区位优势、优美的生态环境本底、富饶的人文景观资源,大力培育和发展以田园观光、互动体验为特色的乡村旅游业,规划和建设了一批具有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科技教育、民俗文化等形态的精品旅游项目。

三、温江乡村旅游存在的不足

1.旅游资源开发不平衡。温江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花木产业基础和人文历史等旅游资源,但目前开发程度较高的主要是以花木资源为依托的观光型和体验型乡村旅游,其他自然资源和人文历史资源的开发力度较弱。总体上看,当前温江区的乡村旅游项目普遍缺乏对乡村历史、文化内涵的梳理和挖掘,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与区域内旅游资源规模、数量、开发潜力不相称,资源利用程度低,使得乡村旅游结构发展不平衡。

2.旅游产品影响力不足。在全国乃至四川省,温江区乡村旅游产品的知名度仍然偏低。在旅游形象上,温江区虽然对自身旅游形象进行了一系列策划,但由于形象设计变动比较频繁,且缺乏一个突出的口号和品牌,并没有树立一个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的旅游形象。尤其与周边旅游业发展较为成熟的地区和一些具有优质旅游品牌的地区相比,如成都市区、都江堰等地,温江乡村旅游对旅游者尚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3.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由于乡村旅游目的地大都位于城市郊区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农村,且乡村旅游在境内存在点分散、规模小、有点无网的特征,因此在前期工作不规范、规划不合理等情况下,往往容易产生基础设施投入资金巨大,却难以获得良好效益的结果。

四、温江区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1.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与整合。根据乡村旅游市场多样化和多元化的需求,将古蜀鱼凫文化、川西田园风光、花木种植和水文自然条件等多种资源要素有机结合,积极开发乡村休闲度假、观光体验、康体养生、体育运动、商务会展等新兴旅游产品,进一步提升旅游产品品质,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具体而言,应主要发展以下几种乡村旅游产品形态:花木观光体验游,生态休闲度假游,历史文化体验游和川西林盘风光游。

2.进行乡村旅游产业链拓展。(1)温江应继续开拓特色餐饮产业,打造万春镇“卤香天下”美食街和重塑公平“美食名镇”等知名品牌。建设一批金盘级、银盘级特色餐饮名店,推出一批特色菜品,完善“食在温江”的内容与内涵,丰富温江的旅游产业要素。并强化服务规范,进一步提高旅游餐饮业的总体水平。

(2)促进旅游商品产业化开发。立足于温江的文化底蕴与自然资源特色,在系统梳理温江已有的酥糖、滴窝油、蜂胶、有机食品等特色商品和潜在旅游商品的前提下,分析市场需求,凝练出 5~10种温江特色旅游商品,加大以“带走温江”为主题的系列旅游特色商品的开发力度,形成规模化生产。

3.加强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建设 。(1)强化旅游交通建设。在温江现有交通体系基础上,建设发达的对外、对内交通交通体系,尤其是加快推进旅游目的地立体交通网络建设,加快完善旅游交通服务设施建设,科学规划建设景区内、外部交通方式与线路。

(2)加快旅游酒店的发展。吸引中外品牌酒店在温江投资,促进温江酒店市场的发展、增加客源市场规模,提升酒店经营管量水平,培育酒店市场经营主体,成为温江今后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3)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促进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在旅游信息化方面的应用,通过全区各部门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的数据共享交换支撑环境,破除旅游信息孤岛,实现旅游系统与空间系统、产权系统、社会组织系统、政务服务系统的全面整合。

(4)加快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面推进旅游咨询中心建设,加快建设旅游便民服务设施,加快推动景区及旅游交通干道的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通讯网、互联网全覆盖。

4.创新乡村旅游营销渠道。(1)推动乡村旅游的整体营销。温江乡村旅游营销应树立大市场、大营销的意识,整合社会各界力量,实现整体营销。一是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创建各级各类旅游示范区(镇、村)以及 A级、星级品牌,从行政区域和企业规模上不断扩大温江旅游形象的影响力;二是推广联盟营销,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建立旅游联盟,完善区域营销网络体系,实现平台共享,渠道共用,客源互送,联动发展;三是积极参与承办体育赛事、博览会、交易会、各类旅游节事活动,积极参加区域旅游合作,着眼于旅游形象的整体宣传策划,形成景区与乡村结合的整体概念,深化“运动、健康、生态、休闲 ”的品牌形象内涵。

(2)大力开展网络营销。针对旅游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应整合温江旅游系统资源,构建政务、商务整合的网络营销系统。将网络宣传进行有机整合,积极通过互联网加大温江旅游宣传力度,利用好温江区地理信息平台系统,全面建设旅游信息新平台。通过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把温江旅游资源全面、详实的展现在互联网上,真正实现将温江旅游搬上互联网。

参考文献:

[1]丁艳平.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研究――以陕西省华阴市为例[J].生产力研究,2012(7):91-92,113.

[2]黄露.浅谈成都农家乐的现状与发展前景[J].学术探讨,2011(8):293.

[3]李琳,徐洁.我国乡村旅游游客满意度区域差异特征比较研究[J].求索,2013(4):259-261.

[4]刘国斌.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战略思考[J].学习与探索,2012(11):119-121.

第6篇

融水苗族乡村旅游发展水平正在不断提高,在柳州市、大桂林旅游圈乃至广西都占有一定的市场,但是新形菹拢在旅游新常态下,融水乡村旅游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诸多问题。

一、较低的旅游产品层次

乡村旅游产品形式单一,文化内涵挖掘不够,高端旅游产品及高质量乡村旅游服务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在“融水苗族自治县乡村旅游客源地结构特征”调查方面,有将近80%受访游客都是来自柳州市本地,有超过90%游客来自广西区内,区外游客较少,这也是融水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层次上不足以吸引大桂林旅游圈、北部湾旅游圈及省外其他地区的游客;在“乡村旅游动机”方面,田园回归和释放压力是首选,而以“民俗风情、民间艺术体验”为出游动机的游客仅仅为12%,动机缺乏。在“乡村旅游消费”方面,超过一半的游客消费水平较低,仅仅在100-300之间,人均消费超过300的不到三成。融水是少数民族地区,民俗风情浓厚,人文历史底蕴厚重,风土人情堪称一绝,游客到融水乡村旅游主要还是集中在田园观光、乡土美食和缓解工作生活压力几方面,而以融水苗族风情、历史文化体验和科普教育为主打的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尚显不够,缺乏高层次,高标准的旅游产品。

二、不健全的基础设施

旅游基础设施是支撑旅游发展的主要载体,然而在调查过程中,情况并不是很乐观,融水乡村旅游在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方面跟不上乡村景区景点的建设步伐,表现出很大的滞后性,融水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原本就是这一片山区才能孕育出如此美好的乡村风情,在基础建设方面就存在先天的薄弱性。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客源地结构”和“出游时间选择”这两方面,融水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还是以柳州本地就地参与居多,且出游时间也是以“法定假日”和“双休日”为主,假期的固定造就出行的密集,在先天基础薄弱和旅游时间集中双重压力下,融水乡村旅游基础建设薄弱矛盾特别突出。

在对融水乡村旅游不满意情况调查中,发现“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位列前二,融水包括4镇16乡,各区域拥有丰富的乡村自然景观、民俗文化景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乡村旅游资源,但是通观整个融水乡村旅游重点区域分布状况,发现融水乡村旅游地分布较为分散,集聚效应较差,规模小,因此特别是在交通规划建设方面难以适应、更加无法满足乡村旅游发展的要求。也是因为融水乡村旅游分布分散,交通条件较差,导致乡村旅游区、旅游点规模小,经营管理水平低,长期以来处于自发无序的开发状态,旅游开发的效益低下,使得乡村旅游对融水旅游业的促进作用显得尤为不明显。

三、薄弱的旅游营销

从游客对“乡村旅游目的地感知”来看,大多数游客对融水乡村旅游并不是十分了解。主要是缺乏相应的了解渠道,大多数人都是在网站上初步浏览知道粗浅信息,并不能够了解具体情况,而且在餐饮住宿网络订购等方面十分欠缺。主流媒体宣传的也只是诸多整合的大型项目,造成了大多数游客只熟悉一些相对大型、知名度高、开发时间长的乡村旅游景点,而对乡村旅游景区景点的基本情况了解甚少。而且,融水乡村旅游普遍自驾的方式,对其本身发展也带来了弊端,对于旅游信息和旅游感受,游客只能口口相传,自驾游的疯狂体现了团队旅游的缺乏,旅行社的推介作用很难发挥。

在乡村旅游品牌建设方面,融水没有经过整合,缺乏具有凝聚力的乡村旅游形象,各个景区景点分散经营和独自营销,缺乏统一的理念形象定位和统领,营销过程中缺乏系统的营销策略,产品市场识别不够清晰,产品开发定位不准,品味不高,空间和时间容量小,难以吸引和留住游客。

四、旅游生态破坏严重

从游客对融水苗族自治县乡村旅游目的地选择影响因素来看,将近30%的游客一致认同,天生丽质的生态环境、别具一格的乡土风情让融水乡村散发着迷人的魅力,他们认为生态环境对于融水旅游来说十分重要。然而,从游客对融水乡村旅游不满意情况调查来看,也有少部分游客认为融水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环境生态遭到了破坏,目前融水乡村旅游发展缺少整合及统一的监管,各个景区景点各自为营,随意经营,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缺乏长远的发展目光,给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破坏,在发展过程中也不注重环境容量,来者皆是客,盲目发展。调查了解到在参与融水乡村旅游过程中,受教育程度并不高,游客学历普遍低下,文化素质不高,也有可能造成游客环保意识不强,对生态环境保护重视程度不高,随意而为。

五、较低的旅游旅游服务质量

第7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模糊综合评价;发展潜力;永清县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05-1061-03

The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Potential

in Yongqing County

HU Ling-ling

(Langfang Teachers College, Langfang 065000,Hebei,China)

Abstract: Based upon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rural tourism resources of Yongqing county, Hebei province, the potential development of its tourism resource with the way of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was evaluated to solve the problem in the process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inadequate and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practical decision-making activities.

Key words: rural tourism;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development potential; Yongqing county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进自然、亲近自然,乡村旅游活动日益频繁。各地政府也开始大力挖掘当地潜能,着力发展乡村旅游业[1]。河北省永清县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乡村旅游发展潜力巨大。如何客观、定量地评价其发展潜力,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借助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发展潜力进行评价,以期为实践决策活动提供参考。

1 模糊综合评价的涵义

L.A.Zadeh在1965年首次提出了模糊集合的概念,随后模糊数学理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开始在众多领域内使用。模糊数学理论借助隶属度将模糊性评价结果转化为具体的量化水平,非常适合解决那些不宜用传统数学模型解决的问题,为人们解决客观的定性问题提供了一种精准的数学处理方法[2]。模糊综合评价的步骤如图1所示[3]。

2 永清县乡村旅游资源分析[4]

2.1 自然资源丰富

永清县位于河北省中部,地处京、津两大城市之间,属环渤海经济圈腹地,辖5镇、9乡和1个工业园区,386个行政村。总人口38万,其中农业人口就达33万,耕地总面积4.09万hm2。县内虽没有名山大川、河湖秀水,但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地理位置优越,发展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1.1 文物古迹 永清县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宋辽地下古栈道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辛阁辽代白塔。宋辽地下古栈道绵延150 km,被誉为“地下长城”。1993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又被收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依托辽代白塔而建立的龙泉白塔寺,是京津地区颇负盛名的佛教文化景点,香火鼎盛,属辽代寺院的附属物。除此之外,永清县还有刘街翰林院、辛庄驸马石碑、三圣口古碑、洪觉禅寺碑等历史古迹可供发展乡村旅游之用。

2.1.2 文化底蕴 永清县旅游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大致包括以下2个方面:一是宋辽战争文化。永清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古县,其雏形最早建于汉朝,当时名曰益昌县,至唐玄宗天宝年间更名为永清县,并沿用至今。永清县的文化和古迹与其历史渊源息息相关,其文化底蕴尤以宋辽明清时期为主。其中宋辽时期,永清县为宋辽交战的边界地区,杨家将镇守的三关即在永清南部周边一带,因此与宋辽战争相关的历史传说和文物古迹甚多,由此衍生的历史记载、村街立记及民间传说众多,杨家将故事广为流传。二是永定河故道文化。历史上泛滥成灾的永定河自西北向东南流经永清全境,清朝时称“无定河”,水患不断,两岸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带有明显的治理水患、依水而生的文化特色。清朝时期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曾多次到此处视察治理水患,因此与永定河三朝故道有关的一些历史古迹和传说又形成了具有明清风俗特色的河道文化,如乾隆御制石碑、莲花台等。

2.1.3 现代旅游资源 在现代乡村旅游资源方面,永清县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永清县拥有储量丰富的地热资源,全县地下温泉分布面积300多平方公里,和北京龙熙温泉度假村、固安金海温泉度假村属于同一水系,是开发洗浴、疗养项目的理想地区。永清县不但拥有华北地区最大的万亩森林和草场,还拥有冀北地区最大的珍禽养殖基地、永定河故道沙滩等旅游资源,同时还有以木雕、核雕、蛋壳雕刻、古乐器、秸秆扎刻等为主的几十种闻名全国的旅游商品。

2.2 区位优势明显

永清县隶属于河北省廊坊市,位于京、津、保三角地带的中心,幅员面积776 km2,属环渤海经济圈,地理位置优越。依托京津的区位条件是永清县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大优势所在。永清县距离北京、天津各60 km,距首都机场80 km,距天津新港100 km,因而自古有“半小时进京下卫,一小时上天(首都国际机场)入海(天津港口)”之说。以永清县县城为圆心,150 km范围内城市人口近3 000万,旅游客源群体十分庞大,市场十分广阔。

未来二三年内,永清县境内将有廊沧、京津南通道和涿密、大广、廊沧高速永清连接线“两高三线”相继开工建设,届时永清到京津的行程将缩短到15 min。优越的交通区位为发展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创造了条件。杨家营村是河北省的18个乡村旅游示范点之一,该村依据位于廊霸公路沿线的优越交通条件,大力发展以果树种植、农家乐接待为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现已累计接待来自京津及周边地区旅游者近30万人次。

2.3 农业基础雄厚

农业生产生活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吸引物,农业基础对乡村旅游的开发有重大影响。农作物的种类、产量、商品率等与观光农业的开发都呈正相关。农作物的种类越丰富,可供观光农业开发的资源越多。作物产量、商品率是观光农业开发强有力的保证,农副产品生产的种类数量和保障程度对观光农业开发也有较大影响。永清县农业生产条件比较优越,物产丰富,盛产许多“名、特、优、新、稀”农产品。按照无公害农产品标准,相继建立了国家级的无公害蔬菜基地、冀北珍禽养殖基地;并通过建立农业标准化,改变传统农业的粗放型经营,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实行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质量控制。这些对开发农业观光产品和旅游商品十分有利。

2.4 政策大力支持

廊坊市委市政府和永清县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发展乡村旅游,市、县两级人民政府都分别成立了乡村旅游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乡村旅游的规划、管理和协调服务工作,明确了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扶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职责任务。市政府还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市乡村旅游发展的通知》,在小额贷款、税收优惠、建筑施工以及宣传推广等方面为乡村休闲游项目的开展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并投资完善了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开通了永清县乡村旅游网站,编印了《永清县乡村旅游指南》,举办各种农事会节,搭建乡村旅游平台等。

3 永清县乡村旅游发展潜力模糊综合评价[3]

3.1 确定因素论域

因素论域U,是指在模糊综合评价的过程中所有评价因素所组成的集合体,即评价因素集。评价因素集U=(u1,u2,…,ui),其中i=1,2,3,…,n,ui表示评价因素。

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通过走访相关单位及人员,并参考廊坊市“十二五”规划,最终确定了影响永清县乡村旅游发展潜力的5个因素,分别是自然资源、交通区位、经济发展水平、政策措施和客源市场。即:

U=(自然资源,交通区位,经济发展水平,政策措施,客源市场)

其中,n=5,u1=自然资源,u2=交通区位,u3=经济发展水平,u4=政策措施,u5=客源市场。

3.2 确定评价等级集

评价等级集V,是指所有可能出现的评语而组成的集合,如好、很好、差等,实际是对事物好坏的评判所划分的区间。评级等级集V=(v1,v2,…,vj),其中j=1,2,3,…,m,vj表示评价标准。这一指标是很多评价方法所没有的,正是这一论域的使用,模糊评价才有了一个模糊评价的向量,使定性转化为定量成为可能。

在业绩评价指标的评价过程中,我们设定5个等级,即优秀、良好、一般、差、极差5个等级,V=(优秀,良好,一般,差,极差)。其中,m=5,v1=优秀,v2=良好,v3=一般,v4=差,v5=极差。

3.3 建立权数分配模糊子集

权数分配模糊子集A,是指各评价因素在指标体系中的相对权重,其确定方法有2种,一是凭经验主观确定,二是利用数学方法测定(如AHP法)。权数分配模糊子集A=(a1,a2,…,ai),其中i=1,2,…,n,ai表示第i个因素的权重,是对U中各个因素的一种权衡,ai>0,且Σai=1。

对于影响永清县乡村旅游发展潜力的各因素的权数分配,本研究借鉴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2008年对廊坊市旅游发展规划的咨询意见[4],即:

A=(0.24 0.16 0.21 0.14 0.25)

其中,i=5,a1=0.24,a2=0.16,a3=0.21,a4=0.14,a5=0.25。

3.4 建立模糊关系矩阵

模糊关系矩阵R是单因素评价的结果,即单因素评价的矩阵,该矩阵是模糊综合评价的主要目标。

R=(rij)nm=r11 r12 … … r1mr21 … … … …… … … … …… … … … …rn1 … … … rnm

模糊关系矩阵R的确定分为2步:第一步组成评价小组进行单因素评判,对每个评价要素给出评价等级;第二步是对评价结果进行整理,计算因素ui各等级的评价隶属度rnm=vnm/n,其中n为评价小组成员个数。本研究确定R的具体方法是:由10个评价人员组成评判小组,要求小组的每个成员对5个评价因素分别给出评价等级,再对每个评价等级中成员的个数进行统计,从而得到对永清县乡村旅游发展潜力的评价表,即永清县乡村旅游发展潜力单因素评价表(表1)。

通过表1可以推算出模糊关系矩阵R,

R=0.5 0.2 0.2 0.1 00.6 0.3 0.1 0 00.3 0.5 0.1 0.1 00.5 0.4 0.1 0 00.5 0.3 0.2 0 0

3.5 发展潜力模糊综合评价

模糊综合评价B是对因素论域所有评价因素综合等级的模糊评判。

B=A*R=(0.24 0.16 0.21 0.14 0.25)0.5 0.2 0.2 0.1 00.6 0.3 0.1 0 00.3 0.5 0.1 0.1 00.5 0.4 0.1 0 00.5 0.3 0.2 0 0=(0.474 0.332 0.149 0.045 0)

对永清县乡村旅游发展潜力模糊综合评价的结果为:47.4%的人认为“优秀”,33.2%的人认为“良好”,14.9%的人认为“一般”,4.5%的人认为“差”,没有人认为“极差”。

以上评定结果还是存在一定的不精确性,缺少量化,按照最大隶属原则对该项指标的评价结果为“优秀”,这只是对发展潜力的一个大概评价,最终对发展潜力的精确打分才可以看出该指标的确切等级[5],为此引入评分向量C对评价结果加以量化。

令“优秀”=9,“良好”=7,“一般”=5,“差”=3,“极差”=1。则

C= (9 7 5 3 1)

则对永清县乡村旅游发展潜力的总体评分为:

S=B*C=(0.474 0.332 0.149 0.045 0)*(9 7 5 3 1)=7.47(分)

4 结论

河北省永清县乡村旅游发展潜力的模糊综合评价得分为7.47分,评价等级处于“良好”和“优秀”之间,表现为“强良好”的水平,这充分说明该地区发展乡村旅游潜力巨大,发展前景良好,政府可以进一步加大开发扶持力度,争取使乡村旅游成为该地区的支柱产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夏海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模糊综合评价研究[A]. 第三届不确定系统年会论文集[C].2005.

[2] 吴秉坚.模糊数学及其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4.

[3] 彭国甫.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及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11):129-136.

第8篇

关键词:农家乐 旅游 拓展 提升

农家乐旅游起源于美国、日本、欧洲等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中国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起步较晚,目前尚不成熟。农家乐旅游,以乡村自然风光、人文古迹、民族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环境为载体,主要利用庭院、堰塘、果园、花园、农场等农、林、牧、渔业的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保持和突出原汁原味的农家风味,为城市旅游者提供观光、娱乐、运动、住宿、餐饮、购物的休闲旅游活动。

一、宁海县黄坛镇农家乐基本情况

近年来,浙江省宁海以“走千里登山步道、宿百家休闲农居”为主题,精心谋划绿荫温泉养生精品线、古镇寻幽访古民俗线、东部山野乡村休闲运动风光线等线路,打响“温泉、古镇、步道、峡谷、静海”五大品牌。

同时,黄坛镇农民在镇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帮助下,凭借国家交通主干公路同三线高速、省道甬临线穿镇而过的交通优势和境内众多风景名胜,如野鹤湫风景区、双峰森林公园、西溪水库等的环境优势,结合本区域实际情况,也积极发展自身特色产业,探索农家休闲旅游之路。黄坛镇农家乐始于2005年,主要集中在双峰的逐步、榧坑、里天河和澄深这四村。

二、农家乐休闲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农家乐休闲旅游存在安全隐患。首先,存在火灾隐患。火灾的发生频率很高,诱发火灾的因素可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大量易燃可燃材料的使用;二是违规电器的使用。许多农家乐建筑,依旧采用木式结构,有的农家乐院内随处堆放柴垛、煤炭,一旦发生火灾,这些易燃物质将导致灾难迅速蔓延。其次,一些偏远地区的农家乐内电线已明显老化,电线线盒脱落,电线凌乱,游客的用电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第三,天灾隐患。天灾是不可避免的,面对台风、山洪等自然灾害,农家乐的老房子显得脆弱而不堪一击,这时,紧急通道就显行极其重要,然而大部分农家乐没有紧急通道,有的只是一条堆满杂物的通道,以致安全出口被堵塞。

(二)农家乐休闲旅游表现为经济效益落后于社会效益。宁海县从纵向比较看,初步实现了数量的扩张,业态有了较好基础,农家乐发展得到普遍认可,涌现出一批高星级农家乐。农家乐发展类型逐渐多样化,区域影响力也逐步扩大。但经济效益落后于社会效益,社会效益高,人均产值偏低,场所利用率不高,仍以就餐为主要经营特点。

(三)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缺乏整体合理规划。农家乐休闲旅游过于分散、集约化程度不高。农家乐大多为散户家庭经营模式、无统筹规划、盲目经营、规模小、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农家乐的发展不仅要体现各自的特色,还需要各家联手起来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大多数功能相似,产品单一,都只能提供吃农家饭、打麻将等简单服务,又缺乏各自独有的特色农家招牌菜,所以竞争十分激烈,导致各家的经济效益都难有较大提高。

(四)农家乐休闲旅游融资困难,基础设施落后。从宁海县情况看,除交通条件外,其他基础设施远远不能适应农家乐的发展需求。许多经营户基本不具备接待住宿能力,无法满足对当地景区流连忘返的游人的留宿要求,严重影响了农家乐对回头客的吸引能力和经济效益。同时,融资困难也严重制约了农家乐休闲旅游的发展。

三、拓展农家乐休闲旅游新业态,提升农家乐发展水平几点对策与建议

(一)农家乐休闲旅游必须加强安全管理。拓展农家乐休闲旅游新业态,提升农家乐发展水平,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强安全管理。首先,要加强村民安全意识。其次,要加强农家乐安全设施建设。村庄入口应有农家乐道路指示牌,景区入口应有景区指示路线,危险区域应设置安全警告标识,池塘、小河、水井、悬崖边应设安全护栏,山林应设野生动物防护网。建设医疗设施齐全的医院,培养一批农家乐安全应急救援队,规划好应对台风、山洪等大型天灾的应急预案。

(二)开展新型农场生态旅游。结合农村新型农场建设,大力推广新型农场生态旅游。新型农场生态旅游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首先,租种土地。城里人在乡下租一块自留地,节假日里携妻带子、呼朋引伴到乡村的自留地里翻土耕种、浇水施肥、收获果实,体验劳动的疾苦与丰收的乐趣。其次,农产品购物。游客到乡村购买新鲜瓜果、蔬菜等农产品以及农场自制的加工品,品尝当地特色农家菜肴。此外,农场还推出许多特色节目,如果品采摘、绿色食品展、垂钓比赛等。游客成为农场的固定销售渠道,促进了农副产品的消费,拉动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第9篇

关键词:云和县;童话乡村;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3-0069-02

1 研究背景

1.1 云和县建设童话乡村构想的提出

云和地处浙西南,生态环境优美,名优特产丰富,木制玩具蜚声海内外,有较丰富的森林、水力、旅游资源。“山水家园、童话世界”已经成为云和最大的特色。云和县经济发展虽然取得很大的成绩,但原有发展方式带来的消费结构、分配结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失衡等问题比较突出。童话乡村建设是建立在童话文化基础之上的乡村全面开发,围绕童话文化打造的一批旅游特色区点和旅游产品,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有形载体。创立独特的童话文化旅游品牌,给云和县各乡村带来的是整体经济效益的提升,同时可以带动当地特色农业、休闲产业、手工业等产业发展。

1.2 云和县建设童话乡村的可行性

(1)独特的山水生态资源为建设童话乡村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云和地处浙西南,居丽水市中部,位瓯江上游,龙泉溪贯境而过,丽龙公路穿城而过,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4%,生态环境质量排全国第10位,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是理想的生态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境内有以“绿谷平湖、瀑布飞流、岩峰多姿、曲溪田园、绿岛秀丽”而著称的浙江第二大人工湖――云和湖,云和县还是“中国木制玩具城”、浙江省生态示范县。

(2)木玩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建设童话乡村提供了物质基础。近年来,云和大力实施“小县大城”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特别是木制玩具蜚声海内外,全县共有木制玩具生产企业659家,产品畅销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全国同类产品的近50%、浙江省的70%,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的木制玩具生产、出口基地。

(3)新农村建设为构建童话乡村提供有利条件。云和新农村建设初步形成了内聚外迁和内聚外引并重的发展格局。通过深入实施“万名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不断提升农民就业技能和整体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依托木制玩具产业让农民有业可就,规划建设农民新村让农民有房可住,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落实了进城农民子女就读“同城同待遇”,努力化农民为市民。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统筹城乡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普惠而灵活的公共服务均等化体制初步建立,市民文明素养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更加优良。

1.3 建设童话乡村的目标需要进一步细化

以“环境优美、生活宽裕、和谐阳光、幸福快乐”为建设目标的“中国童话乡村”概念已经形成,但由于各乡镇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和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要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建设童话乡村,也是一个相当艰巨的任务。因此,进一步明确什么是童话乡村、怎样建设童话乡村以及如何评估建设水平就显得尤为迫切了。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将为童话乡村建设提供科学的考核标准。

2 童话乡村的内涵和目标

2.1 童话乡村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它是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新目标,是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它体现的是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决策和新举措,凸显的是全面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条件和新机遇;它还是农村振兴历史进程的新起点,是“三农”事业发展的新希望。而云和县建设“中国童话乡村”正是在深入贯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基础上,结合云和县情和发展特点对云和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高度概括。

2.2 童话乡村建设提出的主要目标

(1)生产发展。是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经济发展全局,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从而为增强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生产发展,既要有较快的增长速度,更注重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农村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2)环境优美。是指植被良好,森林覆盖率高,垃圾集中处理,饮用水安全。环境优美,既要保护林木资源,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绿色农业、绿色养殖,大量使用有机肥和生物农药,少用化肥农药,确保生态环境的良好状态。

(3)村容整洁。是指村舍整洁卫生,布局科学合理,农民享有安居乐业的好环境、好条件。村容整洁,就要使农村的发展得到合理规划,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4)生活宽裕。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采取综合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广泛开辟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生活水平,使广大农民切实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5)和谐幸福。就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尊重,人际关系融洽。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农民都能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孤、寡、老、贫都能得到有效保障,人们的基本需要都能得到满足。

3 建设童话乡村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基本原则

(1)目标明确原则。评价体系选取的指标应充分考虑童话乡村建设的目标,从“生产发展、环境优美、村容整洁、生活宽裕、和谐幸福”等方面进行指标设计。

(2)系统全面原则。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要科学完整、整体把握,必须能够涵盖童话乡村建设的方方面面,且各评价指标构成一个层次分明的整体。

(3)科学评价原则。评价指标的内容和构建方法具有科学性,评价指标体系要能够客观、准确、全面反映童话乡村建设的本质特征。

(4)简便可行原则。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要贴近云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评价指标的选择尽量简明实用,选取数据采集方便、来源可靠的指标,便于统计和实际操作。

3.2 基本框架

(1)“生产发展”子系统二级指标5个。其中“人均GDP”反映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机械化生产率”反映当前农村机械化生产水平高低。考虑到云和县域的木玩产业、特色农产品优势等,我们用“特色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来反映木玩、特色农产品等产业对当地经济的支撑能力;用“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参与率”反映对新产业开发和巩固实力;用“非农产业就业比率”来反映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情况。

(2)“环境优美”子系统二级指标6个。我们用“肥料农药使用达标率”、“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农农村大气质量”、“农村主要河流水质”和“生态农业面积比率”等5个指标反映农村自然环境保护和生态优势水平;另外设计“农村童话景观工程投资额”来衡量农村童话童趣特色的建设水平。

(3)“村容整洁”子系统二级指标5个。我们设计“房屋建设规划达标率”和“垃圾集中处理率”反映农村干净、整洁状况,用“农村道路硬化率”、“农村自来水入户率”、“农户卫生厕所比例”反映农村改水、改厕、改路实施情况。

(4)“生活宽裕”子系统二级指标5个。我们用“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和“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这5个指标来衡量农村生活宽裕水平。

(5)“和谐幸福”子系统二级指标6个。我们用“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农村高等教育入学率”反映农村教育发展水平;用“农村平均预期寿命”和“农村社会治安满意度”反映农村生活质量;用“村务公开率”和“一事一议制度普及率”来反映村民自治和民主管理水平。

3.3 评价方法

(1)确定评价指标的标准值。

云和建设童话乡村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创新性举措,参照国家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衡量标准,并考虑云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我们确定各指标的标准值如表1所示。

(2)确定指标权重。

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首先把握童话乡村建设的内涵和目标,明确童话乡村建设的侧重点,依此确定评价指标体系中各子系统的权重。然后通过层次分析、征求意见,最终确定二级指标权重。(见表1)

(3)利用综合法进行评价。

计算步骤如下:

第一步:计算各指标的分值。

某项指标分值=该指标实际值/该项指标标准值

第二步:计算各指标得分。

各项指标分值=该指标分值/权重分数

第三步:得出童话乡村建设程度。

童话乡村建设程度=各指标得分之和

4 结语

由于历史和发展的原因,云和县各乡镇自然条件和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要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建设童话乡村,将是一个庞大的社会工程,特别是体现童话特色的量化指标仍需完善。因此,本文提出的建设童话乡村评价指标体系在实践中难免会出现有待改进的地方。参考文献

[1]李明贤,李立清.新农村建设评价理论及其实践研究[J].农业经济导刊,2007,(4).

第10篇

近日,国家农业部科教司对外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为全国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范本和借鉴。

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分别为:产业发展型、生态保护型、城郊集约型、社会综治型、文化传承型、渔业开发型、草原牧场型、环境整治型、休闲旅游型、高效农业型。

每种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分别代表了某一类型乡村在各自的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特点以及民俗文化传承等条件下建设美丽乡村的成功路径和有益启示。”张玉香表示,美丽乡村建设模式涵盖了美丽乡村建设“环境美”、“生活美”、“产业美”、“人文美”的基本内涵,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能够为中国各地美丽乡村的建设提供范本。

【中国美丽乡村十大创建模式】

1、产业发展型模式:主要在东部沿海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其特点是产业优势和特色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发展基础好,产业化水平高,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实现了农业生产聚集、农业规模经营,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带动效果明显。

典型: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

2、生态保护型模式:主要是在生态优美、环境污染少的地区,其特点是自然条件优越,水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具有传统的田园风光和乡村特色,生态环境优势明显,把生态环境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的潜力大,适宜发展生态旅游。

典型:浙江省安吉县山川乡高家堂村。

3、城郊集约型模式:主要是在大中城市郊区,其特点是经济条件较好,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交通便捷,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高,土地产出率高,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是大中城市重要的“菜篮子”基地。

典型: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

4、社会综治型模式:主要在人数较多,规模较大,居住较集中的村镇,其特点是区位条件好,经济基础强,带动作用大,基础设施相对完善。

典型: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市弓棚子镇广发村。

5、文化传承型模式:是在具有特殊人文景观,包括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以及传统文化的地区,其特点是乡村文化资源丰富,具有优秀民俗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文化展示和传承的潜力大。

典型: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平乐村。

6、渔业开发型模式:主要在沿海和水网地区的传统渔区,其特点是产业以渔业为主,通过发展渔业促进就业,增加渔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渔业在农业产业中占主导地位。

典型: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横沥镇冯马三村。

7、草原牧场型模式:主要在我国牧区半牧区县(旗、市),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0%以上。其特点是草原畜牧业是牧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典型: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浩勒图高勒镇脑干哈达嘎查。

8、环境整治型模式:主要在农村脏乱差问题突出的地区,其特点是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污染问题,当地农民群众对环境整治的呼声高、反应强烈。

典型:广西壮族自治区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红岩村。

9、休闲旅游型模式: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模式主要是在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其特点是旅游资源丰富,住宿、餐饮、休闲娱乐设施完善齐备,交通便捷,距离城市较近,适合休闲度假,发展乡村旅游潜力大。

典型: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

第11篇

关键词:文化站;农村;文化作用

一部分地区乡镇文化站和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在我国持续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各级政府向农村的财政拨款逐年递增、各类基础设施建设相继上马、农村精神文化建设也如火如荼的展开。但需要认识到,由于我国在经济发展上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要明显强于西北内陆地区。这也造成了在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上的地域差异性。尤其是对于内陆农村而言,由于本身经济发展水平就较为落后,用于文化建设的投入也始终处于较低的水平。再加之村中大多数年轻人都前往东南沿海地区打工,导致村中老年人和小孩儿居多,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也只能停留在纸面上。在这种情况下,各类封建迷信、低俗媚俗现象也呈现抬头之势,村中群众法律意识和文化知识水平也逐年降低。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各级党委和政府,尤其是西北内陆地区在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上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当然,这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本身有限是有一定联系的。由于当地本身在经济上存在一定的短板,这就造成在文化场所以及各类设施的建设上面临困难。但不能将经济水平有限作为不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的借口。面对有限的设施设备和经济条件,更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更要给予充分的重视,通过组建优秀文化宣传队伍、广泛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以配合国家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

二乡镇文化站重要意义和工作方法讨论

在农村之中开展乡镇文化站建设工作,要持续完善文化站的各类设施设备。部分地区由于对乡镇文化站建设没有给予充足的重视,导致在文化站之中缺少各类设施设备,或者有的设备年久失修难以使用。这就使得农村中的群众缺少了进行文化学习和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因此,开展乡镇文化建设工作首先要通过配套包括电视、电脑、各类图书以及体育设施设备的方式,做好乡镇文化站建设的硬件工作,并以此吸引更多的农村群众前往文化站进行文化学习和娱乐。

三乡镇文化站对新农村文化建设促进作用分析

乡镇文化站的促进作用表现在推动农民自主开展相关文化建设活动。对于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而已,有“送文化”和“种文化”两种情况。所谓“送文化”就是乡镇文化站通过组织一系列的文艺演出和相关文化活动的方式带动农村文化建设工作。这一方式只能单纯的依赖乡镇文化站的组织。而所谓“种文化”就是将乡镇文化站作为一个造血干细胞,通过在各个乡村之中培养文化骨干,进而在各个乡村之中引导组建自己的文化队伍,并以此为基础在乡村之中开展各类娱乐和文化建设工作。这就是所谓“以一点带动一面”的工作方法。通过建设好乡镇的文化站,可以使其在周边众多的乡村之中起到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同时,通过结合当地不同乡村所具有的不同民俗文化,乡镇文化站在建设过程中设立不同的、有针对性的发展思路,进而真正起到“种文化”的作用。目前,各个乡镇文化站已经将“种文化”作为自身的一项重要任务,进而逐渐转变农村群众的工作和学习思路、引导其发挥自身能动性,通过结合自身村落之中的民俗文化和历史传承,进而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开展。山西祁县就涌现出了包括“权勇文化大院”在内的诸多典型案例。“权勇文化大院”是当地农村自发组织建设的一个乡村精神文化建设基地。其中藏书超过五千册、电影拷贝超过一千部。前往权勇文化大院读数、观影的农村群众络绎不绝,已经成为了开展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阵地。

参考文献

[1]张鸿超.锦州市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11):50-51

[2]李永菊.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内涵[J].中国集体经济.2011(15):33-34

第12篇

一、加强调查研究。针对我市乡村旅游点较少、起步较晚、基础薄弱的现状,各地及旅游部门要加强对本地乡村旅游资源的调查研究,善于发现适合发展乡村旅游的资源,加强引导和指导,帮助有条件的地方发展乡村旅游。上半年,省旅游局将组织开展全省乡村旅游调研活动,各地要积极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切实做好先期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特别是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的相关数据,配合省调研组开展好调研工作。各地要积极探索总结乡村旅游发展规律,旅游部门要加强对乡村旅游点和项目的指导、服务,善于“走出去”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开拓视野,拓展思路,结合本地实际,努力打造个性鲜明的特色乡村旅游。

二、做好“双争”工作。近年来,全市各地围绕争创星级乡村旅游点和争取省级现代服务业(旅游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新的乡村旅游项目不断涌现,不少乡村旅游点基础设施及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有力地促进了我市乡村旅游的发展。今年,各地要继续围绕“双争”工作,瞄准品牌建设要求和省级资金扶持发展方向,进一步加大乡村旅游项目规划管理工作力度,在建的乡村旅游项目要注重规划和策划,做到合理布局,少走弯路,同时要提升品位,彰显特色。各乡村旅游点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接待水平,积极争创星级乡村旅游点。各地旅游部门要帮助相关乡村旅游点做好争取省级引导资金立项工作。各地要设立相关引导资金,积极扶持乡村旅游发展。

三、开展特色活动。紧密结合国家旅游局、省旅游局推出的“中国欢乐健康游”和“弘扬精神、感受发展-美好欢乐游”主题活动,根据本区域特色定位,依托自身的优势资源,积极策划、开发参与性、个性化、差异化的旅游活动,以活动拓展市场、拉动人气、扩大知名度。重点扶持、指导有条件的乡村发展旅游,注重乡村文化的挖掘与开发,丰富项目内涵,充分发挥当地农民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参与项目发展,努力将传统农业、传统生活方式、传统民俗乡土文化、乡村风情开发转化成为原汁原味的乡村旅游产品,有条件的乡镇、村、乡村旅游点要突出重点,打造特色,避免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发展。

第13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民族地区开发模式

一、前言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国家。共有S个少数民族自治区,26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少数民族大部分分布地处偏远山区、牧区以及高寒地区。这就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其赖以存在的基本物质基础,即范围广阔的农村,而其原始秀美的自然环境、传统的农耕文明、自然与历史遗存相结合的农业和农村景观以及淳朴厚重的民族风情的存在,又进一步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所以,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社会等诸多领域存在着较大的劣势,但另一方面,其在开发乡村旅游方面却是具有显著优势,而如何把这种潜在优势转变咸现实的经济优势和市场优势,是我国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首先分析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借鉴汉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经验,提出了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保障措施。

二、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的制约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滞后。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到技术落后、资金紧缺、人才奇缺的情况下,旅游业的发展所要求的服务档次、接待规模以及施标准很难达预期的标准,旅游业运作过程卜分艰难。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滞后的条件下,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面临如下问题:旅游开发所需资金不足,接待能力和开发规模有限;当地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体系不健全,旅游业产品供应不足,市场经济发展落后;旅游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导致配套接待设施条件难以达到规定标准;民族地区自我积累能力不足,人均收入水平低下导致商品流通滞后;教育培训严重缺乏,导致旅游人才缺U较大,旅游接待和服务的质量难以向国际标准看齐;旅游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2.政策依赖性强。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过程中,政府起到了主导的作用。无论是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还是旅游产品的对外宣传等-系列工作,都需要政府来主导参与。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猛,对地方经济增长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因此旅游业才被很多地方政府列为优先扶持产业或主导产业。为了尽快开发民族地区经济,当地政府制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来吸引外资参与旅游开发经营,以出让土地、景点等资源和各类优惠政策作为对外引资的条件,而对当地少数民族具名的补偿主要采用核算的土地出让金的形式的方式,同时也忽视了当地少数民族居民自身发展能力的培养。

3.乡村旅游内需不足。目前我国比较成熟而且市场效益较好的一种旅游发展模式是利用大都市客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主要是考虑可以充分利用了都市郊区相对城市良好的独特的人文环境、自然生态环境和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一般学者认为,乡村旅游目的地的位置应以旅游者自驾车大约l小时能到达的范围为准,那么这种距离是最优的,比较适宜采取城乡互动的旅游开发模式。但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处于偏远的山区,城市化水平比较低,依托周边大中城市的庞大旅游市场开发乡村旅游不具备条件,缺乏有力的市场支撑。基于以上原因,造成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内需不足,难以吸引足够的外地游客。而少数民族地区往往具有较多的较高级别的风景旅游区和流量相对集中(向游客,依托景区发展乡村旅游具有一定的优势,即使没有景区的支撑,少数民族地区也可以依托原始秀美的自然环境、传统的农耕文明、自然与历史遗存相结合的农业和农村景观、靠边疆(或边区)的特殊区位以及淳朴厚重的民族风情,开发特色乡村旅游,形成相对独立的乡村旅游区,吸引游客。

4.出游成本高。从地理位置上看,城市居民旅游和休闲出游目的地随着与大中城市距离增加而逐步衰减,大部分的出游目的地市场集中于距大中城市500公里以内的范围。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处于牧区、边疆和高寒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难以进入。这是自然条件形成的。而且从历史上来考证,几个世纪以来,中国境内各民族很少进行迁徙,除了因扩张和征战而进行迁徙从而与汉民族发生融合的部分少数民族,这是这种自然文化特征,从而形成了较为封闭的地理人文环境。所以少数民族地区远离中心城市,加上交通和通讯不便,游客出游成本相对较高。

三、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开发创新模式

1.产业链本地化。根据乘数理论,旅游目的地旅游业乘数效应大小决定了区域旅游产业链的发育程度。产业链越长,则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也越大,旅游业通过产业关联能带动更多的部门,从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反之,则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的影响就比较小。所以,以旅游业作为龙头产业,优化配置上下游产业,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在本地生产和销售产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最大限度地使旅游收益留在本地,有效安置当地居民的就业,是提高旅游效益的重要手段。在乡村旅游开发的时候,最大化当地群众的利益是第一原则,只有遵循这一原则,将旅游开发与当地居民的利益作为共同体,才能为当地居民所接受。所以,只有实施乡村旅游产业链的本土化战略,才能有效地带动当地乡村经济的发展,并最大化当地群众的利益。

2.经营者共生化。经营者共生化模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分工共生模式,在该模式中,本地经营者和外来经营者同时提供不同类别相等级的旅游产品吸引不同(阿旅游市场,他们之间相互竞争,相互依存,避免了同质化的恶性竞争,共同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另一种是合作共生模式,本地经营者和外来经营者合资合作开发乡村旅游,利益共享,比如天龙堡的合作模式。广西上林县新东村是实施“经营者共生化”模式的典型代表。上林县新东村开发乡村旅游的成功的关键在于很好地处理了外来者合本地业户的关系一以互补代替竞争。新东村的“鹅和鸭农庄”的投资者是外来户,其目标市场是在广西的中高档次入者。“鹅和鸭农庄”占地二干多亩,是广西富有特色的名胜农庄休闲处,它的“鹅和鸭”取名来自英国著名的“鹅和鸭”酒吧,其投资者融合了迪斯尼风格和中国苏州园艺以及广西为代表的南方风格,是高档乡村俱乐部的雏形。该农庄里有迷你高尔夫球场、跑马场、卡丁车场、游泳池、彩弹射击场、射箭场、沙滩排球场、棒球发射场,以及儿童游戏的蹦蹦床、攀岩、滑梯等游乐设施,还将建成保龄球馆、壁球馆、儿童乐园馆。由于“鹅和鸭农庄”的成功经营,提高了新东村的知名度和吸引力,给新东村带来了滚滚客流,特别是“鹅和鸭农庄”开展大型活动时,当超过农庄的接待能力时,很多客人被分流到新东村当地民俗户进行接待。“经营者共生化”是一种本地业主和外来者互惠双赢的安排。

四、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的保障平台建设

1.健全政府管理机制。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政府采取有效的行政、经济、法律等相配套的宏观调整、监督、指导和管理手段和方法,乡村旅游地政府要明确各自的工作责任,把乡村旅游的管理纳入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切实有效制定出乡村旅游相关管理制度或条例,在规划审批、安全管理、经营管理、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规范、监督,引导其逐步走向行业协会自律管理。虽然在内部,乡村旅游是由一家一户独立经营,自负盈亏。但从游客市场和社会的角度来看,乡村旅游地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全局利益和整体形。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和职能管理部门西欧那个广大游客的利益、当地经营户的利益出发,合理规划,积极引导,制定相关法令法规,使乡村旅游的运作向法制化、规范化健康发展。同时还可以成立行业自律组织,如成立乡村旅游协会等,保护乡村旅游资源,避免旅游资源遭受生态环境和景观开发性的破坏。

2.强化服务规范。要提高乡村旅游接待的整体服务水平,就必须强化旅游服务意识,提高相关人员的整体素质。首先加强对旅游知识的培训。旅游从业人员的知识储备反映了当地旅游接待的征途服务水平。增强旅游知识培训,有利于旅游从业人员更好地了解当前旅游业发展的形势和趋势,有利于与游客进行直接交流。二是加强对服务规范的培训。乡村旅游能与其他类型的旅游产业向区隔的原冈在于它以“特色”吸引人,但这种特色的前提条件是规范服务:因为没有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服务,特色也就不复存在。目前乡村旅游市场上存在诸多不规范的现象,各地政府部门要针对当地实际情况,强化这方面的培训,以规范的服务来引导和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三是强化经营知识的培训。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从业人员外出学习、考察,扩大他们的视野,另一方面聘请有经验的专家加强对全体农民的旅游经营知识的培训,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提高旅游产品文化含量。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文化开发可以结合实际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树立鲜明的乡村意象,乡村意象是乡村在常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人们头脑里所形成的“共同的心理图像”,其主要表现为乡村景观意象和乡村文化意象。其次注重产品性和知识含量,提高产品安全性,提高旅游活动的参与性和知识含量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手段,也是留住游客,延长其逗留时间的最好方法。乡村旅游经营者要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的农家气氛及农事活动,使旅游项目贴近农家生活,营造出一种真正的“农家乐”。通过提炼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使旅游者体验返朴归真和乡野的乐趣,通过收获劳动成果使旅游者从中获取一定的知识,满足旅游者寓教于乐的需要。再次是挖掘乡村资源的文化内涵。民族乡村资源的文化内涵丰富,有着反映人与自然的依存和延续、形态独特的乡村聚落;有着反映我国千年的传统文化、社会组织形式和家庭关系、古朴雅的乡村建筑;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乡村节庆、农作方式、生活习惯、趣闻传说。将这种文化内涵挖掘出来,深层次、多方位开发设计适销对路、具有乡村特色的产品,才能增强乡村旅游产品吸引力,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第14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民族地区开发模式

一、前言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国家。共有S个少数民族自治区,26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少数民族大部分分布地处偏远山区、牧区以及高寒地区。这就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其赖以存在的基本物质基础,即范围广阔的农村,而其原始秀美的自然环境、传统的农耕文明、自然与历史遗存相结合的农业和农村景观以及淳朴厚重的民族风情的存在,又进一步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所以,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社会等诸多领域存在着较大的劣势,但另一方面,其在开发乡村旅游方面却是具有显著优势,而如何把这种潜在优势转变咸现实的经济优势和市场优势,是我国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首先分析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借鉴汉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经验,提出了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保障措施。

二、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的制约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滞后。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到技术落后、资金紧缺、人才奇缺的情况下,旅游业的发展所要求的服务档次、接待规模以及施标准很难达预期的标准,旅游业运作过程卜分艰难。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滞后的条件下,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面临如下问题:旅游开发所需资金不足,接待能力和开发规模有限;当地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体系不健全,旅游业产品供应不足,市场经济发展落后;旅游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导致配套接待设施条件难以达到规定标准;民族地区自我积累能力不足,人均收入水平低下导致商品流通滞后;教育培训严重缺乏,导致旅游人才缺U较大,旅游接待和服务的质量难以向国际标准看齐;旅游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2.政策依赖性强。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过程中,政府起到了主导的作用。无论是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还是旅游产品的对外宣传等-系列工作,都需要政府来主导参与。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猛,对地方经济增长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因此旅游业才被很多地方政府列为优先扶持产业或主导产业。为了尽快开发民族地区经济,当地政府制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来吸引外资参与旅游开发经营,以出让土地、景点等资源和各类优惠政策作为对外引资的条件,而对当地少数民族具名的补偿主要采用核算的土地出让金的形式的方式,同时也忽视了当地少数民族居民自身发展能力的培养。

3.乡村旅游内需不足。目前我国比较成熟而且市场效益较好的一种旅游发展模式是利用大都市客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主要是考虑可以充分利用了都市郊区相对城市良好的独特的人文环境、自然生态环境和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一般学者认为,乡村旅游目的地的位置应以旅游者自驾车大约l小时能到达的范围为准,那么这种距离是最优的,比较适宜采取城乡互动的旅游开发模式。但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处于偏远的山区,城市化水平比较低,依托周边大中城市的庞大旅游市场开发乡村旅游不具备条件,缺乏有力的市场支撑。基于以上原因,造成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内需不足,难以吸引足够的外地游客。而少数民族地区往往具有较多的较高级别的风景旅游区和流量相对集中(向游客,依托景区发展乡村旅游具有一定的优势,即使没有景区的支撑,少数民族地区也可以依托原始秀美的自然环境、传统的农耕文明、自然与历史遗存相结合的农业和农村景观、靠边疆(或边区)的特殊区位以及淳朴厚重的民族风情,开发特色乡村旅游,形成相对独立的乡村旅游区,吸引游客。

4.出游成本高。从地理位置上看,城市居民旅游和休闲出游目的地随着与大中城市距离增加而逐步衰减,大部分的出游目的地市场集中于距大中城市500公里以内的范围。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处于牧区、边疆和高寒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难以进入。这是自然条件形成的。而且从历史上来考证,几个世纪以来,中国境内各民族很少进行迁徙,除了因扩张和征战而进行迁徙从而与汉民族发生融合的部分少数民族,这是这种自然文化特征,从而形成了较为封闭的地理人文环境。所以少数民族地区远离中心城市,加上交通和通讯不便,游客出游成本相对较高。

三、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开发创新模式

1.产业链本地化。根据乘数理论,旅游目的地旅游业乘数效应大小决定了区域旅游产业链的发育程度。产业链越长,则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也越大,旅游业通过产业关联能带动更多的部门,从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反之,则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的影响就比较小。所以,以旅游业作为龙头产业,优化配置上下游产业,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在本地生产和销售产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最大限度地使旅游收益留在本地,有效安置当地居民的就业,是提高旅游效益的重要手段。在乡村旅游开发的时候,最大化当地群众的利益是第一原则,只有遵循这一原则,将旅游开发与当地居民的利益作为共同体,才能为当地居民所接受。所以,只有实施乡村旅游产业链的本土化战略,才能有效地带动当地乡村经济的发展,并最大化当地群众的利益。

2.经营者共生化。经营者共生化模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分工共生模式,在该模式中,本地经营者和外来经营者同时提供不同类别相等级的旅游产品吸引不同(阿旅游市场,他们之间相互竞争,相互依存,避免了同质化的恶性竞争,共同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另一种是合作共生模式,本地经营者和外来经营者合资合作开发乡村旅游,利益共享,比如天龙堡的合作模式。广西上林县新东村是实施“经营者共生化”模式的典型代表。上林县新东村开发乡村旅游的成功的关键在于很好地处理了外来者合本地业户的关系一以互补代替竞争。新东村的“鹅和鸭农庄”的投资者是外来户,其目标市场是在广西的中高档次入者。“鹅和鸭农庄”占地二干多亩,是广西富有特色的名胜农庄休闲处,它的“鹅和鸭”取名来自英国著名的“鹅和鸭”酒吧,其投资者融合了迪斯尼风格和中国苏州园艺以及广西为代表的南方风格,是高档乡村俱乐部的雏形。该农庄里有迷你高尔夫球场、跑马场、卡丁车场、游泳池、彩弹射击场、射箭场、沙滩排球场、棒球发射场,以及儿童游戏的蹦蹦床、攀岩、滑梯等游乐设施,还将建成保龄球馆、壁球馆、儿童乐园馆。由于“鹅和鸭农庄”的成功经营,提高了新东村的知名度和吸引力,给新东村带来了滚滚客流,特别是“鹅和鸭农庄”开展大型活动时,当超过农庄的接待能力时,很多客人被分流到新东村当地民俗户进行接待。“经营者共生化”是一种本地业主和外来者互惠双赢的安排。

四、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的保障平台建设

1.健全政府管理机制。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政府采取有效的行政、经济、法律等相配套的宏观调整、监督、指导和管理手段和方法,乡村旅游地政府要明确各自的工作责任,把乡村旅游的管理纳入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切实有效制定出乡村旅游相关管理制度或条例,在规划审批、安全管理、经营管理、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规范、监督,引导其逐步走向行业协会自律管理。虽然在内部,乡村旅游是由一家一户独立经营,自负盈亏。但从游客市场和社会的角度来看,乡村旅游地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全局利益和整体形象。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和职能管理部门西欧那个广大游客的利益、当地经营户的利益出发,合理规划,积极引导,制定相关法令法规,使乡村旅游的运作向法制化、规范化健康发展。同时还可以成立行业自律组织,如成立乡村旅游协会等,保护乡村旅游资源,避免旅游资源遭受生态环境和景观开发性的破坏。

2.强化服务规范。要提高乡村旅游接待的整体服务水平,就必须强化旅游服务意识,提高相关人员的整体素质。首先加强对旅游知识的培训。旅游从业人员的知识储备反映了当地旅游接待的征途服务水平。增强旅游知识培训,有利于旅游从业人员更好地了解当前旅游业发展的形势和趋势,有利于与游客进行直接交流。二是加强对服务规范的培训。乡村旅游能与其他类型的旅游产业向区隔的原冈在于它以“特色”吸引人,但这种特色的前提条件是规范服务:因为没有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服务,特色也就不复存在。目前乡村旅游市场上存在诸多不规范的现象,各地政府部门要针对当地实际情况,强化这方面的培训,以规范的服务来引导和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三是强化经营知识的培训。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从业人员外出学习、考察,扩大他们的视野,另一方面聘请有经验的专家加强对全体农民的旅游经营知识的培训,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提高旅游产品文化含量。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文化开发可以结合实际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树立鲜明的乡村意象,乡村意象是乡村在常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人们头脑里所形成的“共同的心理图像”,其主要表现为乡村景观意象和乡村文化意象。其次注重产品性和知识含量,提高产品安全性,提高旅游活动的参与性和知识含量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手段,也是留住游客,延长其逗留时间的最好方法。乡村旅游经营者要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的农家气氛及农事活动,使旅游项目贴近农家生活,营造出一种真正的“农家乐”。通过提炼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使旅游者体验返朴归真和乡野的乐趣,通过收获劳动成果使旅游者从中获取一定的知识,满足旅游者寓教于乐的需要。再次是挖掘乡村资源的文化内涵。民族乡村资源的文化内涵丰富,有着反映人与自然的依存和延续、形态独特的乡村聚落;有着反映我国千年的传统文化、社会组织形式和家庭关系、古朴雅的乡村建筑;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乡村节庆、农作方式、生活习惯、趣闻传说。将这种文化内涵挖掘出来,深层次、多方位开发设计适销对路、具有乡村特色的产品,才能增强乡村旅游产品吸引力,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第15篇

1、实施提质工程,试点逐步完善

村作为镇推进新一轮农家乐乡村旅游发展的试点村,按照省级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村的标准实施建设,经营户按照农家乐四、五星级的标准实施建设;去年作为旅游村建设的初始之年,主要是搭建基础、拉开框架,今年以来,旅游村建设逐步转向质量并举、提质为主。

一是适度扩张,进一步壮大接待能力。坚持“成熟一户发展一户”原则,从去年的27家经营户、近600个床位发展到今年的36家经营户、近800个床位,有效地增强了对接市场的能力。二是讲求品质,进一步加强硬件建设。按照“闲适隐逸”的主题气质要求,大力实施“绿改彩”工程“种风景”,在沿溪主道路大规模种植樱花、木梧等景观植物,村内营造银杏林、红枫道、腊梅丛等,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近百亩向日葵,进一步浓郁乡村风情;按照“江南民居”风格要求,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开展农村旧房“穿衣带帽”改造;按照“精致小品”要求,加强旅游设施建设,在村口设置巨石、主要道口设置木质示意牌和指示标志;按照“参与体验”的要求,持续推进休闲设施建设,人工湖和老大会堂改造建设基本完成,新建了体育场馆,并承接了全国老年气排球赛事,“十里铁甲龙”段游步道动工建设。三是对接市场,进一步完善经营格局。根据市场形势,于今年六月份进一步开放营销市场,目前已与等地的18家旅行社结成了合作关系,客源市场进一步打开,入住率明显提升。四是提升素质,着力推进星级经营户创建工作。目前已有三星级农家乐经营户家,其中5户申报了四星级经营户,村还申报了省级农家乐特色村。

今年以来,乡村旅游试点村共接待旅行团队约620个,入住游客约3万人次,旅游收入约320万元,带动农户农副产品销售约80万元,农家乐经营户月均净收入近万元。

2、实施项目建设,提升旅游要素水平

以项目为抓手,加强旅游设施建设,是提升旅游要素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今年以来,我镇实施了一批旅游项目建设,有些已初见成效,有些已具备良好的发展态势。按照“移步换景”的思路,完成、寒明岩景区沿线规模化景观绿化工程;继续推进“一三产业联动发展”项目,目前,溪床清理工程已接近尾声,为下一步打造十里景观溪创造了基础条件;大桥已完成基础工程,预计年内建成通车,制约景区发展多年的交通瓶颈问题有望解决;亚父园一期工程继续深化建设,戏台、门楼等内部装饰基本完成,展示设施布置到位;实施部分景区游步道建设,基本完成寒明岩景区“十里铁甲龙”区块、天峰独秀区块及里加岙区块的游步道建设。此外,启动了2家市级农家乐“三大基地”创建工作,其中区块以乡村记忆馆、七彩文化长廊、亚父文化园为基础,创建学生教育基地和市民休闲基地;寒明岩区块以旅游村为中心,创建市民休闲和老年养生基地。

3、举办节庆活动,加强旅游宣传促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