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金融经济统计范文

金融经济统计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金融经济统计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金融经济统计

第1篇

大数据技术概念及银行应用的重要意义

大数据技术相关概念

大数据(Big Data)是一种在当前信息爆炸以及互联网不断发展背景下提出的关于非结构、半结构和相关关系数据的统称。当前大数据技术不仅是实体数据,而且包括相关的数据库、云计算等技术。在大数据背景下,银行企业将过往十几年间积累的客户数据、企业行为、政府行为以及国家经济行为统一集中在一个数据库中,利用相关关系来分析所需要预测的经济问题和进行金融数据统计。当前大数据主要以下三个特点,第一是数据的整体性,大数据时代的数据信息不再是随机样本,而是整体样本,包括所有的经济行为;第二是数据的庞杂性,大数据不再执着于数据收集的精确度,而是利用整体数据来分析和计算;第三是数据的相关性,不仅利用数据的因果关系,更多的利用相关关系来计算概率。

银行应用大数据进行经济分析的重要作用

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使用大数据技术可以起到以下几个重要作用。

提高经济预测能力:大数据技术实现了对未来短期内的经济行为的预测,大数据带来的不仅是对过往经济的总结,还能够让银行在庞大的相关数据中分析出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因此银行使用大数据技术可以提升经济预测能力。

实现金融统计管理智能化:通过大数据以及其配套计算机、互联网技术,让银行可以将不同的数据进行系统自动聚类和信息清洗,优化数据统计结构,实现对不同数据统计的智能化管理,建立科学化的宏观预测和金融统计工作。

完善风险规避能力:通过大数据技术,银行可以完成更加精确地战略布局,大数据的经济分析概率可以帮助银行更好的搭配资金结构和营业结构,通过金融组合来完成对潜在市场风险、宏观经济风险以及国际金融风险的规避,降低金融危机对银行的冲击。

大数据时代下银行构建分析统计系统的应对措施

解决数据统计问题

对于当前银行机构的数据统计方式。应用在经济预测和金融分析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在数据技术上,银行缺少动态数据的统计工具,对于市场数据的实时变化缺少挖掘和采集渠道;数据的分析和整理模型工具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提炼系统对数据聚类程序和数据源的判断能力;加强对非结构化数据的应用能力,完善对财务报表、账簿等结构数据与经营中的非结构零散统计数据的对接,另外要提高对图像、影音等隐藏信息的统计能力;加强与现代电商之间的金融数据合作,强化全社会体系下的大数据分析能力,健全信息共享机制。除此之外,还要进一步加强信息收集过程中的安全防护,合法收集数据,防止客户隐私数据流出,强化互联网技术条件

完善数据分析技术的顶层设计

建立能够立足经济预测和金融统计的大数据技术,银行必须从顶层设计方面进行专业化的设计。银行需要成立专门的大数据技术研究机构和管理部门,负责针对大数据技术、系统开发、功能设计以及金融专业参数计算等工作,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然后通过系统的会议,制定大数据技术以及大数据金融产业的发展重点以及制度保障,推动并开发硬件设施、软件工具以及分析工具,加强大数据系统的专业组织与管理,探索大数据技术在经济预测以及金融数据统计中的应用方向和应用方式。最后是完善大数系统在银行总行以及各分行之间的数据联合,完成数据的储存和管理,建立从总行到分行到地市支行再到县区支行的数据库结构,最终实现大数据系统在银行各级部门中的布局。

加强专业经济预测、会融分析功能研发

大数据技术在银行业中的具体应用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在与金融业有关的业务方面。对此,银行管理者必须加强对大数据与经济领域应用的融合。比如,银行可以借鉴瑞士银行已开发的大数据系统,使用“定向算法文本分析(简称DATA)”技术,利用大数据为基础对经济的运行状态进行预测分析,通过计算客户的资金流通预测客户对经济的感情态度,然后再给出“积极/消极”或是“乐观/悲观”等态度概率,从而加强对未来几个月内经济走向的预测。

第2篇

自银行产生以来,人们就一直在思考金融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King、Levine等从产业层面对经济和金融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得出结论: 健全的金融体系和发达的金融市场对经济增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帕特里克(1996)从“供给导向型”和“需求导向型”两个方面来辨析金融和经济的关系。他认为在金融水平较低的阶段金融深化对经济增长会起到支配作用,金融体系为那些急需资金的高科技企业提供了最初的资本,帮助企业启动起来,这个阶段处于“供给导向型”形式。而当经济发展逐渐成熟,由各部门对投融资的强烈需要而引起的对金融系统的需求成为金融发展的主要动力,也就是所谓的“需求导向型”模式。

我国学者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相关的研究。何风隽( 2005)对有关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来自不同方面的观点和争论进行了客观的比较和总结。张旭军(2007)回顾了最近几年来国内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研究成果,发现了其中一些有失客观和全面的观点,指出了有待改进之处。

我国关于金融发展和金融增长的研究总的来说大概有以下三种论断。

第一,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金融发展与经济长期增长存在比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金融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

第二,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促进关系。杨晓华(2005)通过研究证实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

第三,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如韩廷春(2001)建立了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中国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我们应该更加重视金融体系的效率与质量,而不是一味追求金融产品的多样化和资本市场的更大规模。

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水平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是互相促进,还是单向因果,这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根据经济增长理论,经济的增长主要来源于资本增加、劳动增加和技术进步三个方面。在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我国充分利用大量廉价劳动力的供给在世界经济的产业链中占得一席之地,实现了经济的腾飞。而今,人口红利已经慢慢减弱,如何发挥金融体系的作用,促进我国实体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二、实证分析

本文采用M2/GDP代表我国的金融发展程度,用FD表示,通过国内生产总值GDP反映经济发展情况。样本选取1995年到2010年的年度数据,数据来源是世界银行。

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证实在我国的金融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为此,首先要对变量进行平稳性检查。本文选择ADF单位根检验法,GDP和FD都是不平稳序列,为了消除不稳定性的影响,对GDP和FD进行自然对数变换,分别为LNGDP和LNLNFD,再次对变换后的变量进行ADF单位根检验,可见得到平稳的时间序列变量。

在得到平稳变量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通过格兰杰检验来验证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结果如表1所示,该结果显示了在置信度为95%的水平下,第一个假设不成立,也就是说LNLNFD是LNGDP的原因,而第二个假设成立,LNGDP不是LNLNFD的原因。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上文的实证研究证明,现阶段我国金融发展刺激了经济的增长,而经济增长并未成为驱动金融发展的重要力量。这说明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金融体系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经济体的货币化程度提高很快。金融发展通过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刺激了经济的增长。我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尚未建立起来,经济增长并未促进金融的发展。这可能是由于我国仍然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经济发展还不够成熟。因此,我国要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深化的程度,争取形成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态势。

尽管金融发展在我国经济增长中体现了重要作用,我国金融发展进程中仍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金融产品的结构不尽合理,层次不够丰富;利率市场化程度不够充分;相关法律法规没有同步建立,存在真空地带;汇兑换自由化问题等。这些都是我国金融深化进程中比较困难的问题,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了,才能实现金融的自由化。

(一)加大市场机制在金融市场的作用

政府应当减少对金融市场的干预,尤其是给与利率和汇率机制更加灵活的空间,使得外汇市场和资金市场的供求更加直观地反映出来。完善的金融体系和活跃的金融市场能够集聚社会闲散资金,为生产性活动筹资,引导资金流向高效益的部门和地区。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普通民众对理财的需求更高,而各企事业单位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这些都会倒逼金融体系的发展。最近比较火的互联网理财产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为广大平民阶层提供了理财的途径,更重要的是大大推动了利率市场化的步伐。

(二)重视金融深化中的质量问题

麦金农和爱德华·肖的金融深化理论中比较重视金融体系量的扩张,对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关注度不够,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却给我们敲了一个警钟,金融系统的整体质量的提高是一个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在我国金融深化的过程中应注意逐步确立良好的金融系统的架构,监管部门在减少行政干预的同时也不能对风险的防范掉以轻心;逐步改变以往政府兜底的局面,引入竞争,健全推出机制,全面提升金融系统运行效率,避免出现亚洲金融危机中的状况。

(三)使金融监管与金融发展程度相适应

金融发展和金融监管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分割的,忽略金融监管的金融发展就像海市蜃楼一样根基不实,无法抵御来自外部或内部的风险,而金融监管过于严格繁琐,则会束缚金融的发展,同样是我们不愿看到的。因此如何协调金融发展和金融监管的关系,是确保金融健康稳定发展的重点。

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金融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催化剂,金融和经济的关系更加紧密。经济的发展深度和广度,决定着金融体系的规模和质量;金融通过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促进经济的增长,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不断彼此促进,相辅相成,这才是经济健康 稳定发展的保障。

参考文献:

何风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和实证争论的述评.生产力研究,2005(08).

张旭军.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近期国内外文献综述.嘉兴学院学报,2007(01).

李钊,李国平,王舒建.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基于两部门模型中国实证研究.南方经济,2006(04).

杨晓华.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经济纵横,2005(07).

第3篇

关键词:大数据;经济金融;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5(9)-0089-05

IBM执行总裁罗睿兰认为,“数据将成为一切行业当中决定胜负的根本因素,最终数据将成为人类至关重要的自然资源。”麦肯锡给“大数据”的定义是:大小超出常规的数据库工具获取、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数据集;亚马逊的“大数据”定义:任何超过了一台计算机处理能力的数据量;维基百科的“大数据”定义:“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大数据”定义:“由科学仪器、传感设备、互联网交易、电子邮件、音视频软件、网络点击流等多种数据源生成的大规模,多元化、复杂、长期的分布式数据集”。“大数据”的显著特点是大量化(Volume)、多样化(Variety)、快速化(Velocity)及由此产生的价值(Value)。“大数据”提供给人们新的观察世界方法,并用数据化思维和先进的处理技术去探索海量数据之间的关系。

一、构建“大数据”是人民银行经济预测和金融统计的现实需要

受“大数据”驱动,依托信息共享、高度集成的数据仓库、先进的数据挖掘分析模型,“大数据”将改变人民银行宏观调控、管理与决策的方式与方法。

(一)构建“大数据”,强化人民银行宏观调控管理的智能化。人民银行“大数据”实施后,人民银行业务将从传统的手工处理向全信息化处理转变,业务基础工作重心将从手工或半手工采集数据转换到灵活运用人民银行“大数据”,依托对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聚类和清洗,优化人民银行综合管理模块数据自动采集功能,实施宏观预测分析,对社会经济运行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实时掌控全国经济金融变化动态,实现人民银行宏观调控的智能化处理。

(二)构建“大数据”,夯实人民银行信息服务与决策支持的坚实基础。随着人民银行各类数据处理、管理和交换进一步集中,经济金融数据共享渠道的进一步畅通,“大数据”的统一性和完整度将出现质的变化,人民银行将成为国家调控、政府及其部门、企事业单位等部门数据的枢纽。充分挖掘和运用人民银行“大数据”,为我国经济金融政策的制定、执行、监测、决策和实施,提供快捷、全面的数据支撑和信息支持。

(三)构建“大数据”,有利于人民银行及时掌控、跟踪金融风险。通过深度挖掘人民银行业务数据,建立和完善人民银行现场和非现场监管模型,实施人民银行调控手段的规范化管理,动态跟踪、管理资金流的异常监测,实现人民银行风险控制、内部业务风险控制、外部业务监督管理的智能化处理。

二、人民银行初步具备建立“大数据”的基本条件

人民银行数据是指人民银行在履职过程中所获取的具有分析、研究、决策等功用和价值的数据,包括调查统计、货币信贷、征信管理、财务会计、国库等结构化数据,以及人民银行经过积累的统计、货币分析资料库、图表、文字资料、影音视频文件等非结构化数据。

(一)建立了较为全面的金融业综合统计监测体系。经过多年探索,人民银行目前已构建了包括货币供应量统计、信贷收支统计、现金收支统计、对外金融统计、金融市场统计、人民银行专项调查统计(企业商品价格指数、景气调查指数)和资金流量统计等金融业综合统计监测体系,为人民银行宏观调控服务,着力提高货币政策针对性、灵活性,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奠定了坚实基础。2014年12月,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与环境保护部政策法规司、国家税务总局稽查局、国家外汇管理局管理检查司、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8家单位签署信息采集合作文件,标志着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在信用信息交换共享方面迈出新步伐,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二)建立了规模较大的人民银行数据库。一是建立了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截至2013年末,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收录近8.4 亿自然人和1919.3 万户企业及其他组织的信息; 个人、企业信息全年查询量分别达3.5 亿次和1.04 亿次;全国累计补充完善小微企业信息近243 万户,累计已有35 万户小微企业获得银行贷款,贷款余额72318.90 亿元;全国共为1.51 亿农户建立了信用档案,对10143万农户进行了信用评定,贷款余额2万亿元。二是建立了国库数据库。国库数据汇集了各级政府财务数据和各级国库管理数据,包括各类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以“3T”系统[指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TCBS)、国库信息处理系统(TIPS)、国库管理信息系统(TMIS) 三大系统]为核心的现代化国库信息系统总体框架基本形成。2013年,全国通过TIPS成功处理各类业务20798.5万笔,金额136911.25亿元,通过TCBS办理收入业务38070万笔,金额109574亿元;办理实拨资金支出业务621万笔,金额118694亿元;办理退库业务153万笔。2013年国库系统共办理国库收支41.18 万亿元,2013年11 月,国库管理基础信息模块在全国正式上线,国债管理模块与38 家储蓄国债承销机构正式联通。

(三)金融标准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10年,人民银行推出《银行业标准体系框架》,《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2 0 1 0版)等1 4项金融行业标准;《金融业机构信息管理规定》,建设金融业机构信息管理系统,构建中国首个金融机构名录库,囊括23万多家金融机构信息。2011年3月,人民银行颁布《关于推进金融IC卡应用工作的意见》,启动我国银行磁条卡向IC卡迁移战略。2012年《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PBOC3.0),组织建设国家金融IC卡安全检测中心。先后《证券、期货、保险、印制、银行业标准体系》;修订《人民银行信息安全综合规范(2013 版)》,《金融机构代码证管理办法(试行)》。2014年8月,人民银行《统计数据与元数据交换(SDMX)》标准,规范了我国金融统计信息的处理、交换和对外流程等内容。2014年11月,人民银行《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用户管理规范》和《征信机构信息安全规范》。

(四)人民银行数据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通过分析研究存贷款及其变动对货币政策产生的影响,对货币政策进行适时适度调整。财政部等部门从人民银行提取数据并加以利用,也会影响其宏观决策的变化。地方政府通过使用国库部门提供的预算收支数据,加强对预算收支情况、地方财政投入等各种管理工作。

三、制约人民银行“大数据”构建的主要因素

当前,存在一些技术、法规因素制约了人民银行“大数据”的建立、分析和利用。

(一)技术操作层面上,数据采集和挖掘仍较为落后。1、数据采集和挖掘较为落后。与阿里巴巴等电商动态的数据采集系统相比,人民银行数据挖掘和采集方式仍较为落后,数据录入处于原始状态。人民银行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没有利用好系统数据,系统利用率大概不到20%。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兴企业在“大数据”处理经验、产品创新能力、市场灵活度等方面都拥有明显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人民银行更应激活利用内部的“沉睡数据”。

2、数据整理缺乏标准化设计。人民银行数据交换过程中缺乏标准化数据模型,且存在语义区别和数据源的不一致问题,不少业务处理和管理系统缺乏标准化的统一设计,直接导致“大数据”二次开发难。

3、缺乏对非结构化数据利用。人民银行档案管理制度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的完整和安全作出了具体要求,人民银行数据的利用仍以报表、报告等传统方式为主,对数据的分析仍集中在结构化数据,但对图片和影音视频文件等非结构化数据尚未统一进行数字化处理和规定,缺乏多维度智能分析、展示,缺乏对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能力。

(二)法律制度层面上缺乏明确的法规依据。人民银行进行“大数据”挖掘,涉及到法律制度建设、系统开发等多方面原因。

1、个人信息采集的合法性问题。《征信业管理条例》第十三条规定:采集个人信息应当经信息主体本人同意,未经本人同意不得采集。但是,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公开的信息除外。因此,对信息主体的通话的语音信息、营业网点或ATM机的录像信息等,这些数据信息采集如未得到信息主体允许,进一步分析开发是否合法、侵犯个人隐私尚未定论,影响了人民银银行数据采集的拓展。

2、“大数据”的基础设施和安全管理亟待加强。由于“大数据”是伴随着互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以及物联网等新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金融“大数据”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进一步增加了“大数据”的风险隐患,若处理不当可能遭受重大损失。因此,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大数据”安全技术研发、动态数据安全监控机制等亟待加强。

3、跨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建立。如共享信息的名称、内容、质量、数量、更新频度、授权使用范围和使用方式、共享期限、共享依据、实现进度等事项,以及信息共享相关标准规范等尚未建立。

四、国外央行“大数据”运用比较分析及借鉴

以下主要介绍“定向算法文本分析”(简称DATA)、XBRL分析框架在国外央行的运用情况,以期对我国“大数据”利用提供借鉴。

(一)欧洲央行(ECB)和美联储运用“定向算法文本分析”(简称DATA)的新方法和统计手段。在2014年11月份的报告中,欧洲央行描述了基于“大数据”的经济预测方法。DATA是基于文本数据集内的特定术语搜索,该搜索是以信念叙述理论为指导。信念叙述理论不仅表面上关注人们对经济的感性预期,如“积极/消极”,“乐观/悲观”等,而且深入分析经济决策背后隐藏的人类情感,包括情感的性质及程度。通过采用DATA方法来直接地、透明地构造情感转移的相关性指标,评估这种相关性是否显著。如将相对情感指标(BROKER)定义为一个月之内兴奋类关键词和焦虑类关键词出现的频率之差,这个差值除以文本中的总字数即是标准化后的指标。密歇根信心指数(MCI)主要用于衡量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和购买意愿。指数以至少500次电话采访,询问大约50个问题,为期两周的调查数据为基础构成。指数每月两次,其中初步数据在每月第二个周五,最终结果在每月第四个周五。研究表明,初步指数和最终指数间高度相关,因此,关键是预测T+1时点初步指数较T时点最终指数的变化,这个变化值用DIFFPRELIM来表示。

按照“大数据”预测方法,DIFFBROKER对DIFFPRELIM的回归。DIFFPRELIM=初步指数(T+1)-最终指数(T),DIFFBROKER=BROKER(T)-BROKER(T-1),T为2010年7月到2012年3月中的任意某月。将两者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可得到2012年5月的密歇根指数预测值,如此逐月推进重复此项运算,直到估计出2013年7月的指数。从2012年5月到2013年7月期间的预测结果看,运用基于“大数据”的DATA,对代表消费者信心减去其焦虑的净水平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文本分析,对这15个月的数据进行分析,其中预测准确的有12个月。继续用“大数据”方法来预测更远期的MCI值,结果显示即使预测4个月后的情况,BROKER数据仍然显示出预测功能。就预测的正确性而言,预测期为2期时,15个月中有11较准确;预测期为3期时,15个月中有8个较准确;而预测期为4期时,有7个月较准确。

(二)XBRL分析框架在国外央行运用概况。XBRL是“Extensible Business Reporting Language”的缩写,意为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主要用于商业和财务信息的定义和交换,让在不同系统间共享数据成为可能,被设计成能够适应最复杂的金融报告形式。

XBRL在日本央行的运用。日本央行从2003年中期起开展XBRL试验。2006年2月,日本的金融服务公司每月使用XBRL向日本央行报送数据。日本央行认为,每月使用XBRL报送资产负债表大大减轻数据验证等工作负担。XBRL简化了报送流程,特别是能够通过提交前的验证功能发现报告中的问题。

2、XBRL在南美央行的运用。巴西央行积极研究XBRL(巴西资产负债表注册项目的一部分)的应用。2008年10月,阿根廷央行担当建立XBRL阿根廷临时地区组织的组织者,并向XBRL国际组织申请直属成员资格。阿根廷央行实施资产负债表注册项目,该项目主要是根据公司规模、市场知名度等标准分阶段实现财务报送的XBRL化,主要目标是对阿根廷各类公司进行清晰的信用评级。

3、XBRL在西班牙央行的运用。西班牙政府了JUS/206/2009号法令后,XBRL已成为西班牙年度数字化财务报表编制的基础。每年,2,743个实体向西班牙央行报送109,554份XBRL报告,XBRL技术的引入实现了数据验证的自动化,提高了数据质量。同时,可以通过对内容严格定义来控制风险。西班牙央行的职责之一是收集、处理和保存西班牙非金融性公司的财务信息,增加对西班牙各分支行业的了解;收集本国金融机构信息,履行其监管国内银行业体系;收集统计数据,向欧洲央行(ECB)报送所有公司数据的职责。西班牙央行正在推进XBRL应用扩展计划,在偿付能力信息、财务报表、互保、外币兑换处和评估公司中增加运用这些公式。

(三)快速预判宏观经济形势。英国央行以前通过统计部门的房地产销售数据、就业数据等,判断房地产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变动趋势,但统计部门的数据一般有数日乃至数周的时滞,不利于对形势的快速判断。目前英国央行现已运用“大数据”对英国房地产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趋势作出快速判断,通过对一些网络搜索关键词的监控,如“按揭”“房价”“职位”等,获取最新的经济运行情况,分析预测客户及交易对手行为。加拿大央行利用“大数据”分析并跟踪宏观经济的变化。

五、相关建议

欧洲等国外央行的探索表明,“大数据”在经济预测和金融统计等领域的应用具有良好效果。应积极借鉴国外经验,探索人民银行利用“大数据”进行经济预测和金融统计。

(一)适应“大数据”要求,规划人民银行“大数据”战略的顶层设计。一是建立“大数据”研究机构。在总行层面设置专门研究“大数据”机构,建立数据管理决策机制和内部协调机制,制定“大数据”工作规划,形成管理数据、使用数据和推广数据的有效工作机制。二是明确“大数据”发展重点。规划明确“大数据”产业的发展重点、空间布局和保障措施,推动和改善与“大数据”相关的收集、储存和分析工具及技术,开展“大数据”应用示范,加大对基础研究的“大数据”获取方式、组织与管理、关联与发现、分析与可视化等方面的研究。三是以数据分析技术为核心。加快非结构化数据处理技术、非关系型数据库管理技术、可视化技术等基础技术研发,并推动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融合。加强网页搜索技术、知识计算(搜索)技术、知识库技术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并与数据处理技术相结合,为提高人民银行金融调控能力提供技术支持。四是构建覆盖从数据访问、数据传输、数据存储、数据隔离到数据销毁各环节的云端数据安全框架。建立“大数据”隐私保护制度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提高安全防范能力,严密维护信息安全(包括滥用、篡改、损坏、窃取、失泄密等)。

(二)结合人民银行履职特点,科学构建人民银行数据库。借鉴“大数据”理论,建立以总行为中心、分支机构为补充的分布式数据库(见图1),人民银行数据库实行总行统一规划建模,分级管理推进,上下协调一致;本级业务数据由中心统一分发,非业务数据逐级上传,借助人民银行内网“云计算”1技术,提升数据流转、计算分析能力;运用“雾计算”2技术,对人民银行敏感数据进行保护,甄别、控制窃取和滥用数据行为,确保人民银行数据安全。数据库系统的基本结构由经济金融数据库,分析、预测模型库和分析、预测体系三部分组成。运用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经济金融活动进行分类、量化、数据收集和整理及进行描述和分析,反映经济金融活动规律,为经济金融制度的设计和理论研究以及金融调控机制的实施提供客观和科学的依据。

(三)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构建人民银行“大数据”平台。建立与银行、保险、证券等监管机构以及国家统计局、电商、数据公司、互联网平台企业等合作机制,构建共享数据库和信息共享机制。同时,将金融宏观调控与移动网络、电子商务、社交网络等融合,提高内外部数据信息的整合能力。构建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大数据”平台,建立适应“大数据”时代要求的信息化基础架构,通过信息技术手段,采集金融经营管理数据,建立标准化、系统性的数据体系,搭建“大数据”平台,为金融业发展和监管提供基础性的网络支持和信息服务。

(四)借鉴欧洲等央行经验,构建人民银行“大数据”分析和预测模型。借鉴欧洲等央行经验,改进和优化统计范围、工具分类、部门分类、信息披露、数据质量控制等方面,进一步完善金融统计体系。尝试建立人民银行决策知识库和预测、分析模型。要运用“大数据”技术对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出的一些关键性指标,构建前瞻性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ynamic Stochastic General Equilibrium,DSGE)的宏观计量模型,对未来一个时期可能发生的经济金融形势进行分析和预测,提升人民银行宏观预测能力和运作效率,为货币政策制定和执行提供决策参考。

(五)探索挖掘数据结构新方式,建立和完善人民银行“大数据”挖掘与应用体系。结合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等职责需要,积极探索挖掘和利用数据结构新方式,如可将传统的银行家调查问卷改变为对银行家情绪的搜集,利用DATA预测银行业机构运营情况。围绕深化经济金融改革、金融宏观调控等需求,统筹好历史数据和当前采集数据的关系,充分挖掘历史数据的潜在价值,并运用“大数据”技术手段提升分析现实数据的能力,形成具有人民银行特色的数据挖掘与应用体系,推动人民银行数据利用向智能化迈进。

第4篇

关键词:金融业综合统计;资金流量账户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4(8)-0044-04

一、日本金融业综合统计的基础:资金流量账户

(一)概况

日本央行从1958年开始编制资金流量账户统计(the Flow of Funds Accounts Statistics,FFA),记录部门(金融机构、企业及住户)间金融工具(也叫交易项目,如存款、贷款)引起的金融资产与负债的流动,涵盖范围远远超过美国和欧元区资金流量账户(见表1)。账户数据每季度公布一次,初步数据在报告期3个月后公布,最终数据在报告期6个月后公布,每年3月份对往期数据进行修订。

(二)主要内容

1、统计框架。日本资金流量账户是反映不同经济实体间金融交易以及相应的金融债权债务存量的矩阵。矩阵的“列”由各经济实体构成,矩阵的“行”由金融资产与负债构成。矩阵包含三张表,其中,“交易表(流量表)”记录某一时期的资金流动,反映每一经济实体在金融交易后资产与负债的增减变化;“资产负债表(存量表)”记录某一时期末经济实体持有的资产与负债。总的来说,存量数据是流量数据的积累。但是,当交易项目的价格发生变化时,期初和期末余额就会不一致,这时就需要“调和表”来调和存量和流量之间由于价格变化导致的差异。流量与存量的关系如下:

(T-1)期的存量 + T期的金融交易流量 + T期的调和量(由于市场价值变化等)= T期的存量

2、矩阵的“列”与“行”。构成日本资金流量账户统计的“列”的经济实体分成六大部门,包括“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政府部门”、“住户部门”、“服务住户的私人非盈利机构”以及“海外部门”。构成日本资金流量账户统计的“行”的金融工具(交易项目)包括“货币和存款”、“贷款”、“除股票之外的证券”、“股票和其他股权”以及“保险和养老准备”等等,以及上述的细项。总共有45个分部门和51个交易项目。

3、细化的补充信息。“资金流动账户细化数据”以及“非金融部门融资渠道”作为资金流量账户统计三张矩阵表(“交易表”、“资产负债表”及“调和表”)的参考材料。“资金流动账户细化数据”总共有4张表,分别是资金部门间流动表――国内债务证券(存量数)、资金部门间流动表――国内债务证券(流量数)、资金部门间流动表――贷款(存量数)以及资金部门间流动表――贷款(往前追溯5年的存量变化数)。矩阵反映每一个部门的金融交易,但是并不反映谁是融出方、谁是融入方及其融资工具。“资金流动账户细化数据”则弥补了这一缺陷。“非金融部门融资渠道”反映了国内非金融部门及海外部门是如何融资的。该表提供融资的流量及存量数据,以及存量(年末余额)同比增长率。

(三)编制方法

1、垂直法与水平法。资金流量账户的编制方法包括:一是垂直法,即通过使用各部门的财务报表来确定每一部门每一单元格的数据;二是水平法,即将每一个部门持有的资产/负债合计数分解到每一单元格。换言之,垂直法估算部门数据,水平法估算交易项目数据。

2、会计计量原则

(1)按市价计值(Mark-to-Market)。日本资金流量账户统计通过市场价值来同时评估资产和负债。例如,作为资产持有的股票以市值评估,同时,该股票作为其上市公司的资本也是以市值评估。即使是企业债券这种由经济实体按面值偿付的债务,资金流量账户也按市值进行估值。

(2)权责发生制(accrual basis)。日本资金流量账户统计原则上遵循权责发生制来记账,这也是1993年SNA和IMF手册采纳的原则。权责发生制按借方/贷方关系发生的时点记录交易情况,而不是按照现金转移的时点。

3、统计的准确性。日本资金流量账户数据有时候也需要使用估计。例如,当只存在年度财务报表时,季度数据就必须估算得出;当数据延迟获得时,有时候也使用上期数据代替等等,因此不可避免存在估算误差。鉴此,当获得更准确的原始数据时,日本资金流量账户统计就回溯修订。日本央行指出,大约60%的资产估算的准确度为“高”,不到5%的资产的估算准确度为“低”。

二、将证券业信息纳入金融业综合统计

确定证券持有者的准确信息一直以来都是统计人员面对的最有挑战性的工作。近年来,一些国家中央银行开始建设证券数据库以存储证券持有人的准确信息。欧央行从2009年开始建设“中央证券数据库”,国际清算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10年后一直致力于收集证券统计中持有方的信息。金融稳定委员会在2009年强调掌握风险在不同部门实际潜伏情况的重要性。日本央行从2009年开始探索将证券业信息纳入金融业综合统计。

(一)日本“中央证券存托”的主要特征

1、非中央政府债券的唯一簿记转让平台。日本有两套债券簿记转让平台(book-entry transfer services),一是中央政府债券簿记转让平台,由日本央行维护;另一个就是非中央政府债券簿记转让平台,由日本证券存托中心(Japan Securities Depository Center, Inc, JASDEC)维护。该中心是根据“日本债券股票转让法”注册的私人证券公司,为包括企业债券、股票、商业票据及投资信托在内的证券提供簿记转让服务。簿记转让系统从2002年开始运作,目前商业票据转让对该系统的使用率几乎达到100%,其他证券交易对该系统的使用率也接近100%。“日本债券股票转让法”规定了该公司的簿记转让职能,但并不要求其向央行或统计部门提供统计信息。

2、链式账户。日本证券存托中心使用层叠式的账户结构(见图1)。投资者首先在直接(或间接)账户管理机构开户,当达成交易后,交易信息就从开户机构发送到交易对手的开户机构。如果图中的投资者(i)向投资者(G)卖出证券,交易信息就流经机构E、A以及日本证券存托中心,并最终到达C,这时售出的证券就被登记在客户G的账上。然而,如果投资者(i)向投资者(ii)出售证券,交易信息仅在机构E内部进行处理。

账户管理机构(通常是银行或证券公司)也可以直接拥有自己的账户(自有或自营账户),在交易系统中与客户账户分离。截至2010年5月,系统中有直接账户管理机构89家,间接账户管理机构407家。

3、最终所有权(直接体系vs.间接体系)。日本证券存托中心与其他一些国家证券存托体系不同的地方是证券的最终所有权。在日本,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账户管理机构,都不会接收客户账户中交易证券的所有权。这种体系称为“直接体系”,意即账户管理机构仅仅保管投资者账户及提供簿记转让服务,证券的法定所有权归投资者。

与“直接体系”相对应的是“间接体系”,在一些国家,一家账户管理机构从法律上持有资产,同时投资者在这些资产上保持权益,或是一项证券的权益从投资者转移给账户管理机构。在间接体系下,很难判断证券的最终持有者。

4、以单一证券为基础(security by security)。在簿记转让系统中,所有数据都是以“单一证券”为基础的。每一证券的信息都包括:证券名称、证券发行方、面值、到期日等。对于那些向公众开放的企业债券数据,可以从日本中央证券存托中心的网站上,通过证券名称或是ISIN识别码轻易查到。这种以单一证券为基础的系统便于统计人员按照国民账户核算体系的要求对数据进行排序。

(二)将中央证券存托数据应用于资金流量账户

日本央行从2009年底开始陆续将中央证券存托数据纳入资金流量账户,目前的进展包括以下方面。

1、资产支持商业票据。资产支持商业票据是结构化融资工具,在修订前,资产支持商业票据的数据通过估算得出(Sato,2009)。通过与日本证券存托中心的商讨,日本央行明确了中央证券存托系统中的数据与日本央行对资产支持商业票据的定义是一致的,因此决定使用其作为新的数据来源。

2、地方政府债券。地方政府债券无纸化是从2006年开始的,之前发行的债券信息是从已经注册的债券信息进行推算,因此准确性大打折扣。无纸化开始后,绝大多数的地方政府债券信息都进入了簿记转让系统,因此央行能够从系统中查找符合统计定义的债券信息。

3、向私人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日本央行目前还在审查其他结构化融资工具,如向私人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的情况,因为需要通过抵押物的类别来对这些证券进行分类,以便将其归类到资金流量账户中不同的交易项目(证券化产品或其他类型的企业债券)。

(三)目前面临的挑战

1、账户信息的层次太多。投资者信息只掌握在其账户管理机构手中,中央证券存托系统并不直接掌握。例如,中央证券存托系统和直接账户管理机构都处在链式结构的上游,无法知道一笔发生在间接账户管理机构内部交易的情况。大多数国家通过其他辅助信息源来克服上述困难。美国在统计非金融企业发行的债券和股票时,同时使用中央证券信托系统的数据和私人数据供应商的数据进行相互验证。英国中央证券存托系统的数据并不直接用于统计,只是用作数据质量验证。英国证券统计信息的数据源是伦敦的发行和支付机构。西班牙从中央证券存托系统中获得本国居民发行并被非居民持有的债券信息,但该信息仅涵盖债券第一次交易的对手方信息,如果债券多次交易,系统无法提供最终持有者信息,因此西班牙央行也向本国证券托管机构采集信息。在德国,中央证券存托机构仅是约2000家向央行报数的机构之一。在日本,中央证券存托中心可以直接提供的信息仅限于那些直接在该中心开户的客户,如图1中的A、B和C。

2、客户账户的保密性。在账户管理机构与客户签订的协议中,客户通常要求账户信息保密。为了克服这一困难,中央银行需要与证券存托机构签订协议,只要求提供汇总数据。例如,美联储与中央证券存托机构签订的协议中有一条保密条款,禁止获取单个公司层面的数据。

3、数据采集的合法性。美国、澳大利亚和智利都与其中央证券存托机构签订了合同或协议。德国和西班牙则制定了专门的中央银行条例,对数据采集工作提出了强制要求。但是在日本,中央银行仅是与证券从业机构达成某种共识。

三、政策建议

(一)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编制金融概览方案

加强国际交流,梳理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在统计立法、监测框架、指标设置、数据共享等方面的经验,重点研究将非银行金融机构纳入金融部门整体统计框架,扩大核心指标采集范围,加大对创新金融工具和产品研究力度,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概览编制方案。

(二)加快推进标准化建设,夯实金融统计基础

标准化的优点是保证金融统计数据的客观真实性,为监测跨机构、跨市场、跨境金融交易提供“搜索引擎”,同时保证金融统计的统一性和权威性,从根本上减轻微观金融机构的报数成本和负担,提高工作效率。可以考虑由人民银行牵头建立基于数据仓库的金融业综合统计信息平台,实现统一、高效、方便、快捷的部门合作和信息共享,同时应进一步深化与国际组织统计标准的趋同性,增强国际信息共享。

(三)完善金融统计法规,提供有效制度保障

应在研究国内外相关统计法规和国内上位法的基础上,由人民银行牵头对“一行三会”的统计管理规定进行梳理,尽快起草“金融统计管理条例”,在机构上覆盖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金融机构以及各行业交叉环节;在业务上覆盖金融机构全部表内、表外业务。

参考文献

[1]Bank of Japan (2006), Guide to Japan’s Flow of Funds Accounts, August 2006.

[2]Bank of Japan (2006), Compilation Method of Japan’s Flow of Funds Accounts, August 2006.

[3]Bank of Japan (2012), Japan’s Flow of Funds Accounts: Main Characteristics and Measures for Enhancement

[4]Kanda, Hideki (2009),The Legal Environment for Holding and Transfer of Intermediated Securities: U-NIDROIT Draft

Convention.

[5] ECB(2009). The centralized securities database in brief. February 2010.

[6]ECB.Manual on Investment Fund Statistics, May 2009.

[7]Eurostat, IMF, OECD, UN and World Bank (1993),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1993 (1993 SNA).

[8]Eurostat, IMF, OECD, UN and World Bank,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2008 (2008 SNA)”,2009.

[9]Financial Services Agency , Strengthening Oversight and Regulation, 27 October 2011.

[10]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 (2011), Shadow Banking: Strengthening Oversight and Regulation , October 2011.

[11]Venture Enterprise Center, 2010 Survey Results on Trends in Venture Capital Investment, December 2010.3.

The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Financial

Comprehensive Statistics

――A Case of Japan

ZHAN Yunsheng

(Haikou Municipal Sub-branch PBC, Haikou Hainan 570105)

第5篇

关键词:民营经济;转型升级;金融支持

产业转型升级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不断淘汰落后产业,扶持引导新兴产业,加强传统产业的高技术改造,提高产业结构效能和效益的过程。产业转型升级是经济发展永恒的主题,而快速高效的金融资本流动机制是产业升级得以实现的前提。金融在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中的作用,是经济学中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问题。

1 南通民营经济的现状

在南通全民经济腾飞进程中,民营经济扮演了非同一般的角色。根据南通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数据统计,到2010年底,南通市个体工商户达37.43万户、私营企业达14.14万家、私营企业注册资本3642.8亿元,三项指标均位居全省第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板块经济彰显活力,为南通民营经济加快转型升级构建了坚实的平台。2009年,全市34个重点产业板块汇聚各类企业6752家,从业人数49万人,实现销售收入4025.62亿元,约占全市工业总销售收入的68.37%。其中南通家纺产业实现销售收入694.49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比重11.5%,占据全国家纺市场的三分之一以上,在全国家纺品牌前10强中占有3席,南通家纺指数成为行业“风向标”。

实际上当前南通民营经济运行的问题和矛盾也很多,特别是要素配置优化度亟待加强。融资难是当前南通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瓶颈。大量研究发现,金融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对于产业结构调整而言,无论是改善产业间的比例,还是提高产业结构的质量,都离不开金融资本的注入。金融是保证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转换的直接动力。

2 南通民营经济的转型升级路径

纵观目前南通经济形势,如何更好地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实现南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迫在眉睫的。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者迈克尔波特概括了产业升级的四种转型升级路径:工艺流程升级(Process Upgrading),产品升级(Product Upgrading),功能升级(Functional Upgrading)和链条升级(Inter-sectoral Upgrading)。借鉴价值链观点,同时结合南通民营经济的特性,本人提出构建民营经济升级路径来推进民营经济升级。即:民营工艺流程升级、民营产品升级、民营产业功能升级和民营链条升级。(见表1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升级路径及特点)

如果我们把南通民营经济看作是全球价值链下产业区域分布与南通特有资源相结合的产物,那么其升级必然也遵循产业转型升级的一般规律与路径。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是个不断演进的动态过程,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要求和任务。微笑曲线两端朝上,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研发设计和销售,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附加值最低。(如图1微笑曲线)。从微笑曲线趋势来看,南通民营经济转型升级是必然的。从低附加值段来看,集中表现为南通民营经济大都处在全球价值链的被治理者地位,受制于全球价值链上的主导企业。从高附加值段来看,南通民营经济基本上处于生产环节,只有少部分向研发和销售环节延伸。南通民营经济在价值创造上大都处于从加工制造等低附加值环节向研发销售等高附加值环节攀升阶段。

3 金融支持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不足

南通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的推动了南通整体经济的发展,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对金融支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从金融业内部现状看,仍存在着一些影响支持南通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制约因素。

(1)银行业缺少支持南通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总体战略规划。目前南通市虽然出台了重点产业转型升级等政策,但推动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相关实施细则和配套的措施还需进一步完善,银行业也未根据相关政府经济政策合理制定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具体实施方案。

(2)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不配套,金融支持缺少“底气”。南通金融机构在执行相关信贷政策时,往往不能与各个乡镇产业转型特点、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对民营经济升级进程中需要大力发展的产业资金倾斜度不足,支持力度有待提升。南通市民营经济在扩大生产规模和资产规模时,首先选择银行贷款,企业融资大都来自银行的间接融资。

(3)信贷的地域分布不均衡,一些乡镇的转型升级受阻。南通有4区,3市和2县。从对象上看,对南通4区大型企业、集团企业和优势企业,各商业银行竞相放贷,而支持县级中小企业普遍较为谨慎。企业融资难问题,既与缺乏有效的信用担保体系有关,也与社会信誉体系不够健全、难以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制约的问题有关。

(4)金融配套服务不足,金融创新产品不多。当前南通大多数银行对中小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主要还是以担保、有形资产抵押等传统信贷方式,但产业中的小企业因资信等级低,担保无法落实,缺乏抵押资产,融资成本高等原因,难以得到银行的信贷支持,难以满足中小企业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加上商业银行内部营销机制不配套,束缚了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拓展。

要解决上述问题,根本办法在于积极推进金融创新步伐,并主要应从金融政策创新、金融服务体系创新、金融投资平台创新、金融服务方式等多方面共同推动对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服务。

4 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金融支持对策 1 提高认识,出台政策,破解南通中小企业融资“瓶颈”问题

(1)完善政府投资决策,引导机制。政府在转型升级融资中起管理和协调作用,在明确南通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后,引导各金融机构将资金运用到符合产业转型升级的项目上,以项目换资金,以效率换资金,以开放换资金的产业扶持政策。

(2)在吸引资金的同时,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优势和政府的宏观主导与调控作用,指导行为主体规避投资经营过程中的行为风险。

4.2 搭建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满足不同层面中小企业的转型融资要求

(1)采取多种形式拓宽融资渠道,积极探索信贷方式,在加强民营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和为银企双方提供信贷信息方面发挥工商部门的职能优势,为银企合作创建平台。

(2)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和经济组织成立担保公司,扩大担保总量。大力扶持主要面向民营企业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性质企业的设立和发展。

(3)加快民营企业上市融资的步伐,培养中小企业上市,要求每年对企业的筛选一批、改制一批、培育一批、辅导一批、上市一批,做好企业的上市规范。拓展国内资本融资市场,利用上市融资、创业板块融资、发行企业债券融资等,使民营企业获得更多的支持。

(4)整合优化融资服务政策,协调银行加快金融新产品开发、服务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对银行以非抵押、担保形式为民营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如以设备、存货(仓库)、债权(应收款)、知识产权、商标、股权等为质押的货款,政府可以考虑提供风险补偿支持。 3 建立以专业投资机构为基本构架的转型升级投融资平台

(1)进一步推进小额贷款公司和社区、乡镇银行。通过规范设立小额贷款公司或社区、乡镇银行对中小企业给予资金支持,从而改变南通板块经济小而散的状况。

(2)设立金融租赁公司,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南通的家纺、建筑和电子业都是资金密集型产业,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更多的资金,通过金融租赁方式有偿融通各种设施设备的使用权利,解决转型升级中设备购置的问题。

(3)积极尝试资产证券化融资。通过与各种专业金融机构的大力合作,探索南通民营经济资产证券化的创新模式。 4 不断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创新形式,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1)鼓励和促进商业银行开展中小企业业务,商业银行必须始终坚持按照银监会提出的“六项机制” 的根本要求,不断改进和完善专业化的服务模式。

(2)国有大型银行专营机构应不断围绕市场、客户的需求和变化,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实行批量化营销、工厂化管理。既要通过专营机构的快速和便捷服务将大量优质的和具有成长潜力的中小企业客户吸收成为自己的客户,又要充分发挥商业银行整体优势和整体资源,在中小企业客户成长过程中,为其不断提供各类服务,实现交叉销售,帮助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3)坚持产业导向货币信贷政策。南通市2010年的信贷投放量又增新高,2011年预测达历史最高,这笔巨大的资金要如何运用也非常的重要。必须要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产业导向。人民银行、证监会、保监会都提出了支持中小企业的若干意见。这就要求了整个的信贷要优先满足中小企业,符合国家产业调整和振兴产业规划要求的新设备、新材料、新兴业态的项目的需求。要加大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的拳头产品的中小企业的支持。提升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1]张索荣.论述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考试吧,2009,(8).

[2]骆毅民.人才、模式、技术在产业链延伸环节的优化整合[J].中国物业管理,2010,(8).

[3]董金玲.区域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变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其实证研究[J].财政研究,2009,(10).

第6篇

关键词:民营经济;转型升级;金融支持

产业转型升级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不断淘汰落后产业,扶持引导新兴产业,加强传统产业的高技术改造,提高产业结构效能和效益的过程。产业转型升级是经济发展永恒的主题,而快速高效的金融资本流动机制是产业升级得以实现的前提。金融在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中的作用,是经济学中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问题。

1 南通民营经济的现状

在南通全民经济腾飞进程中,民营经济扮演了非同一般的角色。根据南通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数据统计,到2010年底,南通市个体工商户达37.43万户、私营企业达14.14万家、私营企业注册资本3642.8亿元,三项指标均位居全省第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板块经济彰显活力,为南通民营经济加快转型升级构建了坚实的平台。2009年,全市34个重点产业板块汇聚各类企业6752家,从业人数49万人,实现销售收入4025.62亿元,约占全市工业总销售收入的68.37%。其中南通家纺产业实现销售收入694.49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比重11.5%,占据全国家纺市场的三分之一以上,在全国家纺品牌前10强中占有3席,南通家纺指数成为行业“风向标”。

实际上当前南通民营经济运行的问题和矛盾也很多,特别是要素配置优化度亟待加强。融资难是当前南通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瓶颈。大量研究发现,金融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对于产业结构调整而言,无论是改善产业间的比例,还是提高产业结构的质量,都离不开金融资本的注入。金融是保证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转换的直接动力。

2 南通民营经济的转型升级路径

纵观目前南通经济形势,如何更好地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实现南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迫在眉睫的。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者迈克尔波特概括了产业升级的四种转型升级路径:工艺流程升级(Process Upgrading),产品升级(Product Upgrading),功能升级(Functional Upgrading)和链条升级(Inter-sectoral Upgrading)。借鉴价值链观点,同时结合南通民营经济的特性,本人提出构建民营经济升级路径来推进民营经济升级。即:民营工艺流程升级、民营产品升级、民营产业功能升级和民营链条升级。(见表1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升级路径及特点)

如果我们把南通民营经济看作是全球价值链下产业区域分布与南通特有资源相结合的产物,那么其升级必然也遵循产业转型升级的一般规律与路径。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是个不断演进的动态过程,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要求和任务。微笑曲线两端朝上,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研发设计和销售,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附加值最低。(如图1微笑曲线)。从微笑曲线趋势来看,南通民营经济转型升级是必然的。从低附加值段来看,集中表现为南通民营经济大都处在全球价值链的被治理者地位,受制于全球价值链上的主导企业。从高附加值段来看,南通民营经济基本上处于生产环节,只有少部分向研发和销售环节延伸。南通民营经济在价值创造上大都处于从加工制造等低附加值环节向研发销售等高附加值环节攀升阶段。

3 金融支持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不足

南通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的推动了南通整体经济的发展,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对金融支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从金融业内部现状看,仍存在着一些影响支持南通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制约因素。

(1)银行业缺少支持南通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总体战略规划。目前南通市虽然出台了重点产业转型升级等政策,但推动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相关实施细则和配套的措施还需进一步完善,银行业也未根据相关政府经济政策合理制定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具体实施方案。

(2)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不配套,金融支持缺少“底气”。南通金融机构在执行相关信贷政策时,往往不能与各个乡镇产业转型特点、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对民营经济升级进程中需要大力发展的产业资金倾斜度不足,支持力度有待提升。南通市民营经济在扩大生产规模和资产规模时,首先选择银行贷款,企业融资大都来自银行的间接融资。

(3)信贷的地域分布不均衡,一些乡镇的转型升级受阻。南通有4区,3市和2县。从对象上看,对南通4区大型企业、集团企业和优势企业,各商业银行竞相放贷,而支持县级中小企业普遍较为谨慎。企业融资难问题,既与缺乏有效的信用担保体系有关,也与社会信誉体系不够健全、难以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制约的问题有关。

(4)金融配套服务不足,金融创新产品不多。当前南通大多数银行对中小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主要还是以担保、有形资产抵押等传统信贷方式,但产业中的小企业因资信等级低,担保无法落实,缺乏抵押资产,融资成本高等原因,难以得到银行的信贷支持,难以满足中小企业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加上商业银行内部营销机制不配套,束缚了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拓展。

要解决上述问题,根本办法在于积极推进金融创新步伐,并主要应从金融政策创新、金融服务体系创新、金融投资平台创新、金融服务方式等多方面共同推动对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服务。

4 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金融支持对策

4.1 提高认识,出台政策,破解南通中小企业融资“瓶颈”问题

(1)完善政府投资决策,引导机制。政府在转型升级融资中起管理和协调作用,在明确南通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后,引导各金融机构将资金运用到符合产业转型升级的项目上,以项目换资金,以效率换资金,以开放换资金的产业扶持政策。

(2)在吸引资金的同时,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优势和政府的宏观主导与调控作用,指导行为主体规避投资经营过程中的行为风险。

4.2 搭建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满足不同层面中小企业的转型融资要求

(1)采取多种形式拓宽融资渠道,积极探索信贷方式,在加强民营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和为银企双方提供信贷信息方面发挥工商部门的职能优势,为银企合作创建平台。

(2)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和经济组织成立担保公司,扩大担保总量。大力扶持主要面向民营企业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性质企业的设立和发展。

(3)加快民营企业上市融资的步伐,培养中小企业上市,要求每年对企业的筛选一批、改制一批、培育一批、辅导一批、上市一批,做好企业的上市规范。拓展国内资本融资市场,利用上市融资、创业板块融资、发行企业债券融资等,使民营企业获得更多的支持。

(4)整合优化融资服务政策,协调银行加快金融新产品开发、服务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对银行以非抵押、担保形式为民营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如以设备、存货(仓库)、债权(应收款)、知识产权、商标、股权等为质押的货款,政府可以考虑提供风险补偿支持。

4.3 建立以专业投资机构为基本构架的转型升级投融资平台

(1)进一步推进小额贷款公司和社区、乡镇银行。通过规范设立小额贷款公司或社区、乡镇银行对中小企业给予资金支持,从而改变南通板块经济小而散的状况。

(2)设立金融租赁公司,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南通的家纺、建筑和电子业都是资金密集型产业,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更多的资金,通过金融租赁方式有偿融通各种设施设备的使用权利,解决转型升级中设备购置的问题。

(3)积极尝试资产证券化融资。通过与各种专业金融机构的大力合作,探索南通民营经济资产证券化的创新模式。

4.4 不断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创新形式,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1)鼓励和促进商业银行开展中小企业业务,商业银行必须始终坚持按照银监会提出的“六项机制” 的根本要求,不断改进和完善专业化的服务模式。

(2)国有大型银行专营机构应不断围绕市场、客户的需求和变化,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实行批量化营销、工厂化管理。既要通过专营机构的快速和便捷服务将大量优质的和具有成长潜力的中小企业客户吸收成为自己的客户,又要充分发挥商业银行整体优势和整体资源,在中小企业客户成长过程中,为其不断提供各类服务,实现交叉销售,帮助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3)坚持产业导向货币信贷政策。南通市2010年的信贷投放量又增新高,2011年预测达历史最高,这笔巨大的资金要如何运用也非常的重要。必须要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产业导向。人民银行、证监会、保监会都提出了支持中小企业的若干意见。这就要求了整个的信贷要优先满足中小企业,符合国家产业调整和振兴产业规划要求的新设备、新材料、新兴业态的项目的需求。要加大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的拳头产品的中小企业的支持。提升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索荣.论述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2009,(8).

[2]骆毅民.人才、模式、技术在产业链延伸环节的优化整合[J].中国物业管理,2010,(8).

[3]董金玲.区域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变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其实证研究[J].财政研究,2009,(10).

第7篇

(一)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影响

通货膨胀就是因为货币的供给量大于其实际的需求量,致使货币贬值了。具体来讲,通货膨胀一般来说是指在纸币流通货币的背景条件下,因为货币的实际需求量小于货币的供给量,因此货币发生贬值,从而导致的在一定时间段内物价普遍而不断地上涨的现象。通货膨胀的实质就是社会总供给量小于社会总需求量,在当代的经济学中通货膨胀意指市场的整体物价持上升状态。我国过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导致我国通货膨胀的首要原因。下面具体说一下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

第一,灾难多发,供求不平衡。

由于近几年来我国的自然灾害发生增多,自然灾害的发生必然会引起我国食品供应变得紧张,致使我国的物价上涨从而导致我国的通货膨胀。我国在2010年遭遇干旱和洪灾等多重的自然灾害,致使我国的粮食减产,但是国际上的农产品价格却继续上涨,这对我国的国内粮食价格产生了十分大的影响,也就间接的导致我国通货膨胀的严重。

第二,外国经济的影响。

因为在2007年之前我国的经济一直都处于过热、流动性过剩的状态,但是美国华尔街金融海啸爆发后我国就开始实施刺激经济政策,大量的发行货币,导致货币量发行的太多,从理论上严重的超过GDP值,甚至多到两倍。在市场上流动的货币量偏多,然而当货币供应偏多的时候物价自然就会上涨。

第三,我国政策的调整。

从2010年来我国政府又进行了一些政策的调整,例如各方面的价格调整,我国把电、水、天然气的价格都有所上涨,因此这些着价格的上涨也就加剧了我国的通货膨胀。

第四,市场经济的不规范,价格上涨。

我国的市场经济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仍然不太规范,例如在中央政府对房地产进行调控后,社会上从楼市退出后的很多游资开始严重炒作农产品。在现如今过大的流动性的情况下,保值资本、增值投资的需求也就造成我国的通货膨胀。还有就是我国国内的一些生产要素产品的价格有所上升,例如工业产业的原材料、燃料以及动力的购进价格都有所上涨,成本因素致使物价上涨最终也会促进通货膨胀。

第五,美国一系列政策的影响。

在2010年11月初,美国宣布采用新一轮的量化宽松政策,其释放的流动性导致我国的进口农产品、大宗的商品以及原材料等价格不断上涨,例如我国原油价格的上涨,并且这种流动性也传到我国,致使我国2010年10月的CPI增长速度超过了预期。我国的经济还处于发展时期,这次的通货膨胀必然会给我国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这次通货膨胀的具体影响主要有:第一就是通货膨胀会限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此降低了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虽然我国经济已经属于外延型经济的一种,但是技术含量仍然不高,价格低廉是我国在国际上获得微薄利润的主要方式。通货膨胀会使我国经济在国际分工中长期处于较低位置,甚至可能使我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位于劣势地位。由此一来我国的剩余劳动力量必然会很大,因此国家的负担也被加重。第二就是通货膨胀会使投资和消费的不确定性巨大。在通货膨胀的背景下,某种物品的价格上涨,不一定是因为市场需求量的上涨,然而是由于此种物品的生产者对投机的冲动,或者是由于消费者的盲目进行消费,对价格的上涨产生恐慌,从而形成抢购之风。第三就是通货膨胀会使我国本来就不平等的收入分配结构有所加剧,从而进一步影响我国人民的生活。低收入的民众只有工资唯一的收入,然而工资的上涨幅度却远远比不上物价的上涨幅度,价格水平上升,因此实际购买力却下降,生活水平有所下降也是必然的了。

(二)我国的CPI数据

据国家统计局消息,7月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3.3%,涨幅创08年10月以来新高,其中居住价格同比上涨4.8%(剔除房价因素);7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4.8%,比上月下降1.6个百分点。1-7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19866亿元,同比增长24.9%,比上半年回落0.6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49490亿元,增长20.1%;房地产开发投资23865亿元,增长37.2%。

二、实证研究的背景及内容安排、方法

(一)实证研究背景——我国国内目前的研究现状

在我国,从对货币政策的研究进行展开是对资产价格和货币政策之间关系研究主要内容。

从2008年底开始,我国采取的货币政策已经有所转向,由以前比较稳健的货币政策转向还未完全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是到现在为止,伴随着大量的投放货币,我国的物价上升指数也呈现了大幅度的,从而增加了通货膨胀发生的可能。虽然全球经济对金融危机的影响有所走出,我国经济也呈现出缓慢的稳定下来,但是我国的消费需求的反弹却比较的明显。在当前的情况下,这种反弹很可能导致我国物价水平再次走高,从而没办法避免通货膨胀的出现。除此之外,国外商品的上涨,我国的外贸又将呈现大量的盈余,这样的贸易盈余必然会导致我国外汇储备量大幅度的上升,但是宽松的货币政策又是必须建立在利率低的基础上,从而强大的消费需求导致通货膨胀。

(二)内容及思路

1、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文以资产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但是本文只包含金融资产里的股票。其资产价格就是以股票价格作为代表。此文章采取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思路都是遵循从局部到整体的规则,也就是从资产价格和货币政策的各角度再到宏观的经济模型这样的的实证研究的方法及思路,然而建立起来了一般性资产价格和货币政策的分析框架,最后得出研究结论,并且其结论具有一定普遍性。

2、本文的结构安排

文章主要是进行分析资产价格和货币政策之间关系理论,针对设立的的问题采取定量分析,其结果就是:资产价格的波动可以对货币政策发生影响,不单单影响到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还会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产生影响。其次就是建立以理论分析为基础的资产价格和货币政策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然后就是以资产价格和货币政策之间关系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建立VAR模型以及VECM模型,先是对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货币供应量与利率进行实证分析,再从整体上建立相关的模型进行一系列的实证分析以及检验,并对进行实证分析的一系列问题给予定性回答,得到的基本结论就是:与资产价格的波动有长期的协整关系的是经济的增长、物价的变动、货币的供给量还有实际的利率等因素。最后在文章的结论中提出对中央银行采取货币政策的时候,是否应该把资产价格也作为考虑因素之中,是否也应该对资产价格有所关注,以及如何将资产价格放入货币政策中等这一系列的中心论题也都初步的进行了探讨,采用定量和定性相互结合的角度回答了上述的问题做了系统的回答,从而也得出了一整套有关联的实证研究结果,并提出政策建议,指明未来的研究方向。

3、文章的观念

在对资产价格和货币政策之间关系进行研究时,站在中央银行的位置来看,从根本上来看,很有回答需要的一个问题即对于资产价格的波动中央银行是否应当做出反应、关注资产价格。如何能很好的回答这个问题,第一就是要对以下有联系的问题进行回答:为什么资产价格会发生波动;怎样区别资产价格的波动还是资产价格的泡沫;对于资产价格波动采取的货币政策的是什么含义;对于货币政策关注资产价格是否应该;对于资产价格的波动货币政策应该做出何反应;货币政策的传导是如何被资产价格影响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是如何被资产价格给影响到的;资产价格的这种波动和货币政策的目标是有怎样的内在联系的,以及对货币政策的目标有何影响,影响的方向是怎样的以及影响的程度有多深等等。

三、实证研究的理论分析

(一)金融资产价格与资产泡沫

在经济生活中股票就是一类权益型的资产,在其中是有着十分的重要作用的,甚至在一些发达的国家中,它们股票市场的市值已经超过了本国GDP的100%。在2007年,我国股票市场的总市值就已经上升到了我国GDP的100%左右了。资产价格膨胀可以说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了,尤其是股票资产的价格膨胀更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股票市场在全球上就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致使各个主要的工业国家度受益很深,但是除了日本之外,与此同时从传统观念上对股票价格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的理论认识,也导致各国货币当局对通货膨胀的发生时时刻刻担心着。但是与理论相反的是,在现实中大部分的国家都是在价格水平保持在较低的状态下,资产价格才出现了快速而急剧的膨胀。但是资产价格泡沫发生破裂,又沉重的打击了实际经济以及金融体系的稳定状态。

从1995年开始美国的股票市场就出现开始上身的趋势,关注股票价格波动能对实际的经济造成多大以及何等程度的的影响就一直是美国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的重要工作,而且还要进行一系列的行动,其中包含政策利率的调整,目的在于保持经济的稳定。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股票价格泡沫是否也应该被列为资产货币政策应当应对的问题及其怎样可以正确的应对。从传统的理论认识观念上对资本市场的功能认识为利用直接的融资方式对资金资源的配置高效率地进行,进行公司模式的治理则是股份制形式为其提供的一种有效模式。因为缺乏足够的对股票市场以及实体经济的影响的充足认识,在货币政策中没有重视股票资产价格的作用,而是更多的关注了货币政策本身的一般价格的水平,也没有更加考虑对股票价格的变动,从而也就对资本市场这一因素有所忽视了,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也就有所降低了。不过在当今,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逐渐认识到了,尤其是以市场为主的金融体制的国家,例如美国。因为提升公司资本的主要方式就是资本市场,因此消费、投资还有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都受到股票资产价格的变动的重要影响,由此可以肯定的是货币政策是绝对应该考虑到证券资产价格的变动。对于我国的情况而言,虽然中国人民银行仍以一般价格水平做为政策目标,主要手段是采取对货币的供应量进行控制来作为货币政策的操作手段,不过近几年来也声称要对股票市场的价格有所关注,并且也重视资本市场的作用。

(二)金融资产价格波动的货币政策含义

1、质疑传统货币政策能否对资产价格的过度波动起作用

在传统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中是以商业银行视为主导为基础的金融体系,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机制是银行信贷的成本以及资金的供求。因为证券市场的发展相当迅速,所以证劵市场已经是执行货币政策效果好坏的重要影响变量,资产价格的汇集方式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的作用也是越来越大的,因此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也越来越复杂化。这种复杂性的体现主要有以下的内容:第一就是金融结构的改变,致使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的传导渠道就是资本市场;第二就是资本市场已经有所发展,致使它对货币政策的作用的重要性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三就是由于资本市场的发展也使货币政策的传导链条变得更加复杂化了;第四就是货币政策产生作用的范围也在资本市场的发展作用下拓宽了许多,致使货币政策能够影响到的对象多种多样了,更加复杂的进行实施,在当今实行的货币政策,其中间目标的效力也有所减退了,因此也导致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被削弱了。由此显示出,货币政策对金融市场的深化及其资本市场的发展的挑战,在金融体制的转轨过程中也成为货币政策没有办法逃避的实际问题。资本市场的发展也导致了货币流通的速度以及货币的供应量也是非稳定的了,建立的货币供给模型具有稳定性,央行也是很难及时做出的,因此随着资本市场的深化发展,货币供应量目标也不再具有有效性了,并且对货币政策也已经提出了严肃的挑战。

2、理论分析金融资产价格波动对货币政策的冲击

首先,理论分析资产价格的波动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根据费雪方程式,货币数量公式表达为:MV=PQ在这个公式中,M表示的是货币供应量,V表示的是货币流通的速度,Q表示的是一个国家当年所有最终产品的数量,P表示的是总价格的水平。因为在这个经济系统中,只存在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两极,由此可以看出费雪方程式是一个两市场货币数量的公式。在资本市场存在的条件下,货币运行的空间不仅存在于实体经济体系,相当数量的货币也同时存在于资本市场体系中,因此,货币数量公式可以表达为:MV=PQ+P*Q*式中,P*代表为金融产品价格,一般情况下是可以用证券价格来代替的。Q*代表的是金融产品的数量,证券的交易量是可以对其进行代替的。P*Q*表示的是证券市场所需的货币流通量。PQ就是商品市场所需的货币流通量也就是实体经济的货币流通量,MV表示的是货币流通的总量。上述的公式表达的就是三市场的货币数量公式。从公式中可以看出,货币流通的总量不但单单是决定于实际经济的运行状况,也要受到证券市场的影响。

3、资产价格的波动对货币乘数和货币流通速度的冲击

虚拟经济使货币乘数加大。根据乔顿货币乘数模型,货币乘数由以下四个因素决定:m=(1+k)/[r(1+f+g)+k]。其中k表示的是现金的漏损率,r表示的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t表示的是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比率,g表示的是政府存款比率。伴随经济的货币化程度也有所提高,股票的巨大存量以及股票价格的波动过大也就致使货币乘数的内生性更加增强了。因为在任何时刻的货币供应量,都能够视为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这两类集合变量的乘积,所以,在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已经确定时,货币乘数就是相当重要的具有关键性作用的变量。而通货比率、定期存款比率、法定存款准备金和银行超额准备是对货币乘数有着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因此虚拟经济也致使这四个因素都产生了不同的变化程度:(1)通货一—存款比率有所降低;(2)定期存款比率发生变化;(3)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实际上缴率有所下降;(4)银行超额储备有所下降;

(三)货币政策对金融资产价格的影响

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的影响有直接影响也有间接影响。直接影响就是指货币政策的变化是用改变金融市场上的各种金融工具的相对价格,从而影响资金的流向,最后对资产价格产生影响的方式;间接影响就是指货币政策的变化对实质经济的增长产生影响,也就是股票市场的“基本面’产生影响,进而对资产价格产生影响。

1、直接影响

如果把普通股票看成是一种定期向投资者派发收益的资产,则股票价值可以用期望股利的折现值来表示1171,即。其中,Po代表为每股艘票的当期价格;Do代表为当期股利水平;gt表示为t时刻股利期望增长率,期望折现率包含无风险收益率和风险溢价。投资者愿以与等值的价格购买股票。所以决定股票价格的因素有三个:股利水平与增长率、无风险收益率、风险溢价。货币供应量正相关于股利水平和增长率,但负相关于无风险收益率和风险溢价。因此股价的一般水平正相关于货币的供应量。

2、间接影响

首先,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对利率的影响从而影响股票价格。影响股票市场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利率,它的改变就会导致股票价格的反向变动,依据的机理为:(1)公司的融资成本受利率水平的影响,进而对公司的股票价格产生影响。(2)在资本市场里,资金的供求也受利率水平的影响。(3)利率是投资者对于折现股票的未来收益以及评估股票的价格也是以利率作为依据的。其次,货币政策借用通货膨胀从而影响股票价格。因为货币政策也是决定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因素,它通过影响通货膨胀率进而对股东的期望收益率产生影响。股价也是随着期望收益率的变动而变化的。一般情况下通货膨胀影响股票价格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企业成本及其收益都会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从而影响到企业的利润;第二,投资预期回报也会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第三,资金成本也是会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因为物价正相关于持币成本,也就是在确定的基准利率状态下,持币成本随着通货膨胀的变化而变化的,此时人们对股市的投资也产生更高的兴趣。

第8篇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功能结构

文章编号:1003-4625(2007)06-0018-03中图分类号:F830.61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important reform has been made in the management regime and organization forms of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and the operation of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has been maintaining a rapid growth. It’s necessary and urgent to establish a risk early-warning system which can quickly reflect the regime risk and operational risk of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and can suit their operation features on the basis of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development. This paper, guided by risk management theory, exploiting original model and object-oriented system development methods and structured program design methods, aims at designing a risk early-warning system in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for the operation of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which has the functions of risk warning signals judgment and risk reason diagnosis. The functions include data maintenance, parameter definition, risk analysis, warning-signal judgment, warning-signal diagnosis, etc.

Key words: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financial risk early warning; function structure

20世纪90年代以后农村金融体制不断变化,农村金融机构也出现了不良贷款增加,金融风险加大的情况。在我国,农村信用社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存贷款规模仅次于四大商业银行,列第五位。但是农村信用社数量众多,2004年6月,全国共有县级联社法人机构2441个,因此单个农信社的规模与商业银行相比差距很大,而且业务经营基本上限于所在县区范围内。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农村信用社还面临着农业贷款需求者居住分散,收入较低,单位贷款规模小,农业生产风险较大的弱点。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农村信用社在产权体制、市场环境、政策信息、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等方面也都处于劣势。这些集中表现为农村信用社系统的经营运行长期处于高风险状态。2001年底,全国信用社不良贷款5290亿元,占贷款总额的44%,当年有46%的信用社亏损,亏损余额167亿元、历年累计亏损挂账1250亿元;有58%的信用社资不抵债,资不抵债余额为161亿元。这一连串触目惊心的数据表明,农信社的改革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出现系统性风险(中国经济时报 2003.5.13)。

近年来,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制和组织形式进行了重要的改革,农村信用社的经营也保持了较快速度的增长。但是农村信用社风险预警系统的缺失,不利于农信社运行风险的监测、防范与控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农信社改革方案的顺利实施,更严重影响着农信社改制后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迫切需要立足于农村信用社自身,尽快建立能够迅速反映农信社体制性和经营性风险状况,适合其营运特点的风险预警系统。本文依据风险管理理论,利用原型和面向对象的系统开发方法、结构化的程序设计方法,在网络环境下设计具有风险警情判断和风险原因诊断功能的农信社运行风险预警系统。

一、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基本结构

(一)系统的软件结构

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预警系统按照不同的操作用户角色,可以分为数据录入、系统管理和运行风险分析三个部分。系统结构是以TCP/IP协议为平台,按照三层逻辑思想,即应用层、控制层(中间层)和数据存储层进行设计的。系统总体结构如图1。

系统的总体结构可分为:

1.应用层,主要采用ASP(Active Sever Page)方式,为客户提供数据远程操作和浏览的界面。

2.控制层,使用Weblogic实现对客户端请求的应答。主要实现对客户请求的搜集、整理,然后按照提前设置的权限和客户请求实现的功能,将客户的请求转到能提供响应的模块中去,还可以方便地实现对客户权限的控制。本层包括参数包装、日志管理、权限管理和控制四个模块。参数包装(Param Proxy)模块的功能是,接收应用层提出的请求,进行包装后传递给控制模块。日志管理(Log-manage)模块主要记录上机操作情况。权限管理(Right Manager)模块的功能是设置每个用户对本系统的各种操作权限,根据不同的级别来确定用户可以调用的功能。控制(Controler)模块按照权限实现对客户请求的导向。

3.数据存储层,接受控制层传递的消息、处理,对数据库进行交互式的操作,包括连接、查询、操作、数据类型映射、数据格式转化、通用模型等模块。连接模块的功能是提供对数据源的连接、关闭操作。查询模块提供对数据源模块的查询操作。操纵提供对数据源数据的插入、修改、删除等操作。数据类型映射模块的功能是将系统的数据类型和数据库的数据类型联系起来,可以方便实现系统的升级和数据库的移植。数据格式转换模块的功能是接收来自查询的数据,并转换成适合应用层表现的数据格式,如数字右对齐,文本左对齐等。通用模型模块提供一些数学模型,包括聚类分析、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偏相关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

(二)系统的硬件结构

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预警系统以省级信用联社为主体,以各县市农信社(一级法人)为具体考核单位,通过电信系统提供的广域网作为网络平台,考虑到系统的开放性及标准化的要求,选择TCP/IP协议较合适。操作系统选用开放式标准操作系统。系统架构采用B/S模式,服务器端硬件环境采用高性能处理器,客户端选择主流微机系统。

二、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功能结构

按照系统分析和结构设计,农信社金融风险预警系统主要设置了系统首页、数据录入、风险预警、系统管理和业务论坛共五个模块。用户如果要进入系统,首先在登陆界面上输入“用户名”和“密码”进行登陆,然后进入系统主界面。

1.“系统首页”的主要功能是供用户浏览系统内的内部新闻和通知、软件介绍和系统更新等信息。

2.“数据录入”模块。数据录入人员必须按照数据录入的要求,通过数据录入界面及时将资本充足性风险指标、流动性风险指标、信用风险指标、盈利性风险指标、市场风险指标、操作风险指标的数据录入到系统数据库中。

在联机实时系统中,输入处理尤为重要。因为任何输入差错将在系统内部迅速传播,而且较难以察觉,一项交易的输入差错可能蔓延影响系统中的多个文档或记录,导致难以处理的后果。输入控制是系统防止产生差错的重要一环。

3.“风险预警”模块。农信社运行风险分析是整个系统的一项重要功能,“运行风险预警”的二级功能模块包括:单项指标预警、风险综合评价、趋势分析、专家诊断、风险分类处置和结果查询等。

“单项指标预警”模块是指针对农村信用社风险监测体系的分析指标逐项测算,并判断运行风险情况;对单项指标值进入预警区间的,要及时预警;指标出现异常变动的要查清原因;指标恶化的要及时预警。“风险综合评价”模块主要是依据各单项监测指标计算结果、指标分值、评分标准和计分公式计算出每一个指标的得分,然后,将本类各个指标的得分相加即为该类指标的得分,将每类指标的得分相加,其总和即为综合得分。根据风险预警系统计算的综合得分,将农村信用社划分成基本无风险、关注风险、较小风险、较大风险和严重风险等五个风险等级。“趋势分析”模块主要是根据系统保存的各期数据,通过计算估计其变动趋势,并可以绘制直方图,条形图、折线图或散点图,较为直观地显示指标的发展变化趋势。“专家诊断”模块主要是利用专家库系统抽取有关专家,由专家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程度、风险的管理能力、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以及有关报表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等定性指标进行评价,专家根据各金融机构风险的不同特点,给出不同的监管措施。“风险分类处置”模块以风险综合评价和专家分析的结果为依据,对本年综合得分比上年减少,特别是降为下一级的机构要作为监管重点,及时进行动态预警,并督促其制定措施,有效控制风险,防止进一步加大风险。

“结果查询”模块通过模糊查询方式查询各金融机构的风险预警情况,并打印输出。在输出时要注意输出结果的复核,为了保证输出信息的正确性和完整性,监管部门要设置专门的人员负责对输出结果的检查,并更正差错;输出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建立相应的程序性控制,如打印预览功能,对各类输出资料的控制与区别等,在不同时间的系统输出资料,应能予以明确区分,这就要求在输出资料上标明打印的日期、时间和打印次数的序号等,系统应能对所有的打印输出进行登记;限制分发输出的资料,风险监管系统的输出资料只限于分送给适当的使用者,并通过资料分发与使用登记制度加以控制,监管人员应根据正式的资料分发清单将输出资料分送给有关使用者,未列入分发清单的部门和个人不能随意察看各种输出资料。

4.“系统管理”模块。“系统管理”模块是农信社风险预警监控室通过网络对统一安装在省联社计算机中心的农信社运行风险预警系统进行调试、管理、计算等流程控制的窗口,“系统管理”模块是整个系统的后台操作界面,起着维护和更新系统其他界面的作用。系统管理模块的二级功能菜单设置为:专家管理、数据管理、权限设置、首页维护、操作日志等。

“专家管理”模块是对分析风险和提供风险控制建议的专家组成专家数据库,可以对专家库实施添加、查找、分类、排序、随机抽取等操作。“数据管理”模块是对系统数据库中的所有单位和指标的类型及其数据信息进行查询、添加、修改与删除等操作。农信社风险预警监控室通过“权限设置”模块可以添加、删除用户、设置和修改用户权限。系统用户权限共分为三类:系统一般用户权限、系统管理权限和分析专家权限。系统一般用户适用于能进入系统的普通的网络用户,包括各县市农信社指定的基础数据录入人员,系统管理权限仅限于软件系统的管理人员,要求对软件的开发设计和软件维护比较熟悉,分析专家权限是相关专家和联社、银监局领导分析、评价、打分的功能权限。以上三类用户都有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非注册用户不能进入系统。“首页维护”是系统管理人员对首页的新闻和通知进行添加、修改和删除等维护的操作后台。操作日志是系统自动记录用户登录、运行和退出系统的情况。

5.“业务论坛”模块。“业务论坛”模块是系统用户经验交流、发表文章、进行站务管理、解答有关问题的窗口,同时也负担着保证农信社风险预警监控工作顺利完成,提高系统内用户业务素质的重要职能。用户在论坛有注册的账号和密码,用户输入账号和密码后,可以向业务论坛传递信息,经系统确认后,就可以在论坛上了。

三、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主要特点

(一)具有风险警情判断和风险原因诊断功能

金融机构的风险预警属于经济预警的范畴,经济预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警情一般难以用单指标来进行描述,通常要用总量指标、相对指标或平均指标来描述。在农信社的经营状况发生变化导致警情爆发之前,总会出现一些先导性的指标变化。风险预警系统利用警情出现前的这一特点,通过设计警兆指标、建立预警模型、设置警限和警度、检测并预报警情、寻找风险产生的警源、拟定排警对策等步骤,可以实现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风险客观、全面的判断和评价。系统在设计上实现了风险警情判断的计算机处理和风险分析、风险原因诊断的专家决策支持,为实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风险预警的动态监测和全过程监管提供了技术支持。

(二)专家辅助决策支持

为了确保风险预警系统的运行质量,系统采用了以计算机模型运算为主,以专家咨询判断为辅的决策方式。专家辅助决策作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保证农信社风险预警的完整性、可靠性和科学性。专家辅助决策系统的主要内容包括风险评价定性指标的专家打分系统和风险预警分析的专家诊断系统。专家库中的专家来源于银监会、人民银行、省联社等金融管理部门、大学、科研单位和有关的管理咨询机构等,由熟悉地方金融运行情况的专家学者和有丰富金融工作经验的实际工作者组成。在需要时由系统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专家。

(三)设立涵盖省、市、县三级的网络化数据库系统

第9篇

关键词:京津冀;产业结构;能源消费;财政政策;金融政策

中图分类号:F810.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5)01-0013-06

一、京津冀治理大气污染的财政金融政策协同配合必要性

空气具有流动性,是人类最重要的公共物品。治理大气污染,保障清新空气,既是政府的一项重要公共治理责任,也是全社会共同参与治理的重要任务;既需要发挥财政政策对治理大气污染的引导和支持作用,也需要发挥金融政策对治理大气污染的资金保障作用。只有实现财政金融政策协同配合,才有利于实现对大气污染的源头治理、过程治理和结果治理。

首先,治理大气污染,必须发挥财政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作用。治理大气污染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一项重要内容,体现着财政根本目的和财政功能取向。财政对治理大气污染的引导和支持作用,一是体现在税收政策上,能够发挥其抑制污染排放,支持清洁生产和消费的作用。如通过征收环境保护税(或污染排放税)和完善消费税制度,能够对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行业和领域,发挥税收抑制作用;通过对节能减排的环保产业、环保产品提供税收优惠,能够发挥税收对清洁生产和消费的激励作用。二是体现在财政支出政策上,通过增加财政对环境保护的直接投资,增加节能减排技术研发支出,增加产业结构改造的财政贴息,增加节能环保产品消费的财政补贴,促进节能技术研发与应用,促进产业结构改造提升,促进节能低碳产品消费。三是体现在政府采购政策上,通过实施政府绿色采购,优先购买符合低碳环保认证标准的产品和服务,能够激励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推进节能减排技术应用和低碳环保产品消费。

其次,治理大气污染,必须发挥金融政策的资金保障作用。治理大气污染,必须发挥市场力量的决定作用,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协同治理。金融对治理大气污染的资金保障作用,一是体现在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政策导向上,通过对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单位,新能源开发利用产业,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企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等提供信贷资金,能够保障节能减排技术研发、新能源开发利用、传统产业结构改造升级、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资金需求,有利于促进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和应用,全面提升产业结构层次和水平,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二是体现在金融市场领域,通过建立和完善碳排放交易市场,开发碳金融交易产品,不仅有利于实现节能减排项目的市场融资,还能够在市场领域真正体现“谁污染环境,谁付费”和“谁保护环境,谁受益”原则,使区域和企业从节能减排行动中直接获得收益,有利于调动节能减排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治理京津冀大气污染,必须搞好财政金融政策协同配合。京津冀作为我国大气污染的重灾区,是我国治理大气污染的重点和难点区域。由于该区域内的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三个次区域间的社会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存在很大的梯次落差,因而在治理京津冀大气污染方面,搞好财政金融政策协同配合显得更为重要。一是从治理大气污染一般意义上看,搞好财政金融政策协同配合,是发挥好政府与市场各自功能,提升对大气污染的多主体、多层次、多维度综合治理能力的客观需要。二是京津冀大气污染重,治理难度大,更需要财政金融政策的协同配合。京津冀是我国空间分布上人口最稠密的区域之一,也是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的全国第三大增长极。治理该区域工业化、城镇化造成的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造成的大气污染,更需要发挥好财政政策的财力支持作用和金融政策的资金保障作用。三是治理京津冀大气污染,需要搞好财政金融政策的区域协同配合。京津冀区域中的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三个次区域发展严重不平衡,治理大气污染的财政能力和金融力量差异很大。由于治理京津冀大气污染中河北省相对于北京市和天津市而言,任务最重,压力最大,财政能力最低,金融力量最弱,单纯依靠其自身能力,实现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完成国家大气治理行动计划的各项目标任务还存在很大困难,只有搞好财政金融政策的区域协同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区域协同力量,共同治理好京津冀大气污染。

二、京津冀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的现状与问题

(一)京津冀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现状

从京津冀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情况看,各行政区围绕治理大气污染,已经明确了各方的任务目标、重点任务与具体责任,建立了联合防治工作协作机制,开展了治理大气污染的具体行动。中央为推进京津冀大气污染协同治理,还采取了“以奖代补”的激励性财政政策。

1. 明确了京津冀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的目标任务。早在2010年5月,国务院的《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就明确将京津冀区域确定为开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的重点区域。2013年9月,国务院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的近期主要目标和具体指标,统一部署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分工负责的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任务和各自承担的具体责任,凸显了国家对于治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视程度。

2. 建立了区域联合防治大气污染协作机制。为了更好地协调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国家正式启动了由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山东省,以及环境部、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气象局、国家能源局负责同志共同参与协作联动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按照“责任共担、信息共享、协商统筹、联防联控”的工作原则,重点研究协调解决区域内突出环境问题,组织实施环评会商、联合执法、信息共享、预警应急等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3. 中央采取了“以奖代补”的激励性财政政策。为了鼓励和支持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调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治理大区污染的积极性,2013年10月,中央采取了激励性财政政策,按照“以奖代补”的方式,安排50亿元专项资金,全部用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治理工作,重点向治理大气污染任务最繁重的河北省倾斜。

4. 京津冀同步开展了治理大气污染的具体行动。各地按照《细则》部署的任务,以完善大气污染治理的地方法规,淘汰燃煤小锅炉,有序淘汰落后产能,实施污染企业搬迁再造,治理汽车尾气污染和面源污染为重点,以“壮士断腕”的决心,采取了治理大气污染的积极行动,形成了层层行政动员,具体分解任务指标,限定时间节点,重拳治理大气污染的局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京津冀协同治理大气污染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从京津冀协同治理大气污染的现状看,虽然国务院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体现了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近期治理大气污染行动目标、具体指标、重点任务和具体责任的统一部署,体现了目标明朗、任务明确、责任分工特点,国家还专门建立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安排了治理大气污染的专项资金,但在京津冀协同治理大气污染的合作方面,还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集中表现为京津冀还缺乏协同治理大气污染的长效保障机制,缺乏区域内财政金融政策的相互配合,存在着治理大气污染的可用资源与承担任务不匹配现象,制约了京津冀治理大气污染的环境效益。

1. 治理京津冀大气污染,缺乏长效保障机制。京津冀目前还处于跨越碳排放强度高峰的初级阶段,距离跨越人均碳排放高峰和碳排放总量高峰还存在很大差距,还面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控制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中的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总量上升的艰巨任务,寄希望在短期内很快跨越人均碳排放高峰和碳排放总量高峰,取得“一蹴而就”的成效是不现实的。治理京津冀大气污染,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既要靠行政手段,也要靠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当前京津冀在治理大气污染中,虽然在淘汰落后产能和强制污染企业搬迁改造等方面,利用行政手段能够取得一些成效,但从长期看,还需要利用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为治理京津冀大气污染提供长效保障。

造成京津冀治理大气污染的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运用不充分的原因,主要在于我国财税金融制度还不能适应低碳绿色发展需要。一方面,我国还没有按照“税制绿化”和“财政绿化”要求,完善税收制度和财政制度,导致我国现行税收和财政在促进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改造提升方面,缺乏科学的制度安排,不利于发挥治理大气污染的财税制度功能。另一方面,我国在信贷考核体系中,还没有把绿色信贷真正嵌入信贷制度内容中,还没有形成导向清晰,内容完整的绿色信贷体系,减弱了治理大气污染的金融制度功能。

2. 京津冀治理大气污染,缺乏财政政策的相互配合。突出的表现是财政金融杠杆利用不充分。就财政政策而言,一是由于矫正利益分配和选择行为的污染排放税,激励节能减排的税收优惠,均缺乏系统性的税收制度安排,影响了税收的行为矫正功能,不利于从利益机制上调动企业治理能源消费和污染排放的积极性。二是各级政府对产业结构改造和治理污染排放投入的专项资金规模有限,特别是财政相对紧张的河北省辖区内的基层政府在促进“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方面的财政资金处于“捉襟见肘”状态,影响了地方财政对治理大气污染的投入力度。三是受制于政府财力紧张等因素的影响,政府低碳采购、绿色采购尚未转化为普遍行动,影响了政府采购引领低碳发展的作用。四是在治理大气污染的财政支持能力方面,京津冀公共财政能力差距悬殊。如河北省的人均公共财力水平仅为北京市人均公共财力水平的18%,仅为天津市人均公共财力水平的22%,即便是考虑到中央对地方财政的转移支付因素,河北省人均公共财力水平也仅为北京市的29.8%,天津市的38.3%①。在这种情况下,仅靠各地“单打一”式的财政支持方式,无法取得协同治理的最优效果。

京津冀所以形成了治理大气污染的财政能力差距悬殊而又缺乏相互配合的局面,关键在于行政体制的“利益樊篱”阻碍了共同合作与相互帮助。即便是在河北省人均公共财力水平与京津差距如此悬殊的条件下,在产业跨区域迁移过程中,处于总部经济所在地的区域对分支机构经营地争夺企业所得税的现象仍然非常激烈,把本来应由分支机构经营地获得的企业所得税纳入了总部经济所在地。不仅在税收法律制度上违背了地域管辖权优先征税要求,不符合国际通行的准则和规范,也不利于跨行政区之间的项目合作与发展。

3. 京津冀治理大气污染,缺乏金融政策的相互配合。从金融政策来看,一是在财税矫正与金融跟进式的治理大气污染方面,由于京津冀的财税矫正作用不到位,影响了商业金融机构对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改造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的积极性,以追求利润为目标的商业金融机构贷款,对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改造缺乏有效支持的内在动力,未能及时跟进到治理大气污染行动中。二是有利于控制污染排放的碳金融交易市场刚刚启动,涉及碳指标配置、碳交易价格等方面的制度还不完善,尚未发挥出金融市场对节能减排和治理大气污染的促进作用。三是在治理大气污染的金融力量方面,京津冀金融资源配置严重不平衡。如河北省人均获得金融贷款仅为北京市人均获得金融贷款的14.4%,仅为天津市人均获得金融贷款的23.07%②。如果不改变这种局面,京津冀调整产业结构和优化能源结构的节能减排和治理污染效果非常有限。

京津冀金融资源配置严重不平衡,突出表现在人均金融贷款差距、外汇资金利用差距、人均利用FDI差距等诸多方面。其中,造成人均金融机构贷款差距的根本原因在于区域间信贷指标分配不合理。造成外汇资金利用差距的原因在于区域间外贸进出口差异及其可获得外汇资金利用机会不平等。造成利用FDI差距往往与区域间相互争夺和拦截FDI项目有着直接关系。

4. 京津冀治理大气污染,缺乏财政金融政策的区域配合。由于受制于行政体制羁绊,京津冀尚未建立区域间财政金融政策的横向协同配合机制。在京津冀人均公共财力资源差距悬殊的条件下,虽然国家设立了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资金,中央财政也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安排了纵向补助资金,但这种带有“药引子”式的奖励资金,不仅支持力度非常有限,也因财政困难地方实在拿不出足够资金治理大气污染,降低了其“以奖代补”的财政引导功能。在京津冀人均贷款水平差距悬殊的前提下,由于缺乏区域间横向的金融政策协同配合,一方面导致人均贷款水平较低的地方因信贷资金支持力度弱,无法满足其产业改造和治理大气污染的资金需要。另一方面,碳金融交易制度不完善,碳排放指标的区域配置不合理,碳排放市场交易容量小,不利于发挥京津冀治理大气污染的市场化的金融合作,影响了节能减排和治理污染成效显著的区域和企业通过出售碳排放权获得市场融资的机会,进而制约了治理大气污染所获得的资金支持。

5. 京津冀治理大气污染,未能按照区域环境效益最大化要求配置资源。京津冀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层次存在明显的“梯度落差”,导致同等的财政金融资源,投入不同区域产生的环境治理的效益差异很大。其中,落后区域治理大气污染的替代渠道多、政策实施空间大,以治理项目带动的财政金融资源越是投入到落后区域,其环境治理效果越显著。正是由于京津冀在治理大气污染未统筹考虑资源投入上的整体环境效益,而是采取各自把持资源和“各扫门前雪”的做法,这种源于体制障碍、制度缺陷所造成的京津冀治理大气污染缺乏长效保障机制,缺乏财政金融政策相互配合与区域配合现象,导致了京津冀治理大气污染的财政金融资源的区域错配,降低了京津冀治理大气污染的环境效益。

三、治理京津冀大气污染的财政金融政策协同配合的对策

协同治理京津冀大气污染,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既要明确考核目标和任务分工,又要注重协同合作,必须在协同治理大气污染过程中,牢固树立区域环境效益至上的理念,创新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克服各种阻碍协同合作的制度障碍和行政体制障碍,必须针对京津冀治理大气污染的任务和三地客观存在的财政金融资源差距,密切财政金融政策协同配合,在注重发挥财政政策引导力和财政投资吸引作用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多渠道引导商业金融机构、实体企业、社会资金积极投入节能减排行动中,为治理大气污染提供相应的资金保障。

(一)近期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1. 完善跨区投资税收征管体制。对于总部经济所在地与分支机构所在地之间、存在于区域内的“飞地经济”现象,应按照地域管辖权优先征税,居民管辖权补征税款的要求,制定国内跨区域的统一、规范的企业所得税核算标准和分享办法,克服各地为争取分支机构项目落地而乱施税收优惠和任意让渡税款行为。同时,还应统一税收征管的执行标准,以解决京津冀在税收征管过程中存在的三地执行标准差异和由此造成的纳税人为减轻纳税义务而产生的跨区域报税问题。

2. 加大中央对环首都地区环境保护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治理京津冀大气污染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是重大国家战略,中央财政应承担更多事权和支出责任。在涉及减少污染排放的能源节约和能源替代项目,淘汰落后产能,产业改造升级,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促进消费节能和消费减排等综合治理京津冀大气污染内容方面,加大中央京津冀环境保护的财政转移支付的资金支持力度,是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促进环首都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客观需要。

3. 在京津冀协同治理污染的发展过程中,应通过金融管理特别是信贷管理体制创新,增加绿色信贷权重考核体系等举措,对承担治理大气污染任务重,产业结构调整压力大的相关区域,增加其鼓励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绿色信贷指标,提高其金融机构存贷比水平,使京津冀资金保障与京津冀承担的治理大气污染的产业结构改造任务相一致。通过增加和调剂京津冀区域的信贷指标,支持其传统产业结构改造升级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

4. 协调京津冀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空间布局关系。按照京津冀产业一体化协同发展要求,借助区域合作协调平台,协调京津冀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空间布局,有利于促进京津冀产业的吐故纳新,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引进和布局新的发展项目,进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节能减排。在布局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方面,不仅要杜绝各行政辖区采用非市场竞争手段,争夺和拦截外商直接投资现象,还要通过京津冀协商合作,把外商直接投资项目重点布局在产业结构调整任务重、节能减排压力大的区域。

(二)中长期应采取的措施

1. 完善制度保障条件,提供长效保障机制。体现在财税制度保障方面,一是需要按照绿化税制,完善税收体系要求,及时征收包括碳排放税在内的环境保护税,通过完善消费税制度,把“两高一资”产品纳入消费税征税范围,发挥其抑制能源消费和污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功能。二是实施汲水财政政策,加大对节能减排导向型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清洁能源利用的财政投资、财政补贴支持力度,在鼓励和支持产业改造升级,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的同时,吸引商业金融机构、实体企业、社会资金积极投入节能减排行动中,发挥财政资金的“四两拨千斤”作用。三是完善政府绿色采购制度,严格政府采购的“绿色”标准,完善政府节能减排的制度保障体系,通过制度化的政府绿色采购,发挥政府节能减排的示范作用,引导和鼓励企业提供节能减排产品和社会提供节能减排服务。

体现在金融制度保障方面,一是需要完善绿色信贷体系,把低碳环保的绿色指标,植入信贷考核体系中,增加对节能减排企业的信贷支持,促进企业节能减排。二是实施窗口指导,针对“两高”行业实施更为严厉的贷款标准,积极利用金融杠杆保护环境。三是建立和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积极发展碳金融市场,借助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建设,合理分配各区域的碳排放指标,使节能减排企业通过出售碳排放权获得收益,使高耗能和高排放企业承担付出更多的碳交易成本,从而发挥碳金融市场的鼓励碳减排、抑制碳排放功能。

2. 优化财政金融工具组合,提高政策组合效能。按照政府发挥支持和引导作用与市场发挥决定作用相结合的原则,发挥好财政引导与金融支撑的组合效应,要在注重发挥财政政策引导力和财政投资吸引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多渠道引导商业金融机构、实体企业、社会资金积极投入节能减排行动中,为治理大气污染提供相应的资金保障。

一是要注重财政金融政策工具导向上的“双绿化”组合。以实现产业绿化为目标,既要发挥财税政策工具支持和引导节能减排行为的“绿化”作用,又要发挥金融政策工具保障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节能环保型产业低碳发展、绿色发展的资金需要,发挥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对产业发展的矫正功能,实现财政金融政策工具的“双绿化”组合。

二是要注重搞好财政与金融工具的空间结构性组合。同时启用财政政策工具与金融政策工具,实现二者并驾齐驱的政策工具组合方式。重点是搞好包括碳排放税、资源税、消费税、节能减排产业税收优惠等在内的税收制度,建立区域性能源消耗指标、碳排放指标分配制度,推进节能量交易市场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拓展市场化的金融产品,搞好财政工具与金融工具的有效组合。

三是要注重搞好财政与金融政策工具的时间序列组合。即财政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政策工具及时跟进,防止财政政策工具与金融政策工具相脱节的政策工具组合方式。重点是搞好绿色税制、政府绿色采购、财政补贴在内的财政政策工具为先导,吸引商业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及时跟进的金融政策工具间的有效组合。

3. 按照环境效益最大化要求,调整区域间财政金融关系。治理京津冀大气污染,必须以实现区域环境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优化京津冀资源配置,把有限资源重点用于最能取得京津冀区域环境效益最大化的地区和行业,进而提高既定资源的节能减排效果。在统筹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治理中的资源空间配置方面,由于河北省传统产业发达,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薄弱,把绿色优质资源投向河北省,能够取得京津冀区域环境效益最大化,为此,应优先在河北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低碳产业,为河北省产业结构转型及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增加产业的绿色“增量”,更好地提高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效果。

一是要按照构建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建设要求,针对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存在的财政资源与治理大气污染任务不匹配现象,中央财政应加大对治理大气污染的转移支付资金的支持力度,重点向治理大气污染任务重、人均公共财力水平低的区域倾斜,使公共财力水平低的区域能够承担起财政支持和引导节能减排、产业结构改造、治理大气污染的主要任务。

二是要按照金融资源与治理大气污染相匹配的要求,针对京津冀金融资源与治理大气污染任务不匹配现象,建议国家对治理大气污染任务重的区域,增加信贷指标,通过完善绿色信贷体系,把低碳环保的绿色指标,植入信贷考核体系中,增加对节能减排企业的信贷支持,对“两高”行业实施更为严厉的贷款标准,积极利用金融杠杆保护环境。

注释:

①根据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2013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统计公报披露数据整理计算所得。

②根据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2013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统计公报披露数据整理计算所得。

参考文献:

[1]辜胜阻,郑超,方浪.城镇化与工业化高速发展条件下的大气污染治理[J].理论学刊,2014,(6):42-45.

[2]阚景阳.京津冀治霾视阈下的河北产业政策调整研究[J].唐山学院学报,2014,(4):39-41,45.

[3]赵弘.北京大城市病治理与京津冀协同发展[J].经济与管理,2014,(3):5-9.

Beijing-Tianjin-Hebei's Air Pollution Control in Fiscal and Monetary Policy Coordination

Wang Yanjie

(Ecnomics Academy,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2, China)

第10篇

袁中国(1970-),湖南衡阳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副教授,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世界经济、网络经济。

摘要:文章利用2000~2008年季度数据,使用共同趋势和共同周期的计量研究方法,检验粤港澳经济波动是否存在协同性,考察了三地区金融合作的可行性。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粤港澳经济长期存在协整关系,具有共同随机发展趋势,短期存在共同特征向量,具有共同周期。所以,粤港澳经济波动在样本期内具有协同性,满足金融合作的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

关键词:粤港澳;经济波动协同性;金融合作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8)11-0036-05 收稿日期:2008-08-14

近年来,在世界经济和贸易快速增长的大环境下,粤港澳的经济和贸易也在飞速发展。特别是在香港和祖国后,粤港澳三地区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经贸关系变得越来越频繁,加强三地区的金融合作的重要性也日益增强。本文从经济波动的协同性角度研究粤港澳建立区域金融合作的可行性。这里经济波动的协同性是指不同国家(地区)的一些重要的经济变量比如物价水平、GDP等,在短期内有共同周期,在长期有共同发展趋势。

区域金融合作的范围比较广泛,有关文献将东亚金融合作大致分为四个层次:政策对话、区域性最后贷款人机制、汇率政策合作和共同货币区。本文认为粤港澳三地区的金融合作也可以分为这样四个层次,因为虽然香港和澳门分别于1997年和1999年回归祖国,但是它们仍然有自己独立的流通货币,所以,共同货币区也应该是三个地区金融合作的最终目标。最优货币区理论给出了一系列建立共同货币区的标准,包括区域内经济开放度、区域内贸易融合度、贸易结构相似度、经济周期同步性和劳动力市场流动性等,本文侧重分析前面4个标准。

Chueng和Yuen(2004)利用产出水平季度数据研究了中日韩三国的经济周期同步性,认为三国能够建立共同货币区;Selover(2004)利用月度数据研究了日本和韩国的产出水平,认为两国经济周期有趋同的趋势,但不存在协整关系;喻旭兰(2007)研究了中国和其他7个东亚国家经济周期的同步性,考察了东亚建立区域货币合作的可行性。

一、粤港澳金融合作的基础

(一)粤港澳经贸关系非常密切

首先,粤港澳区域内贸易增长较快。2001年12月,中国大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香港、澳门一起成为WTO中的独立关税区。2003年6月和9月,中国大陆又先后与香港、澳门签署了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文件(CEPA)。很显然,这些都进一步加强了广东省与香港、澳门的经贸关系。在这些有利条件下,粤港澳区域内贸易得到快速发展。从表1中看到,香港区域内贸易发展最快,由2000年的9%增加到2007年的19.28%。澳门区域内贸易比重也由2000年的12.35%上升到2007年的14.37%。广东省的区域内贸易比重虽然变化不大,但是贸易总值却由2000年的368.6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366.4亿美元,增长幅度为271%,年平均增长幅度为38.7%。

其次,粤港澳货币的跨境流通以及金融机构互设、业务协作,为三地区的进一步金融合作奠定了基础。有文献指出,根据香港金融管理局估计,在已发行的港元现钞中,约有15%~25%在香港境外持有,其中大部分在以珠江三角洲为核心的华南区域流通。澳门元则主要在靠近澳门的珠海、中山等珠江三角洲西岸地区流通。人民币也逐渐扩大到港澳地区流通,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小组的最新调查估计,“自由行”实施前流入香港的人民币流量约在700亿元左右,而存量约为20亿元。另据资料统计,到2004年底,港澳共有10家注册金融机构在广东省设立了26家分支机构。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和招商银行也先后在香港和澳门设有分支机构。此外,三个地区在证券业、保险业的合作也日趋紧密。

(二)粤港澳贸易结构非常相似

有研究表明,相似的贸易模式和贸易结构,是区域经济内的国家和地区进行货币金融合作的重要基础。Branson和Healy(2005)在研究东亚经济时发现,东亚地区的贸易地理结构和商品结构非常相似。同时,他们还得出结论,建立在这种相似贸易结构基础上的本地区的货币政策,尤其是汇率政策存在事实上的不公开合作趋势。在对澳门、香港和广东省三个地区贸易地理结构分析后,我们发现,这三个地区对主要国家(地区)进出口贸易百分比很相似。三个地区2000-2007年从中国、中国台湾、美国、英国、德国、日本进出口贸易总额加上它们之间相互贸易总额占各自当年进出口总额百分比达74%至80%以上。中国大陆、美国、日本、中国台湾是三个地区共同的区域外前四大贸易伙伴。香港对粤港澳区域内的进出口贡献非常大。香港是广东省最大的贸易伙伴,而且是澳门第三大贸易伙伴。这些都表明了粤港澳地区的贸易联系非常紧密,贸易结构趋同,非常有利于加强区域内货币金融合作。

McKinnon(1963)在他的《最优货币区》论文中指出:开放度是衡量区域经济体金融合作的重要指标。另外,Frankel和Rose(1998)也指出,开放度高且贸易联系紧密的国家之间更愿意加强彼此的金融合作,以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经过对粤港澳1992~2007年贸易依存度分析,我们发现三个地区的开放程度都非常高,尤其是广东省和香港,贸易依存度在123~344之间。澳门虽然没有超过100,但也具有较高的开放度,贸易依存度在41-82之间。这进一步说明,为了获得更多利益,三个地区应该加强货币金融合作关系。

(三)粤港澳经济和贸易增长都相当迅速

1997年和1999年香港与澳门分别回归祖国后,粤港澳经济和贸易增长都十分迅速。从表2中可以看出,2003年到2007年广东省、香港和澳门GDP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7.86%、4.86%和23.14%,贸易总值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24.68%、10.74%和8.8%。尤其是香港和澳门,GDP增长率分别由2003-年的-3.3%和16%上升到2007年的9.3%和33.2%,增长幅度分别为382%和108%,贸易总值增长率的增长幅度分别为144%和165%。

同时,香港、澳门与中国大陆之间的贸易联系更加密切。澳门对中国大陆的进出口贸易额百分比由2000的24.7%上升到2007年的33.7%,其中2006年达34.23%。香港对中国大陆的进出口贸易额百分比由2000的38.94%上升到2007年的47.48%。这使得粤港澳金融合作的基础进一步得到加强。

二、理论与模型

(一)VAN模型与单位根检验

我们假设三个地区本地生产总值时间序列满足

p阶自回归模型:

2005-2006年的特殊情况外,三个地区的经济波动情况具有明显的协同性。

在对三地区经济增长进行协整分析前,首先分析样本期内,三地区本地生产总值的相关系数。从表3可以看出,三地区的经济增长相关系数非常高,分别为0.72、0.79和0.80。这种相关系数进一步说明广东省、香港和澳门的经济周期发展趋势是相似的。

(二)单位根检验

我们首先对三地区的变量进行季节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三个变量都存在季节单位根。所以在进行ADF单位根检验时,采用(2)式的模型。为了使检验具有可信性,我们使用了ADF和PP两种方法,对三个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单位根检验的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无论是ADF检验还是PP检验,广东省和澳门两地区的数据序列都是I(l)序列,具有相同的单整阶数。香港的数据原序列和一阶差分后的序列在进行ADF单位根检验时,都无法拒绝原假设,但一阶差分后的序列进行PP检验时,则拒绝了原假设。为了检验该序列是否为I(L)序列,我们又使用Kwiatkowski et al(1992)提出的KPSS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香港生产总值对数值原序列是I(l),序列。根据Cheung and Chinn(1996)观点,当两种不同检验得到一致结论时,我们才能确认序列是否具有单位根。所以,我们可以确认香港生产总值对数值原序列有一个单位根,属于I(L)序列。这样,我们就可以对三个变量进行协整检验。

(三)协整检验

我们首先估计含季节虚拟变量的VAR模型,根据AIC准则,确定原序列模型的最佳滞后阶数是3,所以,如果三个序列存在协整关系,则VECM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为2。在进行协整检验时,我们选择滞后阶数为3,运用Johansen多变量协整检验方法对三个地区生产总值对数变量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迹检验统计量和最大特征根检验统计量都表明三个变量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这说明三个变量之间存在两个共同趋势。对协整向量进行标准化后,我们得到下面的协整向量:

zt-ygd-1.88yhk+1.33ymc+10.02

(0.60) (0.13)

[3.13] [-9.93]

小括号中的值为标准差,中括号的值为T统计量。三个地区GDP增长率存在这种协整关系进一步说明广东省、香港和澳门的本地生产总值时间序列具有共同随机趋势,同步变化,长期内具有同步性。证明了这三个地区的经济波动在长期内具有共同趋势。

(四)共同周期检验

首先,进行VECM估计,被解释变量包含长期误差修正项,季节虚拟变量和2阶滞后变量,以便确定各被解释变量是否依赖于过去值。结果显示三个地区的变量都显著依赖于过去值,为节省篇幅,未将估计的方程列出,各地区的样本调整可决系数分别为:澳门0.559,广东省0.929,香港0.926,从而说明估计具有有效性。接下来我们转向检验共同周期。我们计算了一阶差分后的序列Ayt和wt之间的典型相关值特征值,其中wt包含了长期误差修正项和2阶滞后项。典型相关的特征值和x2临界值如表6所示。

由表6可知,粤港澳三地区变量之间存在一个共同特征向量,所以,三个变量存在2个共同周期。这说明粤港澳三地区的经济联系非常紧密。共同周期的存在既是粤港澳短期合作的指标,同时也证实了三地区经济波动的协同性。粤港澳经济波动的长期共同趋势和短期的共同周期都说明了粤港澳金融合作的可行性。

四、结论

第11篇

近年来,金融IC卡逐渐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支付工具。加快推进金融IC卡应用发展,既是金融服务经济和民生,实现金融信息化和城市信息化融合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银行卡工具安全性、便利性以及行业多应用的重要手段。华夏银行把握国家政策机遇,以国家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契机,充分发挥金融IC卡及其行业应用优势,从社会和客户需求出发,推广金融IC卡,较好地发挥了其服务社会、服务民生的作用。

七维一体,

搭建京津冀个人金融服务同城通平台

中央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重要区域战略明确后,京津冀三地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协同发展进程加快,交通便利和产业转移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加速融合,满足区域协同进程中居民、企业、市场发展的新要求,成为银行等金融企业服务创新的新动能。2014年9月,华夏银行以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业务发展契机,提前部署,落实组织保障,强力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金融服务工作。这其中,全国首张京津冀协同卡,成为华夏银行发力打造京津冀“大同城”金融生活圈的知名品牌产品。

华夏银行将京津冀协同卡定位于华夏银行服务京津冀地区个人客户、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个人业务服务品牌的载体,该卡以人民币为基本结算账户,集多账户、多币种于一体,具有存取现金、转账结算、消费支付、理财投资、贷款发放等功能,打造了“七维一体”的产品功能体系。即:网点服务一体、费用优惠一体、财富管理一体、贵宾服务一体、贷款融资一体、集团用卡一体和支付便利一体。“七维一体”服务体系使客户可在京、津、冀三地华夏银行网点办理存取款、转账等多项业务享受相同服务待遇;免收系统内异地柜台及ATM存款、取款、转账等多项手续费,异地办理挂失、解挂、改密、同卡号换卡等业务;可在三地任一华夏银行网点签约理财以及进行风险评估;享受每月发行的京津冀协同卡客户专属、私人订制专属理财等多种服务,并可凭积分共享华夏银行京津冀三地专属贵宾增值服务;可办理异地个人贷款,视同享受同城个人贷款服务。京津冀协同卡“七维一体”的产品功能服务体系,包含了华夏银行全部个人业务,内涵丰富,搭建了协同服务三地客户、协同发展三地业务、协同拓展三地市场的重要工作平台,推动了业务发展。华夏银行北京分行用异地贷款服务“北漂一族”,仅在北京东面的燕郊“孔雀城”等6个楼盘项目,就为1000多个客户发放了近3亿元的异地按揭贷款;为外迁河北的首钢特钢公司、机电公司的5000多名员工办理了京津冀协同卡工资异地业务,大大便利了客户,让客户感受到了“三地互通如同城”的服务。

通过搭建同城通平台,服务三地客户,截至今年3月底,华夏银行京津冀协同卡发卡量超过112万张。由于京津冀协同卡可以在三地方便地办理各类业务,客户用卡活跃度高,卡均交易笔数、交易金额远高于全行平均水平。

践行环保理念,

服务有车一族绿色出行

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必然先行。华夏银行利用金融IC卡,为客户提供ETC业务缴费服务,在三地交通一体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华夏银行与京津冀当地高速路管理单位合作,面向有车一族提供的高速路不停ETC缴费服务,不仅具有省时高效、缴费优惠、低碳环保、安全便利等特点,还具有众多服务优势,广受市场欢迎。

借力“互联网+”,服务贴心便捷。华夏银行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通过互联网渠道为客户提供ETC服务,为客户提供贴心便捷的服务体验。华夏银行北京、天津等分行推出线上ETC业务预约与线下客户经理上门办理的服务模式,以及自助发卡机上门办理ETC业务,使客户无需前往网点,足不出户即可办理ETC业务,真正实现业务移动办理。北京分行服务ETC客户的“华夏速通卡”微信公众号,集功能性、趣味性、参与性于一体。客户可通过公众号查询通行明细、在线办理第一扣款账户选择、开通信用卡积分抵扣通行费、查询账户状态名单、进行ETC预约等,同时可在线报名沙龙活动、参与特惠专题活动、领取特惠商户会员卡、参与抢红包等。微信公众号不仅优化了客户服务体验,也减轻了柜台压力、提高行ETC业务知名度、提升了营销推广效率。华夏银行通过华夏速通卡微信公众号推出“关注抢红包、绑定送红包、邀约享红包”三重红包、“元元不断”等系列推广活动,吸引ETC客户关注华夏速通卡微信公众号并绑卡,活动一经推出点击量迅速破万。

积分折算通行费,银行客户实现双赢。为增强客户粘性,鼓励客户环保绿色出行,华夏银行北京、天津等分行运用“客户在华夏银行办理业务可以获得积分,积分冲抵高速通行费”的策略,为ETC客户提供信用卡积分直接抵扣通行费服务。同时,客户卡内存款、理财、国债等各类资产可折算综合积分,根据客户综合积分客户享受ETC通行费折上折优惠。华夏银行将客户心目中“食之无用、弃之可惜”的积分用来冲抵ETC客户高速通行费,通过给予客户实实在在的优惠,提高了客户ETC使用率和业务量。

功能延伸,创新服务。为扩大ETC应用领域,华夏银行北京分行将ETC应用延伸到北京市多个大型商业综合体应用,开通了30家大型停车场ETC停车缴费服务,两年内还将陆续开通200家以上大中型停车场服务,ETC的应用场景将更加多样化,持卡客户将会享受到越来越多的服务便利。天津分行2015年将ETC“搬”进小区实现智能抬杆,河西区海逸长洲、红桥区瞰海・西河名邸等社区已成功安装ETC小区智能抬杆系统,未来还将在写字楼、商场等停车场实现ETC多功能应用。

广泛拓展应用,

打造服务京津冀客户生态圈

第12篇

关键词: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河北行政学院课题(2014XYKT029)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3月3日

京津冀协同发展,涉及到产业的转移、机构的外迁等等,必然涉及到资本在三地之间的流动,而且随着协同发展程度的推进,各类市场主体对金融信息、信贷资金、金融人才等金融要素跨地区流动和高效率配置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的地区分治导致的金融分割、结算不畅等等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京津冀的协同发展,实现三地金融协同发展,发挥金融支持合力,对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的迫切性

(一)经济协同发展要求金融先行。京津冀协同发展涉及到产业的科学布局、战略新兴产业的培育,落后产能需要淘汰,一些不适合在京津发展的产业需要转移,重大项目需要协调等等,都涉及到资本的流动、资金的支持,三地金融的协同发展。打破区域金融分割,发挥金融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促进资本市场服务经济的作用,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

(二)资金结算和运行之急需。京津冀协同发展必然出现很多企业或项目的注册地和生产地不在同一个行政区域的问题,涉及到资金结算的跨区域问题、贷款指标的分配等等问题,这些需要金融政策的明确和金融机构之间的协调,以保证结算方便快捷、资金运行顺畅,提高资金的运行效率。

二、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瓶颈分析

(一)地区分治使区域金融分割,影响协同发展。由于缺乏顶层设计,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的相关政策没有出台,三地之间是地区分治的管理模式,严重影响了金融协同发展。具体表现在:

1、竞争大于合作。地区分治的管理模式使区域金融分割,导致多中心现象发生,尤其是北京和天津,都在打造区域金融中心,都想争夺金融主导权和控制权,竞争大于合作。

2、金融资本流动不畅。地区分治也导致金融资本流动不畅,最明显的表现是目前银行不能跨区域放款,贯穿三地的项目必须在三地向银行申请信贷支持,这严重影响了企业融资获得率,也阻碍了金融资本的快速流动。而且目前京津冀地区资金分布极端不平衡,融资成本差异十分显著。北京是融资高地,企业在北京融资相对方便,价格也相对便宜,而在河北省融资就不一定有北京便利,融资难成了需要外迁的企业不愿意外迁的顾虑,影响了产业转移的进程。

3、结算不畅。地区分治使三地之间的结算属于跨地区结算,不仅结算时间较长,还需要支付不菲的手续费,增加组织的财务费用。

(二)京津冀三地金融发展水平差距大,影响协同发展。北京作为政治中心,它是金融的决策中心和管理中心,对全国的金融创新起引领作用,对金融机构和人才具有强大的虹吸效应,北京的金融资源丰富,金融也对北京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高。天津近年来金融业发展速度很快,在金融创新、股权交易等多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是区域金融中心。而河北则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环境治理、城市发展的问题,金融软环境不佳,与京、津在金融方面存在的差距严重制约三地协同发展水平。

1、从金融发展水平分析。据官方数据,2013年北京市金融业增加值为2,822.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4.5%,对地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9.8%,2013年天津市金融业增加值达1,202亿元,占GDP比重达到8.4%。而河北省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业及其他非营利业等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1.1%,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14.7%,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没有单独的数据。国际经验表明,金融增加值在本地区占GDP比重达到8%以上时,标志着金融业达到了较高的发展水平。从数据来看,北京市金融已经达到较高发展水平,天津市属于第二梯队,而河北省金融业发展水平相差甚远,三地金融发展水平极不平衡。

2、从金融资源分析。北京市是全国的金融中心,金融管理机构和金融总部的聚集地,是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出台地,尽管没有上交所和深交所,但有新三板交易中心,有众多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管理机构等等,金融人才济济。天津是北方经济中心、区域金融中心,滨海新区是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有天津股权交易所、金融资产交易所等创新型交易市场,是渤海银行的总部所在地。河北省没有这些优势,只是国有商业银行、部分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的分支机构,具有省级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但实力也一般。

3、从融资结构分析。据央行官方数据,2013年,北京市直接融资占比出现回落,非金融机构通过债券和股票净融资占北京市社会融资规模的35.1%,金融结构已形成多元化的融资格局。天津市金融结构欠理想,非金融机构通过债券和股票净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的17.1%,说明融资还是主要靠信贷。而河北省尽管直接融资规模快速增长,但非金融企业通过债券和股票仅占社会融资规模的7.1%,金融结构较单一,一“银”独大,解决资金需求主要靠贷款,高度依赖间接融资。

4、从本地金融机构分析。以城商行为例,截至2013年12月末,北京银行资产规模达到1.34万亿元,天津银行总资产为4,056.87亿元,河北省本地金融机构实力普遍较弱,资产规模超过1,000亿元的只有河北银行,资产规模只有1,518.11亿元,在全国城商行中仅仅位居25位,是北京银行(13,376亿元)1/9,天津银行的1/3。

三、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对策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由于行业的特殊性,金融业运行需要国家金融监管部门严格监管,因此顶层设计是京津冀三地金融业实现协同必要条件。央行应该编制规划,制定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措施,根据三地的金融发展水平,明确三地的功能定位和分工,以整合金融资源,实现利益共享,共同发展,发挥金融对经济的推动作用,监管部门要创新监管方式,引导资金对产业转移的支持。

1、制定金融支持京津冀产业转移相关政策。出台政策,支持和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创新,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增加对产业转移的有效信贷投入。银监部门也应该创新监管思路,支持金融机构为产业转移项目承贷,引导信贷资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严格限制对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的贷款,逼迫这类企业转型升级。

2、推进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综合试验区设立进程。到目前为止,已经有浙江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广东省珠江三角洲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等国家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不同定位试验区的设立,极大地推动了试验区经济的发展。借鉴金融试验区发展的经验,加快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综合试验区设立步伐,以提升京津冀区域金融合作创新的水平,推动三地金融协同发展实现突破。目前可以在京津与河北的环首都经济圈试点,然后逐步推进到河北沿海和冀中南经济区,最后实现整个京津冀区域金融的一体化。

(二)加强京津冀金融合作

1、明确定位,各司其职。京津冀三方应该明确分工定位,发挥比较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北京具有首都优势,应该发展成为京津冀区域金融主中心,引领京津冀金融的发展;天津是北方的市场中心,具有港口和滨海新区金融试验田的优势,初步形成了天津金融业的发展特色,应该定位于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和金融改革创新基地;河北省具有环京津的区位优势和土地、人力等低成本优势,应该着力发展自身金融产业、壮大金融市场主体,积极搭建与京津金融对接的平台,吸引各类金融机构落户河北,承接京津金融非核心功能的溢出资源,深化与国家金融机构合作,搞好配套和服务,打造金融后台服务中心。

2、推动金融资源的跨区域流动。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需要让金融资源在三地充分流动,达到自由配置的效果,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实现资金的流动,增强金融企业的盈利性。打破银行信贷渠道之间的壁垒,允许跨省区放贷,从同业拆借、异地委托贷款等业务入手,为金融资源的跨区域流动提供渠道;同时,构建京津冀区域金融合作机制,推动金融机构跨区域经营,尤其是允许河北省金融机构开展与首都经济圈建设相适应的跨区域经营;允许企业跨区域在股权交易市场融资,使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和辐射。

3、加强京津冀金融的协作交流。三地金融业在金融市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金融信息共享、风险防范机制建设等方面应该广泛合作,加强对经济的支持力度。

在金融市场方面,加强信贷市场、债券市场、证券市场等金融市场的协作,实现在京津产业转移和要素外溢中金融关系的顺利连接,进而推动京津冀经济的协同发展。尤其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该增进合作,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的银行业发展战略,建立京津冀银行业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实现资源、客户、服务等方面的取长补短、合作共赢。

在金融服务方面,创新金融服务手段,打破区域限制,实现结算方便快捷,提高资金的运行效率。利用京津发达的金融市场,建成京津冀支付结算服务系统,推动京津冀支付结算一体化。发挥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主渠道作用,采取银团贷款模式,加强对三地重大建设项目的信贷资金支持。

在金融生态方面,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实现信息共享,改善金融发展环境。目前非法集资猖獗,一些公司注册地、经营地在不同区域,跨境打击难度较大,信用体系的共同建设信息共享,将有效遏制这种状况。

在金融人才方面,强化京津对河北省金融人才队伍建设的帮扶作用,建立金融人才的交流基地,提高京津冀地区的整体金融人才素质。

主要参考文献:

[1]王琰,张鑫.深化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中国金融,2014.20.

第13篇

1.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概述

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就是通过对企业财务报表及相关经营资料的分析,充分应用企业现有的信息化系统,设置并观察一些敏感性财务指标的变化,对企业可能或将面临的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将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情况预先告知企业经营者和其他利益关系人,并分析企业财务状况变化的原因和企业财务运营体系隐藏的问题,以提早做好防范措施的财务分析系统。

财务预警系统通过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监控、预测,采用比率分析、比较分析、因素分析等方法建立一套财务预警分析系统,以全面、系统地监测企业财务状况,预先告知企业即将发生的财务危机,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排除危机,保证企业财务活动安全运行的管理行为,当前流行的财务预警模型有单元判定模型,多元线性判定模型如Z分数模型,Logistic回归模型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等。

大量实例说明,企业陷入经营危机前是有征兆的,若将经营方式数据化,即通过对企业内外部经营情况资料的分析,形成一定的财务数据指标,企业经营者据此就可预先得知企业将面临的潜在风险,企业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通过对财务报表及其他相关经营信息的实时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对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将危险信号及时反馈给管理层及相关利益人,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将风险和可能的损失降到最低。

2.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功能

作为企业财务风险的“防御体系”,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功能主要有4个方面,其中监测和诊断功能是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基本功能,报告和预防功能则属于其衍生功能。

2.1监测功能

所谓的监测功能就是指跟踪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将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同企业预定的目标、标准、计划进行对比,对企业经营状况做出预测、找出偏差,进行核算和考核,从而找出产生偏差的原因或存在的问题。当出现可能危害企业财务状况的关键因素时,财务预警系统能预先发出警告提醒经营者,防患于未然,避免风险的发生或降低损失的程度。对风险预先做出警报是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基本功能。

2.2诊断功能

所谓诊断功能就是将跟踪、监测的结果中产生的差异,运用企业的信息管理技术,诊断出企业导致企业财务恶化的原因,消除潜在的财务风险。

2.3报告功能

通过监测和诊断,判断企业财务上存在的问题,找出病根后,就可以对症下药,及时更正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的偏差或过失,使企业经营恢复到正常的轨道。

2.4预防功能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对财务风险的预防,显得尤为重要。预警系统能系统而详细地记录财务风险发生的原因、处理经过、化解危机的各项措施,以及反馈得到的改进建议,作为未来类似情况的参考借鉴。这样,企业就能将纠正偏差与过失的一些经验、教训转化成企业管理活动的规范,避免同样或类似的错误再次发生,增强了企业自身的免疫能力。

3.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构建

我国现有的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大都是套用国外理论,根据上市公司的资料确定合理的系数值而计算出来的,用的比较多的就是Z分数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依托企业内部若干相互作用、相互配合的部门和岗位按照预定目标运作的体系机制,所以该系统必须与企业具体的组织结构体系相匹配,与企业中各个岗位的职责相融合。

3.1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及其权重的选择

财务风险预警必须建立在对大量资料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抓住每一个相关的财务风险征兆,根据所考察的内容和侧重点,明确信息收集目标,根据收集目标,因此企业的财务指标体系应科学全面,在选择是应尽可能地选择可以概括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其次评价指标的口径范围和计算方法应纵向、横向可比;同时,评价指标的选择应具备敏感性,即风险因素一旦萌生,能够在研究变量上迅速反映出来,危机预警作为我们评判企业财务状况的重要依据,首先必须能对财务数据的变化做出明确的反应,并且是非常灵敏的,这样才能起到预警防范的作用。一般来说,企业可以从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资产运营能力、企业发展潜力和财务结构五个方面来建立预警指标体系,如下表所示:

3.2企业的风险预警模型的选择

我们在构建财务预警模型时,不能仅仅依靠拿来主义,而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发展环境,淘汰不适用的指标,增加更能反映本企业实际问题的新指标,合理调整相关权重,探索适合本企业的评价标准。我国现有的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大都是套用国外理论,根据上市公司的资料确定合理的系数值而计算出来的,用的比较多的就是Z分数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

我国现有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多使用定量分析方法构建,量化可以提高精确性,在评价指标上局采用数学评价方法,这就可以提高财务预警信号的客观性和精确性。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管理也应更加注重一些非量化因素,如企业管理者的风险意识、财务人员素质、人员流动状况、顾客满意度等非财务角度。比如引入卡普兰与诺顿的平衡计分卡,非财务指标的运用有时比定量分析更加可靠和有效,财务预警模型的效用就能得到更有效的提升。

3.3树立牢固风险防范意识,强化风险预警意识

第14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 合同履行 贸易保护 政府支持

1 调研背景介绍

2008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逐渐发展为全球金融危机。迅速恶化的外部经济环境,使我国对外贸易遭遇严峻挑战,特别表现在涉外经贸合同履约率大幅下降,纠纷明显增多。为进一步了解我省涉外经贸合同的履约情况,为江苏省外经贸工作和贸促法律服务工作提供决策依据,省贸促会法律部会同全省各贸促支会相关法律工作人员成立了专题调研组,结合自身工作,走访企业、收集案例,取得了较为全面的第一手数据资料,经充分分析讨论,形成本次调研报告。

2 我省涉外经贸合同履约概况

贸促会争议处理手段主要包括仲裁和调解。2009年一季度以来,这两方面案件数量和标的都呈上升趋势。从贸促会的仲裁案件来看,2009年一至五月受案量同比去年上升了16%,但案件标的明显增大,同比去年上升了94%。从我省调解案件来看,2009年一到五月,受理案件数量同比上升了100%,标的额也上升了56%。

从案件违约情况看,2008年9月以来全省贸促系统统计的涉外经贸合同外方履约率明显下降,其中外方当事人违约占90%,外国银行或中介机构违约占10%,中方当事人处于严重不利地位。

从案件类型上看,贸易纠纷占80%,投资纠纷占15%,其他类型案件占5%。从涉案中方当事人性质看,生产型企业占绝大多数,约为65%,其中民营企业占80%,合资企业约15%,其他性质企业占5%;贸易型公司约占35%,基本都是股份制公司。从外方当事人所在国家或地区看,传统违约率较高的中东地区所占比例有所下降,约为40%;一直以来信用度较好的欧洲和北美地区则不断出现违约事项,占40%;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以来,俄罗斯、印度等新兴经济区域的合同违约率呈快速增长趋势,占15%;其他地区占5%。贸易纠纷方面,争议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外方要求延期交货甚至拒收货物的占40%,收货后拒绝付款的占50%,信用证开证行拒绝付款的占10%。投资纠纷相对比较简单,多为合资领域清算过程中出现的股权争议。

3 合同违约的成因及企业现有对策分析

3.1 合同违约的成因。调研组根据掌握的案件资料,对合同违约的成因进行了归纳:首先,汇率急剧变化导致利润下降,买方违约。2008年以来,人民币对主要贸易结算货币的汇率不断走强。对于附加值较低的初级产品,进口商利润本来就不高,汇率的持续下降导致其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减。在短期内汇率难以稳定的情况下,进口商往往会采取各种措施要求出口商降价或解除合同。此类案件约占10%。值得提出的是,今年以来,美元开始逐步走强,美元指数已从2008 年内的低点71.3 升至88.8,但由于因金融风暴打击而出口骤降的背景下,亚洲各个国家和地区均采取压低本币汇率的措施来提振经济,目前亚洲各国货币贬值的幅度均大于人民币,因此当前美元的走强并未提升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

其次,销售市场价格大跌使得进口无利可得,导致买方违约。金融危机直接导致经济发展预期降低,进而引起实体经济的衰退,人们消费意愿下降,失业率增加,进口国内市场需求不振,导致产品价格大跌,这也进一步使得进口商主动违约。此类案件约占48%。

再次,进口国信贷紧缩,买方资金链断裂,被迫违约。此类案件数量也比较多,进口商一般与我省企业保持长期合作关系,信用度也一直比较好。但由于其自身风险管理能力较差,且多为纯贸易型公司,一旦信贷紧缩或其下游买家无力付款时,资金链发生断裂,也会出现违约现象。此类案件约占32%。

最后,进口国银行陷入危机,信用证遭银行拒付。金融危机背景下,一国银行财政方面的政策和法律的变动更可对外贸活动产生直接影响,比如俄罗斯2008年上半年的央行政策就直接影响了俄罗斯银行对信用证的支付。此外,今年以来,我省数家企业都收到了俄罗斯银行暂停支付已承兑信用证项下汇票的通知,理由是银行短期内受到俄罗斯央行的监管,暂停一切对外支付业务。这类案件大约占10%。

另外值得提出的是,当前外方违约已不仅仅是单纯的市场问题,包括欧洲、美国在内的多国对外政策中已经出现较为明显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如法国以零配件必须国内采购为条件推出的援助本国汽车工业政策,俄罗斯推出的提高进口关税政策,印度尼西亚推出的强迫公务员使用国货政策,以及美国奥巴马政府在7872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中规定的“购买美国货”条款等,这一系列单边贸易保护政策必然会对其本国进口商产生严重影响,从而间接影响到我国的出口。据统计,我省今年一到四月,共遭受30次两反两保措施,涉案金额高达27.9亿美元,涉案企业超过400家,严重影响了我省外贸出口。

3.2 我省企业应对外方违约的措施。我省遭遇外方违约的生产型企业规模普遍不大,多为乡镇企业改制而来,或为纯粹的私人企业,产品单一,产品出口地区单一,风险控制能力较弱。面对外方的违约行为,一方面担心丢失辛苦经营的外销市场,另一方面也缺乏足够的应对手段,因此处于相当被动的地位。其主要应对措施包括:一是竭力满足外方各种要求,如降低售价、延长付款期等;二是当外方当事人拒绝收货时被迫承担大笔码头仓储费用,并想办法转售或退运;三是当外方提出质量异议时据理力争,但缺乏有效手段,争议处于胶着状态;四是事先向外方收取定金,在分期交货情况下,一旦外方违约则停止发货并解除合同。上述第一、第二种措施对于中方企业最为不利,实践中也比较少。第三种措施则比较常见,中方企业强烈要求外方履行合同,但由于缺少强有力的制约手段,效果并不理想。寻求贸促会帮助的企业普遍是这种状况,约占80%。第四种措施则只有一例,中方企业位于南通地区,在向外方发出正式解约通知后,中方及时停止了发货,有效避免了损失的扩大。

另据调研组采集的数据,有部分企业投保了出口信用保险,有效地减少了损失。如2008年10月,我省一家光伏企业的欧洲买家,因融资银行资金紧张,导致项目延误,2500万美元应收账款无法收回,企业报损后,江苏信保立即启动海外追偿机制,最终在11月中旬成功追回全部欠款,挽回了企业巨大的损失。但据江苏信保的统计数据,目前江苏乃至全国企业的投保比例不到6%,且多为风险控制机制较完善的外贸企业集团,广大中小规模生产型企业投保率仍然非常低。

3.3 我省企业应对违约模式的原因分析。从主观方面看,企业采取上述应对方式主要有三点原因。第一,缺乏必要的外经贸常识,在“订单为王”的心态下,一味地迁就买方不合理的合同条件。在此次调研中发现,大量的外经贸合同都存在不尽完善之处,如缺乏明确的质量标准及质量检验条款,外方得以任意以货物质量不达标为由拒绝付款。再如普遍缺乏买方及时提货条款和未及时提货的违约责任等。这就导致一旦发生纠纷,中方企业难以有效维护自身利益,只能将希望寄予对方当事人的“良心发现”主动履约。第二,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企业在预留法律风险基金和合同内审环节基本处于空白。目前国内许多大型贸易公司都有专门的法务部门,专门审查各类对外合同,此外公司还每年从盈余中提取一定比例的法律风险基金,用于应对下一年度可能发生的法律纠纷。这些措施能有效地避免或减少经济损失,但广大中小企业则普遍缺乏相应的机制保证。第三,发生争议后,部分企业胆小怕事,不愿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总是幻想政府出面加以协调。此次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了不少这样的案例,企业找遍了当地的各个相关政府部门,希望政府出面协调纠纷。事实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适合也不善于调处商事领域的纠纷,实践也证明政府协调的实际效果并不如法律程序。

从客观方面看,包括诉讼、仲裁等法律措施对境外当事人的实际制约效果有限。对于涉外经贸法律关系而言,赢得官司是一回事,拿到赔偿款又是另一回事。即使有1958年《纽约公约》的保证,有效的外国仲裁裁决在国内法院能否得到全面的强制执行也存在很大不确定性。此外对于许多进口商失踪导致出口货物滞留码头的损失而言,并不是仅仅通过诉讼或仲裁就能弥补得了的。因此,这些实际因素往往是制约中方企业启动有关法律程序的关键。此外,对于广大中小企业而言,资金的匮乏也是阻止他们启动法律程序的因素。此次调研中发现,有约15%的企业在遭遇违约情势时没有采取任何法律救济措施,这是由于这部分中小企业涉案标的普遍不大,面对高昂的法律成本,企业难以承受,只得无奈地选择接受损失。

4 全面应对涉外经贸合同违约的建议

合同违约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外在形式都表现为对商事交易主体间已有合同关系的破坏,因此具体的合同违约纯粹是一种市场行为,应对合同违约,最主要的是靠市场主体的自身行为。但从国际范围看,合同违约的发生又是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背景的。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一个应对外方合同违约的体系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方面。对于政府主管部门而言,应在建立安全可靠的市场环境、提供有效信息、惩重违反市场秩序的行为方面有所作为,而不应过多地介入市场主体间的具体交易关系。而包括贸促会在内的广大市场中介组织,则理应大有可为。因此调研组认为,当前形势下全面应对涉外经贸合同违约情势,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4.1 微观层面,广大企业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敢于和善于争取自身的合法权益。一是要切实建立健全完善的信用管理制度,在人力资源、资金、工作流程等方面要舍得投入,以有效杜绝经营风险。二是要密切关注主要贸易伙伴国家的政策变化,加强与国外客户的联系,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其资信状况,一定要随时了解对方的商业信誉度以及商业资讯。三是要敢于在合同中为自己争取有利的条件。企业在外贸环境宽松的背景下,常常会有意无意地对合作已久的贸易伙伴“放松警惕”,这是非常危险的。因此,企业应当谨慎签约预防违约风险的发生。常见的法律预防措施有很多,如合同签订前必须考察对方的资金链是否完整可靠、企业实际盈利能力如何、管理经营制度是否完善、是否具有抗风险能力、是否具备实际履行能力以及信用情况等等,认真考虑企业自身的实际履约能力、资金链中断后能作出实际有效的应对措施等情况;签订合同时必须约定明确具体的违约赔偿、合同解除、抗辩免责等条款,同时还可以要求对方提供担保以确保对方的实际履约,从而预防对方违约和避免自己违约而产生损失。如前文提到的南通企业,在发生纠纷时利用合同中的定金条款,果断解除合同、停止发货,避免了损失的进一步扩大。四是要尽量改变赊销等风险较大的出口方式,尽可能采取信用证等安全系数较高的结算方式。五是要收集保存好单证及双方的往来函电等资料,以备不时之需。六是要制订最有利的争议解决条款。此次调研中发现,有约40%的合同没有订立仲裁条款,或所订立的仲裁条款无效,主要包括指定的仲裁机构不存在,仲裁事项范围过窄等。此外还有部分合同约定了费用高昂的外国仲裁。作为我国最有影响力的涉外仲裁机构,我们推荐使用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的标准仲裁条款,事先在合同中加入该完备精炼的条款能在争议发生后最大限度地保护中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4.2 宏观层面,有关政府主管部门应切实提供有效帮助企业防范风险的公共服务。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政府应牵头,效法美国的小企业署(SBA)和香港特区贸发局,加快建立为企业提供公开、互通、及时的综合信息平台。涉及部门应包括外经贸、海关、检验检疫、银行、信保,以及贸促会,内容应包括国外政策预警、国别风险提示、外国企业信用红黑名单等,该平台数据及信息应免费向企业公开,提供信息咨询、培训等支持和服务。在全国各大城市均可组建该平台的分支机构,向企业提供较强的专业性和学术性帮助,提供经贸法律和商业信息咨询。第二,政府财政应向广大中小企业提供必要的各项援助资金。在政府提出的经济振兴计划中,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财政手段,在WTO允许的范围内给予企业一定资助。例如可以通过贸易促进机构向贸易展览会的本地参展商提供津贴帮助企业在展会上保护知识产权;可以成立“创业风险基金”为新兴企业的创业活动在风险防范方面保驾护航;也可以降低出口信保的保费率,或给予企业涉外仲裁、境外执行费用的补贴等。第三,加快建设将政府公共服务信息及时准确传递给广大企业的通道。调研中发现,金融危机中广大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一方面迫切地需要政府指导与支持,另一方面对政府新近出台的多项优惠政策并不十分了解,特别是在风险提示、预警方面,对于政府部门所作的许多工作甚至完全不了解。贸促会系统作为沟通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在这一方面大有可为。调研中我们发现,2008年下半年以来,涉及土耳其的贸易纠纷呈明显下降趋势,原因在于中国贸促会法律部于2008年9月了向土耳其出口的预警通告,我也会在第一时间向全省各贸促支会及有关企业转发该通告。许多企业获悉后,提高了对出口的风险防范意识,有效避免了该国海关政策中存在的风险。

4.3 中观层面,贸促会系统要充分发挥自身法律平台的优势,为企业保驾护航。就江苏省贸促会系统而言,横向看有仲裁、调解、法律顾问三大业务平台,包括了法律咨询、仲裁受理、商事海事调解、非诉讼、知识产权保护等具体业务,此外还有正在推出的商会敦促履约、ATA信用评级等新业务;纵向看已经在全省范围内建立了11个调解中心办事处,每个支会都有相应的法律工作人员。调研中,我们也发现,当发生纠纷时,广大中小企业也特别希望得到贸促会此类公共机构的服务,因为一方面贸促会的服务收费明显低于纯市场性的法律机构如律师事务所等,另一方面贸促会的品牌优势与海外影响力,特别是其官方背景也是赢得企业信任的关键因素。当前贸促会系统的法律服务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紧紧围绕全省经济工作的大局,要将保增长促出口作为主要工作方针,想方设法推动各项工作扎实开展;二是要加强各项调研和政策研究,运用自身在外经贸政策和国际贸易惯例方面的优势,为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决策提供有建设性的意见;三是要进一步贴近企业需求,将自身各项法律服务深入宣传到各类企业中去,特别是要加强与贸促会其他业务部门的联动,以贸促会的整体品牌来扩大广大企业对贸促法律服务的需求;四是要尽可能以案件项目为单位,为涉案企业向政府申请法律援助资金,或减免其相应的服务费用;五是要在中国贸促会的统一领导下,发挥系统的优势,通过与口岸执法部门、司法部门和银行的合作来加强对海外违约企业的震慑,切实发挥贸促会各项法律手段的实际效用。

参考文献:

[1]宋晓燕.《国际经济法》.上海人民出版社.

[2]陈若鸿,杨桂莲.《国际经济贸易》.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15篇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房地产经济的发展情况一方面关系着国内房地产产业的发展情况和人民群众的住房情况,另一方面,对包括房地产产业在内的其他领域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面对金融危机的各种威胁和风险,如何准确把握房地产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并通过建立房地产和谐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来对房地产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已成为房地产领域亟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房地产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

对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影响的逻辑顺序进行分析可知,其首先对我国的出口企业产生影响,而后对其他企业的发展情况产生影响,且对沿海地区的影响要比内地的影响严重;先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后对国内金融系统产生影响。对我国而言,金融危机带来的住房按揭贷款风险很有可能比美国次贷危机的风险还还要高出许多,原因是,美国次贷危机的贷款人信用仍然是存在着等级之分的,但我国住房贷款中的按揭贷款者几乎不存在信用等级。虽然,在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时,较高的房价可以将因信用缺乏的住房贷款的潜在风险进行掩盖,可一旦国内房价价格出现下跌或发生较大波动,潜在的风险必然会暴露出来[1]。因此,将房地产经济和谐发展作为房地产产业发展的核心目标,并通过建立房地产经济和谐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来分析影响其和谐发展的因素,对于促进房地产产业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金融危机下房地产经济不和谐的原因

对金融危机下,房地产经济不和谐的原因进行如下分析:

首先,是房地产地位的重要性不和谐,据国家相关部门统计,2008年,市场中的房地产资本仅占到国内固定资产投资的24.8%,但投资对GDP的贡献却高达40.1%,说明了在不计入相关产业前提下,仅房地产产业便占据了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10.2%,而房地产对就业的贡献率也达到10.0%左右,即在金融危机来临时,房地产及其相关产业领域的社会就业问题必将更为突出。

其次,是房地产经济所受政策影响特性的不和谐。受到金融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我国央行在2008~2009年度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与居民、企业贷款利率,虽然,利率的下调并不针对房地产产业,但利率的下调无疑会增加市场中的货币投放量,同时,帮助房地产开发商缓解货币资金压力,从而降低其贷款成本。由此可见,金融危机客观上也会为我国房地产行业提供一个适当的喘息时间,简单来说就是,若未发生金融危机,则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政策并不会做出迅速且及时地调整。

最后,资金运作机制的不和谐也是房地产经济不和谐发展的另一影响因素。由于对于房地产而言,诸多项目得以通过和运行的背后,大都会存在地方政府在利益方面的驱动,而此种非市场化的投资方式,使得国家和中央政府只能通过行政手段进行制止,可实际出现的情况大都是“一管即死,一放即乱”,可见,投资资金运作机制的不科学,是导致房地产经济波动较差的根本原因。

在对房地产经济不和谐的原因进行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下文则通过建立房地产经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方式,为促使房地产经济的和谐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四、房地产经济和谐发展的动力学模型

(一)系统动力学分析

房地产经济和谐的发展的系统动力学体系主要是由房地产经济、房地产产业和社会系统共同构成的一个较为复杂的动态系统,其通常具有多个层次,且每个从此具有不同的因素,不同的因素则会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处于不断的变化与发展过程中。首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房地产产业的价格波动较小,此时,政策环境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中央以及地方政府关于利益的博弈并不明显。因此,房地产开发的价值链较短,房地产经济大都能够以和谐的态势发展,而房地产市场体系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从而促进产业发展,即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反馈效应。其次,房地产经济的和谐发展又要求房地产产业不仅要克服房地产要素市场,如能源市场、材料市场等制约因素,还要克服房地产体系完善程度对房地产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即系统动力学模型的负反馈效应[2]。

(二)模型建立的意义

房地产经济和谐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具备更加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分别为:房地产价格波动、政策环境变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关于房地产经济所带来利益的博弈以及影响房地产经济和谐发展的其他问题;上述各方面因素对房地产经济和谐发展影响的权重问题;不同的组织状态,如房地产市场供应链的运作形式等,对房地产经济和谐发展的相关作用及影响;不同的技术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的整体环境对房地产经济和谐发展的相关作用和影响[3]。从上述房地产经济和谐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的意义角度出发,可进一步将房地产经济和谐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描述成如图1所示的形式。

图1 房地产经济和谐发展的网状动力学模型

图1中,A和B分别表示材料的供应商与建筑上,C和D分别表示投资商与开发商,E表示客户,而F则表示房屋住户。由图1可知,不同级别和同一级别的材料供应商与建筑上和投资商、开发商、客户之间均存在着关于房地产的业务往来,通过科学地选择供应链中的不同企业,则能够达到房地产经济发展的不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