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环境经济学笔记范文

环境经济学笔记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环境经济学笔记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环境经济学笔记

第1篇

1.1毕业设计选题不当目前来看,在毕业设计的选题过程中,学生对该如何选题把握不够,并且存在一定的跟风意识,盲目并缺乏主见,不从自己擅长的项目入手或者不善于挑战自己最弱的项目,往往跟随大流,从根本上说,其实也是对毕业设计不重视的一种体现。这些跟风意识又造成在后续的内容确定中对风格把握的不确定性。

1.2缺乏实地(市场)调研及收集资料综合多年的毕业设计指导情况来说,缺乏实地(市场)调研是目前毕业设计环节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学生所提供的实地调研资料很多都只有零星的几张现场照片,无细节,无分析,甚至缺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内容。在资料收集的过程中,对网络的依赖性过大,书籍资料不查阅。所以,在后续的设计中,对内容及设计的理解偏差颇大,以致经常会有无法进一步深入设计的情况出现。

1.3设计内容或风格的不确定选题确定后,对设计内容及风格的不确定又耗去了较长的时间。通常常见的情况包括:对自己所选风格的认知程度不够,一知半解,左右为难。通俗地讲,就是以好看不好看来判断一个项目的风格设计。设计的内容大多是以常规的必需的来进行,极度缺乏创新意识。

1.4设计过程及设计草图表现不够一个项目的设计是需要反复思考的过程,在这个设计的过程中,会有大量的草图表现,其实它就是一个从无到有,优化完善的一个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容易出现的问题有:照搬照抄,依样画葫芦。正是因为前面几个问题的累积,造成了学生理论知识无法支撑项目的实际内容,所以在设计过程中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最后呈现的设计效果往往也是不尽人意的。

1.5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存在缺陷从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来讲,大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例如,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每个环节缺少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有很多不明确的因素,前期设计任务下达的不明确,中期与学生缺乏沟通与交流,后期对毕业设计质量的把关不严等等。

2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的改革思路

2.1正确引导,提出重视专业及教师对毕业设计的严肃态度决定了学生是否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首先,本专业应该制定严肃的考核制度,由指导教师对学生每个阶段的毕业汇报进行考核打分。再者,指导教师要做到严格要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组织学生进行每一阶段的指导。

2.2以市场为导向,设定选题范围,先做后选所谓先做后选,是指在设定了选题范围后,由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命题,做出预案设计,再由指导教师根据预先分配的大体范围挑选学生。这样的改变带来的一个好处是,令学生具有竞争意识,增强学习的积极能动性。

2.3重视市场(实地)调研强调市场(实地)调研的重要性及其步骤,要求学生做好采集,记录,摄像,摄影,采访等一系列调研工作,提前做好调研计划。在与指导教师沟通时,要形成一定的电子资料结合口述完成汇报。

2.4增加教学成本投入,完善专业用书的采购及电子书库的建设图书杂志,专业期刊,电子书籍及网络课程等对学生的知识量的填充都起到较大的作用。硬件配置在专业建设中已属标准配置,在互联网发达的年代,电子书籍的购买应用也非常方便快捷,只需要适当的管理,就能为专业学生提供方便快捷的查阅,运用先进的理念来完善专业建设也不乏是一个好的想法。

2.5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优化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环节一般时间跨度较长,但应该适当控制这个时间跨度。历时较长,往往指导教师及学生都觉得疲惫生厌;历时较短,又不足以完成整个项目设计,所呈现的效果也不尽人意。因由专业组织研讨调整确定毕业设计的合理用时,确保毕业设计顺利进行。成立毕业设计领导督查小组,对毕业设计过程进行定时定期的检查,规范毕业设计前中后三个时期的进度安排,明确指导教师及学生各自的责任。在毕业答辩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毕业答辩总结、示范、交流的作用,严肃答辩会场的气氛,在答辩教师小组中加入企业兼职教师,并进行组别与组别,指导教师与指导教师之间的交错调整,从而杜绝学生松懈的态度及能轻松过关的想法。

第2篇

关键词: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方法

前言

对于学生来说,毕业设计是极其重要的,它需要学生使用自己几年来获得的专业知识,具体的去解决一个课题。这不仅仅是学生专业素养的体现,也是未来入职后,学生工作能力的体现,以及增加自己实践经验的机会。把握住这次设计机会,对学生的未来是十分有利的。因此,学生在设计之前,应该进行充足的准备,了解自己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并且一个作品的优劣,并不能单单看其设计效果和表达能力,设计者的方向和所关注的问题,以及是否在设计中寻找到了好的方向,都是毕业设计作品中重要的方面。相对而言,毕业设计属于一个长期的教学,学生在进行选题的时候,也没有过多限制,可以充分展现自己的特点。基于毕业设计的这些特殊特点,各大高校都在为毕业涉及的教学展开了积极的探讨。

1环境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现状

1.1环境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指导方法

对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教学,不仅是高校为自己脱颖而出而展开的探索,也是帮助学生发掘自身能力,探寻自身关注方向的教学课程。在课程中,首先要注重课程的纪律性和严谨性,也不能忽视学生自己的探索性和创新型。因此一般而言,在进行毕业设计的指导时,都具有实题实做和实题虚做两种方式。实题是一个大前提,不管如何进行制作,都需要依据一开始订好的题目和方向,注重事实,并以此前提基础展开涉及。这种教学方式的优点,就是使学生在进行创新的前提下,学会尊重设计条件和设计理念,并充分发挥自己的设计理念。

1.2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指导中的问题

就目前社会上对人才的需求而言,现代社会竞争愈发激烈,市场的需求增大,人才的需求增大,并且对人才的要求也多种多样。在这个竞争化和多元化并趋的社会现状之下,各大高校应当结合现状,制定各种不同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不同的培养。各大高校现如今虽然已经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列为重点,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想象力,也鼓励学生完成自己想象的设计,并在其中练习运用综合能力。然而,这种教学方式的劣势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学生的实践经验不够,空想精神太多,在未来入职之后,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

2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

2.1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方式

在对教学方式进行革新时,需要找到革新的主要方向和重点。由于环境设计这一专业,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因此实践经验对该专业的学生而言,是未来在社会上立足的根本。在进行毕业设计的教学中,多进行各大企业设计实例的结合,让学生在设计和学习的过程当中,解除到社会上各种设计的真实方式和行规,锻炼学生应对问题的能力。在参与实际项目的过程之中,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都有所磨练,在学生毕业之后,能更快的进入社会,融入到企业的氛围当中去,就是该次革新能取得的显著改变。

2.2教学改革方式优点

实题实做是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的重要方式,就是在教学中,引进各企业的工程设计,作为毕业设计的选题,让学生自行进行甄别和筛选,并且完成选题。学生在进行制作的时候,只有拥有充分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才能结合社会现状,设计出符合该企业所需要的设计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调动了自己学到的各种基础知识,还了解了社会上真实的环境设计是怎样的,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检验,和实战能力检验都能做到完备且全面.在这种设计中,工作量会加大,难度也会提升,因此教师在对学生的设计结果进行评判时,也应该适当的降低标准。在评判时,主要是检验学生在进行设计时的各个方面是否完整完全,是否结合现实,是否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等。与此同时,学生前去设计项目的实际地点进行调研考察,也是能否较好完成毕业设计的重要环节。在实地考察的同时,可以让学生深入的了解施工现场的现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也有利于锻炼学生处理各种资料和现实问题的能力,最终都是为了达到使学生更具备实践经验的目的。在进行毕业设计的教学思想中,着重提出实地勘察是重要的教学方向,但在进行勘察之前,高校必须组织学生了解所涉及企业的企业文化,故而高校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也是必不可少的。结束语:综上所述,在进行毕业设计的教学之中,培养创新性和实战性都是不可或缺的。在教学过程之中,可以采用选题是存在的,具有真实的背景,企业和施工场地供给学生了解和勘察,但进行选题的方案则是由学生自己主观决定的,并且由学生自行调动想象力,为其富有自己的意义。这样,学生在收获到实践经验的同时,也不乏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可能发现许多现如今该行业还未被发现的解决类似地问题的方法。在进行教学之中,高校要注重虚实结合,减少学生所受到的阻力和影响,积极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调配学生发扬自己的想象力,都能为学生日后入职之路增添光彩,也是高校脱颖而出的重要方式,将会成为教学理念进行革新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梅文兵,李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32:120-121.

[2]袁心平,叶云,涂伟.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与管理方法的探索[J].科技创业月刊,2012,02:110-112.

[3]唐媛.浅析环境艺术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2014,05:241.

[4]程燕.关于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的改革探讨[J].艺术科技,2014,12:239.

第3篇

关键词:环境设计;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环境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既是高等学校培养设计人才的关键环节,也是有效统一实践和教学的关键方式,其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对本科学习阶段掌握的基础知识进行全面应用,提升综合设计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减少学校教学和实际设计项目之间的差距,促进学生顺利就业。为此,许多高校都非常重视学生毕业设计阶段的培养,在目标制定、教学要求和实践创新等方面都有详实的规定。本文以大连理工大学环境设计专业为例,从选题、调研、设计、表达和考核等多个方面,探讨毕业设计环节教学改革的策略和实践。

1选择毕业设计题目的规范性和多样性

选择合理规范的毕业设计题目对整个毕业设计的教学过程和最终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对学生能否应用本科阶段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系统、全面地完成毕业设计有着非常大的联系。同时,毕业设计题目的选择还对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提升有明显作用。为此,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来讲,务必关注题目的选择,实现选题的多样性和规范性。在选择毕业设计的题目时一定要有针对性,应当全面地思考一系列的环节。不仅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行考核,而且还应当实现学生交流表达技能力与创新意识的提升。选题应当具备可实施性、典型性、综合性的特点,不可以设置过多的工作量,应当将重点放在深入设计上,并清楚地要求设计的深度。为了跟学生不同的兴趣点相符合,可让教师选择选题范围,而学生只要在教师要求的题目范围之内选择具体题目就可以,学生能够自主地选择设计的方向,可以是自己擅长的方面。例如,教师可安排商业空间、餐饮空间、酒店空间、居住空间、办公空间等异样的设计题目,学生结合自身的爱好加以选择,指导教师严格把好学生的设计质量关。如此一来,才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在选择题目的时候,指导教师需要注重控制各学生的选题,防止学生一味地模仿,学生选择题目之后提出设计思路并撰写开题报告,教师审阅开题报告后签字。

2调研市场

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当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是调研市场,这也属于方案设计之前的准备事项。为了提升这项工作的有效性,在调研市场之后需要进行发表和归纳。在确定毕业设计的题目之后,让学生通过实习时间来调研市场。借助问卷调查、观察场地、查询网络资源、咨询业主、查询文献信息等方式,搜集设计项目的区域标准、实际信息,以及新工艺技术和新材料等成果,研究制约环境艺术设计改变的一系列要素,明确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新方向,根据需要将调研市场的报告写好。学生在调研市场的报告当中,应当对选题的意义和背景、选题的渗透点、选题的设计思维、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产生的效果等加以解释,且对毕业设计阶段的时间加以规划,说明各阶段计划实现的任务,在完成之后以PPT的形式进行发表。指导教师把握学生搜集信息的全面性和真实性以及学生对选题的理解,阐明科学性和创新性的概念设计,以及评价和审查设计规划和程序的可行性、科学性。倘若学生没有通过调研报告,应禁止学生开展下一个环节的事项。

3规划设计过程

在系统地把握项目及其战略目标之后,设计的内容也随之清晰化了。例如,针对景观的设计来讲,规划景观的过程涵盖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设计城市等一系列内容,其空间尺度存在差异性。因为毕业设计的时间有限,所以在规划景观的时候,应当主要着重设计城市,而规划城市和区域是次要的。实际的设计目标应重点涵盖阐明分期开发环节、分析景观构造、设计内部和外部交通流线、分析开放区域的私密性和公共性等。设计原则应重点涵盖延续场所地域性、功能分区合理、设计生态策略、实现技术经济指标等。在此阶段,学生结合之前的调研数据以及结果,全面地思考艺术、生态、自然等要素,从整体上统筹设计事项,注重营造兼顾人类感受的空间与空间关系。这个时期,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意识变得非常关键。每一名学生都负责规划一个区域的设计事项,且让一名协调和组织能力都比较强的学生对设计概念的目标进行一致规划设计,立足于大局与宏观,负责把握整个场地,对整体的空间形态原则进行确定。在此过程中,学生会经历重复地设计和推敲“规划整体——规划区域——规划整体”的过程,从而实现更加理想和成熟的设计。

4形成设计方案

毕业设计最后结果的体现受到构思设计方案的影响,在毕业设计的全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就是形成设计方案。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启发、引导、激励学生,让学生敢于摆脱束缚,敢于实现创新创造性思考,通过一系列的表现技法,有效地统一形象和逻辑思维、求异和求同思维、逆向和正向思维、收敛性和发散性思维等,通过各种方式的分析,将设计的闪光点体现出来,且借助草图加以演示,要求每一组的设计构思都具备五张以上的草图方案。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SKETCHUP与3DMAX等方式重复地推敲和修正方案,最后选出能够进一步设计的方案,且对方案的有关设计细节进行改进,细化功能分区、深化和分析样式造型、选定材料结构、协调色彩搭配等。然而,为了防止学生在构思方案的时候一味地注重创新性的设计而导致不科学的空间概念,应让学生务必首先兼顾设计应当处理的问题,且对设计的实际功能要求进行分析,从而对设计方案的尺度、形态等进行确定,最终使设计的可实现性大大提升。

5表达设计成果

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当中,非常关键的一个方面是设计效果图,其可以实现具象化与视觉性的设计方案,设计效果图属于表达设计成果的关键方式,并且还能够实现工艺材料、外部形态、色彩、内部空间构造间协调联系的优化。因此,在毕业设计当中,效果图的制作要求协调搭配色彩、清晰地处理界面、空间尺度科学、设计素材体现准确、结构关系清晰,正确实现虚拟情境的成效。设计的施工图可以实现规范化的施工以及具体化的效果,因此,制作毕业设计施工图应当满足规范要求,如跟指标要求相适应、大样和节点做法明确、精确地标注尺寸、设置正确的线型、清晰地标明材料、界面的大小适宜等,争取能够实现真实的施工标准。

6注重监控学生和完善毕业设计考核机制

毕业设计的课程存在较多的工作任务并且持续时间较长,因此需要将系统的考核和监控搞好。能够划分考核的毕业设计为三个时期:一是前期的准备,在第五学期的末提前进行毕业设计,拿出三周至五周的时间搞好毕业设计前期的准备事项,对任务书进行,清楚毕业设计一系列时期的任务,将选题完成。二是中期的检查,也就是在进行毕业设计的时候应当对学生的开展现状进行不定期检查,针对在外地实习的学生,能够通过一些通讯方式进行监督和督促,且辅导好学生,将考核的记录做好。三是考核结果,诚邀企业的基层工作者和校外的专家参与学生的答辩,实现多元性的考核主体。学生呈现毕业设计成果,且进行答辩,教师评定学生成绩。四是评价过程,针对考核的成绩,注重评价其过程,像是在毕业设计的总成绩当中,毕业答辩占据四成,而毕业设计的过程占据六成。(图1)

7教学改革实践效果分析与总结

经过积极的改革与实践,通过毕业设计的成果参加各类设计竞赛,共获得奖项47项,本专业学生先后多次参加了全国大学生中国环境设计学年奖、全国大学生新人杯等重大国内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竞赛奖项,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近5年共获批大学生创新计划27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项。申请专利4项。同时主干课程也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与实践,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近五年获得辽宁省教学改革项目2项;获得校教改面上项目5项;大连理工大学教材出版基金项目1项;校教学成果奖3项;辽宁省教学成果奖2项。

结语

第4篇

那么在课改环境下,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怎样进行笔算的教学,如何才能有效提高笔算的正确率呢?

一、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新课标教材中每一个计算例题的呈现,都安排了一个具体的情境,每一个计算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对情境中数学信息的分析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教师应创设与学生生活背景、知识基础密切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把计算方法的学习与实际问题的解决融为一体,为学生创设一个完整有效的问题情境。这样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问题融于一体,把计算训练融入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情境当中,使学习材料饱含生气,对学生有吸引力,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锻炼了实践能力,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探讨学习计算方法,也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为什么要计算,切实体会计算的意义和作用。

二、明确算法,重视理解算理

在计算教学中,计算的算理与算法都重要,算理与算法是两者之间不可或缺的关系。算理是对算法的解释,是理解算法的前提,算法是对算理的总结与提炼,它们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学生在学习中能透彻地理解算理,熟练地掌握算法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保证。因此,我们在进行计算的新授课时,对算法和算理的教学必须是准确的。算理探究和算法掌握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有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算理,我们常常运用实际操作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让他们用学具动手操作,通过摆一摆、想一想、议一议、写一写等,从中领悟算理。另外,课堂上我们特别注重培养孩子说算法、算理的训练。既要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学生懂为什么要这样算。

三、保证一定的训练量

1.加强口算训练

口算是主要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是笔算的重要基础。学生计算正确率的高低,与他们口算能力的强弱成正比例关系。俗话说:“曲不离口,拳不离手。”数学课前的三分钟口算,是我们学校一直坚持的口算练习。每节课前进行3分钟口算练习,形式活泼多样,方法简单易行,持之以恒,效果显著。

2.加强课堂练习

(1)保证练习时间

学生的练习是别人无法代替的,没有时间进行必要的课堂练习,要形成一定的计算技能也就不大可能了。所以,我们有必要留有足够的课堂练习时间,所以每节课我们都要留有5~8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计算练习,并随时随地反馈练习中的问题,进行纠正。

(2)提高练习质量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练习,并不是越多越好,回到机械重复的做法。而是要在保证有一定数量的前提下,从提高质量上下功夫。首先,重视练习内容的选择。包括封闭性问题,半开放性、开放性问题等,以封闭性问题为主,开放性问题为辅。其次,练习形式多样。计算教学不要单纯为了计算而计算,避免计算的单一、枯燥。从基本练习、针对练习、变式练习到拓展练习等层次要分明,难易程度适合学生。教材上的和教师、学生设计的题目都要有,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小学计算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思维的过程。合乎逻辑地进行分析、推理,尽快找到计算的捷径,以保证计算的正确、快速,计算方法的合理、灵活,从而可以提高计算效率。

3.重视错题的分析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反复认识和实践的过程,出错总是难免的。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由于年g特征刚刚学习的知识比较容易遗忘。我们在批改作业时发现学生出错,会通过面批及时了解学生出错的原因,在学生知错的基础上再把错题重做一遍,对正确的知识再次加强巩固。另外,我们会有针对性地把学生经常错的题目以及类似的题目作为学生的课堂作业,再次反馈了解学生改错后的作业效果。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的错题率降低。

另外,我们教师也要关注计算练习后的反思。加强练习之后的反思,有利于我们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有利于及时总结经验,提高练习效率。

四、养成良好的笔算习惯

在日常的教学中经常看到,很多时候学生计算出错,不是方法不会,而是因为抄错了数、看错了符号、丢三落四等造成计算正确率低、考试丢分多。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1)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书写习惯。(2)认真审题的习惯。(3)养成自觉验算的习惯。(4)自觉订正作业的习惯。实践证明,这些计算好习惯的养成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实践模式

1 引言

毕业设计(论文)是以检测学生是否达到学位授予资格与学科专业水平为目的,在相关教师的教学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的论文设计、撰写等一系列工作,是学生综合能力的最终检验,也是高校教学水平的直观反映。经济学作为推动国家建设进步的重要基础性学科,在培养人才、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影响。因此,在当前国家大力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设的重要背景下,如何有效革新毕业设计教学内容、优化毕业设计教学管理、增强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打造优质创新人才队伍成为各大高校经济学教学研究改革的关键环节。

以经济学专业为切入点,结合国家“双创”发展基本要求,以加强该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为目标进行有关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有利于提高经济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的合理性与实践性,为其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增强毕业设计内容的应用价值,全面提升经济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确保其专业性与实践性。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经济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运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能,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求学、积极思考、善于发现的方向转变,培养符合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科研水平,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落地实施,打造实用型、复合型的优质创新人才队伍。

2 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2.1选题缺乏应用价值

由于学科限制,经济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与毕业实习内容相关性较差,不符合教学培养目标。全球经济发展瞬息万变,部分论文选题创新性不足,时效性较差,与当前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相脱节,忽略现实情况,在解决实际经济发展问题方面难有建树,缺少应用价值。

2.2学生重视程度不足

毕业设计(论文)撰写期间,学生面临就业、继续升学等方面的重大压力,对毕业设计工作的重视有所下降。此外,学校缺少相应的意识教育与号召工作,学生缺乏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的认识,对待毕业设计态度较为敷衍,缺乏积极性、主动性与自律性,毕业论文质量难以提高。

2.3学生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较差

本科阶段对计量经济学、统计学等课程的教学力度较弱,学生对相关研究方法及运算软件的掌握不足,缺乏相应的科学研究经验,系统性实践训练较少,论文局限于理论知识,缺少实证研究作支撑,文章内容稍显单薄。创新创业教育不足,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薄弱,论文独创性较差,创新点不足,抄袭现象较为严重。

2.4教师指导工作不到位

教学指导工作不够深入、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对学生的辅导帮助作用较小。未合理考虑不同学生间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差异,教学指导计划过于笼统,学生个性与特点难以施展,无法做到因材施教。毕业设计教学指导大纲不完善,缺少长远规划与适宜的管理考核目标,毕业设计教学与日常教学工作相脱节,学生无法得到全面系统的教学指导。缺少相应的创新教育,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较为不足。

2.5相关激励与监督机制不健全

相关的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相关的监督管理约束机制不完善,教师指导工作无法得到有效保障,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难以提高;相关教学指导模式缺乏改革创新,不满足双创背景下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3 加强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的方法

3.1优化日常教学质量

一是根据高校自身学科特点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合理拓宽专业口径,针对财政、经济、贸易、金融等基础专业门类,科学制定招生培养指标,有效调整专业设置,优化师资配置,创新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从源头上改善经济学专业毕业设计质量与学科发展。

二是依托全国高校经济学重点课程设置基本要求,结合本校经济学学科建设与师资情况,合理制定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计量经济学等基础课程的教学安排与培养计划,加强专业课程、选修课程与创新课程的科学搭配,提高经济学专业教学效率。

三是将毕业设计(论文)与日常课程教学有效结合,在日常教学中训练学生的研究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与思维意识,制定科学、详尽的教学指导规范,提高经济学学生培养质量。以日常教学环节的课程论文融入为切入点,倡导将提交课程论文作为学生专业课程能力考核的最终检测形式,改革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增强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科学推动毕业设计(论文)日常指导常B化发展。

四是紧跟全球经济研究新进展与经济发展新趋势,重视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有效平衡,及时更新和修改教学内容与教材选择;合理吸收管理学等关联学科的教学经验与研究内容,促进经济学与管理学、社会学、数理统计、科技、能源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积极关注全球经济热点问题,加强课堂讨论分析;加大推进双语及全英教学,培养国际化经济人才。

3.2重视实践教学与创新教育

加强计量经济学、现代统计方法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力度,确保学生熟练掌握回归分析、因子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及SPSS、Eviews等研究工具,提高案例分析、统计模型等相关实证研究在论文中的应用比重,解决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重理论、轻实践、缺乏数据支撑的突出矛盾,增强论文应用价值与实践意义。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加快推进经济学实验室、经济学教学实践基地等平台建设,培养学生科研应用与实践操作能力。积极响应国家双创发展战略号召,大力推动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以及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经济学知识竞赛、大学生“挑战杯”、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模拟证券投资大赛等相关专业及创新活动,加大创新型、实践型、复合型经济学优质人才储备。

3.3加强论文选题管理

为有效解决毕业设计(论文)选题“重理论、轻应用”的尴尬情况,应以应用目标为导向,积极推动科学化选题的顺利实施。将教学实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紧密结合,争取将实习内容,尤其是在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部门的实习情况与研究内容作为选题来源,增强选题实践性与应用价值。

一方面要增强学生选题自,在保证论文选题与毕业实习内容、专业培养方向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给予学生自,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培养。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相应的论文选题审核制度,设立专门的选题审核小组,学生在确定论文题目后应及时提交《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审核表》,审核小组从合理性、创新性、可行性、应用价值以及现实意义等方面对选题进行严格的审核,不符合要求的要及时退回修改,以此保证选题的科学、有效。

此外,在选题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基本原则:切合专业培养方向,从深度和广度两个层面满足教学培养计划对学生知识掌握与运用能力的考核要求,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结合生产科研实践,在操作可行的基础上,尽量向毕业实习内容靠拢,保证选题具备相应的创新性与先进性,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毕业设计的应用价值。论文题目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不断更新,确保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领域学术研究的最新进展,符合当下相关理论知识的发展趋势,避免老套、陈旧的选题出现,增强毕业设计(论文)的时效性。

3.4有效区分学生能力层次

一方面,高校应建立适宜的学生能力考核评价体系,根据学生前三年的学习表现与潜力,从学习态度、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将学生划分为不同水平层次,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与目标,因材施教。对于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较差的学生,不能因此降低考核要求,应积极提高其毕业设计(论文)的专业性与规范性,增强其科研素养与创新意识,丰富其实践训练经验。对于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应在毕业设计的合格基础上适当提高标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能,进一步开拓其研究思维、锻炼其科研能力,在保C质量的前提下,增强论文独创性,创造更多优秀论文,争取大部分毕业设计(论文)在修改完善后能在相关领域核心期刊上发表。

另一方面,根据区域经济学、资源环境经济学、产业经济学、金融、财政、贸易等不同研究方向,合理分配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专业“对口”指导,有效提升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师资力量,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3.5加大监管考核力度

一是规范相关政策制度,以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为目标,设立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管理小组,协助教师和本专业有关部门完成学生毕业设计的教学、监督、管理、考核等工作。对毕业设计各环节的工作内容与预期绩效进行明确规定,包括对学生论文完成情况的检查监督、毕业设计质量的考核与评定、优秀论文的选拔等等。二是加强质量管理,构建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监控系统,加大教学监管力度,定期开展相关检查工作,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动态调整教学安排,及时提出指导意见,优化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指导计划与管理考核目标,适当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合格标准,加强教师和学院的监督约束力度,定期开展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检测工作。三是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根据学生日常表现、学习态度、毕业设计质量、创新能力、思考能力、知识运用能力以及实际动手能力等多个方面,严格把关毕业论文成绩的考核与评定。

参考文献:

[1]武卫莉.加强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的实践和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11,31(5):117-120

[2]喻永红.经济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及改进措施[J].经济研究导刊,2013(34):276-277

[3]马洪云,黄启.经济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13(4):20-25

[4]费志勇,冀宏.高校“双创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6(16):66-69基金项目: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学研究项目:加强经济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的实践和研究;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湖北省产学研合作机制与运行绩效评价研究。

作者简介:

第6篇

[关键词] 模型; 科学学习环境; 环境设计;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孙丹儿(1981—),女,浙江宁波人。学科教育博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学习科学研究所博士后,主要从事科学课程研制、学习科学研究。E-mail:daner.sun@nie.edu.sg。

随着技术的进步,计算机支持的学习环境也得到了不断更新和发展,越来越多此类产品用于支持学生的认知及其相关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尤其是各种基于模型的科学学习环境的开发和应用,为研究者所关注和重视。大量研究显示,基于模型的科学学习环境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但有助于促进学生科学概念的学习,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推理能力、自我监控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等。[1][2]所以,基于这些优点,国外研究者开发了大量基于模型的科学学习环境(Model-based Science Learning Environment,以下简称MbSLE),有学科专用型和学科通用型两种。[3]学科专用型学习环境,如生物学科适用的BioLogica 和PlantMod, 化学学科适用的Connected Chemistry和ChemNet;学科通用型学习环境, 如ModelingSpace、Model-It 和 Belvedere。除了适用学科的范围有所不同外,由于设计要素的不同,学习对象也会有所不同,如STELLA对于高年级学生科学概念的学习有帮助;[4]与只含模型的学习环境相比,含有建模工具的学习环境对于培养学生的反思和调控能力更有帮助。因此,依据学科范围、知识以及使用对象等的不同,不同的MbSLE在设计和使用效果方面会呈现不同的特点。作为教师,应如何根据教学环境和影响因素,选择适合教学的科学学习环境;作为开发者或研究者,如何从已有学习环境中提取开发要素,设计出对科学学习更有价值的学习环境。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计算机支持的科学模型是指借助计算机技术通过一定的表达方式对科学现象,尤其是抽象或复杂科学现象、过程、概念以及理论的一种模拟或概括。其特点是能够最大程度地通过对科学现象机制、因果关系、功能等的体现,对科学现象及其相关概念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科学模型能够体现科学现象最为基本的属性和特质,体现要素之间的基本联系。[5][6]在已有研究中,对计算机支持的科学模型进行了不同的分类。本文将分类依据和相应的类型进行了归纳,见表1。

在MbSLE中,建模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建模是指建构和产生模型的过程。研究表明,以形成、测试和修改模型为基本步骤的科学建模过程是科学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不同类型的模型的形成与建模工具密切相关,学生对于建模工具的使用和相应模型的形成,可以表现学生对于概念理解的水平。因此,建模成为教师评价学生心智模型及其水平的重要依据。研究表明,建模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深度理解,还能促成其有意义学习

二、分析框架的形成

在文献研究基础上,本文将MbSLE的分析要素归纳为学科内容、教学理论、设计特点以及预期学习效果等四个方面。[13][14][15]通过对四个方面中不同内容的分析,得出不同类型的MbSLE设计及其应用特点。分析要素及其内容见表2。

三、 基于模型的科学学习

环境的比较和分析

本文将国外MbSLE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主界面只含一种模型的学习环境、主界面含多种模型的学习环境、主界面含共享建模区(shared modeling workspace)的学习环境。依据分析框架,以下对这些学习环境的设计要素进行分析和比较,得出有关结论。

(一)主界面含一种模型的MbSLE特点分析

类型1中主界面一般只提供一个模型或一种模型,界面设计相对比较简单。类型1中的模型有直接模拟实物现象,也有模拟抽象事物,如数据等。本文选取PhET、WOW、APoME、Belvedere、Simquest和PlantMod,对这些属于类型1的MbSLE进行要素的分析。其主界面分别如图1a~f所示。

由表3可知,类型1大多为单机型软件,便于在无网络环境下使用。在模型类型来看,类型1中以相对抽象的数据模型居多,因此,适用对象大多为高中生甚至高中以上年级学生。在模型的支持性工具设计方面,为增强模型的调控功能,大多设置可控制因素及其数值大小的操作工具,有些则结合数据输出和输入功能,为观察实时数据提供支持。与其他由开发人员设计模型的方式不同,Simquest为教师提供了自行设计模型的后台工具,借助该工具,教师可以使用简单的设计语言,设计模型及编辑配套的教学内容,如问题、前测等;另外,作为唯一一种含有建模工具的学习环境,Belvedere为学生提供了三种表征方式从简单到复杂的建模工具,为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模型建构提供了支持。研究者还为不同的学习环境提出了不同教学模式及策略,如应用5E教学模式APoME,采用发现式学习理论设计的Simquest。从预期学习效果来看,类型1的设计特点向设计者和研究者传达了一种信息,即抽象数据模型面向的群体为相对认知水平较高的学生,已有研究表明,对于这些学生的科学学习,侧重概念的深度认知、培养其推理能力、批判性思维、数据管理能力、探究能力以及用系统观点认识复杂概念的能力。[16][17][18]

(二)主界面含多种模型的MbSLE特点分析

从上述分析也可知,类型1在使用上存在一定局限性,如适用对象、适用的学科范围不广;虽提供了一些支持性工具,但模型的可操作性不强,支持学生自主建模的设计不多。因此,此类MbSLE对学生自我调控、推理能力以及反思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支持不够,也不利于教师分析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和修正过程。从类型2的设计特点来看,此类学习环境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弥足了类型1的不足,也体现了其特点。本文选择该类学习环境的典型设计Co-Lab、 ModelingSpace、Model-It、NetLogo进行分析。其主界面分别如图2a~d所示,具体分析内容见表4。

从类型2的性质看,均为软件,可以在无网络的环境下使用,且大多数可支持联网后学生的合作学习。这些学习环境的共同点是主界面含多种类型的模型,且面向的适用对象和学科范围较广,绝大多数可以满足不同年级水平学生的学习,尤其是中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此类MbSLE强调建模工具在科学学习中的应用,因此,在模型工具设计中,均设计了建模工具,使得学生能够依据自身对概念系统的理解,建构不同水平的模型,并运行模型后再修改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促进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分析、反思和自我调控,也为教师评价提供了依据。部分设计则融入了渐进式建模的观点,支持学生模型建构水平的逐级递增,如Co-Lab和ModelingSpace,使得建模工具能够面向不同认知能力和建模水平的学习者。

如在ModelingSpace中,学习者可以建构两种形式的模型,一种为概念图,属定性模型,一种为结构图,结构图又分为定性结构和定量结构模型两种;在Co-lab中,存量—流量图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描述也可以由定性和定量两种来表征。类型2中支持性工具的设计也更为多样化,融入了模型要素库及共享建模区和聊天工具的设计,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更为多元。如ModelingSpace中, 建模者对自己建构的模型具有所有权,可以决定是否与其他学习者共享模型,如同意,其他人可以在此基础上,对该模型提出修改意见;[20]在Co-lab中,其构成要素中增加了合作白板和建模白板区,聊天框及其聊天记录查询等工具,这些设计均为学生合作学习提供了有力支持。

所以,类型2的MbSLE设计特点,决定了其在科学教学的应用中,除了有助于学生概念的深度学习外,在思维能力训练以及合作学习能力培养方面更有优势。

(三)主界面为共享建模区的MbSLE特点分析

共享工作平台是一种能够使不同地点的人在用一时间一起工作或学习的设计方式,通过共享工作平台的设计来促进实时在线合作是计算机支持的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21]从上述分析可知,在MbSLE中,也融入了这种重要的设计理念,如Belvedere、Co-Lab 以及ModellingSpace。以下本文选取更为典型的含共享建模区的平台进行MbSLE分析:Cool Modes、Cacoo和 CmapTools。其主界面如图3a~c所示。分析结果见表5。

由表中分析可知,含有共享建模区的MbSLE 设计有简单也有复杂。该类环境均强调不同类型的建模工具的使用,高年级学生侧重定量建模工具的应用,低年级学生则侧重定性模型工具的使用。建模工具的设计大多比较简单,易于大多数学生学习并使用。在共享程度的设计方面,共享水平有高有底,有些能够共享已有模型,有些则是共享建模的过程,且提供了多种合作学习的支持性工具,如共享聊天框以及共享文件夹等。如Cacoo,该软件不但提供了共享建模区,使得不同的学习者通过同一个建模区达到实时合作的效果,并且可以辅以聊天框,以便在建模过程中进行交流、讨论并对模型结果作出评价,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互评和反思。这种基于共享建模区的合作建模方式不但有助于促进学生完成复杂任务形成专家导向的概念模型,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反思和评价能力。

四、结论和启示

(一)模型和建模工具的设计

1. 提供简单的建模方式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总结国外MbSLE的建模方式主要分为三种,一种是以PhET和WOW等为代表的需编程人员针对特定学科、特定主题而设计的模型,是基于编程语言的建模方式。使用者较难依据自己需求修改并设计新的模型,因此,该类方法设计的模型种类也相对比较单一,更新慢,适用范围较窄。第二种是以NetLogo和 Simquest 为代表的通过为教师提供模型编辑区,提供相对编程语言简单的建模语言供教师建构所需模型,并可编辑一定的教学内容,是基于模型编辑区的建模方式。这种环境中往往还提供共享平台或模型库来帮助用户上传、存储以及共享所建的模型,模型种类丰富,更新率高,但不适合建模水平较低的学生使用。第三种是以Co-Lab、Cacoo、ModelingSpace和 Model-It为代表的通过提供面向学生的简单建模工具,并辅以所需的图库或符号库等,以结构图的方式通过一定的关系来形成模型的设计,是基于建模工具的建模方式。这种建模方式更为简便、直观,适合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使用。这三种方式的建模难度层层递减,从面向编程人员到面向学生,适用群体也进一扩大。第三种方式中除了提供简单的建模方法外,还为建模提供符号、图片、视频、动画等,使学生从更为直观的角度来理解概念系统的组成。因此,相对于前两种,第三种建模方式更适合中学的科学学习,建议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多选择含有此类建模方式的科学学习环境。而对于教师自身,也应适当关注并使用第二种建模方式的学习环境,不但有助于增强自身的建模水平,更能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模型。

2. 使用结构图来表征模型

结构图对科学原理或概念的高度概括能力,使得其普适性较其他形式的模型表达方式更强。用结构图表征科学模型能够加强学生推理、概念的深度认知以及系统观点的形成,[22][23]研究也表明,学生更容易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概念的认知。[24]在这些结构图示的组成要素中,主要包括主体、变量以及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本文对上述学习环境涉及的结构图中模型的要素、要素的表达方式进行了总结,见表6。

可见,大多数结构图用特定的图形或符号来表征概念系统中的主体、变量及其关系。

面向不同的使用者,设计策略不同。当面向低水平学习者时,资源库中包含更多能够表征一定主体和变量的图片、视频以及动画等。在面向高水平的学习者时,资源库则提供了不同种类的符号以及图形等。在结构图变量关系的表征中,也使用了不同的符号,如直接用直线、直接加文字描述、直线加方程、直线加符号等。便于学习者依据自身能力,建立不同水平的模型关系。这样的设计,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了启示,即面向不同水平的学习者,认知符号和表达方式的设计需要有一定的层次性,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从显性到隐性描述的设计原理,为用户提供一个更为灵活的学习环境。

(二)支持性工具的设计

支持性工具主要分为三种:支持控制和执行模型的工具、支持学生学习过程的内容设计、促进学生合作交流的工具。[25][26]

1. 提供不同控制程度的模型支持性工具

在模型的建构中,学习者主要通过改变模型要素,参数以及变量关系等来形成模型。在模型的形成中,通过模型建构来生成模型的方式,变化性最强,由学习者全新建构而成,对学生认知水平和建模技能要求较高;附有因素控制的支持性工具的模型可控制性次之,如在类型1中,大多通过设计可控制按钮使因素种类和大小改变来观察模型的变化。这些均属于可调控模型的范畴,模型的要素大多已经确定,变量关系也由计算机生成而非学习者定义,因此,这样的模型对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建模水平的要求相应降低。而无调控工具的模型则适合教师演示和学生观察,对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要求降低。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学习者的学习水平,选择不同层次控制程度的建模支持性工具,便于学生观察和控制各种模型。适当对认知水平较高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建模工具,为锻炼学生思维、促进系统观点的形成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

2. 设计不同程度的共享工具

除其他支持性工具外,当前国外MbSLE的最大特点是共享建模区的设计。该设计使建模过程融合学生的讨论、互评、自我反思等方法,[27]进一步体现了基于计算机的合作学习的价值。在共享建模区中依据共享程度的不同,分为实时建模和非实时建模,实时建模往往表现为共享建模过程,非实时建模则表现为共享建模结果。实时建模是一种更为严格的共享方式,允许少量的合作者共同建模,技术难度较大。在ModelingSpace 和CmapTools中,建模主体为一人,其他学习者若想共享模型,则需提出请求。这种一个共享界面在固定的时间只能允许一人建模,是非实时建模的一种。而在Cacoo 和Cool Modes的设计中,建模过程和结果均可以和其他人实时共享,多个合作者可以在同一时间同一界面合作建构一个模型为实时建模方式。与非实时建模方式相比,实时建模方式对于学习者的交流、合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适合具有较高水平合作能力的学习者使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介入更多的干预,以加强学生的配合。

第7篇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8-0044-03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知识体系的更新越来越快,终身教育成为每个人一生相随的伴侣。而国家开放大学拥有最好的网络教育支撑环境,是在职教育的首选。从最早的BBS文字交互,到现在的双向视频会议,到微课、速课、电大在线、蓝卓移动校园学习平台等,各种软硬件配置层出不穷,而且每一个都在一定范围内受到推崇,对远程教学起到一定促进的作用。那么,哪种教学效果更好,哪种更适用于基层电大的教学和教学管理,哪种性价比更高,更迅便快捷,更能促进教学相长,更受授课教师和学员的欢迎,怎样整合更能适应现代远程教育的需要,是基层网络工作者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本文拟就此类问题谈下看法,希望能找到最适合教学的网络支撑环境。

1 经典的网络教学平台――电大在线

电大在线是最早的电大网络教学平台,以其开放性、共享性、易操作、好管理而受到教师和学员的欢迎。

硬件构成 服务器端采用的是IBM System x3650 M4服务器,造价在三万元左右。客户端可以采用普通的微型计算机,只要网络畅通,就可以随时访问电大在线,进行学习和讨论。

软件构成 基层电大在线软件全称为电大在线分校版1.5版本。电大在线使用的软件系统平台具有功能强大、操作管理简便的特性,操作系统为Microsoft Windows 2003 Advance Server,数据库使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电大在线与CERNET之间的带宽为100 M,和公网之间带宽为4 M,无论对于大流量的流媒体播放,还是大访问量,都能保证网络的通畅和快捷。该软件价格为6000元。

运行情况分析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荣成电大在线2008年建成后,已平稳运行八年,实现了教学统一、教学相长的目标。从2008年12月份到现在,共实现总浏览人次达到197 929人次,最高日访问量达1500人次,教师共上传教学文本、教学视频资料等各种教学资源数量达11 476个,

学生访问量达十万次以上。在互动讨论区中,公共论坛发帖子数达9603个,其中学生发帖数达7289,教师回帖数为2314。课程论坛尤其活跃,发帖子数达107 715个,其中学生发帖数达到64 677个,教师回帖数达43 038个,充分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目标。

主要优势 电大在线,总体上是个性价比较强、运行平稳、管理方便、比较实用的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现今存在的不足

1)师生在线实时互动的机会少一些,教师对学员的网络实时监控功能相对较弱,教学效果反馈功能也相对弱些。

2)电大在线目前只支持电脑版的,有的手机虽然也能登录,但是分校版的只支持安卓系统,有些功能也不能正常使用,苹果手机则无法正常登录分校电大在线。

2 领先的移动教管平台――蓝卓移动校园平台

蓝卓移动校园平台是上海蓝卓教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用于教育领域移动学习服务的平台,以发短信和彩信等形式,让教师与学生形成互动,从而达到教学和教学管理的目的。

硬件环境 服务器端:无需学校自己架设,由上海蓝卓教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软硬件服务支撑环境,只花钱购买其服务即可。客户端:手机或电脑,学员拥有一台普通的手机即可,智能手机更佳。

软件环境 移动学习服务平台是以短信、彩信、Web2.0、客户端等移动互联网技术为核心应用,基于面向教育领域的SaaS模式,为学校提供集产品、技术研发、软硬件、培训支持、日常运营等服务为一体的移动学习服务平台。现在使用的移动校园4.0是一个基于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移动学习服务平台,实现学习支持服务和移动学习两大体系的完美融合。

运行情况分析 蓝卓平台在移动学习服务平台方面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首先,教师方面,主要是通过蓝卓移动学习服务平台放送短信,提示学员按时上电大在线学习,完成作业,考前辅导,及通知考试时间、考试成绩推送等,实现对学生的管理和服务;其次,学生方面,通过手机接收教师所发放的短信、彩信、微课件等,从而接受教师提供的服务。笔者所在的学校从2010年开始使用平台,五年来累计发短信5000余条,学生回复4000余条。

蓝卓平台的优势

1)即时性:随发随收,不受时间、地点限制。

2)互动性:学员收到信息后可以回复,教师也可以在平台上看到学员接收情况,互动效果好,有利于教师的管理和服务,也利于学生与教师互动交流。

3)领先性:与传统软件相比,蓝卓移动校园在用户规模、建设投资、设备部署、服务模式、使用方式、网络接入、升级更新等多个方面均具有明显的优势。

存在的不足

1)发彩信有一定的流量限制,一次发送最大数量不能超过40 K;不能发过大的课件,学生接受下载学习时需要较大流量。

2)费用较高,每个学生每年付费20元,按每年在校生3000计,每年费用6万元。彩信每条0.32元,还要另行计费。

3)学员彩信接收情况也不太好,由于受到手机型号、流量等限制,以及操作水平影响,50%的彩信学员不能收到或收到了打不开,导致教师做的视频、音频等课件不能按时到学生手里,这就直接影响到远程教学效果。

3 便捷的课件录制系统――速课录制系统

网络教学的支撑环境,除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管理平台,还有一个重要的支撑环境,就是课程录制系统,它帮助教师把传统的课堂―学生―黑板式讲授,转化为网络教学视频以及IP课件,从而通过网络平台传递给学生。

现在网上提供的视频录制系统很多,像Lectora的录屏、CS(Camtasia Studio)的录屏等,对计算机教师来说,使用起来不是难题。但除了计算机教师以外,其他专业的教师专业教学水平很高,计算机水平却非常有限,要想短期内精通这些软件的使用,是个较难的问题。如何让教师快速简便地录制教学视频,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十分紧迫的问题。

速课录制系统全称速课便携式智能课件录播系统,是由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开发的一套简单、易用、便携的随堂授课内容录播工具。它是集成了录制与编辑、学习内容与进度控制、个性化设计等一体的智能课件录播系统,是为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库和分中心资源库建设的工具,包括便携式主机一套、速课编辑软件一套,可以进行视频、音频、文档三分屏录制,也可以只录制音频和文档以及视频和文档,还可以用编辑软件进行修改,操作简便,对初学计算机的人来说尤其适用,也减少了大量的教师学习计算机软件的时间和精力。

硬件系统 一台便携式移动录播系统,以及外设调音台、音频控制器、无线话筒、摄像机。

软件系统 速课录制系统suke_Setup_V10_offi。

优点

1)外形小巧,方便携带,生成的课件容量小,录制完毕的课件比原素材容量更小。

2)录制的课件可自由拆分、组合。

3)课件播放过程可师生互动交互。

4)支持多种课件类型,可生成包括三分屏、综合型以及公开课模式在内的九种不同类型的课件。

5)多种格式课件文件,能成符合国际标准的AICC认证准则和SCORM标准,能成普通的HTML文件和.exe文件。

缺点

1)除便携式主机外,录制音频时还需接相应音频设备,录制视频时也需接录像机,虽然这些设备都作为便携式主机的外设由供应商提供了,但是接口较多,只能由专业技术人员来安装,比较麻烦,且易出错。

2)造价较高,一台速课录制设备价格在18万左右,前期投入较大。

3)图像录入时色差较大,导致颜色略有些失真。通过本机器录屏时,文字和图像不够清晰,有少量失真的感觉。

4 先进的教学理念――微课

微课概念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并不是一种上课形势,也不是某种交互平台,而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一种理念。也就是说,要把一门复杂的课程分成很多细小知识点,或者叫知识碎片,然后针对某一知识点做成3~5分钟的视频进行讲解,这些视频最终通过网络和手机或电脑等终端,到达学生手里。微课设计是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形式是流媒体,内容是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时间是简短的,本质是完整的教学活动。

硬件环境 可以是一台电脑,也可以是一间教室,采用摄像机或白板等电子设备。

软件环境 各种录屏软件,像Lectora录屏、CS(Camtasia

Studio)录屏速课录制设备等,都可以使用。

微课优点

1)教学时间较短:5~10分钟为宜,最少的1~2分钟,最长不超过10分钟。

2)教学内容较少,突出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技能点。

3)流媒体播放性,可以视频、动画等基于网络流媒体播放。

4)资源容量较小,适于基于移动设备的移动学习。

5)自主学习为主,是供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课程,适合一对一的学习。

微课的不足 知识碎片化,不易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系统。

5 比较与整合

比较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电大在线作为一款经典的在线教学和教学管理软件,虽然在前些年中给电大学员提供了相当多的学习和帮助,但其偏向于电脑版,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移动时代,特别是手机客户的要求;蓝卓移动校园虽然实时快捷,但是对于在线学习,尤其是利用彩信进行视频、音频文件的传输播放,难以达到远程学习的要求。因此,急需开发出电大在线的手机版,或者是增加和改进蓝卓校园移动平台的功能,希望能够拥有一个集电大在线和移动校园功能于一体的APP,暂且叫做掌上电大,它既能实现电大在线的学生学习功能、教师的教学和教学管理功能,也能实现蓝卓群发接收短信、实时反馈功能。

从教学角度来讲,普通的课堂讲解和IP课件也难以适应现代网络教学的要求。最佳的解决方案是,教师把一门课程分解成许多微小的知识点,做成短小精悍的、吸引力较强的微课,通过速课录制系统进行录制,转化为MP4等网络流媒体形式,传送到掌上电大,便于学生上传和下载、学习和使用。

现有资源整合示意图(图1)

整合后掌上电大功能结构 掌上电大项目包含Web端和APP端。

1)Web端后台,主要为后台操作,涉及系统管理、电大教务、电大教学和移动办公等。作用:①基础数据建立及用户管理,用于师生数据的后台导入,为APP端提供数据基础,同时方便批量生成系统用户;②教师移动课堂的课件管理及相应的课堂答疑解惑。

2)APP前端可设计为三个模块:①电大教务,包括招生指南、专业课程、课表安排、辅导教师、成绩查询、学分查询、毕业查询等;②电大教学,包括我的课程、在线教学辅导、课程论坛、在线作业、考前资料下载等;③移动办公,包括电子邮件、公告通知、短信群发反馈、考前提醒等功能。

第8篇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是该专业本科培养计划中最后一个主要的教学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综合性教学事件,目的是通过毕业设计这一段时间较长、相对集中的专门训练,培养毕业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也是对毕业生所学专业知识的全面检验和系统的训练。那么,如何在这关键的环节培养出合格的设计人才,使学生更快适应社会,达到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的无缝衔接,满足国家对环艺设计发展的需求。

应用型本科院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能设计、会施工、懂管理”的综合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强调在完成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设计创意思维能力的训练,强调理论结合实践、教学结合市场。通过近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在毕业设计这个关键的教学环节中,以“校企互动”的教学模式让高校与设计公司携手,在真实项目中教育和锻炼学生,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 当前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分析

毕业设计是学生四年学习中最重要的实践环节,在提高实践能力以及全面、系统的检查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教学环节实施过程中出现以下问题,从而影响教学正常实施,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1.1 毕业设计选题单一、脱离实际。常规题目偏多,指导教师实际项目少,课题来源不足,以至于假题居多,题目脱离实际,不利于学生适岗就业。

1.2 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整体能力有待提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具有典型的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因此也要求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队伍专业背景应该是多元化的,不仅有本专业知识背景的教师,也应该包括与其相关专业背景教师,不仅需要指导教师的理论指导能力,也应该具备相应的工程背景和工作实践经验,否则,不能够很好地指导毕业设计工作。

1.3 完成毕业设计与找工作时间上的冲突。大多数毕业设计课程安排在本科的最后一学期进行,然而在这一时期,大多数学生都在外实习或找工作,为毕业后的上岗提前作准备,大部分同学很难集中极力完成毕业设计这一过程。加之集中授课时间有限,中间环节过于宽松,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形同虚设,影响了毕业生的设计水平和正常教学环节的实施,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1.4 重论文轻设计的指导方式。为了顺利通过省里毕业论文盲审和学校部门的抽检,为了学生顺利毕业,指导教师更多注重毕业设计论文的辅导,从论文结构到遣词造句,反复修改、润色,而忽视对毕业设计的指导,甚至出现毕业设计作品过于平庸,都不如平时课程作业的现象。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特点就是应用性、实践性,通过实际工程项目完成对设计能力训练、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学生毕业设计作品中能够很好的检验其对理论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掌握程度。

因此,怎样保证课题符合实际需求、指导教师队伍的多元化?保证毕业设计教学与学生就业互相推进,实现教学与市场就业相一致?实现有效的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本文提出了毕业设计教学“校企互动”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校与设计公司的不同职能,缓解学校教学资源和实践能力不足,力求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使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课程教学形成特色,并赶上国内本专业设计先进水平。

2 “校企互动”教学模式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中的应用

2.1 “校企互动”教学模式。对于应用性极强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校企互动”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极好选择。“校企互动”主要表现形式是高校主动派学生和教师参与企业的实践,企业主动参与高校的课程建设、教学计划的制订乃至人才培养方案的设定[1]。一方面,方便学校与企业的沟通交流,便于从企业掌握行业动态、获取人才需求信息及时更新知识结构,调整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避免“教”、“学”与社会脱节,有利于毕业设计课程设计与学生就业有机结合,并弥补学校教师实际项目少,课题来源不足的问题。同时,根据校企合作协议,企业向院方推荐一名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校外实习指导老师,完成对学生实习过程监督和关键问题的指导弥补毕业设计指导不得力的情况。另一方面,学生去企业实习有利于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积累实际工程项目经验,缩短学校学习与社会需求的距离,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增加他们就业机会。同时也有利于企业找到工作能力强、专业技能过硬的优秀员工,从而实现学校教学、学生就业、企业招聘三赢。

2.2 毕业设计“校企互动”教学改革思路。毕业设计“校企互动”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尝试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业单位加强交流,开放毕业设计教学环境,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聘请公司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为毕业设计校外指导教师,与校内专业教师配合,形成携手企业优势互补的“双导师”制,即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双向指导,并以“项目式”教学来统筹毕业设计教学,联合有经验的教师和企业设计师双向指导,以实际项目为依托,使学生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思维一直保持在实战状态,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不同职能,缓解校内实践教学资源的不足[2]。学校需要企业提供实践性及时效性强的工程项目,企业也需要项目式教学的工作成果,因此,“项目式”教学是实现校企合作的良好形式,也是“校企互动”的载体。毕业设计课程具有周期长、灵活性大、实践性强的特点,在这个环境下“项目式”教学模式也容易实现。

2.3 具体改革技术路线。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特点,重点围绕设计综合素质的培养、实践能力的提高进行改革,通过项目的选择与制定、展开与实施以及制度化管理三个方面加强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标。

2.3.1 项目的选择与制定是做好毕业设计的关键

项目作为此教学模式的核心,其优劣程度决定了教学改革的成败。对于“校企互动”下的毕业设计来说,项目要满足毕业设计内容要求同时也要关系企业的实际需求。因此在项目的选择上应该注意:①代表性与可操作性。不是说企业的任意一个实际项目都适合用于毕业设计教学,如果太容易,达不到毕业设计的工作量,太难,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又不能很好的完成项目,容易产生挫败感。项目在具有明确的目的或有形的任务目标下,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且在1或3人左右团队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够很好的完成任务,这不仅能够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也给学生带来了成就感。②综合性。毕业设计是对之前四年所学知识的综合,因此项目应该能够较全面地锻炼学生的整体能力,能将之前所有课程的内容、原理得到运用,并能够全面考察学生在实际项目中实际分析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适应市场和社会的能力,并能够拓展专业知识面。

2.3.2 项目的展开与实施是高质量毕业设计的程序保障

除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课题外,教师有效的组织和引导也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在校企互动模式下,“组织者”和“引导者”由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共同担当,即明确校内、外双向指导的“双导师”制度。校外实习指导老师有较丰富的实际经验,在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适应当下社会的能力上有优势,弥补校内指导教师实践不足的缺点,避免理论脱离实际,有利于毕业设计的全面提高。同时,院方按照毕业设计要求向企业提供学生实习考核表,希望校外实习指导老师完成对学生实习过程的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工作态度、实地调研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完成项目程度以及任务量等方面的考核,并将表格按时提交给校内指导教师并由其汇总,再根据学生毕业设计过程资料收集情况、设计构思、创新点研究等方面给予理论指导并完成校内平时成绩考核。其中,校方组织对毕业设计进行期中检查,检查采取学生汇报、“双导师”评价和领导小组成员审阅相结合的方式,检点在于毕业设计的进度、质量和任务完成情况,督促学生的工作进度,保证毕业设计质量。学生毕业设计最终成绩由校内、外指导教师考核成绩、中期成果、最终答辩成绩组成,分别按照60%(校外指导教师评分25%、校内指导教师评分35%)、20%、20%的比率分配。这一评分标准体现了“校企互动”的教学模式的实践性、过程性,强调对资料收集、场地勘查、理论研究、方案设计完稿这一过程的综合性考核,既加强了校内外对学生整个毕业设计过程的有效管理,确保毕业设计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就业的机会,实现毕业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和毕业就业的“双赢”。

2.3.3 制度化管理是高质量毕业设计的成果保障

强化毕业设计制度化管理,避免出现学生在企业实习严重失控、擅自旷工离职的问题。学生在下企业前,学校有关部门应该结合毕业设计、就业,制定相应的计划书和与企业合作合同,对毕业生进行毕业实习动员及纪律教育,制止部分学生在毕业设计实习期间随意跳槽现象,否则实习单位指导老师将有所变更,影响校外考核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学校监管和评分的公正性,加强对学生的自律、诚信的教育,避免伪造签名、评分的现象[3]。鼓励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但其务必从该企业取得有单位盖章和由单位指定的实习指导老师签名的回执单,经学院批准后才能去该企业实习,并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保证学校有效的监督学生。

学校要加强对企业的监督,防止部分企业没有履行应尽的允诺,而把学生当成免费的劳动力任意使用,使学生没时间全身心的投入毕业设计,没精力深入研究,不能利用实践能力的培养,最终影响学生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的质量。

第9篇

【关键词】环境艺术专业 毕业设计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241-01

一、前言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的最后一门学习课程就是毕业设计课程,毕业设计的全过程中包含选取课题、课题调研、资料查找、构思草图、设计制作以及统一展览等,整个过程需要历时10周以上,由此可见,毕业设计课程的重要性,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从事或学习环境艺术设计,各项信息资源获得了较好的利用,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然而,从毕业设计质量来讲却不是很好,学生的设计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这种情况与教学过程、学生本身有关系。因此,必须加强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的改革。

二、环境艺术设计毕业设计中的问题

1.教学模式开放性与灵活性不足

当前,大部分学校所使用的毕业设计教学体系依然延续传统的方式,在人才培养的计划中,通常是将毕业实习、设计以及答辩等环节安排在同一个学期,教学模式相对而言较为封闭。很多学校将这些环节与教学课时相联系,尤其是毕业实习期,一些学生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找到单位实习,一些学生在找实习单位时花了过多的时间,进而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进行,所以,在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应采取人性化设计[1]。

2.毕业设计选题存在较大的局限

在毕业设计题目的选择上,一些题目延续使用了很多年,与实际情况相脱离,没有实用的价值,而创新性与个性化就更加无从谈起。在选题的难易程度方面,一些题目较为简单,与平日的实训与课程设计的水平差不多,工作量较少,还有一些题目较难,远远高于学生的实际水平。从设计方法上来讲,采取老旧的方式,过于看重验证,极少使用一些较为新颖的技术与方法。由于毕业设计与实际相脱离,最终将导致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并且出现抄袭、雷同等现象。

3.毕业展示缺乏新意

完成毕业设计之后,必须对毕业设计进行最后的展览。而当前,大多数学校的毕业设计展示所采取的方式是传统的展示方式,即打印展板的方式,这种方式极为刻板,无法将毕业设计的闪光点充分展现出来,进而吸引参观者的注意力。

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课程的改革策略

1.转变思想观念,加强认识

毕业设计是学校教学计划中的一部分,是开展设计科学教育、加强工程思想意识、强化实践水平的关键时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渠道。另外,毕业设计的成果将服务于社会经济,具有社会功能,因此,有关教育部门、教师以及学生等人,应当充分认识到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加强对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创新,从而认真完成毕业设计课程的培养目标。

2.与其他的学科相结合,优化课题的选择

众所周知,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完成,必须融合诸多方面的知识,同时联合其他学科的成员,其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2]。所以,在展开环境艺术设计时,应当与其他的学科相结合,融合与交叉。跨专业、跨学科展开联合毕业设计教学,这是我们未来毕业设计教学的发展方向。比如,在毕业设计中,将展示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和室内设计专业的毕业生联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大型室内空间展示设计对位,通过这种方式,展示设计专业的学生就可以了解到如何将三维形体空间的美学表现出来,怎样才能打造出优秀的美学空间。而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同时也可以对会展和商务营销、展示和信息传播以及展示和策划等知识,有一个系统地、全面的认识与了解。采取这种方式来进行毕业设计,有助于实现不同知识的融合与交叉运用,使毕业生的就业面得到有效的拓展。此外,来源于企业的实际工作项目,同样可以作为环境艺术专业毕业生毕业设计的主题,通过不断地努力得到企业的设计项目,从而实现企业设计项目和毕业设计课程教学的接轨,同步实行,最终达到企业人才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相匹配的,促使环境艺术专业毕业设计获得本质上的提升。

3.强化毕业设计的展示

毕业设计不仅要注重选题、构思、设计、制作等程序,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展览也是极为关键的[3]。毕业设计展示的好坏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毕业设计的质量,毕业设计展示不好,那么设计作品中的亮点就难以被发现。因此,学校在展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的设计作品时,应当打破传统的展示方式,选择多样化的展示方式,例如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另外,还可以融入装置艺术、装潢设计、现代艺术等展览方式,以便有效提升毕业设计展示的效果。

四、结束语

毕业设计是对教学效果的概括与总结,同时也是对专业课程学习成果的一种检查,必须教师与学生一同努力,并且要联合校内外的各项要素,积极参与其中。因此,学校不断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进行创新与变革,采取各种有效促使,以便有效的提升毕业设计的质量与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倬豪,徐江.高职环境艺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大舞台,2012,(4):189-191.

第10篇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环境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比较

一、前言

中国外语教育源远流长,东汉白马寺佛经译场就是一所教学程序严谨的外语学校。近代学校型外语教学则发端于1862年设立的。[1]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至20世纪末期,我国一跃而为举世无双的外语教学大国(丁俊华,2006)。外语教学的重头戏非英语教学莫属,而大学英语教学则是近年来倍受学界关注的话题。倍受关注是因基于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传统教学模式弊端随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网络技术发展而凸显,社会对此曾颇有微词。在上世纪末,教育部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事关整个国民高等教育质量的问题,及时启动了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以下称改革)。而在新一轮改革中,经过几年实践,国内一般高校与重点高校、欠发达地区高校与发达地区高校的差距日益明显。本文以南京某重点大学(以下称U校)和重庆某一般高校(以下称C校)的改革为研究个案,通过比较,说明两类高校的改革差距,以及分析制约后者改革的各因素,结合C校实际,对与C校类似的高校的改革提出个人见解。须指出的是:虽然二者在某些方面不具有可比性,前者属国家211和985重点高校,因而国家重视,财力雄厚;后者属地方一般高校,没得到足够重视,而财力不济是其新一轮改革之“硬伤”;但是,在新形势下,如果因财力不济而漠视改革显然是非明智之举。

二、理论基础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历程

建构主义又称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理论的一个分支,最早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提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在认知主体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的,而不是靠教师的传授得到的;是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而获得的。也就是说,获取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自身去建构有关知识的能力,而不取决于认知主体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1)以学生为中心;(2)突出教师的协调和指导作用;(3)协作学习;(4)学习的情景性。对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自主学习”学者们多有研究。Dickinson(1995:164)认为,自主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态度,又是一种独立学习的能力”。[3]Benson(1997:25)则提出语言学习的自主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自主学习是一种独立学习的行为和技能;(2)自主学习是一种指导自己学习的内在心理动能;(3)自主学习是一种对自己学习内容的控制。[4]国内学者对“自主学习”也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探讨(庞继贤等,2004;庞维国,2003)。范捷平将外语自主学习的基本定义作了如下表述:“外语自主学习是学习者一种有意识地计划、监控、实行和测试反思的学习过程。”[5]束定芳指出,自主学习在外语学习上的主要成分包括:(1)态度(Attitude),学习者自愿采取一种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学习,即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并积极地投身于学习;(2)能力(Capacity),学习者应该培养这种能力和学习策略,以便独立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3)环境(Environment),学习者应该被给予大量的机会去锻炼自己负责自己学习的能力。[6]

真正大规模、自上而下的改革是从进入21世纪后随着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核心的外语教育技术迅速发展而开始的。大致历程如下:2003年教育部正式启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2004年:教育部组织制订了以强调听说能力为主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其核心内容是:“鉴于我国高校大学生人数迅速增长和可利用教育资源的相对有限,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契机,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特别是网络技术,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这个文件的颁布表明了教育部门的高层领导为搞好我国外语教学改革的决心,也为大学英语教学与外语教育技术的全面整合打下了扎实的基础,[7]此文件也是各个高校进行改革的纲领性文件;2005年:开始新一轮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2006年:教育部批准全国31所高校为改革示范学校;2007年7月:教育部公布第二批改革示范学校;2007年10月:教育部公布了对3年前公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修订后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要求》)。《要求》强调: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应大量使用先进信息技术,开发和建设各种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课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8]《要求》还强调了对英语教学评估应采取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方式,以及肯定了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的大学英语自主教学模式。显然,《要求》同时也对学校、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新的挑战。2008年12月:大学英语四、六级机考开始试点。事实上,这对于各高校的硬件环境又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U校与C校改革的比较

U校的改革走在全国高校的前列。2005年,其大学英语课程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06年,U校成为全国31所改革示范高校之一。因学习原因,笔者对其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行了全面考察。而作为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师,笔者也一直在关注重庆地区一般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下面表1是笔者就改革相关因素对二者所作的一个客观比较。

从表1不难看出,前者的改革是全面而深入的,而后者仅仅是改原来的按自然班授课方式为分层次教学。除了投入和因此导致的硬件环境巨大差距外,另一比较明显的差别是教学模式和评估方式。当然,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的大学英语自主教学模式和形成性评估方式的选择前提是硬件环境,但另一重要的因素则是硬件设备的利用效率,在这一点上两者的差别尤显突出。所有这些与改革密切相关的因素的差别最终则体现为改革成效的巨大差距。改革伊始,U校在对65名大学英语教师和10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后(调查结果为72%的教师和约60%的学生赞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使用计算机网络),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为指导,结合大学英语多媒体辅助教学活动的经验和教训,对其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和探索,贯彻分层次、自主式、个性化等原则,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一个崭新的学生上机自主学习、课堂教学辅导、多媒体教学课件和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从表1亦可看出该校强大的硬件设备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及其较高的利用率是实施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自主教学模式的有力保障。根据该校改革研究组的研究,改革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如今进一步强化了网络自主学习(这一环节实行研究生助教制)、课外上机学习和第二堂活动;在考核中进一步增加了形成性评估的比重,特别是网络自主学习和课外上机学习考核占30%。

比较之下,C校的改革应该说起步为时不晚,但在投入上却捉襟见肘。在有限的硬件条件下,其改革也仅仅限于改传统的自然班教学为分层次教学。即使在分层次教学中,鉴于师资短缺,仍然采取大班教学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与《要求》相去甚远,主要体现在:(1)因为设备不足,电子资源较少,利用率低,学生自主学习时间远远不够;(2)大班上课导致缺少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每周一节听说课也是以听为主,亦显不足。由于设备和资源短缺,学生很难在课外进行补充;(3)形成性评估不足而终结性评估(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重过大,从而导致较多学生考核不合格,打击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4)第二课堂活动几乎是空白,没能营造出良好的大学英语学习氛围。须特别说明的是:就改革成效而言,U校学生的英语基础比C校学生的英语基础整体上要高得多,因此,以表中反映的两校学生的四级过关率差距说明教学模式的优劣不太客观。在该校大学英语教学负责人的指导和帮助下,笔者对实行改革后的2005级、2006级和2007级慢班(学生的英语基础与C校学生的接近,每级约90人)的四级过关率作了统计,平均为42.8%,这一比例较之该校以前传统教学模式下慢班28.4%的比例提高了约15个百分点。C校的四级过关率一般在20%左右,分层次教学由于没有自主学习的支撑而收效甚微,仅比以前提高了约3个百分点。再者,通过对U校大学英语四级过关率的纵向比较,传统教学模式与新教学模式的优劣会一目了然。在未进行改革前,四级过关率为76.3%,而该校2007年12月四级考试的过关率为92.5%。特别是口语考试的过关率和优良率分别比改革之前提高了约13个百分点和10个百分点。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以上比较说明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的大学英语自主教学模式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其优点在于“以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式学习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以及实现各项技能的全面和均衡发展”。[9]要实现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自主教学模式,硬件投入至关重要。此外,教师的观念和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培训、对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和效果的监控等也是充分发挥这一教学模式的优势必不可少的因素。

四、制约改革的因素及对策

任何改革都是一个综合体系,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亦不例外。改革成败取决于系统中各因素的协调与配合。

就U校与C校在改革中呈现的差距而言,制约后者改革的首要问题则是财力不济,投入不足。要实现自主教学模式改革,运用网络技术为教学服务,必须加大投入,添置必要的硬件设施,建立大学英语自主学习中心。但目前高校经费相对紧张是普遍问题,特别是一些地方的一般高校。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在有限的经费中想方设法挤出一部分投入到大学英语教学中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领导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重要性的认识。[10]而无庸讳言的事实是:过去长期以来,在一些综合院校和非外语专门院校里,外语院系和外语教学通常处于边缘位置(周流溪,2006)。在新一轮改革启动之后,外语教学特别是大学英语教学才逐渐引起了学校决策者们的重视。有些学校已在过去几年内投入上千万,开辟专门场所建设自主学习中心;而有的学校却投入不足,使教学改革无法展开。然而对于大多数地方一般高校而言,在短期内投入千万之巨也是不现实的。那么,如何缓解新教学模式与设备不足的矛盾呢?除了逐年增加投入建设新的自主学习室外,现实和可行的是改造现有的语言实验室使之达到能进行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条件,在没课的时候开放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笔者以为,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使用效率。要实现这一目标,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管理:一是要加强自主学习中心的软硬件维护,必须保证硬件正常运行,学习软件易于操作,定期更新一些学习资源。自主学习受多种因素影响,而积极构建自主学习的外部要素,如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境,能够对自主学习的内部要素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11]二是要增加学习中心的开放时间,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进行自主学习;三是要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的培训和自主学习意识的引导,同时改革评估方式,增加形成性评估的比重,把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效果作为形成性评估的重要内容,从制度上督促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当然,教师的监督与控制也很重要。

除了硬件保障之外,软件建设也是顺利实施这一改革所必需的。软件建设主要包括:(1)管理体制的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涉及全校大多数院系和部门,如果没有一个跨院系和部门的权威机构,很难做到对大学英语教学全面有效的协调。改革富有成效的高校从一开始就成立了专门的领导机构且运作效率很高。(2)教学大纲与教学体系:《要求》强调,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各高校之间情况差异较大,大学英语教学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应个性化教学的实际需要。[12]就C校而言,鉴于学生英语基础较差,而生源地区水平差异较大的特点,针对不同层次的英语教学而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显得迫切而重要。再者,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教学模式与评估方式等关系。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时代背景下,很多本科毕业生会选择读研来增加其在未来就业竞争中的砝码。但问题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却因英语学科较差而无缘硕研阶段的学习。在抓好基础阶段大学英语教学的同时,应该建立高级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使本科生的英语学习四年不断线。唯有如此才能给那些立志深造的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3)课程管理:课程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确定课程性质和学分要求,促使学生完成必要的基础学习,鼓励他们进而修读后续高级课程,真正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王海啸,2004)。《要求》肯定了大学英语课程应与思想政治、大学语文等课程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要求》还建议,大学英语课程要融入学校的学分制体系,尽量保证在本科总学分中占10%(16学分左右)。[13]目前,就多数学生忽视大学英语学习而言,这与课程管理目标不明确和学分所占比例不够不无关系。(4)教师教学观念及对现代外语教育技术的掌握:通过几年实践,大多数教师认同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的大学英语自主教学模式,并结合学校实际作了很多尝试。但仍有一些教师由于对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现代外语教育技术掌握不够,对新的教学模式采取排斥态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改革的全面展开。转变观念、掌握好现代外语教育技术并非一蹴而就,除了进行必要的培训外,鼓励有基础、感兴趣的教师加强这方面的研究甚至组建专门的科研团队或机构,笔者认为是改变这一现状的必然选择。

仅仅有好的想法和制度难以实现其改革目标,关键是要把各项计划和措施落到实处。站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事关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高度,统筹全局,结合实际,在有效能的领导下,依靠全体大学英语教师的努力才能把新一轮的改革深入下去。

五、结语

比较视角下的研究会因研究者比较角度选择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或许还因研究者的主观感受而放大某些因素而忽略其它因素。本文通过比较具有较大差别的两所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强调了硬件环境对于顺利实施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的大学英语自主教学模式改革,以及这一模式下评估方式改革的决定性作用。但在新一轮改革中,许多高校因硬件投入不足而使改革滞后。造成投入不足除了财力不济这一“硬伤”之外,决策者的意识也是影响投入的一大因素。据笔者与众多大学英语教师讨论,绝大多数老师与笔者持有相同观点,但遗憾的是因种种原因而放弃了言说的权利。本文还简略探讨了与改革密切相关的包括管理体制、教学大纲、教学体系、课程管理、教师观念及现代外语教育技术等因素。事实上,教学对象――学生也是影响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就英语学习而言,不同高校特别是重点院校的学生与一般院校的学生差别较大。学生的学习态度、自主学习策略和能力,以及影响自主学习的外部因素等应该是以后研究的方向,以此为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充分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李力,文旭.中国外语教育――理论、方法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何克抗.计算机辅助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Benson,K.The Philosophy and Politics of Learner Autonomy[C].In P.Benson and P.Voller(eds.)Autonomy and Independ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London:Longman,1997.

[4]Dickinson,L.Autonomy and motivation:A literature review[J].System,1995,23(2):165-174.

[5]范捷平.研究型大学的外语自主学习与创造性人才培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6).

[6]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7]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8][12][1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9]陈美华.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5,(6).

[10]王克强,王海啸.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出路[J].煤炭高等教育,2008,(2).

第11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闭环控制系统;学业预警;预警后跟踪

学业预警制度是在教学过程中把传统的“事后处理型”管理变为“事前事中预防型”管理的一种机制,从学生刚进入高校就对他们的学业状态进行持续、动态的评估,及时掌握每一个学生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的轻重及时采取相应的预警措施。高校学生学业预警制度是一种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新型机制,是在教学组织形式以专业班级授课制为主的基础上,辅之以个别重点指导的教学方式,是学业预警制和导师制的有机结合与灵活运用。本文借鉴闭环控制系统的动态性、实时性、自动调整性等原理,研究构建了一种科学的高校学生学业预警机制。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初期阶段实施学生学业预警机制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学生的学业管理问题也日益突出。大学扩招导致入学门槛降低,学生的基础和能力普遍下降等问题也凸显出来,如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主动性不强、自学能力差、学习态度懒散、自我控制能力弱等问题比较严重。这直接导致学生学业状况不佳,不能按要求完成大学阶段的学业,当大量学生出现这种问题时,就会使学校陷入两难境地:如果严格执行学籍管理的要求,让学业差的学生留级、退学或肄业,将会导致学校无法给社会和家长一个满意的交代,也给自身的办学资源和教学管理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如果降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降低人才培养标准,则易导致恶性循环,同时也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这些都表现出在原有高等教育体制下形成的管理制度已不能适应现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求,需要从管理上进一步完善,在教育质量不降低的前提下,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因此,需更加重视对学生学业过程进行管理,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想办法、下功夫。

构建和实施学生学业预警机制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措施,是落实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必然举措,是体现人本管理理念的重要方法,是联系家、生、校的有效纽带,是激励学生发奋图强的直接手段。

二、实施学业预警机制的要求及面临的困难

1.实施学业预警机制的要求

(1)注重实效性。实施学业预警制度并非是外部对高校的要求,而是高校自身为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解决内部存在的现实问题而采取的具体措施,因此构建实施学业预警制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要讲求实际效果,如果只重形式摆架子将会失去本来意义,也是多此一举。

(2)要有可操作性。构建学业预警制度既然要注重实效性,就必须要求相关制度方便操作、符合实际,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说的好、做得少,雷声大、雨点小,避免流于形式。

(3)要有配合联动性。实施学生学业预警机制要统一领导、系统配合、家校一体。要教学学工两条线配合、学校和院系两级配合,采取班主任主抓、学生帮扶、家长参与等多种方式,系统地开展包括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和专业思想教育讲座在内的一系列活动,引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改变学习中的不良习惯,以及时到位的工作和耐心关怀来帮助出现学习危机的学生,并帮助他们解决危机。

(4)要有帮扶激励性。学业警示不能仅仅是为了警示而警示,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方式达到提醒学生、激励学生、督促学生学习的目的,实现学业的良性转变,避免学生掉队,从而减少因学业问题而对学生进行学籍变动处理的现象。通过学业警示管理不仅能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还能使其不再感到迷茫。

2.面临的困难

目前学业预警机制在许多领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在推行的过程中学校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

(1)管理力量难以满足要求。高校扩招后,教学管理人员人均管理学生数大幅增加,管理工作量几近满荷。如果不借助信息化手段仅靠教务处管理人员的人工处理,很难把十分复杂的学业预警制度执行到位,当然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2)预警措施难以真正落实到位。学业预警的目的是加强过程管理,更好地帮助后进生进步,但当出现较多的留级生、退学生的情况时,往往让学校的管理部门进退两难。

(3)信息化管理手段滞后。目前针对高校学生学业预警机制的信息管理研究还很不成熟,主要原因是信息技术和管理业务两者未能深入结合,熟知业务的人员信息技术偏弱,有较高技术能力的人员又欠缺业务知识,这都严重制约了学业预警机制的发展和推广。

(4)预警后处理力不从心。学业预警的成败和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预警后处理和跟踪环节,预警后处理和跟踪环节需要投入的人力多、任务重、周期长以及工作难以量化考核等都是目前学业预警中最薄弱和最复杂的环节。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闭环自动控制系统原理的学业预警机制。

三、闭环控制系统的控制原理

具有负反馈环节的闭环控制系统,其输出量实时反馈到信号输入端,与参考输入量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以达到预期的控制效果,它是现代自动控制原理的典型系统,又称负反馈控制系统。闭环控制系统根据输出信息的变化来进行控制,也就是说通过比较系统状态与期望状态之间的偏差,并根据偏差自动控制、调整以获得预期的系统性能,既存在由输入到输出的信号前向通路,也包含从输出端到输入端的信号反馈通路,两者组成一个闭合的回路。闭环自动控制系统由控制器、执行器、受控对象、反馈通路组和比较器组成(见图1)。图1中带叉号的圆圈为比较环节,用来比较输入与输出,给出偏差信号。

四、基于闭环控制原理的学业预警机制的构建思路

依据闭环自动控制系统原理,将学业预警机制分为参考标准设定、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反馈、信息比较评价、控制执行等几个环节,以期形成一个具有动态性、系统性、完整性和半自动化的预警机制,其预警机制流程框图如图2所示。

参考标准设定是指高校根据自身管理制度设定的受学业预警的条件和级别,比如某学生积欠学分达到什么条件给予警示级别,达到什么条件给予留级级别,达到什么条件给予留校试读级别等。

信息采集是指从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中适时提取关于学生的学业信息,如学期积欠学分、累计积欠学分、当前绩点分等信息。

信息处理是指根据一定算法将这些信息统计为能直接利用的特定值。

反馈环节是指实时将处理输出的结果反馈回来与设定值进行比较,判别某同学是否需要预警,要何种级别的预警,以及帮扶处理后的学业改善情况。

控制执行是根据预警级别,进行相应的控制处理,比如预警信息的公布范围、需要参与配合的力量、是否需要配备学业导师、学业导师过程管理等。

该机制借助高校现代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中完备的数据,根据程序的控制实时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反馈、判别、应对,形成了一种自动循环的预警机制。利用信息化手段克服实施学业预警制度的种种难题,避免学业预警机制操作困难、执行不到位、易流于形式等问题。

五、学业预警机制的实施、完善和实践效果

江西理工大学是国内高校中最早开始实施学业预警机制的高校之一,2005年教务管理部门审时度势及时采取了学业预警措施。初期的学业预警制度比较简单,主要是分阶段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对积欠学分达到一定程度的学生进行警示、留级、退学等不同的处理,配合分级教学、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来进行预警后处理。但这种初级的学业预警制度存在较多现实困难,比如教学管理人员精力严重不足、对数据的人工统计工作量过大、预警不及时不准确、预警后跟踪处理不到位等,导致预警效果不明显,易于造成形式多于实效的结果。

根据这种情况,学校高度重视,对推行的学业预警制度进行了不断完善,并于2009年专门成立了该课题研究组,成功申报了江西省教育厅教学改革课题。最后借鉴闭环自动控制系统原理,结合前期的实践经验,构建了新型的学业预警机制。

事实证明,该学业预警机制可操作性强、便于管理、跟踪到位。数据表明,该学业预警机制的推行取得了显著效果。例如,江西理工大学某一学期某一年级受学业警示的47名本科生中,第二学期新增积欠学分为0者有9名同学,占19%,这9名同学中第三学期新增积欠学分为0者有7名同学;而第一学期未受学业警示处理的,有30名同学在第二学期大量积欠学分以致于达到了留级条件,占留级总人数的57%;被连续两次学业警示的12名同学中,第三学期新增积欠学分为0者有9名同学,占75%,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学业预警机制的实施作用和效果是明显的。

参考文献:

[1]王学江.高校学生学业过程管理及其预警工作机制的探索与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21(5):133-136.

第12篇

【关键词】血必净;急性颅脑损伤;C反应蛋白颅脑创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 抢救成功率较低, 治疗效果较差, 病死率高达17.6%~41.7%, 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1], 因此提高颅脑创伤临床疗效, 是全社会和医学界共同的责任。血必净具有活血化淤、疏通络脉、清热凉血等, 现主要用于有感染引起的全身炎性反应以及对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防治, 目前血必净在急性颅脑损伤(acute cerebral insult, ACI)方面报道较少。本研究应用中药血必净注射液治疗急性颅脑损伤, 取得了较好疗效, 本文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5月~2013年5月在内乡县人民医院确诊急诊的颅脑损伤患者50例, 应用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5例)和研究组(25例), 其中男性39例, 女性11例;平均年龄43.5(16~71)岁。临床诊断为脑挫裂伤。CT示:脑挫裂伤合并硬膜外血肿10例, 脑挫裂伤合并硬膜下血肿23例, 脑挫裂伤合并颅内血肿17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3~5分15例, 6~8分25例;手术情况:经手术治疗26例, 内科保守治疗24例。经统计学分析,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1. 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脱水降颅压、必要时手术, 以及预防并发症及纠正水电平衡紊乱等综合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血必净注射液2次/d, 50 ml/次, 静脉滴注, 连用2个治疗周期。记录研究组及对照组患者入院时及第7、14天的格拉斯哥评分;检测入院时以及第7、14天患者血清中C反应蛋白的含量(≤10 mg/L为正常, >10 mg/L为异常)。

1. 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 x-±s)形式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 P

2结果

2. 1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两组患者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7 d和14 d, 两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均有增加, 同期研究组较对照组的GCS增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 2C反应蛋白水平入院时两组患者CRP水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7、14 d, 同期研究组较对照组CRP降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病、多发病, 也是目前导致患者伤亡的一个主要原因[2], 由于病情复杂、危重, 导致其抢救成功率低, 治疗效果差, 并且后遗症多。其较高致残率和病死率给个人、家庭带来巨大的灾难。由于脑外伤是不可逆损伤, 因此如何预防和治疗脑外伤引起的继发性损害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但到目前为止, 还没发现一种药物能有效阻止继发性损害[3, 4]。现已证实炎症反应在颅脑外伤后的继发性脑损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脑外伤、脑缺血、急性感染等情况下都可引起超敏反应。CRP是一种较敏感的组织损伤和炎性反应的标志物, 在预测心脑血管疾病方面为最典型炎性物质之一[5], 研究发现CRP在脑损伤后够清除炎性物质, 修复已损伤的组织, 可以有效保护脑组织进一步损伤[6, 7]。郑中慧等[8]研究发现血清中CRP的高低与病情呈正相关, CRP值在颅脑损伤后均有不同程度升高, CRP的峰值越高, 且持续时间越长, 提示病情越重, 预后越差。血必净是红花、赤芍、川芎、丹参、当归等中药材提取物, 主要成分为红花黄色素A等, 现代药理证明其具有抑制炎性介质分泌、促进炎症物质吸收、拮抗内毒素、改善微循环、清除氧自由基等作用[9, 10], 同时研究发现其能[11, 12]降低组织细胞的氧耗, 使细胞能量消耗保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 使病灶组织的细胞酸中毒及水肿减轻;同时减少血管内皮细胞收缩, 保持血管壁的完整性。由于颅脑损伤后存在炎性反应, 氧自由基大量生成, 微循环障碍, 组织细胞氧耗增大、能量代谢增强等多种病理现象, 这就为血必净治疗颅脑损伤提供了理论上依据。袁雪松等[13]研究发现脑外伤后使用血必净的大鼠, 其血清S100B蛋白和IL-6含量均较对照组有明显下降, 由此可以看出血必净能够减轻脑损伤后的炎症反应。Marshall JC[14]研究表明血必净能使脑挫裂伤患者血浆内皮素(ET)水平迅速降低, 减轻脑组织继发性的缺血缺氧损害, 改善颅脑外伤患者凝血机能异常。本临床试验通过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使用血必净, 血浆中CR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以及GCS评分较对照组患者明显提高, 从而进一步明确了血必净对颅脑损伤的疗效。其机制可能与血必净注射液能够通过使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活性增强, 稳定细胞膜, 清除脑组织超氧自由基, 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途径, 遏制炎症细胞浸润, 从而减轻对神经元细胞的损伤。另外血必净通过保护受损的内皮细胞、改善微循环、清除炎性介质、阻断过度炎性反应、防止钙超载对细胞的毒性作用等机制减轻颅脑损伤的次生损伤, 从而减轻脑水肿, 且其能够降低危重症患者MODS的发生率, 因此其能够有效提高颅脑损伤患者的生存率及治愈率。

总之, 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 加用血必净可以保护修复应急状态下的受损脑组织, 有利于减轻脑挫裂伤患者脑水程度, 本研究结果为血必净用于临床治疗外伤性脑损伤提供了很有价值的临床参考。

参考文献

[1] 王锐, 邱海东, 施阳, 等.血必净注射液治疗重症脑挫裂伤的临床研究.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34):100-102.

[2] 邓均, 艾国平, 周桃莉, 等. G-CSF动员循环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对小鼠颅脑损伤修复的可行性分析.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7, 29(12):1131-1134.

[3] Sharma P, Benford B, Li Z Z.Role of pyruvate dehydrogenase complex in traumatic brain injury and Measurement of pyruvate dehy-drogenase enzyme by dipstick test. J Emerg Trauma Shock, 2009, 2(2):67 -72.

[4] Walker P A, Harting M T, Baumgartner J E. Modern approaches to pediatric brain injury therapy.J Trauma, 2009, 67(2 Suppl):S120 -S127.

[5] KoenjgW. Predicting risk and treatment benefit in atheroscleros is the role of C-reativeprotein. Int J Cardio, 2005(98):199-206.

[6] Ridker PM, Hennekens CH, Buring JE, et al. C-reative protein and other markers of inflammation in the prediction of cardovas culardisease in women. N Eng J Med, 2000(342):836-843.

[7] 冯仁丰.急性相和C反应蛋白. 上海医学检验杂志, 1999, 14(5): 258-260 .

[8] 郑中慧.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中 C-反应蛋白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河北医药, 2009, 31(19):2593-2594.

[9] 何国鑫, 胡慧敏, 罗文朝, 等. 血必净注射液对急性肺损伤大鼠氧自由基变化的影响. 实用医学杂志, 2009, 25(12):1916-1919.

[10] 杨丽娜, 马捷, 张毅勋, 等. 血必净注射液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08, 2(4):447-453.

[11] 曹书华, 高红梅, 王永强, 等. 神农33号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大鼠细胞因子的影响. 中华急诊医学, 2003, 12(2):94-96.

[12] 吕银祥, 明自强, 俞林明, 等. 血必净注射液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16(5):584- 585.

[13] 袁雪松, 卞晓星, 戚传平. 血必净对大鼠外伤性脑损伤后血清S100B 和 IL- 6 水平的影响.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19(1):35-38.

第13篇

敌敌畏是田间常用杀虫农药,其中磷元素较高,具有强烈毒性,对人体危害极大[1]。误食敌敌畏会导致病人呼吸困难、器官衰竭、昏迷等一系列显著不良反应,其原因是人体胆碱酯酶活性降低。本文采用碳酸氢钠和血必净结合医治方法对敌敌畏重度重度病人进行急救,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用78 例急性重度敌敌畏中毒病人,其于本院2014 年3 月-2016 年12 月接受治疗,利用抽签随机平分为2 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有39 例病人。其中,对照组男26 例,女13 例,年龄19-55 岁,平均年龄(37.4±8.9)岁,服用敌敌畏剂量41-237mL,平均服用敌敌畏剂量(86.4±13.4)mL; 观察组男24 例, 女15 例, 年龄22-56 岁,平均年龄(39.1±9.6)岁,服用敌敌畏剂量46-226mL,平均服用敌敌畏剂量(88.4±11.9)mL,两组病人基本信息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取常规洗胃。用清水多次清洗病人肠胃,直至中毒症状出现缓解。洗胃后对患者导泄、利尿等合理治疗,并使用阿托品等药物医治,适时给予患者机械通气等综合治疗,时刻注意病人生理体征,出现异常,需及时调整用药。

1.2.2 观察组

采取2.5% 碳酸氢钠溶液洗胃,洗胃后,除药物使用外基本与上述操作无异。给予病人5% 碳酸氢钠溶液注射液,2mL/(kg?次),1 次/ 天;同时给予病人50mL 血必净注射液(天津红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0mL/ 支,批号:国药准字Z20040033)混合0.9% 氯化钠注射液100mL 注射液,2次/ 天。五天一个治疗阶段。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病人总有效率。总有效率[2]:显效:胆碱酯酶活性恢复正常,病人身体康复;有效:胆碱酯酶活性有所恢复,病人身体明显好转;无效:胆碱酯酶活性无明显变化,甚至降低,导致病人死亡。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 )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44% 和89.74%,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 讨论

人体对敌敌畏吸收较快,发病快,且病情严重,如若不及时抢救,病人生命受到威胁[3]。临床抢救敌敌畏中毒病人大多采用清晰洗胃,然后采用阿托品类药物医治。此医疗效果一般,治愈率不理想。

第14篇

2012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转观念,立标准,调结构,促改革、强保障”15字政策措施。高校工程类专业学生应满足实用性与工程性的要求,在工作中能较好地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具备工程师基本素养。毕业设计(论文)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学生进行知识创新的主要途径,是实现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训练过程,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学分比重最大的、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能综合反映高等工程教育教学质量与水平。根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要结合本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和考核要求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

毕业设计(论文)作为综合实践教学环节,包含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两种类型。从笔者调查的情况来看,80%以上学生选择做工程设计。根据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以下简称建环专业)规范[1],专业工程方案与施工设计的主要实践单元和知识技能点包含:掌握综合工程方案设计的方法;掌握建筑负荷计算、设备选型、输配管路设计、能源供给量等的计算方法;熟悉工程图纸正确表达工程设计的方法;熟悉工程设计规范、标准、设计手册的使用方法,能够进行方案论证选定,并做出运行调节方案。

针对毕业设计环节各高校建环专业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改革研究。丁云飞等[2]提出毕业设计环节应该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变校内工程设计为校外工程设计模式,或模拟设计院场景进行多专业综合毕业设计,并以不同类型的重点工程为依托,在设计的不同阶段邀请工程行业专家讲授设计过程和设计方法,强化设计理念,以达到强化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目的。周义德等[3]针对“如何满足‘一人一题’的要求”和“毕业设计如何与当今技术的发展相结合”等问题进行了探索,寻求有效提升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途径。赵海谦等[4]从六个方面探索建环专业毕业设计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李俊梅等[5]从专业内涵出发,探讨了在系统设?过程的各个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的节能意识,帮助学生建立建筑节能工程理念。张健[6]探索在毕业设计阶段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提高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应变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强化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要。谢东等[7]针对当前暖通空调领域存在的问题,总结出“一题多方案、一方案一人,多方案比较”毕业设计新的指导方法。

本文在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专业规范要求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针对笔者所在学校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对学生工程能力培养不足的问题,尤其是对近年来暴露出的典型问题进行系统反思,从毕业设计全过程教学管理角度,探索基于工程能力培养目标,提高建环专业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可供相近专业参考。

一、 典型问题分析

(一)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滞后,教师工程教育能力不足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学生数量迅速增加,生师比普遍较高,按“一人一题”要求教师的指导工作量繁重,教育教学资源不足。从拟定毕业设计选题到毕业设计答辩工作结束,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周期长,任务重,而且指导教师往往还同时承担了其他课程的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能实际投入毕业设计指导的时间有限。此外,多数年轻教师虽有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资格,但缺少足够的工程实践现场锻炼经历,对多样化的毕业设计题目指导能力明显不足。

(二)工程设计计算内容雷同,工程创新意识不足

虽然毕业设计题目不同,选用建筑也不同,但设计内容多数套用往届模板,系统方案雷同,缺少对工程领域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方案的应用。比如,公共建筑的暖通空调设计,对空调方案学生只会就全空气与空气―水系统方案进行简单比较,设计内容限于夏季定风量工况,对冬季和过渡季节缺少分析说明;风管设计只考虑空调送风管路,对新风、回风与排风不作说明;冷热源方案只会传统的电动制冷+热水锅炉,或采用冷热同源的直燃式溴化锂机组、风冷热泵机组,很少结合建筑功能和使用特性进行冷热源配置,鲜见采用可再生能源方案。这表明学生专业知识面过窄,对专业前沿技术缺乏了解,工程创新意识不足。

(三)设计说明文件缺乏分析,工程应用能力提升不足

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方法和手段单一,文献查阅能力不足,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和工程系统观念。建筑环境与建筑能源系统设计方案很少提供施工说明与运行调控策略,仅仅限于典型工况设计和设备选型计算,对设备与建筑如何协调、冷暖设备容量在部分负荷下如何调控、管网输配动力装置如何调节等缺乏系统分析。大多学生虽能套用设计手册和应用工程设计软件,但对参数取值依据和计算结果的合理性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不会用简练的文字和评价指标表达设计内容的合理性。学生最终能完成设计计算说明书,但对设计的优缺点认识不足,缺少团队训练,不能合理评价自己的设计成果;学生能采用专业绘图软件,但对如何应用平面图、系统图、剖面图和大样图等综合表达设计意图缺乏整体认识,设计说明依据不充分。总之,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明显不足。

(四)就业压力下学生毕业设计投入精力不足,岗位责任意识不强

毕业设计选题和任务书一般在第七学期下达,实际实施大都安排在第八学期。而这一阶段,许多学生忙于找工作,毕业设计被迫为就业让步,学生对毕业设计投入精力不足。有些用人单位还要求已签约的学生提前上岗,致使学生无暇顾及自己的毕业设计。一些学生主观上对毕业设计的重要意义缺乏认识,降低对自身的要求,认为能顺利通过答辩就行,有的甚至敷衍抄袭,尤其是图纸照抄的现象非常普遍。多数学生岗位意识不强,缺乏工程责任意识。

(五)缺乏毕业设计过程质量控制措施,工程质量意识不足

目前,毕业设计指导主要以每周一次集中辅导与分散答疑相结合的方式为主,但集中辅导时间较短,指导教师对学生实际独立完成情况的了解不充分,仅根据所提交成果质量进行评分,缺少有效的检查手段,对学生毕业设计过程督促检查不严,导致部分学生蒙混过关。阶段设计成果没有量化考核标准,过程质量难以控制,不同指导教师评分标准存在较大差异。此外,学校对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工作评价重量轻质,按学生人数计算学时量,对指导过程及教学质量缺乏有效评价机制和奖惩制度。

二、 基于工程能力培养的毕业设计过程管理途径

随着学科交叉的发展,以及学生跨专业就业的情况越来越多,建环专业毕业学生可以从事设计、施工、监理工作,也可以从事制冷空调设备研发、制造、工程造价咨询、物业设备管理等工作。这就要求学生专业知识面宽,基础功底深厚,具备再学习能力[8]。在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应培养学生掌握一般的工程应用原理,以“问题导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更应注重授人以 “渔”,教会学生如何将所学工程知识应用到工程项目中去,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这就需要完善毕业设计指导实施细则和制定毕业设计成果质量标准,规范指导教师和学生行为,确保毕业设计教学质量,以达到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

根据上述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的典型问题及其原因,结合笔者所在专业的实践情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毕业设计全过程教学质量管理。

(一)利用校企合作平台资源,加强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建环专业职业岗位要求的工程素质是综合素质,其中,专业技术知识素质要求学生能全方位了解建筑环境营造和建筑能源设备使用过程,熟悉建筑能源系统的能耗特性,掌握室内环境调控和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管理方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专业标准和现行规范。校内外指导教师首先要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具备相应工程设计经历,并懂得如何指导学生达成毕业设计教学目标,才能确保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

学校通过与多家企业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企业提供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岗位,学校邀请企业专家到校授课和参与毕业设计环节指导。比如,重庆科技学院与重庆盛世新兴格力电器销售有限公司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同时与格力电器销售旗下的十几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专业教师可到企业进行工程锻炼,提升教师的工程教育能力;同时,学生结合实习岗位进行毕业设计选题,并邀请企业暖通专家参与毕业设计过程指导,参与毕业设计答辩,按工程设计标准与规范要求对学生毕业设计成果进行评价等。这就形成了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双师型”队伍,有利于促进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教师工程教育能力持续提升。

(二)从源头抓好毕业设计选题申报、任务书和开题报告的组织管理

毕业设计全过程包括毕业设计选题、任务书下达、外文翻译和开题报告、毕业设计计算说明与绘图、成果提交与毕业答辩等五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实施情况都直接影响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质量。

应从源头质量控制抓好选题申报、任务书下达和开题报告的审核工作。选题申报要确保每个题目所涉及的设计项目对象和范围要明确,避免同一项目简单更换地点重复申报;任务书所涉及内容应符合毕业设计教学要求,具有先修课程基础,体现综合性与应用性,对设计成果的数量和形式要明确,同一专业的设计深度要求应一致,不能超出学生能力范围。

好的开题报告,是毕业设计的良好开端,可以训练学生结合实际项目进行系统方案设计和设备选型,进一步熟悉设计任务和要求,为后续设计计算和绘图奠定基础。毕业设计的开题报告不同于毕业论文,应结合选题和任务书中的实际项目,做建筑环境或建筑能源系统的方案设计论证说明,同一项目不同设计范围的学生要确保系统方案有一定差异性,避免学生开题报告内容空洞、概念堆砌,从而避免后续设计内容因采用相同方案而互相抄袭。在毕业设计初期,指导教师引导学生查阅专业标准、规范和设计手册,结合实际项目提出不同的系统方案,绘制系统方案草图,让每个学生结合自己的项目实际进行初步设计与论证。组织学生开展方案设计大讨论,并在小组讨论中发言,充分认识方案设计的可行性与合理性,最后形成文字说明,作为开题报告的主体内容。尤其是针对团队课题,开题报告要组织集中开题,明确学生的分工与设计范围,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做方案的合理性、口头和文字交流表达能力进行实时评价,帮助学生建立工程设计规范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形成工程设计系统方案比较的初步能力。

(三)抓过程质量控制,建立毕业设计成果分级评分标准

在开题方案设计基础上,毕业设计的具体内容包括负荷计算、空气处理过程计算与设备选型、房间气流组织计算与风口选型、空?庥肜淙人?管路布置与水力计算、冷热源机房系统设计计算等。针对不同类型的建筑项目、设计参数和指标取值、系统方案类型和设备管路布置方式等,可成立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教学团队,共同制定专业的毕业设计指导实施细则,同时确定毕业设计成果的质量分级评分标准。以负荷计算为例,实施细则应明确负荷计算所采取的方法,根据设计要求明确计算内容深度,若施工图设计阶段要求房间冷负荷应逐时计算,典型工况设计指标作为设备容量配置的依据;若需要制定全年运行调控策略或冷热源采用了可再生能源技术,还应进行全年动态负荷计算。对负荷计算结果的分析说明,应明确要求对负荷构成特性、日变化特性和全年冷热负荷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合建筑类型和主要房间功能说明负荷指标的合理性。对设计内容的完成数量和质量,实施细则应给出必须完成项、选择完成项和特色加分项,并在任务书下达时充分说明,使学生从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努力方向,形成结果倒逼的工程评价思维。

建立毕业设计成果质量评分标准,按不同阶段的设计内容提炼知识点,对应不同知识点说明其对工程设计能力培养的支撑作用,将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程度分为不满足、基本满足、较满足、满足和优秀五个等级,细化评分标准。按学生阶段提交成果对工程能力培养的达成度进行等级评分,有利于指导教师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及时反馈阶段评价结果,促进学生对毕业设计过程质量的重视,有利于加强对学生和指导教师的过程管理,形成工程质量标准意识。

(四)协调学业与就业关系,注重学生工程文化素质培养

当前,高等教育发展成大众化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尤为突出。一方面,用人单位对高校工科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随着高校的扩招,地方高校受地域和教育资源的限制,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通过提高毕业设计教学质量,规范学生毕业设计期间的行为,协调好毕业设计与就业的关系,确保学生有效投入毕业设计的时间,促进毕业生更好就业。毕业设计的选题与过程指导尽量考虑学生的就业取向,根据未来可能的岗位工作内容来开展毕业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更快适应岗位工作要求。学生申请校外毕业设计应满足专?I对口,并有明确的校外指导老师,否则,学生应在校内教师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内容。

由于建筑工程涉及主体利益、风险与责任的分配等问题,这就要求学生能初步分析工程设计结果应用可能带来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的风险,会进行技术经济综合比较,将设备及系统的初投资与运行费用结合用户需求进行综合考虑,进行系统决策和理性思考。因此,在毕业设计阶段加强培养学生的工程文化素养,建立职业使命感和责任心尤为重要。指导教师专题案例教学,可邀请行业专家到校授课,让学生更好地将毕业设计内容与未来工作岗位职责相联系,全面分析不同的设计方案对工程应用带来的影响。通过工程文化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工程价值观,使建环专业工程人才具备相应的人文精神和情怀,才能在将来的职业岗位上担当绿色能源工程师的使命。

(五)利用互联网+毕业设计进行教学管理,加强学生的规则意识

随着教育现代化程度的越来越高,计算机和网络在大学教育中已经普及。针对大学生信息时代下的学习特点,合理利用智能手机和互联网平台开展毕业设计教学管理已成为可能。互联网教育模式的本质就是在师生分离的情况下,借助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开展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而教师则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现有的雨课堂、课堂派等微信平台和今目标等网络免费共享平台,可以实现手机与计算机信息共享。

在毕业设计期间,指导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网络平台进行教学过程管理,实现考勤点名和设计进度控制,布置阶段任务。学生通过公众平台在规定时间内提交指定部分内容,共享项目资源;同时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开展网络讨论,让同学们分享阶段设计成果,交流学习经验;对学生提交的成果可以进行,教师可以实时掌握每个学生每天毕业设计进展情况。这样,手机、笔记本电脑与网络不仅不会干扰学习,反而是必需的学习工具与途径。这种教学方式和途径,既能激发学生热情,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习惯,按时完成各阶段设计任务,避免毕业设计前松后紧、复制抄袭等现象,遵守网络规则,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规则意识。

第15篇

【关键词】弊端;教师队伍素质;优化教学方法和内容;优化考核方法

一、学生的弊端

1.缺乏实际工作能力。许多学生一旦面对实际工作的时就会不知所措,捉襟见肘,更不会把自己多年下来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其一方面是由于理论基础太差,连基本的设计方法都不会,都没听过,但更重要的是缺乏实践。尤其在目前这种高速催生下发展的设计行业,在要求高效、多产的情况下,这一弊病更是一览无余。设计毕竟是一个时效性极强的专业,学校主要的教学目的也是为了培养更多的为社会服务的设计师,而不是只能说教的“专家”。任何一种理论也只有发挥在实践中才能体现它的价值与意义。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分离,也导致这一问题产生。学生面对的都是些虚拟的题目,和社会实际项目结合不够,设计的东西往往没有考虑到具体的实用性,客户的需求,在设计当中理论不能指导实践与实践相结合。

2.缺少持久的工作能力。很多高校毕业的本科生与研究生,通过几年中在学校的学习,具备了一定创新能力,但是在进入工作岗位几个月后,创造源泉就消耗殆尽。从新人到老油条之后,作出的设计也是按照原有的模式照搬套用,不能推陈出新。这也是现今艺术类大学生中普遍的现象。

3.设计趋于雷同,缺少创造力。在进入职场工作的环境艺术设计毕业生当中,在面临工作的情况下所表现出优劣趋于雷同。在这些年中的设计比赛中的作品我们就能发现。无论是内容、形式,抄袭和模仿的成分过多,没有推陈出新,而是生搬硬套。实际上就等于失去了创新。

4.缺乏团队意识。无论是广告策划、产品造型设计、动漫设计、建筑设计、园林设计、空间设计等,都属于群体性的工作,都需要大家群策群力,光靠一人的力量是难以达到尽善尽美的。真正的团队合作并不是嘴上的嘘寒问暖,手上的端茶倒水,而是在设计上给予其他队友最大的支持与帮助,光一个人的创意很好还不行,更需要其他队友的帮助、提升与深化。在团队的设计中,大家要施展自身的长处与优点,帮助队友弥补其弱项与不足。而艺术类学生大多以自我为中心,张扬个性,不顾及他人感受,团队意识差,很难维持人际关系。

二、教师之弊端

1.教师队伍素质偏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教学活动的安排与组织,传道授业解惑,对学生的正确引导,这些都是一名师者所应该做的。除此之外,对学生设计潜能挖掘,眼界的开拓,培养正确人格,人生观、价值观更是环艺教师的分内之事。

目前国内高校的环艺设计类教师,自身业务能力不高,实践项目缺乏,理论层次又不够。讲课时,照本宣科,对教育事业缺乏热情,对学生缺少爱心。心猿意马,没有将自身精力倾注在教学上,提升自身知识结构与水平。设计行业发展迅猛,日新月异,这要求教师要与国内外的市场前沿和学科前沿接轨,时刻关注其动态,并将其方向带到教学当中。

2.教师的知识解构与课程安排不相符。就拿设计类的基础课,三大构成来说,很多讲课的教师并不是设计专业的而是纯艺术类的,虽说在纯艺术范畴内有所研究有所成就,但是对于设计而言并不了解,缺少与设计相关的知识,在课堂上缺少设计理论及知识的传播与延伸。不能良好的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与创新能力。即便将一些基础的设计理论与知识授与学生,也不能教会学生如何在实践当中加以运用,发展。课后也只是单纯机械的完成作业,获取学分。无目的的学习、作业做,使得教学效果不理想,与实践脱节。不仅没能正确的引导学生,反而误导,成为今后学习的障碍与包袱。

3.课程安排不合理。现在大多高校设计艺术教育一直沿用美术艺术教育的套路,从招生到教学,都离不开美术教育的模式。课程的设置缺乏设计理论的学习与实际操作。缺少基础理论与专业之间的衔接,教学之间的不能相互渗透。学生不熟悉相应工艺与施工材料,不熟悉生产流程与环节。不了解市场与消费。只能进行一些虚拟的课题,这毕竟与商业化、市场化的实际项目存在这一定的差距。

三、解决方案

1.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灵活课堂教学。高素质的教师梯队,才是良好的教学模式的运行与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如果教师本身的观念、业务能力与教学能力都存在问题的话,不仅不能帮助学生提升,反而起到误导学生的作用,也使学校无法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学校应有计划性的安排教师进行出国留学或者在国内高等学府进修;参加与环境艺术设计有关的研讨;支持、鼓励教师们到企事业单位到考察、学习。信息社会的到来,使得社会每天都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知识与理念也不断的更新。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艺术设计设计,也经受着巨大的转型,从理念到形式,再到施工技术来看,环艺设计都应该与时代的发展同步,传达时代气息。环艺教学应该破除陈旧的教育观念与落后教学方法,应吸取国内外前沿的教学成果。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更应该重视自身的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关注国内外艺术设计的前沿动态,并与自己的教学相结合。

2.优化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应突出基本形的设计教学(如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通过某种理性的方法和技巧对基本形进行分割与组合,而不是仅仅依靠感性思维获得新形。以此,为了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成为优秀设计师打下基础。另外,增加了知名设计师的构成作品鉴赏及分析、各种构成方法的比较以及各种构成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等。更重要的是,解析大师作品,通过对名作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学习理论如何在实践当中的应用。

3.优化教学方法。以引导为主,把主动权交给学生。项目或是作业当中的各种构成方法与实践当中的经典案例则要求学生广泛收集,并进行分析和评价。将学生分组,每组都要将老师布置的作业写成专题研究报告,并做成PPT到课堂上做汇报。各个组分别派一名同学上台讲解本组的学习成果。每组做完报告后,再由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其优缺点。然后由老师对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团队的协作能力、组长的协调能力和主持人的仪态仪表、主持讨论的能力等方面作出点评,进行打分。最后再由老师对本堂课的内容与知识点加以讲解、深化。

4.优化的考核方法。以“设计过程中的草稿集+分析过程+课堂表现+最终效果=总评成绩”的方式进行考核打分。其中每一项评分项目都会有一定的比例系数。这种考核方法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对知识的把握和专业能力的表现,可以更加客观地考评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也可以起到规范学生的作用,养成良好的设计习惯与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