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康复治疗方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康复期;精神分裂症;康复治疗
【中图分类号】R749.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5-0113-01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发率、致残率很高的重型精神疾病。据有关资料显示,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与生物因素有关的精神疾病,与人脑神经系统生化病理相联系,目前治疗该病仍以药物治疗为主[1]。病人在接受治疗后,随着阳性精神症状的消失,自知力逐渐恢复,精神状况就会处于不稳定状态,极易出现悲观、抑郁等消极心理,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将很可能再度面临复发的危机。在精神分裂症病人康复期阶段,药物治疗效果受到抑制,只有通过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才能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2]。
为此,作者对康复期的精神分裂病人进行了区别治疗,以下是作者对60例病人进行的为期3个月的治疗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总结了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作者收治的60例精神分裂病人的临床观察记录,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在17~54岁之间,平均年龄32.6岁;未婚17例,已婚43例;病程2~13个月。入组标准:符合CCMD-3中有关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排除脑器质性及其他躯体疾病;在接受治疗后,阳性精神症状缓解或消失,自知力恢复或部分恢复,已被确认为进入了康复阶段[3]。
1.2方法:将60例精神分裂病人进行随机分组,确定对照组和治疗组病人的年龄、病型、病史等基本情况无差异,具有临床可比性。
两组均使用常规抗精神病类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而观察组由一名心理治疗医师与若干护理人员组成,采用心理治疗和护理干预的方法。心理医师可以集中病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针对个别病人进行心理治疗,其目的是为了从心理上纠正病人的焦虑、妄想、幻觉等不良的精神思维,帮助他们树立正确人生观[4]。护理人员主要的工作是通过示范性指导、行为训练、特权强化等服务行为,为病人提供一个更利于康复治疗的环境。
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所有资料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观察两组精神病人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的护理观察量表(NORS)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发现3个月后治疗组的各量表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性(P<0.05)。如表1:
表1两组观察内容统计比较(x±s)
3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迁延性精神疾病,它的终身患病率高达15%~20%。精神分裂症的复发率、致残率非常高,严重影响了病人的生存能力,同时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康复期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如果医护人员能在这个阶段做好对病人的心理康复治疗,对病人的康复将有极大的帮助。
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心理状况分析。首先,康复期病人已经恢复了一定的自知力,能够对一些事情做出理性的判断,当他们对疾病认识及预防常识了解不足时,会对自己的康复情况心存疑虑,从而导致过份的焦虑和恐惧[5]。其次,精神分裂病人的行为总会让家庭成员头痛和无耐,家庭干预势必会出现一些问题,从而导致病人的心理负担加重。第三,社会缺乏对精神分裂症的认识,认为它是一种不协调、病态的存在,总是避而远之,甚至冷眼相待。因此,当康复期病人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后,又再次受到外界各种环境的影响,再次导致病情复发。
分析了康复期精神分裂病人的心理状况以后,我们自然而然就清楚了药物治疗的局限性,只有通过心理辅助治疗,才能真正的缓解病人心理压力,恢复他们的社会功能、生活能力,交友能力等。通过对两组病例进行观察,作者得出的结论是3个月后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医护人员的心理治疗起到了良好的促进效果,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病人的心理障碍,促使病人重获生存能力,减少了家庭和社会负担。
认知心理治疗作为精神分裂症康复期辅治疗,不能完全取代药物治疗,但通过系统的认知,心理治疗病人认识到自己的疾病才能主动服药,也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使院外治疗维持时间延长,减少复发,提高整体的疗效[6]。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治疗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同时离不开病人家庭的心理支持,向病人提供家庭的情感温暖与理解,亦是促进病人康复期疗效不可忽视的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郝伟.精神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87.
[2]李心天.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5-6.
[3]伍晓凡,刘立志.康复治疗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病人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0:7(12):324-325.
[4]王欣然,贺国龙.社区护理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影响[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5,15(1):9-12.
[主题词]脊髓损伤/针灸疗法;脊髓损伤/康复;针刺疗法/方法
脊髓损伤是当今国内外疑难病症之一,因脊椎椎骨或附件骨折,移位的椎体或突入椎管的骨片可压迫脊髓或马尾,使之发生不同程度的损伤。受伤平面以下双侧对称性感觉、运动、反射完全消失,膀胱、括约肌功能完全丧失的,为完全性截瘫;还有一部分功能存在的,为不完全性截瘫。
脊髓和神经根的损伤根据轻重不同可分成3种情况,若脊髓损伤神经根完整,或脊髓损伤神经根部分损伤,此两种情况,经过神经再生,功能可以恢复;若脊髓和全部神经根损伤,脊髓横断后则功能不能恢复。脊髓损伤后康复效果在医学上称之为“康复目标”,这个目标可因不同损伤平面所造成的残疾程度而有所不同,胸10以下损伤的病人可以达到使用下肢支具双拐步行或上下楼梯的程度。笔者在临床上重视患者的个体化、病情的阶段性,采用不同的针灸治疗方法和康复训练,认为这个康复目标可以达到。这里笔者主要探讨的是胸10以下椎体骨折脊髓损伤造成截瘫术后康复期针灸治疗方面的几个问题。
1 针刺手法对神经肌肉组织的作用
脊髓损伤,下运动神经元麻痹后,肌肉即失去神经支配,逐渐发生肌肉萎缩变性、功能减退或丧失。针灸治疗的目的在于促进患病肌肉的血液循环,改善肌肉营养,减少肌中蛋白质消耗;防止病肌大量失水和发生电解质、酶系统及收缩物质的破坏;抑制肌肉纤维化,防止肌肉结缔组织变厚、变粗或硬化,延缓肌肉萎缩。
实验证明采用不同的针刺手法可以激活穴位的各种神经感受装置和各类不同直径的传人纤维。分布在体表血管中的交感神经入纤维构成针刺传人系统的一部分,而在有动脉干分布的穴位,存在于动脉中的交感神经纤维也可以受针刺作用而兴奋,参与构成针效传入的一部分;另有实验证实针刺得气主要是针刺引起骨骼肌组织收缩,兴奋深部感受器所致。机体中具有兴奋性和定向性传布兴奋的组织,是神经组织和肌肉组织,电针刺激的冲动信息可沿神经传递,也可以沿骨骼肌纤维为载体传布。肌肉的局限性刺激不仅可使兴奋沿肌纤维至肌纤维传导,而且可使最初受刺激的那块肌肉的兴奋收缩传至下一块肌肉,引起该肌肉的兴奋收缩。另外,兴奋部位的骨骼肌纤维的传入末梢受牵拉作用,可继发性地激活,沿传入系统进入脊髓,反射性地激活前角运动神经元,使其控制的肌纤维继发性收缩,而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兴奋,又可以进一步兴奋邻近的神经元,沿着这种线路传导,逐渐扩大针刺的能量和信息,发挥较强的效应。
2 明确损伤定位,治疗有的放矢
怎样更好地针对损伤定位选择相关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呢?治疗前做好神经系统检查,对脊髓节段正常支配及损伤后临床表现了解清楚,对损伤定位和严重程度做出正确判断。检查脊髓节段及周围神经支配的肌肉的运动功能、肌营养状况、肌力、肌张力、共济运动、不自主运动以及深浅感觉、皮肤综合感觉、各种深浅反射、病理反射和自主神经功能;另外脊髓完全横断损伤和不完全横断损伤在不同时期的临床表现不同,脊髓各节段完全横断的症状也不同,脊髓损伤后出现的并发症也不同,如排尿障碍、泌尿系感染、障碍、异处骨化、痉挛状态、顽固性疼痛等等,对此一一了解以便治疗时有的放矢。
3 脊髓损伤患者的针灸治疗方法探讨
脊髓损伤的病人病情重、疗程长,针灸不能用一组穴单一进行下去。用一组穴位治疗,即使这组穴位适合病情,也不能长期的无变化的用下去,因为这样不仅会出现经络麻痹现象,还会出现肢体肌肉的收缩不平衡,从而引起肌肉恢复的不平衡。笔者在临床治疗中采用过几种治疗方法,现提出来和大家共同讨论。
3.1 中医辨证取穴
《素问・痿证》认为治痿独取阳明,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主润宗筋,针刺清泻其热,热退后,可用灸法或针灸并用。主穴取髀关、梁丘、足三里、解溪,配尺泽、肺俞、大椎清宣肺热;配阴陵泉、脾俞清化湿热;肝肾阴亏取肝俞、肾俞补肝。肾、强筋骨。不可否认,4个主穴在痿证治疗中关系重大,髀关位于缝匠肌和阔筋膜张肌之间,穴下有股外侧皮神经;梁丘位于股直肌和股外侧肌之间,穴下是股前皮神经、骨外侧皮神经;足三里位于胫骨前肌和趾长伸肌之间,穴下是腓肠外侧皮神经、腓深神经;解溪下有腓深神经。当笔者针刺这些穴位时,下肢的前肌群会兴奋收缩,分布在这些穴位周围的神经也可以受针刺作用而兴奋,这对下肢前群肌肉的功能发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2 督脉、夹脊为主穴
截瘫病人的针灸治疗以夹脊穴和督脉上的穴位为主,并且加电针,为什么呢?脊髓横断后电针刺激可以使神经纤维易于穿过损伤平面,神经纤维几乎是沿着电流力线的方向生长。当笔者针刺督脉或夹脊穴时,将阳极放在损伤点近端,阴极放在损伤点远端,这时电流通过损伤点向远端传导。另外实验还证明治疗组白质内神经纤维均匀分布,损伤处白质有广泛散在的大小不均匀的神经纤维,也能见到穿行于伤区灰质组织中的神经纤维和星形胶质细胞,其发出的突起彼此构成框架,支持残存的神经细胞。神经组织是具有兴奋性的组织,电针刺激了神经细胞的活跃与稳定,以适应修复的需要,对神经纤维的再生与延长有促进作用,并对胶质细胞的成熟有延缓作用。
3.3 穴位分组,交替取穴、排刺取穴
临床上胸10以下脊髓损伤而致截瘫的病人,一般是腰腹部感觉、运动先恢复,逐渐下肢感觉恢复,双下肢内收功能出现,而屈髋、外展下肢、屈膝、足背屈恢复较慢,甚至由于脊髓损伤较重,有些动作短时间内难以恢复。所以笔者认为针灸时,除了前面叙述的督脉、夹脊穴外,下肢膝关节以上部位,较之三条阴经,更应该重视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膝关节以下部位,三条阴经、三条阳经均应重视。将这些经脉上的穴位分成2~3组,交替取穴,有利于肢体协调平衡的恢复。为了加强治疗效果,还可以在这些经脉上进行排刺,相隔1~3寸一针,连排数针。
3.4 巨针治疗
在督脉、足太阳膀胱经或足阳明胃经上进行巨针疗法,较之单纯毫针针刺,疗效更好,尤其是督脉上的巨针治疗效果显著。由于巨针又粗又长,笔者体会用于感觉减退区域的治疗,患者更容易接受。具体操作是严格进行手、针具、患者皮肤的消毒,针具较长的可铺洞巾,以防巨针碰到周围的污染区。持针平刺,进针于皮下,沿经脉于皮下行走,留针15~30分钟。常用部位督脉是损伤平面下一个棘突至尾椎,阳明经是髀关至梁丘,太阳经多选脾俞至大肠俞、委中至承山。
3.5 针对某些症状的治疗
小便失禁者取关元、气海、中极、八;痉挛性瘫痪者以夹脊穴为主,加与之对抗痉挛的肌群上的穴位进行治疗,效果较好。实验证明夹脊穴的刺激可以改变脊髓节段机制,改善突触前抑制,从而抑制痉挛状态,在不完全性损伤的病人效果更为明显,特别是电针刺激在损伤部位之下,有时针刺后痉挛立即减轻,有时需要数日或数周后才见效,痉挛好转了,运动功能即可改善,随意活动能力加强。
3.6 刺激肌肉兴奋点
肌肉兴奋点是引起肌肉兴奋的刺激点,是神经进入肌肉的部位,多位于肌腹中央,也是运动神经末梢和肌肉之间形成的运动终板,又称为神经肌接点。当患者屈髋、伸膝功能差时,可针刺股直肌、股内肌、股外肌运动点;下肢外展、旋外困难时,取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后部肌束运动点;当屈膝困难时,取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运动点;足背屈困难时,取胫骨前肌运动点;足下垂合并足内翻时,可取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运动点。
3.7 穴位注射疗法
1 脑出血的早期诊断
脑出血的治疗依赖于早期临床诊断,确定出血部位,出血量和发病类型,然后根据诊断结果,进行分型治疗,并根据不同的脑出血类型选择合适的早期康复治疗方法。目前诊断脑出血主要通过物理检测方法,如CT检查、MRl检查,然后根据临床医生的鉴别诊断对脑出血进行分型。
根据脑出血的发病原因可分为:高血压性脑出血、出血性疾病引起的脑出血、抗凝药物性脑出血和血管畸形造成的脑出血。而根据不同的颅内发病部位可分为:丘脑、小脑、脑干、枕叶、额叶、颞顶叶、基底节区。根据血肿形成部位的不同,其中基底节又可分为尾状核头型、壳核外侧、壳核内侧型、混合型。壳核外侧型的血肿位于内外囊之间;壳核内侧型的血肿位于内囊前肢、膝部和尾状核头部,混合型的血肿位于内囊内外。由于大脑的结构和功能非常复杂,所以一定要把影像学的表现与临床症状进行结合诊断,从而为治疗提供正确合适的方式。
2 脑出血早期康复治疗的方法
康复治疗进行得越早获得的治疗效果越好,病程超过一年以上进行康复治疗的效果和肢体功能恢复的速度效果较差。早期患者神志清楚,生命体征稳定即可进行康复治疗,一般脑出血7天左右,发病后3个月是黄金康复期,6个月是有效康复期,目前脑出血的早期康复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基础护理、保持抗痉挛、变换、肢体被动运动、床上翻身训练、桥式运动、坐位训练、站位训练、步行训练、日常生活功能训练(ADL训练)、语言功能的康复训练、心理康复治疗等。
2.1 基础护理。脑出血患者病后的肢体活动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所以在前期康复治疗过程中必须根据病人的肢体活动程度进行合适到位的基础护理。基础护理一般包括帮助病人做好的口腔、脸部、四肢、皮肤和头发的护理工作、床铺的清洁、室内通风和光线的调节等。
2.2 肢体功能位的保持。脑出血患者一般具有典型的痉挛姿势,主要表现为上肢的肩下沉后缩,肘关节屈曲、前臂旋前、腕关节掌手指屈曲;下肢外旋、髋关节伸直、足下重内翻。所以首先要保持患者的正确,使其处于肢体功能位置,抗痉挛主要分侧卧位和仰卧位,侧卧位又可分为患侧卧位和健侧卧位。患侧侧卧位时,用枕头枕着头部、背部垫枕头,使躯干稍后仰。患肩要避免被压,患肘伸展,前臂旋后,手自然地呈背屈位。患髋伸展,膝轻度屈曲,健侧上肢置身体上或稍后方,健腿屈曲置于前面的枕头上。采用侧侧卧位时同样用枕头支撑头部并不使头部向后扭转,躯干成垂直姿势,患侧肩胛带充分前伸,肩屈曲90—130度,肘和腕伸展,上肢置于前面枕头上;患侧髋、膝屈伸似踏出一步置于身体前面枕头上,脚不要悬空。采用仰卧位时,头上枕枕头,不要过伸,过屈和侧屈:患肩垫起,防止肩后缩,患侧上肢屈伸稍外展,前壁旋后,拇指指向外方,患髋垫起的防止后缩,患腿股外侧垫枕头以防患腿外旋。通常采用患侧侧卧位,由于患侧卧位增加了对患侧的知觉刺激输入,并使整个患侧被拉长,厌而减少痉挛,而且健手能自由活动,但是采用健侧侧卧位可以防止患侧肩关节受压损伤。
2.3 变换。因为三种不同的卧式各有优势,患侧侧卧位可以强化患侧伸肌并抗痉挛,健侧侧卧位可以强化患侧屈肌并防止患侧肩关节受压损坏,仰卧位可强化伸肌,不管变换可使肢体的伸屈肌强力达到平衡,而且不断变换可以预防压疮和肺部感染。
2.4 肢体被动——主动运动。当患者肢体肌力尚不足以主动运动时,各肢体和关节的被动运动有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和增加感觉恢复的作用,被动运动是由医护人员或家属帮助患者活动瘫痪肢体,活动需要根据患者情况循序渐进,运动幅度由小到大逐渐增加,不易超过90°,肢体顺序由上到下,先大关节后小关节进行屈伸、旋前、旋后、内收、外展等运动,以屈伸挛缩的肌肉、肌腱和关节周围的组织,活动时要注意保护关节,以不引起疼痛为度。
2.5 日常生活活动功能训练(ADL训练)。在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同时对患者进行ADL训练,包括穿衣服、进餐、入厕、洗浴、刷牙、梳头、拧毛巾等,每次训练45min,1-2次/天,每周训练5天,连续治疗一个月。
2.6 语言康复训练,对于有语言障碍的患者,需要根据失语类型进行看、说、读的康复训练,首先进行面部按摩和喉按摩,面部按摩包括叩齿、搅舌、鼓腮、吹气等,1小时/天,进行语言训练前先进行3分钟的言语肌放松练习和喉部按摩。然后进行呼吸功能的训练,用鼻吸气,逐渐增加呼气时间,然后做发声的动作练习。
2.7 心理康复治疗,护理人员应该通过与患者家人沟通,使其了解康复护理的重要性和相关的知识,然后与患者家人一起为患者营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康复环境,心理康复治疗要根据患者早期的心理特点,采取恰当的方式使患者了解脑血管疾病的基本知识,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通过安慰和鼓励使患者消除消极悲观的情绪,达到顺利开展早期康复治疗的目的。
3 讨论
脑出血是在脑部血管硬化变性基础上由于血压骤然升高致使脑实质血管破裂引起,脑部出血灶压迫脑组织,使其周围发生脑水肿,严重者可引起脑移位、脑疝等。如不及时治疗,可以导致偏瘫、失语、痴呆、甚至死亡。脑出血是破坏力最大的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等特点,其中急性脑出血发病急骤,恢复慢且容易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故必须及早康复治疗,以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防止复发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治疗方法
42例患者早期经过Barthel氏指数ADL评定为中度障碍以上程度,给予综合康复治疗,包括:针灸、按摩、电脑中频以及综合上下肢功能训练(包括上肢功能、仰卧位到床边、坐位平衡、坐位转换、站立平衡、步行训练)
仰卧位:进行上肢伸展和上举练习,患侧下肢有一定的屈膝,适当的足外翻并接触床面,应保持下肢内收和骨盆向前及健侧旋转;如病人有肩痛,训练下肢时,将患侧上肢伸展位于体侧。
坐位:将健侧足放于患侧膝关节下,缓缓带动患肢至床边,健侧上肢肘部支撑床面坐起,初期需有外力辅助。
站位:由坐位站起时,双手交叉于胸前,重心前移,双足蹬地站起,由站位改坐位时,重心后移,双上肢放于体侧,速度不可过快。
行走:初期以被动运动为主。
康复综合训练是以人体功能全面恢复位最终目标,康复治疗不仅仅是促进偏瘫的康复,它还包括预防和治疗合并症,帮助心理康复,增进生活信念,指导家庭生活,改造房屋,促进工作的恢复等。
康复综合训练的原则不是增强肌力,而是改善模式,肌力增强训练对偏瘫患者是有害无益的:如果对中枢性瘫痪进行肌力训练患者除动员联带运动,联合反应,姿势反射等全部原始运动机构外,是不可能发挥很强的肌力的,实际上,我们常常见到许多偏瘫患者是按自己独创的方法或是在不在正确的指导下进行的,其结果是更加强化了原始的模式,且很难从中解脱出来,正确的恢复训练是根据正确的指导和刺激,以改善运动模式。
2注意事项
康复运动疗法的注意事项:当生命体征不平稳时不宜进行康复训练,训练中间出现以下情况时,应终止训练:
(1)训练中出现中等度呼吸困难,旋晕、恶心、心绞痛;
(2)训练中脉搏数超过140次/分以上;
(3)训练中一分钟出现10次以上的前期收缩活心动过速性、心律不齐、心动过缓;
(4)训练中收缩压升高40mmHg以上或舒张压升高20mmHg以上。
文献报道偏瘫患者如能按康复治疗的要求早期进行系统的训练,90%的患者可以恢复到能够步行,上肢的恢复较下肢困难,实用手的恢复20-30%,辅助手的恢复是30-40%。经过训练使用一侧上肢可以完成几乎所有的日常生活动作。
[关键词] 桡神经损伤;康复治疗技术;电针;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 R246.6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10(a)-151-02
桡神经为臂丛神经后束,沿肱骨后下行,在肱骨中下段紧贴肱骨干,从后外方绕向前方,在桡骨颈前内方进入前臂。由于桡神经在此段行程中,其损伤的具体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当损伤在高位(腋部)时,肘关节、腕关节、掌指关节皆不能伸直,手呈“垂腕状”。若损伤在前臂中1/3以下,往往只有伸指功能障碍而无垂腕。损伤在腕关节以下时则基本无屈伸不利现象,仅见手背桡侧、虎口部处感觉障碍。这种因外伤所致的桡神经损伤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桡神经的功能将难以恢复,一些患者不得不实施肌腱移位功能重建等手术治疗。我科2005年1月~2010年5月应用电针、中频电治疗、红外线照射、按摩及康复功能训练等康复方法综合治疗桡神经损伤,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桡神经损伤患者中,男15例,女3例,年龄20~46岁,平均32岁;上肢骨折行清创切开内固定术者4例,上肢骨折经整复后石膏托固定于功能位者6例,上肢有挤压伤以及位置不当的压迫而无骨折者8例;1例肌电图提示桡神经完全性损伤,其余17例提示为中、重度损伤,病程最短3 d,最长1个半月。
1.2 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神经病学》2版,①外伤史;②垂腕、伸指障碍、手背桡侧及虎口处感觉障碍;③肌电图明确提示桡神经损伤。
1.3 方法
1.3.1 电针取穴:肩、肩前、臂、手五里、曲池、手三里、外关、大陵、阳溪、合谷、八邪,均取患侧穴位,避开瘢痕所在穴位。操作:穴位常规消毒后,用1寸毫针快速进针,平补平泻,得气后,上臂选取1穴,下臂、手部选取1穴,每次3~4对,分别接上G6805-2A低频电子脉冲治疗仪,采用疏密波型,频率10次/min,强度调至以患者耐受为度,留针20~30 min,每天治疗1次,10 d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3 d。
1.3.2 其他康复治疗方法中频电治疗采用北京祥云佳友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电脑中频电疗仪,电疗处方选取神经损伤方,治疗电极板置于桡神经损伤部位的上下端,强度调至以患者耐受为度;红外线照射以受伤部位为主;按摩及康复训练以揉、按、拿、捏、拍打手法为主,手法轻重结合,并配合肘、腕、指关节的被动牵伸运动及肌力部分恢复后的诸关节屈伸、拇指外展等主动运动。诸方法治疗时间同电针治疗时间。药物可用甲钴胺(弥可保)、尼莫地平、复合维生素B等。
1.4 疗效标准
参照《广东省常见病基本诊疗规范》相关标准。痊愈:垂腕完全消失,手臂运动和感觉基本恢复,患肢日常生活自理,功能完全独立,肌电图检查正常范围;好转:垂腕基本消失,手臂运动和感觉不同程度的改善,患肢日常生活部分自理,肌电图检查有改善;垂腕无明显改善,手臂运动和感觉无改善,患肢日常生活不能自理,肌电图检查无改善。
2 结果
18例患者中,痊愈17例,占94.44%;好转1例,占5.56%;总有效率为100.00%。痊愈患者治疗时间均在3个月以内,好转患者经5个月治疗,手臂运动和感觉功能已明显改善,但因肱骨骨折延迟愈合,而转上级医院继续治疗。
3 讨论
桡神经主要是运动纤维,在上肢周围神经中,桡神经最易遭受外伤,而导致手臂的运动功能障碍。肱骨干骨折、腋杖压迫、上肢置于外展位的手术、桡骨颈骨骨折及大量骨痂生成等都可损伤桡神经,但其损伤多数为肱骨干骨折所引起[1]。虽然临床过程中,肱骨骨折及软组织损伤的处理固然重要,但选择适当的非手术综合治疗方法,不但可减少手术的创伤及医源性损伤,而且有利于桡神经功能的早期恢复[2]。电刺激能延缓肌肉萎缩进程,减轻肌重丢失,缩短肌肉运动单位电活动及自发性肌肉收缩活动出现的时间,加速轴突再生的速度,缩短肌肉失神经支配时间,改进肌肉获得神经再支配后运动功能恢复的质量。电针可加强对穴位的刺激,提高针刺的局部效果,发挥行气活血、疏通经络的作用[3]。电脑中频电刺激为表面电刺激,配合电针刺入肌肉组织中的电刺激,加强了电刺激多层面的作用,更有利于电流的作用,从而促进损伤的周围神经再生以及感觉功能的恢复,并保持骨骼肌质量,防止骨骼肌失神经萎缩。红外线照射损伤部位可扩张血管,改善神经和周围组织的血液循环及组织营养,加强局部的组织代谢和神经营养。按摩可改善手臂血液循环,松解组织粘连,解除神经嵌压,保持肌肉质量,防止肌肉萎缩,迎接神经再支配。康复训练可加快肌力恢复,增强肌力,促进手臂耐力、协调性等运动功能的恢复[4-5]。综合上述电针等康复方法治疗桡神经损伤,加快了桡神经的功能恢复,显示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及协同作用优势。
[参考文献]
[1]苏培群,陈庭芝.桡神经损伤62例治疗体会[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6(5):59-61.
[2]尹兆吉,孙玉伟,刘新,等.肱骨干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36例临床分析[J].山东医药,2009,47(2):19.
[3]肖桂荣,郝华,赵秋玲,等.电针并功能训练治疗上肢周围神经不完全损伤[J].中国针灸,2007,27(5):329-332.
[4]田德虎,米立新,赵锋.周围神经损伤的物理治疗[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3):239-240.
中图分类号: R49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2409(2009)05-0936-02
系统论是20 世纪三四十年展起来的一门横向学科,是在总结了许多其他科学成就的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人们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论。所谓系统是由两个以上 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要素)所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论 方法,就是根据系统的观点,从整体出发,辩证地处理整体与部分、结构与功能、系统与环 境、功能与目标的关系,找到既使整体最优、又不使部分损失过大的方案作为决策的依据 ,实现整体最优化的方法。医学是研究人体的科学,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系统论在医学上的 应用是促进整体医学发展的重要方法[1]。人体是一个开放的大系统,与社会、自 然环境 有着密切联系。发生在人体上的疾病与人体大到宏观系统、器官,小到细胞分子乃至基因都 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要求人们用整体的、综合的、全面的、系统的观点来看人类疾病,偏 瘫是脑卒中后常见的临床综合征,而且致残率高、预后差,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原因 之一。目前,如何根据不同病因所致的偏瘫或偏瘫的不同时期选择最适当的康复治疗方案, 选用最有效的药物及康复治疗方法仍是广大临床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笔者根据系统 科学方法(简称系统方法)的原理,探讨系统方法在脑卒中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1 整体性原则的应用
整体性原则是系统方法的首要原则。它把研究对象视为有机整体。探索组成、结构、功能及 运动变化的规律性。它要求我们无论是认识、研究、控制自然对象,还是设计制造人工系 统,都必须从系统的整体出发,探索系统内外环境中和内外环境间的辩证关系。人体是一个 复杂系统, 这个复杂系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2]。对于脑卒中这种疾病来说,导致 脑卒中 的基本病因多种多样,有先天性脑血管畸形血管破裂所致,有因高血压病所致,有心脏病变 所致,有糖尿病引起,有血脂过高引起,亦有全身其他系统器官病损继发所致,而且诱发和 加重脑卒中的因素也是错综复杂的,主要与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血脂、吸烟、饮酒、糖 尿病、不平衡膳食、缺少运动等有关。系统方法要求从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中认识和考察对 象,使系统分析与系统综合、归纳和演绎、局部和整体、个别和一般都协调一致起来。因此 在诊断治疗脑卒中时,一定要根据系统方法原理,从整体性原则出发,以整体为归宿, 把人体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注意脑卒中本身治疗时,还要了解患者的全身情况及引起脑 卒中的不同病因和诱因,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某位高血压病引起脑出血患者,在治疗脑 出血时发现有血管畸形、血糖、血脂增高,在积极控制血压的同时,还要对血管畸形进行病 因治疗,并且还要积极控制血糖、血脂浓度,防止卒中再发;如某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发生脑 梗死,除要尽可能使阻塞的动脉再通外,还要积极针对心脏瓣膜疾患进行治疗,同时要 进行抗凝治疗防止血栓再形成。在注重整体的同时又要重视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协 调的相互关系,使整体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如高血压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而高血压又 是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在积极控制血糖、血压的基础上、可显著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 反过来积极治疗脑卒中,改善心脑血管功能,亦有利于血糖、血压的控制和血管功能的改善 。总之,脑卒中的治疗,从系统整体原则上讲,通过药物及康复治疗的干预或调整子系 统的活动,恢复各子系统之间的平衡,对治疗脑卒中、维持整体的功能和状态应有效。
2 动态性原则的应用
任何系统都不是绝对的、封闭的和静止的,它总是存在于特定的环境之中,与外界进行 能量、物质、信息的交换,受着环境的影响,具有开放性,随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系统 与环境、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间存在着特定的联系,这些联系规定着系统的特性。系统 的联系又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系统的各种联系都是随时间发生变化的。脑卒中患者亦是 如此,同一脑卒中患者在不同时期的临床表现是各有不同的,应当动态观察患者 的症状 、体征、相关辅助检查的变化,把脑卒中发展的各个阶段统一加以研究判断,再根据不同 的阶段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某脑梗死患者病情还在急性期(Brunnsrom1,2期),此时患 者肢体还处在软瘫时期,肌力、肌张力较差,往往感觉有障碍,这时治疗除预防合 并症,防止肢体痉挛发生外,还要积极进行被动关节活动及指导患者进行一些主动活动,尽 早引出患者的联合反应及共同运动。当此患者病情发展到恢复早期(Brunnsrom2,3期), 这时要给患者进行抑制痉挛,促进分离运动治疗,常用综合应用Bobath技术、Brunnsrom技 术、Rood技术,PNF技术及运动再学习进行治疗,神经发育学、神经生理学治疗技术及运动 再学习成为这一时期常用技术。当患者恢复到中期(Brunnsrom3,4期),这时治疗以强调 协调性和选择性随意运动为主,并结合日常生活活动进行上下肢实用功能训练。经过一段 时间治疗,患者疾病到恢复后期(Brunnsrom5,6期),这时以纠正异常运动模式,改善运 动控制能力,促进精细运动功能为主[3]。因此,在临床上对脑卒中患者的治疗要 有动态的 观点,通过密切观察,综合分析,准确判断,根据脑卒中的不同发展阶段选择最佳的治疗手 段。
3 最优化原则的应用
系统的目标往往是多元化的,有些甚至是直接对立的,如何在对立统一中寻求整个系统 最优化总目标的确是非常困难的,由于运筹学的发展和系统工程的建立,为我们提供了许 多具体的实现目标最优化的办法,最优化原则是使用系统方法的目标和要求[4]。 这一原则 要求确定系统最佳目标、取得最佳设计、实现最佳控制,通过系统的最佳运动实现最佳效果, 在研究解决问题时,统筹兼顾,大力协作,多中取优,从中选择最佳组合,以达到最佳目的,实现 最优成本效益[5]。虽然改善循环,营养脑神经,加强偏瘫肢体的康复治疗仍 是目前脑卒中 的基础治疗,但治疗方法较多、作用效果不尽相同,而且各种治疗也存在着各自的弊端,使 用时,必须根据不同的病因、诱因、患者的局部和全身情况、个体差异、药物的作用机制和 可能的副作用,根据最优化原则,选用最佳的药物及康复治疗方法、最佳的组合、最佳的治 疗方式,才能争取最佳的治疗效果。如近来研究表明:严格控制血糖、血压,能显著降低脑 卒中的发生,同时也能防止脑卒中的复发,促进脑卒中的康复,降低病死率。而神经发育学 及神经生理学治疗技术,如Bobath技术、Brunnsrom技术、Rood技术,PNF技术以及运动再学 习治疗方法,是脑卒中康复治疗中最有效、最常用的技术。
总之,在脑卒中治疗中,应坚持从整体出 发,掌握各要素之间普遍的联系,根据动态的、综合的和最优化的原则,采用最佳的治疗方 案,选用最佳的药物及康复治疗技术组合,才能达到最满意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李恩.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与整体医学[J]. 疑难病杂志,2007,6(4):253-255.
[2] 王恩群,张菊会,郭照江,等.从系统论看颌面外科的发展[J] .医学与社会,2003,16(2):15-16.
[3] 南登昆山 .康复医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62-165.
[4] 汪凯. 生命质量•生命数量与健康[J]. 医学与哲学,1998,19(4):192 -194.
康复治疗技术教学方法多媒体应用电化教学
康复治疗技术是康复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也是康复医疗的重要内容,是促进伤、病、残者身心功能恢复的重要措施。在我国传统康复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如气功、推拿、按摩等技术治疗瘫痪、麻木、肌肉关节孪缩等疾病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但是,现代康复治疗的兴起只是近百年的事,在我国现代康复治疗起步较晚,社会上需要大量的康复方面的专业人才,这也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康复治疗技术主要内容包括运动疗法、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心理疗法、康复工程技术等,这么多种类的康复方法不能通过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要运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和丰富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着形象而深刻的印象。
通过几年康复技术专业的教学实践,康复治疗技术的教学方法应该紧随社会的发展,因为不同时期不同疾病的发病率也不同,所需要的康复手段也不同,教学方法也应随之改变,教学模式也应多样化。
一、在康复治疗技术的教学过程中,要以实践教学方法为主
康复治疗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要多增加实践教学,用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和操作能力。康复治疗技术的实践教学又包括课堂实践与社会实践,尤其是社会实践非常重要。
实践教学是相对于课堂理论教学而言的,指在实验室、训练室等实践场所,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与做结合,手与脑并用,独立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以获得知识和技能,使其职业能力和各种综合素质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形式。在中职教育中,实践教学不是其他教学形式的辅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与价值的相对独立的教学形式,是中职教育特色的一个主要体现,在中职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实践教学也是中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措施与手段。
课堂实践主要是在学校的运动治疗室与器械训练大厅中进行,通过教师的详细讲解与演示让学生反复的练习,使学生们熟练的掌握康复治疗技术的基本操作手法和常用康复器械的使用方法,为社会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社会实践对于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学生是最重要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带到康复医院或者医院的康复科,让学生把课堂学到的康复技术应用到临床中,提高学生们对康复技术的认识。例如:脑卒中患者在我国北方的康复主要针对的就是这样的患者群,脑卒中有典型的痉挛模式,这在课堂是无法讲授和演示的,必须让学生亲眼看到患者去操作才能体会到什么是痉挛模式。这样也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课堂教学中所学的内容,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在康复治疗技术的教学过程中,要多增加多媒体教学
因为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像这样的特点,具有许多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是特别宝贵的特性与功能,这些特性与功能是其他媒体(例如幻灯、投影、电影、录音、录像、电视等)所不具备或是不完全具备的。因为康复是近些年新兴起的一门学科,有一部分学生对康复的理解和认识还不够,只凭借课堂的讲授是不能足以让学生们充分理解,所以在康复治疗技术理论教学过程中要多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们的理解更深刻,也增加了学习的兴趣。
在康复治疗技术的理论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是主要的手段。理论教学是相对比较枯燥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太高,通过多媒体教学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使比较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和具体化,让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刻,也使学生更容易的掌握所学理论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三、在康复治疗技术的教学过程中,要辅以电化教学
电化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用来表现教学内容,它是把客观事物具体化、声像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媒体相结合,而不是把它抽象化。电化教材则是声像教材,是和控制教学信息,以实现教学目的的最优化。它是把客观事物具体化、形象化,使它的形、声、色直接作用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体现教学目的,有利于加快学生感知和理解和体现教学价值的综合体系。在康复治疗技术的教学过程中辅以电化教学和电化教材的应用,能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刻,也能提高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
在康复治疗技术的教学过程中电化教学也是主要手段,因为在康复治疗中有很多理疗设备,尤其是国外的一些先进的理疗设备,在学校是不可能有的。这样可以通过电化教学让学生了解理疗设备的用途和使用方法,提高学生对理疗的认识。
总之,在康复治疗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多媒体教学、电化教学是主要的教学方法,在这些教学方法中以实践为主,多媒体和电化教学为辅。多维化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的内容。
如今康复治疗技术的发展非常迅猛,这就对我们的康复治疗技术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方法上要不断革新,为祖国康复治疗技术发展奉献一份力量,为社会提供优秀的康复人才。
脂肪肝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肝脏一般由约25亿个肝细胞组成,每个细胞的平均直径为20微米左右,只有在放大一千倍以上的显微镜下才能看得到肝细胞。当肝细胞中甘油三酯含量增多时,肝细胞中可见白色球形脂滴,并使肝细胞变大到30-40微米左右,从而使肝脏整体肿胀,形成脂肪肝(见下图)。
研究人员发现脂肪(主要是甘油三酯)在肝细胞内的积累是形成脂肪肝的主要原因。由于有大量的油脂存在,脂肪肝变的比正常肝脏又大又黄,脂肪肝发展为肝硬化时,由于大量肝细胞死亡,肝脏又变小变硬,肝脏功能完全丧失导致死亡。
脂肪肝又有哪些危害呢?
银博士介绍说,正确认识脂肪肝的发病机理和危害非常有必要,这有利于我们探索和选择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脂肪肝是破坏肝功能的头号杀手,按引发的原因分为酒精性和非酒精性脂肪肝两种。其临床标志为肥胖、肝脏肿大、转氨酶升高、胰岛素抵抗、糖耐量受损、高血脂和高血压等。人一旦患有脂肪肝,生理状态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平均寿命缩短4―10年。并由此引发多种疾病,如: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疾病很难治愈;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疾病需终身治疗。脂肪肝患者脂代谢失调,血液中甘油三酯高并且常伴有高脂血症,血液粘稠度增加,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容易导致心肌梗塞而猝死。肝脏不好的人由于免疫力变弱,因此更容易被肝炎病毒感染。
康复病例1刘先生,男,65岁,退休干部,曾因工作繁忙、应酬多,前些年出现肥胖和脂肪肝,未能治愈。近年来病情进一步发展成为重度脂肪肝、糖尿病、肥胖。自感疲劳乏力,常有腹胀和肝区疼痛。血液生化检查发现:谷草转氨酶AST:69,谷丙转氨酶ALT:68,谷氨酰转肽酶GGT:103,总胆固醇7.3,甘油三酯2.7,空腹血糖8.6。B超显示重度脂肪肝。患者采用肝净疗法治疗,服用肝净营养片仅一个月,患者症状即减轻,腹胀、肝区疼痛、胃肠不适、恶心的症状消失,B超测定重度脂肪肝有减轻。服用四个月后全面检测,脂肪肝完全治愈,肝脏影像完全正常。肝功AST:36,ALT:34,GGT:23。总胆固醇从7.3降为5.6,甘油三酯从2.7降为1.6。空腹血糖5.6,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平稳,体重减轻,身体感觉精力充沛。患者适量体育锻炼,清淡饮食,忌饮酒,随访未见复发。
专家分析此患者为轻度脂肪肝逐渐进展到重度脂肪肝并导致II型糖尿病。重度脂肪肝发生时往往导致转氨酶升高、肝功能受损,形成脂肪性肝炎。肝炎导致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发生,因此一定要及时治疗。重度脂肪肝脂肪代谢功能失常。常伴有高甘油三酯和高胆固醇,也很容易发生高血压和糖尿病。由脂肪肝引发的代谢综合征可导致患者发生冠心病和脑中风而猝死。因此要重视脂肪肝的早预防旱治疗。
康复病例2闫女士,女,51岁,医生,患有脂肪肝、肝多发囊肿、胆囊息肉、全身乏力、肩背痛楚。生化检验:谷氨酰转肽酶GGT:78,甘油三酯3.6,总胆固醇6.7,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等共十项指标超标。服用肝净营养片两个月后复查,不但脂肪肝消失了,肝囊肿也少了,胆囊息肉也小了,转氨酶、转肽酶均正常,甘油三酯降为2,胆固醇降为5.5。患者服用肝净后觉得精力充沛,家务、工作都不畏难了。前些天闫女士和老伴离开北京去外地旅游,连续走四五个小时登上海拨四千米的山峰也无任何不适。闫女士说:“我深深体会到肝净效果确实不错!”
专家分析此患者为脂肪肝并发肝囊肿、胆囊息肉。同时出现了转氨酶升高――脂肪性肝炎。患者有高甘油三酯和高胆固醇,因此会觉得乏力犯困。通过采用肝净治疗,患者肝脏过多的脂肪如甘油三酯、胆固醇等被转运出肝脏,使肝脏脂肪减少,肝代谢功能得到恢复。患者各项生化指标恢复正常,所以才会觉得有劲。通过肝净清除脂肪肝、排出毒素,肝脏就像变成新的一样,干干净净、健健康康!肝脏功能恢复了,各项检验指标才能完全正常。
康复病例3李先生,男,42岁,公司经理。因业务繁忙,经常有应酬,频繁地去酒店吃饭喝酒。身高170厘米,体重达89公斤,经常头晕、乏力、胸闷、心烦、血压不稳。到医院体检发现已是重度脂肪肝,转氨酶严重超标,高脂血症、高血黏、高血压,采用肝净疗法治疗六个月,两个月症状减轻,四个月时复查脂肪肝已经清除,转氨酶正常,患者和家属异常高兴。继续巩固治疗两个月,随访未见复发。
【关键词】 人工髋关节
随着人工髋关节置换在我国逐渐普及,术后院内康复训练也引起足够重视,其方法也日渐完善,但对术后患者出院后院外功能康复训练的指导方法,尚缺少文献报道。为此,作者将2004年6月~2006年5月在本院行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60例随机分两组进行对比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整理出一套有益于促进康复训练效果的髋关节置换术后院外关节功能康复训练指导方法,为日后对该类病人推广院外关节功能康复指导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6月~2006年5月在本院的髋关节(全髋或半髋)置换术后患者60例。男21例,女39例。年龄55~85岁,平均70.8岁。住院时间16~48 d,平均24.5 d。所有患者均为首次接受关节置换且为单髋置换,全髋置换18例,半髋置换42例。排除年龄55~85岁以外的患者或合并老年痴呆、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严重心肺疾患、肿瘤及精神病患者,不同意配合进行观察或家属本市外患者。骨水泥固定假体32例,非骨水泥固定假体28例。
1.2 方法
1.2.1 分组方法 采用病人出院日期先后顺序排列编号法,将60例行髋关节(全髋或半髋)置换术后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单号为院外关节功能康复指导组,双号为对照组。
1.2.2 手术方法
本组手术均在静脉-吸入全身复合麻醉下进行,采用改良后外侧切口,术中证实假体稳定,术后X线片显示假体置入位置良好。
1.2.3 院外髋关节功能康复训练指导方法
1.2.3.1 心理康复指导方法 由于本组病人多为老年人,心理承受能力较低,害怕关节脱位而不敢活动,心理压力很大,而有的患者性情急躁,不循序渐进地锻炼,容易出现意外而前功尽弃。上门访视的护士及时了解患者的情况,根据不同的心理原因和患者的病情、性格、文化程度、接受能力、家庭环境的不同,给予针对性的心理康复指导,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及时将术后的各项护理要点,特别是康复锻炼的方法和重要性,结合本科制定的锻炼图文小册向患者详细的说明,并了解患者是否按照制定的康复计划实施,是否取得了预期的康复效果,指导和协助完成锻炼,给予一定的支持和鼓励,树立其康复信心,调动积极的心理因素,使其主观能动地参与机能康复的锻炼,正确、愉快的接受和配合各种康复训练。
1.2.3.2 肢体功能锻炼指导方法 出院后至术后3个月内。(1)肌力和关节活动训练 肌力和关节活动训练包括抬高臀部运动、腿伸直抬高运动、侧卧外展、俯卧后伸及屈髋关节、伸髋关节、髋关节外展,屈髋屈膝下蹲等运动的训练。具体锻炼方法是:收缩臀部肌肉或健肢支撑床做抬臀运动;主动或被动抬高患肢,并逐渐增加角度;侧卧位外展时将患肢与身体同时转为侧卧,并在两腿间夹一厚枕;站立位屈髋练习时,双手扶双拐健侧单腿站立,身体纵轴与地面保持垂直,患侧屈髋屈膝,屈髋以90°为;伸膝练习时,患侧下肢直腿抬高,加强股四头肌肌力;加强臀中肌肌力时,患侧髋关节外展以40°为限;上述锻炼时,患髋屈髋勿>90°,勿过度内收、内旋,预防假体脱位。应持续缓慢地进行,控制运动量,注意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增加训练时间及强度。活动后如果感到肌肉酸痛、僵硬,关节持续疼痛和肿胀,表明练习强度过大。(2)上下床指导 指导患者利用双上肢及健侧下肢的支撑自行上下床的方法并做动作演示。患者不能自行上下床时指导家属协助。下床时,患者先移至健侧床边,双手支撑床面,屈曲健肢,患肢保持伸直位,移动躯体至床沿,健侧先离床并使脚着地,患肢外展、屈髋
1.2.3.3 日常生活活动指导 指导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适当控制体重,减轻关节负重;注意保暖,注意预防和及时控制感染,补牙、拔牙前要用抗生素,任何手术前也要使用抗生素,以防细菌血运传播造成关节感染[1];避免不良姿势更衣(穿裤子时先患侧后健侧)、穿袜(伸髋屈膝进行)、穿鞋(穿无需系鞋带的鞋,鞋底宜用软胶,不穿高跟鞋或鞋底过滑的拖鞋)。日常生活不宜坐矮凳,坐低软的沙发,跪姿、盘腿坐等,除吃饭会客外,坐凳不宜超过30 min;还注意不要过度弯腰拾物,3个月内侧卧时应健肢在下两腿间夹枕头。日常活动可视自己的身体情况选择散步,骑车,跳舞,游泳等。爬山、爬楼梯、跑步有损于人工关节,建议不做或少做。对高龄老人,作者嘱其拄拐杖时尽量不单独活动,弃拐杖后外出时尽量使用手杖,这一方面是自我保护,另一方面是向周围人群作暗示,以防意外。
每次上门家访由住院时的责任护士负责收集资料并做好记录。指导组病人从出院日起每月由专人负责采用上门家访、电话随访、定时回院随访等方式指导功能康复训练一次,对照组不具体指导关节功能康复训练。指导组病人于出院后1周内通过电话随访了解病人回家后对出院时给予制定的康复训练计划的依从性情况以及康复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对病人或家属提出的问题通过电话能解决的就通过电话解决,不能解决的或由专人负责上门访视或回院随访给予示范指导。根据病人不同的康复阶段、不同的困难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1.3 置换髋关节功能评定标准
60例患者出院前日或当日均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法评价每位患者出院时置换髋关节功能康复程度。包括疼痛、关节功能、关节活动度、畸形4个方面,总计100分,得分越高,髋关节功能越好。6个月后对两组病人重新使用Harris髋关节评分法测定关节功能康复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两组病人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使用均数、标准差和t检验处理,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2 结 果
见表1。 表1 两组出院时及出院后6个月Harris评分比较
3 讨 论
髋关节置换术后肢体功能的恢复需要较长的康复训练知识及护理知识,出院后,康复时间长,护理问题多,因而常因护理知识缺乏造成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不全或发生其他并发症。因此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恢复运动是必要和可能的,医生应同他们讨论参加运动的益处、风险及技巧,并针对每名患者具体情况推荐合适的运动[2]。功能锻炼应遵循个体化、渐进化、全面性三大原则[3],总结康复训练方法,主要体现在肌力训练、关节活动范围训练、负重与行走和生活自理能力训练4个方面,其中肌力训练是该手术后康复最重要的部分[4]。通过院外功能康复训练指导,根据病人不同情况,因人而异有效地解决患者出院后康复知识、技能以及并发症发生等护理支持不足的困扰,及时了解存在问题,针对患者制定相应的康复训练计划,使患者恢复体力,肌力增加,关节活动度扩大,术后并发症降低。而且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也得到连续的、系统的、全面性的康复训练指导,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从本研究来看,院外关节功能康复指导组和对照组在住院期间均得到专业护士较系统的功能康复训练指导,因此出院时髋关节的Harri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指导组病人从出院日起每个月由专人负责通过定时随访、电话随访和家访等方式,评估病人的心理功能和机体功能的恢复情况,并给予相应的院外功能康复指导,而对照组未进行院外功能康复指导。6个月后重新对两组病人的髋关节功能评分显示,两组间Harris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手术疗效的好坏不但与手术技术优劣有关,还直接与手术前后的护理、康复指导、患者的积极参与有关,只把手术成功单纯寄托于手术技术,而不进行术后康复训练,则不能达到术后应有的疗效以及恢复患者应有的功能。患者的积极参与与患者的心理、社会支持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支持系统到位与否直接影响患者的心理,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张桂华等[5]的调查表明实施家庭康复指导可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支持,消除患者出院后因信息中断在康复过程中所处的盲目状态,通过训练改善关节活动范围,增强患肢肌力,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童丽利等[6]的调查发现社会支持与患者的康复呈正相关性,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术后的康复也越快。在访视中发现本组少数患者术后在心理上一直认同“患者”这一角色,而不积极使自己成为一个健康人,认为只要手术成功,自然恢复髋关节功能。通过访视护士的心理疏导,家人、朋友的关心、爱护及支持,使患者感到时刻被关爱,养成了良好的健康行为,促进了心理康复及机体康复。因此,作者认为髋关节置换术后除加强肢体功能恢复外,心理康复也很重要,同时应充分调动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给患者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
参考文献
[1] 李树贞,赵曦光.康复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281-287.
[2] 熊 伟,李 锋,夏仁云,等.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运动恢复的医患调查[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1、2:128-130.
[3] 吕厚山.人工关节外科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25-227.
[4] Belisa JA.Rehabiltation medicine[M].3rded.New York:Lippirr Cott.Raven Publisher,1998,1677-1693.
【摘要】
目的 探讨伊曲康唑联合硝酸咪康唑栓治疗和预防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效果。方法 340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170例,A组给予伊曲康唑口服200 mg/d,连用3天;同时将外阴洗净,每晚放1粒硝酸咪康唑栓(400 mg/粒)入阴道后穹隆,连续用药3天。B组伊曲康唑口服200 mg/d和每晚放1枚硝酸咪康唑栓入阴道后穹隆3天后,再连续用上述药物6个月经周期。结果 两组冲击治疗1周时,两组痊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12,P>0.05),总有效率比较也无显著性差异(χ2=0.04,P>0.05)。两组治疗后第3个月和第6个月时,两组的复发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分别为6.87和11.80,P<0.01)。结论 伊曲康唑短程冲击治疗联合硝酸咪康唑栓加长期预防性给药对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治疗和预防复发有一定疗效。
【关键词】 伊曲康唑 硝酸咪康唑栓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复发性
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及不规则使用,临床上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ecurrent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 RVVC)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且容易反复,对妇女的身心健康和婚姻影响较大,患者迫切要求治疗[1],因此,治疗与预防RVVC的复发成为一个迫切的医疗问题。自1999年4月~2004年4月我们应用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伊曲康唑(斯皮仁诺)和硝酸咪康唑栓(商品名:达克宁栓)治疗RVVC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病例资料
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1999年4月~2004年4月STD门诊治疗的340例女性患者,年龄16~57岁,平均31.6岁。所有患者治疗前1年内发生4次或4次以上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 VVC)。340例患者中有128例的性伴有包皮过长,103例患过念珠菌性炎。符合以下诊断标准[2]:Ⅰ.自觉外阴阴道剧烈瘙痒,阴道分泌物明显增多;Ⅱ.外阴阴道黏膜水肿发红,其上可见乳白色薄膜,分泌物性质不定,呈水样脓性或乳胶样;Ⅲ.阴道分泌物直接镜检可找到典型菌丝与芽孢。
2.分组及给药方法
340例患者随机分两组:A组170例,年龄16~57岁,平均30.4岁,口服伊曲康唑200 mg/d,连续3天,同时阴道局部使用硝酸咪康唑栓(400 mg/粒),每天1粒,连用3天。B组170例,年龄19~52岁,平均31.5岁,口服伊曲康唑200 mg/d,连续3天,同时阴道局部使用硝酸咪康唑栓(400 mg/粒),每天1粒,连用3天;以后于月经来潮时第一天口服伊曲康唑200 mg/d,连续3天,月经干净后3天阴道局部使用硝酸咪康唑栓(400 mg/粒),每天1粒,连用3天,共连续服用6个月经周期。如性伴患念珠菌性炎的同服伊曲康唑200 mg/d,连续3天,包皮长者劝其行包皮环切术。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停用其它口服或外用抗真菌药物,同时避免使用广谱抗生素。
3.观察与随访
按要求随访3次,于停药后1周、3个月及6个月复查,随时记录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及阴道分泌物真菌学检查结果。
4.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真菌直接镜检和(或)培养均为阴性;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好转,真菌直接镜检和(或)培养阴性;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好转,真菌直接镜检和(或)培养阴性或阳性;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改变或加重,真菌直接镜检和(或)培养阳性[2]。
5.统计学方法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结 果
1.两组冲击治疗停药1周的结果 冲击治疗1周时,两组痊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0.12,P>0.05)。总有效率比较也无显著性差异(χ2=0.04,P>0.05),结果见表1。表1 两组冲击治疗停药1周时的治疗效果(略)
2.两组冲击治疗停药后3个月和6个月的结果
两组治疗后第3个月和第6个月时,两组的复发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分别为6.87和11.80,P<0.01)),结果见表2。表2 两组冲击治疗停药后3个月和6个月复发率比较(略)
随访例数3个月6个月A组11111(9.9)26(22.8)B组1142(1.8)8(7.0)
讨 论
近年来由于性病发病明显增加及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妇女 RVVC发病率明显增加。目前由于RVVC的发病机理不明,故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1,3]。国内外一些学者的观点认为预防或维持系统性抗真菌治疗可有效地减少RVVC发生[1,3]。
伊曲康唑为三唑衍生物,是通过对真菌细胞色素P450的抑制来阻止麦角固醇的合成,从而达到抑制真菌细胞生长的作用[1,3]。在感染部位只需很低的治疗浓度即可奏效,而阴道组织保持高于治疗浓度达3天之久[1,3]。由于RVVC往往在月经后复发[4],故选择在月经来潮时用药,连用3天,使患者在月经内达到有效浓度而起到预防RVVC的效果。达克宁栓是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出现的咪唑类抗真菌药物,其主要成分为硝酸咪康唑,有促进乳酸杆菌的再生长使阴道pH值恢复正常,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杀灭作用等优点[1],月经后3天使用可延长斯皮仁诺的治疗效果,加速局部症状的改善及改善阴道微环境,更有利于RVVC恢复和减少复发。从本文的两组复况来看,A组6个月总的复发率为21.8% (37/170),停药越长,复发率也越高。尽管两组冲击治疗后近期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B组预防复发的效果非常显著,6个月后仅10例复发 (5.9%,10/170),其中原因可能是RVVC的复发可能与伊曲康唑长期使用导致耐药菌株的出现有关,而联合用药后对降低念珠菌对伊曲康唑耐药菌株的出现,其中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总之,伊曲康唑冲击疗法加预防性治疗,对VVC复发有一定治疗和预防作用,且方法简单,副作用少,病人的依从性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李筱芳,刘维达.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治疗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4,30:205-208.
[2]吴志华.现代性病学[M].第2版.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280-281.
【关键词】 非霍奇金淋巴瘤;复发;利妥昔单抗; ESHAP
作者单位:255000 广东省茂名市中医院 非霍奇金淋巴瘤是一种常见的血液肿瘤,对放化疗敏感,但易复发及耐药,再次治疗缓解率低,ESHAP方案为常用的解救方案之一。非霍奇金淋巴瘤大多起源于B淋巴细胞,大于95%的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免疫组化显示CD20阳性,利妥昔单抗是第一个获得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用于临床的人鼠嵌合型的抗CD20单克隆抗体,它能特异性地与CD20抗原结合杀伤肿瘤细胞,明显提高了CD20高表达的B细胞性NHL的缓解率和生存率[1]。我院采用利妥昔单抗联合ESHAP方案及单用ESHAP方案治疗复发的CD20阳性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比较其疗效和不良反应,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标准 经组织病理确诊的复发非霍奇金淋巴瘤,免疫组织化学提示为B细胞性,CD20均为阳性,具有可评价病灶,外周血白细胞≥35×109/L,血小板≥100×109/L,肝、肾功能基本正常。全身功能状态评分(eastem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为03分。
12 临床资料 2005年9月至2010年8月我院共收治复发的CD20阳性的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21~77岁,平均年龄51岁。均经病理确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免疫组织化学提示为B细胞性,CD20均为阳性,既往曾应用CHOP或CHOP样方案化疗, 32例患者中弥漫性大B细胞型18例,边缘区B细胞型5例,滤泡型4例,套细胞型5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应用利妥昔单抗联合ESHAP方案组(治疗组)16例和单独应用ESHAP方案组(对照组)16例。两组在性别、年龄、临床分期、LDH水平、IPI评分、B症状有无等方面无明显差异。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化疗前1 d给予利妥昔单抗375 mg/m2静脉滴注,浓度100 mg/100 ml,速度起始为50 ml/h缓慢静脉滴注,如无不良反应,可逐渐加快滴速,每05 h加速30 ml/h,最大速度可达250 mg/h;静脉滴注利妥昔单抗前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 mg,并给予心电监护;第1天开始实施ESHAP方案,即:依托泊苷(VP16)60 mg/m2静脉滴注,第1~4天;甲基强的松龙500 mg,静脉滴注,第1~4天;阿糖胞苷2 g/m2,静脉滴注,第5天,维持3 h;顺铂25 mg/m2,静脉滴注,第1~4 d。 21 d为1个周期,疗程为4个周期。
对照组:采用ESHAP方案,治疗方法同治疗组第1~5 d,21 d为1个周期,疗程为4个周期。
两组患者在化疗期间均给予水化,静脉给予护胃、止呕、护肝药,中性粒细胞
14 疗效和不良反应评价 按WHO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2],疗效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病情稳定(SD)和病情进展(PD)。药物不良反应按照WHO分度标准分为0~IV度,Ⅲ或Ⅳ度为严重反应。
15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00统计分析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患者之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
2 结果
21 疗效观察 经过4个疗程的治疗,其中,对照组CR 4例,PR 5例,SD 3例,PD 4例,总有效率为563%;治疗组CR 6例,PR 8例,SD 1例,PD1例,总有效率为875%,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22 不良反应 全部患者均进行安全性评估,主要不良反应为轻中度骨髓抑制、消化道不良反应及脱发、肝功能损害(见表2)。骨髓抑制主要表现在白细胞减少,发生率分别为875%和813%,血红蛋白降低均占25%,因化疗过程中,常规予止呕、护胃,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治疗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所有患者均无其他严重的并发症发生,均完成治疗。治疗组1例在第1次利妥昔单抗输注30 min时出现寒战、发热、胸闷,予减慢输注速度及对症处理后,上述症状缓解,体温正常,以后应用未再出现; 1例老年患者骨髓抑制期出现肺部感染,予GCSF及抗感染治疗后感染控制;1例在治疗过程中出现AST、ALT升高,但未超过正常值上限的2倍,予护肝治疗后AST、ALT恢复正常。
关键词:综合康复护理;脑卒中;生存质量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主要是指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患者脑部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及非创伤性的脑实质内出血,其急性期持续的时间一般为2-4周,在次期间,如护理不当,可对患者的预后造成影响。因此,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中,主要采用综合康复护理方法对脑卒中急性发作期患者进行护理,旨在分析综合护理在改善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作用,本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了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脑卒中急性期患者50例,其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36~65岁,平均(51.25±4.28)岁。
1.2护理方法
①一般护理:患者入院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体温、心律、脉搏等,给予心电监护,准确记录患者生命体征,对患者的意识、反射等进行观察,对病情较为危重的患者应该增加查房的时间和频率,予0.5h巡视病房1次,一级护理患者1h巡视病房1 次。如发现患者的病情出现异常情况,及时通知管床医生,并及时进行处理。
②呼吸道护理:由于脑卒中患者会出现呼吸抑制等情况,因此,对患者的呼吸道护理尤为重要,在护理过程中,嘱患者平卧位,并观察患者是否有痰,如患者呼吸道有痰,应及时吸引口鼻分泌物,并适当给予雾化吸入,保持呼吸道通畅,观察患者的氧饱和度,维持血氧饱和度达95%以上,如患者出现氧饱和度下降,可适当吸氧。
③用药护理:由于在脑卒中的急性发作期,大部分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因此,在给患者用药的过程中,需严格核对患者的身份,以免错误用药后发生不良后果,严格的做到三查七对,在药物应用的过程中,密切观察是否出现液体渗出、皮肤坏死等情况,增加巡视次数,每半小时巡视1 次患者输液情况,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更换另一条静脉重新输入。
④生活护理:如患者出现意识障碍,需给予患者加床护栏,以免发生坠床,对于瞻望的患者适当给予约束,如患者出现感觉障碍,应该避免高温或或冷刺激,防止烫伤或冻伤,保暖需用热水袋时应外包毛巾,每30 min查看更换一次部位。如患者出现运动障碍,嘱家属多陪伴,防止患者跌倒或受伤,如患者存在吞咽障碍,需在患者的床头准备吸引器,进餐前注意休息,应给予半流或糊状食物,少量多餐,防止误吸。进餐后抬高床头30 min~60 min,防止食物反流。如患者在进餐的过程中出现误吸,应及时清理患者口鼻中的分泌物,防止吸入性肺炎和窒息的发生,对不能进餐患者给予留置胃管,并做好留置胃管的护理。
⑤预防院内感染:由于院内患者较多,因此,应在最大程度上避免院内感染的发生,注意保持室内通风,床单干净整洁,在此基础上,对于留置导尿的患者,应每日用5%碘伏消毒尿道口2次,每日更换尿袋。做好患者的口腔护理,每日2
1.3观察指标
本研究采用Barthel指数[1]来反应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运用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 BREF. QOL[2]评定生活质量。
1.4统计分析方法
本研究选取SPSS19.0统计软件对本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其中,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结果以α=0.05为检验标准,以P
2.结果
2.1治疗前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
本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 指数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治疗前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
2.2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本组患者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3.护理体会
脑卒中的发病率约为200/10万[3],死亡率较高,且在存活的患者中,70%患者会很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4],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及生活质量[5]。因此,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护理工作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本组50例患者中,治疗前后Barthel 指数、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治疗后均明显提升,提示,合理的护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患者预后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以往研究中也显示,良好的护理对患者疾病的康复具有重要作用,与本研究结果一致[6]。
在本研究中,主要采用的综合护理方法包括一般护理、呼吸道护理、用药护理、生活护理、院内感染预防等几个方面,护理内容涵盖了患者生命体征、饮食、运动、用药等各个方面,全面的对患者进行护理,在最大的程度上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在脑卒中急性期患者治疗期间,不可忽略患者的护理工作,以提高临床效果和患者的恢复程度。
参考文献:
[1]诸毅晖. 康复评定学[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220-222, 268-270.
[2]梁翠萍,王欣淼,徐金秀,等. 脑卒中后抑郁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4):470.
[3]王秀坤,黄旭明,石艺华,等.健康教育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5,36(14):3172-3174.
[4]南登. 康复医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58.
方法:选择2008年3月~2011年4月在我院诊治的80例接受膝关节周围骨折手术的临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术后均给予关节恢复锻炼,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熏洗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恢复效果、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恢复效果及格率明显较对照组患者高,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均没有出现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
结论:中药熏洗的方法治疗接受膝关节周围骨折手术后关节功能康复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且不会引起复杂的并发症和发生不良反应,临床效果显著提高,可作为今后临床对该类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中药熏洗 膝关节周围骨折 关节功能 康复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7-0193-02
由于骨牵引、石膏托、夹板外固定、关节损伤等造成的膝关节功能障碍是膝关节及其周围骨折内固定术后常见并发症[1]。膝关节周围骨折包括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骨折。保守治疗较困难,目前,保守治疗较困难,多采用手术治疗,但因术后易发生关节黏连从而导致的膝关节功能障碍使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中药熏洗有热疗、药疗双重作用。2008年3月至2011年4月,我院给予接受膝关节周围骨折手术的临床患者中药熏洗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3月~2011年4月在我院诊治的80例接受膝关节周围骨折手术的临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26~60岁,平均年龄40±2.6岁。单侧左膝10例,右膝12例,双膝18例,;病程最短3天,最长12年;股骨髁上骨折13例,股骨髁间骨折7例,胫骨平台骨折10例,髌骨骨折5例,复合骨折5例。对照组40例,男20例,女20例,年龄25~61岁,平均年龄41±2.5岁。单侧左膝8例,右膝15例,双膝17例,;病程最短2天,最长11年;股骨髁上骨折15例,股骨髁间骨折5例,胫骨平台骨折8例,髌骨骨折6例,复合骨折6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关节功能康复护理。术后2~3天,使用膝关节功能锻炼器,指导患者进行被动膝关节活动;术后5~7天,指导患者行膝关节主动屈伸锻炼,持续至出院。另外,使用膝关节功能锻炼器时要注意,屈伸角度由小到大,速度由慢到快,角度由10°开始,逐渐增加,以患者无不适为宜。
1.3 中药熏洗方剂组成和用法。治疗组在采用锻炼器对相关关节进行恢复锻炼的基础上,术后7d予中药熏洗。该方剂的药物组成为:伸筋草、红花、当归、宣木瓜、三七、乳香、没药、茜草、木香、木通、鸡矢藤、七叶莲、三棱、细辛、草乌、苏木、桃仁、防风、地鳖虫、白芍、甘草,将上药用小块纱布按药名分类包好投入盛5000mL清水的盆中浸泡30分钟,再煮沸30分钟。将患膝置盆上先薰后洗,亦可将热药袋敷于患膝上进行治疗。每次30分钟,早晚各1次,7天为一个疗程,坚持治疗4个疗程。每剂中药可用2~3天。注意薰洗时勿烫伤皮肤,避免弄湿衣被等。
1.4 疗效评价标准。治愈:肿胀、疼痛消失,关节活动范围>120°,伸直0°;显效:肿胀、疼痛基本消失,关节活动范围90~120°,伸直受限10°,或膝关节活动幅度较治疗前增加30°以上;无效:膝关节肿胀、疼痛及功能无任何改善。
1.5 统计学处理方法。应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 结果
治疗组患者临床恢复效果及格率明显较对照组患者高,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均没有出现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n/(%)]
组别例数治愈显效好转无效及格率
治疗组4015(37.5%)10(25%)9(22.5%)6(15%)34(85%)
对照组4011(27.5%)8(20%)7(17.5%)14(35%)26(65%)
P值<0.05<0.05<0.05<0.05<0.05
3 讨论
膝关节功能障碍是膝关节或邻近部位的骨折损伤,局部血肿机化,关节囊及其周围的韧带、肌腱、肌肉黏连挛缩,导致关节伸屈活动发生障碍,关节僵硬,使膝关节活动受限。中医传统医学认为,骨折后膝关节僵硬为骨伤或术后关节长期不适当外固定,跌打损伤后因其疼痛,患肢关节不能活动导致骨节失动、气血瘀滞、经脉闭阻、津液运行不畅,筋骨关节失去气血津液的温煦濡养,日久则肌肉失养而萎缩,经脉挛缩,屈伸不利[2]。治疗当以舒筋活络、除湿消肿通利关节、活血化瘀为主。中药熏洗能促进膝关节功能康复,我院利用中药熏洗的热效应及可改善局部微循环加速局部新陈代谢,松解粘连等作用治疗受膝关节周围骨折手术的临床患者,收到很好的疗效。方中当归、红花、伸筋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宣木瓜、威灵仙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川乌、草乌、细辛、艾叶温痛散寒止痛;乳香、没药、三棱具有破血逐淤的功效,茜草、木香、苏木、白芍、防风、甘草具有行气消肿、缓急止痛的功效;,细辛、木通、地鳖虫脱水温经通络,全方具有活血化淤、温经舒筋通络、脱水消肿止痛等作用。减轻了对神经未梢的刺激,药力从皮到肉,从筋到骨,层层渗透,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肌力和关节功能的恢复。治疗组患者在中药熏洗治疗后,患肢普遍有轻松感,屈曲加压时无痛感,患者易于接受此法。且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患肢好转程度明显,使患者能积极配合治疗,缩短了康复时间,提高了生活质量。表一显示,治疗组的及格率率达85%,对照组仅为65%。
总而言之,在给予接受膝关节周围骨折手术的临床患者术后进行功能锻炼的基础上,进行中药熏洗的方法,可以促进膝关节功能康复。
参考文献
美国一项研究显示,长期饮用无糖或低热量饮料的人比普通人发福速度更快。
贴有“健怡”、“无糖”或“低热量”标签的饮料中含有如阿斯巴甜等人工甜味剂,以代替蔗糖和果糖。一项历时10年针对474人的研究表明,人们饮用上述种类的饮料越多,体重增长也越多。
得克萨斯大学医学院的流行病临床学教授海伦・哈祖达说:“那些标有‘无糖’的饮料或许不带热量,但并不代表人们饮用之后不会产生热量。这项调查和其他前瞻性调查的数据都表明,把无糖汽水和含人工甜味剂的饮料作为健康饮品是错误的选择。”
这项调查的研究人员将饮用无糖饮料人群的腰围和未饮用此种饮料人群的腰围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前一群体的腰围增长幅度比后一群体要高出70%;大量饮用无糖饮料的消费者的腰围增长幅度则要比未饮用此种饮料的消费者高出500%,即前者腰围增长幅度是后者的6倍。
编撰这份报告的研究人员在美国糖尿病协会科学年会上提出,推广健怡饮料“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危害”。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项调查并没有考虑饮用无糖饮料的人群与非饮用人群的其他饮食和生活习惯,而前一人群可能比后一人群的饮食质量普遍要差。
研究显示少吃脂肪有助预防糖尿病
一项研究成果显示,降低患糖尿病风险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减少脂肪摄入量。
美国亚拉巴马大学的研究人员说,为了解脂肪摄入量与糖尿病之间的关系,他们对69名体重超标的人进行跟踪研究。被调查对象是被认为有可能患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研究人员将被调查对象分成两组,并对他们的饮食进行干预。第一组人员每顿饭减少脂肪的摄入量;第二组人员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
当研究进行到第8周时,研究人员发现,第一组人员的胰岛素分泌明显增加、葡萄糖耐受性明显改进、胰岛素敏感性也明显增强,这些改善有助于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以上生物指标被认为是导致糖尿病的风险因素。
负责这项研究的营养学家劳拉・格利指出,就预防糖尿病而言,吃什么比吃多少更重要。换言之,与其费劲节食减肥,不如改善饮食结构。
站直能让人减轻疼痛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和美国南加州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试验表明,站直了不仅给人以良好的印象,还能减轻身体的各种疼痛,让人感到全身舒畅,心情愉悦。
研究人员先给志愿者的胳膊绑上血压计,然后进行充气,直到他们感到疼痛为止。而后第二次试验前,让志愿者先保持20秒钟的瑜伽姿势,背部挺直,两脚叉开。结果证明,站直了可以降低身体对疼痛的敏感度,无精打采则会让身体对不适更加敏感。《实验社会心理学杂志》认为,因为这种姿势能够提高身体对疼痛的忍耐度。
研究人员指出,疼痛既是心理上的,也是生理上的,而站直身体,不仅能缓解和预防身体上的不适及疼痛,还能缓解情绪上的痛苦。因此,他们建议,平时可以顶本书,看看自己能不能站直;当你感到不适时,也不应蜷缩身体,而应挺胸直立,并尽可能舒展身体。
静坐超两小时患心脏病几率翻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