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生物塑料研究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使用与大力推广为农业增产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粮食和经济作物产量增加的同时,土壤中大量难以降解的塑料地膜残余物逐年上升,造成了环境污染,影响了生态平衡。大多农民使用的地膜厚度薄、强度差、易老化、难回收,非常容易残留在地里,导致“白色污染”。每年有几百万吨的地膜被弃于土壤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污染源。据调查,连续35年覆膜的土地,其中的废弃地膜可使小麦减产5%9%,蔬菜减产2%10%,玉米产量下降10%,棉花产量下降10%23%。此外,牛羊误食残膜碎片,可导致肠胃功能失调,严重时造成死亡。
调查结果引起了我们的震惊和思索:能不能找到合适的方法加速降解农田土壤中日益增多的残留农膜呢?我们学校的科技辅导员帮我们查阅了资料,并介绍了从事微生物研究的科研机构和辅导老师,确定了项目的可行性。于是,我们开始了关于农膜降解的研究。
研究过程
技术路线
研究技术路线见图1。
菌源样品
5份菌源样品分别采自生活小区垃圾堆、保定市垃圾处理厂、保定市纺织厂排水沟、保定市区河流底泥及郊区农田土壤。用采样铲采集垃圾、污泥及农田地表土壤以下1015cm深处土样各约100g于牛皮纸袋中,记录采样时间、地点等信息并标号,风干、过40目筛,4℃冰箱放置备用,采样时间为2010年7月,要求所有样品在3周内处理完毕。
实验方法
高效PVA(聚乙烯醇)降解菌株的分离筛选。实验共采集了保定市郊垃圾处理厂、纺织厂排水沟土壤、河流底泥等5个土壤样品,每个样品筛选3批,共进行了15批次的驯化与分离。
菌株的种属鉴定。根据《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分为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实验和16SrDNA序列分析3方面进行。
高效PVA降解菌株培养条件优化(产芽孢工艺研究)。内容包括斜面菌种活化、种子制备、液体培养等。
菌株对PVA的降解效果研究,包括菌株芽孢液制备、摇瓶中的降解实验、土壤模拟降解实验等。
实验结果与分析 土样中PVA降解细菌的分离筛选
为了提高筛选效率,采用PVA平板透明圈初筛的方法,经初筛共得到8株呈现透明圈亦即具备降解PVA能力的菌株(见图2),分别为1-16、1-21、2-1、2-2、3-3、3-4、3-9和4-2菌株。
对初筛所得8株菌株进行培养,然后测定各菌株对发酵液中的PVA降解率。结果显示,3-4菌株的降解率最高,48h后达到35.43%。
3-4菌株的种属鉴定
经基因组提取、扩增和序列测定,得到该菌株及相应标准菌株的进化距离并构建了系统发育树。将3-4菌株的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与《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中相应属、种的有关性状相对照,发现3-4菌株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与解淀粉芽孢杆菌较为一致,因此鉴定菌株3-4为解淀粉芽孢杆菌(液化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经科技查新,国内报道中尚未见过该菌株用于PVA降解的报道。
解淀粉芽孢杆菌3-4菌株的产芽孢条件优化
实验结果表明,PVA降解菌株的摇瓶培养产芽孢条件为:2%麸皮,0.5%玉米浆,0.05%KH2 PO4 ,0.3%ZnCl2 ,Na2 HPO4·12H2 O0.4%。最佳的发酵参数为pH8.0,种龄14h,装瓶量50mL/250mL三角瓶,30℃,200r/min。在此优化条件下,其芽孢产率可达95%以上,总生物量为2.69×109 CFU。
菌株的降解应用效果
摇瓶发酵降解实验。在摇瓶降解基础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的PVA及一定量菌株芽孢液,30℃、200r/min条件下摇床培养96h,不同时间测定残留量绘制降解率曲线见图3。结果表明,菌液对摇瓶中添加不同浓度的PVA均有降解效果,在浓度为10mg/mL时降解率最高,在96h时达到72.10%;浓度为25mg/mL时,96h降解率为53.59%;菌液对PVA塑料的降解率要低于对纯品PVA的降解,分析可能是由于PVA塑料除含有PVA外还有淀粉基体等其他物质,因此降解得相对缓慢。
模拟土壤降解实验。菌液对土壤中PVA纯品的降解实验结果见图4。由图可知,随着时间的延长,菌液对土壤中的PVA降解率呈增加趋势,在降解28天时,土壤中的大部分PVA可被降解。菌液对土壤中PVA塑料的降解实验结果表明,菌株的施入量对PVA塑料的降解速率有一定影响,菌液加入量越多降解就越快,达到一定值时降解速率的增加则不再明显。在菌剂加入为4mL时,28天可将PVA塑料降解63.25%。实验证实,从微生物方面讲,菌液不会引起不良生态效应;菌液对受试土壤理化指标无明显影响,表明该菌株具有良好的大规模应用前景。
本研究创新点及推广前景
分离筛选出高效降解PVA的新菌株解淀粉芽孢杆菌3-4。经科技查新,该菌应用于PVA的微生物降解在国内文献尚未见报道。
首次进行了PVA降解菌株(解淀粉芽孢杆菌3-4菌株)的生产工艺研究。研究结果为利用微生物菌剂降解残留PVA农膜奠定了前期科学基础。经科技查新,目前国内未见PVA菌剂菌株生产工艺的研究及解淀粉芽孢杆菌产芽孢条件的研究。
探明了所研制菌液降解PVA及PVA塑料的适用条件和实际降解效果,为PVA环境污染的微生物修复奠定了科学基础。
本研究所获的PVA降解菌株降解效率高,菌液生产工艺完善、成本低廉,降解效果明确。此菌株及其菌液生产和实际降解工艺,在PVA农膜污染治理方面有较大的应用推广价值,在其他行业的含PV污染治理方面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下一步工作设想
所获得的供试菌株为自然界的野生菌株,应具备较大的产酶及降解活性的提高空间,因此可对其开展产酶特性研究,使其降解潜力得以充分发挥;还可考虑对其实施诱变、基因工程育种等手段,进一步提高其PVA降解能力。
应尽快以小白鼠为供试动物考察菌株安全性,确保菌株的使用安全,不会对环境产生新的危害。
可进一步研究菌剂的大生产工艺和固定化工艺等,为功能菌株的大规模应用奠定基础,并深入研究适合的工艺和设备,提高其降解效率和其实用性。
进一步考察此菌株在其他PVA污染治理中的应用潜力,如对纺织废水中PVA的降解。
该项目获得第2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创新成果竞赛项目中学组环境科学一等奖。
关键词:生物降解性能;合成塑料;可生物降解塑料
中图分类号:TQ321.4;X3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1-2481-05
塑料是人工合成的长链高分子材料[1]。由于塑料具有优秀的理化性能,如强度、透明度和防水性等,合成塑料已广泛应用于食物、药物、化妆品、清洁剂和化学品等产品的包装。塑料已经成了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目前全世界大约有30%的塑料用于包装,而且仍以每年高达12%的比率扩展。
塑料材料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使用,在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益处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如石油资源的大量消耗和塑料垃圾的日益增加等,它们会给人类未来的生活带来难以估计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尤其是各种废弃塑料制品的处理问题,已经不单是简单的环境治理方面的问题,世界各国普遍已将其发展认识成为值得重视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由于塑料在自然进化中存在的时间较短,因此塑料可抵抗微生物的侵蚀,自然界中一般也没有能够降解塑料这种合成聚合物的酶[2]。目前塑料垃圾一般是通过填埋、焚化和回收处理掉。但不恰当的塑料废弃物处理往往是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不仅直接危害人类的生存,而且潜在地威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比如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PVC)塑料的燃烧会产生二恶英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3]。
由于与传统塑料有相似的材料性质,又具有非常好的生物降解性能[4],以聚羟基脂肪酸酯(Polyhydroxyalkanoates,PHAs)、聚乳酸(Polylactic acid,PLA)、 聚己内酯(Polycaprolactone,PCL)等为代表的可生物降解塑料已开始广泛应用于各种包装材料、医疗设备以及一次性卫生用品生产,另外在农田地膜生产中也已用作聚丙烯或聚乙烯的替代品[5]。可生物降解塑料的使用可降低石油资源消耗的30%~50%,进一步缓解对石油资源的使用;另外可生物降解塑料制品的废弃物可以进行堆肥处理,所以与普通石油来源的塑料垃圾相比可避免人工分拣的步骤,这样就大大方便了垃圾的收集和后续处理。因此,可生物降解塑料十分符合现在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以利于真正实现“源于自然,归于自然”。
1 塑料降解概述
任何聚合物中的物理和化学变化都是由光、热、湿度、化学条件或是生物活动等环境因素引起的。塑料的降解一般包括光降解、热降解以及生物降解等。
聚合物光降解的敏感性与其吸收来自对流层的太阳辐射的能力直接相关。在非生物降解中,光辐射活动是影响降解最重要的因素[6]。一般来说,UV-B辐射(295~315 nm)和UV-A辐射(315~400 nm)会直接造成光降解;而可见光(400~760 nm)是通过加热来实现加快聚合体降解的;红外光(760~2 500 nm)则是通过加快热氧化作用实现降解。大多数塑料倾向于吸收光谱中紫外部分的高能量辐射,激活电子更活跃的反应,导致氧化、裂解和其他的降解。
聚合物的热降解是由过热引起的分子降解。在高温下,聚合物分子链的迁移率和体积会发生改变,长链骨架组分断裂,发生相互作用从而改变聚合物特性[6]。热降解中的化学反应导致材料学和光学性能的改变。热降解通常包括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变化和典型特性的改变;包括延展性的降低、脆化、粉末化、变色、裂解和其他材料学性能的降低。
生物降解是塑料降解的最主要途径,一般来说,塑料在自然状态下进行有氧生物降解,在沉积物和垃圾填埋池中进行厌氧降解,而在堆肥和土壤中进行兼性降解。有氧生物降解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而无氧生物降解过程会产生二氧化碳、水和甲烷[7]。通常情况下,高分子聚合物分解成二氧化碳需要很多不同种类的微生物的配合作用,一些微生物可将其降解为相应的单体,另一些微生物能利用单体分泌更简单的化合物,还有一些微生物再进一步利用这些简单化合物以实现聚合物的完全降解[1]。
生物降解是受很多因素控制的,包括微生物类型和聚合物特性(迁移率、立构规整度、结晶度、相对分子质量、功能团类型以及取代基等),另外添加到聚合物中的增塑剂和添加剂等都在生物降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8]。降解过程中聚合物首先转化成单体,然后单体再进行矿化。大多数聚合物都难以通过细胞膜,所以在被吸收和生物降解进入细胞前必须先解聚成更小的单体或寡聚体[9]。微生物降解起始于各种各样的物理和生物推动力。物理动力(如加热/冷却、冷冻/熔化以及湿润/干燥)会引起聚合物材料裂化的机械破坏;微生物进一步渗透,造成小规模溶胀和爆破。至少有两种酶在聚合物降解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们分别是胞内解聚酶和胞外解聚酶。胞外解聚酶将聚合物分解成短链分子,短链分子小到足以透过细胞膜,被胞内解聚酶进一步分解。
2 天然可生物降解塑料的生物降解
天然可生物降解塑料一般是指以有机物为碳源,通过微生物发酵而得到的生物降解塑料。主要以PHAs较多,其中最常见的有聚3-羟基丁酸酯[Poly(3-hydroxybutyrate),PHB]、聚羟基戊酸酯[Poly(3-hydroxyvalerate),PHV]和其共聚物[Poly(3-hydroxybutyrate-co-3-hydroxyvalerate),PHBV][10]。微生物在营养缺乏的情况下产生并储存PHAs,当营养不受限时微生物会将其降解并代谢[11]。但是微生物储存PHAs的能力未必能保证环境中微生物对PHAs的降解能力。微生物必须先分泌胞外水解酶,将聚合物转化成相应的羟基酸单体[7]。PHB水解产物为3-羟基丁酸,而PHBV的胞外降解产物为3-羟基丁酸和3-羟基戊酸[12]。这些单体都是水溶性的,可透过细胞壁,在有氧情况下进行β-氧化和三羧酸循环,完全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厌氧情况下还会生成甲烷。实际上,在所有高等动物血清中都发现了3-羟基丁酸,因此PHAs可用于医学方面,包括用于长期控制药物释放、手术针、手术缝合线、骨头和血管替代品等。
目前已在多种环境中分离出大量可以降解PHAs的微生物[13,14]。在土壤中发现的Acidovorax faecilis、Aspergillus fumigatus、 Comamonas sp.、 Pseudomonas lemoignei和Variovorax paradoxus,在活性污泥中分离出的Alcaligenes faecalis和Pseudomonas sp.,在海水中发现的Comamonas testosteroni,存在于厌氧污泥中的Ilyobacter delafieldii以及在湖水中发现的Pseudomonas stutzeri对PHAs均具有降解能力。
PHB胞外解聚酶是微生物自身分泌的,对于环境中PHB的新陈代谢发挥着重要作用。很多PHB解聚酶已从Alcaligenes[15]、Comamonas[16]和Pseudomonas[17]的微生物中分离纯化出来。对它们的基本结构分析表明,这些酶由底物结合区、催化区和连接二者的联合区域构成。底物结合区域在结合PHB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催化部分包含一个催化单元,由催化三联体(Ser-His-Asp)构成。目前对于PHB解聚酶的性能研究已比较深入,研究显示,PHB解聚酶相对分子质量一般低于100 000,大多数PHA解聚酶相对分子质量都在40 000~50 000;最适pH为7.5~9.8,只有来源于Pseudomonas picketti和Penicillium funiculosum的解聚酶的最适pH是5.5和7.0;在较宽的pH、温度、离子强度等范围内稳定;大多数PHA解聚酶都会受到丝氨酸酯酶抑制剂的抑制[18]。
3 聚合物共混材料的生物降解
聚合物共混材料是由可降解塑料和通用塑料混合制成的,其降解率取决于其中较易降解的成分,降解过程破坏聚合物的结构完整性,增加了表面积,剩余聚合物暴露出来,微生物分泌的降解酶也会增强。目前常见的聚合物共混材料主要是以淀粉基为主要可降解部分的共混材料。
3.1 淀粉/聚乙烯共混物的生物降解
聚乙烯是一种对微生物侵蚀有很强抵御能力的惰性聚合物[19]。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生物降解也会减弱[20]。将容易生物降解的化合物如淀粉添加到低密度的聚乙烯基质中,可加强碳-碳骨架的降解。与纯淀粉相比,淀粉聚乙烯共混物的碳转移率降低,在有氧的情况下转移率较高。Chandra等[21]研究发现在Aspergillus niger、Penicillium funiculom、Chaetomium globosum、 Gliocladium virens和Pullularia pullulans混合真菌接种的土壤环境中,线性低密度聚乙烯淀粉共混物可有效地被生物降解。添加淀粉的聚乙烯的降解率取决于淀粉含量,而且对环境条件和共混物中的其他成分很敏感[22]。很多研究者在研究时发现,在淀粉/低密度聚乙烯共混物中添加改性淀粉后,改性淀粉可增强其在共混物中的可混合性和黏着力[23]。但是与未改性的淀粉/聚乙烯共混物相比,这种改性淀粉的生物降解率较低。
3.2 淀粉/聚酯共混物的生物降解
淀粉和PCL共混物被认为是可完全降解的,这是因为共混物中的每种成分都是可生物降解的[24],Nishioka等[25]已在活性污泥、土壤和堆肥中研究了不同等级商用聚酯Bionoll的生物降解能力。PHB解聚酶和脂酶均可以打开PHB的酯键,由于其结构的相似性,这些酶还能降解Bionolle。Bionolle和低成本淀粉的混合物的开发研究可进一步提高成本竞争力,同时在可接受的程度上维持其他性能。有研究表明,淀粉的添加大大提高了Bionolle组分的降解率[26]。
3.3 淀粉/水溶性聚合物聚乙烯醇共混物的生物降解
水溶性聚合物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与淀粉有更好的兼容性,而且这种共混物拥有良好的薄膜性能。很多这样的共混物已得到发展并用来制作可生物降解包装设备[27]。PVA和淀粉共混物也被认为是可生物降解的,因为这两种成分在多种生物环境下都是可生物降解的。从城市污水厂和垃圾堆埋区的活性污泥中分离出的细菌和真菌对淀粉、PVA、甘油和尿素共混物的生物降解能力数据表明,微生物可消耗淀粉、PVA的非结晶区、甘油和尿素增塑剂[27],而PVA的结晶区未受降解影响。
3.4 脂肪族-芳香族共聚酯的生物降解
脂肪族-芳香族(Aliphatic-aromatic,AAC)共聚酯结合了脂肪族聚酯的生物可降解性和芳香族聚酯的高强度性能。为了降低AAC的成本经常混加淀粉。与其他可生物降解塑料相比,AAC和低密度聚乙烯有更相似的特性,特别是吹膜挤出。AAC也符合食品保鲜膜的所有功能要求,如透明度、弹性和防雾特性,所以这种材料很适合用于水果和蔬菜的食品包装。虽然AAC以化石燃料为基础,但是它是可生物降解和堆肥降解的。通常情况下,它在微生物环境中12周就会被降解得肉眼不可见。
4 合成塑料的生物降解
4.1 聚乳酸聚酯的生物降解
聚乳酸(Polylactic acid,PLA)是一种线性脂肪族聚酯,它是由天然乳酸缩聚或是丙交酯的催化开环制得的。PLA中的酯键对化学水解作用和酶催化断键都很敏感。PLA的应用是其热压产品,如水杯、外卖食物餐盒、集装箱和花盆盒。PLA在60 ℃或是高于60℃大规模的堆肥操作中可以完全降解。PLA的降解首先是水解成水溶性化合物和乳酸。这些产物被多种微生物快速代谢成CO2和水。Torres等[28]研究了Fusarium moniliforme、Penicillium roquefort 对PLA低聚物(相对分子质量为1 000)的降解;Pranamuda等[29]报道了Amycolatopsis sp.对PLA的降解,而在Tomita等[30]的研究中也报道了Bacillus brevis对PLA具有降解能力。另外,已证明可使用专性酯酶如Rhizopus delemer脂肪酶降解小分子PLA(相对分子质量为2 000)。
4.2 聚琥珀酸丁二酯的生物降解
聚琥珀酸丁二酯(Polybutylene succinate,PBS)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通过传统的熔融技术可用于一系列终端产品。这些应用包括地膜、包装膜、塑料袋和易冲刷卫生产品。PBS是水合式生物降解的,通过水解机制开始生物降解。在酯键处发生水解,相对分子质量降低,使得微生物可进行进一步降解。
4.3 改性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的生物降解
改性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是在PET中添加乙醚、酰胺或是脂肪族单体共聚单体,由于它们的键能较弱而更容易通过水解作用进行生物降解。这一降解机制包括酯键的水解与醚和酰胺键的酶促作用。改性PET可通过改变所使用的共聚单体调节和控制降解率。
5 聚氨酯的生物降解
聚氨酯(Polyurethane, PUR)是具有分子内氨基甲酸酯键(碳酸酯键-NHCOO-) 的聚异腈酸酯和多元醇的缩合产物。据报道,PUR中的氨基甲酸酯键易受到微生物的进攻。PUR的酯键水解作用被认为是PUR的生物降解机制。已发现土壤中的4种真菌Curvularia senegalensis、 Fusarium solani、Aureobasidium pullulans和Cladosporium sp.可降解聚氨酯。Kay等[31]分离并研究了16种不同细菌降解PUR的能力。Shah[32]报道称在埋于土壤中6个月的聚氨酯薄膜中分离出了5种细菌,它们分别被定义为Bacillus sp. AF8、 Pseudomonas sp. AF9、 Micrococcus sp. AF10、 Arthrobacter sp. AF11和Corynebacterium sp. AF12。
FTIR光谱可用来证明聚氨酯生物降解机制是聚氨酯中酯键的水解作用。聚氨酯生物降解能力取决于酯键的水解作用[33]。酯键降低的比率大约超过醚键50%,这与测量到的聚氨酯降解的数量相吻合。FTIR分析埋于土壤中6个月经真菌作用后的PUR薄膜[34],显示2 963 cm-1(对照)至2 957 cm-1(试验)波峰有轻微下降,这表明在1 400~1 600 cm-1处C-H键的断裂和C=C的形成。FTIR分析Corynebacterium sp.降解聚氨酯的分解产物表明聚合物的酯键是微生物酯酶进攻的主要地方[31]。目前已分离并表征了两种PU酶,它们分别是与细胞膜结合的PU酯酶和胞外PU酯酶[35]。这两种酶在聚氨酯的生物降解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与膜结合的PU酯酶可提供细胞介导接近聚氨酯的疏水表面,然后胞外PU酯酶吸附在聚氨酯表面。在这些酶的作用下,细菌可以吸附在聚氨酯的表面并将PU基质水解代谢掉。
6 结论
传统石油来源的通用塑料的过度使用已使得其成为当今世界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因此可生物降解塑料取代通用塑料已经成为未来材料科学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些可生物降解塑料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其可生物降解性和可再生性,此外还具有许多优良的理化性能,如热塑性、生物相容性、产物安全性、成膜后具有高透明度、纤维的高拉伸强度以及易于加工等。但是应该看到的是相关可生物降解塑料在自然界中降解往往十分缓慢,而且在PLA经改性或制成产品后,其在环境中的降解就更为缓慢,因此在进行可生物降解塑料合成和改性研究的同时,其生物降解研究也应该受到重视,以实现其废弃物快速完全降解,并建立有效的生物循环系统以实现产品物料循环。
参考文献:
[1] EUBELER J P, BERNHARD M, ZOK S, et al. Environmental biodegradation of synthetic polymers I. Test methodologies and procedures [J]. TrAC 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2009,28(9):1057-1072.
[2] MUELLER R J. Biological degradation of synthetic polyesters-enzymes as potential catalysts for polyester recycling [J]. Process Biochemistry, 2006,41(10):2124-2128.
[3] JAYASEKARA R,HARDING I,BOWATER I, et al. Biodegradability of selected range of polymers and polymer blends and standard methods for assessment of biodegradation[J]. Journal of Polymers and the Environment,2005,13(2):231-251.
[4] 陈国强,罗荣聪,徐 军,等. 聚羟基脂肪酸酯生态产业链——生产与应用技术指南[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25-37.
[5] OJUMU T V, YU J, SOLOMON B O. Production of polyhydroxyalkanoates, a bacterial biodegradable polymer[J]. 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2004,3(1):18-24.
[6] LUCAS N,BIENAIME C,BELLOY C,et al. Polymer biodegradation: Mechanisms and estimation techniques [J]. Chemosphere,2008,73(4):429-442.
[7] VOLOVA T G,BOYANDIN A N,VASILIEV A D,et al. Biodegradation of polyhydroxyalkanoates (PHAs) in tropical coastal waters and identification of PHA-degrading bacteria [J]. Polymer Degradation and Stability,2010,95(12):2350-2359.
[8] ARTHAM T, DOBLE M. Biodegradation of aliphatic and aromatic polycarbonates[J]. Macromolecular Bioscience,2008,8(1):14-24.
[9] TRAINER M A, CHARLES T C. The role of PHB metabolism in the symbiosis of rhizobia with legumes [J].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2006,71(4):377-386.
[10] SHAH A A, HASAN F, HAMEED A, et al. Biological degradation of plastics: A comprehensive review[J]. Biotechnology Advances,2008,26(3):246-265.
[11] PAPANEOPHYTOU C P, VELALI E E, PANTAZAKI A A.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n extracellular medium-chain length polyhydroxyalkanoate depolymerase from Thermus thermophilus HB8[J]. Polymer Degradation and Stability,2011, 96(4):670-678.
[12] GARC?魱A D E,MAR?魱A C, HUESO DOM?魱NGUEZ K B. Simultaneous kinetic determination of 3-hydroxybutyrate and 3-hydroxyvalerate in biopolymer degradation processes[J]. Talanta,2010,80(3):1436-1440.
[13] ZHOU H, WANG Z, CHEN S, et al.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extracellular poly(β-hydroxybutyrate) depolymerase from Penicillium sp. DS9701-D2[J]. Polymer-Plastics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2009,48(1):58-63.
[14] CALABIA B P, TOKIWA Y. A novel PHB depolymerase from a thermophilic Streptomyces sp.[J]. Biotechnology Letters,2006,28(6):383-388.
[15] BACHMANN B M, SEEBACH D. Investigation of the enzymatic cleavage of diastereomeric oligo (3-hydroxybutanoates) containing two to eight HB units. A model for the stereoselectivity of PHB depolymerase from Alcaligenes faecalis T1[J]. Macromolecules,1999,32(6):1777-1784.
[16] KASUYA K, DOI Y, YAO T. Enzymatic degradation of poly [(R)-3-hydroxybutyrate] by Comamonas testosterone ATSU of soil bacterium[J]. Polymer Degradation and Stability,1994, 45(3):379-386.
[17] SCH?魻BER U, THIEL C, JENDROSSEK D. Poly(3-hydroxyvalerate) depolymerase of Pseudomonas lemoignei[J].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2000,66(4):1385-1392.
[18] JENDROSSEK D. Microbial degradation of polyesters: A review on extracellular poly(hydroxyalkanoic acid) depolymerases[J]. Polymer Degradation and Stability,1998,59(1-3):317-325.
[19] GILAN I, HADAR Y, SIVAN A. Colonization, biofilm formation and biodegradation of polyethylene by a strain of Rhodococcus ruber [J].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2004,65(1):97-104.
[20] ROSA D S,GABOARDI F, GUEDES C G F, et al. Influence of oxidized polyethylene wax(OPW) on the mechanical, thermal, morphological and biodegradation properties of PHB/LDPE blends [J].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2007,42(19):8093-8100.
[21] CHANDRA R, RUSTGI R. Biodegradation of maleated linear low-density polyethylene and starch blends [J]. Polymer Degradation and Stability,1997,56(2):185-202.
[22] ALBERTSSON A C, KARLSSON S. Aspects of biodeterioration of inert and degradable polymers[J]. International Biodeterioration & Biodegradation,1993,31(3):161-170.
[23] 何小维,黄 强. 淀粉基生物降解材料[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262-263.
[24] (日)土肥义治,(德)A. 斯泰因比歇尔. 生物高分子 聚酯Ⅲ——应用和商品(第4卷)[M]. 陈国强,译.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49-53.
[25] NISHIOKA M, TUZUKI T, WANAJYO Y, et al. Biodegradable Plastics and Polymers[M]. Amsterdam: Elsevier Science,1994. 584-590.
[26] RATTO J A, STENHOUSE P J, AUERBACH M, et al. Processing, performance and biodegradability of a thermoplastic aliphatic polyester/starch system [J]. Polymer,1999,40(24): 6777-6788.
[27] TUDORACHI N, CASCAVAL C N, RUSU M, et al. Testing of polyvinyl alcohol and starch mixtures as biodegradable polymeric materials [J]. Polymer Testing,2000,19(7):785-799.
[28] TORRES A, LI S M, ROUSSOS S, et al. Screening of microorganisms for biodegradation of poly(lactic-acid) and lactic acid-containing polymers [J].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1996,62(7):2393-2397.
[29] PRANAMUDA H, TOKIWA Y. Degradation of poly(L-lactide) by strains belonging to genus Amycolatopsis[J]. Biotechnology Letters,1999,21(10):901-905.
[30] TOMITA K, KUROKI Y, NAGAI K. Isolation of thermophiles degrading poly(L-lactic acid)[J]. Journal of Bioscience and Bioengineering,1999,87(6):752-755.
[31] KAY M J, MORTON L H G, PRINCE E L. Bacterial degradation of polyester polyurethane [J]. International Biodeterioration,1991,27(2):205-222.
[32] SHAH A A. Role of microorganisms in biodegradation of plastics [D].Islamabad:Quaid-i-Azam University,2007.
[33] TANG Y W, LABOW R S, SANTERRE J P. Isolation of methylene dianiline and aqueous-soluble biodegradation products from polycarbonate-polyurethanes[J]. Biomaterials,2003, 24(17):2805-2819.
关键词:聚氨酯泡沫;生物降解;填充;土壤掩埋;微晶纤维素
中图分类号:TQ328.3 文献标识码:A
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RPUF)绝热效果好,比强度大,电学性能及隔音效果优越,而且通过调整配方,可以制成不同规格的制品以满足不同要求,作为一种绝热保温与结构材料,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建筑、冷藏、航空航天等领域[1]。然而其使用后的废弃物因在自然条件下难以降解,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因此研究和开发可生物降解型聚氨酯材料迫在眉睫。将一些易于生物降解材料填充到聚氨酯中,是研发生物降解型聚氨酯材料的一个重要方向[2-6]。
纤维素是地球上储藏量最大的天然高分子,作为可再生的天然材料是生物降解材料的良好原料[7-9]。本文采用聚醚多元醇和多异氰酸酯为主要原料,在聚氨酯发泡过程中加入微晶纤维素,制备了填充型可生物降解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RPUF)并研究了其力学和降解性能。
1 实验部分
1.1 原材料
聚醚N303,天津石化三厂; [0]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PAPI),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硅油AK8807、三乙醇胺,分析纯,成都化学试剂厂;微晶纤维素(MCC),西安北方惠安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公司生产;微晶纤维素使用前经真空烘箱干燥至恒重,存储于干燥器中备用;水为蒸馏水。
1.2 仪器与设备
电热鼓风恒温干燥箱,DB210SC型,成都天字试验设备有限责任公司;增力电动搅拌器,JJ-1型,江苏金坛市医疗仪器厂;模塑成型模具,自制;扫描电子显微镜,S440型,Leica Cambridge公司;红外光谱仪,?Nicolet-5700型,美国尼高力仪器公司;热重分析仪,TGA-SDTA851型,德国耐驰公司;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AG-1OTA型,日本岛津公司;简支梁冲击实验机,XJJ-5型,承德材料实验机厂。
1.3 微晶纤维素填充可生物降解RPUF的制备
首先将一定比例的聚醚多元醇N303、三乙醇胺、硅油AK8807、水和微晶纤维素配制成一组分,并搅拌均匀记作A组分;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PAPI)作为B组分。上述两组分的温度调节到22℃左右,然后将B组分倒入A组分中经高速搅拌均匀后浇注入预热到45℃左右的模具内发泡成型。经熟化处理脱模后得到材料样品,然后按要求加工成所需试件,进行相关的性能测试。
1.4 力学性能测试
压缩性能:参照GB/ T 8813-88进行,试件尺寸为Φ50mm ×50mm ,测试时的横梁速度为5.00mm/min,温度25℃,湿度65%RH;
冲击性能:参照GB/ T 11548-89塑料冲击实验方法进行, 试件尺寸为10mm ×15mm ×120mm,摆锤能量1J,温度25℃,湿度65%RH。
1.5 降解性能测试
所制备样品的降解性能表征采用户外土埋法降解实验法进行:将样品按一定间隔埋入普通园艺土壤下约10cm处,让其在自然条件下降解。每隔一段时间,从土壤中取出一些硬质聚氨酯泡沫样品,用去离子水小心清洗,然后在50℃电热鼓风干燥箱中放置24h,进行干燥。最后再在常温常湿的条件下至少平衡24h,做如下表征:
(1) 失重率:失重(%)=[(W0-WS)/ W0]×100计算,式中:W0-泡沫体原始质量;WS-降解后泡沫体质量。
(2) 红外分析:降解产物的红外光谱用KBr压片法测试。
(3) 热重分析:降解产物的热重分析在氮气氛下测试,升温速度10℃/min,温度范围:常温-700℃。
(4) 扫描电子显微镜:取降解产物试样脆断,对断面进行喷金处理后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测断面形态,加速电压为20KV。
2 结果与讨论
2.1 填料在RPUF中的最大填充量
制备出的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的密度为0.1g/cm3左右,当微晶纤维素的添加量在80份(23.3wt%)以下时,发泡充分,样品表面平整,未出现收缩现象。进一步提高填充量,由于表面填料较多, 使泡沫无法支持, 出现塌泡现象,样品出现明显的收缩,因此最大填充量约为23.3wt%。
2.2 微晶纤维素填充可生物降解RPUF的力学性能
微晶纤维素填充可生物降解RPUF的压缩强度与冲击强度与填料用料的关系如图1所示。当少量微晶纤维素加入RPUF基体后,其压缩性能和冲击性能均有大幅度的下降,此时聚氨酯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交联结构已在一定程度受到影响,而填料与聚氨酯之间的相互作用也较弱,因此导致其力学性能下降。随着填料用量的增大,填料分子与聚氨酯分子键的相互作用增强,使其压缩强度有所改善;进一步增加填料用量时,试样的压缩强度开始减小,这可能由于RPUF在受压时主要由聚氨酯基体构成的泡孔壁和支柱来承受外力,而过高含量的填料降低了基体树脂含量,故压缩性能下降。而冲击性能随着填料用量的增加却未得到改善,这可能因为微晶纤维素填料本身性脆,与聚氨酯基体相容性差,使得填料和基体界面间相互作用较弱,当样品受冲击断裂时,裂纹扩展在填料和基体界面间进行,填料含量越多裂纹扩展越严重,试样的冲击性能就越差。
2.3 微晶纤维素填充可生物降解RPUF的降解性能
2.3.1 土壤微生物处理下微晶纤维素填充RPUF失重和FTIR分析
经过不同的时间间隔后,样品的失重情况如图2所示。图2(a)中可以看出,样品降解120天后的失重率随微晶纤维素用量的增大而增大;
(b) 填料用量80份时,失重率―时间关系
图2 微晶纤维素填充可生物降解RPUF
土壤掩埋试验后的失重率
图2(b)中当填料用量均为80份时,失重率随降解时间的延长而增大,120天后失重率可达10.8wt%。
图3为微晶纤维素填充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降解产物的红外光谱图。图3(a)中当微晶纤维素填充量为80份时,样品在1730cm-1处的氨酯键中羰基吸收峰随着降解时间延长逐渐变弱,说明样品中的氨酯键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时间越长降解效果越好。图3(b)为不同微晶纤维素填充量的RPUF降解120天后的红外谱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样品氨酯键中羰基吸收峰随着填料用量增大逐渐变弱,说明微晶纤维素含量越高,样品越易于生物降解。
2.3.2 土壤微生物处理下微晶纤维素填充RPUF热重分析
分别对不同降解时间以及不同填充量的降解样品进行TG分析,结果列于表1、表2中。从表1可以看出,随着土壤掩埋时间的延长,样品的最大热分解速率温度逐渐降低说明了泡沫体的立体网状结构受到损坏,发生了降解,并且时间越长,降解效果越明显。而表2中样品的最大热分解速率温度随着微晶纤维素用量的增加逐渐降低表明填料越多,样品越易于生物降解。
2.3.3 土壤微生物降解处理后微晶纤维素填充RPUF的表面形貌变化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微晶纤维素填充RPUF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表面形貌的变化。在土壤微生物降解前微晶纤维素填充量为80份的RPUF表面平整,微孔致密均匀(图4A),随着土壤微生物降解时间的延长,孔洞变大,松散,不均匀(图4B),孔洞破损逐渐变大(图4C)。在放大2000倍的SEM照片中可以看见样品表面被微生物侵蚀后的碎片(图4D)。这进一步说明微生物对聚氨酯的结构有所破坏。同样在图5中可以看出在降解周期相同的条件(均为120天)下,微晶纤维素含量越高的样品受微生物侵蚀破坏的越严重。这与以上红外以及热重分析得到的结果一致。
3 结论
本文在普通聚氨酯泡沫中加入易于生物降解的微晶纤维素制得了密度为0.1g/cm3左右,外观和力学性能良好的填充型可生物降解聚氨酯泡沫塑料,最大填充量达23.3wt%,土壤掩埋实验证明样品具有一定的生物降解性,最大填充量的样品经过120天土壤微生物降解后失重率可达10.8wt%。
参考文献:
[1] 李绍雄,朱吕民. 聚氨酯树脂[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
[2] 钱伯章,朱建芳.可降解塑料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J]. 上海化工,2004,29(10):1-4
[3] 秦蓓,张小清,范涛.稻壳添加聚氨酯泡沫塑料[J].化工进展,2003,22(10):1093-109
[4] H Hatakeyama,S Hirose,T Hatakeyama,K Nakamura,et al. TG-FTIR studies on biodegradable polyurethanes containing mono-and disaccharide components[J]. J.M.S.Pure Appl Chem.,1995,A32(4):743
[5] 戈进杰. 基于天然资源的可生物降解材料:由含单宁的树皮制备聚氨酯[J]. 自然杂志,1998,20(2):98
[6] 郭金全.林剑清. 玉米淀粉对PU泡沫化学改性的研究[J]. 厦门大学学报,1996,(4):642-644
[7] Ivana Marova, Stanislav Obruca, Vladimir Ondruska.et al.Biodegradation of polyurethane foams modified by carboxymethyl cellulose by several bacteria [J].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2007.131(2):S170-S171
[8] 戈进杰,徐江涛,张志楠.基于天然聚多糖的环境友好材料(Ⅱ)―麻纤维和芦苇纤维多元醇的生物降解聚氨酯[J].化学学报.2002,60(4):732-736.
[9] 张捷,于九皋.多糖类生物降解材料的研究进展[J]
中国塑料,1995,9(6):17-26.
作者简介:
【中图分类号】 G 478.2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02-0168-02
【关键词】 卫生服务研究;社会保障;学生保健服务
【基金项目】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江苏省高校学 生医疗保障制度研究04SJD630031)。
【作者简介】 冷明祥(1955-),男,江苏泰兴人,医政学院教授 ,主要从事卫生事业管理和教育工作。
【作者单位】 南京医科大学,江苏 210029。
1999年以来,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高校招生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短短几年就实现了 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2005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共招生506万人,毛入学率达 到21%,已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1]。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达1562万人,居世界第一。在高校扩招背景下,高校学生卫生服务需求与医疗保障状况应当引 起高度重视。为此,南京医科大学有关专家组成课题组,于2005年5-7月进行了江苏省高校 学生卫生服务需求与医疗保障现状专题调研。
1 对象与方法
采取单纯随机抽样原则,将江苏省高校分为综合类、医学类和其他类3种,共抽取了5所高校 ,其中综合类院校3所(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扬州大学),医学类院校1所(南京医科大学) ,师范类院校1所(盐城师范学院)。同时,按照江苏区域内苏南、苏中、苏北经济发展水平 的差异,将其分为位于苏南的高校(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医科大学),位于苏中的高 校(扬州大学)和位于苏北的高校(盐城师范学院)。按照当时在校本科计划内统招生人数的5% 左右,进行按年级和班级分层整群抽样。通过专门制订调查表收集高校学生卫生服务需求与 医疗保障情况资料,主要项目包括:一般经济情况,医疗保险情况,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情 况以及生活方式。共发放调查问卷2 314份,回收有效问卷2 284份,有效回收率为98.7 0%。
2 结果
2.1 卫生服务利用情况
2.1.1 门诊服务利用情况 学生4周患病率为27.3%,在患病种类中,排在前 3位的依次为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伤害。患病学生中,未治疗的181人,占 29.5%;治疗的432人,占70.5%。未治疗原因依次为自感病情较轻、无时间、经济困难、医 药费不 能报销和交通不便。
选择治疗的学生中,分别采取了单纯自我治疗、找医生治疗和自我治疗结合医生治疗3种 方式 。平均每人次治疗花费分别为自我治疗13.58元,找医生治疗186.26元;自我治疗结合医生 治疗花费208.20元。
学生年人均就诊次数为1.94次,年人均门诊医药费183.41元(不包括住院医疗费用),大 大超过了国家年人均60元的拨款标准。学生就诊地点依次为校医院或保健科占51.8%,省、 市级医院占31.7%,县、区医院占13.4%,乡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占3.2%。学生就诊花费 依次为县区医院就诊次均费用为237.78元,省市级医院就诊次均费用为200.04元,乡医院或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次均费用为27.90元,校医院或保健科就诊次均费用为17.91元。学生 患病后,若自我治疗或看门诊,自费平均比例为87.4%,获医疗保险报销的平均比例为4.9 %,获学校报销的平均比例为6.6%。
2.1.2 住院服务利用情况 学生在调查前1 a有住院经历的102人,占4.5%。 住院费开支人均为3 299.80元,次均住院费为2 639.49元。住院费中,平均获得医疗保险报 销的为22.2%,获得学校报销的为8.7%,自费比例为68.5%。学生住院选择医疗单位时首 先考虑的是医疗服务质量,其次为方便程度,再次为医疗服务价格。
在调查前1 a患过大重病的占2.2%。患大重病的同学中,35.6%是伤害,其他患病种类较 为分散,有白血病、恶性肿瘤、尿毒症、尿结石、毒血症、腰椎间盘突出等。
2.2 高校学生医疗保险状况 被调查者中1 614人有医疗保险,占70.7%。其 中,由学校代办投保的占74.2%,靠家庭自行购买的占6.3%,既有学校代办又有其他方式获 得的占18.2%。没有医疗保险的学生占28.4%,未参保原因依次为从未考虑过、身体健康、不 知如何参保和经济原因。学生对医疗保险非常了解的人只占2.0%,了解一些的占 60.0%,无任何了解的占38.0%。参加医疗保险的同学中只有6.0%认为医疗保险作 用非常大,59.0%认为有一些作用,35.0%认为无作用。这一方面与大学生患病率较低,部分 学生未从医疗保险中直接受益有关;另一方面是参保学生对医疗保险的满意度不高,认为医 保赔付率、理赔效率、服务态度一般的分别占66.3%,69.3%和65.8%。被调查者选择医疗保 险时首先考虑的因素依次为保险公司信誉、承保范围、服务质量和保费高低。调查结果反映 ,学生可接受投保费用:35.8%为20~40元,25.5%为40~60元,11.5%为60~80元,11.5%为 80~100元,9.8%可接受100元以上。可见大学生对高额保费接受程度不高,这主要与其自身 无独立的经济能力、经济主要来源于父母有关。
3 高校学生医疗保障问题与政策建议
3.1 高度关注学生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不一致的现象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患 病 现象比较普遍,患大重疾病也时有发生,而患病学生中29.5%没有进行任何治疗,放弃了应 有的卫生服务需求。这种明显的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不一致的现象应当引起教育 、卫生部门和学校的高度重视。
3.2 学生医疗费用自负比重增大 高校扩招前,国家拨付每生每年60元医疗 经费,学生在校医院就诊费用学校承担90%左右,住院医疗费国家承担50%~80%,剩余部分 由学生承担[2],基本满足了学生的医疗需求。扩招后,国家给予每生每年60元的 公费医疗拨款多年不变,相比2003年全国人均卫生费用409.5元有较大差距;相比此次调研 结果,学生年人均用于医疗保健消费金额410.93元、年人均门诊医药费183.41元也有较大差 距。有限的公费医疗拨款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医疗需求,应引起重视。政府应及时出台高校学 生医疗保障制度,保障大学生在校期间身心健康。
3.3 建立学生医疗保障制度,将学生纳入社会医保体系 调查显示 ,70%以上学生每年可承受的投保费用为20~80元。大学生的健康水平将直接影响到人才的 体 质,政府、学校有责任提供基本医疗服务,适当医疗保障是一项有远见的投入[3] 。政府应当根据学生医疗费用情况,较大幅度地增加投入,作为大学生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 费用。
世界各国对学生的健康保险大都采取强制的形式,主要因为学生是弱势群体,必须加以保护 [4]。强制让所有大学生参加大病统筹,能使 医保体系抗疾病风险的能力更强,更利于解决大学生的后顾之忧。如果实行自愿参保,这事 实上就设定了一个费用门槛,以至于贫困学生会因为缺乏缴费能力而无法参加,并形成体制 内与体制外的群体区分,而且会难以避免体制外人员对体制内医疗资源的侵蚀。提示在建立 学生医疗保障时,不能忽视贫困生的权益。对贫困生参加医疗保险,政府和学校应当 采取措施,减免其参保费用。并建立贫困学生大、重疾病救治基金,由政府、学校和社会共 同筹集,由学校管理,专款专用。20%左右家庭相对较为富裕的学生,可以根据商业医保自 愿参保原则,让其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适当购买商业医疗保险,提高个人医保水 平。
3.4 高度关注高校及校医院在学生医保中的作用 高校应对学生加强医疗保 健消费观的教育,引导学生自觉把医疗保健消费与自身经济状况联系起来,从而确立终生受 益的科学的医疗保健消费观[5]。同时,加强学生医疗保险意识的教育引导。调 查表明,未参保学生很大程度上是缘于医保意识的淡薄,对医保非常了解的学生只占 2.0%,而38.0%的学生对医疗保险无任何了解。因此,学校应有专人负责学生办理医疗保 险的释疑工作,做好耐心细致的服务工作。同时可以张贴、发放保险须知[6] ,以便学生及时了解。另外学校也要加强和保险机构联系,充当投保学生与机构之间联系的 桥 梁。高校医院必须抛弃以前的重医疗轻保健的观点,将预防保健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为大学生的健康服务[7],在促进预防保健工作发展的同时,降低学生的医疗费用 负担。
4 参考文献
[1] 李延保.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大学的使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5) :1-5.
[2] 徐琨.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刍议.医学与社会,2004,17(6):12-13.
[3] 边宝兰.关于大学生公费医疗制度改革的探讨.中国校医,1997,11(5):391.
[4] 崔晓华.关注大学生医疗保险.中国保险,2004(6):46-47.
[5] 孙曙平,冷明祥.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医疗保健消费观.光明日报,2005-11-30(9).
[6] 魏新民.安徽财贸学院大学生医疗保险索赔情况.中国学校卫生,2003,24(5):503.
关键词:红霉素;甲硝唑;超声雾化;咽喉炎
Abstract :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erythromycin metronidazole combined ultrasonic atomization treatment of sore throat, discusses its feasibility study. Methods: to choose between August 2011 and October 2011 of our hospital, 90 cases of angina pati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n = 45). Control group 45 cases were treated by amikacin, prednisone acetate dragon, with normal saline aerosol inhalation therapy; Observation group 45 cases were treated by erythromycin, metronidazole combined atomization inhalation therapy, to evaluate two groups of curative effect analysis.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wo groups of patients have different degrees of improvement,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45 cases 3 cases ineffective, the total number of effective for 42 case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3.33%, the control group in 8 cases ineffective, the total number of effective for 37 case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82.2%, the curative effect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obviously due to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azithromycin metronidazole combined ultrasonic atomization treatment of sore throat total effective rate is as high as 93.33%, curative effect is distinct, suitable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words: erythromycin; Metronidazole. Ultrasonic atomization; Sore throat
咽喉炎是指喉部黏膜的一般性病菌感染所引起的慢性炎症,分为急性和慢性咽炎两种,咽喉炎的症状主要有咽喉肿痛、口干、喉燥、咽痒、咽部灼烧感、干咳无痰、咽中异物感、吞吐困难、严重时声音沙哑,头晕脑胀、胸闷、甚至咯血等[1,2]。咽喉炎本身并不严重,但如果不及时治疗极易引发支气管炎、肺炎、心肌炎、咽喉癌、食道癌等多种并发症,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本文主要对红霉素甲硝唑联合超声雾化治疗咽喉炎的效果进行探讨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8月至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90例咽喉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中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龄区间为10-74岁,平均年龄(33±3.36)岁,病程最短的6个月,最长的19年,平均病程(7±3.15)年。对照组中男性24例,女性21例,年龄区间为9-75岁,平均年龄(35±2.42)岁,病程最短的5个月,最长的18年,平均病程(2±2.64)年。90例患者均经临床病理确诊为咽喉炎且符合咽喉炎诊断标准[3],其中36例咽部粘膜出现弥漫性充血、肿胀现象,12例下颔淋巴结肿大、有压痛,19例咽喉粘膜可见脓性分泌物附着,11例化脓者滤泡中央出现黄白点,12例咽喉壁淋巴滤泡红肿。所有参与研究的患者均排除支气管哮喘、合并严重的肺炎、喉息肉、喉肿瘤、等疾病。本次研究为患者及家属讲解病理和治疗方法并经患者及家属同意。对比二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在治疗前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咽部进行全面检查,对其体征及各项数据进行全面记录。
(1)对照组45例患者采用阿米卡星100mg、醋酸泼尼松龙10mg,、联合生理盐水10mg雾化吸入治疗,每天一次,每次10分钟,治疗周期为3个疗程(1个疗程3天),患者在治疗期间切忌大声说话,宜保持安静,最好禁声。
(2)观察组采用红霉素(制剂:肠溶片剂、胶囊0.125g,琥珀酸乙酯片剂0.125g、胶囊0.25g,注射用无菌粉末0.25g,眼膏剂:0.5%,软膏剂1%)[4]0.3g,甲硝唑10ml,注射用水5ml联合雾化吸入治疗。治疗周期为7日,每日1次。
(3)在治疗期间可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予以适量口服药物,如新清宁、复方草珊瑚含片、盐酸吗啉呱片和维生素类药物[5]。
(4)治疗后对两组患者体征变化进行密切观察,并进行详细记录。
1.3观察指标
根据患者治疗效果将评定标准分为治愈、好转、无效三个阶段。其中治愈表现为:患者体征完全消失,咽喉部无疼痛、红肿充血、脓性分泌物等症状。好转表现为:咽喉炎症状明显减轻,咽喉部稍有充血、脓性分泌物减少、发出声音、饮食时喉部疼痛减缓。无效即患者体征无任何变化或变化不明显,咽喉疼痛、红肿、化脓等症状无缓解,甚至有加重趋势。
1.4数据处理
研究结束后,将所有数据录入到SPSS13.0软件中,录入过程确保真实客观,以95%作为可信区间,计数资料用百分比、率表示,卡方检验比较;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比较。以P
2结果
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病情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观察组45例患者中3例无效,总有效人数为42例,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中8例无效,总有效人数为37例,总有效率为82.2%,观察组疗效明显由于对照组,P
3讨论
咽喉炎常由病毒和细菌引起,好发于春冬季,人体抵抗力降低、受凉、疲劳、长期受化学气体或粉尘刺激、吸烟过度等都容易导致发病[6]。咽喉炎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彻底容易转为慢性咽炎,难以治愈且病程漫长,给患者生活造成极大困扰。因此及早预防极为重要,预防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吸烟或不吸烟,饮酒适量或戒酒,少吃刺激性食物;
(2)室内环境清洁湿润,注意通风,保持空气清新;
(3)生活规律,注意休息,切忌熬夜,积极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
(4)注意口腔卫生,早晚刷牙,不要经常过度用嗓,避免声带剧烈运动。
一旦发生咽喉炎症,应及时进行治疗,切不可自行用药,导致炎症加重。本文主要探讨红霉素甲硝唑联合超声雾化治疗咽喉炎的效果,通过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结果表明霉素甲硝唑联合超声雾化治疗咽喉炎总有效率高达93.33%,疗效显著,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庆好,周丽华,舒小冬等.红霉素甲硝唑联合超声雾化治疗咽喉炎疗效观察[J].南方护理学报,2001,8(5):12-13.
[2]张娟.超声雾化吸人治疗急性咽喉炎200例疗效观察[J].包头医学,2009,33(1):43-44.
[3]李立,那秀丽,张立新等.超短波联合药物超声雾化吸人治疗咽喉炎的疗效观察[J].辽宁药物与临床,2003,6(3):139-140.
[4]陈恩宽,宋文光,邓海燕等.地胆头液雾化吸入治疗急性咽喉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12,20(3):211-212.
关键词:辽宁;服务业;电子商务;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9-0033-03
电子商务是基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和现代流通方式。世界各国对电子商务都非常重视,认为电子商务在未来半个世纪内将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发达国家推动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经验包括:(1)积极制定国家电子商务发展的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带动电子商务发展;(2)政府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协调不同部门,加强对电子商务的管理和引导;(3)重视电子商务环境建设和着力利用电子商务对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4)加强教育与培训,积极培养IT人才和电子商务人才。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自1994年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经过15年的发展,截至2009年6月,中国互联网人数已达3.38亿,互联网应用也渐由新闻娱乐应用为主向电子商务与生活服务应用为主转变。据商务部网站调研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规模(交易额)已超过35 000亿元,同比增长48.5%,高于2008年的41.2%,前景一片光明
一、辽宁省服务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省服务业有了较快发展,对全省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从1978到2009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速超过10%,2009年更是有了显著突破。据媒体对2010年辽宁省服务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的报道,2009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实现5 829亿元,增长12.1%,是近10年来的最高增幅;实现地税收入占全省地方税收63.2%,成为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新增社会就业占全省新增就业人数的53.8%,成为吸纳社会就业的重要载体;全年固定投资完成6 680亿元,增长37.4%,高于全国4.4个百分点;利用外资79亿美元,增长27.6%,占全省实际利用外资的51.1%,超过了第二产业;“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家电下乡”、“汽车下乡”、“早餐工程”等重点工程有力促进了消费和内需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5 812.6亿元,增长18.2%,超出全国2.7个百分点;全省规划设计约100个服务业集聚区,包括沈阳金廊工程、大连黄金海岸、营口百里海岸十里商城在内的15个大规模、现代化的服务业集聚区正在加速建设当中,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虽然辽宁省服务业实现了较快发展,但仍然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9年辽宁省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到38.7%,比全国低3.9个百分点。而北京市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约为76%,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服务业较为发达的长三角16市,2009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突破45%,其中上海市接近60%。相比之下,尽管辽宁省服务业从总量规模到总体实力都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但由于工业发展速度较快,辽宁的服务业比重仍与先进地区有较大差距。
(二)统计数据不够全面、深入,难以准确反映服务业的发展
我国服务业常规统计中统计单位不全、增加值核算低估等问题比较严重,各级统计部门必须尽快建立科学、统一、全面、协调的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和信息管理制度,完善服务业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2010年4月26日,国家统计局成立了服务业统计司(服务业调查中心),目标是努力解决服务业统计中的难点和急需解决的问题,重点攻克服务业统计中的薄弱环节,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服务业统计工作。
(三)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够合理,层次较低,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发展不充分[1]
现代服务业是在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新型服务业。它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咨询、软件和创意产业等一系列服务行业。
(四)服务业区域发展不平衡、布局不合理
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电子商务集中在沈阳、大连等较为发达的地区,其他地区发展相对不足,信息服务业、软件业、金融、教育、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行业的地区差距相当明显。资源型城市的服务业的发展尤其缓慢,部分城市的服务业增加值是沈阳、大连的十几分之一。
二、辽宁省电子商务发展概况及特点
辽宁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商务主要有以下特点[2]。
(一)信息化基础较为完善
到2008年末,辽宁省电信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24万公里,全省行政村100%实现固定电话网络、移动电话网络接通,电信网络自然村覆盖率超过99%,光纤乡镇通达率100%。辽宁省每百人有105部电话,平均每人拥有1部电话以上。在互联网领域,辽宁省属于我国互联网发展水平较好、普及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十个省份之一,网民规模位居第七,年增幅达到40.2%。
(二) 电子商务的发展相对落后
尽管辽宁省的信息化基础较好,互联网普及率和网民增速也都处于全国前列,电子商务的发展却大大滞后。根据世界工厂网数据研究中心的《2009年第4季度中国网民电子商务行为研究报告》,辽宁省作为互联网最发达的前十个省份之一,却不属于电子商务行为最活跃的前十个省份。这说明辽宁省的电子商务发展情况远远落后于互联网建设,企业和社会公众对电子商务的参与度还有待提高。
(三) 辽宁省电子商务发展的特点
1. 社会的电子商务意识正在增强,企业有发展电子商务的强烈愿望。辽宁省规模较大的企业大多已经制定或正在制定电子商务规划,正在筹划或正在开展电子商务,互联网和内部网络已融入企业的运营。
2. 投入资金不足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缺乏是制约辽宁电子商务发展的最根本因素。
3. 制约辽宁省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直接因素是企业领导意识、电子支付、安全、法律和物流现代化水平。而影响电子支付、安全、法律的关键因素是信用制度建设和企业信息化水平。
三、电子商务促进辽宁省服务业发展的作用、优势与障碍
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服务业具有从业人员素质较高、产业附加值高、产业整体技术含量高等特征。电子商务是现代服务业的一种,属于生产和市场服务业的一部分。作为信息技术和经济发展相互作用必然产物的电子商务,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并能够进一步深入并推动整个服务业“脱胎换骨”。 电子商务通过服务业企业的核心商务过程借助计算机网络实现,使服务业企业与客户之间产生互动,密切了企业和客户之间的联系,提升了客户服务的档次,加速了业务创新,减少了流通时间,降低了流通费用,为服务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新的机遇。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信息技术在服务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引发了服务业领域里一系列的重大变革,服务业产业结构升级进程加快,与其他产业之间以及服务业内部的产业融合趋势日渐突出。
四、电子商务环境下加快辽宁省服务业发展的策略
要把辽宁省电子商务环境建设和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升级传统服务业为主要的发展战略结合起来考虑,运用电子商务等现代组织经营与服务方式和信息化技术,提高服务业的生产效率和服务水平,并推动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以及推动现代服务业向更高层次的为消费者提供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全方位体验的体验型服务延伸,加快发展文明健康的体验型服务产业,促进服务业的升级换代,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要做好调研工作,全面掌握辽宁省服务业特别是电子商务的状况
要加强和完善服务业统计工作,保证统计信息的准确及时。考虑到服务业涉及面广、单位数量众多、规模相对较小、内容复杂和新兴服务项目不断涌现等诸多特点,要高度重视,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结合省情对具体困难深入研究,采取措施加以完善和解决。在具体方式上,行业主管部门可以采用省内行业调研、到中央部委和兄弟省份调研、委托咨询机构和行业协会调研等方式。
(二)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电子商务在加快服务业发展中的作用
服务业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都应该认识到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是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趋势,早作准备,务实行动。在辽宁省服务业电子商务应用水平不高的情况下,行业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改善环境,为辽宁省服务业电子商务发展夯实坚定的基础。要尽快收集准确可靠的信息,尽快制定科学合理的电子商务发展规划,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要鼓励行业内应用电子商务的企业、电子商务提供商企业、研究机构、专业媒体、社会团体积极合作,形成合力,促进电子商务迅猛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服务业企业的主导作用,明确企业是开展电子商务的决策主体、投资主体、实施主体、运营主体,是电子商务利益和风险承担者。各级政府应通过各种途径给予服务业企业积极的支持和引导,但不可越俎代庖,强行要求企业选择不切实际的经营策略。要充分发挥开展电子商务情况较好的企业、行业和地区的示范作用,通过试点,以点带面,不断展开,可以在全省电子商务基础较好的城市如沈阳市、大连市等,选择有条件的一些城区,开展“辽宁省服务业电子商务示范城区”试点工作,并及时将其成功经验作为典范向全省推广。
(三)既要积极应用现有的知名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又要积极打造地区和专业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
在建设地区综合性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条件不成熟时,可以鼓励服务业企业充分开发和利用淘宝网等著名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等信息资源;而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要鼓励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牵头,支持一批服务业传统大中型企业整合资源,联合组建或自营电子商务平台,降低商品陈设成本和人员、库存、资金占用等运营成本,使经营模式更加灵活,为服务行业提供传统营销模式无法比拟的快捷、高效技术支撑。
(四)要加强服务业的电子商务诚信体系建设
要努力增强全社会信用意识,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加快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的电子商务法律法规,特别是要尽快研究制定认证机构的法规和管理办法;建立安全认证、网上支付和相关标准体系,加快制定在线支付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加强电子商务市场监管,采取有力措施切实保护电子商务交易双方的合法利益,逐步建立以电子商务投诉服务、法律援助、争议调解、失信惩戒为核心的电子商务纠纷解决服务机制;建立科学、合理、权威、公正的信用服务机构,建设在线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使各部门间信用信息资源得到共享。从而确保消费者的交易在安全、诚信的环境下进行。
(五)要加快适应电子商务环境的现代物流体系建设
要健全法规,对物流行业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要协助企业提高认识,通过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吸引社会上的物流资源,建设适合电子商务要求的物流信息系统;要进一步促进物流系统的现代化和信息化,积极引导辽宁省内物流企业提高信息化水平,建立基于互联网、具有ERP功能的管理信息系统,以优化物流流程,降低物流成本,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鼓励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体系的发展,以建成全省范围内的物联网为未来发展目标。
(六)要处理好传统渠道与电子商务的关系
服务业传统企业较多,已经拥有品牌、业务渠道、客户资源、服务能力等优势。在服务行业企业中开展电子商务,不能是传统服务业向互联网的简单移植,而是要以服务为生存基础,以传统渠道为企业特色,以电子商务为提供特色服务的最重要工具,使传统渠道和电子商务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切实增强现代服务企业的竞争力。
(七)要鼓励辽宁的服务业企业走出去,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服务业竞争
一方面要加强省际、国际合作,吸引外省和国外资本参与辽宁服务业电子商务的升级改造,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加快产业培育与整体实力的提升;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积极有序地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支持各种所有制企业通过网络和现实渠道“走出去”,以此来增强辽宁省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八)要着眼长远,大力培养服务业电子商务所需的各类人才
目前,辽宁本地的高等院校已经能够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电子商务人才,但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项目开发人才和教学科研人才较多,行业管理人才和系统应用人才严重缺乏。为了尽快解决人才不足的问题,需要采用引进与培养并举的方式,调动服务业企业、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的积极性,以行业人才目录、健全职业资格制度等方式引导其培养和引进相关人才。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通过行业协会进行人才市场、信息库建设和人才服务机构的管理。
五、小结
电子商务深刻地影响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电子商务加快了现代服务产业结构的升级进程,催生出新型的服务业行业,提升了服务型企业的竞争力。现阶段,辽宁省的经济发展正步入后工业化时代,正在经历着一场新的产业结构调整,服务业将会成为城区经济的主导行业。因此,结合电子商务的特点和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对辽宁新时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能否立足我国国情、辽宁省情和服务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合理的服务业电子商务发展规划,将决定未来5―10年的辽宁服务业发展走向,决定着电子商务能否成为辽宁省服务业发展助推器,是辽宁省服务业进一步迈向现代化,与国际接轨的关键。通过电子商务应用支撑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和市场机制更加规范和完善,政策和法律法规逐步建立健全,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明显增强,企业信息化管理和电子商务应用水平显著提升,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影响力较强的电子商务服务业企业崛起,成为推动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兴动力。
参考文献:
[1] 王必锋,王海兰,张广军.辽宁省生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关键词】恶性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 重组人白介素-11衍生物 治疗
现如今,恶性肿瘤主要采取化疗为主,并可以获得一定的治疗效果,然而在整个化疗期间会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血小板减少,如果严重的话会导致化疗时间明显延长,对临床化疗效果带来非常大的影响,甚至还会危及病人生命。根据这一情况,文本笔者抽取2012年1月-2014年2月在我院收治的患有恶性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病人45例,对其实施百杰依治疗,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2012年1月-2014年2月在我院收治的患有恶性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病人9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5例。当中,实验组男性病人29例,女性病人16例。年龄在41-63岁,平均年龄为45.2岁;恶性肿瘤类型包括有肺癌、食管癌、贲门癌、胃癌、乳癌、结直肠癌、恶性淋巴瘤、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它们依次为12例、6例、3例、2例、9例、7例、3例、1例、2例;对照组男性病人28例,女性病人17例。年龄在39-67岁,平均年龄为47.8岁;恶性肿瘤类型包括有肺癌、食管癌、贲门癌、胃癌、乳癌、结直肠癌、恶性淋巴瘤、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它们依次为13例、7例、2例、4例、5例、8例、4例、1例、1例。两组病人性别、年龄等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具有可比性。
1.2临床治疗方法
1.2.1实验组治疗方法
实验组对病人实施重组人白介素-11衍生物治疗,采取皮下注射方式,50 g/(kg.d),连续使用,每隔一天检查血象一次额,一直到血小板稳定在100×109L-1的时候停止使用药物,治疗持续时间要在21天以下,在整个治疗期间如连续两次测量血小板在300×109L-1的时候应该提前停止使用药物。在整个临床治疗期间出现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Ⅲ-Ⅳ级毒副作用,应马上终止治疗。
1.2.2对照组治疗方法
对照组对病人实施常规治疗,其中包括有利血生以及升血小板胶囊等相关治疗。
1.3临床观察指标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当中的肿瘤化疗药物毒副反应判定标准[1],对病人异常症状、体征、不良反应给予详细记录,并给予对比分析。
1.4临床治疗效果判定标准
治愈:血小板大致恢复正常(100×109L-1或者在100×109L-1以上),没有出血症状。显效:血小板上升到80×109L-1或者比较原来水平上升50×109L-1以上,没有出血或者大致没有出血症状。有效:比较治疗之前血小板水平有一定上升,可是在50×109L-1以下,在30×109L-1以上。无效:没有达到以上临床指标。总体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
1.5统计学分析
统计分析采用SPSS14.0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P
2结果
2.1两组近期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实验组治疗有效率93.3%,对照组治疗有效率77.8%,对照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近期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组别 例数(n) 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实验组 45 21 14 7 3 93.3%
对照组 45 15 11 9 10 77.8%
P值
2.2两组发生不良反应几率对比
实验组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为11.1%,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为26.7%,实验组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发生不良反应几率对比
组别 例数(n) 发热 肌肉疼痛 心慌 心律失常 不良反应发生率
实验组 45 1 2 1 1 11.1%
对照组 45 2 3 3 4 26.7%
P值
3讨论
因为放化疗造成的血小板减少症,其血小板恢复一般相对较慢,因此,怎样能够安全及时的缓解放疗和化疗造成的血小板减少症已经成为目前临床相关人员热烈讨论的话题。百杰依为关键的造血调节因子,能够对骨髓造血干细胞以及巨核系祖细胞的增殖进行有效刺激,诱导其成熟和分化,使机体当中血小板的数量明显增加,并维持正常功能。根据相关临床报道表明[2],百杰依能够加速致死剂量照射或者化疗药物处理以后的动物外部周围血小板完全恢复。还有相关临床报道表明[3],百杰依能够对血小板增生进行有效刺激,使化疗造成的血细胞降低明显得到缓解,对血小板数量恢复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不良反应较少,停止药物以后都可自行缓解。本文临床结果显示,实验组治疗有效率93.3%,对照组治疗有效率77.8%,对照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低于对照组(P
总而言之,恶性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采取重组人白介素-11衍生物治疗,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使血小板数量明显恢复,不良反应极少。
参考文献:
[1]万里新,单丽红,王,王文廉,蔡政,李琮宇.重组人白介素-11治疗恶性肿瘤放化疗后血小板减少28例[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42(5):966.
[关键词] 翼状胬肉;翼状胬肉切除;生物羊膜移植术;重组人α-2β干扰素滴眼液
[中图分类号] R77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7)04(a)-0126-03
Research on Clinical Effect of Pterygium Resection and Biological Amniotic Membrane Transplantation and Recombinant Human Interferon α-2β Thymus in Treatment of Pterygium
DENG Zhi-hua
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 Beihai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Beihai, Guangxi, 536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ect of pterygium resection and ??biological amniotic membrane transplantation and recombinant human interferon alpha-2b thymus in treatment of pterygium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linical treatment effect. Methods Convenient selection 82 cases of patients with pterygium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15 to October 2016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41 cases in each,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pterygium resection, while the research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pterygium resection and biological amniotic membrane transplantation and recombinant human interferon alpha-2b thymus, and the pterygium invaded limbus of cornea after operation, corneal epithelium healing time, cure rate and recurrence rat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pterygium invaded limbus of cornea after operation and corneal epithelium healing time in the research group in the research group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3.18±0.59)mm, (4.55±1.40)d vs (3.50±0.51)mm, (6.70±1.56)d],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Pterygium; Pterygium resection; Biological amniotic membrane transplantation; Recombinant human interferon α-2β thymus
翼状胬肉是眼科较为常见的一种多发疾病,又叫做鱼肉,该病是受到外界刺激引起的一种慢性炎症病变,由于其形状与昆虫酷似而得名。其可单眼或者双眼发病,为患者睑裂部球结膜和角膜上发生的一种赘生组织,其侵犯患者角膜以后渐渐变大,严重甚至覆盖至患者瞳孔^,严重影响患者视力,给患者带来极大困扰及心理负担。其发病多见于户外劳动者,农民、渔民发病最多,目前该病发病因素尚不明确,可能与烟雾、风尘、日光等长期慢性刺激相关[1]。近年该病有明显上升趋势,受到临床眼科诸多学者高度重视,学者们不断研究新的治疗方案解决该病[2]。为了探究该病最佳治疗方案,该研究方便选取该院眼科2015年9月―2016年10月收治的82例翼状胬肉患者进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生物羊膜移植术及重组人α-2β干扰素滴眼液治疗效果研究,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眼科收治的82例翼状胬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翼状胬肉临床诊断标准[3],采取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研究,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1例。患者均为双眼发病,为原发性翼状胬肉。对照组:男21例,女20例,年龄33 ~79岁,平均年龄(55.35±8.53)岁,胬肉侵犯患者角膜缘内2.1~5.5 mm;研究组:男22例,女19例,年龄35 ~78岁,平均年龄(55.32±8.50)岁,胬肉侵犯患者角膜缘内2.3~5.4 mm。两组患者临床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组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所有患者进行翼状胬肉切除治疗,手术前3 d患者采取抗菌素滴眼液滴眼,术前一天冲洗患者泪道,并进行表面麻醉及浸润麻醉,药物选择0.4%盐酸奥布卡因眼液(国药准字J20100128)与2.0%利多卡因(国药准字H13023823),于显微镜辅助下,患者胬肉头部0.5 mm正常角膜位置采取弯头隋道刀入手,彻底切除患者上皮层和浅基质,手术中注意避开患者重要血管,将胬肉头部切除,并分离结膜,去除其增生组织及胬肉头部,采取烧灼方法进行止血。研究组所有患者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生物羊膜移植术及重组人α-2β干扰素滴眼液,翼状胬肉切除手术同对照组,生物羊膜移植术:首先制备羊膜,生物羊膜取材于健康产妇胎盘组织,游细胞保护液处理及冷冻干燥后灭菌密封保存,常温下存放时间大约为1~2年。取材后修剪略大于患者创面复水后羊膜,术前无菌生理盐水浸泡,然后以贴面接触平铺于创面位置,以10-0丝线进行固定,冲洗结膜囊,完成手术。手术后患者应用重组人α-2β干扰素滴眼液(国药准字S10970093)进行配合治疗,3次/d,1~2滴/次,连续治疗1个月。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后胬肉侵入角膜缘、角膜上皮愈合时间、治愈率及复发率。治愈[4]:经治疗后患者结膜平整,无充血及增生,角膜创面愈合良好,无胬肉生长。复发标准:患者结膜充血肥厚,角膜创面胬肉生长,侵及角膜缘内。
1.4 统计方法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均由该院数据处理中心专门人员进行,保证数据真实性与科学性。初步数据录入Excel(2007版)进行逻辑校对与分析,得出清洁数据采用四方表格法进行统计学分析,采取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手术后胬肉侵入角膜缘、角膜上皮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治愈及复发率比较
研究组患者治愈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翼状胬肉若采取单纯药物治疗效果并不显著,因而治疗该病最有效方法为手术切除,而手术方法较多,若单纯的翼状胬肉手术切除复发率较高,临床疗效并非最佳,因而学者开始考虑多种方法联合治疗,以最大程度降低复发率,治愈患者眼部疾病[5-6]。
翼状胬肉手术切除并生物羊膜移植术创伤小,愈合较快,且材料方便,可显著降低疾病复发,引起临床高度重视。生物羊膜移植术采取的羊膜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支持上皮组织基底膜,不具有抗原性,因而移植后不会出现排斥反应,且羊膜还具有防止纤维组织增生效果,可促进角膜、结膜上皮化,采取该方法治疗相当于重建眼表生理屏障,一定程度恢复胬肉前生理平衡,使得复发率大大降低,取得较好治疗效果[7-9]。重组人α-2β干扰素滴眼液可广谱抗病毒、抑制细胞增殖、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翼状胬肉术后应用该药可显著降低术后感染发生,降低术后并发症,还可提升机体免疫功能,促进患者更快恢复。该文研究显示,研究组患者术后胬肉侵入角膜缘、角膜上皮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研究组治愈率高达97.56%,显著高于对照组85.37%,复发率2.44%,低于对照组17.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生物羊膜移植术及重组人α-2β干扰素滴眼液治疗翼状胬肉临床效果佳,复发率低,患者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申爱军,陈晓君.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与生物羊膜移植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疗效比较[J].山东医药,2014,54(23):104-105.
[2] Nava-Casta?eda,A.,Olvera-Morales O,Ramos-Castellon C, et al.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conjunctival autografting combined with subconjunctival bevacizumab for primary pterygium treatment: 1-year follow-up[J].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ophthalmology,2014,42(3):235-241.
[3] 梁庆丰,高超,梁红,等.活体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对翼状胬肉活动性评价的应用研究[J].中华眼科杂志,2016,52(10):755-763.
[4] 刘小勇,张晓玲,周清,等.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和羊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13):3517-3520.
[5] 王龙,张媛.改良翼状胬肉切除自体角膜缘上皮球结膜移植[J].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14,36(4):305-307.
[6] 李盈龙,马应,王李松,等.翼状胬肉中MMP-9、TIMP-1及VEGF的表达及意义[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6,51(10):1490-1494.
[7] 岳艳菊,吴华.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和单纯切除术治疗翼状胬肉疗效比较[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4,32(12):1457-1459.
[8] Sarac O,Demirel S,Oltulu R, et al.Efficacy of intralesional bevacizumab administration in primary pterygium: A quantitative analysis[J].Eye &; contact lens,2014,40(1):46-50.
[9] 李p,付汛安.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生物羊膜或保存羊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3,31(3):355-357.
摘要: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慢血流-无再流发生的相关因素及临件的发生情况。方法将7例急诊PCI病人分为正常血流组和慢血流-子无再流组,分析慢血流-无再流发生的相关因素及其与临件发生的关系。结果两组入院时血糖水平、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急诊PCI术前O级血流、严重心力衰竭、从症状发作到球囊扩张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心肌梗死;血管成形术;无再流
中图分类号:R542.2 R25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349(2007)07-0582-03
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溶栓治疗后,部分病人即使梗死相关血管(IRA)血流恢复为TIMIⅢ级,也会出现心肌组织水平的再灌注不良,临床上可表现为心功能进行性恶化或重复的缺血性心脏事件的发生。若出现梗死相关血管慢血流-无再流现象,IRA支配的心肌组织不能得到充分灌注,可使心肌梗死面积扩大,发生心力衰竭的机会增多,住院病死率和再次心肌梗死率增加,病人的预后将更差。本研究探讨AMI病人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慢血流-无复流现象发生的相关因素及对临床预后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2月2006年3月首次发生AMI于24 h内行急诊PCI(排除左主干病变及严重肝肾疾病)病人74例,分为正常衄流组、慢血流-无再流组。正常血流组67例,年龄(68.15±12.23)岁;慢血流-无再流组7例,年龄(67.72±11.17)岁。危险因素: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吸烟史。心脏主要不良事件(MACE):心因性死亡、严重心力衰竭、再次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严重心力衰竭:Killip分级≥Ⅱ级。恶性心律失常:室上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两组病人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吸烟史、多支血管病变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AMI诊断标准:持续胸痛超过30min,含服硝酸甘油不缓解,心电图相邻两个以上导联ST段抬高肢体导联≥1mm,胸导≥2mm。慢血流:PCI术后冠状动脉造影前向血流TIMI分级≥2级;无再流:PCI术后冠状动脉造影前向血流TIMI分级≤1级,且无内膜撕裂、管壁夹层、血栓栓塞、痉挛等机械性梗阻存在;正常血流:PCI术后冠状动脉造影前向血流TIMI分级≥3级。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间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慢血流一无复流发生的预测因素及对临床的影响,计算OR值及95%可信区间。P
2 结果
2.1 两组入院时临床资料比较(见表1)
2.3 AMI病人PCI后慢血流-无再流发生的bgistic回归分析 入院时血糖水平、AMI前无心绞痛、严重心力衰竭、急诊PCI术前0级血流是慢血流-无再流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史、多支血管病变数、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与慢血流-无复流的发生无相关关系。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时血管造影显示的无再流,可能是临床上微血管损伤和灌注障碍最严重的表现,是持续性缺血、梗死进展、心室重构、心功能恢复障碍的预测指标。由于发生慢血流一无复流区域的心肌存在心肌微循环灌注障碍,顿抑心肌和冬眠心肌的恢复受到抑制,导致局部室壁收缩功能受损、心室局部室壁运动异常、收缩功能障碍将影响AMI-PCI后病人的预后。
慢血流无再流一旦发生,将出现冠状动脉急性闭塞的表现,大多数病人临床过程凶脸。急诊PCI的慢血流一无再流大多数病人发生在100%闭塞病变,TIMI血流0级,有侧支循环也会发生,少数为非闭塞病变,TIMI血流Ⅱ级。大多数病人发生在球囊预扩张成功血流得以恢复的基础上植入支架后,少数在球囊预扩张后即发生。大多数病人发生非血栓性病变,也无合并远端血栓栓塞,少数发生在血栓性病变,并发生远端血栓栓塞。
急性心肌梗死时急诊PCI可快速恢复心肌组织的血流,挽救濒死心肌细胞,避免心肌组织进一步坏死和功能受损,是目前治疗AMI的首选方法。急诊PCI时有11.5%的病人发生慢血流-无再流现象。本研究中慢血流一无再流的发生率为9.46%。其发生的可能机制有:①微血管结构完整性破坏。毛细血管及内皮细胞的完整性破坏可能是再灌注后即刻无血流现象发生的重要机制,属结构性无复流;②微血管功能完整性破坏。主要是微血管痉挛所致,属功能性无复流。可能原因为冠状动脉缺血再灌注使心脏交感神经兴奋、缺血再灌注损伤使内皮细胞生成一氧化氮减少、三磷酸腺苷敏感的钾通道受抑制、PCI使血栓碎裂和血小板脱颗粒释放血栓素A2和5-羟色胺等缩血管因子;③血小板激活;④微栓子栓塞;⑤白细胞聚集;⑥氧自由基的参与。
关键词:可降解塑料 光降解 生物降解 光-生物降解塑料
引言
塑料这种材料已经广泛应用到国民经济各部门以及人民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但是塑料这种材料在自然环境中难以降解,随着其用途的扩大,带来产量的增加,因此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传统的处理技术(焚烧、掩埋等)存在一定的缺陷,回收利用也存在着局限性,而且这些处理方式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开发可降解塑料来解决废弃物难以处理的问题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可降解塑料的定义
可降解塑料虽然至今在世界上没有统一的标准化定义,但是美国材料试验协会(ASTM)在通过研究相关术语的标准对其定义:在特定的环境下,其化学机构发生明显变化,并用标准的测试方法能测定其物质性能变化的塑料。这个定义基本上与降解和裂化的定义相一致。
二、降解塑料的分类及降解机理
1.光降解塑料
光降解塑料包括合成型也叫共聚型、添加型两种,该种塑料在日照下会受到光氧作用并吸收光能,光能主要为紫外光能,因此而发生自由基氧化链反应以及光引发断链反应,从而降解成对环境安全无害的低分子量化合物。
其中通过共聚反应在高分子主链引入感光基因而得到光降解特性的为合成型降解塑料,这种塑料通过调节感光基因含量来控制其光降解活性。目前某些可用于包装袋、容器、农膜等范围的乙烯―CO共聚物和乙烯―乙烯酮共聚物已实现工业化。通过将光敏助剂添加到高分子材料中而制造成的为添加型高分子光降解材料,这种类型的塑料其降解原理为光敏剂会受到紫外光的诱导,将它添加到塑料中可以引发并加速塑料的光氧化。光敏剂在光的作用下可离解成为具有活性的自由基,因此该类型塑料的光降解特性是由光敏剂的种类、用量和组成决定的。
降解塑料向深层发展的一个标准是可控光降解塑料,它在具备光降解的特性的同时,还应该具备特定的光降解行为。它被要求能控制诱导期内力学性能,并保持该性能在80%以上。因此要达到这个标准就必须对光敏剂的使用有更高的要求,在光敏剂可控制光氧化曲线的同时,也要注重控制光氧化的时间。
2.生物降解塑料
在自然界中受细菌、霉菌等微生物作用而降解的塑料为微生物降解塑料,该类型塑料的种类有部分生物降解型、完全生物降解型、化学合成型、天然高分子型、掺混型、微生物合成型和转基因生物生产型。
在微生物作用下能完全分解成CO2和H2O的为最理想的生物降解塑料,通过研究可发现,酶在塑料水解、氧化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生物降解的实质。酶会导致主链断裂,从而相应的降低相对分子质量,使其失去机械性能,以便于微生物对其更容易的摄取。
生物降解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经历三个阶段。
条件为:微生物(真菌、细菌、放射菌)的存在。
拥有氧气,并要求一定的湿度,还要有无机物培养基的存在。
适宜的温度范围为20~60摄氏度,PH范围在5~8之间。
三个阶段为:
初级生物降解――在微生物作用下,塑料等化合物的分子化结构发生变化,使原材料分子的完整性被破坏。
环境容许的生物降解――原材料中的毒性可以被去除,以及人们所不希望的特性的降解作用同样可以除去。
最终生物降解――塑料通过生物降解,被同化成微生物的一部分。生物降解过程中主要的三种物理化学反应:
物理作用――微生物细胞生长在对塑料的机械破坏中起着重要作用。
化学作用――微生物在破坏中会产生某些化学物质,起到化学作用。
酶直接作用――本质为蛋白质的酶,含有20多种氨基酸,它们能降低被吸附塑料分子和氧分子的反应活化能,以此来加速塑料的生物分解。
3.光-生物降解塑料
顾名思义,这种塑料兼具生物和光双重降解功能,使得其达到完全降解的目的。光降解高分子材料有两种:淀粉型和非淀粉型,其中较为普遍的是采用高分子的天然淀粉作为生物降解助剂。这种在高分子材料中同时添加自动氧化剂、光敏剂以及生物降解助剂等作为配置方法,来达到光-生物降解的复合效果。含有多种化学物质而形成的非淀粉型光和生物降解体系已广泛应用于吹塑制成可控降解地膜,在应用过程中发现,该薄膜不仅具备保温、保湿和力学性能,还具备可控性好、诱导期稳定等优点。
目前,光-生物降解塑料处理工艺的关键是淀粉的细化很热结构水的脱除,处理设备复杂,因此产品的质量难以控制。由于其设备的投资需要的资金大,复杂的工艺以及缺少该方面的人才技术人员,导致其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步履维艰。
总结:
近年来在国内外,可降解塑料的开发与研究已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其技术有待进一步优化,工艺需要不断完善,市场化的推广也要加大力度,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成本、拓宽用途、提高性能等。更要注意的是降解塑料在世界上没有统一的定义,也缺乏确切的评价,识别标志、产品检测没有完整的体系导致市场混乱。
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当代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加强,降解塑料的市场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当前相对较成熟的是光降解塑料技术,生物降解技术由于其处在发展阶段,因此是开发的热点,光-生物降解技术则是主要开发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裴晓林;应用基因组改组技术选育L-乳酸高产菌株及其发酵工艺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塑料不会自行“腐烂”,如果塑料薄膜长期存在于田间,不仅妨碍耕作,而且还会破坏土壤自身的水肥及微生物平衡,对农作物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发达国家对使用后的塑料曾采用过掩埋、焚烧和回收利用等方法进行处理,但都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为此,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外许多科学家为解决“白色污染”问题,纷纷投身于“绿色塑料”――可降解塑料的研制中。
所谓“绿色塑料”,并不是指绿颜色的塑料,而是指能够自行降解和再利用,不会污染环境的塑料。具体地说,就是指在一定使用期限内具有与普通塑料制品同样的功效,而在完成一定的功效后又能迅速自行降解,与自然环境同化的一类聚合物。因为它对保护环境具有重大意义,所以被称为“绿色塑料”。
绿色塑料的品种很多,这里只介绍光降解型塑料、天然高分子型塑料、微生物高分子型塑料和转基因型塑料4种。
光降解型塑料是在聚合物中添加少量光敏剂生产出来的塑料。我国科学家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对光降解型塑料的研制。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共同研制的光敏剂及其光降解聚乙烯地膜,早在1995年就通过了技术鉴定,并在推广中证明,这一技术已经成熟。光降解聚乙烯地膜在光照下,可分解成4×4平方厘米的碎片,即使以后长期存在于土壤中,不再分解,也不会给土壤的物化性能带来影响,不会对土壤养分造成破坏。
天然高分子型塑料是利用纤维素、木质素等天然物质,用化学方法制成的塑料。比如,日本工业技术研究院利用农作物下脚料,如豆秸等制成的可降解农用地膜就是其中的一种。这种天然高分子塑料地膜具有极好的透明度和伸展性,埋在土中只需数日,即可被微生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不会污染环境。
微生物高分子型塑料,是由一种叫真核产硷性细菌先在葡萄糖溶液中生产出生化聚酯,再经进一步加工生产出的生物塑料。德国格丁根大学的微生物学家通过对一种细菌的特定基因隔离,使植物细胞内部生成聚酯,再利用这种聚酯制成植物型生化塑料。这种塑料在细菌的作用下也可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不但不污染环境,而且还可用做肥料,回归大自然。
【关键词】 可生物降解 泡沫塑料
目前,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在带给人们生活便利的同时,也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日益严重的污染,其中,泡沫塑料制品所占比例较为突出。如果采用可生物降解材料生产泡沫塑料,在微生物或生物酶的作用下可使制品降解成为“零污染”的二氧化碳和水,即可解决困扰全球的环境污染问题。
可生物降解泡沫塑料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淀粉类泡沫塑料、纤维素泡沫塑料,以及可生物降解聚酯泡沫塑料,其中,可生物降解聚酯泡沫塑料是研究较为深入的一类。
1 淀粉类泡沫塑料
淀粉是一种来源广泛的可再生资源,价格低廉,但是淀粉结晶性强,加工成型困难,产品的力学性能也较差,而且淀粉是亲水性的,纯淀粉制品对环境湿度的要求较高,因此一般要对淀粉进行改性,以满足应用要求。近年来,在对淀粉进行改性的基础上,淀粉类泡沫塑料大致可以分为淀粉泡沫塑料和淀粉类复合泡沫塑料两大类。
淀粉泡沫塑料:主要包括天然淀粉泡沫塑料和变性淀粉泡沫塑料。天然淀粉主要是小麦淀粉、玉米淀粉、土豆淀粉等,含有不同比例的支链和直链结构。变性淀粉主要是醚化淀粉、酯化淀粉、接枝共聚改性淀粉等。普通淀粉泡沫塑料多为开孔结构,泡孔不均匀,泡体易脆;高直链淀粉泡沫塑料多是闭孔结构,泡孔小而均匀,脆性降低。由乙酸酯淀粉制得的泡沫塑料,耐水、表面光滑,压缩强度、密度均高于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但弹性稍差,加工时易发生部分降解。而由聚乙烯醇和高直链玉米淀粉制备的泡沫塑料在性能上已可取代聚苯乙烯泡沫塑料。
淀粉类复合泡沫塑料:指将淀粉与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共混,制备的泡沫塑料。常用的聚合物有天然聚合物(纤维素等)、可生物降解聚合物(聚酯等)、以及可与淀粉反应的聚合物。体系中常添加纤维以使泡沫塑料具有较高强度,尤其是在温度较低及湿度较高时作用比较明显,纤维搭建的网络结构在淀粉因湿度降低变脆时,起到“桥梁”的作用,连接断裂面;当湿度较高时,增加制品强度。将淀粉与聚乙烯醇共混烘焙制备所得的泡沫塑料,当湿度较低时,醇解度低的聚乙烯醇对泡沫塑料强度的提高较大,湿度较高时,则是醇解度高的较大。同时,泡沫塑料的弯曲强度随聚乙烯醇分子量的增加而提高。
2 纤维素泡沫塑料
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之一。据估计,总量约达26×1010t。由纤维素制成的发泡制品既不污染环境,其制备技术也比较简单,且制品防震性能较好。
纤维素泡沫材料的发泡方法可分为两种,一是化学发泡法,二是水蒸气发泡法。化学发泡法是常规方法,发泡时,将原料制浆、入模,随着温度的不断上升,发泡剂分解、产生气体,在浆料中其他助剂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稳定而均匀的泡体。但是若选用的化学发泡剂不当,会在生产或后处理过程中产生污染。水蒸气发泡方法不使用化学发泡剂,对环境无污染,但其生产设备复杂,成本较高,发泡工艺难以控制。广东工业大学研究提出了纸浆低温发泡方法,并发现发泡剂的含量直接影响泡沫制品的拉伸强度。还有研究人员将植物秸秆粉碎,与粘接剂混合后,经过发泡等一系列工艺流程,制备得到泡沫包装材料。
木质素是纤维素之外另一来源丰富的天然高分子。除了可降解的特性之外,它还有合成高分子具有的热塑性等特性,因此在工业生产中应用广泛。但木质素结构复杂,难以用明确的分子式表示,使其在泡沫材料的应用上有一定的困难,目前仅是作为泡沫材料的添加剂使用,尚未见到以木质素为原料制备泡沫材料的相关报道。
3 可生物降解聚酯泡沫塑料
目前,可生物降解聚酯材料通过乳液冷冻干燥、相分离等方法,可制得具有开孔结构,规模较小的泡沫材料,主要用于药物缓释控制和组织工程。但若将其大规模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中,上述方法是行不通的,只有通过成熟的物理发泡或化学发泡方法实现。
聚乳酸(PLA)、聚己内酯(PCL)、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是用于可生物降解聚酯泡沫塑料研究的主要基体材料。
聚乳酸由乳酸经化学合成得到,而乳酸是植物中提取的淀粉经过酶的分解生成葡萄糖,再经过乳酸菌发酵而生成的。因此,聚乳酸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吸收性,是一种重要的可生物降解材料,广泛应用于医疗行业,尤其是药物缓释体系。但是,聚乳酸一般分子量分布宽、强度低、易脆、抗冲击性差,并且热变形温度较低,热稳定性较差,在加工时易发生热降解,从而使分子量下降。同时,原料乳酸价格以及聚合工艺导致聚乳酸有较高的生产成本,使其价格也比较高。上述因素均限制了聚乳酸的广泛应用。
聚乳酸泡沫塑料的制备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有研究表明可将物理发泡剂加入到粒径较小的聚乳酸粒子中,再进行发泡,但是这一方法加工困难,不适宜大规模推广应用。也可将物理发泡剂和化学发泡剂同时混入聚乳酸中,采用直接挤出工艺制备,但得到的泡沫塑料易脆,耐冲击性能较差。此外,可采用添加扩链剂或过氧化物的方法对聚乳酸进行改性,再进行发泡,但通过这两种方法制得的泡沫产品结构不均匀。
和聚乳酸一样,聚己内酯也是脂肪族聚酯,其合成主要是通过己内酯单体的开环聚合或配位聚合制得。聚己内酯有较好的药物通透性,同样在医学领域应用广泛。在力学性能方面,聚己内酯和聚乙烯的力学性能相当,但其玻璃化转变温度和熔点较低,因此聚己内酯不能单独用于制备塑料制品,需要和其他高分子材料混合使用或进行改性处理。
聚己内酯泡沫塑料的制备可通过常规的物理或化学发泡方法实现。利用辐射交联技术对PCL改性后制备的泡沫塑料,其密度最小可达79Kg/cm3,但材料力学性能下降较多;也可以使用过氧化物,如过氧化苯甲酰,对PCL进行交联改性后,通过化学发泡方法制备泡沫材料,得到的泡沫塑料密度为0.04~0.30g/cm3,并且泡沫塑料性能受泡孔密度、泡孔壁厚度的影响明显,但一定尺寸范围内的泡孔大小对泡沫材料的压缩性能影响较小[1]。同时,为了降低因PCL的高价格带来的高成本,可将无机填料加入到发泡体系中,使用辐射交联或过氧化物交联技术制备PCL泡沫塑料。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是综合性能较优异的一类可生物降解脂肪族聚酯材料,由1,4-丁二醇和1,4-丁二酸缩聚得到,各项物理性能与聚丙烯、低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相近,广泛应用于包装领域。但是PBS的熔体强度低,难以发泡,将PBS应用于泡沫塑料领域尚未工业化生产。
相比于聚乳酸和聚己内酯,关于聚丁二酸丁二醇酯泡沫塑料的研究更为深入。采用辐射交联、过氧化物交联、紫外光交联等多种交联方法对PBS进行改性,可以提高材料熔体强度,改善其在熔融状态下因熔体强度低导致的串泡、泡孔塌陷和气泡过大等问题,同时辅以其他改性方法,进而制备泡沫塑料。
辐射交联:辐射可以在PBS中有效引入交联结构,提高熔体强度,采用化学发泡方法进行泡沫塑料的制备,发现泡孔直径随熔体强度的增加而降低,并且随着发泡剂含量的增加,泡孔直径增大,相应的泡孔密度降低。同时,多官能团单体、无机材料、玻璃纤维的添加对PBS辐射交联效果均具有正面的影响。在这些体系中,材料的机械性能和热稳定性提高,并且交联没有破坏材料的可生物降解性,材料仍然是可降解的。但是,这些研究未能进一步研究材料发泡性能的变化。也可将PBS和PCL共混进行辐射处理,熔体强度的提高有效改善了材料的发泡性能,并且随着辐射剂量的升高,泡孔直径减小,因此可以通过控制辐射剂量来调节发泡后的泡孔结构。但是,辐射处理过程的操作和维护技术复杂,运行中安全防护要求高,对形状不规则的制品及厚制品实现均匀交联难度高,而且投资较大,因此目前尚未大规模应用。
过氧化物交联:常用过氧化二异丙苯(DCP)作为交联剂,DCP在一定温度下产生活性基团,使PBS产生交联结构,并且随DCP含量的增加,交联程度提高,材料拉伸性能提高。DCP也可使PBS的共聚物-聚己二酸/丁二酸-丁二酯实现有效交联,并采用化学发泡方法制备得到泡沫塑料制品[2]。研究表明,添加3份DCP,可得到具有闭孔结构、高发泡倍率(密度为0.05g/cm3)的泡沫塑料。同时,体系中添加无机粉体,可使泡孔结构在生长过程中稳定下来,制备得到泡沫密度低于0.05g/cm3的泡沫塑料。然而,过氧化物在使材料产生交联的同时,也易导致材料降解,从而降低材料性能,并且在反应过程中需控制温度,防止焦化现象出现影响产品质量或损坏设备,这些缺点均限制了过氧化物的应用范围。
紫外光交联:在光引发剂、交联剂的作用下,通过紫外光辐照,可使PBS交联,并且控制交联度。交联提高了材料的熔体弹性和熔体强度,通过化学发泡方法,可制备得到泡孔细密均匀的泡沫塑料。其中,合适的交联度是制备PBS泡沫塑料的重要因素,交联度过低,熔体强度得不到有效提高,交联度过高,发泡过程中又容易限制气泡生长,因此,需将其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同时,在PBS主链上引入柔性链段,合成聚酯聚醚嵌段共聚物,同样采用紫外交联方法,可实现共聚物的交联,并且嵌段共聚物自身发泡性能优于均聚物的发泡性能,交联也使共聚物的发泡性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在常规的发泡方法之外,采用新型微胶囊发泡剂进行发泡也可以得到泡沫塑料。
4 结语
可生物降解泡沫塑料的原料可以从天然植物中提取,或者通过化合物加工得到,具有环保、完全可降解的特点,是地球上宝贵的资源,也代表了泡沫塑料的发展方向。世界各国都加快了对可生物降解泡沫塑料的研究,我国也积极利用现有技术手段和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突破发展瓶颈,实现从实验室研究阶段进入大批量的产业化生产。
参考文献:
关键词:白色污染;回收利用;可降解塑料
中图分类号:X705文献标识码:A
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由于人们对废旧塑料造成的环境污染缺乏足够的认识,将用过的大量塑料制品废弃物随意丢弃,给景观和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常见的塑料制品废弃物有:聚乙烯(PE)包装袋、保鲜膜、护套和台布等;聚苯乙烯(PS)可发性快餐盒和餐具容器、精密仪器、家用电器的发泡包装套等;聚丙烯(PP)包装膜及快餐盒;聚氯乙烯(PVC)透明片、热收缩薄膜及乳胶手套等。由于塑料包装物大多呈白色,人们形象地比喻为“白色污染”。
一、白色污染的防治
我国目前防治白色污染遵循“以宣传教育为先导,以强化管理为核心,以回收利用为主要手段,以替代产品为补充措施”的原则。
1、停止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及超薄塑料袋。“一次性方便,二百年污染”是塑料垃圾的形象写照。国务院办公厅的通知,根据《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管理办法》,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mm的塑料购物袋,超薄塑料购物袋被列入淘汰类产品目录,并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我国实施塑料袋收费后,全国塑料袋的使用量有望减少2/3,一次性塑料袋的回收率也将大幅上升。
2、回收利用是当前防治白色污染的主要手段。随着塑料工业的迅猛发展,废旧塑料的回收利用作为一项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措施,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发达国家,这方面的工作起步早,已经收到了明显的效益,我们可以借鉴其经验。
美国是世界塑料生产大国。据统计,到2000年,美国年生产塑料3,400余万吨,废旧塑料超过1,600万吨。早在20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就已展开废旧塑料回收利用的广泛研究。20世纪末废旧塑料回收率达35%以上。其中,燃烧废旧塑料回收能源由八十年代的3%增至18%;废旧制品的掩埋率从96%下降到37%。美国在燃烧废旧塑料利用热能、热分解提取化工原料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另外,美国各州为解决塑料废弃物问题,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
日本也是塑料生产大国。20世纪八十年代,其年均废旧塑料排放量占生产量的46%。废旧塑料的处理已成为日本的严重社会问题,而且日本是能源短缺国家,所以对废旧塑料的回收利用一直保持积极态度。九十年代初,日本回收利用废旧塑料率为7%,燃烧利用热能率为35%。日本在混合废旧塑料的开发应用方面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意大利是目前欧洲回收利用废旧塑料工作做得最好的国家。意大利的废旧塑料约占城市固体废弃物的4%,其回收率可达28%。意大利还研制出从城市固体垃圾中分离废旧塑料的机械装置。意大利对废旧塑料回收一般是将塑料碎片和纸片一起收集,分离后的废旧聚乙烯制品经粉碎处理,用磁筛除去铁等金属杂质,经清洗、脱水、干燥后,通过螺杆挤出机进行造粒。这种回收料再加入新料,可保证其具有足够的力学性能,可生产垃圾袋、异型材、中空制品等。
3、塑料制品回收利用的方法
(1)直接再生利用。根据原料不同,有3种直接再生利用的方法:①不需分捡、清洗等预处理,直接破碎后塑化成型。②必须经过清洗、干燥、破碎后造粒或直接塑化成型。③再生前须特别预处理。直接再生制品性能欠佳,一般只做档次较低的塑料制品。
(2)改性再生利用。是将再生料通过机械共混或化学处理进行改进的技术。如增韧、增强、复合、活化、高联等,使再生制品的力学性能得到改善和提高,可以作为档次较高的产品。改性再生利用的工艺路线较复杂,有的需要特定的机械设备。湖南大学的谢朝学等研制的利用泡沫塑料制轻型保温隔热建筑材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热分解法。热分解法就是将高聚塑料废弃物在高温条件或低温催化的条件下分解,使其回到低分子量状态,从而把长链的高聚物转变成了短链的不饱和烃的方法。这样得到的不饱和烃可以用来重新制造其他产品。此方法可用于处理聚乙烯(PE)和聚丙烯(PP)制品的混杂回收物,但对于那些含氯的塑料制品需分开处理,这种方法可用于反复处理高聚塑料废弃物。
(4)通过催化裂解制燃料油。将塑料废弃物收集起来,通过热裂解得到汽油、柴油等液体燃料。这样既减轻废塑料对环境的污染,又节约资源,变废为宝。现在这一方面的技术日臻完善,已产生了好多专利技术。冀星等总结了废塑料油化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前景。四川大学化学系李晓祥、石炎福、余华瑞等通过试验表明:混合废塑料经过催化裂解制得的90#汽油和0#柴油的质量均达到国家标准。
(5)焚烧回收热能。对于难以分捡的混杂型废旧塑料,将其作为燃料焚烧具有明显优点:不需繁杂的预处理,也不需与生活垃圾分离,而且其生热值与相同种类的燃料油相当。残渣较少,密度较大,易于填埋处理。据统计,PE的燃烧热为46.63GJ/kg,PP的燃烧热为43.95GJ/kg,PVC的燃烧热为18.06GJ/kg。可见,PE、PP、PVC的燃烧热非常大。因此,可利用焚烧法来处理并充分利用其释放出的热量。但是,我们必须考虑一些持久性有机环境污染物的生成,以及这些燃烧产物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潜在危害。如,聚氯乙烯(PVC)燃烧产生HCl、聚丙烯腈(PAN)燃烧产生HCN、聚氨酯燃烧时会产生氰化物等,因此必须在焚烧炉上安装污染气体的吸收装置,以实现整个流程的绿色化。
二、可降解塑料的性能、应用及前景
可降解塑料作为一种治理白色污染的全新技术途径,经过多年研究开发,已取得令人满意的进展。目前,主要的可降解塑料分为光降解塑料、生物降解塑料,以及光-生物双降解塑料三大类。光降解和光-生物降解塑料制品虽加工简单、成本低廉,但控制降解难度较大,不宜进入垃圾填埋系统。完全生物降解塑料降解性能较理想,但其加工难度较大,工艺配方以及边角料的回收利用等技术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生产成本较高,价格昂贵并且用后需要全面地堆肥处理。
1、光降解塑料和光―生物降解塑料。光降解塑料就是靠吸收太阳光引起光化学反应而分解的塑料。光降解塑料的制备方法大致有两种:一是在高分子材料中添加光敏感剂,敏感剂吸收光能后所产生的自由基促使高分子材料发生氧化作用,达到裂化的目的。二是利用共聚方式,将适当的光敏感剂倒入高分子结构内赋予材料光降解的特性。常用的光降解剂有:金属盐类、二茂铁衍生物类、羧酸盐类、烷基硫代氨基甲酸铁类等。塑料制成的地膜有三个特点:①使用后,在阳光照射下可自行光分解,分解后的小残体可被土壤中的微生物继续分解。②使用寿命可以控制。③节省了回收地膜的费用,且解决了残膜对土壤和环境的污染。
光降解塑料的降解速度取决于日照的时间和强度,且降解后在被微生物分解前碎片易形成二次污染。光降解技术与生物降解技术结合:一是可以克服淀粉基塑料在非生物环境中难降解的问题;二是可以利用光敏体系的复合配比、用量来实现降解时间人为控制的目的。因此,目前工业化较多的是光降解技术与生物降解技术结合的双降解淀粉塑料。在一次性使用地膜中可采用食用淀粉或无机矿物质填充的可控光-生物降解塑料的全面降解技术进行实用性研究。我国可覆盖地膜的面积为5亿多亩,用量高达40万吨,使用价格低廉的光-生物降解塑料地膜较适宜。对于厚度0.005mm~0.015mm的降解地膜也可采用塑料单纯光氧降解技术,但一定要做到时控降解。这对解决废弃地膜污染农田的问题,造福子孙后代,具有深远意义。
2、生物降解塑料。生物降解塑料是指一类由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如细菌、霉菌(真菌)和藻类的作用而引起降解的塑料。理想的生物降解塑料是一种具有优良的使用性能、废弃后可被环境微生物完全分解、最终无机化而成为自然界中碳素循环的一个组成部分的高分子材料。“纸”是一种典型的生物降解材料,而“合成塑料”则是典型的高分子材料。因此,生物降解塑料是兼有“纸”和“合成塑料”这两种材料性质的高分子材料。生物降解塑料可分为完全生物降解塑料和破坏性生物降解塑料两种。破坏性生物降解塑料主要包括淀粉改性(或填充)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聚苯乙烯(PS)等。完全生物降解塑料主要是由天然高分子(如淀粉、纤维素、甲壳质)或农副产品经微生物发酵或合成具有生物降解性的高分子材料,如热塑性淀粉塑料、脂肪族聚酯、聚乳酸、淀粉/聚乙烯醇等均属这类塑料。
尽管生物降解塑料的研发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推广异常困难。一是因为可降解塑料袋承重能力低,不能满足顾客多装东西和反复使用的要求。二是可降解塑料袋色泽暗淡发黄,透明度低,给人一种不洁和难看之感,用起来不放心。三是价格偏高,成本难以接受。
3、可降解塑料的开发趋势及发展前景。可降解塑料尽管存在种种问题,但它的发展前景十分光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积极开发高效廉价光敏剂、氧化剂、生物诱发剂、降解促进剂和稳定剂等,进一步提高可降解塑料的准时可控性、用后快速降解性和完全降解性。②为避免二次污染,以天然高分子微生物合成高分子的完全生物降解塑料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③水解性塑料和可食性材料由于具有特殊的功能和用途而备受瞩目,也成为环境适应性材料的又一热点。④充分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可生产聚酯的生物性植物以降低生物降解塑料的成本。
关键词:淀粉;性能;降解材料
一、引言
伴着我们物质生活水平节奏的不断提高,在我们身边一次性的塑料包装袋、包装膜正在大量的投入使用中,这些物品都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在铁路沿线、旅游景点我们随处可见散落的一次性购物袋、包装膜,这些带给人们的是严重的视觉污染和景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塑料由于性能优良,成型加工方便,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然而,由于塑料的降解缓慢性,其使用及废弃后对环境带来了严重威肋。而且塑料主要来源于石油类的不可再生资源,其大量消耗,势必引起严重的能源和人类生存危机。
可降解包装应运而上,它既能对食品起保护作用,又能防止因抛弃包装袋而形成的环境污染。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内外开展了可降解塑料的研究和生产。可降解塑料的应用减少了石油类资源的消耗,减轻了塑料废弃物对环境的严重污染。
所谓的可降解塑料是指完全在自然的条件下就可以完全降解的材料,以光降解和生物降解为主。
生物降解塑料的主要来源于淀粉、纤维素、壳聚糖及其他多糖类天然材料。其降解的最终产物为CO2和H2O,可完全为自然界吸纳。淀粉又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生物,是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它最主要的特点是为易受微生物侵蚀,为微生物提供养分,具有优良的生物降解性能。因此,淀粉在生物降解的材料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粉的结构和性能
淀粉是自然界中分布极为广泛的物质,分布于植物的根、茎、叶和果实中,目前常用的淀粉包括玉米淀粉、木薯淀粉、土豆淀粉等。淀粉的分子式为(C6H5O10)n,n为聚合度,一般为800―3000.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淀粉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可溶的,称为支链淀粉;另一种是不可溶的,称为直链淀粉。
天然淀粉是在其内部有结晶结构的小型颗粒状态存在着的,他的结构分为直连和支链两种,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性质也是截然不同的,直链淀粉难溶于水且它的水溶液也是不稳定的,凝沉性也是比较强的,支链淀粉易溶于水,溶液稳定,凝沉性弱。直链淀粉可以制成强度高,柔软性好的透明薄膜,它无臭、无味、五毒,具有抗水和抗油性能,是一种良好的食品包装材料,支链淀粉也可以制成薄膜,但是性能差,遇水即溶。
三、淀粉及生物可降解材料
以淀粉为基质的降解塑料中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以天然淀粉作为填充剂或是以天然淀粉和其衍生物为共混体系组成的塑料都属于此类,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共混型
淀粉共混塑料是淀粉与合成树脂或其他天然高分子共混而成的淀粉塑料,主要成分为淀粉(30%~60%),少量的PE的合成树脂,乙烯/乙烯醇(EVOH)共聚物,聚乙烯醇(PVA),纤维素,木质素等,其特点是淀粉含量高,部分产品可完全降解。
2.填充型淀粉塑料
所谓填充型淀粉塑料,又称生物破坏性塑料,其制造工艺是在通用的塑料中加入一定量的淀粉和其他少量添加剂,然后加工成型,淀粉含量不超过30%。严格地说,淀粉在塑料中并非仅仅起到一个填充的作用,而是在一定条件下,活化了淀粉与塑料中的羟基,使之形成了高聚物共混体。天然淀粉分子中一般都含有大量的羟基,使其分子内和分子间形成极强的氢键,分子极性较大,而合成树脂的极性较小,为疏水性物质。因此必须要对天然淀粉进行表面处理,以便于提高疏水性和其与高聚物的相容性。
3.全淀粉型
由于填充型塑料在降解性能上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全淀粉塑料被人们所寄予厚望。将淀粉分子变构而无序化,形成具有热塑料性的淀粉树脂,再加入极少量的增塑剂等助剂,这就是所谓的全淀粉塑料。其中淀粉的含量在90%以上,而加入的少量其他物质也是无毒且可以完全降解的,所以全淀粉是真正的完全降解塑料。几乎所有的塑料加工方法均可应用于加工全淀粉塑料,但传统塑料的加工要求几乎无水,而全淀粉塑料的加工则需要一定的水份来起增塑作用,加工时含水量以8%―15%为宜,且温度不宜过高,以避免烧焦。全淀粉塑料是目前国内外认为最有发展前途的淀粉塑料。
关键词:PHA PHB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世界各国对环境保护日益重视,处理废弃塑料垃圾这一课题已得到广泛关注。“白色垃圾”已成为棘手问题。可降解塑料成为了人类生产生活的需求。
目前研究和开发的可降解塑料主要有生物降解塑料,光降解塑料和光/生物双降解塑料。“生物降解塑料(biodegradab leplastics)”是指可在细菌、霉菌、藻类等自然界的微生物作用下降解的塑料。
根据制造方法的不同,生物降解塑料可分为“微生物合成系”,“化学合成系”和“利用天然高分子系”。化学合成系是用化学方法合成生物降解塑料,主要有聚乳酸,聚己内酯和聚乙烯醇等。利用天然高分子系主要是利用淀粉和纤维素等天然高分子。
微生物合成系主要是指自然界中许多微生物在生长受限制的情况下,在体内积聚的作为能源和碳源物质的一类热塑性聚酯,聚羟基烷酸酯(polyhydroxyalkanoic acids,简称PHA)。
PHA可被多种微生物完全降解为CO2和H2O,是理想的生物降解材料。其性能与聚丙烯类似,能拉丝、压膜、注塑等。除可被生物降解外,还具有生物相容性,光学活性,压电性,抗潮性,低透气性等其他性能,可广泛应用于工农业和医学等领域。
目前已经发现的PHA至少有125种不同的单体结构,并且还在不断地发掘出新的单体;大多数微生物产生的PHA中的R为甲基即聚β-羟基丁酸酯(poly3-hydroxybutyrate,简称PHB)。PHB是发现最早,分布最广,研究最多的一种PHA。目前已经初步进入商品化生产阶段。
1、PHB的研究状况
由于PHB具有人类需要的多种优良特性,因此PHB的应用和价值也越来越大,其远景已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国际开发热点。1925年,法国人Lemoigne首次从巨大芽抱杆菌(Baeillusme qatherium)细胞中发现PHB。并于1927年将它首次从细胞中分离提取出来,标志着关于PHB研究的开始。50年代早期对其溶解性及分子量进行了研究,60年代报道了X-射线结晶图像。1962年,W.R.Grace&Co.提出了生产、提纯PHB的第一份专利。1982年英国帝国化学公司(简称ICI,现名Zeneca Bioproducts Business)以葡萄糖为原料,应用真氧产碱杆菌(Alealigenes eutrophus)生产pHB,将其商业化,命名为Bi op ol,细胞内PHB的含量为40%~80%,优惠价格为16$/kg,年产数千吨。国际上除ICI外,美国、德国、韩国、奥地利等国都在广泛开展这类研究。主要集中于形成规模化生产和降低成本及二次开发应用研究。
近些年来与PHB合成有关的微生物、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以及PHB的物理化学性质的研究急剧增加,为其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英国,韩国,日本处于领先地位。
2、PHB的生产菌株
微生物发酵生产是获得PHB的主要途径。聚β-羟基丁酸酯的生产工艺分发酵和后处理(提纯)两部分。PHB发酵流程:菌种摇瓶培养种子罐主罐。发酵在技术上又分两步进行,第一阶段主要生产菌体;第二阶段主要积累PHB。PHB后处理流程为:
发酵液预处理固液分离细胞PHB提取PHB纯化PHB
目前已经发现的能产生PHB的原核微生物包括光能和化能自养及异养型,有60个属以上。如:养产碱杆菌、肥大产碱杆菌、固氮菌属、巨大芽孢杆菌、极端嗜盐菌、球形红杆菌以及红色红球菌等等,其中真养产碱杆菌是研究最多的PHB生产菌种。随着基因工程技术在PHB研发中的应用,转基因大肠杆菌目前也成为PHB生产的重要工程菌种。
3、PHB的检测提纯方法
PHB的检测方法主要有染色法、气相色谱检测法、分光光度法、重量测定法和1H-NMR检测法。其中最常用的是染色法、分光光度检测法和气相色谱检测法。
染色法分为苏丹黑染色法和尼罗红染色法两种。其中苏丹黑染色法使用较多。尼罗红染色对PHB专一性较强,可使PHB与其他非PHB脂类化合物区分开。
重量分析法最早是由M.lemofgne创立的。他将细胞干燥后,用氯仿抽提,通过重量改变来测定PHB。此法误差较大,后来又将此法加以改进,先将细胞冷冻真空干燥或用丙酮充分洗涤,再用氯仿或二氯甲烷抽提PHB,再加入己烷或乙醚使聚合物沉淀,分离后干燥称重测定PHB含量。
气相色谱法是一种较新、较准确的PHB测定方法。该法的最大优点在于不需要将细胞内PHB高度纯化即可检测其PHB含量。这对于研究及生产都十分重要。但气相色谱法需要高纯度的PHB标准样品,还需要有价格昂贵的气相色谱仪。
分光光度法是利用次氯酸盐将细胞消化后,通过分光光度法测定PHB所造成的浊度来测定PHB含量,也可以利用热浓硫酸将细胞中PHB转化为丁烯酸,通过波长235nm处的光吸收来检测PHB的含量。
目前文献报道的从微生物细胞中分离提取PHB的方法包括有机溶剂萃取法、化学试剂法、机械破碎法和酶法。许旭萍等对球衣菌进行6种破壁方法进行研究,发现采用NaClO或SDS-NaClO混合处理提取PHB,都能够得到较高的提取率,但气相色谱分析结果显示后者提取获得的PHB纯度较高。而采用超声波处理、冻融法、氨法或表面活性剂法等破壁提取PHB,都难以得到较高的提取率。
参考文献
[1]张钦,赵裕蓉.化工新型材料,1999,6:3-8.
[2]赵育.化工新型材料,1999,2:25-30.
[3]S.Bloembergen,D.A.Holden et al.Macromoleeules,1986,19:2865.
[4]贺文楠,张增民,.高分子学报,1999,6:709-714.
[5]杨青,贺青,工业微生物,1997,27(4):44-47.
[6]洪葵等.微生物学通报,1998,25:1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