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网络环境治理范文

网络环境治理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网络环境治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网络环境治理

第1篇

(一)环境治理的模式

现阶段我国对于环境问题所运用的治理模式有许多种,政府部门、市场以及非营利组织等都已投入到环境治理中,但在具体实施治理的过程中,由于模式不同,各治理主体的目标与利益也不同,由此导致了决策的不同。

1.政府强制模式在政府强制模式下,政府在环境治理中担当了唯一治理主体的角色[1]。环保部从水污染、噪声、大气污染、固体废物以及工业污染等方面都制定了具体的政策、规划。在环境治理过程中,政府的贡献值占据了绝大部分比例,几乎承担了从政策制定、质量监督、环境产品的提供到实施治理的全部活动[2]。而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性、持久性以及综合性极强的工作,在环境治理过程中,政府作为唯一的治理主体,要承担各组织的协调、紧急事件的处理和引导公众参与治理等艰巨任务。

2.市场调控模式环境治理不单纯是政府的责任,而是整个社会的义务,这一义务涵盖了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以及公众。环境资源是有限的,而人们对资源的需求是无限的,单纯依靠政府进行治理,不仅在资金上难以得到足额保障,而且容易导致环境治理中设备的落后、质量监管不及时等现象。而采取市场调控模式,通过市场化手段,可以调动大量的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环境治理,弥补政府在环境治理中的资金缺口[3]。

3.企业自觉模式企业自觉模式的运行完全依赖于企业的自觉性,并不具有任何法律的约束力。企业通过对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致力于成为对全社会负责任的企业,并以此取得消费者与全社会的赞誉和认同,从而保证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3]。4.公众参与模式公民作为健康环境的享有者,同时也担负着环境治理的责任。随着当前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公民对环境治理的参与意识也逐步提升。现阶段公民对环境治理的参与,主要是通过政府部门的宣传、教育,使其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二)环境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执法力度不足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环保部门以及各地方政府部门都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就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出台了许多政策,推进了与环境相关的立法、规范和保护工作,加快了环境保护的步伐,但是环境治理中的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仍然不够。由于各地方政府部门间缺乏沟通合作,各自维护自身的利益,导致产生了一些重复治理现象,延缓了环境治理的进度,也降低了环境治理的效率。

2“.失灵”现象产生由于环境保护不具有排他性,导致无人愿意出资进行环境治理,因此环境治理这一公共物品就无法通过市场体系中的供需交易来提供,从而出现了“市场失灵”[4]。政府是公共物品的提供者,但是由于政府作为唯一治理主体的局限性,不能满足少部分人对环境的特殊需求,即出现“政府失灵”。非营利组织的出现弥补了前两种模式的不足,能够查缺补漏地进行资金投入,以及满足人们对环境的新需求,但是由于非营利组织无法单靠自身的力量进行治理活动,从而产生了“志愿失灵”。

3.公众参与不足目前,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逐渐升高,但是参与形式依然停留在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方面,缺少决策参与,也缺少对环境治理问题的了解,容易忽视相应的责任。公众也是环境污染的源头,他们只有在关系到自身利益时才对环境问题进行监督、举报。公众主要是通过社会团体的形式进行参与,而这种形式的非营利组织对环境治理的影响极为有限。

4.缺乏有效监督由于环境治理以环保部门为主,各地方政府在治理中为了自身利益而互相推卸责任,容易造成环境执法的混乱,或者为了追求各地区与部门间的利益而形成一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使环境治理的具体政策不能有效实施,监督也变得形同虚设。

二、合作网络模式的提出

目前,国内外关于环境治理的研究已经有了许多成果。“合作型环境治理”的研究者蒂姆•佛西指出“,合作型环境治理是融合工业、公民群体或者地方政府的探讨、协约以及一系列的正式以及非正式的管理的治理类型。也可以被广泛认为是在公共与私人部门之间建立的伙伴关系。”[5]我国学者米指出,“合作管理是一种多组织的安排、协议、协商、共同行动等,它主要用来解决单个机构、单个部门、单个地方政府无法解决的复杂问题。合作管理暗含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又表明一种新的公共管理活动。”[6]我国学者任洁提出,环境合作治理“应当是指面向后工业社会的一种合作形式,是在环境领域中建立的一种超越环境工具理性和体现高级的环境价值理性的合作形态。”[7]综上所述,目前有大量文献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环境治理进行了研究。现有文献着重探讨了合作型环境治理的主体构成,但对环境治理的主体间如何相互合作形成网络治理模式的研究较少。本文所要研究的是将多中心治理理论应用到环境治理当中,即强调政府、非营利组织、企业等治理主体来构成环境治理的各个环节,彼此之间相互约束,相互合作,从而形成一种合作网络模式。

三、合作网络模式的运行

在合作网络模式下,按照不同治理主体的分类以及它们相互间的交叉合作结果,显示出几种治理运行方式。不同的治理主体之间兼顾着效率与公平原则,在政府的主导下相互合作。

1.政策机制首先,在制定政策、方针、措施时,要考虑到不同治理主体的利益,并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导向,使各治理主体的利益得到保护和实现。其次,基于效率与公平的原则,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使任何治理主体都不能拥有足够的资源,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必须彼此依赖、相互合作。

2.市场机制当前引入市场机制,政府可以对每家企业免费发放排放额度和排放权,允许拥有剩余排放额度的企业出售排放权指标,以此促进企业减少排放量。目前也有将环保费改为税收的趋势,由于环保费用过低以及地方政府出于人情赠送环保费等,使环保费这一措施不能有效治理环境问题,而通过税收政策,则可以使环境治理力度得到提升。

3.信任机制合作网络治理强调多中心主体之间的合作共赢,而合作讲求信任。要建立合作信任机制,一是要选拔高质量的参与主体,确保各参与主体有着高效的能力和良好的信誉,这样才能增强相互间的信任度。二是要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充分保障各参与主体的利益,使他们能够放心开展合作治理。

4.利益机制构成环境治理的各主体都想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各主体的利益也各不相同。为了满足不同主体的不同利益,可以制定一种均衡的利益分配方案,在合作中建立利益补偿机制或优惠政策等合理利益分配方案,以保证合作网络模式的运行。此外,为了实现真正的多元治理,政府可在政策上对处于弱势地位的组织给予扶持,在合作中实现共赢。

四、合作网络模式的保障措施

1.加大合作治理立法的力度由于合作网络治理的法律制度还不完善,行为准则还不标准,导致其行使多元治理的行为受到合法性制约。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代表,在合作网络治理中,应给予其他参与主体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的权力,使行为遵照一定的规范和准则,从而保障各参与主体在环境治理过程中的合法权益。

2.调整政府的职能定位合作网络治理模式既然是由多中心主体共同参与公共事务并共享权力,那么也应共同承担公共责任。作为合作网络的行为主体(包括政府、非营利组织以及公民在内),应对各自的职责进行明确界定,做到权责一致。要完善相应的公共责任制度,加强各行为主体承担公共责任的能力,使各行为主体能够明确自身的职责,在增加公共权力的同时,相应地提升公共责任的承担能力。

3.加强合作意识的培养首先,要加大合作治理的宣传力度,使政府能够明确自身的领导地位,从而正确地引导其他非政府部门加强合作,形成有效的合作治理。其次,由于非营利组织自身的组织建设尚未完善,对治理公共事务的认识还不充分,因此在完善公共责任制度的同时,还应做好各行为主体的道德、思想工作,加强伦理建设。

第2篇

城市环境治理是指多元利益主体对环境污染这一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过程,以达到有效解决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维护人们享有清洁环境的公共利益。学术界普遍认为利益相关者概念最初是由斯坦福研究院于1963年提出的,并将其定义为“组织没有这些群体的支撑将无法存在”,包括股东、员工、客户、供应商、债权人和社团。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定义,其中Freeman(1984)的定义最具影响力。Freeman将其界定为“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影响的所有个体和群体”,这个定义被应用于许多研究中。由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尤其是牵涉到一系列利益,利益相关者管理开始流行于环境治理领域。城市环境治理利益相关者管理能够提出一套分析框架,分析者可以据此勾画出城市环境治理多元利益主体的行为关系,通过理性地处理这些关系,达成“共赢”的合作方案和环境“善治”的目标。随着社会-政治学理论(如治理理论)在某些关键主题上的概念化,如自反性现代化、协商民主、彻底的多元主义和生态民主等,该理论逐渐融入到传统管理理论中,以提供一个更好治理环境风险的分析框架(Benn等,2009)。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的发展是遵循着个体-关系-网络的逻辑线索,体现了研究者对于利益相关者管理行为的理解和认识是一个渐次发展的过程(林曦,2010)。这也反映了相对于个体视角和关系视角的研究,网络视角更加符合实际的利益相关者管理情境。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排斥个体和关系视角的研究,因为个体和关系是构成整个网络的基本单元,而应将其作为网络视角的基石。因此,城市环境治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的构建和发展也应围绕着网络视角展开,并且个别学者已在该领域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二、利益相关者网络结构形态模型再思考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前提条件是清楚的,即一个好的运行环境是有利的,而一个坏的运行环境则是有害的。但是,针对组织问题和目标,人们喜欢聚焦于利益相关者及其关系的影响,而尽量简化利益相关者所处的混乱和复杂的背景环境。许多学者就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地讨论,并且Vidgen等(1996)将利益相关者定义为能够影响一个人类或非人类组织单元的政策,或者受到一个人类或非人类组织单元的政策影响的所有人类或非人类组织单元。虽然此定义可能有失公允,但是其目的是想引起人们对利益相关者所处环境因素的重视。尽管Rowley从社会网络的视角切入了对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的研究,重点关注了网络密度和中心性,实现了对于二元关系视角的超越(Rowley,1997)。但是,他过分关注网络的整体属性而忽视了利益相关者分析所坚持的主体属性分析,使得网络中节点间互动关系中的结构和行为要素无法进入分析范围。林曦以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融合关系行为和网络结构维度,得出了一些整体结构分析无法得出的结论和启发(林曦,2013),但是她并无法清晰阐释利益相关者互动行为的发生机理及其过程。这种情况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该利益相关者网络结构形态模型缺乏对利益相关者主体行为的影响、承受和表现载体的考察,即利益相关者行为运行环境。基于此,本文试图引入行动者网络理论重新构建利益相关者网络结构形态模型,弥补传统社会网络模型的缺陷,拓宽对于利益相关者及其行为分析过程的理解。ANT有利于帮助匹配影响组织成功的利益相关者(人类主体)和其运行环境(非人类主体),其贡献在于明确了利益相关者网络结构及其形成机理,因为它强调谈判和协商的作用,并承认非人类主体作为组织、群体和个体环境的重要性,将人类主体和非人类主体共同纳入网络结构形态模型当中。

三、行动者网络理论及城市环境治理转译过程

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法国学者MichelCallon、JohnLaw和BrunoLatour为代表(巴黎学派)的社会科学家共同提出了行动者网络理论,为诸多学科领域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思想和理论。ANT认为应该平等地看待“人”与“非人”的网络要素,通过“异质性”网络模型刻画社会实体之间的关系,并认为网络结构环境对单一行动者提供了机会和限制,以及个人、群体或组织的行为受到了其他网络行动者关系的影响。此外,ANT强调联合整个行动网络的价值,重视行为主体之间的利益协调与整合,主张通过社会行动者之间的沟通、谈判、协作等社会互动行为来将社会冲突转化为秩序,为研究利益联盟网络的形成提供独特的视角和方法(王爱民等,2010)。行动者网络理论是以三个核心概念为基础,分别为行动者、广义对称性和转译。ANT将有主观目的和意图的人类主体和非人的观念、资本、科技等主体认为是行动者,即任何可以改变事物状态的东西。这些“异质性”行动者构成了网络的基本要素,具有一定的影响能力。广义对称性认为应该克服传统社会学中的二元划分,整合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以完全平等的方式对待网络中的“异质性”行动者,打破以人类行动者为中心的传统思维。转译概念是ANT的中心,是事实建构者给出关于他们自己的兴趣和他们所吸收人的兴趣的解释,反映了行动者之间相互作用的途径以及其网络形成的过程,并且刻画出在构建网络过程中利益嵌入的特征。转译成功的关键在于每个行动者都获得满意的角色,将处在各个领域的异质性行动者联结起来,构建起一个处于动态稳定的网络。行动者网络理论,又称为转译社会学,认为只有过转译才能构建起行动者网络。行动者网络的构建并不是原有预定的行动者简单组合,而是每一个行动者的利益、角色、功能和地位都在新的行动者网络中重新加以界定、安排和赋予。1986年,Callon通过对圣柏鲁克湾的海扇贝养殖案例的分析,描述了一个由海洋学家、渔民、海扇贝、海湾以及多样的技术等元素所构成的网络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并辨出五个转译的关键环节,分别为问题呈现、利益赋予、征召、动员和异议。在此转译过程中,还应设立一个强制通行点(ObligatoryPas-sagePoints,OPP),OPP是指核心行动者的问题成为实现其他行动者目标或利益的必经之点,是所有行动者进入网络的唯一选择。在此研究基础上,许多学者通过结合特定的研究问题和情景进行了对应的行动者网络转译分析,那么针对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城市环境治理异质行动者网络的转译和构建过程可如图2所示。根据图2可知,城市环境治理异质行动者网络的人类行动者包括政府、企业和公众,分别代表国家、市场和社会力量,而非人类行动者则包括生态、政策、资金和资源等,并且一般由政府部门承担着核心行动者的角色,因此OPP可设定为治理环境污染,实现清洁环境。尽管这些转译环节看似分开的,但是它们并不总是可分的,有些环节可能会重叠。此外,成功转译后所构建的网络也有可能遭到某些因素的破坏,并且一旦网络结构发生变化,新的转译将重新开始,更多利益需要再次协商。总之,转译是一个实体引导其他实体朝其所期望的目标前进而必须经过的路径,并最终说服其他行动者被征召和动员进网络。

四、城市环境治理利益相关管理过程分析

城市环境治理是一个基于“满足-理解-管理(Meet-Understand-Manage)”的过程,其中多方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和知识将被关注和采纳,而不仅仅只是规则制度(Parr等,2003)。城市环境治理的概念内涵表明其需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多元利益主体的作用范围和正当角色;多元利益主体采取什么样的行为来达到城市环境治理的目标。同时,多方利益相关者参与过程还应充分考虑某些条件影响因素,如社会文化、政治、法律、技术、时空和生态等。也就是说,城市环境治理利益相关者管理应该符合地方背景和实际环境情况。那么,行动者网络理论通过平等地看待人和非人行动者,将所有影响核心组织目标实现的要素纳入到网络中,因此城市环境治理也可认为是人类和非人类行动者网络组构过程,即多方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利益取向和行为方式在其运行环境背景和条件下透过转译建构起一个动态稳定的异质行动者网络。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城市环境治理利益相关管理过程分析框架,并说明了其具体步骤和详细内容,请见表1。根据表1可知,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城市环境治理利益相关管理过程试图将治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和行动者网络理论融合在一起,通过良好的城市环境治理利益相关者管理,提升城市环境治理效率和水平,以期创建一个推进城市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过程,其具体步骤如下:

1.明确治理对象并界定所需解决的核心问题。

目前,我国城市大气、水和土壤污染治理最为紧迫和重要,并以大气污染治理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考虑到不同的环境污染问题具有不同的属性特征,如污染来源、途径和方式等,明确具体的治理对象是有必要的。ANT表明应该将问题呈现作为转译的第一阶段,而问题呈现是围绕核心行动者进行的。尽管政府不再是城市环境治理的唯一主体,但是以政府主导的国家力量依然是城市环境治理的核心主体,是不可替代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因此,以政府环保部门为代表的国家力量应认定为核心行动者,即核心利益相关者,其急需解决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以实现城市环境清洁的目标。然后,根据核心行动者的目标,设置一个强制通行点(OPP),将核心行动者的问题成为其他行动者目标实现的必经途径。

2.识别利益相关者的关键利益以及各自差异。

城市环境治理要求治理主体多元化,即除了政府外还需要其他行动者参与到治理过程中。Carole提出在城市治理过程中政府应将更多基础设施和服务的提供义务和责任转移给其他组织,如企业、NGO和公众,强调开发和管理不同类型的组织间网络的必要性(Carole,2001)。同时,国家、市场和社会三元理论也表明了城市环境治理不仅只是政府干预,还应该发挥市场和社会的调节作用。基于这一宏观选择范围,并结合核心行动者的问题,辨识出城市环境治理的利益相关者,并明确各自的关键利益。其次,界别利益相关者在资源、权利、意识和知识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有利于进行合理的利益赋予、征召和动员。此外,还应明确利益相关者在网络中为了达到其所期望的目标所需排除的主体障碍。

3.勾画人和非人异质行动者的网络关系图谱。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协调稳定发展,并且这种平衡会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城市环境治理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取向和选择。因此,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效率、社会公平和生态和谐三者应该确定为异质行动者网路的系统属性,即系统行动者。一般而言,利益相关者行为分析包括利益相关者的实际行为、合作意愿和冲突威胁。那么,这就有必要首先界定和明确利益相关者的行为选择范围和行为期望,并且辨识出能够影响利益相关者行为的其他非人类行动者,包括政策、资金、资源和其他等。最后,在人类行动者和非人类行动者的基础上,初步勾画出行动者之间的网络关系图谱。

4.赋予利益并进行网络行动者的征召和动员。

根据资源依赖理论,依赖体现了组织与其环境之间的利益交换关系,并且这种利益交换是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进行的。分析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资源依赖,有利于理清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和行为关系,以进一步识别利益相关者行为支持/反对态度和认知相似度,为转译过程中的赋予利益环节提供可靠的基础依据。然后,根据核心行动者的目标,赋予其他网络行动者利益或角色,以激起其加入网络的兴趣,并召集所有异质行动者,进行初步的讨论和协商,以达成行动共识。从国家、市场和社会的逻辑出发,设计人类和非人类异质行动者的互动机制,并动员所有行动者进入到治理网络当中,实现城市环境治理行动者网络的初步建构。最后,辨析和评估核心利益相关者目标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目标的内在契合度,并重新识别和定位利益相关者群体的核心价值,以巩固和稳定异质行动者网络。

5.制定具体的利益相关者管理策略和计划。

如何制定利益相关者管理策略是利益相关者管理研究的重要问题,特别是不同利益相关者类型匹配不同的管理策略。因此,结合异质行动者网络建构过程,分别从个体(合作意愿和冲突威胁)、关系(兼容性和必要性)和网络(网络密度和核心组织的网络中心性)角度,制定具体的利益相关者管理策略。然后,分别针对整体和具体的利益相关者,制定详细的利益相关者管理计划,以利于城市环境治理工作的有序进行。此外,通过采用听证会、座谈会和专家论证会等,评估城市环境治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策略和计划可行性。

6.执行决策和监测网络。

第3篇

(一)推动网络技术进步为大学生创新行为提供支持为了能够在通过突出网络进步性特征的基础上实现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推动网络技术进步方面:首先要重视推动网络技术的创新以及网络品牌的打造,从而让学生对创新的价值进行了解与认知。通过支持网络技术的创新,鼓励网民以及网络运营商对网络平台和网络工具进行创新来实现网络品牌的原创化,从而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环境。大学生在这种环境下能够接触到更多的新奇知识,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提高创新的价值。其次要强化网络创新活力,刺激学生的创造欲望。三是要对网络的自由性和开放性进行维护,同时要推动网络文化中的创新精神。

(二)积极提供网络创新活动,培养大学生自我创新能力首先要提升网络创新层次,强化大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性,以引导和服务学生创新活动为主,重视大学生独立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在具备主体意识和批判精神的基础上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并在平等、自由的网络环境中实现自身创新意识的形成。其次要重视调动大学生的成功欲望。大学生对网络平台以及网络工具的使用使网络的创新具有了巨大活力。在网络文化创新力面,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站、网页的设计,在网络中发表原创的小说作品、音乐作品、美术作品、影视作品等来推动网络的创新,在此过程中大学生也能受到艺术带来的熏陶以及成功带来的喜悦。调动大学生的成功欲望,增加大学生的成功体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强化大学生推动网络创新的动力与动机。尤其是对于沉迷于网络的学生,可以将他们从单纯的精神娱乐中解脱出来并引导他们投入到网络创新与创作当中。三是要强调网络创新的实践,促进网络技术的发展。作为高校,应当开设网络实践课程与创新指导,并在高校文化建设中举办各类网络技能与创新比赛,从而在实践中锻炼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对网络文化的发展发挥推动作用。

二、加强主旋律网络文化的宣传与渗透来提高大学生群体的网络认知能力

(一)注重主旋律文化内容导向性培养大学生认知理性首先主旋律网络文化的宣传要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道德的产生与运行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从而推动网络道德体系的完善。其次,主旋律网络文化的宣传要凸显出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价值观。网络文化具有包容性和多元性,在这些文化中,不同民族、地区/的价值观与价值取向也存在着相同的一面,这一面就是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价值观,同时也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网民通过网络进行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基础,而将这些内容凸显出来,有利于推动大学生树立全球意识,并构建与世界行为准则和基本伦理相适应的网络道德取向。三是主旋律网络文化需要对网络中新型的道德标准做出反应。

(二)重视主旋律文化宣传形式的渗透性提升大学生认知情感主旋律文化形式的渗透性就是要让主旋律文化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有益影响。事实上,许多贴有主旋律文化与思想标签的德育教育网站和红色教育网站并不能很好地被大学生所接受,甚至刻意的宣传还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所以主旋律网络文化的宣传要在网络文化的生产、消费以及传播等各个环节和交际、娱乐、学习等各个领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普遍价值观用文化作用以及新闻材料的形式表达出来。

(三)提升主旋律文化氛围的集聚性增强大学生认知体验在主旋律网络文化宣传过程中的氛围塑造中,要重视集聚性的形成。集聚性氛围对大学生在养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熏陶作用。网络中信息的传递以及互动十分容易产生集聚效应,如网络中的某个话题突然间可以成为被全球网民关注和评议的焦点,所以在主旋律网络文化的宣传过程中,高校以及德育工作者要重视对网络集聚效应的运用,通过对民意进行汇聚来完成对主旋律文化氛围的形成。同时要善于通过新闻网站来吸引网民对新闻事件开展评论,并通过利用知名论坛以及名人博客来讨论网民所关注的问题,从而对主流民意的传播进行引导以形成主流的网络文化和价值观氛围。

三、构建网络平台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自主构建能力

网络平台的主动构建,首先要求发挥出网络德育主题的作用。作为政府主管部门,应当要求、鼓励和支持主流网络网站建设能够适应大学生需求与兴趣,可以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的网页和网站。而作为高校应当在校园网中建设可以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和喜闻乐见的网络论坛和网络社团。作为德育工作者,有必要开设属于自己的网络空间来与大学生进行互动,和大学生探讨个体发展、社会热点等话题。同时政府主管部门、高校以及德育工作者都应当鼓励大学生创办能够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网络平台,从而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自主构建能力;其次,网络平台的主动构建需要在设计网络平台和网络平台运作中渗透规则意识和道德元素。所融入的规则意识和到的元素并不一定是对网络中既有规则的强化和修正,而应当重视对品德和精神的发扬。第三,在网络平台的主动构建中,要体现出包容精神和宽容精神,应当引导大学生在网络平台中畅所欲言而不能排斥不同的意见以避免形成封闭环境。

四、提升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交互以拓宽价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渠道

第4篇

关键词 电视节目;网络;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7-0154-02

1 对新媒体挑战的认知

随着信息技术与数字技术的不断革新,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凭借传播的多方向性、及时性和互动性,受到越来越多受众的青睐,这给传统电视媒体带来冲击。但新媒体不是洪水猛兽,它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必然产品,与传统媒体之间必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竞争,相互促进。

对于电视媒体来说,新媒体是一种挑战,但更是电视节目改变传统采编制作流程,革新传播方式,以各种形式和载体呈现的新机遇。如笔者所在的新罗区广播电视宣传中心受地域限制,节目以前只能在本地范围传播。2013年5月,中心通过开通“新罗新闻网”和官方微博、微信,突破了传播区域限制,利用网络及时电视节目内容,扩大电视媒体的影响力和号召力。2014年新罗新闻网访客数达306294人次,浏览量达1209210PV;新罗TV微网站达5万多粉丝。

2 电视节目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积极作用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传统的电视媒体所积累资源优势十分明显,产业结构规模健全,仍然是最主要的新闻内容供应者。但是传统的电视节目传播方式比较单一、沟通渠道不畅、互动性操作能力不强,还要受到自身局限性的影响。而电视媒体的这些劣势恰好是网络独具特色的优点。将电视媒体与新媒体进行充分的融合,可以使电视节目通过更多的渠道进行传播,受众可以通过链接、搜索引擎等,了解电视节目内容以外更多的相关知识和信息。电视媒体通过与网络融合,可以实现与受众的多方位交流和沟通,产生更多互动;还可以将最吸引人的消息以最简短、最快捷的方式,获得新闻的最强时效,抢占市场先机。同时,借助新媒体加强自身品牌的推广,吸引受众关注,形成经营的可持续发展。

2.1 促进电视节目和网络的融合,使电视节目资源实现价值增值

首先,电视媒体根据网络的特点对有关电视节目进行编排并传播,使电视节目的观众规模实现了跨越,将原本属于网络新闻受众的众多网民也囊括到电视受众中来,扩大了受众人群。其次,传统的电视媒体对于新闻播出的时间和板块都是固定的,不太容易做到新闻的即时。而借助于网络平台的迅速播报,可以弥补直播以外的新闻节目的滞后性,使电视新闻的传播具有即时性,实现电视新闻内容的更高价值。

2.2 促进电视节目和网络的融合,使电视节目的社会影响力显著扩大

电视节目和网络进行融合,能够有效地使信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全面的交流和互动,同时利用一些网络的传播方式,比如网络论坛和讨论区以及各种聊天室和留言板,加上一些即时通讯交流软件,广大网民可以在传播信息的同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特别是对于一些新闻话题的讨论,使网络真正成为人人各抒己见的地方。这种具有极强交互能力和覆盖面的新媒体,能够有效提高电视节目的社会传播面和影响力。

2.3 促进电视节目和网络的融合,使电视媒体的品牌得到有效加强

品牌是传统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是媒体的软实力。拥有一定数量同时稳固的受众群是树立品牌的基石。而新媒体容易俘获受众,特别是年轻粉丝的关注。因此,电视媒体可以通过新媒体传播,增加曝光率,对客户进行维护,建立和拓展忠实观众,打造电视媒体在受众心中的良好形象,增强品牌认同感,提升品牌影响力。

3 电视节目如何有效利用新媒体,实现融合与发展

3.1 发挥电视媒体主导社会舆论作用,通过网络传播扩大宣传效果

电视媒体作为传统主流媒体,始终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特别是以时政新闻、民生新闻、舆论监督等为主旋律的电视新闻节目,以其权威可靠、客观真实的报道内容,得到广大受众的认可。在此基础上,电视节目借助网络平台,利用网络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等特点,在网络中形成热点舆论,进而获得最有效的传播效果。比如,2015年4月,由新罗TV根据龙岩市委《关于在全市党员干部中纠正不良习气树立清风正气的意见》为基础编写脚本,历时三个月制作而成的闽西首部纠正不良习气三维动漫宣传片《红土清风扬正气》在电视上播出后,立即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新罗新闻网以及官方微博、微信同步播发,新华网、海西网、闽西新闻网、腾讯、优酷视频等纷纷转载播放,仅腾讯视频半个月时间点击播放16000多次,受到了干部群众广泛点赞,迅速在全社会营造了纠正不良习气树立清风正气的浓厚氛围,取得显著的宣传效果。

3.2 介入、引导和监督网络舆论,增强话语权,传播正能量

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公众通过网络、手机以及各种形式信息,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变得更加便捷和快速。传统的电视媒体可以利用网络搜集和捕获新闻线索,对其中具有新闻价值的进行报道,最终形成有影响力的新闻事件,提高电视媒体在大众心目中的地位。如《新罗新闻》中以关注某个网络新闻热点为内容的“微话题”版块,曾经播发了一条“学生零食‘辣条’不宜多吃购买要看货品”的新闻,新闻以在网上卖得十分火爆,被网友称为“史上最牛零食”的“辣条”为题材,通过记者对龙岩城区多所学校周边小卖铺的调查采访,食药监部门对“辣条”的检查监督,向广大消费者传递了如何选购并谨慎食用“辣条”的有效信息。节目得到观众的一致欢迎和好评。

在新媒体时代,由于公众自由表达的话语空间日益增大,一些编造放大不实的信息也充斥在网络上,如果引导不善,网络制造的负面舆情将会破坏公共秩序,影响社会稳定。因此,主流媒体应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督和引导,充分发挥自身权威、可靠的社会影响力,传播正能量。如2015年4月,一条“福建2000多吨病死猪肉流向餐桌”的消息在微信朋友圈转发,社会上立即流传着“近期猪肉不要买、不敢吃”的言论。作为当地的主流媒体,新罗新闻记者在得知消息后即刻与农业部门联系,了解到病死猪肉流向餐桌的新闻事实是两年前的事件,近期福建高级法院对这一破获案件的涉案人员进行宣判,并公布案例。随即,记者深入实地,采访报道了新罗区农业部门严格加强监管,建立健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辐射网,确保餐桌安全的新闻,并在当晚新闻节目中播出,迅速消除了此前网络消息带来的负面影响,维护当地群众的正常生活秩序。

3.3 利用网络及微博、微信,加强与受众的互动和讨论,提高电视节目的关注度

由于电视节目内容的安排和播出具有很强的策划性和计划性,在节目中可以参与互动的观众较少,在时间和空间上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而通过网络及微博、微信,可以使观众的参与和讨论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更加地便利和开放,使电视节目吸引了更多受众的关注。以新罗TV近两年举办的新罗区18个试点村美丽乡村建设、首届少儿主持人大赛、少儿春晚演员招募活动、福建省首届“最美童声”电视大赛龙岩赛区等系列活动为例,除了在电视上进行了相关活动的宣传报道外,所有活动都通过网络投票等方式,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活动中来。少儿主持人大赛有86万多人次点击了新罗新闻网,有11万人次参与了网络投票;少儿春晚演员招募活动,网络投票62140票;“最美童声”比赛参与人气投票数超56万次,大大增强了新罗TV的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

4 结论

随着我国网络化的不断推进和广播电视事业的改革创新,传统电视媒体和网络融合取得了新的进展。今后电视媒体在继续增强自身专业性、权威性的同时,应加快与网络融合步伐,实现业务的全方位拓展和延伸,开创传统电视媒体发展的新“黄金时代”。

参考文献

[1]陈明h.电视与网络融合的对策探讨[J].新闻界,2011(1):6-7.

[2]张守信.三网融合中电视新闻新型互动模式的构建[J].南方电视学刊,2010(6):85-89.

[3]张国伟,鲍繁.传统电视与互联网媒体的融合初探[J].新闻世界,2011(1):30-31.

第5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网络环境;信息服务;以人为本

众所周知,高校图书馆在高等学校的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向高校学生提供文献借阅服务,也是学校举办学术交流的一个中心。而高校图书馆是否具有配合学校学科发展的能力,是否具备独特的地方和学术领域特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该学校的科研水平和发展前景。但是随着信息网络化的深入,传统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手段已经不能满足网络时代下快速、高效的文献资源获取需要。因此,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势在必行,而如何调整资源机构,提高服务管理质量,使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相辅相成,是高校图书馆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高校图书馆新现象

由于信息技术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倾向于无纸化阅读模式,从而导致图书馆实体资源的利用效率逐年下降。2010年斯坦福大学把古老的物理学和工程学图书馆清空,将其改造成“无书图书馆”。这种“无书图书馆”向人们心中传统的图书馆概念发起冲击,也被很多人看作是未来图书馆的发展形势。但是,现环境下公众意识并未跟上这种无墙,无维度的图书馆空间发展模式。根据2010年《图书馆认知度报告》调查发现,约75%的被采访人员表示在谈起图书馆时,书是最先出现在脑海中的。可见,未来图书馆是图书馆人心中的理想,而传统图书馆仍有可取之处。

二、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管理面临的挑战

(一)实体经营环境与网络经营环境两种环境下对图书馆管理提成了新的要求

首先,电子化文献及其阅读不再是纸质阅读的补充,而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式。为了满足用户在线查阅和快速浏览的需求,图书馆必须引进先进技术,普及多元信息储存。而仍有许多用户希望能够惬意的阅读一本书,真实的感受纸张阅读带来的快乐。因此,图书馆不能只对电子数据进行补充和管理,而忽略了用户最为原始最为本质的阅读需求。针对两种不同的环境,图书馆负责人需要进行适当的权衡,寻求适合两种情形下的管理机制的方法。

(二)信息化时代下对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提出更多要求

图书馆的管理工作需要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而就目前工作人员的配置来看,馆内人员水平层次不齐。新馆员有专业知识,但实践能力不足,老馆员的思想比较陈旧,容易固步自封,许多馆员来自于其他部门的转职人员,专业知识不强并且缺少创新能力,容易导致工作业绩低下。

(三)图书馆资源保存所面临的管理风险,经费风险和知识产权的风险

管理风险:图书馆的管理工作是一个相当的繁琐的过程,健全的管理机制很重要。但是,所有的管理机制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数字资源容易遭受黑客的攻击;而实体资源容易受到意外事故的侵害。经费风险:不管是实体资源还是数字资源的保存,都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这就对经费提出了很大的要求。知识产权风险:它是指图书馆在进行数字资源管理时,没有履行义务或者没有完全履行义务而导致的知识产权纠纷问题。不管国内还是国外,图书馆在对数字信息进行下载、保存、管理时都必须获得授权,避免侵权纠纷。

三、在新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应对举措

(一)根据用户偏好需求进行图书馆馆藏调整

图书馆可以每隔一段时间对高校用户进行问卷调查,来发现用户所偏好的学科以及感兴趣的领域,调整馆藏资源的学科比例。同时,在进行图书文献的摆放是,不仅按学科领域划分,也可以根据其内容进行更详细的分类,比如英语类的书籍,词汇、语法、阅读都可以各自放一类;而经济类的书籍,可以按照更详细的专业分类,这样不仅可以帮助读者用户快速找到图书,发现更适合自己的文献,也能够减少平时馆员的工作量。

(二)调整图书馆馆藏资源结构,适当提高电子资源所占比例

合理的调整电子资源和纸质资源的比例,有效率的使用资源购置经费,充分发挥电子资源方便快捷的优点。电子资源和纸质资源两者缺一不可,他们都从不同的角度为高校的研究学习工作做贡献,因此,要保证这两种资源在图书馆中动态平衡,协调发展。

(三)加强图书馆主页建设,建立专业信息资源导航系统

图书馆主页是用户对该校数字图书馆的第一印象,这就要求图书馆主页不仅要漂亮,更要有实用性。因此,高校在设计图书馆网站时,要结构合理,层次分明,体现高校独特的文化底蕴。同时,图书馆可以根据用户需求特征,对信息进行必要的筛选,建立专业化信息网站,完善导航系统,使信息更有效的被查阅和利用。

(四)优化信息管理技术,借鉴、学习先进的信息管理体系

提高图书馆信息管理力度,引入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对信息进行详细的分类管理,实现科学化、人性化管理。但是,开发好的信息管理系统需要的时间比较长,过程很艰辛。因此,我们可以适当的借鉴和学习其他好的已经成形的体系,这样就可以少走一些弯路,提高管理效率。

(五)逐渐提高人员素质,增强信息服务能力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管理的核心问题是人,人是第一生产力,人是最大的再生资本。因此,馆员要有意识的提高自身素质,主动学习,使自己具备信息管理、认识、分析的能力。而高等院校也要为图书馆工作人员提供专业培训,加大教育力度,提高服务水平,更好地为图书馆管理服务。

网络的发展,海量信息的冲击对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提出了严峻挑战。只有完善资源文献保存、强化人本管理、提高管理人员素养、引进先进技术和手段,形成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新框架,才能充分发挥图书馆在高校发展与建设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恺.近年美国图书馆的“无书化”趋势[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

[2]刘金玲,叶艳鸣,宋洵.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模式的演变与发展[J].图书情报工作,2007

第6篇

第一条为加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的建设和管理,规范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水土保持生态生态环境工作应遵守本办法的规定。

第三条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任务是通过建立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站网,对全国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状况实施监测,为国家制定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政策和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第四条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

水利部统一管理全国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负责制订有关规章、规程和技术标准,组织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国内外技术与交流,全国水土保持公告。

水利部各流域机构在授权范围内管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

县级以上水行政方管部门或地方政府设立的水土保持机构、以及授权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机构,对辖区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实施管理。

第五条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按水利部制定的技术规范和标准进行。

第六条省级以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机构编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规划,作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组织实施。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规划进行修订的,须经原批准机关审查同意。

第七条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心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机构或报请同级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第二章监测站网的建设与资质管理

第八条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的指导下,按基本建设程序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站网,其运行实行分级负责制。

第九条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站网由以下四级监测机构组成:一级为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二级为大江大河(长江、黄河、海河、珠江、松花江及辽河、太湖等)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三级为省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四级为省级重点防治区监测分站。

省组重点防护区监测分站,根据全国及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规划,设立相应监测点。具体布设应结合目前水土保持科研所(站、点)及水文站点的布设情况建设,避免重复,部分监测项目可委托相关站进行监测。

国家负责一、二级监测机构的建设和管理,省(自治区、直辖市)负责三、四级及监测点的建设和管理。按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规划建设的监测站点不得随意变更,确需调整的须经规划批准机关的审查同意。

第十条有水土流失防治任务的开发建设项目,建设和管理单位应设立专项监测点对水土流失状况进行监测,并定期向项目所在地县级监测管理机构报告监测成果。

第十一条下级监测机构应接受上级监测机构的业务指导。

第十二条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须由具有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资格证书单位承担。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资格证书管理办法由水利部另行制定。

第十三条从事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的专业技术人员须经专门技术培训,考试合格,取得水利部颁发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岗位证书,方可持证上岗。

第三章监测机构职责

第十四条省级以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的主要职责是:编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规划和实施计划,建立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信息网,承担并完成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任务,负责对监测工作的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和质量保证,开展监测技术、监测方法的研究及国内外科技合作和交流,负责汇总和管理监测数据,对下级监测成果进行鉴定和质量认证,及时掌握和预报水土流失动态,编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报告。除本款规定的职责外,各级监测机构还有以下职责:

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对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实施具体管理。负责拟定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标准,组织对全国性、重点区域、重大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负责对监测仪器、设备的质量和技术认证,承担对申报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资质单位的考核、验证工作。

大江大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参与国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和协调工作,负责组织和开展跨省际区域、对生态环境有较大影响的开发建设项目的监测工作。

省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负责对重点防治区监测分站的管理,承担国家及省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的验收监测工作。

第十五条省组重点防治区监测分站的主要职责:按国家、流域及省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规划和计划,对列入国家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治理区、重点监督区的水土保持动态变化进行监测,汇总和管理监测数据,编制监测报告。

监测点的主要职责:按有关技术规程对监测区域进行长期定位观测,整编监测数据,编报监测报告。

第十六条开发建设项目的专项监测点,依据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对建设和生产过程中的水土流失进行监测,接受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机构的业务指导和管理。

第四章监测数据和成果的管理

第十七条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和成果由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机构统一管理。

第十八条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实行年报制度,上报时间为次年元月底前。

下级监测机构向上级监测机构报告本年度监测数据及其整编成果。开发建设项目的监测数据和成果,向当地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机构报告。

年报内容按有关技术规范编制。

第十九条国家和省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成果实行定期公告制度,监测公告分别由水利部和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省级监测公告前经国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的审查。

监测公告的主要内容:水土流失面积、分布状况和流失程度,水土流失危害及发展趋势,水土保持情况及效益等。

国家水土保持公告每五年一次,重点省、重点区域、重大开发建设项目的监测成果根据实际需要。

第二十条各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对外提供监测数据须经同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机构同意。

第二十一条对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无故不上报监测数据,不按规定开展监测工作,在监测工作中弄虚作假,未经同意擅自对外提供监测数据的,按有关规定处理。

第五章附则

第7篇

网络环境是指在互联网大力普及的背景下,如何实施学校管理。利用软件技术和硬件手段将学校的管理工作纳入到网络环境下进行管理。保证学校的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全部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进行。实施网络化管理可以充分提高学校的管理效能,对学校个工作效率也是一个极大的促进。网络环境管理也可以称为学校管理网络化,是现代化管理的手段和措施。

二、实施网络化管理对学校工作的重要性

在当前这个信息社会里,计算机技术的高度发达,都在极大地影响人们认识自然、了解社会、改造环境的主要工具和途径。人们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了过去想都不能想的目标,这是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利用网络技术实施学校管理,这是时展的需要,是管理工作与时俱进的需要。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学校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以往传统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如今社会的现实。学校的管理人员要掌握现代技术手段,对工作进行科学、有效、快捷的管理,以便充分提高工作效率。而且网络技术可以有效覆盖学校的全面工作,有效覆盖学校的全体职工。网络管理可以极大提高管理效率,节约管理成本。因此在学校实施网络化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实施网络管理的优势所在

节约管理成本这是一个最明显的优势。管理者只要在电脑前进行操作,就可以在瞬间将管理指令下达到各个老师的电脑上或者是手机上。不仅是成本降低,也提高了管理速度,节约了管理周期。节约的管理成本将成为一种积累,为学校的后续发展发挥作用。由此可见,网络模式的管理,比起以往纸质管理,也节约成本更提高效率。纸质的管理文件要经过几个部门才能转到教师的手上,而且打字印刷都需要时间和成本。而网络环境下,这些都可以省去,直接在电脑屏幕上就可以接受管理指令,瞬间到达的速度是纸质文件无法比拟的。在微信圈、QQ群里,可以实现即时下达指挥命令,以最为快捷的速度实现高效管理,实现低成本管理。同时实施网络环境管理,还可以减轻人力成本,以往收发文件的人员可以废除,不需要那么多的人员成本,可以将这部分人员用在更加需要的位置上。网络环境管理的另一个优势便是解决了和优化了学校的管理结构,网路技术彻底改变了传统管理模式。以往校长下面有着几个层面的领导结构,校长的工作指令要首先到副校长那里,然后到中层干部那里,最后才能到共走主体的老师手里,这样几经周转,时间耗去很多,有时会增加许多麻烦和矛盾。实施网络化就不同了,中间的管理环节可以取消了,人员之间的矛盾减少了。这样优化了管理结构的方法,为学校的发展和提高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实施网络环境的管理,可以实现高效、精炼、迅捷的管理目标。

四、实施网络环境管理的弊端分析

第8篇

一、网络出版的温室气体污染主要来自发达国家

网络出版业的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自发达国家,此结论的基本依据在于该产业与科学技术紧密相连,推动这一技术的跨国企业是污染的直接获利者,而拥有这一实力的网络出版企业,主要集中在美国与欧洲的跨国IT企业。数据显示谷歌、苹果、亚马逊、脸谱和微软等最大的20家西方跨国网络媒体/IT公司,其温室气体污染几乎占据全球整个行业的一半。像脸谱、谷歌这样的跨国巨头,在全球各地都分布着其庞大的数据库系统,只要有不同的语言,就会有不同的数据库系统。数据显示,一些国际跨国企业的大数据中心的用电量相当于18万个家庭的用电量总和。这些数据中心规模之大从外太空都能看到,而且有越来越扩张之势。数据显示全球网络数码资讯投资2013年为5000亿美元,到2020年数码资讯总量将会达到现在的50倍,数据库是其主要投资对象之一。西方网络媒体企业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主要表现在数据库的扩张。首先是向发展中国家扩张,特别是向经济发展较有活力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扩张。以中国的香港地区为例,2010至2011年的数据库容量增加了18%,其中谷歌正在香港修建一个30万平方英尺的数据中心,这个投资3亿美元的巨大工程直到2013年才将真正完工。再次是在西方国家内部扩张。其次是在母公司所在国扩张,如美国网络媒体云集,中西部区域2012年预计数据库扩张达到13%,因为位置与能源价格低廉等原因,中部芝加哥、西部加州等区域云集了大量数据库中心,如微软公司正在芝加哥兴建的70万平方英尺的庞大网络数据库中心,这些都是美国本土的跨国公司。最后是在其他发达国家扩张。在北欧各国,这一区域的网络数据库一直增长迅速,2012年数据中心用电量需求将增加35%。以瑞典为例,该国有3万个服务器机架,占地10万平方米,该国数据库每年投资额在2.5亿至3亿欧元之间,而排名靠前的却是脸谱、谷歌等美国网络媒体。相对来说,由于科技实力、文化影响力等诸多原因,几乎看不到发展中国家网络媒体的扩展痕迹。

二、网络出版的固体污染及其主要去向

1.网络电子器材污染物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首先,带有污染的电子制造产业被安排在发展中国家,把环境污染毫无补偿地留给发展中国家。以2011年在中国移动手机市场销量排名第三的苹果公司为例,这个市值超过5000亿美元的IT制造商,在美国居然没有一家生产厂房。其在美国的核心业务为软件开发与产品设计,却把产品硬件生产全部外包给代工厂,多为美国以外的发展中国家,成品在世界各地销售,苹果公司通过资本回收完成再生产,把苹果商品产生过程的生态成本毫无代价地留给生产地。以苹果iPhone手机为例,其毛利率为行业平均利润的2倍以上。在中国,苹果所赚利润占全部利润的60%~70%,而外包公司富士康毛利率仅为2.8%。然而,在华的巨额利润并未使苹果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苹果公司在华的第二方合作企业有近百家之多,却在短时间内发现健鼎(无锡)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常熟金像电子有限公司、华通电脑(惠州)有限公司、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等27家供应商有环境污染问题,制造了武汉南太子湖污染、东莞生益电子万吨固体污染等。[4]移动网络装置也主要在中国生产并占有环境成本。2011年中国手机销售量为2.8亿部,核心动力在于智能手机的更新,即添加了上网功能。其中,中国手机市场受关注程度前三名分别为诺基亚33.4%、三星为17.6%、苹果为11.2%,[5]这三家境外跨国公司稳定地占据着中国大陆60%以上的手机市场关注度。对于中国大陆来说,这些产品都不是本地品牌,主要的利润都被外来企业占有,而生产厂家却在中国大陆范围内。以诺基亚为例,这个远在北欧的知名品牌在中国建有六个研发机构和四个生产基地,员工超过6000人,不仅生产的手机满足中国大陆市场,还供应全球其他区域,其流程与苹果公司如出一辙。其次,发达国家的电子产品使用过后主要运回发展中国家销毁,从而再一次无偿占有发展中国家的生态成本。一份国际非政府组织十年前对中国南方电子垃圾的调查报告发现,这些电子垃圾主要来自欧美国家。在1998年,美国有2000万台计算机作废,电子垃圾有700万吨,有50%~80%的电子垃圾被出口到发展中国家销毁。欧洲学者研究发现电子垃圾每年增加3%~5%,是城市固体垃圾增长的3倍,多数都运往发展中国家销毁,因为这些国家的法律滞后。[6]美联社的调查发现,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与马萨诸塞州,已经明确禁止焚烧与掩埋电脑显示屏等垃圾。当地规定了回收补偿,即一台废旧电脑需要向回收处缴纳30美元的回收补偿,且需本人送到回收站。这些被收集来的废旧电脑以循环利用之名,一半以上的废品运送到发展中国家销毁,[7]从而无偿占有当地生态修复成本。另一种方式是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直接制造电子垃圾。像微软、谷歌等跨国公司有成千上万的员工工作在发展中国家,每人使用多台电脑。微软全球至少有5万名员工,每人平均同时使用2台电脑,每台电脑不到3年就要报废一次,垃圾也多是直接在发展中国家销毁。电子固体垃圾给发达国家积累了财富,为发展中国家积累着贫困。目前使用与废品电脑中,很少有成分可以被再利用。美国2007年市场的一份调查表明,2.06亿件废旧电脑部件中,仅有630万件可以勉强被利用,在重量上仅占18%。移动电子产品的利用率更为低下,1.40亿个废旧部件,仅有1400万个可以被回收,重量上的再利用率仅为10%。2008年的美国共产生316万吨的电子垃圾,仅有43万吨可以被勉强再回收,回收率仅为13.6%,剩余的86.4%只能被焚烧或填埋,然后通过雨水、植物吸收等又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8]之所以称之为勉强被回收,是因为回收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污染,对任何环境都产生长远的伤害。电子垃圾当中有1000多种物质,绝大多数对人体是有毒的,并会对空气、土壤、水源与人体造成长期影响。因此,发达国家以“回收”之名运到发展中国家销毁,因为可回收利用部分少,工人每天只有1.5美元的工资,却积累了长期的环境成本。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A)等的调查显示,中国有大量的土壤被重金属污染,跨国企业的庞大规模及其对资源的吞吐能力对此负有更大责任。日本的经验标明生态恢复需要巨大的成本,以该国熊本县为例,为了修复当地58万公顷淤泥重金属污染区,历时13年花费485亿日元去修复,[9]而且对于生态修复来说,这些仅仅是一个开始。

2.煤电垃圾对发展中国家造成大量污染

如前文所论证,因为不合理的国际分工,造成当今世界IT产业的制造产业主要设在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不得不加大发电来维持其正常的工业生产。由于科技水平的总体落后,我国主要依靠的发电能源是煤炭,这一数值2007年为77.7%。这个比例远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是美国、德国44%煤炭发电比例的将近1.75倍。比之其他重视环境问题的发达国家,这个比例更大,如爱尔兰的火电比例占该国总电力的22%,瑞典为20%,荷兰为19.5%。这集中体现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清洁能源利用上的科技水平差距。相比之西方有些国家的可清洁能源发电比例来看,德国核能与可再生能源电力比例为38%,美国的核能电力为40%,瑞典有高达59.9%为可再生能源,20.1%为核能。我国在此领域有相当差距,80%的二氧化碳排放来自燃煤,而超过50%的煤炭消费用于火力发电。这相当部分在为其他发达国家的工业生产付出代价,而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IT产业尤为突出。因为在2007年全球IT产业的8.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中,中国为1.89亿吨,占全球总数的23%,比美国与加拿大同期总和的1.56亿吨还要高21%,是欧盟各国总和之1.15亿吨的1.6倍。煤炭发电过后的固体垃圾之粉煤灰,给我国带来十分严重的环境污染。粉煤灰中含有锑、砷、钡、铍、硼、铬、镉和汞等20多种有毒重金属,数量巨大且影响广泛。我国自然环境复杂多变,一遇到连续阴雨、干旱扬尘抑或监管不力,都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后果,从而严重污染周围的环境。但产生这些污染的原因之一是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结果,中国独自承担了世界范围内相当比例的制造业生产,这一点是不能忽略的。生产基地集中在中国,相应的环境负担也会集中到中国。[10]中国是世界工厂,事实上是“世界污染了中国”,我们从网络出版体系的污染分析就可以清晰得出这一结论。

三、我国应对网络出版跨国污染的措施

与网络媒体相连的IT产业属于朝阳产业,其温室气体排放在未来几年将会有更大的提升。据全球电子可持续发展倡议2008年的调研数据来看,到2020年,全球该领域温室气体排放将提升至14.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同时期温室气体排放量的6%,比2007年的2%增加2倍。作为世界工厂,中国将面临着更大的压力,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完善措施,以对抗网络出版领域的环境殖民主义。

1.完善我国环境法与简化公害诉讼程序

首先,完善我国现有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法规,让跨国企业在华环境污染数据回归公众舆论监督。信息透明是对企业实行环境污染监督的核心环节,但现行法律需要改进。从2003年的《清洁生产促进法》到2008年实行环保部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较为详细地规定了企业公开环境信息的要求,给一些大污染企业造成舆论压力。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完整的强制性企业信息定期披露制度,那些跨国企业及其供应商则凭借其在当地经济发展中的短期贡献而傲慢拒绝公众信息公开的要求,苹果外包公司在武汉的南太子湖等数十处的污染均表现出这些问题。另外,跨国企业常用“商业机密”为托辞,拒绝信息公开与公众监督。在发达国家,企业环境信息必须是强制公开的,美国有《毒性物质排放清单》、英国有《环境保护信息自由法》、德国与挪威都有《环境信息法》、欧盟有《环境信息公开指令》等。[11]其次,简化环境公害诉讼程序、增大环境公害赔偿力度。像武汉名幸电子这样的跨国公司之所以能够放心大胆往南太子湖排污,即使造成周边民众生活用水困难也没有顾忌,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国公害赔偿程序复杂,且诉讼限制在受害者范围内举证。受害的草根阶层普遍举证能力不足,从而导致公害诉讼的流产。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各级法院接收公害诉讼1700多起,其中环境污染纠纷占1/3之多;这些诉讼在法院绝大多数不予立案,属于无效诉讼。因此需要我国法律上简化公害诉讼程序,扩大公害举证范围。印度法律允许绿色公益律师、非政府组织、环境受害人与媒体人员等组成的强大的民间力量所形成的公益诉讼,规定“任何公民或社会团体都可以向高等法院或最高法院提出申请,寻求对这一阶层的人遭受的法律错误或损害给予司法救济。”[12]另外,还要提高我国现有环境公害赔偿限额。紫金矿业污染的公害赔偿仅有900多万元,因为我国有赔偿上限,使得很多企业认为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渤海湾漏油事件传来积极信号,媒体公布公害赔偿达到16.83亿元的数额,用于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这是中国公害赔偿的里程碑,然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2.强化非营利机构的监督机制

要想牵制企业的行为必须和其最核心的利益——利润联系起来,因此,需要通过构建一个公众舆论监督的平台来牵动其核心利益,从而使得其自私的污染行为有所收敛。

首先,强化非营利民间力量在监督环境污染中的作用,主要是允许环保非政府组织(ENGO)参与舆论监督。实践证明政府和市场两个层次仍有盲点,提供私人商品的企业与提供公共产品的政府会经常出现二元结构失灵的状况,如“公地悲剧”与“反公地悲剧”等现象,表明市场唯利是图的弊端与政府刚的有限性,这就出现了第三种结构——非政府组织。环保组织在我国经历梁从诫先生1993年成立的自然之友,再到马军先生2006年成立的公众环境研究中心,通过两代人的努力已经开始了对污染企业环境监督的三元架构格局,一大批跨国污染企业曝光于公众视野之内。事实证明,环保组织不受市场利益和权力的支配,能够较好地纠正环境污染监督领域二元结构失灵的现状。2011年秋季席卷中国媒体的事件“苹果的另一面”,最早就是由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在1月份的调查报告所确立起的话题,起到IT产业污染监督的议程设置功能。在印度也是如此,在这个多语言的国家里,真正在环境议题领域对全国媒体起到议程设置功能的是该国的非政府环保组织——科学与环境中心(CSE)。

第9篇

摘 要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带来了便利,使我们的生活空间变大了,人们之间的交往更密切了,但密切的交往也带来了利益的摩擦与冲突。传统的著作权保护制度不再适应网络技术发展的需要,随着技术的发展,制度也需要更新。作为对著作权限制制度之一的合理使用制度,也需要得到新的发展。本文拟就以百度MP3下载侵权一案为例,对合理使用制度在网络环境下的适用作一简要分析。

关键词 网络 著作权 合理使用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科技毕竟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产生的问题也日益突出起来,尤其是网络著作权的纷争,更是名目繁多,使我们的法律显得有些无所适从。以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MP3为例,据不完全统计,越来越多的人因为可以从互联网上复制CD和下载MP3 已不再购买正版的唱片,因此唱片公司的利益受到了新技术的严重侵蚀。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唱片公司纷纷拿起法律的武器。于是出现了当今被受关注的“七大唱片公司状告百度非法提供MP3下载”侵犯著作权的案件。另外,“cache”,“RAM”,“BBS”,“Newsgroup” 等带有网络技术色彩的争讼以及图书馆建设,个人学习与研究等传统媒体中遇到的问题也是涉及到网络传播著作权作品的问题。问题接踵而至,网络世界仿佛一下子变成了一个无序的世界。网络技术的发展给著作权的保护带来了哪些挑战,网络环境下合理使用的制度价值体现在哪里,如何适用?本文拟就以百度MP3下载侵权一案为例,对以上问题作一简要分析。

一、网络技术的发展对著作权保护提出新的挑战――以链接技术为例

网络这一新事物的出现,给著作权的保护带来了诸多挑战。一方面,网络传播权因网络技术的创新和普及而产生、发展,目的在于保护在网络领域内流通传播的作品,激励作者的创作。但同时,这样的保护在某种程度和范围内影响到了信息的传播和公众对信息的自由获取,进而影响整个文化和科技的发展繁荣。这其中势必涉及到对在传统媒体形态下确立的著作权制度的冲击,和对网络著作权制度的需求。技术的不断更新,人们对新的网络环境下的侵权行为知之甚少和传统法律的相对滞后,新的著作权侵权方式也随之而来。著作权人的利益正遭受着巨大的侵害。

以百度败诉于环球、华纳、滚石等七大唱片公司一案为例,百度被索赔经济损失167万元①。百度的败诉对于网络产业中搜索引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构成了在网络环境下对著作权保护制度的冲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百度作为网站方,不能仅仅以“无著作权音乐不是其网站所有,因而推断出无著作权音乐本非其向公众提供”为由获取法律的豁免,以无过错责任来逃避法律的定罪处罚。链接服务是网站的创收点之一,网站并不直接提供信息的内容,而是在用户与内容之间建立直接通道或平台,使信息的获取更加通畅②。虽然其不能成为侵权行为的主谋,但其帮凶的地位却是客观事实。链接技术并不违法,也不构成侵权。但是这不等同于法律没有规定链接是一种侵权行为,那么掌握链接技术即设链人的行为便不会违法或不会构成侵权,也就是说,存在损害事实而行为人的行为并没有违法,这时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就应该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那么此种侵权行为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侵权信息的链接侵权责任是指由于搜索引擎系统向公众提供了指向含有侵权作品的网页的链接,直接帮助社会公众寻找侵权作品,因而由于这种间接侵害版权的行为,与提供作品的主体共同承担的侵权责任③。因此,只要网站搜索引擎的作用是提供指向特定作品的链接,就构成侵犯著作权的责任。除非权利人能够证明网络服务商明知用户侵权仍然提供服务,否则网络服务商帮助权责任应根据收到权利人的通知之后,拒绝采取措施阻止侵权内容的继续传播,就应当与直接侵权的用户一起承担责任④。在上述案件中,百度不但明知其系统中存在着指向侵权作品的链接,可能正在被他人用来传播侵权作品,而且在收到原告方通知后没有采取任何措施以阻止侵权作品再被其他用户通过搜索引擎得到,放任用户侵权行为的继续发生,故其侵权行为成立,应当承担链接侵权责任。

二、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合理使用条件及构成分析

合理使用是一个充满“公平正义的理性规则” ⑤。吴汉东教授在其《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一书中全面而又精辟的论述了合理使用制度的全貌。笔者从其导言中窥得合理使用制度的定义:“在特定的条件下,法律允许他人自由使用著作权作品而不必征得著作权人的同意,也不必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的情形,在著作权法领域被称之为合理使用⑥。”其理论目的在于适度限制著作权人的权利,以保障利用人能在合理范围内合法利用他人著作而不构成侵权,其实质就是想在著作权的保护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让著作权法不仅能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利益,还要有利于促进科学、文化和艺术事业的发展、繁荣和进步。

我国著作权法规定,合理使用必须构成以下四个条件:(1)被使用的作品必须已经发表;(2)使用作品的目的必须是出于非商业用途;(3)合理使用不应侵犯著作权人的著作财产权以外的其他合法权利;(4)合理使用还需尊重被使用作品著作权人的著作人身权,使用作品必须指明作者的姓名、作品名称、作品的出处等⑦。此判断标准中最主要的是二、三条,据此判断,上述案件不能构成合理使用的要件。首先,百度的链接行为是为了提高点击率以获取更高的广告费用,属于变向的商业目的;其次,其链接的大多是侵权作品,同时侵害了作者的财产权和人身权。构成侵权的主要原因是其行为促进了侵权作品的传播。随着国家打击盗版力度的加大,人们维权意识的加强,网站运营策略的变动,促使网络侵权作品的数量下降。那么上述的链接行为是否属于合理使用而不够成侵权呢?在这种作品来源合法的情况下,虽然以上条件似乎都已符合,但能不能构成合理使用,还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链接,也称超文本链接(HTML),就是http协议及万维网浏览器为人们提供的一种超媒体、超时空的信息连接方式⑧。链接使得作品的传播更为便捷和广泛,降低了大众接触作品的成本。“无传播即无权利” ⑨。它可能引起的法律问题主要是属于不同主体的服务器之间的系统间的链接。链接的对象可以是某一网站或网站中的某个特定网页,它使得一个网站上的文件能被另一网站上的用户使用。因此它从某种意义上说,链接技术也给著作权人带来了利益。因此,只要链接的对象是合法的,链接即构成著作权法规定的合理使用要件,属合理使用。然而我们不能因为现代传播技术(包括链接)为作者的创作提供了一定的创作条件和利益。导致创作变得相对容易就推导出著作权人对作品使用的社会回报也相应降低的结论。因为又有谁能否认机械化导致耕作的容易致使农民不应收获庄稼或应少收获庄稼⑩。因此,在链接过程中,设链者以缩小作者的利益从中获取了更多的好处是没有根据的。而像百度这样的网站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是通过链接来的,其对作者作品的不劳而获,违背了劳动创造社会价值的理论根据,导致网络环境里设链者与被链者权利的相对失衡,为了体现法律的公平,此种链接的行为不能构成合理使用。

三、网络环境下合理使用制度的利益分析

在网络环境下,作品的传输几乎是畅通无阻的,网络环境下合理使用问题与现实生活中的合理使用不可同日而语。在网络世界里,对于作品合理使用等著作权限制的规范,法律界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强调从网络技术的特点出发,要求放开对作品合理使用的限制,因为这将有害“网络资源共享”,使得网络的信息优势得不到最大范围的发挥。另一种观点认为,著作权法保护水平太低,不能适应需要,主张出报刊转载的规定不能在网络作品上运用外,其他的在网络上使用的作品一律须经过许可并支付报酬。要探讨网络环境下合理使用的问题,首先要弄清的是合理使用制度富有弹性的标准。昔日作为作者权利、传播者利益和公众利益的最佳协调器,并屡屡为受到挑战的著作权化解危机的合理使用制度,而今却成为网络环境里使得公众权利、传播者利益和作者利益冲突激化的症结。

适应传统环境的合理使用制度构筑的平衡,只能在传统环境里继续维持,在网络环境里,由于新的因素的影响,这种平衡必将被打破。在网络环境下,对比各国法律,合理使用制度的改变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作为考虑的因素:(1)使用目的和性质。一种使用是用于商业性营利的还是用于个人研究、公共教育是判断是否为合理使用的一个方面。(2)作品的性质。看被使用的作品是已发表作品还是未发表作品,是小说、法律文件还是新闻,是事实作品还是创作作品。(3)被使用部分在作品中所占的比例,即被使用部分之质量,以及在整个作品中所占的比例。(4)对未来潜在市场的影响。这一因素有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拥有著作权一方举证这种使用对其未来潜在市场有不利影响,并经过法官衡量之后可不认定为合理使用。笔者认为,在网络环境下的合理使用应符合以下条件:(1)被使用的作品以前已经发表过,没有由作者自行或者允许他人公之于众的作品不存在合理使用的问题。(2)使用作品必须尊重作者的权利。这种权利不仅包括财产权利,也包括精神权利。(3)使用作品的方法和范围必须合理。(4)使用作品的目的必须体现公共利益或特殊弱者利益,不得用于商业目的。

回到上述情况,对于网络环境下链接行为的合理使用判定,笔者认为应分析其设链者从中获取的利益是否损害了被链接者(著作权人)的利益,设链接者从中获取的利益是不是为公共利益服务,被链接的作品是否已被公开发表过。由上可知,在链接过程中,设链者以相对降低著作权人的利益,扩大了自己的利益,致使利益的天平发生了相对的倾斜。就百度等设置链接的网站而言,其设置链接的行为与无形中增大了网站的点击率,使网站的收益增加。而对于著作权人来讲,其作品被无数次链接之后,该作品在市场上的销售量和发行量就会下降,从而导致著作权人的利益受损。因此笔者认为,网络环境下《著作权法》应当对这种行为进行重新界定,适当扩大被链者的权利或限制设链者的权利,防止作者辛勤劳动的著作权作品被其他网站擅自使用。这样既平衡了被链者和设链者的利益,同时也使公众在网络上能更容易地接触到作品,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网络传播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呼唤现代合理使用制度,它打破了传统著作权的权利平衡原则,扩充了著作权保护对象及权利限制,扩大了作品使用方式和途径,带来了简单而有效率的复制手段;同时也模糊了合理使用与侵权使用的界限,给合理使用规则的判断带来困难。因此,在网络环境下,有必要建立起新的合理使用规则与制度来适应这种变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合理使用原则,实际上是著作权人和社会公众就其各自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是著作权人部分经济权利的让与,是著作权人不得不做出的,是著作权法发展的必然结果11。通过本文的分析,笔者认为,在网络环境下,合理使用制度仍然存在其应有的价值,其本身蕴涵的深厚法理,对解决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不得不继续进行着著作权的限制与反限制的研究,以平衡著作权传播者和社会大众之间的利益关系。提高著作权保护的标准是国际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合理使用也已关系到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社会的和谐离不开网络的和谐,通过立法促进网络的和谐,有利于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法应该是为这一宗旨服务的。

注:

①MP3版权隐患爆发 七大唱片公司向百度索赔167万.中国知识产权网.

②徐一文.网站经营中的典型版权问题及对策.载于沈仁干.数字技术与著作权.法律出版社.2004:94.

③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条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通过网络参与他人侵犯著作权行为,或者通过网络教唆、帮助他人实施侵犯著作权行为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条的规定,追究其与其他行为人或者直接实施侵权行为人的共同侵权责任。”

④薛虹.知识产权与电子商务.法律出版社.2003:366.

⑤吴汉东.美国著作权法中合理使用的“合理性”判断标准.

⑥吴汉东.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1.

⑦黄勤南.知识产权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102.

⑧马骁.网络连接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河北法学.转引自王军:网络传播种法律问题研究.群众出版社.2006:210.

⑨吴汉东.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1.

第10篇

[关键词]网络;高职;图书馆;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2.107

[中图分类号]G250.7;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2-0-01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图书馆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各类文献信息,同时也是学校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网络环境下,传统图书馆管理模式正在逐步改革,为能够满足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需求,优化完善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1 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变化

1.1 图书馆图书采编的变化

传统模式下,图书馆基本上都是现场采购图书,采购人员需要在各地仔细挑选比对图书,然后才能最终确定具体的采购地点和类型。这种模式显然无法满足当前知识信息的更新速度。随着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图书经销商和出版社可以将图书的类型、数量、价格等信息放在网络上,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购员可以通过网络实现选购。此外,图书馆图书编目工作在网络环境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采编工作中,工作人员要纯手工编写数目,很容易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一些小误差。MARC(机读编目格式标准)机的出现,实现了图书条码管理,使用该仪器可以直接扫描图书条码,进而获得图书的详细信息,在保证提高工作效率的前提下,能最大减少工作误差。

1.2 D书馆图书流通的变化

图书馆图书供学校教师和学生借阅,图书的流通涉及的内容非常之多,包括借阅、归还、登记等环节。传统模式下,读者在图书馆系统中查询到图书后,但在图书馆中并未找到该书,致使其无法正常借阅图书。而且图书借阅与归还的工作流程非常烦琐,图书信息均是图书馆工作人员手工完成,一旦借阅量增大,就很容易出现误差。网络环境下高职图书馆实现了图书信息化,可以准确快速地查询到所需图书的准确位置,不仅提高了图书流通工作效率,同时也降低了工作中出现误差的概率。

1.3 图书馆信息查询方式的变化

网络环境下,读者可以利用计算机查询到图书摘要、图书存放位置、图书借还信息等,从根本上降低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压力。信息咨询方式的改变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最为显著的变化。

1.4 图书馆期刊管理方式的变化

传统模式下的图书馆期刊采购主要是有采购人员直接去期刊销售点选购,这种方式所选购的期刊种类繁杂,而且受个人喜好影响较大。同时,受到工作人员精力与知识储备的影响,图书馆期刊的更新效率较低,难以满足不同专业读者的需求。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期刊管理更加方便,采购人员可以在网上直接查阅相关期刊信息,图书馆可以将纸质期刊转变为电子信息放置在网络上,供读者查阅,省去了大量的借还工作,同时也方便了读者,大大提高了学校图书馆期刊利用率。

2 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加强图书馆管理的策略

2.1 强调计算机与网络通信技术的作用

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是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均纳入建设规划中的内容,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学科专业较多,它的建成将为师生提供网络化、系统化、快速化与信息化的图书信息服务。计算机与网络通信技术是数字化图书馆的根基,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学校要深入研究该技术的原理,更加全面细致地探索计算机与网络通信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切入点。因此,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要强调计算机与网络通信技术的作用。

2.2 逐步丰富图书馆信息资源

由于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独特性,所以要求图书馆的图书资源必须能够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要兼顾学生文化娱乐和兴趣爱好。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在图书馆经费使用上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致使藏书数量和资源结构不够完善。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要利用互联网的特点,选择与本学校专业相关的文献数据库进行链接,进而丰富数据库类型。

2.3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图书馆硬件设施

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不仅要满足读者纸质文献的需求,同时要提供更多类型和载体的网络信息资源。信息化图书馆数据库的发展需要硬件的强有力支撑,高职院校要逐步加大图书馆资金的投入,加强校园网络和计算机设备的建设,不断更新图书馆数据库,以使读者能够随时查阅到所需要的图书信息,提高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和有效性。

3 结 语

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图书馆相较于传统模式而言,信息资源更为丰富,利用更为方便快捷。但数字化图书馆系统的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学校从制度、资金等多个方面给予支持。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笔者将继续致力于该领域的研究,以期能够获得更多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的图书馆管理建言献策。

主要参考文献

[1]柯平,朱明,闫娜.国外图书馆管理研究述评[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5).

第11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 一体化教学 地方史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132-02

21世纪以来,随着科技创新、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社会迫切需要大量既有理论素质又有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关于全面提高高职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各高职院校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时还应“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根据新形势的需要和教育部提出的改革思路,许多高职院校深化了原有的人才培养目标,即由原来的单纯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转化为既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又重视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的二者兼顾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还以现代网络资源为平台广泛开展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探索和研究。那么,作为人文素质课程的高职历史课在网络环境下如何结合一体化教学来达到人文素质和能力培养的目的?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研究及实践展开论述。

一、一体化教学理念

一体化教学法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通过项目实践的方式,使学生所学知识内化为个人能力的教学方法。一体化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通过问题探究、讨论、实践与反思等多种手段,促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主动实践,从而向应用型、创新型人才转换。作为一种创新教学理念,它也要求高职院校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架构完善的理论知识体系、培养和强化操作技能、提高职业素质,从而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网络的存在则为一体化教学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持。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趋向多样化,多媒体课件、视频文件、网络论坛交互等资料丰富着课堂,冲击着学生的想象力,激发着他们的学习欲望。此外,通过网络可以丰富和整合课程资源,开放的课程信息强化和延伸了一体化教学的效果。总而言之,网络环境下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实用性。

二、网络环境下高职历史一体化教学的尝试

在广西地方史讲座的课程教学中,笔者结合一体化教学理念,利用网络优势,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探索。

(一)利用网络资源,设置和丰富课程体系,积极为教学一体化做铺垫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我国教育要以“能力为重”,注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能力是知识和技能并重的结果。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应以尊重学生主体性为基础,以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为前提,改变传统的、单纯的知识教育理念,让知识教育、素质教育、能力教育并举,以网络资源为平台,构建带有实训教学项目的广西地方史网络课程。

作为人文素质课程的广西地方史讲座,更应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及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在设置广西地方史课程体系时,笔者除考虑学生的兴趣点外,还考虑学生地方史知识体系的确立。课程内容尽量涉及广西古代、近代和当代的历史沿革和变迁,以及广西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发展,根据地方史内容翔实丰富的特性,将课程分成十个模块,开展模块教学。同时,针对地方经济、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审视与提炼,以典型工作任务的方式,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之时逐步掌握广西历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从而引起学生对身边问题更多的关注与思考。

(二)利用网络资源,转变教师职业迁移能力,促使师生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学相长”

在一体化教学理念下,教师必须彻底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结束“一言堂”时代。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历史学科是最具人文性质的一门学科,关乎中国,涉及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关乎世界,涉及的时间更长,涉及的地域更广,单纯依靠历史教师的口头讲述未免显得苍白。可是在网络环境下,依靠多媒体技术的声、光、影等传播媒介如课件、视频,再加上教师生动活泼、幽默风趣的语言讲解,学生对历史事件似是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提升,这是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前提基础。

在进行高职选修课广西地方史讲座的教学时,笔者根据课程开班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中选取若干模块讲授。例如,有个选修班的学生基本上是机电专业的理工科学生,他们对桂系历史有着极大的兴趣。了解到这个情况之后,笔者及时调整授课计划,对桂系历史进行了重点讲述。值得说明的是,笔者之前对桂系历史只是泛泛了解,但鉴于学生对这段历史的浓厚兴趣,笔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参看了大量的视频,从而对桂系历史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并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精彩的视频和史料片断,为课堂增加色彩和动感,为学生营造历史情境。同时,学生通过网络查询,也获取了不少相关知识,往往在课堂上进行一些有益的补充。这种师生共进式教学对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是一次飞跃的提高,实现了教与学的一体化,促进了“教学相长”。

(三)利用网络资源,引入行动导向教学、研究性学习等方法,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建构主义理论向来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在传统教学中往往以“教师、学生、教材”为教学三要素,那么,在现代网络环境下,则添加了新的要素即“多媒体”。新要素的加入,则要求教师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变传统的 “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通过情境创设、问题探究、协作学习等方式,促使教学方式实训化,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阅读、资料收集及论坛讨论、反思与评价等活动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技能、操作技能及个人的人文素质。

在广西地方史讲座的课程教学中,笔者让学生自由组成多个学习团队,然后将教学内容以工作任务的形式分发给各团队,让他们利用网络上丰富的资源进行查询和提炼,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工作任务。如在讲述“秦朝时期的广西”模块时,将本节内容分成四个工作任务即“秦统一岭南前广西的情况”、“秦始皇三征岭南事件的过程”、“灵渠开凿的历史背景及历史意义”、“岭南的郡县设置及对全国历史的意义”,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通过百度等搜索引擎,将网上零碎的资料根据工作任务进行讨论、归纳和整理,从而形成自己的历史知识观。而教师在学生完成工作任务之后,通过有效引导和讲述,把布置的工作任务联系起来,将广西归入秦朝版图的历史呈现于学生面前。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学生通过主动学习获得了不少新的感受,如学生在查阅关于“灵渠的开凿”的资料,居然发现“桂林米粉的由来”和“灵渠的开凿”有着密切关系的。新知识的发现往往都是涉及身边的人和事,更容易让他们获得新奇和喜悦,产生认知共鸣,使学生的热情、潜能和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同时,由于团队合作的缘故,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团队合作的意识得到了培养,这无疑是为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注入强大的能量。

三、网络环境下高职历史一体化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切忌过于学术性

历史课程作为人文素质课,其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及其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课程设置应以学生兴趣为基点,开设如广西地方史、广西文化史、柳州历史、汽车文化史等专题类课程,以增加课程内容的选择性,让学生学习更扎实有效。同时,课程强调社会性和实践性,避免过于学术,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

(二)切忌片面追求模式的变化而忽略教学的真实目的

一体化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运用,是为了内容和目标服务的,突出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因此,教学必须紧扣内容,以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教学时,切忌片面追求方式的变化,而忽略了教学的实质内容,从而掉入喧宾夺主、哗众取宠的误区。

(三)对网络资源切忌“拿来主义”

高职历史一体化教学往往依赖于网络环境进行的。但网络资源的来源形式各样,不免存在错误信息。这些错误信息混淆视听,失去了历史的真实性,篡改了原有的历史,必然导致学生对历史的错误理解。因此,教师在运用历史网络资源时,有必要辨别资源的真实性与科学性,同时,也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严谨的学习态度与科学精神。

(四)教师间共享课程资源,切忌“单打独斗”

网络环境下教师间课程资源的共享十分必要。教师在努力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时,自身也要避免仅凭个人经验单打独斗,同行间谦虚为怀、同侪互助,树立教师文化氛围。通过网络课程资源的共享,教师间相互分享资源、人力、技术及相互间的历史思想和教学理念。这不失为教师自身提高的一个捷径。教师备课时,通过精心修改课程资源,结合实际设计问题,使资源与教学相融,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总之,作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一体化教学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它对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包括教师建设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各高职院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它有着很强的实用效果,值得在高职各课程中加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小军.高职院校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9(10)

[2]王咏,庞鸿藻,李琳林.一体化教学模式下高职教师职业迁移能力现状分析:基于教学实施能力的视角[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

[3]张超,刘爱云,王娜,叶婷.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计划改革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07(22)

[4]王恩春.网络化历史教学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09(6)

【基金项目】2011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2011JGZ102)

第12篇

目前,人们已经进入了网络化时代,“数字化生存”方式以其特有的魅力冲击和改变着社会生活。它为人类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旺盛的生机和活力,最大程度地弥补了传统教育在时间、距离、选择范围方面的缺陷。然而信息网络又是一柄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进步的同时,也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1.网络化对中职德育工作的冲击。网络信息包罗万象、海南百川,在网络环境下,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来汲取信息。此外,网络又有着开放性的特征,在网络中,充斥着大量的负面信息,这些负面信息既有黑色政治信息,也有黄色信息,还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来扭转学生的心理,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还给国家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中职学校的学生年龄较小,他们基本上没有接触社会,同时,这些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成绩较差,自主能力不强,来到学校之后,没有家长的束缚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聊天中无法自拔,这是十分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的。2.网络化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在这一背景下,教师教育工作具有了开放性的特征,能够汲取各样不同的教育资源,因此,网络也迅速成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便捷工具和重要媒体。同时,网络的时效性、连续性等优势,也为中职学校教育工作的开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带来了福音。3.网络化提高了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教学效率。网络让传统单调、枯燥的德育教学工作变得丰富多样、多姿多彩,教师只要使用简单的PPT与多媒体及时就能够让德育教学课堂变得丰满起来,也可以很好的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对于优化德育教学的成果有着极大的推动意义。4.网络化对于引导规范中职学生科学、合理、安全、有效使用网络,推进网络文明、网络道德及网络文化建设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多数学生在网络技术的运用中,常常会把思想束缚抛弃掉,尽情展示自己真实的精神世界及其心理、情感。在各种信息的辨析和吸收中能完善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地提高认识。网络化的特殊行为准则也要求学生在网络空间中自由遨游时必须自觉地遵守,也将有助于中职学生的规范意识和法制观念。

二、网络化时代中职德育工作遇到的问题

面向网络时代浪潮的出现,党和国家各部门都十分重视。各级教育部门也先后了相关的规范,要求各个级别学校都要重视其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为此,中职学校必须要积极应对来自网络环境的冲击,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为学生应在出一个文明的网络环境,同时,中职学校管理人员还要深刻意识到开展德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将其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中,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德育教学工作的成效。1.中职德育工作以什么样的对策来保证自身理念传输的主导性地位。在网络时代,学生可以随心所欲的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在这种模式下,社会经济与社会组织也表现出了一种多样性的特征,各种各样的新思想、新观念通过网络传播,这也形成了一种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与思想观念,这均会给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造成巨大的影响,从某种层面而言,网络给学生思想上造成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2.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以什么样的途径来保证教育的实效性。网络成员沟通的交互性给现有德育教育方法的机械性、静态性带来冲击。我们面对一个四通八达的交互式网络平台,以往传统的德育教育课堂传授、谈心、写思想汇报、评先进树榜样的方法已显得过于机械和单调。3.中职德育工作如何解决网络技术发展的创新性与现有德育教育模式的滞后性。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并不到位,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材建设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多使用填鸭式教学模式来开展教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直都不高,部分学生甚至还产生了严重的厌学心理,这是不利于德育教学成果的提升的,在未来阶段下,教师必须要结合网络环境与学生的心理特点来开展教学,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提升德育教学的成果。

三、网络环境下中职德育工作的创新方式

1.要充分考虑到德育工作的特性。德育教学工作与其他的教学工作是不同的,德育教学讲求一个说服力和影响力,还要注意教育的形式,如果一味的采取硬性教育模式,不仅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甚至还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在建设网络德育系统时,需要融入网络文化、技术伦理、科学教育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可以主动的接受这些知识的熏陶,这样才能够起到德育工作的应有成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将网络利用起来,营造出一种多样化的德育教学模式,同时,还可以利用其它的手段来拓展中职学校德育教学的外延,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是德育教学的核心。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学校可以多根据学生的需求来组织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让他们知道除了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网络购物外,学校中还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在开设这些活动时,教师要发挥出自己的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全程的跟踪,把握好学生思想动态的变化情况,充分的发挥出文化活动的育人效果,培养出能够为社会做贡献的全能型人才。尤其是在开展教育类活动时,教师应该充分的发挥出其主导性的地位,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鼓励他们参与到各项活动中,要注意到,中职学生他们的基础水平较差,在初中学习阶段常常受到了教师的忽视,因此,他们也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为此,教师就必须要深入的分析学生的心理,与他们成为真正的朋友,融入学生群体中,开导他们,鼓励他们与人交流,鼓励他们来表现自己,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很优秀的,这对于促进学生的成长有着事半功倍的效用。

2.大力开展中职德育工作的技术创新。传统德育工作根本谈不上高科技的应用,目前,人们已经进入了网络化的发展时代,中职德育教学工作也应该与网络技术进行有机结合,网络的发展给中职德育工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要想有效提升德育教学的效果,就需要建立好科学、系统、完善的校园信息系统。该系统的主流信息应该是积极向上的。要使主流网站占领制高点,充利用网络手段加强德育教育。学校要以开放的心态应对网络的挑战,体现出兼容并包的精神,将教育性、思想性以及多样性融入系统中,尊重学生的需求,建立其可以促进他们成长的网站。在建设网站时,必须要遵循学生的需求,了解学生的心理,这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只要在网站中加入一些学生想要关注的问题,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去浏览,这才能够起到网站建设的作用。在建设网站时,需要为学生留下正确的政治指导,用正面的声音来宣传政治问题,切勿简单说教,在建设思想类网站时,其形式与内容也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提升网站的服务性与刻度性。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使用网站对学生进行管理,对于各类活动的开展都可以将网络充分的利用起来,在网站上公布一系列的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到各项活动中来。

3.培育一支过硬的中职德育教师队伍。要适应时展要求,提高学校德育工作者驾驭网络的能力,这是网络时代中职德育工作建设的重要任务。要想充分的发挥出网络在中职德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学校就必须要培养出一支高水平的教育队伍,为此,学校方面应该加强对教师的教育和培训,鼓励他们开展自我学习,在条件许可时,可以派本校的老师到其他的学校去学习,在学习归来后,及时的安排好转训工作,提升教师对于德育教学工作的认识。中职学校还要将能否熟练使用网络技术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对学生思想政治人员业务素质的考核指标。

第13篇

-改革我国的版权集体管理制度,允许其他营利性质的版权集体管理组织出现,尊重版权权利人的私权权利,为市场主体的创新实验留有足够的空间,是保持我国文化产业长期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作为作品载体的媒体不断地从稀缺变得充裕。这一变化过程破坏了作品在市场中的稀缺性,从而损害了作品交易的市场基础,导致版权保护变得越来越困难。

然而,数字技术本身具有极强的可塑性,版权产业正通过技术手段来重新恢复作品在市场上的稀缺性。典型的例子是视频付费点播业务和所谓的APP唱片产品。这种类型的商业模式的优点是非常明显的,一是实现了作品版权的私权特征,即通过对作品的市场交易来实现私权的交换,从而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二是可以对不同的作品以及相同作品的不同消费者进行区别定价,从而发挥作品作为商品的最大价值,减轻对版权作品的概括性许可中所产生的沉没成本问题。三是可以通过更加灵活的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作者与终端消费者之间的直接交易,从而减少在传统模式中所存在的巨大的交易成本的问题。

如果说,目前淘宝网是有体物商品网络交易的成功者,那么我们可以预测在无体物形式的版权作品领域将有另一个淘宝网出现的可能性。

这一商业模式的转变过程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技术手段与法律责任的共同努力,基本上消灭市场上的盗版行为,实现作品在市场上的稀缺状态;二是为新型商业模式的出现提供市场的可能性。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我国在保证第一个条件方面做得越来越好,即在打击网络环境下的盗版行为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尤其是在一些特定类型的作品方面,例如视频作品。但是,对于第二个条件,却有认识上的误区,尤其是对待版权集体管理制度的态度上有些偏差,这种误区和偏差可能会影响我国正在形成的新商业模式的顺利出现。

版权集体管理制度的功能是为了解决作品交易过程中的交易成本过高而带来的交易不能的问题。但是应该注意到:

第一,交易成本问题不是版权制度中的特有问题,而是经济活动中的普遍问题。根据科斯经济学理论,企业制度的出现恰恰就是为了解决交易成本问题。这就为通过企业形式来解决版权作品的交易成本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二,在通过版权集体管理制度设计而力图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时,还会产生其他成本或者费用,如所称的管理型交易费用和政治型交易费用,即为了建立和维护版权集体管理制度,这个社会还要为此支付版权集体管理组织自身管理产生的成本,以及政府为了设计和维护这一制度而产生的政治型成本。

第三,新媒体环境下,版权权利人通过新媒体技术的帮助与终端消费者之间直接进行版权作品交易的可能性越来越高,这种技术加合同的版权交易方式使得版权集体管理组织存在的必要性越来越小,相反像权利清算组织或者版权超市等类似的版权交易服务企业却可能变得普遍,因为这些权利清算组织可能更有效率,并且也不损害版权的私权特征。

具体来说,我国目前的版权集体管理制度有以下弊端:

1.版权集体管理组织非营利性的强制要求之弊端是明显的,因为这种制度存在着一个二律背反问题。即如果版权集体管理组织的管理者对该组织的剩余权利有追求,那么就违背了其非营利性的要求;但是如果管理者对该组织的剩余权利没有追求,则无法保证他们尽心管理,追求效率。这种二律背反表现在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异化性、效率性和政府对其监督的困境等具体情形中。即使有成员愿意出来进行监督,版权集体管理组织也可以通过给其特殊待遇的方式来对其收买,从而继续保持对其他众多成员的盘剥。这样,版权集体管理组织便从对全体成员的服务角色转变成分化瓦解、分而治之的角色。即版权集体管理组织作为公共管理者,具有公共权力的行使者角色,他们往往可以是“集中的少数打败分散的多数”。

2.尽管法律上要求版权行政管理部门对版权集体管理组织有监管职责。但是政府的监管部门有被俘获的可能性。本来没有利益冲突关系的主体之间,即使法律设计出一方对另一方有监管职责,但是实际中也常会出现两方默契合作的违背法律初衷的局面,因为对于这两个主体来说,互相合作是共赢的,而相互监督则是利益共损的,如果没有外力的干预,两者之间很容易走向合作。有学者称之为监管俘获现象,即被监管者把监管当局和政府俘获了,监管当局成了维护被监督者的工具。在经济学上,监管者被俘获是因为监管者没有获取剩余的要求权,即监管者对于非营利性组织的效率水平是高还是低并不存在任何的财务收益预期。

3.即使幸运地没有出现监管者被收买的情况,监管者是否有能力来进行有效的监管也是一个难以避免的问题。也就是说,作为政府部门的监管者是否可以起到市场博弈的功能,从而弥补因为市场竞争缺失而带来的问题?事实上,监管者也没有这样的能力,即这种设计第三方来进行监督的制度模式只是转移和掩盖了问题,而并没有解决问题,将烫手的山芋传到了监管者手上而制造出一个公平解决的假象。

4.非营利性质和法定垄断性的版权集体管理组织,由于没有来自于市场的竞争压力,其没有了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直接动力。更为严重的是,版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存在和法定的垄断地位又排除了其他经济主体进行版权集体管理活动的可能性,这将抑制和窒息市场中各主体的商业模式创新能力。

第14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网络资源;高职英语听力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4-0234-02

一、背景

目前,就信息技术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情况看,大多是通过建立在线学习系统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精品课课程网站,或是通过购买数字化资源、数字化学习系统、考试系统、评价系统等创建网络化学习环境,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优势,运用信息技术改善了“英语教与学的环境”;但基于信息技术应用的教学环境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来看,网络资源冗余造成学生信息焦虑;网络教学内容过于泛化,缺乏针对性;网络资源更新不利,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网络自主学习缺乏足够动力和监督难以持续等现象比比皆是,进而使得虽然网络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合适的教学资源少,并且大多数网络资源和课程教学缺乏系统性的整合,致使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就网络资源对于英语听力课程教学而言,其不仅可以提炼真实语境,扩充教学内容,创建互动协作空间,还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动态的意义建构和技能实践,实现网络环境下的课程辅助功能,从而营造教师、学生和教学资源的多向互动,有望改善教学效果。所以,探讨网络环境下网络资源与高职英语听力课程的整合设计对该课程互动活动的开展、教学效果的提升很有必要。

二、调查问卷

课题组立足于本校的学生特点和教学实际,设计并发放了《网络资源及网络环境下英语听力课程学习现状调查》的问卷,发放班级为2014年开设《英语听力》的教学班,共4个班近160名学生,回收有效问卷125份,其中针对关键词“网络资源”的问卷中,就“你最喜欢的有利于英语学习的网络资源形式?”,42%选择了“课堂资源的深加工,既有课堂内容的讲解分析,又有网络资源辅助下的拓展”,31%选择了“相关知识点的微课”,只有5%选择了“网友推荐的有趣的学习资源,比如电影等”;就有关“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英语学习时,你遇到过下列哪些困难”的问卷中,“搜索网络英语学习资源浪费时间”占38%,“网上资源多又杂,不知如何辨析适合的英语学习资料”占25%;可见学生对于网络资源的态度是基于课程学习基础上的网络资源的再利用,服务于课程学习,同时缺乏足够的搜索整理和合理利用的手段和能力。针对关键词“网络资源与英语听力课程”的问卷中,就“你认为英语听力网络教学资源应该包括哪些内容”问卷中,37%选择了“辅助课程内容的加工编辑后的网络资源”,28%为“课程录像”,18%为随机试题库或习题集。可见学生对网络资源的认可是围绕课程学习,进行课堂内容的深化、拓展和自我检测。关于“网络环境下的英语课程学习现状”中,28%认为缺乏及时有效的指导与评价,25%认为“无法随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现状”,24%认为“缺乏趣味性和个性化”,从中可以看出网络环境下的课程学习亟须营造的是教师、资源与学生的三方互动、学习与评价相伴以及自主学习环境。

三、网络环境下网络资源在高职英语听力课程中的应用设计

1.网络资源在高职英语听力课程中的整合优化。人本主义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人类具有天然的学习潜能,但是真正有益的学习只发生在所学内容与学习者具有相关性和学习者能主动参与时”,基于此,将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应用在英语听力课程设计中,使认知和情感的高度统一成为可能,也使英语听力课程中信息技术应用和网络资源补充和拓展成为一种必然。克拉申的语言输入假设理论认为语言习得需要有效语言输入的量和难度稍高于学生当前的语言水平,因此,教师在系统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下,细化教学任务,以听力课程的教学任务为主题,补充课本之外的相关网络资源,激发学生对任务主题的认知、理解和体验,从而有效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建构获得自己的意义,强调学生对信息资源的主动选择和运用,因此,利用网络资源的整合优化丰富密集课程学习内容,同时将信息技术应用在网络资源的自主组合创建中,非常有利于学生在本课程下的自主选择资源、自主安排学习进度并形成个人风格的学习策略。因此,网络资源的整合优化对听力课程教学中教师课程设计能力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网络资源的分享共建扩建而言,是必须和可行的。网络资源在英语听力课程中的应用的前提是对其进行优化整合,即从针对性、实用性、适度性、时代性及启发性出发,结合课程任务设定的主题,进行网络资源的整理与编辑,以课程导学、知识点讲授、课业辅助、课后拓展以及文库分享的形式服务于课程。与课程相结合的网络资源大致分为以下几类:课程资源类,即以微课为主要形式,在5~10分钟进行一个知识点的讲解。可以来源于网络微课,自制微课或者将公开课的定点截取,后冠以合适的标题推送,便于学生通过零存整取的方式将知识“碎片”整合为课程任务主题的认知与学习。此类课程资源可以课程导学供学生预习;课程讲授中进行重难点辅助;留存在文库分享,供学生课后查阅。比如听力课程中的语音学习部分,搜集和加工了来自中国微课大赛语音讲解的比赛作品,整合进入语音教学部分,通过全国各路英语教师风格各异的语音微课,从不同角度丰富补充了学生的语音课堂内容,也提高了语音学习的兴趣。课业资源类,即提供相应的学生作品范例,或明星英语秀视频等,同时在视频播放中,结合课程任务主题,设置思考题,或设置规范,或引以借鉴,或增添趣味,使学生与资源之间形成有效互动,辅助听力任务的实施。此类资源可以课程导学激发学生兴趣,或以课业辅助进行教学提示或补充,还可以作为课程拓展,比如语音听力教学意选择上届学生语音失误典型化的作品,设置找错题,引起学生关注;还使用优酷视频中各路明星如林书豪、汤唯、谢霆锋、陶吹刃阌⒂锏氖道与大家分享讨论。课后拓展中结合听力内容和听力主题进行资源搜集,将影视资源、演讲视频、英语新闻进行片段截取,集趣味性、知识性和时代性于一体,听同一主题下不同的表达,积累听力经验,激发学生想听懂,能听懂,敢交流的欲望。本学期进行自我介绍听力任务时,截取了12部影片中主人公自我介绍的视频,还有马云、刘强东、黄西等等英语演讲或表演视频中有关自我介绍的部分,让学生听不同调的英语,摒弃干巴巴的英语自我介绍三板斧后无语的窘态,用心体会自我介绍下的语言逻辑和丰富个性,总结自己独具个性和特色的英语自我介绍,这种角色代入式的体验和参与,带给学生的不仅是资源声色画效果的冲击,更多的是对主题任务下个人式体验的积极反思和个人听说模式的建立或习惯的培养,真正做到了教师―资源―学生的三方互动。文库分享中的资源按课程听力主题进行了资源分类,保存形式分为视频类、音频类、文档类和课件类,将网易公开课、TED演讲片段、新东方英语微课堂、教师课程录像,课程音视频库、微课程,名人英语秀,影视片段集锦、网络热门视频等分门别类进行整理,同时也以课业的形式邀请学生进行资源共建,更新,填补更多主题下的资源。同时,还设立了互动资源神器库,搜集整理了有利于英语听说练习的神功利器,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自主式学习,集学习过程体验与学习效果检测于一体,充分让学生和资源、学生和同伴,语言和能力之间互动起来。比如,绘声绘影软件加字幕,师生都可以针对输入的视频或音频,进行台词字幕加工,将重难点处进行台词听写,随时检测或者自测;利用英语趣配音软件,学生通过给追了很久的动漫、英美剧配音,提高英语听辨模仿能力,将口型准确度达到最高,使学生在娱乐体验中激发学习欲望,同时还可以将配音分享到朋友圈,瞬间接受众人点赞,秀出个性或大摆英语模仿秀擂台,以赛会友,共同提高英语听辨模仿和表达能力;利用ABOBOO软件针对发音、语调、流利度、音量精确评分,快速提高和诊断学生的听力和口语水平;还可以将听力课堂内容或感兴趣的音视频文件作为学习资料,自动断句,进行听力、口语、复读练习,同时还可以自主制作课件并分享,同时获得别人分享的课件,形成良性互动,共同促进英语听力口语水平的提升。可以说,所搜集的互动资源神器,主要以APP为主,因其随身便携、自主学习、自由加工、互动无限、释放个性,与其他网络资源一起共同服务于英语听力课程教学,服务于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培养和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

第15篇

关键词:社交网络  ; 网络口碑影响力  ; 客户价值  ; RFM模型  ; RFM-WOM模型

社交网络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新的交流互动的渠道,迅速受到广大网民的青睐。根据中国互联网中心(CNNIC)的统计报告:截止到2012年底,网民中社交网站用户达到48.8%。另外,不少研究市场营销的国际知名学者均指出:随着信息与通信技术不断发展,特别是各种SNS网络平台的兴起,消费者决策变得越来越相互依赖,消费者彼此之间这种基于社会网络的交互作用(social interaction)将导致企业商业模式和营销策略发生深刻变化。而网络口碑传播作为消费者交互作用的主要渠道,也必然成为新环境下企业制定营销策略所必须考虑的因素。鉴于此,在社交网络带来的集社交网络服务与线上营销为一体的企业运营模式下,传统的客户价值评价体系能否适应新形势、成为企业精准定位高价值客户从而使企业将有限资源进行最优分配的有效工具,成为值得深思的关键性问题。

客户价值可以指企业为客户提供的价值,亦可表示为客户为企业提供的价值,本文所指为后者,即某一客户为企业带来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之和。非互联网模式下,客户主要通过自身与企业的交易行为为企业带来价值,我们不妨将其称为“直接价值”。而在社交网络环境下,考虑到客户作为口碑传播的参与者,对其他客户的消费决策有影响甚至决定性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消费者的这种影响甚至决定性作用也是客户对于企业的价值,我们将客户的这种口碑影响力称为客户的“间接价值”。RFM作为传统的客户价值评价模型,其仅仅考虑客户的交易信息而不考虑客户在其社交网络中的口碑影响力,即仅仅评价客户的直接价值而忽略客户的间接价值。为此,有必要针对客户的间接价值对RFM进行改进,以适应新环境。综上,本文首先进行文献回顾并据此找出可能影响客户间接价值的因素,并提出假设;而后利用问卷调查对可能的因素进行调查并对问卷结果进行效度分析、信度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从而得出各因素与间接价值之间的关系;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改进的RFM模型,以期为社交网络环境下更准确的企业客户价值评估提供参考。

文献回顾及研究假设

由于研究的目的是确定某一作为口碑发送者的客户通过口碑传播对其他客户购买意愿所产生影响力大小,即确定其对企业的间接价值大小。因此,文献回顾以及研究假设的提出均是考虑发送者能对接受者的购买决策产生影响的因素,而不将接受者、网络本身对接受者购买决策产生影响的因素考虑在内。

(一)口碑发送者与口碑接收者之间的同质性

在社交网络出现之前的传统口碑传播模式下,Gilly针对口碑发送者与口碑接受者之间的同质性与口碑传播效应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口碑搜寻者与发送者之间的同质性对口碑影响力产生正向影响。Brown &; Reingen发现:同质性越高,信息源越可能成为消费者咨询口碑信息的对象。姜潇研究表明:社区同嗜性显著影响口碑效应。虽然社交网络的出现使得口碑传播的范围和效率都出现革命性的变革,但是口碑传播的机理以及接受者基于对口碑的信任而在购买决策时受其影响都没有实质性改变,而同质性作为影响信任的重要因素,仍是需要考察的因素。为此提出以下假设:

H1:人口特征差异与消费者的购买意愿负相关;

H2:社区同嗜性与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正相关。

其中人口特征差异指性别、年龄、地区等方面的差异。社区同嗜性是指二者所属具有相同或类似特征的团体,其用来表示二者之间在生活方式、兴趣爱好上的同质性。

(二)口碑发送者与口碑接收者的网络关系强度

在研究网络口碑影响力的决定因素时,很多学者都认为:口碑发送者与口碑接受者之间的关系强度是影响消费者决策的最主要因素。毕继东基于TAM 理论的实证研究发现,关系强度是影响消费者购买最重要的因素,信息接收者的专业性认知负向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汪涛、李艳萍以虚拟社区中推荐者为研究对象,研究虚拟社区中推荐者专业性和关系强度对推荐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推荐者与信息接收者的关系强度显著正向影响推荐效果。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H3:网络关系强度与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正相关。

(三)口碑发送者的专业性

口碑发送者的专业性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有正向影响。所谓口碑发送者的专业性是用来评价口碑发送者是否具有相关产品或服务的专业知识的指标。提出以下假设:

H4:口碑发送者的在线活跃度与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正相关;

H5:口碑发送者的评论专业性和有用性与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正相关。

(四)口碑发送者的亲和力

口碑发送者的亲和力能够增强接受者的购买意愿。Lynch指出,在决定我们是谁、我们如何思考自己以及我们如何与他人互动时,笑话和幽默通常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网络口碑的趣味性能提高受众对信息的接受度和涉入程度,并给受众留下较为深刻的记忆和印象。

H6:口碑发送者的亲和力与消费者的购买意向正相关。

研究方法

(一)数据描述

数据来源于针对某社交网站用户的问卷调查。本次共发放问卷352份,其中有效问卷322。另外,参与调查的女性用户比例为48.58%,参与者的平均年龄21.6岁,介于18-41之间。参与者的地域具有分散性,参与者的职业背景具有多样化的特征。自变量和测项数目如表1所示。

(二)数据分析

1.效度与信度分析。根据效度分析共提炼出6个因子,与问卷设计意图吻合,另外KMO与Bartlett球体分析结果显示的显著性概率为0.001,因此统计数据适合进行因素分析。信度分析结果显示,除“发送者与接收者的人口特征差异”和“发送者的在线活跃度”两个变量外,其他变量的Alpha值均高于0.65。最终,在剔除“发送者与接收者的人口特征差异”中的两个测项和“发送者的在线活跃度”中的一个测项后,这两个变量的Alpha值也达到0.65以上,符合信度要求。

2.相关分析。研究采用Person相关分析方法。通常,显著性水平低于0.05则认为两个变量在总体中存在相关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显著性水平高于0.05则不被认为二者之间存在相关关系。表2为相关分析结果,“发送者与接收者的人口特征差异”和“发送者的在线活跃度”两个变量对购买意向的影响不显著。

3.回归分析。利用相关性分析发现:X2、X3、X5、X6与购买意向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接下来通过线性回归分析探寻具体的关系方向并确定各相关变量对购买意向的影响程度。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根据分析结果可知假设H2、H3、H5、H6成立,H1、H4不成立。同时可以将X2、X3、X5、X6与Y之间关系用线性方程表示为:Y=0.941+0.212X2+0.297X3+0.272X5+

0.099X6,据此我们可以对客户的间接价值进行定量分析。

RFM模型改进及启示

(一)RFM模型改进

根据以上分析结果,发现某一客户作为口碑发送者的间接价值大小,即客户通过口碑传播对其他客户购买意愿所产生影响力大小取决于发送者与接收者的社区同嗜性、发送者与接收者的网络关系强度、发送者的评论专业性和有用性和发送者的亲和力。据此,对RFM模型进行改进后,提出的RFM-WOM模型如图1所示。

(二)启示

研究发现口碑发送者的某些特性是影响其他消费者购买意向的显著因素,为此企业必须重视口碑发送者的这种关键作用:一方面发现具有较大口碑影响力的人群,想方设法使他们发出的信息是对企业有利的正面信息。另一方面企业在对客户进行细分寻找对企业有高价值的优质客户时,如若将没有或很少购买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客户直接划分为不重要的客户而不对其给予重视,那么企业很可能将付出惨重的代价,因为他们虽然带来很少的直接价值,但是其间接带来的价值很可能是相当可观的,他们的离开甚至会带走企业认为有价值的经常与企业进行交易的客户。总之,企业进行客户分析,特别是客户价值分析时,考虑社交网络带来的客户网络口碑影响力的作用是必要的。其中,发送者与接受者的社区同嗜性、关系强度与发送者的专业性、亲和力都是需要加以重视的指标。

综上,客户价值评价模型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评价的结果是否准确,以及企业的资源能否得到最优的分配。而社交网络环境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顺畅、频繁,消费者基于社交网络的交互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为此,文章对原有RFM模型改进,通过分析影响客户间接价值的决定性因素,提出了RFM-WOM模型,以期为社交网络环境下企业的客户分析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姜潇,杜荣,关西.网上口碑对消费者购买决策影响的实证研究[J].情报杂志,2010,29(9)

2.毕继东.网络口碑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影响实证研究[J].情报杂志,2009,28(11)

3.汪涛,李燕萍.虚拟社区中推荐者特征对推荐效果的影响[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7)

4.Ditcher.How Word-of-mouth Advertising Work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November,1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