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全民健身概论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 学校;体育改革;全民健身计划;关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实现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并逐渐提出全民健身计划。本文就是在全民健身同学校体育教育二者协同的基础上,对全民计划实施与学校体育改革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二者存在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关系,下文进行详细的叙述。
一、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对学校体育的影响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有明确的观点,要不断建立起同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相符的系统化、科学化的全面健身体系。同时在其中对学校体育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也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指出了清晰的发展道路。[1]
1、体育教育观念转变,树立终身体育观
在《纲要》中明确提出在学校的体育教育中,要帮助学生培养和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从而实现全面健身观念的培养,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技术与知识。学生是否培养其良好的体育意识,对体育教学效果于终身体育观的建立有重要的意义。在很长一段时期,我国的教育教学中忽视了体育教学的重要性,这也就使得大部分的学生体育观念比较薄弱。为了能够改变这一现象,就要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体育的魅力,能够激发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并对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进行积极地探索与创新,使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同时,学校还要发挥整体教育的优势,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使学生能够喜爱潜移默化中受到体育教育的感染。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对体育课程进行开发与创新,也可以举办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并逐渐培养其终身体育观。
2、培养目标和模式向社会化发展
同时,在《纲要》还提出了实现全民健身工作是未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资文明发展的重要内容。将其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目标,这也就决定了我国的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与目标,从而对人才培养模式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我国现代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加强学校的体育素质教育,不仅可以实现社会与个人的发展,也是体育学科不断发展的内在需求。通过学校体育教学,会对个体的身体机能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是一种目标性与针对性较强的改革,其所蕴含的社会价值也会越来越明显。随着近年来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体育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能够使学生接受的体育教育能够同社会体育活动更好的衔接,就使得学校的体育教学逐渐呈现社会化的特点。在体育教学中,将教学同社会职业生活联系起来,也可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应该明确在教学中教什么、怎么教,并能注重将体育结果评价与体育过程评价结合起来,加强体育素质教育[2]。
3、体育教学内容与教材向生活化转变
学校体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加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其健康的心理素质与独立的人格,并能逐渐培养其终身体育能力。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就要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更改与更新,使学生能够感受带体育教学中包含的乐趣,教学内容与教材的设计更加生活化。学校在体育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注意设计与健康有关的教学内容,并能够以大众的视角来进行编写,能够将健身性与体育文化结合,能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生活体育与全民健身的相关内容,从而能够形成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
二、学校体育改革对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的促进
在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都进行一定的改进与创新。学校体育是全面健身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会对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1、学校体育改革与全民健身实践之间的关系
在《纲要》中关于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对象有明确的指出,是全国人民,其中青少年和儿童时该计划实施的重点。在学校生活中,是比较典型的集体形式,且教育的整体性也使得在学校中实行全民健身更加有利。学生在学校解说教育的阶段,其身心皆处在逐渐成长与发展的阶段,也是接受教育的最佳时间,学校就要充分的利用这一黄金时间培养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观念。在学校体育改革的过程中,通过结合《纲要》中的全民健身计划的具体内容与相关理念,能够使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成果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并能逐渐培养学生的独立体育锻炼意识与终身体育意识,这对逐渐实现全民建设计划也有积极地意义。且学校开展的各项体育活动,如课外锻炼、体育技能训练、竞赛活动等都能培养和塑造体育人才,在该过程中也能实现健身。[3]学校可以在不影响学校的治安、秩序的情况下,可以将学校的体育场馆与设施进行开放, 从而能够方便周围的居民进行体育锻炼与健身。
2、学校体育与全民健身教育之间的关系
在《纲要》对学校体育教育与全民建设的关系有明确的界定,即:“学校体育是全民健身的基础。”在学校的体育教育中,教师都受到过关于体育教学的专业教育,在教学中能够运用丰富的体育知识与技能开展教学。他们不仅可以承担学校体育教学的任务,还能对全民健身的实现进行一定的指导,在实现全民健身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吸取全面健身的相关内容,能够使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学生能够通过在学校接受体育教育,培养良好的体育兴趣,在进入社会生活中,也可以使企业、事业单位的健身等活动更加灵活的开展[4]。
3、学校体育改革与全民健身研究之间的关系
《纲要》中关于全民健身的研究与理论化提出了明确的观点,就是要不断加快将群众的体育健身教育逐渐实现理论化、系统化。因此,要想使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不仅需要一些参与实践的工作人员,还需要一些人对理论知识进行研究。学校的体育教学中就汇聚了大量的体育人才,且相关的资料与设施比较齐全。针对该现象,就可以使教育行政部门同体育行政部门之间互相交流与协调,从而能够形成综合性较强的全面健身、健康指导中心。可以举办具有针对性的全民健身、健康的先关咨询活动与相关知识讲座,从而能够解决一些理论研究的难题,能够使人们认识到加强体育教育、全民健身的重要性咨,从而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学校体育教学活动是实现国民体育的基础,要想实现全面健身计划,首先就要加强学校的体育教育。学校教育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加丰富的人才,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也可以衡量教育质量。在学校的体育教学中,就要求教师能够转变教学理念,并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从而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全民健身计划也为发展学校的体育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内容,使其形式更加丰富。学校的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就可以借鉴全面健身计划中的相关内容,同时也能促进全面健身计划的实现与深入。
【参考文献】
[1] 李要南,吴平,桂全安.《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推行背景下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的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1.03.59-62.
[2] 王志平,杜江伟,孙荣艾.学校体育实施《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的对策研究[J].武夷学院学报,2011.05.96-99.
[3] 尹红,王贤.论全民健身与学校体育改革[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1.11.18-19.
摘 要 全民健身的实施,对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建立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对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健康水平和整体素质都具有重大意义。运用专家咨询、文献资料、数理统计法等对包头市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进行了总体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包头市的全民健身工程促进了全民健身发展,缓解了部分群众的健身需求,经费来源主要还是依靠于政府投入,社会指导员数量逐年增加但仍不足,且指导效率不高。
关键词 全民健身 服务体系 现状调查
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强化体育公共服务职能,构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提高体育公共服务水平的战略目标”。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是促进城市及整个国家向前发展的有效载体。
包头是下辖市、地处环渤海经济圈和沿黄经济带的腹地,是连接华北和西北的重要枢纽,是内蒙古的工业中心及最大城市,属欠发达省市,具有后发优势。包头市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建设对于西北部城市具有一定的带动和借鉴意义。包头市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调查与研究,对地区全民健身起到重要作用,对推动包头市全民健身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通过CNKI期刊网、图书馆、包头市体育局群众体育处资料室进行大量文献资料的查阅。
(二)专家访谈法
采用提纲访谈的方式对3位研究全民健身方面的专家进行访谈,并对包头市体育局群体处4位管理干部以及5个市区级群体管理者进行了访谈与咨询。
(三)逻辑分析法
通过上述两种研究方法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归纳,并对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进而运用演绎和推理的方法,分析了包头市全民健身的相关问题。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场地设施与建设资金的现状分析
1.场地设施现状与分析。包头市的全民健身基本模式由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雪炭工程、全民健身活动基地,全国优秀体育公园组成。按照体育局的要求,包头市体育局从2005年到2014年年底利用彩票公益金共投资建设的全民健身工程数量如下:全民健身路径工程616个,雪炭工程3个,全民健身活动中心9个,全民健身活动基地3个,全国优秀体育公园1个(注:数据由包头市体育局群体处相关资料整理,以上数据截止2015年8月底)。场地设施的建设是推动全民健身的物质基础。包头市全民健身工程的实施推动了健身场地设施的建设,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得到了一定缓解,但与真正的需求仍存在很大差距,各级部门应继续加大投入力度。
2.全民健身投入经费现状与分析。全民健身投入的经费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民健身工程的实施。全民健身作为一项公益性的事业,资金来源主要是体育彩票公益金。据调查走访了解,包头市全民健身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投入,市场和第三方投入近乎空白。截止到2014年底,据统计政府对包头市全民健身工程总投入830万元,包头市政府对全民健身工程总投入900万元,分别占总投入的47.9%和52%,共计1730万元。部分缓解了群众对健身场地的需求,有效促进了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
(二)全民健身组织体系的现状与建设
截止2003年,包头市建有国家级传统项目学校1个;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2个;各类体育协会33个;全民健身指导站共计建成256个。据调查,锻炼地点多为民众自发组织形成,体育行政部门和体育协会帮助形成的占少数。
(三)社会体育指导员
建设良好的社会指导员队伍,是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和建设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基础,据有效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包头市已拥有5604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其中国家级65人,一级86人,二级1527人,三级3526人。总体上看,包头市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不足,而且多为管理型社会体育指导员,技能型指导员严重不足。应从人员数量、结构、服务领域方面进行合理有效配置。
三、结论
(一)包头市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建设促进了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同时部分缓解了包头市群众对健身场地及设施的需求。但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仍有很大差距。
(二)包头市全民健身的经费来源过于单一,仍主要依靠于政府的投入,来源于体育彩票公益金,市场和第三方投入近乎空白。截止到2014年,体育局和包头市体育局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共计投入7千万元建设全民健身工程,部分缓解了包头市健身场地器材严重不足的情况,促进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建设。
(三)近年来,随着包头市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提高,人们对健康的意识和消费水平也不断提高,健身需求日益强烈,与落后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形成的矛盾日益激烈。政府应加快建设全民健身体系,提高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水平。
(四)总体上看,包头市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不足,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多管理型社会体育指导员,技能型社会体育指导员严重匮乏,指导率不高。应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结构和数量上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提高服务的整体功效。
参考文献:
[1] 陈宁.全民健身概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6.
[2] 董新光.全民健身大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8.
[3] 肖林鹏,李宗浩,杨晓晨.公共体育服务概念及其理论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2(2):97-101.
[4] 侯令忠.陕西省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35-38.
关键词:社区居民;社区体育;全民健身;健身操舞;现状;成都市1前言
通过对成都市社区居民参与健身操舞锻炼的现状调查研究,以此来针对社区体育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旨在推动全民健身操舞锻炼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为健身操舞在成都市乃至全国更广泛地开展做出点滴贡献。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以成都市所辖9区部分全民健身操舞锻炼者相对密集的社区居民为主要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大量阅读书籍和网络搜索,获得研究内容的相关资料。
2.2.2综合比较分析法
进行对比教学根据掌握的资料和数据结合实际,进行较全面地比较和分析研究对象。
2.2.3统计法
根据所拥有研究对象的资料和数据的统计,得出相关结论。
2.2.4逻辑推理法
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相关资料进行思考和分析,推导。
3结果与分析
3.1全民健身操舞在成都市社区开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1安全性和有效性问题
通过相关调研得知,全面健身操舞在成都市社区开展过程中对于锻炼环境的关注度、对于教学过程中的运动强度、动作内容的选择以及运动损伤的相关防治措施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在今后的发展推广过程中急需调整和补充。
3.1.2性别偏差问题
当代社会体育参与价值取向与参与内容方面的性别差异是颇为显见的。在这日益丰富多样的体育价值取向与参与内容中,男女两性之间的性别差异也日益显现。但针对全民健身操舞这项运动来讲,应该从健身理念的推广和动作设计的编排上加以创新和探索,使得更多的男性锻炼者也积极地参与到当中。
3.1.3内容资源匮乏问题
从成都市社区全民健身操舞开展现状的调查中得知,社区居民进行健身操舞锻炼主要体现在以群体形式为主。针对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借鉴和吸收较少,同时针对特殊人群相应症状调节的操舞类内容缺乏开发和采用。如秧歌类的健身操舞、太极类的健身操舞、针对经络的健身操舞、八段锦健身操舞等既传承了传统体育文化,又能对特殊人群产生一定针对性锻炼的全民健身操舞都可以引入到锻炼过程中。
4促进成都市社区居民全民健身操舞进一步良性发展的措施
通过对健身操舞在成都市社区居民中的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和健身操舞在全民健身运动中的优势分析发现,健身操舞在发展中应该取长补短,采用“扬弃”的精神借鉴吸收相关素材形成健身操舞独有的表现方式,这就需要从健身操舞的锻炼意识、锻炼知识、锻炼能力几方面下工夫,进一步关注健身操舞的科学锻炼加快健身操舞的良性发展,为健身操舞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打下坚实的基础。
4.1增强成都市社区居民参与健身操舞锻炼的科学意识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城镇居民参与健身操舞锻炼的科学锻炼意识,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进一步提高社区居民参与健身操舞锻炼的安全性和成效性的认知程度。
4.2增进成都市社区居民参与全民健身操舞锻炼的科学健身知识
4.2.1提高教练员业务水平使其“因材施教”
影响参与健身操舞锻炼的因素主要表现在教练员业务水平中还尚待提高,健身操舞的内容丰富多彩,种类各式各样,选择哪一类健身操舞进行健身锻炼?自身体质、体能以及外界环境对健身锻炼有何影响?人的遗传、环境、营养、工作性质、疾病、精神因素与科学健身之间的关系怎样?这一切有待于健身操舞教练员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其在锻炼中根据不同的锻炼对象,精选锻炼内容,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有计划,按步骤地“因材施教”。
4.2.2重视和加强健身操舞健身的科学研究
健身的科学化是提高健身操舞锻炼效果的有效途径,也是吸引城镇居民参加健身操舞锻炼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广泛地动员社会的一切力量,一方面从健身操舞健身方法与手段、健身操舞器材用品、体质监测等方面进行研究、开发、生产和咨询服务,加快科研成果向健身操舞健身实践的转化,提高健身操舞健身服务中的科技含量。
4.3提高成都市社区居民参与健身操舞锻炼的能力
4.3.1增加健身操舞健身的竞赛和表演活动
比赛和表演既是健身操舞的突出特点,又是推动健身操舞在城镇居民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的动力之一。经常组织各种形式的健身操舞表演和比赛,尤其是开群众性的健身操舞观察和交流会,使健身操舞通过观察和交流相互学习,达到提高健身操舞科学锻炼的能力,显得非常重要。
4.3.2采取多途径重视健身操舞社指导员的培训
社会指导员是社会体育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传播者,其作用的发挥对大众体育的进一步深化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经过专业培训的健身操舞指导员数量不多,健身操舞指导员质量不高是阻碍健身操舞健身在城镇居民全民健身运动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4.3.3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场馆利用率
现阶段,我国体育场地(馆)产权分属各异,经营方式多样,实际使用率普遍较低,管理水平不高,高级管理人才极其缺乏,市场拓展能力不足,品牌企业和品牌服务还不成熟,经营和维护成本偏高,绝大多数依靠政府投入维持。
5结论
健身操舞在全民健身运动中的开展是可行的,良好的,它很好的贯彻了全民健身运动计划的实施,并在成都市独特有利的文化背景衬托下通过不断的借鉴吸收推陈出新形成独特的锻炼方式和自身优势,将成为成都市社区居民所喜爱的主要健身活动之一。
参考文献:
[1] 肖国良.21世纪初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趋势及对策[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1(1).
[2] 戚白云,赵先卿.现阶段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现状与对策研究[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
[3] 陈国成.全民健身意识不良现状分析及相应对策探讨[J].浙江经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3).
[4] 魏亚妮,等.四川省全民健身供给现状与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1).
[5] 宋允清,等.广东省少数民族全民健身活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3).
[6][7][8] 汪晓赞,等.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先进体育文化一边承载着历史遗存,一边融合着现代文明,积淀出日益厚重的文化底蕴,提升着一座城市的文化软实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支撑。体育文化活动作为对外交流的新名片,更是展示城市人文面貌,展示城市形象的一个窗口,因此,广大体育工作者应紧跟时展步伐,加强社会体育工作理念创新,着力提高公共体育服务水平,为市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体育产品与公共体育服务,维护和保障市民的基本体育文化权利,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现阶段,尽管相关政府部门在提高公共体育服务水平上已经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措施,但由“管理”向“服务”的职能转变还没有完全到位,服务在整个工作体系中仍处于弱势地位。
1概念界定
“公共体育服务”是指公共体育组织和公共体育服务人员,为社会公众的体育活动所提供的体育产品和体育劳务〔1〕。公共体育服务作为公共服务的下位概念,是政府公共服务政策在体育领域的体现,是一种相对的要求,一般是指公共组织考虑到公民的体育需求,能够按照全国一般和一致的标准,提供基本的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
2天津市公共体育服务水平的现状
21公共体育服务有形产品供应数量稳步增加
近年来,天津市公共体育服务有形产品供应数量不断增加,如群众体育场地数量、社会指导员审核培训人数的数量都逐年升高。天津市体育局突出“服务利民”,狠抓了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见表1)。按照市政府20项民心工程的总体要求,大力加强了群众身边的场地设施建设,全市体育设施总面积超过2300万平方米、人均达到223平方米,市民体质总体达标率为886%〔2〕。一批更加具有现代气息、彰显人文关怀、高标准高档次的文化体育设施正在积极建设和筹建之中。
资料来源:天津市体育局
2010年以来,天津市在350个社区兴建了健身公园,为13个乡镇文体中心配建了室内外健身器材,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2011年天津市进一步加大改善全民健身设施力度,在新建、更新全民健身路径设施的同时,又建设30个体育公园;创建职工体育健身基地50个,更新、配建的1500个社区、行政村健身园已经完工。2011年初,天津市体育局还将全民健身户外器材的标准由过去4~6年的使用期,提升到8年。2012年,天津市致力把全民健身活动建成民心工程、健身工程、幸福工程,继续建设30个体育公园,更新、配建1500个社区乡村健身园。还在有条件的公园和区域建设塑胶健身步道,建设规模化的健身广场,提升健身设施水平。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我市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宝贵的人才资源。根据2010年天津市体育局群众体育基础数据统计,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天津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已达29万多人(见表 2)。2010年以来对3100名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了培训,还新增了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513名。 2011年培训、审核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000名,审核二、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3000名。成立天津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天津市马球运动协会和天津市手扑运动球协会。自1996年至2012年,天津市范围获得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称号的指导员已经达到219人,他们绝大多数仍活跃在全民健身事业的第一线,在县级和市级以上区域开展志愿服务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同时,与天津体育学院联合建立了天津市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通过培训,提高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业务水平,增强了社会体育指导员能力素质,更好地为全民健身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2体育法规制度不断完善
天津市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法规文件:《天津市公共体育设施规划》对于落实国务院《2011-2015全民健身计划》和《天津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落实天津市“十二五规划”,建立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体系,为“2012大运会、2013东亚运动会和2017全运会”赛事成功举办提供支撑。明确规划内容:编制未来十年天津市在体育事业领域中以公共管理为主要手段,以公益性为主要特征,以满足公众需求为主要目的与大型竞技体育赛事相结合的体育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包括竞技体育设施和群众体育设施),重点落实主要体育设施的空间布局〔3〕。《天津市全民健身活动经费配比办法》针对存在的区县全民健身经费不足的实际问题,及时进行政策兑现,为基层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和支持〔4〕。《天津市中国体育彩票全民健身工程管理办法》规定了全民健身工程的选址应是已建立基层体育组织,具有较好的基础条件,便于日常管理,方便群众参加体育健身锻炼的居民小区、行政村、公园、广场等室内、户外场所。2012年又出台新《办法》尤其强调了工程选址应“防止扰民”,可谓有关部门规划决策中“以人为本”的一种进步。明确全民健身工程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收取费用,明确的表述彻底断绝了有些地方或机构利用健身工程收取费用的可能。将对在全民健身工程的建设、投资、使用管理和开展活动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而对损害、侵占、故意破坏全民健身工程设施的单位和人员,日常管理单位责其照价赔偿或进行修复,情节严重、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此外,新《办法》对有关单位和部门在全民健身工程管理过程中的责任也给予了明确。
23公共体育服务意识已经形成,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多彩
公共体育服务职能已经得到天津市体育行政部门的认可,天津市政府政策已形成对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明确认识,天津市体育群众工作树立新思想,建立新机制,采取新办法,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形成理性惠民、普及便民、服务利民、组织乐民的新局面和新特色。天津市提出致力把全民健身活动建成民心工程、健身工程、幸福工程(见表3)。
资料来源:天津市体育局
为提高全民健身水平,天津市在全市范围内创建了200个健 身气功“和谐站点”。目前,我市有各种群众体育社团107个,这些社团在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承办天津市全民健身运动会比赛项目中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5〕。天津市举行的全民健身运动会参加市级决赛的运动员达4万多人,各区县和有关单位开展运动会系列活动达950多场次,累计参加人员达400多万人次,深受广大市民的欢迎。2012年,天津市把全民健身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工作重点,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社区乡村星级全民健身站点建设工作。各级体育组织把举办好第三届全民健身运动会作为重中之重的任务来抓,在项目设置上继续增加群众喜闻乐见的项目,比如健身秧歌、传统武术、钓鱼等;在报名组织上,坚持全免费办法,既可以单位报名,也可以个人网上、电话报名;在比赛安排上,增强参与性、互动性和趣味性,切实让广大市民“练起来、赛起来、乐起来”。各区县体育局分别组织开展本区县全民健身运动会,开展本区县全民健身特色活动,作为全民健身的重要载体,成为推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助推器。同时,各区县体育局、各行业体协和系统单位积极组织全民健身运动会的系列活动,让更多的市民、更多的群众参加到全民健身行列中来。市体育局和市教委联合组织好中小学阳光体育展示活动,进一步推进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阳光体育活动,把中小学生体育运动作为全民健身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继续抓好元旦登天塔、健身大拜年、全民健身日纪念活动、奥林匹克日长跑等大型活动,努力形成全民健身全民参与的新气象。元旦、春节和全民健身日期间,各区县、有关单位就组织群体活动达150多项〔6〕。
24政府在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中的定位已明确,资金供给逐年上升
“以公众需求为中心”的服务价值已经从理念、政策向实践领域逐步推进,天津市提出要深化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职能, 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对公共体育服务的需求, 突出“理性惠民”,着力打造天津群众体育工作新特色。
根据2010年天津市地(市)和县(区)两级政府“三纳入”落实情况统计,本省(区、市)所辖县(区)16个,已将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9个,写入《政府工作报告》13个,列入2010年地方财政预算金额共128121万元。2011年全市16个区县用于全民健身组织活动的专项经费达1600多万元,为基层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和支持。到2012年本省(区、市)所辖县(区)16个,已全部将全民健身经费纳入政府财政经费,并全部将全民健身工作纳入《政府工作报告》(见表4)。各区县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大力兴建亲民、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设施。东丽区先后投入资金3亿多元施工建设区体育中心,提升改造东丽区游泳中心;蓟县投资26亿元建设蓟州体育馆。
42制定完善的体育法规保障体系,使公共体育服务有法可依
加快体育法律制度建设步伐,不断完善体育法律法规保障体系,使各项公共体育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日益法制化、规范化、系统化。制定颁布公共体育服务相关法规,完善依法行政服务体系,加紧制定体育产业、体育市场的管理、体育竞赛管理、全民健身设施管理等法规、规章。不断完善监督管理机制,明确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职能和公共体育服务中的权利义务,紧密结合体育改革发展实际和需要,加快地方体育法制建设,有利于维护体育市场秩序,有利于促进公共体育市场规范发展,使公共体育服务有法可依。同时,在立法的基础上还应加强对有关法律、法规实施的监督,确保各项法律规定能够真正落到实处,有效执行。
43打破“官本位”观念,树立“民本位”理念和服务
天津市政府和体育部门必须树立全新的、正确的公共体育服务观念,增强各级体育行政部门领导干部和行政机关人员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念,强化对其的培训,牢固树立“民本位”的理念,必须从公众真正的体育需求出发,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立足于促进全体公民的身心协调发展,向公众平等地提供公共体育服务,更多地提供体育健身设施、体育健身指导和服务、体育竞赛表演等切合群众需求的体育公共产品,并促进全社会体育健身文化的形成,倡导良好的体育健身意识和观念,切实保障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体育权利。
44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稳步增加政府公共体育服务支出
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调整和优化政府公共体育服务结构,加大财政监督管理力度,实施财政资金专项审计,确保公共体育服务资金切实落实到位,使政府公共服务支出稳步增加,切实解决公共体育服务投入不足的问题。对财政支出进行统筹安排,有重点地、有步骤地开展和实施公共体育服务产品的供给,避免重复建设,资金浪费,以满足社会公共体育需要而生产或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体育物品或服务。
45深化体育体制改革,提高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和效率
实现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职能,提高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和效率,前提是要改革现行的体育体制和机制。以不断加强各级政府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基层体育组织、体育设施、体育活动的建设为方向,以努力构建便民、亲民、惠民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为重点,积极推进体育工作制度改革。优化机构设置和办公流程,加快行政审批制度及运行机制的建设,进一步深化政府体育部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提高人事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水平,提高体育运行机制的效率,为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职能的全面履行奠定基础。改革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模式,要在继续由各级政府和体育部门提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政府向社会公共体育组织等专业组织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或委托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模式,以不断提高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
5结语
近年来,天津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臻健全,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日趋完善,为群众参与文化体育活动、丰富精神生活、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创造了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但在提高公共体育服务水平过程中,仍然存在公共体育服务资金不足、公共体育服务职能定位不准确、竞争机制缺乏、服务效率低下等问题。要想彻底解决这些 问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所以要正确定位政府的公共体育服务职能,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稳步增加政府公共服务支出,树立“民本位”的服务理念,进一步完善体育发展规划,继续构建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天津市公共体育服务职能,更高效地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工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
参考文献
〔1〕闵健,李万来,刘青公共体育管理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162.
〔2〕rollsohucom/20111218/n329404105shtml 天津市召开群众体育工作会议市领导出席并讲话.
〔3〕wwwsportscn/industry/equipt/gh/2013-02-20/2200292html天津市公共体育设施规划.
〔4〕〔5〕〔6〕ent163com/11/1217/11/7LFJQDG000
032D GDhtml2011年天津市群众体育工作会议召开.
〔7〕赵汝梅,依惠琴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情况分析及对策研究——以天津市2012年度培训为例〔J〕统计与管理,2013,01:72-73.
〔8〕newsenorthcomcn/system/2011/01/05/0055 35324shtml天津市2011年20项民心工程.
〔9〕wwwenorthcomcn天津市群众体育工作会议在东丽区体育中心召开.
〔10〕chinafindlawcn/fagui/p_1/368801html转发市体育局拟定的天津市中国体育彩票全民健身工程管理办法的通知.
〔11〕曹闻民政府职能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2〕高红香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职能实现路径的探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115-117.
资料来源:天津市体育局
政府的公共体育服务职能,明确了政府在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中的定位,即政府在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中是重要的提供者、管理者和服务者,其中,应当以成为服务者作为首要任务,而成为管理者和提供者则是为了更好地配合公共体育服务的实施,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体育需求。所以,由政府提供的公共体育服务,无论是有形产品,还是无形产品,都应当以社会公众的体育需求为前提,这样的供给才能真正实现体育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3天津市公共体育服务履行中存在的问题
31公共体育服务产品供应总量相对于需求还不足
尽管天津市体育产品供应的数量不断地增加,天津市人均体育用地、人均体育消费在全国还有待提高;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体育发展不平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和活动质量仍有一定差距;公共体育设施和健身场地总量不足、标准较低,对群众体育的科学指导和服务,还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2003年第五次全国场地普查结果显示,我国体育场地达85万多个,每万人仅拥有658个体育场地,与同时期的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平均每万人拥有200多个体育场地的状况根本无法相比。而根据2011年的数据计算,天津市体育场地数量累计为1,623个,天津市常住总人口为129382万人(天津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每万人占有公共体育场地数量125个。比第五次全国场地普查结果还低。而且现有体育场地大多数设施不足,质量普遍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依然显著。
32社会体育指导员整体发展不平衡,培训完成率较低
目前,天津市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达29万,数量上在全国前列,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天津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在人均占有量上还比较小,各区县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的不平衡依然存在(见表5),尤其社会体育指导员注册还没有形成规模,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影响我市全民健身的发展,影响到体育强市的建设。
2012年度天津市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的合格率很高,参加考试且合格的比例能达到100%。但是从完成率来讲,区县间出现很大差异。本年度参加培训的以红桥、南开、河西、河东、河北、滨海、武术协会人数居多,宝坻、北辰较少,宁河没有参训学员。通过访谈调研发现,各推荐单位参训人数与如下因素相关:各区县经济发展状况;其对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各区、县体育局群体工作管理队伍的稳定性等〔7〕。
33天津市公共体育服务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公共体育服务职能已经得到天津市体育行政部门的认可,天津市政府政策已形成对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明确认识,公共体育服务意识已形成,但服务效率不高、质量还比较低、供给总量不足,投入多产出少。其原因一方面是长期以来,政府居高临下的指挥管理意识浓厚,受传统观念束缚,“主导”思想严重,往往将自己看成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总是命令指挥,并已形成了特有的管理模式;另一方面是政府垄断地位未能完全打破,竞争机制缺乏。政府在公共体育服务的提供中仍然占主要地位,但政府本身并不是生产单位,不能直接生产物质产品,所以公共体育服务产品首先是由政府在市场中作为买者购入的,然后再服务于社会公众。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必将成为市场中众多生产单位的追逐者。由于政府处于垄断地位,具有强大的优势地位,在供给和需求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导致公共体育服务产品的供给缺乏竞争机制。
4提高天津市公共体育服务水平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地区;体育场馆;发展现状
1前言
体育场馆的发展规模和水平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少数民族地区的体育场馆发展状况不仅事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群众体育的健康发展和少数民族健身权益的保障;而且事关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所以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场馆的大发展,是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进步的一项重要体育事业。
甘肃特有民族主要世居地区体育场馆的发展,事关甘肃和西北地区各族群众的福祉,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事关国家团结统一和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甘肃省三个民族自治县即:肃南县、积石山县和东乡县的体育场馆发展现状是本项目的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2.2.2数理统计法
2.2.3专家访谈法
3结果与分析
3.1体育场馆总体情况
学者石生泰先生的研究成果(《甘肃省公共体育场馆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表明,截止2008年年底,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标准公共体育场馆数是396个,占甘肃省体育场馆数的2.25%,世居地区场馆在占地总面积、建筑总面积和场地面积方面与甘肃省体育场馆相同指标相比,占有的比率均不足0.1%。而在每万人拥有场地数方面,世居地区是6.4个,少于本省2.3个。在人均场地面积方面,世居地区仅为0.30 m2,不足本省相同指标的一半(见表3)。
3.2体育场馆的数量
对于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体育场馆设施的数量,本研究从场地总数、每万人拥有场地数和场馆数占全省比例这3个指标去考察。总体看,3个民族自治县在场地总数、每万人拥有场地数这2项指标上,差距悬殊很大。积石山县占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场馆数的一半以上(53.03%),居三县之首,场馆数是东乡县的2倍,是肃南县的3倍。肃南县虽人口最少,场地数最少,但在每万人拥有场地数方面,占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场馆数的一半以上(60.16%),排首位,是积石山县的2.5倍,是东乡县的5倍。
3.3体育场馆的质量
本研究主要通过“场馆地面质地情况”和“居民对体育场馆综合指标的态度”两方面去调查。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体育场馆室内地面质地主要以木质为主,体育场馆室外地面质地以土质和水泥为主。在对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居民进行体育场馆综合指标态度调查时发现,群众对体育场馆的安全、照明质量、噪音控制/音效等指标满意程度较高,而在场馆的环保、节能、方便残疾人士等指标方面,很不满意。
3.4体育场馆的分布情况
据学者石生泰老师的研究成果显示,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体育场馆位置分布主要集中在校园和乡(镇)村,这种畸形的场馆位置分布格局,严重影响了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
3.5体育场馆的效益情况
调查发现,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群众对本地区体育场馆发展现状总体持否定态度,持肯定态度的只有33%。说明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的体育场馆基本上没有满足群众的健身锻炼需求。
3.6群众去体育场馆的锻炼情况
据相关文献的统计数据显示,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群众每周去体育场馆参加锻炼人次仅占本省锻炼人次的1.68%,形势很不乐观。出现这种局面,一方面说明该地区体育场馆资源严重匮乏,并且又没有被充分挖掘利用;另一方面说明特有民族世居区群众的健身意识亟需进一步提高。
4对策
4.1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工作机制
各级政府要切实转变重管理轻服务的职能定位,建设服务型政府。在体现体育公共服务上多下力气,要在提高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指数方面有实际举措,重视体育场馆在推动全面健身和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树立“大群体”观念,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群体”格局,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为主线,以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核心,用大思路、大协调、大谋划和大调动来推动特有民族世居区体育场馆的大发展。
4.2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全民关注体育场馆发展氛围
对特有民族世居区体育场馆发展的动力,除了上级部门行政指令外,还要通过社会宣传、大赛宣传和媒体宣传等途径,充分发挥各行业各部门优势,调动社会力量,打破体制壁垒,营造浓郁的全民关注健身场馆发展氛围,使政府、部门和社会意识到体育场馆不仅是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物质基础,而且是健康工程、民心工程和惠民工程,场馆发展好坏与否,会直接影响当地政府形象和群众切身利益,讲求效果,在“实”上下工夫,形成有利于体育场馆发展的外部环境。
4.3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推进场馆重点工程建设
根据体育发展的新形势和特有民族世居区群众体育健身的新需求,我们要面对新问题,开启新思路,研究新方法,满足新需求,不能墨守成规。进一步提升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四个一”工程建设标准,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建设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民健身路径工程、雪炭工程、民康工程等项目,千方百计扩大场馆数量和规模,积极构建覆盖特有民族世居区的全民健身场馆网络。
4.4不断强化“三纳入”,加大对场馆的经费投入力度
特有民族世居区要根据《全民健身条例》和《甘肃省体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将场馆投入经费等全民健身工作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纳入发展规划,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形成常态化,确保场馆投入经费有保障,有增长。场馆的经费除了以政府投入为主体外,还要呼吁社会各界继续关注特有民族世居区体育场馆的发展,动员一切力量投资修场建馆,弥补政府经费投入不足的缺口。
参考文献
[1]曹缔训,李威.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论[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91.6
[2]赵刚,雷厉.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2.
1993年国家体委颁布了《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对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规范化建设和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1995年,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标志着社会体育的全面发展拉开了序幕,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应运而生。随着国家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发生改变,群众体育的组织方式多样化,有的选择健身俱乐部、有的选择广场舞、有的选择健身协会。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严重不足,国家急需培养大批技能全面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以满足社会对健身指导人才的急切需求。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是在社会的迫切需求和国外大众体育的启迪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创办为国家培养了大量高质量的从事社会体育工作的专门人才。
二、部分高校开拓性工作
上世纪90年代初期,部分体育院校和高等师范院校体育系在专业设置上大胆对传统体育专业进行改革。提出“以师范体育专业为主,积极发展非师范专业的发展思路”,通过实践的办学经验积累,部分体育院校与重点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高等师范院校体育系都相继开办体育教育专业的延伸专业,如体育康复、体育保安等,给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了专门的社会体育人才。部分院校开办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时间:天津体育学院(1993年)、上海体育学院(1999年)、成都体育学院(1996年)、湖北大学(1999年)、山西大学(1998年)。开设了体育康复、体育保安等专业,在当时还未规范的情况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雏形初现。高等师范院校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发展过程中也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萌芽期的主要特点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对外开放政策带来的经济改革对中国社会各行各业进行一次全面的洗礼,传统的体育院校和师范院校主要以培养师范专业教师为主,市场化的社会对非师范专业人才的需求逐渐超过对师范专业人才的需求。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社会健身需求,在经济较发达的中东部地区,一些体育院校和师范院校率先开始试办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非师范专业体育人才。但是此时开办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并无先例可以借鉴,参考国外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结合体育教育专业办学经验,各高校只能自己摸索发展。其专业培养目标以社会体育和健身人才为主;课程体系以体育学、社会学、管理学课程为支撑;师资以体育教育专业教师为主,缺乏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教师。
四、天津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开办情况
1993,天津体育学院与国家体委群体司合办了我国第一个专门从事社会体育研究的机构——天津体育学院社会体育科研所,承担了制定《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任务。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兴起对不同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天津体育学院在国内率先探索论证、创办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专科)。1994,原国家教委批准在体育学专业目录中增设社会体育本科专业,试办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天津体育学院成为全国第一所设立社会体育本科专业的高等体育院校。经过几年的摸索与实践,基本形成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办学模式,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教程与教材建设、专业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建设、学生培养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特色。天津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于1997年,在国家教育部专业目录调整中被批准为正式本科专业,是全国高等体育院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创始者,同时也为我国其他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建立提供了最初的办学模式和思路,为促进全民健身事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天津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本专业本科学生修业年限为4年,将在4年内完成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以及实习实践、论文等学业任务,为深化专业教学与社会接轨,专业课的设置会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逐年调整,主要专业课程有: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心理学、器械健身、健身健美操、高尔夫、网球、水中健身、瑜伽、街舞、体质测评与运动处方、健身俱乐部经营管理等。
五、天津体院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特色:
1.确定了为体育健身市场服务的专业方向,专业定位与发展顺应了体育健身市场需求。
2.通过改革与建设,使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更加准确、更符合社会需求,构建出了一套符合社会需求、科学合理、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特色鲜明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
3.教师年龄、学历、职称结构更趋合理,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更加符合并适应社会需求,师德和教学与科研水平显著提高,师资队伍整体进一步得到优化。
4.实践教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和实践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发挥更大的功能作用。
5.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毕业生在本领域就业率、就业层次和用人单位的认可度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毕业生供不应求。
参考文献:
[关键词]成都市;公共体育服务;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DOI]10.13939/ki.zgsc.2016.35.112
1 引 言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顺利举行、2022年冬奥会申办成功及《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中国已经掀起了一股全民体育健身的热潮。
2009 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国家体育总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2009〕23号)的职责调整中提到要“加强体育公共服务,促进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全民健身的职责,推进体育公共服务和体育体制改革”。
2014年10月2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46号),把全民健身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要求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调研的对象
以成都市5城区:青羊区、武侯区、金牛区、锦江区、成华区,及周边区市县社区的公共体育服务为研究对象,其中以成华区建设路街区为实地考察对象。
2.2 调研的方法
①文献资料法。②访谈法。③实地考察法。调研期间笔者对成华区建设路街区进行了实地考察,搜集第一手实证材料。
3 “公共体育服务”的基本概念
部分学者认为公共体育服务是一种活动。闵健等认为公共体育服务是指公共体育组织和公共体育服务人员,为社会公众的体育活动所提供的体育产品和体育劳务。[ZW(]闵健,李万来,刘青.公共体育管理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162.[ZW)]肖林鹏等认为公共体育服务是公共组织为满足公共体育需要而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混合物品。[ZW(]肖林鹏,李宗浩,杨晓晨.公共体育服务概念及其理论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2(2):97-101.[ZW)]
4 国外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状况
4.1 美国
1979 年,美国连续推出“健康公民”计划,“为大众提供较为充足的硬件设施是美国政府主要的体育管理职责”;[ZW(]周兰君.美国大众体育管理方式管窥[J].体育学刊,2010,17(9):45-49.[ZW)]在“健康公民 2000 年”计划中保障每个公民都能够享有公共体育设施;在“健康公民2020年”计划中体育活动是42个分项目之一,共有15个子项目,无疑会积极地推动美国国民健康计划的开展。
4.2 英国
1975年,英国的《体育和娱乐》白皮书确定了体育和娱乐在福利国家的合法地位;20世纪80 年代由撒切尔夫人领导的保守党将公共体育服务从体育设施建设转移到提高公众的体育参与程度上。
4.3 日本
1961 年,日本即颁布了《体育振兴法》,推动了日本体育的发展;1968年,日本开始制订体育发展的中长期计划;1971年,保健知育审议会发表了《关于普及及振兴体育的基本策略》;2000年,在日本又颁布了《体育振兴基本计划》。
5 成都市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5.1 成都市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现状
成都市的体育服务组织构建相对完整,主要由组织管理网络以及人员管理网络组成。成都市体育局是成都市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主要职能部门,是整个公共体育网络的核心。
自《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成都市注重群众体育活动的发展,致力于向民众提供高水平的公共体育服务;“十一五”规划期间,实施“全民战略、金牌战略、品牌战略”,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十二五”期间,相比于2009年成都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0.57平方米,现全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1.01平方米,全省体育人口每年新增40万人,共新增逾200万人。同时,“十二五”期间建设社区全民健身广场300个,乡镇全民健身中心200个,30%的行政村有公共体育设施,21个市(州)分别建设一个青少年体育活动中心,85%的市(州)具备承办省级综合运动会的能力。
5.2 成都市成华区建设路街区现状分析
5.2.1 成都市成华区建设路街区简介
建设路街区于1965年正式定名为建设路街道办事处。管辖电子科大、培华路、建设中路、圣灯寺4个社区,面积3.7平方千米,常住人口6.2万人,流动人口6.4万人左右。其中建设路处于成华区的核心地段,全长近2000米,自猛追湾横跨一环路和沙河至二环路,是建设路辖区最主要的商业街道。
5.2.2 体育设施情况
经实地调查,得到如下结果。
游泳池(馆)7个;网球场1个;足球场1个;台球馆3个;健身房4个;羽毛球馆2个;公共健身设施15处。在建设路街区居民占总体育面积为336412平方米,人均体育面积约为33642/6.2w=0.543,低于全国人均体育面积1.46平方米。
5.2.3 建设路街区人均体育面积较低原因分析
整个成华区的体育人均面积是高于全国的,而建设路街区作为经济中心却低于全国水平,一方面是由于成华区的体育场馆分布不均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由于本次调查建设路街区人均体育面积仅以街区内的对外开放的场馆设施为对象,辖区内的中小学与高校内的场馆对外开放频率低均不在调查数据之内;但其主要原因仍然是我国公共体育服务水平较低,对体育场馆设施的充分利用意识不高。
5.3 成都市公共体育服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成都市公共体育服务快速发展,但仍有不足:一是相关政策体系不健全;二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数量和质量差距较大;三是城、乡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四是政府体育部门和体育社团没有充分发挥公共体育服务的作用;五是体育活动组织形式较为单调,缺乏吸引力。
6 建 议
6.1 确定科学的发展理念
根据成都市的实际情况,制定“以人为本”、以“诚信正义”为基础、以“凝聚团结”为目标、以“供求”为动力、以“公平效率”为平衡点;以“完善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为目标的科学发展理念。
6.2 提高公共体育服务的数量与质量
①为方便广大居民就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在社区附近修建公共体育设施,对老旧设施及时维护,并为老年人、残疾人等提供特殊体育设施,鼓励高校将体育设施对外开放;②鼓励各高校和相关部门定期开展健身培训、讲座等活动,并向市民积极宣传体育的相关知识。
6.3 发挥社会体育团体对体育公共服务的积极作用
鼓励社会及高校体育团体积极参与,体育社团提供的体育公共服务是对成都市政府部门的有益补充,因此,我们应坚持以政府为导向,多种体育公共服务形式并存,鼓励和扶植各种非营利性组织提供多元化的体育公共服务形式,体育公共服务并不意味着完全由政府提供,政府公共体育服务管理部门可以委托非营利性组织提供。
6.4 统筹资源,保障城乡居民享有基本体育服务
成都市郊区与中心城区相比,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体育专业指导人员相对缺乏,体育信息相对闭塞。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观背景下,政府部门应努力保障城乡居民享有基本体育公共服务。
一是加大对乡村体育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根据各村镇的实际情况,相关部门应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和体育信息沟通,以满足居民日益增强的公共体育需求;二是培养更多的体育专业指导人员;三是建立乡镇体育组织,积极引导各年龄段的市民参与体育锻炼;四是鼓励村镇地区各中小学校、各企业的体育设施对外开放。
参考文献:
[1]迟福林.公共需求变化与政府转型[N].光明日报,2005-07-19.
[2]范冬云.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2):6-12.
[3]张光亮.成都市公共体育服务现状研究[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2012.
[4]游俊,刘超,雷泽勇,等.城乡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探析――以四川省成都市为例[J].山东体育科技,2013,35(4):33-37.
[5]王才兴.上海市体育公共服务的实践与探索[J].体育科研,2008(2):20-26.
[6]闵健,李万来,刘青.公共体育管理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162.
[7]肖林鹏,李宗浩,杨晓晨.公共体育服务概念及其理论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2(2):97-101.
[8]周兰君.美国大众体育管理方式管窥[J].体育学刊,2010,17(9):45-49.
关键词 秧歌 健身 老年人 上地社区
一、前言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长寿成为当代人的追求目标,特别是老年群体。老年人退休后,时间充裕,有足够的精力关注自身健康,参与体育健身活动。以健身、娱乐为主要特征的舞蹈活动可以帮助他们改善身体机能、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舞蹈是一种美化、节律化的人体运动,是以人体的舞蹈动作为传达人内心情感的外部载体。秧歌是汉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形式,是我国劳动人民自娱性的民间舞蹈活动之一。动作简单易学,运动量大小易于调节,是老年人开展体育健身、延缓衰老、益于长寿的主要选择。秧歌不仅能够充分活动身体各关节、部位,还能防止心理孤独,对老年人身心的全面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1亿,以北京市为例,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逾100万。说明老年人在我国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健身锻炼已经成为老年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老年人参与体育健身既是生活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本文通过研究上地社区老年人参与秧歌健身的现状,了解老年人参与健身锻炼的特点。通过分析上地社区老年人参与秧歌健身的作用及优势,为老年人健身提供科学化、系统化、专业化的理论依据,使更多的老年人参与到秧歌健身的行列中,促进老年人健身的持续发展,推动我国全民健身活动的进行。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上地社区老年人参与秧歌健身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在中国知网、中国舞蹈网、和学校图书馆查阅关于秧歌的相关资料以及老年人体育保健、健身活动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了《中国艺术百科全书》、《舞蹈艺术概论》、《秧歌》、《运动生理学》、《运动保健》等资料。
2.观察法
在健身场所观看老年人参与秧歌健身的活动。
3.问卷调查法
通过专家对编写的问卷进行信度效度检验后,对上地社区参与秧歌健身的老年人发放调查问卷。实际发放问卷150份,回收问卷147份,回收率为98%。
4.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2007版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整理。
三、结果与分析
(一)上地社区老年人参与秧歌健身的现状
秧歌,是在我国民间流传甚广的一种歌舞形式,也是汉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形式①。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秧歌经过漫长的演变逐渐形成了以歌舞结合的表演、健身形式。
1.参与人群的现状
根据调查显示,上地社区老年人参与秧歌健身存在着性别差异,女性为61.2%,男性为38.8%,女性人数明显多于男性。据了解,社会上普遍认为女性不仅对音乐、舞蹈等艺术类的事物更感兴趣,而且会格外注重自己的仪表、体态和身材,这使得女性参与秧歌健身的人数要多于男性。
2.参与时段的现状
据了解,上地社区老年人参与秧歌健身分为早晨、上午、中午、下午和晚上五个时间段。有53.1%的老年人在晚上健身,人数最多,认为晚上运动可以帮助消化,缓解疲劳,提高睡眠质量;有31.3%的老年人在上午健身,位列其次,因为子女外出工作,容易感到孤独,此时外出运动既能增强体质,又能增进人际交往;还有8.8%、4.8%和2.0%的老年人分别选择在下午、早晨和中午参与秧歌健身,人数相对较少。
3.参与时长的现状
表1 上地社区老年人参与秧歌健身时长的统计表(n=147)
参与秧歌健身的时长 人数 百分比
不足30分钟
30—60分钟
60—90分钟
90分钟以上 15
105
20
7 10.2%
71.4%
13.6%
4.8%
如表1所示,上地社区老年人参与秧歌健身时长控制在30—60分钟的占71.4%,人数最多;根据人体机能的活动规律,这个时间段有助于肌肉缓慢的伸展、收缩,可以减少对身体的刺激;健身时长在60—90分钟、不足30分钟和90分钟以上的分别占13.6%、10.2%和4.8%,比例相对较少。
4.参与动机的现状
教育心理学认为,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②。据调查,上地社区老年人为了促进身体健康参与秧歌健身的占42.9%,排在第一位;为丰富老年生活的占25.2%,位列其次;出于个人爱好的占17.0%,排在第三位;还有为了保持体形、调节情绪和增进人际交往的占7.4%、4.1%和3.4%,比例相对较少。
5.参与兴趣的现状
表2 上地社区老年人参与秧歌健身的兴趣统计表(n=147)
参与秧歌健身的兴趣程度 人数 百分比
非常喜欢
喜欢
一般
不喜欢 42
75
24
6 28.6%
51.0%
16.3%
关键词:山区群众 体育健身 开展现状
1、前言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实施,群众体育的开展呈愈演愈烈之势。特别是在2011年2月国务院的全民健身计划(2011年-2015年)中又进一步明确了目标和任务:到2015年,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显著增加,身体素质明显提高,形成覆盖城乡比较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这样给山区群众体育开展指明了方向,虽然硬件条件有限,但是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都在想方设法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快乐运动。
2、山区体育的概况
2.1山区的概念
人们习惯上把山地、丘陵分布地区,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都叫山区。
2.2山区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年龄结构
笔者深入洛阳市嵩县、栾川山区展开了问卷调查,本调查问卷是现场调查问卷,即调查对象为正在参与体育活动的人。可以看出,老年人不参加体育活动的比例稍高,究其主要原因是部分老年人由于年龄过高,身体疾病等原因的影响,不适合参与体育锻炼。我们还可以看出,中年人参与体育活动的比例最高,这主要是因为中年人的家庭事业已经稳定,余暇时间较多;再者,由于长时间的工作中年人的身体已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职业病或别的症状,为了强身健体、预防疾病已开始注重锻炼自己的身体。青年人及少年人参与锻炼的也比较少,青年人因为事业家庭刚开始起步,工作任务比较繁重等原因造成余暇时间较少而无法去进行锻炼;少年人则是因为身体和精神本来就很好,还没有锻炼身体的习惯和预防疾病的意识。
2.3山区场地设施状况
通过对几个乡镇的实地调查与对山区体育管理工作者的访谈调查,笔者发现当下洛阳市山区的场地设施还处于非常匮乏的状态,几乎没有大型的公共体育馆,有些露天场地也不对群众开放。群众只能在山区的学校、大广场和邻近的公园里进行体育锻炼,或者在家附近散散步,跑跑步之类。由于专门的体育设施很少,这对山区群众体育锻炼及身心健康的发展极为不利。
3、山区群众体育消费
近年来我国经济和竞技体育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涌现出了姚明、刘翔等优秀运动员,他们成为了广大青少年心中的偶像,对群众体育的开展也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对运动装备的消费需求,山区群众也不例外,广大的农村市场现在已经成为很多知名运动品牌抢滩的地方。
3.1山区群众体育活动消费现状
体育消费是人们追求“发展与享受”等方面需要的消费行为,以物质和精神相结合的发展性、享受性消费的一部分,是高层次的消费。体育消费是指物质和精神产品用于满足消费者体育需求的行为和过程,它包括了物质性消费和非物质性消费,在对数百名群众的调查中发现,只有个别人进行过非物质性体育消费,而他们的非物质性消费内容主要表现在:自发组织活动消费,观看收费体育表演和购买体育彩票等。调查中表示进行过物质性体育消费的人较多,物质性消费的主要内容为购买运动服装最多,其次是购买运动器材,如:毽球、网球、网球拍、羽毛球拍、乒乓球、乒乓球拍等。此外,我们还对群众的体育消费金额进行了调查,从体育消费情况统计表可以看出,目前山区群众的体育消费水平还处于较低水平,大多数人消费水平在100元以下。在大部分群众的心目中,到现场观看大型体育表演和体育比赛以及体育旅游等都属于“奢侈品”,这跟现阶段山区群众收入水平较低和体育消费观念落后有关。
3.2影响山区群众体育开展的因素
从问卷调查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山区群众体育消费的人数和比例随着体育消费的不断升高逐渐减少,这主要是由于现阶段山区群众收入水平和群众体育参与水平普遍较低所致。在纵向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没有体育消费的比例随着收入的升高而逐渐减少,而高体育消费一栏中,各收入层次的人数比例随着收入升高而不断升高,显然山区群众的体育消费与他们的收入成正比。此外在对山区群众参与体育锻炼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的调查中发现,有132人表示体育经费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经济条件是影响山区群众体育需求的因素之一。
职业也是影响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群众所从事职业的性质对他们参与体育动的影响极大。这是由于一方面人们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作为有一定的社会和经济地位的脑力劳动者,时间、经济收入、社会交往的环境、对身体活动的需求等方面更多地具备了从事体育活动的主客观条件。另一方面,从事这些职业的群众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社会地位与家庭地位较高,有较稳定的工作和经济收入。此外他们有机会选择高素质的异。素质高的群众可能工作效率高或者家务劳动社会化程度可能也相对地高,能够更合理地安排时间,以获得较多的休闲空间。而作为蓝领的工人和直接服务人员,特别是从事体力劳动的农民,与上述方面尚有较大的差距。同时,从不同职业体育人口的差别也间接地反映出教育程度高的参与锻炼的人中以教师和公务员居多。这主要因为:第一,公务员和教师的余暇时间较多,给参与体育活动带来了便捷;第二,公务员和教师大都通过本科或及本科以上的教育,本身已具备了一定的体育技能和较高的体育锻炼意识;第三,教师在工作期间难免会受到学生们上体育课,同事们说教等的耳濡目染,也会对体育锻炼产生兴趣,从而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
4、结论及建议
满足洛阳市山区群众体育需求的途径由于生活质量、生活环境、体育场地设施、文化程度和社会环境等多元因素的制约,山区群众在健身内容、组织形式等方面与城市居民有显著不同。还需要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加大经费投入和政策宣传,引导山区群众意识到身体锻炼的意义,参与到群众体育中来。
参考文献:
[1]陈宁.全民健身概论[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摘 要 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已经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陀螺作为一项流行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其经济作用逐步显现,发展其产业不仅有着较为有利的环境因素,同时还要认真思考其发展的对策及模式。
关键字 发展要素 产业化 对策
陀螺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前,一直是单纯的作为我国一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而存在发展的,基本不包含经济要素,但在我国进入到改革开放时期后尤其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陀螺逐渐被注入了经济发展要素,这就为陀螺在当今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推动力,也是陀螺自我适应的体现。
一、陀螺产业发展的要素
首先是需求要素。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的消费结构已经开始由衣、食和耐用消费品为主转向娱乐、旅游和体育锻炼等休闲消费。体育娱乐产业的消费收入的弹性极高,加之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与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以及对文化消费多元化需求的增加,为我国陀螺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其次是资源供给要素。资源是相关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就陀螺而言,其正处于待开发资源向已开发资源、正在利用的资源的过渡阶段。从陀螺产业发展的内部条件看,它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有着独特的运动特征和相对较好的分布条件,群众基础较为广泛,这就为陀螺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再次,经济因素。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陀螺产业化的发展条件已经逐步成熟。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的日益富裕,人们理财观念发生转变,不再满足于将钱放在银行“吃利息”,更乐意到社会上进行投资,获得丰厚回报。体育产业被誉为当今社会的朝阳产业,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更是以其独特的自身特点发展前景被普遍看好,这就为资金的进入奠定了基础。
二、陀螺产业发展的对策
第一,要加大对陀螺的宣传力度。要发展陀螺产业,就必须先让更多的人知道陀螺、了解陀螺并对它产生兴趣,乐意花费时间和金钱参与其中。这就要求我们要利用各种渠道与手段,如现代传媒、竞技比赛和节日表演等,对陀螺历史文化内涵、运动特点、健身娱乐等功能价值进行大力宣传,让广大人民群众看到陀螺的价值所在并积极地进行参与。第二,建立和健全陀螺劳务市场。要首先建立和健全陀螺劳务市场。其一,建立服务市场,如场地、器材等的有偿服务,以及有偿地组织陀螺的比赛与表演,组织陀螺旅游项目等。其二,建立技术市场,如举办各种培训班,对陀螺项目实行有偿教学,对需求者提供有偿的技术、信息服务与咨询。其三,建立文化市场,通过在参与活动的同时或其它场所,对陀螺爱好者讲解陀螺悠久的发展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内涵以及相关的民族历史与文化,使陀螺爱好者在运动的同时接受文化的熏陶。第三,大力创办陀螺产业实体。要大力发展陀螺竞技实体,如体育用品公司、活动场馆、培训中心、手工艺品开发公司等经济实体的创办,并努力使其发展出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确保陀螺产业均衡协调地发展。
三、陀螺产业化发展的可行模式
第一,竞技推广模式:陀螺运动有着较强的竞技性,可以通过举办陀螺竞技比赛,推动陀螺产业的发展。举办陀螺竞技比赛,可以促进场馆设施的建设、运动器材的销售、训练队伍的扩大等,还可以通过收拾转播权的转让,通过现代传媒手段,扩大陀螺运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激发人们的参与兴趣,可以为比赛佼佼者设置较为丰厚的奖励。第二,大众健身模式:陀螺具有作为全民健身手段的优势,非常符合现代健身运动所倡导的注重休闲性、观赏性、娱乐性、健身性、参与性和简单易学、适于推广的原则,如果宣传措施得当,能够较为容易地扩大消费市场。国际健身领域发展的潮流是普遍能从事的、连续性强的、规则简单的、能够根据自己力量调节运动强度并从中取得乐趣的、能男女同乐的体育项目。而从陀螺的运动特征可以看出,陀螺运动恰符合这一发展潮流,说明陀螺运动具有国际发展潜力。
四结束语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陀螺的经济功能已经越发明显,并表现出了可观的产业开发前景。应顺应时代的发展,综合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大力推动陀螺的产业化发展,使其达到一定的产业规模,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陀螺产业的开发,不仅能够促进、提高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会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以及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作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丛湖平.体育产业理论与实践[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2]柳伯力,李万来.体育产业概论[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3]赵立,杨铁黎著.中国体育产业导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1、学院介绍
教育学院把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着力点和突破口,确定了“以三大球项目为主导,以体育竞赛为突破,人人有专项”的发展思路。学院办学理念:“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服务理念:“为每个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服务”;体育宗旨:锻炼修身,竞技励志,活动养德,以赛促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激情绽放并成功增设足球教练员专业方向。现在校学生规模达2000余人。
近六年来,学院连续6年承办省级各类足球联赛,在篮球、田径、足球、体育舞蹈和健美操等一系列优势特色项目令人瞩目。先后荣获省级以上运动竞赛奖牌及名次。
专业师资:现有专职教师32名,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15名,三分之二以上的专任教师具有硕士学位,高级教练多人。
专业特色:立足本土,培养具有社会体育专业型、社会体育技能应用型、区域商务体育高级人才。
专业设施:现拥有形体房、体育馆、在建专业体育俱乐部等教育教学设施。
专业合作单位:昆明野鸭湖体验教育机构、爱动健身中心,“春晚足球训练营”(云南省足球运动管理中心、云南省学生体育协会足球专项委员会、春城晚报传媒有限公司与学院共同组建)等。
2、院长寄语
教育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色为策,揭开体育华丽篇章。
3、专业介绍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学生应系统地掌握社会体育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通过学习社会体育学、全民健身概论、运动训练学、体育保健学以及体育运动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受到体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社会体育、体育营销、策划的基本能力。
(2)专业方向
学前体育、足球教练员、体育休闲与旅游、高尔夫运动指导与球具维护、体育舞蹈五个专业方向。
(3)主要课程: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心理学、学校体育学、田径教学理论与方法、篮球教学理论与方法、足球教学理论与方法、排球教学理论与方法、武术教学理论与方法、高尔夫球、保龄球、乒乓球、运动训练学、运动专项训练实践、体育训练原理、教练学、运动选材学、运动营养与恢复、民族传统体育概论、中国武术史、武术理论基础、竞技武术科学化训练等。
全民健身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为进一步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加快体育强国建设进程,国务院在2011年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计划》提出,到2015年我们要形成比较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而发展迅速的社区体育在全民健身活动中担当着重要角色。在此之前,学者已经对我国的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的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在设施配备、资金、制度、人才和内部协调诸多方面都存在严重问题,具体表现为设施种类单一和数量不足,经费缺乏以及法律保障机制薄弱,等等。这极大地限制了社区居民的日常体育健身活动,严重阻碍了《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基本任务的实现。为此,本文将服务外包理论引入到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研究之中,以期推进我国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的服务外包研究进程。
2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服务外包理论相关概念梳理
2.1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概念
“社区”一词是在20世纪30年代初,先生在翻译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的一本著作《CommunityandSociety》时,从英文单词“Community”翻译过来的,后来被许多学者开始引用,并逐渐流传下来。它最初源于拉丁语,其意思是指共同的东西与亲密的伙伴,后经德国的社会学家滕尼斯开始应用到社会学的研究中。至今关于“社区”的概念存在诸多版本,每种版本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如:《辞海》中将“社区”解释为“在一定地域内由相互关联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强调“社区”的地域性;郑杭生〔1〕则认为社区就是区域性的社会,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其强调社区的区域性、社会性和文化性。除此之外,学者也分别从不同角度对“社区”进行了定义,虽然他们的侧重点各不相同,文化背景也不一样,但综合而言,本文认为“社区”应包含如下特征:一、有一定的地域空间和聚居人群;二、有一定的生活服务设施;三、居民群具有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四、居民群之间发生种种社会关系。一般来说,我国目前所称的社区,在城市一般指街道,农村则指乡、镇或自然村。
目前学术界关于“体育设施”的概念已经达成共识,正如《现代汉语词典》所言,“体育设施”是指用于体育竞赛、训练、教学和群众健身并满足其使用要求的场地、建筑物和相关固定附属设备。但关于“体育设施”的最终隶属问题还存在很大的争议,形成了“公共体育设施说”和“体育公共设施说”两大派别。但本文认为,不管是“公共体育设施”,还是“体育公共设施”,其都是“公共设施”的下位概念,其争论的焦点在于其最终应该归属于“公共问题”还是“体育问题”。进一步而言,“公共”一词是对“体育设施”的修饰,对其只起到限定作用,而“体育”才是对“公共设施”的具体和延伸,应占据“核心”地位,因此,笔者更倾向于“体育公共设施”这一学说。结合本研究的特点,,笔者认为“体育公共设施”具体是指国家、政府、企业、公益性组织通过多渠道投资兴建的,用于普通社会群众健身并满足其使用要求的社区体育公共运动场地、体育公共运动场馆、体育公共运动器械和相关固定附属设备和服务。
“管理活动”自古已有,但长久以来学术界对“管理”概念内涵的界定仍未取得共识和统一。而我们通过综合这些概念定义发现,“过程活动说”普遍受到诸多学者的赏识和认可。“过程活动说”认为“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领导者,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各种有效方法和手段,使内部成员和组织一块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从这一概念中我们不难发现,“管理”内涵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特点:第一,目标是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第二,管理的“载体”是“组织”,管理总是存在于组织之中,是对组织的管理;第三,管理的对象和内容是组织内部资源。资源具体包括人、财、物、时间、信息等类型;第四,管理活动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即管理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科学的体系。因此,我们认为“管理”是指一定组织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各种有效方法和手段,对组织内各个要素进行不断的调节,继而最终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就此,依据以上对“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三个概念的理解,本文认为“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并不是三个词汇的简单组合,而是在融合基础上的丰富和发展,拥有更明确的内容结构和更明显的功能价值,并具有鲜明的特征:一、管理的主体是政府或其他非营利性组织;二、管理的对象是由国家、政府、企业和公益性组织等共同投资兴建的运动场地、运动场馆、运动器械和相关固定附属设备;三、管理的范围是具有共同生活习惯或价值观念的社会群体;四、管理的目的是满足社区居民的体育健身需求。上述特征是在原来概念基础上的丰富与发展。
2.2服务外包概念
“外包”一词最初由美国管理学者加里·哈梅尔(GaryHamel)和C·K·普拉哈尔德(C.K.Prahalad)于1990年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文中首先提出。作为一种运营模式,作为外包的一种组织形式,服务外包的转移对象主要是指投入的服务性活动。最早,英国学者查尔斯·盖伊和詹姆斯·艾辛格在《企业外包模式》中认为,服务外包就是依据服务协议,将某项服务的持续管理责任转给第三者执行,以此来提高效率、降低运作成本的一种经济活动和经营方式。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全球化发展、产业结构非实物化及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崛起,“服务外包”的内涵也得到诸多研究领域、诸多专家学者的青睐,虽然现阶段学术界对“服务外包”的概念内涵仍莫衷一是,没有取得一致性认识,但是诸多学者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各自角度进行了探讨分析,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和借鉴性意义的观点。并且经过综合分析发现,这些概念在本质功能上均趋于一致化,即服务外包就是指企业为了将有限资源专注于其核心竞争力,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将非核心的服务生产业以商业形式发包给企业以外的专业服务机构,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企业对市场环境迅速应变能力并优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服务模式或管理模式。
3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服务外包研究相关理论基础
3.1体育公共产品理论
“体育公共产品”是“公共产品”的下位概念,其包含“公共产品”所具有的所有属性,同时也适用“公共产品”的分类标准。“公共产品”按照形态分类时,可以分为物质型公共产品和服务型公共产品,那么“体育公共产品”即可相应地分为物质型体育公共产品和服务型体育公共产品,也就是我们常言的有形体育公共产品和无形体育公共产品。在体育领域中,有形的体育公共产品是多种多样的,本文所研究的社区体育公共设施就是其中的典型,它已经随着社区体育的发展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形成了相应的管理机制。就目前国内发展而言,关于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的管理主要集中于设施配置、工作人员责任、基础经费使用、维修网络建设和健身宣传等几个方面,从客观角度来看,其管理机制的选择与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密切相关,这是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中应该遵循的基本特征,也是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模式创新的关键所在。
3.2服务外包理论
服务外包过程是一个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它能够将很多资源进行重组,同时创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绩效。它自身具有很多属性:首先,服务外包是由发包方将自身业务中非核心的业务交由第三方来完成。这种工作内容的转移是通过合同的方式达成的,并需要支付一定的外包费用,但相比整体的工作绩效而言,其可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其次,服务外包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并利用其作为服务提供的手段。信息技术发展得越来越快,其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巨大能量已经辐射各行各业,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在服务外包行业内也是如此。第三,服务外包有利于发包方提高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和获得竞争优势。由于发包方将自身非核心的业务全部进行转移,因而就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资源专注于其核心竞争力,从而大大提高其工作效率,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第四,服务外包是一种整合与利用外部优秀的专业化资源的经济活动和经营方式。承包商大都具有比发包商更优秀的专业化资源,他们能够更好地帮助发包商有针对性地解决相关问题,同时只需花费少量的费用,这与他们节省出来的资源、精力和时间相比较,是一种巨大的优势。
4国内外社区体育公共设施服务外包相关研究
目前国外关于服务外包模式的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研究较少,但关于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方面的研究较多,涉及内容也非常广泛。
4.1国外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相关研究
诸多学者对德国、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多个发达国家的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进行了相关的研究,研究视角集中于社区体育设施的配置、规划、开放程度、人才培养、法律法规建设几个方面。在设施配置方面,主要对设施的种类和数量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发达国家都具有较为完备的社区体育公共设施,这与他们有力的国家财政支持有关。在设施规划方面,主要对设施的建设与民众意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指出国外发达国家在社区体育设施规划过程中,注重居民的意愿,富有较强的人性化特点。在体育设施开放程度方面,主要对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的使用费用进行了探讨,指出发达国家的大部分体育公共设施都供居民免费使用,只有少数维护成本较高的体育设施收取少量的费用。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对社区内管理人才的培养问题进行了研究,涉及体育设施的维护人才培养、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培养等。在法律法规方面,主要对政策的完善程度进行了探讨,并指出建立完善的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政策有利于提高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的管理水平。国外发达国家的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水平普遍较高,这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体育资金分配密切相关。
4.2国内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相关研究
目前,我国关于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设施配置、设施规划、设施维护、设施开放、相关法律执行以及相关资源共享等方面。杜建辉、张启明(2005)〔28〕,苏艳(2011)〔29〕等学者对社区体育设施配置方面进行了研究,指出体育设施种类单一和数量不足是一个具有普遍性和人们所共知的事实,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矛盾会越加突显。庄永达〔2〕,赵春珍〔3〕等学者对设施规划方面进行了研究,认为社区建设有早晚之分,发展有先后之别,就此造成现阶段新老社区之间设施规划水平的差异,从总体上而言,新社区的规划水平要远好于老社区,但也同样存在不同程度的科学性缺失问题。何建伟〔4〕等学者对体育设施的维护状况进行了研究,指出缺乏体育设施维护人员是现阶段我国社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设施破损而无人维护的情况下继续对其使用,不仅会缩减设施的使用寿命,而且还有可能威胁到使用者的人身安全。学者对设施开放度进行了研究,发现在一些设施资源较好的社区,管理者为了降低维护成本,延长设施使用寿命,采取限制使用或付费使用的方法进行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降低了设施的使用成本,节省了维护费用,但却是以降低人们的健身热情为代价的。卢耿华〔5〕等学者从法律执行角度进行了研究,指出我国已经颁布了多部法律来保障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的供给,但在执法过程中却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这与部分法律内容的笼统和管理者法律意识的淡薄是密切相关的。李骁天〔6〕等学者对资源共享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应该充分整合学校、企业等多方面的优秀资源,将之与社区共享,从而改善社区体育设施资源不足的现状。
4.3国内外研究现状综合评价与分析
通过以上对国内外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相关研究的整理与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国外发达国家的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管理机制,在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的配置、规划、开放程度、人才培养、法律法规等方面都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组织形式;而国内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的发展还处于较低水平,管理机制还不成熟,各方面建设还需进一步完善。
虽然国内外由于体育文化背景和政策环境的不同造成了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效果上的差异,在管理方式上也未形成系统、成熟的服务外包管理机制,但各国已经开始将研究视角转移到服务外包领域,这对于进一步丰富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还需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地分析和探讨。
5小结
社区体育公共设施是社区居民进行体育健身活动的重要媒介,也是人们提高身体健康水平的重要依托。但目前在体育设施管理中出现的设施配置低、维护差、开放程度小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日常体育健身活动,不利于全民健身目标的实现。要想调节供需矛盾,实现体育公共设施建设满足社会公众的体育需求,关键是要改变管理思路,提高管理水平和层次。因此,本文以服务外包模式的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为根本出发点,对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和服务外包的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分析了与其相关的基础理论,探讨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现状,以期为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的管理机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与方法,促进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72-275.
〔2〕庄永达,陆亨伯,郑建岳.浙江省城市社区体育设施配套建设调研关〔J〕.浙江体育科学,2005.27(1):14-38.
〔3〕赵春珍.临汾市城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存在的问题〔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0,(S2):51-53.
〔4〕何建伟,李建生,曾琳叶,赵广高.莆田市城区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运动,2010,(3):131-138.
〔5〕卢耿华,张黎,谢英,等.西安市社区体育设施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6):690-694.
〔6〕李骁天,王凯珍,李璟圆.我国城市社区与学校体育设施共享理论构建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4):83-98.
(责任编辑:阎彬)
关键词: 九江市 社区体育 管理现况
1.九江市社区体育组织现况
组织作为专用名词解释,是一个实体。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1]城市社区体育组织是社区体育活动开展的最小载体,包括两大类:行政主导型和自主松散型。行政主导型是以政府部门或企事业单位为依托,组织程度较高的组织形式,如街道各单项体协、社区体育俱乐部等。自主松散型是社区居民自发建立的比较松散的组织形式,如体育活动点、辅导站、社区单项(人群)体协等。目前九江市各社区都建立了体协,各体育活动点、辅导站、单项主要以各类健身舞、腰鼓、木兰系列、气功、太极拳(剑)、健身走、登山、放风筝、篮球、乒乓球等内容为主,除登山、篮球等协会外,其他组织都以自管形式为主。
对体育活动组织的管理方式主要是以挂靠所属单位为主,调查结果统计,截至2006年12月份,257个体育活动组织中,有102个组织无挂靠,约占总数的40.9%,有32个组织挂靠在辖区内单位处,有21个组织挂靠在社区物业管理处,其余100个组织分别挂靠在街道办事处或是社区居委会。其中有经费来源的组织只有53个单位,约占总数的20.52%,经费来源主要以自筹方式为主,其中仅有4个体育活动组织经费来源于赞助形式。
从调查中发现,政府对九江市社区体育的组织管理行为较少,虽然在晨晚练活动点配备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骨干,并对体育活动组织的健身场地进行协调,但每个组织结构简单,内部无明确的管理,规范性程度低,无规章制度;且存在着外部管理松散现象,体育部门对社区体育活动组织负责进行宏观管理,但一般不主动过问体育活动组织,基本上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
2.九江市社区体育工作计划制定情况
社区体育工作计划是社区体育管理职能中最基本的一个职能,是根据辖区内体育活动的实际情况,通过科学预测,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可能,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社区体育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社区体育工作计划制定是社区体育管理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的一部分,一般包括指导思想、目的要求、计划任务安排、具体措施、经费和物质保障五个方面。指导思想是根据国家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对社区体育发展的指导精神、方针政策,提出本社区体育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和争取达到的总目标。计划目的要求是指根据计划指导思想和总目标,提出具体的目的要求。计划任务安排包括社区体育管理工作中各项事务的安排及筹划。具体措施是为了完成各任务、活动落实计划安排,必须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
3.九江市社区体育资源管理现状
城市社区体育资源包括人力、财力、物力3个方面。人力资源主要是指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骨干,是社区体育活动开展的杠杆力量。财力是指体育经费,是开展社区体育的物质保证,社区体育的资金除了政府支持外,还应采取各种形式,拓展资金筹集的途径。物力是指体育场馆、器械设施、场地等,它们是实施和开展社区体育的重要条件。
3.1指导员情况
九江市体育指导员的安排采用就近、就便指导原则,以方便健身的居民和指导员开展工作。我市采用对社区体育指导员进行简单登记的形式对指导员情况进行备案,主要的登记内容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级、指导项目、联系方式等方面。就整体而言,我市对社区体育指导员的管理较为松散。九江市从2000年至2006年12月底,10个街道办事处中,社区体育指导员主要分为组织管理型和技术指导型,共有158名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其中72.58%的指导员是属于健身技术指导型,有10.69%属于组织管理类,其余的指导员二者兼有。在164名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中,有32%的指导员属于组织管理型。有54%的指导员属于健身技术指导类,其余的指导员为二者兼有;22名一级指导员中,有13名为健身指导类型,7名为组织管理类,2名为二者兼有;国家级2人均为健身技术指导类。如表:
在实际调查中发现,社区每个晨晚练习点和体育活动站所承载1-3个体育组织,且不同的活动内容,所涉及到的活动人员多达几百人,活动的时间也不尽相同,活动的人群年龄特征也不一,单靠某一项目的指导员进行健身指导是远远不够的;多数指导员为兼职,在指导时间上只能以兼顾为主;指导内容主要是各类健身舞(操)、武术、太极拳(剑)、木兰系列、体育舞蹈、腰鼓、秧歌,从图1中可以看出,指导内容集中在各类健身舞(操)、体育舞蹈和太极三项内容上,因社区内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内容单一,必须限制社区体育活动的多样性发展。见图1:
经过调查统计,截至2006年12月,男、女性社区体育指导员的比例分别为42.39%和57.61%。街道办事处对于社区体育指导员的管理仅限于前期组织培训和简单登记备案,忽视对指导员进行系统的管理,在对后期缺少指导工作监督和评估管理。在登记管理中,对指导员的基本情况登记不全,指导员的居住地址、专业等信息不全。
3.2资金管理体制
社区体育资金管理的目的是广辟资金渠道,有效筹集和合理分配使用资金,以更好地保障社区体育的顺利开展和发展。据资料显示,九江市社区体育的资金主要来源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街道财政的预算,有关政府部门的补贴,通过体育赛事商业化运作筹措经费,辖区内单位的资助,体育有偿服务获取以及体育彩票基金等。主要用于社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体育竞赛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外聘专业人员等方面。对于街道财政预算这一方面的管理上,各街道办事处主要采取统一由财务处管理,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辖区内支持体育活动的开展以及外聘专业人员,有关部门的补贴一般用于体育竞赛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辖区内单位的资助只要体现在大型综合运动会方面。街道办事处组织的体育有偿服务及各类体育活动组织自行发起的有偿活动服务的收入一般用以支付体育组织活动开支。
3.3场地设施管理现状
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管理主要目的是提高社会体育场地设施的利用率。各街道对于社区体育室内场地和经营性场地设施的使用都制定了管理规定和规章制度,指派专人负责体育场地的保养与维修,明确了开放性质并规定了开放时间;对于刚投入使用的全民健身路径,一般由所在地居委会或物业管理处指定专人管理并进行使用说明的解释。但这些指定的管理人员多以临时性为主,并付有报酬。全民健身路径是一种群众公共体育设施,是以若干体育器械组成的健身乐园,修建在体育馆周围、公园广场绿化带边沿地区以及生活小区,美观实用,趣味性大,老少皆宜[2],能随时吸引居民使用,使用高峰往往是在早晨和晚上,给健身路径的管理带来不少困难。为了给居民进行科学的指导,一个新投入使用的健身路径,在3个月内,根据时间段配备有1-2名管理人员,这就加大了街道办事处的管理任务和财务支出。社区内各单位和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资源丰富,室内场地是对外收费才能使用的,室外场地和资源一般是在不影响正常工作和教学的情况下对居民免费开放,开放时间也是没有限制的,居民可以随时进行健身和使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社区体育;社区居民;乌鲁木齐
中图分类号:G8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5A-0038-01
社区是城市建设的基础。社区体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实全民健身计划、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社区体育的发展程度,标志着我国社会的文明程度,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与标志。为全面了解乌鲁木齐市社区体育的概况,本研究对杜区体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为全面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在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天山区、新市区、水磨沟区、头屯河区、米东区、达坂城区、乌鲁木齐县等8个城区县的社区中随机抽取40个社区和社区中的600名居民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大量社区体育的相关文献和乌鲁木齐市社区体育的文献资料。
2.访谈法。走访了乌鲁木齐市体育局、各区县体育局的相关负责人以及各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及相关体育组织,调查了解社区体育的活动场所、器材设施及体育指导员人数和体育组织的情况。
3.问卷调查法。按照调查问卷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参照相关社区体育资料,根据乌鲁木齐市社区体育的特点构建指标体系,从2009年7月至2009年9月,对乌鲁木齐8个区、县进行了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回收调查问卷575份,回收率为95.7%,其中有效问卷 92.6%。
4.数理统计法。对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采用excel进行常规数理统计。
二、调查情况
1.乌鲁木齐市社区体育发展背景
乌鲁木齐市是全国第城市,社会经济是典型的城市带动农村的格局。暂无条件投入足够资金用于社区体育建设,人力资源严重短缺,社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较少。
2.体育人力资源现状
8个被调查区县共17名体育专职管理人员,其中3人毕业于体育院校,共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8人,而且大部分都在乌鲁木齐市区。目前承担小城镇群众体育活动组织指导的骨干队伍主要是“无证”的离、退休体育积极分子和在职的业余体育积极分子。
3.社区居民健身动机及影响因素
近年来乌鲁木齐市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居民逐年增加,居民崇尚健身的意识明显增强,健身动机强烈,对参加体育活动的意义有清醒的认识,增进健康、运动项目爱好、塑造形体、休闲娱乐是居民体育锻炼的主要内驱力。影响居民体育锻炼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工作忙、无活动场所、无活动器材以及缺乏指导四个方面。
4.社区居民体育健身时间和次数
居民参加体育活动时间一般是在早上、下午和晚上,也少有部分居民选择在上班时间,这与我国其他城市的情况―致。每周锻炼次数主要集中在1次和2次,分别占35.74%和36.66%,3次只有25.09%,每次锻炼时间超过30分钟以上的占54.9%。
5.社区居民健身场地及场所选择
根据对乌鲁木齐社区体育活动的调查,社区体育活动主要在6种场地进行。其中在社区辖区周围的街头巷尾活动的人占总人数的37%,在广场活动的占21.8%,在公园活动的占15%,在企业、体育场活动的占3%,在学校活动的仅占3%,居民参加社区体育锻炼地点的选择上,依次是收费场所、公共体育场所、公园广场、自家庭院等。
三、结论与对策
1.结论
(1)乌鲁木齐市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居民逐年增加,居民崇尚健身的意识明显增强。对参加体育活动的意义有清醒的认识,增进健康、运动项目爱好、塑造形体、休闲娱乐是居民体育锻炼的主要内驱力。选择的活动项目基本上能满足自身健身的需要。
(2)居民参加体育活动时间一般是在早上、下午和晚上,也少有部分居民选择在上班时间。每次锻炼时间超过30分钟以上的参与者仅占54.9%。无活动场所、无活动器材以及缺乏指导和活动经费等因素,客观上影响了城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开展和效果。
2.对策
(1)体育指导员是社区体育服务的主要力量,社区体育的指导服务包括健身指导、健身咨洵和运动处方等,体委和体育院系可采取联合办学等多种方式,加大培训社区体育指导员数量和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
(2)加大对社区体育的宣传力度,提高居民对社区体育重要性的认识。结合各地的社区体育健身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工作,形成宣传工作制度化、程序化,应当定期对社区体育进行宣传。
(3)改善社区公共体育没施,提高利用率。改善社区公共体育设施途径有两方面:①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房地产开发中建设公共性体育设施落实,加强新建社区有关体育健身设施的审批和监管工作。②政府应当继续加大对推进健身设施的投入,集中一定的财力建设―批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或体育场、体育公园,等场地设施。
(4)加大社区体育管理组织的建没。各级体育行政主管部应加强对社区体育协会和社团组织的指导和监督,改变政府对社区体育的直线型管理模式,形成以社区体协为骨干的管理模式,使社区体育真正做到大众化、社会化、生活化。
(5)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在社区体育活动的作用。乌鲁木齐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对社区体育的指导还很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在于社会体育指导员与社区体育活动二者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①社会体育指导员没有一种顺畅的进入社区体育的渠道;②进入的社区体育指导员没有良好的经济收益也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应当加强杜区体育指导员的培训、考核和管理工作,为社区居民参加锻炼提供指导保证。同时,聘请社区体育指导员应当通过签订协议,给付报酬,明确责、权的办法,以保证工作的有效性。⑤①
参考文献:
休闲养身体育主要是指由人民群众在平时生活的节假日或者余暇时间中的休闲体育与养身消费行为而实现的商品价值总量。随着体育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余暇的增多,人们对体育文化的需要日益加大。
1.运动服装、装备、器械的销售情况
由于假日期间人们有了更多的时间进行运动健身和出行,引起对运动服装,装备的更多需求量,同时,许多体育商场在假日推出减价销售、换季销售、有奖销售等多种促销手段。据调查2008年10月份南宁百货大楼、百盛、梦之岛等商店的销售量均不少。在消费人群中,年轻人以买运动鞋者居多,中老年以健身器材为主。人们以耐克、彪马、阿迪达斯、kappa等知名品牌为首选品牌,其中以耐克、阿迪达斯销量最大。表明人们的消费水平在不断提高,更加注重产品的质量、信誉、品牌,同时表明国内品牌与国际品牌还有很大差距。
2.体育竞赛表演
羽毛球、健身操、游泳、网球、乒乓球等体育项目已成为南宁市民们周末或工作之余经常参与的活动。由于这些项目易学、易掌握,对场地、器材、服装要求不高,消费不必远行,符合了大多数市民的需求,在假日中便异常火爆。南宁市各大高校举办的各类体育竞赛,等,均在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的同时,又满足了人民群众在假日休闲中对体育的需求。
3.体育旅游和休闲养身
南宁市有利的地理环境及良好的气候特征,为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随着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健康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体育旅游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国家旅游总局曾将1996年的主题定为“度假休闲年”,2001年又将主题定为“中国体育健身游”,并开展一系列全国及地方性的大型体育旅游活动,共推出60项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型体育健身旅游活动11大类80个专项体育健身旅游产品和路线,以丰富多彩的体育旅游项目满足不同类型消费群体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体育旅游在我国已具备一定的市场规模。体育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项目,在南宁市已展现出巨大的市场前景。许多户外项目像攀岩、徒步和漂流等项目因为市内较少,花费时间太长,均需等待假期。目前人们外出旅游更愿意参与更多的体育活动。据调查南宁市周边地区拥有体育游乐设施的旅游景点游客众多。南宁市A级景区内涉及运动项目如摩托艇、水球、射击、温泉等都吸引了来自国内外数量众多的游客。然而到城市周边郊区参与的体育旅游,仅仅是兼有体育项目的常规旅游,离真正的体育旅游还很远。真正意义上的体育旅游应该是那些路途较远、目标明确、过程艰苦,对体能和意志要求较高的活动,像登山、穿越、漂流、探险、自行车长途旅行等等。南宁市市民参与的人数比较少,这主要是目前人们对旅游的认识还停留在观光、购物、餐饮、休闲等层次上。
据调查,除此之外,南宁市体育的经营实体,以商品形式向消费者提供不同档次休闲养身体育健身娱乐服务,如温泉谷、高尔夫球场、保龄球馆以及各种健身俱乐部等。另外,休闲养身体育健身技能的培训、辅导和咨询,为群众组织编排各类竞赛,提供竞赛服务的群众性体育竞赛表演,应用先进的测试设备和科学合理的检测手段,为社会大众提供体质测试和健康评估的有偿服务,为某些患有慢性疾病和身体局部组织损伤的病人,提供运动处方、医疗保健加传统体育医疗康复方法,为提高大众锻炼身体的时效性、趣味性而开展的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等等均已经开始发展起来,并且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二、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发展的SWOT分析
1.优势分析
(1)从世界产业发展大趋势看,当前体育产业是一项具有无限生机的新兴朝阳行业,对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特殊的贡献,在欧美国家,体育与经济发展已紧密联系在一起,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并在促进社会就业、扩大和拉动下游产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当前休闲养身体育业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参与;(2)休闲养身体育消费市场潜力很大。南宁现有几多万人口,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合作的加速发展、居民收入的提高、闲暇时间增多以及需求层次的改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对休闲养身体育消费的需求也日益高涨,体育健身娱乐业逐渐兴起,南宁约有70%以上的人每年都会在运动上有所花费。
2.劣势分析
一个地区的经济水平直接决定该地区休闲养身体育业的发展水平和现状。南宁正处在发展加速时期,休闲养身体育消费还不是很活跃。目前大多数人们还处在过渡时期,休闲养身体育消费正处于增长时期。南宁市居民整体收入偏低,很少投资于有偿健身;会选择有偿健身的无偿替代产品;余暇时间也相对较少;对竞技表演业的需求不高。
另外,在调查中发现,人们对休闲养身体育认为管理最差的最多,占总被调查人数22.5%,接下来依次是接待19.2%,交通16.8%,场所品味和特色15.0%,人才匮乏14.0%,生态环境脆弱10.0%,其他2.5%。管理差主要表现在场所的秩序混乱,各种拉客宰客现象,接待差主要是硬件设施差和服务水平不高,交通主要是距离太远;场所品味与特色主要是场所自身的开发规划和吸引力;人才匮乏主要是从事专业休闲养身体育开发和管理的专业人才不够;最后是可持续发展潜力不足。3.机遇分析
休闲养身体育面临发展的大好机遇。休闲养身体育是满足市民追求健康需求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持续增长,国民的生活水平和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人们对自身的健康关注日益提高,休闲养身的需求应运而生。同时,随着我国法定闲暇时间的增多和带薪度假的逐步实现,居民已不满足现有的大众运动方式,追求健康、康寿等与生态休闲养身相结合的高品味、高端的运动方式日趋为人们所青睐。因此,发展生态休闲养身体育是参与体育消费新潮流,细分南宁体育业市场,满足居民健康需求的需要。4.威胁分析
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经营人才相对匮乏,这种人才的缺乏不仅体现在休闲养身体育系统内部,体育经营人才数量和质量也明显不足。市场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体育经营人才素质的竞争,而南宁在吸引和保留优秀休闲养身体育经营人方面面临着一定的困难,使得休闲养身体育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
5.SWOT分析结论
根据前面对南宁市的休闲养身体育业发展现状分析以及结合SWOT分析表明,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发展前景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由于目前南宁市的休闲养身体育总的消费量比较低,而且对中高档的需求量比较少;而南宁市的休闲养身体育发展还是具备一定的市场发展基础,在广西地区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因此,要拓展南宁市的休闲养身体育业的市场,就要及时抓住机遇,善于迎接挑战。从根本上来说,在南宁市的休闲养身体育业发展过程中,对于外在因素,只能顺应它,利用它,而关键在于对休闲养身体育发展的重视和实际支持的力度,其中做好休闲养身体育业市场的培育是关键中的关键。
三、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市场培育对策
在当前产品以及开发手段高度雷同化的今天,随着竞争环境的日益激烈,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要想取得跨越式发展,就必须要在市场运作方面坚持运用市场培育策略。
1.市场培育原则
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市场培育首要的便是各方对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发展的高度的重视,在运用现代化的休闲养身体育发展与管理思维指导下,结合竞争力培育与市场基础,制定符合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场所市场培育策略,并站在全局性、前瞻性和对抗性的市场培育战略高度。当前,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应当抓住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发展机遇,做好迎接产业发展挑战和区域性品牌的市场竞争,从而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发展跃上一个新台阶。
2.加大各方对市场培育的支持力度
(1)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休闲养身体育业运行机制。必须改革长期以来束缚休闲养身体育业发展的管理机制。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多元化主体投资,各种经济成分协调发展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休闲养身体育业运行机制。
(2)加强政府有关部门的规划和引导。各级政府应提高对发展休闲养身体育业重要性的认识,尽快将休闲养身体育业的发展纳入地方经济发展的全局。同时结合南宁市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的发展战略和规划。
(3)加快休闲养身体育设施的建设。一方面,面向市场盘活现有休闲养身体育场馆设施;另一方面,要通过整体式布局使用权的招商进行综合开发、运作和多种经营,以加快新休闲养身体育场地的建设。
另外,还应做好大力培育休闲养身体育消费市场,加大休闲养身体育人力资源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力培养休闲养身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合理规划体育产业布局等工作。
3.转变观念,培育符合市场需求的项目
转换经营观念,引入市场机制。只有合理配置资源要素,才能推进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的社会化和产业化,缓解资源短缺的矛盾。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的经营者,要建立市场意识、服务意识,与社会建立密切的联系,了解社会对体育消费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多渠道、多形式的发展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经营者可以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弥补资金不足的矛盾,加快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的发展。建立效益机制,围绕效益抓经营,围绕经营抓管理,管理要以效益为中心,在保证正常运作下,在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的同时,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积极探寻适应南宁市民需求的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项目。首先,应选择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充分利用现有场馆和人才力量搞培训。其次,以“全民健身计划”为依托,大力开发科技含量高的全民健身器材、全民体质测量器材及运动竞赛器材等。充分利用高校人力、科技、场地、器材等资源,大力开展高校和社区健身活动,并建立相应机构,有目的地计划地开展区域性、小型多样的群众体育活动和竞赛活动,如健身操、形体训练、体育舞蹈、健身气功、武术等培训以及组织体育旅游等。这样,体育不但可有体育活动和竞赛活动,如健身操、形体训练、体育舞蹈、健身气功、武术等培训以及组织体育旅游等。不但可有力地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而且将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丰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