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思想政治课的本质范文

思想政治课的本质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思想政治课的本质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思想政治课的本质

第1篇

校本选修课程的开发,需要经过严格的程序,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对于一般的学校来讲具有很大的挑战性。由此,在实施过程中,校本选修课程面临很多现实问题。

1.师资力量不强影响学生思维的开阔性

选修课程是一种拓展型课程,对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影响很大。现实中,许多学校由于师资问题,致使课程作用未能发挥。具体来讲:第一,备课组定位不准确,导致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第二,教师合作能力不强,导致课程开发缺乏系统性;第三,教师专业素质不高,导致课程开发简单;第四,教师师德淡化,导致课程开发随意。

2.课程内容单一影响学生选择的多样性

思想政治课校本选修课程立足地方特色,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大的选择余地。但很多学校由于课程类别设置简单和内容范围狭窄,限制了学生的多元化选择。第一,课程类别单一。很多学校的政治校本选修课,往往都以国际关系为主,只注重宏观时事的把握,忽略了学生生活的需求。其实,教师还可以开设许多贴近学生生活的选修课程,例如《 经济生活 》中的纸币真伪的辨认问题、电子货币的正确使用问题、市场经济部分的诚信问题,《 政治生活 》中的中国能否实行西方的政党制度问题,《 文化生活 》中传统文化的继承问题,等等。第二,教师讲课内容单一。一方面,许多教师延续必修课的课堂教学,严重影响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课程讲解多列举别人的观点,缺乏自己的独立思考,把选修课堂变成了报道课堂。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和选择。

3.课堂教学方式把握不当影响参与的积极性

校本选修课程内容的广泛性和校本性决定其形式具有多样化和生动性。这要求教师运用通俗易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形式去探讨问题的本质。如今选修课程教学方式存在两大问题:第一,powerpoint呈现缺乏主旨思想,略显深度不够。某些教师将课程生动性定义为课件形式热闹,文字、图片、视频样样俱全,但这样往往会本末倒置,忽略了整堂课的主旨思想。第二,课堂分组讨论缺乏教师有效组织和引导。现实中某些教师的做法仍然未能摆脱旧的说教方式,直接影响了学生再次参与的积极性。

4.评价机制滞后影响教学效果评估的有效性

校本选修课程作为落实新课程改革的有效载体之一,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效果都应受到相关评估。当前,学校关于校本课程的评估体系还没形成,对教师选修课教学的评价往往以教师出勤率为标准;对学生评价更是处于真空地带,常常以上课时学生的发言作为标准。这样,许多选修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心所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不在焉,课程的开设程度以及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思想政治课校本选修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反映了选修课仍然未能摆脱旧课程标准理念下的应试教育角色,必须认真对待,切实改进。

二、思想政治课校本选修课程的改进办法

1.转变理念,认真落实新课程改革精神

新课程改革,不仅仅只是课程设置的改革,更是教学理念的改革,这要求学校管理层与时俱进,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教师要尝试新思想、新理念,树立新的学生观。

(1)学校加强服务理念,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学校管理层要从“管人”向“服务人”的理念转变。一方面,为政治课教师创设激励机制和服务平台,促进教师提升。例如,为教师提供学科资源和相关资料的搜集平台、对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提供课堂教学设施服务等,让开发选修课的教师兴致高昂、劲头十足。另一方面,为学生创设宽松的环境,让他们充分展现自我,发掘自身的潜力。例如,学校可以开设实体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为学生查找资料提供便利;组织学生进行社区、街道资源调查,让学生直接接触社会现实,开阔学生视野。

(2)教师转变教学理念,认真贯彻新课程改革精神。教师应从以下维度转变教学理念:第一,课程功能观。选修课程的开设从为“完成任务”向教师自身学习和探究过程转变。第二,教学对象观。学生从“知识受纳的容器”向活生生的主体转变。第三,教学过程观。教学过程从“知识的堆积”向注重学生思维拓展和能力锻炼转变。第四,教学资源观。选修课程素材的搜集从只注重既成事实向注重挖掘转变。

2.学校高度重视,加强上下联动

校本选修课程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管理层站在学校发展的高度,做好各方面的服务工作。

(1)改革薪酬激励机制,促进教师自觉成长。要使教师自觉加入校本选修课程的开设,学校需要创新薪酬激励机制。第一,建立选修课教师薪酬竞争机制。学校薪酬委员会可以制定相应比例,增加教师选修课程薪酬权重。对于那些通过走访社区、开展座谈会、发动家长挖掘资源、开设的课程针对性和实效性都很强的教师可以在经济方面予以大力奖励。第二,设立科研基金。为备课组提供一定科研基金,提高教师在课余时间进行研究的兴趣,从而为课程本土化做出努力。

(2)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增强教师专业技能。首先,依托课程开发,营造教师所需。学校可以开展“读教育名著、讲教育名人”等活动,让教师在读、讲中解读中外教育名家的教育思想,在学习中找寻失去的意愿,将教师从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其次,加强技能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从课题的选取、申报、审批、确定、开发、实施等各个环节对教师予以指导,提高课程开发的规范性和系统性。再次,加强师德感染,增强教师责任感。学校可以开展“观名人名作、听名人名说、评名人名事”等系列活动,让教师感受中外著名教育家的教学热情和责任心,加强师魂的塑造。

(3)建设动态评价机制,加强课程质量监控。为保证选修课程开发质量,应该建立动态评价机制。第一,对课程目标定位的评价。例如校本课程总目标与国家教育方针是否符合、与学生发展和学习兴趣一致性的程度等。第二,对课程方案可行性的评价。可以设置一些项目权重表格,如总分(100分),其中课程目标(x1%)、课程内容(x2%)、实施策略(x3%)、课程资源与条件(x4%)、成绩评价与方法(x5%),合计(x分),最终根据总分高低进行筛选课程项目,对于总分靠后的课程可以建议教师修改、重置或排除。第三,对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注重学生评价和教师自我反思,促使课程开发的提升。第四,对课程实施效果进行评价。通过访谈、调查等多种方式,追踪学生学习效果,判断该课程的可开设性。

3.教师转变角色,立足学生成长

(1)由“点菜者”向“菜单设计者”转变。学生作为社会的个体,其对学习和成长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教师应当尊重学生这种成长的需求和成长的权利。因此,在校本选修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教师要基于校本资源和地方人文精神的基础,认真做好“菜单”设计,为学生提供多元化选择。首先,需要研究学生,关注学生需求,找准课程开发的切入点;其次,大量搜集地方资源,为课程设计做好素材准备;再次,采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整理素材;最后,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予以呈现,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度。

(2)由“传递者”向“创造者”转变。教师对于学生的成长最大的作用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对学生潜能的认识和对学生探究过程的倾向的把握,为他们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在选修课程实施过程中,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法,为学生提供可能选择的探究程序和活动程序。

(3)由“独舞者”向“伴舞者”转变。如果把课堂比作一个舞台,以往教育中教师往往喜欢“独舞”,把学生定位为观众;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师应该转换自身的角色,做一个“伴舞者”,真正凸显学生的主角地位。第一,做好学生的向导。教师需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与发现。通过学生自主参与、探讨或实验,教师发现学生的所思所想及个性特征,进行点拨深化,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走出课堂和教室,走向社会和自然,最终自觉研究各种问题。第二,做好学生学习的推动者。教师教学不在“教”,而在“推”。“教”只会让学生产生依赖,而“推”会让学生自主前进。教师适当放手,让学生自由发挥,当他们遇到困惑或感到无助时,教师又要做好推手,助推他们继续前进。

思想政治校本选修课程的开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全校上下联动,共同推进,才能促进思想政治课校本选修课程的成功开发。

第2篇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分层次教学;基本要求

现实和理论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先天遗传的差异,也表现在后天发展的差异。从总体上看,人的生理遗传方面的差异不是很大,但他们在后天发展过程中的素质的差异是十分显著的。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在智力、健康状况、情绪意志、社会适应、动手能力等方面,是千差万别,参差不齐的。这些差异在不同程度上直接和间接地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分层次教学是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学的一种崭新的教学策略。

一、分层次教学的实质及指导思想

分层次教学,是指根据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对其进行分类排队,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层次,针对每个层次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借以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方式。分层次教学的实质就是在集体教学的框架中进行个别教学。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承认学生的差异,适应学生的差异,满足存在差异学生的要求,改变大一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差异由各自的成长环境、心理发展水平、思维能力等因素决定的,教师应最大限度地了解学生,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教师的教,要以学生的学为风向标,以学生的实际状况和差异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选择教学途径和方法,客观有效地进行教学评价。

思想政治课的分层次教学并非根据成绩划分,而是根据学生的政治基础、爱好程度以及学习、分析政治问题的能力作为标准,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划分为不同的阶段。

二、分层次教学的理论及现实依据

1.因材施教原则。源于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它的灵魂也在于“因材施教”。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等方面客观存在差异性,特别是心理方面的智力、兴趣、爱好等因素表现的差异更为明显。个体与个体之间既有差异性,又有共同性,把某些方面相类似的学生划归同一层次,既可照顾学生个体间存在的差异性,避免不分对象的“一刀切”弊端,又可把因材施教提高到可操作水平。

2.原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3.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

4.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与素质教育中有关理论。素质教育中的面向全体,正是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目的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应试教育”不同,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观的立足点是要充分考虑如何更好满足未来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分层次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思想政治课是有别于其他知识性较强的学科,它既要教给学生基本知识和原理,又要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思想认识水平。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又不能单独地从知识的掌握程度来评价学生,而要把学习文化知识和提高认识水平紧密结合起来,重点放在学生的思想表现和实际行动上。在教会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后,使学生更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力争使每位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分层次教学应注意把握一定的原则和方法。

(一)原则

1.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承认学生的差异,并尊重学生的不同需要与选择。充分了解学生和教学状况,以便开展工作。

2.鼓励原则。层次不代表着优与良,目的是让不同的学生适应不同的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找出学生的进步点,创设成功机会,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动机与行为,并在层次流动中把握好学生的心理。

3.最优化原则。即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内容的筹划、教学进度的安排、教学评价的策略也要按层次进行,实现最优化,充分发展学生的强势智慧。

(二)方法

1.学生的层次化

根据学生的政治基础、学习能力、学习动机、学习热情及自己的要求、学校的实际等诸多方面的因索,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可粗略地将学生按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A层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知识,并能作出归纳和总结,自觉建构新旧知识的联系,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网络在适当的时候能做到知识的迁移,并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做到自主预习、复习,运用相关知识获取新知识。B层要求学生掌握大纲规定知识内容,独立完成练习,有提高的潜质。C层是能基本上掌握大纲规定内容,课后能复习,补充基础。

当然,目标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的,学生也是不断地动态流动的。要求三层目标之间相辅相成,同时不同层次的学生之间也要相互帮助、相互沟通。教师也要发挥其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知识层面、小组的搭配,进行动态的把握,视发展情况及时调整,以激励学生不断竞争向上,但同时要注意不可调整过频…。需要注意的是,要坚持尊重学生,本着师生磋商的态度,实行动态管理,同时选择要体现双向性和民主性。学生从实际出发选择自己需要的老师,前提是对老师的熟悉和了解。

2.教学环节的层次化

(1)教学目标的分层。教学目标是分层次的依据,也是教师授课的依据。教师在精心钻研教学大纲、教材,细致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力所能及的教学目标,量身定做,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达标的喜悦。当然,在具体制定达标要求时,要注意认知、情感和技巧相结合。对于教学大纲基本要求中的“识记”部分,必须要求每个学生都掌握,而对于能力要求较高的理解、应用部分,则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设置不同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问。

(2)课堂教学过程的分层。课堂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向交流过程,也是教学活动完成的主要阶段。安排内容时要以B层学生为基准,同时兼顾两头,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安排好难易比例,及时有效地掌控课堂。过难的题可以不讲,稍有难度的题可放在最后讲,作为调味料,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问题设置的梯度要讲求科学性,层次落差不宜太大,保证A层听课不等待,c层基本能听懂,B层难题够得着,易题增加自信心。使A层吃得饱,B层吃得好,C层吃得了。让不同层次都体会到成功,有所收获。

(3)考核及评价标准的分层。在考试内容试题的设计上,也要充分体现层次性。同一试卷设置不同难度的试题,学生按规定要求自主选择完成,或在试卷上规定不同层次学生所要完成的部分。并对学生的考试成绩做跟踪记录。每个人的评价不是通过整体来衡量,而是与学生自己的成长相比较。因此,评价标准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这样对学生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能更有效地、科学地激励个人的发展。

四、分层次教学的效果及注意事项

分层次教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体现了新课程改革趋势下教师的作用,运用梯度教学,提高了学习效率,节约了教育资源。使教育对象更全面,教学目标更明确,教学计划更同步、教学结构更优化。充分发掘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能力,促进全面发展,使培养的人才更适应社会和国家的需要。

第3篇

人本化教育思想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主张主体性的教学。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普遍推行,教学的目标要求逐步地由原来的重视“知”这一目标,转向“意”与“行”这两个目标。尤其是“行”这一目标是创新教学的核心内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目的,也就在于如何通过传授知识,进而培养学生如何做人的道理,如何在社会实际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休主义精神,要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主体性教学,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一、教师观念的转变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是两千多年前古人写在《礼记·学记》中的一条教学原则。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指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以学生为中心,实施主体性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彻底转变传统的人才观、教育观和教学观,树立现代的教育理念,掌握现代的教育技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人才观的转变。现代的人才不在是以纯粹的高分数来衡量,而应该具备各方面的素质,尤其要有创新的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兴衰与否的灵魂。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各方面人才的培养,才能适应社会多方面人才的需要。

2、教育观念的转变。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中国的教育是关起门来干的,只有思想,没有行动。教员们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们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所以,那种教育是死教育,不是行动的教育。”因此,如果只是教学生如何来记忆、考试,那么,学生充其量只是记忆的“容器”,考试的“工具”而已,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就难于有创新的意识和行动。为此,我们必须改变旧的教育理念,树立创新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教学观的转变。每个老师都有自身的教学模式,有自己的教学观念。但随着社会发展的迅速,知识更新快速翻新,使得人们的观念也要不断的改变。教学作为社会性活动的一部分,也必需随着社会的变化和人们观念的变化而变化。以前的“注入式”、“满堂灌”、“填鸭式”等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取而代之的是,要教会学生自主的学习,改变原来的“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学观,正如古人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二、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

目前,由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而道德品质、城信的滞后,整个社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陷入一片迷茫,这也给思想品德课教育带来困惑。因而,帮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才能突破这一困境。

1、 树立学生主体观,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当今许多学生在学习上具有很强依赖性,依赖老师、依赖同学、依赖父母,把学习当成是老师的教,学生只是作为一种吸收器、一块海绵而已,只有接收,没有吐出,没有自己的主见,更不能有反对的看法或异同的观点。尤其是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这一现象更为普遍。所以,在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情况下,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主体观,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变学生被动的接收知识为主动的接收知识,变学生单向接收知识为多向的接收知识,变只有学生接收知识为师生共同地接知识,才能真正地让学生成为“学习”中心,进而提高教学效益。

2、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由于思想政治课本身的德育功能性及科学性,与其它学科相比具有抽象性及深奥的理论性,学生在学习中更具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教师只有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才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才能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才能从“教”到“教会”再到“不教”,学生才能从“学”到“学会”再“会学”。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须要让学生掌握自主的学习方法。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学习知识和技能的一般心理过程;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充分地了解自己,选择和运用适合自身学习的有效方法。这样不仅能保证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学习,还能使学生的学习延伸致到课外,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

3、 强化“五动”,培养创新能力

认为,人在本质上具有主体性和能动性。学生身上具有无限发展的潜能,教师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最充分地发挥其内在的潜能。而思想政治课本身就是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掌握辩证思维和逻辑的推理的过程,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政治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强化“五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一、动口。即学生要敢说、敢问。爱恩斯坦曾说过:“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刨根问底地追究问题罢了”口是思维最直接的表达途径。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而树立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观念,扫除创新能力发展中的心理障碍

动眼。眼是心灵的窗口。动眼就是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培养学生的

观察能力,以捕捉瞬息间的信息,达到创新的意境。

动手。就是要求学生敢做,直接参与实践。思想政治课教学最大的一个特点就

是要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我国近代教育家陈鹤琴主张:“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并引导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使其创新能力在动手操作中得到更大发展。

第四、动脑。即学生要敢想。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尽可能多创设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情境,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媒体,配合发问技巧,鼓励学生积极思维、自由想象,发展创新能力。

第五、动心。即学生要敢于质疑。成语所说的:“心想事成”,除了敢想,敢做外,要

想事业取得成功,还得需要用心,即要有“心思”和“心疑”。我国古代学者朱熹指出:“学贵有疑,小疑由小进,大疑则进,不疑不进。”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应鼓励学生敢质疑,善于质疑,不断从心疑中寻找新的办法,才更好地发展创新能力。

三、重视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是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

第4篇

[关键词] 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1-097-1

高校要“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着力创新方式方法,着力提高队伍素质,着力健全长效机制,着力优化育人环境,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模式,正是这一精神和要求的具体体现和落实。

一、研究意义

面对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世界格局,面对各种思想文化更加频繁的交流交融交锋,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及价值观念都受到了各种各样的挑战。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为此,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高其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主要内容

本文针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课程体系的单一性、实践教学的薄弱性、教学方法的教条性、考评体系的滞后性和教育渠道的狭隘性等问题,并对其进行了客观分析,认为问题的重要根源在于教育理念和思想有偏颇,“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还没有真正融入教学实践之中。在理论研究的同时结合吉林体育学院的的经验和做法提出了五个方面的措施,即“五个融合”:一是思想性与人文性相融合,打造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二是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构建德育资源合力的实践教学模式;三是传统性与时代性相融合,创建具有生命性的教学方法体系;四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融合,拓宽育人渠道;五是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相融合,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这五个方面是教育教学中的五个重要环节,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大的教育教学系统。

三、主要特色

(一)打造具有专业特色的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就是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体课程,开设具有专业特色的选修课程和满足学生需要的讲座课程,三者具有内在联系性,相辅相成,形成完整体系。新型教学模式丰富和深化了主体课程的内容和思想,小课堂变成大课堂;突出体育专业性,紧紧围绕体育人才的培养目标,为造就合格体育人才服务;紧跟形势发展的要求,与时俱进,强化德育教育和法治教育的时代性,更贴近学生实际。此教学模式的研究在国内处于前列。

(二)构建德育资源合力的实践教学模式。这一模式重在克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只注重课上理论学习,忽视课下社会实践活动的弊端。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存在社会实践环节薄弱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学校重视不够、资金投入少、缺少实践场所、人员不足、统一活动的时间难确定等。我们构建的新模式目标有效整合校内外德育资源,利用一切可利用因素,将薄弱环节做强,不仅自己独立建设社会实践基地,而且与院团委等部门联合创建社会实践基地,资源共享,解决资金、基地不足的问题;组建专职实践教师队伍,选拔聘任相关课程的教师和优秀辅导员为实践教师,扩大实践教师队伍;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指导,举行专题讲座辅导,提高学生实践的自觉性。

(三)创建具有生命性的教学方法体系。根据体育大学生的生命性特征,突出素质教育,关注“整体心灵的培育”,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筛选和凝练并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方法,让课堂“活”了起来。同时将教学延伸到因特网上,开展网上教育活动。建立了部门网页、精品课程网页、教师博客、教师和学生的QQ群,师生网上互动,民主对话、平等交流。

(四)建设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融合的育人渠道。思想道德教育不是孤立的教育,校园的方方面面都包含有育人因素,这些潜在的因素在育人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的特殊作用,必须有效利用和挖掘,形成全方位的育人环境。开展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活动,组织学生举办宿舍文化节、主题活动月以及美化环境、读书、演讲、棋类、知识竞赛等形式的文化活动,把真、善、美与宿舍文化融为一体,寓教于乐,消除了德育死角;开展经典影片赏评等活动,组织学生观看国内外经典影片,一方面吸取不同文化精髓,另一方面在不同文化的比较中强化民族认同感。这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美的鉴赏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辨别是非能力。这一模式重点的突出文化育人作用。

(五)建立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相结合的科学评价体系。考核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对教学起到了引领作用,可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吉林体育学院大胆创新,在教学实践中建立了行之有效的考核体系。采取了期末考试与平时考核相结合、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相结合、闭卷考试与开卷考查相结合的新模式。理论考试占评成绩的40%。平时考核,主要包括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和人文素质、阶段考察等内容,占课程总评成绩的60%。使总评成绩既反映了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又反映了学生的思想政治表现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马云鹏.课程与教学论[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

第5篇

一、给学生一个安全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校学习,特别是在课堂上,往往表现得畏首畏尾,这是因为教师没有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空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所引起的,而需要又是分层次的,最低层是生理需要,中间层是安全需要等。而这种安全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多角度评价学生,注重思维创新,淡化答必所问,注重答其所思,确保学生“无错”原则。二是注重师生互动,民主教学,尊重学生人格,多鼓励,不挖苦。

我在给学生上第一堂政治课时,通过诠释“政”字的结构组成(由“正”加“反”组成)所蕴含的辩证法思想,给学生表明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时对其观点的充分肯定,激发学生在思想政治课上大胆发言,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教师提出问题的根本目的,不在于从学生嘴里说出标准答案,而在于激发学生大胆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倘若教师对学生回答动辄就以“错”“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对”这样的语言来刺伤学生,学生又怎么敢把自己积极的见解表述出来呢?这无疑在扼杀学生的创造力。

二、让学生有情感体悟

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去,使之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是新的课程改革的要求。课堂教学法要突破单纯地注重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局限,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使学生具有学习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确立五个观念:①由教师权威转变为师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②由强调苦学转变为乐学、激发学生兴趣;③由单纯的说教转变为多向情感交流;④由一味地批评学生转变为让学生品尝成功;⑤由害怕学生在课堂上出错转变为允许学生出错,增强学生的自信,鼓励其大胆发表意见。

三、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双主体教学理念强调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这就要求我们应把学生放在一个具体的独立人格的平等地位。通过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真正实现师生教学相长。引导师生间、学生间良好的交流与合作,有助于学生养成与人相处、善待他人的良好的性格和集体主义精神,有利于形成并释放整个班级师生共同的智慧,从而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如此思想的实现,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下几点:①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尊重学生的差异,让学生充分参与,积极表现,在讨论、辩论中,使每个学生都充分发展。②克服死记硬背,提倡导趣、导疑、导思、导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甚至是奇思异想。③改变“满堂灌”和“满堂问”,激励学生勤思、多问、多练习。

四、让学生有实践、成就感

学是为了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社会现实问题,既有利于巩固书本所学知识,又能起到拓宽学生视野,掌握科学方法,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镇江日报》曾报道:镇江新区有一家絮凝剂涂料企业要投产,因靠山风景区而被制止。某塑料袋封加工厂意欲建设,因为该企业仅位于居民区附近而被有关部门否决。考虑到这一案例就发生在学生生活的周围,我曾组织学生一方面对其中情况作进一步的了解,另一方面用所学知识分析论证政府对此事处理的正确性。交流中发现学生不仅充分地运用了课本所学知识,而且还搜集了很多相关的信息。对国家环保政策及其实施有了更清楚的了解。通过交流讨论,学生对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进一步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教师的充分肯定,使学生有了成就感,品尝到了学习的成功。

五、开放激活学生思维

陶行知说过,“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传统的教学由于过分强调教学的预设和封闭,从而使课堂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要改变这种状况,营造创新学习的课堂,教师首先要在备课中充分挖掘教材,在尊重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大胆糅合自己的个性思维。同时积极鼓励引导学生主动预习,对教科书进行大胆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对课本大胆质疑,勇于创新,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内容开放。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一个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样和复杂。再次,教学评价要开放,即克服单一化,体现多元化,从学生的思维角度、能力发展、个性的展示等多位评价。

六、通过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疑问”能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创新。问题不仅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前提还是学生理解和吸收知识的前提。

但问题意识不是天生的,问题意识的增强和提高需要培养和激发。事实上,绝大部分学生的问题意识都处于潜在而缺乏动态表现的状态。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的。试问这样的学习又怎么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呢?

第6篇

一、自主学习资源的校本开发

在自主学习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学校坚持师辅生主,师退生进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开发思想政治课学习资源。教师主要发挥指导作用,利用自身的知识结构、成长经历等相关资源,和学生共同参与自主学习的资源开发,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基于教材的学习资源开发

思想政治课教材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教材的滞后性越来越影响教材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因此,思想政治课自主学习资源的校本开发首先要立足于深入研究如何使用和开发教材。

首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和完善。例如,《经济生活》“又好又快 科学发展”一课主要阐述了科学发展观以及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其中的事例明显滞后于社会发展。教师便引导学生分工合作,收集昆山本地民生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等资料,并以讲故事的形式与同学们一起分享。鲜活的内容激起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有的学生讲述了昆山在居家养老方面的投入,有的学生讲述了昆山在公共自行车建设方面的投入……从而丰富了教材资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科学发展观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其次,对教材结构进行适当调整。尽管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的编写基于学生的生活逻辑,但在教学中,生活逻辑与学生的认知逻辑并非完全一致。因此,高考复习中,我们尝试让学生在对课程知识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个性化改造,尽可能让教材知识体系能够符合学生个性化需要,用学生的认知逻辑来统领教材知识。例如,有的学生从宏观角度,将《经济生活》的内容改造成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板块,有的学生则从微观个体出发,将其解读为消费者、劳动者、投资者、纳税人等不同身份,将政府解读成管理者、调节者、监管者、参与者等不同身份。

教材文本的校本开发和校本实践,充分尊重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不断增强,有效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基于社区和学校的学习资源开发

思想政治课要发挥其育人功能,必须立足生活,而社区和学校正是学生主要的生活场所,是思想政治课重要的学习资源。为此,学校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基于社区和学校资源,编制了自主开放的思想政治校本课程。

昆山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丰富的人文积淀,同时也是密集的台资高地、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我国改革开放十八个示范区之一。学校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相关知识和背景,参与思想政治课校本教材的开发。例如,与《经济生活》相结合开发了《开放的昆山看世界》《台资云集下的昆山之路》;与《政治生活》相结合开发《第一水乡周庄“海选”与村民自治》,与《文化生活》相结合开发了《昆曲魅力与昆山文明》等。

学校还组织学生通过参观昆山纪念基地、大型外企、昆曲博物馆等校外基地,实现了课堂从教室向社会的延伸。如此,在丰富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的同时,更增强了学生的好奇心和使命感,提升了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了自主学习。

3.基于网络的学习资源开发

网络资源的校本开发更是为思想政治课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开创了新天地。

学校通过鼓励教师开设个人微博、博客,创设QQ群等手段,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跨越时空的对接,将现实中45分钟的课堂拓展到了无限的虚拟世界中。学校还通过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库建设,以学科知识点即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或者框、课、单元、模块为节点,构建起具有学校特色的课题资源的集合。例如,将历年本校学生的易错题建成资源库,学生可以利用资源库改进学习过程,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二、自主学习策略的校本实践

1.激发自主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强弱将会影响学习任务的选择、学习困难原因的解释,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独立性。从某种意义上讲,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是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机。而学习动机的强化,也是更好地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策略之一。

学生自主学习动机与其已有的文化心理结构、性别心理特点、差异化的目标设置和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度有着较高的关联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机,需要综合考虑诸多因素。

从高招制度来看,江苏省思想政治课并不计入学生高校入学总分,而以等级制来评价,导致学生不想学;从教学内容来看,还存在脱离社会、滞后于时代的痼疾,导致学生不爱学;从教学方式来看,主要还是我讲你听,导致学生没劲学。这些原因导致学生的学习动机严重不足。作为基层学校,既然无法改变现行高校招生制度,也无法改变教材,但可以在教学方式的转变上有所作为。学校将是否激发、强化学生的成就动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否体验到成就感作为衡量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实践中,尽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努力让学生在思想政治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德育活动课程的开展等方面,实现学习进程的安排、内容的确定、评价的实施自己做主。同时,教师善于设置多元化、差异化的学习目标,努力让不同特点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成就感,满足其心理需求,激发学习动机,从而更加努力学习。

针对昆山是一座充满活力、新兴的工商业城市,新昆山人的比例大大高于老昆山人这一现实,学校特别重视家校联系,使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文化习俗成为思想政治课自主学习的资源。学校引导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介绍家乡文化,激发自豪感,并学会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其他同学的家乡文化,更以融合的心态来认同昆山这个第二家乡的文化。

针对本校学生素质较高、男生较多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合理的学习目标,并采取活动形式、实践操作形式等进行评价,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针对高中女生性格多为内向、学习压力加大这一心理特点,学校在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中逐步培养合理归因、积极归因的方法,帮助学生将学习成功归为必然性因素,将学习不太成功归为偶然性因素,例如,成绩没有考好应归为努力不足而不是能力不够。如此,让学生通过积极归因,而教师则通过积极暗示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重建自主课堂文化

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而课堂文化对学生自主学习品质的培养更是如此。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培养人、教育人的课程,那么其课堂文化应是有“人的价值”的课堂,是有“人的温度”的课堂。

为重建思想政治课课堂文化,学校提出了构建“有主见的自学、有批判的思考”的课堂。在课堂上,追求师生生命的交融,教师用自己的生命陪伴学生的成长,学生用自己的生命见证教师的发展;追求师生心灵的对话,教师将学生视为心灵上的朋友,学生将教师视为灵魂中的亲人,师生双方互相尊重其人格、理解其要求、赏识其个性、激励其潜能;师生追求智慧的启迪,或别出心裁或独具慧心,师生双方共同经历由不知到知之,由浅知之到深知之,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

学校倡导的高中思想政治课自主课堂文化包括课前的探究文化、课中的展示文化、课后的反思文化三个环节。课前,教师利用导学案,合理设置个性化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对教材和导学案进行高效探究、二次加工,完成近半的学习目标;课中,让学生展示自主学习成果,供其他师生争论、质疑,从而初步完成学习目标;课后,教师作好课后反思,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学生则通过自我检测、查漏补缺,全面落实教学目标,并开始下一堂课的自主探究。

三、自主学习模式的校本构建

1.“小鬼当家”模式构建

所谓“小鬼当家”,即让学生走上讲台,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进行课堂教学的组织活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目标检测的学习模式。

学生在利用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经主动申报和教师的常规考查后,自主走上讲台,进行教学活动。“小鬼当家”模式真正做到了将学习时间、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知识的理解,用自己的认知理解同学,让课堂真正成为展示学生自主学习的理解能力、教学活动组织能力、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场所,教师则作为课堂的主持人、学习活动的协调者、服务者、参与者、意见的交换者,和学生一起讨论、一起反思。这种模式比较适合习题讲评课,让学生充分阐述答题的理由和想法,由此,帮助学生发现正确的答题思路,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2.“自主合作”模式建构

相对于“小鬼当家”模式而言,“自主合作”模式则更为常态。其基本环节为:课前自学、课堂自测、构建框架、理清概念、小组合作、当堂质疑、检测评估、课后反思。

具体来说,“课前自学”,即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在学习导学案的基础上合作自主学习;“课堂自测”一般是10分钟左右,用以检测学生对本课教学目标的掌握情况,一方面可以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状况,另一方面可以暴露学生学习的盲点和弱点,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小组合作”环节一般控制在15分钟左右,让学生对课堂检测中暴露的问题进行有目的、有任务的交流,甚至争论;“构建框架、厘清理念”环节一般控制在15分钟左右,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有主见地读,怀疑地读,批判地读,教师则对学生的困惑进行点拨,同时,对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探究过程、展示过程进行适当评价;“检测评估”环节一般耗时5分钟左右,教师精心设计习题,或让学生参与命题,通过个别回答、集体回答、笔试、口试、竞答等多种形式检测学习达标情况,并对照“课堂自测”环节学生的表现来评价课堂教学活动的效度;课后,师生再对教学活动进行针对性的反思,教师思考教学有何成功之处和遗憾之处,学生则思考学习有何收获和疑惑之处,师生都为如何让教学活动、学习活动更加有效而不断努力。

第7篇

应用型本科教育既吸收了普通本科教育的特点又继承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质,加以提炼转化,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针对不同于普通本科的应用型本科生的特点,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构建一种全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模式,是实现职业院校从高职向本科跨越不可逾越的一步。

一、应用型本科学生的主要特点

(一)学习困难以及非本意入学的学生较多

高校的扩招带来学生素质的下降问题,学习困难的学生较多。特别是职业院校的学生,从小就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非本意入学的学生,把学习当做一种压力和包袱,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厌学情绪较严重。他们上了大学以后发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是一些重复性内容没有新意,所以不愿意上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秩序较差,教学效果不好。因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已经迫在眉睫。〔1〕

(二)学生思想活跃受社会大环境影响较大

大学生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他们往往表现标新立异的行为举止。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例如市场上的不正当竞争、金钱至上、权钱交易、不劳而获、损人利己等。他们往往漠视正面的东西而夸大负面事件,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2〕

(三)学生的耐挫力弱心理调适能力差

目前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一方面他们不习惯集体的生活,没有团队意识;另一方面简单顺利的成长经历,缺乏挫折和失败的磨炼,缺少独立生活经验,使得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明显下降。同时,特定的生长发展阶段,使他们更加需要心理方面的引导。如果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又得不到引导,他们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甚至诱发心理疾病。〔3〕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探索

(一)理论教学内容应注重应用性和时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空洞性是教学改革应该重视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应该本着贴近学生、学校和社会热点问题增减教学内容,使理论从高高在上的政策和法规层面走下来,真正抓住学生、吸引学生。

首先教学内容要体现应用性,比如说爱国主义教育,首先教导学生从懂得“爱”入手,一个人只有懂得了爱才会爱家人、爱同学、爱老师、爱他人,才能爱国,才能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情感。过去许多爱国故事学生从小就在听,用这些故事再去教导学生不会产生太大的反响,相反,从爱入手,学生觉得爱国主义教育不是刻板的,是生动的,才能引起他们的思考和共鸣。

另外,教学内容还要讲求时效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它的影响涉及经济领域之外的政治、文化、科技和社会等各个领域,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一些思想理念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比如效率观念、生态环保观念、民主法制观念等等,还包括一些社会历史现象。 〔4〕这些都可以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讨论与思考的案例。

在进行社会公德教育时可以进行讨论,首先精心挑选讨论题目,比如时事热点、社会心理、社会现象等学生关心的也是人们关注的话题。其次讨论过程要有引导和提升。例如,一名老大爷摔倒以后我们要不要扶的问题,网络上有评论、同学自己也有思考,虽然是一个现象,但是体现的是对传统道德的继承,是对自身的法律良心的扣问,还有对社会风气的思考。这些讨论有积极的也有负面的,如果不引导,会导向反面。

(二)实践课活动设置注重启发性和感染性

在实践课的设置上应该有全新的思考和突破,可以开设实践课程。实践课设置的目的就是通过体验式教学创造实际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以下是几方面体验式教学内容的设计: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学生基本素质培养平台,应该突破传统观念,培养学生走上社会所需要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提高生存的能力。通过多样的体验式教学形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添了学生的见识,提升了学生对生命、生存、生活的认知,达到了显性课程达不到的教学目的。〔5〕

(三)考核方案注重过程性和终结性

教学考核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评定学生学习成绩和检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考核评价体系是否完备合理,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导向作用。〔6〕因而,老师要用好手中考的法宝,把教学改革导向正确的方向。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应该加大实践考核的力度,体现过程性考核。过程性考核包括实践课、课堂表现、笔记、作业和出勤状况。在学期期初就向学生公布考核方案,其中的实践课实行学分制,全部计入期末成绩,然后给学生提供表一所列的各项选修实践课,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自己选修的内容,期末将各项成绩相加就是对学生一个终结性的总体评价。

第8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开发;延伸性;实践能力

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是指在国家和地方课程教育目标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的教学资源以及培养目标来设置课程,从而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在初中思想政治学科中实行校本课程开发是思想政治学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在初中思想政治学科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校本课程开发可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让学生体会和感受政治生活的趣味性和启发性,全面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提高学生的综合政治能力和素养。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加强思想政治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从而实现初中阶段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的目的。

一、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开发的含义

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是在国家和地方课程教育目标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的教学资源以及培养目标来设置课程,从而促进学生的多样化发展。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开发全面强化教师的思想政治课程意识,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性和综合素养。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开发主要遵循两个开发原则,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并以造就全人为开发目标,切实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健康的发展。第二,坚持实事求是的教育原则,最大化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这就要求校本课程开发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还要尊重学生间存在的差异化,全面性发展主要是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以及对思想政治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而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是对于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优势特长提供展示的平台和发展的机会,从而彻底实现校本课程的目的和存在意义。

二、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路径

(一)重视延伸性

在校本课程设计中可以将初中思想政治课程划分成理想、正式、领悟、运作和经验等,从而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体验与感悟的空间,教育者要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将思想政治知识进行不断延伸,引领和指导学生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从而实现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另外,校本课程内容要紧密结合初中阶段的思想政治学科发展趋势,并紧跟现代化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从而突出初中阶段思想政治课程的现代化水平。思想政治学科的延伸性要体现在和其他学生的联系,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社会发展和中国国情,甚至是和世界的联系,充分发掘思想政治学科的有效资源,扩大学生的视野,实现初中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例如,在校内建立时事评论组织,教师可以在学校的某一固定教室进行时事讨论,或者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对时事热点的讨论和研究。例如,笔者在《依法维护消费者权益》教学中,引入“消费者新购手机竟是二手货”的时事案例。2015年3月,消费者吴先生在某手机店以5000元的价格购买了一部手机。在使用中,该消费者查得该手机已于2015年1月份被激活过,是一部二手手机,于是与商家交涉要求退货并赔偿。而商家却以手机没有质量问题拒绝了消费者的要求。在课堂上针对此商家的欺骗性营销行为进行一系列的探究,让学生明白在消费权益受到损害时要学会通过法律途径来保护自己。这样真实的、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有利于对学生维权意识和法律意识的培养。

(二)以学生为主体

教育从本质上看就是将个体的能力通过合理的教育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教育本身就是重视人性,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同时也是实现教育价值的体现。在初中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开发中要以学生为教育主体,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从而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和综合能力,彻底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思想政治校本开发中,要根据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使得学生学会生存和学习以及交际,不断挖掘学生的潜力和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学校可以根据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开设专题研究和讲座,或者是一些社会性问题的研究与讨论。在进行《学会合作》课堂教学后,教育者可以开设“合作与共赢”的专题讲座,对课上内容延伸与补充,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还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促进学生完整人格的建立与形成。另外,校本课程还要重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与发展,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实践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在目前的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大多数教师会重视将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从而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但其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进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误区中。有一部分教育者将思想政治教育当成社会的“平衡器”,仅仅运用现实的问题照搬到教学内容中,对其社会问题基本不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忽略了对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构建,从而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因此,初中思想政治学科校本课程在内容设计上要选择易于学生理解的内容,并可以充分引起学生的共鸣。

(三)充分结合本校传统

初中思想政治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实施者是本校的教育工作者,其主要对象是本校全体学生。因此,在校本开发中要充分吸收教师对思想政治学科的研究成果,这也是教师自身综合能力和政治素养的提升和强化。对此,笔者的主要观点是在初中思想政治学科校本课程开发中要充分结合本校的传统,例如学校的微观环境:办学宗旨、校纪、校规、校风、校训、校歌等,学校历届的优秀毕业生光荣事迹,本校教师在各领域取得的成就。硬件设施是学校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根据学校具有的独特建筑,以学校现有的基地为基础,并结合教师的实际工作经验,对学生需要的知识进行培训。这样的培训方式对教师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教师作为主要的研究者,这一过程中,既要保证符合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又要提升教师开发课本的专业性,从而制定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在开发课本的过程中,教师和教师之间要相互交流与沟通,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通过相互交流、相互探讨对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从而有效避免课本脱离实际。比如,苏教版初中二年级思想政治教育中,有一节课是怎样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通过教师之间相互研究和开发,制定几个切实案例,不但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理解能力。

本文通过对思想政治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分析,让我们知道了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是指在国家和地方课程教育目标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的教学资源以及培养目标来设置课程,从而促进学生的多样化发展。在初中思想政治学科中实行校本课程开发是保证思想政治学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在初中思想政治学科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本文主要提出重视校本课程开发的延伸性、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充分结合本校传统等具体措施,从而实现初中思想政治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和存在意义。

参考文献:

[1]伍平伟.初中思想品德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3.

第9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校本课程;资源优势

思想政治课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道德、法律和哲学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正是由于它涉及面广、联系社会生活密切,所以就决定了它在校本课程开发资源上具有其独特而丰富的优势。如果我们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能够充分把握思想政治课这一独特而丰富的资源优势,既可以使思想政治课的作用发挥得更好,也可以为校本课程开发拓宽资源领域。我认为,思想政治课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独特而丰富的资源优势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文本资源优势

思想政治课新教材所涉内容丰富,几乎涉及到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所选材料生动,运用了丰富的数字、图表、图片和漫画等表现主题;联系社会生活紧密,许多案例和问题探究都来自于社会生活。我们可以从这些丰富、活泼的教材文本上获取校本课程开发的动因和资源。比如,我们可以通过《经济生活》中有关货币的文本介绍,开发有关“货币收藏”之类校本课程;通过《中国文化与民族精神》有关民俗文化的文本介绍,开发有关“世界民俗、风俗”之类校本课程;通过《参与政治生活》有关政府职能的文本介绍,开发有关“了解我们的政府”之类校本课程等。

二、生活资源优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内容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从这一要求出发,我们新课程下的思想政治课内容大都是来自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学生自身的生活的,是对社会生活和学生自身生活的一种提炼和升华。正是由于思想政治课源于生活且生动地再现了生活,所以我们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就必须充分利用好这些生活素材为校本课程开发服务。比如某中学开发的校本课程《股票趣谈》、《我是公民我参与》、《民族节日趣谈》、《生活中的哲学小故事》等,其素材都是来自于思想政治课,都是从思想政治课中一些生活化素材中加以提炼而开发出来的,因而都是学生感兴趣和较为熟知的。

三、德育资源优势

第10篇

一、思想性与人文性相融合,打造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所谓课程体系是由一条主线连接起来的诸多课程的整体。课程体系是教学内容的外在形式,为“培养什么样的人”提供精神食粮,直接关系培养对象的质量,体现培养目标。所以课程体系是围绕培养目标、为培养目标服务、针对具体的培养对象构建起来的。

二、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构建德育资源合力的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性是理论的重要品格。因此,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通过实践教学,深化理论教学内容,指导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理论的科学性,进而坚信理论,并能够自觉学习,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近年来,吉林体育学院充分开发和利用德育资源,形成了一个结构合理、运作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制定实践大纲,指导实践活动。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之中,规定学时和学分。

2.创建社会实践基地。实践基地建设是实践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思政部与院团委及各系联合创建社会实践基地40多个,资源共享。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注重全面性,让学生比较广泛地接触社会。有新农村建设方面的、有公益事业方面的、有学校教育方面的、有公共事业方面的、有群众体育方面的、有红色传统教育方面的,等等。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基地,让学生了解了国情,认识了社会,体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成果,增强了对祖国的责任感、使命感。

3.组建专职实践教师队伍。为加强实践教学的组织和管理,我们选拔优秀辅导员担任实践指导教师,使社会实践活动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从而避免流于形式。

4.实践形式多样化。我们根据时间、条件和课程需要分层次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有随课程进度和要求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覆盖每一个学生;有在寒暑假组织部分学生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志愿者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思政部组建了吉林体育学院法制宣传志愿者团队,以学法、懂法、守法、普法为宗旨,面向同学、面向社会,开展法制宣传活动。

三、传统性与时代性相融合,构建具有生命性的教学体系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传输和接受教学内容的方式,是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有机统一。其作用是将教学内容转化为教学效果,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两者之间的“转换器”,良好的教学方法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的改革始终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问题,许多专家和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确定了教学方法的改革趋势:必须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树立学生“主角”意识;必须重视教学活动的“生命性”,体现人文关怀;必须重视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开放性教学等。例如,针对体育大学生喜爱运动、表演兴趣浓、能歌善舞、文体不分家的特点,创造性地运用了情景剧教学法,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短剧,将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通过艺术形式展现出来,朴素、生动、活泼,表达体育大学生的理想和价值追求。同时将教学延伸到因特网上,开展网上教育活动。建立部门网页、精品课程网页、教师博客、教师和学生的QQ群,师生进行网上互动,民主对话、平等交流。还创造了典型引领的教学方法,一是从2008年开始开展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标兵”和“思想道德标兵”的评选活动。由学生民主参与选举,隆重表彰,校内媒体大力宣传,让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四、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融合,拓宽育人渠道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属于显性教育,它通过课堂这一主渠道将教育内容从正面直接作用于学生,教育目的十分明确。体育大学生从年龄上看,分两个年龄段,年满18周岁和未满18周岁的;从文化程度上看,分两个层次,高中和初中。这些特殊情况决定了体育院校开展隐性教育的必要性。隐性教育多是各种文化教育,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喜闻乐见,这样的活动虽然有认知的参与,但更多的是情感、态度和兴趣等之类的非认知心理的参与。文化是一个民族价值观念的外化,蕴含着价值、理想、信念和追求,以“文”化“人”就是这个道理。如吉林体育学院主要开展了以下活动:开展经典影片赏评活动。大学生最喜欢看电影,但由于学习忙,时间紧,不能及时看到自己喜欢的影片,于是,选择国内外优秀影片定时为学生播放。开展高格调的、主题鲜明突出的、现代气息浓厚的各种文化体育娱乐活动等,组织实施融“知识性”、“娱乐性”、“创新性”和“时代性”于一体的精品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校园的文化品位,营造一个积极向上、民主和谐、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激励的人际环境和我校独有的人文精神,形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开拓奋进的校园文化氛围。近年来,吉林体育学院开展了主题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情景剧表演赛、红歌大赛等,激发了学生的潜能,促进了认知与情感、意志的统一,促进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健康协调的发展。

五、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相融合,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考核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对教学起到了引领作用,可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单调,不能完全科学地反映出教育教学规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时,主要采用固定单一的、注重记忆而轻视能力的考核方式,虽然考察能力的题目也有,但对学生运用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还不够。特别是针对试题所制定的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更束缚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挥,使学生不得不死记书本知识,以使其答案能符合老师的参考答案,这种考核方法既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发挥,又限制了教师教学方法的有效改革。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大多采用闭卷形式,考试只能部分覆盖教学目标和内容,而且主观题型较多。

这方面吉林体育学院大胆创新,在教学实践中建立了行之有效的考核体系。采取了期末考试与平时考核相结合、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相结合、闭卷考试与开卷考查相结合的新模式。理论考试占成绩的40%。平时考核,主要包括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和人文素质、阶段考察等内容,占课程总评成绩的60%。这样总评成绩既反映了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又反映了学生的思想政治表现和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课程创新、方法手段创新、育人途径创新、评价体系创新、实践教学创新等手段,可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体现出时代性,把握住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震撼力,增强大学生的认同感、责任感、使命感。

参考文献:

第11篇

一、转变教学观念,真正树立“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本”的意识

学生主体思想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在具体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这样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自觉性和创造性,只是一种被动接受,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因此就需要广大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思想,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尊重、相信学生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二、追求和谐的课堂活动,在师生交流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离不开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应该承担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责任,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1.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出现,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目前的政治课教学中,我们教师仍然是在唱主角,在尽情地灌输,即使让学生讲,也不能有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东西,一派教师主体性的体现。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里往往充满着严肃的氛围。要打破这种沉寂的气氛,可以将活动在适当的时机引入课堂,这种方法既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又能够放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2.通过小组协作,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为学生提供合作研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讲到环境保护时,先组织学生学习我国近来雾霾产生及分布等的相关资料。然后将学生分成5个小组,引导学生调查并分析本地的雾霾情况。通过调查,各组同学从不同角度搜集资料,确定主题并进行讨论,交流,每个小组都要完成一份调查报告,全体同学共享研究成果。对于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及时帮助学生解决。

三、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在自主学习中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们教师以前在讲课时,对学生的能力往往是信任不够,总怕学生听不懂。在讲到某些重、难点时,由于对学生潜力估计不足,所以教师讲道理多,而学生说的不多,更不要说自学了。有些学生在长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下,自身的自学能力已经被埋没。我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宰者的真正解决之道。

四、重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

第12篇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

一、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人们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受到冲击。对于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正处于青年时期的他们性格容易冲动,加之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的流动和共享速度加快,但目前对于网络信息的传播缺乏一种有效的管制方法,高校学生作为网络信息的重要获取者,就更加容易受一些不良意识形态的影响。作为刚刚新建的本科院校,与老牌的本科院校相比,学校内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底蕴不足,缺乏合适的氛围熏陶,同时新建本科院校还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是教学人员人数较少,在实际工作中将学校发展重心放在教学科研方面,从而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的时候虽然抓住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工作人员经验不足,也会造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不好。

综上所述,现阶段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非常重要,任务也非常艰巨。新建本科院校应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正视现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如何加强新建本科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本文的研究重点,希望能够为研究者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新建本科院校和一些老牌的本科院校相比,其最大的劣势在于教学工作人员较少,所以无论在人员配置上还是人员素质方面,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都显得相对薄弱。因此,学校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全力建设一支包括党团干部、政治辅导员、专任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就业指导工作者以及兼职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内的政治立场坚定、思想素质高、组织结构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在队伍组建完成之后,必须加强队伍的培训,不断提高队伍的整体思想水平,同时建立一套完善的奖惩制度,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激励与淘汰的机制下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自己,努力追求上进,这样才可以保证整个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活力与质量。

三、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新建本科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优化教育方法,丰富教学手段。一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面,应该打破传统的灌输和说教的模式,更加重视营造一种氛围,通过积极地暗示和引导的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积极将学生推向社会这个“第二课堂”,通过理论联系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去参观、去访问、去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在实践中获得真知。二是积极抢占网络教育阵地,通过建立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和网页,为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等方面遇到的问题提供有效的帮助。同时,学校应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例如发挥学校广播电台、校园网主页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舆论导向作用、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等作用。第三个方面,也要加强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提高学生甄别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正确而有效地使用网络资源,自觉抵制不良意识形态的误导。

四、着力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不单单局限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传播与教育上,学校应该更加重视对学生遇到的问题提供实际的帮助上。首先,新建本科院校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机构,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其次,学校更应该要高度重视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贫困生的特殊情况,为贫困生提供实际的经济帮助,加强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问题的疏导,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再次,学校要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及时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给大学生提供各种就业实习、培训机会,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能力和水平,从而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就业。在大学生就业之后,学校应积极与已就业的大学生取得联系,通过大学生的反馈,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更科学的依据,为社会培养更加合适的人才。最后,学校应该充分认识到来自不同地区,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是不同的,学校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五、增强校园文化底蕴

新建本科院校很容易将发展目标定格在追求名校的脚步上,重复着别人的工作,重复着别人走过的路,从而忽视了自身的实际情况。新建本科院校应该立足本校实际,挖掘历史,传承优良传统,抓住学校特色,积极营造属于自己的、有着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这种情况下打造出来的校园文化才是生机勃勃的,具有持久生命力、深厚底蕴的。不仅要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还要加强校园文化的宣传和管理,营造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真正做到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

六、结语

总之,新建本科院校一定要立足本校实际,正视现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多角度出发,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把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爱华.探析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转变[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72-73.

[2]李昌武.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4(10):49-51.

[3]吉晓华.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滁州学院学报,2006(5):102-105.

第13篇

关键词: 以生为本 思想政治教学 教学模式

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师生关系的民主性、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以人为本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做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体现“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新理念,促进学生主体的个性发展。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乐于探究,进行自主性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下面结合自己的理解与教学实践,就如何创建“以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谈几点体会。

一、明确“以生为本”内涵

以人为本的教育,要求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不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学生的兴趣为本,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就是要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从单纯地学知识到主动自觉地掌握知识,交给学生一把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

二、营造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

心理学研究认为,作为一种学习活动,解决问题的方式与学生认知方式的差异有密切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受认知因素影响,而且受情感因素影响。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想象力只有平时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因而,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丰富的学习环境将会对学生产生暗示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愉快心情、和谐的氛围、自由的心态、宽松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特别是学生往往要借助场景创设才能把学习的情绪调动起来。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课程特点,根据教情、学情,投入、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语言、挂图、图片及录音、录像、电影、微机等手段为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由境生情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沐浴在情感艺术的享受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投身于课堂教学这个大舞台之中,快乐成长。

三、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关研究表明,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的相关达到了显著水平。兴趣让学生力求认识新事物,积极参与某种活动。它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动力,有了兴趣的学生才会有好奇和求知的心理倾向,再加上饱满的精神和较高的学习积极性,才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才能有效强化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能让学生感到亲切的情境。在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要改变老师过多地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培养学生主动参、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意识。例如,思想政治课上,老师经常用讲故事的方式与学生讨论哪些人是值得我们尊敬的,哪些人的做法是错误的。

四、建立平等、互助的对话机制,鼓励学生质疑

传统的教学往往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服从地位。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改变这种状况,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善于思考的能力,尽量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如学生阅读教材内容,让学生充当“小老师”提出问题,再由其他学生帮助解决问题,寻找答案。由于学生平常只习惯于看问题回答问题,而这种反向的思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参与兴趣。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人格是平等的。教师要放下架子,以学生伙伴的角色,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与探究;通过搭建课堂平等交流的舞台,建立平等、互助的对话机制,让学生悉心接受课堂上老师的一举一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勤于思考,探究发展。

五、注重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新课程改革与时代的发展对人才标准作了重新界定,创新能力与合作能力都是新时代和新形势对素质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培养交流和善于合作的习惯,对一个人的一生都很重要,这关系到创新与合作能力的培养,也关系到人才的培养。学生面对所提出的问题,共同开动脑筋,积极探究,解决真正的实际问题,他们在探究过程中积极发挥各自优势,通过交流讨论、探究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当然,在探究、合作过程中,学生会充分发挥眼、手、耳个个器官的功能,全身心投入到合作交流过程中,不仅使探究的自觉性大大提高,而且真正成为学习主体。所以,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要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要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强化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表达,发表建议或意见,逐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打动学生的心,就连平时不爱动脑思考的学生都积极活跃起来,鼓励他们战胜学习中的困难,帮助学生扎扎实实地开展合作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的每一点进步,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要把目标放到全体学生身上,不能只盯着优秀学生,而忽视基础较差的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让所有学生全面发展。小组学习过程中,除了要帮助学生学习扎实的基础知识,培养合作意识,提高协作能力也非常重要。除此之外,要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不能让好学生一个人代替小组汇报交流;要充分发挥交流的作用,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独立思维的习惯,从而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不放任自流或流于形式。

综上所述,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的管理的基本思想就是人是管理中最基本的要素。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做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的过程,教师应体现“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新理念,促进学生主体的个性发展。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乐于探究,进行自主性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琳.创建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课堂[J].学理论,2010(22).

[2]关文庆.运用多媒体,增强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08).

[3]刘劲松.浅谈多媒体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利与弊[J].教育教学论坛,2011(15).

第14篇

关键词:人本主义;思政理论课;高校

一、人本主义,思政理论课的应有之义

高校思政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用发展着的武装学生头脑的任务,发挥着育人主渠道的作用。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如何,关系到能否培养出大批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任务是艰巨的,形势是严峻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当代大学生接触到的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加之思维活跃,对政治有着年轻人特有的热情和敏锐,然而同时他们政治理论素养较薄弱,思想道德问题还比较突出,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很容易无所适从。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也普遍认识不足,容易产生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心理素质欠佳等各种问题。而西方敌对势力又把中国的青年学生作为渗透和争夺的重点群体,企图用经济、文化入侵等潜移默化的方式使青年一代全盘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和政治制度。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育人是思政理论课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坚持人本主义原则,时时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提高思政理论课教育的实效性,才能使教育内容深入人心,才能有力地争夺青年一代的思想阵地,才能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

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也是思政理论课应坚持的原则。所谓以人为本,就是社会的发展既依赖人的发展又为了人的发展,人既是发展的目的,又是发展的手段,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的根本目标。人本主义在高校思政理论课中体现为“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人本主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应有之义,其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应成为现时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根本宗旨。

二、人本主义,思政理论课的现实缺失

传统的思政理论课教育中人本主义缺失,教师只重“书本”,不重“人本”,只重“备课”,忽视“备人”。

在师生关系上,教师处于支配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教师完全主宰课堂,不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思想,不和学生沟通交流,不允许学生提问质疑;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单向灌输型教学,几乎完全是教师课堂讲授,很少有学生参与环节,缺乏引导性和启发性教育;在教学内容上,抽象理论多,生动案例少,不能很好地与时代、与现实接轨;在考核方式上,以试卷书面考试、考查理论内容为主,单一呆板。这样的教学方式最终导致思政理论课不能被学生悦纳,甚至引起反感。

从宏观环境来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重现实的物质利益,轻精神和思想,“人本”经常被忽视。高校更强调专业课的教学,强调技能的培养,对学生精神世界和德育心智的培养重视不够,停留于做“表面文章”,思政理论课教师在高校实际地位也不高。加上此类课程的效果绝非立竿见影,也不能直接使学生掌握某项技能,所以学生感觉学不学无所谓,教师上课是否认真,教学效果好与不好,最终无显著差别。

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要实现“三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进学生头脑是思政理论课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最难的环节。传统教育方式使学生对教育内容“入耳不入心”,或者“既不入耳也不入心”,“不入心”就是进不了学生的头脑,这样思政理论课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三、人本主义,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宗旨

1.更新思想观念,提升教师素质

思政理论课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到自身肩负的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认清国际国内思想政治教育的严峻形势,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明确的是非观念和清醒的头脑。教师应以渊博的知识征服学生,以完美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以高尚的情操引领学生。这就需要不断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备好“课”,以满足教学需要。当然,不仅要备好“课”,更要备好“人”,教师同样应注意教学态度和技巧,只有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充分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2.建构新型师生关系,明确培养目标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师生关系受到挑战,学生的平等民主观念以及权利意识显著增强,且更加崇尚个性和自由,要使教学有实效,就需要建构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不是居高临下者,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者,学生和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要尊重、理解、关心、帮助学生。站在平等的地位才能最大程度缩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距离,减少 “代沟”。

在培养目标上,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让学生学会创新、学会思考,让思政理论课能从新的高度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实现自我教育,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3.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学生沉浸在丰富多彩的世界中,传统的“教科书+板书+教师讲授”的方法已无法吸引学生,教师应充分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使用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等直观、形象、生动的元素来丰富课堂教学。

信息社会和各种新兴媒体的出现使学生的信息量和知识面空前地增大,就书论书或者空谈理论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故而在教学内容上,要丰富思政理论课的内涵,除了马列主义理论知识外,还需将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行政学、管理学等各学科的知识融入课程中。为了减轻思政理论课的枯燥感,突出时代精神,更加符合大学生的求知需要,必须使用大量丰富、新鲜、经典的案例来佐证理论,做到深入浅出、融会贯通。

思政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但是仅靠课堂上的教育,不管在内容上、时间上还是效用上都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将课堂从教室拓展,形成“课堂+校园+社会实践”三结合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课堂和一切可能的课外时间、空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寓教于乐,寓教于实践,潜移默化,育人于细微之处。

课程考核方式灵活多样,尽量全面客观地做出评价。传统的卷面考试作为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的方式是必不可少的,但不能作为唯一的考核方式。可以采用“卷面考试+平时成绩”的方式来考核学生,其中平时成绩可以包括课堂表现、课堂提问和讨论等环节的参与、实践环节参与、平时作业等。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将会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和实践中去,增强师生互动,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马勤学.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应贯彻人性化原则[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8).

第15篇

论文摘要:政治课教学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坚持知识性与思想性结合的教育原则,要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根据上述原则,结合教学教研实践,本文试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模式提出一点粗浅的看法。

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政治课教学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坚持知识性与思想性结合的教育原则,要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根据上述原则,结合教学教研实践,本文试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模式提出一点粗浅的看法,望同行指正。

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以材料为依据,以媒体为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点。

一、以材料为依据

材料进课堂,是政治课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材料,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间题的能力。当然,这里需加提醒的是,选择的材料要广泛、典型,同时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材料的运用不能只满足于对概念和理论的解释,更要考虑如何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来引出理论观点,以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推理能力;如何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来揭示知识点之间和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的能力;如何把理论内容和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让学生模拟不同的角色,根据具体的情况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

二、以媒体为手段

教学媒体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手段。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体是一种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恰当的教学形式有利于理解教学内容,常常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为了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教学手段的选用是不能不考虑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媒体,如实物性直观教具,形象性直观教具,象征性直观教具,电化教学手段,等等。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计算机多媒体将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更广泛地运用。这种教学媒体能实现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各种信息交互传递,并适度运用色彩来增加感染力,音响和动画结合增加逼真效果,使课堂教学更直观、更生动、更形象,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教学内容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有目的地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同时,教师还应根据教学实践,努力创造新的教学媒体,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能动参与者。这一思想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教师相对于学生来说有两大优势,一是教师闻道在先,形成知识优势;二是师道尊严,形成心理优势。这两大优势造成的一个负面影响就是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居高不能临下。有些教师过分地相信自己的传授能力,习惯于“满堂灌”和“一言堂”,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不愿、不敢或无法启迪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要转变教师的观念,真正树立起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其次要改革教学方法,克服传统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的状况,深人研究和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再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知识基础是对教材的理解和问题的发现,这一切没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是无法完成的。教师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培养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如何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如何培养学生理解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和习惯;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间题和解决间题的能力和习惯;等等。 四、以知识为基础

掌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论是思想政治课人门的途径,也是学科能力的载体。没有一定的学科知识,我们的学生就失去了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理论依据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也就很难对复杂的现实问题作出理性的判断和正确的分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论的基本内容,尤其要把握其精神实质,讲清相关、相似、相近的概念,以及理论和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二要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建立相应的知识体系。三要讲清理论和方法的具体适用范围,任何理论和方法都有其具体的适用范围,随意地扩大或缩小其适用范围都容易使人作出错误的判断。

五、以能力为五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