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思想政治课的本质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校本选修课程的开发,需要经过严格的程序,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对于一般的学校来讲具有很大的挑战性。由此,在实施过程中,校本选修课程面临很多现实问题。
1.师资力量不强影响学生思维的开阔性
选修课程是一种拓展型课程,对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影响很大。现实中,许多学校由于师资问题,致使课程作用未能发挥。具体来讲:第一,备课组定位不准确,导致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第二,教师合作能力不强,导致课程开发缺乏系统性;第三,教师专业素质不高,导致课程开发简单;第四,教师师德淡化,导致课程开发随意。
2.课程内容单一影响学生选择的多样性
思想政治课校本选修课程立足地方特色,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大的选择余地。但很多学校由于课程类别设置简单和内容范围狭窄,限制了学生的多元化选择。第一,课程类别单一。很多学校的政治校本选修课,往往都以国际关系为主,只注重宏观时事的把握,忽略了学生生活的需求。其实,教师还可以开设许多贴近学生生活的选修课程,例如《 经济生活 》中的纸币真伪的辨认问题、电子货币的正确使用问题、市场经济部分的诚信问题,《 政治生活 》中的中国能否实行西方的政党制度问题,《 文化生活 》中传统文化的继承问题,等等。第二,教师讲课内容单一。一方面,许多教师延续必修课的课堂教学,严重影响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课程讲解多列举别人的观点,缺乏自己的独立思考,把选修课堂变成了报道课堂。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和选择。
3.课堂教学方式把握不当影响参与的积极性
校本选修课程内容的广泛性和校本性决定其形式具有多样化和生动性。这要求教师运用通俗易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形式去探讨问题的本质。如今选修课程教学方式存在两大问题:第一,powerpoint呈现缺乏主旨思想,略显深度不够。某些教师将课程生动性定义为课件形式热闹,文字、图片、视频样样俱全,但这样往往会本末倒置,忽略了整堂课的主旨思想。第二,课堂分组讨论缺乏教师有效组织和引导。现实中某些教师的做法仍然未能摆脱旧的说教方式,直接影响了学生再次参与的积极性。
4.评价机制滞后影响教学效果评估的有效性
校本选修课程作为落实新课程改革的有效载体之一,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效果都应受到相关评估。当前,学校关于校本课程的评估体系还没形成,对教师选修课教学的评价往往以教师出勤率为标准;对学生评价更是处于真空地带,常常以上课时学生的发言作为标准。这样,许多选修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心所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不在焉,课程的开设程度以及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思想政治课校本选修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反映了选修课仍然未能摆脱旧课程标准理念下的应试教育角色,必须认真对待,切实改进。
二、思想政治课校本选修课程的改进办法
1.转变理念,认真落实新课程改革精神
新课程改革,不仅仅只是课程设置的改革,更是教学理念的改革,这要求学校管理层与时俱进,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教师要尝试新思想、新理念,树立新的学生观。
(1)学校加强服务理念,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学校管理层要从“管人”向“服务人”的理念转变。一方面,为政治课教师创设激励机制和服务平台,促进教师提升。例如,为教师提供学科资源和相关资料的搜集平台、对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提供课堂教学设施服务等,让开发选修课的教师兴致高昂、劲头十足。另一方面,为学生创设宽松的环境,让他们充分展现自我,发掘自身的潜力。例如,学校可以开设实体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为学生查找资料提供便利;组织学生进行社区、街道资源调查,让学生直接接触社会现实,开阔学生视野。
(2)教师转变教学理念,认真贯彻新课程改革精神。教师应从以下维度转变教学理念:第一,课程功能观。选修课程的开设从为“完成任务”向教师自身学习和探究过程转变。第二,教学对象观。学生从“知识受纳的容器”向活生生的主体转变。第三,教学过程观。教学过程从“知识的堆积”向注重学生思维拓展和能力锻炼转变。第四,教学资源观。选修课程素材的搜集从只注重既成事实向注重挖掘转变。
2.学校高度重视,加强上下联动
校本选修课程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管理层站在学校发展的高度,做好各方面的服务工作。
(1)改革薪酬激励机制,促进教师自觉成长。要使教师自觉加入校本选修课程的开设,学校需要创新薪酬激励机制。第一,建立选修课教师薪酬竞争机制。学校薪酬委员会可以制定相应比例,增加教师选修课程薪酬权重。对于那些通过走访社区、开展座谈会、发动家长挖掘资源、开设的课程针对性和实效性都很强的教师可以在经济方面予以大力奖励。第二,设立科研基金。为备课组提供一定科研基金,提高教师在课余时间进行研究的兴趣,从而为课程本土化做出努力。
(2)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增强教师专业技能。首先,依托课程开发,营造教师所需。学校可以开展“读教育名著、讲教育名人”等活动,让教师在读、讲中解读中外教育名家的教育思想,在学习中找寻失去的意愿,将教师从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其次,加强技能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从课题的选取、申报、审批、确定、开发、实施等各个环节对教师予以指导,提高课程开发的规范性和系统性。再次,加强师德感染,增强教师责任感。学校可以开展“观名人名作、听名人名说、评名人名事”等系列活动,让教师感受中外著名教育家的教学热情和责任心,加强师魂的塑造。
(3)建设动态评价机制,加强课程质量监控。为保证选修课程开发质量,应该建立动态评价机制。第一,对课程目标定位的评价。例如校本课程总目标与国家教育方针是否符合、与学生发展和学习兴趣一致性的程度等。第二,对课程方案可行性的评价。可以设置一些项目权重表格,如总分(100分),其中课程目标(x1%)、课程内容(x2%)、实施策略(x3%)、课程资源与条件(x4%)、成绩评价与方法(x5%),合计(x分),最终根据总分高低进行筛选课程项目,对于总分靠后的课程可以建议教师修改、重置或排除。第三,对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注重学生评价和教师自我反思,促使课程开发的提升。第四,对课程实施效果进行评价。通过访谈、调查等多种方式,追踪学生学习效果,判断该课程的可开设性。
3.教师转变角色,立足学生成长
(1)由“点菜者”向“菜单设计者”转变。学生作为社会的个体,其对学习和成长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教师应当尊重学生这种成长的需求和成长的权利。因此,在校本选修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教师要基于校本资源和地方人文精神的基础,认真做好“菜单”设计,为学生提供多元化选择。首先,需要研究学生,关注学生需求,找准课程开发的切入点;其次,大量搜集地方资源,为课程设计做好素材准备;再次,采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整理素材;最后,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予以呈现,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度。
(2)由“传递者”向“创造者”转变。教师对于学生的成长最大的作用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对学生潜能的认识和对学生探究过程的倾向的把握,为他们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在选修课程实施过程中,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法,为学生提供可能选择的探究程序和活动程序。
(3)由“独舞者”向“伴舞者”转变。如果把课堂比作一个舞台,以往教育中教师往往喜欢“独舞”,把学生定位为观众;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师应该转换自身的角色,做一个“伴舞者”,真正凸显学生的主角地位。第一,做好学生的向导。教师需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与发现。通过学生自主参与、探讨或实验,教师发现学生的所思所想及个性特征,进行点拨深化,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走出课堂和教室,走向社会和自然,最终自觉研究各种问题。第二,做好学生学习的推动者。教师教学不在“教”,而在“推”。“教”只会让学生产生依赖,而“推”会让学生自主前进。教师适当放手,让学生自由发挥,当他们遇到困惑或感到无助时,教师又要做好推手,助推他们继续前进。
思想政治校本选修课程的开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全校上下联动,共同推进,才能促进思想政治课校本选修课程的成功开发。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分层次教学;基本要求
现实和理论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先天遗传的差异,也表现在后天发展的差异。从总体上看,人的生理遗传方面的差异不是很大,但他们在后天发展过程中的素质的差异是十分显著的。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在智力、健康状况、情绪意志、社会适应、动手能力等方面,是千差万别,参差不齐的。这些差异在不同程度上直接和间接地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分层次教学是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学的一种崭新的教学策略。
一、分层次教学的实质及指导思想
分层次教学,是指根据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对其进行分类排队,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层次,针对每个层次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借以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方式。分层次教学的实质就是在集体教学的框架中进行个别教学。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承认学生的差异,适应学生的差异,满足存在差异学生的要求,改变大一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差异由各自的成长环境、心理发展水平、思维能力等因素决定的,教师应最大限度地了解学生,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教师的教,要以学生的学为风向标,以学生的实际状况和差异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选择教学途径和方法,客观有效地进行教学评价。
思想政治课的分层次教学并非根据成绩划分,而是根据学生的政治基础、爱好程度以及学习、分析政治问题的能力作为标准,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划分为不同的阶段。
二、分层次教学的理论及现实依据
1.因材施教原则。源于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它的灵魂也在于“因材施教”。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等方面客观存在差异性,特别是心理方面的智力、兴趣、爱好等因素表现的差异更为明显。个体与个体之间既有差异性,又有共同性,把某些方面相类似的学生划归同一层次,既可照顾学生个体间存在的差异性,避免不分对象的“一刀切”弊端,又可把因材施教提高到可操作水平。
2.原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3.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
4.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与素质教育中有关理论。素质教育中的面向全体,正是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目的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应试教育”不同,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观的立足点是要充分考虑如何更好满足未来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分层次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思想政治课是有别于其他知识性较强的学科,它既要教给学生基本知识和原理,又要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思想认识水平。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又不能单独地从知识的掌握程度来评价学生,而要把学习文化知识和提高认识水平紧密结合起来,重点放在学生的思想表现和实际行动上。在教会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后,使学生更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力争使每位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分层次教学应注意把握一定的原则和方法。
(一)原则
1.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承认学生的差异,并尊重学生的不同需要与选择。充分了解学生和教学状况,以便开展工作。
2.鼓励原则。层次不代表着优与良,目的是让不同的学生适应不同的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找出学生的进步点,创设成功机会,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动机与行为,并在层次流动中把握好学生的心理。
3.最优化原则。即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内容的筹划、教学进度的安排、教学评价的策略也要按层次进行,实现最优化,充分发展学生的强势智慧。
(二)方法
1.学生的层次化
根据学生的政治基础、学习能力、学习动机、学习热情及自己的要求、学校的实际等诸多方面的因索,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可粗略地将学生按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A层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知识,并能作出归纳和总结,自觉建构新旧知识的联系,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网络在适当的时候能做到知识的迁移,并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做到自主预习、复习,运用相关知识获取新知识。B层要求学生掌握大纲规定知识内容,独立完成练习,有提高的潜质。C层是能基本上掌握大纲规定内容,课后能复习,补充基础。
当然,目标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的,学生也是不断地动态流动的。要求三层目标之间相辅相成,同时不同层次的学生之间也要相互帮助、相互沟通。教师也要发挥其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知识层面、小组的搭配,进行动态的把握,视发展情况及时调整,以激励学生不断竞争向上,但同时要注意不可调整过频…。需要注意的是,要坚持尊重学生,本着师生磋商的态度,实行动态管理,同时选择要体现双向性和民主性。学生从实际出发选择自己需要的老师,前提是对老师的熟悉和了解。
2.教学环节的层次化
(1)教学目标的分层。教学目标是分层次的依据,也是教师授课的依据。教师在精心钻研教学大纲、教材,细致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力所能及的教学目标,量身定做,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达标的喜悦。当然,在具体制定达标要求时,要注意认知、情感和技巧相结合。对于教学大纲基本要求中的“识记”部分,必须要求每个学生都掌握,而对于能力要求较高的理解、应用部分,则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设置不同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问。
(2)课堂教学过程的分层。课堂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向交流过程,也是教学活动完成的主要阶段。安排内容时要以B层学生为基准,同时兼顾两头,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安排好难易比例,及时有效地掌控课堂。过难的题可以不讲,稍有难度的题可放在最后讲,作为调味料,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问题设置的梯度要讲求科学性,层次落差不宜太大,保证A层听课不等待,c层基本能听懂,B层难题够得着,易题增加自信心。使A层吃得饱,B层吃得好,C层吃得了。让不同层次都体会到成功,有所收获。
(3)考核及评价标准的分层。在考试内容试题的设计上,也要充分体现层次性。同一试卷设置不同难度的试题,学生按规定要求自主选择完成,或在试卷上规定不同层次学生所要完成的部分。并对学生的考试成绩做跟踪记录。每个人的评价不是通过整体来衡量,而是与学生自己的成长相比较。因此,评价标准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这样对学生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能更有效地、科学地激励个人的发展。
四、分层次教学的效果及注意事项
分层次教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体现了新课程改革趋势下教师的作用,运用梯度教学,提高了学习效率,节约了教育资源。使教育对象更全面,教学目标更明确,教学计划更同步、教学结构更优化。充分发掘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能力,促进全面发展,使培养的人才更适应社会和国家的需要。
人本化教育思想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主张主体性的教学。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普遍推行,教学的目标要求逐步地由原来的重视“知”这一目标,转向“意”与“行”这两个目标。尤其是“行”这一目标是创新教学的核心内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目的,也就在于如何通过传授知识,进而培养学生如何做人的道理,如何在社会实际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休主义精神,要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主体性教学,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一、教师观念的转变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是两千多年前古人写在《礼记·学记》中的一条教学原则。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指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以学生为中心,实施主体性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彻底转变传统的人才观、教育观和教学观,树立现代的教育理念,掌握现代的教育技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人才观的转变。现代的人才不在是以纯粹的高分数来衡量,而应该具备各方面的素质,尤其要有创新的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兴衰与否的灵魂。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各方面人才的培养,才能适应社会多方面人才的需要。
2、教育观念的转变。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中国的教育是关起门来干的,只有思想,没有行动。教员们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们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所以,那种教育是死教育,不是行动的教育。”因此,如果只是教学生如何来记忆、考试,那么,学生充其量只是记忆的“容器”,考试的“工具”而已,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就难于有创新的意识和行动。为此,我们必须改变旧的教育理念,树立创新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教学观的转变。每个老师都有自身的教学模式,有自己的教学观念。但随着社会发展的迅速,知识更新快速翻新,使得人们的观念也要不断的改变。教学作为社会性活动的一部分,也必需随着社会的变化和人们观念的变化而变化。以前的“注入式”、“满堂灌”、“填鸭式”等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取而代之的是,要教会学生自主的学习,改变原来的“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学观,正如古人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二、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
目前,由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而道德品质、城信的滞后,整个社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陷入一片迷茫,这也给思想品德课教育带来困惑。因而,帮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才能突破这一困境。
1、 树立学生主体观,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当今许多学生在学习上具有很强依赖性,依赖老师、依赖同学、依赖父母,把学习当成是老师的教,学生只是作为一种吸收器、一块海绵而已,只有接收,没有吐出,没有自己的主见,更不能有反对的看法或异同的观点。尤其是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这一现象更为普遍。所以,在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情况下,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主体观,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变学生被动的接收知识为主动的接收知识,变学生单向接收知识为多向的接收知识,变只有学生接收知识为师生共同地接知识,才能真正地让学生成为“学习”中心,进而提高教学效益。
2、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由于思想政治课本身的德育功能性及科学性,与其它学科相比具有抽象性及深奥的理论性,学生在学习中更具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教师只有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才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才能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才能从“教”到“教会”再到“不教”,学生才能从“学”到“学会”再“会学”。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须要让学生掌握自主的学习方法。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学习知识和技能的一般心理过程;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充分地了解自己,选择和运用适合自身学习的有效方法。这样不仅能保证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学习,还能使学生的学习延伸致到课外,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
3、 强化“五动”,培养创新能力
认为,人在本质上具有主体性和能动性。学生身上具有无限发展的潜能,教师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最充分地发挥其内在的潜能。而思想政治课本身就是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掌握辩证思维和逻辑的推理的过程,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政治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强化“五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一、动口。即学生要敢说、敢问。爱恩斯坦曾说过:“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刨根问底地追究问题罢了”口是思维最直接的表达途径。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而树立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观念,扫除创新能力发展中的心理障碍
动眼。眼是心灵的窗口。动眼就是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培养学生的
观察能力,以捕捉瞬息间的信息,达到创新的意境。
动手。就是要求学生敢做,直接参与实践。思想政治课教学最大的一个特点就
是要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我国近代教育家陈鹤琴主张:“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并引导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使其创新能力在动手操作中得到更大发展。
第四、动脑。即学生要敢想。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尽可能多创设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情境,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媒体,配合发问技巧,鼓励学生积极思维、自由想象,发展创新能力。
第五、动心。即学生要敢于质疑。成语所说的:“心想事成”,除了敢想,敢做外,要
想事业取得成功,还得需要用心,即要有“心思”和“心疑”。我国古代学者朱熹指出:“学贵有疑,小疑由小进,大疑则进,不疑不进。”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应鼓励学生敢质疑,善于质疑,不断从心疑中寻找新的办法,才更好地发展创新能力。
三、重视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是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