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农业产业的重要性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农机农艺融合;农业生产;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农业也必定会朝着可持续化的发展方向前进。在农业生产中,农业机械作为生产工具也是农艺技术得以实现的有效载体,将农艺技术与农机技术相互结合,这样就可以实现生产力的快速转化。所以,如何实现两者的融合,就成为当前研究的重中之重。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对农机农艺结合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与了解,最终对农业发展产生促进作用。
1农机与农艺结合的重要性
就目前的实际情况分析来看,农机与农艺之间的相互结合能够有效地解决农业方面的问题,可以持续推动农业化的发展,这对于当前农业的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1.1解决农业问题的迫切需要
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带动了农业机械化进程的飞速提升,但是难免会导致农机农艺融合滞后以及农业矛盾的问题出现。在农业生产中,还需要与不同区域的土质、地形等相互结合起来,对农业发展模式进行调整。在部分丘陵地区,其推广要明显落后于平原地区,这样就会对整体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带来影响。针对这一问题,就需要找准农业技术和农机技术的契合点,通过两者的融合,最终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另外,部分区域的农业发展还需要依靠劳动力的支持,但是因为高效机械设备的缺失,就会造成经济效益低下,这样在阻碍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对地区的第二、三产业的发展造成制约[1]。
1.2农业化发展成败的关键
农业的发展首先需要做好农机农艺的协调,两者的相互融合就可以实现真正的农业机械化,所以,农机农艺的融合就是农业化得以发展的关键。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实施了农业机械化发展,但是因为农机与农艺之间的相互融合,影响了水稻的稳定性。所以,在实施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就需要与日本的发展经验相互结合,确保传统的农艺技术可以与农业机械化技术相互融合,这样才可以研制与推广更高质量的生产技术与经营模式。20世纪50年代,在农业领域的发展中就已经涉及到机械设备,但是因为没有实现与农艺技术的相互融合,最终影响其发展速度,这些经验也在引导我国尽快实现农机农艺的相互融合。
2农业生产中农机农艺融合的对策
考虑到茌平区所在区域属于平原地区,再加上农业生产是以玉米和小麦为主,所以在农机农艺相互融合中,就需要注重二者相互对应的要求。针对玉米与小麦的农业处理,就需要完善农机农艺知识与技术方面的培训,注重彼此之间的相互融合,建立二者相对应的融合体系,这样才能够使两者的融合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1注重农机农艺知识和技术培训
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与传统农业生产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主要是因为农机作业的需求,所以,就需要适当地调整农业技术,使玉米和小麦的农业生产匹配机械化作业,这样也迫使在生产中需要对玉米和小麦的农业技术提出一定的要求,并且做好农民农艺知识方面的培训,要求在生产中可以按照现代化农业生产标准来进行生产,在播种、整地、管理等一系列环节,配合机械作业的要求,以便于机械化的生产,从而提高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另外,可以直接聘请农技方面的专家为学员讲解玉米和小麦的农技与农艺课,让学员能够懂得农业生产中农业机械的重要性,能够认识到需要通过农业机械来完成农业技术的推广,并且让学员可以掌握更多的农业技术。针对玉米和小麦的生产方面,则需要强调对操作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能够提高学员对于农机的基本认识,了解农业生产的具体要求,以此来提高农机操作人员服务农技的自觉性,最终通过标准化的生产水平来实施农机操作,高标准地完成农业生产。
关键词:农业机械;现代农业;农业生产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0-66-1
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机械功不可没,农业机械有效的促进了农业生产,保证了农业生产工作保质保量、有效稳定的完成,改善了农业生产经营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有效的促进了现代农业的稳步发展,促进了社会繁荣。
本文主要从以下三点来说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大意义:一是农业机械化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增强农业抗灾能力;二是农业机械化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三是农业机械化发展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1 农业机械化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增强了农业抗灾能力
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
在农业各部门中最大限度地使用各种机械代替手工工具进行生产,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之一。如在种植业中,使用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动力排灌机、机动车辆等进行土地翻耕、播种、收割、灌溉、田间管理、运输等各项作业,使全部生产过程主要依靠机械动力和电力,而不是依靠人力、畜力来完成。实现农业机械化,可以节省劳动力,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强克服自然灾害的能力。
2 农业机械化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
农业机械化是指农业从使用手工工具、畜力农具转变为普遍使用机器,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根据国情,我国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农业生产均实行人力、畜力、机力、电力相结合以及改良农具、半机械化机具和现代农业机器相结合,生产效率不高,农业机械化的目的就是用机械代替人力、畜力,做到有效完成农业生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还可以使人们利用省下来的时间投入到二三产业当中,提高了农民收入。为农民外出打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农业机械化发展实现了农工双赢的好局面,促进了社会繁荣发展。
3 农业机械化发展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发展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物质,农业机械在现代农业发展的道路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农业机械化不仅仅是机械的利用,更是农业技术的载体,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可以有效的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这对我国发展现代农业至关重要。
如设施农业、深耕深松、高效收获、秸秆还田等技术就只有依靠农业机械才能保质保量并且快速的完成。农业机械将人们从原始的劳作中解放出来,并实现了人工所不能企及的现代农业技术。实践证明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推动了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的发展,增强了农产品的竞争力,加快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脚步。可以说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现代农业的快速稳步发展。
4结语
毋庸置疑,农业生产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现代农业的快速稳步发展。未来农业的发展与繁荣也不可能离开农业机械而存在,农业机械化的稳步发展必然会为未来的农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卢秉福,胡志超,张祖立.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发展历史・现状・前景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07(32).
[2] 王智才.建设现代农业 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J].农业机械学报.
[3] 舒彩霞,廖庆喜.新时期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推进模式探讨[J].农业装备技术,2003(03).
[4] 吴冠军.发展现代农业的途径――建立机械化农场[J].农机使用与维修,2009(05).
[5] 杨镝鸣,杨星钊,李冠峰,李照美,钱秋玲.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8(03).
[6] 谈爱和自治区农机化局.农机化是现代农业的主力军[J].广西农业机械化,1999(05).
[7] 宋林.现代农业需要发展农机化[J].山西农机,2005(01).
[8] 白人朴.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几点认识[J].中国农机化,2005(04).
[9] 王硕,泉,王继先,李金才.沿淮地区小麦生产机械化探讨[J].河北农业科学,2008(12).
[10] 李成忠,陈玉娟,初杰.浅谈推进农业机械化的现实意义[J].广西农业机械化,1999(05).
[11] 白人朴.农业机械化与农民增收[J].农业机械学报,2004(04).
存在的难点问题
1水产养殖抵御风险能力弱,易造成较大损失水产养殖业受自然条件、气候和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大,其面临的主要风险有洪涝灾害、冰冻灾害、干旱、病害、污染及人为因素的破坏等,其中自然灾害对水产养殖的影响具有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区内集中发生的特点,易造成严重损失。由于高风险因素的存在,可能导致经营水产养殖保险的保险公司平均赔付率超过100%,远远高于70%的盈利临界点。故水产养殖一旦出现灾害,保险公司往往需要支付高昂的赔偿金,因此商业保险公司普遍不愿涉足水产养殖保险领域。
2水产养殖影响因素复杂,定损难度较大水产养殖保险标的即水生动物,因为水生动物在水体中,具有看不见、摸不着的不确定性,导致其数量、生长情况等不易观察计数,在发生部分死亡或流失的情况下,很难直观准确地核定损失程度。同时,保险责任的鉴别也存在难度,意外事故如缺氧、泛塘、中毒、污染、自然灾害造成的死亡与疾病死亡有时同时发生、相互关联、不易区分,这给出险后的勘查评估、核定损失等工作带来诸多困难,导致理赔难度较大。
3存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道德风险主要是通过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使损失的“质”或“量”加大,比如故意损毁养殖设施,或任鱼病扩散;逆向选择行为表现为投保人趋向于具有较高赔款预期的渔民等[3]。水产养殖业是照料性产业,保险标的生长状况和最终产出结果与被保险人生产管理的精心程度关系很大,这就使得其中可能含有的道德风险因素难以分辨,最终导致保险公司的高监督成本和高赔付损失,影响保险公司对水产养殖保险产品的提供。
4养殖户保费支付能力有限由于水产养殖户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一般难以支付较高的保险费用;而收成较高的养殖户因收入稳定,且正常年份较少有意外情况发生,也不愿意投保。根据相关报道,以政策性水稻保险为参照,水产养殖户普遍能承受的费率水平为1%左右,但是保证水产养殖保险正常运行的费率则高出很多,如上海安信保险公司淡水养鱼保险,仅承保台风、暴雨、雷电等自然灾害所致泛塘和溃塘及漫塘损失,费率为2%,附加恶劣气候泛塘、水质污染中毒、他人投毒损失责任的费率为10%[4]。
5国内无再保险公司分保一旦有较大灾害发生,理赔的金额是目前的保费所不能承担的,而相当多的保险公司不具备承受水产养殖巨灾风险的实力,因此要设法让一部分风险分散出去,但是这种分保机构在国内基本上没有,国内保险公司对水产养殖业保险没有信心,再保市场基本封闭,只能向国外公司寻找合作,因此经营成本较高。
可行性分析
上述列举的问题在目前政策性农业保险中的种植业、畜牧业保险中都有一定程度的显现,并不全是水产养殖业所独有的,因此只要充分发挥南京市已有的农业保险工作经验,紧密结合南京市水产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原则和路径,南京市的水产养殖业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就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1南京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已有一定积累一是组织结构完善,目前已经成立了由分管市长任组长,发改、农林、财政、气象、人保公司等部门为成员的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各区县成立了相应的农险机构,涉农街镇、行政村参与到农业保险服务站、点的建设中;二是实行联办共保,市场化运作模式,将政府、保险公司、农户等相关方联结成一个共赢体系,实现风险分散,有效降低政府和保险公司风险的目的;三是初步建成农业保险制度体系,对试点模式、财政补贴、保险品种、保险费率、管理费用等进行了积极探索;四是通过具体理赔事件,积累了实战经验,发挥出维护农民利益、服务农业生产的作用;五是在南京市各涉农街镇建设了50个农业保险服务站,各行政村建设了675个农业保险服务点,实现了农业保险服务网点全覆盖;六是开展有效宣传,提高了广大农民群众对农业保险的认知度,为后续农业保险品种的出台积累了群众基础。以上成果完全可以应用于水产养殖政策性农业保险中,既保证了南京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的连贯性,从而进一步扩大服务受益面;又可以避免从零构建,从而节约一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
2南京市水产产业发展已具有一定规模一是南京市主打特色水产经济,其中全市河蟹产业经济总量超15亿元,淡水虾类产值突破5亿元,加州鲈、鳜鱼、淡水白鲳等特色鱼类产值超过5亿元,可以围绕南京市主打水产品品种确定保险标的物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避免水产养殖保险品种过多的问题;二是养殖生产有标可依,南京市已先后编制了河蟹、青虾、加州鲈、罗非鱼、淡水白鲳等主要养殖品种的18个地方性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使健康养殖有了规范化标准依据,为保险责任的鉴别提供了基本准则,也避免了一定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三是基础性资料有保证,目前全市拥有667hm2以上连片规模基地13个,66.7hm2以上渔场43个,通过无公害认证、认定的养殖基地29个,建成4个国家级、3个省级、6个市级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各类渔业经济合作组织117个,建有较为完善的生产台账、养殖日志等基础性材料,一旦发生灾、病害事故,在定损时可以有据可查;四是走高效渔业发展之路,提升渔民致富能力强,如高淳县河蟹养殖的平均效益达到55490.3元/hm2,青虾良种的应用推广使南京市青虾养殖的平均效益达到51274元/hm2。较高的收益预期可以充分调动养殖户的投保参保意愿,并且在享受政策性农业保险给予的保费补贴之下,有一定经济能力承担余下保费的支出。
3南京市已具有一定的渔业生产风险控制能力一是在国家日益重视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背景之下,南京市加强了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快速反应、协同应对的能力,建立和完善了相应的减灾工作机制,正是有了这套工作机制,南京市通过充分动员和发动,依靠群众力量,实行统一指挥和协调,在2011年的抗旱斗争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尤其是在水产战线上。2011年高淳县养蟹面积15000hm2,产量突破1.3万t,较2010年增产800t,大旱之年仍获丰收。二是具有较为完善的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可以有效防范来自水生动物疫病的风险:(1)加强了南京市水生动物防疫检疫实验室建设,并且依托江苏省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水生甲壳动物病害重点实验室”,连续3年开展了南京市水生动物重大疫病的监测工作;(2)南京市建立了市、区(县)、乡(镇)三级疫病预测、预报防治体系,形成了高效快速准确的测报体系,能够及时预防和控制水产养殖病害的发生;(3)在全市主要的水产产业基地建成标准化基地鱼病医院16家,并配套远程辅助诊断系统,实现网络化管理,有效提高了水生动物疫病的诊疗水平和效率。
开展试点工作的初步设想
1加强组织领导水产养殖政策性农业保险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渔)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相关工作涉及面广、时效性高,必须强化组织领导,加强协作。建议在南京市农业保险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在已有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组织体系内增设水产养殖政策性农业保险研究小组,设计水产养殖保险品种,制订相关计划和措施,组织实施水产养殖保险的认定、理赔方案的核定。
2以保本为主水产养殖生产成本真实存在,可以作为水产养殖保险的对象。以高淳县的河蟹养殖为例,其养殖成本由苗种、饲料、水电、药品、塘租等组成,平均每666.7m2为4033元,与当前政策性农业保险中1头奶牛的保额相当,故参考相关参数计算如下:保险费率6%,为241.98元;设定各级财政补贴80%,养殖户需要缴纳725.58元/hm2;赔付金额实行动态化测算,即灾、病害造成的实际成本损失,上限为60468元/hm2;同时设定造成25%以下损失免赔,如此可以在发生损失后,通过保险理赔为养殖户提供基本的灾害补偿,让受灾户及时恢复再生产,同时可规避道德风险,易于操作,能够为拓展水产养殖保险长期发展空间奠定基础。
3试点模式参照南京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模式,采取“联办共保”,即:收取的保费在扣除保险公司管理费用后,由市政府和保险公司按8∶2的比例分配管理;发生灾、病害损失时,市政府和保险公司按8∶2的比例分担保险责任,共同进行理赔。
4试点险种和范围结合南京市水产产业发展实际,本着“先起步、后推广”的原则,可以选取河蟹、青虾为试点品种,初期选择2~3个667hm2以上连片的水产产业基地作为试点。待试点取得经验后,再推广至全市。
5保险责任保险责任为重大暴发性病害(螺原体性颤抖病、桃拉病毒病、细菌性腐壳烂肢病、烂鳃病、纤毛虫病、蟹奴病、蜕壳不遂病、红体病及其他暴发性流行病等)、自然灾害(暴雨、洪水、风灾、冰雹、雷击、地震、旱灾、冻灾)和意外事故(泥石流、山体滑坡、火灾、爆炸、建筑物倒塌、空中运行物体坠落)所导致的水生动物直接死亡。
6建立理赔机制水产养殖政策性农业保险理赔的处理以乡镇为单位,由乡镇农村经济服务中心、农村经管站或保险公司受理灾害损失报案。一般案件由保险公司会同相关水产部门进行查勘定损并制定理赔方案,报市农业保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核准后,由保险公司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赔付。发生大面积灾害或重大疑难案件时,农业保险理赔案的处理由市农业保险工作领导小组牵头,保险公司和农林、水产等相关部门共同处理。
关键词:薏仁米;农业;气象;技术
中图分类号:S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632080
1 论薏仁米在兴仁县推广种植的意义
兴仁县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冬季连绵阴雨,前春,受“小季风”影响,常有春旱发生;后春受西南季风控制,常有冷气流南下,导致阴雨天气,逐步进入雨季;夏季,雨水充沛鲜有酷署天气。秋季容易形成“秋风、秋雨”尤其,9、10月份最为明显;气象资料显示1978~2007年全县常年平均气温15.4℃ 平均气温22.3℃,极端最高气温35.5℃。年平均日照时数1521.7h,日照时数季节分布情况为夏季最多,春季次之,冬季最少。 年降水总量为39992.8mm,年均降水量1333.1mm。降水量较为丰富。由于兴仁县雨量充沛、空气湿润、日照较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四季如春极其便于农业生产,薏仁米种植。2009年时兴仁县粮食总产就以达到18.76万吨。是个典型的农业大县。由于粮食作物丰产不丰收,经济效益不高,人们纷纷把目光聚焦在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薏仁米、茶叶、荸荠等经济作物上,特色农产品产业逐步发展壮大 。特别是薏仁米种植业方兴未艾,兴仁县政府更是高度重视薏仁米产业的发展,要求农业、水利等部门大力扶持发展薏仁米产业,决心以薏仁米种植为重要突破口,以产业抓农业。
2 薏仁米种植栽培的条件
薏仁米生长喜湿润,但也能耐、涝耐旱、耐贫瘠,祖国各地均有栽培,主产区在“两江两湖两河山”。在长江以南各地就有野生的薏苡仁植株分布于荒野、河边阴湿山谷中。薏仁米对土壤要求不是那么严格,而且特别能抗盐碱、耐潮湿。种植栽培地温要求高于12℃以上时即可播种。所以,在兴仁县一般土地3月下旬基本可以种植,尤其是向阳,比较肥沃的壤地或粘土地和低洼、涝地最为适合栽培种植薏仁米。在土地干旱严重的条件下薏仁米产量质量均会受到严重影响不宜种植栽培。
3 兴仁县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对薏仁米生产的影响
3.1 温度对薏仁米种植的危害
受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我国地形地貌的影响,我国属于东亚季风区 ,是全球的 “气候脆弱区” 之一 ,我国农业气象灾害较严重多地频发。兴仁县气温3月正常可达到12. 6℃以上,但是如1998年3月份平均气温已到达12.6℃最高温度可到32.7℃。3月份温度最低时仅为零下2.5℃(1986年)。如表1显示。
可见气温极低时对薏仁米的种植栽培有较大的影响。如1982年4月气温最低时仅为2.9℃薏仁米种子难以发芽出苗。兴仁县干旱发生较频繁,春旱最为严重, 通常以2~3月降水量少。
3.2 冰雹倒春寒
兴仁县每年均有程度不等雹灾出现,尤其发生在春季的较多,
倒春寒天气90%以上发生在3月下旬至3月上旬,谷雨基本结束(如表2)。
3.3 暴雨
查阅兴仁县气象资料显示:1943年至2007年出现的日降水50mm(暴雨)以上总日数为257日,年平均4.2日, 5~10月最多,占总日数的55%,最大降水强度:10min29.5mm,发生于1984年4月21日;105.8mm/h,最大降水207.6mm/d。故而,如不做好防洪准备薏仁米产量将受到巨大威胁。
4 农业生产的气象保障与调控对薏仁米种植减少灾害的方式方法
4.1 充分发挥农业生产气象信息数据库的科技力量
充分发挥农业生产气象信息数据库的科技力量,大力推广使用保证薏仁米增温助长 促早熟的化学、及生物制剂和在气象条件。把握好不同情况下的制剂的不同使用方法、方式等技术。特别是对薏仁米种植防冻、防霜效果明显、且资金投入少、技术要领容易把握,可操作性强。适合推广的技术。要加大宣传,形成资料全面铺开。摸索一条适合兴仁县薏仁米生产的技术之路,就要依据兴仁县气候资源夏无酷暑四季如春的气候特征。适当将薏米的播种时间延后尽量避开春季干旱,减少不必要的产量损失。大幅度调整适合在兴仁县种植的薏仁米品种。
4.2 利用现代气象技术实施人工降雨
现代气象技术实施人工降雨的时机已经成熟,县一级的气象部门基本都能做到,且费用低廉、便于操作。只要云层符合要求,通过冷云催化物理原理将干冰、碘化银等抛洒空中使云中产生大量冰晶,所释放的潜热会迅速改变积云的宏观动力过程就能达到增加降水的目的。兴仁县气象部门在这方面做了许多成功的范例。把握住有利天气条件,适时进行人工增雨作业,不失为防止旱灾严重发生的好技术,如2011年8月份。兴仁县气象部门利用县城上空对流云生成的绝佳机会用车载火箭进行了人工增雨作业,作业效果很显著,全县大部分地区降水明显增加,这才降水量已经达到中雨的程度,最好的乡镇降雨量达到22.7mm,为全县薏仁米生产种植做出了贡献。
5.结语
人们生活质量的快速提升,撬动了中医药发展的杠杆,养生保健事业如日中升,薏仁米作为中医药的健脾利湿要药,发展前途不可限量,对农业气象技术进行分析探讨,为尽早探索出一条适合兴仁县发展薏仁米产业的新出路,种植栽培薏仁米的新技术、新措施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蒲秋,杜鹃,史培军.“深圳―巴彦浩特”地理样带土地利用与水旱灾害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05(06).
[2]刘兰芳.衡阳市农业水旱灾害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7.
关键词:农业要素集中化;规模经济;C-D生产函数
一、研究背景和理论基础
(一)农业要素集中化提出符合时代要求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业发展从此走上快车道。经过了30年的推广和实施,其弊端日益显露。因此在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扩展的新形势下,这种体制越来越不能适应我们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新的体制呼之欲出。
而其根源在于现有体制下,本来有限的农业生产要素不能很好地集中起来,发挥规模效应,不能更进一步挖掘农业生产潜力。
(二)农业要素集中化所带来的规模经济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目前经济学领域关于规模经济推动农业发展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理论,一是马克思关于农业大生产、小生产问题的基本论述,即小农生产方式是落后的,归结起来,是注定要灭亡的;农业生产中的大生产优于小生产,并将排挤和取代小生产。二是西方经济学中马歇尔和保罗・A・萨缪尔森关于规模经济理论,其中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谈到“大规模生产的利益在工业上表现得最为清楚;大工厂的利益在于:专门机构的使用与改革、采购与销售、专门技术和经营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划分”。并且马歇尔还论述了规模经济形成的两种途径,即依赖于个别企业对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组织和经营效率的提高而形成的“内部规模经济”和依赖于多个企业之间因合理的分工与联合、合理的地区布局等所形成的“外部规模经济”。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在农业生产经营中把劳动力、市场、土地、技术、资本等要素的集中化,可以产生农业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性;通过要素集中,可以实现某一农业生产单位的“内部规模经济”和一个大规模的农业地区的“外部规模经济”。
二、C-D生产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本文将借用C-D生产函数建立计量模型,力求从客观和科学角度论证该结论,并且结合河南商丘市的农业调研数据进一步说明农业要素集中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一)模型建模思路及其形式
基于用定量的方法分析农业要素集中化所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的可能性,通过收集的时间序列数据来,建立合适的生产函数模型,用数学公式对现实发生的生产过程的投入要素与产出量之间的技术关系进行拟合。
我们采选的是关于生产函数模型中的多要素C-D模型(生产函数的概念首先由美国数学家Charles Cobb和经济学家Paul Dauglass于1928年提出),模型假设劳动Lab,资本K,技术A,土地L,则产出Y与以上的各类要素的组合关系可以用如下形式的模型描述:Y=ALabLKKLT,根据要素的产出弹性的定义,可以推出E■=■・■=Al Lab■K■L■■=l,E■=■・■=k,E■=■・■=t,即参数l,k,t分别是劳动,资本,土地的产出弹性,那么有产出弹性的经济含义,应该有0≤l≤1,0≤k≤1,0≤t≤1,在其中如果l+k+t显著接近1,即参数满足近似一阶齐次性,也就是认为农业生产过程中呈现规模报酬不变的状态,因为A(λK)K(λLab)L(λL)T=Aλl+k+tLabLKKLT=λALabLKKLT即当资本,劳动,土地的数量同时增加λ倍,产出量也增加λ倍;同理如果l+k+t显著小于1,认为农业生产过程中呈现规模报酬递减的状态;反之,则可以认为农业生产过程中呈现规模报酬递增的状态。
(二)C-D生产函数模型应用于商丘市农业要素集中化的实证检验
1、检验对象。商丘市是国家著名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和新兴工业城市,被国务院定为“全国农村流通体制改革试验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并成为河南省三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因此笔者选择商丘市作为此次实证检验的对象。
2、检验步骤。由于原始数据比较冗杂,本文将采用统一单位、等权加权的方法,即对于同一类型的不同单位的数据,统一换算。如这次对农业资本的加总过程中,我们通过查询国家的相关规定,将农村用电量(0.6元/每千瓦时),机电灌溉面积(国家规定农业机电灌溉投入为2元/亩)等原始数据经过处理后换算成具体金额,而农业机械等数据则是在咨询商丘市农业局相关人员的前提下,耕作机械按5000元/台,每台扣除700元的国家财政补贴,收割机械则按15000元/台记入资产总额中,最后关于资产投入总额的计算则采用农机,农业基础设施,政府农业投资3部分等权加权的方法计算出农业资产总额。加工后的可用于下一步模型分析的数据如表1所示:
根据C-D生产函数模型:
Y=A0eλtKαLβLabμ
其中Y表示农业生产总值(亿元),A0表示2002年科学技术水平,λ表示科技进步速度,K表示农业投入资本总额(亿元),Lab表示劳动力(万人),L表示农业耕作面积(万亩),对模型先进性对数化,Log(Y)=Log(A0)+λt+αLog(K)+βLog(L)+μLog(Lab)
由对数化后的模型可以看出,A0表示2002年科学技术水平,λ表示科技进步速度,A0为一常数,而λ同样可以通过2002年到2007年期间的农业科技贡献率求出商丘市农业科技进步的速率,因而二者在模型中都为常数,在运用Eviews进行回归分析时,用常数C来代表A0与λ,但这并不意味着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不具有推动作用,由后面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常数项C(即原模型中的A0的对数值)的T值与P值都很显著,并且求得的常数系数很大,在将其放入原模型中,我们可以发现,同样的资本,土地,劳动的投入经过科学技术这个乘数效应,其对农业总产值的增加的推动作用都得到显著提升,这也表明科学技术对其他要素具有极强的辐射作用,即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的推动作用体现在对其他生产要素的强化。
运用EVIEWS软件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输出结果如表2所示。
由输出结果可以看到,拟合结果的R-squared=0.998961,Adjusted R-squared=0.997403,表明商丘市农业总产值的数值的99.74%的变化可以由农业投入资产合计的对数与劳动力的对数值的变换来解释,同时F-statistic也很大,表明模型总体上拟合的不错。同时我们也可以观察到模型中LOG(L)前面的系数小于0,这显然不符合经济含义,但是结合商丘市的实际状况来看,由于搜集的是商丘市的总体数据,而土地的规模集中经营只存在部分的试点单位,因此总体上并不存在土地的规模经营,拟合效果也就不理想。对此笔者考虑把模型中的土地变量L去掉后再进行回归分析。
把模型中的土地变量剔除后再次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输出结果如表3所示:
回归分析结果的R-squared,Adjusted R-squared,F-statistic均很大,并且变量前的相关系数都为正数,这符合实际经济含义,即商丘市的农业产值随着劳动力和总资本的投入的增加而增加。
此外,从回归结果中我们还可以发现,两个变量前的系数α+μ≈1.018>1,即资产和劳动的产出弹性大于1,表明商丘市2002-2007年农业生产呈现规模报酬递增的状态,也间接证实商丘市近年来在农业生产要素集中化趋势带动下逐步形成规模效益。
总之,商丘市在已有的土地经营模式下加大对劳动力、资金、科技的投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中要素的集中度,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约10%的投入增长带来了农业产值15%的增长,农业要素集中化所带来的规模报酬递增效应在商丘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也证明了商丘市探索适度规模经营的正确性。
三、结束语
基于上述对商丘市的实证模型分析,结合当代中国国情,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到农业集中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本质,形成市场化的价值取向;同时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经营及产业集聚效应,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和土地资源规模效应的发挥,也有利于整合社会资源,加快城镇化进程;其产加销一体化的组织结构,既能有效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的更大增值,又能有效聚集农业资源,有利于促进农业资金、技术、管理的集约,并且其推进过程中可以培育大批农村生产、经营、管理人才,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经营技能和整体素质。归根到底,农业集中化经营能有效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载体,应作为中国农业转型阶段的重要战略措施加以实施。
参考文献:
1、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华夏出版社,2005.
2、(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Microeconomics[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我国粮食增产潜力较大的重点区域之一,组织实施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配套工程建设,对于保证我国延续“强基础、保供给”这一精仿生产政策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46团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是落实中央和兵团有关政策而确定的一项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配套项目。目的是通过该项工程的实施提高水的利用率及灌区灌溉保证率,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切实提高灌区粮食生产能力。
1 经济社会简况及灌区基本现状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46团位于我国西北边陲,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西缘,地处提孜那甫河下游的冲积平原,团部距麦盖提县东南16.5 km,东北部与第三师前进水库及麦盖提县七乡毗邻,西与麦盖提县五乡接壤,南与麦盖提县六乡相邻,东部是荒无人烟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地理坐标位于东经77°38′~77°53′,北纬38°40′~38°53′之间,海拔高程在1183~1192 m之间,地面坡降在1/2000~1/3000之间。
第三师46团位于麦盖提县境内,所以气象资料采用麦盖提县气象资料。项目区属暖温带荒漠气候。作物生长期内,降雨稀少,为典型的灌溉农业。年均气温11.93 ℃,最高月平均气温24.8 ℃,最低平均气温-5.06 ℃,属寒冷地区。最大冻土深度为0.78 m。全年主风向以西北风为主,年平均风速1.8 m/s,最大风速17 m/s。
截止2012年末,全团总人口3750人,其中,汉族2851人,其他民族899人。46团全团土地面积为38.9万亩,规划可垦地18.8万亩,现有耕地面积6.9万亩,灌溉面积7.6万亩,分为拜兹列克和其克里克两个片区,两个片区现状年灌溉面积分别为4.5万亩和3.1万亩。46团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为7307万元,其中第一产业:5115万元,第二产业825万元(工业657万元,建筑业168万元),第三产业1367万元。现有职工1134人,职均收入16298元。
拜兹列克干渠是46团的一条主要输水干渠,该渠由麦盖提县东干渠4号闸引水,起点为麦盖提县东干渠4号闸,终点为5连二、三支渠引水口,渠道全长16.70 km,控制灌溉面积4.5万亩,该渠修建于60年代,由于当时资金限制导致建设标准较低、至建成以来从未进行过防渗工程建设。现状渠道为土渠,断面宽且不规则、杂草丛生、流速小、输水历时长、水量损失大,造成渠道的运行条件和拜兹列克灌区的灌溉条件较差。
2 灌区骨干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1 骨干工程存在的问题
46团主要骨干工程有:拜兹列克干渠、拜兹列克1支渠、拜兹列克2支渠、拜兹列克3支渠、其克里克干渠、其克里克1支渠、其克里克2支渠、其克里克3支渠、其克里克4支渠。
从46团建团至今,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小型农田水利等项目的规划、实施,对灌区部分支、斗渠进行了防渗改造及渠系建筑物配套,但仍有很大一部分引水渠道未进行防渗,渠系建筑物配套程度较低,渠道的运行管理比较困难,而且渠道渗漏损失仍较严重。
灌区骨干工程存在主要问题如下。
(1)渠道设计标准低,过水能力不足。
(2)部分渠道淤积严重,输水能力低下。
(3)建筑物配套不完善,现有建筑物老损严重,管理设备陈旧,交通路况差,交通工具较少,造成渠道运行管理极不方便。
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46团灌区经济以农业为主,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使灌区农业生产完全依赖于灌溉,而46团灌区的水资源总量却极为有限。随着灌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各行业用水量也在日益增加,对骨干工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灌区骨干工程必须要有良好的硬件设施和管理体制,才能满足灌区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生态维护等方面的要求。
加大灌区配套续建投入,特别是骨干工程投入,改善引、输、配水条件,是实行节水增效,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迫切需要;是强化水利行业管理,实行水利产业化发展的迫切要求;是灌区群众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内在要求;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的需要;是保障灌区水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
3 主要效益及经济评价
3.1 社会效益
通过46团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的实施,在总体上改善了项目区农作物生长环境,对农业今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项目的实施对促进区域内的社会稳定、民族团结、职工收入的提高以及对46团综合实力的增强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项目建成后对46团整体经济实力的提高发挥长期持续的促进作用,还可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总之,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对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巩固国防等方面都将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3.2 生态效益
项目建成后巩固和维护了农业生态环境。项目区的气候、土壤地质状况、农作物种植结构类型、水资源情况决定了实施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实施中型灌区续建与节水改造项目,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治理开发,可以在第三师农业团场中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对提高项目区农业生产水平,节约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有着巨大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生态效益显著。同时有效地控制和减少了土地沙化、盐碱化和水土流失,并可加快灌区小气候的形成,使土地的开发价值和能量得到充分提高,有利于改善了本地区的生态环境。
关键词:农业;产业发展;农民收入
我国农业在近40a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发生着改变,并不断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以便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农业主流的发展趋势是产业化发展,在这种发展模式当中,在确保农民收入的同时,还能够为其提供更多的经济来源,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此外,农业产业发展还会在农业生产中利用更多科学技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与质量,使我国农业逐渐向农业现代化方向发展。下面笔者就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和影响进行阐述。
1农业产业发展的简介
农业产业发展主要是以市场为其发展导向,以经济效益为其发展中心,优化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项要素,并建立规模化、企业化、区域化等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形式,从而促进农业的发展[1]。农业产业化从本质上来讲是对传统的农业的改革,不仅是在技术上进行改造,还对其传统的农业产生模式进行了革新,使我国农业逐渐迈向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农业产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与传统农业相比较还存在很多特点,如专业化、社会化、集约化等。这些农业产业的发展特点是当今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特点,也是其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2农业产业发展对农民收入所产生的影响
2.1农业产业发展中各环节对农民收入所产生的影响
在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将会涉及到农业的生产、销售等环节。在生产环节,各地区农民应当综合考虑自身的特点,并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其生产的主要目的进行农业生产与农作物的种植,以免出现重复种植的现象而影响到产业发展的多样化。此外,还可以利用先进的现代化技术确保所种植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具有较高的质量[2]。例如青稞的种植与生产,应当在该地区建立组织机构,鼓励农民能够参与到日常的生产种植当中,并邀请相关的技术人员对其种植技术进行培训与指导,从而为其提供良好的生产条件。在销售环节,应当培养农民的市场意识,利用媒体进行农产品的宣传工作,以便吸引收购企业的注意,使企业能够来到生产基地进行农产品的收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该地农民的收入。
2.2农业产业发展中企业对农民收入所产生的影响
企业在农产品的加工、销售等环节都会产生重要的作用,对于增加农民收入也具有积极意义。企业规模的大小与为农民所增加的收入两者之间具有正比例关系,也就是说企业的规模越大,农民的收入也就越多。一般情况,农民的获利方式主要是在生产与销售2个环节获利,而企业则是在加工等环节获得利润[3]。企业是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力量,通过企业的不断发展与壮大,能够不断增加农民所获得的利润,提高农民的收入。与此同时,企业还能够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充分利用农民剩余劳动力为农民增收。
2.3农业产业的特色发展对农民收入所产生的影响
特色的农业产业结构能够对增加农业收入具有积极作用。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时,应当形成以农业为主,牧业为辅的发展模式,并建设相应的农业生产设施,例如节水灌溉设备等。通过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避免在雨季时发生洪涝灾害,从而保障农业的顺利的生产。与此同时,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还应当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与产量,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
3结语
我国政府开始不断对农业进行改革,形成符合现代化农业的产业结构,使我国农业逐渐从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向现代化农业进行转变。农业模式和产业结构的变化都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标,我国各地农业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对当地农业进行改革,并结合当地农业的特点形成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当地的优势,以此增加农民的收入。希望通过本文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所进行地分析,使其能够为增加我国农民收入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郭建.农业产业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来自河北省的证据[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4):28-31,34.
[2]孙新章,成升魁,张新民.农业产业化对农民收入和农户行为的影响——以山东省龙口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4(2):510-513.
关键词:农业;产业发展;农民收入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122
我农业在近40a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发生着改变,并不断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以便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农业主流的发展趋势是产业化发展,在这种发展模式当中,在确保农民收入的同时,还能够为其提供更多的经济来源,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此外,农业产业发展还会在农业生产中利用更多科学技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与质量,使我国农业逐渐向农业现代化方向发展。下面笔者就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和影响进行阐述。
1 农业产业发展的简介
农业产业发展主要是以市场为其发展导向,以经济效益为其发展中心,优化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项要素,并建立规模化、企业化、区域化等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形式,从而促进农业的发展[1]。农业产业化从本质上来讲是对传统的农业的改革,不仅是在技术上进行改造,还对其传统的农业产生模式进行了革新,使我国农业逐渐迈向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农业产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与传统农业相比较还存在很多特点,如专业化、社会化、集约化等。这些农业产业的发展特点是当今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特点,也是其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2 农业产业发展对农民收入所产生的影响
2.1 农业产业发展中各环节对农民收入所产生的影响
在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将会涉及到农业的生产、销售等环节。在生产环节,各地区农民应当综合考虑自身的特点,并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其生产的主要目的进行农业生产与农作物的种植,以免出现重复种植的现象而影响到产业发展的多样化。此外,还可以利用先进的现代化技术确保所种植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具有较高的质量[2]。例如青稞的种植与生产,应当在该地区建立组织机构,鼓励农民能够参与到日常的生产种植当中,并邀请相关的技术人员对其种植技术进行培训与指导,从而为其提供良好的生产条件。在销售环节,应当培养农民的市场意识,利用媒体进行农产品的宣传工作,以便吸引收购企业的注意,使企业能够来到生产基地进行农产品的收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该地农民的收入。
2.2 农业产业发展中企业对农民收入所产生的影响
企业在农产品的加工、销售等环节都会产生重要的作用,对于增加农民收入也具有积极意义。企业规模的大小与为农民所增加的收入两者之间具有正比例关系,也就是说企业的规模越大,农民的收入也就越多。一般情况,农民的获利方式主要是在生产与销售2个环节获利,而企业则是在加工等环节获得利润[3]。企业是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力量,通过企业的不断发展与壮大,能够不断增加农民所获得的利润,提高农民的收入。与此同时,企业还能够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充分利用农民剩余劳动力为农民增收。
2.3 农业产业的特色发展对农民收入所产生的影响
特色的农业产业结构能够对增加农业收入具有积极作用。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时,应当形成以农业为主,牧业为辅的发展模式,并建设相应的农业生产设施,例如节水灌溉设备等。通过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避免在雨季时发生洪涝灾害,从而保障农业的顺利的生产。与此同时,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还应当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与产量,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
3 结语
我国政府开始不断对农业进行改革,形成符合现代化农业的产业结构,使我国农业逐渐从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向现代化农业进行转变。农业模式和产业结构的变化都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标,我国各地农业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对当地农业进行改革,并结合当地农业的特点形成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当地的优势,以此增加农民的收入。希望通过本文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所进行地分析,使其能够为增加我国农民收入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郭建.农业产业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来自河北省的证据[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4):28-31,34.
[关键词] 发展态势 作用 政策投入
现如今,二、三产业的高速发展。作为根基的农业却停滞不前,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只有摆脱农业落后这一瓶颈状态,才能在新的市场经济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加强农业产业化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有其重要的作用。
一、产业化现状及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效用
我国农业产业群刚起步不久,还处在比较薄弱的基础状态。相对优势较弱,但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所占的比例较大。如此高的市场占有率,如果扶持好这一产业,那将在我们的经济建设的历史中写下重要的一笔,同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也开拓了一块肥沃的土地。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发展道路。对于农业产业化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
首先面对无情的市场风险,单个农户的力量极其微小。只有团结起来,才能产生合力,更好地维护自身利益,建设我国农业产业化,将以前每家每户分散了的土地集中组织到一起,根据区域、地理条件等不同因素因地制宜,制定适合当地农业发展的发展战略,以整体对抗局部、凝聚对抗分散,形成规模效应,发挥比较优势,从而提高农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和生产能力。
其次,以农业为基础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以农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强产业化投入,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主张“产、供、销”一条龙服务,自己生产自己销售,省去中间商的涉猎,使农民获得更大的经济利润。经济收入上去了,农民的干劲也就更足了。同时,实行产供销的一条龙发展模式,不仅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对农村过剩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提供了很大的解决方案。农民可以将自己的土地出租,在获得租金的同时还可以在自己的田间地头务工,即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又让农民获得双重的经济收入得到实惠。如此看来农业和其他产业既独立又互相促进、紧密联系。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像一把双刃剑,在提高农村人民生活水平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又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在市场经济下,农业开始由以前的买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自由化市场转化。随着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需求层次也由以前填饱肚子为主的生理需求向更高层次的需求转变。而我国的农业在这样一新的形势下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而今天,我国的农业从单单的注重量的增加向提高农产品质量上转化。以优质的农产品、优质的销售方式来迎合大众口味,从而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
最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中,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和国际贸易越来越紧密,各国之间的商品贸易也由自己国家地区间的贸易向国际间不同国家间的贸易转化,面对国际市场这一块大肥肉,我国农业的强势发展,有助于打开海外重工业为主轻工业缺乏的发达国家市场,将中国农业打入国际市场,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同时,加强对三农问题的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市与农村的贫富差距对我国的长治久安、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有重要的
作用。
二、加强政策投入的必要性
不难看出,农业产业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如此则要求我们的政府给予农业发展的大力支持和扶持。农业是我国经济的根本,所占比例大、牵涉范围广,凭借个人之力根本无法改变其现状。只有政府的介入,充分利用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给予最大的政策支持,设置针对农业的管理机构和加强对农业的改革力度,为农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在贫富差距极大地今天,农民作为社会发展中的弱势群体,需要政府给予极大扶持,加强农业产业投入,2006年1月1日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农业税,减轻广大农民的经济负担,但我国依旧出现了有地无人种有田无人耕的局面,而广大农村劳动力都参与到了南下的打工队伍,造成我国的农业严重空缺。较大幅度增加农业补贴,让广大农民在免费耕种还可以获得政府补贴,尝到甜头,参与到农民的一体化建设队伍中来,同时农民的压力减小了,也使农民的收入增加了,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消费欲望,促进货币的流通,人民生活富裕了,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从而主动地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加投入的为农业一体化服务。
加强新农村建设,在为农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农业的技术指导,将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运用到农业发展建设当中。为农业的发展配备专门的技术人员,用以指导和帮助农民用先进的科学方法提高种养殖的质量,为通过自己劳动致富的广大农民朋友提供技术援助,为其排忧解难,从而达到帮助广大农民增产增收。有实例指出技术进步对我国农业增长的贡献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20%提高到目前的45%左右。由此可见科技进步在社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农民的收入增长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也是社会的一种进步。以科技为支撑,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加强新农村的建设。成功的新农村将在别的乡村成为佳话、成为榜样,能推动更多的乡村参与到产业一体化建设中来,如此,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也增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势头。在产业一体化进程中,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坚持科技兴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又促进了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市场经济则应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政府在为其投入政策科技的同时,还应为其打造适合发展的销售方式,根据市场的需求和未来需求的发展方向,打造能迎合市场发展的销售方式。建立一支先进的销售队伍,为农民一体化进程出谋划策,将生产的农产品推广到市场之中,在市场中为其谋求一个很好的市场定位,去打造出出色的品牌效应,提升知名度从而更好的拓宽市场销路。就如在四川达州市场上出现的旧院黑鸡蛋,就是来源于四川万源普普通通农家而做大做强,在市场定位上充分抓住广大消费者追求健康的心理需求上,制定了迎合消费者口味的营销策略,以其营养丰富,富硒,具有滋补、美容、延缓细胞衰老、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保健等特殊功效打开了鸡蛋市场,成为鸡蛋行业的领先者。
参考文献:
[1]宋海祥:加快农业经济结构调整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青海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J].青海统计,2001(C00)
建设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但是,由于各地自然资源条件、社会经济基础和生产力水平不同,现代农业发展的内涵、目标和实现途径也存在着一定的个性化差异,而这种差异主要源于各地现代农业发展的特殊背景[2]。就关中-天水经济区而言,由于经济基础薄弱,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且地处西北内陆,除一些共性问题外,发展现代农业还存在有别于其他地区的特殊背景。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1.1现代农业发展起点低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区及其辐射带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但是,与国内平均水平及周边省区相比,关中-天水经济区农业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差距却在不断扩大,农业发展水平低、发展条件差、产业化程度低等状况依然没有改变,实践中虽然出现了一些现代农业发展的雏形,但总体上仍处于传统农业发展阶段,现代农业建设任务十分艰巨。
1.2现代农业发展受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和制约
关中-天水经济区特殊的地形地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尤其是如何做大、做强农业产业面临很多困难,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3]。而现代农业是产业化的农业、规模化的农业,经济区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对发展现代农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要将农业发展劣势转化为优势,将优势转化为胜势,就需要在现代农业产业的选择和体系的构建方面做出科学的规划与决策,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努力培育符合关中-天水经济区自然资源特点的农业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推动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提高农业发展的效益和水平。
1.3现代农业发展的自主选择空间受到一定的限制
关中-天水经济区地处西北内陆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长期以来,由于土地过度垦殖,从而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和石漠化生态危机。因此,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必须建立在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这既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需要,也是发挥自身优势、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综上所述,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农业模式具有地理上分散的显著特点,再加上现代农业经济组织并没有实质性地建立起来,故使得农业的规模普遍较小,品牌溢价效应未得到发挥。因此,笔者认为构建关中-天水经济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塑造区域品牌,并围绕区域品牌开展合作营销。
2基于区域品牌与合作营销的农业产业体系模式构建
随着消费者消费意识的改变及市场竞争的加剧,现代企业营销逐渐由自然营销向品牌营销转变。品牌在营销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而许多中小企业由于资金、技术、人才等不足,综合实力有限,即使产品的质量、独特性等非常优越,也往往难以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在这一背景下,区域品牌的优势便凸显出来了,区域品牌是区域内众多小企业品牌的综合表现,是各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区域品牌使区域内各小企业以较低的广告、营销成本塑造出一个理想的品牌。该品牌的凝聚效应有利于地区内企业品牌的成长和成功,提升区域的整体形象,增强区域吸引力,扩大区域影响,促进区域企业形象和产品形象的推广工作,提升消费者消费区域产品的信心。
2.1区域品牌与现代农业的关系
区域品牌是指在某个行政区域或经济区域范围内的具有相当规模和较强生产能力、一定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的一个或几个特定产业所形成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是该区域内企业品牌集体行为的综合体现。它包含3个要素:产业基础、区域特性和品牌内涵。其中产业基础是区域品牌的基本内容,产业的生产规模、市场占有率、技术和质量水平、产业内部分工合作程度等体现出的产业实力水平与区域品牌的影响力呈同向变动关系;区域特性是指区域品牌与特定区域密不可分,一般带有强烈的地域色彩;品牌内涵是指区域品牌不仅蕴含着区域沉淀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等内容,更代表着该区域产业和产品的主体和形象,区域品牌与现代农业具有密切的关系。
2.2合作营销在企业品牌创建中的重要性
如今的品牌已不仅仅是企业赋予产品的一个商业名称,更是成为产品质量和企业形象的象征,是企业从长期的经营过程中与各关系利益人(包括消费者、经销商、投资人、政府、社区等)建立的一种特定的关系。正因为如此,企业建立品牌不只是企业单方面通过技术与管理创新,生产和提供令消费者满意的优质产品和服务,进而塑造出优秀的企业形象以及制造商的努力,还有供应商、经销商的配合与合作以及政府、社区乃至消费者的支持。因此,合作营销在企业品牌创建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是企业必须注重并付诸实施的工作。
2.3区域品牌与合作营销的农业产业体系模式构建
以上论述表明,农业的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即农业必须产业化并建立一定数量的品牌知名度大、规模可观的农业经济组织。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与布局应该紧紧围绕区域品牌而进行,并联合组织各利益相关者开展合作营销,维护好区域品牌并对其进行创新。换句话说,农业产业的布局和体系的构建除了要满足关中-天水经济区内部不同地域的产业基础与特色之外,还必须考虑以往已经树立的品牌或通过重构区域品牌的方式,将有条件、有能力开展合作营销的农业产业和企业集成起来,真正做大、做强一个或几个农业区域品牌,从而打造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农业品牌,培育一批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农业经济组织与农产品品牌,最终将关中-天水经济区塑造成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品牌。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必须发挥其特有的引导和服务职能,从制度和服务层面提供“粘合剂”将区域内的企业及其他利益相关者联合起来。综上所述,基于区域品牌与合作营销的农业产业体系模式。
3区域品牌与合作营销模式下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对策
按照上述模式,产业的布局和区域品牌的创建应该同时进行,缺一不可,不存在类似“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4]。产业布局的整体调整有利于区域品牌的快速形成与提升,但知名度大的区域品牌又必须以富有特色的农业产业为支撑,而且更多的农户、农业企业或农业示范基地的集群化,更能共享品牌溢价效应,从而带动其他产业的共同发展[5]。因此,为了更好地构建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农业产业体系,培育国际化的农业区域品牌,以全新的理念开展合作营销,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采取对策。
3.1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首先,政府要全方位地提供公共服务。政府通常是产业政策的制定者,负责基础设施建设、人员培训和教育。地方政府对于本地的产业优势及区域品牌建设更是责无旁贷,区域品牌建设离不开政府职能部门的引导和扶持。地方政府制定公共政策应该更多体现为引导和监督功能。政府要提供各种高效的行政服务,必要时要为产业中的企业提供解困服务和要素服务,设身处地地为企业着想,体恤难处,利用土地、信息和社会荣誉等调控市场,利用社会要素来塑造强烈的创业氛围。同时强化政府在市场规则制定、行业指导和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功能,为区域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规划产业园区,引导本地产业的合理发展,避免区域内因产品过度同质而导致“柠檬市场”的出现;完善本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在条件具备的地区成立零售批发营销中心,逐步形成特色产品的集散地,搭建畅通的物流平台和高效的信息共享平台,在此基础上打造产业优势及区域品牌。其次,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区域发展环境。好的制度和交易环境是区域品牌形成和知名度不断提高的保证,而政府以其独特的地位在制度的建立方面有着自身的优势。目前地方政府需要做的工作有:第一,把区域品牌建设列入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第二,政府应该通过制度创新,集中必要的政策资源,为区域品牌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支撑条件;第三,政府要努力挖掘资源或历史文化等资源禀赋作为题材进行培育,制定有关维护质量和市场秩序的地方性法规,维护企业合法利益,依法打击假冒伪劣行为,保护知识产权。
3.2加强农业区域品牌形象推广、监督和保护
品牌形象,即品牌在市场上和社会公众心目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它体现着公众特别是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与评价。因此,品牌形象只有通过销售或宣传活动将其传达给消费者才具有意义。一方面,区域内企业应该做好公共关系工作,尽快形成品牌的良好形象;另一方面,可通过各种媒介有意识地向公众介绍品牌形象。区域品牌形象推广的方式有:区域客户的口头传播,重大节日的庆祝活动,举办项目推介会、招商洽谈会、商品交易会、博览会、展会,建立行业互联网网站,开辟专业论坛和讲座等。农业区域品牌是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是其所有者的一笔巨大财富。为使这项巨大无形资产和宝贵财富不受侵犯,有关部门必须对品牌实施有效的保护策略。区域品牌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为区域内的企业提供了“搭便车”的激励,也为区域内外企业以次充好的行为提供了可能,最后使区域品牌的整体形象受损。为了有效地防范各种侵害和侵权行为,区域内企业应该制定各种保护措施来维护区域品牌。
3.3发挥龙头企业在区域品牌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区域品牌往往是某个区域的企业品牌集体行为的综合体现,代表着一个地区产业品牌的主体和形象,对本区域的经济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创建和发展区域品牌实质上就是一种商业经营行为,需要区域内的大批企业和产业品牌集体参与。企业是区域品牌创建和发展的主体,同时也是区域品牌发展的最大受益者。企业自身的产品和品牌形象是区域品牌发展的基础。因此,区域内各企业要树立和强化品牌意识,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发掘产品品牌内涵,提高产品综合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同时加强企业自主创新,打造企业自主品牌,以此推动区域品牌发展。
关键词:休闲农业;发展;阐述
近年来,邹平县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抢抓机遇,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大胆尝试这一新型产业形态,开发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取得了初步成效,为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开辟了一条新路子。截止目前,全县休闲农业园区达到207个,其中现代农业科技园108个,农业观光采摘园60家,农家乐71家,休闲农庄4处,其中规模以上(年经营收入500万元以上)园区1家,从业人员7600人,实现销售收入2亿元,增加农民收入6300万元。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县拥有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1处,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五星级示范企业1处,全国十佳休闲农庄1处,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1处,五星级滨州市农家乐2处,四星级滨州市农家乐2处。总结休闲农业组织开展的高效成果,文章就休闲农业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做详细阐述,以供同仁参考和借鉴。
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经济的转型升级
想要实现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很重要和关键。而休闲农业的发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转型升级,重点体现在这几方面:第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效益。具体指的是在农业产业结构发展过程中逐步提升其经济效益水平。休闲农业发展中将第一、第二产业逐渐向第三产业的转变过程,实质上就将农业生产中的技术、资金以及资源等效益以流动的方式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从而更好地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效益;二是对农业产业能力进行优化。具体包含农业产业对现代科技的吸收、运用以及对农产品市场的控制和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等多种能力。因此,我国在城乡地区大力发展和推进休闲农业,不但可以将农村自然环境与社会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而且还能够将其自身的生产和发展能力进行转化,从而提升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速率和质量,实现其产业结构上的优化。
2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经济和谐发展
休闲农业的不断发展,有助于改造农村基础设施。同时,有助于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优化自然生态空间,逐步引导民众走向现代化、可持续化,更好推动新农村的建设。休闲农业的发展,在优化保护生态资源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升人文、自然、资源等的利用率,有利于生态经济的循环发展。此外,在环境保护中更好提升农村生产效率,更能体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比如:旅游房地产行业。此外,休闲农业的发展,更催生了农业与旅游行业的融合,为闲置劳动力的再就业指明了方向。同时,潜移默化中也提升了民众的文化素质水平,增加了与城镇居民的交流,而在客观上提升农村的整体面貌。
3转移农村闲置劳动力,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
休闲农业的发展,更好转移闲置劳动力,主要体现在:第一,自发展角度看,不同于国外发达国家,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受农产品发展领域的优先发展,更多的农村闲置劳动力,开始向专业技能要求更低的服务业转移。受此影响,更多劳动力从事第三产业。从休闲农业的长远角度考虑,休闲农业的发展更有利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更有利于农业社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第二,自经济结构分析。目前国内经济仍然以二元型为主,而不断减少的耕地资源更是加速农村闲置劳动人口的增加。还有一个更现实的问题,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导致闲置劳动力的人口素质普遍不高,这就需要更多的劳动密集型和技术要求不那么高的产业来吸纳这些闲置劳动力。第三,从产业结构上分析。休闲农业目前还属于边缘类的产业,不仅具有农业经济的发展特点,而且也具备旅游经济的发展特征。所以,休闲农业能够有效地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转移,而且还能够激励当地农民进行自主创业、创收;比如休闲农业与农村旅游产业的结合,就带动了农村地区的交通运输、餐饮以及纪念品等行业的发展,这也就为农村地区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根据我国农业部的统计,2014年,东部沿海地区,休闲农业与农村旅游园区共有近5万家,年产值在1000万以上的企业有3000家之多,年收入达900亿元,解决就业人数300万人,其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人数就占到了53%。
4结论
作为第三产业的主推力——休闲农业,在提升居民人均收入和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渐突出。同样,随着城镇居民对休闲农业需求的不断增加,休闲农业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经济的转型升级;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经济和谐发展;转移农村闲置劳动力,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等各方面,都将发挥着巨大的改善作用,同样更有效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更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涂小诗.我国休闲农业产业化的模式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2):180.
[2]宋桥萍.安源区发展休闲农业纪实[J].江西农业,2017,(3):34-35.
农业推广服务模式主要是通过一系列方式将农业发展的成果推广出去,使这些成果得到广泛地应用。但是当前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并不十分健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当前农业推广服务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农业推广服务重视不足
当前农村对于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并不十分重视,未能充分认识到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的重要性。近年来随着对农村建设的重视逐渐增加,农村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当前农村经济形式逐渐增加,种植业、养殖业等丰富了农业经济。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的丰富和完善有助于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由于一些地区比较偏远与外界的联系比较少,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农业推广服务。
1.2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单一
当前农业推广服务模式主要是农业科技园、示范基地等单一的模式,这种单一的模式推广效果并不十分理想。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经济发展逐渐呈现出多样化,这也需要多样化的服务模式。单一的推广服务模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技术的交流和推广,也影响了农业科学技术的运用。当前农业推广服务模式主要是以农民为主导的,政府参与的程度比较有限,这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农业技术的推广,政府主导的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相对于农民自己主导的服务模式,范围会比较广,农业技术水平会比较高,能够满足农民多样化的需求。
1.3缺乏专业的农业推广服务人员
农业推广服务体系需要专业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但是农村中缺少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大多数农民并没有广泛的人际关系和市场联系,因此农业推广的范围会比较有限。由于缺乏与外界的沟通联系,一些农村的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并不健全,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身技术的发展。
2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创新
为了更好地促进农业的发展,一些地区纷纷推行农业推广服务模式,为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市场。但是由于受到多种限制因素的影响,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并不完善,在今后的发展中需要进一步完善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创新其模式,促进农业的发展。
2.1重视农业推广服务模式
当前农业的发展不仅仅需要资金的支持,也需要技术和市场的支持,农业推广服务体系有助于农业市场的开阔和技术的运用。在农村中加强宣传,提高农民对于推广服务模式的认识,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积极性,不断完善推广模式。同时还可以鼓励农民创新推广服务模式,发挥集体的智慧,不断完善农业推广服务体系。
2.2提高农业推广人员的素质
当前农村中缺少一些高素质的农业推广服务人员,由于大多数农民对于农业推广服务体系的认识不足,并未能真正发挥其作用。需要着重培养一些推广服务人员,更好地为农业的推广服务。聘请一些专业人员对农民进行指导,对于农业推广服务的模式以及推广服务的内容进行宣传和讲解,使农民能够掌握基本的推广服务模式。借鉴一些其他地区的推广服务经验,比如一些农村借助旅游的优势,开展农家乐、种植园等等,通过借鉴经验不断完善自身的服务模式。农村中有文化的年轻人是推广的主要对象,可以成为主要的推广力量,充分发挥其优势,壮大农业推广服务队伍。
2.3创新农业推广服务模式
创新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对于改善当前的农业市场和农业技术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的创新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结合农村发展实际,完善推广服务体系。创新推广主体,当前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的主体是不同的,今后可以适当地增加推广主体,比如可以借助一些政府的农业服务部门,以技术为依托,开展农业科技园。可以利用一些农业院校等推广技术,比如农业示范园等,农民也可以根据当地的优势开展农家乐园等,丰富推广服务主体。完善推广制度,推广制度需要包括一些推广主体的管理制度,以及对社会力量的支持等等,完善的推广制度是推广服务模式的保障,同时也有助于保障各项工作规范开展。注重农业产业的推广,农业产业在整个推广服务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产业的发展是最终的目的,因此在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的创新中需要充分考虑农业产业的优势,将产业优势与推广模式相结合,取得最好的效果。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农业产业,比如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等,针对农业产业的优势制定相对完善的推广服务模式。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的创新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需要鼓励农民的创新,通过政策的支持不断完善推广服务体系。政府可以对农村科技园或者农村科技示范园提供资金支持和补助,或者放宽信贷政策,解决农民的资金问题,带动农村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3结语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产业集聚创新成为研究的热点,王缉慈(2001)认为产业集聚可以促进知识的传播和扩散,促进学科交叉和产业融合,从而促进创新环境的建立,有利于产业的创新。但目前对于产业集聚与技术创新的研究集中于高新技术产业的领域,鲜少有研究农业技术创新。农业技术创新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源泉和动力,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现阶段对于研究产业集聚对农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尤显紧迫。基于此,宋燕平等(2008)建立了农业产业集聚产生技术进步效应的理论模型,并利用var模型实证检验了农业集聚与技术进步两因素之间的关系,本文在这篇论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农业集聚视角下产生技术创新效应的影响因素展开分析,通过对安徽砀山酥梨产业的调研问卷,使用amos软件对模型和假设进行验证,并对检验结果进行论证研究。
二、研究框架与研究假设
(一)研究框架
产业的集聚现象被认为是有利于技术创新和溢出的有机载体(freeman et al , 1991)。本文在此理论前提下,研究网络结构、知识溢出以及吸收能力等因素对农业集聚区技术创新效应的影响,探讨由集聚所产生的农业技术创新效应相比非集聚的农业技术创新存在哪些优势?该理论框架的整体逻辑是:知识溢出是技术创新的根本原因,微观主体的吸收能力直接反映知识溢出的效果,而农业产业集聚本质上是一种中间性网络组织,这种网络结构的特征会影响知识溢出的难易程度,有助于提高集聚成员的吸收能力,从而对集聚区的技术创新有显著影响。(见图1)
(二)变量界定
1.网络结构。britton (2003)认为产业集聚可以被看作是各种成员通过社会联系构成的网络,并通过实证分析,证明了加拿大产业集聚内的成员关系是以网络形式存在。具体到农业产业集聚中,主要包括为农户、农业企业、政府部门、农业科研机构、中介组织等网络成员,它们构成了农业产业集聚的网络节点。本文根据社会网络的分析方法,结合农业产业集聚的特点,将网络结构归结为网络密度和网络强度两个维度。网络的密度是指网络内实际存在的联系数量占到可能联系数量的比例,网络强度是指行为主体联系频率的高低和组织资源对联系承诺程度的高低。
2.知识溢出。从1962年,arrow最早研究了知识积累的过程之后,知识溢出与空间集聚就紧密相连,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一个前沿方向。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产业集聚可以产生知识溢出的效应,通过对“知识溢出”文献总结,可以归结为两类,一类强调了知识溢出的中的“溢出”,着重于研究主体之间知识交流与扩散的过程,如jovanovic等(1989)建立的知识溢出模型,证实在空间上接近或技术水平较高的个体会有利于技术的获得和知识的交流和扩散;另一类强调了知识溢出的中的“知识”,如duranton等(2001)的知识溢出模型强调了不同产业的空间集聚有利于知识的创造和生产。根据这两类文献,本文将知识溢出划分为知识创造和知识扩散两个维度。
3.吸收能力。本文这里吸收能力的概念是指农业产业集聚成员识别、吸收、消化、利用集聚区内部溢出知识的能力。从定义可以看出,知识吸收能力包括4个方面,可以归纳为两类:潜在吸收能力(包括知识识别和吸收)和实际吸收能力(包括知识消化和开发利用)。潜在的知识吸收能力是利用外部知识的前提,实际知识吸收能力是通过利用外部知识不断创新并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
4.技术创新。农业技术创新是不断的用先进的农业技术代替落后的农业技术,以实现农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的角色从原先的生产者转变成为现在生产者与经营者兼顾的双重身份,因此,农业技术创新不仅体现在农业生产过程,同时也涉及到生产的组织和管理过程。
(三)研究假设
1.网络结构与技术创新。农业产业集聚的网络结构为农业技术创新提供了可能性。storper等 (2004)认为社会网络能够把不同的个人、群体、产业和区域有效地连接起来,有效地交换信息,促进集群中知识的持续流动和扩散。coleman(1988)认为,高密度网络会产生大量的企业间联系,网络内信息和资源将更快速地流动;hsu(1997)提出,网络的强连结有助于组织间的深度互动对组织生产管理方式与技术创新的能力产生影响。根据以上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产业集聚的网络结构主要是通过知识溢出和吸收能力对技术创新产生影响,据此提出如下假设:
h1 在农业产业集聚中,网络密度对知识创造产生积极影响。
h2 在农业产业集聚中,网络密度对知识扩散产生积极影响。
h3 在农业产业集聚中,网络强度对知识创造产生积极影响。
h4 在农业产业集聚中,网络强度对知识扩散产生积极影响。
h5 在农业产业集聚中,网络密度对潜在吸收能力产生积极影响。
h6 在农业产业集聚中,网络密度对实际吸收能力产生积极影响。
h7 在农业产业集聚中,网络强度对潜在吸收能力产生积极影响。
转贴于
h8 在农业产业集聚中,网络强度对实际吸收能力产生积极影响。
2.知识溢出与技术创新。知识溢出对于技术创新的作用,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定论,在不同环境下的研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almeida等(1999)认为知识在不同企业和区域的流动以及与不同群体的互动交流,可以促进技术创新。林承亮等(2008)认为知识溢出对于技术创新是一把利弊双刃剑,它既能因新知识的传播运用而促进经济发展,也会因打击创新者积极性而阻碍技术创新。在农业产业集聚中,大多数的成员是农民,文化水平相对较低,能够掌握知识的渠道较少,因此集聚区内的知识溢出有利于农民扩大农业资源的利用范围,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业技术创新。据此提出如下假设:
h9 在农业产业集聚中,知识创造对农业技术创新产生积极作用。
h10 在农业产业集聚中,知识扩散对农业技术创新产生积极作用。
3.吸收能力与知识溢出、技术创新。集群的吸收能力取决于集群内每个行为主体对外部知识源的吸收能力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cohen等认为集聚区成员的吸收能力直接影响着集聚知识溢出的效果,caloghirou(2002)认为技术知识溢出效果受接受溢出企业吸收能力的限制,接受者所吸收的知识和怎样使用所吸收的知识直接导致知识的创新。
h11 在农业产业集聚中,潜在吸收能力对知识创造产生积极作用。
h12 在农业产业集聚中,实际吸收能力对知识创造产生积极作用。
h13 在农业产业集聚中,潜在吸收能力对知识扩散产生积极作用。
h14 在农业产业集聚中,实际吸收能力对知识扩散产生积极作用。
h15 在农业产业集聚中,潜在吸收能力对农业技术创新产生积极作用。
h16 在农业产业集聚中,实际吸收能力对农业技术创新产生积极作用。
三、 研究方法
(一)量表的设计
笔者以“网络结构”、“知识溢出”、“吸收能力”等作为关键词,对sci引文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上相关论文进行搜索,尚未发现这3个变量在农业经济研究中的成熟量表,因此,本文结合其他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农业产业集聚的特征制订量表。其中,网络密度和网络强度的量表参考了coleman(1988)、hsu(1997)等的研究成果,总结为6个问题项;知识创造和知识扩散的量表参考了chowdhury(2005)的研究成果,总结为6个问题项;潜在吸收能力和实际吸收能力的量表参考了giuliani的研究成果,总结5个问题项。对于农业技术创新采用的量表,根据顾焕章(2002)的著作中对于农业技术创新量表的总结和修改,归纳为3个问题项。在量表设计中每个题目均采用likert五点尺度测量方法,即1分表示“完全不同意”,5分表示“完全同意”,其余的以此类推。(见表2)
(二)样本结构和数据收集
本研究所用数据来自本课题组于2011年11月对安徽省砀山县良梨镇、玄庙镇、官庄镇、关帝庙镇所做的调查。期间主要采用的是入户访谈的方式,以确保问卷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共发放调研问卷300份,经过整理,剔除其中答案具有明显规律性的问卷,获得有效问卷223份,有效率为74.3%。由于农民目前不仅是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之一,更是农业技术创新效果的检验者,因此本次调查问卷的对象来自砀山酥梨集聚区中的梨农,之所以选择砀山酥梨产业的集聚是因为砀山酥梨历史悠久,是古老的地方优良品种,集聚形成时间长,且近些年由于砀山县对于梨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视,在防治病害系列研究和选育产量高、品质优的新品种方面都取得了不俗成就,因此在我国目前农业产业集聚的发展情况下,以砀山酥梨产业为例研究农业产业集聚区中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见表1)
(三)信度和效度分析
本研究以cronbach′a系数来检验变量的信度,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结果表明,4个变量下的7个维度整体cronbach′a系数为0.937,说明样本数据具有较好的信度,具体到各维度的cronbach′a系数值,可以看出维度值均大于0.7,因此各变量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表明所设计的量表具有可靠性。
本研究以探索性因子分析来验证样本效度。首先进行bartlett球体检验,kmo检验结果是0.875,大于临界值0.7,并且样本分布的球形bartlett检验p值是0.00,在0.00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说明可以进行因子分析。在因子分析中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施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后得到因子载荷矩阵,结果显示,所有可观测变量在各自归属的因子上的负载很高(见表2),在其他因子上的负载很低,说明研究数据达到很好的效度。
四、模型检验与分析
(一)参数估计结果
本文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的方法,利用amos7.0对农业产业集聚区中所产生的技术创新因素进行拟合分析。在模型中使用最大似然估计进行运算,参数估计的结果如图2所示。
结果表明,假设h1、h2没有得到显著支持,其余假设cr值的统计检验相伴概率值均小于0.05,可以认为这些假设的路径系数在5%的水平下显著。
(二)模型分析
1. 网络结构。本文将网络结构分为网络密度和网络强度两个维度,但从模型估计结果中来看,网络密度对于农业产业知识的创造和扩散并没有产生直接的影响。究其原因可能在于本文对于网络密度的定义只是在于农民之间联系的一种广泛程度,这种不深层次的交往可能很少涉及到农业种养技术方面的交流,而网络强度更强调了农民与企业、中介组织和政府之间的一种交往程度,这对于农业的知识创造和扩散都是有直接影响的,并且这种影响程度较大。
(说明:***显著性水平小于0.001,**显著性水平小于0.01,*显著性水平小于0.1)
从网络结构对于农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来看,网络结构主要是通过网络中成员的吸收能力和知识溢出来影响农业技术创新,特别是其中网络强度对于农业技术创新的间接影响效应大。
转贴于
2. 知识溢出。这是对农业技术创新作用最大的一个因素,因为农业的知识创造本身也反映了农业的技术进步,而当农业知识扩散的渠道多,并能发挥很好作用时,有利于农业技术创新。从本文模型的分析结果中看出,知识扩散对于农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可能比知识创造的影响更大一些,原因在于农业技术的创造固然重要,但由于农业技术与工业技术的创新相比农业技术的最后使用者是农民,农民由于自身的素质和对于知识的吸收能力相比于工业企业来说要弱得多,因此农业技术创新最终的效果如何,就体现在农民对于这项技术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这就体现了农业知识扩散的重要性。
3. 吸收能力。潜在吸收能力和实际吸收能力对于农业技术创新具有正向的作用,与假设一致,同时,从本文模型中看出,农民的吸收能力对农业的知识溢出也具有正向影响,从而还可以通过知识溢出的中介影响农业技术创新。因此,吸收能力对于农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的效应是最大的,并且潜在吸收能力对于农业技术创新的影响要大于实际吸收能力,这是因为潜在吸收能力强调了对于知识的识别和吸收,在量表的设计上本文着重于农民的知识储备、生产经验以及对于新技术的态度,这些因素对于农业创新技术的推广更为有用。
五、结论与建议
研究结果表明农业产业集聚区的网络结构通过知识溢出和吸收能力对于农业技术创新有正向影响,其中吸收能力的影响尤为显著。
(一)在于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地位和产业化经营目的的认识问题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产业的一次伟大的革命,而从微观角度上看,则是农业产业的微观组织拓展其经营范围,利用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内部的“非市场安排”与系统外部的市场机制的结合方式,更加有效也更加低成本地满足目标市场需求的业务扩张方式和经营模式。因此,农业产业化的目的不是为了单纯地追求产业链的延伸与完善,也不是单纯为了追求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而是通过农业产业经营系统内部的整合,使得农产品的品种、规格、数量、质量与服务更好地符合目标市场需求,从而获得组织的壮大和利润的实现。不管是哪一种模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其主体都是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既不是政府的行为也不是分散农户的个体行为,而是龙头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业务的需要进行的一种市场行为。这个龙头企业既可以是生产环节的企业,也可以是供应或销售环节的企业;既可以是农民个人或合伙办的企业,也可以是外部的其他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化”到什么程度,不能依据政府的主观意愿而应该取决市场需求的变化和龙头企业自身的因素。
(二)在于如何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活力问题一个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的经营效率如何,主要取决于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多元经济复合体的活力。而一个企业或一个多元经济复合体的活力则取决于其创新能力的高低。创新是指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按照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J.A.Schumpeter)的定义,创新可以包括以下几种形式:(1)引进新产品;(2)引进新技术;(3)开辟新市场;(4)控制原材料的供应来源;(5)实现企业的新组织。由此可见,企业的创新是一种综合创新,不仅包括狭义的技术创新,而且包括与之相伴而生的组织创新、生产创新、管理创新和营销创新。不断追求创新是企业家的天职,是企业活力的源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本身就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创新工程,不仅包括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也必然客观要求产业化经营系统进行管理创新、生产创新和营销创新。但在目前的实践中,农产品营销创新尚处于萌动状态,缺乏理论准备和经验积累。笔者认为,目前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活力的最为迫切的问题,不是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而是营销创新问题。
所谓营销创新是指企业或企业经营系统在经营思想与营销理念、营销战略与策略、营销方式与营销手段等方面的不断变革与重新组合。营销创新是组织创新成果得以巩固的重要保证,是技术创新成果得以推广和市场实现的根本前提,是管理创新和生产创新的先导。在买方市场的条件下,没有不断的营销创新就没有企业综合创新能力的提高,也就谈不上企业活力的提高。对于农业产业化经营而言,农产品营销创新的意义尤为重大,不仅关系到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否进一步健康发展,更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能否经得起“入世”的严峻考验,事关中国农业未来的发展,我们应该从时代责任感的高度来认识其重要性。各地正在进行的“订单农业”、“市场农业”、“农产品名牌战略”等实践就是农业产业化组织进行营销创新的有力例证。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深入推进,客观上迫切要求产业化经营系统全面审视自己的经营思想和营销理念,彻底地从计划经济时代的以生产为中心的农产品运销观念的桎梏中摆脱出来,全面导入现代市场营销创新,这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
二、农产品营销创新的内容
(一)农产品市场经营观念的创新———农产品营销创新的先导为了实现诸如利润、销售增长率等目标,农产品经营者必须进行市场调研、产品开发与农产品储运、销售等一系列与市场有关的经营活动。在从事这些活动时,应当以什么样的理念为指南,应当如何处理企业、顾客、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就成为任何企业或生产经营者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就构成一个企业的市场经营观念,也称营销管理观或市场营销观。它是决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方向的指南,也是为经营者在组织和谋划企业的市场营销时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概括了企业的经营态度和思维方式,贯彻于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全过程之中。随着农产品相对过剩时代的到来,客观迫切要求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抛弃农产品运销观念,确立以市场为中心的现代农产品市场营销观念。农产品市场营销就是指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欲望而实现农产品潜在交换的活动过程。它是一个比农产品运销更为广泛的概念,农产品市场营销要求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不仅要研究人们的现实需求,更要研究人们对农产品的潜在需求,并创造需求。农产品运销观念强调的是以自己的生产为前提,如何把生产出的农产品运输出去并完成销售,考虑的是如何把产品变成现金。农产品生产营销观念考虑的是如何通过生产、传送农产品以及与最终消费农产品有关的所有事物,来满足顾客的需求。顾客的需求是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出发点、中心点和归宿点。
(二)农产品营销战略与策略的创新(即营销组合的创新)———农产品营销创新的核心内容在传统的农产品运销观念指导下,农产品生产经营主要依靠农产品的储存与运输、推销与促销等手段来实现扩大销售。农产品市场营销观念则通过协调市场营销即围绕目标市场需求的变化,综合地运用各种营销战略与策略,并加以优化组合,不断创新,通过比竞争对手更加有效地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来实现企业增长和利润的实现。这就要求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充分运用现代市场营销的“10PS”组合。
第一,应该充分重视战略性营销,用好“市场探查”、“市场分割”、“市场优先”、“市场定位”等战略性4PS组合。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源于对农产品消费需求的深入探查和仔细研究,通过市场研究,寻找潜在需求,捕捉市场机会。根据一些细分变量来分割市场,进行比较、评价,选择其中一部分作为自己为之服务的目标市场,针对它的需求特点开发适宜的产品,制订合适的价格、渠道、促销策略,实现产品的既定目标。
第二,充分利用好“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等战术性“4PS”组合。由于四大策略各自包含若干个具体策略,形成各自的亚组合。如产品策略中就包括诸如产品组合策略、新产品开发策略、包装策略、品牌策略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策略等。因此,高绩效的市场营销活动不仅在于这四大策略的灵活运用和不断创新,而且在于灵活运用和有效组合每一个亚策略,形成动态优化组合,协调一致为顾客需求服务。
第三,要积极应用“政治权利”和“公共关系”。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比较利益低下,资金紧张,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一般难以进行广泛的宣传和促销,往往要充分依靠“政治权利”和“公共关系”这两个策略。一方面,积极利用政府力量,获得宣传支持,引导百姓消费,扩大有效需求。战后日本在发展奶牛业时就曾经提出“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的政治口号。泰国王室也曾致力于劝少年儿童多喝牛奶。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应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改善与社会各界的关系,树立良好的形象,获得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通过公共关系达到宣传促销目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可以利用报纸、电视台等大众媒体以及其他社会机构为农产品营销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三)农产品品牌决策与管理的创新———农产品营销创新的关键和集中体现农产品品牌决策包括:(1)是否给农产品设计品牌即品牌化决策;(2)决定用谁的品牌即品牌使用者决策;(3)决定品牌的质量水平即品牌质量决策;(4)使用多少个品牌即家族品牌决策;(5)品牌扩展决策与品牌重新定位决策。
品牌管理是通过创立一个好的品牌,培育品牌、扩张品牌和保护品牌,奠定农产品品牌优势,塑造驰名品牌,积累品牌资产。品牌资产的构成要素包括品牌知名度、品牌认知度、品牌忠诚度与品牌联想及其他资产。品牌管理过程实质是一个就品牌资产的各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有步骤的规划和创新过程,其根本目的是塑造高资产的品牌。品牌资产主要体现在:(1)品牌是高价格的基础,驰名品牌会给企业带来高额利润;(2)品牌是产品竞争优势的基础,驰名品牌具有强大的竞争力;(3)品牌是吸引新消费者,留住老消费者的有利武器;(4)品牌能够提高企业营销计划的执行效率;(5)品牌是促进产品扩张,促进贸易的有力杠杆。
农田水利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公益性,主要是保证我国农业生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随着世界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淡水资源逐渐减少,导致农业产量急剧下滑,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提高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加强农田水利改革可以改善我国的水生态环境,积极促进我国现代化城乡的建设;还可以维护农民的权益,对促进农村和谐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现阶段我国农田水利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资金投入不足
农田水利工程一般建于户外,具有较强的公益性,一些建筑企业出于自身经济考虑很少愿意将资金投入其中。现有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农民自身和政府支持,这2种资金来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经常出现资金长期投入不足等现象,导致我国农田水利改革很难真正实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央实施分税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下放了政府的管理权限,但对地方政府的财政大权仍没有明确规定,致使我国城乡财政收入减少,使得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缺乏资金支持;取消“两工”之后,农田水利筹资能力急剧下降,使得农田水利投资缺口越来越大;相关管理部门缺乏沟通,不能合理分配建设资金,严重影响了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的整体建设进度。
2.2基础地位没有发生改变
现阶段,农业依旧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他产业的发展必须由农业为其提供原料,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目前,我国农田水利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改革力度不够,影响了我国农业的稳定发展。在未来发展中,如果想要提升我国农业整体经济收益,就要不断调整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加大农田水利改革,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作为工作重心。
2.3缺乏对农业产业性质改革
农业普遍存在着生产周期长、风险系数大、回报率低等特点,农田水利改革在我国农业产业中的基础较为薄弱,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农业的落后性和弱质性。但在现阶段的改革发展中,政府却常常忽视这一现象,使得农田水利改革不彻底,影响农业整体效益。因此,政府在进行改革时,应该多从农业产业的性质方面出发,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为我国农业水利工程建设提供有利条件。
2.4缺乏技术改革
现阶段,我国很多地方进行农田灌溉时仍采用人为灌溉方式,这种传统的灌溉方式不仅对人体的耗费较大,而且也易造成淡水资源浪费。近几年,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劣,淡水资源紧缺,如果仍采用传统“漫灌”方式,那将给生态平衡造成严重威胁,因此,相关部门在进行农田水利建设时,要加强对灌溉技术的改革与创新,从而提高农田产业可持续发展。
3加强农田水利改革发展的措施
加大政府投资力度。根据国家1号文件要求,政府应该加大对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投资力度,积极调整财政支出,整合农业综合产业,对相关企业进行鼓励,加大企业对农田水利工程的投资力度,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促进我国农田水利行业的快速发展。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宣传力度。强化政策宣传,定期开展农田水利干部管理会议,将国家相关政策1级级传达给人民群众,提高人民群众的节水意识,减少农田水利改革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加强效果宣传,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之后可以有效减轻农民的负担,提高农田产业的收益;加强《水法》宣传,做到合理用水、依法用水,并对水资源进行监督与管理,减少水质污染,最大限度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对农田水利管理制度进行改革。依据国家相关政策要求及时调整农田水利管理制度,制定符合当下发展需求的新制度,对原有的的水费计收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严格规范收费标准;加强监督体系建立,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实施过程进行监督,杜绝现象出现。加大技术改革。传统“漫灌”的灌溉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有的社会发展要求,因此,要选用节水灌溉方法,这种方法既可以满足时展要求,还可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4结束语
加大农田水利改革,不仅要重视对水利工程的建设,还要调动人民的参与积极性,让人民充分感受水利工程给自己带来的巨大收益,为我国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保障。
作者:冯兴中 单位:海北州水利勘测设计室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