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民营企业的特点范文

民营企业的特点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民营企业的特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民营企业的特点

第1篇

[关键词] 民营企业 产权 模糊

一、 民营企业产权的特点

自1937年科斯教授在其发表的论文《企业的性质》中首次提出企业的产权问题以来,企业产权制度问题就成为了新制度经济学研究的热点话题。同样,在科斯教授的《社会成本问题》中,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在交易成本大于零的情况下,产权的清晰界定将有助于降低人们在交易过程中的成本,改进经济效率,也就是说,如果存在交易成本,没有产权的界定与保护等规则,即没有产权制度,则产权的交易与经济效率的改进就难以展开。产权制度的完善有三个要求:产权清晰;产权结构合理;产权流动。而产权清晰是产权结构合理和产权流动的前提,没有清晰的产权后两者是不可能得到满足的。当然要说明的一点就是民营企业产权模糊性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对其发展中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在民营企业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产权的清晰界定则是必经的过程,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产权清晰最为重要的就是明确产权主体以及相应的责权利。民营企业有两大来源:一是根正苗红的纯民营企业,是从企业创立时就与“公营”无关的企业;另一类则是“戴红帽”的民营企业。本文主要讨论的是“戴红帽”的民营企业。而这种类型的民营企业又可以分为只是借“红帽”而实际民营的企业和从国有或集体转化为民营的企业两类。不管是这两种的那一种民营企业其产权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模糊性。

二、导致民营企业产权模糊的主要原因

1.民营企业的创业方式

民营企业中有部分企业带有家族经营的特点,在创业时由于受到人才、资金、传统文化等方面的限制一般以家族企业起家。虽然家族企业这是一种古典式企业经营方式,但他却帮助了绝大多数民营企业的从无到有。利用血缘、亲缘、地缘这“三缘”关系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民营企业,其产权主体具有超经济性质,甚至将个人财产权和企业法人财产权混为一谈,产权在企业创立之初一般没有严格的界定,导致了产权的模糊。虽然这种模糊的产权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而促使家族成员都为自己企业的发展而奋斗,可以说模糊的产权成为了创业之初家族成员努力的源泉。但企业的产权在非自然人之间的安排就注定了民营企业在产权上的模糊性,从企业长远发展角度来看对企业本身并不是一件好事。只要产权不能在自然人之间进行清晰的划分,则这种产权的非排他性就不严格,企业产权必然是模糊的。例如,刘氏兄弟在1982年变卖部分家产创立希望集团时就没有对企业产权进行界定,但在其发展壮大后,由于能及时进行产业调整和明确分工,兄弟四人平均划分产权,使企业得到迅速的发展,但沈阳飞龙集团由于没有及时明晰产权而陷入困境。

2.政府政策的歧视

在旧体制下,民营企业不能得到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同样的“国民待遇”,例如许可证发放、融资、市场准入、进出口经营权等方面,在政策上民营企业受到很大的歧视。在1978年以前,公有制以外的经济形式都被称为“资本主义尾巴”,民营企业在当时几乎被“割掉”。在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经济改革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第一批城市民营企业开始发展起来,但民营企业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会,民营企业是带着“红帽子”挂靠在国有企业或集体下,因此这部分民营企业与外部产权的界定上具有模糊性。例如,四通集团创立时,向四季青乡借款并挂靠在四季青乡而成立名为“四通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属于集体企业,几个月后当企业还清借款后,企业可以说是地地道道民间所有和经营的民营企业,但仍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交纳数额费用给四季青乡,产权模糊使四通集团背上了不应该负担的责任。

3.产权界定成本

从成本与收益角度看,界定产权是需要付出成本的,当只有在收益大于成本时,才有界定产权的动力。但是界定产权的收益不是在短期内就能见到的,它只有在企业的不断发展中,在与其他没有清楚的界定产权的比较中才能体现出来,而产权界定的成本却是需要企业在界定时即企业创立时就承担,在急于创建企业的心态作用下,大多数企业是不会和不愿去承担这部分成本的。这种收益和成本不同时期的体现,让企业难以有界定产权的动机。同时在改革开放时期,人们对于市场知识的积累才刚刚开始,许多事情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对于市场契约无不受到过去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当时的企业一般都不愿花很大成本在企业创立时就努力建立一个产权结构明晰的契约,因为产权的界定必然产生信息收集、契约修改、时间、讨价还价等一系列成本。因此当时的民营企业创立者宁可选择套用当时流行的模糊产权结构,例如全民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到企业发展起来以后在逐步细化,模糊的产权关系就埋藏在了企业当中。但当到企业发展起来以后模糊的产权结构已经引发了许多阻碍企业发展的问题,甚至有些是不可挽回的。

4.资金来源

民营企业的一大特点或者优势就是创业门槛较低,这也是其在短期内能够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创业门槛低的表现之一就在于初创时的资金需求量不大,因此使得追求短期利益成为了很多民营企业创立的又一原因。由于创业资金要求不高,于是资金来源的复杂性也随之而来。在民营企业的创业资金中有的是国营企事业单位的预算外资金,有的则是集体单位投资创建,有的是几个人联合投资,甚至有的还利用预收工程款、借款、代销商品所获利润或是技术服务起家。由于这部分资金大都属于预算外资金,较少反映的公开的信息中,并且这些资金所有者虚伪现象的存在,出自者并不会真正关心资金的使用效果,对于模糊的产权他们也不会也强烈的反对。同时而资金的实际使用者则为追求短期利益而宁可选择模糊的产权,这样他们可以在为自己牟利的同时,尽可能的将成本由国家或其他人来承担。

5.法律意识的薄弱

由于受封建思想限制和封建宗族思想的影响,人们具有较强的专制主义思想,以及受到文化水平的限,同时长期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人治、德治严重影响了以法治国的进程,使我国人民的法律意识薄弱,不习惯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并且我国对国家的治理长期以党的政策和政府政策为依据,不注重法律的建设,甚至破坏法律制度的建设,出现“法律虚无主义”的观念,使人们对法律失去了信心。因此对企业产权的界定也就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忽略了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争取自己的利益,导致了民营企业产权的模糊。由于在很长一段历史中,所谓的国法并不包括《民法》,才处理财产纠纷的问题上,人们是没有国法可依的。另一方面,由于我们是在“先有国再有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文化遗产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容易成为一个产权观念淡薄的主体,企业产权的模糊容易产生。

三、展望:民营企业产权清晰化的思路

明晰民营企业的产权包括,一方面对国营民营企业要实现与公有产权的分离,也就是在创业初“戴红冒”和挂靠的民营企业要进行真正的“摘冒”。只有清晰的产权才有助于民营企业的成长,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发挥其繁荣国民经济、缓解就业压力等作用。诺斯曾说过,“从人类经济结构的变迁分析,没有一个明智政府的积极促进,任何经济增长事实上都是不可能的。”因此,政府应该给予民营企业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让民营企业真正享受到与国营企业、集体企业同样的“国民待遇”。并且加强法律建设,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只有通过外部法律环境的建设和国民法律意识的增强,才能有效地保护和监督民营企业的产权问题,理顺民营企业的产权关系,使民营企业的发展有法律作为保障。同时,加强资本市场的建设,拓展除了通过“三缘”积累资金外的其他资金融资渠道,建立和完善资本市场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作为民营企业自身其产权必须做到在自然人之间进行划分和确认,明确产权主体各自的责、权、利,为建立我国民营企业合理的产权结构和保证产权的流动性做好基础性和前提性工作。我国民营企业只有在界定出清晰的产权时才能走得更好,走得更远,民营企业的产权关系是亟待解决得问题。

参考文献:

[1]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67―69

第2篇

【关键词】中小民营企业;界定及特点;财务战略;环境分析;财务目标

财务战略概述:

财务战略是指要从战略高度开展财务管理工作,使财务分析成为企业战略管理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财务分析要为企业战略决策重点提供有分量的判断依据。导入战略财务分析体系,定期和不定期进行战略财务分析,及时向公司高级管理层报告分析结果。

1.中小民营企业的界定及特点

1.1中小民营企业的界定

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和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发展战略息息相关。一般来说,经济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其对中小企业的从业人员人数的界定标准普遍低于不发达国家和地区,而资产总额、营业额等界定标准普遍高于不发达国家和地区。我国中小企业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型、小型和微型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我国由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国家财政部、国家统计局根据企业的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分别对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领域制定了划分的相应标准。

“民营企业”这个概念在我国的官方文件中从来没有被正式承认过,它是伴随着我国经济改革与开放的推进,由中国人创造的一个经济术语。 “民营”和“私营”不能等同,私营肯定是民营,但是民营不一定都是私营的。基于以上对中小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概念的研究,对中小民营企业的概念界定如下:中小民营企业是指从业人数在2000人以下,销售额3000万元以下,资产总额在4000万元以下的个体企业和私营企业。

1.2中小民营企业的特征

中小民营企业的财务特征有:融资困难,资金严重不足;初始资本投入不足,资金积累能力较弱;投资能力较弱、投资分析不够,且缺乏科学性,极易导致投资失败。具体表现为:一是中小企业投资所需资金短缺;二是追求短期目标;三是投资盲目性,投资方向难以把握;财务控制薄弱,财务管理水平低下。具体表现为:一是对现金管理不严,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二是应收账款周转缓慢,造成资金回收困难;三是存货控制薄弱,造成资金呆滞;四是重钱不重物,资产流失浪费严重,成本费用管理水平低下;管理模式僵化,管理观念陈旧,管理基础普遍较薄弱。具体表现为:一方面,中小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这种模式势必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低、管理素质差、管理思想落后;人才短缺,先进的财务管理技术和方法往往得不到应用。

2.中小民营企业财务战略环境分析

2.1内部环境分析

中小企业的内部环境包括该企业在组织、人事、生产、营销等各个方面的实际情况。具体需要分析内容包括:

(1)企业生产环境。它是指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技术资源所构成的生产条件和产品的寿命周期。包括生产能力、厂房设备、生产组织、劳动生产率、技术开发能力等等。这些条件对企业生存与发展有重要影响,决定一个企业是否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对于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环境,我们可以用内部价值链分析法。企业价值链分析的任务就是要确定企业的价值链,明确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效率,增加企业降低成本的可能性,为企业取得成本优势和竞争优势提供条件。

(2)经营管理环境。它是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包括物资采购、物资供应能力和产品销售能力等。其高低取决于经营者、生产者、财务管理三方面的协调一致,取决于及时、正确的决策。一旦决策证明是正确的,说明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较高,也说明三方协调一致,可以确保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综合效益的实现。

(3)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第三章中小企业财务战略环境分析形成的特定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文化体系、传统习惯及与此相联系的生产观念和经营哲学。企业文化是一种管理文化,更重要的它是一种经济文化。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对于企业财务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并取得预期效果是至关重要的。企业领导者的经营观念、作风是影响企业财务战略的重要因素。一个敢于创新、勇于尝试的领导者可能会倾向于高风险的财务政策。

(4)管理者素质。管理者的个人素质,特别是财务战略制定人员的专业水准、职业判断以及对市场发展机会的把握等,这些能力对财务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将发挥重要作用。

(5)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结构。这是进行财务战略分析和制定的制度基础。没有内部控制一切战略都只是纸上谈兵。公司治理结构是对权益各方的协调,对财务决策的制定有重大影响。

对于不同的企业,其各自的内部环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由于内部环境分析是制定财务战略的基础,我们必须对构成企业内部环境的因素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才能够认识到企业的长处和不足,以结合外部环境机会制定财务战略。

2.2中小民营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由于中小企业的外部环境过于复杂,因此往往不能被很好地把握。对外部环境的分析一般来说有确定分析范围、检测环境变化、预测和评估四个步骤。以目前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都不会对一般外部环境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他们采取的方法是只对若干项对企业影响最大的环境因素来进行分析,简化了分析过程,分析中主要依靠中小企业家对外部环境的直觉判断,因此难免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对外部环境分析方法最常用的是波特五力分析方法。

根据波特(M:Eotter)的观点,一个行业中的竞争,不止是在原有竞争对手中进行,而是存在着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潜在的行业新进入者、替代品的竞争、买方讨价还价的能力、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以及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这五种基本竞争力量的状况及综合强度,决定着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从而决定着行业中最终的获利潜力以及资本向本行业的流向程度,这一切最终决定着企业保持高收益的能力。只进行五种力量分析在目前还不足够准确把握中小企业的行业环境。为了制定清晰、有效的战略,中小企业除了对行业的竞争程度进行分析外,还需要明确以下问题:行业中市场地位最强的企业是哪些?竞争对手最可能采取的战略行动是什么?竞争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行业是否具有吸引力?获取平均利润水平以上的前景如何?结合目前企业产品的实际生产情况分析能使波特五力分析得到更好的效果。

财务战略关注的焦点是企业资金流动,这是财务战略不同于其他各种战略的质的规定性;企业财务战略应基于企业内外环境对资金流动的影响,这是财务战略环境分析的特征所在;企业财务战略的目标是确保企业资金均衡有效流动而最终实现企业总体战略;企业财务战略应具备战略的主要一般特征,即应注重全局性、长期性和创造性。财务战略具体目标正确,能取得筹资、投资的成功,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资本积累能力,促进企业的发展;财务战略具体目标错误,会导致筹资、投资失败,财务状况恶化,丧失盈利能力,造成企业经营危机,甚至会导致企业经营失败。

【参考文献】

[1]刘志远.中小企业财务战略与控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2]陆正飞.企业发展的财务战略[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第3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职业生涯管理;科学发展观

作者简介:沈鸿(1978~),女,湖北黄冈人,河海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桂林工学院管理学院教师,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行为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8)04-0120-04 收稿日期:2008-06-02

一、问题的提出

职业生涯管理是企业帮助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和帮助其职业生涯发展的一系列活动,它是竭力满足企业和员工双方需要的一个动态过程,其主体是企业组织和员工个人。职业生涯管理已经被国内外许多企业看成是构筑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即通过职业生涯管理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地位,进而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对企业组织发展与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专门的分析和研究。有助于企业构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长期留住企业所需要的优秀员工,进而促进企业经营的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营经济已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民营企业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尽管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正在提高,但由于历史和现实、主观和客观等原因,民营企业的职业生涯管理却长期未能受到重视。其原因有三点:一是我国的民营企业起步较晚,而且基本都发端于个体户、小作坊(或是规模稍大)的家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先天不足,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未能对职业生涯管理予以足够关注;二是民营企业一方面受到中国传统人事管理做法的影响,对职业生涯管理不够重视,另一方面,由于职业生涯管理的理念源于西方,许多民营企业在职业生涯管理实践中机械模仿西方的部分做法水土不服故而弃之不用;三是有些民营企业认为职业生涯管理只是员工个人的事情,与组织关系不大。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的职业生涯管理功能没有得到显现,严重制约了民营企业员工潜能和企业的发展。

二、新时期我国民营企业的职业生涯管理研究的重要意义

(一)民营企业职业生涯管理实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中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1 坚持以人为本是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职业生涯管理则是实现民营企业以人为本的重要途径。科学发展观认为,以人为本是指从人的生活条件来分析和解决与人相关的一切问题,其核心内容就是尊重人,尊重人的特性和人的本质,把人作为手段与目的统一。对民营企业来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把人作为发展的主体,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人力资源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通过员工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正确处理员工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并将其贯穿于企业发展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工作之中,通过有效的职业生涯管理来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通过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来更好地实现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契合,把人的素质提高、人际关系的升华、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当作发展的目的,把人的需求当作企业发展的动力,把人的变化作为企业发展的标志,以人为中心开展各项管理活动。

2 民营企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依赖企业和人的共同发展,这是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最终目标,职业生涯管理则是实现民营企业和人力资源共同发展的粘合剂。对民营企业来说,人是企业经营最活跃的也是决定性因素,民营企业的发展与兴盛,关键靠人。因此,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首先要从职业生涯设计出发,从满足人的生存和成长方面的需求出发,充分调动员工个人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企业的生涯发展规划中必须兼顾员工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通过制定员工职业发展计划和实施培训等方式,实现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的双赢。进而实现企业和人的共同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最终目标。

(二)民营企业实施职业生涯管理是其发展现状的要求

市场变化的加快、行业竞争的加剧等外界环境的变化以及企业组织结构的扁平化趋势等自身发展的挑战,都要求国内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做出相应调整。我国民营企业在我国正以每天1500家的速度递增,注册资本金每天增加30亿(齐中熙,2004)。但高速扩张的同时,其人力资源管理却一直较为粗放和朴素,民营企业的人才紧缺与人才流失的矛盾成为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迫切需要实现真正的以人为本和企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职业生涯管理就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以人为本、组织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新形势的一个新的有效举措。

1 从发展路径和速度上来看,民营企业组织发展过程中会更快地出现扩大经营规模、提升经营层次,进行跨行业、多元化经营,实施兼并与收购,调整核心业务、拓展新的业务领域这几种模式。任何一种模式的发展,都将在实现企业生产能力扩大、生产力水平上升及不断获取经营效益,同时带来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与变革,相应产生大量新的中、高端管理或专业技术岗位机会。系统科学的职业生涯管理为组织内部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员工首先得到可能的职务晋升或提拔机会提供保证,对企业和员工的发展提供了高效和公平的机会。

2 民营企业更难留住人才,跳槽频繁,流动率过高,许多民营企业认为造成员工流失的原因主要在于薪酬因素。其实。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才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民营企业制度不健全、发展规模不大、企业未来发展思路不明晰,企业发展前景不确定,稳定性相对较低,又缺乏必要的职业生涯管理,由此引起了员工对企业经营者和未来发展缺乏信心,因而员工不愿意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情感投入到企业。尤其是在工作稳定并获得一定水平的薪金后,员工考虑更多的是个人的发展前景和职业机会。因此,如何通过职业生涯管理减少人才流失,留住人才,走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民营企业迫切需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三)民营企业的职业生涯管理是其人力资源及管理独特性的要求

相对于国有企业或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来说,民营企业的特点是:

1 寿命短,对人才的依赖性高。我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9年(全国工商联合会,2005)。民营企业迅速消亡的

原因主要在于缺乏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没有有效的组织构建。没有建立职业化的管理团队,没有建立起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生涯管理机制和解决好人才的留用问题。所以企业往往随着核心骨干的离去而崩溃,很难做成百年老店。

2 人才队伍尤其是企业家和高管年龄年轻化、学历偏低、良莠不齐。统计显示,2005年胡润中国百富榜上榜的400位民营企业家平均年龄为46.9岁,其中最年轻的十位平均年龄仅为3l岁(潘清,2005)。民营企业家学历在高中以下者,高达61.6%,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所占比例仅为0.5%。私营企业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为13.5%,而全国企业平均为24.4%,国有企业为45.8%(李志等,2005)。民营企业人才的总体文化层次偏低。

3 民营企业员工与非民营企业员工特点不同,内部也存在差异。民营企业员工在工作稳定、退休保障、尊重需要等需要上显著低于国有企业高学历员工,在了解公司发展目标、参与管理、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全面提高绩效等方面的需要也与国有企业员工呈现一定程度的显著性差异。民营企业员工需要程度总体上比国有企业员工需要程度要低。在民营企业内部,相对低学历员工而言,高学历员工具有更加强烈的进修、发展需要,更关心自己的未来发展。从年龄和性别上来看,青年员工比中老年员工、男性员工较女性员工有更强的发展需要(黄泽成,2007)。

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的独特性决定了其职业发展管理也应具备相应的独特性,其职业发展规划应结合企业特点和企业人力资源的特征进行设计,具备更大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四)职业生涯管理对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1 通过职业生涯管理提升组织承诺感,促进人力资源管理(龙立荣等,2002)。职业生涯管理能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心理承诺,后者是衡量企业人才保留和忠诚度的重要依据。民营企业组织的发展需要稳定和秩序,而这一点只有长期的员工才能带来。企业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可以提高员工对组织的承诺度、工作绩效、对工作的满意度、对工作的投入度,不仅能充分开发员工的个人潜能,满足其自我实现的要求,而且又能将这些企业培养的有价值的员工留住,实现组织与员工的双赢。

2 通过职业生涯管理促进人力资源管理的集约化。集约化管理是指在最充分利用一切资源的基础上,更集中合理地运用现代管理与技术,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积极效应,以提高工作效益和效率的一种形式。集约化是相对粗放式发展模式而提出的。企业人力资源的粗放式管理主要表现是企业各部门对人力资源的多头分割管理,企业各部门间的职能配置没有较好体现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在相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没有做到统一规划及系统化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的集约化管理则表现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功能板块如工作分析、人力资源计划与招聘、人员使用与调配、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培训、劳动关系等的系统化管理。科学系统的组织与个人职业生涯管理能够将这些功能有效融合,发挥人力资源的最大效能。

三、我国民营企业职业生涯管理的特点分析

(一)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职业生涯管理的特点

1 相对于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外资企业,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总体特点是灵活但不够规范,见表1。

2 根据以上三种不同性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总体特点,民营企业的职业生涯管理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1)由于民营企业在招聘员工之时就要求受聘者具有企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所以企业很少花精力去考虑员工职业生涯规划。(2)因为民营企业的短期效益比较明显,所以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会经常做变更(鲍立刚,2005),员工只能被动接受。

(二)民营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特点

1 企业就像人一样要经历依赖期、独立期、互赖期三个阶段。每个企业所经历的时间长短各不相同,但一般来说在某一时期内,仍然可以对不同的企业的成长阶段进行区分。民营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特点见下表2。

2 在以上三种不同发展阶段中,民营企业职业生涯管理的呈现出如下特点:(1)处于依赖期的民营企业,没有固定的市场、固定的客户群、固定的产品和经营方式,需要别人或其他企业、组织的帮助,包括客户群、经营方向等,此时企业的生存主要依靠别人。这个阶段的民营企业职业生涯管理往往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即使有,随意性也非常强。(2)到了独立期的企业,其客户群和利润来源已经基本固定,企业已经明白自己的经营方向,已经占领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可以维持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稳定发展,企业经营和生存已经基本不成问题。此阶段的民营企业一般开始考虑企业和员工的职业生涯问题,但其管理一般都比较粗放。(3)当企业进入互赖期时,它能够与其他企业一同成长,一同关注于给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以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来引导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在自己不断成长的过程中,也帮助客户和其他企业、社会共同进步。由于企业对付外界市场变化的能力逐渐提升,这个时期的民营企业职业生涯管理也较少依赖外部因素,并逐渐走向规范。

(三)民营企业内部不同人力资源群体需要特征

1 民营企业内部不同人力资源群体需要特征。按照美国哈佛大学的权威心理学家戴维C・麦克莱伦德的需要理论。个体在工作情境中有三种重要需要,即成就需要、权力需要与情谊需要。在民营企业内部,不同层次、学历年龄和性别的人群在这三种需要的强度上不同,因而其职业生涯管理也应有差异。民营企业内部不同人力资源群体需要强弱比较见表3。

2 据此,民营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1)民营企业的员工与非民营企业员工相比,其职业生涯发展要求存在显著差异。民营企业有更多的员工持有“能在企业发展就发展,不能在企业发展就走人”的“两栖”心态。此外,由于民营企业的人才队伍总体上比非民营企业的年轻,所以民营企业人才队伍的成就需要更强,权力和情谊需要更弱。相关研究表明,相对于国有和集体企业,民营企业高学历员工发展性需要更高,生存型需要更低(王竹青,2002)。(2)民营企业内部不同的员工群体,其职业发展要求也有所不同。在民营企业内部,高学历员工对进修培训和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需求比低学历员工更强烈,而工作稳定需要则显著低于低学历员工。

四、新时期我国民营企业职业生涯管理的要求

职业生涯管理是一个在职业发展的不断探索过程中所产生的动态过程,它必须同时适应企业和个人的发展方向。所以职业生涯管理系统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应根据不同性质企业的提特点、企业的不同成长阶段、企业不同层次的员工的特点来进行构建。

(一)民营企业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企业性质要求

针对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特点和职业生涯特征,民

营企业职业生涯管理的要求如下:

1 给员工提供较多的工作类别和数量,以锻炼员工处理多种大量问题的能力,并由此提升员工综合素质。

2 在业务淡季组织员工进行内部岗位培训,支援其他部门工作,参与公司制度建设,举办文娱活动等,以拓宽员工的业务知识,增强员工的归属感。

3 实施内部岗位竞争上岗制度和公开员工绩效考核成绩,形成一种人人向上、唯才是举的企业文化。

(二)民营企业职业生涯管理的成长阶段要求

根据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三个不同阶段的特点,其职业生涯管理应满足以下要求:

1 处于依赖期的民营企业,应充分重视企业和员工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把企业和员工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减少随意性,但又要注重其职业生涯管理与市场需求变化的适应性与灵活性。

2 到了独立期的民营企业,应着手建立相对稳定和规范的企业和员工个人的职业生涯路径,并开始形成具有本企业特色的职业生涯管理模式。

3 企业进入互赖期时,其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服从自己的文化、自己的组织结构,这个阶段的民营企业更加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因此其职业生涯管理也应更加重视员工的个人成长与发展。

(三)民营企业职业生涯管理的人力资源特征要求

由于不同人力资源群体的三种需要强度不一,民营企业在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管理的时候也应针对这一特点进行设计。具体如下:

1 对高层次、高学历、青年和男性员工,设计应满足他们成就需要的个人职业生涯计划。这几类员工更关心自己的未来发展需要,他们不仅是为了生存而工作,更希望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和自我价值得到实现。高层次、高学历和青年人才是民营企业的核心人力资源,职业生涯管理应体现他们的价值,在制定各项管理政策和措施时注重长期性和持续性。其职业生涯管理的重点是为他们提供良好的事业发展空间和做好培训工作。一方面,民营企业要充分发挥其发展速度快、发展机会多的优势,为他们提供升迁和发展的机会以满足他们对职业成长的强烈追求。另一方面,民营企业还应加大对这类员工培训与开发的投资,为他们提供受教育和不断提高自身技能的学习机会,以促进其素质与能力的提高,这也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实力,达到企业与个人的双赢。

2 对于高层次、高学历、中老年和男性员工,设计应满足他们权力需要的个人职业生涯计划。高层次、高学历、中老年和男性员工掌握着先进的管理知识和科技技术,在企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民营企业经营者要坚决摈弃过去高度集权和强硬化管理的模式,充分授权,让他们对企业产生强烈的主人翁感,激发他们的活力与创新精神,使他们在企业中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从而真心实意地愿意留在企业,为企业发展长期贡献。

3 对于低层次、低学历、中老年和女性员工,设计应满足他们情谊需要的个人职业生涯计划。重点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和保证考评、薪酬福利制度的公平性,提高他们对组织的认同。好的企业文化不仅是作为企业的行为准则而存在,而且能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和谐企业内部人际关系,使员工的情谊需要得到满足,产生集体主义精神。公平的管理制度则营造出和谐的工作环境,使员工的个人价值与企业目标达成一致。

第4篇

[关键词] 民营企业;融资;融资成本;信息不对称

[中图分类号] F275.1;F27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7- 0016- 03

民营企业,是相对于国有企业而言的,其资金筹集、生产经营、成果分配等都由企业经营者自己承担。民营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供就业岗位吸纳劳动力、增强市场竞争力、推动科技创新等方面,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整体上讲,云南省民营企业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因此,关注民营企业,大力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民营企业发展的难题之一,就是融资难,融资的资金成本率高。大型商业银行出于风险等因素的考虑,对民营企业持“惜贷”、“慎贷”等主观歧视性态度。民营企业从正规金融渠道无法贷到款项,但为了解决生产经营急需资金而不得不寻求非正规融资渠道,从这种渠道融得的资金其成本非常高,比正常的融资成本至少高出2倍,有的甚至高出近10倍,从而出现了投资人收益低于债权人收益的非正常现象,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障碍和潜在的风险。

本文依托一份提案,对云南省32家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及融资成本进行了调查。本文特别关注了以下3方面的问题:一是民营企业通常采用的融资渠道;二是民营企业不同融资渠道的资金成本差异;三是民营企业不同渠道取得资金的特点及难易程度。通过调查,试图为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提供政策上的建议。

1 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本次调查的32家民营企业,行业类型涉及十余种;从年销售额及职工人数上看,小型民营企业和中型民营企业各有一定的比例,因此本次调查具有一定的典型性。通过调查汇总表可知:第一,32家民营企业中,有18家能够通过银行取得长短期资金,占被调查对象总体的56%;13家民营企业使用长短期民间借贷形式进行融资;14家民营企业通过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个别民营企业通过客户、朋友筹集资金。由此可知,商业银行贷款仍是民营企业的首选,民间借贷是民营企业融资的常用渠道。第二,从融资成本上看,不同的融资渠道所耗费的资金成本差异较大:银行贷款的资金成本率在7%~18%之间;通过非银行金融机构融资的资金成本率高低不等,波动较大,在18%~60%之间;通过民间借贷融资的资金成本率亦在18%~60%之间。值得注意的是,没有通过银行融资的企业所属的行业有服务业、养殖业、商业和建筑业,这与银行的风险规避倾向有一定的相关性。第三,通过走访调查,进一步了解到民营企业融资的制度困境:民营企业家希望以资金成本率较低的银行贷款方式融资,但是由于银行贷款的严格审批程序和漫长的审批期限而无法及时获得或根本得不到银行贷款。尤其是对创业初期的民营企业而言,无资产可抵押,无信誉沉淀,银行贷款融资基本行不通。多数民营企业为了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运转,不得不转而借助于民间融资。民间融资相对而言手续简便,融资可得性强,但是资金成本率居高不下,对民营企业尤其是对微利民营企业而言,会造成投资人收益抵补不了融资成本,阻碍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 云南省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民营企业融资难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难题,世界上各个国家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对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我们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以下将从3个方面对融资难的原因进行分析。

2.1 我国商业银行自身的运营模式缺陷导致民营企业贷款难

我国的商业银行尤其是四大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呈金字塔形,服务网络分布遍极全国。根据周兆生的研究,认为银行对高风险的中小企业融资难以胜任的原因就在于其庞大的层级结构使成本过高,包括监督成本高,激励不足;体现在业务上,就是审批手续相对严格而且审批期限长[1]。银行出于对自身风险因素的考虑,往往倾向于向大型国有企业贷款,考虑优质客户。对于民营企业,由于不了解其生产经营状况及潜在风险,以及没有专业胜任能力的银行职员对民营企业进行细致而专业的考评,银行对民营企业体现出一种“惜贷”、“慎贷”的主观歧视性倾向。银行的抵押贷款要求企业有资产可抵押,但处于创业初期的民营企业基本无资产可抵押,往往得不到所需资金。这种金融体系从总体上而言,未能创造一种资源共享、平等竞争的机制,使得民营企业的发展遭遇瓶颈。

2.2 民营企业自身的特点制约其进一步的融资与发展

民营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相对较小。处于初创期的民营企业生存周期短,信誉沉淀不足;经营管理上相对落后,没有凝聚到足够的优秀人力资源,创新性不强;财务信息透明度不高;又没有可抵押的资产。对银行等金融机构而言,为民营企业提供贷款风险是巨大的,是不可估算的。渡过初创期而处于成长期的民营企业,其生产经营仍然具有不稳定性。因此,银行从主观上不愿意贷款给民营企业。

2.3 银企双方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情况

民营企业想从银行贷款,银行想放款给优质客户,在信息畅通的情况下,是容易成功的事情。但是在实务中,银企双方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情况,即企业的财务状况是否良好、信誉度是否高、是否能按期还本付息、以及贷款到手后是否按拟定用途使用等,对银行而言,这些信息是不可获得的。这就造成了不完全信息情况下的资源配置效率问题[2]。民营企业及银行所处的地域范围越大,如大中城市,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越严重,民营企业得到贷款的难度越大。郭斌、刘曼路(2002)通过研究认为,中小企业在进行融资决策时,资金的可获得性往往比资金成本更为重要;因此,民间借贷成为民营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3]。因此,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关键之一,就是降低银企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3 改善云南省民营企业融资成本的若干对策

云南省属于我国边疆山区省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是有其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可利用。云南省的部分民营企业就利用了这种资源优势进行发展。尤其是在实施“桥头堡”战略的背景下,更应当重视民营企业的发展,采取各种积极的措施,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切实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3.1 银行的贷款额度向民营企业倾斜

如前所述,银行对民营企业总体上有一种主观歧视性;而民营企业融资排序首选资金成本率较低的银行。因此应当在政策上激励或促进银行对民营企业尤其是有发展潜力的民营企业的扶持。可以采用激励机制或任务型方式使银行每年有一定数额的贷款贷给民营企业,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及融资成本高的难题。银行为降低自己的贷款风险,也可以采用诸如中小企业联保贷款等形式,构建一个合理的信用体系,从而形成银企双方共赢的局面。

3.2 积极培育中小型融资机构

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另外一个措施,就是积极培育中小型融资机构,并限定最高成本率。林毅夫、李永军(2001)从我国劳动力相对丰富、资本相对稀缺的要素禀赋特点出发,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难进行了研究,认为大型金融机构天生不适合为中小企业服务;并得出结论认为,大力发展和完善中小金融机构是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根本出路[4]。如前所述,中小型融资机构与商业银行相比较而言,优势之一就是其与民营企业有着紧密的地缘关系,比较了解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等状况,降低了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再有,就是中小型融资机构从上至下的链较短,审批手续简单。这两点都有利于民营企业能够在短期内贷到其所需资金,也适合民营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灵活的特点。

3.3 针对民营企业的特点积极发展多种融资方式

从生命周期的角度看,民营企业可分为处于初创期的民营企业和处于成长期的民营企业。处于初创期的民营企业,经营周期短,信誉沉淀不足,没有可抵押的资产,财务信息透明度不高,因此贷款可得性不高。传统的抵押贷款等方式基本上都行不通。因此要针对民营企业的特点,鼓励采用多种短期金融工具进行资金的融通,如应收账款、货物、合同等。

3.4 采用多种方式减少或消除银企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民营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其融资困难,因此,减少或消除银企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有助于双方信息沟通的畅通。可采用的方法有如下两种。

(1)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培育商业信用体系,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融资约束。石晓军、张顺明(2010)以我国176家上市公司1999-2006年的数据为样本,验证了商业信用对融资约束的显著缓解作用,得出的结论是:商业信用通过缓解融资约束促进规模效率的提高;通过资源配置机制实现比银行借款更大的规模效率[5]。商业信用对上市公司融资约束起到了缓解作用,对民营企业而言,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企业与银行双方就贷款额度、资金用途、资金监管等事项签订一份完备合同,发放贷款根据双方协商结果进行,银行可跟踪民营企业的资金使用情况,以提高二者之间的信息透明度。

(2)充分发挥金融分析师和信用评级机构的作用。一方面,民营企业可主动披露有利于己的财务会计信息及其他信息,或应银行的要求披露其相关信息,方便金融分析师进行分析。另一方面,双方可聘请信用评级机构对企业的信用情况进行评级,为银行贷款奠定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周兆生.中小企业融资的制度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3(5).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71-172.

[3]郭斌,刘曼路.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发展:对温州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2(10).

第5篇

[关键词] 民营企业企业文化文化冲突

民营企业已经无可争议地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民营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具出了国有经济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离不开民营企业的发展。但是,一些不利因素制约了民营企业的成长,如家族式管理使得民营企业排外性较强等,此外民营企业存在的企业文化冲突也成为民营企业成长的障碍。如何正确认识民营企业文化冲突,成为民营企业顺利成长的具有重要意义。对这一问题,本文对其进行了以下分析。

一、企业文化的概述

随着管理学的发展,关于企业文化的概念,由很多不同的认识和表达。在这么多定义中,比较有影响的有:

1.特雷斯・迪尔和艾伦・肯尼迪在《企业文化》中指出:“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所信奉的主要价值观。”

2.埃德加・沙因在《企业文化与领导》中指出:“企业文化是由一些基本假设所构成的模式,这些假设是企业在探索解决对外部环境的适应和内部的结合问题的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它们行之有效,是新成员在认识、思考和感受问题时必须掌握的正确方法。”

3.我国国内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精神、发展战略、经营思想和管理理念,是企业员工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企业道德观及其行为规范。

二、民营企业文化冲突概述

1.民营企业文化的作用。民营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是民营企业全体成员所共同遵循的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它具有激励、导向、凝聚以及约束协调等作用。

2.民营企业文化冲突的内涵。与此同时民营企业文化也存在天生的缺点,突出的表现为企业文化冲突。民营企业文化冲突是指企业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不同特征的文化在相互接触、交流过程中产生的对抗及斗争。

3.民营企业文化冲突的危害。民营企业文化冲突产生主要由于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不同阶段的企业文化的不同特征所构成的基本价值之间的过分悬殊造成的。

民营企业文化冲突的危害是多方面:首先企业文化冲突造成企业管理决策不利,如果冲突集中于决策层就会使决策的制定在两方中争执,制定出的决策也不是对企业最有力的;其次企业文化冲突还导致企业目标不统一,目标不统一就会使企业的发展失去方向,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利益发展;企业文化冲突还有可能导致企业的管理费用更大幅增加,从而会使企业利润因人为因素而减少。

民营企业文化冲突的危害虽然很大,但它也有其有利的一面,如果文化冲突处理得当,就会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民营企业文化的特点与冲突表现

民营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文化是不同的,他们需要不断调整来适应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因此在民营企业从一个小工厂发展壮大为一个大型企业过程中,企业文化冲突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1.民营企业创业期的文化特点与冲突表现。民营企业创业期是指企业家发现市场机会进行投资登记注册并开始营运的一段时期。此时,民营企业实力比较弱小,而且发展比较艰难。在这一阶段,民营企业的文化特点及冲突表现为:

(1)高度的自觉和团结。在创业期,由于民营企业处于产品特征以及公司规章制度等都未成型,一切均需要企业家一手操办。企业事务无论大小,都要由企业家经手。同时员工对企业的信任,整个企业内部呈现出高度的自觉与团结

(2)冲突表现:在创业期,文化冲突表现得不明显。此阶段,整个企业处在困难时期,民营企业家与员工此时也是最团结的,决策的执行也是最坚决,沟通也是最及时的。企业组织结构简单,民营企业家事事亲力亲为,与员工关系融洽。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冲突的产生的机率很小。

2.企业成长期的文化特点与文化冲突。经过创业期的积累,民营企业家有了比较丰富的管理经验,员工的职业技能也得到了提高,企业的主要产品已经基本定型。与此同时,随着企业规模扩大,企业家开始重视企业核心能力的打造,发展速度加快,创造力增强,管理逐步走向正规,一些先进的管理方法逐步在企业中采用,企业的组织结构形式逐步由集权制走向分权制。在这一阶段,民营企业文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1)注重知人善用。民营企业的用人机制比较灵活多变,凡是对企业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的人,民营企业家都要想尽办法为我所用;在聘请到这样的人才后,民营企业家会将其安排的重要的位置,发挥作用。

(2)冲突表现:群体文化与个体文化的冲突。在成长期,由于企业的发展壮大,以民营企业家个人精神为蓝本的民营企业文化遭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冲击。其中,以群体文化与个体文化的冲突表现的最为明显。虽然良好的、健全的企业文化是一种企业群体的道德、行为与企业个体的道德、行为在大体上保持一致的企业文化,但这不是说企业群体文化与企业个体文化间不存在冲突。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对员工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新员工不仅带来新增生产力,而且带来了新的个体文化;另一方面企业的原有员工也有了新的思想,产生了新的观点,相对于企业对员工提出的新要求,员工对企业也提出了新要求。在这种情况下,相互理解只要稍有偏差,个体文化就极有可能与群体文化产生冲突。

3.企业成熟期的文化特点与文化冲突。处于成熟期的民营企业,企业的产品在性能质量更方面已经非常完善,企业发展缓慢,效益稳定,企业产品已经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在消费者心目中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成熟期民营企业文化已经融入企业日常的生产、生活以及销售中。企业文化进入到一个稳定的阶段:

(1)文化氛围的稳固和注重文化的传播媒体。经历了成长期个体文化的冲击后,民营企业文化找出了适合自己的文化模式,在稳定的环境中,文化趋于成熟模式。与此同时注重文化的传播媒体。电视、报纸、杂志等,只要是能提高企业形的,民营企业均会利用,这有助于企业文化的传播。

(2)冲突表现: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冲突。民营企业到了成熟期的稳健。民营企业在稳定了市场地位的同时,也在企业文化上逐步建立了自己的模式,形成了处于中心地位的企业主文化,它成为了员工的一种思维定势。但这并不是说企业只存在主文化,亚文化就是在企业主文化的根部生发出来的。企业亚文化是处于边缘地带的、非正统的企业亚文化。虽然如此,亚文化却有着天然的先进性,它要求对主文化中病态的、落后的、失去优势的部分进行变革,它要求自己成为企业的主文化。企业主文化与企业亚文化在争夺企业文化上必然冲突不断。

四、民营企业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

1.民营企业成长期中企业群体文化与企业个体文化冲突的原因。因为企业群体意识不是企业个体意思的简单集合,而企业群体行为也不是企业个体行为的简单集合,因此在企业个体文化被企业群体文化整合过程中,企业个体文化在向企业群体文化趋近的同时,又具有保持旧有特点、继续发展个体特色的倾向。

因此,民营企业在成长期中企业群体文化与企业个体文化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当外来的文化个体在尚没有熟悉企业文化,没有被企业文化认同时产生文化冲突;其次由于观念、认识的原因使企业个体文化与企业群体文化产生冲突;第三由于企业群体文化保守、陈旧、落后,从而当企业群体文化已远远不能适应积极、健康、活跃的企业个体文化的需要时就会产生冲突;最后当利益要求不同使企业个体文化与企业群体文化产生冲突。

2.民营企业成熟期企业主文化与企业亚文化冲突的原因。成熟期的民营企业,产品已经基本定型,制造工艺已经较为成熟,产品利润迅速增长。民营企业文化也稳定在主文化模式中。优良的企业主文化对企业发展非常有利,可一旦有亚文化出现,两种企业文化的冲突就不可避免。

而产生企业主文化于企业亚文化的原因有:首先可能使已变成病态文化的主文化与健康、积极的甚至的企业亚文化发生冲突;再有企业主文化已演变成为过时的、陈旧的、衰败的文化,企业亚文化在企业陷入危机的情况下仍旧没有得到机会击败已经彻底衰败的企业主文化,这种情况下的企业文化冲突往往直接通过企业的衰败表现出来,发生文化冲突也就在所难免。

民营企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就业等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它也有很多制约发展因素,认识清楚民营企业文化冲突的特点、表现以及原因对民营企业采取措施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同时对民营企业的发展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黎永泰黎伟:企业管理的文化阶梯[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2]申庆涛:浅议民营企业文化建设[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

[3]叶国灿:论民营企业的生命周期及其延长[J].经济问题,2004

[4]王再金:从企业生命周期看民营企业的危机管理[J].现代企业,2003

[5]申庆涛:浅议民营企业文化建设[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

第6篇

关键词:转型期 民营企业 管理 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9(b)-0065-02

1 中国民营企业的特点

1.1 具有企业家创业精神的特点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前20多年内,民营企业发展迅速,逐渐壮大,不断取得成功。民营企业的成功在于民营企业家具有创业精神的特点,这种企业家创业精神主要包括艰苦奋斗、审时度势、善于抓住机遇、敢于冒险等。

1.2 以市场为导向的特点

实现资本增值、追求资本收益最大化是民营企业的主要经营目标。民营企业很乐于进行利润再投资,使资产进一步增值的内在投资。在民营企业这一经营目标的驱使下,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完全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经营活动,将资本投入最需要的地方,投向边际生产率高的产业,在市场的作用下,实现资本的优化配置。

1.3 竞争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民营企业是国家的非主流经济,难以获得像国企那样的优惠待遇,如优惠政策扶植等。因此,民营企业是完全在市场经济中生存、发展的,民营企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性。同样的,民营企业在投资、生产、销售、分配等各方面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民营企业在人才管理如对管理人员和科技人才的重用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明显优于国有企业。

1.4 具有家族式企业,非现代化企业制度的特点

我国的民营企业大多是家族式企业或者合伙企业,没有真正形成现代法人企业制度。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在90年代中期,民营企业才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而且大部分民营企业都是家族式管理模式。家族企业以血缘为纽带,人合的成分大于资合,外来的优秀人才很难进入企业管理核心,因此民营企业具有很大的人才劣势。而且,民营企业规模小,产权结构不清晰,难以顺利发展。民营企业所具有的家族式企业或合伙企业的组织结构很不稳定,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变动都会直接影响企业生产,制约民营企业的发展。

1.5 管理不完善的特点

民营企业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在管理上主要存在:内部组织关系不稳定;管理层次不清晰;管理方法单调;计划性不强;重市场不重现场等很多问题。

2 转型期民营企业管理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迅速推进,国际生产市场化程度也不断加深,同时在世界范围内也面临着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等危机,在宏观经济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改变下,企业的生a经营环境正经历着巨大变革。从微观层面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各企业间的竞争愈来愈剧烈,利润微薄的价格战随处可见,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不稳定且苛刻挑剔,对企业发展的要求变得更高。在当前转型期所面临的宏观和微观经济环境下,民营企业受到很大的冲击,经济环境的改变对它们影响巨大。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前20多年内,民营企业发展迅速,逐渐壮大,主要原因就是民营企业管理体制较为灵活,企业内部产权清晰、权责利明确,基本没有传统国有企业的各项沉重包袱。但在当前的经济转型期下,民营企业传统管理体制的副作用也逐渐显现,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而逐渐增强。

3 当前民营企业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在当前经济模式转型和经济结构面临重大调整的时期,民营企业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为股权结构、公司治理结构和人力资源管理等问题。

3.1 股权结构不清晰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股权结构,要求企业必须具备一个清晰明了的股权结构,明确公司财产归属,这是企业正常运行和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一份民营企业股权结构方面的调查显示,有超过87.6%的民营企业缺乏清晰明了的股权结构,公司的资产与民营企业家家族的财产界限不清晰,权属不明确,导致一些民营企业家的家族成员在支配公司财产方面很随意。不清晰的股权结构会导致很多问题,其中较为关键的就是不利于企业融资,因为投资于股权结构不明确的企业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3.2 治理结构不健全

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问题之一还有法人治理结构,采用所有权和治理权相分离的做法,以法人治理结构代表企业所有者进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保证了企业决策的科学性,从而可以使企业实现持续经营和发展。在以往的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个人决策的治理结构和管理模式,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情况急需改变。

3.3 企业发展战略短视

由于大部分民营企业在现代企业制度所要求的上面两个核心重大问题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上的缺失,导致管理体制有许多问题和漏洞,这些问题呈现方式各种各样,比较突出的有企业发展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对于经济转型不够紧迫,从事的行业及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技术创新投入少,技术革新动力不强,缺乏品牌意识,对品牌建设感到无从下手;我国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投入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

以上这些问题集中体现了当前民营企业管理体制的矛盾所在,同时也是民营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的突破点和关键点。

4 民营企业管理体制创新的对策

在当前经济模式转型的条件下,综合分析我国民营企业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之后,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民营企业管理体制问题及其创新提出建议和对策。

4.1 优化股权结构

首先要明确财产权属问题,明确划分公司资产和民营企业家家族财产,根据现代公司制度和公司法的要求,确立公司股权结构,并科学安排股东间的股权分配和比例关系;其次就是在民营企业家家族与企业员工之间调整和优化股权配置比例,以最大程度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原则,使其发挥才能,为公司发展做贡献。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股权配置形式,如公司员工以发明和技术独创的形式入股或者以其他生产要素形式认购公司股份等。

4.2 健全法人治理结构

根据现代公司制度和公司法的要求,结合股权配置比例关系,以法人治理代替民营企业家个人管理,组建和规划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可以灵活地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例如逐步推进这种法人治理结构渐进式方式,应对转型给企业带来的巨大挑战,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4.3 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在明确股权结构及解决法人治理结构的基础上,要解决管理体制中存在的其他重要问题的关键就是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因为人力资源是关乎企业生存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的战略短视、技术投入不足、品牌意识不强等表象和特征之后,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于人力资源和人才的缺乏。同时民营企业也一直存在着难以留住人才的问题,除了股权结构不明确和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束缚原因就是人力资源的管理问题。因此,要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注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同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使其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杜梅雅.试论民营企业的管理创新[J].科技与经济,2006(13):12-13.

[2] 吕惠明.民营企业的特点及管理创新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7(10):177-178.

[3] 汪凤桂.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民营企业管理创新[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27-31.

[4] 付锦峰.民营企业管理创新的动力机制研究[J].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7-10.

[5] 刘宏,高丽君.关于民营企业管理创新问题的研究[J].税收与企业,2003(8):45-47.

第7篇

一、玉环县民营企业融资的现状

民营企业最显著特点是寿命短。一般民企真正发展的黄金时期也就在2年~4年,民营企业的成长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其中融资困难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尤其中小型民营企业,这一点玉环县的民营企业也不例外。

1.内源融资是玉环县民营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玉环县民营企业在内源融资上成本低,相对容易得到资金,因而内源融资成为企业筹集发展资金的主要渠道和基础方式。

2.外源融资严重不足成为玉环县民营企业发展瓶颈。直接融资方面目前玉环县只有苏伯尔、中捷集团两家上市公司,二板市场刚刚建立,至于债券融资,也不是很流畅;间接融资方面,主要表现在民间借贷的力量微弱和中小企业贷款难。

二、玉环县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成因分析

玉环县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可以从企业自身主客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分析如下:

1.主观原因

(1)管理人员素质低,不重视品牌建设。在玉环县,民营企业大多没有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经营过程中存在任人惟亲的现象,经营缺乏计划性,不会优化配置资金,注重短期效益, 不重视企业的品牌建设。就玉环县来讲,仅仅“苏泊尔”、“中捷”这两个创立了品牌,其余的都还没有走出玉环县。

(2)企业自身造成银企信息不对称导致银行的不利选择。民营企业中的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比大企业严重,因为中小企业的信息基本上是内部化的、不透明的,而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很难通过一般的渠道获得他们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信息。这种情况下,金融机构为规避自身的经营风险和降低经营成本,只有选择不向中小企业贷款,所以民营企业融资难主要还是自身造成的。

(3)企业类型单一。玉环县民营企业集中于传统制造业,如家具、阀门、汽车摩托车配件等,比较发达而一般的中小高科技企业很少。由于制造型企业资金需求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和制造业企业资金需求量大、资金周转相对较慢的特点也决定了玉环县民营企业融资风险和融资难度相应地增大。

2.客观原因

(1)对直接融资规定的严格条件是玉环县民营企业融资的障碍。虽然,中国A股市场发行上市从审批制改为核准制,坚持民营企业和国家控股企业一视同仁的政策,曾给民营企业以极大的鼓励,然而在核准制下,证监会对每一家证券公司都有一个严格的上报数额限定,因此对于多数的民营企业来说是“僧多粥少”。这样大多民营企业很难进行直接融资。

(2)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导致的融资难。长期以来,玉环县政府对企业的重视程度片面的强调“抓大”,在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社会服务和保障等方面只考虑大型民营企业而中小企业很难或根本得不到政策上的扶持,缺少政府必要的保护。

(3)融资规模导致融资困难。大多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也具有批量小、频率高的特点,融资的单位成本比较高。这使得银行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下,宁可做“批发”而不愿做“零售”业务,从而使民营企业融资处于不利地位。同样融资要考虑利息成本,还要考虑昂贵的融资费用和不确定的风险成本。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只能放弃这种间接融资投向其他融资渠道,造成融资渠道更加狭窄。

总之,玉环县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形成是内外因、宏观微观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如何使民营企业摆脱融资困境,是一个急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解决玉环县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针对以上在玉环县民营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结合玉环县的实际情况,要解决其问题,必须从企业本身、政府组织、金融环境等多方面各层次着手,方能解决玉环县民营企业融资的问题。

1.完善民营企业制度,健全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自身素质是解决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重要途径。推动民营企业制度的多元化和社会化,实现治理结构合理化。还要对民营企业积极引导走资本化方向的道路,改变家族式管理方式,吸收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要素,推动产权改革,明晰产权关系。规范财务制度,建立能正确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制度,增加企业财务透明度。

2.挖掘民营企业自身潜力。为了解决自身的融资难问题应该合理挖掘自身潜力,具体要做到:民营企业要增强自我积累意识 ,改变分配过程中留利不足,自我积累差的现状;开展表外融资,通过融资工具的多样化降低筹资成本;注意融资与融物相结合,收到“借鸡生蛋,以蛋还钱,最后得鸡”之功效。

3.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构建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增大财政对玉环县民营企业资金融通的支持力度,要在财政预算中建立民营企业贷款风险准备金,逐步建立向全社会开放的以资金融通、信用担保、技术支持、管理咨询、信息服务、市场开发等为内容的民营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资金支持。加快建立信用担保行业协会,促进行业规范发展,协会要制定担保行业准则和业务规范。政府应尽快组建再担保机构和监督部门,以分散担保风险。

4.改革金融机构,服务民营企业。在玉环县建立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这些中小金融机构应主要定位于民营企业。这种金融机构由于对当地的企业了解,所以能适应玉环县这个民营中小企业占很大比例的县,它以中小型民营企业为对象,满足其各种金融需求,从而解决融资困难问题。

参考文献:

[1]Neil Gregory,Stoyan Tenev.and Dileep M.Wagle,2000,China’s Emerging Private Enterprises:Prospects for the New Century

[2]刘云秋: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与融资租赁对策分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5.2(1):17

[3]陈先运:县域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研究[J].探索与争鸣,2005(1):9

[4]李富有刘亦:民间资本供求与民营企业融资:对陕西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5(1)30-31

第8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融资;融资渠道;内源融资;外源

一、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现状与特点分析

(一)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难具有一定的共性,民营企业的融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以来,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上升等问题更加突出

2004年初中国实行宏观调控政策以来,经济局部性过热和结构性失衡的矛盾已有所缓解,但是贷款投放量下降,会影响到民营企业的贷款。同时,由于企业对再次获得贷款的预期较少,出现逾期不还的现象增多,信用风险增大,不良贷款增多,影响银行资产质量,反过来又制约了企业融资。

2、民营企业的融资方式单一,金融支持受到限制,中小企业板在融资中作用有限

从资金的来源看,民营企业可通过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获得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其内源融资有限,更多是依赖外源融资。外源融资的主渠道仍然是间接融资。

根据有关调查,我国民营企业的外源融资近99%依赖于金融机构的贷款,其他渠道的融资几乎可以称得上微乎其微。近年来政府因势利导,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政策。至于融资租赁,在我国的发展还尚未成熟,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还很小。

3、民间融资“补充作用”被肯定,但其消极影响仍然存在

民间融资不仅优化融资结构,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为民营企业、县域经济融资另辟蹊径,还可以减轻民营企业对银行的信贷压力,转移与分散银行的信贷风险。但是,民间融资的消极影响仍然存在,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很好解决,不仅民营企业不能从中受益,而且还会影响整个社会的金融环境和秩序。民间融资的缺点是:一是风险大,利率高。二是影响金融秩序。由于民间借贷利率高,吸引了大批投资者,加之对投资选择又存有侥幸心理,致使社会一部分资金被高利贷所分流,影响了金融秩序。

(二)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的一般特点

我国民营企业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民营企业资金需求表现出“数额小”、“时间急”、“频次多”的特征;其次所筹资金期限以短期为主,有向长期发展的趋势;最后民营企业更加依赖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设备租赁等来自非金融机构的速效渠道以及民间的各种非正规融资渠道。

民营企业融资表现为更偏好内源融资,更加依赖债务融资,尤其是经常性的小额短期银行贷款,以及更多地求助于商业信用和非正规金融等特点。总的来看,这些融资特点一方面反映出与民营企业的经济灵活性相对应的金融灵活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民营企业由于金融压抑所产生的金融脆弱性。

二、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难成因分析

(一)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内部原因分析

1、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

中国的民营企业大多由家族式企业发展而来,投资主体与经营主体重叠,企业规模扩大了也仍然没有摆脱家族管理的模式。很多民营企业不能利用资本的有限责任来确立资本结构,维护资本所有的权力,没有按公司法进行改造。民营企业这种家族式、粗放式的经营管理模式,缺乏现代科学管理理念,难以适应现代化企业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得相当多的民营企业在融资过程遇到很大的障碍。

2、经营能力不足

民营企业投入资产规模小且产出规模小,对市场的影响非常有限,它们只能是市场变化的被动接受者,承受风险的能力远不及大企业,一旦市场发生风吹草动,民营企业很容易被波及,成为市场竞争中的失败者。同时,限于自身实力有限,民营企业难以承担市场交易中高昂的信息费用和交易成本,不能及时掌握市场信息,也缺乏对政府政策、宏观经济变化、科技动态等信息的了解,在进行决策时缺乏信息基础。

3、自有资金少,资产负债率偏高,财务风险大

在实际经营中,民营企业由于自有资金少,所需的营运资金主要依赖银行的短期贷款,从而造成流动负债比率偏高,导致“短款长借”、“短贷长投”的想象严重,财务风险增大。

4、企业内部控制不健全,财务管理不规范

大多数民营企业的领导者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凭借个人的直接控制和直接观察评价企业经营成果已经足够,不需要再去建立内部控制。另外,还有不少民营企业的领导者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内部控制是“对下不对上”,这种自我控制的排斥影响了企业员工对控制的理解与执行。

同时,与大企业相比,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的现状不容乐观。财务管理不规范表现在:管理层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详细的财务规划和预算,使收入、成本、资金等财务指标不明确落实。

(二)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外部原因分析

1、体制上的歧视

(1)间接方面。长期以来,我们以生产力标准来决定民营经济的进入领域,人为国有经济与高水平的生产力相结合,集体经济与处于中间水平的生产力相结合,而民营经济只能与低生产力水平相结合,从而制定歧视性市场准入政策。

(2)直接方面。首先民营企业面临直接融资障碍,民营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和公司上市的渠道并不通畅。其次,在我国,间接融资的信贷资金绝大部分集中在国有商业银行,为民营企业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不发达。民营企业户数多,申请贷款的数额小,由大银行来承担本应由中小金融机构承担的任务,使金融服务受到限制。

2、法律法规不完善,法律保护滞后

尽管我国政府在改革开放以后曾先后颁布实施了《公司法》、《乡镇企业法》、《中外合资企业法》、《中外合作企业法》、《合伙企业法》等,但仍然缺乏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立法,法律保护相当滞后。

3、金融政策歧视,金融机构结构不合理

随着银行企业化改革力度的加大,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也进行了经营策略的重大调整。它们大幅度地缩短战线,削减分支机构的信贷管理权限,强调面向“重点行业,重点项目,重点客户和重点地区”提供金融服务。基层商业银行向民营企业提供服务的能力由此受到很大的限制。

从我国现行的金融机构体系来看,目前主要有四种形式,即国有商业银行、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其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占金融机构总资产的70%,处于垄断地位,其他金融机构的比重仍然较小。这反映了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虽然金融机构的数目不断增加,但仍没有改变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其他金融机构的资产及市场竞争力相对有限。

4、信用担保市场体系建设滞后

与国外先进国家担保水平相比,我国担保业务总体比较落后,担保机构运行状况不太良好,直接影响了民营企业的融资,主要表现在:

(1)信用担保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滞后,缺乏完善的民营企业融资担保法律环境。

(2)地方政府对担保机构的调控存在一定缺陷,直接制约着民营企业融资担保业务的发展。

(3)民营企业信用缺失,直接影响其融资担保业务的顺利开展。

(4)民营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使担保机构在为民营企业服务上孤军奋战,影响了担保效果。

三、解决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一)民营企业应苦练内功,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融资能力

l、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民营企业应紧跟时代,建立具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功能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企业制度。对资产规模小,资信程度低的民营企业来说,尽快理清各种关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资信能力

2、合理规划资本和资金需求,提高资金统筹能力

在进行负债融资时,民营企业一般只考虑显现的债务成本,很少考虑由于高财务杠杆可能导致的破产成本。民营企业要想获得成功就应该从价值链的视觉诊断自身问题,根据企业自身所在行业,不同发展阶段,自身特点及投资需求,分析面临的产品竞争市场,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等融资环境,合理规划资本和资金需求,安排相应的资本结构和融资结构。

3、强化内部控制,完善财务管理

①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第一、更新控制观念。民营企业的管理阶层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学习,树立现代管理思想,更新内部控制观念,高度重视内部控制并自觉接收监督,并且通过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来影响员工的控制意识和行为方式,使控制观念深入人心,以使员工在内部控制的落实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

第二、树立风险意识。民营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及时树立风险意识,充分认识风险与机会并存的道理,在企业的日常内部控制过程中,一方面应注意分析自身的优势与劣势,长处与短处,分析外部环境的机会和威胁,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使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及遭受的风险损失降低,另一方面应随时在风险中寻找转化机遇的契机。

②加强财务管理,提高会计基础工作水平

在会计基础工作方面,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会计控制系统。在制度选择上,根据企业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来选择《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或中介机构记账。其次,在制度建设上,要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要,建立恰当的会计岗位责任制度,具有可操作性的会计核算规程,严密的凭证制度,严格的日常核对制度和档案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功能。

4、树立稳健作风,提升信用水平

①树立信用意识,增强信用观念。企业要加强对员工的诚信教育,要使诚信的理念深入人心,要把信用观念渗透到企业运作的各个方面,让每个员工都意识到信用好坏对企业有着生死存亡的意义,以此提升企业整体的信用意识水平。

②加强信用管理,提升信用水平。首先,可在企业内部设置信用监理,由其专门负责行使信用风险管理职能;其次,企业应建立客户信息数据库,实行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对客户的资信状况和经营能力进行定期评估,以确保企业自身的利益。

(二)政府积极扶持,为民营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本文认为,要突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瓶颈,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打破体制歧视,实现“国民待遇”

为了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顺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应该对民营企业一视同仁,实行“国民待遇”。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实力的增强,是促进民营企业融资的经济基础和必备的条件。

2、进一步完善民营企业融资的法律环境

近几年来,尽管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的法律环境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善,但相比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与民营企业发展的要求,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为配合《中小企业促进法》的顺利实行,国家有关部门应逐步推出配套政策和办法。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民营企业法律保障体系。

3、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服务体系

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缺陷是造成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必须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加强各项金融服务功能,以满足民营企业发展的需要。

①改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强服务。

②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

③引导并规范发展非正规金融融资。

4、完善和发展民营企业融资担保体系

①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民营企业融资担保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建议国家尽快出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管理办法》,对担保机构的准入、退出制度,业务范围和操作流程,风险防范和分担等方面作出规定,以促进信用担保机构的有序和健康发展。

②政府应加大对担保业的调控和支持力度,有效促进民营企业融资担保的发展。具体方法为:

第一、理顺和规范担保机构各自为政的局面,提高担保机构对民营企业的综合担保能力。

第二、减少行政干预,提高担保机构市场化运作能力。

第三、建立健全对民营企业担保资金的财政支持体系,以便融资担保机构有能力承担其必要的社会职责。

③信用担保机构应加强自身建设,规范管理和运作,逐渐形成市场公开操作型的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第一、力争实现担保机构的股权多样化,优化治理结构,保证担保机构按市场的要求规范运作;第二、建立内部风险防范和分散机制,保持担保机构的良性发展。

四、结论

我国民营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一只重要力量,民营中小企业在扩大就业、活跃市场、增加收入、社会稳定以及形成合理的国民经济结构方面起着难以替代的作用,但融资难却成为制约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急于求成。提高企业竞争力,增强内源融资能力;改善金融服务,完善金融体系;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民营中小企业和谐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氛围,这样从根本上解决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昱,曹丽华.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金融制度[J].经济纵横,2006(6):12~15.

[2]樊纲.金融发展与企业改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61~63.

[3]孙俊波,杜信立.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监管环境策略探析[J].金融论坛,2008(2):37~41.

[4]林毅夫.服务民营中小企业,银行贡献社会和谐[J].新金融,2007(2):17~18.

[5]国家统计局企业调查总队课题组.民营经济发展和民营企业成长研究[J].经济参考消息,2004(22):2~12.

[6]高正平.中小企业融资新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55~65.

[7]高正平.中小企业融资实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8~l0.

[8]胡健,李茗,张树琴.如何看待民营资本对中小商业银行的改造[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1):45~46.

第9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 对外投资决策;内部控制

备受关注的江西民营企业赛维LDK集团危机重重,濒临破产,原因就是赛维盲目扩张对外投资,不断借举外债填补对外投资的资金需求,不曾想对外投资收益低下,资金不得回笼,债务到期无力偿还。据有关资料统计①,决策阶段需要投入的资源占整个工程项目总资源的比率不到3%,可是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却达到90%的程度。可见对外投资决策在整个对外投资业务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基于这样的背景之下,本文探讨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决策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尝试性地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一、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特点

1.1民营企业的特点

民营企业有着自身的特点,从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过程和行业分布来看,我国民营企业的特点主要有:(1)企业资本来源于非政府机构和个人,民营企业的资金基本都是企业自筹的,主要来源于民间资产投资。据资料统计显示,我国民营企业资金来源的90.5%是靠企业自我融资、4.0%靠银行贷款、2.6靠非金融机构、2.9%靠其他渠道。(2)企业经营完全市场导向,非公有制的生产资料所有形式导致了大部分民营企业的经营目标就是实现企业资本的快速增值、追求资本利益的最大化。(3)管理体系不规范,我国的民营企业大部分都是家族式企业或合伙企业,这类企业往往组织架构不稳定,在企业形成一定的规模之后,就会对企业的管理产生不利的影响,制约企业的发展。

1.2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特点

基于民营企业上述特点,可以看出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特点,主要有如下几个:

(1)投资短期化,民营企业大部分的投资都倾向于短期的、能够迅速收回投资成本、产生投资收益的行业或产品。(2)投资决策快速化,由于这种完全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方式,使得民营企业在做投资决策的时候,往往会很迅速,希望能走在市场发展的前面。(3)投资决策高度集中化,企业的投资决策往往是由企业业主一个人或者几个高层管理人员做出的。

二、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决策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对外投资决策内部控制制度是为保证对外投资决策的正确性和效率而在企业内部采取的一种约束、调整、评价和执行的一系列方法和措施的总称。民营企业在发展、扩张阶段,对外投资活动较为频繁、发展速度很快,导致内部控制的制定、执行跟不上企业的发展,使得在对外投资决策过程中,内部控制存在诸多的问题,下面将结合一些案例对内部控制的一些问题进行阐述和说明。

2.1 决策权高度集中、董事会被架空

很多民营企业的治理机构不规范,主要表现在董事会被架空,决策权高度集中,甚至是一个人说了算。在总结巨人集团事件带来的教训时,史玉柱总裁说,巨人的董事会形同虚设,决策权力过于集中在少数几个高层手中,造成了许多不良的影响。如果决策权力集中于一个身兼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人手中时,其他董事会成员很难参与决策,可能致使决策不科学,企业面临的风险更多。

2.2权限配置不合理、存在越权审批

当前民企中,存在很多授权审批控制失效的现象,这就使得投资部门的权限配置不合理,权力过大,容易产生不科学的、不客观的、失误的投资决策。在巨人事件中,所建的巨人大厦在最初的设计中,经财务部等统筹考虑公司可承受能力后,定为18层,后来在施工中不断的临时更改楼层设计高度,而且这一更改并没有得到公司财务部们的论证和分析,最终投资失败,导致巨人大厦成为一栋烂尾楼,巨人集团也随之倒下。这就是一宗典型的民营企业中,授权审批控制失效的案例。

2.3外部信息收集不足、决策调整不当

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决策,往往在信息的分析之后而做出的。民营企业由于自身的情况,往往只重视内部信息的收集,而对外部信息收集不足,导致在对外投资决策的过程中,对企业面临的外部风险估计不足,从而导致对外投资决策失误。

2.4民营企业缺乏对投资后信息的跟踪

由于投资项目处于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决策时‘可行’的投资项目可能在实施过程中变得‘不可行’,所以企业应根据环境的变化适时对投资决策作出适当的调整,增加或减少投资。江西赛维集团大规模的进军欧洲市场,可面临欧洲市场的反倾销政策下依然加紧投资,最后导致欧洲市场失利,经营亏损,以至于无法偿还债务。

三、完善对外投资决策内部控制的对策分析

3.1优化对外投资决策机制及流程

(1) 制定适宜的对外投资决策机制

对外投资决策作为对外投资决策流程的最后一个阶段,其正确与否对投资项目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民营企业应制定规范的对外投资决策程序,其次要重视投资业务的可行性评估,制定专家咨询制度和决策论证制度,由于企业处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所以还要建立投资后的评估政策,以便企业随时对投资项目做出调整,同时制定投资决策责任追究制度,提高管理层决策的谨慎性,并保证投资项目的良好实施。

(2)优化对外投资决策流程

流程控制是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形式。运用流程控制,将对外投资决策的流程制定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规定下来,使其运转的顺序固定下来,其目的是规范管理,落实责任,控制风险。为此,企业应设立对外投资决策流程、对外投资决策应急流程等投资决策管理流程,以规范对外投资决策行为,减少投资风险。

对外投资决策流程图如图1所示:

(3)对外投资决策应急流程。企业还应制定对外投资决策应急流程,当经营分部遇到个别紧急情况时,为了适应市场的临时需求,抓住对外投资机会,可以执行对外投资决策应急流程。

3.2 建立投资后再评估再决策管理流程

投资活动处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当初的投资评估在执行过程中可能发生了不可行性的因素,所以民营企业必须建立投资后的再评估,以便企业对投资决策做出适当的调整,就算投资失败,也能尽可能的降低损失。再评估再决策的流程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该流程一般不会启用,只有在投资环境发生较大的变化之后才会启用,否则,不断的评估、不断的决策反而浪费人力、物力,错失投资机会。(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慧群,企业对外投资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及实施[J],现代会计,2005(03):3-7。

[2]袁志明,对外投资内部控制的关键点之我见[J],财会月刊,2003(01):3-6。

[4]陈友邦、胡莉丽,集团公司投资业务内部控制研[J],2007(12):31-36。

[4]陈金凤,略论可行性研究在工程项目建设中的作用[J],江苏水利,2004(8):6一9。

[5]丁丽宏、李志刚,A工程项目内部控制的问题与对策分析[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0):17-37。

[6]付珍妮、李秉成,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投资内部会计控制研究[J],武汉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08):28-30。

第10篇

中小民营企业财务战略的制定与业绩评价研究 课题编号13C843

当前,中小民营企业依靠我国自身的发展特点和科学管理,已经占据我国企业总数的99%,完成国内生产总值一半以上,解决就业人口75%以上,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二十一世纪前,我国就已经提出“要发展中小民营企业,培养中小民营企业服务体系”,发展至今,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但是,由于缺乏财务战略经验,造成一部分中小民营企业遇到了发展中的瓶颈问题。这就需要对企业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业绩评价对中小民营企业的研究意义。

企业业绩评价是对企业经营效率和经营效益做出公正的判断,它通常运用计量经济学的原理以及现代分析技术,对照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对企业在经营一段期间的综合判断。它属于企业管理的一部分,而财务战略实施的业绩评价则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部分,它对企业管理控制实现目标提供重要的保障。由于每个企业战略目标不同,也表现出业绩评价也不同,但是,无论企业战略目标有何不同,业绩评价体系在企业战略目标上具有相同的作用。一般的企业业绩评价具备两个重要功能:一是对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确认,它具有会计信息的评价功能。二是对企业经营管理起导向作用,具有战略控制系统的导向功能。直接关系到企业形成和保持竞争力,影响着企业生产和发展。

二、中小民营企业财务战略业绩评价的特点。

企业财务战略业绩评价是一种对企业财务战略的执行过程和效果的评价,它是根据企业财务战略目标选用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中小民营企业财务战略业绩评价是根据企业的特点,进行业绩效果评估,具有以下特点。

(一)具有动态性特点

是对中小民营企业财务战略进行动态评价,主要针对不同经济环境及不同时期对财务战略进行评价,应该选择适当的分析指标和对比标准,动态进行评价,而不是单单评价企业财务活动的静态结果。

(二)具有延展性特点

主要分为评价内容的延展性、评价方法的延展性和评价时间范围的延展三个方面。评价内容延展是指评价对象,不仅包括了企业财务战略活动,还延展到了财务战略执行所引发的相关经济活动。 评价方法延展性是根据评价的内容、目的、对象不同的特点,客观的决定各项评价指标在评价体系中所占的指标。时间范围的延展是不仅包括财务战略执行的本会计期间,还应包括财务战略执行的全部周期。

(三)具有可持续性特点

财务战略评价要从财务战略选定开始,需要在财务战略执行中发挥作用,具体来说,中小民营企业财务战略业绩评价的程序、理念、对象的选择方法和评价参照标准获取各个项目都要具有可持续性,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前提保障。

(四)具有灵活性特点

主要是预先设计财务战略业绩系统能够满足企业不同的战略目标、评价对象和评价主题的要求,不仅能够对财务战略效用的进行评价,也能够对综合业绩效用的进行评价。

三、中小民营企业财务战略业绩评价的原则。

中小民营企业财务战略业绩评价要坚持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成本效益权衡原则。在中小民营企业构建财务战略业绩评价体系时应该与该体系在控制财务战略实施中可能带来的效益之间进行权衡,要使预期效益大于构建成本。二是坚持有用原则。是指中小民营企业财务战略业绩评价体系建立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要求,有利于中小民营企业选择自己适合的财务战略,并制定财务战略实施方案。它具备使用性、可操作性和完备性特点。三是坚持系统性原则。就是进行指标系统性构建,按照系统论观点进行调整,重视评价体系的整体性、优化性和模型化。

四、中小民营企业财务战略业绩评价的要素。

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财务战略业绩评价主要有评价主体、客体、目标、内容、方法、标准和程序构成。

(一)财务战略业绩评价主体

是指企业财务战略评价的群体单位或个体,主体是评价行为的发动者和组织者。可分两类,分别是企业内部评价主体和企业外部评价主题。其中内部评价主体是企业财务战略制定并实施的直接作用者,一般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投资者或经营者。中小民营企业外部评价主体在企业外部与企业存在一定利益关系的主体,一般指的是企业债权人、政府主管部门、投资分析师、潜在投资者、竞争者等。

(二)财务战略业绩评价客体

是财务战略评价主体为实现特定的评价目标而划定的评价范围。一般可分为整体、局部及个人三个层次,划分的标准是财务战略业绩评价客体所含范围的大小。整体评价是中小民营企业整体财务战略的评价;局部评价是指对企业的各部门、子公司等财务战略的评价;个体评价是指特点财务战略执行状况及执行效果进行的评价。

(三)财务战略业绩评价目标

是指财务战略业绩评价主题进业绩评价想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其中包括制定的财务战略实施的有效性。

(四)财务战略业绩评价内容

主要是评价战略执行过程、评价长远发展潜力、评价与外部客户关系、评价财务效用、评价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综合竞争能力。

(五)财务战略业绩评价方法

是指达到评价结果所使用的方法是评价方法。包括定量和定性两种分析评价方法。由于财务本身的量化特点,所以使用评价方法一般偏向于定量方法进行评价。

五、构建中小民营企业战略业绩评价体系。

(一)评价中小民营企业财务战略执行过程

一是评价财务战略信息传递的描述和清晰性。主要是企业主体在执行财务战略过程中否理解和实施战略意图。二是评价财务战略实施的适应性。主要表现在执行财务战略所产生的成本节约以及执行财务战略所付出的各项成本。三是评价战略目标实现程度。可以从阶段性和整体性两个方面考查。

(二)评价中小民营企业构建长远发展潜力

一是评价民营企业研发投入。一方面要考查企业研发投入的持续性,一方面也要考虑研发投入的有效性和所涉及的投入领域。二是评价研究成果转化为企业生产力 的能力。可以通过研发利用率来评价;三是评价民营企业扩张能力。这种能力评价一般是看市场开拓能力、市场占有率和新产品开发能力等。

(三)评价中小民营企业与外部客户关系

一是评价企业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应该从企业和供应商双方之间的信息交流程度、共赢商对企业的控制程度、供应商对企业除了产品之外的服务和客户关系维持率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二是评价企业与经销商之间的关系。一般是指企业与经销商之间市场份额、客户支持率、客户满意度和客户开发能力四个方面进行。

(四)评价企业财务效用

一是评价中小民营企业的盈利能力。可以通过经济增加值、主营业务利润、净资产收益率已经盈利现金流量等进行指标评价;二是评价企业资产运行能力。通过资产周转率进行评价;三是评价企业偿债能力。通过资产负债率和已获利息倍数,现金负债比等进行;四是评价企业增长能力。通过总资产、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利润三个方面的增长率等指标进行。

(五)评价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企业发展能力的强弱,是否可持续发展的判断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企业是否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外部化境。二是是否进行快速整合,重建内外部资源。三是是否获取企业协调平稳发展驱动能力。为此,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判断企业可持续发展。一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增长率超越行业平均增长速度。二是企业可持续增长速度能力维持可持续增长指标进行评价。三是企业增长速度的有效程度,党销售增长与经营先进流量增长相当,企业实现增长速度才是有效的。

(六)综合评价中小民营企业财务业绩

主要是针对企业综合竞争力的评价。所谓综合竞争力是指企业通过财务战略,优化内外部资源配置,争强企业自身竞争能力,使企业在市场经济竞争中与对手相比处于优势竞争地位的能力协同表现。主要评价按以下几步进行。第一步评价指标和评价目的的确定。民营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可评价项目有投资获利能力、风险抵御能力、项目筹资能力、企业成长能力和客户管理能力等。每个项目进行评价是可以分为主要评价和辅助评价两种评价。第二步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在选定评价项目及评价指标构建模型,具体包括赋予权重、确定评价标准两种。第三步是计算业绩评价值。第四步是计算指标综合贡献值。计算综合贡献值要小于评价结果的话,说明企业竞争力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反之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

六、结束语

现阶段,经济已经进入全球化发展模式。中小民营企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中小民营企业具有明显的优势,也存在很多亟待改进的地方。对中小民营企业实施必要的关注,对中小民营企业提供必要的政策倾斜,给予中小民营企业宽松的发展环境,使民营企业的发展逐步壮大,实现我国经济结构的多种产业发展,完成社会化大生产的细致化和规模化,逐步建立我国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使经济发展趋于合理化、科学化、专业化,让经济更好的为社会发展服务,实现对应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蕊.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的核心财务指标[J].当代财经,2003年第6期

[2]徐绪堪,周彤.企业财务能力的综合评价模型[J].统计与决策,2007年06期

第11篇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民营企业;产能过剩

自进入新常态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仍然保持着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但是也面临着生产成本不断上升,资本边际效率下降等结构性问题,因此必须推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实际上是企业淘汰低端产能、不断转型升级,重构产业竞争格局,提升产品品质,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本文将以南通民营企业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在发展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南通民营企业发展路径,促进南通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

1南通民营企业特点

自2003年南通市提出“争创全省民营经济第一大市”目标以来,通过转变观念、大胆实践,使南通的民营企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至2015年,南通民营经济占到全市GDP的65%、全部税收超过75%.其中,17家企业分别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和全省民营企业百强榜单.民营经济总量占比逐年提高,且增速较快.可以说南通市民营企业在南通经济中占据半壁江山,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内源性经济成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动力,加快了南通建设江苏民营经济第一大市的步伐.目前南通民营企业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1企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张,初显资本集约

经营势头南通自确立建立民营大市目标以来,民营企业得到长足发展.至2015年末,南通市民营企业的数量累计达17.3万家;到年末民营企业的累计注册资本金额达到7813.5亿元.2015年全市新登记个体户5.52万户,累计达46.8万户;新登记个体工商户资金数额58􀆰1亿元,年末累计资金数额288.1亿元.2015年末全市共有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3780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比重达74.7%;全年民营工业增加值1800.6亿元,增长13.1%,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62.0%.民营企业正在由小到大,由分散到集中,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相继涌现出综艺集团、中天科技、文峰集团、联发纺织、南通二建等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民营企业大集团.

1.2支柱行业初具规模

南通素有“建筑之乡”之称,建筑业发展历史悠久,自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业规模发展迅速,目前已成为全市经济支柱之一,产值仅次于工业,位居第二,而支撑南通建筑业发展的主要依靠民营企业,以南通三建为例,多年来位居居南通民营企业领头羊位置,此外现代纺织、船舶海工、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子信息等产业也为民企提供了广阔舞台,从各行业总产值所占比重看,比重较大的依次为: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占16.8%、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占12.0%、纺织业占10.5%、通用设备制造业占8.6%、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6.1%,以上五个行业的总值占民营工业总产值的53.9%,已成为支撑全市民营工业发展的支柱行业,充分展示了南通民营企业具备的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实力和优势.

1.3民营经济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份额大

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其在解决劳动力就业、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南通市民营企业增加值、上缴税金快速增长,其增速高于全市国民经济和财政收入的增长.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实现税收总额344.3亿元,四年间年平均增长22.7%,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64.3%,较2010年提高6.6个百分点.2014年南通民营企业吸收从业人员年均人数达到58.3万人,四年间年平均增长7.1%,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62.3%,较2010年提高4.1个百分点,在上缴税收收入方面.

2南通民营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南通民营企业发展迅速,在全市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南通民营企业也普遍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缺乏创新、产能过剩等结构性问题,制约着南通民营经济的发展.

2.1产品结构欠合理,产品结构单一,技术层次较低

经过长期发展,南通民营经济产业结构形成了轻、小、加的发展特点,而且主要集中在一些传统产业上,如纺织、服装、建筑业、商贸等,近几年来,南通民营经济投资总量虽然在迅速增加,但是仍主要投资于技术含量低、竞争激烈的传统产业领域,而进入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则较少,技术密集型工业、深加工度工业发展速度较慢,所生产的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较低,竞争力不强.如以现代服务业中的服务外包产业为例,南通市仅占江苏省的1.7%.

2.2创新水平低下

与国内外先进企业相比,南通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自主创新意识不强,关键技术及核心设备对进口依赖度很高.南通规模以上民营企业研究开发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不足1%.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弱,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以海安、如皋、如东为例,小纺织、小食品、小服装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占多数,科技含量低,高附加值的产品少,企业设备陈旧,生产落后,污染严重,产品档次低,科技缺乏创新.长期创新投入不足,导致南通民营企业特色不够明显,特别是对市场缺少深度细分,导致市场资源争夺激励,民营企业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2.3产能过剩现象较严重

目前,受体制因素、发展阶段和发展理念等影响,南通民营企业普遍存在产能普遍过剩现象,以南通钢丝绳行业为例,该行业由155家规模以上企业、240家小微企业、188家个体工商户组成,产值约250亿元左右.但普遍存在设备旧,目前产能1万吨以上中型企业仅为33家,有7成企业产能利用率不足80%,5成以上的企业产能利用率不足50%.而其他行业,如船舶行业造船产能利用率为74%,钢铁行业粗钢、生铁产能利用率只有76.3%和77%,产能利用率均低于国际水平.产能过剩带来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亏损严重、企业职工面临失业,同时也使导致能源资源短缺、市场出现恶性竞争,银行坏账增加等问题,直接危及产业健康发展,甚至影响到国计民生和社会安定团结.

2.4民营企业的融资瓶颈问题尚未解决,融资渠道单一

南通民营企业虽然在南通经济中占据半壁江山,但资金短缺的问题一直存在,成为制约着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银行在选择服务对象时,主要考虑的是风险相对较低的国有控股企业、大中型民营企业或“三资”企业,而南通市民营工业以小型企业为主,因此从银行取得贷款的难度较大.根据对2015年四季度南通民营工业景气调查数据,46%的被调查企业存在流动资金缺口,与三季度相比,增加了6%;同时企业贷款余额出现下降,同比下降0􀆰8%,其中小型企业贷款余额同比下降1.9%.除此之外,民营企业而上市融资由于对注册资金、经营业绩等要求较高,尤其是民营企业的“次国民待遇”让他们很难直接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因此,由于大量民营中小企业很难通过银行或资本市场得到资金支持,企业所需资金长期只能通过民间信贷及内部积累作为主要的资金来源,这种融资方式必然会提高企业经营成本、蕴含了较高的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较高,制约了民营企业发展.

3南通民营企业供给侧改革路径研究

通过在对南通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影响其发展的主要矛盾在供给领域,属于影响中长期增长和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因此必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南通民营企业求生存,促发展的必然,也是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必然要求.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3.1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降低制度成本

切实做好各类扶持政策和措施的落实工作,改善政府服务质量.为民营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要努力推行从管理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政府该承担的服务引导职能不能缺失或转嫁给企业,导致民营企业经营带来制度性成本的增加,风险加大,要发挥好政府的推动作用.强化政府层面的组织引导、政策供给、要素保障,解决好单靠市场力量不能有效解决的问题.

3.2尽快解决金融供给结构与融资需求不匹配问题缓解

企业融资成本高和扶持民营企业发展,关键是要改变供求关系,要从供给端发力,放宽金融管制,拓宽金融体系的广度和深度,构建由大、中、小银行和小金融机构组成的多层次、有差异、广覆盖的银行机构体系,支持和引导由民营资本参与建立中小金融机构,开发符合民营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加强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形成与民营企业相匹配的金融格局,同时要进一步发展资本市场,降低杠杆率,提高直接融资比例,降低民营企业融资成本.

3.3鼓励民营企业积极投身混合所有制

经济发展,通过资本运营,更好提升民营企业的成长力和竞争力通过支持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深化政府购买服务、特许经营等措施,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环境等领域,做大做强具有民营经济特色板块,推进多种所有制经济融合.深入实施名企、名品、名人“三名”工程,通过支持民营经济提质增效、升级转型,鼓励南通民营业企业进入更多领域,使民营企业的创造力得到激发.支持民营企业通过合资、合作、重组与并购等多种方式引进战略投资者.目前南通市民营企业与外企合作率达37%,南通永通新材、中广核中科海维等由民企嫁接国资、央企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得到了初步发展,推动实体经济与互联网经济融合发展.

3.4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引导产业向中高端攀升

第12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财务战略;意义;作用;对策

一、前言

民营企业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以其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经营方式,占据了经济结构中重要的部分。对于任何企业而言,财务管理都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工作。对于中小民营企业,财务制度的建立和管理,则是企业发展过程始终都需要关注的问题。制定好企业的财务战略,是中小民营企业能够坚持长期发展,保持活力的根本策略。

二、发展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财务战略意义

在我国民营经济体系中,中小民营企业占经济的大部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点,它对增加财政收入、活跃城乡市场经济、推动经济持续增长、促进就业和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中小民营企业财务战略,对企业的发展及未来是息息相关的,它是企业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技术开发、生产、服务到营销都要以资金为基础,只要有了健全的财务体系和企业发展的财务战略就能得以实现目标。对于中小民营企业来说,财务战略意义非比寻常,但是由于自身的特点,要开展企业的财务战略,就要结合中小民营企业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来制定企业财务战略,对我国的中小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前提和保障。

中小民营企业在整个中国经济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对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诸多方面都做出了贡献,它是国家不断发展坚实基础。当今的时代是一个充满着战略制胜的时代,企业要发展,就要有完整的战略意图,没有战略的企业在当前的时代是难以生存的。财务战略,它是企业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企业不懂得财务发展及财务作用,只一味关注产品销售和营业状况,这样会严重制约企业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当前,财务战略研究在我国企业战略研究上是一个热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和研究,但是,在我国一般大型企业注重对财务战略的研究,而中小民营企业相对较少,仍然处于一个起步阶段。

三、发展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财务战略的作用

(1)引入财务战略管理,有助于企业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由于中小民营企业规模小,实力较弱,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的影响较大,如果企业没有财务战略指导,那么,中小民营企业容易在复杂的、多变的社会环境下放任自流。这样下去,对企业所造成后果是难以想象的。财务战略能准确预测和分析中小民营企业的内外部环境,根据分析结构制定适合企业的财务管理办法,为企业生产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引入财务战略管理,有助于中小民营企业保持创造和竞争优势。财务实力弱,资金匮乏几乎是所有中小企业的普遍现象,对于中小民营企业来说,各种资源浪费对企业造成的影响要远大于大型企业的影响,这就给中小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对资金的使用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要制定了完整的财务战略用来指导。那么,中小民营企业就可以凭借自身有限的资源,降低资金不足带来的困难,从而形成企业自身所保持的竞争优势。

(3)引入财务战略管理,有助于提高中小民营企业的财务素质。财务管理水平低下是普遍中小企业的特点,无论企业发展到哪个阶段,中小企业的重心始终都在经营业务上,对企业财务的管理只局限于记账和算账上,财务管理没有什么实质性发展。财务成本居高不下,流动资金管理不善,盈利能力遇到瓶颈,资金状况不好改善等,都是现在中小民营企业的普遍存在的问题。只有财务战略能依据现状预测和判断未来的环境,能分析和勾画财务系统应战能力。再者,能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意识,更加适应企业的内外环境的变化,以及变化对企业产生的影响,有效地解决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财务资金方面的问题。

四、我国中小企业财务战略管理面临的问题

(1)不具备科学规范的财务战略。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特殊,大部分中小民营企业权利集中在经营者或创办者身上,多为家族史、作坊式的企业,领导者个人的臆断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权力集中,程序简单灵活。部分企业因缺乏财务战略管理经验,造成资金管理混乱,影响到企业发展,还有部分企业,虽然制定了财务战略,但不科学、不规范,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影响了财务战略实施效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财务战略背离企业战略,造成不切企业发展实际;二是没有理解财务战略的本意,将财务战略等同于财务计划,没有考虑到战略的全局性和综合性特点;三是随意性大,没有从企业长期发展考虑。

(2)财务战略制度不合理,忽视了财务战略环境分析。财务战略分析是企业财务战略生成的前提因素,也是实施财务战略的保障。财务战略环境一般包括外部环境分析和内部环境分析,企业的内部环境分析是中小民营企业财务战略制定的实施基础和内在依据。现在有许多中小民营企业没有认识到战略环境对企业的重要性,没有注重对企业的战略环境分析。这样,往往会造成所制度的财务战略不切实际,制约了企业对财务战略的有效实施。

(3)财务战略中,财务预算功能弱化使用。企业财务预算在企业的财务战略实施中主要起到两点作用:一是通过预算能把财务战略思想具体化、明确化,更方便地让企业员工明白理解并较好的开展实施财务战略。通过财务预算将财务战略目标细化到每一个部门,使各部门明白自己的具体工作目标,更加促进各部门的协调发展。二是财务预算能为企业开展各种活动提供财务标准,因为预算是以数量化形式反映出中小民营企业财务战略目标,通过对比实际执行与预算标准之间的差异,体现出财务目标和实际情况的差异。目前,部分中小民营企业在财务预算上认识诸多误区:有的认为财务预算仅是财务部门的事情,其他部门无需考虑钱财资金的问题,财务预算就是财务计划的翻版。有的企业编织预算就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之用,不切实际,流于形式,表面上有预算制定,实际上就是摆设;有的管理者并不在意财务预算内容以及是否合理,而将预算结构的满意程度作为是否审批预算的前提,使预算不存在可操作性和科学性,对中小企业预算也缺控制、考核和有效的分析。

(4)企业财务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我国中小民营企业中,财务管理本身就存在各种问题,这些问题阻碍或制约了财务战略制定与实施。首先,中小企业缺乏管理职责、观念陈旧、管理经验少。具体表现在缺少财务管理为中心的意识。管理者或投资经营者缺少风险价值、时间价值、机会成本和边际成本等科学财务理念,对财务管理方法缺少认识,致使其越权刑事、职责不清、造成财务混乱、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其次,财务核算粗线条。有些管理者为了在财务管理方面省些钱,结果聘用没有会计资格人去管理财务,或者找些没有会计管理经验的人去管理公司财务,这样粗线条的用人模式,也会造成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混乱的局面。第三,财务控制能力差,对现金管理不严,调理不清,造成资金管理出现问题,影响了企业对现金的控制。

(5)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出现的问题。目前,一些中小企业对财务的管理跟不上要求,还在使用传统的财务评价体系。其主要表现在:眼光太近,过分重视短期结果,特别是知识资本方面,传统财务评价方法已经显然落后,与现代要求格格不入,传统财务评价方法过分注重公司财务业绩。这样会影响到企业业绩效果和实施财务管理的有效性。

五、完善中小企业财务战略重点对策

(1)树立战略思想,切合实际,制定有效的财务战略。财务战略思想对于中小民营企业来说尤为重要。企业要根据自身特点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企业特色的财务战略。通过要进行宣传教育,使的每一名企业员工明白,财务战略的真实意义,注重财务战略管理。一要财务战略与经济周期相适应,在经济各种阶段应该采取的财务战略。而要财务战略与企业发展相适应。企业财务战略的选择必须预期发展阶段相适应。

(2)打造好的财务战略环境,重视环境分析。中小民营企业财务战略环境的优劣会直接影响企业理财,也会影响到企业财务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所以,我们要在财务战略环境上做出努力,下功夫,打造一个良好的战略环境,并注重对战略环境进行分析,这样才是财务战略实施的重要保障。目前,虽然国家出台一些鼓励政策,去引导和支持中小民营企业发展,扩大内需,解决劳动力问题,但是,这些举措还是远远不够。

(3)开展预算控制,为财务战略实施提供保证。预算控制是将具体目标落实到行动方案上。中小民营企业的预算控制,第一应在财务战略指挥下,财务预算基础上,编制各种财务预算。二是将预算指标分解到企业的每一个部门和每一个人。三是要严格执行预算,强化预算刚性需求,保证预算不偏离财务战略。四是企业根据财务战略环境的变化要及时进行调整预算。

(4)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有效地控制中小民营企业财务风险。要控制中小民营企业财务风险,就要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通过收集与企业经营有关的政策,收集市场竞争情况进行分析预判,运用成功案例经验,解决企业在发展中的财务风险问题,避免财务危机的发生。

六、结语

财务管理是企业的核心任务。财务战略制定则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一个企业财务工作决定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节奏和细节。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小民营企业承担着重要的生产与经营活动。做好财务管理,制定切合实际的财务战略,可以实现中小民营企业的壮大,可以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周子英.中小高端制造企业的财务战略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

第13篇

关键词:货币政策民营企业融资困境金融支持宁夏

Abstract:Under the financial crisis influence,the central moderate loose monetary policy has not solved the private enterprise to finance the difficult question.This article take Ningxia as an example,in the inspection private enterprise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the financial backing and in the financing characteristic foundation,the analysis private enterprise finances the difficult reason,proposed the private enterprise goes out the financing difficult position the suggestion.

Keywords:Monetary policy Private enterprise Financing difficult position Financial backing Ningxia

近些年来,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之一,特别是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内民营企业经营困难,融资难问题进一步凸现。为应对金融危机,中央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确保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从多方面对民营企业融资给予政策支持,拓宽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但由于民营企业总体实力不强,银行对民营企业惜贷现象仍显突出,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依然存在。

1.宁夏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宁夏部分民营企业经营恶化、利润下降。09年一季度停产半停产企业中90%以上为小企业,主要是一些规模;较小的洗煤、碳素、铁合金、电石、梳绒、脱水蔬菜等,普遍技术装备落后、初级产品多、附加值低、企业竞争力弱。但从总体上看,宁夏民营经济逆势快速发展。截止2008年底,全区私营企业达到3万多户,注册资本金624.42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9%和15%;共登记个体工商户16万多户,注册资本金55.54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9%和65%;全区非公有制经济进出口总额11.09亿美元,占全区进出口总额59%,比上年增长34.75%;上述增幅均居全国前列。宁夏民营经济呈现由金融危机导致的部分下滑和基于后发优势的整体迅猛发展的双重特征。无论是哪种特征,都存在共同的发展难点——资金缺口。

2.宁夏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未得到满足

一季度,宁夏信贷投放增长强劲,贷款增速达到历史最快增长区间。新增人民币贷款174亿元,是上年同期的3倍。其中,私营企业及个体贷款增加8.5亿元,同比多增9.1亿元。但在信贷快速增长的情况下,民营企业的资金供求缺口仍在扩大。

2.1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扩大。问卷①显示,有70%的民营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面临原材料、燃料、动力等购进价格的上涨,企业普遍感受到扩大再生产、购买设备和原材料、支付工人报酬等方面资金支出显著增加,加之利率、税率、汇率变化的叠加效应,企业资金需求明显上升。经营恶化的民营企业面临项目转型和产品改造,需要大量的资金跟进,而新生的民营企业在发展初期更需要资金补充。

2.2信贷投放呈长期化、集中化的特征,导致宁夏贷款总量的提升未能真正满足民营企业不断上升的资金需求。

一季度,宁夏65%的新增贷款投向了采矿业、制造业、电力业、交通运输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业五个行业,60%的新增贷款为中长期贷款,43%的贷款投向了前10大户企业。而大部分民营企业主要分布在轻纺、石化、建材、医药等行业,不属于贷款主要投入的五类行业,而且更需要短期贷款,显然中小民营企业在一季度新增贷款中没有获得更多的实惠。银行信贷重点关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投向的企业和项目,向大企业集中趋势明显,对其他领域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产生更为明显的挤压效应。问卷调查显示,目前宁夏有60%的银行类金融机构(主要是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贷款对象以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为主,只有20%的银行贷款对象以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为主。

3.宁夏民营企业融资特点

3.1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狭窄。宁夏民营企业融资以银行贷款为主。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微乎其微,11家上市公司中仅有1家民营企业。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到,有76.9%的民营企业主要依赖银行贷款,21.54%依靠自我融资,有1家民间借贷,仅有1家获得政府扶持。通过银行贷款的企业大部分经营年限都在三年以上,近三年成立的民营企业以自我融资为主。在自我融资中,53%的企业系家族自筹,46%的企业利用赊账等商业信用。而选择民间借贷的主要原因是手续简便及无法取得银行贷款的无奈选择。99%的企业未享受政府贷款扶持。

3.2民营企业融资方式单一。宁夏民营企业银行贷款以信用担保和抵押贷款为主,分别占被调查企业的30%和70%,有小部分质押贷款和票据融资,尚无融资租赁业务。

3.3民营企业融资成本较高。大部分民营企业业贷款额度小、频率高,而银行每笔贷款的审批成本并不会因为贷款额小而降低,企业为寻担保或抵押,还要付出诸如担保费、抵押资产评估等相关费用。另外,与民间借贷相比,有57%的企业认为银行贷款利率更适中,但银行手续冗长、服务效率较低,信息成本过高,常使企业错过购进材料或签单的最佳时机,被迫选择民间借贷方式,增加了企业融资成本。

4.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4.1民营企业普遍资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

4.1.1总体实力不强,贷款抵押物不足。宁夏民营企业呈现出数量多、规模小、扩展快;吸纳就业人员多,拥有有效资产少;传统经营多,有效创新少,产品附加值小;贸易渠道少、销售规模小,且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属于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等特点。大部分中小民营企业经营效益低下,抵御风险能力弱。问卷调查显示:有63%的企业缺少符合银行要求的抵押物,27%的企业无信用担保。贷款抵押物不足是企业取得银行贷款困难的主要原因。

4.1.2缺乏规范的内控制度,信用风险较大。民营企业整体上信用等级较低。一是企业管理薄弱。缺乏健全的财务核算制度和相关的报表资料,有60%的银行反映难以查询企业的资产负债及信用等方面的真实情况。二是企业信用状况不佳。部分民营企业生产效益差或改制行为不规范,逃废银行债务时有发生,加之法律保障不足,更让银行对民营企业贷款望而却步。

4.1.3银企信息渠道不畅,双方信息不对称。民营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且地域分散,难以建立成熟的信用信息数据库,银行很难掌握企业经营情况,贷款风险可控性差,增加了银行放贷和收贷成本,而且对民营企业每笔贷款所付出的前期调研、评估和后期管理成本更高。

4.2金融机构单一,市场体系不健全。

国有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占主导地位,信贷政策实行全国统一标准,不利于中小民营企业。宁夏国有商业银行机构数、资产总额均占到45%左右,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区域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小银行数量很少。国有商业银行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对东西部地区实行统一的授信标准,其授权授信制度和资信评估制度主要针对国有企业制定。国有商业银行拓展中小企业优质信贷市场,也主要是对具有较高市场发展潜力的中小优质客户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等民营企业 开展贷款营销。另外信贷审批权力上收,手续繁杂效率低下,对急需资金的民营企业尤为不利。地方性金融机构在为民营企业提供信贷服务上拥有信息优势和成本优势,但由于自身实力不足,难以满足民营企业的需求。

4.3担保业发展落后,企业信用缺乏保障。宁夏目前有信用担保机构57家,平均注册资本金为1089万元,由于担保机构普遍规模小,实力弱,加之审核条件严格,真正开展业务的不到三分之一,对民营企业实际担保支持很少。担保行业运营风险大,没有有效的反担保及再担保措施,银行与担保公司很难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

5.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建议

5.1以资本市场为主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支持企业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政府部门应加强政策引导、部门协调、资金支持、后备上市资源培育,积极完善地区资本市场,为民营企业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提供条件。一是针对民营企业净资产规模小的状况,可以依附或者挂靠大企业,成为大企业的子公司或者控股公司,利用大企业的力量进入资本市场获得资金;二是可以由政府财政牵头,联合大企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协同出资,建立创业投资基金或风险投资基金,专门投资于符合国家和省区重点产业发展方向的民营企业。政府可运用税收政策引导和鼓励个人直接投资,建立产业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三是支持创业板资本市场即二板市场的发展,鼓励和促进具备条件的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高科技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

5.2以商业银行为主建立金融创新体系。

5.2.1把握市场动向,创新融资机构。鼓励股份制银行、政策性银行及民营金融机构在宁夏设立分支机构,积极扶持本地区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及政策性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为企业拓宽间接融资渠道。可考虑培育民间借贷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将地下的民间借贷组织正规化。

5.2.2防范金融风险,创新信贷产品。民营企业流动资金需求大,缺少能提供抵押的不动产,其特殊性要求银行以“风险定价、风险管理、风险补偿”为中心,创新金融产品。

5.2.3提高贷款效率,创新金融服务。银行贷款手续复杂和时间长是民营企业普遍反映的问题,创新金融服务,简化贷款手续、加快贷款速度是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关键。

5.2.4加强融资合作,实行差别政策。一是银行可与信用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等合作,加强融资合作。二是建议实行差别的信贷政策,包括国家出台更细化的支持民营企业的信贷政策、依据地区发展情况不同实行不同的信贷政策,这对于生存在宁夏这种西北欠发达地区的民营企业显得尤为重要。

5.3以中小企业为主完善民营企业信用环境。

5.3.1采取措施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一方面政府和银行加强对民营企业的培训和引导,促使民营企业完善治理结构、健全财务管理、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政府可针对民营企业规模小、底子薄、经济结构单一的特点,适时采取措施对一定规模以下的民营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培育民营企业成长的良性循环机制。

5.3.2建立民营企业信用信息体系。加强人行、银监会和政府相关部门的的协调、沟通,建立民营企业信用体系;完善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注重对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信用信息采集更新;搭建银企信用信息平台,有效解决企业融资中信息不对称问题;对信用差的企业建立“黑名单”并及时通过媒体曝光,加大失信惩戒力度,优化民营企业信用环境。

5.3.3健全社会信用担保机构的建设。完善现有的担保机构,组建完全按市场规律运作的高效率担保机构,鼓励民间资本进入企业信用担保市场。政府可设立信用担保机构风险补偿专项资金,通过资金补助调动担保公司的积极性。注释

①为全面了解宁夏民营企业融资情况,近期人行银川中心支行对宁夏民营经济的发展及融资情况开展了调研。调查对象包括全区62家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涉及13种行业 的130家民营企业,共发放问卷190多份。13种行业分别是:化工、机械设备、金属加工与制造、非金属矿物质制品、水泥、造纸、采矿业、农副产品加工、食品与饮料、纺织、医药、物流、建筑。

参考文献

[1]符戈.《中国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2003年10月

[2]张俊伟.《完善中小企业政策体系的努力方向》《中国经济时报》,2009.03.20第5版

第14篇

中图分类: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7)02-000-02

摘 要 新时代,知识经济时代逐渐远去,文化经济时代缓缓而来,文化已然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力量。内容丰富的企业创新中,文化创新占据绝对地位,究其根本是文化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影响企业各个方面,且企业文化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具体表现形式。民营企业作为我国中小企业的重要分支,其文化创新正受到多方面的挑战,如何进行文化创新成为民营企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从企业文化作用及其创新必要性入手,结合相关案例探讨当代民营企业文化创新策略,旨在为我国民营企业文化创新提供更多参考。

关键词 当代 民营企业 文化创新

民营经济经历改革开放,正式进入到高速发展阶段,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均对民营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过程中,民营企业注重修炼内功,加强企业文化创新成为热门话题。通常意义上,当产品质量达到一定水平时,决定企业市场地位就是产品文化内涵。经济活动与文化存在密切联系,时至今日,当代经济发展对于文化的呼唤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一、企业文化作用及其创新必要性

所谓企业文化,是指在社会文化环境下,企业长期经营活动形成的以管理哲学、企业精神为核心,凝聚员工归属感、积极性的人本管理理论,是一种经济文化。根据现有理论研究成果来看,企业文化主要有四个类型,即官僚式文化、强调规章的重要性,与廉价竞争策略相呼应;家庭式文化,强调人际关系,是高品质策略的具体表现;发展式文化,重视创新;市场式文化,围绕着需求和目标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式。不同文化形式,其特点及内涵也有所差别。企业文化对于企业能力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利于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且能够吸引更多消费者,提高经济效益。

我国民营企业出现和发展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在竞争中经历了一条艰难的道路,它们的成长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很多企业在长时间发展中已经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但受到管理模式的影响,文化建设阻碍重重,对此加强企业文化创新势在必行。

二、当代民营企业文化创新分析

近年来,我国民营企业呈现规模化发展,在参与市场竞争中,要根据客观情况随时做出调整,在当代,针对民营企业文化创新,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重点培育企业家文化智慧

民营企业家是企业的核心和领头羊,其综合素质高低对于企业未来发展影响深远。民营企业家作为企业文化的设计者,其文化起源于创业者的意识、思想及风格密切相关。在企业文化创新中,企业家扮演多个角色,如倡导者、组织者等。因此企业文化创新首要前提是企业家,要及时充电,掌握现代管理、财务及人事等多方面知识,才能够在员工中引导倡导作用。企业家思想要以制度形式体现,并逐步渗透至员工内心当中。当代社会,企业家要明确的是单纯依靠自身远远不够,而是身体力行,对员工产生正向影响,使其能够认可企业,从而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

(二)创新品牌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具体表现形式,具有不可模仿性特点。现代经济中,消费者选择企业产品,更进一步来看就是认可企业文化。因此民营企业要重视品牌文化创新。具体而言,第一,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应与制度相结合,运用科学管理机制规范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逐渐由传统强调以物为核心管理模式朝着以人为本模式转变,真正意义上实现柔性化管理。第二,积极引导民营企业进行文化设计,如导入CI策划,加大对企业形象的宣传力度,根据企业自身特点等设计企业文化行为,将文化创新建设提升到战略层面之上,在企业内部引起全员的重视。第三,建立学习型组织,提升综合竞争力。如泉州拥有“中国鞋都”晋江,“瓷都”德华等,当地民营企业将此作为亮点打造“品牌之都”,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民营企业体现出个人魅力,如恒安集团的“诚信、拼搏”等,给消费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因此赢得了更多市场资源,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三)重构企业理性文化

家族式企业作为民营企业的主流趋势,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家族企业占比均处于较高的水平,高达65%~80%,其中优秀的家族企业管理都具有权责统一、自主管理等特点。因此企业文化创新中,可以将此作为核心,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优化产权结构,适当分散所有权,使得企业能够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提高民营企业寿命。同时,还应树立以人为本文化理念,立足于员工需求,尽可能为员工营造和谐、安全的工作环境,充分尊重员工,培养员工归属感。如惠普文化被公众成为“HP Way”,其中信任、尊重员工被放置在首要位置。钢铁大王卡内基曾说过“将我所有工厂、设备等全部夺去,只要保留人员,四年后我仍然是钢铁大王”。这句话充分证明了人对于企业未来发展的意义。

(四)创新文化价值观

企业文化价值观建立在企业文化基础之上,是企业日常推崇的行为准则。民营企业文化创新的关键在于保持自身竞争力的同时,体现出时代精神。在实践中,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所处地域优势创新全新的文化价值观。如柒牌之“中华立领”,为品牌注入文化活力,既能够传承优秀民族精神,且能够为企业文化注入活力,一直以来,企业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着力于立领、唐扣等,创新出很多受欢迎的产品。此外,还可以采用差别化策略,形成个性化企业文化,赋予企业文化更强的生命力,创新文化价值观更多的是为了顺应时展潮流。

三、结语

根据上文所述,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企业文化对于民营企业未来发展影响愈发突出。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优秀企业文化做基础。企业文化建设并非朝夕之间,而是一个长期性过程。尤其是面对复杂的内外部环境,民营企业更是要以加大企业文化创新力度,以不断完善内在文化,争取更多生存和发展机会。在实践中,民营企业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特点,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为员工打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同时,还应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企业家要注重综合素质提升,为员工产生积极影响,逐步形成个性化企业文化,为企业注入力量。

参考文献:

[1] 潘璋德,牟惠康,王令芬.基于民营企业文化创新视角下的地方文化研究――以浙江台州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03):72-76.

[2] 卢志兴,许文.儒家思想对民营企业文化管理融合创新的对策探究[J].中国商贸,2012(15):54-55.

[3] 袁建伟.信任关系与专业理性――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的人类学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02):74-77.

第15篇

关键词:新疆 民营企业 企业文化 问题 发展对策

一、新疆民营企业的发展概况

自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1997年12月制定了《关于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意见》以来,新疆民营企业的发展条件有了政策上的保障。通过近几年的发展,新疆民营企业规模和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成为提升就业、降低贫困、增强社会保障的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

随着民营企业自身的深入发展与竞争环境的不断加剧,民营企业除了要面对产品、资金、市场、服务等方面的竞争,在企业文化以及企业环境等方面要面临更多的挑战。新疆的不少民营企业在崛起之后往往步入瓶颈阶段,在企业管理、运营、沟通等各个方面呈现薄弱趋势,究其原因,民营企业发展后劲不足与企业文化的缺失不无关系。

二、新疆民营企业在企业文化创建方面的误区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共同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管理模式,具有企业自身的独创性,为企业所有员工所认同,包括企业精神、经营理念、行为规范、道德标准、礼仪风貌等。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活力的内在源泉,是和谐企业的主要支撑。企业文化在我国兴起较晚,新疆民营企业更是如此,在国家化竞争环境的影响下,对企业文化的需求意识逐渐觉醒,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而言,在企业文化创建方面仍有许多问题,在认识上仍存在一些误区。

1.一些民营企业将企业文化建设局限于文体活动与喊口号

当前,不少民营企业认识到了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但是存在很多误区。比如,将企业定期举办的为题活动当做企业文化的塑造,认为举办几场文艺演出、体育竞赛、培训讲座等行为就是企业文化的建设,殊不知这只能称之为文化活动,属于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并不等同于全部。还有一些企业制定出了响亮的口号,在工作、开会甚至吃饭之前都要喊一遍,认为这代表了企业的文化,其实这也只不过是企业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而已。

2.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缺少独创性

一提到企业文化,很多企业都是一致的“团结”“努力”“进取”“拼搏”等理念,这些价值标准呈现出奇的雷同。这些广为人知的词语也可以体现企业精神,但是缺乏自身的特色,不利于企业的正确定位与长远发展。每一个企业因其地域、产品、目标群体的不同,都会有其独有的个性。如果每个企业大同小异,就失去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发挥不出其应有的作用。

三、推进新疆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

经济学家于光远说过:“三流企业靠生产,二流企业靠销售,一流企业靠文化”。现代民营企业要想突破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与科技实力,更需要源源不断的文化实力。而目前新疆的民营企业大多重效益轻文化,认为只要业绩上升就已功成名就,成为企业发展缓慢、寿命短少的主要因素。如何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是每个新疆民营企业应该思考与研究的课题。

1.提高民营企业企业家素质

民营企业家是民营企业的统领者,是整个民营企业的带头人,企业家的价值观念和经营理念决定了整个企业的成与败。尤其是一些民营企业为家族企业,有的企业家自身素质不高,导致企业管理经营不善,业绩利润至上,管理混乱导致企业畸形发展。企业家的素质包括道德素质和能力素质,企业家首先要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把企业当做事业来经营,尊重每一位员工,切忌唯利是图,目光短浅;其次通过参加一些高端培训、学习企业管理课程,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与业务知识,将自己塑造成一个综合素质高的领导者。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和创建企业文化,提高企业文化建设的高度。

2.企业文化要融入企业特色

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相比具有数量多、规模小、经营灵活、富有活力等特点,同时每一个民营企业又有与众不同的特色与个性,有特点才能稳据市场,因此企业文化的建立既要体现出民营企业的特点更要融入自身的特点。以新疆广汇实业投资集团为例,创建于1989年的民营企业如今已成为集清洁能源、汽车服务、房地产三大产业为一体的大型民营企业,广汇的成功与其独具特色的“三营”企业文化分不开,即“军营好作风、国营好传统、民营好机制”。广汇企业最初由7名复转军人创办,“三营”企业文化既继承了军营的优良作风,又体现了民营企业的市场理念与兼容并蓄,由此成为企业的特色文化。

3.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企业文化的建设与传播离不开企业员工的付出,同时企业员工的形象与风貌往往代表了企业文化的建设水平,因此企业要加强对员工的关注,自觉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有些民营企业将员工视作赚钱的工具,随意延长工作时间、任意克扣工资、福利待遇差等经常出现,导致人心涣散、人员流动性大、工作效率低下等不良现象,久而久之企业发展必然受到限制。民营企业应增加对员工的感情投入,从人格上尊重员工,从福利待遇上激励员工,从科学管理模式中规范员工。只有这样,员工才能认可企业文化,责任感与忠诚度才会大大提高,从而为企业积极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