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促进消费的方式范文

促进消费的方式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促进消费的方式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促进消费的方式

第1篇

一、加大房改力度

1.各单位应于2000年2月底前,制订本单位住房分配货币化的方案,并报市房改办审批后实施。其中,企业的住房分配货币化方案应当根据其经济效益、职工的工资水平、住房状况、企业所处区位的普通住宅价格水平等因素制订。

各单位对1998年12月1日后参加工作的职工,必须逐月随工资发放、缴存住房补贴。

2.逐步提高公有住房租金,力争于2000年底前将公房租金提高到职工家庭收入的10%。

3.凡单位按期足额缴存住房公积金的,其职工无论购买商品房还是购买“二手房”,均可申请最长30年、最高额度8万元的住房公积金贷款。

二、扩大公有住房的出售范围

4.下列公有住房均可按房改规定向其住户出售:

(1)非庭院式且每层成套住房不少于三套的二层楼房;

(2)临街底层的成套住房;

(3)逾拆迁期限未开始实施拆迁的片区内成套住房。

5.单位在国有土地上自建、联建、开发、购买的成套住房,因欠交有关规费而不能出售的,经工程质检部门检验合格,符合使用要求的,可按房改规定出售,其所欠规费按下列规定处理:

(1)1984年年底前竣工的项目,售房单位向房产权属登记机构书面具结的,核免欠交的规费;

(2)1985年1月至1992年5月27日之间竣工的项目,以售房款的40%为限冲抵欠交的规费,不足部分予以核免;

(3)1992年5月28日至1994年12月31日竣工的项目,以售房款的50%为限冲抵欠交的规费,不足部分予以核免。其土地暂按划拨土地使用权进行管理;

(4)1997年年底前竣工的市政道路建设项目的复建房,以售房款的50%冲抵欠交的规费,不足部分予以核免。其土地暂按划拨土地使用权进行管理。

按前款规定冲抵欠款的,应当将其冲抵欠款的售房款存入指定的银行专户。项目手续不全的,产权单位应当补办有关手续。

6.按房改售房规定出售高层住房,其售房面积可按套内使用面积(最高)乘以1.5的系数计算,不足1.5的按实计算,其后双方不再找贴。

7.拆迁协议约定的安置房交付期限在1997年1月1日之后的,超期过渡的被拆迁人,享受拆迁协议约定的安置房交付期限所在年度的房改购房政策。1997年1月1日前超期过渡的被拆迁人仍未安置的,享受1997年度的房改购房政策。

三、鼓励房地产流通

8.已购公房可直接向市房产管理局申请确认上市交易。其中产权人为正处级以上(含正处级)干部的,应当事先向其主管部门或监察部门备案。

9.个人购买住宅契税暂按2%的税率征收,纳税期限为办理产权过户登记时。对个人购买并居住一年以上的普通住宅,销售时免征营业税(含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下同);个人购买并居住不足一年的普通住宅,销售时营业税按销售价减去购入原价后的差额计征;个人自建自用住房,销售时免征营业税。

个人拥有的普通住宅,在其转让时暂免征收土地增值税。

10.职工(不含处级和处级以上干部)已购公房可与商品房交换,经房地产交易管理机构免费评估后,交换后与已购公房价值相等部分的面积仍保持原房改房性质。开发商换得的房屋则可按市场价出售。

四、积极消化空置商品房

11.1998年6月30日前竣工、尚未售出的空置商品住房,于1999年8月1日至2000年底间销售的,对开发企业免征营业税,对购房者免征契税。

12.政府根据需要,适当收购建筑面积在42平方米以下,地处新区的空置商品房,作为拆迁过渡房使用。

五、完善物业管理

13.市、区房产管理部门应当及时指导具备条件的住宅小区、高层楼宇的住户建立业主委员会;逐步采取招投标方式择优选聘物业管理企业;建立物业共用部位、设施设备维修基金使用保障机制。维修基金应当由市房产管理局统一归集。

14.自1999年起,对普通住宅的物业管理企业实行营业税先征后退,即由财政部门将与上一年所征该企业营业税等额的款项拨付给市房产管理局,统一核退各物业管理企业。

六、简化手续、提高效率、培育中介服务市场

15.房产、国土等部门派员进驻南京市房地产交易市场办理相关手续,实行一个窗口、一次受理、内部运转、核发权证的“一门式”服务,并将办结时限严格控制在30日内。

第2篇

一、计真贯彻执行国务院房改规定,全面推行公积金制度,积极推进租金改革,稳妥出售公有住房,逐步取消福利分房,建立社会化、商品化、货币化的个人住房消费体系。

二、允许已购公房上市。以成本价或市场价购买的公有住房可依法进入市场交易。以标准价、优惠价购买的公有住房补足成本价后进入市场交易。

三、允许拆迁安置房、集资房等房屋在取得房屋所有权证后进入市场交易。

被拆迁人以拆迁安置补偿款购买住房的,视同实物补偿,免征契税。

四、允许公有住房使用权上市。转让金按产权人50%、转让人(原承租人)50%的比例分配。为鼓励转让使用权后再购房,转让人半年内再购住房的,产权人退还30%的转让金。转让人半年内未再购住房的,产权人收取的转让金全额转为住房专项资金。

五、已购公房、拆迁安置房、集资房及商品房再转让的,根据现行税法征收土地增值税、营业税及营业税的附加税费,市财政留成部分返回转让人25%。

六、扩大房屋置换范围,鼓励个人致力改善居住条件,允许不同产权性质,不同地域之间的房屋置换。房屋差价置换的,仅对其差价部分征收契税。

七、活跃住房租赁市场,住房租赁的房产税、营业税及营业税的附加税费根据现行税法征收,市财政留成部分返回15%。房屋转租的,转租人在纳税时可扣除已缴纳税款。

八、鼓励以租赁形式盘活存量房屋,对开发企业未能出售的商品房,可采用边租边售、先租后售、售后包租、预先招租等形式经营。

第3篇

一、折价

折价,就是指厂商通过降低产品的售价,以优待消费者的方式进行销售。折价方式是在产品促销中采取的最常见、也是最有效的促销方式。这种促销方式一般是适用于刚刚上市、急需打开市场销路或者博取消费者眼球的产品。

采取折价方式生效快,在短期内可以快速拉动销售,增加消费者的购买量,对消费者最具有冲击力和诱惑力,经销商很感兴趣,本企业的业务员也非常乐意。同时,采取折价方式令竞争对手措手不及,可以使自己处于比较主动的竞争地位。

二、附赠

附送赠品方式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产品的同时可以得到一份非本产品的赠送。这种促销方式可以适用于不同状况的产品。

附送赠品方式可以创造产品的差异化,增强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可以细分市场,增加消费者尝试购买的概率;促使消费者增加产品的使用频率,加速消费者对产品的重复购买;促进经销商推介产品的积极性,实现产品的快速销售。

三、返还

返还方式是指在消费者购买一定数量的商品后给予一定金额的退款。

返还方式对品牌形象影响较小,不会引发同行之间的恶性竞争,可以刺激消费者再次购买和重复购买,培养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实现商品的快速销售。

四、凭证优惠

凭证优惠方式是指商家让消费者依据某种凭证享受购买时的优惠。这种促销方式往往表现在联合促销活动中。两个厂家相互之间优势互补,实现各自产品的促销目标。

五、集点换物

集点换物方式是指消费者收集产品的购买凭证,达到商家规定的数量后,到商家指定的地点换取奖励的促销方式。该种促销方式适用于品牌知名度高的成熟产品,且是消费频繁、消耗量大的产品,如快速消费品。康师傅、可口可乐等知名品牌经常采取这种促销方式。

集点换物方式可以刺激消费者建立多次购买行为,培养品牌忠诚度,而且在活动中可以造成产品差异性,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同时,该种促销方式因其运作成本低成为广大厂家竞相采用的促销方式。

六、联合促销

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品牌或者公司合作开展促销活动,推广产品和服务,以扩大活动的影响力,提升各自的品牌和服务的促销活动,参加联合促销活动的公司利益分享,费用分摊。

采取联合促销方式的优点是可以快速接近目标消费者,降低相应的促销成本,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目标消费群体,而且通常是知名品牌之间的合作,可以增强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七、免费使用

将产品(一般都是新产品或者试用装)免费赠送给潜在消费者,供其使用或者尝试,并诱导消费者购买的一种促销方式。

免费使用方式有利于提高产品入市速度,能够有针对性地选择目标消费群体,吸引消费者购买,而且可以在消费者中形成传播效应,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品牌亲和力。

八、抽奖促销

利用消费者追求刺激和希望中奖的心理,以抽奖赢得现金、奖品或者商品,强化购买某种产品的欲望,达到促进产品销售的目的。

采用抽奖促销的优点就是能够覆盖大范围的目标消费群体,对销售具有直接的拉动作用,可以吸引新顾客尝试购买,促使老顾客再次购买或者多次重复购买。

九、游戏促销

能将枯燥简单的商业促销活动融入到参与游戏节目中去,加强消费者的参与感,以有针对性的游戏吸引消费者参与,从而达到促进产品销售的目的。

采用促销游戏方式可以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注意力和兴趣,加深消费者对品牌形象的认知,有利于在特定的消费者中达成销售目标。主要是在产品上市前进行产品和市场的预热,能够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十、竞技促销

通过消费者之间的竞争,通过消费者切身参与,展示其才华、技能,以扩大产品影响力,最终达到促进产品销售的目的。

采用竞技促销方式可以帮助消费者接受新品牌,快速传达和提升品牌形象,充分提高消费者的注意力和关注度。

十一、公关赞助

公关赞助是指通过赞助某种社会活动,借助良好的社会效应,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品牌形象的促销方式,这种方式最终达到促进产品销售的目的,同时力争实现产品销售与品牌形象提升的双赢。

采用公关赞助可以快速提升品牌知名度,建立品牌形象,创造有利于企业的公众环境,而且也可以直接促进产品销售,实现产品销售和品牌知名度的大幅度提升。

十二、会员促销

会员促销的方式主要有价格优惠、方便购物和情感交流等形式。目前,开展会员促销的厂家越来越多。很多的商家在消费者购物时都会要求消费者填写一张卡,然后说以后凭这张卡可以优惠。同时,要求消费者把相关资料填写好后留下,商家便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数据库。

会员促销可以培养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同时,通过建立消费者数据库,加强了促销的竞争力,建立不易被竞争对手知悉的固定消费群体。

十三、会展促销

各式各样的会议会展成了现代经济的一个特点。很多会展后期都会有很多的人群,所以利用会议效用带来的人群,会展成了很多产品促销的好场所。

十四、售点展售

售点展售的方式主要有终端陈列和售点宣传等。售点宣传也是每个厂家必须采用的促销方式,因为厂家的销售基本上是通过终端售点实现的。因此,在售点对消费者展开争夺就成为了各厂家实现销售的必要保证。

售点展售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可以引起消费者的更多注意,刺激消费者的更多购买冲动,而且对于厂家来说,投入的费用不高,而促销效果是十分明显的。

十五、人员推广

人员推广方式可以进一步弥补广告与促销对象之间信息沟通不足的弊病,提高产品在通路中的竞争力,通过现身说法的方式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好感,促成消费者完成购买行为。

十六、通路激励

第4篇

【关键词】工业经济增长;增长方式转变;影响因素

在我国,虽然近几年来随着政府投资力度的不断增大以及相关政策的不断改革,我国工业经济一直处于快速增长过程中,但是,这种由政府引导的长期粗放式的增长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工业经济的增长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工业经济粗放增长的过程中,不仅导致我国最终消费率的不断下降,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影响了我国工业经济的持续发展。除此之外,美国在发生次贷危机之后所呈现出来的经济增长问题木,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他国家起到了警示作用,使其他国家意识到,在工业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不可取的,虽然其能够促使国家工业经济出现短暂的快速增长,但是其却存在更多隐患,在后期会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为了能够在促使工业经济增长的同时避免对环境造成破坏和影响,我国在促进工业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开始尝试转变工业经济增长方式。下面,本文就以加强人们对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主要目的,对我国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详细分析。

一、我国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工业发展时间较短,对工业经济增长方式以及增长方式转变方面的研究时间较短,尚无法与国家发达国家相比。但是,在近几年来,受国家经济发展体系所影响,我国相关研究人员也开始对我国工业经济增长方式以及方式的转变进行研究,其研究结果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1]。刘溶沧和赵京兴认为,我国工业经济增长方式在转变过程中,影响其经济转变的因素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为工业生产要素;第二,为我国工业经济发展体制和相关政策影响因素;第三,为我国工业经济增长的开放因素。刘溶沧和赵京兴认为,这三方面因素是影响我国工业经济转变的主要因素,在促进我国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必须对该三方面因素进行严格控制。

张卓元认为,我国工业经济的转变,应该脱离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而实现集约型增长,其增长方式应该实现低投入、低排放以及低消耗,全面实现增长对策高效性,如此一来,才能够更好的实现工业经济的节约增长,避免对环境的破坏,确保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以及可持续性。

刘伟认为,在对我国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进行转变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对我国工业技术的创新,只有实现工业技术的创新,才能够从根本上推动我国工业经济增长的转型,进而促进我国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顺利进行。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克服资源供给、投资与消费结构协调、产业优化与扩大就业等难点问题,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实现经济的良性增长。

张红凤、周慧、郭庆等人则认为,在对我国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进行转变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实现对环境的保护, 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有效促进工业经济的增长。但是在实际过程中,由于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同时克服环境承载阂值以及环境问题的负外部性等问题,因此来实现工业经济增长过程中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所以其方式的转变存在较大难度,如果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不能确保对以上问题进行有效克服,就无法确保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顺利转变。

总的来说,当前,在促进我国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我国政府要对其增长方式的转变引起足够重视,在结合工业经济实际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全面促进我国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我国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影响因素

1.最终消费率

在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中之处,在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扩大最终消费和增加投资力度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工业经济的持续增长,如此一来,在理论条件下,当投资等于储蓄时,此时应该存在一个临界值:如果,最终消费大于临界值,则推动工业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主要来源于最终消费,也就是说,最终消费对促进工业经济增长的力度要大于投资。而如果最终消费小于临界值,则推动工业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主要来源于投资,也就是说,最终消费对促进工业经济增长的力度要小于投资[2]。从该关系中不难看出,在促进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其经济增长是受到最终消费率的影响。因此,为了能够有效促进我国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我国政府就要应该正确处理好最终消费与投资之间的关系,以此来实现更好的促进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环境保护投资

当前,我国工业经济增长的总体趋势正处于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而在此过程中,由于受到环境保护需求的影响,所以工业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投资之间的关系也比较特殊,其主要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促进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如果工业经济增长速度过快,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环境造成破坏,不仅脱离了在保护环境前提下促进工业经济增长的最终目标,也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留下一定隐患。第二,在促进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如果对环境保护投资过于重视,又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工业经济的增长速度,影响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顺利转变。因此,为了能够有效解决该问题,在促进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就应该有效协调好环境保护投资与工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在尽可能满足两方面要求的基础上,实现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良好转变。

3.税收水平

在我国对社会经济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税收政策是最主要的管理手段之一,也是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因此,在促进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国家税收政策以及税收水平影响。从经济增长的总体上来看,税收水平对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影响是非常清晰的,当税收水平高时,就会对工业经济的增长造成负面影响,限制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顺利转变。当税收水平比较低时,就能够有效促进工业经济的增长,实现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顺利转变[3]。其主要原因,主要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剖析:生产角度,低税收水平能够有效推动朝阳产业的发展,并未其构建良好的发展空间;投资角度,低税收水平能够有效引导投资走向,进而全面促进朝阳产业的快速发展;消费角度,低税收水平能够在增加人们人均收入的同时提升人们的消费能力,进而通过扩大消费来推动经济的有效增长。因此,为了能够有效促进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我国政府就应该在充分了解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需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对我国税收政策进行适当调整,使其能够满足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需求。

4.市场化程度

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并通过一系列相关政策推动改革开放快速进展之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在快速发展之后逐渐趋于稳定。而在此过程中,非公有制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从总体上来说,非公有制经济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是非常大的,因此,在促进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型过程中,市场化程度与经济增长之间应该是正向关系。市场化程度是一种制度性的变量,其内涵和定义至今也尚未明确,但是这并不影响其在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所具有的重要影响,在我国,当前采用非公有经济产值和我国工业总产值的比值来近似代替市场化程度,并以此为基础对市场化程度进行有效控制,以实现促进我国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顺利转变。

结束语:

促进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工业经济的合理化增长,是我国在保护环境前提下促进工业经济健康增长的最佳方式。因此,在工业经济增长过程中,我国应该积极吸取国家发达国家经验和教训,在充分意识到我国工业经济增长问题所在的基础上,有效降低最终消费率、环境保护投资、税收水平以及市场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全面促进我国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顺利转变,实现工业经济的健康、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1]张卓元.深化改革,推进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经济研究,2012 (11).

第5篇

关键词:城镇化;消费水平;影响探讨

一、城镇化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

国家统计局在我国人均消费与收入对比中,能够发现城镇居民是农村居民的2.9倍以上。以理论分析的数据结果能够看出,在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收入差距在逐步向内收敛,但是从根本而言,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仍在整体社会居民消费中处于下游,但消费结构的晋升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刺激消费,而城镇化全面的地区仍有较大的消费潜能。但是以全国的层面进行深度分析,也能过体现出不同地区的消费差异化,目前我国城镇化的提升率,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消费率提升结果,虽然理论消费增长仍在提升,但并没有预计中的快。从城镇化的角度分析,其带动消费增长的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方面,目前我国依旧存在不完全城镇化的人口比例,而且规模较为庞大,对社会保障与户籍具有割裂作用,同时也产生了进城农民对未来发展和预期的不确定,那么从消费本源的考虑,消费意愿并没有在新增城镇化人口中得到释放。那么即便是农村居民进入城市生活,但是候鸟化的迁徙模式,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收入方式或者消费模式,那么这部分居民在城市中的生活消费支出,本身也没有发生过高的改变,然而对未来生活的诸多考虑和主观思想,也促使其更加容易产生回乡消费的习惯。那么隐性市民与正式农民的双重身份,实际上已经影响的这一部分人口的消费方式,没有在城市化进程中发生根本变化,那么促进消费增加的动机也就不为突出。

另一方面,城镇化的过程只是将农民从农村推进了城市,但是并没有在生存技能或者文化水平上促进其发展,这部分进城农民大多从事了体力劳动,无非促进了劳动力市场,但是也提升了在支出,在降低这部分劳动者的永久性收入,消费增长并不能完整消化,就无法产生过高或过快的增长空间。从城镇化发展进程中,能够发现部分农民对进城的行为而言并非主观意识,完全属于被动行为的推进。那么在征地或者变迁的过程中产生了被动城镇化的行为,当离开原有的生产环境,抛弃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而又缺乏相应的谋生技能,在城市中就业不容乐观。虽然征地补偿的资金也并非小数,但一夜暴富的居民并没有长期投资或者经济控制能力,一度产生高消费只能促使其再次返贫,其后果不但不能刺激消费增长,反而会降低人均消费和生产值。从原有的农村生活消费习惯中,能够发现这一部分人口的储蓄动机是基于防范风险的本能,当城镇中物价上涨或者房价提升的阶段,必然导致其消费行为向储蓄形式转化,那么跨期消费的增长只能对未来消费产生促进,但是对当前消费的促进却也产生了制约。除此之外,城乡居民在原有生活状态的生活习惯,是由几代人产生的生活模式,而这种模式并非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内在变化,那么也就产生了对消费增长的实际阻碍,从其消费模式与城镇化的联系中,也能够发展特定历史时期内,我国的民族文化传承影响了这部分人的主观思维的固有模式,那么这种消费习惯与生活方式根深蒂固,并非在一代人中能够马上变化,从城镇化的目标中也应当考虑,其转变的过程是两代人或者更长时间。而在这样的时间阶段中,既要促进其掌握生产能力,同时也要促进其消费模式与生活方式的改变,绝非朝夕之间可以完成。

二、城镇化促进居民消费增长的探讨

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如何促进其经济增长能力的稳步提升,需要借助其新型城镇化的消费模式改变与提升。但是依据消费增长的客观规律,对城镇化的居民来说应当逐步推进,而并非立竿见影。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展推进。一方面,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是推动经济社会消费增长的根本动力,而推进其消费动力,要依据经济市场环境中的规律与模式,其中政府职能仅起到推进作用,对政策的创新与变革,需要依据经济环境因势利导。那么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要规避围城造地的主观思想,同时也应当戒除强制性的征地模式。从推动居民进城,到引导学生进城,变被动为主动和引导,才能在思想进程中促进其主观意识的能动性,发生本质的变化需求,从而促进自身在城镇中的生活,形成改变原有生活习惯的意愿和动机。另一方面,在原有经济模式的推动中,实际上存在某种缺陷,包括在城镇化过程中原有居民的基数在下降,而人口流动数量却在增加,产生了忽略居民生活质量的倾向。当城市生活并不能产生其居民的依赖,那么在消费中如何引入消费动机就成为了矛盾。

换言之,对城镇化的推进,不仅要满足居民居住的基数占比,同时也应当考虑生活质量的提升,包括提升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公共产品的基数和占比,在营造和谐适宜的居住环境中为其居民提供定居条件,从而主观意愿引导其留在此地长期发展,促进消费和经济增长。只有当生活条件与生活环境发生了本质变化,才能促进其产生对新型城镇的依赖,进而产生在此生活的长期考虑。除此之外,必须完成对城镇化推进的制度完善与创新。其重点在于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能够良性运转的长效机制,从而达到稳定发展的未来预期。在城镇化的推进与演变中,相关制度的构建本身就是规范其行为的措施,而变革与创新并举也是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当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社会基础保障全面完善与改革,必然能够从多重方式中,提供其居民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而对医疗、养老、住房、教育等多方面公共服务完善之后,其生活的基础设施也会成为其主观意愿的推动。而这样的方式也更为人性化,从推动变引动,需要做出实质性的改变,只有将常住人口的服务作为城镇化的基础,才能在全面覆盖基础设施的情况下,促进其消费增加和不断增长。

参考文献:

[1]丁忠民,姜上湖.重庆市产业结构、城镇化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126-127.

第6篇

关键词:城镇化;消费水平;影响探讨

中图分类号:F126.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3-00-01

一、城镇化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

国家统计局在我国人均消费与收入对比中,能够发现城镇居民是农村居民的2.9倍以上。以理论分析的数据结果能够看出,在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收入差距在逐步向内收敛,但是从根本而言,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仍在整体社会居民消费中处于下游,但消费结构的晋升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刺激消费,而城镇化全面的地区仍有较大的消费潜能。但是以全国的层面进行深度分析,也能过体现出不同地区的消费差异化,目前我国城镇化的提升率,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消费率提升结果,虽然理论消费增长仍在提升,但并没有预计中的快。从城镇化的角度分析,其带动消费增长的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方面,目前我国依旧存在不完全城镇化的人口比例,而且规模较为庞大,对社会保障与户籍具有割裂作用,同时也产生了进城农民对未来发展和预期的不确定,那么从消费本源的考虑,消费意愿并没有在新增城镇化人口中得到释放。那么即便是农村居民进入城市生活,但是候鸟化的迁徙模式,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收入方式或者消费模式,那么这部分居民在城市中的生活消费支出,本身也没有发生过高的改变,然而对未来生活的诸多考虑和主观思想,也促使其更加容易产生回乡消费的习惯。那么隐性市民与正式农民的双重身份,实际上已经影响的这一部分人口的消费方式,没有在城市化进程中发生根本变化,那么促进消费增加的动机也就不为突出。

另一方面,城镇化的过程只是将农民从农村推进了城市,但是并没有在生存技能或者文化水平上促进其发展,这部分进城农民大多从事了体力劳动,无非促进了劳动力市场,但是也提升了在支出,在降低这部分劳动者的永久性收入,消费增长并不能完整消化,就无法产生过高或过快的增长空间。从城镇化发展进程中,能够发现部分农民对进城的行为而言并非主观意识,完全属于被动行为的推进。那么在征地或者变迁的过程中产生了被动城镇化的行为,当离开原有的生产环境,抛弃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而又缺乏相应的谋生技能,在城市中就业不容乐观。虽然征地补偿的资金也并非小数,但一夜暴富的居民并没有长期投资或者经济控制能力,一度产生高消费只能促使其再次返贫,其后果不但不能刺激消费增长,反而会降低人均消费和生产值。从原有的农村生活消费习惯中,能够发现这一部分人口的储蓄动机是基于防范风险的本能,当城镇中物价上涨或者房价提升的阶段,必然导致其消费行为向储蓄形式转化,那么跨期消费的增长只能对未来消费产生促进,但是对当前消费的促进却也产生了制约。

除此之外,城乡居民在原有生活状态的生活习惯,是由几代人产生的生活模式,而这种模式并非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内在变化,那么也就产生了对消费增长的实际阻碍,从其消费模式与城镇化的联系中,也能够发展特定历史时期内,我国的民族文化传承影响了这部分人的主观思维的固有模式,那么这种消费习惯与生活方式根深蒂固,并非在一代人中能够马上变化,从城镇化的目标中也应当考虑,其转变的过程是两代人或者更L时间。而在这样的时间阶段中,既要促进其掌握生产能力,同时也要促进其消费模式与生活方式的改变,绝非朝夕之间可以完成。

二、城镇化促进居民消费增长的探讨

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如何促进其经济增长能力的稳步提升,需要借助其新型城镇化的消费模式改变与提升。但是依据消费增长的客观规律,对城镇化的居民来说应当逐步推进,而并非立竿见影。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展推进。

一方面,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是推动经济社会消费增长的根本动力,而推进其消费动力,要依据经济市场环境中的规律与模式,其中政府职能仅起到推进作用,对政策的创新与变革,需要依据经济环境因势利导。那么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要规避围城造地的主观思想,同时也应当戒除强制性的征地模式。从推动居民进城,到引导学生进城,变被动为主动和引导,才能在思想进程中促进其主观意识的能动性,发生本质的变化需求,从而促进自身在城镇中的生活,形成改变原有生活习惯的意愿和动机。

另一方面,在原有经济模式的推动中,实际上存在某种缺陷,包括在城镇化过程中原有居民的基数在下降,而人口流动数量却在增加,产生了忽略居民生活质量的倾向。当城市生活并不能产生其居民的依赖,那么在消费中如何引入消费动机就成为了矛盾。换言之,对城镇化的推进,不仅要满足居民居住的基数占比,同时也应当考虑生活质量的提升,包括提升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公共产品的基数和占比,在营造和谐适宜的居住环境中为其居民提供定居条件,从而主观意愿引导其留在此地长期发展,促进消费和经济增长。只有当生活条件与生活环境发生了本质变化,才能促进其产生对新型城镇的依赖,进而产生在此生活的长期考虑。

除此之外,必须完成对城镇化推进的制度完善与创新。其重点在于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能够良性运转的长效机制,从而达到稳定发展的未来预期。在城镇化的推进与演变中,相关制度的构建本身就是规范其行为的措施,而变革与创新并举也是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当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社会基础保障全面完善与改革,必然能够从多重方式中,提供其居民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而对医疗、养老、住房、教育等多方面公共服务完善之后,其生活的基础设施也会成为其主观意愿的推动。而这样的方式也更为人性化,从推动变引动,需要做出实质性的改变,只有将常住人口的服务作为城镇化的基础,才能在全面覆盖基础设施的情况下,促进其消费增加和不断增长。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影响分析;应对策略

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应运而生,电子商务的出现给市场营销方式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冲击与影响。我国各行各业应该把握住这一变化,充分认识到电子商务时代下有哪些方面发生了改变,创新影响模式,紧跟随着时代脚步,结合企业自身特点与优势,采取针对性的营销策略,才能实现顺利健康发展。由此,研究电子商务对市场营销方式产生了哪些影响和企业应该采取的应对策略,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电子商务的概念及应用价值

1.电子商务的概念

电子商务是依靠网络而存在的,运用电子交易完成商务活动;是一种虚拟的商务活动。

2.电子商务的应用价值

互联网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交易,并且这种交易是在网上完成的。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通过互联网极大的拉近了全球经济贸易之间的距离,可以通过互联网在海外进行购物,并且这种购物形式也更加便捷,只需要几秒的时间就能实现,全球各国的消费者都能够通过这种更加便捷的方式进行网上购物,交易速度和效率都显著得到提升,并且在价格方面也更为低廉,所具有的指向性也更强,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网上购物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受到追捧。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是时代进步的产物,与人们追求简单、高效的购物体验相契合,更能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符合社会发展的主流。

二、电子商务对未来市场营销方式的影响

1.电子商务与市场营销方式两者的关系

电子商务与市场营销之间,其经济本质是相同的,都是围绕“营销”这一核心所构建的。电子商务是一种具有创新意义的营销,能够迅速占领市场。相较于电子商务这种营销模式,传统的市场营销都是在现实世界中完成的,而且在空间上存在局限,只针对周边地区的市场,从周边地区的市场中赢得效益。不过,电子商务的兴起改变了这种传统的营销格局,传统模式下以商品为主的营销模式被打破,转而逐渐形成了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模式,并且使消费者能够获得更大的实惠,这是传统营销模式所无法比拟的。

2.电子商务对未来市场营销方式的影响

(1)市场营销环境的改变

互联网催生了电子商务,基于电子商务的市场营销活动是建立在互联网这一虚拟平台之上的,由于存在这种虚拟性,自然也就不会受到空间过多的限制,因而在全球范围内,消费者可以足不出户就能够选择自己青睐的产品,并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来完成交易。

电子商务营销模式下,在时间方面也不在受到制约,电子商务平台都是全天24小时开放的,相应的商家上架的产品也为24小时销售,打破了传统交易模式下的时间阻隔;营销活动和营销方式在不断变化,随着网络营销渠道的拓宽,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和途径也明显增多,通过对商品的对比选择性价比更高的商品,并且能够通过互联网获取商品更加全面的信息,减少了销售的中间环节,这显然与传统营销模式下在中间环节存在和分销的方式有所区别,不仅使生产企业获得了更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使消费者得到了真正的实惠。电子商务革新了传统的消费理念与模式,加速了经济全球化进程,对企业经营环境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国企业发展面临着很大的竞争压力,需要分析现阶段的电子商务对市场营销方式的影响,制定出并实施针对性的应对策略,以此实现企业的长久健康发展。此外,通过电子商务也使人们的支付手段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传统通过现金进行交易的方式不符合电子商务发展的要求,转而采用大型电子商务平台引入的第三方支付来实现,从而降低了交易过程中的交易成本,使交易过程更加便捷。

(2)消费者行为及营销理念的变化

在互联网平台上的商品名目和种类繁杂,消费者通常在购买商品时会货比三家,选择其中性价比较高的产品,从而愉快的完成网络购物。电子商务打破了传统模式下消费者被动接受的局面,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来进行选择,消费者的选择空间逐渐放大,这种自主选择的方式极大的提升了消费者选择的自由度。同时,电子商务的核心就是以消费者为中心,消费者在其销售路径中至关重要,并且会根据消费者的消费数据来对市场进行合理的调整,使之更具针对性的开展各种市场营销活动。

(3)市场营销管理重心的变化

随着电子商务的告诉发展,市场营销管理的重心也在逐渐发生偏移,多数电子商务平台都以消费者为中心构建相应的营销策略,以最大化的满足消费者需求为根本,其营销管理的重心逐渐转变成为4C,指的是消费者、成本、方便和沟通。而4C营销理论相较于原来的4P理论是一致的,其中都非常注重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并不是传统模式下以企业为核心的营销模式。4C对应的是消费者需求,从根本上挖掘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心理,进而满足这种消费需求。从成本方面分析,更加注重价格和价值的关系,对价格的分析更加深入,并不是以传统模式下企业定价为标准;从消费便利性方面分析,电子商务更加注重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被有效拉近,这有利于促进交易的达成,进而有效促进企业利润的提升。

(4)技术支持手段的变化

CRM(客户关系管理)是市场营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市场营销提供有力支撑,通过CRM能够有效将互联网、电子商务、多媒体和数据库衔接起来,并且引入人工智能等,形成功能更加完备的销售体系,促进市场营销服务的拓展。CRM的应用极大的提升了客户满意度,并且能够更加有效的保障消费者权益,在很大程度上较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的效率,促进市场营销整体环境的改善。

三、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营销应对策略

1.健全企业电子商务信用管理机制

电子商务营销模式中,若要达成更多的交易,信用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而企业必须要构建自身更加完备的信用管理体系。为了能够强化企业信用管理,企业可以采用市场调研的方式与消费者展开更加深入的沟通和交流,使自身的信用管理体系能够更加健全。同时,由于是基于互联网平台所形成的客户关系,因而客户的相关信息都被记录在平台的数据库中,可以有针对性的构建消费者的信息档案,同时对商家的信用额度进行适时调整,对客户档案定期进行整理,从而促进企业自身的销售。此外,为了确保在电子商务平台上交易的安全性,交易双方可以引入第三方支付系统来完成交易,其第三方支付系统是经过国家认证的,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2.创新电子商务模式下的营销观念

电子商务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趋势。企业若想提升自身竞争力,就需要分析顾客消费心理,创新营销理念,为消费者提供需要的商品价值与信息,来吸引消费者。实践表明,基于网络所形成的各种促销活动所形成的销售效果更加理想,能够有效促进企业销售额的提升。目前,网上购物方式仍然不及传统购物方式,选择传统购物方式进行购物的人仍然占较大比重,这也使电子商务平台上销售的产品价格通常都要低于传统市场的价格,而这种对价格的调整显然会提升网络上的客流量,同时还可以采用微博、软文、微信等多种营销方式进行营销,同时促进新产品研发,在网上进行新品试用来吸引人们的眼球,提高产品的知名度,从而形成一种信息流和商流的变化。

3.加强信息系统的管理

对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机制要进行加强,这也是提升企业实力的重要途径。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引入要基于企业的实际情况,并且尽量在公司内部进行选拔和任用,在培训方面可以采用自主培训,也可以采取与其他企业进行联合培训。这一方面能够促进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等多个方面的创新和提升,另一方面还可以约请更加专业的专家和学者来进行指导,通过人才培养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速度,为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创造有利条件。

4.充分利用信息交换平台,实施交叉营销

由于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消费习惯等都是在不断变化的,企业必须要对这种变化形成敏锐的洞察力,在电子商务平台上对产品进行合理的调整,投入较低的成本来获得更多的消费需求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管理和整合。在对客户需求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采取交叉营销策略使产品在满足消费者消费需求方面更具针对性,从而实现扩大市场份额的目标。此外,企业在对客户需求进行深入了解的同时,还要抓住机会开展更加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完善自身的营销网络,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5.大力培养电子商务复合型营销人才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电子商务的起步相对较晚,还处于发展阶段,所需的复合型人才也较少。针对现阶段我国电子商务的实际情况,需要加大符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邀请理论和实践都较强的高校教师或企业优秀营销人才,为企业员工培训,在营销服务意识、服务水平、服务技术与方法上,加强知识与经验的传授。还可以实施校企合作,与高校合作,输入一些精通信息技术、网络知识,又熟悉营销知识与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实现企业人才的长盛不衰。

四、总结

电子商务改变与影响了社会经济模式,企业需要紧跟随着时代的脚步,在技术的帮助下,创新产品销售渠道、价格与宣传方法,以此契合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只有深入分析电子商务对市场营销方式的影响,并作出积极的应对策略,才能使得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的发展与进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电子商务可以说是未来发展趋势,电商的发展实际是信息化时代的另一种跨越,无论对于个体经营还是对于企业来讲,电商也是目前有利的营销模式,可以共创双赢。

参考文献:

[1]张政.浅谈电子商务对未来市场营销方式的影响[J].科技致富向导,2014(9):123.

[2]耿D.试论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营销策略[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46-48.

第8篇

关键词:网络销售;促销;创新

一、引言

顾名思义,销售促进(SalesPromotion简称)是指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开展的产品或者服务的市场推广活动,和广告、公关以及人员推销具有同样的功能。销售促进实际上就是一种市场推广方式,是企业以消费者的内在需求动因为出发点开展的,能够提升消费者购买积极性的促销活动。作为市场营销体系中最直接与消费者接触的工作环节,销售促进虽然目的性明确,但也容易令消费者将产品档次看得较低。作者在下文中将深入探讨企业应该如何合理的控制与实施销售促进策略。

二、网络促销形式创新的必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互联网迅速普及,为企业开展网络促销活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不过,企业想要提升网络促销效率就应积极创新促销形式,主要原因在于:首先,信息技术的进步速度非常快,同时计算机软件的更新换代速度也很快,可能几个月前新推出的软件今天已经过时了,所以网络促销形式也必须随之创新;其次,网络消费行为没有一定的模式,总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特别是网络消费者的好奇心都非常强,所以喜欢尝试新鲜事物,为了更多的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企业必须不断创新网络促销形式;最后,由于网络促销方式没有所谓的专利保护,而且进入门槛也非常低,所以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一旦其他商家也有了同样的促销方式,那么企业网络促销就会逐渐丧失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促销结果也会随之大打折扣,所以企业必须不断创新网络促销方式。

三、企业实施网际销售促进策略

1.网络广告创新

(1)利用博客页面网络广告

随着个人网路社交软件的兴起,博客成为了拥有者各类消息的新渠道。企业可以考虑在具有影响力以及点击率的博客页面广告,这样不但比在专业门户网站上广告的费用低,而且目标消费者群体也更加明确,能够增强广告的宣传效应。虽然阅读这些广告的受众数量较之门户网站要少很多,但是由于他们之间具有很强的共性,是企业产品或者服务的主要目标客户群,因此,广告效果实际上更加理想。举个例子,如果在知名的美食博客上特色美食的广告,由于受众都是美食爱好者,那么广告效果自然要比在门户网站上广告要好得多。

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在博客页面中软文,从而在无形中实现宣传产品与吸引消费者的目标。软文的最大特点就是绵里藏针,能够在消费者不知觉的情况下将商业信息灌输给他们,从而有效避免直白的广告可能引起的消费者抵触心理。

至于如何选择博客网站,企业应结合产品与服务的特点,选择那么知名度与点击率排行靠前的主流网站,从而保证受众具有一定的规模。

(2)在播客站点投放网络广告

播客是新近兴起的一种视频点播技术,主要是指网民将自己喜欢或者能够引起他人注意的视频上传至指定的公共空间,凡是合资格的会员都可以点播空间的视频,从而实现宣传信息的目的。在播客站点网络广告,不但符合现代网络消费者的消费偏好,还能够补足其它网络广告的缺陷。

企业可以选择的播客促销方式有两种:第一,在点击率较高、口碑较好的播客站点中找出那些人气极高的视频,并找出视频中能够与企业产品或者服务相关联的部分,将企业信息嵌进去。举个简单的例子:可以在某支点击率较高的音乐MV视频播放前嵌入演唱会广告;第二,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开设专门的营销播客频道,并上传制作的宣传短片,向所有浏览站点的用户提供点播服务。例如,奔驰公司就在其博客频道了SMART车系的宣传短片,短片以惩恶扬善为题材并使用了多项数码合成技术,不但突出了产品特点,还快速吸引了播客受众的注意力。

(3)应用RSS促销来网络广告

这是一种全新的网络促销方式,指的是企业将想要的信息以固定格式封装与投递之后,经由RSS阅读器以及专业断点续传技术传递给受众,借此与受众建立合作关系,从而实现企业的促销目标。这种促销方式的最大优点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能够将信息以最快的速度传递给受众;基于受众偏好,为他们提供针对性的信息服务;成本更低;不易引起受众的抵触心理,促销收效非常理想。

实际操作中,企业可以选择的RSS促销方法两种:第一,以拥有一定知名度的RSS阅读器或者专业断点续传站点为依托,把广告信息封存在各类用户所需的信息中,在他们下载或者浏览相关内容的时候就自动弹出;第二,条件允许的企业可以将自己的门户网站作为营销站点并开设专门的频道,通过向受众提供物质或者积分奖励的方式吸引他们阅读广告信息。

2.站点推广创新

(1)运用即时信息工具开展网站推广

即时信息通讯服务的应用领域正逐步扩大,表现在使用人数不断增加,在用途上也从网民个人交友扩大到企业内部与外部信息交流。为响应此项网络使用行为的变化,企业在网站推广时可以考虑运用即时信息工具如ICQ、MSN、QQ等来宣传网站。比如对深受中文用户喜爱的即时信息工具QQ,企业可以运用查找功能,寻找兴趣与企业、行业相关或年龄属于目标消费群的群组加入,在交互过程中文章并附带企业网址,藉以推广网站。

(2)在产品评价页面展开网站推广

从网络消费行为角度可以发现,理性的网络消费者在做购买决策时,已逐渐形成查阅已往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评价的习惯,比如会在销售企业网站上查看产品评价,在电子中间商的网站上查看产品评价,在搜索引擎站点搜索并查阅以前的消费者对欲购买产品的评价和态度。因此,点击量激增的产品评价网页事实上已经成为企业进行网站推广的一个重要阵地。

应用此种方法推广站点,企业可以在产品评价页面的显著位置上网络消费者关注的相关信息,比如产品质量认证和保证信息、产品获奖证书、专利技术证书等,以此达到正面影响购买决策、节约消费者信息搜集时间成本进而提高顾客认知价值的目的。所谓显著位置,是把这些软文信息放置于评价信息页面的首部,或者是在网页设计中,经过探测性调查后选择那些能吸引网络消费者注意力的网页空间。

3.免费促销的创新

这是一种推出部分免费服务以吸引大量潜在消费者的网络促销方式。企业应综合分析目标客户群的消费特点与消费偏好,为他们提供针对性的免费促销优惠,从而为他们进行后续消费奠定基础。例如,当前比较流行的网络硬盘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免费促销实例,用户成功注册之后就可以获得一定的免费网盘空间,把自己的个人资料存储进去;而且还可以通过推荐好友注册等方式获得奖励的积分,当积分累积到一定水平之后,可以用它们兑换更大的免费存储空间。当然,免费的空间始终是有限的,随着用户存储的资料越来越多,自然就会需要购买空间,这无疑就是实现了企业的促销目标。

4.提高SP策略的精准性

传统的SP策略是基于竞争导向的,常带有“临时抱佛脚”的意味,即使有一定的计划性,因直面竞争者,充当的更多的是救火员的角色,难以到达目标顾客。而为了提高SP策略的绩效,还必须对企业的目标市场再进行细分,针对不同特征的顾客的需要出发,采用不同的SP策略,提高SP策略的精准性。比如针对忠诚使用者,应采用附送赠品、集点与会员制、竞赛与抽奖等促销工具强化其购买行为,增加其购买和使用量;而对于竞争性品牌使用者或非使用者,利用免费赠送样品、折价券等促销工具激励他们转换品牌才是SP 策略的核心目标。

5.不同产品生命周期的SP策划

通常来说,由于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不同,因此,企业应采取针对性的网络促销方式,不能一概而论。基于此,企业在创新网络促销方式的时候,应深入分析并论证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从而提升其有效性。对于导入期的产品,由于还没有建立起市场影响力,消费者的认知度与接受度都很低,所以,企业的网络促销重点应该是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注意,让他们更加了解产品,从而加快产品进入市场的进程。在此过程中,消费者可以获得企业推出的试用产品或者免费体验,但需要中间商的配合与支持。实际工作中,企业应与中间商建立合作性质的促销目标,如果中间商完成了指定的促销目标,则可以获得一定的返利或者进货价折扣,从而提高他们的促销积极性。对于成长期的产品,企业应实施品牌偏好SP策略,通过赞助专项活动或者有奖竞赛的方式培育消费者的品牌偏好;对于成熟期的产品,企业应实施产品异质化的SP策略,也就是增强产品与竞品的差异性,从而建立消费者的忠诚度,进而收获稳定的市场利润;对于衰退期的产品,企业应实施尽量多收收益的SP策略,通过打折、多购多送、捆绑销售等方式等将产品销售出去。

6.发挥促销整合效应,推动品牌建设

当今市场中企业的SP活动形形,特别是快速消费品企业的SP活动更多。为了提升企业之间SP策略的差异性,从而提升策略的实施效果,所以,现代企业应以营销理念为基础,以自身的运营实际为导向,以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与消费偏好为立足点设计SP策略。首先,有机结合针对消费者与针对中间商的SP策略,并借助它们之间的协同效应实现对产品销售的促进作用;其次,充分结合不同SP工具的优势,整合出适合自身运营实际的新型SP 策略,从而最大限度发挥出其促销作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以及自身条件总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所以在结合SP工具的时候也应注意灵活性,以保证制定出来的SP策略能够有效应对营销条件的综合变化。

四、总结

总而言之,网络销售促进与传统销售促进存在本质的区别,传统销售促进是以增加销售收入为目的的,而网络销售促进则追求的是提升企业产品与服务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从而挤占更大的市场份额。基于此,企业在创新网络销售促进策略的时候,应树立品牌发展理念、打造自有品牌,从而获得长期发展的能力,进而实现更加理想的经济收益。同时,品牌的建立也是一种免费的广告方式,能够大幅降低企业的广告宣传成本。

参考文献:

[1]董小麟,李海林.博客及其在网络营销中的应用分析[J].商业经济文荟,2011(4).

[2]赵雯,杨坚争.RSS在网络促销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12(19).

[3]王伟芳.销售促进与品牌价值构建的相关性分析[J].商业时代,2013(01).

[4]魏兆连.中小企业网络营销适应性分析及发展策略[J].商业研究,2011(7).

[5]许小虎.企业网络的多重效应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2(4).

第9篇

2009年开始,随着国家拉动内需政策的启动,我国农村消费量逐步扩大。农村消费由生活必需品向耐用消费品时代转型过程中的环境资源约束效应将日益强化,成为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国人民小康的新问题。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并提倡“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1]。作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基础,没有农村的生态文明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如果不能未雨绸缪,积极转变农民的消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创新农民消费模式,则“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要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必须转变不合理的消费模式。而构建农村生态消费模式,符合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构建可持续的生态消费模式,将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目标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1生态消费模式与农村生态文明的内涵及特征

1.1生态消费模式的内涵及特征生态消费模式是基于人类社会再发展过程中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平衡严重破坏等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模式,是一种以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为前提,在满足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基础上的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它把人的全面发展当作终极目标,是适应人类进入生态文明时代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消费模式。因此,生态消费模式是对传统消费模式的改变,是未来建设生态文明的终极支撑,是时代的客观要求[2]。生态消费模式具有以下特征:第一,适度性。它是一种在资源环境约束下的最良好的消费活动,由一定的物质和生态生产相适应的消费规模与消费水平决定,并保证人的生活质量的消费。这种消费模式强调在消费中的各个部分支出必须适度,减少攀比消费,扩大精神消费和绿色消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二,可持续性。生态消费模式将当代人的需求和未来人的需求,今天人的需求与明天人的需求有机统一起来,满足人类各方面的需求并不断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过度的消费,具有一种跨时空的品质。第三,全面性。生态消费模式是一种包含着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等多方面的消费,注重物质文明消费,更注重精神文明消费。由于人类过多地关注物质上的消费,而轻视精神上的消费,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环境的严重污染,所以生态消费模式更突出精神消费的第一性,强调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的关注。

1.2农村生态文明内涵及特征农村生态文明是一个综合性的文明成果,它指的是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与生活时,主动、积极地改善和优化农村内部和农村自身发展与自然和城市的关系,建设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塑造良好的农村面貌取得的一系列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3]。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一般包括生态农业建设、生态村庄建设和生态文化建设。这进一步表明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既包括农村生态文明的物质成果,也包括农村生态文明的精神成果,是2种成果的共同发展。其中,农村生态文明的物质成果指改善和优化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生活方式所取得的物质成果,如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善与优化、农村卫生环境状况的改善与优化、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的改善与优化等;农村生态文明的精神成果包括农民生态观念的产生与增强、精神面貌的改善与提高、农村生态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程度等方面的内容[3]。农村生态文明具有3方面特征:第一,强调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能只讲究速度而不考虑质量,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要把“好”字当前,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二,生态产业发展为主导,生态技术得到广泛运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重视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的合理开发,提倡构建农村生态消费体系,注重城市文明的传播、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生态工程技术的运用,要求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及农村环境质量。第三,强调发展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处理好地区间、部门间、生产与生活、人与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协调,以和谐、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念。

2现有农村消费模式对农村生态文明的负作用

消费可以分为生产消费与生活消费,因此可以从农村生产方面的消费和生活方面的消费对当前农村消费模式进行分析。

2.1农村生产方面的消费

2.1.1农业生产消费。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农业生产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但仍存在以下问题:①投入高,资源消耗大。与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相比,我国绝大部分农村地区生产力水平仍十分低下,农业产业化和机械化程度较低。粮食等农作物主要靠高资源投入、增加播种面积、加大施肥力度等途径实现增收。养殖业经营仍然比较分散,主要依靠扩大养殖场地、增加饲料供给实现其产量的增加。②非可持续性生产。农业生产对土地资源依赖性高,农村地区大量砍伐森林,过度开发土地,导致森林资源锐减、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的化肥和农药,造成了一些地区土地盐碱化,耕地面积减少。农业生产垃圾的随意处置、桔杆和杂草等垃圾露天焚烧、动物粪便堆放不合理等,造成了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恶化,不利于生态农业建设。

2.1.2企业生产消费。在国家相关政策支持下,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村地区企业数量逐渐增加,但其生产消费也存在不少问题:①粗放式生产造成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农村工业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廉价的土地、劳动力及自然资源的大量投入,粗放式的生产是绝大多数农村地区企业的发展方式,产量的提高也主要来自于劳动力和资源投入的增加。由于土地、原料等资源价格相对低廉,非节约性生产造成大量资源浪费。②生产设备落后,工业污染严重。农村企业由于资金少,生产设备相对落后,配套的环保设施十分不齐全,生产垃圾处理能力极为低下。工业生产产生的废气和废水不加处理便随意排放,给农村地区的空气和水土造成了污染;工业废渣随处堆放,不仅占用了土地,也造成耕地污染,不利于生态村庄建设[4]

2.2农村生活方面的消费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村消费结构显露出了低层次的特征,具体表现为:恩格尔系偏高,文化消费偏低。相关调查表明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增加,农村地区恩格尔系数有所下降,但相对于城市地区仍然偏高。当前中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居民实际消费支出中,食品支出仍是农村最重要、最基本的消费,其次是住房消费。“有些农民在解决了吃穿后,把建造怎样的房子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甚至有些盲目追求,不惜借钱盖‘有派头’的庭院,一定程度上上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并且在文化消费基本上是贫乏的,读书看报、学习现代科学、掌握知识技术在很多的农村地区仍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事情。”[5]消费结构的不合理造成了农村消费结构的低层次性和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给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挑战。许多农民的消费方式也不健康。有些农民为了少花钱而不注重产品质量,买回的产品用一段时间坏了,丢弃后再买同样的产品,造成资源浪费,有些“三无产品”的甚至给居民的身体健康带来了隐患。随着农村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农民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但农村相关的文化基础设施还不完善,没有休闲娱乐的地方,所以打麻将、打牌等成为他们最主要的娱乐方式。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村,封建迷信仍然盛行,“找大仙”看病、算命等,这些愚昧的消费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反而浪费了钱财,影响了农民的生活质量,有的甚至给社会带来了危害。同时面子消费、人情消费十分常见,特别是农村“红白喜事”时,盲目攀比、大摆筵席的现象比较普遍,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和财富的浪费。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交流的频繁,农民也开始追求积极向上的消费时尚,但他们环保意识比较淡薄。例如,对使用塑料袋会给环境造成的危害并没有清醒的认识,认为只要带来方便就好,造成了农村“白色污染”现象比较严重,到处都有掩埋的塑料袋。另外农村没有专门堆放垃圾的地方,也没有统一的垃圾处理站,随处都可能成为堆放垃圾的场所,造成农村环境不断恶化。当前我国农村消费模式的的现状,不管是在生产领域还是在生活领域的消费都存在一些问题,造成了的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的恶化,不利于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在当前扩大内需及促进农村消费市场繁荣的背景下,应该转变农村消费模式,实现农村地区生态消费、绿色消费、可持续消费。#p#分页标题#e#

3构建农村生态消费模式的必然性

消费模式对资源环境有重大影响,建设农村生态文明,既需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变农村发展方式,也需要变革农村消费模式。生态消费模式是理性、科学的选择,是对农村消费结构、消费方式、消费观念新的诠释,有利于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农村生态文明的有力支撑,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3.1构建农村生态消费模式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环境和人类的生存方式都得到巨大改善。然而,工业也造成了当今环境的恶化和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人类为满足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实行过度生产—过度消费—过度废弃,对自然过度开采,带来严重的生态危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和生态危机,我国正不断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而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重点是在农村,只有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转变农村地区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实现生态消费。通过生态消费模式调节农村消费和农村地区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从生态角度对消费进行重新认识,促进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因此,推动农村消费模式的转变,是农村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

3.2农村生态消费模式是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有利支撑生态消费模式能够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该模式强调质量兼顾,满足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协调发展,注重消费的适度性、可持续性、全面性等,反对过度、不健康的消费。农村消费者选择生态消费模式,在满足自己生产、生活基本需要的同时,选择有利于环境和生态的产品,排斥对环境和生态不利的产品,能够引导企业减少或停止生产对环境和生态有破坏作用的产品,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用生态消费模式引领农民生产及生活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引导农民在消费或使用消费品过程中,以环保的方式实现较大的效益,推动农村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实现生态农业、生态村庄、生态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4积极构建农村生态消费模式,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4.1普及生态消费模式的理念通过普及生态消费的理论知识,倡导生态消费理念,是构建农村生态消费,奠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农民是农村消费的主体,要促使他们转变传统的消费模式,把生态价值观引入到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去。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介,采取多形式、多层面的宣传方式,向农民传播生态理念,陪养他们尊重自然、善待环境的习惯;要对乡镇领导干部以及乡镇企业法人代表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和可持续发展知识的培训,引导他们自觉培养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增强他们的生态环保意识,提升他们生态环境保护的综合决策能力。在生产消费上,引导农民购买由正规厂家生产的农药、化肥、种子以及农用生产工具,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生活消费上,倡导适度消费,在消费的同时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形成健康的可持续消费模式,让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

4.2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生态文明及生态消费理念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作保障。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构建农村生态消费模式,促进农村生态文明的物质基础。据统计,目前有70%的人口在农村,农业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为45%~50%,在粮食主产省和中西部地区该比重高达60%以上。可见,要想使农民增收必须在农业上作好文章。可以采取发展农产品深加工,走精细化、集约化和产业化发展道路,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使农民的农业收入得到大幅提高。此外,还应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规范劳务输出组织,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合理转移。只有把这些工作做好,才能使农村经济步入良性发展,使农民收入得到切实增加,生活水平切实得到提高,农民才可能真正建立生态意识,才有可能实现农村生产和生活方面的消费朝着生态性消费方向转变,进一步促进农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4.3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及相关政策、法律的不完善,忽略了自然、社会的可持续性,导致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态危机。如果不改变原有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将不利于我国农村地区的长远发展,进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要想使农村地区的生产和消费的发展协调一致,促进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的政策法规,在构建农村生态消费模式的同时,运用法律手段规范这一消费方式,为可持续消费、生态消费、绿色消费提供制度依据和法律保障。实际上,政府也有责任和义务推进农村生态消费模式的构建,规范农民消费行为,强化农民的生态消费理念,积极推进农村地区消费结构的优化,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保证他们得到全面发展[6]。此外,还要改善农村的消费环境,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10篇

关键词:中华老字号;餐饮业消费行为;影响;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F719.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中华老字号对餐饮业消费行为影响的调查分析

收录日期:2013年4月18日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人们的饮食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改变。餐饮业作为第三产业,也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代。城乡居民对餐饮的整体要求向高品质享受和高标准消费提升,对就餐的环境、服务、餐色品质、品牌口碑等的要求越来越高。2011年,商务部会同发展改革委、税务总局、工商总局等14个部委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华老字号保护与促进工作的通知》,决定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建立保护和促进老字号发展的支持体系,挖掘整理传统产品和技艺,增强老字号企业自主创新和市场竞争能力,培育一批发展潜力大、竞争能力强、社会影响广、文化特色浓的知名老字号。2012年以来,由于北京市商务局设立老字号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北京老字号企业振兴,一些老字号恢复项目获得资金支持以及贴息贷款等资助。老字号逐渐聚集了更多消费者的目光,部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向传统餐饮转移。两会期间,政府强调产业结构调整,把经济转型扩大内需作为发展首要目标。同时,老字号的市场地位的提高使得消费者在面对餐饮时选择增多,老字号餐饮与国外品牌餐饮成为消费者热衷的消费对象。

在国内餐饮店品牌发展的同时,外资企业星巴克、麦当劳、肯德基等国外餐饮品牌抢占国内市场,使得餐饮业竞争日趋激烈。但是,品牌是以消费者的高认知度为基础建立的,面对外资品牌在华渗透,中华老字号在餐饮业市场的认知度面临巨大冲击,尤以中青年为主的消费群体偏好外来品牌。与外资品牌相比,中华老字号的市场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就逊色很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如何保护具有本国民族特色的老字号品牌餐饮,并提高中华老字号的市场地位便显得尤为重要。

中华老字号在消费者中的认知度的提高,对消费者行为也产生影响。从消费心理而言,老字号地位的提高使得消费者将消费目光向其转移,加大了老字号餐饮在消费者心中的比重。从消费方式而言,老字号消费市场的扩张使得消费者面临更多的消费选择。从感知服务质量而言,消费者更真切地体会到民族餐饮的服务方式和特色。本文主要以调研分析中华老字号对餐饮业消费行为的影响为视角,设计有关调查问卷,分别对餐饮业消费在消费心理、消费方式、感知服务质量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为中华老字号在餐饮业的升级和转型提出有益建议。

二、中华老字号对餐饮业居民消费的影响

本文以问卷调研在无锡的老字号餐饮店面王兴记、聚丰园、三凤桥,洋快餐麦当劳、肯德基,以及在上海南京路步行街对消费者进行抽样调查。发出问卷500份,收回样本492份,有效率为98.4%,调研时间为2013年3月20日至2013年3月25日。(表1)

如表1所示,年龄在20~39岁的消费者占了绝大多数,其中20~29岁的消费者占27.0%,30~39岁的消费者占26.2%,可以看出,在餐饮业市场,中青年是主要消费群体。另外,被调查人群中教育程度专本科人数最多,有142人。总的说来,被调查人群受教育程度较高,对餐饮消费的品牌意识也较高。

(一)对消费心理的影响。消费心理反映了消费者在寻找、选择、购买、使用、评估和处置与自身相关的产品和服务时所产生的心理活动。公众的主要消费心理类型大致有:从俗心理、同步心理、求美心理、品牌心理、求异心理、好奇心理、偏好心理、便利心理、选价心理。

本文从偏好心理、好奇心理和品牌心理三方面来考察中华老字号对消费心理的影响。消费心理是消费者做出消费行为的内部先决条件,也是消费偏好,动机的潜意识反映,这种心理决策判断体现了消费者选择老字号餐饮时的影响因素。(表2)

如表2所示,在偏好心理方面,消费者最看重老字号餐饮的菜肴特色,占了27.2%,其次是营养价值,占25.6%,也有较大一部分人认为品牌历史最重要,占有24.2%,还有23.0%会把价格放首位。而在好奇心理方面,有30.3%的人认为肯定会促进自身对其品牌消费,另有较大一部分比重人认为可能会促进消费,占了27.0%,有21.0%的人持否定态度,认为对消费无影响。在品牌心理方面,有27.8%的人在消费的同时肯定会考虑老字号的社会认知度,有27.0%的人可能会,偶尔会考虑的人群占了23.8%,另有21.3%的人对社会认知度不在意。

由此可见,老字号餐饮的品牌认知度在消费者心理占了很大权重,另外特色创新的产品会对消费者心理产生积极影响。

(二)对消费方式的影响。消费者如何与其所欲购买的产品或服务相结合,这种方式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消费者选择如何消费,不仅受自身心理、偏好和消费水平这一主观因素的影响(包括对产品的偏好,满意度),即其自然属性,还受到消费对象本身和社会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如社会政治体制、法律制度),也就是消费方式的社会属性。本文便从消费方式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来讨论。(表3)

如表3所示,在老字号餐饮前店后坊的模式下,店堂消费还是消费者的首选方式,占28.7%,而网络订餐这一现代化消费方式也占了较大比例,为26.2%,其次是超市购买和打包外带。而国家对老字号建立了保护体系之后,有25.0%的人认为会影响其对老字号餐饮的消费,27.6%的人认为可能会影响,25.8%的人认为偶尔会,另外有21.5%的人选择不会影响。

由此可见,消费者在选择消费方式上符合现代商圈趋势,网络营销逐渐占较大比重,对国家推出政策的接近八成的人会持参考态度。

(三)对感知服务的影响。感知服务质量是顾客在消费过程中对所提供服务实际感知的水平,直接反映了消费者对消费对象的满意度,也是影响购后行为的最直接因素。消费者通常从可靠性、回应性、保证性、关怀性、有形性等方面对服务质量进行主观评价。中华老字号为消费者提供了不同于外来品牌的本土消费感受。(表4)

如表4所示,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重视度提高,在洋快餐出现安全隐患时,接近八成的人认为会提高对老字号餐饮的信任度,25.0%的人认为偶尔会,另有21.5%的人认为不会,对消费过程服务态度的评估,肯定会提出不满的占了28.3%,27.0%的人可能会提出建议,其次23.4%的人偶尔会,21.3%的人不会。同时,服务人员对产品的介绍和产品的渊源会较大程度促进29.1%的消费者消费,可能会促进27.8%的人消费,20.5%的人不会。而面对中外餐饮服务的差距,接近70%的人认为老字号餐饮的服务意识较外资品牌薄弱,30.9%的人持否定看法。

菜肴品质是餐饮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也是其区别于不同品牌的主要判断标准。餐饮业的中华老字号,其优势在于其产品的历史底蕴和“色,香,味俱全”的产品特色。以诚信经营为其不变的理念,然而其劣势在菜品,口味上因循守旧,因此如何适应消费者的需求,迎合消费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成为老字号餐饮亟待解决的问题。另外,服务直接影响到消费者对其品牌的感知,近八成的人会对消费过程的服务感受提出看法。

三、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1、中华老字号的产品及其历史背景在消费者心理占据主导地位,消费者更多关注产品安全和品牌。在消费方式上,消费者希望更多与现代营销手段挂钩的网络消费途径。

2、随着社会对老字号关注度的提高,消费者对老字号餐饮的信任度也有提高,且消费偏好在老字号餐饮业有所分散。同时,老字号餐饮的员工素质还有待提高,服务意识薄弱,企业的制度还有待完善。

3、中华老字号在现今餐饮业市场有其忧患也有其发展空间,消费者对老字号餐饮的兴趣也日渐浓厚,但在中青年消费群体仍显薄弱。然而,国家出台政策保护中华老字号,可见其国内地位日益提高。但其品牌构建若想走向国际化还需时日,构建企业创新机制,敏感把握市场动向,是中华老字号发展中需重点建设的问题。

(二)政策建议

1、从政府的角度。政府应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从法规层面制定《中华老字号保护法》和《中华老字号产权保护》,为老字号的国际化提供法律保护和基础;另一方面,提供对老字号的补贴政策,解决老字号餐饮的融资问题,加强扶持中华老字号,促进中华老字号的发展。

2、从行业的角度。餐饮业内应形成健康向上的竞争氛围,一方面提高对中华老字号餐饮的关注度,加强对中华老字号的宣传力度,使民族餐饮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同时,积极响应中华老字号餐饮的营销战略,为老字号品牌创造一个有利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在促进餐饮业发展的同时,关注环境的保护,做到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时进行。

3、从企业的角度。要完善产品服务,品牌升级,营销创新。中华老字号是历史底蕴的积淀,也是传统文化沿袭的一种表现形式,面对外资品牌的冲击和迎合消费者的需求,中华老字号应融入现代商圈发展潮流,根据消费市场需求和偏好的变动而做出灵活改善,定期做出产品更新。产品推出方面,应改变自产自销的经营模式,与大众传媒、网络建立联系,提供网络订餐、团购、二维码识别等现代消费方式,把消费力度扩大到网络化、现代化,满足更多消费群体。同时,企业内部构建创新机制,建立员工激励措施,制定《员工业绩奖惩制》,提高人才纳入的标准,加强员工的服务意识,改变员工臃肿缺乏活力的局面。

4、从消费者的角度。加深对老字号餐饮的了解,增强自身弘扬民族文化意识,关注中华老字号的发展动向,提高对民族餐饮的感官评价能力。在外资餐饮和老字号餐饮之间做出理性选择。同时,加强消费者意识,关注食品安全监管,维护自身权益。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文丽.企业专利能力及其对竞争优势作用机理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

[2]王朝霞.中华老字号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制与社会:旬刊,2011.24.

[3]郭欣.中华老字号的品牌复兴策略探析.企业经济,2009.9.

[4]卢宁宁.论中华老字号的立法保护体系[D].中国政法大学,2011.

[5]李诚.老字号二维分析模式探讨[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第11篇

关键词:市场营销;促销策略;促销的整合

1.促销策略的分类

1.1推式策略

也就是采用直接的方式将产品推向市场。为此,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合理选用推销手段,准确把握产品推销渠道,在此之后有推销员将产品或劳务推销给批发商,批发商负责推荐产品,以便零售商进行产品售卖,为消费者提品。

1.2拉式策略

拉式策略也称为间接方式,即通过广告和公共宣传等措施来吸引最终消费者,使消费者对企业的产品或劳务产生兴趣,从而引起需求,主动购买产品。

2.营销理念的演变

今天的市场无论是竞争格局,还是消费者的思想和行为,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回顾市场营销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市场不断变化的同时,营销理念也一直在演变。

2.1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的4P理论

20世纪60年代,美国营销学学者麦卡锡教授提出了著名的4P营销组合策略,即产品、价格、渠道及促销。此种理论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以产品为导向。从当时市场营销来看, 4P理论下的市场营销,的确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企业发展,并且使市场需求得到满足。但随着环境变化,人们思想与认识不断深入,对市场有了新的理解,看出了4P理论逐渐显现的一些弊端,如营销活动注重企业内部,对营销过程中的外部不可控变量考虑较少;在大的市场环境之中,不同企业所运用的促销手段几近相同,难以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

2.2以追求顾客满意为目标的4C理论

20世纪90年代,美国营销专家劳特朋教授提出的4C理论,重新设定了市场营销组合的四个基本要素,即消费者、成本、便利及沟通。这一理论改变了市场营销的理念,即以追求顾客满意为目标,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4C理论更加注重服务消费者,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降低消费者的成本、方便消费者购买等,这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消费者,得到了消费者的支持与青睐。为此,越来越多的企业遵循4C理论来进行产品营销。

2.3以建立顾客忠诚为目标的4R理论

而21世纪以后,略特·艾登伯格在《4R营销》中提出4R理论,再一次重新阐述了市场营销组合要素,即关联、反应、关系和回报。这一理论的提出也改变了市场营销的理念,即以建立顾客忠诚度为目标,以竞争为导向。在21世纪以后,市场环境中企业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只有实现企业与顾客的互动与双赢,才能保证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持续发展。而这一目的的实现,基于4R理论开展企业产品营销活动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基于4R理论的产品营销,能够积极地适应客户的需求,主动地创造需求,进而整合营销,通过关联、反应与汇报的方式来与客户产生联系,进而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以便企业有相对稳固的客户群,这对于促进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有很大帮助。

3.市场营销中的促销策略

3.1人员促销策略

相对来说,人员促销策略是比较简单的,只需要促销人员与

3.2广告促销策略

相对来说,广告促销策略是最为常见的、有效的促销策略。它是通过相关促销活动和媒体传播企业商品或服务等相关经济信息的大众传播活动。这使得此种促销策略被视为带有浓郁商业性的综合艺术,利于促进企业产品更好地发展。当然,要想使广告促销策略充分发挥作用,需要运用到广告媒体,如电视、报纸、网络、杂志等。从目前广告媒体发展和应用情况来看,网络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越来越多的人上网,所以利用网络来传播企业广告是非常适合的。当然,企业也不能盲目地选择网络媒体,而是根据企业产品的服务范围、产品特点等,再结合不同媒体形式的特点、传播范围及广告费用等,理性选择适合的媒体形式,以便良好地进行产品宣传与推广,让受众群体能够接触到,了解到企业产品。另外,笔者在此还要说明的是,广告促销活动实施之后,需要对活动效果进行测评,如利用广告费用对比销售额法、广告费用对比产品销售数量法、弹性系数法等评估和测定广告促销的效果,以便后续综合考虑是否持续运用此种促销策略来进行产品促销。

3.3公共关系促销策略

作为不同于一般社会关系的公共关系,具有独特的特征,即:①利于促进企业与社会公众建立相互合作的关系;②利于提升企业形象和产品声誉;③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协调艺术。基于此,企业合理开展公共关系促销策略也是非常可以的,能够协调企业内部,使企业有限的资源可以充分发挥;能够协调好企业外部,使企业与消费者建立良好的关系。

3.4销售促进策略

销售促进是指企业运用各种短期诱因鼓励消费者和中间商购买、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促销活动。从近些年销售促进策略的方式有多种,但不同种类的销售促进策略的实施,有不同的优缺点,所以企业在采纳这些方式时应理性综合使用,要结合这些方式的各自特点、产品的特点、促销目标及目标受众、促销市场环境等多种综合因素予以考虑。结合当前市场形势及发展趋势,企业在应用销售促进策略时应当着重考虑消费者的实际情况,进而采取适合的、有效的销售促进方式,如产品样品赠送、产品的包装兑现;产品夹带;累计销售产品数量:购物券类赠送等方式。总之,销售促进策略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促销策略,结合企业产品特点及消费者需求,合理规划销售促进策略,利于提高产品促销效果,为企业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

4.结论

促销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容易影响促销活动,导致产品促销效果不佳。为了达到预期产品销售目的,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企业应当合理规划促销策略,也就是顺应时展趋势,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及产品特点,合理规划设计促销策略,以便良好地展开产品促销活动,如人员促销策略、广告促销策略、公共关系促销策略、销售促销策略等,为企业创造较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消费主义思潮;经济增长方式;国民幸福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01-0118-02

1 消费主义思潮与经济增长方式

对于消费主义的概念,各国学者有着不同的定义与理解。英国学者Celia Lury认为消费主义是消费文化于20世纪后半叶出现在欧美社会的物质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美国学者Deniel Bell提出:将大量消费、高水准的生活视为经济制度的合法目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个人生活的根本追求为消费主义的主要表现。本文将消费主义定义为通过渲染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途径,刺激人们的购买欲望,以达到刺激人们消费,让人们以超出、透支自己的经济能力来达到满足欲求的消费主张。

消费主义思潮,源于西方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在“二战”结束后为了摆脱经济发展的困境,制定了一系列刺激国民消费的经济政策以促进经济的增长。为消费而生产成为经济学家、工商业经理、政治家们的经济策略,由此消费成了推动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1953年,美国艾森豪威尔总统的经济顾问委员主席宣布了新经济政策:美国经济的首要目标是生产更多的消费品。在这些经济政策的引导下,商家也不遗余力地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销售分析家维克特•勒博称:“我们庞大而多产的经济……要求我们使消费成为生活方式,把购买和使用货物变成宗教仪式,并从中寻求精神和自我满足……需要消费东西,用前所未有的速度去烧掉、穿坏、更换或扔掉。”

消费主义思潮极大地促进了消费需求,在短期内拉动了经济增长。但是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经济恶果。

美国投资银行家乔纳森指出:资本主义促进社会前进的核心手段就是消费、消费、再消费。人们在对物欲的疯狂追逐中助长了人性的贪婪。“消费―赚钱―更高的消费―赚更多的钱―更高更频的消费―快速赚更多的钱”,于是人们不再安心本分地赚钱,却想尽办法投机,股市泡沫和房地产泡沫都是这样产生的,这是一条不归之路。即使不发生金融危机,照这样消费下去,用不了300年,地球的资源就会被耗尽。已经有经济学家提出,赢利和过度消费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走到末路。以过度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确实值得反思。

消费主义刺激经济增长,不仅造成资源的迅速耗竭,而且造成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在消费主义的引导下,西方发达国家不足30%的人口,却消耗了世界超过80%的物质资料与能源,其人均消耗是发展中国家的几十倍。如果每个国家都像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这样消费的话,所有的不可再生资源将在40年左右全部消耗完毕。这就是说这些国家是通过牺牲本应属于下一代的资源或者说属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资源为代价,来获取本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此外,消费主义促进经济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效应日益明显,消费主义通过支持“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以消费主义的大量消费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主张,是建立在地球自然资源无限的假设之上,但是这种经济主张所激起的人类欲望是地球自然资源所不能负荷的,大量的废弃物也大大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和转化限度。

2 经济增长与国民幸福

经济增长与国民收入增加和人们所拥有的幸福感之间是否成正比?微观经济学的原理告诉我们,收入增加会扩张生产可能性和预算线的边界,使国民到达更高的效用无差异曲线,从而获得更高的幸福度。但是最近的一些研究结论却告诉人们:问题没有那么简单,收入与幸福的关系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

1974 年南加州大学Easterlin R. A.最早关于“收入与幸福”的经济学研究。其数据主要采自美国,结论是经济增长并不会提高福利与幸福,个人应思考与他人收入比较中的效用。换言之,幸福可能只是相对的。国外数十年的研究表明,经济的发展,GDP的增长确实能够提高人民幸福指数。经济发展处于较低水平时,带来较多的国民幸福;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尤其是GDP达到3000美元时,经济增长带来的国民幸福就呈现递减的趋势。由此可见,国民幸福是不完全能够用GDP来衡量的。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访问教授、芝加哥商学院教授奚恺元的《2005年中国城市及生活幸福度调查报告》提出,人们的主观幸福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很多和经济无直接关系的因素,“生活当中有比钱更重要的东西。” 高收入的人的确比低收入的人要幸福,但是随着收入的增加,两者之间的关系则渐渐减弱。而相对收入(个人与同龄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和生活幸福度之间仍存在着显著的关系,比绝对收入更影响人们的幸福感。

此外,由于经济增长、收入提高,人们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且比经济增长、收入提高可能还要更快,当期望高于现实客观条件时,人们往往不是感觉幸福,而是痛苦。

3 消费主义思潮与国民幸福

消费主义是一种以推销商品为动力,进而无形中使现代社会的普通大众被挟裹进去的消费至上的价值系统和生活方式。它是现实生活层面的大众消费,常常是由商家以文化、艺术的方式通过广告向普通大众推销,并将个人幸福、社会地位和国家发展道路都奠定在高消费上,从而使消费成为正当的、道德的和合法的或者是自然的和普遍的。

消费主义认为,消费是自我精神满足的根本途径,是人生的根本目的,人生的意义就体现为消费的质和量:物欲的满足、感官的享受是人生追求的最高价值。换言之,消费即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消费得越多,人们获得的幸福也就越多。其鲜明的物质主义特征表现为享乐主义,通过对物的占有与消费实现肉体与精神的满足。此外,消费主义的符号意义日益明显,将不同层次的消费视为体现个人社会地位及身份的反映,即将物质消费看做是自我表达和社会认同的主要形式,看做是高生活品质和幸福生活的标志。

消费是为了满足人们需求、期望,当其得到满足后,人们就能获得幸福感,相反人们就会失落、不快乐。但是,消费主义所倡导的消费需求是永远无法得到完全满足的。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家蒂博尔•斯克托夫斯基证明:“消费是上瘾的,每一件奢侈品很快变成必需品,并且又要发现一个新奢侈品。”因此,对物质消费的追求,在诱使人们过度消费的同时,还造成人们需求、欲望的永无止境,使得人们无论消费多少都得不到满足,即人们无法从消费主义倡导的消费中获得幸福。此外,消费主义还造成了人类的精神危机,使人类的价值取向单一化,即以物质消费的多寡作为衡量人的唯一价值标准,完全否定了人类的其他维度的价值取向。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也就丧失了精神上的追求,因此在消费浮华的表面,普遍感到空虚无聊,没有人生意义,更加不用奢谈幸福感了。

4 国民消费、经济增长与国民幸福的和谐统一

综上所述,消费主义思潮以国民的过度消费、超前消费刺激经济增长,虽然它在短期内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但是却给世界经济危机、金融海啸埋下了祸根。同时,过度的消费主义思潮还造成了人类的精神危机。

联合国1992年通过的《里约宣言》指出:“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提高所有人的生活质量,各国应减少和消除不能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倡导适应的人口政策。”这里十分明确地把消费同生产、人口一起列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因此,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在全社会倡导可持续的文明消费方式,必须实现国民消费、经济增长、国民幸福的和谐统一。

经济发展是国民幸福的基础,没有经济实力的发展壮大就不会有国民幸福水平的提高。但是,经济发展必须最终服务于国民幸福。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政府就应该在国民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医疗卫生、文化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将经济发展的成果与国民共享,切实提升国民幸福。此外,国民社会保障机制的完善也有益于提高国民消费信心,促进国民消费,最终形成经济增长与国民消费的良性循环。

深度挖掘国民消费需求,改善国民消费结构,保证国民消费的可持续性,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经济增长必须通过深度挖掘国民消费需求,通过国民消费需求的有效满足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不断改善消费环境,拓宽消费领域,增加消费品种,优化消费结构,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提高消费质量和效益,从而引导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加快建立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收入增长机制,增强国民的消费能力和信心,以消费拉动内需,实现经济增长和国民消费的和谐统一。

应在全社会倡导文明的消费价值观念,提倡文明的消费方式。要打破过分追求物欲的消费主义思潮,鼓励国民多样化物质文化需求,提高国民的消费结构与层次,尤其需要鼓励国民在教育、健康、信息、旅游、休闲等方面的精神消费。消费应遵循代内平等和代际平等的原则,特别需要保护不可再生资源,对可再生资源加以充分利用,从而实现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可持续。使国民真正受益于经济增长,通过文明消费提高国民幸福感,而不是让过分的物欲满足成为人们沉重的精神枷锁。

参考文献:

[1]秦朔.从国内生产总值到国民幸福总值[J].南风窗,2004(5):41-42.

[2]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0-11.

第13篇

[关键词]消费社会;民间艺术;传播策略

“消费社会”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哲学和社会学概念。众多西方学者都对此进行过界定,如“后工业社会”“后现代”“景观社会”和“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等。直到1970年,波德里亚在其《消费社会》中才正式定义了消费社会:“消费社会属于一种新的特定的社会化模式,是一个面向消费的社会驯化并同时进行消费培训的社会,也是一种与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经济体系和新型的生产力之间相互适应和调整的模式。”[2]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消费社会是相对于生产型社会而言的,是一种以消费为主导的社会。在这种消费型社会中,大众的审美趣味也随之产生了变化。因此,也导致了民间艺术在其传播内容上都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在这种传播的变化下,民间艺术也应探索出属于自身的特色传播路径。

一、消费社会的特性对民间艺术传播产生的影响

消费社会中,人的主体性得到进一步突出,人的个性化发展带来了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在审美趣味上产生了一种悖论:一方面大众追求日常生活审美化,另一方面大众的审美趣味渐趋商业化,因此导致民间艺术在传播内容上出现双重性特征。此外,各种媒介技术的高速发展,并与民间艺术的传播相融合,使得其传播方式呈现多样化的形态。

(一)民间艺术传播内容的双重性在消费社会语境下,民间艺术在传播内容上呈现出双重性特征:一是它的通俗化趋向;二是它的审美化取向。二者都是民间艺术在消费社会中受到消费文化、大众审美以及市场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所致。1.民间艺术的通俗化趋向。消费社会语境下,民间艺术的通俗化趋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艺术产品形式的大众化、同质化。民间艺术产生于民间,因此自身就带有较强的通俗化性质,但同时又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或民族特色。进入消费社会后,商品消费开始转向符号消费和意义消费,在这种消费主义观念的影响下,艺术产品形式开始趋向大众化和同质化。例如,广西民间织锦技艺作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见其技艺之精湛,但是其所制作的产品大多都是背包、围巾、钱包等一些日常用品,单从产品形式上来说,它的产品形式太大众化,与其他纺织技术所制作的产品相比又存在同质化的现象。其次,民间艺术与商业的结合日益紧密。消费社会下,民间艺术不再是单纯的自我娱乐和自我发展,亦不是个体式的“单打独斗”,不论是民间手工艺,还是民间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都开始发掘自身的商业性,主动融入市场,以获得一定的经济价值,这成为衡量民间艺术价值的重要因素。例如,民间歌曲和舞蹈也开始和旅游结合,在展现民间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一定的经济价值。民间的织布也由传统的床单、被面转型为现代纺织品和服装等,并逐步开始作坊化,实现小规模的生产。2.民间艺术的审美化取向。民间艺术的审美化取向主要表现为深入挖掘民间艺术的艺术性,使其成为真正的艺术。民间艺术自其产生以来,就是审美性与实用性的综合体,但是消费社会以前,还是以实用性为主导,较多地关注它的使用价值。但是进入消费社会后,大众追求“日常生活审美化”,恨不得“把都市的、工业的和自然的环境整个儿改造成一个超级的审美世界”[3]。因此,民间艺术的审美化取向成为必然选择。例如,广西的传统山歌之前一直处于民间,进行自我发展的状况。后来,与桂林的奇秀山水相结合,最终打造出了名扬全国的印象刘三姐山水实景演出,壮族山歌才真正走出民间,登上大舞台,并通过自身的艺术性获得了大家的好评。

(二)民间艺术传播方式的多元化消费社会同时也是个媒体时代,民间艺术在媒介技术的驱动下有了多样化的传播方式。正如蒋原伦在其《媒体时代和消费文化》中所说:“文化的形态是同媒体方式和传播手段息息相关的,一种文化的出现是伴随着新的媒体方式的产生而来的。”[4]民间艺术多样化的传播方式跟媒体时代多样化的传播工具密不可分。从传播模式上来说,民间艺术从以大众为核心的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为主导,转向以媒介技术为核心的大众传播;从传播形态来说,由之前的实物传播为主导,转变为现在的影像传播为主导。例如,民间传统手工艺制陶技艺,其产品已经不再以去参加展会展示具体的陶瓷制品为主要方式来获取关注度,传播制陶艺术;反之,其紧跟当下媒体时代的潮流,通过拍摄短视频、公众号等多样化的媒体形式来传递制陶艺术。总的来说,消费社会下的新媒体时代,民间艺术伴随着媒体方式的多样化也开始了多样化的传播。

二、消费社会下民间艺术传播的策略

现阶段,基于消费社会的特性对民间艺术传播所带来的影响,民间艺术传播策略应该以下三个方面来开展:一是针对部分大众审美趣味的商业化,则以消费带动传播;二是针对另外一部分大众的审美化需求,则积极推进民间艺术的审美化,促进其传播;三是构建以媒体传播为核心的传播矩阵。

(一)以消费带动民间艺术的传播以消费带动传播,消费的过程也是传播的过程,传播的目的也是为了被消费,因此传播与消费是相互促进的。首先,政、企、艺分工协作,扩大消费,促进民间艺术的传播。在消费社会下,大众的审美取向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消费行为也已经充斥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民间艺术的传播中仅仅依靠艺术工作者自身的努力去拉动消费,传播民间艺术,所达到的传播效果是极其有限的。以消费带动民间艺术的传播,就需要政府和企业加入进来,由政府牵头为民间艺术工作者和企业搭建合作的桥梁,同时也能通过对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或者是给予艺术工作者定向的订单来参与合作之中;企业为艺术工作者提供符合大众审美的设计理念、多样化的传播推广渠道和售卖平台为民间艺术找到消费市场;有了这些协助,民间艺术工作者可以专心提升自己的技艺,并且逐步扩大自己的团队。在政府、企业和艺术工作者的分工协作下,让民间艺术融入市场,扩大市场需求,从而拉动民间艺术的消费,传播民间艺术文化。其次,民间艺术融入文旅大潮,以文化拉动消费,从而带动它的传播。文化旅游是当下十分风行的潮流,也是因为文化与旅游的完美融合,使得无形的文化有了有形的载体,从而焕发了新的生机。民间艺术融入文旅大潮是大势所趋,不仅使得文化资源有效地转化成了经济资本,而且通过拉动了消费,促进了民间艺术的传播。例如,民间艺术可以和各大景区合作,民间传统手工艺就可以在景区设立小规模的工作坊,让游客亲身去体验民间艺术的魅力;表演性的民间艺术也可以在景区进行常规性演出,在人流量较大的景区,也能促进民间艺术的传播。再次,民间艺术进驻媒体平台,依靠媒体平台的流量变现,推动民间艺术的传播。消费时代也是个媒体时代,“媒体文化引导消费”[5]能够开辟新的生活风尚和消费领域。而民间艺术进驻媒体平台,实现流量变现就是当下民间艺术新的消费领域。例如,让民间的传统手工艺进驻当下十分火爆的短视频市场,通过对民间手工艺的制作工艺、手工艺人的故事等方面内容的拍摄,让大众了解并喜欢民间手工艺,并且通过APP中嵌入的购买链接,实现了流量的变现,拉动文化消费,从而促进民间艺术的传播。

(二)民间艺术的审美化,促进其传播由于消费社会下,大众的审美化取向,从而使得民间艺术的审美化,必定能赢得大众的喜爱,进而提高大众的接受程度,并以大众为传播基点,展开多级传播,从而能够促进民间艺术的传播。首先,文化注入民间艺术,以情传艺。民间艺术来源于生活,产生于人民群众之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也是民间艺术不可替代的重要原因。但是在消费社会下,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甚至被遗忘。民间艺术走审美化的道路,必定需要将民间特色文化注入民间艺术,通过民间艺术与民间文化的充分融合,唤醒大众对于民间艺术的怀念之情,从而使得大众通过自发地喜爱民间艺术,并主动地去传播它,从而实现以大众为传播基点的扩散式传播。例如,在民间手工艺品的吊牌上,生成一个可以溯源的二维码,用以大众扫码去了解该手工艺品和手工艺匠人的故事。民间艺术产生于普通大众的生活之中,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这种溯源的方式来实现与大众的情感共鸣,从而实现以共同的情感带动民间艺术的传播。其次,民间艺术的审美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以新传艺。消费社会下,大众的审美标准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一些民间艺术的设计风格和样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下大众的审美需求,但是民间艺术的许多审美元素在融入现代设计中又焕发了新的生机,获得了大众的喜欢。因此,将民间艺术的审美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以新的面貌来吸引大众,传播民间艺术。例如,中国剪纸艺术的造型元素也被一些世界大牌服装设计师融入他们的服装设计中,不仅使得剪纸艺术重回到大众视野,而且以一种新的形式获得大众的肯定,从而促进了民间艺术的传播。再次,民间艺术融入现代艺术体制,以雅传艺。“‘俗’与‘雅’关系到群众的接受程度、传播广度等问题。民间艺术之所以被‘冷落’跟本身较为粗糙、俗气的特点也有一定的关系。”[6]因此,民间艺术要走“雅化”的道路,即要充分发掘民间艺术的审美性,并将其发挥到极致,使民间艺术成为真正的现代艺术,以民间艺术的高雅化来博得大众的喜爱,促进其传播。例如,二战后美国这样一股手工艺品转型成艺术品的潮流,“很多手工艺人离开功能性的制造,转向创造艺术、材料与工艺的共生品”[7]。手工艺品的转型使得其进入现代艺术潮流中,获得了主流艺术的认可。那么,我们的民间艺术同样是需要通过“雅化”,融入现代艺术,获得社会的认可,博得大众的喜爱和传播。

第14篇

【关键词】生活品质;消费高级化;消费水平

【中图分类号】F7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5-0042-03

生活品质,是指人们享受物质和文化发展的水平和对于这种享受的主观感受与满意程度,它包括客观的生活品质和主观的生活品质。客观的生活品质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及其给人们带来的经济收入和在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获得的包括公共服务和基本公共服务在内的服务;主观的生活品质是指人们对于经济发展水平及其给人们带来的经济收入以及对在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获得的包括公共服务和基本公共服务在内的服务的主观感受和满意程度。居民消费高级化是指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居民从较低生活质量标准的消费结构向较高生活质量标准的消费结构演变的过程。

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与居民消费水平、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一方面,生活品质的评价指标很多跟居民消费水平、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的指标相关联;另一方面,一个地区居民消费水平、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的转变升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地区生活水平和生活品质的高低,合理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能有效增进居民生活的幸福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以浙江省会城市为例,杭州正在着力打造“生活品质之城”,体现了浙江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的发展理念。为了更好地衡量生活品质,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2007)形成了以经济生活品质、文化生活品质、政治生活品质、社会生活品质和环境生活品质5大维度、20个领域、50项指标为内容的生活品质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这个评价指标体系,笔者提出促进消费高级化的路径。

一、从经济生活品质角度促进居民消费高级化的路径探索

经济生活品质维度由城乡居民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居民收入满意度(主观)、服务性消费占消费性支出比重(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民营经济占经济总量比重、新产品产值率、国际开放度、人均GDP和创业环境满意度(主观)等9项指标组成。根据经济生活评价主要指标,扩大居民消费并提升经济生活品质需要从“两个提高”着手。

(一)提高居民收入占GDP比重

以浙江省为例,虽然居民收入居全国前列,但自2000年以来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的增速,也低于GDP的增长速度。所以,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从GDP的增长中获得的福利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从这个角度我们认为,政府可采取的措施有三个。一是合理增加城镇居民收入,并在制定收入分配政策时针对不同的收入群体要区别对待,比如通过“补低”、“扩中”和“调高”等措施,缩小浙江省城镇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二是努力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深入挖掘其潜在的消费能力,具体的途径包括:调整农业结构,确保第一产业收入稳定增长;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途径;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考办技能培训班,提高农民自身素质等。三是大力开展积极有效的政策和措施,着力改善城镇居民对未来的收入预期,把持续增加居民收入作为主要目标,不断增加社会现实购买力。

(二)提高服务性消费比重,改善消费结构

以浙江省为例,从居民服务性消费发展变化看,具有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可以在较长时间里拉动消费市场的繁荣。要在政策层面和产业层面采取有力措施,将居民的消费需求潜力转化为现实购买力,增强居民消费信心,让居民消费需求得到有效释放,尤其要做好消费政策的调整,引导和发展新的消费热点和消费方式,促进消费结构的优化。为此建议:一要在提高居民收入的基础上完善社会保障以增加居民服务性消费能力;二要进一步优化服务性消费结构,必须在保持传统服务业发展的同时,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特别是加快信息中介、金融保险、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人文旅游、农业旅游和工业旅游等行业的繁荣发展,以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三要加强对居民服务性消费价格监管的力度;四要建立良好的消费环境,加快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建立健全物流、金融、邮政、电信、运输、旅游、体育、商贸和餐饮等行业服务标准,并充分发挥职业学校及有关社会机构的作用,加大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服务水平。

二、从文化生活品质角度促进居民消费高级化的路径探索

文化生活品质维度有平均受教育年限(15年教育普及率)、教育满意度(主观)、市民文化程度(主观)、人际关系满意度(主观)、文娱消费占消费性支出比重(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高雅艺术活动满意度(主观)、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满意度(主观)、享有休闲时间的充分程度(主观)、本地休闲旅游活动满意度(主观)、平均预期寿命、体育人口比重、医疗卫生满意程度(主观)和心理健康自我关注度(主观)等13项指标组成。如何培育和促进文化消费,推动杭州经济、社会的提升与发展,可采取的措施有两个。

第15篇

关键词:娱乐营销;品牌;推广;销售促进

一、娱乐营销的发展及必然性

娱乐营销相关理念却是自古就有的。中国古代,走街串户的货郎敲竹梆、摇拨浪鼓、击音叉等形式的声响广告,正是早期的娱乐营销形式。后来商贩把声响与叫卖结合起来,慢慢发展成为吹打乐器、吟唱歌谣等多种形式,增强了娱乐营销的诱导性。

营销新时代鲜明的特点是互动化,体验化,移动化。人们利用社交媒体像朋友一样进行品牌沟通和交流。体验化,即强调用感官式、情感式强化品牌体验感;移动化,主要是利用智能移动终端覆盖生活,用移动实时数据支撑营销决策。所以娱乐营销要迎合时下的热点话题,才能凭借娱乐事件的热度,提升自身品牌的被关注度。而体验能让消费者更多地了解品牌想要传递的东西,满足自身的情感以及社会互动方面的需求。关注互动性,让消费者参与到品牌的建设中来,互动产生交流以及沟通,消费者由于彼此之间的交流传递口碑。

娱乐营销正在改变我们的营销格局。娱乐营销对塑造企业品牌形象,促进销售有着重要的作用。以往品牌价值观打造需要5年~10年,甚至更长时间,现通过娱乐营销的方式只需要半年甚至更短时间;以往达到百万的曝光率需要百万级资金投入,现在通过娱乐营销的方式只需要万元投入。

二、娱乐营销的应用形式及注意地方

娱乐营销有多种形式,明星代言、电影(微电影)营销、音乐营销、体育营销、网络视频、事件营销、游戏营销、话题营销等都属于娱乐营销形式。

1.电视节目营销

企业结合自己的品牌及产品特性进行冠名和赞助,借助节目和活动的调性、形象和影响力潜移默化地加深消费者对企业和品牌的形象认识,以娱乐正能量攻陷受众心智、培养消费文化,迅速聚集人气,提升品牌好感度和美誉度。但品牌需要仔细、认真地评估一档节目的价值观,以及它想要传达的主体内容和精神,如果节目的价值观相当模糊或者不能激发广大受众认可,那么就需要三思是否要进行赞助。

2.微电影营销

时长较短,但制作方式与电影相似,它是一种新型的品牌营销方式。目标锁定为购买力较强的年轻群体,常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互动扩散传播,主要以公益推广、形象宣传、商业订制、个人创意等为目的,对受众来说具有吸引力,品牌传播效果往往超过预期。微电影需要精心设计故事,将品牌产品诉求巧妙融合到故事当中,利用故事情节去串联整个内容。产品平滑自然的植入,情感有度的沟通是非常值得探究的。

3.视频营销

是指企业或者组织机构利用各种网络视频把信息出去,以宣传企业产品和服务,树立良好品牌形象,实现企业营销目的的一种营销形式。视频营销主要的方式包括植入自制网络剧或节目、拍摄主主要的方式包括植入自制网络剧或节目、拍摄主题趣味短片、网络娱乐选秀活动、贴片广告等。视频营销要注意品牌植入要用平滑的植入方式让网民在娱乐的同时接收品牌信息,切忌生搬硬套。而且评论互动不可缺少,因为评论能产生更多的关注和传播。

4.明星代言

明星作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会吸引普通大众的目光,能够促使人们加强品牌关注,将明星或名人的个性特征转移到品牌和产品之上,转而增加消费者好感度,促成购买。在明星代言人选择方面,品牌方应该注重决策的科学性。这就要求企业在确定代言人之前需要到专业的咨询公司进行评估和咨询,以评估结果作为明星代言人选择的参考依据。

5.音乐营销

是以音乐为手段,利用音乐艺术的特征,增强与消费者的沟通和交流,加强品牌影响及促进产品销售。音乐营销作为听觉突破手段,丰富了视听形式,以隐蔽的方式传递品牌内容和信息,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强化品牌,提升消费者的愉悦感受。

6.电影营销

是将产品或品牌及其代表性的视觉符号、服务内容融入电影中,通过场景的再现让观众对产品及品牌留下印象,继而达到企业营销目的。主要形式包括场景植入、对白植入、情节植入、形象植入和地点植入等。电影植入具有广告到达率高、形象传播佳、灵活、渗透力强等特点,这种非直接广告表现方法,从感情上将品牌与消费者连在了一起,近年饱受广告主青睐。但由于影片传播短暂,植入式营销要在长期经营中强化品牌理念及文化、产品特性及特征,才是实现长期的品牌营销目标。

7.活动营销

是指企业通过重大的社会活动或整合有效的资源策划大型活动而迅速提高企业及其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促进产品销售的一种营销方式。它具有体验性强、到达率好、传播效果好等特征。活动营销是专为加强消费者互动参与而打造,通过线上线下活动吸引目标受众主动参与,通过体验营销传递产品和品牌信息,从而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提升销量。活动营销注意要事情合理安排活动资源,结合目标规划投入产出,活动结束后进行复盘,保证良好的活动效果及为后续的活动积累经验教训。

8.组合营销

在现实中,企业进行娱乐营销操作往往不是只选用一种方式,而是将多种娱乐营销方式进行组合,发挥综合效应。组合营销是围绕品牌战略和营销目标制定组合策略,选取合适的组合方式优化营销效果。组合营销操作中要对品牌需要、营销目标和自身属性等进行评估,选取合适的组合方式,最终利用这些娱乐营销组合方式带给消费者良好的交互体验。

三、娱乐营销战略规划

娱乐营销战略规划,应该思考娱乐精神和品牌精神的匹配度,考虑娱乐营销是否服务于品牌战略。品牌精神体现于品牌的宗旨、价值观、原则和使命之中,需要明确娱乐精神与这些品牌元素是否贴合,能否用娱乐的方式诠释品牌内涵。战略规划还应考虑品牌战术和企业战略是否一致。企业战略目标是深远的使命,具有方向指导的意义。品牌战术是当下的营销操作,是依据战略的具体执行,它有多种表现形式。娱乐营销需要注重考虑品牌战术与企业战略建立能否开创共赢局面。企业要开展娱乐营销,还须明确目标消费者,围绕目标消费群体选择最合适的娱乐营销方式。选择合适的沟通形式和目标群体沟通,能够迅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目标群体主动加入到传播中来,发挥更好的传播效果。

四、结束语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增高,消费者会排斥被动接受的信息,更加相信自己的消费体验和感受,只有运用新型的营销方式才能最终触动消费者的心灵。娱乐营销能更好地联系企业和消费者,让消费者有一种全新愉快的尝试,同时是大多情况下让消费者在进行娱乐的时候潜移默化地接受品牌信息。企业玩转娱乐营销的重点应该锁定消费者、技术、媒体这三个方面。在确定了目标消费者、把握最新的技术、选择最合适传播方式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的现状、问题及目标,选择合适的娱乐营销形式,制定出合适的娱乐营销策略,引发消费者积极参与、互动和扩散,从而达到品牌推广,产品促进的营销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国娱乐营销传播研究中心.娱乐营销3.0.北京:机械工业初版社,2015.

[2]舒咏平,吴希艳.品牌传播策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赵红.营销创新:理论・方法・案例.北京:高等教育初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