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科学决策的特点范文

科学决策的特点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科学决策的特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科学决策的特点

第1篇

一、科学决策需要面对真实问题

在决策分析教科书中,有一个名为“第三类错误”的观点,指的是用正确的方法解决错误的问题。决策科学不仅是要在定性、定量分析中选择最佳的政策方案,比这更重要的是一定要构建真正的政策问题。我们经常说,什么问题只治标而未治本,实际上表明我们并没有找准真正的问题,或者发现了真正的问题而刻意回避了。但无论是未发现还是刻意回避,都会因政策问题的构建有偏差而无法做出科学的决策。

以近年来户籍制度改革为例。我国目前的户籍制度,形成于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其最突出特点是城乡二元户籍政策。伴随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的转型,尤其是城市化带来的人口流动的增加,这样的户籍政策显得不合时宜。那么,这是户籍政策改革的全部问题所在吗?其实不然,在现今城市管理中,一些涉及户籍的政策已经和城乡户籍无关,例如,大学生毕业进入一线大城市,往往是找得到工作安不了户口,要安户口得按照当地的落户办法攒够了积分;但另一方面,北京市为引进人才确立了“外埠优秀人才可举家落户京城”的办法,这表明同样是公民但属于优秀人才,在中国流动是不受户籍制度限制的;在高考制度中,北京市户籍的考生,被北大录取的分数线可以低于非北京户口的考生。

那么,解决中国户籍制度真正面对的政策问题是什么呢?是城乡二元户籍制,还是限制外地人口落户本地?其实,这些都不是。户籍政策改革面对的真正问题,是还户籍仅作为人口管理的信息功能,许多看来是户籍制度的问题,例如找工作、考大学,只是地方政府拿户口说事而实现的差异性资源分配。所以,户籍制度改革问题上的科学决策,应将一些涉及资源配置和分配的政策与户籍因素剥离,要改革的是这些差异性的分配政策,而不是户籍制度。由此可见,如果构建错了政策问题。就无法让决策科学,就算决策规划再完美也终究无法执行,因为我们面对的政策问题是个伪问题、是个次级问题、是其它政策领域要解决的问题。在公共管理实践所遇到的公共问题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都不断增加的环境下,科学决策尤其要以构建真正的问题为前提。

二、科学决策需要把握价值,卜衡

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公民权益的提高,公共政策环境的复杂性程度也较过去增强了许多。一项科学的决策,不仅在动机、规划、效果上要满足公共利益的要求和准则,同时还要对利益相关者所获得的实际价值进行平衡调整,否则决策就很难说是科学的。在这里。决策的科学性并非仅仅是工程或项目总体福利如何,还要看这些福利及其成本的分散状态。我们先看图(图一)中的理论解释。该图是美国著名公共管理学者詹姆斯,威尔逊提出的有关公共政策利益的成本一收益分散图,图中显示两种涉及公共利益分布的典型状态,一种是成本集中而利益分散,另一种是成本分散而利益集中。作为决策结果,这两种状态都是不理想的,理想的状态应该是成本和利益的均衡,不均衡就会带来“搭便车”和“寻租”的政策漏洞。

如在城市管理决策中,我们都无法避免要提供诸如变电中转站、垃圾中转站或焚烧填埋场、高架桥等公共服务设施,这些设施尽管在总体上是提升了公共福利,但的确具有“不受欢迎的公共物品”的特点,其原因是会遭致“邻避情结”和“邻避冲突”,即大家都不反对建造这些设施,但又都反对建造在自家旁边。遇到这类政策方案的规划,科学决策就不只是看这个设施能满足多少居民对用电、处理垃圾等的需要,还要看如何规划才能使得这些设施的成本——对周边居民环境的影响——不是集中在少数人身上,如果这一问题不解决,则规划一定会遇到“邻避冲突”事件。过去我们认为,提供这些设施是为了广大居民需要,其动机和结果都是无可置疑的,因此不顾“邻避情节”的合理诉求强行施工,结果酿成一起又一起群体陸事件。

“邻避设施”往往提供普遍的社会利益,但相对而言设立这些设施所衍生的成本却往往集中于周围居民身上。通过这样的例子我们不难发现,现今很多政策都涉及不对称的利益分配,以及伴随而来的抗争和参与者的受害情绪反应。科学的决策是需要从项目的工程学和经济学的成本效益分析,提升到成本效益承担主体的分析上的,忽视承担主体价值的平衡,决策科学也就无从谈起。

三、科学决策需要选对政策风格

科学的决策是政策效率和效益都能达到充足性标准的决策。那么,什么样的决策风格才能实现这样的要求呢?公共管理学在理论探索中,总结出了如图(图二)所示的四种政策风格:

第2篇

一、科学决策的内涵 

科学决策是指决策者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目标,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系统地分析主客观条件做出正确决策的过程。科学决策的根本是实事求是,决策的依据要实在,决策的方案要实际,决策的结果要实惠。 

二、当前影响领导科学决策的原因 

影响领导干部科学决策,导致决策失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唯上”引起失误 

决策一般可以分为高层、中层和基层。相对较低层面的决策通常要以较高层面的决策为前提和依据,以确保较高层面的决策得到落实。但是,建立在单纯“上级”观念基础上产生的形式主义往往导致脱离实际的照搬照抄和盲目执行,不仅使本级的决策缺乏创造性,而且使本级决策既脱离上级的精神实质,又脱离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造成决策不具有科学性,产生决策失误。 

2.专断引起失误 

应当说,领导干部的科学决策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依靠充分发扬民主,依靠科学技术和决策者的知识、阅历、经验、直觉以及专家、群众的意见,才能做出科学决策。如果领导干部认为领导决策就是领导者自己拿主意、作决断,不重视发扬民主、不调查研究、不科学论证,单凭个人主观意愿和想象,武断‘拍板’,那就必然会由于领导干部的个人素质和掌握情况的局限性而导致决策失误。 

3.情绪引起失误 

情绪是情感的表现,具有很强的主观随意性。热烈而健康的情绪与躁动和偏激的情绪对决策效果是截然不同的。领导干部凭着情绪决策,“跟着感觉走”,决策失误就在所难免。 

4.经验引起失误 

经验决策是一种传统的决策方式,具有直观感知性、认识表面性、分析情况的非定量性的特点。在生产不发达、科学比较落后、事物发展变化缓慢的条件下,靠经验决策还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在进入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之后,如果还继续沿用“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或者照搬书本经验的老框框、老办法,决策十有八九要失误。 

5.低能引起失误 

领导干部决策,必然受其运用知识的能力、理性思维的能力以及决断能力、直觉能力的影响。如果不能综合地运用现代科学知识,或者不能将科学知识转化为理性思维能力,或者抓不住机遇而优柔寡断,或者不能运用既以多向性思考为特征,又注重事物整体性的直觉能力,即领导干部能力低下,也会引起决策失误。 

三、提高行政决策的有效途径 

1.领导干部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正确决策是领导者的基本职责和各种素质的集中体现,也是衡量一个领导集体和一名领导干部能力与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领导者是决策活动的主体,其能力素质直接影响决策,决定決策的效果和成败。特别是现代社会信息瞬息万变,社会形势日新月异,新知识、新经验、新理论、新观念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积极树立“学以立德、学以明志、学以增才、学以致用”的理念,不断提高适应新形势和岗位需要的各种能力。 

2.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是科学决策的基础 

实践证明,调查研究是正确决策的前提,领导者的谋事之基,成事这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也就没有决策权。只有通过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的深入调查研究,才能增强对事物的感情认识,掌握第一手材料,尤其是能够及时准确掌握上级政策、指示的贯彻落实情况,重大任务的进展情况和出现的倾向性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处理好调查与研究的关系,坚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对来源于群众中的情况和问题进行全面综合地概括、分析与总结,才能通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研究,从中找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取得制定工作方针政策和工作方法的可靠依据,才能使决策更加科学化。 

3.善于决断,敢于负责是科学决策对领导的要求 

现代决策要求领导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要有敢于担风险,敢负责任的决策素质。领导者要正确处理“有为”和“有位”的辩证关系,不断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发展意识、责任意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政治水平和驾驭工作的能力,注意理清工作思路,找准工作切入点,对自己负责工作的重点、难点、热点了如指掌,能够在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准确吃透情况,拿出正确的解决方案,且要有勇气和魄力,敢于决策和负责,做到“必行,行必果”,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4.发扬民主,集思广益是科学决策的关键 

民主决策的最重要标志便是建立在决策过程中能够使各种不同意见和利益得到最充分和客观表达的体制,整个决策过程畅通、规范、透明和趋向完善,并浸透着一种宽松、自由和畅所欲言的民主氛围。决策的决断者、决策方案的选择者、决策的评价者、决策的最终受益者在这里是高度统一的。因此,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决策质量,它也在最大程度上弥补决策者的信息不足、知识不足和能力不足,纠正他们价值的、理性的、观念的偏见,并且最大限度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提升了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决策的实施获得最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5.认真遵循科学决策的程序和方法 

从决策议题的提出,到调查研究,开会讨论形成多种决策备选方案以及聘请专家咨询、论证和进行可行性分析以选出最佳方案,再到决策领导层的通过,各个环节都必须有严格的规范,以防止决策行为的混乱和决策权的滥用,也使领导的决策有章可循,为决策的科学化提供制度保障。 

第3篇

主题词:经济管理 决策 制定

一、进行科学决策的原则

领导者在经济管理活动中进行科学决策时必须掌握科学决策的原则,按照决策的科学程序方法进行。

(一)决策的原则。

1、信息准全原则。在经济活动中信息是决策的基础,只有掌握了大量的准确的信息,并对之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比较、选择、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加工制作,才可能作出科学决策。经济决策的科学性是与所掌握的各种情报资料的准全性成正比的。情报资料的质量越高、越真实可靠、越全面,决策的基础就越坚实、越具有科学性。

2、可行性原则。任何一项经济决策都是为其实施的,因而必须是可行的,要从实际出发,慎重论证,周密审定,评估、确定其可行性,最大限度地确保决策的科学性。

3、对比选优原则。科学决策必须建立在对多种方案对比选优的基础上。只有一个方案,就无从对比,无从选优。因此,对于任何一项经济决策,重大重点项目、巨额的经济投资都应作出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从中选优。

4、集团决策原则。所谓集团决策,一方面是指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在经济决策中的应用;另一方面是指发挥咨询参谋机构的作用。特别是在重大经济决策中,经济决策的科学化需要有决策民主化作保证。

(二)科学决策的方法。

1、经验判断法。经验判断法包括淘汰法、排队法和归纳法等具体方法。淘汰法就是根据一定的条件和评价标准,对全部备择方案筛选一遍,把达不到标准的方案淘汰掉,从而缩小选择的范围。排队法是经过综合判断把备择方案按优劣顺序排队,权衡比较,从优选择。归纳法是把类似的方案分成几类,先从每类中选出一个最好的方案进行比较。

2、数量分析法。在多目标、多因素、多变量的情况下进行定性分析,依靠经验判断方法很难直接找到最优或满意方案时,必须借助数学方法,电脑辅助等进行定量分析,使决策达到精确化。

3、试验法。对于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无形因素起重大作用,而不便于用数学方法分析的问题,先选择少数几个典型进行试点,然后总结经验,以此作为最后决策的依据。

二、科学制定的决策

科学决策是科学地制定决策的结果。科学地制定决策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运用正确的方法。它是调查研究、精确计算、系统分析论证、审慎抉择、付诸实施的连续完整的运转过程。按其客观进程,经济决策程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发现、提出和论证有待决策的经济投资问题,是决策的起点,应该看到发现问题并不容易,确认问题更是十分严肃的事,需要运用的理论和方法作指导,需要运用一切现代化的电脑辅助工具作手段,需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对经济活动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作全面地调查研究。

2、系统分析,确定目标。领导者在调查研究中发现问题以后,为了正确地确定经济决策目标,一定要进行系统分析。目标选择不正确,势必导致决策的失误。

3、收集资料,科学预测。信息系统是决策系统的神经系统,缺少了它必将导致经济决策失误,经济管理混乱。因此,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单位重大经济活动的科学决策,需要了解国家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国内外的市场动态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等。一个企业重大经济的科学决策,需要了解企业的生产能力、技术状况、设备构成、人员构成等。不但要有生产技术条件和经营管理水平,还要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主管部门的意图,同类型产品,同行业的技术发展水平,本行业与相关行业的状况,以及用户对企业的产品在数量、质量、品种、规格、包装等方面的要求等等。

4、拟定方案,全面评估。解决任何一个问题客观上存在着多种途径和办法,所以应该提出几个方案加以比较和选择。必须坚持节省、创新、精心设计和求实的原则,使提出的每一备选方案切实可行,并有确切的数据,反映其结果,说明其优点、弱点及其在实践中的条件。在表达方式上尽量做到条理化、直观化,以便领导者择优决断。评估方案,就是对可供选择的各个方案进行分析、权衡和论证:一是可行性研究。着重分析每个方案在人力、物力、财力和其它制约条件下,是否具备充分的技术、经济依据;二是协调性分析。经济决策的制定,要看其是否处理好经济系统,空间结构与时间结构内部各方面的关系,促进经济活动的协调运转;三是效果的综合评价。既要研究备选方案对经济客体性能的影响,又要全面评价备选方案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四是潜在问题的分析。要估评到每个方案可能发生问题的原因,研究预防措施以及万一发生问题时如何补救等;五是充分估计人的因素在决策执行中的作用。

5、综合评价,方案选优。决策在于选择。没有选择就没有决策。在全面评估、权衡各个方案的利弊之后,将各个方案按优劣顺序排序提出取舍意见,交由领导决策。因此,领导者应集中全部精力,善于从一系列可供选择的方案中选择出具体条件下相对最优的方案。为了追求优化的“满意决策”,必须有一个统一的选优标准:①照顾全局;②技术合理;③经济合标;④见效快。对于风险型经济决策,还应该根据其特点确定选择的标准。风险型经济决策的主要特征是不确定性,它要面临和处理多种不确定因素。这类经济决策不仅受到决策变量即控制变量的制约,而且受客观状态:即自然状态的影响。对于这类经济决策,应当制定出具有不同决策变量的各种备选方案,列出可能发生的影响决策后果的各种客观状态,估计各种客观状态下的可能结果,按照各种客观状态出现的概率,确定出期望达到的标准。

三、科学决策的实施

决策方案择定后,决策者要有气魄和胆略坚决执行决策。

1、拟定实施计划。围绕实现目标的最优化方案,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和任务,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实行定任务、定人员、定数量、定时间等制度。作出时间和进度的安排,要有层层落实方案的具体措施,层层保证总目标的落实,尤其要充分注意起点计划的编制。它不仅有马上起指导行动的作用,而且还会造成一系列的心理和其它方面的影响。

2、建立组织,落实责任。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根据方案的要求,认真挑选合适人才,放到重要环节的关键岗位上,并且制定出各级各部门及执行人员的责任制。

3、宣传动员,统一思想。要做好广泛深入地宣传动员工作,以求统一思想,同心协力,共同执行,实现最终目标。

第4篇

关键词:新建院校科学决策必要性初探

高等院校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基地,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摇篮。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高校的主要任务是服从和执行上级的决定,缺少办学自,对高校领导决策水平要求不高,对高校管理决策的研究也不多。在市场经济经济条件下,随着办学规模扩大,学校机构复杂,办学层次增多,高校的办学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校管理也由“执行型”向“决策执行型”变化。《高等教育法》颁布后,高校具有了更多的办学自,当前的高等院校与商业机构一样也是一种组织,同样面临着各种风险的考验,这就对高校的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否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做出科学的决策,是衡量高校管理者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对学校的兴衰存亡也将起着决定性作用。

决策是管理的核心,找个管理过程都是围绕着决策的制定和组织实施而开展的。对高校的主管人员来说,决策是最重要、最困难的,最话费精力和最冒风险的事情。对于高校各级管理人员来说,研究决策科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新建本科院校科学决策问题的提出

在行政管理和企业管理等领域,如何提高管理者决策水平,实现科学管理、科学决策,降低决策风险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多,但是对高校的管理决策研究较少,取得的成果不多。在新形势下,高校内部形成了两个职能迥异的部门:学术部门和管理部门。学术部门将大学的教师和学生联系起来,其组织文化是专业文化,用专业手段进行教学,用专业标准组织知识和评价学生成就,而管理部门将专业世界和外部世界联系在一起,其组织文化是管理文化,突出对工作业绩的追求。这两个部门形成高校“学术与事业单位相结合的矩阵”状态,使高校呈现出明显的异质性结构特征。这种异质性结构特征决定了高校管理决策既不同企业决策,也不同于行政管理决策,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高校面临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可以更容易获得国外高校先进管理理念和技术信息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来自国外同行的压力。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渡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旧的管理模式已经打破,新的机制尚在建立之中的特殊时期,高等学校办学主体地位不能得到充分体现,管理者作出决策时会受到许多外界因素的限制。在高校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的大背景下,办学规模扩大、办学层次丰富、办学校区增多后,如何转变办学观念,控制办学成本,提高办学质量是大多数高校管理者以前从未涉及过的问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此外,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信息获取的同步性使传统的教育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我国高等院校面临的上述办学特点的变化,决定了高校领导不能再墨守成规,必须加强对高校管理决策的研究,提高创新能力和决策水平,才能降低决策风险。

二、科学决策在新建本科院校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领导决策是指党政领导者或领导机构为履行领导与管理职能而进行的一种制定政策、对策的活动与行为。整个领导与管理系统的作用与成效如何,关键在于领导决策的正确与否。

1.决策是领导者最基本的职能

科学决策是领导工作的核心,是领导工作的主要矛盾,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问题,是全局工作成功的关键,贯穿于领导工作的各个方面,关系着事业的兴衰成败。在领导活动中,由于领导具有“统领”、“引导”的整体管理功能,领导决策规定了组织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措施,从而成为组织行为的指南和准则。

2、领导决策是领导与管理活动的基本要素

党政领导者处于管理的中枢地位,其主要职责是制定决策并对执行决策的活动进行指挥。领导决策的科学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和制约着领导活动的进程,同时也是检验领导者的管理水平和领导素质的重要标志。一个合格的领导者在从事领导活动时,必须充分关注和投入于决策的准备行为、抉择行为、执行行为和修正行为之中,为优化自身的决策活动、提高决策水平而积极努力。

3.领导决策是保证管理高效化的重要前提

领导与管理活动的总体目标是提高管理效率与效能,从而更有效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制定符合实际工作要求的科学的领导决策。领导活动的历史和现实告诫人们:一个正确的领导决策是将全部领导行为导向成功之途的重要前提。反之,则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倘若由于决策失误而导致整个领导与管理系统产生负功效,所谓提高管理效率与效能也就无从谈起。

4.领导决策普遍存在并作用于领导与管理的各方面、各环节

第5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决策;应用;方法

1.决策的特点

建筑设计中的决策包括一系列一环扣一环的步骤,相对于其他行业的决策而言,建筑设计决策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1)多准则。

2)多目标。

3)定性和定量的结合。

2.决策的框架

建筑设计中的决策是一个从认识问题到形成最终方案的过程,根据决策的一般原理可以确定建筑设计决策的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建筑设计决策的总体框架图

2.1确定问题,明确目的和需要

明确建筑设计的目的和需要是建筑设计决策的第一步,即建筑师要明确建筑设计所要解决的问题,要达到何种目的,满足何种特定的需要。目的和需要是推动建筑师进行创作的内部原因和动力,没有目的和需要也就不存在建筑设计活动。建筑设计中的目的和需要具有主观和客观的双重性,是一个表现为复杂结构的多维动态系统。在主体方面,建筑师不能仅从他个人的意愿出发去进行创作,必须要充分考虑业主的要求和需要。在客体方面,有对建筑的共性要求、专门性要求和特殊性要求之分。共性要求(如实用、经济、美观)面向所有建筑,是建筑共同性的基础;专门性要求(如特殊功能)是不同领域建筑的特殊需要;特殊性要求(如特定条件下的特定要求)则针对个别建筑,是建筑个性的体现。

2.2选择准则,确定权重

准则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设计有着不同的约束和限制准则,这需要建筑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选择准则时要尽可能把所有影响建筑设计的因素都包含进来,如地形、高程、坡度自然条件约束,投资、造价、周期经济条件约束,密度、容积率、高度等规划条件约束等等。对于一个设计来说,影响其决策的各种准则相对重要性是不同的,所以需要引入权重的概念来衡量每个准则的重要程度,这有利于建筑师在各种影响因素中抓住主要矛盾,提高设计效率,从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2.3制定可行的备选方案

备选方案,即针对目标和需要的可供选择的途径和方案。途径和方案不是唯一的。由于环境的多变和复杂、建筑师个人的阅历经验、设计思维的不同,满足同一需要的途径、方案会有许多,其中蕴含着建筑师最终作品的雏形。在建筑设计中,可行方案的制定要从属于目的和需要,在目的和需要的驱使下进行。可行方案应该都能满足目的和需要,能够相互替代,只是存在着优劣之分。这些可行方案中包含着最终设计作品的雏形,这个最终作品应该是这些方案中的最优者。

2.4评价可行方案,做出决策

最后是评价各种可行方案,确定哪一个是满足需要达到目的的最佳方案,实现优胜劣汰。在评价每个方案时要从多准则约束条件入手,全面评价方案的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最大限度地提高评价的敏感性和全面性。建筑师要抓住主要矛盾和主要方面依靠科学的决策技术进行评价,抓住各种方案中的主要长处和短处来最大限度地提高评价的科学性,而不是依靠传统的凭个人主观定性评价这些长处和短处。评价的结果是确定一个方向性的决定即选择一个方案,也即贝聿铭所说的“一步好棋”。接下来的任务是对这个选中的“方向性决定”进行修改、完善直至得到最终的设计作品。

3.决策的技术方法

建筑设计决策中最重要的两步是确定准则权重和方案优选,权重决定建筑师要重点努力的方向,方案优选则直接决定了最终的设计作品,这两步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建筑师不可能详细透彻地掌握每一种决策技术方法,需要一个简单易行而又有效的决策方法。此外,建筑设计决策不是一个完全定量化的问题,也有很多主观定性决策的因素,如建筑师个人的专业经验和素养,所以合理的建筑设计决策方法应该是定性定量的有机结合。

在决策学里已经发展出许多有效的科学决策方法,如特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理想点法,模糊决策法,灰色系统决策法,基于案例的决策方法等。这些方法在复杂条件下的决策问题中发挥了强大的作用,在各个学科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层次分析法应用最为广泛,而且该方法可以满足建筑设计决策对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特殊要求。下面简要介绍层次分析法在建筑设计决策中的应用。

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AHP)是美国著名运筹学家T.L.Satty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准则决策方法。这种方法一般用来处理具有复杂因素的技术、经济、社会问题。AHP方法将人们解决复杂系统的思维过程层次化、条理化和数量化,并用数学工具为分析、决策、预报或控制提供定量的依据。其根本原理是在对复杂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以及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之后构建一个层次结构模型,模型用具有递阶结构的目标、子目标(准则)和约束条件来评价方案,通过两两比较的方法来确定决策矩阵,最后综合计算出各方案各自的权重(优先程度或重要程度),从而为决策提供定量的依据。

在建筑设计中应用层次分析法可以确定各个准则的权重和选择最优的设计方案。其基本步骤是: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构造判断矩阵,对同一层次上的各因素进行重要性等级的两两比较,赋以定量值进行层次单排序、层次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得到各层因素对总目标的权重分配,即确定各准则的权重。进行方案优选时的技术步骤和权重确定基本相同,最后得到的是各个可行方案对实现设计目标的贡献大小值(权重),贡献值最大者可以认为是最优的方案。

4.结语

科学决策是创造优秀建筑作品的前提和保证,是当前建筑领域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建筑设计决策源于目的和需要,关键在于选择和权衡,结束于评价,然后又是新的需要和选择,如此周而复始,循环不息,给建筑设计以永不枯竭的生命力和源源不断的强大推动力。科学决策的技术方法有很多,其中层次分析法简明有效,应用广泛。它可以科学合理的确定影响设计各个因素的权重和选择最优的设计方案,值得每一位建筑师去学习运用。

然而,在建筑设计中既要发挥建筑师的主观创造力,又要重视决策技术和方法的运用,使定性决策和定量决策有机结合,从而为建筑设计提供更加科学、理性和系统可靠的决策支持。

【参考文献】

[1]杨乃定,李祖怀.管理决策新思维—制定科学合理决策的方法[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2]黄德才,郑河荣.理想点决策方法的逆序问题与逆序的消除.

[3]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1,23(12):80-83.

[4]张克荣.贝聿铭[M].北京:现代出版社,2004:122-123.

第6篇

关键词:新建院校科学决策必要性初探

高等院校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基地,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摇篮。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高校的主要任务是服从和执行上级的决定,缺少办学自,对高校领导决策水平要求不高,对高校管理决策的研究也不多。在市场经济经济条件下,随着办学规模扩大,学校机构复杂,办学层次增多,高校的办学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校管理也由“执行型”向“决策执行型”变化。《高等教育法》颁布后,高校具有了更多的办学自,当前的高等院校与商业机构一样也是一种组织,同样面临着各种风险的考验,这就对高校的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否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做出科学的决策,是衡量高校管理者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对学校的兴衰存亡也将起着决定性作用。

决策是管理的核心,找个管理过程都是围绕着决策的制定和组织实施而开展的。对高校的主管人员来说,决策是最重要、最困难的,最话费精力和最冒风险的事情。对于高校各级管理人员来说,研究决策科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新建本科院校科学决策问题的提出

在行政管理和企业管理等领域,如何提高管理者决策水平,实现科学管理、科学决策,降低决策风险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多,但是对高校的管理决策研究较少,取得的成果不多。在新形势下,高校内部形成了两个职能迥异的部门:学术部门和管理部门。学术部门将大学的教师和学生联系起来,其组织文化是专业文化,用专业手段进行教学,用专业标准组织知识和评价学生成就,而管理部门将专业世界和外部世界联系在一起,其组织文化是管理文化,突出对工作业绩的追求。这两个部门形成高校“学术与事业单位相结合的矩阵”状态,使高校呈现出明显的异质性结构特征。这种异质性结构特征决定了高校管理决策既不同企业决策,也不同于行政管理决策,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高校面临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可以更容易获得国外高校先进管理理念和技术信息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来自国外同行的压力。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渡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旧的管理模式已经打破,新的机制尚在建立之中的特殊时期,高等学校办学主体地位不能得到充分体现,管理者作出决策时会受到许多外界因素的限制。在高校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的大背景下,办学规模扩大、办学层次丰富、办学校区增多后,如何转变办学观念,控制办学成本,提高办学质量是大多数高校管理者以前从未涉及过的问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此外,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信息获取的同步性使传统的教育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我国高等院校面临的上述办学特点的变化,决定了高校领导不能再墨守成规,必须加强对高校管理决策的研究,提高创新能力和决策水平,才能降低决策风险。

二、科学决策在新建本科院校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领导决策是指党政领导者或领导机构为履行领导与管理职能而进行的一种制定政策、对策的活动与行为。整个领导与管理系统的作用与成效如何,关键在于领导决策的正确与否。

1.决策是领导者最基本的职能

科学决策是领导工作的核心,是领导工作的主要矛盾,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问题,是全局工作成功的关键,贯穿于领导工作的各个方面,关系着事业的兴衰成败。在领导活动中,由于领导具有“统领”、“引导”的整体管理功能,领导决策规定了组织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措施,从而成为组织行为的指南和准则。

2、领导决策是领导与管理活动的基本要素

党政领导者处于管理的中枢地位,其主要职责是制定决策并对执行决策的活动进行指挥。领导决策的科学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和制约着领导活动的进程,同时也是检验领导者的管理水平和领导素质的重要标志。一个合格的领导者在从事领导活动时,必须充分关注和投入于决策的准备行为、抉择行为、执行行为和修正行为之中,为优化自身的决策活动、提高决策水平而积极努力。

3.领导决策是保证管理高效化的重要前提

领导与管理活动的总体目标是提高管理效率与效能,从而更有效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制定符合实际工作要求的科学的领导决策。领导活动的历史和现实告诫人们:一个正确的领导决策是将全部领导行为导向成功之途的重要前提。反之,则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倘若由于决策失误而导致整个领导与管理系统产生负功效,所谓提高管理效率与效能也就无从谈起。

4.领导决策普遍存在并作用于领导与管理的各方面、各环节

第7篇

【关键词】 交通行业;政务信息;措施

引言

政务信息就是指政府搜索信息以便各级部门和领导能够全面把握大局、正确指导工作,从而做到科学决策。它可以有效反映政府的工作以及相关事物的发展规律,是一种迅速、直接、朴实的应用文体。政务信息包含多个方面,如政务工作、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等,以立足于本职,同时服务中心和领导,并帮助决策、面向基层为宗旨。近年来,作为政务信息重要组成部分的行业政务信息已逐渐成为领导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保证以及行政部门得以有序运行的基础。因此,做好行业政务信息工作至关重要,下面结合港航管理、水运建设等部门的政务信息的工作对如何做好交通行业的政务信息工作进行简要概述。

一、加强对政务信息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认识决定行动,只有认识得到加强,才能使工作高效有序地开展。近年来,企业改革深入发展,带来内外形势的复杂多变,各级领导的决策难度也逐渐增大,这就对政务信息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信息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决策的制定过程中,而且体现在决策的执行过程中,同时,有效的信息可以帮助领导及时掌握政策的执行的情况和其适应性,以便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必要的调整。例如某大型国有企业的经营规模扩大之后,出现了很多新问题,领导为了及时掌握新组建企业的运行情况,以便对工作进行及时指导,除了报送日常信息之外,还需要每周进行重要工作的分析汇总,再次进行报送。工作逐渐熟悉之后,虽然取消部分信息并进行了改革,但仍存在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因此,企业通过加大对改革情况的广泛收集和合理采编力度,并将其发表在对内信息刊物中,为领导有效评估改革的实效性并合理调整思路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根据交通行业特点,构建有效的交通政务信息网络

要想做好交通行业的政务信息工作必须本行业结合的特点。以港航行业为例,港航行业一般括船舶检验、航运管理、水运工程的建设等多项职能,它与本地区的各个航管部门,检验局以及办公部门必须及时建立高效的工作关系。因此,为了使工作更加高效有序,需合理构建港航政务信息网络,以保证信息来源丰富和输送渠道畅通无阻。除此之外,还有制定有效的政务信息工作管理机制,将各级各部门的工作进行合理分工,并对需报送的信息重点作出明确的要求,这项机制可与单位考核相结合,使信息工作的标准性和秩序性得到有效保证。

三、围绕交通行业的管理内容,突出信息特色

近年来,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交通行业的工作形势和任务随之不断发生变化,因此,紧紧围绕本行业自身的管理极其重要,只有不断突出行业自身的信息特色,才能进行有效挖掘,并及时发现信息来源,做到有情可报,以便于领导进行科学决策。例如,交通行业的安全管理信息专报,在交通行业的工作中,安全问题相当重要,信息可以围绕在重要的节假日中,由上级领导部门组织开展的专项安全活动、行业内部开展的各项安全活动,及时对安全活动方案、安全活动措施以及活动效果等信息进行采编和汇总,在这类信息中采编到的有效做法和经验被上报到主管部门后,将会在系统内得到推广,从而使得整个行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再如,社会热点、难点信息专报,交通行业随时都会出现新的问题成为社会的热点或难点,每年黄河的调水调沙、冬季的凌汛以及京杭运河因水位不足而造成的碍航问题都会对交通造成很大影响,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应当作为重点及时上报到各级领导部门,以便迅速提出解决方案,减少各种突发事件带来的影响。

四、明确信息工作人员的职责

政务信息工作具有一定的安静性,在工作中,政务信息工作人员都是默默无闻,但是,随着交通行业的不断发展,做好政务信息工作对信息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信息工作人员不但要对信息文体本身的特点做到十分熟悉,文字水平达标,可以将主要的文稿在有限的时间内整理出来,同时还需要洞察力足够敏锐,善于发现,能够及时捕捉到各类信息。其次,信息工作人员需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关心国家和社会所发生的变革,并且对相关单位的工作状况进行密切关注,不断从中寻找和搜索有益于领导决策的各种信息。此外,工作人员还要具有牺牲精神,在诸如国庆节、春节等特殊时期要主动拿出自己的假期时间,及时对运输情况进行跟踪记录,以便将有效信息报送至有关部门,为以后的科学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五、结语

做好交通行业的政务信息工作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根据实际情况多方位采取措施。相关人员意识到政务信息工作的重要性,并明确了自身的工作职责,制定出有效地信息网络并突出行业本身的信息特色,这些工作将有效促进政务信息工作的开展。随着交通行业的不断深入发展,在以后的工作中将会出现更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去探讨。

参考文献:

[1]孙革新.我国交通运输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J].科技经济市场,2011,(3):35

第8篇

一、教育科研是教育行政决策科学化的重要保证

现代教育行政面临的问题日益复杂,单凭教育行政人员的各自经验和主观判断,往往不能解决复杂的教育问题。采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实行科学决策,这是国际教育行政管理发展的趋势。回顾我国教育发展的历程不难发现,什么时候重视教育科学研究,尊重教育客观规律,我国教育事业就能健康发展,教育质量就普遍提高;什么时候不尊重教育科研,不按教育规律办事,教育事业就遭受挫折和损失。纵观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决策,无论在宏观方面还是微观方面,大都是经过教育行政领导和有关专家、学者、教育实践工作者反复研究、论证或经过试验以后作出的科学决策。实践证明,教育决策离不开教育科研,坚持教育科学决策必须以教育科研为先导,这是教育行政领导素质和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二、教育科研是教育发展和改革实践的理论先导

我国的教育正处在一个改革和发展的探索期。在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教育过程中,面临着许多理论的和实际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提出正确的指导方针和实施办法。例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规律及特点是什么;教育与生产劳动如何更好地结合起来;教育管理体制如何适应经济、政治体制变革的要求等等。这些问题如何解决,没有现成的结论,也不能想当然地作出决定,必须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进行教育改革的实践活动。没有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进行教育科研,探索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律的过程。

三、教育科研是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的必然途径

发展经济,提高经济效益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也必须依靠教育科学的进步。目前,我国教育资源不足,教育质量和效益存在着较大的不平衡性。如何充分发挥现有的教育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作用,更有效地发展教育事业,必须重视教育科研。有些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提出了“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战略思想,抓科研,促改革,上质量,求效益,出现了一批投资少、质量高、效益好的科研兴教(校)的县、镇、校,也涌现了一批科研型的教育行政和学校领导。事实证明,教育科研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

第9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决策树;风险管理

前言

中小企业的问题是全世界都避不开的一个长久问题。自从19878年改革开放以前,中小企业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在各个行业全面绽放光彩,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与成就,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中坚力量。然而,市场瞬息万变,行I竞争激烈是各个企业无法回避的事实,这也是风险管理的来源。经济形势的下滑、世界形势的严峻、人口红利的消失使中小企业风险管理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有效识别风险来源、管理和规避风险是中小企业实现持续盈利、长久发展、赢得广阔市场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要素。我国的中小以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为主体,普遍存在着数量多、经济实力弱小、企业寿命短、管理活动简单且效率低下、经营规模小、抗风险能力等等特点。所以如何加强中小企业风险管理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不仅关系到企业能否持久发展,更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一、中小企业风险管理现状

企业风险管理是企业在追求企业未来发展战略目标的过程中,努力将各类不确定因素产生的结果控制在预期可按受的范围内的方法和过程,以确保实现组织整体利益的实现。中小企业风险管理现状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1.企业管理者缺乏风险管理意识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大多是单一的产权结构,基本上实行家族所有、家族决策的经营管理模式,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这导致很多高层管理者是家族企业的继承人,他们因具备血缘、亲缘关系的先天优势往往容易忽视自身能力的提高,容易导致处理、收集市场信息的意识不够,再加上我国中小企业先天不足、底蕴浅薄,使得很多中高层管理者缺乏市场判断、风险管理的意识。可以说,中小企业管理者的风险意识淡薄是造成面对风险时手足无措的原因之一。

2.风险管理机制尚不完善

最高管理者与中层管理者之间可能由于存在一定的血缘、亲缘、地缘等关系使得他们碍于情面,不建立企业风险管理机制,即便建立了企业风险管理机制也只是一纸空文,不付诸实践。这样的风险管理机制只是暂时的、被动的、阶段性的,对企业提高抗风险能力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

3.各项风险管理技术方法运用能力差

中小企业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除了树立风险意识、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机制以外,掌握相关的技术方法也是极为关键的。中小企业受到自身经济实力、管理理念的限制,往往不能通过购买风险管理的软件、咨询相关的风险管理专家来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此外中小企业由于缺乏高端的管理人才也无法建立相关的风险管理模型来有效识别、管理、控制风险。

二、决策树法

决策树法是企业常用的定量风险分析决策方法,其结构简单、学习成本低、可解释性强,能够为中小企业进行风险决策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1.决策树法的概念

决策树是在已知各种情况发生概率的基础上,通过构成决策树来计算损益值,评价项目风险、判断项目可行、获得满意方案的风险决策方法。

在企业管理中,企业内、外部大部分条件是知道的、但还存在无法预知无法控制的一些不确定因素,所以管理者的方案会出现好几种不同的结果,并且可以根据以往的资料来推算各种结果出现的概率。决策树法就是利用了概率论的原理,借助树状图,按照客观规律的大小,计算出各个方案的期望值,进行比较选择一个满意的方案。

2.目前国内外关于决策树的研究现状

目前,决策树作为最广泛的归纳推理算法之一,在国内外众多领域得到广泛的关注与应用,主要包括企业风险决策与数据挖掘系统。决策树成熟算法目前有有ID3、C4.5、CHAID、CART等。为了解决采用后剪枝技术容易出现的过拟合现象,一种全新的组合方法被提了出来――随机森林,其极大地提高了算法的泛化能力。

3.决策树法的应用条件

使用决策树法进行风险决策时应具备以下条件:企业管理者的目标明确且清晰;有多个可能出现的情况;每种情况都有企业管理者无法预测无法控制无法避免的不确定因素;决策者能够估计每种情况出现的概率;每种情况的期望值能够计算。

4.决策树的组成

一颗完整的决策树是由以下四个要素构成的:决策结点、方案枝、状态结果、概率枝。

5.决策树建立的步骤

一是决策树的绘制:绘制决策树图形,按照训练样本数据集从左到右依次递归展开。

二是决策树的修剪:对生成的决策树进行检验、校正和修正的过程。主要是用测试数据集中的数据校验决策树生成过程中产生的初步规则,将那些影响预测准确性的分枝剪除。

三、决策树法在目前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目前,中小企业自身基础薄弱、生命周期普遍较短,那么如何才能实现中小企业持续不断地发展呢?管理学者认为,中小企业作为抗风险能力较差的群体,在市场瞬息万变的今天,只有持续提高其风险管理能力、提高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反映能力、促进管理效率的提高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扩大市场前景,实现源源不断得盈利目标。而决策树法作为科学的风险型决策分析方法,具有学习成本低、可解释性强、科学性高等特点,可为广大中小进行企业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1.企业运用决策树法的优点

决策树法能够为中小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决策分析人员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实施风险控制。它具有下列优点:①它是一个简单清晰、容易理解的决策过程,能直观的显示整个决策问题在时间和决策顺序上不同阶段的决策过程。②决策树法用树形结构图的形式展现决策树,往往向人们展示的是各因素的交互作用,有利于中小企业周密全面的思考。③计算量相对较小,便于操作,学习成本低,中小企业企业管理人员容易掌握。④面对比较复杂的问题,决策树能够方便地表达各阶段决策与整体决策的前后关联与相互影响,利于管理者逐级思考。

2.决策树在企业风险管理的具体应用

一是决策树法在企业投标中的应用。

决策树法作为成熟的定量分析方法,简单可行,易于操作,增加了招投标决策工作的科学性。目前常见于建筑市场的铁路施工项目、工程投标报价项目等投标项目决策过程。常见的投标决策目标有两个,一个为谋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一个是谋求最低的费用、支出、或损失。若投标决策目标为最大值,则选择最大期望值的方案,若投标决策目标为最小费用、支出、损失时,应选择期望最小值对应的方案。中小企业通过将竞争对手在内的外部环境、本身的经营管理情况、施工过程中各种风险因素的估计、实现预期利润的可能性等因素建立到决策树中,使投标决策有理有据,增加决策的科学性以此控制可能的风险。

二是决策树法在中小企业信用风险控制中的应用。

对于小型商业银行、小型金融机构而言,如何辨别所面临的信用风险成为做出理想决策的关键因素。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主要包括引进专家系统、保险转移风险、客户对象多样化、信用评分方法来分散和降低风险、出售信用风险资产。目前除了这些传统方法,最常用的是现代风险度量模型。决策树作为常用数据分类方法之一,已经广泛被用于现代信用模型。通过对决策树的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能够较为科学的评估客户的信用等级做出科学的借款决策,减少借款人发生违约的可能性,避免承担财务上的损失。

三是决策树在企业营销中的应用。

决策树已经被深入发展为数据挖掘技术,现已被广泛用到营销销售领域,多用于对企业客户的细分、新客户类型的预测、挖掘企业潜在客户、数据库营销等等领域。目前汽车行业、快消品行业、通讯行业等已经广泛应用决策树的数据挖掘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中决策树算法能够较为准确的分析客户需求、提高用户满意度、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以此较少企业营销决策的失误,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减少财务损失的风险。

四是决策树在企业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中小企业的投资决策无法避免市场层出不穷的风险,而一旦决策失误则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失误,后果是无法估量的。因此投资决策的方案选择、风险管理与规避直接决定企业投资的成败进而决定企业战略的成败。决策树分析是目前企业决策分析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根据一批已知的训练数据建立一颗决策树,对数据进行预测,通过判断各种投资方案出现的概率及最终期望值确定投资问题的决策方案,这将帮助企业在投资中减少风险避免损失,争取获得最大的经济效果。

四、中小企业运用决策树法实施风险管理的对策分析

中小企业在管理能力、经营规模、经济实力、等方面略显不足,都处于明显的劣势,这也使得中小企业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一旦面临大的风险,容易陷入经营困境,甚至会导致资不抵债、库存严重积压、破产倒闭等后果。因此中小企业的风险后果相当严重。为了保证企业中小经济活动的连续性、稳定性、高效性和安全性,企业必须正确选择管理决策方法,尽量规避风险,建立起完善、有效的企业风险管理机制。

1.要树立风险意识

风险是无处不在的,既包括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社会风险等外部风险,也包括市财务风险、经营风险等内部风险。中小企业由于其自身弱小性,因此要将风险管理提升到战略管理的高度,树立较强的风险意识,并将风险意识贯穿企业生产经营的始终,提高对风险的预测、分析能力把握机会,规避风险,切不可风险来临之际才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2.提高管理层的科学决策能力

能否成功得实施企业风险管理,与企业本身管理层的管理决策能力密切相关。因此提高管理层的科学决策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管理层掌握与运用一些基本的科学决策的方法,包括决策树等定量分析方法,管理层也应掌握一些基本的数据分析工具,比如Matlab,Spss等。这就要求企业对管理层加强培训、提高其科学决策的能力。

3.要注重市场调查,降低决策风险

运用决策树法等科学决策方法计算概率、期望值时,数据是必不可少的。企业在面对风险决策时,要开展科学的市场调查,运用多种渠道来源获取市场信息、消费者信息、竞争对手信息等外部信息。在平时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注意内部数据资料的积累,建立本企业专有的数据资料,为以后的科W决策做好准备。

4.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

各种各样的风险时常出现在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其带来的后果与损失也是中小企业难以承担的,而我国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有限,这就要求中小企业管理者在做好组织结构建设、加强内部控制等定性决策方法来规避风险的同时,应充分运用定量科学决策技术的手段,如决策树法等定量风险分析方法。充分利用决策树在决策时具有层次清晰、简单明了、生动形象的特点,为管理者在进行风险决策时提供一种简便、快捷、有效的决策方法。

第10篇

1.1项目的基本情况有一项目地块需要开发,其处于市中心的核心地段,东侧为大型民用住宅项目,南侧是50米宽的主干道,西侧为15米宽的政府规划道路,紧邻一著名CBD区域,交通便利设施齐全,此地块规划用地面积约为32.8亩且无须进行大规模拆迁。其具有成为大型中高档居住项目和大型商业区域的价值。现在对此地块开发项目的投资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分析,让其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1.2三种候选投资方案方案一:让其全部建成中高档居住住宅,记为方案D1。方案二:让其全部建成具有特色商住两用公寓,记为方案D2。方案三:让其全部建成高级的酒店式产权公寓,记为方案D3。

1.3检验各层一致性和各层的权重计算按照层次分析法的方法,每一层的特征向量计算(方根法)与检验各层的一致性的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的信息中我们能看出,CR得值都小于0.100,因此它的一致性是在接受的范围内的,所以各个因素对于总目标的权重如表2所示。

1.4各个方案对于风险因素模糊矩阵的确定通过利用德尔菲法经数位专家给各个方案的风险适应性进行打分,计算出各因素的平均风险程度值,然后就可以获取各个方案中多因素模糊评价矩阵RD1、RD2、RD3,如表3所示。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方案D1的高风险的权重值是最大,低风险的权重值是最小的;方案D2中,高风险的权重和低风险的权重相差不大,是中等水平,但是其中风险权重偏高;方案D3的高风险权重最低,可是其中的中风险权重与低风险权重比较高。但是房地产项目就是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项目。所以根据以上结论,并且结合房地产投资项目风险的特有的特点,在现实中应采用方案二,让其全部建成具有特色商住两用公寓。

2结论

第11篇

要善于把握全局

要善于科学决策

要善于求是创新

要善于识人用人

要善于做群众工作

要善于团结协调

要善于把握全局。“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的飞速发展,新情况、新问题、新知识不断涌现,国内大局与国际大局的联系与互动越来越紧密,对领导干部善于把握全局、精心谋划全局、自觉服从全局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这就要求我们,以宽广的眼界胸怀全局,做到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以宏观的战略思维分析全局,做到顺势而动、因势利导;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辩证思维谋划全局,做到瞻前顾后、统筹兼顾;以在大局下行动的党性修养服从全局,做到自觉为党分忧、为国建功、为民造福。

要善于科学决策。决策正确,成事之始;决策失误,败事之趋。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都离不开运用集体智慧和规范程序进行科学决策这个基础。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变动剧烈、各种矛盾交错,更要求我们按照中央的要求,把握好科学决策的四个重要环节:一是要自觉树立信息意识,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准确掌握信息,以便对实际情况作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二是要自觉培养民主意识,不断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三是要自觉坚持程序意识,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努力防止和克服决策的随意性。四是要自觉强化纠错意识,努力健全纠错改正机制,随时纠正错误、克服缺点,并尽量降低决策失误带来的负面影响。

要善于求是创新。实事求是,是活的灵魂;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内容。实践表明,只有在“求是”的基础上创新,用创新的精神来“求是”,才能以求真促务实、以真抓促实干、以继承促创新、以改革促发展。坚持求是创新,就要善于通过探索规律、遵循规律、运用规律,来把握发展的主动权,激活发展的新动力,步入发展的新境界,收获发展的新成果。人民群众是求是创新的主体,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作为求是创新的智慧源泉,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要善于识人用人。曾经说过:“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地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出主意,就是科学决策;用干部,就是广纳群贤。我们党一再强调,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事业中来。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准确无误地识别人才,满怀真情地爱惜人才,客观公正地评价人才,公道正派地用好人才。看人,要坚持看本质、看大节、看主流、看发展,注重政治品德、注重工作实绩、注重群众公论,决不能让那些埋头苦干、任劳任怨,政绩突出而不事张扬的人吃亏,也决不能让那些追名逐利、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人得势。用人,既要德才兼备,又不求全责备,既要坚持标准,又要不拘一格,既要五湖四海,又要唯才是举,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各展其长、各得其所。

第12篇

[关键词]统计工作 适应 企业管理

企业基础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从而决定着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做好企业的基础工作是使企业摆脱落后的管理方式,迅速达到现代化管理轨道上来的根本途径。因此,加强企业的管理基础工作,对于提高企业管理,搞活企业,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和深远意义。统计工作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就必须适应新形势下的企业管理的需要。

一、要适应决策性管理的需要

决策在企业主要是指经营决策,即是对企业总体活动和各种重要经营活动的目标,方针策略进行决择的工作,它主要是企业最高领导层承担的管理职能,统计工作要适应决策性管理的需要,实质上就是如何更好地为各级领导的科学决策的服务问题。怎样实现统计服务的优质化呢?统计优质服务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数字准确,二是适时对路,三是形式多样,四是内容丰富。

1.统计服务要适时对路

统计工作要更好地为各级领导的科学决策服务,必需调查、了解领导对统计信息的要求,要经常向领导请示工作,请他们提要求,出题目,要学习有关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要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从统计报表资料的对比中发现问题,我们也可采用“统计工作为您服务征求意见单”的方式,向厂长、部分中层干部进行调查,征求他们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提供的资料切合领导的需要,做到适时对路。

2.统计数据要准确可靠

准确性是统计工作的生命,也是做好统计优质服务的首要条件,维护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是对统计工作的根本要求。统计人员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如实反映情况的原则,上报的数字必须真实 ,只有这样,各级领导能了解真实情况,据此制订的计划,确定的方针、政策才是正确的,如果数字不真实,做为制订制度、计划的依据,必然会脱离实际,造成决策失误。。同时,还必须建立健全计算、检测、原始记录等基础工作。建立各类计量基础管理图表,要配齐和完善计量手段,使计量准确,同时企业要加强抽样检测,以便核实和校正。企业在做好一级计量基础上,要建立和完善二级计量制,即在企业与车间,车间与车间之间,在生产收付、领用以及原料、能源的消耗方面有计量;在制品、半成品的质量有测试和检验手段。在原始记录的管理上,实行分工负责,统一管理,对各种原始记录要进行统一编号、编制目录。健全一整套的原始记录制度,加强各环节之间原始记录登记、传递管理、按章办事、按章检查、做到各项变化活动,都有记录,使汇总的数据准确可靠。只有这样,才能向各级领导提供准确的统计信息,为各级领导的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3.统计资料要及时

统计资料做为经济信息,具有较强的时间要求,它的时效性关系到信息的价值作用,统计工作要更好地为领导的科学决策服务,所提供的统计资料,做为制定政策、编制计划、部署工作的依据,应该提供在领导决策之前,在政策执行过程之中、计划执行过程之中和经济运行之中,满足各方面对统计资料的急需,使统计工作真正发挥其“指示器”和“校正器”的作用。为了提高统计资料的时效性,还要搞好统计预计和统计预测,变事后统计为事前统计,以便领导及时采取措施,保证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

4.服务的方式要灵活多样

统计人员要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灵活运用,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不能拘泥于一种固定形式。灵活采用统计表、统计图、统计分析报告,统计资料手册以及厂内统计信息等多种多样的服务形式,克服统计人员任务就是加加减减,填报统计报表“报表报表,报完拉倒”,对统计工作的片面认识。统计工作对各级领导决策的作用,要从一般的参考作用,发展到参谋作用,再发展到直接参与决策的作用,由信息库、数据库的作用,发展到思想库、智囊库的作用,必须跳出单纯搞报表的圈子才能更好地为各级领导的科学决策提供优质服务。

二、要适应伸向企业外部开系统管理需要

我们过去的统计工作,多是局限在统计本企业、本部门的情况,多是利用统计部门自己加工整理的统计信息资料,进行分析对比。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企业与外部环境、特别是与市场有了更多、更直接的联系,市场供需关系、竞争状况,对企业各方面工作发生着强烈影响,为了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搞好市场预测,企业管理对统计工作资料的范围扩大了。不仅需要本企业、本部门、本地区的统计资料,也需要同类企业、同行业和外地区的统计资料。要实现由“狭窄型”的信息向“宽广型”的信息转变,必须与有关方面建立资料的供应、交换关系,占有同行业、同部门以及国外的有关统计资料,利用财政、金融、税务、物价等部门的统计信息资料及时进行加工整理和对比分析,及时向有关方面提供,满足企业管理向外部开系统的需要。

三、要适应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需要

第13篇

关键词:财务;决策

财务决策主要是指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在实现财务总目标的前提和基础之上,从若干项备选的财务活动方案当中通过系统科学的分析选取出最优方案。决策的具体过程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根据财务预测的相关信息经过分析之后发现问题并向上级提出;第二,比较各项备选方案的优劣势;第三,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项目特点选择评选标准;第四,根据拟定的评选择优标准确定最佳方案。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进行科学决策的方法有许多,下面就对企业财务决策方法进行分类分析。

一、财务控制方法

1、防护性控制法。通常人们形象地将防护性控制称为排除干扰法,这也是最彻底的一种财务控制方法,其前提是我们在进行财务活动之前所指定的一系列标准和相关的制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有效地保障现金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尽可能消除其中的差异性,确保现金在正常的适用范围之内,保障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与此同时,内部的牵制制度也要预先制定好,这样做有利于我们加强对被控制对象的管理监督和控制,还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企业的各项开支标准做出规定,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节约非必要的支出费用。

2、前馈性控制法。前馈控制也称补偿干扰控制,也就是说在实际的运行系统进行的过程当中,通过合理的监督和控制,在借助于科学的预测方法的前提和基础上,对可能会出现的偏差情况采取一系列的控制策略,最大限度地消除差异性,进而使企业的财务行为在可控制的范围内。尤其要确保企业的短期偿还能力在可控制的范围内,要持续关注和监督企业的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比例和具体情况,并对这些比例的发展趋势进行细致严密的分析,最终做出科学的预测。如果发现变动率出现不合理的情况,就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策略和措施来进行修正和调整,确保它们都在合理的水平之上。

3、反馈控制法。对于企业的财务控制而言,我们在日常工作过程当中最常使用的方法就是反馈控制法,这是一种平衡偏差的有效控制方法,需要我们对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和特点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找出实际情况与计划之间所出现的差异性及其具体的原因,随后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来进行调整和修正,对实际的财务活动进行进一步的改革,消除其与计划财务活动之间的差异性,并及时记录下来,积累经验以后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平衡偏差主要指的是在平衡实际活动过程当中产生的偏差,也许在整个活动的进行过程当中可能会出现新的偏差,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其对我们工作的影响并不是太大,平衡偏差法在实际的操作过程当中也比较简单,不需要过多的信息数据,也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适当的调节。

二、财务分析方法

1、数学法。对于财务决策而言,数学微分法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种决策方法,通常情况下用于最优资本结构的决策过程,除此之外对于存货经济批量和现金持有量的决策活动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如果我们将成本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的话,一般只需要寻求其最小值。但是,如果依据利润为评价指标的话,则需要求出方案的最大值。这种根据边界分析的方法,对于曲线联系的极值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求解,就是我们在数学上经常提到的微积分方法,这也是帮助我们进行科学决策的一种优选方法。

2、优选法。财务决策最基本的方法就是优选对比法。它主要指的是通过将各个备选方案排列在一起的方式,根据其经济效益的好坏程度进行一一比拟,最后进行优选,产生科学的决策。在此过程当中对比的标准也是动态变化的,对于不同的项目,不同的方案,所比较的标准也千差万别。比如说有总量对比、差量对比和指标对比等方式。通过求出二者差量利润之间的关系,选择出最佳的方案。指标对比则指的是通过对比各个不同方案之间的经济效益指标,比如方案的净现值、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报酬率等,通过一系列的比较之后最终确定出最佳的方案。

3、概率法。概率决策法主要用于风险决策的过程当中,尽管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控制性,但是我们可以根据过往的数据对未来风险发生的概率进行预测。这种决策方法主要是通过计算其发生的概率来计算出各个方案的期望值,并用决策图的方式进一步表示出来,通过形象生动的对比分析,能够一目了然地做出最佳的决策

第14篇

各村(社区)、镇机关各办、镇综合服务中心、有关企业:

20*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一年,是我镇“坚持科学发展、弘扬激情创业、共创品质*”的关键之年。为进一步提高信息报送质量,及时挖掘全镇工作亮点,推进信息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为党政工作科学决策提供翔实可靠的基础材料,镇党委、政府决定,对镇机关各办、各村(社区)、镇属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工作实行考核评比,特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目的意义

信息是决策的基础和依据,及时、准确、全面、规范地反映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情况,对服务领导科学决策、保证政令畅通及有效履行职能具有重要意义。全镇各单位要立足全局,站在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优化服务水平的高度充分认识信息工作的重要性,及时反映当前全镇中心工作的整体状况、重大进展以及上级重大决策的落实情况和人民群众的呼声、愿望,使信息充分发挥提供决策基础、指导整体工作的重要作用。要将做好信息工作与当前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把信息工作贯穿到各项业务工作中,有效地为镇党委、政府科学决策当好参谋、助手。

二、信息报送内容

根据全镇各项工作的特点和要求,做好各个时期和不同阶段的信息报送工作。重点把握以下方面:

1、有关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关于各项工作重要决策的部署、措施、工作进度、工作经验和工作亮点;贯彻落实各项工作重大部署和有关政策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需要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的意见和建议。

2、领导同志深入基层调研、指导工作的有关指示、要求及落实情况。

3、有关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重大决策部署的创新做法、成效。

4、关于各项工作推进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创造性的新经验。

5、与各项工作相关的重要社会动态、突发事件和社情民意等;基层党员干部群众对各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等。

三、信息报送原则

1、坚持围绕大局、服务决策。信息是实现科学决策的基础,要通过信息,让决策者及时掌握各项工作各个方面情况,站在决策者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判断问题,围绕决策需要报送信息。

2、坚持客观分析、实事求是。信息的来源必须真实可靠,要全面、客观、如实地反映情况,反映的事实要认真核实,务求真实准确、情况清楚,不夸大、不缩小,坚持喜忧兼报。

3、坚持及时上报、确保时效。报送信息要快速及时,上级有关工作重大决策出台后,要及时上报基层的反映情况;本村(社区)、部门的领导调研信息、特色经验做法等,要及时上报,确保时效性。

4、坚持量质并举、推进工作。重视反映倾向性、普遍性、全面性的情况和问题;扩大信息的收集面,努力掌握第一手资料,努力在对信息的分析、筛选、提炼上下功夫;要选取最有说服力的素材,语言要生动,特别要注意运用群众语言,努力提高上报信息的层次和质量。

5、坚持内外有别、认真对待。强化职能意识、保密意识,坚持内外有别的原则,严肃认真地对待信息工作,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办事,把保密工作贯穿于信息工作的各个环节。

为使信息报送工作更趋规范化,各村(社区)、镇机关各办、镇综合服务中心、有关企业在报送信息时,针对“每日动态”类短频快信息,需经各单位、部门负责人查核、把关报送;针对全镇性重点工作落实情况等综合性信息,统一采用“重要信息专报”的格式(见附件四)报送。

四、建立机制

1、建立信息员制度。各村(社区)、镇机关各办、镇综合服务中心、有关企业要确定一名信息员(信息员工作制度见附件三),建立信息员队伍,负责信息的收集和报送;定期进行业务培训,提升报送信息的质量和录用率,以便及时、全面宣传报道本单位、部门的工作动态、新闻事件、特色亮点及探索性的工作等。

2、建立例会制度。建立信息工作例会制,一般每季召开一次工作通报会,每年召开一次总结会,总结成绩、表彰先进,查找不足,部署工作。根据实际需要可不定期召开。

3、建立定期通报制。镇党政办及时收集、整理各单位、部门上报的信息,并负责向上级报送有关信息,党政办通过OA内网、《*简讯》等形式,定期对各单位信息上报和采用情况进行核对、通报。

4、建立考核奖惩制。对信息工作实行量化考核(考核奖惩办法见附件二),由党政办负责统计,年底进行考核奖惩。

五、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健全队伍。为进一步加强信息工作的领导,镇党委成立信息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见附件一),负责全镇信息工作的考核评比;各村(社区)、镇机关各办、镇综合服务中心、有关企业也应按要求建立健全信息工作网络和信息员队伍,明确分管负责人和信息员(各单位信息员名单要求在三月二十日前上报镇党政办,实行登记备案),确保信息工作责任落实到位。

第15篇

【摘 要】提高企业统计信息质量对企业的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科学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统计部门与企业管理部门要相互交流,要树立新的统计信息质量观,建立完整的科学可行的统计调查方法制度,构建统计质量技术保障体系。

【关键词】统计信息;质量;必要性;策略

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是以信息为先导,以信息为依据,统计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而信息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将直接影响以此为依据的企业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所以,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统计信息质量,使其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环境,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是统计工作者面前的重要的任务。

一、提高企业统计信息质量的必要性

(一)科学决策对统计信息的需求

企业的科学决策是建立在大量准确详实的统计信息基础上的。科学决策对统计信息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及战术决策制定的信息依据上面。所以,更加注重信息在结构、区位、趋势上的分析研究,更需要了解的是与其他先进地区相比的差距和可供学习的经验。更要能够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特色研究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善于运用统计信息资源,对于企业提高决策有重要的意义。

(二)企业管理工作对统计信息的需求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决策和管理工作需要质量更高、内容更全面的信息统计,企业的发展与进步对统计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统计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新的任务。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加强统计信息工作的重要性,充分发挥统计工作在企业规划的制订、实施和评价中的重要基础作用,努力满足各企业对统计信息的需求。

(三)基层统计单位对统计信息的需求

基层统计部门在对统计信息的需求上显得更加微观,更注意企业所处行业、领域的统计信息,更注意自身在行业、领域内所处的地位。企业统计信息工作要主动适应企业发展的新要求,坚持以提高数据质量为中心,以信息统计制度建设为重点,加快统计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信息化水平,进一步强化统计的信息、咨询和服务功能,建立一套适应新时期企业发展的统计制度。

二、提高企业统计信息质量的策略

(一)统计部门与企业管理部门相互交流

统计信息质量控制的核心就是提高对统计信息需求的满足程度,获取统计信息使用者的满意。统计要提高自身的质量,就必须与统计信息最主要的利用方,即企业管理部门进行交流,在了解管理决策过程的同时,要特别注意管理决策中管理人员的信息需求和意见,最终建立可以满足企业管理与发展需要的指标系统,从而使数据更好应用。在与管理部门进行交流的同时,要建立其他机构对数据质量的反馈渠道,充分吸纳和考虑这些信息使用者的意见。要利用多种形式定期进行信息使用情况的反馈,对提出的改进意见和措施积极研讨,有步骤地推进统计信息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树立新的统计信息质量观

统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必须从用户使用的角度来看,即使准确性相当高的统计信息,如果时效差,或者不为用户关心,仍达不到质量的标准。对统计信息质量评估判断标淮的思维须从狭义转向广义,要从过去的只重视收集生产转为生产和营销并重的观念。要墓去单纯注重提高数据准确性和及时性,扩展到提高信息的时效性、科学性多维的质量内涵,既要抓信息的准确性,又要做好统计信息的解读,形成统计分析研究成果。以逐渐满足企业需求的程度作为评价数据质量的标准。以新理念来确立新思路,制定新措施,开拓新局面。

(三)建立完整的科学可行的统计调查方法制度

传统的统计方式与日益增长的统计需求已经成为企业统计工作的主要矛盾,要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必须以创新的思维,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统计制度方法。企业信息统计方法制度改革,要从有利于及时、快速、难确地采集统计信息,有利于多角度、多层次加工统计信息,有利于全方位、宽领域地分析统计信息,有利于满足企业近期和长远发展需要来进行。我们要在遵循和坚决贯彻执行国家统计总体改革思路、原则和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特别是结合企业决策需求,积极实践,大胆创新,力求实效。

(四)构建统计质量技术保障体系

1.建立规范的统计信息采集质量控制制度。

建立规范的统计信息采集质量控制制度,从两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按采集工作流程进行质量控制。作为企业的统计,要从统计数据的源头严格控制。从原始记录、数据收集、整理、汇总、上报的全过程,从每一个统计指标的口径,包括范围,取得渠道,以及如何建立原始记录,如何利用会计和其他业务部门的资料,指标的来龙去脉,信息的采集操作流程全部制度化,建立生产统计数据全过程的各环节管理和协调系统。二是实施目标责任制全员质量管理。要对生产出来的统计信息质量从记录、查询、核实、通报、加工,形成有效信息产品直至提供到统计信息的用户使用者手中,每一环节都要落实到具体的统计人员。保证调查的每一个环节的质量工作都有责任人监控。重点是减少调查误差、技术误差,保证对原始信息的采集和初级加工。

2.建立规范的统计内部质量评价和管理系统。

规范的统计内部信息质量自我评价和管理,是改进和提高统计信息质量的重要一环,也是信息质量控制系统的重要部分。第一,要建立健全统计质量评估机构,把各统计承担部门联合起来,对统计信息质量进行评估检查。具体分为三类:一是各统计承担部门对各部门的主要指标进行自我评估;二是在各部门自我评估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对统计主要指标进行会审评估;三是由部门领导主持的各统计承担部门参加的对重要指标进行大数审核。第二,扩大评估内容,要从主要评估统计数据扩大到评估主要统计数据的来源方法,评估统计交叉数据并保证其合理性,评估统计数据可能存在的误差。评估不同时期统计数据可比性。第三,使评估制度规范化,从时间和内容上加以固定。

参考文献:

[1]贺铿.现代统计信息技术 [M].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12.

[2]王艳明,杨海山.中国企业统计理论研究[M].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3.

[3]黄艳芬.试析提高统计信息质量的方法和途径[J].科技观察,2003(11).

[4] 吴丽萍.统计工作的指导思想[J].经济信息,201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