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当前农村老龄化的现状范文

当前农村老龄化的现状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当前农村老龄化的现状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当前农村老龄化的现状

第1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体系;影响及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口政策偏向于人口数量控制,忽略了人口年龄结构控制。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如何有效地应对人口老龄化成为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衡量人口是否老龄化有两个指标,一是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二是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我国2005年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口已经超过一亿人,所占全国总人数比率超过了7%,因此不得不承认,我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其实有关研究表明,早在上世纪末我国就已经步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2004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43亿,预计在2015年将达到2亿。有关统计表明,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在2010年迎来高峰,当年的老龄人口递增接近千万。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1.6亿,是整个欧洲老龄人口的总和。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老龄化速度很快

上世纪60年代,为控制人口的极具膨胀,国家推行了计划生育政策。由于长期以来坚持计划生育政策,虽然我国人口基数较大、新生婴儿较多,但我国总体的生育生平在世界上仍处于较低位置。据有关资料显示,21世纪中期我国人口将迎来最大值,此后人口将开始回落。与此同时,我国老龄化人口将不断增加,这一升一降,使得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更加明显。

2、在社会经济不够雄厚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

当前虽然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高举世界第二,但是人均生产总值仍然较低,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总体来说,社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基础不够雄厚,压力较大。

3、在社会体制改革过程中度过人口老龄化

当前,我国的社会体制逐步完善,许多现有制度都在不断改革,社会发展的任务较为艰巨,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这都使解决人口老龄化变得更加困难。

二、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金的支付能力提出考验

就目前来说,我国养老金实行的是一种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式,实行这种方式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化解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障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这种方式也的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养老保险中存在的矛盾。但这种养老方式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收不抵支等情况,从而产生“空账”问题。据统计,在2000年我国的养老金空账还不足400亿,而到了2006年初,我国的养老金空账已经超过八千亿。

(二)人口老龄化给现有的家庭养老方式造成困难

我国由于国情特殊,目前主要的养老方式主要以居家养老为主,同时辅以社会和机构养老的方式。但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增加,我国许多家庭都出现了“一对年轻夫妇要抚养双方四位老人及一位子女”的情况,这种情况不仅会导致年轻夫妇的压力过大,而且还会使其无法给予双方父母足够的照料和供养,养老目标难以实现。

(三)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提出了挑战

我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最初目的是为了保障全国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是要实现在全国范围内的覆盖的,但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由于各种原因,其覆盖范围依然不足。根据社会保障局的统计显示,我国在2006年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为1.74亿,占总人口数的13.38%,不仅达不到发达国家水平,甚至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目前来看,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仅仅限于城镇,在人口众多的农村其覆盖范围十分有限,同时对于农民工群体也没有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四)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面临困难

老年人由于其抵抗力下降、免疫力减弱,很容易感染各种疾病,因此相关的医疗保险费用支出也较多。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老龄人口不断增强,使得我国的医疗保险支出急剧增长。据统计,我国在2005年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接近4000万,医疗保险费用支出超过1000亿,这使我国医疗资金的运转十分困难,给我国整个医疗保险体系带来了不良影响。

三、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对策

(一)做实个人账户

前面已经提到,当前我国实行的是一种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式。而这种方式会出现收不抵支的情况,从而使得参与保险人员的个人账户长期处于空帐运行状态。因此,要想应对人口老龄化,则应该逐步做实个人账户,这也是未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二)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地区的推行

新形势下,必须要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地区的普及,使得其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比如要大力推行医疗保险制度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尤其要保障农村地区老龄人口的基本生活,让广大农民都能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努力提高其生活质量。

(三)完善医疗保险制度

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险制度的冲击越来越大,因此,必须对现有医疗保险制度进行完善,加快医疗保险改革步伐,使得我国医疗保险费用的承受能力大大提高,从而有效保障老年人的医疗水平。

(四)退休制度更加合理

老龄人口的急剧增加使得我国的保险费用支出远远大于收入,这给我国整个社会保障体制都造成了很大压力。对此,可以采取提高退休年龄、实施退休年龄弹性化等措施,因为推迟退休年龄,从理论上讲可以有效缓解养老基金的支付压力。

结语

我国经济发展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使得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支付能力都造成了更大压力,给我国普遍存在的家庭养老方式造成了困难。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可通过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改善医疗保险制度、做实个人账户、适当延长退休年龄等措施来应对,实现真正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

参考文献

[1]唐莹,陈正英,薛桂娥等.我国老年人健康保健服务相关政策现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03)

[2]张喜成.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的思考[J].科技风,2010(07)

第2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现状;问题

一、前言

人口老龄化指的是在总人口当中,年轻人占比减少,老年人占比增加。老年人主要是指年龄在60或65岁以上的人,国际上认为,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有超过10%以上的60岁以上老年人,或7%以上的65岁以上老年人,就可以说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阶段。目前,在我国社会中,存在着较为普遍的老年人空巢化、失能化、高龄化特点,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因而社会中面临的养老问题十分严峻。

二、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发展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社会变革、结构调整、体质转化的重要时期。而我国面临的人口老龄化情况也非常严峻,为社会发展进步造成了较大的压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养老保障服务体系既是社会大众的期盼,也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根据国际标准判断,我国已经进入到了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据统计,我国当前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已经超过12%,预计每年增速将达到3%。根据相关预测,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占比将超过17%,到2050年,这一比例可能上升到30%。在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的情况下,我国当前的城乡老年人口分布、老年群体状况、家庭结构等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1]。传统的三代同堂式家庭占比逐渐降低,“四二一”结构家庭比例逐渐升高,老年人独居情况较多,因此老年人会感觉到愈加严重的失落、孤独、和被排斥感。一方面需要子女亲友给予更多的陪伴,另一方面需要建立同辈互助关系,缓解感情孤独。

目前,根据相关统计,我国当前纯老年人家庭占比约为43%左右,同时高龄老年人数量在不断增加,当前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经超过了73岁,80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已经超过1600万,预计到2050年,高龄老年人数量将超过1亿,在全世界高龄老年人中,占比将达到25%。在老年人口中,高龄老年人增速往往最快,我国高龄老年人增长率平均增速已经达到5%以上,远远超出所有老年人口平均增速。当前我国城乡人口老龄化程度已经发生倒置,在很多发达国家中,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通常高于农村,而在我国则正好相反。从2000年开始,我国农村老龄化水平就已经超过城镇。对于农村来说,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要远大于城镇。此外,老龄化的情况已经超前于现代化,我国目前尚未完全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但已经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

三、人口老龄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人口老龄化必然带来一些问题,包括养老保障体系、医疗保障体制、老年照料服务体系、社会管理体制等,都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一)在养老保障制度中,关键性的问题就是充足的养老资金。而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较快,使得抚养结构发生了改变,本来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就比较晚,而养老金缴纳者大量减少,养老金领取者大量增加,使得养老金供需面临较大矛盾。所以,对养老保险制度进行进一步完善,是当前一项重要的任务。

(二)在医疗卫生资源消费中,老年人是重要的消费主体。然而我国当前医疗资源存在着分布不均、总体不足的问题,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不足,政府投入力度不足,个人负担费用上升,给医疗保障体系造成了较大的压力。

(三)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独居、病残、高龄老人的数量不断增加,对社会照料护理服务的需求量也就大大增加。不过,我国目前社会养老床位数严重不足,老年照料服务体系建设迟缓,服务能力也较为不足,因此,国家还需要在这一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优质的照料及护理服务。

(四)我国的社会管理体制中,对于人口老龄化社会下的社会化服务管理要求,已经难以满足。随着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数量的不断增加,对社会化服务管理的要求也必然有所提高。而我国目前社区建设仍存在较大的不足,服务水平、服务能力相对较差,难以满足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因此,社区应当对老年工作机制进行大力建设和健全,并致力于对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维护、对老年群众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对老年活动项目的组织提供、对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因此,社区服务的发展和社区的建设将成为未来发展中的重点工作。

四、结论

人口老龄化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经历的一个时期。但是由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有限,而老龄化进程又十分迅速,因而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状并不客观,社会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基于此,应当针对人口老龄化面临的主要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应对,不断提高老年人服务于保障力度,从而实现社会良好的可持续发展。

第3篇

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的现象,不仅仅关系到每个公民个体的生活状态,更有可能影响整个国家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当今社会,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重,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相应的医疗制度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由此可见,如何科学而有效地完善人口老龄化现状下的医疗制度,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社会各界必须认真面对和努力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之一。

2.人口老龄化与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2.1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内涵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同时也是社会学领域十分常用的术语之一。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内涵主要是指,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的人口因为年轻人数减少、老年人数增加而出现的老年人口数量占人口总数量的比例相应增高的社会现象。按照当今学术界的统一标准,当年满60岁以上的人口占人口总数比例的10%或者年满65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则意味着这一国家或地区已经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据相关部门数据统计,2013年底我国的老年人口总数量即将突破2亿大关,而最终达到2.02亿,届时老年人口总数将占据全国人口总数的14.8%。由此可见,我国在已经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

2.2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2.2.1我国当前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不断加剧。毫无疑问,我国已经成为目前世界上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与其他老龄化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呈现出老龄化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绝对数量大等鲜明的特征。由此可见,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正在不断加剧。与此同时,在全国总人口老化程度加剧的同时,老年人口的内部也在不断老化,即高龄人口占老年人的比例逐步升高,这也为国家带来了沉重的社会负担。2.2.2人口老龄化呈现出层次性和差异性。人口老龄化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一直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演进,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和差异性。就我国的实现情况而言,各个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差异性较大,具体表现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人口老龄化程度略高于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由此可见,人口老龄化程度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生活水平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因此,伴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我国各个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状况也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层次性以及差异性。

3.医疗制度与我国现行医疗制度

3.1医疗制度的基本内涵

医疗制度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的基本社会制度之一。医疗制度的基本内涵主要是指社会对个人和群体采取医疗保健措施的总称。医疗制度是现代社会制度的重要一个环节,是当前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的严峻挑战,为确保绝大多数的老年人能够确实老有所医,构建和谐社会,不断完善医疗制度是我国社会各界必须面对和努力解决的重要民生问题之一。

3.2当前我国医疗制度的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医疗制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完善起来。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我国医疗制度的发展仍然未能满足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的社会现状。特别是当前普遍存在于我国的城乡二元体制,使得城乡之间医疗制度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城市人口的收入高,医疗制度更加完善,而与之相反,农村人口的收入较低,医疗制度也不尽完善。由此可见,当前我国的医疗制度与西方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医疗体制内部也存在着中西部梯次性差异性、城乡二元差异性等方面的问题与不足。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这一社会现状,为当前我国医疗制度带来了更多的压力和挑战。

4.人口老龄化现状下完善医疗制度的必要性

4.1人口老龄化带来了医疗卫生费用的不断提高

当前,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快,老年人口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医疗卫生费用问题也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一般而言,人到60岁之后就开始进入身体发病的高峰期,这样老年人口的逐步增多就带来了居高不下的患病率,从而导致全社会医疗卫生费用的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当今医疗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导致了医疗器械以及各类医疗费用的不断提升。上述种种情况,都增加了医疗保险的负担,也为社会的医疗制度的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4.2人口老龄化对当前的医疗制度带来了新的冲击

当前,我国的医疗制度的保障方式和筹资方法都逐步形成了一定的固有模式。然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带来的是医疗保障缴费人口数量的相对减少,而医疗保障的收益人口的数量越来越大。由此看来,当前传统的医疗保障方式和筹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增加了医疗保险基金的压力和负担。与此同时,我国老年人口的基数非常大,增长速度过快,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未富先老”的社会状况,也都为当今社会的医保基金的承受能力带来了挑战,给我国当前的社会医疗制度带来了新的更大冲击。因此,在我国人口老龄化扩大化的趋势下,传统的医疗制度在经受着越来越多的冲击。为了能够更加适应目前社会的需求,医疗部门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来完善医疗制度,尤其是针对目前老龄化社会的现状。

4.3人口老龄化为我国二元结构的医疗体制提出了新的挑战

长期以来,城乡二元体制一直在我国社会存在,而随着而来的就是我国医疗制度的二元化结构。城市人口的收入高,医疗制度更加完善,而与之相反,农村人口的收入较低,医疗制度也不尽完善。目前,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使得医疗保险费用体系的不均衡性进一步凸显出来。这就使得二元化结构的医疗制度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尽快建立社会统筹、科学合理、统一协调的现代医疗制度,就加剧医疗制度与人口老龄化之际的问题,从而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需要在出现问题的时候不断发现问题,并进而将传统的医疗理念进行改革,从而顺应目前的发展潮流。在诸多的问题中,二元结构是最为主要的影响元素之一。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从各个角度进行改革,从而迎接不断出现的新挑战。

5.人口老龄化现状下完善医疗制度的主要途径

5.1充分发挥政府在完善医疗制度方面的主导作用

众所周知,在任何一件社会事务中政府的主导地位是不可撼动的。在健全和完善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下完善现代医疗制度,政府应当进一步发挥主导作用,积极承担其相应的责任,完善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履行好医疗卫生事业的组织者、筹资者以及监管者的角色。与此同时,政府应当不断建立健全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确保老年人的基本权利,进一步完善老年人的基本医疗和护理需求,确保绝大多数老年人确实“老有所医”。

5.2逐步建立和优化多元化的老年人医疗保障制度

一直以来,我国传统的医疗制度中针对老年人医疗保障制度十分单一,不能满足当前多元化的老年人口的现状。面对这一状况,我国应当积极借鉴和吸收西方发达国家的医疗制度,逐步建立和优化多远化的老年人医疗保障制度。例如,针对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地区和城乡的老年人建立和实施不同的保险制度或医疗费用资助方式,保障措施应当向高龄老人、中西部地区老人以及农村老人适当倾斜。只有这样才能逐步适应了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的社会现状,满足不同层次的老年人口的医疗需求,减轻老年人的负担,保障老年人的医疗服务权利。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将占据重要的位置,从而在医疗行业,也应注重这样的问题,保证在不同的时代下和境遇下都能够更好的做到顺应时展,满足时代和人民的需求,从而在根本上营造新时代的医疗环境。

5.3逐步建立和完善老年人口的医疗护理制度

当今,我国社会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重,这在一定程度是为当今“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提出了挑战。与此同年,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独生子女增多,使得“4+2+1”的家庭模式在当今社会普遍存在。青中年面对和承受的上有老人、下有小孩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传统家庭对老年人的护理保障措施明显不足。同时,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健全和专业的护理机构所收取的费用是往往是普通家庭难以承受的,这一切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以及医疗水平。由此可见,逐步建立和完善老年人口的医疗护理制度不但是大多数老年人口及其儿女的强烈需求,同时,这也是满足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这一社会现状的现实需要。

5.4不断加快以社区服务为基础的医疗预防保健体系建设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医疗预防保健制度已经越来越难以跟上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的现实状况。因此,在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的社会现状下完善现代医疗制度必须加强以社区服务为基础的老年人医疗预防保健体系建设。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引导社会各界逐步建立起集预防、保健、治疗以及健康教育等多方面为一体的综合性社区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从而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医疗预防保健意识,提高老年人的身体素质,节约医疗费用。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行为的规范和管理,逐步改善社区卫生服务的条件,充分利于各类社区卫生资源,进一步降低老年人医疗成本。由此可见,不断加快以社区服务为基础的医疗预防保健体系建设,是人口老龄化现状下健全和完善现代医疗制度的必由之路。

6.结语

第4篇

>>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调查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问题及对策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镇社区居家养老的可行性分析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老龄化背景下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问题探析 人口老龄化下的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探析 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居家养老模式现状及对策研究 人口老龄化视域下对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研究 人口老龄化与居家养老服务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农村居家养老模式的价值与保障对策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机构养老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居住郊区化背景下城市老龄人口居家养老模式与环境需求问题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现状及对策 城市居家养老的社区服务现状及对策思考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开封养老服务业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养老模式初探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养老探讨 老龄化趋势下南京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虚置化”问题研究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现状及对策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贵阳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桂莹,邹焰,张忆雄,等.遵义市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分析[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2,21(12):1-3.

[3]罗占廷,杨颖,郭梁.银川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调查报告[J].统计与经济,2011,25(6):43-46.

[4]黄莉.从制度与文化角度来审视和构建老年人口社区卫生服务[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62-69.

[5]田奇恒,孟传慧.城镇空巢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探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8(1):30-33.

[6]王思斌.我国城市社区福利服务的弱可获得性及其发展[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30(1):134.

[7]翟玲玲,江遥.城市居家社区养老模式浅析[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1):63-66.

第5篇

一、引言

人口老龄化是每个国家都存在的社会问题,只是在程度上有着不同。人口老龄化是某一人口总体中老年人的比重逐渐增加的过程,而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的加重已经成为事实,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达到1.38亿,占比超过10%,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养老的困境。通过从理论层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养老问题的研究分析,对解决这一问题就能提供有益依据。

二、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特征以及对养老产生的影响

(一)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特征体现

我国是人口超过13亿的大国,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各领域的发展水平都有着显著提升,但是在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上也表现的愈来愈鲜明。人口老龄化呈现出多样化特征,老龄化的人口发展的速度比较快,老龄人口的地区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协调,老龄人口的城乡分布呈现出不均衡的态势,老龄化的程度也高于全国的水平。未富先老的特征也比较突出,我国在经济发展水平上跟不上老龄化的速度,从发达国家的老龄化发展现状来看,是先富后老,而我国却恰恰相反,老龄化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老龄化的人口数量比较大,发展的速度也比较快。人口在低速发展的阶段,老龄化的问题就比较突出,由于我国人口数量庞大,在前期受到计划生育政策因素影响,在人口的增长率相对比较低,这就加快了老龄化的程度。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并不是最严重的国家,但是从诸多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速度来看却是最快的。并在老龄化人口分布方面呈现出东西部不同以及城乡差异显著的特征。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产生的影响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也产生了诸多影响,在人口老龄化加重的同时,必然会加大家庭养老的经济压力。而我国的农村主要是家庭养老的方式,人口老龄化数量比例的加大,使得老年人的抚养比例也在进一步增加,这对我国养老保障发展就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人口老龄化对养老带来的影响,在农村的养老方面体现的尤为明显,人口老龄化加剧使得抚养比也不断的上升,这就会造成劳动力的大幅减少,从而使得劳动成本愈来愈高,人口结构的劣势在这一发展形势下就有着明显的呈现。

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出现对养老产生的影响还体现在家庭养老功能的减小层面。尤其是对于一些经济不很发达的地区,传统的家庭养老的模式难以为继,子女对老人的赡养责任也会进一步加大,老年人的养老生活每况日下。老龄化的背景下,社会养老的问题也更加突出,在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使得我国各个地方的养老问题也比较复杂化。

另外,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在家庭养老精神压力方面也不断加大。农村的老年人数量在近些年不断增长,这就造成了青壮年劳动力到城就业的人数大大增加,在农村的规模就会相对减小。空巢老人的社会现象就在这时候鲜明呈现,尤其是独居老人的比例在不断加大,对家庭结构也会产生影响,家庭养老的功能就会进一步减小。经济迅速发展的环境下,劳动力大量的转移,老年人的身体以及心理的健康问题比较突出,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于是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精神问题。

三、人口老龄化下养老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人口老龄化下养老现状分析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在2000年开始的,根据当时的数据显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比例已经占到10.2%,而65岁以上的老年人比例已经达到7.1%。到了2009年的时候,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人口是1.67亿人,在占比上达到了12.5%,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比8.5%。到2015年大规模的退休潮就加剧了养老的困境,养老体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虽然与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如日本、欧洲相比,中国老龄化问题出现时间不长,但近几年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一方面中国人均寿命不断提高,同时由于中国实行的相关政策,导致年轻人口增长速度一直低于自然增长速度,在这两个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中国面临的老龄化问题更加严峻,很多人称之为“银潮”或是“人口海啸”,中国老龄化问题已经引发全球关注。

从加剧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的相关因素来看,主要体现在几个层面,首先就是人口平均寿命延长了。从改革开放后,我国的人口死亡率大大降低,人的平均寿命有了延长,其中60岁以上的男女年龄性别死亡概率的下降幅度比?^大,在速度上也比较快。在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加重的同时,也对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提出很大的挑战,主要就是养老基金的缺口在进一步加大。从全口径的层面来看,如果是依照着退休人员每年以6%速度递增的情况来看,养老金的缺口将相当于我国年国民经济总收入的四分之一,这一缺口是比较大的。在另一方面,我国的农村正式社会养老保险的重要性也会进一步加大,同时对医疗资源以及公共服务的需求方面也会进一步加大。

(二)人口老龄化下养老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养老模式的发展问题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在当前面临着诸多层面的问题。我国的养老模式主要分为三个,也就是家庭养老模式和社区养老模式以及机构养老模式。在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的同时,每种养老模式的发展过程中都面临着一些问题。其中的机构养老模式的发展中,老年人需要的服务都是通过专人进行负责的,这就需要有足够的经济支持。老年人的资金来源则主要有亲人提供以及自身存款和国家补助几种方式。从养老机构角度来说,也有着不同的类型,有公办福利性养老机构,还有公办养老机构等。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养老机构,在面对当前人口老龄化加剧的时期,在服务的质量以及环境等方面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足,资金的不足以及专业服务人员的缺乏等,这些都是比较突出的养老问题内容。

第四,加强养老服务人才的专业化培训。养老机构当中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的专业性要加强提升,在对基础设施完善建立的同时,服务效率以及水平得到了提高,才能真正有助于养老困境的突破。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和高校能展开合作,在养老服务人才的培训方面进行强化,扩大对医疗以及护理和心理咨询专业的大学生进入到社区等提供养老服务的数量,在服务队伍的稳定性方面,以及留住人才方面要加强重视。充分重视对老年人的照料管理,对大规模集体式照料的方式要加以改善。加强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工作实施,积极扩大志愿者的队伍等,监督养老管理以及服务人员的工作规范化开展,对老人的服务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第五,加强子女孝道教育和互助养老措施实施。为能保障养老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就要充分重视对子女的孝道教育,子女要能主动承担其赡养老人的责任和义务,陪老人散步聊天,注重老人的精神生活。老人的自我养老也比较重要。老年人能储蓄相应的财产用于养老,在财产资源的分配方面要合理化,这样能为子女减轻经济压力,对自身的生活品质也能得以保障。在互助养老的构建层面要加强重视,增加互助养老点设施建设投入,养老互助点的作用要充分发挥,这样就能大大减少养老的成本,对老人的生活乐趣也能得到有效的增加。或者是通过互助协会的建立,为老年人提供服务。注重对老年人互助保障机制的完善建立,对互助养老点的内部建设工作要妥善实施。

第6篇

>>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的影响研究 南通市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的影响和对策 论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挑战 承德市人口老龄化现状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老龄化背景下的社会保障思考 论城市化进程中人口管理的创新 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与人力资本投资 浅析我国人口老龄化立法及社会保障 中国人口老龄化及社会保障问题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及其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分析 浙江省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路径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模式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权利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 新疆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 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农村社会保障对策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3-02-2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年中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EB/OL].http:///tjfx/fxbg/t20120427_402801903.htm,

2012-04-27.

[4]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 邬沧萍.中国特色的人口老龄化过程、前景和对策[J].人口研究,2004,(1).

[6] 章光日,顾朝林.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被动城市化问题研究[J].城市规划,2006,(5).

[7] 文军.“被市民化”及其问题——对城郊农民市民化的再反思[J].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

第7篇

[关键词]老龄化;少子化;养老保险;广东市场

1我国老龄化与少子化现象的形成与现状

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末制定的人口政策经过30多年的严格实施,已取得显著成效,中国当前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不是人口总量的迅猛增长,而是低生育率导致的适龄劳动力不足,以及逐步显现的“老龄化”与“少子化”等问题。我国人口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出现峰值,自从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在我国推行后,出现了出生人口不断减少、总和生育率不断下降的情况,少子化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使我国人口数量不断趋于减少,也加速了我国的老龄化进程。人口年龄结构将严重不合理,呈倒金字塔形,导致人口比例的失衡和人口质量的整体下降。

2少子化、老龄化问题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老龄化与少子化问题的形成给我国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压力,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首先,计划生育政策的强制执行下所产生的少子化直接导致我国人口不断减少。当未来进入严重的少子化社会后,人口均衡将难以恢复,人口衰退也将不可避免。其次,少子化对经济长期增长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导致劳动力供给不足,经济增长后劲乏力,势必成为抑制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最后,由于人口老龄化严重,养老保险负担本已沉重。因此我国现有的政府推行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农村地区必将受到来自老年人养老问题的严重挑战。

3广东省某地区农村养老保险的现状

在笔者进行调研的某村,通过走访村部,查看相关村志和本村现有的人口资料等文献,结合与村民、学校相关负责人的访谈,笔者了解到,某村现有住户156户,户籍人口约有571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约占到13%,而0~14岁的少年儿童共有113人,约占19%,因此,根据对某村的调查发现,该村老龄化与少子化现象均比较突出。通过走访调查发现,该村中青年,无论男女,外出打工现象盛行,绝大部分中青年男女均会选择外出务工,以赚钱养家。那么该村中的养老和育子责任如何保障?笔者针对广东省某地区农村的老年人希望选择的养老方式进行了调查(见下图),其中希望依靠子女养老的老年人有39%,打算依靠自身养老的老年人有21%,打算依赖政府救济养老的老年人口有10%,打算依靠养老保险的政策措施养老的老年人有27%,还有3%的老年人甚至对自己将来依靠什么方式来养老还很迷茫。在我国当前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情况下,大多数老年人都考虑过将来的养老情况,但是在农村老年人群体中将养老寄希望于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比重不到28%,而希望通过其他途径来实现养老的老年人有72%,这也反映出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还不完善,农村老年人也由于自身受教育程度有限,对我国养老保险的作用缺乏足够的信心。各地虽然都将农村地区老年人养老保险作为保险公司社会保险制度市场扩大覆盖面的主要对象,但在这个庞大的近两亿人的群体中,老年人参保率依然偏低,养老保险的总体参保率仅为15%,拥有养老保险的不会超过3000万人。

4存在问题的分析

4.1教育受限,老年人对于商业性社会保险的意识低

在农村地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体普遍存在受教育程度低的问题,小学毕业甚至文盲等情况较多存在。这一代老龄群体对于社会养老保险认识度低,且传统的养儿防老思想观念深居其心。

4.2子女外出打工,过度满足农村老人的物质需求

随着子女进城务工,收入的持续增加提高了农民家庭生活水平,也因此,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不断改善,农民生活得到较为可观的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生活资料得以不断地丰富。

4.3经济收入低的不舍心态

农村地区的老年人群体一辈子受苦受穷的经历,使得他们对于所获收入的钱财比较珍视,舍不得花费每一分钱,哪怕是他们自己生病,都延续着以往的小病熬、大病扛的心态,对于养老未知风险的预防的金钱花费,他们就更不能接受了。

4.4商业养老保险难以满足农村老人的养老需求

由于中国保险业的快速恢复和发展是在城市,商业养老保险公司忽视了农村养老市场的保险需求,简单地把在城市销售的养老保险产品直接运用到农村市场,难以满足农村居民的实际需要,而且保费相对较高,大多数农民无力承受。

5农村地区养老保险的对策分析

5.1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的宣传力度,增加农民参保意识

为了加强老年人群体对于商业养老保险的信任,我们必须加强对商业养老保险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渠道,使农村地区老年人群体对商业养老保险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为他们参加商业养老保险建立信心,之所以许多农村地区没有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人们对商业养老保险的不了解。另外,针对更新农村老年人的传统观念而言,他们认为依靠子女养老才是最稳妥的养老方式。但在老龄化和少子化形势严峻的今天,要加强农村老年人对于社会新形势的认识,加强农村地区信息更新和传播的速度,强化商业养老保险的概念,增加农村地区老年人对商业养老保险的意识,更新传统养儿防老的观念,深化老年人对商业养老保险的认识并鼓励购买的消费行为。

5.2鼓励发展商业保险

随着城镇化建设,农民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水平也不断上升,得到较大的改善,普通的社会养老保险提供的生活保障是农村地区尤其是老年人群体对保险失去信心的原因之一。所以要充分把握这个有利的机会来鼓励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购买商业养老保险来满足农村养老保险需求。为此,政府也应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和积极鼓励商业养老保险公司积极开拓发展农村市场,建立和完善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制度。

参考文献:

[1]李俊华,刘均.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探析[J].甘肃农业,2016(3):60.

[2]朱勇.少子老龄化背景下的我国机构养老问题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2.

第8篇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一个社会广泛关注的课题。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日益显著,在发展如何搞好人口老龄化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为此本文理论联系对老龄化的社会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

人口老龄化是个渐进的、有规律发展的过程。当一个地区老年人占总人口数达到或超过一定比例时,这个地区就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当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大于7%时,这个地区就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老龄办《2010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称,2010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765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3.26%。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1883亿,老年抚养比为11.9%。当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度和影响力与日俱增,在当今社会中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医疗服务机构如何更好的为老年病人服务备受关注。

社会医疗服务要做到贴心、合理、到位,使病患者有一个舒适高雅的就医环境,应配备良好的定点医疗机构,让退休职工能在初级医院就医时,既心情愉快又节约费用和医疗资源。当病情发展到定点的初级医院不能医治时,即便到了定点的上等医院就诊或住院也能顺心无阻。但是,这种社会医疗服务体系在我国很多地区还是空白。除此之外,就医过程中的服务失信也困扰着患者。如医疗环境差、设备简陋,医务人员职业道德不规范、技术水平有限,病患者不愿选择,是服务“短板”中的“短板”;还存在以药养医、以药奖医,开大处方按药价比例提成拿回扣等现象;或者用高端设备检查、诊断,非药品目录用药,扩大药费支出,抬高病患者住院的押金,出台烦琐的进出院手续等,严重地影响了老年人就诊住院。

一 法国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经验

接下来让我们了解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法国的医疗服务体系现状。

(一)法国从1945年开始成立社保机构。从成立社保机构开始法国政府规定每人在14岁至65岁之间每年必须交纳一定的费用用于医保和养老。社保基金支付范围为医保经费和退休人员的养老金,65岁以上的退休老人所有的养老金和医疗费用都能得到保障。

社保基金的来源主要是个人和单位每年按照一定比例交纳的费用、社会保障费(法国新开征税种)等。新开征的社会保障费规定无论有无固定工作都要交纳,主要是为了弥补社保基金日趋增加的赤字。因社会人口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需要支付的医疗费用越来越多,从2009年开始法国政府社保机构支付的医疗保险支出超过了支付的养老金总额。

(二)政府对医院资金投入情况: 2009年法国医疗总费用1757亿欧元,人均医疗费用2724欧元,占到了GDP的9.2%,而2008年医疗费用才占GDP的8.7%,2009年人均医疗费用同比上年增长4.4%。2009年法国医疗总费用中用于预防医学的很少,药品支出占总费用的43.3%。发生的医药费用由医保基金支付79.7%,病人自负9.4%,互助基金支付7.7%,其他商业保险支付3.6%。支付的社保经费中90.6%用于支付住院费用。

法国政府特别对急诊、高端的医疗新技术、收费相对低廉的医疗服务在政府投入上予以倾斜,以上的特别医疗服务项目导致的亏损有加权支付经费支持。同时对特殊人群、特殊病种的收费问题,法国政府采取鼓励医院提高收费标准。老年病收入较低,为老年人服务的医疗机构的收费项目价格相对于普通病人的收费项目价格要高;老年肺炎治疗收费项目价格比成年人肺炎治疗收费项目价格要高。

二 我国现阶段老年病医疗服务现状

截至2010年底中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4.3263亿,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口8.36亿,参合率达96%。中国共有各类老年福利机构39904个,比上年增加233个;床位314.9万张,比上年增长9.0%。此外,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但我国现行医疗体系一般以综合性医院、各类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专门的老年病医院很少。而现阶段我国老年人口快速增长,对医疗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虽然各类老年福利机构同比上年有所增加,但医院的老年病房常常供不应求。

三 对完善老龄化社会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议

纵观我国的医疗管理体制,现正处在改革的半路中,正在朝全民医保覆盖方向迈进。但改革的道路还很长,在这一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意外情况。

(一)加快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应对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基础。继续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促进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制度规范化。探索实施新型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努力扩大覆盖面。要逐步构建城乡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这是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二)进一步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切实解决贫困老年人医疗和基本生活问题。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建立无社会保障的老年人的生活补贴、高龄老年人生活补贴、老年人长期照料补贴等特殊困难老年人的补贴制度。

(三)因老年人的生理特点,慢性疾病、复合性疾病较为多见,应建立专门的老年病医院,使老年病人可以得到更好、更专业的服务,使老年人安心颐养天年。

(四)切实加强农村老龄工作,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点。我国大多数老年人生活在农村,保障和改善农村老年人的生活问题,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中之重。应把保障农村老年人基本生活放在首位,加快制度建设步伐。根据各地农村不同情况,要加大农村为老年病人服务的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制订新农村公共事业总体规划时,应考虑为老年人服务的相应设施的建设。要重视解决农村中高龄、失能、贫困、空巢老年病人的实际问题。

四 结语

人口老龄化问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国家财政支付能力,这已经是一个全球化问题。在中国刚进入老龄化社会之时未雨绸缪,改革我国的医疗体制,合理增加财政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增加老年病房,为以后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作好充分准备。要按照医疗服务项目标准和要求,提高职业道德水平,落实医风建设举措,消除医患之间潜在的危机,化解不良沟通演变成的医疗纠纷,密切医患之间关系。推行服务标准化,树立“病患者至上”的观念,做到以医德感人,以医术服人,以疗效取信于人,打造医疗服务名牌产品。

参考文献

[1] 魏张弦. 老龄社会日益迫近 养老设施严重滞后[J]. 浙江人大, 2010,(09) .

第9篇

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速度快于城镇、地区差异大于城镇、老年人口多于城镇,我国老龄化问题的难点和重点绕不开农村。

上海财经大学今《2014中国农村养老现状国情报告》,报告由上财第七届千村调查项目组织1069名学生、31位中青年教师,组成调研组,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含香港、澳门、台湾)的731个村庄进行入户访问和问卷调查,从农村老人的基本状况、经济状况、亲情状况、养老模式、医疗状况以及组织保障六方面展开,了解当代中国农村养老问题。

经济状况方面的调研显示,54.6%的农村老人还在从事职业性劳作,几乎所有老人都仍然从事一定程度的家庭劳作。从收入来源上看,超过样本68.4%的人主要靠子女资助生活;其次是新农保,比例为53.1%;依靠土地收入占比51.4%。

当前农村养老靠子女资助、种田收入、工资收入、积蓄等方面都存在较大问题和困境。新农保的养老替代率偏低,可持续性面临较大挑战。土地是农民最宝贵财产,更应成为农民养老的重要保障。本调研建议推行以地养老制度,养老金跟着土地走、土地跟着农民走,农民才有永久意义上的养老金可持续发展。

第10篇

关键词: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农业现代化;粮食安全;土地流转;安徽

中图分类号:C9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06-1169-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7.06.044

Abstract: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at the ageing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in Anhui is higher than the average level of national and central region, as well as accompanied by women oriented phenomenon, reasons for the ageing and its effects o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in Anhui were pointed out,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replying the ageing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and promoting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ageing agricultural labor;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food security; land circulation; Anhui

诙力一直是中国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劳动力的状况直接关系着整个农业生产力的发展[1]。作为农业大省,安徽正加紧推进农业现代化。在此背景下,农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等受到严峻挑战。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流向非农业产业和城市,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日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是指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的年龄结构日益老化,进而给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并导致农业的不景气,甚至产生衰退[2]。如何在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时代背景下发展安徽的现代农业,是当前面临和亟待解决的“三农”问题之一。

1 安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现状

1.1 安徽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

同经济发展水平一样,人口老龄化同样具有城乡差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具有程度高于城镇、速度快于城镇、地区差异大于城镇、老年人口多于城镇等特征[3]。据2014年《安徽统计年鉴》显示,2013年安徽常住人口总量达到 6 030万人,老年人口系数(65岁及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2.24%;另据2014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显示,同期安徽省农村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12.7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由表1可知,综合比较2005~2013年安徽省老年人口系数和同期的农村老年人口比重,发现除2009年外,安徽省农村老年人口比重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农村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已从2005年的10.87%上升到2013年的12.74%。可见,安徽农村老龄化表现出与全国平均水平一样的特征,农村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高于城镇水平,农村人口老龄化极其严峻。

1.2 安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高龄化、妇女化形势严峻

国际劳工组织把劳动年龄人口中45岁及以上的劳动力划为老年劳动力人口。当劳动年龄人口中老年劳动力人口比重在15%以上者为老年型劳动年龄结构,而在15~64岁成年劳动力群体中,50~64岁人口所占比例呈现日趋增高的态势时则称之为劳动力高龄化[4]。由表2可知,安徽在2006年底,仅51~60岁一个年龄段的农村劳动力占比就达18.59%,已经超过国际劳工组织规定的老年型劳动年龄结构15%的标准,尚未将41~50岁和60岁以上这两个年龄段中符合规定的人数计算在内。若依据国际劳工组织的规定进行估算,安徽农村老年劳动力人口占比至少达到30%,远远超过国际规定。此外,表2的农业普查数据还显示,安徽农业劳动力高龄化(51~60岁和60岁以上占比)程度大于全国和中部地区的水平,且年龄越高,安徽劳动力高龄化程度越大。在51~60岁年龄段内,安徽农村常住劳动力占比为18.59%,全国平均水平为17.10%,中部平均水平为17.80%,安徽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49个百分点,高出中部平均水平0.79个百分点;在60岁以上年龄段,安徽农村常住劳动力占比为10.02%,全国平均水平为7.89%,中部平均水平为8.43%,安徽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13个百分点,高出中部平均水平1.59个百分点。另外,安徽农业劳动力不仅呈现出高龄化现象,还表现出妇女化现象。安徽农业男性劳动力占比(49.4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0.83%)和中部平均水平(50.35%),而安徽农业女性劳动力占比(50.54%)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9.17%)和中部平均水平(49.65%)。总体来看,安徽农业劳动力早已呈现出老龄化、高龄化和妇女化现象,且这一趋势在不断加重。因此“农民荒”、“‘三八’・‘六一’・‘九九’部队”成为中国农村社会的真实写照,农业发展危机与农业后继无人等问题随之而来[2],安徽尤为明显。

2 安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原因

安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业已成为农业生产的常态化现象,是社会老龄化、流动人口涌向外省、农村高龄老人被迫从事农业、农村常住人口减少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4 安徽应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对策建议

中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是在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及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客观现象。然而为保证粮食安全及有效推进农业现代化,中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的发展不能长期建立在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基础上[5]。因此,随着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作为农业大省,安徽必须积极应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稳定发展。

4.1 培育新型农民,实现农业现代化人才支撑

从先行工业化国家的经验来看,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顺利转型的关键。效率的源泉主要有两个,一是规模扩大带来的效率提升,二是依靠农业技术进步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7]。不管是扩大农业生产规模还是利用农业技术,这都对农业劳动力的知识技能提出新的挑战。基于安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十分严峻的客观情况,大力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业劳动力的知识素质、技能水平,鼓励新型农民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运用现代化农业装备,无疑是推进安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此外,懂得农产品生产经营的职业农民,掌握新的农业科技知识和经营理念的农业人才,了解农业发展政策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服务型职业农民都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民增收的生力军和人才基础,都需要政府大力培养、重点支持。

4.2 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实现农业现代化规模经营

城镇化的推进和流动人口的增加导致农村人口的大规模转移,进而使安徽的农业生产对新的主体产生迫切需求。在此背景下,专业大户或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运而生[11]。然而,在中国传统农业仍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农业面临家庭承包经营的小生产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15]。现阶段实施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度带来小规模的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不高;而且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造成大量土地浪费,懒人农业和老人农业现象普遍,妨碍农业生产大户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因此,为保证农业生产、粮食增收,安徽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要完善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允许专业大户、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大规模农业生产,进而实现规模经营。

参考文献:

[1] 杨长福,张 黎.我国农业人口老龄化对现代农业的影响及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34(5):522-526.

[2] 何小勤.r业劳动力老龄化研究――基于浙江省农村的调查[J].人口与经济,2013(2):69-77.

[3] 林 宝.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影响与应对[J].西部论坛,2015,25(2):79-87.

[4] 李 澜,李 阳.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研究――基于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的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9(6):61-66.

[5] 李 F,赵连阁.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象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基于辽宁省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9(10):12-18.

[6] 沈茂英.四川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与农村政策调整[J].西北人口,2013(1):90-95.

[7] 夏正彦.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基于甘肃省4市6县调查数据[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6):107-111.

[8] 冯 献,崔 凯.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同步发展的现实选择和作用机理[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34(3):269-273.

[9] 贺雪峰.为谁的农业现代化[J].开放时代,2015(5):36-48,6.

[10] 毛 飞,孔祥智.中国农业现代化总体态势和未来取向[J].改革,2012(10):9-21.

[11] 孔祥智,周 振.“三个导向”与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J].江汉论坛,2014(7):42-49.

[12] 纪志耿.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反思――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与粮食持续增产的悖论[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38-46.

[13] 姜向群,刘妮娜.我国农村老年人过度劳动参与问题研究[J].中州学刊,2013(12):73-77.

第11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可持续发展;积极老龄化

一、引言

从1999年开始中国已经悄然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2001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人口数量高达9062万人,比例达总人口的7.1%。2011年全国人口最新统计结果显示,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1211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9.35%。国际上通常将年龄在60岁以上人口比例10%以上,或者将年龄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7%为标准,来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老龄化标致,按照这个标准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由于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不强,在这个状态下进入了人口老龄化,呈现出了“未富先老”的状态,这无疑增加了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难度。同时伴随我国老龄化趋势明显,地区发展不平衡等特征,老龄化必然会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影响,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热切的关注。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理解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究竟会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哪些影响至关重要。本文试图在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基础上,研究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影响的问题。

二、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

1、对劳动力结构和劳动率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劳动力供不应求。人口老龄化使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减少劳动力的有效供给,导致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下降,从而引起未来劳动力绝对数量的供给不足。我国目前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已超过总人口和劳动力人口的增长速度。联合国相关资料表明,我国劳动力的年增长率,2000年已下降到0.93%,到2050年将降到0.42%。21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我国劳动力人口每年将平均减少100多万,这必然对生产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2、对需求及消费结构的影响

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会引起社会消费及需求的波动,从而对经济产生影响。从宏观来看,老年人数量的增加会引起消费需求总量的增加,使得社会总的消费负担变重。从家庭微观角度分析,家庭中老年人比例增加会使家庭中劳动人数减少,收入水平下降,导致家庭内的人均消费水平下降。在总消费量不变的情况下,人口的老龄化会促使整个社会的人均消费水平下降。老年人是特殊生活用品,护理及医疗保健等产品的主要消费者。随着生活水平的特高,老年人对旅游、心理咨询、家政服务等消费需求也会有很大程度的增加。这些对于现有的消费结构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3、对储蓄和投资的影响

根据莫迪利亚尼的生命周期理论,个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储蓄倾向存在较大差异,劳动年龄阶段为退休而储蓄,储蓄率高,老年阶段则储蓄率降低。从我国现状看,老年人的储蓄率低于整个人口的平均水平,而且随着年龄的提高,储蓄率不断下降。因此,人口老龄化会抑制储蓄率提高,降低总储蓄水平。同时根据经济理论,储蓄等于投资,储蓄的减少则相当于投资减少,从而会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因此,筹措养老基金,强化储蓄养老,成为资本投资的重要来源。

4、对财政及经济增长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养老负担增加明显。1982年我国每100个劳动人口只需负担8个老年人,2000年要负担10.6个老年人,2025年负担18.5个老年人。2050年,这个数字将达到29.4,同时,我国退休职工将超过1亿,每年支付退休费用将达到18万亿人民币。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2000年《中国养老保险基金测算与替位》报告中的测算,我国养老基金中的统筹部分在未来30年里将出现年均1000亿元左右的赤字。然而,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还存在覆盖面窄,统筹层次低等问题亟待解决。很多农村居民没有被纳入养老体系,目前养老制度只覆盖了全国15%左右的人口,远远低于世界劳工组织规定的20%最低线。农村大部分地区尚未建立社会养老保险机制,这意味着,农村的养老、医疗等方面压力相对于城镇更为突出,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大投入。

三、结论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21世纪人们必须面对的重大现实问题,该研究主题具有长期性的社会意义,同时也颇具有学术价值。人口老龄化一方面对我们的社会保障能力构成挑战,另一方面又是社会进步、人类寿命延长的必然表现。如果重视老龄化问题,积极和主动地引导老年人参与社会,重视老年人才的开发和利用,帮助他们改善参与社会的自身条件和社会条件,则可能发挥老龄化其正面的积极功能,实现人口老龄化的框架下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白如冰.《吉林省人口老龄化对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D].东北亚研究院,2010;5

[2]付娟.《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经济效应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6;4月28日

第12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特征 影响 解决对策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

20世纪70年代我国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这造成了生育率急速下降,人口结构从年轻型转为成年型。根据国际上普遍的衡量准则: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10%以上或者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7%以上,说明该国或地区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截止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经突破2亿,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我国老龄化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在社会经济尚不发达状况下提前进入老龄化时期

先期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一些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万美元以上,呈现“先富后老”,这为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基础。而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为3000美元,呈现出“未富先老”。由于经济实力还不强,无疑增加了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难度。21世纪前半叶,中国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改革和发展的任务繁重,经济和社会要可持续发展,社会要保持稳定,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使得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对发达国家和人口基数小的国家更为艰巨。

(二)城乡倒置

改革开放前期,我国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并没能做到同步发展,城镇化相对落后,导致大量人口滞留在乡村。而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大量青壮年劳动力不断从农村转入城市,降低城市老年人口比重的同时却加重了农村实际老龄化程度。根据中央农村工作办公室2009年调查,农村在老年人口总数、老龄化水平和老年抚养比等三个重要指标上都显著地高于城市。其中,农村老年人口总数为1.05亿,是城市的1.69倍;老龄化水平18.3%,是城市的2.3倍;农村老年抚养比高达34%,是城市的2.8倍。

(三)规模大,增速快

根据国际上的统计,全球老年人口比重从1950的5.2%上升到2010年的7.6%,而我国的老年人口总数却翻了将近两倍。以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数据为参考,该项指标从2002年的7.3%上涨至2012年的9.4%。2012年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1.27亿人,且每年仍以800万人的速度增加。根据国家老龄委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将于2020进入小康社会,65岁老年人比例将超过12%,80岁以上人口将占老年总人口的12.4%,高龄化的增长形势更为严峻。预计2050年,我国将迈入超高龄化社会,老年人比例的峰值达到23%。

二、人口老龄化给我过经济带来的影响

(一)对经济增长速度及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

近几年来在全球经济发展停滞的状态下,我国能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其中一个最大的原因是国内需求的持续增长。但中国人口老化越严重,国内消费受到的阻力越大。老年人的消费指数和消费结构与年轻人相比差别很大,他们消费心理较为保守,喜爱物美价廉、经久耐用的商品。随着老龄化的进一步加深,会使得消费需求降低,在一定程度上给新产业、新服务的发展造成阻碍,而这必然影响我国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

(二)导致劳动力资源相对短缺

人口老龄化F象的加剧造成社会劳动力供给严重下降,以前在我国南方经济发达的城市劳动力非常的充裕,而近些年却出现了用工荒现象。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对经济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企业所需要支付的劳动报酬日渐增加,经济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劳动成本也随之加大,同时由于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我国对外贸易也不在具有竞争优势,这都将对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造成一定的冲击。

(三)医疗保障资金需求急速增加

老年人是医疗保障制度的重点对象,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这导致我国医疗保障资金的需求迅速膨胀。2002-2013年,我国人均医疗费用平均每4年翻一番,2013年我国老年人口医疗费用占GDP的1.23%。预计到2020年将占到1.41%,2030年将达到3.06%。同期的老年人口将增加1.2倍,医疗费用将增长5倍。到2050年老年人口医疗费用将占GDP的8-9%。

(四)增加社会养老负担

由于老年人口的比例不断增高,导致我国养老资金的缺口不断扩大,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率低,一般都只覆盖了大部分城镇,大部分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几乎没有覆盖,绝大多数的老年人口完全依靠儿女赡养,这给青壮年人口带来了不小的赡养负担。

三、人口老龄化的解决对策

(一)改变产业结构,发展老龄产业

为了寻求老龄化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应该充分分析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市场消费结构的变化,进而结合老龄人口消费需求发展老龄产业,以老年人消费刺激经济增长,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支持。这样,就能够充分发挥出人口老龄化在促进经济建设方面的积极影响,进而促使我国经济建设在新时期取得更大的成果。

(二)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针对当前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空白的现状,国家应进一步加强对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视,借助对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统筹我国养老保险工作,拓展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增强其影响力,为老龄人口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同时,加快公共财政改革的步伐,加大社会保障体系资金的投入。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目的在于切实提高我国城镇及农村人口的基本生活保障,减轻我国城镇及农村人口退休后对生活来源的担忧,进而促进他们消费需求,拉动我国经济的增长。

第13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养老保险制度

一、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

(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与特点

1.管理模式混乱无序。养老保险机构繁多,提高了其管理运营成本,同时各部门分散管理,之间的责任相互推脱,降低了样报保险制度的信誉。养老保险制度实行封闭式管理,缺乏监督机制。

2.养老保险对象覆盖程度低。我国目前在社会保险体制中的人数很少,其中城镇职工享有养老保险的人数占城镇职工的百分之八十,农村享有养老保险的人数占农村劳动人口的3%。中国养老保险的覆盖率还很低,仍有大部分企业职工与从业人员排斥在保障体系外。

3.筹资形式单一,权利与义务不匹配。我们国家目前实施的养老保险制度以传统的筹资模式为蓝本,职工的退休费用基本上都由国家或企业承担,本人并不承担养老保险费用,但可以享受领取养老保险金的权利。同时,我国在这方面法律体制并不完善,造成了少数职工权利与义务不对等。

4.养老保险缺乏积累机制。中国当前养老保险实施“以支定收,略有结余”的规定,以现收现付为主要的筹资形式。但在我国老龄化日趋严重的情况下,退休人员越来越多,在职人员压力越来越大,急需建立储蓄基金。

(二)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

1.老龄人口的增多致使养老负担沉重

目前在中国大多数老年人口仍然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养老模式。目前中国典型的家庭成员包含一对夫妇,一个孩子以及四个需要抚养的老人,这样就对年轻人造成了庞大的压力,同时,家庭养老在面对老龄化问题面前也变得无力。

2.人口老龄化致使退离休支出不停增加,养老保险资金支付大量增加

在近期的一次人口普查中发现2010年我国有1.75亿6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数的13.5%,有1.1亿多65岁以上老人,占全部人口的8.5%。政府每年对离退休开支的投入因退休和老年人口的增加而大幅提高。另一方面,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提高也导致养老保开支增加。在追求经济效率提高时社会公平问题也受到重视,政府加大对民生工程的投入。相应的,社会保险支出规模与日俱增,养老保险开支随之加大。

3.人口老龄化地域性差异增加了各地选择养老保险模式的困难

中国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发展尚不繁荣的情况下遇到的,是典型的“未富先老”国家。同时大部分老年人口集中在经济现状并不繁荣的农村地区,使得“未富先老”形势更加严峻,造成我国处理人口老龄化问题变得更加棘手,选择养老保险的模式造成了难度。

二、健全我国养老保险体制的策略

(一)健全我国养老保险体制的法律法规,激励提高养老保险资金的监管水平

为了使养老保险资金可以用在社会养老上,避免和根绝养老保险资金被个体所占用,我国应在进一步建设养老保险体系的同时,迅速设计社会养老保险管理规则、建立社会养老保险监管法以及关于我国养老保险体制的法规条令,确保我国养老保险体制在实施过程中做到有法可依,同时经过特殊的基金监管机构建立以后,做到全面的开放和透明,国家安全监督管理的实施,优化中国的养老基金监管程度,进而提升基金所施展的作用。通过立法同时加强行政管理部门职能确保养老保险体制的有效运行。

(二)扩展养老保险体系的覆盖范畴

政府应强化养老保险相关知识宣传,使人们都能够清楚的理解关于养老保险方面的知识,让他们意识到被保险人所能获得的实际利益,这样能够促进人们参保的积极性。在宣传的同时,政府也相应增加对养老保险的财政支出水平,添加养老保险储备基金,让我们的国家能够有足够的力量来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财政压力。当前养老保险制度是城镇职工为主体,所以,重点以个扩展包含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以及农村农民,开拓养老保险制度的涵盖领域,解决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

(三)充分使用老年人口资源,完成“以老治老”

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提高,不断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中国老年人口的身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健康期望寿命增长,有些老年人不仅能自理生活,并且可以照料别人。国家应该踊跃倡导老人重返社会,还能够适当的延长退休年龄,充分使用他们丰厚的经历为社会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奉献,可以组建老年人服务队,照料那些年龄更大、生活不能自主的老人。在人口老龄化的形式下,实施这种老年人“以老养老”的形式不但能为社会制造财富,还能够缓解人口老龄化对国家财政形成的压力。

(四)建立养老保险体制的相应措施

第一,要建设各地区联网的养老保险体系,促使养老保险缴费机制公开透明。养老保险的交纳、查问等都要归入计算机管理系统,提升缴费效率,做到信息共享,做实个人账户。其次,建设一个可以随物价上涨和社会经济变化而作出相应调节的缴费机制。最后,要推动社会经济的前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情况下改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

(五)完善多层次、全方位养老保险体系

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是依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在中国现实的情势下决定了我们需要进行的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型原则,社会保障体制是一种必要的国民财富再分配方式,社会养老保险构成其主要方面,对实现社会公平拥有强大的激励作用。目前,中国应当着力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险监督运行机制,努力将养老保险资金融入多层次以及多方参与的监管机制中,以保障养老资金的安全平稳运行。首先政府应该担负起主要的职责,运用具体有效的手段对养老保险制度进行细致的监管。其次,在政府政府监管的水平上,社会也应该担任起监督的责任,社会各界都应该参与到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督过程中来。最后,政府必须以立法的方式切实高效地激励公司企业为职工缴纳补充养老保险金,参与补充养老保险计划。

作者:王耕塬 李宇轩 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第14篇

关键词: 健康老龄化 老年体育 科学指导 普及化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国内外有关健康老龄化及老年体育的相关专著和文章,并在宜春市统计局、宜春市委老干部局、宜春市体育局等单位获取了可供参考的相关资料。

1.2访谈法

访问了宜春市统计局、宜春市委老干部局、宜春市体育局老年体育协会、宜春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以及部分社区等单位的部分领导,利用早晨和下午的时间走访了部分老同志。

2.结果与分析

2.1相关概念的界定

20世纪是世界人口老龄化的起步阶段,21世纪是高峰期。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面临的一大社会问题。健康老龄化是针对人口老龄化提出的要求。“健康老龄化”(Healthyaging)最早出现于1987年5月召开的世界卫生大会。这次大会决定,把老龄化研究纳入世界卫生组织的全球老年保健纲要。1990年9月,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第40届世界卫生组织欧洲地区委员会会议,第一次将“健康老龄化”作为战略问题提了出来。1992年,联合国第47届大会通过了《2001年全球解决老龄问题的奋斗目标》,强调要开展健康老龄化运动。健康老龄化强调的重点是人在进入老年之后,尽可能长久地保持在各方面,包括生理、心理、智能等方面良好的状态,其目的在于使所有进入老年的人,包括那些虚弱、残疾和需要照料的人,都能提高健康的预期寿命和生活质量。健康老龄化的实现,作为一项全球性的发展策略,正日益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2.2宜春市健康老龄化现状

2.2.1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

按照联合国国际人口学会确定的“老年型”人口标准,宜春市于1999年进入老年型市,比江西全省提前六年进入老年型社会。宜春辖六县三市一区,总人口537.42万,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68万,占总人口的12.7%。全市老年人70%以上生活在农村。据统计,我市现阶段老年人口正以每年3%以上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10年全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80.6万,约占总人口的14.7%,到2030年将达到25%,每四人中就有一位老人。而且高龄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大大高于总体老年人口增长速度,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当前,宜春仍然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是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一个传统农业地区,也是一个贫富悬殊比较大的地区,经济活跃度低,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群众的人均收入少、消费水平低、富裕程度不高。宜春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家庭赡养和社会经济负担进一步加重,社会就业压力加大,面临着严峻的老龄化挑战。

2.2.2政府关注尚存不足。

宜春市老龄工作起始于1986年,20余年来,按照“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紧紧围绕“六个老有”(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工作目标,以推进基层老龄工作为重点,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第一,建立健全了老龄工作机构,推进了社区和农村老龄工作;第二,认真做好安老养老工作,全面提高了老年保障水平;第三,落实老年法律法规,有效维护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第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了老年生活质量。

但是,受经济、社会条件的制约和认识水平的影响,宜春市的老龄工作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养老保障的覆盖面较窄。2006年底,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职工8.8万人,约占城市老年人口总数的40%。绝大多数的农村老年人主要依靠家庭养老,农保业务开展有限。医疗保障程度较弱,特别是农村老年人的医疗保障很难一下子得到解决。二是老年人服务设施短缺,养老机构的床位数和老年人的比例只有3.23%;老年教育、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相对缓慢,老年文化设施人均不足0.1平方米,城郊及农村的老年文化设施更少,有的甚至是空白。三是贯彻老年法律法规和开展敬老道德宣传方面还存在不足,敬老养老意识不够浓厚。四是老龄工作机构和老龄工作队伍还比较薄弱,人员少,经费短缺;各老部门协调共管不够,与形势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

2.3宜春市老年体育现状

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尤其是人口高龄化的增长,以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风湿病等为主的慢性病已逐渐成为影响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消耗的医疗费用高、卫生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医疗保健服务需求,对国家财政、社会、家庭及个人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改善老年健康,发展老年体育无疑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老年体育是以增强老年人体质,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延缓衰老、延年益寿,满足老年人健身、保健、医疗、消遣、休闲、娱乐等方向的需要,使广大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以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为目的的社会活动。

2.3.1老年体育人口及体育需求不断快速增长,活动内容广泛。

自1998年以来,在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宜春市承办了江西省十运会和第五届全国农运会以及120多项(次)国家级、省级赛事,城市建设及体育设施建设得到快速发展,为老年人参与健身体育活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再加上政府部门和社区的各种老年体育活动组织的宣传发动,老年人对体育的认识思想观念发生转变,体育锻炼意识增强,对健身、强体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健康老龄化”成为许多老年人追求的首位目标,老年人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增多,活动内容广泛,包括个人活动和小团体活动等多种形式,主要有跑步,太极拳、剑,木兰扇,保健操,舞蹈,球类,棋类和健身器械等等。

2.3.2老年人体育组织形式主要是政府主导型的老年人体育组织。

自1983年宜春市成立了老年人体育协会以来,县、街道、社区的各级老年人体协组织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政府财政投入少,老年人体育组织的单位事业编制少,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的注意力及工作重心有偏差,对老年体育的督促、指导和要求的力度显得不够。老年人的体育活动受到很大的影响。

据调查,由社区、单位和辅导站、俱乐部等担负组织起来的体育活动约占所有参加体育活动人群的1/4。老年人的体育活动,仍然是以个人锻炼和朋友、同事或家人一起等自由组合与自发形式为主,由于缺乏活动经费、活动场地等,许多活动最终被迫推迟或者取消,这些都给老年体育的发展带来了不便。

2.3.3老年人体育锻炼缺乏科学指导。

老年人身体机能的特殊性决定了老年人应具有独特的体育锻炼方法,再加上老年人对活动量和强度的敏感性,必须对其进行科学的安排和指导。这些锻炼方法的安排和指导,若没有具有专业性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来承担,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导致许多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减弱。目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少、质量低,不能满足群众需要,而且大部分体育指导员是业余性质,缺乏专业知识技术与技能,老年体育指导员更是廖廖无几。

3.对策与建议

3.1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实现健康老龄化,政府的责任是保障老年人生活的需要,对老年人提供社会、经济、身体保障;此外,还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老年人提供保健服务,传播公共卫生与医学知识,使人们能够以健康和幸福的状态进入老年期。更重要的是树立新的老年观,打破对老年人的消极看法,健康的老年人仍然是家庭、社区和发展经济的资源,特别鼓励老年人参与家庭和社区生活。对老年人个人来说,关键是根据本人特点和实际情况保持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按照个人的需要、选择和能力,主动创造参与经济发展的机会。

3.2发展老年体育运动

宜春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家庭赡养和社会经济负担进一步加重,社会就业压力加大,面临着严峻的老龄化挑战。改善老年健康,发展老年体育无疑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3.2.1以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尚无力投入大量资金来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水平,多数老年人的经济状况亦不容乐观。所以,不能完全依靠政府,也不能彻底走市场化道路,应该走一条政府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社会化道路。

3.2.2随着科学文化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老龄人体育意识明显增强,体育已成为老年人生活方式中重要的追求,应当加强对老年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加强对老年人体育锻炼的科学指导,使老年人的体育活动更加科学化。

3.2.3随着老年人口的明显增加,城乡、地区的差异使得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老年人体育活动无法保障,应当加强其终身体育思想的教育,因地制宜,进一步将老年体育普及化。

参考文献:

[1]印石.何谓健康老龄化[J].卫生经济研究,2000.8.

[2]卢元镇.中国的老年健康与老年体育[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9.1.

[3]孟和.新时期老年体育特征及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增刊),1994.17.

[4]朱光辉,孟凡强.从体育的视角看健康老龄化的实现[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6.1.

[5]辛利,周毅.中国城市老年人体育生活方式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体育科技,2001.3.

[6]岳文雨.试析中国老年体育的现状与发展[J].安徽体育科技,2001.3.

[7]范燕美,戴有祥.对21世纪中国老年体育的探讨[J].浙江体育科技,2001.10.

第15篇

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养老服务模式、就业及人口政策等提出了严峻挑战,积极应对老龄化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问题的缘起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化服务事业和产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十八届五中全会再次指出,要“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十及历次全会精神表明,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老龄化作为我国当前及今后一个重要的社会发展特征,如何有效应对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针对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学术界、政府相关部门及各级智库均对此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分析探讨,研究成果非常丰富。其中,“人口红利”衰竭、“未富先老”等观点以及如何调整完善我们现行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等问题一度成为学界争论关注的焦点,这些研究成果对推动我国政府有效应对老龄化挑战,解决老龄化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根据国家老龄委的预测,2013-2021年是我国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届时将年均增加700万老人;2022-2030年是老龄化急速发展阶段,届时将年均增加1 260万老人,接近当前的2倍;2040年前后,我国将进入超级老龄化阶段。人口老龄化发展的严峻态势迫切要求我们必须有效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实施积极的老龄化社会政策。“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如何有效应对老龄化带给我们的诸多挑战,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是一个巨大考验。

二、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的现状和特征

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老年人口数量庞大,高龄、独居空巢、失能半失能等弱势老年人口增长较快,照料养老的需求不断增大

根据民政部《2015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15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22亿,占总人口的16.1%,65周岁及以上人口1.43亿,占总人口的10.5%,其中2.22亿的老龄人口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老年人口突破2亿的国家。此外,高龄老年人口以年均增长100万的态势上升到2 400万;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增长到3 500万;我国老年人口慢性病平均患病率为74.80%,目前有1.4亿的老人患有至少一种慢性病;部分大城市老年人空巢率高达70%,①慢性病老年人和空巢老年人规模持续上升,均已突破1亿大关。“银发潮”不仅对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带来严峻挑战,而且对我国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态建设等诸多方面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老年人口增速全球第一

从人口增速来看,我国已属于人口增速最慢的国家之一。“六普”数据显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2.66亿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 390万人,增长5.83%。平均每年增加73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仅为0.58%。我国已进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阶段,人口的红利期已经结束。如今我国人口的增速已非常缓慢,如果低生育水平持续下降至2027年,我国人口将转为负增长。而从老年人口的数量和速度发展来看,我国已居全球之最。根据中国老龄委和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等方面的预测,到2025年前后,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将达到14%左右,进入到深度老龄化社会。到2050年时,中国60岁及以上老人将达36.5%,高于美国等大部分发达国家。也就是说,从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算起,西方发达国家经历的上百年的人口老龄化进程,而我国也许将仅用25年左右的时间来完成。如此迅猛发展的人口老龄化进程,对我国政府的财政投入能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及其他相关政策体系构成了严峻挑战。

(三)未富先老、未备先老,应对老龄化的能力建设受到极大制约

一个国家应对老龄化的能力与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从绝大多数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情况来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都在5 000-10 000美元或更高水平,而我国在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刚刚超过1 000美元。也就是说,我国是在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较低阶段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所以,“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的特征非常突出。未富先老的国情,使得我们面临着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保障水平不高、养老事业投入不足等问题,应对老龄化的能力建设迫切需要我国加快构建科学系统完善的社会政策体系予以支撑。

(四)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养老问题十分突出

我国老龄化发展趋势总体呈现出城乡倒置的现象,即农村老龄化程度更高。“六普”及相关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比全国的平均水平高出两个百分点,即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远高于城镇。农村地区的失能比例高于城镇地区,整体上城市老年人口中生活失能的比例为2.45%,而农村老年人口失能比例则高达3.32%。此外,由于农村老人普遍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养老保险金领取的水平还较低,导致老年贫困问题尤为突出。同时,农村老人特别是失能半失能老人往往得不到来自家庭或社会的有效服务和照料,部分老人患严重疾病或丧失生活能力得不到及时治疗,使得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

(五)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历程中,对人们的生育意识和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控制我国人口数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家庭规模呈现日趋小型化趋势,“四二一”结构模式的家庭日益普遍。家庭规模小型化直接导致家庭的养老功能不断弱化,家庭传统代际支持的能力逐步削弱,居家养老模式面临着如何加强和创新的问题。

三、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及机遇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影响。人口老龄化在改变人口结构的同时,也改变了劳动力的供给结构,导致适龄劳动人口大量减少。此外,对我国传统的依靠廉价劳动力和低附加值产品的发展模式带来较大影响,倒逼我国的产业结构尽快实现转型升级。

第二,挑战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及健康管理体系。目前,我国老年人口中有近4 000万失能和部分失能老人,老年人口慢性病平均患病率为74.80%,有1.4亿的老人患有至少一种慢性病。由于医疗资源短缺和分布不均衡,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不能得到有效及时的保障,对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体系建设提出新的课题。

第三,养老服务模式的挑战。老年人不仅需要得到生活照料,还需要得到精神慰藉和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叠加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对传统养老模式和理念提出了挑战,迫切需要为老年人提供医养结合的服务。

第四,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挑战。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使老年人的公共支出急剧增长,尤其是养老、医疗保险基金支出压力越来越大。此外,家庭规模的小型化也导致对养老服务需求大幅攀升,养老服务供给的压力与日俱增。“十三五”时期,能否为快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做好养老金制度的财务准备并保持长期精算平衡,能否为老年人医疗养老服务需求提供足够的人力资源,是我国将要面对的一个严峻挑战。

第五,对人口及计划生育政策的挑战。迅猛发展的人口老龄化态势,使我国老年人口的比重目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劳动年龄人口开始绝对减少,目前,这一状况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这对我国的人口均衡发展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提出了新课题。目前,为应对这一局面,我国已开始全面实施两孩政策,“十三五”时期,如何在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的基础上,适时调整计划生育政策、适时实施延迟退休政策等,对完善人口发展战略、保障国家人口安全是一个全新的问题。

当然,人口老龄化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人口老龄化将促进老龄产业的发展,老龄产业也被称为“银色产业”,“银色浪潮”的到来,使得老年群体的衣、食、住、行、乐、医等各方面需求快速增加,只有大力发展以老年服务业为主导的老龄产业,才能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口对这些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老年服务业的大发展,相应地也会提升对劳动力的需求,将为社会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改变现有的就业结构,进而形成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实施应对老龄化的社会政策的对策建议

为应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态势,我国政府坚持民生导向,不断调整完善人口政策及其他各项社会政策,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十三五”时期,要有效应对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态势,不仅需要加强现有社会政策制度体系建设,更需要对一系列事关民生的社会政策予以创新,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一)构建以社会救助为保底层、社会保险为主体层,以企业(职业)年金和商业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最重要的制度安排。目前,必须在以下方面取得突破。

一是优化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当前,要加大城乡统筹的力度,提高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合理确定养老保障水平,建立综合考虑收入增长、物价变动等主要因素的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正常调整机制,有序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和替代率水平、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出台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加快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鼓励个人建立储蓄性养老保险,形成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加快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与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制度整合,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

二是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社会福利制度。通过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急难救助等救助制度建设,为老年人提供必要帮扶。探索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建立由政府主导的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将医疗护理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支持建立以社区医疗机构和护理院(站)为依托的基层医疗护理体系;探索社会化养老模式,打破城镇公办养老福利院与农村敬老院城乡分割现状,使老年福利事业的公共资源在城乡间能够得到均衡配置。建立高龄老人津贴制度、高龄失能老人护理补贴制度,并将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完善失独家庭救助政策,加大对失独家庭的经济救助和精神慰藉。

三是推进基金投资运营。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对社会保障基金收支平衡进行精算预测。探索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在确保当期养老金发放和基金安全的前提下,积极稳妥推进基金市场化、多元化投资。

四是提升商业保险的供给和服务能力。第一,支持商业保险机构针对老年人的养老保障需求开发各类适老保险产品,支持具备条件的保险机构投资养老服务产业。第二,推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若干意见》,鼓励商业保险机构以出资新建等方式新办医疗机构等健康服务机构,完善健康保险有关税收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投资设立专业健康保险公司,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为发展商业健康保险提供完善的政策支持。

(二)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能力

应对老龄化既要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又要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身体状况及相应的健康需求也有差别,需要差别对待,要依据不同的健康状况采取有效措施,做出多种制度安排,满足不同要求。基层医疗机构要针对社区的重点人群,高龄、重病、失能、部分失能以及有特殊困难家庭的老人提供定期体检,上门巡诊,建设家庭病床,进行社区护理,开展健康管理等一系列基本服务。推进在基层的医疗卫生机构和医护人员与老年人家庭建立签约服务关系,为居家老年人提供连续性的健康管理服务,并着重在一、二级医院和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需要进一步探索服务内容、项目、收费标准等,把服务内容和流程规范化,使无论是机构助养,还是在家养老的老年人,都能够便捷地获得服务,对于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要纳入医保支付的范围,实现医养结合的目标。

(三)建立多层次的养老服务制度体系,加快养老产业发展

一是加大对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支持力度,合理发展养老机构。首先,要重视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是我国老年人口普遍认可的具有本土特色的传统养老模式,近年来,一些地方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等同于养老机构建设,导致很多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得不到合适的服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因此,各地迫切需要完善居家养老的服务系统,加大对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场所以及适老化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投入,提高我国居家养老的服务水平。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稳步发展机构养老,弱化养老机构床位数考核,注重服务能力提升。另一方面,要加强社区为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同时,要大力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其次,拓展农村养老服务发展空间。依托行政村、较大自然村,充分利用农村闲置房屋,采取政府、集体、社会和个人出资的办法,建立小型老年居住生活区、小型托老所和农村幸福院等互助式养老服务设施。有闲置学校、卫生院等资源的,鼓励支持个人、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建设供老年人集中居住生活的老年互助养老院;没有闲置资源的,可将村委会办公场所进行改造建设,也可以利用农村闲置房屋建设农村幸福院、老年饭桌。同时也可以整合危房改造资金,采取个人拿一点、政府补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办法,建设供老年人集中居住的互助养老院,解决目前农村留守老人的现实生活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