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情境教学理论论文范文

情境教学理论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情境教学理论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情境教学理论论文

第1篇

小学英语教师在情境教学过程中,由于措施不当,问题层出不穷,教学效果难以令人满意。

1.小学英语情境教学的现状(1)情境创设简单。首先,绝大部分小学教师会采用实物、挂图、简笔画等基本教具,课堂经常会采用录音机、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英语儿歌、小型游戏等使用频率也较高。但学生参与表演、学唱英文歌等难度稍大的情境设计较少出现,即使使用,成功率也不高;其次,教师对情境素材的选择首先来源于教科书,部分教师会尝试搜集相关资料辅助教学,课堂大部分教学时间用于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宽度。但对于挖掘教材情境内涵,以及教材情境传达的人文底蕴,课堂涉及甚少。(2)教学评价单一。首先,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采用传统的“提问—回答”式教学方式,很少运用肢体语言,如表情、手势、躯体动作等,激励或者褒扬性的话语运用甚少;其次,中期考试或者期末考试,听说读写的考核中,听说所占比例很低,甚至为零。课后作业中,“听录音跟着读”等非具体形式的作业不能激发学生任何学习兴趣,远离英语课堂后基本上没有任何英文语境。(3)合作学习形式化。英语课堂教学常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形式,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展开竞争。但教师在分配小组时,往往邻桌三五成群,缺乏科学的分类;而且分配给学生的学习内容有时过于简单,不能激发学习小组群策群力,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缺乏,合作观念淡薄。(4)高低年级情境教学过程差异大。中低年级课堂,情境创设开放别致,事例真实生动,形式活泼新颖,开展游戏或唱歌、表演等情境活动;而五六年级学生,基于升学的需要,教师在教学组织、教学设计中,创设情境保守,基本上就是按部就班地使用教材中的情境,较少开展其他情境活动。

2.小学英语情境教学产生此种现状的原因。(1)客观原因。首先,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翻阅多种小学英语教材,无论人教版、北师大版还是各种地方版本的教科书,每学期都要学习6~8个单元的课程,而小学英语课时安排少,基本上每周两节,课时紧张与教学内容丰富成为鲜明的对比,矛盾突出。教师一致反映情境设置困难。其次,应试教育压力大。学校对学生的了解凭借分数,对教师的考核凭借教学成绩。因此,考试成为师生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无法精心设计情境教学。(2)主观原因。首先,教师对情境教学缺乏深刻了解。当前大部分教师对情景教学法都有一定的了解,也考虑利用情境的创设来进行教学,但对情境教学法的依据、功能及如何应用等理论基础理解不够明确,缺乏深刻的认识与反思,在实际的实践操作过程中,更不知道如何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来创设教学情境。同时,教学方法较机械,很多教师一般利用简单的图片或小游戏吸引学生注意,来组织情境教学,不能达到灵活多样化的要求。如何利用情境更有效地来组织教学成为主要问题。再者,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科学化的小学班级容量为12人,人数越少则越适合小班教学,教学效果更优化,反之也为情境教学的开展带来不利因素;学生对英语兴趣浓厚程度不一,且英语基础不同,在进行情境教学时,学生基础不同,掌握的知识结构迥异,教师无法实现同步教学,兴趣浓厚的学生,知识领悟程度深,课堂参与程度高,更激发了其努力学习的信心。而基础薄弱的学生,则对英语学习的态度日益马虎,学习成绩逐渐落后。

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小学英语情境教学优化的启示

1.关注学生先前的认知水平。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根据先前的知识经验,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中通过与他人的合作而积极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先前知识经验是获取新知识的基础,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因此在教学中就要求教师全面了解到小学生原有的英语基础并把它视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从而打破不良认知图式和观念,建立全面完整知识体系。学习1~10的序数词拼读和默写时,首先要求学生已经掌握1~10这十个数字的基数词的写法。创设生动活泼的英文数字情境,教学生掌握基数词转变为序数词的规则,并能够在实际生活灵活应用。总之在实际英语情境教学中,要求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有效引导学生原有知识体系与新学知识的衔接,不能使学生感到认知困难进而对新知识索然无趣;鼓励英语教学在创设教学情境管理教学内容时,以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为出发点,把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知识库中,进行“同化”、“顺应”的信息整合,从而增长出更新的、更完善的、更科学的知识体系。

2.丰富教学情境。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通过与他人及环境的交互作用而建构的,所以,教师应创设贴近小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现有认知结构,让学生能轻松进入教师所创设的语境,提供给学生最恰当最真实的语言信息。心理学研究表明:提高教学效率,但对同一内容的语言识别因呈现方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教师所展示的形象越鲜明、越具体,就越能缩短感知时间,越能激发学生认知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通过实物教学或模型展示有关学习用品、人物职业、动植物、食品等,生动直观。通过实物与英文的直接对接,省略汉语的翻译环节,可使学生记忆深刻。图片、挂画、简笔画图画可以把对话内容形象化、具体化、达到直观刺激的效果,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结合当时的教学环境,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给学生创设一个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实现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多元化。要想使评价有效地融入情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努力营造宽松、开放的评价氛围,力求使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成长、进步。倡导评价主体多元化,应用考试和日常教学活动为参考依据,考察个人或者团体的方式,鼓励学生、同伴、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同时需要多关注正面评价的激励作用,善于发现学生微不足道的进步。当学生犯错,不指责学生,不刻意纠正其错误,可以尝试反复重复正确的语言,使学生有意识地反思,进行自我纠正。教师应注意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心理发育机制和学习风格的差异采取适当的评价方式,倡导评价形式多元化,如课堂教学活动评比、调查问卷、学习档案、学习结果自我测试、家长对子女学习情况的反馈与价、平时测验等。把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结合,把学生平时参与各种英语教学活动所表现的交流能力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低年级形成性评价,应采用与日常教学活动相互贴近的方式进行,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和交流等方式评价学生。高年级期中或期末考试可采用口笔试结合的方式,口试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要分析学生实际运用、操作语言的能力。笔试要侧重考核听和读的技能。终结性评价尽量不对学生成绩排队。

4.营造科学的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员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就某一问题进行沟通、交流,共享学习资源,互相吸收各自成功经验,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课堂上的社会交往使得学生接触不同的观点,丰富自己的认知图式,建构新的知识生长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先对学生的知识背景、性格特点、学习能力、心理特征进行综合评定,根据评定分析的结果将班级学习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发挥组内成员的合作互补优势,给予每个小组机会,让每个成员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同时力求各组间的均衡发展,不存在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更能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合作学习更加优化。为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应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引导作用。教师需要根据具体情境,教学内容及教材的重难点,以及学习共同体的特点,进行积极规划和引导。

第2篇

情境学习理论的起源和发展

“情境学习”一词最早是由人类学家提出的,其较早期的很多理论大多包含在人类学、教育学和认知科学等相关领域中,涉及的知识较为广泛。英国著名的数学家、哲学家怀特海很早就提出,学生在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往往都是不成体系、支离破碎的,都是一些脱离情境的“呆滞思想”,学生所接受和记忆的知识也多数是为考试而服务的,很难转换成为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美国教育家约翰一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和改组”,他的理论中始终贯穿着经验和实践的原则,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在经验中的主观能动性,首先提出了连续性与交互性的经验原则。

1989年,布朗、柯林斯和杜吉德共同发表了论文《情境认知与学习文化》,在当时的教育界引起了广泛关注,文中提出了知识具有情境性。1991年,莱夫等人发表了《情境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对“学徒文化”进行研究,认为一些从事专门职业的人,在没有任何理论基础的前提下从学徒做起,也没有在学校中受到系统的教育,但是却能非常灵活熟练的解决行业内的各种难题,这就是情境学习理论的体现。

情境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1.知识的情境观

首先,知识是情境性的。知识不是种存在于大脑中的静态固定体系,而是个体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共同作用而产生的复杂的认知过程,是个体通过情境相互联系和互动的产物。由此可见,知识依赖于情境而产生,并在情境中被运用、理解和发展。其次,知识具有生成性。由于知识的产生依赖于一定的情境,而我们身边的事物是处于绝对的变化中的,那么个体的知识受到情境的影响和制约,就会产生变化和发展,甚至可以在现有理论的基础之上创造或产生出新的认识,用以应对情境变化,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创新能力,可以适应、更新和创造现有知识体系,应对新的问题并更好的解决问题。再次,知识具有分布性。知识系统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各类不同的知识分布在不同人们的大脑中,不可能集于某个学者或专家,不同的人掌握着不同性质、不同种类、不同数量的知识。另外,相对于同一个人来说,知识也是分散于各个不同年龄阶段和人生阶段中的。由此可见,知识若要得到有效的传播和发展,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实现个体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沟通,这样才有可能将分布在个体头脑中的知识转化为公共知识,在交流和沟通中使知识得到发展,实现共享。

2.学习是合法的边缘性参与

学习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抽象概念,受到各种个体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其实质可以理解为是对社会实践的种参与。学习应该根植于情境之中,情境学习理论认为任何脱离现实实践的学习都是没有意义的空谈,学习应该在某种社会环境或活动情境中完成。

“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是在1991年提出的,这种理论认为,学习是指新手学习者在某个特定的实践环境中,从最基础的或已知的周边性工作做起,通过观察、模仿资深从业者的实践和经验,并在他们的指导和引领下学习技能,随着知识的不断深化和技能的增长,能够独自完成相应工作的过程。同时,学习的合法边缘性参与还体现在学习是一种文化的适应,是社会的协商,更是一种知识的创新过程。

对艺术设计教学的启示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情境学习理论在教育领域获得了认可,并取得了定的成功,但是专家们对于这种理论的研究还没有停止,仍然处于继续发展的阶段,在艺术设计教学中我们可以得到几点启示:

首先,虽然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给情境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技术保证,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例如在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中的远程教学,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可能很难真正做到实践互动。如果想在艺术设计教学中更好的应用情境学习理论,就必须解决相关的技术问题。

其次,在学校中的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的去创建情境学习理论中的实践共同体,虽然在实践教学中以班级或专业为组织机构,但在情境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这种共同体应该是更加贴近市场或行业组织的,让课堂不再局限于教室、实验室,而应该走进公司、企业等。学校应该尽量给每个学生提供实践互动的机会,不能只是短暂的课外实践或实习,而应该贯穿于整门课程或专业的教学过程中。

第3篇

论文关键词:网上教学设计;情境教学法;新闻情境

《国际贸易原理》是电大开放教育会计学专业本科的一门选修课,主要讲授国际贸易领域的基础知识和一般原理,其理论性、系统性和专业性强的特点十分突出。传统的网上教学设计常常让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由于对这样的经济学理论课程感到复杂深奥、晦涩难懂,因而产生畏难情绪。同时,感觉经济学理论学习和现实生活有距离,很难学以致用,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这些都会给做好本课程的教学工作提出挑战,要求教师对网上教学设计不断创新。笔者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依据情境教学法和对本课程开放教育学员学习情况的客观分析,尝试规划并逐步实施一套基于新闻情境的网上教学设计。

一、网上教学设计的依据

(一)情境教学法

受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思潮的影响,国内外许多学者从建构主义的视角出发,重新思考知识和学习的性质以及教育活动诸要素,表现之一便是情境教学(contextualteachingandlearning)成为教育理论界的焦点之一。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讲授内容,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新闻情境是可创设的一种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在网上展示与课程相关的新闻文字和图片或播放新闻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新闻情境中,了解和理解新闻,并对新闻事件做出合理的分析和判断。学生在这种切身的体验过程中,会主动探求必要的理论知识,并无意识地自觉加以运用。

(二)本课程学生分析

参与本课程开放教育学习的学生绝大多数属于在职的成人,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工学矛盾突出;文化素质、学习素质普遍较差,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不足,不习惯独立自主的学习方式;大多数学生以通过考试为最终学习目标。另外,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学习本课程缺乏足够的经济学知识准备。学生希望降低学习门槛,节省学习时间,取得学习效果。

二、网上教学设计的规划

(一)明确教学目标

通过基于新闻情境的网上教学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进行体验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对本课程中不同层次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达到识记、理解和运用的不同标准。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

(二)划分教学模块

教师根据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划分出I、II、III三大教学模块(如下图)。

I是教学体验模块,包括新闻素材、新闻背景、新闻关键词、新闻解读、和新闻评价5个子模块。合理选择新闻素材十分关键,既要能够迅速有效地将学生带入新闻情境,又要能够尽可能多地涉及到课程教学内容。新闻背景的提供是课程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既为学生完成新闻情境的体验活动提供帮助,又向学生展示了本课程的相关知识要点。将新闻素材中出现的本课程中的重要概念设为新闻关键词,让学生识记这些专业术语。新闻解读帮助学生真正读懂新闻,不仅看到事件的表象,还能理解表象背后的更深层次的含义。

新闻评价让学生无意识地自觉运用经济学理论、观点和方法,表达意见和立场。

II是教学目标模块,这是一个虚拟模块,在课程网页上没有相应的实际内容,包括情境创设、知识要点、识记、理解和运用5个子模块,与I的5个子模块一一对应,与III的子模块息息相关。它既是是教师在创设新闻情境时的教学目标,也是要求学生达到的学习目标。

III是教学效果反馈模块,包括选择题、名词解释、判断题、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等多个子模块,表现为不同类型的习题及参考答案,体现了识记、理解和运用等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答题情况了解教学效果,学生也可以通过答题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是否达到预期。

(三)填充教学模块

以下是笔者提供的一个范例,仅供参考。

说明:由于模块II是虚拟的,因而只列出模块I和模块III的填充范例

三、网上教学设计的实施

在电大在线平台上,可分别或同时在课程论坛、课程网页和多媒体资源展示区实施基于新闻情境的经济学理论课程网上教学设计。

(一)在课程论坛发起讨论

教师可以在课程论坛上定期或不定期地发起主题帖,提供新闻素材和新闻背景,标出新闻关键词,引导学生通过论坛讨论跟帖的方式参与新闻解读和新闻评价。这种实施操作的采用了师生互动的模式,教师持续的对讨论的引导和控制显得至关重要。虽然没有习题,但学生在论坛里的表现可以作为教师检验教学效果和完善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

(二)设置“课程新闻榜”栏目

教师可以在课程网页上设置“课程新闻榜”栏目,在栏目内以时间为序或以教学内容为序,分设若干个文件夹,文件夹名称即为新闻标题。每个文件夹中设置上述模块I和模块III,供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

第4篇

一、活动展现情境,丰富学生写作素材

目前,小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着“言之无物”的通病,究其原因乃是学生缺乏丰富的作文素材。这是因为一方面学习“负担”过重、生活狭窄所致;另一方面,恐怕是教师忽视了学生间接经验的指导。因此,学生自然会材料枯竭,无话可写了。叶圣陶先生认为,作文教学“从内容入手”,其基本思路之一是"强调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获得并积累生活经验的能力”,为此,我们应根据作文教学的目的来创造活动、展现情境,调动他们的感官去含英咀华,捅捉写作素材,触发写作灵感。

1、游艺活动创设情境。喜欢活动,这是学生的天性和共性,活动中蕴合着字富的作文内容,加之学生是活动的参与者,将”活动”与”写作结合起来,文章自然会”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因此,我们应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贴近自然,贴近社会,贴进生活的活动。如参观名胜古迹、田园风光、工业园区,访问市场商厦、旧城新村、科技台站,进行歌咏比赛、智力竞赛、田径运动会,举行升旗仪式、演讲会、颁奖会等,让学生在缤纷的大千世界中观察生活,更多地吸收感性信息,丰富写作素材。

2、实践活动感受情境。实践活动也是学生所喜爱的活动形式,它不但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还让学生在实践过程的感知、体验中丰富了作文素材,如标本制作、科技实验、栽花种草等。也可以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区劳动、新闻调查、人物专访等。

3、表演活动体验情境。运用“角色表演法”让学生扮演写作题材中的人物,通过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栩栩如生地创演或重演事情经过,让扮演者亲自体验事件中的人和事,让观看者素眼目睹事件的全过程,从而大家都能在写作中形象生动地反映出所见所闻所感,写出真切感人的文章来。如上海浦东师范附小贾校长在全国情境作文教学研讨课中,就采用了这种方法,让学生据词造句,据句构段,据段扩篇。在处理据段扩篇这一教学重难点时,让学生创造性地设计情节,登台表演。表演者和欣赏者都入情入境,体察细微,表演者的创造性反映出文章的新颖性,表演者的多样性反映出情节内容的丰富性。

二、音乐渲染情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根据写作题材的需要,选择相应的音乐来渲染气氛,把学生带进写作的美妙景象中,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如在指导写《我的家乡》时,播放《谁不说俺家乡好》、《故乡的小桥》等歌曲,激发学生的爱乡情怀,产生描写家乡的欲望;“三八”节写《我的妈妈》时,让学生饱含觉深情地唱《烛光里的妈妈》等曲子,他们心中便会涌起对妈妈的感激之情,慈祥勤劳的妈妈如何关爱自己的生动场景就会闪现于眼前,流演于笔端,笔下妈妈的形象就会更加丰满、感人。

第5篇

例如,“工业的区位选择”教学情境创设。情境呈现:多媒体呈现水泥厂、酿造厂的景观图片,有严重大气污染的工业(如水泥厂、酿造厂)在区位选择时应注意什么?生1:对于常年有稳定风向的盛行风地区来说,应布局在下风方向。生2:还应在远郊区,在城市热力环流的下沉气流之外。乡土情境:多媒体呈现“循潭县城区工业分布图’,,请结合当地季风气候说明工业的区位选择在哪儿比较合适?学生结合学到的地理知识进行激烈的辩论……这样的情境创设,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变为学生知识意义主动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是学习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师生之间既有信息的传递又有情感的交流,更有思维的撞击。

二、基于问题探究式的图像情境

好的图像情境总是跟问题的解决联系的,利用问题探究创设图像情境,便于展开合作、探究、讨论、理解或问题解决等活动,让学生有条件、有可能将已掌握的知识经验与将要掌握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学会由大到小、由粗到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气候类型”教学情境创设并图情境:教学气候类型时,为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首先将“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和“雨林气候的气温和降水柱状图”并联组合,用多媒体创设并图式情境:能找出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哪里吗?联系学过的知识,请尝试分析该气候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叠图情境:在学生正确回答的基础上,将“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与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和巴西东南部的热带雨林景观图叠加观察,并采用局部闪烁的方式,创设叠图式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生成:除了这些地区外,世界其他地方还有没有热带雨林气候分布?为何在纬度相对较高的回归线附近的马岛东部、澳的东北部和巴西东南部也有热带雨林?这些地方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原因是什么……串图情境:对于学生的生成,教师不要急于给学生答案,而是利用“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气压带、风带示意图”、“世界洋流分布图”、“地形图”创设串联图式情境,引领学生自己得出“这些地区都位于来自海洋信风的迎风坡上,同时受到沿海强大暖流的影响,所以也是终年高温多雨,虽然不在南北纬10度范围之内,也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怕勺结论。本情境的创设,通过并图、叠图、串图等多种方式创设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情境,激励学生生成问题、研究问题和探究本质。

三、利用学生认知矛盾创设情境

第6篇

教学情境类型多种多样,而问题情境又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之一。产生学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知欲,假如没有问题,学生就感觉不到问题存在,学生不会去主动深入地思考,学生学习只会停留在表层上和形式上。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决策等认知层次来调节问题的难度,并结合实际生活、地理故事、历史材料、诗词歌赋等内容提出新颖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特别是通过案例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让学生感觉到知识的实用性。如必修二第三章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这一部分内容,其中工业区位因素及工业布局影响因素是本节的重点内容。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啤酒厂的案例,让学生以厂长的身份去选址,然后思考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和因素,这样,通过联系现实,结合实例,对教学内容重新设计,便可使学生完全融进教学全过程,提高学习效率。

二、运用生活体验创设生活情境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以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的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有机部分。”可见生活情境的创设是多么重要。回归生活亦是新课改的内在要求,现实生活是课堂教学情境的源头活水。是故,教学情境的创设,应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以引起知识上的“共振”和感情上的“共鸣”。譬如,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这节内容的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回顾沭阳十年前人口数量、城市规模、就业状况、基础设施、环境污染等方面特点,然后跟现在比较有什么变化,从而让学生掌握了城市化的标志、表现及特点。可见,通过引导学生走近和走进现实生活,可使抽象概念感性化,加速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三、创设模拟真实情境

巧妙的模拟情景创设,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例: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演示。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但若经教师指导,由两名同学来表演,效果就不同了。具体操作如下:让两个同学上讲台,其中一人站着不动并把头充当“太阳”,另一人手拿地球仪充当“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太阳转,同时另一只手也要自西向东轻轻地拨动地球仪自转。学生在享受表演的同时,也把“地球在自转的同时绕着太阳公转”这部分地理知识理解消化了。在这样的模拟情景中,学生丰富了知识,锻炼了能力,也获得了最深刻的情感体验。

四、创设信息情境

第7篇

关键词:情景教学;问题情景;活动情景;多媒体情景

情景教学是一种模拟相关场景甚至情景等的方式,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以及探索欲,调动起学生们的主动学习性,从而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的活泛,学生们的接受能力也较高,从而巧妙地将学生们的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接受学习,一定程度上也是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本文结合情景教学法论述其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问题情景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依据教材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点与难点,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在教学课件的制作过程中进行问题情景的创设,激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运转大脑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索与求知,学生们主动解决的问题,可以增强学生们的记忆,同时积极的与老师互动,课堂氛围也十分的浓厚。刚进入初中的学子们,在学习地理课堂的时候,首要要学习的是中国地图,如何让学生们巧妙地熟悉并掌握中国地图的整体呢?这不是靠死记硬背的东西,而且老师要让初学者对此先提起激发的兴趣,从而在后期的学习中才会更加的积极主动。中国有三十四个省,老师根据不同省的特点,然后根据模板的展示,让学生们有一个整体的认知,然后创设问题情景如“山东的临省是什么”、“与相邻的省有几个”等相关问题情景的创设,学生们根据老师的提问,自己去动手寻找与总结,从而不断地在学生们的头脑中有了大致的印象。这种问题情景教学法可以极大的调动起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同时也调动其学生们的思维,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学生们的学习兴致也会空前的高涨。

二、活动情景创设,激发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情景或者是实验情景加入到地理课堂的教学中,可以极大的调动起课堂的教学氛围,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动手能力以及创造力。活动情景教学可以让学生们积极的参与其中,彼此讨论与交流,学生们在切身体验后得出的结论,往往最有成就感。如在夏季,陆地与海洋的气温比较时,白天让学生们测量陆地的温度以及大海的温度,没有大海的地方可以进行小河的测量,或者老师可以准备一定的水量等置于室外。将白天的陆地温度与水的温度进行测量后,然后在晚间再进行陆地温度与水的温度的测量。然后根据数值就会得出相应的结论,“在夏季,白天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在夜间陆地温度低于海洋。反之,在冬季则相反。”一组数据是不能得出相关结论的,所以多比对几组数据,从而将学生们的认识变得更加科学化。活动教学可以大大的激发学生们的动手能力,但是一节课的活动设置不宜过多,否则学生们会产生厌烦心理。一节课中一般以一两个活动为宜,把活动设置在教学的重点、难点或关键处。在活动中,学生或独立思考,或积极互动,参与面广,自主空间大,教师则可及时解决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的各式各样的问题,学生们之间也可以相互讨论,提升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思维能力,自己去总结知识或者结论,从而印象深刻,将书本知识灵活的转变为自身所能掌握的知识。

三、多媒体情景创设,激发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与想象力

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使得多媒体教学走进学校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们的学习带来一股新的活力。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们更加直观的进行知识的掌握,视听语言的魅力可以将书本中抽象的事物变得更加的具体形象,学生们的空间思维能力与想象力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启发,学生们的知识储备也变得更加形象具体。初中地理的课堂教学中,有很多的抽象知识,如不同地区的气候等,这些课程的教授,老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进行情景创设,情景模拟,以及情景的展示,生动鲜活的画面展现在学生们的眼前,学生们不仅可以有身临其境之感,更可以直观的感知多媒体课件中带来的震撼。对于无法感知大自然奇妙的学生们来说,多媒体创设的情景无异于让学生们有亲身体验之感,所以多媒体的情景创设,可以激发学生们的想象力与思维力,更可以激发创造力。

四、结束语

素质教育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弊端,教师也纷纷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掌握知识。情景教学法在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中产生了极大的作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升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与创造力,多媒体情景教学还可以将抽象知识转变为具象知识,便于学生们更好的去理解与掌握。

作者:郎静瑞 单位:包头市第二十五中学

参考文献:

[1]李家清,陈实,张丽英,陈芳.走进新课程:论地理教学的设计与创新[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2]吴国玺,张本昀,李长坡.基于素质教育导向的地理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晋中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第8篇

一、故事性情境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学起来比较枯燥。它不象语文那样,读起来啷啷上口。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根据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把教材内容编写成数学故事。那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特别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如教学《面积和周长的对比》这一课时,我创建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在大海中有一个荒岛,勤劳的农夫来到这里面开荒种地。他开垦了一块长方形的地,在上面种了许多庄稼。当庄稼快要成熟时,那不懂事的野兽把所有的庄稼吃光了。农夫伤心极了。为预防类似情况发生,农夫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在菜地四周围起篱笆。教师可趁机提问:这篱笆的总长就是长方形的什么?(周长)。农夫又要在地上重新种植庄稼,可是该买多少种子呢?还是先量一量菜地的大小吧。因势如破竹提问:菜地的大小就是指长方形的什么?(面积)。此时学生的情绪高涨起来,对面积和周长的概念就有了初步的体验。这样设计,不仅强化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而且也诱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二、生活性情境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因此,只有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统一起来教学,才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兴趣需要。如教学《米和厘米的认识》这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我们都长高了,原来的校服已经不合身了。同学们,该怎么办呢?我们重新去订校服!可是,你们会用米和厘米作单位来量身材吗?然后,我给每一个小组发一张身材测量登记表:

项目姓名身高裤长袖长肩宽腰围胸围臀围

安排组员分工合作,互相测量身材,并且把数据记录在上表。

再如,我在教学《面积和周长的对比》这一课时,把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出墙报”教学内容。出墙报时要在四周贴上花边,花边所围成的平面要贴上文章,这都联系到长方形面积和周长的问题。把生活实际与教材特点结合起来,创设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教学情境,既丰富了课堂气氛,又巩固了知识,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

三、探索性情境

数学家皮亚杰说:“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给他们。”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中,根据新旧知识的矛盾,巧设悬念,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然后尽量多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促使学生主动探索知识。例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一开始我就让学生听写加法算式:(1)5个2相加;(2)10个2相加;(3)20个2相加……要求学生每个算式只能在一行内写完。当学生写到第3题时,就有人提出:“老师一行装不下了。”教师因势利导,能否想出一个巧妙、便捷的方法来写呢?当时几十双眼睛带着奇怪的目光望着老师。就在这个时候,学生的求知识欲望已被激发出来,这是推动学生自己探索的最好时候,也是推动学生自己探索的最好时机。于是老师说,这里有一种非常便捷的方法,你们想知道吗?教师请5个同学上来讲台做健康操的动作,数一数一共是几只手指,凭直观观察可以得出2+2+2+2+2=10只。介绍比加法更简便的方法:2X5=10。引导学生讨论,2、5、10各表示的意义,学生终于领悟到乘法的含义,也很快明白10个2相加可写成2X10,20个2相加可写成2X20。学生的认识冲突,经历了这样的自主探索后,很快得到了解决。

四、激励性情境

创设激励性的关键,是使学生获得成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体验成功的喜悦。心理学家盖兹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可见,学生对预期认知的结果的了解无疑是具有一种激励和动机作用。我们应当在教学中,为每个学生都提供成功的机会,力求使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例如,在教学《物体的认识》这一课时,把全班学生分成4至6人的学习小组,各组中安排发好、中、差三类学生,组织学生组内说一说自己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的认识。发言时,次序可按“中等生——后进生——优等生”进行。中等生的发言,代表一般学生的理解水平,后进生的发言可依照中等生的样子稍作变化发表意见,主要是锻炼他们的勇气和胆识,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优等生则不必重复上述的意见,可提出自己的新见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回答正确的,老师要及时肯定他们的答案;对有创见的学生要及时表扬鼓励,让学生心里充满自豪和继续求知的信心。对回答错误或不完整的学生要婉言引导,不挖苦、不训斥、不指责。如“你是第一个举手的,可是没想好,再想想好吗?”“你回答得很流利,如果声音再响亮点就更好”;“你比以前更会说了。”利用这些语言,再加上适当的眼神,表情等体态语言,可以激起学生的进取心、自信心和荣誉感,从而体验喜悦,鼓起学习的勇气。

素质教育要求以人的发展为本。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人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收获,有提高,有发展。因此,课堂教学实施分层教学策略,就能解决既面向全体,又因材施教的矛盾。通过对学生的动态分层,定期调整,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取,力争上游。通过分层提问,分层练习,分层评价,使不同群体都能获得成功,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习热情越来越高涨。

五、游戏性情境

第9篇

老师在讲授不同的历史课程时,要保证情感的真挚性和语言的感染性,从而打动学生,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爱憎分明和慷慨激昂的情感,保证他们对历史知识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语言情境教学是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最直接、最普遍的手段。实地情境教学是让学生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在教师的带领下对历史遗址和历史遗迹进行调查和观察,帮助学生认知相关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直观环境,这种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能够发掘周围的环境资源,保证周围环境能够与历史教学内容完美结合。实物情境教学、影视情境教学以及表演情境教学都是通过一定的资料或者历史物件帮助教师寻找到学生的兴趣点,营造出各种教学氛围,将死板、系统的历史知识转变成生动形象、学生易于接受并主动参与的教学课堂,帮助学生加深对各种历史知识的掌握。

二、教师如何更好地使用情境教学法

1.运用语言和感情作为教学情境的基础

初高中学生还处于生理和心理素质未完全成熟的阶段,教师的各种情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对其产生较大的感染作用。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用饱满和真挚的言语讲述各个历史人物的生平和相关的历史事件,从而帮助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角度由感性转移到理性之上。

2.综合运用图片、实物以及多媒

体资料再现历史情境按照相关的教学思想来划分历史教学过程,其本身属于再现过去生活和社会的一种现象,若学生在这在一过程中不能产生视觉上的触动,很难达到新课标的相关要求。图片等相关媒体资料含有大量的历史知识,通过这些资料能够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感中学习到历史知识,把不可能再出现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在学生面前展现,从而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教学综合能力

第10篇

一、活动展现情境,丰富学生写作素材

目前,小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着“言之无物”的通病,究其原因乃是学生缺乏丰富的作文素材。这是因为一方面学习“负担”过重、生活狭窄所致;另一方面,恐怕是教师忽视了学生间接经验的指导。因此,学生自然会材料枯竭,无话可写了。叶圣陶先生认为,作文教学“从内容入手”,其基本思路之一是" 强调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获得并积累生活经验的能力”,为此,我们应根据作文教学的目的来创造活动、展现情境,调动他们的感官去含英咀华,捅捉写作素材,触发写作灵感。

1、游艺活动创设情境。喜欢活动,这是学生的天性和共性,活动中蕴合着字富的作文内容,加之学生是活动的参与者,将”活动”与”写作结合起来,文章自然会”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因此,我们应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贴近自然,贴近社会,贴进生活的活动。如参观名胜古迹、田园风光、工业园区,访问市场商厦、旧城新村、科技台站,进行歌咏比赛、智力竞赛、田径运动会,举行升旗仪式、演讲会、颁奖会等,让学生在缤纷的大千世界中观察生活,更多地吸收感性信息,丰富写作素材。

2、实践活动感受情境。实践活动也是学生所喜爱的活动形式,它不但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还让学生在实践过程的感知、体验中丰富了作文素材,如标本制作、科技实验、栽花种草等。也可以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区劳动、新闻调查、人物专访等。

3、表演活动体验情境。运用“角色表演法”让学生扮演写作题材中的人物,通过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栩栩如生地创演或重演事情经过,让扮演者亲自体验事件中的人和事,让观看者素眼目睹事件的全过程,从而大家都能在写作中形象生动地反映出所见所闻所感,写出真切感人的文章来。如上海浦东师范附小贾校长在全国情境作文教学研讨课中,就采用了这种方法,让学生据词造句,据句构段,据段扩篇。在处理据段扩篇这一教学重难点时,让学生创造性地设计情节,登台表演。表演者和欣赏者都入情入境,体察细微,表演者的创造性反映出文章的新颖性,表演者的多样性反映出情节内容的丰富性。

二、音乐渲染情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根据写作题材的需要,选择相应的音乐来渲染气氛,把学生带进写作的美妙景象中,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如在指导写《我的家乡》时,播放《谁不说俺家乡好》、《故乡的小桥》等歌曲,激发学生的爱乡情怀,产生描写家乡的欲望;“三八”节写《我的妈妈》时,让学生饱含觉深情地唱《烛光里的妈妈》等曲子,他们心中便会涌起对妈妈的感激之情,慈祥勤劳的妈妈如何关爱自己的生动场景就会闪现于眼前,流演于笔端,笔下妈妈的形象就会更加丰满、感人。

三、多媒体教学再现情境,强化学生写作感受。

第11篇

为了能够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到患者病症的具体表现,在开展情境教学过程中,要依照典型病例来设计出相应的情境。比如,可以设计由护士实施静脉输液,模拟输液反应过程。案例:老张,72岁,因肺部感染在社区医院实施输液治疗,40分钟输入1000ML液体,突然出现心慌、气促、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等症状,护士小李停止输液,通知医生,通过抢救护理病人得到缓解。请问病人发生了什么情况,为什么?护士采取了哪些措施?案例中病人有哪些异常?给出这样一个病例让学生了解病情,教师可以参与到情境模拟当中来引导学生,得出出现心慌、气促、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是输液反应急性肺水肿的表现。再通过病例让学生独立分析什么原因引起的急性肺水肿,得出原因是短时间内输入大量的液体。那么,临床上怎样才能避免其发生呢?发生急性肺水肿有哪些护理措施呢?通过情境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使学生学会了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另外,在开展教学前,我们还可以进行建议收集工作,了解学生更希望得到哪一个方面的知识,教师再根据建议与教学任务相结合进行典型病患情境设计。

(二)依照现实临床创设查房情境

我们在进行这个环节的情境创设时,要了解这个环节创设的目的,为的是能够让学生在查房过程中,对病患进行相应的护理检查以及做出正确的护理诊断,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病患制定出相应的护理措施。这样的一个环节,可以让学生巩固所学到的护理知识,并且能够对自己制定的护理措施以及进行的护理判断进行准确评估,让学生把所有涉及到的护理步骤都进行全面的复习以及巩固,方便其进入到实际工作岗位后,更快速地适应临床工作的要求。比如,我们可以设计一个腹部外伤合并腹腔积液的临床病例。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针对这名病例进行查房,要求学生对病患的健康史进行仔细了解,然后再询问病患受伤的时间、地点、受伤时是否采取过相应的处理等情况,这个环节的工作目的在于能够让学生全面收集病患资料,然后及时发现问题,精准地判断出病人的健康问题。又如,我们可以设置一个产房情景,在情景中摆放婴儿模具、包布、衣服、尿片等,然后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与产妇进行沟通,并且根据沟通的程度来进行病患心理状态的评估,在交流过程中,要让病患对整个检查过程以及治疗过程有一定的了解,让其能够更好地配合下一步的检查与治疗工作。

(三)根据全面评估情况设计护理措施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一些相关护理措施的引导。如在上个病例中,应该先进行腹腔穿刺检查,然后再根据检查结果进行病情评估。教师要让扮演病患的学生提前对这类型病例会出现的体征进行了解,然后在护理学生进行检查时表现出来。当患者出现失血性休克时,护理学生应该采用补充液体来进行缓解;在进行穿刺检查时,护理学生必须按照具体的操作规范来进行。在这个病例中还会出现需要输血的环节,这个环节要求学生进行严格的信息核对,避免出现溶血反应。在进行肠胃减压时,要与病患进行沟通与交流,消除病患的恐惧心理。当病患出现手术指征时,要及时地进行手术前准备,如插管或者留置静脉导管等护理操作,以便手术能够顺利地开展。

(四)根据情境教学表现进行教学评价

这个教学环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不仅可以让学生及时发现在整个护理操作过程中的不足,还可以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当所有的操作流程都完成之后,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互评价,让学生自己发现在护理操作过程中还存在哪些方面的不足以及错误,然后教师再结合学生的表现来进行指导与纠正。最后,教师必须要进行一些规范的操作示范,让学生对整个护理过程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以及巩固。教师在进行操作示范时,要及时地针对学生所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整个护理程序,为即将走上的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结语

第12篇

新课标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可以这样理解,新课标要求我们贯彻的是潜移默化的教育原则或者说潜移默化的教学原则是符合新课标的要求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情境教学就要注意创设的原则,只有把握住方向才不会走歪路,这是开展情境教学的基础。

二、正确理解情境教学

历史诚然是对过去的陈述,但是历史更是曾经的鲜活生活的缩影,老师应着力还原其真实。情境教学要做的就是以情感教学为枢纽,以思维为核心选择那些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情境进入课堂,力求将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巧妙链接,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一句话,情境教学是以人为本,把人的需求放在首位建构教学。所以,情境教学是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创新模式,学生在老师的情境设计下调动非智力因素参与课堂,学习效率将大大提高。

三、初中历史情境教学的实施途径

1.营造和谐课堂氛围,打造情境教学的平台。

功夫在诗外。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很多,要在课堂上进行情境教学绝非是想来就来的。打个简单的比方,如果一个人长时间不苟言笑,你让他突然演绎爱笑的角色,那么一定是皮笑肉不笑,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平时师生关系怎样对于情境教学的效果影响极大。“亲其师,信其道”说的就是要注意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由此可见,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情境是靠人创设的,要将历史课堂变得鲜活,人是最关键的。那么,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方法多种多样。但是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必不可少:一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行民主教学;二是多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空间,把课堂还给学生;三是精心设计课堂;四是多与学生交流,走近学生。故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打造情境教学平台非常重要。

2.善用多媒体激发兴趣。

我们在教学时完全可以根据他们的特点激发兴趣。现阶段,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走进课堂,多媒体技术得到广泛运用,这为我们激发学生的兴趣增添了一个有效手段。历史曾经是鲜活的生活,学生要对历史理解深刻需要贴近它。多媒体技术弥补了传统板书的短板。文字可以想象,但无参照。对于初中生来讲,由于受知识和经验所限,他们在还原历史时常常出错,而多媒体海量的资源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多媒体图文并茂,画面栩栩如生,使人身临其境。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时效果很好。如在讲时,笔者这样创设情境:笔者先找到电视、电影的录像进行剪辑,让学生依次看看这样的画面:中国人未吸食鸦片前的社会状况、旧时人们吸食鸦片的丑态、吸食后带来的危害、今天吸食者的下场。通过这样一些画面和文字还有数据的呈现我发现学生的情绪被我调动起来了,他们的表情里有震惊、愤怒、害怕、决绝……这堂课上学生思考得很深入,很多问题都能切中要害。课后笔者分析原因,无非是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调动了,大脑活跃了,参与度高了。

3.用生动的、饱含激情的语言创设教学情境。

语言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最重要手段。有人认为,既然多媒体有那么多的优势,那么用多媒体不就解决了所有的情境创设问题了吗?非也。我们重视多媒体的作用,但并不唯多媒体马首是瞻。战争是人类历史中很重的一页,初中历史课本中有很多战争场面。如何处理呢?是简单地读一读还是照本宣科地介绍一下呢?此时不妨用生动的、饱含激情的语言进行描述。如在讲“一国两制”时,完全可以朗诵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充满相思之愁、离别之痛的诗句有助于学生理解“一国两制”的伟大意义,使学生的爱国之情得以激发和升华。

四、结语

第13篇

关键词:中学物理;物理实验;新旧知识;观察生活

在当前很多的中学物理课程教学中,还存在传统的中学物理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没有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处在向学生灌输知识的主导地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味地在讲解书本中的知识,学生也只是一味地死记硬背。在中学物理的课程内容学习中,学生往往自主实践的时间和空间较少。中学物理教师也不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学生往往处于一个较为枯燥无趣的环境中学习,对中学物理产生不了兴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仅仅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容易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难以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因此,中学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问题式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中学物理知识,并且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能力的目的。

一、中学物理教学创设问题情境的意义

1.问题情境教学符合现代中学生的心理

中学生的心理尚处在一个半成熟的过渡阶段,心理发展状况表现较不稳定,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实验证明,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并在解决问题中得到不断发展。课堂教学实践也表明:当学生接触到的学习内容与其原有认知水平不和谐、不平衡时,学生会产生一种对疑难问题急需解决的心态。在具体的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很容易被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所吸引,被其中有趣的问题所感染,当中学生的思维进入教师创设好的问题情境中时,就会对其中的物理问题产生好奇心理,从而达到激发自身学习动力的效果,让学生进入探究的角色,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学习任务当中。

2.问题情境教学符合现代初中物理课程内容

众所周知,物理学是一门有趣有用的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和观察是物理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可见,在物理教学中应多考虑从物理实验和观察两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遵循物理学内部的本质特征,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恰当地创设物理学习环境,以生动形象的问题情境来学习物理知识,符合物理学科的特点及要求,对培养学生探索科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促进作用。

二、中学物理教学课堂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1.通过物理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中学物理教师在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时,可以用物理实验来引入问题情境。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例如在教学能量守恒定律时,教师就可以拿出一块怀表或者被线吊着的球。首先将怀表或球拉伸出一个角度,教师可以将球放在贴近自己鼻子的地方,然后做个物理小实验。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向学生提问,是否还会回到原来的位置?其中的原理是什么?在运动中的能量是如何变化的?初中学生在一系列的问题中会根据教师所演示的物理实验来进行解答和研究。对其中发生的物理现象进行剖析,进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提升了学习的质量。

2.新旧知识结合创设问题情境

中学物理教师在创设课堂问题情境时,也要注意通过新旧知识的结合来完成教学情境的创设。中学物理知识往往具有前后关联、新旧联系的特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对中学物理知识进行充分的分析,通过对知识体系的解析和了解,将前后教授的知识联系在一起,进而达到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效果。

新旧知识结合的问题情境创设在具体实施的环节中需要初中物理教师对学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创设问题情境中,了解学生的个人需求,在创设的教学环境中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让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到问题情境的学习中。

3.根据现实生活情况创设问题情境

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最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列举生活中遇到的物理现象来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通过讲述实例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对这类物理现象的兴趣,并且让学生对这些现象进行科学的分析,从而顺利进入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完成中学物理学习的任务。

综上所述,中学物理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不仅是要帮助学生学习基础的物理知识,更是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法则和规律,帮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发生物理现象的规律。在现阶段的中学物理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对自身的学习能力和钻研潜力进行挖掘和探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教师要分析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多种生活现象,发现其中的规律并且融入教学活动当中,教师要采用问题式情境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通过解答各类学习中的问题完成对初中物理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

第14篇

情境教学主要指在进行教学时,教师有目标地建立或是引入具备一定情绪色彩与以形象作为主体以及生动详细的情境,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给学生相应的态度体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教材。同时让学生的心理机能可以获得充分发展的新型教学方式。在儿科护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建立疾病情景,不仅可以活跃教学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充分挖掘学生大脑潜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拓展学生思索问题的空间,并且对教学课堂结构进行了优化。情境反思学习方法可以突出重点,利于学生解决难点,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课堂容量,提升课堂效率,使原本枯燥无味的教学变得丰富与活跃起来,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情感具备驱动与催化作用。学生在快乐的情感环境下,心智会更为敏捷与更有成效。在儿科护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各式各样的教学媒体,对儿童正常发育期间的特点实行再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在充满乐趣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不再将学习作为一种负担,而是将其作为一种乐趣体验。另外,视频能够展现儿童的抬头与挺胸以及翻身和坐立等相关动作的发育过程,而学生在观看儿童可爱的动作时感觉非常有趣,这样学生能够在愉快的情境下总结出儿童成长的规律。

2情境反思学习法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2.1建立疾病情境,增强理解能力儿科护理学概念比较抽象,使学生难以对疾病症状有正确理解。运用传统教学方式,导致理论与实践完全脱节,培养出的人才总是高分低能。建立症状情境,可以再现疾病使学生记得更加深刻理解更为透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多媒体课件能够左边运用文字表述,右边插入疾病相关症状的图片或是疾病录像。比如说X型腿与Y型腿以及鸡胸和漏斗胸等相关视频录像;还有异食癖患儿与蹲踞以及红臀的表现和处理等相关视频录像,可以使学生一看就能明白与了解,同时还能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印象,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建立相对逼真的疾病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仿佛身临其境的平台,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学内容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将儿科护理学中深奥与抽象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多媒体中,可以有效地展现胎儿血液循环相关途径与先天性心脏病具体结构,可以让学生更为直观的了解理论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论知识的印象。

2.2建立实验情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将书本与临床情境相结合,并且在生动情境中,让学生学会对儿童进行健康评估的能力。

(1)模拟病房练习,在教室进行讲解之后,学生要进行儿科常用护理技术操作分组训练,教师一边巡视一边示范。在结束前要让学生进行教学反思,而教师要对所有的学生进行评价与总结。在护理技术操作训练期间,一定要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比如要求学生动作轻柔与关爱小儿。

(2)角色扮演与练习,在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扮演病儿家属与护士角色。主要扮演病儿家属成员陈述病儿的主要痛苦和症状,而扮演护士人员要运用沟通与交流技巧,选择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护士以及患者进行交流,一定要教会病儿与家属对相关疾病的健康认知。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创新,以儿科护理学理论知识作为基础进行大胆想象,想象实际生活中可能发生的情况,语言表达方式越贴近生活越好,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想象潜力,加强学生体验,力争做到寓教于乐和寓乐于教,提升学生的综合护理能力以及知识表达能力。比如说在进行小儿肺炎护理教学过程中,因为小儿肺炎是儿童最为常见的一种呼吸道疾病,在每个季节都会发生,其表现的症状为发热与咳嗽以及呼吸困难等。学生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在模拟病儿家属的过程中,可以深刻体会病儿的痛苦与家属的焦虑。而护士更应该关爱病人,最大程度上减轻病儿的痛苦与减小家属负担,要做生命的保护神与守护神,还要让学生扮演护士角色,使其充分体会到护士职业具备的角色内涵,从而在浓厚的兴趣中完成学生儿科护理学理论教学。

3结语

第15篇

课堂教学中有了学习气氛和认知冲突,即创设了思维情境,学生便有了展开思维的动因、时间和空间,从而有助于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引人新课中创设思维情境

新课的引入,这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若不注意思维情境的创设,师生便不易进入“角色”,教师的导学过程和导学效应便不能得到充分体现,从而导致整堂课欠佳的教学效果。引入新课中创设思维情境有以下几种方法:1.巧设悬念,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意向。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意向是在一定恰当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如在教学相似三解形的引入时,提问学生:不过河,如何测河对岸的树高?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意向。

2.提出疑点,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导学”的中心在于引导。引在堵塞处,导在疑难处,搞好引导,能有效地促进思维状态的转化。在新课引入时,根据教学内容,提出一些疑问,就会引发学生解疑的要求。如在教学负数的引入时,提问学生:1.你有5元钱,还了2元钱,还有多少钱?列式算出。2.你有5元饯,还了8元钱,还有多少钱,列式后能算出结果吗?

3.直观演示、探索、发现,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在认识结构中,直观形象具有的鲜明性和强烈性往往给抽象思维提供较多的感性认识经验。心理学家鲁宾斯坦指出:“直观要素以概括的映象表象的形态,以及仿佛显示着和预知着还没有以同的形态展开的思想系统图式的形态,参加在思维过程中。”因此在新知识教学引入时,根据教学内容,重视直观演示、实验操作,就会使学生感兴趣,就能较好地为新知识的学习创设思维情境。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其进行的过程中就蕴含着很好的思维情境。学生在尝试了探索、发现后的乐趣和成功的满足后印象深刻,学习信心倍增,从而能较快地牢固地接收新知识。如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一节课的引入时,先让学生解五、六个一元二次方程,并引导学生列表:各个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X1、X2、X1+X2、X1·X2,并探索发现其关。

此外,在新课引入时还可通过:以旧引新——复习与新课有联系的旧知识,引入新知识;故事激趣——与新课有关的数学和数学家的趣味故事等以创设思维情境。

二、新课进行过程中创设思维情境

学生接收新知识的过程,根据皮亚杰的理论,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同化--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一种是顺应--当新知识不能被旧知识同化时,要调整原有知识结构,去适应新知识,按照布鲁纳的观点,思维情境是借助于学生旧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作为同化和顺应的外部条件。由此可见,在新课进行中思维情境的创设尤为重要。新课中创设思维情境可采用以下方法:1.创造“愤”、“徘”意境。“愤徘意境”,即所谓“欲知未知,半生不熟”的情境。“惯”是欲求明后面不得,“悱”是想说又说不出来。在这种情境下学生跃跃欲试,学习积极性最高,一启则发。其具体作法是,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结点,用旧知识作铺垫,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创设迁移情境,引导学生对照比较;抓住新授知识的内在联系,层层设问,促使学生的思维简约、越层、跳跃。从而在教学中做到同化中有顺应,顺应中尽可能先同化,以进一步调整和完善认知结构。

2.暴露思维发生发展过程。学生在新课学习中有着一定的认知过程,即由“不知到知”的意向、领会过程。由于数学知识结构的特点,往往掩盖了认知思维的存在性。因此数学教学中,暴露思维发生发展过程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和认识过程的。而“暴露”过程的本身就显示了较强的思维情境,它能促使学生思维活跃,使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达到充分统一。

新课进行中暴露思维发生发展过程可采用的方式是:向学生揭示概念的形成、结论的寻求、思路的探索过程;向学生展示前人是怎样“想”的,教师是怎样“想”的,从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如何去“想”,并帮助学生学会“想”。在这个过程中适时地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思想方法。

三、在练习和小结中创设思维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