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互联网创新技术范文

互联网创新技术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互联网创新技术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互联网创新技术

第1篇

现在,Google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大步。近日,Google在北京举办的创新论坛上,向人们展示了一系列最新的研究成果:直接将搜索到的外文网页翻译成中文网页,开发出帮助中国企业进军海外市场的Google全球商机洞察系统(Google Global Market Finder),用手机拍下的照片能够进行即时搜索,帮助盲人使用互联网……在互联网创新方面,Google不断引领风潮。

让搜索更智能

刘保华:互联网是一个平台,Google一直致力于把世界上所有的信息都搬到互联网上,并组织、搜索这些信息。你如何理解这项工作?

Alan Eustace(以下简称Alan):网上的信息无处不在,我们的目标是把重要的信息提供给客户,让客户能够基于这些重要的信息做出一些重要的决定。

我认为,Google是互联网的一个信息向导,而并不是信息来源。其他公司可能希望用户在他们网站上停留的时间越长越好,但我们不是这样,Google本身并不提供信息。我们希望把用户最需要的信息展示出来,让用户更好地使用这些信息。我们只是负责把这些重要的、最好的信息组织起来,让用户得到最好的使用。

刘保华:有人认为,未来四到五年内,简单的信息搜索技术就要让位给智能化的语义搜索。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主流的搜索技术会在四到五年内发生本质的改变吗?

Alan:我觉得Google现在的搜索技术已经非常智能了,搜索结果已经有非常高的质量,这一点非常好。我同意你的观点,在未来五年内,从搜索技术的角度来看,我们确实要更好地理解语义,理解每个字的意思,理解内容以及内容和内容之间的关系,此外,还要理解如何把两个不同地方的内容汇总起来,以解决用户提出的搜索问题。

我觉得你可以期待着,在未来五年内,这些都能够变成现实。现在我们在进行一项研究,系统可以对网页内容进行分析,判断信息的大致意思,比如你可以搜索某个话题的所有表扬性报道和所有批评性报道。

刘保华:智能化语义搜索要求系统后台有一个人机共建的复杂的智能系统,以及一个由众多人共同建设的海量知识库的平台。Google在这个复杂的智能系统的建设上有什么具体规划?

Alan:正如你所讲的,我们确实需要建立一个非常复杂的模型,而且需要对很多非常复杂的概念做出清晰的定义。现在我们已经搞清楚哪些概念需要建立,应该如何建立,它的含义是什么。比如,我们现在要对网页进行评分,并按重要相关性进行排序,然后根据相关网页上的内容投放一些关键字的广告。又比如,在一个出版商的网页上,我们可以分析这个网页,并在这个网页的合适地方投放一些展示类的广告。我们这方面工作的精度和准确度已经做得非常好了。

你刚才所讲的这个系统确实代表了一个长远的发展方向。我们在不断地努力,朝着那个方向发展。现在,我们还处于比较基础的阶段,要建立一些最基础的理念、模型和算法。目前,我们已经在这个领域里迈出了比较大的步子,但还没有达到你说的那样的水平,那是一个长远的目标。

刘保华:2010年7月,Google第一款基于Android平台的手机Nexus One推出后不久就宣布停止销售。最近,Google又了一款基于Android平台、和三星合作推出的手机Nexus S,你能不能给我们评价一下这个事情?

Alan:在推出第一款基于Android平台的手机时,我们的定位是把它打造成为业内领先的终端设备。我们在这个平台上开发的应用软件都会与开源群体共享。在Google第一款Nexus One手机上开发出来的应用,在以后几代机型上都可以继续使用。这是我们当时的想法。

这一次我们选择跟业界领先的手机制造商――三星合作,推出新产品。我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在手机平台更好地创新,才能把硬件和软件很好地集成起来。这款新手机与Google的第一款手机相比,有一些非常有趣的新功能。

我们选择和手机制造厂商合作是有原因的。有了合作伙伴后,我们就能做更多的事情。与我们自己单枪匹马地做事相比,合作能够做得更好。如果我们自己开发,自己销售的话,那肯定会和这些厂商形成竞争的关系,我们觉得这样不合适,所以决定采用合作的模式。这是我们第一次尝试这种合作模式,这次的合作伙伴除了三星,还有百思买,它是我们的分销商。

让社交融入搜索

刘保华:Google前段时间宣布停止Google Wave服务,而在同一时间,微软推出了统一通信和协作平台Link。目前,即时统一的通信平台对社交网络来说越来越重要,其对Google来说也应该是非常重要的,Google为什么会做出停止服务这个决定?

Alan:Google Wave是将电子邮箱和即时通信整合在一起的应用。从很多方面看,我们的Google Wave都是非常先进的。比如,在对话中,你可以快进也可以快退,而且能在Google Wave的平台上开发很多新应用。但Google Wave的使用率并不是非常高,这个产品本身的先进性没有体现出来。我们没有看到这款社交产品实现几何级数的迅猛增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重新评估这款产品的战略。不过,即使我们关闭服务,Google Wave所包含的创新的前沿技术还可以继续在Google的其他产品上得到应用和进一步延伸。

这款产品使用率低的原因并不在技术本身,技术是非常先进的。我觉得可能是这个产品推出过早或过晚,或者这款产品应该具有的某个重要的功能缺失了。确实像你所说的,这个领域非常重要,我们还会继续关注。

刘保华:有消息说Facebook的流量已经占据全美网络流量的四分之一。Facebook的信息搜寻模式或将会对Google产生威胁。苹果自己的系统相对封闭,也可以不依赖Google,甚至不依赖于任何浏览器就能进行信息搜索,这也会对Google造成影响。Google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Alan:我们与苹果公司一直都保持着非常良好的合作,在搜索领域与苹果也是多年的合作伙伴,我们为苹果的应用商店提供后台的搜索功能,苹果地图的搜索功能也是我们来提供的。苹果公司可以自己决定要不要做搜索,但是我个人认为它不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因为Google一直以来为它提供的搜索服务的质量是非常高的,而且苹果也从我们的专业搜索服务中获得了很大的益处。

Facebook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企业。它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获得5亿用户,说明它确实能够很好地满足用户非常强烈的社交需求,并且真正把人和人很好地联系在一起。对于Facebook的成功,我衷心地表示祝贺。

社交这个工具对Google来说非常重要。我自己对Google的产品非常乐观,我认为这些社交工具一定能够很好地融入到我们的产品中。至于未来,我们的产品和Facebook或苹果公司的产品是互补的关系还是竞争的关系,时间会告诉我们。不管怎样,我们都要在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搜索市场上共同生存下去。在某些领域Facebook做得确实不错,但是有些领域,它做起来会有点吃力。

中国研究院不止服务中国

刘保华:Google中国研究院一直非常重视本地化工作,并把很多产品拿到中国来,进行本地化。近期我感觉Google中国研究院有一些改变,它不仅要做本地化的项目,还要参与全球研发体系的组成,把中国研发的产品推到全世界。未来Google中国工程研究院在Google全球研发体系中的角色和定位是什么?

Alan:其实,Google中国的研发机构一直以来都不仅仅是做本地化工作。我们聘请最优秀的、能力最强的工程师来加入Google中国的研发团队,让这些工程师们做一些非常困难但又非常重要的、技术上很有吸引力的一些项目。他们可以结合本地需求推出一些非常创新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换句话说,这些工程师们好比Google在中国的眼睛和耳朵,他们在帮助我们改进所有的产品。

同时我想说的是,我们的产品都是由全球的研发团队一起合作开发出来的,Google中国的研发团队要解决很多本地的问题,同时他们在中国了解和学习到的一些非常有趣的最新东西,不仅对中国市场有益,也能够推广到全世界其他的国家和地区,他们在中国所积累的反馈意见和知识也有助于改进我们全球的产品。

到目前为止,Google中国的研发团队已经跟全球其他的团队建立了非常密切的合作关系。在我看来,在中国非常重要的技术,对世界上其他国家肯定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对Google中国研发团队的定位就是他们既要做本地项目,也要做全球的项目,而且这两方面工作是互为补充的。通过做本地的项目,中国研发团队能够为全球项目的开发做出贡献;通过做全球的项目,他们能够积累国外的经验,为本地的事业做出贡献。

此外,我们还推出了很多专门针对中国用户的需求、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品,因为我们看到这些有中国特色的本地化产品其实也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推广。

比如,我们推出的Google拼音输入法就是专门为中国的客户量身订做的,后来我们发现这款产品也可以用来解决亚太其他国家和地区用户的问题。这个本来只适用于中国用户、在中国推出的产品,在全球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和推广。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谷歌问答这个产品一开始也只是专门针对中国市场推出来的,目的是要提高Google中国网站的内容质量,但后来这款产品在其他国家也用得很不错,给用户带来很大的好处。

刘保华:Google针对中国市场推出了很多创新的产品,那么Google对中国市场是怎么看的?中国市场在Google的全球市场版图中处于什么地位?

Alan:目前,中国是全世界规模最大、增长速度最快的市场。任何一家互联网企业都不能忽略中国,都必须在中国有所作为。

随着中国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业界必定会涌现出一大批技术创新、新兴的企业以及各种全新的业务模式。Google不仅要参与到这些全新的业务模式中,还要在搜索产品方面继续做大量的投资。我们在中国已经拥有非常庞大且忠实的用户,我们坚信通过未来持续不断的创新,一定能够进一步吸引更多的中国用户来使用我们的产品。

在我个人看来,中国是世界上最有趣、最有潜力的市场,所以Google未来一定要在中国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可能我们在中国市场推出的产品和服务组合与在美国市场有所不同,但是我们一定会重视中国的客户,并一定要占据相当的地位。

记者手记

Google的中国策略该有所改变了

在谈话中,Alan一再表示,中国市场对Google来说是一个具有战略性的市场。的确,在互联网世界里,目前中文已经是被使用第二多的语言了。对于有4亿多用户的中国市场,Google是不可能放弃的。

但如何拥抱这个市场是Google必须面对的问题。经济学里有个理论,基于信任的博弈,最终得到的结果往往都是最优的,而以互相控制对方的想法来相处,一般都得不到好结果。也许,Google真的需要考虑一下它的中国市场策略是否需要有所调整了。

目前,中国的很多企业都在走国际化道路,在这个过程中,Google可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Google应该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而不是在中国市场纠缠于一些非商业的问题。阿里巴巴在美国已经收购了几个企业,它最终的梦想就是要做到无缝、在线地把中国的产品卖到全球去。

第2篇

关键词:互联网;新技术;资产管理;变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4-0111-02

一、互联网和新技术下资产管理行业的变革

从资产管理的价值链来看,从资产获取到分销,再到资产服务,各个环节的展业方式均由于技术的“赋能”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新技术改变不了金融的核心,即风险并没有被消除。只要仍存在金融资源的跨期、跨区配置,风险就仍然存在,而资管机构的专业价值也就仍然存在。

(一)资产获取、投资管理环节的变革

1.改变了基础资产的构成。过去的资产标的往往规模较大,趋于集中,比如大企业贷款、大型项目等。新技术的发展则通过新的渠道和新的风险管理手段,使一些过去不存在或没有纳入资产管理体系的基础资产也能被收录其中,比如P2P模式下的小额贷款、股权众筹模式下的初创企业股权等等,从而推动了资产管理基础标的去中心化和分散化,也扩大了整体基础资产池。

2.改变了资产估值的方式。工业时代的基础资产估值通常基于硬件和实体资产的价值,比如生产线、厂房等,关注的是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信息时代的基础资产估值则是基于软件、数据、网络、服务的价值,关注的是关系链、数据和生态系统。例如,飞利浦从照明设备生产商转型为智能照明系统服务提供商,盈利模式也从耗材销售收入转为服务费用收取,其LED灯可免费安装,但通过智能照明系统节省电费,从节省部分分成。由此,对这类企业的资产价值和现金流预测方式也需要相应改变。

3.改变了风险管理的方式。过去的风险管理手段主要是通过抵质押物、现金流等来进行判断和控制。信息时代的风险管理手段则更加多元和立体,借助海量数据进行风险的识别和预判。例如,传统征信巨头FICO推出了大数据分析产品BigDataAnalyzer。

4.改变了投资决策的方式。过去的投资决策更多是依靠专业投资顾问的经验,新技术的发展则使投资决策能够更多地依靠数据、量化分析,甚至机器人决策,从而更好地避免因情绪或情感对投资决策造成影响,保证策略和执行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同时还能以更快的速度和更低的成本实现规模化与定制化的平衡。例如,Betterment、WealthFront等在线财富管理平台就是利用自动化系统,针对客户的具体需求快速定制投资组合;又如嘉信理财的SchwabIntelligentPortfolios。

(二)产品分销、财富管理环节的变革

1.改变了分销方式。过去的投资产品主要依靠金融中介的实体渠道(如银行网点)进行分销。为了覆盖网点和人员的成本,金融中介往往不得不提高投资门槛或收取较高费用。新技术的发展使投资产品的分销更多地转移至PC端、移动端的直销渠道,大幅降低了分销成本,因而也降低了投资理财的门槛,吸收了更多原本难以进入资产管理体系的小额、零散资金。例如,东方财富旗下的天天基金网2014年实现基金销售2 000亿元人民币,2015年仅上半年基金销售额就急速上升至4 000亿元人民币,基金销售规模堪比四大行。

2.改变了投资人的参与方式。过去的投资决策依靠专业投资顾问的权威意见,普通投资人更多的只是被动接受。现在,专业金融机构在信息与产品领域的“权威性”及“特许供应”地位已经相对弱化,投资人日益习惯于主动获取信息,更愿意相信自己的判断或朋友的推荐,并且希望决定和主导投资决策。Motif、雪球网等社群化运营投资平台,很好地把握并促进了投资人的这种行为转变。

3.改变了投资人的体验。分销方式的改变和投资人参与方式的改变直接促进了投资人体验的提升:第一,投资门槛大幅降低,从数万数十万元降至数百数千元,甚至“1元”。第二,产品购买流程更加简单便捷,只用几分钟和几步流程即能实现随时随地线上开户和交易。第三,普通客户也能享受定制化服务,通过快速的数据分析和匹配,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在成本可控的基础上提供给所有客户。第四,投资透明度显著提升,通过在线平台,投资人可以轻松比较不同标的和产品并做出选择,对已投资的标的和产品能实时查看运行状况、还款情况、收益情况等。因此,投资人对资产管理机构的预期已随着客户体验的提升而彻底改变。

(三)资产服务环节的变革

1.改变了服务对象。过去,资产服务机构服务的对象是以传统金融机构为主,现在,新技术所培育的大量创新业态也开始成为资产服务的对象,例如针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资金托管、针对在线销售的货币基金的托管、针对P2P平台和众筹平台的资金托管等,这一类业务目前也已成为了资产服务机构一大新的业务增长点。

2.改变了服务方式。大部分机构过去托管、清算、运营服务依靠电话、传真和人工手动,成本高、效率低,操作风险高。新技术环境下的服务体系则是以云和数据为基础,服务方式逐步向电子化、自动化、线上化转型,从而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率、高灵活性以及风险可控。例如,富达(Fidelity)就推出了专为资产管理机构及投资顾问服务的线上平台Fidelity Institutional Wealth Services;招商银行也推出了专门服务资产管理机构的全功能网上托管银行。

二、互联网和新技术下资产管理机构的创新

中国资产管理市场在经过了十年的快速发展期后,正面临转型的关键关口。互联网和新技术在资产获取及投资管理、分销及财富管理、资产服务这三大环节上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这些变化已切实发生并且不可逆转,传统资产管理机构应如何应对?

(一)主动适应变革,积极进行改革

在资产管理价值链的三大环节上,分销及财富管理已受到互联网和新技术的最深远的影响。专注于这一环节的资产管理巨头在应对创新模式的挑战方面主动适应变革,积极进行改革。例如,专注财富管理的嘉信理财最近推出了自己的线上理财平台SchwabIntelligentPortfolios。这一平台将客户的投资门槛从数万美元降至5 000美元,使客户只需花费喝一杯咖啡的时间即可快速完成简单的线上注册流程,但同时仍保持了嘉信财富管理服务的专业度,包括:将客户资金配置到20个资产大类中;由系统自动为客户动态调整投资组合,以规避风险、保证收益;同时还为5万美元以上的客户提供原本只有高净值客户才能享受到的避税服务,所有这些服务全部免费。此外,嘉信还即将推出专为投资顾问和机构服务的线上平台InstitutionalIntelligentPortfolios,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更广泛的客户。

(二)加大科技投入

新科技的运用能帮助资产管理机构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全球资产管理巨头们近年来纷纷加大了对科技领域的投入,大力利用新技术建设私有云、新的投资平台、高质量的用户交互界面,积极培养和吸引金融与科技并重的人才。

例如,全球领先的资产托管机构道富银行在过去五年间每年的科技投入均达到8亿~9亿美元,占其营业收入的8%~9%。自2011年开始,道富银行开始通过“私有云”建设来促进其IT系统转型。2011―2014年,道富银行每年通过“私有云”项目实现了6.25亿美元的成本节省,同时也通过“私有云”为客户提供了快速的计算和定制,并且有效地保护了客户信息和交易的安全。

资产管理巨头摩根大通(JPMorgan)不仅加大了对内部科技的投入力度,而且还选择通过大量外部投资来增强创新能力。自2009年以来,摩根大通投资了数十家金融科技公司,涵盖支付、投资、P2P等多个领域。2011年参与移动支付公司Square的B轮融资,之后参与在线投资平台Motif的D轮融资并投资3 500万美元,近期又参与了P2P平台Prosper高达1.65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提升客户体验。

(三)积极拥抱生态系统

互联网时代的分工更加细化和专业化,资产管理机构可以借助第三方的力量来更高效、更专业地实现更出色的客户体验,比如:与第三方合作获取资产或客户,与外包系统服务商合作进行平台开发,与外部征信机构合作完善风险管理,与外部投顾合作提升资产配置能力和效率,与网银或第三方支付公司合作改善支付流程,与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或在线理财平台合作扩大分销网络等等。

全球最佳实践的经验表明,全能资管、精品资管、财富管理、服务专家是常见的四种资产管理业务模式。

参考文献:

[1] 于蓉.美国金融中介资产管理业务发展及启示[J].金融研究,2015,(7).

第3篇

关键词:互联网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

中图分类号:TB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3017401

1引言

中国的互联网产业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个人计算机的普及而逐步形成,诞生于1986年。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高新民在2011年中国互联网产业年会上表示,2011年互联网产业产值规模达到2660亿元。互联网产业以其高利润回报率和高新技术的特点,以及庞大的市场潜力,对电子信息产业甚至实体经济都存在着巨大的拉动作用。

如火如荼的移动互联网,在给中国IT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的同时,也使其迎来了一个巨大的挑战。技术是互联网企业的生命线,面对瞬息万变的复杂环境,互联网企业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拥有足够超前的技术,因此创新成为促进其竞争力整体提升的有效途径。

学术界对技术创新及其模式的研究由来已久,然而关于互联网技术创新的研究却大多数停留在因素分析的阶段,缺少系统的动力机制和模型。因此,本文在对技术创新动力的理论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互联网企业技术创新的外动力机制。

2互联网企业技术创新外动力模型

互联网企业的外动力因素,是指存在于互联网各企业外部并对该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产生一定外部驱动力的因素。互联网企业技术创新外动力因素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

2.1市场需求

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动力源泉之一便是市场需求。本文中研究的市场需求不仅包括消费者对移动互联网产品的需求,而且包括相关互联网企业在生产发展上的需求。一旦这些市场需求发展到一定规模,就会直接影响企业的销售和收入,为企业的生产提供新的契机,并鼓励企业进行技创新活动。

互联网的资源共享功能极大地提高了消费者对商品信息的检索效率,消费者从原来对单一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依赖到逐渐提出细节化的“个性要求”,与此同时,产品的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面对这样充满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企业应选择具有弹性的创新模式,对市场变化做出及时准确的响应。

2.2市场竞争

市场竞争是市场机制的主要调节因素之一,它是继市场需求之后对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后续动力,激励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以为自己的产品开拓市场,提高质量,甚至增加技术创新者的才干。

从竞争的范围来看,互联网企业面临的威胁不仅来自于同行业之间,还来自于全球范围内各个跨国公司的不断挑战和竞争。如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就拥有数个竞争对手:雅虎、谷歌、搜狗等。

2.3科学技术进步

新技术是推动技术创新的又一重要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总是在不断地运动和发展,并不断被应用于新产品的生产和新工序的改进,称为推动企业不断获取商业利润的又一重要因素。

随着科学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总会形成新的技术创新浪潮,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进行。新科技成果进入生产领域商品化会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使得企业获得商业上的成功和心理上的满足,有且利于企业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分配更多的社会资源。

2.4政府激励

创新同时也是一项高风险性的工作,来自政府适度的支持可以减轻企业的压力,因此政府的支持可以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营造和谐的外部环境。政府激励是政府根据国家政治目的以及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组织、行为、政策以及法律体系的调整,来影响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规模较大、收益较多的技术创新,一般都得益于政府的激励。

同时,互联网企业外部各动力要素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相互作用。具体关系分析如图所示:

图1互联网企业外动力系统各因素相互作用关系(1)市场需求对其他的外部动力因素的影响。首先,市场需求的高涨会促使市场中的移动互联网企业的数目不断增加,从而使各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大。其次,达

作者简介:佟刚(1954-),男,大专学历,机械工程师,现就职于辽源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科学技术协会。到某种新的市场需求常常需要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前提,因此这种新的市场需求往往会带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再次,当某一种创新移动产品存在着旺盛的市场需求时,就会引起政府对于该创新产品的关注。若是企业由于获利较少或风险较大等原因而不愿意对该产品进行开发生产,政府会采取一定的支持政策鼓励企业进行该类产品的创新,如贷款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等。

(2)市场竞争对其他因素的影响。首先,当互联网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不断激烈时,各企业唯有不断地开发出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或者进行营销创新,获得企业自身的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不断获得商业利润。其次,市场竞争会促进各企业满足不同用户多样化的需求的同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并且不断地挖掘出市场的潜在需求。再次,当市场竞争的强度过大时,会引发政府对市场结构的适当调节以及对市场竞争的适度干预。

(3)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会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创造市场需求。新型产品和服务的出现,可以创造出全新的需求理念,而用户在这种全新的需求理念指引下会产生新的需求。其次,科学技术能够适当缓解市场竞争的压力。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新型产品的生产和新型服务的提出两个方面,还体现在营销方式的创新上。拥有了新型产品和服务,并通过营销创新在市场中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可以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定的优势,从而缓解市场竞争的压力。

(4)政府支持对其他因素的作用。首先,政府会为推动高科技产品创新而进行一定的政府购买行为,这种行为会刺激市场需求。其次,政府对某些竞争不规范的市场进行的干预和调整,会使一些优势企业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而政府对劣势企业的支持和保护政策,则会相对减弱这些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再次,政府支持会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政府会通过各项政策增加对企业和各科研院所的科技经费投入,调动了这些部门的创新积极性。政府的贷款支持政策可以减轻一些企业面临的资金不足的压力,税收优惠政策可以提高企业的利润水平。高新技术的优惠政策引导会带来企业新技术研发投入的增加,使得企业的核心知识产权不断上升。

参考文献

[1]吕本富,张鹏.77种网络经济创新模式[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2]刘康.浅析知识产权保护对互联网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J].中外企业家,2010,(7):212213.

[3]周怀峰.市场需求发展阶段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23):8083.

[4]曹前有.技术创新主体市场竞争动力论[J].科技管理研究,2008,(7):455480.

[5]何宇宁.基于生态学视角的企业技术创新环境研究[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

第4篇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借助于互联网技术、互联网工具和互联网文化和金融业有机结合而形成的的一种新型的金融类型。但是互联网金融绝不是互联网和金融业的机械结合,而是在实现安全、移动、便捷、透明等网络技术水平上,被广大用户熟悉接受后,尤其是对电子商务模式的接受,适应新的需求而产生的新型金融模式及新型业务。从互联网金融相关知识分析入手,进而介绍当今互联网金融实现的技术创新,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方法预测互联网金融在未来可预见的时期内可能产生的影响,最后提出进一步促进互联网金融发展和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技术发展路径和技术创新方法。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技术;技术创新;技术进步

一、引言

创新是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源泉,不进行创新的公司必然死亡。实践已经证明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无论是实体经济还是虚拟经济,它们只有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与进步,才能不断地促进企业的持久发展。互联网金融是一种互联网技术、互联网工具和互联网文化和金融业相结合的新型金融模式,所以互联网金融绝不可以照搬传统的金融模式来为自己服务并作为发展自己的手段,互联网金融必须在借鉴传统金融的一些好的方法和手段同时加强互联网金融技术创新、互联网金融工具创新、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互联网金融服务方式创新和互联网金融监管模式创新等方面的创新来促进自身稳定、持续和健康发展。

二、技术创新和进步相关理论

(一)技术创新的内涵和特点

技术创新是以市场为导向,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研究与开发、工程化、商业化生产,到市场推广应用整个过程一系列活动的总和。可见技术创新理论是一种科学技术与经济有机结合、一体化发展的理论。技术创新活动有如下特点:一是综合性,技术创新是技术和经济(教育、文化)相结合的综合性活动。技术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技术能力也是技术与经济、教育和文化相结合的综合能力。二是系统性。技术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某一种单项活动或某一环节。三是创造性,技术创新的整个过程是一个创造性过程。四是技术的开发,生成与技术的有效应用的统一,五是与市场紧密联结。

(二)技术创新的地位、内容和作用

技术创新是创新的核心内容,也是众多企业关注的核心。技术创新是企业家的特殊工具,企业家可以利用这一工具来开发新的市场。技术创新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利用定向研究成果,对产品技术、工艺技术、技术系统进行创新、研究和推广;(2)进行工业化、商品化开发的小试技术成果和中试技术成果的二次开发;(3)具有技术进步性和创新内容的技术改造项目;(4)在消化、吸收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开发的引进技术国产化;(5)治理污染,保护环境和生态研究的开发项目;(6)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项目;(7)其他新的技术开发。(1)技术创新有助于经济增长;(2)技术创新有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3)技术创新有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

(三)技术进步概述

广义的技术进步指经济增长中不能用要素投入来解释的任何其他因素之和。技术进步有不同类型,包括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节约的资本在比例上大于节约的劳动。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节约的劳动在比例上大于节约的资本。中性型技术进步,劳动和资本同比例的减少。技术进步过程遵循从研究开发到技术创新再到技术扩散的规律。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技术进步极大的提高生产率;技术进步可以提高市场竞争力;技术进步能够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技术进步能够降低劳动强度。

三、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过程中的技术创新和进步

(一)支付方式创新

支付方式创新的一个典型代表就是第三方支付。第三方支付的优势在于其基于互联网的PC端有较好的Web支付客户体验,并拥有庞大的客户资源与销售渠道。“第三方支付”作为资金支付结算的环节,按发展历程分为:“线下支付”、“线上支付”和“移动支付”。目前,第三方支付积极开展业务创新,通过条码等技术手段模拟实现了近场支付的功能(支付宝的二维码支付)以及类似Square模式《的移动支付产品(如快钱推出的“快刷”),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未来潜力巨大。

(二)投融资方式的创新

互联网金融投融资方式的创新实际上是部分取代了商业银行的信用中介职能,大幅降低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及交易成本,某种程度上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和替代民间金融的有效尝试。网贷资金具有“短、急、小”等特点,目前多集中于银行忽视或不重视的区域。由于准人标准过低及监管缺失,虽市场需求反应敏锐但面临未来金融监管收紧及银行体系挤压及收编的可能性。

(三)服务方式创新

无论是传统金融行业还是互联网金融行业,它们都必须把提高服务质量、创新服务方式和完善服务措施摆在突出位置。如果在其他方面做得还不够理想,那么在服务方面加强建设和改进将会使企业获得比较优势。

(四)产品创新

除了参与者更多外,互联网理财的另一个明显趋势是,产品类别不再局限于货币基金,而是向万能险、投连险、债券基金等扩张。2月14日,支付宝推出了一款名为“元宵理财”的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达7%。这款产品曾被外界猜测为“余额宝2号”,但它对接的是两款1年期万能险理财产品,到了3月底,阿里巴巴又推出“娱乐宝”理财与增值服务平台。

(五)金融模式创新

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模式大体有第三方支付模式、网络贷款平台模式、大数据金融模式、众筹模式、信息化金融机构模式和互联网金融门户模式六大模式。随着互联网金融不断地发展和互联网金融行业在各方面的不断创新,未来一段时间里,互联网金融模还会出现一些更新更适应互联网金融市场发展的模式。这不仅有利于互联网金融模式本身创新,也有利于互联网金融其他方面的创新和互联网金融行业整体的发展。

四、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技术路径

对于互联网金融这个“新事物”,金融监管总体上应当体现开放性、包容性、适应性,同时坚持鼓励和规范并重、培育和防险并举,维护良好的竞争秩序、促进公平竞争,构建包括市场自律、司法干预和外部监管在内的三位一体的安全网,维护金融体系稳健运行。

一是关注和防范系统性风险。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于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具有双重性,这应当是金融监管机构关注的焦点。一方面,通过增加金融服务供给、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进实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等,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有助于降低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也可能会放大系统性风险。互联网金融准入门槛低,可能会使非金融机构短时间内大量介入金融业务,降低金融机构的特许权价值,增加金融机构冒险经营的动机;二是严厉打击金融违法犯罪行为。在精心呵护互联网金融的创新精神和普惠性的同时,必须及时惩治各类金融违法犯罪行为。互联网金融发展良莠不齐,少数互联网企业运营中基本没有建立数据的采集和分析体系,而是披着互联网的外衣不持牌地做传统金融,有些平台甚至挑战了法律底线;三是加强信息披露,强化市场约束。信息披露是指互联网金融企业将其经营信息、财务信息、风险信息、管理信息等告知客户、股东等。准确充分的信息披露框架:有助于提升互联网金融行业整体和单家企业的运营管理透明度,从而让市场参与者对互联网金融业务及其内在风险进行有效评估,发挥好市场的外部监督作用,有助于增强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信任度,奠定互联网金融行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有助于避免监管机构因信息缺失、无从了解行业经营和风险状况,而出台过严的监管措施,抑制互联网金融发展;四是互联网金融企业与金融监管机构之间应保持良好、顺畅、有建设性的沟通。互联网金融企业与金融监管机构之间良好、顺畅、有建设性的沟通,是增进相互理解、消除误会、达成共识的重要途径;五是加强消费者教育和消费者保护、强化行业自律和加强监管协调。强化消费者保护是金融监管的一项重要目标,也是许多国家互联网金融监管的重点。要引导消费者厘清互联网金融业务与传统金融业务的区别,促进公众了解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性质,提升风险意识。

五、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技术途径

(一)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内在联系

我们可将金融创新理解为是金融领域的各种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的总合。金融创新是指适应经济发展需要,而创造新的金融市场、金融商品、金融制度、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手段及金融调节方式。金融创新的兴起是多种因素的汇合,这些因素包括不断发展的电子通信技术、变化中的金融管制环境、日益增长的金融机构竞争以及动荡不定的金融市场。金融发展与技术创新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金融的发展使金融的风险管理、信息处理、筹融资、资源配置、支付清算等功能进一步完善,为技术创新提供必要的服务和资源,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另一方面,技术创新推动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对金融提出新的需求,推动其发展,同时,技术创新带来的新技术也极大地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和提高了经济效率,支持了金融发展。

(二)技术创新对金融发展的影响

首先,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的成本逐渐降低,利用电子技术取代人工成为现实,从而形成了从前台到后台、从交易处理到内部管理、从档案管理到文件传输等全方位的电子化体系。另外,网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POS机、Al,M机等客户服务系统的稳健发展,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新的服务形式出现,Intornet正在给全球银行业带来革命性转变。

其次,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金融机构利用信息技术降低了有关业务的经营成本和人工成本,简化了大量的工作,效率得到巨大的提升。现如今,对信息技术的投资形成了贯穿整个金融业的信息流通网络。各种金融机构联系更加紧密,各大交易清算系统一也建立了内部联系。在这种新形势下,只有满足标准化、信息化、数字化的金融交易产品才能在现有的金融交易网络上流通,比如资产证券化。

再次,大数据技术:一是流处理,伴随着业务发展的步调,以及业务流程的复杂化,我们的注意力越来越集中在“数据流”而非“数据集”上面。二是并行化,大数据的定义有许多种,以下这种相对有用。“小数据”的情形类似于桌面环境,磁盘存储能力在1GB到10GB之间,“中数据”的数据量在100GB到1TB之间,“大数据”分布式的存储在多台机器上,包含1TB到多个PB的数据。三是摘要索引,摘要索引是一个对数据创建预计算摘要,以加速查询运行的过程。四是数据可视化,可视化工具有两大类:探索性可视化描述工具可以帮助决策者和分析师挖掘不同数据之间的联系,这是一种可视化的洞察力。

最后,云计算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云是网络、互联网的一种比喻说法。过去在图中往往用云来表示电信网,后来也用来表示互联网和底层基础设施的抽象。

六、结论

互联网金融将是未来金融的发展方向,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互联网金融的兴起迎合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互联网金融将会是一个高增长、高附加值的新型产业。其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市场价值也将会是不可估量的。同时,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金融从诞生之日起得到了很快的发展,但是当前形势下,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这是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这些问题也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技术方法和技术措施解决的。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全新的金融类型必须在一些关键领域和关键方面实现创新发展才能在未来激烈竞争的金融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要实现这一目标,必然要借助于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来实现,也可以说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将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扮演重要角色。

参考文献:

[1]

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百度搜索[EB/OL],百度百科[EB/OL]

[2]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O2O将成创投热点.中国金融信息网[EB/OL]

[3]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EB/OL]

[4]黄震.P2P网贷平台热的冷思考[J].中国报道,2013(2)

[5]张萌.网络金融的风险控制分析[J].时代经贸,2013(4)

[6]童楠,陈建刚.金融遇上互联网[R].国金证券专题研究报告,2013

[7]谢平,邹传伟,刘海二.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R].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2012

[8]万建华.(2012)点评互联网金融模式创新与未来金融业变局[J].新金融评论

[9]杨涛.互联网金融挑战大财富管理[N].上海证券报,20130723

第5篇

关键词:智能化服务;高校图书馆;运营模式

图书馆是高校知识文化的聚集地,肩负着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更是广大师生共同学习和探索知识的精神宝库,所以互联网+高校图书馆的智能化、时代化、人文化建设尤为重要。现代智能化阅读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纸质媒体如期刊、报纸、图书等载体,在互联网+时代,利用移动电子终端设备可以使阅读可以具有可视性、可听性、可读性。互联网+高校图书馆旨在于图书馆的数字化图书资源建设,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为广大读者师生提供互动阅读、移动阅读、广泛阅读、碎片阅读新模式。在互联网+的大时代背景下,与现代科技相集合的高校图书馆创新智能阅读建设有着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意义。我国高校图书馆必须走出一条具有自身高校特色的互联网+高校图书馆智能服务创新策略及运营模式。

1 智能服务创新须与高校图书馆现代化模式紧密接轨

在互联网+高校图书馆的智能化新时代,大环境以及读者的变化已经对高校图书馆产生了影响,这集中表现在服务的方式、内容、理念、用户几个方面。高校图书馆正在从原始图书馆向图书馆2.0、图书馆3.0梯度建设。高校图书馆不再像从前仅仅需要提供检索借阅、书籍采编、咨询服务等基础单一服务,而是更加趋向于专业化、多样化、碎片化、零散化、互动化等虚拟服务方式转型。互联网+高校图书馆的智能化理念侧重于以读者为服务中心,多方面层次注重用户体验,摒弃传统图书馆相对封闭的服务方式。在用户体验层面,需要满足读者自身专业知识结构的个性需求提供随时、随地、任意场合的“懒人化”服务,使获取具有高效便利性的同时又能够满足广大师生的及时化信息需求,能够提供专业深化的资源信息服务。其在资源上要求能够提供多样化,专业融合交互化、个性化、全面广泛化的一站式阅读体验。

对于互联网+高校图书馆的智能化服务创新应涵盖在逐步转型过程中的角色创新、转型、超越。对于广大师生读者需求应最大化满足,以人为本,以读者为中心,从以文献资源建设为主的原始模式逐渐过渡,高效集成信息大同融合,并对师生读者的个人隐私和信息进行保护,形成互相信任的机制体制。在高校智慧化的建设中高校图书馆的智能化应与之相互呼应,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当然互联网+高校图书馆的智能化服务建设必须要具备长远目标,走可持续发展的路线,坚持绿色、低能、环保、健康的整体发展路线,并持之以恒的为之努力。

结合目前高校图书馆中的用户需求互联网+高校图书馆的智能化服务建设可以在原有的传统基础服务层级上进行优化改良创新,例如目前一些高校就利用电子移动终端阅读设备构建了“行走中的图书馆”,用新理念在原有的基础模式进行开发,既能整合图书馆现有资源又能节约投入成本。当然,对于开展新的服务项目,开发新的应用技术,需要升级拓展馆内原有的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改善单一图书馆的应用局限性,在图书馆内覆盖wifi、蓝牙、校园网等,构建基本的网络通信结构,引进电子服务终端设备、云计算、物联网RFID等能够更好地实现泛在化智能服务。对于新技术和核心设备可以与第三方合作机构联盟共建,既能弥补资金问题又能解决技术上的不足,能够实现服务利益和效益的最大化。

必须以创新性技术人才为依托,接受新思想、学习新技术、提高服务认识、对设备操作进准把控,对互联网+高校图书馆智能服务化有深刻认知,对于图书馆馆员进行定期的素质和业务培养,提高行业准入和资质认证制度,培养智能化推广和服务研究团队,从而推进互联网+高校图书馆的智能服务建设。

2 智能服务图书馆基础运营模式以人为本

在保留原有的传统图书馆基础人工服务外,互联网+高校图书馆智能服务能应该引导广大师生读者利用馆内电子移动终端设备实现自助试服务,对于新书查询、借阅须知、截止日期、馆内部门分布、延期缴费等服务项目可以实现用户的自主、自助化参与,使图书馆的资源配置达到最大程度优化。图书馆馆员需要引导师生用户在无线网络的支持下,使用电子移动终端设备进行快捷高效的自我服务。

目前,各个高校图书馆之间已经不再是各自为战、信息闭塞。而是对于资源共享和服务共享有的新的认知高度。高校图书馆联盟就是这种互惠合作模式,是高校间进行阅读一站式合作,将彼此的资源进行整合优化,跨越了时间、空间、馆间达成相互资源沟通的合作形式。其实这不单单是资源共享,这同时也解决了资金、版权、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在人工智能数字化的基础上,各门学科分门别类,有效整合,对于学科知识的深入性、广泛性、专业性都能够形成统一体系。

新时代的学生读者和教育工作者个性化逐步增强,对于此互联网+高校图书馆的智能服务也要体现个性性,开放性、广泛性、包容性。每个读者用户都能够通过注册账户建立自己的阅读服务,根据读者大数据下的阅读偏好信息有针对性的推荐读者相关书籍,使服务具有延展性,这种个性化服务体现的是读者与智能图书馆的交互参与,构造读者隐私性个人阅读空间,让其真正享受到互联网+高校图书馆智能服务舒适性、安全性、贴合性、专业性、个性性。

构建互联网+高校图书馆智能服务不仅要有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精神,更要重视顶层设计、寻求合作与支持,增强互联网+高校图书馆智能化的品牌推广,积极进行有策略性的宣传。只有让智能化图书馆服务深入广大师生读者心中,才能够营造出积极地、个性的创新氛围和运营模式。

第6篇

县级图书馆是社会公共图书事业一个重要的领域,它担负着城乡结合部的阅读服务职能,承担着面向城镇和广大农村阅读推广的重任[1]。当下,我国县级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服务虽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很多县级图书馆均集中存在着利用率不高、推广范围狭窄、推广难度大等问题,这是摆在我国县级图书馆面前亟需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标志着“互联网+”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全新的“互联网+”模式的出现,将深刻地促进各行各业的发展与变革,对于创新县级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服务亦是一个难得的契机。因此,“互联网+”环境下如何更为有效地运用“互联网+”创新县级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服务,乃是县级图书馆应当深人研究的课题。

一、县级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现状及所面临的困难

1.县级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现状

在全民免费阅读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县级图书馆已在阅读推广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有的县级图书馆在“世界读书日”等重要的节日开展读书比赛、读书讲座以及演讲比赛等多种多样的活动,有效地将阅读活动推广开来,达到了全民阅读的宣传目的;有的则举办“阅读宣传周”活动,切实开展阅读推广服务;还有一些县级图书馆设立了农村流动读书服务点,将图书送到村庄,不仅使农村读者的阅读需求得到较大程度的满足,而且壮大了农民读者群体,扩大了县级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的范围;更有一些县级图书馆开展了“走进农家”的阅读推广活动,有针对性地对农户进行阅读推广,并对种养大户进行个性化的知识和技能培训。从全国来看,一个庞大的从县城到乡村再到农户的阅读推广服务网络正在逐步形成,县级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工作成绩斐然。

尽管我国很多县级图书馆在阅读推广服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达到了较好的效果,但仍有不足的地方。首先是阅读推广服务的深度没有很好挖掘,工作仅仅处于浅层次;其次是阅读推广服务范围狭窄,没有形成全县范围内的阅读推广服务体系;再次是宣传推广方式落后,不少县级图书馆采用的宣传推广手段依然还停留在张贴海报等传统的方式上面,对于信息化社会的一些新技术、新手段压根儿就没有利用。

2.县级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服务面临的困难

2.1资金不足。众所周知,县级图书馆经费由县级财政拨款,其财政预算除了维持干部职工的工资发放外,现代化设备的购置、书籍及报刊杂志的购买等方面的经费都普遍匮乏。我国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县级图书馆情况比较好点,但仍显得不足,除了购书、订报刊杂志所需经费比较充裕一点外,其他方面的经费也没有多大保障,比如购买电子书刊等,更没有用于开展阅读推广服务的专项经费。

2.2人才缺乏。《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规定:具有相关学科背景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占在编人员的75% 以上[2]。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县级图书馆普遍存在专业人才缺乏的现象,干部职工大多没有取得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助理馆员都很少,更别说中、高级职称。至于学历方面,具有图书馆学专业专科或以上学历的人员也是凤毛麟角。阅读推广服务工作要科学、系统地推进,需要进行精细策划、用心筹备、科学组织及认真实施,整个活动过程都离不开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员的参与,县级图书馆如此的人才状况,能维持正常的馆内工作已属相当不易,而要高效地开展阅读推广服务工作显然会力不从心。

2.3吸引力下降。当下,尽管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不少县级图书馆并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吸引力呈下降趋势[3]。如一些县级图书馆馆舍陈旧老化、破败不堪;一些县级图书馆购书经费没有列入地方财政预算,藏书数量少、质量差;大多县级图书馆用人无自主权,进来的多是关系户,素质低下,不少工作达不到专业要求;一些县级图书馆设施设备一直没有更新,服务手段比较落后,仍处于较低服务水平,与时展严重脱节。面对这样的一些落后状况,县级图书馆要想很好地开展阅读推广服务显然是困难重重。

2.4阅读意识不强。县域范围内的居民普遍阅读意识不强,没有养成利用图书馆的习惯,甚至很少利用图书馆。需要资料时,一般都是上网查找,或者到新华书店、书报亭或网上购买报刊书籍。他们大都没有认识到图书馆对他们工作、生活及生产的重要作用,不熟悉也不愿意接触图书馆,更别说良好读书风气的形成了。

二、县级图书馆利用“互联网+”创新阅读推广的策略

1.“互联网+”阅读推广的主要优势

1.1具有便捷、快速和广覆盖的优势。互联网具有使用便利、传播快速及覆?w范围广等特点,县级图书馆通过建立基于“互联网+”的阅读推广模式,充分发挥“互联网+”思维, 将使阅读推广具有便捷、快速和广覆盖的优势,从而可以更低的投入获得更大的阅读推广效果,覆盖更为广泛的读者群体。

1.2具有满足读者阅读习惯的优势。如今,数字化阅读已成为人们主要的阅读形式,县域社会亦不例外。实施“互联网+”阅读推广策略,利用互联网及信息技术优势开展阅读推广, 一系列数字化服务将有效迎合现代社会县域民众的阅读习惯,读者更加个性化的阅读需求亦将得到有效满足,从而使县级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具有满足读者阅读习惯的优势,阅读推广效果也将更加理想。

1.3具有有效降低读者阅读成本的优势。县级图书馆实施“互联网+”阅读推广策略,通过对馆藏资源的有效整合,可为读者提供大量免费的电子书籍,节省下购买电子书籍的一些费用,从而降低读者的阅读成本。除此之外,县级图书馆实施“互联网+”阅读推广策略,还能为读者节约大量时间,当读者有阅读需求时,可以借助互联网便捷地获取县级图书馆所提供的阅读资源,不需要再到馆借阅,从而节省下往返奔波的时间成本。

2.利用“互联网+”创新阅读推广的策略

2.1牢固树立互联网思维。所谓互联网思维,就是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平台背景下,对人们一切社会活动和由此派生的物质领域、意识领域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4]。“互联网+”无所不在的本质内涵启示我们,“互联网+”环境下县级图书馆实施阅读推广必须具有互联网思维和战略。因此,县级图书馆要利用“互联网+”创新阅读推广,首先必须树立互联网思维,并把它贯彻到从技术层面到精神层面的全过程,将它作为指导县级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的一种方法论。

2.2打造信息化阅读推广平台。“互联网+”环境下,县级图书馆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通过信息化阅读平台实施阅读推广策略,将极大地提高阅读推广活动的效果[5]。因此,县级图书馆必须打造立体化、交互式的“全渠道信息化阅读平台”,以包容手机、平板电脑及电纸书等阅读终端。如金陵图书馆在2014年推出 “I?金图”数字借阅屏来实施阅读推广,读者只要用手机下载“I?金图”APP,通过扫描二维码便可把金陵图书馆的书籍装进手机,实现随时随地阅读。与此同时,县级图书馆还应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作用,推动全方位的新型阅读服务,包括推送视频资源、阅读资源及交流互动,让县域读者享受全方位的新型阅读体验。如Story Tubes 在线视频竞赛项目(由美国盖尔波恩公共图书馆推出),广大读者可以通过在线视频介绍自己阅读过的图书供大家分享,以互相激发阅读兴趣,从而达到阅读推广的目的。由此可见,县级图书馆在“互联网+”环境下创新阅读推广,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依托各种新媒体平台,推出各式各样的阅读推广项目。

2.3丰富阅读推广服务的内容。县级图书馆创新“互联网+”环境下的阅读推广,还应丰富阅读推广服务的内容,以便向县域读者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但随着近几年的发展变化,目前县级图书馆在某些主题(如文、史、哲等人文方面),可以提供的资源相对较少,而娱乐性的阅读内容相对较多[6]。因此,县级图书馆要努力解决这种图书资源不平衡的问题,一方面既要扩充包括小说、诗歌、散文及报告文学等文学类的图书资源,又要扩充科技、人文、财经等类别的图书资源,以满足县域读者的不同需求;另一方面,则要尽力满足读者对图书资源的个性化需求,切实开展分众阅读工作[7]。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的阅读开始以省时、省力的零散阅读为主,因此,县级图书馆还应通过微博、微信、QQ 群等新媒体平台组织一些短小精悍的文章来丰富阅读推广的内容,以满足县域读者的阅读需求。总之,“互联网+”环境下,县级图书馆创新阅读推广工作应当充分发挥出互联网的最大优势,大力发掘阅读资源,为县域读者提供包括工作、学习、休闲在内的各种阅读推广服务。

三、“互联网+”环境下创新县级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应注意的问题

1.创新阅读推广不要忽略传统手段

英国情报学家麦克洛雷曾指出“没有任何一种媒介完全可以取代另一种媒介,总的情形是相互补充并逐步统一起来以解决一个特定的交流问题”[8]。新媒介尽管为县级图书馆阅读推广提供了新的、丰富的手段和途径,优势显而易见,但传统的宣传推介手段亦有许多可取之处,不应忽略。县级图书馆在“互联网+”环境下创新阅读推广,应将新媒介的技术优势与传统的阅读推广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以产生事半功倍的阅读推广效果。

2.创新阅读推广要保持延续性并创出品牌

阅读推广活动的可持续性是它能否产生巨大影响力的关键。为此,“互联网+”环境下县级图书馆创新阅读推广不仅要善于运用新媒介,更要善于保持阅读推广活动的连贯性和延续性。只有当一个阅读推广项目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持续开展,人气才能聚集起来,项目的影响力才能逐渐扩大。与此同时,创新阅读推广项目不应盲目追求数量,而应注重每个阅读推广项目的质量,要做出精品并创出品牌。当把一个阅读推广项目打造成品牌后,凭借品牌魅力与效应,将会使阅读推广如虎添翼。

3.创新阅读推广要广泛开展社会合作

阅读推广本身并不是单一方面的责任或义务,而是所有文化单位和社会各界共同的使命,因此,图书馆与其他单位联合开展阅读推广是大势所趋。在传统的阅读推广活动中,县级图书馆基本上是自弹自唱,没有与其他单位、社会机构合作。“互联网+”环境下县级图书馆创新阅读推广应转变观念,采取措施,积极加强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组织等的协作,变单打独斗为广泛合作,共同推进阅读推广活动的深入开展。

第7篇

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无论是在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师生的创新研究等方面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所以很多高校都开始进行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但是在互联网时代下图书馆的服务方面,却通常还是采用原有的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以图书馆员作为服务的主要力量。然而这种服务模式却存在着多种弊端,并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的互联网图书馆。

(一)服务的被动性

服务的被动性是传统图书馆服务的一个特点,传统服务中,图书馆员很少会主动询问阅读者需要什么帮助,而阅读者也通常是在遇到问题或需要借阅图书时,才会寻求图书馆员的帮助。这使得图书馆员逐渐形成了自己是图书管理者的意识,这种意识的形成使得图书馆员的服务效率降低,同时可能会导致服务态度变差,所以服务的被动性是不利于阅读者得到良好的服务的。

(二)服务的封闭性

凭借学生证等方式进入图书馆,是图书馆管理中常见的一种方式,所以图书馆员所接触的通常都是本校的学生或教师。这使得图书馆员,通常只针对一些自己所熟悉的师生进行服务,对于陌生的人员则表现出质疑及提防的心理,使得一些校外人员在图书馆所受到的服务大打折扣。但这种封闭性的服务无论是对图书馆员服务质量的提高,还是学校图书馆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三)浅层次的文献服务

以书为本,是图书馆员传统服务方式中常见的心态。很多图书馆员为了减少自身的服务责任,通常会对一些较为重要的图书进行特殊管理,如贵重的图书不进行外借或者仅借给自己所信任的人,从而避免重要图书丢失等问题,减少了自己的责任与压力。但是图书馆员这种减少责任与压力的方式,便形成了浅层次的文献服务,这使得很多阅读者不能够获取更多自己所需求的资源,对于一些更深问题的研究也难以进行,这无疑违背了图书馆建立的初衷。

(四)劳动密集型服务

传统的图书馆通常是以纸质图书为主,所以在图书的整理、管理等方面上,无疑加大了图书馆员的工作量,图书馆员的服务成为劳动密集型服务。为了减少自身的工作强度,图书馆员一般很少向阅读者进行图书的推荐,也不希望阅读者进行更多图书的阅读与外借,而这种服务态度及方式,不利于更好地服务读者。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模式的探究

从上文能够看出,高校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存在着被动性、封闭性、浅层次性、劳动密集型等弊端,而互联网时代下的图书馆已经开始向数字化转型。原有的服务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现在互联网时代的高校图书馆,所以服务模式的创新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服务应该更加多元化、层次化,不能仅依靠图书馆员来进行服务,只有做好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创新,才能够使图书馆数字化资源更好地被阅读者所使用,更好地发挥图书馆数字化的效用。

(一)服务观念的创新

服务观念的创新是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关键。图书馆员服务意识的创新,首先要改变自身是图书馆管理者的意识。图书馆的维护与发展离不开图书馆员的管理,但图书馆更体现出一种服务性,图书馆是阅读者获取资源的重要场所,其存在的目的就是更好地服务于阅读者。其次,要加强图书馆员态度的培训,图书馆员在传统的服务中,为了减少自身的责任、压力与工作强度,采取了一些不合理的服务措施与态度,这使得阅读者不能更好地进行资源的获取。所以应该加强图书馆员工作态度与服务态度的培训,使得图书馆员更积极与主动为阅读者进行服务,并避免对不同阅读者采用不同服务态度现象。在广义上,服务观念的创新则是要进行全方位的服务,互联网时代下图书馆,计算机等设备良好的运行是保障阅读者进行资源获取的关键。所以平时对于计算机等的维护和完善,也是对阅读者所提供的服务。各高校应当进行服务观念的创新,不能仅仅把图书馆员的服务,当作图书馆服务的全部,同时应该看到设备的维护,信息资源的整理归类,信息资源的更新等同样是对于阅读者的服务。

(二)服务内容与方式的创新

服务内容与方式的创新,是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重点。服务内容与方式的创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接下来将进行分别的阐述。首先是丰富信息化、数字化的资源,互联网时代下资源的更新与传播速度加快,为了使阅读者能够获得更丰富、具有时效性的资源,应当加强对于图书馆数字化资源的更新与分类。这就需要在提高图书馆员意识的基础上,进行相应能力的提升,使得图书馆员能够及时发现新的资源,将新的资源进行整理、分类,并融入到现有的资源当中,在阅读者进行资源的检索时,就能够及时获得丰富的资源。其次,加强阅读者的针对,这种针对应当对阅读者进行相关的分类,依据读者分类制作相应的资源模块。当然,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制作相应的模块,还可以根据其他方式划分更多的模块,使得有资源需求的阅读者更好地进行资源的检索,从而实现高校互联网图书馆的高效服务。最后还可以为阅读者搭建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互联网、数字化不但能够快速进行资源的传播,同时更有利于人们的交流,所以互联网下的高校图书馆如果能够搭建这样一个平台,有利于阅读者之间资源的传播与共享,同时对于阅读者所出现的疑惑,通过相互的交流能够更好地得以解决,这同样是服务读者,并且这种服务更加直接与便捷,能够更好地服务于阅读者。

三、结语

第8篇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创新;管理模式;科技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3-0013-02

在中国“互联网+”的实践风起云涌,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在线教育、网络媒体等极大地改变着经济、社会的面貌。2015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1],总理所提的“互联网+”在较早的关于“互联网改造传统产业” 的讨论聚焦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深入和发展,是创新2.0下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

“互联网+”代表着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指的是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联合,以优化生产要素、更新业务体系、重构商业模式等途径来完成经济转型和升级[2]。“互联网+”的特征,是通过互联网和传统产业的紧密结合来提高产业生产效率。

一、“互联网+”环境下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

在“互联网+”背景下,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条件和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昭显出“互联网+”背景下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变革的必要性。

1.以创新为发展原动力。“互联网+”环境下,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科技企业如果不积极地开展创新,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那么总有一天会被市场淘汰。创新则兴,不思进取则亡。把握机遇有效创新则兴,愚昧保守则亡。这是“互联网+”环境下市场残酷的竞争法则,也是企业必须面对的现实。创新不停,进步不止。企业要把一切可利用资源都充分地进行创新,注重员工的创新意识培养,发展并完善企业的创新制度,把创新提高到攸关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上来看待,以此来促进企业的创新发展能力,使企业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屹立在经济大潮的潮头。

2.发挥灵活性和个性化特点。科技企业的市场适应性强,可以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科技企业与“互联网+”进行结合发挥其个性化和灵活性特征,打造蓝海领域,实现独特的经营管理模式。与标准化服务相比,个性化服务则有更高要求的服务流程。在“互联网+”的环境下,科技企业利用技术支持使得自身发展更具灵活性。2013年7月,爱奇艺PC客户端进行改版,新版客户端最大的特点就是根据数据分析,在首页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视频内容推荐,也就是说不同用户的PC客户端所显示的内容是不同的。“互联网+”环境下技术创新的支撑保证了爱奇艺为用户提供高质量和人性化的服务。

3.实现组织结构虚拟化、网络化。在“互联网+”时代,电脑技术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量劳动力游离于企业系统之外,导致了家庭作业、分散劳动等新的劳动方式的出现,虚拟组织也将会大量出现。科技企业的组织结构简单高效,呈现扁平化。它与“互联网+”进行结合,可以更好地发挥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势和特点,提高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培养高素质的信息型人才,保留企业的核心团队。在“互联网+”的环境中,海量数据进入云端,利用大数据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科技企业可以利用公共信息平台,使用最少的人力资源来实现组织结构的虚拟化和网络化。

4.借助“互联网+”实现协同创新。所谓协同创新,就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与高度融合,通过突破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从而实现“三度”(高度、深度、广度)合作[3]。“互联网+”为科技企业的创新创业,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及成果转型等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互联网+”时代下蓬勃发展的大数据信息分析技术及资源共享技术为科技企业提供物业场所、办公设施、政府政策信息等方面服务,以提高科技企业的创业成功率。科技企业在创造协同创新服务平台的同时,建立协同创新网络,及时地和共享商业信息资源,让“协同创新”集群与“创新链”企业实现共享与分享。

二、技术创新过程中“互联网+”利用面临的问题

当前“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但从目前来看,在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中如何利用“互联网+”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认识不足的问题。一方面,一些传统的企业受到经营理念、经营方式、思维惯性等方面的影响,它们对于“互联网+”的出现仍持有怀疑和抵触的情绪。主观上,还没有做到去积极地接受“互联网+”。另一方面,“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了解也不够深入和深刻。

2.行业壁垒的问题。在市场中存在一些企业的对外开放程度较低,而准入程度较高的问题。在监管方面也存在着效率低下、协同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3.技术支持问题。近年来我国的宽带网络发展迅速,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网速慢、收费高。并且,在“互联网+”时代新兴的大数据技术、云计算、Web2.0技术等仍处在发展阶段,由于这些技术仍不成熟,使得科技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会遇到障碍。

三、基于“互联网+”的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

第9篇

【摘要】在互联网大潮的冲击下,实体店面临着生存的压力和困境,而实体书店也不例外。当今,传统实体书店经营呈现式微困境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现象。这种现象引发了传统实体书店生存发展之忧,并且成为了社会关注热议的焦点。为此,此文目的在于研究实体书店现状,寻找在互联网冲击下实体书店的发展模式,并提出了相对应的促进传统实体书店转型发展的营销策略,这对于提升传统书店的核心竞争力、顺利地实现转型发展的目标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互联网 实体书店 生存发展

互联网以及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使得网上购物成为时下一种很普遍又很受欢迎的购物模式,这种购物模式在书籍产品的销售中也被广泛采用。在网上图书市场这种蓬勃的发展势头下,曾经使人们获取精神食粮、文化娱乐产品以及陶冶情操的高雅场所--实体书店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他们或者是由于产品单一或者经营管理不善者或者营销模式落伍导致许多实体书店几近退出市场,甚至遭受倒闭的境遇。作为承载文化传播文化介质存在的实体书店怎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书店行业乃至读者十分关心的问题。

一、实体书店的现状

在中国,网上购物中人们购买最多的商品就是书籍,购书人数比例占总购物人数的百分之五十六。专家估计,现今网上售书市场已经占到整个图书零售市场的5%,并且2-3年后将增至20-30%。

(一)实体书店经营模式研究

从国内看,实体书店的营销模式主要是以下6类:8小时营业时间;固定的阅读地点;维持实体书店,所需要的费用较高;在实体书店一般折扣有限,价格较高;在实体店购书可供选择的范围有限,有时找特定的或冷门的数目较难;实体书店一般不具有配备的、先进的查询系统,使得选购图书时间较长。

(二)实体店的存在的问题

实体书店的劣势分析:渠道高维:价格没有竞争力;关系脆弱:门店对客户缺乏黏性;产品有限:限制门店的销售半径;成本高:客流减少租金反而增加。

(三)实体书店分类以及互联网对实体书店的冲击

实体书店就类型可分为:一是大型书城、连锁书店:以新华书店为代表,这类书店一方面作为与市政建设规划配套的重大出版物发行建设项目,体现区域布局,如凤凰书城、新华书店新街口店;另一方面坚持文化便民理念,向社区、学区、商区、交通枢纽等区域延伸。二是综合书店:这类书店占地面积较广,具有多种文化服务功能。三是R凳榈辍⒀术书店: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品牌影响力,受到特定读者群欢迎。四是特色书店:体现城市定位和文化特征,满足不同层次阅读需求,注重并形成独特的经营风格。五是微型书店和二手书店:这类书店较多,经营较杂,有的以卖特价书为主,有的以经营学生教辅材料为主,大多分布在学校和交通较好地区。

但是在互联网大潮的冲击下,这样的实体独立书店也面临着生存的压力和困境。现如今,以销售图书为主要业务的书店要么倒闭,要么惨淡经营,要么被迫转型升级,增设其他服务或业务。越来越多的读者选择先去实体书店阅读、选书,再去网上购买,使实体书店成为网络书店的实物展示地,图书销售额锐减。

二、实体书店的发展

(一)数字化转型

对于大型连锁书店来说,数字化应该是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

(二)变身综合零售商

可以采用多方面经营,也是取得成功之道。例如,W・H・史密斯是英国一家著名的连锁书店,旗下的分店有1000多家,遍布英国的大城小镇。该书店其实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书店,它同时经营文具、图书、报纸杂志。

(三)坚守纸质书销售

对于那些感觉转为综合零售商实力不够,没办法与其他零售商竞争,而同时又没钱实现数字化转型的书店来说,继续坚守销售纸质书也是现实的选择。

三、实体书店变革与创新

“大数据思维”是根本。在互联网书店书单模式、快捷购书的挑战下,实体书店也应该将大数据纳入核心议题,进行思路重整。要充分利用网络时代的优势,从电脑中调出进店常客的购书记录,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需求、根据用户口味量身挑选合适的图书,再通过店员与顾客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达到满意的效果。

实体书店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字化,书店应该彻底重新定义它在数字化时代的功能以及营业模式,与网络技术结合,跟进时代的步伐。其创新思路有:

(一)线下找书 线上购书

很多人到实体书店找书但是却在电脑前决定是否购买,在家里他们可以从网上下载书的第一章来试读,看看对自己是否有吸引力。因而,实体书店应该及时向读者提供购买电子书的服务或者能使得其获取更多信息。

(二)触屏看书 全新体验

书店应该尽快将触屏技术应用。触屏可以让读者“触碰”到书的内容。触摸在数字化时代意味着互动或者说是深入到我们正在探索的东西里。

(三)分类指导个性书单

书店可以摆出顾客曾经表现出有兴趣的书或者根据顾客的购买及阅读历史进行推荐。

(四)集文化消费和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经营方式

实体书店要走上“突围之道”,除不断为消费者提供更舒适的选书购书环境,满足读者多样化、全方位的需求,线上资讯与线下活动相结合,打破实体店地点固定、辐射半径小的局限外,还需创新经营方式、提升自身服务,集文化消费与文化交流于一体。

四、结论

电子商务的触角几乎介入了各种领域,而网购无与伦比的成本优势和价格优势,使得实体书店的市场份额被大量侵吞,实体书店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实体书店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坚持:做好品牌经营,继承传统是基础,改革创新是关键,战略发展是动力,方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10篇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 工业自动化 智能化 网络化

1 互联网技术给工业自动化带来的变革

当前,互联网技术已经在工业领域得到了一定应用,对工业自动化带来了巨大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提高供应链管理效率

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供应链管理中,能够使供应链管理中采购、库存、销售等各个环节衔接起来,提高供应链运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如,在生产设备中应用数据与信号处理技术,及时采集生产设备的相关信息,并在生产中利用识别技术监控原材料的消耗,能够实现工业生产自动化管理。欧洲的空中客车公司将传感网络技术应用到供应链管理中,构建了全球制造业效率最高、规模最大的供应链体系,实现了供应链管理的高效运作。

1.2 优化工业生产工艺

在工业生产线上引入互联网技术,不仅提高了生产线过程检测、生产设备监控、实时参数采集、材料消耗监测的自动化水平,而且还提高了生产过程监控、诊断、控制、决策、维护的智能化水平。如,钢铁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用通信网络技术和传感器技术,实现了对加工产品温度、厚度和宽度的实时监控,确保产品质量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促使生产流程不断优化。

1.3 强化环保监测

在工业生产中,通过将环保设备与互联网技术相融合,能够实现对各种工业污染源及污染治理关键指标的实时监控。环保部门可在重点排污企业的排污口安装无线传感设备,实时监控企业的排污情况,一旦发现污染物排放超标,则可远程关闭排污口,从而有效遏制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

1.4 保障工业安全生产

在工业生产中,通过将传感设备布置到作业现场和设备中,可以建立起开放化、系统化、多元化的综合网络监管平台,充分发挥网络监管平台实时感知、准确辨识、快捷响应、有效控制各种作业危险的作用,通过实时了解危险环境中作业人员、生产设备以及周边环境的相关信息,从而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保障工业生产安全。

2 互联网技术给工业自动化带来的启示和创新机遇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广泛应用,传统的工业自动化系统应当在各个环节与先进的互联网技术进行融合,并在终端应用系统开发、信息安全、标准体系、互联互通、测试技术等方面进行全面升级。从当前技术发展前景来看,互联网化的工业自动化产品将更加网络化、小型化、低成本化,不仅有利于强化生产过程控制,更有利于提高工业生产力。由此可见,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势必会给工业自动化发展带来更多的创新机遇。

2.1 控制系统网络化

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工业控制系统由最初的计算机集中控制系统,到第二代分散控制系统,发展到现在的现场总线控制系统,使得网络化控制系统成为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前沿课题之一。在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化发展的背景下,相比较基于客户端/服务端的网络化控制系统而言,基于多系统的智能控制系统具备更好的移动性、自主性和灵活性,能够解决网络化控制中的复杂问题,使其成为了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化的必然发展趋势。工业控制网络要进一步融合现场总线、以太网、嵌入式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和多种控制网络互联技术,增强控制系统的稳定性、互操作性和开放性,为降低生产成本、强化生产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2.2 工业通信无线化

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工业通信领域中,可为实现工业通信无线化带来新契机。尤其在有线无法使用的作业现场,使用无线通信更能发挥其确定性、可靠性、实时性、兼容性的优势。在未来发展中,各大供应商在工业自动化产品中应积极引入蓝牙、GPS、WiFi、LTE、WiMax等先进技术,增加产品的通信功能和无线联网功能,推动工业通信无线化的实现。当前,无线技术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应用仍局限于采集和监控方面,但是随着无线技术可靠性的不断增强,势必会扩大在工业自动化领域中的应用范围。

2.3 仪器仪表智能化

当前,我国适用于工业领域的仪器仪表大多数属于中低档水平,而高档、大型的仪器设备均依赖于国外进口,严重阻碍了我国工业自动化创造水平的提高。为此,我国仪器仪表行业必须借助互联网技术积极开展新型产品研制,使仪器仪表向高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与传统仪器仪表相比,新型仪器仪表与元器件应具备微型化、电子化、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计算机化、光电机一体化、综合自动化的特点。如,通过在仪器仪表模式识别、图像融合中引入智能感知与压缩感知技术,以增强仪器仪表的智能性。

2.4 安全生产自动化

安全生产管理一直以来是工业生产的重中之重,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有效提高工业安全生产水平带来了机遇。工业安全生产主要分为机械安全和过程安全两大部分,机械安全可以通过使用安全按钮、安全门、安全传感器、安全总线、安全PLC等产品加以实现,过程安全则需要保障机械运作过程、人员操作过程以及作业环境的安全性,要求在不影响正常生产的情况下,制定和落实安全解决方案。当前,在工业生产领域所采用的安全仪表系统(SIS)就是能够确保机械安全和过程安全的重要措施。SIS网络建设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通过采集、汇总、存储生产控制系统(如PLC、DCS系统)的重要参数,使安全管理人员及时了解和准确分析生产信息,从而保障生产控制系统网络始终处于可靠运行状态,提高工业安全生产的自动化水平。然而,我国生产的SIS产品获得功能安全认证的较少,所以如何提高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已经成为今后提高SIS网络建设水平的关键所在。

2.5 通信协议标准渐近化

通信协议标准化意味着以网络环境为依托的工业控制系统具有更加良好的可操作性。众所周知,TCP/IP是互联网中应用最为广泛的通信协议标准,分散控制系统(DCS)在控制网络中自成体系;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虽然达到了国际标准,但其种类相对较多,从而增大了选择难度;工业以太网是一种新型的控制系统。随着工业生产自动化系统向智能化、网络化、分布化的方向发展,要求通信协议必须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从国内目前的总体情况上看,标准的水平相对较低,同时标准制定与修订的速度比较缓慢,高技术标准的缺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为此,加快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相关通信协议标准的制定已经势在必行。

3 结论

总而言之,互联网技术已经成为工业领域中最热点的应用技术之一。为了加快我国工业自动化的发展进程,促进工业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在工业领域中充分应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使其渗透到工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实现工业生产工艺流程最优化、安全生产自动化、控制系统网络化、供应链管理高效化的目标,从而为提高我国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宋慧欣.物联网,自动化行业新机遇、新挑战[J].自动化博览,2013(4).

[2]孙柏林.展望“十二五”:工业自动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仪器仪表,2011(5).

[3]廖育梅.面向工业自动化的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3(12).

第11篇

1 背景

“互联网+”技术是将互联网中的各项技术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组合型的综合技术,不但能够使网络访问更加方便,而且能够提供更广泛、可靠的服务[1]。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受到了互联网的冲击,带来多样化的创新。“互联网+”技术代表着智慧、创新、服务,能够有效改善图书馆服务的智慧性和创新性。近年来,我国在图书馆服务建设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图书馆建设也逐渐与国际接轨。进入互联网时代后,越来越多的图书馆构建了自己的互联网服务平台,包括门户网站、移动服务平台和微博、微信平台等,通过“互联网+”构建新型互联网体系,提供一键式产业化服务[2]。

2 “互联网+”图书馆及其特征

2.1 “互联网+”图书馆研究与应用现状

“互联网+”形态是一种理论形态(见图1)。

从社会经济学角度来看,“互联网+”形态代表了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该形态是新型互联网思维在智慧时代的发展形态,代表了更高的生产力和更稳定的服务态度。从技术层面来讲,“互联网+”形态就是将大数据应用到传统服务行业,利用云计算进行数据计算和传输,实现多种设备之间的数据交流、支撑和连接,实现数据、模式和创新驱动的重组,最终达到符合社会生产要素和生产力的新形态,与传统生产要素和生产力相比,“互联网+”形态能够提供更便捷、稳定的服务。

“互联网+”给学术研究和实践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截至2016年6月30日,图书情报学界已经有不少针对图书馆发展“互联网+”的相关研究,还召开了多次基于“互联网+”的学术会议,一些图书馆也已经将“互联网+”形态思维引入图书馆的服务中[3](见表1、表2)。

当前进行的这些图书馆“互联网+”的研究和探索,能够让业界产生强烈的“互联网+”存在的实践意义和研究动向,也能够让研究者产生更多、更广泛的对“互联网+”的思考[4]。此外,也有很多图书馆已经开始进行“互联网+”智慧服务的创新工作,主要是采用全新的“互联网+”思维提供更快速、有效、广泛的创新服务[5](见表3)。

从现阶段图书馆“互联网+”学术研究、学术会议和实际应用来看,目前大多数相关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完备的体系对其进行限定,需要更多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经验,通过理论的指导,在不断的实践中增加合理布局并构建“互联网+”智慧服务创新平台。

2.2 “互联网+”图书馆的特征

一般来说,基于“互联网+”的图书馆并不只是两个领域技术的直接叠加,而是通过融合技术,将二者之间的缺点进行互补,创建一种全新的图书馆服务模式,通过互联网的优势让图书馆的服务趋于多样化、简便化和便捷化[6]。①“互联网+”图书馆成为一个跨学科、跨行业的融合平台。“互联网+”本身就是一种融合了各种现代化智能技术的统一平台,在该平台下,所有学科和行业的数据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共享。另外,采用智能技术进行数据挖掘,能够完成图书?^各个学科之间的数据融合,从不同行业中挖掘出有益的数据,来完成平台各种数据的融合。②“互联网+”图书馆成为一个思想、制度自由,创新能力强的综合平台。科技创新是我国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经过共享化的“互联网+”平台,可以打破传统图书馆在思想和制度上的框架,建立各种思想和制度并存的综合性平台。③“互联网+”图书馆重新锻造业务逻辑和结构。由于“互联网+”的冲击,大量的传统业务逻辑已经跟不上时代的需要,需要重新建立适合网络互连共享方式下的业务逻辑和结构。④“互联网+”图书馆强调用户参与的交互方式。“互联网+”带来的是信息化的社会,大量的信息需要通过网络传递与交流,传统图书馆与用户的单向单调的交流交互方式已经没有生存空间,现代化的互联共享图书馆更强调用户参与的全智能图书馆服务交互方式。⑤“互联网+”图书馆提供强大的智能数据挖掘服务生态系统。建立基于大数据智能挖掘的服务生态系统,可以自动从历史大数据中挖掘出对当前最有益的服务标准,自动定位出最优化的服务方向,建立服务生态系统,提升服务效率。⑥“互联网+”图书馆建立物理世界与虚拟空间之间的智慧连接。“互联网+”提供的是虚拟平台,在虚拟平台上可以完成图书馆的绝大多数业务,但是某些传统业务还是需要物理世界图书馆的支撑,协助互联网完成其他业务。

3 “互联网+”图书馆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3.1 “互联网+”图书馆发展面临的问题

现阶段,“互联网+”图书馆的发展日新月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基于智慧服务的“互联网+”图书馆还会出现在更多的科学研究、学术会议和应用试点中。经过统计和分析可以发现,虽然该项技术形态能够给传统图书馆带来深刻的变革,但是其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面临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7]。为了确保“互联网+”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密切关注在智慧服务创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①传统图书馆还未对“互联网+”形态形成统一认识,缺乏接纳新鲜事物的积极心态。大部分工作人员认为“互联网+”图书馆的转型与他们无关,并不关心新型图书馆形态的转变。传统图书馆对于“互联网+”从概念特征到意识想法都不甚了解,大部分人认为其只是炒作起来的概念,另一部分人则只是对新兴概念持观望态度,并不认为“互联网+”形态能够真正给图书馆带来实质性改变。②基于智慧服务的“互联网+”图书馆硬件设施建设还不完善。目前,我国移动图书馆的建设率普遍偏低,只有不到55%的图书馆普及了网络服务,在西部欠发达地区普及率则更低,硬件设施不完善,一方面是资金投入不足,另一方面是没有统一进行业务开发,导致开发“互联网+”图书馆成本过高,最终无法完成图书馆建设。③在当前对“互联网+”图书馆形态的试点调查中可以发现,大部分试点人员对于理论技术和实际应用了解得还不够深刻,还需要进一步地深化和挖掘。④“互联网+”形态的政策和规范尚不完整。由于“互联网+”给传统行业带来了巨大冲击和转变,转型后的传统行业还需要相关政策和规范进行支撑。在合适的政策和规范支撑下的图书馆“互联网+”转型将会带来更稳定的发展机遇,有关部门应该给予发展“互联网+”的图书馆更多的福利,刺激其发展“互联网+”形态,增加更多的发展途径。

第12篇

一、基于竞争利益的竞争关系认定

原被告之间存在竞争关系是认定不正当竞争成立的前提,然而在上述几个有影响力的案件当中,竞争主体的“跨界”成为主题词。比如百度诉360插标案中百度是搜索引擎服务提供商,360是网络安全服务提供商,优酷诉金山猎豹浏览器不正当竞争案中,优酷是网络视频服务提供商,金山是浏览器服务提供商,被告也无一例外的提出了双方不存在竞争关系作为抗辩理由。在这些案件中,法院都认定了竞争关系的存在,并通过系列案例发展了对竞争关系的认定标准,值得未来的案件借鉴。

2005年“湖南王跃文诉河北王跃文等侵犯著作权不正当竞争纠纷案”首先对经营者和竞争关系做了精辟的阐述。该案判决书中认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立法目的,在于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因此凡存在竞争的商业化市场,都应该属于其调整范围。要确认双方的竞争关系,首先需要确认双方出于同一市场当中,其次需要确认双方基于该市场的经营行为对彼此的经济收益有影响。

优酷诉金山猎豹浏览器不正当竞争案判决书又对上述观点结合互联网的特点进行了更加明确的阐述,其认为:“传统行业对竞争关系的理解一般限于同业间的直接竞争关系,但是当前互联网经济由于行业分工细化,业务交叉重合的情况日益普遍,对竞争关系的了解则不应限定为某特定细分领域内的同业竞争关系,而应着重从是否存在竞争利益角度出发进行考察。竞争利益主要体现为对客户群体、交易机会等市场资源的争夺中所存在的利益。……本案中,二被告提供过滤优酷网视频广告的猎豹浏览器,影响合一公司的交易机会和广告收益,使两个原本可以在各自领域并行不悖发展的企业存在现实的竞争利益。”该判决抛弃了狭义的市场分野,从存在竞争利益的角度去界定竞争关系,确定了法院对互联网不正当竞争的“长臂管辖”,更接近网络市场竞争的本质,也有利于解决当下网络市场竞争的乱象,对此类案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自由竞争与不正当竞争的合理界限

我国的《反法》虽然列举了若干条不正当竞争行为,但都是主要针对现实社会而言,对于网络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尚未有具体规定。结合互联网环境的特点解读及适用《反法》第二条原则规定就是对互联网环境下自由竞争与不正当竞争的合理划界,是事关我国互联网产业走向的大事。

最高人民法院在“海带配额”不正当竞争案中为该原则性规定的适用提出了较有操作性的指导原则和条件。最高院认为,适用反法第二条的原则规定认定构成不正当竞争应当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法律对该种竞争行为未作出特别规定”。

这一标准实际上是强调反法第二条一般条款在规范性质上属于法律原则。法律原则的适用在顺序上具有劣后的特点,只有“穷尽规则,方能适用法律原则”。

2、“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确因该竞争行为而受到了实际损害”。

《反法》调整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当然要求会给竞争对手、消费者或者社会公共利益带来某种危害或者危害的可能,但是这种危害的损害后果究竟如何判断?

笔者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当损害并没有实际发生只是有发生的可能时,便足以判定对方的行为是否构成不正当竞争。必须明确的是,反法虽然致力于建立和维护一种基本的商业道德,禁止以违背商业道德的不正当方式和手段进行竞争活动,但它本身不能也无法消除给竞争者所带来的某些损害,它只是强调竞争必须满足正当性要求。这种正当性所关注的是竞争方式和竞争手段,而不是竞争行为是否产生了损害的后果。所以,在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件的审判中应特别明确:损害以及损害的程度不能作为考察行为合法的标准,竞争方式和手段的合法与否,才是考察一种行为是否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核心与关键。

因此,在不正当竞争行为构成要件中,“损害了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包括潜在利益和直接利益,只要证明了竞争方式和竞争手段的不正当性,对损害后果即可以采取推定的方式认定,不以举证实质损害为要件。

3、该种竞争行为因确属违反诚实信用原则和公认的商业道德而具有不正当性或者说可责性。

最高院在此有一个逐步阐明概念的过程:“对于竞争行为尤其是不属于反法第二章列举规定的行为的正当性,应当以该行为是否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和公认的商业道德作为基本判断标准;在反法中,诚实信用原则主要体现为公认的商业道德;商业道德所体现的是一种商业伦理,是交易参与者共同和普遍认可的行为标准,应按照特定商业领域中市场交易参与者即经济人的伦理标准来加以评判”。该判断标准的要件为:

首先,划定“特定商业领域”的范围。判断正当与否的伦理标准并非是整齐划一的,而是必须纳入特定的商业领域,针对特定的主体、时间、空间维度进行衡量。具体到互联网在这一特定商业领域中,其行业标准、行业道德究竟是什么,原告应该进行充分的举证和说明,法院也有义务进行查明,并在判决书中予以明确。在3Q大战中,原告以工信部的《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市场秩序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和互联网协会的《互联网终端软件服务行业自律公约》(以下简称《自律公约》)作为公认的商业道德进行了充分的阐述和举证,一审法院依此作出了判决。对于奇虎质疑一审法院适用《若干规定》和《自律公约》的问题,最高法院肯定了此案中行业自律公约可构成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规定的商业道德,并将法院认可的自律公约限定在“不能违反法律原则和规则”范围之内。最高法院特别指出“一审法院在裁判本案时援引的是民法通则、反不正当竞争法及本院相关司法解释,对于《自律公约》的援用并不是将其作为法律规范性文件意义上的依据,实质上只是作为认定行业惯常行为标准和公认商业道德的事实依据。对于《若干规定》的援用,也仅是用于证明互联网经营行为标准和公认的商业道德。笔者认为,一二审中原告的举证和说明及法院的查明和阐释都是非常精当的,堪为此类案件的标杆。

其次,强调“经济人”标准。在法治社会的市场条件下,各交易主体应是有限理性、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个体。尤其是在竞争法提倡自由、竞争的理念下,更应鼓励市场主体在遵循公认商业伦理的同时,积极追求利润,创造个人财富。那种牺牲自我利益成就他人的高道德标准并不是法律的准绳。

最后,引入“伦理”概念。“伦理”在此更多是意味着一种好的习俗,好的交易习惯,是市场交易中公认为最低限度的诚实与信用标准。

在上述的基础上,结合互联网产业的特点,北京高院在百度诉360插标案判决中进一步对互联网产业的行业惯常行为标准和公认商业道德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阐述,设定了五项基本原则:“根据《反法》第二条的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在经营互联网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应当遵守以下五项基本原则:第一,公平竞争原则。为了维护互联网公平竞争秩序,确保互联网产品或服务的自由竞争,原则上,所有互联网产品和服务的地位应当是平等的,任何互联网产品或服务都不能通过获取不正当竞争优势来改变公平竞争的地位。第二,和平共处原则。网络服务提供者未经其他互联网产品或服务提供者的许可,不得擅自干扰其他互联网产品或服务的正常运行,不得干扰互联网产品或服务在网络用户终端的共存。第三,自愿选择原则。其一,网络用户有自愿选择是否使用互联网产品或服务的自由,有自愿选择使用哪一种互联网产品或服务的自由。网络服务提供者不得强制网络用户使用其提供的或放弃使用其他网络服务提供者提供的互联网产品或服务。其二,在不损害他人合法权益前提下,在网络用户自由选择的情况下,互联网产品或服务可以成为非实质权用途的工具用以修改他人互联网产品或服务。即使网络用户对干扰手段知情并主动选择,干扰他人互联网产品或服务的影响结果也只能局限于该知情并主动选择的网络用户。否则,擅自干扰他人互联网产品或服务正常运行可能会侵犯该互联网产品或服务提供者的合法权益,扰乱互联网经营秩序。第四,公益优先原则。互联网产品或服务的经营不能损害网络公众等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确实出于保护网络用户等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网络服务经营者在特定情况下不经网络用户选择和其他互联网产品或服务提供者同意也可干扰他人互联网产品或服务的运行。例如,为了保护网络安全,网络安全软件可以主动采取删除、组织等手段干扰网络病毒的正常运行。第五,诚实信用原则。即使为了保护公共利益而采取干扰手段,也要确保干扰手段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如果能够采取不干扰他人互联网产品或服务正常运行的其他手段达到保护公共利益的目的,则不应当采取干扰他人互联网产品正常运行的手段。而且为了保护公共利益而采取干扰他人互联网产品正常运营的手段也应当以保护公共利益为限度,不可随时滥用和扩大,否则干扰措施的行为人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在互联网产品或服务竞争应当遵守的上述五项基本原则基础上,应当认为:虽确实处于保护网络用户等社会公众的利益的需要,网络服务经营者在特定情况下不经网络用户知情并主动选择和其他互联网产品或服务提供者同意,也可干扰他人互联网产品或服务的运行,但是,应当确保干扰手段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否则,应当认定其违反了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和公共利益优先原则,违反了互联网产品或服务竞争应当遵守的基本商业道德,由此损害其他经营者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前规则可以简称为非公益必要不干扰原则。

该五项基本原则所划定的界限堪称互联网产业自由竞争和不正当竞争的合理界限。以该五项基本原则去审视,当下互联网产业的竞争行为是否正当就可以比较清晰的做判断。比如,百度诉360插标案中,奇虎公司在百度搜索结果网页中进行插标,是修改其网页的行为,干扰了百度搜索这一互联网服务的正常运行,除非奇虎能证明该行为系保护公共利益之必要行为,否则应当经过百度的同意。而如果奇虎仅仅在其提供的360搜索的搜索结果中进行插标警示,借以增强其搜索服务的安全性和用户体验,并进而争夺百度的搜索市场,这样的竞争无疑是健康而有意义的。在优酷诉金山猎豹浏览器案中,浏览器作为用户登录网站、浏览网页的工具软件,其基本功能系真实全面地将相关网站内容展现给用户,除非有特殊的合法理由,不应增加、删减或改变被访问网站向用户提供的服务内容。在用户通过猎豹浏览器访问优酷的网站时,优酷网址下的所有内容及模式都是由优酷支配的,金山猎豹的行为超越了自己的本分,刻意阻截了优酷的视频广告,破坏了优酷网的完整的视频服务,截留了优酷的盈利点,进而挑战了原告的基础商业模式,其行为的不正当性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其行为不被叫停,几乎所有的浏览器软件提供商都会采取屏蔽视频网站广告的功能,这使得优酷等视频网站赖以生存的商业模式将遭到破坏,进而使得视频网站要么转向全面收费,要么死掉,最终损害的还是大众获取信息的机会。如果金山基于现有视频广告过多过长的情况,自己提供广告较短的视频服务,或者通过跟视频网站达成协议以向视频网站付费或资源置换的方式换取用户可在其浏览器中收看不放广告的视频,以增加猎豹浏览器的市场占有率,这样的竞争行为就是正当的。再比如在3Q大战中,腾讯的QQ本是一个正常运行的独立软件,奇虎以保护用户利益为名,推出扣扣保镖软件,诋毁原告QQ软件的性能,鼓励和诱导用户删除QQ软件中的增值业务插件、屏蔽原告的客户广告,其主要目的是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嵌入原告的QQ软件界面,依附QQ庞大的用户资源推销自己的产品,拓展360软件及服务的用户。被告在给原告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的同时推销自己的产品,增加自己的交易机会,当然构成不正当竞争。

三、技术创新与不正当竞争

在一系列网络不正当竞争案件中,被告几乎都以技术创新为其行为做抗辩,并呼吁司法机构对其创新行为给予充分的宽容和发展空间。笔者认为,对创新行为给予充分的宽容和发展空间是必要的,事实上我国的执法与司法机关对互联网产业的创新已经采取了较为宽容的态度,但是这种宽容也是有边界的,值得保护的技术创新必须是从社会整体来看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和新颖性,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积极行为,且技术创新应以不侵害其他经营者的正常合法经营为底线。从这个角度看,在上述案例当中,无论是插标技术还是广告屏蔽技术,被告所使用的技术其实都是普通的现有技术,从宏观来看,并未带来行业整体效率和体验的提升,并没有通过该技术把行业的“蛋糕”做的更大更有营养,其所作所为的无非是不恰当的用切分竞争者的蛋糕的方式来讨好消费者,本质上还是一个“食人自肥”的零和行为。

四、商业模式与不正当竞争

在上述网络不正当竞争案件中,被告都提出商业模式并非是受法律保护的一项权利,从而对法院裁判的基础予以质疑。笔者认为被告是在偷换概念,实际上司法机关在这里保护的不是商业模式本身,而是公平合理的商业秩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模式只要不违法,不侵害公共利益,其他竞争者就无权干扰。正因如此,在QQ的商业模式是否受保护的问题上,最高法院明确地指出,“这种免费平台与广告或增值服务相结合的商业模式是本案争议发生时,互联网行业惯常的经营方式,也符合我国互联网市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事实上,本案上诉人也采用这种商业模式。这种商业模式并不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原则精神和禁止性规定,被上诉人以此谋求商业利益的行为应受保护,他人不得以不正当干扰方式损害其正当权益。”在优酷诉金山猎豹浏览器不正当竞争案判决书中,海淀法院也认为商业模式的优劣应该由市场选择决定,而非由其他经营者以破坏性手段,采取“丛林法则”竞争方式进行评判。

第13篇

关键词:无线互联网;影响因素;创新的扩散;技术接受模型

一、无线互联网

本文对无线互联网的定义为:使用移动电话(PDA,智能手机)以及笔记本等移动终端,通过移动通信网络或者局域无线网络,获取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的服务。无线网络与移动终端的结合,具备了即时性、互动性、便携性、移动性、个人化以及超越时间空间和地理位置的限制等特性。

二、创新扩散理论与技术接受模型

根据罗杰斯的定义,创新扩散是指一种新的观点、思想、技术一旦被引入到社会系统,就会在这个社会系统中从一个决策单位(个人、家庭、集体),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传到下一个单位。[2]一项创新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相对优势,即一项创新比起它所取代的方法具有的优势;二是相容性,即一项创新与现存价值观、潜在接受者过去的经历以及个体需要的符合程度;三是复杂性,即一项创新被理解或被使用的难易程度;四是可试性,即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一项创新能够被实验的可能性;五是可观察性,即在多大程度上个体可以看到一项创新的结果。

由美国学者戴维斯提出的技术接受模型,主张人对信息科技的使用受其行为意图所影响。该理论认为,当使用者面对一项新技术时,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是两个主要的决定因素。感知易用性是指用户在使用某一特定系统时,认为能为其省事减少用心费神的程度,而感知有用性是指用户在使用某一特定系统时,主观上认为其所带来的工作绩效的提升程度。[4]

三、影响因素及样本特性

基于创新扩散理论与技术接受模型,结合无线互联网以及使用者自身的特性,本文提出了影响无线互联网使用的三大类因素,即使用者的认知特性(包括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相容性、可试性、可观察性、移动性、感知费用),使用者的个人特性(包括创新性、自我效能感、生活方式)以及社会文化因素(包括社会形象、环境因素)。

其中移动性在本文中具体考察了无线互联网的便携性、即时性等特性。感知费用考察了使用者认为在使用无线互联网服务时所支付的费用是否合理。自我效能感在本文中是指使用者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接受和使用无线互联网这项新技术的自信程度。生活方式主要考察了使用者对新产品的购物行为和习惯。环境因素则具体指无线互联网的设置环境好坏。

本研究的对象为在校大学生,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的答卷中非无线互联网使用者82份,回收有效答卷为304份。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男女比例分别为52.6%和47.4%,被调查者平均年龄为20岁,有48.7%的被调查者来自中小城市,42.4%的人来自农村,8.6%的人来自大城市(直辖市以及省会城市)。被调查者父母的平均月收入为3000元,本人的平均月支出为280元。在无线互联网使用状况方面,42.9%的人使用普通手机上网,24.1%的人使用智能手机上网,另有31%的人使用笔记本上网。被调查者使用无线互联网的平均年限为2年,每周使用无线互联网的平均时间为15小时,主要场所在学校宿舍(36%),校园(24%)以及交通工具上(12.1%)。

四、研究结果

在对影响无线互联网使用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后,我们得知,感知有用性(β=0.120,p<.05),感知易用性(β=0.149,p<0.05),可试性(β=0.211,p<0.05),移动性(β=0.179,p<0.05),创新性(β=0.278,p<0.05),自我效能感(β=0.210,p<0.05),以及环境因素(β=0.272,p<0.05)这7个因素均具有统计意义。这意味着,无线互联网对用户来说利用价值越大,其使用方法越简单,用户接触和试用无线互联网的机会越多,用户就越倾向于选择使用无线互联网。而无线互联网本身的移动性和便携性,也是影响用户选择使用无线互联网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使用者个人的特性方面,如果使用者对新产品或新技术非常关心,并且相信自己可以短时间内接受和使用新技术,那么他选择使用无线互联网的可能性就大。最后,无线互联网环境设置方面,如果使用者认为他能够很容易找到并且连接无线网络,那么就倾向于选择使用无线互联网。

第14篇

关键词:无线互联网;影响因素;创新的扩散;技术接受模型

一、无线互联网

本文对无线互联网的定义为:使用移动电话(PDA,智能手机)以及笔记本等移动终端,通过移动通信网络或者局域无线网络,获取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的服务。无线网络与移动终端的结合,具备了即时性、互动性、便携性、移动性、个人化以及超越时间空间和地理位置的限制等特性。

二、创新扩散理论与技术接受模型

根据罗杰斯的定义,创新扩散是指一种新的观点、思想、技术一旦被引入到社会系统,就会在这个社会系统中从一个决策单位(个人、家庭、集体),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传到下一个单位。[2]一项创新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相对优势,即一项创新比起它所取代的方法具有的优势;二是相容性,即一项创新与现存价值观、潜在接受者过去的经历以及个体需要的符合程度;三是复杂性,即一项创新被理解或被使用的难易程度;四是可试性,即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一项创新能够被实验的可能性;五是可观察性,即在多大程度上个体可以看到一项创新的结果。[3]

由美国学者戴维斯提出的技术接受模型,主张人对信息科技的使用受其行为意图所影响。该理论认为,当使用者面对一项新技术时,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是两个主要的决定因素。感知易用性是指用户在使用某一特定系统时,认为能为其省事减少用心费神的程度,而感知有用性是指用户在使用某一特定系统时,主观上认为其所带来的工作绩效的提升程度。[4]

三、影响因素及样本特性

基于创新扩散理论与技术接受模型,结合无线互联网以及使用者自身的特性,本文提出了影响无线互联网使用的三大类因素,即使用者的认知特性(包括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相容性、可试性、可观察性、移动性、感知费用),使用者的个人特性(包括创新性、自我效能感、生活方式)以及社会文化因素(包括社会形象、环境因素)。

其中移动性在本文中具体考察了无线互联网的便携性、即时性等特性。感知费用考察了使用者认为在使用无线互联网服务时所支付的费用是否合理。自我效能感在本文中是指使用者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接受和使用无线互联网这项新技术的自信程度。生活方式主要考察了使用者对新产品的购物行为和习惯。环境因素则具体指无线互联网的设置环境好坏。

本研究的对象为在校大学生,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的答卷中非无线互联网使用者82份,回收有效答卷为304份。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男女比例分别为52.6%和47.4%,被调查者平均年龄为20岁,有48.7%的被调查者来自中小城市,42.4%的人来自农村,8.6%的人来自大城市(直辖市以及省会城市)。被调查者父母的平均月收入为3000元,本人的平均月支出为280元。在无线互联网使用状况方面,42.9%的人使用普通手机上网,24.1%的人使用智能手机上网,另有31%的人使用笔记本上网。被调查者使用无线互联网的平均年限为2年,每周使用无线互联网的平均时间为15小时,主要场所在学校宿舍(36%),校园(24%)以及交通工具上(12.1%)。

五、研究结果

在对影响无线互联网使用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后,我们得知,感知有用性(β=0.120,p<.05),感知易用性(β=0.149,p<0.05),可试性(β=0.211,p<0.05),移动性(β=0.179,p<0.05),创新性(β=0.278,p<0.05),自我效能感(β=0.210,p<0.05),以及环境因素(β=0.272,p<0.05)这7个因素均具有统计意义。这意味着,无线互联网对用户来说利用价值越大,其使用方法越简单,用户接触和试用无线互联网的机会越多,用户就越倾向于选择使用无线互联网。而无线互联网本身的移动性和便携性,也是影响用户选择使用无线互联网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使用者个人的特性方面,如果使用者对新产品或新技术非常关心,并且相信自己可以短时间内接受和使用新技术,那么他选择使用无线互联网的可能性就大。最后,无线互联网环境设置方面,如果使用者认为他能够很容易找到并且连接无线网络,那么就倾向于选择使用无线互联网。

第15篇

关键词:互联网普及率;logistics模型;Bass模型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8.001

1 引言

互联网的出现影响到世界的发展进程,加速了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速度,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第37次统计报告可知,截止到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互联网大国。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人思维方式,加速了国民经济的社会发展进程。随着互联网在生活和生产方式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其发展水平及其规律和特性也成为各方研究的关注重点。只有了解到互联网内在发展的规律,才能相应的了解和利用互联网的力量,从而便于我们对于我国互联网发展扩散情况有一个清楚全面的认识。

2 文献综述

程鹏飞,金兼斌(2006)在论文中使用基尼系数去度量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区域不平衡,使用回归的方法探究影响互联网扩散的因素。汪明峰(2010)研究我国31个省市区的互联网发展的空间相关性和异质性,研究表明距离是影响省际互联网扩散的重要原因,且互联网扩散的效应与距离呈现负相关关系。程鹏飞,刘新梅(2011)分析了35个国家互联网扩散的不同情况,发现上网价格、人口密度情况及电信基础设施发展程度等三个因素对互联网扩散速度起着重要作用,城市化水平并没有对扩散速度产生显著影响。

国外关于互联网发展扩散有着许多的研究成果,国外学者采用用创新扩散理论来探索互联网发展扩散的内在规律。创新扩散理论是研究传播效果的重要理论,这个理论认为新技术的扩散势头符合S曲线的发展趋势。Dieu Lam,Jonathan BoymaL(2004)通过研究1997-2002年间越南的互联网普及情况,发现其普及扩散的情况符合S曲线的发展趋势,结论认为设备资源和上网价格是影响互联网扩散的显著因素,法律和历史因素是早期影响互联网扩散较慢的重要原因。Hongxin Zhao等(2007)研究发现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教育和工业化水平因素是影响一个国家互联网扩散的重要因素。Sangmoon Kim(2010)利用1994-2007年间美国的现时人口数据,对互联网扩散进程进行了基本分析,结果表明数据能够很好的拟合logistic S曲线。

3 实证分析

3.1 创新扩散理论介绍

美国大学教授埃弗雷特・罗杰斯在其著作《创新扩散》一书中,考察了影响了创新扩散的各种影响因素,提出了创新扩散理论。这个理论认为新技术的扩散刚开始会很慢,随着使用者人数增加以后,扩散过程就会开始加快,且一直持续到潜在的使用者大都采用新技术后,则扩散达到饱和点,随后的扩散速度开始放慢,因此使用新技术的人数数量会随着时间呈现出S形的发展趋势。创新扩散理论适合新技术和创新的扩散,而互联网作为一项新技术也是符合创新扩散理论的。罗杰斯的创新扩散S形曲线如图1所示。

关于互联网扩散国内外有许多研究成果,但国内外学者对互联网扩散研究都集中在其扩散符合S曲线这个特点,较多采用符合S曲线发展规律的Logistic模型和Bass模型。本文研究就是基于Logistic模型和Bass模型对我国互联网扩散发展规律进行分析,从而便于对互联网扩散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3.2 Logistic模型和Bass模型简述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发现互联网的扩散发展符合S曲线的发展趋势,因此本文也采用普遍使用的Logistic模型和Bass模型对互联网扩散发展规律进行拟合研究。两个模型的形式如下:

Logistic模型的函数表达式为:

其中,y表示中国互联网普及率,t表示时间,α>0。b>0,0

Bass模型是由美国的管理心理学家弗兰克.巴斯提出,且根据巴斯模型的假设认为互联网用户数量的增长速度主要受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影响。外部因素指宣传推广、大众媒体等相关因素,内部因素指已采纳互联网的人对没有使用互联网人群的口头宣传。根据这两种因素的划分从而将互联网使用者分为两种:一种是创新者,一种是模仿者。因此,在巴斯模型中使用三个不同参数进行扩散的预测分析。巴斯模型的基本函数形式如下:

其中,m、p、q为模型的基本参数。m表示增长的上限,即y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能达到的极限值,且,m>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