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土地环境治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地质环境治理;土地复垦;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充填法
内蒙古草原地区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保障区域,也是重要的矿产、能源供应基地,承担着保障全国“生态安全”与“能源安全”的双重角色[1]。近年来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了草原的经济和社会繁荣发展,但同时也给草原带来的水土流失、植被退化等一系列负面的生态环境效应。为了缓减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在矿山生产过程中,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 项目区概况
项目区位于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巴彦花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18°56′39″―118°58′14″,北纬45°15′19″―45°16′07″。属于典型的干旱半干旱中温带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375.1mm,年内降水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6月~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年均蒸发量1714.7mm;区内多以西北风为主,最大风速31m/s;全年无霜期108天。矿区土壤类型主要为栗钙土,有机质含量1%~2%,有机质层厚度为40cm~60cm,下部有钙积层。矿区土壤中有机质、氮、磷含量均比较高,养分条件较好,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接近同类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上限。植被为典型的草原植被,以贝加尔针茅(Stipa baicalensis)+羊草(Aneurotepidimu chinense)为主要建群种,草优良牧草的比重为30%~40%。草地等级以Ⅱ等2级为主,草地营养类型以碳氮――氮碳型居多。
2. 项目区地质环境与土地利用现状
2.1 地质环境现状
矿区于2002年投产,经过十多年的开发,现已经形成了大面积采空区。但未发生地面塌陷、裂缝、地面沉陷地质灾害。
采区工业场地、新尾矿库、选矿区、办公区、储矿场、渣石排放场及矿区道路等建设在平缓地带,工程开挖量小,无高陡边坡,不存在崩塌、滑坡情况。
旧尾矿库地处低洼地带,存放大量尾矿,由于汇水面积小且现已停用,现状条件下,泥石流地质灾害不发育。
2.2 土地利用现状
矿区于2002年投产,矿区开发前土地利用类型为天然牧草地,开发后土地类型变更为采矿用地。开发过程中新尾矿库、旧尾矿库、选矿区、办公区、储矿场、渣石排放场这些功能区对原有地表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较大;由于该矿区为地下开采故工业场地对原有环境破坏较小。
3. 项目区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具体措施
根据《西乌珠穆沁旗土地总体利用规划(2009年~2020年)》项目区在利用功能上属于一般农业、林业、牧业用地。遵循因地制宜、治理复垦后土地可持续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根据项目地质环境及土地利用现状,科学合理分析未来可能出现的地质环境风险,并结合土地可持续利用发展思路,初步确定项目区地质环境治理后土地复垦为草地。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及管护措施,积极有效地推进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工作。
3.1 工程措施
由于矿山开采多年,地下形成大面积的采空区,地表旧尾矿库内也存放了大量尾砂,开采过程中产生的渣石排放也将占用大面积的土地资源。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采用尾砂回采――采空区充填――尾矿库治理三步走战略。
与矿山设计院合作,进行尾砂有害成分浸出、尾砂水泥配比强度、流体力学等实验,采用全尾砂结构流体胶结充填法对矿区已形成的采空区进行充填。具体流程为:将旧尾矿库中的尾砂进行回采,采出的尾砂经过粒径分选后与水泥进行科学配比,通过充填系统直接将砂浆充填于采空区中,对新产生的空区和历年所遗留的空区进行胶结充填。高质量的充填体可对围岩提供良好的支撑,不但可消除塌陷、裂缝、沉陷等地质灾害,减少旧尾矿库溃坝、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险及环境风险;还可保护矿区地表景观,提高矿石资源回收率,产生经济效益。
由尾砂采出形成的采坑,可用渣石进行回填、平整、覆土并进行复垦。由于旧尾矿库在设计时就采用了防渗技术,堆放渣石可以减少渣石存放过程中雨水冲刷浸出物对环境影响,也可以减少渣石堆放占用土地资源。对旧尾矿库覆土要求:覆土厚度为0.3m沉实土壤,覆土的土壤pH值在当地范围内,有机质含量不能低于当地土壤的含量;覆盖后的场地规范、平整,覆盖层容重等满足复垦利用要求,坡度一般不超过35°,可用作牧业生产。
3.2 生物措施
在办公楼、选矿厂周边及道路两边种植丁香树、榆叶梅等景观树种,为了提高植被成活率及遵循自然选择规律,在复垦区内主要以种植牧草为主,草种选择遵守以下原则:
(1)选择抗旱、抗贫瘠优良草种,多种草类混合种植(例如:草木犀+沙打旺);
(2)用于复垦牧草种子必须是一级种,并且要有“一签、三证”,即要有标签、生产经营许可证、合格证和检疫证;
(3)有防治病、虫害措施和退化措施;
(4)三年后牧草覆盖率达30%,单位面积产草量不低于500kg/hm2。
(5)撒播技术要点:沙打旺+草木犀比例2∶3,播种量40kg/hm2,播种时间一般选择在夏初,播种深度1.5cm~2.0cm,播后随即镇压l~2次。
根据《中国主要作物需水量与灌溉》中西部干旱地区天然牧草需水量150mm~720mm,故项目区恢复的植被可以依靠自然降雨量维持生产。但是考虑到复垦区区春秋季节干旱少雨为尽快恢复土地生产力,复垦方案设计对复垦后的土地每年春季返青期及秋季进行2次灌溉,每公顷每次灌溉用水500m3,年灌溉用水量2030m3,共管护3年,总用水量6090m3。所需水源来自矿区水源井。
3.3 监测与管护措施
(1)植被恢复效果监测
植被恢复效果监测指植被恢复质量监测。为尽快恢复土地的生产力,保证植被恢复质量,拟采用随机调查样方的方法对植被恢复效果进行监测,主要参数见下表。
(2)管护措施
由于治理区范围大、分布较广,管护难度较大。治理后的草地应进行人工管理,防止牲畜对恢复植被的损害,牧草稀疏的地方应在第二年雨季前及时补播。严格执行禁放牧、禁开荒、禁采石、禁狩猎、禁用火,要及时防治虫害、抚育,搞好防火等工作。对复垦后的土地加强灌溉,及时进行浇水,既可促进新播牧草生长,也为优良的原有牧草种子成熟或营养繁殖创造条件。每年春、秋两季灌水,以提高草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加强播种草地的管理,是播种成功的关键环节。
4. 结语
在矿山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要本着“不再欠新账,加快还旧账”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思路,按照“谁破坏,谁治理”、“谁治理、谁受益”的土地复垦原则,构建“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开发式治理、市场化运作”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土地复垦新模式,加强政府政策引导与社会资金整合作用,充分调动企业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中的积极性,不断探索利用新技术对矿山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地质环境与土地利用问题进行综合治理。在开发“金山银山”的同时,也要保护“绿水青山”,建立环境友好型矿区,为建设祖国北疆生态屏障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白淑英,吴奇,沈渭寿,等.内蒙古草原矿区土地退化特征[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6,32(2):178-186.
关键词:塌陷地复垦环境治理
一、项目的意义和必要性:
意 义:
1.加强土地复垦工作,对于有效缓解人地矛盾,改善被破坏区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及社会安定团结,保障发展粮食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2.损毁土地复垦利用潜力巨大。如果能按照“因地制宜,综合整治,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宜草则草”的原则,对所有损毁土地进行复垦,可为当地农民解决生计问题(耕地和其他农用地)。
3.塌陷地复垦能够加强土地破坏区的生态治理,发挥很好的环境效益,同时也为这些地区的农民提供新的生活保障。
4.开展综合性塌陷地土地复垦与环境治理方面的相关研究,在龙煤双鸭山分公司还是一个新课题。此项技术对行业技术进步和全面普及土地复垦、减少补偿费起到表率的作用。
必要性:
塌陷地复垦对增加耕地数量,提高土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是十分必要的。
二、项目区的基本情况:
东荣矿区地层:元古界麻山群、古生界泥盆系、中生界侏罗系、新生界第三系和第四系。含煤地层为侏罗系中统鸡西群,岩性为各粒级砂岩与粉细砂互层。第三系地层与第四系冲积层较厚,第三系地层厚0~164米,平均108米,分上部隔水层和底部含水层;第四系地层厚168.40~205.30米,上部8~14米由粘土、亚粘土组成,是粘性、塑性较强的隔水层,其下由各级砂、砾砂、砾石、不连续粘土组成的含水层。
东荣三矿生产采区(含报废)为东八、九、十采区,均开采30号层,煤厚0~7.29/2.49米;东一、二采区,均开采16号层,煤厚0~3.45/2.24米。煤层倾角多为15~25度左右,属缓倾斜煤层。煤层走向近南北,倾向西。采区布置方式:边界上山单翼布置。
采煤机械;综采、高档普采;采煤方法:走向长壁后退式;顶板管理:全部冒落法;采高:5.0米以下。均单层开采。采后稳定期1.5~2.0年左右。开采深度320~570米。目前塌陷深度0~1.4米。该项目由双鸭山分公司、东荣三矿、二九一农场共同研发。十五连施工,分公司、矿、二九一监督。
土地权属情况:二九一农场集体所有,居民承包使用,界址清楚,权属明确。
耕地利用现状:十五连共有耕地903.7垧,其中:农场征用牛饲料地57垧,外引水稻户拥有水田363.2垧,12户开发土地142.4垧,共有旱田341.1垧,大部分在塌陷区。286人享受基本生活田,其中:水田户14人,旱田272人(其中有86人在塌陷区),塌陷后的耕地如不进行一定的复垦,这86人将没有最基本的生活农田。
项目优势:分公司、矿和二九一、十五连对土地复垦积极支持,一是各级领导认识到复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连队干部和群众对土地复垦积极性高涨。二是塌陷地连片,便于管理;三是项目净增耕地面积大。四代表性强,既能带动其他连队的塌陷地复垦工作,提高周边未塌陷地的生产水平。
项目性质:以采矿塌陷地治理为主的“土地复垦”项目。
项目区范围:东经131°24′;北纬46°54′。项目区北面十五连2号地,西到通江路向北第一段东侧,南至韩英沟,东面至原养路队南。项目区范围对应井下东十采区,采高1.5~3.5米。
项目规模:
1.项目区总面积为424.05垧,经塌陷后坑塘水面124.05垧。纯塌陷地面积为287.7垧。
2.投资规模:项目总投资250万元,按塌陷地面积计算(287.7垧),平均每垧0.869万元。按受益面积计算(424余垧),平均每垧0.5896万元。
项目区新增耕地潜力分析:
项目区土壤类型以浅育草碳土,浅育型新水稻土为主。土层深厚,肥力较高,土壤有机质4.5% ,土体内无不良层次,适合多种作物生长。
塌陷地所占总面积68%。通过对塌陷地治理,不仅可以使塌陷的耕地得以恢复,而且使本区内未塌陷的耕地免除水涝威胁,提高亩产,增加农田效益。同时要求沟渠布局合理,培肥计划切实可行,整理三年后达到当地高产稳产田的基本标准。因此土地复垦潜力大,难度小,见效快
项目区土地适宜性评价:
项目区土地复垦以对区内塌陷地坑塘水面的整理为主,整理后的土地有机质含量高,土质肥沃,适宜种植各类农作物。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进一步优化,达到合理配置,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项目区土地限制因素分析:
地形地貌条件:
项目区地形平坦低洼,地表标高+66~70米,区内无较大河流,仅有纵横交错的农灌排涝沟,20年一遇最高洪水位为+67.3米。为典型的平原地貌。周边为优质良田,塌陷后部分地块有积水,出现水淹地。
土壤条件:
项目区为三江冲积平原,坐落在三大黑土带之一。土层分别为浅育草炭土、碱土、潮土型幼年水稻土,浅育型幼年水稻土。开垦使用年限短,土壤厚,后劲足,对农作物生长有一定的生产潜力。但一部分土地长年水淹,已改变土壤的团粒结构。
水资源灌排条件:
项目区地表沉降影响大部分农田排灌系统,加之区内地势低洼平坦,秋季多雨,地面泾流排泄不畅,易形成内涝,威胁农作物生产。塌陷区标高低于干渠需强排,只能种植水稻和耐水作物,增加积水的消耗量并为强行排水提供时间的空间。
气候条件:
项目区位于寒温带季风型半干燥大陆性气候。降水量集中,且分布不均,易涝。易受冰雹、早霜和干旱等天气影响。年降雨量平均325.7~692.3mm。年蒸发量为1015.2~1733.2 mm。冻结期为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最大冻结深度155~2.08米。
区位条件:
项目区农业经济条件较好,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高,但农业基础遭塌陷破坏后相对薄弱。
规划原则:
1.遵循珍惜并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及原有耕地上设施的原则,绝不改变耕地的属性。
2.遵循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统筹兼顾矿、二九一及农民效益相结合。
3.遵循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坚持还地于民,还耕于原有承包农民的原则。
4.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利用一切本地区的优势,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政策、人才、资金,采用标准模式复垦,降低成本,增加土地利用率。
5.遵循工程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实用性强的原则。
项目区总体布置:
1)田块规划
在土地复垦上,严格按土地规划、原有道路工程和灌排工程布局要求,便于经营管理。
2)农田水利工程规划
(1)灌溉:充分利用新增小型排灌站,使其正常发挥效益。平时将地表水及雨水抽出浇灌水田,水量超过利用量时,将形成危害的水向主排强行排水。
(2)排水:20年一遇降雨量,要求在2日内排完,据此设计农沟横截面为梯形,上口宽3.5米,边坡比为1:1.5。内斗沟、毛水沟相互贯通,以汇集地表水,降低地表水位。
3)道路工程规划
考虑项目区内实际情况以及大型农耕机械的进出,充分利用原有干道、支道、田间道,并进行必要的完善和改造,田间道和生产路纵横交织形成方格农田。
前期工作:用疏通排水法将所有沟渠、道路修复。待路通水撤后,将露出水面的耕地,用梯式递增法,削高填洼法将地垫平,并将参差不齐的地块过渡连接。
三、项目攻关总体目标:
对塌陷地坑塘水面进行整理,努力增加耕地,对新增耕地进行统一规划和整治,要求田块相对集中,沟渠布局合理,便于机械耕作,整理三年后达到当地高产稳产标准田的基本要求.
土地复垦竣工后,耕地全部还耕于农,并还耕于失去土地的居民,使居民得到重新安置。使区内的地貌、水文、土壤肥力、农田环境、农业生产、经济状况得到根本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抵御灾害能力也将大大提高。
实施年限:项目计划三年,每年春季化冻期始至播种结束、秋收后至封冻期。恢复生态平衡,需五年时间,甚至更长时间。
具体考核指标:塌陷前旱田种植玉米,每垧收入0.50万元;塌陷后旱田改水田,每垧收入0.88万元(复垦费用每亩概算0.5895万元/垧左右,第二年为30万元左右的强行排水费用,待地表稳定后不再投入)。
四、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
利用各种工程方法和生物措施,在现有土地上进行旱田改水田,恢复生态平衡,降低损失。
课题设置方案:
按水塘最大的聚集点将沉陷区分为四个单元:
(一)集水区用疏通排干法将水排干,对露出水面的耕地加以复垦,并建立小型排灌泵站,常年将聚集泾流地表水及地下渗涌出的水排出一部分。
(二)对沉陷形成坡降大的土地用梯式递增法将高地与洼地过渡、衔接,以适合机械耕作。
(三)对起伏不平的土地用削高垫洼法将地垫平,重新整理耕地表面,最大限度平展耕地面积,减缓坡降,减少地表水泾流。
(四)将一部分沟渠逆流向进行挖深渠底,将水引向高处,并将沉陷区种植上耗水及耐水作物(如水稻),把高地地表水抽出灌溉水稻,用以消耗聚集的地表水和自然降水,减小泵站向干渠强排的压力与成本。
(五)对开挖超深坡度大的沟渠,为防坍塌将坡上种植植被。
(六)将目前规划不合理,利用效益不高的沟、路、渠进行改造,对区内塌陷地坑塘水面进行随时强行排水,增加耕地面积。
承担单位选择方式:本着谁受益,谁负责施工的原则,由连队及农户复垦改造塌陷地。
五、项目的主要技术特点和创新点:
挑战塌陷、积极复垦、再创效益,惠矿利民。
该项目除考虑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外,还特别注意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该项目切实可行,是单层开采、土地复垦的好项目。对于现代化矿井,由民间自发复垦是塌陷地复垦的一种尝试,创建一条复垦成本最低显效最快的复垦模式。
关键技术内容:始终保证排水沟渠畅通及强排泵站正常。雨季时,复垦后水田内积水能正常排出。
项目实施的技术、工艺路线:修筑铺垫田间道路、按设计挖排水沟渠、建桥涵、架设高压线、设置强排泵站、排出积水、利用工程法改造平整耕地、实施耕作收割、恢复生态平衡。
六、项目的关联行动:
(一)项目组织实施管理:
1.组织领导机构设置:
为了实施该项目, 把土地整理项目做好,成立塌陷地土地复垦项目领导小组,负责项目实施的日常管理工作。
2.工程建设管理:
建立健全工程建设各项管理制度,责任到人,分工负责。
3.资金使用管理:
为确保复垦项目顺利完成,切实加强资金管理,实行工程项目与资金挂钩的责任制,层层签订合同,以法律手段管好、用好资金。
(二)相关工程:
1.土地平整工程:
土地平整工程(采取机械化作业)是进行农业机械化生产和农田水利、道路等基本建设的实施基础,目的是要达到便于机械化耕作,发挥机械效能,提高机耕质量,灌水方便均匀,有利于排水、改良土壤等,满足农作物高产稳产对水分及土质的需要。
2.农田水利工程:
根据项目区内水资源丰富状况,灌溉采取有效利用地表水。改造疏通已破坏的部分沟渠,
增加利用积水耕地面积。
3.道路工程:
项目区田间道和生产路初具规模,基本完好,在土地整理中,对原有道路按有关设计标准,重新取直修整,全为泥结路面。
七、项目总投资预算:
项目区总投资为250万元,其中工程施工费为205万元,占总投资的82%;其他费用25万元,占总投资的10%;不可预见费17万元,占总投资的6.8%。
资金筹措及来源渠道:龙煤双鸭山分公司维简费用、缺口暂由二九一、连队支付(资金来源方式:基层自筹一部分,社会招标募集一部分,承租农民以劳代资一部分)。
八、项目预期成果的社会、环境、经济效益分析:
1.社会效益:
该项目实施后,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生产条件,改善基层环境,完善了基层道路、水利设施,方便了群众生产。让项目区居民有更多土地可种,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居民收入会明显增加,有利于社会稳定。
2.生态效益:
项目实施后,沟路渠得到了恢复并加以改造,低洼地、积水区人工林地得到了整理,塌陷地水面复垦为耕地。通过土地复垦及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大大减轻了旱涝灾害,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尤其是公路沿线的耙地面貌。
3.经济效益:
从保护耕地角度来看,能够较好地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其中:整理为旱田:120垧,利润60万/年。整理为水田:180垧,利润158.4万元/年。复垦水面积124垧,利润52.08万元/年。合计:利润270.48万元/年。
成果应用和产业化前景分析:
通过对塌陷地坑塘水面进行复垦,努力增加耕地,对新增耕地进行统一规划和综合整治,要求沟渠布局合理,培肥计划切实可行,整理三年后达到当地高产稳产田的基本标准。新增耕地420垧,新增耕地率为99%,土地利用率达到100%。
九、塌陷造成的危害分析:
(一)对耕地的危害
(1)塌陷地点分布零乱,造成农户无法通行种植,加大成本;(2)地表倾斜,凹凸不平水田无法保水,造成地表水泾流,水土流失;(3)地表水聚集形成永久性水面,水淹地造成耕地不能翻耕,破坏土壤的团粒结构,使表面耕层板结;(4)积水区造成水生杂草潜滋暗长,通过根及地下茎及种子向未塌陷区恶性传播;(5)水淹地使地下微生物降低,地下动物如蚂蚁、蚯蚓等松土动物缺失,造成有机质降低;(6)水淹地造成PH上升、盐碱上升;(7)影响了土地的整体面貌、生态环境。(8)每年强行排水消耕大量人力物力。
(二)对设备、地上设施的危害
(1)桥涵破坏、沟渠堰塞、道路下陷、干渠倒灌成为主要危害。由于地表塌陷,造成排水设施的损害,并且塌陷地面低于干渠,使地表水无法自然排出,次生灾害更重。(2)道路下陷造成运输不畅,使生产资料(种子、化肥、农药)运不进耕地,农产品也不能正常运出(包括一部分未塌陷地运输也不及时)。(3)水田的机井错位、埂渠断裂,生产用房倒塌,使水田户无法生产。
(三)对生产、生活的危害
(1)由于塌陷将耕地整体分开,不能大面积播种。(2)在塌陷区与未塌陷区临界位置,由于水淹需根据情况播三至四次才能完成整个春天播种,也曾多次淹及未塌陷耕地(3)因水淹耕地种子肥料运不到播种地点,只能靠肩扛人抬,收获时只能等到封大冻车能通行时才能收完。(4)为了能播完塌陷地的种,机车只能等待水淹地都能种上后才能更换农具,影响有机户外出机车作业的收入。(5)水田积水区只能用人工播种插秧,并增加了平整耕地、强行排水次数及作业时间与成本。
(四)对于效益的影响
(1)塌陷地对未塌陷地效益影响暂且不计,在塌陷地常年不间断强行排水的条件下,勉强能耕种的土地大约92.5垧,但成本较正常高出0.28万元。因耕地坡降增大,水田田埂需要加宽,减少了有效面积,平整耕地使部分表土变薄,施肥量增加,使产量减少,大约影响效益0.50万元/垧;(2)强行种上的耕地112.2垧,因为坡降值加大,在前几年中曾有很多面积是春种、夏淹、秋绝,产量基本是微利或无利。(3)剩余季节性和永久性水面的83垧耕地,面临永久性荒弃。到上年虽287.7垧塌陷地,每年有效益的耕地只有92.5垧。在通过大量人力物力整理及常年降雨时不间断排水情况下,才能产生40多万元的利润,其它严重的塌陷地块每年丧失的利润,按水田和旱田每年的平均值预计,大约在155万元,这里还不包括绝产地的成本损失。
十、综述:
煤矿行业应根据《国务院签发的复垦条例》,积极利用各种工程方法和生物措施、设置排水沟渠及强排泵站等工艺技术,开展塌陷地土地复垦与环境治理方面的相关研究与工作,为增加耕地有效面积、还耕于农,环境治理、改善生态环境,减少补偿费用等探索出一条新途径。
摘 要: 矿山地质环境是整个环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露天开采对地质环境带来的危害是比较大的,露天开采作业都是在地表进行,很容易造成水体污染和地质灾害,同时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露天采矿矿山地质环境整治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 露天采矿;地质环境;治理
一、前言
在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很多地质条件变化是由于人类活动诱发的,大规模无序开采,使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地质环境问题异常突出,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处处可见。地质灾害的主要表现在:一是使边坡改变原有的天然平衡状态、地面及边坡开挖影响山体及斜坡稳定,最终导致岩(土)体变形,诱发崩塌和滑坡等地质灾害;二是矿山矿渣的随意堆放,造成超负荷,以致引起滑坡;三是部分矿山矿渣顺沟随意堆放,一旦遭遇下雨等恶劣天气,就会形成泥石流。
二、露天采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原则
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中,应本着“宜耕则耕,宜绿则绿,宜景则景,宜用则用”的思路,因地制宜,多渠道恢复治理。
1、以人为本,排险防灾。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首先要对矿区易诱发地质灾害的隐患进行排查、整治,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2、因地制宜、综合整治。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应因害设防、因地制宜,针对矿山地质环境破坏的特点、方式、分布及危害程度,分别采取拦、排、护、整、填、植等方式进行综合治理。
3、科学规划,注重效益。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应根据矿山实际情况,本着生态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科学制定治理规划,根据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危害程度、轻重缓急,以及资金情况,分期、分阶段进行治理。
4、多措并举,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工程措施能防治地质灾害,生物措施能改善小气候的特点,针对工程措施投资大,生物措施投资小的特点,搞好合理配置,实现矿山环境治理的综合效益最大化。
三、露天采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及恢复对策
1、完善法律法规,依法保护矿山环境。
首先,矿产开发过程中,规定选择恰当的措施,将对环境的影响减小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在开发结束后,选择合理的恢复措施,恢复到规定的程度。其次,根据矿山具体情况,确定合适的环境保护与恢复的技术标准。我国大多数矿区在进行环境恢复时,未对表土实行单独剥离,出现表土资源不足的情况。因此,可根据当时剥离物的肥力情况,作出规范,进行植物种植或借土覆盖后种植。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合理改变规范标准。最后,完善相关法规,保障标准实施。完善采矿许可制度,在采矿许可证申请时,必须包含如何开发矿产资源以及以后的恢复方案; 制定违反矿产开发的处罚办法与执行方案; 建立环境保护与开发相关的保证金制度,未完成者,根据环境污染与恢复程度确定返还保证金比例。
2、严格实施规划,规范矿山管理
一是严格新建矿山的地质环境治理。新建、改扩建矿山必须严格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开采矿产资源必须坚持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选用先进的生产技术、采矿方法和选矿工艺,以最大限度的保护矿产资源,方案中必须包括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报告、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方案,并经有关主管部门审查审批。矿山地质灾害防治费用、地质环境治理费用一并列入矿山开采成本,对费用不落实、没有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治理能力的矿山企业,不予发放采矿许可证。二是加强对生产中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对已经批准的现有矿山企业加大监督管理力度,严肃查处开采生产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鼓励矿山企业在矿山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方面加大研究与开发、技术改造的投入,坚持边开采、边治理,对开采生产中发生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时组织进行恢复治理。督促矿山企业建立健全地质环境管理机构,建立健全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切实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三废”综合利用水平,确保“三废”达标排放。对不符合法律、法规及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大矿小开、一证多矿、乱采滥挖、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和破坏、污染环境的企业,责令限期整改,仍达不到标准的,吊销其采矿许可证。
3、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积极开展矿山地质环境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加强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开发利用与保护、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研究,并推广应用,为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水平和保护矿山地质环境提供科技支撑。研究制定符合实际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影响评价技术标准,基于现有矿山地质环境评估技术要求的基础上,融合相关学科技术方法并进行优化创新。积极鼓励和引导矿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结合矿山企业实际,引进应用和研究开发开采加工新技术,把巩固提高现有生产技术成果与探索新技术、新工艺相结合,实现工艺技术改造与挖潜、降耗、增效相结合,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积极发展环境监测、保护和恢复治理技术,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矿产资源开发科技创新体系。
4、加大矿山生态恢复和复垦种植力度
一是规范矿业开采方式。把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采矿权市场建设相结合,采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调控手段,督促矿山企业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破坏的矿山地质环境及时进行治理恢复,实现资源开发和矿山环境的双赢。二是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建立 GPS 动态监测管理体系,对矿山地质环境实行有效的监控,增强矿山企业进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土地复垦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三是健全完善监督管理制度。进一步建立完善矿山地质环境准入制度、环境恢复治理书面承诺与担保制度。由政府向采矿权人或相应的担保机构收取质量保证金,按照“企业所有、政府监管、专款专用”的原则管理,矿山关停时由政府指令专门委员会或机构评审合格后,方可退还这笔资金及利息。如果评审不合格,则从企业缴存的保证金中扣除治理费用,用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四是提高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治理率。积极引进和开发适用于矿山损毁土地复垦和生态恢复的新技术,开展矿山生态恢复工程研究,加大关停矿山土地复垦力度,选择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矿业基地,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组织实施矿区的复垦种植,增加耕地数量,确保辖区内耕地占补平衡。
5、创新投资机制,拓宽投融资渠道
针对历史遗留矿山多,地质环境治理资金无着落的情况下,研究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基金为主体,以其他市场化筹资方式为辅的治理办法,从收缴的矿产资源价款、资源税等涉矿科目中提取一定比例,对以往关停矿山开采造成的环境欠帐进行恢复治理。二是出台优惠扶持政策。从财政补贴、信贷支持、土地使用等方面研究制定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优惠政策,以废旧矿山二次资源利用、复垦矿山土地使用权等作为回报,体现谁恢复、谁使用、谁受益的原则,大力鼓励社会法人或自然人参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进行产业化经营。三是实施企业化运作。研究创建专业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投资公司,具体承担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资金筹措、运行和管理。鼓励支持企业上市融资,或以发行债券等形式从资本市场融通资金,帮助企业从银行或财团融资,筹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资金,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多元化市场融资机制。
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是一项有着高度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的事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中学地理教学 环境道德素质教育 途径
环境道德素质教育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一项新内容,主要是教育人们如何关心地球、关心其他物种,其最终目的是培养自觉践行环境道德的“理性生态人”。环境道德素质教育包括代内公平、代际公平、种际公平、绿色消费观教育。环境道德教育的提出,使道德价值观从当代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扩展到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人与自然界之间。中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正处于世界观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环境道德意识一旦形成,就会给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打下深刻的烙印,对其一生的社会行为乃至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都产生巨大的影响。美国前环保局长威廉瑞斯利曾说:“全球环境的威胁是现实地理的反映,未来环境问题要从地理教育开始解决。”《地理教育国际》也确立了地理学科在培养学生环境道德意识方面的基础学科地位。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环境道德素质。
一、挖掘教材内容,寓环境道德素质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我国现行的地理课本均以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为主线,整个知识体系都以地球的宇宙环境为开端,而自然地理方面则着重阐述了宇宙、大气、海洋、陆地四大环境的性质、特点、分布、运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为培养学生具有环境道德意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人文地理方面则着重论述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关的几个主要问题,突出了工农业生产、城市乡村、交通运输、商业贸易、邮电通讯、观光旅游等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蕴含着丰富的“人地和谐”的环境道德教育资源;区域地理方面则阐述了某一特定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人地关系,蕴含着丰富的“因地制宜”的环境道德教育资源,最后又都归结到人类和环境及如何协调人类和环境的关系上,使得环境道德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贯穿整个教材的始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吃透教材,充分挖掘教育素材,寓环境道德素质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环境道德意识,提高学生的环境道德素质。例如讲“逆温现象”时,可介绍世界公害事件之一的洛杉矶光化学污染事件;讲“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时,可利用课本与课外补充资料,加深学生对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环境问题的理解;讲“气候资源和海洋资源”时,可让学生明白这些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以要节制、适度利用,否则就有可能导致气象灾害、海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人文地理教学中,更要注意每一课都蕴含的人地关系思想,每节内容都要渗透环境道德素质教育。例如讲“工农业的区位选择”时,可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充分讨论影响区位选择的各种因素,以及可能造成污染转嫁问题,深深懂得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人地关系思想;讲“逆城市化现象”时,可进一步讲述国外许多人出于环境保护的目的,主动摒弃高消费、高享受的生活方式而选择恬静的田园生活而导致的逆城市化现象;讲“湿地、森林、草地既有经济价值又有生态价值,而且生态价值比经济价值大得多”时,可以印度一位教授曾对一棵正常生长50年的树算的两笔不同的账为例:其木材等经济价值最多值300多美元,其涵养水源、调节大气湿度、产生氧气、吸烟滞尘、降低噪音等生态价值却高达20万美元;讲“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时,可结合一些发达国家的动物保护法规定主人剖鱼宰牛等时,必须使动物无痛苦地死去,否则就是违法行为,让学生理解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公平;还可以1993年菲律宾的45名儿童由他们监护人的代表为诉讼代表人,代表他们这一代及其下一代向法院提讼,指控菲律宾政府环境治理部门所签发的木材许可证合同超出了森林的采伐能力,要求政府停止大规模地出租森林(尤其是原始森林)采伐权的活动的案例,让学生浅显地理解代际公平原则。
二、理论联系实际,寓环境道德素质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
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道德素质教育,课堂理论教育固然重要,但更需要让学生走出课堂,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寓生环境道德素质教育于实践中,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其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认同感。一方面可开展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校园环境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气氛,体现着学校群体的荣誉感、自豪感和集体的意志作风,它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对群体中的每个成员产生教育作用,以潜在的规范性支配着每个成员的行为,使生活在这个群体中的成员不断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方式,以获得群体肯定”。[1]如为唤起学生的节水意识,可在学校的每个水池、卫生间、食堂等地方醒目地张贴一些温馨提示,如:“水是生命之源”。为唤起学生勿踩草坪,保护植被的意识,可在学校的草坪上竖起如“走路让让道,小草微微笑”的提示语。为倡导学生拒绝白色污染,开展自制购物袋、禁止带一次性饭盒进校园等活动。教育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另外,可充分利用学校宣传拦、校报、广播站、校园网站等各种媒介,开辟环境专栏、环境专刊、环境30分、环境专题网站等;举办各种有关环境保护的摄影、漫画、环保资料剪报、论文、诗歌朗诵等展览和比赛活动;举行环保主题班会、环境专题讲座等,结合教学内容请本市环保单位有关人员开展环境保护专题讲座,普及环保科学知识;每学期可组织学生适当观看有关宣传环保的经典电影,如《可可西里》、《后天》、《地球停转之日》等,让学生幼小的心灵在震撼人心、感人肺腑的故事情节中一次次地受到洗礼。
另一方面,可组建地理课外兴趣小组或环保社团,利用节假日开展环境现状与保护调查、环境观测、野外考察、郊游等活动。如参观本市垃圾场、有代表性的工矿企业、气象站、水文站、自来水厂等,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或游览本地名山秀水,让学生亲近自然,在良好的环境中陶冶情操,使学生能多角度、多层次地在更现实的活动中了解环境,理解环境与人类的关系。通过这些知行统一的各种实践活动,能使课堂渗透的环境道德意识内化为每个学生的实际行动。
三、把握时政热点,寓环境道德素质教育于形势与政策教育中。
当前,各类媒体上常有生态环保的报道,这些报道既具有时代感、新鲜感,又具有教育性,易被学生所接受,因而把握时政热点,寓环境道德素质教育于形势与政策教育中,是提高学生环境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可结合地震、冰灾、沙尘暴、水污染、全球气候变暖等具体的国际国内生态灾难时政新闻,国际国内有关环境保护的会议、新出台的各种政策和法律法规,国家采取的诸如环保风暴等行动,师生共同探讨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危害、成因及解决办法,促使学生经常性地关注各阶段的环境大事。如观看上世纪90年代我国长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洪灾、黄河断流,2003年我国西北地区的蝗灾,2008年元月席卷我国南方的冻雨,“5・12”汶川大地震和京津地区每年春季爆发的沙尘暴等影像资料,使学生在强烈的视觉效果冲击下,树立环境忧患和危机意识,增强学生保持环境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如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无烟日、无车日、水日、及植树节、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等环保纪念日,开展环境道德素质教育的宣传活动,帮助学生树立环境道德意识。如9月22日各大城市举行以步行或乘坐公交车代替小汽车上下班活动,倡导学生积极响应这一活动,自愿步行上下学,使他们懂得在面对现代享乐主义和物质主义的诱惑时,能够清醒地认识到地球资源的有限和短缺,能够依照生态伦理及生态道德的理念自律,自愿体验简单化的生活,形成生态化的简朴、健康的社会风气。以各种时政热点渗透环境道德素质教育,既能巩固课堂理论知识又能使学生学会关心社会发展,关注世界变化,树立科学的环境道德观。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 地质环境 统筹结合
Abstract:this on land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geological environment work of and manpower combination analysis is by "farmland protection, and basic farmland construction and agricultural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evaluation of and manpower combination", and "land using planning and geological environment function Division, and geological disaster risk Division of and manpower combination", and "land development finishing and geological environment treatment, and geological environment investigation evaluation of and manpower combination", and "underground to nationality management and town geological work of and manpower combination", and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with to management and geological environment management of and manpower combination" to implementation of.
Keywords: combination of geological environment in land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manpower
[中图分类号] F32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耕地保护、基本农田建设和农业地质调查评价的统筹结合
耕地保护是指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和措施,对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的保护。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耕地严重不足,面对这一情况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稳定和扩大耕地面积,提高耕地的生产能力,保证永久合理的使用土地。耕地保护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
首先,建立耕地保护、基本农田建设与农业地质调查评价工作统筹及其服务农业发展的成果整装、集成机制。要建立制度,推进各地开展农田水文地球化学调查,明确耕地保护、基本农田划定必须在农业地质调查评价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依据农田水文地质条件、农田地下水质量及其土壤毛细水持水特征,依据氮、磷、钾、碘、锌、硒等有益元素的分布特点和汞、铅等重金属的污染情况,划分耕地等级,优先将有利于增产、增收和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的、水文地球化学条件优越的土地划入基本农田。其次,根据农业地质调查成果,对症下药,切实提高耕地质量。根据土地有益元素的肥缺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施肥,切实提高耕地生产力。再次,结合地质调查,开展耕地质量监测。在农业地质调查基础上,建立耕地质量监测网点,定期提出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质量变化状况报告,并采取相应的农地地质环境和土壤保护措施。
二、土地利用规划和地质环境功能区划、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的统
筹结合
土地利用规划是指在土地利用的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目标,对各类用地的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或配置的长期计划。通过利用地质环境调查手段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利用规划和地质灾害统筹土地防治规划之间的关系。土地对地质灾害进行规避和防治主要是通过规划来实现的,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合理安排建设用地,对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进行优化。除此之外,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应该考虑地质环境影响。要在土地利用规划阶段,调查研究规划区的地质环境功能、地质灾害风险,进行地质环境容量和承载力评价,根据规划区地质环境容量和承载力、地质环境功能及地质灾害风险情况,进行土地利用的分区布局和结构配置。对于各种土地利用规划方案要做好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制定好减缓不良地质环境影响的措施。
三、土地开发整理和地质环境整治、地质环境调查评价的统筹结合
土地开发整理是指国家对土地进行计划补充耕地量和耕地保有量的具体安排。
(1)地质调查成果用在土地后备资源开发整治中。在沿海地区,滩涂、荒地开发整治和围海造田是缓解用地紧张的重要手段。为了避免土地后备资源开发整治对本身滩涂、荒地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必须对土地的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条件进行调查,实现土地的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规律能够得到尊重。
(2)在农田整理中考虑地质环境条件。在前期规划阶段,土地整理要进行地质环境条件调查研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主要是处理好各个之间的关系,例如:土地整理与地质环境保护与合理利用、地质灾害防治、地质地貌景观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在设计阶段,制定优越的地质环境条件方案,此阶段主要是根据项目区的土壤地球化学
特征、地质剖面等进行方案制定,最终保证土地整理工作的环境友好性、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
(3)调查灾毁和荒漠化土地的地质环境条件。根据地质灾害风险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然后将其运用到灾毁、荒漠化土地整理中,从而使得整理土地的质量和可持续利用条件都有所提高。
四、地下地籍管理和城镇地质工作的统筹结合
下一阶段各大城市都要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和建设用地权属登记,杭州、深圳、苏州、绍兴等城市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正因为《物权法》、《土地登记办法》等法律的颁布,使得地下建设用地的登记拥有了法律支撑,《土地管理法》修订草案也已对此予以了明确规定。目前正在进行的“全国一张图”工程即实现了遥感、土地利用现状、基本农田、遥感监测以及基础地理等多源信息的集合。
五、城乡建设用地管理和地质环境管理的统筹结合
建设用地管理与地质环境管理关系非常密切。在建设用地选址时,要做好详细的调查分析以及做好建设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此时可
以利用现有的地址资料来使得工作效率提高以及资源浪费减少。主要做法如下:(1)做好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监督管理,确保建设用地安全。(2)提高地质资料在建设用地开发利用中的支撑作用。在地质调查和地质环境监测方面,我国先后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并积累了不少地质资料。
参考文献:
[1] 曹政辉,孙浩,林运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安
徽农学通报,2007,(07).
[2]程庆展.地质学理论和研究成果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
的应用[J].国土资源,2006,(04).
1 概念
黄土地貌:发育在第四纪黄土(或黄土状土)地层中的各种地貌形态的总称,具有一系列自己特有的特征。
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在中国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的交界处。它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面积40万km2。占世界黄土分布70%,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厚50~80m。
2 黄土高原的现状
2.1 黄土高原地貌现状
中国黄土高原素有“千沟万壑”之称,多数地区的沟谷密度在3~5km/km2以上,最大达10km/km2。沟谷下切深度为 50~100m。沟谷面积一般占流域面积的30%~50%,有的地区达到60%以上,将地面切割为支离破碎景观。
2.2 黄土高原的水土现状
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本身自然环境脆弱,加上长期以来土地利用不合理,植被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植被从古代到今天的巨大变化,更主要是受人类活动影响,总的趋势是面积越来越小,植被的结构也渐趋简单化。
2.3 黄土高原自然地理特征
黄土高原是我国独特的地理区域,它在地理上有如下显著的特征。
2.3.1 沟多坡陡、地形起伏破碎。黄土高原黄土深厚,疏松多孔。受长期内外合力的作用,地表剥蚀切割严重,支离破碎,沟壑纵横。
2.3.2 气候差异比较大。黄土高原气候受系统中岩石圈和大气圈相互影响。大气系统中降水量具有很明显的地域和季节性,降水年际变率大,时间变化上降水呈减少趋势。就气温来看,黄土高原具有冬寒夏热、寒暑变化剧烈的大陆性气候特点。
2.3.3 水资源缺乏,供需矛盾突出。在干旱半干旱的黄土高原地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水面蒸发是降水的2倍多,而且降水集中,水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2.3.4 山地丘陵面积大。黄土高原地区土地以丘陵山地为主,约占整个地区的80%,而河谷平川只占土地总面积的20%。这种起伏的地貌构造不适合农耕。
2.3.5 植被覆盖率低。在黄土高原上,30%~40%左右的地方都是荒山秃岭,给人留下满目疮痍的景象。人工草地很少,有的地方由于过垦山坡,表土流失严重,显露出基岩。
黄土高原独特的地理特征和一些人为因素共同造成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强度大,面积大,速度快的现状;导致了土壤肥力降低、土地退化严重、农田破坏严重、气候条件恶劣、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泥沙淤积河道,旱涝灾害不断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由于该现象会破坏耕地,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所以有必要采取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提高黄土高原土壤的生产能力。
3 黄土高原生态治理
3.1 综合治理措施
从目前国内外防治水土流失的各项措施看,主要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它们在治理水土流失中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它们是一个统一体,缺一不可。工程措施主要包括修水平梯田,打坝淤地,引洪灌地。植树种草可以有效的减轻水土流失。由于黄土高原气候干旱,应以乡土林种为主体,合理利用外来树种。在林种布局完整的基础上,要慎重选择经济林树种。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因素来看,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是引起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目前根据旱坡地坡度大小,提出一套适合于坡度大小的耕作制度。
3.2 生态旅游开发
加强黄土高原的道路建设,建设成以黄土地貌景观为特色,千沟万壑的立体环境生态景观体系。充分利用地形特征,开发陕北地区的民土风情,利用本地区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生态旅游。
3.2.1 制定生态旅游方案。生态旅游资源规划是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纲领和蓝图。黄土高原地区地域广阔,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依照统一规划、循序渐进的开发方式。 同时,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要制定严格的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法律、法规,并成立专门的机构来监督法规的执行,为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法律保护,真正做到保护生态旅游资源和环境。
环境道德素质教育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一项新内容,主要是教育人们如何关心地球、关心其他物种,其最终目的是培养自觉践行环境道德的“理性生态人”。环境道德素质教育包括代内公平、代际公平、种际公平、绿色消费观教育。环境道德教育的提出,使道德价值观从当代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扩展到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人与 自然 界之间。中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正处于世界观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环境道德意识一旦形成,就会给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打下深刻的烙印,对其一生的社会行为乃至对整个社会 经济 发展 与环境保护都产生巨大的影响。美国前环保局长威廉瑞斯利曾说:“全球环境的威胁是现实地理的反映,未来环境问题要从地理教育开始解决。”《地理教育国际》也确立了地 理学 科在培养学生环境道德意识方面的基础学科地位。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环境道德素质。
一、挖掘教材内容,寓环境道德素质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我国现行的地理课本均以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为主线,整个知识体系都以地球的宇宙环境为开端,而自然地理方面则着重阐述了宇宙、大气、海洋、陆地四大环境的性质、特点、分布、运动 规律 及其相互关系,为培养学生具有环境道德意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人文地理方面则着重论述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关的几个主要问题,突出了工农业生产、城市乡村、 交通 运输、商业贸易、邮电通讯、观光 旅游 等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蕴含着丰富的“人地和谐”的环境道德教育资源;区域地理方面则阐述了某一特定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人地关系,蕴含着丰富的“因地制宜”的环境道德教育资源,最后又都归结到人类和环境及如何协调人类和环境的关系上,使得环境道德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贯穿整个教材的始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吃透教材,充分挖掘教育素材,寓环境道德素质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环境道德意识,提高学生的环境道德素质。例如讲“逆温现象”时,可介绍世界公害事件之一的洛杉矶光化学污染事件;讲“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时,可利用课本与课外补充资料,加深学生对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环境问题的理解;讲“气候资源和海洋资源”时,可让学生明白这些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以要节制、适度利用,否则就有可能导致气象灾害、海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人文地理教学中,更要注意每一课都蕴含的人地关系思想,每节内容都要渗透环境道德素质教育。例如讲“工农业的区位选择”时,可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充分讨论影响区位选择的各种因素,以及可能造成污染转嫁问题,深深懂得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人地关系思想;讲“逆城市化现象”时,可进一步讲述国外许多人出于环境保护的目的,主动摒弃高消费、高享受的生活方式而选择恬静的田园生活而导致的逆城市化现象;讲“湿地、森林、草地既有经济价值又有生态价值,而且生态价值比经济价值大得多”时,可以印度一位教授曾对一棵正常生长50年的树算的两笔不同的账为例:其木材等经济价值最多值300多美元,其涵养水源、调节大气湿度、产生氧气、吸烟滞尘、降低噪音等生态价值却高达20万美元;讲“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时,可结合一些发达国家的动物保护法规定主人剖鱼宰牛等时,必须使动物无痛苦地死去,否则就是违法行为,让学生理解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公平;还可以1993年菲律宾的45名儿童由他们监护人的代表为诉讼代表人,代表他们这一代及其下一代向法院提起诉讼,指控菲律宾政府环境治理部门所签发的木材许可证合同超出了森林的采伐能力,要求政府停止大规模地出租森林(尤其是原始森林)采伐权的活动的案例,让学生浅显地理解代际公平原则。 二、理论联系实际,寓环境道德素质 教育 于各项活动之中
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道德素质教育,课堂理论教育固然重要,但更需要让学生走出课堂,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寓生环境道德素质教育于实践中,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其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认同感。一方面可开展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校园环境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气氛,体现着学校群体的荣誉感、自豪感和集体的意志作风,它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对群体中的每个成员产生教育作用,以潜在的规范性支配着每个成员的行为,使生活在这个群体中的成员不断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方式,以获得群体肯定”。[1]如为唤起学生的节水意识,可在学校的每个水池、卫生间、食堂等地方醒目地张贴一些温馨提示,如:“水是生命之源”。为唤起学生勿踩草坪,保护植被的意识,可在学校的草坪上竖起如“走路让让道,小草微微笑”的提示语。为倡导学生拒绝白色污染,开展自制购物袋、禁止带一次性饭盒进校园等活动。教育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另外,可充分利用学校宣传拦、校报、广播站、校园网站等各种媒介,开辟环境专栏、环境专刊、环境30分、环境专题网站等;举办各种有关环境保护的摄影、漫画、环保资料剪报、 论文 、诗歌朗诵等展览和比赛活动;举行环保主题班会、环境专题讲座等,结合教学内容请本市环保单位有关人员开展环境保护专题讲座,普及环保 科学 知识;每学期可组织学生适当观看有关宣传环保的经典电影,如《可可西里》、《后天》、《地球停转之日》等,让学生幼小的心灵在震撼人心、感人肺腑的故事情节中一次次地受到洗礼。
另一方面,可组建地理课外兴趣小组或环保社团,利用节假日开展环境现状与保护调查、环境观测、野外考察、郊游等活动。如参观本市垃圾场、有代表性的工矿 企业 、气象站、水文站、自来水厂等,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或游览本地名山秀水,让学生亲近 自然 ,在良好的环境中陶冶情操,使学生能多角度、多层次地在更现实的活动中了解环境,理解环境与人类的关系。通过这些知行统一的各种实践活动,能使课堂渗透的环境道德意识内化为每个学生的实际行动。
三、把握时政热点,寓环境道德素质教育于形势与政策教育中
当前,各类媒体上常有生态环保的报道,这些报道既具有时代感、新鲜感,又具有教育性,易被学生所接受,因而把握时政热点,寓环境道德素质教育于形势与政策教育中,是提高学生环境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可结合地震、冰灾、沙尘暴、水污染、全球气候变暖等具体的国际国内生态灾难时政新闻,国际国内有关环境保护的会议、新出台的各种政策和 法律 法规,国家采取的诸如环保风暴等行动,师生共同探讨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危害、成因及解决办法,促使学生经常性地关注各阶段的环境大事。如观看上世纪90年代我国长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洪灾、黄河断流,2003年我国西北地区的蝗灾,2008年元月席卷我国南方的冻雨,“5·12”汶川大地震和京津地区每年春季爆发的沙尘暴等影像资料,使学生在强烈的视觉效果冲击下,树立环境忧患和危机意识,增强学生保持环境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如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无烟日、无车日、水日、及植树节、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等环保纪念日,开展环境道德素质教育的宣传活动,帮助学生树立环境道德意识。如9月22日各大城市举行以步行或乘坐公交车代替小汽车上下班活动,倡导学生积极响应这一活动,自愿步行上下学,使他们懂得在面对 现代 享乐主义和物质主义的诱惑时,能够清醒地认识到地球资源的有限和短缺,能够依照生态伦理及生态道德的理念自律,自愿体验简单化的生活,形成生态化的简朴、健康的社会风气。以各种时政热点渗透环境道德素质教育,既能巩固课堂理论知识又能使学生学会关心社会 发展 ,关注世界变化,树立科学的环境道德观。
论文摘要: 本文主要立足中学地理课程的学科优势,试从课堂教学、各项活动开展和形势政策教育三方面论述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环境道德素质教育。
环境道德素质教育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一项新内容,主要是教育人们如何关心地球、关心其他物种,其最终目的是培养自觉践行环境道德的“理性生态人”。环境道德素质教育包括代内公平、代际公平、种际公平、绿色消费观教育。环境道德教育的提出,使道德价值观从当代人之间、人与之间扩展到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人与自然界之间。中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和的希望,正处于世界观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环境道德意识一旦形成,就会给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打下深刻的烙印,对其一生的社会行为乃至对整个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都产生巨大的影响。美国前环保局长威廉瑞斯利曾说:“全球环境的威胁是现实地理的反映,未来环境问题要从地理教育开始解决。”《地理教育国际》也确立了地科在培养学生环境道德意识方面的基础学科地位。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环境道德素质。
一、挖掘教材内容,寓环境道德素质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我国现行的地理课本均以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为主线,整个知识体系都以地球的宇宙环境为开端,而自然地理方面则着重阐述了宇宙、大气、海洋、陆地四大环境的性质、特点、分布、运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为培养学生具有环境道德意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人文地理方面则着重论述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关的几个主要问题,突出了工生产、城市乡村、、商业贸易、邮电通讯、观光等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蕴含着丰富的“人地和谐”的环境道德教育资源;区域地理方面则阐述了某一特定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人地关系,蕴含着丰富的“因地制宜”的环境道德教育资源,最后又都归结到人类和环境及如何协调人类和环境的关系上,使得环境道德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贯穿整个教材的始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吃透教材,充分挖掘教育素材,寓环境道德素质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环境道德意识,提高学生的环境道德素质。例如讲“逆温现象”时,可介绍世界公害事件之一的洛杉矶光化学污染事件;讲“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时,可利用课本与课外补充资料,加深学生对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环境问题的理解;讲“气候资源和海洋资源”时,可让学生明白这些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以要节制、适度利用,否则就有可能导致气象灾害、海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人文地理教学中,更要注意每一课都蕴含的人地关系思想,每节内容都要渗透环境道德素质教育。例如讲“工农业的区位选择”时,可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充分讨论影响区位选择的各种因素,以及可能造成污染转嫁问题,深深懂得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人地关系思想;讲“逆城市化现象”时,可进一步讲述国外许多人出于环境保护的目的,主动摒弃高消费、高享受的生活方式而选择恬静的田园生活而导致的逆城市化现象;讲“湿地、森林、草地既有经济价值又有生态价值,而且生态价值比经济价值大得多”时,可以印度一位教授曾对一棵正常生长50年的树算的两笔不同的账为例:其木材等经济价值最多值300多美元,其涵养水源、调节大气湿度、产生氧气、吸烟滞尘、降低噪音等生态价值却高达20万美元;讲“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时,可结合一些发达国家的动物保护法规定主人剖鱼宰牛等时,必须使动物无痛苦地死去,否则就是违法行为,让学生理解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公平;还可以1993年菲律宾的45名儿童由他们监护人的代表为诉讼代表人,代表他们这一代及其下一代向法院提讼,指控菲律宾政府环境治理部门所签发的木材许可证超出了森林的采伐能力,要求政府停止大规模地出租森林(尤其是原始森林)采伐权的活动的案例,让学生浅显地理解代际公平原则。
二、理论联系实际,寓素质于各项活动之中
在教学中渗透环境道德素质教育,课堂理论教育固然重要,但更需要让学生走出课堂,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寓生环境道德素质教育于实践中,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其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认同感。一方面可开展校园环境建设。“校园环境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气氛,体现着学校群体的荣誉感、自豪感和集体的意志作风,它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对群体中的每个成员产生教育作用,以潜在的规范性支配着每个成员的行为,使生活在这个群体中的成员不断调节自己的和行为方式,以获得群体肯定”。[1]如为唤起学生的节水意识,可在学校的每个水池、卫生间、食堂等地方醒目地张贴一些温馨提示,如:“水是生命之源”。为唤起学生勿踩草坪,保护植被的意识,可在学校的草坪上竖起如“走路让让道,小草微微笑”的提示语。为倡导学生拒绝白色污染,开展自制购物袋、禁止带一次性饭盒进校园等活动。教育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另外,可充分利用学校 宣传拦、校报、广播站、校园网站等各种媒介,开辟环境专栏、环境专刊、环境30分、环境专题网站等;举办各种有关环境保护的摄影、漫画、环保资料剪报、论文、诗歌朗诵等展览和比赛活动;举行环保主题班会、环境专题讲座等,结合教学内容请本市环保单位有关人员开展环境保护专题讲座,普及环保科学知识;每学期可组织学生适当观看有关宣传环保的经典,如《可可西里》、《后天》、《地球停转之日》等,让学生幼小的心灵在震撼人心、感人肺腑的故事情节中一次次地受到洗礼。
另一方面,可组建地理课外兴趣小组或环保社团,利用节假日开展环境现状与保护、环境观测、野外考察、郊游等活动。如参观本市垃圾场、有代表性的工矿企业、气象站、水文站、自来水厂等,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或游览本地名山秀水,让学生亲近自然,在良好的环境中陶冶情操,使学生能多角度、多层次地在更现实的活动中了解环境,理解环境与人类的关系。通过这些知行统一的各种实践活动,能使课堂渗透的环境道德意识内化为每个学生的实际行动。
三、把握时政热点,寓环境道德素质教育于形势与政策教育中
当前,各类媒体上常有生态环保的报道,这些报道既具有时代感、新鲜感,又具有教育性,易被学生所接受,因而把握时政热点,寓环境道德素质教育于形势与政策教育中,是提高学生环境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可结合地震、冰灾、沙尘暴、水污染、全球气候变暖等具体的国际国内生态灾难时政,国际国内有关环境保护的会议、新出台的各种政策和法规,国家采取的诸如环保风暴等行动,师生共同探讨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危害、成因及解决办法,促使学生经常性地关注各阶段的环境大事。如观看上世纪90年代我国长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洪灾、黄河断流,2003年我国西北地区的蝗灾,2008年元月席卷我国南方的冻雨,“5·12”汶川大地震和京津地区每年春季爆发的沙尘暴等影像资料,使学生在强烈的视觉效果冲击下,树立环境忧患和危机意识,增强学生保持环境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如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无烟日、无车日、水日、及植树节、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等环保纪念日,开展环境道德素质教育的宣传活动,帮助学生树立环境道德意识。如9月22日各大城市举行以步行或乘坐公交车代替小汽车上下班活动,倡导学生积极响应这一活动,自愿步行上下学,使他们懂得在面对现代享乐主义和物质主义的诱惑时,能够清醒地认识到地球资源的有限和短缺,能够依照生态及生态道德的理念自律,自愿体验简单化的生活,形成生态化的简朴、健康的风气。以各种时政热点渗透环境道德素质教育,既能巩固课堂理论知识又能使学生学会关心社会发展,关注世界变化,树立科学的环境道德观。
为落实《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采取紧急措施控制北京市大气污染的通告》的精神,做好本市房屋拆迁工地的环境保护工作,改善首都大气环境,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任何单位或者个人需要拆迁房屋,必须按照本通知及国家和本市有关拆迁、环保等政策规定,做好拆迁工地的环境保护工作,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二、市房屋土地管理局主管本市房屋拆迁工地的环保工作,负责本通知的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
各区、县房屋土地管理局按照本通知的要求,对本行政区域内房屋拆迁工地的环保工作进行管理、监督和检查,及时处理拆迁工地有关环保问题。
三、拆迁人、房屋拆除实施单位及其他相关部门应当充分认识做好拆迁工地环保、促进首都大气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并根据通知规定具体实施规程,加强领导,落实环保管理主管领导及具体责任人。
四、房屋拆迁工地环保责任,由拆迁人承担。拆迁人向区、县房地局申请办理房屋拆迁许可证时,应当与区县房地局签订工地环保责任书。
五、拆迁人委托其他单位拆除房屋的,应当在委托协议中明确拆迁工地相关的环保措施。拆迁人对受托单位实施房屋拆除过程中引起的环保问题,承担责任。
六、拆迁人或者其委托的拆除实施单位应当制定房屋拆除施工方案。房屋拆除施工方案应当提出具体的防止扬尘、渣土清运等环保及相关安全技术措施,明确拆迁工地具体的环保要求和环保责任人,并报房地局备案。
七、拆迁人或者其委托的拆除实施单位应当按照经房地局批准的拆除施工方案进行施工。拆迁工地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拆迁工地主要出入口应当设立标牌,标明拆迁人、拆除施工单位、环保负责人、拆除时限等内容。
(二)拆迁工地外围应当设置围档,防止物料、渣土外逸,并及时清理工地外围道路上外逸或者遗撒的渣土,适当洒水,防止扬尘。拆迁工地围档高度不得低于1.8米。长安街沿街拆迁工地的围挡使用金属板材,二环路以内拆迁工地的围档应当使用软质板材。
(三)拆迁工地应当经常保持清洁卫生,拆除房屋过程中应当随拆随洒水,避免大量扬尘。对拆除楼房的施工垃圾,必须设置封闭式临时专用垃圾道或者采用容器吊运,严禁随意凌空抛撒。
(四)拆迁工地渣土应当设专门人员管理,定期洒水和清扫,并配备必要的洒水、排水设施。拆迁工地的垃圾应当及时清运,现场垃圾堆放总量不得超过60立方米。加强监督,防止渣土堆形成生活垃圾。
(五)渣土清运车辆应当按照规定单装载,苫盖严格密,沿途不得遗撒。拆迁工地出口应当设置冲洗车轮的设备,确保出入车辆不带泥。
关键词 环境影响评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中图分类号 F30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7)03-0045-05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及其配套法规的颁布实施,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以下简称“环评”)成为当前规划环评的研究热点之一。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开展环评,分析、预测和评估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为决策者提供必要的环境信息,是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科学性、促进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重要途径,也是满足法律要求、构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要手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综合性较强,其核心内容为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生态方面的影响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评考虑的重点,主要表现为土地利用宏观结构调整与布局以及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活动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影响。然而,由于当前规划环评的理论方法体系仍不完善以及中宏观尺度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基础研究不足,使很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评工作的实际效果不尽理想。以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研究为代表的土地利用变化的环境效应研究,多是从微观、小流域或长时间尺度等角度考虑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气候、土壤、水文及不同尺度生态系统的影响[1],较难应用于中宏观、较短时间尺度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评。规划环评中常用的一些定性方法(如核查表法)虽然在环境影响识别时可操作性较强,但在预测、评估复杂宏观的生态环境影响方面效果并不理想,因为单纯定性的结果不能很好地反映环境影响的程度,往往使评价结论缺乏应有的说服力。
作为生态学前沿课题之一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可以定量反映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的综合影响。本文在应用生态系统服务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评中
的应用进行了探讨,旨在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评中定量地考虑生态环境影响提供一种思路。
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估算的研究概况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可以理解为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2],国内外学者对其功能的分类至今还未形成共识,如Daily[2]、Costanza等[3]、欧阳志云[4]等均有不同看法,近年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如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划分[4],对某种生态系统类型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5],对不同类型或尺度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6~7]等。
如何解决现实的生态问题是当前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热点,特别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为规划、决策和管理提供定量依据方面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如彭建等[8]利用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资料和TM影像,研究了2000年深圳市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为城市生态管理提出了有益建议;于书霞等[9]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为评价指标,对吉林省生态省建设中土地利用政策的环境影响进行了定量的分析,并针对政策实施引起的负面环境影响提出了改善的建议。可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作为生态学的前沿课题之一,其研究着眼点正从单纯的自然科学领域向着为满足社会对生态学的需求过渡。因此,规划环评的方法体系对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的吸纳,开辟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的新领域,更重要的是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评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工具。
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评中的应用
1969年确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案》明确规定,该法案旨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努力预防和消除对环境和生物圈的危害。要求政府部门用系统的、人文和自然等多学科综合的方法来分析决策可能对环境的影响,使决策在考虑经济和技术因素的同时,对当前尚不能量化的环境价值给与恰当的评估(nepa.gov/nepa/regs/nepa/nepaeqia.htm)。几十年来,环境影响评价正是遵循这些核心思想发展起来的。从这点上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有必要成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评理论和方法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评要对规划实施前后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益进行估计,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核算是正确评价土地生态效益的重要基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以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为核心的宏观战略措施,其实施将引起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和空间位置的变化,进而影响土地生态系统所提供服务的能力。长期以来,由于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难以度量和货币化,人们往往更看重单纯或狭义的经济价值,而忽视了土地的生态服务功能、代际公平等外在于市场的价值[10],如何更好地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宗旨,全面、客观地考察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价值损益,为决策提供更加充分、科学的依据,是当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评的一个重要任务。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能综合评估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其评估结果将以对策和建议的形式反馈给规划决策者,从而促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更好地发挥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协调作用。
同时规划环评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专门技术,综合性与可操作性是其选择评价工具的重要原则。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以其指标的综合性、定量化,以及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空间特点相适应性,可作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评的一项定量化指标,这种定量的评价结果对于形象地反映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具有积极意义。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评主要包含以下工作内容:首先,根据规划所确定的土地利用目标,对规划实施前后区域内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其次,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为指标,核算并比较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变化量。第三,根据实际需要及已获得的数据,可以核算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量变化,也可重点核算某一类用地类型(如农用地、水域等)变化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变化。综合评价。根据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的计算结果分析规划目标的环境合理性,比较各规划方案的环境可行性,并针对显著的负面影响提出补偿或减缓措施。
3 案例研究
选取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一个城市层面的规划――《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digitalwuhan.省略 /articleshow.asp?NewsId=1923)(以下简称“《规划》”)中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目标为评价对象,探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评中的应用。
3.1 研究方法
3.1.1 土地利用数据获取方法
依照《规划》将评价区域划分为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水面、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等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变化数据均源于《规划》。
3.1.2 动态度
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K)反映了研究区一定时间范围内某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情况。
式中:Ua、Ub分别为研究初期及研究末期某一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T为研究时段,当T的时段设定为年时,K值就是该研究区某种土地利用类型年变化率。
3.1.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核算方法
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进行核算时,供选择的方法有市场价值法、替代市场法、防护费用法、恢复费用法、补偿价值法、生产功能法、造林成本及碳税法等[11]。Costanza等[3]和谢高地等[12]的方法模型近年来得到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应用。Costanza等[3]将生态系统的功能归为17类,综合应用多种评估技术方法对每种生物群落单位面积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估算,然后乘以该生物群落在地球上的总面积,相加后得到地球上所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和。这一研究成果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和研究空间。谢高地等[12]参考了Costanza等[3]的理论,并针对其不足(如对耕地价值估计过低、对湿地估计偏高等),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建立了中国不同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12](见表1),将表1中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各项功能服务价值加和得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见表2)。本文亦参考上述两项研究成果,按照公式(2)和表2中的参数,对《规划》实施前后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数量变化引发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变化量进行计算。
其中:ESV是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元);Pi为单位面积上土地利用类型i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元/hm2);Ai为研究区内土地利用类型i的面积(hm2)。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土地利用结构数量变化分析
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率和动态度见表3。对比1996年现状与2010年规划目标值可见,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体趋势是:园地、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将增加;耕地、水面和未利用地面积均有所减少;牧草地的面积没有变化。其中,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最多,达到12 417.9 hm2,其次是林地,增加11 495.9 hm2;园地增加幅度最大,达到20.04%;未利用地减少面积最多,达到22 507.3 hm2,幅度为34.77%。土地利用动态度的总体情况是:园地面积增加的速度最快,其次是林地;未利用地面积减少的速度最快,其次是耕地。从土地利用构成来看,耕地和水面仍是2010年研究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
3.2.2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变化
按照公式(2)和表2、3计算出研究区不同土地类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见表4)。1996年土地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109.93亿元;2010年将达到112.06亿元,相当于1996年研究区国民生产总值782.13亿元的14.33%。规划目标年较规划基准年的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增加了2.13亿元,增加幅度为1.94%。生态价值的总增加量2.34亿元中,林地的增加价值最多,占94.78%;生态价值的总减少量0.21亿元中,耕地减少的生态价值损失量占主导地位,为95.27%。但由于林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价值高,林地面积增加幅度较大,弥补了耕地和水面减少造成的总体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下降。由于缺乏对盐碱地和建筑用地等相关研究信息,以及未利用地中各类用地结构的变化数据,该估算结果是对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保守估计。
3.2.3 生态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
总体上看,《规划》中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目标对于保护区域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具有积极的意义,特别是林地的增加对于提高整个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具有显著的作用。不过,耕地和水面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社会用地的增长是重要原因,《规划》中应加强科学技术手段在区域土地管理开发中的作用,完善对城镇建设、交通等用地的科学管理和监督措施,以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集约利用及土地生态系统的保护。
4 结 论
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发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评中的应用具有很多优势,主要包括:把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转化为简单易懂的货币形式,表3 研究区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和动态度
Tab.3 Change in area of different landuse types and their dynamic degrees of research area
土地利用类型1996年2010年面积(hm2)比重(%)面积( hm2)比重(%)
为决策者提供了直观的生态信息,是将生态价值纳入土地利用规划决策的重要途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可作为一项量化指标,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及规划方案的生态效益进行综合评估。核算比较简单(依据已有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节省规划环评的时间和资源。
当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评中的应用还需要在研究和实践中加以完善和深入,特别是核算过程中有关参数的确定,需要不断吸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基础研究成果,例如对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等服务功能价值系数的进一步认识;综合生物量、空间位置及时间变化等多重因素来确定的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等。目前在没有更精准和统一的核算参数的情况下,我们使用该方法的重点应放在对于规划基准年和规划目标年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变化量的核算上,并将此作为评估土地利用目标的环境合理性以及比较和选择环境友好性规划方案的重要参考。在未来的研究中有如下几方面值得关注:加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参数的研究,特别是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空间层次、土地生态系统分类及其特点相结合,建立不同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参数的基础数据库,为规划环评工作提供便利。还可以尝试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与“3S”技术相结合,对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变化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和判断,而不仅仅局限于对土地利用结构数量变化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分析。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评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应用于国家、省、市等不同空间层面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评,如冉圣宏等学者已经针对基于生态服务价值的全国土地利用变化环境影响评价进行了有关的探索[13]。总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的引进,实现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评方法体系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推进了以生态学为基础的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决策,对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评的发展、完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蔡玉梅等.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J].地理科学进展,2003,22(6):567~575.[Cai Yumei et al.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Environment Impact Assessment of Land Use Planning[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03, 22(6):567~575.]
[2]Daily G C.Natures Services: Societal Dependence on Natural Ecosystems[M].Washington D C: Island Press.
[3]Costanza R. et al.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J].Nature,1997,387:253~260.
[4]欧阳志云,王如松,赵景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1999,10(5):635~640.[Ouyang Zhiyun,Wangrusong,Zhaojingzhu.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heir Economic Valuation[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1999, 10(5):635~640.]
[5]靳芳,鲁绍伟,余新晓.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05,16(8):1531~1536.[Jin Fang,Lu shaowei,Yu xiaoxin.Forest Ecosystem Service and its Evaluation in China[J].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2005,16(8):1531~1536.]
[6]张志强,徐中民,王建等.黑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J].冰川冻土,2001,4 (23):360~366.[Zhang Zhiqiang,Xu Zhongmin,Wang Jian et al.Value of the Ecosystem Services in the Heihe River Basin[J].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2001,4 (23):360~366.]
[7]陈仲新,张新时.中国生态系统效益的价值[J].科学通报,2000,45(1):17~22.[Chen Zhongxin,Zhang Shixin. Value of Ecosystem Benefit in China[J].science Aviso,2000,45 (1):17~22.]
[8]彭建,王仰麟,陈燕飞等.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初探-以深圳市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1( 4):594~604.[Peng jian,Wangyanglin,Chenyanfei et al, Economic Value of Urban Ecosystem Services:A Case Study in Shenzhen[J].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Pekinensis,2005,41(4):594~604.]
[9]于书霞,尚金城,郭怀成.基于生态价值核算的土地利用政策环境评价[J].地理科学,2004, 24(6):727~732.[Yu Shuxia, Shang Jincheng, Guo Huaicheng.Application of Ecological Services Evaluation in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of Landuse Policy[J].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04,24(6):727~732.]
[10]蔡运龙.土地管理如何贯穿科学发展观[J].中国土地,2005,(6):15~16.[Cai Yunlong. Integrate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into the Land Resource Management[J].China Land,2005,(6):15~16.]
[11]于书霞,尚金城,郭怀成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核算[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5):42~44.[Yu Shuxiao,Shang Jincheng,Guo Huaicheng et al,The Economical Assessment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J]. 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ement,2004,14(5):42~44.]
[12]谢高地,鲁春霞,冷允法等.青藏高原生态资产的价值评估[J].自然资源学报,2003,18(2):189~195.[Xie gaodi,Lu Chunxia,Leng Yunfa et al.Ecological Assets Valuation of Tibetan Plateau[J].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03,18(2):189~195.]
[13]冉圣宏,吕昌河,贾克敬等.基于生态服务价值的全国土地利用变化环境影响评价[J].环境科学,2006,27(10):2139~2144.[Ran Shenghong,Lv Changhe,Jian Kejing et al.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the Land Use Change in China Based on Ecosystem Service Value[J].Environmental Science,2006,27(10):2139~2144.][ZK)][FL)]
Applic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Evaluation i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n Landuse Master Planning
TANG Tao ZHU Tan XU He WANG Zhe GUO Liang YANG Fan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
Abstract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IA Law) was approved in 2003. According to the EIA law,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for Plans (PEIA) should be implemented in the landuse planning sector. PEIA is a useful tool for developing an environmentallyfriendly landuse master plan. The effective, systematic and universal methodology of PEIA on landuse master planning is still not developed, which is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obstacles for its application in practice. This paper aims to introduce a new approach to assess the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ecosystem resulted from the implementation of landuse master plan by using the changes of ecosystem services value (ESV) as one of the assessment indexes. Taking Wuhan city for instance, the authors discussed the methodology of applying the Ecosystem Services Evaluation in the PEIA of landuse master planning.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landuse master plan of Wuhan city is generally environmentallyfeasible from the ecosystem protection perspectives, while the expansion of construction land should be strictly controlled. The Ecosystem Services Evaluation was considered to be a synthetic and quantitative method for the PEIA on landuse master planning, and some aspects of the application such as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ESV parameters should be improved in the further studies.
低氧对照组、低氧实验组(牙周炎动物模型)。采用正畸结扎丝结扎下颌中切牙与牙周炎食谱的方法建立牙周炎动
物模型。动态观察动物体重变化,实验8周后,检测各组动物牙周各项临床指标和血清、牙龈组织中的总SOD活力。结果 8周时,与低氧对照组和常氧实验组相比,低氧实验组的总SOD活力下降(P<0.05),体重和牙周临床指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血清及牙龈组织中总SOD活力与附着丧失(AL)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980和-0.804,P
[关键词] 高原; 低氧; 牙周炎;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中图分类号] R 781.4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3969/j.issn.1000-1182.2012.03.006
Effects of the activity of superoxide dismutase in blood serum and gingival tissues of rabbit in periodontitis model after hypoxia exposure at high altitude Wu Xi1, Huang Jingjing1, Zhang Gang1, Tan Yinghui1, Gao Yuqi2. (1. Dept. of Stomatology, Xinqiao Hospital, The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7, China; 2. High Altitude Military Medical Faculty, The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7,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activity of superoxide dismutase(SOD) in rabbit periodontitis model in nor-
moxia and hypoxia environment, and to research the pathogenesis of periodontal diseases at high altitude. Methods Fourty male rabbi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Normoxia control group, normoxia periodontitis group(pe-
riodontitis models), hypoxia control group, hypoxia periodontitis group(periodontitis models). The periodontitis models
were established by ligating the two central incisors of mandible and raised by periodontitis diets. The weights of four groups were dynamically observed. After eight weeks, the clinical periodontal indexes and the activity of total-SOD(T-
SOD) in blood serum and gingival tissues in all groups were detected. Results The activity of T-SOD of hypoxia periodontitis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normoxia periodontitis group and hypoxia control group(P<0.05), the
weights and clinical periodontal indexes were also dramatically different(P<0.01). The activity of SOD in serum was
现将北京市财政局《关于更换北京市行政事业单位统一银钱收据、统一罚没款物收据及票据购领证的通知》(京财综〔1999〕1069号)转发给你们,请按要求,做好有关收据及购领证的更换工作。此项工作有何问题,请及时与市局计财处联系。
北京市财政局《关于更换北京市行政事业单位统一银钱收据、统一罚没款物收据及票据购领证的通知》
京财综〔1999〕1069号 一九九九年八月十三日通知
市属各单位、中央驻京各有关单位、各区县财政局:
为贯彻落实财政部《关于行政性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票据管理规定》(财综字〔1998〕104号)和北京市财政局《关于印发〈北京市行政事业单位银钱收据管理规定〉的通知》(京财综〔1999〕283号)等文件精神,从1999年9月1日至1999年10月15日,在全市范围内统一更换北京市行政事业单位统一银钱收据、统一罚没款(物)收据有票据购领证,为确保此项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凡在本市行政区城内使用北京市财政局印制的统一银钱收据及罚没款(物)收据的单位,须持本单位原票据的购领证及98年6月15日以后购领的统一银钱收据,统一罚没款(物)收据等材料,到原购票的财政局更换新的票据及票据购领证。
2.从1999年11月1日起使用带有防伪标志、规格为18厘米×10厘米、监制章为菱形的新版票据,旧票一律作废(包括各类专用票据)。对逾期不办理更换票据及票据购领证的单位,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请将此通知转所属各单位执行。
换票时间:9月1日-9月15日 市属各局、总公司
9月16日-9月23日 市属各委办
9月24日-9月7日 各高校及其它单位
10月8日-10月15日 中央各部委办
一、治理范围、目标和原则
(一)治理范围。市区主要道路两侧和环湾可视范围内面积较大、较严重、景观性较差的88处采石场(崖体)。
(二)治理目标。到2011年,基本完成环湾可视范围内影响观瞻的31个采石场(崖体)的环境治理任务;到2015年基本完成市区主要道路两侧和环湾可视范围内的57个采石场(崖体)的环境治理任务。
(三)治理原则。规划先行、分类指导;多元设计、生态和谐;资源开发、景观重塑;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
二、治理内容
(一)生态恢复。对于规划为生态恢复区的采石场,要通过回填土方、理顺水系、植树造林等技术方法进行覆绿治理,逐步实现生态化、自然化。
(二)旅游休闲设施建设。结合风景旅游区开发,对采石场进行生态恢复和景观建设。采用景观设计与自然堆土复绿相结合的方法,实现生态与景观的统一。
(三)景观再造。通过景观设计与植被绿化的有机结合,形成新的景观。对有条件的采石场,可以结合土地开发整理,达到可耕、可渔、可林、可观的目标。
(四)资源开发。采取项目开发与环境治理相结合的措施,实现资源的再开发、再利用。结合采石场周边土地流转、山峦开发,将采石场环境治理作为项目开发的组成部分,同步建设和治理;对具备规划条件的采石场,通过调整土地使用性质,适当开发建设商务会所、休闲场所等;结合村集体或城市公益事业项目对采石场进行资源开发利用。
三、治理措施
(一)科学制定规划
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因地制宜、恢复为主、适度开发”的原则,结合市区山体保护规划,科学合理地编制不同级别的废弃采石场生态恢复、资源开发与土地再利用规划,明确生态恢复区、开发性恢复区等不同区域和项目的控制性规划要求。坚持“一场一方案”原则,因地制宜地研究制订每个采石场的治理方案,根据采石场的特殊区位和环境条件,规划建设适度规模和体量的建筑、景观设施,并实施典型示范工程。
(二)建立健全治理机制
鼓励通过旅游、休闲、商业、居住以及生态农业等产业项目,带动采石场环境治理的同步实施,走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资、社会化治理的路子。
1.项目招商,公开出让。对实行资源化开发利用的项目,通过对其区位、环境、资源、交通等条件的分析研究,确定项目开发的属性、功能、景观等方面要求,调整采石场及周边具备开发建设条件的土地利用性质。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进行项目策划、招商,把采石场环境治理与开发项目捆在一起,以土地招拍挂的方式对社会出让。
2.资金扶持,先建后奖。对项目土地出让后政府收益部分,可以安排用于采石场环境治理的资金补助。开发单位在采石场及周边项目开发的同时,按照规划设计要求完成采石场的环境治理工程,经验收合格后,再对其进行补助。对投资较大、治理较好的工程,除返还土地出让金外,还可从政府部门收取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等专项资金中拿出一块进行奖补。
3.典型引路,重点指导。对于生态恢复性治理工程项目,由各区政府(管委)负责组织,以财政投资为主,从景观性差、最需要治理的区域入手,通过高起点规划设计和高水平建设,为采石场治理树立样板。对于资源开发性项目,实行重点突破、重点指导、重点扶持,通过典型引路,形成示范效应。
(三)加强项目建设管理
1.开发单位在进行资源开发性项目建设时,必须提交采石场环境治理规划、设计方案,确保开发项目与采石场环境治理工程的同步规划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
2.资源性开发项目和采石场环境治理工程项目要一并纳入基本建设程序,实施招投标、项目监理、施工许可、质量监督、安全管理的全方位监管。工程竣工后,开发建设单位必须按规定组织综合验收,并向建设主管部门申报备案。
3.要搞好资源性开发项目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开发建设单位要根据开发项目的具体情况,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满足基础设施配套要求;各区、各有关部门要研究切实可行措施,统筹解决开发项目的供排水、供电、供热、供气和道路等基础设施配套问题。
4.采石场治理要与市区建筑渣土治理有机结合。对于临近市区、交通较为便利的采石场,可以设置为临时的建筑渣土消纳场所,利用市区的堆土、工地弃土回填,实现建筑渣土的资源化再利用。
5.采石项目必须向国土资源部门提报生态恢复方案,经国土资源部门牵头组织有关部门联审批准并交纳生态恢复保证金后,方可组织实施。
6.把采石场环境治理工程列入市城建重点工程年度计划,进行调度、考核。对治理工程完成情况较好的区,市级财政给予适当奖励。
【关键词】 固定资产;一次折旧法;环境治理补偿费;矿井建筑物;超龄使用固定资产
企业固定资产按经济用途和使用情况综合分类,一般分为七类:(1)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2)非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3)租出固定资产;(4)未使用固定资产;(5)不需用固定资产;(6)融资租入固定资产;(7)土地。结合煤炭企业特点,为了有效地从会计账面上监督固定资产的使用及折旧额的计提,笔者认为,应在“固定资产”科目下增设“一次折旧固定资产”和“超龄使用固定资产”两个类别的固定资产进行核算。
一、“一次折旧固定资产”类别的增设与核算
近几年来,煤炭企业建立了“环境治理基金”。该基金主要是从成本中按期计提,形成专门基金,分别用于煤矿环境治理方面,其中,用于购置固定资产采用一次折旧法计提折旧,即当购置的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交付生产使用时,一次计提全部折旧价值,以后使用时不再计提折旧。这样处理的理由是:企业形成这些基金时,已按计提标准分期计入了成本费用科目,相当于日后形成的固定资产已经计提了折旧。当以后这些固定资产真正购置使用时,应一次转移全部折旧价值。现以“环境治理基金”为例,说明它的具体应用方法。
环境治理补偿费的构成:环境治理补偿费专项用于采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矿区污染源治理、地质灾害防治和环境恢复整治,从成本中列支。环境治理补偿费,有些属于事前预防支出,有些属于事后补偿支出,其具体构成有如下两项:
1. 预防性环境治理补偿费
预防性环境治理补偿费分为:
(1)矿区生态环境保护支出。包括煤炭企业提取的造林育林基金、水污染和大气污染保护费以及改进煤炭加工和辅助、附属企业生产工艺,提高水重复利用率,推广闭路循环和其它清洁生产工艺技术以保护矿区生态环境所发生的支出。
(2)矿产开发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预防支出。包括:地质灾害监测和信息管理费;为预防地质灾害而进行的河流改流引道、修筑防洪堤以及采用井下特采措施所发生的支出等。
预防性环境治理补偿费应按照矿山土地复垦率相应提取,提取标准是:矿山土地复垦率达到70%以上的煤炭企业,按照不低于主营业务收入的0.5%提取环境治理补偿费;复垦率在50%-70%的煤炭企业,按照不低于主营业务收入的1%提取环境治理补偿费;复垦率在10%-50%的煤炭企业,按照不低于主营业务收入的3%提取环境治理补偿费;复垦率在10%以下的煤炭企业,按照不低于主营业务收入的5%提取环境治理补偿费。预提的预防性环境治理补偿费应当专款专用。
企业按照规定提取的环境治理补偿费,在“长期应付款”科目核算,设置“应付环境治理补偿费”二级科目,借方反映环境治理补偿费的使用数,贷方反映环境治理补偿费的提取数。企业可根据环境治理补偿费项目的构成,设置三级明细科目。企业使用已提取的环境治理补偿费如能确定有关支出最终将形成固定资产时,应在“在建工程”科目下,设置“环境治理工程”二级科目,归集环境治理补偿费列支的各项工程支出。
(1)企业每月根据主营业务收入和标准提取环境治理补偿费时
借:制造费用――原选煤――环境治理补偿费
――洗煤――环境治理补偿费
贷:长期应付款――应付环境治理补偿费
如果不能直接分清原选煤、洗煤负担,记入“制造费用――混合――环境治理补偿费”科目,在期末分摊到原选煤和洗煤。
(2)专户存储。根据专户存储要求,将提取的环境治理补偿费转存银行专户时:
借:银行存款――环境治理补偿费专户
贷:银行存款――基本户
(3)企业使用已提取的环境治理补偿费时,应分别三种情况进行处理:
①发生费用性支出时
借:长期应付款――应付环境治理补偿费
贷:银行存款――环境治理补偿费专户
②购置设备直接形成固定资产时
借:固定资产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环境治理补偿费专户
借:长期应付款――应付环境治理补偿费
贷:累计折旧―― 一次折旧固定资产
③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核算的费用
借:在建工程――环境工程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环境治理补偿费专户
工程完工形成固定资产
借:固定资产
贷:在建工程――环境工程
借:长期应付款――应付环境治理补偿费
贷:累计折旧―― 一次折旧固定资产
动用环境治理补偿费形成的固定资产在以后使用期间不再计提折旧。
2. 补偿性环境治理补偿费
补偿性环境治理补偿费分为:
(1)矿区废水、废渣、废气等污染源治理支出。项目有:①矿井废水治理支出。包括:矿井废水排放污染费和矿井废水污染治理费。②煤矸石治理支出。包括:煤矸石排放占地费(分为累计堆存煤矸石占地费、新增煤矸石占地费两部分)、煤矸石排放污染费和煤矸石治理费(煤矸石自燃灭火工程、煤矸石分选处理和煤矸石利用等所需支出)。③废气排放和治理费。主要包括:废气处理设备的更新改造支出、废气中物料回收和利用以及其他防污治理的支出。
(2)矿产开发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治理支出。具体包括:地质灾害导致的土地资源损耗费;地质灾害引发的地面建筑物损坏补偿费;地质灾害区农作物减产绝产补偿费;地质灾害区移民搬迁补偿费;地质灾害区治理费。
(3)矿区自然、生态和地质环境的恢复支出。包括对矿区被破坏的土地进行土壤改良、植被恢复、土地复垦、恢复成建筑用地或其他可使其恢复生态平衡达到可使用状态的支出。
(4)与矿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和恢复直接相关的其他支出。包括开发适合我国煤矿的环境评价方法和环境管理模式,以及对矿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和恢复进行的重大课题研究所发生的支出等。
补偿性环境治理补偿费适用于采取“先用后摊”的方式核算。
(1)发生补偿性环境治理补偿费时
借:长期待摊费用――环境治理补偿费
贷:银行存款
(2)摊销时
借:制造费用――原选煤――环境治理补偿费
――洗煤――环境治理补偿费
贷:长期待摊费用――环境治理补偿费
如果不能直接分清原选煤、洗煤负担,记入“制造费用――混合――环境治理补偿费”科目,在期末分摊到原选煤和洗煤。
“长期待摊费用――环境治理补偿费”摊销时间的选择采用孰低法,即在矿井尚余寿命年限和5年之间选择较短的时间进行平均摊销。
二 、“超龄使用固定资产”类别的增设与核算
煤炭企业固定资产核算中不同于一般企业的另一方面是“矿井建筑物”的核算。矿井建筑物是煤矿井下提供开采煤矿资源劳动条件的固定资产,包括井筒、通道、峒室、泵房、井内车场及煤仓等。从理论上讲,由于这些固定资产要在煤炭资源整个开采年限内提供服务,其折旧应该按照当期开采煤量占预计整个开采年限内可采煤量的比例来计算,即矿井建筑物折旧和煤炭开采量挂钩,采用产量法计提折旧。然而,我国在会计实践中,各个煤矿不能自主决定采用产量法的计提标准,而是由煤炭企业主管部门统一规定,如每吨煤计提维简费(维持简单再生产的简称)标准为1.50元(1965年)、2.50元(1977年)、4.00元(1981年)、6.00元(1983年),从1985年1月1日起又专门设置“井巷工程基金”,每月按每吨原煤1.50元的标准从成本中计提,1989年7月1日起又提高到2.50元,2004年5月21日起又统一改提维简费:河北、山西、山东、安徽、江苏、河南、宁夏、新疆、云南等省(区)煤矿,吨煤计提维简费8~50元;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煤矿,吨煤8~70元;煤矿,吨煤计提维简费9~50元;其他省(区、市)煤矿,吨煤计提维简费10~50元,计提的维简费包括井巷费,即煤炭企业不再提取井巷工程费[财建(2004)119号]。
从以上变化可见,煤炭企业维简费的标准由国家确定,且不断变化,虽然国家充分考虑了全国煤炭企业的平均水平进行综合确定,但并不能完全反映各个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致使煤炭企业矿井建筑物的折旧不能完全和其价值配比。鉴于此,对于已提完折旧①的矿井建筑物由于仍然在使用,可继续计提折旧。
例如,某煤矿某月原煤产量13 000吨,每吨原煤计提20元维简费共260 000元,其中,超龄矿井建筑物价值占全部矿井建筑物价值的20%。该矿当月计提维简费时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借:制造费用――原选煤(维简费)208 000
贷:累计折旧(260 000×80%) 208 000
借:利润分配――提取专项储备(260 000×20%)52 000
贷:盈余公积――专项储备 52 000
以上账务处理依据2008年12月26日财政部财会函[2008]60号的《财政部关于做好执行会计准则企业2008年年报工作的通知》的要求进行的。即高危行业企业按照规定提取的安全生产费用,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中的具体要求处理,在所有者权益“盈余公积”项下以“专项储备”项目单独列报,不再作为负债列示。煤炭企业在固定资产折旧外计提的维简费,应当比照安全生产费用的原则处理。
动用上述“专项储备”资金购置固定资产达到预计可使用状态时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借:固定资产或在建工程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等
动用上述“专项储备”资金用于费用性支出时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借:管理费用
贷:银行存款等
期末,按照上述“专项储备”资金实际使用金额(包括资本性支出和费用性支出)在所有者权益内部进行结转(结转金额以“盈余公积-专项储备”等科目余额冲减至零为限):
借:盈余公积――专项储备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从以上分析可见,煤炭企业矿井建筑物随着开采年限的增加,有的已经超龄使用,但按国家规定仍要计提维简费。从徐州矿务集团的实际情况看,徐州矿务集团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老矿井,有的煤矿已80多年快要报废了。徐州矿务集团矿井建筑物的价值已有三分之二折旧完毕,每年据吨煤35元计提的维简费有4个多亿。这么大数额的资金是以相应的物资形态――矿井建筑物对应着。如果会计核算不予反映,势必造成相当一部分固定资产脱离企业管理的视线,并有可能给企业管理层的决策造成失误。因此,笔者认为,煤炭企业应在“固定资产”科目下增设“超龄使用固定资产”类别。核算以下两类超龄使用固定资产:
一是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超龄矿井建筑物;
二是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其他超龄固定资产。
将超龄使用固定资产单独设类反映,有利于从会计账面上监督这些固定资产的使用及折旧额的计提与否,有利于编制“累计折旧明细表”。期末,企业按新的会计准则规定在附注中披露固定资产信息时,在固定资产“原价”项目、“累计折旧”项目分别增设“超龄使用固定资产”项目予以反映。
【参考文献】
大规模的矿山开采为人类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也破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引发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这些问题从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制定适宜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规划显得尤为重要。下面以吴忠市太阳山开发区舍尔山北麓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为例谈谈规划的重要性。
1、项目区概况
太阳山开发区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干旱少雨,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舍尔山北麓先后有30多个采石矿点和近70家石料加工企业在此进行采石和加工。但由于多年无序开采和利用,造成了资源、植被、环境的极大破坏。开采活动形成的采石坑集中连片,其采石坑大小、深浅不一,最大的采石坑深近50m。在采石坑周边堆积有大量的废石堆,对地形地貌及地质环境造成严重破坏。采坑边缘的岩体存在有地裂缝和崩塌地质灾害,存在安全隐患。石料加工形成的大量废石和废渣连片堆积,也加重了该区的土地沙化,每遇刮风,该地区便风卷灰渣漫天飞,严重影响了地方居民的生存环境和地区生态环境,同时也严重影响着太阳山开发区的投资环境和人们的生存空间。
2、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规划
为了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改善太阳山开发区投资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该地区被列入??夏矿山环境治理规划。
2.1治理规划的目的
通过合理的规划采取一定的治理及保护措施,最大程度的减少矿山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问题的发生,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有效遏制水土资源和地质地貌景观的破坏,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2.2治理规划的目标及任务
(1)经过环境治理,降低崩塌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使矿区内地质灾害得到有效治理;种草植树,提高项目内植被覆盖率,恢复自然生态; 改变舍尔山北麓满目疮痍的景象。(2)选择适当地段,利用地形建设文化休闲设施,美化居住环境。(3)通过治理新增大片工业建设用地,吸引更多的企业入驻开发区,带动经济发展。
3、治理措施的规划与设计
(1)崩塌地质灾害治理
崩塌地质灾害,治理的方法就是将松散的岩土体进行清理,降低崩塌发生的可能性。由于各采坑都比较深,岩土体稳定性极差,采用机械清理的方法存在安全隐患。故采取爆破清除的方法,将这部分松散的岩土体爆破炸碎至采坑内即可。
(2)采坑及废石、废料占地治理
舍尔山北麓存在的大小不一的采坑,开采面近乎直立,如果采取山体放坡措施治理,恢复地形地貌,其工程量大,对整个地区的地形地貌也会产生更大改变。考虑到北麓山坡堆积大量的采矿废石,石料加工厂内堆积有大量的废料、灰渣,将废石、废料、废渣一起回填采坑。这样治理方法简单,运距小、成本少、操作性强,既治理了采坑又治理了废石、废料,一举两得。同时在废石、废料回填时结合机械放坡,将直立的开采面放坡到较平缓的坡度,消除由于开采形成的陡坎。回填后覆土,方法简单易行,施工中的安全隐患少。
(3)绿化工程
项目区内气候干旱,年降雨量小,平均日照时间长,山体上土层较薄,土壤质量一般,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现象。
分析项目区地形、坡向及周边环境,考虑到地区天气及降水,结合项目区及周边地区生存植物的种类,该地区的绿化树种最终选择一些比较耐旱的植物,乔木选择国槐、油松等,灌木选择柠条。生态恢复区内由于土层较薄,不适宜种树,可以适当播散草籽,自然恢复。山前平原地区采取灌草混交种植。
项目区内需要绿化用水采用管道滴灌技术。灌溉区域总体上西南较高,可以利用项目区西侧已经完成的太阳山水库工业供水管网。
(4)景观工程
为了提高居民生活和城市整体环境,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和内涵,改善地区投资环境,在项目区内建造部分景观工程,在供居民生活、休闲、娱乐的同时,让人们亲近自然,营造出浓厚的人文情怀。
(1)在工业园南侧靠近公路的一边建设一面文化墙,墙高3m,长50m。文化墙展示项目区治理概况、历史文化、城市发展变迁、企业文化展示及个人画作书法作品等,提升文化品位。
(2)将改造后的道路作为登山观景道路,在登高望远的同时欣赏治理后绿草青青的舍尔山。在山前较平缓地带修建休闲长廊、三处凉亭,供居民休闲之用。
4、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效益分析
4.1环境效益
通过大面积的种草、植树,提高地区绿化率,使地质环境条件得到大幅改善。恢复舍尔山北麓地区的地形地貌,改善生态环境,避免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通过建设观景道路、休闲长廊等设施,改善生活环境,提升地区文化内涵,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景象。
4.2社会效益
通过地质环境的治理可以有效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保护在项目区内活动的人员的安全。对废石、废料的清理能够改善土地资源浪费的情况,同时新增大量工业建设用地,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实现土地节约利用。吸引更多企业入驻太阳山开发区,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社会效益显著。
4.3经济效益
舍尔山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治理,不仅可以美化环境,大大提升开发区的投资环境,更能够新增近3.79km2(约合5685亩)工业建设用地。按照太阳山地区工业用地最低出让价40000元/亩计算,5685亩用地的出让价款就达2.27亿元。这部分建设用地可以吸引更多的企业入驻开发区,进一步带动地区发展。
舍尔山北麓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实施,可以对突出、明显的地质环境问题进行有效治理,对宁夏区内其他类似矿山的地质环境治理起到示范作用。
5、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规划的解析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是一个多门学科紧密结合的系统工程。不同地质、水文环境条件,不同矿种,不同规模,产生的地质环境问题不同,治理保护的措施和方案也不同。
5.1该规划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将综合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缺少可指导的技术规范,且设计内容复杂。解决地质环境问题必需以大量的分析研究工作为基础,需通过对矿区地质环境、土地适宜性、植物适应性、环境变化进行调查研究方能制定治理技术方案。
5.2该规划将经济性和实用性相结合。治理工程的效益很大部分受控于治理工程的经济性,在选择规划方案时应尽量选择经济、科学、因地制宜的设计方案,治理工程应与周边环境和谐,并且发挥矿区土地的经济效益。
5.3该规划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治理工程的效果。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规划要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制定投入少、效果好、收益高的规划方案,除了消除各类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还应使矿区的土地发挥最大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
5.4该规划坚持了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露采矿山中常伴有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这些地质灾害存在重大安全隐患,规划方案灵活考虑了措施的可操作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