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智慧教育的意义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默会知识;教师智慧;热情;理性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2)02-0056-04
收稿日期:2012-2-5
基金项目:湖南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音乐与学习:利用音乐进行英语课堂教学的实验研究”(2011A10)。
作者简介:范春香(1975-),湖南澧县人,文学硕士,湖南大学讲师,主要从事语言教学论研究。
一
就传统的理解而言,知识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可以确定、可以名状、可以获得或传递的。这一类知识能在教学过程中被“打开,内化和外化”,“所谓将知识打开,就是把知识原始获得的实践认识活动方式和过程,加以还原、展开、重演、再现……使他们(个体)与‘人类总体’相遇”[1]。从而使个体顺利获取这些知识。这类知识我们通常称之为显性知识或符号知识或客观知识等等。然而,还有一些特殊的知识是无法“被打开”、无法言说、无法名状甚至无法传递与获取的,因为这些知识“不仅是多元的,不确定的,也是不可分解的,无法明言的”[2]。这些知识对于教师的实践生活、自由思想与方法创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类知识即是默会知识,也作意会知识或缄默知识或隐性知识等等。波兰尼曾有这样的描述:“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述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默会知识”[3]。需要指明的是,默会知识并不等于神秘经验,它并非是那种“莫须有”的事物,只是它无法通过言语来完全表述清楚,但是对于知识的拥有者来说,对于其智慧生成存在重要价值,起着重要作用。
默会知识的主要有三个特征:(1)非公共性质。它作为一种不可言传的知识同传统意义上的知识概念是相矛盾的。在此之前,只要是知识,它就必然是普遍适用的、公共的,为所有人所获取。人们常说的人类知识宝库、人类的知识成就也就是这个意思。(2)非批判性。波兰尼认为,显性知识是人们通过各种明确的“推理”过程而归纳获得的,因此这些知识自然也能够通过理性过程加以反思和批判。但是默会知识则不然,默会知识的获得总是与某种特殊的情境相结合,是对这种特定情境的一种“觉知”的理解或综合把握。(3)鲜明的层次性。默会知识并非只有一种形态,而是根据其能够被意识和表达的程度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克莱蒙特在实验基础上将默会知识划分为“无意识的知识”、“能够意识到但不能通过言语表达的知识”以及“能够意识到且能够通过言语表达的知识”。通过这种划分,默会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存在着一种连续性现象,而不是截然不同的两极,二者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联系并可实现一定程度的转换。
二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一个默然的认识过程,或者说是一个默会知识的生成过程,更是一个教师个体智慧的生成过程。
第一,默会知识可以延拓教师开放的心灵。默会知识及其获取过程使主体有一种亲物怡人、消除偏见、善待万物与开放心灵的功能。因为,心灵的开放意味着主体对生活充满激情与热望,对万物有一种包容与接纳的胸怀[4]。正如波兰尼所说,“热情赋予物体以感情,使物体变得讨厌或吸引人。积极的热情肯定某种东西是宝贵的。科学家取得一个发现时的激动之情是一种求知热情,它表明某种东西在求知方面是宝贵的”[5]。台湾学者黄武雄先生也说过,“学校教育应致力于反省并消除人的偏见,延拓开放的心灵,发展人类爱,这是学校教育对人类社会不能逃避的重要任务”[6]。然而,这种教育热情并不能凭空产生,而是通过阅读、实践、交往与反思等教学生活,获得默会知识,从中衍生出对人生、自然、科学与生活的极大热情与爱。心灵的开放与热情的流淌是人的自然天性,但现代教育对客观知识的崇拜与对默会知识的藐视已经或正在扼杀这种人的自然天性。我们对默会知识观念的承认与接纳,将会使大家不仅对各自的知识就会互相承认、尊重与接纳,而且会形成一种理解、尊重、体验与博爱的人格,最终达到教育终极的道德目的。
第二,默会知识可以恢复教师认知的敏锐。虽然热情对于教师的智慧生成有着重要作用,但是仅仅有了热情,还不足以实现教师的智慧的生成。智慧生成必须是在认知、热情、欲望与意志的交融状态中互动演化发展的。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一个有德性的灵魂是一个很有条理的灵魂,其中的理性、感情和欲望保持正当的关系”[7]。因此,如何使热情在理性的有效控制下起到积极的作用是教师智慧生成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而这一过程需要默会知识的参与,它潜藏于无意识中,是自动运行的,它可以减少认知负荷,提高认知的敏感与速度。教师认知过程因为默会知识的存在而充满生命力与个性色彩,从而也使教师对天地万物的自由探索与认识具有了无限可能性。
然而,人类偏见与显性知识的霸权乃默会知识的宿敌,它阻止了教师认知过程的敏锐。现代教师在客观知识及其普遍性价值取向中,自己的信念正在陷入危险,自己的行动正在失去想像力与创造力。由于默会知识是诉诸于实践的非批判性和非公共性知识,这一特质正好是教育爱的基础,它使人类个体具备了独立自由、探索发现、释放欲望、创造想像、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原生性发展动力。当然,默会知识对教师认知的敏锐恢复功能并非是一个非理性的过程。它与自己的经验、分析、综合、创造与想像活动相联系,又与心无旁骛、无存偏见、与人类博爱、理解与包容等人文品质相联系。所以,我们很难否认默会知识的基础性、动力性与道德性作用。
第三,默会知识可以扩展教师的实践能力。就某种意义而言,默会知识是一种自然能力,这种自然能力与个体的想像、研究与创造相联系。当前教师智慧生成面临的实践困境是:现代教师大多生活在一种按部就班的、程序化的、缺乏创造与激情的状态。由于默会知识是一种难以言述的知识,这一特点导致了默会知识在教师教育过程中的缺位。而默会知识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能消解现代教育中人们对客观知识的崇拜或盲从,克服客观知识霸权对人的控制与统治,打开教师智慧生成的通道,使教师实践回归理解、对话、互动、想像,以及承认偏见与错误,抒发激情,寄托教育爱的创造性工作。
人的智慧发生在主体的实践活动之中,或者说发生在与外在世界的互动关系之中。对于教师而言,默会知识的重要性是无法忽视的,“一个教师越能意识到自己的默会知识对自己的教学的存在,他就越能理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一个人越不能意识到或者否认这种制约的存在,他就越容易陷入到教育教学的习俗和惯例之中而不能自拔,他的教育教学活动也就越来越僵化、机械、没有生趣”[8]。在教师的智慧生成与发展过程当中,我们要避免出现这样一种状况:“要么一个人的理性成功地驾驭感性,对其合理的欲望加以满足,对其不合理的欲望加以疏导、节制,就越发接近了神;要么一个人的理性屈服于感望,完全跟着感觉走,就越发接近了兽”[9]。教师在理性与感性的互相联结之中,其思维也由集中而发散,由发散而集中,其默会知识也由此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进行显性化转换,也由此唤发出对生活与生命的热情,催生着教师智慧的生成和发展。
三
当我们明确默会知识之于教师智慧生成的意义之后,需要进一步探讨其可能性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思考默会知识促进教师智慧生成的途径。
第一,体验默会知识,坚守人类理性的价值。我们要对默会知识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重视个人对实践生活与经验的反思、体验与建构,以益于对默会知识的学习与获得,同时要继续坚守自身的理性思维形式,使得热情在理性的指导下顺利的发挥其效用,实现理性和热情、默会知识和显性知识的有机结合,真正促进和实现自己智慧的生成与发展。我们在强调默会知识的价值的同时,决不能忽视客观知识的效用,并且从某种程度上说,默会知识必须一定程度显性化才能彰显其价值。实际上,正如克莱蒙特的研究所显示,默会知识同显性知识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联系,可以相互转换,二者在机能上有着连续性和互补性。因此,教师不仅要成为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播者,也应该是知识的发现者和表述者。由于默会知识具有不可名状等特性,所以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我们应当有意识地去觉察个体所具有的缄默知识并把它揭示出来,使其进入意识层面,而当隐性知识转变为显性状态以后,就可以对其进行分析解剖,发现其中存在的不合理之处,并进行批判更新。由此建构起新的知识,这是转变隐性教育极为重要的一环,它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隐性知识不能加以批判性反思的弱点”[10]。
第二,尊重默会知识,唤醒沉睡的教育热情。教育热情与教育爱乃教师智慧生成的动力基础,甚至就是教师智慧的重要内容。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热情与对人类的热爱、没有对儿童与社会的同情和对教育教学生活的兴趣,没有激情的积极参与,教师是无法实现其个人与社会价值的,也自然无法谈实现人生幸福与促进社会倡导文明了。教育热情与教育爱的唤醒,需要克服盲目服从与随波逐流的秉性,因为“行为的顺从与附和不能产生爱,更不会发展出人类爱”[6]。顺从与附和的克服,需要教师的独立精神与主体意识的唤醒与激发,这是默会知识产生与智慧生成的条件,因为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主动进入教育生活现场,从实践中体验、反思、建构与创造,以体现自我价值。“教师必须从教育现场中去寻找自己。教育是一种客观的实验室,它为每一个教师存在着,它既是一种人的意识之外的真实世界,又是一种因人而异的理解与体验的意义世界”[11]。教师只有在这种因人而异的、多样性的、复杂的、理解的、体验的意义世界中,才能找回教育的热情与教育爱,从而生成教师个体实践智慧。
尊重默会知识也意味着对他人经验的肯定与尊重,意味着对多样性价值、习惯与个性的包容,意味着对异类的接纳、欣赏与和平共处。“喜好异类,欣赏异类是开放心灵的高尚气质”[6]。我们常常发现某些教师要求学生对任何一个现象或事物都要说出一个所以然来,假如学生无法明确表达出来,教师就会认为学生并未懂得这一知识点。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正是由于默会知识的存在,使得学生无法明确地用语言表述出来,但是当他们真正遇到这些情境的时候,他们却可以顺利地解决这些困难,这正是体现了默会知识的特性。因此,教师在某些问题上大可不必求全责备,应该认同并鼓励学生所拥有的这种默会知识,使教学效果实现事半功倍。
第三,实践默会知识,实现两种知识的融通。堆砌和记忆的显形知识并不一定能使自己变得智慧。要探索并获得这样一种使显性知识与默会知识融通共进,同时对科学发展和人的发展都大有益处的知识交汇点就非常重要。实践教学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只有依靠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操作中的个体摸索和反复训练等途径来进行,这也恰似杜威先生所提的“从做中学”。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学生在两年的学业期间要分析和讨论大约400个大小案例,这些案例所能给予学生的决不是讲授教科书所能达到的。因此,教师的学习与培训必须加强实践教学,选择和开发经典案例,进行案例教学,从而使教师自然而然地学到一些能支配显性知识的默会知识。
与大师对话也是教师实现两种知识的融通共进,实现教学智慧的重要途径。通过多元化阅读学习活动,主体能加强与大师的对话,加强自身与他人经验之间的关系,这对教师主体智慧生成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教师在阅读生活中,使自己的默会知识与大师的哲学思想相遇。“我们之所以要多读柏拉图和孔子,是因为我们会遇到他们曾经遇到的相同问题,是因为它与我们生活中的某些感受相通、相似。我们可以通过阅读这些经典著作,找到各种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的理论模式”[12]。向大师学习可以是对哲学知识或哲学史的时解与感悟,也可以是在教育实践生活中对教育问题的分析和建构。
另外,“师徒制”的传承也是一种重要的对话与知识共享方式。波兰尼曾肯定“师徒制”对于默会知识的获得有着巨大的优势:“在师傅的示范下通过观察和模仿,徒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那种技艺的规则,包括那些连师傅本人也不外显地知道的规则。一个人要想吸收这些隐含的规则,就只能那样毫无批判地委身于另一个人进行模仿”[4]。美国学者哈里特・朱克曼通过对杰出科学家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截止到1972年,92名美国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中有48名曾经是老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生、博士后或年轻的同事。这些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作为徒弟的时候,从师傅那里学到什么呢?根据朱克曼的调查,他们主要学到的不是明确知识,而是不能编辑整理的思维和工作方法等默会知识。所有的这一切都足以证明,“师徒制”使新教师从老教师那里获得更丰富的默会知识,从而也获得了智慧生成的无限可能性与多样性。
参考文献
[1] 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大教育评论,2004(3):6-23.
[2] 曹正善.复杂性视域中的默会知识[J].全球教育展望,2005(2):24-29.
[3] Polanyi.The study of man[M].London: Rouiledge&Kegan Paul,1975:12.
[4] 刘铁芳.自然教育的要义与教育可能性的重建[J].当代教育论坛,2012(1):1.
[5] [英]波兰尼.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M].许泽民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204,229,23,79-80.
[6] 黄武雄.童年与解放[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1.
[7] [美]梯利.西方哲学史[M].葛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94.
[8]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4.
[9] 晁乐红.论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说[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1):14-19.
[10] 刘雪飞.缄默知识理论观照下知识与学习的重构[J].教育导刊.2006(5):14-17.
关键词: 教育者 德育 班主任工作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教育在振兴民族、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力方面的重要战略作用越来越受到国人的重视。改革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新一代的呼声越来越高;教育既面临着新的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已成为时展的必然要求。所以,班级教育管理能否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来实施,对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从目前我们批评教育学生所使用的方法来看,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直言不讳的批评、指责乃至训斥、嘲讽,仍是大多数教师和家长的首选之策,让人触目惊心的侮辱、体罚等非教育行为也不乏其例。这种“反教育”的教育行为严重摧损着学生的自尊、自信,也摧残着学生的人格和身心健康。作为班主任应该尊重学生,以德育教育贯穿于自己的工作中。
一、开展“无痕教育”做一个智慧的教育者
我们要做一个怎样的教育者呢?首先要使自己成为具有“人文情怀”的人。
一位来自偏远农村,家境贫寒的学生,在第一次乘坐火车上大学的途中,因口渴难耐破例购买了一罐健力宝,但却不知道如何打开,在手中颠来倒去看了又看,捏了又捏,甚至拿出水果刀希望能把拉环撬开,但试验了几次因未敢用力而终未打开。这时听到坐在对面的一位妇女说:“贝贝,快把健力宝给妈妈拿来。”小男孩说:“妈妈,你刚喝过水,怎么又渴了?”“快、听话。”小男孩便站在车座上把手伸进了车窗旁边挂着的塑料袋。妇女把健力宝拿在手上,眼睛盯在拉环上,余光看着男青年,只听“砰”的一声,健力宝打开了。随之,车厢又传出“砰”的一声响,男青年的易拉罐也打开了。妇女微微一笑,喝了一口,就把健力宝放在茶几上,显然,她并不口渴。许多年后,男青年依然十分感激那位善良而又聪慧的妇女给他的人性化的启示。
事件中的那位妇女具有极其浓厚的人文情怀,正是这种情怀使得她没有直接将开启易拉罐的方法教给那位青年学生,以避免青年学生的难为情。那位妇女的教育是一种“将教育的意图掩盖起来”的教育艺术,是一种充满人性关怀的超凡的教育智慧。其“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成效应该给我们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以有益的启迪。”
其实我们每天都有可能面对学生的这种困惑和无助。如果我们能够如那位妇女一样,聪慧地给学生以情景暗示或者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自悟自觉中走出困惑和无助的状态,教育的效果肯定是明显而持久的。那么怎样才能丰富自己的人文情怀呢?“要想具有人文情怀,读书显得尤为重要。”尽管读书不是获得人文情怀的全部条件,但读书可以夯实我们做人的精神底蕴,为人文情怀的生根发芽提供肥沃的土壤。
其次,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宽容心的人。原谅是一种风格,宽容是一种风度,宽恕是一种风范。“年轻人所犯的错误连上帝也会原谅”,但令人遗憾的是,面对学生的错误,我们却往往没有了宽容的风度,更不用说宽恕的风范了。
我看过这么一个故事,一位班主任在检查学生宿舍时发现了几个烟头,经查确系本班的几位学生所为。若按惯例,写检查、通知家长、上报学校给予纪律处分的是常见的处理程序。但这位班主任在冷静地思考之后,面对不安的学生说:“现在有一项重要的任务需要你们完成,利用各种渠道搜集吸烟有害健康的材料,做成宣传版面,在校园内公开展览,只要完成得好,就取消对你们的处罚,时限为两周。”两周后,图文并茂、制作精美的“吸烟有害健康”的宣传版面引起了全校师生的关注,成为对学生进行“吸烟有害健康”教育的不可多得的教育载体,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面队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错误,我们何尝不能够以宽容之心待之呢?当然,对学生错误的宽容并不是听之任之,而是不要揪着错误不放,不要对其错误无限的上纲上线,或硬逼着其承认自己道德败坏或者不可救药。其实,很多孩子的问题都是心理问题,而与道德境界无关。唯一正确的做法是将其错误作为一种教育资源,运用我们的教育智慧和艺术去实施我们的教育行为。
我不敢断言这几位学生此后将会与吸烟诀别。但是我却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教育效果远远好于常规的处理。因为这样的教育过程是蕴涵着教师的教育智慧和教育艺术,又是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景中(制作版面)切身体验和自觉自悟的过程。
二、融于生活,活动丰富多彩
【关键词】职教语文;素养:智慧教育
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升,拥有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力资源,就具备了发展经济的巨大潜力和创新能力。而判断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正是智慧的具体表现,从这一角度而言,21世纪对职业人才的要求,就是对智慧教育的要求。因此,让“智慧教育”走进职业语文教学就成为一种需要。
变“识”为“智”策略之一——帮助学生学会质疑,主动思考,触动学生的兴奋点。
任何一种新思想、新思维、新方法都发端于问题和探索,智慧正是在问题与探索中积累与成长。在古希腊人看来,“惊奇是智慧之母,怀疑是智慧之父”。所以,变“识”为“智”的关键点是触动学生的兴奋点,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教师可以通过创造条件和情景,以问题为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只要引导得当,一定能培养他们质疑、创新的能力。以教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为例,可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根据悼词的结构特点给文章划分层次;二是划出文章中的关键词句,看恩格斯是怎样评价马克思的。学生在划分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观点,这种分歧和争议无疑便是质疑探究的起点。为了充分体现出质疑探究的特性,笔者在板书的设计上把几位同学的意见分别“冠名”,并让同学们找出分歧点,然后对分歧展开充分的思考与讨论,直至学生能够自主的得出结论——可以通过对文章中重要语言信息的提取和揣摩来分析文章,这种方法是学生在探究中自主获得的。
要想变“识”为“智”,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必须转变“满堂灌”的教学观念,应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学会反思,让学生在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增长知识、增长经验、增长智慧。
变“识”为“智”策略之二——激发学生张扬个性,主动发展,呈现智慧的闪光点。
长期以来,职教学生的角色定位便受制于“适应论”的教育目标观,职教教师的角色便定位于课程目标的实施者、课程知识的灌输者、课程成绩的终裁者。其实,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同源,不能把学生当作“另类生命”甚至是无生命的容器。作为职教语文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启迪学生的灵性,诱发学生的悟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对学生予以理解、关心和信任。
笔者在教授《雷雨》时设计的教学目标为:“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合作地进行探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阐发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感受。”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方式就是引导学生各抒己见,最大程度地让学生个性得到张扬。例如学生对“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到底是真是假”的看法就非常有见地:有的组别认为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不过是故作姿态,没有一点真实的成分;有的组别则认为他对侍萍的怀念应该是发自肺腑的;有的组别的观点正好是以上两组观点的结合。
这种变“识”为“智”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深入研读文本、多方搜集、筛选资料之后,得出了自己的认识,正如海德格尔所说:“智慧来自于理智与人格的和谐发展,同时又创造新的人生。”。教育所要达到的正是这种个性和谐的发展,也就是人生智慧的发展。
变“识”为“智”策略之三——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完善自我,进发内在的成就感。
新课程认为回归生活世界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帮助学生反思、体验、享受生活并提升、完善生活是新课程的基本追求。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增强学校生活的社会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关心社会的态度,是新课程的目标、内容和实施过程的主要特色。
职教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各专业的特点,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走向社会、提高竞争力提供有力保障。比如,对于营销、旅游专业,要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解难、善于倾听、礼貌谦恭、善于表达自己观点的习惯。可通过讨论、辩论、角色扮演、智力竞赛等,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应变能力。对于文秘专业,要重点培养学生用普通话交流、阅读、书写规范、表达准确、集思广益的习惯。可通过讲故事、诗歌朗诵、作文交流、开座谈会等,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对家电、电子技术、汽修等专业,重点培养理解阅读内容、分析研究问题、有条理地说明事理的习惯。可通过完成图表、排列顺序、写程序说明文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正是通过学生的自我完善、自我建构、自我发展,才有机会形成每个人独具个性的完整的集成智慧体系,学生也才能在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中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成。
教育实质上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触及到人的灵魂,不能引起学生智慧的提升,不能帮助学生的个性张扬和生命成长,就不能称其为真正意义的语文教学。因此,职教语文教师应该强调对受教育者的智慧培养,即从“传授知识”转向“培养智慧”,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参考文献:
[1]靖国平,张丽萍.论当代知识教育方式的变革[J].湖北大学学报,2003(5)
[2]刘良华.什么知识最有力量[J].全球教育展望,2004(10)
[3]周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