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创新在科研中的重要性范文

创新在科研中的重要性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创新在科研中的重要性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创新在科研中的重要性

第1篇

[摘要]研究生是未来国家创新体系的主力军。因此,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研究生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关键。文章通过分析学科群的特征,指出学科群建设对培养研究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并为如何构建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学科群;研究生;培养

[作者简介]庞军,广西中医学院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杨扬,唐宏亮,广西中医学院2005级硕士研究生,广西南宁530001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8―0155―03

21世纪,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体系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研究生教育已逐渐成为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一个焦点。学科群的建设在培养创新型研究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给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学科群的概念及其特征

学科群是在科学研究从高度分化走向交叉综合的背景下产生的新兴事物。它是为适应社会科学与技术高速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和科学研究向多学科、综合方向发展而形成的学科建设模式。其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科群既包含同类的相互关联的学科体系,也包括学科的建制。狭义的学科群则是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一组学科,这一组学科中包含有若干个分支学科,这些分支学科与学科基础相关、内在联系紧密、内容上互补递进,它往往由在一级学科下发展起来的二级、三级甚至四级学科组成。

学科群具有如下特征:

1.创新性。学科群创新性体现在:(1)理念的创新。单一的学科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科学技术、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重大理论的突破需要靠强有力的学科联合以及创新,学科群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可见,其产生的本身就是创新性的一种体现。(2)崭新的体制。在长期学科分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单一学科模式,其体制严重阻滞了学科建设的发展,而交叉学科建设则必然会打破各自为政的传统状态,为新生学科的发展提供沃土。(3)创新思维的源泉。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碰撞所产生的火花是许多创新性学科论点与方法产生的源泉,是科学发展的驱动力之一。正因如此,不同知识体系的交叉,可促进大量新兴学科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事实证明最活跃的研究领域多位于多学科的交叉点上。

2.综合性。综合性学习,是当前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发展趋势。学科群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综合性,主要是因为学科群囊括了多门学科以及专业,并通过采各学科之所长,集各学科理论之精华,走综合创新之路。因此,其科研成果往往是各学科精华的综合。其次,在综合性的学习中,通过交流与协作可加深学生对不同学术领域以及多元文化的了解,这些都将极大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发挥学科群中多学科综合效应,凝聚各学科的科研、资源和力量,就可以形成综合实力,组织联合攻关,进一步提高整体水平。

3.协同共生性。学科群作为一个整体,具有高度的协同共生性。这种协同共生性表现在:第一,每个学科的参与者既是主体也是客体,在学科群中他们有共同的目标,有共同合作的强烈意识,有无私的奉献精神。第二,学科群内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链接形成了一个学科环,一个学科的发展可以为另一个学科的发展提供动力和营养。第三,学科群间各学科之间不仅存在链状关系,而且还呈现多学科、跨学科交叉的网状关系。学科生物网的形成大大丰富了学科的生长点,增强学科的共生效应。可见,学科群内部各学科间遵循着协同共生原则,各学科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共生关系,通过相互合作以促进学科整体水平的提升。

4.优势性。学科群的优势性体现在其将众多的学科分支整合在一起,使各个学科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专业资源能够产生强大的合力,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是单一学科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所在。学科群中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能发挥优势和效能。另外,学科群是通过挖掘各相关学科的优势、特点而整合成的一个群体。因此,在学科群中具有资源共享的优势性。

正是由于学科群具备以上特征及优势,所以,它成为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发展的关键所在,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学科群建设有益于研究生创新性的培养

1.跨学科课程设置有利于丰富研究生的知识结构。跨学科课程教学,大大丰富了课程内容,使课程设置具备更为合理的知识结构。丰富、广阔的知识面能拓展一个人的思维,能够使人站在更高、更广的领域中思考问题。因此,通过跨学科课程设置能为研究生提供更为全面的知识,有利于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在专、深、广博的三维空间发展,有利于拓展学术领域,增加学术储备,为跨学科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2.跨学科领域研究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造性思维方式。首先,研究生涉猎交叉学科领域的研究,可以突破本学科领域固有的思维模式,易于触发灵感,产生顿悟,从而萌发新的思维活动,而这种新的思维活动又往往会产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其次,跨学科的研究可以使研究生的思路得以扩展和发散,实现思维方式的创新和突破,使他们能够从新的视角和新的层面上去观察、分析以及探究事物的内在规律,解开认识对象本身所具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神秘面纱。

3.跨学科学术交流有利于提高科研水准。参与学术交流活动是研究生提高学术水平、产生创新思想的一个重要途径,其作用是单纯的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所不能替代的。组织学生参加学术报告,可促进研究生间和师生间的交流,形成思路碰撞,起到活跃学术思想的作用,以利于相互借鉴、产生互补效应、提高创新性;组织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通过与同行或者不同领域的专家接触交流,可以开阔眼界,激发灵感,产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通过建立新兴交叉学科,加强学术交流,能够改善研究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能力结构,激发研究生的创新灵感,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性。总而言之,学科群的学术交流打破了学科间的阻隔,由此产生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大量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用价值的研究课题。

4.多学科集成和综合交融的特征,构建了创新人才培育和成长的环境。首先,学科群所具备的多学科优化集成的基本特征,契合这种环境的建立和条件的生成。因为,在学科群这样的学科建设模式中,多元化的结构形式使其具备了完成高水平科学研究和高层次社会服务的功能;在这种模式中可促进多学科间的交叉渗透,聚集、综合优势向高、深层次发展。因此,具备培养综合性人才的功能和孕

育知识广博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使创新人才培养始终处在学科多维发展的过程之中,处在多学科的综合知识的冲击和融合之中。其次,学科群内不同学术思想的相互交融,不同研究方法的相互借鉴,以及各种理论在不同学科间引用,都会撞击出创新的火花,这不仅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创造了环境,拓宽了知识面,同时也为产生新观点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场所。最后,学科群是一个相互协同、共同进步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学习与科研有助于培养自己修已善群的品行、公平竞争的意识、奋发向上的精神、严谨求实的作风。

(三)学科群建设给予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启示

1.解放思想,增强意识。学科群的出现说明单一的知识结构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因此,从教育者的角度而言,学校各部门需要解放思想,树立大科学的思想,清醒地认识到跨学科、跨专业培养研究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跨学科、跨专业培养研究生制定政策、方针提供多种便利的条件。从研究生自身角度来讲,研究生作为教育发展的生力军应该增强做“通才”的意识,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乐于接受不同专业的知识,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2.更新课程内容,注重跨学科的专业设置。在知识经济处于主流地位的时代,研究生的课程内容应该更贴近时代脉搏,更具有前瞻性,要突出强调科学性、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应用性和前沿性,以适应未来全球经济、科学、文化交流、合作与竞争对人才的各种要求。因此,对于硕士研究生所修课程应该做适时、适当的调整与补充。首先,为提高研究生对新生事物的敏感性,除了依照导师的科研方向开设一些选修课程外,还要开设一些关于相关学科发展前沿与动态的必修课,从而引导学生去涉猎新的领域、探索新的知识。其次,要培养高层次的创新人才,研究生教育要有跨学科意识。这就必须挖掘各个学科的研究优势,整合原有的研究生专业课程设置,以相关学科为基础组建学科群,优化专业结构,实现资源互补,从而促进多学科联合并发挥学科群体的优势,提高教学效益。

3.提高研究生导师学术水平,建立多学科或多领域的导师队伍。研究生课程内容的更新,必然要涉及各种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以及交叉学科。因此,要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研究生导师仅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原地踏步,仅凭过去那种单向深入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再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为适应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作为研究生前进领航者的导师,必须要站在学科研究的前沿,积极主动地为学科发展开设窗口、安装接口,准确地引进相关学科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适时地介绍反映学科发展趋势的内容。这就需要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导师的学术水平,需要提高研究生导师跨学科研究、综合性重大问题和前沿问题的攻关能力。另外,在研究生培养上,目前绝大多数高等院校和科研所还是沿袭了由一名教授带若干名研究生的方法,这种一家之说的传授方式往往会造成研究生视野狭窄、思想局限、知识面单一,从而妨碍了各学科理论之间的交流,不利于培养跨学科的人才。因此,应改变单一导师制的做法,逐渐形成来自不同学科的两位或多位导师联合指导学生的导师团队。

4.建立学术交流的平台。交流是提升学术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发展科学的重要条件,也是体现社会进步和繁荣的主要标志之一。通过学术交流可以启发科技人员的学术思想,提高思维创造能力,丰富学科知识。因此,在研究生培养阶段,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如综合性学术会议、专题学术讨论会、演讲等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鼓励研究生涉猎不同的专业或领域,向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展示自己的研究方向、学术成果,以便相互探讨,求得更好的发展。

第2篇

正本清源,既选之则信之

中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不但是祖国医疗保健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的一块瑰宝。植物是中药的主要来源,植物学与中药学研究有着天然联系,两者密不可分。带着浓厚的兴趣,刘忠从植物学研究投入到了中药研究。在他看来,要想对中药正确用药,首先须“正本清源”,弄清药物的“来龙去脉”,要了解、掌握和准确辨认中药品种的特征与性质。

科学中国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可以说是植物学相关领域的顶级院所。您当年就读于此,在专业上一定非常优秀。后来,您又到了知名的北京大学药学院,为什么从植物学研究转向了药学研究?

刘忠:登堂入室,去顶级的治学之所,是每一个科学人都怀抱的美好愿望。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是我向往的研究机构,当年接到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时,立志要做一番事情。那些年里,几乎天天都是半夜才从实验大楼里翻墙而出,只身走在偌大的园子里,丝毫也不觉得苦和累。在植物所先后读完硕士和博士,在这个阶段,我学会了如何进行科研,更从导师们身上感受和承继到了如何淡泊名利潜心科研的信念。

我一直对中药研究很有兴趣,而且在植物所打下了基础,有自己的优势。因此,博士毕业时,我选择去了北大医学部药学院,开始了中药资源研究的之路。中药研究涉及面极广,其中是基础又十分重要的一项研究就是对中药材原植物的鉴定,必须把药材的基源搞准确了才能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如果用药错误,严重的将会致人死亡。因此,中药鉴定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跟我们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植物分类学和系统与进化植物学的研究是中药资源研究不可缺少的理论基础之一,将坚实的专业基础和前沿的学科思想与传统中药研究相结合,我坚信在这样的背景下,能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

科学中国人:您当年单枪匹马来到交大,如今已做得非常成功,相信这其中肯定遇到过很多困难,您是怎样看待这些难题的?

刘忠:在一个陌生的领域里谋出一条发展之路,难度确实非常大。当时,也动摇过,怀疑过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一个人的成功有很多因素,兴趣、努力、勤奋、环境都是其中因素。机会当然很重要,但机会还得要靠自己去争取,去拼搏。既选之,则信之。

科学中国人:刘老师总结的非常好,“既选之,则信之”。现在再回到专业问题上,作为专家,您认为中药资源的现实应用意义是什么?

刘忠:资源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和生产资料,但资源并非用之不竭。生物资源虽然有循环更新的特点,但如果不能科学利用也会枯竭。因为,物种的自我维护和自我繁衍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规模,不能过度采伐,中药资源作为生物资源的一部分也是一样。如何合理开发利用?就需要制定科学的资源开发利用策略,在保护的基础上可持续利用。这也是中药资源学研究所肩负的两个基本任务和从事资源学研究的科研人所要担负的使命。要做好自然资源的调查、保护和抚育,同时,大力开展规范化种植和开拓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等资源利用新途径,做到两者和谐统一,为下游中药产业提供大量优质高产的原料。我的研究内容即是基于这样的格局而展开的,从野生资源的调查、品质评价、活性成分动态变化规律和保护措施的研究,到利用基因工程方法改良资源品质的研究。

突破创新,为中药研究寻找新方法

科学的魅力在于突破和创新。为中药研究寻找新方法,正是刘忠的研究兴趣所在。

科学中国人:我们了解到您的研究领域包括两个方面,请给我们具体介绍一下。

刘忠:这两个方面是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的,是一个整体的两个不同侧面,有相关性又各有特色。次生代谢产物并不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但这些次生代谢产物具有不同的药理活性,可以用于疾病治疗而对人类有用。次生代谢产物从本质上说是药用植物一系列复杂的生理生化反应的产物,遵从基本的遗传规律,因此可以通过定向干预改变其遗传特性,更好地理解次生代谢产物产生的规律,以更好地服务于人类。这是中药资源学研究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我们构建基因工程研究平台进行“次生代谢途径及其分子调控”研究。

但中药并不是都是安全的,中药成分很复杂,某些成分会有毒副作用。有传统方法可以抑制毒性,但有没有新方法来做这项工作呢?于是我想到了生物技术,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发现自己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思路还是很新颖的,还没有人提出过,这就更加坚定了自己做这个方向的信心。

科学中国人:中药是我们中华文明的一块瑰宝,做研究这么多年,对中药研究以后的发展,您怎么看?

刘忠:我不是中药学科班出身,我只能谈谈自己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和见解。科学发展史已经充分说明任何一个学科的研究,如果研究方法有了突破,那么其基础理论的研究就会取得质的飞跃。所以,新技术、新手段对于科学的促进非常重要。中药学也是一样的,它所面临的两个核心问题,即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需要在方法学上有所突破。

教研并重,期待开放性合作

教学是第一要务,是作为大学教师所要承担的最根本的岗位职责。在刘忠看来,应当教研并重。

科学中国人:您课上课下都深受学生爱戴,是他们心中的好老师。作为导师,您比较重视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呢?

刘忠:首先是科研道德,作为一个科学家不仅做科研要严谨、负责,尊重知识、尊重同行,同时要有学术道德和学术诚信。有时候学生会抱怨我太严格,但我认为在科研上有端正的态度是最基本的。第二是科研能力。科研是一项严谨缜密的逻辑思维活动,敏锐的观察力、出色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设计合理的方案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是从事科研必备的素质。从阅读文献开始,我都要求学生们要以高水准要求自己。第三是专业技能。专业知识要强,专业技能要精,不能一知半解、似是而非,要有一种打破砂锅问到底,不解决问题不罢休的劲头。

科学中国人:非常赞同刘老师在培养人才上的观点和心得。科研也有竞争,您认为在科研上我国和国外的差别在哪里?

刘忠:我认为国外的研究总体来说比较好。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和政府投入力度的加大,我们国内的科研硬件条件并不比国外差。我们最欠缺的是“软件”――科研思路和科研环境。在国外,学术交流会和讨论会多种多样,经常可以听到很多优秀的学术报告,有很多思想交流和学术交流的机会,时常可以激发人的灵感,这是持续产生科研创新的要素之一。其次,在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和共享上,人家会毫无保留地给你用,而我们总是在合作中会有很多无形的障碍。因此,要营造出一种宽松、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尚需不断努力。

第3篇

[关键词] PBL;教学法;实习;药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2(a)-0135-02

Application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to build innovative research capability in pharmacy trainees

LIU Ya ZHANG Haigang SU Min LI Xiaohui

Department of Pharmaceutics, College of Pharmacy,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8,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train pharmacy trainees' innovative research abilities by using problem-based learning method in their teaching. Methods Problem-based learning method was used in topic selecting, literature searching, experimental designing, results analyzing and paper writing. Results The pharmacy students'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skill were trained, their graduated replies were successfully finished. Conclusion Problem-based learning method can effectly elevate pharmacy trainees'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and independent research ability.

[Key words] Problem-based learning; Teaching method; Practice; Pharmacy education

1969年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MeMaster大学医学院首创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直译为“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在1993年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中得到推荐,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教学方法[1]。PBL教学法树立学生自主学习、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教学理念,它与传统的LBL(lecture―based learning)模式有着根本区别。在PBL实施过程中,学习者作为问题的解决者和意义的建构者,这种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所产生的教学效果能够显著提高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极大的激发了学习者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2]。目前,PBL的教学方法已在世界多所医学院校逐渐推广应用,在国内也逐渐成为医学教育模式改革的趋势[3]。传统的PBL教学法主要应用于课堂教学,笔者在药学专业实习学员创新性科研能力的培养中,利用PBL教学法并对其内涵加以丰富和拓展,贯穿于药学专业学员的实习带教中。作为一种培养学习内部动机、鼓励有效合作、发展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技能的广义方法,不仅仅落实了PBL模式的理念与要素,同时使PBL教学理论更具体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第三军医大学2007级药学专业本科实习生10名,其中,女学员4名,男学员6名。实习时间2010年11月~2011年5月。

1.2 研究方法

将PBL的教学理念贯穿于学员教研室专题实习的全过程,包括科研选题、文献检索、实验设计、试验实施、结果分析、论文撰写等,力争做到“立足学员、重在引导”。通过PBL式带教,注重培养学员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1.2.1 科研选题 不同于传统带教方式由带教老师为学员指定一个课题,学员只是跟着做而没有机会或很少有机会思考为什么做和怎么做,PBL教学理念把选题的主动权交给了学员,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员进行课题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习带教负责人首先向实习学员详细介绍教研室的科研方向、拟开展的实验内容以及对从事这些实验课题人员的各项要求,供学员在选题时进行参考。随后学员根据自己的兴趣及专业特长选择带教老师和实验选题。学员在实习中对自己的课题方向拥有决定权而不是被动接受一个课题,使学员在实习一开始就具有兴趣、热情和信心。

1.2.2 文献检索 知道了做什么,下一步就是让学员明白为什么做和怎么做。利用网络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是获取相关背景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是培养科研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获取足够的、前沿性的与问题相关以及准确的文献,对于PBL实施的效果至关重要。虽然在本科阶段学员已经学习了《医学文献检索》课程,但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最突出的就是不能准确的选定检索的关键词,导致检索的文献太过于宽泛或者检索不到有价值的文献。在这个过程中贯穿PBL的教学理念,就要求带教老师不是简单地将自己准备好的文献直接交给学员,而是应该鼓励学员根据课题的研究领域和内容,对课题的理论依据和研究背景进行仔细分析、讨论,确定准确的关键词,应用Pubmed、Google schoolar、Drug Information Fulltext(DIFT)、International Pharmaceutical Abstract(IPA)等网络数据库检索文献,并尝试着把检索到的文献进一步精选。经过这个过程的培训,学员对文献检索有了新的认识和进一步的掌握,同时通过阅读检索到的文献,对自己所要完成的课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1.2.3 实验设计 药学科研工作中,一个课题往往涉及多个学科,进入实习阶段的学员虽然已经完成了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但是将理论知识准确恰当地应用到实践中、解决科研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则是学员在实习中完成的最重要的任务,也是培养学员创新性科研能力的重要步骤。学员在进行课题实验设计的初期会有畏难情绪,带教老师应首先给予鼓励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信心,鼓励他们广泛阅读文献并提出自己的科研思路,独立设计完整的实验方案,包括实验材料、仪器设备、实验方法、预期结果、结果分析等。然后组织整个教研室的实习学员举行“课题开题报告会”,邀请从事相关研究的老师和研究生参加。请学员自己阐述课题的研究背景、实验设计方案、设计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行性,大家一起进行讨论,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学员进一步检索文献或是请教老师对这些问题予以解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这种“脑力激荡”,理清了学员的思路,明确了研究目标和实验方法,充分发掘了学员的潜能,激发学员自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从而真正体现出PBL理念的精髓。

1.2.4 结果分析 带教老师要在平时的科研素养训练中教导学员重视自己每次的实验结果,尤其是与预期实验结果相左的实验数据不要轻易放弃,而是要认真分析,找出原因,这是培养科研能力、提高科研水平不可忽视的方面。例如,有一组实习学员进行中药复方制剂抗大鼠疲劳的研究,始终只能从疲劳大鼠外周血中提取到极微量的RNA,不能满足实验需求。对此,带教老师引导学员进行了详细分析。首先肯定学员提取RNA的步骤及操作都是规范的,因为对照组大鼠外周血RNA提取很成功;通过查阅资料并结合前期已有的实验结果,学员们了解到疲劳大鼠血液流变性与正常大鼠不同,是高凝和高黏的状态,造成白细胞在最初的提取中被摒弃,直接导致RNA提取量的减少;接着鼓励学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通过多次尝试最终确定首先用0.9%氯化钠溶液对血样洗涤之后再提取RNA并获得了成功。类似的经历贯穿着整个课题研究的过程,引导学生不要轻易放弃不理想的实验结果,而是通过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实习阶段,大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5 论文撰写 由于论文是答辩时的唯一书面材料,本科毕业生对撰写论文的格式、写作技巧、专业性把握等各方面均非常欠缺,带教老师要及时修改点评论文,鼓励学员依据实验数据大胆进行合理性推测和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同时可组织预答辩环节,经过全体教研室人员的讨论及建议,往往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及时改进,同时也常常迸发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创新性设想。

2 结果

10名学员均顺利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其中3名学员的毕业论文被评为优秀。

3 讨论

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员毕业后主要从事药品的生产、质量检测、销售、新药研发等方面的应用工作。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与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发展迅速,对新时期的药学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应地,院校培养目标不应仅仅着眼于单一药品生产或销售的人员,更需要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技能的综合型人才[4-5]。实习是培养复合型药学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环节,教研室实习主要围绕课题研究展开,涉及选题、开题、实验、论文撰写及答辩等多个环节。因此,要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高科技药学人才培养的需要,就必须创新药学专业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尤其是在教研室实习中注重药学专业学员创新科研能力的塑造和培养。

PBL不仅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目前已成为世界医学教学改革的趋势之一。近年来我国对其研究不断深入,开展PBL教学的院校也逐渐增多。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多、常为大班授课的实际情况,使实现经典的PBL教学模式存在很大困难。笔者将PBL教学法探索性地应用于药学专业本科生毕业实习带教中,将PBL教育理念贯穿于科研选题、文献检索、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论文撰写等实习全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PBL教学法体现了以学员为主体的新的教育理念,激发了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学员创新性科研能力。与传统教育理念相比,PBL教学法在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终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因此,将PBL教学法逐步应用于国内的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亚玲,郑孝清,金润铭,等. PBL教学模式探索[J]. 医学与社会,2005, 18(6):56-57.

[2] Azila NM,Sim SM,Atiya AS. Encouraging learning how to fish:an uphill but worthwhile battle[J]. Ann Acad Med Singapore,2001,30(4):375-378.

[3] 梁晓燕,杨世民. 提高我国高等药学教育质量的探讨[J]. 西北医学教育,2007,15(1):4-6.

[4] 罗焕敏. 我国药学教育的现状及应注意的问题[J]. 药学教育,2005,21(3):8-10.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学术顾问

免费咨询 学术咨询 期刊投稿 文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