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医学检验的发展史范文

医学检验的发展史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医学检验的发展史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医学检验的发展史

第1篇

论文关键词:医学检验,检验医学,转变分析

1、检验技术水平的转变

1.1 仪器方面的转变

目前大型医院的仪器从单机自动化到成组仪器组台(例如将血液分析仪、自动血涂片染色机、网织红细胞计数仪及血凝仪构成一个血液学分析仪模块式组台)以至整个实验室通过传送带连接各种仪器,构成全实验室自动化(Total Laboratory Automa-tion简称TLA)。

1.2 检验方法实现标准化

过去测定一种化学成分有不同方法,即使用同一种方法,具体步骤也有微细差别,所得结果和参考值也不一致,给临床医师、病人以及检验人员带来困扰。现在国内外不少学术组织都在研究和推行一个国家或地区以至全球的方法标准化。方法标准化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它不仅使全球方法和结果表达得到统一,有利于统一诊断标准,而且更便于试剂生产,质量控制和保证检验准确性和可比性。尤其是在这个人性化的时代,除了准确快速地检验出各项生理指标外,病人在各个医院甚至不同地区医院的化验结果能够通用也是十分必要的。医学检验的标准化就是为实现“一单通”提供保证。

2、科研力量和工作理念的发展促使转变

2.1 随着大量有关人类组织细胞结构、功能、代谢及分子间相互作用的信息被发现,医学研究的目标均是通过一组数据全面反映人体特定组织器官的功能、代谢等。过去检验医学多是对特定单一项目的定性、定量分析,难以反映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貌,如今众多的生命科学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希望和挑战,科研力量的强大使得检验项目向整体化方向发展。

2.2 工作理念的转变,检验管理更加科学化和人性化

医学检验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纽带,是多学科的组合体。现代的医学检验是一个庞大的部门,其业务范围不断扩大,能够进行上千种试验,每天发出成千上万的报告。如何管理好这一庞大部门,保证其正常地科学地运行,特别是保证其发出报告的可靠性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在50~60年代,依靠几台显微镜、离心机就可以完成三大常规工作,有一台目测比色计就可完成大多数生化测定项目,依靠医师的知识和经验就能管理或控制检验科的检查质量。

3、检验医学发展中的问题

从“医学检验”转变成“检验医学”,不仅是文字顺序的颠倒,但确蕴藏着深刻的内涵。检验学科发展的理念与定位也随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检验科工作的重点已不再是方法学的研究,而是在及时、准确提供报告的同时,协同临床进行诊断和治疗。此外,是为提高医疗质量、加强医院管理,或是循证医学的发展,都要求加强检验与临床沟通。

检验通过与临床有效沟通,可促进临床标本的正确采集和检验结果的正确解释及应用;医学检验论文同时又可从临床获得许多反馈信息,借此进一步综合评判实验方法学及其临床价值,以便不断完善操作规程并推进新项目的开展和普及。

4、结论

4.1 实际上,检验学科的发展更多体现在检验医学理念的变化上。在确保检验结果可靠性的前提下,在发展大型精确的自动化分析手段的同时,“床边检验”技术也有自身发展所特有的应用价值[2],各类床旁试验(pointof care test,POCT)使检验人员可在患者身边进行各项试验并即刻得出结果,大大方便了病人和临床,充分体现了人性化。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医院检验科从事检验工作,医生或病人把标本送到实验室,再将检验结果报回临床,被称为“医学检验”。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实验室工作不再是机械的标本检查,要综合病人变化、临床诊断,结合数据做判断,还要对临床医生得出的试验诊断提供咨询,称为“检验医学”。从“医学检验”到“检验医学”不仅是一个词汇顺序的变更,对学科发展理念、服务模式、工作范围、知识结构都有深远影响。过去检验科“以标本为中心,以实验数据为目的”,而现在检验医学“以病人为中心,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为目的”。

4.2 “检验医学”与“医学检验”属于不同的学科概念,前者包括科学、技术和临床三方面知识,而后者主要是应用技术知识。面对新的形势,社会需求的不仅仅是技师型检验人才,更需要复合型检验医学人才[3]。尽管国家教委规定医学检验系本科定位于“检验医师”,但高校的专业设置取决于市场需求。我国检验科大多没有医师岗位,所以本科毕业生是在从事技师工作,从而导致高校培养模式仍是培养技师型检验人才,尚不能就临床问题与医生进行良好的沟通。检验人员将报告单送临床医师参考,但并不负责解释其临床意义。而临床医师又不甚了解检验项目的原理及过程或对检验结果存有疑虑,久而久之造成检验与临床之间隔阂愈演愈烈的现状,正如杨运昌教授所言:“现行独立建制的检验科不具有什么特色,是没有跟上现代医流的落后体制。只有创建现代化的检验医学专业,医学检验才能获得新生。”

参考文献

[1]谭.我国检验医学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检验医学教育,2006,13(4):1-5.

[2]仝人斌,陶启敏.自动化免疫分析的进展.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6,19:329-331.

第2篇

关键词:临床医学;检验技术;检验医学;紧密结合

医学检验的发展,不仅是循证医学的必然要求,使医疗行为更为科学和经济,也将可能为前瞻性的预防措施的实施提供依据。随着新的仪器及方法的扩展,检验医学在临床生化、微生物学、血液学及免疫学等多个分支出现了一些新的检验项目与技术,使针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更为合理和快速。

一、提高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方法

(一)加强检验医学的整体协作

现在的检验医学比其他的医学专业更加注重整体协作,这是检验的医学的不同之处和优势所在。现在的检验医学,已经不仅仅是过去的尿、血、便的三大常规方法了,而是更为细致和精确的检查。现在一进医院,你会觉得不论你是生的什么病,首先面对的是琳琅满目的检测项目越来越准确的检验要求。这个过程只中的每一个环节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需要整体的协同运作的。检验技术中的整体协作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加强检验技术的整体协作是提高检验技术的方法之一。现在采用整体协作技术的检验技术,无论从检测结果还是涉及到标本采集时间、部位、方法确定时,都是具有十分大的优势的。检验技术应该在整体的协作中,在选择检验方法时,应该做到五个“尽量”:尽量减少不同试剂检测同一目标时的差异、尽量减少个体操作时间的差异、尽量减少不同试剂检测统一目标时的差异、尽量减少不同仪器检测同一目标时的差异、尽量减少不同实验间的差异。在这五个“尽量”中,如果其中一个环节没有做到,出现了失误,很大程度上会最终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不客观。

(二)新技术在检验技术中的应用

检验医学由于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也是在新技术充斥的环境中诞生的产物。相对于医学上的其他技术来说,检验医学新技术的应用比其他专业更为敏锐。在检验技术中,学科的发展与新技术的关系更为密切,新技术应用在检验技术中可以促进其进步。比如说在生物学技术中,分子生物学中检验医学的工作范围与过去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工作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扩展。以前的检验是一种事后性的判断,是病变发生了以后,才能检测得出来。但是,现在的检验技术已经可以做前瞻性的检验了,也就说,在病变出现以前,通过检测,可以预测到以后可能会出现的疾病。由事后治疗向事先预防方向发展了,这样的检验技术使得我们的医学更加进步。它的检验范围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能检测的项目增加了很多。预测检测占据了扩展内容中的很大一部分,比如说有预后的评估、预测个体发生疾病的趋势、临行病学以及目前健康状态的评价等。

(三)融入自动化技术

在现在临床医学的检验技术中,检测速度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有时时间就是生命,早点确认检测结果,可以为病人争取时间来治疗。所以说,提高检测速度也是提高检测技术的方面之一。而在检测技术中融入自动化技术可以更好的提高检测速度。在自动化技术融入以后,临床医学实验室将面临着一个质的变化。更加快速化、自动化、一体化和智能化的检测手段,消除了原先临床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和血液学之间存在的明显分界线。因为原先必须分离的检测项目现在可以一起检测出来,更快速的得到更全面的检测结果,分析病人或是其他实验的整体状态。

二、医学检验的临床应用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和试验数据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揭示疾病的基本原因和机制,如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及代谢性疾病等;

2.根据发病机制,建立合理治疗,如针对苯丙酮尿症患者给予低苯丙氨酸饮食;诊断特异性疾病,如利用肌红蛋白、肌钙蛋白诊断心肌梗死;

3.为某些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筛选试验,如测定血中甲状腺素和促甲状腺素用以诊断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机能减退症;

4.监测疾病的病情好转、恶化、缓解或复发等,如利用肝功能试验对肝脏疾患进行诊断和治疗监测;

5.治疗药物监测。即根据血液以及其他体液中的药物浓度,调整剂量,保证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6.辅助评价治疗效果,如测定血中癌胚抗原含量监测结肠癌的治疗效果;

7.遗传病产前诊断,降低出生缺陷病的发病率。

临床微生物学是检验医学的亚专业之一,其综合了临床医学、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临床抗生素学和医学流行病学等几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感染性疾病进行快速、准确的诊断,密切结合临床提出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案,防止微生物产生耐药性和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综上所述,医学检验在临床医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①医学检验的目的就是研究人体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的致病因子,通过检测这些致病因子的量和活性的变化而推断疾病的发生发展来辅助临床医师准确判断疾病。②医学检验的结果是支持诊断、鉴别诊断,甚至是确诊的主要依据,临床医生诊断治疗疾病和判断预后的途径就是熟知检验知识。

三、总结

检验医学的发展,不仅是循证医学的必然要求,使医疗行为更为科学和经济,也将可能为前瞻性的预防措施的实施提供依据。随着新的仪器及方法的扩展,检验医学在临床生化、微生物学、血液学及免疫学等多个分支出现了一些新的检验项目与技术,使针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更为合理和快速。

医学检验在临床医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医学检验的目的就是研究人体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的致病因子,通过检测这些致病因子的量和活性的变化而推断疾病的发生发展来辅助临床医师准确判断疾病。医学检验的结果是支持诊断、鉴别诊断,甚至是确诊的主要依据,临床医生诊断治疗疾病和判断预后的途径就是熟知检验知识。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 临床学、医学检验、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R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183(2013)11-0098-02

几十年来,我国的临床医学取得了稳健并且快速的发展,随之一起发展的循证医学也在临床医学中起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临床检验学科已经从“医学检验”向“检验医学”发展,检验科不再是以往的辅助科室,其渐渐的在与临床相关联,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医学检验是一门运用科学的现代物理化学知识和手段来进行医学诊断的学科,其主要研究如何运用科学的实验技术和先进的设备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医学检验涉及了基础医学、生物化学、临床医学、管理学等诸多的科目,运用这些学科可以快速的准确的为疾病提供诊断的确实依据,是现代医疗工作中所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一 我国检验医学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临床医学检验教育得到了飞速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便在中专卫生学校开设了医学检验的专业,借此培养初级、中级医学检验相关人才。1983年有相继在高等医学院校设置了本科医学检验的专业,并为我国培养出大批的医学检验相关高等人才。直至今日,我国的医学检验相关人才的培养体系已经初步完成,形成了一套专业的人才培养渠道。现已经形成了目标明确,具有普通检验本专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医学科学学位)、本硕连读七年制(医学专业学位)、成人检验本专科、高职检验本专科等层次齐全、形式多样的教育体系。这种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我国临床检验医疗事业培养出了大批的优秀人才,并使得临床检验人员的基本素质得到了普片的提高。

我国的质量控制管理体系起步较晚,但部分学科以及形成了较为合理的质控体系。目前,分析前质控、分析中质控和分析后质控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良好发展,其已经可以基本的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同时随着改革开放深化和经济增长,我国也在大力的运用国际信息技术交流,学习和引进医疗发达国家的先进专业技术和检验设备。

二 我国临床医学检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资源管理的不合理:目前,许多医院的资源管理工作做得不好,其具体体现在:人员编配不合理(存在部分岗位人员配置过多或过少的情况)和医疗设备的编配不合理。人员编配不合理导致了检验队伍的松散,相互之间不能形成有力的合作,检验过程存在着误操作和不合理,导致了检验结果的误差。而且这种人力资源编配不合理现象还会带来一些问题,例如同一医院内重复配置人员设备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由于人员配置的分散,还会使得整个体系得不到统一的管理,使得医院相关人员的业务素质得不到提高。

2.2检验医学理论体系不全:虽说近年来我国的临床医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我国的医学检验领域在发展上主要集中于硬件的建设上,更加倾向于设备的更新换代,反而忽视了对于检验医学理论的重视程度。目前,我国的医学检验只能算是“实验医学检验学”其还未形成一套完善的、新的理论体系。针对医学检验问题上的科研能力较低,相关人员的创新(科研)意识淡薄,这种现象已经阻碍了检验医学的良好发展趋势。

2.3质量控制不到位:没有良好的质量控制不仅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而且其还可能误导临床诊断和治疗,给患者的健康产生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质量控制工作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重视,但部分检验人员因为现代化设备的发展和应用,开始逐渐的淡薄对将质控工作的重视。

三 临床医学检验未来的发展趋势

3.1提高人才素质:我国的检验医学正向着信息化、自动化发展。所以我们应该根据社会和检验医学发展的需要,来培养适应新时代的高素质检验人才。首先,临床医学检验的检验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其中包括临床医学基础知识,物理化学等相关的知识。其次,临床检验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的设备操作技能,设备操作的规范可以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最后在教育上还应当进行引导,努力扩宽临床检验人员的相关知识。不能仅仅局限于本专业的知识,还应当对其它相关的知识进行了解。

3.2加强信息化建设:新时代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是新世纪的发展趋势,目前许多行业都运用了信息化,并且取得了很好的发展。在临床医学检验领域中建立以收集加工信息,实现信息共享为目的的信息系统已是必然趋势。其主要表现在实验室的将会采用更多的自动化方式传递检验结果,并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将检验结果传递与实验室和临床之间,甚至实现院与院、市与市和国际间的信息交流。资源共享,促进行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等。

3.3向自动化发展:现阶段,国内的大部分检验科室的各类自动化分析仪器都是单机的自动化,而发达国家的检验仪器发展的趋势是将相连的机器串联起来,形成一种流水线的作业方式,即为自动化。所以,为了提高检验工作的效率和检验结果,我们也必须向发达国家看齐,实现检验的自动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现代检验学的提高,很多以往靠人工进行的检验科目现在也逐渐的被自动化仪器所代替,其检验的速度和检验项目的数量都比以往要大大的提高。这便是我国未来医学检验工作在设备上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万本愿,吴茂红.医学检验前后质量控制的剖析[J].江西医学检验杂志,1999,17(3):169

[2] 王前,郑磊,曾方银.加强临床实验室与临床交流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27(1):67-69.

[3] 张美和,宋文琪.应重视检验与临床的交流[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27(9):880

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创业意识 实践

近年来,大学生的创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相对而言,由于大学生受过高等教育、具有良好的素质,创业的成功率会更高些,他们背负着社会的种种期望,在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的同时,创业已然就业的一种新形势。

一、大学生创业问卷调查基本情况及分析

为了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及创业实践情况,本课题组在下沙五所高职院校发放了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对现有创业政策的了解程度、创业意向、创业项目的选择等。调查时间为2012年4-5月。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06份,问卷有效率为84.3%。

从反馈回来的问卷可以看出:

1、对创业概念的认识和理解?A开办一家企业(公司)占受访者的54%;B只要开创一份事业都可以叫创业占受访者33%;C开发一项前沿的科技项目占受访者5%;D做些小生意,摆地摊占受访8%。

2、你在大学期间或毕业前几年是否打算自己创业?A完全没有占35%;B有但没有尝试过占62%;C有也尝试过占3%。

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的创业意识还是处于萌芽阶段,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创业能力不强、创业资金不足、创业项目传统。

二、完善创业教育模式,增强学生创业意识,搭建学生创业平台

如何去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加强创业教育呢?一是提高意识,学科融合。对于新生一定要开展导航教育,帮助他们了解专业的市场环境社会需求,指导学生做好大学乃至毕业后几年的规划。对于一个成功的创业者来说,除对专业知识的积累外,对于经济学、心理学等必须略知一二,所以对于整个创业课程体系,应该开设相关的选修课,并不定期的邀请成功的创业人士来校做演讲,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二是不断完善创业教育工作机制。以我校为例,完成从院级、系部、各处室多部门管理体系,成立了创富中心,逐步的完善就业创业考核制度。三是以校企合作、创业园为桥梁,搭建学生的创业平台。高技能人才的缺失,使得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愈发紧密,这其中,作为收益者之一的学生来说,无疑可以在学生时代与企业零距离的接触,掌握一定的技能。在下沙几所高职院校当中,均有自己的创业园,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创业空间、成本问题。

三、抓典型,展示范,引领更多学生投身创业

成立相关学生创业团体,提高学生创业新创业团体的组织水平和工作能力。加大对学生创业典型的挖掘,找出他们创业成功的深层次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鼓励和引导更多学生投身创业。每年评选表彰优秀指导老师和优秀创新创业学生,并让他们做成功的经验交流。在校园的公共宣传栏处设立创业典型事迹,营造校园良好的创业氛围,引领更多学生投身创业,这样会增加学生的创业激情。通过成功创业的校友回校作讲座,分享他们的创业经历,培养学生使学生对创业,着力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实现了对全体学生的强辐射。

四、创设载体,丰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创业实战能力

通过项目的形式开展相关的创新创业活动,每年定期的举行专业技能、创业项目等竞赛,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培养学生创新、竞争意识。聘请相关的企业导师对学生的创业项目点评与指导,让学生与知名企业家进行零距离的接触,使他们对社会、企业、市场有更多的了解,以提高他们的创业成功率。以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强化创业教育的实践环节,充分利用已经有的"草根创业体验、校中厂、跨专业综合实训基地、创富中心、创业园"等五大实践平台,促进创业教育宇专业教育、创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创业实践与工学结合(专业实习)、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四方面的有机融合。

结论

作为以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主的高职院校,对于传统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急需改变,结合当前的就业环境,对于培养具有创新性与开拓性人才,以创业带动就业,更是成为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的重点突破口,只有通过高校不断的改革完善教育创新体制,建立相关平台,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创业意识与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平鹅,唐骏,蒋爱民.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研究与探索[J].理论研究

[2] 王静.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的构建-基于对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的调查[J].人口与经济

[3] 周宏强.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

第5篇

【关键词】艺术教育 心智发展 实践

2009年2月18日,国家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将艺术课等列为必修课,选修课教学时数占总学时的比例应不少于10%。要求中职学校将艺术(或音乐、美术)课列为必修课,把艺术教育课程提高到与德育课、课数外、计算机应用、体育与健康等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加大了对职业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

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艺术教育包括技能教育,但不能归结为技能教育。艺术教育说到底是人的精神文明教育,是“修养”的教育,是“灵魂”的教育,是“做人”的教育。艺术教育自古以来就是通过情感与心理中介的训练和培养达到影响人的审美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的,它在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上,在弥补人的素质缺陷上,在促使人的健康的心理要素成熟上,有着其他教育方式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因此,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促进学生心智发展的最好方法。而经过我校实践通过“艺术教育”这个目标,抓好学生教育教学的同时,利用各种艺术活动载体,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艺术活动能力,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心智的健康发展。

一、当前职业学校中学生的心智现状及主要问题

在思想方面,学生的思维已进入“经验型”的抽象思维阶段,在思维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等品质方面,学生开始对人生进行思考,但是他们的知识经验还有限,考虑问题往往带有片面性,表面性。

在情感方面,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的发展均趋于成熟。但由于生理因素和心理水平的制约,情绪好激动,也易消沉,心理易失去平衡,忽冷忽热,持久性差。部分学生内心彷徨,精神恍惚,情绪焦虑不安,影响学习,甚至出现逃学违法犯罪等现象,这说明对于学生的情绪生活要非常重视的。

在学生心智不稳定的现状下,经常会出现学生谈恋爱、抽烟、打架、不尊重师长,不自信,自卑等问题。这些问题紧靠传统的教育方式是不能有效的解决的,通过实施艺术教育可以进一步解决传统教育无法解决的问题。

二、艺术教育促进学生心智发展的作用

(一)艺术教育能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在现代社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及艺术修养。而艺术教育是通过对学生的情感熏陶和疏导,使他们遵守道德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艺术教育教人美和善,以美引善,使职校学生通过典型的艺术形象提高鉴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激励学生追求真善美,从而提高他们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

(二)艺术教育能更好地培养人的形象思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通过艺术教育能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激发其对美的爱好与追求,塑造健全人格和健康个性,促使其全面和谐发展,以达到提高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心修养等全面素质的目的。

(三)艺术教育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强健的身体是人才成长的基础,通过体育锻炼可以使人身体健康,工作、学习起来会具有良好的耐力、速度和技巧。而通过艺术活动,如听音乐、演奏乐器、参加歌咏活动、跳舞、到大自然中写生、看电影电视等,使人们在紧张的学习和工作之余,可以转换大脑的兴奋中心,使大脑从事逻辑思维的活动得以休息,调剂精神,从而心情舒畅,换来充沛的精力。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

(四)艺术教育能缓解学生心理压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和良好情绪

在中职学校,学生素质综合素质不高,就业压力大,致使部分学生有一定的心理障碍,表现为或过度心兴奋、或过度紧张、或过度压抑、或过度消极等,这些都严重地影响学生的成长成才,而开展艺术教育或文化艺术活动,则充满着愉快欢乐,对排除学生心理障碍,保持稳定而健康的情绪,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十分必要的。

因此,良好的艺术教育可以使职校学生情绪饱满,积极向上,对促进职校学生身心健康和智力的发展都有很大的益处。

三、艺术教育促进学生心智发展的实践

(一)学校有目的的开设或选修艺术教育课程

职业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精力和兴趣,有目的地开设一些艺术课程,让职校学生接受较系统的艺术教育。如音乐、舞蹈、绘画、园林艺术设计等形式。有些艺术课程还与学校的专业课程有直接联系。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学习各种艺术的基本知识,并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有针对性地通过课堂学习的方式,系统学习艺术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自己对艺术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艺术素养,从而指导自己的艺术实践活动。

(二)鼓励学生参加学校与社会的艺术活动

选修艺术课程是理论学习,参加校内外的艺术活动则是艺术实践。当前,学校与社会的艺术活动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日益丰富多彩,组织形式也呈现多样性和多层次的特点,这为职校学生参加文化艺术活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空间。学生要选择那些有利于提高自己全面素质的艺术活动,如文艺汇演、大赛、讲演、写作与辩论等,它能开拓人的视野、丰富人的内心世界,提高人的内在素质。也可选择那种娱乐性强、能松弛紧张学习生活、保持蓬勃的乐观精神和旺盛精力的活动,如欣赏音乐、跳舞、观看电影和电视等。我校在艺术教育方面,为同学们提供了与专业相关的类型,如酒店管理、导游专业的同学应多选择音乐、舞蹈等艺术活动。服装设计、建筑装饰、工业美术、美术设计专业的同学要选择美术、服装设计、建筑与园林等艺术活动,除此之外学校每学期开展天天练天天唱活动,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对提高个人艺术素养都有一定的帮助。

(三)加强校园艺术文化建设,营造校园艺术教育文化氛围

校园艺术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职业学校学生艺术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作用。校园艺术文化的构建有两种途径:一是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艺术活动。课外艺术活动既要规范化和制度化、又要体现多样性,能为不同特长、不同兴趣的学生提供适合自己的活动舞台,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如根据具体情况,每学期都可通过举办歌唱比赛,书法竞赛、插花、漫画、作文、诗文朗诵、演讲比赛,学生美术作品展览等活动,特别是一年一度举办艺术节,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经常举办多种艺术讲座,尝试排演课本剧、小话剧或经典剧目等活动,把校园变成为一个艺术大观园,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艺术、了解艺术,进而喜爱艺术、欣赏艺术,最终成为艺术的传播者和创造者。二是加强校园艺术环境建设。可通过在教学楼、公寓、体育场馆、食堂等学生公共场所建立艺术走廊、竖立格言牌、美化校园自然景观等,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艺术环境;还可根据学校的条件,尽量建设一定的文化艺术设施,如琴房、形体室、健身房等,为中职生提供开展艺术活动的场所,让学生在美的环境和氛围中陶冶情操、开启心智。

比如在我校校园建设上,增加艺术长廊并改建了学校操场,让原来生硬的水泥地穿上了绿装,成了美丽的塑胶场地。其次,我们加强了专用教室的布置。我校设有音乐室、语音室、钢琴室、电脑室、舞蹈室、客房实训室等一系列艺术教育实训室,每一间我们都精心设布置,为学生创造快乐温馨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心智健康和谐发展。在班级环境布置上,各班都布置有各具特色的艺术园地,创设了赏心悦目的艺术氛围,有“荣誉栏”“文化墙”“晨读队”等形式,在班主任及学生独具匠心的布置下,各班学习园地月月有主题、班班有特色,学生的书画、美工、纸艺等类作品得到充分的展现,让充满情趣的每一块版面闪烁出智慧的光芒,从而启迪学生的心智,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四、结论

实践证明,艺术教育不单单只是表面的一种简单教育,以艺术教育为载体是促进中职学校学生心智发展有效方法和途径。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努力挖掘隐形艺术教育的优势,使校园的每一个建筑,每一项设施不仅具有使用的功能,而且具有审美和教育的功能,使学生获得艺术熏陶的隐性教材,从而进一步完善中职生的人格,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宏健.艺术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2]郭声健.艺术教育论[J].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第6篇

关键词: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研究与实践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实现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面对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如何又好又快地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发展,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有鉴于此,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始终把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发展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几年来,对此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切实形成合力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在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发展中,能否把社会各界、政府各部门以及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的各方力量有效整合起来,形成合力,同心同德,共谋发展,至关重要。

1.思想合力

在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发展的工作中,我们充分认识到思想合力的重要性,明确提出以“面向每一个学生,办好每一所学校,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让所有的学生都充分享有接受优质教育的平等权利”为指导思想,协调全区有关部门深入开展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学习和研讨,广泛进行宣传动员,务使有关部门和干部做到“四个充分认识到”:一是充分认识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二是充分认识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三是充分认识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全区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四是充分认识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有关部门和干部、教师提出的新标准新要求。区委书记朱增海也多次强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全区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到战略高度来认识,在不违反政策的前提下,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一路绿灯,尽各自最大努力领导好、组织好、实施好、保障好。”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动员和学习,全区机关干部、教师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从而统一了思想,夯实了思想基础,形成了合力。

2.领导合力

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发展,领导是关键。区政府成立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刘月照区长亲自挂帅,以“切实缩小城乡校、强弱校之间的差距,实现区域间、城乡间、校际间、学生间均衡发展,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奋斗目标,以“巩固、深化、提高、发展”为工作方针,建立了均衡发展工作专题研究制度,明确了各级各部门的职责分工,适时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研究和督导,形成了区主要领导亲自抓、主管领导具体抓、区教育局负责实施、全区各级各部门全力配合的工作机制。区委、区政府多次召开协调会,明确要求有关部门优先支持教育的发展。区人大、区政协也多次对教育均衡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和督察,并专门召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会议,为区教育发展献计献策;区财政局按时足额拨付教育经费,其他有关部门也分别按照各自职责,对教育工作鼎力支持、齐抓共管,全区上下形成了关心教育、重视教育、支持教育优先发展的良好工作局面。

3.制度合力

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发展,制度是保障。区委、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制度上给予保障。相继下发了《桥西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落实“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明确乡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基础教育工作中职责的意见》,明确了教育行政部门、区财政、区人事局等各部门和村民自治组织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职责,理顺了干部、人事、财政等管理体制,确保教育工作的高效运转。区教育局也相继出台了《桥西区教育局标准化学校建设的意见》、《桥西区教育局关于建立中小学干部教师流动机制的意见》、《桥西区教育局中小学教学质量评估细则》等相关文件,有效推动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进程。今年,区里又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校资产管理的实施意见(试行)》,通过对中小学校资产规范管理,防止学校资产流失,并以此促进义务教育又好又快地均衡发展。

二、坚持做到三个“一分不少”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解决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不足矛盾的有效手段,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我们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但并没有因为财力的不足而减少对教育的投入,而是想方设法,多方筹资,克服重重困难,坚决做到了教育经费投入的三个“一分不少”。

1.政策性经费投入“一分不少”用于教育

基础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理顺后,教育经费投入的稳定性有了很大提高,为确保义务教育经费依法实现“三个增长”,区政府每年都将政策范围内的各项教育经费足额列入预算,并及时拨付到位。一是本级财政安排的教育经费足额列支。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工资,由区政府统一发放;另一方面是学生公用经费在达到标准的基础上,体现出逐年有所增长。二是农村税费转移支付资金的20%足额拨付。2004年以来,区财政按时足额将这部分资金拨付到位,并全部用在城郊学校改扩建项目及改善办学条件上。三是城市维护建设税足额拨付。2004年以来,区财政每年将高于7%的城市维护建设税足额拨付给教育事业,其中,2005年为104万元,2006年为127万元,全部用于办学条件的改善。四是教育费附加足额征收。税务部门加大征收力度,确保应收尽收;财政部门及时足额拨付。2005年全区教育费附加达到659万元,2006年达到994万元,全部用于区教育事业。

2.闲置教育资产处置资金“一分不少”用于教育

本着“相对集中、就近入学、规模化、规范化”的原则,我区对所属学校进行了撤并调整,在此期间一些闲置的教育资产随即出现,为尽快盘活这些资产,区教育局召开会议,进行了深入细致地分析研究,成立了闲置教育资产处置小组,专门负责对这批闲置资产进行管理与处置,使其尽快得到科学合理的优化配置,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办学效益。比如,南二小学位于市中心商贸区,该区域内多数城市居民已外迁,学校招生规模逐年缩小,于2001年停止了招生,其原招生区域划归永安街小学。针对这一情况,区教育局多方协调,将南二小学进行资产置换,所得资金900多万元全部用于第17中学初中部的建设。目前,该区闲置教育资产还有童星小学、宁远街小学等5所学校,教育局正在积极谋划,准备以资产置换等形式,力争在2年内将这些闲置教育资产盘活,所得置换资金将全部用于薄弱学校建设。

3.房地产开发教育配套资金“一分不少”用于教育

区教育局与省市规划部门密切配合,科学安排区内学校建设与布局设计,优化资源配置,并努力争取开发商的教育配套建设资金。2002年以来,争取到卓达玫瑰园教育配套资金200万元,建华房地产教育配套资金400万元,市法院教育配套资金70万元,市医保中心教育配套资金15万元,东龙小区6年补偿额15万元。另外,还为第11中学、西雅小学分别争取到教育用地4.579亩和2.23亩,从而扩大了这两所学校的规模。上述资金和土地全部用于学校建设,进一步加快了全区教育均衡发展的步伐。

三、扎实推进“五大工程”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保证人力资源的均衡配置。近年来,我区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通过实施“五大工程”,有效保证了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学校管理水平的稳步提高。

1.名校长培训工程

为提高薄弱校、城郊校的管理水平,我区采取专题培训、开设校长论坛以及“走出去、请进来”等学习形式,加大了对各级校长的培训力度。近年来,共组织校长培训班10余期,培训人数达到了200余人次。同时,我区还组织了7次校长外出学习考察,分别到北京、上海、成都等地学习先进经验。在考察学习期间,要求校长们带着项目去,带着反思回,力争做到“五个一”:即结识一位教育名家,学习一条先进经验,发现本校一个问题,借鉴一项工作方法,完成一条考察经验。通过学习培训,校长们的教学理念有了更新,对各自学校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有了清晰的认识,找到了适合各自学校实际的发展道路,一大批优秀校长迅速成长起来,他们兢兢业业,开拓创新,有力推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

2.校际对口帮扶工程

为实现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资源共享,切实达到优势互补,我区实施了名校帮扶工程。即由11所城区示范学校对口帮扶11所村办学校,并以3年为一个周期,每学年对等交换1名中层以上管理干部和不少于2名优秀教师,充分发挥示范学校的“传、帮、带”作用。在对口帮扶学校的管理上,要求对口学校做到“四个统一”,即统一工作计划、统一管理制度、统一活动安排、统一质量要求,逐步实现城乡教育的一体化管理,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高农村学校的管理水平。比如,中山路小学与西岗头小学结成帮扶对子,中山路小学对西岗头小学进行全面帮扶。几年来,帮扶工作扎实开展,两校领导经常互访,随时查找存在问题,交流先进管理经验;两校教师互帮互助,及时更新教育理念,稳步提高教学质量;两校学生互学互动,有效开展城乡“手拉手”活动,共同提高,共同进步。通过扎实有效的对口帮扶,西岗头小学在校园管理、师资素质、教学质量、校风校貌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3.优质人力资源共享工程

为加大城区与城郊学校之间干部、教师的交流力度,我区实施了优质人力资源共享工程。去年上半年,选拔了12名优秀干部,招聘了50名优秀青年教师,充实到城郊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中去,优化了城郊学校师资队伍,使城郊与城区学校的师资力量逐步趋于均衡。为充分调动广大城区教师的积极性,对流动教师给予政策激励,评聘优先、福利待遇不变、定期量化考核奖励,通过各种方法鼓励流动干部、教师为城郊学校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4.百名教师教学互助工程

教师之间互帮互助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方法。2006年上半年,我区启动了“城乡学校教师结对互助”工程,105对互助教师代表签订了责任书。此次活动采取同年级、同学科、同教学进度,一对一的互助形式,结对教师共同备课、相互观摩、共同提高,进一步拓宽了城乡教育共同发展的渠道,实现了城乡之间、校际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比如,在区教育局启动“城乡学校教师结对互助”工程中,西岗头小学柯蕾老师与河北师大附小的赵云老师结为对子,他们签订了互助协议,并制订了详细的互助计划。赵云老师是我区小学英语学科的一名年轻骨干教师,一年的时间里,在赵老师不厌其烦地帮助下,柯蕾老师找到了自己的英语教学新思路,进一步丰富了教学方法,增强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

5.教师全员培训工程

我区以“倾斜城郊、面向全员、突出骨干”为培训原则,以新课题、新教材、新教师为培训重点,着重在提高教师内在素养、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上下功夫。迄今为止,全区共举办培训和研讨班百余期,参加培训的教师达到了5000人次,有力推动了全区师资力量的整体跃升。我区还特别注重对骨干教师的培训,通过推荐教师参加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举办教学艺术研讨会和专题讲座、承担科研课题等方式,培养了一大批骨干教师。全区共有43人被评为全国骨干教师,166人被评为省骨干教师,90名教师在市评优课和素质赛中获得一等奖。

四、牢牢抓住“四个不放”

科学适用的方法,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一环。我们认真筹划、深入基层、充分调研、科学论证,摸索出了一些适合区情的科学方法,为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1.抓住“布局调整”不放

实施科学合理的“布局调整”,是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发展的基础工程。2001年以前,全区学校规模大小不一,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整体情况是散、乱、差,与均衡发展的要求相差甚远。针对客观实际情况,经过调查研究、分析论证,我区制定下发了《桥西区人民政府关于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实施意见》,本着“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经费倾斜、培优扶弱”的原则,按照“调整东部,巩固中部,发展西部”的思路,提出了“四个结合”的工作方案,即学校布局调整与“城中村”改造相结合、与小区学校建设相结合、与厂办校移交相结合、与撤并和扩建学校相结合。沿着这一工作思路,我区分两个阶段对全区中小学进行了布局调整。2002-2006年为第一阶段,经过努力撤消了童星小学、纺织器材厂子弟小学等9所规模小、环境差、质量低的学校,将原第33中学改为现在的南马路小学,将原南马路小学与第11中学合并。通过布局调整,全区学校缩减到中学9所,小学36所(城区小学19所,村办小学17所)。其中,2000人以上的中学达到7所,千人以上的小学达到12所,“规模化、规范化”的办学格局初步形成。2007-2010年为第二阶段,拟通过撤、合、并、建进一步合理调整学校布局。一是结合“城中村”改造,将东里小学、菜市街小学合并建设为一所新学校;二是将西王小学并入君苑小区学校;三是结合西三教“城中村”改造,新建并启用春江花月小区学校;四是将永安街小学与南一小学合并建设为一所新学校;五是将第58中学并入第10中学;六是将第59中学并入第36中学。力争用3年时间,使全区?所中学的学生规模分别达到3000人以上,进一步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学校布局。

2.抓住“改造扩建”不放

为缩小中小学在办学条件、教学设施等方面的差距,确保各学校在硬件建设上的均衡发展,我区重点实施了“四个一”工程,即改造一批薄弱学校、帮扶一批村办学校、撤并一批弱小学校、建设一批优质学校。经过改造扩建,办学条件的均衡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通过重点改造薄弱初中和小学,缩小了校际之间的差距;通过实施“城区带农村”、“强校扶弱校”和“改造村办学校”计划,大大推动了全区各村办小学的规范化、现代化发展步伐;通过撤并9所弱小学校,使现有学校的招生规模扩大,办学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通过鼓励学校做大做强,建成省级示范性学校8所、省级示范性幼儿园7所。在实施“四个一”工程的同时,我区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2004-2006年共筹资8000余万元,对全区35所学校进行了不同程度改造和扩建,占全区现有学校总数的78%。3年来,相继建成了4座教学楼、1座体育馆、8个塑胶操场和20个实验室,总建筑面积达7万余平方米;完成了4所中学、3所小学的改造扩建和1所中学的校内布局调整;为城郊学校添置计算机700台、课桌椅2000套,所有城郊学校全部通过了省“两基”达标验收,城郊学校面貌有了明显改观,基本实现了城乡学校间办学条件的零差距。

3.抓住“特殊群体”不放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仅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同时还必须做到强势群体与弱势、特殊群体学生之间的均衡发展。为此,我区以“让适龄儿童都有学上、上好学”为工作目标,在关注弱势、特殊群体学生受教育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始终坚持“无差别就学”和“就近入学”原则。为确保适龄儿童全部就近入学,2004年我区明确了“无差别就学”和“就近入学”的原则,要求各小学对区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子女、城市居民子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一视同仁,不管是贫困学生还是残疾学生,都要正常接纳,保证适龄儿童无差别就近入学。二是积极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在贫困生的问题上,我区积极落实“两免一补”政策。仅去年秋季入学期间,全区贫困生和享受低保待遇家庭的学生就多达654人,为这些学生减免杂费、书本费和补贴生活费48万元。为更好地解决贫困生的就学困难,区教育局联合区妇联、团委等部门共同开展“阳光救助”活动,为区内贫困生申请教育救助。几年来,共帮助278名特困生申请了贫困救助,使“两免一补”政策真正落到实处。三是根据国务院和省、市政府安排部署,我区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今年春季开学之际,按照省、市、区比例分担的原则,共为20所城郊学校的10660名学生免除杂费共278万元。同时进一步加大检查力度,坚决杜绝乱收费,从而有力地保障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受教育的权利。

4.抓住“科学管理”不放

第7篇

关键词:一流研究型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教师发展

近年来,高校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的比例越来越大。然而,由于新入职的教师多为非师范高校博士、硕士毕业生,虽然学历高、有理想、有激情,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但是,从大学门到大学门,他们遇到更多的是如何能过“教学关”、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问题。

一、青年教师教学中的共性问题

西安交通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每年要对新入职的青年教师进行一次新任教师教学培训。培训内容分两部分,首先进行师德教育、老交大教学文化传承,教学技能介绍的报告;第二部分组织教学试讲和点评,每位新任教师按所承担课程教学大纲要求,自选内容讲课30分钟。中心邀请校内督导专家、教学名师、资深教授进行点评,并按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使用和板书效果四方面分别评定,评定结果不入档案,只反馈给新任教师本人作参考。在2013年1月的第四期培训中,全校有68位新教师参加,按学科分成8组,聘请了24位同行专家参与点评,从打分的结果可以看出:① 青年教师对所讲授内容不够熟练、条理不甚清楚的占17.7%;② 讲述不够准确,不注意引导学生思考的,达42.3%;③ 讲授过程语言表达不清楚,讲授技巧不当的有40.6%;④ 上课过分依赖ppt多媒体技术,或板书凌乱、不规范的达36.1%。

专家们认为,从试讲中反映出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不掌握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及其规律,上课如同做学术报告。课堂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中最主要的教学活动,是教学中不可替代的环节,是每个教师必须潜心研究认真对待的重要的基本功。课堂教学是有规律可循的,包括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的规律。由于当前新教师的主体是非师范毕业生,他们具有专门的学科知识,但缺乏教育科学知识和教学实践经验,即为实现教学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师生之间的共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各有自己的独立活动,教师的主要活动是教,由于教师是教育者,因此要发挥主导作用。学生的主要活动是学习,由于学生既是受教育者,又是学习的主体,因此要发挥主动、积极学习的作用。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的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其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是同一活动的两个侧面,两者缺一不可。

(2)青年教师缺乏教学基本功,教学能力存在很大不足。当前青年教师多为高学历、研究型教师,一旦应聘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毋须经助教职位就升任讲师或副教授;没有经过辅导、答疑、上习题课、试讲等各个教学环节的锻炼就独立承担起大课的主讲任务。但是,在教学中他们又很少有精力来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进行课程教材的浏览和分析比较;对学科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的把握能力比较欠缺,不能够很好地提炼所教授课程的整体思路和重点、难点,对于课堂的组织能力较缺乏,对学科知识的讲授不注意深入浅出、循序前进,以致教学效果不尽理想。

(3)课堂组织不当、教学技巧不足。青年教师讲课特点是从理论中来回理论中去,缺乏讲课的生动性和易懂性,较多的是照本宣科,教学平铺直叙,缺少抑扬顿挫的激情和感染力。这种机械刻板的教学只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不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个性、兴趣和爱好,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缺乏课程创新和开发的意识,教学过程缺乏创新性。

有一些青年教师则热衷于专业领域的研究,轻视教育理论的学习,教学研究的意识淡薄,对自己的教学实践缺乏反思和思考,上课时不关注课堂学生学习纪律,缺乏对学生学习的监控,满足于完成教学工作量,更没有意识到教学研究的重要性。教学改革的动力来自反思,积极的教学反思,就是对自身的教学监控,缺乏反思,就不会对教学本身有深刻的理解。

(4)不能恰当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青年教师虽然有较高的计算机使用技术,但是,多数人却不能恰当地使用PPT。他们往往是为了图自己讲课方便,以PPT为讲稿,省去了写纸质讲稿的麻烦。有的课件是大片文字,把教材内容“扫描”到课件上,讲授时照念不误,省去了写黑板檫黑板的麻烦;有的课件满是公式的推导和演算,讲课时教师手持激光笔,学生思考还没有跟上,课件已一晃而过;多数教师上课时只盯着讲台上计算机,不关注教室大屏幕上PPT的实际教学效果,也不关注课堂内学生的表情。

二、一流研究型大学教学与科研的特点

教学与科研的高度相关和有机结合是一流研究型大学最为显著和重要的特征之一。分析一流研究型大学中科研和教学的特殊内涵及相互关系,有助于其进一步明确、坚持教学和科研两者并重,实现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1)一流研究型大学的教学特色。第一,教学内容的发展性,大学的课程体系具有系统性和相对稳定性,但在社会不断发展变化、技术日新月异、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具体的教学内容必须体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和发展性。一流研究型大学的教师始终处在学科建设、科技变革、知识创新的前沿,其科研活动是获得新知识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教师通过科研,不断汲取新知识、产生新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结构,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使之与时俱进,从而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最新成果与发展趋势。同时,教学内容的创新和发展,也为课程设置的调整和课程体系的完善、开发创造了条件,从根本上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第二,教学内容的研究性,在一流研究型大学中,学生与教师一样都是知识的探索者、构建者。学生需要教师能与他们一起探索知识,给予他们更多的研究机会。教学与研究的结合,能够营造一流研究型大学浓厚的学术氛围,学生的学习应基于研究,建立以研究为基础的建构主义教育模式;一流研究型大学应为各年级本科生特别是低年级开设大量研讨式课程,激发学习积极性,开拓视野,教师可以不断地把研究中的问题和发现充实到教学中去,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由传统的知识接受者变为知识的探究者。

(2)一流研究型大学的科研特色。第一,科研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强大的科研实力和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是一流研究型大学区别于其他大学的重要标志。卓有成效的科研活动和高素质人才培养共同构成了一流研究型大学贡献国家、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基础。第二,科研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科研与教学的有机结合能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益,促进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在一流研究型大学,应普遍设立大学生研究计划、大学生科研社团,让他们尽早涉足科研活动,接受科研训练,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成为科学研究队伍中的生力军。

一流研究型大学要重视科研,但不能轻视、忽视教学;应该强调教学但不能削弱、淡化科研。片面强调教学或科研,割裂两者关系,将导致两者的发展都受到限制和损害。只有坚持教学与科研两者并重,才能实现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和谐发展。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郑南宁院士认为:“大学是培养人才、创造知识、滋养学问的地方。有人才和知识,大学追求学问方能生生不息,民族文化才能得以代代相传。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现代大学衍生出的两大功能,科学研究丰富了大学的学问,社会服务则是大学对社会责任的承诺。但大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同时也要着眼于人才的培养。

提高教育质量,最根本的保障是课堂教学的质量,还取决于教师是不是能倾心地培养学生。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形式,学校的人才培养和教育的质量,在任何时候都无法在脱离课程教学的状态下获得完美实现”[1]。

三、一流研究型大学必须重视青年教师的教学发展

一流研究型大学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四大功能,其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人才。为此,必须建立一支教研结合,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队伍。

美国是世界上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这与其拥有高水平的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是分不开的。为了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美国各高校、专业协会等组织十分重视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培训。以哈佛大学为例,1976年,哈佛、斯坦福、西北大学等五所大学受丹佛斯基金会资助,建设起教学中心,时任哈佛大学校长的德里克·博克依靠这笔资金建立起本校的教学中心——哈佛-丹佛斯中心,其初衷是通过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从而提高本科生教育质量,1991年哈佛为纪念担任校长长达20年之久的博克而将其改名为“博克教学和学习中心”;经过30年的发展,博克中心已经成为全美大学教师发展机构的领头羊,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首屈一指的研究中心。

(1)优秀教师不是天生的。哈佛大学博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宗旨是:帮助教师成为优秀的研究者和教学者。他们的研究成果证明:“优秀教师不是天生的”,教师并非天生就知道如何传递知识。在哈佛大学要获得终身教授的教职,教学技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教学好的教师不一定能获得终身教职,但教学差的教师一定不能获得终身教职。哈佛大学认为,一些教师擅长做研究,却不一定擅长教学。例如有一位副教授水平很高,但教学一塌糊涂,系里讨论给不给他终身教职,决定该教师必须先提高教学技能,他的教学改进工作由博客中心协助进行。哈佛大学非常重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可以根据评价结果选择课程,教师也可以与同事们相比照,那些教学评价不合格的教师或助教们会收到院长或系主任的信,要求他必须去博客中心补课。

(2)如何成为一个优秀教师。哈佛大学博客中心信奉一句中国的古老格言:闻之不如知之,知之不如见之,见之不如行之。博客中心的专家并不停留在理论上与教师探讨教学问题,而是与教师一起通过反馈、咨询、课堂录像等方式,帮助他们切实提升教学能力。

博克中心的正式活动包括寒暑假教学研讨会,微格教学,英语培训(针对国际化的助教和教师),围绕着领导力、写作、先进个案研究等主题的习明纳(Seminar,专题研讨式的授课方式),初级教师培训,论著出版等。中心的活动内容多样,形式灵活,吸引教师有效参与,满足教师在职业发展过程中的多方面需求。

将课堂讲授录像,并与博克中心的专家一起观摩录像,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促进教学的方式。博客中心的咨询专家们通常富有信心和耐心,他们能够关注课堂上所发生的一切,并且保护教师的隐私。博克中心也可根据教师的要求免费提供录像设备。在授课教师要求下,博克中心的专家深入教师的课堂进行观察,课后与教师进行富有成效的、一对一的研讨,以便于从旁观者的立场就教师的教学提出意见。

博克中心还就教学的基本技巧入手,给教师提供具体建议。例如如何编制好课程大纲,如何准备讲座,如何引导课堂讨论,如何进行课堂管理(处理课堂冲突)。

(3)教师需要发展,发展需要帮助。一流研究型大学的教师应该有强烈的教学责任感和较好的教学技能。大学与研究机构的根本区别就是大学担负着培养人才的任务,教师的首要职责是教学。但是,现在一些一流研究型大学教学与科研严重脱节,一些在学术上有建树的教师无心教学,全身心投入科学研究,追求在短期内创造出社会效益,却忽略了本职工作——教学;许多教师的主要兴趣在于学术研究,视教学可有可无。

加强教师教学发展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质量将决定学校的命运与前途。人才培养质量可以分解为生源质量与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学校输出人才的质量是这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只有一流的师资队伍才可能有一流的培养质量;只有一流的培养质量才能吸引一流的生源质量。由此,教学质量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师质量的竞争。教师质量的提高除了要依靠人才引进外,就是自我培养、自我提高,而后者是根本,是形成高校师资造血功能的基础。所以,教师队伍的内部建设是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教师发展是学生发展的根本,教师的修养高度决定了学生的发展高度。只有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保证高质量的教育水平。只有给予教师发展的空间,才能保证教师给予学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教师教学发展可以理解为为了达到教师的全面发展,实现教师的人生价值,通过内部与外部的行动,消除教学障碍,进行教学反思,丰富教学策略,进而提升教学能力与水平的过程。

教师职业是学术职业,需要具备两种学科的知识,一是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一是教育学科的知识。教师的发展需要帮助,教师的培训、发展,是一所大学成功的必要元素。建设一流研究型大学,必须重视青年教师的发展,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要通过教师培训、举办培训班等多种方式,组织学习教育理论,探讨教学方法,并进行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的训练,从而使教师得到提高,自觉转变教育观念,实现教学卓越,让教师个人与大学的使命连接。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应该将教师教学发展作为一项系统的专业工程加以建设,教学发展中心也可以提供更为专业、全面与系统的教学资源以及咨询、培训、评价与帮助。对新聘教师进行科技整合的教学以及主动、探究式教学培训。

参考文献:

[1] 郑南宁. 立德树人 滋养学问[N]. 中国教育报,2013-01-22.

[2] 林杰. 哈佛大学博克教学和学习中心——美国大学教授发展机构的标杆[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32(2):34-39.

第8篇

当前,随着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寻求一种普遍适用的模式,对指导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实践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心理辅导作为一种着眼于全体学生发展的模式,在学校心理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回顾十多年的探索历程,对以下几点有比较深入的认识:

1.心理辅导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

心理辅导是现代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这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人的素质包括三个层面: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或称为道德素养和文化素养),这三方面的素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构成完善人格的整体。其中,心理素质居于人的素质结构的中介层面,舍弃心理素质的培养,道德与文化素质的培养有如空中楼阁,如学生的言行不一、表里不一、高分低能等学校教育的弊端,便是这种有缺陷的素质教育的产物。

辅导与现行教育的关系可以用“殊途同归”四个字来表述。所谓“殊途”是指出发点不同,德、智、体诸育主要是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将社会的道德规范、伦理标准和文化知识传授给年轻一代,从而使他们从自然人成为社会人,这是一个教导的过程、规范的过程。心理辅导主要是以儿童成长的需要为出发点,解决他们在成长中的问题,促进其社会化,这是一个自我探索、引导的过程。所谓“同归”是指最终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促进学生健全地发展。由于心理辅导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观念、方法、技术不同于传统的学校教育,两者必须相互补充、相互结合。

2.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途径要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所谓“两条腿走路”是指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相结合,我们不能片面地强调一条途径,而忽视另一条途径,因此,我们既要防止“课程化”的倾向,又要防止“咨询化”的倾向。

一要防止心理辅导“课程化”的倾向。心理辅导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形式,着眼于发展性辅导目标,以学生成长中遇到的问题为主题,以学生自我探索为主线,是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自我教育活动。心理辅导课程不同于传统的学科课程,主要不是传授心理学知识,而是通过辅导活动,使学生获得解决自己成长中遇到的问题的体验与经验。这几年的实践表明,心理辅导深受学生的欢迎。对刚刚起步的学校,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开展心理辅导。但必须注意,这不是惟一的途径,也不是学校心理辅导的全部工作,即使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辅导,也有班级辅导活动、团队辅导活动等多种形式。

二要防止心理辅导“咨询化”的倾向。学校心理辅导除了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还要解决学生的个别心理问题,这就需要由专职人员运用心理咨询的专业技术来进行。这是国内学校最为薄弱的地方,也是今后急需要加强的重点。但若仅仅把心理辅导看做是心理医生“坐堂就诊”,或者仅是专职辅导老师的事,则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台湾中小学积40年之经验,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学校心理辅导全员性原则,即每个教师都要了解、关心学生的心灵成长。学校心理辅导不同于专门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不能脱离学校的实际,它需要将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教育理论相结合。“咨询化”容易把心理辅导引入孤立,最终难以在学校展开。

3.心理辅导是一场教育理念的变革

多年的探索使我们深深地感悟到,心理辅导是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运动,它对学校产生的深远影响远远超出其本身。

――以积极的人性观为指导,对每个学生都要有积极的信念。我们要相信每个孩子内心蕴藏着积极的资源,相信每个孩子是可以变化发展的,相信每个孩子有各自的特长和才能。教师只有基于这样的信念,才会在教育和辅导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和热情,充满积极的期待,才能成功地帮助学生成长。

――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中心。这主要体现在帮助学生解决其在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一系列成长中的问题,如学校生活适应、学业、交往、自我意识、情绪调适、青春期困扰、以及职业前途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主要不是靠教育者的说教和社会规范的灌输,而是需要教师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的过程。

――以他助、互助、自助为机制,着眼于同辈群体辅导资源的开发。心理辅导既然是自我教育活动,就必须积极调动学生自身的教育资源。保守的教育观念总是把学生看作教育的对象,心理辅导则认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班级辅导活动是发生在学生同伴群体里的一种积极的人际互动过程,这种社会互动就是积极的辅导资源。同龄伙伴有共同的爱好、价值观念和文化认同,彼此之间容易沟通和理解。在一定的集体目标下,更能形成他们所能接受的共识。学生在集体辅导活动中的角色是双重的,既是受助者,又是助人者,这种他助和互助可以增进学生对自信自尊的体验,促进自助能力的发展。

――体验和感悟是个体经验与心态发生变化的重要环节。过去,我们比较强调环境对个体的影响,比较忽视个体内在的心理历程的影响。这就常常使得教育缺乏针对性,常常使我们的教育要求难以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心理辅导则强调自身的体验和感悟,因为,心理辅导的任务是解决个体自身的问题,它需要以个体的经验为载体。按照杜威的观点,儿童的成长就是个体的经验由坏变好的过程,这种经验既然是个人的,那么个人的自我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认为,对学生有意义的自我体验应该包括情感体验、价值体验和行动体验。这些自我体验可以通过在心理辅导活动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营造一定的氛围来实现。学生从体验中获得有意义的东西,这就是感悟。可见,心理辅导是一种自我教育活动,它没有显性教育的痕迹,但可以通过学生自己体验和感悟,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成长。

4.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格局

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他们的思想、观念、情感和行为方式,都要受到周围人群和环境的影响。如果把学校和家庭看做是与学生发生密切联系的生态系统,那么,教师、家长和学生就是这个系统的要素,要素之间是密切联系的。有时问题表现在学生身上,但根由在教师和家长,教师和家长的心理、行为健康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行为的健康。所以,教师学会心理调适,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家长懂一些心理保健的常识,懂一些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规律,给孩子以良好的行为示范,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证。

第9篇

对大学生开展发展性心理辅导是以全体学生为对象,在人本主义理论的引领下,采用班级辅导、个别辅导、小团体辅导等多元化的辅导措施,并通过支持、保障等网络系统,提供一些对学生成长必要的经验,以促进个体最大发展为目标的辅导活动。

为了帮助大学生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学校从2013年9月开始在新生中开展“9.25――就爱我”、“12.5――要爱我”、“3.25――善爱我”、“5.25――我爱我”为主题的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这些时间点为契机,借助一些活动载体,将真心关爱学生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让同学们既能学得好,也能玩得好,既能学业有成,又能身心愉悦,同时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精品项目来设计和实施,促进辅导员工作规范化、精品化、科学化,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

一、以职业愿景为导向,帮助学生树立长远目标

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给同学们带来了困惑,其中最大的困惑就是对于自己的未来没有概念。通过调查发现,新生普遍存在对专业认知不清,对于未来从事什么职业,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处于迷茫的状态。学院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单独和学生进行谈心的过程中了解到,很多学生对于自己的未来没有明确的规划,反映在学习态度上比较怠慢,静不下心来,在考级、考证方面也是随大流,不明确自己是否需要以及为什么要去考。所以,“想明白自己要干什么”对于大一新生来说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只有在明确了目标之后,才有奋进的动力。辅导员在帮助学生进行个体SWOT分析的基础上,让同学们尽早认知自己,使同学们在大学开始阶段就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丰富、有节奏。

二、以心理健康团体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发展

心理健康团体活动以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为解决生活和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而保证心理和谐全面的发展。为此学校设计了系列团体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学会进行自我情绪调节。

经过几年的摸索,学校在新生入学教育的过程中坚持“情境式”、“生活化”的教育方式,删除了一些新生入学教育的繁琐环节,增添了能够对参加者产生影响、唤起情感、留下印象的内容。学校设计了开一次班会、看一次校园、照一次合影,力求使“大学入学”这一人生成长阶段,成为学生一生的美好记忆,这种设计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

第10篇

一、中职教育发展现状

2015年,全市有中等职业学校16所,在校生为81711人,教职工为3451人,其中专任教师为2572人,师生比为1:24.3;“双师型”教师为806人,占专任教师的31.3%;全市职业学校校舍面e为103.21万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为16.5平方米,实训设备价值为20561.46万元,生均3289元。

“十二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把发展职业教育切实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实施部省共建、全省教育“9+3”计划、“百校大战”项目学校,毕节试验区中等职业教育在办学条件、师资建设、规范办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实现了“五翻番一提高”:2015年全市中职校生达8.17万人,比2012年3.49万人翻了一番;实训设备值达20561.46万元,比2012年的6316.07万元翻了一番;校生均校舍面积达103.12万平方米,比2012年的37.83万平方米翻了一番;校园面积达18.96万平方米,比2012年的10.31万平方米翻了近一番;专任教师达2320人(不含兼职),比2011年的1307人翻了近一番;中职学生就业率从不到90%提升到96.3%,比2012年92.5%提高了3.8个百分点,普职比例大体相当,“一体两翼多节点”职业教育空间布局基本形成,为毕节市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由于基础差、起点低,试验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仍然存在区域内强优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支撑力不足,职业学校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强,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的有效性灵活性不够,实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精准度不精,致使中职学校办学水平不高,社会效益不够明显。但是,真正影响试验区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主要原因还是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发展不够。

二、专业发展的问题

现在很多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存在随意性、盲目性、重复性、低竞争性等现象。专业的设置和布局没有系统地与试验区的经济发展形势、资源优势、产业布局、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素质、人口结构、城市区域定位、职业前景和人才需求状况等有效结合。有些中职学校的专业建设盲目攀比、贪多求大,只顾迎合招生“口味”而不顾办学实际,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发展,只顾专业数量而不顾专业质量,导致中职学校专业发展凸显了“六多六少”的局面。

一是设置专业多,实际招生少。受招生市场环境的影响,不少中职学校盲目跟风,看见专业就设,看到学生就招,对专业设置一哄而上,“饥不择食”。翻开贵州2015年和2016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宣传手册便不难发现,全市14所中职学校除幼师、卫校等少数学校专业少、招生效果好、办学特色鲜明外,其余学校专业多达十数个;还有就是基本上校校都有护理、学前教育专业。招生实践证明:专业越多,招生就越少,办学规模就不大,办学效益也不好;反之,专业越少,招生就越多,办学规模就较大,效果就较明显。

二是联办专业多,主办专业少。同样从贵州2015年和2016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宣传手册可以看到,一些中职学校招生专业庞杂,联办形式多,主干专业基乎没有。全市14所中职学校中,2015年有4所上了招生简章,2所学校招生专业全部为联办;2016年,有13所学校上了简章,3所学校招生专业全部为联办。由于联办专业多的中职学校基本上没有骨干专业,短时间还可以达到借力发展,长此以往,这些学校将会失去职业学校特点,沦为联办学校的生源基地,既无专业,也无特色,更不要说发展了。因此,联办专业越多,专业内涵水平建设越低。

三是关注专业建设多,抓专业内涵建设少。无论是由于历史的还是现实的,社会的还是教育的、学校内部的等方方面面的复杂因素,说中职学校不抓专业建设是假,但抓专业内涵建设不力是实。起码在一定程度上还停留在嘴上、在口号上,还没有落到实处,包括管理、培训也还未全面跟上,甚至出现了只要有了某专业的学生,就有这个专业的盲目跟风现象。2014年,市政府制发的《毕节市职业教育专业规划和设置指导意见》旨在规范全市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避免同质竞争、资源浪费,促进中职教育快速发展,但落实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四是招生人数多,毕业人数少。全市中职学校大多是原职业高中或普通中学演变而来的,因而在专业内涵建设上发展不平衡,差异性较大,专业教师、实训设施和设备等专业内涵建设明显不足。因此,尽管实施“9+3”计划以来每年每所中职学校都在不断扩大招生,但“0.5+2.5”“1+2”“2+1”等形式的联办学生较多,在校生规模发展过慢,办学特色得不到彰显。总的说来,就是招生人多,毕业人少。2015年,市内中职在校生达8.17万人,招生26632人,毕业生仅有10312人,且首年突破万人关。

五是重设施设备多,重内涵建设少。近年来,各中职学校硬件设施建设明显改善,办学条件日趋向好,校容校貌发生了根本变化。与此同时,专业内涵建设明显不足。有些中职学校在专业建设上存在认识误区,片面强调“硬件”投入,而忽视“软件”投入和内涵建设。学校更为看中的是投入了多少资金、场地和实训设备等,“硬件”投入虽然很大,但投入方向也有不明,出现了盲目上项目、进设备、扩场地等现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盲目追求高新,盲目攀比有无,导致很多设备利用率不高,有些设备甚至成了摆设,资源浪费严重。

六是专业教师招聘的多,大稳定且有担当的少。当前,中职学校的师资队伍不仅配备不足而且还不稳定。首先,中职学校教师编制有限,而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在职在编教师的数量很难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学校转而向社会招聘非在编教师,以解燃眉之急。学校办学规模发展越快,教师队伍就越不稳定。其次,虽然一些还有空缺编制的学校可以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但新招聘的教师要想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师,也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历练。再次,有些专业专任教师不足,师资力量缺乏,为了满足专业建设的需要,一些学校临时抽调非专业教师“顶岗”上阵,这就很难保证专业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同时,专业课教师中既懂理论又会实践的“双师型”教师数量有限,大部分专业课教师动手能力不强,缺乏生产一线的实践经验。最后,教师教学质量考核体系不完善,考核标准不统一,导致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业务上不求上进。

三、专业建设建议

一要夯实政府统筹督促指导力度,落实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学校具体负责的专业建设机制。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各学校要认真贯彻落实《毕节市职业教育专业规划和设置指导意见》《毕节市中等职业学校规范办学行为暂行办法》《毕节市中等职业教育“控流提质”十四条》等文件精神,加大对中职学校专业建设的监督、管理、统筹、整合和引导工作的力度,把好专业设置关、专业调整关、专业整合关,建设以适应试验区社会发展需要、产业发展需要、济发展需要和人才结构需要的中职学校专业结构,实现校际之间专业定位准确鲜明、竞争有序、优势互补、各具特色、各有所长,形成健康有序的专业建设发展道路,进而通过专业发展推动中职学校的整体发展。

二要完善考核评估制度,强化政府教育督导,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效益。按照《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办法》《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评估暂行办法》《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等教育督导的法律法规,制定完善中等职业教育、中职学校督导评估机制和全面考核制度,积极开展中职教育综合督导评估,规范中职学校专业建设和办学水平,着力推进以提高学生技能和学校办学水平为核心教育目标的综合考核评估体系建设,力求避免以招生招师目标任务完成为中心的单一目标年度考核。

三要学校科学定位准确,主次专业发展有序。中职学校在发展中要结合自身优势、学校特点、区位优势、培养目标等因素,综合考虑办学定位。只有办学定位准确、办学特色鲜明,专业竞争才有优势。要做到发展定位明确、旗帜鲜明,学校就要有针对性地发展重点专业、特色专业、示范专业、优势专业;在这些专业建设上就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大政策倾斜,使优势专业更优,示范专业更强,重点专业更精。在发展重点优势专业、品牌专业的同时,也可利用现有教学资源量力而行地开设其他专业,但不能盲目跟风攀比、贪多求全、齐抓共进、面面俱到,特别是与市外职业院校联办的相关专业不宜过多过滥,不能不自觉地沦为联办院校生源基地。联办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联办是为了发展,为了发展又必须联办,但联办多了也会影响发展,小则影响一个专业;一所学校的生存发展,大则可以影响一个地方,甚至会影响试验区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

四要抓专业建设内涵发展,在专业设置和建设上下功夫。在专业建设上要做到“软硬兼施,双管齐下”,既重“硬件”建设,又重“软件”投入。学校的发展建设,离不开教育资源的投入。教育资源的投入要科学、理性,要管好、用好教育资源,把钱用在刀刃上,把资源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既注重硬件投入,又重视软件投入,既注重当前投入,更注重长远发展。在专业设置要深入分析自身优势与不足,比较周边及同类学校的发展,研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及大市场需求,科学论证该设什么样的长线专业、骨干专业、品牌专业,该补什么样的短线专业、机动专业,善于拓展专业链,围绕主打专业打造专业群,做好“五个对接”(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对接),建好实习实训基地。从全市范围来看,在专业与学校内涵发展上,我们应该努力实现“一校一特”“一专一品”的办学目标,有效避免同质化和普教化。专业发展、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是一所职业学校长远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

第11篇

摘 要 学校体育文化是指学校体育文化氛围,校园为体育运动的主要活动,以学生为主的一种群体文化。体育文化关系着个人今后的身心健康发展,甚至会影响到我国体育事业的兴衰荣辱。我国现有的体育教学着重在于去教会学生怎么去锻炼,学生更多是以一个为学习体育技能而学习,忽略了让学生去在运动中学习更多的体育精神文化。学校的体育活动该作为一个大的舞台,一个提高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此需要去改变学校的工作重心。本文结合个人多年实践工作经验,就学校体育文化对初中生的健康意识形成与发展研究展开了探讨和分析,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 初中生 体育文化 健康意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大众传媒的出现,体育对人民生活逐渐产生愈来愈大的影响,渗透各个阶层,更多人了解热爱体育,更广泛的人参与其中,体育事业的发展蓬勃向上。整个社会的发展对初中生也起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初中生是体育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学校体育文化对初中生的健康意识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体育文化的形成

人在一生的发展过程中会经历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转变的过程中,各个年龄段的人都会有其独特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当学生有小学升入初中后,就进入到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时期―青春期,这个时期是他们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最佳时期,但同时又是一个转折时期,如果向好的方向转变则对未来的发展潜能具有巨大的帮助,但是向坏的、消极方面转变则可能对未来的成长具有不利影响,所以一个人的初中生涯既是一个机遇期又是一个危险期,如何发挥初中体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是形成学校体育文化的重要问题。

学校体育文化是指学校体育文化氛围,校园为体育运动的主要活动,以学生为主的一种群体文化。它包括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物质财富主要是指学校为体育运动所提供的体育场地、器材和体育用品等方面。精神财富是指学校的体育精神和相关的观念和精神。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学校体育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绝不仅仅表现为体育课,它是与学校的德育、智育、美育的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共同致力于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健康意识的理念逐步被人们接受和关注,强健的体魄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会一朝一夕可以养成,它是日积月累的锻炼而成的,只有坚持不断的体育锻炼才可以增强体质和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二、我国初中生体育的现状

在我国由于应试教育的存在,不论是高中,初中,乃至小学,家长,学生都关注于学生的考试科目,体育被边缘化,进行体育锻炼少之又少,显然在学校的体育锻炼就表现出重要作用,所以学校体育文化对初中生的健康意识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随着近些年的不断有学生发生猝死现象,2014年5月26日晚,南昌航空大学一名学生跑步锻炼突感不适,抢救无效死亡。2014年9月15日位于宁波的浙江纺织服装学院里,一名男生在参加1000米跑步测试中倒在跑道上再也没起来……一件件的事件让我们触目惊心。也更加的让我们明白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近些年随着人们对体育锻炼的不断重视,学校体育教育的不断深入改革,学校体育文化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三、促进学校体育文化发展的措施

为了更好的使学校体育文化对初中生的健康意识形成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我认为学校的体育文化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构建一个多元体育组织机制学校体育文化是我国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传播机制。其兼具着我国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将其放在组织有效的机构和举办更多丰富多彩富有内涵的体育文化活动。在现阶段。体育文化在学校整体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背负着我国体育强国的重要使命,学校文化的何去何从都会决定这我国体育文化的兴衰,学校体育运动要转变传统的重视单纯的技能,而忽视学生学校体育运动作为以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在教育、观赏、参与等方面的特殊作用。充分挖掘体育教师的作用,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辛勤劳动和创造性发挥才使得体育教学可以成为提高学生身体机能、改善学生体质和精神状态,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的教育手段,使得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得以顺利进行。

学校体育运动要内容形式的多元化,变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大舞台,调整学校体育工作的重心。学校里的学生才是校园体育活动的参与主体,因此,学校应该为学生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生活,通过学校的体育活动形式的设计为学生的相互交流搭建一个平台,并具备娱乐功能。这样,老师和学生的之间的心理距离,通过体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健康意识,学习到课堂之外的东西和老师的优良品质,在参与体育活动中,学生直接以协作的形式相互交流,并且语言和规则,完成自我表达个性张扬。例如,如何去更加合理有效的用运场地和器械等,什么样的体育活动形式更能吸引学生去参加。同时最重要的是能构建一个老师和学生相互理解交流的平台,使老师能够更加直接的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更加合理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初中阶段是形成健康意识的关键阶段,把握好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第12篇

摘要:当前我国本科院校培养学生朝着多层次方向去发展,促进我国人才结构和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注重培养从事实践第一线的工程人员,这些优秀人才需要从事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服务或者工程施工、运营、维护等任务。因此,在工科材料相关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应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优秀人才为目标,以工程任务为中心,以工程实践环节的层层推进制定教学计划。重视实验与实践教育的紧密结合,促进实践教学体系,使其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本文针对当前材料本科生教育教学方式的研究,探索出以实践为主导的教学发展新出路。

关键词:实践;材料本科生;工程;教学;发展;新出路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8-0074-02

一、当前材料科学的基本内涵和本科生教育教学的现状

材料科学是一门偏重于社会应用的学科,它是重要的工程施工、运营、维护的专业,主要从事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它涉及的范围比较宽广,包括物理、化学、纳米材料、陶瓷材料等,需要培养大量优秀人才从事到社会实践当中。目前材料类本科学生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对于材料科学的认识,发展现代材料技术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提高了我国材料产业的生产和发展,研究出一系列优异品质的材料产品。本科生在掌握材料科学知识比较透彻,能够很好地讲解书本上的知识,但是在实践应用当中,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会捉襟见肘,不知道该如何下手。这种教育教学模式极大地不利于培养新型材料科技人才,造成本科生只会讲解书本上的知识,而在实践中不知道该怎样去做的问题。这就需要重新来确定材料科学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手段,运用新型教学手段对学生材料科学进行教育,这样才能更好地确保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只有树立以实践为主导进行材料类本科生的教学,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更能具有实践操作能力,才能更好地根据实践进行科研创新,促进材料科学朝着更高的水平去发展壮大。

二、材料科学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足,在实践中不知道怎样去运用学到的知识。当下,我们材料科学教育只是停留在单纯的教学当中,很多学生对材料科学知识烂熟于心,但是一到工厂实践当中,就会显露出来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短板,他们在实践当中不知道该怎样去应运这些知识,不知道在哪些方面去进行应用。这些问题就会让学生在生活实践当中不能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造成知识资源的浪费和人员能力的丧失。学生实践能力不足,对于毕业后在社会当中解决实际问题起到很大的阻碍作用,使得学生不能够准确地解决问题,不利于材料科学的发展壮大。

2.教师在知识传授当中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实践氛围。目前,本科院校教师教育教学方式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让学生过分注重专业课程学习,对实践操作训练安排不够到位。这种教育方式对于材料科学发展是致命的,需要教师根据知识内容,相应地开设与此对应的实践教学,这样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可以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对这些知识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如此,学生在实践当中锻炼了能力,使其在未来社会当中能够懂得如何应用这些学到的知识。

3.学校对实践重视程度不够,安排教学时间和资源不够充分。学校比较重视学科教育,而在实践应用方面不够重视。学校安排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科教育的学习,而在实践操作课程方面的安排程度不够,造成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进行实践。并且,学校在教育资源上分配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对一些实验器材定期购买和维护的力度不够到位,造成学生在进行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教学资源不够使用,影响学生正确应用专业文化知识。因此,需要学校对实践进行重新定位,把实践课程放到重要的位置,集中力量发展实践操作课程,促进我国教育水平的显著提高。

三、以实践为主导针对材料类本科生的教学的重大意义

以实践为主导对本科生进行教学改革,是促进教学方式变革的重要目标。只有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以提升,材料类本科生走入社会当中才能胜任各种任务要求。

1.实践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学生在实践当中去运用知识,可以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认识到知识的作用,促进学生深层次认识知识。同时,实践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灵感的产生,学生在运用当中能够发现自己所存在的问题与新的想法,知道如何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进行科技创新。这样,我们学生在材料科学当中的知识就可以进行创新学习,促进创新型思维方式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对未来如何科学地进行材料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实践可以检验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让学生知道该怎么进行学习。实践是应用知识的过程,只有在运用当中才能知道自己哪些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够完善。这样才能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知道自己未来学习的方向和努力的目标,以促进本科学生对于专业知识进行反复检验,能够让学生在书本当中知道该如何去运用这些知识。此外,经过实践应用,学生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去学习材料科学这个大类,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目标,从而促进材料科学创新的新发展、新进步。

3.实践可以促进教学方式的改进,实现合理教学安排和教学管理。实践在教学当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F代教学方式的重要实现方式。教师通过实践可以清晰地知道学生在哪些方面当中掌握的内容不够完善,需要在哪些领域下大力度地进行教学投入与改进。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我国教育教学方式朝着更为科学的角度发展。如此,学生不仅可以在教学当中学到最为合适的教学课程,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教学管理,保证每一名学生都可以获取知识,并促进材料科学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四、以实践为主导针对材料类本科生的教学发展创新对策

1.积极建立校企合作办学制度,让材料专业学生能到实践当中去检验自己。企业是个丰富的实践平台,学生可以在企业当中去充分应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和能力,锻炼创新思维,积极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对学到的知识产生认同感,同时还可以让其在实践当中认识到自己所欠缺的地方。这样才能使他们回到学校学习后知道自己学习的目标与方向,促进我国人才朝着使用方向去发现,促进材料本科生教学得到较大程度发展。另外,建立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可以解决企业当中技术人员短缺的问题,及时发现他们生产中所出现的问题,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水平和产品的科技含量,为企业发展做出重要的推动作用,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2.积极增添学生实践课程,让学生能够对知识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在当前的教学安排当中,实践课程安排不够,造成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学管理者积极增添学生的实践课程,满足学生锻炼实践能力的需求,使得学生在学习专业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增强实践操作能力,能够对专业文化知识有更为准确的认识。这样教育教学水平才可以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学生对材料科学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在未来进入社会中才能够做到灵活运用专业文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在社会当中的认可度,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

参考文献:

[1]段俊霞,沈红.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墨西哥蒙特雷科技大学的经验及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2015,(06).

[2]高爽,吕杰,段玉玺,王洪来,王楠.本科生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管理与实践――以沈阳农业大学本科生教学质量监控系统为例[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5,(03).

收稿日期:2016-11-30

第13篇

关键词:噬菌体展示抗体; 相思子毒素; 电化学发光; 免疫传感器

1 引 言

电化学发光(Electrochemiluminescence,ECL)免疫传感器检测蛋白类生物大分子多是以传感器表面固定抗体为捕获探针,以发光标记物如联吡啶钌[Ru(bpy)2+3]标记抗体为发光探针,在靶标存在的情况下,形成“捕获探针-靶标-发光探针”复合物,在电极表面发生ECL反应,以此测定靶标浓度[1~5]。抗体活性以及标记物的量将直接影响检测的灵敏度。对于传统抗体,分子表面可供标记的基团有限,而且多位点标记也可能影响其结合活性,这限制了灵敏度的进一步提高。

噬菌体展示抗体是通过噬菌体展示技术获得的一种可溶性抗体片段或是表面展示有抗体片段的噬菌体[6],对于后者,其表面除了展示的抗体片段外就是大量的衣壳蛋白。以展示有单链抗体(Single chain variable fragments,scFv)的M13噬菌体为例,M13为丝状,长约900 nm,宽约8 nm,衣壳约由2800拷贝的5 kDa的主要衣壳蛋白pⅧ组成[7],scFv融合表达在位于一端的约5拷贝的次要衣壳蛋白pⅢ中的1个拷贝上。若进行标记,会有更多的标记物连接在数量庞大的衣壳蛋白上[8],展示抗体仅仅是“躲在”一端的一个小角落里,从而被标记上较少的标记物,可最大限度避免多位点标记造成的活性降低或消失。因此,噬菌体展示抗体做标记探针能大大增加标记物数量,而又最小程度影响结合活性,从而起到放大信号作用。

本研究以剧毒生物毒素相思子毒素(Abrin)为检测目标,以Abrin多克隆抗体(多抗)包被的磁微球为捕获探针,以Ru(bpy)2+3标记的Abrin噬菌体展示抗体为发光探针,将磁性微球分离富集与噬菌体展示抗体大量负载发光标记物放大ECL信号相结合,建立了一种检测Abrin的新方法,有效放大了检测信号,提高了检测灵敏度。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与试剂

磁免疫电化学发光传感检测平台(本实验室与西安瑞迈分析仪器有限责任公司联合研制),MPI-E型电化学发光检测仪(西安瑞迈分析仪器有限责任公司);BIOMATE 3S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美国赛默飞世尔科技);HS-3垂直混合器(宁波新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磁分离架(美国Promega公司)。

三联吡啶钌N-羟基琥珀酰亚胺酯(Ru(bpy)2+3-NHS ester,美国Sigma公司),活化生物素(Biotin-NHS ester,美国Sigma公司);链亲和素包被磁微球(New England BioLabs公司,直径2.0 μm),Abrin、Abrin多抗、Abrin单抗、Abrin噬菌体展示抗体、蓖麻毒素(Ricin)、葡萄球菌肠毒素B(SEB,本实验室);发光检测液与CleanCell清洗液(北京百隆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牛血清白蛋白(BSA,上海国药集团有限公司);磷酸盐缓冲溶液(PBS)用0.1 mol/L Na2HPO4,0.1 mol/L KH2PO4和0.1 mol/L KCl配制而成;实验用水均为去离子水,其它所用化学品和试剂均为分析纯。

2.2.2 捕获探针制备 (1)Abrin多抗生物素化 用1 mL DMSO 溶解活化生物素1 mg,向1 mL Abrin多抗溶液(1 mg/mL)中加入120 μL 活化生物素溶液(即含活化生物素 120 μg);在室温下持续搅拌,保温2~4 h;加入9.6 μL 1 mol/L NH4Cl(每25 μg 活化生物素加1 μL),在室温下搅拌10 min;超滤除去未结合的活化生物素,以PBS重悬至1 mL。(2)磁微球捕获探针构建 将生物素化的abrin多抗 20 μL加入1 mL(1 g/L)亲和素包被的磁微球中,室温振荡孵育1 h,置于磁分离架上用PBST(含0.15% Tween-20的PBS)清洗两次,PBS清洗两次除去未结合的Abrin多抗,余下结合了Abrin多抗的磁微球,加PBS重悬至1 mL, 4 ℃保存备用。

2.2.3 ECL检测 将Abrin多抗包被的磁微球50 μL与50 μL样品混合, 室温振荡孵育15 min,置于磁分离架上用PBS清洗两次,再加入50μL 标记探针混合后室温振荡孵育1 h,结合磁分离用PBS清洗两次,用发光检测液重悬后加入检测池,磁微球复合物磁铁作用下沉积在工作电极表面,在给定工作电极与参比电极之间恒定电压1.4 V下,标记在噬菌体上的Ru(bpy)2+3就和发光检测液中的三丙胺(TPA)发生ECL反应,光信号由光电倍增管(PMT)检测。整个检测过程如图1所示。ECL反应结束后,将磁铁位置移至离电极最远处,先用去离子水、CleanCell清洗液结合电化学阶跃脉冲清洗检测池与电极,再用去离子水和ProCell发光检测液冲洗,直至ECL值恢复至基线水平(空白信号)后进行下一轮检测。

3 结果与讨论

3.1 发光探针性质

3.1.1 发光探针紫外-可见光谱 如图2所示,Abrin噬菌体展示抗体经标记后其紫外-可见光谱发生改变,a为abrin噬菌体展示抗体光谱图,在269 nm处有一个特征吸收峰,因为噬菌体颗粒为衣壳蛋白内包裹着核酸,269 nm处反映的是DNA的吸收峰;b为标记物Ru(bpy)2+3-NHS ester的图谱,联吡啶钌在220~600 nm之间有3个特征吸收峰,其中可见光457 nm处的吸收对应于金属Ru到bpy配体dππ*电荷跃迁, 紫外区287 nm处的吸收是以配体为中心的ππ*跃迁,紫外区的另一个吸收峰在245 nm处,也是金属Ru到bpy配体的dππ*电荷跃迁[11]; c为Ru(bpy)2+3标记Abrin噬菌体展示抗体的光谱图,位于285 nm吸收峰应对应于联吡啶钌287 nm的吸收峰,254 nm处吸收应对应于联吡啶钌245 nm处的吸收,稍红移,457 nm处为联吡啶钌的特征吸收,这表明Ru(bpy)2+3-NHS ester已经标记到噬菌体展示抗体上。

3.2 孵育时间的确定

因Abrin单链抗体展示于M13噬菌体表面,且M13较大,且为长丝状,其运动相对抗体来说非常缓慢,又因scFv位于一端,这降低了M13与Abrin接触的几率,有必要对孵育时间进行考察。Abrin浓度为50 μg/L时,在加入Ru(bpy)2+3标记的Abrin噬菌体展示抗体后分别孵育10, 20, 30, 40, 50, 60, 70和80 min,随孵育时间增加,电化学发光强度的变化见图4。孵育时间小于60 min时,随孵育时间增加发光强度逐渐增强;孵育时间大于60 min时,发光强度趋于平稳。说明室温下的M13参与的结合反应在60 min后基本达到饱和。因此,加入标记探针后孵育时间定位 60 min。

第14篇

关键词:生物科学;实验课程体系;改革;应用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254-02

应用型地方高校承担着培养高质量、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实验课程作为应用型技能基础课程,它的建设必须围绕适合本地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分析目前生物科学专业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中普遍存在的相关问题,探索以“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应用型地方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建设方法和策略,有利于提高应用型人才的素质,增强学生对于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率[1]。

一、以“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生物科学实验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的内涵

所谓“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是指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必须根据院校所在地的社会需求为基础,使之不断地适应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的变化。它的建设必须以服务地方,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宗旨,不能离开本地社会经济发展进行自我的发展。也就是说,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的建设要根据学校所在地经济发展大方向和人才的需求不断地调整课程的相关组成,专业实验课程的建设与本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要相互促进,在和谐统一中得到发展[2]。

二、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教学现状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高校教学资源日益吃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日渐突出,实验教学环节受到影响导致现行实验教学存在如下问题:

1.长期以来实验教学一直处于理论教学的从属地位,实验仅仅是为了验证理论,教师在教学中仍以注入式实验教学为主,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教师课前做好实验的一切准备工作,然后讲解实验目的、原理、操作要点,实验室备齐了全部材料、药品和仪器,本科生完全按教材按部就班地操作,毫无探索、创新可言,学生对实验结果不去分析,不去总结,从根本上忽视了实验的实际意义,使本科生养成了不善思索、“照方抓药”的不良实验习惯,日积月累使得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科学实验研究能力没能得到培养[3]。

2.部分教师对学科现有发展现状和生产实践技能缺乏深入分析,对社会经济需求了解不够,现代科技发展成果很少能在教学实验中得到及时的反映,实验教学内容缺乏综合、交叉和与专业前沿结合的新兴实验项目,不能充分利用现代仪器、技术和方法。本科生对实验课的兴趣较缺乏,阻碍了本科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达到注重实践和提高学生素质,实现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教育目标。

3.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增多,但实验室场地、设备、人员难以大幅度增加,这严重妨碍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失去了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方面的优势。单门课程的实验学时分散,培养学生能力、个性和创造能力的综合性和设计探索性实验过少,不利于本科生进行系统的训练和引入新的实验技能,难以进行综合能力训练;课程的实验存在知识点分散、欠缺系统性。这种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如果比例过大,显然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实验课的开设是依附于各门理论课。各专业课程都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造成实验室重复建设,不利于仪器设备、实验材料等资源共享;各课程之间一般联系松散,内容重叠而又有遗漏,学生实验素质和能力训练零星而不系统,实验内容单调而不丰富,近年来,由于教学改革和教学计划的调整,在修订教学计划,削减总学时的同时,实验时数和实验项目也在减少。这种相对分散而未独立设课的实验教学内容,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也是极其不利的。

三、解决主要问题的思路和策略

如何建立“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生物科学实验课程体系呢?首先,地方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学校的一切课程设置都必须体现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特别是为了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适应本地的人才需求,学校的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建设与规划同样都不能脱离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所以,生物科学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也必然既适应经济发展,又要突出人才的应用性特征[4]。

1.突出生物科学专业特色。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只有真正厘清生物科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突出本专业特色,建立生物科学专业特色的实验课程体系,才能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大力培养具备生物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现代教学理念,具有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愿为教育事业服务、体魄健全、心理素质良好,能适应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需要,能在生物学及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学研究及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创新型人才,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毕业后的社会需求为依据,优化课程体系,重视专业基础和实践教学,强调个性教育。提升学生的教师能力素质的培养,实现学生由学校到社会的无缝链接。

2.建立系统的实验课程体系,突出课程结构体系的效能,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对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研究宗旨是通过一个完整的实验课程体系和与之相应的课程建设,以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来达到使本科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让学生学到“有用、能用、实用”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不但具有动脑能力还具备动手能力[4]。

3.统筹课程中的实验内容,优化实验内容的质与量。实验内容是实施实验课程体系最直接的载体。由于目前各实验课程之间交流不充分,联系不紧密,会存在实验内容重复与遗漏的现象,并缺少明显的指向性与针对性。对实验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改革必须优化实验内容的质与量,并且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精选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以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为价值取向[5]。

4.围绕“个性化”生物科学实验课程体系建设开设实验内容。首先,坚持“以服务地区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使课程设置具有鲜明生物科学教育特色,增强学生的兴趣和适应就业的需求。

其次,在“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必须注意实验教学与教学实践相统一的原则。生物科学专业课程设置中,要加强实验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衔接。按由易到难、从校内走向校外的步骤组织实践教学,构建由实验课程、专业见习、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等组成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将有关实验内容分散到各阶段的教学中,逐步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提高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再次,作为一种教学实践,其中教学的评价与考核是实验课的重要环节,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监控与评价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建设必须结合具体的教学评价。制定科学合理的具有应用型特色的实验教学考核体系,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规范学生的实验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而且科学严谨及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有助于有效引导高校生物学实验教学,对于培养优秀的中学生物学教师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参考价值[6]。

总之,如何围绕生物科学专业知识结构的需要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加强与经济社会的需求紧密联系,构建科学化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强化本科生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校期间学到的知识技能学以致用,有助于毕业进入社会后的就业,由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驱动学生内心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培养具有实践开拓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是生物科学专业实验教学深入研究解决的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1]潘懋元.什么是应用型本科[J].高教探索,2010,17(2):3-5.

[2]罗鸣,吴定敏.以服务地区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高职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研究[J].Overseas English,2015,(01):37-38.

[3]金冶.地方高校生物科学专业转型发展的困境、动因与路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413(31):31-32.

[4]冯唐锴,韩文华.以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的生物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3,28(6):20-21.

第15篇

摘要:基于新医改方案实施背景下,住院医师不断强化规范化培训工作,积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与临床技能,已成为了必然趋势。目前,在规范化培训工作中,于专业知识技能培训中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医学史教育,加强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熏陶,规范培训阶段医学教育知识的学习与培训,引导住院医师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与医学人文精神,对深化规范化培训内涵、提高规范化培训效率具有至关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主要立足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角度,深入探究医学史教育培训作用、目标及方式,旨在保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效率,深化其内涵,指导其临床工作。

关键词 :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 医学史教育

在国内医师继续教育中,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应引起足够重视。住院医师在进行规范化培训时,应重视医学教育史学习,通过医学史知识的培训提高专业知识技能,并树立科学的职业定位观,全面提升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进而完善医患关系,保证医疗服务质量。现阶段,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中,加强医学史教育已成为了关键改革措施,对未来医学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综合自身多年来实践经验,深入探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开展医学史教育的作用及方式,旨在指导提高医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实现其全面发展。

一、国内医学院中医学史教育缺失现状

现阶段,据有关调查发现,国内大约有33%的西医院设置了医学史课程,相较于其他课程而言,医学教育史未被重视。目前,医学史教育仅为多数医院的选修课程,具有非限制性;而伴随着选修课程的不断增多,多数学生未选择这门课程。此外,于在校学习时期,学生对该课程的认知水平低下,知识掌握不全,难以达到深层次的理解。另外,基于教学方式单板、师资力量薄弱等因素影响下,导致医学教育史教学工作不理想。由此可见,必须要加大医学教育史培训力度,住院医师于规范化培训时期重视该课程的开展,可深入其理解,提高其综合素质。

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医学史教育作用

目前,卫生部颁布了有关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目标,涵盖临床能力、专业外语、医德医风、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专业理论及政治思想等,其中实践技能培训已成为了规范化培训中的关键措施,而以全面提升住院医师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保证专业知识技能为目标的医学史教育已得到了广泛认可。医学史属于一门交叉学科,已成为了连接人文科学与医学的桥梁,虽无法提供专业的知识技能,但可为其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智力与精神支持,具有源源不绝的动力。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1.提高对医学发展规律的认识,便于理解现实与把握未来

哲学指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规律可循,而医学史作为不断总结前人检验教训的一门交叉学科,在学习过程中可立足于历史角度,纵观医学的发展史,明确其内在发展规律。基于全面掌握医学发展中的失误与成功前提下,可不断总结经验,明确当前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而超越历史,实现医学的可持续发展。

2.提高对医学精神的理解,树立科学的职业道德准则

医学史将所有的医学知识整合成一有机整体,其中既有战胜各类疾病的喜悦,又有失败的体验,掌握医学发展的艰辛历史,理解每个为医学事业而献身的伟人,进而领悟其中的奥秘,可加深对医学事业的感情,对职业道德准则的树立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从本质上来讲,医学史属于医学思想与精神的有机载体,其中注入了诸多献身于医学事业的伟人,他们的崇高的医学精神追求与人道主义精神具有净化心灵的作用,能有效提高住院医师的思想觉悟,深入其思想意境,帮助其树立科学的职业道德准则。

3.加深对现有知识的理解,提高专业知识技能

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中,于专科培训中积极融入医学史教育,从各个专科实际疾病出发,深入分析其发病机制认识历史,并就现有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发展历史进行全面剖析,可提高住院医师对现有知识的理解能力,对全面提升专业知识技能具有推动作用。

4.掌握事件与人物的核心医学思想,树立批判精神与科学的思维方法

医学史的发展注入了前人的创新性思维与批判精神,从本质上来讲,医学史教育不仅仅是了解历史事件与任务,同时要对这些历史事件与任务所传递的医学思想进行系统学习,从而培养独立思考的精神,并树立批判精神,激发创新精神,深化自身内涵与品质。

5.全面总结医学事业发展史,培养教、医、研能力

在医学史教学过程中,可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应用生动灵活的方式全面总结医学事业发展史,积极培养住院医师教、医、研能力。具体而言,就接受培训的住院医师而言,可采用自主授课或自主学习等模式进行系统学习,全面提升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锻炼其文献检索能力;积极阅读相关的外语文献,可保证其外语水平;科学制作幻灯片,推行情景教学,可培养住院医师的实际教学能力。

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医学史教学方式

住院医师在接受医学史教育时,可采取教师授课的方式,详细讲解相关医学发展史,并剖析关键历史事件与任务,讲授各个专科疾病的发展史。待住院医师对临床工作具有一定的了解后,可以问题为引导,指导其设计题目并积极寻找资料,经书写教案进行自主授课,同时融入专业探讨、专题展览等内容。此外,还可经问卷调查、座谈、考试等模式对教学效果进行系统评估。考虑到医学史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故针对接受培训的住院医师而言,必须要坚持寓教于乐原则,于潜移默化中促使其接受医学人文精神的熏陶,进而提升专业知识技能,提高自身综合素养。

综上所述,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中,强化医学史教育,是提升临床医师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保证临床工作质量的关键手段,亦是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的有效措施,应引起足够重视。在实践工作中,需全面分析医学史教育现状,把握其教育目标,领悟其在临床医学教育中的作用,进而不断转变教育方式,可全面提升住院医师的综合素养,对推动医学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胡伟力,陈地龙,陈怡婷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的难点及对策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2):41-45

[2]刘洁.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的探索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6):13-16

[3]施萍,何旖旎.导师负责制教学法在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3,33(10):1360-1362

[4]贾文妍,景惠荣,赵桂秋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医学人文教育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2014,35(9):80-83

[5]段链,陈红,路阳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28(1):24-26

[6]王美堂,瞿小英,梅冰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急诊临床能力培训和考核方法的探索[J].中国急救医学,2012,32(5):471-472

[7]陈丽芬,王亚军,赵妍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并轨的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4(3):452-455

[8]戴娟,蒋平.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药导刊,2011,13(1):18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