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环境空间设计的概念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空间设计;中山别苑;人性化
居室的空间具有物质化特点,这一物质化的特点将会对人的实际生活与情感产生互动与交流,就居室的方面来说,就是对精神的容纳于包容,从人的视角而言,人的情感与精神就会对居室空间的设计反作用,在人性化因素融入的大背景下促进居室空间的进一步优化。
一、空间设计中的人性化概念
(一)空间设计
空间设计就是对物质空间进行设计的活动,具有标准化与目的性。所谓的标准化,就是指在空间设计的时候,必须要严格遵循美学的标准与技术的标准,美学的标准要求空间设计会给予人以美感,无论是从内部的构造设计、色彩的搭配,还是从具体的造型等方面而言都要给予人美的享受;目的性就是指空间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适应人的居住,因此就具有人性化的特质,即在设计的时候,立足于人的本体需要来予以空间的设计,从而使得人无论是在实用还是在精神的视角来说都能够满足人的多元化的实际需求,从而体现人的本体价值。
(二)人性化
人性化就是指注重人的感觉、触觉、味觉、嗅觉基础上的实践活动,人性化的概念最初适用的领域就是交通运输与居室中的家居设计。对于交通运输业来说,则是指在设计车内的座椅等具体用具的时候,可以将方便驾驶员驾驶、维护交通安全为主要的指标,从而使驾驶员具有舒适性的感受;对于家具的设计来说,则是将设计的家具的无污染,利用的便捷性作为设计的基本原则。在最近几年,随着建筑业的高速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与质量的大幅提高,居室人性化的设计愈加引发关注。
空间设计中的人性化就是指在从人的主观情感与生活需要为出发点来对居住的空间予以合理性的规划,从而满足了人们生活与学习的需要,从实质上来说,则是充分表现了人的本体价值的尊重。
二、空间设计中人性化因素渗透意义
(一)满足了人们对空间设计的特殊性要求
对人的本性的研究在西方已经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作为人主要活动的空间―居住空间来说,自然就与人的本性之间建立十分密切的关系。诸如建筑心理学、行为建筑学、建筑美学等理论等都有所涉及,并成为空间设计中人性化因素渗透指导性的著作,在这些著作中,深入探究了人的本体价值在空间设计中的主导性的作用,空间设计对人本体价值发挥的促进作用,并对基于人性化基础上的空间设计进行理论上的剖析,产生极为明显的实践价值,据此而言,人性化就起到了满足了人们对空间设计的特殊性要求。
(二)推进现代空间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空间设计中人性化因素渗透就是将人性化的理念应用到空间设计中,这就使得当前的空间设计理念出现了主体化与个性化这两种细化性的理论观点。
一是空间设计的主体化理论。空间设计的主体化理论是将人作为社会空间与自然空间的主体,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与感受对所处的空间予以改造,从而使之更加符合自己的要求。
二是空间设计的个性化理论。空间设计的个性化是从相对的个人与绝对的个人来说的,相对的个人就是在以家庭为单位的空间中,个人的观点会趋从于家庭整体的观点,并以此为标准对家庭空间予以设计;绝对的个人就是指单个人,单个人会因为自己的性格、职业、年龄、经济的收入、家庭的背景等方面来对目标空间予以设计,这就可以满足自己的个性化的要求。
三、中山别苑空间设计中人性化因素渗透分析
(一)树立起人性化空间设计的理念
中山别苑空间设计中,将保持空间所具有环境的优雅与怡人作为首要的目标,并据此来从建筑心理学、人与环境之间关系这两个层面予以着手。从建筑心理学的视角出发,中山别苑将如何获得人的心理上的满足与精神上的愉悦作为自己的目标,相比较其他小区的空间的设计,中山别苑空间设计注重尊重人的本体价值,从人对居住空间的安全、舒适、美观等不同心理层次着手,以此来实现对人心理的探究。就人与环境之间关系而言,中山别苑的空间设计着眼于实用性,将空间与人融为一体,从而使人在居住的时候,可以最大化放松自己,愉悦身心,这就实现了空间设计的初衷。
(二)提高空间的实用
空间设计的对象就是在遵循主体需求的基础上来达到科学合理设计空间的目的,而对于主体来说,可以居住就成为首要的条件,这也就是空间的实用功能。中山别苑的空间设计就是根据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的一般性的需求来设计不同的功能性空间,每个空间根据其价值再次予以细化。就以书房的设计为例,书房在家庭中应该归属于私密性的空间,为营造安静、有效的书房环境,中山别苑就是从灯光的选择、隔音层的设计、家具的陈设等方面来予以着手。
一是从灯光的选择来说,过强与过弱的光线都会对人的视觉与思考产生影响,因此为选择灯光的时候,中山别苑注重护眼的灯光选择,继而则是择取中性光线,不会导致对人的消极影响;
二是隔音层的设计。对于书房来说,安静的环境是最为重要的,为排除外界的干扰,中山别苑有意识设计出隔音曾,这一设计有效过滤外界环境中的各种杂音,从而保持书房室内环境的静谧。
三是家具的陈设。中山别苑在设计家具摆放的时候,遵循简约型的原则,颜色与书房整体的氛围相融合,带有古典性的气息,在无形之中起到了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身处于其中,就具有了书香味道。
(三)注重空间设计的审美性
中山别苑在空间设计中紧紧把握住人性化元素的渗透,强调审美性的空间设计理念。举例来说,在设计书房的时候,注重墙面材料、色彩,以及整体布局的亲和力,色彩的变化不至于过于强烈与突出,墙面造型之间有缓蚀性过渡,从而使之产生亲和力。
四、结语
中山别苑在空间设计的人性化因素渗透起到了满足人们对空间设计特殊性要求、推进现代空间设计理论与实践创新的作用,本文就是以中山别苑空间设计为例,对其人性化因素渗透的实践予以剖析,中山别苑在人性化空间设计的理念、空间的实用、空间设计的审美性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特色,取得较好成就。
参考文献:
[1]李佳.浅谈人性化的室内设计[J].北方文学(下旬),2012(11)
空间设计是一门从平面延伸现实的三维空间学问,是一项复杂而又微妙的技巧性设计活动,它既需要左脑的理性思维,又要右脑的感性直觉。对于许多人来讲,它是一门经过学习和实践之后才能掌握的神秘能力。对于空间设计,技术上的可行性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同时具有良好的美学价值也非常重要。
关键词:
设计思维;创作方法;空间定位;会所设计
1概述
设计思维是感知、知觉、记忆、体验、意念等一系列心理活动的综合体现,是对定义不清的问题进行调查,获取多种资讯,分析各种因素,并设定解决方案与处理过程。形式空间设计的设计者应该独特地诠释空间,并以符合人们审美心理的结构,以新颖的创意思维主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符合自然规律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引导人们的价值观。本文主要以会所内部的空间设计为例,通过对其三度空间属性的理解,及平面设计中的空间感知特性认识,同时注重结合空间之间的关联和人们的实际需求,来做设计定位及准备,对艺术创作的思维和方法进行探讨。
2设计前期准备
在具体的设计实施过程中,“吸收”是设计工作活动的前期工作。随着科技发展和客户性质的不断变化,设计师应该积极探寻社会中深层次的变化,否则会有过时之嫌。以会所空间设计活动为例,设计师首先应该了解“会所空间”。关于这里的“空”和“间”字,老子在《道德经》一文中很好地详释了空间的概念:“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空间的相对性,可形成正空间和负空间两部分,根据实际空间功能需求,求得“正”与“负”。会所空间设计前期工作时,设计师首先要收集全面信息并加以条理化,掌握设计问题,明确相关的信息。具体的如考察会所周围的环境,了解当地民俗民风,明确会所的形象与定位、交通流线、气候、光照、地形等,以及会所的内部空间面积和建筑外立面科学数据的测量等工作。前期工作中,与客户沟通交流,了解甲方意愿是非常重要的。设计者在这一过程中对会所形象进行定位,对会所等级作初级分析。根据会所的功能属性,密切联系消费者的消费结构和审美需求,合理地引导和梳理会所形象。在设计活动中,设计师不像工匠那样参与实际制作,应根据空间的感知度、认知度和环境因素行为学、心理学等交叉学科,借助某种媒介把设计者的想法传递给实际操作人员。
3空间的设计定位
在会所空间设计活动中,主要明确会所的形象定位,以此作为设计师从前期调查到理性整理研究、分析甲方的具体要求以及方案意图、综合本土文化和地理气候等客观因素的依据。并且根据空间功能需求绘出草图,提出感性设计概念。首先,空间设计要求以人为本,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带有强烈的功能性和目的性。其中主要包括外在方面的需求和内在方面的需求,同时满足科学的可行性。每个设计师在设计会所时,需要根据提供的经济要求和功能环境氛围,来做出合理的会所定位,考虑设计一个什么样的空间会所。其次,设计师根据会所经营方式,了解会所的各空间功能要素如客房、大堂、储藏室、厨房、配电房等。会所的功能布局是设计规划中的重点,一个好功能布局必能带来很多的方便,如提高工作效率、畅通人流等。会所的规划要符合会所的经营和管理,适应会所的管理理念。再者,客人的需求和期待心理。客人对会所的印象、感受以及猎奇心理是其光临会所的重要因素。购买者的消费欲求应该是设计者首要考虑的因素。渴望会所的温馨、安全、惊喜、独特、高品位是消费者的普遍心理。除了上述三个因素,设计者还要根据物流、客流、服务流、车流、消防、垃圾、货运等考虑总体规划。设计师对会所的定位,需要结合设计方案的灵感和设计脉络,然后对其进行整理,通过总结、抽象从而进行整体过滤,找出设计方案的内在联系、设计类型的定位,并设定解决方案与处理方式,最终形成整体的设计概念。
4设计方法
设计与思维不可脱离,设计概念的提出依赖于设计师的思维模式。空间设计的思维领域是四维空间,需要设计师理解空间结构以及深刻而又清晰地进行表达。设计方法是设计师表现和表达思维模式的媒介。空间感作为空间设计的重要特点,在会所空间设计可以扩展到会所公共空间、客房区域、餐饮区、后勤服务区、休闲区等区域,这些空间经人进行包围分隔,形成固定有限而又相互联系的围合空间。会所空间设计的方式主要包括设立、覆盖、围合、凸起、下沉、抬高、悬架、质地变化等。应在三维思维的模式下设计会所的各个区域,如围合的私密空间、开放的公共空间、半开放的半私密空间等不同形式功能的会所空间,从而适应不同的服务人群,提高会所的整体服务工作。内在涵义和外显形式两方面的特性通常是空间塑造的表现形式和会所空间组织的表达方式。其中,外显方式主要是运用形式美感表达。例如,适度、均衡、节奏、对称、和谐、韵律等通过一系列的外在形式,能够表现出会所应该具有的美感。约翰•波特曼曾说:“如果我能把感官上的因素融会到设计中去,我将具备那种左右人们如何对环境产生反应的天赋能力,这样,我们就能创造出一种人们所直接感觉到的和谐环境。”由此可见,要创造出空间意境,研究人们的心理感知是非常必要的。会所空间满足人的心理需求,与环境空间进行交流。不同的会所类型,应该考虑到不同的心理需求感受。例如,度假会所的舒适、快乐、宁静,赌场会所的活跃、宏大等不同的空间气氛。会所的设计主要有直觉设计法、草图设计法、模型设计法三种。直觉设计这种方式不仅适用于空间设计,同样也适于其他的艺术类型。空间设计师应该具备一定空间的比例概念,这种涂鸦式的方法用于瞬间的灵感的激发快速记录。这主要用于会所最前期的初步方案构想。草图设计方法跟涂鸦有很大区别,草图需要一定的专业素养和专业基础,并结合理性的思维进行。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采用一个概念——缩尺,用缩尺将空间的大小根据性质来设计并且概括渐渐形成二维图稿,这种方式一般用于空间会所设计中的前期方案。模型设计法是最直观的三维空间表现方式,可以给甲方一个直观的空间感受,主要用于后期的效果表现。综上所述,空间设计既需要科学的分析法,又需要艺术方法的综合和直观。在会所设计中,科学和艺术的结合是支撑整个设计的着力点。
5结语
从会所空间设计中我们不难看到,空间氛围的营造离不开人类的活动,氛围的弥漫离不开设计的思维。设计的方法和思维模式是空间设计的表现形式,也是我们一直探讨的问题。空间设计方法日趋丰富和多样化,设计师应该具备独立的思维和有创意的设计。充分认识、运用艺术创作的方法和思维是我们设计旅途中的必经之路。
作者:周玲玉 李正 单位:苏州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秦东.室内环境设计艺术论[J].装饰,2005(06).
[3]诸葛凯.图案设计原理[M].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68.
关键字:空间设计思维 逻辑与非逻辑概念设计 创造性思维
空间设计是三维度立面的设计,包括建筑设计、室内空间设计、展示设计、景观设计等多个设计领域,空间设计强调不同空间之间的组合设计包括空间的大小、形态、色彩、肌理等。空间设计对象具有三度空间的属性,不同于平面设计思维,具有空间感知特性。因此空间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法的建立势在必行。如果观念陈旧,意念狭窄,其作品必将毫无生气。相反,立意明确,思路开阔,则会事半功倍。
一、空间设计与思维
设计离不开创造性思维,设计思维的核心是创造性,它贯穿于整个设计活动的始终。创造的意义在于突破已有事物的约束,以独创性、新颖性的崭新观念或形式体现人类主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开拓新的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的有目的的活动。
设计思维,泛指在设计过程中建立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基础之上的各种思维形式,包括立意、想法、灵感、创意、重大技术决策、指导思想和价值观念等。
设计思维是感知、知觉、记忆、体验、意念等一系列心理活动的综合体现,设计师的思维模式是多重性的,既有感性层面的非逻辑性,同时又具有理性层面的逻辑性思维。
空间设计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建筑空间为人类提供遮风避雨的场所;室内空间为人类精神需求提供舒适的居家空间;景观设计为人类提供赏心悦目宜人的居住环境,我们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在空间中进行,空间设计同时也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地域性和文化性是决定空间设计必不可少的因素,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造就了不同的审美观念,审美观念的形成又是由人的思维方式造成的,这种思维意识也是人区别与动物的基本属性。人类有意识地创造不同的空间形式来满足不同的功能需求,古埃及的金字塔是埃及人民灵魂不灭思想在建筑中的体现;新巴比伦王国的空中花园是国王对王后爱情的体现;古希腊的神庙是希腊人民对神崇拜的体现;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教堂是对上帝无限敬仰思想在建筑上的体现;在空间设计过程中,人的思维方式不同,必然会在空间设计过程有所体现。因此在空间设计过程中,设计师的不同思维模式和方向,包括空间认知度和感知度、环境因素(形、光、色、质等)、行为学和心理学等都对最终的设计结果起到决定性作用。
二、空间设计与设计概念
设计概念的提出是设计者在逻辑性和非逻辑性综合作用下对设计提出的诸多设计思维总结。作为空间设计师,首先要求设计师通过前期调查得到理性资料,分析甲方的具体要求及方案意图,综合地域特征、文化特色等客观因素加之设计师具备的空间设计思维方式并结合设计草图提出一系列感性的设计概念。
1、 逻辑性与非逻辑性
空间设计具有强烈的目的性,要求设计出来的空间必须符合人的需求,包括物质方面的需求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同时又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原始人居住的巢居、部落和现代人居住的集合住宅区不仅是物质和精神的需要,更是建筑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因此空间设计具有逻辑和非逻辑双重属性。
不同的功能需求要求有相对应的空间类型,古希腊的神庙祭祀需要高大宽敞的空间(石材梁柱体系),中世纪的宗教狂迷需要高直向上气氛诡秘的哥特式教堂(尖券、飞扶壁)、现代工业生产需要大跨度明亮的厂房(框架结构)、各种博览会需要更大跨度体空间满足展览的需求(桁架、网架结构)。空间和技术是彼此联系不可分割的,因此空间设计具有逻辑性的特点。这种逻辑性思维有具有两种特性:构造体系和演算系统。构造系统需要设计者具备一定的逻辑性思维,对建筑体系有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演算系统要求设计者具有良好的理科基础以便合理推算出合理的结构受力情况。这些空间设计的技术问题都离不开逻辑性思维。这些逻辑性思维方式体现在具体的空间设计过程中就能转化为科学的指导方法,对设计进行技术支持,保证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那么是不是空间设计完全就是逻辑性思维呢?答案是否定的。空间设计最终的实现虽然离不开逻辑性的思维方式,但是设计的过程也是非逻辑的过程。古希腊神庙离不开古典柱式;哥特式建筑离不开色彩斑斓的玫瑰窗;北京奥运水立方更离不开泡泡的异想天开;巴洛克、洛可可式的室内设计形式、中国古典园林的“一池三山”模式和日本园林的“枯山水”无不是设计师们非逻辑性思维的感情结晶体,每一个惊世骇俗的设计都离不开设计者的奇思妙想。非逻辑思维包括了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等创造性思维方式。设计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自觉和灵感都能让设计者打破常规、开拓思维,创造的目的在于以非逻辑性的思维方式想出新的方法、提出新的理念、做出新的设计。空间设计活动的过程就是以创造性思维方式以三维空间形式形成设计构思提出设计概念并最终实施设计的过程。
2、 空间设计概念的形成
设计概念的提出关键在于理念思维的提出与运用。空间设计概念的提出即要求设计者对方案做全面的调研准备也必须具备一定的空间认知能力;空间设计概念的提出分为感性和理性即逻辑与非逻辑,理性部分包括方案分析(地形地貌、人文环境、环境光照、空间功能分析等)、甲方即客户分析(客户职业、设计定位等)、市场调查(材料、配套设施、报价等)、资料收集(参考图片、数据统计等);感性部分即设计概念的提出,在通过前面几部分的深入分析之后,设计师需构思出整个项目大的思路和想法,而这些思路和想法又是源于自身的感性思维,进而可以遵循思维的一些常见模式――抽象、概括、归纳等将我们的想法进行筛选过滤找出其内在关系,进行设计定位,最终形成设计概论。
三、空间设计与设计方法
1、 空间设计方式与思维模式
设计离不开思维,设计概念的提出首先是想好的过程再是实施的过程。设计概念离不开设计师的思维模式,思维模式对设计方法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空间设计的思维领域是四维空间,要求设计者必须对空间有深刻的理解。
中国伟大思想家老子有一段话“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 ”其意义在于强调具有使用价值的不是围合空间的实体部分,而是空间本身即虚的部分。这段话明确指出“空间”的重要性。空间的形成包括实体和虚体两部分。实体即围合空间的部分,指实实在在可以感受到的东西,例如建筑的外轮廓、室内的墙面、园林的树篱、构筑物等等。虚体即我们所说的空间,由实际起作用的部分。
空间感作为空间设计的特征,可以扩展到城市、街道、广场、里弄、公园等等,凡是经由人固定和限定的一个空的部分,即成为一个包围起来的空间。建筑、室内、园林是实体和空间的统一构成,同时还具有同空间同样重要的时间含义,我们通常说到“四维空间”,空间的三维空间即长、宽、高,或理解为空间坐标系的X、Y、Z轴。而四维空间是指空间中的时间性是指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即人在空间领域中行进时随时间的推移所得到的空间体验不断变化的过程。因此我们可称空间设计为“四维空间”。
空间设计的方式主要包括围合、覆盖、突起、下层、架空、质地几种方式,在三维空间的思维模式下设计出公共空间、半公共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等不同的空间形式,从而产生出适合不同人群需要的空间类型。
2、 从经验主义谈空间设计方法
(1) 直觉设计法
设计的灵感总是出现在转瞬即逝之间,灵感一旦出现就立即凭借直觉绘制涂鸦画面更有利于好的创意的产生,这种方式不仅适用于空间设计,其他艺术设计类型也通用。作为一名空间设计者,如果平时喜欢涂鸦,同时具备一定的空间比例概念,那这种涂鸦式的方式就很适用,从涂鸦开始慢慢习惯空间设计,进而踏入空间设计领域。当然这种设计方法建立在设计者平时的经验积累上,没有一定的专业积累灵感也只是昙花一现,最终无法形成完整的形态。
(2) 草图设计法
草图和涂鸦有很大的区别,草图的绘制不同于涂鸦,须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结合一定的理性思维进行思维的一种设计方法,通常我们称之为泡泡图设计法,利用泡泡图就能比较分析,这种方式设计者必须有缩尺的概念,先将所要设计的空间大小依据性质进行缩尺概括,然后同性质或互补的空间,依据空间缩尺大小圈在一起,慢慢的形成平面草图,这是一个由简到繁,由大到小,由粗到细的过程,通过对空间的反复推敲比较,形成大概的空间分割布局,这种方法使用半透明的拷贝纸结合平面图很好使用,是空间设计最基本的一种设计方法。
(3) 模型设计法
如果你不具备很好的空间立体思维,那么前面两种方式可能不太适合,因为它们是在二维图纸中绘制,三维空间思维的方式,设计者在绘制涂鸦或草图时大脑中已经具备了空间的三维模型。模型设计法具有前面两种方式所不具有的优势,那就是直观性,通过实际搭建模型,能有一个直观的空间感受。当然空间设计的模型搭建不是乱建立的,搭建人同样要具备比例的概念,把场景按一定比例缩小,再按照比例尺搭建出来才能推敲空间之间的关系,如同搭积木一样,切割出不同大小、形式的空间,然后按照空间的性质进行整合归纳,最终形成设计方案。
展示陈列设计是视觉艺术与空间设计的融合与创新。视觉艺术是承载某些物质材料,塑造成以观看形式的造型艺术,在展示陈列设计中可理解为展示信息设计。空间设计是设计师借助空间来传达思想与主题。展示陈列设计不局限于文化的交流,也不是商业和艺术的融合,更多的呈现一种艺术文化的氛围。展示陈列设计运用视觉艺术营造其空间设计,采用空间设计衬托视觉艺术,视觉艺术与空间设计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当代展示陈列设计中的视觉艺术与空间设计的结合,借助空间的虚实和视觉艺术关系的强弱去构建一个具有时代感、科技感、以及艺术感的展陈空间,最后留给参观者去体验其中传达的思想与情感。
关键词:
视觉艺术;空间设计;时代感;艺术感;科技感
引言
在现代展示陈列设计中,展示内容丰富具有内涵;展示手法独特具有视觉冲击力;展示空间虚实具有层次感。视觉艺术与空间设计的融合构建出具有时代感、科技感、艺术感并存的文化氛围。
1视觉艺术与空间设计
1.1视觉艺术。
视觉艺术的表达方式是用眼睛去进行观察识读,再经过神经和大脑运用视觉艺术的点、线、面、肌理、色彩等视觉艺术形象来反映视觉心理和视觉意念。
1.1.1视觉艺术。
视觉艺术[VisualArt]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可为人观看的直观艺术形象的造型艺术,包括影视、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实用装饰艺术和工艺品等。造型手法多种多样;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形象既包括两维的平面绘画作品和三维的雕塑等艺术形式,也包括动态的影视视觉艺术等视觉艺术形式。视觉艺术不同于听觉艺术,它是看的见,用手摸的到的艺术,强调真实性。
1.1.2展示陈列空间中的视觉艺术。
视觉艺术是多种多样的,横跨了很多领域很多行业。展示陈列空间中的视觉艺术也有很多种,简单的是说,视觉艺术在展陈空间中是一种展示信息,展示陈列设计中的视觉艺术作为一种载体存在着。例如,展品就是一种珍贵的视觉艺术,有的是陶瓷艺术,有的是雕刻艺术,还有油画艺术,都是人类的艺术珍宝。现在流行的4D环幕影院,它给人们带来的视觉盛宴,绝对可疑算是一种高科技的视觉艺术。
1.2空间设计
1.2.1空间的概念。
空间是展示陈列设计的基础,它不仅简单的是块场地。它更重要的决定空间总的效果,对空间环境的气氛、格调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它是展陈设计中的基本、最重要的元素。展示陈列设计是一项强调空间环境和视觉艺术的独立设计,它是一种空间设计的构成。
1.2.2空间设计下的展示陈列空间。
展示陈列设计与空间设计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是对空间的组织利用的艺术。展示空间艺术设计的目的并不是展示本身,而是通过设计,运用空间规划、平面布置、灯光控制、色彩配置等手段,营造一个富有艺术感染力和艺术个性的展示环境;并通过这一环境,有计划、有目的、合逻辑地将展示的内容展现给观众,并力求使观众接受设计者计划传达的信息。正确处理和把握功能空间的相辅相成的关系是构筑出理想的展示环境的精髓。
2视觉艺术与空间设计的结合
2.1视觉艺术营造空间设计。
当代的展馆中的是视觉艺术不仅是展品这么简单了,更多的包含了各种高科技的展示手段。现代的展示陈列空间中,视觉艺术与空间设计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也可以说展示手段与空间设计的关系越来越密不可分。这就体现了展示与被展示者之间的主宾关系,展品与展示主题的暗喻关系,展品与展示环境的动与静、图与底的对比关系,人流活动为动态,展品陈设为静态;展品陈设为图,展示环境为底,相辅相成,互相衬托,突出展品,视觉艺术营造空间设计。
2.2空间设计衬托视觉艺术。
展示陈列设计中的空间设计体现出展品与展示空间,展品与道具,参观者与空间,空间与空间照明等诸多辩证关系。新现代风格的设计中,看似无生命的横竖线条与机械性的重复,传递的正是展示设计空间所追求的强烈的形式美与抽象的情感语言。近代西方美术流派有一种强烈的创造观念,如:波普艺术、行为派绘画、偶发艺术、概念艺术、超现实主义、立体派等。展示空间设计在手法上也极力与之相呼应,推崇多元化的前卫风格,以否定传统、标新立异、创造前所未有的艺术形式。
3现代展示陈列设计中的运用
从首届世博会开始,世博会就成为视觉艺术与空间设计结合的完美载体。世博会的法国馆就是视觉艺术与空间设计的超完美结合。法国馆的中心位置是一座法式园林,溪流沿着法式庭院流淌、小型喷泉表演、水上花园等,构成了一个清新凉爽的世界。参观者可以在阳光和水的环绕中,享受鸟鸣、美食和花香,同时,现场还会播放法国城市环境声效。法国馆除了调动参观者的视觉、嗅觉、味觉、听觉和触觉之外,还强调了动感和平衡感。在展馆内,设计师将以平衡理念作为设计背景,设置大量的视频投影、活动图像,以及不规则线条外框、反射跳动的波光,将建筑物产生动感。将让参观者们在味觉、视觉、触觉、嗅觉、听觉的盛宴中,视觉艺术营造法国的浪漫情怀,让空间设计充分展示时尚的法国魅力。
4结束语
展示陈列设计运用专业技术与特殊的建造材料来组织空间、延伸空间、丰富空间形式,达到对展示功能、流线、色彩、风格、材质、照明以及展品的摆放位置的重塑,不同的环境空间以赋予不同视觉艺术形式,从而创造出美好的意境,以体现空间的情感与文化,空间设计衬托视觉艺术,视觉艺术与空间设计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作者:王婷婷 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杜士英.视觉传达设计理念[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兴起,由此室内空间设计也飞速发展。而我国现在大力倡导绿色理念,随着绿色环保观念的深入,空间设计也越来越体现环保性和绿色环保。为此要实现室内空间营造的绿色性,要对绿色空间设计理念得以创新,采用先进方法和先进理念建构新的绿色空间。
绿色设计的历史沿革及在概况
绿色设计是上世纪80末出现的国际设计潮流,它反映了对于现代科技文化带来的环境及生态破坏的总结和反思,体现了设计师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心的回归。它的基本设计理念是:在设计阶段将环境外界因素和预防防治污染的措施融纳入产品设计之中,以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实现资源的循环性,力求使产品对环境的影响为最小。对工业设计而言,绿色设计的核心是要减少物质能源消耗和减少排放有害气体,而且要使材料进行第二次循环和利用。
由于绿色设计理念进入中国的时间不长,设计师们从整体上还没有充分的掌握其中精髓,装修设计中依旧存在着过度装饰、滥用原材料、废料乱放和噪声污染等行为,这些行为给居住者和资源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和浪费。为了符合设计行业的绿色理念,我们要鼓励设计师多向国外学习绿色理念,专人对设计师们进行“绿色培训”,让设计师们感受到绿色理念在设计师行业的重要性。这种行为能提高整个设计行业的职业修养和绿色理念的传播,也有利于人们居住环境的改善。
绿色设计在室内设计重要意义
室内空间关系着人的身体健康,对各种物理环境要求很高,它要求在绿色空间设计概念设计前,设计师要考虑人体的视觉感觉和房屋的空间结构,将当即社会的科技理念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结合起来,运用先进的设计理念和科技手段,完成室内绿色建构的良好性。
1.绿色空间的设计概念
绿色空间的设计理念是在我国可持续发展下产生的新的设计理念,在设计中体现内部环境和自然的协调统一。这种新的设计理念要求在设计中实现自然环境的良好利用和节制性改造,达到自然界的平衡,使人们拥有更适宜的居住环境。
2. 绿色空间理念的表现
绿色空间生态理念在室内空间营造中的应用,主要表现为空间与环境的建造、装修材料颜色的选择和搭配、装修设计理念与整体风格的统一,这些相互统一目的是形成室内绿色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改善环境质量,从而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外部环境的统一。
绿色室内设计的主要设计手法
1.空间与环境的建造
设计要合理组织空间,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前提下,要使空间具有独特的个性,成为适宜人们居住的环境。在设计中我们要通过改造室内空间环境,使室内更具有绿色环保、实现内外环境协调,可以采用将部分墙面打透,实现内外结构的一体化,也可以将绿色植物放在室内,增添房间的美感和自然风格,让居住着获得更多的新鲜空气。
同时为了缓解居住者的压力感,缓和高频率的工作节奏,在绿色空间室内设计中要运用自然艺术,如在室内设计中放置绿色植物(如盆栽、插花艺术等),在给人们绿色感觉的同时缓解人们的放松状态,在绿色空间营造中实现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2.装修材料颜色的选择和搭配
室内设计与装修材料分不开,在材料选择上要实现环境与自然的兼容。设计师要在材料和设备选择上,能够满足资源的最大利用化、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在绿色空间设计的要求下,因此在室内空间设计在选择装修材料上选择无毒无害对、对空气影响小的材料,提高人体的身体健康水平。在大型的材料选择上要尽可能使用可降解建材,并实现资源的第二次开发和再生利用,使自然环境更贴近自然环境。
3. 装修设计理念与整体风格的统一
设计理念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并加上绿色生态的概念,结合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设计观念,创造真正的绿色空间。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人们的价值观念有了大幅度的转变,从单一的追求装修的华丽性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和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创造绿色空间以独特的环境和整体理念给居住者美的感受,在设计中要满足居住者的要求的同时追求设计风格的统一。设计师可以在设计中用简洁的装修设计纹理和图案,采用现代装饰风格,大胆使用新的装修设计风格。充分发挥人体的视觉感受,给设计带来新的体验与感受。
结语
关键词:公共建筑;室内空间;设计;发展
随着社会的转变,公共建筑室内空间的设计也在发生着转变。社会形态的转变以及人们需求的变化,使得公共建筑内部空间的使用功能和设计方向也发生着改变。这种转变主要是受到社会各个时期人们信仰以及社会风气的影响。例如在我国古代,公共建筑室内空间的设计概念以神为主旨,设计多崇尚富丽堂皇,室内梁柱多采用龙图腾雕筑。而公共建筑室内空间设计发展到今日,室内空间的设计更加全面化和系统化,不仅使得公共建筑的各项功能更加的完善,而且还极大的满足了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公共建筑室内空间设计更加的人性化。
1 公共建筑室内空间设计的概念
公共建筑室内空间的设计主要针对的就是空间这一概念,设计者要对公共建筑的空间进行设计,这个空间也就是现代公共建筑中人们活动的区域。这个空间是人们所共有的,也可以说是所有人公用这一空间。在公共建筑中,室内空间的设计都比较具有公众性质,也就是能够满足大多数人的需要,是人们可以进行共享的区域。在现代意义上,公共建筑主要包括商场、体育馆、游泳馆、图书馆以及飞机场、客运站等,对这些公共建筑的室内空间进行设计,通常最需要考虑到的就是人的因素,因为这些公共建筑主要的功能就是为人民提供满意的服务,所以其主要要设有的空间为:门厅、休息区、观众厅等等,以满足人们的休息和活动要求。公共建筑的室内空间可以为社会各个阶层、社会各个年龄段和不同种族的人进行服务,其在设计上相比普通建筑来说有着更高的要求。但是无论如何,公共建筑的室内空间是人们进行行为活动的主要场所,其在设计上要采用各种手段和方式,来尽量满足个各种人群的活动需要,以提高公共建筑的使用率。
2 公共建筑室内空间设计的内容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以及人们需求的日益严格和细分,公共建筑在进行室内设计时,所要考虑的因素也要相应增加,除了要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外,还要处理好人际交往以及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而想要充分M足以上需求,就要在设计时,以为人服务的理念为基本设计原则,完善公共建筑室内空间的使用功能,提高公共建筑的经济效益,保障公共建筑的舒适美观,丰富公共建筑的环境氛围。公共建筑在进行室内空间的设计时会涉及到材料、设别以及各项施工要求等方面的内容,从这就可以看出来,公共建筑室内空间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但是其多需要的设计理念却十分的明显和单一,即设计要具有人性化,能够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
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建筑室内设计是在结合各个方面的因素之后,对公共建筑实施综合性的设计,无论是在视觉上还是在功能上,都需要对其进行完善,使得公共建筑的室内空间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视觉享受,还能够为人们提供优质的服务。在公共建筑的室内设计中,需要考虑到环境氛围的因素,要对室内的采光效果以及暖通系统进行严密的设计,保障室内空间拥有足够的照明度、适宜的温度和良好的空气流通性,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休息和活动环境。
2.1 光的设计
公共建筑室内空间相比于普通建筑来说,其面积相对较大,对光线的要求也相对较大。为了能够满足人们的视觉需求,在对室内空间进行设计时,要注意增强室内空间的采光度,多设计一些美观实用的窗户,使得自然光线能够大量的投射入室内,为人们提供一个光亮的环境。之所以要增加采光度,除了要提高建筑空间的亮度之外,还能够利用光线改变室内空间的结构,使得空间呈现出立体效果,在色彩上给人以美的享受。而在公共建筑室内空间设计中,影响采光设计的因素很多,其中包括照度、气候、景观、室外环境等,另外不仅要考虑直射光,而且还有漫射光和地面的反射光。
2.2 材质的选用
公共建筑室内界的饰面材料,应同时具有使用功能和人们的心理感受两方面要求。除了考虑室内的视觉效果以外,还应注意人通过触摸而产生的心理感受和美感,应根据空间的不同需求来综合考虑。伴随着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人们已厌倦了钢筋混凝土的生活空间,人们对公共建筑室内界面材质要求逐渐把目光移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成为室内设计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很多天然材料开始受到设计师和大众的宠爱。
3 公共建筑室内空间设计应注重的问题
3.1 从二维平面空间向立体空间转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生活层次的提高,人们已不满足既有的空间模式,追求空间环境的变化与形式新颍,人的视觉要求从单一平面走向了多元立体化空间。截取、积聚、组合、叠加、抽减等空间组织手法在公共建筑室内空间设计中被更多的使用,综合变化多样的室内交通流线设计,营造出丰富的空间序列,使人们在视觉和空间心理感受新奇与变化,充分满足了人与人交流、互动、共享空间的心理要求。
3.2 用科技要素使公共建筑室内空间设计更贴近民众
在公共建筑室内空间设计中注意科学性的原则,使功能日趋合理,以满足民众对环境及其设施的需求,使设计更能满足人体工程学、环境心理学等行为科学的需求,除了为人们创造连续的、可以使人感受到历史变化和生活场景变化的文化背景之外,还需要能较好的满足公共空间使用功能上的要求。
4 公共建筑室内空间设计发展的新趋势
4.1 绿色概念与可持续发展
“绿色”概念可以理解或转义为环境共生,生态与环境保护,可持续性发展等概念。它涉及的内容包括:生态与环境的保护,功能与使用的耐久性,自然能源的再开发,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再生,环境的健康、安全、方便、舒适,生命周期的整体考虑。
4.2 生态景观与建筑节能
我国要实现生态节能高科技的应用,设计专业的深化与整合是前提。目前生态节能建筑发展有两大发展趋势:一是调动一切技术构造手段达到低能耗,减少污染,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目标;二是在深入研究室内热功环境和人体工程学的基础上,研究人体对环境生理、心理的反映,创造健康舒适而高效的室内环境。
结束语
我国的公共建筑室内空间设计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突飞猛进的大好形势下,为适应城乡公共建筑大规模兴建的需要,已经进入创新设计阶段,从近几年建成的装饰工程及各类设计展览、评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总结过去,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展望未来,设计师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李斌.浅议室内空间设计[J].中国科技信息,2005(12).
[2]李希.现代室内空间设计理念浅谈[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
[3]胡群.对建筑室内空间设计评价体系的思考[J].山东电大学报,2008(2).
谈及室内空间的分析,我们要追溯到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对室内空间内容的一个形态性把握,我们在室内空间分析的过程中能够看到一个历史的延续。空间作为最基本的设计内容和设计理念下最为本质的事务,关于空间的概念我们必须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尽管涉及空间的理论和概念非常多,在语言和文字上的一些内涵中我们也能够更加深刻的表明一个基本立场就是空间设计中要牢牢把握住空间设计的些许概念,比如对空间特征、结构、色彩以及构成方面的种种内涵都需要我们不断地融入到整个空间分析当中去,这样才能够更加全面地把握住空间所蕴含的范围和空间的特色。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加学生对空间感悟的理解能力,我们不断地将空间的形状和大小以及空间的方位和光线的远近作为体验空间存在感的一个关键要素。这些手段让我们不断地认识清楚了到底什么是空间,获得了对空间整体性的认知。实际上空间分为几个类型。例如,封闭空间,流动空间、虚拟空间,共享空间和过度空间等等。对室内空间的分析我们主要设计到封闭空间和过度空间的把握,有的时候共享空间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封闭空间是空间的最为原始的形态,是我们掌握空间的初始点,在人们为了满足居住需要而营造空间需求后,我们能够看到的一个基本内涵是空间的特性,即封闭空间具有包围、避免干扰、控制性等特征,这是我们空间室内环境设计当中至今都在追求的一个条件要素。在我们的卧室、浴室等室内空间中,一个封闭的空间是必不可少的。近些年来,过渡空间的设计越来越成为人们在意和设计的空间类型,因为过渡空间看似利用的价值不大,但是在连接效果和过渡效果上都能够对整个室内空间设计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过渡空间分为前后空间和内外空间,在这些空间的转换过程中,为了使整个空间看上去张弛有度,主次分明,过渡空间往往更多的选择一个整体性的设计来把握好整个空间的规模和效果。这就是我们在室内空间分析当中所产生的种种条件要素。是需要我们在室内空间设计中所积极把握的。
2室内空间的组织方式
室内空间的组织方式正如所有空间平面布局一样,都存在一些规律性和习惯性的组织方式,在这个组织过程中我们应该不断通过室内平面的设计分析来渐渐把握清楚,掌握好这些空间的尺度,也就是大小,用通俗的话来说,在我们展开平面设计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加真实的把握空间的内容和效果。那么最为基本的室内空间组织方式分为,线性结构、放射性结构、轴心结构或者是格栅结构。在这些结构当中我们在室内常见的就是线性结构,比如医院和放射性结构比如说办公空间设计。线性结构是最为基本的组织方式,空间的组织主要以直线、折线、弧线互相连接来完成空间的组织和排序,一条廊道是我们能够组织的最为基本方式,办公室或者医院是我们经常能够看到的线性空间布置。当我们了解到了空间组织的特性后,我们需要进一步的展开对空间组合手法的认识,这就涉及非常科学的技巧性内容,包括包容、邻接、穿插、过渡和因借等内容。包容就是空间中的套间,让空间的内涵更为丰富,在空间中创造空间,让空间成为空间的拓展,同时能够更为有效的承载空间的对话。空间的邻接仿佛是空间过渡过程中的一个巨大的拓展体,在空间拓展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发现空间的驳接位置,在空间穿梭中不断的延续空间的意义和概念,让空间的结构延伸到空间“之外”,仿佛多出一个空间的感觉。空间的穿插往往应用与室内,在空间穿插所表达出的背景当中,我们能够有效地安置空间内涵,增强空间感,比如空间中设置的浮桥或者空间廊道或者空间天桥等等,就是这种错位感觉和穿插感觉的承载体。谈到因借这个空间概念我们不得不提的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空间的认识和把握,在因借过程中我们实际上就是将外界借为内景,利用内部空间设计来达到借用外景的条件,这就是因借。而空间的过度则更讲究过度的内容,是过度光纤还是过度景观,让空间存在的过程有一个延续性和延展性。谈到这些设计手段,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是一个空间的变化和重复,这又涉及了空间的浓度和群体设计的内容,在空间与空间差异化的设计过程中,我们往往希望能够在设计理念上让人产生振奋的情绪和愉悦的心理,让人们能够通过不断地增加空间的感觉而提高对比度,让空间重复来增强群体空间设计的节奏和韵律,因为仅仅是简单的相连,我们还无法提升到设计的高度,甚至根本不能称之为设计。
3室内空间环境设计的要素
谈及室内空间的分析,我们要追溯到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对室内空间内容的一个形态性把握,我们在室内空间分析的过程中能够看到一个历史的延续。空间作为最基本的设计内容和设计理念下最为本质的事务,关于空间的概念我们必须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尽管涉及空间的理论和概念非常多,在语言和文字上的一些内涵中我们也能够更加深刻的表明一个基本立场就是空间设计中要牢牢把握住空间设计的些许概念,比如对空间特征、结构、色彩以及构成方面的种种内涵都需要我们不断地融入到整个空间分析当中去,这样才能够更加全面地把握住空间所蕴含的范围和空间的特色。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加学生对空间感悟的理解能力,我们不断地将空间的形状和大小以及空间的方位和光线的远近作为体验空间存在感的一个关键要素。这些手段让我们不断地认识清楚了到底什么是空间,获得了对空间整体性的认知。实际上空间分为几个类型。例如,封闭空间,流动空间、虚拟空间,共享空间和过度空间等等。对室内空间的分析我们主要设计到封闭空间和过度空间的把握,有的时候共享空间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封闭空间是空间的最为原始的形态,是我们掌握空间的初始点,在人们为了满足居住需要而营造空间需求后,我们能够看到的一个基本内涵是空间的特性,即封闭空间具有包围、避免干扰、控制性等特征,这是我们空间室内环境设计当中至今都在追求的一个条件要素。在我们的卧室、浴室等室内空间中,一个封闭的空间是必不可少的。近些年来,过渡空间的设计越来越成为人们在意和设计的空间类型,因为过渡空间看似利用的价值不大,但是在连接效果和过渡效果上都能够对整个室内空间设计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过渡空间分为前后空间和内外空间,在这些空间的转换过程中,为了使整个空间看上去张弛有度,主次分明,过渡空间往往更多的选择一个整体性的设计来把握好整个空间的规模和效果。这就是我们在室内空间分析当中所产生的种种条件要素。是需要我们在室内空间设计中所积极把握的。
2室内空间的组织方式
室内空间的组织方式正如所有空间平面布局一样,都存在一些规律性和习惯性的组织方式,在这个组织过程中我们应该不断通过室内平面的设计分析来渐渐把握清楚,掌握好这些空间的尺度,也就是大小,用通俗的话来说,在我们展开平面设计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加真实的把握空间的内容和效果。那么最为基本的室内空间组织方式分为,线性结构、放射性结构、轴心结构或者是格栅结构。在这些结构当中我们在室内常见的就是线性结构,比如医院和放射性结构比如说办公空间设计。线性结构是最为基本的组织方式,空间的组织主要以直线、折线、弧线互相连接来完成空间的组织和排序,一条廊道是我们能够组织的最为基本方式,办公室或者医院是我们经常能够看到的线性空间布置。当我们了解到了空间组织的特性后,我们需要进一步的展开对空间组合手法的认识,这就涉及非常科学的技巧性内容,包括包容、邻接、穿插、过渡和因借等内容。包容就是空间中的套间,让空间的内涵更为丰富,在空间中创造空间,让空间成为空间的拓展,同时能够更为有效的承载空间的对话。空间的邻接仿佛是空间过渡过程中的一个巨大的拓展体,在空间拓展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发现空间的驳接位置,在空间穿梭中不断的延续空间的意义和概念,让空间的结构延伸到空间“之外”,仿佛多出一个空间的感觉。空间的穿插往往应用与室内,在空间穿插所表达出的背景当中,我们能够有效地安置空间内涵,增强空间感,比如空间中设置的浮桥或者空间廊道或者空间天桥等等,就是这种错位感觉和穿插感觉的承载体。谈到因借这个空间概念我们不得不提的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空间的认识和把握,在因借过程中我们实际上就是将外界借为内景,利用内部空间设计来达到借用外景的条件,这就是因借。而空间的过度则更讲究过度的内容,是过度光纤还是过度景观,让空间存在的过程有一个延续性和延展性。谈到这些设计手段,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是一个空间的变化和重复,这又涉及了空间的浓度和群体设计的内容,在空间与空间差异化的设计过程中,我们往往希望能够在设计理念上让人产生振奋的情绪和愉悦的心理,让人们能够通过不断地增加空间的感觉而提高对比度,让空间重复来增强群体空间设计的节奏和韵律,因为仅仅是简单的相连,我们还无法提升到设计的高度,甚至根本不能称之为设计。
3室内空间环境设计的要素
世博会是展示行业当中一项具有较大影响,并有着悠久历史的国际性活动,而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也为中国会展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同时也标志着我国的展示设计正步入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本文针对2010年上海世博会展示环境中的空间设计所涉及的一些问题做相关的探讨。
展示设计的空间概念
无论从展示设计的概念、本质与特征还是从展示设计的范畴出发,我们都可以发现“空间”这个概念是贯穿始终的。展示设计是一种人为环境的创造,空间规划就成为展示艺术中的核心要素。所以,在对空间设计进行探讨之前首先明确空间的概念是非常必要的。
展示设计包括物、场地、人和时间四个要素,这四个要素实际上构成了“空间”这个概念。成功的展示设计,必须建立在综合处理好这四个要素的基础上,所以空间的设计也成为了展示设计成功的关键所在。
世博会展示空间特点
说道世博会的展示空间,参观过的人都会有一种感受就是“大”。确实,由于展馆建筑的一些特点,世博会的展示空间尺度通常都十分大。因此在这样的空间、规模和尺度下,如何把大规模空间变化得更加亲切并能满足参观者的需要便成了设计师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所以,我们可以从“空间”的角度人手,进行展示空间设计的研究和探索。
首先设计师要注意不同性质空间的配合,如线性的流动空间和一定比例的滞留空间,开放空间和半开放空间,主空间和从属空间的布局等,在设计时一定要避免平均、不分主次的空间划分方式。另外,有效地改善实体,利用虚拟、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去创造空间,也同样能达到令人满意的展示效果,这点在这次的上海世博会中尤为突出。总之,只有尺度比例适宜的世博空间环境,才能让参观者在接收到主办方所要表达的含义的同时,也感觉到舒适和惬意。
世博会展示空间设计的重点
采用科学,合理、有序的空间展示形式
由于人在展示空间中是处于一种参观运动的状态,是在运动中体验并获得最终的空间感受的,所以这就要求展示空间必须以此为依据,以最合理的方法安排观众的参观流线。在空间处理上做到尤如音乐旋律般的流畅,抑扬顿挫分明有致,使整个设计顺理成章。
例如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设计,分成三大展区,五个展馆,每个展馆的空间设计都采用了疏密有致的设计手法。从一部影片、一幅画卷、一片绿色、一次骑乘探秘到一场低碳体验,每个“一”的空间划分都非常不同,有闭合的空间如电影放映展区,开放的空间如低碳体验展区,半封闭的空间等等,使有限的空间变成无限,无限的空间中又包含着有限。不断变化着的空间导向,使整个空间的展示形式流畅、有节奏感,让人们在不断变换的视觉构图中欣赏到全方位的空间。中国馆的空间设计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它在满足功能的同时,让参观者也感受到空间变化的魅力和设计的无限趣味。
达到心理与审美上的要求
“人”是展示空间最终服务的对象,所以空间设计也必须满足人在精神层面上的需求,它体现了以人为主体。人类需要舒适和谐的展示环境,声色俱垒的展示效果,信息丰富的展示内容,安全便捷的空间规划,考虑周到的服务设施等等,这些都是人类在精神上对展示设计提出的要求。
这次上海世博会的德国馆在这方面就做得十分出色。首先,设计师充分考虑了德国馆的外部建筑形态,将展示空间与建筑空间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既有室外的展示内容,也有室内的展示内容。其次,设计师仔细分析了参观者的活动行为,并在设计中对人机工程学给以充分的重视,无论是在“海港新貌”展厅还是在“发明档案馆”和“创新工厂”展厅,展示空间的形状和尺寸都与人体尺度配合与协调得相当完美,使参观者在边走边看的过程中能充分地接收到德国国家馆所要展示和表达的主题。从“创新工厂”展厅出来之后,参观者会进入一个绿色世界,在这个风和日丽的绿色世界里,参观者会发现德国的城市之旅和自然之游一直往复穿梭着,而“和谐都市”的真谛似乎就在这里。
充分有效地利用空间环境和场地条件
世博会的场馆通常都很有自己的特色,所以如何将展品或者展示内容以最有效的场所位置向参观者呈现出来是划分空间的首要目的。因此,设计师必须将空间问题与展示的内容结合起来进行考虑,不同的展示内容有与之相对应的展示形式和空间划分。
例如上海世博会的丹麦国家馆,它由两个环形轨道构成,形成室内和室外部分,从上俯瞰形似一个螺旋体,超越了传统的展览形式,带来不断穿梭于室内与室外的感受。设计师也十分有创意,充分利用了建筑的空间特色,特地设计了一条车行道,让参观者可以感受骑车参观丹麦馆的方式,而这种丹麦人常用的出行方式也很好地体现了环保的理念。总之,充分有效地利用空间环境和场地条件,不但能很好地体现展示内容和设计理念,同样也是一个成功的展示设计的关键。
关键字:城市带状滨水公园;植物空间;空间设计
1.相关概念界定
1.1植物空间园林中以植物为主体,经过艺术布局组成各种适应园林功能要求的空间环境,称为园林植物空间(彭一刚)[1]。植物空间的打造是以自然植物为主体,通过艺术构图的布局手法,为了创造一种特殊的环境氛围,使得人们能够在这种植物环境下游乐和观赏。1.2城市带状滨水公园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带状滨水公园是其组成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较为普遍的一种城市带状公园的类型。城市带状滨水公园在本文中定义为:沿着城市的海滨、内河、湖滨等水系的两侧或在城市某一水系一侧建设有特殊狭长形态的公园绿地[2]。1.3城市带状滨水公园植物空间植物是城市带状滨水公园景观设计中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对城市带状滨水公园的植物空间环境需求发生了改变。在城市带状滨水公园中,合理运用植物的比例、质感、色彩、尺度及时间变化等特性,选取各类植物进行组合搭配形成不同的植物空间,为创造一种适宜人生活的环境。
2.国内外研究进展
2.1植物空间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2.1.1植物种植的历史溯源《旧约圣经•创世纪》一书中的伊甸园,是宗教理想对于植物的种植理念产生深远的影响范例。早在所罗门时代,就已经有很多芳香植物被栽植在庭院里。在《传道书》一书中就记载了所罗门兴建葡萄园、开辟园圃、种植果树、开采水池以浇灌生长中的果木的事迹。古希腊时期树木是人们的崇拜对象,树木在人们心里有着神圣的情怀。在提奥弗拉斯特所著的《植物的研究》一书中,一共记录了480种不同的植物。先秦时期《诗经》中提到的花草多达132种,战国时期屈原的诗歌中也描述了许多植物,南北朝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按己知植物的形态分为菜、果、草、木、米食5类。2.1.2植物空间设计理论南希A•莱斯辛斯基在《植物景观设计》中提出把植物作为主要的设计元素来运用以此来丰富外部空间的设计,她还指出了种植设计构成的基本要素:线条、外形、群植、质感、色彩[3]。威廉•罗宾逊在其《树木与花园》一书中,着重提出在植物空间设计中植物的色彩是必不可忽视的,特别是植物的季相更替。在《野生花园》中强调在营造自然野趣的植物空间时,应选取符合本土环境的花卉和植物,同时运用自然群落式进行植物配置[4]。在《西方现代景观植栽设计》中,细致的讲解了植物空间,并将其分成墙体、顶棚和地面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同时也提出空间设计中种植设计应作为重要元素考虑[5]。苏雪痕编著的《植物造景》中提到应用各类植物来进行植物景观的设计,应满足植物与环境协调与适宜,并且通过艺术构图的原理,呈现植物本身的形式美及其营造的意境美[6]。王晓俊提出利用植物材料组织可形成不同的空间,如围合的空间,增加向心和焦点的作用;由顶和地两个空间层类构成的空透空间;带状过渡空间。樊俊喜、李冬梅、赵爱华、胡海燕在《园林植物与园林空间景观的营造》中阐述,运用植物自身的特征和合理的配置营造空间的分隔、对比、穿插流通和深度表现,进行园林空间景观的布局分析[7]。2.2城市带状滨水公园植物空间设计的发展进程王建国、吕志鹏(2001)较为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城市滨水区的概念与开发,在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问题的缘起、内在动因和新的发展机遇进行阐述的基础上,以较大的篇幅叙述了近年来滨水区建设的实践和发展趋势[8]。张钰雯、宣伟阳通过对活动特征、公园边界状态、交通方式、公共设施和公园文化特色等方面,研究其对城市带状滨水公园空间效用的影响。刘莹在《城市滨水区空间形态分析》中探讨了在设计理念和历史经验的指导下归纳与形成的滨水区设计原则和空间要素。在《植物在滨水景观中的空间营造方法探讨》一书中李慧、闭瑞金、陈凯、吴玉华将城市滨水区划分为三个部分,即绿带区、河岸区和河面区。分别阐述滨水区的三个区域里植物营造空间的类型和方法[9]。2.3现代植物空间设计的趋向现代植物空间设计引入了植物学、园艺学、生态学等多学科,意味着风景园林的快速发展,也促使植物空间设计方法改变。生态园林是指所有植物景观设计都必须建立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遵循生态学的原理,通过多结构、多功能、多层次的植物群落和模仿自然的生境而创造的植物空间。生态系统观念指导下的植物空间设计,应注重乡土植物的大量使用,有利于反映当地真实的季相景观,同时要关注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和植物群落类型的多样两个层面。麦克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书中指出,从宏观层面指出了生态设计的这一新的思路,使植物景观设计从植物自身利用到设计形式都发生一定变化。其中成功的案例是上海后滩公园和马德里滨水带状公园。赵鑫、吕文博在《环境行为学在植物景观营造中的应用初探》一书中基于环境行为学的理论出发,研究了人的行为与植物景观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10]。孔强、李小兰在《城市滨水区带状绿地近自然植物群落营建探析》介绍了景观游憩型滨水绿地和生态修复型滨水绿地的特征和自然植物群落配置模式。杨峰在《园林植物空间层类分析》中将植物按形态空间进行分类,对不同的植物空间进行分析,同时也对不同层类之间组合形成的种植搭配规律进行描述。李雄在《园林植物景观的空间意象与结构解析研究》论文中从空间形态的三种类型、三种限定要素和多种构成方式等方面论述园林绿地植物空间的特征。叙述了植物空间的感知与意向过程,和植物空间之间的组合构成的六种结构方式。李伟强在《园林植物空间营造研究》中对于同一园林植物空间,观赏视距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因此在植物空间设计时,合理设置不同空间,使游人在行走中看到变化的景观空间,以这一原则创造出多重景观的植物空间[11]。朱建宁提出现代植物景观设计不仅要摆脱只重视植物品种多层次的摆放,而且要走出表现植物个体美这一观念的局限。提倡把植物设计的重点放在其形成的空间上,同时在设计植物群落和整体景观效果的时应体现一定的地域特色。
结语:
通过上述研究,城市带状滨水公园植物空间设计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一、国内城市带状滨水公园实际建设起步晚,借鉴在国外城市带状滨水公园建设的成果居多,推进适宜我国社会现状的城市带状滨水公园的建设实践意义重大。二、尽管国内外已有诸多植物空间设计方面的的理论著作,但是对于如何总结现代植物空间设计方法并将之运用到城市带状滨水公园实践中尚未进行深入研究。三、目前基于现状调查而进行的建设较少,对于城市带状滨水公园的植物空间设计建设仅仅停留在理论指导和模仿借鉴方面,未深入结合区域实践进行设计,特别是结合城市带状滨水公园、人的感受和现代植物空间设计来探讨。这些问题的存在也给目前城市带状滨水公园植物空间设计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符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带状滨水公园植物空间设计的研究趋近完善,同时也将给我国城市带状滨水公园植物空间设计提供符合区域特征的科学理论指导和建设实施指南。
参考文献
[1]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2]张俊玲,史美佳.城市滨水带状公园特征与功能分析[J].山西建筑,2012,32:229-230.
[3]南希A.莱斯辛斯基.卓丽环译.植物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2004.
[4]张蕾.十九世纪末自然式花园设计的代表作:威廉•罗宾逊的《野生花园》[J].中国园林,2013,10:100-104.
[5]陈英瑾,赵仲贵.西方现代景观植栽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6]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7]赵爱华,李冬梅,胡海燕,樊俊喜.园林植物与园林空间景观的营造[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4,19(3):136一138
[8]王建国,吕志鹏.世界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J].城市规划,2001,07:41-46.
[9]陈凯,吴玉华,李慧,闭瑞金.植物在滨水景观中的空间营造方法探讨[J].广西热带农业,2010,04:58-61.
[10]赵鑫,吕文博.环境行为学在植物景观营造中的应用初探[J].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4:309-312.
室内空间设计新的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在通过高新技术、高新材料之间的全面协调,装饰形式与新技术、新材料之间的平衡,以及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室内空间设计新的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在通过高新技术、高新材料之间的全面协调,装饰形式与新技术、新材料之间的平衡,以及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尽可能地让人们接近自然。进一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1.生物科学技术是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直接手段,而不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的“凶器”。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要促使整个生态系统保持良性循环,能为优化生态系统提供智力支撑。
2.生物科学技术作为人类实践的物质性活动,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服从自然本身的属性,接受自然科学的必要限制。同时更要认识到科技自身的不完备性和复杂性,积极预防科技应用可能引发的负面效应。
3.树立综合的科技观评价体系。避免从单一的经济指标来评价科技的优劣,而应从生态、人文、美学等各方面建立起合理的科技价值体系,引导科学技术健康、持续发展。
然而空间设计是借助于生态科学技术的理念来实现其理想。通过运用生物科学技术这一手段更好的设计出和谐的空间场所。尤其是在空间设计中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明显的提高和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
室内空间设计是反映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面镜子,是生活创造的舞台。人的本质趋向于有选择地对待现实,并按照自己的思想、愿望来加以改造。现实的空间环境总是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不同时代的生活方式,对室内空间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室内空间设计就是运用艺术和技术的手段,依据人们生理和心理要求的室内空间环境。它是为了人们室内生活的需要而去创造、组织理想生活的室内生态科技设计。
室内空间设计新的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在通过高新技术、高新材料之间的全面协调,装饰形式与新技术、新材料之间的平衡,以及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室内空间设计新的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在通过高新技术、高新材料之间的全面协调,装饰形式与新技术、新材料之间的平衡,以及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尽可能地让人们接近自然。进一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1.生物科学技术是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直接手段,而不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的“凶器”。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要促使整个生态系统保持良性循环,能为优化生态系统提供智力支撑。
2.生物科学技术作为人类实践的物质性活动,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服从自然本身的属性,接受自然科学的必要限制。同时更要认识到科技自身的不完备性和复杂性,积极预防科技应用可能引发的负面效应。
3.树立综合的科技观评价体系。避免从单一的经济指标来评价科技的优劣,而应从生态、人文、美学等各方面建立起合理的科技价值体系,引导科学技术健康、持续发展。
然而空间设计是借助于生态科学技术的理念来实现其理想。通过运用生物科学技术这一手段更好的设计出和谐的空间场所。尤其是在空间设计中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明显的提高和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
室内空间设计是反映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面镜子,是生活创造的舞台。人的本质趋向于有选择地对待现实,并按照自己的思想、愿望来加以改造。现实的空间环境总是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不同时代的生活方式,对室内空间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室内空间设计就是运用艺术和技术的手段,依据人们生理和心理要求的室内空间环境。它是为了人们室内生活的需要而去创造、组织理想生活的室内生态科技设计。
关键词:空间设计;创新;设计教学;探索
空间设计课程教学的探索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学生不再局限于教科书,而是更多地借助具有较强体验感的模型进行感知和获取。该课程与设计方法的运用密不可分,为此,教师必须探索一条创新发展的道路,才能让空间设计课程帮助学生厘清设计思路,强调体验空间,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一、空间设计课程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中国的建筑设计在过去的十年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空间、材料和建造的兴趣逐渐兴起。这种变化最先于20世纪90年代末通过一批中国青年建筑师的设计作品体现出来,他们的作品引起了国内外建筑界的普遍关注。但是,这些新的建筑形式除了突显出现代传媒的巨大潜能外,似乎并没有太多的学术支持。事实上,环境设计专业不但可以通过空间设计教育培养学生的设计思路,还可以通过学术研究阐述与发展相关的理论和方法。然而,如今的空间设计教育滞后于设计实践。教育的滞后尤其反映在基础研究方面。相对而言,国外很多艺术院校(如巴黎美术学院)的形式主义方法就有着深厚的学术基础,它们除了凸显现代传媒的巨大潜能外,还通过设计教育和学术研究为创新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如今,国内对空间设计概念和实践的研究相对比较少,主要原因在于当下的建筑空间教学中实践与理论研究还有很大的欠缺。
二、空间设计课程的主要研究方法
其一,对比研究法。将传统的建筑教学思维模式与建构体验式教学方法相比较,研究建筑构成的特点与优势。其二,设计实践法。利用建筑构成实验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空间概念设计。其三,经验总结法。归纳授课情况和学生的最终成效,总结课程教学的经验教训。
三、空间设计课程的建构
1.教学内容的延伸和重构
在传统设计教学的基础上改变书本式教学思路,传授学生确切的思维要领,并在空间设计课程教学中建立相对完善的实验式教学实施方案。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状况,开展以体块和杆件等为线索的空间研究,重新梳理模型和图片在设计过程中的作用,发展建构设计方法。此建构方式的重点是通过对限定空间的模型制作,强调对空间的观察和对比,通过尺度感和光影效果加深学生对空间构成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实验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模型材料的操作产生建构理念。
2.体验式教学的引入
本课题的主要特色是在现有空间设计教学基础之上,引入体验式教学方法,从自然中拓印元素,开展以体块和杆件等为线索的空间研究。通过各种要素探讨生成空间的可能性,将所有的可能性通过排列等方式得到一个合适的、具有尺度感的理性空间。这一建构设计方法的特点是以模型制作作为设计的主要手段,帮助学生厘清设计思路,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并紧密联系教学,指导学生设计,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使学生在模型制作过程中逐渐加强对空间概念的理解。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强调模型操作与空间观察的循环,使学生在课程中能够学到新的设计方法和相关技能。
四、空间设计课程的应用价值
首先对模型材料的操作产生建构概念,而后运用这一概念组织空间和形式,经过研究多种模型材料,完善空间的形式与表现,最后将真实的建筑材料运用到空间中,转换成实际的、可操作的真实空间,并衍生出一套设计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思维更加活跃。同时,体验式教学方法可以延伸到环艺专业的其他艺术设计类课程中,通过课程教学讲授、指导学生操作实践、交流座谈和论著宣传等途径进行推广,形成较为成熟的体验式教学方法。
研究其他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授课理念,对空间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的延伸和探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学院的关注和重视下,本课程的教学方式和创新工作得到了保障。建设师资力量、延伸课程时间、配备一定的硬件设备与书籍资料也是十分重要的。经过几轮课程的教学实践与设计指导,我们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学模式,理论阐述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帮助学生培养设计思维方式,并转换为设计习惯,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作者:熊阳漾 刘阿强 单位:景德镇陶瓷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步入90年代,室内空间设计在飞速发展,“传统”概念向模糊化发展,世界流行文化室内空间设计师越来越注重“共性化"的创造。室内空间设计更有几种引人注目之处,如大型复合商业设施的升级,历史文化的香味,自然材料的应用,高科技的应用,中国在近50年里室内空间设计有了很大的发展,今后应在国际新文化环境的创造方面予以更多的重视。
设计是连接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桥梁,人类寄希望于通过设计来改造世界,改善环境,提高人类生存的生活质量。经济发展和城市大量建设,给建筑师提供了无穷的设计机会。
室内设计作为一种学科随着与应用科学,艺术一起不断的深入发展,为人类提供更新,更进步的空间和更广阔的生存空间理念,思维空间,从而推动着社会生活的精神文明进步,提升大众的生活品质,为大众真实地服务着。
现代艺术设计在中国,只有短短的二十几年的历史。如果说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的第一代(也就是二十几年前从美术中分离出来,扯起现代艺术设计大旗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为完成了开天辟地的使命,那么,发展到今天的现代设计,则需要我们新生代艺术家和设计师,探索和建立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理论。从古到今,从原始到成熟,在发展形式上,属于时间维的纵向状态,趋向于潜伏期。与设计艺术相区别,艺术设计更多属于现状的研究范畴。属于空间维的横向状态。趋向于爆发期。可以说当设计艺术处于空间维的横向发展机会中关注的越多,受重视的程度就越大,那么潜伏期也就相应的爆发,其实目前我们所处于的中西文化的碰撞,正是设计艺术的发展爆发期。
对于一种潮流时尚的追求,是社会人们要求进步的一种表现,而从事表达实现这一追逐的设计师行业的设计人不应只站在商业因素的左右去“巧妙”变化,更应该深入了解室内空间艺术设计的实际内涵,体现人文关怀的一种精神,彰显自己艺术修养和品位人生的态度,去引导时尚,真实地实现大众愿望而服务于大众,不只是简单的“迎合服务”的商业因素左右求全。
民族风格的新发展是一件让各国设计师们共同追求的课题,现代社会单纯的说某种东西是民族风格是会让人发笑的。新风格的出现也是新文化到来的预兆。运用传统的文化思想的香味,结合今天的科学技术创造出的作品自然会产生新的民族文化和风格,她的世界文化既民族综合创新探索追求。现代世界室内空间设计流行的风格就是民族共存,共追求的新风格。对传统的认识价值,包括文化史、民俗史、政治史、军事史、经济史、建筑史、科学史、技术史、教育史等等人类活动的一切方面的历史。现代室内空间设计是一部存在于空间环境之中的大型的、直观的、生动的、全面的史学书。
不断延续风格,潮流与社会经济活动的需要,相互贯穿与延续,深入考量,而不是把自己的范畴圈起来,在狭义的范围内玩起“设计”的游戏,这将在未来的工作效果与格局受到很大的拘束,这对刚刚投入到室内设计这个领域的设计人非常不利。所以设计师在将来的思维空间中以地方概念为出发,综合全面的学习多元化知识信息并能主动地融入与国际接轨的观点,检视设计方案,创造自己的风格,多元思维,全面,科技,生态的维系目标,必将随社会发展而发展,同行服务于大众,树立设计师自己的社会价值。
设计师本人就是一个比例尺。无论在任何环境里必须拿出这个比例尺,对所处的空间进行比例、尺度的比较分析,时间长了自然成了一种职业的习惯。设计意识就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对空间、环境、形态、比例观察而产生的一种职业习惯。
设计作品的表现手法异常之难是不难想象的。不同的空间,不同的设计要求,给人能够对话的引导是设计师在设计中寻求的道路。找到适合现代室内空间环境,探讨室内空间环境设计是每一位设计工作者在现时环境空间设计领域里追求空间表现的一个课题。
要改变、引导全社会对传统观念的新认识。在现实的环境里找出一条中国民族风格的新表现方法。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国人的建造物里面肯定有适合今天社会文化的精华,努力去寻找定会找出新的表现形式,寻找它为民族风格的发展发行了一张在空间设计领域中跨进21世纪室内空间设计的门票。
在室内空间设计物身上附加照搬古代文明符号,是设计上最要不得的东西。文明的历史香味飘进了现代建筑空间,同时香味也飘进了室内空间。而这种香味指在某种程度掺进传统的精神。它是在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消化基础上所产生的一种时代风貌。这就是设计者今天要追求的时尚,它既要强调历史性、文化性,同时还要产生时代性。
认真对每一个细节进行分析,是对一个设计师的设计水平综合评判的唯一标准。把握整体大方的形态,仔细刻画是势态、形态、姿态加强的重要视点。新一代设计师追求的应该是去掉镜框的作品,有新的构思。
设计师是提高修养、品位的时候了。对比例、尺度、色彩和造型的完美和谐与统一,是这个时代的要求,精品应该诞生在对环境和条件深入的调查与理解。 对维护传统风格、夺回传统风格、唯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的设计心态应严加克服。积极探索,试图超越,设计观念的异彩纷呈是检验一个设计师的标准。
切记设计师匆匆忙忙,顾此失彼 建筑物在功能、构造方面,现代人比古代人更科学了,可空间、环境、形象、风格在当今社会里确实成了设计师的一大研究主题。
设计行业的更新 我国的室内空间设计师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一支初具实力的职业设计人才宝库,无论从人数量和素质上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准。同样也面临着设计人才的更替,设计队伍重组及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室内空间设计师作为一个热门职业的同时也存在着潜伏的危机。
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室内空间设计逐步走上了正轨。同时出现了大批的年青设计师。 室内设计师队伍面临着一个不可抗拒的人员交替。正如改革开放初期老一辈室内空间设计师还发挥着作用,但队伍的中坚力量已由出生于5060年代的第二代室内设计师所代替。等到了进入21世纪,接力棒将传到80年代出校门的新一代室内设计师的手中。这一代的设计师们将担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他们在任何一个方面都要显示出了一定的优势。同时也将决定中国室内空间设计今后创作及发展方向。
相信,21世纪的未来人类生活方式的革命将对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室内设计产生巨大震撼。人类的生活需求更趋于个人的“专有”。设计师是一个为各类人服务的综合产业。也许这种革命性的变革,会把我们今天所坚信不移的生活理念“砸”个粉碎,但我们如果已准备好自己的知识,坚信,室内设计将会给日益发展的人类社会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室内设计将更加“以人为本”,给人类更加关爱。
参考文献:
[1]《建筑师》1999年4月第87期
[论文摘要]步入90年代,室内空间设计在飞速发展,“传统”概念向模糊化发展,世界流行文化室内空间设计师越来越注重“共性化"的创造。室内空间设计更有几种引人注目之处,如大型复合商业设施的升级,历史文化的香味,自然材料的应用,高科技的应用,中国在近50年里室内空间设计有了很大的发展,今后应在国际新文化环境的创造方面予以更多的重视。
设计是连接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桥梁,人类寄希望于通过设计来改造世界,改善环境,提高人类生存的生活质量。经济发展和城市大量建设,给建筑师提供了无穷的设计机会。
室内设计作为一种学科随着与应用科学,艺术一起不断的深入发展,为人类提供更新,更进步的空间和更广阔的生存空间理念,思维空间,从而推动着社会生活的精神文明进步,提升大众的生活品质,为大众真实地服务着。
现代艺术设计在中国,只有短短的二十几年的历史。如果说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的第一代(也就是二十几年前从美术中分离出来,扯起现代艺术设计大旗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为完成了开天辟地的使命,那么,发展到今天的现代设计,则需要我们新生代艺术家和设计师,探索和建立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理论。从古到今,从原始到成熟,在发展形式上,属于时间维的纵向状态,趋向于潜伏期。与设计艺术相区别,艺术设计更多属于现状的研究范畴。属于空间维的横向状态。趋向于爆发期。可以说当设计艺术处于空间维的横向发展机会中关注的越多,受重视的程度就越大,那么潜伏期也就相应的爆发,其实目前我们所处于的中西文化的碰撞,正是设计艺术的发展爆发期。WWw.133229.COM
对于一种潮流时尚的追求,是社会人们要求进步的一种表现,而从事表达实现这一追逐的设计师行业的设计人不应只站在商业因素的左右去“巧妙”变化,更应该深入了解室内空间艺术设计的实际内涵,体现人文关怀的一种精神,彰显自己艺术修养和品位人生的态度,去引导时尚,真实地实现大众愿望而服务于大众,不只是简单的“迎合服务”的商业因素左右求全。
民族风格的新发展是一件让各国设计师们共同追求的课题,现代社会单纯的说某种东西是民族风格是会让人发笑的。新风格的出现也是新文化到来的预兆。运用传统的文化思想的香味,结合今天的科学技术创造出的作品自然会产生新的民族文化和风格,她的世界文化既民族综合创新探索追求。现代世界室内空间设计流行的风格就是民族共存,共追求的新风格。对传统的认识价值,包括文化史、民俗史、政治史、军事史、经济史、建筑史、科学史、技术史、教育史等等人类活动的一切方面的历史。现代室内空间设计是一部存在于空间环境之中的大型的、直观的、生动的、全面的史学书。
不断延续风格,潮流与社会经济活动的需要,相互贯穿与延续,深入考量,而不是把自己的范畴圈起来,在狭义的范围内玩起“设计”的游戏,这将在未来的工作效果与格局受到很大的拘束,这对刚刚投入到室内设计这个领域的设计人非常不利。所以设计师在将来的思维空间中以地方概念为出发,综合全面的学习多元化知识信息并能主动地融入与国际接轨的观点,检视设计方案,创造自己的风格,多元思维,全面,科技,生态的维系目标,必将随社会发展而发展,同行服务于大众,树立设计师自己的社会价值。
设计师本人就是一个比例尺。无论在任何环境里必须拿出这个比例尺,对所处的空间进行比例、尺度的比较分析,时间长了自然成了一种职业的习惯。设计意识就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对空间、环境、形态、比例观察而产生的一种职业习惯。
设计作品的表现手法异常之难是不难想象的。不同的空间,不同的设计要求,给人能够对话的引导是设计师在设计中寻求的道路。找到适合现代室内空间环境,探讨室内空间环境设计是每一位设计工作者在现时环境空间设计领域里追求空间表现的一个课题。
要改变、引导全社会对传统观念的新认识。在现实的环境里找出一条中国民族风格的新表现方法。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国人的建造物里面肯定有适合今天社会文化的精华,努力去寻找定会找出新的表现形式,寻找它为民族风格的发展发行了一张在空间设计领域中跨进21世纪室内空间设计的门票。
在室内空间设计物身上附加照搬古代文明符号,是设计上最要不得的东西。文明的历史香味飘进了现代建筑空间,同时香味也飘进了室内空间。而这种香味指在某种程度掺进传统的精神。它是在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消化基础上所产生的一种时代风貌。这就是设计者今天要追求的时尚,它既要强调历史性、文化性,同时还要产生时代性。
认真对每一个细节进行分析,是对一个设计师的设计水平综合评判的唯一标准。把握整体大方的形态,仔细刻画是势态、形态、姿态加强的重要视点。新一代设计师追求的应该是去掉镜框的作品,有新的构思。
设计师是提高修养、品位的时候了。对比例、尺度、色彩和造型的完美和谐与统一,是这个时代的要求,精品应该诞生在对环境和条件深入的调查与理解。 对维护传统风格、夺回传统风格、唯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的设计心态应严加克服。积极探索,试图超越,设计观念的异彩纷呈是检验一个设计师的标准。
切记设计师匆匆忙忙,顾此失彼 建筑物在功能、构造方面,现代人比古代人更科学了,可空间、环境、形象、风格在当今社会里确实成了设计师的一大研究主题。
设计行业的更新 我国的室内空间设计师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一支初具实力的职业设计人才宝库,无论从人数量和素质上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准。同样也面临着设计人才的更替,设计队伍重组及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室内空间设计师作为一个热门职业的同时也存在着潜伏的危机。
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室内空间设计逐步走上了正轨。同时出现了大批的年青设计师。 室内设计师队伍面临着一个不可抗拒的人员交替。正如改革开放初期老一辈室内空间设计师还发挥着作用,但队伍的中坚力量已由出生于5060年代的第二代室内设计师所代替。等到了进入21世纪,接力棒将传到80年代出校门的新一代室内设计师的手中。这一代的设计师们将担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他们在任何一个方面都要显示出了一定的优势。同时也将决定中国室内空间设计今后创作及发展方向。
相信,21世纪的未来人类生活方式的革命将对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室内设计产生巨大震撼。人类的生活需求更趋于个人的“专有”。设计师是一个为各类人服务的综合产业。也许这种革命性的变革,会把我们今天所坚信不移的生活理念“砸”个粉碎,但我们如果已准备好自己的知识,坚信,室内设计将会给日益发展的人类社会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室内设计将更加“以人为本”,给人类更加关爱。
参考文献:
[1]《建筑师》1999年4月第8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