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廉价劳动力资源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劳动力素质 劳动力比较优势陷阱 知识型劳动力比较优势
一、引言
我国具有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这一向是我国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优势。然而,发展中国家不可过份依赖于这一比较优势,一是这一优势并非永久的优势,二是如果单纯依赖这一优势,可能陷入“贫困化增长”陷阱。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教育普及化,在发达地区出现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情况。各国经济开始复苏,我国东部沿海以及广东深圳汕头等企业聚集地却出现了民工荒的现象,企业找不到充足的劳动力。迫于生活压力,具有专业知识的劳动者成为了高层次的工人,这种形式的转变改变了我国原有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形成了独特的知识型劳动力比较优势。
本文结构安排为:第二部分对我国现有的劳动力比较优势陷阱分析,第三部分提出知识型劳动力比较优势的观点,第四部分对如何发挥知识型劳动力比较优势提出观点,第五部分得出结论。
二、我国现有劳动力结构比较优势陷阱
1.现有的劳动力比较优势生产的产品处于价值链低端且附加值低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我国的比较优势在于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十三亿的人口规模的存在正是这种廉价劳动力优势的基础。据统计,我国已连续9年位居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吸引外资的首位,并曾连续5年居全球第二位。正是凭借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我国迅速地进入国际产业的分工体系,获得“世界工厂”的称号。但事实上“世界工厂”的称号并不是很准确,因为在全球制造业的产业链上,我国企业只处在低端。产品的附加值很低,大多数产品的利润被国外企业所获取,本土企业只是赚取廉价的加工费。世界营销大师科特勒披露的一个故事:在美国纽约54大街销售的“BOSS”名牌衬衫,价值120美元,渠道商分得年利润的60%,品牌商占到30%,而中国的制造商只得了区区10%,并且还为争夺订单争相杀价。这一问题不仅体现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比如我国的服装、纺织、玩具、鞋类等产业上;而且还体现在其他产业,比如电子产业、信息产业上。
2.现有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大量地输出了我国的环境资源
要生产出产品,除了需要劳动、资本、技术这些因素外,还需要消耗大量的环境资源。我国出口具有廉价劳动力比较优势的产品的同时也出口了我们的资源和对环境的破坏。虽然这些产品是主要以劳动密集加工为主,但这些产品本身还是要消耗资源。我们出口的产品因为劳动力廉价而便宜,这是我们能大量出口的主要原因。这种低价值出口一方面发挥了我国现有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但同时却耗费了大量的能源和资源。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对我们环境的破坏程度,很多人都切身感受到了。空气、河流、湖泊、海洋被污染,森林草场的疯狂开发等无不会在将来带来许多问题。
3.现有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大大阻碍了我国居民的生活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正是由于我国存在着大量的劳动力,造成了我国劳动力的廉价。廉价意味着我国居民的劳动收入很低,相比于其他发达国家,我国居民的劳动所得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几十倍。收入的过低导致了我国居民购买力不强,也间接阻碍了民族企业产品的内销,不利于民族企业的发展。同时收入的过低也导致了居民生活相对的贫困,生活水平维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标准上。
然而,如果提高了我国的劳动力价格,那么基于现有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就不复存在,我国经济也会受到打击,居民的生活水平更加的难以发展。这种恶性的循环强烈的要求着我们现有的劳动力比较优势转型。
三、知识型劳动力比较优势
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相对的提高,相比于东亚国家越南老窝等更加廉价的劳动力,我国的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慢慢在消失。同时随着我国全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高校的扩招计划的实行,开始涌现出了大量毕业生,就业形式严峻,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伴随这些较高素质的毕业生进入社会,我国目前社会的劳动力的结构出现很大的改变,廉价的劳动力不再是以前单单以农民工为主。这些较高素质的人才逐渐转变为高层次的工人,开始形成了“知识劳动力”的比较优势。
知识型劳动力比较优势体现在我国目前大量的劳动力具备了较高的素质,他们不仅仅是单纯的体力劳动,同时具有了一般体力劳动者不具有的高素质,能够进行更高层次的劳动。知识劳动力的比较优势相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低素质体力劳动者来说,我国的知识劳动力能够提供更加含有技术含量的劳动力,具有更加强的投资吸引力,能够提供更多的知识劳动额外产值。
四、如何发挥知识型劳动力比较优势
1.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
知识型劳动者是具备较高素质的人群,他们所提供的劳动力具有较大的“性价比”,能够更显其比较优势,因此政府应扩大基础教育建设,扩展不同需要素质教育。
其次,我国劳动力成本虽然比较低,但是劳动生产率同样很低。投资者花同样的钱可以在别的国家得到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所以,先进的生产技术,科学的管理方式在今后的发展中都是必不可少的。
2.提高知识型劳动者的就业率,完善劳动力市场
我国劳动力资源充足,竞争很激烈。促进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就业增长是长期任务。要尽快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完善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政策体系,逐步整合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将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及其他非国有企业职工、大量处于待业状态的初高中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以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都纳入统一的政策体系,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另外, 对于逐渐增长的知识型劳动者要给其提供更广阔的就业平台。
政府可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更多外商投资,让投资者认识到我国劳动力向知识型的转型,以至吸引跟多投资。
知识型劳动者本身也应该改变观念,发挥个体才能,凸显高素质的优势。
3.增强对民族企业的投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随着知识型劳动者的增加,我国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吸引外商投资的模式将不得不进行转变,靠纯劳动力进行低价竞争难以为继。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对民族企业的投资,将知识型劳动力比较优势“内销”。
同时,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较薄弱,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当今世界的国际竞争中,决定产业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已经从过去的自然资源条件和廉价劳动力,转向创新能力、技术和管理优势。因此,政府必须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走
新型工业化道路,培养多方面的知识型劳动者。
五、结论
比较优势是国际贸易这门学科中一个小小的概念,但却具有很强的研究性。本文在研究了我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的过程中,发现了目前我国的廉价劳动力比较优势相对于其它的东亚国家来说已经快要消失。但劳动力素质的上升却成为了我国的劳动力新的比较优势:知识型劳动力比较优势,在相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有着知识含量的额外竞争优势;相对于发达国家的劳动力而言,又有着廉价的特点。在未来国际贸易市场中,我国仍将成为各国贸易的集合处。随着国民教育的加深,知识型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将逐步在未来显现,这将成为我国在新一轮国际贸易战中制胜的一个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 何元贵.比较优势、贫困化增长与劳动要素收入[J] .探索与争鸣, 2007
[2] 匡亚洁.我国廉价劳动力比较优势[J].企业研究,2009年02期
[3] 林毅夫.论经济发展战略[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4] 蔡的贵.反思基于廉价劳动力的“中国制造”[J] .经济问题, 2006
[5] 陈瑞华.严裕华.国际化竞争下廉价劳动力资源分析[J] .江西社会科学, 2003
[6] 韩静. 论我国制造业的廉价劳动力与比较优势陷阱[N]. 福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关键词:廉价劳动力工厂 中国劳动保障法 产业转移 经济全球化 产品内分工
中图分类号:F 062 文献标识码:A
一、廉价劳动力工厂
从2010年1月23日到2010年5月26日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富士康发生“十二连跳”震惊了社会,人们在寻找这十二条鲜活的生命逝去原因的同时,也渐渐注意到了富士康“中国出口老大”的繁荣背后员工们所处的恶劣生活环境: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森严的等级制度,刻薄的安检,微薄的底薪,超长时的加班时间……由于其对效率、速度的强调与追求,对工人的机械化管理,富士康被英《星期日邮报》指为“廉价劳动力工厂”,每一名普通员工只是富士康这部庞大机器中的一个运行环节,但对于“富士康是廉价劳动力工厂”的说法,社会各界反应不一。
富士康究竟是不是“廉价劳动力工厂”,这还是要从廉价劳动力工厂的本质说起。“廉价劳动力工厂”是指跨国公司在劳动力廉价的地方设厂,并雇用当地的工人,支付廉价的劳动费用,后来这一概念又扩大到高激励计件工资和高速流水线作业等安排。“廉价劳动力工厂”一词最早于1867年出现于美国,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广泛存在。2016年第100届美国普利策奖中美联社对东南亚“血汗海鲜工厂”的系列报道获得最有分量的公共服务奖。东南亚“血汗海鲜工厂”中许多没有人身自由的劳工长期被迫在海鲜工厂劳动,其中有不少是童工,许多人的双手因为被刺或过敏而伤痕累累。孟加拉制衣工厂倒塌,造成一千多人死亡,经过调查后发现,尽管是为国际时尚奢侈品牌制衣,但员工的工作环境差,安全得不到保障。在美国曾一度掀起了“反廉价劳动力工厂”的运动。
二、廉价劳动力工厂背后的产业转移理论
“廉价劳动力工厂”只是表象,它的产生是由于跨国公司的外包活动,即跨国公司通过将组装、制造的部分转移到其他国家,来获取产品的更大利润,其背后反映的实质是产业转移和经济全球化。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这种现象叫作产业转移。随着新航路开辟以及两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 ,在“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庇护下, 借助科技革命的力量 ,资本通过国际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 ,跨越国家的边界实现了全球性流动 ,形成了全球性生产体系。与此同时 ,资本的积累方式、 生产组织方式和盈利方式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在进入“后工业社会”的欧美发达国家 ,制造业面临全面的衰退 。从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 ,发达工业化国家逐渐衰退的制造业在香港、 韩国、台湾地区等新兴工业化地区和国家获得了发展。70年代开始 , 随着劳动力成本的逐步提高 , 制造业资本从欧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地区, 通过“外包制造”的方式涌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亚洲、拉美和非洲的发展中国家 ,减少了企业生产的劳动力资本,为发达国家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空间,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的财政收入,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产业转移使得世界范围内的资源得到更合理配置,见图1。
三、文献综述
“廉价劳动力工厂”是一种跨国公司外包的结果,是由于出口加工区内“专制性工厂体制”为资本在生产领域降低劳动力成本 , 提高劳动生产率 ,追求利润最大化提供一种可能性。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资本榨取剩余价值的种种手段又重新被利用, 即通过延长劳动时间和加大劳动强度来提高产能 ,通过无报酬加班 、克扣工资和福利 、弹性用工制度来降低劳动力成本等等 。(Burawoy , 1985:150)仅从“廉价劳动力工厂”这个说法就会看出,工人的工作条件差,并且社会对工人的待遇及福利方面争议颇大。一些批评家认为跨国公司要付给劳工和其本国工人同样的工资,并且保证工人基本生存条件以及工资水平。但这些看法都存在着缺陷,首先,一些公司给劳工发的并不是所说的“奴隶工资”;其次,若只是简单地要求跨国公司提高工人工资,则会打击他们建立世界工厂的积极性(李佳珈 2010)。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1978年做出的改革开放的决定为外国产业向中国转移提供了可能,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方针,优惠的政策吸引了多数外资的投入。但由于中国仍处于发展中国家的阶段,投资体制还不完善,各地把扩大出口和吸收外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战略重点。某些地方政府追求出口数量规模,其激励政策使得企业更倾向于外贸出口,而企业为了实现出口数量规模,在原料成本不变的情况下更热衷于通过降低劳动力成本以实现出口数量的增加,同时政府监管存在着漏洞。因此使得我国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出现了“廉价劳动力工厂”等不良现象(王宗光 周鹏 李军) 。
但我们不能因为廉价劳动力工厂的存在而否认产业转移对我国发展的积极意义,“珠江三角洲”作为我国最早改革开放的地区,就是成功接受产业转移的典范;深圳地区由一个偏远的渔村发展为中国面向世界的窗口,离不开改革开放的成功实施与对外交流的不断发展。因此,产业转移对于中国来说是把双刃剑,面对机遇与挑战,要想充分抓住机遇,有效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必须利用政府在宏观信息上的优势,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丰富产业转型和升级的实现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赵玲玲 2011)。
综合上述学者的意见,我们可以看出,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之下,资本、生产、经营的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进行产业转移有利于促进全球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劳动力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有利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与新型产业,推动社会的进步;同时,对于发展中国家解决就业问题,引进先进科技与管理经验,增加财政收入,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亚洲四小龙的成功经验来看,他们起初承接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利用外资,注重自我创新和产业提升,逐步走上了技术密集型产业,实现了产业的转型优化升级,带动经济的发展。因此,面对产业转移,我们不能因为“廉价劳动力工厂”等现象的存在而对产业转移持否定态度,应积极地应对挑战,抓住机遇,不断调整政策,以此促进国家的进步。
四、产业转移的成功案例
作为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中国东部沿海的迅速发展受益于国际产业转移。20世纪80年代,中国东部沿海从承接亚洲四小龙及其他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增加了就业,经济迅速发展,形成了珠三角经济圈和长三角经济圈等东部沿海发达经济带。中国以其廉价而又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惠的开放政策吸引了美、日、欧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大规模投资,制造业迅速发展,推动了城市化与工业化,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已接近世界新兴工业国水平,奠定了“世界工厂”的基础。而随着中国进入国际产业转移新的高速增长阶段,发达国家也开始以成熟的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大规模地向中国东南沿海转移。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生产环节向我国大规模转移,珠三角、环渤海、长三角等地区已初形成各具特色的信息产业基地。
五、结论与建议
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面对廉价劳动力工厂存在的客观事实和背后体现的产业转移理论,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是由国家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政府作为国家政策的掌控者和产业发展的调控者,应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手段,全面把握不同地区特色与优势,加强对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指导,利用承接产业转移的机会,加快产业的优化与升级。同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于工人的工作环境检查力度,切实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完善中国劳动保障法,加强法律的落实监督监管。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调整产业结构,逐渐淘汰低端、劳动力需求大、利润低、竞争力不高的加工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正如现在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转型与空间结构调整,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区域的模式。
其次是从劳动者自身出发,劳动者应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学会依法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不断学习新的技能,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再者,跨国公司也应加强对“代工厂”的了解与监管,为国外劳工改善工作环境,尊重劳工的基本权益。
六、结束语
综合上文我们可以看出产业转移是一把双刃剑,由于发展中国家制度不完善、监管存在缺陷,会出现“廉价劳动力工厂”等不良现象,损害劳动者的正当权益,但同时产业的转移又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与资金收入,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推动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因此我们应冷静地对待“廉价劳动力工厂”现象,准确把握产业转移规律,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国家经济的转型与腾飞。
参考文献:
[1] 陈刚,刘珊珊.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现状与展望[J].当代财经,2006(10):91- 96
[2] 高连奎.中国血汗工厂背后是什么[J],世界财经报道.
[3] 李佳珈.对当今社会“血汗工厂”的思考[J].经营者管理,2010(10):85.
[4] 王宗光,周鹏,李军.跨国公司“血汗工厂”问题研究[J].商业时代, 2008(4):36- 37.
[5] 赵玲玲.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J].学术研究,2011(08).
[6] 汪斌.国际产业转移理论评述[J].浙江社会科学,2003(11).
[7] 周新德.中国跨国公司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探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02).
[8] 余晓敏.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老公运动:现象、问题与理论[J].社会学研究,2006(03): 188- 218.
关键词:人口红利; 廉价劳动力;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97(2008)07-044-02
所谓人口红利,就是一国在生育高峰过后,渡过艰难的少儿抚养比阶段之后会出现一个高劳动力人口比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尚未为自己的衰迈做任何防御的青壮年劳动大军十分庞大,但却没有对少儿或者老人过重的赡养负担.他们可以给经济增长带来所谓“人口红利”,有研究显示在1970-1995年期间,东亚的离透经济增长中,人口红利兴衰的贡献比率在1/3/2之间。我国在改革开放的这30年间也享受了“人口红利”所带来的好处,我国经济在这30年间的迅猛发展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它。“人口红利”表现出来的最大特征就是我国的廉价劳动力。
一、廉价劳动力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在处于开放前沿的沿海地区, 通过资本与丰富的廉价劳动力相结合, 造就了我国经济, 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经济的高增长, 产生了“深圳模式”、“东莞模式”、“苏州模式”等一个个经济奇迹。我国吸引外资的巨大优势同样是拥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据统计,我国已连续9 年位居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吸引外资的首位, 并曾连续5 年居全球第二位。截至目前, 全球最大的500 家跨国公司中已有400 多家来华投资。正是凭借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资源, 我国迅速地进入国际产业的分工体系, 制造业名列世界第四位, 被冠之为“世界制造中心”、“世界工厂”。据研究,1982年至2000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高于总抚养比(被抚养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下降对人均GDP增长的贡献达到了26.8%,有四分之一以上的人均GDP的增长是靠人口年龄结构优势获得的。我国1979年到2003年的增长率为9.1%,其中资本贡献了4.4%,劳动力贡献了2.3%,全要素生产率(TFP)贡献了2.7%。从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看,恰恰是我国的“人口红利”延缓了资本递减的速度,赢得了更长时间调整经济发展的方式。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21世纪前10年这3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的供给达到了最充分的状态,从而对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也就是说,中国近30年里的经济高增长,是与“人口红利”完全分不开的。可见,在这30年中,廉价的劳动力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与安全性之一,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廉价劳动力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
虽然廉价劳动力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有着巨大贡献,而同时由于这种发展是建立在一种低价格竞争的基础之上,而
且随着人口红利的结束,这种发展趋势很快就会消失。廉价劳动力对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也就显现出来了。廉价劳动力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消费方面,廉价劳动力不利于我国国内需求的增长。消费是拉动一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廉价的劳动力意味着劳动者的收入较低,必然导致其在消费需求上的不足。如果我们继续坚持现实的低劳工标准,并拖欠他们应该得到的工资,不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由于收入低和预期恶化必然导致消费不足,无法将国内潜在的巨大市场需求转化为现实有效的市场需求,这将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如果能够释放上亿农民工的基本消费需求,这对消化前期投资带来的产能过剩、对消费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将是巨大的。贫穷的中国人为富有的欧美人每年节约上千亿元的消费费用,自己却处在生存消费都得不到满足的状态。由此可见,保障农民工就业 ,保障他们拿到合理合法的工资收入不仅体现了人道主义关怀,更有助于调整经济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产业结构方面,廉价劳动力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一般来说,在产业结构不断适应需求变化的过程中,人们的工资水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工资水平及其在分配上的差异,及各种商品需求的收入弹性的不同,使需求结构呈现出多样性,从而导致产业结构在适应需求结构的演变过程中不断升级。显然,工资水平低,必然影响到产业结构的演进。另一方面,低素质劳动力不能学习和模仿先进技术,因此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近几年与“民工荒”同时出现的是“技工荒”,一方面说明了普通劳动者待遇过低,另一方面说明了我国大量缺乏产业升级所需的人力资本,高素质劳动力的供给将是我国经济长期增长的一个重要“瓶颈”。而且劳工标准过低使其无法增加对自身和后代的人力资本投资,并陷入低素质劳动力恶性循环,人为地阻碍了产业升级的进程。
(三)收入差距方面,廉价劳动力会拉大我国目前的收入差距。由于低收入者一般是普通劳工,他们以低工资作为其唯一收入来源,而高收入者特别是企业主却可以从持续的低工资中不断积累财富,形成贫者越贫,富者越富的局面。毫无疑问,当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时,这就不仅是影响到人们的消费,影响到产业结构的演进,影响到工业化的进程,如果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的话,还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阻碍经济持续发展。
(四)对外贸易与国际竞争力方面,一般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都相对较落后,综合实力不强,因此,要谋求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必须遵循比较优势原则。我国也不例外,我国的势主要建立在劳动力廉价这一要素禀赋基础之上。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表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确实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是提升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力量,其意义重大。不过,由于我国这种经济发展是建立在廉价劳动力的基础之上,我国也陷入了“贫困化增长”的局面,人民生活水平与其他国家的国民生活水平相比有下降的趋势。
(五)社会保障方面,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也与工资水平偏低有着密切的联系。工资水平偏低,会给社会保障带来较大的影响和压力。这主要体现在二个层面上:首先,工资水平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形成对未来财政负担的压力:其次,工资水平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形成对个人保障的压力;另外,工资水平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形成全社会压力。
(六)廉价劳动力阻碍人的素质的提升。企业过度依赖廉价劳动力来进行生产,获取利润的话,将忽视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和技能培训,形成了对廉价劳动力只重使用而不保护的局面。与此同时,借助于对廉价劳动力的掠夺式使用,一味压低劳动者合理待遇来赢利,实质上削弱了劳动者自身发展的能力和对下一代的培养能力,是对劳动力品质提升的破坏,从而使经济发展难以得到所需的高素质劳动力,形成经济发展中的恶性循环。
(七)廉价劳动力是建立在人口红利的基础之上,当人口红利不复存在之时,廉价劳动力有时也随之消失。2004年开始,随着“民工荒”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我国劳动力可能短缺的趋势,一些机构和学者也纷纷提出中国“人口红利”可能枯竭的诸多预测。中国社科院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认为我国正在由劳动力过剩向劳动力短缺的时代转变,这个转变的拐点将在“十一五”期间出现,确切的时间可能是在2009年。这样,在2009年之后,我国廉价劳动力的局面可能会消失,那时我国经济的发展又要靠什么来支撑呢?而且,目前随着中国周边的越南、印度等国家的发展,这些国家的“人口红利”优势却逐渐显现出来,我国要靠什么与他们竞争呢?这给我们留下了难题。
综合分析,如果我国经济在未来的发展中仍然仅仅凭借廉价劳动力这个即将消失的比较优势是不现实的,我国需要在当前的情况下采取措施来改变这一局面。
三、应对措施
在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中,中国必须谋求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本强国的转变。
(一)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劳动力逐渐成为稀缺要素时,将引致资本报酬递减,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长方式将难以为继。因此,我们必须把经济增长建立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而不是简单地从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转向资本密集型产业结构。
(二)要实现劳动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实际上,劳动力出现短缺现象,并不意味着现有的劳动力资源已经得到充分利用,不再有挖掘的潜力。从城市来看,改善就业、再就业和创业的政策环境,加强对非正规就业劳动者的保障和保护,可以在现有格局下增加劳动力供给。最低工资制度等政策手段的运用,应立足于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而不应成为人为助长市场低工资水平的扭曲力量。
(三)要促进劳动力的流动性,促进劳动分配公平。
(四)积极提高人口素质。
(五)我们还要建立健全养老保障体系,避免人口负债以及由此导致的储蓄率下降的结果。不断地扩大养老保障在全社会的覆盖范围,建立有效的持续的养老社会保险机制。
当然,在转变增长方式,创造新的增长源泉时,应当充分利用我国当前人口红利为我们带来的一个劳动率递增延缓的缓冲时间,最大化就业,最大化利用人口红利,发展教育与培训,加快劳动力转移,同时还要创造条件,清除劳动力转移障碍,包括现存的制度,保持劳动力增长源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