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交通智慧化建设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建设*高速公路,是历届党委、政府的共同心愿,也是历代*人民翘首以盼的大事。市五次党代会和五届人大一次会议,要在“*”期间争取启动*至遵义、*至*高速公路建设。今天,*高速公路建设前期工作指挥部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市高速公路建设工作进入实质性的筹建阶段。刚才,怀容同志宣读了市委、市政府关于成立前期工作指挥部的通知,常务副指挥长李赤红同志和副指挥长袁晓春同志就有关工作作了通报,赤红同志还就下步工作作了安排部署,人大、政协的主要领导亲自出席会议并作了很重要的讲话。作为指挥长,我首先欣然领命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并决心不辱使命与大家一道共同做好工作,推动高速公路尽早开工建设。同时,我想趁此机会代表市委、市政府再三点意见:
第一,必须作最清醒的认识,建设高速公路,是事关*发展全局的一项战略重点。
交通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动脉,大交通促进大流通,大流通促进大发展,这几乎是各地推动发展的一条黄金定律。但正如刚才大家所共识的,在*,交通仍是制约发展的最大瓶颈。作为一座旅游城市,*一无机场,二无铁路,三无一寸高速公路。随着“旅游兴市”战略的实施和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将涌向*,再不加快推进高速公路的建设,我们将会坐失发展的机遇,尤其在当前,*经合江至重庆的高速公路建成在即,遵义至茅台的高速公路已经开工,习水至新站的二级公路也将竣工。这些高速路、快速路正在从周边的大中城市向*方向延伸通进。我们如果不打主动仗,坐而待建,*可能很快就会成为孤岛。只有借助这一轮交通建设的高峰,积极迅速地抢抓机遇,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来推进高速公路的建设,才能将*良好的区位优势变为交通优势,才能将*丰富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才能将*特殊的地缘优势变为发展优势。我们的各级各部门,上上下下都要把思想统一到这上边来,把认识提高到这上边来,把力量凝聚到这上边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齐心协力共同争取推进*高速公路建设。
第二,必须作最充分的估计,推进*高速公路建设,既面临难得的机遇,又充满艰辛和挑战。
今年4月17日,林树森省长在省交通厅调研时,贵州除了集中力量建设贵阳至广州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外,还把遵义至*高速公路作为六大重点之一,要求加快建设步伐。遵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遵义至*高速公路建设,要求我们相关县市做好有关工作。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在与省交通厅、高开司及*、合江等方面的广泛衔接中,感到黔川两省各级都很重视遵义至*至*高速公路建设。打通这条大道,不仅能迅速带动川黔渝周边地区加快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这是一条川渝入海及贵州北入长江的黄金通道,*、合江、遵义、*乃至贵州、四川都有很高的积极性。如果筹备充分,工作到位,尽早开工的目标很快会实现。而真正要开工建设,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一是资本金的筹集,仁怀至*段需至少10个亿资本金。目前我市正在搭建融资平台,积极与开发行协商贷款事宜,一旦贷款,就意味着我们干部职工还要勒紧裤腰带干革命;二是*地质状况特殊,又是风景名胜区,在建设中既要考虑生态保护,又要考虑与旅游发展等相结合,施工难度大,技术要求高,今后我们的群工工作量大,需要超前打算;三是争取的过程将充满挑战。建一条路不易,建一条高速路更不易,整个工程从仁怀到*投资近百亿,从筹备到争取到立项到开工到建设,每一步、每一个环节都要付出艰辛努力,泸赤公路的推动也有很多工作要衔接。对此,我们一定要有足够的估计和打算。
第三,必须作最充足的准备,举全市之力,加快步伐推进高速公路建设。
建设*高速公路,需领导班子高度统一,需各级各部门通力合作,需交通战线艰苦努力,需指挥部全力攻坚。市委、人大、政府、政协几大班子已形成共识,不惜一切代价,举全市之力推动高速路建设。各级各部门要紧紧围绕这一大局,做好各项协调配合工作。当前我市交通建设任务繁重,交通战线的干部职工非常辛苦,在抓好赤长、官葫、两河口至界碑等公路硬化及通村路、基地路建设的同时,要负重拼搏,统筹兼顾搞好高速路建设的前期各项工作。协调指挥部的成员是从机关单位抽调的精兵强将,经验丰富、技术过硬、作风扎实,特别是赤红同志,具有很强的协调领导能力,要率领指挥部一班人全力以赴投入到筹备协调工作中。对交通战线尤其是指挥部的同志,除赤红同志刚才讲的外,我再提四点要求:一是要有一种甘于奉献的风范。不计个人得失,全心全意做好争取协调筹备各项工作;二是要有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在指挥部工作条件差,任务重,要不怕苦、不怕累,刻苦耐劳;三是要有一种脚踏实地的作风。很多工作要到现场、到一线,要走出去,工作很具体,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落实到行动上;四是要有一种坚韧不拔的干劲。争取项目,对接工作,都有可能几反几复,要不怕受挫,不怕碰壁,持之以恒,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随着高校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发展,我们倡导的高校教育改革不仅仅局限于老师与学生之间,也应该关注于老师与老师之间,因此本文主要通过分析社会化网络以及教育知识管理的相关知识内涵,着重分析了高校教师知识与知识行为的特点,通过这些特点设计了几个关于社会化网络教育知识管理目标,最后根据这一目标构建起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并且依托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交互实现知识共享的教育知识管理系统。
【关键词】
社会网络化;教育知识管理;系统构建
所谓的社会化网络主要指的就是通过利用当今先进的网络技术将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用网络连接起来,进而为人们的社会生活提供方便。社会网络化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使得许多信息资源可以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实现信息共享,提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能力。网络时代的到来为我们展示了信息共享以及信息管理的能力,这就促使我们构建起社会化网络教育知识管理系统,很好的解决了当前我国高校当中知识管理当中出现的问题。
一、高校教师知识与知识行为的特点
(一)高深知识聚集
高校当中汇集了多个专业的教师,不同专业的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知识不一样,当所有的教师汇集到一起不仅改善了高校学术交流环境而且为高校知识创新提供了可行性条件。不同的教师通过校园社会化网络沟通交流不断的汲取其他专业的知识以丰富自己的涵养并且有有利于加快高校知识创新的步伐。
(二)隐形知识丰富性
高校教师一般所受教育水平较高,并且具备有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许多教师尽管只从事一门专业的教学活动,但是在教学活动之外许多教师也积极的学习其他的知识,因此高校当中许多教师具备有多项的专业知识。高校教师的隐形知识一般体现在日常的学术过程中以及教学、科研当中。高校如果可以很好的管理以及使用教师的这些隐形知识资源那么就有利于促进学校教师群体的发展。
(三)知识互动有限
要促进高校知识创新首要的一点就是要促进高校教师之间的知识共享互动创新,但是当今高校教师之间的互动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各教师之间的学术研究不一致,高校各院系之间交流较少,高校奖励机制等等这些方面的影响,受制于此,高校当中教师知识互动少之又少,这样就阻碍了高校知识创新体系的发展。
二、基于社会化网络的教育知识管理系统的目标设计
(一)知识动态推送
主要通过建立统一的系统网站,并且将高校教师的相关信息录入其中,主要包括教师的个人信息以及学术研究方向等等相关信息,然后系统为各教师自动推荐同样研究这一学术领域或者是对这一学术领域有兴趣的其他相关的教师,最后相关的教师可以组成一个讨论群,在群组里讨论或者是相关的信息。
(二)知识服务虚拟社区化
所谓的知识服务虚拟社区化主要指的就是将高校教师通过分组之后组成一定的群体,将这样的群体比拟成一定的社区,各个群体在这个虚拟化的社区当中互相交流、互相学习,进而不断的改善自身的知识体系架构,提高高校教师知识交流速度以及高校知识的利用率。
(三)以“活动”引领知识传播
特定的活动总是与特定的知识相关联的,特定的“活动”可以有效的引领知识服务传播,高校为了促进知识信息的传播可以通过举行一定的学术交流活动来达到这一目的,因为学术活动不仅针对性强且能够有效的发挥出高校教师的隐性知识,而且“活动”相对于传统的公告以及单纯的信息推送具有更加形象及生动的特点,它更有利于用户的学习与消化。
三、构建知识共享的教育知识管理系统
(一)用户中心模块
用户中心模块主要包括用户注册、登录、资料修改等三部分的内容,用户注册完之后可以登录系统中完善自己的信息,这样系统就可以根据用户完善的信息将用户作出适当的归类,并且可以为其提供相应的具有共同兴趣爱好或者是相同研究方向的用户,然后系统再将这些具有相同兴趣爱好或者是相同研究方向的用户归为一起,自动生成一个群体。各个用户也可以通过系统当中的资料完善部分填写自己的兴趣爱好,这样系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填写内容将我们分配到不同的群体当中,进而满足我们不同的研究兴趣。每个用户通过系统进行站内学习、交流,甚至可以实现“一对一”的交流学习。
(二)学习团队模块
这一模块主要指的就是系统中的用户根据自身研究发展的需要以及自身的兴趣安排,将相关的教师组成一个研究小组,每个教师可以加入多个研究小组,组成团队小组之后教师可以在团队内交流讨论,公告、开展项目调查及研究,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的增进各个教师之间的交流联系。
(三)文献知识交流模块
教师可以通过知识交流这一模块内容来分享自己近期读过的与研究内容相关的书或者是里面的某一章节某一段内容,在这一模块教师可以将自己针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分享出来,也可以将一些相关的具有价值的信息分享出来,供群组成员一起学习一起探讨,通过这一模块的交流学习不仅促使了群组里每位教师对其他教师科研成果的参阅学习而且也使得其他教师产生紧迫性,更加促使他们去收集资料完成自己的学术研究。
四、结束语
社会化网络发展趋势下,高校要加强知识的联系性以及创新性,首要的一点就是要促进高校教师队伍的交流与合作,长期以来高校教师习惯了“各行其事”,总是埋头苦干自己的份内事,对于其他信息可谓是不管不问,这种分散式的高校知识体系不利于高校知识的管理,也影响了一个高校整体的学术水平及学校整体的发展,为了改进这样的局面,顺应当前网络化的发展,各个高校应该加强构建教师教育知识管理系统,促进高校教师知识的交流,促进高校知识的创新。
作者:朱锐 单位:西安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初薇,李金永,基于社会化网络的高校教师教育知识管理系统构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化贯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管治”的方针,不断增强人、车、路源头治理,发动和组织全社会力量一起参加道路交通安全治理,一起发明安全、文明、有序的道路交通安全情况,完成道路交通安全群防群治的社会化治理形式,坚持“县政府总揽,综治协调,部分负责,基层包保,群众参加”的长效工作机制,努力维护优越的道路交通次序,促进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二、工作准则
道路交通安全社会化治理坚持“以人本,保证安全;分级负责,属地治理;预防为主,打防结合;全民参加,综合管治”的工作准则。
三、工作目的
围绕降事故、保安全、保疏通的总体目的,经过努力,全县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机制健全,安全设备完善,交通有序疏通,治理标准高效,法律公平文明,群众安全认识加强,道路治安次序优越;交通事故总量下降,严重交通事故起数下降,灭亡人数下降;保证不发生特大交通事故和有影响的恶通事故,保证不发生因交通事故激发的群体性事情,保证不发生因治理缘由形成的严格交通壅塞。
四、工作办法
(一)切实增强组织指导。全县成立道路交通安全社会化治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交安委”),交安委下设办公室,办公地址设县综治办,详细负责全县道路交通安全社会化治理工作的综合协调、督办检查。各乡镇响应成立指导机构,至少明确一名专职交通安全治理员,从事辖区交通安全治理工作。有前提的乡镇可延聘3至5名交通安全协管员。各村(居)委会也要成立交通安全社会化治理办公室,与治保汇合署办公,构建村(居)委会统一指导、中心户协管的道路交通安全治理、防控收集。
(二)层层落实防备责任。各乡镇人民县政府首要负责本辖区交通安全治理工作任务,其职责是宣传道路交通安全司法法律和交通安全知识;排查、整改辖区乡村道路交通安全隐患;维护治理辖区乡村公路;负责辖区乡村公路日常巡查;协助公安机关交通治理部分处置交通事故。各村(居)委会首要负责宣传交通安全司法法律;增强辖区乡村公路巡查,实时发现、疏导、避免、告发交通违法行为;维护治理辖区村级公路,在风险路段装置减速设备、警示标记,协助公安机关交通治理部分处置交通事故。公安机关首要负责对无证驾驶、酒后驾驶、超员、超载、超速、无牌无证车辆、报废车辆上路行驶等交通违法行为的查处,依法处置发生的各类交通事故。交通部分负责路政、运政巡查;打击车辆超限、超载,打击不合法客运,标准货运、客运次序;积极做好列养道路维护保护。农机部分负责农用车辆牌证的发放治理;查纠乡村道路迁延机违法行为;协助公安机关交通治理部分整治农机违法。工商治理部分首要协助公安、交通、城管部分查处占道运营违法行为。教育部分负责落实中小学生的安全保证办法,保证中小学生搭车安全。其它部分要依照职责分工,增强日常治理,落实交通安全治理办法,切实坚持分工明确、协分配合、齐抓共管的道路交通安全运转机制。
(三)完善道路安全基本设备。各乡镇要结合乡村公路养护,加大路路隐患排查力度,多渠道筹措资金,逐渐改善道路安全通行前提。交通部分要对列养公路隐患进行整改,对非列养乡村公路设计进行审查,增强乡村公路规划、建设指导,保证乡村公路交通安全设备与公路硬化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运用;健全乡村客运收集,处理农民出行难等问题。交通、旅行、建设、公安等部分要增强协分配合,科学规划,合理设置和完善公路、城市道路、旅行线路、三江工业园道路的标记、标线、标牌、旌旗灯号灯、电视监控等交通安全设备。
(四)增强机动车及驾驶人源头治理。公安机关交通治理部分要增强对无牌无证交通违法行为的查处,严把测验办证关;严格机动车安全技能检测标准,杜绝“带病车”上路。农机部分要增强乡村迁延机驾驶人的培训,严禁无证驾驶。各乡镇要分村分单位坚持机动车、驾驶人台帐,做到对本辖区机动车、驾驶人基本状况底数清、状况明;增强本辖区的日常交通安全教育治理,做到“守好本人的路,看好本人的人,管好本人的车”。凡单位职工或村(居)民购置车辆未办车牌、驾驶人未处理驾驶证、机动车过期未查验的,各村(居)委会和相关单位交通安全治理人员要实时上门,向车主宣传交通安全和治安防备知识,督促车主实时处理牌证,杜绝无证驾驶和驾驶无牌、过期未查验、报废车辆上路行驶的景象。
(五)普及交通安全常识。各乡镇、县直各单位要把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作为日常安全治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来抓,常常性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活动。要设置交通安全宣传橱窗,在辖区重点路段、集镇等人流集中地设置3条以上固定宣传口号,每个村(居)委会设置1条以上固定宣传口号。公安机关交通治理部分要深化各单位、学校、村(居),采取播放交通安全宣传片、图片展览、上交通安全课等多种方式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活动。司法部分要把交通安全司法法律宣传教育纳入普法内容。教育部分要将交通安全常识纳入中小学校法制、德育教育内容,深化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坚持中小学校交通安全教育治理长效机制。广电部分要充分发扬新闻宣传主渠道效果,把交通安全宣传工作纳入公益性宣传范围,按期播放交通安全宣传片和交通安全提醒语。电信部分要经过手机短信等方式,实时气候、路况信息,提示驾驶人留意行车安全。
(六)提高交通应急处置能力。在节假期、大型活动等重点时段,各乡镇及公安、交通、教育等相关部分要安排专人负责,在重点路段巡查改正交通违法行为,实时消除事故隐患,保证道路安全疏通。一旦发生交通安全突发事情,各成员单位、相关部分要顾全统一指导、统一批示,立刻抵达现场,迅速采取急救和节制办法,做好善后处置工作。卫生、公安、保险等部分要坚持“交通事故绿色急救通道”,保证交通事故伤员可以获得优先、快速、实时的急救,最大限制削减交通事故损掉。
为了保护现有耕地,限制使用实心粘土砖,加快我市墙体材料革新步伐,根据《北京市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意见的通知》〔京政发(1993)4号〕的精神,制定了北京市《关于收缴实心粘土砖“限制使用费”的管理办法》,现予颁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关于收缴实心粘土砖“限制使用费”的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了限制使用实心粘土砖,加快墙体材料革新的步伐,根据北京市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意见》文件的通知(京政发〔1993〕4号文,以下简称“通知”),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各设计、施工和建设单位,要优先采用新型墙体材料和推广建筑节能新技术,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促进建筑业的技术进步。
第三条: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新建、扩建和翻建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在目前情况下,除内、外墙不使用实心粘土砖的现浇、预制钢筋砼结构外,其它结构建筑工程,均由建设单位依照“通知”和本办法缴纳实心粘土砖“限制使用费”。
第四条:收缴的实心粘土砖“限制使用费”作为市财政建筑节能与墙体材料革新专项基金(以下简称“基金”),在建设银行设“基金”专户。
第五条:建设单位所缴纳的“限制使用费”,纳入工程投资概算内。这项基金不得做为设计、施工取费和其它纳税的基数。
第六条:缴纳标准,按每平方米建筑计算:
工业生产性建筑按单项工程每平方米建筑缴纳六元;
民用建筑按单项工程每平方米建筑缴纳九元。
第七条:建设单位在向规划部门申请“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时同时交纳。
1.由市建筑节能与墙体材料革新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节能墙改办)委托规划部门设专人负责收缴。使用专用收款凭证(一式三联)。
2.规划部门凭建设单位的已收缴款凭证,办理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3.规划部门将每日收款全额送存建设银行设立的“基金”专户。
第八条:市财政局委托建设银行设立建筑节能与墙体材料革新“基金”专户,作为专项“基金”收支核算总帐户。
建行经办行于每月10日前将上月收缴、支出“基金”情况书面报告市节能墙改办。
第九条:对已缴纳实心粘土砖“限制使用费”的工程栋号,经变更设计,施工采用了新型墙体材料(除实心粘土砖外,均视为新型墙体材料),结构工程完成后,建设单位持设计、施工单位出具的证明及原专用已收款凭证,向市节能墙改办申报,经核实后,进行返还。
1.返还标准:按该工程已缴实心粘土砖“限制使用费”数额,只外墙未使用者返还40%;只内墙未使用者返还50%;内、外墙均未使用实心粘土砖者返还90%。
2.依据返还数额,由市节能墙改办开具专用返还单,由建设银行“基金”专户支付、返还建设单位,作为降低工程投资。
第十条:“基金”的使用,实行有偿和无偿使用。除必须保证第九条规定的返还外,主要用于建筑节能与墙体材料革新的科研、试验、制订规范、标准和新技术、新产品开发、推广应用、奖励、重点新型墙体材料发展项目的银行贷款利息补助及有关管理费用等。具体使用手续实行预算方式管理。
1.由项目的主承办单位提出,经主管部门批准的项目预算,对其中需要由“基金”支付的数额,向市节能墙改办提交书面申请(附项目文件一份)。
2.市节能墙改办经审核提出意见,报领导小组审批。
3.市节能墙改办根据领导小组批准的项目和金额办理批准使用“基金”通知单。由建行经办行“基金”专户支付。
4.已批准使用“基金”的项目完成后,主承办单位要向市节能墙改办报告结果。
第十一条:市节能墙改办,设专职机构负责组织“基金”的收缴、存储、使用等综合管理工作。并向领导小组会议报告年度执行情况。
第十二条:本项“基金”是推进全市建筑节能与墙体材料革新的专项资金,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挪用。市财政局、审计局、建设银行要对“基金”的收缴、使用、返还等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三条:对不按本规定缴纳实心粘土砖“限制使用费”的建筑工程和拒不执行市建委、首规委(90)京建材字第269号《关于在围墙建筑中禁用粘土实心砖的通知》的围墙工程,规划部门不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委不批开工证,银行不予拨(贷)建设工程款。擅自开工者,市有关主管部门按违章施工处理。
对收缴、返还、使用管理工作中违犯规定,弄虚作假,截留挪用、贪污受贿者由市有关主管部门查处,触犯刑律者,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四条:对积极采用新材料、新技术进行墙体材料革新、推广节能建筑成绩突出的单位、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推广量大和具有重大意义的科研成果项目实行重奖。
有关奖励标准、奖励范围由市节能墙改办提出意见,报领导小组批准。
在全市教育系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上的讲话
今天,针对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我主要讲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组织开展好全市教育系统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工作。这既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总体要求,也是强化党风廉政建设,正风肃纪、反腐倡廉的具体体现。上级纪委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纠正“”问题明察暗访期间,也发现我系统存在一些问题。这说明我们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过程上还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预防体系不完善、机制建设不健全等问题。为进一步增强系统内党员领导干部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希望各单位一把高度重视、迅速行动,主动排查、制定措施,建章立制、抵御风险。特别是重要岗位、重点领域、关键环节要作为排点,切实加强前期预防、中期监控和后期处置,建立健全权责明晰、流程规范、措施有力、制度管用、预警及时的廉政风险防控长效机制,实现廉政风险防控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各单位要按照文件要求,扎实推进廉政风险点排查摸底工作,认真梳理查找思想道德方面、职责方面、业务流程方面、制度机制方面、外部环境方面“五类风险”,认真排查、汇总、上报相关材料,做到传达落实到位、精准排查到位、防控措施到位,切实提高党员领导干部和敏感岗位人员抵御风险能力。
二是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和教师从业从教行为方面。这两个问题,学校领导对上级高压惩处此类问题的态度和决心没有传达到位,警示教育成效不明显;学校领导对规范办学和教师从业从教行为的正面教育引导还不到位、不深入,听之任之,视而不见,还存在灯下黑、盲区等问题。希望存在问题的单位能认真反思、以案促改、对症下药,深入剖析问题原因,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和风险防控体系,切实增强广大教职员工遵规守纪意识。
关键词 协同创新 高职院校图书馆 社会化信息服务 服务平台
分类号 G258.6
1 协同创新: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的新动力
所谓“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1]。高等学校作为知识创新的主体,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而作为高校知识宝库的图书馆,不仅可以为学校的科研创新提供强大的信息支撑,也有能力为社会的科技创新提供相关的资源与服务。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规定“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此项规定,激发了图书馆界对社会服务的研究。之后,2005年主题为“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武汉会议、2007年《全国图书馆企业信息服务苏州宣言》、2008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正式的《图书馆服务宣言》、2009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在广州大学召开的“全国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学术研讨会,都以各种形式推动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展相关信息服务。
目前,学术界研究的重点放在普通本科院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方面。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院校,是人才培养、知识传承和科技创新的主要阵地之一,在协同创新和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和重要的地位。而且,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数量更多、分布更广泛,其社会化服务虽然可能不及本科院校开展得广泛和深入,但高职院校具有直接面向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地缘优势,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其地方性、乡土性的特点又使其在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上体现出更多的实用性。2012年,教育部和财政部共同研究制定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以下简称“2011计划”),为高职院校图书馆进一步开展社会化服务指出了更加明确的服务方向和服务目标,成为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新的推动力。
2 定位准确、服务特色是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化服务的主要方向
2.1 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对象主要面向行业产业和地方区域
根据教育部“2011计划”重大需求的划分,协同创新中心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四种类型[1]。
高等职业教育强调培养目标的职业定向性,具有职业性、直接性、实践性和灵活性等特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这种职业定向性,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更多地融入了产业、行业、企业等社会需求要素,强调教育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的紧密结合,从而在协同创新方面更多地具备了“实践性”和“应用性”的优势,能够直接服务于行业、企业以及地方经济发展[2]。本科院校往往分布在省会城市及其它经济较为发达的地级市,而许多高职院校则扎根于二三线城市及许多欠发达地区,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另外,高职院校往往注重为某一个行业培养技能型、专业性人才,例如,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等,具有自己独特而鲜明的行业特色,这决定了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主要方向为:一是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二是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相应地,图书馆在开展社会化服务方面,也必然以“行业产业”和“地方区域”为主要服务方向。
2.2 基于协同创新的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应该体现高职院校的特色性
在协同创新中,随着各创新主体和要素活动的增加,其对各类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的需求必然有明显的增加。高职院校图书馆应以此为契机,主动出击,积极融入创新活动,凭借自身独特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开展独具特色的社会化服务,充分发挥图书馆的资源价值。高职院校由于具备不同于本科院校的特点,图书馆在开展社会服务方面不要求“泛”和“全”,而要求根据高职院校的行业特色和立足于区域的特点,社会服务的开展能够直接服务对口企业、地方政府、区域农村经济等,更加注重服务的实用性,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和目标。这一方面有利于高职院校图书馆提升自身在创新活动中的影响力,扩大社会影响,实现自我存在价值;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其在社会化服务中得到相应的经济补偿,为进一步开展公益性的信息服务提供保障。
2.3 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的优势
原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6年11月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召开启动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会议上发表讲话时强调:“高等职业教育要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上狠下功夫。……高职院校还要努力形成较强的社会服务能力,提高高职院校的社会认可度,形成良性互动的校企合作新机制。”[3]随着近十年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图书馆已具备区域内专业资源针对性强、特色资源丰富等特点,为社会化服务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特别是国家10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和骨干院校计划的实施,使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资源建设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不仅购置了大量的纸质资源,而且还购买了一定数量的数字化资源,这些信息资源不仅在数量上具备为创新主体提供协同创新的优势,还可以保证在信息资源的内容结构上与协同方的创新需求形成良好的匹配。另外,近几年,高职院校图书馆不断加强软硬件建设,大量引入各类信息情报专业人才,而且与其它社会信息中介机构相比,高职院校图书馆具有更好的社会信誉和社会关系,这成为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的优势所在。
3 基于协同创新的高职院校图书馆社会化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
“2011计划”的颁布实施,激发了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高度热情,广东省教育厅积极响应,提出了创建“2011计划”示范省的工作目标,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空前,各高职院校积极行动起来,创建各种形式的协同创新中心。例如,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组建“轻工行业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华职业教育社、商务印书馆等联合组建了“中国职业教育运行机制协同创新中心”、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与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私立华联学院等五校组建“科学城五校协同创新联盟”。为了更好地在协同创新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图书馆应主动出击,积极融入创新活动,构建面向协同方的社会化信息服务平台,在资源共享基础上促进创新主体间的合作和互动。
3.1 平台建设紧密联系创新主体的实际需求,实现各类资源和知识的协同
基于协同创新的高职院校图书馆社会化信息服务平台,其服务对象主要围绕学校协同创新中的各个要素――合作企业、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等。例如,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协同创新,它的校外协同创新要素主要包括:广东省交通厅、广东省港口协会、广东省冶金建筑设计研究院、广东省交通档案信息管理中心、航海高专等交通类兄弟院校、各类交通类企业、地方交通集团、交通研发企业等。创新主体基于统一的合作目标,所需要的交通类信息资源与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的交通类信息资源建设的特色化目标一致。在平台建设中,高职院校图书馆应该将本馆的有关交通类的数字化资源、教师精品课程、实训资料等各类信息资源融合在一起,方便合作主体能够便捷获取。
另外,高职院校图书馆应在提供文献传递、专利信息检索、参考咨询等基础服务的基础上,主动向社会合作方提供“量身定做”的竞争情报服务和专题信息服务。一些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图书馆,在获得相应查新资质的基础上,还可以向协同方提供科技查新等特色化服务。例如,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依托广东省交通厅资金支持,于2005年成立广东交通科技查新中心,为全省交通系统的科技项目立项开展科技查新服务,对项目技术内容的新颖性做出判断并给出相应结论,为交通行业、企业在进行项目立项、成果鉴定、申报奖励时提供客观依据。自2005年至今,已经出具正式合同达500余份,很好地服务了产学研各方,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此外,高职院校图书馆还应针对特定创新主体更深层次的信息需求,建立具备高职院校特色的个性化的专业数据库,依托本馆的技术及人才优势,为协同方系统地搜集和组织信息资料。
3.2 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构建图书馆社会化信息服务平台
为了将“2011计划”真正落到实处,2012年6月15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召开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工作会议。作为一个具有80周年历史的老牌轻工院校,不但历史底蕴深厚、校友等社会资源丰富,而且具有不可比拟的“轻工”特色和优势,有成功的“高速新闻纸技术”“改性MC尼龙技术”等众多应用技术协调创新的成功案例,经过反复讨论和论证,会议决定由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牵头发起,行业协会、院校、科研单位和知名企业共同组建“轻工行业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把“2011计划”落到实处,为广东省创建“2011计划”示范省作出贡献。
面对这一机遇,图书馆积极行动起来,已主动向学校提出申请,要求加入协同创新,并已安排信息技术部专人负责,在学校协同创新中心的主页上开创“信息服务”专区,构建专门的社会化信息服务平台。
在平台的建设中,图书馆应牢牢把握本校轻工特色鲜明的行业特征,主要从校内协同创新要素(校内教工、学生、科研机构、实训部门等)、校外协同创新要素(社会协同方)、信息资源三个方面来考虑:从校内协同要素角度来看,既要能够便利地利用平台上的资源,又要主动向平台提供各类资源,如各类实训资源、精品课程、论文、课题成果等;对校外协同创新要素来说,围绕协同创新的统一目标,要能够便利地获取平台上的各种资源和服务,并将各类科技成果和最新专利等及时纳入平台中,便于其他创新主体的使用;从资源建设来看,需要对各类资源进行整合、重组,方便所有创新主体共享资源和服务(见图1)。
由图1可见,包括校内科研、教学、实训等部门、广东轻工业协会、广东省轻工类行业企业、广东省轻工类科研院所等作为协同创新主体都围绕在这一信息服务平台上,打破彼此之间的壁垒,通过平台的协调机制,各主体间既能够从平台的统一检索界面获取各种服务,如“轻工行业最新动态”“轻工行业项目查新”“在线参考咨询”“竞争情报服务”“定题服务”“项目查新”等,也能够将各自的资源和最新科研成果等传递给信息服务平台,信息服务平台通过资源整合之后进行输出,如“轻工行业专题资源汇编”“轻工行业特色数据库”(如:“纸文化特色数据库”“轻工科技成果库”“轻工精品课程库”“轻工实训资源库”)“公用数据库”(如:中国知网、超星数字图书馆等)等,通过一站式检索,实现各创新主体共享资源和服务的目的。
为了更好地发挥图书馆在协同创新中的作用,促进最新科技成果的转化,图书馆还应有意识地主动与企业和其它协作主体取得联系,调研其信息需求,主动收集企业所需的各类资源、最新成果等,方便其它协作主体使用。此外,为了更好地便利各创新主体使用该平台,图书馆还应定期向各协同创新主体进行培训、广泛宣传自己的资源和服务,形成优势资源互相补充、公共资源协同构建、特色资源积极共享的目标,建设过程中注重数据格式的规范和标准化,从而促进知识资源的创新发展。图书馆应设立专门的平台系统管理员,负责解决平台的技术问题,由系统管理员对创新主体进行逐级授权,明确各自在系统中的分工,不同的创新主体授予不同的权限,同时对用户的使用权限也要做出一定的限制,来保障平台系统和相关信息的安全。
3.3 平台建设应作为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协同创新要求能够突破各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1]。基于这一理念,图书馆构建的社会化信息服务平台应该作为学校协同创新的一部分,纳入到统一的创新平台建设中。这一方面有利于各协同主体通过协同创新平台更方便、更快捷地获取到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也是图书馆在学校协同创新过程中,凸显自己的地位,防止被边缘化的一个重要举措。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社会化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包括各种经济、市场动态的信息收集,信息专家团队建设与专业咨询服务,需要不断地探索与反复实践,最终形成一个以高职院校图书馆为主体、以实现协同创新目标为导向、各类创新主体参与和交互,以满足地方和行业企业创新和信息需求为目标的信息服务共享平台,这将成为高职院校协同创新中心的重要智力支持。
4 高职院校图书馆社会化信息服务平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
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自成系统,主要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其服务对象主要为本校师生。因此,不管是在学校领导还是图书馆人的观念里,为本校师生服务属天经地义份内之事,而对敞开校门,接待社会读者则缺乏积极性与能动性。这种“封闭保守”的管理体制、陈腐落后的观念严重制约着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影响了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和为社会服务的进程。而对于社会合作方而言,长期以来鲜少涉及与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合作,更倾向于向社会上的各类信息机构寻求信息支持和帮助。因此,基于协同创新的高职院校图书馆社会化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真正服务学校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就必须要有相应的保障机制。
4.1 加强校内自我营销,争取学校的全力支持
高职院校的协同创新,是以高职院校为中心,以产学研各方为合作主体,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下,共同进行技术开发的创新活动。由于图书馆是学院的教辅部门,很容易在协同创新中被各方忽略,许多高职院校的领导认为协同创新只与教学、科研以及校企合作部门相关,忽略图书馆在协同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
鉴于此,图书馆有必要在协同创新中主动出击,首先加强在学校内部的自我营销,向学校主管领导、协同创新各相关部门积极宣传自己的服务,争取获得学校方面的全力支持,这种支持不仅是资金、人才引进和培训方面的支持,更重要的是争取作为一个创新主体要素参与到协同创新中去。这是图书馆构建社会化信息服务平台并得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另外,在平台资源的收集过程中,图书馆还需要得到实训部门、教务部门、科研处等各部门的协同和配合,这都需要学校方面的全力支持。
4.2 依托行业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广泛宣传自己的平台和服务
就当前而言,作为协同创新重要组成部分的行业企业、地方政府机构等对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能力及服务水平了解不多,他们更多地利用社会上的信息咨询公司等获取所需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应学会依托行业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等社会媒介主动宣传自己的服务。众所周知,行业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在本行内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图书馆应研究如何以行业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为桥梁,在信息提供与信息需求之间形成一种有效的交流机制,将图书馆的各项面向社会化的信息服务推广给协同方。
宣传方式多种多样。例如,利用行业信息年会进行宣传推广、制作各种宣传利用手册发放给行业协会、利用协同创新中心的各种会议向行业主管部门等进行服务内容的推介等[4]。除此之外,还应该利用行业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的力量,主动深入行业企业等进行各种资源利用的培训,尤其是在企业项目立项、科技成果转化、竞争情报分析、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使企业等协同方全方面了解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平台,从而做到由被动接受服务到主动利用平台的各种服务。对图书馆而言,向协同创新方提供服务,既可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争取学校对其更大程度的重视和支持,又可以通过向社会化服务对象提供的有偿服务收费中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这无疑是一种双赢的局面。
4.3 不断探索与资源商合作的新模式,减少创新主体间的使用壁垒
高职院校构建面向社会化的信息服务平台,面向社会上的协同对象开展服务,必须首先解决好校外资源访问限制的问题。目前,由于高校数据库等数字化资源的使用权限和范围往往受到资源商的限制,校外用户无法直接访问,严重降低了服务平台的使用效率。平台建立后,图书馆首先需要与资源商进行协商,探索各种合作的新模式,例如通过设置校外漫游账户、固定Ip地址、按下载流量收费等访问方式,使创新主体能够更方便、快捷地在校外访问到平台的各类数字化资源,从而真正打破创新主体间的使用壁垒,使资源充分发挥使用价值,实现平台的可持续发展。
4.4 图书馆内部成立情报服务中心,主动参与地区文献信息资源共享联盟
本届智博会由三大主要活动组成,即:智慧城市展览会、智慧城市主题论坛和智慧城市主题科普知识电视大赛。
智博会展览活动在宁波国际贸易展览中心举办,包括1个智慧城市主题馆和3个三大运营商及合作伙伴展。展览面积21000平方米,设立1135个标准展位。
智博会由一个高峰论坛和四个高层论坛组成。高峰论坛主题为“智慧城市与城市现代化”,四个高层论坛分别为:智慧健康高层论坛、智慧教育高层论坛、智慧交通高层论坛和中国第四届电子服务大会。
更加关注民生服务
海内外专家们围绕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健康、智慧教育、智慧交通、物联网、云计算等尖端技术和热点话题进行交流与探讨。中国工程院院士刘韵洁,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东软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刘积仁,简柏特亚洲地区首席执行官汉查理,台湾新竹市副市长游建华等海内外专家、知名学者和行业精英作了30多个主题报告,论坛观众突破1700人。
从此次几场论坛的主题设置和嘉宾演讲内容看,本届智博会论坛的探讨交流更加关注民生服务。多位高峰论坛的嘉宾不约而同地都谈到了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话题。而四个高层论坛设置更多是围绕了近年来宁波重点探索实践的民生服务领域。宁波市先行试点的智慧健康保障项目被列入“智慧浙江”首批试点项目。宁波市智慧健康保障体系已建立了横向联通市级医疗卫生单位、纵向连接各县(市)区卫生局的千兆裸光纤骨干网络。网上预约挂号系统已为16家市、县级医院提供预约挂号服务,累计挂号数已达100万人次,宁波市六区实现社区医生工作站预约挂号全覆盖。全市已建立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500万份,2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评审成为数字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智慧教育进展迅速,全市已经实现所有普通教室配备多媒体,所有学校均建有校园网,并架设了一条带宽1G、贯通全市教育系统的信息高速公路。由两岸合作共同打造的宁波首个智慧学校——宁波国家高新区实验学校已经完成“智慧化”改造,并在新学期投入使用。
智慧交通已被列入试点,宁波市人民政府和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框架性协议,共建智慧交通体系。
恰如高峰论坛主持人中国信息化杂志社社长兼总编李新社总结所言:智慧城市建设关系到千百万老百姓的生活,也关系到城市管理者的管理、服务、创新和发展。
据悉,第二届智博会后,中国工程院智能城市研究中德研讨会暨“中国智能城市建设与推进战略研究”第二次项目组工作会议和《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若干关键问题研究》课题中期报告暨专家咨询会还将相继在宁波市召开,相信这些重量级的智囊齐聚宁波,必将碰撞出新的火花,为国内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指导和支撑。
智慧城市交流合作结硕果
宁波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奇曾指出,要真正把智慧城市建设和智慧产业培育结合起来,努力做到开发一个系统,引进一个团队,推出一批产品,培育一个产业,发挥好智慧城市引领作用,推动发展方式转型和产业升级。在本届智博会上,宁波市与航天科工、中电科技、中兴通讯、东软集团、塔塔等合作方的23个项目集中签约,内容涉及物联网、云计算、智慧交通、智慧教育等相关领域,总金额达90.9亿元。
23个签约项目主要包括智慧城市建设战略合作项目、绿色云计算数据中心、中国移动鄞州智慧应用数据中心、智慧交通合作项目、下一代物联网示范应用“智慧农业”、中电科技集团宁波海洋电子研究院、巅峰集团软件与服务外包、智慧交通视频视觉分析及应用项目、高富诺智慧城市软件研发基地综合配套产业园、宁波中科院信息技术应用研究院项目、宁波软件业创业投资基金等。
其中不少项目都涉及宁波市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应用体系。如航天科工将在信息安全、智慧政务、智慧交通等领域积极协助宁波市开展“智慧城市”建设,中兴通讯、东软集团将参与宁波市智慧交通项目建设,塔塔信息技术(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将参与宁波市智慧教育项目建设等。
此外,高富诺智慧城市软件研发基地综合配套产业园将建成为宁波智慧城市软件研发推广产业基地的配套城市综合体,项目总投资约40亿元。
“智慧达人”民间涌现
9月9日下午,宁波电视台一号演播厅迎来了一场“酣战”。第二届智博会三大活动之一的“智慧改变生活”科普主题知识大赛决赛在这里举行。经过初赛、复赛脱颖而出的10位城市“智慧达人”经过新颖有趣的攻守擂大战,决出了最后的胜利者。
在本届智博会上,市民们也在会展中心的各个展馆流连往返,观摩、体验各种先进的信息科技给日常生活各方面带来的变化。此次智博会上,不少展示的新技术都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智慧社区医院、智能家居、数字互动教室等,让人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工作、生活、学习各方面的“智慧”因子。市智慧办主任谢月娣表示,智博会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不仅在于其能促进、推动一些专业的展示、交流与合作,还在于其是一个很好的普及平台,吸引普通百姓的关注和参与。希望通过智博会能进一步营造起全体市民关注智慧城市、共建智慧城市、共享智慧成果的良好氛围。
“不落幕的智博会”还将继续
短短三天的智博会落幕了,但是智慧城市的成果展示还将继续。宁波市智慧办与运营商合作建设宁波市智慧城市建设应用成果展示厅,打造永不落幕的“智博会”。目前,与宁波联通合作的首个智慧城市建设应用成果常年展示厅已经建成开放。展示厅按照社会管理、民生服务、产业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四大主题,集中了宁波市智慧城市十大应用体系建设的阶段性成果,综合运用云计算、物联网及高清拼接大屏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多角度、实时动态地展示了首批关乎城市发展、民生、经济等方方面面的30余个信息化智慧应用。此后,还将根据宁波市的建设情况不断动态更新新成果的展示。
关键词:智慧交通;智能交通;发展现状;物联网;云计算
中图分类号: U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8-107-3
0 引言
交通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城市交通的发展程度也是一座城市现代化程度体现。城市交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城市生活、工作效率。
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的持续繁荣,使得非农产业向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这对原有的城市交通系统造成了巨大压力。当前全国大、中、小城市均面临着不同程度的交通拥堵、交通安全、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日益严峻的生态和生存环境不断考验着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如何缓解并提升城市交通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成为关注热点。
1998年原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数字地球”从而引发了将其概念应用到“数字城市”的社会信息化运动,2008年,IBM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彭明盛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引发了世界上国家和地区建设“智慧城市”的建设热潮。
1 智慧交通的特点
智慧交通是在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为代表的智能传感技术、通信传输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等有效集成,并运用到交通系统中,以提高交通管理服务效率、提升人们的出行体验为目的,以更精确的信息在更广的时空范围内构建的智能化、人性化、立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1.1 高效省时
智慧交通通过实时跨网络交通数据分析和预测,避免不必要的时间、能源等浪费,提高车辆的运输效率,使交通流量最大化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
1.2 安全便捷
智慧交通利用物联网等技术,向各交通行驶主体及相关部门提供实时、有效的交通信息,使其避免产生交通事故,防患于未然,力图做到安全出行。通过移动通信提供最佳路线信息和车辆实时运行信息,以及一次性支付各种交通费用,为旅客提供便捷的出行服务,增强旅客体验。
1.3 以人为本
智慧交通面世以来即秉承着以人为本、服务民生、需求引导、开放创新的理念,“智慧”落脚于人们的出行需求得到高水平满足。
1.4 节能环保
新能源汽车等智能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会大幅度降低碳排放、减少能源消耗和各种污染物的排放,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
2 智慧交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2.1 国外智慧交通发展现状
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里程来看,各国交通发展均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大力增加公路通车/通航里程;提高公路/航道等级;综合运用各种运输方式;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优化各交通运输方式;交通信息化、智能交通/智慧交通。由于智慧交通是近年来才兴起的概念,是智能交通在新时期的趋势和最终目标,因此本文主要以智能交通的发展为主要论述对象。
1995年,日本的通产省、运输省、邮政省、建设省和警察厅五部门制定道路、交通、车辆的信息化方针,拉开了ITS系统研究开发和实施的序幕。日本心交通系统是实现智能交通的关键之一,在“日本ITS框架体系”的指导下,该系统有一个具有高性能的核心性综合交通控制中心和10子系统组成。这些系统包括:公交优先系统、交通信息提供系统、综合智能图像系统、安全驾车辅助系统、行人信息通信系统、紧急车辆优先系统、不停车收费系统、动态车辆导航系统、车辆行驶管理系统等。
英国对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一直处于世界前列,其拥有世界最多用户的SCOOT系统一直是智能交通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另外英国交通信息高速公路(Travel Information Highway,TIH)和视频信息高速公路(Video Information Highway ,VIH)是世界领先的交通信息网络平台系统。
2.2 国内智慧交通发展现状
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在交通运输和管理中应用电子信息及自动控制技术,并在全国主要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地使用单点定周期交通信号控制器和线协调交通信号控制系统。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陆续从国外引进了先进的城市道路交通控制系统,如英国的SCOOT系统、澳大利亚的SCATS系统等。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城市道路资源的利用趋于饱和,合理配置交通资源,加大城市智能化交通系统建设,成为各地智力交通问题的首要任务。特别是结合了2008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的举办需求,实施了国家综合智慧交通技术应用示范等重大项目,并且围绕国家高速公路网不停车收费和服务系统、北京奥运智能交通集成系统、上海世博智能交通技术综合集成系统、广州亚运智能交通综合信息平台系统、远洋船舶与战略物资运送在线智能检测系统五个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科技引领是我国智慧交通的一个重要特点,从“十一五”开始,“863计划”将现代交通技术列为一个单独的领域来开展研究;2011年4月,交通运输部颁布的《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在“十二五”期间要重点研发包括智能车载终端设备、公共交通信息采集监测于服务、运营监管和应急保障等城市智能交通关键技术。2012年国家《交通运输行业智能交通发展战略(2012-2020)》,将智能交通提高国家战略地位,成为我国第一部以政府文件形式的智能交通战略。另据“中国城市智能交通市场研究报告”统计,2008年至2013年期间,城市智能交通复合增长率达到了20.2%,而受益于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十二五”规划》、《道路交通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等多项政策,预计未来10年内智能交通的资金投入将超过1700亿元。
从整体上而言,我国智慧交通未来的发展呈现三大态势:一是城市化进程加快给智慧交通产业创造巨大空间;二是世界智慧交通系统将进入一个创造新一代移动社会的崭新阶段;三是智能交通技术应用方面,利用智慧交通技术来减少交通污染,发展低碳和绿色交通,促进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重要方向。
3 智慧交通总体构架
传统智能交通系统包括交通管理系统、交通信息系统、公交信息系统、车辆管理系统、泊车系统、车辆控制系统六大子系统,其核心在于控制,即将控制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融入交通领域,形成完整的控制体系。
智慧交通是在智能交通的基础上,融入人的智慧,实施及时、便捷、安全、高效的交通控制。智慧交通的核心在“智慧”,即给交通安装大脑,使之能够及时看到、听到信息,并及时作出反应,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拥堵、资源浪费、安全事故频发、难以实时控制事态等难题,使城市交通发展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智慧交通系统是将电子、信息、通信、控制、车辆以及机械等技术融于一体,应用于交通领域,并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提出解决方案,以改善交通状况,使交通发挥最大效能的系统。
智慧交通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型系统,由许多关系密切的不同领域、不同功能的子系统综合集成。其中,人、车、路和环境是交通的四大基本要素;管理者、行人与驾驶员构成交通中人的要素;公交车、地铁、出租车、自行车、商用车、特种车辆等构成交通工具要素;普通公路、高速公路、轨道、航线、公交站、停车场、综合交通枢纽等构成交通基础设施要素;自然灾害、天气状况等构成交通中的环境要素。这几者之间依靠互联网、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互联构成以车联网为中心的交通信息广泛采集、即时传输的网络,将交通流信息和气象信息等输送到城市交通云中心,利用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手段对交通信息进行储存处理,并进一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对交通数据进行深度处理,将结果输出给公众,向管理者、出行者提供随需而变的服务。最终形成集节能环保、绿色低碳、智能高效于一体的智慧交通体系,涵盖交通管理系统、出行者信息服务系统、车辆运营管理系统、电子收费系统、智能车辆、自动公路、综合运输、紧急事件与安全以及车联网等系统。
4 智慧交通建设内容
智慧交通将先进的信息、控制、计算机技术和交通工程集成,形成各项建设内容,加强人、车、路之间的互联互通,将各种设施单元(车载设备、路侧单元、控制中心)、交通管理部门和出行者集成到一起,为提高运输系统的总体运输效率和安全水平提供基础和手段。
4.1 交通规划与管理
智慧交通在交通管理与规划领域的建设包括三方面,分别为: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交通基础设施智能监控系统、交通运输规划决策支持系统。其中,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是重点,交通基础设施智能监控是基础,交通运输规划决策支持系统则属于长期宏观类型的应用。
4.2 出行者信息服务
出行者信息服务领域包含的内容及分类方法较多,从系统建设独立性的角度分析,智慧交通在该领域的建设内容包括三方面:智能车流诱导系统、智能车载导航系统和多渠道信息服务系统。
4.3 车辆运营管理
智慧交通在车辆运营管理领域的建设内容包括:智能公交系统、快速公交运营管理系统、轨道交通运营调度系统、出租车调度管理系统、公共自行车管理系统、智能商用车辆管理系统以及特种车辆运输智能监控系统等。
4.4 电子收费
智能交通在电子收费领域的建设主要体现为不停车收费系统(ETC)和智能停车系统。其中,不停车收费系统是智能交通系统中起步较早、发展较为成熟的建设内容。随着传感器技术和短程物物通信技术的进步,还将衍生出多种其他基于便携终端的自动收费系统。
4.5 智能车辆
智慧交通在智能车辆的建设内容包括智能防撞系统和智能辅助驾驶系统。通过先进的车载电子系统、车载传感系统以及车程无线短程通信系统,实现全方位的车辆避撞功能,包括:纵向防撞、横向防撞、交叉路口防撞以及碰撞前的车辆乘员保护等。
4.6 紧急事件与安全
智慧交通在该领域的建设内容包括事件应急管理系统和紧急救援系统。其中,事件应急管理系统包括事件的预防、事件的检测与确认、事件的鉴别、事件的响应、事后管理、事件的记录等功能。紧急救援系统的主要服务对象包括机动车驾驶员、行人、摩托车驾驶员以及非机动车驾驶员等。
4.7 综合运输
智慧交通在综合运输领域的建设内容主要体现为智能客货综合联运系统。该系统利用部署在货物、车辆上的各种传感与识别技术以及旅客的便携智能终端的能力,结合运输路径所在范围内的实时路况信息,实现客货运信息资源的交换,大幅提升旅客联运服务和货物联运服务中的效率和质量问题。
4.8 自动公路
自动公路系统是智慧交通中最先进的应用领域之一,通过在公路系统上铺设路面磁钉车道,控制中心可直接对每辆智能汽车发出指令,调整其行驶工况。该系统通过与智能车辆系统进行信息交换来检测周围行驶环境的变化情况,达到行车安全和增强道路通行能力的目的。
4.9 汽车移动物联网
汽车移动物联网,简称车联网,是物联网在交通领域的具体应用。在物联网的技术背景下,交通系统中的人、车、路灯组成要素的感知能力将逐渐实现。相当于提供了覆盖率极高的海量信息采集终端和信息终端。在物联网的环境中,以汽车移动计算平台为核心,利用泛在感知能力可以对现有的几乎所有智能交通系统进行升级强化,建设基于物联网的路网车辆状态监控系统、基于物联网的交通控制系统以及基于物联网的信息服务系统等。
5 结语
在信息化浪潮与数据科学崛起的共同推动下,智慧城市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下一代城市发展的新理念和新实践。智慧交通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及基础支撑。智慧交通的实现依赖于技术与理念的进步,技术的进步是交通朝纵深、智能的方向发展;技术和理念的提升给交通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延伸拓展空间,不但连通了各种交通方式和交通参与主体,使交通更加高效,而且将交通系统的末端渗透到智慧城市的其他领域,通过便捷的交通吸引大量客流、物流、资金流,给城市医疗、旅游、教育、安防、商业等领域带来巨大活力,极大地开拓城市的发展潜力,而城市的发展也会带来交通领域更大的繁荣,激发出交通领域更多更新的商业模式。
参 考 文 献
[1] 曹小曙,杨文越,黄晓燕.基于智慧交通的可达性与交通出行碳排放――理论与实证[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4):418-429.
[2] 孙怀义,王东强,刘斌.智慧交通的体系架构与发展思考[J].自动化博览,2011,10:61-62.
[3] 蔡翠.我国智慧交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建议[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3,6:224-227.
[4] 张新,杨建国.智慧交通发展趋势,目标及框架构建[J].中国行政管理,2015,4:150-152.
[5] 苑宇坤,张宇,魏坦勇,等.智慧交通关键技术及应用综述[J].电子技术应用,2015,41(8):9-12.
[6] 尹方平.智慧交通建设与发展思路[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11):171-173.
广州市高度重视城市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以“5+1”工程(一页:市民个人主页,一卡:社会保障市民卡,一库:城市海量信息资源库,一台:公共支撑平台,一城:天河智慧城,加上人才工程)为重点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目前,广州市智慧政务、智慧产业、智慧民生、智慧社区、智慧乡村建设成效初显,正努力成为全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先行示范城市。2020年,广州市将基本形成智慧广州体系,城市智慧化程度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广州市正处于全力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率先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的重要时期,智慧城市建设对于广州的意义深远。广州市及其所辐射的区域经济格外重视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以实现信息应用水平的提升,从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为缓解交通压力和道路拥堵,广州市大力发展智慧交通体系。通过道路收费系统、多功能智能交通卡系统、数字化交通智能信息管理系统等多种模式的数据整合,提供基于交通预测的智能交通灯控制、交通疏导、出行提示、应急事件处理管理平台,有效缓解交通拥堵等事件的发生,并快速响应突发状况,为城市大动脉的良性运转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和管理服务工具。
广州市还建设了交通信息感知设施,推广应用传感器、电子标签、卫星导航、交通仿真、社会计算和平行控制等智能技术,提高路网畅通率,打造“智慧城管”模式。
“十二五”期间,广州市将基本建成新一代网络和宽带移动无线网络,在重点领域建成透彻感知、泛在互联、高度智能的感知网络,建成1个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和若干个云计算中心,成为汇聚华南、辐射全国的信息资源中心。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超过2500Gbit/s以上,互联网普及率达到80%以上,企业平均接入带宽达到100Mb/s,家庭平均接入带宽达到30Mb/s,家庭宽带普及率达到85%,无线局域网接入点突破30万个,无线宽带覆盖率达到85%,传感器节点数量超过2000万个。九成以上的市民将通过网络享受工作、生活、学习等服务。
到2015年,广州市计划打造宽带广州工程、国际云计算中心、城市海量数据库和智能化管控中心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实现自动感知、互联互通和智慧处理,同时还将发展智慧型产业,建设网络商都,提升广州市的电子商务、物流能力。
未来,广州市将广泛应用政府云服务模式,各级政府的核心业务100%实现信息系统支撑,95%以上的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实现网上办理。
发展智慧城市新产业
目前,云计算和大数据服务在智慧城市中的作用日渐重要,成为支撑智慧城市建设的标志性技术。广州市把加快云计算产业发展作为重要的发展机遇,加速“智慧广州”建设,提出推进云计算产业发展的“天云计划”。
至2015年,广州市将初步形成云计算基础平台、核心技术、关键产业和推广应用一体化发展的格局,掌握自主发展的关键技术,争取成为全国云计算应用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城市,逐步建成世界级云计算产业基地。
着力推进云计算技术与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移动互联网等融合,创新服务模式,面向移动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网络游戏、网络教育、网络文化、数字家庭等,整合内容资源,发展集约化云计算服务。
此外,广州市积极打造智慧产业体系,在机械装备、精细加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重点制造行业,推广适用的信息化辅助设计系统和制造系统,推动制造过程逐步向信息化制造的高级阶段发展。促进智慧软件产业发展,创建广州云计算中心、金融数据处理中心等一批面向重点行业应用的数据中心项目。
同时,广州市还积极建立智慧物流体系,建设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和南方国际物流中心,加快南沙港智慧港口建设,大力推广射频识别、多维条码、卫星定位、货物跟踪等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物流产业基地和物流监管部门中的应用。
推广智慧应用服务
在智慧城市新应用建设方面,广州市推行电子证照作为法定办事依据,进一步扩大全流程网上办理的政府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范围,提高市民网上办事的便利性;推行电子政务集约化云服务模式,进一步降低电子政务的建设和运维成本;制定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完善电子商务发展环境。
为了方便市民生活,2013年1月,广州市网上办事大厅在市电子政务中心正式开通。网上办事大厅设置了政务公开、投资审批、网上办事、政民互动、效能监察五大核心栏目,提供1400多项业务网上办事服务,其中有571项实现全程网上办理,涉及市民生活的有婚姻、生育、入学、医疗、就业、住房、交通等领域,涉及企业经营的注册、年审、投资、基建、认证、缴税、环保等领域,此外还整合了水、电、煤气等公用事业服务。
网上办事大厅的每一事项均提供办事指南、表格下载、网上咨询、网上申请、办件查询等各个环节的网上服务,其中全流程网办的事项全部接入了广州市民网页,实现服务事项的个性化推送和查询。
广州市还将启动智能交通、智能港口、智慧人文教育、智能水网、智慧民生服务等一批智慧城市应用示范项目建设。同时,将建成智能技术高度集聚、智能经济高端发展、智能服务高效便民的先行示范城市,在天河智慧城、南沙智慧岛、黄埔智慧港、数字家庭(番禺)示范区、中新广州知识城等区域开展智慧城市综合示范区建设,推动形成绿色、智能、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新模式。
相关链接
哥本哈根:欧洲绿色之都
2013年,哥本哈根在欧洲十大智慧城市排名中位居榜首。这一具有“全球领先绿色城市”美誉的城市,也被当选为“2014年欧洲绿色首都”。
随着全域旅游的稳步推进和大众旅游新时代的到来,旅游正成为民众普遍的生活选项,这对城市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国务院《“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并把它作为推进提升旅游业发展质量的重要抓手,可见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对提升城市旅游目的地形象、增强旅游产业整体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是在政府主导下,社会和企业共同参与,用智慧化的手段进行信息和资源的整合,实现对公共服务的运营和管理,从而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游客的智慧体验。国家旅游局《关于实施“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通知》别指出要加强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引导智慧旅游的创业发展。以智慧旅游为切入开展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智慧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安徽省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发展现状
(一)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发展统筹规划,技术资金支持有待加强
安徽省不断深化旅游改革,重视完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相继出台了《安徽省旅游公共服务三年规划》、《安徽省智慧旅游建设顶层设计方案》、《安徽省智慧旅游发展行动计划》等文件,计划在2020年前实现“一核(安徽旅游大数据中心)集散,一台(安徽旅游综合服务平台)供给,一网(安徽旅游网)联通,一机(皖游通)在手”。通过一系列总纲性规划和具体计划,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法律层面的保障。但智慧平台建设需要借助云计算、北斗卫星定位、4G、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支持,资金投入力度需要加大。
(二)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初步建成,功能开发有待完善
安徽智慧旅游综合服务平台和移动综合服务平台(“皖游通”)对外开放,综合服务平台包括智慧政务、智慧服务和智慧营销三大块,内容有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查询、旅游大卖场、数字体验馆等业务系统。可实现对旅游景区、星级酒店、旅游线路、旅游商品、演艺项目等不同旅游信息数据的查询。但服务平台的信息传播方式创新性不够,旅游互动交流社区形式单一,游客对信息处理的能动性开发不足。
(三)依托大数据技术初步建成旅游产业监测与应急指挥中心,但平台互通互联性不够,行业监测力度不强
第一,平台对旅游企业、旅游市场、旅游项目和相关服务点信息进行标准化分类与采集,已经初步实现全省旅游经济运行总体情况、旅游客源市场情况、旅游项目建设情况、全部5A、部分4A景区的视频监控等信息数据的接入。但平台采集的数据更多集中在旅游行业企业内部,与相关单位如气象、环保、工商、保险等部门信息对接质量有待提高。同时省级和市县级旅游数据互联互通不畅,未能充分实现数据的综合统计、分析、展示和服务。第二,旅游公共服务供给评价体系不健全。对旅游市场和企业的监测主要体现在游客容量、景区环境等数据的采集和预警,对旅游业态运营的监督力度不够,对旅游市场的服务质量、游客满意度、旅游安全等评价体系指标的数据采集和预警有待加强。
(四)旅游交通网络初步形成,智慧交通开发力度不够
安徽省大力推进旅游交通“最后一公里”通达工程,旅游通达条件实现新改善,16个市中有13个市通上高铁;高速公路通达16个市,98%的县区半小时内可上高速;依托合肥、黄山两大机场,开通了50多条境内外航班。交通枢纽、交通干线到旅游景区、乡村旅游区的道路舒适度和便捷度提高。智慧旅游建设不完善已无法满足游客对旅游交通快速增长的需求,特别是自驾车旅居车旅游的兴起对智慧旅游交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安徽省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优化措施
(一)推进智慧交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助力自驾车旅居车旅游新形态
智慧交通公共服务体系可以从交通信息服务系统、交通信息监测系统和交通安全应急系统三方面抓起。第一,利用GPS定位、语音导航、云计算等技术采集和整理安徽省各旅游景区、饭店、购物点等旅游市场各要素的地理位置和信息数据,将其导入交通公共信息服务系统,向用户提供可视化的查询分析方法,使得在对电子地图进行信息查询的同时,同步显示图片、文字、视频和音频信息,增加距离量算和最短最优路径查询等功能,并根据用户的查询轨迹分析用户的行程安排,为用户提供多种交通行程规划和建议。第二,建设交通信息监控系统,为出行提供便利。以视频监控、车牌识别、泊位引导、无线传感、测速仪等监控设备实时监测旅游交通信息。例如各旅游交通主干道车流量信息、路况信息、停车场泊位信息、旅游景区游客容量信息等,实时与游客进行信息互动和交通路线变更建议,缩短旅游交通时间。第三,交通安全是旅游安全的重心环节。将交通部门、保险部门等与旅游发展相关的单位引入旅游交通体系中,对交通拥堵、交通事故等进行有效处理的交通应急安全系统的建设,实现网上在线办公,能实时解决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出现的交通麻烦,解决后顾之忧,提高旅游愉悦度。
如今自驾旅游不断兴起,自驾车旅居车旅游形式已经成为当今旅游的一种时尚。2012年沪苏浙皖联合发展房车营地,根据《长三角房车旅游发展大纲》,安徽省计划建设40处房车营地,其中合肥15处、黄山10处、马鞍山5处、芜湖5处和亳州5处,芜湖龙山房车露营体验公园和黄山奇瑞房车体验公园已建成运营。利用智能交通服务系统移动平台提供自驾游线路导航、交通联系、安全救援和汽车维修保养等配套服务,为安徽省旅游新业态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交通保障。
(二)推进智慧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用户交互式体验
安徽智慧旅游综合服务平台信息服务已初具规模,可以从平台功能、信息传播效果两方面来加强。第一,增加服务平台的功能。完善旅游公共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加强对旅游产业的运营监管,实现对旅游景区的门票预约和客流预警等。第二,提高服务体系信息传播的效果。新媒体在旅游行业的广泛应用拓宽了旅游信息传播的渠道和途径,但信息传播的效果还需优化。目前安徽省智慧公共信息服务体系以文字和图片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内容,可以利用三维建模仿真、360实景照片或视频等技术将虚拟体验和角色扮演融入到信息传播方式中,增强用户的信息互动。例如,服务平台可以实时显示景区游客量、实时画面数据和宣传片展映。利用GPS定位技术直接进行语音导游导览;进入景区,电子验票即可进入免费 wifi 全覆盖,点击景区触摸查询屏,可显示附近景点、美食、购物、娱乐场所的实时画面,介绍旅游攻略计划;进入旅游商店,扫描商品二维码可以进入虚拟互动的艺术空间,感受商品的特色和氛围;进入智慧酒店,在取房卡机前自助取卡,以客房电视为人机互动的载体,宣传酒店信息和旅游咨讯,推荐明日旅游计划表等等。
(三)推进智慧旅游商务体系建设,打造智慧旅游大卖场
围绕安徽省“美好安徽、迎客天下”的形象宣传,利用智慧服务平台为旅游交通企业、旅游景区、旅游饭店、旅游商品等行业产品提供营销的环境。第一,服务平台搭建起旅游企业与游客之间的B2C平台,旅游企业与及其他相关企业的B2B平台,为旅游产品网络交易提供便利。第二,服务平台可整合旅游资源,展开联合营销。安徽省推出的以皖南旅游示范区为核心的“1+5行动方案”已全面展开,牵头发起中国山岳旅游联盟,沪皖蒙旅游区、鄂豫皖大别山红色旅游区、长三角旅游区的区域合作也取得新进展。借力区域合作,推动旅游产品的联合销售。第三,推动智慧“农家乐”,打造安徽特色品牌。安徽省计划创建1000家四星级以上农家罚培育发展100个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服务平台将各“农家乐”的地理特色、交通路线、消费情况等信息和在线预订和支付结合起来,实现特色产品一体化营销。第四,推进智慧导游。导游员在服务平台上在线注册,游客自由选择导游,旅行社、导游员和游客通过服务平台实现工作互动。黄山市“棒导游”APP的率先启用为安徽省智慧导游的推进提供宝贵经验。第五,多种智慧商务系统结合,实现全方位、立体化营销。除了服务平台之外,结合移动服务平台、触摸屏、数字电视、12301旅游热线电话等设备,同时利用第三方旅游商务网站资源,共同推进旅游产品的营销。
(四)加强智慧监管和应急指挥体系建设,保障旅游质量与安全
将行业监管和应急指挥体系与智慧旅游相结合,可加快行业监管的时效性,提高安全应急处理效率,保障旅游各方的权益。第一,建设旅游行业监管平台,完善导游服务监管系统、旅游投诉处理系统、旅游质监执法系统、旅游企业审批系统、旅游诚信系统等。例如,旅游活动过程中采用电子接待计划书和电子旅游合同,利用手机移动终端动态采集旅游团的活动轨迹,与电子接待计划进行比对和数据分析,作为导游服务监管和处理游客投诉的依据。第二,建设旅游应急指挥平台。安徽省以山地、丘陵为主体,山岳型旅游景区较多,旅游安全事故救援难度大。应急指挥平台建立覆盖旅游目的地的实时数据和影像信息采集系统,做好客流预测预警,建立上下联动、横向贯通的旅游救援网络。通过智能播报向游客提醒警示,通过定位导航、摄像头等设备实现旅游活动的可视化,通过智能报警设备及时处理游客的求救,通过环境监测及时做出安全预警。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应急指挥平台第一时间联动救援网络相关单位,建立远程控制,争取救援时间。
(五)加强旅游便民惠民服务的智慧化
智慧旅游便民惠民服务建设体现出旅游公共服务的公益属性。第一,在市民、游客主要活动区域提供无线网络的免费全覆盖。第二,在服务平台上开展门票折扣、旅游积分兑换、免费电子书报阅读等惠民活动。第三,构建虚拟旅游体验和互动交流社区。例如,滁州市可以利用市民对电视剧《琅琊榜》的追捧,在服务平台上打造“麒麟才子游琅琊山”的3D交流社区,并增设景观的3D体验模块,用户可在社区中自主发表合法言论,即对景区进行宣传,又不失为一项惠民的举措。
三、结语
国金证券财富管理中心分析师张杨表示,智慧城市属于新型城镇化概念中的细分板块之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包括智能交通、安防、医疗信息化、智能建筑、教育信息化等等。这不仅仅停留在概念阶段,相关公司已经在业绩方面有所体现。
智慧城市带来什么变化?
所谓“智慧城市”,就是借助新一代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信息技术,将人、商业、运输、通信、水和能源等城市运行的各个核心系统整合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控制城市运营,并优化有限资源使用情况的城市。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薛胜文表示,“智慧城市”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新产物,是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形形的网络平台集成与现实社会相结合的代名词。“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模式转型升级的结果,构建了一个开放创新、绿色生态、文明科学的现代新城市发展模式。
国泰君安的研究报告称,智慧城市是城市全面数字化基础上建立的可视化和可测量的智能化城市管理与运营,包括城市的信息、数据基础设施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网络化的城市信息管理平台与综合决策支撑平台。从应用领域来看,智慧城市包括智慧的交通、医疗、公共安全、教育、城市发展和能源等领域。
从已披露的数据来看,“十二五”期间,320多个城市在建设智慧城市上的直接投资合计超过3000亿元。业内人士估算,“十二五”期间用于建设智慧城市的投资总规模将可能高达5000亿元。随着更多城市启动智慧城市建设,“十二五”期间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将带来2万亿元的产业机会。
智能交通更被看好
据了解,智慧城市的涉及范围很广,包含了医疗信息化、社保信息化、智能建筑、智能交通、教育信息化等多个领域。而其中,智能交通是分析人士较为关注的。
华宝证券TMT分析师吴炳华表示,目前来看,前景较确定、有望率先发展的细分领域主要包括智能交通、智能城管和智能医疗等领域。此外,涉及教育、社保等公共民生领域的智能化建设也有望渐次推进。因为目前来看交通过于拥挤等问题较为明显,而智能交通则可以较好地改善这一领域。
事实上,智能交通行业是目前智慧城市建设投入中投资最大、覆盖范围最广的细分领域。交通运输部近日的《交通运输业智能交通发展战略(2012-2020年)》中也提出,到2020年总产值规模超过千亿元。
国泰君安表示,城市交通供需矛盾逐渐加大,在基础道路设施供给有限增加的情况下,智能交通成为缓解矛盾的首选手段。随着智能交通系统集成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智能交通单个项目投入规模有望逐渐加大。随着城市智能交通千万级等项目增多,实力型大公司有望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由于相关项目对公司的资金实力、技术水平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相关龙头公司有可能凭借资金和规模实力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业绩加快增长。
警惕相关软件板块解禁压力
事实上,对于智慧城市所带来的机会,上市公司已有所布局。如中国联通之前就已经了"智慧城市"战略,而中兴通讯近期则了“ZTEI-City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据悉,上海浦东智慧城市研究院通过进一步整合大学、企业等多方高端研究力量,在去年率先的《智慧城市指标体系1.0》基础上,从智慧城市的实践出发,进一步遴选和优化指标体系,形成了更具有实践意义和操作性的《指标体系2.0》。《指标体系2.0》主要可分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务、智慧城市信息服务经济发展、智慧城市人文科学素养、智慧城市市民主观感知、智慧城市软环境建设等6个维度,包括18个二级要素、37个三级指标。为了便于广大读者学习、了解《指标体系2.0》,本刊全文刊发这一重要文件。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
智慧城市是指综合利用各类信息技术和产品,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互动化、协同化、融合化”为主要特征,通过对城市内人与物及其行为的全面感知和互联互通,大幅优化并提升城市运行的效率和效益,实现生活更加便捷、环境更加友好、资源更加节约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实现以“智慧”引领城市发展模式变革,将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在公共行政、社会管理、经济发展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和聚合发展,推动形成更为先进的区域发展理念和城市管理模式。因此,为进一步科学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评估,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特制定《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以下简称“指标体系”)。
一、相关说明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主要是在《智慧城市指标体系1.0》基础上,基于城市“智慧化”发展理念,统筹考虑城市信息化水平、综合竞争力、绿色低碳、人文科技等方面的因素综合而成,目的主要是为了较为准确的衡量和反映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进度和发展水平,为进一步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有益参考。相关指标的确定主要本着以下原则:一是指标具有可采集性,历史和当前数据采集是可靠方便和科学的;二是指标具有代表性,可较全面反映某个方面的总体发展水平;三是具有可比性,不同城市间、城市不同历史阶段可根据指标进行科学比较;四是指标具有可扩展性,可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对指标体系内容进行增减和修改。
二、指标体系
根据以上的原则以及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指标体系”主要可分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务、智慧城市信息服务经济发展、智慧城市人文科学素养、智慧城市市民主观感知、智慧城市软环境建设等6个维度,包括18个要素、37个指标。
1、智慧城市基础设施
指保障智慧城市各项功能通畅、安全、协同运作的相关基础设施。主要包括1个要素,3个指标。
1.1宽带网络建设水平。指各类有线和无线形式的宽带网络在城市中的建设应用水平。包括3个指标。
1.1.1家庭光纤可接入率。光纤接入是指局端与用户之间完全以光纤作为传输媒体。光纤接入覆盖率是反映了城市基础网络设施发展水平核心指标之一。
1.1.2主要公共场所无线网络覆盖率。指交通枢纽、商业集中区、公共活动中心等主要公共场所无线网络覆盖率。
1.1.3户均网络接入水平。指城市内每户家庭实际使用网络的平均带宽(包括各种家庭网络接入方式)。
2、智慧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务
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务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最核心领域,主要包括智慧化的政府行政、道路交通、医疗卫生、教育、环境监测、安全防控、能源管理、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管理和服务,是城市居民生活智慧程度和幸福感的直接影响因素。主要包括8个要素,16个指标。
2.1智慧化的政府服务。指当地政府部门整合各类行政信息系统和资源、提供开放协同、高效互动的行政服务方面的发展水平。包括2个指标。
2.1.1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办理水平。指可实现全程或部分环节网上办理的区域内行政审批事项占总数的比例。
2.1.2政府非公文网上流转率。指政府非公文通过网络进行流转和办理的比例。
2.2智慧化的交通管理。指通过信息化技术,改善车辆通行效率,提高交通流畅度,优化市民出行体验,使城市交通管理更为精细化和智能化。主要包括2个指标。
2.2.1智能公交站牌建设水平率。指智能化的电子公交站牌(指至少能提供车辆位置信息,包括轨道交通)在城市所有公交站牌中的比例。
2.2.2市民交通诱导信息使用率。本指标针对驾车出行的市民。指在驾车出行的市民中,经常使用交通诱导信息提示的比例。
2.3智慧化的医疗体系。指市民可切实享受到的具有便捷性、准确性的医疗卫生服务。主要包括2个指标。
2.3.1市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指拥有电子健康档案的市民所占的比例。
2.3.2病历电子化率。指城市内实现病历电子化的医院占医院总数的比例。
2.4智慧化的环境保护。通过各种传感终端和感知网络,对环境进行实施监控的水平。主要包括2个指标。
2.4.1环境质量自动化监测比例。指通过信息化手段对大气和水实现自动化实时监测的比例。
2.4.2重点污染源监控水平。对城市内重点污染源的信息化监控比例。
2.5智慧化的能源管理。指城市能源管理的智能化水平,这是体现城市绿色低碳的重要指标。包括3个指标。
2.5.1家庭智能表具安装率。指居民家庭中安装智能型电、水、气表具的比例。
2.5.2新能源汽车比例。指新能源汽车在城市所有机动车辆中所占比重。
2.5.3建筑物数字化节能比例。指城市乙级以上办公楼中采用信息化技术实现节能降耗的比例。
2.6智慧化的城市安全。包括城市应急联动、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消防管理、防控犯罪等领域。主要包括2个指标。
2.6.1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系统建设率。指城市管理各个领域中对重大突发事件信息化应急系统的建设水平。
2.6.2危化品运输监控率。指对各类危化品运输车辆的实时监控比例。
2.7智慧化的教育体系。指市民获得各类教育资源和信息的便捷、精准程度,以及教育设施的信息化程度。主要包括2个指标。
2.7.1城市教育支出水平。指用于教育方面的硬件和软件的财政性教育支出占地区GDP的比例。
2.7.2网络教学比例。指通过信息化手段接受网络教育的人群比例。
2.8智慧化的社区管理。指依托信息化手段,对社区(以居委为单位)管理中的居民管理、信息推送、养老服务等提供便捷。主要包括1个指标。
2.8.1社区综合信息服务能力。拥有各类综合性信息服务系统的社区在所有社区中所占的比例。
3、智慧城市信息服务经济发展
主要指由于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而催生衍化或支撑智慧城市建设运行的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情况。主要包括2个要素,5个指标。
3.1产业发展水平。指城市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总体实力。主要包括2个指标。
3.1.1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主要用于衡量信息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
3.1.2信息服务业从业人员占社会从业人员总数的比例。智慧城市信息服务业从业人员占社会从业人员总数的比例。
3.2企业信息化运营水平。指通过信息化系统支撑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水平。主要包括3个指标。
3.2.1企业网站建站率。指拥有网站的企业占企业总数的比例。
3.2.2企业电子商务行为率。主要指企业在采购和销售等过程中是否具有电子商务行为。
3.2.3企业信息化系统使用率。指企业在研发、生产和管理过程中使用各类信息化系统的比例。
4、智慧城市人文科学素养
主要衡量市民对智慧城市发展理念的认知、对基本科学技术(包括信息化技术)的掌握,以及市民网络化程度等。主要包括3个要素,4个指标。
4.1市民收入水平。主要衡量城市居民富裕程度。包括1个指标。
4.1.1人均可支配收入。智慧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
4.2市民文化科学素养。主要衡量市民总体文化水平,以及基本科学文化知识在市民中的普及度。包括1个指标。
4.2.1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总人口比重。主要用于衡量城市居民文化水平,是反映居民文化素质的重要指标。。
4.3市民生活网络化水平。指通过应用各种智慧化的应用系统、技术和产品,实现智慧化的生活。包括2个指标。
4.3.1市民上网率。指经常上网的市民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
4.3.2家庭网购比例。指经常进行网络购物的家庭的比例。
5、智慧城市市民主观感知
主要以市民主观感知性的指标为主,采取抽样调研的形式,对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重要方面进行评价和衡量(采用主观打分的方式,非常满意为10分,非常不满意为0分)。主要包括2个要素,6个指标。
5.1生活的便捷感。指市民在出行、就医、办事等各方面的便捷程度。包含3个指标。
5.1.1交通信息获取便捷度。主要指市民日常出行过程中获取各类交通信息的便捷程度。
5.1.2城市医疗信息获取便捷程度。主要指市民在就医过程中,获取各类医疗服务信息方面的满意程度。
5.1.3政府服务信息获取便捷程度。指市民通过信息手段获取政府管理服务相关信息的便捷程度。
5.2生活的安全感。主要指市民在城市生活中,对食品药品安全、环境安全、交通安全等方面智慧化程度的满意度。包括3个指标。
5.2.1食品药品安全电子监控满意度。指市民对食品药品的安全的电子监管和追溯的满意程度。
5.2.2环境安全信息监控满意度。指市民对城市环境污染治理和监控、突发事件等方面的信息化监控满意程度。
5.2.3交通安全信息系统满意度。指市民对城市交通安全信息系统建设(包括道路交通安全、轨道航空交通安全等)的满意程度。
6、智慧城市软环境建设
主要包括在智慧城市发展方面的规划设计、环境营造等。主要包括2个要素,3个指标。
6.1智慧城市规划设计。指当地政府部门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考虑和框架设计。包括2个指标。
6.1.1智慧城市发展规划。主要指当地政府是否已提出或实施智慧城市(或类似)的城市发展规划。
6.1.2智慧城市组织领导机制。主要指当地政府是否已经成立具有统筹协调功能的组织架构。
6.2智慧城市氛围营造。主要指是否积极召开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论坛、会议和开展市民培训等。主要包括1个指标。
6.2.1智慧城市论坛会议及培训水平。主要指通过召开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论坛、会议及培训营造智慧城市氛围情况。
三、备注
1、本“指标体系”所涉及的各项指标均所对应的时间期限为“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指标体系”将根据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实际需求进行动态调整。
2、本“指标体系”所说的“城市”特指城市化区域,一般行政区划中乡镇不包含在内。
3、本“指标体系”所说的城市市民一般指城市常住人口。
上海浦东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
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
统计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国有154个城市规划投入1.5万亿资金建设智慧城市。今年8月,国务院也明确提出,把“加快智慧城市建设”作为重点任务,目前智慧城市试点累计数量已达193个。但遗憾的是,有权威专家表示,迄今没有一个城市让智慧城市“名副其实”。不少城市把饼画得很大,却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内容,老百姓最渴望通过信息系统得到解决或者改善的看病难、办事难、交通拥堵等主要问题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
在另一个层面,部分城市的排水系统、道路规划等重要基础设置尚未完善,其决策者就已经被智慧城市的概念炒作冲昏了头脑,开始瞄准各种高新概念进行冲刺。笔者并不反对这些城市管理者以前瞻性的眼光进行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但是万丈高楼平地起,智慧城市也不可能是空中楼阁,其必须是在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完善之上的智能化升级,这些基础设施不完善,甚至是严重匮乏,对老百姓的影响肯定要比是否建成智慧城市严重得多。
我们不排斥一些城市在医疗、邮政、行政管理等领域的信息化建设一步到位,因为这些本身就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在有很多城市在建设智慧城市方面一哄而上,已经和基础设施建设出现了本末倒置。如果说一个城市连最基础的服务功能尚不完善,那么智慧城市的意义何在?
有关专家表示,智慧城市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充分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实现信息的全面感知、互联、计算和融合应用,从而满足公众服务、社会管理、产业运作等各种行为活动的需求,从而构建出的全新的信息化城市形态。信息技术只是智慧城市的载体和手段,其背后仍然是人的智慧和现代化的城市管理理念和发展模式。
智慧城市体现在高度数字化、网络化、精准化、智能化的信息集合体,其目的是把城市的各种资源有序地集约起来,提高城市的管理水准、运营效率。例如智慧交通,当城市面临交通污染、交通瘫痪时,可通过交通信号的合理调度、交通工具的合理安排,最大程度改善交通拥堵或者空气污染状况;再如智慧医疗,当某个医院治不了某个病情,就可以通过互联网,让其他医院帮忙治疗或者共同会诊,从而最高效地解决一些治疗难题。
毫无疑问,智慧城市建设既是创造性的,也是务实的。但是到目前为止,关于智慧城市的内容几乎全是某城市宣布建设方案、某城市建设新区等,很多城管管理者将其像建设菜市场一样来考虑,认为只要搭个框架就成功了,对于实质上能做些什么,会有哪些实在的效果,似乎关心得不够。尽管一些城市提供了智慧城市的具体做法,但在口号之后就不了了之,再无下文。
>> 智慧城市背景下的智慧企业发展 智慧城市背景下的智慧企业建设 智慧城市背景下的智慧环保建设 上海 打造中国“智慧城市”样本 智慧城市背景下的城市规划创新初探 探究“智慧城市”背景下的城市规划创新 “智慧城市”背景下的城市规划创新 “互联网+”时代下的智慧医疗调研分析 智慧照明,光影下的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背景下的档案信息化 网络安全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 "互联网+"背景下智慧城市的发展 智慧城市与智慧园区的发展 科技打造“智慧城市” 打造智慧城市 着力打造智慧城市 打造“智慧城市”的禅城路径 重庆:打造西部智慧城市的楷模 打造智慧城市的扬州样本 信息化技术下的智慧城市与智慧校园建设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5-8-17.
[2]上海市政府网站.上海市推进“互联网+”行动实施意见[EB/OL].http:///2016-02/16/c135102946.htm.2016-2-16.
[3]上海城市创新经济研究中心. 互联网+交通:万亿级新经济,打造面向未来的城市智能交通体系[EB/OL].http:///index.php?c=msg&id=828&,2016-3-8.
[4]贺珊.浅谈广州市地铁导向系统的设计[J].美术大观,2009,(07):32-35.
[5]刘德礼.地铁乘客导向标识的探讨[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 2009,(05):63-65.
[6]鲍宁,董玉香,苏涛.北京地铁车站导向标识系统调查分析[J].都市快轨交通,2009,(06):23-28.
足不出户,只需手指一点,就可以轻松参与和办理公共事务。出门在外,只需触动手指,就可看到实时路况照片,避开拥堵的路段,制定最合理的出行线路图。事实上,你只需小小一张卡,就能办理社会保险、医疗卫生、住房公积金、老年人优待、图书借阅、金融等多个业务,省掉“周身卡”的烦恼。一份电子病历可以跟踪一个人一生的健康状态,而通过预约挂号和远程医疗服务,“看病难、看病贵”或许将不再是令人烦恼的问题。以上事例并非夸张,这些都是近年来广州市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果。
作为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和市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支撑,智慧城市建设正被国内越来越多的城市所重视。广州市作为中国第三大城市,拥有毗邻中国港澳的独特地缘区位优势,更有“千年商都”形成的商贸优势,以及敢为人先、海纳百川的人文优势。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经济社会发展迅猛。当前,广州市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和城市化成熟阶段,经济发展将从依靠要素投入为主向创新驱动转变,广州迫切需要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创新社会管理服务,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
为顺应世界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和新型城市发展趋势,广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智慧广州”的战略决策。广州市科技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吴奇泽在接受《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专访时表示,智慧城市建设已经上升至引领城市发展的核心战略,目前广州市的智慧城市建设才刚刚起步,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还需不断深化和努力。而未来广州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是,至2015年,初步形成智慧城市运行体系,实现信息网络广泛覆盖、智能技术高度集中、智能经济高端发展、智能服务高效便民,成为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先行示范市。
打造智慧城市之树
事实上,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坐拥三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城市,广州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有着良好的信息化基础。
广州市的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占全国一半以上,互联网普及率为72.9%,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网络实现城区全覆盖,无线局域网接入点16万个,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在重要公共场所为市民提供免费无线上网服务。目前,广州信息化综合发展指数达到0.946,跨入全球中高水平城市行列,信息化基础设施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信息化应用水平较高。
与国内一些城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所不同的是,由于在信息化基础设施方面的优势,广州市并不是以发展信息技术或者产业智能化等某一方面为特点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而是更加注重从整体布局,将城市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考虑进了智慧城市建设项目中,绘制出了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树形”结构图。
在智慧城市“树形”框架中,智慧新设施是“树根”、智慧新技术为“树干”、智慧新产业为“树枝”、智慧新应用新生活为“树叶”。通过学习吸收国内外先进城市的先进理念,结合广州市实际情况,广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智慧广州新设施、推进智慧广州新应用、发展智慧广州新产业、发展智慧广州新技术、创造智慧广州新生活“五个新”的工作任务。
“要植好智慧城市‘树根’,就要建设一批智慧新设施;要养好智慧城市‘树干’,则要突破一批智慧新技术;通过发展一批智慧新产业,壮大智慧城市‘树枝’;推进一批智慧新应用,从而丰满智慧城市‘树叶’;通过创造智慧新生活,结出智慧城市‘果实’。”吴奇泽说。
为植好“树根”,广州市近年来大力推进智慧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了国家级超级计算中心、城市大数据信息资源库、一批国际云计算中心和数据中心,推进了光纤到户、无线城市、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网络等宽带网络工程,提升了广州信息通信枢纽功能。
在智慧新技术方面,广州市的目标是通过在物联网、云计算、新一代通信网络、移动互联网、高端软件、智能终端、大数据、高性能计算等前沿领域突破一批核心共性技术,拥有一批国际水平的自主知识产权,从而实现成果转化应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在智慧产业方面,广州市希望通过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名牌智能产品,以实现生产制造全流程智能化和节能环保应用和传统优势产业的智能化。
在智慧新应用方面,广州市通过建设政府智能化办公决策平台,建设城市智能化管控中心和智能化视频监控体系,实施公共安全智能化工程,推进城市规划和地下管线管网智能化,建立了管理、执法、监督和社会公众参与“四位一体”的城市综合管理体系,丰满了智慧城市“树叶”。
在创造智慧新生活方面,广州市重点推进了智慧人文教育、智慧医疗、智慧社保、智慧人才等民生服务工程,通过建设生态环境感知监控、智能家居、智慧社区等工程,营造了智能化生活环境。
突出人的主体地位
3月18日,在位于广州市天河区中山大道西的联通3G体验中心内,工作人员正耐心地向前来咨询智慧应用的市民作讲解。尽管不是周末,前来3G体验中心咨询和体验的市民依旧络绎不绝。在这个面积足有500多平米的中心内,展示着联通与第三方合作伙伴合作开发以及自身独立开发的18款应用软件,产品种类从智慧交通到智慧金融,智慧能源等覆盖齐全。
智慧广州办公室徐玲向《中国经济和信息化》的记者介绍说,在智慧应用方面,体验中心共分了政务、制造业、交通业、教育业、金融业、医疗、传媒和快消连锁等行业进行展示。“我们以这个八个行业的重点项目为切入点,利用联通本身在移动信息化应用方面的优势,与智慧城市项目合作,形成了一系列产品,推动城市的智能发展。”
体验中心的工作人员李先生拿起展示台上的一部手机,向前来咨询的市民说:“以行讯通为例,安装了这个软件后,用户不仅可以免费获得实时路况及公交车到站信息,还可以获得包括停车泊位、地铁服务、实时飞机火车信息查询等共计11项智能交通信息服务。”
记者随即体验了一下行讯通的“实时公交”内容,通过在“实时交通”模块内的“线路查询”方框中输入“11路”公交车编码,手机屏幕上很快显示出该线路公交车辆在全程各站停靠的实时情况,并能选择自动更新最新停站位置。方便还不仅于此,工作人员李先生介绍说:“人们还可以在软件上设置闹钟,如我下班的时间为6点,我设置闹钟时间为5点59分,软件到时会自动提醒我所乘坐的公交车到站台的距离,方便我做好乘车准备。”
“我们很强调百姓,智慧城市就是要以人为本,要充分考虑老百姓的需求,为他提供方便。”吴奇泽说。在他看来,不管一个人愿不愿意,都要接受信息技术的使用和应用。信息技术从产生发展到现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所以每个人都要去了解、去学习、去掌握、去享受它。
目前,广州市推进的智慧应用主要有智能交通、电子政务、城市综合管理、智慧医疗、智慧社保卡等内容,着力突出人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以发展最为成熟的智能交通为例,广州城市轨道列车在途监测与安全预警关键技术列入科技部863计划;手机“行讯通”为市民免费提供路况信息、实时公交、停车服务、的士查询、出行规划等信息服务;在全国大城市公安机关中首创推出的手机“警民通”,则为市民免费提供全市路况地图、交通信息、交通违法查询、出入境办理等智能化服务。
张师傅是一位在广州开了20多年出租车的老司机,他告诉记者,即使到现在,在广州仍有许多路他不知道该怎么开,“但是有了行讯通就方便了”。张师傅向记者点开行讯通应用的“出行规划”功能模块,使用者只要在方框内输入自己所在的位置,或者想要出发的起始地点,并在另外一个方框内输入自己的目的地,系统就会自动告诉他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是里程最短的路,另一条则是时间最短的路。
对于自驾车一族的车主而言,有了行讯通,可以避开堵车路段。点击行讯通的“路况信息”功能模块,手机屏幕上便显示出一张广州中心城区的路网交通地图。与一般手机导航地图不同的是,在这张地图上,全市各主要交通干道,以及每条主干道的不同路段,都被标注了绿色、橙色以及红色、灰色等不同颜色的色块。地图主页面上的注释信息还标明了绿色代表畅通,橙色代表缓慢,红色代表拥堵,而灰色的路段则暂无数据显示。车主据此就可以根据车行前方路段的色彩信息,判断哪条路比较堵,提前绕行。
而在2013年1月中旬推出的手机软件 “警民通”,在全国大城市公安机关中属首创,它最大的亮点是可以实时浏览交通监控照片,直观了解路况。通过此软件,全市路况监控照片每3分钟更新一次。除了实时路况信息,这款软件还具备网上车管所的手机应用功能,包括补、换领机动车行驶证、变更机动车或驾驶人联系方式,以及机动车、驾驶证信息查询、网上办理进度查询和交通违法信息查询等22项业务,大大提高了市民的办事效率。
除了智能交通,在电子政务方面,广州市也是颇有特色。为深入推进政府服务网上办理,广州市创新性地提出“以网办为原则、不网办为例外”的建设要求。
2012年12月,广州市网上办事大厅正式开通,571项政务实现网上办理,广州基本实现了政府网上办公,建成了覆盖市、区、街、社区的电子政务网络。截至2012年底共有41个单位的571项政府服务实现网上办理,累计网上业务办理量超过4433万笔,减少市民和企业上门办事次数超过4126万次,节省时间超过1.2亿小时,节约社会成本超过1.6亿元。
在智慧医疗方面,广州市统一全市医疗机构诊疗卡,推进建立全市医疗机构的集约式预约诊疗服务等应用,全市共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超过1000万份。吴奇泽说:“以前去医院看病,都要分别办理医疗卡,非常麻烦。现在有了一个统一的诊疗卡,在三甲医院都可以看病,目前在尝试开放市民服务门户,在手机智慧医疗方面,也会有进一步推进。”
在智慧社区建设上,广州市初步建成华新智慧社区等试点,越秀社区管理网格化系统、番禺智慧社区电子巡更等投入试运行。智慧社区主要分为便民服务和政务两个方面。广州市在社区推动光纤到户,便民自助终端,社区电子商务等一系列便民服务。广州市通过在试点社区建立政务服务平台,将市民办理的信息通过平台分发给后台的各个部门审核,然后再将处理结果发回服务平台,市民就可直接在服务中心取结果。“我们希望市民在社区的服务中心就可以把事项都办理好,服务就在家门口。” 吴奇泽说。
智慧点亮未来
2013年是广州市智慧城市正式启动试点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广州市的智慧城市建设重点是在智能交通、智能港口、政府网上行政审批、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环保等领域启动试点应用建设,同时在其他领域开展应用规划,年底前完成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立项,落实建设资金。而2014-2015年上半年则为广州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全面推进阶段。广州市将全面启动和推进方案所涉及领域的试点应用建设,以规模化应用推动自主的智慧城市核心技术产业化,形成应用与产业的互动机制。2015年下半年为广州市智慧城市的验收阶段。智慧城市示范应用使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将得到显著提升,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慧城市核心技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导的信息技术产业迈上新台阶。
“智慧广州建设注重以人为本,立足便民高效,能让市民实时感受触手可及的便捷、实时协调的高效、和谐健康的绿色和可感可视的安全。”吴奇泽说,通过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广州市的城市运转效率逐步提高,未来市民的生活将会更加便利,生活质量也会更高。
首先,广州市市民可以随时随地享受到高速便捷、低价优质的网络服务。到2015年,广州互联网普及率达到80%以上,企业平均接入带宽达到100Mb/s,家庭平均接入带宽达到30Mb/s,无线局域网接入点突破30万个,90%以上的市民将通过网络享受工作、生活、学习等服务,市民信息素质明显提高。
其次,市民可以足不出户参与和办理公共事务。市民可通过政府门户网站、网络问政平台、社会保障卡、市民网页等载体,以及电话热线、自助终端、移动终端和数字电视终端等渠道参与公共事务。
通过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市民饮食将更放心、出行更便捷、就医更方便、学习更轻松。例如,通过安装在食品上的电子标签,实现食品从源头到餐桌的全程安全监控。智能交通使人们借助于智能手机终端,预知出行道路情况,避开拥堵的路段,制定最合理的出行线路图。智慧医疗能让居民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跟踪个人一生健康状态,预约挂号和远程医疗服务将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难题。智慧教育将建成市民综合学习平台,整合共享全市优质教育信息资源,为市民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智慧金融通过金融综合管理系统,实现资金的无障碍全区域安全流动。数字家庭通过信息技术与家庭电器的进一步结合,创造出智能化的家庭环境,让人们通过手机远程控制家里的灯光、家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