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智慧交通的关键技术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第二课堂;留守儿童;关爱机制;和谐社会
十六届六中全会将“建设和谐社会”作为我国今后一段时间的奋斗目标。中国心理学会前任主席张侃认为和谐是人类心理的本质。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与农业人口流动问题的突出在于主体人群—留守儿童。据201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表明,我国平均外出时间超过半年以上者(流动人口)有12107万人,其中从乡村流出城市的有74%。段成荣,周福林调查表明,全国留守儿童数量在2290.45万人。留守在家的小孩长期与父母长期分离,内心没有安全、成功与幸福。他们在遇到问题时,也常采用极端或简单的方式来解决,留守儿童所表现出来的问题,给社会各界带来了挑战。
一、政府措施
(一)国家加大政策倾斜
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国家也在不断探索一些可行的办法,如“免费午餐”的推广,寄宿制学校的完善,这些都为留守儿童的身体素质发展以及朋辈情感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对于解决留守儿童,往往是治标不治本,许多地方对于留守儿童的政策机制或民工返乡就业工作,力度不大,关键是一些关于就业机会的拓展,吸引外出务工人员留在家乡工作,才是最主要的。
(二)当地政府积极挖掘本地资源
我们在安徽滁州市来安县新安镇新安小学了解到,尽管他们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但我们发现工作中许多地方需要完善。我们也发现,他们当前遇到最大的问题是吸引外资以及本地筹措资金有限,同时由于农业经济带来的农民收入非常有限,而工业经济在山区难以发展,出现发展的瓶颈,如何做出精品农产品,做出广西特色乃至全国特色,形成亮点经济,可能才是未来发展方向。
(三)政府相关机构通力合作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不是一朝一夕,或某一个部门能做好全盘工作的。因此除了政府行政机关外,一些相关机构需要通力合作。
1. 教育局做好各项教育落实工作
由于留守儿童大部分都是学龄儿童,因此,如“免费午餐”和“留守儿童之家”活动的落实与探索都是通过教育部门来进行的,教育局要分配资源到各学校,对当地的留守儿童有一定的数据,然后根据比例高的地方进行针对性的帮扶活动。从河海大学文天学院2013年大学生暑期实践团队调研发现,示范点与整体经济与人力投入不足,只是处于初步探索时期,推广性工作仍然艰巨。
2. 县妇联做好关爱活动的主力军
关爱儿童是各地县妇联工作的重点之一,留守儿童比例高的地方,应该将留守儿童的关爱问题放在优先解决的问题。从我们社会实践团队调研发现,当地的县妇联也在探索诸如“家长学校”等模式,但存在经济投入不足,专业人员缺乏,因此结合外部支援,内部培养相关专家是目前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3. 县团委做好社会组织中介力量的角色
团委具有行政与社会组织的双重性质,因此团委应该发挥其与社会各界的优势,做好中介力量,推动政府方针政策的制定,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县团委的主要抓住西部志愿者活动,以及与社会大学生实践团队进行合作,形成结对子活动,推动留守儿童工作进一步完善。
二、家庭教育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
留守儿童主要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因此要多向他们普及尽可能多的教育方法,以及让他们了解当前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避免溺爱教育和任期发展。对于常年在外地的父母,应该常常与小孩进行沟通和交流,多问他们自己的想法与对某件事情的态度,这样可以指导他们自己如何去做,也可以让小孩感受到,父母对他们是如此的关心,而不是离开家就不管他们。
三、需要更多的社会组织推动留守儿童关爱机制的建设
对于留守儿童的关爱,2004年以来,理论研究已经非常丰富,现在主要是推动留守儿童机制建设。因此各级社会组织都应该为此做出应有的努力,为人力资源大国做出自己的努力。作为大学生,应当积极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投入各项实践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锻炼自己的意志,从实践中认识自己,理解自己,用自己的心理世界了解另外一个心理世界,达到互助与成长。
四、结语
留守儿童机制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国家应该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差异问题;当地政府应该挖掘本地优势资源,以国家“三农”优惠政策为契机,为富裕当地为己任,做好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与就业工作;教育局、学校、家庭以及大学生社会实践等社会组织应该落实相关政策、推动留守儿童关爱机制的试点与推广,为留守儿童创造美好未来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促进心理和谐,构建和谐社会——中国心理学界召开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座谈会[Z].2007,39.
[2] 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29(1):29-36.
[3] 林斗秀,张承宗,熊昕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农村留守儿童感恩父母情怀的分析[J].青年与社会,2012,4:172.
>> 物联网关键技术中的基于云计算关键技术神经智能电网控制系统应用研究 论关键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 自动化系统关键技术在智能变电站的应用 智慧城市建设中智能交通系统关键技术概述 物联网关键技术及其在煤矿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物联网关键技术在食品溯源中的研究与应用 物联网关键技术在通信运营中的应用 “智能微尘”成物联网应用关键技术 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关键技术的智慧城市应用体系综述 物联网中的关键技术 JAVA中的关键技术在无纸化考试系统中的应用 浅析建筑智能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 浅谈OFDM系统在移动通信应用中需解决的关键技术 论PLC关键技术在电气工程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PLC关键技术在电气工程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光纤通信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及其关键技术分析 探讨物联技术在高速公路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大规模电力控制系统中的基于智能变电站关键技术应用研究 浅谈智慧交通监控系统的关键技术应用及监理措施 智慧城市信息系统的关键技术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百度文库. 智慧园区[EB/OL].[2012-10-08]. .
[3] 百度文库. 物联网[EB/OL].[2013-03-29]. .
[4] 祝敬国.博物馆数字化的概念思考[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04(8):10-15.
[4]曾斌,田峻.智能建筑工程[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
关键词:智慧城市;无线传感器网络;智能交通系统;交通预测;交通控制
中图分类号:TP212;TP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号:2095-1302(2017)02-00-02
0 引 言
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提高交通系统效率能极大地提高经济效益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智能交通控制在解决交通拥堵方面非常重要。新兴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在交通管理和控制方面有着极好的前景,这些具有集成计算和无线通信能力的,应用电池供电的低功耗交通传感器节点将极大地改变实时交通数据查询的前景。这些无线传感器价格低廉,容易部署,但设计基于传感器的智能交通控制系统依然具有极大的挑战性。本文主要讨论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智能交通系统所使用的一些关键技术。
1 智慧城市的提出
2009年,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城市信息化、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方向和趋势,特别是物联网、云计算概念的相继提出,打破了传统城市发展思维,实现以知识、技术、信息等创新要素为增长动力的“智慧”运行,即智慧城市理念的提出[1]。本文只从智能交通系统建设这一领域来研究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一些关键技术。
2 城市交通系统目前存在的问题
交通拥挤、事故频繁以及与之有关的能源和环境等问题严重困扰着世界各国城市,影响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智能交通系统(ITS)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有效方法,包括我国交通学者在内的世界各国专家对城市交通问题进行了大量分析和研究,并从多方面、多角度提出缓解城市交通问题的方案,认为综合交通监控系统(ISCS)是智能交通系统关键的一环。对交通信息的获取、信息共享网络通信、交通信息获取与融合以及交通信息数据库管理等方面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城市交通问题是一个复杂性很高的世界性难题,需要从多方面综合解决,本文针对城市道路交通信息获取关键技术,多角度分析、研究如何增强信息沟通以缓解城市交通的问题。
3 智能交通系统(ITS)建设中所使用的WSNs的特点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WSNs)的ITS的成功或失败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这些因素由WSNs自身的特点决定,无线传感器网络(WSNs)具有如下特点[2]:
(1)费用低。为了让WSNs成为可替换其它技术的方法,一个基于WSN的系统必须费用低廉。这意味着通过使用尽可能少的节点来减少布置和维护的花费,保留更多有价值的功能到较少的节点组。
(2)生存时间。系统基础设施的部署会带来相关的投资,WSNs的好处在于依赖该系统所使用的时间,对于功率受限的WSNs而言,时间长度将由网络减少功率消耗的能力和使用额外电源供应能力决定。
(3)灵活性和扩展性。一个系统除了可以正常操作外,还必须能够适应不同的应用环境,这包括不同的交通条件和智能车辆在系统中的渗透率。同时必须允许系统成长,成长包括用户数量增多或者是它所覆盖的范围增大,因此必须提供给WSN系统自组织的能力。
(4)鲁棒性和容错性。部署在道路上的传感器节点容易遭受不利的情况,如经过节点上方的车辆会将其碾压或恶劣的天气条件可能导致节点本身失效或功能失效。因此提出了物理保护的要求。此外,由于恶劣条件或电池耗尽,若单个节点失效,整个网络的操作不能受到影响,这意味着必须提供网络冗余或可代替机制以保证连接。
(5)合适的服务端质量保证。根据系统功能,必须满足不同服务端质量(QoS)参数,其中包括可靠性(可参考交付到目的地数据的正确接收率),延迟,以及某些情况下的带宽。车辆安全是ITS最大的要求,因为提前报告即将来临的危险十分关键。
4 一个基于WSNs的分布式智能交通系统(ITS)网络体系结构和拓扑
一个基于WSNs的分布式ITS可实现信息查询,数据等功能,为计划所需行程而进行的数据处理采取合适的行动。因为这些任务可以独立完成,所以将它们定义成四个不同的子系统,分别为传感子系统,分布子系统,决策子系统和执行子系统。
4.1 传感子系统
传感子系统是由负责查询相关信息的所有设备组成,主要包括相关交通和道路状态信息。传感子系统的放置由遍布在观察区域的一个或几个WSNs组成(道路或停车场),通过他们的传感器检测车辆并在传感器节点之间进行有选择的无线通信,这些节点根据几种不同的基本拓扑模式来布置,分别为网状拓扑、带状和聚簇带状拓扑、星型拓扑、栅栏型拓扑等。
4.2 分布式子系统
分布式子系统(DMS)负责在一个ITS应用的不同子系统间交换信息。该系统被放置在中心位置,接收来自所有子系统的通信请求,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服务,负责传送传感数据到决策子系统。
4.3 决策子系统
决策子系统(DMS)负责计划必要的行动以达到系统目标。分配给该子系统的任务可以分成三个不同的组。包含的第一个任务组,目的在于数据存储和处理,它处理到达决策子系统的大量数据,过滤并存储相关信息,进行相应的评估;第二个任务组则根据应用目的处理来自不同数据源的交通信息;第三个任务组负责提出控制命令即管理网络。
4.4 执行子系统
执行子系统根据智能交通系统应用的目标采取所需的行动以促进运输流的改变,主要由向驾驶员提供图像和声音刺激的设备组成。
5 结 语
在本论文中,笔者探讨了目前最先进的ITSs中WSN的应用。在这些应用中,WSNs的使用减少了系统安装和维护的费用。而且传感器节点尺寸小、易携带,可以安装在有线传感器不能安装的基础设施上。虽然大部分应用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对于已经存在的交通系统显示出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侯远志,焦黎帆.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研究综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24):94-97.
[2] Chowdhury M, Wang K-C, Fries R. A distributed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system for transportation safety and security. In Sensors, and Command, Control, Communications, and Intelligence[Z].Technologies for Homeland Security and Homeland Defense VI,Carapezza EM (ed.).SPIE: Orlando,FL,USA,2007.
[3]席晓晶. “智慧城市”时代“物联网”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J].物联网技术,2016,6(5):55-56.
[4]张晓东.无线网络技术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物联网技术,2016,6(11):90-92.
[5]申来明,杨亚龙.智能交通GPS定位客车视频监控系统应用研究[J].物联网技术,2014,4(5):42-44.
[6]岑鑫明,马润斌,刘海峰.智能交通助力智慧城市建设[J].中国公共安全,2012(11):94-97.
关键词:智慧城市 智慧技术 物联网技术
0 绪论
如今,中国城市化的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同时,在多数城市中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如何兼顾城市的高速发展和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和存在的各种实际问题,是摆在每一个城市管理者面前的重大挑战。随着各种智能化应用的兴起,城市信息化正向智能化发展[1],用数字化手段统一处理城市问题,已成为建设和谐城市的有效途径。
1 智慧城市
1.1智慧城市的定义及关键技术
“智慧城市”的概念源自IBM公司2008年提出的“智慧地球”理念[2]。“智慧城市”的定义为: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其实质是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
建设“智慧城市”离不开物联网、互联网、无线网络、云计算等关键技术的支撑。其中,物联网是建设“智慧城市”最为重要的技术之一。
1.2国内外智慧城市发展状况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全球普遍的信息化浪潮[3]。美国率先提出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和全球信息基础设施计划,接着,欧盟又着力推进“信息社会”计划,并确定了欧洲信息社会的十大应用领域,作为欧盟“信息社会”建设的主攻方向。最近欧盟委员会更将信息和通信技术列为欧洲2020年的战略发展重点,制定了《物联网战略研究路线图》。
在国内,尤其是近两年,智慧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呈星火燎原之势:北京、天津、上海、沈阳、南京、无锡、杭州、厦门、广州、深圳、成都、长沙、西安、昆明等多个城市将智慧城市的建设提升到战略层次[4]。以上海市为例,“十二五”期间,上海市将率先构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这也是进一步延伸世博后续效应的重要内容。
2 物联网
2.1物联网概念及其特征
“物联网”就是由多个具有更透彻感知能力的传感器形成的自组织、智能化多传感网络体系,再辅以智能化的计算与泛在的互联技术支撑,从而实现信息的协同融合、泛在聚合、交互共享、智能处理的过程,最终构建成物―物互联的综合智慧网络[5]。
与传统的互联网相比,物联网有其鲜明的特征。
首先,它是各种感知技术的广泛应用。物联网上部署了海量的多种类型传感器,每个传感器都是一个信息源,不同类别的传感器所捕获的信息内容和信息格式不同。其次,它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上的泛在网络。通过各种有线和无线网络与互联网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还有,物联网不仅仅提供了传感器的连接,其本身也具有智能处理的能力,能够对物体实施智能控制。从传感器获得的海量信息中分析、加工和处理出有意义的数据,以适应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
2.2物联网技术发展现状
物联网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物联网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物联网在安防、电力、交通、物流、医疗、环保等领域已经得到应用,而且应用模式正日趋成熟。
3 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内涵关系
3.1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内涵关系
物联网的出现和发展,为“智慧城市”的实施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和物质支撑。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是建设智慧城市的手段和工具,是承载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可以说,正是物联网技术的出现,使智慧城市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天地。物联网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基础,“智慧城市”是物联网发展的具体应用。
3.2物联网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依托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城市各领域的智慧化发展与建设。在市政领域,将实现城市市政建设的智慧化,大大促进了城市市政管理的效率。在物流领域,可以实现物品快速标识、准确定位和实时跟踪,同时提高物流管理水平,实现智慧物流的建设。在制造领域,实现生产制造的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生产设备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在交通领域,为公众提供出行参考,改善交通状况,最大限度地提高路网的通行能力,实现城市交通的智慧化管理。在医疗卫生领域[6],使人们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实时的健康监测、保健咨询和紧急呼救等服务,同时可实现医院日常管理的高度信息化和智能化,减少医疗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4 结论
智慧城市建设事关长远发展、关乎民生改善。目前,我国的城市信息化整体处于世界平均水平,以物联网技术为依托,以智慧城市为旗帜,将更有利于加速提升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与管理水平。如今,随着物联网技术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相信,在政策导向与市场拉动下,物联网与智慧城市产业也必将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数字城市:升级智慧需众人拾柴[N].计算机世界报,2009―12―28.
[3]陈聊钦.智慧城市:全球城市发展新热点[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1.
[2]IBM.智慧城市在中国[EB/OL].(2010-05-20)[2011-01-21].http:///cn/zh/.
[4]张永民.构建智慧中国的模式与对策.中国信息界,2011(6).
于是乎,慧典先锋计划落地中国。“慧典先锋计划旨在通过整合全球可复用的最佳实践模型,以及适用于不同行业和信息化水平的IBM智能运营中心,智能交通、智能水管理、和谐城市、应急等解决方案,全面促进中国建设具有国际化水平的智慧城市。”伴随着IBM的宣言,中国智慧城市典范呼之欲出。
三重保障
和中国一样,巴西也是新兴市场里智慧城市建设的先行者。2010年4月,巴西第二大城市里约热内卢发生特大洪水与泥石流灾害,785人死亡,13830人被迫逃离家园。“这暴露了城市运营中的巨大缺陷——没有灾难和危机管理的统一指挥视图,导致资源可见性和全局视图缺失,缺少全面的灾害管理计划,因而难以组织和分发执行任务。” IBM软件集团大中华区智慧城市行业产品总经理孙崇腾直指要害,“这种惨痛的教训值得任何一个城市借鉴。”
里约热内卢成功申办2016年奥运会反映其城市运营水平已大幅提升——“IBM协助洪水防治、泥石流防治和整体运营。收集水文、地质、人口、天气的资讯,通过建模分析,产生智能响应,协调城市资源,把应急时间从数个小时缩短到几分钟。”
IBM的整体规划设计、关键技术和实施保证是里约热内卢成功的三个必要条件。“智慧城市市场显现巨大潜力,很多公司磨拳擦掌。我想强调的是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个旅程。”夏然娓娓道来,“在出发前,要注意三点,这恰好是IBM的优势——整体规划设计、关键技术和实施保证。”
整体规划设计需要强大的专家团队,需要长时间的技术沉淀,“智慧城市的市场上有很多噪音,IBM希望与真正务实的合作伙伴一起,给决策者指引方向”。夏然发出了“邀请函”。
IBM软件集团解决方案部全球开发总经理沈丽琴从技术角度说明了如何才能建造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有三项基本特征: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对应信息的采集和汇聚、数据的分析和预测、决策和协调。” 从2008年提出智慧城市开始,IBM投入大量研发力量,成功承担超过2000个案例,在2011年对案例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出可移植的经验,包含在解决方案中,并建立行业资源库。
战斗在智慧城市建设的一线的孙崇腾则直接摆出了美国迈阿密SunLife体育场智能运营、两个月减少6.6%水资源消耗的美国Dubuque市水资源管理、荷兰洪水管理、镇江公交系统等成功实践,“IBM的实施能力不言自明”。
一体智慧
“从‘智慧的地球’和‘智慧城市’的理念,到‘慧典先锋计划’,IBM传达的是在中国建设全球典范智慧城市的决心和信心。” IBM软件集团大中华区战略及市场总监吴立东言简意赅。
关键词:空中交通管理;系统框架;关键技术;应用
智慧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将现有管理系统作为基础,根据系统的未来发展走向,由空中运行管理工作涉及的不同环节入手,以可靠连接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与空中交通管理基础设施为新系统的特色,同时注重人和系统之间产生的相互作用,从而使现代空中交通管理踏上新台阶。
1 智慧空中交通管理系统框架
(1)感知层。感知层相当于系统神经末梢,同时也是确保系统得以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感知层由三部分构成,分别为机场场面、航路传感器与管制中心。其中,航路传感器主要包括一次雷达、二次雷达和自动监视系统等。一次雷达的主要作用在于监视机场附近及航路上的飞行情况;二次雷达的主要作用在于监视高密度空域及终端区上的飞行情况;自动监视系统主要作用在于监视山区、丛林、沙漠及大洋空域上的飞行情况。考虑到细微故障容易造成连锁反应,使管理服务受到影响而直接威胁到飞行安全,所以感知层还要包含可对系统导航监视设备实施动态监视的传感器[1]。
(2)网络层。网络层是对复杂空管信息进行融合的重要基础,通常采用空中交通管理局域网、Internet网与航空固定通信网等相关网络技术。正是对此类网络技术的充分应用,可为全新的空中交通管理系统提供良好的互联互通支撑。
(3)平台层。平台层还可称作系统应用平台层,是指对监视数据进行应用,建立直接面向管理的应用型平台,根据不同的应用服务类型,可分为交通服务、计划管理、流量管理和空域管理等若干种。由于已经有部分平台可以在空中交通管理中应用,所以智慧管理系统能在现有平台上通过合理的改造直接实现,无需对平台进行重新开发。
(4)专业应用及决策支持层。该层的主要作用为向交通管理活动提供必要的决策支持,为流量管理、告警、设备监视与空域管理等新服务的实现提供基础条件,是使空中交通管理真正走上协同一体化道路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提升空域资源实际利用率。
2 智慧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的关键技术
(1)RFID技术。RFID即射频识别,具有非接触与自动识别等特点,利用射频信号对目标对象进行自动识别,同时获取信息和参数,整个识别过程可彻底摆脱人工干预。技术原理为:磁场中有标签进入以后,对射频信号进行接收,依靠感应电流所获能量对储存于芯片当中的信息实施发送,由解读器对信息进行读取与解码之后,传输至系统开始分析处理[2]。
(2)无线传感器网络。该技术是对嵌入式计算机、分布式信息处理、传感器及无线通信等技术进行集成而得到的具有信息获取能力与分析处理能力的新技术。在系统不同环节布置传感器,实现对空域单元实际运行情况的动态监测,明确设备所处状态,并对获得的信息实施处理之后采取无线方法予以传输,以此确保管理部门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设备状态及空情数据。
3 智慧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的支撑平台
(1)交通服务平台。该平台作用在于对航空器的起降与航行进行管理,以确保系统安全及飞行秩序为目标。其承担以下任务:避免飞机相撞;避免飞机滑行和其他物体、飞机与车辆等相撞;提升空域资源实际利用率。基于智慧空中交通管理系统,该平台致力于将以EUROCAT为基础,深入探究基于物联网的多源异构数据整合,旨在管制席位对交通态势施以实时显示,从而实现交通服务全覆盖。
(2)流量管理平台。该平台作用在于当空中的实际交通流量和管制服务最大能力相接近时,对流量进行适当调整,确保以最佳的流量状态顺利通过空域,达到提升空域及机场等资源实际利用率的目的。该平台构建需要应用协同决策机制,通过对物联网的合理开发、运用,采取多源数据接入等方法有效提高数据交互水平,同时依靠相关决策模型,实现更高的自动管理水平,从而对空情进行智能化预测评估,良好适应日益增长的交通需要[3]。
(3)空域管理平台。该平台综合各用户需求,对时间及空间进行合理化划分,以此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目标。为了有效提高管理的水平和效能,保证资源利用具有更好的灵活性与安全性,同时增进用户之间的合作与协同能力,系统深入探究了怎样以物联网技术为核心实现广泛感知,利用新兴数据技术对空域实际使用状况进行动态监视,使各个部门都能认识到空域管理具有的重要作用;探究怎样从战术角度入手对不同用户提出的空域需求进行管理,平衡不同区域、国家的空域需求。
4 智慧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应用
(1)场面运行管理。在航空运输系统中,机场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场面管理的效能会对整个系统管理水平带来直接的影响。场面运行管理指的是借助现阶段新型科技对各类资源实施协同决策及动态监控,将确保运行效率与安全作为根本目标,同时尽可能降低人员工作强度。在智慧空中交通管理系统中,可将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应用于系统的场面监视,以此对目标的实际运行状况进行监视,再应用配套平成冲突控制及滑行调度,最终为场面活动的全体参与人员提供合理化的建议、指导。
(2)空域运行管理。如今,空域运行所具有的复杂性日益增加,为适应这一需要,空中管理对于空域管理专业必须将动态化的运行管理作为主要研究方向。在智慧空中交通管理系统中,可对不同类型的监视方式进行融合,以此完成协同和动态化的空域运行监视,同时配以专业应用平台,根据环境及使用要求,为管制员提供相应的管理决策。
(3)协同流量管理。协同流量管理指的是以各方协同的方式对流量实施管理的模式,即对由使用者与管理者提供的各类信息实施整合,再过协同处理提出有效管理措施。在智慧空中交通管理系统中,可将传感单元设置于不同部分之间,借助物联网提供的强大支持,共享空中交通态势信息,同时配以专业应用平台,开展协同流量管理活动[4]。
(4)跑道运行安全管理。在飞行区的运行管理中,跑道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资源,其运行安全涉及以下内容:避免跑道遭受侵入、防止飞机冲出或偏离跑道、跑道上异物检测。在智慧空中交通管理系统中,可充分利用传感器技术动态监视跑道实际使用状况,确保管制部门可在第一时间获取相关信息,提升机场跑道对于不安全因素的预控能力。
(5)设备状态管理。我国的空中交通管理设备正不断向网络化、精密化与系统化的方向发展。空中交通管理设备得以正常运行必须得到保障技术大力支持。如前所述,任何一个细微故障都有演变为连锁反应的可能,如果故障处理不及时,还会威胁到飞行安全。在智慧空中交通管理系统中,为了实现设备状态管理,可将传感器设置于各种空中管理设备中,同时借助物联网传输信息,以便及时开展保养和维修。
5 结束语
智慧空中交通管理系统作为现阶段空中交通管理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以RFID与无线传感器网络为系统关键技术,以交通服务平台、流量管理平台和空域管理平台为支撑平台,可在场面运行管理、空域运行管理、协同流量管理等方面实现良好应用。
参考文献
[1]石文先,朱新平.智慧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及其应用[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51-55.
[2]白季冬.智慧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及其应用[J].科技资讯,2014(20):22-23.
[3]张嘉懿.空中交通管制安全管理体系及其信息系统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09):79-80.
【关键词】智慧城市;物联网;角色
1.智慧城市发展现状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智慧城市已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战略首择。目前国内外智慧城市的发展建设处于发展探索阶段,但是不同的城市在发展智慧城市的时候侧重点各有不同。新加坡主要侧重交通、教育和医疗系统的应用,意在建设一个市民、企业、政府三者合作的电子系统,让市民成为城市建设的参与者;韩国首都首尔建设智慧城市的侧重点为城市安全、设施管理、智能交通和环境四大方面;美国纽约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主要实施电子健康记录与服务,启动纽约市IT基础设施服务行动计划,升级政府的E-mail系统,建立智能停车系统等[1]。国内智慧城市建设处于试点建设阶段,科技部在2010年确定国家“863”智慧城市项目试点城市为:深圳和武汉;工信部在2011年9月确定全国第一批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为:扬州、常州;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在2012年12月启动智慧城市时空信息平台建设试点,从测绘地理信息应用方面进行智慧城市建设研究[2];国内智慧城市发展也有所成效,近两年涌现出了“智慧深圳”、“智慧南京”、“数字南昌”、“生态沈阳”等智慧城市建设优秀的城市[3]。
2.物联网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角色
在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中,物联网技术对城市的未来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其影响程度是不可估量的, 因此,探讨和分析物联网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角色,寻找智慧城市发展合理、科学的建设对策就显得十分必要[4]。物联网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角色研究可以为各个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参考。
2.1物联网技术是智慧城市发展的技术提供者
百度百科给出物联网的定义如下:“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技术叫做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中,物联网技术应用无处不在。
2.1.1射频识别(RFID)技术
物联网技术发展中十大核心技术之一: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不需要人工的干预,RFID技术的特点有:防磁干扰、防水、耐高温、识别有效距离大、使用寿命长、数据加密、存储容量大、存储信息更改自如等优点[5]。RFID技术主要应用于移动支付、门禁系统、物流包裹跟踪和识别、产品防伪、运动计时、票证管理、汽车防盗系统、停车场管理等[6]。
2.1.2传感网络
传感器网络是由分布不同位置上的自动装置组成的一种计算机网络,传感器和这些自动装置共同监控不同位置的环境状态,比如花圃湿度状态监控、楼宇噪音监控等。传感器网络主要应用于环境与生态监测、医疗健康监护系统、交通控制系统、家庭电器自动化等[7]。
2.1.3智能技术与云计算
智能技术与云计算是实现物联网的关键技术,这两种技术影响着物联网的整体性能,关系着物联网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2.2物联网技术是智慧城市发展的能源节约机
物联网技术能够节约大量能源以及人力,降低了城市信息管理的成本。目前国内外很多城市在建设智慧城市时都是以“低碳”为核心,智能建筑、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旅游等都大大的节约的人力成本、物力成本和财力成本。
2.2.1建筑节能
建筑节能是运用建筑智能化技术实现建筑能耗计量及设备能效分析,采用系统集成的手段,构建能耗计量和管理平台,通过建筑物能效综合管理,在热水供应、照明、家电等方面达到较好的节能效果[8]。目前,基于物联网的建筑能耗监测系统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但是,建筑节能是物联网技术应用的热点,是未来物联网应用市场的主力军,对促进我国工业、建筑等领域的节能降耗、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企业效益等目标的实现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2.2.2交通节能
智慧城市发展的重点还有智能交通。智能交通是将先进的通信技术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城市交通管理,从而建立一种大范围、全方位、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智能交通可以有效地利用现有的交通设施、减少交通负荷和环境污染、保证交通安全、提高运输效率。智能交通系统主要应用于车辆控制系统、交通监控系统、旅行信息系统等[9]。
智能交通能大幅度的降低汽车能耗。通过智能交通控制,可以有效地提高车辆的运行速度,车辆平均车速提高了,就可以减少燃料的消耗和废气的排出,这样每年可节约上亿吨汽油的消耗。另外,智能建筑的不断完善,也会有效缓解交通使堵塞,减少汽车在路上的停滞时间,从而减少尾气的排放,空气质量也相对有所改善,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能源节约。
2.3物联网技术是智慧城市经济发展的推动者
物联网被称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革命。专家认为,物联网除了可以节约成本以外,还可以大大的提高经济效益。
物联网主要是人与人间的信息交互,以手机数量(1000部数量级)计算其产业规模,其经济总量已接近万亿台,若全国的移动终端来计算,其经济规模是巨大的。所有关数据显示,2015年无线传感器产业年产值达200亿。可见物联网产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10]。
3.结束语
智慧型城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物联网在智慧城市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智慧化建设已经初见成效,但也难免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更好的利用物联网推动智慧城市的发展,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加强政策法规的建设。主要包括物联网发展的法律和保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加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加强技术革新、加快物联网的标准体系建设等。通过对物联网的大力发展和广泛应用,进一步加快智慧城市建设。
参考文献:
[1] 廖智翔,卓伟.广西电信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角色和作用[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3(24).
[2] 胡佳艳.智慧城市研究进展与展望[J].科技管理研究,2014(17).
[3] 杨心丽.基于生态文明的智慧城市建设刍议[J].住宅科技,2014(5).
[4] 浦江峰.物联网技术对于智慧城市的重要性[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24).
[5] 颜杰.RFID标签防碰撞盲源分离算法研究[D].广东:广东工业大学,2014.
[6] 翟惠林.带有防伪芯片的物理印章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浙江:浙江工业大学,2013.
[7] 尹琦.基于智能传感器网络的校园环境管理信息系统模型设计[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
[8] 李华文.探讨现代智能化建筑的节能技术应用途径[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16).
[9] 刘宇.基于计算机视觉的交通流量估计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2.
[10] 许文婷,谭硕,薛飞,俞园园.物联网商业模式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12).
完成这一升级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得到土地、人才、资本、技术等多方面的要素保障。当前,智慧城市建设主要是政府主导,但由于财政资金相对不足、对社会资源的统筹能力有限等问题的存在,使得政府部门难以全部承担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更难以全面推进智慧产业的发展与智慧成果的应用。智慧中的“智”是技术、“慧”是人,要注重“人机结合、人网结合、以人为主”,做到“集大成、成智慧”。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创新多渠道协同的模式,保障智慧城市建设的要素供给,以达到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本文以浙江省为例进行说明。
“号脉”智慧城市建设要素供给
在浙江省的智慧城市建设示范试点项目的调研分析中,我们发现当前智慧城市建设要素供给面临项目建设资金相对短缺、项目建设用地受到一定程度约束、项目推进的高层次人才相对匮乏、支撑项目发展的核心技术相对薄弱等问题,具体而言:
首先,项目建设资金相对短缺。浙江省智慧城市试点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项目资金紧张、筹措难度较高、补助难以落实等问题。例如,智慧健康项目在开展过程中,尚存在对县(市)区及下属机构的资金补助难以落实的问题。智慧交通项目在建设资金筹措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同时由于政府对智慧城市试点建设资金的支持力度有限,使得智慧交通试点项目的建设资金更显不足。
其次,项目建设用地受约束。浙江省智慧城市试点项目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难还是建设用地不能落实、土地供应短缺等问题,这也直接导致项目建设规划不能有效落地。例如,智慧电动汽车项目在建设过程中规划了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建设等项目,但是这些项目的建设用地不能得到落实。
再次,高层人才相对缺乏。尽管浙江省的技术人力资源相对丰富,但是由于智慧城市试点项目还处于建设的初期阶段,项目的发展前景不明,从而不能有效吸引高层次技术人才参与到智慧城市试点项目建设。杭州和宁波两地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均反映,智慧城市建设人才缺口较大,主要集中在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类和信息与通信工程类专业,这类人才主要是指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者副高以上职称。
最后,核心技术相对薄弱。智慧城市建设对技术需求的层次较高,当前推进浙江省智慧城市试点项目建设的支撑技术较为薄弱,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研发需要进一步加快。比如,智慧城管和智慧安监试点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技术的应用开发不及时等问题,希望能够充分发挥智慧城市专家委和项目指导组的职能,加大对各试点项目的技术开发指导力度,帮助解决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碰到的技术难题。
给智慧城市建设“开方”
面对智慧城市建设所存在的要素供给问题,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商需要不断创新项目建设机制,拓展智慧城市建设要素供给渠道,确保项目建设的顺利开展。同时,政府也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要素供给的相关政策措施,使智慧城市建设的要素供给得到有效保障。
加大投资扶持,拓宽融资渠道。随着试点项目的推进,资金的缺口将会进一步增大,开拓资金来源将是试点项目推进的重要工作,加大投资扶持、拓宽融资渠道可以为智慧城市试点项目的持续开展提供资金支持。首先,建立和完善适合智慧城市项目产业发展周期特点、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创新型产业评估机制,推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回报期的优化。其次,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学研、技术改造、现代服务业等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结构,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切出一定比例专项用于智慧城市建设项目投资。再次,积极吸引风险投资、私募基金,引导政策性银行和商业性金融机构的投资,拓宽智慧城市建设项目融资渠道。最后,坚持财政支持、税收扶持、服务收费相结合的原则,鼓励社会资本设立第三方运营公司,支持项目运营单位合理收取服务费,实现可持续市场化运营模式。
统筹智慧产业的用地用电。面对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用地和用电等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应该统筹智慧产业用地用电,为智慧城市试点项目在用地用电等方面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首先,鼓励在高新技术园区规划建立智慧产业发展园区,智慧产业用地优先纳入建设规划年度实施计划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智慧产业用房优先纳入创新型产业用房规划。其次,对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带动作用,但自身盈利水平还不高的智慧城市研发设计、数据开放应用等生产业项目,实行与工业项目用地同等的供地方式。最后,制定数据中心等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项目用电优惠政策,对符合大工业用电条件要求的可执行大工业用电电价。
加强智慧城市建设的人力资源保障。通过制定智慧城市试点项目建设的人才引进和培育政策措施,加强智慧城市建设人力资源保障,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加入到智慧城市建设的大潮中。第一,探索实施职务科技成果股权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第二,统筹建立智慧城市教育培训基地,组织开展多层次的智慧城市人才培训,将智慧城市建设理论和实践纳入干部培训体系。
自智慧城市的概念提出之后,国内已经在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立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相对于国外在智慧城市方面的保守,中国相关城市建设的步伐正在加快、加大。基于这一大趋势,IBM将在中国继续进行智慧城市领域的洞察和建设,并通过“慧典先锋计划”为未来建设成世界一流的智慧城市奠定基础。该计划旨在通过整合全球可复用的最佳实践模型,以及适用于不同行业和信息化水平的IBM解决方案,为市民和企业提供最佳的智慧城市软件和服务支持,从而全面促进全国建设具有国际化水平的智慧城市,真正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升城市运营效率。IBM大中华区方案软件集团总经理夏然表示,IBM不仅将为加入计划的城市进行水利、交通,电力等单个领域进行规划,还将思考城市未来五年、十年之后的整体发展,将各个单独的领域连接成网,真正建成“智慧的城市”。
对于IBM来说,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包括技术、区域、解决方案等几个方面:一是云计算,二是BAO(业务分析洞察),三是智慧地球(包括智慧城市),四是新兴市场。其中,智慧地球和智慧城市是IBM在中国区重点投入的一大领域。
IBM于2009年正式推出“智慧的地球”这一理念,并始终致力于通过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将这一理念付诸实践。如今,IBM软件集团已积累了深入的研发洞察和丰富的最佳实践,并凭借整体规划设计、关键技术和实施保证这三大优势,源源不断的将领先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推广至世界各地,引领全球城市与合作伙伴抓住经济发展的新机遇,迈入智慧城市发展的新阶段。
开放的、公共的整合性平台
智慧城市不是机房的拼凑,也不是简单的传感叠加,而是代表了城市的定位和未来的发展方向,需要强大的团队帮助政府做好城市的发展蓝图,为城市做好整体规划设计,开放的、可持续性的平台是基础。
IBM软件集团大中华区智慧城市行业产品总经理孙崇腾表示,IBM提供的智慧城市运营平台是一个开放的、公共的平台,除IBM本身的软件和应用能够搭建外,相关合作伙伴同样可以加入该平台,共同打造智慧城市生态环境。可以看出,IBM强调的是整合性和可持续性,对于每一个项目,都会预留出更高框架和向外扩展的接口。“不同于为某一城市或某一原因而进行的智慧城市建设,IBM能够在IOC的基础平台上,除了建造智慧交通、智慧水、应急管理、运营中心等外,通过整体的平台把所有的信息进行交叉整合,搭建真正的智慧城市。”IBM软件集团大中华区软件解决方案技术总经理刘咏梅这样说。
同时,IBM的软件和架构具有统一的开发模型、统一的KPI关键指标考核和相应的统一事件管理等,基于这样的前提和标准,开发智慧城市应用的速度将具有高速、高质量的保障。
以智慧交通中的停车为例,IBM一方面会根据整个城市的传感器,将城市交通的流量、状况进行统一的整合分析,而后对交通模型进行准确预测。如根据过去城市的不同地带、道路状况、公司分布、车流量情况进行建模,之后准确预测到目前和和未来几小时之内的交通堵塞情况。其中,首先IBM会根据居民的分布状况和出行数据对公交出行进行建模,对国内外公交公司的路线规划、调度安排做出优化;其次,通过这些信息的,让城市市民能够更好地选择出行路线;第三,对于一些针对堵塞情况进行收费的城市,通过的数据调整收费程度并进行出行指导。
整合、预测与协调
在美国的一些城市,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一些贩卖人口、绑架儿童的案件能够实现7分钟内警察到场,47分钟之内实现案件侦破,而这一数字的背后正是智慧城市的关键技术在起作用。
在IBM,智慧城市的建设程序为:首先,整合数据,其次,进行预测,第三协调所有资源,这里的每一步都包含相应的核心技术。IBM软件集团解决方案部全球开发总经理沈丽琴告诉记者,其中大规模数据的整合,是IBM积累已久的关键优势;分析和预测的能力需要IBM能够根据数据进行分析预测;协调各个资源实际上就是基于一个技术平台,不断进行资源的整合和知识的积累。
从模型的角度,一方面,纯粹的数学建模是IBM的关键优势另一方面,针对于某一个专业行业的领域建模,IBM得益于全球的标准化组织,但更多的得益于IBM在多领域的多年积累。多年来,IBM在进行人才储备的同时,吸引了大量行业专家,其对于行业的理解能够帮助IBM更好地处理好行业性的解决方案。第三,从验证的角度来讲,对于一些非常复杂的数学建模问题,IBM会连同愿意创新和尝试新技术的城市和公司共同合作,在数据和模型的交互中不断完善建模方案,最终变成解决方案的一部分。结合以上几个方面的内容,就形成了IBM进行智慧城市建设解决方案。
安全、可控的实施保证
安全可靠、自主可控,这大概是很多城市进行智慧城市建设时最大的疑问之一。从技术的角度来看,IBM在下层的技术和中间件方面已经拥有相当成熟的技术,并推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包括对于信息传输的安全,用户的管理、不同的人群和不同的接口管理等。“实际上就是在具体项目的实施过程当中,应用已有的技术进行用户和信息安全方面的配置和管理。”沈丽琴解释说。对IBM来说,IBM本身并不接触和运营这些数据,而是通过本地合作伙伴或本地政府部门进行实施和运营,以帮助其获得安全资质的认证。
这其中也反映出在打造智慧城市的过程中,如在某应急指挥系统、运营中心等的建设中,IBM的用户更关心的是不同级别的人需求并得到何种信息,这是安全问题的首位:而相应的,IBM就要针对这一点,不仅提供先进的技术和解决方案架构,还要建立管理规范,以保证用户对于决策信息分层等安全问题的需求。
智慧动力推动智慧城市升级
基于本次全新推出的IBM智慧城市“慧典先锋计划”,结合以上三大优势,IBM软件集团将针对当下与即将实施的智慧城市发展工程,注入以下五大智慧源动力,全面推动城市智慧化发展进入崭新阶段。
促进经济发展:通过IBM在全球的影响力。帮助当地政府招商引资,在电信及信息化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下,带动当地产业发展。
改善产业结构:凭借前沿的技术,帮助当地企业把握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信息产业浪潮中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与节能减排。
改善民生、提高就业率:通过对城市的数字网络化管理,为城市提供创新型服务模式,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高市民生活质量。
提高执政效率、提升城市管理水平:通过电子政务建设,提升工作效率,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建设透明、高效,廉政的政府。
京津冀ICT智慧交通智慧城市
1引言
2014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明确指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第一次进入国家级战略规划。2014年8月,国家发改委发文《关于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多次强调要完善智慧城市2.0时代的顶层设计方案。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交通的建设,在智慧城市建设的高热潮的冲击下,智慧交通的完善与优化也刻不容缓。
道路的交通需求在快速增长,但道路所能提供的交通通行能力却没有提高。20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的私家车数的增长速度和同期的道路建设里程数分别为77%和2%,在城市交通的高峰期,54%的车都处于拥堵状态,导致人们每天消耗在上下班的时间比平时多1.5个小时。2015年3月5日,总理特别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新一代ICT支撑、创业创新环境下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
以互联网广泛应用为标志的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简称ICT),通信技术(CT)和信息技术(IT)正日益深刻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ICT在交通方面的应用尤为突出,不管是交通体系的理论、内容、方式、方法还是组织形式。
2交通现状
交通犹如人体的“血管”,城市的发展需要“血管”向城市运输新的养料,良好的交通管理体系有助于加快城市的建设进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自驾成了人们出行的主要方式,私家车不断增加,交通运输的迅速发展,也给道路通行等交通因数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使得城市的“血管”堵塞,导致交通拥挤、交通噪声、交通事故频繁、道路堵塞、环境污染等一系列交通问题。
2.1道路建设不足导致交通拥堵
随着私家车的不断增多和道路面积严重,过盛的交通量造成道路超负荷运载。在建设城市道路的过程中,一般仅限于建设机动车道,而非机动车动车道,却往往因道路的改良就被取消。在机动化飞速发展的进程中,因保证道路供给和交通需求之间的平衡,道路交通量日益增加,导致很多城市出现了严重阻塞、占用车道、违法停车等动态和静态交通问题,加剧了道路交通阻塞。在2010年北京市交通部门统计的数据中显示:北京市早晚高峰路网平均运行速度仅为20km/h,次干道及之路平均运行速度不足16km/h。
2.2环境问题
交通运输是主要的空气污染源,汽车的尾气排放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车出行发出的噪声和尾气同样是世界最大的污染源之一,据调查数据表明:大气污染总量的50%来自于车辆出行排放;同时80%的噪音污染来自车辆。
2.3交通安全问题
空气污染造成路面的能见度降低,在现有的交通体系中,城市给行人和非机动车辆使用的道路空间变得越来越小,这些人在路上往往处于危险的交通环境。此外,机动车驾驶员的驾驶素养也成为道路交通事故多发的诱因。
2.4现行交通系统混乱。
随着城镇居民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的机动化出行进程加快,小汽车出行方式已成为主要的出行方式之一。我国现有城市交通的路网结构是密度低、干道间距过大、支路短缺、功能混乱,属于低速的交通系统,难以适应现代汽车交通的需求。
2.5公共交通建设衰退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城市的公共汽车交通建设出现下滑的现象,不管是经营管理,是服务水平,都趋于衰退。公共汽车交通的衰退,加速了非机动车的成长,使拥堵的交通更是雪上加霜。而且我国公共交通形式还比较单一,只有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建有地铁线路,尚未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综合运输客运体系。
2.6交通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对于我国现在的交通管理系统,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城市交通管制等交通管理系统中几乎没有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信息采集和信息提供技术,信息化、智能化管理系统在国内交通管理系统中基本上还是空白,对于一些发达城市如上海引进了一些国外先进的交通信号管理系统由于交通管理设施不足、管理水平低下,应用也十分生硬。
2.7交通发展战略缺乏科学统筹
导致城市交通问题的原因中,缺乏科学的整体交通战略和规划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在现有的道路交通架构建设中立交桥、高架道路和城市环路,只能缓和暂时交通问题,因规划不当,不但不能解决拥挤问题,甚至造成交通量增加,给道路增加负担,诱发交通建设的结构性的“负效应”。
3ICT2.0的技术特征
早期时候,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属于两个独立技术体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两个独立的技术体系逐渐出现技术上的碰撞,进入ICT1. 0时代,随着云计算、虚拟化、智能化等一系列技术的成熟与发展和“互联网+”的提出,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逐渐融合发展并进入ICT2.0时代。ICT2.0技术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3.1云计算和网络架构趋于一体化
云计算技术和网络架构的发展促就了ICT技术的另一个创新,即云网一体。软件定义网络 SDN和软件定义存储SDS,基于大数据的智能流量调度、计算存储融合是云网一体的三个方向发展,其中Fit Cloud云网一体化战略是目前云网一体化技术的主要成就, Fi-t OS云操作系统、Fit Data大数据平台、SDx技术分别是云计算、大数据时代、IT架构对云网一体演进的深入思考,使云数据中心成为数据的主要来源地。
3.2协同共享
在传统交通管理体系建设管理模式中,各个模块独立运作,并且都有独立的业务系统。ICT2.0时代,智慧交通管理将建立交通数据交换共享平台,通过技术手段打通各业务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通道。数据共享将消除原来交通系统数据来源的单一性。
4搭建ICT智慧交通管理系统的智慧系统
ICT智慧交通管理系统建设一批基于ICT技术的智慧交通业务应用系统,解决道路拥堵、交通监管水平低、交通管理体系不全面等一系列交通问题。通过海量数据信息汇集、处理、分析、管理的综合处理,构建广泛互联的交通要素感知网络,实现更加丰富、更加准确、更加人性化的公众信息服务,形成一个智慧和谐的交通出行环境。从智慧交通系统的生命周期看智慧交通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由各自的主要特征:
第一阶段:重点突破,示范引领。
第二阶段:转型升级,全面发展。
第三阶段:三网融合,车路协同。
第四阶段:自驾系统,移动互联。
在科技发展的催化和交通迫切需求的推动下,国内各地的智慧交通也在不断的发展。但是由于没有给智慧交通统一的定义和发展方向,各地的智慧交通发展形态不一。智慧交通系统框架应包括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三张网络、一个云平台、八项应用、四个保障五个部分。发展ICT智慧交通管理体系应该加快推进交通系统信息化建设,落实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推进公共交通智能化工程建设;完善道路交通安全监控和紧急交通事故处理系统;建立基于移动设备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共享交通信息和实现交通信息的透明性,建立特殊交通出行方案,为京津冀提供智慧出行方案。京津冀ICT智慧交通建设体系架构总结如图1.
在建设基于ICT技术的智慧交通管理系统时,京津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建设ICT智慧交通。
4.1优化硬件设施
(1)增加服务器数量并提高服务器等相关设备,优化网络配置,改善内存运行速度,改善交通信息化环境。
(2)在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易拥堵路段增加无线覆盖的面积和加强无线网络的信号强度。
(3)提高监控器及导航系统硬件的质量和精确度,优化网络环境。
4.2挖掘多种数学模型和算法并应用于智慧交通
随着物联网和互联网的兴起和新信息技术计算时代的到来,为建设更好的智慧交通系统,需要探索智慧交通系统相关的关键技术研究,其中包括大数据分析、最短路径算法、轨迹数据挖掘、交通网络演化分析、交通网络决策分析、社会计算和开源技术等。
4.3完善和深化道路交通信息系统,形成道路交通管控。
发展ICT智慧交通时,道路交通信息化、道路新建和改扩建工程应同时进行。开发自适应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实行公共交通信号优先控,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处理并共享新城区的交通数据,实现与京津冀的交通综合信息平台互联互通,推进诱导信息联动、加快路网诱导系统建设,推动京津冀地区道路交通信息交换与共享。完善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ETC),实现自助缴费、交通卡支付、移动支付、自动折扣等功能,建设京津冀基于ICT智慧交通的高速公路停车监管和服务系统。
4.4建设“三网融合”,推进车路协同系统产业化发展。
(1)“三网”指交通运输信息网、车联网、位置服务信息网,三网融合的技术突破和集成应用,引领智慧交通可持续发展,推进车路协同系统产业化发展。
(2)建设“京津冀车路协同系统工程”,重点建设智能路侧系统、集成应用平台和电子车牌技术的应用等项目。打造京津冀地区可持续的绿色低碳ICT智慧交通示范。
(3)推进高精度卫星导航和定位产品和服务在交通运输领域规模化应用,优化智能导航和定位系统算法。
4.5加强交通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实现交通出行综合信息服务。
(1)整合各类交通数据,加强源头数据采集质量管控,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及时性,形成交通大数据产业化发展格局。
(2)运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扩大信息的来源和信息的服务范围,促进交通信息资源整合,实现资源的交换和共享;深入开展交通信息、道路信息和车辆信息的数据挖掘分析,建设交通综合运行监测平台。
(3)加强ICT智慧交通发展政策研究和标准化工作,规范和引领京津冀ICT智慧交通建设。
5结论
建立ICT智慧交通管理体系是实现智慧城市的必然选择。城市将紧扣建设“ICT智慧交通”这一主线,立足应用驱动,深入开展ICT2.0背景下智慧交通的研究与创新实践,加速信息技术与交通管理系y的深度融合,积极探究基于ICT的智慧交通与智慧城市建设,加快京津冀智慧城市建设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朱昊.上海智慧交通发展对策[J].上海信息化,2016(01).
[2]叶鹏松,学军.基于ICT智慧教育的思考与实践――以信息化促进学校现代化内涵建设的新思维[J].江苏:苏州工业园区莲花学校出版社,2015(12).
[3]蔡翠.我国智慧交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建[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3(06).
[4]王少华,卢浩,黄骞,曹嘉.智慧交通系统关键技术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3(36).
我国智能交通科技创新发展历程
2000年,我国成立了“全国智能运输系统协调指导小组及办公室”,并开展了智能交通系统发展战略和标准规范的相关研究,形成了《中国智能运输系统体系框架》、《中国智能交通系统标准体系》等重要成果,明确了我国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发展的总体技术方向。
“十五”期间,针对我国智能交通系统发展的迫切需求,国家科技计划对智能交通系统共性关键技术研究进行了立项支持,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全国十二个城市进行了ITS示范工程建设。通过ITS规戈叭车载信息装置、交通信息采集、专用短程通信、汽车安全辅助、交通共用信息平台等方面的关键技术攻关、关键产品的开发和示范应用,促进了以智能化交通管理为主的我国城市智能交通体系建设,为智能交通系统发展奠定了基础。
“十一五”期间,面向综合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趋势和我国智能交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问题,以“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和安全”为指导思想,国家科技计划对综合交通运输和服务的网络优化与配置、智能化交通控制、综合交通信息采集、处理及协同服务、交通安全等重点技术方向进行了持续立项研究支持,攻克了城市交通控制、交通诱导、电子收费、新一代空中交通管理等智能交通系统关键技术,形成了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交通科技创新成果。
面向2008北京奥运会、2010上海世博会、2010广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的交通需求,“十一五”期间启动实施了“国家综合智能交通技术集成应用示范”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支持建设了“北京奥运智能交通集成系统”、“上海世博智能交通技术综合集成系统”、“广州亚运智能交通综合信息平台系统”、“远洋船舶及战略物资运输在线监控系统”等,为大型国际活动提供了智能化交通管理和出行服务技术支撑,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智能交通科技在一系列重大国际活动的交通保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针对严峻的道路交通安全形势,2008年,科技部、公安部和交通部联合开展了国家道路交通安全行动计划,国家科技计划部署了“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综合预防、处置集成技术开发与示范应用”支撑计划项目,跨部委联合、多单位协同攻关、研究与示范紧密结合,对公路安全保障、高速公路安全控制、营运车辆运行安全、全民交通行为安全提升、路网安全态势监测、交通安全执法等交通安全重点关键技术进行了攻关研究和示范应用,为提高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水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国在推进智能化交通管理技术发展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推动智能化交通服务技术的发展,对事关民生的公共交通、公众便捷出行、交通安全等技术开展了研究和应用。过去的十年中,公共交通管理运营智能化、快速公交、公交信号优先、出租车智能化运营、交通信息智能化服务等面向民生的智能交通技术得到大力发展和广泛应用,方便了公众交通出行。国家科技计划支持的“国家高速公路联网不停车收费和服务系统”,建设了京津冀和长三角区域国家高速公路联网不停车收费示范工程,通过科技攻关和示范工程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技术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成为我国第一个有统一标准、在全国范围大面积应用并实现产业化的智能交通项目。
进入“十二五”,我国智能交通科技创新围绕综合交通运输系统效能与服务提升、智能化交通管控、车路协同与安全三条主线,在“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科技项目中,相继部署了“大城市区域交通协同联动控制关键技术”、“智能车路协同关键技术研究”、“交通状态感知与交互处理关键技术”、“综合交通枢纽智能管控关键技术”、“环境友好型智能交通控制技术”、“多模式地面公交网络高效协同控制大城市交通主动防控关键技术及示范”、“城市道路交通智能联网联控技术集成及示范”等一系列项目,对我国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发展中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创新成果将对我国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我国智能交通科技创新成就
十几年来,我国智能交通科技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突破了大批核心关键技术,组织实施了多项具有重大影响的智能交通系统示范工程建设。科技引领和推动我国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和发展后来居上,成为世界智能交通系统发展格局中的重要构成,发展成就为世界瞩目,部分自主创新科技成果和应用跻身世界先进水平。在我国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和发展的实践中,国家科技计划的实施,结合实际应用需求,在城市交通运行智能化监测、道路交通信息采集处理、重大活动交通运行组织保障、大容量快速公交、区域联网不停车收费等技术领域形成了许多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交通科技创新成果。
(1)交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交通状态综合检测、网络化电子收费等核心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并广泛应用。建成了全国机动车和驾驶员管理信息系统、全国铁路联网售票系统;综合交通信息采集、处理及协同服务技术取得突破;交通综合监测技术与设备广泛应用,基于移动终端的状态获取和集成应用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网络化电子收费(ETC)技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已在全国26个省市推广应用。
(2)城市智能交通技术综合集成与应用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结合重大应用需求,攻克了大批关键技术,建设了示范工程,形成一批行业技术规范和国家标准,对重大国际活动交通保障作用突出,推动我国智能交通技术应用水平取得显著提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交通保障对智能交通技术进行了大范围集成应用;科技支撑全国城市“畅通工程建设”;公交智能化、BRT形成了成套技术装备;公交一卡通实现了城市间联网通用。
⑶新一代空中交通管理技术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建立了我国新一代空中交通管理系统核心技术框架。突破了高精度航空导航、协同式航空综合监视、空管运行控制和民航空管信息服务平台等关键技术,核心装备和关键系统实现自主研制,达到国际同期先进水平。中国民航新一代空中交通服务平台已经在空管、航空公司等部门获得了成功应用,在提升空域利用、减少延误等方面成效明显,为我国从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迈进奠定了技术基础。
(4)智能汽车技术取得重要突破,部分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无人驾驶智能汽车实现了实际道路运行测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汽车驾驶辅助技术领域赶上了国际研发进程,驾驶人行为监控预警技术研究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5)智能交通支撑道路交通安全水平提升。人因安全研究显著提升了交通安全执法科技能力和监管水平,安全执法与安全保障技术及应用,提高了道路交通安全总体水平。攻克了一批交通基础设施安全相关的关键技术,形成了适合我国公路交通特点的基础设施安全技术体系。建成了以交通事故快速救援为核心的一体化交通应急保障系统,为交通应急指挥和管理能力提升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撑。
(6)科技创新推动我国智能交通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智能交通领域项目建设主要技术和设备多数为我国企业自主创新产品。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市场逐年提升,2013年度主要项目市场规模超过200亿元。高速公路收费、通信、监控系统以及公路交通信息化和智能化项目市场规模近百亿元。智能交通领域的上市企业近10家。
目前,我国智能交通科技支撑体系基本建立,智能交通标准体系不断完善,智能交通已经成为我国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构成。自主创新、产学研结合、智能交通科技创新培育和推动了我国智能交通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智能交通产业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内容和新的经济増长点。智能交通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信息、通信、传感等高技术领域新技术成果的应用,促进了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提升和发展。
智能交通科技创新发展趋势
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顺应国际高新技术发展趋势,智能交通科技创新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和要求,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日益严重的城市交通拥堵、居高不下的道路交通安全事故、通待提升的综合交通服务水平,是智能交通科技创新发展始终面对的挑战。我国社会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和智慧城市建设,要求我们必须谨慎思考未来城市交通模式,构建综合交通体系,倡导绿色出行理念。
未来我国智能交通的科技创新发展将重点围绕以下方面:
综合交通运输协同与效能提升;以服务为导向,注重ITS的公众服务和综合应用服务;不断采用新技术提高交通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重视道路交通安全保障和安全水平的提升;关注交通环境改善和交通的可持续发展;车路协同系统受到普遍关注。具体技术方面,新技术环境下交通信息精确感知与动态交互、交通需求辨识与交通态势分析、动态交通仿真与智能化决策支持、交通运行智能化控制与节能减排、人车路协同主动安全与智能驾驶、综合交通系统网络优化与协同服务、公路智能运输与综合服务、大型综合枢纽协同运营与高效服务、智能化综合交通信息服务等都将成为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
3200平方米的地方,130余家中关村智慧企业精彩呈现,展示500余项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他们来自中关村的“十百千工程”、“瞪羚计划”、“金种子工程”企业,以及中关村的各类创新成果和重大科技专项等等。他们共同组成了智联无限、智行天下、智健生活、智净家园、智汇未来五大展区,演绎了中关村的智慧方阵。
小米智能路由器、智能可穿戴设备、“万能芯片”、大数据可视化、国内首个行人导航地图、3D声控导航地图、家用远程健康服务系统、便携式终端检测设备、骨传导助听器……居家、交通、办公、学习、创业、旅游、休闲等等,一切与互联网挂钩,“互联网思维”成为时下流行词,在中关村智慧展区,中关村的创新技术应用到人们的这些日常生活,让参观者见识了高超的互联网技术主导下的智慧成果。
“大数据”产业亮相“智联无限”展区
大数据时代来临,“智联无限”展区围绕大数据、网络与信息安全等领域,以联盟为主重点发掘和推出了一批具有核心关键技术的产品和标准。友友系统的CloudWare云计算基础软件产品体系,具备高效数据传输、交换和协同以及复杂事件处理能力,保证位于世界任意地点的任意两台或多台计算机之间可以进行安全、可靠、实时的海量信息交流,他们的数据库和运维平台,可以满足各行业海量多模式的数据存储、查询和分析需求,帮助用户在现有的大量跨域、异构软硬件基础设施之上,快速搭建统一的资源和服务管理调度系统并提供高效业务应用运维服务。展区还有密安网络的高性能可信计算系统,卡联科技的易淘客社区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紫光的大数据一体机等等。
作为我国信息产业的策源地,中关村于2012年率先在全国布局大数据产业,拥有与硅谷同步发展的大数据产业先发优势。今天的中关村,已经成为大数据创新资源中心,在超大规模数据仓库、分布式存储和计算、人工智能数据分析、人机交互和虚拟现实等技术上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拥有百度、京东、用友、曙光、天云、中金数据等100余家大数据企业和一批成熟商用解决方案。中关村大数据商业模式创新活跃,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初步形成,在国内率先成立大数据产业创新联盟,聚集了一批投资孵化平台和创投基金,形成了中关村大数据日等系列品牌活动。2014年,中关村管委会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大数据产业集群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围绕建设全球大数据创新中心的目标,提出了未来三年加快培育大数据产业集群的33条意见和举措。将实施中关村大数据战略,以大数据产业作为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融合发展和与传统产业紧密结合的突破口,以大数据创新推动产业和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作为关键切入点,聚集全球大数据创新资源,引进和孵化一批掌握大数据关键技术的领军企业,搭建大数据服务平台,构建大数据创新生态系统,打造全球大数据创新中心。到2016年,掌握大数据关键技术和形成完整产业链,大数据对产业的带动规模超过1万亿元;大数据对全行业效率提升发挥显著作用,建成10个以上行业大数据应用平台;显现出对国际国内大数据资源的聚集整合效应,基本建立与硅谷相同的大数据产业发展创新环境。
智能交通产业显示“智慧出行”生机
智行天下展区以现场模拟道路交通为场景,遴选了一批在智能交通、卫星应用及车载导航等领域中应用突出的技术产品。想考驾照的有福了,星网宇达的智能驾考系统,基于北斗的高精度定位定向技术与尖端惯性导航技术相融合,可实现考试车辆的高精度位置、方向、速度、姿态判定,精度可达厘米级;独创的虚拟传感器技术通过与考试软件接口,可实现考试科目的自动判别及全程追溯。乐投信息旗下千夜旅游网面对迅速增长的个性化旅行需求,搭建线上旅游信息平台,并通过独创的“智能线路规划”和“反向预订模式”,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旅行服务。同时提供千夜旅伴移动APP,随时随地响应用户在旅行过程中的需求。还有千方集团的车联网平台,高德公司的地图和导航等等。
中关村智能交通产业发展态势良好,聚集了北大千方、时代凌宇等领军企业,承接了诸多国家、北京市科技重大项目,开展产学研合作,进行关键技术研发,加速中关村智能交通相关技术产业化。中关村智能交通产业链完备,涵盖汽车整车厂家、汽车零部件生产厂家、终端厂家、芯片厂商、网络供应商、软件提供商、方案提供商等多个领域。中关村智能交通企业以道路运输监管、北斗卫星导航入手,为北京汽车工业增强先发优势,做强第二产业;以汽车后服务产业开展,做大北京第三产业。中关村智能交通和车联网产业融合不断发展,目前国家车联网产业基地已落地北京市环渤海总部高端基地,为北京市发展智能交通和车联网产业打开了良好局面。
智能化医疗设备预示生物医药产业前景
智健生活展区以社区健康小屋为模拟场景,遴选了一批在生命科学健康服务领域里具有智能化、小型化的医疗健康产品;美尔斯通的骨传导耳朵及骨传导助听器,基于颅骨的振动将声音直接传导到内耳感应声音。(声波通过空气振动耳鼓膜传入内耳,使内耳的内、外淋巴液产生振动,螺旋器完成感音过程的声音传导过程称为气传导。)博奥生物的晶芯?恒温扩增微流控芯片核酸分析仪器,是2013年推出的一款创新型设备,运用独创的微流控碟式芯片技术,能快速对细菌、病毒等进行多指标并行检测。可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食源性微生物鉴定、转基因检测、环境检测等领域。展区还有超思电子的指夹式血氧仪,汇影互联的便携式全数字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系统,凯思昊鹏的“中科普力康”智能居家养老辅助系统,雅康博生物的癌症个性化治疗相关基因检,中食净化的保食安食品净化机等等。
在生物医药领域,中关村生物产业创新资源和医疗资源居国内首位,增长率连续七年超过20%,利润率连续九年居全国第一。每年新诞生的生物技术重大成果占全国的40%。其中,疫苗、诊断试剂和心血管支架等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居国内第一,形成了以科兴、万泰、百泰、普罗吉、乐普医疗、大北农等为代表的生物技术产业集群。
节能环保产业助力绿色城市、生态建筑
在“智净家园”展区,以绿色城市、生态建筑为模拟场景,展示了一批在大气治理、垃圾处理、水资源利用、土壤修复、高效节能等领域领先的技术产品。优格莱公司全球首创的全液冷LED照明光源,解决了传统LED灯散热问题,实现了与白炽灯相同360度光的照明效果,较传统LED灯具有更长寿、更节能、更环保、显色更优、不易碎、抗寒暑等多种优势,将成为新一代替代光源产品,开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照明时代”。绿创环保的有机固废高速资源化成套设备(Hiros),拥有完全自主产权的世界原创核心技术,用机械热化学稳定活化法,约1小时就可以将污泥转化为高持水、持肥性能的肥基、有机肥。这里还展出了神雾环境的高效节能低污染燃烧技术及装备,钢研纳克的食品重金属检测仪,普泉科技的痕量灌溉技术等等。
中关村节能环保产业近三年一直保持较快增长态势,总体规模已超过3300亿元。例如,2013年,中关村大气治理领域收入规模超过100亿元,在烟气脱硫脱硝、大气监测等领域优势明显,聚集了国电龙源、博奇电力、大唐集团、国电清新和雪迪龙等一批在国内处于龙头地位的企业。目前,中关村企业已覆盖固废处理各环节,桑德环境是处于国内龙头地位的垃圾处理集成服务商,高能时代的安全填埋技术、格林雷斯的建筑垃圾处理技术、中矿环保的半干化污泥处理系统、金州环境的焚烧技术、洁绿科技的渗滤液处理技术以及嘉博文的餐厨垃圾处理系统等技术都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智慧产品”精彩纷呈展望未来生活
智汇未来展区展示了一批在智慧家居、移动办公、智能楼宇控制以及文化创意领域中应用广泛的技术及产品。炙手可热的智能手环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驻足,这款是由幻响神州最新开发的首款便携式可穿戴设备,主打“运动状况提醒”、“睡眠监测管理”、“手机伴侣智能提醒”、“好友PK竞赛分享”四大功能。小叶子(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全球第一台苹果认证的智能钢琴,足不出户就有老师手把手教你弹钢琴,内有教学视频以及上万首曲谱,零基础入门,无需识谱,上手简单。有多种练习模式满足不同音乐水平的需求。独有的游戏模式让练琴变得更加有趣。凌声芯语音的思昂英语平台vHomeworkTM采用清华大学二十多年的语音评测技术,基于“物联网”能够突破时空限制、快速方便传播、社交网络的优势,为学习者们创造了线上线下(O2O模式)无缝结合、学习无所不在的新环境,同时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和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使所有学习者都能随时、随地、随需开展学习。展区里还有火热的小米智能路由器、中视典数字公司的极光实时渲染引擎,艾斯蒙公司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易子微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人脸识别视频可视化管理系统,汉库和智能佳公司的机器人展示等等。
在智能家居领域,中关村智能家居创新资源居国内首位。百度、京东、360等传统互联网龙头企业积极试水智能家居,推出包括智能网络设备、智能手环等产品。小米、极科极客等新兴移动互联网企业则积极布局智能家居产业,以智能路由器产品为核心,将智能电视、智能手机、智能机顶盒等智能终端设备连接,打造智能客厅生态圈。同时,海尔作为世界家电领军企业,已将智能家居产品研发落户中关村。
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是中关村“智汇之源”
越来越多的全球和全国科技企业都愿意把总部研发中心设立在中关村,越来越多的怀抱着创业梦想的人都愿意来中关村创业,越来越多的天使投资都愿意到中关村聚集――为什么他们会选择中关村?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关村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包括领军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人才、科技资本、创业服务机构、创业文化六个要素。如今,这套生态系统已经成为中关村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中关村独特的环境要素。
身为IBM软件集团的重要部门,解决方案团队为促进“智慧的地球”发展提供着智慧城市、智慧商务、企业内容管理等前沿解决方案。“为了提高服务市场的能力,我们在过去8年中完成了65项收购,每年用于研发的资金达到600亿美元。”IBM新兴市场软件部解决方案销售副总裁Steven Worrall介绍,解决方案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智慧城市。
畅想乌托邦
根据预测,2020年城市居住人口将达到8亿,这无疑为大城市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全球各地的城市都同样面临着水务、交通、能源、紧急情况处理等问题,IBM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了近2000个智慧城市项目,帮助政府更好地、更智能地利用其现有的资源和信息。”Steven Worrall认为,除了最具普适性,IBM的解决方案还有三个特殊的优势:整体规划设计、关键技术和实施保证。
在他看来,智慧城市的最终愿景就是实现经济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之间的平衡。因此2013年,IBM将智慧城市分成三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社会项目(政府提供的传统服务,如社会福利、社保等)、城市执法(包括警务、公安治安)和城市活力(包括交通、水务、应急处理)。“我们希望通过技术进步来解决空气污染、清洁水资源的问题,提高人们生活的效率,希望政府提供一站式服务。或许这构想听起来有些乌托邦,但这的确是我们开展业务的驱动力。”
数据的力量
广州市高度重视城市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以“5+1”工程(一页:市民个人主页,一卡:社会保障市民卡,一库:城市海量信息资源库,一台:公共支撑平台,一城:天河智慧城,加上人才工程)为重点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目前,广州市智慧政务、智慧产业、智慧民生、智慧社区、智慧乡村建设成效初显,正努力成为全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先行示范城市。2020年,广州市将基本形成智慧广州体系,城市智慧化程度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广州市正处于全力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率先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的重要时期,智慧城市建设对于广州的意义深远。广州市及其所辐射的区域经济格外重视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以实现信息应用水平的提升,从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为缓解交通压力和道路拥堵,广州市大力发展智慧交通体系。通过道路收费系统、多功能智能交通卡系统、数字化交通智能信息管理系统等多种模式的数据整合,提供基于交通预测的智能交通灯控制、交通疏导、出行提示、应急事件处理管理平台,有效缓解交通拥堵等事件的发生,并快速响应突发状况,为城市大动脉的良性运转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和管理服务工具。
广州市还建设了交通信息感知设施,推广应用传感器、电子标签、卫星导航、交通仿真、社会计算和平行控制等智能技术,提高路网畅通率,打造“智慧城管”模式。
“十二五”期间,广州市将基本建成新一代网络和宽带移动无线网络,在重点领域建成透彻感知、泛在互联、高度智能的感知网络,建成1个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和若干个云计算中心,成为汇聚华南、辐射全国的信息资源中心。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超过2500Gbit/s以上,互联网普及率达到80%以上,企业平均接入带宽达到100Mb/s,家庭平均接入带宽达到30Mb/s,家庭宽带普及率达到85%,无线局域网接入点突破30万个,无线宽带覆盖率达到85%,传感器节点数量超过2000万个。九成以上的市民将通过网络享受工作、生活、学习等服务。
到2015年,广州市计划打造宽带广州工程、国际云计算中心、城市海量数据库和智能化管控中心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实现自动感知、互联互通和智慧处理,同时还将发展智慧型产业,建设网络商都,提升广州市的电子商务、物流能力。
未来,广州市将广泛应用政府云服务模式,各级政府的核心业务100%实现信息系统支撑,95%以上的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实现网上办理。
发展智慧城市新产业
目前,云计算和大数据服务在智慧城市中的作用日渐重要,成为支撑智慧城市建设的标志性技术。广州市把加快云计算产业发展作为重要的发展机遇,加速“智慧广州”建设,提出推进云计算产业发展的“天云计划”。
至2015年,广州市将初步形成云计算基础平台、核心技术、关键产业和推广应用一体化发展的格局,掌握自主发展的关键技术,争取成为全国云计算应用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城市,逐步建成世界级云计算产业基地。
着力推进云计算技术与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移动互联网等融合,创新服务模式,面向移动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网络游戏、网络教育、网络文化、数字家庭等,整合内容资源,发展集约化云计算服务。
此外,广州市积极打造智慧产业体系,在机械装备、精细加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重点制造行业,推广适用的信息化辅助设计系统和制造系统,推动制造过程逐步向信息化制造的高级阶段发展。促进智慧软件产业发展,创建广州云计算中心、金融数据处理中心等一批面向重点行业应用的数据中心项目。
同时,广州市还积极建立智慧物流体系,建设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和南方国际物流中心,加快南沙港智慧港口建设,大力推广射频识别、多维条码、卫星定位、货物跟踪等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物流产业基地和物流监管部门中的应用。
推广智慧应用服务
在智慧城市新应用建设方面,广州市推行电子证照作为法定办事依据,进一步扩大全流程网上办理的政府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范围,提高市民网上办事的便利性;推行电子政务集约化云服务模式,进一步降低电子政务的建设和运维成本;制定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完善电子商务发展环境。
为了方便市民生活,2013年1月,广州市网上办事大厅在市电子政务中心正式开通。网上办事大厅设置了政务公开、投资审批、网上办事、政民互动、效能监察五大核心栏目,提供1400多项业务网上办事服务,其中有571项实现全程网上办理,涉及市民生活的有婚姻、生育、入学、医疗、就业、住房、交通等领域,涉及企业经营的注册、年审、投资、基建、认证、缴税、环保等领域,此外还整合了水、电、煤气等公用事业服务。
网上办事大厅的每一事项均提供办事指南、表格下载、网上咨询、网上申请、办件查询等各个环节的网上服务,其中全流程网办的事项全部接入了广州市民网页,实现服务事项的个性化推送和查询。
广州市还将启动智能交通、智能港口、智慧人文教育、智能水网、智慧民生服务等一批智慧城市应用示范项目建设。同时,将建成智能技术高度集聚、智能经济高端发展、智能服务高效便民的先行示范城市,在天河智慧城、南沙智慧岛、黄埔智慧港、数字家庭(番禺)示范区、中新广州知识城等区域开展智慧城市综合示范区建设,推动形成绿色、智能、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新模式。
相关链接
哥本哈根:欧洲绿色之都
2013年,哥本哈根在欧洲十大智慧城市排名中位居榜首。这一具有“全球领先绿色城市”美誉的城市,也被当选为“2014年欧洲绿色首都”。
关键词:智慧交通;研究视角;信息技术;交通运输;智慧城市建设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07-0009-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07.005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涉及交通、安防、政务管理、安全应急、公共服务、医疗、教育等城市运营管理的各个系统。其中智慧交通既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政府有效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因而对智慧交通的研究也成为我国城市交通治理和建设中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检索中国知网的相关文献并进行梳理,归纳近五年智慧交通研究的主要内容,并对当前针对智慧交通研究的成果加以总结评价,指出其不足及未来研究发展趋势,以期推动智慧交通研究的发展和促进智慧交通建设的完善。
1 智慧交通的概念
智慧交通系统(Smatr Transportation System,简称STS)是智慧城市的核心部分,是整合能源、环境、土地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曹小曙、杨文跃等,2015)。目前,我国对STS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未形成标准的定义。王庆滨提出,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简称ITS)是指利用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将信息监控数据导入地面信息管理系统中进行管理而建立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王庆滨、钟荣华,2015)。然而,陈琨提出,智慧交通是智能交通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智能交通是通过非常先进的通信和控制技术,以解决各种交通问题的重要手段,是对信息技术本身的运用,而智慧交通是智能交通发展的更高阶段(陈琨、杨建国,2014)。智慧交通与原来意义上的交通管理与工程有着本质的区别(蔡翠,2013)。智慧交通更强调如何将交通系统全面融合到城市总体发展和建设中,不局限于智能交通系统的现有功能,而是将海量交通信息进行挖掘、分析,强调系统的实时性、人机交互性和服务对象的广泛性(张盈盈、陈燕凌等,2014),强调以人为本、智能化决策分析(李础⑼跗缴等,2014),促进交通向更先进和谐的方向发展(张轮、杨文臣等,2014)。
从上述文献所反映的情况看,目前智慧交通的概念主要是从城市建设角度出发,包含所应用的技术、提供的服务和服务对象。其不足之处在于:一是智慧交通所要运用的技术概念理解不清,将不同层次的技术归并在一起,理论知识体系较混乱;二是服务对象不全面,受益主体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三是智能化、智慧化无严格界定,客观上造成概念混淆。
2 智慧交通研究的重点领域
智慧交通是在国家大力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背景下提出的,其研究的对象主要涉及:一是与交通运输密切相关的执行层,如客货、交通基础设施、运载工具装备以及智能公路、车辆的运营管理等;二是政府的宏观决策层,如综合统计、规划与设计、建设、市场秩序管理、交通秩序管理、票务与支付服务、公共信息服务和安全应急等。
2.1 与交通运输密切相关的业务
治理超限超载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张新从顶层设计角度,提出科技治理超限超载的6大系统:监督考评监测系统、源头末端监测系统、重点路面监测系统、检测站监测系统、行政执法及电子监察系统、智能分析和决策支持系统(张新,2014)。
陈向东、杨斌分析了智慧轨道交通中“更透彻的感知”的发展方向与趋势,从“敏锐”“快捷”“可靠”“高效”“全面”和“智能”多个角度探讨了如何在智慧轨道交通行业运作和智能轨道交通系统中实现“更透彻的感知”(陈向东、杨斌,2012)。曾华觥⒅旎撤继岢隽恕爸腔酃斓澜煌ㄏ低臣芄埂保对智慧轨道交通系统理念、技术内涵及其构成进行了探索和概括(曾华觥⒅旎撤迹2012)。王健通过分析公共交通现状,对智慧巴士系统的运用和推广进行了介绍(王健,2012)。石文先提出了智慧空管系统总体框架,该系统主要由感知层、基础设施网络层、应用服务平台层、专业应用与决策支持层组成,并对系统所需的关键技术、支撑平台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石文先、朱新平,2013)。杨静指出将互联网技术引入地铁,在发挥地铁载客、聚客功能的同时,让乘客在运动中与城市各类信息交流、互动,为乘客呈现运动中的城市全景图,另外实现轨道交通媒体价值增值、转型,是轨道交通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方向(杨静,2015)。史晓平、李华光以上海为例,分析了港口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提出上海港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对策建议(史晓平、李华光,2015)。
黄敏以深圳为例,提出要以大交通为依托,以大数据为基础,以大监管为主线,以大信息为核心,推动智慧型、效能型、服务型交通运输部门的建设(黄敏,2015)。陆荧洲等对道路监控系统在城市智慧交通建设中的运用进行了研究(陆荧洲等,2015)。
2.2 政府宏观决策层面的研究
智慧交通是缓解交通拥堵、节能减排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智慧交通顶层规划上,我国主要是独立建设模式和数据大集中模式两种(李吹龋2015)。赵俊钰等提出了一种可落地的智慧交通总体架构建设思路(赵俊钰、刘芳玉等,2013)。
在智慧交通系统开发与设计上,徐蔓青、张滔、尹克坚、王雅琼等对智慧交通所依托的大数据平台的开发进行了研究,谭晓琳、顾慧、梁展凡等对智慧交通应用软件技术进行了研究,王峰、韩丽、徐波、马士玲等则从物联网角度对智慧交通系统设计进行了探究。
在公共信息服务上,信息安全应是智慧交通建设的前提(陈楠坪)。目前,我国智慧交通信息服务主要有四种模式:针对政府的交通管理系统平台,用户车联网(企业及个人),导航地图、打车软件等APP(企业及个人用户),智能汽车制造(个人及企业级用户)。但是,信息如何与业务实现深度融合才能发挥信息服务核心价值(阮晓东)。因此,孙斌提出了利用三维业务模型来促进智慧交通信息化建设。刘源设计出“智慧出行”系统架构,并可实现GPS浮动车交通信息采集、信息推送与语音播报、动态信息融合实时处理以及车辆协同交互优化,会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提升城市智能交通的水平。张志宇、阮永华提出利用号牌识别技术、RFID电子车牌技术相结合的交通信息采集与服务系统方案,对城市交通信息采集点的布设模式进行深入研究。
在安全应急管理上,陈龙、樊博将物联网相关技术和管理学中相关理念相结合,提出了智慧城市交通安全监控管理的构架。
3 其他领域的研究
在其他方面,主要集中在对北京、上海、广州、南宁、镇江、扬州等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智慧交通建设的实证研究,对二、三线城市如何推进智慧交通平台的搭建甚少,另外对国外智慧交通建设比较成功的国家或地区的研究也还不多。
另外,在对智慧交通人才培养方面,赵竹以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为例,就专业如何对接智慧交通产业的校企合作课程开发进行了研究,丰富了高职课程理论体系和智慧交通建设人才的培养方向。
4 评价和启示
综上所述,近五年,交通运输业界和学术界对智慧交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应用技术的研发与设计领域:一是交通信息网络平台,如地址匹配技术、车联网技术、交通传感网;二是动态车辆智慧化管理与服务,如车辆识别系统、行车引导系统、智能停车与诱导系统技术、智能公交系统、智能交通监控与管理系统;三是静态车辆智慧化管理与服务,如智能停车场、位置服务等。但对智慧交通建设的相关技术研究未形成鲜明的层次结构。总之,目前对智慧交通概念体系和应用价值体系的研究较少,缺乏全面、标准的理论体系。
另外,从研究的领域来看,目前对交通运输密切相关的公路、轨道交通、城市公交关注较多,而对航空、海运交通智慧化管理研究较少;对政府宏观规划与建设、信息服务、交通秩序管理关注较密切,而对智慧交通大数据的综合统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市场秩序的管理、票务和支付服务、安全应急研究、人才培养研究不多。从人本管理角度,目前对技术应用研究较多,对居民的出行需求、法律环境等的研究甚少。
因此,未来对智慧交通的研究还可进一步开拓和深化:一是强化理论研究,完善相关理论体系建设,对智慧交通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做更深入的探讨,为智慧交通实践提供有效指导;二是加强对智慧交通建设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创新研究,进一步探讨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三是扩大智慧交通研究视角,关注居民出行需求;四是加强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培养对接智慧交通产业的研究,重视跨学科人才教育。
参考文献
[1] 曹小曙,杨文越,黄晓燕.基于智慧交通的可达性与交通出行碳排放――理论与实证[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4).
[2] 王庆滨,钟荣华.智慧交通与城市发展研究[J].城市道路与防洪,2015,(6).
[3] 陈琨,杨建国.智慧交通的内涵与特征研究[J].中国交通信息化,2014,(9).
[4] 蔡翠.我国智慧交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建议[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3,(6).
[5] 张盈盈,陈燕凌,关积珍,等.智慧交通的定义、内涵与外延[A].2014第九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大会论文集[C].2014.
[6] 李矗王平莎,张春辉,等.国内智慧交通总体架构建设模式分析[J].交通节能与环保,2014,(2).
[7] 张轮,杨文臣,张孟.智能交通与智慧城市[J].科学,2014,(66).
[8] 张新.基于智慧交通的治超模式研究[J].中国交通信息化,2014,(9).
[9] 陈向东,杨斌.智慧轨道交通――更透彻的感知[J].计算机应用,201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