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劳动教育概述范文

劳动教育概述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劳动教育概述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劳动教育概述

第1篇

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基础教育中的劳技教育,这些国家中的大多数还及时调整劳技教育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目的是使其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经济与生活的不断发展变化而及时发展变化。国际上中小学劳技教育课程发展的总趋势是:课程目标向以基本技术教育为主线转移,课程内容中提高现代科学技术含量,很多国家已把信息技术作为劳技课程的必学项目;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创新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例如,英国从1990年开始,从小学一年级至初中开设“设计与技术”必修课;法国从1985年开始在中小学开设“科学与技术”必修课;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从小学起至中学开设“工艺”必修课,1999年开始,在教学计划中又增加了“劳动培训”和“制图课”。我国香港地区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也已把“技术”纳入中小学的主要学习范畴。

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实施中小学劳技教育课程,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然而,面向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加强基本技术教育已成为世界性潮流的趋势,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反思。我国社会生产劳动从体制、结构、内容到方式都已发生很大的变化,同时,对劳动者的科学文化与技术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已经加入WTO,要在更广阔、更大的范围内与世界上科技与经济强国进行直接竞争,各行各业都需尽快提高劳动者的创新精神和技术创新能力。面对这种严峻的现实,我国现行的中小学劳技教育课程,不论在课程目标的时代性、课程内容的科技含量与先进性方面,还是在课程的实施、评价以及与之配套的师资培训、基地建设、仪器工具配备等方面,都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与不足;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整体构建符合时展和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必须对现行中小学劳技教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

二、树立“育人为本”的现代课程观

课程是社会历史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人们逐渐深化了课程的本质和内涵,提出了“育人为本”的现代课程观。“育人为本”的课程观认为:“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学习内容及学习活动方式组成的用以指导学校育人标准和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了解和提高自己的媒体。”这种课程观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吸取了各种课程观的合理部分,防止了各执一端、顾此失彼和产生片面性。正如廖哲勋先生所论述的:“根据课程产生、发展的规律,中小学课程设计应以育人为中心。其基本精神是,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出发点,把促进学生各项基本素质全面而各有特色的发展问题置于课程设计的中心,从而全面辩证地反映社会、知识、学生三因素对课程设计的必然要求。”这种“育人为本”的课程观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原理和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是能指导我们构建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现代课程观。用这种课程观来审视中小学的课程体系,才能认识到在中小学课程结构中不可缺少劳技教育课程。

(一)社会发展需要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先后掀起面向21世纪的课程改革浪潮,其共性是“整个教育内容为适应社会科技文化进步和劳动世界需要而演变”;其共同特点之一是加强道德、情感和劳动技术教育;其目的不仅是对现代学校课程弊端的纠正,而且是为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要求而进行的课程结构的变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中指出:未来社会人口增长、科技飞速发展并日益深入到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现代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要求教育与生产劳动更紧密地结合起来;终身教育时代的学习期与劳动期将更经常地同时与交替进行:几乎所有国家都开始将技术和生产劳动结合进整个校内外活动之中,并成为课程整体设计中的内容。

另外,终身教育时代已经到来。终生发展需要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包括学习能力、职业能力、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我们知道,个体态度和技能的形成是不可能靠传授的,必须让学生从小就参加适时、适量、适度的体脑结合的生产与生活劳动和社会实践。21世纪是高度科技化、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的文盲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使用计算机、不懂技术、跟不上科学飞速发展和技术不断更新的人。由于以上发展和变化,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内容也应有所发展和变化。因此,包含技术、劳动和多方面综合科学知识在内的,以培养学生态度和技能为主,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技术创新意识和创造性动手实践能力的劳动技术教育课程,是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

(二)学生发展需要

现代社会在信息传递、知识增长、技术创新、经济发展、职业流动等方面的变化速度越来越快。这些变化使学生将来的求职、生存和发展,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即学生的发展需要具有择业、竞争、创业和应变的意识与能力,要具有适应社会快速变化的足够的生存能力。

而且,终身教育时代的学习与劳动经常是同时或交替进行的。如果现在的学生不改变传统课程观下“死读书”和单一注重记忆的学习方式,不会在劳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也将不能适应未来社会自身发展和学习与工作的需要。

为使学生适应现代社会这些急剧的变化,就必须从小对他们进行了解和驾驭外在人造“工具系统”和构建自身内在“工艺结构”(态度、技能、意志、情感等)的劳动技术教育。

在学生亲身参与的与社会一般职业密切联系的劳动实践中,可使他们每一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天资和才能发挥的劳动项目及职业种类,从而能从小培养他们的职业兴趣、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个性特长。这些兴趣、特长和精神有助于他们将来的择业和创业。

另外,根据现代脑科学的有关研究成果,劳技教育课程与人脑功能开发也存在着密切关系。人的双手是“脑的器官”,手的操作要在脑的指挥下进行。少年儿童在生长发育期间,动手操作是其思维和感知觉形式的主要来源之一。用手操作的技术性劳动,可促使他们变得注意力集中、反应机敏、记忆增强和思维精确。多方面的研究已证明,少年儿童在物化自己劳动产品的精细操作中,有利于其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灵活而有机的结合,能够促进其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因而能有效地锻炼、提高和开发脑功能。由此可见,中小学开设劳技教育课程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三)知识发展需要

知识和技术的重要作用与地位,随着生产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日益显现出来。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已不再是传统中知识的概念,而是具有更广泛、更深刻的涵义;已经突破认识和经验的范畴,进入实践和创造的领域。知识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和结晶,更是从事实践与创造的思想、工具与手段。知识的内涵已包含人类对客观世界的全面反映。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西方学者提出了对知识“再概化”的观点和知识走向“世俗化”的理念。

以发达国家为主要成员国的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已把人类迄今创造的所有知识分为四大类,即:事实知识、原理知识、技术知识、人力知识。上述前两类知识一般通过学习、传授就可以获得。而后两类则属于隐含性经验知识,蕴含着操作与管理的知识与能力,而且更强调其中的能力部分。它们需要在劳动实践中通过个体思维、行动、综合体验和内化才能真正获得。

知识的这种发展,使学生“学习最有用知识”的学校课程,自然也要随之变革和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使课程内容跟上知识的发展,使学校课程跟上时代的发展,使课程加速对教育和学习进程进行改造;最终目的是培养出知识结构和人才素质结构都符合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劳动技术教育课程使中小学课程体系增加了实践环节,把劳动、技术和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打破了以书本知识为中心的学术理性课程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得上述第三类、第四类难以在书本文化课中获得的知识,还可促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世界去理解、探究、创造和发展知识,显然,开设劳技教育课程,是知识发展的需要。

一、国内外劳技教育课程发展概况

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基础教育中的劳技教育,这些国家中的大多数还及时调整劳技教育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目的是使其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经济与生活的不断发展变化而及时发展变化。国际上中小学劳技教育课程发展的总趋势是:课程目标向以基本技术教育为主线转移,课程内容中提高现代科学技术含量,很多国家已把信息技术作为劳技课程的必学项目;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创新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例如,英国从1990年开始,从小学一年级至初中开设“设计与技术”必修课;法国从1985年开始在中小学开设“科学与技术”必修课;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从小学起至中学开设“工艺”必修课,1999年开始,在教学计划中又增加了“劳动培训”和“制图课”。我国香港地区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也已把“技术”纳入中小学的主要学习范畴。

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实施中小学劳技教育课程,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然而,面向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加强基本技术教育已成为世界性潮流的趋势,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反思。我国社会生产劳动从体制、结构、内容到方式都已发生很大的变化,同时,对劳动者的科学文化与技术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已经加入WTO,要在更广阔、更大的范围内与世界上科技与经济强国进行直接竞争,各行各业都需尽快提高劳动者的创新精神和技术创新能力。面对这种严峻的现实,我国现行的中小学劳技教育课程,不论在课程目标的时代性、课程内容的科技含量与先进性方面,还是在课程的实施、评价以及与之配套的师资培训、基地建设、仪器工具配备等方面,都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与不足;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整体构建符合时展和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必须对现行中小学劳技教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

二、树立“育人为本”的现代课程观

课程是社会历史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人们逐渐深化了课程的本质和内涵,提出了“育人为本”的现代课程观。“育人为本”的课程观认为:“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学习内容及学习活动方式组成的用以指导学校育人标准和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了解和提高自己的媒体。”这种课程观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吸取了各种课程观的合理部分,防止了各执一端、顾此失彼和产生片面性。正如廖哲勋先生所论述的:“根据课程产生、发展的规律,中小学课程设计应以育人为中心。其基本精神是,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出发点,把促进学生各项基本素质全面而各有特色的发展问题置于课程设计的中心,从而全面辩证地反映社会、知识、学生三因素对课程设计的必然要求。”这种“育人为本”的课程观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原理和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是能指导我们构建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现代课程观。用这种课程观来审视中小学的课程体系,才能认识到在中小学课程结构中不可缺少劳技教育课程。

(一)社会发展需要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先后掀起面向21世纪的课程改革浪潮,其共性是“整个教育内容为适应社会科技文化进步和劳动世界需要而演变”;其共同特点之一是加强道德、情感和劳动技术教育;其目的不仅是对现代学校课程弊端的纠正,而且是为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要求而进行的课程结构的变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中指出:未来社会人口增长、科技飞速发展并日益深入到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现代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要求教育与生产劳动更紧密地结合起来;终身教育时代的学习期与劳动期将更经常地同时与交替进行:几乎所有国家都开始将技术和生产劳动结合进整个校内外活动之中,并成为课程整体设计中的内容。

另外,终身教育时代已经到来。终生发展需要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包括学习能力、职业能力、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我们知道,个体态度和技能的形成是不可能靠传授的,必须让学生从小就参加适时、适量、适度的体脑结合的生产与生活劳动和社会实践。21世纪是高度科技化、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的文盲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使用计算机、不懂技术、跟不上科学飞速发展和技术不断更新的人。由于以上发展和变化,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内容也应有所发展和变化。因此,包含技术、劳动和多方面综合科学知识在内的,以培养学生态度和技能为主,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技术创新意识和创造性动手实践能力的劳动技术教育课程,是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

(二)学生发展需要

现代社会在信息传递、知识增长、技术创新、经济发展、职业流动等方面的变化速度越来越快。这些变化使学生将来的求职、生存和发展,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即学生的发展需要具有择业、竞争、创业和应变的意识与能力,要具有适应社会快速变化的足够的生存能力。

而且,终身教育时代的学习与劳动经常是同时或交替进行的。如果现在的学生不改变传统课程观下“死读书”和单一注重记忆的学习方式,不会在劳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也将不能适应未来社会自身发展和学习与工作的需要。

为使学生适应现代社会这些急剧的变化,就必须从小对他们进行了解和驾驭外在人造“工具系统”和构建自身内在“工艺结构”(态度、技能、意志、情感等)的劳动技术教育。

在学生亲身参与的与社会一般职业密切联系的劳动实践中,可使他们每一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天资和才能发挥的劳动项目及职业种类,从而能从小培养他们的职业兴趣、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个性特长。这些兴趣、特长和精神有助于他们将来的择业和创业。

另外,根据现代脑科学的有关研究成果,劳技教育课程与人脑功能开发也存在着密切关系。人的双手是“脑的器官”,手的操作要在脑的指挥下进行。少年儿童在生长发育期间,动手操作是其思维和感知觉形式的主要来源之一。用手操作的技术性劳动,可促使他们变得注意力集中、反应机敏、记忆增强和思维精确。多方面的研究已证明,少年儿童在物化自己劳动产品的精细操作中,有利于其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灵活而有机的结合,能够促进其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因而能有效地锻炼、提高和开发脑功能。由此可见,中小学开设劳技教育课程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三)知识发展需要

知识和技术的重要作用与地位,随着生产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日益显现出来。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已不再是传统中知识的概念,而是具有更广泛、更深刻的涵义;已经突破认识和经验的范畴,进入实践和创造的领域。知识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和结晶,更是从事实践与创造的思想、工具与手段。知识的内涵已包含人类对客观世界的全面反映。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西方学者提出了对知识“再概化”的观点和知识走向“世俗化”的理念。

以发达国家为主要成员国的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已把人类迄今创造的所有知识分为四大类,即:事实知识、原理知识、技术知识、人力知识。上述前两类知识一般通过学习、传授就可以获得。而后两类则属于隐含性经验知识,蕴含着操作与管理的知识与能力,而且更强调其中的能力部分。它们需要在劳动实践中通过个体思维、行动、综合体验和内化才能真正获得。

第2篇

一、改变传统劳技课单纯操作技能训练的做法,融设计和技能训练于一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传统劳技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操作技能的训练,往往轻视学生的设计创新,在劳动与技术教育新课程理念中,明确提出了应注重技能训练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在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设计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要用心选择项目载体,尽量融设计创新和技能训练于一体,教学中注意渗透创新设计的理念,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体验创新的魅力。所以在初一(下)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安排上,我选择承重纸桥和房屋模型的设计与制作作为项目载体,组织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大力加强学生的设计活动。如在承重纸桥设计与制作的过程中,我安排4课时进行设计与制作,其中第1课时进行纸桥的设计,要求每位学生画出设计草图,然后引导学生以作业纸、双面胶为材料进行探讨、研究,学生通过探讨、研究发现,纸桥的造型和结构,直接影响纸桥的承重量;同样的材料,造型与结构不同,承重量也不同。通过探讨、研究和交流,学生的设计方案得到进一步补充、完善和提高,整个设计方案在探索和创新的氛围中完成。第2和第3课时学生以彩色卡纸、双面胶为材料进行纸桥制作,第4课时教师对学生的纸桥作品进行承重评价。在制作过程中,学生还遇到不少问题,通过师生、生生交流、探讨与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技术素养,实现了“爱劳动、会动手、能设计”的新课程目标。

二、注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学习中能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并联系生活、联系实际。

新课程劳动与技术教育非常重视课程与生活、社会以及学生发展的联系,这一学习领域比其他课程更具有开放性和发展空间。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目标与功能的实现,也必须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以贴近生活和社会实际为基本特征,它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显著特点是:实践性特别强,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时,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要结合学校实际,充分挖掘优势,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基本理念和“贴近生活实际”为突破口。如我校初一(上)劳动与技术教育选择《木工》――弹射模型滑翔机的制作为课程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了美工刀、手工锯、木锉刀、尖嘴钳等常用木工工具的使用,掌握了502胶、白胶、热熔胶、砂布等一些常用木工材料的使用方法,并以此为基础,综合多学科知识,广泛迁移应用于生活和学习的实际中,如修理课桌椅、班级文具等。对于部分常见的工具和材料,我们也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亲自到商店购买,尽量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会购买工具与材料的过程,这样做能让学生的学习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联系生活实际,学到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因此我们的教学深受广大学生的一致欢迎,因为我们的教学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实际。

三、营造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象,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的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新课程改革最主要的原则就是要在教学全过程中真正贯彻“民主和谐”、“师生平等”的教育思想。只有营造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使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在教学中非常注意营造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注意呵护每一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人格,真心关爱每一个学生。如:有一次,一位同学制作的飞机模型,不小心被其他同学碰坏了,这位同学难过极了,我除了安慰这位同学外,立即鼓励和引导他把损坏的飞机模型修好,并及时肯定了他的制作成果,这位同学深受感动。教学时,师生、生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共同讨论;学生有任何问题,可以随时举手提问;学生可以和老师一起动手实践,设计和制作技术作品……等等,就是这种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消除了学生对教师的许多不必要的疑虑,减轻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压力,学生就会敢于提出问题,也乐于表现自己,在非常轻松和舒适的环境下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表现出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自由地翱翔在属于他们的广阔天空。

四、注重过程,以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激励和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

第3篇

[关键词] 爱己教育 学生 教师 关爱

最近,富士康因为员工一次又一次的自杀事件,多次无奈地在诸多媒体上“被聚焦”,而且十分诡异地在媒体猜测下一个自杀者是否出现时,居然发生了所谓的“十二跳”。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瞬时消逝了,让人顿足扼腕,痛心疾首的同时,不免陷于深思,不管分别出于什么原因,精神危机,轻视生命,是绕不开的话题,“爱己教育”迫在眉睫。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的德育工作当然也紧随其后全面开来。就德育内容说,既要加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五爱”教育,又要开展思想品德、遵纪守法、行为规范、文明礼貌的教育以及美育、劳动教育,等等。其中,关于爱的教育基本都是针对自身以外的人或事物进行的。那么,从教育内容来说,从培养人的主体精神来说,我们在要求学生爱祖国爱他人的同时,为什么不可对学生进行爱自己的教育呢?这种教育不是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吗?因此,爱己教育的必要性、合理性促使德育的内容也被拓展到一个新的广度,而具体的实施则要求有一个新深度。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加强学生的爱己教育。

所谓爱己教育,就是从本质上爱自己,严以律己,对己负责,宽以待人,积极向上,有益他人,反对自私、自利、自满、自馁、自弃。仅理论上的指导还不行,还须提出一些具体的行为要求,比如,可以要求学生做到:

(1)爱惜自己的青春,珍惜时间,发愤学习,莫让年华付水流。

(2)爱惜自己的心灵,品德高尚,思想进步,心灵纯洁,情操美好。

(3)爱惜自身的形象,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富有教养,具有良好的精神风貌。

(4)爱惜自己的容貌,整洁卫生,穿着打扮得体适宜,富有青春气息。

(5)爱惜自己的身体,注意冷暖,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如此,等等。

在校外,你不难见到一些男孩子边叼着香烟边哼唱着小调;马路的一隅或小巷里,你也不难见到,十五六岁模样背着书包的一对男女中学生,耳鬓厮磨如胶似漆做难分难舍状;当然,你更不难见到与人稍有争执便满口污言秽语的学生,被老师说几句竟敢吹胡子瞪眼,有的甚至还大打出手。更有甚者,有的就为了家长、老师或同学的一句不中耳的话选择了自杀。前不久,本市就发生了两名女中学生结伴服毒自杀的事件,让人十分痛惜。因此,我认为,由着自己的性子,放纵自己,也是不爱己的一个重要表现。在学生中间进行“爱己教育”已是迫在眉睫。

第一,进行“爱己教育”的首要一点是先帮助那些看上去孤独、冷漠的学生。他们主要表现为上课无精打采,表情木然,注意力不集中,发呆,上课睡觉等。怎样使这部分学生能融入同学们中,以健康的心理、饱满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这部分学生大多是班里的后进生,有的除了学习不好外,其它方面还是不错的。所以对于后进生不能歧视,否则会把他们推得更远。多给点关爱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二,帮助学生克服厌学症,这是实施“爱己教育”的又一个重要方面。有的学生讨厌学校、讨厌上学、讨厌作业、讨厌老师。厌学症的原因种种,虽不外乎社会影响、家庭影响及同学间的互相传染,认为学习好坏无所谓,不学好照样可以赚大钱,或者认为只要有关系,照样可以得到一个体面的工作;二是畏难,做作业要费脑筋,要吃苦,玩比做作业有乐趣;三是后进生觉得费力不讨好,总是不及格,总是落后,总是挨批评。学生连学习都不爱,这可算是最大的“不爱己”。作为学校、老师,我们完全有责任加大力度,对症下药,给予他们更多更深的爱,帮助学生克服这种“病症”。学生连学习都不爱,这可算是最大的“不爱己”

第三,进行劳动教育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有资料显示,很多国家注意给小学生安排一定的劳动时间,美国为平均1.2小时,韩国为0.7小时,法国为0.6小时,而中国只有0.2小时,即每天才让孩子“劳动”12分钟,而城市家庭中的许多父母甚至连1分钟的劳动时间都没给孩子安排,生怕端误孩子的学习。岂不知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要记住:劳动教育就是劳动品质的教育,而且是关系到将来生活水平及幸福的教育。家长应该认识到,无忧无虑、一帆风顺的童年环境是使一个好端端的孩子变成懒汉的最合适的土壤。所以我认为,劳动教育是使学生热爱劳动,体会劳动的艰辛,从而珍惜青春、珍惜学习机会,也珍惜自己的很有效的“爱己教育”。

第四,思想疏导绝对不能放松。鉴于青少年犯罪呈较大幅度增长的趋势,教师有义务采取适当的方式向学生灌输法制观念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前几方面好理解,而现在着重提一笔的是,能否以适当的方式向中学生传授爱情观,这是新时期教育所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新的难题。向一些早恋的学生做调查,其“爱情信条”居然是一句流行歌曲: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当听到临班的一位学生私下和其同学说“我们什么都干了”时,那种坦然的表情会顿时让你傻掉。最后还要再说句“老生常谈”:不要放弃“差生”,不要“一棍子打死”。在许多学校里都存在着“分流、分层”等处置“差生”的方法,往往使后进学生产生自卑感,泯灭了上进心,很难教育。对于教师而言,最重要的一点则是振作起后进学生的勇气,使他们重新树立远大的理想。

第4篇

关键词:文化后勤 课改后勤 生态后勤 综合发展 育人为本

一、凸显保障功能,打造文化后勤

后勤工作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基础。传统的后勤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今天教育改革发展的滚滚洪流。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的强烈期盼,享受优质后勤成为全体师生的共同呼声。在坚持后勤公益性原则的前提下,如何打造满意后勤?

1.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后勤队伍

该校的后勤干部几乎无一例外都是由主管过德育的同志担任。后勤副校长原来是德育副校长,总务处主任原来是德育处主任,食堂经理原来是德育专干。这是为什么呢?这恐怕要追溯到老校长(现任教育局长)刘吉伟同志匠心独运的用人思想上去了。打着赤脚长大的刘吉伟一再倡导“教父子书”、“办良心后勤”,从德育处出来的同志吃得苦,受得气,对每个学生都怀有深厚的感情,这一切恰恰是做好后勤管理的先机。严把入口关,严格体检,严格要求文化程度。从业人员一律要求具备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一律要求讲普通话,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他们实行分层培训,不断增强他们的育人意识、服务意识,提高其专业化水平。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关键。

2.把安全文明创建摆在工作的重中之重

安全不保,何谈教育质量提高,何谈人民满意教育?师生安全,校舍和财产的安全是后勤工作的重要职能。教育部长袁贵仁在出席全国第十五个中小学安全教育活动日时说:“一个没有安全保障的学校,是一所绝对不合格的学校;一个不具备安全意识的教师,是一个绝对不称职的教师。”该校15年来一直保持着安全事故零记录,是名符其实的“平安学校”、“放心学校”。近年来,安全文明创建一年一个台阶。在今年汨罗市国家级爱国卫生城市创建中,该校再次受到各级的通力嘉奖。

3.创新管理机制,引入社会资源

根据学校发展需要,实行体制改革,组建了财务管理、基本建设、生活服务、物业管理、经营服务五个中心,形成全面覆盖、职能明确、责权分明的校园服务体系。在价格低于校外,质量高于校外的情况下,学校商店难以满足学生需求,学校在坚持非营利性的前提下,引入社会资源,由晨光文具投资利用科教大楼的架空层兴办了一个文具超市。与市公安局联合建立禁毒基地。在科教楼六楼腾出四间教育,共计160余平米,由公安局出资20万元,建立了全市规格最高的禁毒教育基地。

二、推进“三地”建设,打造课改后勤

《教育的新时代》一书指出:生活世界是教育意义得以建构的场所,教育只有向生活世界回归才能体现教育意义的真谛。生活是一门伟大的课程,高中寄宿制学校的后勤管理蕴藏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它至少有三块肥沃的育人的土地。

食堂是劳育的基地。现在的学生大多数劳动观念淡薄,劳动习惯缺乏,很多孩子不具备独立生活和生存的能力,这正是教育需要紧急补救的地方。该校把食堂开辟成劳动教育的基地,利用每学年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时间以班为单位组织学生到食堂参加劳动,再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社区服务时间让学生自愿到食堂劳动,教务科和后勤处联合对学生劳动情况作出学分评定。

寝室是学生的家,它最有益于学生完美人格的生成。生活自理,良好习惯,融入集体的能力,公共生活道德,保护公共财产的观念,水电资源的节约意识,对制度的尊重心理,对集体对他人的社会责任感,都可以在这里养成。如何让学校后勤对3600多寄宿生发挥管理育人的功能?该校实施自主管理教育,实行“五自”原则,即自己管理、自己申报、自己维修、自己保洁、自己美化的原则。每个年级设有一个宿管部长,负责对本年级公寓的财产保管、水电使用情况进行督查,逐日登记,每日公示。每个班级设有一个宿管委员,负责派发卫生工具,填写维修单,申报维修项目,领取维修材料,界定财产损害责任,办理赔偿手续。每一栋公寓成立一个维修小组,难度较大的维修,协助技工,一般性的通通自行完成。维修完毕签字确认,签字卡片放入个人成长记录袋,情况输入学分管理中心。每一个寝室轮流打扫楼道卫生。各个寝室自己为寝室命名,自己布置居室,养花养鱼怡情。每期一次美化大赛,优胜者在班级目标管理中加上一分。近两年床位爆满,“陪读”的现象销声匿迹。

校园环境是美育的园地。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它能唤起人对一切美好的、有生命事物的、亲切关怀的态度。校园环境的美应当触及学生的心,“只有当学生用劳动来创造美的时候,美才能使人的情操更为高尚”。该校是花园式单位,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原来由浏阳园艺师承包护理,去年伊始,该校把园艺锁定为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现在该校已培养出自己的园艺师255人,一年为学校节省绿化开支4万多元。

该校后勤与新课程改革捆绑同行,取得了不斐的成绩。由后勤处参与开发、直接编写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程《服务与人的全面发展》成为该校61.5%的学生的选修课程。

三、发展学生农业,打造生态后勤

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教育办成适合每一个学生需要,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是该校的追求。为了把学校办出特色,该校正在积极探索一条学校综合发展之路。该校是一所农村普通高级中学,完全有条件利用农村的广阔资源来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来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培养途径。刘延东同志说,办教育千头万绪、千难万险、千辛万苦,但同时要千方百计。在市委、市政府和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该校在京广铁路沿线、201线贯穿、离汨罗城区不到10公里路程的范家园乡征集了480亩土地,准备用于发展学生农业。市发教委已批复同意,200万元专项资金年初全部到位。学校成立了领导小组,出台了《学生农业基地建设方案》。方案描绘了这样一幅蓝图:学校将贯彻“两全”方针,把这块基地办成花园果园种植园,农田鱼塘鸡鸭圈。把它办成可以容纳1200学生住宿的劳动场地,可以接纳教师休憩和观光的农家乐园。根据估算,搞起来以后,每个学生每年可以带着被褥行李到这里进行为期一周的劳动实践,学考结束之后,将有15%~20%的在校生,高考之后将有10%左右的毕业生,还有一部分外来学生,选择在这里接受一年以上的的农业职业培训。根据估算,这个基地可以保障学校的绿色食品供应,每年还可以带来30万~50万元的经济收益,这笔资金将用来资助百名以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促进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 思想品德教育 粤教版教材 阅读与感悟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3.061

0 引言

新形势下的政治教育应当以多种方法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有效帮助人们进行正确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养成,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素质,实现人们的全面发展。思品课的教学意义是指导学生们养成正确的行为、完善的人格,指导学生如何做人。在实际的教学中既需要有理论指引,也需要情感熏陶。在实践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性格,共同欣赏“阅读与感悟”这一选段,既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粤教版教材的特点

粤教版的初中教材一改过去陈旧、生硬的教学模式,以全新面貌吸引着广大师生。教材所体现的教育理念新颖前卫,创设了案例与情境式的教材形式,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及学习兴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价值观及情感,引导着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粤教版的教材中选择了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和感人肺腑的实例,有助于升华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粤教版的思想品德教材为了全面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建立了由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价体系。每节课都设置了评价内容,包括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同学评价、自我评价等等,以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

粤教版的思想品德教材结合了心理、道德以及国情,加强了学生的社会认同感。粤教版教材分为四个模块,引领着学生深刻地认识经济、文化、政治方面的问题,促使学生自觉地将个人与国家前途紧密联系,肩负历史使命,强化社会责任感。教材的每个单元都围绕相关主题,包括“探究园”、“国情导读”、“实践与评价”以及“阅读与感悟”等四个模块,其中“探究园”能够带领学生从社会中的情境入手,探究、体验不同的主题,探寻学习兴趣,明辨是非。“国情导读”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国家政策,帮助学生提高认知力。“实践与评价”模块能够再度强调学生的觉悟与实践能力。“阅读与感悟”引领学生阅读文章、漫画以及材料,感悟榜样类的事迹,升华情感、提升精神境界。

2 思想品德教育中添加“阅读与感悟”模块的意义

2.1丰富思想情感,提升境界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传播马列主义的基本观念,以马列主义思想提高广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实现思想教育任务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为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政治基础。人们在当下社会中,应当正确认识世界,正确处理好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思想感悟模块的文字有着极大的感染力,在学生阅读文章时思想情感就得到了极大的升华,也相应地提升了一个境界。学生是最容易被各种各样的故事感动,在老师的引领下,在学生的自我领悟中及时感受到阅读的魔力,知识学习的意义。

2.2促进未成年人的知行合一

人的成长实际上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在社会化的进程中个体应该是能够一直接受社会中的思想,其中包括行为规范、思想观念和价值准则等,培养良好的习惯、坚定的信念以及高尚的品质,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通过接受先进的思想观念,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使得个体形成稳定的政治理想,以适应社会发展。在思想方面,可以不断培养人的思想品德,规范个体的社会行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提出的观念,俗语有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未成年更应当做到知行合一,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

2.3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在社会主义生产力中,人是最重要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要提高人的思想觉悟,调动人的劳动积极性,激发创造精神,推动人们全面发展。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娃娃抓起,从学生年代就及时发挥积极性与创造性,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思想品德政治教育中,知识点的灌输是必须要有的,但是如何贯彻落实,如何积极使用这些知识点是我们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故事的形式把要表达的思想讲述出来,以学生能够理解的形式表述出来,让学生能够拓展思维,调动创造力,调动思维的积极性。

2.4加深学生对思想品德的认知力

在学生尚未进入学校学习时,就已经学习过语数外等科目,但是对于思想政治却全然不懂,学生的年纪较小,思想政治中的一些复杂的知识点相对来说比较难理解,学生并不能立即掌握其中的内涵,只有以故事的形式深入浅出地表述出来。思想政治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劳动教育,劳动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艰苦朴素、努力奋斗的良好作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树立热爱劳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念,更好地教育学生能正确处理个人、国家以及集体的关系,避免狭隘的个人主义。

3 如何利用“阅读与感悟”模块

3.1 仔细研读,感知教材

阅读是一种搜集知识、认识世界的有效途径。阅读能够发展我们的思维,增长我们的见识,丰富我们的情感。在阅读中我们能够感悟生活的真谛,感受世间的美好。在思品课中,细细研读品味“阅读与感悟”模块的素材,能够加深我们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阅读与感悟”模块紧密贴近生活,加强了思品教育的实效性。如粤教版“阅读与感悟”模块选取的文章《为青春喝彩》,文章短小精悍,辞藻优美,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似乎回到了那个洋溢着激情、挥洒着青春汗水的青年时代。

3.2 陶冶情操,感悟真理

有效的课堂是传授知识的理想之所,是蕴养人性的最美之处,思品课的价值在于以一系列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会为人处世。老师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固然重要,但是引领学生做一个品德高尚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更加重要。很多时候,教师采取满堂灌的单向教学方式,不会使学生的言行举止、思想观念得到良好塑造,不能达到教育目的。在教学中老师只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阅读与感悟”模块中有一课《宽容化解仇恨》,这个故事讲述了在苏联与德国战争后,一位苏联老人以宽容的态度对待身处逆境中的德国战俘,文字的感染力让每个阅读者都发自内心地感动着。在讲解这篇文章时,可以先让学生回去把这篇文章读一下,在课堂上集体把这篇文章朗读一遍,老师可以针对这个文章提几个问题,比如:如果你是文中的老妇人,你会如何对待曾经害得你们家破人亡的德国战俘?那么为什么这个老妇人能够宽容对待德国战俘呢?阅读这篇文章后的感悟是什么?在深入学习这篇文章后,学生得到了一些启示,表示了自己将来遇到生活中的问题时,一定会学会包容。生活中我们应当有原则地宽宥别人,这是思品教材中“阅读与感悟”模块给我们传递的道理。

3.3 课后延伸,巩固新课

思想品德课上除了会强调知识点的重要性之外,还非常重视知识的延展性。在上完一节课后,牢记知识点固然重要,但是我们更应该重视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灵活运用。教师也需要不断地促进学生、态度、情感以及价值观的养成,将理论化作行动,在日常生活中及时有效地运用到位。在课后老师可以布置和当天授课内容有联系的实践型作业,根据实践型作业的完成情况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4 结束语

粤教版思想品德教材“阅读与感悟”模块拓宽了教师和学生的知识面,让思想品德老师一方面与时俱进地学习更多的知识,一方面让老师不断自我提升,调整自己,学习新的教学理念,让自己的知识、经验等能够达到一个更高的高度,挖掘自身的内在潜能,以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学习,以高质量地实现思想品德课程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朱智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策略*以粤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八年级上册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4(7):89-90,91.

第6篇

一、文化育人视域的小学德育综合概述

1.文化育人

文化育人,“文化”一词,即指校园文化,又指德育文化。文化育人就是要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抵御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帮助学校对人才进行培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学校良好的校风、班级良好的班风,学生良好的学风都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健全学生的人格。时代背景发生变化,小学进行德育,就要从新的角度来进行德育教育工作,提高德育质量,获得较好的德育效果。

2.小学德育

小学德育是整个德育教育过程中最基础的教育,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奠基工程。小学德育与其他时期的德育存在差异,小学德育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思想以及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小学德育实际上是社会实践活动,是将小学生的内在品质进行外化,转变为具体的实践活动。小学德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学生,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二、小学德育教育中的问题

1.忽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学生在小学阶段,年龄一般都在6到12岁,这一时期的孩子具有服从、喜欢模仿的特点,对于权威较为迷信,整个人对于规则的理解较为薄弱,理性较差。一些学校开展德育活动时,忽视了这一时期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着不遵循规律的教育。近年来,然而很多不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审美情趣的曲目如“骑马舞”,“凤凰传奇”成为“热曲”,这些曲目都非常成人化,不适合儿童的审美和发展需求。

2.德育“让位”现象

国家要求加强学生的德育,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仍有些学校受传统的“重智轻德”观念的影响,在进行学校德育时将其放在次要地位,将考试成绩作为学生的实际考核的标准,面对现在逐年增大的升学率,教学资源配置的差异的现象,学校将德育让位于文化课的学习,在遇到学校的重大事件或考试时,德育课都成为牺牲对象,尤其是在年终考试时,德育变成学校教育中可有可无的对象。

3.学校德育脱离生活实践

一些学校德育很多都是停留在口号上,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口号特别响亮,但德育落实不在行动上。在进行德育授课时,所教授的内容脱离实际生活,德育变成空谈。教师在进行德育活动时,主要进行教材知识的传授,教师单方面进行授课灌输,并不给学生做示范。德育教育一方面教育学生要珍惜资源,另一方面自己却在食堂吃饭时吃剩一大盘而丢掉。脱离生活与榜样的德育,导致效果不理想。

三、文化育人视域的小学德育发展路径

1.根据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有序德育教育

基于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充分考虑到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小学进行德育教育时,考虑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需求。低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小学,对德育课程不了解,可以开展“我上小学了”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学习各种上下课礼仪;并举办一些低年级德育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中年级学生对校园环境熟悉了,对老师性情也了解了,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显出不同层级的个性,对老师的要求不再“绝对服从权威”,可以设计“小窗口大世界”等校园实物管理爱护活动,让学生在管理中探索,在探索中学会承担责任。高年级学生由于青春期的躁动与叛逆,变得异常浮躁不安,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强化良好的行为习惯,顺利完成小升初的过渡,“青春多美好”健康课、制作毕业纪念册、毕业典礼、毕业旅行等等,让毕业生们在体验中学会尊重与感恩。由此可知,学校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就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有序的开展德育教育活动。

2.德育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小学德育加强要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例如举办实践活动,将对学生的德育落实在生活实践中。为此,学校设计了一系列的生活教育活动,如校园快乐小农夫、酵素制作、给校长的一封信理财练摊活动、日行一善、做个少年思想家等等。学校德育可以进行劳动教育,开展“校园快乐小农夫”活动,把学校楼顶堆上土壤,科学老师带领学生分批参与劳动生产,为瓜果蔬菜除草浇水施肥,既认识了植物的生长特性,又培养了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品质。学校德育还可以举办与“德育”相关的板报比赛,让学生能够切实的接触到德育内容,对于自身的行为习惯进行调整、改正。小学可以将一个月的中旬作为“德育周”,在这一时期,让学生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并养成良好的习惯。

四、结语

小学德育主要是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在文化育人的视域下,小学要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来影响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思想道德。学校在进行德育时,要与时代背景联系起来,建设的校园文化应该适应时展的需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的德育教育文化实际上也是精神文化,在对小学生德育教育时,注意培养小学生的思想品质,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在德育文化中成长,成为全面发展的学生。

作者:殷淑贵 单位:河北省廊坊市第一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朱晓梅.基于文化育人视域的小学德育发展【J】.教书育人,2015(32)

第7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护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4-0211-02

教学模式改革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现阶段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体系已进入模式转换的关键时期,转换的基本方向是以就业为主体导向,不仅要彻底打破以抽象的理论知识为主要学习内容、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的学科化教学模式,还要打破学习与工作二元割裂的状况,走工学相结合的道路。中职护理专业要达到培养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和健康保健等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技能型卫生专业人才的目标[1],进一步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强化综合素质培养和技能培训势在必行。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研究

“教学模式”一词最初是由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提出的,他们在《教学模式》一书中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随后,我国教育界对教学模式的研究渐趋重视,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指出:“教学模式俗称大方法。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且是从教学原理、教学内容、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教学过程直至教学组织形式的整体、系统的操作样式,这种操作样式是加以理论化的。”中央教科所朱小蔓教授给出的定义是:“教育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支配下,对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较系统而具有典型意义的教育体验,加以一定的抽象化、结构化的把握所形成的特殊理论模式。”上述各种关于教学模式的定义不尽相同,它们分别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教学模式这一术语的含义。

综上所述,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在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能起到桥梁作用。

二、中职护理专业教学模式的基本类型

(一)情境教学

1.概述。情境教学指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规律出发,创造一个具体、生动、形象、思辨的学习情境或情景,学生在具体情境的参与和作用下,实现知识传承、能力提高和迁移、职业情感形成的统一的教学方法[2]。

1978年,李吉林提出情境教学的设想,目前已逐渐推广应用到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中。如李悦在中职护生护理技能实训中应用情境教学,通过实训前进行创设不同的诊疗场景、实训中多管齐下,培养学生在护理实训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操作的能力,有效改善实训效果[3]。

2.特点。采用这一教学模式,主要作用在于让学习的过程不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更是理解信息、加工信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针对于护理专业教学,教师需要在教学前收集大量与临床接轨的资料,准备不同临床护理的教学情景。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行动”等步骤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通过所扮演角色的语言、行为特点,系统完成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护理评价全过程,使自己的认知、情感、技能操作能力全面发展。

(二)案例教学

1.概述。案例也称事例、个案,最早就出现于医学领域。案例教学是指将发生或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作为个案、事例,学生以已学和正在学习的知识点去整合分析、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使学生有效地认识案例,从而提升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最早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探研该模式,文献研究发现,案例教学尤其适用于医学教育教学[4],如李国华等将案例教学用于中职《护理学基础》教学,采取“提出问题―分析案例―讨论案例―总结评述”的步骤,认为案例教学法可以使学生主动、有效的掌握护理学基础知识,提高教学效果[5]。

2.特点。护理专业案例教学的特点是着眼并针对于加强学生能力培养,通过一个或几个独特而有代表性的真实事例,让学生在案例的思考、分析、讨论中综合利用所学的知识,建立适合自己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和逻辑思维方法,以此提高学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采用案例教学过程中,案例的情景最好选取学生今后职业生涯中经常遇到的情景,缩短教学与实际工作的距离。案例中蕴含的问题和面临的决策,就是今后工作岗位上不可回避的历练。

(三)项目教学

1.概述。项目即以生产一件产品或提供一项服务为目的的任务。项目教学指师生共同完成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的教学活动。

项目教学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2003年德国联邦职教所制定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针对护理专业教学领域的研究偏重于评价教学效果,比如项目教学对护士开展护理研究课程的效果研究、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等[6]。国内近年开始逐步在护理学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如夏军阁、叶华在外科护理、外科实训教学中推行项目教学,认为项目教学不仅能促进学生掌握实训项目的理论知识和适应临床一线岗位要求的专业操作技能、扩大知识面,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实现专业培养与临床工作岗位的零对接[7,8]。

2.特点。项目教学的实质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在具体情境和小组分工合作的基础上,学生自己负责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从而提高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并且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下,培养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咨询、指导与答疑的作用[9]。

(四)PBL教学

1.概述。PBL即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教学是以问题为导向,把学生置于混乱、结构不良的情境中,让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学习解决该问题所需的知识,一步步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

PBL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医学教育中,当前已成为西方医学教育的主流模式之一,它也必将成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之一。PBL教学目前已从医学领域走向其他学科教育领域,并演化出多种流派[10]。

2.特点。PBL教学的精髓在于: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为具体问题的不同,从而导致学习过程中产生不同变异,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将在学生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如曹秀风等以进入医院实习的大中专护生为研究对象进行PBL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对比研究,认为PBL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11]。涂华婵则进一步大胆尝试,在中职内科护理PBL教学中融入体验式教学,更好地实现了师生互动,进一步提升了学习效率[12]。

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PBL教学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等多方面效果均优于传统医学教学[13]。但是,PBL教学对各方面条件有一定要求,如卫承华等在医学院校实践该模式后认为,实行PBL模式:①成本较高;②部分学生因自学能力不够、已长期适应传统教学模式等原因,难以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在理论内容学习中可能遗漏部分内容[14]。故在国内中职学校需要根据实际将PBL模式加以改革和推广,才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笔者将国内外优秀数据库作为搜索库,对护理专业教学模式相关文献进行信息检索发现,其中被引频次较多的是关于PBL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项目教学等在护理课程中运用的文献。综观国内护理专业三十多年的教学模式改革,一直朝着培养应用型护理人才的目标进行,实践性、综合性、参与性是教学模式改革的三大突出特点[15]。学校、教师应共同努力,通过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医药卫生类(第一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姜大源.职业教育:情景与情境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5).

[3]李悦.情境教学在护理技能实训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咨询,2012,4(4).

[4]韩庆奇,张宝,刘文宝,等.案例教学法在医学教育应用中的基本模式及特征[J].西北医学教育,2013,(2).

[5]李国华,李加善.案例教学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1).

[6]Chen J.Problembased learning:Developing resilience in nursing students[J].The Kaohsiung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2011,27(6).

[7]夏军阁.项目教学在外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1).

[8]叶华.任务驱动式项目教学在外科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10).

[9]赵志群.对《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的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4).

[10]黄亚玲.PBL教学模式探索[J].医学与社会,2005,18(6).

[11]曹秀风,蔡美兰.PBL教学在护理学中的新进展[J].内蒙古教育,2014,(4).

[12]涂华婵.内科护理PBL教学中融入体验式教学的探讨[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4,(1).

[13]乔文达,张宏伟.论PBL教学法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及改进[J].继续医学教育,2011,25(8).

第8篇

【关键词】情感教育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作用

引言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美术教学被逐渐重视起来,通过长期的实验研究发现将情感教育充分融合到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能够更好的发挥出美术教学的效果。特别是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能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因此,将情感教育融合进其他学科就变得更加具有依据。

1.情感教育概述

情感教育与品德教育、智力教育、劳动教育等教育之间是存在一定的关系的,他们之间相互渗透而又独立,构成了整个教育活动的主体[1] 。情感教育的特征比较明显,其中的兴趣性能够较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功性让学生逐渐走出自卑,体验成功的感觉,增加其自信。审美性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发现生活的美。创造性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作用

2.1情感教育能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

美术教师利用自身情感投入到教学当中,能够充分发挥出情感教育的作用[2] 。同时美术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模式,不能再将自我认作为教学的中心,而是应该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在初中的美术教材当中,每一个教材内容都蕴含了作者深刻的情感,因此美术教师应该将教材与情感教育充分结合。

例如,某美术教师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美术,学会欣赏中国优秀的美术作品。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将我国优秀的美术作品展现出来,同时一边将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人文特点阐述出来,从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同时也激活了学生的情感心理。某教师还会采用PPT等形式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讲解,当学习到《中国美术的辉煌历程与文化价值》时,教师就会利用幻灯片展示出我国比较具有代表意义的美术作品,不管是自然风光还是人文景象,并且同时将相关的历史资料展示出来,同时以“提出问题-进行讨论-解决问题”的方式首先通过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自由讨论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还加深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利用这种情感教育帮助学生更快的进入到审美状态中,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加深对美术的兴趣。

2.2情感教育能够激发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式总是以教师为教学的主体,忽略了学生的作用,将情感教育融入进美术教学当中,教师就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这样一来教师就能够更好的发现在教学方面的不足,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就能够研究出更加符合初中生心理特点的教学观念与方法,同时不断与学生进行交流既促进了师生关系的融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3] 。

例如,某教师为了能够将情感教育更好的融入到美术教学中,在《春天的畅想》教学过程中逐渐转念自身的教学观念与方法,变得不再是只关注自身的教学,更多的是会去询问学生的想法,在学生表达时认识到自己的教学不足,同时会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充分让学生表达出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想法,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认识到了学生的特点,同时也让教学方法变得更加具有针对性,充分鼓励学生进行发言,在这种改变教学理念的情感教育中美术给学生带来的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冲击,视觉的冲击。

2.3情感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

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美术教师与学生能够实现情感上的交流主要是利用语言以及肢体、面部表情的表达。美术教师充分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到自己的言语、表情、肢体动作当中,同时再将自己的专业知识、才能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教师的情感,从精神方面打动学生,感化学生。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以情感教育作为基点,构建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从心理方面影响学生。

例如,某美术教师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在教学过程中不论学生提出怎样的问题都以一种十分积极的状态去解答,让学生感受到整个心理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在手工课、实践课当中,虽然学生都表现出了十分浓厚的学习兴趣,但是由于部分学生美术功底不强,导致心理受到打击,因此教师为了照顾这一部分的学生每次对功底不强的学生都会进行耐心、细心的教学,期间不断鼓励学生。通过这种心理上的鼓励,学生逐渐养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通过延伸到其他学科的学习。

3.结语

总而言之,将情感教育充分融合进初中美术教学当中,不仅能够从心理上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性格,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健康的审美观,并将其延伸至其他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晓莹.表现性教学思想在初中美术课堂中的运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1(04):102.

第9篇

【关键词】 信息时代;中职学校;计算机;IT项目;交流

当前,我国对专业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中等职业教育在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当前一些中等职业教育实用性不强,学用脱节的现象严重,因此中职院校需要不断地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专业的实训性,并于企业实现无缝接轨,这也是是当前中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因此,在中职学院的计算机课程中,我们也强调将企业IT项目与计算机教学结合起来,如果采用得当,将大大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企业IT项目与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的融合概述

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与企业IT项目的融合,是指计算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将一些传统的学科的书本知识与若干个适合学生操作和智力发展的企业IT项目结合起来,围绕着这些项目利用计算机所学知识展开教学,并使学生直接参与到项目的过程中来,以此来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作为一种教授与学习能力相互作用的教学模式,它既注重了教,更注重了学。在老师的指导之下,学生通过参与企业IT项目,亲自动手、动脑,并参与实践,形成一种自主探究式的学习。

校企合作的项目教学法最初起源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18世纪的工读教育和后来美国的合作教育是它的较早的雏形。项目教学法要求将学习的过程分解成为一个个具体的事件和工程,并根据这些具体的企业项目设计出项目教学的方案,进而形成教学思路,校企合作的项目教学法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具体的理论和操作技能,而且还包括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接纳新知识的学习能力以及与人协作的能力等等社会能力。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校企合作的项目教学法具有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控性好,培训周期短、见效快,目标指向的多重性等特点,更加易于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探究,是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企业IT项目与中职计算机教育结合的具体应用

校企合作的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信息社会和工业社会基础上的现代教育模式,下面我们就来谈谈中职学院计算机教学中,怎样在具体应用中将企业的IT项目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

一是在校企合作的项目教学法的开展前,首先要满足一定的教学实施条件,即要有着具有价值型和目的性的特定的教学内容,并要将这些教学内容与具体的实践有效的结合起来,并且要给学生创造一些独立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做主,并要有一定的自我组织的权力,在计算机教学与企业IT项目结合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IT项目的难度要把握好,才能让学生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开展工作,而不至于难度过大而削弱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是中职学院的计算机教学的项目教学法要分析好特定的教学目标。中职院校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输送出具有专业知识和能够迅速适应岗位要求的高素质人才,计算机课程中的企业IT项目确定应该从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技能出发,将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考虑在内,让学生通过这些项目实践来掌握计算机的相关操作。中职学院的学生具有文化基础较差、学习理论知识时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注意力不集中等特点,但他们思维和性格活泼、知识面宽广、社会交际能力较强、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强,教师应充分考虑中职生的特点,设计合理的计算机教学目标,更好与计算机IT项目融合。

如Flash 是现在IT企业中常用到的二维动画制作软件之一,并被应用于制作广告、宣传片等,同时也是中等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学生的重要的必修专业课。针对实际的教学情况我们通过校企联合,与一些IT企业合作,为学生争取到了一个完整的,真实的项目来进行教学任务。如某IT企业的一个项目是“为一个帆船比赛设计制作一个规则简介”,在项目开展前,教师可先对重难点环节进行引导讲解,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然后,分组分配子项目,各项目组要自我管理,自己动手,经老师确定认可后再制定具体的项目实施过程在这个Flash项目的具体操作中同学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极大的锻炼,个性将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分工合作的形式也在培养着团结协作的能力。

三是在企业项目的操作过程中,老师也收集到了一些对学生的分析,如学生学习成绩的比较与分析、学生学习兴趣的比较与分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比较与分析、学生合作能力的比较与分析、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比较与分析、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比较与分析等等,这将对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四是项目完成后,我们对项目的情况进行了反思,认为在项目的前期分配时要尽可能的做到具体,尽可能的减少学生的盲目心理,同时老师要先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对自控能力较差者进行监督和提醒。最后,教师在项目的操作中,一定要适度放权,让学生自我管理,这样校企结合才有意义,学生才能真正增强计算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目前,中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也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平台,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将计算机教学与企业IT项目融合,进行校企合作的项目教学,如果采用得当,在中职学院计算机教育中可获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在以后的计算机教学工作中,学校应该加强校企结合,让企业的IT项目于与中职教育中的计算机教学更好地融合。

参考文献:

[1]郭鹏.浅谈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J].出国与就业 . 2009(7)

第10篇

关键字: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师本主义;差生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被誉为 “教育思想的泰斗”。 在长达32年的教育生涯中,以帕夫雷什中学为基地,想学生之所想,思教师之所思,虑家长之所虑,寻育人之真谛,孜孜不倦的将教育事业当作毕生的追求。正如他在《我把心给了孩子们》中所述:“在一所农村学校,身不离校地工作三十二年,这对于我来讲是无与伦比的幸福……”。

一、用教育思想管理帕夫雷什中学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好的学校管理者,一定要有科学而明确的教育思想。校长不应该是“行政干部”,而应该成为教育思想家和教学论研究家,是全校教师的“教育科学和教育实践之间的中介人”。他认为,教育思想应该以“如何促进人的发展”为核心,任何教育思想都应该来源于实践,在充分吸收的基础上再次加工创造,以“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或教育信念”。好的教育思想是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一个优秀的学校领导必须是先进教育思想的创造者和教学工作的榜样。他在学校管理上坚持民主的原则,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将在教学和教务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汇集到一起,召集全校工作者共同讨论,将结果凝练成学校的意志,再推广到每一个学校工作者身上,成为他们身体力行的向导和学校认同感的一部分。恰如他所倡导的那样, “领导普通学校的艺术就在于:用统一的教育信念把低、中、高年级的教师团结在一起,使他们共同关心学生的学习,使每个教师的个人创造像一条条永不枯竭的溪流,汇集成集体技巧、集体经验的巨流。”

二、用全面和谐教育发展理论促进学生成长

全面和谐教育发展理论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的核心与基础。该理论指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把高尚的思想信念、丰富的精神生活、纯洁的道德修养、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全的体格和为社会需求及社会劳动融为一体的人。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使个性教育融会贯通,和谐共振。在五育上,他积极为学生创造有利于身心发展的教育环境,借助自然景观,训练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满足学生精神生活需求,他建立了众多课外活动小组,每个活动小组包含着不同的教育内容,每个学生都可以经历不同的生活体验。在活动中着重引导学生突出三项爱好:最喜爱的学科、最喜爱的课外读物、最喜爱的劳动项目。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差生问题时指出,“要特别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应当让一个不幸的、被大自然或不良环境造成艰难境遇的孩子知道他是一个能力低、智力差的人”。因此,他要求教师要积极主动的帮助差生树立自信心,通过科技晚会、小组竞赛、劳动创造、智力游戏、模型研制等课外活动培养差生的构思能力,通过阅读、写作、思考来拓宽差生的知识面,通过分组施教和个别施教来为差生查漏补缺。

三、用师本主义理念激发教师工作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大力提倡师本主义理念,即通过对教师人性化的关怀和培育,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教师的工作能力,从而达到以师治校的目的。在具体环节上,苏霍姆林斯基首先要求教师必须积累渊博的知识。他认为,“真正的教师必须是读书爱好者”,书本的厚度决定知识的高度,千方百计的为教师创造自由学习时间。为缓解教师的压力,学校还通过组织观看电影、举办音乐会等方式来缓解教师的压力。他坚持认为:教师要精力充沛地工作,就需要休息:要提高教学质量,就需要有白由支配的时间,供教师读书和研究。教师的自由支配时间是根,它滋养着教育艺术的枝和叶。为培养教师善于思考、勤于钻研的兴趣,他把自己变成一位探索者和研究者,将教育工作这块宝石打磨光滑的一面展示给教师,让他们为里面包含的精华感到震惊和欢喜,以此调动教师结合事实、发现教育问题、研究教育现象的积极性。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师的爱,正如教师对学生的爱,不但关心教师的成长,更关心教师的利益与幸福。在涉及到教师的切身利益问题上,苏霍姆林斯基始终将教师利益放在第一位,想尽一切办法保证教师的工作量。对于出现教学事故的青年教师,他总是在私下里以亲切的语气、推心置腹的方式找出问题之所在,帮助教师及时纠正错误,弥补过失。

四、借鉴与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虽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但却给我们提供了办好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工作思路。目前我国正处于教育改革与转型期,吸取与借鉴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对促进基础教育发展大有裨益。

首先,充分发扬民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著名教师赵谦祥先生对大写的“人”字做了这样的诠释:一撇一捺互支撑,一灵一肉相两成,一情一理为双翼,一言一行赖悟功。现代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培养一个大写的人。事实上,在我国的中小学,思想管理不但普遍落后于行政管理,而且被扭曲发展到极致。在某些地方中学,由于缺少科学的思想引导和教师的参与,学校的管理完全靠领导的行政命令或一时的想法,例如,某地方中学领导在考察了沿海一所省师范中学后,决定学习此中学的做法,每节自习课都要求在黑板上写到:闭嘴、坐下、学习。除此之外,指派 “学生巡视员”到各个班级观察学生在做什么。这样,学生的学习完全处于一种压抑和被监视状态,极易产生各种逆反心理。因此,将以人为本的民主管理理念内化于宽松、和谐、自由的学习环境中,是当今基础教育改革应面对的首要任务。

其次,关注差生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近5年,全国高考弃考率约为10%,按此比例计算,2014年高考弃考人数约百万,其中相当部分高中生是由于成绩差而放弃高考,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部分老师长期关注优等生,忽视差生所致。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教师不爱学生,学生感受不到教师的关心,他们的心灵就会受到伤害,好好学习的愿望就会熄灭。《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章第八条第四款规定:教师有“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义务。研究认为,部分教师违背职业操守、有法不依的做法与当前不科学的教师评价制度密不可分。因此,要改变目前差异化教学方式,必须取消高考教师奖惩制度,建立由学校、学生、家长、社会多方参的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引导教师主动关心差生,帮助他们查漏补缺,找到适合的学习策略,在公平和谐的环境下发挥特长,尽早成才。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成绩差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予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

最后,育师优师并举,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进入21世纪,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育质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焦点。观察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现状,不难发现,城乡、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农村教师任务重、编制紧,年龄高、待遇差、流失严重。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考证发现,在希腊文中,“学校”一词的意思就是“闲暇”,在他们看来,只有在闲暇的时候,一个文明人才会花时间去思考和学习。纵观我国中小学教师,被众多的检查、考核、评比所困扰,自由发展的空间被剥夺,没有精力思考与学生有关的事情。绩效工资到了,却“割了自己的肉、涨了领导的口袋”,与公务员相比,教师的社会地位更无法望其项背。由此可见,我国对教师的关怀与培育还远远不够,“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的现状亟待改变。

参考文献:

[1]蔡汀,王义高,祖晶.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三卷)[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

[2][乌] B.A.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第4卷[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595.

[3]韩素梅.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观和“后进生”的转化[J]. 科技资讯,2007(2):92.

[4]СухомлинкийВ.А.Антологиягуманнойпедагогики -M, 1995: 465 - 467.

[5]《湖南教育》编辑部.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概述[M].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23.

[6]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译. 给教师的建议[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50.

第11篇

【关键词】每月一个好习惯;节约好习惯

1 对研究问题的情境性分析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整个人类。然而,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人渐渐淡忘了“节约”这个传统美德。许多家长本着“再苦不能苦孩子” 、“再委屈不能委屈孩子”的观点,对孩子在生活上照顾得无微不至,物质上有求必应,就如孩子们常在幼儿园过生日,带来的生日礼物常有攀比的现象;还有些父母认为,现在生活富裕了,不用再勤俭节约了,就如早上带早饭来幼儿园,拎着一大包冲着老师总是一句,“老师,孩子吃不完就扔掉好了”。明知孩子吃不光为什么不少买一点?也有些人认为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是穷人家的事,因此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铺张浪费成了习惯。家长自身节约意识淡薄,在孩子身上更是不差钱,各种时新的玩具成了孩子们口中的话题。就如不久前流行的溜溜球,班里有个小朋友一个人就有各种不同名称的几十款。在幼儿园里,我们能发现孩子的各种浪费现象:幼儿洗手时水龙头一直哗哗地流着,有的甚至连洗完手都不记得关紧,任由水一滴一滴地往下滴;在进餐时常有掉饭粒的现象,往往一顿饭下来,地上、桌上满是饭粒,碗里的饭也没吃干净;幼儿园里还经常会发现只咬一口就被扔掉的点心;画画时只画了聊聊数笔就断掉被扔到一边不要的油画棒 ;才从家里带来没几天就被撕坏扔掉的图书……到处都是无谓的浪费现象。

国外的教育机构早就把节约作为一个基础的知识来传授给每个孩子,认为这是每一个公民应该遵循的最基本原则,在发达国家里保护资源的意识更是强烈,有人因为铺张浪费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纵观我们国内,也有一些学校对节约这一内容开展了课题研究,如北京实验小学也开展了“节约资源、从我做起,千万少年儿童关爱地球大行动”的课题研究,让孩子懂得从关爱地球出发,节约地球资源。但在幼儿园,相关的节约课题研究并不多。有些人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对其进行勤俭节约教育未免太早了。其实不然,脑科学证明,孩子3岁的时候,大脑已经发展到了50%,到8岁的时候就达到了80%。由此可见,对大班幼儿进行早期节约好习惯培养至关重要。

2 研究概述

2.1 对核心概念的操作定义

2.1.1 每月一个好习惯。习惯指久积养成的生活方式,好习惯指做有益的事直到成为习惯性的行为。每月一个好习惯指每月坚持学做一项有益的事直到成为习惯性的行为。

2.1.2 节约好习惯。节约指节省、俭约,减少浪费的意思。节约好习惯指坚持做减少浪费的事并渐渐养成为习惯性的行为。

2.2 研究内容

2.2.1 制定每月的节约内容和具体要求。

2.2.2 在一日活动中渗透节约教育,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任何可以节约的资源,启蒙幼儿的节约意识。

2.2.3 与家庭密切配合,对家长进行节约宣传教育的基础上,利用家长的榜样示范作用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幼儿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2.3 研究指向

2.3.1 通过每月一个好习惯,强化孩子的节约意识,帮助孩子积累一定的节约经验、手段和方法。

2.3.2 通过一日活动中渗透的节约教育和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将节约意识转化为孩子们的节约行为,使孩子们养成节约好习惯。

2.4 理论支撑

2.4.1 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是本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对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广泛讨论而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是人们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长期深刻反思的结晶。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从一个地球到一个世界》中指出:“现在是采取保护使今世和后代得以持续生存发展的决策的时候了。”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从小对他们进行有关节约意识的教育,使他们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形成良好的环保节约习惯,增强节约资源、保护地球家园的意识。这是很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把我们的国家建成节约型国家,我们的校园才会成为节约型校园,人类才能可持续发展。

2.4.2 体验教育理论。“体验教育”就是教育对象在实践中认知、明理和发展。这里的“体验”至少应包括两个层面,即行为体验是一种实践行为,是亲身经历的动态过程,是幼儿发展的重要途径。内心体验则是在行为体验的基础上所发生的内化,升华的心理过程。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对促进幼儿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体验教育,既应注重教育活动的形式与过程,更注重幼儿这一实践主体的内心体验。它要求幼儿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感悟,我们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体验引导幼儿在体验中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品质,外显为行为。

2.4.3 活动教育理论。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列・符・赞科夫在所著的《教学论与生活》中认为教育离不开活动,离不开实践。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提出“生活教育”,主张“关于生活”、“依据生活”和“为了生活”的教育。根据“个性、活动”理论认为: “儿童的人格在活动中形成,并且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因此通过活动,发展幼儿主动活动能力,渐进的、综合的塑造与发展幼儿的现代人格。

2.5 研究方法

我们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要方法,并根据需要,配合使用实践锻炼法、个案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

2.5.1 行动研究法。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开展多渠道、多方位的研究,及时反思、调整教师的指导策略,优化与改良环境,并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时设计具体的指导方案。

2.5.2 实践锻炼法。实践对幼儿来说非常重要,只有在实践中经过反复的练习、锻炼和巩固,才能使节约成为稳定的行为习惯。因此我们让幼儿在一些实际的活动中学会节约,例如:让幼儿把自己不穿的衣服捐给贫困地区的孩子、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玩具等。

3 研究过程

3.1 制定每月一个好习惯的具体内容

3.2 幼儿每月一个好习惯培养的途径

3.2.1渗透于校园一日生活中

3.2.1.1 环境中影响。在幼儿园中创设节约氛围,让孩子们感同身受。我们在幼儿园里张贴了宣传节约意识的图片,老师们在平时的活动中可以随时的进行教育。如,我们在教室的电灯、空调开关旁边张贴了老师与幼儿一起制作的节约用电的标志;在盥洗室的洗手池墙面上布置了“不要让我流眼泪”的卡通图案提醒孩子们节约用水;在走廊里有拒绝过度包装、节约用纸的宣传画;在教室内有农民伯伯辛勤劳作的图片提醒孩子节约粮食;在孩子们的玩具旁贴上了“请爱护我”的温馨提示语提醒孩子爱护玩具等等。幼儿园的每一个人,包括幼儿、教师、家长都直接受到熏陶、感染,大家增强了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节约每样物品的意识。

3.2.1.2 主题教育中引领。幼儿园一日活动丰富多样,有主题活动、游戏、劳动、观察、生活活动等等,在这些活动中我们有意识地对孩子们进行节约教育。

3.2.1.3 实践中巩固。幼儿在没有亲身感受时,节约教育常常会流于形式。要让节约成为孩子们的自觉行动,还要引导他们积累一定的节约经验,教给他们掌握一些节约的方法和手段。

节约一度电:在自然光源能满足学习要求时,我们不忘随时关闭照明灯;每到户外或离园时,我们都会把灯关掉或拔下电源插座。

节约一滴水:教育孩子不把水龙头开到最大来洗东西,我们还在洗手池内放了几个盆,将孩子们洗手的水接住,然后用来洗拖把和冲洗厕所。

节约一粒米:我们在给孩子们分饭时,主张少分多添,就是一次少分一点,多添几次,这样就不至于吃不完而造成浪费,并提醒孩子吃饭的时候低头接着饭碗,这样饭粒就不容易掉出来。

节约一张纸:我们在教室内放置了一个纸箱子,孩子们做手工、数学书上剪下来的纸片都可以放到里面,现在地上的碎纸少了,纸箱却一天天的鼓起来了。

节约学、玩具:我们在教室设置了共享区,共享区内摆放的是孩子们从家里带来的基本上自己已经玩腻了的旧玩具,但这些旧玩具在另外一些孩子眼里却还是一个宝,孩子们经常玩的不亦乐乎。

这些细小的行为都渗透着对幼儿的节约教育,在孩子实际的行动中这样的节约教育才会使幼儿的节约行为得到不见其增,日有所长的润物细无声的进步。

3.2.1.4 生活中监督。利用同伴间的互相监督机制,促进孩子的节约行为。幼儿园的孩子,有时侯他们的节约行为只是一种偶然的表现,要让这种节约意识转化成孩子的自觉行为,小朋友们之间的互相督促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让孩子们互相提醒,洗手时看到有小朋友浪费水了,及时的提出了,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需要改正;看到同伴饭没有吃干净时,马上加以指正。在互相的监督中,认识到正确的节约行为,使这种节约行为渐渐成为一种习惯。

3.2.1.5 游戏中提升。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小孩子生来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主的。我们组织孩子开展变废为宝的游戏,将节约的意识渗透到利用废旧材料以物代物玩游戏,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产生节约的意识。如,我们教孩子们用易拉罐、可乐瓶做花篮;收集各种大小不一的纸盒玩叠叠高;利用废旧报纸做成纸球、纸棒玩赶小猪的游戏可有意思了!这样的活动既培养了孩子的节约习惯,又是一种手工劳动的练习,一举两得。

3.2.1.6 劳动中体验。结合劳动教育,指导孩子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通过劳动实践和自我服务活动,使孩子体验劳动的辛苦,懂得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如农忙时节,我们组织孩子到附近的农田去拾稻穗等,使他们真正理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道理,从而培养孩子艰苦朴素,热爱劳动的好习惯。我们还教育孩子收集饮料瓶卖给收破烂的,卖掉的钱存起来,捐助给山区需要帮助的孩子。

3.2.1.7 鼓励中强化。当幼儿出现节约行为时,我们及时地做出肯定和鼓励,支持幼儿的节约行为,这样有助于幼儿的节约表现变为他们的自觉行为。在同伴的鼓励中孩子们看到了节约行为带来的荣誉,在老师的肯定中,他们为自己的行为感到骄傲。鼓励和及时的评价强化了孩子正确的节约行为,使他们的这种节约成为生活中一种自觉的行为。

3.2.2 贯穿于家庭潜移默化中

3.2.2.1 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的节约意识。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现如今很多家长自身不重视节约,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因此,要对孩子进行节约教育,重要的是从父母抓起。我们首先向家长发放了调查问卷,名义上是调查,其实是希望通过问卷上的问题触动家长的心灵,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各种浪费行为的可耻。在此基础上,我们又通过发放勤俭节约倡议书、召开家长代表座谈会、邀请家长到园与孩子们一起利用废旧物品制作教玩具等活动,提高家长的节约意识,使家长能言传身教,做好孩子的榜样。

3.2.2.2 谈话诱导,心灵启迪。家长从孩子的身边入手,在平易近人的谈话中摆事实、讲道理,引导孩子自我教育,提高孩子的道德认识,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如发现孩子乱扔剩余的馒头、面包等浪费现象时,家长就要心平气和地跟他们谈话,让他们了解农民春耕秋收的辛勤劳动过程,诱导孩子道德认知,改正浪费粮食的不良行为。

3.2.2.3 指导理财,独立消费。家长根据孩子的实际用途和支配能力,给孩子适当的零花钱,让孩子体验独立消费,孩子自己或请家长帮忙记录零花钱的去处,一段时间后,家长根据记录的内容跟孩子讨论哪些地方是不必要的花费,哪些是必须要花的。这样亲身体验的节约效果比说教的节约效果好上几倍。

3.2.2.4 评选每月之星。家长的榜样作用也需要老师给出及时的鼓励,当发现孩子的节约行为明显且能持之以恒的保持一段时间时,这位孩子以及孩子的家长便一起被我们评选为当月的“节俭之星”,在每月初第一周周一的升国旗仪式时,“节俭之星”有机会享受从园长手中接过奖状的荣耀。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教师、家长、幼儿同步实施,共同促进

4.1.1 为了培养幼儿的节约习惯,老师首先要查找资料定计划,实施过程中又要根据实际不断的调整,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在不知不觉中不断的强化着自己的节约意识,自然而然的让节约成为了自己良好的习惯。

4.1.2 为使家长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对家长也进行了有意识的引导,如请家长填写调查问卷,发放节约倡议书,请家长参加幼儿园的亲子废旧物品制作等,通过这样的活动,家长有原来的“不差钱”意识转变到现在也能主动的从节约一滴水、一张纸、一度电、一粒米等小事做起,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

4.1.3 孩子们在家园共同的教育下,节约意识明显提高,在班里,孩子们懂得了要爱护桌椅,对于自己的书本不再随便乱撕了,玩具不再随便乱扔,知道了要节约用水;挑食现象明显减少,大部分幼儿都能把饭菜吃完,知道爱惜粮食了;劳动能力得到了提高,孩子们与老师一起为植物角的花草浇水,帮助阿姨擦桌子等,能做的事情都会主动的去做了。

4.2 加深了家园间的信任

在本课题的实施过程中,伴随孩子们节约意识的逐渐提高,他们的各种行为有了喜人的变化:如以前孩子们吃饭挑三拣四,这样不吃那样不吃,最后总是以吃零食来解决问题,而现在,尽管依然有不怎么喜欢吃的蔬菜,但他们一想到农民伯伯的辛苦就会坚持把饭菜吃完,吃了各种蔬菜后的孩子们营养跟上了,身体更结实了;再如以前孩子们跟家长出门,总会要求家长买这钟玩具买那钟玩具,现在各种玩具在孩子们之间互换着,他们天天有新颖的玩具玩,再也不要求家长买新的了。这样类似的变化很多,家长省心、省力又省钱,对老师当然是非常的满意,所以,在这样的改进中,加深了家园之间的信任。

5 反思

将孩子的节约体验、节约意识变为幼儿的自觉行为,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孩子们的节约表现在没有变为他们的自觉行为时,很容易出现反复,所以需要长期的坚持下去。

节约教育对于现在的独生子女很有必要,应引起社会及家庭的广泛重视,需要家庭、社区、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与密切配合。

对幼儿进行勤俭节约的教育,需要提高幼儿的理财能力,理财教育需进一步加强进行。

参考文献 :

[1]《幼儿教育》,1999年第4期

第12篇

关键词:项目式教学;国际贸易实务;应用

一、项目式教学概述

(一)项目式教学的概念

项目式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在完成一个整体性的项目的同时使学生掌握该领域综合性的实践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项目式教学又被称为跨学科交叉式教学,其原因是一个项目中往往综合了多门学科的多种理论,学生在完成项目时必须要对项目中涉及到的各个学科的不同理论进行逐一学习研究,在完成项目过程中,学生不仅能进一步掌握理论知识,还能够将所学理论进行串联运用于实践中,从而提升实操能力。

(二)项目式教学的特点

项目式教学有记载的最早萌芽是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其雏形是十八世纪欧洲兴起的工读教育及十九世纪美国兴起的合作教育。经过美国合作教育超过二十年的探索发展,最终形成了当前的项目式教学理念,并在全球教学领域引起了一阵模仿热潮。项目式教学兼有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的气息,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较,具有较为鲜明的特点:

1.变被动为主动

在项目式教学法的引导下,由于学生面对的是一个项目下的一个个具体问题,因此学生在学习知识时,由被动接纳变为主动学习。教师在设计安排项目时则要进行协同配合,由各自独立备课向协同制定项目计划转变。

2.人才生成周期短

由于是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带着问题去找解决答案,能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3.利于教师掌控

一个项目由学生具体完成,老师全程辅助跟踪,在老师的具体指导下,项目的完成进度利于被掌控,便于学生最大化的得到锻炼。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概述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定位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定位主要是为日益增长的国际贸易培养输送合格的人才,其对合格人才的定义不仅包含有理论水平,同时还必须具备实际工作能力。其最终培养的人才应该能够具备开拓国际市场能力、国际贸易营销能力、金融分析能力、进口业务能力。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当前存在的问题

1.理论讲授与工作实践相脱节

目前,各大院校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学习过程中主要是依托教材讲义进行灌输式的理论教学,少数院校在课程中安排了一些实践教学内容,但从整体上看,理论课远远超过实践课的比重,且一些理论存在与实践脱节的现象。

2.教学方式方法较为陈旧

教学方法主要以“我讲你听”的方式,学生主要通过背记式的方式学习掌握知识,互动式、探讨式、协作式的教学方法使用频率不高。

3.课程计划安排不合理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不仅有营销学、管理学知识,还包含有市场经济理论和商务英语知识,兼具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但当前一些院校在计划安排课程时,仍然存在“偏科”的现象,即重视语言的学习,忽略实操技能的学习,导致学生在毕业后不能较好的胜任本职。

4.考核方式不科学。

考核方式不科学也是当前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一方面难以检验学生真实的知识储备水平,另一方面,也不能起到促进学生学习的效果。

(三)《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引入项目式教学的意义

1.能确保教学质量

项目式教学以实际项目为牵引,能够使教师之间形成密切的协同配合,避免了各自为阵、闭门造车从而导致教学效率低下,教学质量难保证的现象。

2.能调动学习积极性

学生在项目式教学方法的引导下,以完成具体任务的心态学习理论知识,使书本上的知识能够转化为现实中的工作能力,并在成功与失败中得到即是反馈,这种及时反馈反过来又能够激发学生进一步去挑战疑难知识的动力,因此,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能培养较强的实践能力

由于项目式教学中,学生一方面面对的是具体的实践项目,另一方面,各个学科门类的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跟进辅导,因此,学生的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生成较强的实践能力。

三、基于项目式教学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的应用设计

基于项目式教学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的应用设计必须要考虑六个方面的因素,分别是国家政策、课程计划、讲授方式、商务英语、教学教材、考核验收。

(一)运用国家政策支持

我国在二零一零年曾下发过一个《国家中长期教育和发展规划纲要》,《纲要》中关于职业教育有专门的表述,职业教育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意义重大,能够有效缓解就业难问题,促进人民改善生活,帮助解决三农发展不均衡问题,能够解决企业用工难用工贵的问题,要将职业教育摆到重要位置,推进职业教育面向社会大众。同时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职业教育优惠利好政策,在这种情况下,各大院校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引入项目式教学时应该积极寻求政策支持,抓住政策红利,在教学硬件设备上、在于企业合作培训上发挥协同优势,以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二)确立实践教学地位

教学实践是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没有教学实践作支撑,职业教育将难以实现教学目标,学生也很难适应市场需要。在设计教学计划时,要突出项目引导,着重设计六项学习内容,一是国际贸易术语,内容涵盖贸易的特点、贸易术语的含义及国际惯例;二是交易磋商与合同订立,内容涵盖交易磋商准备、进出易磋商、订立进出口合同;三是合同的标的,内容涵盖商品的名称、数量和质量;四是进出口货物运输,主要包含运输的方式、单据和条款;五是进出口货物运输保险,主要包括保险的原则、承保的范围、保险实务和保险条款;六是进出口货款结算,主要包括支付的具体工具和支付方式。

(三)优化理论讲授方式

优化理论讲授的方式要从提升教师的综合任教能力入手,通过提高教师的任教能力,改进优化授课的方式,从而提升教学质量水平。首先,教师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这是授课的基础,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任何方法技巧都不能发挥作用。其次,要找准市场与学生的需求定位,将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梳理,把不适应教学需要的,或效率低下的讲授方式剔除掉。多增加互动性、协同性、任务性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即是反馈。最后,要注重加强与相关科目教师的联系协同,避免教学过程中的单打独斗。

(四)注重英语水平提升

英语在过去、当前和未来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事实将难以改变,因此,对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来说,商务英语则显得较为重要。在国际贸易中,与客户进行合同细节的沟通商量、签订、往来信函的沟通都是英语,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讲商务英语的学习运用贯穿其中,使学生在学习业务知识的同时,学习语言知识,以便其在就业后能够顺利适应英语语言环境的需要。

(五)合力编撰教学教材

教学教材是老师教和学生学的核心辅助工具,但目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材还没有得到同意,不同的学校选用的是不同的教材资料,据统计,目前在使用的教材多达十余种,其中以《国际商务》《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理论与务实》最为常见,相对来说质量较高,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更新之处。在教材这一领域,应该集合各院校的教学研究力量,合力编写一部通用教材,确保教材质量。同时,定期组织对教材进行更新校对,确保教材的实效性和准确性。

(六)丰富考核验收形式

考核验收对于教学来说意义十分重大,一方面,考核验收可以准确掌握教学质量,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好坏程度做出衡量。另一方面,考核验收带有天然的反馈性,可以督促教师认真对待教学工作,督促学生认真投入学习。不同的考核形式能够带来不同的效果。基于项目教学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考核应该注重将学习过程成绩、理论考核成绩、项目完成成绩三个部分有机结合,确保考核取得实效。

四、结束语

第13篇

时间在我们低头工作时匆匆而过,当抬起头时,才发现日子过去了这么一大段,也是时候该总结了,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2021幼儿园德育工作总结5篇最新范文”,欢迎阅读与借鉴!

幼儿园德育工作总结1伴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我园___年的德育工作,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取得圆满完成,为了发扬成绩,克服不足,现将本年度幼儿园德育工作总结如下:

一、从小养成讲文明、守纪律的良好习惯。

开学初各班根据实际,对幼儿进行遵守班级常规及文明行为的教育。多数幼儿能主动有礼貌地称呼自己所接近的人,并主动热情使用礼貌用语。在幼儿园,小朋友能主动地遵守本班和幼儿园的各项规则,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在公共场所能够遵守的秩序和卫生。

二、从小养成对长辈有礼貌习惯。

“三八”节,发动全园小朋友做朵小红花送给老师、妈妈、奶奶、外婆、阿姨等。大部分小朋友基本知道父母的工作及其对社会有意义。许多家长反映,小朋友在家愿意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在幼儿园尊敬老师,帮助老师,听从老师教导。积极主动参加集体活动。

三、向他们进行了革命历史教育,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萌芽。

四月初,组织小朋友到罗浮山参观---东江纵队纪纪念馆,让幼儿了解先烈事迹,初步懂得学先进、爱模范。同时给他们讲解祖国物产、民族、革命传统、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通过图片指导他们观察祖国的河山,认识国旗、国徽、国歌、首都北京。有初步的爱国观念和爱国情感。

四、培养幼儿具有积极情绪、主动精神和活泼开朗的性格。

刚入园的小朋友,通常出现哭闹现象,胆小怕事,情绪不稳定。通过老师的耐心引导,他们能积极主动和小朋友交往,对周围的事情感兴趣,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积极愉快参加班内、园内的各项活动。平时幼儿自由表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幼儿学会了能原谅别的小朋友的缺点的错误,不耻笑别人。

总之,我园以多种形式向幼儿进行礼貌待人、尊敬长辈、对同伴友爱、富有同情心,积极主动、遵守纪律、诚实、文明、爱劳动、爱祖国的思想情感和习惯的教育。培养了幼儿最基本的思想行为习惯,使幼儿的品德和性格形成有个良好的开端。

幼儿园德育工作总结2经过20__学年的德育渗透,我班的孩子已形成了初步的道德观,能判断日常事件的对与错,说话有礼貌,会使用礼貌用语,知道正确地处理问题的方法,懂得谦让和尊重劳动者等等。这一切,都归功于我们班安排的系列活动和我们平时的点点滴滴随机的品德行为的培养。

一、精心设计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幼儿优良的品德行为

我们设计、组织的活动,注重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手段,从而发挥教育的整体效益,寓教于乐,让幼儿在玩乐中,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气氛中,懂得道理,受到熏陶,达到教育过程的化。

(1)节日活动

一年四季,有不少节日,我国在欢庆节日的同时,利用节日,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如“三·八”节进行爱妈妈教育;“五·一”节进行劳动教育;“十·一”节进行爱国教育等等。

(2)参观活动

组织幼儿参观小区风光,认识各种花草。让幼儿了解珍惜人们的劳动,激发幼儿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公共设施的情感。

(3)娱乐活动

幼儿喜欢看表演,也喜欢参加表演,因此,在娱乐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德育渗透,也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4)体育活动

幼儿园体育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这就为德育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如在各类竞赛性游戏中,教育幼儿团结一致,激发上进心和胜不骄、败不馁的品德;

(5)“大带小”活动

由大班哥哥姐姐为主角的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我们班的孩子最感兴趣了。看着大哥哥姐姐们精神地升旗、敬礼,让孩子感受到国旗的庄严和神圣。通过这种活动,培养了幼儿相互关心、相互照顾、团结友爱、和善交往、办事有责任感等优良品质。

二、把德育渗透到幼儿家庭教育中去

幼儿园和家庭,是两个背景极不相同的群体,幼儿进入幼儿园后,一方面受到幼儿园的教育,一方面继续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俗话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家长的品德个性、习惯、爱好特长,为人处世的态度及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对幼儿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特殊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根据这些情况,我们努力做好幼儿家长工作,如家访、、电访、定期召开家长会、家长开放日,接待家长来访等,及时了解家长对子女教育的情况,向幼儿家长宣传和普及教育幼儿的知识和方法,帮助他们端正教育观点,促使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协调一致。

通过教育的实践和思考,我们感到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及各项活动是实施幼儿园德育的主要途径,尽管,我们已初步尝到了收获的喜悦,但这仅仅是我们的教育实践和探索点滴,今后将更深层次地研究幼儿德育的问题,继续寻求幼儿教育整体优化的途径。

幼儿园德育工作总结3幼儿期的思想品德教育可以为人一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大班幼儿正处于学期晚期,是由学期教育过渡到小学教育的承上启下的时期,因此,我们抓住这一重要时期,培养幼儿诚实有礼、敢作敢为、谦让合作、关心他人的优良品德,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陶冶幼儿情操,培养幼儿的集体主义精神,为幼儿进入小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将德育渗透于幼儿一日活动之中。

把品德教育安排在幼儿日常生活环节之中,注重品德教育的随机性。日常生活幼儿品德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影响,并且为幼儿提供了行为练习与实践的机会。幼儿在一日生活中,进餐、入厕、洗手、睡觉,整理等要占去一半时间,我们充分捕捉各种教育时机,将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放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孩子生活自理的初步能力,并从中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例如:早晨来园时,注意培养幼儿使用礼貌用语;通过常规训练和严格执行生活制度,培养幼儿遵守纪律、诚实、勇敢、自信、关心他人、爱惜公物、不怕困难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组织幼儿轮流做小值日生,来培养幼儿从小爱劳动及为他人服务的良好品德以及幼儿自我管理和组织能力;自由活动中我们同样注重幼儿与同伴的友好合作交往能力。进餐时,我们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吃东西的时候小椅子摆正,不掉面包渣、饼干渣等;午睡时教育幼儿睡前将脱下的衣服叠整齐,并迅速入睡。离园活动:要求幼儿不追逐、不吵闹,将自己的东西整理好,等父母来接。

总之,"生活即学习",幼儿的一日生活各环节随时都有教育的契机,老师们在密切配合中始终坚持从点点滴滴,时时刻刻入手抓好幼儿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对幼儿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二、把德育贯穿在各种教育活动中。

注重品德教育的系统化,在实施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各领域教育密切联系、不可分割。让孩子们学会了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他们还学会了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生活中,成为自己的知识和本领。

三、结合节日开展德育主题活动。

结合各种节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了一些适合幼儿的主题活动,主要以游戏化为主,中间渗透情感教育,道德教育。如"感恩"节,我们提议幼儿每人做一张卡片送给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并写一句你最想说的话。教育幼儿要感恩周围的人,孝顺父母,尊敬爷爷奶奶。

四、开展家园同步教育,将德育延伸到家庭。

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是不行的,必需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因此,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各方面都要加强对幼儿思想品德的教育,保护幼儿健康成长。我们通过家园联系册、家长园地、家长会议、家长开放日及家园联谊活动来进行教育活动。

1、进行"五爱"教育的时候,我们要求家长们不给幼儿看内容不健康的电视、电影、书刊、画片,不给他们穿奇装异服,不烫发,不带项链、戒指、耳环、不染指甲,不涂口红等等。

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对幼儿进行正确的教育。

2、现在的孩子自私、任性、霸道的有很多。

于是,我们通过家园联系册、家长园地要求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多给孩子有利增强集体观念、劳动观念的实践机会,培养幼儿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热爱集体、艰苦朴素的好思想,及初步的劳动习惯。

3、家长、教师必需行为正确,做幼儿的榜样。

家长和老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要求幼儿做到的事,自己要先做到,不许孩子做的事,自己坚决不做,要用自己的言行为孩子创造一个文明健康的环境,确保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总之,我们会抓住每一个有利的时机,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为他们顺利进入小学、走向社会做好充分准备。

幼儿园德育工作总结4时间飞逝,转眼间,一个紧张而又充实的学期又过去了。我班幼儿有些个性活泼开朗,但个性鲜明,透过一学期的幼儿园学习生活,每个孩子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本学期各项工作即将结束,在孩子们即将完成小班幼儿园学习任务之际,我们回首所做过的工作,总结经验,反思不足,为了更好的完成以后的工作,提高保教质量,将《纲要》精神贯彻到一日活动中,促进幼儿身心活泼、健康成长,现将本学期工作总结

一、我思想工作

本人能用心参加政治学习,遵守劳动纪律,团结同志,热爱群众,服从分配,对班级工作认真负责,在工作中努力求真、求实、求新。以用心热情的心态去完成园里安排的各项工作。用心参加园内各项活动及年级组教研活动,做好各项工作,用心要求进步。爱岗敬业,做到耐心、爱心、公平、尊重地对待每一个孩子。

二、在教学中我深知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就是要上好课。

为了上好课,我备好每一节课。自己动手制作教学用图和教学用具。了解幼儿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遇到的困难,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关注全体幼儿,注重个别教育,使其持续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幼儿的情感,使幼儿产我生愉快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多看对业务有帮忙的书籍,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资料注入新的活力。

1、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机会与条件,带给充足的操作材料。

根据班上幼儿的年龄特征,充分调动各种感官感知事物,使之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认知和掌握事物的特征与属性。在一日活动中,注意教给幼儿初浅的、简单的生活知识经验,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潜力。

2、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认真备课,做好课前的物质准备和知识准备工作。

注意将理论贯穿于教学实践中,善于总结经验,每月撰写教育随笔,以提高自身潜力与写作潜力。

3、在教学中要处理好幼儿的主体地位及教师的主导地位,以多种形式引导幼儿有兴趣地参与活动,并主动去学习,更好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4、认真填写周、月计划及各种表格。

5、认真做好特殊儿童的个案记录,做到有分析、有目标、有记录、有反馈。

6、根据制定的活动目标、资料与要求组织好教育教学活动的各环节,保证好幼儿每一天的游戏活动及户外活动时间,带给幼儿活动材料,更好地培养幼儿的全面发展潜力。

三、保育工作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了解自己与群众的关系,让幼儿明白自己是群众中的一员,并乐于参加群众活动。

教育幼儿关心群众,关心同伴,礼貌待人。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使幼儿养成有道德、有智慧、有礼貌的好孩子,并同家长密切联系,听取家长意见,根据幼儿在家时的表现,对幼儿进行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同家长一齐纠正幼儿不良的习惯。

1、加强了幼儿一日常规的养成教育,加强幼儿各种行为习惯的培养和训练,使幼儿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在原有基础上有了必须的发展。

2、做好了班级园舍的环境卫生工作,做到地上无灰尘、纸屑,窗明几净,被褥整洁舒适。

3、严格卫生保健制度,按制度要求给各种玩、用具认真地进行清洗消毒工作,保证了玩、用具的卫生、安全使用。

用心配合幼儿园保健医生做好疾病防治和预防接种工作。

4、强化幼儿健康意识,保证了幼儿进餐时情绪愉快。

注重培养幼儿好的进食习惯,不挑食,不偏食,进餐时不打闹讲话,不掉饭粒。

5、勤为幼儿剪指甲,避免抓伤的安全事故发生。

注意观察幼儿不同的破坏性行为,教师给予及时的制止,并进行随机教育。

6、我加强了幼儿午睡的管理及巡视,保证午睡时室内的空气质量。

培养幼儿良好的午睡习惯,进入午睡室后,不吵闹,尽快入睡,会整理床铺,衣服折叠整齐放好。

7、经过班级教师的共同配合,幼儿的身体及健康都得到很好的发展我。

四、安全工作

安全工作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保障每一个幼儿的人身安全,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和职责,为了让家长放心,让幼儿能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生活、成长,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我教给了幼儿一些安全知识,强化了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自护潜力。

不吞食异物,不玩火、水、电,不从高处往下跳,不乱爬高处,不吃生人的东西,不跟生人走,发生危险时,会大声呼救。

2、我加强一日活动各个环节的管理,加强幼儿日常生活的管理,做到了人到心到,谨防意外事故的发生。

3、我做好交接班工作,认真填写交班资料。

五、家长工作

1、我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家长,加强家园沟通。

教师与家长互动效果直接影响班级经营的成效,家园沟通,教师与家长协力解决教育问题,提升对幼儿的关心,共同分担教育职责。孩子的快乐,是对我工作的鼓励。

2、我用心的向家长反馈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这天谁吃饭有进步,睡觉也乖了,自己睡着的;

这天谁情绪不太好,情绪有些浮躁等等,让家长在第一时间明白孩子在园的状况。

3、我向家长汇报幼儿在园生活,让家长更亲近地了解幼儿在园的学习生活和我园需要家长配合工作。

使用家园联系册、电话多种形式进行访问,及时与家长联系,收集家长的意见和推荐,持续家园一致教育。

4、做好多数幼儿的家访工作,随时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并制定了适宜的教育措施,并记录家访状况。

更好地做到家园同步教育。

5、与家长进行了密切沟通,向家长宣传幼儿园保教任务和科学育儿知识,提高了家长、社会对幼教工作的了解与认识,配合幼儿园做好保教工作。

总之本学期十分忙也十分累,收获当然也不小。在工作中我享受到收获的喜悦,也在工作中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应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努力提高我思想及业务素质,大胆地创新教学方法,学习老教师的教学经验。对幼儿加强德育教育,加强幼儿常规教育,注重幼儿自身潜力的培养。并与家长密切联系,实现家园同步。在教学活动中因材施教,因人施教,针对个别幼儿进行个别教育。并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及业务素质,用心地进行专题研究,力求把日后的工作做得更好!

幼儿园德育工作总结5光阴荏苒,岁月如歌,不经意中,又一个学期接近了尾声,这意味着我们和孩子们要给“小班”画上句号了。和孩子们在一齐的生活总是那样令人回味,他们的纯真与质朴常会唤醒我们的完美童心,可完美的时光总在你不经意的时候悄悄地溜走看着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不禁回想起一学期来与他们共同生活、共同收获的点点滴滴……“为了每一个孩子都有进步”,这是我们为之不懈努力的动力。在一学期中,我们竭尽自己的努力,倾注的热情,踏实、勤奋地完成了一学期的工作。现将这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日常生活中渗透品德教育

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工作不是单独的说教,它是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的。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对他们进行教育。

晨间活动:我们教会幼儿简单的礼貌用语,如早上主动跟老师说“早上好”回去说“再见”,让幼儿学习礼貌用语,增强礼貌意识。

1、课间活动:在这时,我们教育孩子要相互关心、互相照顾,帮忙他们复习课上所学的资料;

要学会谦让,好玩的玩具大家一齐玩。[由整理]

2、进餐:进餐时,我们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指导幼儿独立进餐,吃饭时不掉米粒、不剩饭菜,吃完后能自觉地将餐具放好,让幼儿克服“饭来张口、衣来生手”的不良习惯。

3、午睡:教育幼儿睡前将脱下的衣服叠整齐,并迅速入睡。

4、离园活动:要求幼儿不追逐、不吵闹,安安静静等父母来接。

二、优化教育活动,使幼儿成为德育活动的主人

在开展幼儿园德育活动时,要把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德育活动要改变形式化、单打一的现状,与各科活动有机整合,开展综合性活动,要走到儿童生活中去,重感悟、体验,并充分释放儿童的生命潜能,激活创造精神,注重培养幼儿探究性研究、终身发展的潜力,使幼儿在活动中学会做人与处世。我们不是透过灌输让幼儿掌握道德知识,而在于幼儿的实践和亲身体验。我们采用日常渗透、游戏、情境表演、幼儿主体参与的方式进行,鼓励幼儿成为德育活动的主人。如在幼儿游戏中渗透德育资料:给老奶奶让座、帮小弟弟穿衣。组织幼儿参加自助餐、玩具大家玩等活动,从中幼儿感受到了分享的快乐。一个个故事的表演则让幼儿体会到了助人、关心他人的乐趣。在活动中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幼儿园德育活动不枯燥乏味,幼儿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这有助于幼儿将外在的道德观念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三、密切家园配合,注意品德教育的一致性。

家庭在幼儿生活和成长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家长与幼儿之间有着密切的情感依恋,家长是幼儿模仿、认同的主要对象。透过与家长的直接交谈、家长开放日等形式,及时把教育信息、各项活动安排等资料传达给家长,使家长了解幼儿园的工作,并主动配合,共同做好幼儿的品德培养教育工作,强化幼儿园与家庭教育的合效应,会更有力地促进幼儿良好品德的发展。

四、注重幼儿园德育的隐性资源

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是好模仿的,外界事物的影响容易在儿童身上发生作用,但儿童的模仿是无选取性的,儿童的是非观念很薄弱,不可能只选取用心的事物去模仿,我们感到幼儿园应加强德育隐性资源的建设。因为隐性的德育资源具有潜移默化性和可模仿性,它能时刻无声无息地影响幼儿,能起到润物无声的功效。建设好用心的德育隐性资源能给幼儿带给正面的、用心的模仿对象,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并能逐步将学得的道德经验内化为自己的品德行为。因此我们透过挖掘、建设幼儿园隐性的、潜在的德育资源来提高幼儿园德育的实效。我们把幼儿园隐性德育资源分为物质环境和人际关系两类,物质环境包括园容园貌、活动室墙面和区角环境,在物质环境的创设中,我们渗透了用心向上的思想,以生动、可感、搞笑的形象塑造幼儿可模仿的对象,让幼儿在不经意间受到道德的熏陶。人际关系主要是指师生关系和老师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幼儿离开家庭来到幼儿园,老师成为他们一日活动的组织者,成为他们模仿学习的主要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时刻都影响孩子良好行为的构成,为此我们加强了教师师德行为的建设,要求教师以身作则,做好表率。要求教师用高尚的行为塑造自身良好的形象,以自身用心、正确的行为促进幼儿良好道德品质的构成。在用心向上的环境中,在潜移默化中,使幼儿变得自信、学会了分享、学会了助人等优良品德。

第14篇

英语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为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目标服务的。2000年我国教育部高等教育管理机构出台了《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强调了英语教育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并提出和解释了英语教学的三个特点: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但是从高职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看,教师主要采用单方教授,注重理论而轻视实践,这种模式的英语教学不仅教师们教的没有动力,学生接受也十分痛苦,教学质量更是难以提高,从而降低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也违背职业教育以应用为目的的宗旨。

近年来,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做中学,注重将语言基础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全新的教学模式――项目式教学模式,被各大高职院校广泛地引入英语课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明确的项目任务,在完成项目中会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同时习得相应的语言知识,进一步增强高职院校英语课程的教学效果。

2.项目式教学的概述

2.1项目式教学的含义。

项目教学法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最早的雏形是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经过发展,到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项目教育模式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直接目的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项目式教学模式主张先练后讲,先学后教,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从尝试入手,从练习开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等,学生唱“主角”,而老师转为“配角”,实现教师角色的换位,有利于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2.2项目式教学的特点。

2.2.1倡导整个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把掌握的既有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追求的目标,或者说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和讲授得到一个结果,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寻找得到这个结果的途径,最终得到这个结果,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学习重点在于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他们可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各种能力。教师已经不是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而是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

2.2.2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项目式教学中,学生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和数据是完成项目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学生找到丰富的资料和大量的数据。在学生成果展示环节,教师更多地鼓励学生使用PPT,这一过程离不开计算机网络技术。

2.2.3团队合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要完成的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的工作方式,制订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在这样的过程中,小组全员参与并承担不同的角色,讨论、协作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项目式教学在高职英语课堂上的实施

以 《新职业英语》为例, 大体上说,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分六个教学阶段:

3.1项目前准备。

本阶段主要由教师介绍“项目式学习”的定义、目标和选题原则,说明本课程的时间安排和教学形式,指导学生分组并选出组长。教师根据教材各单元主题,提出项目任务设想。经过介绍,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了解教学流程,把握选题方向。指导学生分组时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倾向于男女同学搭配,并兼顾语言水平因素。

3.2课堂教学。

根据各单元主题和核心技能要求,选择教学素材,设计课堂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介绍项目计划的写作方法、调研手段、PPT制作要求、项目结题写作方法等。例如,《新职业英语》第二册第一单元主题是workplace,那么教学目标就应该是辨别办公场所布局、扩充有关职场着装和行为规范知识、学习组织会议流程等,然后根据目标选择教学素材和设计课堂活动。

课前,教师将语言点知识和练习上传至师生交流平台,供学生下载学习。课堂上,检查语言点自主学习情况,针对课文内容理解做练习并为项目做准备活动。此阶段通过思考问题、完成活动,激活学生先前习得的知识和经验,调动他们探究新知识的欲望,鼓励他们联系生活经历,多角度、多层面地深入探索问题。例如,Reading1:Workplace Fashion Trends,即职场时装潮流。那么,课堂上学生可以分组进行interview,学生A扮演作者,学生B扮演职员,B依据课文内容就职场着装向A提出问题,以此检查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3确定项目。

小组讨论是教师所提供的项目任务设想并确定项目,教师深入小组指导,把握项目的可行性和价值。项目应与职场相关,完成项目中至少做一次采访,至少涉及一个职场活动。例如,学生确定的项目为preparations for department meeting,即部门会议准备。那么,在完成项目中,学生应至少采访一位文秘,了解会议准备注意事项。

3.4制订项目计划。

学生小组制订项目工作计划及工作步骤,讨论并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明确分工。课堂上,小组代表陈述选择项目的原因及项目计划,其他小组和老师提出修改建议和意见。以preparations for department meeting为例,分工时应明确会议室布置、会议通知拟定和、会议资料准备、会议议程拟定等工作。

3.5实施项目计划。

在这一阶段,学生按照计划中的小组分工和合作形式,收集资料和数据,并整理分析。各小组完成PPT初稿,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做适当修改。如果采取情景展示方法,小组在此阶段排练,教师在台风、英语表达、语音语调等方面提出建议。例如,实施部门会议准备项目中,学生在采访时完全用英文完成,加强情景口语训练。在布置会场时,检查会议室设备是否正常工作,熟练使用办公设备。拟定会议通知和会议议程时,掌握写作格式,提高文字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并在通知中提出着装规范,应用Reading1所学的知识。

3.6检查评估及总结。

这个阶段是对整个项目活动的检查评估和总结,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评价内容既包括对项目成果展示评价,又包括对学生在整个项目完成过程中表现的评价。例如,在检查部门会议准备项目中,小组以视频和PPT向师生展示成果,每个小组按照教师所给的评分表给其他小组的展示打分,教师适当点评,其他小组发表看法,以便改善。

4.教师在项目式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4.1既重视整体把握,又不能忽视常规教学。

项目式教学是一个链条,连接着看似独立却联系紧密的模块知识。项目教学能培养学生的整体构建、任务协调的意识,对以后从事项目工作很重要。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常规的课堂教学是顺利完成项目的基础,毕竟高职学生的词汇和语法及知识储备有限,语言水平较低,项目实施可能会遇到困难,因此,教师给予适当的讲解和答疑对于项目顺利完成至关重要。

4.2教师辅导渗透到每一个环节。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课堂上教师应为学生列举至少三个项目实例,并为学生提供查找资料的多种途径。在学生制订项目计划和制作PPT前,适时为学生提供样本,根据学生发言情况及时进行面对面辅导。课后,学生要完成大量的项目任务,教师可以通过短信、微信、E-mail、网络交流平台等及时为学生提供辅导,增强学生的自信,促进项目的顺利完成。

4.3既重视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又不能忽略个体差异需求。

第15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AI案例教学项目教学

Adobe Illustrator是一个基于矢量的大型绘图软件,在本文中我们简称为AI。它是数字图形设计类课程主要的学习软件,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相关课程。使用Adobe Illustrator所提供的具有突破性、富于创意的选项和功能强大的工具,能完美地实现自己的设计意图,提供无限的创意空间。但是由于缺乏大量的社会实践环节,对于大多数没有真正参与到平面设计行业中的学生来说,平面设计软件看似简单,却难以很好地应用,更不要说创作理想的作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能让学生主动学习实践,是我们为人师者考虑得最多的问题。这关键在于如何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及培养学生的美感;如何引导学生从主观上认识到这门课程对今后学习的重要性;如何拓宽学生的视野,利用丰富的资源不断充实和提升艺术创作能力。

AI教学具有生动直观、实用性强、艺术创造性强等突出特点,深受学生欢迎。但面对AI知识点的“繁、杂、灵活、多变”等特点,短时间内掌握并非易事。为了方便学生快速理解Adobe Illustrator相关知识,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能,笔者经过长时间教学实践工作,认真分析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总结出了若干教学方法,经过实际的教学检验,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上好第一节课

戴士弘教授在他编著的《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一书中指出,课程的第一节课很关键。第一节课,教师应抛开传统的概念概述,引入设计界的优秀作品和各届的竞赛获奖作品,并介绍其高品位的价值定位。最好的效果,就是在学生睁大眼睛和感叹声中引入简单的色彩原理和简单的软件介绍。教师上好第一节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增强学生学习信心,使学生对AI的重要性有切身感受,这样就能为整个课程的后续内容提供认知动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2.教学方法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说:“每种教学方法按其本质来说都是相对辩证的,它们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每种方法都可能有效地解决某一种问题,而解决另一些则无效,每种方法都可能有助于达到某种问题,却妨碍达到另一种目的。”任何教学方法有其特定功能及运用范围,也有局限性,只有将教学方法取长补短,才能发挥教学方法的优势,达到理想的教育目标和教学效果。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一个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单单指向于“教”,而且涵盖“学”在内,要求教师与学生有更多的投入和参与。案例的选择多是紧密联系实际,创设良好宽松的教学实践情景,把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设身处地去思考、去分析、去讨论,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极为有益。

教师通过案例的准备、案例的设计、案例制作等过程,可以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发挥各种类型学生的优势,挖掘他们的潜能,从而达到使所有的金子在这里都能发光的目标。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在教学中的互动关系。

但是在案例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采用理论加简单实例的教学方法。这一点容易造成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对课程的学习片面,往往死学死记,只掌握了少数几个实例,却无法活学活用,无法培养创造力。

(2)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其雏形是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经过发展到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并成为一种重要理论思潮。项目教学法追求不再把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达给学生,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和讲授去得到一个结果,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去寻找得到这个结果的途径,最终得到该结果,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学习的重点在于学习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锻炼各种能力。在项目教学法中,教师已经不是教学中的主导,而是引导者、指导者、监督者。

在AI课程设计中,我们通过一定的项目让学生完成海报、儿童图书等设计,从中学习和掌握AI课程的原理和素材处理、制作,以及具体操作。学生具有独立制订计划并实施的机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有具体而明确的成果展示;学生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项目之中,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的项目,在自己动手设计实践中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它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与实际项目相结合,以完成项目来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学生在项目的制作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以项目的实际大小进行人数分配,组员分工明确,培养学生的小组协作和团队合作精神。在应用中学习,在需要时学习,将理论学习和实际应用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化程度。项目教学法又称“跨学科的课程”,是相关课程整合的一种方式。因此在项目教学法中,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不仅要对各门相关课程融会贯通,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而且要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景,培养协作学习的气氛,审核项目的选取等。

虽然实践证明项目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十分有效,但是它也是有适用范围的。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学科性质与特点、学生发展水平和教学条件来选择何时采用该方法。因此结合案例教学法,吸取其他教学法的长处,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也是非常必要的。

3.实践环节

AI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我院的专业必修课提供了一定课时量的实训环节,这是对本门课程的一个综合应用和对所学知识的一个检验,更是对知识的巩固和开拓创新。通过实践,笔者将课堂所学知识有机地灵活地运用到项目制作中去。实训环节的优势显而易见,但是笔者仍然认为短短的实训只是室内的设计和制作,还需要出去参与实际项目的实践,可以将实训加入到合作的公司正在开发的项目中去。

4.结语

在设计类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各种问题。学生缺少社会实践,对平面设计软件的强大功能和重要性了解不够,没有切身体会。这一点直接造成学生主观能动性下降,不愿主动学习这门课并加以应用。而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日后很好地融入社会,并取得良好的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事实证明,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从理论上得到了提高,而且熟练掌握了AI图形设计创作及处理技巧,从而提高平面设计综合素质。设计类课程虽然各有不同,教学改革和课程教学方法也各有差异,但是我们的目标是相通的,那就是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6.

[2]刘晓艳.案例教学法在Illustrator软件教学中的应用.中国包装,2009.3.

[3]李红霞.高等职业院校《Illustrator平面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研究.机械管理开发,2009.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