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普通高校职业教育范文

普通高校职业教育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普通高校职业教育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普通高校职业教育

第1篇

关键字:职业教育 教学模式 一体化教学 理论与实际结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b)-0-01

我国普通高校,虽然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以社会实际岗位需要为培养基础,重视它的实用性,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因此,建立一个以岗位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尤为重要,“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完成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所以,普通高校必须向职业教育方向发展,来满足现代社会人才的需求。

1 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

1.1 现有教学的模式

(1)现有的教学摸式,是以教师讲课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进行讲解,讲解的知识和理论与实际工作的应用衔接不好,缺乏理论与实际接合的实例,很多学生听不懂,不能很好的理解教师讲的内容,有些教师虽然有很好的理论知识,但不了解理论具体应用到那里,学生只有初步的认识,不能完全消化理解,学生只能“上课不听讲,考试背习题”。

(2)教学内容单一,只有一张嘴,一块黑板,学生听,没有形象的实物的一些教具,不设置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实践教学的学科也是敷衍了事,缺少实践设备,仪器等,学生不能实际动手操作,只能看一看教师做一些演示性的操作,学生过后全都忘记了,理论教学不能与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3)理论教学课程占整个教学计划的绝大部分,理论课与实训课不能有效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率分配不合理,理论教学占整个教学比率的80%,而实践教学比率只占20%,学生只能学习到一些基本的实际操作过程与步骤。

1.2 普通高校学生的基础和特点

(1)高中毕业后,考上大学,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能够理解,数学,物理,化学等,对大学各专业知识初次接触,教学模式与高中教学模式又不一样,学生适应能力较差,学习专业的理论知识认识不足,知识理解能力较差,不愿意去探讨和研究。

(2)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是想学到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毕业后为社会服务,而是想通过上大学,拿到毕业证,找一份满意的工作。

(3)对基础理论课程学习不认真,认为学习基础理论只是浪费时间,他们的爱好只是学习专业课程,但是枯燥的学习,没有实际工作的结合,一段时间过后就没了兴趣。放弃了学习,有一部分学生对理论学习不感兴趣,课堂睡觉,玩手机,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对理论学习失去信心。而对实际动手操作很感兴趣,不怕苦,不怕累。

2 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

“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职业教育的最佳教学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就是教师在教中做,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一边讲授理论知识的结构,原理,功能,一边动手操作。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按照教师讲授的内容,自己动手进行操作,教师在一旁做指导,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老师进行解答。教师做重点点评,整个教学过程顺利一次完成。让学生能亲身体验从理论到实际的整个过程。这样就能有效的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来达到“一体化”教学目的。设计“一体化” 的教学课程;以“双基,双技,实践第一的原则,以专业技能为主导的课程设计,实现理论与实践1∶1的教学比例。

“一体化”教学的课程开发

(1)基础理论,基础技能课程设计应“基础理论,基础技能”为导向的基础课程。重点讲述基本的理论,基本技能的操作,为下一步的学习打好基础。

(2)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的课程设计应;“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课程设计,参照实际工作中的作业项目设计若干个教学模块,按模块的专业理论进行讲授,按模块的专业技能进行操作,整个学习过程就是模仿实际中的工作过程,使学生在校就能体验到实际工作的整个过程。

(3)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岗位能力,岗位职责”、为主导,设置岗位应具备的能力课题,按照不同岗位所具备的理论和技能能力作为课程内容,针对岗位进行专项培养,让学生与社会岗位零距离,可以直接对接。

(4)实施以“实践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环节,学生设计理论实践教学模块,学生动手操作,学生相互检查,教师进行评估,优秀者,给以奖励。学生通过设计,操作,完成,将整个的教学模块操作一遍,即锻炼了动手操作的能力,又在做中掌握了理论知识。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适应了社会的发展和人才的需求。

3 职业院校的优势

(1)“双师”教师队伍的建设,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派各专业的骨干到企业单位去学习,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引进企业人才进入学校,带领老师来学习实践操作的不足,提高老师对实践技术的了解。改善了实践教师的比例,加强“双师”队伍的建设。聘请行业专家,技师来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发挥了他们的实践能力特长。形成了实践技能课程由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2)加强了校内的实训基地的建设,增加了与校外企业合作,利用双方的有利条件,为合作双方提供便利,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培训,企业为学校提供教师和学生的实习就业基地。

(3)将企业直接引入到学校,由学校提供场地并与企业共同经营管理,学校即减少对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又减少了企业经营场地的资金投入,从而达到双方的目的。

(4)实现了以产养学。职业院校自筹资金,成立经营公司,生产企业,学校实行二级管理,企业自主经营,使实训设备,材料,有效的创造价值,教师既是师傅,学生既是徒弟,车间既是课堂,课堂既是车间,实现了以产业收入带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4 结语

总之,通过普通高校与职业院校教学模式的对比,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适应了现代人才需求的发展,满足了以岗位需求的培养模式,“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职业教育的一种成功范例,是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的方向,是向职业教育发展的比经之路,现有的教学模式已经跟不上发展趋势,满足不了社会的要求,所以我国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必须向职业教育方向发展,培养一批可以与社会岗位对接的,理论与实践双向掌握的,可以直接上岗,不需要培训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高校转型;职业教育;问题与对策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3月底表示,中国解决就业结构型矛盾的核心是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的人是技术技能型。今后,中国将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突破口,对教育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而这一调整集中在中等和高等教育阶段。因此,普通高校转向应用型职业教育是大势所趋。

一、地方普通高校转型存在的问题

1、办学定位不准确

高等学校的办学定位是一所高校依据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及自身条件和所处环境,从学校的办学传统与办学现状出发,对自身在某一时期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分工和协作关系中所处位置和角色特征的选择。教育部规划司副司长陈峰认为,按照社会需求,可以将大学分为研究型、应用技术型和其他类型,大学不能都是研究型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一批应用技术型的大学。然而,现实需求和大学定位之间存在巨大反差。地方高校追求“高大上”的冲动普遍存在,专科升本科、学院更名大学,贪大求全,却忽视自己脚下的沃土,以至于迷失了办学方向。

2、专业设置不合理

专业设置是高校学科建设和学校发展的核心元素,决定着一所大学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当前,我国地方普通高校专业设置存在滞后现象。主要表现为:一方面,一些高校不重视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及时进行专业的调整和改造工作,未能形成按经济发展的需要主动调整专业设置的有效机制,专业设置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另一方面,一些高校在近几年来的连续扩招中对人才需求市场缺乏切实可行的预测分析和办学条件论证,缺乏科学可行的规划,不能立足于自身办学条件和办学特色制定相应的切实可行的专业发展规划,以致造成师资力量、教学设备与条件、教学管理制度等专业办学条件均不能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从而使学生达不到专业所要求的综合素质,培养出的学生适应能力较差,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提高,毕业生的质量下降。

3、师资队伍不适应

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师资队伍非常关键。然而,面临转型的地方普通高校的教师,绝大多数缺乏实践经验。受当前各种因素的影响,普通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教师的观念落后。当前我国普通高校的教师普遍存在“重文轻武”等传统的思想观念,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的传授、轻技能的培养”的现象。这就导致教师对提高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等的积极性不高。第二,态度不重视。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紧密联系的教育,它有着鲜明的实践性、针对性、实用性。因此,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教给学生某一岗位(岗位群)的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等。很多教师却以教学任务重,没有时间、太忙等为借口,在职业技能上缺乏不断进步、主动适应和精益求精的态度,最终导致教师专业技能不适应专业要求,影响了学生培养质量。

二、解决高校转型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明确学校办学定位

正确定位是高校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确立自己的合适位置、寻求发展空间的必然要求,是实行科学管理的关键环节。首先,必须充分考虑当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根据国家教育政策和方针,明确高校科学发展的定位。同时要紧跟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需要的步伐,确立符合社会主流意识的高校办学定位。其次,必须深刻把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特点。地方普通高校承担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的职能,其教育教学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能否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因此,必须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来设置专业,确定教学内容,并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设置新专业和调整教学内容。第三,必须对学校的现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高校在思考办学定位时,必须实事求是地把握自己学校的历史地位、办学环境、办学条件和现有实力。在确定办学定位时,绝不能求全趋同、盲目攀比,一定要坚持自己的优势,把“特色”和“质量”放在重要的位置。

2、科学合理设置专业

为了提高地方普通高校专业设置适应性,促进高校的顺利转型,普通高校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扩大高校专业设置自,增强地方普通高校专业适应市场的能力。根据地方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明确办学层次和定位,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有特色、高质量的人才,从而保障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地方普通高校要抓住机遇,增强自身的办学实力,密切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根据市场需要及时调整和设置新专业。再次,优化专业结构,逐步实现专业合理化调整。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走品牌专业建设道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地方经济发展为依据,更新人才培养模式,使其焕发活力。

3、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的特色表现为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丰富的工作经验(经历)、专业技能与企业岗位深度对接。建设“双师型”教师是促进高校顺利转型的必然选择。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上的不同优势,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学生是校企合作共建“双师型”教师对高校转型职业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

首先,要注重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企业在师资建设中的作用。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管理、建设等一线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企业是检验这种人才是否合格的主要场所。因此,保障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满足企业、行业的需求,必须引导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具体的讲,企业是生产教学实习基地,承担着学生职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培训的任务,它能为职业教育提供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是职业教育教学的组织者之一,并对职业教育的教学成果进行考核评价。其次,要聘用大量的兼职教师。兼职教师来自企业生产一线,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精湛的行业技能,能够很好地把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教授的内容正是学生最需要的。因此,在高校转型职业教育师资建设中必须重视对兼职教师的聘用与管理,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作用。同时,要加强对高校在职教师队伍的培训,为他们提供到企业实践的机会和条件,以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普通高校转型应用职业教育是大势所趋,它符合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潮流。职业教育作为高校转型的阵地,其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充分适应市场的需求,有利于解决“大学生过剩”和“技工严重缺乏”的矛盾。同时,通过转型发展,能够推动地方高校科学定位,全面融入区域发展、产业升级。这也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有利于破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同质化、重数量轻质量、重规模轻特色问题。国家应积极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响应高等教育的转型应用职业教育的号召,促进转型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何香仪.地方普通高校专业设置滞后问题探析[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9(1).

[2]史保金.地方普通高等学校办学定位探讨[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6(1).

[3]李群.基于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研究[D]2013

第3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应用技术型

中图分类号:C961;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8-0010-02

目前,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趋势已不可扭转,产业结构升级需要高技能人才,地方高校生存困难,就业出现结构性失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亟待完善。

一、对于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认识

从2014年开始,国务院、教育部引导一批非研究型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国务院总理在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时,特别强调“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各普通高校需要审时度势,及时抓住现阶段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国家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扶持,促进其向更高水平迈进。为此我们首先应该弄清以下两个问题:

1. 什么是应用技术型大学

以应用技术类人才培养为办学定位的地方本科和专科院校叫应用技术型大学。它的对称是研究型大学。有的学者把人才按知识与能力结构不同分为四种类型,认为在通常情况下,可以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即科学理论型、设计规划决策型、工艺执行型及技艺操作型。也有学者认为从总体上来看可以把人才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另一类是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即学术型与应用型人才。这两种分类方法称为“四分法”和“二分法”,是目前人们对人才类型较为流行且广泛的说法。

大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场所,一所学校要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就要努力建造成什么样的大学。所谓应用技术型大学是以应用技术类人才培养为办学定位的地方普通本科和专科院校。应用技术型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学生毕业后能够熟练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适应社会多样化需求的应用型与知识型人才。应用技术型大学应该以行业、产业、岗位、职业及市场为导向,借鉴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充分利用普通高校的办学经验,走出一条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办学道路,主要包括教学方向的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教材内容的架构及科学研究等方面。

2. 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定位

应用技术型大学是与教学型、研究型大学有较大区别的另一类新型大学,是与市场、行业、产业、专业和工作岗位群紧密相连的地方型大学;该类型大学应当以学科建设为依据,借鉴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以行业、岗位、技能与社会需求为前提设置专业,培养理论知识、专业技术与工作能力紧密结合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应用技术型大学主要为地方培养高级专业型和职业型人才,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依托,建立实现知识向职业、技能转化的重要平台。学校的办学定位应该从目标定位、类型定位及学科专业定位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1)教育目标定位。应用技术型大学立足于提升职业技能的培养,为地方培养高级专业型和职业技术型人才。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教育以各行业、企业标准为中心,围绕就业岗位进行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教育,利用产、学、研相结合方式,通过校企合作或建立协作联盟,校企联营等方式结合地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设置灵活多样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学科、专业与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符合教学大纲外,还应该通过专业技术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专业技能的教育,培养达到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高级专业人才的教育目标。

(2)教育类型定位。应用技术型大学是面向区域市场需要的社会服务型、职业技术型大学,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内涵的定向与延伸;应用型大学要借鉴高职高专的教育理念,在现有普通高校教学平台的基础上,重建各高校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质量。

(3)学科专业定位。应用技术型大学应该在普通高等院校本科学科建设的基础上,根据新兴产业、新兴专业和新兴岗位的需要灵活设置专业,根据社会需求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既要体现普通高等院校本科教育学科规律,也要体现应用技术型本科专业的职业教育和技能教育的特色。以适应地区产业结构特点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设立灵活多样的学科和专业,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变动式学科专业调整机制。

二、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的途径

国务院、教育部引导一批非研究型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的具体部署,为我们提供了教育转型的基本途径。

一是确立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而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善于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

二是开创新的职业教育模式,扩大普通高等院校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及形式、人事管理、教师评聘及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办学自。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学制灵活式,打通从中职、高职、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鼓励并扶持一批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

三是培养并提升社会所需人才质量。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三对接”方式,努力实现拿“双证”制度,即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轨制,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达到理论与实践“零距离”。开展校企联合招生、校企联合培养的“订单式”教学试点,让企业走进校园,同时也鼓励中外合作办学。通过引进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级技能人才到普通高校担任专兼职教师,教师在上讲台之前,要有一至两年时间到企业进行实务操作或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的政策。

三、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具体措施

应用型人才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角色价值主要体现于对知识和技术的综合转化、具体应用能力以及创业创新精神与良好的职业素养,培养适应社会快速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最主要的就是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1. 知识结构应以职业生涯目标为导向

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和基础。首先,明确大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目标。然后,遵循专业知识和基础理论知识结构的整体相关性、社会适应性和动态开放性的基本要求。最后,坚持以学科知识为支撑,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通用知识为保障,以岗位知识为依托,以创新知识为拓展,努力使培养的高级人才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技术型职业化人才。

2. 能力结构应以专业实践能力为核心

以人才培养职业生涯目标为出发点,应用技术型人才应着重强化以下八个方面能力的培养,即专业技能应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技巧能力、交往交际能力,以及就业创业实践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形成一套自己一专多能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和特色。

(1)创新教学架构。学校教育,专业设置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将来学生的就业数量与质量。从专业设置上看,应用技术型普通本科院校应更加广泛地与毕业后的实际工作紧密结合,且具备灵活性及应变性;从课程与教学方面看,应用技术型普通本科高校的教学内容应该更加注重与社会生产实践的结合,且丰富多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既有理论教学,又有实践教学,还有仿真模拟和课证融合,能够很好地将产学研结合起来。

(2)走产教结合之路。职业技能教育强调的就是产教结合,克服现有阻碍,建立一种行之有效的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模式――将企业搬进校园,将培养过程融入企业运作之中。1)校企合作。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的方式有利于学校职业化教育的有序进行,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学校学习与企业生产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等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只有校企合作才是真正做到了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全新理念,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创造一种适宜的模式。当然,在校企合作中,企业会有一些顾虑,比如,企业没有义务为社会培养人才,同时,企业也受限于资金和专业技术实力的影响,多数企业也没有能力投资教育。因此,就需要企业联盟、行业协会牵头,集大家之力,完成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2)顶岗实习。开展学生校外实习活动,进行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学校安排在校学生实习的一种方式。学校可以在第七或第八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既可以集中实习也可以分散实习与顶岗实习等。顶岗实习的特点是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独当一面,从事自己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具有很大的适应性和挑战性,使学生的职业化专业技能得到很大的提高。3)师资培训。安排专业教师定期进行培训,学习企业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管理制度、岗位规范、业务流程和用人需求等技能,提高自身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并运用到如何培养和建立学生的职业技能上,以满足现代职教要求的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学习可采取校内校外培训+企业顶岗实习的模式,只有教师体会并掌握现阶段社会需求,才能结合理论,向学生授课,增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4)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学分与技能证书挂钩。在校学生采取学分制学习,修够学分即可拿到毕业证书。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可将学分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联系。例如,会计学专业可以考取会计上岗证、初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和注册税务师、理财规划师及精算师等资格证书。为了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可在学生在校期间进行相关证书的考试培训,与学分相联系,提高其重视程度。5)强化校内实务训练。在理论授课同时增加实训课程,做到每学期、每门专业课都应有实务训练课的跟随。并提供相应的软件配备和硬件设备,如引进双师型人才,请企业中有丰富经历的高级技师给学生授课;建设大型实验室,模拟企业经营管理,让学生真正了解企业中本专业的实际工作流程。6)积极参与技能大赛。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或全省组织的职业比赛,如会计学专业可以参加会计技能大赛、ERP沙盘模拟及创业技能大赛等。通过比赛让学生学习到商业精英所必须具备的理论与技能知识,更能集合众多知名企业人才招聘的标准,在保证理论知识系统性和权威性的基础上,融合实际用人需求,使学生了解到企业所需要的职场榜样和精英典范。知名企业往往通过比赛提供学生求职的绿色通道,使优秀的学生能直接进入各大知名企业进行实习,这也有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

综上所述,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加快,目前已经步入了“深水区”,职业教育改革已势在必行。社会需要的是重技术、重实践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各高校应该冲破现阶段大学教育的“围墙”,改变教育观念,重新审视教育体制、学习体系和思维模式,确定合理的专业指向和就业导向且二者相吻合,使大学教育跟上经济发展的运转速度,并为其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万娇,石丽君.关于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思考[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4(03).

[2]严欣平,陈显明.深化改革走应用技术型高校发展之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4(z2).

[3]郑晓梅.应用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之辨析――兼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J].现代教育科学,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