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社区资源分析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参观”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原指对各种情况加以比较观察,现指实地观看。幼儿园的参观活动是指由幼儿同组织幼儿集体外出进行实地观察、考察,以达成某种学习目的的活动。随着幼儿园、社区、家庭合作共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幼儿园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参观活动已成为幼儿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参观活动正成为幼儿同“走出去”的重要形式。社区是幼儿同的课程资源之一,它是指在一定地域内,在生活上相互联系,具有一定社会关系的人群及区域。社区资源中的环境、社区习俗、人口等都会对学前教育产生重大的影响。幼儿园对社区资源的利用状况成为影响参观活动开展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访谈法和观察法,对幼儿园参观活动中社区资源的利用状况进行调查研究。选取了上海市8所不同区县、级别、性质的幼儿园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教师问卷160份,实际回收147份,回收率为92%,其中有效问卷138份,有效率为94%,访谈教师12人,并实地观察了4次幼儿园参观活动。
(一)参观活动利用社区资源的程度
调查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幼儿园(91.2%)会定期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参观活动。每学期开展2次参观活动的幼儿园占一半以上(50.7%),开展1次的为33.4%,3次的占14.1%,4次的占1.3%,5次的占0.5%。在参观活动持续的时间上,有62.6%的幼儿园达到4个小时,2个小时的占19.9%,6个小时的占16.3%,8个小时的占1.2%。从参观活动的季节分布来看,以春季和秋季为主,其中春季为47.8%、秋季为45.2%,夏季和冬季开展参观活动相对较少,其中夏季为10.7%、冬季仅为1.3%。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幼儿园已经开始定期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参观活动,但次数不多,大多是一学期开展一到两次,每次活动持续的时间大多是半天时间且多集中在春季和秋季。
根据社区资源的特点及功能,我们将参观活动可选择的社区资源类型分为学校教育机构、人文景观、自然风光、科技文化场馆、社区服务场所、休闲娱乐场所等六类。调查结果显示(见图1),参观活动利用最多的资源是休闲娱乐场所(41.66%),其次是社区服务场所(21.44%)和科技文化场馆(14.78%),这三类社区资源构成了当前幼儿园参观活动利用社区资源的主要类型。而自然风光(9.22%)、人文景观(8.57%)和学校教育机构(4.33%)等资源则相对乏人问津。
(三)影响参观活动利用社区资源的因素
四、研究分析
从时间维度来看,多数幼儿园会定期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参观活动,参观活动已成幼儿园活动中的一个特色项目。但每学期参观活动的频率较低,基本是每学期1次~2次,参观活动的持续时长多为4个小时。笔者通过观察发现,由于参观活动的时间较短,参观活动的内容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参观过程中教师往往考虑时间的问题,只是带着幼儿四处走走看看,参观内容大多停留在简单“看”的层面上,而无法让幼儿进行深入观察或动手操作。例如,在一次“参观理发店”的活动中,理发师原计划要向幼儿展示如何卷发,但是由于孩子中午要回幼儿园用午餐、午睡,便将这个幼儿很感兴趣的环节取消了。此外,参观活动多集中在春秋两季,主要是因为考虑到幼儿身体抵抗力较差,天气过冷过热都不适合外出,而春秋季节温度适宜,参观活动还可以和春游、秋游结合在一起。
(二)影响幼儿园参观活动利用社区资源的因素分析
安全问题是幼儿园决定是否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参观活动的重要因素。出于安全的考虑,在组织活动时教师表示相对于外出活动,更倾向于园内活动,因为 作为同外活动的参观活动,其中的不可控因素比较多。正是如此,幼儿园才会将大多数参观活动和亲子游活动结合在一起开展,以保证幼儿的安全。
五、建议与思考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学校教育途径以外,家庭、社区、社会环境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根源于家庭与社会,因此靠学校教育单方面力量很难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取得家庭、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建立以学校为中心,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统,形成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大环境大系统。
社区是学生成长、感受社会生活、发展社会性的重要站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社区的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更离不开与社区的互动。同时,社区又是学校教育的依托,学校教育离不开社区的影响和支持。社区不仅有社区组织、社区教育,而且还有自己独特的社区文化、社区性格。在这里,我们重点探讨社区组织、社区教育中可以利用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社区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主要包括两个形式:一是专业意义上的资源,包括专业人才、专业机构、专业设施等;二是非专业意义上的资源,包括少年宫、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素质教育基地以及社会文化设施。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将心理健康教育融于其中,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和认识社会,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第一种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一、心理健康教育社区资源
越秀区是广州市的中心城区,是广州市政治、经济、文化、商贸、旅游、金融、信息中心,也是教育、医疗、服务业发展领先的地区,全区占地面积3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4万人,共有18个街道。越秀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区内有12所百年老校,名校名园众多,教育普及程度高,基础教育优势显著。
(一)街道、社区
越秀区共有18个街道,街道设有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服务中心一般设有青少年培训部,由青少年培训部负责开展社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长堤真光中学所在的广州市越秀区人民街位于广州市的老城区,属于成熟社区。人民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设有青少年培训部,青少年培训部有部长1人,社工4人。青少年培训部具体开展的工作有:对社区内的部分青少年进行心理测试,重点是人格分析;对有心理障碍的青少年进行个体心理辅导、一对一个案服务(包括家庭);对具有同质心理问题的青少年进行小团体辅导,开展拓展训练等;在社区内进行普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如墙报、宣传单、讲座等。
广州市华侨外国语学校所在的环市东路华侨新村,归属于华乐街道,是广州市金融中心地区。华乐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提供了许多心理教育资源,包括青少年服务和家庭服务。青少年服务旨在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支援、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帮助青少年解决问题、克服困难、了解自我,发展个人全能和获得全面发展;帮助在行为情绪、家庭朋友关系,或适应学校社会生活方面有困难的青少年;增进社区对青少年的理解和鼓励;发挥社区功能,协助青少年顺利成长。主要活动如下:青春健康教育服务;“相聚四点半”课业辅导,行为矫治服务;个人成长潜能发展,青少年危机介入,青少年参与社区、服务社区意识与能力的培养等。
瑶台小学处于城中村的矿泉街,矿泉街本地人口三万多人,外来人口近12万人。2011年成立了矿泉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服务对象是矿泉街辖区范围内的居民。矿泉街辖区内有14个社区居委会,中心服务拓展按照“中心运作,资源整合,圈层推进”的原则,整合社区资源,采取社会工作个案,小组、社区工作等方法,结合社区培训、社区教育、社区宣传和策划,为矿泉街社区居民提供社会工作专业服务。
越秀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成功的是大塘街。大塘社区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沙盘游戏、社工活动室,为社区居民,特别是未成年人提供专业全面的心理咨询、沙盘游戏、社会交往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提供服务的队伍主要由政府购买服务的专业社工机构组成,加上区内学校或辖区内具有专业资格的教师义工和居民义工组成。因为该服务的主力是专业的社工,所以这支队伍专业性强,加上该组织的社工拥有社区服务的长期经验,所以活动策划细致、有条理,活动呈现多元化、趣味化,工作制度十分完善,社工、义工分工明确、各施其职,服务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成为了市内的示范单位。
调查的45所中小学中,利用街道社区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开展活动的有40%左右。
(二)高校、科研院所
越秀区作为广州市的中心城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州大学、广州工业大学、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等高校及科研机构,以及中山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广州市人民医院、广州市脑科医院等医疗机构都与越秀区有密切的联系。
中小学与高校、科研机构、专业医院的合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专家资源。所调查的学校几乎都聘请过有关专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在提高全体教师专业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二是大学的心理专业实习生资源。越秀区交通方便,有很多名校,因此各大学心理系学生非常乐意到越秀区各中小学校实习。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就把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实习基地建在越秀区。实习生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小学校带来了专业支持和人员方面的支援。三是大学的社工系学生和大学生社工。很多学校都通过社工系学生开展团体活动,这是当前我区比较活跃的专业社工队伍。四是转介。学校把心理辅导中发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严重的个案转介到相关的专业机构和专家,为学校心理辅导提供了后续的支持。
由于中小学与高校、科研机构和专业医院合作是属于点对点的联系,所以合作比较畅通,合作面比较广,效果也非常好。与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的合作是在主管领导牵头和推动下实现的,体现了当前我国学校机制下常见的合作动力。
在调查的45所中小学中,能利用高校、科研机构、专业医院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开展活动的学校为100%。
二、学校与社区合作的可能性
(一)从工作目标上来看,学校与社区的工作目标大体一致
大东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在2014年健康教育工作计划中明确提出: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进一步指导社区的健康教育工作,以达到营造健康的环境、培育健康的理念、优化健康的设施、完善健康的服务、拥有健康人群的目的,使辖区居民掌握有关的健康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增强创建意识和自我保健意识,形成健康行为,倡导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不难看出,社区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是大体一致的,这为合作提供了可能性。
(二)学校的心理教师与社区社工的工作有联系也有区别
社会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用专业知识与方法帮助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和社区,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并预防问题的发生,恢复改善其功能,使其适应正常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学校社会工作是指把社会工作原则方法与技术运用到学校环境中,促成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的协调合作,协助学校形成“教”与“学”的良好环境,引导学生寻求个别化和生活化的教育,建立社会化人格,习得适应现在与未来生活的能力。
学校心理工作与社会工作都是预防性、发展性和补救性的服务。预防功能在学校心理健康建设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很强的主动性。心理辅导更多地体现了心理学的色彩,而社会工作则不仅体现了心理学的色彩,还体现了社会学的色彩,这可以说是两者的根本性区别。正是这一根本性的区别直接导致了两者在其他方面的诸多不同。
从工作对象来看,驻校社工与心理教师在学校中都为学生和教职工提供服务,但驻校社工更多倾向于服务家庭与学校。社区是学校教职工工作生活和学生学习生活的外部环境,而家庭和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体环境。家庭的氛围、社区的环境对学校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以及学生的健康成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不可低估的。驻校社工要关注社区及家庭的现状和变化,保持学生、学校和社区的和谐发展,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条件。
从工作形式来看,学校社会工作与心理辅导有诸多不同之处。驻校社工的大部分工作是通过开展群体互动活动(如发展性小组、游园会、社会现状研讨会等)来实现的,而心理教师的绝大部分时间是放在心理辅导课的开展与学生的个别辅导上。由于学校工作事务繁忙,以一个人的力量开展各项宣传、普及等规模性的活动比较困难。
从在学校中的角色来看,驻校社工与心理教师都是服务者的角色,在这点上二者是完全相同的。但对心理教师而言,咨访关系的建立、维持和发展都局限在心理咨询室中,而社会工作者在某种程度上则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可以在学校以外的范围接触当事人。青少年失足、家庭暴力等问题不只是当事人的个人问题,而是已关系到社会规范的维护和社会的稳定。
由此可以看出,社工与学校心理教师的角色有相同,也有补充,社工与心理教师在学校心理健康工作中可以发挥各自独特的重要作用。
三、学校与社区的合作方式
与街道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合作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学校与社区签订社工驻校协议
这是一种深度的合作方式。以第40中学为例,所在街道是大东街,大东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青少年部的社工是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出身,具有相应的社会学、社会工作、心理学专业素养,有能力开展驻校社工工作,因此与第40中学签订了社工驻校协议。
社工每周固定半个工作日在40中校内工作,具体工作范围见表1。
学校与社区签订社工驻校协议的合作形式,是一种计划性强,利于统筹兼顾,能够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有关工作的合作方式。合作协议的制定有两个方面的推动因素:一是学校领导的重视,第40中学申报了与社区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广州市市级课题,在实践中把握机会,积极推动合作;二是大东街街道青少年部主动推进工作,积极联络,共同促成了本次合作。
(二)积极合作无协议
广州市华侨外国语学校与华乐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紧密合作,形成了良性互动。主要合作活动如下。
1.“金色童年”活动:针对小学部三年级在学习行为上需要帮扶的学生进行辅导,总人数10人,于每周五下午进行。
2.四点学堂:针对小学四至六年级的学生,总人数25人,于每周一、二、三、五放学后进行,前三天进行课业辅导,周五进行团康活动。
3.新生入学适应:针对七年级学生,活动形式为团体辅导活动,目的是增进同班同学间的相互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班集体。
4.初三考前辅导:针对九年级学生,活动形式为团体辅导,目的是减轻压力,调节情绪。
5.学生干部培训:针对团队学生干部,活动形式是团体辅导活动,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领
导力。
这种合作方式在当前来看效果非常好,但从长远来看,不能保证能有计划、长远地推进工作,工作有可能停留在表面,不利于深入开展。如果街道的领导或学校的主管领导变动,合作就有可能会被搁置。
(三)有一定的合作无协议
大部分学校与社区的合作属于这一形式。以瑶台小学为例,2011年矿泉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社工主动联系学校心理健康科组,商议后决定由服务中心的社工和学校心理健康科组共同为学生提供团体心理辅导,每学期两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主题。
东风西路小学属于六榕社区,隔周周五,六榕社区会派两个志愿者到校开手工兴趣班的课。六榕社区对全校的七个特困生定期进行学习或心理上的辅导。
这种合作形式基本上都属于社区主动联系,学校也有配合。但合作不属于学校层面,因而不能调动社区方面的积极性。
(四)没有合作
目前不少学校属于这一类情况。分析原因,或社区和学校都没有合作意向,或有意向但没有合作的行动。
四、原因分析
分析越秀区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中学部分都配备了专职的心理教师,这些心理教师都是心理或相关专业科班出身,都具有系统的心理教育的理论和专业知识,在学校能够顺利开展心理辅导课和心理咨询室的有关工作,并对全校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能够引领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题研究,但由于工作繁重,大型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培训等,难以由一个心理教师来完成。因此需要更多专业力量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小学部分,心理教师基本上都是兼职,大部分教师都不是心理专业出身,都是后来通过自学和培训获得的专业知识。在学校工作中,由于身兼多职,心理教师基本上很难应付学校的各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专业上,大部分教师对于心理辅导课只是掌握了一般理念,心理辅导多未达到专业水平。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非常希望有专业力量的介入,以便帮助学校开展相关工作。
从越秀区的情况来看,可以说社区资源非常丰富。社工不仅可以由社区街道提供,社区周边的高校也有很多的社工团体。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社区街道不仅在组织上,而且在资金和人才上都具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街道以向社会购买服务的方式,储备了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人才力量。社区的工作目标就是为社区的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促进居民的健康,提高居民的健康保健意识,为居民提供安全的、健康的社区环境。在这样的现状和工作目标之下,学校和社区的合作本应是水到渠成的事。
但是,从调查的结果来看,两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分析起来有以下几个原因: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薄弱。长期以来,学校管理和建设都是以学校内部力量为主,没有形成借力的观念。同时,由于没有相应的机制,在怕麻烦、怕担责、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观念下,不能主动联络社会资源开展相应的工作。从社区的角度来看,尽管对社区居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其重要的工作目标,社区也有雄厚的资金和人才资源,但由于没有和学校合作的经验,不知道如何打开合作的局面,同时也不清楚学校是否需要相关资源,因此不能进入学校开展相应的工作、发挥作用。从管理的角度来看,街道和学校在管理上不属于一个系统,缺少资源上的整合统筹,没有一个部门专门负责,很难有合作。学校需要社会资源,需要社区的力量开展工作,并且社区也有这样的实力和基础,但是两者并没有搭建起桥梁,十分遗憾。
五、经验借鉴
广东省毗邻香港,在教育理念上比内地更多地受到香港的影响,同时更容易接受先进的理念和做法。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也是如此,广州市大部分学校教师基本上都有获得香港专家的培训,或去香港参观学习的机会。社工在广州地区比较常见也与这一因素不无关系。香港的中小学校心理辅导开展比较早,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心理辅导在香港中小学推行以来,在实践中已形成了几种模式,其中社区-学校模式是香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特色。
他们认为,学生产生困扰的主要原因是社区与学校相脱离,社区居民不了解子女在校表现,不支持学校的工作,而学校教师对学生所处的社区背景缺乏了解。所以强调学校社工应采取社区取向,设法促进学校与社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联系,通力合作从而解决学生的困扰。社工在帮助适应欠佳的学生时,应考虑学生产生困扰的社区因素,并密切联系学生家长与社区人士,支持学校的教育方案,从而促进学生发展。此模式要求学校辅导密切联系家庭及社会机构,相互沟通、相互支持,并充分利用社区资源,补充学校辅导力量。
社区学校模式的基本特色是把辅导看作是一种对人的成长有全面影响的全面性辅导,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的辅导资源,创设一个适合青少年成长的良好环境,强调学校社会工作者要促进学校、家庭与社区三者之间的联系,使三者采取一致的辅导步伐。笔者去过香港中小学,参加过省港心理辅导交流活动,在活动中学校对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基本上都利用了社工的力量,由社工负责开展学习、人际关系、情绪等方面的心理辅导工作。
美国的学校心理服务在这个方面的做法值得我们思考。按照雇佣关系的不同,美国学校心理服务模式可以分为四种:1.以学校为本的服务,主要是指在学校情景下由学区雇佣心理学专业人员为学校提供服务;2.与学校有关的服务,指在接近学校的环境下,由非学区聘用的心理学专业人员提供服务,费用由非学校基金支付;3.与社区有关的服务,是指学校与社区联合起来,聘用学校人员,由学校基金支付;4.以社区为本的服务,是指社区资助,社区聘用向他们负责的社工提供服务,费用由非学校基金支付。可以看出,在美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中,社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与社区相互补充,共同保障社区居民及学校学生获得优质的心理健康服务。
六、几点建议
香港、美国的先进经验给了我们有价值的启发。从越秀区学校成功的合作经验出发,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形成机制,整合资源
像香港一样,需要的时候一个电话就可以联系社工,能够长期稳定地与社区合作,同时社工也把学校工作当作是自己工作的一部分。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合作机制,社区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把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引入学校,这个机制必须要有机构来保障。这一机构应该由一个能协调教育部门和街道的管理部门协调管理,并由这个机构制定学校与社区合作的方案和细则,并进行监督、指导。
(二)形成经验,推广普及
在学校和社区的合作方面,个别学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通过学习、交流等活动,把社区和学校的管理人员集合起来,进行观念的疏导和方法的指导,在学习的基础上提出要求,调动积极性,积极推动合作。
(三)形成课题,项目推进
现在越秀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得好的学校,比如第40中学、广州市华侨外国语学校等都有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题,课题研究能够引起学校的重视,引导更多教师参与,调动各方面力量。社区方面,项目可以推动主动开展与学校的合作,使合作深入、持久地开展。
(四)延伸教育,服务社区
学校是教育的组织,是社区的教育、文化中心。学校应发挥专业优势,把教育延伸到社区,为社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在开发和利用社区教育资源的同时,也把学校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形成良性互动。这些工作虽然给学校增加了一定的财力、时间支出,带来管理上的某些不便,但它也能树立学校在社区中的良好形象,促进社区居民文明素质的提高,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从而优化学校教育。
一、云技术环境在社区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中的概述
不同的领域对云平台和云计算有不同的理解和定义,但所有的定义都以云计算的支撑需要以云平台为前提。纵观当前的发展现状能够获悉,学术界普遍将云计算看成是基础构建、软件、平台服务这三方面内容。第一,软件服务。在这一阶段,用户能借用浏览器对所有的软件服务进行了解,服务提供商需要根据用户的需求对服务的内容和时间进行确认,用户和提供商借助浏览器做中间的传输平台,这能并且传统软件安装中国的更新模式,也能让实验教学中心的人们享受到较大的便利,从而能更好的提升教学效果。第二,基础构架服务。社区信息化平台能对云系统内的相关内容进行筛选,也能根据教学中心的实际状况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改进。此项功能的推出能让教学中心的运行更显灵活,厂商在进行基本构建的时候会产生部分费用,但从长远角度考虑问题,是双方共赢的好机会。
二、云技术环境下社区教育资源信息化的建设分析
(一)构建基础设施云
1.虚拟化构建平台
建设社区资源平台需要运营商提供光纤高速网络、服务器集群、数据库系统等多项应有软件。通过虚拟化软件将多个服务器集群集合在一起虚拟化多个虚拟机,动态的对各类资源进行分配,包括CPU、硬盘、内存等输出设备和网络接口等,结合用户的需求在虚拟机上进行软件部署,可以部署数据系统、操作系统。完成上述操作以后,结合用户的定制需要,可以对社区资源进行系统化管理,合理的为社区内的人员分配资源,要求资源管理中做到平衡,尽量在协调各方面利益的同时进行优化,这样能为上层的应用提供更为安全和可靠地服务。使用Web Service的服务,能让每个用户根据所需对SaaS软件进行个性化的配置,从而能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让学习内容的伸缩性增强:安全用户提供的要求对相关内容进行知识附加学习,通过对SaaS的应用进行扩展,让用户的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等实现所需,使用户的各类终端系统如平板PAD、手机、电脑等都能无限制的在社区学习平台上实现在线访问学习。
2.网络升级改造
社区资源平台多是以云的方式为客户提供便捷的服务,且这些服务均是由互联网应用系统提供的,所以就要求网络的宽带速度较高,性能稳定,满足用户使用要求,达到最优化的用户体验。
(二)优质服务为抓手 搭建资源平台
社区的资源云平台建设主要是为社区内的局面提供便捷的服务。这能体现出用户至上的原则,在需求导向的基础上,能在平台上进行统一的基础认证,从而为社区内的居民、企业和工人提供便捷的服务,能为用户提供给个性化的服务平台。
1.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第一,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先要了解居民的日常生活喜好,通过调研对相关的资源了解居民的需求,进而涉及相关的知识和内容学习,特别是针对医疗保健和休闲娱乐方面,应根据社区居民的年龄阶段进行不同层次的划分,定制不同的资源内容,这样能为居民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理念,也能为其提供便捷的服务。第二,为企业、工人提供服务。企业可以通过平台最新的的企业信息,也能通过招聘的方式,为就业人员提供就业的岗位,通过在线招聘或者在职招聘的方式,满足低成本和人才招聘方的需求。不同行业的职工根据现有行业背景状况,能提供不同的技术信息。
2.学习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