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人口老龄化状况范文

人口老龄化状况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人口老龄化状况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第1篇

一、吉林省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现状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年型社会。按照联合国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以上,则表明该国家或地区进入老年型社会。2010年进行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省老年人口总量增加,比重上升,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

1.老年人口数量快速增加

随着我省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人口预期寿命延长,老年人口总量逐年增加。

2.老年人口比重迅速提高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省人口的出生率不断下降,青少年人口比重降低,导致老年人口的比重迅速上升。

3.近20%的家庭有老年人

在全省899.8万个家庭户中,有老年人的家庭户达230.1万个,占家庭户总数的18.1%。与2000年相比,有老年人的家庭比重上升了2.3个百分点。其中,有一个老年人的家庭108.8万户,占12.1%;有两个老年人的家庭58.5万户,占6.5%;有三个及以上老年人的家庭0.5万户,占0.1%。

二、提高我省中老年体质的对策研究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解决吉林省人口老龄化,提高中老年体质,应立足我省实际,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应对人口老龄化需作为一个战略性的问题全面策划,及早部署:努力把健康人群带入老年;逐步增强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能力;在城镇积极发挥社区养老功能;在农村实行家庭养老为主与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养老制度;构筑符合老年人生存的社会伦理环境。

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不可遏制,但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对社会和家庭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应该把促进人群健康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从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入手,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干预,提高健康意识和老年人的自我保健能力,减少伤残和依赖。尽可能地延长健康期,提高老年人的自立能力,这不仅能够减轻社会和家庭的负担,也关系到未来老年人口的整体形象和精神面貌。有些研究报道,人体30岁的生理功能个人差为10岁,而50岁的个人差可达20岁。参加体育锻炼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差异明显。中国西安体育学院运动处方专家郭洁教授,经多年理论与实践研究后,在体质测试的基础上,依据自我开启的运动处方,坚持科学化锻炼30余年,经中国第四军医大学对其进行医学等方面的检查,评价其生理年龄较日历年龄年轻20岁。此外,郭教授以83岁高龄参加了中国成年人体质测试,评价结果为优秀,无论在精神与体力方面均超出同年龄人群。所以说,合理进行体育锻炼,提高中老年人群个体的体质,制定好中老年人的运动处方尤为重要。

首先,应明确中老年人运动处方的目标。对中老年人群中的不同个体而言,运动处方的目标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包括:提高健康水平、减少慢性疾病危险、保障健身锻炼参加者安全等。制定运动处方时,基于个人的兴趣和健身的需要,其目标应有所侧重。对每个特殊的个体都应有特殊而明确的目标。

第2篇

根据联合国的数据,到 2050 年, 全球老龄人口将增加到近 2 0 亿, 而60 岁以上的人口也将超过15 岁以下的青少年人数。由此可见,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世界性潮流,而我国在1999年的时候,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32亿,占总人口比重超过了10%,这也标志着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 且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老龄人口比较多和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之一。由此可见,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共同面对的挑战之一。

一、关于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的探讨

目前,大部分学者通过分析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认为中国步入人口老龄化以来,老龄化发展加速,且进程很快。如刘思敏(2011)认为,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快于西方的原因在于中国近三十多年的人口计划生育的政策,使得人口生育率长期低于人口的更替水平。徐文杰(2011)则进一步认为,经济发展水平的状况决定了老年人口分布的状况,因此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口老龄化也相对比较严重。

二、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特点的研究

1、“未富先老”。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具有“未富先老”这样一个显著的特点。“未富先老”是邬沧萍教授首先在20世纪80年代首先提出,他认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总人口和老年人口都占世界的五分之一,又由于中国长期积贫积弱,在改革开放前我国的GDP还不到世界的1%,中国人口庞大,并且又迎来加速老龄化阶段,是典型的“未富先老”的国家(2006);田雪原(2010)则认为在21世纪的今天,“未富先老”的特点始终伴随着我们,制定人口老龄化发展的政策等,必须考虑到这样的特点的制约和影响;冯慧阳(2011)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认为“未富先老”的特点是更加明显的,经济发展水平的速度赶不上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刘士杰和原新(2011)则把“未富先老”认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2、“未备先老”。另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未备先老”的特点。如李建民,杜鹏等学者(2006)则认为“未富先老”并不是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本质特征,中国当前的老龄人口问题也是和“未富先老”无关的,并指出老龄化挑战的真正含义是“未备先老”。而穆光宗等(2011)则认为人口老龄化除了具有“未富先老”的特点外,还具有“未备先老”,“孤独终老”的特点。

3、区域发展不平衡。有些学者认为我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也是人口老龄化的一大特点。如王志宝,李国平等(2013)通过分析了近20年的人口面板数据,认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差异较大,且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关联性比较高,认为经济发展是推动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的因素之一。

4、其他特点。其他学者则从自己的角度提出了人口老龄化的其他特点。如钱凯(2010)认为人口老龄化除了具有以上两个特点外,还具有老龄人口总量“多”,老龄人口的增速“快”的特点。史佳颖等认为(2013)人口老龄化在微观层面上表现为少子老龄化,因此中国的老龄化还具有典型的少子化特征。

三、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研究

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在21世纪共分为三个阶段。如徐文杰(2011)认为,2001—2020为快速老龄化阶段,2021—2050为加速老龄化阶段,2051—2100为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穆光宗(2011)则指出,人口老龄化将伴随着21世纪的始终,而且2030—2050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时期。

而有的学者则从其他角度提出了我国未来的老龄化趋势研究。如贾云竹等(2012)是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女性化的趋势研究出发,认为随着我国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女性各个年龄段死亡风险的进一步降低,未来我国老年人中的女性化程度将会逐渐深化。

四、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因素研究

大部分学者认为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两个方面的作用结果:一方面是生育率降低,另一方面是我国人均寿命的延长。如孙一(2010)认为人均寿命的延长,出生率下降是造成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原因。但是学者对这两个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的看法确不尽相同。如吴红乔(2010)认为少子化是我国发生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原因,而我国少子化的直接形成原因是由于生育率的降低;何建宁(2010)在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和回归分析之后,认为影响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是生育率,而人口密度又是影响生育率的根本原因。

有些学者则从其他的角度分析了人口老龄化的形成原因。如原新等(2009)采用假设模拟的方法再现了1982-2007年人口发展进程,考察了相关人口学变量:生育率、平均预期寿命、人口惯性作用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结果发现在这三个变量中,人口惯性作用的贡献率为最大,为56. 06%;马骁骁(2010)则通过实证分析证明,在造成人口结构老龄化的原因中,经济水平和生育政策是两个最为显著的影响因素,并认为即使中国实施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经济增长对人口老龄化的促进作用仍要大于政策因素,但与国际相比,经济因素起到的作用仍相对较小。

五、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研究

(一)经济层面。一些学者认为人口老龄化对国民收入分配、消费、储蓄投资、劳动力供给和劳动生产率、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等经济领域带来一定的影响。

1、关于人口老龄化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李军(2013)认为人口老龄化改变了经济活动中的劳动力和非劳动力人口的数量比例,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经济的供给和需求,最终影响了整个经济的运行。何奇等(2012)认为人口老龄化正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正从积极因素转向消极因素,因此中国应当逐渐降低财政支出的规模,可将更多的财政资金分配到我国的公共教育领域。

2、关于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影响。在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研究中,有关人口老龄化与消费需求的研究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王金营等(2006)通过中国自1978年以来的时间序列分析,将人口年龄结构引入了标准消费人的消费函数中,发现人口老龄化对消费水平、消费规模、消费结构均有影响,并且发现随着老龄化程度的提高,会使人均收入提高所带来的消费水平增加速度减小,老龄化也会降低未来消费水平和比率;王森(2010)在将人口的年龄结构引入消费函数的基础上,采用中国的数据进一步解决了消费函数可能存在的伪回归问题,使模型对现实的解释方面更加具有说服力和可靠性。于潇等(2012)利用包含人口年龄结构的消费模型,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影响,并实证分析和讨论了中国的消费函数,对人口老龄化和消费之间关系做了进一步的研究。

3、关于人口老龄化对储蓄投资的影响。学者们对人口老龄化对储蓄投资的影响的观点不尽相同。大部分学者认为根据生命周期理论,老年人口比重的相对提高会导致国民储蓄率的降低。如杜本峰(2007)认为人口老龄化会使中国储蓄率和投资率下降,从而加大了资本积累的不确定性,影响了金融市场的稳定,进而导致经济发展出现系列波动;刘永平和陆铭(2008)则以中国家庭中的父母自利性假设为出发点,得出老龄化程度的提高使储蓄率下降的结论;而李中秋,王朝明(2013)同样认为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率有负效应,且由于未富先老,城乡倒置的老龄化状况,使得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率的影响方面更加复杂。

有些学者不完全认同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率的负效应或者程度。如唐东波(2007)借助于一个简单的两期叠代的模型,揭示了人口老龄化一般会使得居民的最优储蓄增加的结论;王森(2011)则基于VAR模型的方法,使用了1979-2009年的数据,对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做了定量分析,结果发现人口老龄化虽然对居民储蓄率有影响,但影响程度并不大,贡献率仅占1%左右,而居民收入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反而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比较大;毛毅(2012)则区分了当期和上期的老年人口抚养比对人均居民储蓄的影响,他是运用地区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当期的老年人口抚养比对人均居民储蓄的影响为负的,而上期的老年人口抚养比对人均居民储蓄并没有显著影响;黄润龙(2012)认为多种经济社会因素影响了居民储蓄水平,而人口老龄化是是通过社会经济变量来间接影响储蓄水平,而且认为,老年人因为消费减少及我国家庭结构的变化因素,会导致储蓄随着老龄化而增加;朱礼华,赵志勇(2013)运用中国的省级面板数据和日本的有关方面数据,针对老龄化的储蓄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的储蓄效应具有阶段性的特征,并且中国近20年来的经验数据也表明,老年人口比率的上升提高了国民储蓄率,但是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会展现出类似于日本的人口老龄化储蓄效应,即人口老龄化将降低国民储蓄率。

4、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和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一般而言,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劳动力短缺,降低劳动生产率。但有的学者认为,针对我国具体的情况,我国虽然已经进入到人口老龄化的阶段,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出现劳动力短缺的情况。如祁峰(2010)认为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生育年龄的人口多,一段时间内并不会出现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但国家政府方面应该积极防范。并从老年人口与青年人口的状况对比,认为人口老龄化会降低劳动生产率。

5、关于人口老龄化对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大多数学者认为人口老龄化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如彭秀建(2006)运用“中国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宏观经济后果进行了量化分析,发现中国人口老龄化将通过劳动力的负增长以及由此导致的物质资本的低增长来减缓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陆铭(2008)认为长期经济增长将随着老龄化增强而下降,但如果加快人力资本积累速度,将会大大地减缓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齐传均(2010)则从三个角度进行了实证分析: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劳动力供给下降、人口老龄化不利于资本形成、人口老龄化将削弱全要素生产力,分析认为,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方面的不利影响是不容置疑的。

6、其他方面的影响。吴帆、李建民(2010)从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代际关系影响角度,认为人口老龄化加深了社会代际关系的变化,从而使劳动力市场方面、社会公共资源分配方面、社会养老保障和待机利益关系格局等具体的方面都呈现出一些新特征;刘辉煌等(2012)利用因素分解和动态面板的实证分析,认为中国近年来人均碳排放量增加的原因是人口老龄化,并且人口老龄化和碳排放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

(二)社会层面。另有一些学者认为,人口老龄化同样也对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社会领域产生一定的影响。如田雪原(2007)认为随着老龄人口数量的增加,用于养老金及医疗支出的数额和比例也随之增加,从而使得政府财政压力增大,政府预算中用于支持经济发展的工业支出则紧缩,必然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童玉芬等(2008)针对北京市的人口老龄化状况,就北京市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支出的影响做了定量关系分析,认为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支出水平成明显的正相关的关系,并预测了北京市未来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变动对社会保障支出的影响;林森,张军涛(2013)认为人口老龄化会对医疗保险产生影响,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参保人员的结构老化,二是医保“隐形债务”的增加,三是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的增加,并参照了国外医疗保险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其他影响:包玉香(2012)从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角度出发,以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为基础,将人口老龄化因素引入了该模型中,得出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经济的效应具有双重效应—正效应和负效应等一系列结论。陈卫民,张鹏(2013)从人口年龄结构如何影响通货膨胀的角度出发,将人口结构引入一个生产者最优化模型当中,并经过实证研究,认为当老龄化程度较高时,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会推动通货膨胀率上升。

六、评述和建议

1、国内学者对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以及老龄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丰富的理论成果,然而,他们的观点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有的学者提到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存在着严重的区域间的不平衡,但是他们在分析这种不平衡的时候,并没有讨论区域间的人口迁移(流动)对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

2、有关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研究是大量学者研究的重点,但是大多数的研究集中在定量分析和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之上,定性分析的研究相比国外而言,还不是特别充足。

第3篇

【关键词】区域生产能力;可持续发展;人口老龄化;消费倾向;消费市场

一、我国目前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1)我国目前人口老龄化现状。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从我国历次人口普查的人口结构中看,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先后经历了人口年轻化和人口老龄化两个历程,其中1964年的人口普查表明我国还处于年轻型人口结构类型,而到2000年我国已经进入老年型人口结构类型。(2)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口年龄结构也逐渐变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也在不断提高。《人口结构变化报告》的中国专题中显示:目前中国的退休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约为19:100,到2050年则会高达64:100。

二、我国老龄人口消费状况

首先,老龄人口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的降低对日常生活用品提出了特殊的要求。适合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用品产业需做出相应的产量的调整,做好迎接老龄化社会的准备,从而利用这一人口发展趋势找到新的增长点。其次,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的未来家庭服务行业也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我国教育质量的提高,人均学历水平的整体提升,导致进城务工的人口数量在逐年减少,更多的农村人口进城后从事了脑力劳动工作。这直接导致进行家庭服务工作的人员数量的急剧减少,针对老年人身体活动能力的下降和自我生活能力的减弱这一趋势,我国必须着力提高我国家庭服务行业不断上升以应对这一趋势。最后,我国制药业和健康卫生服务业也应及时调整产量和规模。老年人口比例上升的必然结果就是更多的老年人疾病的发生。所以我国制药业和卫生服务行业须扩大规模,完善保障机制。

三、人口老龄化对我国个人消费市场的影响

(1)老龄人口个人消费状况发展趋势。通过对我国老年人口消费总量进行计量分析预测,在未来40年内随着老龄人口生活来源的增加,老龄人口的生活消费总支出将大幅度上升。(2)人口老龄化对我国个人消费市场的影响。我国现阶段的人口老龄化尚处于初期,但我国此时的经济状态也还不太发达。相对于其他国家的老龄化进程,我国老龄化进入较快。面对社会还需要保持稳定、经济和社会也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状态的前提下,老龄化对我国发展极易产生很大的影响。首先,对消费结构的影响。随着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人口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老年人的消费倾向导致个人消费市场跟多的是偏向老年人的消费品的增多。其次,对经济结构的影响。从生产者的角度讲,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深,必然导致消费市场上满足老年社会成员的产品、服务和劳务等需求将越来越多样化。这时,市场机制将引导社会资源不断的向开发满足老年人的生活用品、医疗用品、保健用品,以及老年大学、老年旅游等产业转移。

如果我国的老龄产业得以有效开发,老龄消费市场得以迅速发展,其对拉动我国内需、化解当前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将起到重要作用。对于我国来说,人口老龄化很可能对我国社会消费结构和经济结构产生深远影响。

参 考 文 献

[1]顾大男.中国人口老龄化与未来商机分析综述.市场与人口分

析.1999(5)

[2]金晓彤,王贺峰.中国老龄化人口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建议.2010,10(5)

[3]孟双见,吴海涛.日本人口老龄化对日本社会经济的影响[J].日本问题研究2005(4)

[4]岳颂东.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其对策[J].社会保障问题研究.2000(8)

[5]王兰英.老年消费市场特征及企业营销策划选择.现代财经.

1999(8)

第4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计划生育政策;养老保障制度

人口老龄化越来越成为我国发展过程中的焦点问题,社会各界都对这一问题忧心忡忡。普通老百姓忧心的是家庭面临着老人养老的经济与服务问题,而学界更多关注的则是人口老龄化对我们整个国度所产生的长远影响,以及对老龄化问题解决方案的探讨。要解决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首先我们要弄清楚我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及成因,只有对于人口老龄化全面了解了,我们才能根据现实的国情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一)未备先老。2005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8.87%。这意味着我们国家快跑进入了老龄化国家。原来我们讲中国人口问题时,总强调:人口众多,劳动力过剩是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特点,而人口老龄化则是发达国家的人口特点。人口老龄化这种发达国家的人口特点几乎是在我们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突然降临。

(二)未富先老。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都在五千到一万美元以上,而2005年,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刚刚超过一千美元,仍属于中等偏低收入国家行列,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

(三)基数庞大。2005年中国65岁以上的老人总数约1亿人,中国现有老龄人口已超过1.6亿,且每年以近800万的速度增加,2023年将增加到2.7亿;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

这三个特点,使我们国度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比任何国度都显得严峻,因此,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迫在眉睫。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成因

人口老龄化不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众多发达国家也面临着这一现状。之所以我们国家会提早进入老龄化阶段,更多的是人为的产物。

人均寿命的延长是国家发展过程中产生老龄化的一个普遍原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和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开展,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多年来一直在稳步增长之中。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产生的最重要的原因来自于我国八十年代所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八十年代随着国家人口突破10亿,按当时的人口增长的速度,世纪末中国人口会达到14-15亿。处于这种人口总量下所带来的经济、资源、就业等压力的考虑,十二大把计划生育列为基本国策。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人口出生率从1970年的33.43‰,下降到2008年的12 ‰左右 。中国迅速由一个重视繁衍子嗣,多子多福的国度,转变成一个低生育率的国度。可想而知的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他们面临的现阶段的养老问题,更多的是由独生子女来负担,这无疑增加了养老问题的严峻性。

因此,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并不完全是生产力发展的自然产物,而主要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副产品。

三、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

第一,调整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长期以来坚持的基本国策。70年代初期,我国人口高速增长的态势要求我们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然而,时至今日,我国的人口形势出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惯性增长和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因此,有必要为注重人口数量的计划生育政策做出相应的调整。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应着重从三个方面着手,生育数量的增加、生育间隔的取消及生育年龄的调整。从计划生育政策出台,我国在这三个方面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调整,但仍无法改变我国低生育率的现状。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多子女观念更加淡化,越发达地区,生育率越低。“四二一”不合理的代际结构,独生子女存在的成长中的问题以及老龄化的危机,众多压力下需要国家下更大力度来挽回人口危局。

第二,调整和规范法定退休年龄。随着医疗水平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的平均寿命逐步延长。原有条件下制定的退休年龄政策脱离了社会发展的步伐,因此,现时段面临严重老龄化问题的状况下,调整和规范法定退休年龄显得尤为重要。波斯纳在《衰老与老林》一书中提到:“随着寿命的延长,退休年龄也可以相应地提高”。我国平均寿命已超过70岁,退休年龄仍然按照建国初期的政策执行,因此,“中国未来延长退休年龄是可以肯定的,但由于受到目前的就业压力,才没有做出修改”。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人口红利逐步消退,就业压力也会得到相应的缓解。在未富先老的状况下,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资金匮乏。适当延长退休年龄,是解决资金问题的直接途径。

第三,建立覆盖全民的养老服务体系。解决养老问题的关键除了资金作为基本保障外,另一个就是需要相应养老服务的支撑。我国传统养老模式主要以居家养老为主,养儿防老成为中国人心目中不争的事实。但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台,对于大部分独生子女的家庭来说,居家养老越来越无法实现。

目前,我国的机构养老中,主要涉及民办和国办两种形式的养老院。这些机构层次不齐,并且从数量上也无法解决绝大部分人的养老问题。因此,机构养老只能作为辅助。社区养老服务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结合起来。通过政府扶持和监督、民间组织参与、市场化运作,逐步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居家养老的社会化。老人在家中居住,社区根据老年人身体状况的程度,为老人分层次提供相应的服务。这不仅解决了老人居家养老的愿望,也为社会节约大量资金。同时,也保障了家庭中其他成员的生活质量,不影响子女的正常工作于生活。

因此,解决中国养老服务问题的关键,在于以社区为依托,以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

参考文献

[1] 易富贤.大国空巢[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

第5篇

摘要:中国人口规模大,基数大,人口老龄化来势猛,我国“未富先老”的情况必然加重国家的负担。人口老龄化还导致劳动适铃人口比重低,劳动力供应不足,进而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解决好人口老龄化问题,就需要改革与完善社会养老保阵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提倡和鼓励家庭养老,并与发展社区服务相结合;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组织老年自养。

 

关健词:人口老龄化 养老负担 养老保障 

    党的以后,我国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人口增长过快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为了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我国的生育率迅速下降;同时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使得人们的死亡率下降和预期寿命提高,从而导致了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人口转变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标志。

    一、人口老龄化的界定及特点

    (一)人口老龄化的界定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老龄人口的比重,相对于年轻人口所占的比重而言呈持续增长的趋势;也就是老年人口的比重日益增加的过程。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和生育率的不断下降,我国老年人口的绝对数及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不断增加。人口老龄化是指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的价值观进步了,生育观也从强制性的控制生育到自觉控制生育,从而人口出生率急剧下降,青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下降,相应的老年人口的比重增加。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人口老龄化是人们生活水平和健康状况提高的体现,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象征,具有历史进步性。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1.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比较快。中国人口规模大,基数大,人口老龄化过程来势猛,老龄人口规模不断增长,使得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老年人口2000年占世界的2L29%;预计到2050年人口将增加到4.23亿以上,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2.3%,那时世界每4个老年人中就有一名是中国人。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从国际上看,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由7%翻番到14%,所用的时间,法国为115年,瑞典为85年,前西德和英国为45年,美国预计要用75年,日本预计要用26年,中国预计也将用26年,成为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2.中国人口高龄化显著。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较早地出现了西方国家高度老龄化社会的所有现象,即80岁以上的老龄中后期人口的比重提高得较快。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中,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快于总人口,而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又快于老年人口。1950年我国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不足200万,200(〕年达到了1200万,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0.88亿。

    3.中国将在经济不发达的社会背景下进人人口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的发展具有时滞性。欧美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伴随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而来的,而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人为的条件下,通过全面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使人口出生率、生育率和自然增长率急剧下降,从而青少年人口所占的比重降低,老年人口所占的比重上升,这是一种刚性的过程。欧美一些老年型人口的国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并制定了一系列较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可以说是“先富后老”;而我国进人老年型人口国家时,农村人口占64%,缺乏必要的物质、制度准备,可以说是“未富先老”。

    二、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第6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发展态势;挑战;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2.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4-0090-03

党的十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写入报告,为未来有效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提出了紧迫的课题。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现状及趋势怎样,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结合省情深入贯彻党的十精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应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态势及显著特征

人口老龄化是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现象。按照联合国的衡量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比重超过10%或65岁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目前,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发展的显著特征呈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态势加剧。21世纪初我国开始进入了老龄化社会,200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为9.9%,2010年上升到13.26%,预计2015年将达到15%,届时老年人数将增加到2.2亿左右。我省的人口历史变迁与发展有一定特殊性,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我省属于人口净迁入地区,人口平均年龄较轻,属于“年轻型”人口结构类型。改革开放之后,我省人口迁移流动趋势发生变化,逐渐演变成为人口净迁出省份,虽然我省人口老龄化步伐稍晚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迈入“老年型”社会步伐较快。2000年我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6%,2005年时达到7.6%,超过了7%的人口老龄化衡量指标,标志着进入了人口老龄化阶段。2010年“六普”时老年人口比重已达8.3%,虽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9%),但十年间老年人口比重提高了2.7个百分点,比全国同期比重提高幅度高出0.83个百分点。据预测,到2040年左右我省65岁以上人口将达到900余万,将占总人口比重约30%,全省人口的平均年龄也将达到50岁左右,届时汹涌的“银色浪潮”将呈现在全社会面前。

2.老年人口规模大,增长速度快。据“六普”数据显示,我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317.3万人,比“五普”增加了105.6万人,增长了49.9%,同期全国增长了34.5%,而全省总人口仅增长了0.6%。与发达国家相比,我省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7%提升到14%,发达国家大多用了45年以上的时间,其中法国130年,澳大利亚和美国是79年左右。中国只用了27年就将完成这个历程,并且在今后一个很长的时间内都保持很高的增长速度,我省将同全国一样呈现较快的老龄化增速。

3.高龄老人比重快速上升。从2010年老年人口分年龄段看,65~69岁的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的38.5%,70~79岁的老年人口占50.9%,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10.6%。与2000年相比,65~69岁老年人口比重下降8个百分点,而7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了8个百分点,高龄老人的比重持续、快速提高,其主要原因是经济社会发展,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人均预期寿命在延长。这就对今后的社会养老服务,福利设施规模、结构及分布等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4.老龄化程度城乡、区域差异显著。2010年,全省城镇总人口达2 132.4万人,其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95.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9.2%,与2000年相比提高了3.0个百分点。乡村总人口为1 699.0万人,其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为122.2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2%,与2000年相比提高了2.2个百分点。由于经济条件、生育水平等方面的差别,城乡间老龄化进程呈现显著差别。我省老年人口规模、还是老龄化程度城镇均要高于乡村,而且从老龄化速度看城镇也要快于乡村。这与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历程相同,也是城镇人口老龄化水平高于农村,但与中国目前农村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三个百分点来看,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正好相反。这是我省老龄化不同于全国的重要特征之一。另外,人口老龄化在地区间发展也不平衡。据2010年“六普”数据显示,我省老龄化程度伊春市最高达12.1%,第二位是鹤岗市10.49%,第三位是鸡西市10.26%,第四到第十二依次为牡丹江9.86%、大兴安岭9.49%、双鸭山9.21%、哈尔滨8.52%、齐齐哈尔8.46%、黑河8.29%、佳木斯7.93%、绥化7.59%、大庆7.14%,只有七台河接近人口老龄化边缘为6.91%。我省林城、煤城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主要受资源枯竭影响劳动力转移规模较大,老龄化发展趋势与全国呈现不同的特征。

5.老年抚养比逐渐提高,赡养老年人口流出量大。由于受近十年间我省15~64岁年龄段劳动人口数量增长、少儿人口比重持续下降及老年人口总量增加的影响,我省人口总抚养比呈现略有下降的态势,但老年抚养比逐步提升。

当前我省每10个劳动力负担的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2000年相比基本持平,表明我省目前仍处于劳动力资源丰富,负担相对较轻的“人口红利期”。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尽管十年来人口总抚养比在不断下降,但其中的趋势是少儿人口抚养比下降了10.1个百分点;而老年人口抚养比则上升了2.7百分点,即0~14岁少年儿童数量在大幅降低,而老年人口在快速上升。可以预期的是未来人口总抚养比将不断攀升,支撑经济发展的一个优势条件“人口红利期”将逐渐消失,全社会养老压力将加剧。

2010年“六普”资料显示,我省人户分离人口为505.14万人,已占户籍人口的13.21%。这部分流动人口与十年前相比增加166.96万人,增长49.37%,其中61%是青壮年劳动力人口,他们正是承担赡养老人义务的主要力量。由于户籍制度严格限制、基本公共服务与福利制度身份隔离等多种原因,大量劳动力流入城市化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同时,家庭中需要赡养的老年人口只能留在原住地。赡养老年人口与劳动力人口异地居住,是我省人口老龄化又一重要特征。

6.老年人的婚姻状况较为稳定。2010年60岁及以上人口中有配偶的占72.3%,与2000年相比提高了10.1%。丧偶的老人占25.9%,与2000年相比减少了10.7%。2010年我省老年人口中离婚比例为0.9%,与2000年时0.7%和2005年时的0.6%相比,分别上升了0.2和0.3个百分点,尽管有一定幅度的上升,但总体上仍保持着较低的水平。2010年我省老年人口未婚率为0.9%,与2000年相比基本保持一致。以上数据表明,我省老年人口婚姻整体状况较为稳定,呈现出有偶率高、丧偶率低、离婚率低、未婚率低的特点,反映了我省老年人口家庭稳定和睦,健康程度较高。

二、应对人口老龄化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人口发展态势表明,人口老龄化进程不可逆转,我省也不例外。从欧洲与日本、俄罗斯等国的实践表明,老龄化社会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制度,公共服务、社会组织体系等带来全方位的影响。分析黑龙江省实际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是:

1.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不同步。从世界范围来看,首先进入到老龄化社会的都是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属于“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都在5 000~10 000美元以上,而我省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2010年全省人均GDP仅为2.7万元,整体经济实力还比较弱,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们是“未富先老”。应对日益加深的人口老龄化趋势,我们的经济基础不够雄厚。

2.社会保障水平较低,人口老龄化对医疗等保障制度提出了挑战。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对养老、医疗保险的需求将会急剧增加。据调查,2010年我省仍有37.3%的老年人口依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乡村的水平就更低。这一现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享受离退休养老金及社会化保障的老年人口主要集中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单位离退休职工,城乡间的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差距较大。另外,由于离退休人员医疗费用实行国家、单位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因此,在离退休人员高速增长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对整个医疗费用的承受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3.城乡社会养老机构不足,老龄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伴随独生子女政策的进一步推进和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形成“421”的家庭结构模式,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难以为继。家庭规模进一步小型化,年轻人难以抽出大量的时间来照料老人,使得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养老机构少使大量老年人的社会养老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据统计,2010年全省拥有社会福利院、光荣院,优抚安置单位等731个,共有床位95 594张,但是面对老龄人口需求,缺口依然很大。另外我省农村地区高龄老人和空巢老人数量庞大,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下降,需要更多的日常护理、生活照料和社会服务,仅靠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难以完全实现养老目标,老龄产业和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

三、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和建议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各级政府要将人口老龄化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老龄事业,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开创老龄工作的新局面。

1.树立爱老敬老的社会风尚。老年人是社会的巨大财富,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全社会都要关心重视老年事业发展,要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各级政府、机构、宣传部门要加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宣传教育工作。深入搞好尊老、爱老、养老、敬老的传统道德教育和宣传引导,在全社会树立起尊老、敬老的良好道德风尚。

2.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第一位的仍然是如何“做大做强蛋糕”,只有经济长期稳定的增长,才能提高养老支付能力。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和国际贸易形势的变化告诉我们,实现经济持续增长,既要充分挖掘当前“人口红利”,更要提高人口素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抓住我省人力资源丰富的大好时机,扎实推进“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全面提高劳动生产率,逐步实现依靠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科技进步来支撑经济长期平稳增长。

3.积极推进老龄产业和事业的发展。由于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其带来的市场需求也不断增长,从而形成新的产业,它包括所有与老年人口物质和精神以及其他特殊需求的商品生产和服务。老年产业是一个前瞻性产业,有着广阔的市场,潜力巨大。从政府职能看,要通过研究和制定相关政策,把老龄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使其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从社会上看,要逐步培养形成全社会参与、全民关怀老龄事业发展的格局。要加快建设普惠全民的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城乡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营造让老年人放心消费的服务环境,为老年人提供优质便捷的上门服务,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口对老年设施、产品、服务、娱乐、文化、生活等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这样即能解决养老机构不足、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问题,也有利于老年人接触社会、融入社会。也能有效解决农村赡养人口人户分离的后顾之忧;另外,要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从金融、税收、土地使用等政策法规上对民间资本参与老年社会服务事业给予大力扶持,解决资金短缺的状况,为民众办实事。这样有助于提升整体服务水平,推动养老保障事业和产业的快速发展。

4.适当调整生育等政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由于人口结构老化造成社会负担沉重和养老问题突出,计划生育政策使新生儿数量减少,人口老化趋势加快。建议适当放宽“一胎”的生育限制,以缓解越来越严峻的人口高龄化趋势,积极主动地引导人口结构向平衡、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

此外,应努力建立起全覆盖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全省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尽快推进从目前保障体系制度全覆盖最终达到保障体系的实际全覆盖。加快改革户籍管理制度,解决农民工城镇身份问题,为老有所养提供制度保障,真正实现社会公平等等。为统筹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创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努力。

参考文献:

[1]王侠.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

[2]董凯等.黑龙江省老年人口状况及对策研究[Z].黑龙江统计要报,2011:11.

第7篇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老龄化发展速度快与经济不相协调。就那发达国家来说,发达国家在经历这样的过渡的初始阶段时它们就已经具备了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有较高的医疗卫生条件,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它们都经历了十年甚至有的经过了数百年之久,但是现在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总的来说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还不容乐观,医疗卫生保障制度尚不健全,但是现在我国却已经处于了老龄化的阶段。

影响世界各国老龄化的因素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形成的各国的老龄化的特征有很大的差异,就我国来说,人口老龄化特征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老年人口高龄化迅速

在人口老龄化的同时,老年人口内部年龄结构也在发生惊人的变化,由原来的中老年人口占有绝大比例,转变成为高龄人口的大幅度增长,高龄人口所占老年人口的比例迅速增长。所以说我国人口老龄化是货真价实的老龄化,是真正的人口高龄化发展。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非常不均衡

由于受到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老龄化的现象往往是突发性的,并不是伴随着某种规律发生的,但是就历史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人口老龄化是呈现一种增长趋势的,它是与我国的控制人口同步发展的,人口增长的控制使得出生率不断地下降,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养老制度和医疗卫生制度却是在不断的优化升级,所以死亡率降低,所以老龄化问题出现。

(三)区域间存在发展不平衡

我国疆土幅员辽阔,存在很多层次的发展区域,这些发展区域经济、政治、文化水平都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就造成了各个地域的老龄化状况显著不同,但是就总体来看由于东部沿海经济发展速度要高于西部内陆地区所以老龄化问题也较西部要高。

(四)老龄化比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要超前很多

还是就发达国家来说,由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比较快速,所以即使是出现比较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它们也会有相应的养老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来相适应。但是我国与这些国家不同,我国经济正处于发展阶段,国家经济并不算富裕,现阶段出现这样的严重老龄化问题是我国现阶段经济所负担不了的。

二、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人口规模对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有影响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即使在实行计划生育的情况下人口还是较多,对于这部分新出生的人口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使我国的人口年龄队伍的一个惯性推移,就会产生七八十年的影响,所以接着就会出现所谓的就学高峰,婚育高峰,就业高峰,退休高峰,死亡高峰,因此就是随着这样的一次次的人口年龄的抬升的过程,老龄化问题逐渐的严重,其实人口老龄化的本身就是反应的人口年龄结构的抬升过程。所以选择人口规模作为影响人口老龄化的因素之一。

(二)人均GDP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也有影响

人均GDP也就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它是反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行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越,所以我国人口生活的更好人们活的时间就会更长,又因为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人民福利保障制度更加的好,养老制度更完善所以老年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例越来越大,所以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所以选择人均GDP作为影响人口老龄化的因素之一。

(三)恩格尔系数也是影响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

恩格尔系数是反应人民用于食品支出的比例,它越大就表示人民生活质量水平越低,经济的发展使得恩格尔系数越来越低,所以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人民更加注重养生方面,所以人口年龄越来越高,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所以选择恩格尔系数作为影响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因素。

(四)其实城镇化的加速也是影响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

城镇作为经济和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等的发展中心,对于社会的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行政区的划分使得城镇的数量增加,又由于城镇中较为完善的医疗体系和保障制度,使得老年人口的数量的增加,导致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所以选择城镇化的加剧来作为分析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

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我们必须要科学的制定一系列措施来抑制老龄化的进一步增长,且制定并且实施好全面促进全区老龄事业发展的工作规划。现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几点应用性的建议供参考:

1.区民政局、人事劳动保障部门要深入研究老龄的问题。对于老龄化问题要全面重视起来,不仅仅是要注重过去一定要着眼于未来,要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区域,使更多人可以进入最低老年人生活保障,从而将占全区总人口六分之一的老年人的养、乐医等列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系统中去统筹考虑和安排。

第8篇

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的现象,不仅仅关系到每个公民个体的生活状态,更有可能影响整个国家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当今社会,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重,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相应的医疗制度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由此可见,如何科学而有效地完善人口老龄化现状下的医疗制度,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社会各界必须认真面对和努力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之一。

2.人口老龄化与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2.1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内涵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同时也是社会学领域十分常用的术语之一。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内涵主要是指,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的人口因为年轻人数减少、老年人数增加而出现的老年人口数量占人口总数量的比例相应增高的社会现象。按照当今学术界的统一标准,当年满60岁以上的人口占人口总数比例的10%或者年满65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则意味着这一国家或地区已经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据相关部门数据统计,2013年底我国的老年人口总数量即将突破2亿大关,而最终达到2.02亿,届时老年人口总数将占据全国人口总数的14.8%。由此可见,我国在已经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

2.2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2.2.1我国当前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不断加剧。毫无疑问,我国已经成为目前世界上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与其他老龄化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呈现出老龄化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绝对数量大等鲜明的特征。由此可见,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正在不断加剧。与此同时,在全国总人口老化程度加剧的同时,老年人口的内部也在不断老化,即高龄人口占老年人的比例逐步升高,这也为国家带来了沉重的社会负担。2.2.2人口老龄化呈现出层次性和差异性。人口老龄化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一直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演进,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和差异性。就我国的实现情况而言,各个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差异性较大,具体表现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人口老龄化程度略高于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由此可见,人口老龄化程度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生活水平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因此,伴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我国各个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状况也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层次性以及差异性。

3.医疗制度与我国现行医疗制度

3.1医疗制度的基本内涵

医疗制度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的基本社会制度之一。医疗制度的基本内涵主要是指社会对个人和群体采取医疗保健措施的总称。医疗制度是现代社会制度的重要一个环节,是当前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的严峻挑战,为确保绝大多数的老年人能够确实老有所医,构建和谐社会,不断完善医疗制度是我国社会各界必须面对和努力解决的重要民生问题之一。

3.2当前我国医疗制度的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医疗制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完善起来。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我国医疗制度的发展仍然未能满足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的社会现状。特别是当前普遍存在于我国的城乡二元体制,使得城乡之间医疗制度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城市人口的收入高,医疗制度更加完善,而与之相反,农村人口的收入较低,医疗制度也不尽完善。由此可见,当前我国的医疗制度与西方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医疗体制内部也存在着中西部梯次性差异性、城乡二元差异性等方面的问题与不足。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这一社会现状,为当前我国医疗制度带来了更多的压力和挑战。

4.人口老龄化现状下完善医疗制度的必要性

4.1人口老龄化带来了医疗卫生费用的不断提高

当前,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快,老年人口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医疗卫生费用问题也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一般而言,人到60岁之后就开始进入身体发病的高峰期,这样老年人口的逐步增多就带来了居高不下的患病率,从而导致全社会医疗卫生费用的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当今医疗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导致了医疗器械以及各类医疗费用的不断提升。上述种种情况,都增加了医疗保险的负担,也为社会的医疗制度的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4.2人口老龄化对当前的医疗制度带来了新的冲击

当前,我国的医疗制度的保障方式和筹资方法都逐步形成了一定的固有模式。然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带来的是医疗保障缴费人口数量的相对减少,而医疗保障的收益人口的数量越来越大。由此看来,当前传统的医疗保障方式和筹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增加了医疗保险基金的压力和负担。与此同时,我国老年人口的基数非常大,增长速度过快,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未富先老”的社会状况,也都为当今社会的医保基金的承受能力带来了挑战,给我国当前的社会医疗制度带来了新的更大冲击。因此,在我国人口老龄化扩大化的趋势下,传统的医疗制度在经受着越来越多的冲击。为了能够更加适应目前社会的需求,医疗部门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来完善医疗制度,尤其是针对目前老龄化社会的现状。

4.3人口老龄化为我国二元结构的医疗体制提出了新的挑战

长期以来,城乡二元体制一直在我国社会存在,而随着而来的就是我国医疗制度的二元化结构。城市人口的收入高,医疗制度更加完善,而与之相反,农村人口的收入较低,医疗制度也不尽完善。目前,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使得医疗保险费用体系的不均衡性进一步凸显出来。这就使得二元化结构的医疗制度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尽快建立社会统筹、科学合理、统一协调的现代医疗制度,就加剧医疗制度与人口老龄化之际的问题,从而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需要在出现问题的时候不断发现问题,并进而将传统的医疗理念进行改革,从而顺应目前的发展潮流。在诸多的问题中,二元结构是最为主要的影响元素之一。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从各个角度进行改革,从而迎接不断出现的新挑战。

5.人口老龄化现状下完善医疗制度的主要途径

5.1充分发挥政府在完善医疗制度方面的主导作用

众所周知,在任何一件社会事务中政府的主导地位是不可撼动的。在健全和完善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下完善现代医疗制度,政府应当进一步发挥主导作用,积极承担其相应的责任,完善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履行好医疗卫生事业的组织者、筹资者以及监管者的角色。与此同时,政府应当不断建立健全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确保老年人的基本权利,进一步完善老年人的基本医疗和护理需求,确保绝大多数老年人确实“老有所医”。

5.2逐步建立和优化多元化的老年人医疗保障制度

一直以来,我国传统的医疗制度中针对老年人医疗保障制度十分单一,不能满足当前多元化的老年人口的现状。面对这一状况,我国应当积极借鉴和吸收西方发达国家的医疗制度,逐步建立和优化多远化的老年人医疗保障制度。例如,针对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地区和城乡的老年人建立和实施不同的保险制度或医疗费用资助方式,保障措施应当向高龄老人、中西部地区老人以及农村老人适当倾斜。只有这样才能逐步适应了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的社会现状,满足不同层次的老年人口的医疗需求,减轻老年人的负担,保障老年人的医疗服务权利。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将占据重要的位置,从而在医疗行业,也应注重这样的问题,保证在不同的时代下和境遇下都能够更好的做到顺应时展,满足时代和人民的需求,从而在根本上营造新时代的医疗环境。

5.3逐步建立和完善老年人口的医疗护理制度

当今,我国社会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重,这在一定程度是为当今“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提出了挑战。与此同年,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独生子女增多,使得“4+2+1”的家庭模式在当今社会普遍存在。青中年面对和承受的上有老人、下有小孩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传统家庭对老年人的护理保障措施明显不足。同时,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健全和专业的护理机构所收取的费用是往往是普通家庭难以承受的,这一切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以及医疗水平。由此可见,逐步建立和完善老年人口的医疗护理制度不但是大多数老年人口及其儿女的强烈需求,同时,这也是满足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这一社会现状的现实需要。

5.4不断加快以社区服务为基础的医疗预防保健体系建设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医疗预防保健制度已经越来越难以跟上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的现实状况。因此,在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的社会现状下完善现代医疗制度必须加强以社区服务为基础的老年人医疗预防保健体系建设。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引导社会各界逐步建立起集预防、保健、治疗以及健康教育等多方面为一体的综合性社区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从而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医疗预防保健意识,提高老年人的身体素质,节约医疗费用。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行为的规范和管理,逐步改善社区卫生服务的条件,充分利于各类社区卫生资源,进一步降低老年人医疗成本。由此可见,不断加快以社区服务为基础的医疗预防保健体系建设,是人口老龄化现状下健全和完善现代医疗制度的必由之路。

6.结语

第9篇

摘 要 我国人口老龄化严岭的形势对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人口老龄化将通过消费结构、就业结构等方面影响着我国的产业结构。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必须积极发展老龄产业;发展比较优势产业与加快第三产业的转型相结合;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努力提升人力资本水平。

关键词 人口 老龄化 产业结构

从已经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来看,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更加严岭。人口的老龄化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人口年龄结构的改变将通过消费结构、就业结构等方面影响着我国的产业结构。

一、新时期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其特点

(一) 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科学和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的结果。也是人类自身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一个国家 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率,即老龄化率处于7%-14%时,称为老龄化国家,若老龄化率超过14%则称为老龄国家。从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年龄构成看,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显然,我国目前处于老龄化国家阶段。由于30年来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实施,寿命的提高,以及出生高峰期的那些人口队列目前将进入老年,因此,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庞大,老年人口规模增长迅速。

(二)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不同步,未富先老

虽然改革开放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比较落后的,人均的各种指标都处于较低的水平。一般认为,发达国家是在人均GDP一般在1万美元以上,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而2000年我国步入老龄社会时,人均不足1000美元。可见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的发展,是典型的“未富先老”国家。这必将给我国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巨大压力。

(三)人口老龄化程度不均衡,差异显著

从城乡人口老龄化发展来看,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青壮年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迁移,农村面临更为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人口老龄化,我国存在城乡倒置现象,而且这一趋势仍在持续。从地区人口老龄化发展来看,我国区.域人口老龄化程度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大体一致,由于不同地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与此相适应,经济越发达的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

(四)劳动年龄人口高龄化与劳动力资源丰富同时存在

中国目前确实已开始步人了老龄化阶段,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目前中国社会抚养率仍不高、根据人口模型推算,离人口深度老龄化阶段至少还有10余年的时间,因此,我国从中期来看,还处于劳动力增长的阶段。但是,尽管现阶段我国劳动力资源很丰富,但随着我国人口逐步迈进高龄化,劳动力年龄也将出现高龄化现象,并且这一趋势会越来越严重。

二、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一)产业结构调整的特点和方向

英国学者分析整理了40多个国家不同时期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移动的统计资料,考察世界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的特点和方向。得出以下结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收入进一步提高后,劳动力便开始向第三产业转移,从而揭示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趋势。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不断降低,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则不断提高,而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则大致经历了一个先上升再下降的过程。而就三次产业的内部结构而言,其规律均为由技术含量较低的传统产业向技术含量较高的现代产业转变。

(二) 人口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人口与产业结构间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客观联系。人口与产业结构的相互适应、协调发展,是取得最优人口经济效益的一个先决条件。一国产业结构的发展,既要考虑产业结构的演化进程与现存劳动力技术结构的差距及其就业目标,又要考虑到一定时期内劳动力技术结构演变的刚性对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制约。一定的产业结构对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相互适应状况有重要的影响,就产业结构本身的发展来看,一定时期的产业结构是生产力长期发展的结果。产业结构的变动直接影响着人口职业、行业结构的变动。国民经济各部门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是受生产资料总量和技术构成制约的,也就是说社会各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与生产资料总量成正比,与生产技术构成成反比。从人口对产业结构的作用来看,由于各个年龄组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分布状况和比例关系的变化,将会影响到不同时期的劳动力资源状况,进而会影响到产业结构的状况。人口的年龄构成决定了不同年龄组的人口素质的差异,以及从事具体职业的不同。

从中国的人口发展和老龄化趋势与产业结构相互影响来看,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增强其吸纳劳动力就业的力度,促使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产业转移,调整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但从长期发展趋势来看,应进一步调整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提高其劳动生产率,从而优化第三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提升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效益水平。

(三)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调整产生的影响

首先,从人作为生产者的角度考察。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劳动力老化程度的加深,将对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产生双重影响。从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来看,我国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在客观上要求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在人口老龄化进程中,短期内我国劳动力资源数量与青壮年劳动力相对充足,劳动力老化程度和总抚养比均相对较低,能够保持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增长率,有利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协调发展与合理布局。但从长期来看大量剩余农村劳动力受其文化素质与劳动技能偏低的制约,其转移大多在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中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其他服务行业”,难以适应以农业科技成果创新与应用、发展高效农业与生态农业为目标的农业结构调整需求,进而将对农业结构调整带来消极影响;也难以完成由劳动密集型为主体向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为主体的方向转化。

其次,从人作为消费者的角度考察。一切经济活动是从需求开始的,没有需求,就没有生产。人的需求是具有层次性并发生阶段性变化的。不同年龄段的消费结构和消费量不同,消费方式也大有区别。对于老年人口来说,其消费倾向、消费行为等方面都具有与其他年龄人口不同的特点,这也决定了老年人口的消费需求。随着收入水平的变化,需求结构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结构性变化直接影响到产业结构的演化。因此,老龄化的人口结构状况和变动趋势必将通过消费结构的变化引致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动,从而要求各大产业内部次级产业结构做出相应的长期调整。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一是人口结构的转变通过“储蓄率”对消费产生影响,由于消费和投资的变化决定了消费资料产业和资本资料产业的生产,因此,消费和投资的比例变化对产业结构也将产生直接的影响。二是老龄人口将产生新的消费需求进而引导相关产业的出现。因人口老龄化而带动的以老年人服务为目标的老年产业的需求,将有效地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有助于调整国民经济增加值的产业结构,并有力促进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实质上是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实现劳动力就业的产业结构调整。

三、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一)大力发展比较优势产业,加快第三产业的转型

在人口老龄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基于人口老龄化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还不会影响到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供给的国情,首先要重视发展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兼顾劳动密集、资本密集、技术密集产业和企业的协调发展及合理布局,特别是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其次,产业升级应同时体现在三次产业的结构变动和产业内部的优化。对于第三产业,必然经历由传统服务业向技术含量较高的现代服务业转变。现代服务业要求用新的服务方式、新技术和新业态为生产和生活提供高附加值、高知识含量的新兴服务,这个过程既包括对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造也涵盖了对不同环境下现代服务业的自我塑造。

(二)积极发展老龄产业,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口对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要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人均寿命的提高,老年人在消费需求上的特点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变得十分明显,持续不断的经济发展,需要在产业政策上提供新思路,必须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人口老龄化将促进老年产业的发展,老年产业是一种综合的非独立的产业,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老年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其在整个产业中所占的份额逐步增加,与老年产业有关的产品和服务增长速度加快。为此,有必要更具体地分析其表现,特别是针对与未来老年产业相关的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行具体的分析,大力发展包括老年医疗与生活服务行业、老年食品与用品行业、老年居住需求、老年旅游与娱乐行业、老年教育等行业。

(三)提升人力资本水平,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把提高劳动生产率作为产业结构调整中应对养老负担问题的根本策略

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必将导致劳动力数量的稀缺,企业将采用更多的劳动替代性技术。因此,企业要求劳动者积累更多的知识技能以实现劳动力数量的节约。随着老龄化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经济发展也由对“人口红利”的依赖转向对“人力资本”的重视。因而,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产业结构调整中应作为长期考虑的应对养老负担问题的根本策略。衡量人口老龄化时代的生产力将由劳动力数量向掌握不同程度知识技能的人口质量转变。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建立全社会的宏观教育网络,一手抓复合人才的培养,造就更多的高素质新人,另一手抓在职人员和下岗待业人员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逐步提高他们职业变动能力。目前,产业转移的劳动力的基本国情是以质量比较低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为主,因此,提升人力资本水平,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杨光辉.中国人口老龄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统计研究.厦门大学博士论文.2006.

[2]杨雪,侯力.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宏观和微观影响研究.人口学刊.2007(7).

[3]包玉香.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

[4]滕菲.中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产业结构调整.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11.

第10篇

关键词:农村;老龄人口;养老;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6.52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6-118-02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与重视。养老问题作为人口老龄化的产物之一,给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农村是我国养老问题的重点,这是由于我国农村老年人生活比城镇老年人辛苦,经济收入低,养老保障制度不健全,同时也是由于我国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被长期忽视等因素造成的。解决好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相应地就解决了当前中国亟待解决的人口老龄化及其养老问题。

一、农村人口老龄化研究背景

(一)问题的提出

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中老年人的比例上升,它反映的是人口年龄结构的一种动态变迁过程。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标准,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那么就称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764万,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5,居世界第一位。这表明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并且有关专家预计今后中国老年人口将长期居世界首位,未来的几十年中,中国老龄人口的数量将急剧增加,将以每年3%的速度增加。到205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41000万,占总人口的25.8%。需要养老的老年人的数量非常庞大,而且我国现有1000万的高龄老人(80岁以上者)需要照顾。这些体现了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巨大、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以及高龄化趋势明显的特点。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口的增加、寿命的延长给我国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二)中国农村老龄化的现状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给我们以新的警示:当前农村人口的老龄化水平已经超过了城镇。这就是说,原来那种对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高于农村的认识,已经变得不合时宜。人口的流动和户籍制度的改革,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的提高,城市打工和做生意的比较收益的刺激,使农村有较高文化程度的青年人口,越来越多地移居到了城市。这在给城市带来新的活力的同时,也给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带来了促动。农村人口相对于城市老年人口,大多数农村老年人没有固定收入,没有储蓄,要靠劳动换取微薄的收入维持生活。一旦农村老年人因病丧失劳动能力,也就意味着这个老年人丧失经济来源。这给农村老年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困难,从而使得农村养老问题更为严重。

(三)陕西省老龄人口的基本状况

第一,陕西省已进入老龄化行列。2010年陕西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318.3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比重的8.53%,据此判断陕西省已进入老年省份行列。第二,陕西省人口老龄化速度正逐步加快。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陕西省老年人口分别为133万、170万、214万和318万人,老年系数依次为4.57%、5.15%、5.94%和8.53%。目前陕西省65岁以上人口已达到318.38万人,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据预测陕西省总人口数将于2020年进入人口高峰平台,老年人口将于2040年前后达到最高峰。

二、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东南坊村养老问题调查

(一)问卷设计

本次调查选取60岁以上的东南坊村老年人为对象,采用与老年人面对面交谈并带老年人填写问卷的方式完成调查过程。问卷主要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农村老龄人口基本情况的记录,内容主要包括年龄、现常年居住地、原职业等情况。第二部分是对农村老龄人口健康医疗方面的若干问题,分别涉及身体状况、医疗保险、体检、就医以及医疗费用等情况。第三部分是老龄人口精神文化状况的相关问题调查,主要包含主要倾诉对象、是否有孤独感、日常生活以及老年人文化活动情况方面。第四部分是针对老龄人口的养老方式的部分,主要涉及居住方式、养老方式、经济来源、养老金等。

(二)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2份,有效问卷184份,有效回收率为92%。

1.老龄人口基本状况:从性别构成上看,男性和女性分别占到39.13%和60.86%。被调查的老龄人口中女性比例高于男性。由此可见,农村老龄人口的构成中女性多于男性;农村老龄人口中33.60%的人年龄在60-64岁,35.56%在65-69岁之间,这也就是说将近七成的老年人口在60-69岁,这表明被调查的老年人中老龄人口的年龄相对较为年轻。

2.医疗状况调查结果:根据调查的数据,对医疗状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可得出84.8%的老年人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良好,同时,绝大数人都参加了医疗保险。尽管人们参加了医保,但是看病难的问题还是存在,人们普遍觉得就医费用过高,不太能承担医疗费用。与此同时,对农村老年人健康状况和年龄分布进行交叉分析。可以得出农村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年龄分布有着很大的相关性。对农村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年龄分布进行细化分析得出:年龄在60-69岁人的健康状况比较好,年龄在70-79岁的健康状况有所下降,年龄在80岁以上的健康状况普遍不好。

3.精神文化状况调查结果:农村老年人主要的精神慰藉依次来源于子女、配偶、朋友、其他亲戚和其他五个方面, 其中大多数依靠配偶和子女的慰藉;从这一层面上也说明农村老年人还是以传统子女养老方式为主。同时,78%左右的老人不参加老年活动。日常生活主要是带小孩、聊天和做家务,老年娱乐生活不丰富。

4.养老方式的调查结果:在被调查的农村老人中, 子女数量两个到三个及以上的比较多,老年人所希望的养老方式也是传统的与子女一起住,不愿意去养老院。该调查的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来源主要由子女提供。对养老方式数据做交叉分析得出,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和经济来源有着很大的相关性。经济来源由退休工资和子女提供时,农村老年人对生活的满意度明显高于低保收入和其他的情况。其中,由子女所提供的经济来源的满意度又占半数以上。

(三)存在的问题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分析,对农村老年人在生活上出现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经济来源方面,农村老年人的收入主要依靠家庭成员供养。随着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使老年人越来越难以依赖成年子女的经济供养生活,子女因工作的流动很可能不与老年父母住在一起,而置身于现代劳动的子女很难有足够的收入同时来维持自己和老年父母的开支。因此传统社会中“养儿防老”的观念和做法在这里受到现代化的极大挑战。

第二,医疗保健和生活照顾方面,老年医疗保健的问题是晚年生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由于老年人身体方面的变化出现了各种疾病,在寻求医疗保健服务的过程中时常遇到以下问题:(1)医疗费用高,长期的医疗费用是一般老年人经济状况能力所无法承受的;(2)医疗保健设施和服务缺乏,使得老年人在获得医疗保健服务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

第三,精神文化方面,农村老年人在农村的娱乐生活有些单调,村上很少组织活动,即使组织老年活动也因为各种原因使得老年人积极性不强,参与率不高。因此,直接影响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状况和总体生活质量。

三、对策建议

第一,发挥家庭养老在农村养老中的作用。从调查来看,家庭养老在目前农村养老中仍占主导作用。我们将从道德教化和加强法律实施两个方面加强子女对赡养父母义务的履行。

第二,加强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的实施,对农村老年人进行免费定期体检。首先,实现新农合在农村老年人中的覆盖率;其次,提高老年人常见病的报销比率;最后,对农村老年人进行免费定期体检。

第三,加强对农村老年人的娱乐文化生活和心理健康的关注。应加强农村娱乐文化和健身设施的建设,确保每一行政村建有一处“老年人活动室”和建设设施,供老年人使用。定期组织一些老年人喜欢的剧团等下乡演出,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参考文献:

[1]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2] 谢安.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变化趋势及特点[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9,(08).

[3] 沈芬娟.我国农村养老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5,(06).

[4] 刘洋.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 (11) .

[5] 朱钰、杨殿学.统计学[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6] 朱胜、冯亮能.市场调查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7] 刘欣玲.我国养老方式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经济纵横,2007, (01) .

[8] 李广义.人口老龄化趋势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政策取向分析[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2003,(02).

第11篇

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通常会引起储蓄率的变化和消费结构的改变,进一步导致市场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传统的观点通常认为人均收入增长率与人口结构关系密切,当社会的年龄结构呈现出老龄态时,对储蓄和投资都有着不利影响。

社会总抚养比重或抚养系数是由经济体中的人口年龄结构决定的,这就意味着年龄结构同时决定了劳动力的供给能力和社会的生产效率。Daziger通过调查不同年龄群体的消费占其税后收入的平均比例,得出了消费份额随着年龄的增长呈“倒U”形状的结论。Senesi通过建立迭代模型,分析了年龄结构与储蓄倾向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经济体中的总储蓄倾向减弱,也就是说二者呈负相关关系。唐东波通过建立VAR模型分析人口年龄结构对中国居民储蓄的影响,证明了人口年龄结构对于我国的储蓄具有扩张性的影响。

以往的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人口年龄结构对消费与储蓄行为的影响。

其实人口老龄化的过程还同时从劳动力供给和市场需求结构两个方面影响着各产业的人均收入水平。首先,在劳动力供给方面,受到人口老龄化的影响,适龄劳动力的供给数量将产生一定程度的减少。劳动力与资本的重要地位逐渐发生了逆转,当劳动力数量进一步减少时,经济发展也将呈现资本追逐劳动力的状态。劳动力相对于资本数量上的稀缺将会导致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上涨,进而产业结构将实现进一步升级。其次,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人口老龄化时代的“银发人口”将加快“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届时劳动力市场将变得更具自由竞争性和开放性。劳动力稀缺引起的劳动力价格差异在两个市场间的消散,意味着经济的增长将无法继续依赖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之间的劳动力价格差。此时,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将不复存在,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也将无法持续地集中于生产效率低下的第一、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中的传统服务业,而是应选择产业结构的主动升级,即发展的重点应从生产率低、消耗高的传统产业转移至生产率高、消耗低的现代产业。

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结构的冲击

我国产业结构处于不断优化升级的进程中。截止到2011年,我国三次产业产值之比为10.8:46.1∶43.1,在三次产业的构成中最明显的变化是第三产业的比重大幅提升,产业结构高度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但是由于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面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了我国生育率的明显的下降,使得人口老龄化问题提前到来,人口年龄结构的改变冲击了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各个领域。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1.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就业人口的规模影响。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几十年中,总人口劳动就业率水平不断提升,1982年全国的就业率为51.9%,到2011年,劳动适龄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例就达到了70.14%,可见人口年龄结构进入老年型以前我国的劳动适龄人口(15—64岁)规模不断增长。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向发展中的中国提供了两个方面的福利,一是在此期间人口抚养比呈现下降的趋势;二是充足的、相对廉价的劳动力为长期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中国经济带来了持久的“人口红利”。而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最直接的影响则是“人口红利的消散”。“人口红利”的概念最早是由MasonAndrew提出的,并于21世纪初逐渐受到国内学者的重视。当在经济体中的适龄劳动比重较高、社会整体的生产性较强、社会负担率较低等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因素都来自于增加的生产性人口时,一个国家或地区就可以充分利用其年龄结构给经济增长带来的利润,即人口红利。人口红利的产生也需要相应的其他经济条件,如公共卫生的进步、教育水平的大幅提升、灵活的劳动力市场和有效的经济政策等。

人口年龄结构的这种“橄榄形”形态给发达国家带来的盈余效应并不是十分明显,但许多发展中国家曾受益于年轻型的年龄结构,如东亚地区的人口年龄结构和经济高速增长之间就有着高度的关联性。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在“十一五”以前呈现出相似的形态,即劳动力的供给长期大于需求,中国人口老龄时代的到来将扭转这样的劳动力供给格局。根据蔡昉等在《中国劳动力市场总体状况》分析中的测算,从2004年开始,中国的新增劳动人口数量将持续低于劳动力的总需求量,而且这种差距将持续扩大。〔7〕2010—2015年间中国将达到劳动人口数量的高峰,而大约在2030年左右,“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人口将步入老年时代,此时恰是中国老龄化前所未有的一个,而相应就业人员的规模决定着我国人口红利在未来的发展中无法继续维持。人口老龄化对就业人员规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次产业中就业人口规模的变化上。在过去的30年中,我国劳动力数量呈现出在第一产业稳步下降、在第二产业缓慢上升、在第三产业大幅上升的态势。其中,第一产业将近40%的就业人口仅创造了10%左右的国民生产总值。而尽管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例逐年增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就业人员结构仍处于较低的水平。

2.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城乡就业结构的影响。

首先,人口老龄化时代对中国就业结构产生深刻影响的重要之一就是人口老龄化将导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大幅削减。2010年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已经达到15.4%,比全国13.26%的平均水平高出2.14个百分点,明显高于城市老龄化程度。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意味着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比例将持续缩减。其次,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迁移或者城乡就业结构的改变与人口老龄化之间呈相互推动的关系。由于工业化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城乡人口迁移所导致的人口迁移失衡,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劳动力发生了大规模地从农村向城镇的迁移,这种迁移改变了原本的城乡就业格局。1987年我国在城乡之间的人口迁移规模超过3000万,到2000年则已经超过了6300万,迁移率接近5%。

1979—2003年之间中国城镇新增人口中“乡———城”迁移的人口达到了79%。部分学者认为,对于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和对未来重度老龄化的预期,可通过在城乡之间进行人口迁移的途径解决该问题。姚从容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出从农村向城镇大规模转移的劳动力将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的事态更为严重的结论。刘昌平等在老龄化的背景下,通过建立模型证明“乡———城”人口迁移缓解了城镇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同时也加速了农村的老龄化问题。但其实城乡人口迁移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因为城乡就业结构的改变虽然能在时间上使该问题暂时缓解,但是迁移的过程本身又进一步加速了城乡之间老龄化程度的差异。发达国家的经验证实了两点:一是知识密集度高的社会足以利用少数的农业人口支撑农业的高速发展。二是具有高附加值的第三产业逐渐成为经济的支柱力量,其中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业日渐成为产业主导。因此,经济发展应主动迎接人口年龄结构变动所带来的挑战,其中知识升级和产业升级是解决第一产业劳动力不足的重要途径。

(二)人口年龄结构对分配领域的影响

1.中国的“未富先老”状况

通过将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与发达国家对比发现,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化阶段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较高,而我国进入老龄化时期的经济状况仍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2005年《中国老龄化报告》显示,我国已于1999年进入老龄化时代。2000年中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850美元,而西方发达国家的总人口中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老年型人口的标准时的GDP为5000—10000美元,我国明显呈现出“未富先老”的状况。尽管“未富先老”的概念没有被学术界系统地论证,相关的结论也没有达成共识。但是根据相关研究发现,中国在2000年65岁以上人口达到7%的水平,此时人均GNP为840美元左右,按购买力评价计算的人均GDP为3976美元。与之相比,2001年世界范围内的老龄化比例超过了7%,此时的世界人均GNP为5170美元,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GDP为7742美元。〔由此可见,不论是与率先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发达国家比较还是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进入老龄化时期的经济水平都没有达到“富裕”的程度。

2.人口负担比与养老保障体系的影响作用

如果“未富先老”的状况已经是一个既定的事实,那么必然将带来人口总负担系数的变化,而人口负担比是影响社会分配结构的重要因素。在人口老龄化的条件下,当与老龄化水平相对应的老人负担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时,社会财富必定要通过加重税收、增加公共福利支出的方式,将资源配置向养老保障、医疗服务等领域倾斜。此外,老龄化对分配领域的影响与中国养老保障体系的模式密切相关。当前,中国的养老保障体系仍然是现收现付的模式,这种模式所对应的人口年龄结构是“金字塔”式的,年轻型人口对保障制度的支持是其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当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产生时,原本的养老保障制度势必会受到由人口年龄结构改变而带来的冲击。与之相比,个人累积式的养老金筹放制度似乎更符合中国的国情。然而以上两种模式都会从不同角度对我国现有的分配结构造成影响,现收现付制倾向于影响我国的财政支出体系,而个人累积式则会通过个人收入分配影响社会的储蓄水平和消费结构。

(三)我国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的冲击

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体现。一是人口结构的转变通过“储蓄率”这一中间变量对消费产生影响;二是对老龄人口将产生新的消费需求进而引导相关产业的出现。

1.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率的影响作为影响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高储蓄率被许多发达国家的实际经验证实了是其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如日本经济起飞时的储蓄率高达35%以上,中国在经济快速增长阶段的储蓄率也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解释高储蓄率的原因有很多,如人均收入水平、金融市场发达程度、家庭消费模式的改变等,除此之外,人口结构也是影响储蓄率的重要因素。Leff通过对74个国家的资料进行分析发现人口年龄结构中的抚养比对储蓄率有显著影响。〔14〕王德文等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对中国人口抚养比与储蓄率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我国的人均收入水平是决定储蓄率水平的重要因素,同时人口结构转变对储蓄率有显著影响的结论。根据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对未来重度人口老龄化的预期,人们的消费现状也会随之调整。正如现代消费理论所论述的,消费不仅是由人们的现期收入所决定的,同样取决于人们对未来收入情况的预期。老龄时期的收入状况充斥着众多不稳定因素,因此人们倾向于进行储蓄而规避未来可能的风险。由人口年龄结构引起的高储蓄将从两个方面影响消费结构,一是当期的高储蓄必然会降低当期的消费水平,二是当期的高储蓄将繁荣未来老龄产业的消费需求。

2.对老年产业发展的影响老龄产业是伴随人口老龄化所产生的、满足老龄消费群体基本生活和娱乐需求所发展起来的,不仅为老年人口提供商品保障,同时提供特殊性的生活服务,国外又称之为“银发产业”。老年产业所覆盖的领域广阔而有针对性。针对性体现在其市场定位的消费群体仅是老年人口。广阔性体现在老龄产业可以渗透到三次产业的多个行业,如老年用品领域的消费对象涵盖了机械、器具、食品等产品,生活服务领域涉及到老年护理、养老机构、老年服务中心等市场,此外老年金融、保险、老年教育、文化、休闲等方面也丰富了老年服务业领域。日本的老年产业发展为我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日本老龄产业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随着日本老龄人口的增长,老年产品日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老年市场空间得到迅速地拓展。到20世纪90年代,从事老年产业相关的大企业已经实现了多元化经营,其不仅注重市场规模和产品质量,更是以高端策略服务于老年消费群体。日本老年市场的高端性体现在企业以高端技术开发产品、以高技术产品打开市场、以高服务质量实现其生产和服务的专业化。老年产业每年以4%—5%的增长速度成长,预期将成为未来国内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中国经历了20世纪60、70年代的“婴儿潮”,而后经历了80年代的“计划生育政策”,我国如今已经呈现出了“4—2—1”独特的家庭模式。人口老龄化的初期,我国的养老模式仍是以家庭养老模式为主,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深化,必然要求社会福利和社会公共服务事业以补给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为了满足老龄人口新的消费偏好、消费习惯和消费理念,老年产业将迎来不断扩大的发展规模和崭新的发展领域。人口老龄化将改变原本的产品供给结构,其对老年产业的促进更多地体现在第三产业领域。同时,日本的经验告诉我们人口老龄化对服务业的刺激不应仅停留在传统服务业,而更应着眼于高技术的现代服务业。

人口老龄化条件下我国经济政策选择

(一)开发老龄市场,发展老龄产业

老龄产业是伴随老龄化现象应运而生的,也是老年人口市场需求的必然结果。推动老龄产业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宏观调控或政府主导的力量,应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引入民间资本,为老龄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老龄事业的投资。首先,要鼓励养老市场的开发。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必然导致其他养老模式的兴起,商业化和社会化的老年服务将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因此,在政策上应从税收、贷款等方面给予老年产业更多的财政和金融支持,鼓励资本的进入,从老年设施、老年住宅设计、老年社区服务等多个领域为新一代养老模式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要拓展老年产品和服务市场。不仅要从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品领域满足老年群体的商品需求,还应在医疗护理方面加强产品设计和研发投入。我国的老龄化问题已经显现出高龄化的人口发展态势,高龄群体的医疗护理和保健产品以及相关服务市场还处于萌芽期,因此应尽快提升老年医院、家庭护理、康复中心等服务的市场化程度。再次,要对老年市场进行有效的市场规范。在鼓励老年市场大力发展的同时,应保障其市场发展有法可依,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文件,出台相关的管理条例,保证老年产业的有序发展。

(二)加速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第三产业转型

人口年龄结构的改变从劳动力供给、分配结构和消费结构等方面影响着产业结构,而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节奏在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下显得过于缓慢。人口老龄化对于产业结构的要求,不仅体现在三次产业的升级而且体现在各产业内部的优化上,即完成由“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率”向“高产出、高效率、低消耗”的转变。在人口老龄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人口的老龄化趋势将有力地促进劳动力向第三产业的转移。目前这种劳动力的结构调整主要体现在通过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解决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上。不可否认,尽管 转移至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多是从事门槛较低、投入资金少的服务行业,但在社区、家庭和个人服务等领域吸纳的劳动力有效地缓解了我国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对于第三产业,必然经历由传统服务业向技术含量较高的现代服务业转变。现代服务业要求用新的服务方式、新技术和新业态为生产和生活提供高附加值、高知识含量的新兴服务,这个过程既包括对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造也涵盖了对不同环境下现代服务业的自我塑造。

(三)提升人口质量,重视人力资本作用

第12篇

关键词 更替水平;权衡;人口平衡状态;老龄化;人口迁移

中图分类号 C92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4)10-0114-07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4.10.016

随着欧洲各国工业文明和社会的发展,人口骤降和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强,这使得他们开始尝试通过移民来改变人口年龄结构(United Nations[1]; Juham[2])。然而,中国目前也正面临同样的人口生育率大大低于更替水平和人口老龄化困境,并由此会导致将在2030年左右出现较为严重的人口负增长状态(彭秀健[3]; 彭希哲,胡湛[4]; 张熠[5])但是通过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来看,负增长的时间会在2020年之前(国家统计局网站)出现,这将会使得这种趋势进一步被提前。中国能否在这仅剩的6年的时间里做好应对人口负增长状态呢?从欧洲16国家的人口政策来看,一方面,均鼓励国民生育,国民的生育会是一种丰厚的“福利”;另一方面,他们均采取了“高技术”移民来改变人口老龄化问题。但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基数大、老龄化速度迅猛的发展中国家,是否也可以通过类似的模式来缓解人口结构失调性的矛盾呢?鉴于此,笔者将结合欧洲16国的人口结构及移民状况来分析这一问题。

1 文献综述

从目前已有的人口增长理论和人口模型来看,其假设均是人口的增长是指数形式的(Keyfitz[6]; Espenshade. et al[7]; 贾绍凤, 孟向京[8]; 朱农, 曾昭俊[9]; 胡鞍钢[10]),这不符合实际状况,特别是当把人口预测和优化目标区间设定在30年以上时,研究结果将会产生很大的偏差,使得研究结论失真。尽管不同的静态模型可以用不同的方程表达,这也能够提供一定的解释力,但是这些模型的构建是在人口迁移率为常数的前提下展开的(Mitra[11];Schmertmann[12];唐家龙,马忠东[13];王桂新等[14];陈沁,宋铮[15])。实际上,人口迁移并不总是常数的形式,迁移率与人口的年龄规模是成正比的(Rogers[16])。为了使得研究更加符合现实人口迁移状况,本文假定,正向或负向的队列净迁移与人口出生状况是成正比的。这将便于我们分析生育和迁移变量组的均衡点。本文采用了人口封闭状态下的相关方程对人口增长率和年龄分布进行分析和测算。

在文章的第二部分,我们将队列净迁移与人口出生状况成正比的假设引入模型,并且采用欧洲16国及中国的相关人口数据来对迁移生存函数作经验分析。第三部分,笔者将重点分析净迁移对出生率的影响效应,并且将测算生育-迁移的均衡点,也就是生育和迁移的动态变化形成的人口相对静止状态。进一步地,笔者将基于北欧国家的相关人口数据给出经验估计的结果。采用北欧福利国家的人口抚养比数据,分析移民对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影响效应。最后一部分,笔者将针对中国相对静态人口格局和人口老龄化趋势进行总结,然后,从两个视角提出解决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建议。

让λ=0,可以得到静态人口的特殊形式,表1结果表明,目前的迁移水平对欧洲16国家人口增长率产生了正向效应。接下来,笔者将重点通过欧洲典型国家人口结构变化情况来分析人口增长均衡的问题。上文中我们提到,近似的稳定状态在F=1时,并且在不存在人口迁移的状况下是成立的,但如果存在人口的迁移,情况将会产生较大变化。

从图1可以看出,如果北欧4国中,挪威的生育率降到0.70,则在目前生育概率和生育分布不变的情况下,净迁移率应该达到0.35左右来维持这种平稳状态。数组已经用“*”标在图中,北欧4国的相关数据可通过表1展现出来,挪威生育和净迁移率数组为(0.84,0.28),瑞典为(0.76,0.34),丹麦和芬兰分别为(0.78,0.14)和(0.78,0.12),而中国的生育和净迁移数组为(1.18,0.15)。挪威数组值在其均衡曲线的上方,芬兰和丹麦显著性的在其均衡曲线的下方,瑞典基本上位于其均衡曲线上,这说明瑞典稳定状态的人口增长率趋于零。这种横向比较表明,从长期来看,人口迁移对人口增长具有显著性的影响,但是对于不同的国家影响程度也是有较大差别的。要达到稳定状态,丹麦的人口净迁移应该达到0.28,但芬兰的人口净迁移应该达到0.39,这种差异性取决于不同国家的H(x)函数的变化值。

5 结论与建议

本文中,通过对欧洲16国及中国相关数据的分析和模型变量的估计,我们测度了人口迁移和其生育率的相关数据和指标,建立了稳定状态的人口模型。在生育率和净迁移率相对稳定的动态条件下,研究两者之间的变化关系。本文假定的是一个开放的人口系统,在这个系统里面,人口迁移率与生育率是成正比的,人口的流入具有稳定性。实际上,一个国家的人口也是有一定的流出率的,其与人口的规模也是成正比的。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不变的净流动率假设暗含了流入人口的规模是可容纳人口规模的线性函数。从这个视角来看,这两种假设没有看上去的差异那么大。净迁移水平和移民生存函数对人口年龄分布结构有显著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否定人口迁移能够加重当地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可能性。然而,这种效应具有敏感性。移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人口增长率,这会使得人口的年龄分布更加年轻化。但是,如果控制人口增长率,增加的人口在会低生育率的条件下,使得人口分布更加趋于老龄化,因为迁入的人口总是比新生人口更加老化。我们最期望的结果是人口的老龄化是由于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然而,如果人口老龄化的发生是因为人口的负增长,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从广义的生态学意义上来看,尽管我们会认为正的人口增长率是不可持续的,但是通过减少人口的净迁移来规避人口急剧下降问题,会减少处于工作年龄的人口的赡养负担,从而增加他们的福利,这是可行的。但是,如果还有增长的空间,那么,日益增长的净迁移能够显著性的降低人口老龄化状态,对于一个具有较低净迁移率的国家,其人口老龄化程度相当于该国家人均预期寿命延长几年甚至十几年而导致的人口老龄化状态。但是对于大部分欧洲国家,这种效应是在递减的。他们已经把这种“移民效应”发挥到最大作用了,其稳定的人口增长已经为正。如果他们目前期望在不加剧人口老龄化的条件下通过降低净迁移率,那么唯一的选择就是增加本国人口的生育率。

我们假设移民和本国人口生育对于人口老龄化的缓解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这种假定是合理的。因为过去的移民是目前稳定的人口基础。然而,如果移民有更高的生育率,那么这些国家的老龄化率将会比预测的更小。鉴于上述对欧洲16国家的人口结构、移民状况和老龄化趋势的均衡分析,并结合中国的实际状况,本文认为,这对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缓解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可以从两个视角解决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

5.1 在适当的范围内提高中国内部人口的生育率

从目前中国人口的更替水平来看,中国已经陷入了“超低生育率”陷阱。在未来50年中国不单单是劳动力人口快速下降,老龄化比率会迅速提高。而且随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和保障水平的提高,人口的生育模式以及生育理念会进一步的改变。按照发达国家的相关生育状况来看,随着社会保障水平提高,生育率会逐渐下降。这会与目前及今后中国逐步依赖内部消费来驱动经济的快速发展战略是相悖的,会严重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本文认为,应该在适当的范围内提高中国内部人口的生育率。选择适当的生育模式,进一步落实父母“单独”家庭的“二孩”的生育政策。从而,在适当的范围内提高中国内部人口的生育率。

5.2 制定各种吸引政策,鼓励国外高素质人力资源移民中国,更好的完善人力资源结构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参照欧洲的做法,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欧洲国家通过比较优势,不断地从发展中国家中获得优质劳动力资源,我们称之为“高技术”移民,这些人力资源不仅仅是处于劳动力年龄的人口,更多的还是在科技上有高能力的受到良好教育的人力资源。实际上,欧洲很多国家中拥有高度发达的经济及科技和信息是因为他们高度发达的教育培养的以及通过比较优势获得国外优秀劳动力人口建立起来的,不是简单的劳动力人口堆积。而且一个国家只有拥有了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才能站在经济和信息化的制高点,而不仅仅是拥有劳动力。因此, 本文建议,中国应该制定更多的吸引政策,鼓励国外高素质人力资源移民中国,更好的完善中国人力资源结构,从而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目前,中国的劳动力人口结构,远未达到优化状态,特别是随着中国人均预期寿命的

延长,退休年龄并未得到相应程度的提升,目前法定退休年龄仍然维持在20世纪50年代的

水平。为延长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优化劳动力人口结构,本文认为,应逐步建立激励性的

弹性退休机制。允许劳动力人口在退休年龄、退休方式及退休收入方面具有一定的弹性。这

方面,可以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弹性退休金制度,来设定和优化适合中国的激励性弹性退

休机制,也就是通过退休年龄段的选择、工资税的差异及阶梯式的替代率来达到激励劳动

力人口延迟退休的目的。劳动力人口可以自主选择一个年龄段退休,相应地享受不同替代率

水平的养老金水平,最终使得劳动力人口结构得到优化。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United Nations. Replacement Migration [R].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2008.

[2]Alho J. Migration, Fertility, and Aging in Stable Populations [J]. Demography, 2008, 45(3): 641-650.

[3]彭秀健.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宏观经济后果:应用一般均衡分析[J]. 人口研究, 2006, 30(4):12-23. [Peng Xiujian. The Macro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Chinas Aging Population: Analysis of General Equilibrium Applied [J]. Population Research, 2006, 30 (4): 12-23.]

[4]彭希哲,胡湛.公共政策视角下的中国人口老龄化[J].中国社会科学,2011,23(2):121-141. [Peng Xizhe, Hu Zhan. Chinas Aging Popu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Policy [J].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1, 23 (2): 121-141.]

[5]张熠.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速减缓与普享金计划[J]. 财经研究, 2014, 40 (1):16-25. [Zhang Yi. The Aging the Population, Economic Growth Slowed down and Enjoying the Pension Plan [J]. Finance and Economics Research, 2014, 40 (1): 16-25.]

[6]Keyfitz N. Introduction to the Mathematics of Population [M]. MA: AddisonWesley, 1997.

[7]Espenshade T J, Bouvier L F, Arthur B W. Immigration and the Stable Population Theory [J]. Demography, 1982,19(1):125-133.

[8]贾绍凤, 孟向京.中国仍应严格控制人口增长[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2,12(6):135-137. [Jia Shaofeng, Meng Xiangjing. China Still Should Strictly Control Population Growthrelationship Between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2,12 (6): 135-137.]

[9]朱农,曾昭俊.中国城市人口增长的决定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 2004,26(5):9-18. [Zhu Nong, Ceng Zhaojun. The Analysis on Chinas Determinants of City Population Growth[J]. Chinese Population Science, 2004,26 (5): 9-18.]

[10]胡鞍钢,刘生龙,马振国.人口老龄化、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证据[J].人口研究, 2012,36(3):14-26. [Hu Angang, Liu Shenglong, Ma Zhenguo. Population Aging, Population Growth and Economic Growth:Empirical Evidence from Provincial Panel Data[J]. Population Research, 2012,36 (3): 14-26.]

[11]Mitra S. Generalization of the Immigration and Stable Population Model[J]. Demography, 1983, 20 (1):11-15.

[12]Schmidbauer H, Rsch A. Population with Constant Immigration[J]. Mathematical Population Studies,1995,78(5):341-58.

[13]唐家龙,马忠东.中国人口迁移的选择性:基于五普数据的分析[J].人口研究, 2007,31(5):42-51. [Tang Jialong, Ma Zhongdong. Selective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Migr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Five Census Data[J].Population Research, 2007,31 (5): 42-51.]

[14]王桂新, 潘泽瀚, 陆燕秋.中国省际人口迁移区域模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00和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的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 2012,34(5):24-32. [Wang Guixin, Pan Zehan, Lu Yanqiu. Chinas Interprovincial Migration, Regional Pattern Change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2000 and 2010 Census Data[J]. Chinese Population Science, 2012,34 (5): 24-32.]

[15]陈沁,宋铮.城市化将如何应对老龄化?从中国城乡人口流动到养老基金平衡的视角[J].金融研究, 2013,33(6):1-15. [Chen Qin, Song Zheng. How Urbanization will Deal with Aging Problem? Re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pulation Flow from Rural Area to Urban Area to the Pension Fund Balance [J]. Financial Research,2013,33 (6): 1-15.]

[16]Rogers A. Multiregional Demography. Principles, Methods and Extensions[M]. New York:Wiley,1995.

Studying on Population Aging Problem of Migration and Fertility Rate in the State

of Steady Population

WANG Zengwen1,2

(1.School of Public Management Nanj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s and Economics, Nanjing Jiangsu 210023,China;

2.Institute of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s and Economics, Nanjing Jiangsu 210023,China)

Abstract

第13篇

1、现阶段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老年人口规模大,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年人口迅速增长,在世界人口中占的比重大。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增长速度相当惊人,老龄人口增速过快,增长率大大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人口老龄化地区及城乡差异较大。这主要是受到我国幅员广阔、地区间差异较大,经济发展水平也影响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自西向东呈阶梯状不断上升,表现出一致性。劳动力对经济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劳动年龄人口高龄化和劳动力资源丰富并存。随着人口向高龄化迈进,劳动力年龄也将出现高龄化现象,随着高龄劳动人口的老龄化,我国将出现劳动年龄人口短缺问题。那时,人口红利将不复存在。

2、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的影响。我国的老龄化规模大,速度快,作为构成生产力的最基本要素,我国是一个劳动力丰富、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多种因素:例如人口规模、人口性别结构、人口年龄结构、劳动者个人偏好以及劳动制度、工资制度等,都会对劳动力的供给造成影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社会的教育水平也得到了发展,相关的制度,免费义务教育制度,也会对劳动力供给带来影响。目前我国已经处于人口红利的后期阶段,随着这些人成为中年和年长劳动力时,期内人口老龄化还不会过度影响我国劳动力市场供给,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升级和技术结构转型,并充分利用人口红利期来大力发展经济,才能为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一方面有学者认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受到人口老龄化的抑制,人口老龄化造成老年人体力或精力下降,生病产生的医疗费用会加大企业的经济负担,对于新知识、新技术接受比较困难,所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将受到人口老龄化的抑制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有学者认为人口老龄化不会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任何事物和问题都是利弊相连的,老年型劳动力多从事经验型、熟练型劳动,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作条件对体力的要求越来越低,而年轻劳动力多从事创新性劳动,只要合理分工均能说明老龄化不会抑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对三次产业的影响。当今知识经济的爆发式发展,我国进入了经济结构调整期。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求不同地区和不同产业部门之间劳动力合理流动,产业结构的调整还需要合适的劳动力技术结构与之相匹配。但是人口老龄化导致的劳动年龄人口高龄化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老年人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有所不同,老年人对商品市场中的基本生活用品的需求较大。政府是推动老龄化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要发展满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要的产业和老龄服务产业。国外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验和启示。国外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经验包括各种各样的养老金制度,多种多样的退休制度,形形的老人服务机构和其他一些对策。对我国的启示主要有养老保障必须法制化,我国必须加快立法步伐的同时,靠完备的法制强制推行,加大执法和监督力度;养老保险基金在来源上应多样化。建立长效稳固的社保资金筹措机制,在运营上应向商业化发展,政府制定某些重要项目的全国统一标准,在基金管理体制上尽可能避免过快地分散化。应充分重视家庭养老的作用,强调家庭在社会中的作用,使家庭内各成员间的社会保障相关联,努力在社会上形成家庭成员内“尊老敬老”的良好风尚。

3、对策与建议

第14篇

Senesi(2003)考虑前后某一时间点的偏好率依赖于之后任一时间点的消费,把消费的时间偏好率内生化,从而总消费取决于财富水平和人口年龄结构两方面的因素,同时还得到了人口老龄化经济中储蓄率下降的结论。Guest(2006)进一步把研究扩展到资本非完全自由流动的开放经济模型中,把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影响分解为赡养效应、索罗效应以及本深化效应,其中赡养效应为正,其他两个效应为负,赡养效应要远大于其他两个效应。Guest(2007)把年龄结构引入消费函数,建立了一个包含人口年龄结构的消费函数,其研究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在任何假设条件下都将使生活水平下降。Creedy&Guest(2008)在完全替代弹性社会福利函数下,研究了人口老龄化对最优消费路径、最优储蓄率、税收和财政平衡的影响进行了对比研究,其研究结果表明,最优消费路径的不同,意味着最优储蓄率也不同,在一个拥有较高最优消费的社会福利函数中最优储蓄率较低。也有学者从其他角度研究了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Pesando(1992)在对私人养老的经济效应进行分析时,分析了私人养老对劳动力市场、储蓄率和资本市场产生的影响。R.Mink(2008)指出人口老龄化会引起人口规模和劳动力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影响经济增长。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提高,没有足够的劳动力,在劳动力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实际GDP的增长率从2007年的2.1%下降至2050年的1%。王鹏程、王星(2011)指出欧洲是老龄化最为严峻的地区,一方面老龄化使得财政负担愈发的沉重,公共养老金的支出从1980年平均占GDP的4.4%提高到了2010年的6.8%;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力供给短缺,欧洲可用的劳动力储备呈下降趋势。Tuomas(2005)运用OLG模型对欧盟15个国家、中国、美国和日本等五个国家和地区人口老龄化与资本流动的关系了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结果表明未来20年内全球利率将呈现下降趋势,下降的幅度将取决于公共养老金支出的情况。D.Bruninger(2011)认为人口老龄化给政府的融资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随着老年人比重的增加,与之相关的支出也不断增加。在欧债危机中,人口结构的变化和现收现付制的养老金制度加重了危机。通过对以上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文献的回顾可以发现,已有研究视角广泛、有深度,既有理论研究也有实证研究。但对欧元区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的研究上,定量研究不足,大多停留在定性研究上,缺乏对定性研究的实证检验。为此,本文将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欧元区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寻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储蓄率和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欧元区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框架

(一)基本设定研究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首先要引入一个能够体现人口老龄化的变量。假定经济体是由劳动力人口和老龄人口构成的,劳动力人口从事生产,老龄人口不从事生产,劳动力人口为Lf,老龄人口为L0,整个社会中的总人数为L,即α为老龄人口在整个社会人口中的比重,α值越大,说明经济体老龄化越严重。α是体现人口老龄化的一个变量。根据(2)式可以得到:θ=0与θ=1/α属于两种极端的情况,在现实中不会发生,现实中θ会处于0和1/α之间,资源会在劳动力人口和老龄化之间分配,部分资源进入再生产,部分资源用于老龄化人口的养老。

(二)生产函数的引入假设生产函数为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且规模报酬不变,则:Yt=Ktβ[(AL)t]1-β其中,Y为产出,AL为效率工人(衡量技术水平占劳动力的综合状况),t为时期,β为资本产出弹性,1-β为劳动产出弹性。为简化模型,假设资本无折旧,人口保持不变,劳动力人口储蓄率为s,老龄化人口储蓄率为s'''',s>s''''。首先考虑第一种情形:经济体无老龄人口,此时随着老龄人口的出现,一方面,原本用于劳动力人口的部分资源转向老龄化人口的养老,且老龄人口的储蓄率较低,另一方面老龄人口的增加造成劳动力供给下降,这都会对经济增长带来负面影响。

三、欧元区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检验

(一)变量的选取与模型的建立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很多,除了人口老龄化,本文还选取劳动力、劳动生产率、储蓄率和汇率等影响因素。第一,劳动力。根据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劳动力是重要的投入要素,劳动力投入的增加可以进经济增长。第二,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等同于效率工人的增加,同样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第三,储蓄率。投资来源于储蓄,随着储蓄率的提高,可以促使有更多的储蓄转化为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第四,汇率。货币贬值可以使得出口产品在国外的价格下降,促进出口,改善贸易状况,促进经济增长。根据以上分析,建立如下基本计量模型:其中,Economic_growth为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增长率;i为欧元区第i个国家,t为时间点;Popula-tion_ageing为人口老龄化指数,Labor_force为劳动力,Labor_productiviy为劳动生产率,savings_rate为储蓄率,PEER为实际有效汇率,ε为误差项;α11…α15分别为各变量的待估计系数。因变量对一个解释变量的偏效应、弹性或半弹性,有时很自然地取决于另一个解释变量的大小。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会导致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化,进而作用于经常账户,从而引起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所以,加入劳动生产率差异与实际有效汇率的交互项,进一步建立如下计量模型。为了描述递增或递减的边际效应,常常用到二次函数。在模型中,引入老龄化的二次函数,用于检验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是否存在二次关系,模型如下:Economic_growthi,t=C2+α21Population_ageingi,t+α22Labor_forcei,t+α23Labor_productiviyi,t+α24Savings_ratei,t+α25REERi,t+α26(Population_ageingi,t)2+εi,t''''其中,(Population_ageingi,t)2为人口老龄化的平方项,α21…α25分别为各变量的待估计系数。因变量对一个解释变量的偏效应、弹性或半弹性,有时很自然地取决于另一个解释变量的大小。理论上分析,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劳动力的不足和储蓄率的下降,进而作用于经济增长。所以,加入人口老龄化与劳动力和储蓄率的交互项,进一步建立如下计量模型:其中,Population_ageing*Labor_force为人口老龄化与劳动力的交互项,用于检验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劳动力与经济增长的关系。Population_age-ing*Savings_rate为人口老龄化与储蓄率的交互项,用于检验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储蓄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α31…α36、α41…α46分别为各变量的待估计系数。

(二)数据来源及平稳性检验所有数据均为1995~2012年的年度数据。截至目前,欧元区共有17个国家,1999年有11个国家加入,2001年有1个国家加入,2007~2009年间有5个国家加入。本文选取的国家为较早加入欧元区的12国家,即德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奥地利、爱尔兰、卢森堡、芬兰、希腊、荷兰、葡萄牙和西班牙。欧元区各国实际经济增长率来源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采用不变价格计算的实际经济增长率。人口老龄化指数为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该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数据库。劳动力数据来源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单位为百万人。劳动生产率来源于欧洲中央银行数据库。储蓄率来源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实际有效汇率来源于世界银行数据库。对于面板数据的回归分析,首先要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方法包括LLC、IPS、ADF和PP方法,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LLC、IPS、ADF、PP检验方法的原假设均为存在单位根,如果显著性小于0.05则不存在单位根,反之则存在单位根。从检验结果看,Population_ageing和Savings_rate均没有通过LLC、IPS、ADF、PP中的任何一种检验,所以Population_ageing和Sav-ings_rate为非平稳数据。Labor_force、Labor_produc-tiviy和REER均通过LLC检验,但均没有通过IPS、ADF、PP检验,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所以La-bor_force、Labor_productiviy和REER为非平稳数据。Economic_growth均通过LLC、IPS、ADF、PP检验,所以Economic_growth为平稳数据。一阶差分后,Ecomonic_growth、Labor_force、Labor_productiviy、Savings_rate、REER均通过LLC、IPS、ADF、PP检验,所以各变量一阶差分后均为平稳数据。但Population_ageing没有通过PP检验,但通过IPS、ADF、PP检验,综合来看,Popula-tion_ageing为平稳数据。

(三)面板回归结果与分析由于所有变量的一阶差分都是平稳数据,所以可以对各变量的一阶差分进行回归。对于面板回归首先应采用Hausman检验以确定是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根据Hausman检验结果表明,各方程均应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另外,方差膨胀因子检验结果表明各变量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采用Eviews6.0软件运算得到面板回归结果如表4。通过模型(1)、(2)、(3)可以发现,人口老龄化的系数为负,且系数均在1%水平上显著,这表明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不利,人口老龄化阻碍经济增长。劳动力和劳动生产率的系数为正,说明劳动力的增加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利于经济增长,但是系数不显著,这说明劳动力和生产率并不是影响欧元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储蓄率的系数为正,且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这说明储蓄率是影响欧元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储蓄率的提高有助于投资的增加,进而促进资本的形成,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实际有效率汇率与经济增长存在负相关关系,且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这表明实际有效汇率的下降有助于经济增长,实际有效汇率的下降表示货币的贬值,货币的贬值带来出口产品在国外市场价格的下降,从而增加出口,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方程(4)中(Population_ageing)2项和Popu-lation_ageing的系数为负数,且均在1%水平上显著。这表明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存在抛物线特征关系,且抛物线开口向下,对称轴处于X轴的左侧。由于本文研究的为实际问题,人口老龄化不会为负,所以只考虑X轴右侧即人口老龄化为正的情况。由于对称轴处于X轴的左侧,且开口向下,所以X轴右侧的抛物线是单调递减的,即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越大。模型(5)、(6)、(7)反映人口老龄化的交互效应。理论上分析,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储蓄率的下降,进而影响到经济增长。由方程(6)、(7)可知,人口老龄化与储蓄率的交互项系数为正,且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这说明人口老龄化与储蓄率的交互效应明显,人口老龄化程度越高,储蓄率的增加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明显。人口老龄化影响劳动力的供给,从而影响经济增长,但人口老龄化与劳动力的交互项系数不显著,这说明人口老龄化与劳动力的交互效应不明显。(本文来自于《金融与经济》杂志。《金融与经济》杂志简介详见)

四、总结

第15篇

人口老龄化是指老龄人口的比重日益增加的过程。相关数据表明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显著,老年人口的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研究这人口老龄化可以促进人口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促进中国的经济增长。

1、现阶段人口老龄化的特点老年人口规模大,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年人口迅速增长,在世界人口中占的比重大。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增长速度相当惊人,老龄人口增速过快,增长率大大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人口老龄化地区及城乡差异较大。这主要是受到我国幅员广阔、地区间差异较大,经济发展水平也影响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自西向东呈阶梯状不断上升,表现出一致性。劳动力对经济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劳动年龄人口高龄化和劳动力资源丰富并存。随着人口向高龄化迈进,劳动力年龄也将出现高龄化现象,随着高龄劳动人口的老龄化,我国将出现劳动年龄人口短缺问题。那时,人口红利将不复存在。

2、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的影响。我国的老龄化规模大,速度快,作为构成生产力的最基本要素,我国是一个劳动力丰富、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多种因素:例如人口规模、人口性别结构、人口年龄结构、劳动者个人偏好以及劳动制度、工资制度等,都会对劳动力的供给造成影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社会的教育水平也得到了发展,相关的制度,免费义务教育制度,也会对劳动力供给带来影响。目前我国已经处于人口红利的后期阶段,随着这些人成为中年和年长劳动力时,期内人口老龄化还不会过度影响我国劳动力市场供给,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升级和技术结构转型,并充分利用人口红利期来大力发展经济,才能为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一方面有学者认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受到人口老龄化的抑制,人口老龄化造成老年人体力或精力下降,生病产生的医疗费用会加大企业的经济负担,对于新知识、新技术接受比较困难,所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将受到人口老龄化的抑制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有学者认为人口老龄化不会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任何事物和问题都是利弊相连的,老年型劳动力多从事经验型、熟练型劳动,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作条件对体力的要求越来越低,而年轻劳动力多从事创新性劳动,只要合理分工均能说明老龄化不会抑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对三次产业的影响。当今知识经济的爆发式发展,我国进入了经济结构调整期。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求不同地区和不同产业部门之间劳动力合理流动,产业结构的调整还需要合适的劳动力技术结构与之相匹配。但是人口老龄化导致的劳动年龄人口高龄化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老年人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有所不同,老年人对商品市场中的基本生活用品的需求较大。政府是推动老龄化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要发展满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要的产业和老龄服务产业。国外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验和启示。国外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经验包括各种各样的养老金制度,多种多样的退休制度,形形的老人服务机构和其他一些对策。对我国的启示主要有养老保障必须法制化,我国必须加快立法步伐的同时,靠完备的法制强制推行,加大执法和监督力度;养老保险基金在来源上应多样化。建立长效稳固的社保资金筹措机制,在运营上应向商业化发展,政府制定某些重要项目的全国统一标准,在基金管理体制上尽可能避免过快地分散化。应充分重视家庭养老的作用,强调家庭在社会中的作用,使家庭内各成员间的社会保障相关联,努力在社会上形成家庭成员内“尊老敬老”的良好风尚。

3、对策与建议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采取合理措施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健全老年社会保障制度,从而避免或减缓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制定和实施合理的人口政策。面对21世纪的战略新机遇,应采取合理的人口政策,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在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上,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重视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结构的影响,加快调整产品结构,适应人口年龄结构带来的变化,优化产业结构。适时调整产品结构,开发生产适用对路的各种老年用品,围绕老年人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努力提高企业技术的创新升级,要充分考虑到老年食品和衣服需求大量增加的特点,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深化养老制度改革。中国目前实行的是现收现付制的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制度的根本主旨在于通过改变消费者的预算约束和不同时期的福利状况来影响消费者的储蓄行为、就业选择和人力资本投资等微观决策,进而影响宏观经济中物质资本积累和人力资本形成。中国应探索建立基金制的养老保险制度,搭配现收现付和基金积累这两种制度。调整现有养老保险制度,尽可能缩小公共养老金支出中财政负担的比例,为即将到来的人口老龄化高峰期积累起充足的养老金储备,由政府直接管理的公共养老金计划,并创造条件延长人口优势,缓解越来越多的公共养老金开支给经济增长造成的障碍,将人口资源转变为一种经济增长优势。充分发挥老年服务事业的社会养老的功能。老龄产业有可能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并由此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首先,宏观经济政策应给予适当倾斜,制定老龄产业优惠政策。其次,研制、开发、生产适宜老年人物质和精神需求的产品,通过市场运作有序发展老龄产业。政府应从多方面创造条件支持老龄产业发展,应积极研制、开发、生产适宜老年人特点的产品和服务项目,应简化项目立项和审批手续,实行优惠的税费减免政策,激活老人经济,形成具有特色的老年产业服务体系。

总之,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起到正向作用,因此,我们应努力抓住机遇,发展经济,调制完善各种措施和制度,保持经济平稳快速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