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人口老龄化状况范文

人口老龄化状况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人口老龄化状况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第1篇

一、吉林省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现状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年型社会。按照联合国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以上,则表明该国家或地区进入老年型社会。2010年进行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省老年人口总量增加,比重上升,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

1.老年人口数量快速增加

随着我省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人口预期寿命延长,老年人口总量逐年增加。

2.老年人口比重迅速提高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省人口的出生率不断下降,青少年人口比重降低,导致老年人口的比重迅速上升。

3.近20%的家庭有老年人

在全省899.8万个家庭户中,有老年人的家庭户达230.1万个,占家庭户总数的18.1%。与2000年相比,有老年人的家庭比重上升了2.3个百分点。其中,有一个老年人的家庭108.8万户,占12.1%;有两个老年人的家庭58.5万户,占6.5%;有三个及以上老年人的家庭0.5万户,占0.1%。

二、提高我省中老年体质的对策研究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解决吉林省人口老龄化,提高中老年体质,应立足我省实际,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应对人口老龄化需作为一个战略性的问题全面策划,及早部署:努力把健康人群带入老年;逐步增强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能力;在城镇积极发挥社区养老功能;在农村实行家庭养老为主与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养老制度;构筑符合老年人生存的社会伦理环境。

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不可遏制,但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对社会和家庭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应该把促进人群健康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从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入手,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干预,提高健康意识和老年人的自我保健能力,减少伤残和依赖。尽可能地延长健康期,提高老年人的自立能力,这不仅能够减轻社会和家庭的负担,也关系到未来老年人口的整体形象和精神面貌。有些研究报道,人体30岁的生理功能个人差为10岁,而50岁的个人差可达20岁。参加体育锻炼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差异明显。中国西安体育学院运动处方专家郭洁教授,经多年理论与实践研究后,在体质测试的基础上,依据自我开启的运动处方,坚持科学化锻炼30余年,经中国第四军医大学对其进行医学等方面的检查,评价其生理年龄较日历年龄年轻20岁。此外,郭教授以83岁高龄参加了中国成年人体质测试,评价结果为优秀,无论在精神与体力方面均超出同年龄人群。所以说,合理进行体育锻炼,提高中老年人群个体的体质,制定好中老年人的运动处方尤为重要。

首先,应明确中老年人运动处方的目标。对中老年人群中的不同个体而言,运动处方的目标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包括:提高健康水平、减少慢性疾病危险、保障健身锻炼参加者安全等。制定运动处方时,基于个人的兴趣和健身的需要,其目标应有所侧重。对每个特殊的个体都应有特殊而明确的目标。

第2篇

根据联合国的数据,到 2050 年, 全球老龄人口将增加到近 2 0 亿, 而60 岁以上的人口也将超过15 岁以下的青少年人数。由此可见,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世界性潮流,而我国在1999年的时候,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32亿,占总人口比重超过了10%,这也标志着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 且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老龄人口比较多和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之一。由此可见,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共同面对的挑战之一。

一、关于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的探讨

目前,大部分学者通过分析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认为中国步入人口老龄化以来,老龄化发展加速,且进程很快。如刘思敏(2011)认为,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快于西方的原因在于中国近三十多年的人口计划生育的政策,使得人口生育率长期低于人口的更替水平。徐文杰(2011)则进一步认为,经济发展水平的状况决定了老年人口分布的状况,因此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口老龄化也相对比较严重。

二、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特点的研究

1、“未富先老”。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具有“未富先老”这样一个显著的特点。“未富先老”是邬沧萍教授首先在20世纪80年代首先提出,他认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总人口和老年人口都占世界的五分之一,又由于中国长期积贫积弱,在改革开放前我国的GDP还不到世界的1%,中国人口庞大,并且又迎来加速老龄化阶段,是典型的“未富先老”的国家(2006);田雪原(2010)则认为在21世纪的今天,“未富先老”的特点始终伴随着我们,制定人口老龄化发展的政策等,必须考虑到这样的特点的制约和影响;冯慧阳(2011)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认为“未富先老”的特点是更加明显的,经济发展水平的速度赶不上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刘士杰和原新(2011)则把“未富先老”认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2、“未备先老”。另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未备先老”的特点。如李建民,杜鹏等学者(2006)则认为“未富先老”并不是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本质特征,中国当前的老龄人口问题也是和“未富先老”无关的,并指出老龄化挑战的真正含义是“未备先老”。而穆光宗等(2011)则认为人口老龄化除了具有“未富先老”的特点外,还具有“未备先老”,“孤独终老”的特点。

3、区域发展不平衡。有些学者认为我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也是人口老龄化的一大特点。如王志宝,李国平等(2013)通过分析了近20年的人口面板数据,认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差异较大,且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关联性比较高,认为经济发展是推动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的因素之一。

4、其他特点。其他学者则从自己的角度提出了人口老龄化的其他特点。如钱凯(2010)认为人口老龄化除了具有以上两个特点外,还具有老龄人口总量“多”,老龄人口的增速“快”的特点。史佳颖等认为(2013)人口老龄化在微观层面上表现为少子老龄化,因此中国的老龄化还具有典型的少子化特征。

三、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研究

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在21世纪共分为三个阶段。如徐文杰(2011)认为,2001—2020为快速老龄化阶段,2021—2050为加速老龄化阶段,2051—2100为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穆光宗(2011)则指出,人口老龄化将伴随着21世纪的始终,而且2030—2050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时期。

而有的学者则从其他角度提出了我国未来的老龄化趋势研究。如贾云竹等(2012)是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女性化的趋势研究出发,认为随着我国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女性各个年龄段死亡风险的进一步降低,未来我国老年人中的女性化程度将会逐渐深化。

四、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因素研究

大部分学者认为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两个方面的作用结果:一方面是生育率降低,另一方面是我国人均寿命的延长。如孙一(2010)认为人均寿命的延长,出生率下降是造成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原因。但是学者对这两个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的看法确不尽相同。如吴红乔(2010)认为少子化是我国发生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原因,而我国少子化的直接形成原因是由于生育率的降低;何建宁(2010)在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和回归分析之后,认为影响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是生育率,而人口密度又是影响生育率的根本原因。

有些学者则从其他的角度分析了人口老龄化的形成原因。如原新等(2009)采用假设模拟的方法再现了1982-2007年人口发展进程,考察了相关人口学变量:生育率、平均预期寿命、人口惯性作用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结果发现在这三个变量中,人口惯性作用的贡献率为最大,为56. 06%;马骁骁(2010)则通过实证分析证明,在造成人口结构老龄化的原因中,经济水平和生育政策是两个最为显著的影响因素,并认为即使中国实施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经济增长对人口老龄化的促进作用仍要大于政策因素,但与国际相比,经济因素起到的作用仍相对较小。

五、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研究

(一)经济层面。一些学者认为人口老龄化对国民收入分配、消费、储蓄投资、劳动力供给和劳动生产率、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等经济领域带来一定的影响。

1、关于人口老龄化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李军(2013)认为人口老龄化改变了经济活动中的劳动力和非劳动力人口的数量比例,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经济的供给和需求,最终影响了整个经济的运行。何奇等(2012)认为人口老龄化正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正从积极因素转向消极因素,因此中国应当逐渐降低财政支出的规模,可将更多的财政资金分配到我国的公共教育领域。

2、关于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影响。在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研究中,有关人口老龄化与消费需求的研究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王金营等(2006)通过中国自1978年以来的时间序列分析,将人口年龄结构引入了标准消费人的消费函数中,发现人口老龄化对消费水平、消费规模、消费结构均有影响,并且发现随着老龄化程度的提高,会使人均收入提高所带来的消费水平增加速度减小,老龄化也会降低未来消费水平和比率;王森(2010)在将人口的年龄结构引入消费函数的基础上,采用中国的数据进一步解决了消费函数可能存在的伪回归问题,使模型对现实的解释方面更加具有说服力和可靠性。于潇等(2012)利用包含人口年龄结构的消费模型,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影响,并实证分析和讨论了中国的消费函数,对人口老龄化和消费之间关系做了进一步的研究。

3、关于人口老龄化对储蓄投资的影响。学者们对人口老龄化对储蓄投资的影响的观点不尽相同。大部分学者认为根据生命周期理论,老年人口比重的相对提高会导致国民储蓄率的降低。如杜本峰(2007)认为人口老龄化会使中国储蓄率和投资率下降,从而加大了资本积累的不确定性,影响了金融市场的稳定,进而导致经济发展出现系列波动;刘永平和陆铭(2008)则以中国家庭中的父母自利性假设为出发点,得出老龄化程度的提高使储蓄率下降的结论;而李中秋,王朝明(2013)同样认为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率有负效应,且由于未富先老,城乡倒置的老龄化状况,使得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率的影响方面更加复杂。

有些学者不完全认同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率的负效应或者程度。如唐东波(2007)借助于一个简单的两期叠代的模型,揭示了人口老龄化一般会使得居民的最优储蓄增加的结论;王森(2011)则基于VAR模型的方法,使用了1979-2009年的数据,对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做了定量分析,结果发现人口老龄化虽然对居民储蓄率有影响,但影响程度并不大,贡献率仅占1%左右,而居民收入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反而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比较大;毛毅(2012)则区分了当期和上期的老年人口抚养比对人均居民储蓄的影响,他是运用地区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当期的老年人口抚养比对人均居民储蓄的影响为负的,而上期的老年人口抚养比对人均居民储蓄并没有显著影响;黄润龙(2012)认为多种经济社会因素影响了居民储蓄水平,而人口老龄化是是通过社会经济变量来间接影响储蓄水平,而且认为,老年人因为消费减少及我国家庭结构的变化因素,会导致储蓄随着老龄化而增加;朱礼华,赵志勇(2013)运用中国的省级面板数据和日本的有关方面数据,针对老龄化的储蓄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的储蓄效应具有阶段性的特征,并且中国近20年来的经验数据也表明,老年人口比率的上升提高了国民储蓄率,但是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会展现出类似于日本的人口老龄化储蓄效应,即人口老龄化将降低国民储蓄率。

4、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和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一般而言,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劳动力短缺,降低劳动生产率。但有的学者认为,针对我国具体的情况,我国虽然已经进入到人口老龄化的阶段,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出现劳动力短缺的情况。如祁峰(2010)认为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生育年龄的人口多,一段时间内并不会出现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但国家政府方面应该积极防范。并从老年人口与青年人口的状况对比,认为人口老龄化会降低劳动生产率。

5、关于人口老龄化对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大多数学者认为人口老龄化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如彭秀建(2006)运用“中国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宏观经济后果进行了量化分析,发现中国人口老龄化将通过劳动力的负增长以及由此导致的物质资本的低增长来减缓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陆铭(2008)认为长期经济增长将随着老龄化增强而下降,但如果加快人力资本积累速度,将会大大地减缓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齐传均(2010)则从三个角度进行了实证分析: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劳动力供给下降、人口老龄化不利于资本形成、人口老龄化将削弱全要素生产力,分析认为,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方面的不利影响是不容置疑的。

6、其他方面的影响。吴帆、李建民(2010)从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代际关系影响角度,认为人口老龄化加深了社会代际关系的变化,从而使劳动力市场方面、社会公共资源分配方面、社会养老保障和待机利益关系格局等具体的方面都呈现出一些新特征;刘辉煌等(2012)利用因素分解和动态面板的实证分析,认为中国近年来人均碳排放量增加的原因是人口老龄化,并且人口老龄化和碳排放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

(二)社会层面。另有一些学者认为,人口老龄化同样也对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社会领域产生一定的影响。如田雪原(2007)认为随着老龄人口数量的增加,用于养老金及医疗支出的数额和比例也随之增加,从而使得政府财政压力增大,政府预算中用于支持经济发展的工业支出则紧缩,必然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童玉芬等(2008)针对北京市的人口老龄化状况,就北京市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支出的影响做了定量关系分析,认为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支出水平成明显的正相关的关系,并预测了北京市未来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变动对社会保障支出的影响;林森,张军涛(2013)认为人口老龄化会对医疗保险产生影响,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参保人员的结构老化,二是医保“隐形债务”的增加,三是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的增加,并参照了国外医疗保险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其他影响:包玉香(2012)从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角度出发,以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为基础,将人口老龄化因素引入了该模型中,得出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经济的效应具有双重效应—正效应和负效应等一系列结论。陈卫民,张鹏(2013)从人口年龄结构如何影响通货膨胀的角度出发,将人口结构引入一个生产者最优化模型当中,并经过实证研究,认为当老龄化程度较高时,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会推动通货膨胀率上升。

六、评述和建议

1、国内学者对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以及老龄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丰富的理论成果,然而,他们的观点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有的学者提到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存在着严重的区域间的不平衡,但是他们在分析这种不平衡的时候,并没有讨论区域间的人口迁移(流动)对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

2、有关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研究是大量学者研究的重点,但是大多数的研究集中在定量分析和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之上,定性分析的研究相比国外而言,还不是特别充足。

第3篇

【关键词】区域生产能力;可持续发展;人口老龄化;消费倾向;消费市场

一、我国目前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1)我国目前人口老龄化现状。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从我国历次人口普查的人口结构中看,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先后经历了人口年轻化和人口老龄化两个历程,其中1964年的人口普查表明我国还处于年轻型人口结构类型,而到2000年我国已经进入老年型人口结构类型。(2)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口年龄结构也逐渐变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也在不断提高。《人口结构变化报告》的中国专题中显示:目前中国的退休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约为19:100,到2050年则会高达64:100。

二、我国老龄人口消费状况

首先,老龄人口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的降低对日常生活用品提出了特殊的要求。适合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用品产业需做出相应的产量的调整,做好迎接老龄化社会的准备,从而利用这一人口发展趋势找到新的增长点。其次,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的未来家庭服务行业也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我国教育质量的提高,人均学历水平的整体提升,导致进城务工的人口数量在逐年减少,更多的农村人口进城后从事了脑力劳动工作。这直接导致进行家庭服务工作的人员数量的急剧减少,针对老年人身体活动能力的下降和自我生活能力的减弱这一趋势,我国必须着力提高我国家庭服务行业不断上升以应对这一趋势。最后,我国制药业和健康卫生服务业也应及时调整产量和规模。老年人口比例上升的必然结果就是更多的老年人疾病的发生。所以我国制药业和卫生服务行业须扩大规模,完善保障机制。

三、人口老龄化对我国个人消费市场的影响

(1)老龄人口个人消费状况发展趋势。通过对我国老年人口消费总量进行计量分析预测,在未来40年内随着老龄人口生活来源的增加,老龄人口的生活消费总支出将大幅度上升。(2)人口老龄化对我国个人消费市场的影响。我国现阶段的人口老龄化尚处于初期,但我国此时的经济状态也还不太发达。相对于其他国家的老龄化进程,我国老龄化进入较快。面对社会还需要保持稳定、经济和社会也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状态的前提下,老龄化对我国发展极易产生很大的影响。首先,对消费结构的影响。随着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人口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老年人的消费倾向导致个人消费市场跟多的是偏向老年人的消费品的增多。其次,对经济结构的影响。从生产者的角度讲,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深,必然导致消费市场上满足老年社会成员的产品、服务和劳务等需求将越来越多样化。这时,市场机制将引导社会资源不断的向开发满足老年人的生活用品、医疗用品、保健用品,以及老年大学、老年旅游等产业转移。

如果我国的老龄产业得以有效开发,老龄消费市场得以迅速发展,其对拉动我国内需、化解当前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将起到重要作用。对于我国来说,人口老龄化很可能对我国社会消费结构和经济结构产生深远影响。

参 考 文 献

[1]顾大男.中国人口老龄化与未来商机分析综述.市场与人口分

析.1999(5)

[2]金晓彤,王贺峰.中国老龄化人口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建议.2010,10(5)

[3]孟双见,吴海涛.日本人口老龄化对日本社会经济的影响[J].日本问题研究2005(4)

[4]岳颂东.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其对策[J].社会保障问题研究.2000(8)

[5]王兰英.老年消费市场特征及企业营销策划选择.现代财经.

19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