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电磁辐射测定方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现代工业;环境污染;电能或电力
Abstract: “The modern electric power and power pollution "the subject is the modern industrial caus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is reality lead an outstretched. Electric power or power is recognized as clean power. But it is well known, it also has the pollution.
Keywords: modern industry;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ower or power
中图分类号:TM7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现代电力与电力污染》这个题目是现代工业引起环境污染这一现实引伸出来的。电能或电力是公认的清洁动力。但众所周知,它也存在着污染。在电能的形成过程中,如火力发电厂的烟气、灰渣造成的常规环境污染、核电站可能造成的核辐射污染,大型水电站的建设可能出现的生态平衡问题等等。电能形成后,在传递、变换过程中电磁波辐射造成的环境污染等等。
电能已成为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随着电磁能利用范围的扩大与利用能量的日益提高,存在于地球上的电磁波不断地增强而且频带极宽。这种电磁波与宇宙杂波相比较,对人类的社会生活和国民经济有着巨大的影响。它不仅直接影响到各个领域中电子设备的正常工作,使之信息失真,控制失控,更为严重的是,在大强度电磁辐射长期作用下,可使生物的生理、生态受到影响和危害,影响人的健康和活力。这也造成了环境污染,即所谓电磁烟雾。
电磁烟雾以及由电磁烟雾引起的电磁污染问题,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研究并运用工程技术手段来解决电磁干扰与危害问题,力图减少或消除污染。早在1903~1904年,瑞士在铁路部门就测出交流系统对电话的明显干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美国电机工程师协会(mEE)就制定了“波形标准”,1919年就算出了“电话干扰系数”来度量电力系统对电话的干扰。1934年成立了“国际无线电干扰特别委员会”(CISPR)。这个委员会下设A、B、C、D、E及F六个分委员会,分别研究与此有关的六类对象与内容,即检测方法、检测仪器;高频设备检测标准;高压线、发电站、变电站及其它电源;内燃机车、专用电气设备;电视机、收音机;其它家用电器。
CISPR建立后,首先在测定方法、干扰标准与抑制技术上,进行了长期的研究,重点探讨了电子设备与电气设备处于共存、互不干扰的条件,并取得了进展。1958年一个名叫射频干扰组(Group on Radio Frequency Interference,即C-RFI)的组织将电力与电子工程师协会(即IEEE)所命名的电磁兼容性组(Group on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即G--EMC)的机构叫做无线电干扰。1964年又将G---EMC改为EMC。然而,几经推敲后,将“电磁廉容性”扩展到更加广泛的领域之中。同时将EMC作为电子装置与电力设备互不干扰相互共存的专用语了。
随着电磁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研究的深入与发展,解决的工程技术手段的进展、发展与完善,近二三十年新创立了一门边缘学科“环境电磁工程学”或“环境电磁兼容学”,在电磁与电磁控制领域内进行广泛而深入地研究与探讨。
环境电磁学的研究内容,根据IEEE的G--EMC学报的概括,为(1)研究电磁检测方法和防止电磁干扰技术,以及有关仪器、仪表及设备的使用技术;(2)研究电子设备的灵敏度、衰减度以及兼容技术;p)研究若干干扰源及其特性。又如怀特(White)所著
(一)研究由于电磁能的利用范围不断扩大和不断发展带来的变化;
(二)研究电磁辐射在环境中的分布特点与规律,电磁与高温、高湿、放射性等多项的作用;
(三)研究电磁场对人体的危害和对武器装备、可燃性油、气类等的潜在危险性;
(四)研究电磁辐射所引起的工业干扰及其干扰特性;
(五)研究电磁场强度测定仪器、标准计量理论以及检测方法与操作技术;
(六)研究电磁和谐条件,制订工业干扰与辐射安全卫生标准;
(七)研究电磁辐射作用区域,探讨电子敏感仪器、导弹等武器装备以及燃性油的安全放置位置与距离;
(八)研究抑制技术与防护方案;
(九)研究与上述内容相应的理论。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就电力系统而言,电磁污染,相应的电磁环境学研究的是电力设备对周围电子设备的影响与防护。
本文讲的“电力污染”与相应这一问题提出的“电力环境”这一概念是指电力系统内部(包括电力用户的用电器具)某些元件产生的污染对与系统相连接的电气设备(通过地相连接的金属管道及构件)的影响与防护,以及对周围通信系统的干扰与影响。
现代电力的超高电压,特大电流形成强大电磁场对环境的污染日趋严峻了。这是电磁环境工程学的任务。电力工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情况、出现了新的污染。
一、机电设备容量增大,应用广泛,节省材料变得十分有意义,如铁芯正常工作点选得比较饱和,设备工作于十分接近非线性状态。
【关键词】土壤水分;测定
一、土壤水分测定的主要方法
(1)烘干法。烘干法又名重量法。烘干法测定的是土壤重量含水量,有恒温箱烘干法、酒精燃烧法、红外线烘干法等,恒温箱烘干法一直被认为是最经典和最精确的标准方法。即取土样放入烘箱,烘至恒重,此时土壤水分中的自由态水以水蒸气形式全部散失掉。再称重量,从而获得土壤水分含量。烘干法的优点是就样品本身而言结果可靠,是土壤水分测定的基本方法,也是检验其他测定方法优劣性的常用方法。但它的缺点也是明显的,取样时会破坏土壤深层,且取样困难,定点测量时不可避免由取样换位而带来误差,在很多情况下难以进行长期原位监测,且受土壤空间变异性影响也比较大。另外传统的测定含水量的恒温箱烘干法费时费力(需8小时以上),还需要干燥箱及电源,不适合野外作业。采用酒精燃烧法,由于需要翻炒多次,极为不便,不适合用于细粒土壤和含有有机物的土壤,且容易掉落土粒或燃烧不均匀而带来较大误差。红外线法测定精度虽高,但需要专门的仪器。(2)射线法-中子仪法。中子仪法是将中子源埋入待测土壤中,中子源不断发射快中子,快中子进入土壤介质与各种原子离子相碰撞,快中子损失能量,从而使其慢化。中子法十分适用于监测田间土壤水分动态,套管永久安放后不破坏土壤,能长期定位连续测定,不受滞后作用影响,测深不限。中子仪还可与自动记录系统和计算机连接,因而成为田间原位测定土壤含水量较好的方法,并得到广泛应用。需要田间校准是中子法的主要缺点之一。另外,仪器设备昂贵,一次性投入大。中子法对土壤采样范围为一球体,这使得在某些情况下测量结果会出现偏差。此外,中子仪还存在潜在的辐射危害。(3)介电特性法——时域反射仪法(TDR)。时域反射仪法(TDR)是一种确定介电特性的测定方法。与土壤中的固体颗粒和空气相比,水的介电常数在土壤中处于支配地位,因此土壤水分含量越高,介电常数值就越大,沿波导棒的电磁波传播时间就越长,通过测定土壤中高频电磁脉冲沿波导棒的传播时间后再计算出传播速度,进而就可以确定出土壤容积含水量。时域反射仪法(TDR)克服了中子仪的若干缺点,它测定的精度较高,无放射性且适于长期定点观测。但目前,其价格仍较高。(4)遥感法。遥感法是一种非接触式、大面积、多时相的土壤水分监测方法。土壤水分的遥感取决于土壤表面发射或反射的电磁能的测定,而土壤水分的电磁辐射强度的变化则取决于其电介特性或温度,或者这两者的组合。微波遥感虽具有全天时、全天候、多极化和一定的穿透特性等优点,但由于影响土壤水分变化的因素较多,因而遥感监测土壤含水率仍是农业遥感中的一个难题。最有效的途径应该是多种遥感方法并用,发挥各自的优点,比如利用可见光和近红外信息估算植被覆盖,用主动微波估算粗糙度,据此由被动微波资料研究土壤水分的综合遥感方法。
二、土壤水分研究现状分析及研究展望
(1)土壤水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农学家、水力学家、生态学家、环境学家、气象学家等在土壤水的研究中都进行了有益的研究,但应用性的各学科的联合研究并不广泛;目前对土壤水分运动的机理性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由于土壤水问题比较复杂,对于机理性研究仍需不断深入。就国内而言,我国的土壤水研究工作起步较晚,但取得的成就却是显著的,在土壤水分测定的研究工作中,国内科技工作者通过不懈的努力取得了许多进步,但还是与国外先进技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2)研究展望。随着人口、资源与环境成为可持续发展的3大热点,与之密切相关的土壤水研究亦必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下向纵深发展。土壤水分研究涉及土壤学、农业气象学、植物生理学、水力学、环境学、生态学、地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联合研究是未来土壤水分测定研究的发展趋势;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不断日益严峻,土壤中的溶质运移、污染物的扩散稀释、优先流等理论研究将受到关注。基于不同陆面过程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研究将是一个主要研究方向;出于对宏观与全局研究的需要,遥感技术将更广泛地应用于探讨点、面和区域的土壤水特点、相应的尺度效应和尺度转换等方面;土壤水分的测试仪器将更为精密,土壤水分的动态基理性研究将更加深入,以农业节水和高效用水为中心的土壤水与作物关系研究将广泛开展;土壤水分测定仪器将会向高精度、分布式、智能化方向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土壤水分测定方法编写组.土壤水分测定方法[M].水利电力出版社,1986
关键词:电力污染 电磁工程学
《现代电力与电力污染》这个题目是现代工业引起环境污染这一现实引伸出来的。电能或电力是公认的清洁动力。但众所周知,它也存在着污染。在电能的形成过程中,如火力发电厂的烟气、灰渣造成的常规环境污染、核电站可能造成的核辐射污染,大型水电站的建设可能出现的生态平衡问题等等。电能形成后,在传递、变换过程中电磁波辐射造成的环境污染等等。
电能已成为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随着电磁能利用范围的扩大与利用能量的日益提高,存在于地球上的电磁波不断地增强而且频带极宽。这种电磁波与宇宙杂波相比较,对人类的社会生活和国民经济有着巨大的影响。它不仅直接影响到各个领域中电子设备的正常工作,使之信息失真,控制失控,更为严重的是,在大强度电磁辐射长期作用下,可使生物的生理、生态受到影响和危害,影响人的健康和活力。这也造成了环境污染,即所谓电磁烟雾。
电磁烟雾以及由电磁烟雾引起的电磁污染问题,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研究并运用工程技术手段来解决电磁干扰与危害问题,力图减少或消除污染。早在1903~1904年,瑞士在铁路部门就测出交流系统对电话的明显干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美国电机工程师协会(mEE)就制定了“波形标准”,1919年就算出了“电话干扰系数”来度量电力系统对电话的干扰。1934年成立了“国际无线电干扰特别委员会”(CISPR)。这个委员会下设A、B、C、D、E及F六个分委员会,分别研究与此有关的六类对象与内容,即检测方法、检测仪器;高频设备检测标准;高压线、发电站、变电站及其它电源;内燃机车、专用电气设备;电视机、收音机;其它家用电器。
CISPR建立后,首先在测定方法、干扰标准与抑制技术上,进行了长期的研究,重点探讨了电子设备与电气设备处于共存、互不干扰的条件,并取得了进展。
1958年一个名叫射频干扰组(Group on Radio Frequency Interference,即C-RFI)的组织将电力与电子工程师协会(即IEEE)所命名的电磁兼容性组(Group on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即G--EMC)的机构叫做无线电干扰。1964年又将G---EMC改为EMC。然而,几经推敲后,将“电磁廉容性”扩展到更加广泛的领域之中。同时将EMC作为电子装置与电力设备互不干扰相互共存的专用语了。
随着电磁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研究的深入与发展,解决的工程技术手段的进展、发展与完善,近二三十年新创立了一门边缘学科“环境电磁工程学”或“环境电磁兼容学”,在电磁与电磁控制领域内进行广泛而深入地研究与探讨。
环境电磁学的研究内容,根据IEEE的G--EMC学报的概括,为(1)研究电磁检测方法和防止电磁干扰技术,以及有关仪器、仪表及设备的使用技术;(2)研究电子设备的灵敏度、衰减度以及兼容技术;p)研究若干干扰源及其特性。又如怀特(White)所著
(一)研究由于电磁能的利用范围不断扩大和不断发展带来的变化;
(二)研究电磁辐射在环境中的分布特点与规律,电磁与高温、高湿、放射性等多项的作用;
(三)研究电磁场对人体的危害和对武器装备、可燃性油、气类等的潜在危险性;
(四)研究电磁辐射所引起的工业干扰及其干扰特性;
(五)研究电磁场强度测定仪器、标准计量理论以及检测方法与操作技术;
(六)研究电磁和谐条件,制订工业干扰与辐射安全卫生标准;
(七)研究电磁辐射作用区域,探讨电子敏感仪器、导弹等武器装备以及燃性油的安全放置位置与距离;
(八)研究抑制技术与防护方案;
(九)研究与上述内容相应的理论。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就电力系统而言,电磁污染,相应的电磁环境学研究的是电力设备对周围电子设备的影响与防护。
本文讲的“电力污染”与相应这一问题提出的“电力环境”这一概念是指电力系统内部(包括电力用户的用电器具)某些元件产生的污染对与系统相连接的电气设备(通过地相连接的金属管道及构件)的影响与防护,以及对周围通信系统的干扰与影响。
现代电力的超高电压,特大电流形成强大电磁场对环境的污染日趋严峻了。这是电磁环境工程学的任务。电力工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情况、出现了新的污染。
一、机电设备容量增大,应用广泛,节省材料变得十分有意义,如铁芯正常工作点选得比较饱和,设备工作于十分接近非线性状态。
二、电能的使用范围扩大,电力用户中涌进了大量的冲击、非线性负载及不平衡负荷,如电弧炉、电焊、电气化铁道等。
三、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力用户采用了大量时变控制的非线性元件,晶闸管自从1957年问世以来,由于它独特的优点,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逐渐取代了水银整流器,到七十年代就只用采半导体整流器了。除此之外,在逆变、变频和交流电压调整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使电力变换技术与控制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目前在各工业、交通部门及家用电器都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首先大功率整流装置既提高了变流效率,又提高了电解产品的质量,因而首先得到了发展。其次,在交流调速技术上广泛使用,如在风机、水泵类负载中用晶闸管串级调速技术,已是一项节电效果比较显著的措施。晶闸管脉冲调速的机车、晶闸管调速的矿山提升设备,隔爆型充电设备等的半导体装置,均因其安全、可靠、节能、便于控制等优点正在矿业部门广泛采用。晶闸管调压器和调功器与常用电磁型的同类产品比较,它具有节能、维修量少、运行可靠等优点,故已广泛应用于民用工业、机杨调光、国防设施等。为了改善电炉冶炼的负载特性,提高电炉冶炼的效率与冶炼产品质量,近年来发展了直流电弧炉,直流精炼炉也采用晶闸管换流装置。此外在金属轧制、轻纺、制糖、水泥等行业中的交直流拖动系统都广泛采用晶闸管。据1981年日本电力协调研究会对九个电力公司的调查,电力半导体装置所占负荷的比重已达总负荷的73%。我国国务院、国家科委已把推广使用电力电子技术作为我国的技术政策之一,这意味着我国供电系统的负荷已日趋非线性化与时变化。
四、新的发电方式与贮能方式的推广使用,输电技术的进步,控制方式的完善,非线性元件必将成为电力系统的主要组成元件。例如,为了克服机械整流的缺点,提高同步发电机的控制性能,已广泛使用静止励磁装置,并正在研究交流励磁的同步发电机异步化;为了改善电压调整率,提高系统的静态和暂态稳定,降低过电压,减小电压闪变,对次同步振荡进行阻尼,减小电压和电流的不平衡,推广使用静止补偿器实施电力系统无功控制。
新型发电方式,如磁流体(Magnetohydrodynamic—MHD)发电,电气体(Electro-Fltid Dynamic—EFD)发电,燃料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如利用海洋的海水温差发电、大规模潮汐发电和海流发电;大型水电站的低水头或低频率(施工期提前)发电等都存在换流问题。新型贮能电池,电解装置一氢一燃料电池(容量已达107千瓦小时),超导电能存贮系统(SMES),采用超导线圈将电能以电磁方式存贮,其换流装置在贮能时作整流器用,在供电时作逆变器运行。
高压直流输电因其独特的优点将会在电力系统中进一步发展使用。它不仅可作远距离大功率输电,它还可用于海底电缆送电;不同额定频率或相同额定频率非同步运行的交流系统之间的连络;用地下电缆向用电密度高的城市供电,系统互联或配电网增密时,作为限制短路电流的措施等等。
五、现代技术装备,要求高质量的电能,电能质量,包括电压、频率与波形。电能的质量不仅直接影响用电器具的使用效能,而且它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以及我国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许多电气设备(包括电子仪器)为适应电能质量的低下而增设的技术措施不仅降低了设备的使用效率,而且使成本大大提高。
大量非线性元件引人电力系统,使系统电压波形及电流波形发生畸变。波形畸变给产生畸变波形电流的装置自身、与其相接的其它装置以及电力系统运行都带来不良影响,这些不良影响或危害可以归纳为以下八个方面:
1、激发谐振,引起破坏性的过电流与过电压;
2、产生附加功率损耗,降低效率;
3、引起发热,加速绝缘老化,缩短设备使用寿命;
4、使测量仪表误差增加,影响监控效果与经济效益;
5、使自动装置失灵,控制失控,使设备不能正常运行;
6、使继电保护不能正确动作一误动或拒动;
7、大的有功和无功冲击,造成电压和频率的大幅度波动,将会造成负载,甚至系统的不稳定;
8、电压闪变,恶化工作环境,有害人体健康与工作效率。
这些影响已经严重影响电力用户和供电网的正常工作,并已造成了严重的损失。电压及电流波形畸变最早是由整流器引起的,这种整流器引起的畸变通常都是工频周期的周期性畸变。这类畸变波用傅里叶级数分析最为方便。傅里叶级数把周期畸变波分解为与畸变波频率相同的及无穷多与该频率成整数倍的正弦分量。这些正弦分量就是我们常称的“谐波”。把畸变波引起的危害称为“谐波污染”。这类谐波是电力的电压和电流的谐波。我们把它称为“电力谐波”,习惯上也把谐波污染称作“电力污染”。
从近年来国内外的文献看来,电力污染的概念已经大大扩展了,如急剧变化的负载形成的有功和无功冲击带来的电压急剧变化,有功、无功平衡,电压闪变;不平衡负载引起的负序,零序电压和电流……都被列入电力污染的范畴。
近十几年间电力谐波的研究,更准确一点说电力污染的研究,已经超过了电力系统(习惯上)的范畴,渗透到了电工理论、电网理论、电力电子学、电气技术、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技术、系统仿真、控制理论与控制技术等其它学术领域。并已形成自己特有的理论体系、分析研究方法、控制与治理技术、监测方法与技术、限制标准与管理制度。通过这些研究与实践,一门新的边缘分支学科正在形成。这门新学科与研究电力污染产生的物理机理和分析方法;电力污染的测量技术、信息处理与监控系统;危害的机理、范围及可容度;控制、消除或抑制的措施等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理论与技术问题。这门新学科的雏形已经可以从近年出版的一些论著中看到。
近一段时期以来,对于电力污染的研究,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污染源模型的建立以及提高模型的精确度,重点在非理想状态下的模型与随机性模型。
2、提高供电系统模型的精度。电力污染与其它污染相比有个突出的特点,与供电网关系十分密切。畸变波及暂态波在电网上传播取决于电网参数,它可使畸变受到抑制,也可使畸变放大。模型考虑了不同频率电流下的电阻、电感,计及驻波效应的长线模型,计及布置不对称的三相网络模型等。
3、把在网络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网络分析法有效地利用于谐波分析,把频域分析与时域分析结合起来,从傅里叶分析发展到小波分析,把确定性分析与随机分析结合起来。在设计与计算上更有效地采用最优化方法。
4、在测量方法与测量技术上有了较大的发展,已开发了新型测量仪器、监测系统、并向多功能、智能化方向发展。
5、在研究污染影响及设备可容度的基础上,制订并完善了一批限制标准与管理法规,并正在组织贯彻执行。如我国在《电力系统谐波管理暂行规定》的基础上,先后制订了《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及《电能质量标准电压允许波动和闪变》等国家标准。
6、在污染治理上,提高电能质量,继续改善原有治理方法与手段的同时,开发新的装置并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如基于闭环控制的自动调谐滤波器,并联滤波器与串联滤波器配合使用,无源滤波器与有源滤波器结合组成的混合补偿装置可以起到取长补短的效果,把波形补偿与相位补偿结合起来;将常规静止无功补偿(SVC)、滤波器与动态功率补偿滤波器(DPF)结合起来可获得非线性、非周期复杂畸变的最优控制,使功率因数为1,谐振最小,电压稳定,负载最优。这样就将污染治理与电网运行控制结合在一起了。
7、有关电力污染及电能质量的新理论,概念、定义有了新发展,对一些问题和术语进行了讨论。
基本结论:电力污染随着现代电力的发展不断出现并日趋严重。电力污染与系统关系密切,实质上是电能质量问题,涉及面广,具有独特的复杂性,难于认识并难于治理。电力污染也随着技术的发展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并最终将与电网运行控制结合起来。电力污染的理论发展与实践,逐步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与工程实践,并因此而形成一门新的边缘分支学科一电力环境工程学。
参考文献:
1 吴竞吕编著,供电系统谐波,中国电力出版社,1998年;
2 陆廷信编著。供电系统中的谐波分析测量与抑制,机械工业出版社,1990年:
3 张一中等编著,电力谐波,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年;
4 赵玉峰编著,环境电磁工程学,化学工业出版社,1982年;
5 钱学森、宋健著,工程控制论,科学出版社,1960年;
6 j.Arrilaga,Power Sysr~rn~oaicsJolm~Vilcy&Som.1985;
【关键词】土壤氡浓度;测定;影响因素
1. 前言
(1)氡是一种来源于岩石和土壤的放射性气体,很容易聚集在地下矿井或房屋等密闭环境中。土壤中氡渗入被认为是普通室内氡污染的主要来源,一般占室内氡的60%左右。氡与肺癌的关系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发达国家进行的室内氡与肺癌关系提供证据表明,普通公众的许多肺癌都是由氡引起的[2]。因而,在民用建筑工程勘察设计阶段,进行场地土壤氡浓度测定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2)我国以环境氡为目的的调查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主要开展区域放射性调查与室内氡调查相配合的工作。针对日益突出的室内空气质量问题,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02年1月1日开始实施《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2010)。其中明确规定(强制性条文):新建、扩建的民用建筑工程设计前,应进行建筑工程所在城市区域土壤中氡浓度或土壤表面氡析出率调查,并提交相应调查报告。未进行过区域土壤中氡浓度或土壤表面氡析出率测定的,应进行建筑场地土壤中氡浓度或土壤氡析出率测定,并提供相应检测报告[1]。
图1RAD工作原理
2. 土壤氡浓度测定方法和仪器
2.1测量方法。
(1)在测量之前,应根据工程勘察范围确定检测点数,以10m作网格布点。详细记录工程名称,工程地点,工程类别,测试点布设图,成孔点土壤类别,现场地表状况,测试前24h以内工程地点的气象状况。
(2)在每个测试点,应采用专用钢钎打孔,孔的直径宜为20mm~40mm,孔的深度为500mm~800mm。成孔后,应使用头部有气孔的特制取样器,插入打好的孔中,取样器在靠近地表处密封,并于测氡仪连接进行检测。
2.2检测仪器。
采用美国RAD-7测氡仪(带土壤测氡配件)进行现场测量。仪器工作原理是以频谱分析静电聚集后的α粒子,根据内置的刻度系数转换成氡浓度。最后从液晶屏上翻看或从打印机打印出检测结果,如图1。仪器每年要进行一次刻度校正。
4. 测定实例(嘉兴市看守所迁建工程测定实例)
4.1建筑物场地概况及工程类别。
拟建工程场地位于嘉兴市南湖区某镇,该场地地处长江三角洲冲湖积平原,场地平整。据该场地岩土工程勘察资料,建筑场地土壤以表层填土层和第四系沉积土为主。工程勘察探明,建筑场地内没有断裂构造带。该工程拟建物包括6F办公楼、训练房、1-2F监舍、食堂及武警辅助用房等,属于Ⅱ类民用建筑工程。
4.2测试过程和方法。
(1)本次测试范围与原工程地质勘察范围相同,按10m间距作网格状布点,共布置223个检测点,采用专用钢钎打孔,孔径25~30mm,入土深度600~800mm。测试时间一般在每天8:00~17:30之间进行,天气晴,气温9~23℃,相对湿度小于90%。
(2)本次测试采用目前国内先进的RAD多功能氡检测仪(由美国进口),现场实测。测试时采用头部带有气孔的特制采样器,插入预先打好的孔中,模式设置为嗅吸模式,每个点设置两个循环周期,检测时间5min,停机后记录两个循环的平均值和不确定度,取该平均值作为该点的土壤氡浓度。为了确保残留气体被完全置换干净,保证数据的准确可靠,选择10min为检测平衡时间。逐点测量土壤中氡浓度,并及时做好记录。
4.3结果与评价。
场地土壤氡浓度测量结果如表1所示。
5. 影响因素分析
由于土壤氡浓度测定之前尚无国家标准,GB50325-2010附录E是根据核工业
行业标准《氡及其子体测量规范》EJ/T605-91及18个城市土壤氡浓度水平调查的体会,结合工程实际提出的一个概要。为了提高检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可采取以下措施:
(1)检测工作开始前,应对检测仪器进行比对和核查,观察仪器数据是否有异。
常变化,以确定仪器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必要时可使用α标准源。定期对仪器进行校准、检定以及期间核查。
(2)每一检测点可进行多次测量,降低数据的不确定度。
(3)周围环境里的电磁辐射等因素可能造成数据的异常波动,测试人员应能根。
据经验判别,必要时进行复测。难以辨别时,对同一点多次检测或用多台仪器进行比对。
(4)测氡仪内干燥剂对氡浓度的影响。通过现场实验,干燥剂变色程度的差异。
对氡浓度测定结果影响显著。干燥剂全部为蓝色与全部变色的结果最大相差50%以上。实验结果表明,干燥剂受潮测定结果偏低。一般情况下,干燥剂变色50%考虑更换。
(5)土壤的湿度对测定也有影响。一般雨前测定比雨后测定要高,主要原因是。
雨水向土壤内渗透时,易溶于水的氡被驱赶到土壤深度,同时雨水使土壤表层密度增加,阻碍了土壤中氡向地面扩散。所以一般雨后等场地比较干燥后再测,不能机械按规范规定雨后24h进行,因为也会遇到实际场地遭遇地下水较浅或排水不畅导致的积水。
6. 结论
(1)目前浙江省还没有进行统一的区域土壤氡浓度水平调查,有土壤氡浓度背景资料的城市仅有杭州、金花、温州、绍兴、宁波[3]。这对建筑工程的选址及防氡、降氡都不利,因此需要对建筑场地土壤氡浓度进行测量。《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2010)对测量有指导性作用。
(2)工程勘察设计是工程建设的第一步,在工程勘察设计中较好的贯彻执行规范对土壤氡浓度的控制要求,才能尽可能降低土壤氡浓度对室内氡浓度的影响,有利于以后施工及验收工作的进行。
(3)土壤氡浓度测量结果评价应结合场地工程勘察探明的地下地质构造特征以及区域放射性资料,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氡措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2010[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1.
[2]王喜元.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1.
[3]王喜元.朱立.吕磊.王志龙.范光等.中国土壤氡概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石墨炉;原子吸收法;实验研究;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O6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7-0224-01
1 引 言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人们对于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关注。镉是一种金属元素,它广泛的存在于土壤、水等环境中[1-2],当环境中的水或事物等被镉污染后会对人体造成很大的危害。所以镉污染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可忽视,其中水质常规检测镉元素毒理指标更是涉及大众安全的重中之重。水中镉的测定方法有石墨炉原子吸收法和火焰原子吸收法,石墨炉原子吸收法作为一种测定微量元素精密的仪器分析方法,由于其灵敏度高、进样量少的优点,所以水中对于微量镉的测定,一般选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
2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水中镉含量实验前期准备
2.1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原理
将样品注入石墨管,用电加热方式使石墨炉升温,样品蒸发离解成原子蒸汽,对来自光源的特征电磁辐射产生吸收,将测得的样品吸光度和标准吸光度进行比较[4-5],确定样品中被测元素的含量。
2.2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热电iCE3000原子吸收光谱仪,石墨炉和自动进样器(带自动稀释功能),普通石墨管,背景校正装置及其他有关附件,FA-2204B型电子天平玻璃仪器等。
2.3 实验试剂
硝酸(优级纯);硝酸钯(优级纯);硝酸钯溶液:称取硝酸钯0.108g溶于(1+1)硝酸,定容至500ml,则含Pb10μg/ml;镉标准溶液:100mg/L储备液(国家标准物质中心),配制成1mg/L的镉标准使用液;去离子水;氩气(纯度不低于99.99%)。
2.4 标准工作曲线
用镉标准使用溶液用0.2%硝酸稀释配制浓度为2.0μg/L镉标液。用2.0μg/L的镉标准溶液作为主标准,仪器智能稀释成0.00μg/L,0.1μg/L,0.2μg/L,0.5μg/L,1.0μg/L,2.0μg/L,绘制标准曲线,呈良好线性关系。
3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水中镉含量实验过程
3.1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注意事项
石墨炉是按照干燥、灰化、原子化程序升温和采用惰性气体保护,因此,选择合适的干燥、灰化、原子化、净化温度是做好石墨炉原子吸收检测分析所必须的。
干燥阶段是低温加热过程,其目的是蒸发掉样品中的溶剂或含水组分,干燥结果直接影响分析结果的重现性。一般而言,干燥温度应稍高于溶剂的沸点.
灰化的作用是在待测元素没有明显损失的前提下蒸发共存的有机物和低沸点的无机物,以尽可能的消除或降低基体及背景吸收干扰。所以石墨炉原子吸收测定中灰化过程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过程。如果灰化温度太低,干扰基体的去除和分离不完全,温度过高可能会使待测元素挥发有所损失,需认真选择。
原子化温度是通过加温使分析试样由分子状态变成原子状态的温度。其选择的原则是在保证获得最大原子吸收信号的前提下使用较低的温度。原子化温度太高,会影响原子化器的寿命,石墨管容易烧坏。原子化温度太低,不能实现理想的原子化,会影响灵敏度并可能产生分析误差。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水中镉时,样品中基体参加原子化过程中气相反应,使被测元素的原子对特征辐射的吸收增强或减弱,产生干扰。使用基体改进剂对于抑制干扰有一定作用。
3.2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实验步骤
用2.0ug/L的镉标准溶液测试5次,固定灰化温度和原子化温度,每次分别加入0.0μg,0.5μg,1.0μg,2.0μg,4.0μg,5.0μg基体改进剂,比较在加入不同量的基体改进剂以后的吸光度值。随着改进剂加入量的增加,样品吸收强度和背景吸收强度变化趋于稳定,继续增加改进剂的加入量,使得空白值偏高,信号出现漂移。本实验在相同条件下加入2.0μg基体改进剂信号值最稳定。
同样选用2.0μg/L的镉标准溶液测试,固定原子化温度,进样量20μL,加入4μg的基体改进剂,改变灰化温度,灰化温度在200℃~500℃变化时,溶液吸光度发生变化,灰化温度为300℃时溶液的吸光度最大。随着灰化温度的提高,被测元素损失趋势增加,吸光度降低。因此300℃定为实验灰化温度。固定灰化温度300℃,原子化温度在800℃~1100℃变化时。原子化温度越高,其吸收强度越大到900℃时,强度变化趋于稳定,表明镉的原子化在温度达900℃时基本完全,考虑到石墨管寿命等因素,故选择900℃为实验原子化温度
新建实验方法,设置试验参数。调整光路,安装好自动进样器,准直进样针、净化管路、清洗石墨管、开始分析。
测试标准系列溶液,加入4μg的基体改进剂,得到标准工作曲线,在0.0μg/L~2.0μg/L范围内呈现良好线性,线性方程y=0.03312x+0.0016,相性相关系数0.999。
4 实验影响因素分析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镉元素时的线性相关系数精密度和准确度较高,但任何实验研究都存在误差和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水中镉含量也不例外:
水样中存在一些元素可能会对实验产生干扰:钴,铬,铜,汞,铁,铅,锰,镍,锌,钾,钠,钙,镁,硫酸银等。
干法灰化是物理方法,靠的是温度灰化,虽然已完全形成灰分,但是观察消化液有一定浊度和微细颗粒,消化不完全,残留有微量碳及有机物,对原子吸收光谱有影响,造成实验干扰。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镉过程中基体干扰比较严重,主要发生在灰化和原子化阶段,可用硝酸钯做基体改进剂,消除基体干扰。
本实验是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对水中镉含量进行测定,因此石墨炉原子吸收仪仪器自身的计量性能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另外,在曲线配制等过程中所使用的玻璃器皿等也是实验影响因素。
背景干扰是原子吸收测定中的常见现象,背景吸收通常来源于样品中的共存组分及其在原子化过程中形成的次生分子或原子的热发射,光吸收和光散射等。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中,必须注意背景以及其他影响因素引起的对测定结果的不确定性。
5 结论
由于镉的毒性很大,所以镉已被列为生活饮用水中的毒理学指标之一。因此,测定水中镉的含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实验前期准备,样品前处理方法,实验条件,标准曲线及样品测定的控制、实验步骤作一个讨论和综述,并且分析研究了影响该实验准确度的相关影响因素,为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水中镉含量研究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陈志慧.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水中镉.广东化工,2010,37(4):185-189.
[2] 袁秀金,黄宏志,罗勇,等.湿式消解法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大米中镉含量[J].广东农业科学,2010(8):240-241.
[3] 李攻科,张展霞,杨秀环.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中有机基体改进剂消除海水基体干扰的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1995(3):91-96.
工农业的快速发展,给我国的地表水、饮用水、海水、土壤、空气、生物多样性、电磁辐射等方面都带来了一定的不良影响,为了确保人们能够饮用干净的水源、呼吸清闲的空气、放心地享受各种美食,就必须切实做好对工农业在生产生活当中所产生的废物的处理工作,妥善处理好各种可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污染的污染源。作为环境管理体系当中的重要一员,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必须面向环境监测的现代化需要,以完成对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重点污染源及其排放量、环境质量的变化原因等问题的科学探索为目标,全面提升我国的环境监测水平。
1、从基础理论、技术规范、质量评估、质量管理、分析方法、技术路线等六个方面入手,切实创建和完善适用于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监测技术系统。具体内容包括了对监测系统的科学内涵、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的明确,以制定我国应急监测的技术路线与实施模式。
2、一个系统化的国家级环境监测网络包括了对空气、地下水、土壤、固体废物等监测业务网络、信息传输和在线监控网络等监测信息网络及以国家、省、市、县四级管理为基础的监测管理网络,在实际操作当中,只有切实加强这三个环境要素的的环境监测,才能更加有利于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3、加强对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的研究。有机污染的来源、负荷、危害及影响情况不清,技术不配套,人员水平差、缺乏经验。我国即将颁布重点控制有害化学品79种类,累积100多种化合物,急需建立监测方法,开展污染调查与研究。
4、加强对突发污染事故预警监测系统的研究。环境监测担负着核污染、化学污染反恐和环境应急监测的职责。针对突发污染事故。如何事前预防、事中快速响应、事后风险评价监测,总体缺乏技术支持系统。
5、加强对室内污染物现场快速测定方法的研究。室内污染监测面广量大,但监测方法大多不适合现场快速动态测定,且分析成本高,这是面临的新领域。
6、加强11类空气和水质便携式监测仪器设备的研制、野外简易快速分析法以及自动连续监测系统的研究。重点研制开发28类在线连续自动监测仪器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在线连续监测系统,研制浮标式水质自动监测系统、机动车排气激光光谱连续自动分析系统和其他特征污染物在线连续自动分析系统。
7、加强重点区域环境污染现状的监测调查研究。开展全国重点污染源排污现状监测调查研究,确定占全国排污总量65%以上的重点污染源污染物的排放现状,筛选我国环境优先污染物名录。开展环保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环境中PTS(PersistentToxicSubstances)的长期环境监测调查、环境安全性评价和污染防治对策研究。
8、加强对污染源总量控制和省界断面污染物通量监测的研究。“九五”开始对主要污染物实行总量控制,确定了12项指标,并将总量计划指标分解到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2004年起,开展七大水系省界断面污染物通量监测。
9、加强对生态监测的研究。我国生态监测刚起步,无实质性突破,没有一套成熟的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遥感遥测系统、图象解析系统,评价技术指标等亦不成熟。我国十五、十一五要发射灾害与环境监测小型卫星星座系统,急需作好技术准备。
10、加强环境标准国际化的研究。当前,我国环境标准国际化面临困境,既不能有效采用国际标准,也不能有效参与国际标准的制订,一般只停留在对国际标准征求意见上,缺乏将我国国家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的投入,难以建立有利于我国的技术壁垒。
11、研究并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研究并编写环境监测QAΠQC手册。重点完善空气和废气、地表水和污水、噪声环境监测QAΠQC手册;加强新的监测技术领域的QAΠQC研究,如连续自动监测、应急监测、流动监测等。
12、加强对环境污染与健康关系的研究。环境治理成本必须与人体健康挂钩分析,才能提出科学全面的治理方案;要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也必须说清污染对健康的危害和风险。
二、结论
关键词:甲醛;食品安全;测定
中图分类号:TS2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2)29-0179-02
1 甲醛的特定与使用现状
甲醛是一种毒性很强的、破坏生物细胞蛋白质原生质的物质,易溶于水和醇醚,其分子量小且沸点低,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在室温时极易挥发,并随着温度的上升挥发速度加快。甲醛可以改变一些食品的色感和味觉,甲醛对人的眼睛、鼻子有刺激性,对人体细胞功能损害较大,食品中甲醛进人人体后对肠道有刺激作用,可引起肺水肿,肝、肾充血及血管周围水肿,长期接触低剂量甲醛会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鼻咽癌、结肠癌、脑瘤、月经紊乱等疾病,甚至可能致癌。甲醛还能降低人体内超氧化歧化酶含量,使机体产生应激状态和脂质过氧化,从而引起组织细胞损伤和免疫功能下降,导致记忆力和智力下降等症状的出现。
正是由于甲醛浸过的食品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外观鲜亮,不易腐烂变质,于是有的不良商家在腐竹和米粉中过量使用甲醛次硫酸钠,以达到美化食品的外观和延长食品保鲜时间的作用,使食品表面看起来光鲜亮丽。例如腐竹经甲醛处理后,颜色黄中发白,色泽光亮且耐腐,煮食时有韧性、口感好。还有的商家在冷冻的海产品中加入甲醛作防腐剂,有关甲醛的另一个热点是啤酒中甲醛残留问题。啤酒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甲醛,但这和在生产中人为添加甲醛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事情。甲醛本身不是食品原料和食品添加剂,不仅不能用于食品中,也应明确不能用于初级农产品中。但据了解,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没有明确提出可使用的保鲜剂、添加剂范围和剂量,只是提出“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强制性的技术规范”。然而,相关的强制性技术规范并不十分明确。甲醛溶液最初是在水产品中发现的,现在山东省青州市一些部分蔬菜商贩使用甲醛溶液喷洒白菜进行保鲜,这一保鲜方式三四年前就已出现,青州以外的地方也在使用。而消费者往往根据食品的外包装来选择食品,这无形中增加了不良商家造假的动力,也对自身健康造成了伤害。为此,必须加强对食品中甲醛的检测力度。
2 食品中甲醛的检测方法
下面以水产品为例,对食品中甲醛的检测进行探讨。
2.1 定性筛选法
2.1.1 原 理
定性筛选法就是利用水溶液中游离的甲醛与某些化学试剂的特异性反应,形成特定的颜色进行鉴别。所需仪器有:组织捣碎机;10 ml纳氏比色管。所用化学试剂应符合要求:间苯三酚溶液。称取固体间苯三酚1g溶于10 ml氢氧化钠溶液中,此溶液临用时现配;4%盐酸苯胁溶液此溶液临用时现配;盐酸溶液,量取盐酸100 ml,加到
900 ml的水中;5%亚硝酸亚铁氰化钠溶液此溶液临用时现配;10%氢氧化钾溶液。
2.1.2 操作步骤
①取样。鲜活水产品:鲜活水产品取肌肉等可食部分侧定,鱼类去头、去鳞,取背部和腹部肌肉,虾去头、去壳、去肠腺后取肉,贝类去壳后取肉,蟹类去壳、去性腺和肝脏后取肉;冷冻水产品:冷冻水产品经半解冻直接取样,不可用水清洗;水发水产品:水发水产品可取其水发溶液直接测定,或将样品沥水后,取可食部分测定;干制水产品:干制水产品取肌肉等可食部分测定。
②试样的制备可直接取用水发水产品的水发溶液,进行定性筛选实验。将取得的样品用组织捣碎机捣碎,称取10 g于三角瓶中,加入20 ml蒸馏水,振摇30 min,离心后取上清液作为制备液进行定性测定。
2.1.3 测 定
①间苯三酚法:取样品制备液5 ml于10 m纳氏比色管中,然后加人1 ml1%间苯三酚溶液,2 min内观察颜色变化。溶液若呈橙红色,则有甲醛存在,且甲醛含量较高;溶液若呈浅红色,则含有甲醛,且含量较低;溶液若无颜色变化,甲醛未检出。同时做空白对照试验,该方法操作时显色时间短,应在2 min内观察颜色的变化,空白对照试验为试剂本色或淡紫色。水发鱿鱼、水发虾仁等样品的制备液因带浅红色,此法不适用。
②亚硝基亚铁氰化钠法:取样品制备溶液5 ml于
10 ml纳氏比色管中,然后加人1 ml 4%盐酸苯阱,3~5滴新配的5%亚硝基亚铁氰化钠溶液,再加入3~5滴10%氢氧化钾溶液,5 min内观察颜色变化。溶液若呈蓝色或灰蓝色,说明有甲醛,且甲醛含量高;溶液若呈浅蓝色,说明有甲醛,且甲醛含量低;溶液若呈淡黄色,甲醛未检出。该方法显色时间短,应在sIZ71Il内观察颜色的变化。
③注释与注意事项。以上两种方法中任何一种都可作为甲醛的定性测定方法,必要时两种方法同时使用;对阳性结果的样品,应进一步做定量试验;甲醛含量低,显色时间短,因此加人试剂后应注意观察颜色的变化情况。
2.2 定性测定方法
2.2.1 原 理
采用分光光度法来进行定性分析。分光光度法是基于不同分子结构的物质对电磁辐射的选择性吸收而建立的一种定性分析方法,其中常用的有乙酰丙酮法。乙酰丙酮法原理就是水产品中的甲醛在磷酸介质中经水蒸气加热蒸馏,冷凝后经水溶液吸收,蒸馏液与乙酰丙酮反应,定容后再检测,用分光光度计比色定量。甲醛与乙酰丙酮反应的特异性较好,干扰因素少,酚类和其它醛类共存时均不干扰,显色剂较为稳定,适合高含量甲醛的检测。所需仪器有:分光光度计;圆底烧瓶;200 ml容量瓶;组织捣碎机;蒸馏液冷凝、接收装置。所需试剂有:磷酸溶液,100 ml磷酸加到900 ml的水溶液中,混匀;乙酰丙酮溶液:称取乙酸按25 g溶于100 ml蒸馏水中,加冰乙酸3ml和乙酰丙酮4 ml混匀,储存于棕色瓶;0.1 mol/l碘溶液;碘化钾溶于2 ml水中,加人12.7 g碘,待碘完全溶解后,加水定容至1 000 ml,移入棕色瓶中,暗处储存;1 mol/l氢氧化钠溶液。硫酸溶液;0.1 mo1/l硫代硫酸钠标准滴定溶液;淀粉溶液等。
2.2.2 操作步骤
①样品用组织捣碎机捣碎,混合均匀后称取10 g于250 ml圆底烧瓶中,加人20 ml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混匀,浸泡30 min。后加10 ml磷酸溶液后立即通入水蒸气蒸馏。接收管下口事先插入盛有20 ml蒸馏水且置于冰浴的蒸馏液接收装置中。收集蒸馏液至200 ml,同时做空白对照实验;准确吸取甲醛标准使用液0.2、0.4、0.6、0.8,10 ml于20 ml纳氏比色管中,加水至10ml;测定样液的制备:根据样品蒸馏液中甲醛浓度高低,吸取蒸馏液1~10 ml,补充蒸馏水至10 ml;于样品测定液和标准系列中各加入1ml乙酰丙酮溶液,混合均匀,置沸水浴中加热10 min,取出用水冷却至室温;以空白液为参比,于波长413 mm处,以1 cm比色皿进行比色,测定吸光度,绘制标准曲线。每个样品应做两个平行测定,以其算术平均值为分析结果。
甲醛含量=(查曲线结果×显色溶液的总体积)/(样品质量×样品测定取蒸馏液的体积)。计算结果保留2位数字。
3 结 语
总之,甲醛危害性极大,当前已经被非法使用于各个行业,尤其是在食品领域,这涉及到市民的健康。虽然目前对食品中甲醛含量有了统一的规定,但加强检测,控制食品中甲醛含量且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证,为此,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引起重视,重点考虑甲醛产生机理、甲醛控制技术和方法,还要考虑它的安全性,制定出科学的限量范围。
参考文献:
[1] 陈锡文,邓楠.中国食品安全战略研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2] 庚晋,周洁.甲醛污染的危害[J].建材产品与应用,2008,(5).
第1.0.1条为加强工业企业建设项目的预防性卫生监督,保证建设项目卫生预评价工作的质量,使工业企业的建设达到卫生要求,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促进生产发展,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所有新建、改建、扩建、续建及技术改造等工业企业建设项目(包括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资企业、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卫生预评价。
第1.0.3条卫生预评价是指卫生监督机构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卫生标准,对各工业企业建设的全过程进行卫生学审查与评价。
第1.0.4条卫生预评价的全过程包括工业企业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设计阶段的卫生审查,施工过程中的卫生监督检查、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及竣工验收中对卫生防护设施效果的监测和评价。
第1.0.5条各设计单位应严格按照本规范要求编写工业卫生篇章。
第1.0.6条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应严格按照本规范要求,对工业企业建设项目进行卫生预评价,保证建设项目中的一切卫生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即工业卫生“三同时”),以使之符合卫生学要求。
第二章可行性研究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2.1.1条本规范涉及的工业企业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4754-84《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中划分的类型分类。
第2.1.2条本规范可行性研究阶段卫生审查必须遵循城乡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的方针,对工业、居住、文教卫生、商业、仓储、运输等功能分区进行全面规划,防止或减轻工业污染因素对城乡的污染和危害,保护居民健康。
第2.1.3条工业企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必须设有工业卫生篇章。
第2.1.4条工业企业卫生防护设施所需费用应列入建设项目投资估算。
第2.1.5条工业企业与卫生防护设施有关的房屋建筑工程费用,应包括在建设项目建筑工程费用内。
第二节厂址选择
第2.2.1条根据工业企业建设项目生产过程的卫生特征、有害因素危害状况,结合建设地点的规划与现状,以及水文、地质、气象和人群健康状况等因素综合分析,依据我国现行的卫生、环境、保护、城乡规划及土地利用等法规、标准进行工业企业选址。
第2.2.2条厂址选择应防止工业粉尘、有害气体、工业废水、固体废弃物和物理因素等,对居民的生活、学习、文体活动环境的污染,保护居民身体健康。
第2.2.2.1条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应布置在当地夏季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有保证居住区受污染的机会最少。
第2.2.2.2条产生有害气体、恶臭、烟、雾、粉尘以及噪声、震动、微波辐射等工业企业,不得在居住区内和民住区边缘建厂。
第2.2.2.3条属于第一、二类开放型同位素放射性工业企业不得设在市区内。
第2.2.2.4条排放工业废水的工业企业不应在饮用水源上游建厂,防止工业废水的排放污染水源,保证下游最近取水点的水质符合地面水质卫生要求。
第2.2.2.5条固体废弃物堆放和填埋场应避免选在废弃物易渗漏、扬散、流失的场所以及饮用水源的近旁,防止污染水源和土壤。
第2.2.3条工业企业和居住区之间应设置足够宽度的卫生防护距离,按国家标准GB11654~11666及与此相关的国家标准实施。
第2.2.4条在同一工业区内布置不同卫生特征的工业企业时,应避免互相干扰。
第2.2.5条食品工业和精密电子仪表工业应设在环境洁净,绿化条件好,水源清洁的区域。
第三节总平面布置
第2.3.1条工业企业的生产区、生活区、居住区、生活饮用水源、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点、废渣堆放场和废水处理场,以及各类卫生防护、辅助用室等工程用地,应兼顾其各自的功能同时规划,布置原则应符合TJ36-79《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以及当地建设规划的要求。
第2.3.1.1条生产区宜选在大气污染物本底浓度低和扩散条件好的地段。散发有害物和产生有害因素的车间,应位于相邻车间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
第2.3.1.2条生产区总平面布置应根据工艺流程及各车间的生产特点,有害物质的毒性类别,有害因素的特征,结合地形、风向等条件,按生产性质及各车间的联系等因素分区合理布置。
第2.3.1.3条产生高噪声的车间与低噪声的车间应分开布置,主要噪声源应布置在厂区的边缘地带,应远离厂前区和生活区。
第2.3.2条在布置产生剧毒物质、高温以及强放射性装的车间时,同时考虑相应事故防范措施和应急救援设施和设备的配套。
第四节卫生防护设施
第2.4.1条产生有害物质的生产过程和设备,应尽可能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加强密闭和隔离措施,避免直接接触,采取远距离操作。
第2.4.2条根据生产工艺和有害物质物性,采取防尘防毒局部通风和全面通风措施,控制在有害物质的扩散,使车间空气中尘毒浓度达到卫生标准。
第2.4.3条从发生源经局部排气装置排出的有害物质必须通过设备处理后,才能排入大气,保证进入大气的有害物质浓度不超过已颁布的各类废气排放标准规定的限值。
第2.4.4条车间的防高温、防寒、防湿的技术措施应按TJ36-79《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执行。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作业地点温度、湿度符合规定的要求。
第2.4.5条尽可能选用低噪声、低振动的工艺过程和设备代替强振动、高噪声工艺过程和设备,如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采取消声、隔声、吸声、减振以及综合控制措施,符合国家噪声标准的要求。
第2.4.6条生产装置采用放射性同位素仪表时,在不影响仪器仪表性能的条件下,宜采用辐射强度和能量较低的放射性同位素作放射源,应密闭放置,并设安全标志。
第2.4.7条车间的放射卫生防护以及其它各种物理因素的防护,应按GB8702《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4702《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GB10437《作业场所超高频辐射卫生标准》、《微波辐射暂行卫生标准》、GB10435《作业场所激光辐射卫生标准》等规定执行。
第2.4.8条生活饮用水的水源选择、水源卫生防护及水质标准,应符合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
第2.4.9条工业企业的固体废弃物,应采取综合利用措施,对有害固体废弃物必须进行处理和处置,消除或控制其对人群健康的危害。
第三章初步设计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3.1.1条建设单位必须提供建设项目一般情况、设计说明书及图纸资料,其设计说明书中必须有工业卫生篇章,篇章的主要内容为:
a.设计中所遵循的国家及地方的卫生法规、标准、规范和规程。
b.建设项目的用途、生产性质、设计能力、使用的原材料、中间产品、产品,工艺流程,生产设备机械化或自动化程度。
c.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因素的种类、部位、存在的形态、主要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及危害的范围和程度。
d.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危害因素所采用的建筑设计和劳动卫生防护措施及其预期效果。但对于因工艺或设备本身存在的难以克服的困难或尚不能解决的技术问题,要进行说明并采取必要的个人防护措施。
e.根据生活特点和卫生级别、职工人数及构成,设置生活卫生设计,包括浴室、更衣室、休息室、女工卫生室、厕所、医疗室和工业卫生室及其设备。
f.写明用于工业卫生防护措施的经费概算及占工程投资总额的比例。
g.存在问题。
第3.1.2条凡不能可行性研究阶段而直接进行初步设计的建设项目,初步设计中须按第2.2.1-2.2.4条进行厂址选择的卫生学预评价。
第3.1.3条初步设计经卫生学预评价后,须由卫生监督部门签署卫生监督文书“建设项目设计卫生审查认可书”(附录D)。
第3.1.4条建设项目中用于卫生防护设施及生活卫生设施的经费,必须在初步设计中编制专项概算,列入建筑项目总概算内。
第二节总平面布置
第3.2.1条厂区总平面布置应作到功能分区明确。生产区应布置在当地夏季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厂前区和生活区面置在当地夏季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将辅助生产区布置在二者之间。
第3.2.2条建设项目的总平面面置,在满足主体工程需要的前提下,应将污染危害最大的设施布置在远离非污染设施的地段,合理确定其余设施的相应位置,避免相互影响和污染。
第3.2.3条生产区内应将热加工与冷加工车间分开,产尘的车间与产毒的车间分开布置,高噪声车间应布置在远离生活区的厂区边缘。
第3.2.4条产生职业危害因素的车间与其他车间和厂前区和生活区之间应设有一定的卫生防护绿化带。
第三节厂房和设备布局
第3.3.1条厂房建筑方位应保证室内有良好的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建筑物的间距一般不得小于相对两个建筑物中较高建筑物的高度。
第3.3.2条高温车间的纵轴应与当地夏季主导风向相垂直,当受条件限制时,其角度不得小于45度。
第3.3.3条产生强烈振动的车间应采取防止振动传播的措施,产生振动和噪声的车间墙体应加厚,隔音室的天棚、墙体、门窗应符合隔声吸声要求。
第3.3.4条产生电离辐射的放射性工作场所应设在单独建筑物内或建筑物的一端,并要有足够的建筑面积,按放射场所的有关规定布局。
第3.3.5条在同一厂房内同时存在尘、毒、物理因素等多种职业危害因素时,应根据不同职业危害的种类和程度分别布置,产生尘毒危害的设备应布置在车间的下风侧。
第3.3.6条能布置在车间外的高温热源,尽可能地布置在车间外当地夏季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不能布置在车间外的高温热源和工业窑炉应布置在天窗下方或靠近车间下风侧的外墙侧窗附近。
第3.3.7条采用局部排气罩的生产设备应布置在不产生干扰气流的位置,产生有害气体的各种工业用槽应靠近车间的外墙。
第3.3.8条产生振动、噪声、电离辐射或非电离辐射的设备应布置在车间的一端。
第3.3.9条多层建筑的厂房内,产生振动、噪声的设备应布置在底层,而产生高温或有害气体的设备则应布置在高层。
第四节卫生防护设施
第3.4.1条产生粉尘、毒物、物理因素及生产因素的生产设备必须采取有效的卫生防护措施。
第3.4.2条使用和生产新化学物质,必须提供完整的工艺流程和毒理学资料,以及相应的卫生防护设施资料。
第3.4.3条局部机械排风系统各排气罩必须遵循设计原则,罩口风速的大小需保证将发生源产生的尘毒吸入罩内。
第3.4.4条通风排毒、通风除尘和空气调节设计必须遵循GBJ19《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及相应的防尘、毒技术规范和规程的要求。
第3.4.5条通风系统的组成、管道材质、及其布置应合理,容易凝结蒸气和聚积粉尘的通风管理,几种物质混合能引起爆炸、燃烧或形成更为有害的混合物、化合物的通风管道应设单独通风系统,不得相互连通。
第3.4.6条产生粉尘、有毒物质或酸碱等强腐蚀性介质的车间,应有冲洗地面和墙壁的设施,地面应有坡向排水系统的一定坡度。
第3.4.7条产生噪声、振动的设备应用消声、吸声、隔声及隔振、减振措施,并根据噪声、振动的物理特性合理设计,使其符合GBJ87-85《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的要求。
第3.4.8条产生高频、微波等非电离辐射的设备应用良好的接地线金属屏蔽。
第3.4.9条设计中防高温和热辐射、防潮湿、防寒、防恶臭措施应按TJ36-79《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及相应的规范执行。
第3.4.10条车间采光照明应分别按BG50033《工业企业采光设计标准》和BG50034《工业企业照明设计标准》执行。
第3.4.11条设计中应有控制二次污染的措施,当使用循环风时,进风需经净化,进风中粉尘或有害物质的浓度不得超过该物质最高容许浓度的30%。
第3.4.12条在产生有毒有害气体、易燃易爆物质或易挥发性物质且可能泄漏或积聚的地方,必须设置固定或便携式检测报警仪器和事故通风设施。
第3.4.13条所在的职业危害因素经防护控制后均须在初步设计说明书中提出定量的预期效果。
第五节生活卫生设施
第3.5.1条新建企业职工食堂、托幼机构、浴室、卫生医疗机构符合相应的卫生标准要求。
第3.5.2条新建企业根据生产性质应设置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专业机构及应急救援设施和必要的仪器设备。
第3.5.3条车间应设置饮水设施,并应设置更衣室、休息室、厕所、女工卫生室,按车间卫生级别要求设置淋浴间。
第3.5.4条改建、扩建、续建项目中的生活卫生设施必须按TJ36-79《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要求实施。
第四章施工设施与施工过程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4.1.1条必须严格依照初步设计中的卫生要求与技术措施,进行施工设计。
第4.1.2条施工设计卫生预评价审查内容为总平面图、建筑、给排水、采暖通风空调及其它卫生防护设施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和系统图。
第4.1.3条卫生监督机构应将初步设计的评价意见填写在施工设计卫生学评价书中。
第二节总平面布置
第4.2.1条反映工业企业建筑群体场地水平的总平面图应包括总平面布置的建(构)筑物现状,拨建筑物位置、道路、卫生防护间距、绿化等内容,必须满足卫生预评价要求。
第4.2.2条建筑项目总平面布置分区内容应按照厂前区内设置行政办公用房、生活福利用房;生产区内布置生产车间和辅助用房。
第4.2.3条建设项目总平面布置应保持各车间的相对位置不互相影响,应把产生粉尘、有害气体、烟雾的车间布置在夏季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车间与车间之间的建筑间距应按照《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的相关条款执行。
第三节厂房设计和设备布局
第4.3.1条以自然通风为主的厂房,车间天窗设计应满足卫生要求:阻力系数小,通风量大,便于开启,适应季度调节,天窗排气口的面积应略大于进风窗口及进风门的面积之和,热加工厂房应设置天窗挡风板,厂房侧窗下缘距地面不应高于1.2米。
第4.3.2条车间操作台面的自然照度系数应不低于1.5%,建筑采光系数应为1:6。
第4.3.3条厂房车间照明的设计应依据GB50034《工业企业照明设计标准》,选定照明标准,选择光源,确定照明方式,并依照度计算设计灯具数量,容量及布置。
车间内发热设备应设计安装在车间下风侧天窗下方的部位,把操作岗位设计在热源上风向。
高温作业车间的选位与布置,其设计应按车间的长轴与夏季主导风向垂直,夏季主导风向与高温作业车间长轴的夹角不应小于45°
第4.3.4条寒冷地区的车间外墙、屋顶及多层厂房中各层楼板等围护结构,应有良好的保温性能,防止冬季室内出现结露现象,炎热地区热加工车间则应注意隔热要求和良好的自然通内。
第4.3.5条有毒作业车间的墙面、地面、柱子和天花板的表面应采用不吸收毒物的材料装修,加设保护层,方便清洗,防止有毒物质吸附;粉尘作业车间的地面应平整,不易积灰,便于清扫冲洗。
第4.3.6条噪声和振动的控制在声源控制的基础上,对厂房的设计和设备的布局需采取降噪和减振措施。
第4.3.6.1条噪声与振动较大的生产设备应安装在单层厂房或多层厂房的底层;对振动幅度大、功率大的设备应设计隔振基础。
第4.3.6.2条在工艺上允许远距离控制且噪声与振动较大的设备应设计隔室集中操作,将噪声源与操作人员隔开。
第4.3.6.3条噪声强度超过GBJ87-85《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的厂房,其内墙、顶棚应设计安装吸声层。
第四节防毒设施施工设计
第4.4.1条在同一车间布置散发不同有害物质的生产作业时,应把毒性大的与毒性小的作业岗位分开,并应把有害物质发生源布置在操作岗位的下风侧。在多层建筑内设置散发有害物质的生产作业时,散发有害物质的作业应置于多层建筑物的上层。
第4.4.2条贮存和计量有害物质的容器和反应过程中散发有毒有害气体设备上的尾气应引入有害气体回收净化处理设备,经净化达到排放标准后排放,如直接排入大气,应引至屋顶以上3米高处放空,若邻近建筑物高于本车间时,应加高排放口。
第4.4.3条车间全面通风换气量的设计,应按TJ36-79《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第34条的规定执行。
第4.4.4条可能突然产生大量有害气体或剧毒气体或窒息性气体有爆炸危险气体的作业场所,应设计事故通风设施,其通风换气次数不小于8次/时。
第4.4.5条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车间不宜利用循环风。采用热风采暖和空气调节的车间,其新风口应设置在空气清洁区,新鲜空气的补充量应达到30立方米/小时·人的标准规定。
第4.4.6条厂房内的设备和管道必须采用有效的密封措施,防止物料跑、冒、滴、漏,杜绝无组织排放。
第五节防尘设施施工设计
第4.5.1条依据车间扬尘作业点的位置、数量,设计相应的除尘设施,对移动的扬尘作业,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移动式轻便吸尘设备。
第4.5.2条车间内产生粉尘危害的生产设备应尽可能密闭化或设隔离操作室,最大限度减少操作工人接触粉尘的时间。
第4.5.3条粉尘作业车间应设置有效的通风除尘系统,对粉尘发生源应设计适宜的局部吸尘装置,经除尘器净化处理达标后排放。
第4.5.4条扬尘点局部吸尘罩的设计应符合卫生要求,其设计原则为位置适宜,罩型正确,风量适中,有足够的控制风速,确保达到高捕集效率。
第4.5.5条输送含尘气体的管道设计应与地面志适应夹角,如必须设置水平管道时,应在适当位置设置清扫孔,以利清除积尘,防止管道堵塞。
第4.5.6条按照粉尘类别不同,通风除尘管道内应保证达到最低经济流速,为便于除尘系统的测试,设计中应在除尘器及风机的前后设测试孔,测试孔的位置应选在气流稳定的管段处。
第六节生活卫生设施
第4.6.1条生活卫生用房的设计应依据TJ36-79《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规定设计。
第4.6.2条生活卫生用房的配置应按照卫生特征分级定位,应与产生有害物质或有特殊要求的车间隔开,应尽量布置在生产工人相对集中的地方。
第4.6.3条生活卫生用房应有良好的自然采光和通风。
第4.6.4条生活卫生用房的设计按照卫生特征分级确定,其平面设计应包括浴室,更衣室(内设外、内衣存外柜和工作服存放柜),缓冲通道、女工卫生室、厕所,对特殊工种应设除尘、消毒或烘干室。
第七节施工过程
第4.7.1条建设项目施工阶段的预防性卫生监督,应依据工程项目建设周期的长短,卫生防护设施施工情况具体确定。
第4.7.2条施工阶段预防性卫生监督的主要任务是以初步设计中的卫生审查要求和施工设计的图纸和资料为依据,掌握施工中卫生防护设施的落实情况。
第4.7.3条施工中凡涉及卫生防护,卫生布局等需要变更时,应由设计部门提出,经卫生监督部门复审,同意后以复审结论的书面形式通知建设单位。
第五章竣工验收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5.1.1条企业在建设项目全工艺试生产正常状态下,在验收前两个月,必须向卫生监督机构提出验收的申请。
第5.1.2条企业应按《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工业卫生监测评价申请书》(附录E)的内容和要求认真填写,并向卫生监督部门提交指定的图纸和资料。
第5.1.3条卫生监督机构到现场进行卫生学调查、职业危害因素的测试和评价。
第5.1.4条卫生监督机构出具《建设项目竣工卫生验收认可书》(附录F)。
第5.1.5条工业企业建设项目卫生学预评价费用,应在前期工作费项目中列支。
第二节现场调查
第5.2.1条卫生监督机构在接到企业《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工业卫生监测评价申请书》后,应在一个月内到现场进行卫生学调查。
第5.2.2条生产过程的卫生学调查包括了解生产工艺的企业过程呼确定生产中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
第5.2.2.1条化学因素(有毒物质,生产性粉尘):原料、半成品、中间产物、产品和废弃物的名称、生产和使用数量、理化特性、工人接触方式和接触时间。
第5.2.2.2条物理因素:高温、噪声、振动、照度、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等。
第5.2.2.3条生物因素: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致病病原体。
第5.2.3条生产环境卫生学调查:调查生产环境状况,车间通风,采光照明,除尘排毒通风系统,噪声及其它物理因素防护,高温作业防护和车间微小气候状况,以及相邻车间的影响,卫生辅助设施的配置是否符合卫生标准。
第5.2.4条调查建设项目是否严格按TJ36-79《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规定进行施工,是否落实各阶段设计审查时提出的卫生学预评价意见。
第5.2.5条测试点设置原则应根据职业危害因素特征和操作部位而定。
第5.2.5.1条化学因素的测试点设置原则见附录A。
第5.2.5.2条物理因素的测试点设置原则见附录B。
第5.2.5.3条生物因素的测试点设置原则,以动物的毛皮和羽绒为原料的加工业,在可能染菌的工序和部位进行采样检验。
第5.2.5.4条在确定测试点的同时应绘制职业危害因素测试点平面分布图,格式见附录G。
第三节现场测试
第5.3.1条测试条件:按设计时满负荷生产状况。
测试频率:按照劳动卫生学要求,连续采样测定三天,每日上、下午各一次。
每次同一点不同时间内测定,采样样品不得少于三个,测试结果取其算术平均值。
第5.3.2条测试方法:粉尘测定方法按GB5748《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的规定执行,毒物测定方法按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劳动卫生与职业病研究所主编的《车间空气监测检验方法》第三版标准方法以及有关噪声、局部振动、微波、激光、电离和电磁辐射等国家标准所规定的监测方法执行。暂无标准方法的,可参照国外方法,但必须加以说明。
第5.3.3条职业危害因素测定记录:尘毒作业测定记录、噪声测定记录、其它物理因素测定记录;职业危害因素测定结果报告,格式详见附录H、I、K、L。
第四节竣工验收标准
第5.4.1条评价标准分为:合格,基本合格,限期治理,不合格四级。其评价指标见附录C。
[关键词]环境监测;监测技术;发展
中图分类号:X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6-0387-01
引言
我国的环境监测起步相对比较晚,但如今也已初成规模,无论是环境监测能力、监测管理或是物质基础等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然而,就技术方面而言,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首先,环境监测技术已发展有生物监测、物理监测、生态监测、遥感、卫星监测等多种监测技术的监测体系。其次,环境监测仪器的生产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除了加大对监测仪器的生产的投资规模外,我国的环境监测仪器的生产技术与水平也日益提高,如油份测定仪、电磁波监测仪器等。而目前,我国重点开发的仪器主要有空气和废气监测仪器、污染源和环境水质监测仪器与便携式现场应急监测仪器等。
一、关于环境治理要求
1.1 实施科学的环境监测
实施科学的环境监测,才能使环境质量得以真实的反映,也才能对症下药,采取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首先,制定合理的监测因子,依据不同污染物产生的有害物质浓度,选取出现频度高、危害大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对象,力求以特征性指标取代综合性指标,使监测结果更科学、更真实;其次,强化连续、自动的监测形式,以准确、及时地对各种污染物的变化趋势和动态状况加以掌握;再次,重视毒理、生物学监测,使用毒理生物学来监测污染物对于人体的危害性及环境的污染,从而使有毒有害物质毒性能够客观的反映;最后,对监测数据进行有效的评价,当获得了大量的可信环境监测数据之后,依据监测数据背景进行相关性研究,做出有预见性、综合性的分析评价,并为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提供依据。
1.2 明确环境监测与治理的标准化
要想充分发挥环境监测在环保工作规范化中的支柱作用,首先应充分的认识到环境监测的重要性,环境监测是环保部门进行管理的依据,是做好环保工作的基础。随着环境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在关注化学污染的同时,也开始注意到辐射等物理因素造成的危害。这种危害的监测需要环境监测工作来实现,从而为环保工作规范化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依据。通过对现代环境监测、环境治理、采样制样等相关技术的研究,取其精华,对于存在缺陷的地方,积极进行改进。国家投入相应资金,完善环境监测与治理设备,缩小同发达国家间在环境监测、治理领域的差距,引用发达国家相应标准,作为标准的技术参照。
1.3 加强突发环境事故的监测与治理
首先,明确突发环境事故的监测与治理重点,快速确定突发环境事故的动态变化及具体处理措施。待处理结束之后,查明原因,总结相应事故处置经验并分类建档,构建环境事故应急体系并经常开展应急演练。其次,采用多种预警和应急手段,使用应急检测车等仪器,采用标准的采样与分析方法,配备经培训合格的技术人员,从而提升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环境事故处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预见性。
二、对环境监测与技术发展的分析
2.1 创建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监测技术体系
此体系应包括环境监测学基础理论体系环境监测技术路线体系、技术规范体系、分析方法体系、质量评价体系、质量管理体系等六个体系。环境监测学理论体系,界定概念和框架,揭示科学内涵和基础,指明研究对象和内容,阐明研究手段和方法等。环境监测技术路线体系,确定我国应急监测、近岸海域、地下水、电磁辐射、振动、光污染、热污染监测技术路线。
2.2 组建完善国家级环境监测网络
完善的国家级环境监测网络应包括环境各要素的监测业务网络(主要应包括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近岸海域、噪声、污染源、生态、固体废物、土壤、生物等环境监测网络)、监测管理网络(应包括国家、省、市、县四级管理网络)、监测信息网络(应包括数据报告、信息传输和在线监控网络系统)。
2.3 加强对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的研究
有机污染的来源、负荷、危害及影响情况不清,技术不配套,人员水平差、缺乏经验。我国即将颁布重点控制有害化学品79种类,累积100多种化合物,急需建立监测方法,开展污染调查与研究。
2.4 加强对突发污染事故预警监测系统的研究
环境监测担负着核污染、化学污染反恐和环境应急监测的职责。针对突发污染事故,如何事前预防、事中快速响应、事后风险评价监测,总体缺乏技术支持系统。
2.5 加强对室内污染物现场快速测定方法的研究
室内污染监测面广量大,但监测方法大多不适合现场快速动态测定,且分析成本高,这是面临的新领域。加强11类空气和水质便携式监测仪器设备的研制,野外简易快速分析法以及自动连续监测系统的研究。重点研制开发28类在线连续自动监测仪器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在线连续监测系统,研制浮标式水质自动监测系统、机动车排气激光光谱连续自动分析系统和其他特征污染物在线连续自动分析系统。
2.6 加强重点区域环境污染现状的监测调查研究
开展全国重点污染源排污现状监测调查研究,确定占全国排污总量65%以上的重点污染源污染物的排放现状,筛选我国环境优先污染物名录。开展环保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环境长期环境监测调查、环境安全性评价和污染防治对策研究。
2.7 加强对生态监测的研究
我国生态监测刚起步,无实质性突破,没有一套成熟的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遥感遥测系统、图像解析系统、评价技术指标等亦不成熟。我国十五、十一五要发射灾害与环境监测小型卫星星座系统,急需作好技术准备。
2.8 加强环境标准国际化的研究
当前,我国环境标准国际化面临困境,既不能有效采用国际标准,也不能有效参与国际标准的制订,一般只停留在对国际标准征求意见上,缺乏将我国国家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的投入,难以建立有利于我国的技术壁垒。
总结
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的基础、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环境决策的技术依据,其主要工作是说清环境质量现状、变化趋势及原因,说清污染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形成应急响应技术支撑,为我国环境履约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提出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控对策。环境监测是通过调查环境污染的状况,采样进行测试与分析,并据此做出综合评估。环境监测是对环境的质量进行综合检测、评价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环境执法与制定相关决策的重要的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赵燃.崔再斌.中国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农业经济与科技,2012.
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是以学科涵盖的水、大气、固体废物、物理因素等涉及的技术参数为核心,参照《企业标准体系》系列国家标准,运用标准化原理和方法建立的技术标准体系、管理标准体系和工作标准体系组成完整的标准体系。为了保证实验室工作质量,使实验数据科学、准确、有效,实验室必须依照标准对实验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5]。实验室的现代化不仅需要先进的仪器设备和熟练的实验室工作人员,还需要一套完整的实验技术规范、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通过实施标准体系,促进实验室的标准化基础工作建设,使实验室在教学、科研、服务中所需的技术规范、管理规范、工作规范形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的有机整体,产生系统效应,从而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节约成本、保证数据质量,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增强科研权威性,实现实验室良性运行,以获得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标准化及标准管理是实验室全部工作环节中一项重要而且是十分关键的系统工程,建立实验室标准体系是实验室现代化的迫切需要。高校实验室既是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平台,也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的技术平台。因此,规范的实验室管理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精神、娴熟的实验操作和良好的实验室安全意识非常必要,同时这也是实验室质量控制的保障[6]。规范的实验室管理会大大提高实验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实验过程的可控性,保障实验操作人员的健康安全。
2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现状
2.1有必要,无做法
目前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的技术与管理存在不少缺位,很多方面有必要完善和充实[7-8]。第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新的污染物或环境控制指标被纳入环境教学与科研检测的范畴,这就需要实验室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管理措施和执行路线,以确保实验室管理的完备性和检验方法的完整性。如在水污染技术指标的检测方面,多溴联苯醚(PBDEs)类逐渐成为环境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但目前国内外各科研机构对于该类物质在水环境中微含量的测定方法不统一,更谈不上检测方法的权威性,极大地影响了该领域的科研交流和相关成果的鉴定。第二,针对实验室已有的管理事项缺乏应有的管理标准或相关制度。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属于高危险区域,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和电磁辐射等会直接危害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同时也会严重污染周围环境[9]。因此必须建立实验室有毒物质的处置规程和突发事故应急管理程序。但是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实验室在这方面尚有较大差距。第三,随着高校科研项目的逐年增加和研究生的扩招,实验室规模扩大,功能也更齐全,但是实验室管理技术人员的编制有限,无法完成大量的实验仪器购置、维护、管理和众多学生实验技能的培训工作,实验室仪器损坏率高,并存在诸多安全隐患[10]。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实验室标准(包括实验室准入制度、仪器使用操作规范、样品分析测试标准方法、实验室安全注意事项、仪器维护制度等)来保证进入实验室的人员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2.2有做法,无标准
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对于很多事项已经有大量规范的做法,但未形成相应的标准。在实验技术方面,虽然已经形成了相关研究领域的规范的环境样品采集、预处理及检测方法,但这些方法没有用规范性的文本流程化,不利用于科研团队间的学术合作与交流。在管理方面,近年来实验室逐步购入一些大型仪器设备,必然面临维修保养、耗材购置和故障处理等问题。目前针对这一管理事项缺少明确的报告程序,应加快制定管理程序“外部提供支持管理标准”等规范管理制度。另外,仪器设备的说明书、维护和保养方法、使用注意事项等往往没有在实验室进行明示,学生盲目操作甚至错误的操作可能造成仪器的损坏或其他安全事故。
2.3有标准,无体系
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是实验室各项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已经有大量实验室规范,但未形成相应的体系,如暨南大学通用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暨南大学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管理办法”、“暨南大学放射性药品管理办法”、“暨南大学核技术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等。在技术标准方面,目前实验室所使用的标准散布于各类技术资料中或由实验室使用者各自保管,多局限于实验方法标准。如涉及水污染的技术标准目前有pH值、DO、BOD5、CODcr、TN、TP等实验方法标准。而国家标准仅水污染技术标准分体系方面,就应涵盖技术基础标准、采样技术标准、样品预处理技术标准、水质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采购技术标准、试验方法技术标准、设备设施技术标准(含操作规程)、服务技术标准、能源技术标准、安全技术标准、职业健康技术标准、信息技术标准等,其中水质标准应包含地表水水质标准、地下水水质标准、海水水质标准等。因此我们需要将这些标准纳入实验室标准体系,让学生了解标准的意义和作用,并学会使用标准来规范自己的实验过程。
2.4有体系,未信息化
有些高校的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已建立初步的标准体系,但未形成实验室标准信息数据库。有些高校的实验室按照国家标准GB/T27025-2008《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建成了实验室管理体系,但仍存在不足[11]。一方面,该体系仅仅关注实验室管理事项,主要涵盖管理标准,而缺乏实验室标准体系中的技术层面和工作层面的规范。另一方面,该体系仅仅停留于纸质文件,而未实现网络化和信息化,不利于文件的使用和换版。
3如何加强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标准化工作
在加强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标准化工作方面,主要涉及实验室标准体系建立、实验室设备设施的标准化以及标准信息库的建立与管理三个方面,三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1建立健全标准体系
作为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每一项标准都不是孤立的,标准的作用只有通过标准体系才能有效地发挥,体系的完善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标准和体系的效用。在系统学习GB/T13017《企业标准体系表编制指南》的基础上,结合实验室自身的特点,形成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结构图,策划、制定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表。参考企业标准体系系列国家标准的要求,首先进行环境因素分类,以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为核心,根据环境监测与分析实验各环节涉及到的技术事项,收集、制定技术标准,构建完善的技术标准体系;再根据技术事项所涉及的管理事项制定管理标准,构建完善管理标准体系;同时为落实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要求,制定工作标准,构建完善工作标准体系,从而形成完整、科学、系统的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并在环境监测与分析实验的各阶段加以贯彻和执行,确保采样、样品预处理、仪器操作、实验分析等各环节的标准化运作。具体可分三步走:第一步,清理文件,整体策划。体系文件编制前,对实验室内部以往各种标准、管理制度、工作规则以及历年下发的文件进行全面清理和整理,参照企业标准体系系列标准,结合实验室实验技术与管理现状,形成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结构图,编制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表,确定学科实验室标准化蓝图。第二步,按照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表,通过网络、专业期刊、专业标准信息服务机构等收集国际、区域、国家、行业、地方等各层次标准。第三步,依照GB/T1.1之规定,编写所缺少的标准文件或补充更新所缺文件条款。逐步编制、完善标准体系。
3.2设备设施标准化
实验室设备设施是实验室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科实验室标准化的重要对象。实验室设备设施标准化包括设备设施产品技术规范(如相关法定标准及使用说明书等)的收集整理、设备设施操作规程的编制、设备设施定制管理的合理规划与实施等。尤其是设备设施操作规程,其描述应简洁、明确、无误。一名具备基本实验技能的实验参与者按该操作规程应能自行操作设备设施。做好仪器设备维护是保证实验室可持续、安全运行的基础。一是严格控制仪器使用的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振动、腐蚀性气体等,确保仪器的正常运转和实验数据的可靠性。二是仪器的定期维护,如更换老化、损坏部件,仪器内部定期清洗等,以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3.3标准信息库的建立与使用
标准信息的收集、管理和更新是维护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的重要环节,相关人员可通过互联网搜索查询、订阅报刊杂志等形式进行标准信息的广泛收集,通过建立标准信息数据库的方式实现集中和网络化管理,通过国家环境保护部官方网站、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官方网站、深圳标准信息网等查询最新学科标准信息,不断完善标准信息库并保持其有效性。标准信息收集范围包括:国家和地方有关学科实验室标准化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环境监测与分析实验等方面有效的标准文本;国内外有关标准化的期刊、专着等出版物;有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区域标准、技术法规;其他与学科实验室有关的标准化信息。学科实验室标准信息管理的基本要求是:建立广泛而稳定的信息搜集渠道,如环保、实验室监管、质量、职业健康等行政主管部门、情报部门、报刊、杂志、网络等;及时地了解并收集有关的标准、修订、更改和废止的信息;对收集到的信息及时进行整理、分类、登记和编目,并及时传递到实验室。收藏的标准信息应及时更替、更改,保持良好的时效性;建立标准电子文档信息库;开通标准的网络服务系统。标准信息库的使用:实验中心应建立专门的标准化信息数据库,并对申请进入实验室的人员进行岗前培训,使其熟悉实验室的准入条件、工作准则、实验室功能、实验室环境和相关实验方法,同时也养成了规范化的工作作风。
[论文摘要]地方高校科学研究要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与教学和生产相结合,促进教学。在具体实践中就是要联系生产实际开展科学研究,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具体问题,并以此深化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科研,在科研工作中启发教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院校要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于地方性高校工科专业来说,就是要积极主动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科研与生产和教学相结合,为地方培养应用开发型人才。长期以来,我们不断探索,并付诸具体实践,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了人才的市场竞争能力。本文以电气技术、自动化专业的科研与教学为例,介绍一些具体做法。
一、以研产学结合为基础,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改革
(一)科学研究联系生产实际,并以此拓展、加深教学内容
在本地,异步电动机用电量占电力负荷的60%以上,为了缓解用电矛盾,电动机的节能,就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讲授《电机与拖动基础》(以下简称《电拖》)课程“异步电动机的效率与损耗”时,还结合本地生产中电机节能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减少有功损耗”与“减少无功”两方面详细论述了实现节能的方法,大大深化和丰富了教材内容。有些学生还开发性地应用到其它感性负载(如硅整流设备)中,取得了较好的节电效果。
在本地农村,由于村落分散,输电线路长,加之农忙与农闲用电负荷变化很大,且农闲轻负荷时间长等原因,使得农电变压器的损耗大。在讲授《电拖》课程“变压器的工作特性”时,还深入讲述变压器节电运行的多项措施,并介绍了实际应用中的具体做法,被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在各自的家乡,收到了好的节电效果,得到了供电部门的表扬。
本地属于农业大省农业大市,农用电动机较多,而配变容量较小、供电线路长且阻抗大,因此农用电动机起动时可不考虑对高压系统的影响,加之农用电动机容量较小,起动次数少,因而对电网与电机寿命的影响都小。在讲授《电拖》课程“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起动”时,还结合本地农用电动机的具体情况,对教材中允许直接起动电动机的容量公式进行了修正,扩大了允许直接起动的农用电动机容量,减少了扩大容量的电动机所用的降压起动设备,节省了开支。
在讲授《电路分析》课程“高频交流电”时,补充讲解了高频设备的电磁辐射及其防护措施,以满足本地在通讯、广播电视及医疗等方面工作人员的需要。在讲授《供电技术》课程“供电系统的保护”时,补充讲述了电力系统谐波的产生、危害与抑制方法,更好地满足电力工作人员的需要。在讲授《电拖》课程“单相异步电动机”电容时,还对单相电动机运行电容的正确选取提出了具体的计算公式与确定方法;在讲授“仪用互感器”时,还对互感器的接线方式及使用注意事项作了深入分析,以满足本地农村乡镇企业与城市工矿企业电气人员的需要。
(二)科学研究面向生产需要,并以此调整、补充教学内容
在我市有线电厂、无线电一厂等多家单位,由于生产需要,工程技术人员不仅要掌握普通可控硅方面的知识,还要掌握双向可控硅与可关断可控硅知识。根据这一实际,我们把《变流技术》教材中在本地应用很少的“斩波器”省略(学生自学),而补充讲解双向可控硅与可关断可控硅知识,并结合教师的实践经验,具体介绍了普通型、双向型、可关断三种类型可控硅的电极确定、触发性能检测、电路设计要点及使用注意事项,受到了学生与厂方的好评。
我们还把《电拖》教材中分析电拖系统过渡过程情况的繁琐推导省略掉,而采用电路过渡过程的“三要素”法求取电拖系统的过渡过程,快速、简捷明了、实用;把电机“转子串频敏变阻器起动”中的频敏变阻器的结构让同学们自学,而补充讲解频敏变阻器选用与调整的实用知识。
在讲授《电拖》课程“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起动”时,还把在电源容量较小时工厂起动电动机的特殊方法介绍给同学们。因为电源容量较小,电机难以采用降压起动,更不能采用直接起动,而工厂采用小电机拖动大电机的起动方法,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同学们增长了实践知识。在讲授“直流电机的换向”、“电机负载率的测定”与“变压器参数的测定”时,把工厂维护直流电动机换向的方法与电机负载率和变压器线圈匝数的简单适用的测定方法介绍给学生。
在讲授《变流技术》课程“可控硅的保护”时,还把工厂实用的选择快速熔断器的具体方法和使用快速熔断器应注意的事项介绍给学生。
二、以研产学结合为契机,不断增强培养人才的适应性
(一)把课堂教学中的相关内容转入工厂讲授
本地许多工厂中生产用的电机等电气设备,因接地保护工作做得不周,常出现停机、损坏设备,有时甚至造成人身伤亡。根据这一实际,在讲授《电工学》课程“接地与接零保护”时,由于教材只简单介绍其基本原理,我们把学生带到工厂,对照实际设备全面讲述了接地装置的安全、安装与检修要求以及接地电阻的测量方法,师生还检查、修理了现场的一些接地保护装置。
电气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一走上工作岗位大都要与工厂使用得最多的电机打交道,许多已毕业的学生参加工作后还登门求教电机检修方面的知识。根据这一普遍要求,在讲授《电拖》课程“电机的结构”、“电机绕组的排列与绝缘”等内容时,把学生带到电机制造厂和使用电机较多的工厂,利用工厂的工具仪表,与技术人员、工人师傅一起,现场对学生进行教学,学生边学边用,学用结合,当场就能掌握一些电机检修方面的方法与知识。
在指导学生电工实习、带学生下厂对一般电气设备与线路进行实际操作的同时,还着重对本地应用较多且前景广阔的PLC控制系统进行学习。对于生产现场造成对PLC的干扰这一重要问题,同工厂技术人员、学生一起进行了研讨与实验,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抗干扰措施,使学生学到了实用的知识,如从抗电源干扰、抗线间干扰、抗负载干扰、抗环境干扰四个方面采取有效手段。
(二)把生产实际中的有关问题引入课堂教学
本地一工厂的吊车在轻载运行时制动失效,我们对此进行了原因分析,提出了改进措施,收到了好的效果。在讲授“异步电动机的制动”时,结合这一实例给同学们深入挖掘了制动失效的多种原因,同学们不仅从理论上弄清了这一问题,而且还提出了另外一些实用的改进措施。
在讲授 “电动机的继电保护”时,把当时本地工厂损坏一台200KW大电机与多台小电机的事故介绍给同学们,分析事故原因在于造成电动机的缺相运行与集电环、轴承过热,电机的励磁保护与绝缘保护失效,师生还共同讨论了应该采取的继电保护措施。
国家技术人员联合研制的起重机控制设备20多年来广泛应用在全国的大中型吊车上,但由于控制线路设计中考虑不完善,对操作人员有技术上的特殊要求,人性化不够、劳动强度大,因而在厂里和码头上经常需要修理,于是我们进行了故障诊断和集体研究,发现它有几个值得改进的地方。在讲授《工厂电气控制设备》时,在课堂上进行仔细介绍,并提出一些在生产实际中可能遇到的类似问题,让学生去讨论,甚至让个别学生作为毕业设计课题,学生兴趣很浓,劲头很足,收效很大。
三、形成研产学良性互动,实现多赢互促局面
(一)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科研
在讲授《电拖》课程“绕线转子异步电动机的起动与调速”时,把当时为市电机厂进行的一项科研工作“异步电动机转子串电阻电感起动与调速”的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使同学们开阔了思路,增加了学习与研究的兴趣。在讲授“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工作特性”时,还把教师自己研究的利用铭牌数据计算工作特性的方法告诉同学们,使学生认识到:不用仪表试验测取,只需较简单的计算就可求得工作特性,方便实用。
在《变流技术》课程中讲述双向可控硅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应用情况时,把老师和几位同学为厂矿机关大楼的路灯及室外路灯研制的“路灯节电控制器”、“简易调光电路”和农村养殖业用的“温控器”、“土壤测湿仪”介绍给同学们,使同学们认识到:用双向可控硅构成的控制器更加工作可靠、线路简单、使用方便,增强了同学们的创新开发意识。
在讲授《供电技术》课程“电力网络的基本接线方式”时,把教师研究的“变压器切换过程中不间断供电”的接线方法介绍给同学们,使学生认识到:选用恰当组别标号的变压器,先与要被切换下来的变压器并联供电,再切除原变压器,就能做到不间断供电,克服以往变压器切换时需停电的弊端,从而开发了学生的思维。
(二)在科研工作中启发教学
在为市开关厂进行“异步电动机的电容补偿与阻容起动装置”及“电动机的自起动装置”两项科研工作中,把开辟的异步电动机起动的一种新方法与自起动电路补充到《电拖》教材“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起动”内容中,对学生进行启发教学,所介绍的自起动电路,具有逆向思维的观点,电路简单、功能齐全、可靠实用,使学生开阔了思路。在研究“三相变压器的联接组别标号”与“变压器的并联运行”时,把探索出的组别标号变化规律与并联运行的新规律引入教材“三相变压器”内容中,并启发他们如何把这些规律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由国家劳动部资助,常德市新艺劳保用品总厂承担的科研项目“机床用超声波安全生产保护装置”,由杨斌文教授主要负责研制。他把其中应用的负反馈信号放大电路引入《电工学》教材“晶体三极管的放大电路”中,启发学生如何把多种反馈电路选择性地应用到实际放大器中。还把和同学们为工厂、实验室设计制作的“变压器过热报警器”与“失电报警器”所用振荡电路引入《电工学》“晶体管振荡电路”中;把为工矿企业研究的“无功补偿后的增容问题”引入《供电技术》课程“工厂供电系统经济运行管理”教学中,启发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三)在实践中为地方企业提供技术支撑
>> 镉诱导PC-3细胞金属硫蛋白和锌转运体的基因表达 金属硫蛋白对人类电磁辐射的防护作用 金属硫蛋白对急性化学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不同诱导方法对赤子爱胜蚓中的金属硫蛋白的影响 大鼠体内镉负荷与尿金属硫蛋白关系的实验研究 镉对双齿围沙蚕类金属硫蛋白诱导的初步研究 金属硫蛋白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金属硫蛋白突变体的烟草植物高效表达载体探讨 镉饱和法对大鼠肝脏和血浆金属硫蛋白测定方法研究 乳腺癌中金属硫蛋白的表达及与其与配对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非洲斑节对虾亲本促熟及育苗技术 表达嵌合体蛋白PAcP/CTB的转基因番茄生物学性状的差异分析 拟南芥植物硫肽激素-α前体基因AtPSK2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晚期大肠癌金属硫蛋白的表达及其与奥沙利铂化疗耐药的关系 缺血再灌注损伤皮瓣组织中金属硫蛋白的免疫组化研究 锌诱导对力竭运动大鼠金属硫蛋白的影响及其对心肌的保护作用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快速检测化妆品中金属硫蛋白含量 金属硫蛋白在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硫酸锌诱导金属硫蛋白减轻再灌注肺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黄芩葡萄糖醛酸水解酶基因的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及表达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启动子结合位点分析TFSEARCH() 和Alibab2.1()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斑节对虾基因组DNA的提取
使用海洋动物组织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TIANGEN)提取斑节对虾基因组DNA后,取5 μL用1.0%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提取效果。如图1所示,DN段接近20 kb,主带清晰,可以满足后续试验要求。
2.2 Pm-MT内含子扩增结果
以5′UTR和3′UTR区域的上下游引物SMT(31)和AMT(337)进行PCR扩增,结果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所得Pm-MT内含子条带在2 000 bp左右。
2.3 染色体步移结果
由D3可知,染色体步移PCR中,以AMT(623)、AP1-AP4为引物,扩增结果AP1-AP4对应均有明显条带;以AMT(341)为引物,扩增后AP1、AP2和AP3对应均有明显条带,而AP4的条带很弱;最后以AMT(84)为引物,只有AP2和AP3对应有明显条带,最大的清晰条带在1 000 bp左右。
2.4 Pm-MT基因DNA序列及启动子序列分析
选取染色体步移以AMT(84)进行PCR的明显条带,经切胶回收、克隆测序后进行序列分析。在测序结果中可找到特异性引物AMT(84),将此段序列与Pm-MT基因cDNA上游序列进行比对,确定两条序列对应部分一致。将克隆测序得到Pm-MT基因启动子序列806 bp、内含子扩增测序所得序列1 730 bp和Pm-MT cDNA序列502 bp拼接后获得基因组DNA全长(图4),该基因序列DNA全长为2 744 bp,由2个内含子和3个外显子组成,其中启动子区域为806 bp,2个内含子长度分别为1 194、242 bp, 3个外显子长度分别为22、78、77 bp。Pm-MT基因的外显子和内含子接头区符合手提拼接点和供体拼接点的Chambon法则(GT-AG法则)。
利用启动子分析软件BDGP(Berkeley Drosophila Genome Project)可预测到2个启动子序列分别位于-130~-81 bp处(TGCATAAATATATAAAAGATTAGTT
TCAGTTCAATCGTTAAAAGCTTAAC)和-38~12 bp处(CTTACGTCAATATAAACATTGTACACGTGGTGT
CCGACACAGAAGCTCAA)。
利用启动子结合位点分析软件TFSEARCH和Alibab2.1预测,可得到Pm-MT启动子区域包含2个TATA盒,分别位于转录起始位点上游-301~-295 bp处和-122~-114 bp处,无GC盒和CAAT盒。该基因启动子区还包含组成型表达转录因子Sp1、基因上游激活因子USF、增强子AP1和Oct-1、转录激活因子ATF、聚合酶相关蛋白RAP1、转录因子调控元件CRE-BP1、糖皮质激素应答元件GRE、热休克应答元件转录因子HSF、血清应答元件转录因子SRF、雌激素应答元件ERE,以及C/EBPalp、E4、C/EBPbeta、Antp、Ftz、YY1等潜在转录因子结合位点。
3 讨论
为进一步探讨Pm-MT与卵巢发育调控的关系,利用染色体步移技术和普通PCR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获得了Pm-MT基因的DNA全长序列,含3个外显子、2个内含子,与其他动物的MT基因基本一致[17]。不过,斑节对虾MT基因第一个内含子为1 194 bp,比一般动物的要长[17]。此外,斑节对虾MT基因内含子的两侧都具有RNA正确剪接所必须的识别位点(GT/AG),这与其他基因的内含子识别序列完全一致。
Pm-MT基因与斑节对虾的CHH基因[18,19]及中华绒螯蟹蜕皮抑制激素1基因[20]DNA组成结构相类似,均含有与其他真核基因相似的启动子元件特征,包括TATA盒,cAMP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Pit-1和AP-1等3个反应原件结合蛋白的结合位点。糖皮质激素应答元件GRE是MT基因内对甾体激素产生应答的元件,斑节对虾MT基因也含有。GRE通过与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GR)结合,由此介导甾体激素对MT的诱导[21]。李文佼[22]利用克隆78 bp的人绒毛膜滋养细胞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型(11β-HSD1)基因启动子构建于含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质粒中,转染WISH细胞株,研究糖皮质激素启动子活性的机制。结果表明,皮质醇对WISH细胞11β-HSD1表达的调节作用是通过其基因启动子区实现的;皮质醇对11β-HSD1基因启动子活性的促进作用可能是通过翻译起始点上游78 bp的序列实现的,而且与糖皮质激素受体有关。万顺伦[23]利用大鼠海马11β-HSD1启动子区,构建以CAT酶为报告基因的pBLCAT6质粒并转染PC12细胞株,研究结果表明妊娠期糖皮质激素对海马神经元11β-HSD1表达的上调作用是通过MR和GR(以GR为主)和11β-HSD1启动子区实现的。据此可推论,Pm-MT的表达受体内甾体激素调控,并可能参与斑节对虾卵巢发育及生殖活动。根据软件Alibab2.1预测,Pm-MT基因启动子区域还含有雌激素应答元件ERE(estrogen responsive element)。Govind等[24]研究得到,雌激素与核受体ER结合,ER即形成二聚体,并与靶基因启动子序列内的增强子序列――雌激素应答元件ERE结合而诱导靶基因表达。雌激素是甾体激素,且预测中Pm-MT启动子区域的糖皮质激素应答元件和雌激素应答元件序列重合,提高了Pm-MT的表达受体内甾体激素调控此推测的可信度。而进一步确认Pm-MT表达与甾体激素调控的关系,需进行功能性研究。
胰高血糖素、血管紧张素、糖皮质激素均可诱导鼠、兔和家猫肝肾等器官金属硫蛋白的合成[13]。本研究根据Pm-MT基因在启动子区域的分析,推测Pm-MT在斑节对虾中的表达与CHH家族激素、甾体激素的调控相关。本推测与刘代成等[13]研究结论相似,为今后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在斑节对虾卵巢发育中的作用提供了基础数据。
参考文献:
[1] INAGAWA M,ONOZAWA T,OKUMURA K,et a1.Characterization of metallot hionein cDNAs induced by cadmiun the nematode Caenorhabditis elegans[J].Biochem J,1990,268:237-240.
[2] FERRAZ P, FIDALGO F, ALMEIDA A, et al. Phytostabilization of nickel by the zinc and cadmium hyperaccumulator Solanum nigrum L. are metallothioneins involved[J].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2012,57:254-260.
[3] PALACIOS O,ATRIAN S,CAPDEVILA M.Zn-and Cuthioneins:A functional classification for metallothioneins[J].Journal of Biological Inorganic Chemistry,2011,16(17):991-1009.
[4] 邢淅瘢王洪光,赵 帅.金属硫蛋白的功能及应用前景[J].生物技术通报,2008(2):45-47.
[5] COYLE P,PHILCOX J C,CAREY L C,et al. Metallothionein:The multipurpose protein[J].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s,2002,59(4):627-647.
[6] HAQ F,MAHONEY M,KOROPATNICK J.Signaling events for metallothionein induction[J].Mutation Research/Fundamental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Mutagenesis,2003,533(1):211-266.
[7] MIRANDA VIANA A C,RIBEIRO D C,FLOR?NCIO T N G,et al. Immunohistochemical expression of metallothionein in pleomorphic adenoma of minorsalivary glands:A role in the control of apoptosis[J].Acta Histochemica,2013,115(6):564-568.
[8] BABULA P,MASARIK M,ADAM V,et al. Mammalian metallothioneins:Properties and functions[J].Metallomics,2012,4(8):739-750.
[9] KRIZKOVA S,RYVOLOVA M,HRABETA J,et al. Metallothioneins and zinc in cancer diagnosis and therapy[J].Drug Metabolism Reviews,2012,44(4):287-301.
[10] KUMAR S D,VIJAYA M,SAMY R P,et al. Zinc supplementation prevents cardiomyocyte apoptosis and congenital heart defects in embryos of diabetic mice[J].Free Radical Biology and Medicine,2012,53(8):1595-1606.
[11] HANADA K,SAWAMURA D,TAMAI K,et al. Novel function of metallothionein in photoprotection:Metallothioneinnull mouse exhibits reduced tolerance against ultraviolet B injury in the skin[J].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1998,111(4):582-585.
[12] REEVE V E,NISHIMURA N,BOSNIC M,et al. Lack of metallothionein-Ⅰ and -Ⅱ exacerbates the immunosuppressive effect of ultraviolet B radiation and cis-urocanic acid in mice[J].Immunology,2000,100(3):399-404.
[13] ⒋成,原永洁.孕酮对家猫金属硫蛋白的诱导[J].动物学报,1998,44(3):375-376.
[14] IOACHIM E E,KSTSIOU E,CARASSAVOGLOU C,et a1. Immunohistochemieal loealization of metallothionein in endometrial lesions[J].Journal of Pathophysiology,2000,191:269-273.
[15] ESPEY L L,UJIOKA T,OKAMMN H,et a1. Metallothionein-Imessenger RNA transcription in steroidsecreting cells of the rat ovary during the periovulatory period[J].Biology of Reproduction,2003,68:1895-1902.
[16] 郑丽明,周发林,杨其彬,等.斑节对虾金属硫蛋白基因cDNA 克隆与表达分析[J].水生生物学报,2011,35(6):913-919.
[17] 张 艳,杨传平.金属硫蛋白的研究进展[J].分子植物育种, 2006,4(3):73-78.
[18] UDOMKIT A,TREERATTRAKOOL S,PANYIM S. Crustacean hyperglycemic hormone of Penaeus monodon:Cloning,production of active recombinant hormones and their expression in various shrimp tissues[J].Exp Mar Biol Ecol,2003,98:79-91.
[19] WIWEGWEAW A,UDOMKIT A,PANYIM S. Molecular structure and organization of crustacean hyperglycemic hormone genes of Penaeus monodon[J].Biochem Mol Biol,2004,37(2):177-184.
[20] 宋 霞,周开亚,马长艳,等.中华绒螯蟹蜕皮抑制激素1(Ers-MIH 1)基因组DNA的分子克隆和序列分析[J].动物学报,2004,50(1):83-90.
[21] 刘秀英,王翔朴.真核生物中金属硫蛋白基因的转录调控[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99,26(5):301-307.
[22] 李文佼.糖皮质激素和促炎性细胞因子对人绒毛膜滋养细胞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型的调节及其机制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