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新课标语文教学方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散文诗歌的创新教学方法
人教版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为了真正完成新课标高中语文的教学目标,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正式授课过程中,首先应对作者的写作背景进行简要的说明,从而使得学生在散文诗歌的阅读过程中,能够对作者的情感进行近距离的体会感知,之后再带着与作者相似的情感进行文章情调的感知体会。在抒情类散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文章语句中的情调进行深入的体会,体会到文章语句中舒缓、深沉、豪迈的情感特点。
2文言文的创新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下的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要求对于一些较浅层次的文言文,学生应能够通过注释及相关工具书的帮助,对文章中的词句进行科学正确的理解,并清楚明白文章的大致内容,对于一些较为常见的文言词汇进行整理理解。在文言文的创新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进行文言文的熟悉阅读,之后再选取部分学生进行部分段落内容的概述,并互相评价。在赏析文章的内涵及感情时,教师可以选取一些重点、难点词汇进行板书,让学生通过相关的工具书及注释科学理解难点词汇。
二、新课标下高中语文创新教学策略
1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原有的传统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是课本内容的概括复述者,教师依照所制订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解复述,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入透彻,其自主能动性也未得到激发。大多数的语文课文都是要求背诵的,由于始终处于一个被动学习的状态之下,学生进行课文背诵时只会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不利于语文文本的学习。另外,在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文中,文言文、诗词中的词句都较为拗口、难念,学生在背诵时极易产生烦闷厌倦的心理。
因此,在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创新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做的便是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将传统的教学思维进行发散,始终确保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为高中语文教学创设一个和谐的情境,将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最大化的发挥。而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也由原先的主体转为起辅助作用的客体,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也由教师的教转为学生的学,学生一改原先被动接受的状态,积极主动地进行高中语文探究式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空间更为开阔,教师还可积极鼓励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并进行主动独立的思考,以此帮助学生进行更为深入的语文知识理解。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去解读文本,生成新的知识,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运用知识。
2运用启发式教学方式
启发式教学是将其中心、重点放置在学生的主体地位之上,而教师的主要任务便是教会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对于学生积极良好学习心态的保持也极为关注,并注重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掌握度。在高中语文课程的科学设计及相应启发式教学方法的选取上,首先应对大部分学生的共同特性进行充分科学的考量,同时还应注重对个别学生特殊情况的考量。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所提出的启发式问题,能够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使之将所受到的启发与已有的经验进行融合,对问题进行科学妥善的解决。
如在讲解高中语文人教版第四册中的内容《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以将部分书面诗词进行画面转化,将有关蓝天、群山、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影视画面进行播放,让学生将其与自己心中所想象的画面相对比。大多数学生所想象的画面是与教师播放的影视画面相似的,学生内心的想法得到了验证,之后再进行适当的引导便能有效提升语文教学效率。
3注重阅读朗诵,提升教学效率
高中生学习负担较重,压力大,时间较少,无法实现大范围的阅读。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可充分考虑学生具体情况,尽可能地选择一些与语文教学知识点相关联的文章进行引导性阅读,还应适当加强写作的训练,促使学生充分融入到写作之中。
教学的趣味性是调动学生“乐学”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语文教师如果能把课上得趣味盎然,使学生愉悦其耳目,激动其心灵,触动其情思,开发其智力,给学生以栩栩如生之感,学生就会印象深刻,难以忘怀,就会产生一种持续不断的求知欲。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是说,不论干什么事情都必须有兴趣,愿意去干,这是干好的前提。试想,一个人本不想干这种事情,你去强其所难,很难设想他能干好。同样,对语文这门学科来说,也是如此。我国古代教育家程颐早已指出:“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只有让学生产生了兴趣,他们身上的潜力才能得以开发,他们才会主动地探求新事物,研究新问题。可以说,一堂课有没有趣味性,是一堂课成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衡量教师课堂教学艺术高低的标准之一。当然,这个趣味不是指一般的节外生枝、调笑逗乐,而是从根本上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极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接受感官处于最兴奋的状态。 既然“趣味”举足轻重,那么,怎样才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打造出趣味呢?
一、 运用精美语言,打造课堂趣味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语言的趣味性。几句风趣、幽默的语言,能很快地把学生带入美的境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做到跌宕有致,时而倾盆大雨,时而小桥流水,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婉转低回。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曾说过:“艺术应该通过什么来感动人呢?一般地说,感动就是感情上的共鸣。”这种共鸣反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就是力求达到表达悲伤感情,能使学生声泪俱下;谈论高兴事,能使学生喜笑颜开;讲到愤怒事,能使学生怒目相向;叙说严肃事风趣,也能使学生听课轻松自然,无厌倦之感。当然,练就这些功夫,不是简单的事,平常就得注意对语言进行锤炼,课堂上讲课不拖泥带水,不说废话,能用一句话说清楚的问题,绝不用两句话。注意向社会、向群众学习,听到好的语言记下来,看到报刊、书本上的好句子摘录下来,日积月累,上课时在这些储存中选择合适的拿出来,就可以大派用场了。久而久之,也就能形成自己的讲课“美言”了。有了自己的讲课美言,何愁不能激发出课堂趣味呢?
二、 采取多种形式,打造课堂趣味
语文课堂教学如果缺乏新意,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学习者就会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不可能学有所得的,即使表面上取得一点成绩,那也仅仅是记住了死板的僵固的东西而已。而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发挥其创造性,那简直是“天方夜谈”。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这也就告诉我们,在课堂上,我们不能把学生视为只知道吸收知识的“机器”而应把他们当作学习的主人,想方设法地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只有这样,学生接受知识才会由被动变为主动,才能真正地参与到我们的教学中去。
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方法重要意义一、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课堂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采用的是学生自学生字词――教师板书并讲解课文――学生背诵课文这样的套路。这种课堂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作为一个有思想的学习个体的主观能动作用,忽略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其结果往往是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和学习热情的消褪。而有效课堂讲究教学的方式方法,强调尊重学生作为学习个体的特点,要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语文浓厚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正视语文学习,以饱满的热情进行语文学习,最终学有所得。
(二)培育学生健康的人生态度
语文是一门融知识、能力、道德和情操等为一体的学科,通过语文学科不仅能够让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还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道德渗透,培养学生的情操,有效课堂对于培育学生健康人生态度的作用更加明显,通过挖掘语文课本中蕴藏的积极因素,对学生进行三观教育,让学生以更加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从而形成健康的人生态度。
二、对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方法建议
(一)引入情景教学,提升学生兴趣
情景教学的方式有很多,不同的情景,会让学生获得不一样的感受,要善于利用不同的情景,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1.设置悬念情景,一石激起千层浪
好奇心强是小学生最显著的特点,他们正处在一个好观察、好发问的年纪。小学语文教师如果能把握好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设置一些悬念情景,必然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能够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同时,设置悬念情景,能够让学生参入到问题讨论中来,一个悬念问题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大讨论,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
2.创设音乐情景,渲染美妙气氛
小学生对音乐有着独特的敏感力,他们对音乐有着情有独钟的热爱。如果能创设音乐情景,让学生置身到一种美妙的氛围中,从而完成学习。教师需要注意的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与之匹配的音乐。例如在《枫桥夜泊》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解这首古诗创作的背景、时间、诗句的意义。在此之后,教师可以提前选择能够渲染这首古诗意境的音乐,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朗诵古诗,让他们既能够感受音乐美,又能够深入了解古诗中的独特意境。这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观感受,让他们自然而然地进入古诗营造的意境,主动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从而达到情感的升华和共鸣。
3.创设角色扮演情景,增强课堂吸引力
小学生有着较强的表演欲,如果能够加以利用,可以有效地增加课堂的吸引力。如在《陶罐和铁罐》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三人为一组,进行角色扮演,一个学生扮演陶罐,一个扮演铁罐,一个负责旁白。并让学生自己揣摩角色,表达角色对话,让学生在表演中感受铁罐的傲慢,陶罐的无奈,让学生跟着所扮演的角色进入到文本情景中。这种角色扮演情景的创设,符合学生爱玩的天性,而且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和全面地把握所扮演角色的性格特点,从而更准确地把握整篇文章作者的写作方法,蕴藏的中心思想和情感。利用角色扮演情景,对增强语文课堂的吸引力是非常有益的。
(二)规范课堂板书,营造严肃氛围
课堂板书是重要的教学辅助工具,其对小学语文有效课堂的构建是有重要促进作用的。小学语文课堂板书设计必须要注意以下问题:
1.板书内容要明确。板书的内容往往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如果教师不注重重要内容的板书,会让学生不明重点,遗漏重点。因此,语文教师要从教学内容入手,本着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的原则。对不同的内容进行不同的重点处理。例如对小学语文课本中写人的文章,板书的重点要放在人物形象和性格等方面,而对记事为主的文章,板书的重点放在事情起因、经过及结果上。总之,要明确课文重点。
2.板书要“一抓二突三简“。所谓一抓即要抓住课文的要点,二突即要突出课文重点,三简即要简洁,要突出精髓。以《高尔基的童年》一课教学为例,教师的板书可以紧扣书这个中心,通过阿辽沙借书、藏书和读书细节的板书,就能够突出文中重难点,体现文章中阿辽沙刻苦读书精神的精髓。
(三)扩展课外阅读,开阔学生视野
课外阅读是学好语文的重要保证,是语文有效课堂构建的重要保证。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知识,能够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教师要发挥作用,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拓展创造条件:
1.可以设立图书角。每个学生的书源可能是有限的,但是如果能把学生的书源聚集到一起,就能够形成丰富的图书资源。教师可以动员学生把自己阅读的书籍贡献出来,放到图书角,并让学生自主管理图书的借阅。确保图书借阅的有序进行。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图书资源的共享,能够为学生拓展课外阅读提供条件。
2.要保障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有效课堂应该是减负增效的,教师要少布置一些抄写和默写作业,把学生从繁重的作业负担中解脱出来,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去阅读。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专门的课外阅读时间,让学生有时间和空间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
(四)借助媒体教学,丰富课堂内容
多媒体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工具,已经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小学语文课本蕴藏着丰富的信息资源,利用多媒体展示这些信息,必将会丰富语文课堂,会让语文教学更充实,更厚重。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可以借助多媒体完成新课导入,可以借助多媒体扩大教学容量。例如,在《化石吟》一课教学时,课本中对化石的介绍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化石组成的奇妙世界、展示化石的形成,并利用多媒体解释与化石相关的生物学知识和文学知识等。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化石趣闻,从而让他们更深刻的体会诗赋内涵。
三、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习工具,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充分发挥这种作用,就要善于改变教学方法,采用更能激发学生兴趣,增加课堂活力的教学方法,构筑有效课堂,让学生学的开心、学有所成。
参考文献:
[1]王英娜.试论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J].学周刊,2011,(32).
关键词:语文 教学 方法 新探
语文课程标准向语文课堂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建立全新的教学观。为此,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教会学生自己能读,能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这是语文老师都在研究、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激发兴趣
要想学生掌握良好的语文学习方法,首先就得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做练习,让学生在作业的完成中产生一种成就感。过去,老师总是用铺天盖地的习题轰炸学生,剥夺了学生的休息和娱乐时间,造成有些学生对学习的极端反感。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倡,反对题海战术的呼吁俞来俞强烈。结果导致有的老师盲目减负,连一些基本的练习也懒得给学生布置。其实,这是对素质教育的误教。应让学生进行适当的练习。对练习题的设计,可以根据学生自身学习情况的不同,设置相应难度却又可完成的练习。
第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可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习语文,有助于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从而在兴趣的带领下主动地学习语文。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将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社会,这必将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二、日积月累,读写结合
语文课后练习,十有八九是要求背诵文中精选出的一、二片段,这是何故呢?原因很简单,这些精彩片段既汇集了语言文字的精华,又纠正了多年来语文教学中“多做题,少读书”的弊端,特别是让学生多接触些帮助学习的良好书籍。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提高语文水平呢?
凡从事过语文教学的人都深有体会,没有一定的阅读量是学不好语文的。古人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又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无论是写文章还是办事情,都离不开读书,书读多了,见识就自然而然广了,视野也就开阔了。从而就能收到“以读中学文化,从读中学做人”的实效。
“不动笔墨不读书。”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效益,我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积累本,并自己起一个名字,坚持要求学生摘录所阅读文章的好词、好句、好段,写读书笔记或写阅读感受。通过几年的训练,学生的词汇增加了,写作素材丰富了,作文水平也提高了。
三、合作交流,共同提高
建立课堂上积极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必须将课堂教学形式由统一的全班教学转向全班教学、小组教学和个人自学三种形式。尤其要重视小组内部与小组间的相互作用。因为教学过程是师生间、学生间信息传递的互动过程,也是师生间、学生间情感交流的人际交往过程。学生正是在相互合作与交往中得到发展。
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主要采纳如下一些方法:
⑴改变座位编排方法形式。教学中,改变“种田式”的座位法,根据教学需要,或围成半圆形,或组成马蹄形,或排成“田字格”,或全班围圈坐等,这样不仅缩短了学生间的空间距离,利于学生交流,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开放式学习群体空间。既强调小组内的互助与合作,又尽可能为每个学生提供自我表现,展示个性的机会,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⑵成立合作学习小组。为了培养学生既有自己的见解,又能尊重别人,倾听他人的正确观点,具有综合各种意见的能力。教师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成立合作学习小组(可大可小)。
⑶让学生当小老师。引导学生充当小老师,进行师生换位,是促进学生参与教学的有效方法。学生互教互学,能者为师,既能改善学生的成绩,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有专长的学生得以发挥,使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得到比从教师讲解上有更大的帮助。
(4)在日记教学中,我经常改变那种总是让学生回家独立写日记的陈旧做法,而改之为让学生集体写日记的尝试。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在经常变化的座位模式中进行“合作日记”。学生和老师既是作者又是读者;既相互沟通,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又共同提高。通过学生间的交流,筛选较好的作品送“校园之声”播出,学校校报里刊出或编写日记专刊张贴,还可以推荐给相关刊物发表,从而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写日记的积极性。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语文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改变,有效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师生在教学中的自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小学语文
教学不再以教师为主导,而且学生为主体。摒弃传统的、落后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着力提高学生创
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运用计算机技术辅助教学,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小学语文从教经验,
对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完善进行详细的研究,并提出有效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希望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起到一
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新课标 小学语文 教学方法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过去传统落后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来小学语文从教经验,提出了一些新课标下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作为新课改的参与者和实施者,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以及评价方式都需要与时俱进,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要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往的课堂都是“填鸭式”教学,不注重培养教师和学生的良好互动,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对学习没有兴趣[1]。因此,要通过交流互动,在师生间建立起平等的、和谐的关系,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理解、宽容和关爱,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知识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最大可能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其自由讨论问题、自由发言、自由支配学习时间,让他们充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只有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积极的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全方位的参与,才能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和培养学生提问的意识,要努力营造和谐、平等的学习气氛,充分尊重和爱护学生,让他们的行为彻底解放,在毫无压抑的环境中积极投入学习状态,勤于思考,踊跃提出自己的问题[1]。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不能急于否定,不论对与错教师都应给予表扬,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感受成功的乐趣和满足感,从而进一步激励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学会自主学习。
例如在组织学生讨论“谁该为仲永的才能消失负责任?”时,一些学生认为该是仲永自己。他应该跟父亲提出想要学习的愿望,抓紧时间,勤奋学习,而不应该跟父亲四处吃喝;更不应该卖诗赚钱。教师对于这些同学的讨论,既要适当给予肯定,又要结合文章的学习目标,把同学们引导到作者的写作目的——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性”上来;而不再强调仲永该不该负责。这样既既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讨论问题,又达到了教学的目。
二、从传统教育以教为主体转向以学为主体
传统教育是以教师为主体,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新课标下要求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向导”的现代教育指导思想。新课标推广以后,小学语文教学大力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倡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又要让学生重视接受学习;既要扭转传统的、落后的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又要倡导具有启发性的接受学习,把个人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使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结合起来;既要努力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又必须切实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生的个性和人格能够得到健康发展,扭转以前小学语文教学只注重语言训练,忽略学生人格发展的片面的做法;要改变以前只关注几个语文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忽略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造成大量差生的错误做法,要使每个学生每天都能得到进步,获得发展;要以人文精神为基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教师要认真学习人文主义的教育理论,要让人文精神充满自己的灵魂,要真正对学生负责,爱护学生。
三、积极探索,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2]。”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很有效的现代化教学手段。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现代教育技术的逐步推广,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被广泛引入课堂。多媒体教学手段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智力、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课堂结构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2]。现在的孩子较早接触网络,他们能体会到网络带给他们的乐趣,所以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引人网络上的多媒体,更能让学生愉快的学习,也为教师减轻了一定的教学负担。以前的语文课堂,只是教师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教师自己在“想象”,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老师的“想象力”,学生自己对知识的构建和联想却是非常单调的。然而,多媒体手段能为课堂提供栩栩如生的声音、图片、视频等信息,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声、像、图、文并茂的新天地,甚至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虚拟的幻想空间,从而给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但是网络上也存在一些不利于学习的因素,因此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对待多媒体用其所长,避其所短,让他们能够通过快捷的网络获得对自己有帮助的资料。
四、采用灵活多样的、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因此,在教学实践,教师要努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的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教学方法有很多,例如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情境法、游戏法、观察学习法等。教师要掌握各种方法的特点、作用、使用条件和使用范围,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不同灵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并进行优化组合,使各种教学方法能够扬长避短,发挥教学方法的整体、综合效应[3]。比如学习《晏子使楚》这篇文章时,应该提前让同学们回家查阅相关资料,提前预习课文,把看不懂的地方勾画出来,待上课的时候给学生们时间自由讨论,引导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从这些问题入手,同学生们一起学习、总结。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也能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五、结语
总之,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涉及到很多方面,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小学语文教育水平,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以更加科学、灵活的方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90-91.
【关键词】课堂气氛 质疑 结合 语文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079-01
在日常教学中,一部分语文教师有着一种错误的认识,觉得语文课难以取得明显的效果,多上一节和少上一节没什么区别。这是一种对学生、更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想法。语文教学难以取得效果,归根结底还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得当。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有着先进的教学理念,要在教学方法上不断革新,教学时要充满激情,对学生要满怀热情。
也正因为如此,自参加工作以来,我对教学工作从不敢松懈,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深入研究教育教学方法,虚心向年轻教师请教,因为我知道课程是一种实践,只要用心钻研、探索、反思、总结经验,就可以把语文输送到孩子们当中,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变成学生更真实的发展。新课程要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变成一种真实的、动态的、发展的现实。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获取了点滴的教学经验:
一、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
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是一种最常见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下才能很好的学习记忆知识。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可以建立在游戏的基础上,用有趣的游戏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小学学习字母为例,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教学方案:
1.教师在课前准备好各种有趣的字母图片和一个铃铛,在讲解完之后,将学生分作几组,每一组学生派出一位成员做代表,进行竞赛游戏。
2.教师举出图片,让学生开始抢答,最先抢到铃铛的一组读出图片上的字母,回答正确的一组加分。
3.教师同时举出多张图片,让学生抢答,完全回答正确的一组才加分。
4.以此类推,最后得分最多的一组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鼓励学生再接再厉;同时激励没有得到奖励的同学继续努力,争取下次能够得到奖励。 教师可以利用这种游戏的方法,让学生记忆新学的生字词等。越是有趣的游戏,越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极大的兴趣。不一样的动物组成的图片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鼓励质疑,培养思维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创造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它要求在解决问题时,与众人、前人不同;独具卓识,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从而具有一定意义的首创性、科学性。而这种独立性的特点往往体现在思维中的怀疑因子:对“司空见惯”的置疑,对“完美无缺”的置疑,对教材的置疑,对教师的置疑……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怀疑已成为定论的东西。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就是在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中得来的。在这个循环往复、由低级简单向高级复杂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创造性因素。虽然怀疑并不是每次都是对问题有创新性的见解,或将疑问进行创造性解决,但它仍不失为最有可能打开创造性之门的钥匙。当然,发现疑难,提出问题,对小学生来讲,有一个培养、训练的过程。
1.激发兴趣,养成质疑习惯。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首先要转变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打消那种怕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了、有失威信或怕挤占课堂教学时间、打乱教学计划的顾虑。实际上,只要教师实事求是,有地放矢,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敢于不断提出问题又能不断地解决问题。
2.教给方法,提高质疑水平。要指导学生从文章语言因素、表达形式、篇章结构、思想感情等方面去发现问题,避免脱离教材内容和语文教材特点的不着边际的滥问。以语言因素为例,教师指导学生在标点不同处、字词精当处、语句重复处等质疑。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质疑水平会逐步提高,一些学生能提出具有较高思考价值的问题。
3.积极引导,解决质疑问题。启发了学生提问,接着要解决处理好学生提出的问题。发现学生提出带有规律性、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及时予以充分肯定;对于提得不够好的,也不必求全责备。教师应尽量在课堂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问题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无法一时解决的,要向学生说明。
三、在阅读教学中,我重视朗读、理解和感悟结合
初读,将课文读正确,整体感知全文;再读,将课文读流利,理解课文中词句;研读,将课文读出感情,谈独特的理解与感受;练读,将课文读入心,积累语言文字。在不同层次的读中,教师同样鼓励个性化的学习。让学生自己想想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方法,彼此交流、逐步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挑出有价值的问题共同讨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画出来,说一说自己这样画的理由,放胆做画学语文;让学生排演课本剧,师生根据语言文字进行评议,演演评评学语文等等。这些颇有趣味的方法不仅能有效地完成阅读教学任务,还能促进学生乐学、爱学语文。在学生习惯的培养方面,我注意让儿童在规范中学语文,打下学好语文的基础。这并不与在“玩”中学习语文相矛盾,习惯能影响人的一生,“个性”必须在一定的规范中张扬才不会使学生走上发展的歧途。所以,教学决不能从统得过死转向放任自流,一定要严把“度”这一关。在听、说、读、写几方面,都有一定的规范。
四、提倡学生积极参与各项语文活动,学会参与、学会合作、学会尊重他人
【关键词】生本意识;个体差异;自主合作;探究评价
Explore new curriculum under junior high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s
He Yu-gao
【Abstract】The new curriculum goal is student-centered, language courses according to the student's actual ability to learn and reality requires attention to students'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different interests,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s, inquiring ability to trai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well as studentsenterprising spirit.
【Key words】Students this consciousness; Individual differences; The autonomous cooperation; Explore evaluation
1. 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1.1 学生基础知识薄弱
在教学中,我发现有不少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对很多知识都是略懂,没有深刻的记忆和深入的理解,也无法学以致用。其根本原因就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基础还不够牢靠,当然也与初中语文老师忽视了基础知识的教育有密切关系。在中学阶段,尤其是初中学生还没有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在语文学习中需要对各种知识进行记忆,而这正是学生最反感的地方,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如果老师再不采取相关的教学手段,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都会落后,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都会降低。
1.2 教学手段呆板陈旧
初中教育是义务教学的终极阶段,是学生从懵懵懂懂地被动接受教育的阶段到主动有选择性学习的高中阶段的过渡时期。处在这个过渡时期,老师应利用丰富的、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高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丰富的教学手段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很多老师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使用前辈所留下的备课材料,教学手段年年不变,缺少创新和趣味。这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到厌烦,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3 学生读写能力偏低
如今,互联网技术已经日益成熟,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与此同时,它也给语文教学和学习带来了深刻的变化。网络的发展和使用,或多或少地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阅读习惯等,导致了学生书写能力下降。他们会在网络上寻找各种有趣的文章,并更愿意直接在网络上搜索出老师所需要的作文。
2. 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2.1 灵活运用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计划、教学内容
要使课堂教学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教师在教学活动之前的备课环节必须充分准备。对教材的安排,应在充分研究新课程标准、课程设计 、学生的现有水平的基础上慎重考虑,千万不可草率行事。把教材用活,首先不是不用教材,其次也不是脱离教材,更不是背离《教学标准》;而是依据对《教学标准》的把握,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的水平,对书中的资料实施有取有舍,有针对性地补充有价值的材料,因材施教,加大信息量,留给学生自主选择和创新的空间。
2.2 选取正确有效的教学目标
展示教学目标即是通过结合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激发并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令学生专注于教学活动,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展示教学目标往往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明确展示教学目标的这一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当一位语文教师在教授《范进中举》这课时,如果在教学目标中写到“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到封建科举制度对古代秀才的残害,从而发现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这样着重讲解课文的政治性,不仅偏离了文学性讲解的方向,而且偏离了学生的情感水平和理解轨迹,在实际教学中是很难实现预期教学效果的。
2.3 优化教学开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合理地创设学习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索潜能和欲望,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中的每一位学生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到学习环境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课文、问题进行自主、合作学习,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初中课文中有篇《回忆我的母亲》,简述了母亲的一生,理清思路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的母亲一生中的基本道路是什么样的?与中国历史进程有没有关联性?”这个问题一提出,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课堂气氛随之活跃起来。原作固然有无穷魅力,而设问的情节又激发了学生对原作的探索,使其进一步体验到了文学创新活动的魅力。
2.4 加强与学生的互动
老师和同学是课堂上的主体,他们只有相互配合,相互交流,才能达到最优的效果。互动有一个前提,就是师生间要平等、尊重和互相理解。唯有这样,才能把师生互动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才会保证互动过程的顺利进行。在语文教学中,面对学生不能简单说“对”或“错”,否则,又会回到“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这意味着教师要与学生做朋友,营造一种民主的氛围,让学生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师生在交流中会有争论,但要重视这一过程,在辩论中得到结果,在得到结果的同时张扬个性,升华情感,实现价值。在双方共同的兴趣基础上产生的互动,是十分积极、主动的,并且是十分有效的。
3. 教学模式和手段的转变
3.1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老师要不断创新科学的教学方法。成长=经验+反思,这是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老师的专业成长公式。老师要保证教学质量,除了加强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经验总结外,还必须结合工作实际,实事求是地进行教学。同时,老师要学会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一些不足,并吸取他人的经验,经常反思自己的各种“教学定势”和日常教学行为,因此为基础进行教学科研,研究出各种创新的教学手段。要清晰地认识到,教学上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课堂上的无效是最大的无效。要给学生一些值得他们去思考、会主动思考的东西才是最有效的。
3.2 注重激励性评价的实施
面对这些生机盎然的初中学生,身边老师的鼓励和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是最有效的。教育在于育人,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高素质的,懂得终身学习的人才。就初中生来说,主要是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而这也是新课程环境下老师的主要任务和基本教学观念。老师应给予学生适当的、客观的评价,以肯定学生的付出、成果,让学生受收获成功的喜悦,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3.3 改进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初中生已经有比较独立的思考能力了,在语文学习中不能再充当被动的参与者,他们对主动参加教学活动的意愿十分突出。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在课堂教学安排中,要通过创设有效载体,调动和开发学生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作为指导,进行相关的双边教学活动,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能力。为了做好这项工作,老师除了利用自身的教学能力外,还要借鉴其他老师的教学经验,综合起来进行创新,将原本在课堂教学中需要老师讲解的内容筛选出一部分,将其中一些内容交由学生进行讲解,将教学目标体现在教师设计的探究思考题上。探究思考题的设计要综合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总结出来的难点,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基础进行教学探索。在学生积极讨论的同时,不仅能及时收到探究教学的实效,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的提高,还能帮助学生顺利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活动。
3.4 实施分类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
关键词:激发;培养;创造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0-0061-01
现代教育教学是以新课程标准为理论依据进行的,教师角色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在新教改理念下,要实施自主学习的方法,重视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地提出问题,并且能够研究、总结、概括、归纳,创造课堂自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要想达到这一点,任重而道远,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真正能够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首位,有的放矢,通过改革教学方法,重组教学内容,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教学。
一、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人翁意识
要想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首先学生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要有快乐、喜爱的情绪,学生才愿学、乐学。正如心理学家研究的那样:兴趣和爱好是一种同愉快情绪相联系的认识倾向性与活动的倾向性,它能推动人学习科学知识,追求真理,形成熟练的技能和技巧。这就要求教师深入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特点,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还要巧设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也可以通过实践使学生体验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主人翁意识的培养主要取决于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人,那么怎样完成这一转变呢?例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于学生自己能够弄懂的浅显问题,就要放手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当学生遇到在理解上有困难的问题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启发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训练教给方法,让学生自己对知识进行延伸、挖掘,就解决了学习的问题,那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就能够深刻。在教给学习方法的同时,教师要对学生充满希望、信任和鼓励,这样的学习过程才会给学生带来愉快的体验,才会对学习充满兴趣,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二、在课堂上能够激发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处于想弄明白而不得,想要表达却不能的愤悱阶段,此时的我们一定不要认为问题已经解决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已经达到了,就鸣锣收兵,不再注意那些还在懵懂中的学生,应该抓住这个契机,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然后鼓励他们大胆探求,满足学生探究的愿望,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乐趣,大胆猜测,大胆设想,使教学气氛活跃,让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最初学生是不具备独立阅读教材、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的。这时,教师就要做学生学习成长的引路人,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教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思考上面,并且在阅读时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有时会提出一些不符合实际或毫无意义的问题,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加以正确引导,传授方法,给出示范性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就具备了正确提出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积极思考,就要引导学生学会提问,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把金钥匙。
三、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从实践中获得知识
学习的最佳方式是动手操作能力,只有学生动手才能发现问题,往往我们教师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活动的时间不多,只是一味地灌输,很怕漏掉知识点,学生机械地获得接受,学生亲身体验的时间几乎为零,课堂效果还不理想,知识的获得应该是通过实践才能验证加深巩固,只有不断地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才能提高课堂效益,学生才能在“交流、设疑、研讨、总结、延伸”的教学环节中真正获得知识的提升,能力的提高。
四、创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给学生一个自主的学习环境
心理学家说过,学生只有在活跃的自主环境中,获得知识的效益才会非常高。可见,给学生一个温暖的学习环境是非常关键的,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课堂上师生交流,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亲切,温婉,语言要有感染力,不断地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并大胆解决问题,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在解决困难时要冷静思考,不要烦躁、厌倦和放弃,这样让学生既感到紧张又感到愉快,最终体味到成功的喜悦。
五、结束语
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创造自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去,成为学习的小主人。从牵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过河,到学生能够自己摸索着独立地过河,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课堂气氛也会空前活跃。其实,学习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归纳、总结,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并不断地进行培养和训练。这样,一定会圆满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吴裔春.对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点认识[J].语文学刊,2010(20).
[2]陈伟华.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探讨[J].新课程研究,2011(02).
一、新课标下教学方法的内涵
教学方法的内涵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领域都会有不同的解释,但是尽管如此,他们之间仍然存在着一些共性:首先,教学方法要服务于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的要求;其次,教学方法是师生双方共同完成教学活动内容的手段;最后,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行为体系。总体来说教学方法是师生双方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各自的教学任务而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方法和手段。而新课标是以改变教学方法为主旨,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传播新的教学思想,从而进行全面的课堂教学改革。当然,在看到新课标改革取得成果的同时也发现其中的各种不足,如果不能及时地发现并纠正,会很容易进入教改的误区,进而影响教学的进程和教学的质量。所以是否能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的转变
1.在理念上,教学方法应在继承中稳步发展
从整体上看,现阶段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方向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也符合现如今的教育需求,但是仍然在改革中出现一些瑕疵:面对传统的选秀与必修结构,必修学科基础性内容略显不足,而选修不便操作实施,对教师的要求甚高等。对于一些过去的教育模式在新课标下仍具有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将传统模式与当下要求相结合,整理出符合课堂符合教育的教学方法,而不是盲目地抛弃语文教育几千年特别是近几百年取得的成绩与经验。所以新课标下教学方法的改革应是在继承传统行之有效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发展。
2.运用“活动”推动语文课程的学习
语文课程可以借助“活动”来进行全面的学习,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一大特点,主要的活动包括应用性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通过活动来推动语文课程的学习首先是课堂教学活动,要求教师能够根据课文和学生的状况,将枯燥的文本学习转化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艺术活动,既体现出学生主体的地位,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其综合能力。其次是综合实践活动,其主要目的在于借鉴社会语文学习的规律、要以,进而精心设计、组织“综合”与“实践”活动课,充分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知识,提升能力。最后是应用性实践活动,这要求老师根据学生自身具体情况广泛的开展各种语文应用性实践活动。在进行活动中应该以学习中的真是实践和实现教学目的为核心,使其切实的能够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3.教学方法的使用应注重高校和实效的结合
在理念层面,广大语文教师经培训学习后对新课改的认识基本到位,但在实践操作层面上仍存在不少问题。例如机械实践新的课标理念,一味追求多样性,不能提高教学效率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课堂教学的原点、基准,也是高中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同时,无效的课堂形式也不是新课程的必然特征。因而,课堂组织形式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教学过程的高效率和教学结果的实效性。正所谓过程高效,结果实效才是教学的根本,所以,无论选修还是必修,教师传授还是自主学习,只要让学生在知识上有收获、能力上有提高、情感上有陶冶、思想上有启迪、习惯上有改进,才是目的所在。
三、结语
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
语文课堂提问的关键因素应该是学生潜能的极大发展和学生人性的极大凸现,使学生感到自身价值的被尊重与被赏识,并由此而激发学生最强烈的求知欲望。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和“情感因素”,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需求,培养学生对语文本身的兴趣。而语文课堂上教师如果能适时抛出一些“虚拟性”的问题,如“替换式”,给文章换一种表达,换一种构思:“延伸式”,让学生续写或补写作品中省略掉的部分:“删削式”,故意拿掉文本的一个或几个片段;用这些“虚实结合”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一些新颖的思维角度,一个崭新的思维平台,就更能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创新活动带来的乐趣,而当这种乐趣不再来自教师的表扬,而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创新成功后的喜悦时,也就是学生创新情感形成之时。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它的多义性,换言之,都如断臂维纳斯,有一种残缺的美感,所以学生的阅读鉴赏,即同文本对话的过程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对一部作品的解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每一个人的解读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不仅表现在对作品意义的认识,对人物的评价上,还表现在对语言材料所构建的意象、意境的感悟上。多元是一种理念,一种指导思想,是一种存在的客观现实,也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可以说,正是语言的这种“模糊性”和读者的“创造性”,才使得枯燥简单的语言变得如此神奇而富有魅力,而文学作品因为这种个性的解读而更具有魅力。所以教师绝对不能过早地抛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应该及时地设疑质疑,于无疑处生疑,使学生在不拘泥于那些权威答案的基础上能再推开一扇窗子,让学生看到更美的风景。
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电视、电脑普及率的提高,以及家庭教育的重视与完善。这些渠道所传输的信息量非常的大,且丰富多样,价值观念千差万别,在每个学生那里呈现不同形态等等,它的教育效果不容忽视。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知识积淀和感情经验去体验作品,将课内与课外,将课本知识与自己的阅读积累有机串联,力求对作品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而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因此在课堂提问时,也应抓住有利的时机,浓墨重彩,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人生经历等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将课内和课外和谐地融为一体。
4.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由于当前师生本身固有的知识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在已有的知识中信手拈来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必须改变“台上教师、台下学生”的课堂形式,创建一种开放的课堂结构即课堂鼓励学生自由组合,大胆讨论,上台陈述。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更要高屋建瓴,敢于率先打破传统,走出思维定势,以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进一步引起学生探究的热情,让他们能“仰而弥坚”,越坚,钻得越起劲:“钻而弥深”,越深,就越锲而不舍,充分享受钻研思考过程的乐趣。
5.万绿丛中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语文教学讲一个“拈”的工夫,即洪镇涛老师所云:变“全盘授予”为“拈精取要”,教师拈的好,拈出一点,带出一个面;拈一叶而知天下秋,拈出一朵梅花,带给学生的却是整个春天。在学生常常忽略的文句中拈出几个关键词设计问题,但这里老师的“拈”,一定要独具慧眼,于无疑处生疑;还可以拈出重点,拈出矛盾,这样驾驭课堂就能举重若轻,游刃有余。比如学习《巴尔扎克葬词》,拈出“短暂与永恒”的矛盾,学习《世间最美的坟墓》,拈出“平凡与伟大”的矛盾,学习《迢迢牵牛星》,拈出“远和近”的矛盾等。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9-192-01
新课程标准的推行,调动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教改热情,大家群策群力,努力实施新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发展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也会起一定的促进作用。而语文教学内容是课程的具体反映,教学内容与课程存在着内在的有机联系。现代语文课程的变化发展,已不是传统课程所能企及,理所当然,与之相适应的语文教学方法也非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所能相提并论。那么当代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具有什么特点呢?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阅读课应以“阅读”为“主”、“看图”为“宾”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审美情趣和想象能力。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就要注意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这样,在长期的濡染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文明气质和优雅的文化风度。所以,我们在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中,不能只热衷于对教学模式的模仿或套用,而忽视了“学生”这一最根本要素在改革中的作用。当然,多媒体视像技术的使用,可以丰富课堂的色彩,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活教学的氛围,使教学内容以立体的、动态的、声情并茂的图像呈现在学生面前。但是,我们语文课引导学生学的是中华语言文字,语言文字与图像对于人的感受方式、思维方式来说,显示出不同的特点。当学生阅读印刷文字,阅读无声的文字,那无疑更加突出了语言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从语言到现实的转换过程中,就需要学生发挥大脑的潜能,在语言文字的刺激下对作品里的人物和场景进行想象。其操作性质是理性的,也是有深度的,想象的内容是学生独立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而由文字阅读转向图像的一览无余,思维的直接性势必挤兑了文字想象的空间,其操作性质是感性的,在这一过程中,图像左右了学生的思维,萎缩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图像反“宾”为“主”,久之,学生甚至沦为图像的“奴隶”。
事实上,在语言文字中语言与形象是统一的,语言蕴含着图像。于是,在教学实践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本位,首先加强语言文字的阅读,激发想象力,滋润想象力,发展想象力,以致练就欣赏和鉴赏能力,然后以图像课件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氛围。也就是以学生的“阅读”为“主”,“看图”为“宾”来组织课堂教学。这样,学生的主体本位就名副其实了。
二、语文教学方法的最优性
现代语文课程的生活化、综合性和跨学科性等发展趋势,使语文课程的结构更加合理并趋于优化而仅有课程的趋优化,没有教学方法的最优性,要做到既能节省时间和精力,又能提高教学质量,这是行不通的。对教师来说,要“选择最有效地解决相应任务的组织学习、刺激学习和检查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对学生来说,要“在学习中合理的组织、自我砥砺和自我检查”。
近十多年来,世界各国母语教育工作者在继承传统教学方法的精华和借鉴别国教育先进方法的基础上,正在创立和试行各种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如引导发现法、暗示法、情景法、六课型单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愉快教学法、分组教学法、综合教学法、自学指导法、研究型学习法等,这些教学方法的共同特点是:重视引起学生的兴趣,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发展学生的智能,重视指导学生的自学方法,重视学生的合理负担。总的精神是使学生耗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最大最好的学习效果。
三、重新调整教材体系,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我们的语文教学活动,从"小语文-大语文-生活语文观-语文素养",这是我们在思考的语文。我们很少把精力用在发展上,而是用在批判、否定和虚无上,语文被我们不断地扩大,无限制地扩大,直至泛化、虚化。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应是综合的、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的;“形成”是强调打好基础;“发展”体现了对语文课程在学生语文素养形成过程中的传承性、创新性的追求。
我们知道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明线性发展的积淀结果,要继承并发扬之,必须对学生予以体系性的展示,学生做到体系性的吸收,这一工作是实实在在的,来不得一点浮躁和轻率。学生就是在体系性的吸收中一步一个脚印的茁壮成长的,且这种成长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扬和创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持续性的发展,与科学发展观的持续性发展理念相吻合的。
关键词:语文 教学观念
纵观目前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传统的“串讲加解释”教学结构模式,还在影响着大部分的初中语文教师。对教材不作过多的钻研,对教学方法不作过多的科学选择,认为只要自己讲得多,知识就自然会被学生接受和掌握。长期如此,老师的“一言堂”既剥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由,又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势必形成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两难的局面,最终导致学生完全放弃对语文的学习。其负面影响是可想而知的。怎样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来进行“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综合性学习成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我认为可以从先学后教,在课堂分组合作阅读文本和思维激发教学上进行尝试。
一、先学后教,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1.作为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师,首先应用发展的目光来看现在的时代,创造性地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语文教育来自于生活,是生活的反映。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前如死水一潭、活力不再的“灌注式”语文教学弊端――肢解文章的分析、纯知识的训练、纯技巧技能的强化,学习为了考试的“应试教育”境地,对新时期教育是极不利的。应把握新的课改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起始年级“闪亮登场”的机会,来更新我们的思想,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武装我们今后的课堂教学,丰富我们今后的教学内容和形式。
2.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变“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为“先学后教”式教学方法。学生先学,然后教师对学生先学的内容进行调查研究。通过信息反馈,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水平,了解他们的思想活动、学习方法的掌握等实际情况,这样教师才会明白当前教学的起点在哪里,有了这个起点,教师便于遵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规律来组织教学活动。一堂好课,犹如画家画花,独画一枝,留点天地,让欣赏者去遥想;象诗人作诗,言有尽而意无穷。能够较合理地运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注意创设教学情景,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究精神。提高教学效率。这里,教师只是启发、引导,该导时导,当讲处讲。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是智力的开发者,是信息的提供者,是意义的建构者,传统观念必须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从此可以看出,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育思想的更新,是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上分组合作阅读和思维激发教学的尝试的关键。只有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才能使语文课堂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活动轻松、愉悦起来,从而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
二、合理分组,合作阅读,培养学生集体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合作是人类相互帮助完成任务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及知识经济的即将到来,需要人的主动性、创造性,不但要有竞争的意识,更要有合作的精神,需要有合作生存、合作发展的意识。语文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需要把学生分成小组以完成教学任务。在分组时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取长补短。从而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能力和集体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开展思维激发教学,激励学生发挥自主性、独立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初中语文课堂上的思维激发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适当点拨和提示下,对课文(作品)进行研究性的阅读,通过独立发现问题,收集与处理有效信息,掌握语文知识与技能;应用文本中学会的有关知识去了解生活,深入研究生活中相关的事物,从而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够体验、理解和应用一般科学研究方法,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达到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种学习活动改变了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偏重记忆和理解,使学生成为知识灌输对象的状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来,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探究合作能力得以培养,进而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这种教学活动在课堂上的基本操作是这样的: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一、新课标下小学语文知识的特点
在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程知识点的构建体现了以人为本,以促进儿童主动地、充分地、和谐地、全面地发展的基本理念,打破了以往的字、词、句、篇、听、说、读、写、语、修、逻、文的所谓的语文学习的知识体系,不再把学生看做知识的容器,而是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促进其全面成长。其主要特点如下:
1.实践性
与以前的课程不同,新课程注重于学生通过参与生活实践后获取知识,只要学生善于积极思考,认真观察身边的事与物就可以完成。
2.衔接性
无论年级与年级、册与册、组与组、课与课之间的新课程都有知识的衔接性,体现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特点。
3.广泛性
新课程知识涉及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等古今中外的科研成果和古典历史文化以及现代的信息技术等广泛知识。
4.灵活性
新课程知识灵活多样,并不单纯指本书或教科书的内容。
5.适应性
新课程知识能适应不同能力和智力的儿童学习,也适应城市和农村学生的学习。
二、教学方法的改进
结合新课标下小学语文知识实践性、衔接性、广泛性、灵活性、适应性等特点,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新课标下,如何结合新课程知识的特点进行有效的教学,是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的问题。我从以下两方面对教学方法的改进进行了探讨:
1.PBL教学模式的引入
PBL(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法,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以教师为主导。这种教学模式是把学生置于一定的情境中,并让学生成为该情境的主人,让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学习解决该问题所需的知识,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老师把实际生活问题作为教学材料,采用提问的方式,不断地激发学生去思考、探索,最终解决问题。
PBL最初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创立,最初主要用于医学教育。随后几十年,在美、加、英等欧美国家得到较快的发展。目前,PBL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教学方法。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引入我国,首先是在一些医学院校开始试行,进行了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目前PBL教学模式逐渐从医学教学转向其他教育,如建筑工程、法律、旅游、会计、机电、市场营销、中小学教育等,但大多数仍处于探索阶段。
PBL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主要步骤如下图所示:
PBL教学模式的引入,通过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处于主导地位,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学到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在教育领域,多媒体教学已经逐渐深入课堂,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教学形式丰富,包括声、图、视频等多方面,在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插入视频、图片、动画、儿歌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也应该注意以下几点:课前,搜集大量的资料,再结合本堂课知识点,创设意境;在课堂上,再现意境,激发学生去思考。如在学习《画杨桃》《三国演义》《草船借箭》等课文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视频、动画等形式,让学生先熟悉相关情境,然后进入主题讲解时,学生的积极性就会提高。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程内容较多,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其中通过PBL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等。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是为了让学生能更生动形象地理解、掌握所学内容。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把这些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教学效果会更好。
参考文献:
[1]姚剑峰.浅谈小学语文新课程的特点[J].科技创新导报,2011(34).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作文教学必然要适应教育的发展和时代的需要,语文教师在教给学生综合知识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作文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初中的语文作文教学该如何进行,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合乎时代的需要,才能充分贯彻新课标的作文理念,使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着切实的提高,让学生享受到写作的快乐?在多年的语文作文教学中,我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为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而备课
要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必须精心设计好每节作文课,想方设法去激发他们作文的动机,唤起他们的作文热情,做到“有所为而做”。教师要设法让学生感到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须,出于需要,发展为作文的内在动机。这时,学生才会主动去写。要时常采用模拟生活情境的方法,精心设计“有的放矢”的作文练习,“趁热打铁”,学生写起来就会使文章内容充实,中心突出。
二、引导学生注意平时积累
作文索质的高低,与平时的积累有关。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存在着重写轻读、重书面轻口头的弊端。其实,听说读写是个整体,听和读是从外到内的吸收,说和写是从内到外的表达,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相得益彰的互递过程。没有吸收,也就没有表达。我们在进行作文训练时,应坚持以课本为主体,以读写为主线,把听和说训练贯穿其中,使听说读写自成体。特别是文章中好的段落,要引导学生摘抄、剪贴下来,有的甚至要背诵下来。平时在与人的交谈中听到的好词好句都要随时记在心里。每天遇到的难忘的有意义的事记在日记本上。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办手抄报,既可增长学生的作文知识,又能培养他们作文的综合能力。这样日积月累,聚集起来就是部“百科全书”,大大解决了文章内容的来源问题。
三、到大自然中去寻求“自然”
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的人、物、景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培养学生多观察、勤思考的习惯,这对学生的作文会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叫以时常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寻求“自然”,走向社会,到社会中去探索人生。比如:春天到了,教师叫带学生起到田野中去感受春意,去观察小草、麦田、梨园、花朵……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春”,用自己的亲身感受去写“春”。这样,就会使学生描绘出一幅幅春意盎然的“春景图”。观察景物不一定只限于外表事物,要善于抓住事物的闪光点。如写《冬天的小草》,你观察时看到的只是它那枯黄的、被风吹得杂乱的茎叶,但可透过它并不美的外衣,而想到它深埋在地下的根,想到它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顽强的生命力和默默的奉献精神。写人物也如此,外表的平凡与丑陋,更能衬托出人物美好的心灵,残疾人做到的事,更能表现出他的伟大与坚强。因此,可常带学生去观察高大的厂房、繁华的街道……让他们在与人、物、景的接触中,抓住其各自不同的特点,随时做下记录,回到教室再出题目,学生就会说起来滔滔不绝,写起来自然流畅。
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鉴于学生作文的基础小同,爱好各异,教师应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其特长,作文时可限定内容范围,放宽体裁方式。命题作文也可用同文题、不同体裁去写。只要能达到“锻炼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的目的,完成“观察DD思维DD表达”整个过程,使学生产生生动活泼的个性语言,写出有个性特征的人、物、景,就是成功的作文教学。教师要有目的地精心设计些富有创造性和定难度的作文练习,供作文基础较好的学生去探索,用“新、奇”来衡量其作文水平的高低。对作文基础较差的学生,要从基础入手,发现优点多加鼓励,给学生以信心和勇气,引导他们对作文产生兴趣,然后逐步发展其潜能,使其作文水平螺旋上升。
五、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
一、加强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法的应用
过去传统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是课堂的主宰,是教学中的领导者、权威,而学生往往是处于一种被动、服从、闭封的地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不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不大。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求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必须是开放式教学、合作型教学,要求在课堂上重塑课程主体,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以人为本,以学为本,提倡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尽情地释放学生的表达欲望,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一主题中,笔者在讲授选题技巧和写作方法上,就采取了开放合作式教学模式,按照“互动性、互择性、互质性、互补性”的原则,将全班55位学生划分为十一个学习小组,并给每个小组配备展示板一块,让他们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在此过程中,笔者进行了引导式、启发式的教学手段,引导每一位学生都认真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教师要给学生留足大量的时间,让他们自主阅读、交流。在经过各个小组进行交流讨论之后,让他们将各自的想法和思路写在各组的展示板上,然后再进行评比,由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自己组的各小组讨论交流,将思路在展示板上进行组与组的评比,然后由几个代表发表各组的意见,在他们各自评析中,笔者适时地对他们进行点拨,在此过程中,笔者适时地举几个“开始对成功的重要性”的例子,让他们同样的联想和列举几个案例或者名人名言,此时,他们活力四射,竞相上前板书和发言。这种开放式和合作式的教学模式激发着学生的个性、自信、热情,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都在一个平等的位置进行探讨、求索,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
二、加强“情感教学”法的应用
在传统语文作文教学中,师生之间是一种教与学的关系,其教学模式往往是传授式的,课堂教学往往也都是根据教材编排进行的,没有充分展现课堂中的情感元素。而在新课程背景下,其要求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必须具备情感元素,要让教师和学生都融入情感的境界中进行教和学。因此,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必须提倡情感教学。首先,教师应该向学生充分展现其激情的一面。在语文作文课堂教学中,通过情感的展现来体现语文这门基础学科的“人文性”。因此,只有通过教师自己的激情,才能激发学生对语文作文写作知识的情感,引发他们对学习语文写作的兴趣,通过教师自身激情的展现,才能充分感染学生、陶冶学生,才能将学生的情感融入课本知识和作文写作之中。其次,在语文作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地“融情”。俗话说得好:“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语文作文教学中也是一样,其中的“情”就好像学和教彼此的“催化剂”,通过它,学生就能够在课堂上进入入神的状态,才会沉浸于课文知识和作文写作当中。比如,在《我的母亲》()课文的教学中,笔者首先试着要台下的学生对自己母亲及其教诲进行描写,从而引导他们进入母爱和爱母的情感氛围之中,接着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唐代孟郊的《游子吟》以及高年级学生的优秀作文,促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母亲的真爱,让他们感受母亲的伟大,在此之后,才引导学生进入《我的母亲》()课本,并指导学生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从而提升课堂效率。
三、加强“实践教学”法的应用
在过去,教师往往是依据课文内容和作文课本知识进行教学,而很少注重语文作文教学的实践性。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应该更注重教学的实践性,应该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出发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语文作文课堂上感受实践,在实践中联想语文课本知识和作文写作感想。比如,在《故宫博物院》(黄传惕)的课文及其课后写作教学中,笔者通过多媒体播放了一段关于故宫博物院介绍的视频,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故宫博物院的真实情况,让他们亲眼感受博物院的宏伟和华丽,从而让学生亲手动笔描绘故宫博物院的情境。再如,在《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课文教学及课后写作中,笔者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让他们自己首先感受大自然的气氛,再进行亲手写真,其后再切入到课文中去学习,在学习中,让学生自行讨论、评说大自然到底存在哪些语言,大自然是通过什么来传递信息的?让学生走进实践,切身体味大自然信息传递方式,感悟大自然说话的手段,从而结合课文进行知识的学习。通过在语文作文课堂教学中引入实践手段,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会课本中涉及的内容,从而亲手写真,以激发学生学习课堂知识和写作的兴趣和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所以说,在新课程背景下,应该改革传统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模式,提倡实践写作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写作和学习,在实践中感悟知识的重要性,从而促使他们激发语文作文写作的积极性和热情,提高课堂的活跃度。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语文作文课堂教学是初中生素质教育的基础,是综合素质培养的主要渠道。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改革将必须具有开放性、人本性、信息化、情感化、实践化,因此,在语文作文教学改革中,其必须提倡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提倡“情感教学”模式,提倡“实践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泽军.初中语文作文新课程教学浅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11).
[2]胡云芳.初中语文作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体验[J].教育科研论坛,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