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经济学的前景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国虽然已经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还存在两个方面的缺陷:一方面,计划经济体制的核心部分尚未彻底触动,深层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另一方面,一些新建立的重大制度仍是框架性的,尚不稳固,在具体实施中还有不少漏洞。因此,建设一门能反映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特点和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特色的中国经济学是有必要的。这也是中国经济学的根本目标所在,而中国经济学的具体目标可分为体制结构、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三个部分。
体制结构目标主要从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来分析,所有制结构和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及其保障体系较为完善。经济运行目标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经济运行目标和宏观经济运行目标。微观经济运行目标主要包括企业和企业制度的完善及国企改革的推进、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市场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秩序和规则较为完善。宏观经济运行目标是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及其相互关系的平衡、宏观经济调控目标顺利实现、政府职能得到完善等。经济发展的目标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增长目标(包括经济增长的目标和经济增长方式等)和经济发展目标(包括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关系、科学发展观及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等)。
2中国经济学面临的困境
2.1经济学被边缘化,研究成果和研究团队萎缩
在中国经济学被边缘化,甚至已无立身之地。目前,高校马思主义经济理论课程已被严重压缩,中国经济学界研究成果,主要是有关西方经济学的内容,有关经济学内容的不到十分之一;有的虽然打着经济学的招牌如《劳动价值论》,却在宣扬资产阶级要素价值论的观点。
其次,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对经济学的学习不感兴趣,更谈不上研究。在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十七年招收的330名博士生中,他们在学期间发表的经济学论文一千多篇,其中真正研究经济学的不到10篇。经济学专业的教学队伍中从事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者也日益缩小。
2.2中国经济学传统教学体系与教学方式严重滞后于国际化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学教学体系与教学方式改革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教学体系与教学方式仍严重滞后于国际上经济学专业的新发展。首先,教学内容重复。以经济学专业学生为例,大学本科阶段学习的政治经济学内容在高中就曾经完整的学习过,研究生阶段则开设专题性课程,但在体系性、知识抽象性程度上基本没有差异。其次,理论体系被人为割裂。一是将政治经济学从体系中分割出来。二是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在范畴与原理上没有科学衔接,尚未建立整体的政治经济学体系。再就是,教学方式的“封闭性”。当前中国经济学教学缺少足够的教学参观或社会调查等课外活动。
2.3经济理论脱离经济现实,教学方式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
首先,理论脱离经济现实,难以满足本土化的要求。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理论来源于实践,目前,中国经济学的教学方法基本上都是教师选定一本教材,以教材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国内经济学教材出版周期一般较长,教材内容与现实经济问题极易产生距离与脱节;再者,由于国内教材大多直接照搬西方理论,西方理论与中国经济现实本身也有距离。其次,“满堂灌式”教学,忽视教学过程,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不可能讲清楚全部的经济学理论,这就要求老师主要传授学生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偏重于死记硬背和机械化训练,则缺乏课堂交流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2.4理论研究缺乏规范性,对两个范式关系的认识上存在偏差
在过去几十年间经济学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相当数量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还认识模糊。这一点在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问题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以什么作为切入点开始经济学分析?用什么作为主线将这种理论体系贯穿起来?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究竟有哪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市场经济怎样才能真正与社会主义、与公有制有机结合起来?对这些根本问题的认识尚缺乏基本规范,认识相当混乱。
在研究过程中,明显地存在着对两个范式关系的认识上的偏差问题。学术界存在两种片面倾向:一是排斥和轻视西方经济学理论,对于现代西方的经济学理论采取一种简单否定的态度;一是把西方经济学特别是主流经济学当作唯一科学的经济学理论,忽视它所具有的意识形态的成分,否定经济学的科学意义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总起来看,后一种倾向在当前呼声甚高。此外,中国经济学研究中也存在诸如选题过于宽泛、研究结论草率等其它问题。
3中国经济学的构建
在这种背景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将西方经济学中意识形态理论与市场经济理论相分离,将市场经济理论的科学成份嵌入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之中,实现两种经济学说的整合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3.1整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西方经济学均衡分析理论
劳动价值论更多关注的是市场经济运行的本源性问题,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均衡分析理论更多描述的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外在表现,为揭示价格与供求的内在关系及其资源优化配置规律提供了分析工具。中国经济学研究对象和任务已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资源优化配置,将均衡分析工具嵌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可以克服马克思经济学说价格变动分析的不足,赋予劳动价值论以新的时代内涵。
3.2整合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劳动者行为动机假设和西方经济学经济人假设
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劳动者行为动机假设注重全社会成员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并认为劳动仅仅是谋生手段,这种分析框架揭示了社会主义劳动者之间生产关系及其行为动机的本质特征,但难免带有计划经济的局限。西方经济学中关于经济人“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假设,反映了市场经济主体行为动机的某些重要特征,但却“往往具有非社会性和非历史性的倾向”。将两种行为动机理论整合为在全社会各阶级各阶层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经济人“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假设。
3.3整合马克思广义政治经济学思想和西方发展经济学
马克思晚年时期未能构建起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广义政治经济学。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兴起发展经济学,先后经历了从结构主义到新古典学派,再到以人为本的发展经济理论;从宏观模式的经济增长理论到微观分析的人类发展理论。这些理论均从不同程度上揭示了经济落后国家摆脱贫穷落后、实现工业化、经济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的发展规律。将西方发展经济学的科学因素嵌入马克思广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建立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理论,是中国选择适合国情的科学发展战略的需要。
3.4整合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和西方新制度经济学
在马克思的分析模型中,包括了新古典分析框架所遗漏的所有因素:制度、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然而他未能深入分析未来生产方式技术持久进步、经济充满活力的动力源及各劳动者阶级之间以及阶级成员内部潜在的利益矛盾对其的影响。而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制度经济学则从供求关系、均衡价格的技术分析转向了产权关系、交易费用的制度分析,从而揭示了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在私人成本和收益与社会成本和收益不一致条件下,产权界定、国家干预以及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制度创新和制度安排对技术持久进步、经济充满活力的重要作用。尽管新制度经济学自身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但不妨碍我们将该学说中的科学因素嵌入经济学阶级分析理论框架中。
4中国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4.1走向规范和实际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学的研究视野不断开阔,方法不断创新,比较成功地实现了传统经济学研究范式向现代经济学研究范式的转型,越来越走向规范化。但是,中国经济学从总体上看还是不成熟的。基础理论还比较薄弱,研究方法还比较落后,学科规范还不够严格,中国经济学作为一种科学体系还在形成,中国经济学必须坚持走向规范。建立学术规范,发展学术评价,是中国经济学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的重要条件和必由之路。
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中国经济学理论仍然落后于实践,中国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仍受着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为此,中国经济学必须坚持走向实际。对于中国经济学来说,当务之急是要从实际出发,搞清楚中国所面临的究竟是什么样的经济问题,仔细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和途径并且揭示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4.2走向开放和世界
【关键词】经济学;研究对象;职业发展前景
【前言】随着经济建设的全面发展,要求完成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人才具备极强的综合人文素养。经济学是社会人文科学的重要学科,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的新经济时代无论在经济建设方面、生产生活方面都将发挥极大的作用。若想在祖国的建设大业中贡献力量,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必须对经济学具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因此,笔者针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职业发展前景”一题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一、经济学概述
(一)经济学概念
经济学(economics)是社会人文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针对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人类为谋求进步所从事种种生产经营活动的特殊本质,以及经济活动中与之相对应的生产关系和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做出的学术研究。经济活动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得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实践,如:生产、交换、配置、消费等。经济活动必须在一定的经济规律和经济关系中进行,经济关系是指人们在长时间的经济活动实践中产生的交错复杂的关系的总和,在各类经济关系中最为重要的,发挥最大功能的是生产关系[1]。
(二)经济学发展历程
经济学是与人类从事经济活动相生相伴的一门科学。人类文明发展到奴隶社会阶段,经济活动开始产生,这一时期古希腊开始出现经济学萌芽,以色诺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主要代表,针对经济学开始进行系统分析,如色诺芬的《经济论》、亚里士多德的商品交换理论、柏拉图的社会分工理论等。伴随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封建社会生产关系产生,这一时期经济学出现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针对农业生产进行经济讨论,政治经济学理论成熟;历史的车轮继续前行,19世纪末期开始,资本主义经济学开始发展,这一时期,经济学更加注重对经济现象的讨论和分析,经济学逐渐脱离政治成为独立的知识理论体系,20世纪钟声敲响之际,经济学完全取代了政治经济学,成为了独立学科。一路走来,经济学可谓凝结了无数智慧和汗水,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了杰出力量。
二、经济学研究对象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广泛、涉及领域多元化的学科,伴随经济学的发展,经济学研究对象呈现动态趋势,若想了解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必须以不同的角度分析,以下笔者针对经济学产生根源和经济学形式划分两个方面阐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基于经济学根源
经济学是在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基础上产生的一门科学,人类在从事任何经济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必然应用相应的资源,经济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是人的欲望却是无限的,所以经济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类的欲望之间出现了矛盾,如果没有行之有效的指导,这种矛盾将是不可调和的。经济学的产生可谓为上述矛盾开出一剂良方。针对经济资源的稀缺性经济学将生产可能性边界、生产效率、生产成本和生产机会作为研究核心。同时,资源稀缺性为经济学带来了四大研究课题:第一,在经济活动中需要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第二,利用多少劳动力、多少成本、什么样的技术进行生产?第三,生产出的产品将会去向何处?第四,在该项生产中将会产生什么样的经济价值?根据经济学产生的根源,以上四大问题是其主要研究对象[2]。
(二)基于经济学标准
经济学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划分为不用的部分,如:按照时间标准可以将经济学划分为古典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按照应用的标准会出现政治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但是最为权威的划分方式是按照经济学的研究内容进行区分,按照这一标准经济学可分为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和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两部分。宏观经济学将国民经济总体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社会总体经济问题以及经济变量的总量是怎么决定与变动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在形式上可以总结为“观林而不观木”,即学科术语中的“bird's eye”。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单位作为研究对象,是针对个体经济单位行为及经济变量的个量是怎么决定和变化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在形式上可以归纳为“观木而不观林”,即学科术语中的“worm's eye”[3]。
三、经济学职业发展前景
伴随社会的全面进步,经济建设如火如荼的发展,经济学已经成为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学科。因此,经济学的职业发展前景广阔。首先,研究经济学能够掌握金融相关知识,未来可以在具有商业性质的银行系统进行发展,如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亦可将职业生涯规划方向着眼于金融机构如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第二,经济学研究国民经济总体发展状况,所以就业范畴可以拓展为各类具有经济性质的行政单位,如财政、审计、海关等部门。第三,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研究经济学之后可以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相关方面工作。总而言之,伴随人类文明的发展,经济学在未来的职业发展前景相当可观。
综上所述,文章首先对经济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进行了阐述,然后针对论点系统分析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最后根据全新的时代背景和经济发展形势,分析了经济学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前景。希望通过本文的讨论,能够引发莘莘学子对经济学的重视,在日常生活中了解经济学原理和知识,能够应用经济学理论解释我们日常生活实践中遇到的经济问题,全面提高自身综合人文素养,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
【经济学硕士论文参考文献】:
[1]邱海平,张宇,郑吉伟,等.中国政治经济学年度发展报告(2011年)[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2,12(01):3-65.
[2]周靖祥.改造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深度探析研究与评价之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03):90-107.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作为一种人力资本除了能够提高个体的劳动生产率外,还认为因为受教育者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带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就是说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的经济价值不仅能够在微观层面提高受教育者的各种技能、从而促进个体收入的增加,还能从宏观层次促进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关于教育对经济的宏观促进作用,Schultz(1961)[4]首先在理论上做了巨大的突破。随后Denison(1962)[5]通过计量发现1929-1957年美国经济的增长,有23%归功于教育带来的贡献。一般认为,正是随着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人力资本关于微观层次促进个体劳动生产率和宏观层次促进社会经济增长这两条主线的发展,教育经济学才逐渐兴起。因此,教育经济学的核心就存在于教育和劳动力市场之间的研究中[6],也就是说研究教育的外部效率,包括私人与社会的教育收益与收益率(教育收益率一般用明瑟收益率①
1或者内部收益
率来衡量)、教育的溢出效益(比如:教育与受教育者自身健康及家人健康之间的关系、自身教育与子女教育之间的关系等)等。随着教育经济学的不断发展,还有很多学者开始将研究视角深入到教育过程这一黑箱中去,探究具体是哪些因素影响了教育对学习者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研究怎样用最小的投入导致最大的教育产出。因此,教育经济学开始研究教育生产的各个环节,即开始研究教育系统的内部效率,使得教育经济学从一个纯粹的经济学学科向教育学学科转向,成为了一个全新的交叉学科。对于教育内部效率的研究,包括教育生产函数、教育成本函数、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的研究、教师培养的经济学、教育技术的经济学等。随着教育是一种人力资本、是一个生产过程的观念越来越被政府、大众所了解,如何为教育生产提供充足的资源并且体现公平与效率,开始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这就为教育经济学开辟出了一块新的研究领域,也即教育财政,包括拨款、成本补偿、学生资助体系等。
可以说,正是上述三个领域的研究,使得教育经济学最终成为一个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学家等共同关注的学科:(1)教育的外部效率即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关系。(2)教育的内部效率即教育生产的各个环节与教育产出之间的关系。(3)如何公平、有效地为教育生产提供充足的资源,也即关于教育财政的研究。我国远程教育经济学可以研究的领域经过近40年的发展,教育经济学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成熟的学科,但是相比其他教育的实践环节,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于远程教育这一重要教育实践环节的经济学问题的研究并不多②。但是目前对于远程教育经济学的研究不多,并不意味着对于它们进行研究的意义就小或者它们可研究的问题不多。接下来,我们就参照教育经济学的三个主要研究领域来探讨我国未来远程教育经济学可以开展研究的领域。(一)远程教育的外部效率1.远程教育与经济增长虽然在经济学领域,关于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确切关系并没有定论,但是人力资本理论和新增长理论,都认可教育能够促进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撇开经济学学术内部对于这一问题的争论,目前对于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政府而言,基本上都是认可教育对于经济的促进作用。如果我们也认同教育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那么远程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则肯定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
关于远程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我们认为应该有以下两个方面值得去研究和探讨:其一,研究远程教育的规模对于经济增长的直接促进作用。现有关于发展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度量过不同阶段学校教育的发展规模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7],从而论证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那么关于远程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可以借鉴发展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的这一思路,考察远程教育的规模对于国家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比如可以考察远程教育受众的绝对规模即远程教育受众的绝对人数和相对规模即按照人口分布的远程教育受众所占的比例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其二,研究远程教育的发展对于学习型社会的促进从而间接推动经济的增长。学习型社会的建立,是能够从本质上改变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力资本的积累与构建方式———学校教育作为构建人力资本的核心主体地位将削弱、整个社会和所有个人都将成为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主体;可以预见的是人力资本积累方式与主体的改变,将进一步提高远程教育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那么远程教育的发展不仅能够直接促进经济的增长,还能通过构建学习型社会而间接推动经济的增长。那么将远程教育对于经济增长的这一间接促进作用度量出来,也是非常重要和迫切的。
2.远程教育的社会收益、私人收益以及收益率
从教育经济学诞生起,对于学校教育的社会收益、私人收益以及收益率等方面的研究一直是经久不衰的[8]。通过对不同年代、世界范围内多个国家学校教育投资收益率的分析与整理,研究者发现一般而言:(1)初等教育的收益率高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收益率;(2)初等教育的社会收益率要高于私人收益率;(3)高等教育的私人收益率要高于社会收益率;(4)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收益率要高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收益率[9]。正是因为上述有关学校教育的社会收益、私人收益以及收益率的研究发现,才吸引了国家、社会以及个人对于学校教育进行投资,也为国家通过法律形式将初等教育设立为义务教育,而在高等教育却实行收取学费、建立学生贷款制度等提供了坚实的实证基础。与此相对应,如果要发展远程教育,要吸引更多的受众、更多的主体来关注远程教育、来投资远程教育,那么科学测算、对外公布远程教育的社会收益率与私人收益率就是非常有必要的工作。
如前所述,教育收益率一般用明瑟收益率或者内部收益率来衡量,李锋亮等(2009)[10]就利用南京电大和哈尔滨电大远程教育本科在校生的数据,运用明瑟收入函数,计算了远程教育的明瑟收益率。这项研究发现远程教育的确能够给受众带来可观的私人收益,整体而言远程教育的明瑟收益率为6.9%,也就是说学习者每多接受1年的远程高等教育,其个人收入能够显著提高6.9%。不过和2004年我国普通本科教育的私人明瑟收益率18.9%相比较而言[11],显然远程教育的收益率还是远远不足的。李锋亮等(2009)的这项研究在远程教育的收益率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尝试,后续的相关研究还应在以下等方面进一步扩展与提高。
其一,需要质量更高数据。李锋亮等(2009)的这项研究所用数据并不是真正意义的横截面数据,更不要说用目前国际学术界流行的面板数据(Paneldata)来进行分析。除此之外,研究所用样本只是两个地区的学员,并不具有普遍意义。因此,极其需要全国范围内的大样本的跟踪数据来分析远程教育的收益率。其二,需要测量远程教育的内容与质量的收益。在教育经济学领域,除了测量平均的教育收益率外,很多研究都对准了教育的质量以及教育的内容、比如不同专业、学科与类型(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教育收益率。
其三,需要测算远程教育的社会收益率。李锋亮等(2009)的这项研究只是测算了电大远程本科教育的私人收益率,并没有探究社会收益率。而实际上,远程教育除了帮助每个学习者更好地获取私人收益外,更为重要的是一项社会要务,具有很强的社会效益与收益。这是国内学者彭坤明(2008)[12]所呼吁的“远程教育发展的整体效益观”。他认为:“所谓整体效益,是指远程教育发展的社会贡献、人本价值、经济效益的综合……远程教育的发展是旨在为社会公众提供广泛的学习机会……远程教育首先必须注重于社会化与人本化的效益评价。”
因此,要进一步科学测量远程教育的社会收益。只有准确、科学地测量出远程教育的社会收益和私人收益,才能为今后制定科学的远程教育财政投入政策以及成本分担政策提供坚实的实证基础。这说明要研究远程教育的私人收益率与社会收益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尤其是要研究远程教育的社会收益率更是需要高质量数据的支撑,而目前国内相关的数据建设基本上是空白。这也从侧面表明这一研究领域有大量的宝藏等着后续的研究者来挖掘。
(二)远程教育的内部效率
如果说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核心是研究教育的外部效率,那么对于远程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核心应该是远程教育的内部效率。这是因为学校教育较之远程教育,前者的投资主体较为单一,尤其是基础教育,主要还是政府投资,政府投资自然更多关注教育的外部收益,而不太关心或者不太擅长评价教育系统内部的效率;而远程教育的投资主体可能更加多元化,会有很多企业、NGO参与其中的投资与运营,他们之间必定要形成良性而且有序的竞争,那么只有在对于这些投资主体内部效率做出科学评价后,才能更好引导潜在受众对于不同运营商进行理性地选择从而促进市场秩序的发展。所谓教学机构的内部效率是指整个教育系统内部或者单个教学机构内部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
简单地说,就是衡量办学机构内部资源的配置状况是否合理、是否经济有效。所以,远程教育的内部效率是度量、评价远程教育的资源使用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手段。常见的分析教学机构内部效率的方法有教育生产函数以及成本函数,其中通过成本函数的估计,可以精确测算办学机构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等。接下来的内容将一一分析和远程教育相关的教育生产函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以及远程教育的师资供给与培训。
1.远程教育的教育生产函数
教育生产函数是教育经济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分支,主要研究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了学习者的学业成就,从而判断哪些投入的效率更高、哪些投入的效率更低,从而指导政府、学校、老师与家长来调整不同资源的投入方式与构成,以达到用最少的资源促成最好的学习效果。这个学业成就可以是学习成绩也可以是其他的可以衡量学业成就的变量,比如辍学率、保有率、毕业率等。而影响因素更是包括了从家庭到社区(比如父母亲的职业、受教育情况、社区的治安等)、从学校到老师的方方面面(比如学校的建筑、图书馆、班级规模、师生比、教师的职称、受教育情况、参加师资培训情况以及年龄与收入等),甚至同学、同伴对于学业成就的影响(peereffect)也是重要的研究问题。远程教育作为一个以现代技术手段与理念支撑起来的教育体系,对于它的教育生产函数的研究就有非常强的时代意义。除此之外,对于它的研究还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首先是理论意义,和传统教育相比较,远程教育的教学过程与组织架构都有着很大的不同,那么对于远程教育的教育生产函数的研究就能够扩展、丰富整个教育生产函数的研究;其次是实践意义,将来教学质量肯定是决定远程教育生存的重要决定因素,因此对于远程教育的教育生产函数的研究,将指导远程教育的运营方根据研究成果来改进自己的服务。关于这一研究领域,我们认为应该在以下四个方面应该马上进行研究和探讨:
其一,技术手段。教学中技术手段的使用对于学习者学业成就的影响,这在传统的教育生产函数研究中并不是研究的重点,然而在远程教育中,这必然将是研究的重点。因为技术手段的组合使用是远程教育得以跨越时空组织优质教育资源进行教学的特点所在,而且技术手段的使用远远不是将书本知识、课堂内容简单地复制到网络或者其他现代媒体上,而是应该发挥不同技术手段的优势、避免它们的劣势,使得不同技术手段的组合与特定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默契配合,才能真正使得技术手段的使用更好地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因此,实证考察不同技术手段的单独与组合使用对于学习者学业成就的影响,应该尽早提高到相关远程教育运营方的日程上来。
其二,对远程教育教育生产函数的研究应该注重对于学习者的辍学概率或者保持率或者毕业率的研究。传统的教育生产函数研究将研究重点更多关注在学习者的成绩上;而对于远程教育而言,对于学习者辍学的研究其重要性可能要超过对于学业研究的重要性。这是因为远程教育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学习者入学门槛低,中途放弃学习的概率也就随之增大。英国的开放大学就非常关注学生的辍学率问题,他们也承认对于远程教育而言,较高的辍学率似乎是难以避免:尽管学习者入学前的教育程度越高,他们辍学的概率会有所降低,但是入学前就拥有了本科学位的学习者的辍学率依然高达20%(Simp-son,2004)[13]。Simpson(2004)认为对于远程教育的辍学问题,一方面要正视其不可为的一面,即无论如何都具有一定的最低辍学率;但另外一方面,也要积极研究教育机构可以有所作为的一面,并认为远程教育机构可以降低学习者辍学率的空间大致为7%左右[14]。那么具体有哪些因素会降低学习者辍学的概率呢?目前国际上一些实证研究③专门考察了远程或成人学习者辍学的影响因素,得到了如下发现[15][16]:(1)如果学习者对教育机构缺少归属感,那么他们放弃课程学习的可能性更大(2)如果学习者对教育机构提供的教学与支持服务不满意,那么也会导致学习者做出中止学业的可能。(3)学习者所学科目和课程不同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辍学概率的高低。比如如果课程含有过多的数学成分、如果课程内容有很多重复,那么学习者中断学习的可能性就更高。除此之外,如果学习者感觉到专业学习困难或者觉得错误选择了所学的专业或课程,那么辍学的概率也会增加。(4)研究还发现在控制了其他因素后,有些特定人群的学习者本身就具有较高的辍学率,比如初始教育程度越低者、以及那些年轻人更容易辍学;而且那些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辍学的概率更高。Simpson(2004)[17]还专门研究了辍学发生的时间问题,并发现30%多的学习者在第一次交作业之前就已经中止了学习。因此,他认为在初始阶段对于学习者的支持服务活动具有异常重要的有意义。他还指出,减少学习者的辍学率,以下四个阶段是关键:(1)入学咨询阶段;(2)注册就读阶段;(3)课程学习阶段;(4)针对辍学或未通过课程考试学生进行的挽救阶段。之所以国际上尤其是英国开放大学如此关注学习者的辍学率问题,并且对其进行了大量细致而且科学的研究,这是因为:(1)大学学生保持率是英国政府对大学进行拨款的重要评价指标。(2)对于辍学率的研究,使得学习者和社会越来越相信教学机构本身能够对辍学行为产生重要影响,而并不是无可作为,因此对教学机构有了更多的问责。(3)不同教学机构间为了争夺生源展开了激烈的竞争。(4)对辍学问题给予关注,将促使教学机构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办学效益,避免教育投入的闲置和浪费[18]。国内对于远程教育辍学的研究,应该借鉴上述研究的方法与成果,探究远程教育中学习者发生辍学的共性与特性,然后有针对性的采取应对措施,减少远程教育的辍学率,提高远程教育的教育生产效率。
其三,对同伴效应(peereffect)的研究。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者就开始关注同学或者学伴对于学习者学业的影响[19]。远程教育教学的发生,不但是师生分离而且还是生生分离的,那么远程教育学习者的学业成就是否也具有同伴效应呢?上面提到的一项研究发现,在远程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学习某门课程的学生太少,那么学生辍学的可能性越大[20]。这证实了即使是生生分离的远程教育可能依然存在着显著的同伴效应。根据2009年奥鹏研究院的一项针对网络学习者学习障碍的调查发现,网络学习中成人学习者最常见的学习障碍就是和人交流太少,缺少归属感[21]。这说明在远程教育中可能也会存在着显著的同伴效应,也就是说学习者之间的互相交流能够减少学习者的障碍,进而可能提高学习者的成绩、降低他们辍学的可能。在远程教育下对于同伴效应的研究,应该和对于技术手段以及组织架构的研究结合起来,看同伴效应是否在不同的技术手段中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是否不同的组织架构会影响到同伴效应等。
2.远程教育的规模经济
远程教育工业化理论一直是远程教育的经典基础理论,这个理论认为远程教育和制造业的工业化生产一样同样存在着机械化、流水线、成批生产、标准化等特点。根据该理论,远程教育的生产是和其他工业产品一样,其经济效益必须建立在大规模产出的基础上,也就是只有实现规模经济才能保证远程教育的持续运行[22]。早期国际上有关远程教育规模经济的实证研究也相继证实了有关远程教育工业化的理论。Wagner(1977)的研究发现,随着英国开放大学在校生规模的增长,开放大学获得了规模扩大带来的好处,即规模经济[23]。国内最新的一些研究也证实了在省级电大远程教育生均成本存在规模经济特征,即随着在校生规模的扩大,生均成本下降,而且通过二次型的单一成本函数计量模型,发现省级电大远程教育在校生数的最佳规模在55000人左右[24]。
3.远程教育的范围经济
1989年,著名教育经济学家Cohn和他的同事,首先运用多产出(multi-product)的成本模型研究了普通高等教育的范围经济(EconomiesofScope)[25]。在这篇研究中,高校被当作典型的多产出组织,比如高校产出起码包括教学产出(teachingoutput)和科研产出(researchoutput)。而教学产出又可以划分为不同级别的产出,比如专科教育产出、本科教育产出、研究生教育产出等。在现有有关远程教育的成本函数研究中,大多数是将远程教育的办学机构当作一个单产出的组织(singleproductorganization)研究远程教育的规模经济,却很少将远程教育的办学机构当作多产出的组织(multi-productorganization)来研究它们的范围经济。这是因为当远程教育还处于工业化大生产阶段的时候,远程教育的主要职能和目标是为那些由于种种原因而错过最佳学习年龄的人提供补偿式的继续教育或者成人教育,产出主要就是学历教育,其他产出非常少[26]。然而对于远程教育而言,“远程教育”本身就包含了多产出的概念与含义。因此,可能单纯的规模经济并不能很好地评价远程教育的内部效率。因此,必须高瞻远瞩地将远程教育当作一个多产出的组织,加强对于远程教育的范围经济的研究。需要注意的是,范围经济的“范围”是有“边界”的,如果办学机构跨越了“边界”,就很有可能导致从“范围经济”走向“范围不经济”,也就是说不同产出不但不会实现成本互补与节约,反而会出现相互制约,导致成本的增加或者产出的减少。因此,对于远程教育的范围经济研究应该注意到“范围”的边界、服务的对象与内容应该符合成本互补的原则。Lloyd等人(1993)[27]考察了澳大利亚大学合并中的范围经济问题。他们对澳大利亚高校合并的研究发现,在中等规模以下的合并高校中出现了范围经济,合并带来的成本节省程度从3.6%-13.1%不等。这项研究对于远程教育范围经济的研究特别具有启示意义。这是因为大学的合并不是常态,而远程教育办学机构的合并却可能是常态,将来的远程教育办学机构可能将会出现各种不同形式的合并与拆分,因此对于远程教育合并与拆分的范围经济研究就必将成为远程教育经济学的一大亮点。
4.远程教育的师资供给与培训
师资供给的经济学和师资培训的经济学都是教育经济学研究内部效率的重要领域。这是因为根据教育生产函数的研究,在传统的面授教学中,教师的水平与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业成就[28];因此就牵扯到在有限的教育资源中,到底是投资给学校、学生和教师的问题?我们认为师资供给与培训的经济学也是关系到远程教育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目前可能有些远程教育的实践者与研究者认为远程教育最大的优势在于技术手段,至于师资可以整合社会上其他优势师资资源。但这并不意味着远程教育就可以忽视在师资供给与培训上的投资。相反,我们认为应该让优秀的师资团结在远程教育周围,并对其产生归属感与主人翁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优秀师资的教学潜力。那么如何吸引优秀的师资,如何通过培训保证优秀师资的忠诚度以及持久而且高质量的教学能力,这都是远程教育的实践者和研究者需要去做理论探讨与实证考察的重要领域。
(三)远程教育的财政问题
教育财政主要研究的是谁来为教育提供财政与经费的支持,以及如何在不同人群中分配教育资源,比如政府财政投入的比例问题、学习者进行成本分担的比例问题、政府对于学习者资助的政策问题等,这些都可能是远程教育应该涉及到的经济学问题。
首先,是政府对于远程教育的财政投入。在上面的内容我们提及了应该实证度量出远程教育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以及远程教育的社会收益率,如果真的有了这些扎实的实证数据作为依据,那么政府是有动力也有义务对于远程教育的发展进行投资与投入,以避免由于溢出效益的存在而导致整个社会对于远程教育的投资不足,从而导致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本与福利(welfare)的减损。在此,我们也有一个这样的大胆假设,当社会以及相关政府部门在质疑目前国内远程教育发展遇到的困难时,是不是也应该考虑到政府对于远程教育投入是否充足这个问题呢?如果政府承担的财政责任存在缺位的话,一味指责远程教育的实践单位,那么这是不公平的。因此,远程教育一定要注重对于政府财政投入的研究,包括财政投入的充足性、公平性与效率的研究。
其次,是学习者进行成本分担的比例问题。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是不需要缴纳学费进行成本分担的,然而在高等教育阶段,进行成本分担就是合情合理的。然而,如何制定合理而且科学的成本分担比例,一直是学术界和社会上争论的热点问题。可以相信对于远程教育而言,关于学习者的成本分担同样会成为一个有争议的地方,尤其是如果得到了政府的财政投资后,学习者、社会和政府会有更多的理由要求远程教育的运营方提供成本分担的科学依据。对于这个潜在的问题,远程教育必须正面去面对它。
再次,如果远程教育收费达到一定标准后,可能有些人群就无法来接受远程教育,这必然会带来新的公平与社会分层(socialstratification)问题。一个可行的方案是借鉴普通高校的学生资助政策,由远程教育的运营方和政府以及社会力量建立起一个面向远程教育学习者的资助体系,比如可以提供学费贷款、比如给优秀的学习者提供学费减免,鼓励学习者提高学习效率等。结论与建议本章从教育经济学的三大研究领域分别引出和远程教育有关而且重要的经济学研究问题,并且对于这些经济学问题给出了研究的建议与展望,包括:
(1)远程教育的外部效率,比如远程教育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远程教育的社会收益与私人收益以及收益率的度量等。
(2)远程教育的内部效率,比如远程教育的教育生产函数、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师资供给与培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