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乡村环保治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基本状况
5月17日,街办召开了情况卫生整治工作暨垃圾集中清算推进会,会上街道党工委、做事处提上班作目的,决定应用三个月的时间对乡村情况卫生进行一次彻底的整治,彻底祛除卫死活角,打一场情况卫生整治的攻坚战。在整治进程中,据不完全计算,全街道共投入资金近10万元,清算各类垃圾近200吨,出感人力500多人次,动用机械260车次,共撤除乱搭棚架22处,肃清占道堆放14处,清算污水沟7000余米,吊挂横幅50条,发放各类卫生宣传材料近万份,组织享用低保人员对街道卫生进行了3次大的肃清。
经过情况卫生大整治活动,乡村情况“脏、乱、差”的相貌有了基本性的改善,基本祛除了卫死活角,农民的卫生自我维护认识获得了增强。经过对14个行政村的一一细查,各村建筑垃圾过多,有些村干部思想还不够注重,保洁设备及保洁员步队有待增强。
二、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一)长效机制不完善。近年来,各村虽制订了一些卫发展效治理机制,但因为过去对长效治理机制的主要性不足久远的看法,绝大局部村的长效治理机制无法顺应新方式的要求,从保洁员的招录到卫生的督查等一系列准则,可操作性不强,奖罚不明确,村民卫生条约不到位,招致整治后不克不及到达长期保洁。
(二)保洁员步队不完善。一是保洁员步队本质不服衡,各村的保洁员本质不齐,特殊是单个经济前提差的村,因为保洁费不克不及实时落实,公开雇用不到保洁员,只好由村委指定一些老同志负责村保洁员,天然使保洁工作无法到达规范。还,因为监视不克不及到位,形成局部保洁员乘机钻空子,经常2—3天保洁打扫一次,形成污染严厉,各村只好又进行集中整治。二是保洁员步队不不变,因为受村集体经济前提所限,各村保洁员的待遇都不高,人员改换频频。
(三)卫生认识淡漠。长期以来,乡村人卫生习气差,乡村卫生前提差的思想在干部、党员和村民中较为顽固。固然经由一段时间的宣布道育,看法有所改动,但仍未获得彻底的改观。“前扫后倒”,“边扫边倒”,“边走边扔”的景象仍较为严厉,村民盲目坚持优越的卫生习气仍未构成。加上监视上的不到位,天然构成村民对保洁工作的共同不强,给保洁工作增添了不小的难度。
三、下一步计划
(一)进一步完善机制,在进行集中整治之后,对整治不到位的村,采取经济处分治理方法。一套完好可行的长效机制是坚持整治结果的关键。必需应用好集中整治的成效,抓好长效机制的完善落实以及保洁员步队的建立。要结合月月考准则,从抓村干部的责任心动手,对责任心不强的干部执行诫勉说话和待岗审核机制,并与干部的经济好处挂钩,促进干部抓卫生保洁的自动性。对各村的卫生执行月月奖准则,提高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还,增强对保洁步队的培育,实时调整,实时培训,及格上岗。对一些招募不到村保洁员的,由街办、村两级进行调查,指定出责任心强,扎实肯干、不怕脏、不怕累的同志充任暂时保洁员。保洁经费由街办、村两级组织给于落实。街办各村执行低保户保洁任务工准则,从低保户中遴选出局部有实践才能的劳感人,以出任务工的方式对他们提出要求,进行报答社会活动。
村在年以前,由于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村路不平,交通不畅,丰收的水果不能外运,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村集体招商困难,经济总量小;垃圾随处乱倒,无正规化管理,整个村庄的环境体现的脏、乱、差现象。
自年市开展村庄整治工作以来,村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帮助下,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紧密结合全村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了全村的总体整治规划。规划的内容是:铺设11公里柏油路,解决村民出行难问题;治理河道5000米保护道路和庄稼不被冲毁;村屯和路边绿化,栽植各种绿化树木1万株,美化绿化家园;号召有条件的村民修建住宅,改善居住条件;新建办公楼和文化室580平方米,改善办公条件和村民娱乐条件;新建1200平方米水果保鲜库,解决水果集中上市卖不出好价钱的实际困难;建设垃圾站点60个,解决垃圾随意乱倒的现象。
规划制定后,村积极向各级政府申请立项,向各级政府部门争取资金,争取政策和资金扶持。同时努力在内部挖掘潜力,筹措资金,根据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目的的实施各项规划内容。
一、修建柏油路,全面提升经济发展速度。
年以前的村,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坑洼不平的村路是制约经济增长和群众增收的主要原因之一。从年4月份开始,村集体对全村11公里的村路主干道进行路基改造。三年时间,村集体累计投资130多万元,挖运土石方10万多立方米,劈降了三道岭,铺设管道30多个,修建桥梁四座,拉沙石2万多立方米,砌毛石护坡2000多立方米,改造了坚实的路基。随后区交通局投资250万元,为我们铺上了柏油路面,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目前,全村已经实现了组组通油路的目标,公共汽车也通到了村,80%的村民出了家门就可以坐上小公汽。路平坦了,交通方便了,村集体经济自然就发展起来了。从年开始,村招商引资工作就开始有了跨越式发展,已经有6家企业落户村,累计投资额达到了3500万元。在村的土地上,建起了一座座漂亮的厂房,村集体增加了收入,村民增加了就业机会。同时由于道路的畅通,使全村的支柱产业——水果业,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艳红桃、寒富苹果等远销全国各地。每到收获季节,各地水果商贩纷沓至来,果农的收入在逐年增加。
二、治理河道,解决雨季洪水泛滥问题。
村有大小河流四条,长度约15公里。由于以前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理,导致河道不通畅,雨季洪水泛滥、冲毁庄稼的现象时常发生。从年开始,村争取到区水利局的支持,对3、4、5、7组河道共计5000延长米进行整治:清淤河道、毛石护坡。到目前为止已经累计投资80余万元,砌护坡墙3000延长米,保护耕地400亩。
河道的治理,不仅使河道边的农户提高了收入,又给沿河村民改善了环境。
三、全村绿化,彻底杜绝脏、乱、差现象。
为彻底杜绝脏、乱、差现象,村集体组织村民在全村开展绿化美化活动,在全村所有的路边和房前屋后栽植银杏等风景树和种植花草。为调动村民绿化美化的积极性,集体投资4万余元,购买了4000余株银杏树苗,免费发放到村民当中,让他们在房前屋后栽植。同时积极争取区林业局的支持,筹措资金3万多元,在全村柏油路边栽植风景树。
到目前为止,全村已经累计投资20余万元,栽植各种风景树10600株,家家户户门口都种植了花草,到处是生机盎然的景象。
四、号召村民修建样式新颖的住宅,改善居住环境。
随着形势的发展、村民收入的提高和村容村貌的改善一些村民开始改善自己的居住条件。村集体因势利导,号召村民修建样式新颖的住宅。在集体的号召下,新建住宅呈现出以下特点:建筑面积在100平方米以上,建筑样式新颖,室内布局接近楼房:有客厅、有餐厅、有卫生间、有热水……农村人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五、修建办公楼和文化活动场所,改善办公条件和村民的娱乐需求。
年以前,由于经济条件不允许,村委会办公场所很破旧,办公条件很差,村民集中学习、培训没有地点。年初在市建委的帮助下市集团与村结成帮扶对子;年7月11日,由集团投资兴建的村办公楼正式破土动工。历时两个月,一幢建筑面积580平方米的崭新办公楼拔地而起,展现在村民面前。办公楼的建成,不仅改善了村委会的办公条件,更重要的是为村民的学习、娱乐等文化活动,提供了场所,每年都在这里举办果树专业学习班,极大地提高了村民的技术水平,为果树生产的增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六、修建水果保鲜库,打水果反季节销售时间差,提高果农的收入。
随着果树生产的发展和水果产量的提高销售渠道不畅通、卖果难等问题越来越突出。水果的集中上市,给商贩压价收购提供了契机。为了解决这种情况,延长卖果时间,村集体决定筹建水果保鲜库。经多方努力,总投资150万元(村集体投资120万元,争取资金30万元)、1200平方米的水果保鲜库于2008年6月开始动工,工程预计在9月初完工并投入使用。
水果保鲜库的建成,每年将为村集体和果农增加50余万元的收入,增强了果农发展果树生产的信心,解决了果农卖果难的后顾之忧。
七、建立垃圾站,保证垃圾外运及时,让村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为了改变村庄垃圾无人管、无处排放等问题,为了让村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从年4月份开始,村集体用水泥板,在全村九个村民组的自然屯堡处,设立了60个垃圾站,同时安排了2个清洁员,定期将垃圾外运到指定的地点,进行土埋处理。
2019年美丽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上午好:
非常感谢大家来到我村指导工作,自今年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以来,我村村两委迅速响应上级政府的号令,立即行动。截止目前,全村已拆除危旧房135间,牛栏、猪圈、旱厕43座,36个敞开式垃圾池已全部拆除,购买垃圾桶60个;整治门前塘堰8口;厕所革命已整治108户,陡山湾70户的地下管网已规划设计好,近一个星期内开工;全村绿化树木1500余棵;土地增减挂钩整治20亩(其中拆除危旧房整治的面积就有17亩)。我们现在所在的曹家洼湾是我村今年重点打造的示范点,该湾已拆除危旧房15户47间,牛栏、猪圈、旱厕12座,敞开式垃圾池4个,整治塘堰3口,新建便民小道300米,安装路灯5盏,地下污水管网350米,土地增减挂钩整治2亩;群众筹劳82个,筹资26500元。
为了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我村多次发动宣传,积极组织群众对自家门前屋后垃圾进行清理,整齐堆放杂物,环境卫生明显得到改善,但是还存在有很多不足之处,下一步我们村两委会再加大力度,严格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要求,努力搞好我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以科学开展观为指点,以报酬本、注重民生,把乡村情况综合整治作为改善乡村人居情况、进步农人生涯质量和安康程度、保证农产物质量平安、建立国度粮食出产中心区、推进社会主义新乡村建立的严重行动。统策划划、突出重点,整合伙源、协调联动,集中连片、分步施行,出力改动乡村情况的脏、乱、差景象,实在处理风险群众身体安康、影响乡村可继续开展的突出情况问题。经过“抓点、带线、促面”不时深化乡村情况综合整治,完成乡村经济社会开展与乡村情况维护良性互动,促进乡村走上出产开展、生涯敷裕、生态优越的开展路途。
二、任务目的
依照国度、省乡村情况连片综合整治任务的有关要求,针对我市乡村突出的情况问题,确定乡村情况连片整治任务重点;经过乡村情况连片综合整治,使整治局限内乡村饮用水水源地获得有用维护,乡村生涯污水、渣滓、畜禽养殖污染获得有用管理,面源污染获得分明缓解,村容村貌面目一新,人居情况具体改善。详细目标为:
(一)自来水普及率≥90%,村民饮用水卫生及格率100%。
(二)乡村生涯污水处置率≥80%(污水集中处置形式),乡村生涯污水处置率≥60%(污水涣散处置形式)。
(三)生涯渣滓定点寄存清运率100%,生涯渣滓无害化处置率≥70%。
(四)畜禽养殖抛弃物综合应用率≥70%。
(五)户外路途硬化率≥90%。
(六)林木掩盖率≥35%。
(七)户用卫生茅厕普及率≥80%。
(八)农作物秸秆综合应用率≥50%。
(九)乡村洁净动力普及率≥50%。
(十)有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物基地。
(十一)树立健全乡村情况维护治理责任制,乡镇装备专职环保治理人员,行政村装备兼职环保治理人员。
(十二)村容村貌:村有卫生保洁人员,打扫保洁到位。柴草、杂物、畜粪等分类堆放划一;无乱搭乱建、残墙断壁、乱涂乱画、乱堆乱放等景象。
(十三)群众称心度≥90%。
三、整治局限、重点及技能标准
(一)整治局限。以行政村为根本单位,对连片村庄一致综合整治。优先管理乡镇当局地点地,新乡村建立区域(社会主义新乡村建立示范村、轮回经济试点村、乡村新型社区、迁村并点区域、地盘综合整治区域),交通枢纽和企业周边,景色胜景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流域、区域,国度扶贫开拓重点县的村庄,逐渐在其他区域推进。
(二)整治重点。依照国度、省对乡村情况连片综合整治项目首要支撑内容,我市的整治重点为:
1、乡村饮用水水源地维护。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排污口撤除、截污及隔离设备建立、标记设置等。涣散式饮用水水源地依据取水滴地位、供水量、取水方法分歧接纳响应的污染防治办法。
2、乡村生涯污水和渣滓处置。将城镇周边村庄归入城镇污水集中处置系统,建立生涯污水搜集管网;规划较大的村庄建立集中污水处置设备;寓居涣散的村庄建立小型人工湿地、无(微)动力处置设备、氧化塘等涣散式污水处置设备。履行“户分类、村搜集、乡镇转运、县(市)处置”的城乡生涯渣滓一体化处置形式。
3、畜禽养殖污染管理。对畜禽养殖小区和畜禽散养密集区施行畜禽养殖污染管理、抛弃物综合应用,开展轮回农业。重点加速固液别离、开展沼气、出产有机肥和无害化畜禽粪便还田等工程建立,强化畜禽养殖小区及畜禽散养密集区的污染管理,进步抛弃物综合应用率。
4、前史遗留的乡村工业污染管理。对前史遗留的、无责任主体的乡村工业污染进行管理,特殊是对工业“三废”(废气、废水、固体抛弃物)排放招致的周边乡村地域水源、寓居区、农田污染进行管理。
(三)技能标准。
1、乡村饮用水水源地维护。包罗对现有饮用水水源地维护区污染源的清算整治,污染防治设备的建立、革新等。详细技能标准参照《村庄整治技能标准(GB50445—2008)》第4章“给水设备”、《饮用水水源维护区标记技能要求(HJ/T433—2008)》。
2、乡村生涯污水和渣滓处置。乡村生涯污水处置包罗经过管网将污水搜集到大型人工湿地、氧化塘、生物膜法处置系统、地盘处置系统以及污水处置厂进行处置的集中处置形式,和单户或联户经过化粪池、小型湿地、发酵池、沼气净化池、MBR(膜生物反响器)、净化槽等对污水接纳当场处置的涣散处置形式。详细技能标准参照《村庄整治技能标准(GB50445—2008)》第7章“排水设备”、《乡村生涯污染节制技能标准(HJ574—2010)》第5章“乡村生涯污水污染节制”和省环保厅行将印发的《乡村生涯污水处置合用技能指南》。
乡村生涯渣滓处置包罗当场填埋和资本化应用(沼气、堆肥应用)等方法。详细技能标准参照《村庄整治技能标准(GB50445—2008)》第5章“渣滓搜集与处置”、《乡村生涯污染节制技能标准(HJ574—2010)》第6章“乡村生涯渣滓污染节制”。
3、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涵盖选址要求、场区结构、清粪工艺、畜禽粪便储存、污水处置及固体粪肥应用等方面,鼓舞建立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经过建立污染管理工程及开展沼气、出产有机肥和无害化畜禽粪便还田等综合应用方法,完成畜禽养殖污染物达标排放及抛弃物的减量化、资本化和无害化处置。详细技能标准参照《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能标准(HJ/T81—2001)》、《畜禽养殖业污染管理工程技能标准(HJ497—2009)》等。
4、其他目标。户外路途硬化参照《村庄整治技能标准(GB50445—2008)》第8章“路途桥梁及交通平安设备”;林木掩盖参照《丛林资本规划设计查询首要技能规则》(林资发〔2003〕61号);户用卫生茅厕参照《村庄整治技能标准(GB50445—2008)》第6章“卫生茅厕类型选择”及“茅厕建造与卫生治理要求”;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物技能目标参照《无公害农产物治理方法》(农业部质检总局令第12号)及《有机产物认证治理方法》(质检总局令第67号);村容村貌整治规范参照《村庄情况整治分类指点规范(试行)》(豫建村镇〔2008〕16号)。
四、资金治理
(一)资金筹措。依照国度财务部、环保部确定的投入规划以及中心专项资金和当地财务配套资金按1∶1投入比例的要求,省、市、县三级资金配套比例为3∶4∶3;财务直管县省、县两级资金配套比例为5∶5。市、县级配套资金由市、县级财务处理,鼓舞县级添加配套资金。别的,积极争夺中心、省财务加大对我市乡村沼气建立、畜禽养殖污染整治的投入力度。
整合涉农资金。市直有关部分要严密连系各自职责,在布置项目资金时优先支撑乡村情况整治片区,依照“性质不变、渠道不乱、统筹布置、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准则,将村庄路途、供水、排水、沼气、电力、通信、绿化等设备建立资金向乡村情况整治片区集中。各县(市、区)当局要按此要求集中运用各项涉农资金,调集部分优势,整合区域资本,扩展综合整治效果,真正构成规划效应。
(二)运用偏向。依照突出重点、统筹全局、点面连系、示范先行的准则,鼓舞支撑经济根底前提好、辐射带举措用强、有必然情况连片综合整治任务根底、乡村公共根底设备相对完美、当地积极性高、资金配套有保证的当地展开乡村情况连片综合整治。各县(市、区)要依照集中连片、示范先行的准则布置项目,每个县(市、区)每年可设1—2个示范乡镇,项目结构应相对集中。
(三)资金拨付顺序。市财务局在中心资金下达10个任务日内,依照布置,先行全额下达中心资金预算目标。县(市、区)配套资金到位后,市财务、环保部分向省财务厅、环保厅提出请求并供应市、县(市、区)配套资金预算目标文件、资金到账凭证等材料,省财务厅、环保厅审核确认后按资金配套比例下达省级专项资金。乡村情况连片综合整治项目执行县级报账制、核算制和分期分批拨付制,县级财务部分依据施工合同商定和项目完成进度分期分批拨付项目资金。由项目施工单元向乡镇当局提出报账请求,并附有用报账凭证;乡镇当局依据施行进度提出申报定见,经县级环保部分审核,由县级财务部分核拨给施工单元。乡镇当局在项目经过验收15个任务日内对项目进行决算,报县级环保部分搜检赞同后向县级财务部分请求拨付项目尾款;县级财务部分在项目决算搜检经过15个任务日内将项目尾款拨付给施工单元。
(四)资金监管。市财务局会同市环保局对资金运用状况进行监视反省,对违背规则截留、挤占和调用资金或有其他违规行为的,将响应扣减或作废布置下年度资金,并按规则追查相关人员责任。增强专项资金日常监视治理,专项资金运用状况要按政务公开的准则予以公示,承受社会监视。
五、项目治理
(一)项目申报审批。依照《中心乡村环保专项资金情况综合整治项目申报指南(试行)》(财建私函〔2009〕17号)的详细要求,逐级上报、专家审核、层层挑选的准则,确定项目总数及投资额度。项目由乡镇当局组织申报,县(市、区)财务、环保部分搜检,经县(市、区)当局赞同后报市财务局、环保局搜检,经市乡村情况连片综合整治任务指导小组审核赞同后报省财务厅、环保厅待批。
(二)项目施行。乡镇当局在市财务局下达资金预算10个任务日内,将经县财务、县环保部分审核赞同的项目施行方案报市财务局、环保局审核。项目一经同意,申报单元不得私自调整、改动建立内容,不得降低目的要求、紧缩投资规划。如确需调整,须经市财务、环保部分审核赞同,报省财务厅、环保厅同意。项目接纳公开招招标方法,由市财务、环保部分视本地状况一致布置招招标,乡镇当局担任组织详细项目施工。县(市、区)财务、环保部分要增强对项目标指点、催促、治理及初步验收。市财务、环保部分对县(市、区)提出项目工程完工验收请求1个月内组织相关部分及行业专家展开验收。
(三)执行乡村情况连片综合整治项目公示制。各级财务、环保部分要实时在本地首要新闻媒体、本部分门户网站项目施行、资金运用及验收审核状况。乡镇当局要会同村委会将项目建立内容和资金布置在村庄张榜。
六、保证办法
(一)增强指导。在市情况维护委员会下成立市乡村情况连片综合整治任务指导小组,一致指导全市乡村情况连片综合整治任务。各县(市、区)当局担任辖区内乡村情况连片综合整治任务,要树立响应任务机制,增强对项目组织施行的指导。
(二)职责分工。乡村情况连片综合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触及方方面面,各部分之间要增强协调,整合伙源,协同推进,务务实效。详细分工如下:由市水务局牵头,市环保局、卫生局共同担任饮用水水源维护任务;由市环保局牵头,市住房城乡建立局共同担任乡村生涯污水处置任务;由市住房城乡建立局牵头,市环保局共同担任乡村生涯渣滓措置任务;由市畜牧局牵头,市环保局共同担任畜禽养殖污染管理任务;由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市疆土资本局、住房城乡建立局共同担任路途整治任务;由市林业局牵头,市疆土资本局共同担任乡镇绿化任务;由市卫生局担任乡村改厕任务;由市农业局牵头,市畜牧局共同担任农作物秸秆综合应用任务;由市开展变革委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农业局、环保局共同担任乡村洁净动力普及任务;由市农业局牵头,市环保局共同担任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物基地建立任务;由市疆土资本局牵头,市环保局、住房城乡建立局共同,担任乡村抛弃企业修复及情况综合管理任务;由本地当局担任装备乡村环保专、兼职治理人员和村容村貌整治等综合性任务。普遍发起党政机关、企事业单元、人民集团和社会各界展开帮扶援助,深化展开城乡共建、村企共建、军民共建、党政机关挂钩共建等运动,起劲营建全社会关怀、支撑、参加乡村情况连片综合整治的浓重气氛。
(三)增强治理,监视审核。市、县(市、区)乡村情况连片综合整治任务指导小组要树立“月调剂、季督查、年审核”任务准则。县(市、区)财务、环保部分于每月月底前上报项目施行进度和资金布置运用状况,并于每年1月中旬前将上年度项目施行状况报市财务局、环保局。项目施行状况包罗项目施行进度和成效、资金到位和布置运用、后续治理办法与准则的树立等内容。市财务局、环保局对工程治理、工程进度、资金运用等状况进行不按期反省,实时剖析状况,研讨处理存在的问题,宣传推行进步前辈经历,确保项目在既准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
(一)目前大龙山镇的环境现状随着近年来经济的迅猛增长,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城乡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城乡差距也呈缩小的发展态势。但就环境的角度言之,农村与城市相比,差距依然明显,农村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工业污染、农业废弃物等亟待治理,也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随着安庆师范学院、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安庆黄梅戏学校、安庆技师学院和宜秀区政府等行政教育单位整体搬迁至大龙山镇,这里已经成为安庆市的高教园区和宜秀区的政治、文化中心;随着新城明都、大地凤凰城、宜秀山庄、大龙山水等房地产项目的动工建设和相继开盘,这里正逐步成为安庆市的高端住宅区;随着一批文化旅游项目和商贸物流项目的引进建设,这里又必将成为安庆市的环保经济区。不知不觉中,大龙山镇村民赖以工作或生活的这片美丽乡村已经由传统的以农耕为主的城郊小镇演变成如今的安庆北部城市组团。不可否认,城市的改建扩容带来了高耸入云的高楼大厦、纵横铺陈的宽广马路、川流不息的车水马龙和喧嚣涌动的繁华人气。但是,也应当看到,城市管理、环境治理等现实课题孕运而生,譬如垃圾乱倒乱扔、污水乱流乱排、车辆乱停乱放、路边乱挖乱种、商铺乱布乱摆等种种不文明现象。这些与乡村“三美”(即“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总体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已经严重影响了安庆新城的美丽。由此观之,大龙山镇的环境治理是美好乡村建设进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也是一项惠及镇区居民、造福子孙万代的宏伟事业,使命崇高,任务艰巨。建设“美好乡村”需要大家携手共同完成,树立起坚定的信心和迎难而上的决心,积极开拓进取,以期扎实有效地推进工作。
(二)调查对象及问卷回收的基本状况本次实地调研的重点对象是大龙山镇中心、燎原、总铺、桃元等4个社区的居民。对大龙山镇美好乡村建设中的相关环境问题采取了问卷和现场走访等形式展开调查,力求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广大村民对美好乡村建设的心理需求和良好愿望。调研采取随机入户访谈、匿名填写问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1000份,有效回收率为94%(为便于调研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均以10人作为制图的标准单位)。同时,就调研对象的性别、年龄、村庄、职业、文化程度等也进行了综合考虑,做到重点突出、总体均衡。
(三)统计数据的整理与分析1.居民对美好乡村建设的看法从调查中了解到大龙山镇的居民对美好乡村建设知之甚少,大部分人也只是了解一点或只是听说过而已,占总调查居民的83%。而对对美好乡村建设非常了解的也仅占10%(见图6)。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大部分被调查居民认为美好乡村建设在经济、生态、文化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方面(见图7),当然居民也认为在美好乡村建设过程中变化最大的是生态环境和公共设施方面(见图8)。另外,对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调研主题,90%的居民认为既要抓经济发展又要重视环境保护,坚持两手抓、两手硬;仅3%的居民认为要先搞好经济再发展环境;7%的居民认为应当在环境优先的前提下发展经济(见图9)。总体看来,大龙山镇的美好乡村建设与经济、环境等关系较为紧密,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才能更好地推进建设进程,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2.居民对乡村环境问题的看法根据调研资料获悉,大龙山镇的环境问题有些不太乐观,总体仍呈现“脏、乱、差”的局面。从图10可以看出,居民最关心的环境问题是环境卫生的改善,占到调研总量的50%。从图11可以看出,只有20%的被调查者认为大龙山镇各社区的环境总体质量较好,80%的调研对象认为环境总体质量一般、较差甚至非常差。3.居民环境法律意识薄弱,参与环境治理的意愿偏低问卷与访谈的调查数据结果均表明:居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对环境知识获取的渠道较少,无法熟知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具体条款,造成了他们环保意识总体偏低,环保活动主动性较差,导致村民环保参与能力不足。依据图12所示,只有1%的调查对象非常了解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17%的居民有某种程度的了解,另外76%的调查对象停留在听说过或者一点都不了解的状态,不仅环保知识极度匮乏,而且参与环保活动的意愿也处于偏低水平。同时,从图13所示,约有24%的调查对象表示愿意参加政府开展的环保公益活动,另外还有75%的调查对象表达了不会或者视具体情况而定的思想倾向。座谈中还进一步了解到,居民参与环保活动的动机主要出于个人利益需要,出于环保责任促动的甚是寥寥。居民参与环境保护的上述态度,无疑成为当地环境卫生改善与生活环境质量提高的又一“拦路虎”。4.乡村环境问题是诸多因素合力导致的,且治理中障碍性因素亦是交叉错置调查结果显示,造成大龙山镇环境问题复杂的污染物来源广、种类多(见图14)。其中,生活垃圾与污水排放占29%,乡镇企业废弃物任意堆放占36%,农药化肥、塑料等占12%,畜禽养殖的污染物占10%,城市转嫁的污染物占36%,噪音、粉尘、震动等污染占2%。不仅如此,对调查数据进一步分析获知,在940位有效调查对象中,认为科技发展水平低阻碍环境改善的占13%,居民文化素质低、环保意识较弱的占18%,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占13%,当地政府管理不善、环境宣传力度偏弱的占6%,交通滞后因素占11%。另外,缺乏专业人士指导和法律法规执行不到位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分别占16%和22%(见图15)。此即表明,大力发展教育,提高经济、科技发展水平,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素质、环保意识以及加强政府主导、扩大环保宣传治理力度、加强执法等措施势在必行。5.居民生活垃圾种类多且处理方式欠妥调查发现,居民生活垃圾主要为“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物质以及其他方面。依次所占比例为38%、35%、6%、21%(见图16)。另一方面,居民对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复杂多样,其中废品回收占25%、填埋地下占19%、堆放地表占35%、倒入低洼地段或河道路旁占24%、焚烧后堆肥占4%、其他占3%(见图17)。由于缺乏环保专业人士指导以及自身环保意识偏低等因素限制,居民生活垃圾处理存在着不规范、随意化的现象。例如,部分当地居民将生活垃圾直接堆放地面或倒入河洼之地,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成为环境质量改善的制约性因素。6.污染环境的潜在因素凸现,生态破坏呈恶化态势随着大龙山镇及其周边乡镇发展驶入快车道,一方面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引发的资源、环境等压力增大,另一方面各种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材料需求量也急剧增加,又进一步加大了环境压力。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各类相关的工矿企业数量不断上升,如水泥厂、发电厂等。而且由于政府相关部门管理不善或者管理不到位,企业缺乏相关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以及企业附近居民对各种污染物的漠视态度等等,使得各类污染以企业生产地为中心,如野火般向周边蔓延。这些都是造成污染环境的潜在因素,是人居环境变差变坏的又一原因。另一方面,企业为了解决扩建中所需要的空间、土地等资源,也采取砍伐树木、挖走山体等极端方式进行处理,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当地的生态植被,导致部分水土流失和生态的破坏。
二、大龙山镇环境治理的对策建议
大龙山镇基于自身实际,针对美好乡村建设提出的总体建设目标是“一年起好步,两年见成效,三年大变样,五年全覆盖”,力争通过五年左右的努力,把大龙山镇打造成居民的美好家园、市民的休闲游园、客商的兴业乐园①,而其间环境治理是重要突破口。要结合农村清洁工程、农村危房改造、集镇环境整治等各类工程的推进,突出抓好环境整治工作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紧紧围绕“路通起来、树栽起来、垃圾收起来、沟塘清起来、秩序管起来”的目标,集中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就大龙山镇的环境治理,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以“美好乡村”建设为契机,增强村民环保责任意识上述分析获知,大龙山镇的绝大部分居民认为其居住的环境存在问题,需要采取切实措施,在改善中逐步提高。然而,美好乡村建设对于大部分村民而言并不十分熟悉,其中的利弊得失也只是凭个人主观感觉、好恶而定。当前,大量陋习仍然在居民生活中挥之不去,并且成为乡村环境治理中难有根本成效的最大障碍。譬如固体废弃物乱弃乱放,秸秆焚烧还田的现象屡禁不止,极端行为甚至将农业生产中有害的残留物不作处理而直接倾入池塘、河道等低洼之地。这充分表明,广大村民的环保意识尚需要大幅提高。就此,大龙山镇需要以“美好乡村”建设为契机,彻底改掉村民的一贯陋习,提高他们环境环保责任意识。提高村民环保意识,宣传作用不可小视。宣传部门要利用好报纸、网站、宣传栏、横幅、简报等各类宣传载体,加大“美好乡村”建设的宣传力度,强化村民对“美好乡村”建设和乡村环境保护的知晓度、认可度、参与度,鼓励和引导广大群众自助自愿投工投劳投资,建设美好家园。对广泛宣传“美好乡村”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或先进经验,要加大宣传,积极推广,以营造“美好乡村”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参与的社会氛围。值得一提的是,乡村环境治理中亦可以学习和借鉴日本、韩国等周边发达国家的经验,将环境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的系统中[1]。通过建设环境教育设施、编制通俗环保读物等多种方式来提高公民环保意识,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管理。同时,实行环境行政管理政务公开,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发展民间环保组织,动员工会、妇女组织、青少年团体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等都是提高居民环保意识的有效方式。
(二)建立健全环境治理的法规制度,有效规范、约束村民行为当前,乡村中绝大部分居民的环保素养仍然不够高,对环境知识获取的渠道少而单一,无法深入了解各类环境保护法规制度,造成了他们环保意识偏低,环保活动主动性较差,参与能力不足。如此状况,无疑给当地环境质量改善和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带来了压力。也就是说,建立健全乡村环境保护的法规制度,加强环保法规知识的宣传教育,规范并有效约束村民行为是“美好乡村”建设中迫在眉睫的任务。农村环境保护,事关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事关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事关全国人民的福祉和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切实把农村环境保护放到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实现农村经济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2]。就大龙山的环境实景而言,建设乡村文明,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民生,也迫切需要加强乡村环境的保护工作。乡村环境治理作为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以建立健全农村环境法规制度、变革农村环境法律理念、健全农民环境权利法律保障机制等为重要途径,推动乡村环境质量逐步改善。
(三)遵循“拆迁与整治并举”原则,积极开展村庄环境治理针对影响当地环境的因素复杂及居民生活垃圾多样、整体环境“脏、乱、差”的现象,并结合潜在因素的影响,乡村环境治理任重而道远。首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水、电、路、通讯、文化休闲广场、生活垃圾处理等配套设施服务功能。争取实现所有建成中心村各项基础配套设施全覆盖,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等通村到户,并逐步实现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卫生改厕等全面覆盖。其次,美化绿化村庄,开展以“干净、整洁、有序、美观”为主要目标的整洁行动。在村庄整治的行动中,建立并完善违法建设的三级防控体系,依法拆除违法乱搭建筑物,对可视范围内有碍观瞻的残垣断壁、破旧房屋,秉持“能拆则拆,不拆则改”的原则,使其更换新颜、展现新貌。同时,积极开展以村庄道路、家庭院落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环境建设,实施村内主干道、公共场所、人行道等公共场地的美化绿化工程。再次,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在规定期限内,清理村内、村外生活垃圾,清除河道、沟塘内废物渣土;治理村内柴草、杂物乱堆乱放,村道两侧的私搭乱建;加强村庄环卫专业队伍建设,采取“户集、村收村运、镇处理”的模式,实行垃圾集中处理。每个行政村垃圾处理要有保洁队伍、环卫设施、经费保障、工作制度,确保农村垃圾处理实现全覆盖。努力将所有村庄建设成村容洁净、生态良好、空气清新的美好乡村。最后,规范畜禽养殖工作,控制畜禽污染,鼓励废物综合利用。鼓励发展大型畜禽养殖工厂,实现动物粪尿、沼渣、圈舍废弃物制肥的规模化;严格控制农村地区工业污染,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地区转移;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等。
(四)规范、引导基层政府财政使用,加大乡村环境治理的资金投入影响美好乡村建设及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经济来源不充分是重要制约因素。各项建设的有效展开需要到位的资金,否则再美好的规划、设计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乡村环境整治要见到实效,资金投入尤为重要。为此,市、区、镇三级政府必须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专账管理、统筹安排、各司其职、各记其绩”的原则,整合财政、发改、住建、国土、农业、环保、水利、交通、体育、文化等部门涉及的农项目资金,集中投放到农村环境的治理活动中。环境治理中,要从改水改厕、垃圾处理、绿化美化等广大村民最关心、最直接的现实问题着手,本着“积极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乡村环境整治。与此同时,各级政府还应当安排一定的配套资金,待环境整治工程验收合格以后,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再次注入适当资金,以提高社区单位环境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值得一提的是,考虑到乡村各项资金使用存在不规范等问题,在规范资金拨付程序的同时,进一步明确涉农资金的用途,加强环境治理资金的监管,以确保专款专用。
一、问卷设计与结果统计
本次调查,根据城乡居民的特点,分别设计了城市问卷和乡村问卷,但都按环境认知评价、环境行为、环境意愿等模块,并结合城市和乡村实际,设计了相关问题,以了解城乡居民在“知”“行”“意”方面的环境素质状况。城市问卷以主城九区样本为主,乡村问卷以渝东北的万州区、开州区、城口县、云阳县和渝东南的黔江区、武隆区、秀山县等区县为主。共发放问卷900份,回收有效问卷865份,回收率96.1%。其中,收回城市问卷443份,乡村问卷422份,样本人群类别分布情况见表1。城市样本分布:性别均衡,中青年、受过高等教育、公职人员和企业职工均占绝大多数,中高收入者近一半。故样本人群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问卷涉及问题的真实状况,具有较好的代表性。乡村样本分布:性别、年龄分布接近于城市样本,但学历、行业身份、收入分布均略优于城市样本,这与乡村问卷调查是通过农村电商营销网络渠道开展有关,但样本人群长期工作生活在农村,对乡村环境治理情况体验深切且综合素质较高,所以更有利于客观地反映问卷涉及问题的真实状况,故乡村样本人群具有代表性。
二、调查结论分析
(一)环境认知。1.普遍具有参与环境治理的意识。城乡居民普遍都关注环境问题,认为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方式、气候变暖、人类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紧密相关,治理污染非常必要。分别有68.6%和65.7%的市民对我市实施机动车限号和垃圾分类政策非常看好。对治理环境的主要动力的认识,排在首位的是企业改革与自律(250人次),其次是政府引导及法制健全(224人次)、社会组织及公众力量(223人次),人数分布较为均匀。显然,大多数居民认为治理环境不光是政府的责任。2.环境认知不够全面准确。总体看,城乡居民对环境知识的了解不够全面准确,对环境治理的权力、义务和参与方式不够明确。城市问卷分析表明:城市居民对城市四大环境污染的认知准确率为52.4%,对PM2.5平均值标准值的认知准确率为54%;12369电话平均知晓率为69.1%。城市和乡村问卷总体分析表明:相较于偷排偷放、机动车尾气、化肥农药污染、噪声污染等,57.6%的城乡居民认为当前重庆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垃圾污染;8.9%的居民表示“了解并参与过环境影响评价”,但不少市民认为影响评价就是个人对周围环境状况好坏的评价。这充分表明,城乡居民整体环境认知还不够全面和深入。3.对环保社会组织认知度不高。443份城市问卷中,对“你所了解的我市民间环保组织”的调查,选择较多的是重庆市渝中区巴渝公益发展中心(83人次)、重庆两江志愿服务发展中心(43人次)和重庆市九龙坡区绿山墙志愿服务中心(41人次),还有15.2%的城市居民表示没接触过、不清楚。可见,城乡居民甚至城市居民对环保社会组织的认知度还不够高。(二)环境行为。1.了解环境信息大多选择官方渠道。城市问卷分析显示:市民获取环境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化,且通过大众传媒(电视广播、网络)的获取频率高于从各种环保宣教活动、宣传单等途径获取的频率;选择政府环保信息网站、官方微信、官方微博、电视新闻等官方平台的人次明显高于选择论坛、热搜、个人微信、个人微博等非官方平台的人次,而对于参加过环境教育培训的选择最少,仅为11人次。2.对参与环境治理的信心不强。63.4%的城乡居民认为,治理环境征求公众意见重要且必要。在城市问卷中,对“愿意以哪种角色参与环境治理”,选择频率最高的是环境污染监督员(257人次),其次是环境决策民意代表(241人次)、环境信息宣传员(195人次),表明“前端”参与及“过程”参与的意愿强烈。对“参加环境保护、维护自身环境权益面临的困难”,选择频率最高的是环境信息掌握不够(303人次),其次是居民缺乏与政府、企业对话的力量(255人次)、没有合适的表达途径(195人次)。3.参与环境治理的行动力不足。分析显示:对身边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排序垃圾污染排第一位,大多数城乡居民都认为开展垃圾分类很有必要,但实际参与垃圾分类的行动力却不足。调查结果是实际参与过垃圾分类的市民仅82人次。乡村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显示:村民对秸秆采用焚烧处理的为33.1%,对农业生产中地膜使用的处理作为垃圾单独处理的为39.3%。环境监督方面,面对身边环境问题拨打过12369电话的村民为31.2%,对周边存在环境污染及隐患的企业,18.2%的乡村居民认为“自己没办法管”,11.1%的城市居民选择“忍一忍或绕行避开”。(三)环境意愿与满意度。1.对政府推动环境治理满意度较高。调查结果分析显示,城乡居民对我市环境改善充满信心,81.0%的城乡居民认为我市环境将进一步改善。对城乡居民了解并认可的环境治理措施(多选),选择频率最高的是“碧水、蓝天、绿地、田园、宁静”五大行动(298人次),其次是河长制(260人次)、湖长制(219人次)、山长制(176人次)。2.城市居民对周边环境的满意度高于乡村居民。调查结果分析对比发现,大部分城市居民对周边环境表示满意(非常满意为54.9%,比较满意为24.8%),接近一半的乡村居民对周边环境表示不满意(不太满意的为31.5%,很不满意的为12.8%)。3.对环保维权的途径与方式了解不多。城市问卷中,对身边环境问题,187人次选择向环保部门投诉,82人次选择向环保组织求助,43人次选择无视。这与相关法律法规对于环保社会组织或公众参与环境维权、环境诉讼多为原则性规定,对具体的参与方式、程序未作规定,对社会组织管理和公众参与环境监督缺乏引导有关[1]。4.具有积极的环境治理支付意愿。对“个人支付污染治理费用”,城市问卷中,分别有53.7%和34.1%的城市居民愿意承担因治理污染导致的个人消费支出5%以内和10%以内的增加;乡村问卷中,对于增加乡村环境治理资金,61.9%的乡村居民更倾向于通过增加财政补贴的方式实现环境污染治理。
三、思考与建议
一)工作思路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以环境维护优化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增强“两个抓手”环保模范乡村创立;十二五”规划启动)力求“两个效应”全市环境质量继续改善;环保工作地位明显上升)围绕“两个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资源枯竭乡村转型)强化“两个坚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二)工作目标
确保环保创模取得实质性进展;确保“十二五”规划顺利开局;确保新一轮总量减排有良好开端;确保环境监管更加富有效果;确保队伍能力建设再上新台阶(五个“确保”
三)工作措施
一是强化生态文明。强化市环境维护委员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议事协调检查督办职责,建立健全联席会议机制,落实各成员单位环境维护责任;严格考核并通报去年度环保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制订今年环保考核目标和考核实施细则,与各地、各有关部门签订年度环保工作责任状,将今年环保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地、各有关部门;严格落实环保“一票否决”实施方法和“绿色信贷”强化企业上市融资、评先创优等环保审核;完成我市创建环保模范乡村总体规划及其相关的十个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并认真组织实施,对照环保模范乡村规范,进一步细化环保模范乡村创建工作方案,分解落实工作任务,积极争取启动实施一批环境治理和绿色创建工程,为申请省级验收做好准备。
二是强化规划落实。并积极组织实施;切实掌握省长江中下游水污染防治规划、长湖维护治理和利用规划、四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国家级示范区建设规划编制、实施的契机,统筹全市工业、农业、城镇生活污染防治;积极协助筹建新城区生活污水处置厂、潜江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置厂、江汉盐化工业园污水处置厂;继续开展流域、区域污染防治措施调研,探索污染防治工作新思路、新途径。
三是加强环境监管。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进一步完善污染物总量减排体系建设,密切跟踪新的减排工程建设,并加强减排支撑项目储藏。同时,认真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和环保后督察,完全根除“十五小”新五小”等重污染企业,巩固近年来环保工作效果;建立健全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管理制度,完善市污染源监控平台建设;全面推行排污许可制度,推进排污权交易;强化环境监管责任追究,进一步加大现场环境监察力度,建立健全环境监察档案,督促各排污企业建设完善污染防治设施并正常运转,实现稳定达标排放;认真落实排污费征收体制改革,确保圆满完成年度减排任务,为“十二五”减排工作奠定基础。
四是强化环境准入。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一区两带三极”发展战略和资源枯竭乡村转型的总体部署,进一步加强部门联动,严格落实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确保新建项目环评执行率达到100%加大督办协调力度,全面推进规划环评工作;依法否决新建“两高一资”项目,督促开发区、工业园区严格落实环评要求,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强化与市金融部门的衔接,建立健全“绿色信贷”信息共享平台;加强“三同时”制度落实情况督办检查力度,实行项目建设跟踪管理,督促当年新投产项目严格落实“三同时”制度,进一步以环境维护优化经济发展,
五是强化环境执法。规范工作顺序;继续落实“12369环保热线值班制度和环境信息员制度,建立完善环境案件处置部门联动机制,疏通渠道,强化环境和应急工作责任追究;结合潜江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调研活动,创新工作思路,制订贯彻落实环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细化规范实施方法,充分发挥局案件审议委员会职能,推进环境维护行政执法水平。
六是强化项目支撑。紧密结合“清洁家园行动”加强与市农业局等相关部门的沟通衔接,进一步强化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水产养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措施,组织实施“两清”两减”两治”两创”示范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建设,完成熊口镇郭湾村、熊口管理区东大垸分场、王场镇红桥村项目建设和验收工作,继续组织污染防治和村庄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的申报与实施,组织生态村镇创建申报工作,进一步探索小城镇生活污水集中治理模式,推进解决农村生活污水污染问题。
(一)工作思路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以环境维护优化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增强“两个抓手”环保模范乡村创立;十二五”规划启动)力求“两个效应”全市环境质量继续改善;环保工作地位明显上升)围绕“两个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资源枯竭乡村转型)强化“两个坚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二)工作目标
确保环保创模取得实质性进展;确保“十二五”规划顺利开局;确保新一轮总量减排有良好开端;确保环境监管更加富有效果;确保队伍能力建设再上新台阶(五个“确保”
(三)工作措施
一是强化生态文明。强化市环境维护委员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议事协调检查督办职责,建立健全联席会议机制,落实各成员单位环境维护责任;严格考核并通报年度环保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制订年环保考核目标和考核实施细则,与各地、各有关部门签订年度环保工作责任状,将年环保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地、各有关部门;严格落实环保“一票否决”实施方法和“绿色信贷”强化企业上市融资、评先创优等环保审核;完成我市创建环保模范乡村总体规划及其相关的十个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并认真组织实施,对照环保模范乡村规范,进一步细化环保模范乡村创建工作方案,分解落实工作任务,积极争取启动实施一批环境治理和绿色创建工程,为申请省级验收做好准备。
二是强化规划落实。并积极组织实施;切实掌握省长江中下游水污染防治规划、长湖维护治理和利用规划、四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国家级示范区建设规划编制、实施的契机,统筹全市工业、农业、城镇生活污染防治;积极协助筹建新城区生活污水处置厂、潜江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置厂、江汉盐化工业园污水处置厂;继续开展流域、区域污染防治措施调研,探索污染防治工作新思路、新途径。
三是加强环境监管。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进一步完善污染物总量减排体系建设,密切跟踪新的减排工程建设,并加强减排支撑项目储藏。同时,认真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和环保后督察,完全根除“十五小”新五小”等重污染企业,巩固近年来环保工作效果;建立健全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管理制度,完善市污染源监控平台建设;全面推行排污许可制度,推进排污权交易;强化环境监管责任追究,进一步加大现场环境监察力度,建立健全环境监察档案,督促各排污企业建设完善污染防治设施并正常运转,实现稳定达标排放;认真落实排污费征收体制改革,确保圆满完成年度减排任务,为“十二五”减排工作奠定基础。
四是强化环境准入。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一区两带三极”发展战略和资源枯竭乡村转型的总体部署,进一步加强部门联动,严格落实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确保新建项目环评执行率达到100%加大督办协调力度,全面推进规划环评工作;依法否决新建“两高一资”项目,督促开发区、工业园区严格落实环评要求,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强化与市金融部门的衔接,建立健全“绿色信贷”信息共享平台;加强“三同时”制度落实情况督办检查力度,实行项目建设跟踪管理,督促当年新投产项目严格落实“三同时”制度,进一步以环境维护优化经济发展,
五是强化环境执法。规范工作顺序;继续落实“12369环保热线值班制度和环境信息员制度,建立完善环境案件处置部门联动机制,疏通渠道,强化环境和应急工作责任追究;结合潜江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调研活动,创新工作思路,制订贯彻落实环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细化规范实施方法,充分发挥局案件审议委员会职能,推进环境维护行政执法水平。
六是强化项目支撑。紧密结合“清洁家园行动”加强与市农业局等相关部门的沟通衔接,进一步强化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水产养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措施,组织实施“两清”两减”两治”两创”示范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建设,完成熊口镇郭湾村、熊口管理区东大垸分场、王场镇红桥村项目建设和验收工作,继续组织污染防治和村庄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的申报与实施,组织生态村镇创建申报工作,进一步探索小城镇生活污水集中治理模式,推进解决农村生活污水污染问题。
一、广泛宣传发动
构建立体宣传网络,层层召开动员大会,镇政府3月17日召开了全镇乡村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动员大会,各村(社区)分别召开了乡村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动员大会,传达精神,部署工作。印发了环保宣传手册和《致农民朋友公开信》到户,运用横幅、标语、宣传橱窗、永久性宣传广告牌、宣传车、春华镇信息平台等载体和组织开展“小手牵大手,生态环保行”活动,实现了宣传教育全覆盖。为迎接世界环境日的到来,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6月3日与县环保局一起在春华集镇举办首届垃圾分类能手选拔赛,评出能手奖、效益奖、创意奖、纪念奖四个奖项,此次活动对我镇推广垃圾分类处理,对垃圾进行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处理有着深远意义。
二、强化行政措施
镇成立了由书记任政委,镇长任组长,其他党政成员任副组长,31个单位为成员的乡村环境卫生整洁行动领导小组和专门办公室,并抽调素质全面、工作经验丰富的五名机关干部作为办公室成员。各村成立了相应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建立了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组干部和党员包户的责任体系,明确联村党政干部为联系村责任领导,村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分管责任人为直接责任人。明确了乡村环境卫生整洁行动的标准和任务要求,并将每项具体任务分解落实到责任单位,有效避免了相互推诿、相互扯皮想象的发生,保证了整治工作按计划有序推进。
三、开展专项整洁行动
(一)建立垃圾收集处理机制。镇政府兴建了垃圾压缩中转站,成立了春华环保合作社,安装了垃圾池,全镇已初步形成了以户为单位建有垃圾收集池,以村为单位建有垃圾收购点,以镇为单位建有垃圾压缩中转站的基础设施网络,多次接待了有关省、市、县领导的参观。
(二)搞好村庄整治。各村(社区)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多次开展以清洁家园为主题的乡村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对屋边、路边、水边、田边的裸露垃圾、卫生死角进行了大清扫、大清理和大清运,并对每户农户进行“最清洁、清洁、不清洁”评比,督促农户自觉打扫和维护好屋前屋后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并组织镇村干部和中小学教师共1200余人对境内s207沿线进行了全面彻底的大清扫。
(三)规范集镇管理。完善了下水道、路灯等设施建设,集镇卫生做到每天有专人打扫,大街小巷实行全天候保洁,垃圾日产日清。城管队对占道经营和户外广告及摩托车乱停乱放和违章拉客行为进行了重点整治,整顿了市场秩序,提升了集镇形象。5、6月份,春华社区多次涨水,胭脂港白色垃圾成堆,社区发动党员群众对街道和港边环境卫生进行集中清扫。全镇各部门多次进行了彻底的大扫除,对院落、办公室、会议室、食堂、厕所等处进行彻底清理。
(四)加强河塘清理。镇政府组建4支共80人的打捞小分队对境内捞刀河干流、支流及其他塘坝沟渠内的水葫芦、革命草、生活垃圾和病死动物进行了彻底打捞,达到河道畅通,河岸无杂物垃圾、河面无杂草漂浮物,底清、面净、岸绿的要求。5月5日县治理办对水葫芦和革命草打捞情况进行检查,得到了县治理办的充分肯定。6月份,镇根据县两河治理办的要求,建立捞刀河治理长效措施,制定了确保河流清洁、实行常年维护的工作方案。
四、创新督查方式
为了确保整洁行动有序推进,达到预期效果,镇治理办每天带摄像机对全镇环境治理情况进行拍摄,制作环境治理内参片,同时还组织村支部书记、环保专干到各村现场交流学习,通过对比,查找不足。联村领导干部也多次下村察看指导。镇治理办每周编印一期督查简报,每两周召开一次环境治理座谈会,会上播放全镇乡村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内参片,村支部书记对内参片中曝光的问题现场表态,限期整改,逾期未落实的,要向镇党委、政府说明原因。通过强有力的督办,我镇乡村环境卫生整洁工作实现了整体平衡推进。
五、建立长效机制
镇党委政府制定了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考核办法,并将考核结果纳入镇对村(居)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各村(居)组织召开村民代表会,制定了环境保护村规民约和环境卫生监督制度,建立了卫生评比制度、保洁员管理等制度,实施环卫保洁常态化。同时,在全镇企事业单位、个体经营户中开展“门前三包”活动。以村为单位,对所辖的企事业单位、个体经营户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每季度对责任单位和经营户按“最清洁”、“清洁”、“不清洁”进行检查。凡年度有两次季评为“不清洁”等次或处罚三次(含三次)以上的单位和经营户确定为年度不合格单位和经营户,各村(居)在公示栏上通告批评,对有违反“门前三包”规定的单位及门店,一次不达标的,书面通知限期改正;连续两次不达标的,进行通报批评;连续三次不达标的,城管、工商、税务进行综合执法。
为巩固环境治理成果,实现常态运行,下一步我镇将采取以下工作举措: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抓认识。把对干部群众的环保宣传教育作为一项日常性、长期性的工作来抓,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凝聚人心,集聚力量,有序推进环境治理工作。
二、进一步明确责任抓落实。要求各责任单位所承担的整治任务进行再分解,再细化,细化到每一个工作时段,量化到每一个工作环节,具体到每一个工作岗位,确保每一项工作有人抓、有人干、有人管。
三、进一步统筹安排抓推进。充分挖掘内部潜力,调动积极因素,充实一线力量,正确处理好环境治理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实现环境治理与经济建设齐头并进。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的总体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以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为载体,引导农民树立清洁生产理念,提高农村经济发展质量,建设生产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基本原则
(一)协调发展,互惠共赢
正确处理农村环境保护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与建设新农村的关系,把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融入到新农村建设大局中去,在发展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二)突出重点,全面推进
紧紧围绕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这一重点任务,优先解决农村地区突出的饮用水环境污染、土壤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工业企业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等问题。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引导,重点保障农村污染防治必需的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收集和运输、养殖废弃物处理与利用、饮用水源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进一步搞好试点示范,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全面推进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的实施。
(三)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要求,统筹规划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重点规划“十一五”农村环保工作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程项目,以项目作支撑,把农村环境污染防治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机结合,优先解决影响面大、矛盾突出的问题,分步实施,扎实推进。
(四)因地制宜,政府主导
各乡镇人民政府要根据当地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环保对策和措施,重点加强农村环保基础设施与环保能力建设。
县政府有关部门和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加大财政对农村环保的支持力度,制定有利于农村环保工作的相关政策,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的实施,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建立激励机制,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全面落实小康环保行动计划。
三、工作目标
到2010年,初步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农村地区工业企业污染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效,农村饮用水环境得到改善,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得到基本控制,生态示范创建活动全面展开,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得到加强,公众环保意识进一步提高,农村环境得到初步改善。基本达到“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目标。
——建设1个工业企业污染治理示范工程。
——在全县选取并基本完成20个行政村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系统和30个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示范建设项目。
——建设3个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
——建设4个环境优美乡镇,4个生态村。
——加强我县的环境监测、监管和宣教基础设施建设。
——完成3处农村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示范工程建设。
四、主要任务
根据我县农村存在的环境问题和近期治理目标,重点要完成以下4项任务。
(一)加强生态保护
1.做好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特别是农村人口相对密集居住区的集中饮用水源;防治农村工业和农业生产及农民生活对饮用水源的污染;开展农村饮用水源水质调查与评估工作,建立农村水源水质监测制度。
此项工作由各乡镇人民政府牵头实施,县环保、水利、卫生等部门按各自职责做好工作。
2.加强自然生态保护。积极开展生态示范系列创建活动,建设一批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努力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突出抓好县域内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的建设管理工作,
此项工作由县林业局、各乡镇人民政府牵头实施,县环保局及其他有关部门配合。
(二)强化污染治理
1.按照国家环保部部署,积极配合市环保局开展土壤环境现状调查工作。
此项工作由县环保局配合。
2.治理畜禽养殖业污染。科学划定禁养区和限养区,对超标排放的养殖污染企业进行治理。遵循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和综合利用优先的原则,因地制宜,采取生产沼气、建设有机肥生产厂以及堆肥、工艺处理等模式,提高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利用率与达标排放率。
此项工作由县环保局和农业局按职责分工做好有关工作。
3.治理乡村工业污染。在服从乡镇及行政村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制定乡镇及行政村环境保护规划,对乡村工业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对工艺落后、设施简陋、污染严重的乡村工业企业,予以限期治理、取缔或关闭;乡镇工业发展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有条件的地区,应建设乡镇工业小区,对污染进行集中防治。
此项工作由县城建局、各乡镇人民政府牵头实施,县环保部门配合。
(三)开展创优活动
按照《国家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要求,引导和推动一批具有较好社会基础、较强经济实力、良好环境的村镇率先开展生态示范系列创建工作,达到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的标准。生态示范系列创建工作要着眼于以环境优化农村经济的增长,突出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发展生态经济。一是发展生态农业。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保障食品安全,促进农民增收。二是提高乡村工业档次和效益。*乡村工业要实行清洁生产,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秸秆等再生资源转化及循环利用,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水平。
此项工作由各乡镇人民政府牵头实施,县环保、农业等有关部门配合。
(四)推进环境建设,要大力推进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各有关部门要配合建设部门采用适用技术处理生活污水和垃圾。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强化农村环境监管。要在现有乡镇建保所的基础上,继续加强乡镇环保机构建设与人员配备。
此项工作由各乡镇人民政府牵头实施,县城建、环保部门配合。
五、重点建设工程
(一)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建设
1.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系统示范建设
到2010年,完成20个行政村建设垃圾收集—转运设施。
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施配置:根据村庄规模和卫生要求配置一定数量的垃圾筒(箱),及时收集村庄生活区产生的垃圾废物。根据村庄人口规模、清运路程,配置一定数量、规模的垃圾转运工具、中转站。
2.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示范建设
到2010年,完成30个行政村污水处理设施示范建设。优先在我县农村水环境污染较严重的地区及水污染治理重点流域,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示范工程,根据我县的实际情况,选择沼气池、化粪池、污水净化池、人工湿地、地埋式污水处理等技术模式,建设农村污水处理设施。
(二)生态示范系列创建工程
到2010年,创建省级以上环境优美乡镇4个,生态村4个。
按照环境优美乡镇及生态村考核指标要求,在具有较好社会基础和较强经济实力的乡镇、村,率先开展环境创优工作,建设一批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实行以奖代补,对获得称号的乡镇、村予以奖励。
(三)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示范工程
到2010年,完成3处农村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示范工程建设。优先在饮用水源水质污染较重、对当地群众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的农村地区及水污染治理重点流域,选取3处农村饮用水源地,建设农村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示范工程。开展农村饮用水源地周边污染源调查与评价,布设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划定水源保护区范围,建设水源周边截污工程,设置水源保护区标志,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制定水源水质保护相关规定和办法。
(四)工业企业污染防治示范工程建设
到2010年,完成1个工业企业污染治理示范工程。重点在工业企业污染较重的农村地区、污染治理基础设施不配套的部分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和完善工业企业的污染防治基础设施,鼓励、引导工业企业采用节能降耗新技术,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五)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
到2010年,完成3个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建设。在重点流域、区域和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发展较快的地区,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根据养殖场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种植业和养殖业布局等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生产沼气、堆肥、各类环境工程等技术模式,治理畜禽养殖业污染,力求实现养殖污染物的资源化综合利用,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
(六)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示范工程
到2010年,我县要完成1—2个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示范工程建设。
根据我县种植业和养殖业布局,因地制宜地选择生产有机肥、沼气、堆肥、粪尿处理及秸秆气化技术,综合利用各类环境工程等技术模式。
(七)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工程
到2010年,完成建县绿色藠头基地示范工程建设。积极支持和协助有关部门开展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环境调查与评估,编制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发展规划,开展产地水、土壤、大气环境质量定期监测。
(八)土壤污染与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程
根据市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有关数据和结果,针对不同土壤污染类型(重金属、农药残留、有机污染、复合污染等),选取有代表性的区域(污灌区、固体废物堆放区、矿山区、工业废弃地等)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示范工作。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食品,实施沃土工程,避免或减轻土壤污染,促进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指导农民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农膜等,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搞好作物秸秆、畜禽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妥善处理村镇生活垃圾和污水,综合防治农村面源污染。
(九)农村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工程
加强和完善我县的环境监测、监管能力建设,建立农村环境应急预警系统。要在现有环保机构和装备的基础上,加强环保人员和环保装备的配备工作,使之与我县环境保护工作需要相适宜。
六、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
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是一项具有综合性、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的系统工程,县政府成立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环保、农业、林业、水利、城建、财政、卫生、民政、交通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行动计划的组织与实施。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环保局,负责实施方案的制定、调度、协调和考核工作。
(二)政策措施与资金投入
县政府有关部门、各乡镇人民政府要研究制定有利于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实施的政策措施,制定促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绿色(有机)食品发展、有机肥推广使用等有关政策,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新农村的建设,引导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向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及时建立我县农村小康环保行动专项资金,并制定具体可行的农村小康环保行动专项资金的支持计划。这些资金重点支持以下工程建设:
——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农村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示范工程;
——乡村工业企业污染防治示范工程;
——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工程;
——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
——土壤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工程;
——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创建工程;
——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工程。
(三)宣传教育
要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宣传实施《行动计划》的目的、意义和内容,广泛开展“绿色村庄”、“绿色学校”、“绿色家庭”创建活动,提高广大农民环境意识,引导广大群众自觉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形成良好的生活和消费习惯。动员和发动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实施工作,通过树立和宣传典型,发展生态文化,弘扬生态文明。
关键词:乡村旅游;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F529.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7月20日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大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与此同时,旅游业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旅游的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其中,乡村旅游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方式得到了广大游客的青睐。作为我国重要的旅游模式,乡村旅游不仅给乡村地区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收益,同时对于乡村地区的自然生态也造成了不利的影响。这就使得乡村旅游呈现出一个明显的弊端,即农村地区的自然生态问题,这成为制约农村地区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对于农民的身体健康也是有着严重危害的。本文针对乡村旅游同自然生态之间的问题展开论述,以自然生态保护为前提,从而提出了在开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应当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坚持科学发展观,提出了诸多切实可行的对策,目的就是在于促进我国乡村旅游同自然环境之间的良性循环,真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乡村旅游开发概述
所谓的乡村旅游开发就是指对于我国的部分乡村地区的自然环境以及农业资源、人文环境等各种农业资源进行一系列的合理规划及开发,目的就是为广大旅游者提供各种服务,如休闲度假、学习考察以及参观交流等活动的统称。可以看出,乡村旅游正是以乡村为主题,主要表现乡村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如田园风光、山川河流等以及富于其中的人文生态环境,如民风民俗、乡村文化等两大种类。但是就大众观点而言,乡村旅游更为注重的就是乡村的原生态特点。
其实乡村旅游最早出现在欧美发达国家,至今比较流行,在20世纪80年代乡村旅游得到了规范化的发展,正是在那个时候,我国的乡村旅游逐步兴盛起来,并且进入新世纪之后,乡村旅游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显示,乡村旅游在我国的旅游业中占据着较大的比重并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正是由于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使得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得到了显著提升,大力推动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乡村旅游之所以在我国得到蓬勃发展与同时代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于我国城市化以及工业化水平的迅速提升,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与此同时,人们更为注重的是精神上的享受与追求,对于广大城市居民而言,长时期的城市生活使他们感到厌倦,巨大的生活压力无处释放,他们在内心深处急需寻找一个淳朴自然的生活环境,乡村旅游随之诞生。另外,广大农民群众也希望通过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展实现脱贫致富,这就为旅游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动力支撑。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乡村旅游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也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新形式,为推动城乡交流、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物质载体。
二、当前乡村旅游开发同自然生态的必然联系
(一)乡村旅游开发同自然生态之间的促进关系。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于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展是大有裨益的,由于乡村旅游的核心就是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态环境,因此,环境的保护无疑促进了乡村原有风貌的保留。同时,乡村地区人文环境的保护,如淳朴的民俗以及独具特色的民风等为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优势条件。首先,乡村地区的旅游开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自然生态的保护,村民在自身的经济效益获得提高之后就会将注意力集中在乡村自然生态的保护与完善上,毕竟乡村地区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才能够吸引众多的游客,因此,环境质量对于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关键的作用;其次,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对人文生态资源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乡村建筑、民族服饰以及特色小吃等对于生活在都市的游客而言无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这就使村民意识到了人文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二)乡村旅游开发同自然生态之间的制约关系。首先,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使得自然环境的承载力不断增大,笔者发现很多的乡村旅游景点普遍存在着游览时间过分集中的问题,这就使得大批量的游客数量很容易造成自然生态的破坏;其次,游客的激增很容易在旅游过程中产生大批量的垃圾及污染物,从而对于自然生态产生各种污染,如空气污染、水污染以及土壤污染等;再次,过多的游客使得各项物资的消费量大大提升如食物、饮用水以及日常用品等,由于部分游客无节制地使用使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大大提高,环境压力明显提升。另外,由于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展对于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在旅游项目的实际开发过程中,一旦不注重环境的保护而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很容易造成自然景观遭受破坏的现象,甚至会出现一些自然灾害如山体滑坡以及塌方、泥石流等,后果不堪设想,环境的破坏对于旅游项目的发展同样起到了阻碍的作用。
三、如何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做到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一)就相关政府工作部门而言,应当强化宏观调控。乡村旅游的开发以及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之间要想实现真正的协调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并且同当地的政府工作部门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这就要求乡村旅游开发地区的相关政府部门应当做好在宏观调控上的工作。一方面针对于本地区的乡村旅游状况专门制定一系列发展规划,目的就是能够在乡村旅游项目开展之前能够对环境问题提前作出合理的预测,从而能够通过制度的手段实现二者相互促进的理想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乡村旅游开发项目以及环境生态方面要深入开展市场调研,采用科学的方式进行预期与论证,对于后期的效果进行合理评估,在保证环境效益的前提下实现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相关政府部门还应当针对乡村旅游项目开发制定相应的监管体制,其中既包括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同时还有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全程全民参与监管,充分做好监督与指导方面的工作,确保乡村旅游的开发能够适应自然环境的发展。对于开发过程中繁杂的审批环境也应当做到精简高效,从而最终实现生态环保与经济开发工作的协调。
(二)就经济发展与政策方面而言,应当实现政府的优化。对于政府部门而言,乡村旅游项目的影响力主要是来源于两个方面,即经济方面与政策方面的支持。就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上有着比较明显的表现,如对于乡村地区农耕生态文化的建设方面等。尽管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明的农业大国,但是在乡村开发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同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近些年来,尽管我国的农业经济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在乡村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政策保障上如经济、法律政策等却不够完善,对于农村生态保护的法律条文更是十分匮乏。因而,我国相关政策部门在修改《环保法》等法律文件的时候,应当将涉及到农村生态环保问题的政策条文予以健全。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民俗民风,乡村旅游品牌的建立就应当实现优良乡村文明的进一步规范化,可以实现民俗同其他乡村旅游资源相结合,通过群体旅游资源的开发形成一种迎合市场需求的旅游生态链,从而形成后期的规模效益。另外,对于政府部门而言,还要强化对于乡村旅游项目开发的资金投入,不断提升绿色消费纳税额度,指导当地农民科学使用化学肥料,实现农村地区生活垃圾的科学循环利用。相关环保部门可以通过建立环保监测站的方式,定期对农村地区的土壤、空气以及水源等进行监测跟踪,对于出现问题的环节及时提出解决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
(三)就社会大众群体而言,不断提升其环保意识。环境的保护不仅仅是政府部门的事情,而是每一个社会公民应尽的义务。对于将要开发旅游项目的乡村地区,当地的政府部门有一定的责任在技术以及政策上予以指导和帮助,通过合理的宣传手段使广大村民意识到科学使用化学肥料以及处理生活垃圾的重要意义,提高他们对于环境资源保护的意识,深切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于乡村发展的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中央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应当大力支持有关的科技工作者和先进的知识分子发挥出积极的模范带头作用,对于乡村地区的民众进行科学知识的讲解,提高农民的综合素养与道德觉悟,从而通过村民自身意识的转变实现自身良好行为的提升,最终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四)就技术层面而言,实现环境新技术的研发推广。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对于乡村地区旅游项目的开发而言,同样离不开科技的大力支持。当前我国部分乡村地区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而环境的治理则是一项非常繁琐的工作,要想实现乡村旅游地区同生态环境之间的良好互动首先就应当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而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环保治理技术及设备的投入,因此,当地政府部门就应当加强环境治理方面的多项投入,一方面是技术层面的投入,不断引进国内外先进治污技术,也可以自主研发环保除污新技术,并进行大力推广;另一方面就是加强对于环境治理的资金投入,这也是政府部门最为直接的投入,引进先进的设备,提升农村地区的环境质量。值得注意的是,环保工作的开展不仅仅是依靠政府部门,同时对于前来旅游的旅客同样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可以对于旅游的重点区域开展重点环保监察工作,如著名旅游景区或是游客集散地等,对旅客在旅游过程中产生的不同垃圾进行分类处理,从而做到全程无污染的环保目标。
(五)就当地旅游部门而言,强化环保经营理念。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主要依托于旅游开发部门或主办方以及景区的经营者等,他们的一举一动对于乡村生态的发展可谓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作为旅游项目以及景区的负责部门就应当肩负起生态环保的重任,通过采取多种积极有效的措施充分做好环保工作。其中,应当转变传统的功利化经营理念,不断更新自身观念,通过学习树立起科学的环保经营理念,并且将该理念付诸于实践中。如对于旅游过程中个别游客乱扔垃圾或是污染水源等不良行为应当予以及时制止,并向所有的游客宣传科学的环保行为,提高其环保意识,实现大众的绿色出行,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就旅游开发的运营模式而言,坚持不断创新。笔者发现,当前我国的部分乡村旅游项目在其运营模式上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从而出现管理混乱、收费不合理以及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的弊端,显然这样的乡村旅游模式同科学发展观理念相违背,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当地政府部门可以建立多方合作发展的模式,即农户、农村合作社、村委会以及旅游企业之间通过建立契约而成立的新型旅游发展模式。该旅游发展模式能够对于契约各方进行较为严格的约束,从而为当地乡村旅游行业的发展制定相适宜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该模式对于村民的自利也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村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得到了重视,均衡的利益分配使得每一位村民都积极参与到了环保的队伍中来,为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均衡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永宽.浅谈乡村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4.3.
[2]蒙睿,周鸿,徐坚.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的系统观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依照市环保局办公室《关于开展烟尘控制区建设工作的通知》郑环办〔〕124号)和《关于开展噪声达标区建设工作的通知》郑环办〔〕130号)文件的原则要求,根据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工作的要求。为进一步改善我区大气环境质量和声环境质量,确保辖区内进烟尘控制区和噪声达标区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进一步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特制订本方案:
一、烟尘控制区建设工作
(一)新建烟尘控制区的范围、面积
1.范围:。
2.面积:4.47平方公里。
(二)有关要求
必需如实填报烟尘控制调查表,1.凡区域内烟尘排放超标的企业、事业单位及个体企业。接到本通知五日内,将所填调查表报区环境维护监理所,调查申报表需加盖公章,逾期不报者将依据《乡村烟尘控制区管理方法》第十条及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分。
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现场检查,2.辖区内所有企业、事业单位及个体企业。否则将依据《乡村烟尘控制区建设管理方法》第十九条及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分。
谁治理”原则。烟尘控制区内排放烟尘的单位和个人,3.依照“谁污染。必需对超标排放烟尘的设施进行治理,以达到市区规定的排放规范。
进行考核、维护,4.对已建成投入使用的消烟除尘设施必需纳入企业的正常管理。定期检修或更新。
凡烟尘排放逾越烟尘控制区规范的单位和个人,5.区环保部门要统一组织委托有关部门对烟尘排放浓度进行全面测试。经测试。必需于10月30日前拿出治理计划和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案,区环境维护局,并加紧治理,务必于11月30日前通过区环保局的达标验收。
保证烟尘控制区建设工作顺利实施。6.区环保部门负责对已建成的烟尘控制区作定期检查复测工作。对违反环保法律、法规及烟尘控制区规定的将给予严肃处置。
二、噪声达标区建设工作
(一)新建噪声达标区的范围、面积
1.范围:
2.面积:5.8平方公里。
3.类别:Ⅱ类区域。
(二)有关要求
必需如实填报固体噪音调查申请表,1.凡区域内有固定噪音源的企业、事业单位及个体企业。接到本通知五日内,将所填调查表报区环境维护监理所,调查申报表需加盖公章,逾期不报者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维护法》第五章第三十五条第二款及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分。
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现场检查,2.辖区内所有企业、事业单位及个体企业。否则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维护法》第五章第三十五条第一款及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分。
施工过程中所使用的设备所排放的噪声,3.区域内所有建筑施工工地。须采取有效措施,将噪声污染降低到最低限度。为了维护和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加强对建筑施工噪声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四章第三十条及市环境维护局《关于加强建筑施工噪声管理的通知》规定,对区域内影响居民休息的建筑施工作业时间实行限制,一般限制作业时间为:晚上22时至次日早上6时,中午12时至14时30分。
4.凡区域内企业、事业单位及个体企业经过固定噪声源测试的演讲需连同调查申报表一并报送。
关键词:农村环境 现状分析 防治对策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以实现小康社会为统领,以建设农村生态文明,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保障农民身体健康为出发点,进一步做好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农业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和完善农村环保工作,进行了农村环境保护调研,摸清农村环境现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并进行了对策性思考。
一、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概况
图们市位于吉林省东部,图们江下游,全境东西最长约57公里,南北最宽约37公里,总面积1142.65平方公里。地处长白山余脉低山丘陵区南岗山南北方向纵贯全境。地貌类型分为低山区、丘陵区、河谷平原区。图们市辖区内有4个镇,分别为凉水镇、石岘镇、月晴镇、长安镇。全市总人口12.66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6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1%;农村人均纯收入7017元;农业总产值25914元。
二一一年图们市环境质量基本良好。环境空气质量保持优良水平,各项指标均达到或优于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二级标准。主要河流水质状况保持良好,水体污染主要指标高锰酸盐指数基本达到其功能区水质要求,区域环境噪声质量较好。
二、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现状
1.饮用水安全
饮用水水源保护直接关系到饮用水安全问题,保障饮用水安全是农村环境整治首要任务。虽然对农村饮用水源地进行了一定保护,但是仍然缺乏完善的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4、7月份图们市质控中心对乡镇饮用水监测结果看,氨氮等大部分指标都达到标准,但是粪大肠菌群,达不到标准。这主要是由于有的水源地周边有民房,有的毗邻公路,有的管理不善造成的。
2.农村工业污染防治
图们市农村工业企业不多,但这些企业治理设施不完善,生产过程中废水、废气、废渣直接排入环境中,对农村环境带来污染。特别是石岘地区工业企业环境污染较严重,重点工业企业延边石岘白麓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就处于镇内区域内。该企业所排放的水污染物和大气污染物对石岘镇的环境质量影响较大。
3.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3.1畜禽养殖业
2011年图们市市规模化养殖场共有21家。2011年全市畜禽养殖排放COD总量为1352 吨、氨氮排放量为39 吨。目前我市尚未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农村畜禽养殖大多为分散性,没有污染防治设施,粪便综合利用处理设施缺乏。
3.2 农田废弃物污染治理
据调查图们市各种农作物秸秆主要有稻草、麦秸、玉米秆等。由于历史原因和传统耕作方式的影响,秸秆一部分用来作牲畜饲料,大部分用于烧柴,对农村空气质量造成一定影响。
2011年图们市农膜使用量为107吨,农膜回收率很低。残留农膜极难降解,降解过程中还溶出有毒物质,破坏土壤结构,导致土壤质量和作物产量的下降。
4.农村生活污染治理
图们市市农村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防,致使溪流、河道、池塘水环境功能下降。大多数镇虽然建有生活垃圾统一收集、统一转运设施,但是还不能做到统一处置,管理措施不够完善,个别村存在垃圾乱倒的现象,导致农村生活环境受到污染。
4个镇医院和26个卫生所,所产生的医疗垃圾没有统一处理,以焚烧的方式自行处理,自行处理率100%。
5.生态保护
生态示范创建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工程。近年来,我市在农村生态保护工作中大力开展“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创建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图们市市已创建国家级优美乡镇1 个(凉水镇)。
三、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
1.主要问题
1.1农村饮用水源保护能力较弱,虽然对饮用水源地进行了一定保护,仍然缺乏完善保护措施和符合要求的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
1.2农村生活污染问题严峻。村民环保意识不强,生活垃圾乱倒现象严重,无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工程,生活污水直接排入环境,导致环境污染。
1.3农村畜禽养殖业的发展也带来污染。目前,我市尚未规划集中养殖区,没有污染防治设施,没有粪便综合利用处理设施,造成农村环境污染。
1.4乡村工业企业污染呈加重趋势。由于工业企业有从城区向乡村转移的趋向,造成乡村污染呈加重态势。
1.5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1.6使用农膜,造成白色污染。
1.7秸秆焚烧造成大气污染。
2.薄弱环节
2.1农村环境监管极度薄弱。农村环保机构缺失,开展农村环保工作基础条件差,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使农村环保工作和污染防治困难重重。
2.2农村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不足,造成农村治污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甚至没有治污设施。
2.3法制建设滞后。针对农村环保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养殖业污染治理、化肥、农药、农膜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等工作,存在无法可依的现象。
四、对策与建议
1.对策
农村环保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当前要重点抓好农村饮用水水源地饮用水水质卫生安全、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农村工业污染防治、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土壤污染治理、农村生态保护。
1.1从源头上严格控制。在经济发展、产业布局、土地利用等规划方面,做到城乡统筹规划,严格农业建设项目和畜禽养殖项目的审批,设立镇乡环境保护监督所,规范工业企业管理,加大对农村违法排污企业的执法力度。在饮用水划定范围,禁止审批新设排污口的项目。农业基地建设、畜禽养殖发展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
1.2全面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在政策上扶大控小,扶持规模养殖场,控制小规模养殖。加强对各村镇畜禽养殖场(小区)的技术指导,鼓励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采取全过程综合治理技术。包括建设雨污分离污水收集系统,采用干清粪方式收集分辨,污水厌氧处理,沼液经生化处理或多级氧化塘处理后农业利用或达标排放,粪渣和沼渣通过堆肥发酵制取有机肥或有机无机复合肥,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1.3积极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治理工程建设。
1.4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1.5抓好乡镇工业污染源治理。
2.建议
2.1加强宣传教育,增强环保意识,强化农村环境保护的科技创新能力。
2.2加快农村环境保护立法,建立健全环境管理和监测体系,提高农村环境保护的保障能力。
一、加强组织领导
把环境保护工作列入镇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根据人动情况,及时调整镇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按照“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的要求落实环境保护工作责任制,统一思想,落实责任,强化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保障。(责任人:各党政班子成员)
二、工作内容与措施
(一)推动各企业和相关单位履行环境保护主体责任。落实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恶臭气体、噪声等方面的防治措施,实现达标排放,坚决杜绝直排、漏排、偷排等情况发生。持续开展“散乱污”企业整治,对“散乱污”企业整治情况进行回头看,逐一现场核查,对关停取缔后的“三清”情况进行核实,确保消除“散乱污”企业污染。(分管领导:代荣华、田莎,责任办所:镇综合执法办,经发办)
(二)开展涉水环境问题整治行动。结合我镇河长制工作,加强全面的排查和整治,以中央、省、市各级环境保护督察发现、交办问题以及巡河自查发现问题整改为契机,全面落实水污染防治目标任务。开展小流域治理工作,加快黑臭水体的治理工作,实施农村河塘、沟渠整治,推进场镇生活污水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改善乡村生活环境和河流生态。(分管领导:唐川,责任办所:镇农业服务中心、经发办、综合执法办)
(三)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加强秸秆禁烧监管,严格落实镇、村、组三级网格秸秆禁烧监管责任,加大农作物秸秆禁烧的巡逻力度,严格查处焚烧秸秆的违法行为,推动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和原料化等综合利用。落实镇、村、组属地管理原则,严禁焚烧生活垃圾、杂草杂物和枯枝落叶。实施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落实重污染天气和臭氧污染预警期间的镇域管控措施。(分管领导:代荣华、钟华冰,责任办所:镇综合执法办、农业服务中心)
(四)推进涉农生态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对全镇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散户进行全面的排查,督促畜禽养殖场配套建设粪便污水收集、贮存、处理和利用设施,确保治污设施设备正常运行,坚持执行长效防治措施。对农用薄膜处置和废弃农药包装袋的回收加大督查力度。(分管领导:钟华冰,责任办所:镇农业服务中心、畜牧站)
(五)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结合垃圾革命和厕所革命,加强农村垃圾的收集和转运,加强群众良好卫生养成教育,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不断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建设美丽乡村。(分管领导:代荣华,责任办所:镇乡村振兴中心)
三、加强环保宣传教育与环保事项处置
(一)通过led电子显示屏、流动宣传车、环保知识宣传栏、标语、宣传单、村村响广播、村民会议、坝坝会等形式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推动环保政策和环保知识家喻户晓。
(二)及时做好环保事项的办理工作,确保办结率达到100%,实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目标。
四、做好环境保护日常性工作
(一)做好环保档案资料收集、整理和保存工作,进一步规范环保档案资料的管理工作。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环境问题; 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1-0011-01
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工作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也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更是“乡风文明、村容整洁”要求的具体化。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环境问题越来越显得突出和重要。
一、新农村建设面临的环境问题
庆阳市位于甘肃省东部,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系黄河中下游黄土高原沟壑区,石油、天然气、煤炭资源富集。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协调推进,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与之相配套的环境建设还相对滞后,严重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一)管理机制缺失、思想认识不到位,环境建设动力不足。目前,农村环保法整体上仍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庆阳市农村基本上没有公共卫生管理机构,环境建设监控缺少公众的参与和有效地监督。一些干部群众对环境治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保护环境的意识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甚至环境建设出现无人管、管不了的局面。
(二)基础设施落后,环境卫生状况较差。随着庆阳市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垃圾的产生量日益增大,环境卫生问题日趋严峻。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生活垃圾收运和处理系统尚不完备,许多农村地区成为污染治理的盲区和死角。部分经济较发达的村镇和近城乡村,虽然建有合流制的排水管网,但沟渠多为明渠,雨污不分,只有少量采用明沟盖板,污水不经处理直接就近排入沟渠或附近水体,雨水则任意排放,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带来二次污染。
(三)种植养殖废物产生量大,综合利用效率效益低。随着养殖规模迅猛发展以及养殖方式原始落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创新技术少,导致大量种植养殖废物得不到有效利用,随意丢弃、堆放或焚烧,从而使农村居住和生活环境日益恶化。
(四)水体和土壤环境恶化,生态破坏不容忽视。各种污染问题和生态问题交织在一起,呈现出空间、地表和地下的立体型污染特征。大量农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的随意丢弃、焚烧,农药、化肥、非降解性农膜的无节制使用和污水灌溉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水系淤塞污染、土壤板结、矿化,而且直接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退化。
(五)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治理成果难以巩固。庆阳市农村绝大多数乡镇财政较为窘迫、特别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村环境治理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环境治理设施不足、垃圾清理费用亏欠较大、保洁员的工资待遇难以落实,环境卫生治理效果难以巩固。
二、新农村建设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农村环境污染的根本原因。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使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而且这种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粗放型的发展路子,掠夺性地利用土地、矿山、森林等资源,造成土地退化、森林破坏、农村环境污染等问题。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着明显的重城市轻农村、重集镇轻乡村现象,在美化城市的过程中,城市垃圾向农村转移,污染型企业向农村搬迁,使本就脆弱的农村生态环境更加不堪重负。
(二)农村环保法律法规的缺失使农村环境保护失去制度性保障。我国环境保护立法相对滞后,既有的环保法规多是针对城市环境问题和工业企业环境污染问题而制定的,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面临的环境问题缺少具体有效地政策和监督管理措施。庆阳市各级地方政府也没有制定相关的地方性农村环境保护规定,环境保护处于无针对性法律约束管理的状态。
(三)环保机构和人员短缺,使农村环境保护缺乏有效监管。当前,庆阳市最基层的环境保护机构是县级环保局,农村生活环境和农业生产环境的专门环保机构还没有建立起来,乡村环境保护基本处于无人过问状态,即使上级环保机构意识到了农村环境问题的存在,但治理起来也往往由于资金短缺、环保技术人员不足等原因而有心无力。
(四)农村环保经费投入不足,环境保护监管能力薄弱。环保局经费紧张,监测设备陈旧落后。大多数乡镇没有环保人员,乡镇环保基本处于“三无”(无人、无经费、无装备)状态,“无人管环保、无力管环保”的现象普遍,乡镇政府对辖区环境保护的职能很难得到发挥,环境监测和监管工作尚未覆盖广大农村地区。针对农村环境污染的相关立法尚处于空白,现行法律中一些相关规定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给农村环保执法和环境问题的解决带来一定困难。
(五)农民环保意识淡薄,环境保护难度加大。受传统生活习惯的影响,大部分农村居民对环境污染表现淡漠,缺乏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绝大多数依法维权意识不强,法律观念淡薄,只要环境污染不会威胁到自身的生命安全,他们往往会听之任之。而且当环境保护和自己的经济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往往会以牺牲环境保护为代价换取暂时的物质满足。当需要出钱出力治理环境污染时,很多又会表现出抵触情绪。
三、新农村建设环境问题的治理对策
(一)转变政府职能,开创农村环保工作新局面。政府要提高对农村环保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加强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把生态环境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以城带乡、以镇带村,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城乡统筹范畴。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使城市各项环保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并确定服务内容和配套标准,逐步实现城乡环保一体化。
(二)加强农村环保法律体系建设,为环境保护提供法律保障。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环保法律法规体系,填补农村环境保护法律的空白和盲点。尽快制定关于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制度和标准、出台土壤污染防治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办法、农村环境保护条例以及促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有机肥推广使用等相关政策。加快农村环境保护机构和能力建设,在基层设立相关环保机构,逐步建立农村环境应急预警体系,使庆阳市农村经济活动和环境保护工作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进行。
(三)建立健全农村环保机构,加强环境监管。建立健全农村环保机构是加强环境保护的有效保证。在有条件的乡镇设置环保机构,配备专业的环保工作人员和专职或兼职环保员,切实解决农村环境无人监管、无人负责的局面。定期进行环境保护理论和技能培训,确保农村各项环保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建立多渠道环保融资机制,加大环保投资力度。环保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农村环境保护措施顺利落实的瓶颈。建立完善以政府财政支持为导向、农村集体和农户投入为主体、工商企业及社会团体等其它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环保融资机制,拓宽环保资金的筹集渠道。加强财政资金的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彻底解决环保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并从财政、税收、信贷、价格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多方面配合建立乡镇企业的进园机制,以利于污染集中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