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绿色消费存在的问题范文

绿色消费存在的问题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绿色消费存在的问题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绿色消费存在的问题

第1篇

关键词:绿色产品 市场开发 问题 措施

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生活物质、精神等方面的需要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是与此同时,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似乎也愈演愈烈,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甚至是影响人类身体健康的重要制约性因素。在这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的表现更加明显。在认识到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之后,他们往往在环境保护方面给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内,施加更多的压力,要求投入更多的环境保护资金,承当跟多的全球环境问题治理责任,而在产品的制造、生产和销售方面则通过制定绿色技术标准,征收高额的关税并以此为贸易壁垒来达到全球贸易自我保护的目的。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必须要适应期所规定的国际贸易规则,所以我国企业要想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强化绿色产品市场的开发力度,通过分析我国绿色产品开发的国际国内的环境,同时结合行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等等,来发现我国绿色产品开发市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一、我国绿色产品市场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应该说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绿色产品市场开发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才成绩,但是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相比,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是较为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企业环保意识不强,对绿色产品市场开发缺乏足够的应有的认识。这一点主要表现在我国很多企业忽视对绿色标识制度的重视,往往囿于节约成本而忽视了对该“绿色通行证”的购买,所以在国际市场上进一步拓展发展范围就收到了绿色问题的制约和限制。具体表现在缺乏对绿色产品的宣传,产品的包装不一分解,未设立专门的废弃物处理机构等等。其次是,消费者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内绿色产品市场的开发,国内消费着在选购商品时,往往由于收入低,而缺乏消费的动力和消费的信心,而普遍存在的情形是,销售商品在被打上绿色标志后在价格方面就会有一定程度上的提升,所以很多消费者都会望而却步,而不会选择该类商品。当然这与国内消费着普遍的受教育水平也有很重要的关系,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现实状况,使得他们无法充分认识到绿色消费的意义和作用。所以消费又从反面给我国绿色产品的开发起到的了不利的制约作用。最后一点政府等监管部门对绿色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等缺乏监管的力度,主要是由于众多的企业为当地的政府提供了较为充分的税源,而不愿意给企业施加更多的环境保护方面的压力。所以反过来又给绿色产品市场无序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我国绿色产品市场开发的改善措施

与上述的我国绿色产品市场开发中所存在的问题相适应,笔者认为,我国绿色产品市场开发中也应当重视企业、消费者和政府三者之间的作用发挥。当然同时也需要结合我国绿色产品市场开发中的具体问题,甚至是行业特色等来贯彻和推行绿色产品开发制度的构建和运行。

首先是企业要转变观念,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积极地采用环境保护标志,严格按照绿色产品的标准来组织生产活动。落实到具体的生产细节中,就是在企业中营造良好的环境保护氛围,对内部员工进行绿色教育,努力将企业的发展目标与企业的环境保护目标统一起来,在外界树立起良好的企业绿色形象,在消费者口中打造良好的口碑,进而推广企业绿色产品的市场范围。其次就是要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通过传播绿色消费文化,引导消费者进行绿色产品的选择和绿色消费习惯的养成。这就要求企业首先要承担起一定程度的社会责任,让更多的消费者认识到绿色产品的价值,以及提倡适用绿色产品的价值。让消费者认识到绿色产品的选择有利于消费者自身的健康,从长远来看,对消费者自身是有益而无害的特点。除此之外,企业还要积极营造一种绿色消费时尚,通过对年轻一代消费者的重点培养和引导,来间接地带领整个社会的绿色消费时尚,最终形成良好的绿色消费风尚。最后,从政府的角度而言,政府要积极地实施宏观调控策略,通过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定,以及相关政策的推行来对企业的生产和发展进行引导和规制,引导企业进行绿色生产,进而促进消费进行绿色消费。具体而言,政府需要在已有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的基础上,切实考虑到环境保护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来引导企业进行绿色生产,如通过鼓励企业进行绿色环保产品设备的引进,增收绿色消费税,增加环保资金的投入等等,综合采用多种措施来达到鼓励企业进行绿色生产的目的。

总而言之,我国绿色产品市场的开发需要在我国经济环境等具体的国情上来进行探索,通过企业自身,消费者以及政府等多个主体的共同协同行为来促进良好的绿色消费文化的形成,进而在多方共同的努力下培育绿色产品市场文化,形成绿色产品市场良好发展的气候。

参考文献:

[1]张世新,魏琦.试论企业绿色营销.兰州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2]张洪铖.跨越绿色壁垒实施绿色营销.新余高专学报,2003年第3期

[3]张小蒂,张铁军.“绿色营销”:值得重视的国际商务新潮流.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第2篇

关键词:消费税;生态文明;绿色

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3-0-02

一、引言

随着社会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卓越的成果,但是在伴随这些发展成果的同时,生态文明正在遭受着一次又一次的破坏,我国所面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压力也在不断的加大,人们在享受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优越性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承受了生态质量的不断下降的后果。而消费税从一开始设定以来,就扮演着引导健康消费、调节收入分配以及促进资源节约与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角色。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背景环境下,本文将主要研究为了适应国内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水平的变化,我国当前的消费税还存在哪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完善的方法,从而使得消费税对绿色消费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消费税绿色化在我国实施的必要性

(一)消费税绿色化是绿色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

我国坐拥的地域篇幅辽阔,各种资源的种类和数量都十分丰富,依据公共物品理论,对于某些既不具有竞用性也不具有排他性的公共物品,可能会存在某些“免费乘车者”,即不支付任何成本享受收益,由于“免费乘车者”的存在,可能对导致这些经济主体一味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对公共物品的无节制的使用,从而导致资源的浪费。而这些资源问题对于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却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如何有效的利用各种资源,杜绝各种资源浪费问题就显得至关重要了。而消费税作为我国的三大流转税之一,在限制资源的浪费使用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消费税绿色化是建立环境保护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当前我国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实现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历史性巨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在看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由经济发展所引起的环境恶化问题是不容忽视的。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消费税的调节力度变得十分的有限,正因为如此,才需要针对消费税存在的缺陷进行改革与完善,不断地加大消费税的调节能力,使得消费税在新时期下依然能够在环境保护方面有效地发挥作用,为国家建立环境保护型社会提供发展的动力。

(三)消费税绿色化是完善我国绿色税收体系的重要举措

在我国当前国情下,完善绿色税收体系是有效促进绿色发展的必然手段,绿色税收不仅仅能够稳定国家收入,是调节经济的一根重要杠杆,更重要的应该体现在其的绿色性上,而消费税作为我国的重要税种之一,有着其自身独具的“绿色效应”,所以,消费税的不断绿色化对于完善我国总体的绿色税收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通过对消费税现存的“绿色税目”不足和税率结构不够合理等问题进行不断改进,才能使消费税变得更加绿色,并将促成整个税收体系的绿色发展。

三、我国消费税绿色化现状及主要问题

(一)征税范围不够合理

总体而言,消费税的征税范围也是涵盖了各个方面,但是随着当前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也变得更加丰富,相较于现阶段民众的整体消费水平,当前消费税的征税范围还是有许多的不足之处的,首先许多对环境产生负外部效应的物品没有列入征税范围,这些对环境产生污染,或者某些不可再生资源依然游离于消费税的规定项目之外,同时部分高档消费品及消费行为也没有纳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而那些随着经济发展不再属于奢侈品的物品却没有撤离征税项目,这些都是当前消费税征税范围存在的问题。

(二)税率结构不符合绿色经济发展要求

按照现行消费税法的基本规定,消费税应纳税额的计算主要分为从价计征、从量计征和从价从量复合计征三种方法。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旧时的消费税税率设计已经有所欠缺,比如汽油、部分奢侈品的税率等等,所以在税率设计上,政府部门可以进行相关调整。

(三)计税价格模式存在问题

当前我国消费税使用的是价内的计税价格模式,所谓价内税是指税金包含在商品价值和价格之内的税。通过价内税的方式对商品进行征税可以方便有关的税务部门对消费税税款的征收,提高了税务部门的工作效率,但也存在着一定的缺点,这种计税方式透明度比较低,隐蔽性比较强。对于一般的消费者而言,他们可能不太清楚他们所购买的商品是否征收了消费税已经到底征收了多少消费税,所以他们自然也无法领会到国家对这类商品征收消费税的意图,国家通过对商品征收消费税从而起到限制消费的目的就不能够得到充分实现。消费税使用的这种价内计税的方式,大大地减弱了消费税调节消费结构、引导绿色消费的作用,不利于消费税功能的提升。

第3篇

1酒店营销概述

1.1酒店营销的意义。酒店营销就是企业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采用的科学、合理的市场经营手段,将服务和商品提供给消费者。我国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后,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消费者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特点。星级酒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已经无法呈现高质量的服务质量,在市场的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所以星级酒店就应该重视酒店营销工作,对酒店的经营和发展采取科学的方式,并且在发展中将自己的优势展现出来,提高对星级酒店的宣传力度,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保证自己可以在市场竞争中赢得消费者的喜爱,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1]。1.2酒店营销特点。酒店营销具有以下特点:第一,酒店营销具有时效性。酒店服务和产品无法储存,只能在一定时间内销售。第二,酒店营销具有波动性。酒店营销受很多因素的影响,随着季节交替,酒店会迎来淡季和旺季。随着经济发展和政治因素等都会影响酒店的生意。第三,酒店营销具有综合性。酒店营销是一个综合性部门,酒店营销对整个酒店的服务和消费者对酒店的印象等都会产生影响[2]。

2我国星级酒店管理中酒店营销存在的问题

2.1经营理念与管理理念落后。2.1.1酒店品牌形象模糊。酒店形象就是酒店在消费者心中的印象,也就是酒店能给消费者带来的体验,可以让消费者产生购买的欲望。但是我国很多星级酒店企业在这方面都存在问题,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我国的星级酒店对自身的市场定位不准确,对自己在市场中的发展和可以达到的目标没有清楚的认识,很多星级酒店在定位上都存在过窄或是过宽的问题,所以在管理中就存在很多的问题,消费者难以接受这种定位,也就导致其营销方案的失败。第二,酒店在品牌宣传上存在问题,很多企业都是通过广告形式进行宣传,对酒店的宣传没有采用更多的形式,实际上公关活动或是公益活动消费者的接受度更高,而且在对酒店的宣传中也能传达更多的正能量。但是广告宣传在宣传中容易受到扭曲,在实际的宣传中效果并不理想,而且也不能持久。经常更换广告形象也容易使消费者对品牌记忆混乱[3]。2.1.2品牌国际化缓慢。全球化经济发展模式下,酒店的国际影响力也是品牌的竞争因素。现在的酒店在为全世界的消费者服务,所以酒店应该重视自身的国际影响力。现在我国还没有在国际上比较知名的酒店品牌,并且在全球的有价值品牌中我国也并没有这样的企业。我国星级酒店的营业情况、收入情况和全球化程度都比较低[4]。2.2行业信息化程度低。现在各个行业的发展都呈现信息化、网络化,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更是不胜枚数。所以星级酒店也应该应用这项技术,促进酒店管理和酒店营销工作的进行,但是现在酒店营销和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和网络化的程度比较低。网络上已经形成了“网络营销”。但是现在的酒店行业对网络营销的管理效率低,而且酒店的经济效益也不好,其信息并不通畅,而且在很多客房都处于闲置状态,而又有很多人找不到地方住宿。在旅游的淡季,酒店的客房闲置量很大,造成了酒店的财务负担过重,这时酒店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对酒店发展有很大的压力。但是在旅游高峰,游客又不能找到比较满意的客房,在大量游客出现时酒店的客房严重不足,这也是酒店的信息流通不畅导致的问题,行业管理部门应该对行业的问题协调[5]。2.3酒店营销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悖。2.3.1酒店经营没有绿色思维。在酒店的发展中星级酒店的营销目标还处在初级阶段,对消费者的刺激、追求消费者的数量,对企业自身能力的提升并没有一定的意识。而且在酒店的发展中,酒店利益和社会利益与生态利益并没有实现统一,而且在企业的发展中酒店并没有与周边环境和社会产生更多的联系,在发展中并没有引入绿色思维[6-7]。2.3.2酒店未引进绿色产品。酒店在营销中并没有提供更加专业得服务,而且酒店在当今这个崇尚绿色理念的社会中,在营销中并没有考虑绿色产品,在客房的设计上以为的追求豪华,并没有考虑绿色客房。在酒店餐厅的创办中,也没有考虑绿色餐厅,在食物的设计方面也没有进行创新,而且在酒店服务和塑造企业形象上也没有应用这一理念,对企业的环境管理方面也没有这方面的考虑,我国现在的酒店行业处在低层次和低阶段,很多星级酒店都存在这样的问题[8]。2.3.3没有形成资源保护营销模式资源。保护是绿色营销的原则,但是在酒店营销中,很多星级酒店并没有应用这一模式,并且在酒店的发展中,由于其不正确的价值观,很多的资源都被破坏,并且无法再生,这对酒店行业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而且我国酒店行业往往是采用粗放式经营方式,消费也属于炫耀型消费,所以酒店浪费问题很多,并且很多资源都被浪费,如水、电、洗涤用品等,而且每天也有很多的食物被浪费。

3我国星级酒店管理中酒店营销改进措施

3.1树立品牌形象,打造品牌特色。3.1.1酒店营销特色化。我国酒店行业中很多的酒店品牌已经涌现,但是并没有走向国际,国际酒店要具有雄厚的资金、高超的技术,并且在酒店管理中也应该更加的专业,有一定的品牌优势。现在我国的酒店中并没有重要的品牌,而且我国的酒店在营销中并没有这样的营销计划,一般酒店营销的目的就是挣钱,对企业的长久发展没有明确的规划。在我国星级酒店的发展中,还是用该重视对酒店行业扶持,酒店在发展战略的制定上也要有全局意识,对酒店今后的发展方向要明确,并且利用各种公关活动,促进企业的品牌形象的树立,并且在酒店的发展中应该加入我国的特色,这样才能在国际酒店品牌的激烈竞争中让人们了解中国酒店行业的发展,了解我国的文化[9]。3.1.2酒店品牌延伸。酒店品牌的延伸就是通过对酒店行业的发展实力和条件的分析,其满足条件,可以通过其他品牌资产实现自己的发展。当酒店的品牌足够大,而且酒店的资本条件也满足要求,这时就可以通过品牌的移情效应发展其他产品,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关注。这是在企业的品牌和经营成本满足要求时才能进行的一种经营策略,这需要企业对自己的品牌足够的信任。3.2施行网络化营销模式。第一,建立酒店信息管理系统。酒店信息管理系统就是酒店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酒店信息的收集和整理。现在是信息化时代,酒店管理人员不仅应该采用网络管理信息,还要对信息进行分析,对企业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并且将更加先进的技术和分析方法应用到这项工作中。第二,酒店联盟。联盟的目的就是通过技术和信息的分享,实现企业更好的发展。酒店联盟的成本比较低,而且各个成员具有相同的地位。3.3酒店营销中融合绿色营销。3.3.1绿色营销理念。绿色营销理念就是将绿色经营思想为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在绿色营销理念是在实际的经营活动中践行绿色理念,并且这是一种企业经营和发展哲学。现在我国对绿色发展理念很重视,很多行业的技术研究和生产等都已经应用这项技术,而且在实际的发展中也很重视这项工作,这也是酒店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3.3.2开发绿色产品。绿色产品就是在酒店产品的设计和开发中紧紧的抓住这个主体,利用环保的理念进行设计,采用低能耗的技术生产工艺,并且在生产中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并且对原料的使用上选择可以多次使用的材料,尽量的降低或是分解二次污染。同时还可以做绿色产品宣传工作,让消费者感受到酒店的文化,对酒店的好感度也能增加。3.3.3绿色服务,绿色管理。绿色服务就是在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满足消费者的要求。绿色服务就是在产品的消费上不仅要考虑产品的盈利情况,还要注意产品的消费的情况。如酒店用餐,在向消费者提供服务是,应该选择与其自身利益相关的问题,不仅仅考虑盈利,避免浪费,而且在就餐后对餐具要进行有效的消毒,提供打包服务。

4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星级酒店管理中酒店营销对酒店的经营和发展的意义重大,但是很多酒店管理人员并没有形成良好的酒店营销策略,在对酒店的宣传和管理中都存在很多的问题,酒店管理中对酒店的宣传方式比较单一,而且产生的作用比较小,并没有使用公关活动和公益活动进行宣传,而且酒店营销中对网络营销的应用上比较少,对网络资源没有好好利用,而且在酒店营销中也没有与绿色发展理念结合。我国星级酒店的营销工作还需要树立品牌形象,打造品牌特色,在网络上进行更多的酒店信息宣传,并且酒店营销中融合绿色营销,这样才能促进星级酒店的发展,促进星级酒店形成一定的影响力,使星级酒店品牌走向世界。

作者:顾云霞 单位: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扬州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1]马艳国.酒店营销的内涵和管理探究[J].商场现代化,2016,06(28).

[2]陈静.我国星级酒店管理中酒店营销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09(11).

[3]姜华,姜锐.“互联网+”背景下的酒店营销策略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5,11(23).

[4]徐桥猛.以微博营销为例看新媒体时代酒店营销策略[J].新闻战线,2015,07(09).

[5]王小会.新经济环境下的酒店营销策略研究[J].对外经贸,2014,07(08).

[6]刘勇,李晓梅.酒店营销在中国星级酒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02(07).

[7]陈果.酒店营销在中国星级酒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5(03).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 绿色消费 绿色营销

[中图分类号]F126.1;G6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2-0206-02

引言

绿色消费是以“绿色、和谐、自然、健康”为标准的,能改善人类健康以及社会进步的一种新兴消费模式。绿色消费已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可以追溯到1992年地球高峰会议上,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这一中心议题。通过对消费者绿色消费的调查研究和内容分析,探究绿色消费的推动模式,一方面,能促进企业绿色营销的开展,另一方面,可以帮助社会寻找到高效率的大众消费模式。

大学生群体是一个正在接受正规化、系统化、全面化高等教育的青年群体,其所具有的良好的学习优势,有助于具有进行绿色消费行动的巨大潜力,能营造绿色消费的观念和接触新鲜事物。本研究对于掌握大学生绿色消费习惯、消费理念等方面,促进企业和社会良好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一、在校大学生绿色消费所存在的问题

商品性消费和生产性消费是绿色消费两个方面,商品消费的主要人群普通消费者,在绿色消费过程中,购买行为仅仅是一个方面,绿色环保的主观意愿,以及垃圾的回收和利用等都是绿色消费模式需要关注的重点。绿色消费是大众化、流行化的一种消费,在校大学生作为接受新兴事物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在对绿色消费的含义和意义,以及分辨绿色产品的优劣上,都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因此,消费者和企业在对绿色消费的认知层面上,存在着诸多误区。主要的误区有:

(一)对绿色消费的概念认知不够

现如今,阻碍中国发展的严重问题中,环境问题是一个主要方面,国人对自身的利益和国家未来的发展都较为担忧,在校大学生也不例外,在此时,随着绿色消费理念的引入和迅速传播,安全、健康的消费途径是人们迫切需要找到的,另外,保持对绿色产品的钟爱,刺激了消费市场巨大的绿色需求,厂商也关注需求所带来的商机,认为绿色产品的生产是一个“朝阳产业”,所以,在极短时间内,绿色环保商品的宣传在消费领域随处可见。然而,对于假冒伪劣的绿色产品,由于缺乏认知,消费者仍然趋之若鹜,这一现象令人叹息。之所以会存在这样的现象,是由于消费者缺乏关于绿色消费知识、概念的了解和掌握。另外,由于消费者、和企业、政府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经济现象,促使在绿色消费的观念和行为方面,大量消费者均产生了种种误区,其中大学生也是一个主要的消费群体,自然也免不了在观念和行为上存在误区。

(二)企业对“绿色营销”的投机性和盲目性

中国消费者协会将2001年定为:绿色消费年。由此,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绿色”风。绿色环保成为时尚的代名词,很短时间内,生产者、零售商不断推陈出新,极力声称所生产和销售的产品是绿色的、健康的、无污染的,旨在营造“绿色环保”品牌效应。然而,让消费者不满、让政府心寒的是,在绿色消费概念充斥的消费领域,出于种种因素,某些行为不端的生产者在这一“契机”下,抓住消费者的“绿色消费”心理,尽力使商品“绿色化”,欺骗消费者。企业为了能较好地实现利润最大化,忽视了“绿色营销”的内涵和本质,通过欺骗消费者而获得较高的企业绩效,是一种违反商业道德的行为。

二、大学生绿色消费影响因素

大学生群体是社会的重要组成成分。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的是内因;决定事物变化的条件是外因。因此,从大学生内部和外部因素为出发点,对大学生绿色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一)内在因素

约束大学生绿色消费的内在因素主要有两个: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

消费习惯是其中一个内在因素,因为如今,大学生的消费内容和消费模式日益多样化。消费质量不断提升,消费空间不断扩大,开始追求更多的精神享受和文化氛围,尽可能满足多样性需求和自身发展的愿望。在消费过程中,片面追求商品的优点,大学生消费时的一大特点,只关注对自身有利的方面,而不顾及消费行为对他人、对环境的危害。

“消费心理”是消费者针对自己的购买行为,内心所做出的反应,其产生是基于一系列的外部影响。认识、意志、情感是其存在历程的三个过程。

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主要有以下四种表现: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第四种消费方式,是一种实际意义上的理智消费模式。较为符合消费者心理,并能迎合实践的需要,绿色消费其实质就是追求实际的消费,追求合理的消费,有利于提高个人生活水平,加速社会发展,因此,值得大力推广和提倡。

(二)外界因素

一种新兴的生活模式——绿色消费,随着时代的变化崛地而起。针对大学生绿色消费所存在的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培养大学生的绿色素质。促进绿色素质的提高,必须以大学生人文素质为基础。对大学生进行社会性人文素质教育,社会各界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故,分析大学生绿色消费的外部影响因素,当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着手。

社会消费的组成成分中,家庭是微观决定因素。大多数家庭绿色消费方式的建立和大多数消费者绿色消费观念的养成,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依此分析可以看出,绿色消费的家庭教育,对养成大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今,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绿色消费教育系统是整个社会普遍缺乏的,因此,高校有必要为社会开发出这样一套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从而为社会各界输送人才。因为,没有标准化教育课程,很难将绿色消费理念落实到具体实践中去。

绿色教育是一个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的系统工程。在真正意义上,只有少数几个才是经过中国环境标志认证,并授予“环境标志”的绿色产品,满足不了消费者的绿色需求。

三、针对大学生绿色消费问题的政策建议

为了推广和深化绿色消费对大学生的益处,本研究从大学生日常的消费活动视角分析,根据大学生的消费特点,需要采用如下改进措施:

(一)在校大学生需从自身出发,培养良好的绿色消费习惯

绿色消费行为能体现一个人的责任感和道德观,对于大学生而言,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才能提高个人修养,接受和培养良好的绿色观念,进而影响社会各界人士的购买行为。为建立一份对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大学生必须从自身出发,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通过高素质的行动感染他人。

(二)高校应针对大学生绿色消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培养教育

尽管大学生在社会上的认可度很高,对于绿色消费观念的接受能力也很强,但是大学生在绿色消费观念的认知上,缺乏相关知识,在绿色产品的购买上,较为盲目。高校应根据这一具体现象,适时地对大学生进行绿色消费知识教育,其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让大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学到相应知识。另外,学校可以对大学生进行引导,比如,让学生社团能发挥关键性作用,大力宣传和推广绿色消费观念。最后,学校可以通过流行的交流平台,例如网络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互动性强、实践性较高的绿色消费教育。

(三)针对大学生群体,企业应加强绿色营销,开发差异化产品

企业是市场上最为活跃的要素,能为广大消费者带来便利。从企业视角看待大学生绿色消费问题,其重点是了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较好地掌握其消费习惯,针对性地进行绿色营销,根据自身企业的产品优势,开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和销售模式,针对大学生消费群体,企业应采取差异化的绿色品牌战略和绿色价格战略,加强绿色营销,在完成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同时,又有利于企业所在社区、所服务人群的效益。

【参考文献】

[1]陈启杰,楼尊.论绿色消费模式[J].财经研究,2001(9).

[2]司林胜.对我国消费者绿色观念和行为的实证研究[J].消费经济,2002(5).

第5篇

1.1绿色食品开发范围和程度较低

目前,我国主要的食品企业主要是中小型企业,其在生产规模和生产技术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因此其在对绿色食品进行开发和加工的过程中只在初级农产品的基础上进行了部分改进,在绿色食品的开发范围和程度方面都处于较低水平,进而难以提升绿色食品的附加值,因此其在绿色营销过程中就缺乏核心竞争力。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食品企业绿色营销以及自身的长期发展。

1.2食品企业定价缺乏战略性

有效的定价策略是取得市场营销竞争优势的关键,但是从目前我国食品企业的定价策略来看,其存在的问题较多,大部分企业都是按照成本定价法,对初级绿色食品的定价出现过高和高级绿色食品定价过低的现象,在不同种类的绿色食品定价中缺乏差异性,容易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产生误导,进而使得企业的绿色食品出现销售困难等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食品企业在市场营销中对市场进行细分的能力,因此其产品的销售会面临较大的问题。

1.3绿色食品流通渠道不畅

渠道建设是保证商品由生产厂商顺利到达消费市场的关键,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市场营销效果。目前我国食品企业在实施绿色产品营销过程中还没有完全建立起完善的渠道,很多绿色食品会因此出现严重的积压,甚至会出现变质等现象。同时,其在渠道管理过程中未能与经销商和零售商建立完善的关系,使其渠道维护成本较高,进一步限制了我国食品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有效发挥。

1.4营销观念弱,广告促销乏力

我国食品企业大多属于传统型的中小企业,因此其市场营销观念相对落后,在营销方面难以接受现代化的促销方式,只是在人员推销等方面进行较小的投入。随着现代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广告促销显得尤为重要。我国食品企业在广告促销方面还显得十分乏力,使其绿色食品的市场知名度较低,因此其绿色产品的销售量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2.我国食品企业绿色营销主要策略

2.1食品企业的产品策略

我国食品企业必须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根据绿色食品相关标准,对初级农产品进行深度和广度方面的开发和加工,充分体现绿色食品的高标准,以此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实施购买行为。同时要在保证食品绿色安全的前提下提升其附加价值,为食品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收入,进而实现我国食品企业的健康长期发展。

2.2食品企业的价格策略

实施有效的价格策略是食品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关键。因此,除了要按照成本定价法之外,食品企业还必须要充分结合目前市场需求以及自身经营特色,对绿色食品进行差异化的定价,以价格的形式体现出绿色食品的等级,在消费市场上吸引更多的高端消费群体,要根据市场供求的变化不断对其价格进行调整,既能够满足企业经营发展的需要,又能够实现利润最大化。

2.3食品企业的渠道策略

渠道建设和管理是目前商业企业在实施市场营销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关键因素之一。我国食品企业在实施绿色营销的过程中还没有与各级经销商建立起完善的合作伙伴关系,其渠道建设显得十分落后。因此,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渠道管理措施,与各级渠道成员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本着共赢的原则进行绿色食品渠道建设,缩短绿色食品从企业到消费市场的时间,为企业节约渠道管理和维护成本,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而有助于食品企业进行更为有效的营销策略。

2.4食品企业的促销策略

促销是市场营销4P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食品企业在实施绿色食品营销的过程中必须采取多种方式的促销策略。借助于广告、事件、人员推销等形式实施促销,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购买绿色食品,不断扩大企业及其绿色食品的市场知名度,同时要仿效国外食品企业的促销行为,充分结合我国绿色食品市场和企业自身状况实施更为有效的促销策略。

3.总结

第6篇

关键词: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食品安全;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TS20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3-03-03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Pollution-free Food,Green Food,Organic Food on the Development

Yu Jiaojiao et al.

(Department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handong Qingdao,266109,China)

Abstract:At present,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present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How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development trend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pollution-free food,green food,organic food.People were developed and guided to enhance awareness of the three kinds of food,and enhance the level of trust in pollution-free,green,organic food,and ensure the smooth implementation of the "Food Safety Law".The paper expounds the concept of the pollution-free food,green food,organic food,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domestic and abroad,and discusses the current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the developement of the three kinds of food in China.

Key words:Pollution-free food;Green food;Organic food;Food safety;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世界各国政府对环境污染、食品安全、能源危机等问题越来越重视,全球掀起了一股绿色消费的浪潮。在这一浪潮的推动下,各国都纷纷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限制有害化学品的应用,并加强食品卫生与质量管理,提高农产品的检验标准,从而带动了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生产和发展。

1 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概念

无公害食品是指无污染、无毒害、安全优质的食品,其生产地环境清洁,按规定的技术操作规程生产,将有害物质控制在规定的标准内,并通过部门授权审定批准,可以使用无公害食品标志的食品。

绿色食品是指在无污染的生态环境中种植及全程标准化生产或加工的农产品,必须严格控制其有毒有害物质含量,使之符合国家健康安全食品标准,并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食品。绿色食品的标准是由农业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负责组织制定和实行的。

有机食品是指由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如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FOAM)认证的食品[1]。

2 国内外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当今社会无公害食品的生产已成为农业生产者的普遍共识,无公害食品生产、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的行政规章、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已经基本构成,可以认为农产品生产已经基本实现无公害化。

我国从1990年起开始发展绿色食品,经过20多年的努力,绿色食品生产规模已初步实现[2]。2012年绿色食品产量规模稳中有增,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在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中,绿色食品产品抽检合格率为100%。全国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总数达6 862家,产品总数为17 125个,分别比2011年增长3.6和1.8个百分点,新认证绿色食品企业2 614家,产品6 196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已达573个,种植面积913.33万hm2,总产量8 041万t[3] ,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绿色食品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

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IFOAM)是推动世界性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发展的专门组织。我国已存在较健全的有机食品生产和认证体系,有机食品认证机构有中绿华厦有机食品COFFCC认证中心、中国农业大学生态研究所的ECOCERT CHINA认证中心[4]。通过多年的努力有机食品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仅2012年认证的有机食品企业685家,产品2 762个,其中包括美国、德国、法国等10个国家和地区的12家境外企业,有机食品已逐步融入国际市场。

3 存在问题与对策

3.1 发展无公害食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1 存在的问题 (1)无公害食品管理的滞后及分散的生产体制都难以适应无公害食品规模化生产的要求。以为主体,要按照无公害食品生产技术规程、技术标准组织生产和统一管理的难度很大,因此一旦出现了质量安全问题,也很难追究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责任,客观上加大了推广无公害食品的工作难度。(2)某些生产经营者对生产合格的无公害食品的意识淡薄,只求产量不重视质量,甚至使用违禁药物和有毒有害饲料,致使消费者对不少食品不敢放心购买,导致产品滞销积压,价格急剧下跌,生产经营陷于困境。(3)我国出台并制定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生产的条例、技术标准、生产操作规程等一系列相关文件,为规范无公害食品生产提供了相应的实施准则,但目前还没形成系统的完整的法规体系,亟待完善。

3.1.2 相关对策 发展无公害食品,需要加强领导,统一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国家对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的宏观调控,同时加大对无公害食品生产知识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尤其是应在农村大力宣传,增强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食品质量安全意识,使生产经营者在思想意识上重视食品质量;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第211号公告了《无公害食品黄瓜》等137项标准,这些标准经专家审定通过,农业部审查批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自2002年9月1日起实施。无公害食品标准主要包括无公害食品行业标准和农产品安全质量国家标准,在标准实施的过程中,应不断发现问题,进行修改和完善,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打击制假售假的不法行为;培养和造就一批懂得现代信息技术,精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规则和市场经济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为政府部门和基层生产经营者提供信息服务[4]。

3.2 发展绿色食品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2.1 存在的问题 (1)政府扶持力度不够,只是相关部门对绿色食品实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在生产、加工、储藏、检验、包装及认证等各个环节制定了特殊的规定,目的是为了防止农药残留超标、有害物质与病菌及重金属等对食品的污染,提高产品质量。(2)很多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内涵没有足够的了解。2009年4月,搜狐绿色频道与中华环保联合会共同开展了“绿色消费意识有奖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人们对绿色消费的概念模糊不清,多数人认为“绿色消费”就是“无污染”消费,而对“经济消费”、“安全消费”、“可持续消费”的认识不足,使得绿色食品的生产销售受到影响[5]。(3)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规模比较小,且分散经营,品种单一,制约了绿色食品市场的发展。长期以来,食品分别由农业、环保、质检、食品和药品等部门分别管理,各个部门相对独立,在管理上比较混乱。某些企业为了追逐利润,放松管理,使用过期的商标或用不合格的食品来假冒绿色食品,使得绿色食品的信誉受到严重影响,这是缺乏有效监管机制的结果。(4)由于工业三废的排放等原因,农业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严重地影响了绿色食品的生产。1999年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中指出:我国自然生态环境逐年恶化,主要表现为大面积的森林被砍伐,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天然植被遭到破坏,降低其防风固沙、蓄水保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以下简称“三化”)面积逐年增加;全国已有“三化”草地面积1.35亿hm2,约占草地面积的1/3,并且每年还在以200万hm2的速度增加等,这些生态问题都严重影响了绿色食品的发展。

3.2.2 发展对策 针对绿色食品发展的现状,为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政府应加强立法,制定促进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达到食品质量安全标准的法律法规,以及技术与质量标准。目前,绿色食品标准体系主要包括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NY/T 391-2000)、绿色食品生产过程技术标准、绿色食品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绿色食品包装标准(NY/T658-2002)4个部分,对于这4个部分的标准要进一步完善;各级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和扶持企业开发绿色食品,加速建设绿色食品基地,扩大生产规模,进行多种培育,摆脱产品单一的局限,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在绿色食品产业化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绿色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具有很强的实力、带动力和竞争力,能促进绿色食品国际贸易的发展,应得到大力扶持和培育;我国已经建立并推行了绿色食品的基本监管制度,应继续狠抓落实,不断总结经验,并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不断改进和完善监管体度,规范监管工作[6]。

3.3 发展有机食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3.1 存在的问题 (1)我国加入WTO后,发现国际社会越来越关注农产品的生产环境和种植方式以及其内在质量。目前我国《有机产品》(GB/T19630-2005)标准分为4个部分,即生产、加工、标志与销售、管理体系,通过这4个方面,规范有机产品,提升有机产品的质量。为使有机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规和标准。(2)由于消费者缺乏对有机食品的认知和信任,且有机食品的成本较高,不易产生购买欲望,从而影响了有机食品的销售。有机食品生产技术研究和服务相对滞后,生产规模小,产品和产业结构不合理。到2005年底,有机认证(含转换认证)的有机种植面积约97.8万hm2,占我国总可耕地面积的0.76%,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距离。由此说明有机食品市场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3)我国正处于迅速推进工业化的发展阶段,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使得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近几年,某些经济发达地区氮氧化物(NOx)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量显著增长,臭氧(O3)和细颗粒物(PM2.5)污染加剧,导致出现严重的雾霾天气,空气质量较差。在这种环境态势下,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有机食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实行严格的管理和监测,保持有机食品特有的性质,使有机食品能大规模地开发和经营。相关部门在2012年批准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以此加强对国家环境质量的监管,为有机食品的生产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但这还远远不够,还需制定相关的配套措施,保证有机食品的质量达标。

3.3.2 对策 我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少,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开发有机食品。在有机食品开发过程中,要注重特色产品、名牌产品的开发,稳步扩大产品开发规模,逐步调整产品结构,满足人们对有机食品多样化的需求;由于消费者对有机食品认识不足,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强化宣传教育,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开展多方位的有机食品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人们对有机食品的认知程度,增强信任度,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发挥有机食品生产企业销售主渠道的作用,建一个统一的有机食品销售网,在稳定原有销售渠道的同时开辟新的渠道,尤其重视沿海地区的发展,促进有机食品的销售;我国有机食品产业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必须严格按照《认证认可条例》的要求和国家认监委的有关规定,健全有机食品管理的法律标准体系,进一步调整、规范和完善认证管理制度,加大对有机农产品的监管力度。为确保有机食品的质量达到国际标准,应按照国际惯例,修订我国有机食品的技术规范(HJ/80-2001),使之上升为国家标准[8]。

4 结语

近几年,国内外对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发展越来越重视,2009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是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是为了从制度上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更好地保证食品安全而制定的。随着人们对这三类食品认知的不断加深,信任度的逐渐提升,无公害食品已被广泛接受,绿色食品提高了食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有机食品在国外市场中占有份额也在迅速上升,这三类食品的生产与发展将会拥有更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空间。

参考文献

[1]罗斌.绿色食品标准新的质量概念[J].蔬菜,2002(11):4-6.

[2]黄科,温庆放,李大宝,等.我国绿色蔬菜发展现状分析[J].长江蔬菜,2002(4):8-9.

[3]顾鑫.绿色食品认证要严把准入关 落实好常态化监管制度[N].中国证券报,2013-03-27.

[4]张万海,原维芳.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J].生物学通报,2006,41(5).

[5]万靓军,朱,孙志永.无公害农产品标志推广现状及对策建议[J].中国蔬菜,2008(10):1-4.

[6]祁玉峰.绿色食品发展现状和建议[J].中国农业信息,2008(10).

第7篇

摘要:石油企业的绿色化物流问题,是本世纪现代石油物流产业发展的趋势,石油企业的绿色物流产业发展起步晚,对绿色物流的认识还很有限,如果石油企业继续保持原有的传统物流产业的做法,为了眼前的利益而过度的消耗资源、破坏环境,那将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所以,了解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找出石油企业发展绿色物流中存在的问题,逐步在石油企业形成绿色化的物流产业是十分重要的,这对发展我国石油企业的绿色物流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石油企业 绿色物流 对策

0 引言

石油企业产品的物流也存在高效节能、绿色环保等可持续发展问题,在石油产品的物流过程中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石油企业产品的物流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必然。

我国石油企业产品的绿色物流起步较晚,石油企业对其产品的绿色物流重要性认识不足,绿色物流的服务水平也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对我国石油企业绿色物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同时,由于绿色贸易壁垒的悄然兴起,重视和研究石油企业产品的绿色物流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绿色物流产业概述

绿色物流产业是上世纪90年代才被提出来的一个全新的物流思想,目前没有统一的定义,国内外一些学者对绿色物流产业的定义都有不同的表述,H.J.Wu和S.Dunn(1995)认为:绿色物流产业就是从原料的获取、产品生产、包装、运输、仓储、直接送达最终用户手中的前向物流过程的绿色化,还包括废弃物回收与处置的逆向物流。Jean-paul Rodrigue,Brian Slack&Claude Comtois (2001)认为:绿色物流产业是与环境相协调的物流系统,是种环境友好而有效的物流系统。夏春玉、李健生(2005)认为:绿色物流产业是指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利用先进物流技术规划和实施的运输、存储、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

绿色物流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 它既包括企业的绿色物流活动, 又包括社会对绿色物流活动的管理、规范和控制。其主要包括:①集约资源:整合现有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消耗和浪费。②绿色运输:绿色运输是对货运网点、配送中心的设置做合理布局与规划,通过缩短路线和降低空载率,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绿色运输的另一个要求是改进内燃机技术和使用清洁燃料,以提高能效。③绿色仓储:绿色仓储要求仓库布局合理,以节约运输成本。④绿色包装,绿色包装要求提供包装服务的物流企业进行绿色包装改造,包括:使用环保材料、提高材质利用率、设计折叠式包装以减少空载率、建立包装回用制度等。⑤绿色流通加工,绿色流通加工是出于环保考虑的无污染的流通加工方式及相关政策措施的总和。包括变消费者分散加工为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减少环境污染。以及集中处理流通加工中产生的废料,与废弃物物流顺畅对接,降低废弃物污染。

绿色物流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经济全球一体化的需要。国家环保总局的统计资料表明,我国三分之一的国土已经被酸雨污染,主要水系的五分之二为劣五类水,4亿多城市居民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我国是一个世界工厂,随着国内生产总值的大幅度增长,污染负荷也将不可避免的成倍增加,工业的大力发展和资源的过度消耗给我国的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因此,发展绿色物流产业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2 石油企业发展绿色物流存在的问题

2.1 石油企业领导的观念问题 石油企业现代绿色物流的运作,是跨越不同的行业和地区,政府职能部门对现代绿色物流产业缺乏统一的协调,没有形成专门的物流部门来规划物流发展。物流行业管理中存在的条块分割、重复建设等种种问题。

2.2 石油企业经营者和油品消费者对绿色物流经营消费理念问题 石油企业经营者展现给我们的是绿色产品、绿色标志、绿色营销和绿色服务,消费者追求的是绿色消费、绿色享用和绿色保障,却对其中的绿色通道——物流环节没有足够的重视和关心。甚至有些石油企业认为绿色物流只是一种理念,它不能为企业带来任何经济效益,只会增加企业的物流成本等等。

2.3 现代物流发展所需的制度环境与政策问题 现代绿色物流发展离不开相应的制度环境,由于石油企业长期关注传统物流的发展,对现代绿色物流产业存在认识上的问题,因此如何培养我国绿色物流产业人才,改革制度环境,也是根本上促进我国绿色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另外,绿色物流产业的发展是当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绿色物流的发展不仅需要石油企业改变认识,还必须从政府约束的角度,对现有的物流体制强化管理,构筑绿色物流产业建立与发展的框架,做好绿色物流产业的政策性建设。

3 国外绿色物流产业发展经验借鉴

上世纪末来,美国物流界推行即时(JIT)制造、即时配送。由于物流业务数量巨大,所以就决定了美国对绿色物流的关注。美国政府在物流高度发达的经济社会环境下,不断通过政府宏观政策的引导,确立以现代物流发展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美国在《国家运输科技发展战略》中,规定了交通产业结构或交通科技进步的总目标是:“建立安全、高效、充足和可靠的运输系统,其范围是国际性的,形式是综合性的,特点是智能性,性质是环境友善的。”一般企业都在实际物流活动中,对物流的运输、配送、包装等方面应用诸多先进技术。如电子数据交换、准时制生产、配送规划、绿色包装等。为物流活动的绿色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在供应链管理方面,通过各企业内部部门和各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使整条供应链在环境管理方面协调统一,达到系统环境最优化、绿色化。

欧盟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探索一种新的合作型的物流体系,即综合物流供应链管理。它的目的是实现最终消费者和最初供应商之间的物流和信息流的整合,即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加强企业间的合作,改变原先各企业分散的物流管理方式,通过合作形式实现原来不可能达到的物流效率,从而减少无序物流对环境的影响。例如,欧洲货代组织(FFE)对运输、装卸、管理过程制订出的相应的绿色标准,并加强了政府和企业协会对绿色物流的引导和规划作用,同时鼓励企业运用绿色物流的全新理念来经营物流活动,加大对绿色物流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欧盟国家还倡导绿色包装,德国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倡导商品的“无包装”和“简单包装”,强调包装要无害于生态环境、人体健康并能循环利用或再生,从而节约资源和能源。

日本上世纪末也特别出台了一些实施绿色物流的具体标准,如:货物的托盘使用率,货物在停留场所的滞后时间等,来减低物流对环境造成的负荷。日本明确规定:①因地球温暖化问题,应加强排放管制措施,以达成“京都议定书”的二氧化碳排出削减目标;促进运输的效率化,到2010年,使长距离杂货运输方面的模块化比率达到50%以上。②因空气污染问题,提出强化排放瓦斯限制、开发及普及低公害车辆等措施。③实践循环型社会,构建静脉型物流系统。探讨循环型社会的有效物流系统等等。

另外,日本政府在1992年起草了《能源保护和促进回收法》,1995年日本政府以“污染者付费”原则为基础提出由消费者负责将包装废弃物分类,市政府负责收集,私有企业获政府批准后对包装废弃物进行再处理的方法,也大大促进了日本环境的不断优化。

通过分析国外绿色物流产业的发展状况,在制定我国绿色物流产业发展政策时,政府起着主导的作用、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员工之间,都必须严格执行和不断提高对绿色物流产业的认识,以实现我国物流的绿色化。

4 石油企业发展绿色物流的对策

4.1 石油企业应该树立的绿色物流观念 石油企业要适应全球环保意识和绿色消费的发展,各级政府在对物流企业进行监管和服务时要树立绿色物流意识;石油企业的各级物流部门要树立绿色经营理念,展现给消费者以绿色产品和绿色服务,强化绿色营销;同时广大石油产品的消费者也要树立绿色消费意识。

政府要加强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石油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危机意识,为绿色物流的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引导石油企业打破其物流活动主要依靠石油企业内部的自我服务来完成的经营组织模式,鼓励石油企业实行物流外包,以提高物流资源的使用效率。现代绿色物流应着眼于石油企业和社会的长远利益,树立集体协作、节约环保的团队精神,将节约资源、减少废物、避免污染等目标作为石油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

4.2 石油企业必须完善绿色物流政策 发展石油企业的绿色物流离不开政策支持,因此,制定适合石油企业绿色物流发展机制的政策,提高对环保程度高的绿色物流企业进行鼓励和扶持,鼓励石油企业物资公司进行改造和升级,支持石油企业物资公司改进技术,改善管理方式,摒弃粗放的经营模式是发展绿色物流产业的根本出发点。借鉴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政府可以制订石油企业发展绿色物流的相关政策,在宏观上对石油企业和石油物资公司发展绿色物流进行管理控制。

4.3 石油企业物流活动中的污染发生源控制 石油企业物流活动引起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在于各油品运输量的增加带来的,特别是石油与天然气管输过程中产生的石油与天然气泄漏造成的,如大连的石油管输泄漏产生的大火,造成了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因此石油企业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从源头上控制石油物流企业的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治理车辆的废气排放、促进低公害车的普及、减少油品运输过程中的安全隐患等等。

4.4 石油企业应建立现代化的物流中心 通过建立现代化的物流中心,促进石油企业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发展共同配送,统筹建立现代化的物流中心。通过道路、铁路与管线运输等不同方式,建立都市中心环状道路、制订道路停车规则以及实现交通管制系统的现代化,建立石油、天燃气管线网络,实现成品油、天燃气等物资的最优运输,配送方式。减少交通阻塞,提高配送效率。

4.5 石油企业应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是指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企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转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服务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的管理和控制的一种物流动作与管理方式。完善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够提供货主的全部环节的物流服务,包括仓库存货、运输、通关等业务。帮助石油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

4.6 石油企业应注重校企合作 石油企业要积极支持各石油院校进行绿色物流基础理论和技术的研究,特别是物流网络的研究。要加强石油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良性循环,加强应用性物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绿色物流产业对营运筹划人员和各专业人员要求面广和层次高,要实现绿色物流的目标,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熟悉绿色理论和实务的物流人才是当务之急。各石油院校和科研机构应有针对性的开展绿色物流的培养和训练计划,努力为绿色物流业输送更多合格人才;通过调动石油企业、石油大学以及科研机构相互合作的积极性,促进产学研的结合,使大学与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指导实践的基础,提升石油企业物流从业人员的理论业务水平。

5 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和研究,笔者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石油企业绿色物流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石油企业领导和员工对它的认识还很有限。认识一种事物必须有一个过程,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石油企业的绿色物流产业。

第二,在石油企业中发展绿色物流还存在许多的问题,主要包括:石油企业领导和政府的观念问题,石油企业经营者和油品消费者对绿色物流经营消费理念问题,现代物流发展所需的制度环境与政策问题等等,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这些问题可以得到解决。

第三,解决石油企业绿色物流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对策是石油企业必须树立绿色物流的全新观念、制订和完善石油企业的绿色物流政策、控制石油企业物流活动中的污染发生源、建立现代化的石油企业物流中心,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注重校企合作。只有这样,石油企业的绿色物流产业才能更健康和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宏岳.国内外绿色物流产业现状和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7(12).

[2]李慧婷.绿色物流:物流产业发展的新热点.[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2):4-6.

[3]焦文旗.美国物流业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商业研究.2004(3):163-163.

[4]张红.云南绿色产业呼唤第三方物流.[J].云南科技管理.2004(5):13-14.

[5]王兴伟.我国绿色物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信息.2007(29):210.

[6]胡国杰.21世纪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状况分析.[J].商场现代化学术版.2005(2):4.

[7]阎兆万.基于环保化的绿色物流产业发展对策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7(5):24-26.

[8]旺旭晖.日本物流产业发展及对中国物流业的启示.[J].现代日本经济.2003(02).

第8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绿色营销;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4-0197-02

前言

近些年来中国生产力水平空前提升,很大程度上推进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但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一些负面影响也日益凸显出来,给人类社会生存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人炸性增长、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污染物的无节制排放等。在这种形势下,人类不得不认真回顾自己的发展历程,以认真的态度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为促进人类与自然、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确保人类的永续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今全球环保思潮冲击和绿色消费方兴未艾,中国中小企业企业要想获得生存发展,并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适应新的社会形势,推行实施绿色营销战略,以满足人们的无污染、无公害、延年益寿的需求。

营销学界认为,绿色营销在中国中小企业得以实施是合乎国际国内社会潮流的举措,是中小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途径,必将成为本世纪营销的主流。在战略方面,企业实施绿色营销可促进自身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并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有利于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在战术方面,绿色营销有利于企业占领市场和扩大市场销路,营造企业绿色文明,促进企业塑造积极的绿色文化。

一、绿色营销概述

发达国家的学者将绿色营销界定为:在所有满足人类需求的有计划的生产和促销行为中对自然环境造成最小伤害的行为。目前中国对绿色营销的概念并未统一,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绿色营销进行了界定,但其本质上是一致的,即认为绿色营销是指社会和企业在充分意识到消费者日益提高的环保意识和由此产生的对清洁型无公害产品需要的基础上,发现、创造并选择市场机会,通过一系列理性化的营销手段来满足消费者以及社会生态环境发展的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二、中国中小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必要性及优势

(一)必要性

1.消费需求趋向绿色化。绿色消费意识在国内外被逐渐唤起,人类的绿色需求日渐高涨。人类的绿色需求促进绿色营销的产生、规模、运作模式和发展的趋势,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已经形成了以“绿色”为主线的消费链条。

2.现代经济的发展为中小企业开展绿色营销奠定了良好基础。现代经济强调经济发展必须同生态环境相协调,从而为企业经营战略从传统营销转化为绿色营销提供了理论基础,为企业开展绿色营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中国中小企业企业实施绿色营销。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21世纪人类社会应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随后,中国政府把可持续发展战略列为国家发展战略。

4.绿色营销能促进企业自身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消费者不断增强的绿色意识以及政府的有效调节将有效地约束企业的市场活动,企业必须注重保持自然生态平衡,限制对自然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将开发和利用资源与保护环境结合起来,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

(二)优势

中国中小企业应该准确把握自身独特的绿色优势,其绿色优势可以表现为以下多种形式:

1.市场进入优势。中国目前对绿色产品的市场需求还不是很大,相对于大企业而言,中国中小企业市场规模小,大多进行小批量生产,投资周期较短且风险较小,具备相应的市场进入优势。

2.市场占有优势。中国中小企业的小规模生产决定了其自身独特的市场竞争优势,中小企业能更好的满足市场需求多样化和专业化的需求,能根据目标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及时加以调整,对不同的消费者采取差别化对待方式,从而能更好占领和扩大市场占有份额。

3.决策的效率优势。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能够更灵活适应目标市场消费者需求的变化,针对中小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作出及时有效的反应,适当调整自己的营销策略和手段,保证了企业自身决策的高效率。

三、中国中小企业实施绿色营销存在的问题

由于中国中小企业现有的市场竞争不充分,市场主体过多注重近期和微观利益,加之中国政府对中小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法制不甚健全,使中国中小企业在实施绿色营销的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和障碍。

1.没有形成全社会的绿色消费需求。中国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尚处于初始阶段,加之相关媒体未能积极宣传,了解及接受绿色消费的仅仅是少数消费者,还没有形成内在的全社会的绿色消费需求。

2.多数中小企业未能确立绿色营销理念。目前,中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仍是在一味追求近期以及微观利益,对环境保护以及社会长远利益考虑甚少,不少中小企业对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的变化引起的企业竞争能力的差异、环境问题所开拓的新市场机会缺乏相应的认识。

3.中小企业现有的营销组合策略不适应绿色营销。首先,中国中小企业普遍缺乏开发过硬的绿色产品的紧迫感;其次,中小企业产品包装很少考虑所用材料的环保性;最后,中小企业缺乏绿色会计和绿色审计制度。

4.绿色政策支持不力。首先表现为中国的环境法规不健全。其次许多地方政府对环境重视不够及出于地方保护主义考虑。同时政府对企业实施绿色营销没有政策上的优惠和财政上的补贴,对破坏环境的经营行为也未能实施有效的监督和制止。

第9篇

关键词:石油企业绿色物流对策

0引言

石油企业产品的物流也存在高效节能、绿色环保等可持续发展问题,在石油产品的物流过程中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石油企业产品的物流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必然。

我国石油企业产品的绿色物流起步较晚,石油企业对其产品的绿色物流重要性认识不足,绿色物流的服务水平也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对我国石油企业绿色物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同时,由于绿色贸易壁垒的悄然兴起,重视和研究石油企业产品的绿色物流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绿色物流产业概述

绿色物流产业是上世纪90年代才被提出来的一个全新的物流思想,目前没有统一的定义,国内外一些学者对绿色物流产业的定义都有不同的表述,H.J.Wu和S.Dunn(1995)认为:绿色物流产业就是从原料的获取、产品生产、包装、运输、仓储、直接送达最终用户手中的前向物流过程的绿色化,还包括废弃物回收与处置的逆向物流。Jean-paulRodrigue,BrianSlack&ClaudeComtois(2001)认为:绿色物流产业是与环境相协调的物流系统,是种环境友好而有效的物流系统。夏春玉、李健生(2005)认为:绿色物流产业是指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利用先进物流技术规划和实施的运输、存储、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

绿色物流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它既包括企业的绿色物流活动,又包括社会对绿色物流活动的管理、规范和控制。其主要包括:①集约资源:整合现有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消耗和浪费。②绿色运输:绿色运输是对货运网点、配送中心的设置做合理布局与规划,通过缩短路线和降低空载率,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绿色运输的另一个要求是改进内燃机技术和使用清洁燃料,以提高能效。③绿色仓储:绿色仓储要求仓库布局合理,以节约运输成本。④绿色包装,绿色包装要求提供包装服务的物流企业进行绿色包装改造,包括:使用环保材料、提高材质利用率、设计折叠式包装以减少空载率、建立包装回用制度等。⑤绿色流通加工,绿色流通加工是出于环保考虑的无污染的流通加工方式及相关政策措施的总和。包括变消费者分散加工为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减少环境污染。以及集中处理流通加工中产生的废料,与废弃物物流顺畅对接,降低废弃物污染。

绿色物流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经济全球一体化的需要。国家环保总局的统计资料表明,我国三分之一的国土已经被酸雨污染,主要水系的五分之二为劣五类水,4亿多城市居民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我国是一个世界工厂,随着国内生产总值的大幅度增长,污染负荷也将不可避免的成倍增加,工业的大力发展和资源的过度消耗给我国的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因此,发展绿色物流产业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2石油企业发展绿色物流存在的问题

2.1石油企业领导的观念问题石油企业现代绿色物流的运作,是跨越不同的行业和地区,政府职能部门对现代绿色物流产业缺乏统一的协调,没有形成专门的物流部门来规划物流发展。物流行业管理中存在的条块分割、重复建设等种种问题。

2.2石油企业经营者和油品消费者对绿色物流经营消费理念问题石油企业经营者展现给我们的是绿色产品、绿色标志、绿色营销和绿色服务,消费者追求的是绿色消费、绿色享用和绿色保障,却对其中的绿色通道——物流环节没有足够的重视和关心。甚至有些石油企业认为绿色物流只是一种理念,它不能为企业带来任何经济效益,只会增加企业的物流成本等等。

2.3现代物流发展所需的制度环境与政策问题现代绿色物流发展离不开相应的制度环境,由于石油企业长期关注传统物流的发展,对现代绿色物流产业存在认识上的问题,因此如何培养我国绿色物流产业人才,改革制度环境,也是根本上促进我国绿色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另外,绿色物流产业的发展是当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绿色物流的发展不仅需要石油企业改变认识,还必须从政府约束的角度,对现有的物流体制强化管理,构筑绿色物流产业建立与发展的框架,做好绿色物流产业的政策性建设。

3国外绿色物流产业发展经验借鉴

上世纪末来,美国物流界推行即时(JIT)制造、即时配送。由于物流业务数量巨大,所以就决定了美国对绿色物流的关注。美国政府在物流高度发达的经济社会环境下,不断通过政府宏观政策的引导,确立以现代物流发展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美国在《国家运输科技发展战略》中,规定了交通产业结构或交通科技进步的总目标是:“建立安全、高效、充足和可靠的运输系统,其范围是国际性的,形式是综合性的,特点是智能性,性质是环境友善的。”一般企业都在实际物流活动中,对物流的运输、配送、包装等方面应用诸多先进技术。如电子数据交换、准时制生产、配送规划、绿色包装等。为物流活动的绿色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在供应链管理方面,通过各企业内部部门和各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使整条供应链在环境管理方面协调统一,达到系统环境最优化、绿色化。

欧盟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探索一种新的合作型的物流体系,即综合物流供应链管理。它的目的是实现最终消费者和最初供应商之间的物流和信息流的整合,即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加强企业间的合作,改变原先各企业分散的物流管理方式,通过合作形式实现原来不可能达到的物流效率,从而减少无序物流对环境的影响。例如,欧洲货代组织(FFE)对运输、装卸、管理过程制订出的相应的绿色标准,并加强了政府和企业协会对绿色物流的引导和规划作用,同时鼓励企业运用绿色物流的全新理念来经营物流活动,加大对绿色物流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欧盟国家还倡导绿色包装,德国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倡导商品的“无包装”和“简单包装”,强调包装要无害于生态环境、人体健康并能循环利用或再生,从而节约资源和能源。

日本上世纪末也特别出台了一些实施绿色物流的具体标准,如:货物的托盘使用率,货物在停留场所的滞后时间等,来减低物流对环境造成的负荷。日本明确规定:①因地球温暖化问题,应加强排放管制措施,以达成“京都议定书”的二氧化碳排出削减目标;促进运输的效率化,到2010年,使长距离杂货运输方面的模块化比率达到50%以上。②因空气污染问题,提出强化排放瓦斯限制、开发及普及低公害车辆等措施。③实践循环型社会,构建静脉型物流系统。探讨循环型社会的有效物流系统等等。

另外,日本政府在1992年起草了《能源保护和促进回收法》,1995年日本政府以“污染者付费”原则为基础提出由消费者负责将包装废弃物分类,市政府负责收集,私有企业获政府批准后对包装废弃物进行再处理的方法,也大大促进了日本环境的不断优化。

通过分析国外绿色物流产业的发展状况,在制定我国绿色物流产业发展政策时,政府起着主导的作用、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员工之间,都必须严格执行和不断提高对绿色物流产业的认识,以实现我国物流的绿色化。

4石油企业发展绿色物流的对策

4.1石油企业应该树立的绿色物流观念石油企业要适应全球环保意识和绿色消费的发展,各级政府在对物流企业进行监管和服务时要树立绿色物流意识;石油企业的各级物流部门要树立绿色经营理念,展现给消费者以绿色产品和绿色服务,强化绿色营销;同时广大石油产品的消费者也要树立绿色消费意识。政府要加强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石油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危机意识,为绿色物流的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引导石油企业打破其物流活动主要依靠石油企业内部的自我服务来完成的经营组织模式,鼓励石油企业实行物流外包,以提高物流资源的使用效率。现代绿色物流应着眼于石油企业和社会的长远利益,树立集体协作、节约环保的团队精神,将节约资源、减少废物、避免污染等目标作为石油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

4.2石油企业必须完善绿色物流政策发展石油企业的绿色物流离不开政策支持,因此,制定适合石油企业绿色物流发展机制的政策,提高对环保程度高的绿色物流企业进行鼓励和扶持,鼓励石油企业物资公司进行改造和升级,支持石油企业物资公司改进技术,改善管理方式,摒弃粗放的经营模式是发展绿色物流产业的根本出发点。借鉴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政府可以制订石油企业发展绿色物流的相关政策,在宏观上对石油企业和石油物资公司发展绿色物流进行管理控制。

4.3石油企业物流活动中的污染发生源控制石油企业物流活动引起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在于各油品运输量的增加带来的,特别是石油与天然气管输过程中产生的石油与天然气泄漏造成的,如大连的石油管输泄漏产生的大火,造成了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因此石油企业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从源头上控制石油物流企业的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治理车辆的废气排放、促进低公害车的普及、减少油品运输过程中的安全隐患等等。

4.4石油企业应建立现代化的物流中心通过建立现代化的物流中心,促进石油企业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发展共同配送,统筹建立现代化的物流中心。通过道路、铁路与管线运输等不同方式,建立都市中心环状道路、制订道路停车规则以及实现交通管制系统的现代化,建立石油、天燃气管线网络,实现成品油、天燃气等物资的最优运输,配送方式。减少交通阻塞,提高配送效率。

4.5石油企业应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是指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企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转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服务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的管理和控制的一种物流动作与管理方式。完善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够提供货主的全部环节的物流服务,包括仓库存货、运输、通关等业务。帮助石油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

4.6石油企业应注重校企合作石油企业要积极支持各石油院校进行绿色物流基础理论和技术的研究,特别是物流网络的研究。要加强石油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良性循环,加强应用性物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绿色物流产业对营运筹划人员和各专业人员要求面广和层次高,要实现绿色物流的目标,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熟悉绿色理论和实务的物流人才是当务之急。各石油院校和科研机构应有针对性的开展绿色物流的培养和训练计划,努力为绿色物流业输送更多合格人才;通过调动石油企业、石油大学以及科研机构相互合作的积极性,促进产学研的结合,使大学与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指导实践的基础,提升石油企业物流从业人员的理论业务水平。

5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和研究,笔者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石油企业绿色物流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石油企业领导和员工对它的认识还很有限。认识一种事物必须有一个过程,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石油企业的绿色物流产业。

第二,在石油企业中发展绿色物流还存在许多的问题,主要包括:石油企业领导和政府的观念问题,石油企业经营者和油品消费者对绿色物流经营消费理念问题,现代物流发展所需的制度环境与政策问题等等,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这些问题可以得到解决。

第三,解决石油企业绿色物流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对策是石油企业必须树立绿色物流的全新观念、制订和完善石油企业的绿色物流政策、控制石油企业物流活动中的污染发生源、建立现代化的石油企业物流中心,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注重校企合作。只有这样,石油企业的绿色物流产业才能更健康和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宏岳.国内外绿色物流产业现状和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7(12).

[2]李慧婷.绿色物流:物流产业发展的新热点.[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2):4-6.

[3]焦文旗.美国物流业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商业研究.2004(3):163-163.

[4]张红.云南绿色产业呼唤第三方物流.[J].云南科技管理.2004(5):13-14.

[5]王兴伟.我国绿色物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信息.2007(29):210.

[6]胡国杰.21世纪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状况分析.[J].商场现代化学术版.2005(2):4.

[7]阎兆万.基于环保化的绿色物流产业发展对策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7(5):24-26.

[8]旺旭晖.日本物流产业发展及对中国物流业的启示.[J].现代日本经济.2003(02).

第10篇

关键词:绿色营销 绿色消费 绿色产品

一、理解绿色营

所谓“绿色营销”是指以满足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共同利益为目的的社会绿色需求管理,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的绿色市场营销模式。在企业的生产或经营过程中,将消费者利益、企业自身利益、社会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既减少了环境污染、保护了自然环境,同时也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和企业的利润要求,最终实现企业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营销的核心是如何使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更加重视全社会环境的保护。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人们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也不断加强,在我国开展绿色营销是大势所趋,这符合我国大力提倡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方针,这既给我们带来了机遇,也给我们带来的挑战。只要我们能把企业利益、消费者利益和社会的长远利益达成一个平衡,实现三方的共赢,就会实现人与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存共荣。

绿色营销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

1.全面性特点绿色营销涵盖了多种市场营销的观念,其中包括市场营销观念、生态营销观念、社会营销观念、大市场营销观念以及创新营销观念和整合营销观念等等新的观念。把这几种新观念紧密结合起来,把多方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2.一致性特点绿色营销重点强调保护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和社会的长远利益,强调这三方利益的协调一致。消费者要提高生活水准,企业就得提供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高质量的产品,同时也必须保护社会环境。只有三方利益协调一致才能真正符合消费者和企业的利益,绿色营销才能真正的向前发展。

3.同质性特点无论是国外开展的绿色营销活动,还是国内提倡的绿色营销活动,都在强调人类健康与自然环境,都在强调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以及在产品经营和消费过程中,不破坏社会环境,不危害人类健康。

4.两面性特点绿色营销在对企业提出高标准高要求的同时,也对消费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企业应该提供绿色产品,消费者也应该购买绿色产品。

二、开展绿色营销时存在的问题

1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观念有待于提高,消费水平跟不上绿色营销的发展。我国消费者的整体素质不够高,了解和接受绿色营销的人数较少,多数消费者对绿色消费持怀疑态度甚至于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绿色消费。同时由于我国消费者的整体消费水平不高,再加上政府和企业对绿色产品宣传力度较小,目前多数消费者没有把环境保护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连,对有些企业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去自觉抵制。这种较低的绿色消费意识直接影响了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选择。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只考虑产品的质量、价格等因素,忽视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更不会考虑到在生产这个产品的过程中对环境有什么影响。即使企业有心开发绿色产品,开展绿色营销活动,消费者也不会迅速接受。

2生产企业生产绿色产品的观念有待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方式落后。 目前,大多数企业的生产经营观念仍比较落后,只看重企业眼前的利益,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只看重企业本身的效益,忽视了企业的长远利益和社会利益,甚至于有些企业利益的获得是在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获得的。虽然有些企业意识到绿色营销可以开辟新的市场,但是企业的投入较大、成本较高、市场风险较大,而现在即使不开展绿色营销也可以生存,落后的管理方式也能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所以这些企业就不愿意花高代价、高风险去实施绿色营销观念,也不愿意去改变落后的管理方式。

3政府对企业绿色营销的保护手段和力度有待于提高,缺乏足够的措施来支持绿色营销的发展。绿色营销对于社会长远利益、企业利益及消费者的利益具有一种协调作用,但是在协调过程中,还需要政府的支持与保护。虽然国家对绿色营销已经制定了一些保护政策与措施,但是在执法过程中,存在着从地方局部利益出发的地方保护,忽视环境保护,更缺少足够的措施来支持绿色营销的发展。这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政府的支持力度和保护手段上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三、开展绿色营销的对策

1.培育全社会的绿色消费意识,营造绿色消费的氛围。

企业要想开展绿色营销活动,必须有绿色消费的支持,国家应该使用各种宣传手段向消费者宣传这种能保护自己、保护社会环境的绿色消费意识,引导消费者主动进行绿色消费,让全社会的消费者都具有这种意识。只要积极宣传环境保护和对消费者的保护,消费者一定会接受的,全社会的绿色消费氛围也会自然形成。

2.增强企业的绿色环保意识,树立企业的绿色营销观念,积极开发绿色产品。要开展绿色营销,企业首先要转变自身观念,承担环保义务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职责。而有些企业却患上了近视症,表现如下:只重视短期经济效益而不顾环境效益;认为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认为对环境投资是没有意义的增加成本;认为保护环境会加重企业的负担等。发现这些问题之后,我们应该设法改变这些企业的陈旧观念,虽然目前的投入多些,积极开发绿色产品,但是企业这种竞争中的前瞻性定会给企业带来更高的收益。

3.加强绿色营销组合。在市场营销的4P即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的组合上下功夫,尽量在这4P组合上贯彻绿色营销观念。例如要抓好以下工作:绿色产品的开发是在保证生产的产品是完全符合绿色产品概念的基础上开发的;采用绿色包装的包装物一定是以保护环境为主而且也必须符合绿色产品概念;合理制定绿色产品的价格并利用人们求新、求异、崇尚自然的心理来定价;选择中间商时则要考虑中间商是否重视绿色营销;促销活动要环保健康等,确保绿色营销组合的顺利开展。

4.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促进绿色营销的顺利发展。为了保证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与社会的长远利益,政府应该强化自己的宏观调控职能。在建立健全绿色法规的同时,还要根据我国经济的发展情况,真正把保护环境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还要建立绿色产业及绿色产品的管理机构。对于那些积极开展绿色营销的企业要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对于那些抵制或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而获利的企业给予严重的处罚或承担法律责任。当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起作用的时候,消费者就会自觉进行绿色消费,企业就会自觉开展绿色营销。

参考资料:

1、刘小新. 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宏观经济管理 ,20062(10)王强 浅谈绿色营销与企业可持续发展 现代商业2010.6

2、王坤. 浅谈企业绿色营销,商场现代化,2007(518).

3、张补莲. 现代企业开展绿色营销战略,科技信息,2007(2)

作者简介:

第11篇

1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证明标示

降低消费者选择成本,保障消费者权益消费者了解掌握农产品质量、安全、营养等信息渠道十分有限,特别是随着消费者理性化程度不断提高,食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消费者获取信息难度和选择农产品的成本进一步增加。影响消费者对产品选择的因素中,除产品价格的差异,品牌成为主要因素。据零点公司自我意象一致模型证明,当产品或品牌概念与消费者的自我概念相符时,购买行为才会实施。据调查,产品品牌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力高达70%。绿色食品品牌对于用标产品做出直接的质量安全保证性的标示,使消费者节省了时间和选择成本,消费安全得到保障。

2提升企业产品品牌形象和价值

降低企业营销成本,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起步很晚,加之个别企业的不诚信行为,使许多优质的农产品在品牌培育和推广时常处于“大幅震荡”的状态,十分艰难。绿色食品品牌的创建和推广,对于提升农产品品牌形象和价值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绿色食品品牌的公信力帮助企业消除消费者的疑虑,增加产品销售;绿色食品品牌的知名度让企业节省了品牌宣传推广的投入,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绿色食品品牌的公益性证明了企业的责任感,提升了企业的公益形象和社会地位。

3创建国家品牌

降低政府监管成本,促进政府管理目标的实现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依靠生产企业的责任心和自觉性。政府要加强法治、严格监管,也要加强服务、积极引导。通过创建绿色食品这样的公共品牌,吸引和集合注重质量信誉、社会责任心强的企业一起参与,共同打造国家品牌,树立重质量、守诚信的道德标杆和自律典范,从而带动全行业保证产品质量安全自觉性的普遍提高。企业由被动地接受政府监管变为的主动提升和自觉保护产品品牌,政府的监管也必然将降低成本,管理效率得到提高,加快目标实现。

二绿色食品品牌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行业公共品牌角度看,绿色食品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最主要的有两点:一是企业品牌技术含量低、保护难度大,一旦出问题将直接危及绿色食品品牌。尽管绿色食品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退出机制,但每一个产品的淘汰出局对于行业的不良影响要远远大过进入一个合格产品;二是农产品品牌稳定性差、持续建设能力弱,直接影响绿色食品品牌发展规模扩大。从近10年来绿色食品统计资料中不难发现一个问题,绿色食品每年新认证产品累计数量与同期末当年有效用标数量差距很大。除绿色食品标志3年有效期和企业停产等自然因素外,企业产品的认证保持率或续展率低是主要原因,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企业对于保持绿色食品品牌的意识和能力比较低下,会造成企业的产品品牌易受到市场和消费者的质疑,自己造成品牌培育的不当波动,“百年老店”式的农产品品牌难以建立,客观上也使绿色食品品牌的发展规模受到直接影响。

三对策建议

1政府层面一是做好规划,研究制定打造国家品牌的战略

不仅要有国家级的公共品牌规划,还要将行业品牌、区域品牌及企业品牌统筹考虑,分层推进。我国的绿色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传统品牌中北京烤鸭、杭州龙井茶、金华火腿、山东大花生等等,都可以作为国家品牌加以提升推广。世界发达国家在建设农产品品牌国家品牌方面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如德国的啤酒、法国的葡萄酒、西班牙的橄榄油、日本的神户牛肉、澳大利亚的全羊毛等等。特别是西班牙橄榄油品牌的发展和确立,政府做出了大量的投入和大力的扶持;二是要以国家之力支持国家公共品牌的宣传推广。在日本东京食品饮料展览会、德国纽伦堡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参展单位大都是以国家形象整体参展。据了解,美国政府对东京展会参展补贴每年约有4000万美元;三是要加强品牌保护。由于我国农业企业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一般都有限,农产品品牌有许多先天不足,需要政府的力量帮助行业和企业进行品牌保护。所以,我国农产品或绿色食品国家品牌的建设与发展,政府的支持更加必要,特别是初期政府应坚持作为品牌建设的主体。

2企业层面一是要牢固树立长期思想,科学管理品牌

第12篇

绿色建筑要求节能低碳环保,在其生命周期内产生了极大的外部效益,因此,绿色建筑具有明显的公共物品属性,也就是经济的外部性。外部性会导致市场失灵,使企业的内部成本高于内部收益。

1.1低碳要求带来的高成本相对西方国家,绿色建筑在我国起步比较晚,专业的从业人员比较少,技术比较落后,绿色设计费用相对较高,绿色建筑的建材产品种类不多,数量也比较少,国内没形成产业化。因此,要全面推广和实现绿色建筑需要非常高的成本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以及进口先进建材,这就直接提高了生产企业的生产成本。

1.2外部性导致内部收益较低,外部收益不确定绿色建筑所产生的公共利益既不属于生产者也不属于消费者,但是这部分收益是通过生产者以及消费者在绿色建筑当中进行绿色设计以及使用绿色建材所产生的,因此,绿色建筑的外部性导致生产者的内部收益降低,且公共收益也要在很长一段时间才能体现出来,难以将其进行量化。

1.3房地产市场的不稳定因素较大绿色建筑的初始投资成本比较高,而高成本投入势必要转嫁给消费者,形成绿色建筑价格的上行。而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一方面,银行银根紧缩,刚性需求客户都难以获得贷款,房产需求受到严重的打击,房地产开发商资金难以回笼,增加投资无疑成了开发商的难题;另一方面,国家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房价上行的风险,房地产价格走势很不确定。在这样的环境下投入高成本是否能够成功转嫁增量成本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从而迫使大多数的开发商不会选择绿色建筑开发。

1.4建筑与设计偏离我国的建筑节能首先强调的是设计节能,2010年底,城镇建筑达到节能50%的设计标准。未来通过逐步推广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到2020年,使全社会建筑的总能耗能够达到节能65%的总目标。到2010年,北京、天津、重庆、上海、江苏和浙江等地都已执行建筑节能65%设计标准。但在施工阶段却做的不够好,监督也不够,导致建好的建筑与设计偏离。王庭阳(2013年)调研发现,在绿色建筑项目中,约65%的绿色技术运行效果良好,达到设计目标要求,但35%的绿色技术存在大量问题,运行效果欠佳,如,外遮阳系统损坏或遮阳效果不佳,透水地面破坏较多,灌溉设施破坏严重,屋顶绿化缺乏维护管理,可再生能源、非传统水源利用效率和运行情况不理想等。

2绿色建筑消费者面临的问题

在建筑的生命周期内,90%的时间是消费者在使用建筑,绿色建筑的外部收益包括节能直接降低的生活成本和优化的环境带来的无形收益(如健康的身体和福及子孙后代等),因此,消费者是绿色建筑最大的受益者。

2.1消费者的观念陈旧,接受程度不高虽说绿色观念在我国已经推行数年,但是我国居民低碳绿色的观念仍然比较弱。而且,我国目前房地产需求当中仍然以刚性需求为主,大多都是需要贷款买房,更多的选择价格实惠的住宅建筑,因而对绿色建筑的接受程度并不高。

2.2消费者认识不到位目前,对于住宅建筑,消费者在自己装修的时候越来越注重环保建材的使用,但消费者对绿色建筑的标准基本上是无知,也就是说对于建筑物来说,应该通过哪些指标来衡量其是否符合绿色建筑的要求,消费者是不清楚的。另外,消费者对绿色建筑的外部性效应认识不到,且大多数的消费者只关注眼前利益,而不会考虑绿色建筑所带来环境保护效应,也不愿意为公共利益部分来买单。

3政府和研发机构存在的问题

1)近年来,我国各省市相继建立了相应的绿色技术研发中心,但是成立时间还比较短,技术人员短缺,创新能力不足,我国绿色技术发展水平不高,且研发费用比较高,绿色建筑产品数量少价格高,不适合全国范围的推广。另一方面,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不够细致精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我国第一个绿色建筑评价的国家标准,它分为3个评定等级。根据我国现有国情,评价标准在主要项目上更强调节约的概念,缺乏量化的评判标准,同时评价指标没有主次之分,不利于评级的实施以及绿色建筑的设计;

2)政府方面已给予绿色建筑行业相关的政策支持,包括强制性政策当中的法律法规,激励性政策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以及金融支持。但我国现有政策却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强制性法律法规有形无实,不执行或者敷衍应付的行为普遍存在;二是法律法规设立不够全面,形成执行真空,难以监管;三是已有政策与我国绿色建筑的初始发展阶段不相适应导致政策缺乏可操作性,比如,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不能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

4我国绿色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

要实现绿色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既要让生产者有利可图,也要使消费者能低成本的享受绿色建筑带来了低碳生活,由技术研发机构研发低碳技术,政府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型,这需要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力量来完成。

4.1推广绿色建筑观念,明确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首先,只有将低碳建筑的观念推广开来,提高绿色建筑的关注度,人们认识到低碳绿色的重要性和优势,才能提高消费者的接受程度和激发企业的开发动力。其次,应明确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简化控制指标,为我国绿色建筑的技术创新提供空间,增强绿色建筑的评级的可操作性,才便于我国绿色建筑支持政策的落实,也能提高消费者的信任度和接受程度,有利于绿色建筑经济体系的构建。

4.2加强金融支持绿色建筑项目的全过程尽管大部分银行正在争夺绿色信贷的资源,但是在贷款利率放开银行资金紧张的情况下,较高的贷款利率又增加了生产企业的成本,因此,应该由中央银行进行窗口指导以及利率优惠政策对绿色建筑进行倾斜支持。其次,绿色建筑技术研发投入需要金融支持,不管是绿色建筑生产企业还是研究机构都可以通过风险投资来解决其资金投入问题,同时政府应该构建绿色建筑投融资平台,提供担保,帮助解决资金问题。

第13篇

关键词:江苏省;绿色饭店;创建;问题分析;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71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0-0030-04

一、研究背景

在全球“绿色浪潮”的推动下,20世纪8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提出了绿色饭店概念,开始关注环境问题,通过开展绿色活动,减少能源成本、促进饭店业可持续发展。最有国际影响力的绿色饭店认证项目起源于欧美;按申请认证的国家及企业数目,欧美最具影响力的3个绿色饭店认证项目为:绿色钥匙认证项目(the green key program)、绿色钥匙生态评价项目(green key eco-rating program)和绿叶生态评价项目(green leaf eco-rating program)。

我国的绿色饭店创建起步相对较晚,2006年,国家旅游局正式提出了《绿色旅游饭店》标准(LB/T007-2006)(以下简称“标准”);将绿色旅游饭店定义为: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坚持清洁生产、倡导绿色消费、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使用资源的饭店。“标准”的颁布执行,为我国绿色饭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推进、发展较为缓慢;以江苏省为例,截至2015年,江苏省星级饭店共有792家;其中绿色饭店仅为228家,比例为28.8%;饭店企业的“创绿”热情不高,2013年后,已鲜有饭店企业申请该项目的认证(数据来源于江苏省旅游局“江苏省绿色旅游饭店基本信息表”)。因此,深入调研绿色饭店在建设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梳理存在问题并探询改进措施,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二、文献回顾

通过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搜索,对现有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进一步研究分析绿色饭店发展问题。范星宏等对安徽省绿色饭店建设状况进行分析后提出,一要加强宏观政策制定,发挥引领与引导作用;二要积极树立绿色理念、培育绿色企业文化;三要全面落实培训机制,夯实绿色市场基础;四要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微观上全面推广。曾朝霞等认为,国内绿色饭店存在很大的潜在消费市场,但旅游者对绿色饭店的整体认知度不高;旅游者对于价格因素仍较敏感;政府是发展绿色饭店的首要关键人物。相关问题的研究,大多属于浅层次探讨,一般性的理论阐述和建议性的文章较多;实证研究多见于顾客对绿色饭店的认知、消费意向等方面。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针对绿色饭店发展中的综合性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及对策。

三、研究设计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调研、专家咨询法等方法。首先,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消费者对绿色饭店的认知及绿色消费行为等;接着,进行实地调研与访谈,从行业管理和饭店企业两个方面收集并梳理江苏旅游饭店“创绿”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形成发展对策初稿;最后,编制调查问卷,通过专家咨询,形成“绿色饭店发展对策”;以期为推进饭店业的绿色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一)消费者问卷调查

调查目的是分析消费者对绿色饭店的认知、态度及消费意愿;调查对象为南京市6家高星级饭店的住店客人;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客人的个人基本信息,是否入住过绿色饭店,对绿色饭店的认知,入住饭店的选择倾向,对绿色饭店服务产品的看法以及对绿色饭店发展建设的态度等。本次调查一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05份,回收率为87.5%,有效问卷98份,有效率为93.3%。

(二)访谈调研与实地考察

结合文献研究,分别设计访谈提纲,采取准结构化访谈形式,分两个阶段进行访谈调研与实地考察:一是走访江苏省旅游局相关部门,通过访谈,了解江苏绿色饭店发展建设情况;二是深入企业调研并进行访谈;选择了苏南、苏中和苏北共10家三星至五星级挂牌的绿色饭店;考察及访谈的重点是饭店在“创绿”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效、遇到的困惑以及对“标准”及其认证方式的看法等;分别与这10家饭店相关负责人及工程总监(经理)就上述问题进行深度访谈;分析、整理调查问卷和访谈内容,形成“绿色饭店发展问题与对策”初稿。

(三)专家咨询

选取了江苏省饭店行业专家20名,其中行业主管部门专家4位、饭店企业高管10位、高校教师6位;他们均作为评委参与过绿色饭店的评审认证10次以上,从事饭店行业管理或研究15以上;专家所在地区覆盖了苏南、苏中和苏北,饭店企业包括了单体饭店、国内品牌饭店和国际品牌饭店;总体上看,专家群体具有专业代表性、行业代表性、地域代表性和权威性。以邮件形式向专家邮发咨询问卷,问卷分两个部分:一是咨询说明和调研综述,二是“绿色饭店发展对策”。第一轮咨询中,请专家们从应用性角度出发,对内容提出修改意见和必要的说明;进行个别调整后,再进行第二轮咨询,评价选项采用李克特(Likert)5分量表尺度进行评价。其中,“1”表示极不重要;“2”表示不太重要;“3”表示不确定;“4”表示重要;“5”表示很重要。第二轮征询时专家的意见已趋于稳定,于是我们保留第二轮调查中75%的专家认为“很重要”和“重要”的项目,形成绿色饭店发展对策分析(见下表)。

四、绿色饭店发展问题分析

“标准”颁布以来,江苏绿色饭店的推动主要依靠政府主导和少部分企业的自觉意识,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社会影响不大;特别是近几年,企业“创绿”表现出外部压力不大、内部动力不足、参评饭店呈逐年减少之势。

(一)绿色消费市场分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结果的统计分析发现,目前消费者对绿色饭店的认知水平还比较低,有85.6%的客人表示听说过绿色饭店,但其中52.3%的客人表示并不完全了解;在消费意愿方面,只有32.5%的客人表示愿意为绿色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同时,53.5%顾客表示,入住绿色饭店的经历并没有到达他们的期望,而对于绿色饭店“取消客房‘六小件’”“减少布草洗涤次数”等措施,约16.3%的客人觉得有悖于消费习惯。调查还显示,消费者认为影响绿色饭店发展的关键因素中,“政府部门”以45.5% 的比例排在第一,其次依次为“饭店管理者”34.2%、“社会监督机构”18.5% 和“顾客”10.8%。

因此可见,江苏绿色消费市场还处于发展初期,潜在的消费市场较大;部分绿色饭店的产品及服务还存在一定缺陷;政府在推动绿色发展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饭店管理层是制定经营策略、发展方向的决策者,在绿色饭店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二)饭店企业“创绿”热情分析

调研结果反映,企业“创绿”热情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政策导向,二是消费市场,三是企业的经营理念及硬件条件。在政策引导力不强、绿色消费还不是主流消费的前提下,除了少数社会责任感强、立足可持续发展的大型企业和知名品牌饭店之外,更多的饭店仍是将经营目标设定为刺激消费和追求消费额为主;特别是当硬件条件与“标准”的相关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时,饭店则会认为“创绿”可能会增加企业负担。从实际调研情况来看,许多饭店或多或少存在着硬件缺陷,这些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创绿”工作和饭店的绿色管理,也反映了我国饭店业建设过程的专业化水平还有待提高。

(三)“标准”及其认证问题分析

“标准”评定细则分为“绿色设计”“节能管理”“环境管理”“提供绿色产品与服务”和“社会环境经济效益”五大项共80个测评分项;其核心是要求饭店在建设和营运中遵循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及替代等基本原则;“标准”涵盖内容广泛、评审项目详细;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评委及参评饭店都认为其中有些问题值得商榷,集中反映为:一是“标准”中少数评审项目不具有普适性,个别甚至不经济,比如“风能利用”“使用溴化锂冷水机组”等。二是有的项目缺乏定量或明确的评价标准,可操作性不强,如“建筑设计中考虑自然采光的设计与运用”。三是“标准”适用范围较窄,“标准”按全功能饭店进行设计,而经济型酒店、青年旅馆等因功能项目、设施设备种类较少,评级达标将非常困难。

五、绿色饭店发展对策

绿色饭店的推进与发展需要政府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和饭店企业三方的共同努力;针对存在问题,采取相应措施。

(一)政策环境

1.舆论宣传。饭店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营利性企业,消费者的认可,是饭店“创绿”的基本动力。政府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强舆论宣传,营造创建绿色饭店的社会氛围和市场环境,积极倡导并鼓励绿色消费;使社会公众理解实行绿色发展的必要性,并使这一观念变成人们的自觉行为。

2.政策导向。政府部门应研究制定合理的政策、法规,实行强制性的绿色管理,通过强化绿色导向,引领饭店业的绿色发展。比如对于实施节能改造、合同能源管理等“创绿”工作的饭店,可以在税收和贷款上给予相应的优惠或政府补贴;将通过绿色饭店认证作为政府采购定点饭店的必要条件或优先条件等;同时,应加强对环境的监管和处罚力度。

(二)行业管理

1.完善“标准”。我国绿色饭店标准的影响力及认证效果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行业主管部门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从以下几方面,逐一梳理并研究论证“标准”中各项条款的科学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不断调整完善。一是拓宽认证范围。应兼顾经济型酒店、客栈、青年旅馆等。二是修订完善评审项目。项目条款应更有普适性,在重视节能等硬件项目的同时,更应加强管理和员工参与度等软件项目的评价。另外,应尽可能量化评审标准,使其更具操作性。三是增加认证分级。由目前的金叶、银叶两级体系改为5级制;认证等级的增多可以鼓励饭店改进管理,逐步达到更高层次的绿色饭店等级。

2.改善评审认证工作。由于“标准”的项目内容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建议主管部门应研究、撰写关于“标准”的释义和评审条款的解析与操作实务,达到统一理解、便于宣贯、利于实施的目的。同时,应组建专业、相对稳定的评审专家队伍并进行定期培训,确保评审认证工作科学、规范。

3.做好技术培训和后续服务工作。绿色饭店的创建与保持是一个持续的发展过程;欧美国家的绿色饭店认证较为注重后续的跟进辅导,以利于实现饭店的可持续发展[1]。这种做法值得学习借鉴;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可以依托饭店行业协会等专业团体,充分利用行业及社会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在做好对参评饭店进行帮助指导的同时,更加注重未能达到较高标准的饭店,对其进行后续的服务和技术支持,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建议和培训,指导饭店企业的绿色发展[2]。

(三)饭店企业

1.明确绿色发展方向。固有的单纯追逐经济利益的经营模式缺乏长远眼光,相关研究表明,随着人们健康意识和环保观念的不断增强,绿色饭店将越来越受顾客欢迎[3]。因此,饭店应明确绿色经营理念,以“两结合”为原则,研究制定饭店的绿色发展策略与方案:一是将饭店的短期利益和长远发展相结合;将“创绿”工作纳入饭店发展规划,并不断融入饭店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二是将顾客价值与企业利益相结合;进行市场调研,根据顾客的绿色消费需求(比如注重健康等),分析饭店的自身条件,制订绿色发展计划,并在推进过程中注重效果评估,充分关注顾客满意度,在保证饭店经营业绩的同时,实现绿色发展。

2.营造绿色文化。绿色饭店在消费者心目中的整体形象会影响到他们的入住意愿、口碑传播意愿和支付意愿[4];针对目前饭店企业存在的绿色经营意识、环保意识不强和顾客的“绿色”感知不明显等问题,建议在营造绿色文化方面,重点加强以下几点:一是要加强培训;制定培训计划,培养培训员工的绿色意识和相关知识;使广大员工既能充分认识到绿色经营是饭店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又能充分掌握和具备实施绿色经营、提供绿色服务的相关知识和能力。二是要制定并落实绿色管理与绿色服务体系;明确全体员工在能源管理、资源使用管理、绿色产品与服务等各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充分体现饭店的绿色经营,向顾客提供环保、健康、安全的服务产品。三是制度保障;制定奖惩制度,激励全体员工积极参与绿色经营活动,营造绿色经营氛围。

3.实施节能减排。从“标准”的评定细则来看,“饭店的节能技术运用及能源管理”部分的分值占总分36%,是“创绿”的重点内容。节能减排是国家战略,也是企业降本增效、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而高能耗仍是当前饭店业面临的突出问题;江苏饭店行业能源管理水平差距明显,造成企业间能耗差异的原因及其重要度依次是饭店能源管理体制、能源设备的运行管理、建筑设计和节能技术的运用[5]。节能减排的难点,一是构成高能耗的因素多、企业间能耗数据的可比性差,二是实施节能减排对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要求高。为此,推进和实现节能减排,第一,饭店管理层要高度重视,成立主要高管负责的节能减排组织机构,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第二,要制定主要能耗设备的“节能操作规程”,在保证饭店服务质量前提下,提高设备的运行效率;制定饭店各区域的“能源使用管理规定”,保证能源的使用效率;第三,针对设计不合理、设备选用不当等缺陷,应及时、有效地进行节能改造。在实施过程中,当饭店自身技术力量等有限时,可以借助行业协会、专业公司、行业专家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帮助企业进行问题诊断、制定实施方案等,或采取合同能源管理形式,有效地控制能源消耗。

六、研究局限及展望

本文较为突出的价值在于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绿色饭店的发展对策进行了多角度、系统的研究,对于推动和促进饭店业的绿色发展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然而,鉴于笔者的水平和资源有限,本文还存在一定局限,一是本次研究的样本中低星级饭店数量偏少,二是由于以前鲜有学者运用定量的方法来研究绿色饭店发展对策。所以,本研究在设计量表时缺少相关的参考与借鉴,与一些成熟的研究领域相比,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罗东霞,李春颖.国内外绿色饭店标准及认证评级比较研究[J].旅游学刊,2013,(8):79-85.

[2] 范星宏,周娟.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安徽省绿色饭店建设策略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3,(4):6-9.

[3] 曾朝霞,黄燕玲,王娟云.旅游者对绿色饭店认知的实证研究[J].旅游研究,2013,(3):77-84.

第14篇

一、食品质量安全差别问题的产生

1.农产品质量的较大差异性

在一般情况下,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质量大径相同,各个加工者所提供的食品质量也是相差无几,所以,同一种类的农副产品具有相同的质量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当代的消费者的消费水平逐渐提高,对食品质量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从而在两个方面出现了差异性:一方面是传统的农产品因为大量的使用农药和化肥导致消费者的强烈排斥,另一个方面是各种诱导因素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从而使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等绿色产品的市场供求量越来越大,其中无公害农产品指的是在产品质量上能够保证基本安全,农药等化学合成物质残留符合国家所规定的最低标准;绿色食品对化学合成物质残留的最低标准要更高于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是完全不使用化学合成物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绿色产品的要求也越来也越严格,因此,我国在目前的农产品供给上主要存在着常规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四个质量层次。

2.消费者具有绿色产品费用支付能力

就目前我国人均收入水平来看,已经达到了消费者在选择食品中转向高质量的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条件,并且中等以上的城市已经实现了完全的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消费。由于我国还处在发展中国家的阶段,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绿色消费水平,我国还处在最低层次,因为在发达国家的食品消费对绿色食品已经是最低的标准。现阶段我国无公害农产品逐渐达到了绿色食品的最低标准,所以,无公害农产品已经能够满足中等以上城市中绝大多数的居民,并且其已经具备了完全绿色消费水平的能力。

3.农产品四个质量层次的实物总量结构与地位的不相称

就目前我国的发展情况来看,一般农产品的质量都应该达到无公害的水平,但是,据相关数据统计,现实情况不容乐观。就目前来看,我国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约5000万公顷,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40%左右,所生产的产品总量为30000万吨左右;绿色产品的年生产总量达到1亿吨,每年国内的销售额度已经达到3500亿元,出口总额大约是25亿美元,种植面积达到了2亿亩左右,其总量要占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的10%左右。从这一数据显示中就可以看出,国内对无公害农产品的开发力度不够,主要热衷于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导致无公害农产品所占比例逐渐下滑,进一步加大了食品质量安全的差别程度。

二、食品质量安全差别问题的主要表现

1.城乡食品质量安全存在差别

由于我国整体经济发展不平衡,并且存在的地区差异与人文差异,农村居民对食品质量安全的理解和认识明显的低于城市居民,相对消费观念落后,食品质量安全知识匮乏,即表现为城乡食品质量安全存在差别。由于收入水平的制约,决定了农村居民消费层次的低下,所以质量低档的农产品成为了农村市场的主流食品消费产品。

2.同一消费者在不同消费方式下获得的食品质量安全存在差异

在城市里中上等以上的居民已经具有绿色食品消费的支付能力,但是从不同的消费途径下考虑,就会表现出不同消费方式下的食品质量安全差异。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开始选择在外就餐或者购买现成食品的次数越来越频繁,并且对许多居民来说,这已经成为他们主要的食品消费方式。但是由于农产品质量的隐藏性较大,市场上又有大量的低等常规农产品的供应,这样在保证新鲜、不变质的前提条件下,在即时食品的选择中使用低价的低等常规农产品作为原料进行制作食品,从而使同一消费者的食品质量在不同消费途径下呈现出安全差异。

3.具有不同生产和消费特征的食品给消费者带来的食品质量安全存在差异

同样是为了获取绿色食品而采取自行制作的方式进行绿色消费,但是由于在购买期间对绿色产品选择的程度不同,其选择的结果表现为不同的食品消费有着不同的食品质量安全水平。蔬菜类产品的产出和交易频率往往大于一般的食品交易量,而且在交易过程中数量往往小于一般的食品,所以,其具有着量小、频繁的交易特点,所以,这样的就会给蔬菜类农产品的包装等形式进行销售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从生产过程上来看,蔬菜、水果等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是最容易得病虫害的,所以就需要进行农药的使用,这样植物上的农药残留量就会增大。因此,目前从消费者的整体食品消费来讲,蔬菜类农产品给消费者带来的食品质量安全保障跟低一些。

三、食品质量安全差别问题的治理

1.扩大无公害弄农产品生产规模

无公害农产品由于已经达到了绿色产品的最低标准,所以能够保证基本的食品质量安全,而且,无公害弄产品如果达到了全面覆盖的程度,那么对于大多数的居民来说,就已经具备了绿色产品消费的水平,从而能够消除城乡之间的食品质量安全差别问题。这样就需要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规模,鼓励农民采用联合企业、加工企业和销售企业的生产形式,进行组织化和产业化生产,有效的促进无公害农业发展。

2.激励生产商自觉的显示真实的食品质量安全信息

由于食品质量的隐藏性,需要生产商自觉的显示真实食品质量安全信息,有效的把信息传递给消费者,对于一些大中型饭店可以申请绿色食品或者无公害农产品原料挂牌经营,从而保证原料和成品的绿色食品品质,对于政府的管理可以采取“抵押”的申请制度,如果出现问题严惩不贷,从而保证质量信号的真实性等等各种形式来激励生产商自觉的显示真实的食品质量安全信息。

四、总结

总之,食品质量安全差别问题是一项需要解决的重要工作,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需要认真进行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只有将这一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才能形成食品质量安全上的有效统一。

参考文献:

[1]刘畅,张浩,安玉发. 中国食品质量安全薄弱环节、本质原因及关键控制点研究――基于1460个食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实证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 2011,(01) .

[2]王华书,林光华,韩纪琴. 加强食品质量安全供应链管理的构想与对策[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0,(03) .

第15篇

生态消费观是指人类在消费的过程中,追求人类与生态同生存、共发展的和谐观念。生态消费观既强调消费的必要性,即以一定的服务和产品满足人类的需要,又强调消费和再生产等其他环境与环境的动态平衡,即使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实现社会、经济和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1]。生态消费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人类所消费的产品应该是对人体健康有益的、不受污染的产品;其次是人类在获取即生产、使用消费品时不应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因此,生态消费要求消费者具有较高的生态消费观念和生态消费能力,消费品对消费者没有现实的或潜在的副作用,消费品的生产过程、消费过程和消费结果都是生态的,不会对其他社会成员或生活环境造成不良影响[2]。生态消费是国际消费发展的总趋势,在美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70~90%的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都会重点考虑生态因素[3]。我国生态消费大众化虽然已经起步,但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考虑生态因素的比例仍然不足20%[4],非生态消费的问题十分普遍。因此,有必要按照以人为本的消费观,重构建立在人类、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基础之上的生态消费新模式,促进生态消费大众化的形成。

一、生态消费的必要性分析

生态环境的恶化促使人们不断探索新的消费模式,生态消费也就应运而生。发展生态消费,是提高居民消费质量,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著名消费经济学专家尹世杰教授曾指出:“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在于人的发展,在于满足人的包括生态需要在内的需要”[5]。人的发展,首要条件是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而消费质量是生活质量的主要内容。发展生态消费能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消费质量,进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要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拓宽消费领域,优化消费结构,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而优美的生态消费无疑是经济和谐和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消费质量改进的重要标志,它反映了消费的未来趋势,因而有利于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缓解我国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出路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而生态消费有利于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形成[6]。一方面,树立生态消费理念,可以促使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另一方面,生态消费可以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从而保证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实现。消费作为社会再生产的出发点和归宿,既是生产、分配和交换的结果,也是影响交换、分配和生产的关键因素。生态消费主张利用无污染技术、节能技术进行清洁生产,这是对传统的粗放型生产和非生态消费的否定,因而有利于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7]。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生态文明的发展观和实现观,而生态消费本身蕴涵了一定的伦理道德价值,它强调在消费过程中的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和谐性,倡导科学合理的消费方式。因此,生态消费的发展是推动生产向可持续方向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途径。当社会成员普遍具有较高的生态、环保意识,并能据以实施自己的消费行为时,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也就有了保障。绿色贸易壁垒是我国食品和农产品出口贸易中所遇到的突出问题。我国之所以成为受发达国家绿色贸易壁垒影响最大的国家,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生态消费问题的忽视[8]。生态消费的发展会促使消费结构趋于合理化,推动农业科技需求市场和绿色产品市场的形成,从而有利于引导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降低发达国家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产品贸易的影响。总之,生态消费是实现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契合点,也是人类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和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长远目标的必然选择。在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只有倡导生态化的消费方式,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社会可持续目标才能得以早日实现。

二、我国生态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生态消费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然而,我国生态消费方面存在的问题却十分普遍,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主要的方面:

(一)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在传统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下,我国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日趋严重,固体废弃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物等污染持续增加。虽然我们已经认识到经济粗放式发展的弊端,但经济发展模式并没有根本性的改观,一些地方片面强调经济发展,而忽视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以环境污染换取暂时的经济增长,实际上是以环境成本换取经济成本[9]。由于环境成本具有自我增值和更新能力,以环境成本换取经济成本的做法是得不偿失的。环境的变化具有不可逆性,当环境破坏超过其自我修复能力时,其后果可能是经济成本所无法弥补的。

(二)绿色产品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绿色产品是指从生产到使用,再到回收处置的整个过程中,都符合特定的环保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并有利于资源再生和回收的产品。“绿色”不仅要求产品本身质量符合环境、卫生和健康标准,其生产、使用和处置过程也要符合环境标准。目前,我国市面上的绿色产品存在总体质量不高、绿色标志认证不严、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等特点,导致国内绿色产品有效需求不足[10]。这一方面是由绿色产品价格较之传统产品价格高,消费者绿色意识淡薄引起的;另一方面也与专业的绿色产品加工运输途径和销售门店稀缺,绿色产品流通渠道不畅通有关。

(三)生态法律体系不完善与传统消费模式相比,生态消费需要更多法律、政策扶持。目前,我国与生态消费相配套的政策、法律支持体系仍然不完整:首先,现有的法律法规缺乏配套的实施细则,难以成为执法部门的依据,无法有效遏制生态环境破坏行为;其次,我国现有的生态法律体系上还存在一些漏洞。例如,在注重保护消费者权益立法的同时,忽视了消费者生态环保责任的立法,仅仅是制定了一些缺乏法律效力的条例;再次,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能力的约束,目前我国环境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比例还不高[11]。#p#分页标题#e#

(四)生态消费服务体系不完善生态消费需要配套的技术服务、信息服务和管理服务。首先,在技术服务方面,生态消费是建立在发达的生态产业基础之上的。尽管目前政府已经将生态技术作为高新技术加以重点扶持,但在农业资源、能源、原材料的综合利用,以及节水、节能、节材新技术、新工艺等关键技术的攻关上,尚未取得明显突破,生态产业体系没有形成;其次,在信息服务方面,生态产品的开发、生产、运输、销售都离不开信息支持,由于没有形成统一的生态信息交换平台,生态消费系统中各类市场主体之间难以形成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也就难以建立稳固的信用网络体系[12];再次,在管理服务方面,由于生态产品认证制度不健全,认证管理混乱,加上由于科技投入(特别是农业科技投入)不足,没有形成对生态产品的方便、快捷、经济、易普及和掌握的检测技术和检测手段。

三、促进生态消费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我国生态消费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促进生态消费模式的形成,主要应采取以下积极措施:

(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物质循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和经济发展模式,其核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存在物质代谢的产业共生关系。循环经济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节约经济,它强调一种节约资源的、生态的、保护环境的、资源投入产出比较高的经济运行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推动我国生态产业的发展。发展循环经济,首先是要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把节约能源资源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攻方向,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集约化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其次,要以提高质量作为切入点,在全社会倡导节约、文明、适度、合理的消费理念,倡导绿色消费等现代消费方式,提高消费质量;再次,要加快建设节约资源、能源的技术支撑体系,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技术攻关和产业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