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亚健康的防治方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摘要】目的:评价健康管理对改善、控制和预防原发性高血压疾病的效果,为政府部门慢性疾病的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次实验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100例患者进行社区的健康管理,社区建档后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饮食管理,1年后,比较两组患者对高血压疾病的常识知晓率、血压均值水平以及相关卫生习惯变化。结果:不同干预方法后,两组患者的疾病的常识知晓率、血压均值水平以及相关卫生习惯均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社区原发性高血压健康管理已形成雏形,健康管理的应用能减少高血压的危险,稳定血压,减少并发症。
【关键词】健康管理;原发性高血压;科学依据;饮食管理;卫生习惯
【中图分类号】54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1082-02本课题笔者运用抽样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抽取2011年2月-12月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50例,探讨健康管理在原发性高血压社区防治中的应用价值。通过比较,得出结论证明健康管理应用在原发性高血压社区防治中的作用重大,现将情况汇报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实验在社区当地领导的配合下,共抽取3个社区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50例,并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共100例,男45例,女55例;年龄为40-82岁,平均年龄为61岁;对照组患者共50例,男23例,女27例;年龄为38-88岁,平均年龄为63岁。
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性别、受教育程度、职业分布、婚姻状况等无显著差异,实验具有可比性,p<0.05。
1.2治疗方法:实验组100例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健康管理,在给予用药指导的基础上,重点给予以改善生活方式为主的非药物治疗(健康教育、平衡膳食、控制体重、规律运动等)。对照组50例患者按照原有的社区高血压管理方法进行,多为纯粹的药物治疗[1]。2.结果
2.1实验结果:1年后,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高血压疾病相关知晓率明显提高,患者明白了合理锻炼和健康饮食对高血压的重要性,对降压药物的服从性有了大致的了解,明白了吸烟、酗酒和肥胖的危害[2]。血压水平较之从前具有显著性,p<0.05。具体数据,(见表1、表2)。
表1实验组患者建档前、后高血压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对比表
时间n吸烟酗酒肥胖盐摄入量高血脂 建档后(人)1004534464256建档后(人)1007378817291P值–p<0.05p<0.05p<0.05p<0.05p<0.05由(表1看到),实验组100例患者健康管理后,大部分都明白了吸烟、酗酒、肥胖和高血脂对高血压疾病的危害,明白了盐摄入量与高血压疾病之间的关系。建档前后人数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表2实验组患者建档前、后对运动、饮食、情绪方面的认识情况统计表
时间n药物依从性适当运动低脂饮食情绪稳定建档前(人)10051583048建档后(人)10070775969 P值–p<0.05p<0.05p<0.05p<0.05由(表2看到),建档后,较之以前,患者对降压药物的依从性有了全新的认识,明白了适当运动和低脂饮食对高血压疾病的有利性,并保持情绪上的稳定,稳定病情,缩短病程。建档前后几组数据比较均有显著变化,p<0.05。
2.2结果统计标准:使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以P
健康管理的实施者可以是政府部门行为也可以是个人行为,其中生活方式是由我们自己来掌控的,我们能够通过对自己生活方式的调整,适当采取保健措施,来达到最大限度促进自身健康的目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结构、工作、睡眠、运动、文化娱乐、社会交往等诸多方面。过重的压力造成精神紧张,不良的生活习惯,如过多的应酬、吸烟、过量饮酒、缺乏运动、过度劳累等,都是危害人体健康的不良因素[4]。本次实验组患者健康管理的内容如下:
3.1建立档案。对实验组1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登记,登记项目包括有:患者档案编号、性别、住址、电话、病程、体征、生活习惯、降压药物服用情况、病史、年龄、运动情况等,根据这些基本情况对每一位患者潜在的危险因素进行预测,并进行分层、分类管理。
3.2随访调查。本次实验组追踪随访时间前期为二个月一次,后期为三个月一次,随访的内容包括有血压、血糖、体重、体征特点、生活习惯的改变情况,并对患者靶器官功能进行询问,最后根据患者潜在的危险因素进行控制,如调整治疗方案、改善生活习惯、用药指导、健康教育、锻炼指导等。
3.3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促使患者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摈弃不利于高血压疾病的陋习。政府部门和社区对100例患者进行一对一宣传,进行书面资料宣传;定期播放高血压防治方面内容的影像;定期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举办高血压知识普及讲座;这些健康教育可以让患者慢慢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对高血压疾病的影响因素有全面的认识,加快病情的好转。
3.4饮食管理。高血压患者要合理饮食,一般而言,每日食盐摄入量不得超过5g,保证定量的盐摄入量可以促进患者体内酶抑制剂的充分发挥,稳定血压。要控制脂肪的摄入量,多吃蔬菜和水果,建议自己定制一个饮食细则,保证营养均衡,禁止抽烟、喝酒。
3.5身体锻炼。适当的运动可以愉悦身心,增强药物疗效,保证心里平衡[5]。
100例实验组患者进行健康管理与50例患者常规药物治疗结果对比,具体数据,(见表3)。
表3两组患者不同干预方法后血压水平的变化情况对比表(χ±s,mmHg)
血压均值n(人)收缩压舒张压 实验组100134.30±13.5681.20±8.40 对照组50136.40±12.6182.45±7.35 T值0.7470.3611本次实验结果证明结论成功,这给笔者的体会如下:高血压疾病危险因素及多,因此健康管理对高血压社区防治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再者实施健康路径服务后,病人从被动接受治疗和护理转为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提高了治疗依从性和效果,增加了病人的自我护理能力[6]。参考文献
[1]丁宏健,蒋天武,白鹤,蒋蓓,夏芬娟,赵妍妍,唐新华,徐小玲,方顺源.健康管理师在社区高血压综合防治中的作用[J].浙江预防医学,2009,(08).
[2]池红井,王海燕,刘晓丽,董晓悦,冀玉君,赵艳秋.健康管理在代谢综合征患者中应用的效果观察[J].河北医学,2010,(01).
[3]任华云,邓华,刘华.健康管理在高血压人群中的应用报告[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0,(11).
[4]Gao Lijuan of community health management in chronic disease control[D] Zhengzhou University,2010.
【关键词】 高血压;知识缺乏;不良生活方式;健康教育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不仅其发病率较高,而且它也是引起冠心病、脑卒中和肾衰竭的主要危险因素[1]。心脑血管病死亡率占我国居民死亡原因首位,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和死亡一半以上与高血压有关,控制高血压是防治心脑血管病的关键[2]。我科于2007年10月参加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高血压综合防治研究,课题进行的过程中,在联合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高血压知识和饮食方式的调查,实施有助于改变高血压患者知识缺乏和不良生活方式的健康教育措施,提高高血压控制率,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危险。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入选的对象标准:(1)年龄50~79岁;(2)原发性高血压伴心血管危险因素者;入选病例 241 例,男 148例,女 93 例。使用药物包括:(1)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剂(2)复方阿米洛利片(3)替米沙坦片(4)辛伐他汀片。
1.2方法
对入选病人药物联合治疗的同时进行高血压知识调查和饮食方式的调查。(1)用氨氯地平+复方阿米洛利或氨氯地平+替米沙坦联合降压治疗;对血总胆固醇水平正常偏高者随机分到他汀组或常规调脂组。(2)高血压知识和饮食方式调查。高血压知识调查内容:高血压概念、诊断标准、所导致的疾病;监测血压的意义;影响血压变化的因素;坚持长期服用降压药的意义等。饮食方式调查内容:每日的主食量、肉类、蔬菜、水果、食盐量;每周蛋类数量、吃煎炸食品次数;每月食油量;是否控制体重、戒烟限酒、参加体育锻炼等。调查结果以上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知识缺乏和有不良生活方式,在药物治疗同时进行强化生活方式干预措施指导。
2强化生活方式的干预措施
2.1心理干预措施
血压升高与精神状态不佳有密切关系,高血压患者常见的心理特点有焦虑、恐惧、怀疑、否认、愤怒、悲观等。 因为有了不同程度的心理情绪障碍,使得高血压患者采用单纯降压治疗往往不能很好的起到降压的作用[3]。评估患者对高血压知识的了解程度,根据知识水平的不同和对相关知识的需求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告知患者焦虑、情绪激动、紧张、膀胱过度充盈、室温过冷或过热、疼痛、昼夜变化等因素均可影响血压变化。对于容易情绪激动者,还应指导如何控制情绪的方法、自我调解,保持心情愉快,克服急躁情绪。帮助患者认识并正确面对高血压,让患者看到高血压只要坚持合理用药和合理的生活习惯就能控制好的乐观的一面。
2.2疾病相关知识的宣教
评估患者对治疗意图的了解和配合情况,有目的地进行教育,让患者了解治疗的方案,药物剂量和服药的方法,用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应对方法。 科室成立高血压患者俱乐部,针对高血压患者的文化水平、学习能力,选用适宜的方法,定期向患者讲解高血压病的常见症状、发展后果、治疗原则、预防措施、血压监测的方法,特别要想患者宣传高血压病发病与精神过度紧张、肥胖、吸烟、酗酒、高钠饮食等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强调生活调节在高血压病的治疗、预防中的重要性。
2.3高血压药物依从性的健康教育
评估患者服用抗高血压药物的依从性,根据依从性的高低进行不同的指导。制定明确的服药时间表,提示患者预防漏服药物。对于依从性较高者,给予鼓励和肯定,并指出尚需要注意的问题,对依从性较低的患者要了解分析原因,讲解高血压的治疗方案,必须坚持长期服用,不得随意停用或自行减量和不服药行为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等。每次发放药物时,了解服药情况,定期以电话或门诊方式随访,督促患者坚持监测血压情况和定期复查生化常规,将检查结果及时报告医生,调整药物用量。
2.4饮食指导
将患者习惯食用的食品制成营养含量表,指导患者科学饮食,要定量,不暴饮暴食,合理膳食,控制总热量摄入。建议患者宜食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优质蛋白的食物。限制钠盐摄入每天应低于6G,严重高血压患者控制在1-2G/D。保证充足钾、钙摄入,多食绿色蔬菜、水果、芹菜、蘑菇、木耳、虾皮等,补充蛋白质如蛋类、鱼类等,肥胖者可适当食用有降脂作用的食物,食用油应选择植物油,少吃动物油,增加粗纤维食物摄入,预防便秘,因用力排便可使收缩压上升,造成血管破裂。
2.5运动指导控制体重
对于肥胖型高血压,往往肥胖程度与血压升高呈平衡关系,此类高血压病人如果单纯依靠降压药物治疗,而不减体重,血压下降往往不理想,所以,这类病人除坚持降压治疗外,还应注意减肥。体育活动不仅可降压,还能除脂减肥,调节心理平衡,改善精神紧张状态。因此,鼓励高血压病人加强体育锻炼,参加力所能及的体力活动,如:散步、打太极拳、养花、有趣的活动和适当的家务劳动。开始运动量宜小,以后逐渐增加,并且长期坚持,可减轻体重,降低血脂,提高心血管系统的机能,增强体质[4]。
2.6不良嗜好饮酒和吸烟对血压有影响
吸烟可使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而使心跳加快,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高,且尼古丁影响降压药的疗效。对吸烟者要宣传吸烟对高血压患者治疗不利,要以坚强的意志戒烟。还可采用尼古丁替代疗法或吃戒烟糖帮助戒烟[5]。酒精可使血压短时间内快速上升,有血管破裂危险,禁饮烈性酒,饮酒不超过25ML/D为仪为宜。
3结果
在课题进行过程中,通过进行高血压知识调查和饮食方式的调查,评估患者的情况,给予强化生活方式的干预措施,从心理干预、疾病相关知识的宣教、高血压药物依从性的教育、饮食指导、运动指导、改变不良嗜好等,使以上病例均有不同程度改善,通过联合药物降压和有针对性健康教育实施,提高血压的控制率。
4结论
通过对高血压患者强化生活方式干预的健康教育,使入选患者很好地了解高血压疾病的相关知识、药物知识及预防知识,懂得改善生活方式与坚持服药的重要性及行为的后果,有效地控制了血压,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危险。
参考文献
[1]贺雪梅,肖业高.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及高血压控制率的影响.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23C):13-14.
[2]2009基层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摘要.
[3]由淑萍,代亚丽.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生存质量现状及护理干预研究.齐鲁护理杂志,2007,13(19):109-111.
中图分类号:R272.95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1-0075-02
营养缺乏性亚健康是指因早期营养缺乏形成的体质量低于正常,但尚未达到营养不良程度的状态。儿童营养缺乏性亚健康(低体质量儿童)是儿童亚健康的主要类型,是营养不良患儿早期必定要经过的阶段,对儿童健康危害甚大[1]。运脾方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孙远岭教授治疗儿童厌食症的有效验方[2-3],应用其对营养缺乏性亚健康儿童进行早期干预收到满意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依据亚健康的诊断概念,自拟诊断标准:①体质量下降,低于正常体质量的5%~15%;②排除胃肠道器质性疾病及全身急慢性疾病所致的体质量下降。
1.2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2~6岁;符合脾虚失运证辨证标准,症见食欲减退,食量减少,舌淡或淡红或稍红,苔薄白或稍黄,指纹淡或淡红或稍紫,脉细[4]。
1.3 排除与剔除标准
①未能排除其他系统疾病所致厌食者;②有过敏史;③有胃、心、肝、肾或造血系统等原发疾病、精神病患者;④未按规定服药或资料不全者。
1.4 一般资料
34例营养缺乏性亚健康儿童来自上海地区。其中,男17例,女17例,年龄2.5~6岁,平均(4.59±0.97)岁。
1.5 治疗方法
运脾方由黄芪、当归、苍术、焦山楂等组成,为糖浆制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提供,100 mL/瓶。3岁以下5 mL/次,3~7岁8 mL/次,>7~12岁10 mL/次,每日3次,干预时间为12周。
1.6 观察指标
每4周复诊1次,观察治疗前后患儿进食量、体质量、皮下脂肪厚度变化情况。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以―x±s描述,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P
2 结果
2.1 运脾方干预对食量的影响
运脾方干预后,食量明显增加,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
2.2 运脾方干预对体质量的影响
运脾方干预后,体质量明显增加,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见表2。
2.3 运脾方干预对皮下脂肪厚度的影响
运脾方干预后,皮下脂肪厚度明显增加,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见表3。
3 讨论
亚健康概念最早由前苏联学者N.布赫曼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是指人体除了健康和疾病状态外,还存在介于两者之间的第三种状态,即亚健康状态,是一种动态变化的特殊阶段[5]。有学者认为,亚健康在临床上可表现为躯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情感亚健康、思想亚健康和行为亚健康[6]。另有专家将其总结归纳分为躯体性亚健康、心理性亚健康和社交性亚健康[7]。相对成人而言,精神因素对儿童健康的影响相对较小,所以,儿童常以躯体性亚健康更为常见。
目前,儿童亚健康是我国亚健康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生活和临床中,常可见到一些儿童在未形成营养不良之前有一个体质量轻度下降的过程,可伴见面色萎黄、精神倦怠、夜眠不安、手足心热、盗汗、睡中磨牙等,这些都属儿童亚健康的状态,即营养缺乏性亚健康儿童。
相对成人因劳累、工作压力等多因素引起的多种类型的亚健康而言,儿童亚健康形成的因素相对较为单纯。小儿生机勃勃,发育迅速,所需的水谷精微、营养物质相对较多,但又因其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运化能力较弱,再加之乳食不知节,所以极易影响脾胃,引起营养失衡。
孙远岭教授基于临床实践提出了儿童“营养缺乏性亚健康”概念,并应用经验方运脾方进行早期干预,收效显著。皮下脂肪厚度是估价儿童青少年营养状态的指标之一,在本临床观察中,我们发现应用运脾方干预后在增加食量的同时,体质量和皮下脂肪厚度都有显著增加,进一步明确了运脾方对营养缺乏性亚健康儿童早期干预可增加体质量、增强食欲、提高食量的良好效果,为儿童营养缺乏性亚健康提供有效的中医药早期干预方法,以减少形成营养不良及其相关病证的发病率,为提高儿童的整体健康水平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林本荣,俞守义,刑曼丽,等.亚健康的诊断、分型与干预措施[J].医院管理杂志,2007,14(1):65-66.
[2] 孙远岭.运脾方治疗儿童厌食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 2000,19(3):149-151.
[3] 孙远岭,顾菊美,周纬,等.运脾方与锌制剂对照治疗儿童厌食症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4,22(12):2206-2207.
[4] 蒋业政,覃月秋.我国1994-2003年亚健康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J].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4,13(6):60-63.
[5] 王育学.亚健康:21世纪亚健康新概念[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13.
关键词 亚健康状态 中医防治
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等明确提出中医学预防为主的思想。《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强调了调节饮食、情志、起居、劳逸等是预防疾病的根本大法。
中药的调理作用
中药治疗亚健康应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治病必求于本”为总的治疗原则,根据其主要病因及病机调节脏腑经络气血阴阳。对于亚健康的治疗医家有不同的观点:王氏[1]认为:疏肝解郁、养心安神为亚健康的中医治疗原则。认为常用防治亚健康的中医治法为疏肝解郁、补肾强精、健脾化痰、养血安神等,针对亚健康的临床表现还可选择化痰降浊、祛风除湿、强精壮骨、活血化瘀、健脾通腑、滋阴养血、活血调经等方法。张氏[3]认为:调理脾胃气机对纠治亚健康状态至关重要:通过调理脾胃中焦脾胃能全面调整脏腑气机,既可使机体气血阴阳之虚得补,又能使郁滞之气得行,痰瘀污浊得下,从而使机体郁、痰、瘀、虚等病理得除,则亚健康状态自然得以改善和纠治。根据亚健康的症状特点,马氏[4]认为应分为五型进行施治。肝郁气滞用柴胡疏肝散加减;痰湿内生,用二陈汤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心脾两虚,用归脾丸加减;肝肾阴虚,用六味地黄丸加减;脾肾阳虚,用金匮肾气丸合理中汤加减治疗。刘氏[2]用甘麦大枣汤治疗亚健康状态60例,结果显示总有效率94.3%,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甘麦大枣汤具有养心安神、健脾和中之效,从养心安神、健脾和中,调整阴阳出发,达到治疗的目的。
针灸的治疗作用
经常进行针灸治疗能增强免疫力,延缓衰老,具有明显的保健作用。宫氏等认为:针刺内关、神门、心俞、巨阙、百会、印堂诸穴补益心气,镇静安神。针刺中脘、丰隆、脾俞、公孙、足三里、阴陵泉、天枢、上巨虚等化痰浊,健脾胃。艾灸神阙、关元、中极、命门、肾俞、太溪补肾壮阳,增强。期门、太冲、合谷、阳陵泉、肝俞等疏肝理气解郁。三阴交、膈俞、太冲、合谷等活血化瘀。李氏认为灸气海、关元、命门、中脘、足三里、三阴交、肾俞等穴位,具有补元气和强壮脾(胃)、肾的功能。
讨 论
亚健康状态是情志失常、饮食失节、起居无常、劳逸无度、气候异常等因素导致人体脏腑阴阳经络气血失调而致,故运用各种治疗方法调节脏腑经络气机,是调理亚健康状态的有效方法。
亚健康在防治方面,强调预防为主的思想,在治疗上用疏肝解郁、补肾强精、健脾化痰、养血安神、化痰降浊、强精壮骨、活血化瘀、健脾通腑、滋阴养血等方法调理脏腑经络气机,选用中药、针灸、推拿、食疗、精神调摄、体育锻炼等多种治疗手段调治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状态又称第三状态,是人体在病与健康之间存在的一种状态。亚健康状态虽未形成疾病,但一直困扰着人民生活,对健康造成潜在威胁。所以及早采取有效措施,发挥中医独特优势,调治亚健康状态具有重要意义。《素问•遗篇•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因此增强体质,是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王琦,郑守曾.中医药对亚健康干预的优势.2002中国国际亚健康学术成果研讨会会刊.北京:中国国际保健促进会,2002:14-19
2 刘承梅.甘麦大枣汤治疗亚健康状态60例.中医研究,2003,16(5):30-31
1阳春市人民医院,广东阳江 529600;2阳春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广东阳江 529600
[摘要] 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可成为亚健康状态,随着亚健康状态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不断增大,现已经成为广大临床医师所面对的热点问题。现代中医认为,亚健康状态是由于体内阴阳失调引起,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防治对策及方法。大量临床实验研究证实,中医药在防治亚健康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次即从中医药的角度对女性亚健康的发病原因及防治对策进行总结与分析,旨在提升亚健康人群的生活质量。
[
关键词 ] 女性;亚健康状态;中医药;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 R2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8(c)-0185-02
世界卫生组织将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定义为亚健康状态,又可成为灰色状态,此类疾病为一种现代文明病,仅经过体检或实验室检查未能发现有任何的器质性病变,但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健康的生理状态,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的影响。据临床数据调查显示,全世界约有75%的人群正处于亚健康状态,且其对于人类的威胁越来越大[1]。而采用中医药方法对于此状态进行预防及治疗可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现将研究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亚健康状态的临床症状
目前普遍认为,亚健康状态是一种由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及生物因素共同作用共同导致的机体功能紊乱、内分泌系统及神经系统失调所致的状态。亚健康状态在临床的表现复杂多样,最为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情绪低落、萎靡低落、精神不集中、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头痛头晕、胸闷心悸、食欲不振、腰腿疼痛等。社会表现为无法承担并完成相应的学习或工作任务,家庭关系不和谐,无法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等[2]。而现代医学认为,导致亚健康状态出现的主要因素是由于社会不断发展,导致人体免疫力低下,心理承受能力下降,饮食不规律所致。
2亚健康状态的中医学病因病机
在现代中医药学研究中,虽没有亚健康状态的定义,但中医所主张的“消患于未兆”已有较为悠久的历史,其中所说的“未兆”并非是指明确的疾病,而是一种疾病前的状态,常表现为气血失调、脏腑失调等征兆。中医认为,人与自然、社会协调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影响着人体的健康,当人体出现脏腑功能失调或气血失调时则易诱发机体不良状态的出现,进而出现了亚健康的状态[3]。为此,中医将阴阳平和作为评价人体身心健康的重要指标,将针对诱发亚健康状态的病因病机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2.1饮食不节
饮食作为人类正常生存及保持健康状态的最基本条件,若饮食过量或过于油腻,则易导致机体生痰生湿、湿热中阻、阻滞气机。若饮食过于生冷,则易导致机体脾胃失和、气血生化不足,上述几种情况均可诱发亚健康状态的出现[4]。
2.2情志不遂
人体内脏功能的正常运作与其本身的情志活动具有密切的关系,七情内伤则可导致机体出现脏腑失调、气血失调、阴阳失调等情况,诱发“亚健康状态”的出现。另外,情志失常易还可导致机体出现气机阻滞、脾胃失和、气郁化火等,当气血瘀滞严重时,则可导致人体出现头晕、头痛、烦躁、抑郁等临床症状。
2.3劳逸失度
过度的劳累需要休息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及脑力,若劳累过度则易损伤机体的元气,甚至损伤脾胃,造成气血疏通不畅,久而久之而易诱发亚健康状态的出现。另外,过度的安逸也可造成气血流通不畅,长时间可造成行动无力等,也可诱发多种疾病的出现。
3中医药防治亚健康状态的原则和方法
3.1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药防治原则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中医就提出了“消患于未兆的”理论,其中所说的“未兆”是指一种尚未出现显著临床症状的状态,但不一定为疾病。对于“未兆”,中医主张“治未病”,主要是指采取有效的中医药对策对尚未明显发生疾病时的先期征兆进行治疗,其中就包含了亚健康状态[5]。由于亚健康状态是一种由心理、社会、生物等多发面因素诱发的不良病理状态,造成机体表现为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调等综合征。因此,采用由针对性的中医药手段对阴阳失衡状态进行调节,同时对脏腑精气神形进行调养,则可作为防治亚健康状态的基本原则。总之,在预防亚健康状态上需从思想上对自身的身体健康引起重视,同时为自身生存状态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身边的日常生活做起,提升自身的生存质量。
3.2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药防治方法
我国中医药专家学者经过反复长期的临床实践,分析总结出了一套养生健体防治方法,是一类对饮食有节、情志舒畅、起居有常的综合概括,目的是为了提高人群的基本生活质量及身体健康,以从根本上预防亚健康状态的出现[6]。其对于不同情况下的机体状态制定了丰富的调治方法,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①精神的摄养 要求人体在平时应注意神智愉悦、时刻保持轻松的精神状态,禁忌过于忧虑、紧张等精神状态,应学会适当的放松;②适应外界自然环境的变化情况 对于外界环境病变应学会对自身的状态进行合理的调节,包括气候、季节、早晚等变化;③注意对饮食起居等日常生活的调节 要求人体能够按照季节、气候等条件对起居饮食等基本生活进行调节,避免形成不良生活习惯[7];④注意身体锻炼 强调锻炼和休息适度,避免过于劳累,长期间行坐位或仰卧位等,需要适当的放松。除了上述较为基础的养生调节方式外,中医药学者专家还实施了包括药物、针灸、推拿等多种治疗方法,具体包括以下几种。
3.2.1药物治疗 中医主张根据患者个体病情并结合其临床表现实施辨证论治,以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而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近年来较为公认的理论即为马云志的五类分型,其中包括脾肾阳虚型、肝郁气滞型、肝肾阴虚型、心脾两虚型以及痰湿内生型。因此,在选择药物治疗之前,需根据患者不同临床表现及病情以做出合理的选择。例如对于精神不振、疲乏无力为主的疾病,则可选用四君子汤加减治疗以达到健脾补气的目的,而对于焦虑不安、情绪低落为主的疾病,则可选用柴胡舒肝散加减治疗以达到解淤通阳的目的。大量试验研究结果显示,只要针对临床症状实施辨证施治,常可起到药到病除的作用,同时明显改善其临床症状。
3.2.2药物成方治疗 ①安神补脑液 中医认为心为五脏六腑之根本,各种情志状态对人体的心神功能常造成不良影响,而安神补脑液其中的药材包括羊藿、何首乌、梅花鹿茸等,对于健忘、失眠、多梦、精神衰弱、注意力不集中等临床症状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能够起到镇静安神、养气养血、补益心脾之功效。②六味地黄丸中医认为肾阴亏损、脏腑虚损可导致亚健康状态的出现,而六味地黄丸则具有强身健体、滋养脏腑、补肾养肝之功效。③安亚康汤剂 中医认为对于有心悸胸闷、头晕目眩等症状的患者应给予活血化瘀、补益气血的药方治疗,安亚康汤剂中的药材包括党参、冬虫夏草、益母草、黄芪、当归等,诸药合用则具有显著的的临床疗效。
3.2.3推拿治疗 由于亚健康状态常表现为全身酸痛、肌肉疲劳等症状,中医主张利用推拿对人体的特点部位及穴位进行推拿,目的是为了通过调节机体已经出现的生理及病理状况,以达到对亚健康状态的防治目的。现中医临床上较为的推拿手法包括推、拿、提、捏四种手法,作用于人体穴位及经络上,从而起到扶伤止痛、调和阴阳等疗效[8]。
3.2.4针灸治疗 经络作为人体全身运行气血、连接脏腑等形体脏器的重要通道,起到沟通上下内外通道的作用,采用针具于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采用提插或捻转的方式对人体特定的穴位及经络进行刺激,借助其有效的传导刺激,达到调节机体平衡,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从而防治亚健康状态[9]。
3.2.5食物疗法 中医认为借助食物扶助正气的临床效果较为突出,因此制定了五谷为养、五予为益的食补膳食搭配原则,同时还提出了在饮食上需注意酸、甜、苦、辣、咸的味道调和,禁忌过多食用其中一味,且不能偏食偏嗜,此种方法即为中医所主张的食疗。另外,中医还主张在饮食过程中需注意三餐按时吃,所吃的食物尽量清淡,不宜过硬,禁忌生冷等,从而由内而外的对机体脏腑及气血功能进行调和[10]。
3.2.6其他治疗方法 除上述几种较为常用的治疗方法外,对于亚健康的防治还可采用药浴、足疗、气功疗法等,其中药浴是指将药材煎蒸为药水,沐浴其中以促进患者健康、同时消除疲劳,而足疗是指通过对足部上的穴位及经络进行按摩,以达到促进血液循环,改善人体内分泌,调理脏腑功能的目的,气功疗法则是通过人体调理自己的意念,帮助做到自我调整以达到祛病强身、延年益寿的功效。
综上所述,中医药在治疗与预防亚健康状态方面具有突出的临床优势,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随着中医药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有专家学者认为中医药可作为调整人体亚健康状态的最有效手段。因此,对中医药治疗及防治手段进行深入研究,可有效提高对亚健康状态的防治能力,从根本上提升人群的正常生活质量。
[
参考文献]
[1] 岑瑞沈.浅谈中医应对亚健康状态之策略[J].国医论坛,2003,18(03):44-45.
[2] 魏红,郑洪新.论亚健康状态与中医药干预措施[J].辽宁中医杂志,2004,31(5):39-40.
[3] 蓝毓营,唐振宇.浅谈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药防治思路和方法[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6(4):81-82.
[4] 马云枝.亚健康状态与中医药防治[J].河南中医,2001,21(3):11-13.
[5] 龚海洋.王琦教授论治亚健康状态的经验[J].天津中医药,2004,21(2):102-104.
[6] 刘文兰.亚健康状态及慢性乙型肝炎肝肾阴虚证色诊客观化比较研究[J].陕西中医,2004,5(4):380-381.
[7] 鄢静.1060例身体状态处于不同阶段人群踝-臂血压比的相关性探讨[J].中华中西医杂志,2004,5(4):380-381.
[8] 李辉,张宏.针刺结合森田疗法调整人体压健康状况220例[J].中国针灸,2003,23(5):298-299.
[9] 王鹰雷.中医按摩治疗改善亚健康状态的研究[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3,17(5):313-314.
中医应对“亚健康”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因素会导致人体亚健康的出现,如心理,环境、社会生活等因素。因此想要拥有健康的身体,一定要综合考虑,内调外养、阴阳平衡。中医理论认为健康的身体应是平衡协调的有机体,《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这里的“平”与“秘”均指平衡,以阴阳为纲,指出平衡是“精神治”即身心健康的根本。
中华五千年的中医实践对亚健康的病因病机有明确认识,并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经验,创造了运动、气功等多种治疗方法,为亚健康的防治做出了巨大贡献,效果非常显著。而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中医养生“已在各个行业繁衍盛行,如推拿,刮痧,拔罐等自然调理经络的方法不断得到推广,内服使用中华药草防治疾病已日臻完善,中医养生美容成为全球热点。
中医养生,其实很简单
其实。中医养生一点都不复杂,像现在盛行的枸杞茶,红枣茶,广东人的煲汤,凉茶,都是习以为常的药膳养生方法。而目前盛行的古方本草油调理疗法,更为便捷,适用人群广泛,效果显著。
【关键词】 《内经》;治未病
《内经》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以“渴而穿井,斗而铸锥”强调防重于治的思想,诠释“治未病”的含义及其科学内涵。整理《内经》中有关“治未病”的理论,深入探讨“治未病”的应用前景,充分利用《内经》这一理论资源,对解决人类的健康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内经》“治未病”的内涵
认识“治未病”的内容,关键是对“治未病”含义的诠释。首先来解读“治”“未病”“治未病”的基本含义。
11治“治”的含义有二,一是指治病、医疗,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治者,治皮毛”。二是含有管理、整理、消灭、研究等内容,由此可引申为防止。如《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者,土也,治中央。”《素问·刺禁论》说:“肾治于里。”《内经》所述之“治”的对象,既指调治疾病的“先兆”“萌芽”“欲病”“微病”,也指防止已病脏腑向未病脏腑的传变。
111先兆中医疾病先兆征的理论对临床防治极其重要,所谓先兆征就是疾病即将发生的早期信号,是指疾病的最早征兆,包括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变化前的早期预兆。先兆征不但可以出现在疾病的萌芽阶段,而且在疾病的转化和危重阶段以及并发症的前期皆可显现。掌握先兆征的规律,有利于疾病的诊断和早期防治。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偏沮与偏枯有先后联系,半侧肢体出汗是中风的先兆,人体阳气(卫)虚而半身出汗,久则阳气大衰,发为半身不遂。“汗出偏沮”是有汗之侧失调,卫气失于固密所致。强调在疾病发作之先,把握时机,予以治疗,从而达到“治未病”之目的。
112萌芽《内经》指出“上工救其萌芽”。病之萌芽,即疾病的初始阶段。如《素问·刺热》说:“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而清代医家张志聪又指出:“故治未病者,见有亏,乃阳脱之渐,预培养其阴焉。”而此时通过中医的辨证调治,做到防微杜渐即“欲病救萌”之意。
113欲病欲病指疾病将要发生而尚未发生之前的状态,与现代所说的亚健康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正如唐·孙思邈在《千金要方》提及“凡人有不少苦似不如平常,即须早道,若隐忍不治,希望自差,须臾之间,以成痼疾。”身体有“苦似不如平常”,应及早了解养生的方法,尽快调理。如果勉强忍受不进行调理,就有可能发展为痼疾。欲病之病,在外可有不适的症状表现,如现代所说的亚健康,但未出现阳性体征与实验结果,临床上无疾病诊断依据。“欲病”实质是人体处于未病与已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孙思邈反复告诫人们要重视“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从记述的内容来看,字里行间蕴涵着对“无事之前”的养生防病及欲病早调的观点。
114微病《素问·调经论》说:“血气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 微风,指肌肉似有虫在蠕动的感觉,多因风邪伤胃,卫气不通,阳气内鼓所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见微得过,用之不殆”,所谓“见微”是诊知微弱变化,“得过”是了解、掌握疾病所在和发生,“用之不殆”是指治疗微病就不会发生疾病。诊视微病,便能了解疾病的所在和发生,治疗微病就可防止疾病的发生。治微病可预防已病,是《内经》治未病的又一个重要内容。
115未传之脏腑病治未病还可从疾病在五脏之间的传变来理解。《难经·七十七难》说:“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这是根据五行生克乘侮关系,肝木之病往往要传变到脾土的规律,在治肝病的同时要照顾尚未病的脾,以防止肝病进一步传脾。其他脏腑发病传变的规律及治未病的方法仿此。
12未病“未病”指的是健康状态,或有一定功能紊乱或失调,但尚未出现疾病的亚健康状态。“未病”的外延很广,它包括健康未病态、前病(欲病)未病态、潜病未病态和传变未病态四部分,后三者与亚健康的外延相吻合[1]。
121健康未病态《内经》指出:“平人者,不病也”,“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之间的平衡协调是人体健康的标志。所以圣人养生“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素问·生气通天论》)。健康人时刻处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威胁之下,若因保健知识缺乏可随时受疾病危险因子的侵袭与干扰。健康人群保健的重点是提高健康意识,远离致病因素,保持良好生活方式和习惯,坚持养生之道,不断提高自身健康素质和水平。
122前病未病态指存在于机体内的病理信息已有所表露,包括先兆、萌芽、微病等。扁鹊望齐桓侯之诊,就是诊一般医生未能望到的潜在症状。对处于前病未病态的人群,依据《内经》“治未病”的思想,其防治的思路是早诊早治,把“前病”消灭在萌芽状态。
123潜病未病态是中医未病态范畴中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指的是人体内已有潜在的病理信息,但尚未出现任何临界表现的状态,即病理信息尚在潜伏期 ,尚未达到显化。尽管无明显病状体现,但内在却并非无病。《灵枢·贼风》提出:“此亦故邪留而未发”,潜藏于体内的病邪当遇到适宜条件或诱因时就会发病。及时发现一些潜藏在体内伏而未发的病理因素并加以防治,可防患于未然,如《素问·刺疟》说:“凡刺疟,先发如食倾,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对处于潜病未病态人群,其防治的思路重点是除去潜在的病理改变,改善机体的功能状态,注重生活方式管理和改进,将各种致病危险因素降低到低危险度,促使身心负荷状态向健康状态转化。
124传变未病态指在疾病发作初期,病情有可能进一步发生传变或出现并发症的情况。如《素问·疟论》曰:“夫疟之未发也,阴未并阳,阳未并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金匮要略》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是先安未病之脏,有病早治的既病防变思想,充实和丰富了治未病思路的内涵和临床价值。对处于传变未病态人群,基于《内经》“治未病”的“已病防变”的思想,其防治的思路应做到已病(症)早治,防其发展(恶化),单病(症)防传(变),防其演变成其他疾病或出现其他合并症,以及病后调养,防其复发等。
13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根据《内经》有关论述,以及《中医大辞典》的解释,《内经》“治未病”的基本含义有三:(1) 预防疾病。 如《素问·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如该文记载用小金丹防瘟疫。其中的辰砂、雄黄,是辟瘟防疫的常用药物,可免受疫疠的传染。(2)早期治疗。《内经》指出“上工救其萌芽”(《素问·八正神明论》),如见头目眩晕,大拇指或次指麻木,或口眼和肌肉不自主地跳动,为中风预兆,必须先防治。(3)掌握疾病发展的趋向并尽早防治。五脏之病,可以互相传变,应顺势而为,先安未受邪之地,如《金匮要略》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
2“治未病”的内容和方法
《内经》“治未病”的内容包括:(1)未病养身,防病于先。(2)见微知著,治病萌芽。(3)已病早治,防其传变。(4)瘥后防复。《内经》“治未病”体现了中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思想。
21未病养身对于健康无病之人,重在养生调摄,预防疾病的发生。如《医学入门》认为:“与其病后善服药,莫若病前善自防”。养生保健,遵循《内经》的“圣人避风,如避矢石”(《灵枢·九宫八风》),“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素问·上古天真论》)。通过内养正气,外避邪气,从而达到保健防病之目的。
211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内经》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一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来调节人体阴阳,以及正确恰当运用各种方法来养生保健的基本法则。该法则把“天人合一”学说,作为效法自然、顺时养生的理论依据,要求养生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顺四时而适寒暑”(《灵枢·本神》)。该基本法则贵在顺应自然,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12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由于饥饱失常、劳逸失度,也是影响健康及引发疾病的重要因素,故《内经》强调饮食应遵循“食饮有节”“谨和五味”的法则。生活起居应养成良好的习惯,做到“起居有常”,宜小劳莫大疲。“谨道如法”,以达到“长有天命”之目的。
213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内经》指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素问·上古天真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灵枢·口问》),“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灵枢·百病始生》)。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做到外避邪气,内养正气,才能避免外界六邪气及疫疠之气的侵袭,达到防病之目的。
214恬惔虚无,真气从之《老子》提出“静神”“无为”的养生主张。《内经》强调“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素问·上古天真论》)。“恬惔虚无”即思想安闲清静,没有私心杂念。做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养生应“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独立守神”,“传精神”,通过静神修性影响生理,充实“真气”,保健防病,所谓“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
《内经》认为人与自然,以及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天人相应”,“形与神俱”,才能达到身心健康,指出 “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灵枢·本神》)。
22治病萌芽病之萌芽阶段,此时病邪较轻,邪类较单纯;正气尚足,修复能力较强;病位较轻,祛邪较易。此时是治疗的最好时机,应积极地采取各种措施,促使疾病早期治愈。《内经》提出早期诊治,防微杜渐,避免疾病由轻而重,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先兆征是疾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的关键,是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关键[2],杨力[3]认为可通过人体发出的种种信息来分析判断病理信息,从而阻断疾病发展,将疾病消灭在发生之前。这体现了见微知著,防微杜渐的“治未病”思想。如伤寒是以风寒之邪侵入为主的一类外感病,风寒之邪侵袭人体的部位初期为太阳。若太阳在表之邪不能及时祛除,则可由多种途径内传入里,故伤寒早治重太阳。温病是以温邪疫毒伤人为主,先伤卫表,故治疗应透邪外出和清热解毒。早期脏病,以功用失调为主,极少出现形质的损害,脏腑具备较强贮备功能及抗邪能力,多种因素如情志过激,寒热偏盛,过度疲劳等都可导致气机失调的病变,故治疗以调畅气机为主。
23已病防变既病之后,应及早治疗,以防止疾病的传变与加重。《内经》说:“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随着病情的恶化,病位由浅入深,或由一处向多处蔓延,称为传变。清代名医叶天士强调“先安未受邪之地”,以阻断病邪进一步传变。如疟疾的治疗,在“疟之未发”时调之,可以阻断病邪,防止发作。《伤寒论》说:“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已病防传、防变,及时诊治,是防止疾病传变和加重的重要举措,是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在疾病诊疗中的具体体现。
24瘥后防复瘥后防复是指疾病刚有好转或治愈,若调理不当,很容易复发或产生后遗症。因此,应注重保健预防,在疾病痊愈后防止复发。预防之法,可防食复、防病遗等。疾病的复发,会令病情日渐严重,故应控制病后复发。《内经》说:“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素问·热论》),从禁忌方面强调热病初愈应少食及清淡为宜,以防食复或病遗。
3《内经》“治未病”的应用
《内经》的“治未病”思想对不同人群的保健防病均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基于《内经》“治未病”思想,笔者认为养生重于治病,亚健康的防治重在“欲病重调”,而衰老及老年病的防治重在未老先养及既老防病。
31“治未病”在亚健康防治中的应用亚健康状态是由于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激烈以及环境恶化等,导致慢性疲劳、免疫功能降低,从而出现一系列偏离健康的症状。亚健康属于《内经》所讲的欲病、微病、先兆等范畴,即人体处于未病与已病之间的一种状态。由于亚健康的发生率很高,严重影响当今人类的健康,因此,必须及时有效调控使之向健康转化。在亚健康的研究中引入中医“治未病”思想,将进一步促进亚健康研究的深入,提高亚健康的防治效果[4]。基于《内经》“治未病”的思想,亚健康的防治可从以下方面着手:(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重睡眠、运动、营养及环境,可有效改善亚健康的症状,并使之向健康方向转化。崔丽娟等[5]认为中医可通过调节心理、改善生活方式,采用运动、气功、按摩及药物等来防治亚健康。(2)通过食疗药膳改善失眠。食养可调整脾胃功能,使气血生化有源。可见,食疗在治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可以根据亚健康的有关症状选择药膳,如对失眠、心慌者,可选食龙眼酸枣仁粥;头晕眼花、失眠多梦、神疲健忘者,可选天麻什锦饭,该药膳尤适用脑力劳动者食用;腰膝酸软、耳鸣耳聋、心悸、失眠、健忘及神经衰弱者,可选灵芝煲猪骨汤。(3) 保健按摩消除疲劳。疲劳是亚健康的主要症状,故亚健康又称为“慢性疲劳综合征”。保健按摩是一种物理疗法,通过不同的手法刺激身体的穴位或部位,达到松弛肌肉紧张,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尤其对疲劳症状,有极好的缓解作用。如浴面有提神醒脑作用,点按揉风池穴有消除大脑疲劳作用;按揉足三里穴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
32“治未病”在抗衰防病中的应用衰老是生命发展的必然规律。通过一定措施,衰老可得到延缓。基于《内经》“治未病”的“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的思想,笔者提出衰老和老年病的防治,应做到未老先养、欲老重调和既老防病,以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1)未老先养。衰老并非到了老年才开始,而是始于老年到来之前。因此,延缓衰老应做到未老先防,未老先养,才能真正达到抗衰防老之目的。(2)欲老重调。《内经》认为女子“五七”,男子“五八”是人体由盛转衰的时期。《内经》指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年时期正处于元气渐衰,逐步进入老年阶段,但此时元气尚未大虚,如果及时谨慎调养,使不早亏,就可以延缓衰老保其天年。在衰老早期,将衰而未衰之时,就开始加以干预调养,可以延缓衰老的进程。(3)既老防病。 随着年龄的增加,体质逐渐虚弱,就容易发生各种老年病、慢性病。衰老导致疾病,多病又加速衰老。所以衰老期,最重要的是预防和治疗各种老年病、慢性病,做到“既老防病”。
综上所述,《内经》“治未病”体现了中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思想。这种未雨绸缪,防重于治的思想,不仅仅体现在人体未病之前就应采取各种措施,积极预防,还体现在一旦患病之后应运用各种方法防止疾病发展、传变和复发。我国提出的“治未病工程”,是从“治疗疾病”向“预防疾病”重点转变的“前移战略”,体现了人们的健康理念逐渐向中医“治未病”诊疗思想的转变[6]。
参考文献
[1]龚捷宁,宋为民.新编未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8.
[2]杨继军,董进洲,佘延芬.亚健康状态中医治疗之我见[J].福建中医药,2003,34 (2):43.
[3]杨力.中医疾病预测学[M].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1999:1-5.
[4]张丽珍,李秀萍,刘述霞.“治未病”与亚健康的辨证关系[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9):114.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体除了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之外,还存在着一种非健康又非疾病的中间状态,称为亚健康(Sub-health)状态[1,2]。又称第三状态,也称灰色状态、病前状态、亚临床期、临床前期、潜病期等,包括无临床疾病或症状感觉轻微,但已有潜在的病理信息。亚健康状态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既可向健康状态转化,也可以向疾病方面发展。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一项全球性调查研究表明,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3]。已引起各级卫生部门的高度重视。如何进一步引导广大职工做好亚健康的防治,提高健康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是当今中国社会战略性的重要任务。
二、亚健康状态
1、躯体的亚健康
亚健康有代表性的特征是持续的或难以恢复的疲劳[1],常常感到体力不支,懒于运动,容易困倦疲乏;睡眠障碍是亚健康状态的另一常见症状,可表现为各种形式的失眠,如入睡难、多梦、易惊醒;疲劳已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它虽然不像癌症、心脏病那样直接而迅速地造成死亡,但它作为一种危害现代人的隐形杀手,需要引起高度重视。近些年来,中年知识分子体质普遍下降,慢性病多发,主要原因是长期工作,劳累过度、不能及时缓解疲劳,致使积劳成疾或导致死亡[2]。除了疲劳以外,还有各种慢性疼痛;免疫力下降;易反复感染;我们曾对疲劳综合征患者进行了评价机体免疫功能的T-淋巴细胞转录活性淋巴细胞凋亡的的研究,结果疲劳综合征患者T-淋巴细胞的转录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3],且淋巴细胞凋亡率上调,造成免疫水平降低,是亚健康人群多发感染的主要原因。
2、心理的亚健康
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各种矛盾和冲突,承受极大的心理压力。最为常见的表现是心理焦虑;这是一种缺乏具体指向的心理紧张和不愉快的情绪,表现为烦躁、不安、易怒、恐慌,常伴有失眠、多梦、血压增高、心率增快、肌肉紧张、手抖、多汗等植物神经症状。焦虑症者常常觉得生活中危机四伏,且认为自己没有能力解诀这些难题,陷于焦虑沉思时,便会出现心悸、不安、胃绞痛、慌乱,进而手足无措,无所适从,有甚者会产生自杀念头。这些可怕的结果长期停留,必然会导致病理性改变,如常见的高血压、冠心病、胃和十二指肠溃疡以及癌症等。
3、社会适应的亚健康
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竞争的激烈,在人际交往上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主要表现在个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变大,交往频率下降,人与人之间交往不稳定。由于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增强,信息接受来源的广泛、及时和量的充足,个性发展的多样化,这些都会导致人际关系的淡化。孤独、冷漠、自卑、猜疑、自闭,更是在人与人之间树起了一道道屏障,在这种情况下,有很多人患上了情感饥饿症和社会不适应症。由于上述症状的持续出现,往往造成反复性疲劳或者极易疲劳,而且以往可以耐受的体力或脑力劳动,经睡眠、休息后疲劳仍不能缓解或恢复,最后形成恶性循环。
三、亚健康的实验检则与评估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对亚健康状态进行分析、研究,结合患者既往史和健康体格检查的结果,总结出一套符合中国人特点亚健康状态的检测、分析和调控、康复的方法,最后从宏观层面上提出系统的干预措施。我们根据这个原则和程序,自行设计了一套亚健康状态的自测与结合体检分析的方法对3571例人群进行了亚健康状态的评估,结果:亚健康平均发生率为60%[6],并对不同职业的人群进行发生率调查,结果不同职业的亚健康发生率为45%~78%,呈现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别而获得成功[6]。目前国际上还没有对亚健康的概念、内涵、外延进行严格的界定,实验室检测作为对亚健康状态的诊断指标还有待探索。但是随着研究和认识的不断深入,各种科学仪器和诊断技术的引进与应用,已经形成了一些技术和方法。虽然得到的结果,只能对亚健康评估提供参考,但将对亚健康医学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亚健康的调控与康复
亚健康的产生,有着生物学的、社会心理学的和环境学的多因素原因,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是防治亚健康状态的关键所在。所以亚健康不仅仅是一个医学问题,它还涉及了心理学、社会学、哲学、人文科学等多领域,从而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开展全民健康教育活动,更新健康理念[1],挑战不良生活行为,是突破亚健康,实现真健康的重要举措。亚健康状态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既可以向健康也可以向疾病转化。究竟向哪个方向转化,取决于自我保健措施和自身的免疫水平。向疾病转化是亚健康状态的自发过程,而向健康转化则需要采取自觉防范措施[2]。目前大力倡导“健康四大基石”的概念,是现代预防医学的最新成果,也是亚健康状态防治的要点。
1、合理膳食:即平衡膳食,食物的品种要多样化。人是杂食动物,没有任何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素,应当采取我国传统的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的膳食模式;采用主食副食搭配、粗粮细粮搭配、荤菜素菜搭配、酸性食物碱性食物搭配以及各种营养素搭配等科学的配餐方式,使膳食中各种营养素的品种齐全、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比例适当、营养全面,给人体提供充足的营养素和适量的热量,以保持人体的酸碱平衡,正常的新陈代谢和免疫功能。
2、适量运动:有氧运动可以保持脑力和体力的协调,提高心肺功能,改善脂肪和糖的代谢,减轻肥胖,防止骨质疏松,提高免疫力。还可使情绪乐观、精力充沛、改善心理素质。人类是以肌肉运动为中心的机体,肌肉是体内糖和脂肪代谢的最大转换者。也是免疫和调节神经物质的主要来源。经常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胃肠的蠕动、改善消化功能、消耗热量和脂肪、减轻体重、提高代谢率、提高免疫力、增强抗疲劳和抗病能力、减少自由基的产生、延缓血管老化。所以,适当运动是纠正亚健康的重要环节。
3、戒烟限酒:吸烟不仅可以引起肺癌,而且也是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至此,吸烟危害健康、缩短寿命的科学结论已不容质疑,必须斩钉截铁的制止吸烟。吸烟能提前多少的死亡时间呢?与烟量有关。美国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做过研究[7],结论如下:对25岁的男性来说,每日吸1~9支,减寿4.6年;10~19支,减寿5.5年;20~30支减寿6.3年;40支以上,减寿8.6年。北京市心肺血管医疗研究中心在检测中发现:北京市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因中有43.3%可归于吸烟。吸烟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作用与吸烟量的平方成正比,即吸烟量大1倍者,其危害为4倍。吸烟的危害可见一斑!
4、心理平衡:引起心理亚健康的因素不同,表现形式也不一样,心理干预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人总是生活在现实生活中,苦恼、挫折、逆境在所难免,要学会安慰自己,运用理解、宽恕、宣泄等方法摆脱不良刺激、稳定情绪。激烈的情绪波动危害极大,“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遇事要学会冷处理,不要感情用事,在生气、愤怒时一定要驾驭自己的情绪,把握分寸、不失理智。为了避免挫折和心理失衡,不要有过高的奢望,要把要求和目标定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人贵有自知之明,要看到自己的短处和不足;对别人希望值不要过高,应当随和、谅解和宽容。始终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看世界、看社会、看他人、看自己。这样就会心态平衡。心理平衡是自我保健最主要的措施之一,有了心理平衡,就拥有了抵御心理亚健康、防治疾病、迈向健康大道的有力武器。
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中间阶段的一种状态,它既可以因为处理得当而恢复到健康状态,也可因处置不当而发展成为各种疾病。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压力的增大,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数日益增多。
《素问?调经论》云:“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就亚健康的病因病机和临床症状来看,应以“生于阴者”为主,表现出以人体气血不足、脏腑功能低下为主的一系列症候群,与中医学“郁证”与“虚劳”的范畴基本上相一致[1]。因此,改善机体低下的功能状态可以有效地防治亚健康。
1 振奋阳气能有效地防治亚健康
1.1 阳气是推动和调控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明确指出阳气对于人体生命的重要作用。阳气具有兴奋、升发、温煦、防御的作用,阳气受阻或阳气虚弱就会出现一系列以脏腑生理活动减弱、失调为主的症候群,如精神困倦、体力不支、肌肉酸痛、头昏、头胀、失眠、思想难集中、健忘、食欲不振、性功能减退等,这也是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常常表现出的临床症状。因此,振奋阳气是针对亚健康状态病因病机的治疗方法。
1.2 振奋阳气能提高机体免疫力
阳气是身体的第一道防线,阳气的盛衰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人体的阳气旺盛,五脏和顺,就能有效地抵抗外邪,这是“阳因而上,卫外者也”(《素问?生气通天论》)的缘故。若阳气固护功能减退,机体的正气不足,邪气即可乘虚而入,这也是产生亚健康状态的内在原因之一。因此,振奋阳气是“上工治未病”思想的具体体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通过振奋阳气来巩固机体的正气,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就能防微杜渐,预防亚健康的产生和促使亚健康状态向健康的转化。
1.3 振奋阳气能有效地改善亚健康患者的抑郁状态
亚健康状态和抑郁症在很多方面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曾有学者对1980-2001年4月发表在MEDLINE中的相关文章作Meta分析后表明,抑郁在亚健康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2]。振奋阳气可以有效地改善亚健康患者的抑郁状态,“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素问?生气通天论》)。王冰也提出:“阳气者,内化精微,养于神气。”故阳气充足,则精神慧爽。因此,通过振奋阳气可有效地改善亚健康患者的精神状态,促使亚健康的良性转归。
2 临床应用
针对亚健康状态功能低下的病机,针灸可以充分发挥其振奋阳气的作用,达到“阴平阳秘”的效果。穴位选取以头、背部和肝、脾经的腧穴为主。头为诸阳之会,头部穴有很强的补益阳气的作用;背部的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也有很好的振奋阳气的作用。如百会善升提阳气,承光、通天能通阳;大椎、至阳、腰阳关、命门等穴具有宣达阳气、助阳祛寒之功效;大多数背俞穴也具有很好的强壮阳气、增强机体免疫力和保健强身作用。
从五脏功能来分析,亚健康与肝、脾功能的关系较大。肝气主升,肝气不调达时多抑郁不欢;肝藏血,为罢极之本,故肝受损时常易出现疲乏、精神萎靡的证候。脾为后天之本,有司中气的作用,脾性升,主四肢,当脾的功能出现异常时,可出现诸如倦怠无力、懒言、眩晕、四肢困乏无力、食欲不振等证候。故临床上常通过振奋肝和脾的功能来改善亚健康状态,如取太冲、行间、肝俞、脾俞、足三里等。
操作上应重视灸法。灸法有温中散寒、行气活血的作用,具有很好的振奋阳气、强身保健的功能,能有效地预防疾病。著名医家窦材十分推崇灸法的应用,认为“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主张“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王执中《针灸资生经?虚损》篇也提到“气海者,元气之海也……宜频灸此穴,以壮元阳。”可见,艾灸对振奋阳气、提高机体免疫力有很好的作用。现代实验研究也表明,艾灸可提高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促进机体的防御抗病能力[3]。因此,用灸法来振奋机体的阳气不失为改善亚健康状态的有效方法之一。
3 结语
亚健康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用中医手段干预亚健康状态,有助于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还可以有效地降低医疗费用。当然,在亚健康的调控过程中,干预措施的应用是一方面,合理的养生保健方法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合理的生活方式、恬淡的精神状态、平衡的膳食结构和适度的体育锻炼等,都是中医调控亚健康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孔晓明.略述中医调控亚健康方法[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
11(6):462-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12-2591-02
中医治疗八法中之“和法”,源于《内经》,发展于《伤寒杂病论》,至清・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明确将中医的治法归纳为“八法”,和法即是其一。在临床实践中,和法应用非常广泛,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环境与疾病谱的改变,和法在亚健康中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1.亚健康概述
随着时代的发展,竞争日益激烈,失业、工作不顺利、家庭不和,以及自身先天不足、不良的生活习惯、性格偏激、环境污染等许多因素与现代文明相关状况,使得身心疾病日益增多,亚健康即是其例。亚健康状态的主要症状有:其一,躯体症状:头昏不爽、两目干涩、胸闷气短、心慌阵作、身倦乏力、少气懒言、腹部痞闷、胁肋胀满、食欲减退等。其二,心理症状:精神不振、情绪低落、抑郁寡欢或急躁易怒、心中懊恼、焦虑紧张、睡眠不佳、记忆力减退、兴趣及精力下降等。其三,社会表现:不能积极地承担相应的角色,工作、学习困难,人际关系紧张,家庭关系不和谐,难以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目前有60%的人处于不同程度的亚健康状态中,有着亚健康的体验。据统计,我国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健康定义的人群只占总人口的15%,15%人处于疾病状态中,70%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我国在上海、无锡、深圳等地针对中年人的一项调查表明,大约66%的人有失眠、多梦、不易入睡的现象,57%的人感到记忆力明显减退,情绪不稳定的占48%,可见亚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祖国医学认为人与环境、人体自身内部以及人的饮食起居情绪等活动都应是处于一种和谐协调的状态,健康是人类、自然及社会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状态,即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对少阳病、百合病、脏躁、虚劳等病的论述中,有关病因、病机乃至证候的述都有类似于亚健康,其主要病机特点是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所致。其病位大多在心、脾、肝、肺、肾五脏有关。症状表现五脏各有侧重,治疗时脏腑定位显得尤为重要。肝气失疏以情志症状为主,选用柴胡汤类方;心虚神怯而出现精神涣散,心神不宁,以睡眠障碍为主,选用养心安神的百合地黄汤、甘麦大枣汤;脾虚湿胜以身体倦怠、四肢困重、大便溏薄为主选用理中扬;极度虚弱者,面色苍白、腰膝酸软则选用金匮肾气丸。
2.《金匮要略》中和法对亚健康的防治
“和”的观念首先在中医理论奠基之作《内经》中体现出来。《内经》认为人与环境、人自身系统以及人的饮食起居情绪等活动都应是和谐的,治疗疾病也应达到这种和谐的状态。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又说:“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明确提出了调和阴阳五行的治疗法则。张仲景汲取了《内经》中“和”的精神用于临床,并有发展、创新。仲景对桂枝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及小柴胡汤等均言“和”,对于“和”法,即所谓“和解”,领会仲景原意,当为调和正气,解除病邪。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疾病谱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医学模式也已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转变,在临床实践中,致病因素也日趋复杂,机体抵抗能力有强有弱,疾病的发展变化更是复杂多样,单靠一种方法是难以应付的,所以和法的临床治疗范围也有了极大的拓展。应用和法防治亚健康成为目前的一大亮点。
2.1.《金匮要略》对亚健康的预防 未病先防,防患未然。中医认为健康的生活、工作、行为方式是提高生命预防亚健康的根本方法。其主张饮食、起居正常、情志调畅、劳逸适度等既是对防治本病的高度概括。要消除亚健康状态,必须防患于未然。《黄帝内经》就阐述过这样的思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恢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且特别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其“未病”的概念即包含着亚健康状态,并形成了“治未病”的理论。张仲景在《内经》预防思想的影响下,发展了《内经》的“治未病”预防医学的思想,体现在“治未病”、早治疗、防传变、防治结合等方面。如《金匮要略》“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日:“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为害”、“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勿令竭之,服食节其冷热、酸苦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如此则”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等思想。
“治未病”对预防亚健康状态的指导:亚健康状态对人类的威胁越来越大,如不采取切实有效的预防措施,必将导致人们从健康一亚健康一疾病的最终转化。因此,必须从预防人手,从导致亚健康的病因入手,从生活、工作、精神、心理、饮食、体育运动等方面,注意调节自身的精神状态,使情志调和,就会大大减少亚健康状态,“治未病”思想,就是强调调养精神,内保真气,也即是社会心理干预,调整心态,适应社会,使人体内阴阳、气血、脏腑的偏盛偏衰状态达到一个动态平衡,即以人的健康为调和的目的,达到“以平为期”。
2.2《金匮要略》对亚健康的治疗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出现“亚健康证”的根本原因是气血不足及脏腑功能低下。亚健康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取决于正气的强弱,故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说法,正胜则病退,正虚则病进。所以在治疗时尤其强调顾护正气,即使祛邪也要注意避免损伤正气,这一精神始终贯穿《伤寒论》及《金匮要略》的全书。
身倦乏力、少气懒言等症状是亚健康的重要临床表现,其归属于中医的虚劳病范畴,劳伤既久,必然损及五脏,《金匮要略》中虚劳病诸方,恰恰对此作了很好的示范。损其心者调其营卫一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炙甘草汤。损其肝者缓其中一酸枣仁汤,泛而言之,凡治疗虚劳肝病,能促使疏泄条达者,都符合“损其肝者缓其中”的原则。一般来说,失眠而见郁郁微烦,或焦躁不安,或常恶梦惊醒,都是火郁于中,属于虚烦一类,并不一定有明显内热,只要脉弦,使用酸枣仁汤都有效。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一小建中汤,小建中汤温中补虚,和里缓急,治疗虚劳里急证,及由
阴阳不和所致“心中悸而烦”、“腹中急痛”,这是燮理阴阳。
《金匮要略》:“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为治疗本病提出了论证。甘麦大枣汤具有养心安神、健脾和中之效,从养心安神、健脾和中。调整阴阳出发,达到治疗该病目的。刘承梅应用甘麦大枣汤加减治疗亚健康60例并同时设立西药(谷维素、安定)对照组30例,结果治疗组治愈27例,显效3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3%。对照组治愈6例,显效9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51.2%。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
《金匮要略》中百合病的临床表现以饮食、神志、感觉、行为等方面失常,并见阴虚内热;脏躁以悲伤欲哭、精神失常、周身疲惫症状为主,常伴有心烦失眠、坐卧不安等。百合病极为符合亚健康的临床表现,目前国内有人用百合地黄汤治疗不寐、抑郁症、脏燥等,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若见少阳不利,胆胃失和者,要和解少阳,用小柴胡汤加减。韦立莲运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2例,效果较好。杨思华等应用补中益气汤合小柴胡汤加治疗,同时设立对照组给予三磷酸腺苷治疗。结果:治疗组38例中,总有效率为89.5%;对照组34例中总有效率26.5%,两组之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在病理状态下,病之轻者,可调动人体自和本能使阴阳自和;病之重者,不得自和则予以治疗使和。即以人的健康为调和的目的,达到“以平为期”。中医所提倡的扶正祛邪,调节阴阳,疏理气机,正是对付“亚健康”的有效方法。正如清代孟河医家费伯雄在《医醇脂义》中所云:“疾病虽多不越内伤外感,不足者补之,以复其正;有余者祛之,以归于平,是即和法也”。
【关键词】亚健康;未病学;养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观的变化,医疗模式由单纯的疾病治疗转变为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相结合的模式。20世纪末,全球医学界大讨论的最终结论是:最好的医学不是治好病的医学,而是使人不生病的医学。人类的健康理念发生了转变,健康被赋予新的内涵。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有关健康的概念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上三方面的完美状态。
1亚健康的基本概念
临床上存在有一组以疲乏无力、精力不够、肌肉关节痠痛、心悸胸闷、头晕头痛、记忆力下降、学习困难、睡眠异常、情绪低落、烦躁不安、人际关系紧张、社会交往困难等种种躯体或心理不适为主诉来就诊的人群,通过运用现代的仪器或方法检测却未发现阳性指标,或者虽有部分指标的改变,但尚未达到西医学疾病的诊断标准。这种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状态,自80年代被前苏联学者称为“第三状态”这个新概念以来,得到国内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同与重视,并将其称之为“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出现各种不健康的问题,有可能向疾病发展的一种过渡状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身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亚健康。亚健康状态是一种人体生命活力和功能的低下状态,不仅表现在生理功能或代谢功能的低下,也包含了心理状态的不适应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低下,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尚无确切的病变的客观指征,但却有明显的临床症状。
亚健康在人群中有很高的发生率和多方面不良影响,给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工作效率明显降低。亚健康状态已成为困扰人们健康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中医药历来重视治未病,对亚健康积累了丰富的理论认识和实践经验,医疗过程中显示了肯定的疗效优势。
2中医学的“未病”学说
中医学的健康观念是“天人相应”和“阴平阳秘,精神乃至”,就是注重人与自然环境及外界社会之间及其体内阴阳和谐的动态平衡。受时代所限中医学的术语中虽无亚健康一词,但早在2000多年前成书的中医学经典《内经》中就已经明确地提出了“未病”的概念和“治未病”的观念,如《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了“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所谓“未病”、“未乱”就是产生疾病前之状态或征兆,是质变成为疾病的量变过程,也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亚健康状态。唐代大医家孙思邈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认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亚健康则应属“未病”、“欲病”层次。中医“未病学”的医学思想,其主要体现于治病之未成、治其未传、瘥后防复三个方面。可见中医学是极其重视养生的。
3亚健康状态与中医未病观的异同
“未病”的概念是与“已病”的概念相对而言,即非已具有明显体征的疾病,亦非无病,而是指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功能失调所导致的疾病前态或征兆。因此未病学主要讨论的是疾病的潜伏期、前驱期及疾病的转变或转归期等的机体变化。其宗旨可概括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从这一点上看可以说中医“未病”的内涵应当是包括了亚健康状态在内的所有机体阴阳失调但尚未至病的状态。
中医学认为,亚健康形成的主要机理与中医“三因”学说密切相关,其成因是饮食不节、起居无常、情志不遂、劳逸无度、年老体衰等原因导致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或正气耗伤。而现代医学则认为导致亚健康的主要原因是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心理和社会压力加重、饮食不规律、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睡眠不足和自然衰老等,并指出人类疾病的50%是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由此可见中医学与现代医学对亚健康产生的认识是相近的。
【关键词】:亚健康;体育教育;体育运动;健康素质
一、大学生亚健康的表现状况
“亚健康”是指人体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亚健康不是疾病,但却是现代人身心不健康的一种表现,走出亚健康已成为21世纪健康新任务。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心理活动复杂多变,心理矛盾和冲突强烈,能否处理好各种矛盾,调节好自己的心理及社会适应状态,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
大学生“亚健康”主要表现为长期持续的疲劳、失眠、多梦、四肢无力、经常性感冒、精神难以集中、感觉迟钝、记忆力减退、烦躁不安、情绪低落等。随着社会竞争更加剧烈,对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出现心理障碍人数的比例也愈来愈多,大学生在意识、智力、情感、意志、人格等方面的心理障碍表现比较突出。大学生作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其成长的好坏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如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使命。分析大学生亚健康的成因,从体育教育的角度阐明了体育教育在大学生亚健康防治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二、大学生亚健康的成因分析
1.心理失衡、失调。导致大学生亚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和复杂的,既有社会、家
庭、学校方面的环境因素,也有个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社会竞争力的加强、学习和就业压力的加剧,睡眠不足以及家庭的溺爱等致使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降低,极为容易陷入心理失衡和失调的状态。
2.不良的习惯及嗜好。一些大学生不习惯吃早餐,或有些学生利用课间随便吃一点早餐,造成营养摄取不足。尤其是一些女生,为了瘦身苗条甚至整天不吃饭,只是简单地吃一点零食,久而久之形成饮食无规律对身体造成的危害较大。还有学生喜欢抽烟、喝酒及上网聊天、打游戏等这些不加节制的活动,造成睡眠严重不足,直接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同时也给身体带来了危害。
3.体能训练不足。大部分大学生体育锻炼活动时间很少,从平均每天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看,在15分钟以下女生占53.1%的人,男生参与锻炼在3O分钟以下有61.9%的人,男生达到1小时(或以上)的人数极少。一方面由于目前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不够,加上怕累的思想严重,自觉锻炼的意识不强;另一方面目前许多高校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盲目扩大招生规模,致使锻炼场所严重不足,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同学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三、体育运动与大学生亚健康
1.体育运动在防治亚健康过程中的作用。经常性的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有效的手段。经常进行体育运动,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增强自信心和意志力,并减轻应激反应和缓解紧张情绪。而群体的体育活动,则是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使社会交往增加,身心愉快,是从中获得社会需要满足感的重要途径。 转贴于 总之,通过体育运动可以愉悦身心、调节情绪、减轻心理压力、防止心理和情绪障碍,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是抵御亚健康侵袭的有效手段。
2.体育运动对大学生亚健康产生的积极影响与效应
(1)能缓解精神压力,消除大学生的心理紧张感。大学生学业任务重、压力大,使心理紧张度增加,通过体育锻炼有助于缓解肌肉紧张和情绪紧张。
(2)能促进大学生智力与协调能力的发展。体育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练习者必须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有目的地感知、观察、记忆和思维。在运动环境中,体育活动有助于大学生对事物做出迅速正确的判断,提高认知能力、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并使思维的灵活性、协调性和反应速度等得到改善与提高。
(3)能提高大学生德性修养,培养良好的品德。体育活动能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集体主义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并能有效地培养自信、自立、自强和拼搏进取等优良个性心理品质。
(4)能培养进取精神,提高大学生的意志力。体育比赛常常意味着竞争,意味着达到某一级运动水平或锻炼标准,而这一过程则要求学生付出汗水与努力。
3.体育运动促进大学生亚健康状况的方法与手段。
适当的体育运动、均衡的营养搭配和良好的社会关系,是抵抗生理和心理疾病的最佳办法,也是防范和矫治亚健康的有效手段。体育锻炼会使大脑和身体发生一些变化,使大脑和精神得到休息。体内激素分泌平衡、舒畅,并能促进与大脑有关的化学物质的分泌。对在校大学生来说,一方面通过学校体育锻炼身体,在体育锻炼中实施发展性对策,面对全体学生,积极发挥体育教学的独特作用;另一方面是实施个体的针对性对策,针对不同学生个体的亚健康状况实施
【关键词】推拿 能量平衡健脊术 躯体疼痛性亚健康 长海痛尺
中图分类号:R2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2-109-02
所谓亚健康状态[1],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健康低质状态(也有人称之为“第三状态”、“中间状态”),是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但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活力和对外界适应力降低的一种生理状态。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世界人口的75%处于亚健康状态[2]。美国已将亚健康和艾滋病列为2l世纪人类健康的最大敌人。本研究从疼痛方面着手,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观察推拿手法治疗躯体疼痛性亚健康的临床疗效。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1.1.1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于2006年颁布的《亚健康中因临床指南》[3]由刘保延[4] “亚健康人群中医基本征候流行病学调查”课题核心工作组和议题小组研讨形成的亚健康状态判断标准及躯体疼痛性亚健康的诊断标准。且其疼痛以颈肩部酸痛为主(可伴有头痛)。②无器质性病变或虽然有器质性病变但与目前身体酸痛不适症状无直接因果联系者。③年龄30~55岁。④文化程度在初中或初中以上,可用言辞表达,有阅读能力,与调查人员沟通无障碍。⑤无推拿禁忌者。⑥愿意参与受试者并愿意合作者。
1.1.2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纳入标准者。②患有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等重大疾病。③患非重大疾病但需用药维持者。④符合国际疼痛研究学会关于慢性疼痛综合征的分类或虽不能完全确诊为慢性疼痛综合征但高度怀疑的疑似病例(或受试者)。⑤有明确怀疑有关者。⑥可能为药物或其它原因引起的继发性疼痛但尚缺乏临床证据的疑似病例(或受试者)。1.1.3 剔除标准 ①受试依从性差者。②发生严重不良事件者。③发生并发症或特殊生理变化不宜继续接受试验者。④自行退出者。
1.2 一般资料 本项研究对象均来源于2009年2月~2009年l2月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推拿门诊和长沙市骨伤按摩医院推拿门诊,按课题设计纳入90例患者(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家医院各45例。试验采用随机、对照设计,按1:1:1随机分为健脊术加健脊油组30例、健脊术加凡士林膏组30例和中频治疗组30例。其中健脊术加健脊油组男性8例,女性22例;年龄31岁~54岁,平均(39.23±3.21)岁;病程9周~5年,平均(1.32±2.16)年。健脊术加凡士林膏组男性9例,女性21例;年龄30岁~53岁,平均(38.46±3.55)岁;病程10周~6年,平均(1.47±2.01)年。中频治疗组男性8例,女性22例;年龄32岁~52岁,平均(37.56±4.13)岁;病程11周~4年,平均(1.28±2.21)年。三组基线数据(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2.1.1 健脊术加健脊油组 采用能量平衡健脊术配合使用健脊油治疗。每次操作时间为35分钟,每3天调治1次,一共5次,疗程为2周。
2.1.2 健脊术加凡士林膏组 采用能量平衡健脊术配合使用凡士林膏治疗。每次操作时间为35分钟,每3天调治1次,一共5次,疗程为2周。
2.1.3 中频治疗组 采用北京金豪商贸有限公司生产的全日康牌(型号BA2008―1)中频治疗仪治疗,每次操作时间为35分钟,每3天调治1次,一共5次,疗程为2周。
2.2 观察方法治疗前后让患者自己对其疼痛量尺评分。治疗者对患者评估情况不知情,患者评估由在读研究生专人负责。
2.2.1 疼痛评分[5] 疼痛评分采用长海痛尺评分,以无痛的0依次增强到最剧烈疼痛10的11个点来描述疼痛程度,分值越高疼痛程度越重。患者根据自己的疼痛程度在相应的分值处划“/”。
2.3 疗效标准[6]治愈 症状积分减少91%以上,关节功能正常,追访3个月无异常;显效:症状和体征大部分消失,症状积分减少70%~90%;好转:症状和体征部分消失,症状积分减少31%~69%;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症状积分减少31%以下。
2.4 统计学方法 试验结果应用SPSS13.0forWindows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
表1 三组病人治疗前后疼痛评估值比较
注:与中频治疗组和健脊术加凡士林膏组比较:** P
表2 三组调治躯体疼痛性亚健康的疗效比较(例。%)
3 结果
3.1 三组的疗效三组疗效见表1和表2。健脊术加健脊油组分别与健脊术加凡士林膏组、中频治疗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
3.2 不良反应观察试验中未发现推拿手法和中频治疗对患者正常生理状态指标(如意识、感觉、运动、呼吸、脉搏、心率等)产生不良影响,三组未出现其他不良反应。
4 讨论
推拿疗法以中医基础理论和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揉、捻、捏、推、点等手法起到舒经活络、消除疲劳的作用。中医[7]推拿通过扶正祛邪、平调阴阳、调和脏腑气血来达到调治亚健康的目的;西医[8]推拿可以调整和提高机体免疫力,可以纠正脊柱生理解剖位置的失常,因在防治亚健康方面有着较明显优势。“能量平衡健脊术”注重人体整体和局部的共同节。经络气血、肌肉筋骨并重,标本兼顾的治疗原和相应的手法技巧特点,充分显示了中医推拿手“简便安全有效、无药剂之苦、无针石之痛、易为人接受”的优越性。亚健康人群在推拿过程中心情舒畅和肢体轻松的感觉,更有益于亚健康状态的康复,大大降低了疾病的发生率。亚健康状态已成为国际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用中医推拿疗法来防治亚健康状态,对于提高生质量、保障人类的健康,不失为一种新的途径和有的手段,具有深远的健康影响和积极的保健意义。“能量平衡健脊术”其配合使用健脊油的疗效更佳,得在临床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龚海洋,王琦.亚健康状态及其中医学研究进展述评[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5):1-2.
[2]闫伯华亚健康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现代预防医学,2005;32(5):465~466.
[3]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0.
[4]谢雁鸣,刘保延,朴海垠等.亚健康人群亚型症状特征初探[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9(5)355~357.
[5]王宁华.疼痛定量评定的进展.中国临床康复[J],2002;6(18):2738~2739.
[6]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3辑) [S].1997.114,116,134.
【关键词】中医;推拿;亚健康;进展
亚健康状态主要是指患者处于健康与疾病间的一种状态,患者的机体无明显的不适,但是生理和心理上都出现了多种不适感,主要表现在活力降低,对外界的适应力降低等。主要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及烦躁焦虑、急躁易怒或抑郁寡欢、头痛、头昏、失眠多梦、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易感冒、困倦、乏力疲劳等[1-2]。亚健康状态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在临床检查中没有明显的阳性指标,因而既可以经过自身调节后痊愈,也可以继续发展为其他疾病。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目前全球有超过半数的人生活在亚健康状态中,而亚健康状态对我们的威胁也在日益加大,因而在21世纪引起了整个医学界的关注[3-5]。针对亚健康的状态,医学界对其的治疗要秉承安全、有效、自然、无副作用的原则,在这个大原则下,运用中医推拿手法调理,使机体恢复健康状态,疗效较好[6]。
1亚健康的病因机制
在祖国医学中无亚健康这一称谓,但是可以从内伤杂病范畴对其证候的表现进行分析。证候表现主要在:郁病、心悸、眩晕、不寐等方面。临床上一般认为,其病因多是由于患者年老体衰、劳逸无度、起居无常、饮食不节、七情内伤等,导致了患者脏腑形神失养,精血亏虚,气血阴阳失调,进而引起了患者出现亚健康状态。国内许多著名学者认为,不良的情绪也会导致其在惊恐、悲伤、忧思、恼怒、压力、紧张等长期刺激下出现亚健康。这些因素会导致患者出现脏腑功能失调,进而出现心、肝、脾的损伤。还有部分学者认为,亚健康状态会导致患者的肝失疏泄,而肝失疏泄会进一步的引起患者的脏腑、情志、气机等功能出现改变[7-8]。气虚肝郁、心神失养也是导致亚健康的病因,它主要反映出患者病理的变化过程,例如:低潮时期、身心疾病、自然衰老、过度疲劳等都会造成患者出现形伤和神伤。阴阳失和也会导致患者出现亚健康状态。亚健康与患者的体质也有密切的关系,通常由于患者的体质不同,会有轻重之别[9-11]。
2亚健康的分型
国内外目前对于亚健康的分型有很多种类。我国著名学者何以蓓就将亚健康的状态主要分为肝肾两虚、脾虚湿盛、瘀血内阻、气血亏虚、肝郁气滞5个类型[12]。也有学者将亚健康分为肝肾阴虚、心脾两虚、肝郁脾虚、脾虚湿困4个类型。著名中医学者余静将亚健康从中医角度分为了秋燥犯肺、肝肾两虚、脾虚湿困、肝气郁滞、心脾两虚5型。其他的分类还有:肝肾阴虚型、心脾两虚型、肝郁脾虚型、脾虚湿困型4型[13-15]。分类较多的有:肝胃不和型、心火旺盛型、心肾不交型、脾肾阳虚型、气血亏虚型、痰湿内生型、阴虚火旺型、湿热内蕴型、瘀血内阻型、肝郁气滞型等。宫艳华根据五脏虚候,通过心、肝、脾、肺、肾5大系统,将亚健康分为肝脾不调、肝气郁结、心虚胆怯、气血不足等[16-17]。
3推拿治疗
国内学者根据亚健康患者的状态,运用经络整体按摩来对其进行纠正。在患者的头面按揉五经、抹双柳、开天门,在患者的颈肩处搓擦肩胛周围、按压点风池、按肩井,在患者的腰背部揉拿腰背肌、拨揉膀胱经、拿揉上下肢、摩腹、擦腰骶,以到达调节机体的作用。
我们可以重视脊背采用推拿脊背方法对亚健康进行治疗,脊背与内脏之间有着密切联系,通过脊柱与肌肉之间的平衡维系着脊背与周围脏器之间关系,当脊柱与肌肉之间的平衡紊乱时就易产生亚健康,通过对脊背的推拿可以恢复脊柱与肌肉之间的平衡,可以恢复亚健康的状态。通过推拿脊背可以使骨复位,筋归槽,肌肉恢复弹性,保持血管畅通,对生理部分的失常进行调整,同时可以对其它疾病进行治疗。对于人身体内的各个脏器都有他的生物信息,所以如果生物信息紊乱易产生亚健康,当脊背出现变化时会影响脏器之间的生物信息。通过对脊背神经进行推拿,可以刺激紊乱的生物信息,使之恢复正常,消除亚健康的存在。对于脊背推拿操作简单,在推拿过程中使人感到全身舒适,放松,对亚健康有恢复作用,可以降低因为亚健康引发的各种疾病。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起到一种保健作用。
王华认为,对于防治亚健康状态,除了要进行心理疏导以外,“双固一通”针灸法不失为一种标本兼顾的有效措施。“双固”即固护人体先天之本和后天之本“一通”即疏通经脉,通泻病邪。“双固”用穴为强壮要穴,选取补益先天之精的关元(或肾俞)和培补后天之本的足三里(或三阴交)施以针灸,可固护机体之正气,调动机体的潜在抗病能力[18-19]。例如对于肺系证候调理取足三里、气海、膻中。恶寒畏风易感冒者,加灸肺俞、风门;咳嗽,取中府、太渊。
其他亚健康状态的患者可以对其足部反射区进行按摩刺激,以按压的方式为主,辅以点、刮、推、揉、捏、捻等手法,还可以配以按摩器等器械,对患者的亚健康状态通过不同的手法进行论治,这在临床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比如对于肝肾阴虚的患者,要按压其振肩井、百会、搓摩胸胁、按横擦腰骶等以滋水涵木[20]。对于心脾不足的患者,可以用手点按其鱼际,用一指,再按摩其腹部和面部,震按虚里,揉按头,捏脊等来对其心脾功能进行调节。
4问题及展望
由于目前中医对于亚健康状态研究还不够深入,因而问题有:对亚健康状态无明显的界定标准及范围不明确,有的学者提出可以借鉴国外的生存量表,制定出符合中国特色的生存质量表,从而制定出符合我国特点的疗效评价标准,这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由于亚健康的范畴较为复杂,范围较广,因而中医对其病因、分型很难达成共识,因而是否等广泛的进行合作,从证候入手,通过调查,对亚健康病因进行统计难度较大。针灸也应运用到亚健康的治疗中,在使用针灸对亚健康状态进行治疗时,要注意统一刺激时间、刺激频率、激量等标准。除此之外应该设立专门的机构,对患者采用不同疗法的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并且统计不同疗法下亚健康患者的疗效。由于许多研究证明,推拿作为调节亚健康状态的方法而言具有安全、自然、无副作用的特点,该方法疗效显著,可以对患者的不适进行针对性的调节,这也为亚健康的治疗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
参考文献
[1]雷龙鸣,伦轼芳,黄锦军,等.薄荷精油循经推拿调治社会应激性亚健康抑郁状态93例[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
[2]雷龙鸣,曾湘玲,伦轼芳,等.背部循经推拿对39例心理性亚健康患者的调治作用[J].中医杂志,2010(2).
[3]李卫东.解郁安神汤配合推拿治疗亚健康失眠临床研究[J].新中医,2012(6).
[4]宋鸿权,魏晖,徐勇刚,等.经络点穴推拿对人类亚健康状态的临床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261-262.
[5]宋鸿权,魏晖,徐勇刚,等.经络点穴推拿调治亚健康状态的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335-336.
[6]黄麟,王继红,刘佳霭.灵龟八法推拿对亚健康人群IgA及血液流变的影响[J].新中医,2012(1):91-92.
[7]王继红,刘佳霭,黄麟.灵龟八法推拿调治亚健康躯体症状的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8):1785-1787.
[8]李守栋.浅谈推拿在调治亚健康状态中的作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23):61-62.
[9]温晓妮.浅谈亚健康状态的推拿治疗机理[J].陕西中医,2008(3):335-336.
[10]徐秋娥.全身推拿治疗亚健康的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5):663.
[11]张光宇,杨珊.通督调神推拿术调治亚健康状态[J].内蒙古中医药,2009,(22):19-20.
[12]伦轼芳,雷龙鸣,庞军,等.推拿对亚健康状态调治作用的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6).
[13]刘海洲,李旗,蔡国峰.推拿防治亚健康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0(7).
[14]牛红社,邢卫芳.推拿手法调理亚健康状态[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4):631-632.
[15]杨扬,唐宏亮,庞军.推拿调治亚健康状态的作用探讨及方法概述[J].双足与保健,2008(1):21-24.
[16]韩晶,胡幼平.亚健康及针灸推拿治疗概况[J].甘肃中医,2009(6):8-9.
[17]唐宏亮,庞军,高丽芳,等.针刺推拿治疗亚健康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J].中国针灸,2010(8):699-704.
[18]陈立早,王井泉,王丽菊,等.针刺五脏俞为主结合点穴推拿干预躯体疲劳性亚健康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2(10).
[摘要] 目的 探讨外周血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形态、性状改变与亚健康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临床诊断为亚健康及健康的各类人员外周血推片,风干,瑞氏-姬姆沙染色,在KL免疫图像分析系统中观察。结果 亚健康者锯齿状红细胞、柠檬状红细胞、无活性白细胞及串珠红细胞和红细胞聚集的检出率显著或非常显著地高于健康组。而红细胞缺损、死亡白细胞及血小板聚集则两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亚健康的发生发展可能与各种因素所致的细胞低质及生理功能减退有关。
[关键词] 亚健康;微医学;病理信息;低质
当前医学研究的特点是向两极发展,向宏观和多学科方向的发展已形成“整体医学”、“社会医学”和“宇宙医学”;向精细分科和微观方向的发展,出现了包括“细胞医学”、“分子医学”、“量子医学”、“纳米医学”在内的微医学。微医学与全息整体医学一样均能在动态中研究人体的构造、特性、功能及其对防治疾病的作用。
根据发病层次论,疾病信息量由小而大,首先表现在微医学各项指标异常,在此阶段,整体医学也许表现无明显症状或仅有潜隐性病理信息。故微医学诊断亚健康的有效方法正在不断涌现。本文仅就人体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的形态、性状改变与亚健康发生、发展的关系开展如下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亚健康病例及健康对照人员的选择 本研究所有病例资料均为2005年9月在我院体检中心查体人员,通过本人填写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获得符合亚健康状态诊断标准者60例及符合联合国卫生组织提出的10条健康标准者34例,分别为亚健康组与健康对照组。
1.2 研究与方法 取上述诊断为健康及亚健康的各类人员末梢血推片,自动风干,瑞氏-姬姆沙染色,在KL免疫图像分析系统中观察结果。
1.3 研究项目及标准
1.3.1 红细胞形态特征及性状 正常红细胞:两面双凹呈圆盘状,游离散在排列,直径5~9μm;锯齿状红细胞:红细胞表面多刺,失去双凹特征,形状粗糙;红细胞膜缺损:红细胞膜不完整,膜下陷呈瘢痕状印迹,细胞皱缩;柠檬状红细胞:红细胞外观呈柠檬状;串珠状红细胞:红细胞互相黏附而形“钱币堆集”的外形状态;红细胞聚集:3个以上红细胞聚集成团块。
1.3.2 白细胞形态特征 正常有活动能力的白细胞呈多形性,有伪足或胞内有吞噬细菌或异物;无活性的白细胞呈圆形;死亡(坏死或凋亡)白细胞核膜破裂、核固缩或断裂,或形成凋亡小体。
1.3.3 血小板性状分析 正常血小板呈多形板状体,大小相当于红细胞的1/7~1/2,在血片中呈散在单个存在。一般认为15~25个以上血小板聚集成团块为血小板聚集。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以P<0.05为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红细胞形态观察结果 正常红细胞,健康组明显高于亚健康组(P<0.01);锯齿状红细胞及柠檬状红细胞比较,亚健康组非常显著地高于健康组,均为P<0.01;但红细胞膜缺损两组未见统计学差异,见表1。
2.3 白细胞形态及活性观察结果 亚健康组中,正常形态及有活性的白细胞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极为显著。无活性白细胞的调查中,亚健康组则非常显著地高于对照组,差异极为显著;但死亡白细胞两组未见有统计意义的差异,见表3。
1 Darbishire L. Distinguishing patients with chronic fatigue from those with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a diagnostic study in UK primary care. Br J-Gen Pract,2003,53(491):441-445.
2 范纯武,周纲.生态平衡与亚健康.中华临床医药学杂志,2005,3(37):616.
3 毛涯伦,刘东海,张顽.感染严重程度与红细胞膜钙泵细胞内外钙离子浓度的研究.现代实用医学,2001,(19):442.
4 周刚,范纯武.自由基-亚健康的元凶.中华临床医药学杂志,2005,3(39):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