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辐射防护与安全原则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医院影像机房 辐射防护设计 方案优化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December 1, 2005implementation of the449th decree of the State Council “Radioisotope and ray devices safety and Protection Ordinance" and the Ministry of Health issued in October 23, 2001 NO.18 “Radiation protective equipment and the radioactive products health management approach" Will ray room construction for safety and radiation protection equipment application was made explicit. Ray room building protection standards in the operation of the medical staff annual effective dose equivalent of not more than 1mSv/a; this requires in construction design considered protective material selection, reasonable and optimum protection construction, as well as safety monitoring and emergency mechanism.
【Key words】Hospital imaging machine room; Radiation protection design; Scheme optimization
概 述
近年来医院在我国得到蓬勃发展,尤其自2008年以来,大型综合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院、精神病医院、社区医院、县级乡镇中心卫生院、妇幼保健院(所)、疾病控制中心及各专科、特色医院和民营医院得到大力兴建。我国也于2008年出台了有关建筑标准,针对各种类型医院医技楼、影像中心机房也出台相应建筑面积标准规范。随着我国步入工业化社会,倡导环境友好型、构建和谐节约型社会。特别自2007年国家成立墙改办,提倡节能降耗,绿色能源,强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型建筑用材和新型环保节能砖。要求新建的建筑墙体不得使用粘土砖及必须采用新型水泥加气砖及粉煤水泥砖等。这样对新建医院影像机房墙体防护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按传统防护材料工艺设计施工,客观造成施工成本大大提高,且不利环境友好和节约,尤其产生次生环境污染,影响医患者身心健康。在此,我就医院影像机房辐射防护设计方案优化谈一点我的看法。
一.辐射防护介绍
A、辐射危害:电离辐射能引起细胞化学平衡的改变,某些改变会引起癌变;也能引起体内细胞中遗传物质DNA的损伤,这种影响甚至可能传到下一代,导致新生一代畸形,先天白血病——在大量辐射的照射下,能在几小时或几天内引起病变,或导致死亡。
B、辐射屏蔽:在电离辐射源和受其照射的某一区域工厂的,采用能减弱辐射的材料来降低此区域内的辐射水平。辐射屏蔽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到核物理学的射线和物质的相互作用、保健物理学,材料科学和结构工程学,从具体的工作内容来看,它包括辐射特征的确定,屏蔽材料的选择,辐射的减弱计算,屏蔽发热、实验屏蔽学,屏蔽结构的工艺设计以及最优化分析等方面。
C、辐射防护的基本措施:
缩短时间、增加距离及设置屏蔽是减少外来辐射照射(外照射)的基本辐射防护措施。
1、时间: 受到辐射照射的时间越短,身体所受的剂量越少。
2、距离: 距离辐射源越远,所受剂量越少。
3、屏蔽: 铅板、水泥墙、复合防护板或水都可以阻挡辐射或降低辐射强度。
X射線減弱曲線圖
附表1:几种建筑材料在不同能量射线时的铅当量(单位:mm)
4、辐射防护的原则:对于因进行任何活动,而增加了个人或群体的辐射照射,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在其1990年的建议书(第60号刊物)内,列出三项基本辐射防护原则:
①正当化原则:在任何包含电离辐射照射的应用实践中,必须保证这种应用实践对人群和环境产生的危害小于这种应用实践给人群和环境带来的利益,否则这种应用实践是不应该实施的;
②最优化原则:避免一切不必要的辐射照射,任何包含电离辐射照射的应用实践,在符合正当化原则的前提下,应保持在可以合理达到的最低辐射照射水平;
③限值化原则:在符合上述正当化与最优化原则的应用实践中,应保证个人所受到的照射剂量当量不超过规定的相应限值。
5、辐射防护的目的: 辐射防护的出发点是要减低辐射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在制订适当防护措施之前,我们要了解辐射对人体健康造成的效应。
1.1对象
北京市某肿瘤专科医院护士110人。
1.2方法
1.2.1抽样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将内科、外科、门诊、放射治疗与诊断相关科室(放疗科、介入科和影像科室)4个临床科室作为抽样单位,以当日上班的护士作为调查对象。入组标准为:从事护理工作满1年;自愿参加;充分知情。
1.2.2调查方法
采用根据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相关领域专家意见设计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①调查对象一般情况;②辐射基础和防护知识,共20道题,每部分10题,1题计5分,满分为100分。据既往评分标准,以80分及以上为良好,60~79分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③辐射防护培训经历和培训意愿。
1.2.3质量控制
采取现场调查,当场回收的方式,避免了问卷填写过程中护士之间的沟通,同时对问卷中未填写项目及时询问调查对象并予以填补。数据的采用双人同步评分及录入的方式。
1.2.4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31软件进行数据双录入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率进行描述,计量资料采用(x±s)进行描述,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基本情况
共发放问卷110份,回收102份,均为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27%。调查对象的工作年限为1~33年,平均(1037±679)年;均为女性,其中内科26人(255%),外科22人(216%),放射治疗与诊断相关科室36人(353%),门诊18人(176%)。
2.2辐射防护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调查对象对辐射的危害性、放射性的认识,辐射防护的目的、意义以及对于采取安全防护措施的态度等问题的知晓率较高,但对具体的防护措施、原则等知晓程度较低(表2)。
2.3不同特征调查对象辐射防护知识合格情况
调查对象辐射防护相关知识的平均得分为(5691±1072)分,而分数在80分以上的仅6人(588%),60~79分的有39人(3824%),不及格人数57人(5588%)。及格45人,及格率为441%。经检验不同年龄、职务、职称、文化程度、科别和是否参加过培训,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4辐射防护培训现况与培训需求
调查对象参加过辐射防护培训的仅有19人,占1860%。接受培训的主要途径是学校学习和院内培训。其余83人从未参与过任何形式的相关培训。而对于参加培训的需求,有超过9600%的调查对象认为需要相关学习,其中表示非常需要的有59人。
3.讨论
3.1肿瘤医院护士对于辐射防护相关知识的总体状况分析
本调查中,研究对象辐射知识的得分的平均分为(5691±1072)分,总体水平偏低。其他相关文献显示,无论是普通居民还是医务人员对于辐射防护的认知水平均较差,包括放射学诊断与治疗的相关科室[3-6]。这与本研究的调查结果一致。调查可见,护士群体对于电离辐射的危害和防护的意义,以及对于防护的态度等原则问题有较好的认知,但是对于具体操作和核心知识的掌握较差。原因可能为:①护士在实际工作中没有接触放射性操作;②各阶段的护士教育中,缺乏针对性的培训,护士获取相关知识的途径太少。
3.2肿瘤医院护士辐射防护相关知识调查结果的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护士中有186%参加过相关培训,参与过培训的护士知晓程度要优于没有参加过培训的护士。相关文献报道:针对性培训是提高医务人员辐射防护能力的有效途径[7]。不同科别之间的结果也存在差异。放射学诊断和治疗相关科室,及格率要优于内科和外科及门诊。这与研究对象在临床工作中是否接触过有放射性的操作有关。结论与张小萍等[8]报道结论基本一致。30~39年龄段,职称为主管护师及以上,文化程度在本科及以上的护士的及格率较高,可能与这部分护士多数是岗位中坚力量,经验丰富且学习机会较多有关。护士长的及格程度也优于护士。职称和学历越高,及格率越高。因此建议加强对低年资护士的培训。
3.3辐射防护知识相关培训的需求与建议
关键词:辐射防护 核电站 集体剂量
中图分类号:TM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6-064-02
1 引言
随着我国核电事业的发展,做好对核电站的剂量控制已经提到议事日程。集体剂量作为最优化分析的控制量,在核电站的辐射防护设计、管理和运行过程中对核电站ALARA原则的实现和贯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国外一些先进电站相比,国内许多电站在大修周期、大修近岛人次、检修计划安排、辐射防护职责划分、工作许可证管理等方面都有优化空间。本文将从人员参与、人员培训工作实施三个方面,并结合国外辐射防护管理的先进经验,探讨核电站大修集体剂量控制管理工作。
2 核电站集体剂量控制
2.1 降低集体剂量需要全员参与
加强核电站检修人员的辐射防护职责。降低集体剂量同时提升机组年平均负荷因子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缩短大修周期。在大修期间在权衡提高工作质量和缩短工作时间过程中,辐射防护人员由于受到检修工作细节事项的不了解的局限,可能造成辐射防护工作过于保守或偏差,从而延长检修时间。当将制定辐射防护计划、辐射防护监督的责任应直接赋予维修人员直至工作执行班组而不是辐射防护人员时,防护与实际进行的工作就更接近,而且也顺畅了方方面面的交流与沟通,从而减少时间浪费。因此将辐射防护责任压到一线管理人员直至执行班组肩上是开展核电厂辐射防护“全员参与”重要工作。辐射防护人员对工作过程的参与主要在提供作业现场的辐射条件、承包商和防护材料的选择中的经验反馈以及对工作程序的ALARA审查方面。
成立核电站最优化委员会。委员会成员包括电站和承包商相关单位的管理人员,并以辐射防护所在处室处长为协调员。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推进、指导、评估和协调辐射防护最优化的实施。对于一些对辐射防护有重要影响的工作项目或具有高辐射风险的重要活动,应成立ALARA工作组。工作组主要由检修专业工程师组成,组长一般由项目或活动的负责人担任,由辐射防护工程师为协调员。工作组负责项目或活动的防护方案的制定、辐射风险分析、工作准备和实施过程中的接口协调,以及项目或活动结束后的工作总结和经验反馈等。
2.2 全体与大修相关的人员都应接受培训
2.2.1 核电站管理层培训
培训必须与受训工作人员的工作类型以及他们所承担的责任相适应。在给管理层上的专项培训课,可讲述实施ALARA大纲的重要性和正当性、ALARA大纲的基本原则以及评价该大纲实施效果的程序方法。
2.2.2 核电站业主工作人员培训
对于辐射防护基层专业人员的培训,主要有:基本的ALARA原则、辐射防护的管理方法、工作人员承担的责任、基层辐射防护专业人员作为其他部门和工作人员的助手与参谋的特殊职能。维修与运行人员必须清楚与其工作相关的辐射防护技术。在培训和教育中,还应包括在工作中发生意外事件时所应采取的应急行动。
2.2.3 核电站检修承包商培训
一个受过良好培训且有经验的核电行业检修人员能够比一个普通检修人员在更短的时间内,以更高的工作质量完成同一项工作任务。承包商培训一般包括检修专项培训及辐射防护培训。检修培训包括:基本技术教育、技能培训、工作中培训、工作的专项培训;辐射防护培训包括:ALARA管理工具的培训、放射性条件下的普通工作、防护用品穿戴、模拟设备训练。
2.3 大修计划、实施、总结方面的管理
2.3.1 计划及准备
为降低核电站集体剂量,应实施紧凑的工期计划:
(1)如果可能,尽量推迟或者取消影响工期的项目。
(2)选择对电站的安全及可靠运行必要的工作。
(3)为避免返工,严格遵照程序开展大修工作,做到工作紧凑但不抢时间。
(4)制定工作计划时,充分吸取先前工作中的以及其他电站经验反馈。
在工作项目的筛选方面,欧洲一些核电站在缩短大修工期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在芬兰的Loviisa核电站(两台PWR机组),年度的短大修工期是三周,而所谓的长大修工期也仅六到八周。许多美国的核电公司已学习了欧洲的大修管理策略。目前由美国西屋公司设计的AP1000(PWR)预计的大修工期仅为18天。
为降低核电站集体剂量,应合理安排大修项目:
(1)工作应尽可能的在系统、管道、容器或其他设备的充水阶段进行。由于水的屏蔽作用,管道、阀门或泵表面的剂量率,在充水时比排空时低得多。
(2)在允许情况下,对系统的冲洗会降低剂量,可将热粒子或活化沉积物冲走。国内一些核电站所做的“主管道反冲洗实验”已证明了这一点。
(3)对于参与人数较多、工作时间较长的工作,如果不要求其在大修一开始就实施,则应把它安排在后面。大修收尾阶段的剂量率会比大修开始时要低。冷却剂的净化以及放射性的自然衰变均会使得剂量率下降。
(4)在安排工作时应利用其他将要开始、正在进行或已经结束的工作项目的现场条件。
(5)工作计划人员应将工作区域划分为网格,使得各领域人员能够直观地看到每个网格中的工作项目。以避免一项工作给邻近的其他作业班组成员带来辐射和沾污问题,防止因工作交叉、现场拥挤带来的工作效率降低、安全性下降。
2.3.2 实施
工作过程控制对于良好计划的换料大修的圆满成功至关重要。辐射防护人员的关键作用是向工作人员提供辐射防护建议和相关技术支持。对于有重大辐射风险的工作项目,应指派一名辐射防护工程师专门监督。为防止非计划性大剂量照射,应设立各个组织级别的集体剂量限值及个人剂量限值。为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必须快捷有效,应指定专人负责协调信息并向大修组织机构报告。每日的大修例会是十分必要的,工作负责人、辐射防护人员、负责计划准备的人员及承包商管理人员都应参加。
工作许可证系统应在剂量控制方面充分使用。对于一项检修工作应根据检修步骤分别办理许可证,而对于一项需要由几个班组交接完成的检修项目,还应分班组办理许可证。许可证严格控制人数及工作时间,为以后大修工作的优化提供数据支持,从而降低集体剂量。为保证检修工作的“零接口”或“负接口”,可在计划开工时间前一至两个小时开启工作许可证。具体时间应根据各电站的工作环境及工作方式而定。
2.3.3 实施全面地工作总结是保证集体剂量目标持续提升的关键
(1)大修报告总结辐射防护工作。集体剂量总和、用工人时总数、超过或低于预期的集体剂量与用工人时数的百分比、对与大修目标的偏差之原因的分析、改进意见、以及“良好实践”的确认等内容。
(2)大修期间在检修部门及承包商中广泛开展降低照射的各种建议的收集。并建立起激励机制。
(3)要使工作管理成为一个闭合环路,必须具有保证工作反馈意见得以落实执行的机制。“ALARA委员会”或“大修分析组”组织各方面专业人员参加大修分析的会议,确定需落实的后续行动井指定人员负责完成改进行动。
(4)集体剂量跟踪小组应常年存在。并改变其职能从大修的跟踪到下次大修来临前的制定大修集体剂量控制计划。
(5)制定核电站集体剂量远景目标。并制定满足这一目标的降低照射的计划。
3 结束语
从技术管理的角度分析国内部分核电站在集体剂量控制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核电站集体剂量控制需要各检修部门、运行部门、计划部门、安全部门通力配合;在工项目筛选、计划安排、方案制定、人员培训、工作准备、实施和总结过程中全面开展。
参考文献:
[1] 王川.压水堆核电站辐射防护规范化管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
[2] 杨茂春,陈德淦.大亚湾核电站大修中职业照射控制的实践与经验[J].辐射防护,2004(Z1).
[3] 陈德淦,贺禹,杨茂春,等.大亚湾核电站辐射防护和最优化(ALARA)管理体系十年的实践和经验[J].辐射防护,2004(Z1).
[4] 杨茂春.当前我国核电站辐射防护需要重点考虑和解决的问题[J].辐射防护,2004(Z1).
1.1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某山地地形中,整个玻璃固化项目的生产工艺厂房包括玻璃固化厂房、分析实验楼、产品容器暂存库、生产运行楼,整个建筑群通过交通廊联系起来。产品容器暂存库属于其中的一个子项,建筑位于台地之上,通过转运通道与玻璃固化厂房连接,主要用于接收贮存主厂房生产产品。产品容器暂存库占地面积1148.44m2,建筑面积1638.06m2。建筑物地上部分最长处为54.45m,最宽处为19.60m,高13.10m,深-12.50m。建筑对外设一个人员出入口,一个物料出口,两个应急疏散口,此外地面一层有用于接收来自主厂房的转运通道,地上二层有参观连廊与其他子项连接。建筑为混合层次的工业厂房,一侧主要是单层大空间的吊车大厅及地下产品容器贮存室,另一侧主要是多层小空间的各辅助工种用房,小空间部分地上两层、地下两层。辐射防护分区现阶段全部启用房间有白、绿、红三区,将来全部启用时有橙区房间。但红区房间不进人,将来启用的橙区房间也极少。所以目前包括长时期内整个产品容器暂存库主要进人的房间放射性剂量都并不高,分区设置相对简单。
1.2用房布置的一般规律
暂存库属于核化工厂房,原则上看必须遵循一般的核工业放射性厂房的设计原则和设计规律。由于核工业体系的功能特殊性,核化工建筑一般都要满足辐射防护、消防安全、安全保卫等基本要求,由此带来的辐射防护和安全疏散问题再加上特殊的功能需求导致了复杂的流线需求。要想实现合理的流线布置,平面布置应当从前述三个方面入手。本文将功能需求、安全疏散、辐射防护归纳为核化工放射性建筑用房布置(平面设计)的三个要素。
1.2.1用房布置的三要素及相互关系
功能需求、防火疏散、辐射防护,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设计的深入开展必须抓住主要矛盾沿着一条主线向下进行。比较这三个要素,功能需求是建筑设计的本质问题之一,既是设计的根本目的也是设计的出发点;防火疏散是建筑设计要考虑的重要问题,防火疏散主要涉及人身安全,一旦发生火情,其紧迫性急迫性是不言而喻的。本工程中的放射性剂量并不高,对于这样放射性不高的工程,防火疏散权重更大;在实际设计中,前两个要素的设计常常会涵盖第三个要素,对于核工业建筑设计辐射防护分区常常是伴随着功能分区形成的,防火疏散从一般疏散角度布置好后较容易通过多种手段满足辐射防护的要求。对于放射性剂量不高,辐射防护分区较简单的厂房而言,其房间布置的一般流程可以总结如下:分析工艺及相关用房的功能需求→调整方案满足消防疏散要求→最后通过细节处理等各种建筑手段满足辐射防护要求。
1.2.2工艺流程及用房需求分析
工艺的功能需求是建筑方案设计的出发点,由这些功能需求可以归纳出主要的功能房间。转运热室、产品容器贮存为红区,操作前室为橙区,维修间和地面上的车大厅为绿区,可以看到工艺的功能需求和辐射防护要求是基本一致的,放射性较强的房间基本相邻。这一点符合辐射防护分区的要求:相同辐射防护分区用房尽量集中布置,也证明了前面的分析———功能需求要素涵盖了辐射防护要素。在上面基础上加入其他工种用房需求,配电、热引入需在一层对外开门,故放在一层;进风、排风用房需要相同的大空间,放在建筑物一侧一、二层相同的位置上,排风噪声相对较大且为绿区放在一层绿区相对集中的位置,进风为白区放在二层白区;水槽间和监测间需放在地下一层;通信用房为白区放在二层白区。接着考虑疏散楼梯和次入口布置。防火疏散是建筑设计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重要的功能需求,在方案设计阶段主要从安全疏散的角度给予考虑:1)防火分区的设置。本工程属于较为重要的核化工建筑,可以参照GB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对于耐火等级一、二级的建筑,防火分区最大允许建筑面积2500m2。整个厂房占地面积1148.44m2,地下部分有两处,这样整个建筑物可以划分三个防火分区,即地下两个防火分区,地上一个防火分区。2)安全出口、疏散楼梯的布置。由前述可知,本工程采用集中式布局、走道为单内廊式布置,按照耐火等级一、二级考虑,位于袋形走道两侧或尽端的疏散门至最近安全出口(疏散楼梯)的最大距离不超过22m考虑,本建筑一侧为大空间单层厂房,地下部分只有维修间进人且面积不足50m2可设置一部疏散楼梯,利用地上临近的物料出口作为疏散口;另一侧小房间较为集中,走廊最长处长度约为20m,并且房间布置不规则,需要按两部楼梯考虑。最后,要考虑已完成的房间布置、安全疏散是否满足辐射防护分区的要求。各房间的辐射防护分区基本能满足相同放射性水平房间集中布置的要求,右侧的疏散楼梯和疏散口可以满足防火疏散和辐射防护疏散的要求。左侧用房集中的部位有白、绿两区,两部疏散楼梯可以分别作为白、绿两区的疏散楼梯,为满足地下防火分区两部疏散楼梯和对外疏散口的要求,绿区疏散楼梯在一层设对外应急疏散口,白区楼梯间相邻的淋浴水槽间墙体上设固定窗(旁边附太平斧),有火情时可用太平斧打破玻璃,将白区楼梯作为应急疏散楼梯。
1.2.3小结
核工业放射性厂房房间布置(平面设计)中存在功能需求、防火疏散、辐射防护三个要素,三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对于玻璃固化暂存库这种放射性剂量不太高,辐射防护分区不太复杂的放射性废物贮存厂房而言,其房间布置的思路可以依照下面的流程进行:1)从功能需求出发,以主工艺用房为基本框架,加入辅助工种用房和相关配套辅助用房,得到房间的基本构成;2)在房间基本构成确定的基础上,参考既定面积、走廊长度考虑需要多少疏散楼梯和疏散口,依据规范要求在合适的位置加入疏散楼梯和疏散口;3)从辐射防护分区的角度检查一下各个房间的布置是否符合辐射防护分区的要求,分区是否合理,各分区是否有合理的疏散口和疏散楼梯。不合适的可以通过调整房间布置、增加应急门或固定窗的手段满足辐射防护分区的疏散要求。
1.3特殊问题和解决方式
本工程用房布置存在一个特殊的问题,在功能上主要是用来贮存玻璃固化主厂房生产的高放产品的,这些产品大约贮存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当时考虑暂定50年,根据实际生产情况可能会有变化),之后这些产品会通过工艺的特殊用房处理后运出建筑物送到别处处理。这些工艺的特殊用房在贮存时期内并不使用,只是在最后启用时方才使用,如果现阶段就将未来所需房间的装修、管道设备的设计安装等问题考虑到位,房间设备不但长期不能有效利用,且会带来设施陈旧浪费的问题,而且贮存期后也有可能出现新的更先进的相关技术,为此我们对相关房间做如下考虑:1)房间处理。将需要的房间集中留出大空间,现阶段作为结构空间考虑,将来可以按照实际需求进行详细布置。2)疏散考虑。对将来可能进人的空间预留疏散口,洞口可用砖墙封堵,将来启用时拆除,根据需要设门。3)装修考虑。一切装修暂时均不予考虑,将来启用时,可根据当时的工艺要求和技术水平进行详细设计。4)预留洞口高度。由于暂时不考虑装修,预留洞口可适当留高,将楼地面面层的余量留出来。
2结语
关键词:核电站;辐射防护;应急救援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7-0198-02
翻开尘封的历史,发生在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四号反应堆的大爆炸,让前苏联乃世界都为之震惊,至今切尔诺贝利地区方圆百公里无人居住,昔日的繁华不在。在事故发生最初几小时内参加抢险工作的电站人员没有任何防护设施设备,至使这部分人员遭受了大剂量辐射。根据前苏联一年后报道的数据共有95人确定为Ⅱ-Ⅳ度急性射线并发症患者,66人为Ⅰ度急性射线并发症患者,其中因放射病急性死亡者30人。可见为了把核反应堆释放的危害减小到最低,这部分战斗在最前沿的人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随着科技的发展,核电应用技术越来越成熟,安全性越来越高,发生重大核泄漏事故的几率越来越小,我们仍需要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中吸取经验教训,在高度重视核电站本身设计、运行安全的考虑,也要把场外应急准备工作常抓不懈,保护公众的同时,把应急专业队人员的辐射防护放在重要的位置,使我们的专业队员在抢险救灾时也能得到较好的保护。本文主要讨论应急救援人员的辐射防护提出几点看法。
一、思想上对辐射危害及防护的认识到位
首先救援人员对辐射要有正确的认知。提到辐射大家想到的就是原子弹爆炸时产生的巨大破坏力,经过辐射照射的人畜必死无疑。其实这只是对辐射一种比较片面的认识。原子弹爆炸产生的危害有光辐射,即爆炸的瞬间发出强烈闪光,足以使眼睛永久失明,强烈的闪光还会引发火灾;其次是冲击波,即随之而来的就是横扫大地的冲击波,它的破坏力最大;当然最可怕的就是其后的残余辐射对生物的危害不可估量。核电站作为民用核设施,其安全性都是放在第一位的,尤其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水平日新月异,核电站发生切尔诺贝利那样的爆炸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但是非正常的放射性泄漏在近几年时有发生,比如设备维修阶段,放射性废物的贮存阶段,尤其是国际上一些建设较早、运行时间较长的核设施随着设备使用寿命的限制,其发生放射性核泄漏的几率逐年增加,这样缓慢的、剂量有限的放射性核泄漏产生的辐射危害不可与原子弹爆炸带来的危害同日而语,当然也是不能忽略的。这是现目前核应急救援所要面临的新情况,是救援人员必须有的认识。专业队在实施救援时保护好自己的同时,救援行动展开迅速。
对辐射知识全面系统的了解是核应急专业队开展场外应急救援抢险的基础。如什么是辐射,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只要温度在绝对零度以上,都会以电磁波的形式时时向环境传送热能,这种传送能量的方式称为辐射。辐射又可以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在辐射防护领域中,电离辐射常被简称为辐射。而我们这里谈到的“辐射”针对的也是电离辐射。辐射对人体的作用机理:人体是由各种分子组成的,而电离辐射所产生的带电粒子流在进入人体后会将能量传递给分子,进而改变分子结构,严重的后果就是损坏器官功能。当然由于我们人体的自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及自身器官强大修复功能,并不一定导致严重的后果。这就是辐射对人体伤害的特性,即确定性效应、随机效应及遗传效应。当然辐射伤害与所接受辐射剂量是有很大关系的,即所接受辐射剂量越高发生确定性效应的几率越大。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时,在现场指挥核电站运行的总负责人在接受了300mSv以上的剂量外照射,而且在爆炸最初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吸入了大量的放射性粒子,但他还是成为仅有几位幸存者之一,接受了国家审判。最终活到了80多岁。
影响电离辐射确定性生物效应的主要因素首先是吸收剂量和吸收剂量率,其次是辐射的种类,还有就是照射范围及个体的组织和器官的敏感性。知道了辐射的危害,更重要的是掌握辐射防护的基本方法。根据照射途径可以分为外照射与内照射;针对不同的照射途径因选择不同的防护措施。针对处照射可采取的防护方法有时间防护法(即将人员与辐射原的接确时间缩短)、距离防护法(在救援过程中尽量增加人员与辐射源的距离,对与强放射源很多情况下是采取机器手来完成作业)、屏蔽防护法(放射性粒子或是射线在遇到一定的物质会产生能量)。针对内照射防护途径:一是防护放射性气体从呼吸道进入人体(对在辐射场所工作的人员而言就是穿戴呼吸保护器);二是防止放射性物质从口腔进入人体(在控制区内严禁进食、喝水和吸烟,而且不用手触摸面部尤其是口、鼻、眼);三是防止放射性物质从伤口进入人体(放射性物质会经伤口直接进入血液,因此从事放射性操作必须不准带的伤口进入控制区)。在很多情况下,在辐射场所工作的人员的防护是以上各方法的综合运用。
知道核辐射对人体产生危害的机理,知道核辐射并不是没有办法防护的,而防护重在平时的准备工作,只有作足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在发生应急情况时,才处惊不乱,沉着应战。
二、确定合理的应急专业队人员辐射防护标准
由于早期的历史条件和技术水平有限,人们在研究应用核能和电离辐射技术的实践中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就目前仍没有全面掌握核辐射对人体影响的确切数据,这与研究样本收集是非常困难有关的。这是查阅了相关资料得到的表《确定性效应阈值的估计值》,该表虽然只给出了几个对辐射比较敏感的组织发生确定性效应的估计值,也值得在实践中借鉴。从这张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发生确定性效应的剂量阈值是相当大的,在正常情况下不可能达到这种水平,只有在强大的放射源中才可能产生。
对照《江苏省田湾核电站场外应急计划》第七章规定的场外应急照射水平,及国家标准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有关规定,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江苏省的应急辐射防护剂量值是保守、安全范围内的,因个体差异而有一定的放射病概率。该计划同时规定了可能受到应急照射的核应急工作人员的选择原则:如身体健康的18周岁以上的成人、本人了解可能受到应急照射的风险,自愿参加应急工作、对从事的应急工作和现场发问比较熟悉、事先经过健康检查并受过辐射防护知识的基础培训等。这些措施旨在应急救援过程中将伤亡减小到最少。
三、进一步加强组织保证
江苏省的辐射防护工作是友省医疗救护和辐射防护组的指导下,由连云港市医疗救护和辐射防护组负责实施的,市公安组、去污洗消组协助配合。市卫生局为此专门成立了应急辐射防护和辐射控制专业队,主要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人员组成。从应急救援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辐射防护组更需要加强辐射防护这个岗位专业人员的培训。辐射防护岗位责任重大。首先,在省辐射防护组及市核应急办的指导下建立参与核应急救援人员的健康档案及剂量接受档案。根据国家有关要求,参加与核辐射有关的人员的年剂量、累积剂量要控制在规定的安全限值以内,这就需要有详细的档案记录,根据记录情况,在任务分配上将工作人员的所受剂量控制在规定阈值内。其次,建立辐射防护用品仓库。应急工作可以说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时刻准备的冲锋陷阵,而辐射防护用品在发生重大放射性泄露抢险中是必不可少的。为此要形成辐射防护设备添置方案,有计划的进行防护器材的更新换代,保证防护资源随取随用,这更需要对已有的防护器材进行维护管理,而不是放在仓库中睡觉,要定期进行检查,保持防护用品的有效性。第三,加强使用防护用品使用方法的传授。辐射防护用品不是日常生活中可以常见的,其配戴、使用技术性很强,需要专业人员的指导及训练,尤其很多防护产品是从国外采购,更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的摸索。本人就有这样的经历,是2005年的某月连云港市消防护专业队的负责人拿着一个写着英文的包装袋找到我,问我这个产品的使用方法,当时本人也非常尴尬,虽然学过辐射防护,可这么专业的防护用品还是第一次见到,而且只是包装袋。
四、制订详细的培训计划
为了达到提高非辐射专业人员的的辐射防护水平,就要制订和建立一个最优化的辐射防护培训计划。计划包括:专业的授课人员、系统的辐射防护理论知识、严格的课时要求和考核办法、准确的个人防护用品使用、熟练的紧急自救和互救技能,还包括二至三年一次的轮训,使用权我们的专业队员在开展应急救援抢险时都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同时把辐射防护培训工作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开展,即在场外应急工作中,把辐射防护培训与专业队的整组训练结合起来,排好年度实施计划。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田湾核电场外应急计划[Z].
【关键词】 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 X射线; 辐射防护; 护理管理
doi:10.14033/ki.cfmr.2016.32.08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2-0152-02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迅速发展,医学直线加速器作为一种治疗肿瘤的设备,亦被广泛应用于手术放射治疗中。但因医学直线加速器能量输出大,而且辐射力强,在提高手术质量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其中最为严重的是手术室X射线辐射污染的问题[1]。研究显示,X射线可通过电离辐射的方式对人体正常组织细胞造成各种不同程度的损伤,可诱导多种严重疾病发生,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2-3]。近年来,有关手术室X射线辐射污染和辐射防护的问题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4]。同时,合理使用医学直线加速器、加强手术室X射线辐射防护和避免或减少辐射伤害也成了手术室护理管理的重点工作[5]。本文通过探讨手术室中的辐射防护和护理管理,旨在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增强其辐射防护的意识,避免或减少医务人员的辐射损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行放疗的手术室,占地面积36.8 m2,选用蔡司intrabeam系统的医学直线加速器,射线种类为X射线,管电压:40或50 kV,管电流为5~40 μA,治疗剂量率为10 Gy/min,摆位时间10 min,治疗时间15~30 min,所有资料和数据均完整获得且真实可靠。
1.2 方法
在常规放疗治疗实施手术室中实施辐射防护和护理管理干预,测定手术室周围房间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的X线辐射水平,统计分析干预前后的X线辐射水平,具体如下。
1.2.1 辐射防护和护理管理干预 加强辐射防护培训,提高防护意识,医院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从事手术室放疗工作的医务人员仪器技能和辐射防护的统一培训,手术室护理管理干预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辐射防护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辐射时间防护原则(熟悉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的性能和操作技能,充分掌握曝光的条件,在保证治疗质量的前提下,尽量缩短射线曝光的时间和次数等)、辐射距离防护原则(应尽量远离X射线源,避免或减少X射线辐射对机体不必要的损伤等)、辐射屏蔽防护原则(正确配备铅衣、铅围脖、铅眼镜和铅帽和使用辐射防护用品等防护设备来减轻对医务人员自身的照射等);应用合格的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且进行不定时检修,购置低剂量且安全性能强的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不定时对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M行维修、保养和调试,并进行实际测试,确保证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的安全运行;健全辐射防护配套措施,购置高品质、足够质量的防护用品和设备,手术室四周墙壁、感应门和窗户玻璃等应用铅或有相当铅当量的铁析、硫酸钡混凝土等高原子序数的材料,保证手术室工作环境的安全和避免医务人员的辐射损伤;辐射防护用品均放置在离辐射源近的物品准备间。健全手术室管理制度,科学合理排班,尽量减少每位医务人员的X射线辐射总照射量,建立医务人员个人剂量及健康监测档案,按时对医务人员进行剂量监测和健康体检,凡健康体检不合格或妊娠期、哺乳期的医务人员不准予有参与手术室放射治疗工作的安排,确保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以此降低X射线辐射超量照射的风险。
1.2.2 指标观察和测量 本次测量均利用Radiagem 2000探测、SG-2R辐射检测仪进行X射线辐射测量,监测点分别设为医生所在处(手术间外)、手术间外监护仪处、手术室门外、手术室门内共4个点,仪器参数为: 测量范围:1 nSv/h~100 μSv / h,能量响应:48~6Me V相对响应之差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干预后手术室周围房间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的X线辐射水平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X射线的特性
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可通过产生高能X射线、电子束杀死癌细胞,以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6]。X射线波长短,能量高,当其照射在物质上时,除了小部分被物质吸收外,其余大部分均可透过原子间隙,因此X射线可以表现出很强的穿透能力。当X射线照射物质时,可使核外电子脱离原子轨道发生电离,进而引起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7-8]。研究显示,手术室中使用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X射线照射人体时,可诱发机体内的各种生物学效应,使病变的细胞受到抑制、破坏甚至死亡[9]。
关键词:医疗照射;受检者防护
1医用电离辐射的兴起与危害
1895年X射线被发现,数月后就首先在医学上得以应用,从而揭开了现代医学的新篇章。当今社会,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X射线影像检查设备日新月异,已经成为临床医生诊断的重要辅助手段,包括放射诊断和放射治疗在内的医用电离辐射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人工辐射来源。
众所周知,电离辐射技术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也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发现X射线的第二年,就有人因从事X射线实验而发生了皮炎,1911年有人报道了96例辐射引起皮肤癌和其它恶性疾患的病例。在早期的X射线实验研究和医学应用中,由于放射防护知识的缺乏和设备本身的缺陷,出现了一些人体受过量照射所致的不良后果,特别是放射科医师和X射线工作者的皮肤改变,包括癌变。可以说,电离辐射的危害是人类在不断利用、开发电离辐射,同时也被其伤害的过程中被认识的。
电离辐射作用于人体后,可以引起组织细胞中原子及分子的电离和激发,从而使细胞受到损伤,导致各种健康危害。
(1)按作用机理可分为随机性效应和确定性效应。确定性效应指通常情况下存在剂量阈值的辐射效应,超过阈值时,剂量越高则效应的严重程度越大。随机性效应指发生概率与剂量成正比而严重程度与剂量无关的辐射效应。人体受到低剂量率、小剂量照射时,主要发生随机性效应,表现为受照者本人的癌及其后裔的严重遗传疾患。
(2)按作用对象不同可分为躯体效应和遗传效应。躯体效应发生于体细胞,显现在受照者本人身上,遗传效应发生于胚胎细胞,会影响受照者的后代。
(3)按辐射生物效应出现的时间长短可分为早期效应和远后效应。辐射生物效应在受照后数分钟、数小时到数周内显现,称为早期效应;在受照后数月到若干年后显现,称为远后效应。
2辐射防护体系
由此可见,任何辐射都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危险,人类应该尽量减少增加辐射照射的实践活动,但鉴于从这些活动中得到的利益,有时又不得不接受一定程度的危险。确定性效应因为存在阈值,所以是可以防止的;而随机性效应跟辐射照射的剂量呈线性无阈的关系,因此我们只能加以限制。为了防止确定性效应发生并将随机性效应限制到可以接受的水平,ICRP(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提出了辐射防护三原则:辐射实践的正当化、辐射防护的最优化和个人剂量限值。正当化原则指进行任何伴有辐射照射的实践活动时,首先必须权衡利弊,只有当带来的利益大于所付出的代价时,才能认为是正当的;最优化原则是在考虑到经济和社会因素后,使任何辐射照射保持在可以合理做到的最低水平;在满足正当化和最优化条件之后,还必须使个人接受的剂量当量不超过一定的限度,这是个人剂量当量限值的原则。这三原则构成了辐射防护体系,已为各国际组织及多数国家所采纳。
3我国医疗照射受检者防护的现状
医疗照射指患者在医疗诊断或治疗过程中受到的照射。知情而愿意在诊断过程中扶持病人的家属及生物医学研究计划中的志愿者受到的照射也属此列。医疗照射是当前所有人工辐射源造成的人类集体剂量的最大来源。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我国的医用辐射事业发展速度迅猛。1984~1987年间和1997~1998年间,我国曾两次在全国主要省份对国内医疗照射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每年X射线诊断频率后者相比前者增加了35人次/103人口,X射线诊断所致患者的个人有效剂量显著增加,从0.088mSv增加到0.21mSv;远程放射治疗人数也增加了532% [1] 。这些数字还在不断增加。因此,医疗照射中受检者防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这个问题却一直没有引起我国公众和医护人员的足够重视。主要表现为:
(1)患者方面。目前国内绝大多数患者对射线的自我保护意识淡漠,有的根本没有防护常识,能主动提出穿戴防护用品的患者更是寥寥无几。
(2)医院方面。一方面临床医生过于依赖X射线检查,开出了一些不必要的检查甚至重复的检查;另一方面,大部分医生放射防护意识淡漠,患者在无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进行X射线检查已成惯例,射线工作状态中防护门不关的现象时有发生,医院也没有储备供受检者使用的放射防护用品。
(3)公众方面。尽管大部分人知道辐射对健康有危害,但都认为微乎其微,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单位体检胸透时,一群人在透视房中等候透视而一起受照的情况非常普遍;做床边X光检查时,受检者的同屋不知道回避而无辜受照的现象也很常见。
(4)资源方面。由于财力、技术、人员等条件限制,我国健康体检胸部检查中,胸透所占比例还很大;另外,一些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医院的检查设备陈旧落后,这都无形中加大了受检者的受照剂量。
相比之下,一些发达国家的放射防护意识要比我们先进很多。很多国家进行放射检查时,都要求必须对非检查部位尤其是敏感部位(如性腺、甲状腺)进行屏蔽保护,以使放射损害降到最低,医生如果有疏漏,都有可能因此被吊销执照;而患者的自我防护意识也相对较强,做检查时基本都会穿戴防护用品。
4改进建议
我国近年来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放射防护标准和条例,如《电离辐射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49号)、《放射诊疗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6号)、《X线诊断中受检者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16348-1996)等。这些标准、条例的颁布对电离辐射源特别是医用放射性诊疗设备的管理、X线检查中的受检者防护问题都做了详细规定,体现了国家对医用电离辐射的日益重视,也突显了医用电离辐射防护的重要性。做好医疗照射中的受检者防护工作、减少电离辐射的危害,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1)医院需要进一步完善硬件设施,更新放射诊疗设备,并配备供受检者使用的放射防护用品。国家应特别加大对基层医院和边远地区医院的投入,淘汰那些陈旧的放射诊疗设备,改善广大受检者的就医条件。
(2)重视软件建设。提高医务人员的放射防护意识,充分遵循正当化和最优化原则,减少不必要的甚至重复的X射线检查,并对搀扶患者的家属也做好相应的防护;提高放射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使受检者受照剂量控制在可合理做到的最低水平。
(3)强化国人的放射防护意识,拒绝非正当的、重复的X射线检查,能用其它方式检查的尽量不用射线检查;接受X射线检查时,应主动要求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单位健康体检时,杜绝在透视室内等候胸透检查的行为。
5结语
医用电离辐射发展迅猛,医疗照射已经成为最大的人工电离辐射的来源,并还在不断增加。它让我们享受到现代医学成果的同时,也对我们的健康造成危害,其防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医疗照射受检者的防护问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针对目前我国放射诊疗的种种不规范行为,需要严格执行国家的放射防护标准、条例,改善医疗单位的硬件设施,强化医务人员和公众的放射防护意识,使射线技术更好的为人民的健康服务。
关键词:核安全;医院管理;文化建设
1核安全文化的定义
核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放射医学的发展,形成了4类放射诊疗活动:放射治疗、核医学、介入放射和X射线影像诊断,使医学诊断学、肿瘤学和循证医学等学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疾病诊治提供了有力手段[1]。但在获得医疗便利的同时,放射医学可能带来的辐射损害也不容忽视。电离辐射可对生物细胞造成损伤,还可能会诱发肿瘤、增加罹患遗传疾病的概率。据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的报告,医疗照射是公众所受电离辐射照射的最大人工来源[2]。加强医院辐射安全管理,保障从业人员及公众免受过量照射,已成为放射医学领域最为关注的问题。在大力倡导核安全文化的大环境下,世界各国均制定了大量的相关法规标准,但要切实到达高标准的辐射安全水平,仅有政策上的手段是不够的,还要依靠从业人员的职业态度和行为表现[3],这种态度和行为表现即指安全文化。“安全文化”一词的提出源于对美国三哩岛和前苏联切尔诺贝利两次严重核事故中人为错误的分析,首次出现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国际核安全咨询组1986年的《关于切尔诺贝利事故后评审会的总结报告》(INSAG-1)中[4]。1991年,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安全文化》中对安全文化作了系统的论述,提出安全文化的完整概念,强调只有全体员工致力于一个共同目标才能获得最高水平的安全[5]。《国际电离辐射防护和辐射源安全的基本安全标准》这样定义安全文化,“组织机构和人员的种种特性和态度的总和,它确立安全第一的观念,即防护与安全问题由于其重要性而保证得到应有的重视”[6]。这一原则适用于所有的放射源安全和防护实践中,是我国《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的蓝本,它强调人员的工作态度、思维习惯和组织的工作方法与优先性。在这一标准中强调“应当反复灌输用以支配所有与辐射源有关的个人和组织机构对防护与安全的态度和行为的安全文化”[7]。核安全文化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是单位内部的必要体制和管理部门的逐级责任制;第二,是各级人员响应上述体制并从中得益所持的态度。图1是核安全文化的具体组成部分及职责,核安全文化是所有从事与核安全相关工作的人员参与的结果,它包括相关的操作人员、管理人员及决策层。
2医院核安全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医疗行业是电离辐射技术应用广泛的领域,是辐射事故的多发行业,医疗照射是公众接受电离辐射剂量负担最大的人为来源.我国的医疗机构具有数量多、分布广、服务面大等特点,现在最大的职业性受照群体即为医疗行业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大量接受放射诊疗服务的患者或受检者则成为最大的非职业性受照群体。根据2009年中国卫生年鉴的数据显示,在辐射卫生被监督的50196家单位中,医疗机构就有46712家,占93.6%。在这些单位中,疑似放射病的人数是490人,其中医务人员就有481人;职业禁忌的人数有1539人,医务人员占88.4%;个人剂量监测超标的人数有801人,医务人员占88.0%[9]。我国1988~1998年发生的辐射事故中80%以上可以避免,不适当的安全文化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事故的发生[10]。因此,医院辐射安全管理既要切实实现辐射防护,还须关注潜在照射的问题,加强核安全文化建设,从思想源头上杜绝医疗辐射事故的发生[11],保障医疗辐射工作人员及公众免受过量照射。综上所述,在医院辐射安全管理中,技术措施只能实现低层次的基本安全目标,管理和组织措施能实现较高层次的安全目标,但要从根本上保障安全,最终还要靠自身的核安全文化建设,核安全文化不会自然产生和存在,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培育过程,只有提高从业者和管理者对核安全文化建设的认识,不断更新观念,倡导“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理念,才能不断创造安全医疗服务的新局面。
3医院核安全文化建设现状
核安全文化概念已提出二十多年,在核工业、煤炭、建筑业、民航运输业、工程管理、电力等企业和机构得到初步的重视和发展,但在医疗卫生行业,尚未形成完善统一的核安全文化体系,从辐射安全管理、辐射防护等角度对核安全文化建设的研究也不多,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
3.1核技术的医疗应用专业多,分支细,各专业核安全文化建设差异大。放射医学主要包括放射肿瘤学、临床核医学、介入放射学、X射线诊断学等四大学科,每项专业又有很多细的分支。不同的医学工作在辐射防护和安全要求上各有侧重,且有自己的运行体系。因此各专业核安全文化存在一定差异,在文化建设统一上必然有一定难度。3.2医院等级不同,工作任务量及种类存在差异,核安全文化建设参差不齐。根据我国的卫生法规,医院实行等级制度,不同级别的医院承担不同的辐射医疗服务工作。等级低的医院辐射工作单一,工作量相对较轻,等级越高的医院所从事的辐射医疗服务越全面,医务人员的工作量越繁重。因此不同的医院对辐射防护和核安全文化的要求不尽相同,造成医院间的核安全文化建设参差不齐。3.3医务人员的个人素质存在差异,辐射安全态度和意识水平不同。我国现阶段的医疗教育体制和医疗就业环境,造成医务人员的学历高低与医院级别的高低相对平行,导致不同医院间的从业人员素质存在一定差异。不同级别的医院对其医务人员的再教育程度也不尽相同,使得业内员工不能形成统一的核安全文化水平。即使在一个医院内部,医务人员也因职位不同、层级不同、工种不同形成不同的辐射安全态度和意识。在日常工作中,有部分工作人员不认真佩戴个人剂量计,认为“没有用”;不按规定穿戴防护用具,嫌“麻烦”、“不卫生”;进行介入诊疗、核医学等高剂量放射操作时认为“反正就一会儿,时间短,没多大剂量”,持有这些思想的工作人员不在少数。3.4上级主管部门对核安全文化建设重视不足。我国目前针对辐射安全管理的法规和标准已基本健全,也已多方提及核安全文化的理念,但在实际操作中,(总105)《中国医刊》2017年第52卷第1期监管部门多把目光放在场所评价、人员管理、设备检测等方面,对医疗机构核安全文化水平的建设和评价缺乏重视。部分医院的领导层和管理者对辐射安全不重视,相当一部分工作人员的辐射安全意识有待加强和提高。
4医院核安全文化建设的建议
在国家大力加强核安全文化宣传贯彻的大环境下,医院核安全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必须得到正视并积极解决,笔者提出如下几点解决措施及建议。
4.1建立科学的辐射安全管理机构及制度贯彻核安全文化的首要任务是建立辐射安全管理机构或明确专人负责相关放射医学设备的安全管理工作。核安全文化是无形的,但其建设水平会直观的体现在医院辐射安全业绩上,科学的辐射安全管理机构及制度是医院建设高水平核安全文化的重要保证及有形考核指标。规范合理的操作规范、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制度、辐射事故应急预案等文件,可有效规范约束医务工作人员的行为,减少其工作中的主观随意性,使医院始终保持高水平的核安全文化水平。4.2重视自我辐射监测,开展辐射工作人员培训自我辐射监测是医院开展核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良好的辐射监测能力是做好自身辐射安全与防护工作的前提。辐射监测可分为工作场所监测和个人监测。就放射医学而言,工作场所监测重点关注外照射水平、表面污染及空气污染;个人监测主要关注外照射、内照射和皮肤污染监测。在制订监测方案及计划并严格执行的基础上,还要积极培训相关人员,转变思想,使他们充分认识辐射监测的重要性。医院应配备专业监测设备,定期检定,保证测量数据的真实客观,并及时记录,做到有据可循。对于异常监测结果,要积极处理,深究原因,切实解决辐射防护方面存在的问题。4.3加强核安全文化宣传,培养辐射安全管理人才核安全文化属于管理的“软技术”,在某些情况下会对医院发展成败起到关键作用[13]。国际经验证明良好的安全文化对保证医用辐射健康发展、减少事故发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医院文化一旦形成将具有导向功能、约束作用、激励作用、凝聚作用、辐射作用,达到转变工作人员辐射安全观念的目的,带动患者转变辐射安全观念[14]。加强核安全文化宣传可利用宣传展板、宣传画、演讲、培训、竞赛等多种形式进行。核安全文化建设对医务人员自身的核安全文化素养有很高要求。辐射安全管理不是一个人的职责,需要与梯队形管理团队进行。建设高文化素养的医院辐射管理人才团队,需要重视人才的筛选,建立规范合理的用人机制[15]。针对专业型管理人才和业务型管理人才采用不同的培养方式,使他们各司其职,发挥所长,为医院的核安全文化建设贡献力量。4.4转变观念,院领导带头参与核安全文化建设院领导应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着眼于医院效益及业务拓展的同时,带头参与核安全文化建设,积极贯彻国家加强辐射安全监管及辐射防护工作的政策,狠抓措施的落实和执行情况,促进医务人员自觉遵守制度和规程,规范本院的辐射安全管理工作,发展安全文化建设。以科室为单位,建立以科主任为核心的质量管理体制,充分发挥科室自身的约束机制,提高科室乃至全院的整体素质,减少辐射安全事故的发生[16]。
5结语
核安全文化建设在医院辐射安全管理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得到医院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安全文化建设与辐射安全管理工作密不可分,在实际工作中,应建立科学的辐射管理机构及制度、做好自我辐射监测工作、加强辐射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提高医务人员核安全文化素养,实现辐射防护目标,保证放射医学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减少辐射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郭欣,邓明卓,刘江.对综合性医院辐射安全管理的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1,3(31):59-60.
[2]UNSCEAR.Ionizingradiation:sourcesandbiologicaleffects[M].NewYork:UN,1982.
[3]刘长安,王文学,贾廷珍.贯彻《职业病防治法》,发展辐射安全文化[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3,16(1):54-56.
[4]INSAC.Thesummaryreportonthepost-accidentreviewmeetingonthechernobylaccident[J].IAEA,1986,5(5):403-404.
[5]INSAG.Safetyculture(IAEASafetySeriesNo.75-INSAG-4)[J].IAEA,1991,7(1):121-129.
[6]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
[7]19-295-1997.国际电离辐射防护和辐射源安全的基本安全标准,安全丛书No.ll5[S].
[8]范深根.我国放射事故概况与原因分析[J].辐射防护,2002,22(5):277-281.
[9]卫生部.2009年中国卫生年鉴[EB/OL]./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zwgkzt/ptjnj/200908/42635.htm.
[10]胡莲芝.江苏地区1960-1993年放射事故调查与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1995,4(4):240.
[11]刘长安,贾廷珍,王文学.培育健康的辐射安全文化[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2,22(6):457.
[12]张璐.浅谈提高企业职工安全文化素质以企业安全文化提升企业安全管理[J].大众商务,2009(9):91.
[13]张久明.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提高医院管理绩效[J].中国医院管理,2008,28(12):75.
[14]张亚兵,丁牧原.医院文化建设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医院管理,2008,28(9):59.
[15]戴礼成,刘华琼.论医院管理改革与体现以人为本[J].中国医院管理,2008(6):12.
关键词:辐射防护 辐射监测 剂量
中图分类号:TL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6(c)-0110-03
Abstract: 303 hot cell is a class a radioactive laboratory engaged in the examination of irradiation reactor materials, fuel. In order to ensure the operation and use of 303 hot cell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radiation protection, after safety technology reform, 303 hot cell formed a set of complete and effective radiation protec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original. This article mainly introduced the radiation protection system of the 303 hot cell, including: the zoning of the radiation workplace, radiation monitoring system, dose control and waste management, etC.
Key Words: Radiation Protection; Radiation monitoring; Dose
303崾沂20世纪70年入使用的反应堆材料辐照后检验热室,主要进行反应堆乏燃料、堆内构件等强放射性物质的检验。于2010年完成包括辐射监测系统和流出物监测系统改造在内的安全技术改造项目。依据相关要求和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的辐射防护管理制度。近几年科研生产和运行情况以及各项辐射监测数据表明,改造后的辐射防护系统能保证303热室的安全运行和使用。
1 辐射工作场所的分区
303热室放射性核素日等效最大操作量>4×109 Bq,属于甲级非密封源工作场所。根据源项分布情况,按照《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 18871-2002)[1],把辐射工作场所分为监督区和控制区,其中控制区又分为控制Ⅰ区、控制Ⅱ区。监督区包括热室操作区、卫生出入口等,控制Ⅰ区包括热室维修区、汽车通道、低放废液暂存间、中放废液储罐间和吊装大厅等,控制Ⅱ区为各热室。依据GB 18871-2002规定,结合303热室放射性操作工艺及源项,各分区辐射水平和表面污染控制水平分别按表1、表2进行控制。
为减少工作人员受照剂量,防止放射性污染扩散,在控制区边界设置了卫生出入口,严格控制工作人员进出控制区,并规划了独立的人流和物流路线,避免交叉污染。
2 辐射监测
为保障工作人员及周围环境的辐射安全,303热室设置有辐射监测系统,监测内容包括工作场所辐射监测、流出物监测和个人剂量监测[2]。
2.1 工作场所辐射监测
303热室的工作场所辐射监测分为工作场所γ监测、放射性气溶胶取样监测和表面污染水平监测。
2.1.1 工作场所γ监测
为对工作场所γ辐射水平进行实时监测,设置有辐射监测系统,其工作示意图如图1。
辐射监测系统由上位机、固定式γ监测仪和区域辐射报警仪组成。固定式γ监测仪采用电离室探测器分别对热室内γ辐射水平进行监测,可根据具体操作源项设置不同的报警值,同时提供监测数据就地显示和声光报警。区域辐射报警仪采用GM管探测器对各工作区域内环境γ辐射水平进行监测并提供声光报警。所有固定式γ监测仪和区域辐射报警仪均接入辐射监测系统上位机。上位机集通信控制站、数据处理显示报警、数据库服务器为一体,是整个辐射监测系统的核心,其主要功能是实时显示、打印现场监测设备的测量数据和报警状态,并将数据进一步分析处理存入数据库,存档备查。
另外还配备有便携式长杆γ剂量率用于现场监测。
2.1.2 放射性气溶胶取样监测
303热室设1套多通道气溶胶取样系统,样品送至实验室进行测量分析。气溶胶取样系统包括真空泵、流量调节阀、电磁阀、取样盒、取样嘴等构成,如图2。
气溶胶取样系统包含多个取样支路,每个取样支路由取样嘴、取样盒和电磁阀组成。各个取样支路的电磁阀之间互锁,以实现对各取样点位扫描取样。获得的样品送实验室测量,通过计算得出取样位置的放射性气溶胶浓度。
此系统接入303热室PLC自动控制系统,实现远程控制。
另外还配备有移动式气溶胶取样泵,定期对监督区取样分析。
2.1.3 表面污染水平监测
定期工作场所墙壁、地面、工作台面、设备等表面进行放射性污染水平取样测量,防止污染扩散。
2.2 流出物监测
2.2.1 中低放废液放射性浓度测量
中低放废液排放、储存和转运前,均进行测量。对中低放废液取样、制样后测量α、β放射性活度,最后根据其活度值确定其排放渠道。
2.2.2 气载流出物测量
303热室的气载流出物经排风塔高架排放。在排风塔上设有取样口,由气体流出物监测设备对烟囱排出物进行连续取样监测,监测内容包括放射性气溶胶、碘和惰性气体。
2.3 个人剂量监测
个人剂量监测包括外照射监测、内照射监测、体表污染监测等。
2.3.1 外照射O测
303热室为每位放射性工作人员配置一个热释光个人剂量计,由原子能院按季度统一对个人外照射剂量进行测量和评价,并建立个人剂量档案。另外还配置了一定数量公用电子剂量报警仪。
2.3.2 内照射监测
除监测工作场所气溶胶放射性浓度估算待积有效剂量外,还由原子能院按年度统一对放射性工作人员进行全身计数测量以评价内照射受照情况。
2.3.3 体表污染监测
控制区卫生出入口设置1台全身污染监测仪,对退出控制区的工作人员进行全身表面污染监测。监督区出口设置1台手脚污染监测仪,供退出操作区的人员使用。另外还配备有便携式表面污染监测仪,用于现场监督监测。
3 剂量控制
根据GB 18871-2002[1]规定,工作人员连续5年的年平均有效剂量不超过20 mSv,任何一年份内不超过50 mSv。根据303热室的实际情况,考虑辐射防护最优化原则,将个人剂量约束值定为10 mSv/a,管理目标值为5 mSv/a。
表3给出了近3年303热室放射性工作人员受照剂量数据。
近3年,303热室进行了秦山乏燃料棒检验、田湾监督管检验和大亚湾乏燃料棒检验等项目,由表3可知,工作人员的集体剂量和平均个人有效剂量均处于合理范围内,最高个人有效剂量未超过管理目标值,工作人员受照情况处于可控状态。
4 三废管理
303热室主要操作对象为乏燃料棒、堆内构件等放射性材料,放射性三废主要来自于工艺试验、设备检修和放射性去污等操作。为了减少放射性废物的产生,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制定了相应的放射性操作规程和放射性废物管理制度。
4.1 气态放射性废物
303热室设有独立的通风系统,并合理安排各分区负压和换气次数,控制气流由监督区流向控制区,由低污染区流向高污染区,保证放射性物质的有效包容。通风系统设有初效、高效和除碘过滤器,废气经三级过滤后由40 m高的排风塔向大气高架排放。
4.2 液体放射性废物
液体放射性废物的分级严格执行《放射性废物的分类》(GB 9133-1995)[3]的规定,废液经取样分析后,根据其放射性浓度,排入低放废液暂存槽或中放废液暂存罐中,在热室运行过程中严格杜绝高放废液的产生。当低放废液储量到达一定量时,通过原子能院地下低放管网输送至原子能院放射性废物处理设施,中放废液则由槽车转运。303热室每年产生约0.5 m3中放废液和5 m3低放废液。
4.3 固体放射性废物
通过对工艺试验操作的严格控制,杜绝高放固体废物的产生。根据固体废物的放射性水平,对中、低放固体废物进行分类收集、整备,然后装入200 L标准废物桶,中放、低放分区存放。废物桶张贴标签注明内容物和辐射水平,待积存一定量后通过汽车房转运通道运送至原子能院放射性废物处理设施。303热室的固体放射性废物产生量约4 m3/a。
5 结语
安全升级改造后的303热室,对辐射防护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建立健全了较为完善和有效的辐射监测手段,严格执行《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 18871-2002)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加强了对工作场所和人员的监测,有效地控制了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和放射性废物产生量。在近几年的运行过程中,个人有效剂量未超过5 mSv,工作人员受照情况处于可控状态,放射性三废的产生符合最小化原则,提高了303热室运行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GB 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
关键词: 核医学教学 核与辐射安全知识教育 教学体会
1895年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了X射线,随后其被逐步应用于疾病诊疗的临床实践。伴随核物理与相关学科的发展,放射性核素与射线装置在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日常生活中公众接触电离辐射的机会也逐渐增多。因此有必要加强核与辐射相关知识的培训与教育,使放射工作人员掌握辐射防护的方法与要求,使普通公众克服核恐怖心理,为我国核电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本文结合我国核技术产业化的发展及医学生的任务谈谈我们在核医学教学活动中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知识教育的教学体会。
1.我国核技术产业发展现状要求加强医学生的辐射安全知识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走上快车道,能源问题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石油、天然气的年进口量已占全世界年产量的近一半;尽管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但仅够用一百年左右,同时燃煤发电产生大量粉尘、温室气体CO、NO与SO,导致气候变暖,诱发酸雨,污染环境。而我国大亚湾、秦山、岭澳等12座核电站的运行实践证实,核能清洁高效,由于加强核电站产生的放射性废物管理与处置,没有造成环境污染,更没有造成核电站周围居民的健康危害。因此国家在未来的20年规划建设近40座核电站[1]。以后,以辐照加工业为代表的核技术应用产业得到迅猛发展,核技术应用产业不久前也被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要求今后5年左右时间达到1000亿元的市场规模[1]。高活度放射源和射线装置的广泛使用要求提高辐射安全和防护管理的水平。这首先要求各级环保和卫生部门加强放射源和射线装置的辐射安全管理,同时也要对公众普及核与辐射安全知识,提高他们的辐射安全和放射卫生防护意识。大学生作为文化水平较高的社会代表,他们对辐射安全知识的了解直接影响着公众的认识水平,因而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的辐射安全教育。医科院校的大学生将来大部分在公共卫生管理部门和临床诊疗机构工作,直接面对广大公众,有义务有责任向公众普及辐射防护知识。现在各级卫生监督所放射卫生监督人员大部分毕业于预防医学专业,掌握的核辐射防护知识有限,医院里涉及辐射的科室―放射科、肿瘤放疗科与核医学科医生大部分为影像与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辐射防护知识水平较低,所以医科大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实践当中很可能会遇到因管理部门监管不到位、医疗机构辐射防护设施不健全而引发的各种核与辐射事故受害者的临床救治工作。
2.电离辐射的巨大危害
2.1核战争的危害
二战末期,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放的两颗原子弹初步显示了原子武器的巨大威力。广岛原子弹爆炸后,在1―2秒钟内,全市40%的地方变成焦土,92%的地方不能辨出原来的面貌。一年后,广岛市政府宣布118661人死于此次轰炸,到2004年底,死于此次轰炸的人数已超过20万;长崎原子弹爆炸后,眨眼之间毁坏了三分之一个城市,在这次轰炸中,有7.4万人死亡,7.5万人受重伤。
这一切彻底粉碎了日本部分顽固的军国主义分子顽抗到底、东山再起的梦想,迫使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另外,核爆所致的电离辐射远后效应逐步显现,给核爆幸存者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与灾难。辐射流行病调查证明,战后60多年,陆续有幸存者死于电离辐射诱发的恶性肿瘤,包括白血病、甲状腺癌、乳腺癌、骨肿瘤及各类消化道肿瘤(肝癌、直肠癌与结肠癌)、肾脏及膀胱癌(电离辐射诱发各种癌症的潜伏期长达10―35年)[2]。
2.2常见射线的危害
常见的α、β、γ、中子和重离子照射,包括内照射(放射性核素通过不同途径进入人体,在体内衰变,发出射线,照射人体组织器官)和外照射(射线从体外照射人体),均会引发辐射损伤。外照射时累积吸收剂量高于0.5Gy即可轻度抑制造血机能,使白细胞、血小板与红细胞依次出现程度不等的减少(减少程度因个体辐射敏感性而异)。
辐射照射可影响造血与系统、上皮组织、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功能,导致骨髓造血机能障碍、细胞和体液免疫能力下降、表皮皲裂、溃疡、甲皱骨关节僵硬而丧失功能、神经体液调节机制紊乱、放射性不育不孕症、放射性白内障、听力丧失或下降、辐射致癌(甲状腺癌、白血病、皮肤癌)、遗传效应、寿命缩短与胚胎效应(如腭裂)[3]。
2.3辐射事故的危害
非战争条件下发生的辐射事故也会产生人员伤亡,迫使我们必须加强辐射安全教育。这里仅举比较典型的两起放射源丢失事故。
2.3.11963年合肥三里庵事故[4]
1963年春节前夕,安徽农学院用于农作物诱变育种的10CiCo放射源疏于管理(露天放置且监护不严),附近村中11岁儿童将其带回家,撬开铅封,成为裸源,随身携带达24h以上,致使该儿童及其兄长分别在入院治疗后2-7天死亡,其叔一大腿因大剂量照射引发的放射性溃疡而被迫截肢,其母及姐妹也分别患急性中度和重度造血型放射病,经治疗虽存活下来,但体质较弱,时患感冒。
2.3.22008年太原辐射事故[5]
2008年4月11日下午1:30左右,位于山西省农科院的旱农辐照中心发生了一起严重的钴源意外照射事故。由于违规使用已经退役的钴源室照射中药粉末,钴源在降落时被层层码放的麻袋卡住,未能落入井内,而操作者误以为源已安全降落,遂由1名职工带领4名搬运工人进入钴源辐照室而受到意外照射。5名受照者中,1例患胃肠型放射病,其他4例患中度至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3.结合核医学教学内容进行辐射安全知识教育
核医学是将核物理与医学交叉融合形成的边缘学科,是利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医学学科。核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可分为实验核医学和临床核医学,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结合教学内容对同学介绍辐射安全与防护知识,具体做法如下。
3.1核物理基础
对常见的X、α、β、γ与中子射线,电离能力为快中子α>β>γ,射程α<β<γ<快中子,所以我们要求学生在以后使用射线时要针对不同射线的特点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如使用低能α、β核素,因其射程短,只要注意进行内照射防护,不需要特别的外照射防护。γ与快中子射线因为射程长,所以不仅要注意内照射防护,而且要注意外照射防护。热中子能量极低,无需防护。核素检查利用γ射线成像,所以核医学科医护人员要注意外照射防护;X射线与γ射线一样都是电磁波,射程长,所以在放射科工作的人员也要注意外照射防护。高能β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可产生韧致辐射,即高速运动的带电粒子经过原子核附近时,受到电场力作用而急剧减速,其部分或全部动能转变为电磁波,作为X射线的一部分,射程长。韧致辐射的发生几率与带电粒子质量的平方成反比,与所照射物质原子序数的平方呈正比,所以α粒子的韧致辐射可忽略不计;高能β射线的韧致辐射效应显著,故对其防护应该采用低原子序数的有机玻璃或铝等屏蔽材料。能量较高X、γ射线由于能量高且不带电荷所以穿透力较强,应采用铅等高原子序数物质。对快中子或高能中子应采用石墨与含硼物质吸收中子降低其速度然后用铅板或水泥混凝土墙屏蔽。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2核仪器与放射性监测
结合核仪器示教让同学们了解到,辐射尽管肉眼看不到,但可用仪器监测。对不同射线用不同的仪器监测,用剂量计可对人体受照剂量进行监控,防止受照人员过量。在实验课上利用本教研室现有仪器,带领学生对本室的不同实验场所进行辐射水平监测,通过实际操作,让同学们对射线有个感性认识。同时结合《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讲明放射工作场所设备、地面与墙壁表面α、β污染控制水平分别为3.7与37Bq/cm,而对X与γ射线,主要监测空气剂量率是否超标,以确保辐射安全。
3.3放射卫生防护
此部分介绍放射源种类与照射方式、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与措施。射线照射有机体的方式有三种,一为外照射,射线从体外照射生物有机体;二为内照射,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物经消化或呼吸道进入生物有机体内,蓄积于不同组织器官,在其内部衰变发出射线照射有机体;三为混合照射,在核事故现场或核战争条件下既有γ射线与中子产生的外照射,有U或Pu裂变产物蓄积体内器官组织产生的外照射。放射源指除研究堆和动力堆参与核燃料循环范畴的材料外,永久密封在容器中或有严密包层并呈固态的放射性材料,一般情况下不会污染环境,破坏其密封材料或包壳则会产生外照射。在使用时应该注意不要破坏它的外壳。非密封放射性物质系非永久密封在包壳里或紧密地固结在覆盖层里的放射性物质,过去称开放源,可污染环境,或进入人体,产生内照射。核医学实验与疾病诊疗时常用非密封的放射性液体或冻干粉,使用时应避免其进入机体产生内照射。放射诊疗实践中应针对具体辐射源与工作条件采取不同防护方法。
放射科X光或CT机房屏蔽不严,可能导致射线部分泄漏,放射科人员应防护漏射线的外照射,外照射防护方法为:时间防护,尽可能缩短辐射操作时间;距离防护,尽可能远离辐射源操作;屏蔽防护,采用尽可能厚的屏蔽材料阻挡射线。核医学工作者可同时受到病人体内放射性药物产生射线的外照射及稀释、注射放射性药物时少量放射性药物经口腔鼻腔进入体内产生的内照射,内照射防护方法为:围封隔离,在四周密封且顶部带通风管道的的辐射操作台上合成或稀释放射性物质;去污保洁,操作时遇到放射性污染物尽快清洗或扫除;个人防护,进行辐射操作时按要求穿戴防护用的衣服、鞋帽与手套、口罩,使个人受照剂量符合国家规定的放射工作人员剂量限值(眼晶体<150 mSv,全身均匀照射<50 mSv,单个组织器官<500 mSv)。核医学诊疗活动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放射性废物,包括盛放射性物质的玻璃或塑料瓶、注射针管、一次性输液器、退役的粒子源、接受放射诊疗患者的大小便、呕吐物等,对其处置不当,也会使医护员工及公众受到不必要的照射。通常根据放射性废物中所含核素物理半衰期的长短选择不同的辐射性废物处置办法,处理短半衰期核素的放射性废物,常用放置衰变与稀释排放法;处理长半衰期核素的放射性废物,常用地下深埋与浓缩贮存法。
3.4核医学显像
核医学显像即核素显像,将放射性药物(显像剂)引入体内,采集、处理和分析图像后进行诊断疾病。放射性药物引入机体过多会造成药物浓聚器官的辐射损伤,所以在引入的放射性药物的量上要有一定的要求,防止引入过量放射性核素而对病人造成内照射损伤。而且对于核医学科工作人员要尽量减少和引入放射性药物的病人接触而导致的外照射。
核素治疗是经口服或注射方式向体内引入放射性药物,它们根据自己的生物、物理与化学特性,选择性地蓄积于病变组织或器官,使放射性核素与病变细胞紧密结合,利用浓聚于细胞组织内的核素衰变产生的射线杀伤细胞。我们引入的放射性药物类型、种类要选择恰当。防止过量的放射性核素对机体正常组织细胞的损伤是核素治疗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3.5放射分析实验中的辐射安全教育
放射性实验应在专门的实验室进行,为此本教研室专门设置了放射性操作区,全校所有的放射性教学科研实验均在此进行。我们在放射操作区入口按要求张贴了电离辐射警示标志,提醒在此从事放射性实验的师生注意辐射安全。实验前,对学生进行放射性实验相关规章制度教育,使学生了解这些规章制度制定的依据及其遵守的必要性。本室目前开展的各类放射分析实验都要使用一些放射性液体,对此,我们要求学生注意射线的种类、能量和活度,例如:放射免疫实验中主要用的是I,要进行外照射与内照射防护。放射自显影实验常用H、P低能β核素,尤其H这种长半衰期的核素,应避免让其通过呼吸道、皮肤毛孔、伤口进入体内产生内照射。P发射的β射线能量较高,对眼晶体可能造成损伤,需戴铅玻璃眼镜防护。同时,为避免学生由于操作不熟练或意外情况造成实验卓台面或实验室地面表面放射性污染,我们通常给学生配备衬有三层吸水纸的搪瓷盘,这样放射性液体即可残留在吸水纸上,最后将其作为放射性固体收集处理。另外,在进行开放性放射操作时,必须尽可能打开所有的排气扇,以利放射性核素扩散,减少呼吸道、口腔的核素吸入量。
4.联系核事故阐述电离辐射危害,克服核恐怖心理
前面我们谈到日本广岛长崎核战争的巨大危害,难免使学生产生核恐怖心理。广大公众由于不了解核辐射损伤的机制,也不可避免地恐核。尤其是最近日本强烈地震引发福岛核事故,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核恐慌心理,也使公众高度关注核电站安全防护问题。对此,我在电离辐射生物效应教学中介绍了Chernobyl核事故概况,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Chernobyl核电站4号机组发生了核爆炸事故。该核电站位于乌克兰基辅西北130千米的普里皮亚特河畔的普里皮亚季镇,其第四号机组于1983年12月投入运行。由于反应堆物理结构和关闭系统设计存在严重缺陷,以及低功率工程实验时操作失误,安全系统被切断,导致短期内反应堆内蒸汽压力过大,爆炸起火,使堆内放射性物质总量的3.5%外泄到环境中,总释放量12×10Bq, 其中Cs0.09×10Bq,Cs 0.06×10Bq,I 2×10Bq,惰性气体6×10Bq,产生的放射性灰尘相当于日本广岛核爆的100倍,它们沉降在乌克兰西部、欧洲国家及全球。事故后10天,火被扑灭,停止释放放射性物质。事故发生时现场有操作工177人、建筑工人268人。本次事故受照0.8Gy者237人,有134人被确诊为急性放射病。因急性放射病复合β粒子皮肤烧伤火热烧伤死亡28人,另2人死于现场(烧伤或压伤),1人死于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此为近期效应。事故发生后20年(1986―2006),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与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以及事故后由俄罗斯、乌克兰与白俄罗斯三国核能机构与卫生部门共同组成的研究事故后果的学术组织――Chernobyl论坛进行的辐射流行病调查表明,事故发生时处于18岁以内的3000多名青少年(其中大部分为15岁以内的少年儿童)由于长期大量饮用被事故释放的I污染的牛奶而罹患恶性肿瘤――甲状腺乳突状瘤,同时有200多名事故发生时15―46周岁的育龄期妇女患程度轻重不等的放射性不孕症,另外有30多例病人因摄入放射性灰尘照射患心血管疾病[6],这是该事故的主要辐射远后效应。由此可见,与日本核战争相比,尽管此事故放射性物质释放量较大,但由于苏联政府在事故发生次日――4月27日临晨开始,在周围30平方千米范围内分三批迁移11.6万居民,同时对参与现场应急抢险人员发放KI片,因此大大较少了放射病的发生率。让学生认识到核事故危害尽管巨大,但其危害还是局部的可控的,只要积极应对,仍可缩小危害,因此大可不必恐惧。同时,我国从1985年第一座大亚湾核电站运行以来25年的核反应堆营运实践表明,核电是安全清洁可靠的。针对日本岛核事故,我们讲清此次事故U裂变产物――I的释放量尽管超标达一万倍,但根据联合国原子能机构IAEA推荐的标准(I在放射工作场所与露天水源的允许活度分别为0.33Bq/cm与22Bq/L)测算,仍属危害程度最小的Ⅴ放射源[7],这样强度的放射性碘远小于一次甲状腺显像剂量(5―30mCi), 对日本以外的公众尤其是我国居民健康不会造成任何影响。
通过上述理论教学和实验操作中的亲身体验,我校医学生辐射安全意识得到较大幅度提升。随着包括核电在内的核技术应用产业的快速发展,全社会要提高辐射安全和防护意识,管理部门要加大对放射性同位素及射线装置的监管力度,我们也要适应形势需要,加大对医学生的辐射安全教育力度,为我国核技术产业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及保护公众身体健康储备相关人才。
参考文献:
[1]我国核工业从适度发展变到加快发展新华网(2006)1月13日综述.
[2]刘树铮主编.医学放射生物学.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8.6,(第二版):464-471.
[3]强永刚主编.医学辐射防护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第一版):63-81.
[4]杨秀珍,欧克仁,于海忠,刘远兴,季其仁.四例急性放射病人和九例小剂量辐射损伤者及其子女远期效应的医学观察,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项目,见《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会议论文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
[5]陈英,杜杰,张学清等.太原“4.11”钴源事故受照者生物剂量估算及照后一年细胞遗传学随访,辐射防护,2010,30,(4):201-207.
[6]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Health Effects of the Chernobyl Accident and Special Health Care Programmes,Report of the UN Chernobyl Forum Expert Group“Health”.WHO Press,Geneva,2006.
[7]国家环保总局2005年第62号公告.放射源分类办法.
项目资助:安徽省省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01941),安徽医科大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校教字【2010】3号)。
1.1电离辐射的概念及特点
电离辐射是一切能引起物质电离的辐射总称,其种类很多,高速带电粒子有α粒子、β粒子、质子,不带电粒子有中子、X射线及γ射线。其共同特点为:有一定的穿透能力;人的五官不能感知,只有专门的仪器才能探测到;照射到某些特殊物质上能发出可见的荧光;透过物质时能产生电离作用。每一种辐射来源都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它会给人类带来剂量,二是我们能够比较容易的采取一些措施影响此种剂量。
1.2电离辐射的来源
按辐射的来源可分为天然辐射和人工辐射。天然辐射包括宇宙射线、来自地球本身的γ射线、空气中氡的衰变产物以及包含在食物及饮料中的各种天然存在的放射性核素。人工辐射包括医用X射线,来自大气核武器试验的放射性落下灰,由核工业排出的放射性废物,工业用γ射线等。
1.3电离辐射的危害
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2000年出版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全世界所有人平均的年剂量约为2.8mSv,其中天然氡约占43%,天然宇宙射线占14%,天然体外来源占18%,天然体内来源占11%,医疗占14%,核工业占0.25%。
人类为了生产和保护健康诊治疾病的需要使用的α、β、γ、X及中子射线都能引起物质的电离,被我们所利用,但若无有效防护,也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电离辐射可引起放射病,它是机体的全身性反应,几乎所有器官、系统均发生病理改变。电离辐射一般来说都是以以下两种方式进入人体 ,即通过体外照射与通过体内照射。贯穿辐射、高能量和射线都可以以体外照射方式照射人体。放射性物质一旦进入体内就会发生体内照射,它在体内放出γ或β粒子,有的也同时放出β、γ射线。在电辐射作用下,机体的反应程度取决于电离辐射的种类、剂量、照射条件及机体的敏感性。人体受到大剂量电离辐射的一次或数次照射,可发生急性放射病,平时见于核事故和放射治疗病人。在接触各种射线的放射工作中,如防护措施不当,违反操作规程,机体长期受超容许剂量的体外照射,或有放射性物质经常少量进入并蓄积在体内,则可引起慢性放射病。
2个人剂量的防护
据统计我国辐射事故率是美国的10倍。因此,必须加强个人剂量防护,保护放射工作人员免受不必要的照射或过量照射,保障其健康及相关权益。
2.1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防护体系
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推荐了以三项基本要求为基础的辐射防护体系:实践的正当性;辐射防护最优化;适用个人剂量限值。在有些情况下,有必要进行干预,以减少人员受到的照射,ICRP推荐了以另外两项原则为基础的关于干预的辐射防护体系:干预的正当性;干预最优化。
2.2辐射防护措施
辐射防护一般因照射的方式不一样则采用的措施也不一样。使用封闭源的接触都是属外照射,从事开放源作业的危害主要是内照射,电离辐射作用于机体的途径有外照射和内照射。
1)外照射的防护。单位作业中接触封闭源一般见于射线的机械探伤、射线自动测厚、自动对位、测密度等。做这些工作人员必须是经过专业培训,和体检的,拿到上岗合格证。根据射线的强度面积越大辐射越小,时间越短辐射越小,必须要有防护措施:①时间防护:减少辐射地区的工作时间,如果电动操作突然发生故障,要用手摇安全轮复位而靠近辐射源;或者维修设备必须靠近辐射源时,应限制工作时间,将可能受到的照射剂量控制在拟定的限值之下;②距离防护:尽量让工作人员的工作位置远离辐射源,操作者要采用远距离遥控操作。在发生事故,如辐射源脱落,应在屏蔽条件下用远距离器械钳取,不得直接用手取源装配;③屏蔽防护:辐射源和工作人员之间应有非常可靠的防护屏障,屏蔽材料应根据辐射源的性质来选择。一般选原子序数比较高,密度比较大的材料。
2)内照射的防护。在从事开放源工作时,放射性核素可经过消化道.呼吸道或皮肤等途径进入体内,会对人体造成持续的照射。为保护在开放源地区的居民和工作人员的安全,要根据工作人员或居民能接触到的放射性核素的种类和放射性活度的不同,对单位和工作场进行分类和分级。根据开放型放射工作单位的放射性核素的等效年用量分为三类;根据放射性核素的最大等效日操作量分为三级。对不同类、级开放性放射工作场所的卫生防护均有严格的要求。从事开放源作业的工种见于含防射性物质的矿石的开采、选炼、荧光涂料的制造和使用,医院的同位素室等作业。开放性作业有环境污染的问题,从生产到使用的整个工艺过程,如忽视防护均可将放射性尖粒带到生活区。因而对开放性作业场所应防止放射性物质的扩散和进入体内的问题。首先在厂址选址上要把好关,要选择地势高、地下水源低的下风向,尽量在水源的下游,在工作建筑区内不能修民位区。要采用活性区、过渡区、清洁区三区区分的建筑设计。要有废水的专用下水道及处理设施,空气净化的捕尘和固体废物的存放和处理设施。定期进行辐射监测和职业体检,以便及时发现防护工作薄弱环节,改善防护条件,防止事故发生,确保工人安全
健康。
参考文献
[1]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辐射、人与环境.
[2]清华大学.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教材.
通讯作者:贾强
【摘要】 目的 监测大剂量131I治疗后病房及病区内环境γ射线的辐射剂量率水平,评价医疗活动过程的辐射安全性,明确大剂量131I治疗后对环境的影响。方法 分别用γ辐射仪测量的17次患者治疗后24 h病房内距离患者1 m处及病区环境的γ辐射剂量率水平。结果 γ辐射仪测得的病房内距离患者1 m处γ辐射剂量率水平最大为21.71 μSv/h,根据我国《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计算,笔者所在科室工作人员每日可在此辐射环境下工作3.8小时;病区环境中走廊剂量率水平最大为0.58μSv/h,计算得一般公众每日可在此辐射环境下停留7.17小时。结论 实施大剂量131I治疗后,采取恰当防护措施,完全能保证核医学科工作者处于电离辐射容许剂量范围之内,病区环境电离辐射水平相对安全。
【关键词】 分化型甲状腺癌; 放射性碘; 辐射安全性
A Study on radiation safety of ward environment during 131I ablation therapy for thyroid cancer JIA Qiang,HE Ya-jing,MENG Zhao-wei,ZHANG Gui-zhi,TAN Jian.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General Hospital,Tianjin 300052,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Monitoring the level of γ-ray's radiation dose rate of our ward and area after therapy with large dose 131I, evaluate the safety of treatment process and identify the influence to the environment.Methods To analyze the γ radiation dose rate level which were detected with γ-radiometer in where the ward one meter from the patients and the environment of our department 24 hour after therapy of 17 group patients.Results The maximum γ radiation dose rate level is 21.71 μSv/h in the ward, the staff can work 3.8 hours per day in this radiation environment according to the 《Basic standards for protection against ionizing radiation and for the safety of radiation sources》of our country. The maximum γ radiation dose rate level is 0.58 μSv/h in the walkway of our department, the common public can stay here about 7.17 hours.Conclusion It can guarantee our nuclear medicine staff's ionization radiation level in the permitted dosage range thoroughly if take appropriate protective measures after 131I ablative therapy, while the ionization radiation level of our department's environment is relative safety.
【Key words】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 Radioactive iodine; Radiation safety
关于服用大剂量131I治疗后病房内环境辐射安全性问题报道罕见[1]。通过收集笔者所在科室应用大剂量131I清甲治疗前后患者病房内环境γ射线的辐射剂量率水平等资料,并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对应用大剂量131I治疗后病房内环境辐射安全性,用于指导以后临床工作。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科自2006年7月~2009年9月实施首次大剂量131I清甲且资料完整的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住院患者46例,男性13例,女性33例;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状癌38例,滤泡状癌8例;患者年龄25~73岁,平均(46.26±11.71)岁;服用131I剂量为80~200 mCi,平均(122.72±23.71) mCi具体详见表1。
1.2 主要仪器 核工业总公司上海电子仪器厂生产的3007K-A型袖珍辐射γ辐射仪测量辐射剂量率。
1.3 方法 本科131I治疗病房每间10~15 m2,安置病床2~
表1 DTC术后患者一般资料情况(x±s)
3张,病床之间用铅屏风屏蔽防护。患者住院行131I清甲治疗后24 h,随机对17批次接受治疗的患者,用γ辐射仪测量病房内距离患者1 m的γ辐射剂量水平,测量3次取平均值,对照放射性工作人员的允许剂量水平,评价医疗活动过程的辐射安全性。每次测量病房内患者辐射剂量水平的同时,监测病房外走廊、医师办公室和护理站的γ辐射剂量水平,亦测量3次取平均值,以明确大剂量131I治疗后对环境的影响。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单因素分析中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Levene's方差齐性检验,方差齐者应用两组独立样本资料t检验,方差不齐者应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分析行χ2检验或采用Fisher's确切概率法。
2 结果
2.1 病房内环境辐射剂量率水平及与服131I剂量关联性分析 γ辐射仪测得的病房内距离患者1 m处γ辐射剂量率水平最大为21.71 μSv/h,最小为6.29 μSv/h,平均为11.12 μSv/h,对患者服131I剂量时与服131I后24 h病房内距离患者1 m处的γ辐射剂量水平绘制散点图(图1),行Pearson相关分析两者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0.962,P0.000
2.2 病区内环境辐射剂量率水平与当地本地(院外辐射剂量率水平)水平比较 γ辐射仪测得的病房外环境(走廊、医师值班室、护理站)辐射剂量率水平,同时监测本地(院外)辐射剂量率水平进行比较。具体见表2。
表2 病房外环境与本地剂量率水平比较
不同环境辐射剂量率比较,其差别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5),走廊与本地比较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0
2.3 病房内外环境辐射安全性分析 根据我国《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规定,对射线工作人员规定连续5年的年平均有效剂量20 mSv(2 rem),任何一年不超过50 mSv(5 rem);公众中有关关键人群组的成员受到的平均剂量估计值不超过下述限值:(1)年有效剂量1 mSv(0.1 rem)。(2)特殊情况下,如果5个连续年的年平均剂量不超过1 mSv(0.1 rem),则某一年份的有效剂量可提高到5 mSv(0.5 rem)。
根据上述我国现行标准,结合本科实际工作情况,一年按12个月计算,每月4周,每周工作5天,每天工作7小时,按以下公式计算本科核医学工作人员于病房工作日允许剂量、小时允许剂量及日允许工作时间:
日允许剂量83.33(μSv) (公式1)
小时允许剂量11.9(μSv) (公式2)
日允许工作时量 (公式3)
按γ辐射剂量率水平最大值21.71 μSv/h计算每日可于此辐射环境下连续工作3.8小时。同法可计算出一般公众(包括本科非核医学工作人员、相邻检验科室工作人员等)在本科非病房区域活动日允许小时数。由于医师值班室及护理站与本地比较其辐射剂量率水平无明显区别,而走廊辐射剂量率水平高于本地,按走廊剂量率水平最大值0.58μSv/h计算得每日可于此辐射环境下停留7.17小时。
3 讨论
3.1 医务人员在病房工作安全性的探讨 DTC术后患者服用大剂量131I治疗后,医务人员需要对其发射出的γ射线进行防护[3,4]。笔者随机对17批次接受治疗的患者于治疗后24小时用γ辐射仪测量病房内距离患者1 m的γ辐射剂量率水平,相关分析示服131I剂量与测得的剂量率水平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0.962,P0.000
3.2 病区环境的辐射安全性探讨 本组资料显示医师值班室及护理站辐射剂量率水平与当地本地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62,0.510>0.05),可认为其内环境电离辐射水平安全。而走廊与本地比较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0
实施大剂量131I治疗后,采取恰当防护措施,完全能保证核医学科工作者处于电离辐射容许剂量范围之内,病区环境电离辐射水平相对安全。应用131I治疗DTC辐射防护,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第60号出版物指出辐射防护的目的是“防止有害的确定性效应,并把随机效应的发生率限制到可以接受的水平”,附加目的是“伴有辐射照射的实践,确实具有正当的理由”。因此,应基于职业照射、医疗照射和公众照射三类照射建立的防护体系,按照实践正当性、防护最优化以及个人剂量限值的通用原则来评价防护措施。放射性核素131I现已广泛应用于DTC患者术后清甲及转移灶的治疗,患者服用大剂量131I后,其放射性也会对医务人员产生辐射危害,其防护也应引起医务人员、医院及卫生行政部门的重视。人体内131I的监测有两种手段,一是直接测量,主要测量方法有:(1)用甲功仪直接测量甲状腺中131I的放射性计数,并推测其活度;(2)用整体测量仪测量全身的131I的活度;二是排泄物样品测量,主要测量方法有:测定尿中131I的比活度及总量,根据131I在尿中的排泄规律推算体内的活度。前者更灵敏、简便、快捷,并容易被受检者所接受,但缺点是表面污染物(如:人员体表及工作服等表面污染等)对测量结果干扰大,因此,测量时要求被检测者体表无其他放射性污染。张志东等[3]报道按照时间、距离防护和屏蔽防护的原则在不同时间、不同距离和采用屏蔽的方式分别应用γ辐射仪检测医务人员的受照剂量率水平,检测结果显示,采用上述防护措施后医务人员的受照剂量明显降低。
参 考 文 献
[1] 管昌田.利用131I诊断和治疗甲状腺癌转移.国外医学放射医学核医学分册,1997,11:164.
[2] 张丹枫.医用X射线防护技术管理.太原:山西科学教育出版社,1990:69.
[关键词]环保系统;核与辐射事故;分级负责;应急措施;分析评价
中图分类号:TM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0-0265-01
核与辐射安全无小事,应急上作更是容不得半点马虎。未来辐射事故应急上作越来越具有反核恐怖袭击的特点,应重点落实“六个强化”,逐步建立“预防为主、分级负责、反应迅速、处置妥当”的辐射事故应急工作体系。辐射防护是研究保护人类(系指全人类、其中的部分或个体成员以及他们的后代)免受或少受辐射危害的应用学科,有时亦指用于保护人类免受或尽量少受辐射危害的要求、措施、手段和方法。辐射包括电离辐射和电磁辐射。在核领域,辐射防护专指电离辐射防护。核设施及核技术应用单位注重核与辐射安全管理,环保部门加强对核设施及核技术应用项目的日常安全监管。运行核电厂、研究堆、核燃料循环设施、放射性物质运输、放射性废物贮存和处理处置设施安全运行,均未发生一级以上的安全事件或事故,在建核设施的建造质量得到有效控制。
1 强化事故预警
本着“预防为主”的原则,在全省范围内选取百枚重点放射源(包括固定源和移动源飞利用GPS定位系统和射线探测设备对其周围环境进行24h连续自动监测。监测数据通过数据传输系统传回环保部门自动监控中心,数据处理系统即时显示出每枚放射源的辐射剂量及放射源在线状况。放射源在使用、转移或维修过程中如发生射线泄露或丢失等异常情况,系统能即时发出报警,并将异常信息传输至监控中心,可由环保部门运用应急监测车进行巡测、复测。
2 提高人员应急措施
应急素养包括应急意识、反应能力、技术水平、人机(仪器设备)结合程度、预估评判能力等等,它是一个综合概念。日常的辐射环境监管也好、监测也好,总是在一种按部就班的土作程序中进行,仔细认真就足以解决遇到的大部分问题。而在辐射事故应急时,情况复杂,不确定因素多,协调因素多,预估预判的因素多,现场需要临机决断的土作多。因此,应急过程是对一个人、一个单位、一个体系综合能力水平的检验,也是应急队伍应急素养的综合反映。应急队伍应急素养高,可以科学预估预判现场情况和事态发展趋势,敏感捕捉到现场变化信息,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或调整应对措施,既有利于现场的科学快速处置,又有利于为决策层协调各要素和做决策提供准确可靠数据和处置建议,抢占事故处置的主动权,将“通过应急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努力将事故损失降到尽可能低”的应急目标落到实处。因此,提升应急队伍人员应急素养对科学高效处置辐射事故,保障人和环境安全具有非常深远的现实意义。
3 强化应急演练和培训
先进的应急系统和精良的应急装备,并不等于良好的综合应急响应能力,必须常学常练、实战实练。要着眼于常态化,省级、市级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应急演练,并对各省辖市的应急响应情况进行考核;着眼于实战化,事前不通知、不排练,事后要形成总结报告,对演练效果进行评估,检验应急预案和实施程序的可操作性,并加以完善。同时,要将应急培训上作纳入全省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人才培训计划,定期组织有针对性和层次性的应急培训,对省、市环保部门应急小组负责人进行综合培训,对从事具体应急监测、处置上作的人员加强专业技术培训,对重点行业、重点地区的企业的应急管理和操作人员组织集中培训,使各类应急人员清楚各自的岗位职责,掌握所需的应急知识与技能。
4 强化应急联动
应急联动环节最重要的是,明确担负不同响应职责的行动小组、作为协作单位的相关部门、作为技术支持的应急专家组等的权限和责任,建立为调动应急人员和进行应急通知与报告所建立的权责关系与通信渠道。应急期间,“联动”须先“联络”,确保联络渠道明确、固定,联络用语规范并严格执行记录制度,对外渠道和口径统一。在环保系统内,建立辐射事故应急联络员制度,实行24小时专人值班,构建省、市、县三级应急组织网络;应急情况下,值班人员响应,其余人员待命,必要时给予支援,做好事故应急响应的衔接上作。在对外协调上,应急领导小组负责统一指挥、向有关部门通报倩况、向媒体信息,各有关单位按照全省辐射事故应急预案要求密切配合。
5 强化应急监测
应急监测是对事故发生地进行污染水平监测和采样,属于非常规监测,对仪器选型、方法选择、点位布设、数据分析以及应遵循的监测原则有着特殊的要求。及时、高效的应急监测能够为科学决策、妥善处置事故提供可靠保障。因此,首先要夯实应急监测基础:一是开展专项课题研究,根据不同的响应级别,编制配套的应急监测技术规范,推动应急监测标准化、程序化;一是建立高效的质量保证体系,确保应急监测数据获取及时、结果可靠;三是开展全省辐射应急能力评估工作,有针对性地强化各级辐射站和监察队伍的应急能力建设,包括应急监测车辆、便携仪器和个人防护装备,并加强日常保养和维护。其次,由于不同情况下的辐射事故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事故发生后要立即开展应急监测前的调查,借助全省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信息系统,确定污染源特征,划定监测范围。再根据调查结果制订不同的应急监测方案和防护措施,明确监测项日、监测点位,对射线泄露事故应确认泄露物质、污染范围。如果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或存在_次污染的可能,还要加密监测,并及时报告监测结果。
5 强化分析评价
事故发生后,一方而,在做好应急监测工作的同时,要综合分析应急监测、采样数据,预测事故形势及发展趋势,同时研判现有应急行动措施的有效性,以便随时调整应急行动方案。另一方而,要建立事故分析评价体系。整理汇编辐射事故典型案例,运用层次分析法,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深度分析典型案例发生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深入排查隐患,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改进监管上作,杜绝事故多发态势。
6 结语
环境安全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在我国即将大力发展核电和核技术利用持续活跃的背景下,辐射环境作为一个特殊的领域,逐步受到重视。预防辐射事故固然重要,但建立和保持快速、高效的事故应急体系和应急能力,发生事故后快速响应,将事故损失降到尽可能小,同样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关于辐射环境监测的现状与发展探讨[J].包俊青.科技展望.2016(14).
[2] 我国辐射环境监测工作中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J].张彩虹,任晓娜,沙连茂,胡逢全.辐射防护.2014(01).
[3] 浅谈辐射环境监测的实践与思考[J].王鑫,邹伟,孙冶.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08).
进行γ射线的屏蔽计算时,必须合理地处理源和屏蔽体的几何模型,正确选取相应的参数,以及对多次碰撞、吸收、射线能谱和角分布随贯穿厚度的变化等影响因素进行仔细分析并加以修正.否则,计算得到的屏蔽体厚度与实际所需的会有较大出入,也无法得到正确的剂量分布场.由于实验装置的净化设备较多、放射性核素的分布较分散,净化设备在截留放射性物质后会成为众多体源,并且γ射线与物质作用时会发生散射效应,因此在进行辐射防护工作时必须考虑到装置周围空间各个部分的剂量水平.传统的计算方法可针对单一点源、线源、面源和体源情况,对空间中某一关心点进行剂量估算,但本实验装置布局较复杂,过滤设备作为体源的同时又会将周围射线散射到其它方向,因此若要得到装置周围空间中连续的剂量分布,必须在进行辐射防护设计时建立实验场所的数值模型,对粒子在空间中的输运过程进行模拟,帮助辐射防护的设计工作.MCNP是由美国LosAlamos实验室设计的大型多功能蒙特卡罗粒子输运程序,可用于解决中子、光子、电子等粒子在空间中的输运问题.本文根据实验装置自身的设计及周围的环境状况,建立了符合实际情况的数值模型,经过计算机模拟,得出了较详细的估算结果.在对结果数据进行整理后,使用Matlab制作了实验装置的剂量分布场,可直观对剂量场进行分析,给出了具体的低放实验的防护设计方案,并为中放实验的防护设计工作提供了指导性的依据.
2剂量模拟
在进行模拟前需要得到各项参数,包括实验装置的空间三维参数、源项参数及各设备的材质等.
2.1三维参数
经过实验现场的多次复合后,最终确定了构建三维模型所需的基础参数.为便于构建曲面方程,在采集各设备的空间参数后,制作了装置的三维模型,同时也可检验构建模型使用参数的准确性.
2.2源项分析
本次实验过程中使用的模拟废水含235U、137Cs和90Sr三种放射性核素,其中137Cs衰变时会产生较强的外照射,对周围的人员造成外照射影响.因此,在进行剂量模拟时需要明确源项的活度浓度和质量浓度,并且结合装置的工艺参数,估算出实验装置各净化设备放射性物质的残留量.在确定参数时,各吸附净化装置中放射性物质的残留量参照137Cs的总使用量来估算,管路中放射性物质的量参照单次实验最大量来估算,具体情况根据各设备和管路自身的设计进行分析计算确定.
2.3其他参数分析
除对源项进行详细分析外,还要明确周围环境的其他各项可能影响辐射剂量水平的因素,包括实验装置所处三废处理大厅的平面布局、实验装置自身的平面布局、各净化设备和储罐的材质及厚度等.
2.4模拟计算结果与分析
在得到具体的实验装置的三维参数、源项参数及周围环境参数后,便可开始构建三维模型,然后填充源项,对实验装置进行模拟.
3辐射防护设计
对于外照射的影响主要从受照时间、照射距离、屏蔽设施三方面来进行控制.在较易实现的情况下,控制受照时间和照射距离显然是最经济合理的方式.在前两种方式都无法实现或不易实现的情况下,应进行适当的屏蔽,使外照射影响降至辐射剂量管理限值之下.根据模拟结果可知,剂量最高值出现在2号吸附柱表面区域,剂量水平约为3.16×10-3mSv/h~5.0×10-3mSv/h.由于存在实际工况变动及其他未知情况的可能性,应对剂量管理限值增加一个30%的安全系数,因此,可将职业人员和公众的辐射剂量管理限值再降低30%,即职业人员辐射剂量管理限值为1.4mSv/a,公众辐射剂量管理限值为0.7mSv/a.三废处理大厅墙外的剂量率仍参考执行2.5μGy/h.首先应从控制受照时间和受照距离的方面来考虑辐射防护的设计.由于本实验装置的特殊性,让工作人员与装置保持一定的距离是不太现实的,因此只能从控制受照时间的角度来进行分析.根据模拟结果,在保证工作人员操作的前提下来划定几个区域的停留时间,图4中红色虚框以内、实验装置车体以外的部分为①号区域;黑色虚框以内、实验装置车体以外的部分为②号区域;黑色虚框以外至三废处理大厅内的边界处为③号区域.按照受照时间来控制受照剂量的方法是可行的,因此,只要实验装置对三废处理大厅外的外照射影响在标准限值以内的话,则可认为实验装置对周围的外照射影响是可接受的.职业人员及公众的年工作时间按照2000h来估算.由表5可知,工作人员在3号区域内是不限制停留时间的,在1号区域内年工作时间不得超过280h.如果同一名职业人员或公众在不同区域内都有停留时间,则可将停留时间换算为剂量值来进行累计,当累计剂量超过相关要求时则不能继续操作.原则上公众不能进入该区域,但实验过程中可能会有相关专家或技术人员对实验装置进行操作.因此为了保护有关公众,将公众的停留时间也进行了限定,同时还便于管理.
4结论
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以下简称“研究所”成立于1959年,是一所专门从事辐射防护、辐射监测、辐射效应和核医学研究的省级专业科研机构。现有在职正式职工 44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3人。客座研究员和副研究员68人,其中,院士1人。
研究所主要开展放射卫生防护管理、辐射防护监测与评价、放射防护标准的研制、环境放射性水平监测与评价,职业健康监护、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放射病防治、核辐射医学救治基地的建设、山东省济南地区环境放射性本底常规监测以及核医学基础与临床研究、放射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等工作。承办“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中国辐射卫生》,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2003年7月,研究所通过了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2012年6月通过了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实验室资质认定。2008年8月获得卫生部甲级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2011年8月通过了国家安监总局的甲级资质换证,2012年8月分别通过了卫生部和国家安监总局的甲级资质延续;2011年8月获得了山东省卫生厅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乙级资质、通过了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病诊断资质的续展。
研究所对职业卫生工作高度重视,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实验室,购置超低本底液体闪烁计数系统、α谱仪、γ能谱仪、低本底αβ测量仪、6150A/D环境剂量仪、防护剂量仪、中子剂量仪等辐射检测设备。同时,加强人才培养,先后派出2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培训班,均取得了个人评价资质证书。
研究所发挥科研优势,近几年承担了各级科研课题30余项,取得各项成果奖10余项。受卫生部放射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委托为国家制修订《工业X射线探伤卫生防护标准》《工业γ射线探伤放射防护标准》等10余项国家标准,为规范核技术在国民经济各领域的利用起到了积极作用。
放射防护评价与检测
科学研究
研究所主要承担辐射防护检测与评价及环境辐射监测方面的研究和相关标准的制订,重点关注放射工作人员及受检者或患者的辐射防护及相关措施,及环境放射性对公众的辐射监测及防护研究。
在放射防护评价与环境放射性监测方面,研究所每年承担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攻关计划、省卫生厅重点科研项目等科研水平较高的项目,以及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研究与制定。
研究所制订的《油(汽)密封放射源测井放射防护标准》《油(汽)田非密封放射源测井放射防护标准》《工业γ射线探伤放射卫生防护标准》等国家标准、国家职业卫生标准20余项,对规范核和辐射技术应用单位的放射防护技术与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
技术服务
放射防护监测评价科室目前配备超低本底液闪、高纯锗γ能谱仪、低本底α、β测量仪、中子剂量率仪、热释光测量仪、环境X-γ剂量率仪等大中型监测仪器。
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检测与评价。科室每年检测工业探伤设备20余台,密封放射源200枚左右,总体看来,由于《职业病防治法》修订的原因,造成卫生与安监部门对工业企业的放射卫生监管出现了衔接真空,因为缺少监管力度检测的覆盖率比较低。
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是技术服务的主要工作,评价范围涵盖了工业加速器、辐照中心、工业用放射性仪表等。
目前,研究所已经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合作完成了荣成石岛核电的放射防护评价工作,完成了包括齐鲁石化等大型企业放射源的检测工作,多个辐照中心以及工业加速器项目的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工作。
个人剂量监测。配合国家法律法规对放射工作人员加强管理的要求,积极开展个人剂量监测。每年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人数逐年增加,2011年度监测人数达6000余人,其中大部分为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工业企业放射工作人员开展个人剂量监测的在逐年增加。
环境放射性监测。每年监测济南地区大气沉降物中90Sr、137Cs沉降量、济南地区生物样品中90Sr、137Cs活度浓度和济南地区露天水源水中90Sr、137Cs活度浓度。每年对送检矿泉水、地热水、稀土等样品进行放射性检测、分析。
核事故应急监测。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事故后,卫生部召开日本核事故对我国食品及饮用水放射性污染应急监测会议,由研究所负责山东省食品和饮用水样品的应急监测工作,向国家核应急协调委员会上报检测数据,完成了应急监测任务。
山东海阳核电站运行前放射性本底调查工作。山东省海阳核电站1、2号机组将于2014年并网发电,目前研究所承担着山东海阳核电站运行前连续2年的放射性本底调查工作,负责核电站周围20km2范围内全部水样(饮用水、地表水、地下水以及海水)和底部沉积物的放射性调查工作。
职业健康监护和职业病诊断工作
职业健康监护工作
研究所于2004年获得了职业健康检查资质。作为省级职业健康检查机构,承担了山东省省直和多个地市的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监护工作,研究所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开展科技服务与技术咨询,加强与各地市卫生防疫、医疗部门合作,不断扩大服务范围。获得资质以来,每年职业健康检查人数5000余人次,职业健康检查项目覆盖了卫生部55号令《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所涉及的各种项目。研究所不断的完善实验室,查体项目日趋完善,仪器先进,染色体全自动分析仪能进行染色体畸变率、微核细胞率分析;自动生化分析仪可进行肝功、血脂血糖等全套血生化分析,同时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测定也处于领先水平。实验室建立了自己的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率的剂量效应曲线。自2007年参加全国辐射生物剂量估算比对,比对结果均合格。
在健康检查过程中,研究所坚持客观、准确的原则,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对部分不适宜继续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与用人单位协商调离了工作。研究所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科研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现已逐步发展成为学科齐全、优势突出、科研力量雄厚、仪器设备先进、综合科研能力较强的医学科研机构。
研究所科研计划项目来源逐步扩大,计划项目数逐步增加,项目级别和经费额均有明显的提高。课题“济南市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分析与防护对策研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该课题根据我国有关放射防护法规与标准,针对济南市放射防护的实际情况,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对济南市有X线机进行防护调查测试与改造;拟制《X射线的防护》录像科教片,编写材料,对济南市放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与环境监测,研究相应的防护措施;针对存在的问题,制成了济南市放射防护6项管理办法与制度,对济南市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了全面的健康查体,对其健康状况作了深入的分析,对发现的可疑病例均做了相应处理,尤其是提出的染色体畸变与微核率,其放射损伤诊断价值具有独见性。该项研究是一项剂量监测、卫生防护和健康调查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工作,具有实际应用和推广价值,并取得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在职业健康监护过程中,研究所主检医师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对每一位进行健康查体的放射工作人员进行详细的问诊,了解放射线接触史,建立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填写《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表》,对每份《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表》,由主检医师审核后填写检查结论和处理意见并签名。处理意见根据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提出对受检者从事放射工作的适任性评价意见;检查结果如有异常,需要复查的,明确给出复查的内容和事件,发现疑似放射损伤的,提示受检者提交职业病诊断机构,进一步明确诊断,并通知放射工作人员所在的放射工作单位。在工作中,研究所的主检医师随时可以向各类放射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职业健康咨询和医学建议,并接受放射工作人员对健康检查结果的质疑或咨询,如实向放射工作人员解释检查结果和提出的问题,保障了山东省各类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
放射性损伤诊断工作
研究所2005年获得职业病诊断机构资质,近5年来在放射职业病的诊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作为放射病诊断组成员,承担了4名超剂量受照人员长达30余年医学观察和临床处置工作,积累了辐射损伤救治和医学随访、观察的宝贵经验。取得诊断资质以来,先后诊断慢性放射病、放射性白内障等放射性损伤26例,并按照职业病病例报告的相关规定,报送本地卫生行政部门。
加强放射卫生防护工作
随着《职业病防治法》的修订,工业企业职业健康监管的主体由卫生部门转变为安监部门,前期存在的工业企业放射卫生的监管薄弱必将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强而得到改善。
建议安全生产监督部门加强对核和辐射技术用单位的监督管理,特别是对承包经营企业或私营企业的监督监测力度,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成立专门的放射防护组织,确立放射防护负责人,将安全保管责任落实到责任人。
长期小剂量电离辐射可引起机体多方面的异常变化,为保护放射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应加强有关法律、法规及放射防护有关知识的宣传教育,严格按有关规定加强放射防护设施的基础建设,提高放射工作人员的防护意识,加强对他们的健康管理,减少受照剂量,减轻放射损伤,保证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