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麻醉学方向范文

麻醉学方向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麻醉学方向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第1篇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成像;血流动力学;麻醉;白内障手术

白内障手术常用的麻醉方式有表面麻醉、结膜下麻醉及球后麻醉。在20世纪80年代,球后麻醉是眼科手术最常见的麻醉形式。近年来,随着白内障手术技术及设备的改进,手术时间显著缩短,对麻醉时间及深度的要求均明显降低,使结膜下麻醉、表面麻醉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然而,不同局部麻醉方式对于眼底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目前尚缺乏相关研究。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是在B型灰阶成像技术的基础上,用彩色多普勒显示血流速度及方向,以频谱多普勒作血流的定量分析。CDFI技术是一种非侵入性、可重复、快速、简便的检查方法,可以对患者进行连续的动态观察,且不受视力及屈光间质混浊的影响;同时,它能提供其他所有影像检查技术所测不到的血流动力学资料;对眼部血管性疾病的诊断及鉴别具有重要价值[1-2]。1989年,Erickson等首先将CDFI技术应用于眼动脉血流分析,此后该技术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各种眼部疾病的分析研究。本研究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定量分析白内障手术球后麻醉、结膜下麻醉及表面麻醉的球后血流动力学资料,比较3种麻醉方式对眼底血流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5~7月在本院确诊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57例,年龄56~91岁,其中男28例,女29例。随机分为3组,19例行表面麻醉(表面麻醉组),术前滴奥布卡因眼液;20例行结膜下麻醉(结膜下麻醉组),术前结膜下注射利多卡因1.5mL;18例行球后麻醉(球后麻醉组),术前球后注射利多卡因1.5mL。A超检查眼轴长度范围21.5~26.0mm。排除存在影响眼部血液循环系统疾病的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3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眼轴长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行单眼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1.2方法采用GE公司生产的VIVIDI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10MHz,患者仰卧,双眼注视正前方,轻闭双眼,涂少量耦合剂,探头轻置于上睑。依次检测二维超声、彩色血流显像及血流频谱。眼动脉(OA)为球后壁1.5~2.5cm处横过视神经粗大血流信号,选择与取样线相平行的节段进行取样;视网膜中央动脉(CRA)为球后三角视神经低回声区内的彩色血流带,穿过视盘分布于视网膜,取样点位于球后0.2~0.3cm;睫状后短动脉(sPCA)为围绕着视网膜中央动静脉的多个红色血流信号,取样点在球壁后0.3~0.5cm,鼻侧或颞侧均可;将取样标志置于有代表性的血流内,即显示血流频谱图及血流参数[3]。为避免误差,手术、麻醉及血流检测分别由同一眼科医师及超声医师完成。麻醉后不压迫眼球。分别检测麻醉前、麻醉后及手术后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及睫状后短动脉的收缩期流速度峰值(PSV)及舒张末期流速(EDV)。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进行正态性检验,方差齐性分析,以x±s表示,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球后麻醉组麻醉后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及睫状后短动脉的收缩期流速度峰值、舒张末期流速明显降低,较结膜下麻醉组及表面麻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球后麻醉组手术后各流速逐渐恢复。表面麻醉及结膜下麻醉对眼底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见表1~3。

3讨论

第2篇

[关键词] 全麻; 硬膜外阻滞麻醉; 老年高血压

高血压是脑血管病、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1]。老年高血压患者由于机体器官功能的减退以及血压波动,对手术的耐受能力下降,需要选择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笔者比较了全麻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对老年高血压手术患者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8年12月-2010年12月手术的老年高血压患者92例,其中男49例,女43例,年龄63-76岁,平均(69.3±5.1)岁;病程4-12年,平均(5.5±1.3)年;合并冠心病39例、心律失常30例、脑血管疾病23例、糖尿病1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血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均给予口服降压药至术前当日早晨,将血压控制在160/90mmHg以下;麻醉前30min肌肉注射哌替啶50mg、阿托品0.5mg。对照组采用单纯全麻:先给予咪唑安定(0.1mg/kg)、芬太尼(2-3ug/kg)、依托咪酯(0.3mg/kg)和阿曲库铵(0.4mg/kg)行全麻诱导,成功后行气管插管,连接麻醉机行机械通气;麻醉维持采用静脉泵注异丙酚(3-4mg/kg)和吸入异氟醚,间断追加芬太尼和维库溴铵。术毕停异氟醚,缝皮时停用异丙酚,待患者神志清醒、恢复自主呼吸、吸入空气5min后SpO2≥95%时拔除气管插管。观察组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患者取右侧卧位,根据手术部位选择穿刺点,注入2%利多卡因试验量3ml,测定阻滞平面后进行麻醉诱导,全麻方法同对照组。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插管时、拔管后及术后30min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的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麻醉和手术过程,无并发症发生。各时间点患者的SBP、DBP和HR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术后逐渐恢复至麻醉前水平。观察组的波动幅度较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压和心率比较(x±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随着诊疗技术的发展,老年人手术的适应症逐渐增加。然而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减退,而且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安全有效麻醉过程对手术的顺利进行起着重要作用,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更应该注意术中麻醉安全。手术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导致使儿茶酚胺分泌增加,从而导致血压和心率增高;给本身患有高血压的患者增加了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危险[2]。研究发现,全麻只能抑制大脑皮层边缘系统或下丘脑对大脑皮层的投射系统,不能完全阻断手术区域刺激向中枢的传导所引起的激素合成及分泌[3]。硬膜外麻醉在阻滞感觉神经的同时,交感神经、运动神经也收到阻滞,阻断了手术伤害性刺激的传入,儿茶酚胺的分泌也减少,复合全身麻醉有利于减少患者并发症的产生,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手术环境[4]。

本研究比较了全麻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两种方式对老年高血压患者不同时间血压和心率的的影响,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血压和心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组波动较小,而全身麻醉组波动较大,两组比较差异显著;与同类研究结果相似。

参考文献

[1] 温丽平.老年高血压治疗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9(7):864-866.

[2] 张昕,王晖,秦秦等.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术中应激反应的影响[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28(4):466-467.

第3篇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应用两种麻醉方式对术中应激反应的临床影响。方法:对收治的6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对照组施行单纯全身麻醉,治疗组施行全身结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对两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术中的应激反应强度治疗组明显小于对照组。结论:临床治疗要以减少不良反应的目的,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麻醉方式,取优补短。

【关键词】 老年高血压病;两种麻醉;术中应激反应。

老年高血压病临床上可分为舒张期高血压及收缩期高血压两个类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凡年龄在60岁以上,收缩期血压大于21.3kPa(160mmHg),舒张期血压大于12.6kPa(95mmHg)者,即为老年人高血压病。舒张期高血压为典型老年高血压病,舒张压大于或等于12.6kPa(95mmHg)1。这类高血压多在壮年或中年发病,到老年期有继续发展之势。因手术对于上腹部的刨伤较大,所以手术过程中要重视预防患者发生高血压危急现象,以及降低心肌耗氧量和应激反应,我院对2009年2月~2011年8月收治的8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了两种麻醉方式对术中应激反应的临床影响方面的研究,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于2009年2月~2011年8月收治的8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所有患者都遵照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高血压病诊断标准进行诊断,确诊后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对照组施行单纯全身麻醉,治疗组施行全身结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对两组进行比较分析,所有患者身体方面的因素不影响手术效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此研究具有可比性。

2 麻醉方法:

2.1 麻醉诱导:

手术日期选定后,术前患者均服用降压药进行药物降压治疗,直到手术当天。手术时血液收缩压控制在160mmHg以内(1mmHg=0.133kPa),舒张压控制在100mmHg以内。所有患者使用同种麻醉诱导。治疗组在全身麻醉诱导之前先做硬膜外穿刺,位置选择在第八到第九脊椎间隙进行穿刺,向头部方向置入导管3cm后固定,待患者平躺后经硬膜外导管注入3毫升2%利多卡因,5分钟后测试麻醉效果,确定物没有进入蛛网膜下腔和血管后进行全身麻醉诱导。两组在药剂选择上均使用顺阿曲库铵0.10~0.15mg/kg,芬太尼2~3μg/kg,异丙酚1~1.5mg/kg,咪唑安定0.05~0.08mg/kg,诱导气管插管成功后控制呼吸。

2.2 麻醉维持:

术前常进行血容量检查,如果患者血容量过低,则需分别使用500毫升6%贺斯和500毫升乳酸钠林格氏液(1:1晶体),确保血液流动顺畅,术中根据监测BP、CVP和术中出血情况,给予适当补液和血管活性药物。麻醉维持药剂均选用异丙酚、顺阿曲库铵和七氟醚。对照组使用剂量分别为3~4mg/(kg·h)、3~4mg/h、0.4~1.3MAC;治疗组使用剂量分别为1~2mg/(kg·h)、2~3mg/h、0.4~0.6MAC,另通过硬膜外导管每隔1.0~1.5h间断输入7.5mg/ml罗哌卡因注射液。

3 麻醉结果:

3.1 数据采集:

所有患者麻醉效果数据采集时间分别于术前、切皮、手术一小时和拔管时4个时间段,通过测定记录MAP、HR、皮质醇和肾上腺素及内皮素含量来评判麻醉效果2。

3.2 统计学处理:

数据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进行t检验,P

4 结果

治疗组患者在手术一小时和拔管时两个时间段肾上腺素和皮质醇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

5 讨论:

麻醉和手术创伤对身体会产生很大的刺激,此时机体会本能的发生应激反应2, 而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术中应激反应相对于青中年患者更难以控制,加上老年患者的心血管、呼吸系统等已经老化,细胞活力低下,身体各器官组织功能也渐渐衰退,因此老年人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力也很差。皮质醇、肾上腺素、内皮素含量等指标可以有效反映应激反应的强弱,老年患者血液中内皮素浓度明显高于中青年患者,内皮素具有强烈的收缩血管作用,如果应激反应强烈,内皮素浓度会进一步升高,强烈收缩血管,导致冠脉痉挛。有效降低内皮素水平对调节老年高血压患者术中应激反应十分重要3。所以针对老年患者的手术麻醉应尽量选择对机体器官影响小、作用时间短且易调控的和麻醉方法,争取在保证最佳麻醉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减少机体应激反应。

本院收治的对照组患者采用的单纯全身麻醉具有保持患者呼吸、血液流动通畅、供氧充分等优点,但因全身麻醉而插入气管的强烈刺激会使交感系统非常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及心肌供血不足,不适用于老年患者。治疗组患者采用的全身结合硬膜外麻醉有效的降低了剂用量,利于患者迅速苏醒和对患者呼吸系统的管理,很大程度上减少或消除了不良反应4。数据显示治疗组患者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明显低于对照组,这表明全身结合硬膜外麻醉能有效地避免术中疼痛而引发的血压上升、心率加快等反应。但也有可能因操作不当而引发其它一些不良反应。因此,临床治疗要以减少不良反应的目的,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麻醉方式,取优补短。

参考文献

[1] 李撰 . 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高血压妇科手术患者的影响 [J].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80-81

[2] 硕曾.高血压与麻醉[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9;21(12):113-115.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学术顾问

免费咨询 学术咨询 期刊投稿 文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