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对化学专业的理解范文

对化学专业的理解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对化学专业的理解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对化学专业的理解

第1篇

关键词:理实结合;实训教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386-01

本校领导具有强烈的超前意识,高瞻远瞩,新学期提出了用三年时间打造精品专业的创新目标,并为精品专业下了这样的定义:一是有学生要来读;二是企业抢着要人;三是有能力承担社会培训。

汽车专业教学部贯彻校领导的新思路,结合本校汽修专业的实际办学条件,假设了"校企结合"创建汽车实训中心,对《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了探索。汽修2012级部分学生试行"3+2"的教学模式。即:一周5天,分成二段,3天上理论课,2天在车间实习,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开学至今已实践了2个月,此种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体会分述如下:

1.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入本校学习的学生,在原初中学习阶段大多是班中一些学习习惯、行为较差者。针对这一实际现状,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首先设法提高学生对学习汽修专业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在好奇心、求知欲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学习需要的一种表现形式。

因此,在教学开始时,首先要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做好课题的铺垫,让学生对他尚不能解决的问题产生好奇,感兴趣,让其注意力指向学习目标。要做到这一点,创设一定的情境,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比用口头解说要好很多。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的技能过程中,可以创设一些情境现象,把枯燥、刻板的教学融化在多姿多彩的真实情境中,让学生在欢乐、活跃的氛围中学习,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如:在讲解汽车点火系统故障时,可找来汽车点火系统的有关零部件,把点火线路接好,在讲课前,先做火花塞点火现象让学生观看,使学生在观察火花塞点火现象中产生兴趣和疑问及求知的欲望,老师根据这些现象,一步一步向学生阐明点火系统的工作原理、紧接着指导学生如何连接线路及诊断维修点火系统的故障。通过对有关资料的分析,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的兴趣。

2.采用实例分析,提高教学效果

汽车修理专业涉及的知识是非常广泛的,如果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效果并不理想。现采用"3+2"模式后,学生在3天理论课上学到的知识,马上能在2天实习中看到实物,观察有关部件的运动关系及装配关系。

因此,可采用实例分析法进行教学,边做边讲解,让学生觉得书上抽象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汽车维修中的关系是如此密切,有利于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掌握。

例如:以"发动机气缸压缩压力不足的维修"此实例作为载体,引出与发动机相关的各系统工作原理和处理发动机气缸压缩压力不足维修的相应技能,如下表所示:

实例:发动机气缸压缩压力不足的维修

相关理论知识教学相关技能教学

1.发动机配气机构工作原理。2.发动机进排气系统工作原理。3.发动机曲柄连杆机构工作原理。1.发动机的拆装。2.发动机的总装各系统的清洗。3.气门间隙的调整。4.配气相位的调整。5.气缸密封不良的检查。

理论课讲过"发动机气缸压缩压力"这一章节后,实习中,学生亲自在实车发动机上进行气门间隙的调整,请一组学生按发动机的结构原理进行调整,发动机很快发动起来;而让另一组学生随意调整,结果发动机怎么也发不出,以此例,告诫学生修车的技术要求很严,一定要按有关技术要求进行操作,否则,好车维护时也会搞出故障来。

通过"发动机气缸压缩压力不足的维修"这样常见的故障实例进行分析教学后,学生既能掌握发动机各系统的结构和原理,又学到了发动机的拆装及主要部件的检查调整的技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校企结合,让学生"零距离"上岗

校领导和汽车专业教学部充分抓住今年上半年"汽修实训中心"改扩建的契机,将本校汽修实训中心与嘉检汽修一分厂"合二为一",使学生实习与实际修车紧紧结合起来,实现"零距离"上岗。进厂修理的车辆,学生能在第一时间看到,亲眼目睹老师傅是如何将一辆辆故障车修复出厂的,使学生对"排除车辆故障"不再感到是遥远而漫无边际、深奥的事,也增长了不少汽车维护方面的经验教训。

学生每周两天实训,每个班分为四个小组,把学生带到车辆维修现场,由企业的师傅带领,师傅诊断,学生维修,让每个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动手操作,排除故障,达到"零距离"上岗的教学目的。学生从最基本的洗车、擦车,到发动机、底盘的拆装,到电控发动机的基本构造与维修、故障的诊断与排除,到汽车的美容保养等等,经过这一系列由易到难的、环环相扣的初步学习,学生在提高学习专业知识的主动性方面得到提升,学到技能的同时,也养成了良好的操作习惯。

教师也可通^修理厂所接到的修车业务,现身说法对专业课中有些知识进行切合实际的讲解,如:在讲到如何进行汽车发动机维护这一章时,恰逢该厂在在短短2个月中的承接了两台发动机大修的业务。

比如:2013年10月20日一辆桑塔纳时超GSI,发动机为AJR,发动机发生异响,经拆检,活塞发生拉缸现象。经检查,该发动机自上次换机油至故障出现,行驶了18000公里,未换过机油。

通过上述实例,教师及时进行讲解分析:这两例发动机大修均是由于没有按有关规定操作所造成的。而目前此类情况在汽修厂的承接业务中比比皆是,如何避免这种恶性事故的发生?作为一名汽修专业的学生是应该了解和掌握的。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及时总结了以下两点:

(一)不同型号的汽车有不同的使用要求和方法,不按规定的要求和方法进行操作,会造成汽车非正常损坏。

(二)让有车族去接受汽车技术的系统培训目前是很难办到。解决这一矛盾的最好办法是在买新车后使用前,认真阅读随车所附的《使用说明书》,这是用好汽车、减少汽车使用费用的头等大事,即使对有较多汽车专业知识的有车族来说,也应认真做好这一点。

4.合理的考核,增强学生的成功感

针对汽车维修专业的特点,学校采用模块单元化考核:即在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后,通过一定的考试,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主要采用"动笔、动手、动口"相结合,"教材、职业技能鉴定、设备工具"相结合,根据学生掌握技能的程度不同,分组考核,让学生在检验自我的过程中,有自我成就感。如在完成对化油器结构原理及维修调整的技能培训后,针对不同的学生,让他们分成若干小组,对安装在发动机上的带故障的化油器进行调整,再进行口试。这种考核方法,让学生从中获得成功感,大大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从汽车维修专业课程出发,结合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以理论实践并行,本校目前采用的"校企结合"特色对中专生的专业教学是行之有效的。突出学生掌握实践技能为重点,教学有法,但不定法,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参考文献:

[1] 王彦 教育叙事;在实践中体悟生命[J],《教育研究》(北京)2005.2

第2篇

(1)“教学工厂”是以教学任务为本位而不组织企业产品生产的实体,是逐步形成的一种职业教育理念。(2)将工厂概念应用到学院,把实际企业文化、管理、环境引入到教学环境之中,并将两者融合在一起。(3)以教学工厂为载体,一方面为学生提供知识、技能学习平台,另一方面通过项目开发,提供教职工学习提升的平台。(4)专业教学与行业要求相适应。在三年的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就业指导部门提供的职业培训课程学习不同职业的技能和各种专业知识,而“教学工厂”更为学生提供某一行业的工作环境,学生可以在行业环境中熟悉职业的特点。(5)理论、实践一体化。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单一项目、综合项目、企业项目及科研项目等,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强调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二、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的内涵

“教学工厂”既是一种教学模式,又是一种教学思想,是把教学和工厂紧密结合起来,把学校教学环境与企业工作、就业环境融合,学生在教学工厂学到实际知识和技能,提高培训质量,使学生真正实现“零距离”就业。“教学工厂”的精髓在于推行产、学、研结合。通过企业项目、研发项目的开发,转化为课程开发的主要内容,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同时把技能教育摆在重要位置。“教学工厂”有利于教师、学生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养成。企业项目和研发项目的开发,教师和学生开放思维、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发挥众人的机智,努力寻求更好的方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合理发挥个人优势、取长补短、形成团队合作的良好风气。课程开发模式的核心是加强企业联系。专业课程开发首先要开展的需求分析,主要考虑经济发展需求、企业的需求、学生的就业去向与需求。开发基本程序是成立由课程经理领导的课程建设小组,在明确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要求的基础上,提出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大纲,根据由主要来自企业的专业咨询委员会修改建议,开展课程建设。

三、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理念对我院焊接专业建设的启示

从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的内涵中,在学院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建设上,我们得到了许多启示,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的规格和定位、教学内容选择、师资培训、教学改革等方面。

1.人才培养定位的启示。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的内涵中要求专业教学与行业要求相一致,也为我们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提供了启示。专业建设必须为区域经济服务,同时专业建设必须为行业服务。因此专业的区域定位为“立足常州、面向江苏、辐射长三角”;服务对象定位为压力容器类特种设备制造业。按照特种设备制造的国家标准要求,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为:能熟练操作焊条电弧焊、熔化极气体保护焊、手工钨极氩弧焊、埋弧自动焊;具备焊接工艺评定、编制焊接工艺规程和技术文件的能力;能检验焊接结构件的焊接质量并分析常见焊接缺陷的产生原因;能从事生产第一线的安全、技术和生产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技能过硬、身心健康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2.课程开发的启示。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的内涵中强调课程与企业需要挂钩,与焊接专业课程开发的要求不谋而合。①按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国家职业资格要求开发课程。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做到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相符,与企业技术发展同步,与社会需求接轨。为了满足职业岗位的知识技能需求,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强化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内容。②工作过程,以企业真实产品为依据开发课程,结合特种设备生产制造企业生产实际情况,分析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分析特种设备制造业的典型产品,以可以在学校组织教学、又能贯彻国家和国外相关标准的具体内容为选择依据,校企合作选用企业的真实产品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相关知识、掌握技术应用能力、发展职业能力,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③要以递进的、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方式设计学习情境,对企业产品结构及技术要求进行分析,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递进关系设计教学项目,工作任务设计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层次来安排。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专业能力。④在“真实”的企业工作情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按照焊接专业从事的典型工作岗位的工作过程设计教学情境,在“真实”的特种设备生产制造企业中完成工作任务,实现教学情境与企业环境相一致。因此我们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建设了“真实”的特种设备制造企业——常州工程化工设备有限公司,专业课程的教学全部在企业的环境中实施,学生为员工,教师为主管。

3.条件建设的启示。专业建设与专业教学离不开企业的合作,而要吸引企业参与专业建设,专业就必须有为企业提供服务的项目,才能达到双赢的局面。专业应该具备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展技术培训、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职业培训的能力,比较直接的方法就是与企业合作共建培训机构,比如焊接专业拟校企合作共建“特种设备焊工培训及考试中心”,为特种设备制造企业培训合格的技术工人。一方面通过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进一步培养专业师资队伍;另一方面企业员工的培训项目多种多样,焊接专业学生的见识将更广、潜移默化后学生的技术水平更高;再一方面,建设了与企业联系的平台,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都可以得到保证,可以促使企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制订、参与专业教学活动。使得学院、企业共同得到提高,校企合作的动力得到加强。

4.队伍建设的启示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组织与实施教学,这就要求教师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因此双师队伍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用学校资源培养教师。充分利用学校的实训基地,以老带新培训青年教师的操作技能,要求青年教师三年内操作技能基本达到电焊高级工水平;充分利用从企业引进的高级工程师的工程经验,培训青年教师焊接工艺评定的能力,五年内能独立完成企业产品的焊接工艺评定、工艺规程编制。 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教师。利用一些大中型企业的先进设备和真实的生产环境对高职教师进行培养。选派教师到企业兼任技术或管理人员,负责企业焊接工艺编制方面、产品质量控制、焊工培训等工作;为企业开发新产品、使用新技术、新工艺,以增强教师的实践经验;开展对企业员工电焊初、中、高级工和技师的培训,全体教师参与培训过程,通过培训工作,专业教师的焊接操作技能、焊接专业知识的应用、特种设备制造中遵循的国际标准、国内标准的认识与运用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也会越来越丰富。

5.改革的启示。培养的学生能得到企业的欢迎和认可,这就要求学生的能力符合企业需求,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理念中指出,给学生营造一个企业环境的学习情境,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目前我们学院开展的教学改革课程的教学方法使用头脑风暴法、项目导向法、任务驱动法、引导文法、虚拟企业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采用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法组织教学。

总之,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的办学特色,为我院焊接专业建设逐步实现专业与行业对接、课程内容与工作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资格证书对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为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的结合等教学改革的深入提供了借鉴作用,我们将不断更新教育思想,开拓视野,为企业、行业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企业需要的、称职的、技术应用性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卢海.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的育人特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5).

[2]明廷华.“教学工厂”:一种值得借鉴的教学模式[J].职教论坛,2007,(8).

[3]洪霄.对新加坡“教学工厂”理念及实践的思考[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4]简祖平.向新加坡“教学工厂”学什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9).

[5]韩军林.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及其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8,(2).

[6]戴宇.办好“教学工厂”深化校企合作[J].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论丛,2009,(3).

[7]任培华.教科研一体化教学模式与新加坡“教学工厂”[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12,(6).

[8]陈保国,史维琴,姜泽东.高职焊接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实践——以常州市实训基地建设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0,(11).

第3篇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2011年全国已有99所左右的高校开设了这个专业,目前全国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高校已达136所,充分说明市场需求较大。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于2012年开始招生,主要学习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熟悉国内外文化产业的现状与动态,熟悉国家有关文化产业管理方针、政策与法规的知识;具有文化创意学、文化市场营销与管理、文化品牌学、策划学等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文化产品创意、策划、设计、开发与营销能力和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等;但由于各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较薄弱,造成毕业生不能很好的满足企业的需求,更不能为服务企业发展起到有效的作用。《文化产业经济学》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之一,课程教学还存在教材内容体系仍偏重理论性、教学方式相对单一、案例教学技术和手段相对落后、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等问题。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掌握并运用文化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现实文化产业结构演变、文化产业组织更替、文化产业布局等经济现象,有必要在教学上不断探索实践教学模式。而且由于是新专业,师资力量参差不齐,教学内容也各有偏重,笔者正是在此背景下立足于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际,对《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改革探索。

一、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课程内容和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文化产业经济学作为新兴的应用经济学,是介于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间的中观经济学,日渐成为我国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文化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为文化产业?M织、文化产业结构、文化产业发展及产业政策等,教学对象主要针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二年级以上学生开设。该课程因其具有较强的应用性,要求课堂教学必须立足于当前我国和新疆文化产业组织、文化产业结构、文化产业发展特点等实际情况,解决我国和新疆文化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1.1现有教材版本偏少,虽然理论体系较为完整,但是利用现有理论解决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章节内容安排不够,与新疆当地的文化产业发展的结合度低,理论与实践衔接性不强,学生接受比较困难。案例数量有限,内容较少,一些教学案例时效性较差,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研结合不够紧密,缺乏在文化产业经济学科研团队在产业经济学领域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无法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利用。教学课件制作不精细,内容不够丰富,有的仅是把教材内容简单地变成电子版课件。

1.2授课方法应用方面存在的挑战。一是案例教学应用不均衡。目前,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经济学教学中缺乏实践性较强的案例,教学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多媒体教学应用不够。尤其是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经济学多媒体教学还未充分地发挥出应有的功能,课件与教材内容重复度很高,信息量不足。三是没有探索模拟实验教学。与内地发达省区相比,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经济学实验教学发展比较滞后,模拟实验仍然是空白。四是互动交流式教学模式空白。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没有很好的利用互联网教育形态,尤其是文化产业经济学没有利用慕课平台,不能进行互动式的在线学习。在新疆与各高校在产业经济学领域缺乏交流,资源不能实现共享。五是实习实践基地涉及领域有限。文化产业经济学实习、实践基地建 设涉及的领域不够宽泛,不能有效地通过实践教学和实践基地建设对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建设起到重要补充。

2.学生基础素质方面层次不齐

文化产业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数学、宏微观经济学、金融知识的基础之后,对文化产业内企 业之间的关系以及产业之间关系进行全方位分析和探讨的一门学科。要对整个经济运行的态势以及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方面问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为文化产业经济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这方面安排的课程较少,学生知识涉及面窄,学生在这方面的基础知识没有掌握更谈不上连贯性系统性用理论分析研究,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较弱,导致学生接受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内容存在一定困难。

3.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

(1)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开设36学时,其中课程的实践环节流于形式,管理不规范,资料保存不完整,未达到应有的效果。对实践教学缺乏完善的教学监督管理,无法起到实质性的作用。(2)校外实践环节管理不规范。校外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以达到实践教学的最佳效果。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没有建立用于学生的调研实习固定的实践基地,现实情况是老师分配小组自行联系公司企业去实习调查实践,调查内容在各个单位差异较大,没有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监督。(3)师资力量在实践方面较薄弱。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但要求任课教师具备深厚的产业经济学理论知识时还要求教师本身也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当前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师资虽为高校硕士博士毕业,但均为“出校门、进校门”的形式,虽然能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但没有从事过文化传媒类企业的运营管理工作,存在严重的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在教学中偏重理论讲解,进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1]。同时,没有将具有文化企业管理工作经验的人员引进校园,新疆艺术学院也很少将教师送到企业进行挂职工作,导致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较薄弱。

二、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问题的相应解决对策

1.健全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整合实践教学方法。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包括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分析,用经济学的理论对对文化市场、文化商品、文化商品价格、文化资源、文化投资、文化发展战略和文化经济管理主要范畴进行具体分析,理论应用能力和理论分析两部分,能够有利于学生对文化产业领域经济关系分析和解决文化产业发展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开设的学期中,将文化经济学课程教学分为三个阶段:课程实验阶段,校内的课程实践阶段和校外的课程实验阶段。具体课时数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分配。课程实验仍然是采用的基本实践教学方式,将课程进行模块化教学,根据每模块的内容配备与时俱进的新颖案例,通过完整的案例能够使学生掌握文化产业运动的特殊规律。校内的课程实践阶段。校内的课程实践阶段要求综合运用文化产业经济学的知识解决我国或新疆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是对课程实验的进一步和深化。引进目前经济类课程实训的沙盘模拟实训。将每个模块的课程知识进行文化产业经济学的模拟实训,提高学生整体运用课程知识的能力。

校外实践阶段。校外实践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有利于学生将课程知识落到实处,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专业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推进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验室软件和硬件建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大部分课程的实践教学需要在校内完成,例如文化产业财务管理,文化产业投资学等课程。建设ERP企业沙盘模拟实验室,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经营、决策和博弈等方式处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问题。同时加强实验室硬件设备电脑、投影仪等的更新换代,实验室的硬件条件为教学软件运行提供保障,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3.积极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自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创办以来,每年均有大四学生去专业领域的相关企事业单位实习,其中在新疆比较有影响力的单位有:年轮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乌鲁木齐文化传媒投资有限公司、世纪中天文化传播公司、新疆丝绸之路印象城营销管理有限公司、乌市红光山旅游有限责任公司、新疆顶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20多家公司,同时每年4月系部组织专场招聘会时,以上公司纷纷来校招聘。每年循环往复,但没有与企业建立固定的联系模。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校外实践时又让学生小组自行去联系,没有将以往的企业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削弱了学生的实践效率。校外??践教学基地必须由系部出面,与各类文化传媒企业、报社、银行等单位联系,签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基地协议,保证实习实践的时间和具体内容,这样才能避免学生实践的形式化。

第4篇

关键词:化学基础课;教学法;实验课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3-0181-02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校开设的专业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基础化学涉猎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无论在基础理论的研究中,还是在应用技术的研究中,化学的地位都不容忽视。高校中很多专业的学习,尤其是理工科专业,基础化学是作为基础必修课开设的,也是后继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对于我们材料与冶金学院来说也是如此。但是,对于非化学专业来说,基础化学安排的课时少,内容多。新形势下,对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体系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激励着我们对工科类专业基础化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学好化学基本理论知识,从而为以后专业课的学习打好坚实基础,成为我们对非化学专业基础化学教学改革的目标。

一、认真总结原有基础化学教学体系的弊端

在过去的化学教学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各门课程间的有机联系,在教学中各行其道,使各课程教学出现重复或者漏洞,既影响教学质量,也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化学发展到今天,各个分支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交叉和综合,使它们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原有的各行其道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合当今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及高等教育的要求。

工科院校的非化学专业基础化学教学体系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这些教学体系的共同特点是较重视化学基础理论的讲解,用较少的课时讲述较多的理论内容。随着经济及科技的发展各级专业人才对化学知识的需要将大大增加,因此,现行的教育体系及教育理念表现出了明显的不足,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新内容的增加和陈旧内容的淘汰不能很好地平衡,有的教材一味地增加大量新内容,而原有的及无用的内容又不能删掉,致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需要接受的知识量越来越多,这显然无法体现课程在编排上精练、重点突出的原则。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但是目前的化学课程的讲授只是叙述性的描述某些实验事实,而不让学生自己动手验证,最后造成学生仅有较充实的理论基础但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讨论课、答疑课和习题课的课时过少。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教师课堂上的讲授,在有限的课时内接受这么多信息量的学生,难免会有很多疑惑和不懂的地方,这就需要老师利用较多的时间与学生进行讨论,答学生之疑惑,解学生之难题。如果长时间不解决这些难题,越往后讲课,学生的问题就会越积越多,越难听懂,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学生对这门课失去兴趣,缺乏积极主动性,无法与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形成共鸣。

二、“态度决定一切”,要使学生正确对待化学基础课的学习

非化学专业学生很容易轻视化学基础课的学习,他们往往会认为基础化学与自己所学专业关系不大,大都抱着能及格就好的态度来学习这门课,上课的时候不认真听讲,或者干其他无关的事情,甚至于干脆逃课。殊不知,化学学科发展到今天,已经渗入到各个学科领域,包括生物、材料、物理等大多数理工科专业。如果能学好这门课程,会大大地帮助学生以后专业课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作为老师,第一节课就应该向学生讲述化学这门课的重要性,不能因为不是专业课就掉以轻心。多给学生讲一些化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的内容,还有与我们日常生活的联系,尤其是要认真讲解化学与学生所学专业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到其重要性,这样就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这是以后学习的基础。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使课程形象化、生动化

目前,多媒体教学已经在各大高校得到普及,应用非常广泛。多媒体技术可以使一些复杂、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我们在基础化学的教学中也应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首先,对于非化学类工科专业来说,基础化学的学习一般都安排在第一学期,对于刚从中学阶段的板书教学走过来的学生来说,多媒体教学对他们来说是比较有吸引力的教学方式。其次,对于非化学专业来说,化学本来就是他们不了解和不感兴趣的学科,有了多媒体这种教学方式,加上制作精良,图片、音频、视频等兼有的课件,就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说在讲杂化轨道、分子轨道这些理论时,单靠抽象的语言描述是很难理解的。但如果利用多媒体flash课件模拟原子核外电子运动和杂化轨道的形成过程,直观的动画效果就非常有利于学生理解。再次,对于大一新生来说,从高考的独木桥挤进了大学的校门,对一切新事物本是带着无限憧憬的心情的,但首次上课时老师快节奏的讲课,大容量的知识的这种讲课方式一下子会让学生接受不了,心理会产生强烈的落差,学习兴趣会下降,这时有了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对待这门课不再那么恐惧和无聊,通过动画、图片逐步使学习兴趣提升起来。

四、多进行一些形象的比喻,增强学生的记忆

化学课程的内容烦琐,有的东西抽象难记,这时候如果老师能够找到一些恰当的,生活中耳熟能详的事物进行形象地比喻的话,就会让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说,在有机化学中,有一个知识点是判断一个结构的R、S构型,我们就可以以生活中常见的汽车方向盘形象进行比喻,方向盘轴的方向是对应的最小的基团。剩下的三个基团组成个圆圈相当于方向盘,如果从大基团到小基团的方向是顺时针,那么就是R构型,反之逆时针则是S构型。又比如,在有机化学对应体这部分学习中,同学们很容易理解一堆对应体的概念,但是对于非对应异构体的概念却不容易很好地理解,这个时候就不防伸出我们的左右手,这样就是一对对应体,再在两只手上分别夹起一只方向相同的笔,这样一对非对应异构体就出来了,同学们也会很容易理解。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用这种方法既让学生轻松地理解了,还能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学到的知识不容易被忘记。

五、注重基础化学和学生所学专业之间的衔接和联系

许多非化学类工科专业与化学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好化学基础课为以后更好地理解专业课知识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而且,这些专业的目的一般都偏向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在化学基础课的讲课中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以我们学院的稀土工程、材料化学和复合材料与工程为例,这些专业都与化学密不可分,稀土本身就是化学的一部分,材料化学、复合材料也是以化学为基础的,可以说是化学学科的一个分支学科。但它们都偏向应用型的专业,与纯粹的化学理论及实验研究又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在为这些学生讲化学基础课时,要侧重于跟这些专业相关的内容。例如在为环境学专业讲课中可以介绍大气污染、汽车尾气污染及治理、酸雨形成、臭氧空洞、全球变暖、温室效应等;为稀土专业讲化学基础课时,可以介绍稀土元素在高科技领域中的应用方向,荧光材料、永磁材料、特种材料、超导材料等;在为材料化学专业讲化学问题时,可介绍模拟骨骼的生物陶瓷等用化学方法做成的仿真材料等。这种教学方法能较好地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自己觉得学习化学对他们是有用的,是能为他们自己的专业服务的。

六、实验课程与理论相结合,提高学生动手和思考能力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和主要内容的学科,很多理论的提出都是以实验结果验证为前提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因此我们在化学教学中除了理论课外,一定不能忽视实验课的作用。化学现象的发生常伴随颜色、气味、形态的改变,这些变化往往都丰富多彩,给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我们如果单单讲理论课,学生很容易把所学知识忘得干干净净,但若将一些典型的理论用丰富多变的实验来验证,带到实验课上,则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工科类专业的目的主要就是培养实践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因此,让学生多做实验,在实验中学会思考和创新,在实验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不仅能帮助他们理解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为他们以后走上科研和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师生之间应加强互动和讨论

随着时代的进步,如今的教学已经不能只停留在“老师讲,学生听”的这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师生的互动和讨论逐渐成为教学的主流。尤其是对于化学课程来说,它不是一门纯粹靠记忆的学科,而是一门必须通过思考、讨论和实践研究才能学好的课程。因此针对这门课的特点,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也要加强互动和讨论,学生可以积极思考、踊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对于老师讲课有错误的内容,学生应积极提出意见和疑问。师生之间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非化学工科类专业的化学基础课的教学方法是需要不断改革的,以适应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它的教学不仅要涉及所有化学基础理论,更要侧重与本专业联系紧密的部分,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对非化学专业学生教学效果。希望通过以上几点见解,对以后非化学工科专业的教学改革能有所帮助,尤其是对我们学校稀土学院的学生来说,无论是稀土工程专业,还是材料化学和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它们与化学的联系都是特别紧密的,期望会对他们化学基础课的学习有较好的帮助,并为以后专业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 生物化学 化学应用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8-0062-01

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阐述生命体的化学组成、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规律的学科,它既是现代生物科学及相关学科的基础,又是其发展的前沿。该课程已成为各高等学校生物类、农学类、食品类、药学类等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教育部理科化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在最新制订的《理科化学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化学教学基本内容》中列入了生物化学。本文针对生物化学课程的特点以及地方高校化学、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存在的实际情况,对两个专业生物化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等进行思考和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 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生物化学课程的内容涉及学科门类较多、理论性较强、概念抽象,其中的代谢反应复杂,即使是生物专业的学生也感到理解难、记忆难、掌握难,更何况是基础生物学知识相对缺乏的化学和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生,尤其是地方院校的学生,知识的起点普遍偏低,容易导致与两个专业的实际相脱节。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高,甚至产生畏惧和排斥情绪等。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尽可能地掌握有足够深度和广度的生物化学知识,真正对其专业学习有帮助是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

二 教学改革的内容与方式

1.修订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根据学科内容及其体系和教学计划的要求编写的教学指导文件,是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了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和体系结构,教学进度和教学基本要求。作为一所普通的地方性高等院校,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围绕的是结合地方特色,培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化学与应用化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目标也不相同。因此,作为指导性文件的教学大纲应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拟定不同的教学大纲。具体体现在教学内容、课时分配以及教学进度、教学深度、教学重点和难点等方面。

2.教学内容的改革

构建适合化学和应用化学专业特点的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内容,应尽量避免已学知识的重复。两个专业的学生由于基础生物学知识相对缺乏,在学习中易出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因此,在教学中适当增加基础生物学知识可为学生提供学习生物化学的基本背景性材料,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化学专业教学重点在生物大分子的结构、性质和功能,物质代谢及其调控和现代化学技术在生物化学中的应用。对应用化学专业还需要讲授生物化学知识在工业、农业、医药等领域的实际应用。构建一个既有联系又体现化学和应用化学专业特色,以适应不同专业学生的生物化学教学知识体系。

3.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

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与人才培养质量相关联。目前,不少学校的生物化学教学工作者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获得了一些经验。结合地方高校化学和应用化学专业的实际和特点,认真研究教学方法,以不同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广泛参与的积极性。

第一,注意理论结合实际,用生物化学的知识来解释和指导学生的日常生活,将教学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让学生把学到的生物化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针对化学和应用化学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生活案例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了学生对枯燥、抽象的基本概念和代谢途径的理解,同时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并强化了记忆。

第二,采用启发式、对比式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以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穿插讲解与化学和应用化学专业相关的生物化学的最新研究进展,启发学生自主思考来理解教学内容,并用形象直观的比喻帮助学生对抽象概念和机理的理解。此外,由于生物化学知识的逻辑推理性强,需要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对比和总结。

第三,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随着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运用,多媒体已成为各高校普遍应用的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将枯燥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抽象的体内代谢变化规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直观生动地展现出来,让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具体、更清晰。

第6篇

【关键词】烟草学;烟草化学;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

烟草化学是郑州轻工业学院烟草工程专业开设的专业课,同时也是本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烟草化学的开设为学生以后学习其它专业课程奠定了基础,同时对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起着重要作用[1]。2012年,郑州轻工业学院新增农学门类烟草学专业,并于2013年正式招生,2015年下半年第一次开设烟草化学。烟草化学也是该专业重点学习的基础课程。

1烟草学专业烟草化学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烟草学专业开设的烟草化学与以往烟草工程专业开设的烟草化学有所不同,首先讲授内容不同,烟草工程专业的烟草化学包括了烟草化学、烟气化学、香味化学三部分内容,而烟草学专业的烟草化学仅包括了烟草化学、烟气化学。其次,讲授学时也发生较大改变,烟草工程专业的烟草化学共90学时,而烟草学专业的烟草化学仅48学时。最后,实验内容有所不同,烟草工程专业的烟草化学实验涵盖了所有的基础实验,而烟草学专业的烟草化学实验只做极个别实验。这也就决定了烟草学专业的烟草化学不论从内容上,还是教学方法上都要做出相应调整,以便更好的适应其农学特点。

2烟草学专业烟草化学教学改革的思路

由于烟草学专业的烟草化学与烟草工程专业的烟草化学存在诸多不同,因此需要从理论教学上和实验教学上进行改革,重新制定教学大纲,凝练重点内容,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

2.1重新制定教学大纲

由于教学内容与之前烟草工程专业的教学内容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要重新制定教学大纲,包括理论教学大纲和实验教学大纲。理论教学大纲中删除掉香味化学的部分,同时缩减烟草化学和烟气化学部分,尤其是烟气化学部分,有些章节的内容可以完全去掉,比如吸烟机的原理、吸烟与健康等,而对于烟草化学部分,则需要提炼重点,有些不重要的、重复的知识可以少讲,甚至不讲,只讲重点难点。对于实验教学大纲,由于学时限制,只保留三个实验,其中测水溶性糖的实验,测水分的实验和测烟碱的实验要让同学们认真操作,其余的实验删除掉。

2.2以教学大纲为指导,凝练重点

理论教学是烟草化学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通过理论学习,使学生掌握烟草及烟气中含有哪些化学成分,这些化学成分在烟草生长、发育、加工过程中的变化,对烟草品质的影响。这是烟草化学理论教学的核心内容,因此在凝练教学内容时要根据后续课程需要,以应用为目的,以教学大纲为指导,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闫克玉教授主编的《烟草化学》和程传玲教授主编的《烟气化学》为蓝本,在此基础上,调整部分内容,并凝练重点。烟草化学里每一章最开始讲授的基础有机化学知识可以缩减,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方便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基础有机化学知识,同时便于学生理解烟草中相应化学成分的性质,这一部分内容可以少讲些。另外,在每一章的最后还涉及到化学成分的检测,这部分内容可以减少,因为现在学生有开放的大型仪器实验,学生通过开放仪器可以学到化学成分的检测,所以为了减少重复,这部分内容可以减少。在每一章中涉及到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代谢、积累的,强化一下,重点讲解。同时根据烟草学农学的特点,加入烟草发酵原理,烟草质量的化学指标等章节。另外,烟气化学中吸烟机的原理及操作、低焦油卷烟、吸烟与健康等章节删减,这些内容在以后的学习中会涉及到,因此考虑到学时问题,删减这些章节。实验教学也是烟草化学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通过烟草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加强学生基本操作能力,使学生掌握基础烟草化学分析方法[2]。但是由于烟草学专业的实验课时有限,故有些很重要的实验无法完成。为此,优化课程结构,将基础操作实验与综合设计实验相结合。尽量设计一些综合性实验,可以同时包括多个实验内容,同时又节约时间。比如用连续流动分析仪可同时测定糖、氮、钾、氯等,这样一个实验就可以代替原本需要几次才能完成的实验,不仅节约时间,效率也大大提高。另外,有些无法操作的实验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入相应视频,通过视频的播放可以加深学生对实验的认知。

2.3在教学上加以应用实践

将按照教学大纲凝练后的内容重新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并在课堂讲授中加以应用。在第一年的讲授中,注意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馈,包括讲授的内容量、讲授的难易程度、讲授的方式等,从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方便在下一年上课时加以改进。另外,老师从第一年的讲解中也会发现很多问题,比如讲授的内容量是否与学时一致,有没有上课满堂灌或者内容太少,空余时间太多的现象。讲授的内容是否易被学生理解,每一章的内容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学生在学完整个课程后,脑子里是否有清晰的印象,能够说出每种化学成分的特点、性质、对烟质的影响等重点内容。讲授的方式是否被学生接受,学生上课时是精神百倍的听讲,还是萎靡不振甚至打瞌睡,要根据学生上课时的随堂表现,及时调整授课方式,通过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通过学生的反馈和老师的讲解,可以发现整个课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并及时改进,避免在下一年的讲解中出现相同的问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才能把烟草学专业的烟草化学课讲好。

3总结

通过修订教学大纲,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结合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并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烟草学专业的烟草化学经过一系列的改革,探索出更符合烟草学农学特色的课程,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更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赵铭钦,姬小明,韩富根,等.烟草化学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3):7355-7374.

第7篇

1.1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的本科学生要具备现代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国家行政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IT产业和相关科研教学等部门承担信息管理工作和从事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施和管理以及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应用型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

1.2信管专业的特点

信管专业的特点是综合性、实践性和先进性。信管专业的主干课程是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经济学。培养复合型人才是本专业最大的特点。目前,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经济学学科的交叉不但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拓展,更重要的是,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相关学科的交叉与拓展已经成为各学科发展的新的生长点,而社会发展的现实,也大量需求相关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在教育部学科目录中信管专业隶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本专业在管理方面更加注重以管理的基本原理作指导,大量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由于学科就业和应用的多行业性,本专业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计算机科学知识无疑在信管专业中处于关键地位。但信管专业毕竟不等同计算机专业,它们在共同的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信管专业偏向计算机软件和管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信息等同于资本、原材料、人才等方面的资源,借助于经济学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研究如何高效地搜集、处理、传递和利用信息,也是本专业学生必修掌握的。

1.3信管专业的能力要求

信管专业的学生除了应具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外,特别强调应具有查阅文献获取信息,了解本专业相关技术动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的自学能力,同时,应具备掌握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管理和维护技能、掌握电子商务网站建设及网页制作等实践技能。

2数字化学习及其特点

2.1数字化学习的含义

数字化学习是指通过因特网或其他数字化内容进行学习与教学的活动,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将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根本改变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它包含三个基本要素: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学习方式。

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第4年度报告则明确指出,“21世纪的能力素质”应包括以下5个方面:基本学习技能,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数字化学习的目标就是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理想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从而培养出21世纪所需的创新人才。

2.2数字化学习的特点

数字化学习使课程学习的内容具有先进性。通过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教师和学生通过互联网能够充分利用当前国内、国际现实世界中的信息作为教学资源,并融入课程之中,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利用。这种以现实和实际应用为基础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应用知识加深对现实世界的理解。

数字化学习使课程学习的内容具有多层次性。数字化资源具有高度的多样性和共享性,把数字化资源作为课程内容的补充,相对于课本内容,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能力和兴趣选择不同难度水平的内容进行探索和继续学习。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完全尊重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不是很容易实现的。而事实上每个学生的原认知程度不同,感兴趣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我们应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给每个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氛围。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网络可以完全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通过数字化学习可以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为有能力的同学继续深入学习提供可行的途径。

数字化学习强化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目前,互联网已十分普及,教师和学生都能很方便地在网上获得所需学习的课程内容和学习资源。学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通过电脑使用各种学习平台,获得高质量的相关课程信息,同时,也可以实现信息的任意传送、接收、共享、组织和储存。

数字化学习使课程学习的内容具有可再生性。尤其是网上大量的经过数字化处理的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内容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采用新颖熟练的数字化加工方法,进行知识的整合和再创造。数字化学习的可再生性,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而且为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

3信管专业的能力培养离不开数字化学习

3.1数字化学习可以提高信管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

信管专业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先进性特点,都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比如,《信息系统的分析和设计》,课本只是介绍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要想完整做一个信息系统,只看课本是不可能完成的,而在互联网上就有很多网站,教你做具体的信息系统,甚至是网络版的信息系统。再如,《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硬件设备更新很快,学生在学课本的时候课本上的内容就不可能是现实中最新的硬件配置介绍,只有通过互联网才能保证学习内容的先进性和现实性,通过互联网学习计算机维护经验和案例,更是可以利用别人的经验提高自己实践性的好的途径。

3.2数字化学习可以提高信管专业学生的信息能力

信管专业的学生要求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信息收集、加工、处理、控制和利用。这些能力的学习和实践离不开数字化学习,比如,信息检索,互联网不仅是信息的海洋,更是练习检索实践的开放式平台,在公平开放的互联网面前,信息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和充分的,但信息能力就会千差万别,信管专业的学生要求比其他专业的学生要有更高的信息能力,互联网不仅有大量的统计数据,也有大量的统计报告,通过学习借鉴,可以快速提高学生的信息加工和处理能力。而真实的数据和报告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社会实际的认识,更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3数字化学习的形式

协作式学习,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技术,由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流与合作,结成若干个协作学习小组,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更深的理解与掌握的过程。与个别化学习相比,协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和以课程为基础的价值教育是通过科目内容来完成教学不一样,协作式教学则是通过“教学的过程”来实现。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在一天的教学中,当把正常应当讲授的课程内容用协作式学习方法讲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也传授了价值观。协作学习模式有两种形式:一是以协作、互助学习小组身份登录网络,参与协作学习;二是以个体身份登录网络,参与协作式学习。协作式学习,要求为多个学习者提供对同一问题用多种不同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综合的机会,以便集思广益。这不仅对问题的深化理解和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大有裨益,而且对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探究性学习,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探究的定义是:“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可以看出,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学科领域内选取某个问题作为实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学习活动,获得知识,激趣,以问题为中心,自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去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创新能力和信息技能是信管专业学生必需具备的两种重要的能力素质。这两种能力素质的培养需要特定的、有较高要求的教学环境的支持,多媒体的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正好可以为这两种能力素质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环境。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这些知识库和资源库的数据都是按照符合人类联想思维特点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因而,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基于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探究性学习。这种探究性学习是最能体现网络特性和最有利于信管专业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重要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董萍萍.高校信息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与实施[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07,(2):89-92.

第8篇

关键词:信管专业;数字化学习;能力培养

1信管专业的特点和能力要求

1.1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的本科学生要具备现代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国家行政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IT产业和相关科研教学等部门承担信息管理工作和从事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施和管理以及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应用型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

1.2信管专业的特点

信管专业的特点是综合性、实践性和先进性。信管专业的主干课程是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经济学。培养复合型人才是本专业最大的特点。目前,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经济学学科的交叉不但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拓展,更重要的是,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相关学科的交叉与拓展已经成为各学科发展的新的生长点,而社会发展的现实,也大量需求相关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在教育部学科目录中信管专业隶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本专业在管理方面更加注重以管理的基本原理作指导,大量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由于学科就业和应用的多行业性,本专业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计算机科学知识无疑在信管专业中处于关键地位。但信管专业毕竟不等同计算机专业,它们在共同的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信管专业偏向计算机软件和管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信息等同于资本、原材料、人才等方面的资源,借助于经济学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研究如何高效地搜集、处理、传递和利用信息,也是本专业学生必修掌握的。

1.3信管专业的能力要求

信管专业的学生除了应具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外,特别强调应具有查阅文献获取信息,了解本专业相关技术动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的自学能力,同时,应具备掌握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管理和维护技能、掌握电子商务网站建设及网页制作等实践技能。

2数字化学习及其特点

2.1数字化学习的含义

数字化学习是指通过因特网或其他数字化内容进行学习与教学的活动,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将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根本改变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它包含三个基本要素: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学习方式。

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第4年度报告则明确指出,“21世纪的能力素质”应包括以下5个方面:基本学习技能,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数字化学习的目标就是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理想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从而培养出21世纪所需的创新人才。

2.2数字化学习的特点

数字化学习使课程学习的内容具有先进性。通过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教师和学生通过互联网能够充分利用当前国内、国际现实世界中的信息作为教学资源,并融入课程之中,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利用。这种以现实和实际应用为基础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应用知识加深对现实世界的理解。

数字化学习使课程学习的内容具有多层次性。数字化资源具有高度的多样性和共享性,把数字化资源作为课程内容的补充,相对于课本内容,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能力和兴趣选择不同难度水平的内容进行探索和继续学习。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完全尊重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不是很容易实现的。而事实上每个学生的原认知程度不同,感兴趣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我们应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给每个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氛围。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网络可以完全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通过数字化学习可以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为有能力的同学继续深入学习提供可行的途径。

数字化学习强化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目前,互联网已十分普及,教师和学生都能很方便地在网上获得所需学习的课程内容和学习资源。学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通过电脑使用各种学习平台,获得高质量的相关课程信息,同时,也可以实现信息的任意传送、接收、共享、组织和储存。

数字化学习使课程学习的内容具有可再生性。尤其是网上大量的经过数字化处理的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内容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采用新颖熟练的数字化加工方法,进行知识的整合和再创造。数字化学习的可再生性,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而且为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

3信管专业的能力培养离不开数字化学习

3.1数字化学习可以提高信管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

信管专业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先进性特点,都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比如,《信息系统的分析和设计》,课本只是介绍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要想完整做一个信息系统,只看课本是不可能完成的,而在互联网上就有很多网站,教你做具体的信息系统,甚至是网络版的信息系统。再如,《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硬件设备更新很快,学生在学课本的时候课本上的内容就不可能是现实中最新的硬件配置介绍,只有通过互联网才能保证学习内容的先进性和现实性,通过互联网学习计算机维护经验和案例,更是可以利用别人的经验提高自己实践性的好的途径。

3.2数字化学习可以提高信管专业学生的信息能力

信管专业的学生要求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信息收集、加工、处理、控制和利用。这些能力的学习和实践离不开数字化学习,比如,信息检索,互联网不仅是信息的海洋,更是练习检索实践的开放式平台,在公平开放的互联网面前,信息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和充分的,但信息能力就会千差万别,信管专业的学生要求比其他专业的学生要有更高的信息能力,互联网不仅有大量的统计数据,也有大量的统计报告,通过学习借鉴,可以快速提高学生的信息加工和处理能力。而真实的数据和报告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社会实际的认识,更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3数字化学习的形式

协作式学习,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技术,由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流与合作,结成若干个协作学习小组,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更深的理解与掌握的过程。与个别化学习相比,协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和以课程为基础的价值教育是通过科目内容来完成教学不一样,协作式教学则是通过“教学的过程”来实现。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在一天的教学中,当把正常应当讲授的课程内容用协作式学习方法讲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也传授了价值观。协作学习模式有两种形式:一是以协作、互助学习小组身份登录网络,参与协作学习;二是以个体身份登录网络,参与协作式学习。协作式学习,要求为多个学习者提供对同一问题用多种不同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综合的机会,以便集思广益。这不仅对问题的深化理解和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大有裨益,而且对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探究性学习,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探究的定义是:“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可以看出,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学科领域内选取某个问题作为实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学习活动,获得知识,激趣,以问题为中心,自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去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创新能力和信息技能是信管专业学生必需具备的两种重要的能力素质。这两种能力素质的培养需要特定的、有较高要求的教学环境的支持,多媒体的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正好可以为这两种能力素质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环境。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这些知识库和资源库的数据都是按照符合人类联想思维特点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因而,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基于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探究性学习。这种探究性学习是最能体现网络特性和最有利于信管专业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重要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信管专业;数字化学习;能力培养

1信管专业的特点和能力要求

1.1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的本科学生要具备现代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国家行政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IT产业和相关科研教学等部门承担信息管理工作和从事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施和管理以及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应用型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

1.2信管专业的特点

信管专业的特点是综合性、实践性和先进性。信管专业的主干课程是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经济学。培养复合型人才是本专业最大的特点。目前,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经济学学科的交叉不但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拓展,更重要的是,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相关学科的交叉与拓展已经成为各学科发展的新的生长点,而社会发展的现实,也大量需求相关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在教育部学科目录中信管专业隶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本专业在管理方面更加注重以管理的基本原理作指导,大量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由于学科就业和应用的多行业性,本专业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计算机科学知识无疑在信管专业中处于关键地位。但信管专业毕竟不等同计算机专业,它们在共同的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信管专业偏向计算机软件和管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信息等同于资本、原材料、人才等方面的资源,借助于经济学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研究如何高效地搜集、处理、传递和利用信息,也是本专业学生必修掌握的。

1.3信管专业的能力要求

信管专业的学生除了应具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外,特别强调应具有查阅文献获取信息,了解本专业相关技术动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的自学能力,同时,应具备掌握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管理和维护技能、掌握电子商务网站建设及网页制作等实践技能。

2数字化学习及其特点

2.1数字化学习的含义

数字化学习是指通过因特网或其他数字化内容进行学习与教学的活动,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将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根本改变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它包含三个基本要素: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学习方式。

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第4年度报告则明确指出,“21世纪的能力素质”应包括以下5个方面:基本学习技能,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数字化学习的目标就是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理想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从而培养出21世纪所需的创新人才。

2.2数字化学习的特点

数字化学习使课程学习的内容具有先进性。通过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教师和学生通过互联网能够充分利用当前国内、国际现实世界中的信息作为教学资源,并融入课程之中,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利用。这种以现实和实际应用为基础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应用知识加深对现实世界的理解。

数字化学习使课程学习的内容具有多层次性。数字化资源具有高度的多样性和共享性,把数字化资源作为课程内容的补充,相对于课本内容,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能力和兴趣选择不同难度水平的内容进行探索和继续学习。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完全尊重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不是很容易实现的。而事实上每个学生的原认知程度不同,感兴趣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我们应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给每个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氛围。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网络可以完全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通过数字化学习可以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为有能力的同学继续深入学习提供可行的途径。

数字化学习强化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目前,互联网已十分普及,教师和学生都能很方便地在网上获得所需学习的课程内容和学习资源。学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通过电脑使用各种学习平台,获得高质量的相关课程信息,同时,也可以实现信息的任意传送、接收、共享、组织和储存。

数字化学习使课程学习的内容具有可再生性。尤其是网上大量的经过数字化处理的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内容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采用新颖熟练的数字化加工方法,进行知识的整合和再创造。数字化学习的可再生性,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而且为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

3信管专业的能力培养离不开数字化学习

3.1数字化学习可以提高信管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

信管专业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先进性特点,都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比如,《信息系统的分析和设计》,课本只是介绍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要想完整做一个信息系统,只看课本是不可能完成的,而在互联网上就有很多网站,教你做具体的信息系统,甚至是网络版的信息系统。再如,《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硬件设备更新很快,学生在学课本的时候课本上的内容就不可能是现实中最新的硬件配置介绍,只有通过互联网才能保证学习内容的先进性和现实性,通过互联网学习计算机维护经验和案例,更是可以利用别人的经验提高自己实践性的好的途径。

3.2数字化学习可以提高信管专业学生的信息能力

信管专业的学生要求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信息收集、加工、处理、控制和利用。这些能力的学习和实践离不开数字化学习,比如,信息检索,互联网不仅是信息的海洋,更是练习检索实践的开放式平台,在公平开放的互联网面前,信息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和充分的,但信息能力就会千差万别,信管专业的学生要求比其他专业的学生要有更高的信息能力,互联网不仅有大量的统计数据,也有大量的统计报告,通过学习借鉴,可以快速提高学生的信息加工和处理能力。而真实的数据和报告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社会实际的认识,更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3数字化学习的形式

协作式学习,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技术,由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流与合作,结成若干个协作学习小组,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更深的理解与掌握的过程。与个别化学习相比,协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和以课程为基础的价值教育是通过科目内容来完成教学不一样,协作式教学则是通过“教学的过程”来实现。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在一天的教学中,当把正常应当讲授的课程内容用协作式学习方法讲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也传授了价值观。协作学习模式有两种形式:一是以协作、互助学习小组身份登录网络,参与协作学习;二是以个体身份登录网络,参与协作式学习。协作式学习,要求为多个学习者提供对同一问题用多种不同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综合的机会,以便集思广益。这不仅对问题的深化理解和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大有裨益,而且对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探究性学习,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探究的定义是:“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可以看出,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学科领域内选取某个问题作为实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学习活动,获得知识,激趣,以问题为中心,自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去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创新能力和信息技能是信管专业学生必需具备的两种重要的能力素质。这两种能力素质的培养需要特定的、有较高要求的教学环境的支持,多媒体的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正好可以为这两种能力素质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环境。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这些知识库和资源库的数据都是按照符合人类联想思维特点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因而,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基于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探究性学习。这种探究性学习是最能体现网络特性和最有利于信管专业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重要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高职;化学教学;改革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各专业的课程设置一般都按职业素质课—职业知识课—职业能力课—职业拓展课—公共选修课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化工类专业的化学知识主要以职业知识课的形式安排于教学中,课程一般包括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这种课程设置方法其实仍是沿用着普通高校原有的传统做法,注重的是学科的完整性,各课程教材一般仍都是普通高校原有教材的删节版,基本上未能反映出高职院校所倡导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特色。因此,加大力度进行高职化工类专业的化学教学改革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任务。

1.高职化工类专业化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审视现实,不难发现,高职化工类专业化学教学主要存在四方面问题:

1.1不同课程间有些教学内容重复

目前,由于高职教学仍基本上沿承着普通高等院校长期贯用而形成的教学体系,其最大特点是:各门课程相互独立,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强。然而,正是由于各课程之间过于注重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从而造成了不同课程间有些教学内容的重复。例如,酸碱质子理论、溶液酸碱性、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盐类水解、缓冲溶液、沉淀溶解平衡等这些知识点,在无机化学中已作重点介绍,但在分析化学中仍列为重点内容;化学平衡理论、化学反应速率这两个知识点,在无机化学已作重点内容学习,但在物理化学中仍浓墨重彩。

1.2各门课程教学内容偏多

由于在编写化学课程时仍过于关注学科式教学体系,这种面面顾及的做法必将导致课程教学内容偏多。教学内容的偏多对学习能力普遍不高的高职学生所造成的后果是:(1)增加了学习负荷,学生难以集中精力对某些重点知识进行全面理解,出现一知半解的现象难以避免;(2)每门课程由于过于关注各自的教学体系,导致不同专业所学习的化学知识内容都相差不多,不能突出各专业的特色,学生难以理解所学内容对所读专业的普遍实际意义,因而对学习的重视程度不高;(3)由于教学内容偏多,导致学生无暇对各知识点进行梳理内化,更无法进行深度探究某个具体化学理论对所读专业的某项技能的具体实际意义,学而不精的现象因而普遍存在。

1.3大多数课程教学内容应用性差

大多数化学课程教学内容应用性差,究其原因主要有:(1)编写课程时所追求的学科完整性、系统性与解决实际问题时的零散的、不成体系性不相衬,致使所学知识向专业必需能力的转化存在很大困难。(2)传授知识时过于强调“是什么”、“为什么”而忽视“怎么用”、“如何做”,未能把所传授知识与实际工作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感到所学知识过于抽象,感觉不到高职院校那种学以致用的氛围。

1.4未能充分发挥出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

目前,高职化学实验教学主要存在四方面的不足,即:(1)重视获得实验结论,不重视展示实验的全过程;(2)重视实验的操作或演示,忽视实验过程的问题设置;(3)照方抓药的验证性实验多,尝试设计的探究性实验少;(4)重视实验的量,不注重实验过程的质等。毋庸置疑,这样的化学实验教学只能使学生加深对相关化学知识的理解,但难以起到熏陶学生岗位职业技能的形成作用。关注实验实训过程的各环节,是促进学生岗位职业技能成长的关键,但这一点正是我们现在最缺失的。

2.高职化工类专业化学教学改革实践与探讨

针对高职化工类专业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较有成效的教学改革实践与探讨,主要做了五方面工作。

2.1基于工作过程选取各课程教学内容

基于工作过程理念选取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各课程的教学内容,其基本做法就是打破各门化学课程原有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本着“必需和够用”为原则,根据各专业职业岗位需要选取在完成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并在原规定学时内有侧重的进行教学。

例如,对于化学制药专业,无机化学课程中的物质的量计算、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配位化合物、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分析化学课程中的四大滴定,有机化学课程中的有机化合物合成等都是与该专业关系十分密切的,这些必须作为重点内容传授;而对于无机化学课程中的原子结构、分子结构、电化学、有机化学中的石油、煤、塑料、橡胶等知识可以说与该专业不是很密切,因而可以减少学时甚至根本上可以省去。对于各课程实验内容的选择,其取舍原则同上。例如,对于工业分析专业,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因“滴定操作”是该专业岗位能力的重要组分,我们在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中都有意地增加了教学比重,不但安排了酸碱滴定实验,还增加了配位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无水滴定等实验内容,而对于诸如化学反应速率等实验则省略。

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我们还对不同课程间重复的内容一一进行了取舍,但其取舍是在保持各课程授课学时不变和知识能顺畅衔接的基础上进行的。实践证明,由于各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学生感觉到所学东西在未来的实际岗位上确确实实有用,无疑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2.2基于工作过程优化教学手段

为了使学生在各课程的化学教学中更好地得到职业岗位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熏陶,我们必须基于工作过程理念优化教学手段。对于纯理论性的课型(如原子结构、分子结构等),可采用课堂教学模式,但要尽可能地借助一些模拟课件,以使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易理解易掌握;对于一些带有可演示可实操的课型(如氧化还原滴定、无水滴定等),要尽可能地把教学由一般教室转移到实验实训室去,创设条件加大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度;对于实验课教学,要采用学生先做教师后讲的归纳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边实验边观察边讨论,从而让自己感知掌握知识的过程,体验获得真知的喜悦;另外,我们还要求学生选择一些与职业岗位知识或技能相关的自己又感兴趣的小课题进行研究,做法是首先让学生选择由教师提供的课题题目,然后通过学生查阅资料,设计合理实验方案,然后由学校统一安排出时间将实验室全天开放,让学生利用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完成课题相关的实验,最后进行数据处理,以小论文的形式提交研究结果。

2.3基于工作过程增强教师的专业素质

高职院校的化学教师绝大多数都是从校园到校园,专业知识主要来源于课堂与课本,十分缺乏企业一线工作经验,对于所任教科目的各个化学知识点在实际工作岗位的应用价值往往不十分清楚。因此,各门化学课程的任课教师都要积极到企业中去锻炼,去探索各个化学知识和技能在生产过程中的实际应用和潜在价值,以寻求各门课程的化学知识与专业课程的结合点,从而选取化学授课内容,确定相应教学手段,把化学知识的传授融入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过程中去,让学生在平时的化学学习过程中就能得到职业岗位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熏陶。我们的比较成熟做法就是在每年的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分批次地让化学教师随着专业实习指导教师到学生的实习点进行调研学习。

2.4基于工作过程编写所教专业适应的化学课程教材

基于工作过程理念进行化学教学,因为各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发生了改变,这就必然要求有配套的教材与之相适应。因此,相关教师要尽可能地根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形式编写出与所教专业相适应的化学课程教材。编写教材时,我们从所教专业的职业岗位技能着手,从中抽取出与化学相关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并按照学生专业职业能力成长所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的顺序进行编排,先以讲稿或讲义形式出现,经实践修订后再择机编制成教材。

2.5基于工作过程积极参与项目课程建设尝试

项目课程是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确定教学内容,以工作过程为载体设计训练项目,建立起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联系的一种课程形式。对于化工类专业的化学教师来说,项目课程的建设,意味着传统的化学课程体系被打破,将需对工作任务所需的化学理论知识与技能重新整合建构;项目课程的教学,意味着必须冲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和心理定势的影响,须进行科学有效地摸索。故此,我们所面临的压力是巨大的。然而项目课程的建设与实施是当前高职教育大力倡导的教育教学改革方向,我们要大胆尝试、大胆探索。

上述是我们对高职化工类专业的化学教学改革进行初步地实践与探讨。显然地,高职化工类专业的化学教学需要改革的还有很多很多,这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实践、总结与探索。

参考文献:

[1]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编.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第11篇

ZOU Zhong-li MA Jin-fu CHEN Zhan-lin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eifang Univesity of Nationalities, Yinchuan Ningxia 750021, 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hysical Chemistry and the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of the major, teaching reform is carried out in Physical Chemistry course. The reform includes changing in curriculum, improving teaching content and updating teaching methods. The students’ interest and learning initiative are increased clearly, and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the teaching level are improved effectively by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Physical chemistry;Teaching reform;Teaching effect

物理化学是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是从化学现象和物理现象的联系中,寻找和探索化学反应过程中普遍性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1],研究内容包括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及表面化学等,其研究目的是探究物质变化过程的基本规律,用于解决科学研究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是今年教育部2010年公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之一,全国共有十余所高校获准设立该新专业。物理化学课程可为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后续课程、创新实验和毕业设计提供重要理论支撑。通过新能源专业的教学实践,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几点认识和体会,供大家探讨。

1 存在的问题

物理化学课程内容理论性强,公式多,概念多,需要教授的知识点多,而课时却非常有限。正由于这些特点使得该课程成为高等院校中有名难学难懂的专业课,考试通过率普遍很低。通过本校新能源专业的教学实践,学生也普遍反映该课程理论概念抽象、相关公式和使用的限定条件众多,十分难学,在学习过程极易产生厌倦和抵触的情绪。

此外,物理化学存在的另一问题是学习起点高。前修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化学。由于各课程自成体系,互相封闭,各自为教造成基础课,基础课与专业课存在重复不协调现象严重。使得教与学都十分困难,教师要耗费大量时间解释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而学生也难以理解和接受。比如在微积分和微分方程都没有学到情况下,让学生理解化学动力学中n级反应,显然是不恰当的,再如多组分系统热力学中偏摩尔量的概念,没有高数知识也是无法理解的,这样的教学脱离了学生的基础,也违背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2]。

2 教学内容的改革

针对目前物理化学的现状,笔者首先从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对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进行了重新梳理,具体包括以下三方面。

2.1 修订教学大纲,力求内容少而精

目前全国大多数高校中开设的物理化学课程学时至少在80学时以上,而本校物理化学课程的学时只有48学时。这造成了在选取教材方面存在极大的困难,物理化学的经典教材有很多,然而即使在简明教材中也难有一种符合本校专业的培养要求。本课程曾经选用的教材在实践教学中发现,虽然是面向材料专业编写的,并且在课程内容方面对材料专业也有所侧重,但书籍阅读理论基础较高,学生普遍反映看不懂。综合考虑采用清华大学朱文涛教授主编的《物理化学简明教程》,该书对传统物理化学的内容去繁就简,内容也深入浅出。在此基础上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不唯书,不照本宣科,对原有教学大纲进行修订,比如去掉物质的状态与表征一章,合并表面和胶体两章,使其更具有科学性和概括性。

2.2 教学内容与实践结合,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是物理化学教学中关注的问题[3]。物理化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课程,在讲授过程中注重科学发展史的介绍。例如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讲授过程中增加热力学定律研究和产生的历史过程,引入永动机的起源和争论,既可以引发学生的听课兴趣,培养学生严密的科学思维。再如冰箱制冷与卡诺循环、中暑与熵病、土壤保墒与开尔文公式、卤水点豆腐与胶体聚沉等,将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与本课程有机地联系起来。此外结合专业以课程内容为主线,介绍一些与新能源专业联系紧密的科技进展,如在电化学章节可增加与新能源专业联系紧密的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等的发展,经过教学实践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3 梳理知识结构,协调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经过思维加工,设计出课程知识体系,以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物理化学的概念多,对于每一个概念教师在上课过程中确切说明:问题是怎么提出来的?它的定义是如何表述的,其物理意义是什么?适用范围是什么?等等。通过举例的方式详细讲解各个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将知识点联系起来,融会贯通[4]。针对无机化学与本课程在内容上有一定重复,避免低层次的重复,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重点介绍以前未学的知识点,使得两门课程可以很好地衔接起来。针对物理化学中大量定义、结论、推导过程都使用了大量的数学知识,在实际教学过程,教师有意识地提前安排学生进行课外复习,对于一些重要的数学知识,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简要复习[2]。

3 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3.1 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改革包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摆脱满堂灌的模式,要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疑启发是一个有效途径[5],在教学过程中多提示、多启发,将理论和例题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讲述理论时可以选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来设置疑问,进而引出理论解释;讲解精选例题时多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向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2 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

多媒体相对于传统板书教学有着不可比拟的功能,可以形象使用图表动画形式演示抽象的物理化学理论,提高课堂效率,还可以通过视频形式向学生展示一些重要的科技前沿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6]。此外,在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基础上,课下可依托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建立该课程的学习平台,使得课堂教学得以延续和补充。将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参考书目等相关内容上传,让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在课下自由选择时间进行学习,解决自身存在的不同问题,同时可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12篇

关键词:高职;化学;实验;教学;发展;提高;融合

一、引言

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一门科学。这句话奠定了化学学科的基础地位,那么化学作为一门科学又是以什么为基础呢?当然是化学实验,我们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手段是什么呢?当然也是化学实验,组成的确定或分析,结构的研究或推测,性质的发现与验证,变化规律的探究,都离不开化学实验。人们习惯上把化学分为五大块: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本理论与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计算、化学实验,除了化学基本计算对化学实验的依赖性不大之外,可能肯定地说,无论哪一块都离不开化学实验这一工具。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在高职院校化学专业的教学与发展中,应该顺应社会的需求和企业的发展,让化工专业的人才能够学以致用。简单的说,学以致用就是要把理论的知识和实际的应用要联合起来,由浅入深、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学到的东西要经常揣摩,真正地理解其含义(包括使用的方法,注意的事项)然后按照理论的要求在实践过程中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再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习新的知识来解决,就这样相互促进学习,逐步加深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在高职的化学教学中,应该以实用和发展为基础,提高高职院校化学教学与实验实践相结合。

二、“学以致用”推动高职院校教学与实验相结合

1.推动课程教材知识与实验相结合

高职院校的化学教师在开展专业课程的教学时,应该把重点的理论和内容通过实验的过程相结合,提高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高职院校化学专业中的《高分子化学》为例,课程内容在于自由基的聚合、共聚、在聚的过程,这些内容对于生源相对较差的高职生来说很难理解和吃透其内在的知识,难于理解和贯通。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仔细研究和吃透课程理论基础之上,进行相关的实验课程演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每个与理论知识相关联的实验内容结合子在一起,通过一步一步的实验过程让学生对理论知识由浅入深、让学生深入体会基本化学理论在实验配方设计、实验操作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巩固化学理论知识,同时也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

2.融合实验过程、方式与理论的结合

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高技能的应用人才,所在高职院校在化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上,比如要充实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以致用”,毕竟未来的就业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高职院校在基础设施和管理模式上付出更多的财力和物力。然后在这个过程中,有的高职院校配备的实验器材和耗材与企业相比的话,较为落后,无法满足日益变化的社会发展。所以高职院校应该多元化的开展校企合作模式,让学生在学校进行化学课程的理论学习后,到企业中运用先进的实验器材来增加自身的学习理解。此外学校还可以创新其教育方式,通过从一些高新企业或者较大的化工企业中选聘一些高级技术人才,辅助学校培养化学专业的人才,全面的优化化学教育与实践课程,引导学生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并能够用化学理论来解释生产过程,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在日后的工作过程中出现盲目操作的现象,使学生真正为企业服务。

3.推动理论与实践考核和评价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发展

传统的高职院校在对实验能力的考核中,往往局限在对学生是否通过理论知识获得相关的实验数据,这样的过程相对单一和粗狂。按照新课标和素质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应该切实的转变考核和评价的模式,把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能力与实验教学中的仪器操作、器具归类与收纳等一些列的过程统一起来,进行综合的考评,推动现代化学专业人才的创新发展。

三、结语

未来的社会发展,需要的不仅仅专一型的人才模式,而是专业与管理相结合的综合性人才模式,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在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上要秉承“学以致用”的人才培养原则和理念。充分的把化学专业的学习与实验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对于化学理论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在实验实践中提高学生对于实验能力的积累和培养。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要积极的落实教学与实验的过程,并且把两者有机的统一在一起,为学校未来的发展打下建设的基础。同时还要转变传统中简单、粗暴的人才考核和评价模式,积极用新方法、新内容、新体制、新思维来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发展。

参考文献:

[1] 熊言林,房成飞,金思慧,蒲绪凤. 高师“化学教学论实验”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实践[J]. 化学教育. 2006(08).

[2] 蔡成翔,谢宇奇,谢复清,钟福新. 定性分析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化学教育. 2005(12).

[3] 植中强,吴燕妮,胡鹏,杨海贵. 无机化学设计性实验教学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 广州化工. 2016(22).

[4] 郑永军,牛永生,侯绍刚. 应用型本科高校有机化学开放实验教学绿色化探索[J]. 广州化工. 2016(22).

第13篇

无机及分析化学不是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两门课程的叠加,教学内容丰富,概念和理论知识较多,各章节之间的独立性较强。因此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法及思维方式无疑是大一第一学期开设这门课的关键。在内容的安排上,前两章首先回顾高中的一些化学基础知识,并介绍了误差及数据处理,稀溶液的依数性和胶体溶液。然后,第三和四章主要介绍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及化学平衡,让学生掌握反应三要素:反应方向即吉布斯函数变,反应快慢即反应速率常数,反应限度即反应平衡常数。第五章主要介绍物质的结构,离子键及共价键理论和晶体结构。第六、七、八和九章分别介绍酸碱平衡、溶解沉淀平衡、氧化还原平衡和配位平衡及其对应滴定分析法,让学生掌握测试固体或溶液中某种元素含量的分析测定方法。最后,第十、十一和十二章主要介绍一些简单仪器分析法及原理,例如:第十章吸光光度法,不仅要介绍该方法的原理朗伯-比尔定律,还要介绍目视比色法、示差法和标准曲线法三种常用的吸光光度法分析法。内容上总体上是先讲理论原理,再介绍知识点,将理论原理融入生产实践中,使学生较快地掌握化学理论,再通过课堂上的一些练习题,使学生加深教学内容的记忆,知识更加系统。这样不仅可以将无机和分析化学知识点有机的融合,还可以将理论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在一学年的学习中,总共80学时,第一学期学习前六章共计48课时,第二学期学习后六章共计32课时。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精选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并具备较宽的知识面,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与此同时,教师要熟悉该课程的教材,根据学生的专业,合理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培养方案,精炼教材的内容,对于中学已经学过的化学知识或者与专业联系较少的理论知识可以简略讲解。比如:第四章的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平衡,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以及化学平衡的移动;第八章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配平,得失电子,氧化剂和还原剂等概念知识。这些知识点中学都已经涉及过,教师在授课时只要简单介绍即可。对于能源化学工程专业而言,水煤浆的开发和利用是近年来的一个热点,也是煤炭清洁利用的重点。因此,对于第二章分散系的内容应该详细讲授,再介绍水煤浆分散系。

2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学好无机及分析化学,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一,在无机及分析化学这门课的绪论课上,主要介绍化学的作用及学习方法。第二,阐明化学与人类生活之间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第三,无机及分析化学是化学、化工类相关专业的基础课,其作用无论是对以后的专业课学习还是将来从事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第四,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多讲一些贴近生活的例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介绍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时,举例说明,夏天食物容易变质,我们可以将食物放进冰箱中保存,以防止变质。这是通过降低温度,达到降低食物变质的速率。汽车尾气CO和NO是严重的环境污染物,从热力学的角度讲,CO+NON2+CO2可以发生,但是遗憾的是,在通常状况下,该反应进行的非常之慢,以致不能有效地去除车道内的CO和NO。因此,有必要对化学反应的速率问题进行研究,必须考虑外界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由此可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第五,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介绍一些与知识点相关的科技发展新动态及前沿知识,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方法

现阶段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而在实际教学中,各种教学方式应该相互结合、取长补短。根据我校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团队多年来教学中的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增加课堂讨论。针对一些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搜集资料,进行课堂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让学生走上讲台。让学生走上讲台不仅可以体验教师备课的准备过程,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第三,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微观概念及理论形象化。例如,在物质结构基础这一章,学生一般较难理解,如果用多媒体课件和化学软件以动画的形式去展现,课程内容会更加形象、生动。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第四,对于公式推导,应该板书推理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在教学中应避免盲目使用多媒体教学,要将多媒体与其他教学手段结合起来,才会使学生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较好的应用公式。

4培养学生能力

为了调动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学生对无机及分析化学基础课程的兴趣,可以积极组织各类化学竞赛活动。我省有各类化学竞赛,例如:化学视频大赛,化学实验竞赛和趣味化学竞赛等。近年来,教育部门坚持开展国家级、省部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有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推动全民创新。此外,为了鼓励和培养大学生创新激情及能力,我们学校也开展了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该项目均是由学生亲自撰写项目申请书,申请答辩ppt,中期考核表,结题报告和结题答辩ppt等资料。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还为学生日后工作和学习培养科学合理的方法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基础。

5适应专业要求

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的技术性和实践性较强,在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中,要把握专业的特殊要求,认真学习我校能源化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入研究教学大纲,充分了解无机及分析化学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作用,明确教学过程中的内容和重难点。例如,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章节的内容应该详细讲解。这部分内容对于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可以更好地理解能源转化及利用过程中的一般规律,为高效、低碳环保使用能源奠定基础。

6结论

第14篇

【关键词】五年制 高职影像专业 化学 教学改革

【Abstract】

Chemistry is an important basic course of higher occupation technique educationculture, for nursing specialty of five year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is the basis of knowledge is very important. In this pap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promoting student teaching reform as the principl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five year vocational image students teach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made some beneficial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in teaching the course of chemical method.

【Keywords】Five year system; Higher vocational professional image;Chemistry;Reform in Education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高职影像专业的化学教学不仅要为专业学习奠定基础,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五年制高职影像专业《化学》与一般专业的教学要求不同,其内容主要侧重于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在医学上应用,该课程直接为影像专业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奠定必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使学生掌握医用化学的最基础的内容,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教学改革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我们主要从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实验教学等四个方面,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1.五年制化学教学改革现状

五年制高职影像专业的学生从中考招收而来,大部分学生年龄较小、自我意识较强、自制力较差、基础知识薄弱、对抽象事物理解接受能力相对较弱、对生动有趣的事物接受能力较强等特点。五年制高职在初中阶段只学过很简单的化学理论知识,如果直接讲授化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学生根本无法接受,更不用说和专业相联系,无法达到教学目的。

针对五年制高职影像专业《化学》教学基本要求和培养目标,我们建立以“基础化学”为先导的新课程体系,将该专业化学基础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与重组,将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打通和整合,例如打破无机化学与有机化学的界线,在讲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多穿插一些简单实用的药物化学知识,以达到加强专业基础课程的科学性与系统性,强化各课程之间的渗透与联系,以及删除陈旧、减少重复、精简学时。

2.结合学生特点,调整教学内容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面向基层的高级技术人才,知识并非越多越好,越深越好,如何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接受能力,来选择难易适中、先进实用的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坚持基础实用的原则,化学包括化学基础、无机化学及有机化学两部分,这三部分包含的内容很多,我们精选与专业联系紧密的内容精讲,无机化学部分侧重于四个方面,即:物质结构、卤素、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以及溶液的浓度;有机化学部分侧重于烃的性质、烃的衍生物系列,特别是脂、维生素、糖类、氨基酸、蛋白质以及醇酚醚。有机化学部分重点强调各类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特点,而忽略掉对一些空间异构、反应历程以及立体化学部分等较深的理论。另外,“化学”教学内容还补充了一些医学中的化学知识,例如:化学制剂与药品、重金属中毒、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食品添加剂、化学与能源及环境等方面的知识,补充的内容与相关知识点结合,结合学生分组讨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等。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改革,打破了书本单一而枯燥的理论教学,通过调整后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能正确理解并运用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解释与影像专业有关的化学现象和化学问题,并能较熟练地进行与影像专业有关的化学计算,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学习效果

我认为,教学内容的改革,不仅取决于教师本身的教学水平和素质的提高,也和教学方

法的改革密不可分。传统的教学方法都是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很被动,很多抽象、复杂的知识学生无法理解,基础差的同学会由于跟不上节奏而放弃这个学科,形成恶性循环,根据专业以及学生的特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更多采用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3.1 直观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解决基础化学知识的抽象问题,我们用大量的直观教学法。例如:模型、图片等,特别是对于有机物的结构构成,通过模型,学生很容易接受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又如一些化学反应学生在实验室无法实现可以通过视频来展现。

3.2 启发式教学方法。在化学教学中,如何让基础相差比较大的学生都能有进步?如果我们总想面面俱到,总想把什么都教给学生,让学生什么都接受,结果效果并不好。经过认真思索及长期实践,我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使用启发式。例如,每一章节要求学生必须提前预习,上课前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你认为本节内容的难点、重点是什么?这样,能让基础好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也让基础差点的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的薄弱处,上课就会更加认真。

3.3 先进的教学手段的应用。落后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教育需求,必须发展新的教学手段。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使用多媒体教学会使课堂教学焕然一新,让抽象的知识点具体化,模糊的概念形象化,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胶体溶液部分的布朗运动,通过文字描述和固定的一副图片无法让学生形象、深刻地了解布朗运动,借住动画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1]。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用心的老师。对于五年制高职校的教师来说,教学方法还有很多很多,在化学这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一线教师还在探索实践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可以根据各章节不同的特点来适当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充分考虑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需求,多方位综合考虑,力求提高课堂效率,对学生的未来负责。

第15篇

【关键词】分析化学;应用化学专业;双语教学;教学实践

1 双语教学的概念、目的和意义

著名的《朗曼应用语言学字典》中认为,双语教学就是在学校的教学中使用外语或第二语言[1],双语教学的形式可以是“浸入”型的,即直接完全使用外语教学;也可以是“保持”型的,即部分学科逐渐从使用学生的母语过渡到使用外语教学,但其他学科仍然使用学生的母语教学;而“过渡”型是指最终从母语过渡到只用外语教学。[2]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与印度、新加坡等国家不同,我们没有第二语言及其环境,母语的力量极其强大,因而对中国学生使用“保持”型是最符合实际情况的。

双语教学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人提出来的,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母语,他们的英语水平不高,因而在美国他们获得的受教育的机会比以英语为母语的美国人要少得多,同时他们也面临着诸如求职、融入社会等一系列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美国在1968年提出了双语教学法案[3]。与他们的目的不同,在我国采用双语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外语的听、说、读、写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提高他们直接阅读外文资料、掌握国际最新科技信息的能力,成为既有专业知识又懂外语的新型国际化人才,更好的促进和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合作。

中国大学里,非英语专业的外语教学远跟不上世界经济和科技形势发展的需要,研究生和本科生花了大量的时间学习英语语法、记忆英语单词、完成各种形式的英语练习,通过了一次又一次的考试,拿到了四级、六级证书,但在实际应用中仍然会出现听不懂也说不出的情况,毕业论文中的英文摘要令人无法读懂,查阅英语文献也困难重重,这些亟待改变的现实也赋予了双语教学重大意义。因而, 在化学教学中开展双语教学, 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信息环境的需要以及化学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

此外,一门外语会给学生提供从另一个角度去感知了解世界的工具与方法,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便说过:“外国语是人生斗争的一种武器。”

2 应用化学专业《分析化学》双语教学的特殊性

2.1 应用化学专业的特殊性。

应用化学专业是介于化学与化工之间的应用型理工专业,以培养理工相结合的应用型化学人才为目标[4]。专业基础课以四大化学为主,包括开设《化工原理》等化工类专业基础课,在这一点上各个学校几乎没有差别[5]。但是,就目前高校传统的分析化学体系而言,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应用化学专业来说,还存在一些缺陷[6]。应用化学专业的分析化学教学目的与其他专业具有明显的不同,作为一个强调能力和实用性的专业,分析化学众多的理论知识、过于繁琐的内容体系和应用化学专业中配置的不多的分析化学教学课时发生了矛盾。而双语教学为这种矛盾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途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重新组织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学安排自行编写外文讲义。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率,使得双语教学可以顺利进行,也使得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更加适应应用化学专业的需求。例如:酸碱、络合、氧化还原、沉淀四大滴定分析方法在本质上是具有共性的,所以在双语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重整教学内容,将四大章节糅合成一个整体,比较相似点、对比不同点,做到触类旁通。而一些繁琐的公式对于应用化学专业可以略去推导过程只要求掌握结论,以把握实用性为主。

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生是传统典型的理工科学生,根据对在校学生的调查,理工科学生的英语平均成绩较文科学生来说相对较弱,针对这种情况,在分析化学中也引入英语环境对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大有益处。双语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提高他们的英文应用能力,使得英语作为语言工具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并且掌握好专业英语可以通过网络更快、更广泛地获取应用化学专业的最新知识,为今后的科学研究服务。

2.2 《分析化学》课程的特殊性。

分析化学是一门基础理论内容多、知识面广的学科,众多国际通用的专业术语和标识均使用的是英语,双语教学有助于学生准确、严密的理解基础知识,为今后的应用和创新夯实基础。分析仪器发展速度快、专业性强,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又是为科技服务的重要手段和工具,众多先进仪器使用说明和原版软件都使用英语编写,双语教学尤其是双语实验教学有助于应用化学学生掌握仪器操作,更好的提高分析化学的实用性。

3 应用化学专业《分析化学》双语教学的实践

因为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生以前没有经历过用英语讲解的专业课,因此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使用英语是分阶段进行的。

第一阶段是一个熟悉基本专业英语单词的过程,这个阶段应该以汉语为主,适当插入个别英语单词,在讲解到这些英语单词时语速应该放慢,且重复数次,必要时还应该讲出汉语的意思,例如应用化学常常接触的气相色谱仪,在熟悉仪器结构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逐一介绍仪器构造,在介绍detector时,学生可能不知道detector这个字,此时可以向学生提及detect这个动词,学生对这个词通常比较熟,是“探测”、“检测”的意思,而且通过派生词法,那么detector就是其派生词“检测器”。在碰见detector几次后,再次听到时就不需要在重复了,慢慢说出这个单词,并说出其汉语意思,在此阶段英语的量不宜超过5%。

第二阶段对英语的使用应该有所发展、有所加强,在此过程中涉及的英语单词应该增加,但重复的次数则应该有所减少,汉语的解释也应该减少,但是语速还是应该较慢,有的时候甚至使用完整英语句子,例如:The temperature will rise at 20 degrees Celsius per minute. Finally the temperature will reach the set-point.即:温度每分钟升高20摄氏度,最终达到设定温度。如果学生对句子不太能听懂,可以结合在实验中使用的英文原版软件,在软件的窗口上指出相应的数值与设定,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使用的句子,有时候也可以请学生重复英语句子,但是在此阶段的英语的分量不宜太多,最多不应超过25%。根据以往的经验,第二阶段应该维持一段较长的时间,这是一个不断练习与不断提高的过程。

第三阶段是一个进一步提高的过程,在此阶段的讲课中往往会出现整段的英文,通常不需要重复学生就可以理解,而且学生对自己所取得的进步表现出自信,有时他们会跃跃欲试,用英语与教师对话,这个阶段在讲一段英语的时候,还应控制语速,应该比正常语速稍慢,使用英语的分量可以在35%左右。

第四阶段是一个巩固和提高的过程,在这个阶段,讲的英语段落可以较长,语速正常,英语的份量可以在40%上下。第四阶段坚持一段时间,学生中的一部分人的听力和口语表达将会有较大的提高。

4 双语教学中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4.1 双语教学并不排斥汉语。

采用双语教学的目的并不是要用英语来代替汉语,我们只是将英语作为一个工具,利用这个工具来进行学科知识的传授,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科研能力。因此教学的核心是对化学知识的传授与掌握,如果学生对英语表达的内容的理解发生偏差,特别是一些比较复杂的概念,就仍应用汉语讲清楚。

4.2 准确的用英语表达化学概念。

关于化学概念与原理的表达,化学实验现象的描述是较高层次的语言表达,应该做到措辞合理、表达严谨,准确无误的使用化学专业用语,这样可以给学生一个规范的语境,对学生掌握标准英语会有意想不到的好处。切忌用口语很随便的来描述化学现象表达化学概念,这种口语可能是地道的英语,但用来描述化学现象、表达化学概念却并不合适,这一点上和中文教学有异曲同工之处。

4.3 根据学生的水平来制定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

讲解应该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使用与之相当的单词与句型,不随意增加难以记忆的化学专用词汇,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听说上的障碍。如果不可避免,一定要多次重复,让学生增加记忆,同时要尽可能避免使用长难句,将长难句用几个简单句讲出来,一定要循序渐进以防止学生由于听不懂产生畏难和厌恶的情绪。化学分析部分涉及了分析化学的许多基础知识,因此教学中不可完全舍弃;学生未来运用到仪器分析方法的可能性很大,然而仪器分析发展迅速、种类繁多,教师在有限的学时内不可能一一讲授,教师应通过学生的水平和实际需求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7]。

4.4 教师的语音问题。

学生不正确的外语发音一旦形成很难改变,所以尽可能选用有外国留学背景或在国外长期工作生活的化学教师来担任双语教学,一般来说,他们的外语发音相对准确流畅,可以给学生一个标准的示范,这对学生的外语口语大有好处。

5 结束语

在应用化学专业进行分析化学的双语教学是一项全新的尝试,这对高校分析化学教师是一项新的挑战,对应化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双语教学的成效不在于一朝一夕,只有在长期的坚持中不断改进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真正发挥双语教学在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国际化的人才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Richards J, Platt J, Weber H. Longman Ddictionary of. Applied linguistics[M].Essex:Longman Group Limited,1985.28

[2] 潘家祯.“双语教学”的内涵及其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03,(3):48-51

[3] 周玉忠.美国的语言政策及双语教学简述.语言与翻译(汉文)[J]2002,72(4):26-32

[4] 钟平.高师应用化学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实践[J].江西化工.2010,01:145-146

[5] 王俊、李翠勤等.构建具有行业特色的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 化工高等教育 2012,2:21-27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