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海洋学专业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6(c)-0022-02
1 大学生创新活动的重要性
为了适应社会对海洋人才的需求和海洋学科的发展,上海海洋大学加强了海洋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改革。作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创新活动越来越受到重视。大学生创新活动已成为上海海洋大学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采取的一项行之有效的举措。创新能力是一种能够把创造性的思维、理念转化为有价值产品的实践能力。大学生不但是知识传承的载体, 还是知识创新中活跃的群体,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针对课题进行探索,体现了多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融合。通过创新活动,提高了大学生的自学、思维、观察、动手、解决问题及团队合作等各方面的能力,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了其创新实践能力。在大学生创新活动中,组织方式和指导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两个环节。上海海洋大学是具有海洋特色的理综合性大学,本文以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类专业本科生大学生创新活动为例,对海洋类专业大学生创新活动的组织方式和指导方法进行了思考[1]。
2 大学生创新活动的组织方式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类专业其定位主要是培养具备海洋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海洋科学及相关领域从事科研、教学、管理及技术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大学生创新活动应有助于提高其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挖掘其潜能、培养其全面发展。针对海洋类专业本科生的特点和大学生创新活动的目标,我们从大学生创新活动团队人员组成和课题组织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2.1 团队人员组成
海洋类专业学生是未来海洋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我们鼓励专业交叉,因为科技创新更多在交叉学科、边缘科学中涌现。我们大学生创新活动的学生负责人一般是海洋类专业本科生,例如海洋科学专业或海洋技术专业。通常三年级的学生担任项目主持人,负责创新团队的全面研究工作和管理工作,二年级和一年级的学生是创新团队的参与者。团队成员也以海洋类专业学生为主,其它专业的学生为辅,这样才能和海洋类专业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形成互动,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由于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参加大学生创新活动,所以要抓住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以点带面,在整个海洋类专业学生中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从而促进学科的发展。
2.2 课题组织
(1)以专业教师的科研课题为依托的课题组织。
以专业教师的科研课题为依托,组织海洋类专业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上海海洋大学海洋学科专业实践教学特色明显。例如海洋技术专业有以“海洋遥感”、“海洋地理信息系统”和“水下声学探测”和“空间测量”等为核心的专业实验室。相关的专业教师就会从理论教学、课程设计和野外实践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报名的学生中,根据他们的平时表现择优选择,发现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寻找适合开展大学生创新活动的人选。由于很多创新项目所需海洋仪器设备存在于不同的专业实验室的,因此我们把创新项目安排到不同专业实验室中,充分发挥学校各个专业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作用,使学生的研究条件得到充分的满足,例如海岸带遥感实验室、海洋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让学生提前进入科研训练。在此期间,学生学会了查阅资料,进行文献检索,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对课题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等多种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其创新实践能力。
(2)以学生自己提出的科研课题为依托的课题组织。
大学里有很多的学生协会,这是同学们自发组织的。学生协会是大学生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兴趣爱好、丰富内心世界的重要形式,对营造大学校园文化氛围起着重要作用。很多学生会以学生协会的形式到企事业单位和相关的科研机构调研,收集在海洋领域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协会的组成人员往往来自不同专业,我们会加强对学生多专业、多学科协同的引导,以海洋学科专业为主,培养同学们协同作业的意识。大学生协会骨干主要是大三、大二年级的学生,他们一般只学过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因此需要专业老师的帮助,对创新项目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例如否有充足的活动经费,题目难度如何,在规定时间内是否能完成,具体的任务如何落实到每一个人。学生的认知兴趣和自我发展需要,是其进行自主学习、开展创新实践的主要源泉和动力。这类学生也是老师最欢迎的学生,也往往动员他们在学科领域进一步深造[2]。
3 大学生创新活动的指导方法
3.1 以专业教师的科研课题为依托的指导方法
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依托专业实验室,建立大学生创新能力基地。这些基地的建立,为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类专业大学生创新活动提供了好的平台,大学生通过在这些基地的学习和锻炼,了解到了该领域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研究热点,以及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类专业研究现状,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情感和创新意识。我们主要注意以下几点: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建立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尽可能地满足同学们的不同需求;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对学生进行科研训练,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固定时间和分散时间相结合的原则,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创新实验;通过鼓励学生,以点带面,以强带弱,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认识到自己通过创新活动,将来也可以推动上海海洋大学、中国甚至整个世界在海洋科学领域的发展[3]。
3.2 以学生自己提出的科研课题为依托的指导方法
由于这部分课题主要来源于大学生协会。各个协会的科技活动,以学生自主管理和学习为主体,教师协调指导为辅。学校通过有效的组织和引导,使各项创新活动尽可能以学生自主设计、自行组织来完成,从而实现学生从以往的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式学习。国家、省、市各类专业协会每年都定期开展各类各级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所以我们的指导方法主要是根据不同种类的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要求展开,例如“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海洋知识竞赛等活动。通过参加全国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争取好成绩来带动广大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和意识。以竞赛带动创新,不仅激发了同学们的创新热情,也推动大学生科技协会的发展,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因为该类课题以学生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学生在大二、大三年级要修读很多课程,为了确保完成任务,所以要加强过程管理,教师要在活动中注意引导学生,对方案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时给予及时指导。由于学生协会具有参与人数多、活动形式多样化、影响效果大的特点,所以我们非常重视学生协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作用,使之成为大学生创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4]。
4 结语
大学生创新活动是动态的过程和开放的体系,开展大学生创新活动的组织方式和指导方法的探索,有助于提高科技创新活动的总体质量。通过大学生创新活动,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类专业在校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有明显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和优劣,只有社会的认可才具有价值和公信力。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类专业将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新活动建设,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类专门比赛, 和国内外同类、同层次作品质量进行较量,使大学生创新活动和创新作品具有不断成长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蒋侃,韦兆文,邓柯.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探索与思考[J].高教论坛,2007(4):129-131.
[2] 李泽,王巨丰,韦东梅,等.电气工程类大学生创新教育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182(31):108-110.
【关键词】海洋科学;专业课;教学方法
由于国内海洋科学相关研究起步较晚,近二十多年来才得以突飞猛进地发展,使得海洋科学科技人才、教授及科研活动相对集中于历史悠久的名校及科研院所,然而高校新增专业从事教学工作活动的大多是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方法有待于系统总结与完善。本文立足于海洋科学的物理海洋学专业本科生的教学,结合部分课程教学内容,探讨海洋科学专业课程教学方法。
一、多媒体现代教学法
通常多媒体现代教学法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把多媒体的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并通过屏幕或投影机投影显示出来而完成教学活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应用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推动了教学方法的改进,使教学内容拥有丰富的表现手段,把海洋科学比较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表现出来。《卫星海洋学》、《物理海洋学》等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也是物理现象、规律、概念等高度抽象化的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获得感性的海洋现象的认知,同时培养学生海洋科学专业实践技能。通过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增大信息量,更重要的是可以产生图文并茂的效果,使学生掌握关于海洋现象有关的感性认识,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循序渐进,浅入深出学习有关的理论知识。如在用多媒体讲授《卫星海洋学》中相关的海洋表面现象时,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法,播放海洋上相关视频以及一些影视作品当中一些片段,了解海洋上的一些物理现象。多媒体现代教学法虽有很多优点,但也不可能抛弃或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特别是海洋科学专业当中一些理论公式的推导过程,有必要有一定的板书,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才能达到理想教学效果。
二、实验教学法
实验教学法是科学实验法在教学条件下的运用,是教师指导学生在特设的条件下,根据教学要求,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使科学现象再现其产生和变化过程,以获得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探索能力和实验技能都有积极意义。
海洋科学课程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在实验方面共有3种方式,首先是海上现场观测,这是海洋学的地学属性决定的;其次是实验室的可控实验,体现了物理实验方法在海洋学中的应用;第三就是计算机的使用即计算机实验。因此,在设计实验教学培养方案时,这几点是始终围绕的核心,培养海洋科学专业学生应具备基本三个层次的实验技能,基本层次为大学物理的实验技能,计算机编辑、上网、资料查询等基本使用技能和Fortran等高级语言编程技能;专业基础层次为流体力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海洋调查基本手段和方法、数据处理基本手段和绘图表达;工作层面为海上调查实践能力、物理海洋实验室实验技能和毕业论文的全过程中的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这三个层次由浅到深,每个层次的课程又都围绕着海洋科学人才培养要求设置的。因此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理论和实验相结合,如《卫星海洋学》的教学过程中,串行一些卫星遥感资料的处理,增强学生对海洋科学的兴趣,引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卫星遥感图像演示,也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动力。
三、双语教学法
严格意义上的双语教学是指高校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原版外文教材,以汉语和某一种外国语(特别是英语)为媒介进行语言课以外的某些公共课和专业课讲授的一种教学模式。 双语教学可分为不同层次:①双语授课(外文板书,以中文授课为主);②全外语授课(用中作业、考试和答疑);③全外语教学(全外语授课,用外语做作业、考试和答疑)。对于海洋科学专业的学生,应用较多外语是英语。由于涉及较多专业词汇,因此在双语教学过程中,不必拘泥于双语教学形式,采用中、英文混合式教学,如在《卫星海洋学》教学过程中,讲授海表面盐度、海表面温度、悬浮物浓度、叶绿素a等词汇时,采用中英文标注,引导学生阅读英文教材、网站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网络辅助教学法
计算机和因特网的迅速普及,使网络辅助教学获得了飞速发展。网络教学是利用计算机访问本地及全球各地的教育资源,并使教师与学生或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网络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协作。方便、快捷的网络信息技术无疑给现代高等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它使学习的资源更为丰富,学习的方式也更为灵活。这种形势下,海洋科学专业课程除了上述方法以外,可筹建专门的课程网站,也可建立局域网,如QQ群、BBS论坛等,将教学大纲、电子课件、实习指导等相关资料都放在网络上进行共享,学生在课后通过远程方式,可以共享和继续学习,并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自主地学习,有利于对课堂内容的巩固和拓展以及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加强。
参考文献:
关键词:海洋科学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地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9-0201-03
海洋科学专业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新设专业之一,在北京市70所高校中独树一帜为培养海洋学院专业特色人才提供坚实的平台。在近9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不断积累着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的经验,也不断对2004年制订的培养方案做了尽可能的局部的调整。目前,学院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两个本科教学方向:海洋地质与环境专业方向和海洋油气资源专业方向,在近5年的实践中取得了教学成果,学生就业率也达到了95%以上。随着经验的积累和利于海洋科学研究的深入,我们也越来越感觉修改和重新制订海洋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海洋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既要注重学生对海洋科学领域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又要依托中国地质大学在地球科学领域的传统优势和雄厚基础,在海洋地质、海洋资源、海洋环境等方面彰显我校人才培养的特点,同时更要加强培养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将理论研究与海洋科技领域先进技术的应用相结合。培养方案的修改和重新制订,对我校海洋科学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和将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存在主要问题
1.课程设置。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成立于2004年12月,迄今为止9年了。这9年中海洋学院的本科教学在摸索中前进,不断进行调整和改善,先后经历了3次大的改革。但是课程设置主要问题表现为:(1)2004—2006年,课程设置与学分存在矛盾,学院开设的部分课程由于师资力量的限制导致无法正常开设;有些选修课与本专业相关性太差。(2)2007年,我院培养方案做了较大的调整。随着2003级,即第一届从地质学院海洋中心分离出来的本科生的毕业,又暴露出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弊端,即海洋生物方向专业没有跟地质大学的地质特色密切结合,课程设置零散而无重点。学生专业优势不突出,用人单位产生很多疑惑而不利于学生顺利就业。(3)2008年,增加能结合生物与地质环境,突出地质特色的专业课,如第四纪地质与环境、矿物与岩石、海底构造地质学、海洋生态学、海洋微体古生物课程。这次调整是海洋学院一次比较重要的调整,深得教师和学生的认可。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经过多次学生座谈、教学研讨及用人单位信息反馈,现行的培养方案有待进一步完善。
2.课程衔接。现行的培养方案在实施过程中,课程内容重复及课程衔接的问题有所显现。内容重复主要表现同一方向,专业主干课的课程与院定选修课的课程有部分内容重复,选修课中两门课程会有部分重复,同一位教师上的同一类课程会有部分讲课内容重复。如,在专业主干课程中开设了某一门课程,在院定选修课中又有一门类似的。以海洋油气方向为例,专业主干课程中有海洋油气地质学,院定选修课中又有油气田地下地质学;同一位老师既讲全球海上油气区地质,又讲中国海上油气地质,会有部分内容重复。同时由于海洋科学专业包含方向较多,多年来学院根据国内所需并结合学院实际师资力量一直在对学科方向进行调整,导致课程设置、结构、内容等方面随意性较强。具体表现为课程内容含括面广、深度不够、专业课程主线不清、课程体系较散、不能较好地反映学科方向等。
3.实践教学的问题。由于经费不足、学院底子薄、海洋科学专业特殊性等方面的原因,实践教学中最突出问题是缺乏固定的实习基地和实习的连续性,具有“游击”式的实习方式。2005—2007年,我院实行一年级北戴河生产实习、二年级本科日照海洋科学综合教学实习,实习经费严重不足,每年东拼西凑。之后日照实习基地与我校的合作关系结束,我院的综合教学实习基地成了新问题。2008—2010年,考虑到海洋科学专业必须涉海,同时经费严重不足等原因,将一、二年级实习合二为一在北戴河进行,并将实习时间延长至5周。即便如此,由于北戴河实习基底每年承担的实习任务较重,5周的实习时间也不可能完全保障,从实习效果上看也不明显,三年级生产实习也存在一些问题。生产实习关系着学生的毕业论文,是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科研或其他工作中的第一步,但是原方案执行过程中有些不尽如人意。或是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连接不够紧密,或是实验条件有限,学生的实习效果为此大打折扣。
二、新教学培养方案调整情况及形成
1.根据学校新的总课时安排,调整专业基础课门数和教学内容。根据学校新的培养方案制订要求,课程分为“通识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实践必修课和校内公选课”的分段组合方式,并进行了课程整合与优化,所选的课程互相衔接、循序渐进;分清主次,强化专业基础课、明确专业主干课,扩大校内公选课程的选择范围;明确各门课程和各环节的内容、范围,注意相互间的联系和衔接,避免重叠和断层。专业基础课的课程设置,以海洋地质学、海洋化学、海洋地球物理探测为基本,新培养方案的专业基础课增加了《地球科学概论B》,并且把三门原来分给一个方向上的课程提前到专业基础课里,即《海洋生物学》、《古生物学与地史学》、《矿物与岩石》。以突出我们的专业特色,强调以地球科学为坚实基础,通过对海洋的结构构造、物质组成、包容水-岩、海-气和海-陆交互作用等方面的系统学习,认识海洋的构造演化、海洋物质的分布及交换规律和海水的运动过程,服务于海洋资源和环境保护。按照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增强适应性、强调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思路,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遵循循序渐进、相互衔接的原则,为学生提供较多的选择机会和发展方向。
2.调整两个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并确定主干课程负责人。新的培养方案中,海洋科学专业的两个方向确定不变,保持海洋油气与海洋地质与环境两个方向,专业主干课程进行了部分调整。学时由各320增加各480;原方案中海洋油气方向的主干课《沉积岩与沉积相》打通到两个方向共同上。在增加专业基础课环节中地学和岩石学课程的基础上,使学生的地学专业基础更厚实。每一门主干课程,落实了课程负责人和主讲合讲教师,保证每一门课程都有两三位教师共同负责,逐渐建立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小团体,以保证本门课程的内容、教学效果以及保证在按照培养方案的时间内可以顺利开出。
3.调整实践教学体系、课时安排和教学内容和目标。新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我们坚持理论联系实践,在重视基础理论课教学的同时,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日常教学中注意合理安排实验课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和加强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把学生获取知识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暑期实习我们保留了大一的北戴河生产实习,同时增加涉海内容的比例;大二的地质实习,我们首次加入了周口店地质教学实习,并将实习放在了《地球科学概论B》和《矿物与岩石》课程结束之后。理论知识结合周口店大跨度的地质年代和丰富的地质地貌必将使我院本科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更加扎实。大三的生产实习也做了相应要求,要求必须与知道教师的科研项目,及相关生产或科研单位密切联系,注意教学与科研、生产的结合,使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机会参与科技活动,接受初步的科研方法训练。
三、新教学体系及教学内容特色
在新的培养方案框架下,对两个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程做了深入的讨论,细致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相互衔接以及实验课时的安排,结合主干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规划,逐渐形成了海洋科学专业的特色。
1.依托学校传统优势,强化“海洋科学”专业地学基础。海洋科学由于具有涉及面广、方向多等特点,早期培养方案(包括2004、2007年的培养方案)基于这些特点结合我院实际情况设计了相应课程。但从授课效果和教学体系上看,明显存在一些不足,如课程内容含括面广,但深度不够;课程缺乏体系、不能较好地反映学科方向等。导致这些不足的出现主要在于学院在课程设置之前尽管对海洋科学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对学科的方向凝练不够,或者目标方向一直较为模糊。基于上述原因,根据国内外海洋科学发展趋势以及我校的实际情况,决定依托我校在地球科学领域的传统优势和雄厚基础,加强我院“海洋科学”学科中的地学知识的培养,沿袭并深化“海洋地质与环境”和“海洋油气资源”两个专业方向的构成。结合专业方向分别对专业课程进行了深入剖析,首先打通一部分课程,如将原来只在海洋油气资源方向讲授的《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放到专业基础课中,将原来只在海洋地质与环境方向讲授的《矿物与岩石》作为两个方向共同的基础课程等。其次删减一部分与其他课程有重合或专业基础性不强的课程,如《海洋资源》、《综合地质学》等,同时根据专业需要将《海洋生物学》的课时进行了适当减少,由原来的80学时减为64学时。此外,根据方向需要新设置一部分课程,如《地史与古生物学》、海洋油气资源方向的《油层物理基础》等。
2.紧密围绕学科方向,加强课程衔接,制订并完善科学的教学体系和内容。随着经济的腾飞、社会的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是人才加工的“工厂”,学生是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我院对本科生培养的基本原则为:人才培养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人才培养向综合性发展;学科的发展走向前缘性;注重“实践性”人才培养。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充分做到:(1)注重课程体系的综合性、前沿性。根据课程体系修订课程教学大纲,编写配套教材,要根据海洋科学发展特点、国家关注重点、同类大学及院校专业特色、我院发展方向以及学院自身情况等设置课程和安排教学内容。开设基础地学综合性课程,如《海洋科学概论》、《海洋地质学》、《地球科学概论(B)》等,旨在加强学生的基础地质、海洋地质的综合培养和素质教育。同时在课程体系中也要设置反映学科发展和交叉边缘的课程,如《海洋微体古生物学》、《海洋地质微生物学》、《海洋生态学》。使专业课程和部分专业基础课教学与生产实习结合起来,加强课程的现代科技内容建设,如针对海洋油气资源研究的前沿热点,学院提出了深水油气勘探的学科发展方向,结合深水油气勘探的特点和难点,学院重点加强了地球物理探测以及相应技术方法课程的设置。(2)注重课程体系的层次性、衔接性。在多种形式的讨论中,对早期课程设置中存在的课程衔接、重复等现象予以深入分析,提出了课程必须注重层次性、课程之间相互衔接等关键问题。以海洋地质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等为主干学科,按照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增强适应性、强调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思路,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遵循循序渐进、相互衔接的原则,为学生提供较多的选择机会和发展方向。因此进一步进行课程整合与优化,使得所选课程互相衔接、循序渐进;分清主次,强化专业基础课、明确专业主干课,扩大校内公选课程的选择范围;明确各门课程和各环节的内容、范围,注意相互间的联系和衔接,避免重叠和断层。根据上述要求和原则,首先明确每们专业课程的授课教师,并分别编写课程的教学大纲;然后及时组织学院内外专家、教研室主任、学科带头人、专业主干课教师,对每一门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认真审核,确定主要的知识点,同时根据整个教学体系的设定,考虑课程之间的承接及衔接关系进行各个专业课程的内容和课时量进行适当调整。对于新开课程我们采取在现有师资力量的基础上,根据教师的专业特色和学院学科发展的需要,积极组织相关教师进行调研,重点分析该课程在国内外高校授课现状、课程设置的必要性、与学院学科发展的紧密程度以及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在此基础上,组织老师编写相应的教学大纲,并进行全院范围内的讨论、修改和最终成型。(3)注重课程体系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设置中注意到理论联系实践,在重视基础理论课教学的同时,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注意教学与科研、生产的结合,使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机会参与科技活动,接受初步的科研方法训练;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确定合理的知识结构,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和加强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把学生获取知识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因此必须要求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做到课堂教学、实验课教学、生产实践三段教学环节紧密结合[1]。对课堂教学和实验型教学要求具有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同时加强相互之间的衔接,形成学科间知识相互渗透的多层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强化基础性实践教学,逐步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践在实践教学中的比重,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及智力的开发。教师将产、学、研合作项目中积累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知识融入教学中,科研实践中掌握的高新技术知识、科研成果和学科前沿发展动态贯穿在教学中。培养方案的修改和重新制订是实现我校海洋科学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的基础,但同时也是学院长期发展的第一步。如何巩固教改成果、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有效实施、力争使得我院本科教学在学校具备一定的竞争力,亟须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课程建设是教学建设的重要内容,课程教学既是决定我院海洋科学人才培养中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最基本标志,又是学院科研、师资和管理水平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体现。加强课程建设、突破名师精品是重中之重。把优质课改为内涵更为丰富的精品课程建设,有些课程如《海洋地质学》在师资、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具有较高水准,具备冲击精品教材或名师的条件,同时这些课程又将起到示范和牵动作用,以此推动学院其他课程建设整体水平的全面提高。同时注意教材建设,明确提出建设基本原则是:重在质量,选用编写并举,突出特色,重点支持。加强教材质量和实用性的监督,学院每学期利用初期、期中进行教学检查、领导干部听课、督导团听课等方式,进行教材到位、使用的信息反馈,到期末进行评价的措施,确保教材使用效果。提高教学质量重在教育观念的转换,改变思维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注重实施创新教育。要从片面要求学生学好对口专业的知识转变到素质教育价值观;由强调统一、刚性的教学模式转向更加重视学生差异和个性特点;由奉行“专业中心论”,转向让学生自己根据需要自主构建知识结构;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学,逐步转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主动学习[2]。因此学院当前教学重点工作将根据现有师资力量情况,提出实施教师培训的“三项工程”,即:青年教师培训工程、以老带新的素质提高工程和名师示范工程等。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将对深化教学改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宏涛,曹丽颖,吴锡冬.关于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3):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