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中西方文化习俗差异范文

中西方文化习俗差异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西方文化习俗差异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西方文化习俗差异

第1篇

一、课题的选择:中西方文化习俗差异

1.客观条件

(1)英语课程标准将“学习文化知识和发展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与能力”写入了“课程内容和目标”。与现行的教学大纲相比,这一显著差异标志着我国外语教育及教学思想的重大转轨。这是一个方向性的进步,是外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前提和有力保证。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2)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语言则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和体现形式。语言的交际时刻受到文化规则的制约。成功的交际除了良好的语言结构知识外,隐含在该语言结构中的文化因素及文化背景知识也不可忽略。

2.师生状况

课题成员为高一年级学生共20人,他们有一定的英语基础,有要学好英语的愿望。指导教师多年从事英语教学和教研工作,有丰富的经验和广博的中西方文化知识,能为学生提供有关的资料和必要的指导。

基于“兴趣性原则”“需要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并结合高一学生年龄特点、师生的基本状况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经课题小组全体成员论证后选定此题。

显然,此课题的选择基本上符合上述原则。

二、课题方案设计及实施

确定课题后,小组全体师生开始讨论制订活动方案。决定以“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为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并结合中学教材的内容讨论确定了五个子课题:

1.对他人恭维与致谢的答语的差异

2.节日的差异

3.饮食习惯的差异

4.中西方姓名的差异

5.其他方面的差异

结合学校课时安排确定了研究方法和研究活动阶段。经过充分的讨论,课题组一致认为方法可以多样,关键要有助于课题。研究活动阶段主要分为:

1.选题与准备(时间为两个星期)

2.资料收集与整理(时间为六个星期)

3.研究与交流(时间为八个星期)

4.成果展示与总结评比(时间为三个星期)

在此基础上,学生以自愿为原则分成五个课题小组,每个小组再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个子课题。然后便开始了自己的研究工作。学生借助多种渠道,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如图书馆、资料室、上网、亲戚、朋友、老师等)来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信息。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学习。学习的空间由单一的校内延伸到了校外。这种“研究”不同于一般性的科学研究,而是更加注重“研究”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学习带来的乐趣,使枯燥的语言在实践的运用中活了起来。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感到英语作为一种工具是多么重要本文由收集整理,提高了学生对英语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了他们学好英语的愿望,明确了学好英语的动机,提高了英语学习的效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既是指导者又是参与者,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主要责任。关注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呈现及其有益的价值

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主要以学生论文、体会或教师的论文、公开课等形式得以呈现。研究性学习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本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实施是顺应教育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它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它是一种主体式、体验式、活动化的学习形式,符合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

1.主体性

就是在教学中弘扬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整个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自己设计研究课题,自己组织实施,自动完成研究任务形成结论并呈现成果。通

转贴于

过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分类,小组讨论,分享资料信息到最终形成自己的研究报告这一实践活动,学生学着去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中,并从中享受学习语言的乐趣。由于此课题和现实生活和学习密切相连,它使语言学习在实践中活了起来。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忱大大高涨,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2.体验式

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使他们的学习空间从课堂延伸到了社会。在研究的过程中接触到了许多真实的、灵活的语言,得到了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如,有些学生为了收集资料上网给外国朋友发英文e—mail,有的和外国朋友做笔友,有的和外籍教师交谈,有的查看历史、地理书籍,了解、对比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所有这些都可以说是学习体验。

3.活动化

第2篇

关键词: 中西送礼 送礼行为 中西方文化差异

一、引言

中国是礼仪之邦,传统上很注重礼尚往来。因此,送礼也就成了表情达意的一种沟通方式。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东亚研究项目负责人、著名社会评估专家柯兰君教授(Prof.Bettina Gransow)曾说:“送礼作为社会互换的一种形式,无论是过去和现在,对中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都起着积极和消极的作用。具有正面和负面的功能,送礼同时又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中国人所形成的互换方式。”在西方送礼行为也非常普遍,但中西方对送礼的看法不同,处理方式和接收方式也不同。本文从“送礼”这一社会现象入手,具体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进一步了解中西方文化,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二、中国人送礼与西方送礼的差异

1.对送礼的看法不同

中国人送礼比较重视礼品本身的价值。而西方人送的礼物一般都很轻,如向女朋友表达爱情,送上一枝玫瑰花;朋友过生日,送上一张贺卡;参加朋友的周末晚会,带上一盒巧克力。他们并不在乎礼品的贵贱,认为意思到了就行。有位男士送给他女朋友一枝已不太新鲜的花作为生日礼物,她仍然很高兴,认为他没有忘记自己的生日。中国人送礼重内容,而西方人更重包装。西方人送别人礼物,包装精美,包装的价值往往超过内涵的价值。你有时收到看来很大、很豪华的礼物,而拆开来一看,里面却是很小、很普通的物品。

2.对送礼的处理方式不同

中国人送礼讲究藏而不露,甚至行若无事,主人在客人走了以后才会发觉查看。而西方人讲究当面拆开,当面表示惊喜和感谢,以示对送礼者的尊重。英美人接受礼物时,会立即说:“It’svery nice.”“I really like it.”“That’s what I just wanted.”之类的赞美话,以不辜负送礼人的一片心意。如因某种原因,不想当面拆开,必须予以说明,并致歉意。

3.对送礼的接受方式不同

中国人收受他人礼物时,喜欢再三推辞,以示谦让和客气,并且在收到礼物后虽然满心欢喜,也会将其搁置一旁。但是西方人则不然。他认为你的礼物是经过千挑万选的,所以送来了,就要毫不客气地“笑纳”,并且还要当着你的面打开看看,除了要惊叹一声外还要再盛赞一番。

三、中西送礼习俗体现的文化差异

1.不同的社会风俗习惯

人们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严格地遵守各自社会的风俗习惯。可以讲,它们都是某一社会价值观的真实写照,而不同社会又具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期望,因此,即使是同样的行为也可能有不同的解释,交际失误就在所难免。譬如,中国人在交际时,十分重视变通、含蓄。这样的风格在美国文化中则会给人以“不精确”、“模棱两可”的感觉。在美国社会中,“直言快语”才是人们所崇尚的[1]。

2.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

在中国社会的人际交往中,人们极为重视“谦虚”,这是中国人的美德。中国人之“谦虚”与Leech提到的“谦虚准则”本质上不同。中国人的谦虚主要体现在“卑己尊人”,贬低自己,抬高别人。比如中国人在赠送礼品时,常以贬低所赠之物达到尊人的目的,如:“一点薄礼,不成敬意,请笑纳。”而Leech提出的“尽力缩小对他人的贬损;尽量扩大对他人的赞赏”的“谦虚准则”则不同。西方人赠送礼品时,会直接表达希望对方喜欢、欣赏所赠之物。另外,中国人和西方人受到赞扬后的回应也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存在很大差异。当受到称赞时,西方人最得体的便是说“Thank you”,欣然接受,以避免损害对方的面子,因而符合礼貌准则。而对于一向以自谦来尊重他人的中国人来说,通常会否定赞扬的真实性,以示谦虚,以此符合礼貌准则。[2]

3.中西不同的面子观和价值取向

“面子”是流传于中国民间的概念,“Face”只是汉语中“面子”和“脸”的英文直译词。汉语中经常会提到“给面子”、“给脸”、“丢面子”、“丢脸”等。汉语中“脸”、“面子”通常指群体出于尊敬给予个体的一种良好的声誉。汉语中面子的获得要依赖于他人的参与,不能把自己置于与他人分离的境地。Brown和Levinson将“面子”(Face)定义为每个人都想获得的一种公共的自身形象(public self- image)。它体现了个人的欲望或需求,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以自我为取向的形象。而汉语中的“面子”则是依赖于他人的群体取向。[3]

中国人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今天,不论是富是穷,不论身份高低,不论在城市农村,都追求脸面,将送礼、维系体面和关系等视为基本需要,将争脸、给面子和礼尚往来列为基本行为规范,形成中国人社会中恒久而普遍的礼品消费行为。

西方社会“面子”的概念从内涵来讲要比中国的“面子”小得多,他们倾向于把人与事分开,对人不对事。双方可能公开对抗,大嚷大叫、剑拔弩张、唇枪舌剑,但因为他们是任务取向、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事后仍然是朋友。西方对“面子”的理解受到印象机制的影响,反映了西方文化的个人主义特点――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因为在主体上,西方是平等取向,人际关系基于平行,所以人们追求自我实现、个人奋斗,人们高度重视个人权力、个人隐私,人们强调各开其口、各行其是、各展其才、各实其志。西方的面子概念与中国迥异。首先,中国的面子主要强调人际关系,而西方的面子和中国的面子一样具有“社会约束力”。其次,由于西方受个人主义取向影响,集体规范或期望较低,人人试图建立“平等性”关系,一旦发生冲突,人事两分,对事不对人,因此西方人很难理解中国人的“死要面子”。

四、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中方西有不同的送礼方式和不同的文化因素。只有通过表象追寻实质才能实现对不同文化的正确理解,才能更好地与西方人交往。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第3篇

关键词:中西方 文化 差异

一、中西文化差异的根源

人类是从“类人猿”的人类始祖进化而来的,在最初,世界各地的猿人,并没有出现本质的区别,都要进行采集、狩猎劳动,在山体洞穴中过着群居生活。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在原始社会早期,中西方的原始人类并没有出现差别。也就是说,中西方民族及文化传统的差异,绝非是从人类诞生之时就产生的,而是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受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和条件的制约与影响的结果。

1.中国:农业文明

受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影响,中国在公元前8000年左右开始走上农业生产的道路。粮食作物成为了维系人们生存的主要食物,农业被视为“本业”、“主业”。

由于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强、作物生长规律性强、易受气候和天气影响和劳动地点固定这四个显著的特点,中国在历史上形成的农业民族所特有的观念、意识以及文化特征都深受农业生产特点的影响。由此中华民族养成了善于总结经验、不屈不挠、勇于探索、顽强拼搏等精神以及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品质。

2.西方:畜牧业文明

畜牧业是欧洲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的主要内容,对西方民族的饮食、生活习俗、观念意识等诸多方面产生了直接影响。

和农业相比,畜牧业有受季节或天气影响相对较小等特点,导致了西方民族与以中华民族为代表的东方民族在物质、精神和文化诸多方面的差异。如:由于畜牧业受客观环境和自然规律制约和束缚相对较小的原因,极大的促进了西方人的开拓精神、主动进取精神、冒险精神、自我中心意识等等,形成了和中华民族完全不同的民族文化。

二、中西方节日习俗比较

节日是指一年中被赋予特殊社会文化意义并穿插于日常之间的日子,是人们丰富多彩生活的集中展现,是各地区、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的总结和延伸。中西方节日文化有着同样的悠久历史。

从整体上看,中国与西方国家在节日习俗上的差异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是节日习俗的起源与目的不同。中国的节日主要源于岁时节气、原始崇拜、祭祀与神灵信仰等,主要目的在于祈求自身的吉祥幸福。而西方的节日主要源于宗教及相关事件,虽然也有为自己祈福的成分,但更主要是缅怀上帝、求其保佑。第二是节日习俗的主题与内容不同。中国主要以吃喝为主,许多节日都有相应的节日食品。而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则主要以玩乐为主。

我们以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和西方最重要的节日圣诞节为例,看看中西方节庆习俗的差异。

1.中国的春节习俗

第一,春节的色彩。红色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喜庆色彩。因此,在春节期间,随处可见大红福字、大红灯笼、大红对联、大红花,一派喜庆和欢乐的景象。这一天,连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们也穿上传统的红色唐装,全国上下一片欢腾。

第二,除夕年夜饭。中国人的习俗是除夕夜包饺子,全家老小聚在一起举杯共庆,互相祝福来年心想事成、万事如意。随除夕夜幕降临,便是万家灯火,鞭炮连绵不断,城市与乡村都沉浸在祥和、喜气的气氛中。

第三,守岁。除夕之夜除了吃年夜饭之外就是守岁。近些年来人们一边吃着年夜饭,一边观看中央电视台播放的春节晚会。春节晚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持续播放到新旧交替的午夜12点。午夜12点的钟声一响,外边的鞭炮声就此起彼伏,烟花闪闪耀眼,火树银花,把大年夜带入除旧布新的雄壮气势中。大家欢呼雀跃着:“新年好,新年到了!”家家电话声不断,互相祝福。

第四,压岁钱。中国至今还保留着一种传统风俗,那就是除夕晚上或大年的早上做长辈的要给自己的儿孙们发压岁钱。压岁钱是父母、长辈对孩子们吉祥如意、快快长大之类的祝福。初一大早,孩子们穿上新衣,带上新帽,高高兴兴地到父母、爷爷、奶奶等长辈们面前磕头拜年,然后揣着长辈们给的崭新钞票,尽情地玩耍,无忧无虑。

2.西方圣诞节习俗

圣诞节是西方国家最盛大、最神圣的节日,时间是在每年的12月25日。在其节日习俗中除了宗教仪式,必不可少的还有圣诞老人、圣诞树、圣诞礼物和圣诞宴会。

第一,圣诞老人。欧洲每年的圣诞节期间,在信奉基督教的国家里,“圣诞老人”是最受欢迎的角色。千百年来人们都相信,圣诞夜会有一位白须红袍的老人穿着大皮靴,背着大红包袱,乘坐由两只鹿驾驶的雪橇自北方来,从烟囱进人每个有孩子的家庭,把玩具、礼品装进孩子们的袜子。因此,孩子们人睡前都把袜子放在壁炉旁或床头,并给圣诞老人留些好吃的食物,作为他的夜餐。

第二,圣诞树。圣诞树是圣诞夜的必需之物。圣诞树一般采用松树,树枝上挂着各种玩具、礼品,五光十色小圆球,绚丽多彩的灯泡,树顶往往要装饰一颗明亮的星,以照亮“东方三王”赴伯利恒朝拜圣人的道路。

第三,圣诞礼物。圣诞节送礼物给家庭成员和好朋友的风俗非常流行。各家各户都准备了丰富的节日礼物,大人和小孩在圣诞期间都能收到圣诞礼物,常见的是同事及朋友之间互相赠寄的圣诞卡片。

第四,圣诞宴会。圣诞大餐包括作为主菜的家禽(如鸡、鸭、火鸡等),以及色拉、面包、蔬菜;最具特色的是各种甜点,甜点通常是水果饼、干果布丁或百果馅饼和冰淇淋。值得注意的是,多数国家的圣诞宴会上,都必须多放一把椅子,空一个座位,因为这是给“主的使者”耶稣准备的。宴会结束后人们便围着象征吉祥快乐的圣诞树唱歌跳舞。

三、结语

节庆习俗和婚礼习俗只能体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个小方面,我们在学习一种外国文化的时候,不仅要学习不同的文化形式,还要了解这些不同中所体现的文化差异,掌握这些文化差异才能更好的彼此交流和学习。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加速发展,中西方跨文化交际越来越频繁,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越来越多地随着交流与交往传向世界。与此同时,我国也越来越多的接触到外来的文化,这些文化所蕴含的观念、意识逐渐深入人们的头脑。这对于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来说是一次开阔眼界的机会。今天我们既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文化,也要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中有益的成分和要素,取长补短,以促进自身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贺毅(主编).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7.285-298

[2]李军、朱筱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8-29